2007-12-17 07:28:07阿楨

J-8之改良

殲-8系列圖

 

File:J-8 fighter.jpg 

位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殲-8原型

 

File:KampfflugzeugF-8China.jpg 

殲-8II

 

File:Shenyang J-8B(w).jpg 

殲-8II B

 

 File:Shenyang J-8I and J-8II.png

殲-8I和II比較

 

File:Shenyang J-8.JPEG 

殲-8II F型

老兵不死︰殲-8後續改進型殲-8T戰斗機悄然現身(圖)

在空軍中悄然現身的最新殲-8T戰斗機,配備有新的半埋功能艙

在2008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一張中國飛機發展時間表上,除水上飛機,先進戰斗機和大型飛機之外,被稱為殲-8T的殲-8Ⅱ改進型號赫然排列在 2008年後型號構成的顯著位置上。這個型號的出現證明,大量生產服役的殲-8Ⅱ戰斗機在中國航空武器裝備構成中的地位,使其在未來仍然能夠獲得繼續改進完善的機會。

 

 
不老的护国神鹰:中俄军演话歼-8(组图)
殲-8武器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殲-8IIM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殲-8ⅡM使用了俄羅斯ZHUK(即“甲蟲”)火控雷達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WP-13B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42.7kN,加力推力65.9kN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國産“藍天”導航攻擊吊艙

中國J8II氣動改變與法幻影2000-9的引進

被軍迷最不看好的J8II經過沈飛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堵住了軍迷們的嘴,甚至有人來錦上添花,提出改變“美男子”的氣動外形。如果把最近傳出的購買法國幻影2000-9戰機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這裏面就似乎有點玄機了。
  我們知道,解放軍引進武器的終極目標是國產化同時兼顧自己研製戰機的技術需要。比如蘇27的引進就解決了J10的發動機問題,引進基洛級解決宋級和元級的問題,如果確認前一陣子的傳聞所說,解放軍有意裝備米格29,那肯定與解決巴基斯坦即將投產的JF-17的發動機問題有關。那麼,幻影2000-9的引進最可能用於解決那種中國戰機的問題呢?想想到幻影2000-9戰機2.2馬赫的速度,再想想夭折的無尾三角翼戰機J9V,以及J8ACT增加的那對小前翼,幻影2000-9解決J8問題的可能性太大了。
  先天不足的J8II和胎死腹中的J9是同時開發的戰鬥機,目的都是改變J5/6/7三款戰機延續下來的機頭進氣弊端,出於同一設計理念的同時代戰機還有Q5。結果在J6基礎上改變進氣方式的Q5和在J8基礎上改變進氣方式的J8成功了,全新設計的J9失敗了。至於Q5的“短腿”問題和J8II的“和平鴿”問題,當時就這麼個能力,“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J9連離開地面的這個作為飛機的起碼要素都未能具備,J8II至少還上天了,就算是“和平鴿”,急了咱和他撞,一架拼一架,一命換一命。結果還真靈,美國人覺得這樣交換不值,所以U2的高空偵察停止。
  大家都知道J8只是J7的放大板,也就是說,J8II和Q5,分別是在中國軍工剛剛掌握的前蘇聯J6和J7技術基礎上,把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的處女作。Q5比較成功和J8II不那麼成功的主要原因是Q5的作戰方式和武器系統比較低級,航空炸彈和火箭彈加上飛行員的技術就能實現對地面目標的打擊,J8II的作戰方式和武器系統則要高級得多,所以出現了有機無彈的窘境。大家總把J8II和J7做比較,說沈飛總是修修補補改造,不像成飛敢給J7做改變氣動佈局(改成雙三角翼)大手術。其實,Q5的氣動佈局也基本保持原樣。
  我們應當看到,沈飛把機頭進氣的放大板J7變成兩側進氣的J8II,這對飛機氣動外形的要改變比成飛把J7機翼的改變大得多。而且,長期影響J8II戰力的不是其氣動外形,而是雷達和武器系統。現在,在俄羅斯技術的支持下,J8II的雷達和武器系統的到瞭解決,沈飛自己開發的昆侖發動機和飛控系統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這架飛機的飛行性能。於是氣動外形的缺點就成了突出的“美中不足”。如果網上公佈的資料基本屬實的話,應當說到J8II發展到今天,是“萬事具備,只欠氣動外形”了。這大概就是網上連續出現改變其氣動外形的圖片和文字的原因。
  下面是我見到多的三種改變J8II氣動外型的構想圖。
  第一種命名為J8III,特點是去掉尾翼,增加鴨翼,基本上就是當初放棄的J9VI。這個方案是本文重點,放在後面詳談。
  第二種我不記得命名了,暫時叫做J8X吧,其特點是改變的機頭和進氣道,其他地方不變,有點像J8II的機身,米格31或狂風的機頭,或者是小型的固定翼圖22。按道理,改變機頭和進氣道之後,機身乃至機翼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原來一枚導彈上面開兩個鼻孔的造型不加任何調整恐怕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機頭。由於構想圖是側面的,機頭和機身的銜接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仔細觀察和比較之後,你會發現機頭明顯細小了很多,有可能影響容納雷達的空間。
  第三種命名為J8V,乍看上去,它完全是一架重新設計的飛機。系分析,卻是在原來J8II的基礎上每個地方都改變一點:機頭改變一點,進氣道改變一點,主翼改變一點,平尾改變一點,垂尾改變一點。構想者對各部位標變化的標注也體現了這個“各處都變一點”的思路。這種氣動外形的改變把這架“載人火箭”變成了標準的多功能戰機,甚至有幾分蘇24前線轟炸機的樣子,而且越看越像。
  我個人認為,這幾種構想都很好,都能提供解放軍空軍需要的作戰用途。J8X進一不發揚J8II的高空高速性能,可用從高空攻擊美預警機和轟炸機,雷達下視能力不足的問題可通過倒飛搜索來彌補,這種方法已經在空軍的對抗演習中使用(我在網上見過這樣的報導)。J8V可取代Q5,成為一款有較強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戰機。兩款戰機都可以從俄羅斯獲得技術支援。但同時開發三款戰機,不論對國家還是對相關企業,都是難以承受的負擔。而且把中國戰機的研製和生產全部系於俄羅斯一國,有一定的危險性,至少是缺少選擇性。
  世界上的戰機生產國,除了美俄就是法國了,美國是不可能向中國提供戰機的,那除了俄羅斯,就只有法國了。當然,瑞典的鷹獅也是一款可供戰機,但武器供應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關係,尤其對於中國這個大國用戶,就更加不是。就目前而言對武器的引進,一方面要考慮與本國戰機生產與研發的關係,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和武器供應國的戰略利益關係,以及武器供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科研方面的獨立性(像以色列這種武器供應商,美國一個命令就能導致供應終止,中國是不能締結穩定供求關係的),而在這方面法國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679
 

殲-8 維基百科

 

  技術數據(殲-8II)

長度   21.52公尺

翼展   9.34公尺

高度  5.41公尺

翼面積   42.19平方米

空重  9,82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13,8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7,800公斤

發動機   2具渦噴-13A-II型渦噴發動機

推力  通常:2×42.7千牛 後燃器開啟:65.9千牛

  性能數據(殲-8II)

最大速度  2.2馬赫(2339公里/小時)(高空)

爬升率  200米/秒

實用升限  20500米

最大航程  4000公里

作戰半徑  800公里(無空中加油) 1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

巡航半徑  20,500米

  武器裝備(殲-8II)

一門23公釐雙管機炮

空對空飛彈: 霹靂-2、霹靂-5、霹靂-8(短程) 霹靂-11(中程) 

殲擊8型戰鬥機(殲-8或稱J-8),中文暱稱「空中美男子」,北約命名為「長鬚鯨」(Finback),是一款中國基於MiG-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殲擊機。主要承擔制空與攔截任務。基本型裝備兩台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LMC)生產的渦噴-7A航空發動機,最大馬赫數2.2。一門23公釐雙管機炮七個外掛點。可使用霹靂-2、霹靂-5、霹靂-8短程空對空飛彈,霹靂-11中程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以及無導引航彈與火箭彈。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陣容中,現役的「殲八」為數超過300架。

  設計

1964年開始設計,1968年7月完成首批2架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

實際上它是在殲-7(米格-21)戰鬥機基礎上裝備兩台WP-7甲渦噴發動機,加長了機頭,以提高高空戰鬥能力。

  殲-8Ⅰ

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殲-8Ⅰ是其全天候作戰改進型。較殲-8基礎型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改進: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錶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於1978年2月完成生產圖,並開始試製。首機於1980年5月完成總裝。同年6月15日地面試車時,由於液壓系統故障造成發動機起火,整機燒毀。 第二架原型機在更換液壓泵後於1981年4月24日完成首飛。1985年7月27日正式定型。但由於設計思路落後,在其研製過程中大陸方面就開始考慮另外設計新的改進型。

  殲-8II

在八十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瀋飛)又開發出殲八的全天候型殲-8II。該型號改為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發動機,改用兩側進氣布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為大型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

 殲-8II是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公司承擔研製任務,顧誦芬為總設計師,1982年開始技術設計,1984年6月12日由試飛員曲學仁完成首飛。主要改進:飛機改用機身兩側進氣方式,為安裝大口徑雷達提供空間;換裝兩台WP-13A發動機,加大推力。全機相對殲-8的總更改率達70%以上。中美雙方曾於1987年簽訂了向中國出口能改進55架次殲-8Ⅱ的相關設備的合同,總金額高達5.5億美元。該計劃被稱為「和平典範」。兩架殲-8Ⅱ在89年初運到美國,由美方人員試飛評估並進行改進。但因1989年「六四」運動使得當年夏季該計劃便停頓。

 九十年代,沈飛向國際市場推出了殲-8IIM出口型戰鬥機。殲-8II採用了俄羅斯設計製造的火控雷達、空空飛彈等設備。巴基斯坦空軍曾進行試飛,但沒有訂貨。

 進入21世紀,沈飛對殲-8II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改裝了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增加了使用主動或半主動雷達導引空空飛彈、反輻射飛彈的能力。殲-8F改進型採用了霹靂-12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並相應改進了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了完善的超視距空對空作戰能力。

  殲偵-8F

殲偵8F是沈飛用J8IIF的機體改裝的戰術偵察型。此前有分析認為,殲偵8F不僅裝備了光學偵察設備,還裝備了電子偵察設備,是解放軍戰術戰役偵察的重要節點。

  殲-8T

2009年9月23日殲-8T首次公開露面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1]該型號進行了氣動改進,改進了機翼從而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還增加了模塊化多任務艙。[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BC-8


J8II系列飛機研製、生產、裝備民間人士歷史考證(1984-2001)

一、1984-1988年
J8II首機首飛於1984年6月12日,試飛其間(1984-1988年)共生產試飛型號4架。
J8II-0001#(生產批號) 首飛機,垂尾標有840612那架。
J8II-0002#     靜力試驗機
J8II-0003# (第2架試飛機) 機號058,現在試飛院使用。
J8II-0004#((第3架試飛機)
二、1988-1989年
“和平典範”工程棄婦2架,加進口平顯、下顯。
J8II-0101#   現在SAC航空博覽院。
J8II-0102#   現在航空博物院。
三、1990-1995年
1990年,國內使用的J8B開始生產。開始生產的是J8II(01批),共生產XX架裝備空、海軍。
在“和平典範”工程失敗後,J8II系列的發展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是立足國內設備小改的J8II(02批)研製,另一是大改的J8III/J8C研製。
1989-1995年間,J8II(02批)研製成功,這只是在(01批)的基礎上加裝、換新的雷達、平顯、數傳等航電系統,並不是新生產的機型,而是原來生產的50架(01批)機改裝升級,目前(01批)早已全部升級為(02批)。1993年還生產了1架J8IIACT,現在SAC使用。
四、1996-2001年
1996年SAC開始生產J8D,是在J8B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增加空中受油能力。1996-2001年共生產xx架裝備空、海軍。
最早生產的是4架,11501、11502、81194、81195分別安排在廣空及南航。
根據以上統計SAC之J8II系列(B/D/M)共生產xxx架,裝備部隊xxx架。到目前部隊損失在5架左右。
五、2006——2016年
從2006年開始將陸續升級為J8H,換裝PD雷達,加裝PL11A、PL8B、YJ91、YJ85。
而J8B使用壽命已在10-15年以上,不會有再大升級,主要是延壽。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85
 
中國改進的J8IIM戰鬥機全面述評

  殲八II是一種為廣大航空愛好者所熟悉的戰鬥機,它的模型曾經在1986年英國範保羅和1987年法國巴黎航空展上展出,而在1989年6月8日的第38屆巴黎航展上實機首次參展。但是當時殲八II並不是作為一種面向出口市場的商業飛機參展的,它參展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與西方國家的良好政治關係和航空工業與西方進行軍機改進的合作意向。
    在6年之後的的北京航展中,沈飛首次向外界透露了出口型殲八IIM戰鬥機的有關情況,次年,殲八IIM首次出現在首屆中國珠海國家航空展上並進行了飛行表演,成為這屆航展的最大新聞之一,殲八IIM也由此成為航空愛好者們關注的對象。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據包括三屆珠海航展的資料在內的公開出版物,對這種頗有爭議戰鬥機進行一個全面的介紹和評價。
    一、殲八IIM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歷程
   歷史淵源
   要想真正瞭解殲八IIM的誕生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說殲八和”文化大革命”。1964年10月,為瞭解決殲七飛機的缺陷,中國展開了新型殲擊機研製論證工作,該型飛機就是後來的殲八。它雖然要使用比較多的新材料、新成品,但是其氣動佈局基本上是對殲七飛機的繼承,因此殲八研製進展比較快,1967年初該型飛機即開始發全圖;但是其氣動上的問題不是沒有的--由於殲八的飛行速度高於殲七,而飛機機身長度又大大增加,這就使得飛機大馬赫數飛行時方向安定性的保持以及機翼翼面的顫振抑制成為飛機設計中的關鍵。
    在1969年這個火熱的”文化大革命”年代的7月5日,首架(01號)殲八飛機試飛成功,1970年6月開始在閻良開始進行科研試飛,著重檢查其不帶外掛的飛機戰術技術指標,在進行第71架次的某項目試飛期間,發現飛機在馬赫數達到0.86時,飛機產生了劇烈的跨音速振動,於是這個問題作為殲八的關鍵問題擺在了設計它的工程師們面前。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幹擾和衝擊,這個嚴重問題其被發現之後的6年裏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致使殲八長期處於停飛狀態,大大延誤了其研製歷程,而這個時期恰好是航空強國開始把大量技術應用於新型作戰飛機研製的高潮時期,這樣,中國與世界航空強國的差距被大大拉大了,我國後來的航空工業發展戰略,將不得不為此作出補償。
    1976年5月,殲八終於重新開始在閻良試飛,1978年6月開始集中力量攻克跨音速振動問題,顧誦芬總師3次親自乘座殲教六飛機跟蹤拍攝殲八的振動狀態,終於找到了根本解決方法,為殲八的進一步試飛工作帶來了希望。
    但是,由於殲八相對於殲七採用40多種新材料、20多項新工藝、200項新成品(成品總數為393項),每一個改進項目都必須進行實際試飛檢測,而每一項設計指標也必須飛出來,因此試飛任務仍然繁重,到1978年年6月,殲八已經完成280多架次的科研試飛,攻克了跨音速振動、發動機空中停車、垂直尾翼抖動以及尾尖撕裂等7項重大試飛難題。到1979年,已經試飛1,025個起落,663飛行小時,1980年3月8日,被歷史耽誤的殲八終於通過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發展歷程
    此時,與航空發達國家進一步拉大的差距以及北方蘇聯以米格-23為代表的新型飛機的裝備成為中國空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殲八由於歷史的耽誤,在其裝備部隊的時候,雖然其飛行性能基本達到了米格-23的水準(而且,由於其氣動外形簡潔,其零升阻力在同代戰鬥機中間是最小的),但是在火控系統等方面有明顯差距,與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的第3代戰鬥機相比各方面差距就更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可以用新技術、新思想對殲八進行大的改進,也可以停止殲八的進一步發展,設計研製新一代戰鬥機。對此,中國選擇了一條穩妥的道路-既對殲八進行大改發展出新的型號系列作為過渡,同時又開展新一代戰鬥機的相關技術研究工作。
       於是,在殲八還沒有定型的1979年9月,空軍就正式提出了殲八大改的思想,主要內容是針對殲八I的機頭進氣佈局限制機載火控雷達性能的缺陷,提出把殲八I改成兩側進氣。次年9月,國家批准了新改型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將新型號命名為殲八II。
    作為對”文化大革命”消極影響的一種補救,殲八II的研製被賦予了兩項主要任務:一是以米格-23為作戰物件,要求殲八II的綜合性能超過它;二是針對第3代戰鬥機的發展,突出其中距攔射和中低空機動能力,以避免我國航空技術水準的差距再次進一步拉大。這兩項任務的實現都要求殲八II在較短的時間內研製成功。
    殲八II試飛
    1983年5月,沈飛發完殲八II全圖,同年開始製造其工裝和零件,1984年3月01架進入總裝,5月飛機完成了主要測試,6月12日,殲八II在瀋陽首飛成功。經過將近4年的科研試飛,殲八II在1988年10月15日正式定型(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是中國航空史上著名的”三機定型”年,另外兩種是殲教七和殲七III,由此不難看出文革對於中國航空工業影響的深遠),1990年該機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裝備部隊的殲八II
    由於技術能力的限制,殲八II並沒有能夠實現中距攔射能力。根據公開出版的《中國航空報》的說法,在80年代末,國內相繼研製出新型大氣資料電腦、新型火控雷達、平顯火控系統、通訊/導航/資料傳輸系統等,於是601所開始對殲八II飛機進行改進設計,在其定型狀態上加裝、換裝了火控雷達等7項新設備,在這個過程中,殲八II遺留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問題的攻關取得了明顯成果,終於,在1995年,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同時還有較強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II改進飛機研製成功,使中國戰鬥機首次實現了超視距作戰能力,也使殲八II實現了當年的另一個設計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早已想將殲八II打入國際市場的沈飛迫不及待地在同年10月10日到14日的北京國際航展中首次對外公開了殲八II出口型戰鬥機的一些”照片”和資料,並將其出口型號名稱由原來殲八IIB的發展編號改稱為殲八IIM。
    1996年3月31日,殲八IIM首架原型機在瀋陽試飛成功,同年便參加了首屆中國珠海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並進行了飛行表演;1998年該機再次參加珠海航展,此時該機已經比較成熟,於是在這屆航展上,沈飛比較詳細的公開了其戰術技術性能。
    二、火控系統與航電設備
    對於20世紀90年代的戰鬥機而言,火控和航電系統在其綜合作戰能力的實現上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它基於這個時代飛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這種進步使得現代戰鬥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感知範圍空前擴大,從而促成了小型化、大攻擊範圍的新一代機載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使現代戰鬥機每次出航的殺傷能力成倍提高;同時傳統戰鬥機最為重視的飛行性能也隨著氣動佈局的發展進一步改善,但是基於先進電子技術的飛行控制系統和發動機控制系統已經成為提升戰鬥機飛行性能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很明顯,現代戰鬥機的作戰效能評價合理的優先次序就應該是火控系統與航電、機載武器系統、飛行性能。
    殲八IIM的火控系統:
    根據公開報導,在殲八II上最初使用的是”攔射火控系統”,該系統主要瞄準部件仍然是老式的”射瞄-8甲”光學瞄準具,該瞄準具的特點是上緣呈弧線形。系統只有簡單的對空對地功能,其中對空功能理論上允許使用霹靂-4甲導彈在3000米以上飛行高度、18千米範圍內進行迎頭攔射攻擊,沒有任何必要的輔助功能,系統主要元件均安裝在飛機前機身左側的火控設備艙內。
    根據公開出版的《世界機載顯示器手冊》介紹,殲八II後來使用的是洛陽光電技術研究所(即613所)的13號系列平視顯示火控系統(JHK-13/13A/13E),外形特徵是雙層玻璃且上緣為折線形。該系統是在競爭中戰勝了國外產品而加裝到殲八II上的,裝在殲七及上進行試飛,隨著殲八II的定型而定型,並在80年代末正式加裝到了殲八II改進飛機上。
該手冊介紹表明系統共有13種工作方式,含比較完善的對空、對地功能和多種輔助功能,比如”攔射-跟蹤自動轉換”、”空對地連續計算命中點”(CCIP)、”空對地連續計算投放點”(CCRP)、”空對地延時投放連續計算命中點”(DCCIP)、”資料傳輸導引”、”自檢”(自檢率可達70%,故障可以定位到插板)、”導航”等,其中,CCRP的操作方式是當HUD(平視顯示器)上的預定投彈位置與目標位置重合後投彈,適合攻擊固定目標;而CCIP則將投彈彈著點與飛行路線同時在HUD上顯示,當目標與瞄準點重合後,電腦計算出最佳時刻自動投彈,適合於攻擊運動目標。該手冊介紹JHK-13E的改進之處是可以與慣性導航系統(INS)交聯進行遠端導航,增加了大圓/自動導航程式和”選擇航線導航”的工作狀態,並增加了ARINC429匯流排介面。
殲-8Ⅲ
 J-8Ⅲ在氣動佈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Ⅲ飛控系統是三軸數位式四余度全許可權電傳系統,硬體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電腦,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Ⅱ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他的主機載電腦系統也都是32位元RISC系統架構。J-8ⅡACT采隨控佈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鬥、半斤鬥倒轉、尾沖、水準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
  由於J-8Ⅱ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Ⅲ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並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塗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
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製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幹擾機,並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甲蟲的子系統將逐步國產化,613所負責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責。
至於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Ⅱ,與WP-13AⅡ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Ⅲ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Ⅲ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但是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就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沈寂了兩年之後,殲-8Ⅲ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臺。它出現的意義在於,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高機動戰鬥機的試驗型,至少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鬥機的部分技術。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是多用途戰鬥機(把殲-8ⅢACT稱為“戰鬥機”有一個前提,即殲-8ⅢACT將實用化並批量生產)。機身比殲-8II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佈局由三角翼變為三面翼。由於殲-8Ⅲ的圖像並未公開,其前翼的具體位置尚不清楚,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產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後,為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後掠角,並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為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餘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
  但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採用先進的數位式電傳操縱系統。有消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採用了三軸數位式四餘度電傳系統,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於80年代中期沈飛已在殲-8II飛機上進行了電傳系統的試飛,殲-8Ⅲ採用數位式電傳操縱系統應是可信的,這意味著殲-8Ⅲ將是世界第一種採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的先進飛機 飛機的動力裝置 殲-8Ⅲ的發動機據說採用的是WP-13FII,與WP-13AII比,最大推力7960kgX2。採用大推重比發動機無疑將大大提高殲-8Ⅲ飛機的作戰推重比,改善飛機的機動性能。
  為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採用了整體複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殲-8Ⅲ機載設備也相當先進,裝備了先進的彈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顯示系統。機載系統使用了新的資訊處理技術、新一代數位電腦和軟體,各分系統和武器系統等都採用了多路資訊交換系統。該機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設備,包括衛星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飛機參數與戰術環境顯示監控系統,以及被敵方雷達照射時的告警系統等。
 在火控系統方面,裝有俄羅斯的“甲蟲”機載雷達或以色列的機載雷達,同時裝備有由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儀和鐳射測距裝置組成的綜合系統,可有效地保證飛機對空中目標的探測、發現、截獲和自動跟蹤,以及確定其座標和距離。其精確性、抗幹擾能力,以及與機載雷達交換資訊的能力都很出色。由於這一綜合系統的使用,可使飛機截獲目標的時間縮短,機載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頭盔瞄準具,將有較強的攻擊能力。防禦方面裝有KG8605A機載主動式幹擾機,並配有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的主被動自衛系統。為保證飛行安全,飛機上還裝有飛行狀態和超載限制器,這樣可保證飛機在機動狀態時,飛行員也能放心的實施有效的作戰行動。
 殲-8Ⅲ與F-16和幻影2000的比較從氣動佈局上看,F-16採用的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邊條翼技術,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後掠三角形佈局,兩機均是新機老佈局;殲-8Ⅲ則選用21世紀有長足進步的鴨式佈局,可謂老機新佈局。三者的共同點是都能利用脫體渦產生的有利幹擾獲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後掠角受總體佈局的限制,獲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邊條是固定的,很難用他去適應所有的飛行狀態;殲-8Ⅲ的前翼則是全動的,可以在較大的範圍內控制有利幹擾。實驗證明,在靜不安定飛機上安裝全動式前翼,有助於增加升力,當飛機大迎角時,還能提供俯仰操縱。
  通常情況下,近距耦合鴨式飛機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規飛機高一些,機動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機翼升力外,還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狀態和大迎角時垂直尾翼的繞流方面,效果也相當明顯。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與未安裝鴨翼的幻影V對比,幼獅C-2的縱、橫向操縱性能和持續轉彎性能均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陣風效應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況下的機動性。82年黎以戰爭後,英國《飛行》雜誌記者採訪了以色列空軍的一位高級軍官,這位軍官對“幼獅”C2的評價之高,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他說,在某此方面“幼獅”C2甚至比F-15和F-16還要優越,在空戰中“幼獅”C2的擊毀率並不比F-15和F-16低。
  但必須指出的是,“幼獅”C2並未運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只是簡單鴨式翼,而這種簡單鴨式翼由於距飛機重心距離較小,配平能力有限,對盤旋性能的改善還是相當有限的。儘管如此,裝有鴨翼的“幼獅”C2的出色表現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那麼運用主動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控制前翼的殲-8Ⅲ,必將使飛行機動性能的改善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較先進的三軸數位式四餘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餘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佈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餘度,其性能都會有所改善,但相對之下,鴨式佈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殲-8Ⅲ放寬了靜安定餘度後,進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並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於前、後翼面均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規三角翼飛機的兩倍,機動性能也強得多,這表明殲-8Ⅲ的氣動佈局更為先進。殲-8Ⅲ氣動佈局的先進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由此推斷出殲-8Ⅲ的Cy遠遠高於F-16A與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從飛機推重比來看,殲-8Ⅲ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顯然,殲-8Ⅲ具有較大的儲備推力,其推重比上的優勢已非常明確,已這對於提升機動性能將有重要的作用。   從上述情況來看,儘管我們目前並不清楚殲-8Ⅲ的機體結構強度有無改變,飛機最大承受載荷有無提升。但僅從構成飛機穩定盤旋性能的另外兩個重要指標Cy和推重比,以及暫態盤旋性能的另個一個重要指標Cy來看,在水準機動性能方面,殲-8Ⅲ已是占盡了優勢。
  至於火力方面,在執行空戰時,殲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對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鬥導彈)。火控雷達,具有10個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可“看那兒打那兒”。空對空導彈的陣容也十分強大,包括國產的PL-9、PL-12、AMR-1導彈,俄羅斯的R-77、R-73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級空對空導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進,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其離軸射角可達60度,優異的機動性加先進的格鬥導彈。怪蛇4則是舉世知名的高機動格鬥導彈。
  從上述分析來看,殲-8Ⅲ飛機的變化,遠非幻影Ⅲ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還要大一點。做為一種22世紀研製的飛機,殲-8Ⅲ能有如此重大的改變,是值得稱道的。但具體效力如何,因為公開資料不多,就難以知曉了。
  殲-8III
  殲8Ⅲ的最初提出計畫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的情況是蘇27尚未引進,新殲9,殲10進展不順,超7計畫受挫.提出的目標是:針對殲8Ⅱ的中低空性能不良,要大幅提高近距格鬥性能;強調多用途性,加強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甚至考慮到作為未來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據外電報導,前一段時間兩岸在臺海對峙中,大陸空軍方面主要是以J-8III、J-8II和J-7IV為主,其中前一段時間港臺媒體熱炒的所謂大陸SU-27曾一度鎖定臺灣幻象-2000一事,經我軍方人士證實,實為我國新型戰鬥機J-8III,該機在J-8II基礎上改進而成,機身幾乎重新設計,鴨式佈局,注重中低空格鬥性能,各項性能指標全面超過美制F-16C/D。
  臺灣國防部聲稱第一次撲捉到大陸J-10戰機之事,亦應為J-8III。事實上解放軍空軍不需動用最精銳的俄制SU-27,在臺海上空就已取得壓倒性優勢。另該人士透露,當時我空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並非只有兩次,且並非只有深入 5海裏和10海裏,而是達到25海裏,而臺灣飛機只是在距我軍50海裏外空域伴飛。由此,海峽只會是危機重重但發生戰爭的幾率極小。
  J-8III近來成為熱門話題,J-8III在氣動佈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III飛控系統是三軸數位式四余度全許可權電傳系統,硬體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電腦,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II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他的主機載電腦系統也都是32位元RISC系統架構。J-8IIACT采隨控佈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鬥、半斤鬥倒轉、尾沖、水準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
  由於J-8II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III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並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塗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與J-8Ⅱ相比,J-8Ⅲ最顯著的特點是加裝了鴨式小翼.機身總長縮短40釐米左右,但機身相應加寬,機身內部油箱容量比J-8Ⅱ大.在執行空戰時,J-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對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鬥導彈),在攜帶4枚空對空導彈的情況下,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
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可“看那兒打那兒”,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製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幹擾機,並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
  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負責。也有報導指J-8Ⅲ雷達採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達,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也可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
  至於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II,與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III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III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沈飛早就在搞J-8III,我一直不知道其性能如何。80年代末,我就隱約聽說空軍可能採用J-8II的後繼型。從J-8II首飛到現在已經15年了,沈飛不會睡十幾年的大覺。J-8III肯定會採用一些中國下一代戰鬥機所用的技術,一來提高戰鬥力,二來驗證新技術。
  J-8III的情況如果真象雷電所說那樣,它的綜合作戰性能應該與F-16C相當,這將是一個質的飛躍。中國在飛機製造領域的各項技術儲備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89年,北空司令員劉玉堤(朝鮮戰爭中的中國王牌飛行員,所在大隊為“劉玉堤大隊”)曾經說過,J-8II經過改進可以達到F-16和幻影2000的作戰水準,很有發展潛力。由此可見,空軍自己很清楚J-8II的弱點,一直對J-8II的改進抱有希望。
  J-8Ⅲ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已減輕自重,J-8Ⅲ採用的複合材料比重可能是中國目前軍機中最高的,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飛機成本提高.J-8Ⅲ的最大外掛已提高到5噸,在對海攻擊時,可攜帶4枚C801/C802/C803空艦導彈及2枚近距格鬥導彈.在對地攻擊時可攜帶多種制導武器.值得一提的是,J-8Ⅲ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枚重約1.5-2噸的空對地導彈,以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該型導彈與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轟6使用的相同型號,彈頭當量5-100萬噸。空對空導彈可採用國產的PL系列,俄羅斯的,以及以色列的怪蛇ⅢⅣ等。
  鑒於中國面臨外部威脅,空軍會加快該機的部署。這應該是J-8系列的最後一型了。
  據我所知,J-8III可能是中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油的作戰飛機。我已經看到中國空中加油模擬器的照片,這說明中國空軍已經開始空中加油訓練。
  可以肯定,早些時候展示J-8IIM是虛幌一槍,真實目的是掩蓋已經試飛成功的J-8III。當對手發現你的真實實力時,已經晚了。我曾經撰文指出,這是中國“示弱”的慣用手法,居然屢次奏效。
  J-8系列是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多年工作的成果核結晶,J-8I、II和III走的是一條漸改的道路,即所謂的“小步快跑”,這符合我國國情,而且殲八的每一次的改型推出都較前型有著質的飛躍,時間間隔卻越來越短,技術水準越來越高。
  由於J-8III的改進,使J-8系列達到了F-16C/D的水準,的確是可以認為是第三代飛機,廣泛應用成熟技術和有選擇的引入我國航空科技的最新成果,為殲八系列增添新兵,正因為如此所謂的J-10、J-11工程才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為中國更新一代飛機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J-10,J-11和FC-1相比,無論從技術戰術性能還是從價格效能比都可以說是中檔飛機,事實上我國廣大的開放天空主要是有J-8系列包括J-8III來保衛著。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為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自豪!
  另外,有網友所提J-8III是我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作戰飛機似乎有誤,因為相應J-8IV(D)早已曝光,但J-8III肯定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至於有網友于說的J-8D是J-8II的修改型,是空軍對已現役的100架J-8II的修改措施之一,J-8D還安裝了我國自產的JL-10雷達,裝備加油系統。
  J-8III據我所知只有兩架。是鴨式佈局的試驗機。氣動性能同J-8II比有很大提高。但同作為空中加油驗證機的J-8D一樣,他們都是曇花一現。沒有大規模生產裝備。J-8III毫無疑問是“和平典範”工程的替代機,在兩年前北圖的一本航空類期刊上,作者指明此機為“爭氣機”。
  J-8Ⅲ的綜合性能較J-8Ⅱ提高了30-40%,特別是近距格鬥性能大幅提高.從技術角度來講,J-8Ⅲ還是成功的,實現了從第二代戰鬥機向第三代戰鬥機 的轉變,為中國的新戰鬥機的研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但殲8Ⅲ是否會大量裝備部隊,卻是另外的話題,因為中國目前有太多的選擇,除了眾所周知的蘇27生產線的引進, 以及J-10的巨大成功,另外新J-9(雙發重型制空戰鬥機)。由於採用了SU-27的發動機, 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技術瓶頸問題,也已首飛成功,最初計畫和J-10一起作為中國的高低搭配機種,不過新J-9也可能下馬,資金和其部份成功的技術將用於新J-12XXJ的研製。
前一段時間就有人說軍方不準備裝備J-8Ⅲ,但從我軍下一代飛機數量可以看出如果不裝它會引我軍飛機數量不足:SU-27我軍現有72架,即使加上150架自產的和60架SU-30MK-1也不過282架,J-10I型我軍將300架,J-10II型200架,再加100架J-8II也不過882架,而我軍至少需要1000架下一代戰鬥機,那麼還差的118架飛機當然就是J-8III型了。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92&ArticlePage=2
 
飛躍天安門的老兵:從國慶閱兵看殲-8的意義
     
       作爲現代化高科技環境下一國武裝力量的支柱,空軍在戰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作爲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始終受到廣大軍事愛好者的強烈關注,任何有關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發展的消息都會引發廣泛的討論。作爲一國軍隊先進武器對外展示的重要渠道,大規模閱兵式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在剛剛結束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中國三軍主力武器裝備系數亮相,引起廣大軍迷的強烈關注。在諸多裝備中,中國空軍參閱的多型戰機無疑是一大焦點。本次參加閱兵的,都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現役主力機型。在這些戰機中,有一型頗爲引人注目。在中國空軍現役主力型號中,這種戰機和他的系列兄弟型號飽受國內部分軍迷們的詬病,是目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所有機型裏爭議最大的。而也正是這種戰機,在飽受批判的同時,卻成爲事實上中國空軍現階段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的主力型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國産殲-8系列戰鬥機。一方面,殲-8系列戰鬥機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發揮則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殲-8系列卻被國內很多軍迷批判的一無是處,被抨擊爲連殲-7都不如。甚至于連堅持使用殲-8戰鬥機的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都被形容爲“傻瓜”。批判者的言語中大有將殲-8系列除之而後快的意思。但殲-8系列在國內也不乏支持者,兩者之間的意見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那麽,殲-8戰鬥機究竟是否真如批判著所詬病的那樣無能多余呢?在如此重要的國慶60周年盛典中,作爲唯一一種參閱的一線第2代戰鬥機,殲-8F的出現又表明了什麽呢?在此,靈雲欲以自己所知和網友們就此進行一下分析。因爲靈雲能力有限,所寫的肯定有不足之處。還請網友們多多指教。
       本次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空中梯隊的一大特點,就是參閱裝備絕大多數都是新型裝備。以固定翼戰機爲例,基本都是以殲-10和殲-11爲代表的三代或三代半戰機,以往參閱的強-5、殲-7等第一、二代機型本次基本沒有出現。殲-8F是唯一一種參閱的作戰用第2代戰鬥機(靈雲注:護航空警-2000重型預警機的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殲-7G爲例外)。作爲一種依然在服役並被持續改進的主力機種,對于中國空軍裝備的殲-8系列戰鬥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殲-8系列是迄今爲止所有國産戰機中,在國內軍迷中所受詬病最多的。這種情況對于一種依然在一線服役的戰鬥機來說是很少見的。
       殲-8的研制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時中國空軍所裝備數量最多的是仿制前蘇聯米格-19的殲-6戰鬥機。由于技術的飛速發展,殲-6戰鬥機開始無法滿足中國空軍的作戰需要。尤其是對當時盛行的高空、高速目標攔截能力明顯不足,因此中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蘇制米格-21前線輕型戰鬥機。米格-21的到來大幅提高了中國空軍的裝備水平,但也在實際應用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中國引進的是米格-21最早期的型號米格-21F-13。盡管該型戰機擁有相當優異的高空、高速作戰能力。但是,作爲一種典型的前蘇聯軍事體系下的前線輕型戰鬥機。格-21F-13最大缺點就是體積小,導致航程和載彈量不足以及航電系統尤其是機載雷達簡陋。在蘇聯本國的國防體中系,由于有蘇-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作爲搭配,因此米格-21的缺點影響較小,而在中國情況則正好相反。當時中國是將國産版米格-21即殲-7作爲主力型號使用的,而且中國空軍當時也沒有類似蘇-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作爲搭配。因此殲-7的缺陷在中國表現的異常突出。最現實的例子就是中國空軍曾經在實戰中動用當時還是最新銳的殲-7戰鬥機升空攔截美制U-2高空戰略偵察機,結果殲-7的不足顯露無疑。
      實際應用中,雖然能飛到U-2的飛行高度,但達到高度的殲-7此時的燃料也消耗怠盡,無力長距離追擊。而且其載彈量只有兩枚近程空-空導彈加少量航炮彈藥,無法長時間作戰。同時,由于采用機頭進氣這一先天不足的限制,無法安裝大口徑機載雷達,導致全天候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有效完成任務。而且在後來的西沙群島海戰中,受航程、作戰半徑限制。作爲當時中國空軍的頂級裝備,早期型號殲-7只能勉強到達戰場。而且留空時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掩護海軍艦艇和登陸部隊。與此同時,中國面臨來自北方蘇聯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從蒙古出擊的蘇聯圖—22超音速轟炸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攻擊中國首都北京。而當時中國空軍除同樣仿制、改進自蘇制薩姆-2的紅旗-2地空導彈外,對圖—22以及美國高空高速偵察機的攔截能力極其有限,急需一種新型戰機增強戰鬥力。于是,中國空軍決定在當時能獲得的最先進、最成熟的米格-21戰鬥機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由于當時面臨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典型的高空高速目標,加之當時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戰鬥機研制都追求高空、高速能力。因此當時的中國空軍明確的需要一種可以攔截高空高速目標的截擊機,殲-8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殲-8系列的第一代産品是殲-8I。殲-8I是以殲-7爲基礎研制的,基本就可以看作是一架殲-7的雙發放大版。兩者在氣動布局等很多方面非常類似,例如都采用了三角翼和機頭進氣布局。而且早期殲-8I的動力系統也是殲-7動力系統的改進型渦噴-7甲。靈雲認爲,殲-8I的整體性能尤其是高空高速性能是達到了設計要求的。但是,由于當時國內落後的電子工業水平,殲-8I的航電系統尤其是最重要的機載火控雷達技術無法取得突破。這直接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殲-8I面臨著有機無雷達的尷尬局面。因此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只能作爲單純的晝間型戰機使用。而且受研制時國內技術水平限制,殲-8I繼承了殲-7一個重要不足,就是同樣采用機頭進氣布局,這導致殲-8I機頭空間同樣無法安裝大口徑雷達。而且由于機體設計以及發動機油耗過高、推力有限。導致殲-8I的航程、作戰半徑和載彈量依然不足。這就是中國空軍當時所謂的“近視眼、腿斷”。爲改進這些問題,殲-8II出現了。殲-8II最大的不同在于將進氣道從機頭移至機身兩側,留出機頭空間以安裝大口徑雷達,同時改進航電系統和發動機。
      受當時國內技術條件尤其是電子技術不足的嚴重制約,殲-8II的早期型號依然有很大不足。如裝備的單脈沖雷達不具備下視功能,作用距離有限,不具備中距空戰能力;發動機推力不足,油耗大,導致航程短,作戰半徑小。由于殲-8II是當時中國空軍主力機種,爲提高戰鬥力,中國對殲-8II進行了長期的大量改進。通過多年努力,在引進技術結合國內自研後,目前殲-8II已經形成一個系列化機族,成爲中國空軍目前重要主力機種。
      目前,中國空軍裝備的殲-8II系列中,比較先進的主力型號包括殲-8D、殲-8H、殲-8F和和最新型的殲-8T。殲-8D是殲-8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殲-8D主要在殲-8Ⅱ基礎上改善導航系統,換裝以J8IIHK-13E平顯、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系統爲主的新型國産航電系統。同時加裝一具可拆卸式空中受油管,使其成爲中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受油能力的國産戰機。但總體上看,受機載雷達性能不足制約,殲-8D計劃中的最重要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依然有限。只能使用霹靂-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無法使用新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而且不具備對地/海目標精確打擊能力。座艙仍以傳統機電儀表爲主,人-機工效明顯不佳。殲-8D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也裝備很少一部分空軍重要部隊,配合國産轟炸油-6加油機遂行遠程作戰任務。
      殲-8H是爲解決殲-8D的一些不足,尤其是機載雷達的不足而研制的改進型。殲-8H主要的改進是換裝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國産1492型脈沖多普勒雷達、新的綜合航電系統以及國産低空導航/紅外瞄准吊艙。同時換裝增大推力的國産WP-13BII渦輪噴氣發動機、改進機體結構以增大飛機的載彈能力等等。1492型脈沖多普勒雷達的性能相當先進,滿足了空軍對多用途戰機的需求。機載武器包括空對空、空對地地導彈、激光制導炸彈、超音速反艦導彈等。殲-8H是殲-8系列中第一種真正擁有了精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的機種,使殲-8在已經出現近30年後終于成爲一種多用途戰鬥機。
      殲-8F戰鬥機改進自殲-8D,是目前通過權威渠道已知的、已正式成軍服役的殲-8系列的較新型號。首批殲-8F戰鬥機裝備給中國空軍的王牌勁旅空一師。本次參加國慶閱兵的就是殲-8F,這充分表明了中國空軍對該型戰機的重視程度。從目前可以得到的權威資料看,殲-8F的改進相當大。首先是航電系統的改進。殲-8F最重要的是換裝了國産新型JL10A“神鷹”機載脈沖多普勒雷達,該系列雷達同時也是國産新型殲-10A輕型戰鬥機和殲轟-7A“飛豹”重型戰鬥轟炸機的標准配制。“神鷹”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純國産戰鬥機用先進多功能火控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具有上視、下視、空對空模式邊掃描邊跟蹤、多目標探測跟蹤的空域搜索和目標跟蹤能力。具有高中低三種波形,空對地模式下具備32:1的多普勒波束銳化能力。同時具備合成孔徑對地探測能力。具有11種工作模式,包括空對空超視距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攻擊、反艦、多普勒波束銳化實時成像—地圖測繪、空地測距、氣象探測、輔助導航等功能。最大搜索距離104公裏,上視80公裏,下視54公裏;可探測15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威脅最大的6個目標。座艙中裝有一個平視顯示器和三具國産新型大型彩色液晶矩陣,同時保留了部分儀表作爲備份。座艙照明采用紅光。還配備有新型火控計算機和1臺數字式任務計算機、新型國産慣性/GPS/北鬥組合式導航系統和新型多普勒導航系統等。裝備有一套以電子自衛智能計算機爲核心的綜合化電子戰/紅外幹擾系統。戰機還可以使用中國空軍現役所有機載戰術偵察/探測/指示吊艙以增強精確探測、打擊能力。此外,飛行員還配備有國産新型頭盔瞄准示系統。可以配合新型大離軸近程空-空導彈作戰。全部航電系統通過1553-B綜合數據總線實現了交聯,構成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綜合作戰系統。
      在外形上,殲-8F最大不同在于其在兩側機翼上各增加了一個翼刀,改善了機動性。同時優化了機體結構,在機翼上使用了鋁鋰合金整體式油箱,同時保留了空中受油能力。動力系統換裝爲“昆侖”-2渦噴發動機,增大推力並減小了油耗,這就加大了作戰半徑。武器外挂架從5個增加到7個,而且使用了複合式挂彈架,加上發動機推力的增強,載彈量大幅提高。這些改進明顯提高了殲-8F的戰鬥力。經過改進後的殲-8F除了保持原有的高空高速截擊能力外,還具備了強大的空對地/海精確打擊能力。從一種單一的截擊機演變爲多用途戰鬥機。可以使用的武器包括中國空軍現役絕大部分型號的空—空/空—面精確制導和非制導武器。如“霹靂”-8/9/10系列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鷹擊-82D遠程空地導彈、“雷石”制導炸彈以及各重量級的自由落體炸彈和各種口徑的火箭發射巢等,而且可以使用與俄制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靈雲注:前提是俄國提供相應的技術如原代碼支持)。殲-8F于2000年首飛,並2003年定型開始批量生産,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目前開始逐步代替中國空軍已經開始大量退役的殲-7、殲-6和早期型號殲-8系列戰鬥機,而且其技術將被用來改進早期型號的殲-8II系列戰機。
      此外,根據最近公開的國內權威資料,殲-8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殲-8T已經開始少量裝備部隊。殲-8T是殲-8F的近一步改進型,性能又有一定提升。與殲-8F相比,殲-8T在外觀上有一些變化。首先是在前起落架候補配備有一個新型半埋模塊化多功能保型艙。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機體空間,從而不需使用殲-8系列本來就很少的挂架來挂載傳統的航空吊艙,可以增加載彈量。而且對戰機的氣動布局改進很小,改進難度小,對飛行性能的影響也很少。該艙具備模塊化、通用化特點,可以通過換裝不同載荷,執行乳豬空戰光電/紅外探測搜瞄、戰場偵察導航、目標激光照射/瞄准/指示等多種不同任務。此外,部分機體結構進行了優化,其他方面則與殲-8F大體相同。殲-8T基本可以看作是殲-8F的小改升級版,其目的在于盡可能的以較小的改進提升現役殲-8II系列的性能。除了爭取中國空軍訂單外,更多的是爲盡可能的爭取出口市場。
      殲-8II系列從最早的殲-8II出現起,就開始進行從未間斷的、逐步的改進、升級。其改進屬于典型的中國式風格,即著名的“小步快跑”。迄今爲止,殲-8II系列的改型無疑是成功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技術的進步,殲-8II系列的性能確實已經落後于第三代戰鬥機。殲-8II系列的缺點主要是:航電系統落後;發動機推力明顯不足,油耗大,導致航程短,作戰半徑小;尤其是由于追求高空高速,使殲-8II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明顯不足。靈雲認爲這也正是它飽受批評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以殲-10A、殲-11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的陸續服役,殲-8系列在中國部分軍迷心中的地位日益“多余”起來。尤其是伴隨著以美制F-22、F-35爲代表的的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服役,殲-8系列更成爲衆矢之的。中國國內部分軍迷對殲-8的抨擊不斷激烈,甚至出現讓殲-8系列立即退役的言論,但靈雲對此無法苟同。
      首先就是殲-8系列的高空高速能力和相對不足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這也是殲-8系列最受抨擊的一點。普遍觀點認爲,當今世界空軍的發展主流無不是以追求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爲主。殲-8系列作爲一種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其在今天依然抱著高空高速能力不放,已經無法同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大量裝備的第3代戰機抗衡。但靈雲並不這樣認爲。  
      衆所周知,高空高速是以米格-21、F-4爲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普遍追求的典型戰術指標。這種思路在後來的實戰檢驗中證明是錯誤的,于是才有了第三代戰鬥機注重低空、超低空機動性。但這靈雲認爲絕不表示高空高速性能在今天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第三代戰鬥機大量服役後的一些局部戰爭中,以高空高速爲設計目標的經典第二代戰鬥機反倒曾經多次擊落過第三代戰鬥機,最典型的戰例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當時伊拉克空軍擁有米格-29等大量先進第三代戰鬥機,卻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在空戰中被西方國家強大的先進三代機打得頭破血流,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而與之形成極爲鮮明對照的是,伊拉克空軍當時一架最典型的第二代高空高速戰鬥機米格-25卻在成功的連續擺脫了數架美國海軍經典第三代重型戰鬥機F-14的圍追堵截後,輕易的擊落了美軍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F-18後逃之夭夭。當時伊拉克空軍采用的就是最典型的戰術:高空高速突擊,打完就跑。充分發揮了米格-25無與倫比的高空高速性能優勢。事實上,當時伊拉克空軍所有機種裏也只有米格-25這種具有高空高速性能的戰機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直到後來的伊拉克戰爭,米格-25依然是美國空軍最忌憚的伊拉克戰機。而同屬中東地區的敘利亞空軍,其同樣的米格-25也在實戰中數此成功擊落、擊傷過比他先進得多的美制F-15“鷹”式重型戰鬥機(靈雲注:F-15的不敗深化是美國和以色列出于多種目的捏造的),要知道F-15一向是被視作三代機中頂級精品的。而米格-25則是當時阿拉伯國家空軍中唯一能對抗F-15的機型。這些戰例生動說明高空高速截擊並不過時。那麽與米格-25同屬高空高速截擊機的殲-8系列也具有同樣的作戰能力。
      殲-8系列的近距離機動性與第三代戰機相比,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如果兩者真的進入近距離、高機動纏鬥,殲-8很難戰勝諸如F-15、蘇-27這樣的高機動性第三代戰機。但是,目前的空戰模式已經進入以遠程超視距攻擊爲主的作戰時代。在這種戰爭環境中,雙方在很遠的距離上就可以用機載雷達發現、鎖定對方並用遠程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攻擊,雙方進入近距離進行纏鬥的幾率越來越小。近年幾次局部戰爭如科索沃戰爭中空戰擊落記錄,美國F-15擊落南斯拉夫的米格-29。都是靠程超視距空戰模式取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誰的戰機機載雷達抗幹擾能力強、看得遠、看得清;誰的空-空導彈抗幹擾能力強、打得更遠、更准將成爲決定性因素。這就取決于誰能掌握戰場最重要的制電磁權,幹擾與反幹擾等電子戰將成爲主要爭奪手段。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有效的電子戰系統進行支援、保障,即便是擁有先進的第三代戰機同樣也只能失敗。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米格-29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這就給了殲-8系列戰勝更先進的三代機一個機會。
      靈雲認爲,作爲一種典型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飛得更高、更快的殲-8系列無疑有更大的優勢,正所謂“戰得高,看得遠,打得狠”!從2萬米高空俯射下來導彈擊中低空、超低空目標所需要的射程和飛行時間,要遠小于同類導彈在中低空、超低空的能力。只要中國空軍能夠奪取至關重要的戰場制電磁權,有效壓制、幹擾敵方戰機雷達。並且爲戰機換裝更先進、更強悍的機載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在己方強大電子戰能力如空軍電子戰飛機的支援下,殲-8完全可以做到在面對其他三代機時,可以采取高空高速突擊,打完就跑的戰術。在預警機、偵察衛星引導下,依靠機載雷達,在遠高于敵機升限的高度用遠程空-空導彈打擊敵機,從而取得空戰的勝利。
      即便是對地/海攻擊,高空高速突擊同樣大有用武之地。殲-8系列完全可以在預警機和空間偵察衛星的引導下,從20000米高空高速突擊地方。由于高度大,距離相對就小。高度優勢會使飛行距離大幅縮短,加之速度快,造成敵方預警時間極短而且攔截難度極大。當彈藥飛抵目標上空時,以近于90度的垂直角度俯沖沖向目標。此時由于導彈本身質量大、速度快,加之慣性和引力作用,最終導彈俯沖過程中將達到5-6馬赫的極高速度!動能加上固有的戰鬥部,將成倍提高彈藥的毀傷威力。另外,現役空/面武器如空射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等的一大特點是投射、飛行高度越高,射程也就越遠。加之高度帶來的距離的相對縮短,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彈藥的射程並減小其體積、重量。
      此外,是殲-8系列的現實價值。目前,中國周邊鄰國確實裝備有相當數量的三代機,與這些飛機相比,殲-8系列的近距離格鬥能力確實不足。但問題在于,與殲-8同屬一代的第二代戰鬥機同樣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依然廣泛、大量裝備著。而且其數量還遠超過三代機。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空軍主力機型都是第二代戰鬥機如米格—21、米格-23和F-5。即便是日本、韓國和印度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同樣如此。日本、韓國大量裝備有美制F-4“鬼怪”二代戰鬥機改進型,印度則裝備著大量改進後的米格-21和米格-27,而且由于技術、經費等多種因素,今後這些戰機還將繼續服役很長一段時間。F-4等與殲-8系列同屬二代戰鬥機,雙方追求的都是高空高速能力。與這些戰機相比,殲-8的作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殲-8F則是目前所有二代戰機中最強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曾經用“和平典範”工程夭折後扣押中國的殲-8II與F-4、F-5和米格-21、米格-23等第二代戰鬥機進行過數次模擬空戰,結果證明殲-8II對這些經典二代戰鬥機作戰有明顯優勢。而經過近20年的改進後,用大量新型國産技術改進後的殲-8F在性能上完全可以壓制周邊鄰國的第二代戰鬥機,實際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東中國海地區,中國空軍的殲-8改進型曾經和日本的F-4J進行過多次對峙糾纏,表現非常出色,全面壓制了日本的F-4J。因此,殲-8系列在現階段是完全可以滿足需要的。
      靈雲認爲,殲-8系列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最大的價值,同時也是中國軍隊之所以一直堅持改進、使用殲-8的重要因素就是裝備的換代、升級問題。目前,包括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內的中國三軍已經開始進入一個大規模、快速換裝階段。大量老舊裝備已經達到或接近服役期極限,必須更換。尤其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更是如此,以殲-7、殲-6、強-5和早期型殲-8爲代表的數千架老式戰機已經必須更新,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數目,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且,作爲一個擁有1260萬平方公裏領土和領空(靈雲注:特別聲明,該數據爲中國陸地國土面積和海洋國土面積的總和。靈雲認爲任何時刻都絕不能忘記中國那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的世界性大國,如此龐大的國土和領空對中國空軍提出質量和數量的雙重要求。質量固然重要,而對于如此一個大國來說,必須維持一個相當數量規模的空軍才能夠確保領空的安全。而數千架老式戰機的退役無疑將對中國空軍的數量規模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必須有一種價格便宜、性能又足以滿足需求的機種按一定比例進行規模化的大批量補充!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中國空中力量對數量規模的一個最低可承受比例。
      在這方面,殲-10A、殲-11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在性能上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但問題是這兩種飛機價格昂貴。與老舊飛機根本不可能作到按最低可承受比例對換。爲此,中國空軍推出改進型殲-7G以應急。但問題是殲-7G雖然性能先進,卻仍然是低端配置。尤其是缺乏最重要的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這又是殲-7絕對不可能解決的。而改進後的殲-8系列無疑成爲最好的選擇!一方面,改進後的殲-8系列已經成爲一種典型的多通途戰鬥機,完全可以滿足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需要尤其是最重要的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殲-8系列的價格又遠低于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完全可以大批量采購後按最低可承受比例換裝老式戰機。將可以同殲-10A、殲-11B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形成“高-低搭配”,填補大量老舊戰機退役後中國空軍在數量規模方面的損失,維持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在國防力量尤其是空中力量在數量規模上的需求。      最現實的一點。中國經濟實力有限,軍費向來很緊張。作爲國防重頭的中國空軍在經費方面向來吃緊。而中國空軍究竟會不會象某些國人所謂的那樣“跟傻瓜一樣花大把冤枉錢買大量殲-8這一廢物”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殲-8的未出口也並不說明他就真的一無是處。誠然,殲-8在出口成績上如出口巴基斯坦等方面確實不如殲-7,但這並絕能說明“殲-8不如殲-7”。一個國家和他的軍隊選擇何種發展戰略和武器裝備,完全是由其自身的具體國情和軍情需求決定的。巴基斯坦空軍之所以拒絕殲-8,是由于其作爲一個中、小國家,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有限。其空軍需要的則是一種可以大量裝備的便宜的、具有較強低空-超低空近距離格鬥能力的低檔戰鬥機。在這方面,殲-7顯然比相對昂貴而又缺乏低空-超低空近距離格鬥能力的殲-8更符合要求。而如前所述,作爲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中國必須擁有一直具有相當數量規模的空中力量。而新時期,作爲這些力量構成者的戰機又要具備底價格和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在這方面殲-8無疑比“近視眼”的殲-7更適合中國國情。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段時間以來衆多網友一直在激烈爭論的殲-8能否對抗以美國F-22“猛禽”重型隱形戰鬥機爲代表的第四代戰鬥機的問題。關于殲-8能否對抗以F-22已經爭論很久,反對派意見相當強大,而且確實很有道理。的確,殲-8與F-22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無法回避的代差,雙方無論從任何一方面說都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在常規條件的空戰下,F-22強大的隱身能力足以確保其不被殲-8甚至更先進的三代或三代半戰機的機載雷達發現。而相反,F-22先進的AN/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在很遠距離上發現二代或三代戰機,然後用遠程空對空導彈搶先發起攻擊,在對方還沒有發覺的情況下將其幹掉。即便是進入近距離格鬥,F-22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所帶來的強大機動性也足以保證其戰勝二代或三代戰機,但這並不能說F-22是絕對無敵的。
      如前所述,現代化空戰已經步入以以遠程超視距作戰爲主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機載雷達能否發現並指引導彈攻擊目標成爲關鍵。而與之對應,雷達的抗幹擾能力則至關重要。現代化空戰尤其是應對第四代戰鬥機是由地面、水上、空中、太空等偵察、探測、反制力量構成的龐大的、完整的有機整體。已經不是某個單一兵種或技術手段的對陣,而是多技術、多兵種的全方位、立體化作戰。戰鬥機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F-22雖然具備強大的隱身能力,但並不是絕對不能發現的。米波雷達、被動雷達和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系統都可以探測到它。無源被動雷達自身並不發出電磁波,而是探測對方電磁波來進行目標搜索。F-22的雷達隱身性雖然很好。但它自身的航電火控系統和通訊系統在作戰是必定會發出一些的電磁信號。這是無法避免的。而這些信息都可以被無源被動雷達接收到。一旦無源被動雷達的信號接收系統截獲目標信息,則可以將信息傳輸給作戰處理和指揮系統,測算出目標的具體方位。    
      紅外光電探測系統是依靠目標自身輻射的紅外信號和熱輻射對目標進行探測的偵測裝置。F-22在設計過程中已經非常注重紅外隱身效果。但卻絕對無法作到徹底的紅外和熱輻射。即便是靜止的停放在地面的F-22也會産生一定的紅外和熱輻射信號。而作戰中,戰機發動機以及開火後的導彈發射和飛行過程甚至連座艙中的駕駛員都會産生相當強烈的紅外和熱輻射。因此紅外光電探測系統在對抗隱身戰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紅外光電探測系統的缺點是受氣象條件等影響較大。因此,完全可以將米波雷達、無源被動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組成一體化綜合探測系統。此外,當技術成熟後,殲-8的新型機載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也是有可能發現F-22的。在其他系統如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太空偵察衛星和空中預警機、無人機等系統的支持下,可以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先敵發現問題,只要能做到先敵發現,就可以作到先敵開火。同時,如前所述,現代化戰爭中制電磁權的掌握至關重要。中國空軍可以將新一代電子戰飛機如新型“飛豹”重型電子戰飛機與殲-8組合在一起。由電子戰型“飛豹”幹擾、壓制F-22的機載雷達,使其喪失或降低探測能力。隨後,殲-8依靠其獨有的高空高速性能,在高空高速中對目標實施超視距攻擊。依靠數據鏈引導遠程空對空導彈依仗高度優勢攻擊F-22,而且可以依靠高度和速度優勢打完就跑。
      此外,殲-8系列還可以依靠高度和速度優勢,挂載電子戰吊艙或戰術偵察吊艙,成爲一種高空高速戰術電子戰飛機或戰術偵察機。
      當然,作爲一種典型的2代半戰鬥機,殲-8系列依然有很多不足。首先是原來的“三片瓦”風擋在迄今爲止所有服役的改進型中都沒有更換,嚴重影響了飛行員視野。其次是“昆侖”-2渦噴發動機性能雖然有很大提高。但仍然有油耗大的缺點。這也是渦噴發動機的通病,是無法徹底根除的。這也影響了殲-8F戰鬥力的發揮。
      因此,靈雲認爲殲-8的下一步改進重點應該是:首先換裝渦扇發動機以減小油耗。從2005年傳來的消息,中國已經研制出一種用于第二代戰鬥機動力換裝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從各方面分析,這種發動機就是爲殲-8F換裝的。因爲殲-7缺乏超視距空戰能力,不具備換裝的價值。隨著新型渦扇發動機的換裝以及機體材料的改進,新殲-8改進型發動機的油耗率將大副減少。作戰半徑將大副增加。而新發動機的推力大,可以進一步增強殲-8改進型的機動性。當然,渦扇發動機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不如渦噴發動機。換發會對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有一定影響。但與獲得的巨大性能提升相比,這些負面影響是可以承受的。
     隨後應該放棄原有的“三片瓦”風擋。“三片瓦”嚴重影響了飛行員的視野,畢竟不管是誰,在眼前立著幾跟棍子都會有很大影響。這方面可以換成國內已經成熟的整體圓弧風擋,改善飛行員視野。在機內換裝國內技術已經成熟的三軸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同時在不影響戰機高空高速性能的前提下對機體氣動布局進行少量修改,這將大大改善殲-8改進型的操縱性能。而最重要的無疑是機載雷達的換裝。隨著國內技術不斷發展,中國在戰鬥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研制方面已經取得巨大進展。根據目前可以得到的較權威的公開資料靈雲推測,國産最新型數字式有源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已經研制成功,開始裝備給現役國産最先進的殲-11BS重型戰鬥轟炸機。該雷達是中國爲第四代戰鬥機項目研制的,機載雷達項目是已知的中國第四代戰鬥機配套項目中進展速度最快的,性能優于俄國新型蘇—35戰機使用的N011M“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具備強大的對空—對地/海目標探測能力,而且具備極強的抗幹擾能力。如果能夠換裝新型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裝置,搭配新型遠程/超遠程空-空導彈,殲-8的遠程截擊能力將有質的飛躍(當然,要考慮成本問題)。尤其是他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可以在20000米以上高空高速突擊敵目標。這對中國空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一直有一些網友提出,按殲-7改進爲殲-7E的成功範例,對殲-8II進行大幅度改進。包括換裝殲-7E的雙三角翼等,以改進殲-8II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但靈雲認爲,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這是因爲,殲-8II和他的前身殲-8I的設計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高空高速截擊。而這也正是殲-8II能在中國空軍存在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因。而爲追求低空機動能力,雙三角翼結構勢必犧牲高空高速能力。事實證明追求一種能力勢必影響到其他能力,這是不可能避免的。殲-7E的高空高速性能就明顯不如三角翼的其他殲-7系列型號。如果殲-8II按殲-7E的方式改進,毫無疑問屬于自廢武功,其高空高速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爲那樣等于放棄了本來的強項卻追求弱項,是很不明知的舉動。事實也證實了這點,殲-8II確實曾經有過一種雙三角翼改進型,而且已經完成了基本設計,其低空、超低空機動性也有很大提高。但該改進型最終連繪圖板都沒有走下就被中國空軍斷然拒絕了,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當然,作爲一種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8系列的不足是明顯的,最終也必定會被更先進的機型所取代。但靈雲認爲,殲-8在中國空軍裏仍然有重要價值,而且這種價值不是別的現役機種可以替代的。殲-10和殲-11系列雖然先進,但都缺乏殲-8獨有的那種高空高速攻擊能力。而在中國空軍多次引進俄羅斯米格-31未果的情況下,殲-8的高空高速攻擊能力顯的更加不可缺少。俄羅斯的米格-31不也是從原來的米格-25改進得來的嗎?殲-10和殲-11能作到的,殲-8做不到;同樣的,殲-8能做到的,殲-10和殲-11也做不到。正所謂“各有所長,優勢互補”。殲-8遠沒到某些國人所唾罵的那樣“該立即淘汰”的萬惡境地。最現實的。今天,當殲-10早已經在中國官方媒體公開解密並在航展上漫天飛舞表演的時候,殲-8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殲-8F依然身藏閨中,高度保密。而更重要、最直接的,就是在本次國慶60周年盛典中。作爲現役殲-8系列的絕對頭等主力,殲-8F作爲唯一一種參閱的中國空軍第二代戰鬥機,以罕見的16架次、4個4機編隊的大編隊陣容出現,成爲空中受閱梯隊中數量最多的殲擊機機種。這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對中國空軍的巨大價值,以及中國空軍對該型戰機的重視程度!中國空軍對軍用飛機的發展一向極爲重視,尤其是對戰鬥機發展更是如此。既然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選擇了殲-8系列被給于其如此高的重視程度,就說明殲-8系列絕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絕沒有某些國人所謂的那樣“一無是處”,更遠沒有到該“立即抛棄”的程度。某些軍迷處于對新技術的追捧等原因,就將殲-8系列貶低的一錢不值,甚至爲此羞辱中國空軍,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端荒謬且幼稚的行爲。可以預見,殲-8的改進還將繼續下去,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將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以殲-8系列爲代表的高空高速理論永遠都不過時。殲-8將和其他國産新型戰機一道,共同捍衛祖國領空的尊嚴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79830&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0%26amp%3Borderby%3Ddateline%26amp%3Bascdesc%3DDESC
 
為何空軍至今還在生產、裝備殲-8II系列飛機?天龍寫於07年4月21日

今年初傳來消息,截止2006 年底,成都飛機公司已全面停止殲-7系列各型飛機的生產;而與此同時,沈飛的殲-8II系列各型飛機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為何停止了機動性能更好的殲- 7E、G系列的生產,卻依然保持殲-8II系列各型飛機的生產(?)從近期解密的資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原因:
       從未來空戰發展趨勢看, 自海灣戰爭、波黑戰爭以來,空中戰爭的形式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機動性能世界第一的米格-29戰機,常常在尚未見到敵機就中了中距導彈而拆戟沈沙!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空戰中占主導地位的空中格鬥空戰退居次要地位,傳統空戰中不太重要的超視距空戰,卻上升至占空戰主導和支配的地位。
作戰形勢的最新發展和變化,迫使中國空軍開始檢討其奉行了近五十年的重格鬥空戰、輕超視距空戰的作戰、訓練指導思想。並開始按新時期空戰形式的最新發展,配置自己的武器庫。
         90 年代,中國空軍開始引進蘇-27、蘇-30戰鬥機,但令人吃驚的是,中國空軍在引進昂貴的蘇式飛機時,竟然未給其配置發射後不管的超視距導彈。據空軍試飛團前副團長、殲-10首席試飛員之一的李存寶大校說:“蘇-27沒有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半主動的R-27很難使用”。由於此差距,“在內部的對抗演習中,殲-10曾取得對蘇-27的絕對優勢”(見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第56P)
         當中國空軍從海灣戰爭、波黑戰爭認識到這一重大失誤時,為時已晚,數十億美元引進的傳統空戰模式飛機,要改裝成現代空戰模式飛機,其代價自然不菲。於是,空軍只好先在國產廉價飛機尋找改裝對象——其目光自然投向了具體超視距作戰潛力的殲-8II系列作戰飛機。
         一 是殲-8II有碩大的機頭,可以安裝大直徑天線的雷達,據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的前機頭直徑達到710毫米,與美國F-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的730毫米直徑的機頭相差不遠,這樣的設計為殲-10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即在重量和F-16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安裝一臺像F/A-18那 樣強大的雷達。高性能的雷達讓殲-10獲得非常好的空中探測能力、上視和下視能力,其性能與F-16後期型號相媲美;憑藉這種雷達,殲-10可以與任何重型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而殲-8II的機頭直徑更是高達800毫米,完全可以安裝比殲-10更為強大的雷達(據說殲-10與殲-8新型安裝的是同一型號 的雷達)。
         二是殲-8II飛機是三角形機翼,具有超音速、超視距作戰的基本條件。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選用的機翼為小展弦比,大面積三角翼(與殲-7、殲-8的機翼類似)。三角翼的優勢很突出,而小展弦比三角翼則更有優點:由於小展弦比的三角翼的翼根弦長很大,在機翼絕對厚度較大時卻可以保持較小的相對厚度,對於減小超音速時的阻力非常有利(但小展弦比機翼也有其缺點,誘導阻力大、特別在亞音速區更明顯,不利於巡航、大迎 角持續機動和起降,殲-10採用鴨式佈局加以改善)殲-8II的氣動佈局非常適合現代超視距作戰。
         三是殲-8II飛機這是一款成熟、廉價的作戰平臺。殲-8II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作戰平臺,其價格不過數千萬元人民幣,遠遠低於蘇-27、蘇-30和殲-10的數千萬美元。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空軍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殲-8II系列飛機的重大改進,突出其超視距作戰為主的能力,裝備了與殲-10相同的機載雷達、配備了中國自 主研製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而此彈還裝備了其後生產的殲-10戰機。據航空知識2007年第2期34P《殲-10試飛大暴光》透露:“2003年9月, 殲-10飛機最後一個重大項目的試行——空中導彈靶機試試飛開始。試飛行員徐勇淩將進行殲-10飛機的首次空對空導彈實彈發射試驗。該導彈曾廣泛應用在國產 殲-8等系列戰機上,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一種性能優良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
由此可知,在殲-10列裝前,中國空軍唯一具有超視距發射不管能力的作戰飛機,竟然只有殲-8II系列。中國空軍先前對超視距空戰的忽視,與後來對超視距空戰的渴求,從殲-8II系列飛機的不斷改進、裝備可見一斑。
         據空軍試飛團前副團長、殲-10首席試飛員之一的李存寶大校介紹:“殲-10目前的雷達性能跟F-16C差不多,武器方面我們的中距彈也不錯,應該說雙方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差不多(56P)”,由於殲-10的雷達和中距彈,也是殲-8II改的標準配置,也就是說,殲-8II改也具備與F-16C、F-15各型機進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成熟、廉價的作戰平臺,應適現代最新空戰模式的配置,才是殲-7系列全面停產,而殲8II系列仍在加快生產的根本原因(作者:天 龍,轉貼請注明)。
http://bbs.news.sina.com.cn/?h=/g_forum/00/04/02/view.php%3Ffid%3D31611%26tbid%3D5087&g=1
 
關於殲-8II和F-16A在超視距空戰中的思考
 
    有不少人認為,殲-8II根本不是F-16A的對手。從整機的技術水準上看,的確如此。但分析一下二者的設計理念和性能包線,你就會發現其中別有洞天。F-16的設計源於越戰後,主要目標是突出在中低空下0.9到1馬赫的空戰能力,這是基於美軍在越戰中的空戰經驗。對超音速作戰能力,未作多的要求。
    而殲-8II則是基於高空高速的設計理念,主要對付原蘇聯的高空偵察機和米格-23之類的高速戰鬥機。其低空纏鬥性能勢必不佳。在5000米以下的性能包線對比中,尤其是1馬赫左右,F-16全面優於殲-8II,在5000米以上的超音速性能包線,殲-8II又全面優於F-16。雖然F-16採用了放寬靜穩定度,電傳操縱等一系列新技術,但飛機的氣動佈局決定了其性能優勢範圍。兩者都能兼顧是第四代飛機F-22的目標,但這要依靠TVC和飛控系統的更大精進。
    80年代末期,進入超視距空戰時代,超音速機動能力重新獲得青睞。美國的F-22和歐洲的EF-2000都非常注重超音速機動能力。從90年代以來的超視距空戰戰例來看,飛機在遭敵方超視距導彈攻擊時,5秒內將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時間,飛機作U形180度機動,沿著敵方導彈的攻擊方向以最快速度平飛擺脫,只要飛機的速度足夠大,敵方PD(脈衝多普勒)雷達便難以鎖定目標(對於同方向的飛行目標,PD雷達的跟蹤距離會明顯縮小,這是多普勒效應決定的),飛機便可能擺脫導彈攻擊。1998年12月30日,伊拉克的米格-23和米格-25曾用此方法成功擺脫F-14不死鳥和F-15AIM-120的攻擊,使其全部脫靶。
    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速度為什麼要大,二是面對“射後不管”的中距空對空導彈怎麼辦。第一,現代超視距導彈的持續飛行速度一般在M2.5左右,如果飛機的速度不能在超音速狀態下有良好的機動能力,攻擊導彈在敵方PD雷達的導引範圍內追上你的機率將大大增加;第二,所謂“射後不管”的中距空對空導彈,其主動導引頭的作用範圍在20公裏以內,例如MICA的最大射距為50公裏,其主動導引頭的作用範圍只有15公裏左右,其餘幾十公裏還需載機導引,這個“不管”是在導彈主動導引頭作用範圍內的不管,並不是說飛機發射之後就完事大吉,什麼都不管了。當然,如果飛機處於對方導彈的主動導引範圍內,情況就危險了,導彈的機動能力怎麼也強過飛機。
    第二條反過來又說明第一條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不夠大,便增加進入導彈主動導引作用範圍的機率。一旦在AIM-120的主動引導作用範圍(20公裏內)外,擺脫載機PD雷達的鎖定,AIM-120極可能脫靶。為什麼說是“極可能”而不是“必定”?因為AIM-120仍可靠剩餘燃料和飛行慣性持續飛行一段時間(AIM-120的全程飛行時間只有1分鐘多一點),其載機也在作機動,在這段時間內,防守方如不擺脫其攻擊範圍(作大幅度下滑或蛇形機動),仍有被AIM-120或其載機再次鎖定的危險。所以說,超音速機動能力對於超視距空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米格23和米格25的最大速度都大於M2(前者M2.3,後者M2.8),所以擺脫AIM-120之類的攻擊便有了基本條件。
    其實,北約早已做過類似試驗,英國的旋風F3曾利用劇烈下滑,在低空借助地面雜波,擺脫F-4的雷達鎖定。旋風的設計理念仍屬二代,加之採用可變後掠翼,機體超重,其纏鬥能力著實不怎麼樣,最大超載僅有7.5g,但其高空最大速度高達M2.2。
    分析到這,F-16的問題就來了。F-16的最大平飛速度很難達到M2,只有在俯衝飛行中依靠重力的作用才能勉強達到,其氣動佈局突出中低空M0.9到M1的纏鬥能力。而殲-8II達到M2卻是勝任愉快,持續轉彎的最大超載允許8g(廠商對外公開指標),保證了其作蛇形機動的能力。所以,同樣是面對中距空對空導彈的攻擊,殲-8II的逃生機率會大於F-16。當然,這還需要地面或空中指揮預警,實戰中,還會摻雜其他複雜因素,如飛行員的技術水準和心理素質等。
    WindMind總結出超視距空戰的幾個要點:第一,要具備發現敵方PD雷達鎖定的能力,須有雷達全向告警器;第二,要有發現敵方導彈發射的能力,須有優異的空中預警或地面預警能力;第三,飛機具備高速機動能力,在高亞音速狀態下迅速進入超音速狀態,能儘快擺脫敵PD雷達的鎖定,具有超音速蛇形機動能力者將佔優勢;第四,本方也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PD雷達的跟蹤距離和掃描範圍大於對手,或雷達主動導引空對空導彈射距和主動導引作用範圍要大於對手,這樣會破壞對方超視距攻擊條件(劇烈機動的飛機是不能發射AIM-120的),而且超音速發射導彈,還會使導彈射程增大不少,在空戰中搶得先機。
    《中國空軍》報導,大陸某王牌飛行團用殲-8II曾給外賓表演超音速蛇形機動,一方面是炫耀飛機的超音速機動能力,另一方面是展示飛行員在超視距空戰中具備規避敵方攻擊的能力。
    綜上所述,超視距空戰是超音速飛行的天下。在超視距攻擊中,PD雷達的扇形掃描能力並不要求飛機能很快偏轉機頭,也就是說,跟蹤角速度沒有很高要求,在這裏,飛機的敏捷性難以起作用。因為在高空11000米,任何作超音速飛行的的飛機轉彎半徑都不會小於8公裏,飛機根本敏捷不起來。
    由此可見,殲-8II不佳的中低空纏鬥能力在超視距空戰中並不起作用。而F-16的優勢主要在M0.9、高度5000米以下的低空區,其優異的水準機動能力(持續轉彎角速度13°~18°/秒)在超視距空戰中派不上多大用場。純以飛機的機動性而言,在超視距空戰中,恰恰是殲-8II之長(超音速性能良好)克F-16之短,但在進入纏鬥以後,長短就會易手。
    再看看超視距空戰武器。PD雷達和中距空對空導彈是必不可少的。F-16A的APG-66(V)3型雷達,對RCS=5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對上是92公裏,對下是68公裏,TWS(邊掃描邊跟蹤)距離60公裏左右,盯10打1,對海面大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50公裏左右。具備發射AIM-7M麻雀導彈的能力。換裝軟體可以發射AIM-120。
   半主動雷達制導的AIM-7M的最大射距為45公裏,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的最大射距為70公裏。大陸空軍殲-8II的祖克8-II雷達,對RCS=5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80公裏左右,TWS距離50到60公裏,略低於APG-66(V)3,盯8打2,多目標攻擊能力強於前者。
    二者都有DBS(多普勒波束銳化)功能和RWS(邊掃描邊測距)功能。能發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也有主動型,編號AE),不作任何改動,就可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R-77。R-27的最大射距為70公裏,其早期型僅有不到50公裏,其增程型則高達130公裏。R-77最大射距90公裏,從其翼面設計看,機動能力應強於AIM-120,主動導引距離肯定大於AIM-120。但所有的PD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尾追攻擊比迎頭攻擊的有效射距要短。
    下面,WindMind作一個F-16A和殲-8II超視距迎頭對攻的模擬:
    在一對一的超視距空戰中,F-16A可能先發現殲-8II(前者RCS=5,後者RCS=8左右)。但殲-8II的雷達全向告警器會通知其已被發現,殲-8II會迅速進入超音速狀態,在對方鎖定自己之前PD雷達也會發現對方位置,雙方相互鎖定後,殲-8II會利用R-77射程大的優勢,搶先發射,但這個時間必須拿捏得非常准,這就要看飛行員的素質和平時訓練了;F-16A也發射AIM-120,但F-16A會先進入R-77的主動雷達作用範圍,殲-8II在進入AIM-120主動導引範圍之前開加力加速逃逸,並作大幅度蛇形機動或劇烈下滑規避AIM-120。此時,F-16A面臨兩難,如果繼續鎖定對方(且不論對方已開始作機動規避,並不能保證繼續鎖定),己方可能被R-77擊中,若也開始逃逸,AIM-120尚未進入自尋的狀態,可能脫靶。在作機動規避時,無論是蛇形機動還是劇烈下滑,主要還是比誰跑得快,很明顯,殲-8II將在這場賽跑中占上風。當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雙方的幹擾能力、指揮能力、飛行員的臨場發揮等等。起碼有有一點可以明確,在這種條件下的超視距空戰中,絕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所以,F-8IIM的設計師郗傑在談到與F-16A的對比中,並非海吹。)
    還需說明一點,臺灣的F-16A現已得到美國的幹擾吊倉。幹擾吊倉主要是幹擾導彈,對載機的大功率PD雷達無能為力。但是,AIM-120這一代導彈普遍具有TWS(邊掃描邊跟蹤)能力和多目標區分能力,甚至可攻擊幹擾源。俄制雷達的“燒穿距離”明顯要大於美制雷達,即抗幹擾能力可能占優(所以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會小於美制雷達)。幹擾吊倉的作用如何,尚待實戰檢驗。
    最後,WindMind要強調一點,本文非是給殲-8II歌功頌德,相反,從現時角度看,殲-8II的確落後了。本文著意說明的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武器在不同的作戰方式中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作為使用者,必須揚長避短;作為評論者,不可概而論之。2000年3月26日 艦船知識
 
揭去二代機的高空高速戰法的美麗外衣(ZT)
 
覺醒吧,殲8-F裝上SD-10A也無法對抗F-15戰機
一位中國空軍的軍事科學博士接待來訪的俄羅斯空軍代表團時聲稱“在戰術戰法上, 我們絕對不能盲跟著西方跑, 我們將堅持高空高速, 那是我們自己的優勢” 但是在進一步的交流發現這位軍事科學博士本身並不內行, 甚至絲毫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驗證了格裏申少將早先的判斷, 中國空軍一些研究部門的學者們與實際操作 飛行員之間是完全脫節的。正因爲“ 高度和高速就是能量優勢” 這樣理論才大行其道, 有關“ F 一2 2 采取中高作戰”的說法更鼓舞了這種觀點人士的。但他們卻絲毫無視F 一2 2 是一種雷達和紅外隱身的飛機這一根本基礎。在現代空戰中, 如果自己不是雷達和紅外隱身飛機, 且又在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上沒有絕對的單向透明優勢, 這樣的高空高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毫無疑問, 中國空軍現有的任何一個型號飛機都不是雷達和紅外隱身的, 也不享有美軍式的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上的絕對單向透明優勢。
           國際上現代攔截“ 非傳統大型高空高速目標” ( 指除了圖一2 2 M 3 這樣缺少自身空戰能力的大中型轟炸機之外) 的空戰戰術基本要領, 通常都是變高度剖面接敵。即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以10 0 0 - 4 0 0 0 ~ 負高度差進入, 利用雷達下視受到地面雜波幹擾的道理, 發揮雷達上視對于對方雷達下視的先發現優勢, 進入與對方前斜對頭或後斜對頭區域, 爭取使對手處于自身雷達弱效區或盲區, 從而實現本機先鎖定先攻擊。只在本機雷達鎖定目標後快速上升,最後完成導彈攻擊。整個接敵一攻擊飛行剖面是一個變高度剖面, 而非全程一直保持著優勢高度。中國空軍原來的一些攔截戰術卻與此不同。看起來受到上世紀6 0年代空戰思想影響很大。中國方面曾經一度堅持認爲,“ 正高度差方( 即高空方)完全能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來即時掌握空情的變化, 從而使自己的高空高速優勢轉化爲空戰優勢”, 但這在各國空軍都被證明有些脫離實際。負高度差( 即低空) 進入的先發現優勢, 使本方有豐富的戰術變化選擇, 對方難以用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對空情的通報保障來完全一一及時應變。所以, 固守“ 發揮高空高速優勢” 的做法是不適宜的。
        這些所謂的“ 高空高速攔截戰術” 在多次的對抗演習中顯示戰果不良, 于是在中國空軍內部就出現了“ 擁有三代戰機, 還要有駕馭三代戰機的人和戰法, 不能用二代機的戰法去操縱三代戰機” 的討論, 並得到了空軍總司令部的支持( 中國空軍對殲擊機的劃代標准與我們不同, 他們將蘇一2 7 稱爲三代機)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 我們還發現:中國空軍在較早時對現代超視距( B V R )空戰戰術戰法的認識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他們的一些中距空戰戰術戰法似乎是認定“ 在空情保障下, B V R空戰的雙方只能以近似雙方互相對頭接近的方法進入空戰”, 于是B V R 空戰的模式就簡單地格式化,“ 勝負主要取決于雙方的雷達各在多少距離上發現對手, 然後各用多少時間完成鎖定和發射, 最後誰的導彈用多少時間先擊落對方”。這種僵化刻板的空戰想定模式與國際強軍的超視距空戰戰術戰法有很大差距, 實際上完全無視戰術機動帶來的豐富變化, 總體還處于美國空軍上世紀6 0 年代中距空戰的認識水平。
        現代各空軍強國的超視距空戰戰術戰法沒有一個是離開戰術機動的, 把超視距空戰簡單設定爲“ 雙方一直對頭接近” 和“ 不需要大機動動作” 是一件非常離奇的事隋。前往利佩茨克空軍飛行戰鬥使用和改裝訓練中心參加交流的中國飛行員透露說, 中國空軍的有些戰術戰法並不是由飛行員制定的, 而是由一些理論部門研究出來的“ 傑作”。我們發現在中國空軍內部存在著一種情況, 由于人才培養體制的原因, 造成部隊飛行員和飛行員出身的領導航理基礎比較低, 眼界也不夠開闊, 因而被一些高學曆的研究人員貶斥爲“ 不過是高級的體校畢業生”。而一些高學曆研究人員又常常是完全不懂實際飛行又沒有在作戰部隊工作過的理論型學者, 他們的工作特點是善于冥思苦想, 但經常脫離實際情況。這種閉門造車, 或者只是翻譯參照所謂的外軍戰術戰法的做法, 可以使這些研究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上級機關交付的任務, 但對部隊的實際發展沒有任何助益。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外軍戰術戰法來源困難, 他們弄不到真實完整的外軍戰術戰法, 也可能是因爲這些研究人員自身不懂飛行, 對外軍各種戰術戰法的使用條件和應變原理不甚清楚, 參照翻譯制定出的戰術戰法在實踐中常常問題很多, 或者不適用, 因而受到部隊飛行員的質疑。特別是一些親身去過外軍交流學習過的飛行員, 感覺這些戰術戰法與真實的外軍戰術戰法有較大出入。
上世紀9 0 年代長期存在采用“ 正確戰術戰法” 的由教員級、四機帶隊長機級飛行員駕駛的殲一8 Ⅱ飛機, 被其他單位一些被稱作“ 野路子” 戰術戰法的、駕駛著殲一7 飛機的年輕飛行員修理的現象。其實這些老牌飛行員自身技術都比較好,他們氣惱地將那種脫離實際、把空戰過程想當然地格式化的戰術戰法比喻爲“ 飛得高, 飛得快, 看不著( 敵手) , 打不上( 敵手) , ( 自己) 跑不掉”。中國航空工業界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爲:“ 裝備較強較新雷達火控電子設備的二代機即使機動性差一些也能通過超視距空戰、不用進入近距格鬥來壓制住那些機動性強一些、但雷達火控電子設備較老的三代機( 這裏指的是中國標准) 。這是效費比更高的做法。” 在鼎新基地的俄羅斯專家卻聽到了桕反的結論, 參加過“ 藍劍” 演習的中國飛行員表示, 實裝對抗的結果無情地指出了這種觀點的漏洞: 在提高訓練水平、提高戰術戰法之後,一支不是假想敵部隊、沒有精選的最優秀飛行員的蘇一2 7 部隊, 這幾年在西部對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一支蘇一2 7 分隊在對抗中以二敵四, 仍以懸殊的大比分擊敗了裝有比蘇一2 7 S K更好更新電子設備的中國自制新型殲一8 飛機。而多場的不同部隊對抗也不能改變蘇一2 7 的明顯優勢, 只是有的殲一8 部隊成績能好些。事實上, 那些認爲裝備了較新雷達火控設備的二代機可以通過只進行超視距空戰、發揮高空高速、不進入近距格鬥來壓制住三代機( 中標) , 從而性價比更好的觀點, 都是與時代發展趨勢背離的。那種觀點的局限性,一是無視( 或者說不了解) 戰術機動的作用和意義; 二是不完全了解機載雷達和火控電子設備( 不論東西方) 在使用中的局限; 三是冀望可以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來即時掌握對手戰術機動, 從而能完全恰當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來抵消對方戰術機動。各國空軍的實踐都證明, 所謂“ 可以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來即時掌握對手戰術機動, 從而能完全恰當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來抵消對方戰術機動” 是一個脫離實際的空談。空戰過程的短暫、變化的多樣、戰術機動和電子戰對雷達工作的影響, 都使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豐富的戰術選擇和電子戰的使用, 更使中距空戰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化, 單純想靠所謂“ 超視距戰力優勢” 建立空中優勢或有效空防,效率很低及效費比很低, 也是不可靠的。這樣的所謂“ 超視距戰力優勢” 很可能在對手幾個戰術機動後就化作鳥有, 甚至原本希望可以靠槍長炮遠就使別人打不著自己、不用進入自己劣勢的近距離反而可能在超視距搶位不利後進攻落于下風, 高速撤離又失去空防的作用。
        YY 8F作用的人可以睡睡了,還槍挑15J 2000-5,實事連27SK沒辦法,別以爲2代機裝個主動彈就收拾早期三代機。
           回應
首先樓主先搞明白 殲8-F 的用途 殲8系列爲什麽我們空軍還保留還不斷改進。 我們的空軍分 高 中 低   高  殲8系列是最好的 中 殲10 -11  低 飛豹   爲了中國領空 殲8系列是不能放棄的。 樓主只看到了一面 。
F22 飛的比 F15/SU27還慢,可能 J10都可以 飛的比 F22 快,那麼大的渦扇引擎,可能連 2萬米的高空也飛不到,作戰 的最佳範圍只能在 1萬米的空中
J8F的機動性也不差。  如果沒有預警機,F-15照樣沒啥鳥用!當年美印對抗,印度的MIG-21-93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成功壓制了F-15C! 更何況J-8F!

上一篇:殲-8

下一篇:殲八IIM火控系統

阿楨 2024-10-14 03:16:29

“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要反對貶低殲-8II的言行 2024-10-12

近日,央視公開的一張殲8II六機地面編隊的畫面,成為了網路爭論的熱點。在許多軍迷眼中,中國都大批量部署殲-20了,殲8II這樣一款2代機為什麼還不退役呢?還有一些人脫離歷史,故意貶低殲8II的地位和戰術性能,想因此彰顯自己的專業。
中國中部戰區、西部戰區、南部戰區、北部戰區可能都還裝備殲八2。雖然該機進入退役週期後,被逐年換裝成為必然。但是,中部戰區有飛行員還是喊出了「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的口語,說再飛10年都不成問題。
客觀點說,後期殲-8的性能已經獲得了重大進步,例如殲-8IIDF採用兩側進氣,換裝了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具備掛載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快速攔射的能力。其超視距空戰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早期F-16、蘇-27和殲-10A的水準。
再後來,我們能看到的殲-8II大多被改進成為偵察型,配備光學、合成孔徑雷達或吊艙以後,繼續發揮其高空高速飛行性能。
網路上有人總是吐槽殲8II的低空低速性能,這個其實是設計指標導致的必然結果。殲8定位是截擊機,當年我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U-2這樣的高空偵察機,所以要求高空高速性能優異。
單從性能指標來看,殲8II到現在仍有一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是2.2萬公尺高空和音速2.2馬赫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美國、俄羅斯的多數最先進殲擊機都望塵莫及。這裡有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渦流發動機在高空的性能比渦輪扇發動機,再加上殲-8的機身細長,其高空巡航能力是非常強悍的。
那麼,殲8II在中國空軍現有作戰體系下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有這麼幾條:
一、國土防空,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戰略轟炸機,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快速攔截能力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高空高速拋投滑翔炸彈。後期生產的F型和H型,參考一下米格31的改良方式,改為發射巡航飛彈的載機,或是在高空拋投滑翔炸彈,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三、執行偵察任務,高空高速性能天然就是偵察機的特徵。
四、在空戰時負責在高空發射遠程空對空飛彈,戰鬥機飛行速度越快,飛得越高,空對空飛彈就射得越遠。透過改進數據鏈,透過體係作戰在2萬公尺高空發揮作用,成為遠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平台,擴大我方飛彈打擊範圍,當然是合理的選擇。
五、殲8II的使用成本低。

阿楨 2021-03-06 09:21:06

美媒《軍事觀察》評選全球4大著名截擊機:中國殲8II也上榜了 2021/03/05 新浪

  冷戰期間,許多國家生產了專門的截擊機,通常比普通戰機重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可以攜帶了更大的感測器套件,能夠發射特殊的遠端空對空導彈,而這些對普通戰鬥機來說太重了,無法部署。
  由於截擊機相對于普通戰機成本更高,通用性也較低,因此只有少數國家部署。美國兩個著名的截擊機項目是F-12和F-14,雖然最終更昂貴的F-12被取消。
  蘇聯兩種截擊機米格-25和米格-31目前都在服役。米格-31速度可達3馬赫,裝備了R-3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彈頭重達61公斤,射程長達400公里
  殲-8II是放大了蘇聯米格-21,只有米格-31重量的36%,但殲-8II可攜帶射程100公里的PL-12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與其他截擊機相比,其維護要求和運行成本要低得多。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05/doc-ikftpnnz2532856.shtml

jsoujsou 2018-06-28 09:07:35

我軍殲8戰勝多款3代機奪金飛鏢亞軍 用的還是火箭彈2018-06-27新浪軍事

  中國空軍網官微近日發佈資訊透露,東部戰區航空兵一個裝備殲-8戰機的旅力壓眾多三代機部隊,在剛結束不久的空軍“金飛鏢-2018”對地突擊突防大賽中奪得團體第二名!“金飛鏢”是空軍對地攻擊的頂級賽事,與金頭盔、紅劍、藍盾一道並稱“四大品牌”實戰化演訓平臺。東部戰區空軍的這個殲-8戰機旅雖然裝備還是二代機,卻常年駐守東部沿海一線,掛載實彈戰鬥起飛,對外機進行查證識別和警告驅離是“家常便飯”,其戰鬥力之強悍可想而知。
  由於東部沿海地區形勢特殊,東部戰區空軍大量裝備的是三代機殲-11、殲-11B、殲-10、蘇-30MKK等,國產3.5代機殲-16也是首先裝備該戰區空軍一線部隊。所以在這樣三代機“林立”的戰區出現殲-8戰機旅就顯得很是特別。而這個旅能在強手如雲的東部戰區脫穎而出,並成為常年擔負防空識別區警戒巡邏任務的戰備部隊,靠的顯然也不是殲-8的“先進”性能,而是飛行員高超的戰術素養和潑辣的作風。
  該旅裝備的應該是殲-8F標準的戰機,可以發射主動雷達制導PL-12中距空對空導彈,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殲-8F或者是達到其技術水準的殲-8DF,機載火控雷達為中電科14所開發的1492系列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其性能甚至超過了殲-10早期使用的火控雷達。
  不過在“金飛鏢-2018”大賽中,PL-12中距彈、PL-8格鬥彈基本都用不上,因為比的是對地打擊能力。殲-8雖然因為1492系列火控雷達而擁有下視下射能力,並可以投擲制導炸彈,但從軍報資訊來看,此次大賽主要比的是戰機用火箭彈、航空炸彈進行對地攻擊的能力。在這樣的要求下,東部戰區空軍殲-8旅還能奪得亞軍,殊為不易。因為眾所周知,殲-8的低空低速飛行品質是出了名的不咋滴。
  在對地攻擊中,我空軍要求較高速度進入攻擊航線,完成攻擊後也需較高速度脫離。所以對殲-8來說,以火箭彈或航彈打地靶不如想像中那麼難。
  然而,再好的獵手還需一杆好槍。對於戰備任務異常繁重的這個殲-8戰機旅來說,儘早換裝殲-16、殲-10C這樣的3.5代戰機,才能更好地履行保護東部沿海領空的使命。(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27/doc-ihencxtu9287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