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五代機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上一篇:仿F-22
下一篇:S-37“金雕”前掠翼戰鬥機
陸航母遼寧號艦載機數量飆升!退將一看嚇壞:威脅太大 2024/03/07 中時
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在入塢改造1年多後,搶先福建號進行海試,並且攜帶殲-35隱形戰機出海測試。對此,退役少將栗正傑6日就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引發討論。
栗正傑6日在中天節目《Cti Talk》中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這是什麼概念?遼寧號的數量徹底碾壓日本的出雲號,另外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它所帶的飛機也是比改裝後的遼寧號少」,栗正傑接著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一艘服役十年的遼寧號,經過改裝之後,他的艦載機帳面上的數量就很明顯的碾壓了日本出雲號和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
栗正傑坦言,「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緊接著下來,會做類似改裝的,應該就是山東號」,栗正傑最後也說,「福建號已經確定可以上殲-35戰機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這次遼寧號破繭而出、橫空出世,華麗轉身,才是代表大陸解放軍海權的擴張,尤其是後續還有兩艘核子動力航母,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才是讓台灣跟美國最擔心的事」。
港媒公佈殲35戰機參數 最大起飛重量超越F22和F35 2024/03/04 中時
香港《文匯網》在連續曝光遼寧艦中期大修與改造的圖片與新聞後,又公布了據來自中航殲-35隱形艦載機性能參數。正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大約是0.01平方米,而參考基準是0.1平方米,敵方雷達探測距離下了50%左右。
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5噸,WS-19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超過12噸。殲-15重型艦載機只有33噸。美國F-35C約32噸,屬F/A-18E/F為30噸。殲-35最大載彈量將有8噸,作戰半徑為1350公里,已達甚超過F/A-18E/F和F-35C的水準。殲-35最大速度2.2馬赫,不但超F-35C與超級大黃蜂的1.8馬赫,還超殲-15的2.17馬赫。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殲-35受體型所限,只有機腹設計了大型彈艙,因此在隱形模式下能夠攜帶的武器並不多。要發揮8噸的最大外掛能力,必然要依靠4-6個翼下掛點來攜帶副油箱、各種導彈或偵察吊艙等等。
除此之外,新戰機上配備的先進機載雷達及電子系統必不可少,曾經被提起的先進設備如主動式相控陣雷達、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紅外成像制導裝置,都被媒體列為主要裝備,對空導彈仍以PL-15系列為主,可以對抗美國空軍所有的先進裝備與武器。
報導最後說,美媒曾形容殲-35是一架「雙發版的F-35」,但由於殲-35速度快、起飛重量大,其實還更像一架「隱形版的F-14D」,掛載多枚空對空導彈在編隊300公里攔擊線巡邏2個小時以上,或者為編隊提供1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距離。如果上述的各項指標能夠達到,那麼福建艦在搭載2個大隊殲-35的情況下,其作戰能力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超級航母,這將是解放軍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又一個飛躍。
渦扇15發動機首飛了 殲20還要等多久 2022/12/20 中時
中方軍機引擎設計專案高層顧問似乎不經意透露,專為解放軍最先進殲-20隱形戰機設計的渦扇-15今年已完成首飛。
不過,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9日報導,目前還不清楚,渦扇-15是否在殲-20上測試。而國防專家說,儘管相關新聞暗示,這款強大的發動機即將完成,但要預測它何時會服役還太早。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劉大響11月底在江西南昌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上發表演說時,透露了渦扇-15的發展進度。而相關影片上周開始在微信上出現,軍迷四處瘋傳,但因內容敏感,很快就被刪除。
劉大響是中國航空動力工程專家,也是國營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首席顧問,他在錄影中說,「中國第4代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推重比10和以上,要使用在殲-20上的發動機,雖然還未裝備但是已經首飛了。」
儘管他並未說出發動機的名稱,但推重比類似美國最先進,使用在F-22上的普惠F119發動機顯示,那就是渦扇-15。事實上,央視2017年就說,渦扇-15能匹敵F119發動機。中國軍事專家傅前哨說,戰機發動機發展需要歷經5個階段,那就是地面測試、風洞測試、高空模擬測試、試飛,接著為產品驗收測試,進入最後小批量生產階段。他強調,這些測試都很複雜,而發動機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1名解放軍內部人士說,渦扇-15要成為可靠成熟的戰機引擎,可能還需要花好幾年。這位因事涉敏感,而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說,基於安全考量,首飛可能是由4引擎運輸機執行,而4具引擎中,有1具就是渦扇-15。「接著這發動機應該要通過另一輪極限測試,包括飛往積雪的山區、沙漠、高濕高鹽的南海和其他地區。」
另一方面,北京為了加緊研製精密噴射引擎,近10年來至少已砸下9000億人民幣(近4兆台幣)。今年9月時,中方空軍說,最新一批殲-20全都由渦扇-10C發動機驅動,中國正以世界級脈動總裝生產線加速交付殲-20先進戰機。
回應
119是二十年前的美國技術。
WS15與F119(F22使用)同為4代小涵道比(意即涵道比小於0.3的大推力加力型渥渦扇發動機;簡稱為4代大推)。F135發動機(F35使用)的涵道比高達0.57,屬中涵道比發動機。WS15 推重比大於10,加大推力可大於18噸; F119推重比約10.04,加大推力約為15.6噸。
殲-20首次降落地面展示,六代機概念模型同步於珠海航空展出現 2022-11-09
解放軍第六代戰機概念模型,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機身採大型三角翼設計,表露追趕美軍「下世代空優機」NGAD的企圖心,也證實了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上將(Mark Kelly)9月聲明中國六代機計畫進度快速的說法。
相關新聞
回應美國預定12月推出B21 中國轟20隱形轟炸機快來了
第十四屆中國航展簽約總額超398億美元(第十二屆212億,第十三屆125億)
珠海航展六代機,南天門、玄鳥、白帝細節照片曝光,酷似美科幻電影《絕密飛行》的科幻戰鬥機
這款戰機被命名為白帝,以前叫玄鳥,其實中國人並不缺創意,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就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tW3aAv-gg
回應
白帝是空天戰機,MD-22是寬域飛行器!
相關新聞
X-37B無人太空梭航行地球軌道908天結束神秘任務2022-11-12降落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殲-20一亮相就“趴窩”,跟遼寧艦一樣冒出黑煙?原來中國軍工還有這樣的高科技!
回應
當時我看到一股黑煙時,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東西,只是沒想起來叫做APU起動補助發動機
相比黑煙,美航展更有大片的即視感:德克薩斯州2022-11-12達拉斯航展上有兩架二戰老式飛機(P-63戰鬥機B-17轟炸機)在空中相撞墜毀。
美國人負責科幻,中國人負責實現,,,這個未來真的會成為常態
有人說中國發動機的壽命短,其實2015年中國就突破了葉片單晶體金屬拉伸技術,渦扇葉片壽命大大延長,整機達到了9500小時的大修壽命,2020年,中國突破了葉片高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拉伸技術,使渦扇發動機的大修時間延長到1.2萬小時,2023年將正式量產,美國最新的渦扇發動機大修時間為1.5萬小時,中國渦扇發動機的心臟病問題已徹底解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ktvWamuh4
FC-31來了!陸航母隱形艦載機清晰照首曝光 2022/07/23 中時
隨著第3艘航母福建艦下水,最受關注的隱形艦載機FC-31「鶻鷹」的身影也在網路上瘋傳,而這似乎是第一張高解析的清晰照。這架原型機編號為35003,有灰色戰術塗裝,還有低調呈現的國徽和其他標記。發動機有明顯的鋸齒狀排氣噴嘴和後機身整流罩,渦扇-21有時被稱為渦扇-13X,是渦扇-13E的改進型,取代了第一款原型上的俄製RD-93。
回應
靠這廢物就想威脅台灣嗎,共媒拜託死回大陸吧,f35山寨版,垃圾還是有垃圾
綠蛙除了噴之外一點辦法沒有,因為他們只是日本這只美國看門狗的一坨屎而已
KF21的國產化率宣傳65%,實際上有30%就不錯了 202-07-20
殲20國產化率實現100%,KF21的國產化率宣傳65%,實際上有30%就不錯了。
KF-21整體設計都是美國洛馬,韓國只是負責輔助工作。發動機F414-GE-400,是進口配件組裝。AESA雷達是以色列,瞄準吊艙、射頻干擾器、CNI、IRST是洛馬的。機載武器都是進口的,包括M61A2 20毫米機炮。駕駛艙玻璃為漢普森(美國)、駕駛艙增壓和機身冷卻系統為聯合技術(美國)、武器掛架/通信系統/副油箱/供氧系統為科巴姆的產品、TF/TA系統由以色列ELTA提供,部分感測器/起落架/彈射座椅是英國的,緊急制動系統是西班牙的...……
回應
F35皮版本的F16...KF-21沒有設計內部彈倉,只能用機腹半埋和機翼下掛載的方式,並不能隱身。
五代機這個東西,說難聽點,一個半吊子軍迷都能給你整出個差不多的外形設計出來。問題是,細節和本質都是要到風洞裡面反復吹的,全尺寸超音速自由射流風洞的啟動功率相當於2/3個三峽大壩發電功率,每秒億億次超算全世界就那麼幾個國家有。
運-20U給殲20空中加油?殲20疑似空中加油,還是軟管加油 2022年05月01日
最近國內中文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張比較有意思的新照片,那就是一張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接受空中加油的照片。如果這張照片屬實的話,至少能從中提取出兩個重要信息:
1、由運-20戰略運輸機改裝而來的運-20U空中加油機確實存在並且已經服役;
2、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目前仍然採用軟管加油。
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在空中加油機上,就可以不再依賴於從俄羅斯進口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和載油量有限的國產轟油-6空中加油機。憑藉運-20運輸機的生產速度,中國海空軍的打擊距離將會有極大的提升。
其次是第二點,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採用軟管加油。在此之前,因為美國的F-22隱身戰鬥機和F-35系列隱身戰鬥機都使用加油效率更高的硬管加油方式,讓很多國內網友認為,中國的殲-20也會採用加油效率更高的硬管加油。
之前設想是軟硬皆有
但中國此前並沒有設計和使用硬管加油的經驗,無論是國產戰機還是進口的俄制戰機,使用的都是軟管空中加油。所以如果從穩妥性方面考慮,使用軟管加油在技術方面確實會比較穩妥一點。
此外,美國空軍的硬管空中加油在實際使用中,被曝出因對接問題,硬管空中加油時,很容易刮壞隱身戰鬥機的隱身塗層,而使用軟管空中加油方式則沒有這個問題。
當然了,軟管空中加油本身也有問題。那就是和硬管空中加油相比,軟管空中加油的結構重量會更大一些,同時因為軟管空中受油裝置主要布置在機頭位置,所以占用了戰鬥機機頭寶貴的空間。
只要3000萬?蘇75性能資料再次補充 基本配置有套路
迪拜航展2021.11.14-18,俄羅斯聯合飛機公司再次強調了蘇-75基本價只要3000萬美元,比印度光輝輕型戰機4000萬美元還要便宜,這其中顯然是有套路的。
蘇-75的機體長17.37米左右,翼展11.88米左右,比機體長20.1米,翼展14.1米的蘇-57要小一圈。但是比15.4米的F-35要長,翼展則是介於F-35A/B和F-35C之間,整體來說與F-35是接近的。
蘇-75和俄軍方沒關係,是聯合公司自籌資金的專案,瞄準的潛在客戶是中東,北非,拉美,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設計上為了節省成本和時間,大量使用蘇-57的成熟設備,包括發動機的推力是14.5到16噸,與蘇-57使用的117(AL-41F-1)差不多。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同時跟蹤目標數是30個,同時交戰數是6個,對地是2個。
回應
乞丐版配置裸機價, AESA可能就是3000萬刀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在航母電磁彈射器最大彈射起飛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一切艦載機的指標都要向重量和尺寸妥協,最大起飛重量過大的殲-20顯然就不在選擇範圍之內,更加成熟FC-31構型演化為艦載機專項的21號工程,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從FC-31第一款驗證機開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氣動外形、有限的發動機推力下提高機內容積和大幅度進行結構減重,提高艦載機升力和減租,就成了整個海五代項目的發展脈絡。
雖然F-35看起來沿用了FC-31,但明顯胖了一圈。細節上,在機翼後緣、機頭形面、隆起的座艙後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乃至整個機身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這是合理的,需要容納更多的電子設備,還需要為艦載需求重新設計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
根據航空學報論文,海五代的原型機機翼後緣變得更為飽滿並且由平滑過渡變為反彎設計,目的是改善低速氣動效率,滿足艦載起降性能需求。為了減阻,座艙風擋前的過渡段變得更加平順;座艙後部隆起,可以使前機身座艙之後膨脹波強度降低;在DSI進氣道唇口形面等地方也作了相應的減阻處理。實現了10%的氣動減阻增益。
在滿足升力和減阻以後,另一是減重: 鋁合金加強框-翼梁整體件設計/製造一體化方法,比傳統鈦合金框梁組合結構,零件減少一半,減重超過1/3,從而大幅減輕結構重量,增加裝載燃油,進一步保障了飛機推比和作戰半徑。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1-10-31/doc-iktzqtyu4555172.shtml
不演了 美高官承認日「出雲號」是航空母艦 2021/10/28 中時
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Carlos Del Toro)近期結束日本訪問,並將已完成部分F-35B戰機運用改裝的海上自衛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DDH-183),直接在推特貼文中稱為「日本航空母艦」,毫不顧忌日本政府為減輕違憲疑慮和周邊國家反感,持續避免將該級艦稱為航空母艦的宣傳策略。
回應
狡詐的日本,從未放棄軍國主義的大夢。
相關新聞
美日航母南海聯演 陸4艦迫近監控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俄外貿輕型五代機模型曝光 將于莫斯科航展正式亮相(圖)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1年07月13日消息,俄羅斯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在接受採訪時推斷稱,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計畫在2021年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太展覽會(MAKS-2021)期間推出的全新戰機將是一款第五代多用途飛機,旨在出口,與F-35競爭。
回應
SU57其實是證明了俄羅斯目前沒有能力搞出隱身飛機。這款新的噱頭,肯定是要先以共同研製的說法來騙投資,日後再層層加碼,綁架顧客的。上一次研製SU57,上當的是印度,不知道這一次誰會上當受騙。
F-35被曝仍存在871個缺陷 相比去年只減少了2個
彭博社2021-01-13報導,五角大樓測試辦公室表示,美國以及其8個盟國正在使用的F-35戰鬥機目前仍存在871個軟硬體缺陷,這些缺陷可能會影響該戰機的戰備、執行任務或維護能力。
戰力大爆發 陸首曝雙座殲-20戰機 2021/01/13 中時
據《環球時報》報導,除了雙座版殲-20外,還有安裝陸製引擎的殲-20。
單座戰機通常比較小,比較快,並十分敏捷,往往用在短程攔截,護航,還有空對空作戰上。
雙座戰機較重,通常不只用來進行較長程的空對空,還有空對地等多用途作戰上。在雙人協力下,可以執行更複雜的任務,如指揮無人僚機,或是戰略轟炸等。殲-20估計至少有50架。
相關新聞
美媒:殲20戰機年產量或達48架 還將有兩款新改型
1架43億 195架美F-22摔剩185架 2020/05/16 中時
看彈艙瞧門道 陸殲-20與美F-22比一比 2018/11/14 中時
F-22前機身較短,並採用了傳統設計的尖脊(Caret)進氣口,因此進氣道可以在進口初始段,就進行水準和垂直方向偏轉,好為側彈艙和機腹主彈艙騰出空間。
相對的,殲-20前機身較長,加上採用無邊界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設計,而其進氣道內側的三維鼓包要深入到進氣道內,因此側彈艙和機腹主彈艙位置只能向後延長。不過,這也有個好處,那就是殲-20的內置彈艙更接近機身氣動中心,在內置彈艙掛載的彈藥發射後,重心變化對機身穩定的影響較小。此外,殲-20的機腹主彈艙長度也略大於F-22。
殲-20可以看到採用了與F-22相同的6個預設掛點,而且現有4枚中遠距攔射空對空飛彈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大。而這也證明瞭殲20同樣能掛載6枚中遠距攔射空對空飛彈,並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加以調整。
殲20新照曝光已裝航炮? 2020-12-11 新浪軍事
四代機是否應該裝航炮?
正方人認為四代機不一定不會遭遇空中格鬥,反方則會舉出美軍JSF計畫(F-35B/C無內置航炮加了一個航炮吊艙)為例。
航炮的性能角度
首先,目前戰鬥機的航空機炮應用場景只有一個:空戰。
在四代機空戰雙方同時具備低可探測性能後,主要的攻擊手段效率未知的情況下,能保留一門航空機關炮作為兜底當然是好的。
F-22是一種單純的空戰機型,而F-35B/C定位是“聯合攻擊戰鬥機”,在它裝航炮與不裝航炮的取捨之間,多存在定位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
而俄羅斯的蘇-57的主要職責與F-22相當,故裝了GSh-30型航空機關炮。
從殲-20定位偏向於制空,裝備航空機關炮,應是自然而然的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11/doc-iiznctke5927718.shtml
隱形技術被高估?為對抗中俄 美軍新戰機或更側重這個 2020-10-22 新浪軍事
據《歐亞時報》網站報導,面對4.5代和5代戰機的時代,五角大樓將重點放在了部署F-35和F-22等先進戰機上,並不斷提高其隱身技術
由於美國6代機更加重視電子戰能力,而F-35等5代機側重的隱形能力有可能很快就會被忽視。
儘管F-35和F-22有著較小的雷達發射面積,但著名的隱形殺手—俄S-400地空導彈出現,對這些隱身戰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楨:?)。
相關新聞
美媒:S-300被摧毀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 但連以色列軍機都不敢打
回應
俄話也能信?當初說S-300就能打隱形飛機了,後來打不了說400了
中國當前已具有尖端技術反隱身雷達,同時還具有鎖定偵察敵機功能。
但導彈的雷達沒法鎖定,你能發現也打不下來有什麼用。
貌似是有發現並跟蹤f22在東海方向!
能鎖定嗎?
相關新聞
中國首次公開曾450公里外鎖定F22 美卻拉上殲-20狡辯 2019-01-29 新浪軍事
12月24日,中國電子科技14所的首席科學家吳劍旗,證實幾年前的“假新聞”真有其事!
反隱米波雷達,以前一直有著低仰角盲區大、無法準確測高、空預覆蓋不連續等致命缺陷,所以從來只是用來進行遠距離預警,其精度達不到引導火控雷達和戰鬥機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截,並且美俄對米波雷達的研製也幾乎處於放棄,只有中國14所和38所等反隱身雷達研製的“明星單位”!
吳首次明確公開了我國在5年前就實現了對F-22的遠距離持續跟蹤、繪製航跡,並確定發現距離為450公里!消除了低仰角盲區;實現了全空域高精度測量,滿足航空兵攔截引導作戰的精度要求。
韓國總裝的下代戰機離隱身戰機還有差距 2020-10-16 兵工科技
韓國國防採購計畫管理局9月3日宣佈,KF-X“韓國未來戰鬥機”的首架原型機將比原計畫提前7個月總裝,不過也表示,預計明年下線、2022年首飛的這架原型機,還只是使用機腹半埋掛架的Block1型,要發展到Block3型才能成為擁有內置彈艙的第5代隱身戰鬥機。
KF-X專案,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金泳三政府提出來的要在2008年裝備,由洛馬公司總設計,臺灣ID設計團隊負責落實細節,在軍用航空工業方面幾乎是零基礎的韓國,結果當然是進行不下去。
韓宣稱KF-X最終的技術狀態如下:擁有機腹內置彈艙,機長16.9米,翼展11.2米,機高4.7米,空重11.8噸,內油5.44噸,起飛重25.4噸,武器載荷7.7噸,2台通用電氣F414-GE-400K發動機,單台加力推力9979千克,最高時速1.8馬赫,空戰推重比1.293,最大航程2900千米,最大作戰半徑1293千米。
不過Block1機腹下將設置4個半埋掛架,要到Block3型,才擁有機腹內置彈艙。
缺乏大型複合材料進氣道一體化加工技術的韓國,在Block1原型機上仍採用傳統的鋁合金蒙皮鉚接結構。機身隔框竟然是由鋁合金板材銑削而成,而非鈦合金鍛件一體衝壓成型,這也造成了Block1空重超標。
此外, KF-X將從美國引進25項關鍵技術,其中包括將F-35的航電系統完整移植到KF-X上。但是,美卻否決了F-35的AN/APG-81相控陣雷達、AAQ-37分散式孔徑系統 (DAS)、AAQ-40光電瞄準系統(EOTS)和電子干擾機這4項關鍵技術轉讓。美不想KF-X太過順利,以免對自家F-35的外銷構成威脅。所以,雄心勃勃的KF-X前途未卜。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0-16/doc-iiznezxr6288358.shtml
日媒:日本新一代戰機F-3研發面臨技術和成本困難
《日本時報》網站2020-05-10報導,日本的F-2戰機因美國在研發中處於主導地位,在升級和維護上面臨困難。基於這一經驗,防衛省生產F-3時在日本國內製造核心零部件,包括至關重要的系統、引擎和雷達。
不過,日本對於某些零部件,美國的技術是唯一的選擇,包括戰術資料鏈。其他擔憂包括在兩國就駐日美軍的費用進行雙邊談判之際,美國會強硬地向日本推銷美國的武器。
因此,在戰機所需的技術選擇明確之前,無法確定下一代戰機的設計。
據稱F-3每架成本超過200億日元(1.86億美元),防衛省希望在2035年部署F-3,為了試圖削減成本,正在與英國新一代戰機進行技術合作的談判。
殲20進駐浙江衢州 攜這款導彈可對台執行斬首行動 2020-09-26 新浪軍事
日前臺媒驚呼解放軍殲-20進駐浙江衢州機場,稱該機場距臺北僅500公里,殲-20以時速2000公里巡航,7至8分鐘即可攻擊臺北部上空戰機,15至20分鐘就能飛抵臺灣上空轟炸。
PL-15空對空導彈射程可達200公里,在海峽西岸大陸上空即可構成對台島北部上空台軍戰機的攻擊態勢。
殲-20是空優型戰機,空對地打擊主要由殲-16等戰機完成,但對地打擊能力一點也不弱,不是說必須抵達目標上空才能執行轟炸任務。目前已經專為殲-20研製成功了一款小型空對地導彈TL-20,該型空對地導彈採取了抗干擾的北斗加慣性的複合制導方式,常規情況下射程可達85公里。TL-20空對地導彈長度僅有1.8米,而殲-20的彈倉長度4米、寬度2米,足以容納12枚TL-20空對地導彈。且該型導彈是智慧型空地彈藥,其目標識別能力能辨出履帶式裝甲車輛和輪式裝甲車輛,執行斬首行動有獨門絕技。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9-26/doc-iivhuipp6583852.shtml
回應相關新聞
目標列裝500架!陸殲20可全疆域作戰
殲20B戰機開始量產 我軍網路中心戰將增添新節點 2020-08-25 兵工科技
網路中心戰概念最早由美軍提出並實施,通用資料鏈系統、協同作戰系統、MQ-4C無人偵察機、無人水面艇、瀕海戰鬥艦、F-35隱身戰鬥機等,進一步增強了網路中心戰的作戰節點,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反應速度和作戰效率。
我國雖沒“網路中心戰”說法,但大力推進的“資訊化條件下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同樣有偵查、通信、指揮、作戰等平臺以及配套的感測器節點。
為此,我們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研製發展了諸如北斗導航衛星系統、055型驅逐艦、殲-20、殲-16戰鬥機、翔龍無人機、空警-500預警機、運-9電子偵察機等裝備。
首先,殲-20可以利用其優秀的態勢感知能力,與體系內的其它偵察平臺實施聯合偵察行動,然後利用其超音速巡航和隱身優勢,使用遠端精確打擊武器對關鍵目標進行“刺殺”,破壞對方的作戰體系。
其次,殲-20還可以利用其強大的火控雷達和資料傳輸系統,充當空中小預警指揮機,像殲-16這樣的“炸彈卡車”,可掛載大型、重型武器的轟-6N等,都將在殲-20的指揮下,實現最佳的作戰效能。
俄羅斯版“忠誠僚機”無人機曝光 被指山寨美國產品
據“防務博客”網站2020-08-25報導,在莫斯科附近的愛國者公園舉行的“軍隊-2020”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俄展示了最新型的隱身無人概念模型機“雷鳴”重7噸,有效載荷500公斤,能與蘇-35/57並肩戰鬥,還擁有自主作戰的“蜂群”模式。但有分析表示,“雷鳴”是美國XQ-58A“女武神”的山寨品。XQ-58A是高亞音速無人機,是“忠誠僚機”計畫的一部分。XQ-58A的主要用途是在未來空戰中擔任有人戰機的先鋒與保護者的角色。
回應
高亞音速僚機怎麼跟上超巡的長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20-08-25/doc-iivhvpwy2996428.shtml
相關新聞
外媒:殲20戰機部署新疆後 印度或引進蘇57與其對抗
回應
買蘇-57? SU-57的隱身設計多麼粗糙不是五代機,俄都沒用!
殲20升力係數世界第一 氣動佈局先進程度超乎想像 2020-08-24 兵工科技
2020年7月15日,第21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殲20“升力體邊條翼鴨式佈局”榮獲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
殲20採用了基於渦流控制技術的升力體機身、鴨翼、邊條、機翼、後機身邊條、外傾雙腹鰭和外傾全動雙垂尾的一體化非常規氣動佈局,其控制和受控渦流至少包含機頭鰭角渦流、進氣道鰭角渦流、鴨翼渦流、邊條渦流和機翼前緣渦襟翼渦流等——複雜多渦系的互相耦合,若設計水準高,控制得當,將產生巨大的升力收益和減阻效果(顯著超過使用升力體機身、邊條翼、鴨翼三者中一種或兩種時)!其升力係數不小於2.1-2.2,世界第一。而在同等設計水準時,鴨式佈局的阻力係數比常規佈局小10%左右,同時殲20機身長細比較大,截面積較小,也利於減阻。常規佈局的F22公開升力係數為約1.7,超聲速巡航零升阻力係數約0.035,殲20的升力、阻力係數明顯優於F22。
殲-20空重15-16噸為何這麼輕
因殲20研製年代較晚,可利用新建的世界最大的8萬噸級模鍛壓機,還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液態金屬(特別是鈦合金等材料)電磁約束成形技術,金屬超塑成形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等。
行家看飛行表演,殲-20的表現要比F-22更好
殲20通常會連續進行三次小半徑穩定盤旋,半徑逐次減小,第三次約150米,4秒完成半圈180度盤旋,飛行速度0.35馬赫120米/秒,超載近9.5g:遠超暫態盤旋角速度勉強達30度左右的三代、三代半飛機。F22借助推力向量也可完成,但會明顯地掉高度、掉速度。
殲20還在機動過程中,進行了多次主、側彈倉的同時開、閉,展示了中遠端的PL15和中近程的PL10空空導彈。此時,該機的速度、高度基本不變。而在F22會有明顯的高度和速度損失。
殲20表演結束時,均拉70度以上迎角高速爬升,其平均爬升率超過500米/秒,F22最大爬升率在300-400米/秒,其常規佈局大迎角升阻特性不夠好,僅靠發動機增速不夠。
回應
相對於啟動外形,我更看重殲20的數字陣列有源相控陣雷達(DAR),比F35和F22的有源相控陣(AESA)還要先進半代,空警500在2014年是世界首款DAR飛機,055大驅也是世界首款DAR戰艦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8-24/doc-iivhuipp0347548.shtml
相關新聞
美媒《軍事觀察》F22多項能力不及殲20:包括可以使用雷達制導的遠端空對空導彈、頭盔顯示器、更新的電腦、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和許多其他速度/機動性關鍵功能。
美國批准日本105架F35採購計畫 合同價值230億美元 2020-07-17 新浪軍事
據《防務世界》報導,美國近日批准了日本購買105架F-35的計畫,包括63架F-35A常規起降飛機和42架F-35短距起降型,價值約230億美元。
武器交易中還包括:110台普惠F135發動機、相關的電子戰和通信系統、自主後勤資訊系統、訓練裝備、紅外照明彈、基於性能的後勤包、軟體集成、備件和維修零件以及其他支援。
美對日F35超級軍售“一箭雙雕”?日本也有自身考量 2020-07-17 海外網
隨著美國批准向日本提供105架F-35,日本將一舉成為F-35的最大海外用戶。專家表示,此舉將使日本“出雲”級直升機航母變身為戰力可觀的輕型航母。這不僅將進一步夯實美日同盟軍事關係,也將成為美國牽制中俄海軍的得力棋子,可謂“一箭雙雕”
有F-35還不滿足?日本宣佈2031年生產自研隱身戰鬥機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 2020-07-10報導,日本日前宣佈將研製世界領先的隱身戰鬥機,可能是一款向量推力噴口雙發動機、內置武器倉的戰鬥機,並在未來十年內成為日本航空自衛隊主力戰機,取代近100架仿製美國F-16的日本F-2戰鬥機。
日本2020財年國防預算為這個被稱為F-X的新戰鬥機研製項目撥款超過2.61億美元,其中包括資金用於研製與這款戰鬥機協同配合的無人機。
回應
1架4億美元的新心神?
每月4架 殲-20B量產拚逾百架 2020/07/16 旺報
俄媒報導殲-20A只生產50架左右,安裝有向量噴嘴的殲-20B將生產100至200架。中航工業估計每月可生產4架殲-20B。
相關新聞
俄蘇57換裝新向量推力發動機 別號「超級蘇愷」2022測試 2020/07/16 中時
俄媒披露蘇57因測試機載控制系統失靈而墜毀 2019/12/25 中時
俄5代隱形戰機蘇-57 為何連印度都嫌棄?蘇-57在隱身和發動機電子組件上不足。
俄米格蘇愷2公司將聯合開發第6代戰機 與美歐展開競爭
陸欲買12架蘇-57 抗衡美亞太F-35
回應
5代蘇-57連印度都不要,中國更不可能買, 6代?
莫斯科為了出口的行銷手法,蘇-57並不是俄真想要的隱形戰機。
大陸新風洞啟用 發展下一代戰機基礎 2020/05/28 中時
防衛世界(defenseworld)報導,中航工業(AVIC)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在週二的一份聲明中宣佈,FL-62風洞試驗成功,產生的流場穩定,順便收集了與飛機有關的測試數據。
FL-62風洞可以說是個巨大的流體力學實驗室,佔地17000平方公尺,設備總重6620噸,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在2012年開工建造,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連續跨音速風洞,被形容成「國之重器」。
所謂連續跨音速風洞,是指風洞可以模擬在超音速環境,能夠規畫各種飛行器研製過種的氣動外型、動力模擬、推力向量、聲學與氣流顯示。
在2019年的報導,中航工業已經在著手研發下一代的第6代戰機,將於2035年或更早能推出原型,據稱,這種6代戰機將具人遠距離引導無人機的能力,與法德合作的未來作戰系統(FCAS)、英國暴風雨戰機(Tempest )進行競爭。
回應
不管大陸發展什麼樣的武器,台灣只要有民進黨的1450就天下無敵了。
陸殲-31換新衣 祕密研發ing 2020/05/29 旺報
據軍事媒體《航空防務》報導,從公眾視線中消失的中國第二款隱形戰鬥機原型機FC-31(殲-31)新照片,與過去不同,新FC-31塗有銀灰色塗層,似乎是改良升級版,在空氣動力設計上做了修改。
長期以來,軍事觀察家一直推測,FC-31並不僅用於出口,還可能進入解放軍空軍服役。升級後的FC-31可作為中國下一代的艦載戰鬥機。中國空軍、海軍和外國客戶都可能對這種先進的隱形戰鬥機感到興趣,未來FC-31可能會繼續研發,並配備新的發動機和機載設備。該機長17.3公尺,翼展11.5公尺,比服役的殲-20戰機要小一些,造價也更便宜,更易上艦和外銷。
中國米波稀佈陣雷達亮相 探測隱身戰機能力倍增(圖) 2020-05-28 新浪軍事
國產米波稀佈陣雷達圖首次公開亮相
2018年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吳劍旗坐客CCTV,首次向外界揭開了國產米波稀佈陣雷達面紗,它採用了全新體制,數十個發射、接收單元分佈在較大場之上,通過數文書處理的辦法在空間合成一個較大天線孔徑,從而提高雷達探測距離。這樣做優點就是不需要研製面積巨大的天線,因為天線越大,收放、驅動越困難,成本和價格也更高。
現代隱身飛機對於S波段以上頻率隱身效果較好,但是在L波段以下段隱身效果就要差的多,米波雷達對於隱身飛機探測距離比S波段高2倍左右。不過傳統米波雷達目標資料精度低,分辨能力較差,而米波稀佈陣可以形成一個龐大的天線孔徑,可以提高目標資料精度,增強分辨能力。另外米波稀佈陣雷達發射功率大、自我調整性能好、相干積累時間長,抗干擾能力優異,能夠對抗多個強干擾源。由於發射、接收採用數位陣列,脈衝能量較低,所以雷達具備較高抗截獲能力,對方不容易截獲發射信號。還有米波雷達波長較長,現代反輻射導彈制導系統受到彈徑限制還不能覆蓋這麼低頻率,也就無法對它進行攻擊。
當然米波稀佈陣雷達也有自己的缺點,發射、接收分佈區域較大,只能固定部署,沒有辦法機動部署,容易被對方偵察系統探測和定位,戰時也容易受到攻擊。系統對於信號/資料處理系統要求較高,相關演算法實現難度也比較大。因此米波稀佈陣雷達可以和常規雷達配合部署,取長補短,形成完善的防空體系。
新世紀國產雷達將反隱身作為主攻領域,並且取得了長足發展。在2013年探測到了F-22隱身戰鬥機,距離達到數百公里,並且精確繪製了戰鬥機航跡。現在新型米波稀豐陣雷達又裝備部隊,我防空體系對隱身飛機能力進一步增強,防空預警縱深進一步增加,可以更加維護國家領空和國家權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28/doc-iircuyvi5442793.shtml
俄軍蘇57將改成全電傳操縱 或可提高戰機生存能力2020-04-28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2020-04-27稱,俄第5代戰機蘇-57上的液壓傳動系統換成電傳操縱系統,增強戰機的機動性能並簡化其維修工作,首架原型機應在2022年年中首飛。
按照計畫,電傳操縱的蘇-57將進行不少於2年的試飛,其間戰機的飛行性能和新設備的電磁相容性將得到檢驗。
相關新聞
俄蘇57赴敘未參加戰鬥成笑話 這次又派T14坦克"走秀" 2020-04-28 新浪軍事
回應
三代機早就普及全電傳操縱系統了,毛子的四代機到現在都還沒實現全電傳操縱,看來毛子只能靠核武器壯膽了。
俄新一代特種核潛艇即將下水 新添核武器戰力幾何 2020-04-28 環球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即將成為“波塞冬”核魚雷的標準載艦。“波塞冬”核魚雷採用核動力,可攜帶核彈頭,具備戰略打擊能力。
印度為何拒絕俄蘇57戰機?印軍列出該機一連串缺陷
印度曾經雄心勃勃地要與俄羅斯一起研製隱形戰鬥機,而中途卻突然放棄,美媒近日披露了其中的原因。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20-04-22報導,在俄羅斯製造的蘇-57戰機首飛10年後,終於準備將首批戰機交付部隊使用。蘇霍伊最初計畫在2019年底交付首批蘇-57,但因一起墜機事故,交付暫停。
蘇-57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讓該機的研製充滿不確定性。早在2018年初,印度就宣佈將與俄共同研發蘇-57,印空軍想購144架,為設計工作投入60億美元,這將為當時陷入困境的蘇霍伊研發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和商業發展之路。但是印度在2018年4月又退出了合作開發計畫。
俄自用版蘇-57據說比印度版更為簡單,印度版計畫配備印度國產的航空電子設備,同時還能相容更多的武器裝備,但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上。
印度空軍和國防部官員列出了蘇-57至少四個“在性能和其他技術特徵方面的不足”,包括AL-41F發動機不可靠、雷達能力不足、機身設計差影響隱身性能。
俄則回應,AL-41F只是在未來全新的、更為強大發動機造出之前臨時用的,雷達也是臨時的,未來將開發新型雷達。
但印度對於蘇-57機身結構設計差的抱怨似乎特別嚴重,除了易造成飛行事故之外,各種縫隙和角度結構還會增強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
早在2013年就被曝出在蘇-57的品質把控上存在問題,至少有一架原型機的在機翼上打了“補丁”,以免在飛行時發生解體。儘管如此,也有媒體猜測,印度抱怨蘇-57的各種問題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印度還計畫從法國購買“陣風”。
隨著隱身戰鬥機的出現,預警機會被淘汰嗎? 2020-04-01
傳統預警機在面對隱身飛機時也有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沒有穩定跟蹤的能力,而隱身戰鬥機擁有三種探測預警機的方法:1.紅外探測器;2.電子戰系統;3.雷達系統。預警機也只有主動出擊了,將傳統的S波段雷達換成相控陣米波雷達,以提高對隱身戰機的探測能力,不會被淘汰的。
先來看看隱身飛機探測預警機的三種方式。
第一,紅外探測器。F35,殲20,蘇57,F22的升級版(計畫中)都裝有紅外探測器, F35的EODAS系統可以在90千米精確測量迎頭飛來的F16,也在2011年跟蹤到了1300千米處的運載火箭。所以說,隱身戰鬥機使用EODAS或者EOTS探測到大型預警機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相比探測戰鬥機而言,探測距離會近點。
第二,電子戰系統。蘇57是否完成了射頻隱身還不好說,殲20,F35,F22是具備這種能力的。這種系統可以在本機雷達靜默的狀態下,發現遠達480千米處的輻射源,能夠在200千米處準確定位被測輻射源。也就是說,當預警機的的雷達開機掃描時,隱身戰鬥機就可以大概確定其位置,在200千米處既可以準確的定位。
第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跟蹤目標時可以分出極窄的波束,而不會觸發被測目標的雷達告警系統。只不過現在的預警機不僅僅是起到預警的功能,還兼顧指揮,電子戰等能力,機載系統比較容易起反應。
由於預警機本身的RCS值較大,機動性較差,當被導彈鎖定時是難以逃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所以被擊落的概率是極大的。為了避免被擊落,預警機完全可以加裝功率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電子戰系統,提升對抗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事實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較小,抗干擾能力並不強,在受到干擾時很容易丟失目標。
另外,預警機還可以加裝反隱身雷達,但口徑普遍較大,如縮減探測距離,減小口徑,也可裝到預警機上的。畢竟A100就使用上了UHF波段的反隱身雷達。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0533168_17f4a263000100r1qm.html
俄媒:俄軍米28直升機裝備R74M空對空導彈 F22都會怕 2020-02-12 環球網
俄羅斯《伊茲維斯提亞日報》報導,著名的米-28武裝直升機退出了最新改型米-28NM裝備了R-74M近程空對空導彈,可以在打擊戰鬥機、無人機和直升機。
R-74M也稱為RVV-MD近程導彈,它可以在40千米的距離上打擊目標。R-74M最初是為了打擊F-35或F-22這樣的第五代戰鬥機。俄羅斯認為,它們在實施高難度機動和開啟加力燃燒室之後,是很難躲避的R-74M的。這種導彈的尋的頭可以在電子戰環境下工作,也能識別紅外干擾彈。
回應
俄吹吹出新花樣,蘇57都未必敢說鎖定f22,米28火控系統比戰鬥機差遠了,怎麼鎖定f22。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20-02-12/doc-iimxyqvz2277448.shtml
比下殲20 殲31憑什麼上陸航母 2019/12/24 中時電子報
解放軍第一艘自製航母山東艦17日正式入列後,中國航空工業19日便在微博上,暗示殲-31將成為下一代航母艦載機。「浩漢防務」指出,這引發了廣大網友激辯,除了探討殲31的性能與適用度外,也質疑上艦的為什麼不是殲-20。
分析指出,F-14是標準的制空戰機,高空高速高機動性一應俱全,而F-18除了具備強大的攻擊力外,也擁有一定低空、低速的近距離格鬥能力。由於艦載戰機和航母搭配的核心考量是基於奪取海上制空權、進而奪取制海權,F-14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不過,隨著航母應用理論進入21世紀,尤其是資訊化日趨重要,可維護性強、升級潛力龐大、可靠性高,並更現代的F-18顯然更符合。
殲-20/ F-22靠優異的氣動佈局和體型優勢,無論是高空高速性能,或是超音速巡航能力等,都遠超過殲-31/ F-35。不過,假設殲-31最後推出時,它的整體性能和資訊化水準等,都能與F-35相提並論,那殲-20絕大多數優勢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被抵消。
簡單說,就是在選擇艦載機時,軍方會優先挑設計之初,便考慮航母起降的機型,如法國「飆風」(Rafale)/F-35/殲-31系列。
回應
又一輪對FC-31的輿論強行洗白
你怎麼知道F31性能不好,一切都是網媒猜測杜撰。軍方選武器都有自己充分的考量,從來不會考慮線民輿論,因為線民都是看熱鬧的,沒有專業的。
俄蘇57首墜 張召忠:有印度參加的事兒都不靠譜 2019-12-24 新浪軍事
回應
這回三哥算是躺槍。
別黑印度了!實事求是的說最少人家的醫療是免費的!
那你知道,印度是全世界出生嬰兒死得最多的國家麼?看個感冒需要排幾個月的隊!
相關新聞
科學家在恆河發現「極大量超級細菌」
蘇57量產竟是借用蘇30生產線?工藝還不及中國FC31 2019-11-12 新浪軍事
近日,俄羅斯國防部宣佈,蘇-57第一架批量產生型已經開始總裝,並公佈了廠房內的生產線畫面,首飛近十年後終於等來了量產,實屬不易。但是從技術上可看出,蘇-57仍然沿用了傳統的總裝流程工藝,不是最新的脈動式生產線。
蘇-57仍是傳統的機翼與機身分開製造,通過3個鉸鏈緊固連接到一起。相比之下,F-35、FC-31都採用了最新的翼身一體化製造技術,更結實、重量更輕。圖中可以看到可動式前邊條的底座,佈設了部分線纜,即將安裝電機和液壓伺服機構。
機體結構塗刷了黃色防銹底漆,表面又刷了一層灰色防護漆,但並非隱身塗層,接下來直接就塗刷面漆和迷彩。前機身框架上留有大量鉚釘,表明蘇-57的部裝製造工藝仍較保守,很少採用一體成型等最新技術。
最值得注意的是,蘇-57的總裝廠房內,遠處全部都是蘇-30SM等戰機的垂直尾翼和機體。換句話說,所謂蘇-57量產,根本沒有開設單獨的生產線,而是與現有蘇霍伊戰鬥機並線生產。這表明兩點,一是蘇-57的技術應用和工裝工藝確實仍停留在蘇-30時代,二是蘇-57未來很可能長期小批量,而不是大規模生產,裝備數量會較為有限。(作者署名:烽火君 文/妹子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12/doc-iihnzhfy8666506.shtml
殲20演習每次突襲都能得手 預警機真的已經過時了? 2019-11-12 新浪軍事
既然預警機在殲20的手下過不了三招,那麼是否代表著已過時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世界各國目前普遍裝備的是四代機,而在這種情況下,預警機的探測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五代機的角度來看,它自身是要保證一定的隱身性的,這也就決定了它必須儘量減少對外發送資訊以及雷達開機。在這樣“閉塞”的環境中,預警機就是最佳的指揮平臺和資訊提供者,五代機如果不跟預警機配合使用,那麼就相當於一個“瞎子”。因此,預警機的地位目前而言還是無可替代的。
為什麼預警機能夠被五代機輕易擊落?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五代機的隱身性能都是只針對一個s波段,而絕大多數預警機的雷達都是s波段的。另一,預警機並沒有自己的自衛武器。
預警機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才能延長自身壽命?
首先,擴大自己的波段範圍,當然也不排除未來五代機的隱身塗層也進行升級,但是到時候預警機還可以考慮進行變換波段偵測的改造。
其次,可以開發預警機所能載用的高能武器進行自衛。預警機的電子壓制干擾能力要非常出色,同時可以掛載一些高能武器進行反擊干擾進攻,與此同時且戰且退、召喚護航飛機保護,那麼預警機也可以從容脫離戰場。
再則,預警機可以與五代機進行協同訓練,模擬演習,在戰術層面上尋找突破。例如可以使用無人偵察機整列結合預警機,就相當於將預警範圍單邊擴大數百公里,讓預警機有了反應時間。
最後,5G時代的來臨:可以考慮將預警機進行分家,主機房放到可以隱身的飛機上,而天線則隨機分配給無人機,而且可以是輪流工作的隨機飛機上,然後通過5G靜默連接這些天線,這樣即使被攻擊了也只能攻擊到無人機,極大降低了預警的風險,也極大降低了損失。(作者署名:利刃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12/doc-iihnzhfy8656857.shtml
掌握關鍵 陸6代戰機傳5年內問世 2019/06/26 中時
為了搶占空中優勢,美、俄、英、日,德法與西班牙等國都已著手研製第6代戰機。而解放軍第6代戰機的研製仍處於絕對保密的階段,官方至今守口如瓶。
不過,中國《兵工科技》雜誌指出,目前從許多資訊中,仍可以探究解放軍6代機發展的蛛絲馬跡。
分析說,中國航空戰略有一個理念,就是發展一代、成熟一代,預研一代。而5代機殲-20已開始小批交付使用,預料3、5之內6代機就會帶來驚喜。
而在可見的種種線索中,首先是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為了達到更高的巡航馬赫數,在動力系統上,現有5代機的發動機已不合適,中國相關單位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航空技術展上,低調展出了新一代發動機概念圖「適用飛行速度3-4馬赫,飛行高度3萬米的戰鬥機」。它已經遠遠超越現有5代機的飛行包線,並具有兩種工作狀態。
6代機將會普遍使用光傳控制與光纖通信技術。殲-20已使用了達先進的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並配置以「有源相控陣雷達+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為核心的多感測器系統。只要把在殲-20多感測器融合技術,還有中國正在開發的物聯網技術適當升級,就能轉用到6代機上去。
6代所用的全向、全頻譜隱形技術,中國已位居領先地位,有多所理工科大學已研發出一系列納米隱形寬頻吸波材料,具有重量輕、吸波能力強的特點。
6代機雷達應要有大幅提升。而中國近年來軍事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就是雷達,殲-20的配置2,000到2,200個T/R元件,每個T/R元件擁有8瓦的峰值功率,雷達總發射功率達到16千瓦以上,超過F-22A的15.6千瓦AN/APG-77雷達,還有F-35的10千瓦AN/APG-81雷達。中國還積極研究了具有顛覆性的新概念太赫茲。這種超高頻雷達能越過障礙物,獲得物體的圖像,還有隱形與非隱形敵機的反射信號。而衛星和偵察機上安裝這種雷達後,不但能發現空中的隱形目標,還能很容易地發現潛艦與偽裝目標。
犧牲隱形換航程 美F35將加掛副油箱 2019/06/18 中時
洛馬公司正在研究為F-35安裝副油箱,雖會影響F-35的隱形功能,但能使其燃料總量增加40%。
短距起飛和垂直起降的F-35B內部燃料容量比F-35A小約30%,在長程任務中會更加依賴空中加油。例如2017年1月有10架從亞利桑那州飛往日本部署的F-35B,就動用9架空中加油機進行250次空中加油,其中還包括沿途的6次過夜停留。
由於以色列對手是伊朗,需要較大航程,這些目標都無法使用防區外武器,必須接近目標才能攻擊,而當地要進行空中加油較為困難。因此以色列特別積極參與F-35副油箱研究,今年4月與洛馬已完成初步的600加侖保形油箱方案。
法德與土耳其下一代戰機都只是模型 還不如中國FC31 2019-06-19 新浪軍事
2019第53屆巴黎航展,法德西三國聯合研製的FCAS(未來空中作戰系統)第六代戰鬥機全尺寸模型重磅揭幕,被美國禁售F-35A的土耳其也高調展示了本國的五代機TF-X全尺寸模型。
這一次亮相的FCAS模型,和以往公佈的相關概念圖有了更為清晰的變化。
比如其採用了類似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計畫中被F-22PK掉的YF-23的V字形尾翼,取消了傳統的水準尾翼,採用了類似於F-35、殲-20的DSI進氣道,此前達索和空客公佈的模型、概念圖都是採用了F-22同款的加萊特進氣道。比如其極為看重“網路中心戰”能力,利用AI技術實現與無人機的聯合作戰,稍早前公佈的FCAS座艙概念圖,更是大量採用了AR虛擬視覺技術,但不清楚FCAS會否採用六代機的另一標配技術——機載定向能武器,如高能鐳射等。
歐洲的下一代戰機看似已經是“全面開花”,卻難掩技術、資金匱乏,進度十分緩慢。
別說是六代機,五代機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選擇餘地都已經很小。作為北約成員國,和美國鬧翻了的土耳其,煮熟的“肥電”飛了,已經放話要考慮蘇-57和中國的FC-31,而這一次中航工業的FC-31模型也在巴黎航展展出。
相關新聞
中國專家評法德六代戰機 比殲20晚了20年
回應
就不要笑話F-31了,有幾個國家能造得出來?畢竟是確確實實的五代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19/doc-ihytcerk7882242.shtml
俄將量產蘇57戰機 但這種關鍵材料可能要從中國進口 2019-05-22 新浪軍事
5月16日俄羅斯空天部隊宣佈採購76架蘇-57戰鬥機需1600億盧布,如果算上全部服役期限成本應該在4500-5000億盧布,不過外媒普遍不太認可1600億這個數字,有人認為1600億可能是第1批13架費用,即均架120億盧布(約合1.1億美元)。
前期生產的蘇-57繼續採用117S發動機,原來計畫採用四代發動機-產品30發動機還在測試和試飛之中,俄媒說將會從2023年起換裝產品30。
從俄內外消息來看,蘇-57批量生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俄現在受到西方制裁和禁運,一些材料和元器件無法進口。其中就包括複合材料,例如碳纖維是第四代戰鬥機關鍵材料之一,F-22複合材料使用比較達到25%,而F-35更是達到了35%。2015年俄曾向中國江蘇恒神進口HF30-30K碳纖維,相當於加強版T-300。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已實現T-1000批量生產,而中國在2019年也建成百噸級T-1000生產。因此俄不能在碳纖維取得突破,那麼蘇-57只能提高金屬使用比例,飛機結構重量就會增加,影響飛機性能。
因此不排除未來俄從中國引進高規格碳纖維,但是中國殲-20也進入了大批量生產階段,新一代導彈也採用了碳纖維殼體,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碳纖維,因此國內產能滿足自用之後可能也提供不了多少給俄。從這個角度來講材料蘇-57批量生產還要俄羅斯在材料領域的進展。(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合作共贏,碳纖維換產品30怎麼樣,一起針對美國嘛
俄蘇57價格僅是殲15一半?別被盧布與美元匯率騙了 2019-05-19 新浪軍事
日前,普京前往位於阿赫圖賓斯克的國家飛行試驗中心並召開軍工會議。期間確定了一則重磅事項,俄軍將在2028年前購買76架蘇-57戰機。相比早前決定僅購買16架,這個意外的數字引發外界極大關注。相比採購數字,背後的採購單價則被忽略。
蘇-57如今可以說是“謗滿天下”,外界都在搬小凳子等著看它笑話。如何判斷蘇-57失敗呢?最直接的當然就是看採購數量,如果連俄軍都不買,想說它“不失敗”都難。
據俄《生意人報》,76架蘇-57的合同價1700億盧布,單價22.36億盧布,約3500萬美元,乍看起來真的是戰機界中的“白菜價”了。
看看中美的戰機,殲-154億人民幣約6000萬美元;F-35單價1.436億美元、F-15EX單價1.375億、F/A-18E/F艦載機單價8333萬。
如今看俄武器價格是以盧布為准,換算成美元會嚴重“失真”。如果以蘇-35S的盧布價格為准,那麼蘇-57的價格是它的近2倍,這樣就不難理解蘇-57的真實價值了。另外,俄軍的裝備採購價格大都是壓榨廠商“為國服務”,並沒有算進合理利潤,這個價格足以讓廠商生存,卻不可能大賺。
作為廠商,肯定是希望新飛機大賣,而作為軍方放著更先進的飛機怎麼可能不想要?蘇-57採購波折的核心還是軍方能有多少錢可去買飛機,軍方和工業這兩大勢力其實是都是普京的人掌舵,普京出手的關鍵等於給錢平衡雙方(即便再打折,76架蘇-57的錢也比原本的16架多出很多),廠商有活幹、軍方有飛機用。(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只是給57打個廣告,最後根本不會買這麼多。無非是向客戶表明自己也要裝備了,大家來買。但其實57是什麼水準誰不知道?再怎麼行銷也不會有人來買的。
中國空對地導彈可從窗戶打進去 俄導彈卻只能炸整棟樓 2019-02-01 新浪軍事
俄蘇-34在敘利亞使用X-35反艦導彈對付恐怖分子,通過蘇-34機載光學轟炸瞄準吊艙發回的建築物被摧毀的畫面,目標被精准擊中。
X-35U多用途導彈是X-35反艦導彈的改進型,“U”是萬能、多用途的意思,該導彈的出口型號為X-35UE(英文為KH-35UE)。
X-35U是作為蘇-57五代機的武器系統研製的四種空對地導彈之一,能夠摧毀從小型登陸艇到航母的任何海上目標,以及地面目標:防禦工事、庫房、倉庫、甚至軍用裝備。該導彈不受雷達干擾和高射導彈壓制。
X-35的搭載平臺多樣化,包括戰機、直升機和岸基導彈系統。即可以在卡-27和卡-28型艦載直升機上使用,也可以在米格-29K、米格-29M,蘇30SM,蘇-34,以及伊爾-38和圖-142M”反潛機等飛機上使用。
X-35U具有可折疊的彈翼和縮短的進氣道,發射重量550公斤,戰鬥部145公斤,速度高亞音速0.88馬赫300米/秒,最大射程為260公里。X-35U最大的改進是安裝了一個雙模雷達導引頭,第一種工作模式是雷達主動制導,甚至能夠以雷達成像的方式,識別艦船、海上運輸設備,還包括石油貯存罐、港口目標、陸上裝甲車輛等,從而能夠打擊陸上目標。第二種是被動制導,通過接收和測量敵方艦船發出的雷達信號,來進行被動的跟蹤,直至命中目標。
X-35U的性能西方和中國的反艦導彈設計相似,例如中國鷹擊-83、法國AM-39飛魚和美國AGM-84魚叉,這些導彈的特徵都是小型導彈,高亞音速,掠海飛行。X-35的優勢是多用途,例如美國斯拉姆是以魚叉為基礎,中國的鷹擊88也是以鷹擊-83為基礎研製的,這些空對地導彈都採用渦噴動力,射程200公里左右。中美的專用空對地導彈特點是採用光學圖像制導,比雷達成像的X-35U的精度更高。例如中國KD88H採用了紅外熱成像圖像制導,技術水準與斯拉姆空對地導彈相當,精度可確保從目標的窗戶(精確到第幾個窗戶)打進去。而雷達制導的X-35U就只能轟炸整棟大樓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1/doc-ihrfqzka2897271.shtml
俄未來7年只裝備15架蘇57 或只是中國殲20一年產量 2019-01-22 新浪軍事
1月18日,俄羅斯國防部確認,兩架蘇-34戰轟機在韃靼海峽上空的訓練中發生剮蹭事故,一架墜毀,兩名飛行員跳傘後一人獲救一人下落不明,另一蘇-34一台發動機受損,並在阿莫爾河畔共青城機場成功降落。
不過對於俄空天軍來說,2019年有點糟心。
比如俄軍今年要被迫接裝4架還用平板縫隙天線的米格-35……
這其中主要的點,可能就在於蘇-57的延遲上。
“這13架中的部分要裝備第二階段的發動機”。
目前除了正在測試“產品30”的2號原型機之外,其餘的飛機理論上使用的“第一階段發動機” AL-41F1(S117)最大推力147KN,“產品30”最大推力則可能達到178KN。
對比一下,殲-20在2017年開始列裝部隊,2018年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當然,這一數量差異背後展現的,並不僅僅是俄中兩國在航空工業戰機研發技術實力或者決策水準上的高下,而是兩國作為世界一流空中力量,其背後支持的綜合國力之間的差異。
相關新聞
殲-20計畫變身「雙座版」戰術轟炸機首個威龍旅(32架)有望2019年內成形
俄軍蘇34撞機因電子技術太爛?防撞系統為何沒起作用
俄“逆火”戰略轟炸機遭遇罕見暴風雪墜毀:2死2傷
回應
蘇-57俄羅斯明顯是在趕時髦,在隱形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搶佔隱形戰機的外銷市場。產量當然要由外貿訂單而決定。跟我們殲-20的使用動機不同。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22/doc-ihqfskcn9329972.shtml
俄稱蘇57具備一特殊能力 卻只是早已被淘汰了的技術 2019-01-22 新浪軍事
我們都知道隱身戰鬥機最為突出的性能就是隱身。只有隱身性能足夠強大,才符合五代機的特徵。然而目前世界上這麼多種五代機中,俄羅斯的五代機隱身效果是最差的。這是由兩點原因所導致的。
第一,蘇57的氣動外形設計不符合隱身戰鬥機的特徵。
第二,蘇57表面的隱身塗料性能不如中美。
然而最近俄羅斯卻引用了一個新型詞低光學圖元化偽裝隱身性能,使得在本身能夠肉眼識別的距離內無法識別蘇57。其實這種技術正在被淘汰。現代戰爭中,不論是空對空,還是地對空,都是採用雷達探測,根本不需要用肉眼瞄準,即便將戰機改成任何顏色,都無法逃過雷達系統的捕捉。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只是在回避自己的弱點。(作者署名:鐵血觀世界)
俄羅斯專家妄言:蘇57全球最強 殲20根本沒隱身能力 2018-12-10 新浪軍事
最近,俄羅斯紅星電視臺推出了三集紀錄片《從T-50到蘇-57》,片中詳盡展現了俄羅斯五代機蘇57的大量高清細節畫面,此前從未見過,真是讓觀眾大呼過癮。可是在主持人對蘇57設計師的採訪中,後者不但認為蘇-57的性能相當於F22加F35,也就是所謂的57=22+35,而且還稱中國的殲20和FC31沒有隱身能力。
當主持人站在蘇57的機背上,我們可以看到其飛機表面的處理是比較粗糙的,甚至有較大的拼縫,研製這種隱身戰機的設計師,哪來的自信去嘲笑工藝強得多的殲20沒有隱身能力。
小編甚至懷疑目前的蘇57根本就沒有塗刷隱身塗料,這是因為自T50原型機以來,蘇57的塗裝就出現了很多次變化,而且每次的顏色都十分顯眼,這與中美的殲20、F22和F35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隱身塗料的顏色是由基本成分決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隱身塗料一般是黑色,這是因為塗料中有很多氧化鐵基材料。而第三代塗料則是採用納米技術,將吸波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結合起來,然而這些波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也不會像蘇57的塗裝那樣鮮豔,中美的五代機為了隱形的需要,甚至不惜將軍徽去掉顏色進行淡化處理,而在俄羅斯蘇57上,完全沒有看到這個考慮。(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回應
忽悠印度的,中國可以要一些好處配合一下!
三傻現在沒那麼傻了,因為美弟插了一腿。
昔日的老大哥已經被小弟海陸空全方位超越了!唯一還能引以為傲的,就是那張煮熟了都還死硬的鴨子嘴!
俄媒評中國加油型運20首飛:是從俄國技術複製而來的 2018-12-10 環球時報
俄羅斯衛星網稱,由於俄限制,中國僅有3架伊爾-78加油機。轟-6加油機的載重量和艙容不足,難以為遠端轟炸機、巡邏機、遠端雷達警戒機和無線電偵察機等大型飛機加油。同時,轟油-6的艙容小,為蘇-30MKK加油時效率也不高。因此它在中國空軍中主要為殲-8IID和殲-10等輕型戰鬥機提供加油。
回應
我們從英國引進的加油技術比伊爾78早哦!
毛子媒體什麼時候也改不了死鴨子嘴硬的毛病,航母要不要我們幫你修修啊?
伊爾-78加油機技術來自烏克蘭是真的,那也不是白給的,要花錢的!
不僅中國現在軍事裝備,俄羅斯/烏克蘭…大部分都是前蘇聯技術。
蘇57受中國殲20刺激展示開彈倉 德媒:技術落後20年 2018-11-26 新浪軍事
作為五代戰鬥機的標配,彈艙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與機翼、機腹下掛滿彈藥、副油箱的四代機不同,五代機為了追求隱身外形,必須把武器埋入機體內部。彈艙的設計直接關係著五代機的戰鬥性能,甚至連艙門邊角、內部掛鉤的設計都大有講究。
在航展殲20打開彈艙不到10天后,俄羅斯學著殲20的樣子,也打開了SU57的彈艙進行展示。這是俄國人目前的第一次開艙展示。俄紅星電視臺進行了報導。照片中,SU57停在機庫內,採訪者和鏡頭對其艙門和內部結構進行了細緻拍攝,堪稱零距離,公開程度在俄軍中是十分少見的。看來,俄軍急切地希望展現SU57的戰鬥力和細節,以進行宣傳——畢竟是一款拿來外貿的產品。
與殲20打開彈艙引來的讚歎不同,SU57的開艙展示則引來了一片質疑——伴隨著彈艙的打開,其存在的許多弱點被一眼看穿。德國《世界報》19日指出,SU57的後部結構與SU27幾乎一樣,而其特有的彈艙內部佈置十分老舊,無論是尺寸還是內部掛架都無法滿足掛載R37M遠端攔截導彈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俄之前一直強調的SU57的優勢之一。甚至連飛機彈艙的艙門也沒有進行特殊處理。《世界報》的文章這樣敘述:技術水準停留在20年前,如果不提示還以為是哪一款戰鬥轟炸機的彈艙,完全沒有五代機的水準。
可以認為,伴隨著這次近距離展示,SU57的光環已經快消褪殆盡了。俄一直將其看做壓箱底的空戰武器,又受困於經費問題無法大規模裝備,但在拖延中對飛機的性能並沒有進行實質性改進。到現在,恐怕等不到其量產服役,就已經被其他國家的五代機超越了。SU57與其說是一款全新的五代機,不如說是在SU27系列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改進——“被拍扁了的SU27”的名頭算是坐實了。學殲20打開彈艙,卻收穫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這恐怕是令俄沒有想到的。(作者署名:軍事家)
回應
瞎說,su57才是最厲害的。f22+f35才剛好等於57
本來就是!原來一直以為是個笑話,俄紀錄片介紹SU57,總師說的SU57的名字就是22+35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6/doc-ihmutuec3669832.shtml
俄蘇57宣稱擁有擁有6面雷達 探測能力仍落後於我殲20 2018-11-14 新浪軍事
眾所周知,強調隱身突防、隱蔽接敵的五代機,需要儘量避免過多使用諸如雷達這樣的主動探測手段,以防止自身的電磁信號被敵方偵測定位元從而暴露行蹤;更多的是依靠光電瞄準系統、無源電子接收系統等被動感知設備來獲取戰場資訊。蘇57卻反其道而行之,配備了多達6部雷達作為全向感知戰場態勢的主要措施,寄希望於通過數量眾多的雷達儘早發現敵方的五代機,以此彌補自身隱身能力差強人意的劣勢。
蘇57固然有多部雷達,但每一部雷達的口徑都不算大,特別是作為主要探測手段的機頭雷達,其T/R單元數量只相當於F-35或者殲10C的數量,最大探測距離與F-22、殲20有比較大的差距。而在環視視野方面,F-35、殲20採用的是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不輻射信號,不怕干擾,而且可以跟頭盔的聯合顯示系統交聯,直接進行靶心圖表像顯示和指示,更加的方便快捷。
蘇57的作戰思路就好比在漆黑的夜晚開著手電筒到處亂照,而且一把手電筒還嫌不夠,又加上了五六把大小各異的手電筒一起照。能不能照到躲在某個陰暗角落的敵人尚且是一個未知數,自己卻可能會淪為一個十分醒目的靶子,犯下了五代機對決的大忌。具體在實戰中,蘇57苦練的這套逆行經脈的絕招,會取得什麼樣的結果?(作者:利刃/刻雨無痕)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4/doc-ihmutuec0177765.shtml
蘇-57的尾椎空間比蘇-27家族大,是安裝無線電設備的好位置,我們也可以在很早的原型機階段就看到這裡有天線罩,可見裡面裝有無線電設備是無庸置疑的。但即便如此公開資料仍只說有5部雷達,沒有後視雷達,因此一般認為尾椎內的無線電設備是“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
事實上電子戰系統的天線不需要那麼大,特別是蘇-57的雷達反射特徵一定小於輕型戰機,而輕型戰機的電子戰天線都甚至可以內置。因此蘇-57的尾椎內當然會有電子戰系統,但要多裝後視雷達是一定可以,只是需不需要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用有源相控陣天線的情況下,電子戰天線與同波段的探測天線可以共用,所以在蘇-57的尾椎內要同時有後視雷達與電子戰系統更沒問題。
“追60打16”剛好是蘇-35的“追30打8”的2倍。蘇-57確定有3部X波段雷達,雷達電腦的運算能力也是蘇-35的2倍以上。所以就雷達的數量以及處理能力來看,雷達系統自己要追60打16是可以的。
那麼,追60打16應該沒問題,可如果沒有16件武器要怎麼打16個?這可能就是所謂的“A射B導”技術,也就是接管友軍發射的武器。在技術上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米格-31就有這能力。
而關於近期一些專家認為乾脆跳過蘇-57的量產,直接過渡到發展第六代戰機,或是只把蘇-57拿來外銷以補償研發費用。邦達列夫認為這種意見是“不專業”的。因為如果連第五代技術都不能好好掌握,要跨到第六代是不可以的。至於只拿蘇-57來外銷賺錢,邦達列夫甚至以“這不是公開叛國,就是無能和短視”進行抨擊。(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米國機又遇到對手了,寶寶f22被嚇哭了。
別吹了,看那雷達模組就知道有多落後了,打幾折?
相關新聞
俄高層拒絕大量採購蘇57戰機 稱應騰出精力研製六代機 2018-07-26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20/doc-ihmrasqt1267881.shtml
蘇-57的尾椎空間比蘇-27家族大,是安裝無線電設備的好位置,我們也可以在很早的原型機階段就看到這裡有天線罩,可見裡面裝有無線電設備是無庸置疑的。但即便如此公開資料仍只說有5部雷達,沒有後視雷達,因此一般認為尾椎內的無線電設備是“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
事實上電子戰系統的天線不需要那麼大,特別是蘇-57的雷達反射特徵一定小於輕型戰機,而輕型戰機的電子戰天線都甚至可以內置。因此蘇-57的尾椎內當然會有電子戰系統,但要多裝後視雷達是一定可以,只是需不需要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用有源相控陣天線的情況下,電子戰天線與同波段的探測天線可以共用,所以在蘇-57的尾椎內要同時有後視雷達與電子戰系統更沒問題。
“追60打16”剛好是蘇-35的“追30打8”的2倍。蘇-57確定有3部X波段雷達,雷達電腦的運算能力也是蘇-35的2倍以上。所以就雷達的數量以及處理能力來看,雷達系統自己要追60打16是可以的。
那麼,追60打16應該沒問題,可如果沒有16件武器要怎麼打16個?這可能就是所謂的“A射B導”技術,也就是接管友軍發射的武器。在技術上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米格-31就有這能力。
而關於近期一些專家認為乾脆跳過蘇-57的量產,直接過渡到發展第六代戰機,或是只把蘇-57拿來外銷以補償研發費用。邦達列夫認為這種意見是“不專業”的。因為如果連第五代技術都不能好好掌握,要跨到第六代是不可以的。至於只拿蘇-57來外銷賺錢,邦達列夫甚至以“這不是公開叛國,就是無能和短視”進行抨擊。(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米國機又遇到對手了,寶寶f22被嚇哭了。
別吹了,看那雷達模組就知道有多落後了,打幾折?
相關新聞
俄高層拒絕大量採購蘇57戰機 稱應騰出精力研製六代機 2018-07-26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20/doc-ihmrasqt1267881.shtml
俄軍蘇57戰機裝備6部雷達 可跟蹤60個打擊16個目標 2018-10-20 新浪軍事
近日,俄聯邦議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主席、前空天軍總司令邦達列夫接受了《俄羅斯報》的採訪,當中提到了蘇-57的一些新技術資料和進度資訊,並表達了對蘇-57的支持。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帶大家看看邦主席說了啥。
其一,結構上用了複合材料,而且用來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的特殊塗層擁有“獨一無二”的化學結構;
其二,蘇-57有6部雷達,賦予環場視野。此外“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的感測器分佈在表面各處,同時保有隱身性。
其三,蘇-57非常智慧化,上面的“電子飛行員”(人工智慧)即使在緊急時候也能建議飛行員正確的處理措施,並自動化執行例行性的工作;
其四,可以單獨作戰,也可以在“單一戰場”的框架下作戰,此時蘇-57可以將目標數據傳給其他飛機或防空系統,也可以由其他飛機或防空系統取得目標資料,機上系統可以同時追蹤60個目標,同時打擊其中16個;
其五,武器方面,它有口徑30毫米的9-A1-4071K機炮,另有多達14種武器,這些武器都能躲避雷達偵測;
其六,蘇-57有很大的改良潛力,足夠改良半個世紀。機上無線電系統是開放架構很容易升級,而他也可以改裝成全自動的無人第六代戰機。
其七,蘇-57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國家級試驗,而且試驗不只是在測試場,也包括在敘利亞戰場試驗。
這其中蘇-57擁有6部雷達、可“追60打16”是首度對外披露,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那麼這靠譜麼?我們可以稍作分析。
6部雷達方面,這是新的資料。長期以來官方公開資料都是說蘇-57有5部雷達,已知是1部N-036前視X波段雷達、2部X波段側視雷達、2部N-036L翼前緣L波段雷達。在這裡的配置中,獨缺後視雷達。邦達列夫所說的第六部雷達可能就是安裝於尾椎內的,用於補充後半球視野的雷達。印度對蘇-57的意見之一就是沒有環場視野,或許是在吸收此意見後加上了這個第6部雷達。
蘇-27家族從老蘇-35/蘇-27M開始就試驗後視雷達很多年。最初的用意是可以用後視雷達看後方、做後方預警、導引導彈打後面目標等。但多年來的試驗發現,當敵方在後半球並且對我而來時,敵方雷達也對著我方,這時後視雷達如果是X波段,就容易被更大的敵方主雷達干擾,所以在本世紀初期改成用L波段,探測距離與精確度明顯不如X波段,應該已取消制導導彈的能力,而只是預警用途。而新的導彈預警系統的告警距離已超過這種L波段後視雷達,使得這種雷達沒有必要性。
六代機有何特徵?或需一特殊雷達殲20和F22都還沒有 2018-07-26 新浪軍事
眾所周知,目前全世界幾個主要的空軍強國都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五代機研製和裝備。以俄羅斯蘇-57,中國的殲20和美國的F-22為代表的五代機已經成為了如今最先進戰鬥機的代名詞。
在其他國家還在羡慕五代機的先進性能時,相關的航空大國已經開始為下一代戰鬥機—六代機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了。前段時間,英國在範登堡航展上展示了六代機模型。不過這樣展示宣傳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的意義。
無獨有偶,俄也宣稱,將基於目前的蘇-57研製六代機,在雷達方面可能首先選擇裝備微波光子雷達。
微波光子雷達的概念其實在1991年就已經被提出。傳統雷達的工作頻段目前主要為微波段。產生,傳輸和獲得信號利用的都是電子設備,而微波光子雷達同樣並不改變微波的工作頻段,但產生、傳輸和獲得信號的設備都是發射,獲取和處理光子的光子設備。光子雷達使用光纖傳輸資訊,成像也是利用光子,大大提高了解析度,比傳統的雷達探測的距離更遠,而且成像更清晰,甚至能夠分辨出飛行目標的機型。由於光子處理設備的價格更低,效率更高,因此其微波光子雷達的成本更低,功能卻更好,避免複雜電磁環境的干擾,因為目前還沒有能夠限制光子傳輸的干擾設備。
過至少這一領域內,中國並不落後,具備和西方一較高下的實力。(作者署名:利刃/WZB)
回應
一會兒光子雷達,一會兒太赫茲雷達的
毛子又在搞PPT強國了,上世紀蘇聯研製米格21,蘇27等經典戰機,做了多少方案,燒了多少錢才有的結果!現在放炮倒是很響,沒有錢往裡砸最終還是一個泡泡。
俄高層拒絕大量採購蘇57戰機 稱應騰出精力研製六代機 2018-07-26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俄高層表示不會大量採購第一批蘇-57戰機,原因是這款戰機目前仍然有許多沒有克服的問題,估計採購10架,再加上之前已交付的十幾架,有種說法是俄缺經費無法大批量採購,也有說法是蘇-57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俄需要專注於研發六代機。
大多數人認為蘇-57的性能和蘇-35差不多,所以俄沒有必要大規模生產,而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六代機研製上面(連五代機還沒有玩好呢,就開始上馬六代機?)。(作者署名:利刃/WT)
相關新聞
英國設計戰機天賦異稟 如今要自研六代機將會如何?
回應
因為5代機(俄標)的SU57太垃圾,達不到5代機的標準,所以給自己的垃圾SU57找了一下臺階
俄放棄量產蘇57是"認輸"?或助中國殲31一臂之力 2018-07-15新浪軍事
人們在形容俄羅斯時,總喜歡用“熊”來比喻,這不僅表明了俄羅斯的強力,同時其兇悍也表露無遺。而就在近日,俄這個“戰鬥民族”非常罕見的“認輸”了。
目前世界上能自主研製五代戰機的國家,就中美俄三國。俄蘇-57也在敘利亞戰場上以行動證明了它的性能和戰力,俄媒更是對其稱讚有加。但在7月初的時候,副總理就曾便表示,量產蘇-57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這是怎麼回事?
英國空戰專家布朗克是這麼解讀的,說蘇-57優秀然後停止量產,只能說明俄對蘇-57專案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瞭解就算升級、乃至研發成熟,它也有可能沒有值回“票價”的潛力,也就是說俄相當於承認了,在打造可行五代機領域上,它已經輸了。
實際上早在2016年英媒就表示,由於隱身上的缺陷,蘇-57最多只是“名義上”的五代戰機,想要同F-35或者是F-22短兵相接,幾乎不可能。而印度的適時退出也給俄羅斯的5代機夢一記重擊。所以俄羅斯才有了蘇-57並不比蘇-35強多少的言論。
一直以來以“F-35殺手”自居的蘇-57,現在面臨這種情況不得不說非常尷尬了。而隨著蘇-57量產計畫的停止,中國的殲-20、殲-31又再次被推到了台前來。
從近期央視對殲-31的曝光來看,官方也是要主推殲-31的節奏啊。以殲-20所表現出來的優異性能,相信同根同源的殲-31也不會差到什麼地方去,畢竟殲-20的隱身設計和RCS驗證,沈飛其中也幫了很大忙。
可以說俄羅斯做出的停產舉動,將有可能助殲-31一臂之力,甚至俄羅斯就可以直接向我國購買殲-31進行防衛。以中俄之間的革命友情,這價格估計並不會比俄羅斯造蘇-57貴。(作者署名:前沿哨所/智忠)
回應
胡說八道,S57就是量產編號,有什麼依據說人家停產了?
是小便說俄羅斯說的,你居然信了。
我無奈呃:俄羅斯副總理說量產沒有意義!難道是喝多了 還是小編亂寫的?你能看清楚再評麼
俄空軍即將裝備首批蘇57戰鬥機 這支部隊首先接裝 2018-07-15環球網
俄羅斯國家杜馬航空工業專家委員會成員弗拉基米爾•古特涅夫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蘇-57有4架已在敘利亞反恐行動中接受了作戰考驗。據稱,第一批量產型12架將在2019年交付。
外媒:殲20有一點美國根本實現不了必須找矽谷幫忙2018-04-21新浪军事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期報導稱,中國殲-20首席工程師楊偉總師曾公開表示,中國將對殲-20的發動機、隱身材料以及武器艙進行大幅升級改進,以保證殲-20五代機應有的作戰效能,中國殲-20將使美國五代機喪失在中國南部海域的優勢。
據英國媒體日前指出,中國在不久後將擁有和西方相媲美的空中實力,甚至部分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雖然殲-20在引擎和其他方面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但又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殲-20在射程上相比美國最新研發的F-35,有著無法逾越的優勢。
據外媒猜測,中國成飛自主研製的殲-20五代戰機在低空範圍內最大射程(楨: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200公里左右,而美國F-35的射程比殲-20還要短200公里,這就意味著美國在太平洋的軍艦安全再也無法保障。不過中國空軍的優勢將會受到作戰半徑的限制,這一點美國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殲-20有一點美國根本實現不了,那就是中國以軍民融合戰略能夠從民營企業那裡獲得高科技技術,而美國五角大樓必須找矽谷幫這個忙,通過矽谷的影響力吸引一大批私營企業加強同軍工企業的深度合作,為美國開發出更加強大的系統和研製出更有優勢的新型技術。
據媒體稱,中國霹靂-10、霹靂-15以及霹靂-20等新一代空空導彈相較美國優勢太過明顯,美國之所以被中國赶超主要是近年來在新一代導彈的技術研發上,資金過於分散化,將主要的精力資源優先投入到反恐活動中去了。
關於發動機問題,中國渦扇-10B矢量發動力已經實現了完全國產化,雖然渦扇-15大涵道比發動機尚需等待測試完畢,但在過渡階段中國殲-20起碼不會被外界卡脖子,而在超音速巡航的基礎上,中國不必任何一架五代機差,畢竟殲-20五代機很有可能承擔上艦的重任,你們說呢?(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回應
要講民企,美國F22就是洛馬公司這個民企幹的!
經過努力,中國相關單位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完成386DX芯片國產化,進入新世紀又完成486DX國產化,這些芯片裝備在國產三代戰鬥機上面,解決了國產新型作戰飛機急需,根據第四代戰鬥機發展需要,國產相關單位又完成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處理器研製,從相關資料來看,國產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處理器性能達到或者超過POWERPC G4處理器的水平,後者正是F-35戰鬥機的綜合處理系統處理器,根據國產新一代機載武器發展需要,國內相關單位也研製了國產SOC芯片,裝備在新一代國產空空導彈上面,例如國內HKS系列SOC芯片,用於國產空空導彈任務計算機,芯片主頻超過200MHZ,能夠採集彈載制導系統、控制系統信息,進行製導計算,控制導彈飛行,DSP(數字信號處理器)是雷達、通信、電子對抗等電子系統關鍵處理器,國內長期依靠國外進口器件,經過國內 相關單位努力,也相繼實現了國產化,例如國產BWDSP100數字信號處理器已經用於國產雷達、電子戰及精確制導武器,打破了國外元器件壟斷。
此外還在其他一些元器件,例如數據總線芯片、圖形顯示芯片、FPGA、D/A 、A/D等都已經實現國產化,一般認為,在分離元器件方面,國內相關單位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研製能力,在處理器、存儲器等關鍵元器件由仿製、逆向設計發展到自主研製,同時國產元器件在設備工藝、可靠性等方面也在不斷發展,有效的提高了航空電子系統和設備性能和可靠性,正是這些技術成果,為國產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研製打下堅實基礎,從而保障了新一代戰鬥機研製,為型號研製成功做出重要貢獻。(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軍用芯片對中國來說不是問題,美國禁止對我國出口軍用芯片已經實行了幾十年,現在軍政機關,軍用裝備,北斗衛星,最新的超級計算機等都是用的國產芯片,只是這些芯片沒能普及到民用,美國的這次貿易戰,加大對民用通用芯片對華出口的限制,其實正是國產芯片軍轉民的大好時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4-21/doc-ifznefkh0121428.shtml
但長期以來,俄印關於FGFA項目的合作並不順暢。印度多次指責這一項目斥資100多億美元,項目進展卻不理想而且超支嚴重,更關鍵的是,印度認為俄羅斯在技術轉讓方面“相當不大方”,對印度保留太多,以至於印度根本無法獲得關鍵技術,因此項目前景在這幾年急轉直下。
圖片:F-35目前已有多國購買
在FGFA項目黃掉之後,印度空軍傾向於研製本國的AMCA中型五代機,是一種和中國的FC-31“鶻鷹”很類似的中型隱形戰鬥機,但考慮到HAL公司臭名昭著的效率,何時能夠造出首架原型機都不得而知,但與此同時他們向美國購買F-35的可能性,這回是大大增加了。(作者署名:烏龍防務評論)
回應
事實證明,國家高新技術裝備必須自己開發。一旦與別人合作,自己也必須掌握主導權。否則還不如直接買別人的(雖然中國不可能會從買到西方的一些什麼高尖技術裝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4-21/doc-ifznefkh1549182.shtml
美禁售芯片不會影響殲20 中國已實現航空電子國產化2018-04-21新浪軍事
美國商務部對中國中興進行芯片禁運,引起國人關注,國人更加關注可能就是國產武器特別是國產戰鬥機會不會受到禁運影響。
實際上美國對於中國航空航天級芯片進行禁運早就進行了,國內相關單位經過艱苦努力,已經實現大多數航空航天電子系統元器件國產化,因此美國對華禁運對於國產戰鬥機幾乎沒有影響。
美國對華航空技術有四大技術封鎖領域,分別是機翼技術、發動機核心機、複合材料及工藝、微電子及綜合技術,根據相關資料,美國對華禁運電子元器件高達600種,隨著中國作戰飛機發展,對華禁運力度還在不斷加強,這樣外部禁運,國產航空電子元器件性能又不足,所以相關單位一度痛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有關部門著手加強航空電子元器件國產化替代工作。
印度退出俄印合作五代機項目投資百億美元或打水漂
《簡氏防務周刊》2018-04-20披露,印度通知俄羅斯,正式退出持續了11年的俄印合作的第五代戰鬥機項目(FGFA),即蘇-57的印度版,這一決定將對蘇-57的前景有巨大的影響。
簡氏指出,官方消息人士於4月20日披露,包括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和國防秘書桑賈伊•米特拉在內的印度高級官員最近通知俄羅斯訪問的一個部長級代表團稱印度正在退出該計劃。
圖片:FGFA想像圖
印度官員披露,印度國有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的FGFA項目組,也沒有在印度國防部長西塔拉曼於4月初訪問莫斯科期間舉行會談,這意味著這一項目在當時已經處於停擺狀態。
簡氏指出,印度作出這一考慮,是因為印度空軍(IAF)與俄在這一項目在發展成本和技術能力方面長期存在分歧,因而擱置了與俄長達11年的合作第五代戰鬥機( FGFA)計劃。
圖片:蘇-57糟糕的進度讓印度等不及了
不過,印度官員也披露,印度空軍可以在以後“重新訪問”FGFA項目,或者一旦被引入俄空軍,就可以獲得完全開發的平台,但沒有詳細說明,這意味著印度保留了向俄購買蘇- 57成品的優先權,大門並未完全對它關閉。
FGFA項目開始於2007年,堪稱是蘇-57的印度版。相比蘇-57,它共有43項改進,包括隱形,超級巡航,先進傳感器,網絡和作戰航空電子設備,2架原型機將由俄製造,另一架則由印度開發, 根據此前多次展出的模型,印度版的FGFA是一種雙座多用途戰鬥機,這是和單座的蘇-57最大的不同。
圖片:現在蘇-57都未能正式服役
俄印之間關於FGFA項目,曾有過完美的藍圖。2012年,蘇霍伊總裁米哈伊爾。波戈相曾指出,俄印FGFA項目將有1000架的巨大市場,俄羅斯將購買200架,也就是俄自用版的蘇-57,而印度也將購買200架,其餘600架可以向國際市場提供,如果能實現,將是五代機時代比F-35還暢銷的戰鬥機。
圖片:AMCA戰鬥機最新效果圖
據了解,吳劍旗帶領團隊探索出來具備獨家特性的米波雷達理論,是用來研製新型反隱身雷達的技術基礎,對擁有超音速巡航、無人駕駛、兩棲作戰的六代隱形戰機極具威懾力,然而,專家也指出,吳劍旗科學家所指的雷達就是中國的第五代雷達,對隱形無人機、隱形巡航導彈和其他隱形慢速飛行器具有極強的偵察和搜索能力。
有官方消息稱,中國在2017年度巴黎航展中曾展示過兩大系列反隱身雷達,性能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吳劍旗將要研製的新一代雷達比這些雷達更為先進,這也是吳劍旗科學家斬獲2017年度重大科技成就獎的主要原因。
據悉,該雷達被命名為微波光子相控陣雷達,以光子為傳播介質,據稱可在400到500公里外發現美軍F-22戰機,甚至可以有效應對美俄在研的六代機。於中國而言確實是個好消息,這對中國構建立體防空體系和擁有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又提供了一份保障。(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回應
發現是一回事,關鍵是能連續追踪,並鎖定嗎
微波光子相控陣雷達和米波雷達完全是兩種雷達,小編把這兩種混為一團,誤導讀者!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09/doc-ifxpwyhw4440096.shtml
我國產相控陣雷新進展披露採用一技術吃死隱身戰機2018.3.9新浪軍事
最近,美印聯手搞事,一舉激怒了不按常理出牌的俄羅斯,俄一氣之下將還在驗證階段的第五代蘇-57戰機派往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這讓毫無實戰機會的中國殲-20無辜躺槍,不過,除殲-20隱形戰機,中國還研製出專門對付美俄五代機的新一代雷達。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吳劍旗透露,中國將向第五代反隱身雷達展開攻勢,據介紹,該款雷達是為針對全球第五代戰機而定向研製,堪稱為五代機殺手都不足為奇,不僅能夠辨別出目標的具體機型,甚至可以分辨出是哪一架戰機,這點足以讓美俄不寒而栗了。
在新時代戰爭中,以隱身性能衡量五代戰機作戰性能成為新一代標準,蘇-57正因為缺乏隱身性能而被美國貶得一無是處,全球各大媒體紛紛看衰蘇-57也給印度帶來了不小的困惑,這也是印度多次打臉俄羅斯求購美國F-35的痛點所在。
目前,中國面前的現狀是,周邊國家大量引進並部署五代機,因此,奮力研製新一代雷達成為緩解國防壓力的有效手段,除了中電科已經研製成功的YLC-29無源雷達和YLC- 8B反隱身雷達。
在安徽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有披露稱,中國正在加緊研製新一代反隱身戰機的雷達,這款新武器可輕鬆破解美國將要問世的六代戰機,引導我方導彈給予其致命性打擊,美國聽到這個消息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總而言之,這次“普京大帝”的超級武器秀,幾乎不是核導彈就是核彈頭,不是核動力就是核裝置,從國情咨文現場聽眾激動的表情和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來看,實現了震懾敵手、團結國內的良好效果。
為何這次如此高調秀武器,如此高調喊“核”,我們認為主要還是被美國逼得。無論是特朗普政府的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還是《美國國防戰略報告》,都明確顯示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已從反恐轉向大國戰略競爭,“世界重回大國競爭狀態”。而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更是提出美國要擴大核力量,研發新型低強度小型核武器,提升對中俄威懾,改進部分潛射彈道導彈,搭載低當量核武器,還將發展一種可攜帶核彈頭的艦載巡航導彈,未來還要逐漸更換陸基、海基、空基核彈頭和設施,報告還暗示,美國將擴大核武器使用條件,不排除在未受到核打擊時率先使用核武器。
美國自身的核戰略調整極其不負責任,然後激起其他大國的反制,這能怨誰呢?
回應
普京展示的尖端武器雖不新鮮,但也足以讓美國佬忌憚。
軍備競賽,拖死美狗!
無非就是吹吹牛b嘛。乾脆搞個核動力衛星好了。
為選票秀肌肉
總算有明白人來講道理了,否則不明覺厲的人們都要發狂了。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8-03/11636841.html
但其實最不新鮮的就是它。早在1957年至1964年間,美國研發過“冥王星”核動力巡航導彈(Project Pluto),由於核動力沖壓發動機散發的輻射性空氣和核燃料顆粒污染,被譽為“飛行的切爾諾貝利” !研發的宏偉目標是,可攜帶10枚以上核彈頭,在空中連續巡航幾個月,在攻擊時能在下降到大約300米以3倍音速飛行上萬公里。
敵國如果攔截,未耗盡的核反應堆栽到哪裡,哪裡就是一次小規模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你如果不攔截,它就持續製造音爆和核污染,真可謂兇殘到極點。
那麼如何進行實彈測試呢?實彈全程飛行試驗,即使在海上,涉及的面也實在太大,對航船威脅極大,如果最終拋棄在某片海域,對環境也是極大威脅;萬一導彈飛行測試中失控,那麼它那不斷散佈核污染的反應堆就可能在全球上空遊蕩幾個月之久,各國如何對付這只魔獸?如果飛經盟國或友邦上空??實際上,“冥王星”也僅進行過短暫的地面發動機試驗,無法做實彈飛行測試,因為一旦發射,就會造成大規模的不可控的風險極大的得罪全球村民的核污染!
從現場播放的發射畫面和合成動畫來看,似乎就是一枚很普通的巡航導彈,更加離奇的是畫面左下角還出現疑似跟踪拍攝的戰機。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核污染問題怎麼解決的?所以,根據目前披露的資料,我們初步認為這款所謂“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測試並非真正的實彈,它尚處於測試初期或至多進行了局部設備的測試,距離成功測試和實戰部署距離相當久遠,甚至,能否真正持續研發都可以打個問號。當然,正所謂“兵者詭道也”,無論俄羅斯是否在新一代小型核反應堆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目前來看,震懾效果確是達到了。
最後,國情咨文還提及了激光武器,軍方已經接收,現場並未過多描述這款武器,我們還是想說,激光武器一點都不新鮮。不提美國了,只說去年2月的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我們中國就高調展出了“寂靜狩獵者”激光武器,據說可擊穿5層鋼板。要加大威力,無非就得加大能量。
早在2015年11月10日,俄電視台新聞節目在報導普京在索契的一次會議時,鏡頭碰巧掃過一位參會將軍手中的報告頁,事後被解讀為直徑1.5米的巨型魚雷,普京的新聞秘書稍後公開確認這是一次“洩密事件”。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評估,這款核魚雷的彈頭當量可能達到100百萬噸,航程(射程)近1萬公里(洲際水平),最大速度56節(非常快),最大潛深達到1000米(非常深)。當時就有人認為,這種核魚雷可以引發具有放射性的海嘯,能夠掃蕩一個沿海城市,因此很多人稱之為“末日武器”。
因此,這也不算新鮮。
實際上,正如美國阿靈頓海軍分析中心俄羅斯研究項目主管米切爾•柯夫曼所言:這種核魚雷是俄羅斯對美國反導系統的回應,這其實一點也不瘋狂。如果美國繼續增強導彈防禦,他們怎麼可能不想著開發一種能躲開導彈防禦的洲際武器呢?
再說到名為“前鋒”的高超音速滑翔器,普京提及速度高達20馬赫,具備很強的機動能力,能穿透現役所有反導系統。實際上,洲際彈道導彈攜帶的常規的、非滑翔器彈頭在重返大氣層的攻擊末段,也是以高達20馬赫的高超音速飛行,滑翔器彈頭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在大氣層邊緣以5-10倍音速飛行,可以空中機動變軌,“任性地”改變飛行軌跡,而目前美國所有反導系統的致命問題是,它們均針對具有可預測性和飛行路線基本不變的彈道導彈設計,探測到對方導彈發射後,根據導彈的方向和速度預先算出飛行軌跡,然後引導攔截彈實施攔截,但如果對方的飛行軌跡根本不可預測,反導攔截也就無從談起。根據此前外媒的報導,俄Yu-71已測試過多次,美國的“獵鷹”HTV-2也測試過多次,另一個東方大國的WU-14/DF-ZF也進行過至少7次測試。俄還有Yu-74,據稱在2016年成功進行過測試,由SS-19攜帶升空,速度達到12馬赫,可進行高度和方向上的自主機動,以躲避反導雷達探測,Yu-74可能是Yu-71的升級版,測試成成後可裝配到RS-28,每枚導彈可攜帶24枚Yu-74,能在1小時內打擊1萬公里內的目標。
因此,這並不算新鮮。
下面說說“最勁爆、最霸氣、最讓人蒙圈、甚至懷疑人生”的核動力巡航導彈!核動力、無限航程、無法攔截、跨洲際機動驚呆世人。現場演示的模擬畫面中,導彈從俄羅斯西部發射,先南下大西洋,規避繞過多個防空反導網,繞過南美洲,再跨小半個太平洋,最後奔向美國夏威夷。
說到RS-28薩爾瑪特導彈,北約稱之為SS-X-30撒旦-2,從2009年開始研發,屬於俄新一代液體重型洲際彈道導彈,用於替代R-36M (北約稱SS-18撒旦)。RS-28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包括10枚重彈頭或15枚較輕彈頭或24枚高超聲速滑翔器,具備很強的突破反導戰力,射程在1到1.1萬公里之間。
這款武器此前曾多次報導,一點兒都不新鮮。
說到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匕首”,目前已完成測試,正進行試點部署。據稱該導彈飛行可達10倍音速(10馬赫),能穿透防空系統的攔截,還能夠攜帶核彈頭。從視頻上可見,該導彈從米格-31機腹下掛載,升空後投擲發射,可精確攻擊水面艦艇,也能攻擊地面目標,外形與著名的9K720“伊斯坎德爾”導彈很相似,彈體大概佔米格-31的三分之一,考慮到米格-31大約22米和9K720大約7米的尺寸,此外,9K720飛行速度在5到8倍音速,是自然而然的“高超音速導彈”,因此,我們很懷疑這款“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其實只是已經相對成熟的陸基車載彈道導彈的機載升級版本。因此,它也並不算新鮮。
再說到另一種新武器是一款水下潛航裝備,普京提及,新型的、緊湊的、動力強勁的核動力裝置已經研製,用於配備“水下自主系統”,能夠對抗航母編隊,攻擊海岸工事;還研製出能在非常深的水下航行的無人潛航器,航程達到“洲際水平”,航速超過一般的潛艇、魚雷和所有最快的水上艦艇數倍。現場的視頻動畫顯示了一款雙軸推進的核動力無人潛艇,其實這只是具備一定自主航行能力的無人化的核潛艇,採用核動力,理論上航程可以無限,用無人核潛艇作為母艇,搭載著一款小型潛航器,航行到一定水域後將其釋放。
畫面顯示,釋放出來的潛航器結構緊湊,採用十字型尾舵,4軸推進,應該具備很深的下潛深度和作戰靈活性,其實,水下母艇搭載小艇作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早就開始運用,只是母艇和小艇都多是有人操縱。而所謂“航速超過魚雷數倍”的無人潛航器,對應的是那段動畫中最後部分,外形很像2015年意外曝光並在美國2018《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提及並確認的“斯塔圖斯-6” (Status-6)核魚雷。
俄防長證實蘇-57戰機飛赴敘利亞進行測試,僅僅兩天就回國了
2018-03-01,俄國防部長證實,兩架蘇-57曾飛往敘利亞進行戰鬥測試,但僅部署兩天便返回。
俄軍內部人士稱,蘇-57飛臨敘利亞是要測試其在“半作戰環境”中的雷達系統和電子設備性能,使得蘇-57可以超越美國的F-22與F-35。
借實戰環境檢驗新式武器本來就是各國的常見做法,據統計,自俄介入敘利亞內戰以來,已經在戰場上使用了2000多種新武器,將俄軍事現代化進程至少加快了10年。同時,更是一場“秀”。展示一下蘇-57的英姿,幫助自己拿下印度等國的五代機訂單。
不過,同美軍F-22早已長期在敘利亞上空游弋相比,蘇-57的敘利亞之行可謂短暫,這也說明該型戰機仍處於測試階段,還無法真正投入戰爭。而此前有些媒體所暢想的美蘇五代機之間的直接較量恐怕尚需時日,在那之前,俄仍要忍受自己的蘇-35在與美軍五代機的空中對峙中處於下風的窘境了。
回應
呵呵呵呵,毛子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把蘇57的隱身搞上去,事實上,毛子的雷達一向不怎麼樣,當年的米格25的雷達被吹上天,實際上非常一般,F22還敢在敘利亞飛,說明F22對N036雷達根本毫不在意!事實上所謂第四代戰機的4s性能中,超機動,超音速巡航,高信息優勢都是三代機通過改進可以達到的,只有隱身性才是真正四代機獨有特徵。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8_03_02_448729.shtml
其實都不新鮮!普京高調公開的六大霸氣武器到底什麼來頭?
2018.3.1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了堪稱“史上最勁爆最霸氣”的國情咨文,他配合數段視頻短片介紹新式尖端霸氣武器,主要包括:“薩爾瑪特”洲際導彈、核動力巡航導彈、機載高超音速導彈、“前鋒”高超音速滑翔器(彈頭)、水下潛航器以及激光武器。雖說目前對這些武器的公開資料還較少,但我們可以說,這幾款“霸氣武器”其實並不新鮮。
首先,部分顯然也是有些蒙圈的軍事觀察人士就提出質疑,現場視頻中包括不少“電腦動畫”,這作何解釋?還有美國官員也評論說,其中一些武器“還需要進一步測試,並未部署”。很快,普京在接受NBC記者採訪時表示:“它們全部順利接受了測試。這些武器處於不同的準備階段,有些還需完善,有些已經交付軍隊並將投入使用。”這就是說,這些部分武器只是在測試,尚未正式研發完畢,並未正式服役,更別說形成實際戰鬥力了。可以基本確定的是,核動力巡航導彈就屬於這種情況。
俄軍蘇57戰機部署敘利亞與美F22較量是否能有勝算2018.2.22新浪軍事
最近,俄羅斯在敘利亞損兵折將,先後有多架戰機被擊落,本月早些時候,還有大約200名俄籍僱傭軍在進攻敘利亞反政府武裝陣地時,被美軍戰機和火砲襲擊造成巨大傷亡。
而最讓俄羅斯頭痛的還是製空權的問題。本來俄擁有蘇-35、蘇-30、蘇-34、蘇-24、蘇-25等各型戰機,拿下敘利亞的製空權不是問題。
但是隨著肩扛式地空導彈的蔓延,以及美國和土耳其的介入,使俄羅斯空天軍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空中敵情形勢。
且不說近期被地空導彈打下來的蘇-25和前兩年被土耳其戰鬥機擊落的蘇-24,就說最近兩個月就先後發生了2次美軍F-22與俄戰機互相對抗、互相驅逐的事件。
2017.12.13,2架俄軍蘇-25在執行護送邁亞丁城地區的人道主義車隊任務時,遭到一架從幼發拉底河東岸方向飛來的美軍F-22的攔截。一架俄軍蘇-35飛抵沖突區增援,在近距離格鬥中將F-22逼走。
2018.2.15,美軍2架F-22發現並驅離了1架俄軍蘇-25時,事件中F-22首次在敘利亞上空開火,發射機砲向俄機示警,告知其已經進入美軍實際控制區。俄軍老式的蘇-25不得不撤離任務區。
在這些對抗中,就算是最新型的蘇-35也感到力不從心,畢竟與F-22相存在代差。因此,派遣最新型蘇-57赴敘利亞執行任務。
俄軍部署蘇-57,當然不會讓其執行危險的對地攻擊任務,在實戰中與美國F-22一決高下或許才是俄軍的目的。為此,俄將最新型的A-50U預警機一同部署在敘利亞,具有發現隱身飛機的能力,能夠偵測800公里(楨:?) 範圍內的空中目標,同時發現並處理300批空中目標。
隱身戰鬥機時代獨特的空中對抗或許會在敘利亞上空首次拉開!蘇-57和A-50U聯手,可以保證蘇-57在不動用自身雷達的情況下隱蔽(楨:?) 接近F-22,佔據空戰有利位置。但是,F-22同樣有美軍預警機的支持,鹿死誰手還為時尚早。
觀察和研究蘇-57與F-22之間的戰鬥,對我們完善自己的殲20可以提供非常有價值的經驗借鑒。
此外,對其威脅更大的或許還是神出鬼沒的地面游擊戰,一定會動用火箭彈、迫擊砲甚至包括自殺汽車炸彈等形式,對蘇-57進行地面破壞。如果蘇-57被擊毀在地面,那將是俄羅斯年度最大的笑話!(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
到底是戰鬥民族,剛有就亮劍。
普京大帝要為300名俄羅斯籍貫志願軍復仇了!大不了和蘇35飛行員的口號一樣,一起去死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22/doc-ifyrvspi0735092.shtml
俄蘇57現身敘利亞或為找缺陷卡50在車臣試用後被拋
2018.2.22,一則有關俄羅斯第五代隱形戰鬥機——蘇-57的大新聞頗為轟動,2架蘇-57被發現在敘利亞拉塔基亞省赫梅明空軍基地現身,這意味著它可能借助敘利亞的實戰環境進行作戰測試評估,雖然它的隱形能力備受質疑,它仍然可以外掛一些新型空地導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俄lenta網站轉引一位當地目擊者胡賽尼抓拍的視頻報導稱,在4架蘇-35S戰鬥機、4架蘇-25攻擊機和一架A-50U預警機的陪伴下,2架蘇-57在21日飛抵赫梅明空軍基地,目前蘇-57尚未裝備俄空天軍,就用真實的戰場環境作戰測試,頗令人驚訝。
俄有將新型戰機送往戰場接受“歷練”的傳統。在2000年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當時剛剛交付部隊不久的卡-50武裝直升機就被送往車臣進行實戰測試,而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蘇聯海軍的雅克-38M垂起戰鬥機,甚至都在阿富汗進行沙漠、高原環境作戰測試。
在敘利亞,美軍的F-22多次參與對地打擊和空中巡邏任務,以色列空軍剛裝備不久的F-35A也頻頻傳出在敘利亞進行實戰測試,蘇-57的到來,讓這片本來就不平靜的天空出現了三種五代機在此“角力”的場景,但美俄、俄以戰機在敘利亞上空並沒有直接對抗,蘇-57更多的感受一下戰場環境,發現自身缺陷再完善,用於實戰可能性不大。
備受質疑的是,蘇-57的隱形設計非常粗糙,堪稱是一架“拍扁”的蘇-27,早期照片顯示,其進氣道可以直接看到發動機的風扇葉片,S形進氣道設計看似根本沒有,隱形戰鬥機都是以武器內置減少雷達反截面,但蘇-57的機腹主彈艙和側彈艙繭包卻從未打開過。
但在敘利亞進行實戰測試,對檢驗蘇-57的“成色”依然有幫助。蘇-57擁有以N036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為核心的雷達、紅外和電子戰系統,還可以外掛Kh-31空地反輻射導彈,新一代的模塊化Kh-38多用途空地導彈也是為蘇-57專門研製的,測試性執行幾次對地打擊任務,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這樣的真實戰場環境中,一旦蘇-57存在致命缺陷,大幅改進甚至是另起爐灶都是有可能的,2000年卡-50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單座武直實戰測試,暴露了一定的問題,俄隨即啟動了卡-52的研製,卡-50在生產了17架之後就在2009年停產,隨後被束之高閣,這也許是蘇-57在敘利亞實戰測試的另一層用意。(作者署名:跟烏龍漲姿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22/doc-ifyrvspi0738822.shtml
魔改版殲10D理想雖好 但沈飛殲FC-31已搶占先機2017.12.27新浪軍事
殲-10B/C,是殲-10基礎上大幅改進氣動、航電和雷達、電子戰能力的產物。DSI蚌式進氣道減重數百公斤,讓殲-10B/C的推重比有所提高,相控陣雷達和接近四代機架構的航電系統,構築“飛火推”一體化架構,因此裝備以來十分受到空軍歡迎,批產量已經達到了100多架。
但是殲-10B/C在多用途能力和遠程作戰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三副油箱典型空戰掛載,只能用複合掛架掛載4枚中距和2枚格鬥空空導彈,機腹雖然有4個小掛架,但只能掛載瞄準吊艙和250公斤航彈,無法掛載其他的精確打擊空地武器。
由此,軍迷眼中的殲-10D,幾乎無一例外是一種使用保型油箱,甚至殲-10D會進一步提升隱形性能,變成半隱形戰機。
但如此費勁,也會讓殲-10D的量產變得遙遙無期,至少原型機現在也還沒影。更為重要的是,國內還有一種中型戰機是現成的貨架產品,那就是沈飛的FC-31隱形戰機,目前已經有2架原型機。
在作戰效能上,FC-31得益於28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內油作戰半徑達到了1250公里,可內置6枚霹靂-15級的中距空空導彈,更是殲-10D難以具備的。
目前看來,殲-20成為中國空軍唯一看中的四代機和隱形機,搭配的殲-10C和殲-16都是易於量產、價格相對便宜的三代半,在FC-31“轉正”如此之難的情況下,大動干戈的魔改版殲-10D發展空間有限。(作者署名:跟烏龍漲姿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7/doc-ifypxrpp4430864.shtml
美媒稱蘇57成本僅殲20一半中國需補貼出口殲31 2017.12.27新浪軍事
近日,蘇-57的117s換裝產品30發動機成功試飛,這引發了美國媒體的關注。
產品30,不加力推力為11噸,加力推力可達18噸,發動機的部件更少,維護成本更低,維護時間更短。燃油經濟性也更好,具有超強的能力,使蘇-57無需加力就能實現超音速巡航。
不過,美媒聲稱蘇-57只需5400萬美元,這僅是美國F-22的1/3,F-35殲-20的1/2,美人的分析靠譜嗎?中國從俄訂購的蘇-35達8000萬。(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圖160M2配不變外觀隱身系統媲美B2 中國轟6該效仿?
俄羅斯宣稱在加強俄“核三位一體”打擊系統中,圖-160M2將於2018年2月進行升級後的首次試飛。據俄塔社2017.11.16稱,圖-160M2首飛後預計將在2023年投入量產。
圖-160是前蘇聯時期研發的重型戰略轟炸機,本來是和美國的B-1B對應的機型,但就在該機大量服役時,前蘇聯轟然解體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得到了駐紮在各自境內7架和19架圖-160。但在美俄的雙重壓力下,烏被迫放棄核國家身份,一是向俄交付了8架圖-160償還債務,二是在美國的監督下銷毀了剩餘的11架,從而使得俄成為唯一裝備這型轟炸機的國家,共有14架在俄空軍服役(應該是15架,2003年9月墜毀了一架)。
由於美國又在B-1B之後研發出了更先進的隱身轟炸機B-2A,所以數量有限的圖-160無法同美對抗,再加上前蘇聯時期生產的技術根本與美軍無法對比,所以俄多次計劃在研發新一代的PAK-DA隱形轟炸機的同時,還計劃對圖-160進行大幅升級。但糟糕的國力和日漸萎靡的技術,讓俄羅斯航空工業舉步維艱,不但比中國首飛還早的第五代戰機T-50至今難產,更不要說要追趕B-2A的PAK-DA。因此外界大多認為,俄改進圖-160的意願只是權宜之計,但要想成功研發出新的PAK-DA談何容易。
儘管圖-160M2在外觀上而言與其前身相差無幾,但實際上該機配有全新的無線電電子設備和綜合電子戰系統,如“維捷布斯克”和“槓桿”電子戰防護系統,該系統能在機身周圍形成一個盲區,使來襲的敵方導彈“偏轉和致盲”,“該轟炸機非常成功,它將會使美國焦頭爛額”。
如果真如俄媒所說,圖-160M2使用了新的NK-32-02高效發動機,在應用全新電子系統和採取特殊的不改變外觀的隱身系統的話,那麼,其在不少性能上將接近B-2A的水平,那麼在2025年時就將具備與美軍一搏的實力,也將在PAK-DA問世前承擔俄空基戰略打擊的重任。但對中國來說,還是不要繼續改進轟-6K了,這款機型太老了,應該加大力度和投入盡快完成轟-20,才是中國追趕美俄的首選!(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既然裝套系統就能廢掉敵方導彈,那俄何必花巨資開發T50?給蘇27裝上這系統不就好了?如果Tu160的隱形性能能和B2“媲美”,那我的資產也能和李嘉誠“媲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18/doc-ifynwnty4586050.shtml
殲20服役敲醒這幾國印尼都要拿回給韓71億與華合作2017.10.30新浪軍事
土耳其航空工業高官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坦承:土耳其TF-X或MMU的五代機項目遭遇困難,目前處於停滯狀態,土航空工業能力不足,需要再等一等。
在這之前,韓國宣布KF-X項目降級,由五代機降低為四代半機,實際上宣布了這個項目的死亡。因為這讓合作煩方印尼軍方為此震怒,中止了該項目的合作,也停止了71億美元的項目款劃撥。而韓國軍方,因為已經訂購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五代機,最終採購四代半的KF-X可能性很低。
在中國正式開始殲-20五代機的研發之後,全球掀起了一股“五代機”研發狂潮。多國認為,中國都能夠研發五代機,他們的國家也可以。因為在十年前,中國給他國的感覺是連四代機都研發不好的國家,殲8Ⅱ研發了數十年才剛有穩定戰鬥力,這樣的航空工業都能研發五代機,韓土這些國家就產生了“中國能,我也能”的幻覺。
的確,在韓國開始五代機的研發之際,他們已經可以在本土生產F-16、T-50高教機了,這似乎比中國要厲害的多,土耳其在一開始要研發五代機的時候,西方各國就開始宣布提供包括發動機和相關的技術支持。
但是在2017年下半年,中國的殲-20已宣布正式服役之際,韓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終於夢醒,不得不宣布他們五代機項目的失敗。五代機考驗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基礎,除此之外,還考研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或許在開始研發五代戰機之時,這些國家同中國的航空工業基礎比起來差不多,但是科研實力方面與中國相比相去甚遠,中國是通過一步步的科研創新才最終讓殲-20研發成功並服役部隊的。(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中國自行研製三代機加上消化蘇-27技術花了快三十年,厚積薄發才有今天的四代機(西方的五代機),雖然還有些缺陷,但畢竟是自己研製的。感謝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沒文化的蠻夷,永遠不懂什麼是中國文化中的厚積薄發,摔跟頭是早晚的事。
科技研究那是需要大量基礎科學的研究,比如風洞,材料科學,沒這些,想投機取巧那是不行的。可惜棒子,土雞都是喜歡投機取巧的民族。對他們來說,還是買美帝的吧。
嗯,建議棒子可以考慮跨代超越,研究八代戰機吧.
日德現在都研製不了五代戰鬥機,何況韓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30/doc-ifynfvar5069903.shtml
回應
腹鰭才是硬傷!
腹鰭垂尾加起來還沒有F-22一個垂尾耳朵大
那尾噴嘴呢?機身長度呢?
尾噴有腹鰭遮蔽,問題不大。機身長度不怎麼影響隱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9/doc-ifynfvar4868310.shtml
俄印合研五代機為何遠遜殲20 俄稱印度人沒錢沒想法2017.10.29.新浪軍事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媒體一篇關於印度可能放棄與俄羅斯聯合研製五代機(FGFA)的新聞被廣泛關注。
俄印從達成聯合研製五代機意向至今已有10年的時間,但至今仍沒有定論確實有點不正常,也難免隔段時間就會出現俄印研製五代機鬧矛盾的新聞。
縱觀外界報導,核心內容無非就兩個:其一,印度嫌俄不肯分享技術,印度出了錢想多幹活卻不可得;其二,印度不滿蘇-57性能不夠好。
目前的視角,幾乎都以印度對俄方的態度展開。很少有觀點能夠從俄的角度看,在不久之前,北國防務恰好得到一個機會與俄國防出口公司高級官員談,這名官員稱雙方溝通仍在進行,並從3個角度解釋了停滯的原因:
首先,印度人需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國防發展戰略,確定如何發展自己的空軍,比如是先發展新一代戰機,還是先發展其它機型,這是一個過程。這名官員特別強調了一點,印度政府和軍隊經常更換領導人,每個新來的都要重新想一遍。這背後的意思應該不難理解。
其次,就是經費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與地點也有關。總體而言,印度的國防經費還是有限的,錢怎麼花是個大問題,比如是先買S-400?還是先乾別的。
最後,是技術問題,戰鬥機研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設計控制系統、雷達系統以及智能係統,印度要確定哪些要哪些不要。
顯然,從這名俄官員的立場來看,印度始終無法對俄印五代機計劃有個確定的想法和規劃,這是致使整個項目延宕的主要原因。(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三哥買武器總像是叫花子赴宴,什麼都想吃,什麼都想佔,貪多嚼不爛囫圇往下嚥,結果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營養沒吸收,自己肚子裡那二兩油水也倒乾淨了
說的真好!現在,三哥的武器庫是萬國產產品,維護成本居高,而且不兼容,戰鬥力及其低下。
在這種情況下,更大面積、更堅固結構的垂尾設計——比如F22那種傳統的垂直安定面+方向舵設計;通常來說,更容易獲得設計上的成功。更大的面積,使得垂尾即使是因為處於機身背風區域的亂流和漩渦中,氣動效率顯著降低時,依然能提供足夠的穩定作用和操縱能力。
圖:注意F18垂尾避開邊條漩渦核心區域,這是多次修改後的設計
而在大過載或者極速飛行時,垂尾上會遭受非常強烈的壓力和劇烈的震動;結構不夠堅固,強度和剛度不足,或者是氣動彈性設計與全機不匹配,都會引發災難性的解體和失控。特別是在瑞典JA37為代表,現代戰鬥機廣泛引入渦流增陞技術以後,高速漩渦氣流對垂尾的衝擊破壞更是非常普遍而棘手的問題。
圖:YF-23設計不太看重機動性,渦流增升幅度遠不如殲20強烈,垂尾設計難度要低很多
圖:YF-23全動垂尾偏轉
殲20的垂尾由於整個氣動面都是可以偏轉的,因此它可以用更小的總面積,就取得比F22垂尾更高的控制效率。但是作為代價,殲20這一設計的風險,無論是飛行控制,還是結構安全上的風險,也都遠遠高於F22——飛機的氣動彈性設計只要稍微犯一點錯誤,那麼試飛過程中很可能飛行員連挽救飛機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極端化設計,唯一的評判邏輯就是看最終結果,這是非常成王敗寇的事情:失敗了,那當然就是設計師狂妄盲目,脫離實際;成功了,那就是設計師能力卓著,決斷過人。
而殲20的試飛結果大獲成功:安全無恙的完成了高低空最大速度、最大持續過載盤旋等各種極限指標的指標試飛並投入批產。
就F22來說,如果DSI進氣道的相關氣動理論和計算模型能夠在80年代初中期就成熟的話,該機絕對會採用DSI進氣設計。這是源於時代的局限性,而非能力或者魄力上的問題。
圖:洛克希德在F22之前研製的F117,採用全動垂尾
和DSI進氣道不同,全動垂尾是一種很早就出現的技術——當然在F117等飛機上使用時,由於機動性和飛行速度要求低,它的設計難度也低很多。F22在充分權衡技術風險和性能指標以後,放棄了這一設計。
相較於F22,殲20的垂尾設計注定要付出更高的技術風險代價、更大的設計和製造成本;那麼在它成功以後,獲得更為出色的預期性能,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署名:候知健)
殲20側面隱身為何比F22更好只因F22不敢用全動垂尾2017.10.29新浪軍事
圖:殲20採用全動垂尾,總面積明顯小於F22
圖:F22的垂尾面積非常大,阻力和重量、對側面的信號反射都比殲20要大
在遵循相同的電磁學隱身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殲20和F22都在正面範圍內,避免了雷達天線、座艙、進氣道等大多數強信號散射源形成的強暴露特徵;而在弱散射源的細節設計上各有優劣,其總信號特徵處於同一個級別。
而在側向和後向上,情況又有不同:後向由於發動機本身沒有隱身設計、也無法進行良好的噴口隱身化處理,殲20和F22差距極大,可以說沒有可比性。
而側向由於殲20採用了總面積小得多的全動垂尾,因此雖然存在腹鰭這個F22所沒有的構件,但是總信號強度特徵依然與F22處於相同的級別並且要更低一些。俄羅斯T50雖然也採用了全動垂尾,但是該機的後機身發動機艙段根本沒有做任何隱身化處理,其性能和F22、殲20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圖:F15側面反射面積巨大,機翼/機身,水平/垂直尾翼等平面以直角相交是核心因素之一
在戰鬥機上,由於機長大於翼展、特別是側向常常存在大量直角相交、形成強烈角反射器效應的結構外形;戰鬥機在側向的雷達反射信號是非常強烈的,遠遠大於正向的特徵。比如F15在入射波長λ=5cm的情況下,90±5度範圍內的雷達反射面積達到400平方米。
圖:B2取消了垂尾
因此對於隱身機來說,必須取消垂直尾翼,或者至少採用傾斜垂尾、並儘可能縮小其面積的設計。而對於現在的戰鬥機設計技術來說,完全取消垂尾,將會導致飛機的操縱能力無法滿足高機動飛行要求,是無法接受的。
縮小垂尾面積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重量和阻力都會隨之減小——特別是持續超聲速飛行阻力。但對於殲20和F22這樣的五代機來說,它們都要求非常高的大迎角飛行控制能力——這通常需要更大的垂尾面積才能實現。
在大迎角的飛行狀態下,五代機會相對迎面的氣流,處於高高翹起的飛行姿態;而且會從機頭的棱邊、進氣道的邊沿以及鴨翼/邊條上,撕裂迎面氣流形成籠罩整個飛機上表面的巨大強烈漩渦。
圖:F22高機動飛行,垂尾被籠罩在漩渦中
圖:注意垂尾捲入渦流中
在研製殲-20的時候,我國的總體規劃是非常有遠見的。
在殲-20方案競爭階段,相關機構提出的方案類似俄羅斯的“金雕”——強調超機動,把隱身性能和超音速機動性放在了次要地位。
米格1.44和蘇-47兩種方案都顯然不具備四代機最關鍵的“高度隱身”特性,決定了其一開始就難成正果
而殲-20方案抓住了四代機的本質特徵,強調隱身性,運用全新小展弦比升力體鴨翼佈局,採用大量新材料新結構,能攜帶大量武器燃料。並且,較大的尺寸和空重,給殲-20的未來發展留下了充足空間。
宋文驄院士《一種小展弦比升力體鴨翼佈局》中已經描繪了殲-20氣動佈局方案的基本要點
同時,殲-20迴避了一些過大的技術風險。例如,初期設計中採用的類似F-22的矩形截面尾噴口,後來改成了圓形,以適應發動機實際情況;並且,將主要精力放在先進飛控系統和武器航電方面,為未來發動機換裝留下空間。
可以說,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在選取總體設計方案時所表現出來的造詣,已經超出了許多國際同行的水平。反過來說,殲-20的總體決策水平,也確實大大高於毛糙的俄羅斯PAK-FA項目,或在官僚扯皮中反複調整的JSF項目。
這也是中國特有的體制優勢帶來的成果。
中國人,應該為我國能夠設計製造出這樣一款戰鬥機而倍感自豪!
回應
人家原創,什麼都是新發明,新發現,你TM就算沒抄襲山寨至少有借鑒,標準都是人家定的,還大言不慚,不要臉也要有限度。
呵呵!印度怎麼不山寨出來!俄羅斯怎麼不山寨出來!日本怎麼不山寨出來!韓國怎麼不山寨出來!什麼叫山寨?這個玩意,樣品都沒給我看,沒給我拆,我怎麼山寨?做狗也要有狗樣,不要見中國好就咬!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9-30/doc-ifymkwwk7221913.shtml
俄則是從蘇聯時代的不規則圖形變成“星形”,有些能力甚至變成了“0”,因為擁有這一能力的地區已經獨立出去。
今天的俄工業基礎已經有很多缺門,結果蘇-57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中國以前或許是一個類似“星形”的圖形,有些方面特別長,有些則特別短。但是,到了殲-20開發的年代,我們和美國的形狀已經有些相似,我們正在逐漸變成“正多邊形”。
這就是殲-20能夠誕生在中國且發展速度如此快速的基礎。
4.我國的總體規劃非常有遠見
“技術風險區間”主要指發展規劃。在某種程度上,“技術風險區間”的選擇,更接近於一門藝術。
俄T-50的總體方案過於強調降低技術難度,強行用三代機水平的總體佈局設計來滿足四代機的要求。結果,“陰溝裡翻船”,在機腹低壓區佈置的彈艙門意外成為了研製過程中的最大麻煩,至今,這個問題似乎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戰鬥機遲遲不能服役。
即使彈艙問題得到解決,該機的雷達隱身性能也無法達到第四代戰鬥機的應有標準,只相當於第三代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型。其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4平方米,僅略小於美國F-18 block 3攜帶武器繭包後的1平方米而已,兩者的隱身性能並沒有本質性區別。這就導致了該機在俄軍內部的計算機模擬對抗中,面對F-22和殲-20的時候,完全表現不出四代機的應有水平。
美國F-35則是性能選得過高,技術方案卻過於保守,可以說是“螺獅殼裡做道場”。美國想在相對傳統的總體佈局前提下,強行實現巨大的航程和載彈量,結果也遇到了大量問題:因為其散熱主要靠燃油,飛機內必須保留相當數量的燃油,而過於局促的外形設計導致超音速飛行時彈艙溫度可能超過400度,進而引爆彈藥……
這些問題在設計之初難以預料,要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無疑需要額外的時間和金錢,最終導致整體項目嚴重拖延和超支。
蘇聯在F-22出現後,也進行四代的探索。然而,根據其對未來空戰的理解,造出來的米格1.44概念驗證機卻更像是歐洲“兩風”的三代半機,沒法F-22相提並論!
之後,俄羅斯又用了十多年時間,才初步想明白自己的四代機究竟該怎麼發展。
因此,T-50的試飛時間不過比殲-20早了1年。
2.“跟踪發展”為殲-20研發提速
相比之下,中國殲-20戰鬥機的發展,從立項開始,目標就很明確,甚至主要指標都已經大致確定。
這得益於中國的發展路徑優勢。
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曾說過,殲-20之後,中國戰鬥機已經難以以追趕的方式繼續發展,必須自己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美國研製F-22時花費四五年時間研究未來空戰形態,才得出的“4S”需求,而殲-20從一開始就已經明確。
因此,殲-20的方案選型階段比F-22和F-35要短得多,節約了大量時間。
如果說“跟隨式”發展戰略是殲-20研製速度快的前提,那麼,與殲-20首飛時間接近的T-50,其研發速度為何大大慢於殲-20呢?
這就涉及到另外兩個問題,其一是中國總體工業技術水平的厚積薄發,另一個是殲-20選取了最合適的“技術風險”區間。
3.中國工業厚積薄發的成果
自上世紀80年代廣泛引進國外技術、開展“863工程”以來,我國軍事工業在技術上就已經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以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大幅促進了中外技術交流。
如今,中國製造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技術裝備最先進、規模最大、人才儲備最多、實踐經驗最豐富、體系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作為“工業王冠上的寶石”,殲-20的快速成功其實是水到渠成的。
最近,美國國會開始調查美國軍工系統的“供應鏈缺陷”——這是在美國製造業衰退的環境下,對自身薄弱環節的一次“摸底”。這在F-35等重大美軍軍事科研項目中也有所體現,如F-35的軟件編寫,調整的進度難以滿足需求,這與項目中動用“碼農”數量的不足有直接關係。
一些身在軟件行業的朋友經常說:中國大部分“碼農”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運用水平不如美國同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軟件業其實也需要大量水平一般、但能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員,這恰恰是中國的長處。
如果把一個國家工業技術表現為一個多邊形,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正多邊形”。但是,現在,美國工業的黃金時代已過,已經和其他國家一樣,變成了一個不規則圖形。
美耗時15年才裝備4代機中國為何僅用6年就列裝殲20
2017.9.28,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首次公開證實,殲-20已經列裝戰鬥部隊。從2011年首飛到2017年裝備試訓部隊,殲-20僅僅用了6年。而與殲-20同等級的美國F-22和F-35、俄羅斯蘇-57卻花了十幾年。
F-35的原型機X-35首飛在2000年,最早交付作戰部隊的F-35B則是在2015年交付海軍陸戰隊,耗時15年。如果從2006年F-35A工程原型機首飛算起,到2016年該機交付空軍,耗時也達10年。
俄羅斯蘇-57的原型機T-50在2010年首飛,目前尚未交付部隊。如果S-37(蘇-47金雕)1997年首飛算起,那麼俄羅斯五代機(按照中國空軍標準屬於第四代)研製時間已達20年之久。
殲-20研發為什麼能夠如此進展神速?
1.美蘇戰鬥機研發為啥那麼慢?
實際上,從1981年到1991年的這10年間,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了解決空軍“究竟需要一種什麼飛機”的問題上。
此後,F-22進入工程發展階段。
1997年,F-22戰鬥機的首架工程原型機終於首飛。此時,該機已經經過大幅度調整,除了外形上,最顯著的變化是空重,從15噸增長到了19噸。其變化幅度不亞於蘇聯T-10-1原型機到蘇-27正式原型機的幅度。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冷戰結束,F-22的發展又遇到了新問題:造價過高,性能“過剩”。因此,該機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內,F-22一直在等待國會批复最終生產數量。
一直到2007年,事情才有了結果:得到了183架飛機的合同,在2011年結束生產。
F-35的情況與F-22類似,最初在1992年通過JSF(聯合打擊戰鬥機)項目啟動,到2000年,X-35和X-32先後開始試飛。不久後,美軍選中了X-35方案。
從一開始,JSF項目就充滿了爭議和反复無常。參與項目的美國三大軍種和陸續加入的諸多國外合作夥伴之間要求不同,給該機的研發造成了諸多阻力。加之,難度較高的F-35B和F-35C拖延了整個項目的進度。
直到2006年,F-35空軍型F-35A才首飛。作為一種單發四代機,F-35比F-22遇到的麻煩更多,其各子系統性能都被嚴重“壓榨”,導致可靠性下降。
直到2016年,F-35才形成初始戰鬥力。而海軍的F-35C至今也沒能形成戰鬥力。
但筆者最無法理解的就是,費德索夫這樣的人,怎麼還能穩坐俄航空界的第一排交椅?
當然,大俄羅斯自有國情在此——反正他們還可以用嘴論證殲20是抄米格1.44的產物,所以中國戰鬥機研製水平依舊遠不如俄。
但是費德索夫再怎麼嘴硬,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費德洛夫以及他愚蠢的高位志同道合者,在俄經濟極為蕭條的時候,將整個T50計劃總體推向了完全失敗的深淵,對俄羅斯在數十年內的戰機發展造成了災難性的、無法挽回的破壞。
2016年春季,蘇霍伊還能在軍事會議上,向俄總理展示所謂的“第六代戰機”方案,並表示將在2025年服役;但是在2017年,俄軍費大砍25.5 %以後,T50再也沒有推倒重來的機會了。
現在想一想,如果這世界上還有比費德索夫更蠢的人,大概也只有那些進入90年代以後還跟著毛子學怎麼做戰術飛機的哈麻批了。
最後,筆者再次用原來的文章結尾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回過頭來看看,中俄新一代戰機為何出現這樣大的差異,大概就是因為在總體設計的決策環節;我們有宋文驄老爺子這樣眼界思維極為開闊、而且對於西方前沿技術極為敏銳、敢於且善於學習和應用先進設計的領頭人;而俄羅斯,卻只剩費得索夫這樣的人。”(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19/doc-ifykcqaw0087016.shtml
俄院士認為蘇57隱身沒用,稱殲20非法抄襲米格1.44 2017.8.19新浪軍事
在今年春天的時候,俄羅斯國家航空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院長——費德索夫院士公開聲稱,中國的殲20,設計方案是非法抄襲自米格1.44方案。
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俄院士竟稱殲20抄襲米格1.44,難怪T50無法隱身》中,詳細指出過殲20在核心設計上與米格1.44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並在結尾中表示,之所以毛子搞出T50這樣的爛貨,就是因為俄羅斯航空界只剩費德索夫這樣的人當道。
而就在今夜例行的熬夜翻閱資料中,筆者在一本俄羅斯自己出版、講述其驗證機發展歷史的著作《sukhois-37andmikoyanmfi》裡,見到了幾段關於費德索夫的採訪——其眼界之狹窄、觀念之落後、見識之愚昧,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而T50上種種完全無法用技術規律來解釋的狗血設計,恰好能與費德索夫的言論完全匹配。費德索夫完全不同意美國的戰機隱身設計觀念,並聲稱:航電設備才是第五代戰鬥機的最重要關鍵所在。
五代機性能相較於蘇27“決定性的提升”:在於它能整合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等多個系統的功能,並且可以通過數據鏈,直接從預警機等節點上下載戰術信息,實現偵察和打擊功能的一體化。
而為什麼要犧牲隱身功能?因為費德索夫認為,隱身效果同樣受到各種機載電子系統的影響——包括電子天線的安裝,以及它們工作時主動發射的信號。此外隱身飛機由於只能內置武器,攜帶的武器太少——而且隱身還嚴重破壞飛機機動性。
特別是費德索夫指出——當前所有的有人駕駛飛機,最小雷達反射面積,也在0.3平米左右。這裡要著重強調的是,令人尊敬的費德索夫院士同志,居然是當時俄羅斯最高航電設備研究開發機構的主管,這是何等的搞笑!
筆者實在是無法理解,他為什麼不知道,他所嚮往的所謂五代機決定性的航電功能,在西方的三代機後其型號上就已經實現?
他為什麼不知道,機載電子設備工作時的信號特徵控制,本身就是現代隱身設計中的核心環節?最早的F117確實雷達都不敢裝,但是很快B2和F22就具備了低可截獲性的探測和電子戰能力。
他為什麼不知道,出色的隱身性能完全能與出類拔萃的機動性共存?現在俄能有任何一種飛機的機動性,能與F22相提並論嗎?沒有!
西方唱衰俄最新蘇57隱身戰機印度卻眼饞心急
在高端武器裝備方面,印度向來把中國當做比拼對手,當中國順利研製殲-20隱身五代機時,印度的眼饞與焦急情緒急劇上升,無奈LCA戰機數十年的坎坷研發經歷,讓印度國防工業部門實在沒有信心研製五代機,只能寄希望於俄羅斯。據早前媒體報導,俄印商定了基於T-50項目(T-50近期改名為蘇-57)聯合研發第五代FGFA的合同草案,各投入40億美元。而127架第總造價估計為250億美元。在該項目的談判中,印度一直堅持自己必須得到所有必需的代碼,並能獲取關鍵技術,以便本國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對飛機進行升級。
《商業內幕》2017-08-16報導稱,雖然俄媒稱蘇-57是“空中幽靈”,但一名參與研髮美國隱形戰機的資深科學家稱之為“聲名狼藉的飛機”,設計上有許多明顯的缺陷。報導稱,蘇-57預定搭載的兩種最可怕武器——Kh-35UEm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以及具有核能力的“布拉莫斯-A”超音速巡航導彈,都不能適應戰機的內部武器艙,必須懸掛在機翼上,這絕對會破壞隱形效果。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6日報導稱,俄對採購蘇-57似乎不那麼熱心,因為除了隱形性能之外,最新蘇-35提供了與蘇-57相同的功能。因此,俄羅斯不願意花錢在一個在他們看來提高極為有限的系統上。
《商業內幕》認為,莫斯科計劃在2019年之前只採購12架蘇-57,總採購量可能不會超過60架。莫斯科的極低購買數量表明,還在發展的蘇-57“已經失敗”。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則認為,無論如何,當前蘇-57的很多性能並不符合第五代戰機的標準,表明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創新能力下降明顯,如今全球仍只有美國與中國才具備研製五代機的能力。
中國專家認為,就外形設計和氣動佈局而言,蘇-57在隱形性能方面確實要比美國的F-22、F-35以及中國的殲-20等典型五代機要差,但是西方多少有些唱衰的味道。實際上,五代機本身十分複雜,就連經驗豐富的美國,研發F-35時也是問題不斷。從這個角度看,蘇-57面臨的困境也並不是那麼不可思議。
回應
1架阿帕奇就1億美元了,1架五代機才2億美元?賣給印度估計起碼3億美元吧
俄S500與美THAAD比有何優勢?反應時間完胜2017.1.26 新浪軍事
發射方式上,S-500優勢突出
S-500毀傷能力未顯優勢
機動生存能力:薩德佔優(楨:?)
回應
(楨:俄宣傳S-400的三大優勢:超遠距離探測能力,攔截能力,及超級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實質上,探測能力雖標稱600千米,實際上是敵方預警機或者大型電子戰飛機,而不是隱身戰機了;超遠的40H6導彈,400千米,但不代表著最遠攔截距離;超強抗干擾和反隱身能力的實現也非常粗暴和簡單,居然有5部雷達涵蓋VHF,L,S,X波段!
S400就是S300的升級版,無非是升級了導彈系統、雷達系統和控制系統,但中國上述三個系統在技術上遠遠超過了俄:紅旗9的射程,以其彈長和彈徑約同S-300、大於愛3,只要在彈體減重、改善空氣力學、和增強火藥引擎效率等之上下功夫,紅旗9B/26/19/不難追上S-400/S-500的4/5百公里。
美2017.1.18在日本部署F-35B隱身戰機 中國雷達可在上千公里外監視:如JY-26、JY-27A、YLC-20、DWL-002、JL3D-91B米波反隱身雷達;高頻天波超視距雷達,探測範圍約為900~3500公里,可執行第一島鏈外“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實施;量子雷達/衛星,不但可以讓現有的隱身技術完全失效,還不會被干擾和欺騙。)
相關新聞
美環球戰略網2016.1.27解放軍反導尖兵紅旗-19(動能1似美THAAD) 紅旗--26(似美SM-3); 反衛星尖兵動能2(基於東風-26/21) 動能3(基於東風-31/41)先後曝光
紅旗9為何能獲4國訂單在土測試9發全中打開局面
俄S300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2016.12.05(回應: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不是偶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2017.1.13以色列F35打敘利亞 俄軍S300/400反隱雷達卻沒反應
2015.12.21以突襲敘斬首真主黨領導,S400又成了擺設!
2017.4.7美59枚巡航導彈襲擊敘利亞,S400又成了擺設!
相關新聞
港媒稱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可突破世界任何防禦體系
美軍斥資30億美元研新反導系統為攔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為何能趕美超俄:天河1/2號超級計算機+JF12/18高超聲速風洞
專家:中國或可用高速滑翔彈頭全球打擊航母
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週刊》2014-1-27稱DF-31配高超音速彈頭射程將增50%,從8000增到12000千米
中國M20遠超俄伊斯坎德爾導彈 可6馬赫末端變軌打擊
在導彈打擊事件兩個月後,“砲彈”所屬中隊開始恢復在伊拉克上空執行部分任務。他們的飛機表現“毫無瑕疵”,即使是在那些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任務中也是一樣,例如近距離空中支援,“砲彈”說,到5月28日,“猛禽”已經執行了1150個架次的任務,其中497次是近距離對地支援,自2014年以來,已經發射了1572件武器。
在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重,F-22的表現一樣超過所有其他飛機,不管是F-15E、B-52還是A-10。F-22使用精確制導小型炸彈,例如GBU-32,作戰效果明顯超過了它。
儘管F-22能夠很好的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但它畢竟和A-10這樣專門執行這個任務的飛機不一樣——對於戰區指揮官來說,F-22只是多了一件能夠用來完成任務的工具。
總體來說,F-22的首要任務依然是空中優勢。
一邊是敘利亞被F-22羞辱,一邊T-50卻無法入役,即使勉強去了敘利亞,結果可能依然因為隱身性能差被羞辱——真是大寫的尷尬
“我們的地面部隊自從1953年4月15日以後沒有遭到過空中攻擊,這是因為美國空軍能夠統治天空(觀察者網注:原文如此,越戰期間越南空軍的'查舖查理'大概是被'選擇性遺忘'了)。”他說,“而在現在的敘利亞,F-22就意味著制空權。”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為,這篇充斥著洋洋得意味道的文章中,至少透露出一點,就是F-22作為一種高度隱身的戰鬥機,在敘上空給俄空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本為對抗F-22而開發的T-50“難產”至今,無法按計劃發揮作用,而幾年前到處吹噓的各種“反隱身”技術“腦洞”在敘上空也被證實全是虛妄。一邊是俄羅斯媒體自吹蘇-35的雷達探測距離400公里,能遠距離發現F-22,另一邊則是F-22用公用頻道嘲笑蘇-35是“睜眼瞎”。還偶爾通過開關彈艙或者其他手段,在俄雷達上“閃現”一下,簡直是“花樣戲耍”。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與F-22具備同等隱身性能,能與之堂堂正正對抗的飛機才能壓制對手的氣焰——然而現在俄沒有這樣一種飛機,只能任由美國人羞辱。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幸好。6月14日,山西北部上空,殲-20以五機編隊密集飛行,可能為今年晚些時候某重大禮儀活動進行彩排。
回應
所以說明J20的重要性。。T50這3.75代戰機就算了。會被F22虐死的。
中國有反隱形雷達,正好到敘利亞去打靶啊!
正規渠道不好,針對性太過明顯,外國不法商販走私也許會被我們疏漏掉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6_17_413758.shtml
“如果你可以知道你需要說服的飛機在哪兒,而他根本看不到你,那麼就很容易讓它們知道製空權在誰手裡,”,“砲彈”中校說:“如果他們根本找不到你,他們就會很不舒服,所以他們就會有壓力按照你說的做。”
冷戰期間,在拌飛的時候到對手頭上桶滾,這個動作在美軍中有個專有名詞“Flippin The Bird”,被認為是羞辱對手的做法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最大美粉”的飛行員經常學習這種冷戰先進經驗
隨著美俄緊張局勢升高,F-22執行此類任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戰斧”攻擊後,莫斯科方面強烈指責美國,並終止了與美國在“降低衝突區”問題上的合作。
但美國仍能和“非聯盟”的飛機進行直接通訊,通過國際公認的非加密緊急通信頻道,“砲彈”中校說F-22有點像四分衛(觀察者網注:美式橄欖球中組織進攻的核心位置),它要通過高精度傳感器確定戰場上每個“演員”的位置,然後通過緊急頻道告訴俄國人他們該往哪飛,以及要他們“讓開路”。
“砲彈”說,F-22能夠飛進敵方控制區,進入敵人戰鬥機和防空系統的射程範圍之內,而對方仍無法探測它的具體位置。因此空中優勢就建立起來了——雖然允許對方自由飛行和地面行動,但卻能產生足夠的威懾力。
“如果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因為某種原因來了,我們就讓他們知道我們的位置——通常是威脅他們不要去乾一些我們不想讓他們幹的事。”他說。
在4月6日之後的幾個星期裡,“砲彈”和他的中隊在一段時間內全部執行敘利亞上空的任務。除了“與'非聯盟'飛機溝通”——或者說就是威懾他們——之外,F-22執行了掩護友軍部隊的任務,包括驅趕可能轟炸友軍部隊的“非聯盟”飛機,和為友軍部隊壓制地面防空火力,偶爾他們還執行對地打擊行動。
他表示,與“非聯盟”飛機的互動都很“專業”,並且補充說,他的中隊沒有遇到任何“值得他們抬抬眼皮”的事情。
根據美媒之前的推算,蘇-35的雷達就算能在400公里距離上發現1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的目標,實際探測F-22的距離也只有36公里,如果是實戰,蘇-35早就被擊落了
事實上蘇-35雷達的所謂400公里視距,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模式下才能達到的性能,使用這一功能的時候,需要有預警機或其他手段提供的目標位置信息,然後蘇-35的火控雷達對這個而距離上的目標進行精確測定,用來引導超遠程空空導彈,換言之,它並不能提高蘇-35搜索F-22的能力
美媒炫耀:F-22戰機在敘上空“說服”俄戰機利用隱身性羞辱對手
作為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F-22“猛禽”最近很忙,2017.5.5,中新網報導,美國空軍F-22戰鬥機在阿拉斯加攔截了俄羅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6月14日,美國《航空周刊》雜誌網站刊發文章《F-22如何在敘利亞上空“避免美俄衝突”》,文章中提到,利用F-22戰鬥機的隱身特性,美機能在不被對方發現情況下,實施威脅,從而達到“說服”俄機的效果。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在這個時刻美媒隔空喊話,反映出在沒有隱身第五代戰鬥機,又與美國緊張對峙的前提下,俄羅斯空軍的窘境。
文章稱, 一位美國空軍F-22戰鬥機中隊指揮官接受了該刊採訪,應他的要求,文章中只透露他的呼號:“砲彈”(Shell),這位美國空軍中校目前正指揮著一個中隊的F-22“猛禽”戰鬥機,執行一項關鍵性的任務:避免敘利亞上空的美俄衝突。
據報導,自2014年來,F-22就被部署到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它執行了打擊地面目標、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掩護傳統戰鬥機不受地面防空火力威脅(觀察者網:在敘利亞能對美軍戰機產生這樣威脅的似乎只有敘利亞和俄羅斯“山毛櫸”和S-400導彈了,這表明F-22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扮演類似EF-18G“咆哮者”這類專業電子戰飛機的角色)的各種任務。
據報導,在4月6日美國用“戰斧”導彈攻擊敘利亞目標後,由於美俄空中對峙形勢緊張,F-22開始“扮演美俄溝通的重要節點”,“砲彈”中校說,具體的方式則是讓F-22戰鬥機用國際通用頻道向對方喊話,“這種隱身戰鬥機在說服'非聯盟'的飛機合作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報導說,F-22目前執行的任務包括充當空軍的指揮控制飛機和高空情報蒐集飛機,此外還能作為情報蒐集和監視平台,甚至指揮和控制地面部隊。但具備躲避雷達探測能力的F-22最獨特的任務,還是“說服'非聯盟'飛機合作”。
另外日本現在的所有三代機也不過總數202架,你這日本採購300架四代機F35,美國在亞太的軍力的話可以給日本當小弟了,你這口氣真大。F35一年的產量就五六十架,十幾個國家分,還優先裝備美軍,等日本都能裝備300架的話,我看最少也是一百年以後的事情了。
俄媒:T-50量產推遲到2019年先交付空軍原型機
俄空軍心心念念的第五代戰鬥機T-50又要推遲了。據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俄聯合飛機製造集團公司總裁尤里•斯柳薩里2017.6.2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向俄交付PAK-FA(原型機為T-50)的一系列合同的工作將在2019年開始。
2016.10.17,俄空天軍司令維克多•邦達列夫稱,俄軍計劃在2017年獲得首批5架T-50。他在12月19日對此再次表態,稱首批在2017年交付的時間將“完全得到遵守”。
根據此前的消息,俄羅斯將總共製造11架T-50原型機,目前前9架原型機已經全部進行過試飛,最後一架在2016年的完成度也已經超過70%。考慮到聯合飛機製造集團公司要到2019年才能交付生產線T-50,,2017年交付俄羅斯空天軍的很可能是此前生產的第7-11架原型機。
另一方面,俄國防部副部長鮑里索夫大將在5月30日剛剛表示,使用新型發動機的T-50有望於2017年年底進行飛行試驗,這距離該型發動機開始地面試車的2016年11月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根據一般航空發動機的試驗規律看,無論是2017年還是2019年交付的T-50,都將是使用產品117系列發動機的型號。也就是說,T-50也將像中國研製的殲-20一樣,採用兩種狀態配備兩款發動機先後服役的形式列裝部隊。
回應
我敢說即使到了2019年,T50也依然無法達到五代機的標準
隱不隱身不知道,這飛機外形真好看
就是一架拍扁了的蘇27
要說還是毛子仗義!死等著殲20全狀態版一起服役,夠盆友!
搞不好FC31服役,T50還無法服役。
日本首架自造F-35A下線比同期原廠戰機貴60%
新華社2017.6.5報導,首架在日本國內組裝的F-35A戰鬥機5日在日本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廠正式亮相。據共同社報導,該公司預計將於今年內完成2架F-35A的組裝和試飛工作,並正式交付日本防衛省。據悉,日本自造的F-35A單機價格比同期下線的洛克希德原廠產品貴出約60%,而整個日本採購F-35的項目花費則將超過200億美元,折合到每架飛機的項目單價超過5億美元。
報導說,日本計劃引進42架F-35A,其中4架由原廠商美國洛馬生產,已經實現交付。剩餘38架在日本國內進行組裝。日本航空自衛隊表示,這些F-35A預計將從2017年年底起陸續部署於青森縣三澤基地。根據計劃,日本採購的所有42架F-35將在2024年前完成部署。
當然,日本在國內組裝F-35並不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同樣是2017年下線的F-35A,原廠生產的飛離價格不到1億美元,而三菱組裝的F-35A的飛離價格不低於1.5億美元,兩者價格相差超過60%。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洛馬將會生產四位數以上的該型戰機,而生產線建設成本等很多基礎費用分攤到了更多的生產數量上,這顯然比三菱專門建一條總裝生產線然後只生產寥寥30多架要便宜不少,不過日本通過自己組裝F-35A可以獲得技術輸出以及給國內帶來不少高技術工作崗位。
回應
剛剛看到我鱉20機造價1.1億美元,覺的好他喵的貴啊,沒想到本子5億美元一架啊,還沒有20機高大上!
多出的百分之六十自然就是保護費了——這年頭當狗腿子還要自己掏錢買骨頭,看來地主家的餘糧真是不多了
也不是,自己組裝需要培養技術人員,和相關的設備流水線,組裝量小的話,分攤下來自然成本高,但是日本培養了自己的技術人員,熟悉了相關技術,美國一直閹割日本的航空工業,但是本子寧可虧本自己也要摸摸技術路線,說明本子還是隱忍中,這樣的話對本子更不能放鬆
日本買F35是為了對付我國,42架顯然不行,採購300架!
日本軍費480億美元,F355億美元一架,日本軍費除了武器製造和人員開支,設備維護,還有美國的駐軍軍費,剩下能採購的費用不超過100億美元,全部採購F35也只能採購20架每年,你讓陸軍海軍怎麼活?是不是也得分給海陸軍?這樣看你這300架打算造幾十年?
你要知道日本老掉牙的F15J是必須淘汰的!已經發生好多起事故了,就算它不淘汰F2,那最少也要超200架,就算日本很牛逼,一年產20架,也要10年。那麼大的坑,怎麼去填就看日本有多少錢了。
俄T50隱身能力如何才能不輸殲20 只有在特定角度上 2017.5-15
T-50戰鬥機是目前三種在研的五代機中進度最慢的,其隱身能力也不時遭遇外界腹誹。 那麼它的隱身能力如何?
他們用模擬的方法摸了下T-50的目標特徵。
說起來,摸的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建模,建模精度必須要高,最好能和真機照片擬合校正。
然後模擬雷達波照射。
(上面是四位先生建模的情況,還構思了內部單艙的裝載能力)
然後要考慮可以模擬RCS的方法了。
(上兩個公式,可在人多處,打開,然後凝視屏幕幾秒,接著點幾下頭,往下滑屏)
聽起來不複雜,做起來就難了。
在研究中,四位先生基於光學和等效電磁流方法,使用自編程的RCSAnsys軟體對三維數字原型的RCS特性進行數值模擬。這樣的模擬雖然不是真實情況,但也足夠靠譜了。
T-50不同角度隱身能力是這樣的,在X波段(火控雷達常用波段)照射下:
(a)在前向上,進氣口發動機的RCS強度相當高,毛子應考慮在進氣道採取措施降低發動機的反射;
(b)側面的RCS強度實在不理想,不忍直視,主要貢獻部位是機鼻,機身,進氣口和尾錐;
(這個角度,T-50根本不算隱身機了)
(c)在後向,發動機噴口RCS太高!
在C波段雷達波下:
(d)入射雷達波在0°俯仰角和10°方位角,機翼前緣和座艙罩RCS相對較高;
在S波段雷達波下:
(e)入射雷達波在-5°俯仰角和170°方位角下,發動機噴嘴和尾部的RCS強度高;
在L波段下:
(f)入射雷達波和75°方位角的10°俯仰角下,機鼻,中體,尾錐,進氣口和垂直尾部的RCS太高,毛子應該採取措施降低強度。
結論大致是這樣的:
一方面,T-50在特定方向的RCS值可以低至-40dBsm,這是非常低的值,F-22就這水平。
另一方面,在前向某些角度範圍內T-50的RCS值仍然較高。當暴露於10 GHz(X波段)雷達波時,正向的±30°範圍內的平均RCS值為-5.625 dBsm。這已經基本上不算隱身機了。(作者署名:邊境計劃firefly)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5/doc-ifyfeius7962629.shtml
俄高官稱或將暫停T50戰機計劃無法有效對抗中國殲20 2017.4.5新浪軍事
近日,俄羅斯一位高級官員表示,俄或將暫停T-50計劃,等到2030年再重新開發一款5.75代戰機。對此,俄不少設計師解釋稱,出於費效比考慮,俄目前並不需要T-50這類的戰機。
在T50設計之初,俄國防部給蘇霍伊設計局的要求是T50必須能夠對付F-22,壓制F-35和中國未來的五代機(當時殲20尚未服役)。然而2015年之後,俄發現研製中的T50肯定不能有效對付中國的殲20了。於是近期宣布凍結T50項目。這下印度也不干了,未來怎麼善後,還要看俄的公關能力了。
現在俄就面臨幾個最直接的問題。第一,沒有了T50,俄羅斯打算拿什麼來堵五代機的窟窿?靠蘇35嗎?向買中國購買殲20嗎?且不說中國肯不肯賣,就算中國肯,那價格估計也不是俄能買得起的。
第二,中國周邊一些不懷好意的鄰國大多買俄戰機,就是看中俄戰機便宜而且性能夠用,想依靠俄製戰機來壓制中國。一旦俄直接向中國購買戰機就等於在國際上承認中超俄了。以前的這些老客戶們肯定不會再買俄國戰機,可能會全部倒向西方。本來經濟就非常困難的俄再丟了軍火收入以及由此而換來的世界影響力,那後果不堪設想。
第三,T50項目停了,印度的錢怎麼辦。印度投資44億美元,要求和俄共同研發五代機FGFA項目,不過,雖然印度交付了大量資金,俄卻並未打算真正轉讓技術給印度。
作為T-50聯合開發團隊隊友的印度估計千算萬算也沒料到會有這一天。在整個研發計劃中,俄主要出技術,印度出資金。俄說不弄就不弄了沒什麼損失反而還可能在收穫了技術。
印度就不一樣了,一旦終止整個計劃,就意味著印度前期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這是俄故意放風嚇唬印度拿錢的,T-50計劃終止與否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應該是假消息。這個消息肯定是俄在忽悠印度人拿錢.
俄死抓“超機動”而忽視“隱身”很可怕的,儘管你“機動”的很炫目!
T50的技術路線一開始就偏了,再怎麼改最多就是個4代,永遠達不到5代。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05/doc-ifycwyns4856652.shtml
中國殲20都已列裝部隊俄T50缺少一關鍵系統仍未定型
隨著2017.3.9央視報導殲-20正式交付部隊,為何俄T-50遲遲沒形成戰鬥力?
為了應對美軍的F-22,F-35的四代機,俄在21世紀初就開始了研製四代機的要求,但過程卻出現難題,直到2010年第一款T-50的原型機才問世,普京曾經公開表示希望2013-2015交付部隊,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殲-20從試飛到交付用了6年,美國F-22從研發到裝備更是用了14年,況且直到現在T-50的一些相關的測試依舊沒有完成,保守估計要到2018年左右才能交付俄羅斯空天部隊。
目前T-50遲遲沒有交付俄空軍主要是,第一缺少第五代機所要求的高度智能化綜合信息系統,自動抗干擾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這可能也是俄羅斯最頭疼的。第二是新型AL-41F發動機研製落後,現有的AL-31F無滿足T-50高機動性能的要求。第三就是一些相關的測試還沒有完成,甚至還沒有定型,這表明T-50還需要小幅度改進。第四就是T-50最近一次試飛發動機起火,表明目前穩定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是和印度聯合研製所以印度的要求也或多或少的影響了T-50的進度。但就目前來看T-50還是做到了在隱身,機動,超音速巡航,超視距能力上的平衡,尤其突出了機動性能。
T-50是由俄印共同開發,蘇霍伊設計局設計製造。由於T-50還沒有定型,很多飛機參數還是保密,但是從以往的設計可以看出,T-50依舊強調機動能力,其機翼前緣後掠角大於F-22,表明T-50的超音速能力和高超機動性能會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採用了全動雙垂尾(殲-20使用),外傾垂尾,這樣設計可以飛機在大角度高速下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機動性。從佈局看T-50類似F-22,二者都採取了保守但實用性較強的常規邊條翼佈局,不像我國殲-20的鴨翼佈局。在雷達方面,T-50使用SH121雷達系統和光學/紅外搜索與追踪系統,還裝備了新型電子設備,但是由於航電一直是俄 “軟肋”所以整體性能不如裝備光電探測裝置組成的360度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的殲-20和F-35。俄由於在隱形塗料方面的技術不成熟,所以雷達反射面積也會大於F-22和殲-20。俄航天的優勢一直都是出色的氣動佈局和良好的機動巡航性能,所以T-50整體佈局強調突出機動能力,未來T-50的機動能力和航速應該會優於F-22。(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9/doc-ifycstxp5370749.shtml
問題在於,印度空軍等得起,俄羅斯空軍等不起。按照目前的態勢,隨著F-35的逐漸形成戰鬥力,2020年前後美軍的五代機數量將鐵定超過400架;殲-20在已經正式入列中國空軍的情況下,其量產速度即使沒有辦法實現其最樂觀的產量,在2020年前後接近甚至超過100架也是大概率事件;但俄軍自己的T-50雖然整體技術水平較低,直到目前仍然在試飛中,甚至連彈艙都沒有進行過空中發射試驗,原本俄軍計劃2020年前裝備60架的計劃落空已成定局,甚至2020年前T-50能否真正裝備俄軍都未可知。這樣的情況下,俄空軍迫切需要加快整個T-50項目的研製,而砸錢則是加快項目進展最為直接的前提要求。這樣的處境下,原本計劃中印度要投資的部分若是因為印度方面的遲疑不能到賬的話,將直接影響整個T-50的研製進度。而在中美的五代機都已經走上批量的情況下,這種拖延就將變成對俄羅斯空防乃至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一種威脅。這樣的損害,也許是俄羅斯當初為T-50立項時所沒有想到的。俄羅斯將如何避免這樣的局面出現,也值得我們好好關注。(作者署名:天真賣萌Bernard)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4/doc-ifychhus1171865.shtml
巴鐵看上中國一隱身戰機,未來成中美爭奪影響力的重要籌碼2017.3.10
殲-31據稱是以國際戰鬥機需求為主要銷售市場,並存在出口同時適度兼顧國內戰鬥機的需求。殲-31是在2012年完成首飛,估計現有技術狀態的試驗周期約5年,到2018年前後才有可能達到可交付狀態。據巴基斯坦黎明(QUWA)新聞網報道,巴軍工部長最近宣布未來將要製造第五代戰鬥機,這可能表明中巴兩國已經開始就殲-31合作研製進行接觸。
印度方面的想法則不是這樣,儘管蘇-30MKI項目如今是苦盡甘來,但當初花印度的錢搞科研,用蘇-27UB冒充蘇-30K,拿印度空軍當小白鼠試驗等等不快卻沒有被印度人忘記,加上印度在這個項目中並沒有如願獲得他們想要的戰鬥機生產技術,而只是充當組裝工廠的身份,雖然這裡有印度自身實力不濟的成分,但到了印度眼裡就變成了俄羅斯坑我沒商量。所謂再一再二不能再三,既然範廚師能從一個伙夫變成資深上當者老范,那麼三哥久坑成精也並不奇怪。
不過這回俄如意算盤可能並不那麼好打,因為印度雖然在五代機問題上只有俄羅斯一條路可選,但印度空軍眼下的關注點並不在五代重型機,而在中型和輕型戰鬥機的更新換代上。印度空軍從上世紀末開始謀劃本國戰鬥機換代,計劃實現以大約270架蘇-30MKI,126架先進中型戰鬥機和至少125架“光輝”輕型戰鬥機組建本國新一代的戰鬥機部隊。結果造化弄人,光輝先是不靠譜遲遲沒有定型,再是現在勉強定型了,產量平均只有一年一架;先進中型戰鬥機雖然花落“陣風”,但達索公司坐地起價讓印度實際能獲得的戰機數量只有36架,也就是說還有上百架的空缺亟待填補。弄來弄去,蘇-30MKI反而成為了印度三種戰鬥機項目中最成功和順利的一種,不僅已經完成了研製,還交貨了超過200架,還剩最後40架就功德圓滿。
如此情況下,印度目前無論是經費還是精力,都要優先用於現有的中型戰機和輕型戰機的選型和更新換代,畢竟米格-21就算改進了能發射R-77空空導彈,這幾年也要逐漸全部退役了,而即使現在就簽好了合同的“陣風”,也要到2019年才開始交貨,那些沒簽協議的戰機的交貨時間在2020年以後也不奇怪。這樣的形勢下,印度空軍的資源優先用於中型機和輕型機的採購,顯然是合理且符合需求的選擇。至於五代機,考慮到印度的四代機已經形成了對巴的壓倒性優勢,中國目前小批量裝備的殲-20也肯定會優先用於東部沿海地區,沒事不會找印度的大麻煩,印度空軍大可擱置幾年,等本國輕型機和中型機的換代全部落定了再考慮不遲。
超越F22?尾噴紅外線?超音速巡航?矢量發動機咋說?
殲-20用的是國產WS-10B發動機/ WS-15矢量發動機.
殲20據我判斷,前襟翼的鴨翼佈局只有一個原因,發動機動力不夠。提供不了超音速巡航所需要的發動機推力,設計鴨翼是為了提高升力,彌補發動機動力不足導致的推力不夠。殲20估計難以進行長航時的超音速飛行,最多飛短時的超音速巡航。
又見自帶風洞的磚家。全球最大的風洞群在中國,最快的超算也在中國,做不出最好的氣動外形,才真是最奇怪的。
說句理智的話,F22經過實戰檢驗,J-20受俄製發動機的限制,機體較大,發動機是整個的關鍵。隱身超F22不太讓人相信。
還實戰,把你綁在你美爹的f22導彈掛架上,空襲原始深林後,你美爹的f22也投放過髒彈了
髒彈也是髒話?佩服。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13/doc-ifychhus0954371.shtml
為何印度這次購俄五代機不再當凱子?提出兩項條件2017.03.14新浪軍事
本週四,《印度時報》援引印度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說,印度政府日前正在重新分析和考慮與俄羅斯聯合研製五代機的相關問題。儘管俄羅斯不斷施壓要求籤署這份久拖不決的最終版第五代戰鬥機研發合同,但印度除了繼續分析該項目的成本效益之外,又最新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必須要有全面的技術轉讓,包括“源代碼”,以確保印度未來可以獨立完成戰鬥機的武器升級工作。第二,必須直接有助於印度國產第五代戰鬥機項目(即印度正在研製的MCA中型戰鬥機項目)。
從俄羅斯的角度看,T-50項目帶上印度幾乎是個毫無疑問的“釣魚”項目,按照俄如意算盤,一方面印度對於五代機是絕對的買家,不論出於壓倒巴基斯坦空軍的追求還是不被中國空軍壓倒的擔憂,印度都必然需要採購五代機;考慮到印度的技術實力,這一採購只能通過外國生產商提供;而考慮到出口商的情況,中國不可能向印度出口五代機,F-35想要賣到印度也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事情,因此俄是印度唯一的選擇。這樣的無可選擇之下,印度既然出錢參與了T-50項目,自然就會老老實實繼續掏錢繼續跟隨下去。畢竟無論是一坑再坑的“維克拉瑪蒂亞”號還是蘇-30MKI項目,印度掏的美元不僅讓俄羅斯賺得盆滿缽滿,還順帶給俄軍提供了蘇-30SM和米格- 29KR這兩款現成的“瓜落兒”,如今印度再度上門,不坑怎麼對得起俄良心?
美國在1991年開始YF-22和YF-23原型機的PK,在1996年確定YF-22獲勝。此後,F-22開始頻繁試飛,並不斷改進升級,最終於2006年形成戰鬥力,這個過程先後經歷了10多年。
在這方面除了美國,印度也很有發言權。如同遊戲“街頭霸王”裡的印度三哥一樣,印度研製LCA“光輝”國產輕型戰鬥機的過程,就是一個“胳膊”被拉長到極限的過程。LCA從1983年項目上馬,到2001年首架驗證機升空,再到2013年正式入役初步達到戰鬥使用準備狀態,先後經歷了整整30年,遠遠超出其最初宣布“將用8-10年時間來設計研發和製造一款全新的戰鬥機”的預期。三哥,你辛苦。
很明顯,殲-20的研製服役過程非常高效。殲-20於2007年立項,並於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時50分左右進行首次升空飛行測試,在經過六年多的發展和完善之後,殲-20的矢量、飛控、航電系統等不斷得以優化匹配,逐漸進入最佳狀態,先行進入空軍試訓部隊。這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是一個邊試飛、邊定型、邊入役的加速快跑過程。不得不說,中國給力!中國軍工,實在是給力!
我們在點贊中國軍工的同時,其實也要感謝那些“攪亂秩序者”。其實,殲-20等一批先進武器裝備及早入役實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種時不我待的加速快跑完全是被那些“攪亂秩序者”滿滿的惡意逼出來的。
中國從100多年前的山河破碎,就開始不斷遭受外敵入侵帶來的各種大小磨難。直到今天,西方列強對這個國家的遏制打壓依然沒有停止,依然是對我磨刀霍霍、虎視眈眈。畢竟,中國是這個星球上人口最多的世界性大國,中國如果真正強大起來,任何國家難以超越。從這個角度說,那就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單大毛)
回應
田朝媒體等宣傳機構,天天發布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的言論,好像田朝在國際上有多大的話語權,由於黃粱一夢終究不會成為事實,憤青所信奉的那些虛偽的信仰,注定是要破滅、垮塌,甚至可能徹底倒戈!
真是跪久了不願站起來
要說混淆視聽那誰也比不過西方了,天天把自由民主掛在嘴上,一個個都是上帝的使者,可是實際上做了什麼呢?以前為了掠奪資源四處殖民,奴役屠殺殖民地人民,不知道印第安人還剩多少?現在好了玩陰的扶植代理人打仗,為戰爭提供武器,在別的國家搞和平演變。在聯合國指責中國的時候想沒想過敘利亞反對派的資金武器是哪來的?虛偽不?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目前已能夠生產優於美國的激光成形鈦合金構件。憑藉激光鈦合金成形技術,中國在航空材料科學領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前列,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鈦合金大型主承力構件製造並且裝機工程應用的國家。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另一款隱形戰機殲-31至少有4個激光成型“眼鏡式”鈦合金主承力構件加強框。殲-20作為比殲-31更重型、更具威懾力的國之重器,對最尖端技術的應用必然不會落下。
殲-20能否上艦?
一直以來,殲-20是否會對機體改進部署到航母上,成為廣大網友關注的焦點話題。
這首先要看殲-20可能擔負的任務使命。結合目前殲-20裝備的數量不會太多、以及中國航母裝備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來看,在短期內殲-20上艦的可能性並不大。
作為一款隱形戰機,對機身塗料的刷附和對機體保養的要求都很高。航母長期在外執行任務,海上鹽度高、濕氣大,這都不利於隱形戰機的維護保養,隱形戰機的配套作戰單元設備、專業技術人才、維修保養經驗等,目前還都處於起始階段。另外,艦載機要求最大限度壓縮機體佔用空間,一般都採用折疊翼方式存入航母機庫。殲-20作為一款重型戰機,太大太重且寬大機翼不適合折疊。同時折疊翼很可能會造成機翼出現微小縫隙、或是隱形塗料磨損,直接影響戰機隱形性能。所以說,殲-20並非完全沒有登上航母的可能性,但目前來看確實並不現實。
相比之下,我國另一款自行研製的雙發中型隱形戰機殲-31倒很適合上艦。殲-31儘管沒有殲-20戰力強,但其綜合作戰效能優異,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佈局,兩側佈置大S型彎曲進氣道,配置內埋式武器艙。尤其是殲-31採用的雙前輪設計,是艦載機的典型特徵,顯然殲-31上艦更容易一些。
點贊中國軍工
殲-20入役太快了!
現代戰鬥機從藍圖構想“孕育寶寶”到“穿上軍裝”形成實際作戰能力,要經歷論證、方案設計、工程研製、設計定型、(試生產)生產定型、試飛驗證、正式入役等多個階段,這是一個漫長而繁瑣複雜的過程。像F-22、殲-20、T-50這樣的新一代隱形戰鬥機更是技術複雜,涉及科目十分廣泛,研製難度極大,是對一國綜合科研實力和生產能力的嚴峻考驗。
即便是正式入役前的試飛階段,也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殲20正式入役改變亞太空中格局 隱形性能超越美F22 2017.03.13 觀察者網
殲-20的優勢在哪裡?
大國就是大國,重型戰鬥機果然是國之重器。殲-20的優勢,正如對它的定位一樣——單座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
隱形。這也是新一代先進戰機的最顯著特點,隱形飛機設計主要依靠外形。所以有時候看殲-20、F-22、T-50這三款戰機的外形彼此有些許相似之處,說明目前世界主流隱形戰機的外形設計均已達到人類掌握隱形設計技術的極致。戰機的雷達散射截面是整個飛機隱形設計的基礎,據資料顯示,美F-22的正向雷達散射截面達到0.1平方米級別,俄T-50為0.5平方米。作為正式服役的新一代戰機,殲-20的這項硬指標至少達到與F-22不相上下的水平,才能對美空中霸權形成足夠挑戰。
除了通過改變戰機外形來降低雷達散射強度外,還有一種途徑可幫助戰機達到隱形效果。那就是,採用雷達吸波塗料來消耗雷達波散射功率從而降低飛機雷達散射截面,稱之為材料隱形技術。有資料稱殲-20採用了局部等離子體隱形技術、反無源探測塗料,隱形性能已達到或超越了美軍的F-22。
重型。重型戰機的好處很多,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載彈量大。隱形戰機好不容易飛出去一趟,打幾枚彈就回來,總覺得不過癮。為了保證隱形性能,新一代隱形戰機往往採用內部彈艙掛載導彈而非機外掛架。目前,根據殲-20、F-22、F-35公開的彈艙照片來看,儘管殲-20的機腹彈艙結構大致類似於F-22,但無論是艙門還是彈倉內部深度,殲-20都要顯得比其他隱形戰機大一些。另外,殲-20機體較長,後腹部還有改進加裝彈倉的潛力。
重型的另一個明顯好處就是航程遠。航程遠,滯空時間長,作戰半徑大,威懾力自然就強。殲-20有著大體格,載油量應該相當可觀。之前網上有殲-20攜帶4具大型副油箱進行訓練的圖片,結合空中加油,殲-20將具備超過3000公里的作戰半徑,足以對類似關島這樣的目標發起“踹門”式打擊。
後發。殲-20具有後發優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著手對DSI進氣道、先進綜合射頻和電子戰系統、EODAS和EOTS光電系統、軸對稱矢量噴管AVEN等先進技術進行了跟踪研究,並成為繼美國之後完全掌握這些先進技術的國家。正因如此,殲-20繼承並發展了F-22、F-35、T-50等戰機的先進理念,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當今世界先進隱形戰機的集大成者。
美稱中國殲20戰機剛服役美空軍就暴露出巨大弱點2017.03.13 新浪軍事
殲-20外形與美國F-22有些相似,以至於到現在,美國部分觀點仍然“固執”地認為,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國竊取了美國的軍事秘密(看到殲20服役,還是不太習慣,難以接受,不相信中國軍工實力)。
此外,該媒體稱,中國打造了殲-20是專門對抗美國空軍的一個弱點:針對手無寸鐵的空中加油機和空中預警機。
一名研究隱形項目的高級科學家告訴該媒體,殲-20的隱形,並不是與美國同類機型一樣全方位隱身,殲-20只是在前端正面隱身,加上遠程導彈,使中國空軍達到擊落美國支援飛機並迫使美國空軍撤出戰鬥的目的。
華盛頓研究機構“新美國”的戰略家和“幽靈艦隊”(該書描述了中俄和美國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情景)的作者,彼得•辛格,告訴商業內幕媒體,殲20這種打擊戰術符合中國“殺手鐧”的策略。 “在中世紀,當面對攜帶長劍的武裝衛士時,中國刺客就在他們的袖子下攜帶一個小釘頭。他們以這種方式擊敗衛士,讓衛士的力量變成一個弱點。”(作者署名:烽火議軍情)
回應
奉勸那些虛偽的愛聽表揚話的傻子們!小心美國有詐!
意淫發動機
殲-20用的是國產WS-10B發動機
中國沒公開隱形機時美國說中國造不出來,中國公開隱形機後美國一方面污衊中國竊取美國技術,另一方面貶低中國飛機不能全方隱身。
呵呵,如果只是正面隱身,為何珠海是機腹加龍透?不要覺得正面隱身強,側面就一定弱,沒有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正面隱身性能強化,不全方位,等近距離發現時,給個驚喜,美墜機了,中國這虛實美國完全難定位
還是毛主席的游擊戰略好,找出敵人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一擊斃命!拿到現在還是很實用的!
他有沒說過的話嗎?
當然說過,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敵進我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13/doc-ifychhuq4324211.shtml
中國研製殲20全成本約54億美元僅為美F35戰機1/80 2017.03.13新浪軍事
運20運輸機、轟-6K轟炸機以及殲20隱形戰鬥機等一批高新裝備已進入中國空軍服役。裝備殲20戰鬥機,將顯著提高空軍綜合作戰能力。
去年香港早報報導稱,殲20成本很可能比美軍F-35要低許多。美國新政府也對製造F-35的成本不斷躥升而不滿。F-35項目的成本超出了控制範圍,已經超支1630億美元。去年國防部五角大樓稱增加1千萬美元來完成整個項目。
F-35驚人的價格,使得中國空軍最新獲得的殲20顯得很便宜。殲20全成本為371億人民幣(約53.7億美元),包括了設計製造8架原型機和6架預生產機型。因此一架成本為4.5-5億人民幣。而F-35研製商在與美國政府談判時,已經將F-35推高至4000億美元,使這架戰鬥機成為價格最高的武器。
回應
建議美國把生產圖紙,技術要求,生產流程交給中國,4000w美元保成
中國有太多縣城一年稅收不到1億美元,別在自欺欺人
偷換概念,j20這種國防重器根本不需要一般的縣的財政.
從亞馬遜雨林來的嗎?等量產之後,一架J20估計超不過1億,中國還有哪個城市年稅收過不了1億?縣城都過了吧。
這麼對比來看,J20能達到這種性能真的已經太划算了,要知道美帝的F22和F35有多燒錢,讓他下馬他都不干,不把F35忽悠出去,怎麼收回成本。就像美國的DDG1000,高額的成本之下,可能戰力還不如阿利伯克,一艘能買十幾艘052D,但反過來,十幾艘052D完全可以吊打DDG1000
中國軍工都是國企,美國軍工都是私人企業,這些私人企業已經是一個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集團,只會利用自己的資源不斷要求政府加大軍事投入,不管國家的財政。中國也要注意這一點。
1、J20抄襲四代機戰術指標概念,這個省略探索經費,但培養出來也是模仿三流人才。2、J20上的子系統開發都是模仿產品,這個比同類創新產品開發省略80%的資金。但是沒法超過原創,因為能力不同層次。3、J20採用了大量的縮水技術。典型代表就是氣動外形和發動機,還有隱身蒙皮,電子雷達技術四樣。老百姓都糊弄不了。
誰給你電子技術抄襲?你美爹對中國高科技領域封鎖的還輕嗎?死噴子,領你的狗糧去吧
結果飛都飛不起來……
你以為搞科研的都是你這種蠢蛋?你蠢就以為全中國人民都蠢啊?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3/doc-ifychhuq4239052.shtml
最終,蘇-35發動機的製造商“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提出了一種巧妙的設計,發動機軸承前端的整流罩用透波材料製造,裡面是有特殊設計的幾何形狀,可以將來自正面的雷達波,以及從葉片多次反射出來的波集中反射到進氣道壁的特定區域,在那有吸波塗料將其吸收。
這樣一來,除了風扇葉片前緣無可避免有正向回波外,雷達波會輾轉彈到吸收區而被吸收。
用這種做法,吸波材料只要用在進氣道壁即可,這裡的塗料不須負擔應力,也可以用厚一點,這樣不論吸收能力還是可靠性都會很好,而且絲毫不損氣動效率。這一技術很可能已經用在了蘇-35上。
“土星”為何會採用這種設計?我們可以首先來理清一下進氣道與隱身的關係。
像蘇-27這樣的直進氣道,約佔正面RCS 的60%。介紹隱身技術的文獻一般都簡單的說直的進氣道會直接反射回波,所以RCS很大。雖然結果是這樣,但真實機制不是介紹的這樣。
當雷達波從進氣道直直地打進去時,除了轉子前端以及風扇前緣會直接反射回波外,打到葉片上的波不可能直接回彈,因為葉片是有角度的。這些波會在風扇結構反射來反射去,有一些也許往裡面鑽,就不會構成回波,有一些則往回彈,但很難剛好跟進氣道平行,他們通常打到進氣道壁。類似地,轉子前緣整流罩的回波有些也會往進氣道壁彈。
如果進氣道壁沒有處理,這些回波最終離開進氣道,也就是回到接收機方向。這時風扇葉片、進氣道壁、轉子前緣都會“貢獻RCS”。
這種複雜腔體的RCS有時還比幾何截面積更大。因此說“雷達可以直接看到葉片”大致上是對的。但那主要是複雜腔體多次反射結果,並非真的直接由葉片反射而成。
如果用蘇-35這種措施,就可以將筆直進氣道、發動機在正面的RCS局限在由葉片前緣所造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7/doc-ifyarrcc7613731.shtml
回應
蘇35隱身方法簡單粗暴卻非常實用?
相關新聞
俄等離子隱身導彈曝光曾經的黑科技如今卻淪為教具2016.12.21 新浪軍事
十幾年前,俄羅斯曾試圖發展的等離子隱身技術曾是一個倍受關注的“黑科技”,然而這麼長的時間過去該技術並未投入使用,關注度降低之餘也成了人們揶揄蘇/俄“不切實際”的談資。
中國購俄蘇35怎樣實現隱身 方法簡單粗暴卻非常實用2017.02.17新浪軍事
談到三代半戰機,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往往是兩個標誌性的元素,即先進的航電系統以及動力系統。其實在此之外,三代半戰機在其它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如為了提高生存能力會盡可能的在飛機隱身方面下功夫。
雖然這種“隱身”與四代機相去甚遠,但往往比早期的同類機型提升非常明顯。像美國的F-18E/F雖然比早前的F-18C/D尺寸大出一圈,但雷達反射面積僅有後者的三分一,“陣風”、“颱風”等典型三代機雷達反射面積也與之相當,在1平米左右,甚至可能更小。
那麼剛剛進入我國,同為經典三代半戰機的蘇-35在隱身方面又做了什麼呢?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關於蘇-35的隱身性能,俄官方資料曾有過數度提及。2007年的資料指出,蘇-35加強了正面+/-60度內對X波段的隱身措施;2009年莫斯科航展的廣告牌上指出,蘇-35的一系列隱身技術使其雷達反射面積( RCS)減少5-6倍。
以蘇-27這類雙發重型戰機RCS約10~15平方米計,也就是說蘇-35的RCS約在1.6~3平方米左右,雖然相比美國的F-18E/F、歐洲的“陣風”、“颱風”還差不少,但已經與輕型的米格-21相當,進步不小。
蘇-35的一系列隱身措施中,有一些是相對“常規”的。蘇霍伊公司在上世紀末就跟進了隱身技術的發展,並且在蘇-27M上進行了大量實驗,這些成果無疑被用到了蘇-35上。如座艙蓋用專門的鍍膜阻止雷達波進入座艙;具有隱身外形的雷達透波罩,它可藉由等離子濃度選擇屏蔽的波段;機身、進氣道、發動機前緣葉片、外掛武器、發動機噴嘴等處都塗有吸波材料。
此外,蘇-35也許還在進氣道上下了大工夫,採用了獨樹一幟的設計。
蘇霍伊的設計師認為,不論是美式的短S型進氣道還是用在舊機改良的進氣道屏蔽器,都會破壞效率。在T-50戰機上,他們就用傾斜安裝發動機的方法,形成一種氣動力上幾乎是筆直進氣道,卻有S型遮蔽效果的進氣道。
T-50是全新戰機可以用新的設計,那氣動佈局沿襲蘇-27的蘇-35該怎麼辦呢?十幾年前計劃初期盛傳它要像F-18一樣用屏蔽器,而俄羅斯自己的文獻上提到用在葉片上的隱身塗料。不過葉片上的塗料要承受機械應力,而且也會影響發動機性能(因為為了騰出空隙給塗料用,會影響氣動效率)。
要用有源相控陣,又是軍方要的,那就要講求高度自製,特別是關鍵組件。為此便引進了西方生產線來自行製造T/R模塊,這過程中本來就要經歷學習期,因此初期的T/R模塊甚至一交貨就出問題,而且試驗過程中好幾次拆卸雷達以解決問題。
在這初期的生產過程還有一個非技術性的致命傷——資金。有好一段時間,預定要用於添購設備或改善產線的資金都沒有如期到位,為此貝里多次出面喊話。最離奇的是那幾年剛好俄羅斯經濟不錯,國防經費也很多,可國家給了經費,廠商卻沒有如期拿到。當時的國防部長是謝爾久科夫,在他任內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這也是後來被撤換的原因之一。
受制裁影響俄軍許多武器的生產受到影響,如海軍護衛艦的發動機,目前俄羅斯正著手通過國產解決這些問題
之後又遇到新的問題,烏克蘭問題導致西方對俄實施制裁。這一行動確實影響了許多新系統的進度,但這並不是因為有關鍵技術被卡在別人手裡,而是因為許多不是很重要的基本零件因為製裁要自行生產,技術上不難,但是就是要時間。2014年俄國被制裁以後有關新進度的新聞出現得沒有以前頻繁,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當中對N-036雷達影響較大是生產T/R模塊後要品管,而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品管往往也要專門的檢測設備。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也是可以用買來的設備進行,但是被制裁,不好買或買不到,就拖累了質量。(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發展兩代了,俄不是從中國進口T/R模塊,現在量產都是問題。一個手機和筆記本都不會生產的國家,媒體還臭不要臉的吹噓中國盜竊他們的雷達技術,我呸!
中國第一!你高興就好
樓上的太極端!那是為祖國感到驕傲而已.
俄開始吹牛逼了,當初吹無源雪豹怎麼怎麼牛,中國第三代主動相控陣裝備J16了,J20四代相控陣,噴子又說瘦死駱駝比馬大,這駱駝已經瘦的沒骨頭了,一個壯馬一個死駱駝誰強,別弄個中國超越俄羅斯很驚訝,中國電子工業本來就逼俄發達,配套完善。資金充足。電子戰中國根美國過招不斷,美國在也不可能向上世紀90年代那樣戲耍中國了,俄如此大膽是因為他有戰略力量核武器,美忌諱的不是俄常規武器力量.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4/doc-ifxzuswq3370622.shtml
試驗證明高可靠性
N-036雷達的實驗型於2008年11月完成,第二部則在2009年完成,第二部開始已屬於原型機。2012年4月首次在飛行中開啟雷達,並在同年夏天開始正式進入雷達試飛階段。截至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雷達的第一階段飛行試驗已經完成,但沒有完全發揮潛力。
其中,最令NIIP專家驚奇的是,N-036的性能在初始試驗階段就幾乎滿足設計需要,如此順利的新機試驗是專家們前所未有的經驗。
2015年4月,雷達通過初始試驗並且開始國家試驗。在初始試驗中雷達已驗證乎所有的空對空與空對面模式,在國家級試驗中,開始進行與武器的整合。國家級試驗中由T-50-3與T-50-4進行雷達試驗,雷達性能依階段漸次增進,以逐步滿足技術指標。T-50-4上的雷達就比T-50-3還好,T-50-5的會更好。
不意外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試驗中展現了超凡的可靠性。以往的新雷達在試驗階段總會出現發射機、高頻電路等的故障,這在N-036上面卻沒有發生,整個系統一直很穩定的運作。這款雷達最早於2012年7月在T-50-3上進行飛行試驗,到年底共進行約20次飛試,除了試驗初期就多方面達到設計需求之外,在年底T-50-3進廠檢修改造時,NIIP也將上面的N-036帶回試驗台上檢修,發現雷達性能沒有改變,不需做任何維修即可繼續使用。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T-50-4,該機於2012年底首飛,2013年夏進行檢修改造,至當時共完成100次雷達的飛行試驗,NIIP同樣將他帶回去檢修,發現雷達性能與出廠時相同,不需更改。
至今,在雷達的性能與設計上,N-036算是相當順利,畢竟NIIP是40年的相控陣雷達老字號,而許多新技術也已經先在蘇-35的“雪豹”-E上嘗試過了。
會受西方制裁影響嗎?
關於T-50雷達的負面新聞主要圍繞在它的影像計算機模塊,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模塊要用半導體製程大量製造,而這正好是蘇聯工業的弱項。
因此在發展“多用途前線戰鬥機”(MFI)時,明明知道美國要用有源相控陣,而蘇聯也有技術,但就是考慮到可靠性,所以N-014雷達仍是NIIP所熟悉的無源相控陣。在俄第五代戰鬥機T-50/PAK-FA規劃初期,NIIP也建議用無源相控陣雷達就好了,因為他們有把握讓無源相控陣雷達跟有源相控陣匹敵。不過軍方的要求是“給我有源相控陣,剩下的你們想怎麼做都行”。
深度:俄T50量產排障順利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量產2017.01.24新浪軍事
在去年進行的珠海航展上,為俄第五代戰鬥機研製雷達系統的“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所(NIIP)總裁尤里•貝里接受北國防務採訪時表示,T-50雷達系統的研製順利,已經準備交付使用。
昨日,貝里在接受俄塔社進一步稱,量產的T-50雷達已經開始T-50上進行測試,沒有發現什麼技術問題。
T-50的無線電系統統稱為“多用途整合式無線電系統”(MIRES),包括雷達、電子戰、通信等一開始就視為一個大系統進行規劃,盡量使用相同的組件、軟件以及計算機,並且盡量共享天線。
例如雷達與“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的程序架構就是共通的。由AIST-50天線饋電系統來管理各種無線電的收發,而雷達天線也可供相應波段的電子戰、通信系統使用。在雷達方面,共有N-036前視雷達、兩個N-036B側視雷達等3個X波段雷達與2個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功率10~12W的砷化鎵單元,前視雷達有約1526個單元,側視雷達單元較少,但可用延長信號累積時間來補充探測距離。側視雷達與前視雷達的發射導管排列方向垂直,也就是對不同的極化方向優化。這3個X波段雷達構成的視野達到+/-150度。
N-036B側視雷達N-036B側視雷達
用功率來算,1526個10~12W的單元總功率超過18kW,如果考慮有源雷達能量效率、損耗較小的優勢,其功率應當相當於“雪豹”-E雷達,那麼探測距離應該更強。然而一直到2015年尤里•貝里還說,“雪豹”-E的探測距離仍無法超越,為此他們做了研究,找出讓有源雷達距離可以趕上“雪豹”-E的方案。
論證結果是做得到,只是需要在基本組件等方面在下功夫,因此或許是散熱等問題讓組件實際上無法發揮10~12W的能力。
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雷達系統的計算機是N-036 EVS,其由2台Solo-21計算機與1個轉換器組成。該轉換器用於在兩台Solo-21之間以及對外的模擬與數字數據交換。
Solo-21計算機的外殼與以前公佈過的Solo-35-03一樣,傳輸接口也類似,其中Solo-03的信號處理能力達每秒800億次,重量相當於“雪豹”-E的Solo-1與Solo-02的總和,而且有大量且多種通信規格,可當影像計算機使用,它也被用在俄製機載激光試驗機上。因此T-50的雷達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至少是蘇-35的兩倍以上。
蘇-35的117S發動機並沒有比殲-20上已經裝備另一款俄製發動機有明顯的優勢,但依然可以給中國並非高枕無憂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作為重要的參考。
至於之前各方討論的所謂蘇-35攜帶國產武器的問題,實際上我軍在現役的戰機上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我們已經觀察到中國空軍的蘇-30MKK攜帶國產的電子戰吊艙,也看到了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K2使用國產PL-12空空導彈。把國產裝備嫁接上俄產戰機對於中國而言也是駕輕就熟的活了,讓蘇-35換一套“行頭”也不算太困難的事情
回應
中國購買蘇35至少有三個好處。一、可以了解俄戰機的性能。以後三哥裝備上了,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二、軍火貿易是兩國政治互信的重要表現。中國購買蘇35,其實也是做給美國看的。當今世界的格局依然是中俄聯手對抗美國。三、通過軍火貿易給俄輸血。俄在西面跟北約鬧得越大,對中國來說就越有利,所以說中國需要支持俄跟北約鬧,中國無法直接給俄錢,因為我們跟北約國家關係還算不錯,但是可以通過石油長期合同,軍火合同來給俄支持。所以說我們購買蘇35,其實是用一筆錢,達到三個目的,從這個事情來看,習近平還是很有魄力,很有戰略眼光的。補充細化兩個主要因素,並加以解釋。
1, 平衡外貿順差。2,補充產能不足。
總的來講,中國的軍事科技和裝備離美國和俄羅斯部分裝備水平還差的很大距離!虛心務實追趕吧!
弱智!毛子80年代的過時武器也能吹,醒醒吧!你毛子爹現在至少落後中國20年,要敢於承認現實,靠吹沒意思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7_01_01_387186.shtml
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的發展目標之一,當然是要最終甩掉這一副拐。不過在殲-20剛剛交付部隊沒多久的現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適嗎?合適不合適,還得看看蘇-35和中國當代航空工業的問題。
毋庸置疑,隨著殲-20的交付部隊以及中國在五代機技術上的全面突破,中國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的最終產品上,已經在綜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羅斯的戰鬥機。這直觀地反映在殲-20與T-50兩款五代機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和研製進度上。不僅如此,殲-20技術所衍生的諸如殲-10B/C/D、殲-11D、殲-16等四代半戰鬥機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蘇-35的航電系統雖然頗有特色,但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蘇-35在這一領域可能不佔優勢,而在機載武器領域,由於俄下一代空空導彈研製進展的延遲,蘇-35依舊只能使用上世紀末的那套俄製空空導彈,隨著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5等空空導彈的服役,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建立起優勢。
無論是“雪豹”雷達,還是R27+R77+R73的“老搭檔”空空導彈對中國方面都沒有太大吸引力,來中國的蘇-35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動是可以想見的事情了
但是有一點不能忘了,那就是在對比中國空軍的技術裝備時,必須考慮到武器裝備的進度和中國空軍的規模。殲-20當然好,但產量目前還不大,未來即使全面增產能夠實現,其昂貴的價格和相對有限的產量也不可能讓空軍全面換裝。
殲-10D、殲-11D/16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目前能夠批量列裝部隊的四代半戰機只有殲-10B /C系列,四代半戰機的產量上又顯不足。中國空軍還有數百架殲-7等著換代,對新裝備的壓力可想而知。蘇-35SK雖然和中國最新的戰機比不佔顯著優勢,但和空軍大量服役的殲-10A、殲-11B相比,性能優勢卻是明顯的。加上蘇-35已經在俄空軍磨合服役多年,差不多已經把新裝備初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可謂狀態正佳。也許也正因為這個時間節點算得上最後一個機會,俄方才加快了交貨速度.
至於蘇-35的推力矢量系統和整合相關設備的綜合飛控無疑是該機的一大亮點。我國在推力矢量技術研究上雖然不晚,近年來也有好幾款配套研製了矢量噴口,但由於沒有進行過裝機試驗,雖然在結構上已經有所突破,但在如何綜合應用矢量推力上依然顯得經驗不足。蘇-35矢量推力不再像當年出口印度的蘇-30MKI一樣需要單獨的操縱桿進行操作,自然也是中國空軍值得借鑒的產品。
所以,我們現在不應再考慮蘇35是否打得過F-35。我國現在正在研製殲20、殲31等隱身戰鬥機,將對抗F-22、F-35的期望放在它們身上才是正道。按現在的進度,日本獲得F-35戰機不久,殲20也將進入現役。我們應該有自信,中國國防未來會變得更強。(作者署名:超大軍事)
回應
該文通篇都是硬傷,這裡試指出其中2例:1,F-35的天敵FC-31機內載油作戰半徑是1250公里,就比你所吹的F-35性能更勝一籌!2,蘇35雖然也是蘇27系列機,但它的機內油量是近12噸,如果加上副油箱將高達16噸之巨,可不是你移花接木貶低的“9噸”!
本來引進蘇35也不是針對F35的吧,F35再如何如何也是有隱身性能的,不過,用來對付周邊的蘇30陣風F15F16應該夠了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sa5447751.shtml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4.以上詳參【圖博館】:Su-35 由SU27到殲十一 SU-27家族關係 SU-34 SU-33 Su-30 SU-27)
一周軍評:在蘇-35身上我們還能學到什麼?2017-01-01施洋
本週,號稱中國空軍的“聖誕禮物”的第一批4架蘇-35SK戰鬥機被確認已經抵達了遂溪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正式納入中國空軍序列,並開始進行飛行訓練。至此,傳了很多年的中國採購蘇-35的消息終於以買家秀的形式塵埃落定。
至於認為引進蘇-35是“逆向民族主義”的,其出發點也不難理解。中國空軍自行研製的殲-20已經開始交付空軍部隊,其大規模量產計劃也已全面鋪開。作為中國第一種,也是全世界繼美國之後首先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的性能毫不遜色於全世界最先進的F-22A,在面對各種傳統第四代戰鬥機甚至各種4.XX代的戰鬥機時,更是具備全面的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時候轉而繼續向俄羅斯採購沒有那麼先進的蘇-35,看起來確實是有些許不可理喻。
實際測試時甚至出現,F-35沒收起起落架,而伴隨觀測的F-16需要間歇打開加力才能跟得上的情況,這說明F-35的亞音速加速能力非常強悍。美軍試飛員是這樣評價,F-35的加速能力優於F-16,飛行品質和機動性能則與F-18類似。
所以,F-35的機動性能根本不差,在空戰常發的高亞音速段,與蘇35等第三代戰鬥機不相伯仲。很多人還忘記了一點,F-35的武器是全部內置的,武器外掛會使飛行阻力大增,引致機動性能下降。蘇27、F-15之類飛機在掛彈後最大飛行速度均由超過2倍音速,下降到約1.7倍音速,這其實與F-35差不多了。所以,在實戰中,機動性能最好的三代機表現還真不一定比得上F-35。
對於蘇35,媒體對其採用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也多有關注,認為這是打敗隱身戰機的關鍵。但實際上雪豹E只是一部無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內部電噪聲問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不如同等條件下的有源相控陣,正因為如此,美軍跳過無源相控陣,直接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俄羅斯人在武器性能宣傳方面的浮誇是臭名遠揚的,雪豹E號稱對F-16大小目標探測距離是350公里,對隱身戰機探測距離是90公里。但實際上這所謂的最大探測距離,不過是將雷達波集中在俯仰很小的角度內進行掃描,如果敵機與我機的高度差較大,則無法探測到目標,所以這基本上是一個沒任何實戰意義的數據。事實上,美軍F-22使用AGP-77有源相控陣雷達對同型機進行探測,大多數時候也只能在視距內發現目標。
另外,超視距空戰是依靠半主動、主動雷達導引的遠程或中距空空導彈,空空導彈上搭載的雷達發射功率小、天線孔徑小,所以導彈對隱身戰機的探測也成問題。現在一般的看法是,雷達導引的空空導彈無法在足夠遠的距離上有效鎖定隱身戰機,從而導致命中率大幅下降。美軍正在研製增大射程的AIM-9X blk2紅外導引空空導彈(中國PL-10),希望能在未來隱身機之間的空戰占得先機。還有F-35的綜合光電瞄準系統(EOTS)對格鬥空戰可能也很有幫助。
無論是“雪豹”雷達,還是R27+R77+R73的“老搭檔”空空導彈對中國方面都沒有太大吸引力,來中國的蘇-35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動是可以想見的事情了。
回應
就目前来说su35的雪豹雷达能探测400公里,发动机的推力和矢量技术是领先我们的,更别说T50,不过飞控、导弹、进气道、整体设计、工艺技术等应该略胜俄国不为过,所以媒体这么不负责任虾鸡粑乱吹对得起默默付出的研发人员么?能不吹不馁的好好报道么?
雪豹雷达水分很大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03/doc-ifxzczff3534801.shtml
相關新聞資料
蘇35能否對付日本F35:情況十分不樂觀2016年12月26日新浪軍事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引進蘇35、日本引進F-35的消息相繼傳出,有關蘇35與F-35空戰性能的比較開始多起來。較為廣泛的看法是,F-35雖然是隱身戰機,但機動性不及蘇35,蘇35只要能進入近距空戰,擊落F-35的機會就較大。
情況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F-35的機動性是否如傳說中的差勁。
在美軍的設定中,F-22負責爭奪制空權,F-35則偏向於對地打擊,其實F-35的項目名稱就叫作JSF(聯合打擊戰鬥機)。F-35雖然採用單發,但最大起飛重量約30噸,比F-16多出超過10噸,已屬於不折不扣的重型戰鬥機,“低配”也只是相對F-22而言。F-35的載油係數(載油重量/機體重量)很高,機內油箱可滿載8噸燃油,在攜帶2枚2000磅炸彈和2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的情況下,作戰半徑高達1100公里。
不幸的是,F-35高載油係數的優點卻導致外界對其空戰性能作出了不公評價。F-35機內油量8噸,一般將其空戰時油量算為4噸(半油)。而蘇27系列機內油量算上超載油箱為9噸,但計算時卻以其主油箱5.2噸、半油2.6噸來計算。油量計算的差異,會根本上逆轉真實的情況,F-35在大眾眼中就成為一隻“大笨鵝”。
所以,近年有航空專家通過採用蘇27的載油係數來介定F-35空戰時的油量。其實這樣對F-35仍不公平,因為F-35單台F-135發動機油耗要小於蘇27系列的2台AN-31F,同樣載油係數下F-35的飛行距離比蘇27系列更遠,但這遠比白增加2噸多燃油重量好多了。計算方法經過優化後,業界發現F-35在瞬時盤旋、穩定盤旋、單位剩餘功率這三項基本機動性能均達到三代機最好的水平。
如果FC-31作為一種出口型戰鬥機發展成功——當然這有很大不確定性,考慮到過去幾十年裡有多少戰鬥機項目最終發展失敗——那麼它可能大大增加美軍在未來戰爭中面對的危險。美國戰鬥機飛行員在未來的衝突地區巡邏的時候,我們假設一下,比如說中東或非洲,可能就突然發現自己正與中國隱身戰鬥機迎頭相對……而這些飛機並非中國空軍操作。
回應
不知誰會賣這款產品,買得起的都上F35了
重點是這個比f35便宜一半,這就使很多買不起f35的國家心動了,還有很多國家美國是不賣的。
殲31背後有政府的戰略支撐,必將展翅高遠,翱翔更廣闊的藍天!
FC31的空戰能力不會比F35差,很可能會超過F35。FC31的最大麻煩就是缺錢,因為不是軍隊的項目,所以研製經費都是沈飛自籌的。因為缺錢,所以FC31的研製進度遠不如殲20,到目前FC31僅有可憐的兩架飛機。
樓上什麼都不懂也出來瞎扯皮,秀低智商。一沈飛就是中航集團本是一家人,殲31籌款研製相當於企業股份一樣雙方得利;二因為殲31在等發動機,沒有好用的國發,你急就有用嗎?;三是殲20是先鋒力量,必然讓路給它快速研製投產,包括人力物力資金都先行給殲20發展;四殲31在隨機調整中,也有國家的干預因素在裡面,當初一機試飛只不過拿出來示範給決策者評估性能,是否達成國家指標的標準,也就是“設計輸入“的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03/doc-ifxzczfc6698436.shtml
中國五代機技術實現全面突破殲20已超越俄戰鬥機2017.01.03觀察者網
毋庸置疑,隨著殲-20戰機的交付部隊以及中國在五代機技術上的全面突破,中國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的最終產品上,已經在綜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羅斯的戰鬥機。這直觀地反映在殲-20與T-50兩款五代機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和研製進度上。不僅如此,殲-20技術所衍生的諸如殲-10B/C/D、殲-11D、殲-16等四代半戰鬥機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蘇-35的航電系統雖然頗有特色,但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蘇-35在這一領域可能不佔優勢,而在機載武器領域,由於俄羅斯下一代空空導彈研製進展的延遲,蘇-35依舊只能使用上世紀末的那套俄製空空導彈,隨著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5等空空導彈的服役,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建立起優勢。
美媒評FC31:中國距離把隱身戰機賣到全球又近一步
美國《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網站2016.1.2發表文章《中國要用隱身戰機填滿天空嗎?》(記者戴維•埃克斯),文章報導了中國FC-31戰鬥機二號原型機首飛的消息。
這表明了中國正在這種雙垂尾、雙引擎的隱身戰鬥機發展上正區的快速的進展,該機的首架原型機在2012年首次公開。
這種雙發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發展的,該機顯然在隱身性上有進步,且更接近於實戰化。首架原型機的尾翼更寬,且呈蝶形,而二號原型機的尾翼前後緣角度近乎平行,這在減小雷達信號方面有一定作用。
此外,首架FC-31原型機兩年前公開飛行中拖出了濃厚的黑煙,表明其使用的是俄製的發動機。這種尾煙對於希望降低目視發現概率的飛行員來說可不是好消息。
而新的FC-31,相比之下,看起來使用了無菸的發動機——如果新的視頻證據可以證實的話。
儘管FC-31項目上已經花費了巨大的努力,但仍不清楚北京是否會為本國空軍裝備這種戰鬥機——這可能影響這種戰鬥機的性能指標。
2014年,中國二炮部隊的退役軍官宋中平在中國電視節目中表示中國不會出口殲-20。
這個禁令對於中航工業公司而言可能產生了壓力,讓他們尋求出口一種性能可觀的出口型戰鬥機來吸引國外用戶,但這種飛機又不能過於先進,以免被禁止出售。五角大樓報告中稱:“中航工業正積極出口FC-31出口型第五代出口型戰鬥機,以與F-35競爭。”
美國方面在出口F-35的時候要求所有用戶把飛機送回美國進行修理,以免他們自己鼓搗戰鬥機複雜的系統。
有可能,沈飛自費發展FC-31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這種飛機能夠向外國用戶進行銷售。中國無人機和非隱身戰鬥機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流行起來,大部分出口到非洲和中東地區。美國目前仍然是世界領先的軍火出口國。
美國國防部2016年中國軍力報告稱,FC-31的製造廠商正在北京積極遊說希望政府最終為中國空軍採購一批FC-31。如果這種努力失敗,那麼FC-31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嚴格遵照商業化原則發展的隱身戰鬥機。
相比之下,F-35目前還是全球軍火市場上的熱銷貨——但是這種飛機首先是美國政府投資的項目,首先要考慮美國政府使用要求。目前,五角大樓計劃購買未來總共計劃生產的3500架F-3中的三分之二。
戴維•阿克斯認為殲-31研發迅速的同時,中國迅速發展的隱形戰機殲-20已經到了部署階段。顯然中國空軍在2016年底已經開始為前線空軍裝備這種雙引擎的隱形戰機。殲-20在7年前才做過首飛。
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的F-22隱形戰機從1990年製造出原型機,到2005年進入部署階段,歷時15年。體積更小的F-35從首飛到部署也歷時15年。
美國國務院在2016年給國會的關於中國軍事能力的年度報告中說,殲-31包括了同殲-20相同的技術。但是報告沒有說明兩款隱形戰機共享的技術是什麼。
據中國媒體報導稱,中國禁止出口殲-20。這種出口禁令會促使中國航空業製造技術足夠先進能夠吸引外國客戶的隱形戰機,但這種飛機的先進性又不足以令北京有出口顧慮。
五角大樓的報告說,中國航空業正積極推銷殲-31這種第五代多功能戰鬥機,同美國的F-35爭奪海外市場。
雖然美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主要的軍火出口國,但是中國的無人機和非隱形戰機正逐漸在全球市場,主要在中東和非洲,擴展銷售。
根據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報告,殲-31的製造商正積極遊說北京希望中國空軍也裝備這款飛機。如果遊說不成功,殲-31就可能成為世界上首款商業銷售的隱形戰鬥機。
美國的F-35雖然在國際武器市場上備受青睞,但是這款飛機是美國政府資助研發為美國政府供應的項目。目前五角大樓將會是F-35戰機2/3產量的歸宿。
因此如果殲-31如果成為出口戰機,那麼就可能倍增美國空軍在未來戰爭中的風險。例如,在中東和非洲衝突地區巡邏的美國戰鬥機飛行員就可能遭遇中國製造的隱形戰機。
回應
相對F35這種高科技垃圾,殲31又便宜又好用!殲31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既可以做成簡單實用的輕型多功能、多用途隱身戰鬥機,滿足第三世界的需要,也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配置DY上去,滿足中東富豪國家的需要!
都這麼貶低沈飛呢?要知道成飛可是沈飛的兒子!沈飛的技術儲備和多年的經驗積累不是成飛所能比的!即使成飛因為國家重點投資研製我國更新換代戰機,但也不能抹殺沈飛的能力!如果國家投資沈飛也一樣能研製更先進的戰機。這種摸黑沈飛的態度是愚蠢無知的!
可不是嘛!我就見過法國幻影戰機冒煙!還有F18怎麼了?既然都燒油哪有不冒煙的呢!中國人拉屎是臭的,美國人拉屎就是香的?你如果敢說是香的我就支持你的說法!你看怎樣?!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03/doc-ifxzczff3536390.shtml
絕屬胡扯,RCS最大的貢獻者不是翼面本身,而是驅動翼面曲軸,你就是把翼面做成全隱身的也沒用,正常佈局飛機曲軸由主翼遮擋,而鴨翼則完全曝露,同樣的問題還在全動尾翼上,所以F22,F35從不跟風用全動尾翼就是這個道理,再加上那對腹鰭——這些在F22上簡直可用張牙舞爪來形容
你說的全動舵面轉動軸是主要RCS貢獻者的觀點是正確的,殲10B就在鴨翼前端安裝了三角形反射器,用來遮擋與飛行方向完全垂直的鴨翼轉軸。但是有一點你不了解,殲20據說各全動舵面的轉軸不是傳統圓柱體轉軸,而全部設計成了里大外小的錐體轉軸,這樣任意轉軸的正迎面就與飛行正方向產生了一定的角度。如此一來正面射來的雷達波就不能延原路徑反射回去了,而是被錐體軸承反射到鴨翼內邊緣,再在鴨翼內邊緣與機身間多次反射。最終反射出鴨翼縫隙時已經是朝著與飛行方向有夾角的方向反射出去,達到隱身效果。
是的,而且飛機RCS的大頭是進氣道、座艙和雷達等,這幾個問題解決後給鴨翼上吸波材料那隻是錦上添花,況且鴨翼基本不影響RCS。
這種問題在設計稿出來的時候就走解決方法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3/doc-ifxzczff3541563.shtml
外媒稱中國新版FC31首飛時濃煙消失釋放一重要信號
BBC中文網2016.1.2報導稱,中國第二款殲-31隱形戰鬥機露面令中國更接近成為能夠躲避雷達的隱形戰機的出口國,也使得美國在對抗中面對中國造的隱形戰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戴維•阿克斯在美國新聞網站《野獸日報》上撰文認為,如果中國這麼做就會抵消美國在空戰中的主要優勢,即其在衝突中對外國空軍的技術優勢。
中國軍事網站開始流傳中國殲-31隱形戰鬥機12月23日在瀋陽飛行的視頻和照片。北京利用其軍事網站和博客讓中國最新的隱形戰機亮相。
分析說,由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製造的單引擎的殲-31隱形戰鬥機似乎取得了更好的隱身性能,實戰能力也更強。第一款單座殲-31有寬寬的梯形尾翼,但是第二款的戰機尾翼的角度匹配更好,有助於其獲得更好的隱身性。
此外,兩年前第一款殲-31試飛時發動機拖著濃煙,似乎表明飛機使用了俄羅斯製造的引擎。但是在第二款殲-31試飛時濃煙消失,飛機似乎使用了新型WS-13A發動機。
殲-20採用大後掠角和DSI進氣道,外形隱身更具優勢
外形隱身方面,F-22和殲-20飛機也主要在迎頭方向優化隱身能力。這兩種飛機都採用了不同翼面前緣平行設計、多邊形截面機頭與圓滑過渡的機身;也均採用了外傾雙垂尾、S型進氣道等隱身設計方法,水平也比較接近。
但F-22採用了42°左右的中等後掠角,而殲-20鴨翼和機翼的後掠角大約在52°左右,隱身特性更好。由於機翼前緣後掠角越大,迎頭方向上雷達反射截面積越低。所以在這方面的隱身特性,殲-20明顯優於F22。
進氣道附面層隔板與機身之間的空隙,也是飛機迎頭方向的一個強反射源。這方面F-22設計年代較早,未來得及採用無附面層隔板進氣道,二殲-20採用了優化的無附面層隔板進氣道(DSI進氣道),消除了進氣道的強反射源,因此此部位隱身特性,殲-20也明顯優於F-22,
圖注: 對比F-22與殲-20的進氣道,F-22進氣道附面層隔板非常明顯,而殲-20採用DSI進氣道,消除了進氣道的強反射源
殲-20尾向紅外隱身並不差
還有人認為F-22採用二元矩形截面矢量噴管,可以將尾向的紅外輻射抑制掉。而殲-20沒有此類裝置,因此紅外隱身非常差,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隨著材料技術的進步,殲-20的紅外隱身問題已得到了很好的解決。比如西北工業大學張立同院士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陶瓷基複合材料項目,就能提供一種雷達波弱反射材料,同時該材料還有紅外抑制功能。其強度高,密度低,可以製造發動機熱端部件包括尾噴管,而可在其陶瓷基體內添加的耐高溫雷達隱身材料和紅外隱身材料,這兩類材料可將飛機高溫部件雷達反射面積縮小一個數量級以上,也可有效減少尾噴管紅外特徵,可見應用先進材料技術的殲-20,尾向紅外隱身並不比F-22差。
看完以上分析之後,就會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殲-20的總體隱身性能不但不比F-22差,在很多關鍵技術上還都超越了F-22,總之,千萬別再說殲- 20隱身不如F-22了!
回應
人們說J20不行主要是4種人:1、軍盲;2、民族自卑情緒者;3、民族虛無主義者;4、盲目的崇洋媚外者;1會受到3和4的主觀論調影響而變成2;2會由於長期鬱悶變得對自己祖國失去信心而淪為噴子;3會變成漢奸;4會變成走狗。
回應
裝這四個油箱,恐怕才飛出領空就變F22盤中餐羅
F22那點半徑還好意思說?!
有航母和全球空軍基地,誰和你玩半徑?
別人轟炸機在1000km範圍發射巡航導彈來攻擊你的基地,而你F22只有720km範圍,請問剩下280km怎麼辦?等空中加油機麼?熱戰條件下空中加油機還有用麼?
中美開戰後,第一島鏈美軍基地都不會倖存,特別是琉球的嘉手納基地,都被我火箭軍炸乾淨了。美軍只有躲在第二島鏈才安全,這時美軍F22航程就不夠了,預警機加油機也不可能在第一島鏈戰區生存,美軍喪失了進入中國腹地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3/doc-ifxzczff3542225.shtml
殲20用鴨式佈局隱形差?其實隱身能力部分已超越F22 2017.01.03 新浪軍事
圖注:殲-20的鴨翼上反,機翼下反,被鴨翼前緣反射的雷達波一般不會繼續照射到機翼前緣而形成二次反射,這也是隱身的有利因素
殲-20和F-22是當今世界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兩款四代隱身戰鬥機,很多人認為殲-20隱身能力遠遠落後於F-22,給出的理由主要有鴨式佈局隱身差、殲-20尾向紅外隱身差這幾個方面,事實真是這樣嗎?
“鴨式佈局隱身差”純屬無稽之談!
有觀點認為,殲-20採用鴨式佈局,因為鴨翼因在機翼前,偏轉時會破壞外形隱身,而F-22這樣的常規佈局飛機巡航狀態時平尾無須偏轉,可以被機翼遮擋。因此其外形佈局上要比殲-20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在實際飛行過程中,F-22的舵面也必須實時根據需要做必要的偏轉,並且超音速飛機均不是大厚度機翼,平尾偏轉之後,機翼就不能遮擋,與鴨翼一樣造成雷達波反射。
同時,我國在研製殲-10的時候,鴨翼就採用了碳纖維增強雙馬來酰亞胺樹脂基體的高性能複合材料,這類材料的雷達信號特徵比金屬材料小得多。殲-20的鴨翼當然會採用更加先進的研究成果,與之相比,F-22的平尾還採用部分金屬材料。所以殲-20的鴨式佈局對隱身的破壞並不會比F-22更大,“鴨式佈局隱身差”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中國殲20也是如此。殲20作戰任務可以分隱身和不隱身的狀態。比如攻擊地面目標,隱身時可充當踹門的角色,當端掉對方的防空系統以後。外掛更多武器,就可以執行非隱身任務,前提是要把把敵人打瞎了,隱身不隱身不再是最終重要作戰條件,重要的是加大打擊力度和投擲武器的重量和質量。所以,殲20外掛副油箱和武器應該是很正常的。
說到這裡,大家對於殲20外掛副油箱應該很好理解了。
但是且慢,以F22外掛副油箱來解釋殲20是不對的,因為殲20在設計之初就有大航程要求,甚至可以說是超級大航程,完全不是F22的那種用副油箱彌補航程不足的狀態。
中國空軍對於戰鬥機的航程有著相當深刻認識。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南部海域形勢緊張,國產殲-8B作戰半徑不夠,最近的機場離曾母暗沙距離有1400公里。為了防禦越南空軍,我們起初希望增大副油箱,把殲-8B作戰半徑增加到1100公里,但是做出來的副油箱達不到要求,後來沒辦法只能做空中受油機。進入新世紀以後,中航合肥皖安機械廠開始研究殲10和梟龍戰機大容量副油箱,三代改進型戰機保形油箱,從2004年開始探索四代機超大型副油箱實現大航程作戰。
中國空軍目前主力重型多用途作戰飛機是本世紀初引進的蘇-30MKK,以及國產殲11等,都執行過轟-6K的護航任務,儘管其基本型蘇-27就以高達9400公斤的巨大載油量成為三代機里內油航程之佼佼者,但執行遠海護航任務仍有些力不從心。
殲20戰機就可以完美的實現中國空軍大航程作戰的設想。
根據目前公佈的圖片看,殲20戰機4個巨大的外掛副油箱,是由殲10的1700升副油箱改進而來。每個副油箱能夠裝載大約1700升的航空燃油,如果殲-20攜帶四個的話那將增加6800升燃油,這能夠滿足殲20戰機實現接近6000公里的航程,作戰半徑近2000公里。6000公里航程大約與國產運20和轟6K的航程相當。有海外媒體甚至誇張的說殲20可以從中國東北直飛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餘,或者從中國西南直飛非洲的安哥拉。目前還可證實殲20有4個重載掛架,能夠掛載4個超大副油箱,也可以掛4枚大型對面導彈,機腹彈倉裡有4枚中遠程空空彈,兩側彈倉有2枚格鬥導彈,基本上如同炸彈卡車。
殲-20是一型為了進攻打造的戰機。對於大航程的強調,體現了中國空軍的戰術運用構想,即完全覆蓋周邊國家重要城市甚至首都,在遠離中國本土的廣闊空域爭奪制空權。實現我們大國空軍全域到達,全程使用的作用,實現我們國家利益到哪裡,我們的戰略打擊力量就到哪裡。(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殲20擁超級作戰半徑如洲際戰機可直飛美國打擊關島2017.01.03新浪軍事
近日,有網友拍攝的視頻,背景赫然出現了殲20戰機滿載4個巨大的副油箱在試飛。
一般來說,第四代戰鬥機最關鍵的技術是隱身性能,以美國F22為代表的四代機都是把機身設計成多菱形佈局,各種開口設計為鋸齒狀,以求得最小雷達散射面積。武器系統則完全採用彈艙內置,避免外露。外掛副油箱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因為會直接破壞飛機的隱身能力。隱身戰機到底安不安裝外掛系統其實是個一直備受爭議的問題。隱身飛機也能都外掛副油箱或彈藥,從現目前來看美國、俄羅斯、中國的隱身戰機任然保留有武器外掛的能力。美國的F-22和F-35,俄羅斯的T-50等第四代隱身戰機都具有外掛能力,如F-35除機翼上有6個外掛點外,腹部還有一個,可以掛載副油箱,空地彈藥、機砲等武器裝備。
俄羅斯T50戰機可以外掛中距空空導彈和反輻射導彈。
F22攜帶的2個大型副油箱,可以進行遠程部署。
F22戰機拋棄副油箱的過程,它是連掛架帶副油箱一起拋掉的。
美國F22更是嚴重依賴外掛副油箱來加大航程。很多人以為F22的巨大外形體積,機內燃油一定很多,航程和作戰半徑一定很大。其實這是誤解,F22是著名的“短腿“戰鬥機,F22不帶外掛時,亞音速巡航的作戰半徑有1000公里左右,超音速巡航作戰半徑少的可憐,只有720公里左右。這樣估算F-22機內燃油亞音速巡航的航程為2500公里左右。其作戰半徑和航程甚至不如與它尺寸相仿的F15戰鬥機,主要原因是F22最初設計的作戰環境是在西歐與蘇聯空軍爭奪制空權,沒有必要保持較大航程。
圖片:F22攜帶副油箱在阿拉斯加攔截俄羅斯的圖95MS轟炸機。
目前美國空軍的作戰環境和作戰對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當美國的軍事力量向亞洲”再回歸“時才發現,一個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都比三個德國還大,中國的國土面積也跟整個歐洲差不多。如果要從美國本土部署到關島或者日本,那光靠機身油箱是完全不夠的,那點油剛好能飛出美國。所以需要攜帶2~4個副油箱,航程增加到3000公里,這極大提高了F22的續航力。作戰時也可以迅速拋棄副油箱和掛架,恢復隱身狀態。
對於蘇35,媒體對其採用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也多有關注,認為這是打敗隱身戰機的關鍵。但實際上雪豹E只是一部無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內部電噪聲問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不如同等條件下的有源相控陣,正因為如此,美軍跳過無源相控陣,直接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俄羅斯人在武器性能宣傳方面的浮誇是臭名遠揚的,雪豹E號稱對F-16大小目標探測距離是350公里,對隱身戰機探測距離是90公里。但實際上這所謂的最大探測距離,不過是將雷達波集中在俯仰很小的角度內進行掃描,如果敵機與我機的高度差較大,則無法探測到目標,所以這基本上是一個沒任何實戰意義的數據。事實上,美軍F-22使用AGP-77有源相控陣雷達對同型機進行探測,大多數時候也只能在視距內發現目標。
另外,超視距空戰是依靠半主動、主動雷達導引的遠程或中距空空導彈,空空導彈上搭載的雷達發射功率小、天線孔徑小,所以導彈對隱身戰機的探測也成問題。現在一般的看法是,雷達導引的空空導彈無法在足夠遠的距離上有效鎖定隱身戰機,從而導致命中率大幅下降。美軍正在研製增大射程的AIM-9X blk2紅外導引空空導彈(中國PL-10),希望能在未來隱身機之間的空戰占得先機。還有F-35的綜合光電瞄準系統(EOTS)對格鬥空戰可能也很有幫助。
所以,我們現在不應再考慮蘇35是否打得過F-35。我國現在正在研製殲20、殲31等隱身戰鬥機,將對抗F-22、F-35的期望放在它們身上才是正道。按現在的進度,日本獲得F-35戰機不久,殲20也將進入現役。我們應該有自信,中國國防未來會變得更強。(作者署名:超大軍事)
回應
該文通篇都是硬傷,這裡試指出其中2例:1,F-35的天敵FC-31機內載油作戰半徑是1250公里,就比你所吹的F-35性能更勝一籌!2,蘇35雖然也是蘇27系列機,但它的機內油量是近12噸,如果加上副油箱將高達16噸之巨,可不是你移花接木貶低的“9噸”!
本來引進蘇35也不是針對F35的吧,F35再如何如何也是有隱身性能的,不過,用來對付周邊的蘇30陣風F15 F16應該夠了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sa5447751.shtml
蘇35能否對付日本F35:情況十分不樂觀2016年12月26日新浪軍事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引進蘇35、日本引進F-35的消息相繼傳出,有關蘇35與F-35空戰性能的比較開始多起來。較為廣泛的看法是,F-35雖然是隱身戰機,但機動性不及蘇35,蘇35只要能進入近距空戰,擊落F-35的機會就較大。
情況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F-35的機動性是否如傳說中的差勁。
在美軍的設定中,F-22負責爭奪制空權,F-35則偏向於對地打擊,其實F-35的項目名稱就叫作JSF(聯合打擊戰鬥機)。F-35雖然採用單發,但最大起飛重量約30噸,比F-16多出超過10噸,已屬於不折不扣的重型戰鬥機,“低配”也只是相對F-22而言。F-35的載油係數(載油重量/機體重量)很高,機內油箱可滿載8噸燃油,在攜帶2枚2000磅炸彈和2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的情況下,作戰半徑高達1100公里。
不幸的是,F-35高載油係數的優點卻導致外界對其空戰性能作出了不公評價。F-35機內油量8噸,一般將其空戰時油量算為4噸(半油)。而蘇27系列機內油量算上超載油箱為9噸,但計算時卻以其主油箱5.2噸、半油2.6噸來計算。油量計算的差異,會根本上逆轉真實的情況,F-35在大眾眼中就成為一隻“大笨鵝”。
所以,近年有航空專家通過採用蘇27的載油係數來介定F-35空戰時的油量。其實這樣對F-35仍不公平,因為F-35單台F-135發動機油耗要小於蘇27系列的2台AN-31F,同樣載油係數下F-35的飛行距離比蘇27系列更遠,但這遠比白增加2噸多燃油重量好多了。計算方法經過優化後,業界發現F-35在瞬時盤旋、穩定盤旋、單位剩餘功率這三項基本機動性能均達到三代機最好的水平。實際測試時甚至出現,F-35沒收起起落架,而伴隨觀測的F-16需要間歇打開加力才能跟得上的情況,這說明F-35的亞音速加速能力非常強悍。美軍試飛員是這樣評價,F-35的加速能力優於F-16,飛行品質和機動性能則與F-18類似。
所以,F-35的機動性能根本不差,在空戰常發的高亞音速段,與蘇35等第三代戰鬥機不相伯仲。很多人還忘記了一點,F-35的武器是全部內置的,武器外掛會使飛行阻力大增,引致機動性能下降。蘇27、F-15之類飛機在掛彈後最大飛行速度均由超過2倍音速,下降到約1.7倍音速,這其實與F-35差不多了。所以,在實戰中,機動性能最好的三代機表現還真不一定比得上F-35。
拋蓋式彈射的時候需要等座艙蓋拋出後才能彈射,有零點幾秒的延時,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對飛行員是致命的。而穿蓋式彈射則是艙蓋爆裂和彈射同時進行的,是用艙蓋上的爆破索將座艙蓋切割破壞,然後用椅背穿蓋而出,這就要求座艙蓋不能太厚,這使得座艙蓋的強度下降,所以必須有加強筋。
穿蓋彈射的一個核心技術在於柔性傳爆索,是採用微爆索穿蓋彈射救生系統,在彈射座椅接觸艙蓋透明件前,微爆索爆炸工作,使艙蓋透明件產生破裂和初始裂紋,然後依靠座椅的穿蓋器來完成彈射通道障礙的清除,此時飛行員穿過碎片區時可能會被割傷,不過氣流會吹離碎片,再加上頭盔、面罩等護具的保護,這種風險被降至最低。該項技術主要適用於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的定向航空有機玻璃艙蓋。
圖片:F-35的座艙特寫,從整體式座艙框和加強筋看出,殲-20的量產型,已由早期較笨重的F-22模式,改為輕巧的F-35模式。
圖片:俄T-50採用比較原始的後推式座艙蓋,做不到一體式,視野可能會有盲區,也不利於隱身。而殲-20的整體座艙蓋,只不過是在內側加了個加強筋,艙蓋表面有鍍金屬膜所以內部怎麼樣都對隱身沒影響。T-50那種艙蓋和風擋分離設計,接合面會有強雷達反射,不利於隱身。
殲-20座艙蓋先後應用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一個是拋蓋彈射領域美國率先採用的先進工藝,一個是穿蓋彈射領域美國率先採用的先進工藝。殲-20艙蓋的改動,說明繼美國之後,中國也掌握了這兩項生產工藝。
這兩種技術在具體使用上各有優缺點,只不過穿蓋彈射的殲-20座艙,在外人眼裡看上去“土氣”些罷了,但這“土氣”的艙蓋目前只有中國和美國能生產出來,沒有之一。(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一體成型的 重量大 而且厚,逃生成功率較低。內部加強筋的 可以做的更輕 更薄,同時安裝爆破索 可以穿蓋子,效費比更高更可靠!
肯定是要影響視野的,與其說是技術突破,不如說是一種妥協。
什麼年代了,頭盔上可以全視角,還用目視?
美國人花大價錢不是沒事撐的,f22所追求的是技術的極致,是絕對領先,中國目前完全沒有這個魄力。戰爭不比成本,不是1就是-1。怕到時候就晚了。
F-35? 原形機時可以驗證各種技術,量產時就得考慮成本、效費比了
土鱉不土、戰力為五
你覺得哪個國家不土鱉?你去唄。沒人攔著你。是不是外國爹不要你?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9/doc-ifxxfysn8053923.shtml
早期殲-20的座艙蓋,與美國F-22的座艙蓋技術相同,都是一種多層複合材料的整體式無框座艙蓋。這種艙蓋的材料為丙烯酸酯和聚碳酸酯複合結構,丙烯酸酯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透光率達到90%,接近高級光學玻璃的性能。丙烯酸酯材料的重量比較輕,密度僅為老式座艙蓋無機玻璃的50%,所以可以加工的很薄。但這種材料的耐衝擊性和耐溫性較差。
而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高透光率、高折射率、高衝擊強度、高變形溫度,穩定性好,易加工成型等優點,但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中會發黃,而且耐磨性差。
一體成型座艙蓋是綜合了兩種材料的優點,將多層丙烯酸酯和聚碳酸酯材料層合後壓疊成型。早期使用傳統的複合材料壓力成型法,因此做一個F22那樣的座艙蓋,一層一層壓,全套工藝耗時一個半月,成本相當高昂。最先進的做法是一次注射成型,儘管注射成型法是一種普通的有機玻璃製品傳統工藝,但丙烯酸酯和聚碳酸酯是不同材料,還能做到注射成型而各層不亂,這就考驗技術了,這是中國和美國都密不外傳的手藝,目前俄羅斯都沒有這種注射技術。
殲-20的後期原型機和量產型改為帶有加強筋的整體式座艙蓋,主要是彈射技術路線的選擇問題,與座艙是否先進無關。
殲-20原型機和美國F-22都採用拋蓋彈射。戰鬥機飛行員在拉動彈射手柄的時候,同時啟動一個聯動機構,該聯動機構促使座艙蓋先解鎖,接著拋掉座艙蓋,之後座椅彈射機構才開始工作。這種拋蓋式彈射救生的方式在很多第三代戰機上也有採用,例如美國F-16戰機也是拋蓋式的整體座艙蓋。
殲-20原型2001號驗證機的座艙蓋,與美國F-22幾乎一摸一樣,連艙蓋前端的拋蓋火箭都完全相同。
殲-20早期原型機和美國F-22的整體式水泡型座艙蓋相當美觀,由於無“肋骨”,可以給飛行員提供接近無死角的全方位觀察視野,為飛行員的安全飛行與執行任務提供了更為良好的視界條件。為滿足透明件抗鳥撞的強度要求,需要將整體式座艙透明件風擋部位加厚而艙蓋部分減薄,即製成整體變厚度透明件。變厚度座艙透明件代表著航空玻璃工業的最高水平。洛馬公司曾經說過,F22的整體座艙是整個F22項目裡最複雜最有挑戰性的工作之一,相信殲-20的研製過程也是類似的情況。
但這種整體式的座艙蓋有個很明顯的缺陷,那就是為了保證強度需要將艙蓋玻璃加工的很厚重,美國F-22戰機艙蓋頂部最薄的地方,也有2厘米厚度,全套艙蓋的重量高達500公斤,這對於以克計較的戰鬥機來說顯得偏重。
是退步嗎:殲20漂亮座艙為何改成土氣的有框結構
2016.10.28,中國空軍發言人申進科大校在北京發布消息稱:空軍試飛員將駕駛國產殲-20戰機參加第十一屆珠海航展的飛行展示,這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的首次公開亮相。
日前有網友在廣東某地機場拍攝到了轉場而來的殲-20雙機低空訓練照片,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述的消息。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架剛剛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殲-20初期量產型,與早期的殲-20驗證機和原型機有一些明顯的區別。尤其是座艙蓋,早期殲-20原型機的座艙蓋與美國F-22高度相仿,是整體式無框座艙蓋,充滿著夢幻般的美感。而量產型殲-20的座艙蓋則加裝了一道加強筋,看上去像是採用了傳統三代機普遍使用的兩片式座艙蓋。
很多人失望的認為,這是中國航空玻璃工業技術落後,殲-20原型機的一體成型整體式“玻璃”座艙蓋存在技術原因,導致未能安裝到量產型飛機上。
這種說法並不是事實,其實殲-20座艙蓋的變化,恰恰反映了中國戰機艙蓋技術和航空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座艙蓋使用加強筋,是一種技術上的選擇,並不是技術退步的標誌。
我們先說說現代化戰鬥機座艙蓋技術。一般來說,第四代戰鬥機的座艙蓋應該具有高透光性,透光率要大於90%。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阻光性,即座艙蓋材料在允許可見光進入的同時,還要防止紅外線和紫外線的進入。
由於第四代戰鬥機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所以座艙蓋還要有高強度,例如美國F-22的座艙蓋可以承受1.8公斤異物(飛鳥)以650公里/小時速度的撞擊。在1992~2008年,我國軍用飛機因鳥撞造成20起嚴重飛行事故和210起飛行問題,導致18架飛機墜毀,12名飛行員犧牲,所以中國高度重視戰機鳥撞問題,規定第四代戰機在以海平面最大巡航速度速度(通常為900公里/小時)飛行時,被1.8公斤質量的鳥撞,複合材料表面應不出現大於2.5毫米的凹坑,金屬材料要求1400公里時速鳥撞不被擊穿,這對於全機金屬/複合材料和艙蓋材料強度的要求相當高。
除了上面這些特點,先進座艙蓋還要耐磨,重量輕,並有一定的經濟壽命,例如美國F22戰機的座艙蓋透明體造價高達40萬美元一個,加上框架組件的總價突破了100萬美元,而且座艙蓋並非全壽命部件,每隔一到兩年時間就要更換,這是一般國家承受不起的。
對於第四代作戰飛機來說,這些障礙可能都不存在,首先第四代作戰飛機的航空電子系統綜合化程度更高,信息融合更加緊密,相應的智能化水平也更高,飛行員可以從繁重的系統操縱之中解放出來,而專注於戰術決策,另外現代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也大為提高,實現了發射後不用管,象JDAM、SDB\JSOW和JASSM這樣的武器只需要飛機運到指定地點投放即可,這樣四代作戰飛機在攻擊地面目標的時候,並不需要增加一個武器控制員,從目前來看,中國相關單位已經研製成功國產JDAM、SDB、JSOW這樣的武器,因此對於殲-20來說,單座也可以完成對地攻擊任務,研製雙座型的意義並不大。
機載武器可能是印度空軍將FGFA設計成雙座的主要原因,從相關資料來看,印度缺少可靠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無法使用衛星制導武器,俄羅斯也缺少JSOW和JASSM這樣的武器,所以FGFA可能還是需要投放激光制導炸彈來攻擊地面目標,而激光制導炸彈投放之後,需要始終對其進行照射,這樣的話可能就需要增加一個武器控制員來控制激光制導炸彈。
第四代作戰飛機最主要的性能是隱身性能,隱身性能對於飛機的設計要求極同,特別是要求飛機平面盡可能的保持光滑平順,不能有太大的突起和鼓包,座艙作為飛機表面最大的突起,是飛機隱身設計一個重點,座艙越大,這個設計難度也就越大,成本和費用也就越高,所以對於第四代作戰飛機來說,就需要控制座艙的體積。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知道對於第四代作戰飛機來說,雙座型的研製難度更大、成本和費用更高,但是收益卻很低,所以各國空軍都不傾向於研製四代雙座作戰飛機,中國空軍恐怕也不會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講,殲-20的雙座型可能只會存在網友的CG之中。(作者: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殲20戰力為何遠超T50?這三項技術俄國至今搞不懂 2016-02-15
中國這些年在空軍裝備領域的取得成就有目共睹。由於外界一直認為,中國空軍裝備技術是在復制蘇俄技術,所以對於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的超前發展能力視而不見或刻意忽略。
另外有些技術由於接近甚至超越美國同類水平,也被西方媒體描述為竊取別國先進技術。但是中國航空工業卻利用他們嫻熟的應用頻頻打外媒的嘴巴。有國外軍事觀察家稱殲20綜合技術水平明顯超過T50。如果外媒能夠憑良心評論的話,相信他們的心口都應該相當服氣的。
DSI其突出特點是取消了傳統超音速進氣道上面的附面層隔道以及其他一些複雜機構,也因此減少了生產和維護費用。DSI進氣道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阻力小、隱形等特點。 目前美國祇在F35上得到應用。中國已經在包括四代戰鬥機殲20和殲31在內的6種先進戰鬥機和教練機上嫻熟的應用了DSI。
其二是先進綜合射頻和先進電子戰系統。在老舊的戰鬥機上,電子戰系統的傳感器和紅外光電偵測系統的傳感器是互相獨立工作的,飛行員要分別操作電子戰系統和光電偵測系統的傳感器來探測到的威脅目標,並在座艙內不同的顯示器上讀取不同傳感器的探測到的不同信息,其工作量過大。 而殲20戰鬥機上的高度綜合化的電子戰系統可以將各種不同的傳感器交聯起來,並自動對比各種傳感器探測到的威脅目標,經過信息過濾後,自動將最佳結果顯示給飛行員,這極大的減輕了飛行員的工作負擔。超高的自動化水平使飛行員更為高效地掌握戰場態勢,從而大大縮短了飛行員實施電子對抗措施的決策和反應時間。
其三是先進的EODAS和EOTS系統。其中EODAS光電系統是指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它能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主要用途範圍是對空。 殲20的EODAS在紅外範圍內工作,它能識別並跟踪逼近飛機的有危險目標,比如敵方的導彈或者戰鬥機,它極大地增強了飛行員對戰場的全方位感知能力。 EOTS(光電目標指示系統)主要用於發現、跟踪、指示地面目標的。EOTS具有有限的對空探測能力,可以提供遠距、窄視場的探測能力。殲20的EOTS裝在機頭下方的藍寶石玻璃罩中。可以在防區外距離上,對目標進行精確探測和識別。 此外,EOTS還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動跟踪、紅外搜索和跟踪、激光指示、測距和激光點跟踪功能對於地面目標的追踪和探測具 有很好的效果。
其三,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會緩解我們在歐洲方面的壓力,個人認為20的數量最好在200架左右,同時保有60左右的庫存,同時維護好3-4條生產線,以備不時之需。 百姓不是說你們,只要是和美國較量根本就沒有什麼勝算!美國的政治霸權是什麼?就是全球的公信力!美國祇要一打仗,許多國家就跟著參戰,這不是政治信譽嗎?美國的經濟霸權就是:全世界都離不開美元,各國必須大量地儲存美元,否則就買不到石油,關鍵時刻可以開動印鈔機,只要贏得戰爭就行,最後還是戰敗國買單,簡單地說:美國就是不缺錢,哪國的財力可以與世界的財力來較量?美國的軍事霸權就是:美軍的強大戰力和對世界重要港口,海峽、運河、航線的控制,其軍事基地遍布全球。天時就是控制聯合國,地利就是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人和就是大多數民族追求的民主。怎麼樣?還想打嗎?那就後果自負吧。
一樓,你先勸勸美國,把拖欠聯合國的會費交了吧……
一樓有著領導世界的才能!
你就他媽的一奴才相,我們自己的國家願意造多少架就造多少架,管它美國龜兒子怎麼看!龜兒子又不是你爹.
美國是你爹媽?你幹嘛要急著表白?也沒人說我們飛機比別人的強呀!可美、蘇飛機墜毀也是事實呀!這與正視和空話扯得上嗎?你就是給人家當孫子,也別TMD的這麼直白。
那我們投降了?
哇...那麼說,還投個P降,與其給人虐,乾脆自己滅種算了!吐血
螞蟻能放倒大象,美國在強大也不會永遠的,中國起步慢而已,對自己要有信心嘛!
這樣的流浪惡狗已經患狂犬病了!
數量優勢能彌補質量差距?小編你的物理課是數學老師教的吧?我真不知道你靠什麼樣的勇氣才敢這麼忽悠的?穩定的三代機發動機都沒有搞出來,落後美國30年以上的工業基礎光靠意淫、吹噓、忽悠就能立刻改變的嗎?醒醒吧,務實一點吧,別再意淫了!
發動機沒解決?那殲十上裝的單發太行是怎麼上天的?是鋼絲吊起來的嗎?
是的,飛上去了,仿造了蘇聯70年代的發動機,值得慶祝,終於把差距縮短到了40年。不用鋼絲了。
公知大V噴子你就繼續噴吧,噴完該搬磚的搬磚去。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PLA四代機之爭 F-22 仿F-22 反F-22 俄五代機 日本四代戰機 《僵局》 天下民主一般黑 伊斯蘭革命 中國崛起(二) G2 炒作能阻止中國崛起?《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 對中貨幣戰 )
七百架殲20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壓倒F22奪西太2016.1.4新浪軍事
根據官方透露的消息和媒體的猜測,中國總共將生產500架-700架殲-20戰鬥機。有報導稱,我國的殲-20將在2017年左右服役。但實際上,這個時間極有可能提前很多。這個事實後面的原因沉甸甸的,因為那是我國研製人員和試飛團隊加班加點高強度工作的結果。殲-20試飛多次至今,並沒有出現摔飛機的事故,而俄羅斯的T-50戰鬥機在2014年6月10日因為發動機著火,進行應急著陸時,嚴重損毀。
目前俄羅斯總共生產有5架T-50原型機,該機也進入最後的攻關階段。根據俄空軍透露的官方消息,T-50將在2016年年底或2017年年初進行交付,其在未來的服役時間將為35年或更長。從進度上判斷,T-50的進度要稍微晚於殲-20。
必須承認,殲-20同美俄的五代戰鬥機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最主要的是發動機的問題。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目前也正在進行發動機的攻關,這方面的差距會逐步縮小。儘管存在著不足,但殲-20的研發成功在我國戰鬥機研發歷史上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首次率先於俄羅斯研製出同一代、同一檔次的先進戰鬥機。
由於殲-20的生產數量將極為龐大,為500-700架,遠遠超過F-22 195架(8架用於測試,187架進入空軍服役),這意味著殲-20在數量方面同F-22相比,將擁有3:1的數量優勢。如果殲-20性能同F-22有一定差距,那麼這個數量優勢也足以填補質量差距。如果殲-20的性能同F-22相接近,那麼西太平洋地區的空中天平將就此扭轉。
中國不僅僅在研製殲-20,而且也在研製殲-31。一度有消息稱,殲-31可能被作為外貿型號。但是,我國仍然有許多中、輕型戰鬥機需要替換,也就是說我國將來對中型機的需求量仍然會是很大的,所以這種規格的戰鬥機研製也應當加快,殲-31被我國列入現役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屆時,殲-20和殲-31將形成高低搭配,共同捍衛我國的領空。這兩型戰鬥機如果都順利地進入軍隊服役,那麼我國的天空將獲得充分的安全保障。
回應
算了吧,如果有這麼龐大的數量的殲20戰機,其一,維修維護費用肯定會拖垮我們的經濟,嚴重影響我們的後續科技投入和改進。其二,這肯定會刺激超級大國美國的神經,面對我們的是又一輪冷戰,更甚的是,會引起世界一些無法理解我們的力量的敵視.
從殲-20出現以後,國內一直流行著一種說法,即殲-20重量和體型大,航母可攜帶數量少,不如中型戰機可大量攜帶,而且還是鴨翼飛機,因此不適合做艦載機,認為殲-31戰機更適合。而實際上用數量較少的重型戰機替換數量龐大的輕型戰機,是長期以來世界航母艦載機部隊發展的潮流。
實際上因為航母甲板寸土寸金,艦載機起降需要擠占大量的甲板空間和人力,因此需要每架次出動的飛機發揮最大的效力,而不是靠機海淹沒天空,一架重型戰機消耗的資源和一架中、輕型戰機差異不超過50%,而戰鬥力差距可能超過100%,因此使用高性能戰機才是提髙航母戰鬥力的關鍵。
而殲-20這樣的鴨翼戰機,由於採用了放寬靜不安定度的設計,以及鴨翼帶來的抬頭力矩,其起降性能較之常規佈局更優秀。1970年代瑞典研製的JA-37戰鬥機採用固定鴨翼,在保證靜穩定度的情況下,輕鬆實現高速公路400米距離起飛,法國陣風M戰機也擁有同級戰機中最優秀的起降性能。
因此殲-20作為上艦改造帶來的重量增幅遠比其他飛機小,相對於蘇-33/殲-15需要額外增加一對前翼的重量,殲-20只需對結構加強,加裝折疊系統即可滿足需求,重量增幅可控制在8%以內,重量大致與蘇-33/殲-15相仿,並不存在太重難以操作的問題,而其的起降性能可比蘇-33/殲- 15更優秀。
作為一款大型戰機,殲-20具有優秀的飛行性能,是我國當前最適合使用的大型艦載機平台,在2019年後更換國產渦扇-15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後,在其基礎上衍生的艦載機將對美軍F-35B/C產生巨大的性能優勢,在相對較小的投入基礎上,它很可能成為打破美國對於海上製空權壟斷的利劍。
從目前曝光的照片來看,殲-20的兩條生產線年產量最高可達40-50架。
回應
現在這欄目講到關鍵技術就像本教科書那樣,越來越高深越來越難看懂了!
這是故意讓人一頭霧水。
那是你智商不夠
不要瞎說實話!
國家機密就這樣大搖大擺的被發到網上,安全部門都在忙什麼呢?你看網上我們的航母還沒下水就被人曝光,導彈還沒成功就被人發現等等,讓人家外國隨便研究,隨便拿這東西說事。
流浪恆星A [遼寧瀋陽]這東西只是對你來說是機密,類似於蘭德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比這些多得多。
怎麼?實在找不到噴點就開始誇主子了?看來這次流浪功力大減啊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9955.html
這是因為成飛對殲-20戰機的DSI進氣道進行了優化設計,將上唇緣前移,去掉了原側唇緣的尖角,將三角形改成了斜直線形,使原四唇緣進氣口變成三唇緣進氣口。這使殲-20戰機的超音速巡航性能得到提升,而DSI進氣道材質的變化也或許預示殲-20首次在DSI進氣道上使用新型柔性材料。
這種新型柔性材料被稱為柔性蒙皮材料,據了解,柔性蒙皮在承受飛機氣動載荷的同時,蒙皮面內能夠實現較大變形,以適應飛機在不同氣動佈局下的需求,從而滿足飛行器對氣動佈局的設計要求,而殲-20如採用柔性蒙皮自適應鼓包(DSI)進氣道,將是人類飛行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這種自適應鼓包(DSI)進氣道是一種使用特殊高彈性纖維材料製作的進氣道部件,其內部是碳纖維材料做成的一個個微小的四邊形蜂窩結構或網狀結構,與海綿類似,可扭動和彎曲變形,這種材料能使進氣道的鼓包外形在一定範圍內反復改變自己的幾何形狀,從而調節進氣道的實際進氣面積。
自適應鼓包(DSI)進氣道而解決了殲-20戰機在不同高度、速度下對機動和氣動性要求,專業術語叫調節激波能力。這讓殲20戰機可以從容地進行高空超音速巡航機動,同時還能減輕戰機的結構重量。此外,柔性蒙皮還有利於殲20的隱身性能,或已在戰機的機翼後緣、方向舵、襟副翼上應用。
如前文所說,就外形而言殲-20在世界戰鬥機界算是大塊頭飛機,一些外媒甚至認為殲-20戰機就是一架戰鬥轟炸機。而對於我國空軍來說,殲-20可能是未來一個時期內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隱身作戰飛機,因此利用它出色的隱身性配備精確制導武器,突擊對方縱深重要目標顯然是理想的選擇。
從F-22的能力來看,殲-20可以在配備2枚PL-15中距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和2枚PL-10紅外成像製導格鬥空空導彈的情況下,掛載2枚500公斤級的衛星/慣導制導炸彈,或8枚SDB級別的精確制導對地攻擊武器(最多可掛24枚),還可在攻擊地面目標後,執行空戰任務,多功能性戰力強大。
儘管國產機載雷達已經具備SAR模式,但是考慮到殲-20潛在作戰對象的電子戰能力較強,顯然會增加殲-20的暴露概率,如果配備EOTS這樣的光電探測系統,只在需要時才使用激光測距或者機載雷達測距,那麼就會降低飛機的暴露概率,同時也讓飛機可以攻擊時間敏感性目標或者機動目標。
殲-20版戰鬥轟炸機只能是應急之作,未來我國還是要發展隱身轟炸機,但仍可把殲-20的EOTS系統移植給現役其他戰機,提高這些戰機對於地面的探測和鎖定能力,更好的攻擊地面目標。
談試生產型殲20的重要看點2016.01.04
據俄媒近日報導,中國將開始小批量試生產自主研製的殲-20第五代戰機,數量約為12-24架。目前,量產型殲20戰機2101號正在地面試車。那麼以2101號戰機為代表的這些從試飛向批量生產階段過渡的殲-20戰機都有哪些重要的看點呢?本期出鞘,我們將對此進行探討。
據美國專業航空媒體推測,殲-20的長度比F-22長出約2米。就體型而言,殲-20稱得上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第五代戰機。這樣的身形被外媒認為不適合機動作戰,在靈活性能也大大降低。殲-20目前使用的俄製AL-31F-M1改進型發動機的性能也並不出色,該型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僅為14噸左右。
而讓殲-20這樣最大起飛重量達33-36噸的戰機實現1.3-1.4M超音速巡航飛行(殲-20的空重約為14.5至15噸),需要推力達到15.5噸的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而目前能達到這一級別的中俄發動機還在實驗室裡。為什麼中國要冒戰機推重比偏小的風險,將殲-20戰機製造的如此之大呢?
這就要從戰機如何實現超音速巡航的條件談起。戰機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措施有兩條:一是採用先進的氣動外形設計,使飛機的阻力盡量減少,翼身融合體技術就是一種,它能提高飛機的升阻比,減少超、跨音速波阻;二是採用高性能發動機,發動機最大推力大並具有較好的速度特性。
當然對戰機來說,發動機是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先決條件,正所謂“一代發動機一代戰機”。但境外專業航空媒體分析,殲-20長出的機身部分幾乎都被用做油箱,殲-20機內體積超F-22約15%-25%,機身內載油量多出35% -40%。這意味著殲-20的航程非常驚人,或達到空前的5500千米。
另外,殲-20戰機採用較長機身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為了利於減小跨音速阻力,根據經典航空理論,強大的氣動性能設計可以更好地彌補發動機的不足,修長機身等氣動設計會有助於增強戰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當然,中國工程師通過設計彌補戰機動力不足的地方還不止這一點。
細心的朋友也許還記得,早在2015年9月18日2016號殲-20原型機首飛時,該機的外部機體便進行了大量修改,特別是2016號殲-20原型機的DSI進氣道外形設計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戰鬥機兩側的進氣道前的鼓包為深灰色,但新進氣道的顏色為淺灰色,材質也發生了很大不同。
日本組裝首架F35戰鬥機 妄圖憑此對抗中國殲20
據美國《防務新聞》2015.12.15報導,日本當天開始在名古屋展開F-35戰鬥機的生產工作,多家日本公司都將深度參與其中。
依據美日協議,日本將擁有42架F-35,其中前4架由美國負責生產,預計最早2016年交付;剩下的38架則授權日本在國內組裝。由日本企業自行組裝的第一批F-35將於2017年正式進入日本航空自衛隊服役。
不同於以色列、挪威等國直接採購的模式,日本在採購美製F-35戰機時特別強調了要求日本企業參與生產。其中日本IHI集團將承擔本土組裝的38架F-35發動機渦輪和風葉等17種最重要的零部件製造,其餘多家日本企業也參與到電子設備等零部件的生產中。防衛省希望此舉不但能讓日本企業更深入了解隱形戰機的製造工藝,為日本自行研製隱形戰機奠定基礎,同時也希望與美國合作繼續生產F-35組件,出口其他國家。
相關新聞
中國殲20戰機主要用於空襲對空作戰中F22佔優
深度:殲20抄襲米格戰機謠傳已久 俄吃不到葡萄就說酸
美媒稱2017號殲20原型機首飛明年批量試產
日稱中國殲20遙遙領先亞洲日本5代機還只是個模型
回應
據實而論,別說殘次品的洛馬F-35,就是美國的F-22A面對中國殲-20也毫無勝算!鬼子的想法挺美好!可惜現實太殘酷。
哪來的自信,國人就是會吹的多.
J20應該是宇宙第一神機吧?美日妄憑F35對抗中國的J20?拿8架J2O去同美國.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公知大V噴子/邪者磚家叫獸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PLA四代機之爭 F-22 仿F-22 反F-22 俄五代機 日本四代戰機 F-35-JSF )
禮儀妹子為何捧花慶殲20首飛 答案令人提氣2015.12.17新浪軍事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2011年首架殲-20戰機首次試飛以來,共出現了8架可見的原型機,其編號分別為2001、2002、2011、2012、2013、 2015、2016、2017號殲20。在其中出現了兩個空缺,2003號很可能是在地面進行靜力測試的原型機,再加上一架木質模型機,殲20原型機一共達到了10架!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了俄羅斯T-50戰機只有5架原型機。
殲20由於採取了諸多新的技術,需要測試的項目會更多、更複雜,大批量原型機將有助殲20戰機的測試。
從2011年殲20隱身戰機亮相以來,2001和2002號戰機很可能就是為了進行測試用的,這兩架戰機主要負責氣動外形和隱身性能,特別是隱身塗料測試。時隔三年之後曝光的2014號殲20戰機其外形與2001完全不相同。而2011和2012號殲20戰機都裝有空速管,這表明戰機開始進行是氣動和飛行性能的訓練,而2013號殲20戰機取消了大型空速管,證明氣動試驗完全符合標準,開始雷達和火控試驗。之後的2015、2016號僅僅作為局部修改。對於整體外形已經無太大的影響。
2017 號將成為最終定型的模範機,說明這架戰機已經完成了各項指標任務,它將裝有完整的火控和雷達系統,進行空空導彈、對地導彈的測試。殲-20還要測試包括飛行性能等一些任務。大體還需要2年時間。殲20現在實際上就是處於小批量服役狀態,但是這不代表形成戰鬥力也沒有正式編制,相當於一個在新兵連里接受訓練的新兵,等2017年就是它下連扛槍的時候。
殲20戰機的體形較大較長,目前來看雖然殲20的體積比F22隱身戰機大很多,但是內置彈倉體積差不多,多出來的應該是內油了。這麼做是考慮到中國加油機的數量太少還有就是以後空戰加油機的生存率問題。內油空間多戰鬥機體積大會增加重量,降低機動性。
回應
全動尾翼加鴨翼,機動性能會不好? J20長度20米,比F22多1米而已
怎麼確定殲20能超越f35?
流浪恆星A : 哎呀,都比20強啊,20的外形而言,22和50何曾有過它那麼大的爭議,正所謂無風不起浪。
主機買來的二流貨,吹什麼?還他媽妹子?離不開女人的腐敗玩意會有好武器?呸。
你罵人幹嘛,文明評論
你一個吃狗糧的還要道德綁架,諷刺你還是諷刺我,再說對於你這種拿錢發帖的畜生我還用文明的詞,別逗了。而且別轉換話題,這是你們吃狗糧的慣用招數。
噴子多的地方爭議就大,顯然美國噴子遠少於中國噴子
這都行家(邪者磚家叫獸?)來的,旁聽吧!
許多人都拿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來說事,但其實航空發動機中國能造,只是壽命不行,航空發動機是超長期高風險高投入的超級工程,即使造出來,還要有個龐大的飛機裝機市場來消化才行,否則投入努力全部打水漂。
俄羅斯冷戰時舉國體制下瘋狂投入人力、財力、物力才達到現在水平(AL31家族)。這與美國的發動機相比仍有差距,現在的俄羅斯的新型發動機的研製也仍然沒有突破,否則印度怎麼會說T-50的發動機很糟糕。
中國目前對航空發動機很重視,筆者估計最多十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反超俄,這是因為,一流航空發動機並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幾十年不斷試驗積累出來的,中國其實離研製出一流的航空發動機的日子並不太遠了。
中國在自已不斷的研製出新飛機的情況下,印度人還在不斷的買,印度人也是無奈之舉,自已的整體工業不行,自已研製吧,如光輝戰機,研製的時間長達三十年,投入的錢是天文數字,最終產品還是一款性能落後的飛機,連印度空軍都不想要,這就是兩國的工業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彌補的。
不要說印度,就是中國的軍工企業與俄羅斯相比,也是明顯強一些的,俄羅斯現在也就靠前蘇聯留下的核武庫壯壯膽了,要不還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不過核武器是有壽命的,平時維護及到期銷毀的費用也很驚人,過二十年再看,就這些東西也得把它拖個半死。
中國的基礎工業已經超過俄羅斯,可是在基礎工業和高級工業之間的那部分,中國不如俄羅斯,高級工業兩國差不多——都不怎麼樣。這是技術層面,而規模方面中國無論低、中、高都比俄羅斯大得多,基礎工業比美國都大得多,全球第一。
近來年,俄羅斯在武器方面現在發展比較緩慢,在吃蘇聯時代的老本,新一代武器宣傳的多,不見實物。在國際市場上賣的都是原有型號的升級版,有些戰機如蘇27蘇30系列改型出口型多得眼花繚亂,但就是不見一款全新的飛機,俄羅斯在電子技術,發動機壽命,新材料方面其實全面落後西方,在隱形戰機的研製方面現在也明顯弱於中國。
俄羅斯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 網友:萬事靠自己
據俄副總理羅戈津日前表示,由於烏克蘭終端供應燃氣渦輪發動機,俄無法為海軍建造新型水上艦艇。俄目前正進行該發動機的替代項目,預計2018年方可自主生產燃氣輪機。俄軍工也遇到了心髒病,環球軍事2015-6-9 在網友間進行了調查顯示,5.5%的網友選擇了“機會!054A等軍艦有了售俄的空擋”; 59.3%的網友選擇“教訓!工業大國也捉襟見肘,中國應吸收俄教訓”;剩下的35.1%網友表示既是機會更是教訓。
不服不行中國軍工讓莫斯科目瞪口呆 2015-6-9
其一是,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新一代隱形殲擊機T-50遭遇嚴重災難,政府將大幅削減T-50項目支出。不久前俄空軍還計劃在21世紀10年代末裝備52架T-50。
其二是,中國展出隱形飛機殲20戰機近期試飛美圖。2013號殲20進行了低空機動測試,展示了小半徑轉彎、垂直爬升接筋斗、低空橫滾、空中倒懸、小速度低空通場等動作。
一架T-50飛機在2014年6月份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試驗機場測試時發動機著火。印度認為T-50只是俄羅斯的第五代的過渡機型,根本無法對抗中、美的殲20與F22。但價錢卻與前兩款飛機不相上下,而且俄羅斯人很狡猾,不願意與印度人分享關健技術,所謂的聯合研製,那就讓印度人出錢,其技術項目並不讓印度人參與。印度與法國人簽訂購買陣風戰鬥機的合同!印度寧願那50億元打水漂也不願意再投錢了,印度對T-50的失望可見之深。
反觀中國,中國的的隱形飛機的研製進度一直都很順利,中國不但推出了殲20,還在研製殲31,兩款隱形飛機同時上馬研製只有美國這樣幹過,因為這需要大量的財力。
漢和打賭中國殲-20改進型必山寨俄T-50一處設計2013-11-13 環球網
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亮相國外,吸引了眾多目光,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這可能是殲-10戰鬥機與俄第五代戰機最近的一次接觸。
漢和認為,本屆莫斯科航展上並未展示117S試飛用發動機,俄羅斯方面真正的第五代發動機的研製要到2015年才能完成。俄發動機的改良工程相當地腳踏實地,一次提升1000公斤的加力推力,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除了增大風扇尺寸之外,新的複合材料的運用是改良的重點,既要降低重量,還有增大推力,俄空軍還要求第五代發動機的價格不能高於試飛用的117S,漢和認為,這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文章稱,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T-50對前翼的精妙設計,前翼與主翼融為一體,既發揮了前翼的機動優勢,又照顧到了隱形。相不相信?漢和揣測中國的隱形機必將仿效類似的設計概念,原文寫道:“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後期型極有可能照抄這樣的設計概念,不信?那就看看。”
回應
漢和還有資格打賭麼?! 上次關於殲-20的消息賭輸了,怎麼不按照承諾的關門?!
飛機能拿一個翼就說抄襲,山寨,我只能說它有多無知,自己國家沒一點本事整天說別的國家這樣那樣的,真悲哀
外形相似就是抄襲啊?真可笑,所有的飛機不就哪幾種外形嗎?真正核心的機載能抄襲嗎?西方就是不能見咱們好
總說中國的山寨機,那你為國家又做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呢?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13/0846749293.html
相關新聞
殲20 VS T-50雷達隱形性能對比:殲20優於T-50
殲-20為試飛俄制發動機 配套國貨3年內完成 平可夫
疑似殲-31改進型曝光 新增鴨翼與殲-20相似
美F35禁飛後試驗機被曝發生座艙冒煙事故
中評社香港2013-02-26電,對於美軍一架F-35試驗機14日發生的座艙冒煙事故,在這起座艙冒煙事件發生數日前,F-35被第二次發現引擎裂痕,並遭到禁飛。但冒煙事件並未立刻得到媒體披露。
F35又停飛 不利澳採購計畫
F-35戰鬥機今年2度停飛,加上美國國防預算削日益減逼近,可能導致澳洲採購100架F-35的情況更趨複雜。之前預算刪減已迫使義大利縮減訂單,土耳其的採購計畫也延後兩年。不過,日本及以色列的訂單倒是讓洛克希德馬丁士氣大振,而預料以色列今年還會再下訂單。
日本引進F-35戰機 日媒:問題多多
日本防衛省去(2012)年初選定美國F-35隱形戰機作為航空自衛隊下一代戰機,預計採購42架F-35。不過,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採購F-35存有許多問題,恐加劇日美之間的分歧。
F-35由美國、英國等9個國家共同開發,其特點是具備雷達匿蹤能力,難被雷達偵測到。日本計畫購買42架。基於建立運用基礎和培育日本國內國防產業的觀點,日本負責機身的最終組裝和約40%的零部件製造;在2014年度預算案中已經提撥830億日元(約新台幣256億元)經費採購。
但採購F-35有許多問題。首先是採購價格,當初原定為每架99億日圓(約32.5億新台幣),但由於在研發階段屢次發現故障和美軍延遲採購等因素,使得2012年6月簽署採購協議時,日本必須以每架102億日元引進4架。而在下一年度預算案中,將以299億日圓採購2架F-35。價格之所以上漲,美國的理由是向日本輸送零件的體系,以及培訓日本組裝人員的所花費的人工費用等將出現增加。
另一個問題在性能方面。美國五角大樓於2013年1月向國會提交的2012會計年度報告顯示,交付日本的F-35恐怕無法搭載近距離空戰不可或缺的空對空飛彈。
最後,由於日本政府在2011年放寬了「武器出口三原則」,設置了「國際共同開發有助於日本安全保障的武器時,可以進行出口」的例外情況,但是部分F-35採購國位於衝突地區,將可能違背日本《和平憲法》精神。
三月一日美國啟動「預算減支」,衝擊政府運作幅度之大,史無前例。因行政資源緊縮,安檢人員不足,於是早上七點飛機出國要清晨一點到機場!
全球首富如何落此窘境?請看美國研發最新戰機過程便知一二。
F35是全世界最優良的戰鬥機:隱形、短跑起飛垂直降落、可在航空母艦起降。駕駛艙前無眼花撩亂的按鍵,只有單一卻萬能的觸控螢幕。F35可用於空戰纏鬥、空中對地面攻擊、偵察等,似乎無所不能。它是戰機飛行員的終極夢想。
○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美國開始研發。原訂成本兩千三百億美元,兩千八百架,一○年交貨。現在成本已翻兩番:四千億美元,架數降低至兩千四百架,交貨時間延至一九年後。它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武器計畫。
F35原來構想是用於與大國作戰,而不是用於打窮國叛軍。它的前身F22戰機性能極佳,花大錢研發,部署在中東,卻從未派上一次用場,因為對手沒戰機。八百億美元造了一九五架,全白花了!如今,故事重演,但錢浪費更多。已有人說:「F35可能飛一次任務的機會都沒有。」
此外,F35瑕疵一籮筐:航程不夠長、攜帶的武器不夠支持地面作戰、空戰時轉彎靈活性不足、降落航母所用尾鉤位置不對容易失誤、閃電擊中會爆炸、駕駛會缺氧而死(已發生)。目前,三架試飛的只有一架未來半年可使用。此外,垂直降落尚未試過,炸彈飛彈武器也尚未發射過。更妙的是,它已研發十年了,但其作戰軟體還在電腦設計中,因為藍圖每天要改十次,一周要改七天!
未來,由於「預算減支」和建造問題,F35不排除交貨時間再拖,成本再增加。原先美國八個盟友參與投資,並預購F35。其中至少加拿大、澳洲、義大利現已考慮減買,其他國延遲下單。
F35計畫的失敗有以下五原因:
一、心態驕縱:美國太自信,認為錢多,F35各設計只求最頂尖,毫無節制。
二、選票壓力:建造F35提供十三萬員工就業機會,遍及全國五十州中四十五州。國會議員為選民謀職,極力推動F35計畫。
三、球員裁判:國會裡F35監督會中四十八位委員,許多又坐在國防部F35計畫委員會中,口袋裡收了不少製造商的競選捐款。如何能客觀審查?
四、集體決策:F35同時要滿足空軍、陸戰隊、海軍需要。結果顧此失彼,反而都不滿足,成了四不像:航程縮短、飛行時間受限、帶彈量減少。
五、構想過時:F35最初構想注重匿蹤,以保護空軍飛行員安全。但後來無人飛機崛起,人員飛行已無必要。而且感測器和電腦計算不斷進步,使偵破隱形戰機的能力與日俱進,隱形價值不斷降低。
一九六一年,艾森豪總統卸任演說特別警告要小心防範「軍工複雜勾結集團」(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不斷花費國家財源的危險。
去年秋天,權威期刊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社論說:「F35計畫已經失敗了。」但美國防部內有人說:「F35計畫太大,失敗不起(too big to fail)!」
誰是美國最大敵人?一○年六月美國最高職位軍人參謀聯席會主席Mike Mullen上將說:「我們最大的安全威脅是國債。」今年二月底,美國鷹派眾議員Justin Amash主張裁減F35計畫:「我們把國家搞破產了,陷大家於危險中。」他這所憂心的正是三月一日「預算減支」。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755438.shtml 2013-03-13 12:55:32
俄媒稱中國“粽子機”或研艦載版配國產航母
網上流傳的神秘“粽子機”。
中評社北京2012-6月27日電,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6月26日報道,從中國軍事論壇披露的相關圖片來看,沈飛研製的這種新型隱身殲擊機長度為16.94米,配備兩台RD-93級別的發動機。在飛機布局方面,雙垂直尾翼與F-22類似,發動機進氣道則與F-35相似。有網友評論稱,這種新型隱身殲擊機代號“沈飛中四”,其研製進程在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之後已經加速。
俄媒稱,如果上述消息屬實的話,那麼中國確實正在研製兩種型號的新一代隱身殲擊機。其中殲-20尺寸較大,用途廣泛,可對地面和海面目標實施遠程打擊,而“沈飛中四”尺寸稍小,與米格-29相當,主要研製目標可能是作為高機動性隱身殲擊機奪取制空權。由於尺寸稍小,因此對“沈飛中四”來說,更加重要的是艦載版的研製,將來可能會配備到國產新型航母上服役。有消息稱,中國1998年從烏克蘭購買當時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隨後自力更生完成了這艘航母的建造和改裝工作,如今已經順利完成了8次海試,預計將在近期服役,用作教學和科研艦,成為中國海軍首艘航母。今後,中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國產新型航母也將會編入中國海軍服役。
千裏快運“粽子機”:神秘中國軍機運輸遭網友曝光
中國新聞周刊網2012-6月26日訊 有網友在端午節前幾天拍到中國某款戰機運輸照,從照片來看,該型戰機用迷彩帆布包裹緊實,具體型號不明,軍迷昵稱其爲粽子機。
各大軍事論壇紛紛對此戰機進行了分析:“此機尺寸不大,設計成熟,全機尺寸研判,采取常規布局中單翼,大平尾,傾斜雙尾翼,機長17米上下,機高5米上下,翼展12米左右,空重量12噸左右。”
有網友稱:“按照翼型判斷,類似雙發梟龍。翼型與梟龍類似,是梯形翼,後掠角相似,可能是42度左右。但是,照片上大致可以看到,機頭棱邊發端于進氣道的上側內角、高于進氣道的上側外角,也即機頭渦掠過機身背脊,産生增升效應。
同時,進氣道的上側外角,有小邊條可以産生邊條渦。雙渦融合,有一定的複合效應,不排除機頭渦外擴過程中融入並且增強邊條渦。渦流增升效應高于梟龍。加上升力體效應,在主翼翼型相似的情況下,升力特性肯定好于梟龍。具體數據不知道。”
還有網友表示:“此機不能拆開主機翼運輸,說明該機翼一體成型,材料工藝很先進。” 有網友猜測:“這款隱形戰機可能是沈飛設計的四代隱形戰機。”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9471_15998.html#p=1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272426111/2738/48/76/6_1.html
韓媒稱殲20用上自研二元矢量噴口高端發動機 2012-03-23 東方網
韓國軍事網站《韓國軍事防務網》2012年3月19日發表文章,對近期爆出的全新殲-20戰機照片進行了解讀。從技術上講,這兩處變化預示中國已經掌握美式二元矢量推力與大功率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並成功的將其整合到了最頂尖的戰機之上。從發展上講,新型殲-20的出現,預示中國已經成功在自研戰機上擺脫俄式風格,成功整合了西方與自身的戰機技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2-03/2549829.html
俄媒稱美軍F-22再先進也難抵消殲-7數量優勢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年6月26日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赫拉姆奇欣認爲,有人駕駛戰鬥機已經達到發展極限,主要是因爲:第一,飛機越來越昂貴,生産和維護更困難,導致有能力研制現代化作戰飛機的國家減少,限制了多數國家空軍的裝備數量。現在北約28國作戰飛機的數量總和也不如80年代末的美國。哪怕損失一架飛機都極其痛心;第二,飛行員培養費用更高,對其技術、體能、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合適人選自然越來越少。而且他們極有可能會流失到收入較高、風險較小的民航部門。哪怕損失一名飛行員都極其痛心;第三,當前類型的作戰飛機構想已窮盡想象,實際上難再發展和完善。而在當前網絡中心戰構想框架內,對飛機技術工藝標新立異的要求也更高。
俄專家稱,盡管現代化作戰飛機使用高精武器,飛行員對戰場局勢洞若觀火,作戰效能明顯提升,但是作戰潛力本身卻無法提高。即便能夠達到根本不現實的“一發彈藥命中一個目標”的最高作戰效能,也根本無法摧毀比機載導彈和炸彈數量多出許多的目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質量因素無論如何無法取代數量因素,比如不妨想象一下美軍兩架第5代戰鬥機F-22與中國20架第2代戰鬥機殲-7遭遇時的空戰場景,即使F-22能超視距擊落10到12架殲-7,剩余8到10架中國飛機一旦靠近,就能憑借數量多、尺寸小的優勢,以及機動性能相當的均勢,在視距內發射導彈,全殲兩架F-22。相比之下,美國損失兩架F-22,顯然要比中國損失10到15架殲-7要痛心得多。
赫拉姆奇欣認爲,美國的經驗表明,第5代殲擊機的構想顯然已陷入僵局。美軍F-22僅有188架,而不是最初計劃的750架,很難完全替代893架F-15A/D。而且,F-22極爲昂貴,單價3-4億美元,幾乎是F-15飛機0.3-0.5億美元的10倍。另外,F-22載彈量小,哪怕是相同的AIM-120和AIM-9空空導彈,也只是F-15的2/3。隱身的F-22生存能力較強,但是F-15的戰場生存能力也並不差,雖已多次參加實戰,卻沒有一架被證明在空戰中被擊落。何況F-22還有比較嚴重的座艙缺氧問題。相比之下,F-35的情況更糟糕,爲替代F-16、A-10、F/A-18A/D和AV-8,美空軍計劃采購1763架F-35A,海軍航空兵采購260架F-35C,海軍陸戰隊采購80架F-35C和340架F-35B。但是項目遇到嚴重技術問題,量産日期一再推遲,價格卻在猛漲,原本應比F-16便宜的F-35的價格現在至少是F-16最新型號的兩倍,是最舊型號的5-6倍。很難想象昂貴的F-35會像A-10一樣直接對抗敵方防空火力,雷達隱身性能也將無濟于事。
可能有3條發展道路:一是技術進一步複雜化,從第5代向第6代,以及高超音速無人機過渡;二是繼續完善第4代殲擊機;三是技術簡單化,借鑒4代和5代機技術,退向第3代。相比之下,第一條路障礙較多,而且無人殲擊機技術極其複雜;第二條路最簡單,分歧也少,但是飛機同樣日益昂貴而複雜。多數國家出于慣性在走這條路,其中歐洲和中國的情況最樂觀,歐洲“臺風”、“陣風”、“鷹獅”戰機都借鑒了美俄F-16、蘇-27,但是數量太少,不足1000架。中國完全不限制數量,而且殲-10、殲-11、殲-16性能先進,在生理年齡上遠遠優于美俄同類戰機;第三條路只有中國謹慎行走,繼續生産和完善殲-7,主要用于出口,同時也爲自己儲備。另外一個方案是把高級教練機發展爲輕型殲擊機,在此方面韓國FA-50較爲成功,在戰術技術性能上已成爲標准的 第4代輕型殲擊機,俄羅斯的雅克-130也有這種潛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6-27/0904694081.html 2012-06-28 09:46:53
殲31隱形戰機透露新型號 獨創側面雙導彈艙2024/07/01 中時
據《觀察者網》報導,瀋飛公司發佈視頻介紹公司發展的歷程,最後還以電腦繪圖方式依次列出它研製過的型號,包括殲-11、殲-15和鶻鷹隱形戰鬥機。其中鶻鷹戰鬥機的CG模型上標注了它的編號為J-31B,一般認為是殲-31B的縮寫。
這款最早以FC-31編號亮相的隱形戰機原為出口市場而設計,但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被中共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選中,在進行一系列改進之後,以殲-35的型號定案。原本外界認為中國的隱形戰鬥機部隊將出現以空軍殲-20加海軍殲-35的組合,但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卻表態將自中國採購殲-31隱形戰機。由於「殲」型號為中共空軍戰機獨有名稱,因此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的表態,無疑證明在殲-20和殲-35之外還有第3款隱形戰機殲-31的存在。
報導說,不少中國網友質疑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可能分不清FC-31與殲-31的差別,後來中航工業卻在中東防務展上展出了殲-31隱形戰機模型。其外形與早期的鶻鷹和殲-35有明顯不同,但很容易看出這3者之間的血緣關係。
跡象顯示,未來殲-31可能是中共空軍自用型號,相比海軍使用的殲-35,它去掉了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起落架設備,空重略小,機翼外形也有改動。而沈飛這次發佈的視頻證明,殲-31這個型號不僅存在,而且還有殲-31B改進型號。
報導說,從殲-31B的CG模型上可以看出側彈艙裡配置2枚空對空導彈,目前各國隱形戰機大都採用內部彈艙以儘量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中F-22和殲-20都採用了側彈艙加主彈艙設計,在側彈艙裡容納近程格鬥導彈,主彈艙佈置中程空對空導彈或對地攻擊武器。但這兩種隱形戰機每側的側彈艙都只能裝一枚空對空導彈。也就是說,在執行空對空作戰時,F-22通常採用2枚格鬥導彈加6枚中程導彈,而殲-20則是2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導彈。至於美國的F-35隱形戰機則無側彈艙設計。
以往美國空軍認為,隱形戰機主要憑藉隱形優勢執行視距外攻擊,用不上格鬥導彈。但近年來美國空軍在隱形戰鬥機之間的對抗演練中發現,由於隱形技術的應用,戰機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幅縮減,導致它們發生近距離格鬥的機會猛增。在這種情況下,隱形戰機的格鬥導彈數量不足就比較麻煩。
報導分析稱,從殲-31B各自能容納2枚格鬥導彈的側彈艙看,很顯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強化的設計。殲-31B如果攜帶4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這種空優配置也更符合中共空軍的作戰需求。很顯然地,中共空軍正在為隱形戰機進行空戰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