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9 07:57:29阿楨

俄五代機

MFI——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MFI——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阿楨 2024-07-02 03:43:36

殲31隱形戰機透露新型號 獨創側面雙導彈艙2024/07/01 中時

據《觀察者網》報導,瀋飛公司發佈視頻介紹公司發展的歷程,最後還以電腦繪圖方式依次列出它研製過的型號,包括殲-11、殲-15和鶻鷹隱形戰鬥機。其中鶻鷹戰鬥機的CG模型上標注了它的編號為J-31B,一般認為是殲-31B的縮寫。
這款最早以FC-31編號亮相的隱形戰機原為出口市場而設計,但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被中共海軍航母艦載機部隊選中,在進行一系列改進之後,以殲-35的型號定案。原本外界認為中國的隱形戰鬥機部隊將出現以空軍殲-20加海軍殲-35的組合,但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卻表態將自中國採購殲-31隱形戰機。由於「殲」型號為中共空軍戰機獨有名稱,因此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的表態,無疑證明在殲-20和殲-35之外還有第3款隱形戰機殲-31的存在。
報導說,不少中國網友質疑巴基斯坦空軍參謀長可能分不清FC-31與殲-31的差別,後來中航工業卻在中東防務展上展出了殲-31隱形戰機模型。其外形與早期的鶻鷹和殲-35有明顯不同,但很容易看出這3者之間的血緣關係。
跡象顯示,未來殲-31可能是中共空軍自用型號,相比海軍使用的殲-35,它去掉了艦載機彈射起飛的起落架設備,空重略小,機翼外形也有改動。而沈飛這次發佈的視頻證明,殲-31這個型號不僅存在,而且還有殲-31B改進型號。
報導說,從殲-31B的CG模型上可以看出側彈艙裡配置2枚空對空導彈,目前各國隱形戰機大都採用內部彈艙以儘量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中F-22和殲-20都採用了側彈艙加主彈艙設計,在側彈艙裡容納近程格鬥導彈,主彈艙佈置中程空對空導彈或對地攻擊武器。但這兩種隱形戰機每側的側彈艙都只能裝一枚空對空導彈。也就是說,在執行空對空作戰時,F-22通常採用2枚格鬥導彈加6枚中程導彈,而殲-20則是2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導彈。至於美國的F-35隱形戰機則無側彈艙設計。
以往美國空軍認為,隱形戰機主要憑藉隱形優勢執行視距外攻擊,用不上格鬥導彈。但近年來美國空軍在隱形戰鬥機之間的對抗演練中發現,由於隱形技術的應用,戰機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幅縮減,導致它們發生近距離格鬥的機會猛增。在這種情況下,隱形戰機的格鬥導彈數量不足就比較麻煩。

報導分析稱,從殲-31B各自能容納2枚格鬥導彈的側彈艙看,很顯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強化的設計。殲-31B如果攜帶4枚格鬥導彈加4枚中程空對空導彈,這種空優配置也更符合中共空軍的作戰需求。很顯然地,中共空軍正在為隱形戰機進行空戰做準備。

阿楨 2024-03-08 02:08:14

陸航母遼寧號艦載機數量飆升!退將一看嚇壞:威脅太大 2024/03/07 中時

大陸首艘航母遼寧號在入塢改造1年多後,搶先福建號進行海試,並且攜帶殲-35隱形戰機出海測試。對此,退役少將栗正傑6日就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引發討論。
栗正傑6日在中天節目《Cti Talk》中表示,「目前據估計,遼寧號可以裝載到40架的殲-35,這是什麼概念?遼寧號的數量徹底碾壓日本的出雲號,另外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它所帶的飛機也是比改裝後的遼寧號少」,栗正傑接著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一艘服役十年的遼寧號,經過改裝之後,他的艦載機帳面上的數量就很明顯的碾壓了日本出雲號和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皇號」。
栗正傑坦言,「因此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到遼寧號華麗轉身,對於北約或是日本這些國家,威脅是相當大的,緊接著下來,會做類似改裝的,應該就是山東號」,栗正傑最後也說,「福建號已經確定可以上殲-35戰機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這次遼寧號破繭而出、橫空出世,華麗轉身,才是代表大陸解放軍海權的擴張,尤其是後續還有兩艘核子動力航母,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才是讓台灣跟美國最擔心的事」。

阿楨 2024-03-07 02:42:19

港媒公佈殲35戰機參數 最大起飛重量超越F22和F35 2024/03/04 中時

香港《文匯網》在連續曝光遼寧艦中期大修與改造的圖片與新聞後,又公布了據來自中航殲-35隱形艦載機性能參數。正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大約是0.01平方米,而參考基準是0.1平方米,敵方雷達探測距離下了50%左右。
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5噸,WS-19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超過12噸。殲-15重型艦載機只有33噸。美國F-35C約32噸,屬F/A-18E/F為30噸。殲-35最大載彈量將有8噸,作戰半徑為1350公里,已達甚超過F/A-18E/F和F-35C的水準。殲-35最大速度2.2馬赫,不但超F-35C與超級大黃蜂的1.8馬赫,還超殲-15的2.17馬赫。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殲-35受體型所限,只有機腹設計了大型彈艙,因此在隱形模式下能夠攜帶的武器並不多。要發揮8噸的最大外掛能力,必然要依靠4-6個翼下掛點來攜帶副油箱、各種導彈或偵察吊艙等等。
除此之外,新戰機上配備的先進機載雷達及電子系統必不可少,曾經被提起的先進設備如主動式相控陣雷達、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紅外成像制導裝置,都被媒體列為主要裝備,對空導彈仍以PL-15系列為主,可以對抗美國空軍所有的先進裝備與武器。
報導最後說,美媒曾形容殲-35是一架「雙發版的F-35」,但由於殲-35速度快、起飛重量大,其實還更像一架「隱形版的F-14D」,掛載多枚空對空導彈在編隊300公里攔擊線巡邏2個小時以上,或者為編隊提供1000公里以上的打擊距離。如果上述的各項指標能夠達到,那麼福建艦在搭載2個大隊殲-35的情況下,其作戰能力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超級航母,這將是解放軍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又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