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9 07:57:29阿楨

俄五代機

MFI——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MFI——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

  1999年1月12日,莫斯科格羅莫夫飛行試驗中心機場。當謝爾蓋耶夫元帥拉下飛機上的那面俄羅斯國旗時,寒氣襲人、滴水成冰的機場一片沸騰。俄羅斯新型多用途戰鬥機——MFI首次向世人亮相。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試圖尋找答案:俄羅斯多用途戰鬥機MFI,即著名的“1.42方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該研製計畫現處於何種階段?它能否升上天空?這一切今天終於有了謎底。
  MFI--15歲的“嬰兒”
  8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展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規劃的科研設計工作。為應對美國人發起的挑戰,米格設計局從1983年開始研製新型戰鬥機,到80年代中期時曾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即為防空軍研製的“7.01方案”和為空軍研製的“1.42方案”。1995年,“1.42”差一點因為預算短缺而宣告取消,這也是米格設計局少數幾個沒有因經費困難而被砍掉的項目。該機的研製歷時15年,除財政原因外,也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是AL-41F型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要比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型發動機高250℃,致使該機的試驗計畫一拖再拖。現在的2架樣機是1994~1995年製造的。1994年初,MFI被運到茹科夫斯基,同年12月,該機進行了前起落架離地快速滑跑試驗。但進一步試驗並沒有繼續。
  該機曾計畫在1997年的莫斯科航空航太博覽會上展出,但被軍方以保密為由予以制止。目前,這種新型戰鬥機尚未正式命名,設計代號為“1.42方案”(也稱1-42 I-42或1.44),其成批生產型估計將定名為米格-39,用於取代蘇- 27和蘇- 35系列飛機,相當於美國的F-22。
  MFI——廬山真面目
  MFI為重型單座戰鬥機,“鴨翼”式氣動佈局,帶有全動式鴨翼(這是該機重要特徵之一),中置三角機翼和v型尾翼;機翼與機身有機融合,前機身橫截面呈三角形狀,機翼大邊條延伸至機頭;雙垂尾稍向外傾,翼尖略下垂,機頭下傾,可使飛行員有良好的視界。這是俄羅斯在設計噴氣式飛機時首次運用鴨式氣動佈局。MFI的氣動外形和結構與現在的殲擊機有較大的區別。如普通殲擊機上有水準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這種可調翼面達16個之多。飛機可對各種飛行狀態和飛行條件做出反應,使其像小鳥一樣地飛行。所有這一切都是借助於電腦完成的,給飛行員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飛機上的駕駛杆。同時,MFI在開始研製時就確定,未來可作為艦載多用途殲擊機使用。
  MFI發動機進氣道為可調整的S型通道。在機身、機翼和鴨翼結構中廣泛使用了在碳塑膠和聚合物基礎上研製的複合材料。飛機設計時考慮到了“隱形”技術的要求,機體表面採用吸波材料以減小雷達反射面積。這種材料曾在米格-23機上進行了試驗,使其隱身性能提高了10倍。該機擁有優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飛重量28-29噸,最大起飛重量35噸。MFI不僅可以同時探測和確定多個目標,也像米格-31B型機那樣擁有預警機的功能。例如,它在射擊6個目標的同時,還可給其他飛機指示目標,使這些飛機不用打開機載雷達便可發射導彈。過去俄羅斯機載雷達唯一的不足之處是比西方的要大許多,但現在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由俄羅斯航空設備公司研製的新型電腦系統裝備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並不遜色於西方的電腦,同時在智慧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該機上還安裝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顯示器。MFI裝備有新型綜合電子設備,具有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該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NIP-NO14型相陣控脈衝多普勒雷達,後視自衛雷達,還有先進的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該機還使用新型設備以提高飛行員對超載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機載系統、新型抗荷服、可調式座椅等組成,可最優化地保證飛行員的安全。
  飛機的動力裝置由2台可調推力向量的AL-41F型渦扇發動機組成,其單台推力達196千牛,總推力392千牛,是莫斯科留裏卡-薩圖思(留裏卡-土星)設計局研製的第五代可調推力向量發動機。它既可保證飛機有比蘇-27和米格-29SMT更大的航程,還可進行推力向量調整。該發動機已在圖-16飛行實驗室上進行了傳統的飛行試驗,並在米格-25飛機上進行了非傳統的試驗,在20多千米的高度以2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進行飛行。在所有飛行階段,A-41F發動機都表現得極為出色。新發動機的優勢在於它可保證飛機以超音速速度長時間飛行,而且無需打開汕耗巨大的加力。AL- 41F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並進行了充分的試驗。其主要優勢有:一是更加輕便。蘇-27飛機上使用的AL-31F發動機每千克自身重量可產生8千克的推力,而MFI上使用的AL-41F則達到11千克,這在世界航空製造業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二是保證飛機不開加力狀態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可大大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快速反應,迅速截擊,在對地實施攻擊中提高飛機對抗敵防空兵器的能力。並節省燃油。
  該機保留了內置式30毫米航炮,據稱為rIII-301型單管航炮。該航炮只有45千克重,射速1500發/分鐘,炮彈初速達850米/秒。飛機所攜帶的武器可全部配置在機身內,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該機可攜帶俄羅斯空軍使用的所有種類的武器,包括第五代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導彈,主要掛載在機內武器艙中,必要時也可掛載在外部掛架上。俄有關部門還專門為該機研製了第五代遠端空空和空對地導彈。MFI的標準武器配備是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77M(BVV-AE,西方稱為AA-12“蛙蛇”)中程空對空導彈。這是一種可與美國的“阿姆拉姆”導彈相媲美的中距攔截導彈,採用短翼和可折疊的格柵式尾翼,並且優化配置在飛機的武器艙中。俄已在蘇-27飛機上成功進行了該種改進型導彈的飛行試驗。導彈使用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增加了航程(最遠可達80千米),加快了飛行速度(達4馬赫)。
  KC-172(AAM-L)是俄最新研製的兩級高超音速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有複合式制導系統,最大射程達400千米,與機載火控雷達匹配後,具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並可在敵防空人力殺傷範圍之外實施攻擊,可專門用於對付AWACS和JSTAR,是目前兩方國家無可抗衡的武器系統。 該機配備的R-73M(AA-11“射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可實施全向攻擊,具有發射後不管及同時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不僅能攻擊飛行中的飛機,也可用於攔截中、遠端空對空導彈,要比英、美兩國發展中的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9X先進十年左右。新型導彈K-74是在R-73導彈基礎上研製的,改進了熱尋的系統,目標截獲角從80度-90度增曾加到120度,最大殺傷距離達40千米。該機還可使用集束炸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用於摧毀地面和水上的目標,以及敵方的雷達站。該機還可掛載K-37型空對空導彈。
  MFI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為2.6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超音速航程達到2000千米,亞青速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
  MFI——身價幾何?
  俄羅斯對戰鬥機的劃分與美國有所不同,它將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劃分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將蘇-27和米格-29視為第四代,將其後研製的戰鬥機視為第五代,MFI屬於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對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要求是,多功能,也就是要具備打擊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目標的能力;推重比超過1,能夠在超音速狀態下進行巡航飛行;“超級機動性能”,即在90度或更大迎角時保持飛機的穩定性和可操縱性;30%-50%複合材料的機體結構,採用翼身融合體和具有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對無線電雷達和紅外雷達具有高隱身性;機載資訊和干擾系統控制的自動化和一體化;機載火控系統採用同時跟蹤和全方位攻擊多個空中目標的多功能火控雷達;主要機載武器是可大離軸角發射和發射後不管的空對空導彈。與第四代戰鬥機相比,其飛行性能上的主要特點是:機動能力更強,可超音速巡航飛行,有短距起降能力和隱身能力。
  總體上看,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與美國的第四代戰鬥機——F-22和“聯合攻擊戰鬥機”(JSF)大體相同。俄羅斯現在發展的第五代戰鬥機主要有五種型號,MFI、S-37、可與“美國聯合攻擊戰鬥機”相媲美的“輕型戰鬥機”(LFI、米格- 2000)和S-54輕型戰鬥機,以及米格-35中型戰鬥機。在當今世界,除美、俄的上述飛機以外,法國的“陣風”、歐洲的EF-2000以及瑞典的JAS39只部分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特性,只能被稱為“四代半”(西方稱“三代半”)戰鬥機,所以說,在第五代戰鬥機中,現己製造完畢或已經開始飛行試驗的有三種,即F-22、S-37和MFI。
  F-22戰鬥機被視為美國未來保持制空權的保證,是20多年來美同第一種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它具備先進的空氣動力性能、超音速巡航發動機和隱身能力,裝備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電腦。S-37前掠翼戰鬥機於1997年9月25日進行了首飛,被稱之為21世紀的超級戰鬥機,只比美國的競爭對手F-22“猛禽”晚了18天(“猛禽”於9月7日進行了首飛)。S-37採用鴨翼、前掠翼和尾翼串列式氣動佈局,並採用推力向量控制技術,可充分利用前掠翼和鴨翼兩者的優點,它也標誌著前掠翼飛機的發展從驗證機步入實用機階段。S-37型機是俄第一種全隱身戰鬥機,在隱身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其機身、機翼、鴨式翼和尾翼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製造,機體表面塗有吸波塗料,武器內置,能有效地降低飛機對雷達波的反射和自身的紅外輻射。F-22採用蝶形機翼,翼身融合體設計,武器可裝載於機身內部,大大提高了隱身能力。
  俄在研製MFI型機時,充分研究了F-22的隱身技術,並針對其不足之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改進,這使其外形佈局比F-22更加合理,有效反射面積更小,只達0.5平方米。與美國的F-117和B-2相比,MFI在提高隱身能力的同時,並未降低對重要作戰性能的要求。就機動能力而言,S-37要優於F-22.而且擁有更加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總體來說,在推力向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方面,俄羅斯要優於美國,從已經開始藝行的S-37、蘇-37等型飛機所能完成的超級機動動作便可得到印證。

  “超級機動性能”最初也是美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方案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美國人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難題,即如何將隱身性、超音速巡航速度和“超級機動性能”集於一身,於是被迫犧牲掉最後一項,以致於F-22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只接近於裝備有向量控制系統的改進型蘇-27。美同空軍放棄對第五代戰鬥機超機動性要求的理由主要是航空武器的改進較快,出現了高機動全方位射擊的導彈、頭盔瞄準系統和新型自動導引頭,這可使飛機在執行空戰任務時無需進入敵機後方區域。F-22裝有普惠公司研製的推力156千牛的F119渦扇發動機,它使F-22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在不開加力時便可使F-22進行超音速飛行。S-37在使用AL-41F型發動機後,在其正常起飛重量24噸,即攜帶空對空導彈和副油箱的條件下,飛機起飛時的推重比達1.5高於推重為1.25的MFI,更加優於F-22。
  MFI擁有速度上的優勢,其最大速度達到2500千米/小時,S-37為2200千米/小時,F-22為2000千米/小時。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過4000千米,S-37航程為3300千米,F-22的轉場航程可達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種飛機基本相同,都考慮到了隱身問題,將武器配置在機身內部,並且均可在必要情況下在其外部掛架上掛載先進的武器裝備。F-22的武器存放在4個武器艙內,在兩個側方武器艙內各存放1枚AIM-9“響尾蛇”導彈,機身下兩個武器艙可攜帶6枚“阿姆拉姆”導彈,還裝備了1門20毫米的M612型機炮。S-37擁有比較完備的對空對地作戰系統,在14個外掛點上可掛載各種中、近、遠端空空、空地和各種精確制導炸彈,並裝備有先進的複合式假目標系統,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加強,具有多目標跟蹤與攻擊能力,能同時跟蹤24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MFI也可在機內和機外攜帶各種空空和主地導彈及航空炸彈,可同時攻擊
阿楨 2025-05-02 01:56:18

探祕陸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 可深入颱風眼蒐數據

中國新聞網2025/04/30報導,走進廣東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雲洲智慧總部基地的測試碼頭,各式無人船艇在這裡停放,4月28日,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下水。「這是全球首艘能深入颱風眼的高速可潛無人艇實船。」「它水面航速達36節,水面續航可達數百公里,可實現數十米深的下潛和水下航行,能在水下靜態懸浮一個多月,隨時回應突發任務。最有突破意義的是,它能在颱風來臨前潛入水下躲避風浪,颱風經過中心位置附近時,藉由搭載的探空火箭和探測設備,探測海洋氣象數據,為我們提供第一手數據。」
此外,「藍鯨號」還可用於水下地形地貌測繪、水下拍攝、水下水質取樣以及水下電纜管線巡檢等多個領域。接下來,此無人艇還將進行內場調試、系泊試驗、碼頭試驗、海上試驗等,有望在2026年投入應用。
此次「藍鯨號」可潛無人艇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在海洋智慧裝備領域,實現從技術追趕到創新領航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大陸深入探索海洋、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提供裝備支撐。

試飛第3款神秘新機 陸天空好忙 2025/04/24 中時新聞網 楊幼蘭

與已公開的殲-36和殲-XDS 不同,可能是無人機或無人戰機,有人認為可能是有混合設計的有人駕駛飛機,結合了殲-36 的多功能通用性和殲-XDS 的隱形敏捷性。

阿楨 2025-03-13 01:16:49

詹氏防衛:殲20專案大獲成功 五角大廈大勢已去 2024/10/18 中時

《詹氏防衛》披露,中國已經研發成功最大推重比10.8,最大加力推力18.5噸的渦扇-15(WS-15)發動機,用來裝備最新批次的殲-20B型,殲-20最大航程5500公里,作戰半徑22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37噸,最大升限20000米,具備1.8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它所體現出來的超巡的性能,已經超過了不具備超音速巡航性能且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6馬赫美國空軍的F-35A。
F-22的砷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已落後於殲-20配備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F-22機載航電設備的陳舊,無法與其他的戰鬥機、預警機等組網作戰,使其空戰性能難以充分發揮,因此只能以外掛吊艙來補強戰力。
報導表示,美國空軍正在積極發展下一代制空型第6代戰鬥機(NGAD)項目,但是在預算、價格、技術以及制空權概念問題上,白宮、國會和五角大廈都對此猶豫不決。尤其是洛馬公司的NGAD項目,研製成本極其高昂,預測若研發成功的話,單價成本為2.5-3億美元,這讓美國空軍驚呼承受不住。
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在8月中旬宣佈,美國空軍已暫停「下一代空中優勢」戰機(NGAD)項目,並進行重新審查。他希望洛馬公司在未來能將下一代戰鬥機的單價控制在F-35A的8500萬至1億美元之間。原本美國空軍希望NGAD專案能在2030年左右陸續裝備,力壓中共空軍的殲-20,將其定位為贏得未來「大國競爭」的空中利器。但是各種跡象表明,NGAD項目很有可能會中途下馬。
 相關新聞資料
F22的F119引擎推重比是10資料造假是7:1
殲20總產量300餘架 F22--195架
陸單日試飛2種6代戰機 2024/12/26 中時
為6代機登艦擴增尺寸 陸下一代航母體量將超越福特級 2025/01/24 中時
陸氧化鎵技術斷崖式領先 雷達性能狂飆400km內F22無所遁形 2025/03/10 中時
陸平流層飛艇2000公里外探測隱形戰機 F35跑不掉也無法反擊 2025/02/16 中時

阿楨 2025-02-14 01:33:49

F22的F119引擎資料造假,說明美國已經失去了6代重型戰鬥機製造能力了!2025/02/13

最近馬斯克查帳的結果竟然查出了F22用的發動機數據造假的問題,因為大家一致認為F119-PW-100推重比是10,甚至還有吹到11.7:1 的,但現在查出中間推力5.2:1,加力推力是7:1,中間推力116千噸,一直在傳7126千噸為,現在看來,實際情況比傳聞還差勁,這次消息等於又降低了,這個水平沒有比蘇27用的AL31好到哪裡去!

過於官僚!美國防部武器研發機制效率差 專家籲全面廢除 2025/02/13 中時

美國國防部現行的武器研發需求機制 「聯合作戰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JCIDS)遭控為官僚障礙,嚴重阻礙創新,效率差到不行。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最新報告指出,該系統應被全面廢除,並以更靈活的機制取代。

Su-57戰機首個買家實錘 2025交付第1批 2025/02/13 中時

阿爾及利亞國營媒體於週三(12日)首次證實,該國已成為蘇愷-57(Su-57)第五代戰機的首個海外買家。目前阿爾及利亞飛行員正於俄羅斯受訓,首批戰機預計今年(2025)年底開始交付,將用來取代目前該國已經退役的米格-25戰機(MiG-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