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梟龍致命大升級 印度光輝戰機危險了 2022/11/19 中時 楊幼蘭
隨著中方與巴基斯坦聯手打造的JF-17「雷電」戰機(Joint Fighter-17 Thunder),也就是解放軍所謂的「梟龍」戰機升級,開始令愈來愈多人印象深刻。如今除了138架在巴基斯坦服役外,伊拉克、緬甸和奈及利亞空軍也紛紛加以採用,甚至阿根廷空軍最後也可能以它為戰略主力戰機。
據《保加利亞軍事網》(BulgarianMilitary.com)和《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報導,新升級的第3批次「梟龍」可望大幅提升巴基斯坦空軍戰力。
第3批次「梟龍」JF-17C,正獲得「致命升級」(lethal upgrade)。飛行員頭盔徹底更新,擁有頭盔顯示器,從駕駛座艙顯示器傳來的資訊,會顯示在頭盔上,和中方殲-20隱形戰機飛行員所用的一樣,而這升級使第3批次「梟龍」更接近4++代戰機。由於頭盔上可以顯示電腦顯示器的資訊,新頭盔將讓飛行員在駕駛,或執行戰鬥任務時,得以減少壓力,並在執行戰鬥任務時,能更專注於駕駛。
由於第3批次「梟龍」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因此比前兩版輕,隨著第3批次「梟龍」擁有新航電設備、武器和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對印度「光輝」將擁有很大的優勢。
回應
一看,又是中國時報舔狗蘭的文章。
一堆“台灣塔綠”~~~~心酸、心碎+妒火中燒~~~
老美卡卡F16V!F-16延壽 土耳其自己來 2022/11/18 中時 楊幼蘭
土耳其最大國防公司阿塞爾桑(Aselsan)第一款AESA雷達專案將可把部分F-16的飛行時間延長一半,長達12,000小時。
回應
呵呵,舔狗蘭,為什麽土狗不去買共匪的奸16,奸10,梟龍?就是因為知道太爛了。
看起來土耳其得罪閣下不輕啊!還硬扯對岸?!
相關新聞
巴媒:北約國家土耳其要入局梟龍4研發!2022/11/18 (回應:土耳其經常毀約,我們要多長個心眼。土耳其目的是偷技術,中國火箭炮,防空導彈已直接被偷。)
梟龍或殲10C? 土耳其恐「別無選擇」改買大陸戰機 2022/02/20 (回應:笑死人,不要臉替中國報導破鐵爛銅的飛機。梟龍和殲十戰機的確性價比較高多了! 呆娃購F16V單價比F35還貴,被美爸當ATM,呆灣納稅人真可憐!
阿楨
目前,解放軍陸航近年來的裝備發展重心,並不在提高某種型號的單機性能上,而是努力強化資訊化、網路化體系作戰能力的建設。直-10投入戰鬥時,會有直-19利用桅頂毫米波雷達進行偵察,結合無人機臨空監控、照射瞄準或中繼,還能得到專用電子干擾直升機的支援和預警指揮直升機的指揮,其作戰效力將遠遠高於一架豪華頂配版武直的單打獨鬥。體系的作用在俄烏戰場上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說解放軍陸航的思路是相當正確的!
回應
這可能不是頂配!因為我覺得我們自用的武直十可能跟殲20雙座一樣可以指揮金鵰無人攻擊直昇機在高烈度戰埸上作戰.
中國現在把目標放在無人機。看俄烏戰。中國的眼光遠大
爲了面子,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對外人更好。
顧客多付款買頂配版,就是這麽一回事而已!商業決定。
買別人的軍火一般都是一步到位買最好的,因為跨國軍火貿易受到太多因素影響,升級起來也不方便。自家用就是實用為主,根據使用需求可以自行改裝升級
出口的產品給國內的好,例如醬油國內有漆加劑國外沒有,中藥材出口日本等國家是上品國內民眾用的是劣品。中國人民萬歲!
你出過國沒? 我在沙特超市里全是中國造的, 品質一般, 價格貴的要死 , 都是些在國內我看不上的東西 , 而且都是歐盟標準 .
紐約也是,一個做超市的廣東朋友來考察一下後講,全部都是大陸三無產品居多。
安安靜靜呆在井裡就好,不要說話,一說話就丟人
又再吹牛逼沒實戰
五大國的氫彈也都沒實戰過.
別著急,島上那麼多靶車,夠武直十慢慢敲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DTA1g3Vls
阿楨
武直十出口巴基斯坦?不知道解放軍能不能裝備!
巴基斯坦陸軍將於2023年裝備中國武直-10MP型武裝直升機,意味著自2015年開始的巴基斯坦陸航武裝直升機換代計畫,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多次反復以後,中國武直-10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自從10年前武直-10部隊以後,就一直在不斷升級進化。2018年推出了改進型外貿版直-10ME-01型,增加了航炮擴展彈艙使炮彈增加3倍,還增加了防沙塵進氣道、紅外抑制型上彎排氣管,再加上座艙和發動機艙附加裝甲板,也被解放軍陸航採用成為國內自用版的標準裝備。2021年,進一步改進推出直-10ME-02,進一步升級火控和自衛電子防禦系統,成為了世界中型武直的天花板!其配置已遠超出同噸位的歐洲虎式,甚至超出了比它大不少的美國AH-1Z,至於T-129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直-10ME-02加裝了毫米波桅頂相控陣雷達,源于武直-19的毫米波桅頂雷達,探測距離20公里,比採用機械掃描的美國長弓更遠,解析度和多目標處理能力更高!其次,顛覆了以往的無源被動自衛防禦系統,採用了全新的有源,這套堪稱豪華的自衛防禦系統,筆者只在美軍部分執行高風險任務的特種作戰直升機上見過,而且還不像02那樣如此齊全完備!
一般直升機的無源被動自衛防禦系統分為光電/雷達自衛系統,分別對紅外制導導彈和雷達制導導彈進行防禦。而直-10ME-02的有源系統分為三部分,一是綜合主動鐳射干擾機(DIRCM)系統安裝在短翼兩端上方的流線形夾艙中,整合了鐳射告警和主動鐳射干擾機的功能, 360度旋轉的球形光電轉塔,發射雷射光束“照瞎”導彈的導引頭,使其失效。二是有源主動雷達干擾機(ESM),位於機身下方佈置的四個固態平板天線和相控陣,通過探測、接收敵方的雷達信號,生成相應的假信號,對敵方雷達進行干擾。即便是已經發射的雷達制導導彈,也可干擾使其失去有效鎖定,讓其最終失的。第三是有源導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目前無源被動告警的紫外線的光電探頭,作用距離近,受天氣和環境因素影響。而02的有源MAWS統採用四部固態雷達陣面,目前中國相控陣雷達技術“白菜化”,將有9塊相控陣磚板,可謂奢華之極!
阿楨
美媒:中國航母加裝新型防禦系統,可發現隱身導彈 2022-10-02
最近,央視報導中中,遼寧號航母艦島前方出現了一套能夠360度旋轉的神秘光學設備。美國軍事網站《戰區》認為,這應是一套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雖然機載IRST系統也能夠進行旋轉,但無法進行360度的環向探測。“遼寧”號航母上安裝的多台艦載IRST系統,或者是依靠多艘護航艦上的多台艦載IRST聯網,就可以通過三角測算算出來襲目標的定位資料。對掠海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在8000米以上,對巡航導彈的探測距離為20000米以上,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則在30000米以上。可以追蹤不低於30批,並向指控系統提供10批來襲目標的資訊,具備強大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美軍正在裝備大量的隱身導彈,比如AGM-158C隱身反艦巡航導彈就被美國海軍視為未來針對中國海軍水面艦隊的重要武器。但是,這些隱身巡航導彈主要是採用隱身外形設計以及少量隱身塗料來規避常規艦載雷達和探測系統的追蹤,在艦載IRST系統面前,其隱身效果將會被大大削弱。 AGM-158C為0.95馬赫左右,如果沒有隱身性能加持,那麼1130近防炮就可以對其展開攔截。8000米的距離意味著紅旗-10/1130近防炮可對AGM-158C進行2-3次的攔截。
現在五代戰機的頭盔顯示器和機載分散式孔徑系統,已擁有360度的環向視野。而水面戰艦的體積比戰鬥機更大,如果兩者的資訊溝通程度能夠進一步提升,那麼戰艦可以直接為戰鬥機提供火控資料,戰機也可以直接為戰艦提供火控諸元。
印媒:中國光學系統能探測300公里外的隱身飛機 2022-09-22
中國殲-20的IRST能發現150公里外的B-2轟炸機的紅外信號,可在110公里外發現F-22,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IRST。新型光學系統可以在近300公里外探測。
阿楨
中共戰力8優勢 國防部提犯台8劇本 2022/04/28 中國時報
根據國防部最新送抵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在比較兩岸軍力裝備優劣情勢,坦言包括中共地面部隊打擊火力較佳,中共水面艦制海戰力超越國軍,中共戰機制空作戰稍占優勢,及中共潛艦戰力大幅超越國軍等8大優勢。報告指出,國軍持續建立立即作戰能力因應威脅。
中共目前各型艦船接近900艘,持續建造航空母艦、055型、052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潛艦及登陸艦數量,強化遠海、水下及兩棲登陸作戰能力。
共軍新型戰機已配賦相位陣列雷達且飛彈射程最遠120公里,優於我戰機的112公里,具制空及數量優勢。
儘管我方E2T/K預警機性能優於共軍(楨:? ),但台海空域狹小、我預警機數量有限,整體空中制電磁能力優於我軍。
中共8種對台可能行動。包括認知作戰、灰色地帶威脅、聯合軍事威懾、聯合封鎖、奪占外、離島、斬首作戰、聯合火力打擊、全面進犯等。關鍵在於優先奪取制電磁權、制空權、制海權三權,續以統合運用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及三軍戰力,對台行大規模三棲進犯,併用信息化作戰、癱瘓打擊、抗擊外軍、打擊東部防禦、聯合空機降突擊及登島作戰等多重手段,力求速戰速決,瓦解本島防衛體系。
回應
那台灣還剩什麼有優勢的?
草螟弄雞公,醜中仇中,把台灣變成烏克蘭
大陸最新型預警機「空警500」 對決 台灣E-2K 2015-03-25 中央社記者胡立宗
大陸空警500航程5700公里,滯空時間8小時,監控範圍為470公里,指揮調度對象達100個。結構雖小,但圓盤狀雷達罩內藏3組相控陣列雷達,整體性能卻與空警2000相當。
台灣E-2T/K有6架,其AN/APS-145機械掃描雷達範圍250公里,可追蹤2000個目標,並指揮調度其中40個目標,滯空約5小時。
空警500和E2D鷹眼,誰是地表最強預警機?專家:我們領先美國一代 2021-08-16
空警-500的雷達更加先進,在國際上首次採用全數字陣列雷達技術,通過「小平台、大預警」,探測能力、跟蹤目標的數量、情報處理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大幅提升。
儘管美國的E-737和E-2D等最新型預警機也號稱採用了數位技術的主動相控陣,但都是在信號處理方面採用數位技術,而在信號的生成、發射和掃描等方面仍採用傳統舊式的模擬器件(APY9採用了電子掃描+機械旋轉的混合模式),這就造成雷達天線重量偏大、線纜連接非常複雜、功能的可重構性能較低,而且雷達信號的損耗難以克服,降低了全系統的探測性能。
阿楨
印度飆風戰機對抗殲20反隱形光學系統 遭鳥擊後發現是塑膠模型 2022/01/16 中時
據《新浪網》引述法國媒體報導,法軍的一架飆風戰機日前在空中發生鳥擊事故,位於戰機頭部的「前磁區光學系統」(FSO)被鳥撞裂開來,戰機雖受損輕微,但卻露出了飆風戰機的秘密——FSO系統的探頭撞掉後,底下沒有線纜和後臺設備,而是白色的發泡塑膠,亦即安裝在這架飆風戰機上的FSO系統,根本就是模型!
報導說,飆風戰機的前磁區光學系統,是一部性能先進的光電雷達系統,整套系統的前端是2個探測頭(一個紅外通道和一個電視通道),後端則深入到機身頭部、位於座艙顯示機櫃前方。FSO系統可以實施遠端搜索、自動跟蹤、精密測距等,可以在雷達系統不開機、或雷達系統無法截獲(對隱形戰機等低可探測性目標)的情況下,對空中目標實施截獲和跟蹤,是一種可以有效反隱形並提高自身電磁隱蔽性的裝備。
但是,報導指出,現實情況是這套被法國軍方高度重視、也被印度空軍認為可以用來探測中共殲-20隱形戰機的FSO光學系統,卻在鳥擊後露出窘態。其實這種「實物不夠模型來湊」的辦法,也不是法軍獨有,很多國家都曾經搞過,比如前蘇聯紅海軍的「天空衛士」雷達與護衛艦上的5P20K雷達,都因為研發進度跟不上裝艦進度,曾拿水泥板暫時應付過去。有些將淘汰的裝備,在服役末期可能面臨老舊裝備停產或缺乏備品,只能用模型替代,例如中共海軍部分051型驅逐艦,在退役之前因為艦上海鷹一型(HY-1)反艦導彈已經停產,只好把發射箱換成模型,湊合著用到退役。
報導認為,從法國飆風戰機的情況看,很明顯並上述兩種因素,FSO系統並非正在研發的裝備,也不是個淘汰裝備,印度空軍還指望著它來對抗中共的殲-20。現在法國把部分飆風戰機的FSO撤除,可能它本來就是「選配」系統,或是這架遭到鳥擊的飆風可能是不支援FSO系統的早期批次。
不過,報導表示,外界討論中是最普遍的猜測則是法國空軍沒有足夠經費,FSO系統只好「選配」,等於是飆風戰機分別成「土豪版」和「窮逼版」的事情居然出現在法國空軍身上,完全超乎外界意料。
阿楨
F16V外海失聯 去年才合作美國斥資1100億升級換裝 2022/01/11
空軍嘉義基地一架F-16V單座戰機(機號6650)失聯,14點55分由飛行官陳奕駕機起飛執行例行性訓練任務,15點26分於水溪靶場週邊光點消失,空軍已成立應變中心展開搜救行動。根據了解,空軍去年11月18月才舉辦F16V戰機接裝儀式,不料年初就傳出墜機意外。
飛行官陳奕在下午2點55分駕機起飛執行例行性訓練任務,不久後有民眾目擊戰機於鰲鼓溼地北堤西側墜入海面。國防部派遣直升機2架前往搜救中,海巡派一艇執行海面搜救,警察、消防、海委會岸巡人員及嘉義縣救難協會前往岸際搜救。國搜中心也配合國防部指揮,調派海巡艦艇海面搜救,及消防與警察人員岸際搜尋。
根據了解,空軍去年11月8日在嘉義空軍基地舉行接裝典禮,當時是由總統蔡英文親自主持,現場安排了15架空中兵力展演。空軍以「鳳展專案」為代號,耗資約新台幣1100億元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與漢翔,將現有141架F-16A/B升級為F-16V(Block20);改良重點在於換裝雷達,並改裝新式任務電腦、座艙儀表、頭盔瞄準系統、電戰莢艙等,可搭配最新一代的AIM-9X響尾蛇飛彈。
相關新聞
F-16V才剛參與「「大象走路」秀戰力
回應
下次別再秀戰力了 這種飛機展示還可以
阿楨
只要3000萬?蘇75性能資料再次補充 基本配置有套路
迪拜航展2021.11.14-18,俄羅斯聯合飛機公司再次強調了蘇-75基本價只要3000萬美元,比印度光輝輕型戰機4000萬美元還要便宜,這其中顯然是有套路的。
蘇-75的機體長17.37米左右,翼展11.88米左右,比機體長20.1米,翼展14.1米的蘇-57要小一圈。但是比15.4米的F-35要長,翼展則是介於F-35A/B和F-35C之間,整體來說與F-35是接近的。
蘇-75和俄軍方沒關係,是聯合公司自籌資金的專案,瞄準的潛在客戶是中東,北非,拉美,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設計上為了節省成本和時間,大量使用蘇-57的成熟設備,包括發動機的推力是14.5到16噸,與蘇-57使用的117(AL-41F-1)差不多。有源相控陣雷達對空同時跟蹤目標數是30個,同時交戰數是6個,對地是2個。
回應
乞丐版配置裸機價, AESA可能就是3000萬刀
阿楨
2021珠海航展:中電科14所多型世界領先反隱身雷達公佈 2021-09-28
14所在本次航展主要亮點:一是更加體現體系化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二是更加注重體現攻防兼備的能力。觀察-確認-決策-打擊(OODA)作戰全流程,多維度展示攻防兼備的能力。三是更加體現應對新型作戰和新型威脅樣式的能力。
14所在本次航展包括YLC-8E型UHF反隱身戒雷達、SLC-7型L波段、SLC-12型S波段、YLC-12型C波段 (可以舉高到18米,可解決無人機、巡航導彈等超低空目標的探測難題),它們覆蓋UHF、L、S、C等波段,具備全數位化、先進技術體制等四代雷達基本特徵,骨幹型號已經陸續採用氮化鎵技術,具備多方面的技戰術優勢:第一,通過多頻組合、優勢互補。雷達頻段越低(如YLC-8E),反隱身能力越強;頻段越高(如YLC-12),機動能力、跟蹤性能等越好。多頻組合可實現探測威力、探測精度、抗有源干擾、機動能力的最優組合。第二,多頻協同,高效探測。第三,動靜結合、高低搭配。依託YLC-8E和SLC-7的強探測能力,駐守重要區域或敏感方向,發揮SLC-12和YLC-12高機動性的優勢,靈活組合,實現補網、強網、拓網。若與海基、空基、天基雷達協同,融合戰區內多源資訊,可實現立體化的制空及攔截作戰。
相關新聞
中國砸10 兆人民幣發展氮化鎵與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台灣落後中國!
愛國者飛彈屹立不搖的關鍵: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為矽、第二代為砷化鎵,第三代則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尺寸小、高功率,散熱快,低雜訊、低耗電,其實神盾系統的SPY-6相位陣列雷達,在2010年即已先採。早期主動電子相位陣列雷達體積相當龐大,成本極高,但現已普遍用在戰機上,如F-22的AN/APG-77雷達、F-35的APG-81雷達,仍採用砷化鎵元件,美國目前如雷神等電子系統大廠,都開始將氮化鎵應用在相位陣列雷達上。
美國伯克3型驅逐艦氮化鎵雷達vs中國萬噸驅逐艦055砷化鎵 周子定(法輪功新唐人電視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humDPXkgM
氮化鎵讓055驅逐艦擁有當今威力最大的雷達 2016-06-10 騰訊
陸022艦在雷達中「隱形」? 外媒曝:反因此一目了然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 2021-09-27指出,在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星之下,中國的22型匿蹤飛彈快艇不僅無所遁形,更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設計,反而更容易被分析人員辨認。
回應
匿蹤本來就是對雷達,火控雷達看不見,就沒法鎖定和引導飛彈射擊!
阿楨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阿楨
超級大黃蜂再遭重擊 未來更無力對抗大陸 2021/08/28 中時
新聞網站「The Drive」25日報導,在成本、作業時程和實際表現的考量下,美海軍已取消在F/A-18E/F配備適型油箱(CFT)的計畫;該設備是F/A-18E/F第3批次(Block 3)的關鍵能力之一,能讓其航程增加約120海裡(約222公里),以對抗中國等對手的長程反艦武器。波音強調,芬蘭、加拿大等潛在出口客戶仍能採購F/A-18E/F。
相關新聞
不想再買超級大黃蜂 美海軍:對付不了中俄
超級大黃蜂賣不出去 印度想拿來對付大陸
回應
殲15推力非常大、推重比高,能短場起飛。F-18推力低、機翼小、必需靠彈射器,印度航母沒有彈射!
F-18雷達電戰系統沒比殲15先進,是美不肯再買F-18主因!呆完笑ㄟ以為裝備AESA雷達的F-16V天下無敵,卻不知大陸早在十幾年前就換裝AESA,甚至外銷廉價JF-17都裝!更可笑是呆完笑ㄟ以為大陸戰機非用台積電代工的消費電子用晶片,卻不知軍用、太空用、超級電腦用晶片完全不同!以AESA來說,需微波高頻晶片,台灣沒能力生產,大陸是最大生產國!
英航母上的F35B戰力 將被以色列F35吊打 2021-08-25 軍迷圈
F-35I是專為以色列定制的,還計畫增加外部油箱,能打擊2500公里外的伊朗。由於F-35最初並未設計用於掛載額外的副油箱,可能導致的機體疲勞。
以還可以使用F-35上高度機密的任務控制系統和軟體,使用以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以一直很喜歡將自己的航空電子設備與外國戰機進行融合。此外F-35I內部燃料容量也更大,達到了8380公斤。
儘管F-35B在發動機、雷達、速度和航空電子設備方面遠遠優於AV-8B(英國鷂式),但與F-35A和F-35C(艦載型)相比,整體性能上仍然落後。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F-35只能在其內部武器艙內攜帶4枚導彈,日本希望通過融合F-22和F-35技術,將耗資480億美元開發雙引擎F-3能帶6枚,和F-35形成高-低互補,將取代空自老舊的F-2和F-15J。原型預計2024年,首架量產2030年,2035年正式服役。
阿楨
屢次秘密現身的F-117在鬼鬼祟祟地做什麼? 2021-08-02 新浪軍事
F-117作為實際上第一款隱身機,有著極為科幻的棱形機身和複雜的幾何外形。也是美軍中少見的首飛不到30年就退役的作戰飛機。然而,自2008年退役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對F-117飛行的目擊報告。
從性能上來說,F-117就不太可能是扮演蘇-57等戰機去進行空戰訓練。F-117通常上被人稱作隱身戰鬥機,可事實上沒有任何空戰能力,嚴格上來說是一款隱身轟炸機。過度追求雷達隱身和紅外能力下,裝備了兩台沒有加力燃燒室的F404發動機,最高速度僅0.9馬赫,比 B-52還慢。還有,F-117機翼的強度並不大,用不到6G的超載去和F-16玩近距離狗鬥未免有些開玩笑。此外, F-117座艙蓋上鍍膜,一個沒有光電探頭,座艙缺乏後向視野並且還是毛玻璃,推重比最大僅0.4的亞音速飛機,實在是不適合偽裝成蘇-57與其他飛機對練。更關鍵的是,美軍已經組建了擁有早期型F-35A的第65侵略者中隊作為假想敵。
結合美軍近幾年開始加緊IRST系統的部署,這種推測或許有著更多的合理性。畢竟如果只是單純的測試雷達能否發現隱身飛機,那麼私人承包商的那些低慢小飛機甚至無人機會更有挑戰性。但是想測試高速飛行的同時滿足雷達紅外雙隱身飛機,那很可能只有F-117可以做到。而這或許也能解釋F-117為何不是高空突入,而是一反常態的進行超低空利用山谷掩護進行飛行,這樣能更好的模擬隱身轟炸機的對地攻擊航線或是隱身巡航導彈的飛行。
AESA與IRST在低可偵測度目標探測追蹤領域的應用 2020-04-15
現代戰機的主動相位陣列(AESA)能在50浬,甚至更遠的距離獲取並追蹤目標。然而,逐漸普及的低可偵測度/匿蹤技術能讓雷達的偵測/追蹤距離大幅減少約三分之一,其他電磁頻段的探測手段又再次受到重視,其中,紅外線搜索暨追蹤((InfraRed Search&Track,IRST)系統以雷達替代方案之姿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阿楨
法國飆風演習大贏俄國Su-35 電戰系統取勝 2021/07/22 中時
一家中東軍事雜誌報導,埃及在上次的內部演習中,法國飆風 (Rafale)的電子作戰系統非常高明,成功干擾使 Su-35「失明」,贏得戰機對抗賽。Su-35引擎推力大、航程遠,機動性能優異,也有不錯的數位化座艙系統。雖然俄國聲稱,Su-35為4代++,然而埃及的演習結果,說明俄航電設備,性能還是與西方水準差一截。
巴基斯坦“梟龍”在土耳其力壓“陣風” 2021-06-21
“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多國聯合空軍演習,梟龍與F-16、米格-29和陣風同台競技。第一階段,梟龍在基本戰術動作、空中編隊、後勤保障等方面,表現優於阿塞拜疆的米格-29和卡塔爾的陣風。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同美關係親疏: 以色列買F35單價1億,日本2億,卡達買F15一架都3億 2017-06-30
中東和亞洲買美武器時價格都會上漲很多,因為很難買到美外的武器,而買美國武器也是為了尋求變相的保護。
F-35戰機專案失敗 美空軍終於認了 2021/02/24 中時
F-35除了為空軍開發F-35A,為海軍陸戰隊研製了能垂直/短場起降的F-35B,也為海軍打造了F-35C。而這複雜性推升了成本,繼而造成延遲,為設計增添更多複雜性,連帶再推升成本,結果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下去。
阿楨
梟龍軍演擊敗飆風攪動中印巴情勢 印度憂中巴已獲飆風戰機參數 2021/07/02 中時
日前在土耳其舉行的「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Anatolian Eagle-2021)聯合演習中,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出乎外界意料地以總成績6:2擊敗了卡達的飆風戰機,這使得長期與巴國有領土爭議並多次發生軍事衝突的印度極為擔憂。印度空軍認為,巴國空軍飛行長期以來使用性能優異的F-16戰機,飛行員實戰經驗與技術亦不落人後,如果再獲得飆風戰機的技術參數,未來若再次發生印巴因喀什米爾糾紛而爆發空戰,印度空軍無疑將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
印度以平均單價2.45億美元(含配套的相關機載武器裝備)引進法製飆風戰鬥機,並對外宣稱能改變中印與印巴邊界的空中形勢,但這次的表現不如預期,可能是超視距攻擊的能力未能發揮,最後在近距格鬥中落敗,這對其他戰機在應對飆風時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本次演習自6月21日舉行至7月2日,地點於土耳其科尼亞(Konya)的第3主要噴射機基地(3rd Main Jet Base),除了本土土耳其空軍的F-16、KC-135和E-7A等多型戰機外,還有北約E-3A空中預警機、卡達空軍飆風、亞塞拜然空軍MIG-29和SU-25,以及巴基斯坦空軍JF-17雷電戰機,此外還有包括日本在內近20個國家派出觀察員參與。
阿楨
71架戰鷹飛過天安門廣場 向党、祖國和人民致敬
2021年7月1日上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71架飛行編隊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通場而過。15架殲20戰鬥機三梯隊,71字樣由10架殲10組成,殲10C今年換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0C公開亮相作戰部隊,這標誌著殲10已經正式進入了100%國產化狀態。
圍繞彈射座椅的算計:英國也想卡中國“脖子”? 2021-06-30 軍迷圈
阿根廷採購12架梟龍3的傳聞了,總價6億美元,將裝備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型的RD-93MA或中國國產WS-13E發動機,中國國產彈射椅。
梟龍3是目前國際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戰鬥機。有人說目前像F/A-18E/F、蘇-30SM也已降到5000-6000萬,但這是裸機價格。與梟龍包含配套的武器、備件、維修服務,甚至還附送生產線的打包式銷售完全沒有可比性。實際上,西方戰鬥機如果全套打包售賣,單價往往十分驚人。比如瑞典“鷹獅” 出口巴西時單價已超1億。而且與梟龍之前出口尼日利亞、緬甸時由巴基斯坦航空工業綜合體負責不同,這次是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
前不久阿根廷甚至還放話說,如果梟龍3不降價,就要購買印度LCA。其實這只是一種非常拙劣的砍價技巧,LCA不單價格更貴(採購價6000萬)、性能遠不如梟龍3,它使用的彈射座椅,同韓國FA-50出自剛剛卡阿根廷脖子的英國馬丁貝克!
阿楨
空軍在西北實兵對抗影像曝光 殲11D可能已重生 2020-12-04 新浪軍事
殲-11D具有與殲-16類似的先進機身結構,裝備有先進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PL-10和PL-15新一代空對空導彈、改進型電子戰系統、新型座艙、WS-10發動機。但殲-11D在設計上更偏向空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傾斜安裝方式與殲-16完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機鼻結構和根部斜切雷達罩。
最後很可能是雙座佈局先天具有的優秀多工能力和遠航作戰能力,最終中國空軍選擇投產殲-16並從俄進口一批24架蘇-35SK來滿足急迫需求,殲-11D於是止步於原型機階段。這個決定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空軍向攻防兼備空中力量的轉型,對純空優戰機需求有所降低。
不過現在殲-11D很可能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那就是具有淺灰色雷達罩的殲-11B單座機的最新改進型——殲-11BG。從該機翼尖老式掛架可以看出,殲-11BG在改進上並沒有殲-11D那麼激進,升級重點放在相控陣雷達和WS-10改進型發動機上,適度升級策略也使該機的製造成本大幅低於殲-11D。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4/doc-iiznezxs5148895.shtml
阿楨
官媒再度曝光解放軍蘇35戰機 光芒為何全被殲16搶走 2020-11-28 新浪軍事
原因非常明顯,儘管蘇-35航電已大幅精進,但還是比不上國產殲-16,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頭盔顯示器。無論在航電先進程度、國產武器發射能力、體系配合作戰上,殲-16都完勝蘇-35,於是該機產能爆發批量裝備部隊的過程,也就變成了蘇-35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
難怪俄媒最近老調重彈什麼中國打算採購第二批蘇-35了,俄戰鬥機對中國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回應
可以試買一點su57,打猴子白象用
這麼多死腦殘軍盲……無論現在的117S還是未來的產品30,這才是中國夢寐以求的神器!
印媒:印軍為何要警惕運20? 使用WS-20發動機載重將提高20% 2020-11-28 新浪軍事
運-20航程為7500公里,最大載重量為55噸,但W-20發動機能讓載重提高到66噸——以前58噸重的99A坦克必須要通過拆卸一些部件才能運輸。
太行發動機最新改型裝備殲16 尾噴管有明顯變化 2020-11-28 新浪軍事
近日網路照片顯示,新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一種最新型已裝備國殲-11B和殲-16,該發動機最醒目的識別特徵就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尾噴管,具有更長的收斂-擴張段(可能受到俄羅斯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影響),在外形更接近GE F100發動機的尾噴管。
印媒:蘇30為何總被F16擊敗?看看印巴空戰吧
據印媒《歐亞時報》報導,美國F-16已多次超過包括蘇-30在內的蘇制戰機。無論是在競高加索納卡、印巴南亞,還是在資源豐富的南海。
雙引擎蘇-30雖是4++代戰機,但F-16V搭載了相控陣雷達(AESA),同時還升級了電腦和駕駛艙。
回應
輕型的F16能改雷達,重型的蘇30當然能裝探測更遠,威力更大的相控陣雷達,老美為推銷胡說八道糟蹋俄國戰機,小編跟著胡說八道
你要知道兩國的雷達技術差距有多大。蘇30的雷達,旁瓣大,抗干擾能力差,這就意味著,F16電子對抗蘇30就瞎了。這些都是俄式雷達的老大難問題
阿楨
殲10C戰鬥力比殲10A強多少:以4敵24依然擋住了 2020-11-23 新浪軍事
近日軍媒報導了金頭盔飛行員李勇曾經率領4架殲10C戰鬥機抵禦住24架殲10A大機群的進攻。
殲-10C最大改進之處有兩點,第一是進氣口,第二是航電。
殲-10C的新型無附面層隔道進氣口除了簡化結構和降低重量優點外,就是消除了殲-10A矩形可調進氣口上的六根除顫小鬍子,結合殲-10C的金屬鍍膜座艙蓋和風擋、機身表面的吸波補丁,以及進氣道內部的吸波塗層之後,使殲-10C的迎頭雷達截面積比殲-10A至少降低15%。
與殲-10A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殲-10C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探測距離遠、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並且同時跟蹤的目標數量更多,探測精度也更高。
殲-10C在航電上的另一重大升級就是先進資料鏈,實現了接收殲-20傳來的目標資料實施“A射B導”式的攻擊。
所以在與24架殲-10A的空戰對抗中,在迎頭隱身、火控雷達和資料鏈上全面占優的殲-10C即便只有4架,也能依靠先敵發現贏得先機。甚至4架殲-10C還可以分成兩個雙機編隊,一個編隊開啟雷達在明另一個電磁靜默在暗,互相之間通過資料鏈共用目標資訊,對殲-10A機群發起夾擊,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擊敗對方。
殲-10為什麼不使用保形油箱? 2020.11.23 新浪軍事
回應
殲-10是本土防禦的空優型戰鬥機,保形油箱是不能在空中投放的,安裝了保形油箱的飛機由於氣動和重量等方面的原因,空戰機動性能將會大大下降,通常只能執行對面攻擊任務。
阿楨
為何拖曳聲呐也很難發現後方的敵艦?2020-10-12
第一。聲呐的陣元本身沒有分辨聲音方向的能力,所以一般的艦艏/艇艏聲呐才會用大量聲呐陣元組成球形的或圓柱形的聲呐陣列,相控陣雷達一樣,在一個聲音來源方向上的聲呐陣元越多,其接收聲音的能力也就越強。
以美軍的AN/SQR-19拖曳聲呐陣列為例,其外觀類似於蚯蚓:浮標——減震模組——水聽器陣列——降噪模組——減震模組——電纜——船。只有中間才有水聽器組成的聲呐陣列,頭尾幾乎完全沒有收音能力。如果不改變拖曳方式很難在艦艇行駛方向的正後方有多好的表現。
另外一些國家的拖曳聲呐外形類似於一個浮標,可以覆蓋360°,不過較難以收放,所以常見於水面艦艇而少見於潛艇。
回應
現代新型潛艇兩側都有聲呐,平時巡邏走Z字型就可以防對方潛艇跟蹤。
每秒36千米|科學家給出聲速極限 2020-10-12 中國科學報
自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以來,任何一種波——無論電磁波還是引力波,在真空中傳播的宇宙速度極限已為人所知。
但是,聲音在固體或液體中移動的最大速度近日才首次被計算出來——約為每秒36千米,僅為真空中光速的1/8000。
不要再迷信相控陣雷達了 我們其實已有了更好的選擇 2020-10-12 兵工科技
機載相控陣雷達儘管有掃描速度快、多目標能力強以及同時多功能的優點,但仍需佔用機內空間,不僅影響了飛機的氣動和隱身,也限制了電子設備的性能。
為此,人們提出“共形陣”設想,把雷達天線和飛機的外蒙皮結合起來,優點有二,一是不引入附加的空氣阻力,二是增加了天線可用口徑,探測距離可以至少延伸一倍以上。
之後則是智慧陣,即不局限于只把雷達天線集成在蒙皮之上,而是會接入光導纖維和各種感測器,使蒙皮起傳感、通信、電子戰、防冰等功能,戰鬥機將具有“電子變色龍”特點,能將機體的信號特徵淹沒在地物回波之中,被評論“未來30年世界航空電子技術發展的巔峰”。
回應
不管是共形陣還是智慧陣,雷達還是相控陣,只是佈置方式和資料處理方式不同。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0-12/doc-iivhvpwz1537253.shtml
阿楨
殲20升力係數世界第一 氣動佈局先進程度超乎想像 2020-08-24 兵工科技
2020年7月15日,第21屆中國專利獎評審結果,殲20“升力體邊條翼鴨式佈局”榮獲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
殲20採用了基於渦流控制技術的升力體機身、鴨翼、邊條、機翼、後機身邊條、外傾雙腹鰭和外傾全動雙垂尾的一體化非常規氣動佈局,其控制和受控渦流至少包含機頭鰭角渦流、進氣道鰭角渦流、鴨翼渦流、邊條渦流和機翼前緣渦襟翼渦流等——複雜多渦系的互相耦合,若設計水準高,控制得當,將產生巨大的升力收益和減阻效果(顯著超過使用升力體機身、邊條翼、鴨翼三者中一種或兩種時)!其升力係數不小於2.1-2.2,世界第一。而在同等設計水準時,鴨式佈局的阻力係數比常規佈局小10%左右,同時殲20機身長細比較大,截面積較小,也利於減阻。常規佈局的F22公開升力係數為約1.7,超聲速巡航零升阻力係數約0.035,殲20的升力、阻力係數明顯優於F22。
殲-20空重15-16噸為何這麼輕
因殲20研製年代較晚,可利用新建的世界最大的8萬噸級模鍛壓機,還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液態金屬(特別是鈦合金等材料)電磁約束成形技術,金屬超塑成形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等。
行家看飛行表演,殲-20的表現要比F-22更好
殲20通常會連續進行三次小半徑穩定盤旋,半徑逐次減小,第三次約150米,4秒完成半圈180度盤旋,飛行速度0.35馬赫120米/秒,超載近9.5g:遠超暫態盤旋角速度勉強達30度左右的三代、三代半飛機。F22借助推力向量也可完成,但會明顯地掉高度、掉速度。
殲20還在機動過程中,進行了多次主、側彈倉的同時開、閉,展示了中遠端的PL15和中近程的PL10空空導彈。此時,該機的速度、高度基本不變。而在F22會有明顯的高度和速度損失。
殲20表演結束時,均拉70度以上迎角高速爬升,其平均爬升率超過500米/秒,F22最大爬升率在300-400米/秒,其常規佈局大迎角升阻特性不夠好,僅靠發動機增速不夠。
回應
相對於啟動外形,我更看重殲20的數字陣列有源相控陣雷達(DAR),比F35和F22的有源相控陣(AESA)還要先進半代,空警500在2014年是世界首款DAR飛機,055大驅也是世界首款DAR戰艦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8-24/doc-iivhuipp0347548.shtml
相關新聞
美媒《軍事觀察》F22多項能力不及殲20:包括可以使用雷達制導的遠端空對空導彈、頭盔顯示器、更新的電腦、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和許多其他速度/機動性關鍵功能。
阿楨
印度軍隊野戰防空實力如何:裝備十分落後戰力低下 2020/07/31 兵工科技
印度陸軍防空兵團擁有3個獨立防空旅,45個防空團,裝備有薩姆-6、薩姆-7、薩姆-8、薩姆-13、伊格拉及山貓等型防空導彈和L-70、ZU-23-2及ZU-23-4等型高炮。從規模數量來看,編制規模很大,但從裝備來說,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及以前的老式裝備唱主角,性能都比較落後,且欠缺類似“道爾”的中低空自行式防空導彈系統。
印度防空另一勁旅——印度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共裝備有25個S-125防空導彈中隊、6個薩姆-8 9K33中隊、與以色列合作開發的巴拉克-8阿卡什中隊及1個SPYDER獨立分隊。
與遲遲難以大規模列裝的巴拉克-8一樣,SPYDER的問題也是裝備太少只1個中隊,技術能力再突出,也難以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7-31/doc-iivhuipn6070328.shtml
外媒:美軍顧忌中國反導系統 特別提到HQ-19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陸軍識別》網站報導,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20年7月28日發佈的報告,俄中正在發展能力越來越強、數量越來越多的導彈防禦系統,並在與美國競爭時將這些反導系統納入其防禦戰略。
HQ-19是HQ-9的升級版,HQ-9是一種中遠端、主動雷達制導地空導彈。HQ-19能夠在低地球軌道的低端對抗彈道導彈和衛星(ASAT),這相當於美國的“薩德”系統,可以攔截射程在約1000至30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有能力對抗射程在30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
阿楨
改變現狀 印度和陸拚了 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 2020/07/31 中時
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和《南華早報》2020/07/30,印度在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這可能改變3,488公里「實際控制線」(LAC)的現狀,並使印度已吃緊的軍費更拮据。
雖然印度是全球第3大軍費支出國,但三軍裝備的卻大都是過時的武器,軍費中約有60%都用在支付130萬印軍的薪資,剩下來的則用來付以往的軍購費用。
回應
印度人一貫的做法,虛張聲勢,自吹自擂。中印邊界那鬼地方,印度擺了大量的兵力,純屬人海戰術。後勤補給困難,武器萬國牌,本來彈藥儲備就只有幾個星期的,到時候還得進口。臨時抱佛腳,緊急進口俄國法國武器,剛來了五架法國狂風,就號稱是Game Changer,說連大陸的殲20都遠遠不如。真打起來,這幾萬人都會被包餃子了。反觀中國大陸,基礎設施勝過印度,多層防禦支援體系。武器遠勝印度。解放軍靠的是機動性,後勤優良,武器的全面性遠超印度:火力的射程、精確度、多層次的情報支援。後面依託的是中國完整先進的國防工業和龐大的經濟力。
外媒:印度陣風對巴軍威脅極大 梟龍最容易受攻擊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歐洲時報》報導,最近抵達的法國“陣風”戰鬥機給印度空軍的實力帶來了巨大提升。該機裝有超視距的“流星”空對空導彈,號稱是亞洲最強大的戰機。流星射程為120公里,優於巴基斯坦的F-16戰機AIM-120C-5的100公里。
回應
梟龍3相控雷達加PL-15,陣風未必是它的對手!
陣風的全球銷量,客戶們是在用腳來投票的呀!別說什麼梟龍,殲十還沒人買之類的話,中國戰機外銷是牽扯到購買國與某些大國之間的政治關係的。
印度買的法國陣風為何出口情況不佳 美媒:質次價高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美國防務媒體《軍事觀察》網站報導,由於陣風體積小,並且許多技術都受到限制,不僅在技術上落後F-35一代,而且價格還更高,每架售價2.4-2.6億美元,這導致了出口不佳。
阿楨
增推1噸的"梟龍之心" 還能是"窮人版隱身戰機"的選擇
據aviaport.ru網站2020-07-08報導,由克裡莫夫研發的RD-33渦扇發動機最新改進型RD-93MA,將在年底完成測試。
相比梟龍使用的RD-93,梟龍3的RD-93MA把最大加力推力從81.4千牛提升到了91.2千牛(約9.3噸)。當然,這並不是RD-33家族第一次達到這個指標,早在2001年的米格-29OVT上的RD-133最大加力推力就與之完全一致,難免要在壽命等方面有所犧牲。
RD-33並沒有像AL-31F系列那樣產生脫胎換骨的大改型,不過米格-29K/KUB的RD-33MK通過結構優化設計,採用先進複材冷卻葉片等技術後,在最大加力推力增加到86.3千牛的同時,總壽命從2000小時增加到4000小時。
相關新聞
外媒:俄已按中國要求升級RD93航發 將裝備梟龍3戰機
回應
又是發動機,發動機就快趕上國足了。
殲-31鶻鷹艦載機新心臟 渦扇WS -19黃山發動機曝光 2018/10/21 旺報
目前正參與瀋陽飛機工業第五代戰機研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5總設計師孫聰近日前往中國航發貴陽所調研,和相關人員討論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目前FC-31使用是RD-33MK,後來雖換裝從RD-33改良自製渦扇-13但推重比僅9推力僅10噸。而渦扇-19推重比達11,推力如能達12噸,相比美國F-35的F-135單發21噸推力33噸最大起飛重量,24噸推力至少35噸的起飛重量,可讓FC-31達到1500公里作戰半徑,就算攜帶4枚反艦飛彈和6枚空對空飛彈,仍有800公里作戰半徑,再配合射程達到400公里的反艦飛彈,FC-31的打擊範圍能達到1200公里左右,足以保證航母優勢。
2021年首飛!陸快馬加鞭研製新一代航母艦載機 2020/07/01 中時
據《大眾機械》網與《富比士》雜誌6月30日報導,愈來愈多跡象顯示,俗稱殲-31的升級版FC-31「鶻鷹」戰機2021年可望首飛。
中國航空研究院6月29日透露研製新戰機專案的團隊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已恢復工作,好確保新一代戰機在2021年如期首飛,這款新戰機很可能是由FC-31發展來的航母艦載機。
解放軍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廠打造第三艘航母,可望在2020年代下水並服役,較先進的艦載機將大幅提升它的戰力。
阿楨
同為鴨翼佈局的三代機,為何鷹獅在全球大賣,殲10卻無人問津? 2020-05-05 新浪網
JAS-39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寵兒,捷克、南非、巴西等國都購買了這種飛機。外銷版本的殲-10C只4000萬美元,即使加上附屬設施和彈藥的費用,這個價格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而巴西購買JAS-39時,用54億美元購買了36架,雖然包括了配套部件。
殲-10C的性能和JAS-39鷹獅比起來,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殲-10C還可以搭配中國的新型遠端空對空導彈霹靂-15射程在150公里以上。
其實,軍售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交易,這涉及交易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而美國主導的當今國際外交體系,必然容不得中國對外出口武器。而少數和中國有著軍售合作的國家,不是買不起就是不需要,令殲-10C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裝備一種飛機,意味著維護保障體系要隨之改變,購買鷹獅,實際上就可以套用美制飛機的維護體系。
回應
武器銷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緣政治,武器性能反倒是次要的。
說明中國的勢力圈還沒覆蓋到那兒,買武器,是可解讀為另一種形勢的結盟。
慢慢地進行滲透,中國畢竟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
阿楨
殲-10戰機為何難現當年殲-7大賣的場景?
殲-7是中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蘇聯援助的米格-21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從1965年首飛到2006年關閉生產線,生產了4000餘架,向30多個國家出口了500多架
當年殲-7戰鬥機的熱賣是有幾個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自身性價比高,上世紀80年代出口時200萬美元不到一架。考慮到蘇聯已停產了米格-21,而米格-23價格貴性能也沒有根本性的提升。更新一代的米格-29、蘇-27之類的,連蘇聯自己都還沒用上。因此,在殲-7大賣的上世紀80年代,正好處在了一個“空檔期”。
而殲-10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殲-10作為一種第三代或者說三代半輕型/中型戰鬥機,面臨的競爭對手是F-16、F-18、米格-29、陣風、JAS-39等諸多產品,再加上市面上的F-16很多是二手飛機,而米格-29的價格同樣也壓得比較低,這就讓殲-10的價格優勢無從體現。
另外,殲-7的原型參與過多次戰爭和地區衝突,實戰經驗豐富;而殲-10則還沒有實戰經歷,與競爭對手相比,也是一個很大的劣勢。
泰國擬為鷹獅換相控陣雷達後再戰殲10 但還是打不贏 2020-05-05 新浪軍事
4月29日,瑞典薩博宣佈已完成PS-05/A Mk4雷達測試,是專門為鷹獅C/D型設計的,可在不對機體、內部管線進行修改僅需3小時就能換裝,泰國已表示要換裝,尤其是在去年見識了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優越性能後。
鷹獅是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輕型戰機,而殲10C則是大推力,在載彈量、航程方面有較大差距,並且殲10C能夠容納更多尺寸的雷達,並且殲10C還擁有IRST紅外光電搜索裝置、JHMCS頭盔顯示系統,探測、攻擊方式具備更高的靈活性。
阿楨
蘇35罩門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壓著打 2019/02/13 中時電子報
俄羅斯蘇-35戰機有最強「側衛」(Flanker)「超級側衛」,是蘇霍伊(Sukhoi)蘇-27家族中最強大的改良機型。俄國提及蘇-35時,都會大讚它所攜帶的雪豹-E被動掃描雷達,以及AL-41發動機。 然而,據新浪軍事報導,軍事評論人士透露,北京向俄方採購的24架蘇-35全部到位後,雖然解放軍空軍接收單位對引進的新戰機讚不絕口,但在實戰演練中,蘇-35卻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
蘇-35一度被稱為4代半戰機,「雪豹-E」雷達(Irbis-E)意外成了它的罩門,以致與殲-16和殲-10C實戰演練時落居劣勢。「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藉由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方位,但是無法快速測量距離,需要經過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資料。相對的,主動雷達靠本身發射的電磁波,能快速探測目標,並精準定位,在時間上搶占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在戰場上,能利用雷達的優勢,快速鎖定機動性超強的蘇-35,繼而致勝。分析指出,長久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不過,戰機性能並非完全由發動機決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在戰機雷達的研製上獲得超乎許多人預期的成果,使解放軍戰機的戰力飆升。
根據中國電科旗下14所,38所與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列。俄在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電子掃描雷達,而解放軍已經在4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型主動電掃雷達。
相關新聞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阿楨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 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2020-03-16 新浪軍事
俄媒稱,中國克服了對俄羅斯發動機的依賴。在此前,AL-31F是中國能夠裝配的最好的發動機,渦扇-10改變了局面,已安裝在殲-10、殲-16以及殲-11等戰機上。
另外運-20的發動機,中國有D-30的替代版本渦扇-18,以及指配版本渦扇-20。
一直以來,中國航空工業深知在航發領域的短板,因此在該領域也是傾注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2016年,中國啟動了航空發動機和燃起輪機的專項3000億人民幣的研發資金。正是這樣的投入和科學家工程師們不懈努力,讓中國在該領域一路狂飆,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
美國人一直在用各種動作干擾中國人挽救頻臨破產的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發動機生產商,導致數度要完成的合作最終被放棄。美國人推測中國將會從馬達西奇獲得先進發動機的技術,但是俄認為,這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判斷,馬達西奇繼承的蘇聯遺產在過去數十年幾乎沒有進步,缺乏創新,在坐吃山空。
當然,不是說馬達西奇對中國沒有吸引力,畢竟這家企業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積累,放在十年前,馬達西奇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寶藏。但現在,中國人收購馬達西奇更像是一個禮節,收購方並非中國航發旗下的公司,而是一家民營企業,這顯示了中國收購這家公司並不是那麼迫切。
最重要的是,中國自己在航發領域的進步顯示了馬達西奇的吸引力大不如前,除了渦扇-10的成功,渦扇-15、渦扇-18以及渦扇-20,中國商發也有新的更加先進的發動機研發項目,這些項目對比馬達西奇擁有的技術就可以得知,馬達西奇的落後太多,這家公司唯一有價值的可能只剩下發動機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也是數十年前蘇聯的遺產。
美國人目的不是真的同馬達西奇合作,他們的目的是搞死這家企業,且毀掉蘇聯的遺產。而中國人是要挽救這家企業,然後也可以學習一些歷史經驗。
最終,這起事件中沒有贏家,中國收購失敗,烏克蘭一家企業消亡,而美國人則是花錢讓這家企業消亡的冤大頭。
中國已經對俄羅斯的發動機都沒有了依賴,收購失敗沒有什麼損失。只不過美國人花錢捆綁烏克蘭拒售,本想坑中國,最終他們一起遭了殃。
阿楨
俄軍A-100預警指揮機亮相 使用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 2020-03-08 新浪軍事
A–100和它的前型的A50/A50U預警指揮機安裝了更多的電子天線。
A100機頭駕駛艙上面裝有小型的雷達天線(可能是探測低空目標)、並且機身處也有眾多的“刀片狀”天線,這說明它具備了電子信號截收功能,也就是將敵方的電子、電磁信號截獲以後,進行篩選、儲存在機載大型伺服器的硬碟裡面進行即時破譯、解析,或者回到基地以後再分析!
上面兩張照片的對比,顯示出A100伊爾–476更加先進一些!“玻璃化”顯示設計以數位形式直觀的表現飛行資料和飛行姿態,是數位化電傳飛控的一部分,甚至具備“語音提示功能”…對比於機械儀錶和機械飛控是革命性的!並且使駕駛員更加舒適、輕鬆的駕駛飛機。伊爾476對比于A50伊爾76換裝了新型發動機,據說功率大了25%,航程也提高了1500㎞,這樣一來伊爾476的滯空時間要比伊爾76長出2個小時左右。
從上面的圖片對比可以看出,A100的雷達採用了數位式“有源相控陣雷達”主動天線;而A50U則採用老式的機械式“無源相控陣雷達”天線。
A–100模型,仍然是大型旋轉式天線,但它由兩塊S波段和UHF波段背靠背佈置在一起,是世界上第一型使用雙波段雷達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
空警2000採用是“全固態數位式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就是雷達並不旋轉,雷達罩裡面的三塊數位雷達天線120°佈置,可自行掃描…而A–100不知為何還是採用旋轉掃描。
回應
反映了俄電子技術落後,需要旋轉才能使雙波段雷達都能夠照射目標,另外價格也可以低一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08/doc-iimxxstf7408061.shtml
阿楨
我國新雷達探測範圍達300萬平方公里(印度國土298萬)可防反輻射導彈 2020-03-08 新浪軍事
2019年6月,中國雷達專家劉永坦說,我國已開發出新型地波雷達(HFSWR)雷達/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這款雷達能夠在數百公里的超視距外發現隱形戰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大氣雜訊及電臺干擾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隱形戰機雖能在微波雷達前隱形,但在長波段的高頻地波前卻無所遁形。由於地波的光束太寬,現有的天線難以追蹤,反輻射導彈若要追蹤來源,就需要龐大的天線。而這對尺寸有限的反輻射導彈來說是不可能的。
然而,西方專家認為,這款雷達的波長很長,能偵測到隱形戰機等目標,但解析度低,並缺乏即時目標級的追蹤能力,無法確切鎖定目標位置。即便如此,這款超視距雷達也能為其他類型的反隱身雷達指出目標的大致範圍,以便這些雷達縮小探測範圍,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探測位置,從而極大地提高尋獲目標的機率。眾所周知,我們在珠海航展展出了多款反隱身雷達,對此有先天優勢。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08/doc-iimxxstf7401976.shtml
超視距雷達-維基百科
天波(Skywave)OTH雷達是指從電離層(離地50-1000公里上層大氣的帶電層)反射或折射回地球的無線電波的傳播,由於它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可以用於在洲際距離上超越地平線,它主要使用短波頻段,通常為1.6-30MHz兆赫(187.4-10.0m米)。它使雷達系統能夠發現非常遠的目標,通常長達數千公里。幾個OTH雷達系統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開始部署,用於部分的早期預警雷達系統,但是這些一般都被空中早期預警雷達系統代替了。隨著冷戰結束,精確遠程追蹤的需求不那麼重要,因為可用於海上偵察和禁毒執法,較為便宜的地面雷達重新受到關注,於是OTH雷達最近又恢復使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8%A7%86%E8%B7%9D%E9%9B%B7%E8%BE%BE
阿楨
大陸首款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 研製成功 2017/05/21 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中航工業雷達所(607所)19日在官方微信公布研製出國際首款機載風冷二維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並表示這項研製近期經試飛驗證,取得重大突破。607所是中航集團旗下研製機載雷達設備的主要研究所。
607所指出,「運用高效風冷散熱技術,成功解決了配裝脈衝多普勒雷達戰機不能原位直接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難題,殲10A等機型可直接進行換裝」。
觀察者網分析,這款雷達可能是為參加「梟龍」Block3戰機雷達競標而研製的,將與中電集團14所於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KLJ-07A雷達展開競爭。梟龍戰機是大陸和巴基斯坦合作生產的戰機,巴基斯坦方面稱為JF-17戰機,陸方稱為梟龍或FC-1。
報導表示,1970年代,大部分戰機的雷達都是用風冷。進入90年代後,隨著發熱量大幅度上升,風冷製冷量已經不足,這迫使工程師們開始使用液冷技術。液冷系統相比風冷系統更加複雜和昂貴,但具有更高的製冷效果。不過,由於液冷可能需要更大空間,不一定適用於大陸現有全部戰機。但風冷技術可令飛機較輕,成本較低。
按照中航集團的公布,過去一些使用脈衝多普勒雷達的戰機要換裝相控陣雷達時,應該是不能直接更換,但607所研製的首款風冷機載相控陣雷達解決了有關問題。脈衝多普勒雷達在技術上落後於相控陣雷達,後者可以在同一時間捕捉到更多目標。
阿楨
殲20鼓包或裝有EOTS模組 可160公里外發現敵空中目標 2020-02-22 新浪軍事
無論是偵察機還是戰鬥機,在偵察目標時普遍採用三種管道:對空雷達、雷達信號反向追蹤技術、光電觀瞄系統。而對於以F-22為代表的五代機來說,它們在正面隱身技術上達到了極致水準,對於雷達波的反偵察能力非常出色。因此,傳統的對空雷達和雷達信號反向追蹤技術都很難讓擁有一流隱身技術的五代機暴露。
不過,任何一款戰機的發動機都會排熱,因此會產生無法避免的紅外光學圖像,這就讓光電觀瞄系統有了用武之地。殲-20的鼓包中,很有可能隱藏了遠端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EOTS模組,利用紅外光電圖像分辨敵機的一種偵察設備,可以幫助殲-20在160公里外發現空中目標,並且精准鎖定。
當然,殲-20的這種鼓包設計與其自身的DSI進氣道結構息息相關。小小的鼓包,完全可以替代傳統的隔離通道和進排氣系統,讓戰機機體保持融合性設計特點,進一步凸顯了隱身性能。目前來說,這種鼓包設計僅有中國和美國能夠掌握並應用。
特別是中國,此前包括梟龍、殲-10B/C、殲-31等眾多國產戰機都已經實現了全面應用。這種既保證了隱身性能又預留足夠空間的鼓包,可以讓戰機擁有眾多拓展升級的可能性。因此,這樣一個十分突兀的鼓包,其內部很有可能安裝了類似於預警機的探測雷達。
儘管殲-20的主雷達系統參數一直沒有公佈,但這款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高達370公里,已經和一般的預警機不相上下。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強悍的探測效果,正是因為殲-20採用了獨特的雙波段雷達設計。除了機頭雷達之外,鼓包雷達同樣具備大孔徑和大功率優勢,進一步提升了殲-20的探測距離和覆蓋面。特別是在雙波段雷達配合工作的狀態下,殲-20前半球的探測幅度可以達到100度以上,真正實現了無死角。相比較而言, F-35依然採用了傳統的單雷達設計,AN/APG-81雷達工作角度僅有60度。
值得一提的是,殲-20的這種鼓包雷達設計並不是新鮮產物,中國軍工科研人員很早就完成了相關實驗,並將其應用在了運-8等預警機上。(作者署名:武器正能量)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22/doc-iimxyqvz4977597.shtml
阿楨
成飛3次改進梟龍戰機價格漲1倍 巴鐵為何仍大量採購 2020-02-21 新浪軍事
梟龍是一款輕型單發的三代戰鬥機,空重只有6.4噸,各國的單發戰鬥機空重大多在7噸以上,甚至9噸,梟龍從2005年開始批量生產,單價從最早的1500萬美元,暴漲到2500-3000萬美元,漲幅接近100%,中巴雙方卻宣傳是全世界最具備性價比的三代機!
早在2006年巴軍方預計生產總數250架,其中外銷100架,但是最近些年,巴空軍卻決定2022年前購買63架,梟龍三批次還會繼續大幅度訂購。
梟龍3000萬美元不算便宜,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米格-29,單價在3500萬美元左右一架,但是米格-29戰鬥機空重幾乎比梟龍大一倍。
巴空軍能接受梟龍的定價,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一分錢一分貨,中國為了滿足巴空軍不斷提出的各種各樣要求,不斷將國內研發成功的先進航空電子設備,以及機載武器應用到梟龍上,從最初只具備簡單的發射近距格鬥導彈,無制導炸彈,發展為能發生多種多樣先進武器的戰鬥機,梟龍第二批次具備了發射中程空對空導彈和遠端空對地導彈和鐳射制導炸彈的能力,而第三批次AESA有源相控陣KLJ-7A雷達+PL15則具備了強悍的遠端攻擊能力。
最終成為一款作戰能力全面,機動性強悍的先進飛機,最早巴軍方僅僅將梟龍作為一款對地攻擊能力比較強,但是空戰能力弱的飛機看待,高端對空作戰由美制F-16負責,但是經過10多年的使用,巴空軍不斷發現,梟龍和F-16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隨著第三批次的升級,梟龍性能超過巴空軍F-16。
最終梟龍戰鬥機憑藉自己的實力,從巴空軍原定的低端戰鬥機不斷升級為中端甚至高端多面手,獲得巴空軍的高度信任,未來巴空軍的作戰力量將以梟龍戰鬥機為核心。
回應
放眼全球,還有哪架飛機的性價比有梟龍高?
嚴德發:F-16V戰機可以對應陸殲20戰機 2019/09/23 中時
國防部長嚴德發上午答詢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質詢時表示,F-16V的AESA可以對應大陸殲20 (楨:?),F-16V不會買貴,台灣是第5個買的,裸機是1.2億美元,而第4個買的摩洛哥是1.5億美元。
阿楨
巴鐵梟龍3戰機相控陣雷達競標落幕 南京14所再次勝出 2020-02-06 新浪軍事
最近外媒透露,巴訂購26架梟龍雙座戰鬥機今年開始交付,過去由於缺乏梟龍雙座教練機,梟龍飛行員都從F-16,殲-7PG,幻影IIIEA部隊抽調成熟飛行員改飛,隨著時間的推移,梟龍戰機大量交付,使得這種移東牆補西牆的做法越來越難於應付,如今巴飛行員僅僅需要完成高級教練機訓練,就可以直接上梟龍雙座,然後成為一名合格的駕駛員!
經過2年多的認真對比試飛試驗評測,梟龍第三批次戰鬥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大戰終於有了結果,雷達大魔王南京14所KLJ-7A雷達不出意料笑到了最後,這一款高性能液冷雷達輕鬆擊敗中航雷電院的風冷雷達,巴空軍沒有完全看價格,而是更看重KLJ-7A的高性能,可以將梟龍1和2批次,以及雙座型號,在中國製造的ZDK-03大型空中預警機指揮下,結合地面的中國製造防空雷達網,結合成一個天網,可以應付印度的陣風戰鬥機攻勢!
梟龍3首架2019-12-17在成飛順利首飛,巴空軍計畫將裝備28架,最終總數可能超過100架。
雷達大魔王依靠性能和價格優勢,擊敗了法國RDY-400和義大利GRIFO先進脈衝多普勒雷達,壟斷了梟龍第1和第2批次雷達,KLJ-7雷達重量輕,可靠性高,探測距離遠,僅120公斤,但是印度空軍蘇-30MKI的1000公斤雷達性能指標相當。
14所從殲-20吸取成功經驗,KLJ-7A採用了傾斜的雷達陣面設計,可將飛機迎頭雷達反射截面降低到最小,借用歐洲颱風有源相控陣的傾斜旋轉技術,將雷達掃描範圍擴大了幾乎一倍,不需要安裝多面雷達天線,依靠一面就可以達到。
梟龍價格不到2000萬美元,逐步打開了國際市場,緬甸訂購16架,尼日利亞購買3架,裝備有源相控陣KLJ-7A雷達的梟龍3也將大量出口,這是世界最便宜的三代半戰鬥機,具有強悍的多功能作戰能力。
回應
梟龍本來是想替代殲7用的,沒想到改進一下居然能替代F16跟印度高端機叫板,所巴鐵才這麼喜歡它,實在物超所值。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06/doc-iimxxste9254495.shtml
阿楨
只生產50架就停產 性能先進的殲10B為何最終被放棄 2020-01-10 新浪軍事
殲-10家族衍生出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等型號。
殲-10B從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升級成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0多個目標,攻擊4個目標,不過無源最大缺點就是探測距離受到限制,電磁波傳遞環節較多,相應損耗較大。
殲-10B增加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與機載火控雷達相比,可實現無源探測,能通過成像來識別目標,以及可以在高強度電磁干擾下工作。雖然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受探測距離限制,難以實現大範圍搜索,但可以根據雷達無源探測模式下得到的粗座標進行搜索,從而精確識別與追蹤敵方目標。此外,通過與頭盔瞄準/顯示系統進行資訊融合,再配合大離軸角紅外空對空導彈,可大大提高飛行員在近距離接戰時的反應速度。
殲-10B將殲-10A可調多波系矩形超音速進氣道改為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它採用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隔板,並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以及簡化結構、降低重量減小雷達反射面積的目的,而且對飛機的迎角和側滑角變化不敏感,穩定性好。為適應DSI進氣道,機頭也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為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其超音速性能可能會略微降低,卻換來了整個亞音速和跨音速段包線的性能提升。這顯示出殲-10戰鬥機的作戰定位發生了變化,從早先帶有截擊功能的制空型戰鬥機向多用途方面轉變。
10B-TVC驗證機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1034號機甚至還採用了向量噴口,但由於“太行”產量還無法同時滿足殲-15、殲16、殲-11BS等多型戰機需求,殲-10B的大部分仍然使用了俄制AL-31FN。
殲-10B戰鬥機上佈置有11個外掛點,其中機翼下一共有6個,機身中線1個,進氣道側面一共有4個。可掛載短距導彈、中距導彈和大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對空作戰和對地作戰的能力極強,而且該機還可以使用複合掛架進一步優化其掛載能力。
因為中國航空技術進步神速,殲-10B只生產了50架就宣告停產,完成了自己的過渡使命。從目前殲-10C源源不斷地生產裝備來看,中國空軍對其性能比較滿意,是一型“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1-10/doc-iihnzhha1537307.shtml
阿楨
政院愈描愈黑 何苦用蹩腳謊話自取其辱? 2019-12-18 聯合報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17日)出席F-16戰機維修合作意向書簽訂儀式,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隨著我國增購66架F-16V,未來「台灣會成為除了美國外,擁有最多F-16的國家」。
但並不符事實:因為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共採購362架F-16,土耳其270架,埃及240架,都高於中華民國的216架。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深夜表示,「小編少寫了V型」,也就是說,「台灣未來將會成為除了美國之外,擁有最多F-16V戰機的國家」,經媒體提醒,已經補上V字。
如此一改,不但還是不對,甚至可說更錯。
「F-16V」不是美軍的正式編號,而是洛馬公司推出的F-16改良計畫,目標群是許多買不起或買不到F-35等第五代戰機的國家,如果將F-16換裝五代機使用的AESA(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讓其性能達到「四代半」水平。
歐巴馬政府2011年宣布總金額高達新台幣1100億元的對台軍售,由洛馬替我國的F-16A/B進行改良。當時美軍也計畫替自身的F-16機隊升級,因此提出戰鬥航電性能提升(CAPES)計畫,最後由洛馬的F-16V方案勝出。換言之,我國的F-16改良,將與美軍的F-16改良規格相同。
但五角大廈發現,由於預算吃緊,不可能同時負擔新購F-35與改良F-16,便於2014年初取消CAPES計畫。換言之,美國空軍雖然仍擁有全球最多的F-16機隊,但根本沒有F-16V。
至於排名二、三、四的F-16使用國,目前也都還沒有改良計畫。就以色列自身的航電產業水準,若要改良F-16,可以自行推出方案,不會選用洛馬的F-16V。至於土耳其,近年來與美國及以色列交惡,原本的F-35訂單極可能被美方取消,就算想升級F-16,美方與以色列也不會點頭。
回應
開戰後機場跑道受損,戰機根本無法起飛,少數升空的戰機都成了靶機。60幾億一架的靶機,太貴了吧?
阿楨
飛船現身美濟礁!衛星影像證實中國加強南海軍事部署 2019-11-30 聯合報
南華早報報導,衛星影像顯示,中國大陸在南海具爭議性島嶼美濟礁部署被稱為浮空器的軍事飛船,以強化其偵察南海的能力。
以色列衛星公司ImageSat International(ISI)24日在推特公布一張南沙群島美濟礁的衛星照,其中首次出現一個飛船型的物體。美濟礁是中國在具爭議性南海中的最大軍事基地。
根據報導,中國2017年開始建立預警系統。據軍事雜誌Kanwa Asian Defence稱,中國將相位式陣列雷達放置在氣球上,以幫助檢測低空飛入的飛機。
浮空器(Aerostat)又稱浮升器,是一種靠較輕氣體產生的浮力而浮起的航空器,能在高空停留較長時間,提供一種相對低成本、高效且全天候的解決方案,能在無法部署偵察機時,監控大面積區域。當與地面雷達、衛星等配合使用時,能形成一個全面的監控網絡。
中國在一些戰略性地區(像是與北韓邊界和台灣海峽)部署浮空器。軍事雜誌指出,高功率的浮空器可以監控半徑300公里內的空中目標和地面移動物體。
中國軍方已大幅擴張在南海的影響範圍,除了建立雷達,還部署飛彈、飛彈發射器和戰機等。
阿楨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近日在大陸網路上盛傳一組中共空軍殲-20的新照片,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應該是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報導說,照片顯示這架殲-20黃皮機所搭載兩台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當下殲-20被認為是搭載的俄製AL-31F改進型明顯不同。
不過,報導認為,這意味著中共為殲-20所開發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仍然未能服役,同時亦不想在殲-20發動機供應上受制於俄羅斯。渦扇-15目前進展到何種地步,外界並不知情,但開發受阻傳聞甚多,有聲音甚至認為到2025年後才能裝機。
另據《新浪軍事》指出,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號稱已追上俄羅斯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報導說,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製AL-31FN發動機產能很低,一年也只能給大陸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相關新聞
殲11B升級後亮相:機頭變白或裝殲16同款相控陣雷達 2019-11-05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5/doc-iicezzrr7310278.shtml
阿楨
大陸壓力 美軍急需遠程空對空飛彈 2019/10/30 中時電子報
美國空軍官員表示,現在急需新一代的中遠程空對空飛彈,關鍵原因就在中國的霹靂15(PL-15)飛彈可能列裝。洛馬的AIM-260聯合先進戰術飛彈(JATM),以及雷神的遊隼飛彈(Peregrine missile)都可能獲得採用。霹靂15長達4公尺,估計射程可達200公里。俄羅斯的R-37M以及R-77分別具有400公里和200公里射程。
美軍新型氮化鎵雷達登場 探測距離超紅旗9雷達數倍 2019-10-30 新浪軍事
近日,美國陸軍宣佈雷神公司贏得“低層防空反導感測器” (LTAMDS)計畫,該計畫原本是要淘汰 愛國者系統的MPQ-64雷達,但在“一體化火控網路成形後,新雷達不只能導引“愛國者,還成為“陸軍一體化防空與反導(AIAMD)架構最重要的遠端防空雷達。
在全球力量研討會會場展出的LTAMDS雷達模型,其巨大的冷卻模組非常突出。這是因為氮化鎵雷達大幅提高了單位功率,也就需要更強力的冷卻系統,LTAMDS採用了最新的氮化鎵半導體器件技術,探測距離可達到傳統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數倍,這除了增加探測距離外,也將增強其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
回應
中美有二十年以上的代差是正常的。
氮化鎵不是新東東,氮化鎵國內都爛大街了,國內幾十家能生產八英寸以上的氮化鎵,民用5G射頻
阿楨
嚴德發:F-16V戰機可以對應陸殲20戰機 2019/09/23 中時
國防部長嚴德發上午答詢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質詢時表示,F-16V可以對應大陸殲20,因為F-16V可以儘早抓到殲20,這是AESA雷達的功能,它可早期抓到殲20。此外,F-16V不會買貴,台灣是第5個買的,裸機是1.2億美元,而第4個買的摩洛哥是1.5億美元。
回應
部長說笑!
噗哧!我的飯都噴出來了!
日韓都用比我們買F-16V的價格買F-35,還有臉說這種假話?
奸20只有正面有隱形功能,徹面跟後面雷達照的到,時速超過一碼嚇隱形破功
已是超視距空戰時代,不再追尾空戰啦!誰用雷達照屁股?雙方面對面200公里外就用雷達搜索,誰的雷達先鎖定對方發射飛彈是嬴家!
有唬爛總統,有就唬爛的官員,就連國防部也一堆人在唬爛。
立委吳焜裕問F-16V可對抗殲20? 官員不知從何答起 2019-09-23 聯合報
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今天審查採購F-16C/D Blk70 (F-16V)的「新式戰機採購特別條例」草案,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吳焜裕質詢國防部長嚴德發與空軍參謀長劉任遠,殲廿與F-16V的性能高下,並宣稱「殲廿的火控雷達應該精密度高於F-16V的紅外線搜索系統IRST」。
從吳焜裕的投影片與質詢內容,似乎顯示殲廿有兩具雷達,分別是「AESA雷達主動相控陣雷達」以及「火控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
事實上,「AESA雷達主動相控陣雷達」與「火控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譯名不同,而非兩具雷達。另外,俄系戰機一向比美系戰機更重視紅外線被動搜索。從米格29、蘇愷27以來的各式俄國戰機,在機首座艙風擋前方,都有IRST的感測鏡頭。殲廿在座艙下方有一個突出物,就是IRST。
回應
F-22重型雙引擎戰機、體型大電力足、用美軍最大雷達AN/APG-77,F-35中型單引擎戰機用AN/APG-81雷達(是AN/APG-77縮小型),F-16V輕型單引擎戰機用AN/APG-83雷達(是AN/APG-81縮小簡化版)!殲20型比F-22還大,殲20的AESA雷達比F-22的AN/APG-77更大,搜索距離約是F-16V的AN/APG-83雷達兩倍!美軍辧了多次三代機(F-18、F-15、F-16)和四代機(F-22、F-35)的對抗。毎次都是三代機大敗、四代機無損。F-22和F-15CD打出183:0。F-16V對抗殲20,不會有更好的成績。
阿楨
巴鐵空軍梟龍戰鬥機壓制印度蘇30 小雷達欺負大雷達 2019-08-04 新浪軍事
雖然梟龍空重就6噸出頭,和印度18噸的蘇-30MKI相比,幾乎是只小螞蟻,但是2月份的短促交戰卻讓世人大跌眼鏡:梟龍在120公里外早早鎖定蘇-30MKI,而印方飛機卻毫無反應,但是上級一直沒有給指令,所以一直沒有開火。
蘇30-MKI採用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本體重量660公斤,外加附屬設備,總重1000公斤,而梟龍的KLJ-7僅120公斤!BARS,空對空探測135公里(戰鬥機大小目標),空對海250公里,空對地探測80-120公里,掃描模式峰值功率4KW,照射模式峰值功率1.2KW(給R-27半主動雷達提供照射,防止敵方干擾)。
KLJ-7,空對空130公里,下視能力大於85公里,發射機功率僅有600W,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2個攻擊!中國國產雷達使用更低的功率,更小的重量超越了俄制大型雷達!
技術上,蘇-30MKI的大型相控陣雷達應該比梟龍的小型多普勒雷達更加先進,但是俄相控陣雷達技術並不先進,雖然功率很大,但是損耗非常高,無源相控陣從發射機到天線要經過功分、移相器等多個環節,都會增加損耗和雜訊,減少探測距離,所以,上世紀70年代,美國即使開發成功無源相控陣雷達,但是也沒有用在戰鬥機上,而是堅持使用脈衝多普勒雷達。
梟龍KLJ-7壓制了BARS,隨之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將同樣壓制陣風的RBE-AESA,由於梟龍的成功,巴方訂單已經從最早的150架暴漲到250架,而且未來極有可能會開發更新的型號,總數超過300架並非沒有可能。(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工業基礎,產品大多傻大笨粗,再加上電子工業基礎薄弱,雷達也是受到工業基礎的拖累、、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4/doc-ihytcerm8470929.shtml
阿楨
第3批次梟龍戰機進氣道擴大 疑將換裝渦扇19發動機 2019-06-30 新浪軍事
梟龍一、二批戰機為了控制成本和費用,材料工藝相對保守。主要為傳統鋁合金,僅在進氣道、艙蓋等位置上採用了複合材料,比例在10%以下,重量相對偏高,限制了載荷和航程。梟龍三批換裝了有源相控陣、綜合電子戰系統、分散式光學孔徑等等先進設備,甚增翼展,巴空軍要求增加複合材料使用比例。
梟龍3另外加大了進氣道,為換裝推力更大發動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梟龍現用俄羅斯RD-93的加力推力8.3噸,對一、二批是能說堪用,因此梟龍3將換裝國產WS-19,性能與美國F414相當,加力推力可達9.8噸,再加上結構材料進步。梟龍1/2最大起飛重量12.5噸,外掛3.5噸,換裝WS-19可提到16/5噸。作戰半徑、航程得到較大提高。空戰推重比上升,增強飛機飛行和機動性能,包括飛機爬升、起降、加速等方面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增強。
為配合先進發動機,梟龍3在氣動佈局、飛控系統也將升級。翼展由9米增加到9.5米,展弦比增加,阻力降低,空戰包線得到優化。飛機航程、續航時間提高。可能還會採用梟龍雙座大後掠垂尾,提高飛機操縱效率,增強飛機敏捷性。飛控由現在的縱軸電傳達加橫向機械操縱系統升級為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並且可能形成飛控/火控一體化系統,增強飛機作戰能力。
座艙可能會換裝一體化顯示器、衍射平顯,飛行員配備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機載電子干擾系統整合到機體之中。改裝國產PL-15中遠端空空導彈、PL-10紅外成像,這樣梟龍3就可以對抗印度陣風F3。空地可能採用CM-400AKG反艦/反輻導彈、C-802AKG反艦導彈、隱身防區外攻擊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等。
當然價格也上升,梟龍1/2約2500萬美元,梟龍3可能要4000萬。不過與國外同類型戰機相比,仍然要便宜許多,瑞典鷹獅-E單價超過8000萬,梟龍3良好的效費比應該會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不錯成績。(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軍火貿易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性價比,政治因素往往是主導
說明渦扇19已很成熟了,意味著殲31離服役的日子越來越近
至今為止還沒有中國製造航發出口。
以前沒有說明之後永遠沒有?超材料以前全世界都沒有,現在中國要上機了,你又該怎麼舔美國貨呢,譬如22/35那種過時的隱形工藝,我很期待你的舔法。
阿楨
掌握關鍵 陸6代戰機傳5年內問世 2019/06/26 中時
為了搶占空中優勢,美、俄、英、日,德法與西班牙等國都已著手研製第6代戰機。而解放軍第6代戰機的研製仍處於絕對保密的階段,官方至今守口如瓶。
不過,中國《兵工科技》雜誌指出,目前從許多資訊中,仍可以探究解放軍6代機發展的蛛絲馬跡。
分析說,中國航空戰略有一個理念,就是發展一代、成熟一代,預研一代。而5代機殲-20已開始小批交付使用,預料3、5之內6代機就會帶來驚喜。
而在可見的種種線索中,首先是自我調整變迴圈發動機,為了達到更高的巡航馬赫數,在動力系統上,現有5代機的發動機已不合適,中國相關單位2017年在北京舉行的航空技術展上,低調展出了新一代發動機概念圖「適用飛行速度3-4馬赫,飛行高度3萬米的戰鬥機」。它已經遠遠超越現有5代機的飛行包線,並具有兩種工作狀態。
6代機將會普遍使用光傳控制與光纖通信技術。殲-20已使用了達先進的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並配置以「有源相控陣雷達+分散式光學孔徑系統」為核心的多感測器系統。只要把在殲-20多感測器融合技術,還有中國正在開發的物聯網技術適當升級,就能轉用到6代機上去。
6代所用的全向、全頻譜隱形技術,中國已位居領先地位,有多所理工科大學已研發出一系列納米隱形寬頻吸波材料,具有重量輕、吸波能力強的特點。
6代機雷達應要有大幅提升。而中國近年來軍事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就是雷達,殲-20的配置2,000到2,200個T/R元件,每個T/R元件擁有8瓦的峰值功率,雷達總發射功率達到16千瓦以上,超過F-22A的15.6千瓦AN/APG-77雷達,還有F-35的10千瓦AN/APG-81雷達。中國還積極研究了具有顛覆性的新概念太赫茲。這種超高頻雷達能越過障礙物,獲得物體的圖像,還有隱形與非隱形敵機的反射信號。而衛星和偵察機上安裝這種雷達後,不但能發現空中的隱形目標,還能很容易地發現潛艦與偽裝目標。
阿楨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2019-05-06 新浪軍事
全球現役的中遠程空對空導彈中,除日本的AAM4和俄羅斯的R-77M,有過彈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實際例子外。其餘的的如美國的AIM-120系列、俄R-77、歐洲的流星和中國霹靂-12使用的仍是傳統的平板縫隙雷達。
雖然日俄嘗試的彈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從技術上比平板縫隙雷達高出一代。不過他們將平板縫隙陣面簡單的替換為T/R元件陣面的做法,難以發揮有源相控陣的真正實力。因為受T/R單元體積的影響,在僅僅安裝個位數的T/R單元的情況下,性能反而比平板縫隙天線差了很多。
此外,霹靂-15採用的是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導彈發動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熄火,臨近目標後再次點火,可以讓導彈與目標進行追逐時,能夠做出持續大超載高機動動作,不至於被對方輕易甩開。
流星使用的是衝壓發動機,在助推器體積過大,裝載燃料過少,且缺乏燃燒和推力控制技術的情況下,性能反而不如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06/doc-ihvhiqax6967236.shtml
圖博館
梟龍B原型機拆除空速管試飛 巴鐵空軍將迎來新血液 2019-02-15新浪軍事
網路最新照片顯示,2018年2月抵達卡姆拉巴基斯坦航空綜合體(PAC)試飛的JF-17B(梟龍B)601號原型機已經拆除了機鼻試飛空速管,表明該機已經完成了對機鼻周圍多個L型空速管的校準,試飛進入新階段。
雙座“梟龍”之所以要在試飛中重新校準空速管,這是因為該機在氣動外形上出現重大變化,已經無法繼續沿用單座型的空速管資料。除最明顯的串列雙座座艙外,該機為了補償增加後座艙損失的空間而採用大型隆背設計,垂尾翼形也從切尖三角翼變成後掠三角翼,這可能是為了配合全新三軸電傳飛行控制系統而進行的修改,方向舵後移有利於增加操控效率。
此外從JF-17B 02號原型機的黃皮機照片看,雙座“梟龍”還增加了複合材料蒙皮的使用占比,這有助於降低整機重量。JF-17B的翼展為9.5米,比單座型的9米略微增加,這可能表明該機具有更低的機翼載荷,除了能降低起飛滑跑距離外還提高了機動性。
首先能使巴獲得一種先進的梟龍雙座同型教練機,解決此前飛行員換裝首飛即單飛的尷尬局面。JF-17B將取代巴現役殲教-7P執行梟龍飛行員換裝訓練任務,提高培訓品質。
其次,JF-17B的出現將提升梟龍家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力。雖然巴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模擬器能夠解決絕大部分問題,但雙座教練型的缺失可能還是讓不少潛在用戶心存顧慮。JF-17B保留了單座型的全部作戰能力甚至還可能包括梟龍Block II的空中加油能力,所以該機後座飛行員能在複雜空地作戰任務中擔任武器系統官,發揮出比單座型更優秀的作戰性能。
最後,JF-17B將為研製中的“梟龍”BlockIII批次奠定堅實基礎。梟龍BlockIII除了航電方面的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型綜合電子戰系統、頭盔顯示器等改進之外,還將用全新三軸電傳飛控取代老梟龍的橫向機械增穩+縱向電傳飛控,這種全新飛控和後掠垂尾在JF-17B上試飛無疑會加快BlockIII的研發速度。(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阿姆斯壯)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5/doc-ihrfqzka5924968.shtml
圖博館
向量版梟龍照片疑曝光 雙機展示落葉飄編隊機動 2019-02-16 新浪軍事
距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殲10B在珠海航展上進行的驚豔表演僅幾個月,網路上又傳出了梟龍已經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消息。
梟龍安裝向量發動機,首先非常有利於其本身的外銷。目前世界現役的戰鬥機除了美軍的F22,以及俄蘇30和蘇35,採用向量發動機的非常的少。如果外銷型梟龍採用向量發動機,有利於改善其瞬間盤旋有力和轉彎半徑。即便是面對F16這樣的高機動戰鬥機也會不落下風,和印度的蘇30MKI對抗也能保有與之相當的超機動能力。
梟龍向量版的出現,證明了楊偉總設計師“中國可以在任何一款戰鬥機上使用向量技術”表態的嚴肅性。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殲10、殲16、殲20等戰鬥機都將會出現向量版,從而讓這個尖端技術白菜化,中國也可能會因此成為裝備向量戰鬥機最多的國家。但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飛行員進行訓練的問題。畢竟向量發動機的操作對飛行員需要進行特殊的培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也需要從頭開始。如果直接飛行員操作昂貴的主力戰鬥機進行從基礎開始訓練,顯然是不經濟的。
因此對中國航空部門來說,下一步最可能推出的可能就是向量版教練機。就是在教練10“獵鷹”高級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出升級版向量教練機。中國航空兵部隊的飛行員可以先在向量版教練機上進行各種適應性訓練,等到熟練掌握相應的超機動飛行技能之後,再操作向量版戰鬥機進行訓練。所以在中國大量部署向量版戰鬥機之前,先行發展向量版“獵鷹”教練機將是重中之重。(作者署名:洪超飛)
回應
向量梟龍?那真是太浪費這款向量發動機了
向量發動機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向量噴口是獨立的!只要尺寸合適他能裝在任何發動機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6/doc-ihrfqzka6278143.shtml
圖博館
中國引進蘇35後演習結果出乎意料:被殲16殲10C壓制 2019-02-12 新浪軍事
據軍事評論人士披露,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5雖然被接受單位讚不絕口,但是在空軍實戰演練之中,蘇-35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俄最看重的蘇-35的裝備之一“雪豹-E”雷達成為了該戰鬥機的一個短板,讓其在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中劣勢盡顯,以至於被壓著打。
“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該雷達通過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的方位,但是無法快速的對距離測量,需要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方能得出準確的資料。相對來說,主動雷達憑藉自己發射出的電磁波,能夠快速的探測目標並精准定位,在時間上能夠贏得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這也是能夠對機動性超強的蘇-35進行壓制的主要原因。
雖然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但是戰鬥機性能並不是由航發完全決定的。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戰鬥機雷達的研製上取得的成果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也正是在該領域的領先,讓中國戰鬥機的戰鬥力暴增。
中國電科旗下的14所、38所以及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頂級行列。就拿戰鬥機的主動、被動雷達來說,俄在其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點掃雷達,而中國已經在四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的主動電掃雷達。
蘇-35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結果顯示,擁有AL-41發動機的蘇-35在實戰中並沒有佔據優勢,單發的殲-10C僅憑主動電掃雷達就能對蘇-35形成壓制。(作者署名:前沿哨所/再言)
相關新聞
中國新一批殲10C列裝 殲10系列數量已突破400架
中國空軍已裝備96架殲16 機身隱形塗料技術領先F22
回應
小編呀,我們的戰機那麼牛逼還買人家的幹嘛,腦子和你一樣是嗎
我看你才真沒腦子瞎起哄!買毛子裝備不代表它有多先進,別沒事先跪下。比如買蘇35一是戰略和經濟貿易需要,買他的石油和裝備,除此之外還能買啥?否則你光出口給毛子形成巨大順差誰會高興?二是買來瞭解掌握蘇35的具體性能和技術發展方向,畢竟我們的敵人很可能會裝備的,比如阿三和猴子,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2/doc-ihqfskcp4498926.shtml
圖博館
伊朗將軍體驗梟龍戰機 稱明年將引進以取代F14和米格-29 2018-11-28 環球網
在剛剛開幕的巴基斯坦防務展(IDEAS 2018),一位元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將軍,參觀了巴JF-17宣佈採購JF-17。
伊朗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新型戰鬥機,以取代其老化的第三代戰機。在經過數十年的金融和技術扼殺後,試圖重建其空中力量。曾計畫引進蘇-30SM。但由於美歐的影響,這筆交易未能成功。
目前在巴生產的F-17在不斷進行升級,已經推出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新型號,換裝先進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新版本專案也正在穩步推進。
據悉,中巴積極合作向國際市場推銷JF-17。有媒體推測了十多個潛在的出口物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保加利亞、緬甸、尼日利亞、菲律賓、委內瑞拉和辛巴威等。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緬甸、尼日利亞兩個國家引進了JF-17。
回應
長期援助巴的沙特願意嗎? 巴是遜尼派與伊朗什葉派與沙特遜尼派有仇。
反正只是殲7改,沙特才不怕
伊拉克和伊朗在兩伊戰爭期間也同時找兔子採購。
直接向中國下訂單,生廠廠家是中國和之前賣給緬甸一樣。
我們出技術,巴擁有產權,總裝線在巴,我們只是技術指導和重要子系統供應商,何況要賣就賣j10。
英媒:中國殲20或換裝3陣列雷達 可同時跟蹤15個目標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8-11-16《中國正考慮在殲-20上使用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報導說 KLJ-7A曾以多個不同設置形式出現的KLJ-7的高級版本。KLJ-7採用機械掃描開槽波導平面陣列天線,類似於俄羅斯法佐特龍設計局N010“甲蟲”。
KLJ-7是JF-17使用的主雷達,巴JF-17的第3批次(Block III)很可能會安裝KLJ-7A。
KLJ-7最大覆蓋距離為170公里,能夠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對其中4個目標進行打擊。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28/doc-ihmutuec4289271.shtml
圖博館
有人或許難於理解這個時間控制的重要性,其實時間控制是數位信號的基礎,做個比喻來說,時間恒定是石器時代,時間可變是鐵器時代,到時分就是現代了,差別就這麼大。
4D雷達的主要意義,簡單地說是可以在單一的雷達實現很多功能,雷達的信噪比獲得提高,探測距離得到提升 發現小目標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對付小目標 特別是低速的低空小目標,目標分辨能力提高,目標跟蹤能力更強,虛警率低 ,跟蹤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具有超越預警級信號的級別 可以達到火控級別的刷新率 信號精度可以直接用於火控資訊,可以處理目標的多普勒特徵 有不合作識別的潛力。
或許有人不理解這個預警和火控級別的信號差距多大,實際上來說,差距有成千上萬倍。簡單說把,一個300KM級的目標,雷達如果只是預警的話,定位精度大概在1.5-8km之間,如果要實現跟蹤,需要在1.5km 以內的精度,如果是武器級,至少要在5-50米左右的精度,美國宙斯盾系統配合標準2遠端防空導彈,精度大概在100m以內勉強能做武器級,到標6防空導彈,射程太遠,就只能讓導彈自己安裝雷達自己制導,並且儘量利用TTNT資訊網路進行協同瞄準。
雷達技術進步其實可以從手機上面看出來,之前的大哥大就像個磚頭大小,功率很大,但是現在手機個頭比大哥大小很多,晶片功率也小很多倍,但是但是信號輻射接收距離反而更好,傳輸穩定性更高,從技術角度來說,大哥大就是定時的數位脈衝,GSM全球通就是時分多址,現在的3G,4G是碼分多址,4D雷達就是用時分技術替代簡單編碼技術,4D可以在軟體層面實現很多技術,很多功能比如說探測隱身飛機。
以前雷達探測飛機,因為頻寬的問題,只能在很窄的頻段進行信號濾波處理,相當於真實反射波的1/10的信號被接收端處理了,現在有時分技術了,可以用時分的信號擴頻技術進行寬頻範圍內的信號進行壓縮,就能利用真實反射波信號的1/2了,這就相當於信噪比提高了好多倍,發現距離遠了很多倍。
另外時分技術和自我調整數位波束成型結合,可以對監視區域的某個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掃描和長壓縮信號波束,簡單地說就像你看不清楚一個東西,就仔細反復盯著看,這樣效果就好很多倍。
實際上來說,中國人已經完全掌握了4D雷達技術,這也是最近些年,中國雷達滿世界大賣的原因之一。(作者署名:大水)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4/doc-ihpevhck4816727.shtml
圖博館
該雷達的G/H波段發射機採用了氮化鎵(GaN)半導體技術的T/R元件。這是在5GHz—6GHz工作頻段的雷達系統中首次應用。TRS-4D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為250公里,能夠具備對1000個目標進行三維跟蹤的能力。
如何理解4D雷達技術,讓我們先從普通機械掃描雷達說起。
機械掃描的雷達的跟蹤資訊重複率很低,跟蹤的信號很粗略,基本上只能實現批的預警,所以機械掃描時代的雷達,包括那些一維相掃的雷達,主要都只能做預警探測,所謂的跟蹤完全靠電腦累計積分。
從雷達的實際運行來說,發現一個目標要重複至少3個脈衝,建立跟蹤至少需要15個脈衝,雷達掃過一次週期內基本只有1-2個脈衝,所以早期的雷達探測目標不是一開機就能立馬找到,要運行幾分鐘以上,雷達轉了10幾圈以後,才能建立基本的資訊,也就是說,不是雷達接觸到飛機的回波就能探測到飛機,而是有一定的時間滯後,所以標稱300KM的雷達,經常在200KM以內才能初次探測到目標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
當方向和高度都能電掃的平板相控陣出現以後,目標刷新率,信號的空時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雷達的探測距離,跟蹤數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有人懷疑,這種4d功能就能對付固定相控陣雷達,轉起來的平板不行?其實不影響,新的4D雷達,是指在雷達掃描的功能上添加時間控制,這個時間靈活控制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單一波束的脈衝疊加,比如正常搜索是往一個波束上連續疊加10個脈衝,現在可以靈活的控制在5-1000個脈衝間自動調整,這有利於搜索遠端目標,或者小信號目標,無人機隱身飛機等等。
另一個是可以提高高威脅區域的波束重複率,比如發現了一個目標,可以對這個目標實行每秒30次的信號刷新率,而其它沒發現目標的區域則保持每分鐘6次的信號刷新,這個是新的波束控制下實現的新的數文書處理的新功能。
或許有人會問,發現遠端目標可以理解,小信號目標咋個用多脈衝來解決?
實際上採用脈衝壓縮技術就可以,假定一個脈衝信號回波只有0.001,積累1000個脈衝累加一起壓縮就有1的強度了,脈衝壓縮本來就是數位雷達增加探測距離的基礎,只不過不處理擴頻的話,積累的壓縮比例不會太高,不能壓縮太多的脈衝。
圖博館
歐洲這款4D雷達對目標即時多普勒測速 我國早已掌握 2018-11-24 新浪軍事
大家都知道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搜索空間目標的設備,大部分雷達都具備3D測量功能,可以測量目標到雷達的相對位置關係,比如目標的水準方位角,俯仰方位角,直線距離,這就是普通俗稱的3D雷達,這種雷達普遍應用在陸海空天各種平臺上,比如戰鬥機機載雷達,預警機雷達,海軍艦艇預警雷達,火控雷達,陸軍的反炮兵雷達,防空雷達等等。
但是最近世界出了一種新雷達,這種雷達叫4D雷達,非常新鮮,也非常的給力,讓我們看看究竟如何。
歐洲雷達大廠塔利斯對於4D雷達宣傳,4D大體就是在目標探測的3D座標上增加了一個時間維度,具體如何也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簡單舉了一個例子,他們雷達使用4D技術,除了測量雷達的距離和方位之外,還增加了另外一個維度,這就是對目標進行即時的多普勒測速,測量來襲目標相對雷達的徑向速度,從而分辨出這是哪一種目標,並對目標進行分類管控,比如來襲目標可以分為:高速反艦導彈,還是來襲戰鬥機,還是普通民航機,最終防空系統採取不同策略應對不同目標的威脅。
4D雷達先進在哪裡,讓我們隨便挑一款雷達看看性能指標,這是NS100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射接收模組為GaN材料,指標非常先進,甲板上重量1.3噸,雷達可靠性好的髮指,平均故障時間高達2100小時。
問題就來了,為啥採用4D技術的雷達如此強悍,美國俄羅斯早期空中預警機跟蹤目標不過就是20-50批目標,如今一款隨便賣的雷達都可以同時跟蹤1000個,簡直高的不可想像。
而歐洲另外一家雷達公司則稱,傳統雷達需要3秒以上的時間來執行快速的跟蹤啟動和確認,而TRS-4D雷達則只需要在單次掃描波束中即可完成確認功能,耗時不到1秒鐘,TRS-4D的產品代號表明,該雷達的性能除了空間三維之外,還有第四維的時間維。類似的性能只有大型、昂貴的艦載相控陣雷達系統才能擁有,比如SPY-1、APAR和中國的海之星346A雷達等。
圖博館
殲10B航展上秀超機動令的巴鐵心動 猛龍C被批准出口 2018-11-14 新浪軍事
在第12屆珠海航展開幕式上,殲10B向量推力驗證機以一套驚險刺激的特技動作,力壓殲20,成為全場最大的明星。眼鏡蛇、落葉飄、J型轉彎等讓觀眾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贏得了買家的芳心,巴基斯坦飛行員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對這種中國戰機心心念念。
早在幾年前,殲10A就曾以FC-20的名稱出現在諸多航展上,一度引起了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的高度興趣。然而,由於殲10A的性能還不夠強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FC-20並未實現出口成績零的突破。
如果我們以用戶的角度來看,殲10A性能相比F16並沒有太多的提升,而價格也沒有太大的優勢,相比之下,國際上市場上大量的二手F16可供選擇,如果實在囊中羞澀,還可以選擇更低端的梟龍戰機和米格29,甚至殲7改,總之,FC-20的定位有些尷尬,這是它沒有成功出口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換成殲10CE之後,情況大為不同。相比F16這種經典的三代機,殲10CE的性能水準已經達到3.5代,甚至是3.75代,對其形成絕對碾壓。殲10CE的戰鬥力與歐洲颱風和法國陣風持平,部分性能甚至還有所領先,而殲10C的單價,肯定不會比以昂貴而著稱的颱風、陣風更高,這兩方面的優勢可助其在高端戰鬥機市場上拿下一席之地。
不要小看殲10C的實力不要小看殲10C的實力
面對2020年之後國際戰鬥機市場,中國已經有了全套的應對方案,FC31、輕四和F35競爭最高端的四代機用戶,殲10C對標歐洲雙風和F15、F16各種大改,梟龍面對中低端客戶,而FTC2000G神鷹則專供亞非拉入門級市場,不管怎樣,祝願我們的戰鬥機在國際上能夠大賣。(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回應
使用一代,預研一代,甩賣一代…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4/doc-ihnvukfe9886294.shtml
圖博館
中國新雷達集合美俄頂級技術 令殲10也能變"隱身"機 2018-11-14 新浪軍事
珠海航展,除“三面陣”雷達,14所還展出了“機相掃”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這是什麼概念呢?
美國作為機載有源雷達的最大使用者,它的使用方式(即傾斜放置有源雷達天線)在國際上算的上最具代表性的使用方式,我國現役戰機應該也都用著類似使用方式;俄羅斯和歐洲則另闢蹊徑,俄軍工在蘇-57上使用了“三面陣”天線以求獲得更大的探測視野,歐洲人為了達到擴大探測視野的目的則保留了傳統的機掃方式,但天線採用全新的有源相控陣技術。
“三面陣”版KLJ-7A的探測視野可以達到±150°(即300°),在國際上首屈一指;“機相掃”版KLJ-7A的探測視野可以達到±100°(即200°),與歐洲產品相當但至今似乎仍未搞定。14所展出的兩款“廣角”KLJ-7A雷達天線幾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輕薄的,充分體現了中國機載雷達的技術水準。
其極大豐富了戰機的作戰靈活性以及戰場生存力,這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其一,“廣角”可助戰機在實戰中實現“敏捷脫離”,即在大角度、高機動狀態下可靠穩定地跟蹤目標和制導先進空對空導彈,這樣己方能做到“邊跑邊打”,生存能力大大提升。除了更廣的探測能力,這是目前歐洲國家宣傳其“機相掃”雷達的主要說辭;
其二,利用機載雷達探測目標所仰仗的多普勒原理,“廣角”可説明戰機在某種情況下實現一定程度上的“隱身”。這主要是通過“廣角”探測能力,讓己方戰機即時掌握敵機動態,從而讓己方可以規劃航線使飛機與對方速度向量重合,這樣己方在敵機雷達中就相當於地雜波,無法被探測。這個原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傳統空戰中戰機高機動脫離目標也是利用類似原理,但要連續將自己隱藏在地雜波當中還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其三,通過多部“廣角”雷達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讓飛機編隊化身“小型預警機”。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由數以千計的T/R元件,這些元件既可以探測,又可以電子戰、通信,“廣角”KLJ-7A只需將幾個元件作為通信之用,就可以將幾部雷達聯網,即時、自動的進行組網探測,某種程度上擔起預警機的功能。(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4/doc-ihnvukfe9377710.shtml
圖博館
俄蘇57宣稱擁有擁有6面雷達 探測能力仍落後於我殲20 2018-11-14 新浪軍事
眾所周知,強調隱身突防、隱蔽接敵的五代機,需要儘量避免過多使用諸如雷達這樣的主動探測手段,以防止自身的電磁信號被敵方偵測定位元從而暴露行蹤;更多的是依靠光電瞄準系統、無源電子接收系統等被動感知設備來獲取戰場資訊。蘇57卻反其道而行之,配備了多達6部雷達作為全向感知戰場態勢的主要措施,寄希望於通過數量眾多的雷達儘早發現敵方的五代機,以此彌補自身隱身能力差強人意的劣勢。
蘇57固然有多部雷達,但每一部雷達的口徑都不算大,特別是作為主要探測手段的機頭雷達,其T/R單元數量只相當於F-35或者殲10C的數量,最大探測距離與F-22、殲20有比較大的差距。而在環視視野方面,F-35、殲20採用的是EODAS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不輻射信號,不怕干擾,而且可以跟頭盔的聯合顯示系統交聯,直接進行靶心圖表像顯示和指示,更加的方便快捷。
蘇57的作戰思路就好比在漆黑的夜晚開著手電筒到處亂照,而且一把手電筒還嫌不夠,又加上了五六把大小各異的手電筒一起照。能不能照到躲在某個陰暗角落的敵人尚且是一個未知數,自己卻可能會淪為一個十分醒目的靶子,犯下了五代機對決的大忌。具體在實戰中,蘇57苦練的這套逆行經脈的絕招,會取得什麼樣的結果?(作者:利刃/刻雨無痕)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4/doc-ihmutuec0177765.shtml
圖博館
關於“三面陣”,大家可能還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側陣不可能做大探測性能有保證麼?確實,側視陣的口徑大約是主雷達的1/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大約與口徑成正比,因此在相同工作模式下,側視陣的探測距離是主陣的1/2。但這問題也不是無解,側視陣如果信號累積時間延長,就可以增加探測距離,例如信號累積延長至16倍,探測距離就可以跟主陣一樣,當然這也意味著同時間能處理的事情會降至1/16倍。例如,如果主陣可以追30個目標,那側陣如果也要追30個目標,距離減半,以近距戰鬥與預警來說也很夠用,而如果距離要一樣,能追蹤的目標就剩下2個。但三面加起來處理的目標數還是比一面多。
因此,不難看出“三面陣”雷達技術仍是一個足以影響現代空戰的頂級技術。值得注意的是,按照14所的描述,其研製的“三面陣”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但是探測視野卻世界最廣。很顯然,目前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已經實實在在的躋身世界頂級行列。(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蘇57是多部雷達組成的陣面,而珠海航展這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集成陣面,是一部雷達組成集成多個探測陣面,完全不能和中國珠海航展的這部雷達相比
57機頭也是一部雷達三個陣面啊,襟翼和機尾才是單獨的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3/doc-ihnknmqw2949050.shtml
圖博館
很顯然,認為“三面陣”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假設這樣幾個場景來體會一下:
例如我們前段時間頻繁進行“繞島巡航”,以我軍目前的水準及時掌握對方動態不是難事,但對方如果有人一直在後面跟著搞些動作,我們飛機本身的雷達如果探測角度夠大能“向後看”,無論是應急反應還是對於飛行員的信心都是一個極大的加成;
超視距作戰是現代空戰的主軸,中遠端空對空導彈雖然都宣稱“發射後不管”,但在雷達導引頭啟動前飛機火控雷達其實還是得照著對方給導彈指令修正。在這個導彈對射過程中,如果我方的探測視野廣,那麼就可以邊進入脫離狀態壓縮對方導彈攻擊包線,同時保持對目標照射提供指令修正,這樣戰場生存能力無疑能夠大大提升;再假如,如果敵我雙方正在進行空戰,我方戰機利用雙方速度向量重合跑到敵機正前方的雷達盲區,敵人因地雜波變瞎,而我方戰機卻能夠用側面天線探測對方並發起攻擊,那麼作戰靈活性就將大大提升。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西方國家怎麼不搞呢?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歐洲國家也在搞。
那麼歐洲國家是怎麼弄的呢?他們採取的解決方式是讓有源相控陣天線轉起來,這樣同樣能夠大大增加探測範圍。大家可能會認為,都啥年代了讓天線轉起來都是也好意思說?其實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因為在傳統天線基礎上還多了數以千計的T/R組件,重量大增,真要轉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因此,目前世界上也只有歐洲採用了機相掃有源相控陣作為戰機“廣角”解決方案。
圖博館
中國造世界首款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 視野提升超2倍 2018-11-06 新浪軍事
2018年珠海航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亮相的多款先進雷達系統。其中非一款極具創新意義、能向後看,具備國際領先水準的KLJ-7A“三面陣”廣角機載火控雷達。這也是國際上首次有此類產品展出。
據介紹,相比于傳統的機載雷達,KLJ-7A雷達視野提升超過2倍,KLJ-7A是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先進雷達,具備對空搜索,多目標跟蹤,空地和空海目標搜索與跟蹤,高分辨 SAR成像,地形回避和氣象等功能,著重優化了與空戰相關的相關功能,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相比傳統雷達,它可以讓戰機的戰場感知能力得到幾何數一級的提升。
通過三面陣體制拓展角度範圍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可以敏捷脫離,可以在大角度大機動狀態下可靠穩定的跟蹤目標和制導先進空對空導彈,獲得進攻和防禦兼備的戰術優勢,使得戰機戰術更為靈活,極大提高空戰對抗和戰機生存能力,可以擴大雷達的搜索範圍,可以彌補相控陣天線波束偏離法線造成的性能下降,可以正側視成像提升成像效果,可以提高抗干擾能力等。
相關新聞
中航工業研製出全球首款機載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
回應
何時可以升級為水冷?
就是很多老機器裝不了水冷,導致不能更換新硬體,現在這個硬體出風冷的了,相比水冷不僅省略了部分配件,讓機體重量更輕,體積也更小,能直接放在老式機械掃描雷達的位置上,完成無損安裝和替換
我一個菜鳥 求大仙怎麼看出來三面陣機載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mutuea7574349.shtml
中國新型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珠海 或將裝備殲20 2018-11-06 新浪軍事
從14所的表述和發佈的圖片來看,這個“三面陣”應該是原前向機載火控雷達的延伸,在機首兩側也各安裝2面雷達天線。
一般的機械雷達與相控陣雷達的視野都是±60度,少數機械雷達可以到±90度。也就是說最多只能管前半球,無法兼顧後半球,這就是盲區,對戰機就是潛在危險。
關於“三面陣”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俄軍的蘇-57戰機就採用了類似技術。不過,或許是因為俄首先採用,西方國家又沒用,大家並不看好,有觀點就認為體系作戰你一個飛機要那麼多雷達幹什麼?
圖博館
我殲10A換PL10導彈狗鬥能力看齊殲10B 與PL15同步普及 2018.10.01 新浪軍事
網友發佈了兩張罕見的殲-10A攜帶霹靂-10的飛行訓練照片。
這也意味著,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使用了近30年的第三代格鬥空對空導彈——霹靂-8,即將被霹靂-10全面替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以色列引進了當時在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表現極其出色的怪蛇3型空對空導彈,比同時期的美制AIM-9L“響尾蛇”射程遠、威力大,更比當時中國現有最新的霹靂-5早期型和霹靂-2這些只具備尾追攻擊能力的格鬥空對空導彈強不少,在株洲331廠國產化之後,這種中國版的怪蛇3定名為霹靂-8,成為90年代以來中國國產新型戰鬥機的標配。
不過,比起霹靂-8,為殲-20等第四代、三代半國產戰機研製的霹靂-10的進步是全面的,它具有60G以上的高機動,大離軸角度,反隱身,抗干擾等能力,外界認為其不僅採用紅外成像導引頭抗干擾能力大增,還具備“越肩”攻擊身後敵機的能力,其直徑和霹靂-8類似,也屬於第四代近距格鬥導彈中的大塊頭。
霹靂-10目前已經和霹靂-15一起,裝備了殲-10B、殲-10C和殲-16、殲-20這四種機型,最早交付部隊的殲-10A,目前服役也有10年以上時間,這次換裝霹靂-10,恐怕是其中期改進升級套件的一部分,從網友披露圖片來看,其機載雷達雷達罩沒有變化,依然是原先的脈衝多普勒機械掃描雷達,但其他內在變化,依然值得觀察和期待。
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殲10A能夠攜帶PL15的直接證據,主因應該是PL15的射程比較遠(150-200公里),殲10A裝備的機掃天線雷達,無論是探測距離還是跟蹤距離都難以充分發揮PL15的打擊威力。事實上就連裝備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B暫時也未公開使用過PL15(可能是進度問題),而在殲10C上,PL15則成為了標配。不過殲11系列卻並不存在類似的問題,同樣是機掃天線雷達的殲11B憑藉自身雷達口徑的顯著優勢,就可以較為輕鬆地整合PL15。
不僅如此,殲11B還給中國軍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我軍最新式的空對空導彈除了PL10、PL15這對黃金組合以外,還有一款更加神秘的PLXX超遠端空對空導彈。該型導彈的射程極遠、體積龐大,一度被外界認為是殲16的專用武器。然而在紅劍系列軍演當中,人們發現殲11B竟然同樣也能夠攜帶這種超級大殺器,這充分證明了殲11系列在超視距空戰領域巨大的升級潛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01/doc-ihkvrhpr8490015.shtml
jsoujsou
或許就有人問了,F35好歹是個戰鬥機,為何飛的慢,而且還胖,這個很像亞音速攻擊機。
美國人的思路就是:居然隱身技術在未來可見很長時間之內還破不了,就依靠無敵的態勢(機身密佈的先進紅外電視高清監控頭)感知能力,就能做到毫髮無損,從任何敵機想不到的方位進攻,從敵人預料不到的超遠距離進攻而不被敵人發現。
以下就讓我們看看F35設備的強悍功能,機頭雷達APG81,可以發現180公里之外的敵機,而光電系統則可以看到1280公里的火箭發射!90公里之外迎面飛來的F-16。
實際上來說,這是美國人的宣傳技巧,從紅外技術角度來分析,則有很多細節需要厘清:
作為導彈發射,紅外信號很強烈,波段特殊,這種分辨難度不大,而90公里發現F16則有很大難度和實用價值,但是美方透露的消息,很無厘頭,大部分細節讓人猜想:比如開加力沒有,開加力就看得遠一些,也沒說清楚狀態,比如下往上看,天空比較純淨的背景,還是從從上往下看,大量地面紅外雜波,也沒說白天還是晚上,白天背景紅外輻射很大,夜間降溫後普遍背景乾淨。
最關鍵的是發現也沒啥用,不開雷達對準哪個方位掃描,不知道F16具體距離,不問導演不知道型號,極端情況就一個紅外小點,好一點就是一小片紅點,頂多判斷出是飛機,有沒有建立穩定跟蹤也沒有提,不能穩定跟蹤,那就等於浪費,掃一眼就丟目標,沒有任何使用價值。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普通民用的紅外攝像機迎頭探測客機,也能100多公里,客機比戰鬥機信號還弱,但是沒有多少用,關鍵是識別跟不跟得上,探測這種信號很弱的遠距離目標,識別向來很難,對準地面探測就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對準天上看,天上的星星也多如牛毛。
從實用來說:探測到容易,挑選識別出來特別難,識別出來穩定跟蹤更難,而且紅外光電設備由於視野比較小,掃描效率比雷達低,容易漏目標,而且看到目標還不能測距,需要用雷達輔助測定,經常只能作為輔助高清識別用途,代替不太靠譜的無線電敵我識別系統,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
雖然如此,美國的光電技術,還是比俄羅斯的先進許多,領先2代是常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06/doc-ihitesuz3270141.shtml
jsoujsou
台F16V號稱可發現殲20 我軍大校:F22也無法發現殲20 2018-9-6央視新聞
台這次F-16升級,從軍事角度來看,最重要的一個更新就是它的雷達系統,升級後的F-16V,無論是對空對陸對海的戰鬥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據說它還具備了發現隱形戰機的能力,對此,軍事問題專家李莉指出,這種說法完全是炒作。打個比方來說,比如我們這樣假定:目前美國的F-22具不具備發現我們殲-20的能力?這個雖然理論上可能有,但是你在實踐中操作層面是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就是我一旦戰術運用上出現了變化,你根本發現不了我。
回應
很簡單 F-16V能發現F22嗎?
臺灣省的F-16能發現我們的殲-20,這是事實。他們說的是目視距離,飛行員會發現。哈哈哈,你們理解錯了,不是飛機雷達能發現。
關鍵是臺灣發現後,臺灣國防長官也無法認出來。
美F35光電設備可偵測90公里外F16 為何實戰意義有限 2018-9-6 新浪軍事
美國飛機,相比所有國家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動機先進,設備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多而強,氣動設計往往做的比較簡陋,比如F15,從氣動來說,和二代機很類似,甚至連美國二代機都裝備的前緣襟翼,三代機普遍裝備的邊條都沒有,還是照樣憑藉單位剩餘功率高,爬升快加速快而照樣取勝。
F22在隱身和超音速巡航上的保守,還有很有原因的,來源於越戰時候的格鬥恐懼症,外加保守空軍高層對於隱身技術近似神跡的效果不敢完全相信,總擔心敵人技術大突破,隱身技術失效,而遭到敵機血洗。
而到了F35時代,美國空軍終於接受了洛馬公司的實驗結果,也在國家靶場做了幾百上千次實驗,終於證明美國飛機的隱身技術相比外國的雷達電子技術來說,幾乎是不可戰勝的,所以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就接受一個長得肥胖的半殘廢飛機,這就是1.6馬赫極速的F35,比中國殲6飛機快一點點。
jsoujsou
日本“超級雷達”橫空出世 或成中國殲20最強對手 2018-08-20 新浪軍事
近日,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發本部開發的新一代機載火控雷達樣機,搭載在一架經過改裝的XF-2A原型機上,主要的裝備對象將是航空自衛隊下一代F-3型隱身戰鬥機。
在機載火控雷達的研發方面,日本一直以來都秉持著敢為人先的姿態,像世界上第一款服役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J/APG-1就是出自日本人之手,卻一直因後端演算法設計缺陷飽受“近視眼”也就是探測距離不足的困擾。雖然日本科研人員在後續的設計修改中解決了這個問題,且在這基礎上又開發出了性能更強的J/APG-2,不過這依舊暴露出了日本這個國家在研發體系上所存在的分系統性能優秀而整合能力不足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該國在諸多武器項目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現過最終性能1+1<2的尷尬結局。 有意思的是,上文中提及的新一代機載火控雷達實際上只是屬於被稱為“先進統合感測器系統”的機載感測器系統中的一部分。而在整套系統中,除了兼備搜索與電子戰能力的機載火控雷達外,還包含了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以及被動電子偵察設備。這些感測器被設計成共用一個資料處理後端,通過對雷達、紅外、電子偵察等不同種類感測器所探測的資料進行融合與交聯,可以有效增強對複雜背景下低可探測性目標也的探測和識別能力。而此類技術,已經在F-35以及我國的殲-20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航電系統上有了實際運用。
總體而言,雖然日本這個所謂的“先進統合感測器系統”從理論上講確實可以有效的提升對隱身目標的搜索與識別能力。但火控雷達只是第四代戰機多種探測手段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且為保證足夠的隱蔽性,火控雷達的重要性及使用頻率也要低於其他以被動模式工作的感測器。更不用說目前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發本部也只是剛開始了這個系統中雷達分系統的正式測試,我們並沒有在XF-2A原型機發現諸如IRST與電子偵察等設備,可見該系統的進度遠沒有想像中的樂觀。所謂宣傳,更多的只是噱頭而已。(作者署名:利刃/QG)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20/doc-ihhxaafz3086419.shtml
jsoujsou
我殲20多邊形鏡頭艙蓋曝光 造就眼觀八方的神奇戰力2018-06-17新浪軍事
殲20分散式綜合光電系統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實現全隱身作戰。過去,戰鬥機主要依靠雷達探測,這一方式需要主動輻射無線電波,對方可以借此推算出位置、速度、型號等各種資訊並進行針對性的干擾乃至攻擊。而殲20分散式綜合光電系統可以完全被動探測,只接受對方的紅外信號,在很短的瞬間實施主動光電定位指示,令對方幾乎無法反過來推斷出殲20的位置,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所以,殲20在作戰中,可以儘量長時間的關閉雷達,主要依靠分散式綜合光電系統、隱身資料鏈傳來的其他平臺收集的戰場姿態資訊進行作戰,或只在光電系統提供基本資訊後雷達才開機做短暫的精確探測,令殲20自身的生存力顯著增加。
殲20高度融合的飛行火力控制體系,將殲20飛行員、周邊各種友軍平臺、自身武器、自身分散式綜合光電系統與有源相控陣雷達結合為最高效率的一個整體,甚至可以配合額外增加的光電探測設備、電子戰設備等吊艙使用。它讓殲20飛行員在空戰中總是能搶先一步掌握全域,先敵發現、先敵攻擊、適時退出戰場,將形成對絕大多數敵方戰鬥機的全面優勢。
這一切的基礎當然是殲20擁有的功能世界領先的綜合資訊處理技術,其軟硬體都達到了世界尖端水準。
殲20這套完善體系,配合中國空軍最新裝備的霹靂15、霹靂21中遠距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霹靂10格鬥導彈、空對地導彈與精確制導炸彈,將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令敵人知難而退!(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17/doc-ihcyszsa8427762.shtml
jsoujsou
俄欲彎道超車推出首款微波光子雷達不想被我們搶先2018-04-17新浪軍事
也許許多人的印象之中,俄羅斯機載航電技術水平要落後於西方,其實這個印象並不全面,實際俄羅斯在航電技術的基礎研究方面水平相當高(楨:?),如今更抱著彎道超車的想法,為此俄方一直在積極研發微波光子雷達,實在2017年7月時,俄方就宣布成功推出全球首部微波光子雷達,從而搶占優勢地位。
所謂的微波光子雷達以光子為信息載體,而不是電磁波,具有快速成像、高分辨率。同時,它的雷達天線也可以弄成分佈式的,而不是今天的前向式,還可以獲得至少60-70%的能量轉化率,為傳統雷達的二倍,這個意義就相當大了。人們一般把雷達收發單元數量多少作為評價性能高低的標準,其實質就是與功率有關,它等於間接放大了雷達的功率。
目前的隱身技術對微波光子雷達無效言,只因作用基理完全不一樣,再加上這類雷達自身的特點,對隱身戰機的發現距離相當遠,俄方就認為自已研發的微波光子雷達對F22的發現距離可以達到300公里,一旦投入應用,幾乎等於隱身戰機失效了。
西方在這一領域也一樣有不小的成果,完成樣機的時間再早一點。所以俄羅斯別想彎道超車搶占優勢地位,別人也一樣在努力,尤其是目前,尚談不上什麼誰更領先的問題。畢竟這是一種,剛剛興起的技術,各國的研究尚處於早期的原理及樣機研發中,尚不可能投入應用,只是證明其可行性,卻沒有解決其實際應用的問題,別看西方完成的更早一點,但是其表現出的性能並不理想,中國雖晚了一點,但是取得了更為清晰的圖像,俄羅斯出眾的地方在於,直接將其發展為機載雷達,而不是先從陸基雷達開始。
各國都處於研發的初期,既便有所差距,實際也相小,故而難分高低,這有待於近一步的研究了,相信我們不會落後於人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小編是科盲。微波和光子都是電磁波,波段不同而已。
原諒小編吧,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啃過通信書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4-17/doc-ifzihnep0257358.shtml
圖博館
印度為什麼中國有啥他就要有啥?今天這消息讓人不可思議2018-01-13
印度已經發出了招標,要向全球購買100套小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本國空軍的戰鬥機上,這主要是因為巴基斯坦已經升級了自己裝備的“梟龍”型戰機,還計劃換裝中國研發的渦扇13E/19發動機,改進後的“梟龍”甚至有對抗印度空軍蘇30MKI的能力,一架梟龍的價格只有蘇30MKI的四分之一,即使是改進後也僅有三分之一。
梟龍的小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不但擁有非常強大的探測能力,可以在120千米的距離上發現對手並且同時使用4枚導彈執行作戰任務,還擁有一定的對地打擊能力,可以掛載2枚1000千克炸彈或者空地導彈執行打擊任務,特殊情況也可以攜帶反輻射導彈等武器。這款小型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像一般的相控陣雷達是液冷系統,而是風冷系統,在裝備戰機上比之前的多普勒雷達還要方便一些,有一種“即插即用”的感覺。
相對於梟龍這款10噸級的機體來說,這種雷達也最適合使用,畢竟即使是殲10C上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也很難裝備在梟龍上,我國為了給殲10C裝備雷達,甚至連機頭都改成了略扁的類型,就是為了容納龐大的冷卻系統和雷達發射陣列,這款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就先進得多了。
但麻煩的是,美國根本沒有給小型戰鬥機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最小的雷達也是裝備在F18E/F上的AN/APG-79,世界上最小的裝備該雷達的是瑞典的JAS39,起飛重量也達了16.5噸。
印度可能會採購用在法國陣風M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升級以後的LCA依舊不可能是“梟龍”的對手,這就是印度最大劣勢所在。
http://k.sina.com.cn/article_6401509694_17d8f493e00100344r.html
圖博館
巴鐵如何對抗印度戰機換這款中國AESA雷達戰力可翻幾倍2018.1.2新浪軍事
最近傳出消息,中巴合作的梟龍戰機第三批正在緊鑼密鼓的製造裝配和調試,裝備了南京14所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KLJ-7A,實驗可在100多公里外輕鬆鎖定低空亂飛的殲7,殲7幾乎是二三代機裡雷達反射截面最小的機型,蘇30啊,米格29啊,陣風啊,幻影2000啊,全都不是事。
由於這個雷達的出現,印度空軍的優勢幾乎蕩然無存,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陣風F3,還要等好幾年才能裝備部隊,而且指標不如梟龍的雷達好,等到36架陣風到貨的時候,梟龍估計數量要翻番了。最最嚇人的是,價格很便宜,才4-5百萬美元。
巴是國際上最窮的客戶,也是外部軍事壓力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最挑剔的客戶,但是做事極其理性高效,習慣用100塊買1000塊的貨,牛!(作者署名:大水)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02/doc-ifyqefvx2286314.shtml
F-16A/B升級F-16V 空軍證實4架已出廠測試2017/12/27
我空軍的F-16A/B升級F-16V的性能提升工程,首批4架正由美國原廠洛馬汀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漢翔進行地面測試中,就算中國解放軍的殲20匿蹤戰機目前都不是對手(楨:?) 。
「鳳展專案」耗資1100億元 ,將145架F-16 A/B提升為F-16V,預定2023年全部執行完畢。換裝AN/APG-83型AESA(楨:2-3千萬美元?)後,比原有F-16A/B的APG66(V)3雷達增加30%以上,整體戰場偵知能力將可提升220%,自我防護能力也可提升180%。
圖博館
中國空軍再出大手筆:戰機未來全部換裝相控陣雷達2017.12.19新浪軍事
據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播出,中國電子14所賁德院士說道:中國的戰鬥機將在未來全部換裝具有高靈敏度和高功率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一旦中國現役的主力戰機殲-10系列、殲-11系列和資歷較老的殲-8、殲轟-7換裝了14所生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戰鬥機無論是在超視距打擊還是在遠距離精確對地打擊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甚至可以將所有戰機的能力提升一整個檔次。
有源相控陣雷達,英文簡稱為AESA,是一種相控陣雷達。相控陣雷達與常規雷達的最大特點就是每個單元都具有發射電磁波和接受電磁波的能力,能夠在多頻段下以多角度多姿態發射電磁波,無論是頻寬、信號處理還是冗餘設計上都有更大的優勢。
有源相控陣雷達與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最大區別就是雷達上的每個組件都是獨立工作的。常規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工作時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中央接收機,發射機的能量通過多個組件完成發射,掃描到目標後得到的反射電磁波由接收機放大並顯示。有源相控陣則可以理解為上面的每一個T/R組件都具有中央發射機和中央接收機的能力。每個T/R組件都可以在自己的頻道上發送和接受電磁波,擁有更加強大的掃描能力。
除此之外,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相當低的噪音係數,在使用過程中更不容易被敵方針對和反制。同時,由於T/R組件能夠將饋源、移相器和發射系統集合在一個元件上,單狀態下能耗能效,並具有更高的信噪比。由於雷達大多由數百個上千個T/R組件組成,在飛行過程中一旦某幾個T/R組件發生問題也不會使整個雷達失去功能,而無源相控陣和傳統機掃雷達就不行了。
可以看到,AESA不僅在戰鬥中能夠擁有更高的表現,在實際生產和執勤中也會更加方面。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先進戰機都已裝備AESA,以美國為例,從F-15和F-16就已經裝備了APG-63和APG-83。日本也給空自的飛機裝上了JPG-1和JPG-2。可以說,裝備AESA是世界戰機的必要趨勢,也是提升戰鬥力的必要手段之一。(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19/doc-ifypvuqe0246327.shtml
圖博館
其實,增加機動性和敏捷性是戰鬥機不懈的追求,旨在大幅度提高機動性的改進也有例可循。比如,目前歐洲正在改進“颱風”,其機動性、敏捷性和控制精度都得到提高。據分析,標準型“颱風”可以達到不超過70度的攻角,新構型的最大迎角為100度。但是其結構上的改進非常小。
對三代機氣動外形進行大改並獲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少,F/A-18E/F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新戰機了。改進之後其雷達反射截面積降低一個數量級,而且燃油量大增,飛行員再也不用為燃油提心吊膽了。增推後的發動機,讓F/A-18E/F在著艦時再也不需要像之前的艦載機那樣,把油門猛推到加力位置了,甚至在起飛時都可以不開加力。但是,很多美國海軍飛行員表示,“經典大黃蜂”的機動性更勝一籌,特別是其滾轉能力。
總體來看,三代機的改進多以改進航電系統為主。機體的改進則主要是進一步放大、增加載油量和武器載荷,並儘可能降低RCS。這實際上涉及一個對空戰理念的認識問題:近距離空戰已經不再是空戰的主要形式,戰機的改進也不會為其付出太大的代價。
伴隨著視距外空戰成為空戰的主要形式,現在也已不再是速度與機敏性為王的時代。三代機的速度和能量等於生命與生存能力,而對四代機來說,信息就是生命。在當代戰爭中,信息作戰域的機動性比有形作戰域的機動性更重要。空戰格鬥已經被超視距瞄準和執行所取代。(作者署名:看空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30/doc-ifymmiwm1868041.shtml
圖博館
IDF是亞洲較早研製成功的三代機,不過它與LCA和中巴合作的FC-1(梟龍)大致屬於一個量級,是典型的蠅量級三代機,在載彈量、航程等“硬”指標上很難和重型戰機比拼,航電系統也屬於經濟型的。F-2則繼承了F-16優良的氣動外形,進行了放大處理,其最大起飛重量甚至高於殲-10,達到了22噸。不過,該機主要用於對地攻擊,加之推重比較低,平台的機動性方面要遜色於採用鴨翼的殲-10B。但是F-2的火控系統不可小視。其基本型裝備的J/APG-1是世界上第一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先殲-10B的無源一代。當然,有消息稱J/APG-1裝備自衛隊後問題多多,性能並未達到所鼓吹的水平。這其實對於新研製的裝備來說並不是很罕見的事,新型裝備通常是要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進行升級了的J/APG-2,使用了第二代氮化鎵收發組件,與美國海軍所使用的AN/APG-79相當,其寬帶頻率捷變能力使其很難被三代機的電子戰系統所干擾,升級後F-2的總體能力大致相當於殲-10C。
殲-16的機動性超過殲-10系列以及F-2的。殲-10的瞬時盤旋能力大致與蘇-27系列相當或者略有超出,但是穩定穩盤能力肯定遜色於雙發的殲-16。如果殲-10在格鬥中無法在“第一桿機動”(也就是在兩機交叉後快速壓桿盤旋)後快速鎖定蘇-27系列,恐怕在僵持中會慢慢變得被動。而F-2的瞬盤和穩盤能力都是低於蘇-27。
殲-16的燃油更多、滯空時間更長、攜帶的導彈數量也更多。數量本身就是一種質量。隨著電子戰、隱身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空中擊落一架先進戰機將會越來越難。更多的導彈則提供了這種可能。對於空戰而言,武器載彈量對空戰效能影響極大。美國空軍空戰司令就公開表述,空空導彈載彈量比射程重要。美國在對F-15的改進中,就有一種讓其攜帶16枚導彈的方案,其中中距與近距空空導彈各佔一半。
大平台還賦予了殲-16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它理論上將能夠攜帶中國研製的幾乎所有戰術對地打擊武器,而且雙座、雙髮帶空中加油,也會使其在海上為轟炸機護航得心應手。此外,遠程防空導彈也可由殲-16攜帶,未來它還將成為敵方預警機殺手。這樣一個以製空為主的多功能戰機,未來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將僅次於殲-20。
殲-16的發展也體現出各國對三代機的改進趨勢:幾乎很少有以提高機動性為主要目標的、對氣動外形大改。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三代機改進不去提高機動性,也並不意味著不會對氣動外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而是說不會單獨為大幅增加機動性而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
圖博館
殲10C搭載神秘新導彈曝光此前從未公開亮相2017.9.30新浪軍事
近日,一張甘肅省某空軍基地的照片出現在互聯網上,張照片中的殲-10C,掛載著一枚此前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新型導彈。
從細節上看,這枚導彈採用了無翼式氣動佈局,只有尾部的一組控制舵面。無翼式佈局具有結構質量小、結構簡單、工藝性好的特點,為導彈的製造和使用維護帶來極大便利。同時,無翼式佈局具有較好的過載特性,改善了非對稱氣動力特性,具有較高的舵面效率。這枚導彈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此前出現在殲-16上的超遠程空空導彈。不過,殲-16掛載的這枚導彈太大了,不會是殲-10C照片中的那個樣子。
這款導彈很可能採用了“高拋式”的彈道
從這枚導彈採用的無翼式氣動佈局可以看出,這枚導彈對最高速度與射程的要求相對較高,很有可能採用高拋彈道,用來打擊遠距離的目標。在這枚導彈的主要飛行過程之中,由於導彈在30km以上的臨近空間飛行,這個高度超出了預警機的探測高度。而當導彈在俯衝攻擊階段時,已經位於敵機的頭頂上方,此時不但進入了敵方雷達設備的探測盲區,而且目標恰恰在導彈導引頭的探測範圍之內,導彈非常容易探測和跟踪目標,憑藉5馬赫左右的俯衝速度,整個攻擊時間會非常的短,所以敵方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預警和實施應對措施。如果說殲-16配備的超遠程空空導彈類似俄軍KS-172,是用來打擊敵軍預警機等重要戰場信息節點的武器,那麼這款體積相對較小,射程相對較近的遠程導彈很有可能就像美軍AIM-54“不死鳥”一樣,是一款用於國土防空的截擊利器。(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30/doc-ifymmiwm1892147.shtml
超視距空戰時代殲16性能僅次於殲20堪稱亞洲第二2017.9.30新浪軍事
目前,除了殲-16,亞洲服役的三代機包括中國台灣的IDF,印度的LCA,日本的F-2,韓國F/A-50也具備了一些三代機的特點,也算入這個行列。國內的三代機則包括FC-1、殲-10特別是進行了大改的殲-10B和殲-10C以及殲-11系列和殲-15艦載機等。這其中,殲-16是有資格傲視群雄的。在已服役的戰機中,他的性能僅次於國產的殲-20,堪稱亞洲第二強自研戰機。
圖博館
武直19改進型服役配毫米波相控陣雷達技術或超美2017.9.13新浪軍事
最新一期《兵器知識》雜誌中的一張圖顯示,試飛已久的帶有新型桅頂毫米波雷達的直19武裝直升機改進型,已經進入陸航部隊服役。這標誌著我軍武裝直升機全天候作戰能力將有質的提高,比起已經廣泛裝備美軍及其盟國的AH-64“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直19改型的毫米波雷達很可能是相控陣體制的,這創下了全球第一。
直19改的毫米波雷達天線,大小和AH-64的AN/APG-78毫米波雷達類似,但“厚度”看上去要厚不少,這種新型毫米波雷達採用了相控陣雷達特有的平板天線,當然還是旋轉的單面有源相控陣天線,但比起AN/APG-78這種卡塞格倫天線機械掃描雷達先進一代。
網傳的直19所用的新型相控陣毫米波雷達天線陣面
APG-78“長弓”雷達採用卡塞格倫機械掃描天線
直19改型裝上毫米波相控陣雷達後,將擁有比長弓阿帕奇所用AN/APG-78更強的多目標處理能力和抗干擾性能。2016年珠海航展上,兵器工業曾展出過代號為藍箭21的新一代毫米波雷達製導空地導彈,這意味著中國版的“長弓海爾法”已經出現,裝備我軍的直19改型不在話下。
中國版“長弓海爾法”——藍箭21圖
毫米波雷達和毫米波雷達製導的空地導彈,很可能還將裝備我軍的武直10武,畢竟其比起直19具有更大的起飛重量和更強的武器攜帶能力。比起我軍武直普遍使用激光半主動制導的AKD10空地導彈,毫米波雷達及其配套空地導彈,可以在戰場煙霧、夜間和敵軍坦克裝甲車輛普及激光告警和對抗措施的情況下,成為更強勁的“坦克殺手”。
雖然美軍也曾為RAH-66“科曼奇”武裝直升機研製過新型相控陣毫米桅頂雷達,但隨著下馬而告終,而中國也自此成為全球首個在武裝直升機上使用相控陣毫米波雷達的國家,後發優勢不言而喻。(作者署名:非著名鍵盤俠烏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3/doc-ifykusez0088949.shtml
圖博館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新型材料具有柔軟、可塑性強的優點,在此特點影響下,研究能貼在飛機表面的共形雷達天線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維半導體材料一般具有熱力穩定性,這讓使用化學方法可控製備成為可能,一般的方法是化學氣相輸運法先合成半導體合金塊體,而後使用機械剝離法進行製備。
以二硫族化物為例,化學氣相輸運法指將一些單組份的粉末材料和一定量的輸運試劑置於真空石英管內,將該石英管置入有一定溫度梯度的反應管,最後再將一端放置於高溫環境,一端放置於低溫環境,在低溫區會生長出合金單體晶塊。通過反复的機械剝離,就可以在約30納米的基底上生成二維二硫化物材料,但這種方法比較粗糙,耗時較長,難以大規模生產。後來科學家發明出了物理氣相沉積法和化學氣相沉積法。
物理氣相沉積法是指在高溫下直接蒸發單組份的粉末源,在低溫下實施凝結沉積得到單層二維半導體材料,沉積區的溫度梯度極為關鍵,如操作正常,最終會得到一層二維半導體薄膜。化學氣相沉積法指使用氧化物和慾製備的材料單質為反應源,令其在特定高溫下揮發並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在容器附近沉積出一層二維半導體材料薄膜。
徐宇曦教授所在的課題組就是在化學氣相沉積法上實施改進,利用1, 4-間苯二腈在二氯甲烷和三氟甲磺酸的界面發生腈三聚反應合成二維含三嗪高分子,這種二維高分子在有機溶劑中具有極好的分散性。這使得它只需經過簡單的抽濾就可以形成具有固定尺寸的柔性高分子薄膜,更為神奇的是其能良好製備成場效應晶體管器件,直接用於各類電子半導體元件。
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研製這種材料的思路雖然不錯,但離實用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二維半導體材料只能小部分存在於實驗室內,成本代價高昂,大規模製造的問題目前沒有辦法解決。如果每次可製造幾毫米,都已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了。而且,製造出幾毫米就已經是集中整個實驗室全部人力物力做很久。不過,二維半導體材料是未來雷達電子系統發展方向,中美都在搞,但現在也都是剛起步階段。(作者署名:雲上的空母)
回應
有些理論前沿很多年前已經有學術論文支撐,但就是做不出來,很多領域都存在這種情況。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02/doc-ifykpysa2733961.shtml
圖博館
隱身戰機剋星?中國新材料將使雷達探測距離增加50倍2017.9.2新浪軍事
現代作戰是建立在電子技術基礎上的戰爭,誰的電子裝備擁有優勢誰就能奪取制電磁權,進而奪取戰場信息主導權。在單向透明的情況下對敵人發起攻擊,電子設備的性能與材料密切相關,如F-16和F-22都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但二者的材料完全不同,性能相差巨大。這裡所說的材料指的主要是半導體材料,衡量半導體材料的主要指標功率/質量比和反應靈敏度,前者描述在一定質量下器件功率有多大,後者描述器件工作狀態轉換和小信號檢測能力有多強,而中國在這方面最近取得的成果很可能會時雷達性能獲得大幅度提升。
美F-22機載雷達AN/APG-77使用了以氮化鎵為基底材料的半導體,其電子遷移速率和質量功率比相對於傳統砷化鎵材料雷達提高了約5~10倍。這就意味,在同樣雷達同質量的情況下,可以在對手1.5倍以上距離探測目標,這必然帶來極大的戰術優勢,我國目前雖然已製備成功氮化鎵晶體,但能工程使用的該材料還有差距,這也讓我軍飛機、艦艇與敵人實施制電磁權爭奪時處於劣勢。徐宇曦教授發表的一篇名為《界面溶液法合成半導體二維聚合物》的論文非常值得注意,標誌著我國已經擁有了在實驗室製備二維半導體材料的能力,這種材料的威力將能大幅度提高電子設備性能。
所謂二維半導體是相對三維半導體而言的,這種半導體非常薄,在厚度上只由一個原子組成,與塊狀的三維半導體相比,這類半導體內的電子遷移速率非常快。這是因為,受限於三維空間環境,在施加電壓後,半導體內的電子雖然部分會沿著一個大致確定的方向移動,但整體會在三維空間內亂飛,大多數運動能量被消耗。而在二維半導體內,電子無法向第三維移動,因而就會大大增加電流。這種性能增加有多少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論文給出的結論是功率質量比1000倍!反應靈敏度超出6000倍!這意味著什麼呢?我給大家來算算這筆賬。
雷達的探測距離於功率和靈敏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採用該種材料後,同樣體積重量的雷達將能實現現有雷達的50倍!以F-22為例,其RCS極小值為0.0001㎡,可以縮小現有雷達對正常戰機探測距離的13倍,一個能探測150千米的機載雷達,只能在10千米附近發現F -22,但當雷達使用了二維半導體材料後,卻能在576km處發現F-22,考慮到目前隱身飛機的隱身能力已經幾乎到極限,特別是難以降低最小值,因此可以說一旦該種雷達投產,隱身飛機神話再也無法重現了。
圖博館
六、多功能光學可重構擴展設備項目
歐洲防務局的「多功能光學可重構擴展設備」(MORSE)項目旨在開發一種具備波束形成功能、同時多種射頻功能和陣元動態可重構能力的天線架構,開發或鞏固光學域使能技術,搭建樣機進行概念實驗驗證,以用於海洋系統、地基、無人機、機載預警和機載截獲系統中,包括雷達監視與跟蹤、雷達高解析度、SAR、電子戰、通信和飛彈指揮鏈路等。MORSE由SELEX、BAEsystem和SAAB公司共同承擔,總費用約460萬歐元。
七、俄羅斯「射頻光子相控陣」項目
2014年11月,俄羅斯高級研究基金會聯合無線電電子技術公司(KRET)發起了「射頻光子相控陣」(ROFAR)項目,該項目為期4.5年,投資6.8億盧布(約1000萬美金),旨在開發基於光子技術的通用技術和元器件,製造射頻光子相控陣樣機,並用於下一代雷達和電子戰系統。為此,KRET成立了專門實驗室,目前正處於天線單元研發階段。未來,這些射頻光子相控陣單元有望用於俄羅斯「智能蒙皮」計劃中,即將ROFAR單元集成在T-50等先進戰機蒙皮上,集無源偵收、有源探測、電子對抗和隱秘通訊多功能於一體,實現360º全覆蓋掃描和機上資源的一體化調度;ROFAR也有可能安裝在俄羅斯正在研製的飛艇上,利用飛艇大表面優勢,將天線陣列分布於蒙皮上,為俄羅斯提供飛彈預警。
八、美國集成光子創新計劃
美國集成光子研究所(AIM-Photonics,原稱IP-IMI)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作為美國製造業創新網絡的第六家機構,該研究所旨在開發新型快速的光子集成製造技術和工藝方法,促進光子集成電路的設計、封裝、測試與互連,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品製造的、全產業鏈集成光子學生態平台,從而解決高動態範圍、超低損耗、寬頻光子集成晶片和微波頻率電集成晶片的大規模製造難題。AIM-Photonics將獲得1.1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資金投入,以及超過5億美元的由地方政府、大學和企業等投入的配套資金。目前AIM-Photonics由55家公司、20所綜合性大學、33個學院、和16個非營利組織構成。
除了上述項目之外, DARPA和歐洲的第七框架計劃(FP7)均開展了眾多針對分系統和元器件層面的微波光子研究項目,這裡不再贅述。不可否認,微波光子雷達距離實戰應用還有較長的距離,微波光子鏈路的技術成熟度、光子集成化程度是和系統的一體化設計是制約其實用化的關鍵因素,這三者也構成了未來微波光子雷達研究和發展的主旋律。
https://kknews.cc/military/6k6olqm.html
圖博館
二、雙波段微波光子雷達
2015年6月,研究小組將PHODIR雷達擴展至兩個頻段,系統核心是一個雙波段射頻發射機和一個雙波段射頻接收機。在義大利SanBenedetto del Tronto港口對雙波段雷達進行了外場驗證。下圖B和C分別是SEAEAGLE雷達和雙波段微波光子雷達X頻段分系統的PPI圖像,兩圖像符合極好,證明該雙波段雷達樣機已達到了商用先進雷達的性能。
微波光子雷達的內在相參性能夠省去數據融合時複雜的相位校準算法。下圖A是目標A的圖像,圖B和C分別為S、X波段探測到的一維距離像,圖D是利用上述融合算法合成的一維距離像,此時圖中顯示出了更多的細節。根據船體實際結構,可以看到船尾部有更多的散射源(絞盤),上層形狀顯示桅杆和背部隔板分離。
(圖為:目標船(A)以及採用S波段(B)、X波段(C)探測得到的一維距離像,(D)融合後的結果)
2016年5月,實驗小組實現了對空中和海上非合作目標的ISAR成像。
圖為:(A)波音737-800飛機,(B)和(C)是利用S波段和X波段對該飛機的ISAR成像結果;(D)目標油輪,(E)和(F)是S波段和X波段對油輪的ISAR成像結果
2016年5月,PHODIR小組搭建了一個雷達/通信雙用途原型機,該原型機基於同一個天線和光子收發機完成雷達與通信信號的接收和檢測,可同時執行監視與通信任務,且兩分系統之間不會互生干擾。未來,該原型機可利用同一個光子收發機和天線完成信號的產生、發射、接收和檢測,實現真正意義上軟硬體共享的的雷達/通信一體化系統。
四、 雷射雷達/雷達集成系統
雷射雷達因具有更好的指向性和空間解析度,被廣泛用於測距儀、測速儀和成像系統。但雷射雷達對粗糙目標和大氣湍流產生的斑點噪聲非常敏感,它會使得都卜勒譜線展寬,從而限制速度分辨力。2015年2月,PHODIR小組基於一個MLL將雷射雷達系統和微波光子雷達系統集成起來,減小了硬體和功耗負擔,提供了多角度環境感知的能力。下文介紹該系統原理以及它在速度測量方面的魯棒性和靈活性。
GAIA(2012~2015)項目屬於歐盟第七框架計劃,旨在開發用於SAR天線系統的光子技術,包括了天線上光信號分布、利用光子集成電路實現收/發天線單元上寬頻信號(覆蓋Ku波段)的實時延遲控制、適應於大型可移動天線的光纜捆束以及X波段天線陣列模塊。最終該項目將設計一套可實現尺寸、重量、複雜度和成本效益的完整的光實時延遲模塊化SAR天線系統。
圖博館
微波光子學最早的系統層應用是70年代末美國莫哈韋沙漠中的「深空網絡」,它由分布在數十公里內的十多個大型碟形天線組成,這些天線藉助光纖傳遞1.42 GHz超穩定參考信號,並利用相控陣原理像一個巨大的天線一樣工作,從而與太空的空間飛船保持通信和跟蹤。近年來,微波光子技術已應用到雷達、電子戰、衛星通信、綜合射頻和深空探測等領域。
典型的微波光子雷達系統包括:休斯公司的光纖波束形成網絡寬頻共形陣列、泰勒斯公司的光控相控陣樣機、全光子數字雷達(PHODIR)樣機、雙波段微波光子雷達樣機、以及俄羅斯射頻光子陣列(ROFAR)開發項目。
典型的微波光子機載電子戰系統包括:ALR-2001嵌入微波光子鏈路驗證系統、歐空局的電子戰光控分系統(EWOCS)和F/A-18E/F大黃蜂上的ALE-55光纖拖曳式誘餌。
典型衛星通信和成像系統包括:EUROSTAR3000通信衛星、土壤濕度和海洋鹽度(SMOS)地球探測衛星、PROBA-V成像衛星的高密度空間連接器驗證(HERMOD)載荷、ALPHASAT通信衛星的光互聯繫統模塊(SIOS)。
為實現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等多頻段寬頻信號的綜合管理和分配,一種可行途徑是採用基於射頻光子縱橫交換技術和光纖射頻傳輸技術的多功能綜合射頻方案。美國海軍就這兩種技術在AMRFC項目中進行了研究,並分別用於艦載可重構孔徑陣列的波形產生和射頻分配網絡中。
在深空探測方面,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預計安裝66面口徑12米的拋物面天線,進行毫米波和亞毫米波(31~950GHz)太空觀測,利用18km長的光釺基線,為每個天線提供本振參考信號。
一、世界首部全光子數字雷達(PHODIR)
義大利PHODIR項目於2009年底啟動,旨在設計、研製和驗證具備發射信號光產生、接收信號光處理能力的全數字雷達驗證機,解決阻礙全數字雷達收發機的瓶頸問題,例如無雜散動態範圍(SFDR)和相位噪聲電平。該項目於2013年取得重大進展,所研製的單站單通道PHODIR樣機成功實現對非合作民航客機的跟蹤與測量。
圖博館
2012年東京大學的團隊採用超導迴路,取得了微波頻段單光子態與後續壓縮態產生、接收技術的元件新突破。2013年義大利的Lopaeva博士在實驗室中達成量子雷達成像探測,證明其有實戰價值的可能性。
2016年8月中國電科14所「智慧感知技術重點實驗室」發布成功研製單光子檢測量子雷達系統成品,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電科27所以及南京大學等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量子探測機理、目標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測原理的實驗驗證,並且在外場完成真實大氣環境下探測試驗,獲得了百公里級探測威力,探測靈敏度極大提高,指標均達到預期效果。
微波光子雷達,一段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2016-12-18
編者按:微波光子學從發現至今已經有接近二十年的歷史了,尤其在近幾年,在國內學術圈各種會議上經常被提起,大家好像都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突破現有電子器件的瓶頸。但是我總感覺,微波光子學存在太多還未突破或者難以突破的方面,想要取代電子器件似乎是不可能的,微波技術和毫米波技術以及光學技術應該算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微波光子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雷達上的應用是雷達領域的一項潛在顛覆性技術,是新一代多功能、軟體化雷達的重要技術支撐。微波光子雷達作為雷達發展的新形態,能有效克服傳統電子器件的技術瓶頸,改善和提高傳統雷達多項技術性能,為雷達等電子裝備技術與形態帶來變革。
微波光子技術在電子系統中的最初應用形式為光模擬信號傳輸,即將單個或多個模擬微波信號加載到光載波上並通過光纖進行遠距離傳輸。近年來,微波光子逐漸從模擬光傳輸功能演變為包括微波光子濾波、變頻、光子波束形成等多種信號處理功能的綜合能力。
圖博館
俄羅斯無線電電子技術集團已為第六代戰機研製出光子雷達試驗樣機
【據俄羅斯塔斯社2017.7.27報導】俄無線電電子技術集團(KRET)副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米赫耶夫在接受塔斯社採訪時指出,無線電電子技術集團正在研製第六代戰機的光子雷達,目前已經具備試驗樣機,正在製造全尺寸模型。新雷達在功率和波段方面都遠超現存的所有雷達站。
新型光子雷達比當前現存的所有雷達站都看的更遠。因為他們是在無限寬的頻譜範圍內輻射敵人,因此可準確知道目標的在空間中位置,經過處理加工後還可收到其攝影影像。
由於新雷達接收器的超寬頻性及強大的動態範圍,新型雷達將具備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同時可完成電子戰任務,可用來傳遞數據以及用作通訊設備。
未來將在第六代戰機上裝備可在不同光譜(如激光、紅外、紫外、自然光等)下工作的高功率多頻譜光學系統。
陸研發出微波光子雷達 可軍民兩用2017-06-13 中央社
大陸科技日報2017-06-13報導,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昨天公布,該所成功研製出這台微波光子雷達樣機。
報導表示,傳統雷達以電子為載體實現信號的產生和處理,解析度和處理速度因電子器件的頻寬限制而存在提升瓶頸,難以滿足未來應用對高性能雷達的需求。
而微波光子雷達是以光子為資訊載體,利用豐富的光譜資源和靈活的光子技術,能夠更好、更快地產生和處理雷達寬頻訊號,具有快速成像、高解析度和清晰辨識目標的能力。
報導表示,在已知報導的微波光子雷達中,該部雷達的外場成像解析度最高,比國際同類雷達提高了約30倍,並具有將解析度繼續提升一個數量級的潛力。
量子雷達-維基百科
量子雷達是21世紀後萌發的新概念武器系統,為了應對隱形戰機逐漸普遍化的世界,防守方需要對抗的需求。
200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loyd教授首次提出了量子遠程探測系統模型。2012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聲稱研發出一種抗干擾的量子雷達理論,這種雷達利用光子碰觸到目標後產生的量子態變換來偵測,可以表徵量子「漲落變化」等微觀資訊,所以整個量子雷達靈敏度極高,雜訊基底極低,又幾乎不可能被電波干擾裝置擾亂,再加上能忽略工作頻段、雜波等,此種雷達探測隱形戰機的範圍理論上可達數十倍。
圖博館
從最新的照片可以看出,055型採用了智能桅杆技術,桅杆頂端有兩組4面陣相控陣雷達天線,加上艦橋前後的大型4面陣,將火控、空情探測功能全部集中,不必再安裝功能單一的火控雷達等單獨的雷達裝備。(作者署名:狐狸軍事觀察)
俄稱中國055大驅造價超50億 將裝備紅旗26導彈反導
俄《軍工信使》週報網站2017.6.21《遠航長劍》的報導稱,中國造船廠正在建造配備巡航導彈的新型驅逐艦。海軍現役軍艦也在進行深度改造。
報導說,055系列有12艘軍艦。海軍將在2018年初接收1號艦。
報導指出,055艦艏安裝H/PJ-38型130毫米艦炮,未來將安裝155毫米艦炮。艦艏還有64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長劍”-10巡航導彈、“鷹擊”-12、“鷹擊”-18、“鷹擊”-83反艦導彈、“海紅旗”- 9、“海紅旗”-16防空導彈。主桅杆和排氣總管後安裝的第二套64(4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巡航導彈打擊地面目標。
“長劍”-10性能如下:長8.3米,直徑0.68米,最大速度0.75馬赫,飛行高度50至150米,起飛重量2500千克,彈頭重300至500千克。
為了與敵方水面艦艇作戰,中國海軍首次在055同一艘軍艦上安裝3種反艦導彈。這種做法有助於用最少的花費完成各種任務。
對付敵方軍機和反艦導彈的任務由“海紅旗”-9(遠程)和“海紅旗”-16B(中程)防空導彈系統承擔。承擔近程防空任務的是1130型11管30毫米近防砲。直升機機庫頂上還將安裝“海紅旗”-10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其射程超過12公里。報導猜測稱,通過安裝“海紅旗”-19、“海紅旗”-26,這種驅逐艦很可能將成為中國反導系統的海上組成部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製的S波段和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使運用這些武器成為可能。雷達安裝在封閉式集成桅杆裡。
此外,總功率113兆瓦的4台QC-280燃氣輪機將為驅逐艦提供動力。這有助於降低振動和噪音,增強軍艦的隱蔽性。
055型的造價估計為50億至60億元人民幣。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26/doc-ifyhmpew3391286.shtml
圖博館
中國4代機裝相控陣雷達已落後 將被兩款新雷達取代2017.6.26新浪軍事
四代機標配是相控陣雷達,具有天線無需轉動便可靈活指向的優點,多目標同時跟踪與鎖定的能力,這種突出的優勢是三代機的機械掃描雷達根本無可比擬的。然而,更先進的機載雷達,已有兩位後來者正在躍躍欲試。
“共形陣”和“智能陣”為未來指明了方向
機載相控陣雷達儘管有掃描速度快、多目標能力強以及同事多功能的優點,但仍沒有擺脫與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大致相同的硬件結構特點,仍需佔用機內空間,這不僅影響了飛機的氣動性能和隱身性能,也限制了電子設備的性能。
為此,人們首先提出了“共形陣”雷達的設想,也就是把雷達天線和飛機的外蒙皮結合起來,使得飛機的外蒙皮就是射頻的發射體和接收體,它的優點有二,一是不引入附加的空氣阻力,二是比傳統平板天線的掃描空間覆蓋大,增加了天線可用口徑,探測距離可以至少延伸一倍以上。
共形陣之後的進一步發展,則是智能陣,即不局限於只把雷達天線集成在蒙皮之上,而是會接入光導纖維和各種傳感器,機身智能蒙皮的使用範圍進一步增大,使蒙皮在作為結構材料的同時,負擔起傳感、通信、電子戰、防冰等功能,這個技術實現後,戰鬥機將具有空中“電子變色龍”的特點,能將機體的信號特徵淹沒在地物回波之中,智能陣技術也因此而被西方媒體評論為“未來30年內世界航空電子技術發展的巔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6/doc-ifyhmtek7790832.shtml
日專家放狂言:日本出雲號能在半小時內擊沉遼寧艦
中國航母遼寧艦2017.6.25起程青島母港,七一將訪問香港,而日本準航母“出雲”號目前也在南海徘徊,日本專家妄稱,“出雲”號只要半小時就能擊沉遼寧艦。
日本專家認為,“出雲”號和“加賀”號兩艘準航母經過改裝後各能搭載約16架垂直起降的美製F-35B戰機,利用其優異隱身技術,能避開中國海軍雷達探測,加上其強大的對海對艦攻擊能力,半小時就可將遼寧艦擊沉。
圖博館
意大利雷達與中國產品競爭失敗印度卻選中升級蘇30
2017.6.26新浪軍事
最近俄媒報導一則消息,俄羅斯將與意大利聯合改進印度空軍的蘇-30MKI戰鬥機,並且指出這個提議是印度方面的建議。
從整體上來講,俄航空工業實力比意要強的多,但意長處在航空電子系統,已研製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俄有源相控陣雷達進度則要慢的多。
新世紀戰鬥機換裝有源相控陣是趨勢
有源相控陣雷達優點就是功能大、靈敏度高、功能強大、運用靈活,已經成為新世紀作戰飛機標準配備,目前西方國家戰鬥機已經開始由機械掃描雷達向有源相控陣雷達過渡,其中就包括意大利賽雷達公司研製的VIXEN ES有源相控陣雷達,VIXEN ES曾經競爭過JF-17BLOCKⅢ火控雷達競爭,國產KLJ-7A擊敗VIXEN ES中標,顯現國產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戰術技術水平已經得到國外客戶的認可。
俄也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例如早些時候公開的ZHUK-AE曾配米格-35,競爭印度空軍MRCS戰鬥機項目,結果首輪即被淘汰,ZHUK-AE採用了大量美國器件,美得知之後對俄進行了禁運,造成ZHUK-AE發展緩慢,儘管俄此後曾經說已經研製國產替代器件,發展出多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包括T-50上面的NO36,但是這種雷達進度似乎比較遲緩,最有力證明就是俄前不久公開的米格-35仍舊採用了機械掃描雷達,顯現國外客戶似乎對俄羅斯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成熟程度持保留態度。
印度空軍蘇-30MKI目前配備是BARS無源相控陣,它對於米格-29大小目標可以提供140公里探測距離,這個指標與機械掃描雷達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而現在中巴戰鬥機已經開始換裝機載有源相控雷達,印度只有選擇西方同類雷達。
實際上這並不是印度第一次為蘇-30MKI選擇西方航空電子系統,蘇-30MKI在研製之初就配備了較多西方系統,例如法國座艙顯示器、導航系統、以色列平顯等,加掛了以色列LITENING光電瞄準吊艙,EL/M-2060P合成孔徑雷達吊艙,EL/L-8022電子干擾吊艙等等。
俄一系列武器裝備項目發展遲緩,不但影響部隊戰鬥力,也不利於國際競爭 (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6/doc-ifyhmtek7783283.shtml
圖博館
眾所周知,四代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隱身性能,通過一系列手段如波束控制、吸波塗料、武器內置等手段成功降低了飛機的RCS,從而大大降低了現代防空雷達、火控雷達的探測距離,提高戰鬥機的作戰能力。
戰鬥機為什麼會被探測到?
我們不是吹噓自己新技術有多牛,其實JY-26遠程相控陣雷達早就能看到你們了。該款雷達外形奇特,大平板上嵌滿了圓柱狀的物件。它的探測距離遠,達到500公里。可像空警-2000一樣在進行空中警戒和引導的作用。給後面的目標進行指示,或者是為精密跟蹤做準備。
JY-26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米波UHF波段三坐標雷達,採用先進的二維數字有源相控陣體制,作用距離遠、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和機動性強。專家介紹JY-26有三個特點,第一:數據傳輸率高;第二是速度快;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兩個電腦之間工作模式靈活,雷達波束可以任意按需求進行方向的改變。
目前戰鬥機的隱身效果主要集中在較高的頻段,如厘米波(S波段)以上,在較低的頻段如分米波和米波(UHF、P)效果較差,這是因為在這些波段飛機的尺寸與雷達的波長相近,目標向後散射無方向性,相應就增加了飛機的RCS,在吸波塗料方面,要求塗層厚度達到照射波長的1/10-1/4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米波雷達吸波材料塗層的厚度要達到10厘米以上,這對於戰鬥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接受,另外米波雷達在抗反輻射飛彈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根據海外媒體的報導來看,在科索沃戰爭之中,南聯盟防空部隊就曾經用前蘇聯老式的P-18米波防空雷達探測到了F-117A隱身攻擊機,從而將其擊落。不過米波/分米波雷達也自己的缺點,由於波長較大,因此分辯能力較低,尤其不能獲得比較精確的高度數據,低空探測能力較差,空域覆蓋不連續,天線孔徑大、系統比較笨重,另外這個波段也是民用電子系統集中的範圍,干擾較大,所以各國一度放棄了米波雷達的發展,轉而發展微波雷達。
新世紀之後,隨著隱身技術的廣泛使用,米波雷達的優點又被重新認識,同時隨著有源相控陣、高性能天線、信號/數據處理系統的應用,讓米波/分米波雷達存在的缺點得到有效的改善,相應成為各國發展的熱點。如俄羅斯此前公開的天空系列米波雷達,它就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來提高雷達的性能,從相關圖片來看,它採用了一個垂直向的天線來解決米波雷達高度精度不足的問題,付出的代價就是雷達的體積和重量加大。
https://kknews.cc/military/9yyrnyb.html
圖博館
如果向現有製冷系統妥協,那麼就要降低有源相控陣雷達功率,而功率是雷達探測性能關鍵參數,對於雷達探測性能影響較大,在這種情況下,607所研製了可以利用風冷系統工作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筆者推測它可能從兩個方面來解決風冷散熱能力不足的問題,一個是提高風冷系統效率,另外一個提高有源相控陣雷達T/R模塊效率、採用冷板系統等等。
從607所說法來看,這種雷達主要市場就是現役戰鬥機升級,也就是解決現役戰鬥機機械掃描雷達不能原位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個世界性難題,所以這種雷達在國內外有廣闊市場,根據海外的資料,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有數百架三代戰鬥機仍舊配備機械掃描雷達,例如殲-10、殲-11和殲-15,隨著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正在或者即將升級到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些戰鬥機也需要相應升級,國外市場方面,僅巴基斯坦空軍就有近100架JF-17需要升級,以對抗印度空軍最新陣風F3,憑藉新型風冷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現在這些戰鬥機都可以方便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以有效增加戰鬥機空戰能力。
另外中國還可以把這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推向國際市場,用於其他國家戰鬥機升級改造,上世紀9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引進了米格-29、F-16這樣三代機,這些飛機同樣配備機械掃描雷達,也到了升級時候,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市場,實際上中國已經涉足相關領域,根據相關資料,中國相關單位曾經將國外空軍F-5升級為綜合火控系統,因此在前期項目基礎上,可以向潛在用戶提供一套完整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升級方案,避免對戰鬥機進行較大改進,節省費用,這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能力的。
印度耗巨資引進陣風,這下傻眼了
http://news.uc.cn/a_1663368999738103317/
中國攻破二維相控陣雷達技術,美軍F22、F35盡收眼底2017-05-20
航空工業雷達所成功研製出國際首款機載風冷二維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近期經試飛驗證,取得重大突破。
我最貼心:我運用高效風冷散熱技術,成功解決了配裝PD雷達戰機不能原位直接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世界性難題。
我最輕盈:飛機只有飛得更輕才能飛得更快,我的風冷系統為飛機減輕負擔。飛行將更加風姿綽約。
我最實惠:我凝聚了工程師們的智慧結晶,大大降低了換裝成本,縮短換裝周期,可大幅提升飛機綜合作戰效能。
圖博館
印度傻眼中國攻克這個技術可以讓巴鐵梟龍對抗陣風2017-05-19
近日中航機載雷達研究所(607所)完成了世界首部風冷機載兩維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研製,並且經過了試飛,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
這部雷達研製成功表明國產現役戰鬥機可以方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替代現有機械掃描雷達,從而提高戰鬥能力,並且這種雷達也可以用於國外戰鬥機升級改造,成為中國防務出口一個新的增長點。
我們知道有機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現役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探測性能、多目標跟踪/攻擊能力、多用途性能、抗電子乾擾能力更強,已經成為現代作戰飛機主流配置,因此有人認為戰鬥機如果不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能就無法適應2020年之後空戰環境。
戰鬥機機頭空間狹窄,電子設備密集,對於製冷系統要求較高
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不是沒有自己缺點,其中一個主要缺點就是T/R模塊能量轉換效率偏低,我們知道有源相控陣依靠天線上的T/R模塊將電能轉換成電磁波輻射出去,受到現有電子技術限制,目前有源相控陣T/R模塊轉換效率還比較低,一般在30%左右,也就是輸入進來電能只有一小部分能夠轉換成電磁波,大部分都轉變成了熱能,我們知道高溫是電子設備大敵,對於半導體材料來說,工作環境溫度不能超過30度,如果這些熱能無法及時散發出去,就會讓環境溫度迅速上升,從而影響雷達和其他航空電子系統工作,這樣就需要高效製冷系統配合有源相陣雷達工作。
目前各國戰鬥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時候,主要採用液冷系統作為製冷系統,因為液冷系統效果都比較好,但是液冷系統體積和重量較大,對於新戰鬥機來說,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到液冷系統配備,例如2015年中航成飛對JF-17/FC-1環控系統進行了升級,外界就推測這架飛機應該就是為未來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進行驗證的,但是對於現役戰鬥機來說,改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就成為一個難題,因為現役戰鬥機採用機械掃描雷達,發熱量較小,採用普通風冷就可以滿足需要,如果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勢必換裝液冷系統,但是在戰鬥機內部很難再找出足夠空間安裝新系統,並且系統增加重量也會影響飛機的飛行性能,相比較之下新飛機可以選擇推力更大發動機進行平衡,例如JF-17BLOCK3換裝有源相控陣之後,作為配套項目可能會換裝推力更大RD-93MA發動機 但對於現役戰鬥機來說,換裝更大推力發動機可能就比較困難。
完成環控系統升級進行試飛的梟龍戰鬥機,外界推測它就是為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作準備
圖博館
中國新一代導彈將配有源相控陣雷達功率增大5倍以上2017.5.12新浪軍事
隱身戰機出以後,各軍事強國都把如何發現和打擊隱身戰機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隱身不只是對戰鬥機雷達隱身,對其他的雷達也都同樣隱身,比如空空導彈。目前世界主流的中距空空導彈多采用“平板縫隙陣天線”,對非隱身戰機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在20-25公里範圍。
但如果是隱身戰機,比如F-22,它的雷達反射面積只有0.05平方米,這時平板縫隙天線的最大探測距離就會縮短為10公里甚至更少。如果再加上電子乾擾,空空導彈的打擊效果將會更差。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中國科學家研製出了空空導彈專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它採用了GaN(氮化鎵)材料。
雖然導彈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不是中國第一個研製出來,但目前中國的水平是最高的。在2008年的時間,美國和日本就分別裝備了各自的有源相控陣空空導彈:APG-1和AAM-4B中距空空導彈。它的最大探測距離增了40%,抗干擾能力也更強。
不過這兩款導彈都存在技術缺陷,可靠性也不行。同時還存在體積過大、自重過大的問題。綜合性能只能稱得上一般。
中國這次研製出來的技術,明顯領先於美國和日本。美日兩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都採用砷化鎵(GaAs)材料,而我國新一代的導彈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了新一代的氮化鎵(GaN)材料。相對於砷化鎵,氮化鎵可使用功率將增大5倍以上,同樣功率下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同時具有漏壓高、結溫高、效率高的特點。
近年來,中國在艦載、機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上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這和我們科研隊伍的發展壯大是分不開的。據了解,中國的科研人員數量占到世界科研人員總數的25.3%,美國占到16.9%,量變引起質變,這使得中國軍工科技在許多領域都超了美國,譬如信息技術,雷達,聲納,魚雷,導彈,預警機等等,都把美國拋在了後面;尤其是反導技術,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等,中國已經至少領先美國10年以上。(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2/doc-ifyfeivp5626010.shtml
圖博館
另一次,福州艦某型雷達(似為負責對空警戒的“頂板”雷達)出現故障,嚴重影響防空系統作戰使用。專家和技術人員反复排查會診後,也是一致斷定故障無法排除。驅三支雷聲業務長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判定故障是因隨艦圖紙錯誤,導致實裝線路錯接所致,最終成功排除重大裝備故障,受到海軍通報表彰。
4艘現代級陸續接受改裝提升國產化率
現代級引進後出現的這些問題,有的是因為對裝備情況不熟悉而引發的,有的則確實責任在廠方,比如隨艦圖紙出錯這樣的低級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充分說明,買來的裝備難以擺脫依賴性強、自主性低的固有困境。引進裝備只能作為應急手段之一,4艘現代級主要是幫助解放軍海軍渡過了國產型號驅逐艦“青黃不接”的尷尬期,並且艦上多種武器裝備還幫助一系列國產裝備的研製取得了突破。
比如現代級裝備的SA-N-7/12型防空導彈、“頂板”對空雷達、“音樂台”超視距雷達、雙管130艦炮、630艦炮等,都對相應國產型號武器系統研發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為了使這些正值“壯年”的戰艦戰鬥力再次提升,也為了盡可能解決俄製裝備“小毛病”多,進口彈藥價格昂貴等問題,解放軍海軍於兩年前啟動了對4艘現代級進行中期維修兼改造升級的一攬子計劃。最先接受升級的自然是最早服役的杭州艦。
雖然目前改造升級還未最終完成,但具體改進部分已基本明了。除了艦炮仍沿用雙管130炮以外,杭州艦的對空雷達、超視距雷達、防空導彈火控雷達均已換成與052B型同型號的國產雷達;反艦導彈由“日炙”超音速導彈換成艦射版鷹擊-12A超音速導彈;防空導彈由單臂式發射的SA-N-7/12換成32單元垂直發射的紅旗-16導彈;近防砲由AK630炮換成1130“萬發”炮,近防系統還增加了海紅旗-10導彈。
除此之外,杭州艦的衛星通信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電子乾擾系統、導航/敵我識別系統、近防武器火控雷達等大部分系統,也都換成了國產裝備。經過這樣的大規模改裝,可以說杭州艦除了艦殼、動力裝置、推進系統、艦炮等、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70%。
預計接下來會按照福州艦、泰州艦、寧波艦的順序,對驅三支餘下驅逐艦進行同樣同規格改裝。在此期間,以廈門艦(預計舷號154)領銜的至少4艘在建052D型會陸續入列東海艦隊。因此,也不會出現因現代級驅逐艦入廠而致水面艦艇戰鬥力出現空缺的情況。(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3/doc-ifyetwsm1988564.shtml
圖博館
進入21世紀之前,中國造船業的總體規模較為有限,無法依靠民船市場養活造船企業、攤低造艦成本。進入21世紀之後、2008年危機爆發之前,中國造船業在國際市場上迅速擴張,對各造船廠而言,承接海軍訂單實際上是“虧”錢的——不是說賬面上會出現虧損,而是說會失去掙快錢的機會——一條驅逐艦的生產週期足夠生產好幾條散貨船,前者固然也有利潤,但後者當時的毛利潤率可以達到100%、200%甚至更高,造艦的機會成本十分高昂。
2008年危機爆發之後的現階段,中國造船業既有足夠的規模,同時民品船價又處於歷史低位(已經跌到了2008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再加上中船工業集團與中船重工集團南北分立的體制確保任一艦種都至少有兩家造船廠能夠建造,中國海軍有著充分的選擇餘地和壓價空間,此時不砍價大建,更待何時?(楊愛紅)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3/doc-ifyetwsm1871741.shtml
中國購俄現代艦圖紙曾頻繁出錯防空導彈險些自毀2017.5.3新浪軍事
我國引進自俄羅斯的這4艘現代級驅逐艦,“現代級”是北約代號,俄羅斯型號為956E/EM型。其中“E”代表外貿型,“M”代表改進型。136/137艦為956E型,138/139艦為956EM型。在新華社此次的報導中,披露了4艘俄製驅逐艦入列後先後遇到的不少問題,有的問題甚至連隨艦出海的俄方廠方專家都無法解決。而且該報導還罕有的曝光了956EM型驅逐艦1枚防空導彈的價格高達上千萬元。
無論是軍艦出現技術問題後面臨的修理維護困難,還是配備的武器裝備超乎尋常的昂貴價格,無不證明了一個問題:軍隊的裝備現代化靠“買”是買不來的。在通過引進少量裝備短時間提升部隊戰鬥力,解決本國裝備研發瓶頸性問題後,真正的現代化,還需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完成。
曾經“最有戰鬥力”驅逐艦因圖紙錯誤接錯線路
新華社的這篇報導透露:“那年秋天,杭州艦完成任務後返航。剛離開碼頭半天,某部件突然損壞,動力裝置無法工作。”此時的時間應該是杭州艦剛入列時,因為報導提到了有隨艦出海的廠方專家在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廠方專家一致認為因為艦艇圖紙不全、設備結構不清楚,維修困難較大,建議指揮員返航靠港後再修理。最後,還是杭州艦的機電業務長帶人經過4個多小時奮戰,才將故障順利排除。
圖博館
1952年,全國年造船完工量僅1萬載重噸左右,1978年達到86萬載重噸,1990年141萬載重噸,2000年346萬載重噸,2005年首次突破1000萬載重噸大關,2007年突破2000萬載重噸,2008年突破3000萬載重噸,2009年突破4000萬載重噸,2010年突破6000萬載重噸,2011年突破7000萬載重噸——此後一路跳水、直至腰斬。
考慮到從簽合同到交船一般需要兩三年的時間,2011年的高峰實際上反映的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造船業產能的瘋狂擴張。2016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不足4000萬載重噸,仍有約30%的過剩產能閒置,大量造船廠關門大吉,倖存者們也普遍開工不足。
大連船舶重工作為新航母的總裝廠,其軍品部門固然不需要擔心開工不足的問題,但其民品部門卻也面臨著訂單日稀的威脅。大連船舶重工有3座大型船塢(遼寧艦和新航母之前佔用的只是其中最小的,長370米、寬86米,另外兩個長寬分別為540米×80米、400米×96米)和1座大型船台(長307米、寬52米),此外還有多座中小型船塢和船台。要把這些船塢和船台的檔期都填滿,對大連船舶重工而言也非易事,更何況全國共有超過50座大型船台和船塢、足以容納新航母的船塢就有30餘座;甚至連部分擔負主力艦艇建造任務的骨幹企業,也開始安排職工輪崗放長假了……
這樣的形勢對中國造船業和造船人而言固然可謂是水深火熱,但對中國海軍而言卻是新機遇——以史上相對最低的成本打造全新艦隊的機遇。
憑什麼說是史上相對最低的成本?
從新中國真正開始大規模自行建造主力作戰艦艇的20世紀80年代算起:20世紀80年代,中國每年建成服役的海軍艦艇噸位與造船業完工噸位之比在百分之三左右浮動;20世紀90年代,這個比值約為百分之一;到了21世紀的頭十年,這個比值甚至一路下跌到萬分之二!近幾年,隨著航母、補給艦等大噸位軍艦的連續出現,這個比值才回升到千分之四左右,仍然低於以“海軍裝備發展放緩”著稱的20世紀90年代。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海軍艦艇噸位”與上面的“造船業完工噸位”的統計口徑不一樣,前者是排水量、後者是載重噸,二者不具備物理上的可比性。但二者比值的變化可以粗略反映出一個事實:雖說“下餃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但“鍋”的空間增長得更大更快!
圖博館
問題的根源得追溯到19世紀:與通常印像中那個通過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變得先進而強大的美國不同,美國造船業反而是在工業革命之前的風帆木船時代曾長期把持著世界第一的寶座(相比於西歐,北美的木材資源實在是太豐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船舶逐漸進入鋼鐵時代、造船技術日新月異,美國造船業卻沒能跟上時代、陷入了漫長的衰退之中,被英國等國的造船業後來居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初,因為遲遲未能造出堪用的大型船用減速齒輪箱,美國的主力艦不得不另闢蹊徑採用效率較低的電傳動。
一戰和二戰是美國造船業最後的兩次迴光返照:其它主要造船大國的本土都陷入了戰火之中,唯有美國可以安心造船;戰時也不用擔心市場競爭力問題,大干快上的粗放經營模式也可以創造奇蹟。戰爭一結束,美國造船業就迅速在和平條件下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沒有足夠規模的民用造船業攤薄成本、僅憑政府的國防訂單續命,美國的造船業自然是積重難返。冷戰結束、國防訂單大幅削減,造艦十二巨頭進一步簡併成了六巨頭,每家專注某一種或幾種艦型。美國法律不允許美國海軍向國外廠商訂造艦艇,如此狹窄的選擇面迫使美國海軍不得不接受造艦巨頭們的漫天要價。
面對如此態勢,縱使“天降偉人”特朗普總統也拿它沒轍;美國國會近期倒是有點小動作:隨著2016年美國開始大幅出口LNG(液化天然氣),美國國會部分老爺開始謀劃“國氣國運”“國船國造”,試圖通過“必須由美國建造的船舶運輸出口LNG”的法案。如果此法案得以通過,那麼美國造船業有望在未來幾年裡得到上百艘LNG船的龐大訂單,現有產能無法滿足、勢必帶來一輪造船業投資熱潮,可能會間接拓寬美國海軍在未來的選擇餘地。
不過,此法案也會大幅增加LNG出口商的成本(美國船企一條LNG船的報價,在中日韓三國可以買至少兩條、工期還更短),有讓美國LNG出口商失去市場競爭力的風險,所以國會老爺們大概還會繼續扯皮下去。——這也就意味著,在造船業領域,美國這位“老師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無望擺脫反面教員的身份。
中國海軍的新機遇
蘇聯造船業隨著蘇聯一起化為殘骸,美國造船業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萎縮成造艦業,新中國的造船業卻恰恰與之相反,以維修建造軍用艦艇為起點,逐漸拓寬經營範圍、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起來。
圖博館
這才是正能量客觀提氣的評論!比那些自卑的噴子強太多了!
你怎麼淨說實話!小心被狗咬!笑哈哈
美鬼最會自吹,漢奸走狗更會幫著美鬼吹,目的就是欺騙中國人!
老美在這裡捧,不懷好意
美國軍方這麼做是為了向國會要錢!
美國的電磁炮和激光武器可以替代對地導彈和對空導彈的,不要小看DDG1000
現在DDG1000電磁軌道炮和激光武器都沒有吧!
最難能可貴的是,055的造價只有阿利伯克3的二分之一,朱姆沃爾特級的五分之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3/doc-ifyetwsm1958496.shtml
中國造航母迎新機遇:可以史上最低成本打造全新艦隊2017.5.3 觀察者網
新航母身後的老師傅有倆:蘇聯和美國。
先說蘇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造船業的軟硬件都得到過蘇聯“老師傅”的巨大幫助和廣泛指導。
新航母出塢時間比原計劃節點提前一個月;與前蘇聯的“瓦良格”相比,同樣是二號艦,瓦良格從首個分段上船台(1985年12月)到下水(1988年11月)花了近3年,中國的新航母從首個分段入塢(2015年3月)到出塢(2017年4月)只用了2年、而且完成度遠超下水時的瓦良格。可以說,就造船業而言,中國這個“學生”已經遠超過蘇聯這個“老師傅”了。
相比於蘇聯“老師傅”的言傳身教,美國造船業對新中國造船業並無太大的直接影響,更多地是作為負面教員而存在。每當比較中美兩國海軍和造船業,美國造船業高企的造艦成本就會被拿出來批判一番:美國海軍買一條驅逐艦的錢夠中國造條航母、美國海軍買一條航母的錢夠中國造一個航母戰鬥群……這樣的段子雖然未必完全準確,但也八九不離十。
美國造船業高企的造艦成本中,人力成本是最常被攻擊的靶子:一般艦艇的人力成本佔建造總成本比例隨隨便便就能突破40%,航母甚至會超過50%。作為對比,中國造船業的人力成本佔比往往在20%以下,日韓與中國相當。
但這並不意味著鍋可以甩給美國的造船工人——即使把人力成本清零,美國海軍艦艇的平均每噸價格仍然遠超中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幾十年年均9.2%的軍艦增幅中,人力成本只貢獻了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即使造船工人都樂於奉獻、幾十年不漲工資,防空導彈驅逐艦的造價仍然會年均增幅7.2%(十年翻一番),這可比美國近幾十年的年均GDP增速高多了。
圖博館
美軍稱中國驅逐艦技術首次超美055艦領先西方一代2017.5.3新浪軍事
055型驅逐艦首批訂單為8艘,單價據稱超過50億人民幣。艦長183米,滿載排水量可達12800噸,相比之下052D最大排水量只有7200噸。採用全燃動力、雙軸、雙調距槳,動力系統4台國產QC280型燃氣輪機的改進型,最大航速約32節。該艦具有強悍的單艦綜合作戰能力,具有遠、中、近三層軟硬武器預警防禦網和攻擊火力網。具有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能力,具備綜合立體群指能力。安裝112單元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可綜合搭載遠中近各型防空導彈、反潛導彈、對地巡航導彈。新型中程防空導彈將實現一單元4發的搭載方式,載彈量大大增加。055船尾設置兩個大型機庫,可搭載2架新一代的反潛機,反潛能力大增。
055型是未來中國海軍編隊的核心艦艇,建成後的055將成為世界上戰鬥力最強大的驅逐艦,別誤會,這不是中國的自吹,而是美國海軍的評估結論。對055型的評價來自於美國海軍情報局,該局稱中國055級超越了美國最新的朱姆沃爾特級和計劃建造的阿里伯克III型。
055大驅最大特點是綜合射頻系統,一體化共用天線,主桅杆上集成了各型雷達天線和探測器,這項技術代表著我國乃至世界艦載雷達電子裝備最高水平,是世界第一艘採用該技術的作戰艦艇。這套系統的研製成功將進一步夯實我國海上預警、作戰的核心能力,意義重大,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大國重器”。
海軍艦船的傳統桅杆上掛滿了雷達、電子戰、通信、敵我識別、數據鏈、信息分發等設備,顯得越來越雜亂,集成桅杆便應用而生。英國的45型,印度的加爾各答級也都採用了集成桅杆,很多歐洲強國也在研究艦載綜合射頻系統,並裝備了不少“形似”的一體化桅杆,但它們或多或少的都在關鍵系統上有所欠缺,形似而神不似。
055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為346B型,是052D上346A的改進型。055的綜合桅杆上還有一部小型相控陣雷達,兼具兩種不同波段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構成了DBR(雙波段雷達)能力,由廣域搜索雷達(VSR)負責遠距離搜索,多功能雷達(MFR)負責精密追踪識別和武器射控,兩者相輔相成, 互補不足,滿足艦上需要的所有雷達功能,包括對空對海搜索、早期預警、反導防空,近程防禦,對海對地作戰。這是目前世界最尖端的艦載雷達技術,可以同時提供大批量、大距離的目標探測和導彈引導能力,領先世界主要大國一代,領先日本等國十多年的技術水平,是中國海軍技術發展的一個輝煌結晶。
圖博館
受國產手機擠壓 中國蘋果iOS市場份額跌至3年來最低2017.4.14(回應:Android與iOS已瓜分世界民用移動操作系統,Windows微乎其微。)
中國芯崛起:龍芯麒麟V7.0與中興新支點的國產操作系統已全面支持中國龍芯3A1000/3A1500/3A2000/3A3000系列芯片2017-04-18(回應:從2014年,龍芯的最新芯片,都是龍芯賺來的錢研發的。)
首艘國產航母001A雷達指揮數據鏈的電子元件都實現國產化2017.4.26
俄戰機雷達在中國慘敗原因:電子元件無法俄國產化2017.4.11
中微中芯5nm工藝光刻機突破,全力反超英特爾,三星,台積電 2017.03.11
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為什麼把台灣急壞了2017-03-22
中芯恐取代成晶圓代工聯電老三地位(回應:還有紫光旗下的展訊、華為的海思等諸多國產芯片廠商在搶占份額)
晶圓代工激戰 陸需求年增逾2成 4年內將建26座
紫光續擴張!趙偉國喊2017年再砸460億美元,成都、南京建晶圓廠
如何阻止大陸半導體市場增速將成全球最快?台當局:沒辦法
日媒:蘋果三星失勢,華為走向全球手機市場主角2017.2.27
英媒:中國手機支付普及度令人稱奇 乞丐都用二維碼2017.4.20
愛立信:5G 發展已經加速,最快2019年上線
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瞄準5G加緊備戰: 2017年5G對場外試驗,2018年5G網路預商用試驗,2019年商用規模化實驗, 2020年正式商用。將在雄安新區超前規劃和部署.
大陸成功建立全球最大5G試驗網2017.3.24
中興通訊憑藉Pre5G通信芯片在全球30國部署了超過40個Pre5G網絡
英媒:深圳在駁斥“中國抄襲”這個過時謠言!2017.4.6
美媒:特朗普威脅搶就業 深圳製造業高管:並不擔心
製造業逃離中國?英國報告展示的卻是別樣景象
美媒:2017版中國科技將稱雄全球的五個理由
港媒:害怕吧,中國正走上獲全球科技支配地位大道
港媒:報告稱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爆炸式發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近兩年或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上赶超美國 2017.3.19
2017.4.19第17屆上海車展:國際車企在中國市場利潤 面臨中國車企威脅
處處「智慧製造」 廣交會最大亮點2017-04-19聯合報
中国高端數控機床進口率過半 数控机床技术落后日本20年?
瀋陽i5數控機床打破日德壟斷,2016年訂單14000台,產值突破120億元; 瀋陽新松機器人打破被日韓歐美壟斷,佔據國內汽車、電力市場90%以上。
中國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攻克筆尖鋼材料後 中國造出筆頭機
我國石墨烯強韌化碳纖維複合材料關鍵技術獲突破
圖博館
目前,發展這一技術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發展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態製備與相互作用控制技術,實現規模化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國際上學術界對於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主要基於光子、超冷原子和超導線路三個體系上。我國科學家日前在光子和超導線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對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究與應用具有標誌性意義。
附表量子應用大事記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
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彼得•秀爾證明量子計算機能夠完成對數運算,且速度遠勝傳統計算機。
1997年,科學家首次用一對糾纏光子實現了量子信息傳輸。
2005年,世界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在美國誕生,基本符合了量子力學的全部本質特性。
2007年2月,加拿大D-Wave系統公司宣布研製成功16位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2007年,維也納大學的安東•齊林格和他的同事們用一對糾纏光子在加那利群島的兩個島之間傳輸了一份量子信息,傳送距離超過了143千米。
2010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和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量子計算機準確算出了氫分子所含的能量。
2010年3月,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發表公報:該中心的超級計算機JUGENE成功模擬了42位的量子計算機。
2010年,中國科大—清華大學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傳輸距離達16公里。
2012年3月,IBM做到了在減少基本運算誤差的同時,保持量子比特的量子機械特性完整性。
2015年7月,中國科學院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共同成立“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開展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
2016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升空。
回應
我本來想看看噴子又找什麼理由來噴的,沒想到我是第一個
能不能推廣到民用?不能用的話,吹破天都只是傳說
很多核心部件還是進口的吧?別像中國新一代戰機,發動機國產不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3/doc-ifyetwtf9796810.shtml
相關新聞
殲10C/11D/16/20換WS-10B;梟龍/殲31換WS-13;運20換WS-20了,殲20就耐著性子等WS-15吧.
中國軍工電子芯片國產化自給與民用芯片大量進口不矛盾2017.4.15(回應:龍芯先不要管民用市場啦,用戶習慣太強大,瞄準市場壁壘不太高的工業領域,可說前途無限。)
圖博館
美國在研發DDG1000時,一開始也打算搭載雙波段雷達。但為了節省2000萬美元,美國國防部又取消了VSR,只保留MFR。這麼一款重要的雷達被取消後,不要說雙波段了,DDG1000能否算作是一艘“神盾艦”,都成了非常值得爭議的事情。
阿里伯克III將安裝AN/SPY-6(V)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其搜索能力是目前安裝在伯克IIA型上AN/SPY-1的30倍。2016年才安排預算,從開工建造到下水服役至少還需要三年,發展時間晚於中國的055。(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當中國的天河二號超算穩居世界第一2年時,奧巴馬自以為是的認為只要禁止賣給中國超算芯片,中國的超算就什麼也不是了,想不到,一年不到,由中國自主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高於天河3倍的運算速度居於世界第一;在國人一再貶低中國製造的時候,中國的飛船載重達6.5噸,而俄美分別只有2和2.5噸,而且美國的還不能補充原料;美英現在製造先進航母、軍艦用的大型船塢、龍門吊同樣是中國生產的,當韓國民眾質疑為什麼打撈他們本國沉船不是他們曾經是最大造船廠的公司時,當局只能實話實說的這樣複雜海況,他們本國公司根本沒有能力時,大家終於越來越多的看到中國製造的可怕了;像中國這樣的地理氣候,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了,一個國家:南北氣候的變化、東西海拔低到海拔高的變化、溫高由潮濕的海南到干旱的新疆;製造的東西轉一圈,基本可以適應世界大部分地方,大家都說德國製造質量好,但德國裝備在非洲很多都趴窩了。 知道嗎,僅僅三年,2014到2016,中國火箭推力達到了世界頂級,與美國不相上下!超級計算機實現了全國產化,包括芯片,而且雄霸世界第一,遠超美國,至於日本早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了!核電領域,中國的儲備水平連美國都羨慕,並且可以實現全國產化!高鐵實現了全國產化,型號統一,包括所有螺絲釘!民航客機,特別是大飛機,實現了國產化,全世界只有波音有這能力!電子產品,告訴你們,到2016年底,中國電子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遠超日本本土品牌,僅次於美國!有人說超算沒用,可它們不知道火箭,j20,核電站和核武器都離不開超級計算機,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幾乎沒有休息,工作強度世界最高! 如果真有人認為超級計算機沒用,那我告訴你,為什麼中國的網購發展如此迅速,日本的網購還是中國10年前的水平?除日本運輸成本高的原因外,信息處理速度慢是他們的硬傷,原因就是計算機速度和容量。我們已經在享受超級計算機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圖博館
世界首台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 比國外產品快2萬倍
五一假期剛過,科技界就迎來一個重磅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中國科學院2017.5.3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這一消息。
這次一共發布了兩個量子計算機的原型,一種基於超導,一種基於光學。其中,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演示了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相關成果即將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是歷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量子模擬機,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5月2日,該研究成果以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個“世界首台”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攻關突破的成果。
什麼是量子計算機?曾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使用億億次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求解一個億億億變量的方程組,所需時間為100年。而使用一台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求解同一個方程組,僅需0.01秒。
以前,量子計算速度比經典計算機快還只是停留在理論中,而該台原型機將這一理論變成現實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把量子計算機真正推向和經典計算機競爭的擂台。這是歷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超導體系,該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通過高精度脈衝控制和全局糾纏操作,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多體純糾纏,並通過層析測量方法完整地刻畫了10比特量子態。這一成果打破了美國之前保持的9個量子比特操縱的記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超導計算機的系統,使我國在超導體系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也進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根據計劃,潘建偉研究團隊將計劃在今年年底實現大約20 個光量子比特的操縱, 20 個超導量子比特樣品的設計、製備和測試,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將會成指數增長。
圖博館
國產燃氣輪機_百度百科
中航工業動力所在發展QD128、QC185、QC70、R0110四款燃氣輪機,其中R0110為重型燃氣輪機、QD128和QC185是中檔功率,QC70是小功率。R0110因為體積、重量過大,只適合用於陸上發電用途。
中國海軍驅逐艦採用了燃氣輪機作為動力。其中052型112、113號裝備了美製LM2500,052B、052C型168、169、170、171號裝備了烏制GT25000或國內仿製型號。
燃氣輪機屬於重大核心裝備,如果長期依賴進口,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不利於我國燃氣輪機動力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從市場容量看,我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三大工程均需要大量30兆瓦級工業型燃氣輪機,同時我國艦船製造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大量30兆瓦級艦船燃氣輪機,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燃氣輪機潛在市場。
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已經將我國燃氣輪機市場發展的思路和對策納入“十二五”及長期發展規劃中,重型燃氣輪機是國家優先發展的10項重大技術裝備之一。到2020年,全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裝機容量將達到5500萬千瓦,是2000年之前50年已建成同類裝機容量的25倍。保守估計,僅中石油一家,每年需要的燃氣輪機價值就達到了30億元。到2015年,國內燃氣輪機的市場容量能達到300億元,而國際市場容量則能達到2700億元。
瓦特-維基百科
瓦特(符號:W)是功率單位。瓦特的定義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鐘轉換,使用或耗散的能量的速率。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千瓦作為單位,1千瓦=1000瓦特,又可寫作為「瓩」(讀作:千瓦,屬於符號,非中文字)。
瓦特由對蒸汽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英國科學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名字命名。1960年,國際計量大會第11次會議採用瓦特為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
人們常用功率單位乘以時間單位來表示能量。例如,1千瓦•時。1百萬瓦MW,常用來表示發電廠的發電能力。台灣稱為「百萬瓦」,中國大陸和港澳通常稱為「兆瓦」。例如,福島第一核電廠設有4個784MW反應堆,以及460MW和1100MW反應堆各一。中國萬噸驅逐艦055型,使用4台QC280 (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總功率能達90兆瓦:一兆等于一百万,90兆瓦就是9千万瓦
圖博館
俄衛星通訊社還在報導中稱,在整個研發階段,俄為這個項目投入了6800餘億盧布,約合120億美元,對於經濟不景氣的俄羅斯而言的確是一筆巨資。中國方面已經對這款新式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有意向俄羅斯方面求購(?)。俄方稱,可能會與中國就7萬馬力的艦用燃氣輪機達成銷售協議,整個合同的價值可能接近30億美元。
不過,俄方的如此消息的確讓人有些懷疑。在我國艦用燃氣輪機技術取得突破的時候,還有必要用重金再次上門求購俄國人的發動機麼?恐怕,俄方是自我感覺良好地把中俄之間關於燃氣輪機的某些技術交流,當成了中國“重金求購俄製新式燃氣輪機”了。(作者署名:軍事家)
回應
打廣告的,意思就是說印度快來買
7萬馬力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先不說烏克蘭GT25000(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國產以後的各種改進型號早就成熟應用於052上面了。
看到了吧,優等生就是優等生,短時間就能出成果。那些說人家燃氣輪機搞不定的,出來走兩步。呵呵
流浪狗居然不知道中國有15萬馬力的R0110。
俄話要多想想,這個國家好大喜功,S400,吹的多牛,連個戰斧都攔不住,除了一張嘴,就剩吃老底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58021.shtml
談兵論戰:國產軍艦或將用上超強「中國心」 2016-02-25 壹讀
據俄媒報導,有消息人士表示,俄已決定(?)從中國引進艦用柴油機,以裝備其最新研製的飛彈快艇。外媒進一步指出,俄艦艇動力的短板並不僅僅局限在柴油機方面,艦載大功率燃氣輪機的問題更大。
《簡氏防務》報導稱,俄看中中國QC-280 (輸出功率24600千瓦33000馬力)。2008年赴亞丁灣開展首批護航的169艦,就安裝了QC280進行航行試驗,其在可維護性、熱帶使用可靠性等方面均比舊有燃氣輪機有較大提高。萬噸驅逐艦055型,使用4台QC280,總功率能達90兆瓦以上。
俄媒分析認為,QC280憑藉三大優勢勝出。
第一,功率密度大。一般情況下,同等功率的QC280體積是柴油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蒸汽輪機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第二,啟動速度快。由於整個轉子十分輕巧,1-2分鐘內就可達到最高轉速。而柴油機因轉子運動源於活塞的往復,加速較慢,蒸汽輪機更是「反應遲鈍」需要長達1小時的時間。
第三,噪聲低。由於QC280處於高速穩定轉動當中,產生的噪聲更多的是高頻嘯聲。相比之下,柴油機的活塞往復產生了大量低頻機械振動噪聲,恰好迎合了海洋容易傳播低頻噪聲的特點。
圖博館
新世紀美國曾經打算在DDG-1000和伯克F3驅逐艦採用綜合射頻系統,但是考慮到成本和費用等因素,這兩種艦艇都沒有配備完整版綜合射頻系統,可能要等到後面批次艦艇才可能配備綜合射頻系統,因此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應該是全球第一艘配備綜合射頻系統的水面艦艇,它標誌著中國艦載電子系統乃至中國水面艦艇研製有了一個重大突破,有力增強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作戰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63615.shtml
該國宣布研出7萬馬力燃氣輪機稱中國或投200億求購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7.4.26的報導,俄總統普京正式宣布,俄軍工部門已經完成了本國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的研發工作,並且開始投產。這宣告著俄大馬力艦用燃氣輪機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完全不依賴外國技術了。
在原蘇聯時代,大型戰艦使用的燃氣輪機大部分都是在烏克蘭研發和生產的。這在國家統一的時期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國家內部的不同行政區劃而已。但1991年,隨著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轟然倒塌,烏克蘭一下就變成了外國,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艦隊,但這些散落在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內的工廠和技術卻永遠拿不回來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型艦用燃氣輪機的技術成為了烏賺錢法寶,俄此類裝備也只能從烏購買,甚至連大修都要得到烏的幫助。在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裡,俄烏雙方關係不錯,合作很順利,倒也問題不大。但隨著烏和北約越走越近,俄發現如此重要的海軍技術命脈絕對不能仰人鼻息了。事實也的確如此,隨著烏徹底倒向美國陣營和其內戰的爆發,俄烏之間的軍貿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另一方面,烏也實在不爭氣,那麼多年來就一直躺在蘇聯遺留的技術上睡大覺,已經開始落伍。其生產和研發燃氣輪機的工廠因為經營不善,也陷入了瀕臨破產倒閉的風險之中,是典型的捧著金飯碗餓死。
雖然從蘇聯解體後,俄就做過一些研發燃氣輪機的嘗試,但其正式進入發展軌道是從2011年開始。僅僅(?)經過6年,就結出了碩果。這一方面依賴於蘇聯時代留下來的部分技術、設備和科研人員,另一方面也來源於俄烏關係出現問題後,俄方對戰艦動力國產化的極端重視,以及廣大俄科研人員的刻苦攻堅:這些人很多都親身經歷了蘇聯解體的災難,對讓國家重新強盛起來,展現昔日紅色帝國雄風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圖博館
這個時候綜合射頻系統就出現了,綜合射頻系統可以說是集中了數字陣列雷達、軟件無線電、綜合孔徑技術、高速信息處理等高新技術於一體,主要是利用一組多功能寬帶綜合天線系統替代現在艦載系統眾多電子系統天線,也就是通常所說說NOR概念,即前端天線輻射電磁波已經不局限用於探測功能,而是能夠讓不同波束執行不同任務,例如有的波束用於探測,有的波束用於通信,有的用於電子乾擾,這樣整個系統可以同時執行探測、識加、制導、通信和電子戰等多個任務,從而實現“一艘軍艦一部雷達”的設想。由於減少了艦面設備特別是桅杆設備,有利於控制艦艇體積和重量,桅杆設備距離艦艇較遠,力矩大,所以桅杆上面設備增加1公斤,艦體可能增加數十甚至數百公斤來平衡,天線減少還有助於改裝艦艇電磁兼容性能,由於採用了有源相控陣天線,能夠實現上層建築、桅杆與天線一體化,可以有效降低艦艇RCS,從而發展全隱身艦艇打下堅實基礎。
綜合射頻系統最大優點就是減少了艦艇天線數量,並且能夠與上層建築融為一體
我們知道不同用途電子設備工作在不同頻率,考慮到技術難度、成本和費用等因素,各國研製綜合射頻系統的時候,也沒有讓一組天線來完成所有功能,而根據用途來進行綜合,一般劃為2-3個頻段,例如較低頻率電子設備主要用於遠程探測、通信/數據鏈系統、電子支援偵察系統等等,而較高系統主要用於製導、火控、自衛干擾、高速數據鏈通信等,也就是說前一個以遠程預警來中心進行系統綜合,而後一個則以火控系統為中心進行系統集成。
從海外媒體報導來看,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桅杆上基本上消除了天線,顯現它採用了綜合射頻系統概念來設計艦載電子系統,其電子系統應該分為兩個部分,艦體較大天線應該工作在較低頻率,用於遠程探測,而桅杆系統則工作在較高頻率,用於火控,由於實現了艦載電子系統高度綜合,所以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作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在遠程探測系統發現目標之後,可以迅速指引近程探測系統對目標進行跟踪和鎖定,這樣艦艇可以更好抗擊大量目標飽和攻擊和高速目標,此外探測系統獲得目標之後,可以立即調動電子戰系統對其進行識別,或者電子戰系統獲取目標數據之後,可以讓探測系統對其進行確定,從而提高艦艇抗干擾和目標識別能力。
圖博館
而另一方面,蘇-35晚了F-22十幾二十年,計算機硬件更輕且效能更好,因此例如說中央計算機無法解算雷達功能也沒事,雷達計算機運算量多用一點讓它故障時還可以在分配資源就好了,總運算能力與抗故障能力就不下於F-22。當然,總體而言,蘇-35比起F-35/F-22這種硬件等級和先進架構還是遜色不少。
如今T-50使用的新計算機BTVM IMA BK與F-35架構更加類似,可以取代更多子系統的功能。其中可能取代一些底層系統的通用運算部分及影像部分。這會越來越像F-35。但由於T-50是先在穩的架構研發好以後再去解除硬件的界線,不是直接一步登天(例如把中央計算機換成更強的,然後把底層系統的通用計算機取消,軟件灌在中央計算機上),應該不會重蹈F-22、F-35航電整合的覆轍(?)。(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直接說蘇35和殲10A、殲11B航電同一水平,F22、殲10B是寶石柱,F35和殲20是更高級的寶石台就好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sm1756791.shtml
中國055萬噸大驅採用一項尖端技術美軍都不敢用2017.5.2 新浪軍事
部分採用綜合射頻系統的DDG-1000驅逐艦,它取消了遠程探測系統
近日,網上出現可能是中國新一代艦載電子系統的文章,從相關文章可以看到中國新一代艦載電子系統採用了綜合射頻系統,這是國產艦載電子系統又一個歷史性突破。
所謂艦載綜合射頻系統是指採用前端幾個綜合天線系統替代艦上眾多系統天線,同時實現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系統功能,從而降低艦載電子系統體積和重量,綜合射頻系統被視為21世紀艦載電子系統發展方向。
我們知道一艘軍艦為了能夠在戰場有效執行任務,需要配備多部雷達、電子戰和通信系統,這樣才能探測目標,與友艦、指揮所交換戰術數據、控制艦載武器打擊對方目標、干擾對方探測系統和武器系統等,由於每個艦載電子系統都需要至少1個天線,這樣就導致水面艦艇天線數量直線上升,按照美國海軍說法,80年代建造的水面艦艇天線數量只有60-70個左右,進入新世紀之後,這個數量直線上升到100個,數量龐大的天線大幅度增加了艦艇體積和重量,像一些大型天線,如宙斯盾系統配備的SPY-1雷達,天線長度超過3.5米,重量在5噸左右,並且還讓艦艇電磁兼容性能降低、破壞艦艇隱身性能,同時各系統彼此分離,信息綜合比較困難,保障和維護難度較大,已經成為艦艇性能提高一個瓶頸。
圖博館
例如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可以用中央處理器與內存分配一點資源出來處理,也可以用專用的顯示適配器,用上面的圖像處理器與影像內存來處理。一般顯示都沒啥差別,但當要做複雜3D處理、完高速遊戲時,就需要專門的影像芯片了。飛機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問題解決的好,那麼F-22的“大腦結構”當然是最好。可解決的門檻實在太高,加上2004年俄羅斯才開始展開類似架構的IMA的研發,因此在2003年開始研發的蘇-35就採用過渡式方案。依運算需求特性研製不同的計算機,這概分為信號處理與數據處理。其中數據處理就用來進行信號以外的所有功能的運算。例如“雪豹”-E的計算機就只有Solo-01信號計算機與Solo-02數據計算機,除了信號處理以外,所有雷達的功能(那些以前可能要好幾台計算機才能達到的功能),都是用Solo- 02去處理。由於硬件資源是一樣的,因此Solo-01與Solo-02內就可以進行資源分配優化,有點類似把F-22中央計算機的概念用在子系統上。
除了雷達以外,飛控也有專用計算機,而且也是用類中央計算機的架構。一台計算機就可以包辦所有的飛行控制任務,並且有4台。像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系統等,也都有自己的簡易計算機,實現最基本功能。
至於它的中央計算機就用來進行複合處理。例如復合目標指示、複合敵我識別、人工智能等。這裡看起來很像以往的任務計算機,但差別在於蘇-35的底層計算機功能比較單調,完整功能是在中央計算機實現,而中央計算機可以進行靈活的資源分配所以可靠度高。例如大氣數據傳感器的感測數據應該經過多重校正才會成為最終可用的數據,在傳統的分散計算機架構中,大氣數據系統自己會做這些校正,然後輸出校正後的數據給任務計算機,然而蘇- 35的簡易計算機只是在將傳感器的壓電訊號解算後,得到粗淺的高度、速度,校正工作則是交給中央計算機。因此蘇-35的底層計算機比較像是“翻譯官”的角色,功能主要是由中央計算機實現。
而且蘇-35的飛控、慣導、通信系統有備份線與座艙鏈接,就算中央計算機壞了,也可以用顯示器的內置計算機當臨時的中央計算機,可以讓飛機保持飛行功能然後回到基地。這等於是在硬件上就確保有一個保證安全的網絡可以操縱飛機。
這樣的架構看起來比F-22的生硬,但有類似的功能,而且可以較快實現。要比起變化性,F-22的中央計算機從最底層信息就整合了,變化性當然會比蘇-35高。
圖博館
像蘇-27這樣的分散是航電,意思是說,它的子系統都有自己的計算機,每個都只會做自己的事,最後把它們串起來,形成完整的功能。例如雷達計算機只會解算雷達的功能,光電計算機只解決光電探測,電子戰計算機只管電子戰、任務計算機只管任務,然後飛控方面就有電傳飛控、自動控制、極限限制、矢量噴嘴控制等好幾個計算機。這種架構中,計算機用途彼此不互通,每一個都是必須的,那麼當有一個壞掉,整體的功能就會失去很多,甚至萬一這個壞掉的計算機底下管很多傳感器,那麼飛機就可能失去這大量傳感器的信息。
例如,如果矢量噴嘴計算機壞了,就失去矢量控制能力,無法用飛控計算機去接管噴嘴的控制。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很多計算機就要多重備份。這就要付出體積、重量、成本。而且這些多重備份的運算資源平常等於是用不到的。
F-22的架構則是,把全部的東西丟給一個中央計算機。這個中央計算機內由很多幾乎一樣的模塊構成,然後用高速通信接口串在一起。能這麼做是因為大部分的運算用到的硬件與算法則是一樣的。用了中央計算機架構,等於是用程序分配資源給子系統,那每個子系統分到的資源就可以是優化的。
例如,在復雜電磁環境下電子戰系統會分到較多資源,目標很多、很雜時雷達分到較多資源等等。然後由於運算資源是共通的,因此等於沒有“子系統”故障的問題。如本來拿去算雷達功能的模塊的芯片或內存壞了,那就挪用別的模塊來用。
這種架構很先進,但難度卻很高。我們的個人計算機其實就是一種整合式運算,裡面不同的應用軟件可以幫我們實現各種用途,然後應用軟件分到的資源也是視需要分配的。它的優點就是只要有兼容的軟件,就可以灌進計算機發揮作用,於是有了我們現在形形色色的多媒體生活。但是缺點想必每個人都有經驗:有時防病毒軟件開始掃毒,或是系統突然哪裡出錯,就會幾乎所有資源拿去,然後就陷入死胡同,計算機越來越慢甚至宕機。這問題應當也可以在資源分配時去解決,但總之就是沒處理好就會出遺憾的事情。
除此之外,要用完全一樣的硬件去解算所有功能還有一個問題是,有的功能的運算需求有點不一樣。例如雷達、無線電信號處理會特別強調高速,控制、通信、導航這類攸關安全的功能會希望更可靠。如果要用一樣的硬件去解算全部,應該也是可以,只是會增加難度。
圖博館
俄軍新型巡航導彈射程達1萬公里可打擊美國全境2017.5.2新浪軍事
俄羅斯“星星”電視台發布消息稱,美國五角大樓此前宣布將準備為自己的轟炸機機組增加武器,特別是準備研發一種新型巡航導彈,主要性能至少與俄羅斯的Kh-101巡航導彈相當。
美軍新一代遠程空射巡航導彈LRSO
Kh-101射程可以達到5500公里,射擊精度不超過10米。這是因為使用了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裝備核彈頭的Kh-102導彈射程可能已經達到了10000公里,可以打擊美國境內的任何一個目標。
回應
小編,用腦子想想吧,既然巡航導彈的射程也可以達到10000千米,還要洲際彈道導彈幹什麼?10000千米射程的巡航導彈體積要有多大?這麼龐大的傢伙就算是超音速的,因巡航時間太長,於是預警時間也就充足,走到半路上就被敵方打下來了
巡航導彈飛10000公里,要飛11個小時,任何國家都能發現它在飛,用戰鬥機的航炮可以追著打,用近距空空彈瞄好了慢慢打,這純屬扯淡,巡航彈射程超3000公里都已是時間太長,很容易被發現、被擊落
毛子的數據未經檢驗最好不要信 多半是吹出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2/doc-ifyetwtf9499596.shtml
中國購俄蘇35計算機不如F22 用一方法湊出更耐用系統2017.5.2新浪軍事
俄第五代戰鬥機從去年底開始,啟用新的新計算機BTVM IMA BK進行測試,替換原本與蘇-35一樣的計算機。
關於戰機的計算機系統,很多人拘泥在“有幾個機殼”,認為有很多個機殼的就是上一代的多計算機式,只有一個機殼就包辦全部當然最好。
其實所謂的先進與否,是在能不能把運算整合在一個單一的運算環境,至於機殼只是個保護。把F-22的計算機內的模塊拆開,分別裝在不同機殼,看起來就有很多台,但仍然是單一的運算環境。反之,把蘇-27的一堆計算機的模塊集中起來裝在一個機殼裡,看起來是一台,實際上卻是分散的運算環境。所以整合不整合,不是看有幾個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箱子。
圖博館
中國以製造研發渦扇-15,不過,目前尚沒有其要研發成功的消息,中國航空發動機方面與美歐俄差距太大,不客氣的說,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設計、材料與工藝等方面,中國甚至缺少製造這些先進發動機所需要的尖端數控機床等設備(?)。
至於雷達航電系統,中國的網絡戰能力外界了解不多,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像F-35那麼強大的網絡戰能力全球獨此一家(?),中國軍隊儘管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依然差距有些大。中國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近些年比較受人關注,中國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上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媲美F-35上安裝的AN/APG-81,不過,國外觀察家認為,憑藉在機載雷達研究方面的底蘊和技術實力等,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在迅速進步,但要趕上美國花費了數十年事件研發成功的個AN/APG-81,恐怕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應
飛機的設計真的能前後兩半分開設計?黑沈飛,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這種文章,豬寫的!一架飛機居然分開設計,一家設計前半部份,一家設計後半部份。夠弱智的!
這些所謂專家的水平嘖嘖
他們原來還說殲20是吊著的模型呢,還說中國無法研製阻攔索呢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81338.shtml
圖博館
二、還有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對比F35與殲31自己誰更強?稱與美國先進戰機對比,殲-31電子裝備可能比較弱,具體表現在雷達、紅外線搜索和追踪系統、數據鍊和傳感器信息融合。雖然殲-31在技術方面落後於F-35,但是中國正研新型遠程導彈霹靂-15,性能非常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霹靂-15在動力方面也採用噴氣發動機,射程非常遠,其末端性能遠超美國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中國導彈比美國強這點是美媒承認的,導彈強也是戰時取勝條件之一。
三、殲-31的尺寸略大於F-35。機體更纖薄,翼展大,截面積小,因而空氣阻力小,從而在機動性能上佔據上風。但殲31憑藉內燃油可保證該機作戰半徑可達1250千米,已超F-35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這兩點也是戰時取勝條件。
通過以三點信息分析認為:如果有一天殲-31與F-35在戰場空中短兵相遇來個“捉對廝殺”。殲-31對上F-35絕對能佔上風取勝,當然並不能說明一切,畢竟F-35在美軍體系中主要用於對地面攻擊。中國空軍真正實力地位將取決於殲-20、殲-31以及其他先進戰鬥機的綜合搭配,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運用。
國外觀察家看殲20:機身後部設計有瑕疵影響制空能力2017.5.1新浪軍事
由於遇到難以跨越的經濟和技術困難,有消息稱俄羅斯的T-50研製計劃或許將被擱置,但殲-20已經小批量服役。
儘管中國的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雖然不及F-22但足以超過F-35,不過,國外觀察家對殲-20的看法卻不怎麼一致,認為殲-20更加類似於一款遠程截擊機或者是輕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殲-20的製空能力可能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強大。
殲-20的前向隱身能力十分出色,這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的一致認同,這裡不得不提到成都飛機在隱身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不過,對殲-20的後半身隱身,尤其是發動機與機身連接處會形成強烈的雷達發射區,根據某些消息,在殲-20的設計中,沈飛集團利用上層政治路線強勢介入,負責後半身設計,而這正是殲-20後半身隱身設計不完美的重要原因。
殲-20目前仍在使用俄進口的留里卡AL-31發動機,這種80年代誕生的發動機,僅僅能讓殲-20飛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五代機標準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能力,儘管中國進口了蘇-35安裝有性能更強大的117S發動機,即便是為殲- 20安裝上117S發動機,也無法達到五代機要求的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圖博館
殲-31戰鬥機2.0版的試飛定型,與剛剛下水的001A型航母舾装列裝時間節點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001A型航母正式入役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夠看到新型的殲-31在其甲板上起降。(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相關新聞
看見標語,就反感沈飛
好事,沒有必要黑,你黑成黑沈,都是自己國家的,發展好不好嗎,黑你嘛了比
對小編就一句話:中國海軍領導喜歡重殲,有絕對優勢,因此F31沒希望!沈飛洗洗睡吧!
海軍領導告訴過你?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508456.shtml
三點或可證明:殲-31與F-35“捉對廝殺”能取勝2017-04-05
隨著殲-20已經正式服役,但中國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將殲-20打造為一款能夠與美軍F-22、俄國T-50相抗衡的第四代戰機。殲-31也公開亮相無疑表明,中國軍方現在變得更自信、更透明。殲-31已進一步成熟,中國空軍也將必然列裝這款戰機。如果讓殲-31與F-35來個“捉對廝殺”結果會如何呢?
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F-35被作為美國空軍主力,從21世紀初開始研發,2009年開始裝備,目前有三個子型號(A為普通起降,B為垂直起降,C為艦載機)。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身性能、精確的攻擊能力以及較低的造價,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巡航半徑2000多公里。不也也存在很多問題。速度不夠快(只有1倍多音速),性能穩定性也很可疑。
一、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自信豪言:殲-31上天一定能把美國F-35幹掉。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殲-31研製這架飛機的時候,其實潛在對手就是致勝F35。但是我們做下來,可能會有方方面面的,有的可能比它好一點。能否PK掉F-35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準、四狠'。從中國這兩位專家的豪言解讀就可看出殲-31PK掉F-35相當自信,按他們地位與身份不可能空口白話的。
圖博館
2.0版FC31戰機再次試飛未來上001A航母並非不可能
據網絡消息,2017. 4.27,中國在研的第二款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1,在1架殲-11的伴隨下,完成了一次飛行測試。
殲-31是主要面向外貿市場的一種戰鬥機,外貿代號FC-31“鶻鷹”。從網曝新照看,與1.0版的殲-31相比,2.0版的機身似乎大了一圈,垂尾也由梯形改為了後掠型,另外外形上主翼切尖、主翼後緣前掠角度增大。
與外貿出口相比,軍迷們更加關心的是另外一個設想,即殲-31能不能搭載上中國的航空母艦。
由於殲-20尺寸較大,不一定適合屬於中型航母的中國001系列航母。另外,殲-20作為空軍未來主力,其產能主要是要供應空軍航空兵的使用,可能沒有精力改裝生產艦載機。
那麼殲-31會不會上艦呢?殲-31上艦其實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中型艦載戰鬥機是未來艦載機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F-14重型戰鬥機退役後,世界上只剩下俄羅斯的蘇-33和中國的殲-15,而使用的航母均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中型航母。在這類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上,如果使用蘇-33或殲-15時,載機量只能達到30架不到。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航母設計之初,蘇聯是希望能在這艘航母上使用雅克-141型垂直起落戰鬥機,這樣的話,使用中型化的雅克-141可以使航母能夠攜帶戰機達到60架。
在蘇-33研製的同時,蘇聯還研製了米格-29K中型。雖然在蘇-33戰勝米格-29K,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尺寸太大,載機數量達不到航母戰鬥力的需求。因此,俄使用現代技術,又復活了米格-29K,未來可能代替蘇-33成為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
此外,法國的“陣風”、美國的F-35、F/A-18、印度的米格-29K等常規起降的艦載機都是中型戰鬥機。
二是第五代隱身艦載戰鬥機將更具海空優勢。
目前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要數F/A-18E/F和陣風,而隨著F-35隱身艦載戰鬥機的陸續列裝,將與其他傳統艦載機形成代差,在未來海空戰中取得碾壓式優勢。
中國要取得對F-35的優勢,殲-31發展隱身艦載戰鬥機是符合海軍航空兵發展需求的。
三是殲-31戰鬥機在001A型航母上起飛是有可能的。
正如上面所說的米格-29K,其尺寸和發動機動力等均和殲-31相似,也說明了殲-31上艦的可能性。
圖博館
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逆向測繪仿製,殲-11D如果應用蘇-35技術進行改進,都會是很大幅度的調整變動。尤其如果要根據蘇-35的機體結構和氣動佈局來改進殲-11D的話,甚至還要進行風洞測試。
所以,利用蘇-35相關技術對殲-11D進行重大改進並不是不可行,但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具體如何取捨,還要看中國空軍自身的需求。
所以,未來殲-11D可能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像當年的殲-8ACT驗證機那樣,成為國產新型戰鬥機子系統、設備、技術、材料的專用驗證機。畢竟中國空軍勤儉節約的傳統從來沒有丟,4架已製造出來的殲-11D原型機不可能就此廢棄。其完整的重型雙發戰鬥機機體可以完全模擬出多型戰鬥機的飛行效果。除了上述驗證項目,殲-11D原型機還可以測試太行IPE和國產矢量噴管。
殲-11D原型機如果真的成為專職技術驗證機,將大大縮短國產戰鬥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時間。畢竟其模擬效果遠比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平台要真實得多。所以,這一可能性可能超過60%。
第二條路徑,就是利用蘇-35的發動機、矢量噴管、機體結構、氣動佈局、飛控系統等技術對殲-11D進行類似“推倒重來”的改進。然而,在殲-20很快會批量服役,殲-10C/D進展順利,殲-16已批量服役的現實情況下,中國空軍會否有耐心等待大改版殲-11D “鳳凰涅槃”,實在很難說。所以這一可能性預計不超過40%。(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本來殲11D就在持續改進中,小編前一篇可能停產,後一篇寫起死回生,完全無中生有搞出兩篇文章來,稿費很好賺
切,小編撲風做影的能力也是到家了呀!
沈飛不行… 我替小編總結下吧
我為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亂發文章胡說八道向大家致歉!
蘇35才進來幾天啊,就摸清技術了?吃透了?要真是這樣那未免中國科研人員也太牛逼了。
SU35除發動機外,有什麼地方能超過J11D?連有源T/R組件都造不出,都從中國進口,還泥馬有臉吹SU35?想一想,朝鮮戰爭以後,俄式飛機打過幾次勝仗?擊落過幾架F-16/F-15?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tf9242200.shtml
圖博館
中國殲11D戰機再度試飛 蘇35技術或將助其起死回生
2017.4.28,有北方某城市網友拍攝到殲-11D時隔多日再度進行了約80分鐘的飛行測試。此前,殲-11D研製單位曾傳出消息,該項目已經被“叫停”。殲-11D首架原型機自2015年4月首飛後進度一直不快,第4架原型機於去年底首飛。
與殲-11D機功能和定位類似的蘇-35於去年聖誕節飛抵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至今年初,中國空軍可能加大蘇-35採購量,同時停止殲-11D研製的消息開始不斷傳出。此次殲-11D突然再次進行飛行測試,是否預示著該研製項目出現轉機,“復活”有望?
據悉,殲-11D項目確實為中國空軍先行立項,在向相關飛機研發和製造院所、廠家撥付了少量經費後,該項目得以啟動。按照空軍的要求,殲-11D必須裝備推力達到14.5噸的國產“太行”IPE發動機,多用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PL-10、 PL-15、PL-21等所有新裝備或在研先進空空導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火-飛-推一體化綜合控制系統。這些技術指標不可謂不高,其中最難達成的是發動機、飛控系統要求。而這兩項,恰恰是俄羅斯蘇-35的強項。除此之外,殲-11D的性能指標都要超過蘇-35。
殲-11D目前使用的發動機為“太行”成熟版,其推力相比殲-11B裝備的“太行”並無顯著提高。增推型太行IPE目前剛結束試飛平台測試,還未裝上哪個型號的國產戰鬥機進行試飛。預計該型號發動機會在殲-20、殲-11B/D、殲10C/D等國產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蘇-35的大推力發動機加矢量噴管使其擁有了“不可思議”的機動性。在見識了這種機動性後,中國空軍也對國產戰鬥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殲-11D如果不能裝備太行IPE和矢量噴管,空軍基本不會對其再產生興趣。
此外,無論是殲-11B、殲-16,還是殲-11D,國內院所都沒有對其機體結構進行大的改動或重新設計。所以這些型號的飛機仍部分繼承了蘇-27系列機體結構不強,機身壽命不長的缺點。雖然殲-16、殲-11D加大了複合材料應用比重,也在機體強度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並沒有使這些缺點有本質性改觀。
所以說,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噴管遲遲不能進入實用階段,嚴重阻礙了殲-11D戰鬥機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步伐。
蘇-35的引進合同是否包括上述核心技術的引進內容目前尚不得知。有消息指出,在首批4架蘇-35加入中國空軍後,殲-11D的研製單位已現場體驗和研究過蘇-35。
圖博館
殲-16的變種殲-16D於2015.12.18首飛,並於數日後發布了照片。我們來看看照片透露了哪些有限的信息。
殲-16D去掉了30毫米機砲與紅外傳感器,因為它不是一款旨在用於近距離空中格鬥的飛機。沿機身方向加裝了新天線和用於電子戰的共形陣列天線。殲-16D改變了機頭整流罩的形狀,可能為了容納一種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是,殲-16D的機翼翼尖安裝了新型電子戰吊艙,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戰鬥機在翼尖安裝的ALQ-218電子支援偵察吊艙。這些電磁傳感器能夠分析雷達頻率,協助確定雷達波發射裝置的位置。此類數據對於乾擾雷達或者瞄準和摧毀雷達都非常有用。
這就是我們能夠確定的所有事實,畢竟中國空軍沒有詳細介紹其最新戰機的習慣。下面就讓我們做一些可靠的推斷吧。
如果想提高干擾和打擊雷達的效率,殲-16D很可能配備了乾擾發射機以及反輻射導彈。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機將在機翼和機身下方懸掛兩到三台干擾器吊艙,每一台對應不同的雷達頻率。據說這些干擾器可能同樣使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
即使滿載電子戰設備,殲-16D依然能夠空出12個掛載點中的6個,用於攜帶武器。中國擁有三種可以遠距離追踪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CM-102射程6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彈頭重176磅(1磅約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確打擊海上和地面目標的能力。中國還自主製造了俄羅斯Kh-31P的國產版本,被稱鷹擊-91。其射程稍遠一些,同時具有反艦功能。最後是參照霹靂-12對空導彈研製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當然,基本型殲-16能夠掛載的其他武器,殲-16D基本都能攜帶。
中國已經部署了另外一種殲轟-7,曾被拍到攜帶乾擾器吊艙,而且能夠攜帶多種干擾發射機。不過,殲轟-7的機身沒有集成電子戰設備,所以就電子戰平台而言,它相比專門設計的電子戰機型會受到更多限制。
中國還有一些體型較大、速度較慢的飛機可以在對峙區域發揮干擾支援作用,比如裝備了電子戰設備的運輸機和轟炸機。
中國兩艘001型航母上的殲-15通過類似的升級工作研製出殲-15SD雙座電子戰飛機似乎是可行的。
電子戰飛機最有可能用來對付擁有強大防空系統的美國海軍艦艇。
當然,僅僅干擾雷達並不等於自動戰勝了防空系統。但乾擾確實能夠削弱雷達的有效探測能力和覆蓋面,使大批進攻性導彈或者飛機更有可能突破防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1/doc-ifyetwsm1486183.shtml
圖博館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圖博館
轟6K不只會射巡航導彈還可執行1500千米反艦任務2017.5.1新浪軍事
目前解放軍可執行空對艦任務的戰機主要有JH-7/7A、轟-6G、蘇30MK2等型號,殲-10也可掛載激光制導炸彈對海岸目標、海上小型目標實施打擊。在這些戰機中,JH-7/7A、蘇30MK2屬於戰術飛機,作戰半徑(1500-1650千米)不及轟-6K(超過2500千米),掛載的反艦導彈也多為中型彈,如果要掛載鷹擊-12,則基本只能帶1枚。蘇30MK2據稱已可掛載國產反艦導彈,但重型反艦彈的掛載能力也比較有限。
相比較美軍航母戰鬥群、核潛艇可在距離我國海岸線2000千米處即可發動戰斧巡航導彈攻勢來說,解放軍現有反艦戰術攻擊機、轟炸機作戰半徑顯然不足以執行“拒止/反介入”任務。而不能有效打擊敵水面艦艇編隊的話,高新6號遠程反潛巡邏機也不能在高空情威脅的情況下前出攻擊敵核潛艇。
轟-6K不僅是我軍作戰半徑最遠的戰機,也是對面(地/海)攻擊能力最全面的戰機。從軍報此前的報導可知,轟-6K可通過高速數據鏈獲取軍用衛星、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等多種渠道的實時情報數據。其配備的火控系統、射控系統也具備,或者經過簡單改裝升級後可具備發射長劍-20巡航導彈、鷹擊-63A/B重型對面導彈、鷹擊-83K/KH中型反艦導彈、鷹擊-1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
目前解放軍空軍已裝備了至少4個團的轟-6K,總數達80架,最多可發射480枚長劍-20,足可“滅國”。
參照美軍發展的戰斧巡航導彈反艦型號,在執行反艦任務時,轟-6K具備打擊1500千米(長劍-20反艦型)、400-600千米(鷹擊-12、鷹擊-63B)、200- 300千米(鷹擊-83K/KH)等的多個距離內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的能力。
而已裝備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超過1600千米的蘇-35,蘇-30MKK/MK2,殲-16等,都可以護衛轟-6K機群執行遠程反艦任務。(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相關新聞
牛逼,美俄歐都搞不出這種老爺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30473.shtml
美稱中國殲16D電子戰飛機可干擾美軍艦雷達防空系統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4.29刊登題為《為什麼說美國應該提防中國的電子戰飛機》,作者為塞巴斯蒂安•羅布蘭。全文如下:
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殲-16雙座攻擊機的一種改進型號。殲-16模仿了俄蘇-30MKK,可與美國的F-15E相比擬。在俄羅斯設計的基礎上,殲-16升級了航電設備,包括裝備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圖博館
中國雙座梟龍戰機成功首飛裝配雷達水平接近F35
隨著2017.4.26中國剛剛舉行首艘國產001A航母下水儀式,沒料只隔一天又有喜訊,中國空軍在另一領域的軍事發展獲得突破,據《央視》報導,中國最新研發的“梟龍-B雙座戰鬥教練機”27日在成都首飛成功。雙座梟龍具備實戰和教學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超視距空戰和精確對地打擊能力,基於梟龍飛機問世以來的卓越表現、以及梟龍雙座機高性價比等優勢,梟龍雙座機在研製過程中就已經獲得了國外訂單。
根據珠海航展公佈的數據,梟龍-B機長14.5米,機高4.6米,翼展9.5米。而相對而言,梟龍單座機長14.3米,機高4.9米,翼展8.98米。梟龍-B航程為800公里,單座版1200公里。
雙座版與單座版有什麼區別,增加一個飛行員坐席,為了保障其油量和航程不變,加大了背脊油箱的尺寸,並增加了空中受油探管。除此之外,雙座版能夠攜帶單座戰鬥型的所有對空、對地、對海作戰武器,而且由於增加了一名飛行員,在作戰特別是對地、對海作戰時候更加便捷,實現“梟龍”戰機向多用途化轉變。
雙座梟龍有著和單座相當的作戰能力,可發射SD-10超視距空對空飛彈,還能發射空對地飛彈、反艦飛彈,並可投放精確制導炸彈。雙座和單座的最大差別,是最大外掛由36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代表除了是教練機以外,還能擁有多用途作戰能力。
而中電科集團14所推出了新型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作戰距離達到170千米,KLJ-7A是KLJ-7的改進型,最大的變化,便是將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的平板縫隙天線更換為電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成為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在這種前提下,通過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在差不多天線孔徑下,獲得性能指標的全面大幅度提升。
美國APG-83雷達,也就是為台灣F-16V改裝所設計的低成本AESA,運用了大量F-35的APG-81的技術。該雷達的天線尺寸方面也要超過KLJ-7A,但在性能上兩者接近。
KLJ-7A還有著不錯的探測範圍。在搜索距離提升的同時,KLJ-7A還進一步提升了多目標跟踪能力,將同時跟踪目標的數量從10個增加到15個,並且同時引導導彈攻擊其中的4個。再結合該機雷達的尺寸、天線孔徑和發射功率分析,該型雷達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美國F-22上使用的AN/APG-77,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28/doc-ifyetwsm0904638.shtml
圖博館
該雷達也並非完美,主要是處理能力提高有效,同時跟踪的目標僅從10增加到15個,同時引導攻擊的目標數為:4個。不過這個屬於處理能力問題,通過對軟件的修改,以及到硬件的升級,完全可以實現提高,只不過必要性問題,目前梟龍戰機的標準掛載中,使用雷達製導的空空導彈僅4枚,引導能力提高也用不上。
KLJ-7A性能已相當不錯,梟龍換裝它之後,在雷達性能上,絕不讓印度蘇-30MKI戰機、陣風等佔一點便宜,可是據最新消息,巴方似乎還想再挑一下,國內另一家單位也研發一款相控陣雷達,要搶KLJ-7A雷達的生意,我說:相控陣雷達要被中國弄成白菜價嗎?
關於中國機載機雷達的水平如何,一直眾說紛雲,有說好,有說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沒有公開相關的信息,好在外貿產品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參考。如果外貿型的小型化雷達能達到這個水平,那麼國產戰機的自用型雷達會是什麼樣?我軍使用的戰機在機頭空間上,要比梟龍大許多,僅雷達天線直徑變大一點,可以在探測距離上,達到美製F-22的AN/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水平,所以我們應中國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實力的信心的。(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22/doc-ifyepsec0271996.shtml
圖博館
梟龍的新雷達可跟踪170公里內15個目標甚至不遜F35 2017.4.22新浪軍事
本世紀初時,中國為梟龍戰機研製了一款國產機載雷達:KLJ-7型,這是一種脈衝多普勒雷達,其性能相當不錯,按公佈信息:對於5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的目標,可以提供最大探測距離130公里,上視大約105公里,下視85公里,可以同時處理40個目標,在邊跟踪邊掃描模式(TWS)下可跟踪10個目標,並可對其中兩個目標同時展開攻擊。
這個性能指標對於一款輕型戰機雷達已相當理想,尤其重量不到120公斤的情況下,憑藉性能優勢,以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價格了,獲得下巴基斯坦的合同,安裝於梟龍戰機上。
KLJ-7型的性能技術水平不低,在探測距離上已超過法制幻影2000-5的RDY雷達,接近於法制陣風的RBE2相控陣雷達,也因此,印方在採購陣風戰機時,決定為升級航電系統,為此讓陣風的單價上升至少5000萬美,總花費更高88億美元。
這確實會令巴方相當難受,不過中國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公開亮出一款新型雷達:KLJ-7A型,其性能非常先進,看來印度在陣風上砸下的錢又要打水漂了?這不開玩笑,現代戰機上,最關鍵的機載設備自然為雷達系統,談及一款戰機的性能如何時,往往將雷達性能列為指標之地。這款新雷達的性能可是相當先進的,如果陣風的雷達無法壓制它,那不是打水漂是什麼?
如今已是相控陣制式的時代,KLJ-7A型自然不例外,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它在保留了原KLJ-7型的控制系統和顯示系統的前提下,將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的平板縫隙天線更換為電子掃描的先進的固態有源相控陣天線,由脈衝多普勒變成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跟上了時代步伐。
這款雷達在體積與重量不變,全重120公斤左右,性能卻有相當大的提高,可以搜索、跟踪各類目標,包括: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標,工作模式也得相當豐富,其中:在空空模式下的探測距離上要比原型提升了65%,探測距離達到約170公里,可以與美製F35比了,其安裝AN/APG-81雷達探測距離只有150公里。
圖博館
隱身版殲-10D!中國或將推出又一型隱身戰機 2017-01-14
殲-10D最近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迷彩派”通過整理髮現,主要有如下幾個方向的猜測:一是殲-10C的進一步升級版(航程、雷達等);二是類似美國“沉默鷹”項目那樣採用部分隱身技術的“沉默殲-10”;三是假借改進名義推出的全新單發中型四代機,主要用來和FC-31“鶻鷹”爭奪市場。
中國空軍正在研製殲10D?軍迷給出的這樣的答案 2017-01-19
這款網友自己設計的殲10D是一款類似的美國F-16曾經發展出了專用對地攻擊型F-16XL(在選型中輸給了雙發戰鬥機F-15E)。殲-10D可以強化戰機結構,使用更多的複合材料,特別是複合材料的防護裝甲。其次,殲-10D可以在機翼內側或機腹增加重型外掛架,以掛載重型反艦飛彈、反輻射飛彈以及制導炸彈,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殲-10D需要換裝新一代的航空電子設備,並增加掛載多用途電子吊艙的能力。當然, AL-31FN/WS-10推力相對不足,只有其配備推重比超過8.5的新型發動機,才能保證殲10D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最大載彈量超過6噸,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對地攻擊型戰機。(?)
殲-10與瑞典JAS-39 美國F-16性能對比
尺寸 16.43/9.75/5.43米 14.1/8.4/4.5米 15.06/9.96/4.88米
空重 9,750公斤 6,800公斤 8,57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14,000公斤 19,200公斤
推力 122.58千牛 80.5千牛 127千牛
最大航程 3,900公里 3,200公里 4,220公里
作戰半徑 1,250公里 800公里 1,300公里
推重比 1.024 0.97 1.095
外掛點 0翼尖/6翼下/5機身下 2翼尖/4翼下/1機身下 2翼尖/6翼下/3機身下
外掛重量 6,000公斤 4,700公斤 7,700公斤
真實原因曝光!中國殲10戰機5年摔了4架 2016-07-17
主要有兩個最大的原因,一是殲10配置的俄AL31FN質量不穩定,滑油出現碎屑等導致軸系過熱突然停車。二是,殲10高G的機動會對發動機的進氣效率造成影響,比較容易發生髮動機喘振。另外,近幾年訓練時間大大延長,訓練難度越來越高,年飛行時間已經達到200小時以上,接近、持平、甚至超出歐美飛行員年飛行時間。
圖博館
而霹靂-21是中國的新型超視距空對空飛彈,最大射程為150公里,其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可以加速至4.5馬赫,使其有能力高速迎擊F-22A的挑釁。也就是說,如果F-22A遭遇殲-10C,如果不保持在100公里外遠距交戰的話,那麼,F-22A的隱身優勢將喪失,殲-10C就有機會使用所搭載的先進空空飛彈擊落F-22A
毫無疑問,採用正確的戰術併合理利用防禦一方的巨大優勢,殲-10C並不是沒有與F-22A近距離空戰的機會。這種機會雖然不會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而在這種情況下,F-22A雖然機動能力很出色,可也很難逃過殲-10C所攜帶的霹靂-9C(10C?)近距空空飛彈的追擊。這種先進飛彈採用了傳統的前鴨式舵氣動外形,其多元紅外導引頭採用了新的可編程數字處理器,數位技術的採用提高了對目標的跟蹤識別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抗背景干擾和人工干擾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改變軟體程序對付新出現的紅外干擾源,還具有高達40G的機動能力,因此使霹靂-9C具有優異的全向攻擊能力。再配合殲-10C所使用的頭盔瞄準具,將賦予該機致命的攻擊能力,因此俄羅斯軍事專家研判,殲-10C的速度、加速能力和機動性可與F-35B/C媲美,但大大優於美國現役的任何艦載機如F/A-18E/F艦載機,也優於美軍的F-15E/F和F-16C/D,甚至也比一些研發中的機型如F-15SE有獨到的地方,因此具備與F-22A對抗的能力也就不足為怪。
空警-500能讓殲-10C如虎長翅
但綜合來看殲-10C仍是一款第4代戰機,與F-22A存有代差,所以很難達到一對一的競逐效果,而俄專家給出的3:1的戰損比,已經是殲-10A戰機50:1的十幾倍了,當然高居除殲-20之外中國其它戰機的榜首。如果俄專家的話正確的話,那麼,在對付美國F-22A和F-35以及B-2A這三種尖端隱身戰機時,中國目前就具有了殲-20、殲-10C和蘇-35這三型戰機,儘管後兩者的戰損比是個位數,但也足以令美軍不敢大意。特別是在中國新近服役具有發現時別隱身戰機的空警-500預警機的統一指揮引導下,執行防禦作戰任務的中國空軍殲-20、殲-10C和蘇-35機群編組,在合理正確的戰術指引下,將有能力與機會讓F-22A和F-35以及B-2A等隱身戰機有來無回,從而讓中國的天空防線更穩固。
殲-10衍生型
殲-10A: 脈衝都普勒火控雷達+俄AL-31FN渦扇發動機
殲-10S:殲-10A的雙座教練攻擊機型號。
殲-10B: 無源相控陣雷達+ WS-10A發動機+ DSI進氣道。已停產共生產50餘架
殲-10C: 有源相控陣雷達+ WS-10B.
殲-10AY/SY: 八一飛行殲-10A表演隊用機。SY為雙座版。
FC-20為殲-10的外銷型。
圖博館
中國殲-10C到底有多先進?俄說對付F-22戰損比3:1 2017-04-16陳光文
據俄軍事觀察網發表題為《殲-10C令西方飛機公司頭疼》的文章稱,殲-10C多功能戰機可以輕鬆歸入第4++代,在安裝保形彈艙後,還可以再加一個「+」,因為飛機局部已經屬於第5代。非常緊湊的翼下飛彈掛架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殲-10C能否有效對抗西方的第5代戰機及其過渡機型呢?中國一些軍事專家認定,殲-10C與F-22A的作戰交換比可以達到3:1(殲-10A是微不足道的50:1)。那麼,為何得出這個結論呢?
如果把中國戰機也劃分為5代的話,那麼,可以說殲-10C是中國隱身能力最強和最現代化的第4代戰機,難怪俄羅斯專家將其成為第4+++代戰機,也就是僅次於中國第5代戰機殲-20的機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殲-10C的雷達散射截面(RCS)約為1.0平方米,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款准隱身戰機,而且遠比殲-10A/B要低很多,更只是殲-11A/B戰機的不足1/10。據稱,殲-10C的隱形設計非常獨特,也與此前殲-20所使用的技術不同,其機殼表面可以讓雷達波進入機體,雷達波進入機體後,由機內組件吸收及消耗雷達波,令其無法折射回去。雖然這導致殲-10C仍然比F-22A的RCS為0.07平方米要高很多,但卻使得殲-10C具備了和F-22A相抗衡的能力,這主要得益於殲-10C有全新的數字化綜合航電系統,還安裝了十分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因此具有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可與其攜載的遠程空空飛彈相配合,達到了國際上4代半或稱為第4+++代戰機的標準配置。可以說,與殲-10系列其他型號相比,殲-10C的性能有了很突出的大幅提升。
不過,和F-22A抗衡主要還是來自於殲-10C所攜載的機載雷達和空空飛彈。關於殲-10C所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目前所知的資料甚少,不過應該是大大超越了殲-10B的雷達,和殲-20所使用的機載雷達在技術上屬於同一類別。據說,使用這一主動相控陣雷達,可以保證殲-10C具有在100公里距離上發現F-22A的能力,並可引導機載霹靂-12C或霹靂-21空對空飛彈發動中距攻擊。霹靂-12C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頭,射程70公里,最大機動過載38G,可攔截最大機動過載12G以內的任何目標,有能力對F-22A發動攻擊。
圖博館
作為專門負責T/R組件研發的單位,五十五所在突破了砷化鎵T/R組建之後就馬不停蹄的繼續為中國國防工業研發了氮化鎵T/R組件。然而由於材料特性等原因,作為新生事物氮化鎵T/R組件會出現一些原先所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除了採用金剛石作為襯底材料來改善熱傳導性能,降低組件功耗之外,三維GaN FinFET的應用可以說是另闢蹊徑。
在當前半導體行業開始推進各種三維結構芯片的潮流下,引入三維結構,將GaN二維器件改進成三維結構,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簡單的說,一樣的功耗,體積的T/R組件,將能提供出更精確的雷達波形和更高的射頻功率,在不增加外部能耗需求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雷達基本性能。
回應
這涉及秘密,不明觀網小編真是什麼都轉。
其實很多原理都能明白,但是做出實物來,並且還能可靠使用,就不那麼簡單。
就像拉瓦爾噴管,原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火箭發動機,噴氣發動機,甚至沖壓發動機卻沒那麼容易做出來。
你是哪個科研單位的?釣魚呢。
高中就懂了原子彈的原理,大學百度到了製作過程。然而……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4_15_403771.shtml
圖博館
中電集團五十五所開發三維氮化鎵組件受到外媒關注
中國電科(CETC)第五十五研究所(NEDI)微信公眾號2017.4.12報導,該所重點實驗室張凱博士發表在國際半導體器件權威期刊《IEEE Electron DeviceLetters 》上的論文《High-Linearity AlGaN/GaN FinFETs for Microwave Power Applications》即《三維鰭式GaN高線性微波功率器件》被國際半導體行業著名雜誌《Semiconductor Today》進行專欄報導,受到國內外業界關注。
張凱博士的論文聚焦重點實驗室近期在GaN高線性技術方面獲得的多個重要突破,創新提出三維GaN FinFET微波功率器件,克服了GaN平面器件瓶頸,極大改善了跨導平整度,大幅提升GaN器件線性度,同時維持高的輸出功率和效率,為下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元器件奠定基礎。本成果也是首次展示GaN三維器件相對於二維器件在微波功率應用的優勢與潛力,有力推動了GaN三維器件的實用化進程。該成果研製過程中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研基金等課題的支持。
SemiconductorToday是總部位於英國具有獨立性和非盈利性的國際半導體行業著名雜誌和網站,專注於報導化合物半導體和先進矽半導體的重要研究進展和最新行業動態,具有很強的行業影響力。
而CETC第五十五研究所是我國大型電子器件研究、開發及應用研究所之一,擁有砷化鎵微波毫米波單片和模塊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要從事微電子、光電子、真空電子和MEMS等領域的各種器件、電路、部件和整機系統的開發和生產。對於我國國防工業來說,該所最大的貢獻莫過於研發的T/R組件,即無線電收發模塊,主要應用於各種相控陣雷達上,包括戰鬥機火控雷達,預警機,“中華神盾”和防空用雷達等。
影響相控陣雷達的除了雷達基礎結構設計之外,作為最前端負責無線電收發的T/R組件性能對雷達整體性能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目前國際主流的T/R組件類型有砷化鎵和氮化鎵兩種,其中氮化鎵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興事物,不光應用於雷達射頻等設備,無線電通信也非常需要高性能的氮化鎵半導體組件。
同為中電集團下屬14所生產的KLJ-7A相控陣雷達,安裝有多達1000多個T/R組件
圖博館
中國又山寨一款先進裝備助直19精確打擊能力猛增2017.02.16新浪軍事
近日,被網友稱為是“長弓版” 武直-19的照片在網絡上再次曝光,與普通武直-19不同的是武直-19在旋翼頂端安裝了一個類似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機載毫米波雷達,因此一些美國軍事論壇的網友抱怨“怎麼又被中國山寨了一款裝備”。
該型雷達還能穿透偽裝物和樹葉識別固定目標,最後顯示實波束視頻和合成圖像;顯著縮短捕獲目標的時間。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配備了機載毫米波雷達之後,武裝直升機的攻擊能力比沒有安裝的提高4倍,生存能力提高7倍,戰場綜合作戰能力提高27倍,可謂效果顯著。
我國的直升機工業起步晚,技術上一直處於追趕的姿態。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毫米波雷達,中國軍方也是在2003年嘗試將其運用於直升機。所以武直-10和武直-19的初生產版本都沒有配備毫米波雷達。現在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放軍武直-10、武直-19的改進就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進方面就是要配備機載毫米波雷達,以縮小與美軍AH-64E的差距。根據相關資料來看該型雷達性能已經超過了原版的長弓毫米波雷達,因為美長弓毫米波雷達仍舊採用拋物面天線和機械掃描體制。不過目前還只看到武直-19進行了部分安裝,現階段它將於武直-10配合,把偵察的信息反饋武直-10和其他直升機上,讓其他直升機的駕駛員不必承擔繁重操作任務,同時也可以減少暴露,提高戰場的生存能力。
由於武裝直升機在現代戰場的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直升機,光電紅外和毫米波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解放軍未來的武裝直升機會愈加驍勇、出色。(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裝上毫米波雷達就說山寨 我也是醉了
不要叫小編叫小便吧
憑什麼說這是山寨的?其實小編才是山寨的。
小編是美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2268.shtml
圖博館
美媒《國家利益》:亞太現航母軍備競賽中國將有6艘壓倒周邊
俄媒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三大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完成在第二島鏈,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全世界都認為中國軍工強大日本憑啥武器自信超中國
中日軍力全方位對比:再來次甲午戰爭中國還會敗嗎2017.1.17新浪軍事
回應
此甲午非彼甲午!北洋海軍十年未添一艦,日軍都是速度快的新船,射速也快,還是開花彈!清軍是大傢伙,射速慢,實心彈!日本軍艦買得晚,已比我們先進,裝備新,速度快,船身小,更適合當時渤海黃的狹窄的作戰環境,而且西方賣軍艦給我們的時候,已經在算計我們,看看砲彈就知道,讓我們無法與他們一戰……其他自身原因,講太多了……
印度展示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還不如中國出口貨先進
在2017年2月14日,印度航展拉開大幕。在本屆航展上印度拿出不少國產航空裝備方面的產品,其中一款戰機用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引起關注。近年來,給戰鬥機裝上相控陣雷達似乎成了高性能新戰機和改裝老戰機一個必選項目,有科技實力的國家紛紛研發自己的產品,當然,雄心勃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從印度這款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外形來看,不僅口徑不大,工藝方面也顯得很粗糙,最早它出現的時間是在去年的2月。這款雷達型號為L-273 Uttam AESA,計劃用在印度國產LCA MKII型“光輝”戰鬥機。根據印度介紹,其具有約786個T/R模塊,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是0.25公里至150公里,T/R模塊數量集成這麼少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已經很落後。
反觀中國準備給印度眼中釘“梟龍”戰機準備的國產出口型KLJ-7A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它具備超過1000個T/R模塊,作用距離達170公里。據介紹其水平已經達到了美國F-35的APG-81雷達級別。這還只是中電科的外貿產品,真正為殲10C/殲11D/殲16/殲20配備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性能將更加先進。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10741.shtml
圖博館
結語
蘇聯航空發動機走過的崎嶇之路,對於從一開始就師從蘇聯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和吸取蘇聯航發事業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走蘇聯已經走過的彎路,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騰飛也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圍觀日本戰機的菊花!發動機研發實力不如中國2017.01.22
近日在日本展覽上有網友拍攝到了日本T-4教練機、F-4、F-2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細節。其中多裝備美製發動機或其日本授權型號,只有T-4使用自研發動機。實際上,日本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遠遜中國,目前尚不能研發大推力航發。
央視評論員:“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2015-10-04
相關新聞
徐實:造出日本筆尖鋼壟斷後,中國製造要向更高領域衝擊
中國東北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東北經濟新活力:瀋陽i5數控機床/新松機器人/T800碳纖維打破日本壟斷(回應:老搞東北標題黨有意思?讓人反感! 對於東北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就在這裡瞎噴?瀋陽經濟是不好沒有人否認,難道現在有一個好的企業你們都看不下去了嗎?)
2016世界超算TOP500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運算速度93PFlops每秒十億億次
天河二號将升级至每秒十億億次
日本向中國發起挑戰--計劃投入1730億美元建設效能達130PFLOPS的超算。而中國接受了挑戰--中國著手研發峰值效率為世界最快計算機十倍的超算。美國也有可能參與這場爭霸賽。
奧巴馬2015年設定的2025年超算目標(每秒100億億次,當時世界冠軍天河二號才5.49億億次)卻被中國E級超算提前8年實現
中科院與阿里巴巴2015-7-30合作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夠比目前超算快百億億倍;到2030年,研製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中國10億人,每個人能分到10萬台天河二號的運算能力)。
圖博館
目前,被廣泛研究的爆轟發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駐定爆轟發動機、脈衝爆轟發動機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其中最後兩種目前已經作為最有研究價值的發動機選型,而被多個國家重點研究,目前,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AFOS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O)、美國能源部(DoE)都在研究這種發動機,可見重視程度之高,美國為啥重視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因為美國人在這一領域第一次開始落後了,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如果中國率先研製出真正實用化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超越,中國也很有可能在發動機領域第一次彎道超車。
https://kknews.cc/zh-tw/news/mgrkmoz.html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發動機的研製規律和飛機是不同的,發動機的研製週期比飛機更長,技術更複雜,難度更高,一個飛機項目研製週期一般15到20年左右,而一代航空發動機研製時間25~30年。不應該將發動機作為飛機的配套子系統,與飛機採用相同的研製週期進行研製。
圖博館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中國新型圓筒爆轟式發動機實現突破性進展,技術已經超越美國2017-01-05
中國為何在最近如此高調宣布這則新聞:發動機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近日,一則官方新聞讓中國軍迷圈炸開了鍋,據了解,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出版的美國航空航天期刊(Aerospace America)近期發表了2015年美國及全球航空航天的綜述,並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了王健平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工學院燃燒推進中心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進展。
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是一種基於爆轟燃燒方式的新概念發動機,具有一次起爆、燃燒速度快、熱效率高、結構緊湊等優點,有望帶來航空航天推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燃燒一般分為兩種模式,即爆燃燃燒和爆轟燃燒,我們常見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就是爆燃燃燒模式,這種模式下燃燒波傳播速度為米每秒量級,能量傳播的很慢,而爆轟燃燒的傳播速度可達到千米每秒量級,能量級別數十倍甚至百倍於傳統發動機。
同樣推力情況下,普通發動機長3米,自重1噸,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可能只有0.5米長,自重200千克,對於飛行器來說,這將徹底改變現有設計的遊戲規則,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10的戰鬥機,馬赫數20的客機將不再出現在科幻小說中。
爆轟發動機就是通過一定手段,將燃料壓縮並點燃,再通過類似於爆炸那樣爆轟波在燃燒室頭部沿圓周方向旋轉傳播;燃燒後的高溫高壓產物經膨脹幾乎沿圓軸方向迅速噴出,產生推力,簡單講,目前,爆轟發動機就像是在發動機內進行成千上萬次可控制的小爆炸,通過這些爆炸來推動飛行器,一旦這種動力系統獲得突破,人類的航空器發展史將翻開新的一頁,就如同從氫氣球到固定翼飛機一樣,爆轟發動機是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捷徑。
圖博館
有消息稱,中國在購買蘇-35SK後,也購買了一部分117S進行測試,俄同意單獨出售117S並可能同意轉讓技術。不過,近年來俄兩家主要發動機製造廠商都遇到了人員流失,生產質量管理水平下降等問題,同時對外宣傳時產品數據有所誇大。有消息表示國內測試的Al-31FN series 3實際推力並不比標稱13.5噸推力的國產渦扇-10B有特別明顯的優勢,而可靠性、質量穩定性方面還不如後者。
回應
只能說中國投入幾千億(?)研究航發仍然進展落後,沒有創新能力,一直在仿造從來沒跟上
搞笑,請問你知道什麼是創造力嗎?中國不過是以前落後太多,現在能趕到這一步已經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1樓傻缺,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互相模仿,你看那飛機,汽車,坦克,吃的用的,不都差不多嗎?中國頂尖的黑科技多的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模仿,你說的創造力也就指是誰強誰弱而已。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中國經濟總量是俄羅斯5倍,工業規模實際超過俄20倍,各項工業技術指標都超級過了俄,俄軍工已經停滯發展了,以後就看中美競爭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16/doc-ifyarrcc7431995.shtml
中國發動機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圖博館
印度為蘇30換蘇35航發對抗中國先天不足再改也沒用2017.2.16 新浪軍事
目前,號稱“亞洲第一航展”的印度航展正在班加羅爾隆重舉行,由於印度是現今世界上最大軍火進口國,且在東西方世界中左右逢源。因此,印度航展幾乎聚集了世界上全部的航空航天界軍火巨頭。
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總裁在航展上應景的表示,可以為印度提供蘇-35的AL-41F-1S發動機用於蘇-30MKI的升級。
關於蘇-30MKI的升級,印度方面其實已經提出了很久,並將其稱作“超級蘇霍伊”。而俄羅斯和印度的實際接觸大約始於2015年中,目前雙方並未簽署實際合同。因此,現在主要還是處於俄羅斯為印度提供各種“建議”的階段。
關於蘇-30MKI的細節,此前已經披露了一些內容。整合大量的印度製造硬件是項目的一大重點,如確定的有導彈逼近告警裝置、雷達告警接收裝置、通訊設備、數據鏈、翼尖干擾機以及新增的管理計算機腦等。此外,新的座艙顯示系統、雷達高度計以及導航輔助設備也在考慮當中。
武器方面,整合印度國產的“布拉莫斯”-A巡航導彈同樣是重頭戲。此外,還包括整合現有R-73E 和RVV-AE空空導彈的最新改進型號——RVV-MD和RVV-SD。
雷達性能提升方面,俄羅斯廠商給了一個兩步走的發展路線:首先是保留現有的無源掃描天線,但採用新的軟件和提升信號處理能力;然後才是採用新的有源掃描天線,增強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至於說,“超級蘇霍伊”能改成什麼樣,這個問題其實就好像把F-22的設備裝到F-15上,F-15跟F-22會有什麼差別呢?類似的,蘇-30MKI不管怎麼改,他就是4代的機體,用上各種最新的設備,很像一般人所誤解的蘇-35。而蘇-35實際上一開始就大量使用五代戰鬥機的設備,被視為五代機設備的試驗平台,因此機體結構也有相應的更改。(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7900.shtml
中國單獨購買蘇35發動機進行測試俄或同意轉讓技術
俄羅斯衛星網2017.2.15報導,印度空軍將在蘇-30MKI現代化升級後為其換裝蘇-35S使用的AL-41F1S(117S)發動機。蘇-30MKI目前裝備的是12500kgf推力的AL-31FP,而蘇-35S使用的是AL-31F的改進型117S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14500kgf,具備推力矢量能力。在全球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普及推力超過13000kgf發動機的趨勢下,印度空軍為其主力戰機換裝更大推力發動機顯得合情合理。
圖博館
要用有源相控陣,又是軍方要的,那就要講求高度自製,特別是關鍵組件。為此便引進了西方生產線來自行製造T/R模塊,這過程中本來就要經歷學習期,因此初期的T/R模塊甚至一交貨就出問題,而且試驗過程中好幾次拆卸雷達以解決問題。
在這初期的生產過程還有一個非技術性的致命傷——資金。有好一段時間,預定要用於添購設備或改善產線的資金都沒有如期到位,為此貝里多次出面喊話。最離奇的是那幾年剛好俄羅斯經濟不錯,國防經費也很多,可國家給了經費,廠商卻沒有如期拿到。當時的國防部長是謝爾久科夫,在他任內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這也是後來被撤換的原因之一。
受制裁影響俄軍許多武器的生產受到影響,如海軍護衛艦的發動機,目前俄羅斯正著手通過國產解決這些問題
之後又遇到新的問題,烏克蘭問題導致西方對俄實施制裁。這一行動確實影響了許多新系統的進度,但這並不是因為有關鍵技術被卡在別人手裡,而是因為許多不是很重要的基本零件因為製裁要自行生產,技術上不難,但是就是要時間。2014年俄國被制裁以後有關新進度的新聞出現得沒有以前頻繁,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當中對N-036雷達影響較大是生產T/R模塊後要品管,而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品管往往也要專門的檢測設備。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也是可以用買來的設備進行,但是被制裁,不好買或買不到,就拖累了質量。(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發展兩代了,俄不是從中國進口T/R模塊,現在量產都是問題。一個手機和筆記本都不會生產的國家,媒體還臭不要臉的吹噓中國盜竊他們的雷達技術,我呸!
中國第一!你高興就好
樓上的太極端!那是為祖國感到驕傲而已.
俄開始吹牛逼了,當初吹無源雪豹怎麼怎麼牛,中國第三代主動相控陣裝備J16了,J20四代相控陣,噴子又說瘦死駱駝比馬大,這駱駝已經瘦的沒骨頭了,一個壯馬一個死駱駝誰強,別弄個中國超越俄羅斯很驚訝,中國電子工業本來就逼俄發達,配套完善。資金充足。電子戰中國根美國過招不斷,美國在也不可能向上世紀90年代那樣戲耍中國了,俄如此大膽是因為他有戰略力量核武器,美忌諱的不是俄常規武器力量.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4/doc-ifxzuswq3370622.shtml
圖博館
試驗證明高可靠性
N-036雷達的實驗型於2008年11月完成,第二部則在2009年完成,第二部開始已屬於原型機。2012年4月首次在飛行中開啟雷達,並在同年夏天開始正式進入雷達試飛階段。截至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雷達的第一階段飛行試驗已經完成,但沒有完全發揮潛力。
其中,最令NIIP專家驚奇的是,N-036的性能在初始試驗階段就幾乎滿足設計需要,如此順利的新機試驗是專家們前所未有的經驗。
2015年4月,雷達通過初始試驗並且開始國家試驗。在初始試驗中雷達已驗證乎所有的空對空與空對面模式,在國家級試驗中,開始進行與武器的整合。國家級試驗中由T-50-3與T-50-4進行雷達試驗,雷達性能依階段漸次增進,以逐步滿足技術指標。T-50-4上的雷達就比T-50-3還好,T-50-5的會更好。
不意外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試驗中展現了超凡的可靠性。以往的新雷達在試驗階段總會出現發射機、高頻電路等的故障,這在N-036上面卻沒有發生,整個系統一直很穩定的運作。這款雷達最早於2012年7月在T-50-3上進行飛行試驗,到年底共進行約20次飛試,除了試驗初期就多方面達到設計需求之外,在年底T-50-3進廠檢修改造時,NIIP也將上面的N-036帶回試驗台上檢修,發現雷達性能沒有改變,不需做任何維修即可繼續使用。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T-50-4,該機於2012年底首飛,2013年夏進行檢修改造,至當時共完成100次雷達的飛行試驗,NIIP同樣將他帶回去檢修,發現雷達性能與出廠時相同,不需更改。
至今,在雷達的性能與設計上,N-036算是相當順利,畢竟NIIP是40年的相控陣雷達老字號,而許多新技術也已經先在蘇-35的“雪豹”-E上嘗試過了。
會受西方制裁影響嗎?
關於T-50雷達的負面新聞主要圍繞在它的影像計算機模塊,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模塊要用半導體製程大量製造,而這正好是蘇聯工業的弱項。
因此在發展“多用途前線戰鬥機”(MFI)時,明明知道美國要用有源相控陣,而蘇聯也有技術,但就是考慮到可靠性,所以N-014雷達仍是NIIP所熟悉的無源相控陣。在俄第五代戰鬥機T-50/PAK-FA規劃初期,NIIP也建議用無源相控陣雷達就好了,因為他們有把握讓無源相控陣雷達跟有源相控陣匹敵。不過軍方的要求是“給我有源相控陣,剩下的你們想怎麼做都行”。
圖博館
深度:俄T50量產排障順利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量產2017.01.24新浪軍事
在去年進行的珠海航展上,為俄第五代戰鬥機研製雷達系統的“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所(NIIP)總裁尤里•貝里接受北國防務採訪時表示,T-50雷達系統的研製順利,已經準備交付使用。
昨日,貝里在接受俄塔社進一步稱,量產的T-50雷達已經開始T-50上進行測試,沒有發現什麼技術問題。
T-50的無線電系統統稱為“多用途整合式無線電系統”(MIRES),包括雷達、電子戰、通信等一開始就視為一個大系統進行規劃,盡量使用相同的組件、軟件以及計算機,並且盡量共享天線。
例如雷達與“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的程序架構就是共通的。由AIST-50天線饋電系統來管理各種無線電的收發,而雷達天線也可供相應波段的電子戰、通信系統使用。在雷達方面,共有N-036前視雷達、兩個N-036B側視雷達等3個X波段雷達與2個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功率10~12W的砷化鎵單元,前視雷達有約1526個單元,側視雷達單元較少,但可用延長信號累積時間來補充探測距離。側視雷達與前視雷達的發射導管排列方向垂直,也就是對不同的極化方向優化。這3個X波段雷達構成的視野達到+/-150度。
N-036B側視雷達N-036B側視雷達
用功率來算,1526個10~12W的單元總功率超過18kW,如果考慮有源雷達能量效率、損耗較小的優勢,其功率應當相當於“雪豹”-E雷達,那麼探測距離應該更強。然而一直到2015年尤里•貝里還說,“雪豹”-E的探測距離仍無法超越,為此他們做了研究,找出讓有源雷達距離可以趕上“雪豹”-E的方案。
論證結果是做得到,只是需要在基本組件等方面在下功夫,因此或許是散熱等問題讓組件實際上無法發揮10~12W的能力。
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雷達系統的計算機是N-036 EVS,其由2台Solo-21計算機與1個轉換器組成。該轉換器用於在兩台Solo-21之間以及對外的模擬與數字數據交換。
Solo-21計算機的外殼與以前公佈過的Solo-35-03一樣,傳輸接口也類似,其中Solo-03的信號處理能力達每秒800億次,重量相當於“雪豹”-E的Solo-1與Solo-02的總和,而且有大量且多種通信規格,可當影像計算機使用,它也被用在俄製機載激光試驗機上。因此T-50的雷達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至少是蘇-35的兩倍以上。
圖博館
準確的說機翼上的是雷達天線。長波雷達天線尺寸大,毛子巧秒得解決了這個問題。長波雷達是隱身目標的剋星——雖然不能給出精確位置,但可知道大體位置
真是扯淡,前緣襟翼那麼點縫隙,雷達系統不要主機沒有重量是吧!功率大了體積大耗電大裝不進去,功率小了沒用處,而且這個裝上整個飛機的重心都要發生變化,整體配重又要搞!你真把戰鬥民族當成天頂星人了?
裝得再多也比不過美國最新雷達,只是一個靶機。電子工業落後,就會導致整個戰機戰力水準低下。泰國的瑞典鷹獅這種輕型戰機都能擊落中國老式的SU27就是案例。雷達質量不過關,不是靠數量能夠彌補的。
殲20和31除機首有源雷達外,均採用分佈式機身傳感器,將各种红外激光雷達電視和其它無線天線均正合入機身四處,殲20機的智能蒙皮更是感知修復能力超強、在機翼上安雷達,也只有電子水平落後者能想出來的笨辦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9/doc-ifxzuswq2644314.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購俄蘇35戰機還有另一絕技機翼上有雷達2017.1.19新浪軍事
據媒報導,俄已向中國交付首批4架蘇-35,很多讀者只知道蘇-35具有推力矢量發動機,機動能力與隱身四代機不相上下,由此認為它很厲害。 殊不知,發動機優勢僅是蘇-35眾多突出能力之一, 該機還有一項世界其他三代機絕無僅有的獨特能力——在機翼上裝雷達!
世界上各型戰鬥機,一般在機頭安裝X波段火控雷達,由於雷達安裝在機頭位置,雷達視野遮擋小,但同樣是因為雷達安裝在機頭位置,卻受安裝空間影響,視野範圍都受到較大限制,一般都只能覆蓋方位120度的視野。 同時,仍然是安裝空間較小的原因,雷達天線不可能很大,要想獲得火力控制所需要的足夠精度,就只能採用較高頻段或較短波長,這就是戰鬥機載火控雷達為什麼通常採用X波段的主要原因。
而蘇-35在機頭安裝了火控雷達的同時,另外還在機翼的前緣安裝了L波段機翼雷達,其主要出發點顯然是出於擴大機載雷達視野的考慮,由於在機翼前緣佈置雷達,可以將雷達視野擴展到全部前半球,也就是將雷達視野從機頭120度擴展到機頭180度,這一點顯而易見。
機翼的雷達,之所以採用L波段,而不再採用X波段,主要是出於增加探測距離的需要。 X波段雷達雖然精度很高,但是由於波長較短(3cm左右),其在大氣傳播過程中由於水分子的吸收,能量衰減很大,所以探測距離不可能很遠; L波由於波長較大(25cm左右),更適合遠距離傳播,其探測距離可能更遠。 事實上,地面或機載的遠距離搜索雷達,例如美國的鋪路爪雷達、E-3和E-737預警機雷達,更多地採用更低頻段、較長波長的雷達,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在相同天線面積的情況下,較低頻段的雷達相比較高頻段的雷達,其測量精度較低。 但蘇-35機翼上佈置的雷達,由於翼展相比機頭有著更大的尺寸,L波段雷達在方位方向上的天線面積要顯著大於機頭的雷達,因此,L波段雷達獲得與機頭X波段雷達相當的測量精度,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回應
用長波發現敵機後再用短波雷達跟踪,完全是胡扯!你發現都發現不了,如何還談跟踪啊?所以你必須藉鑑別的長波雷達來發現!而傳統戰機的短波雷達要遠距離發現隱身敵機,必須大大加強功率,但這對小機身的戰鬥機來說基本不現實!所以領袖才英明想出來讓蘇35長波雷達發現敵隱身戰機後,戰機高速沖上前去縮短距離,那我傳統短波戰機雷達自然就能精確跟踪瞄準敵隱身敵機了,反正發射中程導彈也要衝上去到50公里之內才能發射!
圖博館
殲-11戰鬥機 維基百科
殲-11 (北約代號:側衛B+ FlankerB+)是獲得俄羅斯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之後,沈飛以蘇-27的氣動外形加上國產的航電和武器系統等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殲-11BS,。
技術規格
空重:16,380 kg(36,115 lb)
載重:23,926 kg
最大起飛重量:33,000 kg
發動機:2×AL-31F或者WS-10A
推力:79.43 kN / 89.17 kN
後燃器推力:122.5 kN / 132 kN
性能
最高速度:2,500 km/h 於高空 (Mach 2.35)
航程:1,340km 於海平面/ 3,530 km於高空
實用升限:18,500 m
推重比:1.07
衍生型
殲-11A
俄零組件在瀋飛組裝的原始型號,生產了104架,但目前服役之殲11A已換裝國產飛彈警告系統。
殲-11B
殲11B使用AL-31,後續量產換裝太行渦扇WS-10。使用主動電子掃瞄陣列雷達(AESA)與國產航電與電戰系統,還比蘇-27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成為重型多用途戰機。(楨:殲11B用AESA?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朋友,甚至一些專家稱殲-10B準備了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殲-10B裝備的只是被動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2009年殲-10B立項時,中國的AESA項目並沒有成熟方案。已有過多次因子系統研製進度跟不上而導致型號研發失敗教訓的空軍和軍工,應該不太會再次冒險。.)
殲-11BS
殲-11B的雙座型。
殲-11BH
殲-11BS的海軍型,使用WS-10A太行改.
殲-11D
機首雷達罩變更,外界認為該改良是更換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殲-16
以蘇-30MKK/MK2標準研發的型號,然而瀋飛並沒有解釋這與聲稱具有多用途對空/對地打擊能力的殲11B之間差別之處(楨:PESA 與AESA之別?)
圖博館
殲-10C開始交付部隊的時間大致在2013-2014年,此時距離殲-20首次在網絡上露面(2011年1月)已有兩三年時間。殲-10C與殲-10B外觀上的差異比較小,這也說明了一件事,空軍對殲-10B氣動外形的改進比較滿意,所以殲-10C的改進重點放在了機載雷達和綜合航電系統等方面。
換裝了AESA的殲-10C裝備部隊的速度相當不慢,截至目前已超過了殲-10B的裝備數量,並且入列數量還在持續增加,未來很可能會達到三位數——1XX架。
到了這一改進型,殲-10的升級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氣動外形更適合現代空戰需求,機載雷達、綜合航電系統達到國際三代半戰鬥機先進水平,機載空空導彈有PL- 10、PL12-C、PL-15等型號配套,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可以說,殲-10C已基本可以壓制中國周邊國家的三代戰機,比如蘇-30MKI、蘇-30MK2(越南)、F-15K/J、蘇-30SM等。
此外,殲-10B/C還進行了太行(改)發動機的驗證工作。雖然裝備部隊的飛機仍用的是俄製發動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太行(改)裝機是大概率事件。也許,就會出現在最新型號的殲-10D身上。
殲-10D:氣動外形可能再次變化
通過再次修改氣動外形,殲-10D可能會出現諸如菱形機頭等隱身設計。甚至,還可能對發動機噴口處做部分抑焰隱身處理。同時,殲-10系列戰機相對較小的作戰半徑也有望得到擴展,那麼加裝保形油箱也是大概率事件。
機載雷達、航電系統可能在殲-10C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比如AESA的探測距離、功率增大,工作模式更豐富。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可能之前的AESA雷達開機後,可以把牛排烤個六成熟,殲-10D的雷達開機後,沒準能烤個八成熟。
殲-10C的裝備數量可能達到1XX架,那麼殲-10D的數量達到甚至突破200架是完全有可能的。須知,目前中國空軍還有20來個團的殲-7系列戰機翹首等待“退休”呢。
展望未來,至2020年,中國空軍將呈現以三代、三代半戰機為主力,四代戰機為拳頭力量的裝備特色。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殲-10D會成為殲-10系列改進終點的可能性在不斷變小。如殲-11系列的不斷改進一樣,殲-10系列的改進,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根本停不下來”。(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7/doc-ifxzkfuk2761831.shtml
圖博館
殲10A雖兵敗金頭盔 但平均3年竟能出1個改進型2017.1.7新浪軍事
近兩天,2016年中國空軍“金頭盔”自由空戰考核結果流傳到了網絡上:某旅殲-11B完胜兄弟部隊的殲-10A。其實這並不值得過於驚訝,須知,殲-10A剛裝備原成都軍區空XX師某團後,首次、二次、多次參加金頭盔大賽,也都完胜蘇-27、殲-11A( B)等。殲-10系列戰鬥力究竟如何,不是一次幾次金頭盔大勝或完敗可以完整衡量的。起碼,目前的狀況是,殲-10C沒裝備部隊多久,殲-10D又呼之欲出了。
自2004年正式列裝部隊至今,13年間,殲-10已繁衍出A、S、B、C、D共5個型號。平均3年多就出現一個新型號,升級速度不可謂不快。而面對中國空軍對三代半以上戰機的巨大需求量,成飛繼續將殲-10改進下去,既有客觀要求,也有主觀衝動。所以說,殲-10的升級恐怕一時半會兒還真停不下來。
殲-10A是一型高速截擊性能突出,也擁有良好機動性能的戰鬥機。其設計目的比較明確,就是滿足防空需求。
殲-10S是為了滿足教練機需求。
從2002年開始交付部隊試裝的預生產型算起,殲-10A迄今裝備了超過300架,殲-10S裝備了近100架。
殲-10B:穩妥立項,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朋友,甚至一些專家稱殲-10B準備了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殲-10B裝備的只是被動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
據信在2009年之前殲-10B立項時,中國的AESA項目並沒有成熟方案。已有過多次因子系統研製進度跟不上而導致型號研發失敗教訓的空軍和軍工,應該不太會再次冒險。所以,殲-10B在機載雷達方面,應該一開始就是奔著PESA去的。
應該說除了機載雷達、航電系統等,空軍對殲-10B氣動外形的改進是比較滿意的。由於採用了DSI蚌式進氣道,殲-10B的空重有所下降。這對增加戰機航程、載彈量等也是有益的。畢竟之前殲-10A的可調節式矩形進氣道隱身效果欠佳、重量偏大且結構複雜。
之所以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因為在此期間,由於殲-20項目的帶動,中國的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研發獲得突破,最終具備了裝機條件。
因此,殲-10B在生產了50多架後被果斷停產。目前殲-10B分佈於空軍航空兵約5個旅團,採取的基本是與殲-10A(S)混裝模式。
圖博館
相控陣雷達的多單元結構還可以使其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多種功能,使得戰機在進行對空搜索、跟踪的同時,可以完成比如氣象探測、地圖繪製等功能,或者利用雷達的模式交替功能,在短時間內先後執行多種不同的內容。
由於KLJ-7A尺寸輕小,功率和所需要的冷卻條件也相對有限,很容易應用於各種中輕型戰鬥機的升級改進。不僅可以不花太大的代價,將現有的外貿戰鬥機從標準的三代機升級為三代半戰機,極大增強其在未來複雜空戰條件下的生存力和戰鬥力;也可以做為一些老舊的中型甚至重型二代機的升級選項,在花錢不多的情況下,讓這些老戰機具備堪比甚至超過普通三代機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和更強的對海、對地攻擊能力。
甚至連FTC-2000/2000G這樣級別的高級教練機和初級戰鬥攻擊機,也在理論上具備升級裝備該型雷達,作為具備視距外空戰能力的輕型戰鬥機(當然這種改進會顯著降低戰機的飛行性能,在效費比上還有待商榷)。
這種高度靈活的適裝性和經濟性,賦予了KLJ-7A空前廣闊的市場前景。
根據目前裝備KLJ-7的外國空軍的反饋看,其對於KLJ-7的性能還是相當滿意的,可以預見,如果未來裝備KLJ-7A的外貿輕型戰鬥機加入這些國家的空軍序列,必然能讓這些國家的空中力量如虎添翼、錦上添花。KLJ-7A也有望成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在外貿領域一款新的“大殺器”,為中國雷達在國際上的聲譽寫上重要的一筆。
回應
施胖子,不要故弄玄虛,KLJ-7A的展板上明明白白寫的就是梟龍的雷達。
如果印巴空戰,梟龍幹掉幾架MKI,還不賣瘋了!
中國軍工,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都是別人玩了幾十年剩下的東西。只有中國人還在沾沾自喜。
能不能換句話。你這樣下去很危險,老闆會認為你不敬業扣你工資的
總有一天,戰機的電子設施是飛機最費錢的部件。
所以說發動機表示不服嘛.....
你要看型號,電子戰型號和預警機的電子系統遠超發動機,越高端的飛機電子系統佔的飛機整體造價越高。發動機佔30%-40%,機身佔20%-30%,機載飛(火)控設備佔30%-40%,其他的10%左右,這是F14退役後老美做的一個介紹節目訪問飛機設計師時設計師說的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6_10_31_379006.shtml
圖博館
美國雷神公司在改進為F-15使用的AN/APG-63雷達時,就使用類似的改進手段,推出了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的AN/APG-63(V)2和AN/ APG-63(V)3兩款型號,使得其探測距離比早期型號增加了近一倍。
根據展商透露的數據,在針對雷達反射面積為5平方米的目標時,經過改進後的KLJ-7A在空空模式下的探測距離上要比原型提升了65%,如果拿目前主流的輕型戰鬥機雷達,例如以色列的EL/M-2032進行比較,KLJ-7A在探測同類目標的距離上要大70%;而和瑞典PS-05/A比較時,KLJ-7A的探測距離也要遠40%以上;配備相應雷達的國產輕型外貿戰鬥機的性能,也一下子從使用KLJ-7時期的“伯仲之間”變成“一馬當先”。
實際上,KLJ-7A的這一性能不僅在同類輕型戰鬥機雷達產品中處於先進水平,甚至面對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機載雷達還具備相當的優勢。KLJ-7A的探測距離不僅大大優於早期蘇-27系列使用的祖克N001,也要優於印度空軍蘇-30MKI使用的祖克N011M型無源相控陣雷達。
如果考慮到中俄雙發在探測距離測量過程中使用的標準不同,而中國的標準相比之下更為嚴苛,這種在探測距離上的優勢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要比雙方在宣傳材料上的差距更加明顯。
美國APG-83,也就是為台灣F-16V改裝所設計的低成本AESA,運用了大量F-35的APG-81的技術,該雷達的天線尺寸方面也要超過KLJ-7A,但在性能上兩者接近。中美外貿型雷達技術水平上基本相當,可以想見,雙方主力戰鬥機雷達的技術水平也是在同一層級上的
除了探測距離外,KLJ-7A還有著不錯的探測範圍。在搜索距離提升的同時,KLJ-7A還進一步提升了多目標跟踪能力,將同時跟踪目標的數量從10個增加到15個,並且同時引導導彈攻擊其中的4個。並有進一步提升性能的可能。當然對於應用於中輕型戰鬥機的雷達而言,由於載機一次性攜帶的中距空空導彈最多也就在4枚上下,目前的性能也就基本夠用了。
據展方介紹,KLJ-7A工作模式豐富,包括一般的搜索、跟踪空中、地面和海上不同性質的目標、引導導彈攻擊、合成孔徑雷達、近距離格斗等。
而有源相控陣技術更是讓KLJ-7A具備了諸多前輩沒有的優點:該型雷達不僅很難用傳統的措施實施干擾,反而可以利用其發射天線的技術特點實施電子乾擾作戰,同時,由於雷達信號的發射和接收是由大量獨立的發射/接收單元組成,即使30%的發射/接收單元失效時,雷達系統仍然可以維持基本使用。
圖博館
內行看航展的小門道:中國機載有源火控雷達20年來首度現身
by施洋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獨立評論員
2016-10-31,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在珠海航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多款新型雷達,本屆珠海航展上,第十四研究所攜帶了多款雷達設備參展,可以算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遊的“無所不察”。
中電科14所送展的KLJ-7A火控雷達
筆者也參加了發布會,在這其中有一款專為戰鬥機設計的KLJ-7A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珠海航展20年曆史上首度有此類雷達展出,這種雷達也是現代戰機必不可少的標配。作為中國外貿戰鬥機雷達的代表型產品,該型雷達的性能較過去同類產品有了極大的提升。
KLJ-7火控雷達,該雷達對典型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約110公里
KLJ-7A雷達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比KLJ-7大幅度提高,同時跟踪目標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多目標接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而十四所正是國內機載火控雷達無可爭議的龍頭,殲-10、殲-11B、殲-15以及“梟龍”等幾乎所有國產戰機的雷達都出自該所之手。有外媒猜測,即將亮相的國產第四代戰機殲-20的雷達系統同樣出自該所之手。
KLJ-7是我國裝備於某型外貿輕型戰鬥機上的一型脈衝多普勒雷達。KLJ-7A最大的變化,便是將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的平板縫隙天線更換為電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成為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現代空戰中,機載雷達作為戰機獲得掌握戰場態勢,獲取目標情報,引導武器攻擊甚至乾擾對手的關鍵性裝備,早已經不是飛機誕生時那種錦上添花甚至可有可無之物,而成為判斷戰機性能高下,決定戰機在空戰尤其是超視距空戰中勝負的決定因素。
對於當代雷達而言,雷達的工作體制是一般人辨別雷達性能的主要手段。從技術上講,除非嚴重缺乏設計經驗,一般來說,同等量級的機載雷達中,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優於機械掃描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又優於無源相控陣雷達這樣的規律基本還是適用的。
蘇-30MKI的N001M火控雷達採用無源相控陣體制,機械與電子掃描相結合,雖然該雷達看起來尺寸大大超過KLJ-7A,但其實際性能卻不及後者
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探測發現距離、可靠性、抗干擾能力等幾個方面。作為一款KLJ-7雷達的改進型產品,KLJ-7A從現有的雷達型號入手,通過更換雷達天線等手段進行升級,在研製技術上相對簡單。
圖博館
儘管相控陣末制導系統技術難度較大,但是由於優點仍舊佔據主流,所以各國仍舊致力於發展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如美國、俄羅斯、英國及日本都研製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根據相關資料,日本最新的AAM-4B空空導彈就採用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提高導彈的作戰能力。
眾所周知,隱身武器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已經非常明顯,隱身飛機方面F-22已經在沖繩佈署,周邊國家和地區空軍即將大量採購F-35,隱身艦艇如DDG-1000可能佈署亞太地區,這樣就對國產戰術導彈的探測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國內相關單位根據國外系統的發展和新的挑戰,也開展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38所,相關單位先後突破了小型化T/R模塊製造、窄波導技術、小型微波饋電網絡、熱管溫控等技術難關,研製成功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從而提高國產戰術導彈的探測能力。
因此國產相控陣主/被動複合制導雷達系統配備在國產空空導彈,將會有力的提高國產作戰飛機對抗國外隱身飛機的能力,殲-20利用分佈式光學孔徑系統加新型相控陣主/被複合制導空空導彈、增程PL-10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將會形成多層對對方隱身飛機的打擊能力,從而有力的增強殲-20的空呀能力。裝備在國產反艦導彈上面,將會提高國產反艦導彈對於隱身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增強抗干擾和目目標識別能力,尤其是針對DDG-1000這樣的隱身能力較強的水面艦艇,提高中國海軍對於對方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作者署名:鼎盛軍事小飛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30/doc-ifxrtztc3086758.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國產相控陣末制導超越日本可用於對抗F22 新浪軍事 2016.4.30
38所研製成功國內第一部主/被動複合相控陣導引頭
前不久國家主席考察了國內雷達研究重鎮-合肥38所,在38所成果的展板上清晰的可以看到“主/被動複合制導相控陣導引頭”,這表明中國已經突破了相控陣導引頭技術。
相控陣導引頭是末制導雷達發展方向,各國一直在發展相控陣導引頭,從這個成果可以看到,國內相關單位不僅研製成功相控陣導引頭,並且實現了複合制導,進一步提高了國產導彈的探測、識別和抗干擾能力。
眾所周知,目前戰術導彈的末制導雷達採用機械掃描體制,也就是說天線依靠機械轉動機構實現全向探測,機械掃描雷達的缺點就是掃描速度低,慣性大,精度差,數據更新速率低,並且波束、掃描方式、駐留時間等參數固定,探測識別、抗電子能力受到限制,隨著隱身目標、高機動目標在現代戰場日益增多,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對付這些目標已經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相控陣末制導雷達就出現了。
R-77的9B-1103M末制導雷達,根據海外媒體報導,中國曾經引進過它的技術
相控陣雷達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電子掃描,波束指向迅速、靈活,掃描無慣性,精度好,掃描速率快,尤其適合對付多目標和高機動性能目標,另外波束、駐留時間更加靈活,可以在空間實現陣元功率疊加和合成,增強雷達的探測距離,因此相控陣末制導雷達與機械掃描末制導雷達相比,具備更好的探測能力、更高的攻擊精度,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戰術導彈的攻擊能力。
相控陣末制導雷達仍然優點多多,但是實現起來也有不小的技術困難,首先就是散熱問題,這是目前製約相控陣雷達在導彈上面運用的首要問題,相控陣雷達一個缺點就是發熱量大,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目前T/R模塊的效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輸入的大部分電能沒有轉換成電磁波,而是轉換成了熱能,在導彈狹窄的空間裡面難以佈置傳統的風冷或者液冷系統,所以如何散發這些熱熱量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相控陣末制導雷達與導彈剛性相聯,而戰術導彈姿態變化一般比較激烈,在飛行之中可能進行轉彎等機動動作,這樣就會對相控陣末制導的探測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消除這些影響。
圖博館
其實讓人注意,應為新增加座艙前置紅外傳感器,全稱是紅外搜索跟踪系統,我國引入蘇27時,獲得相關技術。原系統的性能指標為:對四十到一百公里範圍內的空中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踪,並可引導導彈攻擊。
如今這一技術已被各國廣泛應用,我們研製的系統絕對要比原蘇聯的產品性能更好,這將為殲10戰鬥機在不使用雷達的情況下,保持發現和攻擊目標的能力。據說,國產系統的性能更接近於美製產品,不過有待證實。
經過一系列的改進之後,殲10C的性能較之於原型已有相當大的提高,雖說依然無法與第五代戰機相比,對抗起來確實會很吃力,但是“有關什麼美軍一架F22可擊落50架殲十”之類的說法,那就是過分誇張了。現代戰爭是體係是作戰,既便是裝備之間存在代差,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通常達到1:3的戰損比,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現在我們用最簡單一一招,升級改進,發展出殲10C,讓它性能有相當大的提高,戰損比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其實只要把其壓縮到1:3以內,那麼意義就非常大了!
實際上,未來與五代機對抗,將是殲20的工作,殲10的對依然是三代機,甚至二代機。如果與其它三代或三代半機相比,殲10C已經有了一定的優勢,目前五代的數量非常少,周邊國家依然使用三代機,二代機也佔一定的比例。(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圖博館
深度:殲10B為何生產不久就停產一改進削弱F22優勢2016.4.22 新浪軍事
傳說中存在許久的殲10B才亮相沒多久,轉入批量生產型號;讓人沒有想到的,殲10C也接著亮相,原以為只是試驗樣機,但是隨後的消息證明,它也開始量產了,也就是說,殲10B剛剛生產沒多久就停產了!
殲10B與殲10C的實際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動機,C型換裝為國產太行發動機,這也是殲10設計時原訂安裝的發動機,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的殲10A機身看上去與發動機有點不匹配的真正原因--機身是按太行的尺寸設計 。
太發動機的自從定型以來,已達十個年頭,這期間它克服了許多難關,不僅可靠性越來越高,而且性能穩步提升,如今的太行B發動機已經完成可以與殲10以前安裝的俄製發動機一較高下,未來則只能更好。完成換裝之後,不僅讓殲10成為完全國產化,因發動機性能的提升,殲10C的性能也將進一步的提升。
當然了,俄式發動機的功勞也是不能抹殺的,畢竟因為殲10採用它,得到順利完成試飛,並進入量產,否則不會有今天超過300架的規模,它們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已經不能用數字來估計了。
除了發動機之外,殲10B/C與以前的殲10相比,其它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上DSI進氣道技術,這可是目前只有美國才掌握的一項技術,中國早已在出口的JF-17戰鬥機成功,現在應用於殲10上,該技術除了進高進氣效果,改善發動機工作條件外,也非常有利於隱身。由殲20的設計可知,我們對於隱身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技術水平,說僅次於美國不算吹牛了。將相關的隱身技術應用於殲10,顯然不是什麼問題,也許有希望將其殲10的雷達反射面積壓縮到1平方米以下,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殲10B/C的航電系統也全面升級,以前的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已變更成有源相控陣雷達,僅這一點即為巨大的提升,這可是目前最先進的雷達類型。同時,採用更先進的座艙設備,實現了座艙的全玻璃化。
圖博館
巴鐵拒為梟龍換渦扇13遭打臉,俄專家這句話令其醒悟!2016-01-26
在近日舉行的巴林航空展上,印度首次派出了國產LCA光輝戰鬥機參展,並進行了飛行展示。印度軍工航空企業自信的認為,LCA將會對梟龍戰鬥機的預想市場構成強有力的競爭。雖然雄心不小,但是美俄對印度這兩款孕期長達30年的輕型戰鬥機並不看好。
美專家認為,印度研發的光輝是世界航空史上有史以來最差勁的戰鬥機項目之一。與梟龍相比該機在很多領域都已過時和低劣。光輝據稱有57種缺陷,印度空軍飛行員家屬也聯名抵制空軍裝備這款所謂的自主戰鬥機。
俄羅斯專家稱,與LCA 相比,梟龍已經有了很長的生產時間且數量較大。也許,這款機型要更加完善,從技術角度看操作可能更方便些。不管其技術性能怎樣,LCA都不能對梟龍形成完全意義上的競爭。印度在此機型出口上或可取得若干成績,但這種成績僅能在梟龍無法進入的市場上獲得。
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在對媒體發表的關於梟龍和LCA的市場競爭缺陷時指出,印度的LCA基本稱不上是國產戰鬥機,大量的西方機載設備和最關鍵的發動機,將會在外銷時受到美歐限制。同時中巴的梟龍也有致命的發動機依賴缺陷。卡申指出,因裝有俄產RD93發動機,俄也不會允許梟龍進入對俄方武器出口相當重要的市場。
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俄專家的話應該令巴鐵空軍幡然醒悟,因為在前段時間,巴鐵空軍還堅決拒絕了中航為其梟龍換裝中國產渦扇13發動機的建議,並聲稱要在其國內建俄RD93的大修廠。毫無疑問的是,在巴基斯坦之外和美國的傳統軍售框架之外,都是俄戰鬥機的優勢競爭市場。因此梟龍要想真正放量外銷,只有使用中國發動機一條路可走。
印度還在籌謀用LCA與中巴梟龍競爭,俄專家的最後結論很好的應了中國一句成語,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卡申稱,自2014年年底開始,盧布已經貶值兩倍多,這樣,出口價格會更加低廉。LCA和梟龍的銷售,與其說是它們之間要進行競爭,還不如說是在與俄米格-29相抗衡。但要知道,後者不僅價格上比中、印戰機便宜,而且性能要更加優越。
不過俄不要對自己過於自信。中巴的梟龍/JF-17 Block 2版本正式上線了,中國為其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同時還整合了多種更先進的對陸對空打擊武器。只要計劃換裝的渦扇13性能穩定,那麼梟龍外銷就不存在任何瓶頸,而且國發的使用也會降低梟龍的綜合成本,使之更具競爭優勢。
圖博館
另一款廣受關注的中國戰機則是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和中國成都飛機公司聯合開發的殲F-17“雷電”戰機,殲F-17性能優良且較為靈活,價格優勢(1500-2500萬美元)是其主要賣點。殲F-17出口戰略的重要性在於,為中國戰鬥機走向海外市場開路:購買殲F-17的國家可能會考慮採購中國更為昂貴的先進型殲-31戰機以及其他產品。2015年,巴已使中國贏得了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大戰機出口國地位。
跟美軍比中國武器為什麼醜到爆?2016-02-11
一些軍迷總是抱怨為什麼中國的武器裝備總是看起來很土不時髦呢?軍事專家雷澤先生稱,現代武器裝備的生產製造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體現,這個工業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基礎的硬實力上,比如製造和生產工藝能力,這方面比如戰鬥機的外部蒙皮,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戰鬥機大多外表生產工藝粗糙,鉚釘一排排的,很難看。
我國當時生產的戰鬥機還沒有空優塗裝這個概念,大多數戰鬥機要么是銀色,要么是白色和綠色混合塗裝,所以看起來有點凌亂和另類。但到了21世紀,中國的工業能力已經今非昔比,最新出現的殲20戰鬥機表面生產工藝優秀,與美軍F-22和F-35戰鬥機比較起來,並不差。
雷澤認為,一些軍迷之所以覺得中國武器裝備的外形顯得“土氣不好看”,實際上一方面與我軍塗裝體係有關,另一方面,在工業生產製造領域,還有一個工業設計和工業品外形設計的軟實力,需要我們繼續加油努力。另一方面,土還是不土,好看還是不好看,這是個人喜好,不能當作統一標準。
我軍新一代的戰鬥機都已經使用了新型空優灰色塗裝,有利於在天空中對肉眼的隱蔽效果,同時,我軍的艦艇塗裝已經開始逐漸與美軍等先進國家接軌,逐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武器塗裝這個事情是觀念、理念和工業思維的表現,需要逐步提高。
不過,一些軍事愛好者認為,中國武器的塗裝其實是很漂亮的,很有中國特色,他們甚至“自嘲外表不土就沒戰鬥力”和“外表不土戰鬥力渣五”,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漂亮帥氣的中國兵器來到世人面前。
圖博館
殲十裝太行不僅僅是太行“行了”,透過這個事實證明的是中國的發動機開始牛了。全球能研發大推(有叫“重推”的)只有三個國家,這是我們最應該自豪的!
太行的背後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含金量,製造業產業升級高大上的標誌,太行的技術進步促進的是整個中國製造業技術進步,太行技術的開枝散葉促進的是整個中國的技術進步,她的背後是大飛機、大艦船,是能源、電力、動力的大進步。
日驚呼:西方完全低估了中國速度 2016-02-04
中國軍用飛機發動機不出8年將超越英法俄的發動機。
其實對於中國,你基本可以下一個論斷,那就是往後至少三十年各個方面基本上是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不足之處肯定會有,但總體面是向上變好的
有證據表明,近年來,中國已在殲-15艦載機、殲-20和殲-31隱形戰鬥機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中國自主研發戰機引擎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眾所周知。英國路透社近期發表文章稱,未來20年,中國將花費3000億美元來進行民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發。另據《華盛頓時報》此前報導,鑑於中國自製發動機存在的可靠性問題,最早要到2022年,中國才有可能自主生產殲-20和殲-31隱形戰機所用的引擎。
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飛機設計師們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只不過是稍微縮小了與世界飛機製造大國的技術差距。不能製造高質量的噴氣發動機仍是中國航空製造業的軟肋。
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是WS10A,但由於穩定性差,現在主要用在雙發的J11系列上面使用。配備有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WS-10A的殲-10B原型機最初出現在2011年的7月份。但是,由於殲-10B目前缺乏適應這一動力裝置(WS-10A)的能力,該型戰機仍將使用與殲-10A一樣的俄羅斯土星AL-31FN渦扇發動機(楨:FWS-10B正式配備殲-10C)。簡氏透露:2014年初,解放軍共有殲-10A和雙座殲-10B戰機共計220架,據估計,這個數字將在2020年達到400架次。
2015年迪拜航展期間,中方人員還表示,殲-31戰機目前配備了兩台國產發動機,而非之前的俄製RD-93。美國媒體認為,對於那些遭受美國武器禁運或者買不起F-35的國家而言,殲-31“鶻鷹”是第一款可購買的同類戰機。中國方面想把“鶻鷹”定位成F-35的競爭對手,據美媒透露,該戰機的潛在客戶可能是巴基斯坦和伊朗。
圖博館
“太行”版殲-10C更加霸氣,中國航空發動機開始牛了! 2016-02-10
殲-10C是殲-10的改裝版,是戰鬥轟炸機型。最近有報導稱殲-10C首次配備FWS-10B渦扇發動機試飛成功,這表明國產渦扇發動機取得了長足進展。
在此之前FWS-10發動機已經配備在殲-11B上面,而此次殲-10C配備的FWS-10B,與FWS-10相比,它增加了發動機推力,換裝了FADEC系統,戰術技術指標進一步增強,國產戰鬥機正在逐漸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
殲-10C可攜帶4噸以上的彈藥,還裝配了一種發射精確制導彈藥的目標指示吊艙。這種中國設計的吊艙與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利坦寧(Litening)”吊艙類似,而美軍戰機使用的的吊艙就是利坦寧吊艙的後續版本。
J10C裝備有更為先進的雷達設備,其雷達擁有較J10雷達更大的探測距離並具有同時跟踪12個目標,並打擊其中威脅最大的6個目標的能力。其駕駛艙設置了更先進的國產衍射平顯。此外J10C除了裝備有較為先進的PL12中矩空空導彈外還將裝備更為先進的PL-13遠程空空導彈,而這種導彈具有反預警機的能力。加裝了激光制導吊艙的J10C,還能發射多種激光制導炸彈,進一步提高了戰機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
J10C與J10在外觀上具有較大區別,其採用了更為成熟的進氣道設計,原來因為加裝更大推力發動機而額外設計的六骨加強筋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流線型的設計。除了進氣道以外,J10C與J10外觀上的最大區別就在於,J10C也如同F16E一樣加裝了類似“駝背隼”的兩個特大號副油箱。對此美方並不驚訝,美方認為J10戰機的設計成功就在於其完全消化吸收了F16戰機的優點,所以J10C採用與F16E類似設計來加大航程的做法並不意外。J10戰機的綜合性能已超過了F16A/B,而J10C戰機的性能則要超過美國現役主力戰機之一的F16的所有型號。但美方也認為,由於J10戰機的發動機尚要依靠俄方,所以J10C也只能採用俄方的AL-31FN的最新改進型發動機。不過最近曝光的一組照片顯示,殲-10C裝備了國產太行發動機——渦扇10!
FWS-10B正式配備殲-10C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試飛,對發動機本身的性能和發動機與戰鬥機之間的匹配進行實際驗證,另外飛機裝備部隊之後還要經過實際應用的考核,也就是FWS- 10B的考驗才真正開始,另外考慮到國產作戰飛機的改進,空重增加,FWS-10B的推力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距離空軍的要求還是有差距,需要繼續提高發動機推力,以便進一步增強國產作戰飛機的戰術技術指標。
圖博館
中國殲16為霹靂13導彈而生,200公里外輕鬆擊落美日戰機 2016-02-13
近期中國互聯網軍事論壇出現了最新式殲16殲轟機入役塗裝照片。據消息人士稱,首批24架部署在空軍8師22團,其中16架已經交付使用。國外空軍裝備專家稱,殲-16具有對空對地攻擊能力。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並識別目標的相關信息。
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12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殲16裝備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殲16性能與美國F-15E戰鬥機相當。
殲16是中國基於蘇27和蘇30平台的最新改進型。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獲得突破。有分析認為,AESA具有與多目標作戰的能力,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 據稱,這一項目是中國獨立創新設計、開發製造先進戰機,在技術上超過蘇34,甚至是最終趕上美國的一個重要步驟。
殲16的電光瞄準系統(EOTS)這是一個高性能的、輕型多功能係統。 它包括一個第3代凝視型前視紅外(FLIR)。這個FLIR可以在更遠的防區外距離上對目標進行精確的探測和識別。EOTS還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動跟踪、紅外搜索和跟踪、激光指示;測距和激光點跟踪功能。
俄媒稱,與殲轟7相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此外,從網上流傳的照片可以看出,殲16裝備了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
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可與多目標作戰,性能類似韓國F-15K戰轟機。那麼大量裝備F15E的美日空軍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殲16戰鬥機呢? 日媒引軍事專家的分析稱,殲16與F15E相比,掛載能力各有所長。F15E機身兩側的保形油箱,每個有三個前後排列的重載掛架,能掛大量炸彈,但因為每側翼下僅有一個重載掛架,大型導彈卻掛不了多少;而殲16翼下掛架多,機身下縱向空間充裕,特別擅長掛導彈。 一架殲16就形同一個小型導彈庫,一共是12個武器外掛點,最大的載彈量可達12噸,既可掛在各類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來打擊地面目標,又可以掛載鷹擊83和鷹擊62反艦導彈來攻擊海上目標,同時還可以掛載霹靂9、霹靂13等空空導彈與敵機進行空中較量。
圖博館
玻璃化座艙雖然提高了飛行員獲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在操作方面仍舊比較繁瑣,我們經常聽說蘇制飛機飛行員需要8隻手才能操作飛機,而西方飛機飛行員只需要按照一個按鈕,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並不全面,蘇-27也是採用了計算機綜合技術,而西方全玻璃化作戰飛機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需要按動多個按鍵,如先調出菜單,然後再調出相關武器,查看狀態,進行整備,再發射導彈,因此出現了智能化座艙的概念,就是一些前期的信息由座艙的輔助系統來完成,飛行員只需要做出決策即可,這樣飛行員就可以關注更大範圍的態勢,進行戰術決策,這樣作戰飛機就需要更大屏幕,同時顯示也要更加多樣化以適應新型作戰飛機的要求。
對於第四代作戰飛機的座艙,國內相關採取了循序漸進的研製方針,首先繼續增大屏幕顯示器,讓儀表板的顯示器由兩塊顯示器組成,以擴大單塊顯示器的顯示空間,然後又研製了整體式座艙顯示器,也就是整個儀表板只有一個顯示器,上面分為不同的顯示區域來顯示不同的戰術信息,飛行員可以根據需要來進行全面的顯示或者將某個區域的信息進行放大,飛行員進行人機對話也不採用傳統的按鍵,而採用了觸摸技術,這樣飛行員不需要在各個顯示器之間轉換,配合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和智能化技術,大大提高了飛行員獲取戰術信息的能力,從而有力的增強國產第四代作戰飛機的作戰能力。(作者署名:鼎盛小飛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1-25/doc-ifxnuwfc9475447.shtml
圖博館
同時期研製的殲轟-7殲擊轟炸機設備比殲-8B更多,功能也更加複雜,雖然仍舊採用了HB6096數據總線,但是在國產作戰飛機之中首次引入了多功能下視顯示器,飛行員可能根據需要來調取不同的信息,從而為國產作戰飛機實現玻璃化座艙打下了基礎,需要指出提,當時國內正在引進蘇-27SK戰鬥機,從部隊及相關單位對蘇-27SK的航空電子系統分析來看,它的數據總線相當於ARINC429總線,整體座艙綜合水平與殲-8B相當,比不上殲轟-7A。
80年代中國將航空電子綜合技術作為攻關的重點,並且積極在對外合作之中,接觸到了比較先進的全玻璃化座艙系統,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認為這個系統技術先進、功能完善,對於國產航空電子系統乃至國產作戰飛機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將其國產化列為殲-10研製的重點工作,通過刻苦努力,完成了相關係統的國產化,不但保證了殲-10具備完整的作戰能力,也提高國產系統提高的起點。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增加,國內相關單位採用自行研製加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讓國內航空電子系統和座艙顯示系統的技術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包括採用更大的顯示器來容納更多的信息,採用更加先進的系統架構來提高信息處理和綜合能力,從而國產新一作戰飛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巴聯合研製的FC-1/JF-17配備的就是國內改進型座艙顯示系統,與殲-10座艙相比,它採用了更大的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器,同時在系統架構上有提高,殲-10航空電子系統以任務計算機為核心,還有一部顯控計算機來負責座艙圖像的顯示,而FC-1/JF-17將其後者綜合到任務計算機之中,形成了任務管理計算機,從而簡化了系統設備,提高了效率。
圖博館
中國殲20四代機配有一利器助飛行員指哪打哪2016.1.25新浪軍事
珠海航展展出國產整體式座艙顯示系統
早期戰鬥機座艙充滿密密麻麻的儀表
殲-8B/D戰鬥機的座艙,可以看以它仍舊屬於玻璃化座艙的早期階段
由於座艙綜合性能有限,所以增加設備只能採取增加顯示器的方法
殲轟-7在國產作戰飛機之中首次採用了下視多功能顯示器
殲-10是第一種採用全玻璃化座艙的國產作戰飛機
FC-1/JF-17的玻璃化座艙更加先進FC-1/JF-17的玻璃化座艙更加先進
中航在珠海航展公開的FC-1/JF-17座艙顯示器
早期國產四代飛機座艙模擬早期國產四代飛機座艙模擬
最新的國產四代作戰飛機座艙應該是整體式大屏幕顯示器
國產作戰飛機座艙顯示系統已經由原來的指針式儀表向玻璃化座艙轉變,更加先進的大屏幕座艙顯示器已經進入實用,大大提高了國產作戰飛機的作戰性能。
飛行員在飛行和空戰之中需要精確的掌握飛機的狀態,隨著飛機速度、高度和航程等性能的增加,需要不同的系統來控制飛機的工作,這些系統包括探測、飛行、發動機、控制等等,根據相關資料,飛機上相關係統達到60多種,這些系統都需要一個儀表來顯示相關數據,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電門、開關、把手、指示燈和信號燈等,因此座艙裡面密密麻麻佈滿了各種儀表,國產早期的殲-5/-6/-7/-8戰鬥機都採用了這種座艙,這種座艙的缺點在於座艙信息顯示雜亂,對於飛行員來講壓力太大,尤其是空戰之中,極容易造成信息的錯漏。
並且飛機的系統還在增加,但是座艙儀表板的面積是有限的,這樣不斷增加的信息和有限的座艙顯示面積之間的就造成了矛盾, 這樣就出現了玻璃化座艙,座艙顯示的信息雖然多,但是飛行員並不需要全部獲取,在飛行的時候更關心飛機和發動機狀態,而空戰的時候,探測、機載武器、導彈的信息更加受到重視,因此玻璃化座艙配合多功能按鍵,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讓飛行員調取不同的數據。
中國空軍第一種玻璃化座艙是殲-8Ⅱ(02批)也就是殲-8B戰鬥機,它採用了HB6096總線,(相當於西方的ARINC429總線),這是一種單向數據總線,數據傳輸速率較低,另外計算機處理能力也比較有限,所以能夠顯示信息也比較有限,因此直接利用了雷達顯示器,殲-8B採用了SL-5A單脈衝火控雷達,為此在座艙換裝了一個顯示器,它採用光柵顯示技術,不但可以顯示雷達信息,還可以顯示導彈數據,本機姿態等信息,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多功能顯示器,雖然殲-8B的座艙仍舊以儀表為主,仍舊是國產座艙顯示系統一個突破。
圖博館
中國版蘇35明年得首批4架 比國產戰機強湊合用2015-11-19 新浪軍事
今日,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供應24架多功能戰機蘇-35的最大軍機合同,交易額達20億美元。
目前中國空軍購買俄羅斯35戰機只能有一個解釋,中國現有的三代機對付不了美、日的三代機,特別是它們的升級版。美日的F-15升級版已經達到三代半的水準。而中國的殲-20戰機即使在2017年服役,但是生產數量的不足。那怕不是我們對俄羅斯蘇35戰機並很滿意,但總比自己的強點吧,湊合著用吧。
俄羅斯軍工技術部門對中國有戒心是正常的,大國之間皆是如此,但說戒心很重則不然,中俄之間的合作其實非常廣泛。如果說俄羅斯對中國戒心很重,那俄羅斯對美國豈不是恨之入骨了?對歐洲豈不是欲除之而後快了?相比之下,和中國關係已經很融洽了。
回應
我认为苏35的引进已经很难说是由于飞机某一个组件大大超越我国现有水平了,包括发动机。拿来借鉴的意思肯定有,但是更多的是政治考量而不是技术考量.
依靠别人临时应急可以理解,一辈子依靠别人就令人费解了?航空发动机为什么长期搞不上去,甚至拿着样本几十年都造不了可真应该反思了。
中國這腐敗體制能出什麼東西,看看一汽二汽自主就知道了。
唉,看到這就知道你要上台,也是個貪官。
小编这水平。117s发动机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太行发动机脱胎于对通用f110的模仿,整体设计理念比al31f要先进的多,燃气室循环结构跟以al31f为基础的117s有着天壤之别,唯一可借鉴的是向量发动机的转动结构但这个并不难。另外117s发动机的可靠性也是比较差的,设计寿命4000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只达到了800小时左右,安装在t50上也发生了三次事故。另外su35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国内已经装备的有源扫描相控阵雷达已落后。总体上来讲su35s并不是一款先进的飞机。个人认为su35的引进一个是弥补国内战机产量的不足,另一个原因是促进中俄政治友谊,仅此而已,小编把su35看得太高了。
要是产量不足只买24架?摆明了就是套俄国佬发动机技术去的。
这逗逼一看就知道是军盲,你知道中国的歼十一年才产几架。你以为战斗机是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出模么?现在中国又要产j15又要生产j11b d基本上超出了中国航空界的生产效率,等型号淘汰老旧无用的su27sk,这24架能成立两个中队部署两个军区。只是象征性的购买兼顾缓解产量的不足.
圖博館
進入90年代,為了加快國產雷達的發展,國內有關單位與俄羅斯在機載相控陣雷達領域進行了技術合作,俄羅斯雷達廠商-NIIP曾經將一部PERO無源相控陣天線交給中方進行測試,它也採用了空饋技術,由於空饋缺點較大,所以國內有關單位放棄了這個方案,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最終採用的是強制饋電方式,進入新世紀,國內相關單位相繼研製成功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樣機,在有源相控陣雷達及T/R模塊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因此有技術人員建議跨過無源相控雷達,直接上有源相控陣,不過包括著名專家賁德等同志認為當時國內電子技術實力並不雄厚,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難度太大,實際上日本在發展J/APG-1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時候,也遇到過挫折,所以建議國內還是按照兩步走的方針,先研製無源相控陣,然後再研製有源相控陣比較穩妥一定,國家最終採納了這個建議。
根據相關資料,14所研製的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具備較好的多目標探測和攻擊能力,可以同時跟踪10個目標,同時攻擊4個目標,而607所為L-15研製的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天線孔徑為400毫米,發射機功率為400W,對於RCS=5的目標可以提供75公里的探測距離,具備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空對地/海精確打擊等能力,在空空模式下可以提供邊搜索邊跟踪、單/雙目標跟踪、帶垂直掃描的近距空戰等模式,空地模式下可以提供真實波束繪圖、地圖凍結/放大、多普勒波束銳化、合成孔徑成像、地面/海面移動目標跟踪等模式,具備較強的探測、多目標和多模式能力。
L-15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L-15高級教練機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殲-15作為一種重型戰鬥機,它的雷達天線孔徑、發射機功率遠高於L-15的雷達,因此它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多目標攻擊能力肯定要高於後者,另外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優良的多模式能力也為殲-15擴展用途打下了基礎,這對艦載戰鬥機來說非常重要。
不過無源相控陣雷達畢竟是明日黃花,已經逐漸被淘汰,國內電子技術在新世紀迅猛發展,也為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規模裝備打下了堅實基礎,所以新一代國產作戰飛機大量配備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因此筆者認為殲-15的無源相控陣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未來還是會改進為有源相控陣。
圖博館
淺析中國殲15艦載機火控系統配有源相控陣雷達2015-10-27 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了國產艦載機部隊的報導,從相關報導來看殲-15已經設計定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從而結束中國海軍和航空工業無艦載機的歷史。
根據中國航空技術發展報告《2012-2013》,殲-15艦載戰鬥機配備了電子掃描雷達,顯現它是第一批配備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國產戰鬥機,不過從立項的時間來看(殲-15在2009年試飛,立項應該在21世紀初),所以它配備應該是無源相控陣雷達。
目前作戰飛機配備的機械掃描火控雷達,受到機械控制精度及慣性的限制,因此在快速掃描的時候,雷達探測精度較差,所以難以對付多個方向、多批次目標,因此雖然現在機械掃描的雷達性能介紹也有可以跟踪數十批目標,同時攻擊數目標的說法,但是它的角度範圍非常小,所以通常認為機械掃描雷達多目標能力像徵意義大於實際。
為了提高作戰飛機的多目標攻擊能力,就需要電子掃描雷達,電子掃描的優點就是波束指向迅捷,精度高,二維電子掃描雷達還可以在探測到目標之後,迅速調頭確認,而不像機械掃描雷達那樣必須等下一個掃描週期,從而在大大提高了雷達對於目標的目標能力和速度,電子掃描雷達分為有源相控陣和無源相控陣兩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因此損耗小,可靠性好,但是系統比較複雜,成本高,無源相控陣雷達只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接收機,發射的能量由計算機分配到天線上的每一個輻射器,技術比較簡單,成本和費用較低,不過可靠性較低,另外在頻寬、信號處理等方面低於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現在有源相控陣雷達是趨勢,而無源相控陣雷達被視為前者的過渡。
進入80年代,著眼於新型殲擊機的配套,國產機載火控雷達的攻關重點放在了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的研製上面,相控陣雷達作為技術發展方向,也進行了技術預研,開展了無源相控陣雷達樣機的研究,從相關圖片來看,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樣機採用的空饋方式,主要是迴避加工難度高的高頻微波器件,從而降低雷達的造價、重量和成本,不過它的缺點就是饋源及其支撐對於天線的遮擋問題難以解決,從而對天線及雷達的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
圖博館
當然美國不可能做不好這樣的改進升級,但是升級的價格嘛……大家都懂的。此次的合同涉及145架F-16的改進,合同總金額近60億美元,單機的升級價格約4000萬美元,考慮要全面更換的各種機上設備以及設計試飛測試要花掉的錢,這個數字其實還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作為常年搞“釣魚工程”,甚至一次性把美國海軍空軍陸戰隊全釣起來的高手,美國的軍工企業自然懂得如何放長線釣大魚。
全面升級後的F-16V性能據說能夠達到殲-10B甚至C的級別,確實要比大陸空軍現役的最早期殲-11和殲-10先進,但且慢——國產殲-10B的生產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而同樣用新的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殲-16等戰鬥機也已經投入量產,殲-11D也已經開始試飛。F-16V試飛的進度再快,也要1-2年後才開始全面改裝台軍的F-16,項目完成則需要更久的時間(以幾乎重造的工藝改造145架戰機絕不是小工程,至少需要4-5年時間),屆時別說殲-10C了,連殲-20這樣現在還處於定型試飛的下一代戰鬥機都可能已經開始量產了。
不難看出,美國此次提出的方案在媒體看來也許是能扭轉兩岸空中力量的對比,但在技術上最初的設想只是把兩岸戰機的性能差距“歸零”,而一旦涉及實際執行起來可能只會在短時間內相對減少台軍戰機與大陸戰機在技術上的差距而已,根本無法扭轉兩岸軍力不斷失衡的天平。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5_10_25_338785_2.shtml
圖博館
在海峽兩岸的軍備競賽中,台灣軍隊在建立的所謂數量優勢通常都不會持久。由於大陸很快開始引進蘇-30系列戰鬥機,殲-10、殲-11系列戰機的生產也開始啟動,因此台灣F-16的數量優勢很快就不再存在,而其性能也受到了解放軍採購俄製R-77空空導彈的挑戰。美國雖然2000年就向台灣出售了AIM-120先進中距離空空導彈,但直到2004年解放軍大批量裝備R-77後才批准將台軍的導彈交付台灣方面。
看到這裡,讀者們不難發現,美國在控制F-16戰機性能的問題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有意識地控制台軍F-16的交付速度和升級進度,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維持海峽兩岸空軍勢力均衡的考慮。美國開放給台軍的各種新改進,多數是大陸空軍剛掌握並且大批量裝備起來的對應措施。這導致台灣的F-16戰機雖然在當時的F-16系列裡不算落伍,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成為“頂尖”型號,該機幫助台灣空軍建立的優勢持續的時間也相當短,幾乎在2003年以後,其基於數量的優勢也開始消退。
同樣的性能限制也體現在這一次的F-16V戰機升級過程中。F-16V戰機最大的亮點在於該機裝備的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技術來源則是美國裝備在阿聯酋F-16 Block60戰機上的AN/APG-80雷達,並且根據需要簡化了相關性能。在10年前,這樣水準的雷達還只有美國空軍自己的F-22戰機才能使用,但到了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主要國家都已經能生產同樣水準的先進雷達。根據台灣方面的報導,F-16V在換雷達的同時還要更換發動機,並且更換一系列電子戰武器系統。
不過要在一架2000年前後交付的三代機上實施這樣的改進,其難度絕非普通人設想中的“換個雷達”、”換個發動機“這麼簡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耗電和散熱都比傳統雷達高了許多,因此需要比以前更加強大的電源供應和散熱設計,這使得換雷達這個工作不能像普通電腦升級內存一樣輕易插拔就能完成——即使是家用電腦,當你升級一款高級顯卡時,也會出現需要升級電源保障供電,增加散熱裝置等情況,使升級維修的範圍超出顯卡等單個設備的情況。電源設備的改進又會需要更強大的電力供應,這使得升級先進發動機後也要對整個動力系統進行升級;在加上要重新構建佈局的新一代數據總線等設備,F-16V改進所涉及的升級範圍之廣,的確是要超出一般人設想的。
圖博館
扭轉兩岸軍力的砝碼有多沉 by施洋 2015-10-25
本週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表聲明,稱其F-16戰鬥機的最新改型F-16V已於上週五實現了首飛。儘管該機的改進尚未定型,但包括不少大陸網站在內的不少媒體已經在該機定型之前為F-16V“欽定”了具體性能。按照媒體的描述,改進後的F-16V戰機具備各種先進性能,不僅是美國為台灣“量身打造”的高端機型,還能超越包括解放軍殲-10B在內的各種戰鬥機,甚至重新奪回台軍在台海上空的優勢力。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布的F-16V戰鬥機首飛照片
如此這般的描述,不禁讓筆者想起了這批F-16戰鬥機在1992年剛剛被批准出售之時的場景。按照廣泛的表述,當時的台海兩岸空軍還是二代機一統天下的落後局面,只有大陸空軍裝備了第一批12架蘇-27戰鬥機。隨後台軍在幾年內連續訂購了150架F-16、60架幻影-2000-5戰鬥機和130架F-CK-1“經國”號戰鬥機,迅速構建起了對中國大陸空軍的裝備優勢。
有不少說法堅稱1996年台海危機時F-16確保了台灣空軍的製空權優勢,但只要稍微搜索一下,便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台軍的F-16訂購於1992年,但第一架F-16直到1996年7月才正式在美國出廠,直到1997年4月才正式交付台軍,連在台海危機中露個臉的機會都沒有,而與此同時,中國空軍已經在1996年7月擁有了48架蘇-27戰機(當然,這時的中國空軍因為不熟悉三代機以及整體訓練水準不高等原因,未能全面發揮這些新戰機的戰鬥力)。
1996年台海危機時我軍已經擁有了蘇-27戰機,而台軍的F-16還沒有到位
F-16幫助台軍建立對大陸空軍的優勢要等到2002年左右。當時所有裝備F-16的戰鬥機聯隊全部成軍,而同一時期大陸空軍由於殲-10、殲-11系列戰機尚未開始大規模量產,所依賴的三代機只有進口的76架蘇-27。至於單機性能,的確台灣的這批F-16A/B Block20的基本性能和一些輔助設備的配置上要高於幾乎所有的F-16A/B型戰機,但在最為關鍵的對地攻擊火控系統和發射AIM-120先進中距離空空導彈這兩項上卻對台軍戰機進行了“閹割”。因此這些戰機雖然可以與更大的蘇-27“相匹敵”,但其優勢主要是依靠數量而非質量取得的。
圖博館
即使在航空電子方面,殲-11D與殲-11B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殲-11B研製的時候,配備的是第三代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數據總線以電纜傳遞介質,當時國內基於光纖的數據總線正在研製之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首條光纖總線安裝在殲-8Ⅲ上進行了試飛,目前國內基於光纖總線、採用核心處理系統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成熟,殲-11D可能安裝的是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或者採用了某些技術,類似於陣風和EF-2000.
因此殲-11B的升級可能是將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更換為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從目前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殲-11B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有必要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目前配備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測能力更強,尤其是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1B作來一種重型戰鬥機,可以掛載多枚空空導彈,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之後,可以充分的發揮掛載能力強的優勢。
為了發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機載武器將由現在的PL-12升級到PL-15,與前者相比,PL-15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更大的發射包線,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AIM-120C的水平,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時代,提高機載電子戰系統水平同樣重要,目前國外先進戰鬥機已經配備了拖曳式誘餌,所以殲-11B的升級也應該在機載電子戰系統之中配備拖曳式誘餌,以提高飛機在現代空戰之中的生存能力。
前不久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F-15J攔截東海上空的中國空軍圖-154MD,從相關圖片可以看到F-15J已經配備了AAM-5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這標誌著第四代紅外成像空空導彈已經在中國周邊擴散,它的性能要優於殲-11B目前配備的PL-8B,所以殲-11B另外一個升級就是配備國產PL-10紅外成像格鬥空空導彈以進行抗衡。
總體而言殲-11B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後這樣在空警-500這樣先進預警機的支持下,殲-11B利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這個組合完全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現有的作戰飛機,並且具備對抗三代半作戰飛機的能力,可以作為空軍第四代作戰飛機大規模裝備之前的過渡,由於飛機結構、操縱系統方面的不同,將其升級到殲-11D戰機狀態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必要。
圖博館
中國殲11B戰機沒必要升級D型與一導彈抗衡日本2015-9-24 新浪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 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 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來源:超大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近日有消息說殲-11B正在返回沈飛接受改進,將戰術技術標準提高到殲-11D的水平。實際上殲-11D和殲-11B相比在機體結構、飛控操縱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殲-11B此次升級應試集中在航空電子、機載武器等方面。
從飛機的結構上來講,殲-11B實際上國產化的蘇-27SK(T-10S),而殲-11D則參考了蘇-30MKK,後者又大量採用了蘇-35(T-10M)部件,兩者主要區別是T-10M在機翼根部增加了一個負載大約2000公斤的重載掛架,由此對機翼、機身進行了加 強,這樣T-10M的重載武器掛架達到8個,而T-10S只有6個,由於蘇-27採用了機腹進氣道佈局,受到掛載空間的限制,機身掛架掛載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機翼增加了這兩個重載武器掛架可謂彌足珍貴。現在海外媒體認為殲-11D可能參考當年俄羅斯向中國推出的蘇-27SMK方案,這要當於單座版的蘇-30MKK,不過中國空軍拒絕了這個方案,選擇更加穩妥的蘇-27SK。
殲-11B另外一個穩妥的地方就是飛控操縱系統,根據相關資料,在研製殲-11B的時候,沈飛完成了殲-8ⅡACT項目,掌握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因此想在殲-11B上在應用這個技術,但是空軍同樣出於穩妥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同意,最終殲-11BS第一個配備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過從後面的反復來看,空軍當時的決定應試還是正確的。而殲-11D作為最新推出的型號,肯定也採用了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圖博館
單晶碳化矽(SIC)和單晶矽(SI)材料性能比較
由此可見,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硬件系統高功率密度、快響應速度的需求日益迫切,基於碳化矽材料的晶體管在微波射頻領域具有單晶矽、砷化鎵器件無法比擬的優勢,適合航天、微波通信、電子對抗、大容量信息處理等應用。美軍第四代戰鬥機、電子乾擾機和“宙斯盾”驅逐艦的相控陣雷達已開始換裝碳化矽基微波器件產品。隨著我國碳化矽晶片生產能力的增強,國產戰機、戰艦都將能換上新的、性能更好的“千里眼”,在質量和數量上縮小和美國的差距。
除了軍用之外,民用半導體和電力領域也急需碳化矽材料。據山東天嶽官方網站的介紹,這是一家成立於2010年11月,以研製、生產半導體晶片及襯底材料為主的民營企業,是山東大學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品牌建設示範企業。過去,碳化矽晶片的產量只能滿足軍用產品的需要,該企業40萬片的年產量,意味著碳化矽晶片不再是軍用雷達電子設備的“特供”產品,其用途或許可以擴展到發電、輸電、鐵路、照明等民用領域,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回應
過去,碳化矽晶片的產量只能滿足軍用產品的需要,這才是最關鍵的一句,說明我軍裝備早已開始使用這種材料的器件。
那些說中國教育制度沒有創造力的騙子可以閉嘴了嗎?
唉,常年的無量媒體,無量小文人的抹黑,就跟小品賣拐一樣,有些人被忽悠的,不說自己有病都覺得很不自在了。呵呵
圖博館
又白菜化一個!中國企業實現碳化矽材料大規模量產2015-7-7
國產碳化矽材料助力國產雷達
近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又一款4英寸高純半絕緣碳化矽襯底產品面世。據《科技日報》6日在濟南的報導,該碳化矽項目由是山東天嶽研製而成的。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組織的專家認為,該成果國內領先,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前,北京某企業與中科院合作,成功研製了從2英寸到6英寸的碳化矽襯底,完成了我國碳化矽半導體從無到有的過程。如今,我國第二家企業也實現了碳化矽材料大規模量產,標誌著我國碳化矽材料發展逐漸走向成熟。
眾所周知,目前大多數的半導體材料都是單晶矽,長期以來,我國的單晶矽主要依靠進口。相比單晶矽,碳化矽材料的製作和應用則一直很困難,當前世界上研發碳化矽器件的主要有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但直到現在碳化矽的工業應用主要是作為磨料(金剛砂)使用。瑞士ABB曾經一度成功開發出碳化矽二極管,然而在2002年,由於工藝困難、前景不明,ABB終止了碳化矽項目,可見研發難度之大。
半導體碳化矽襯底及芯片的重要戰略價值,使其始終穩居美國商務部的禁運名單,這也導致我國很難從國外獲得相應產品。我國第二家企業對4英寸高純半絕緣碳化矽襯底產品的研製成功,說明我國在碳化矽晶片產品在工藝和產量上已經能擺脫對國外的依賴,走向了自主化的規模生產和普遍應用。
碳化矽物理特性與硅有很大不同。單晶碳化矽比單晶矽具有很多優越的物理特性,例如大約10倍的電場強度、大約高3倍的熱導率、大約寬3倍禁帶寬度、大約高一倍的飽和漂移速度。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應用上,雖然碳化矽器件的工藝難度比單晶矽大很多,但是一旦解決工藝問題,碳化矽器件製造流程短,體積重量小、抗氧化壽命長、輸出功率高的特點,將使其成為遠優於單晶矽的21世紀理想半導體材料。而且碳化矽材料對電力的能耗極低,按照如果年產40萬片碳化矽晶片襯底的計劃,僅僅應用在照明領域,每年減耗的電能就相當於節約2600萬噸標準煤,是一種理想的節能材料。
圖博館
殲-16戰機與我國空軍的轉型 2015-5-29
摘要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殲-16殲擊轟炸機服役的圖片,它表明我國空軍多用途作戰能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時冷戰之後各國普遍削減國防經費,現代戰機發展趨勢就是增加多用途作戰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上F-15K/SG、蘇-30MKI/MK2大型雙座多用途戰機大行其道。
蘇-30MKK是我國空軍目前主力多用途作戰飛機,不過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還需要完善,如它使用的NO01VE雷達只是NO01的改進型,不如F-15SG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精確制導武器也比較落後,多為電視、激光制導武器等。
還有就是這樣的遠程攻擊機也是比較敏感的作戰飛機,我國也不想依賴進口,所以決定自行研製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和蘇-30MKK一樣,在機翼下面增加了一個掛架,從而負責重型對地攻擊武器,(蘇-27系列機腹掛架位於兩個進氣道之間,限制空地武器的體積和尺寸,不利於掛載JASSM這樣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這個機翼也出現在殲-15和殲-11D,這樣就可以配備國產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重磅鑽地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殲-16也在座艙左側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為此IRST光電系統右移。
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殲-16/11D配備的是FWS-10發動機,它的性能優於AL-31F,例如採用了FADEC系統,不過可能還需要將12多噸FWS-10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噸才更能發揮殲-16的戰術技術指標。
http://bbs.huanqiu.com/thread-3258086-1-1.html
阿楨
中國殲-16戰鬥機換裝最先進雷達 或已批量生產2014-2-23 環球網
近日,知名軍事論壇上出現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國產殲-16戰鬥轟炸機,早前出現的1601號原型機相比,這次曝光的1612號殲-16有著不小的改進指出,最明顯的就是殲-16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雷達罩採用淺灰色塗裝,說明其換裝了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而其機身1612的編號以及進氣道0102的編號則說明其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有可能已經試裝解放軍航空兵部隊。
殲-16戰鬥機由國產殲-11系列戰機發展而來,由於此前的殲-11BS雙座戰鬥機的外掛架數量和掛載能力偏低,主要用於對空作戰,因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限。而殲-16戰鬥轟炸機則在保持自身優異的空戰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掛載重型攻擊型武器執行更加廣泛的空中打擊任務。此外,從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可以看出,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近年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作為最新研製的國產戰鬥轟炸機,殲-16在載彈種類、數量上將超越中國現役的同類機型,推測其可以掛載除戰略武器以外的所有空基發射武器。
從照片分析以及綜合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頭盔式顯示系統(HMD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採用了一定的隱身技術,具備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特性,綜合作戰性能比國內現役的蘇-30MKK/蘇-30MK2有顯著提高。在世界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國際飛行》公佈的2013至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中,具備三代半戰機特徵的殲-16和殲-10B一起,分別入選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性能綜合排名第八名和第九名。
回應
中國人能造出什麼好東西?都是垃圾, 因為中國人就是垃圾
中國的院士、博士、等等什麼士磚家,不是用錢買來就是評分估得來,別指望有什麼發明創造,能山寨就不錯了,所以沈飛山寨經常生產俄鴨機不變換型號騙經費騙軍迷,吹逼了新式飛機,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俄鴨機在中東戰爭中就是靶機。
狗屁的睜開你的狗眼看看,殲16用的是太行!
所有武器都是你仿造我,我仿造你!日本狗連仿造都不會,都是買的美國貨
一幫腦殘,沒事在這裡瞎咧咧,罵人的要麼是分裂份子,要麼是日本人,要麼是對社會有消極心裡的人,別跟這些人瞎掰 ,這些人都是腦子有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23/0757765488.html
阿楨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版主回應
深度:從合成孔徑雷達看中國空軍的對地攻擊能力2014-4-25新浪軍事
合成孔徑雷達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發展的一個重點,它解決了機載雷達對地探測問題,是提高作戰飛機對地攻擊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們傳統知道雷達對地面目標的解析度大約與信號波長、距離呈現正比,與天線長度成反比,因此為了提高較高的解析度需要採取加大天線尺寸的辦法,但是對於雷達來說,考慮到成本、費用等關係,它的天線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大,以普通機載火控雷達常用的X波段為例,它的波長大約是3釐米,如果想探測坦克這樣大小的目標,需要實現1.5米的解析度,如果採用傳統真實波束繪圖模式,那麼天線長度高達400米左右。
這樣合成孔徑雷達就出現了,合成孔徑雷達就是利用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把尺寸較小的真實天線孔徑用資料處理的方法合成一較大的等效天線孔徑的雷達,工作時按一定的重複頻率發、收脈衝,真實天線依次占一虛構線陣天線單元位置。把這些單元天線接收信號的振幅與相對發射信號的相位疊加起來,便合成一個等效合成孔徑天線的接收信號。合成孔徑雷達的特點是解析度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識別偽裝和穿透掩蓋物。
不過合成孔徑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對於信號/資料處理要求高,合成孔徑雷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到90年代才在機載火控雷達上面應用,就是這個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傳統的合成孔徑雷達只能側視、探測固定目標,因此機載雷達擁有SAR模式的同時,同時可能還會有多普勒銳化-DBS和地面目標指示-GMTI這兩個模式,前者用於前視或者前斜視探測地面目標,後者用於探測地面目標,在對付海上艦船方面,還有一個逆合成孔徑雷達模式(ISAR),同時各個國家還在大力發展能夠前斜視的合成孔徑雷達,並且採用干涉合成孔徑模式來探測地面慢速目標的圖像,它的原理是用多次觀測時的高度差或者位置差資訊,獲得地面目標的三維雷達圖像,同時也可以消除地面靜止目標較生的回波,從而獲得地面慢速移動目標的資訊。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合成孔徑雷達,在1979年獲得了我國第一張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到上世紀初國產合成孔雷達的解析度已經達到1.5米,到了新世紀,國產合成孔徑雷達的解析度提高到0.5米,研製成功制成功了X波段、條帶模式解析度達0.32m×0.46m、聚束模式解析度0.3m×0.3m、並具有50km遠距離成像能力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目前我國合成孔徑雷達的解析度已經達到5CM。
資料圖:配備合成孔徑雷達的國產CH-4無人機
從海外的資料來看,我國機載火控雷達已經具備合成孔徑雷達模式,如出口到巴基斯坦JF-17上面配備的國產KLJ-7就有這樣的模式,加上我國北斗二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在不斷完善之中,所以利用北斗衛星導航模組,我國空軍大量庫存的普通炸彈十分方便的升級為精確制導武器,從而迅速、經濟的讓空軍晝夜全天候對地攻擊能力。
衛星
中國遙感-10號衛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第二代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系統時代。這套新的系統將大幅提高解放軍對周邊地區敵人目標的全天候搜索能力。發展天基合成孔徑雷達系統是一直都是解放軍的重點工作。這種系統是解放軍在未來戰爭中實現主導的關鍵因素。合成孔徑雷達尤其能夠提供解析度足夠高的覆蓋。作為中國863高科技發展計畫的重點,海上偵察專案正在獲得大量資金。此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還可用於跟蹤移動目標(如航母)和進行軍事測繪。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經發射了五顆遙感衛星。中國發射了遙感-7和遙感-8號。其中,遙感-7號為光學衛星,遙感-8號似乎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它們共用同一軌道,這表明它們要執行特殊的使命。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確切目的,但考慮到遙感衛星的兩用特點,可以看出中國正在快速提升多種不同的天基情報、監視和偵察感測器,促進中國軍方日漸擴展的陸地、海洋和空中作戰。
航空
資料圖:高新一號空中電子偵察記裝備有合成孔徑
高新一號工程:是為空軍研製的電子支援偵察飛機,主要加裝了電子支援偵察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對執行戰場探測和對地精確成像等任務,為攻擊機提供目標指示和引導。高新一號工程擁有眾多的偵察天線,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偵察機實際上是多功能的,擁有多種偵察手段。包括機腹前部下方安裝了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對地面目標實施製圖,這些參數有助於空對地導彈的使用。在飛機尾部下方安裝了眾多的刀狀式天線,它們最有可能用於電子情報收集,甚至不排除擁有電子反制的功能,通常兩種功能必須合一。此外,在飛機機背前段、後段也存在大型的整流罩,極有可能用於無線電情報的收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4-25/1225776168.html
詳參【圖博館】:中國機載雷達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預警機 運8電戰機 中國衛星 中國雷達
阿楨
消息稱殲10B即將交付中國空軍 戰力可進世界戰機前8 環球網2013-10-24
在中國五代機服役之前,中國航空兵需要有一型性能比殲10A有全面增強的,能夠在未來十年高強度戰爭環境中與最先進四代改型戰鬥機直接對抗的“高端後四代”戰鬥機裝備。這樣能夠對於周邊國家裝備的第四代戰鬥機形成全面的性能優勢,而且能夠直接對抗少數國家裝備的先進四代改型戰鬥機。
美國軍事專家理查•費希爾認為,殲-10B是一種配備了現代化機載設備(尤其是雷達系統)的“三代半”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即將交付中國空軍。即使巴基斯坦無法成為售價5000—6000萬美元的殲-10B的首個買家,像委內瑞拉、阿根廷、秘魯、馬來西亞和印尼這樣的國家也會對這種價格適中的多用途戰機產生濃厚興趣。
觀點一:殲-10掛載能力比較有限,殲-10B似乎也沒有大的改善。我們知道相控陣雷達一大優勢就是掃描速度快,可以在探測到目標後迅速調頭掃描進行確認,同時迅速完成搜索、跟蹤、識別和制導等多種功能,因此其多目標攻擊能力要遠強于普通的機械掃描雷達,實際上只有配備了相控陣雷達之後,作戰飛機的多目標攻擊能力才有實質的意義,但是這種能力不僅僅需要機載雷達,作戰飛機還要有較大的載彈量與之配合,我們知道殲-10雖然號稱為11個掛架,但是由於國產SD-10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重量和尺寸均較大,因此能夠掛載的掛架實際上只有機翼內側的4個,而一旦這4個掛架全部掛載,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飛機的副油箱無法掛載,這樣就會影響飛機的航程、滯空時間及作戰半徑等一系列指標,如果把其中兩個掛架換成副油箱,那麼為一架只能掛載2枚中距空對空導彈的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似乎有浪費之嫌,解決辦法一個是採用雙聯裝掛架,來解決機載武器與副油箱爭掛架的矛盾。
觀點二:採用機載相控陣雷達降低RCS 。殲10B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改進就是使用了固定陣面的相控陣機載雷達,這從殲10B微微傾斜的雷達罩與機身結合線就能看出。由於來射雷達波會從透波的雷達罩進入雷達艙,在機掃雷達複雜的天線和底座結構之間反射、疊加和諧振之後,再反射回來射方向,雷達艙成為採用機掃機載雷達的戰鬥機的三大諧振腔之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機迎頭RCS。
版主回應
因而採用固定陣面的相控陣雷達之後,戰鬥機設計師一般將雷達陣面設計成傾斜的,這樣就可以將進入雷達艙的來射雷達波通過傾斜的雷達陣面將雷達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從而大大降低了雷達艙對於飛機迎頭RCS的貢獻,改善了飛機的隱身特性。這也成為判斷一型飛機是否採用相控陣機載雷達的特徵。根據網路上最近曝光的殲10B雷達罩打開露出黃色固定天線陣面的照片,已經能夠確認殲10B採用了相控陣機載雷達。
觀點三:中國已在多型戰機運用DSI進氣道。殲10B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將殲10A原有的可調多波系超音速進氣道改為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即DSI進氣道。在殲10B之前,中國的梟龍04飛機已經在國內率先採用了DSI進氣道,在殲10B之後,中國在五代機上也採用了該進氣道技術。這既顯示出中國對於DSI進氣道機理掌握和工程應用的純熟,也顯示出中國對於DSI進氣道綜合性能的肯定。
顯然,殲10B強化跨音速超視距空戰性能。鼓包進氣道在1.8馬赫時仍能保證0.9以上的總壓恢復係數。不過在馬赫數達到2的時候,DSI進氣道總壓恢復係數會下降到0.87左右,性能不如總壓恢復係數依然維持在0.9以上的可調進氣道。雖然DSI進氣道在飛行包線右端部分區域的總壓恢復係數不如可調超音速進氣道,但是要看到可調超音速進氣道是在付出數百千克結構重量、系統複雜度和可靠性的前提。改為DSI進氣道的殲10B雖然在超音速性能上略差,但是換來了整個亞音速和跨音速包線的性能提升。從這個角度上說,殲10B相對於殲10A強化了跨音速超視距空戰機動性能。
觀點四:殲-10B強化了多用途能力。殲-10B的改進主要目的是什麼?我們知道戰鬥機的佈局是根據使用者的要求進行研製的,如殲-10A採用的多波系進氣道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在M2的高速條件下仍舊保持較好的總壓恢復係數,這樣就意味著殲-10A具備良好的高速攔截能力,這和冷戰時期空軍主要擔負國土防空任務,要求攔截入侵超音速轟炸機如圖-26逆火是相適應的。而殲-10B採用BUMP進氣道最大的優點就是結構簡單,重量低,但其總壓恢復係數等指標要低於殲-10A的多波系進氣道,這意味著空軍對於殲-10B的速度要求或者攔截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這個大型掛架表明空軍要求殲-10的改進多用途方向發展。
我國當初研製殲-10A的初衷在於打破蘇-27的攔擊線,攔截入侵的圖-26轟炸機,所以採用了鴨式佈局加機腹進行道來保證戰機擁有較好的高速攔截和機動格鬥能力,但這個佈局的缺點就是限制了戰機的掛載能力,也就限制了戰鬥機的多用途能力的擴展,原因是三角翼掛點配置率低,三角翼展弦比低,翼展較短,因此能佈置的翼下掛架較少,另外由於三角翼的前緣後掠角較大,靠近外的外掛點位置相對靠後,對於機身的重心影響較大,因此不適合掛載較重的武器或者油箱,除了機翼受到限制外,殲-10的機腹進氣道也限制了其外掛能力,因為機腹位置的距地面高度較低,對於外掛特的直徑和翼展有較大的限制,特別是普通佈局的導彈多採用X形彈翼佈置,需要佔用較大的空間,因此不易掛在機腹進氣道下面。
觀點六:殲10B空戰性能得到全面提升。殲10B保留了殲10A兼顧亞音速和跨音速機動、高敏捷性和具備良好超音速攔射性能的全動鴨式佈局方案,採用最先進的相控陣機載雷達與光電感測器相配合,採用全面升級的電子對抗裝備,並且在進氣道設計上對於空戰發生概率最大的亞音速和跨音速段進行了優化。通過這樣的改進措施,殲10B彌補了殲10A的性能短板,進一步發揮了殲10原有總體方案的性能優點,綜合性能在國際四代改型戰鬥機中處於較好的水準,無疑滿足了新時期中國航空兵對於空優作戰的新要求。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24/0902745998.html
阿楨
F-16A/B戰機換AESA雷達 美開價近180億元【聯合晚報2012.06.25
F-16A/B性能提升案AESA雷達選項之一,圖為雷神公司的RACR雷達。
圖片來源/Raytheon公司
空軍F-16A/B型戰機性能提升案的發價書草案,預計7月26日前與美方正式簽署。由於換裝捕捉匿蹤戰機的AESA雷達,是新型的設計,研發經費美方開天價,立委擔心美方未來不斷加價。空軍向立委說明,美方對台灣145架F-16A/B戰機換裝AESA雷達,含研發經費開價6億美元(約合台幣179.68億元),平均每具AESA雷達要價400萬美元,美方允諾後續有其他國家加入換裝計畫,將按比例攤還我方研發經費。
空軍5月3日取得美方發價書(LOA),須於85天內,即7月26日前與美方完成簽署,否則,將須退回美方重議或作廢。空軍已完成初審,接受美方全案約38億美元、1100億元台幣的報價,目前正由國防部聯審,但高層態度保留,要求空軍對分項需求,尤其是AESA雷達項目,再度提報。
全案38億美元報價,包含戰機性能提升,採用美軍F-16機隊即將執行的作戰航電系統計畫(CAPES)的相同構型。目前空軍已有優先選項,但尚待國防部調整,項目包含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全球衛星定位/慣性導航系統、AN/ALQ-213型電戰管理系統、戰術資料鏈終端機、聯合頭盔瞄準系統(JHMCS)、改良現役158套APX-113型先進敵我識別裝置(AIFF)與HAVE GLASSⅡ匿蹤塗料技術。
精準彈藥部分,包括AIM-9X型響尾蛇空對空飛彈、聯合直攻彈藥(JDAM),初期以執行測試需求採購。
由於AESA雷達沒有裝設在F-16A/B戰機的前例,涉及重新整合與飛行測試,我方須負擔研發經費。空軍說,美方6億美元報價,包含研發經費,允諾未來其他國家加入採購AESA雷達後,美方將按比例攤還我方研發經費。據了解,目前韓國、新加坡都在研究採購這種雷達(楨:?)。
AESA雷達目前以雷神公司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現有開發測試完成的產品為主,美方既有報價,是否代表完成選商?空軍官員表示,全案走軍售路線,美軍目前並未知會我方相關資訊。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羅紹和表示,國防部正實施F-16A/B性能提升案發價書審查,研討美方同意供售品項及金額,是否符合我作戰需求,將待審議程序完成且完全符合國軍聯合作戰需求後,與美方進行簽署。
另參本館:呆子凱子軍購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台F-16 Block 20
版主回應
俄羅斯蘇愷-35 售予中國24架 2012-11-22 旺報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導報》20日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已經和中國國防部就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達成協定。而合約本身將會在一、兩年內簽署,飛機將從2015年起開始交付,合約的金額超過15億美元。
中國軍方對於蘇愷-35興趣一向濃厚,過去和俄羅斯一直未能就蘇愷-35採購數量達成協議,俄方堅持賣48架,中方只想採購24架。現在問題已經解決,俄羅斯將向中國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
24架蘇愷-35戰鬥機供應合約的簽署,能夠使中、俄雙方擺脫此前合作的不愉快。
2004年中國拒絕繼續履行蘇愷-27戰鬥機許可生產合約,只生產了合約規定的200架中的105架,隨後開始生產以蘇愷-27為基礎、未經許可的殲-11型戰機。透過「逆向工程」的研發,中國軍方完全掌握蘇愷-27的各種性能。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認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幾乎沒有為自己仿製的蘇愷-27戰機做過宣傳,說明中國仿製品可能存在大量技術難題(楨:?),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製蘇愷-35戰鬥機。
中國購蘇-35系過渡非對殲-20殲-31失去信心 2012-11-22 環球時報
俄媒稱,具有“4++代”水平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眼裏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楨:?),從本屆珠海航展上諸多中國軍官細致觀察俄方展團帶來的蘇-35飛機模型(編號“901”)便可看出端倪。俄方在航展期間提供的資料宣稱,這種戰機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爲俄空軍的主力,首批6架將于今年加入俄空軍服役。它不僅繼承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的特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吸收了俄第五代戰機T-50的新技術。俄羅斯《航空艦隊》雜志披露,蘇-35與之前的型號相比,最突出的改進是擁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的117S型發動機,比F-22的發動機更先進(楨:?沒魚蝦也好!)。此外它裝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與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相當(楨:?),而強大的抗幹擾和武器挂載能力讓它在電磁幹擾的特殊環境下比F-22更具優勢。
《航空艦隊》雜志認爲,按照奪取制空權的能力進行評估,蘇-35已超越所有第四代和四代半戰機,整體性能非常接近F-22,造價卻低得多。俄羅斯之聲21日稱,在與中國簽署合同後,俄可能還會與印度、委內瑞拉、越南、印尼等國達成類似協議。俄專家認爲,中國此前采購俄戰機後,很快會展開仿制工作。因此只有中國大量購買蘇-35才會讓俄羅斯放心。俄“國防”雜志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爲,蘇-35的技術複雜,對中國來說仿制將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也認爲,這種戰機技術過于複雜,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制出。他認爲,考慮到目前中國與鄰國關系惡化,24架戰鬥機采購合同可能還不是中國與俄羅斯簽署的最後一項蘇-35供應合同。在當前日益惡化的軍事政治形勢下,對中國來說大量購買俄羅斯武器是明智的選擇。這可保證中國能應對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科羅特琴科表示,在中國與美國亞太競爭不斷升級以及中日關系緊張的背景下,該合同的簽署將大幅增強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選擇引進蘇-35戰機並非對國産戰機失去信心,而是在現役第四代和在研的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搭起“戰力過渡之橋”。他表示,鑒于美國加速在中國周邊擴散F-35戰機,美軍獨享的F-22更頻繁地進出關島和日本沖繩基地,使中國空防壓力明顯增大。而中國研制的殲-20、殲-31等隱形戰機尚處于技術論證階段,離實戰有很長時間,因此選擇國際市場上最有可能與美國隱形戰機抗衡的蘇-35是明智的選擇。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研究所曾評估過世界戰機市場上的幾大“名角”,經過對14項關鍵性能對比測算(包括超音速巡航、隱形、超機動性、可控推力矢量和超音速飛行時使用武器能力等),結論是蘇-35的得分比F-35高出一大截(楨:?)。因此中國選擇引進蘇-35也存在現實的合理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1-22/1021707446.html
詳參【圖博館】:由SU27到殲十一 Su-35 SU-27家族關係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中國機載雷達 中國山寨經濟 PLA四代機之爭 F-22 F-35-JSF
阿楨
歐洲雷達複合體持續為颱風研發AESA雷達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2011年3月31日報導,歐洲戰機集團(Eurofighter)的4個夥伴國已對歐洲雷達複合體(Euroradar Consortium)亮起綠燈,後者將繼續為颱風(Typhoon)戰機研發電子掃描相位陣列(AESA, Active Electronically-Scanned Array)雷達。AESA雷達是颱風競標印度、日本等國戰機採購計畫的關鍵系統,同時也是4個夥伴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決定為颱風安裝的設備。
歐洲雷達複合體由賽萊克斯-伽利略公司(Selex Galileo)主導,已啟動全尺寸雷達系統的研發工作,雷達名為捕手E型(Captor-E),2010年7月啟動為期9個月的階段性工作,2011年3月31日結束。由於資金問題,夥伴國政府求助於工業部門資助此次為期9個月的首階段工作。目前,下階段工作的資金問題仍沒明確,分析人士認為,鑒於歐洲2011年預算仍在持續下降,因此在資金問題上工業部門仍將扮演關鍵角色。歐洲戰機集團發言人拒絕對資金問題發表評論,但表示,「在為期9個月的成功研發之後,夥伴國和工業部門將繼續全尺寸AESA雷達的研發工作,我們確信新系統將於2015年服役。」
如果沒有與競爭對手技術相當的AESA雷達,颱風將失去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戰機出口市場的競爭力。歐洲雷達複合體正在開發一種新型陣列,能使用颱風現用的捕手(Captor)機械掃瞄雷達所配備的後端處理器和接收機。與競爭對手不同,賽萊克斯-伽利略公司的方案是將AESA陣列安裝在「復位器」(repositioner)上,而不是採用固定陣面,此舉可獲得更寬的掃描範圍。賽萊克斯-伽利略英國分公司正在為瑞典飛機公司(SAAB, Svenska Aeroplan AB)的獅鷲NG(Gripen NG)開發類似技術,該機也競標印度的戰機採購計畫,與颱風形成競爭。
版主回應
中國正爲J-20隱形戰機研制新型AESA雷達
據美國航空周刊2011-01-11日報道稱,J-20隱形戰機原型完成首飛後,關于它的討論也轉向了飛機的任務(戰機還是遠程攻擊機)、傳感器(攻擊任務可能需要高分辨的遠程雷達)和通信(要求有高速數據鏈和精密集成)等方面。據稱,目前中國正在爲該戰機研制新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
常規雷達僅有AESE雷達覆蓋範圍的1/3到1/2。而且,常規機械掃描雷達天線的無線電頻率,會把己方飛機位置暴露給配備有先進雷達的敵機。這一特點大幅降低了戰機的隱身效果。據悉,目前中國正在開發新雷達技術。
華盛頓一名情報官員表示:“現在討論中國AESA項目的真實情況還爲時過早。我們看到了很多關于這一項目的報道和空展信息,但這並不等同于發展順利或讓我們斷定中國會很快部署這種雷達。”他說,“與高性能發動機一樣,從舊式雷達發展到第五代戰機所需的雷達也將是一種挑戰。不過,J-20只是一個長期發展項目的首個或次個原型機而已。”
關于隱形設計的其他問題是,隨著防空采用更大更有效的AESA雷達,當前的隱形設計還需要多長時間才可具備其不可探查性。從AESA發展的早期開始,其主要目標就是建造一種雷達,能夠在遠處探測巡航導彈等非常小的物體,足以進行定位並將其擊落,或發現很低探測度的戰機等較大物體。
2009年下半年,隱形機的機載探測可能已經在加利福尼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完成了系列測試。了解這些研究的人員稱,洛馬公司的協同航空電子試驗平臺——搭載F-35聯合攻擊戰機整套航空電子系統的737——成功從F-22和F-15混編機群中定位了F-22戰機。
洛馬公司執行副總裁、F-35試驗階段項目總經理丹?克勞利表示:“F-35戰機的任務系統是世界上所有戰機中最精密最強大的航空電子設備系統。”
http://www.milfuns.com/2011/0114/18037.html
世界第二!高清照片解密殲-20先進電子系統
2011年5月1日,近日一張高清晰殲-20戰機照片在各軍事論壇引起極大轟動,軍事論壇稱照片顯示殲-20可能已經安裝了EODAS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圖中箭頭所指,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類似窗口的東西可能是殲-20的共性天線),這套系統估計與F-35的AN/AAQ-37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類似,如果一切屬實,那麼這將是自F-35之後,第二個裝備該系統的戰鬥機,而F-22則缺乏這种先進的電子系統。隨著更多殲-20細節照片的曝光,殲-20戰鬥機的一些技術能力已經逐漸清晰,我們可以看到,殲-20戰鬥機在氣動設計、電子系統設計和武器系統集成方面絕對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第五代戰機。從目前來看,殲-20戰鬥機絕不是所謂的隱身轟炸機或者多功能隱身戰鬥機,這是一種可以與F-22一決高下的空優戰機。從一系列圖片來看,它的氣動設計和戰技特性更多是針對F-22而專門設計的,未來,即便周邊國家和地區換裝F-35,也要面對空戰實力超群的殲-20改進型號,殲-20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空軍形成了技術代差,其意義極為重大。
F-35 的 AN/AAQ-37 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EODAS),EODAS 由 6 個分佈在機身各處的光電感測器組成,它們與機身設計融合在一起,並不需要外置一個專門的設備艙。六個紅外感測器被埋置在 F-35 機身四週的不同的部位上,這樣就可以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沒有任何觀察死角。
據美國《航空周刊》報道,諾斯羅普.格魯曼研制的AN/AAQ-37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系統在BAC-1-11載機空中態勢感知試驗中, 成功探測並跟蹤到90公裏外迎面飛來的F-16,去年9月,EODAS在試驗中成功地跟蹤了一枚1280公裏外的兩級火箭。
http://174.120.145.163:82/gate/big5/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11&news_id=169399
阿楨
根據《簡氏防務週刊》的報導,殲一10戰鬥機原本計畫安裝“穩相加速器”無線電研究院股份公司生產的“珍珠”機械掃描平板縫陣列雷達,這種雷達是由米格一29戰鬥機配備的“甲蟲”系列雷達發展而來。儘管俄羅斯已經提供給中國3台此類型的雷達,並幫助中國的相關機構研製殲-10戰鬥機的火力控制系統,但“穩相加速器”無線電研究院股份公司並沒有得到中國的額外訂單。而與此同時,季霍米羅夫機械設計局科研中心稱,最近它已經重新開始與中國合作研製“羽毛”無源相控陣雷達,該公司表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他們就曾向中國提供過一台改良過的“羽毛”雷達,但在經過短時間的測試後,它一直未被使用,直到最近中國才重啟與該公司的合作項目。因此,目前“超一10”採用的雷達型號尚無定論。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819&ArticlePage=8
殲11B同時采用了中國自行研制的平面整合脈沖多普勒雷達。替換俄羅斯N-0001雷達。據悉目前的A,B型兩個版本的殲11系列都開始使用這種中國産雷達。它由于天線截面略大于N-0001因此機頭 的雷達罩不同于SU27SK。同時殲11B型的雷達引入了中國最新的“局部被動反隱身”機制。性能要好于N0001型雷達。具有一定的反隱身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9-11/1003463608.html
綜和航電系統技術:飛機火控系統方面的進步與我國整體電子工業水準的提升是休戚相關的,14所和607所做為我們國家航空機載電子設備兩個重要研究基地。在這幾年取得了跨躍式成就,兩所均一突破了機載相控陣技術,607所的某型神鷹雷達已進入測試階段,14所的147X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漸已純青,已經取得了技術性突破。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楊總披露了我們已經突破了“感測器資料融合”技術。超7具有資訊共用的作戰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兩架超7飛行時,一架飛機不用開雷達就可以通過資料傳遞知道另一架飛機雷達探測到的所有空域資訊,感測器資料融合是第4代戰鬥機的關鍵技術,從推比和新的氣動佈局設計,新型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到感測器資料融合,可以說我們的第4代戰鬥機所需要的技術基本可以凍結,只要大的體制不出現問題,我們的4代原形機很快會飛上藍天。
http://bwl.top81.cn/military/airforce/j10/125.htm
版主回應
俄羅斯推出新型AESA雷達競標印度戰機采購計劃
據美國《空中打擊》網站2009年9月18日報道 俄羅斯法茲特隆(Phazotron)NIIR公司表示已經爲米格-35戰鬥機研制了新一代機載雷達,以競標印度的新一代戰鬥機采購計劃。
目前,來自全球的6家飛機制造商正在競標印度的126架輕型戰鬥機采購計劃,該合同總價值爲100億美元。6家公司分別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俄羅斯米格公司、法國達索公司、瑞典薩伯公司和歐洲EADS公司。
印度對候選機型的選擇標准之一是機載雷達必須采用有源相控陣(AESA)技術,且對目標的探測距離至少爲130千米。
法茲特隆公司主管Vyacheslav Tishchenko表示,“我們必須滿足印度的需求,並研制了Zhuk-AE AESA雷達,經驗證,其作用距離達到148千米。”Zhuk-AE工作在X波段,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可以跟蹤30個空中目標,在攻擊模式可以同時攻擊6個目標。Tishchenko稱,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能夠達到200千米。
俄羅斯的米格-35“支點”(Fulcrum)F是米格-29M OVT的出口型別,是具備高機動性的空中優勢戰鬥機,該機裝備RD-33 OVT矢量推力發動機,後者提供卓越的機動性和增強的近距格鬥性能。
2009年10月底到11月初,兩架米格-35將在印度的東北部進行首次演示飛行。2010年3月到4月,米格-35將在俄羅斯南部進行機載武器的實彈發射測試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9-23/0829566931.html
美國空軍爲近400架F-15換新雷達支援F-22作戰
東方網2010年4月20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4月19日報道,美國空軍目前正著手對現役的F-15系列戰鬥機進行現代化升級,以便將它們改造成F-22隱形戰鬥機的搭檔,在未來戰爭中保障後者奪取空中優勢。
由于F-22“猛禽”戰鬥機的生産工作已經停止,美空軍認爲必須爲F-15換裝探測距離更遠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以使其能夠彌補F-22在數量上的不足並輔助後者執行攻擊任務。
美國空軍認爲,憑借著新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優良的續航能力,F-15今後將能夠執行無線電壓制任務,保障F-22順利地奪取制空權。據悉,美空軍現役的F-15C空優戰鬥機將有一部分會換裝APG-63 (V) 3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爲美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使用的APG-79雷達的衍生型號)。在與F-22搭配執行作戰任務時,配備新型雷達的F-15C將會主動開機以獲取敵機信息並通過數據鏈將其傳遞給F-22,而後者則會在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對敵機實施隱蔽攻擊。當然,擔任“配角”的F-15C本身也可使用攜帶的遠程武器對敵方目標實施超視距打擊。
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第125戰鬥機中隊已于4月17日接收了首架配備有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C。根據相關合同,目前波音公司正在對美空軍的10架和空中國民警衛隊的14架F-15C/D戰鬥機實施改進,爲它們換裝由雷神公司研制的APG-63(V)3有源相控陣雷達。
據悉,駐紮在佛羅裏達、路易斯安那和俄勒岡的美空中國民警衛隊將會裝備首批共48架安裝了APG-63(V)3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C。預計到2030年,將總共有176架F-15C換裝APG-63(V)3雷達。新型雷達將使這些F-15C擁有探測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的能力,並可使用最新研制的AIM-120C7和AIM-120D中距空-空導彈進行攔截。
與APG-63(V)2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APG-63(V)3操作更爲簡便,重量更輕,設備可靠性提高,平均維修活動間隔時間可達300~1000小時,且掃描速度快、效率高,作戰適應性更強,探測距離達185千米。
除此之外,今後還將有約220架F-15E會陸續換裝APG-82 (V) 4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配備有新型的信號處理計算機和更加強大的信息傳輸能力。
目前,美空軍的F-15E裝備的仍是老式的雷達告警接收機和機械掃描的APG-70雷達,後者的可靠性水平較低,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維修活動間隔時間可達300~1000小時。美空軍此前已在阿拉斯加部署了18架安裝有APG-63(V)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C,但該雷達太重且價格昂貴,故美空軍打算用更輕且更便宜的(V)3型來升級其F-15E和F-15C。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20/0946591221.html
中華神盾“海獅”有源相控陣雷達
平可夫稱中國護航戰艦配海獅雷達具C4ISR能力
美國合衆國際社2009年2月27日刊發漢和防務總編輯平可夫文章披露,中國去年底派往亞丁灣執行打擊海盜任務的“武漢號”和“海口號”先進驅逐艦上,安裝有先進的“海獅”雷達,大大提高了解放軍海上偵察能力,能夠監控到美國第五海軍艦隊的行蹤。文章稱,中國南海艦隊可能會組建”印度洋潛艇艦隊”長期執行打海盜任務,並進而實現常駐印度洋的目的。
他介紹說,“中華神盾”級驅逐艦強大的探測能力,這得益于其配備的“海獅”有源相控陣雷達。在研發該雷達系統的時候,中國從烏克蘭KVANT設計局得到了一些次要系統與技術建議。該設計局曾參與過幾乎所有重大蘇聯水面戰艦雷達系統的研發過程。其中包括FREGAT-2EM3D雷達,中國已基于KVANT設計局提供的圖紙,仿制出了這種雷達系統。
不過,平可夫接著指出,其從烏克蘭國家武器進出口總局得到的消息稱,中國重新設計並改造了海獅雷達系統,尤其是雷達的電路。從被動相控陣雷達發展到主動相控陣雷達,意味著巨大的技術進步,因爲在這過程中必須要解決天線散熱的問題。中國的雷達得合同烏克蘭設計的散熱器罩,這種散熱器罩能夠有規律的利用散熱劑冷卻雷達天線,這種散射器罩內還添加了少量的幹燥劑。
平可夫指出,中國“海獅”雷達系統的基本測量方式提供了一些有關其性能特點的線索。這是一種海空搜索雷達系統,能夠在不斷變化波束指數(beamindex)的同時,搜索並跟蹤目標。其能夠搜索到100多個目標,並能夠跟蹤其中的50個目標。其搜索戰機的範圍約爲500至550公裏。
他指出,中國只建造了兩艘裝備有該先進雷達系統的052C驅逐艦,其目的是檢驗“海獅”雷達的效力,以便未來將其安裝到中國的航母上。利用目前部署在亞丁灣的“海口”號驅逐艦所配備的雷達系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便能夠監控也門、阿曼以及霍爾木茲海峽上空的大部分區域。這樣,他們就可以及時了解通過霍爾林茲海峽的沙特阿拉伯運油船的情況。而且,總部位于波斯灣西部島國巴林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位于卡塔爾的美軍中央司令部以及沙特阿拉伯空軍戰機的部署及行動也可能會全部處于“中華神盾”驅逐艦雷達的監控之下。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03/1045544124.html
另參本館: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中國機載雷達 中國雷達 台軍眼中的052C蘭州號神盾艦
版主回應
雷神稱正研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重量減輕10倍
東方網2010年7月26日消息:據美國防務新聞網21日報道,雷神公司官方人員稱,目前該公司正在研制新微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可穿透飛機機身,甚至導彈殼機。
報道稱,新型雷達的重量可能較雷神公司部分現有有源相控陣雷達輕十倍,其微型設計使之能安裝在戰機鼻翼處,或許還可安裝在機翼前緣、導彈雷達無人機機身以及其他地方。
雷神公司的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便配備有這款雷達——陣列重95磅,整個系統重650磅。
雷神公司業務發展經理邁克爾?加西亞(Michael Garcia)表示,雖然該雷達的射程和能力仍是機密,但“未來10年內,我們仍會繼續發展這項技術”,以便使配備先進電子掃瞄列列雷達的飛機,能夠覆蓋其機身,給予它360度的感知能力。加西亞說:“這便是保形傳感器重點。”微型傳感器可能會在二至五年內應用到飛機上。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7-26/0955602544.html
中國殲14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獲重大突破 2009-11-05另參本館:PLA四代機之爭
美聯社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考爾森上校于昨日白宮國防會議上,就中國殲-10隱身技術驗證飛機的隱身技術進行了彙報。殲-10隱身技術驗證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研制。主要驗證了座艙隱身技術、雷達罩隱身技術和進氣道隱身技術。
座艙隱身技術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完成了座艙雷達反射截面積(PCS)的計算分析,並對風擋骨架上采用齒狀邊緣的座艙內結構采用吸波材料進行了研究。
大量的技術積累以及先進的氣動設計(有風洞實驗圖片爲證),我們的四代機隱身性能將極可能達到RCS0.1平方米,直追"猛禽"的隱身境界。
二.F/A-22配裝的APG-77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RCS=3平米)的目標達200公裏,可同時跟蹤攻擊30個空中目標,或16個地面目標。
我國在此方面正奮起直追,傳14所的用于沈飛國産殲14戰機的147X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漸已純青,已經取得了技術性突破,鑒于14所在相控陣雷達的經驗和實力,這則消息有很大的真實性。
14所所以研究遠程雷達和相控陣技術見長。1975年投入運行的彈道導彈相控預警雷達就是他們的傑作。89年該所又設計成功1471/KLJ1型機載脈沖多普勒雷達並投入生産。目前,14所正主導機載相控陣雷達、星載逆合成孔徑雷達(ISAR),以及空間目標監視相控陣等國家級重點工程的研制任務。希望早日見到實機。
另外,在雷達上,俄羅斯也是一個選擇,其一直積極向我推銷祖克MFE無源相控陣雷達,與APG-77在多功能性上有差距,但在探測距離上,差距不大。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cb4240100gcib.html
中國殲11B艦載版配相控陣雷達媲美F-18E/F
美國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網站5月20日刊發高級研究員理查德-費舍爾(Richard D. Fisher)的文章,文章以“中國航空部門:朝著打造世界級能力邁進”爲題,對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了一番評析和猜測。文章提到,殲-11B的一種海軍艦載版本已經開始進行測試,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與美國航母艦載戰鬥機的最重要機種——F/A-18E/F媲美,費舍爾還預計說,在2020年之前,中國將會發展一款五代機的艦載版本。
http://bbs.tiexue.net/post_4311911_1.html
簡氏:中國已開始研發戰鬥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圖)
2008-4月16日出版的《簡氏防務周刊》刊發文章稱,中國已經開始研發戰鬥機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第六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CIDEX 2008)上,中國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NRIET)透露了一些戰鬥機機載雷達研發計劃的信息。
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的代表對《簡氏防務周刊》表示,他們已對中巴聯合研制的JF-17/FC-1戰機上配備的KLJ-7型雷達進行了升級。升級後的這種雷達現在可以處理40個目標,在邊跟蹤邊掃描模式(TWS)下可跟蹤10個目標,並可對其中兩個目標同時展開攻擊。
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表示,研發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工作已經開始,但具體細節屬于機密,(目前還不能透露)。
http://war.news.163.com/08/0418/15/49QS7I3P00011232.html
JO
拜託你
中國那個根本是俄羅斯S300防空導彈的相位雷達
偵測距離只有150KM
支那聯一般對空搜索雷達(名稱 頂板)
都要從俄羅斯進口
中國有源相控陣雷
中國軍方有源電子相控陣雷達進展讓美大吃一驚?
美國環球戰略網撰文說,中國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技術近年來發展神速。文章聲稱,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強大的功能吸引了中國技術人員的極大關注,而他們在研制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有源電子掃描陣列技術的出現,到應用于軍事裝備投入實戰部署,迄今爲止也就大約30年時間。美國海軍"宙斯盾"艦載導彈防禦系統的心髒AN/SPY-1雷達--當前全球最先進的計算機控制雷達系統,也是有源電子掃描陣列技術首先成功應用的著名實例之一。AN/SPY-1相控陣雷達是世界上第一部四面陣艦載相控陣雷達,由四面六角形的相控陣雷達組成。它是"宙斯盾"系統最主要的對空/對海探測工具,可對空中和海面目標進行自動搜索、檢測、跟蹤,並完成對"標准(SM)"型導彈的中段制導,其四面陣天線可提供方位360度、仰角90度的覆蓋。在美國海軍"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服役的SPY-1D型集監視、防空戰和導彈防禦功能與一體,性能比出口型更爲強大。
有源電子掃描陣列技術也使得美軍的E-8C"聯合星"(機載聯合監視和目標攻擊雷達系統,JSTARS)戰場監視機成爲可能。特制機載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系統使得E-8C可以對地面行駛中的車輛等移動目標進行定位。不僅如此,新型機載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系統性能進一步加強,使其能夠對更小的、人體大小的目標進行偵察監視。
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得到各國軍方特別青睞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具備同時應對大量目標的出衆能力。美軍並已經對E-8C"聯合星"戰場監視機的機載雷達進行了調整改進,這樣它就可以對海上的各型艦艇等目標進行偵察監視。
除此之外,有源電子掃描陣列技術現在也已經被作爲一種通信工具使用,因爲它可以發射、傳輸和接收大量信息。而功率更加強大的機載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甚至能夠殺傷摧毀導彈攜帶的彈頭和制導系統,或者其它戰機。
文章最後說,中國的技術力量長久以來一直集中關注美國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技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幫助中國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能力在短期內獲致巨大發展和進步。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108938&tbid=3951&ismain=
版主回應
中國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發展水平以美國最爲先進。在20世紀60年代末即研制出有604個單元的X波段有源陣列天線。在1988年到1991年完成了配裝F22戰鬥機的AN/APG-77雷達的飛行試驗,該雷達有2000個T/R組件,對雷達反射面積爲1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設計要求爲120—220KM。綜合了探測、敵我識別、電子偵察和電子幹擾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低截獲概率(也就是說不易被對方雷達告警器發現)。可以說美國在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除了APG-77雷達以外,美國還在原有的PD雷達上進行改進,換裝相控陣天線,例如計劃給F18E戰鬥機換裝APG79雷達和給F15換裝的APG63(V)3雷達等。
除此之外,英、法、德三國聯合研制機載固態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2001年已經完成具有1200個T/R組件的全尺寸樣機的試驗工作,但是離實用化還有一定的距離。
前蘇聯在八十年代初即研制出無源相控陣雷達,裝備于米格31戰鬥機上,搜索距離200千米,對戰鬥機的跟蹤距離達到90千米以上,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4個,這在當時已經是比較先進的了。目前俄羅斯正在努力發展有源相控陣雷達,但離實用化也有很大的距離。
目前世界上另一種裝機實用化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爲日本F-2戰鬥機所采用的火控雷達,這反映了日本在電子工業上的技術實力。該雷達包含800個T/R組件,公開的探測距離爲80KM(中等戰鬥機目標)。如果這個數據屬實的話,則說明日本雖然在半導體生産技術上比較先進,但是在雷達系統設計上的能力仍嫌不足。
我國從六十年代開始即開展相控陣技術的研究,並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遠程相控陣雷達,曾出色的完成了觀測美國天空試驗室和蘇聯核動力衛星殞落任務,引起世界重視(相關資料可查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站文章)。在九十年代又研制出YLC-2全固態相控陣遠程警戒雷達(第二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展出)。這些成果都反映了我國在相控陣雷達研制上的進步。不過,相對于一些陸基和艦載的大型雷達來說,機載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難度要大得多,主要難度又集中在小體積T/R組件的研制上。據介紹,607所和電子部14所在機載相控陣雷達的研制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目前,相控陣雷達的數據處理部分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在T/R組件的生産,尤其是成本控制上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據顧誦芬院士在前不久的介紹,國內目前單個T/R組件的生産成本要達到數萬人民幣,這樣,光雷達天線的造價就已經是天價了,而美國目前已經將T/R組件的生産成本控制在四五百美元以下,因此我們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對比美國的發展曆程,我們要研制出AN/APG-77級別的雷達,可能要到2010年以後。相對來說,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難度要小得多,因此在研制出實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之前,完全有可能采用無源相控陣雷達作爲過渡産品。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陣雷達研制成功以後,無源相控陣雷達作爲一種低端産品,仍然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
我國在航空電子産品上起步晚,發展慢,一度和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拉得非常大。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我們奮起直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到目前爲止,我國的機載火控系統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
1、70年代研制的系列瞄准具,裝備在我國早期的戰鬥機上
2、80年代研制的平視顯示器火控系統已經裝備部隊
3、在國內七五、八五預研的基礎上,研制了具有第三代戰鬥機水平的綜合火控系統,被新研制的飛機普遍采用
4、從九五開始的基于“寶石柱”系統構型的新一代綜合武器火控系統的預先研究,主要爲下一代戰鬥機火控系統進行技術儲備。
在十五期間,我國將進行針對世界第四代戰鬥機火控技術開展重點研究,其中有源相控陣雷達將是第四代戰鬥機火控系統的技術基礎。對比近期中國國防工業各個領域的許多重大進步,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科研人員,能在不久的將來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雷達。
http://www.1n0.net/Article/wqzh/7595.html
梟龍致命大升級 印度光輝戰機危險了 2022/11/19 中時 楊幼蘭
隨著中方與巴基斯坦聯手打造的JF-17「雷電」戰機(Joint Fighter-17 Thunder),也就是解放軍所謂的「梟龍」戰機升級,開始令愈來愈多人印象深刻。如今除了138架在巴基斯坦服役外,伊拉克、緬甸和奈及利亞空軍也紛紛加以採用,甚至阿根廷空軍最後也可能以它為戰略主力戰機。
據《保加利亞軍事網》(BulgarianMilitary.com)和《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報導,新升級的第3批次「梟龍」可望大幅提升巴基斯坦空軍戰力。
第3批次「梟龍」JF-17C,正獲得「致命升級」(lethal upgrade)。飛行員頭盔徹底更新,擁有頭盔顯示器,從駕駛座艙顯示器傳來的資訊,會顯示在頭盔上,和中方殲-20隱形戰機飛行員所用的一樣,而這升級使第3批次「梟龍」更接近4++代戰機。由於頭盔上可以顯示電腦顯示器的資訊,新頭盔將讓飛行員在駕駛,或執行戰鬥任務時,得以減少壓力,並在執行戰鬥任務時,能更專注於駕駛。
由於第3批次「梟龍」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因此比前兩版輕,隨著第3批次「梟龍」擁有新航電設備、武器和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對印度「光輝」將擁有很大的優勢。
回應
一看,又是中國時報舔狗蘭的文章。
一堆“台灣塔綠”~~~~心酸、心碎+妒火中燒~~~
老美卡卡F16V!F-16延壽 土耳其自己來 2022/11/18 中時 楊幼蘭
土耳其最大國防公司阿塞爾桑(Aselsan)第一款AESA雷達專案將可把部分F-16的飛行時間延長一半,長達12,000小時。
回應
呵呵,舔狗蘭,為什麽土狗不去買共匪的奸16,奸10,梟龍?就是因為知道太爛了。
看起來土耳其得罪閣下不輕啊!還硬扯對岸?!
相關新聞
巴媒:北約國家土耳其要入局梟龍4研發!2022/11/18 (回應:土耳其經常毀約,我們要多長個心眼。土耳其目的是偷技術,中國火箭炮,防空導彈已直接被偷。)
梟龍或殲10C? 土耳其恐「別無選擇」改買大陸戰機 2022/02/20 (回應:笑死人,不要臉替中國報導破鐵爛銅的飛機。梟龍和殲十戰機的確性價比較高多了! 呆娃購F16V單價比F35還貴,被美爸當ATM,呆灣納稅人真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