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 05:51:55阿楨

台灣係啥米碗糕

看到下面的鬥嘴,真令我符號邏輯家搖頭,旣然A=B且B=A,那二者不就一樣了?

你的西洋邏輯太死腦筋了,東方的辯証法可是白馬非馬。

不用辯証法啦!只要了解傳統亞氏邏輯的「內涵外延」說,便可知綠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是要縮小中華民國的「全中國內涵外延」到只剩「台獨」(甚至連釣魚台、金馬都可不要),反之藍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太好笑了!政客鬥嘴還當邏輯來研究。

「台灣就是中華民國」 馬謝又鬥嘴【聯合報07.09.17凌珮君】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昨天重申「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並反問媒體「台灣不是中華民國是什麼呢?」對陳總統批評國民黨返聯公投「攏係假」,他說「陳總統的話不必太在意」。
馬英九隨後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示,謝長廷說要選台灣國總統,他要選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兩人不一樣,他沒有拿香跟著拜。
他強調,現在應重視民生法案和拚經濟,他將優先推動立法院修正民法繼承編,解決嬰兒背債的荒謬情形。
馬英九昨天到高雄探視八十五歲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單國璽去年六月罹患肺腺癌接受治療,他請大家不必擔心,也感謝馬英九關心。
【記者凌珮君/高雄市報導】「歡迎馬英九跟著我們走」,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昨天回應馬英九提出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並指國家領導人應扮演領導角色而非跟隨的角色,選民要選創始者而非仿冒者。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則說,民進黨早在八年前「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就有「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論述,馬英九是「拿香跟拜」,但馬的立場搖擺,選民不須太相信他這句話。
謝長廷昨天走訪高雄市,對國民黨刊登他與副手蘇貞昌過去相互批評的廣告,批評國民黨有酸葡萄心理,自己無法合作,才拿以前的事來挑撥,「我和蘇貞昌都為台灣打拚,超越個人弱點,共生合作」。

台灣與ROC 藍再爆路線之爭> 中國時報 2007.09.17姚盈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十五日首度發表聲明,強調「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被認為是馬本土化論述的具體實踐。但馬營核心幕僚十六日進一步指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實已相去無幾,引發黨內深藍人士不滿,國民黨內爭議許久的路線歧異,恐將再度搬上檯面。

馬英九在國民黨主席任內,積極尋求國民黨和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從今年全代會修黨章「去統加台灣」,到提出返聯公投,都在力求突破國民黨傳統框架。繼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六月說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後,馬終於在十五日晚上,正式以總統參選人身分,發表書面聲明肯認這句話。

馬稱台灣就是中華民國 深藍慌

對於「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論述,吳敦義曾透露,黨內對此皆無疑義;但對於「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黨內則有異見,包括一位曾任外交部長的黨內大老等人都堅持,「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大有問題,違反憲法有關主權領土的規定,部分黨內人士則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符合現狀,兩派意見僵持不下,黨內仍未獲共識。

現任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的蕭萬長在副主席任內曾提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論述,因爭議太大遭到擱置。但馬營核心幕僚昨天明言,「『台灣就是 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相去不遠!」核心幕僚強調,多數民眾不會認為這兩者有差別,「覺得這兩句話不同的台灣人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因此馬營也不打算刻意去解釋這兩句話有何不同。

馬營將「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等同「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此舉引發黨內不滿。向來被認為深藍的立委洪秀柱批評,「中華民國『不等於』台灣!」 她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代表的是「台灣這個地方有個政權叫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絕對不等於台灣,否則就是自失立場、「就是台獨!」

【圖博館】: 各表一中

 

不是因形諸文字易生歧見,故「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嗎?怎會變成「一(個)中(國)各(自)表(達)」了呢?

哎啊!你不懂政治條約語言的藝術啦!沒互信的話(李陳的二國論時)、即便白紙黑字、也成不了共識,反之胡布馬(此時有反獨的共識)、口說也有憑了。

 

兩岸接觸談判的「稱謂政治學」>中時08-10-24王銘義

 

     中國已故「政治強人」鄧小平,在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總統初掌台灣政局之後,為進一步了解台灣最新局勢,曾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會見魏萼等台灣政學界訪客,並對當時兩岸時局與國共兩黨交流情勢,發表重要政策談話。 

     當年負責接待的涉台官員,幾乎都是在既定行程之外臨時告知:「鄧主任想見你!」這位「鄧主任」,其實,兼任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長等職。稱呼「鄧主任」,旨在避免訪客的尷尬。 

     即將率領海協會談判代表團訪台的陳雲林,在出席「江陳台北會談」之外,最受關注的行程,就是與馬英九總統會面的「馬陳會」;屆時,雙方如何互稱,或如何詮釋這場歷史會晤的身分,因攸關尊嚴問題,格外受到議論。 

     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曾在立法院答詢時說,馬在其任期內,不論走到哪兒,就是總統的身分。國安幕僚舉例說,一九九八年辜振甫在北京會見江澤民時,江兼具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總書記等職,但辜江晤談過程,雙方以「江先生」、「辜先生」互稱,談到坦率處,辜還直言大陸應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今年六月,兩會復談,江丙坤在北京會見胡錦濤時,胡錦濤同樣兼具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身分,江在晤談時則以「胡主席」稱呼胡錦濤,並趁機端出馬總統「和解休兵」的主張,胡則以「江先生」相稱,並務實回應江的訴求。 

     不過,無論是十年前的「上海辜江會」,或六月間的「江胡會」,大陸黨政媒體在發布官方訊息時,則一律報導指稱是「總書記會見海基會董事長」,避開敏感的軍政身分。這是兩岸特有的「一場會見,各自表述」的另類高峰會。 

     陳雲林十一月三日將率領代表團訪台,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來的歷史盛事,「馬陳會」則是兩岸高層在台會晤的創新例證;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稱謂只是階段性的話題,核心關鍵是:兩岸能否建立實質對等的常態發展機制。

 

“臺灣”稱謂之政治學解讀 《世界知識》

 

導讀: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北”稱爲“中國臺灣省”一事作爲靶子,對馬英九進行攻擊。提出這個命題,就是要探討臺灣的身份、名稱及參與國際社會的稱謂問題,以厘清事實真相。這一問題的本質不是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身份與稱謂問題,而是民進黨賊喊捉賊、試圖在“大選”中打“統獨牌”與“悲情牌”,從而逼迫國民黨當局繼續向臺灣實質獨立方向邁進。

   就“臺灣”的名稱與稱謂而言,目前則包括了臺灣、臺灣省、臺灣地區、中華臺北、中國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臺灣國”、“臺灣共和國”等,不同的稱謂其政治內涵則大不相同,其中隱含兩岸“同屬一中”、“一邊一國”或“兩個中國”等不同的政治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省   

  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曆史上如此,在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法律體系中也是如此。

  曆史上,中國政府曾多次在臺灣設置省級建置。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爲單一行省,臺灣成爲中國第20個行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國民政府收回日本統治51年的臺灣及澎湖,恢複了臺灣省建制。同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下令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行政長官。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魏道明接替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省主席,再次確認臺灣省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試圖解放臺灣省,但終未能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盡管如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相關法律體系中,在國民黨當局統治下的臺灣仍是中國的一個行省,臺灣省的法律地位沒有改變。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聯合國的惟一合法代表地位後,聯合國及其下屬專門機構均將臺灣列爲中國的一個省,這一規則與原則沒有因爲兩岸關系的起伏波動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在複雜的國際格局與中國(大陸)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一些國際組織仍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占據著席位。

   爲妥善解決臺灣的名稱、身份問題,雖然先後出現了多種模式或個案安排,包括“中國臺灣”、“中華臺北”等,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體系中,臺灣作爲中國一個行省的法律定義沒有改變。   

  臺灣的“臺灣省”概念已經變調   

  在臺灣目前的法律與社會生活中,臺灣省的涵義與原來意義上的臺灣省大不相同,已有實質性的變化。

  如果依“中華民國憲法”的“固有領土”規定,臺灣省依然存在,並沒有消亡。只是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後,在執政與臺灣地區行政區劃改組中,率先將臺北市升格爲“行政院院轄市”,也就是使臺北市從臺灣省劃分出來,使得曆史上的臺灣省少了一塊。後來隨著高雄市也升格爲“院轄市”,臺灣省又少了一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框架下,臺灣地區由一省兩直轄市構成,即臺灣省與臺北市、高雄市,臺灣省則包括了五個省轄市與16個縣。

   1994年,臺灣地區進行了臺灣省長的選舉,宋楚瑜當選爲省長,其聲望隨之劇增,引起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的擔憂與不滿。于是,李登輝發動了“精省”與“凍省”(省級虛化的方案,將省政府改爲“行政院”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不僅廢了宋楚瑜的權力,而且在法律上逐步消滅臺灣省,讓臺灣省僅具有象征意義。如此一來,原來歸臺灣省管理的省轄縣市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即臺灣的行政體制由過去的“中央—省(直轄市)—縣(省轄市)”三級變爲“中央—縣市”兩級。馬英九上臺執政後,推行縣市升格合並,臺灣地區的行政區劃再次發生重大變化,但原有的“中央—縣市”格局沒有改變。即使如此,臺灣省概念在臺灣並沒有消失。“凍省”後,虛化的臺灣省仍然存在,還具有象征意義的臺灣省主席。大街上的臺灣機動車輛許多還挂有臺灣省牌照。   

  國際社會中的“臺灣”多元身份與名稱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逐步融入國際社會、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身份與名稱問題成爲兩岸關系中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兩岸經過幾十年的較量、鬥爭與妥協,臺灣的稱謂出現了不同的個案安排、模式與名稱。

   目前,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名稱是多元的,在不同的國際組織或場所有不同的名稱。一是被稱作“中華民國”。目前,臺灣仍與世界上23個國家保持著“外交”關系,臺灣均是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與其建交及進行相互往來。同時在大陸未加入的極少數不太重要的國際組織中,臺灣也仍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

   二是以“臺北”取代“臺灣”。臺灣在與大陸建交國家的往來中,沒有官方往來,只有民間往來,由于政治因素,臺灣不能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又不能使用抽象的“臺灣”稱謂,因此以“臺北”取代“臺灣”,有關機構的名稱通常是“臺北駐某某國經貿文化辦事處”或“某某國家駐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

   三是在兩岸共同加入或參與的重要國際組織中,在獲得大陸同意或協調後,對臺灣的稱謂做出特別安排。目前主要有兩種名稱:一是“中國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另一種是“中華臺北”,這種稱謂最早始于奧運會,後擴大到其他國際組織,包括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另外,在APEC框架中,臺灣則是以“經濟體”名義參與。

   民進黨對臺灣稱謂的立場與主張基本是一致的,其優先順序是:第一是臺灣,第二是“中華民國”,第三是中華臺北。民進黨最希望的是用“臺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臺灣”是地理概念,又隱含“臺灣國”用意,有明顯的“臺獨”目的,因此以“臺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目標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民進黨退而求其次,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由于大陸的堅決反對以及國際社會的不接受,同樣難以實現。對于“中國臺灣”這一稱謂,民進黨持反對態度。但在現實條件下,爲了能參與國際組織,民進黨執政時也多次被迫采用了“中國臺灣”的稱謂。逐步地,民進黨在參與國際社會時也不情願地接受了“中華臺北”這一名義。

  從目前形勢觀察,在臺灣社會內部,不論藍綠,均接受“中華臺北”這一名稱。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在5月中旬的記者會上也首次使用“中華臺北衛生署”這一名稱,似乎“中華臺北”有望成爲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一個通用名稱。   

  “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困局   

  臺灣問題的複雜性還在于“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與定位問題。在大陸的認知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推翻與取代過去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經消亡。但事實上,所謂“中華民國”還曾經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席位後,“中華民國”仍然繼續統治著臺灣,目前還有23個“邦交國”。

   在臺灣, “中華民國”在理論與法律意義上,其領土與主權範圍包括了臺灣省與大陸地區各省市,治權範圍僅包括臺灣地區(原本意義上的臺灣省)與福建省(連江縣)。在“中華民國”的法律框架與體系下,臺灣是“中華民國”統治下的一個地區。依臺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即可明知,臺灣的正式法律名稱是“臺灣地區”。馬英九也多次表示,依憲法與法律,兩岸關系是“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系”。

   但在現實生活中,法律與現實的錯位,讓“中華民國”與“臺灣地區”已經變調。根據多次修訂後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法”,臺灣仍是一個地區,是非政治實體。但在臺灣的政治發展中,由于藍綠兩大陣營的政治路線不同,“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出現新的變化。藍綠雙方在“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及定位上既有差異,也有趨同。藍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綠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是臺灣”。“在”與“是”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差了很多,而且性質不同,前者的意義是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後者是“中華民國”與臺灣完全等同,有臺灣是國家之意。

   對今天的大陸來說,今天的“中華民國”,既不能承認,否則造成“兩個中國”;也不否認,否則國共將無法擱置爭議進行談判,兩岸關系也將無法向前發展。   

  一個“中華民國”,藍綠各自解讀   

  盡管今天的“中華民國”與過去的“中華民國”有很大不同,在國際社會已不被承認,但是在臺灣社會、尤其是泛藍民衆與中間選民對于“中華民國”仍然有強烈認同感,甚至有很深的“中華民國”情結;對國民黨來說,“中華民國”更具有凝聚泛藍社會力量的重要意義,因此國民黨堅決捍衛“中華民國”憲法,維護“中華民國”旗號。

   但在民進黨的壓迫下,國民黨逐漸改變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嚴格承諾與遵守。國民黨當局與官員竟然不斷宣稱“臺灣前途由臺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其實是嚴重的“違憲”言行。依“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國民”不只包括臺灣2300萬臺灣人民,還包括13億大陸人民,即臺灣不僅僅是屬于臺灣人民的,也是屬于大陸人民的,即屬于全體“中華民國”人民或全體中國人民的,臺灣前途當然應該由全體“‘中華民國國民’決定”,而不是“臺灣人民決定”。然而,國民黨的這種“違憲”言行反而成爲今天的正統與主流價值,而依法論述“臺灣前途由中華民國國民決定”(全中國人民決定)反而成爲攻擊的把柄。

   民進黨則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中華民國”。民進黨及綠營的政治目標是追求臺灣獨立,建立“臺灣共和國”或“臺灣國”。在這一政治目標實現以前,民進黨采取了一種特別安排的過渡辦法,在民進黨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對臺灣與“中華民國”關系的定位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即在民進黨的政治裏,“中華民國”是“臺灣國”的暫時借用名稱,在內涵上,民進黨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等同,即“中華民國是臺灣”。   

  不同語境與認知下的“臺灣”含義   

  大陸民衆一般都稱臺灣爲臺灣,就像稱廣東或上海一樣,它是一個地理名詞,不具特別意義。在今天大陸的官方文件與語言中,一般情況下也稱臺灣,很少再稱臺灣省。但在不同時空背景或不同場域,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在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中,臺灣仍舊是中國的一個省,即稱臺灣省。依憲法或行政區劃,也稱臺灣爲臺灣省。在大陸較正式的文件或文書中,若涉及兩岸問題,一般通常采用“臺灣地區”稱謂。在國際社會中,大陸對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上述已談到,在奧運會等體育活動及世衛組織中,大陸普遍稱臺灣爲“中華臺北”,在一些特定國際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則稱“中國臺灣”。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在美國人的認知中,臺灣是遠東地區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是美國要全力保護的對象,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重要戰略籌碼。在日本的認知中,臺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現在是日本的友好“鄰邦”。

   在臺灣內部,“臺灣”則更呈現出不同的認知與意義。在國民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與“中華民國”常常交替互爲使用,讓“中華民國在臺灣”逐漸變爲“中華民國臺灣”。在民進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放棄“中華民國”,建立“臺灣共和國”。

   在臺灣老百姓的認知中,臺灣與“中華民國”已沒有太大差別,臺灣人普遍認爲臺灣是一個國家,常常脫口而出“我國”,顯然這裏是指臺灣,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華民國”。甚至臺灣還被逐漸賦予了“祖國”的稱謂。臺灣媒體在報道臺灣體育選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時,常常稱爲“爲祖國爭光”。可見,今天的臺灣不只是一個簡單普通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在不同語境與認知下具有不同政治含義的稱謂。

http://www.hao1111.cn/plus/view.php?aid=29807

 

什麼是台灣精神? 2007-1-14 李永明(逢甲大學航太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東吳大學哲學系葉海煙教授,在二○○六年一月出版了《台灣人的精神》,從歷史、文化、哲學、象徵、新思維等層面,分別探討台灣人的精神,以番薯、百合、水牛、鯨魚象徵台灣精神,並舉出從陳永華到鄭南榕等十六位具「台灣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可是本書並沒有得到台灣廣大民眾的回響,除了兩位教授寫作風格不同之外,筆者不禁要問,是台灣人不重視台灣精神,還是台灣人根本沒有台灣精神?

 一位畫家朋友觀察力敏銳,他說台灣民眾在精神上還是「間接受格」,因為長久以來被殖民,慢慢養成被殖民心態而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飴,筆者心有戚戚焉。

 台灣民眾內心深處不認為自己可以是主人,是主格,也不敢宣稱自己是主人,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台灣精神」。所以筆者認為,針對台灣現況,台灣精神應該包含:

 獨立自主的精神: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建構台灣精神。

 不屈服的氣魄:面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八百顆飛彈的威脅,台灣人不該貪生怕死,屈服於中國霸權之下。

 包容的精神:不同的意見應相互包容,不同的族群應攜手合作,親朋好友間不同的政治取向,就像不同的宗教信仰一樣,應互相理解與尊重。

 同情並照顧弱者,不以大欺小:企業家不應「債留台灣,錢進中國」,不顧求助無門的員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政府與企業家應加強投資台灣,照顧廣大的勞工與農民;強勢的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台灣民眾應不齒任何以大欺小的事件。

 誠實與正義:待人誠懇,做事誠敬,為官清廉,人人具普遍性正義感。

 秩序與美感:守法有秩序,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間皆具美感。

 盼能拋磚引玉,為我們台灣《國家的品格》作一個探討與註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4/today-o1.htm

 

臺灣人的性格─以歷史文獻比較途徑為例 by廖立偉

 

摘要:

根據本文從不同時空與視角的歷史文獻中,整理發現台灣人性格存在若干的共性與殊性,其可再歸類如以下四項:

 1. 移民原鄉的複製:即好鬥、逐利(功利)、迷信的特質。

 2. 不同族群的特殊性格,分別提及南島語族、閩南、粵東客家、以及島嶼制約的不同特質。

 3. 族群交融下的共通性格:打拼、務實、急功近利;俗尚拼貼;唯新是鶩不易持久,大眾有一窩蜂盲從的特質。

 4. 特殊政經環境下的扭曲:因過往歷史中的被出賣經驗、戰後國際政治操作的挫敗感,以及島內不同族群成長記憶的隔閡,造成台灣民眾產生某種價值認同的錯亂,容易出現如欠缺自信、不安、悲情意識等消極情緒的集體性格。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78

 

台灣人論 (徐宗懋 時報 1993)

 

  內容簡介

   台灣歷史上曾歷經數次的改朝換代巨變,本土抗爭者最後都失敗,留下屈辱的記憶,形成台灣族群的悲情意識。然而這又使族群在生存的本能上,培養出察言觀色的現實感及「西瓜倚大邊」的政治騎牆性格。這兩者本質上似乎矛盾,其實是共存的。本書是第一個有系統分析台灣族群性格的嘗試。

 

臺灣人心理太陰暗了

 

  臺灣人心理怎麽陰暗成這個樣子了?自己在媒體在電視、網絡、報紙 上對祖國大陸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也就算了,還要找外國人在電視節目中對祖國大陸指指點點  

   沒辦法 臺灣就是喜歡當老大,華人圈文化的老大,事實給你們指導

   臺灣當老大?嘴炮界老大?獸父界老大?詐騙界老大?還是犯賤界老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148758.shtml

 

台灣人的醜陋面 (李喬 前衛 1996 )

 

目錄

第一章 自甘做長不大的孤兒

第二章 欠缺宗教情操,信奉「賄賂一貫教」

第三章 台灣人太多「雞棲王」

第四章 有腦無漿健忘症,悲劇布偶死生由人

第五章 輕輕采采,不求精緻

第六章 殘酷自私,不具現人德性

 第七章 行業道德淪喪,欠缺可大可久的胸襟眼光

 第八章 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

第九章 結論:創造尊重生命的「台灣新文化」

 

 醜陋的台灣人 by華敏2007-08-10臺灣公論報

 

 聽到有人喊出「醜陋的台灣人」一詞,心中真有無比的沉痛。

  美國作家李德拉及尤珍、柏里兩人,曾經寫了一本巨著「醜陋的美國人」,引發全美震撼。美國國務院甚至拿來作為行動參考。名作家柏楊,很用心的看了5遍〈其實也不過隨便翻翻〉,就得到了靈感。於是信手拈來,扵1992年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同樣的震撼華人世界。

  柏楊痛批中國文化爲一「醬缸」。「夫醬缸者,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的混沌社會也,也就是一個被奴才統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長期砍喪,使人類特有的靈性僵化和泯滅的渾沌社會。」其具體表現出來的則有:「對權勢崇拜狂」、「牢不可破的自私」、「文字欺詐」、「對僵屍的迷戀」、「不合作」、「淡漠冷酷猜忌殘忍」、「虛驕恍惚」等,而中國人身陷其中,無法自拔。國人唯有跳出舊思維,才有創新,革新的可能。

   柏楊首撰醜陋的中國人

  因此,柏楊希望推動基本人權上的平等觀念,化暴力為祥和。他建議取消籍貫,分食,以及「不再託人帶東西」,以培養國人開闊胸襟和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的教養。他提倡「直呼其名」,以消除人際間的勢利和隔膜,遵守交通規則以增強法治觀念,改造婚禮、喪禮、餐桌上的虛偽禮節,以使中國成為真正禮儀之邦,並自立,自強,以改善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

  柏楊指出的中國人的醜陋面,大抵上與滿清末年吳趼人所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顎的「老殘遊記」,以及曾孟樸的「孽海花」其中所描述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痛批社會黑暗面,與官場醜陋面,而又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真性情。

   李喬掀開醜陋的台灣人

  台灣人當然亦有其醜陋面,只是於今為烈。1930年,日本學者山根永藏,就寫了一本「台灣民族性百談」,對台灣人的個性述說得暢快淋漓,被日本人視為經典之作。書中當然也痛批台灣人的醜陋面。

  台灣人有勤勞、節儉、直樸、務實、奮鬥向上的性格,也有柏楊所說的「醜陋的中國人」的特質。這是因為文化交互影響的緣故,有一部分也是因為自我基因的關係。

  美國時代雜誌今年一月份,在回顧2006年的專題中,列出全球十大醜聞,台灣的陳水扁總統及其家人因涉及貪瀆弊案而入榜,位居第五名。

  台灣目前已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有河洛人,客家人,大陸人,原住民,外勞等,本應彼此尊重寬容,發展新文化,開創新機運,共存共榮。而那些醜陋的台灣人,現在表現出來的,則以「挑起族群對立」、「殺人搶劫」、「倫理斲喪」──〈如子弒父、父淫女〉、「貪污橫行」,「不問是非的硬柪」、「厚顏無恥」等最為嚴重。有識之士眼看著台灣向下沉倫而無能為力,那真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了!

 http://www.wretch.cc/blog/ppnews/14224728

 

台灣學入門 (五南 2011)

 

  本書以「臺灣研究」的總體架構與主要論域為主要內容,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研習「臺灣研究」所已獲致的重要學術成果,以進一步了解「臺灣研究」之為「臺灣學」的核心意涵,並由此建構個人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以及由全體臺灣人所開創的文化業績與生活世界的基本認知,而進一步形塑出對「臺灣學」的正確評價,以及嶄新的臺灣學研究進路與論述模式,以確立新世代的臺灣意識與臺灣認同。

   由多位屬於不同院系所的老師一起開授的課程。作為基督教特色的大學,長榮大學透過校園的藝術營造,將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轉化為教育的理念與行動,透過課程教導,身體力行以及潛移默化來完成基督教辦學的宏願。

   目錄

 一、莊萬壽:台灣學緒論

 二、鄭瑞明:台灣的歷史

 三、鄭邦鎮:台灣的文學

 四、黃伯和:台灣的宗教

 五、卓春英:台灣的社會

 六、洪慶宜:台灣的環境

 七、陳錦生:台灣的生態

 八、吳麗珍:台灣的醫療護理

 九、李憲榮:台灣的司法

 十、廖勝雄:台灣的國際關係

 十一、葉海煙:台灣意識與台灣精神的哲學詮釋

 

詳參【圖博館】:稱謂政治學 台灣係啥米碗糕 各表一中 《台灣論》  中華民國很敏感 獨派的道德觀 如此的台灣人 中國人與日本人》 中國人與美國人》 中國人的性格》

   

上一篇:幸福城市排名?

下一篇:比賣國為榮

阿楨 2024-04-21 02:03:55

中時社論》1624 文化部謬誤的海洋史觀

文化部花費8千多萬製作一部大型歷史歌仔戲《1624》,找來歌仔戲偶像級明星群演員,也找來擅長現代歌劇的舞台劇導演,但所得到的評價卻超出預期的低。
台灣誕生 非始於荷蘭
台灣一直有一個迷思:1624年荷蘭人來了,台灣的歷史才開始。這種史觀始於陳水扁時期,杜正勝任故宮院長時舉辦一場名為「台灣的誕生」展覽,這一檔與荷蘭合作的展覽,有不少荷人所收藏的舊地圖與過去東印度公司文物,包括荷蘭人從台灣向明朝訂購的瓷器。
這些文物當然可以印證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即參與了第一波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但所有東亞國家,從麻六甲、馬尼拉、越南、巴達維亞,到日本的長崎、平戶等,哪一個不是呢?廣州、漳州、雙嶼等,早在16世紀就已是葡萄牙、西班牙的貿易往來港口。是以,這種「1624年荷蘭來台,所以台灣誕生了,我站上了世界舞台」的姿態,實在有一點自卑,也缺乏世界觀。從原住民立場看更是謬誤,那是一種哥倫布所聲稱的「我們來了,美洲的歷史才開始」一樣,是帝國主義的史觀。台灣史豈是荷蘭來了才開始,那原住民和漢人呢?
台獨執念 斬文化臍帶
台灣不是一個荒島,而是開始有了多樣商業活動的商港。顏思齊的來台,鄭芝龍的崛起,皆始於此。若無鄭芝龍也就無後來的鄭成功驅逐荷蘭,完成開台使命。難怪高金素梅要質疑文化部:「1624這齣戲要讓觀眾看到的,到底是誰的歷史?若要談台灣史,為何不從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談起?還是這個海洋史觀只是為了一個400年的台獨政治執念?」她更一語道破,民進黨的海洋史觀不過是歐洲掠奪殖民的強盜史觀。
當前世界史的論述,逐漸擺脫歐美史家的話語霸權,回歸各民族、國家為主體的論述。只是民進黨的台獨史觀在抗中、反中意識下,罔顧歷史事實,不只是將一般熟知的日據時代歷史美化、國民政府遷台史醜化,更是從骨子裡刻意將國府扭曲為流亡政權,切割中國的歷史臍帶。如今文化部連更早的明鄭時期歷史也要竄改,自甘為帝國的犬馬,把台灣史碎片化。這樣如何對得起原住民族和唐山到台灣的開台祖先呢?民進黨的官一向是政治正確凌駕專業,下一任文化部長李遠敢導正錯誤的史觀嗎?

阿楨 2023-01-16 09:59:46

王世堅父親遭綠批鬥抓耙仔 蔡英文側翼暴走控制不住了?
  回應
還好有蔡正元說明當時的真實情況,台灣的民進黨菜執政早就變成為文革的共產主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amKaIhUzQ
  相關新聞
王浩宇2023-01-14稱王世堅爸爸是「返校原型」:同學都死了 出賣大家的飛黃騰達
  回應
王浩宇打臉蘇貞昌/李登輝嗎?蘇家族在日據時代是以走狗起身的!

蔡正元FB: 白色恐怖是在殲滅共產黨

王浩宇是民進黨的外省人,他身上的DNA是黨國體制時期的國民黨運送到台灣島的產物.
王世堅是民進黨的本省人,王父王明德擔任成功中學支部書記,負責發送中共宣傳刊物《光明報》遭女友的父親舉報,循線逮捕中共在台灣的重要幹部:蔡孝亁/陳福星/張志忠/鍾浩東.蔡陳變節,導致中共在台大/成中和基隆中學的幹部大批遭逮捕,當然也有人逃過一劫,李登輝就是其中之一.有1500以上在台灣的中共黨員遭槍決,史稱「白色恐怖事件」. 王明德當時未滿20歲被判感化教育,王的低階角色,認識的共產黨幹部不多,談不上出賣同志,王浩宇的指控與事實不符.

李登輝-維基百科

1940年,到皇民化運動的感召,決定讓李登輝全家改用日本姓「岩里」,李登輝改名「岩里政男」。

李登輝與台大法學院葉城松案 2020-08-13 馬非白

一九五四年的「台大法學院葉城松案」,是從1950年李水井〈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學委會〉案牽出的,共逮捕19人,五名學生槍決;李水井案46人判刑,處死11人。判決文開宗明義指出:「被告葉城松於三十六年十月間,由匪幹李登輝介紹加入朱毛匪幫組織楊廷椅領導,擔任台灣大學法學院支部書記,以學生自治會與戲劇研究會為後援,從事發展組織及反動宣傳」。

王世堅-維基百科

王世堅的外祖父張榮宗,是台灣文化協會重要成員,長年反對日本殖民統治政策。二二八事件,在嘉義被逮捕處決。王父王明德就讀臺大期間,受教於謝雪紅,參與「讀書會」,並加入中共台大法學院支部。他涉入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同學多遭判處死刑到十年不等徒刑,坦承案情的王明德僅判處感化教育。

阿楨 2022-11-17 08:38:13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