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迫切需要航母嗎
俄羅斯正在幫印度改造的二手航母
日本16DDH准直升机母艦下水
中國航母「遼寧號」
遼寧艦進行核生化武器防護洗消作業
遼寧艦完成海試2013-7-2返回青島 艦載機飛行員通過認證 實現105米短距起飛:遼寧艦自6月9日出海以來,在為期25天的艦機適配性海上試驗和訓練中順利完成任務,中國首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和著艦指揮員通過了航母資格認證。
中國海軍遼寧艦靠泊航母基地照曝光 三亞或為國產航母駐地:2013-2-27上午,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首次靠泊青島某軍港,標誌著中國航母軍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新建成的航母軍港由中國海軍組織設計施工,歷時4年時間建成,碼頭水、電、氣、油等保障設施完備。
人民網2012.10.16電 美國近日公布的最新衛星照片顯示,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有一艘疑似正在建造的航母,而此前有外媒曝出,中國已經從烏克蘭手裏拿到了核動力航母的設計制造圖紙,這就是前蘇聯設計,卻來不及制造的(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
相關新聞
官方環球網2013-02-20確認我國核動力船舶技術開發已經正式立項(回應:官方公佈完消息就是試驗即將結束的時候)
俄媒稱中國核航母2020年後服役 可能配殲-31
美國海軍缺錢被逼走極端 少造航母多造驅逐艦
環球時報2012-11-06 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評論說,長遠而言,中國將派航母到美國專屬經濟區,反擊美國“在中國專屬經濟區自由航行”的主張。
1. 躍升式跑道 2. 起飛擋燄板 3. 指揮塔 4. 防空雷達(同054A護衛艦382型3D雷達 探距320km) 5. 衞星天線 6. 相控雷達(同052C驅逐艦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 探距400km) 7. 戰機升降台 8. 艦載戰鬥機(殲-15/31約30架) 9. 2x24發FL-3000N及4x730近防火炮 10. 降落攔截索四條 11. 救生艇(桶內裝可自動充氣橡皮艇) 12. 飛機機艙 13. 船員生活艙 14. 艦隊 (052C/D驅逐艦 +054A護衛艦 + 補給艦 + 兩棲艦 詳參【圖博館】:052D 台軍眼中的052C蘭州號神盾艦 054A、KDX2和高波艦 中國將建3艘081級6艘071級登陸艦?) 15. 艦載直升機 (直8預警機+直9反潛機) 16 潛艇 (2x093核潛艇或040AIP潛艇 詳參【圖博館】:台媒筆下的093、094 元級040潛艇)
「遼寧號」規格
•艦體:長304米、寬70.5米、吃水11米
•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
•滿載排水量:6.7萬噸
•續航力:大於7,000海里
•動力:2x37MW渦輪機
•最高航速:31節
•滿載乘員:約3,000人(包括機師,現定編制1,000人)
•艦載戰機:40-50架(機艙加甲板)
•艦載武器:紅旗艦對空導彈、近距火炮等
中美俄航母大對比
尼米茲級裝備了F-14和F-18兩型艦載機。俄配備的蘇33型艦載機一度被認爲是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艦載機,但糟糕的雷達和電子戰能力是其硬傷。J-15是在蘇33原型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配備了國産化的電子系統,它的著艦試驗是16號航母試驗中關鍵的一環。(楨:未來將配殲-31!詳參【圖博館】: F-14 F-18 SU-33 PLA四代機之爭)
殲-15飛鯊2012-11-24遼寧號起降 還將陸續進行其他飛機起降試驗
環球網2012.10.15 報道 近日中國航母一系列訓練和測試航行照片陸續曝光,顯示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已經具備艦載機起降條件,在最近的多次試航中,艦載戰鬥機已在遼寧艦上進行了多次模擬降落和觸艦複飛,西方媒體所謂中國缺乏艦載機的報道又成一個笑話。
遼寧號完成入役後首次試航返港 甲板上現輪胎迹
殲—15量產中 已觸艦複飛演練2012-10-31旺報 雖然有美媒質疑中國大陸航母艦載機是否已達到可實際觸艦飛行起降階段,但也有美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大陸航母艦載機殲15已在遼寧艦航母上進行觸艦複飛演練,還有幾架停在海航基地,並且已著上戰鬥噴漆,殲15似乎開始進入量產階段,迄今為止,已造約12架殲15驗證機。
解放軍軍報2012-11-04披露艦載機在遼寧艦起降過程細節 記者站在艦島上目睹到壯觀的一幕:一架艦載機朝艦艉呼嘯著飛來,800米、500米……伴隨震耳欲聾的噴氣式發動機轟鳴聲,起落架輕觸甲板,似蜻蜓點水,如海燕淩波,在甲板盡頭猛地仰頭拉起,沖向蒼穹。
首次降落遼寧艦的552號是俄製發動機,554號是太行發動機。
渦扇10太行 裝備J-10/15/20(詳參【圖博館】: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殲31首飛成功2012-10-31央视
美國X-47B無人攻擊機,將在航母起降,翼展19m,加油滯空50時,航程3800km,時速km,高度m,載重kg (彈艙可挂2噸的制導炸彈/空空導彈)
美X-47B隱形無人機2013-05-14航母首飛
美軍發展隱身無人攻擊機擺明瞭就是針對中國(回應:任何武器都有優點和缺點,無人機也不例外,只要找到其缺點或幹擾其指揮控制系統就可以降低其危害。無人機確實能隱身,但是格鬥能力很差,只要中國加強預警巡邏,他能這麼輕易完成目標?還是打衛星,二是打加油機!再就是打航母了!相關新聞:地下空軍基地數陸世界NO.1)
中國首款隱身無人機利劍2013-5-20亮相 反制美航母威脅
俄媒稱中國研遠端無人戰機作戰範圍可覆蓋關島
美媒猜中國利劍無人機模仿X-47B 技術差距不大
利劍無人機完成滑跑試驗 用俄制動力隱身受影響(回應:現在是測試階段,一款戰機研究費用是很高的,像F35就達到104億美元,為了節約成本,戰機測試階段,為了達到不同性能目的,有些部位做的是不夠完善的,就像現在你測試的是氣動外形佈置,用什麼發動機還沒最後確定,發動機可以不用遮的那麼好。有問題可以隨時拆下來維修和更改,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到你完全定型了,一些細節做工可以再做精細點)
在三國的反潛機中,只有美國的“北歐海盜”S-3A是唯一的固定翼反潛機。在早期曝光的16號航母平臺中,也曾出現過直9和卡31的身影。(詳參【圖博館】:直9C和卡-28性能對比 世界艦載直升機技術發展 中國反潛裝備發展之路 台軍將有P-3C反潛機)
在預警機方面,尼米茲的E-2C是最成熟的。俄羅斯沒有發展固定翼艦載預警機,而我國JZY-01的曝光,說明我國已經或在著力解決航母彈射起飛技術。(楨:現配直8預警機!媒體2013-6-4稱中國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已首飛成功 詳參【圖博館】:E-2 直-8直升機 中國預警機)
中國航母預警機問題的解決方案
我感覺沒有必要搞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的一個是航程,在一個就是加油中的安全問題,或者可以說是飛行高度吧。
你想想固定翼飛機和直升飛機的航程嘛。差的太多了!固定翼隨便都是上千公裏的半徑航程就更遠了。直升機貌似沒有聽說作戰半徑上千公裏的。況且直升機也受自身負載的限制不可能帶多少油料的。所以西方沒有搞過。
還有飛行高度。你看看直升飛機一般情況下都是在800米的空中飛行。如果兩家直升機進行加油,高度還要降低。在平原還可以,如果像是在阿富汗那樣多山國家,一邊加油,一邊還有保證飛行安全。太難了!想不撞山都難啊!
蘇聯/俄羅斯就不知道了。不過一樓老兄說的還是第一次聽說的。(楨:解放軍可首創直-8加油直升機,以解決航母欠彈射而飛機載重不足 。網上果真找到所見略同者!)
用艦載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保障戰機遠海奔襲 2012-05-04 洪超飛
直-8加油直升機給殲15加油構想圖
目前各國給遠海飛行的戰機進行空中加油的主要方式就是使用大型空中加油機。這雖然有效但有不足:首先空中加油機也是有其作戰半徑的。比如美國著名的KC-135加油機最大加油半徑也才3000公裏左右。因此如果要進行更遠的空中燃料補給,必需要給加油機設置境外保障基地;其次如果要進行遠程空中補給,加油機要在基地與加油作業區之間長途反複穿梭,既大大降低了效率也貽誤了戰機。
在此本人提出一種利用艦載直升機給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的思路,如果這種方案可行那麽將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以相對少的投入實現我航空兵遠海/遠洋打擊能力的飛躍!
可能有些人說:用固定翼加油機給直升機加油那是現成的技術,你現在用直升機給戰鬥機加油那成嗎?理論上這是可以的。
就直升機的速度而言,如直8的速度最大速度爲315公裏/小時,而直8時速可達300公裏。而戰鬥機的最小飛行速度爲180公裏/小時,正常載荷情況下的最小平飛速度也可降到250公裏/小時。因此僅從速度而言直升機與戰鬥機是可以銜接的;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40/59/56/3_1.html
蘇聯的鼎盛時期是一個可以跟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軍事大國。但我很納悶爲何像蘇聯這樣各種先進導彈,核潛艇,宇宙飛船都能造出來的國家卻只有那麽區區幾艘中小型的滑翹式航母,跟美國的超級航母根本沒法比。是蘇聯對航母不重視呢,還是蒸汽彈射器的技術含量真的這麽高以至蘇聯沒有多余的資金來研制。謝謝
一、原蘇聯沒有采用彈射起飛確實是因爲技術不過關,而不是什麽在北冰洋無法使用。不過當時原蘇聯的蒸汽彈射器已經接近完成了,並且確定用在瓦良格的後續艦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上。技術上的困難導致了原蘇聯只得在庫艦上用滑躍起飛,而只能把彈射起飛用于後續艦。可惜的是,蘇聯一解體,就一切完蛋了。
三、航母艦載機用彈射起飛最早是美國人想出來的,蒸汽彈射器則是英國人的發明。大家一聽到彈射器,馬上就想到是蒸汽的。其實在蒸汽彈射器出現之前,有壓縮空氣、火藥、液壓等各類彈射器。第一代彈射器是氣動轉盤式彈射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743579.html
中國的FL-3000N被安裝在了16號航母上,其綜合性能應該與美國的海拉姆相近。俄羅斯沒有裝備類似系統,而是將其融合進了“卡什坦”中。(詳參【圖博館】:世界艦載點防禦導彈系統 “卡什坦”對“密集陣”)
俄羅斯航母裝備的“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而中美均采用了多管近防炮系統,作爲航母最內層的防禦力量。
海軍觀察網站報道 2012-4-4法國海軍福爾班號防空驅逐艦成功摧毀一個模擬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的目標。
法國飛魚擊敗中國C802贏得卡塔爾反艦導彈合同:美國環球戰略網2010-04-28報道,在印尼、泰國等紛紛選擇採購中國C802反艦導彈裝備各自軍隊的背景下,卡塔爾卻在選擇反艦導彈時放棄了C802,而選擇了法國的飛魚反艦導彈。新飛魚MMBlock3型導彈配備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因此其射程達到了原有導彈的兩倍——180公裏。新型噴氣推進式飛魚導彈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應對源自中國的競爭。例如,印尼日前便選擇採購更廉價且射程更遠的中國C802A 反艦導彈,而放棄了火箭助推式的“飛魚”導彈。中國的C802A導彈長6.8米、直徑360毫米、重682公斤,可攜帶重165公斤的彈頭。C802最大射程為120公裏,而且飛行速度可達每秒250米。 與C802相比,法國“飛魚”導彈大小和性能相同,但其成本卻是前者的兩倍(每枚導彈的價格在100萬美元以上,但眾所周知,制造商可以靈活定價)。
(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定簡要如下(詳參【圖博館】:兩岸軍語):航母(如16遼寧號)、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獵潛艇以“縣”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補給艦以湖泊命名。
艦艇編號
1字頭爲驅逐艦(其中105-116屬北海艦隊,131-139屬東海艦隊,160-171屬南海艦隊);
2字頭、3字頭爲常規潛艇;
4字頭爲核潛艇;
5字頭爲護衛艦;
6字頭爲反潛護衛艇(獵潛艇);
7字頭爲導彈護衛艇;
8字頭爲補給艦、掃布雷艦;
9字頭爲登陸艦。
500噸以下的小艇以X字頭開始,X1字頭爲導彈艇,X2字頭爲魚雷艇,X3字頭爲護衛艇,X5字頭爲登陸艇。)
遼寧號庫茲涅佐夫號不同之處 2012-10-01 北京晚報
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已于近日正式交付海軍,由此我國成爲世界第10個現役航空母艦擁有國,也是最後一個擁有航母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衆所周知,遼寧號是從前蘇聯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改裝而來的。相比他的“姐妹艦”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遼寧號進行了哪些改變?我們從遼寧號威猛雄壯的照片中,又能得到哪些有關中國航母發展的重要信息?
不同之處1
桅杆代替大圓筒
航母艦島變清爽
遼寧號航母從前蘇聯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改裝而來。而瓦良格號從設計上,和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同屬于一個級別。因此從航母的大致外形、長度、寬度、排水量等基本指標上,兩者沒有大差異。在世界現役航母中,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尺寸和排水量僅次于美國的企業級和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近期有新聞披露,美國的企業級核動力航母即將在2012年退役,那麽可以確定,庫茲涅佐夫號這一級別的大型航母(包括遼寧號),已經穩穩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由于庫茲涅佐夫號采用常規動力,因此航母飛行甲板上的艦島要比美國、法國采用核動力航母的艦島大一些,這不僅僅是因爲要給航母使用的鍋爐煙囪留下空間,而且也反映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蘇聯電子工業的水平還無法實現電子設備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只能以大體積來實現設計的要求。
不過仔細對比遼寧號和庫茲涅佐夫號的照片,我們不難發現,遼寧號的艦島沒有了庫艦宛如叢林般樹立的各種天線,艦島上面的大圓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桅杆,其上是國産新型雷達,艦島原來的4面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也被換成了和中華神盾裝備一樣的國産有源相控陣雷達。整個艦島舷窗被封閉,在中國海軍淡灰色標准塗裝下,顯得更爲清爽。
除了艦島,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原來在甲板周圍裝備的AK-630和“卡什坦”近防系統,在遼寧號上也換成了國産導彈與快炮近防系統以及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和電子幹擾誘餌發射器。而在甲板上,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原有的“花崗岩”大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也被取消。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前蘇聯在航母發展上的一些彎路,已經被中國認真研究,前蘇聯航母“戲不夠,反艦導彈來湊”的惡果已經被摒棄,中國航母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以艦載機攻防爲主的正確軌道上來。
不同之處2
加大滑躍角度
提升作戰性能
庫茲涅佐夫號和當初的瓦良格號盡管是同一級艦艇,都使用滑躍式甲板起飛的方式,但兩者前甲板上翹的角度稍有不同。
前蘇聯在設計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時,保守地將甲板滑躍角確定在12度,但是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建造後的幾年測試中,根據參與試驗的飛行員的意見和試驗結果分析,如果加大滑躍角,可以進一步提高艦載機的起飛安全性能和載重能力,更有利于整體作戰性能的提升,于是瓦良格號滑躍甲板的滑躍角便增加到了14度。這樣在同樣使用蘇-33艦載機的條件下,遼寧號的甲板可以增加10%的起飛重量。
不同之處3
艙室結構有變化
滿載排水量增加
除了外形,遼寧號的內部更值得分析研究。根據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相關情況,我們也可以一窺這樣一艘大型航母的內部複雜程度。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總共有7層甲板、3800個艙室,可容納1900名艦員、17架固定翼戰鬥機和17架直升機。瓦良格號(即今遼寧號)與庫茲涅佐夫號在艦體布局等方面並沒有大的出入,但是由于內部艙室結構和艦內油料裝載量的變化,滿載排水量增加了6000多噸。同時,瓦良格號采用了全新的總段模塊化建造方法,全艦共由1059個建造分段及安裝單元組成,比庫茲涅佐夫號減少了35%。各種大型機械都是以整機機組的方式進入艦內安裝的,設備的完好率、安裝及與艦內系統集成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艦體防護方面,瓦良格號與庫茲涅佐夫號有著細微的差別。有資料顯示,庫茲涅佐夫號開始采用新型水下防護結構來提高整艦的抗打擊能力和生存力,由外向內分別爲:空艙(擴展艙)、吸收艙(內貯藏油艙)、過濾艙(安裝有各種管路),並設置了120毫米厚的高強度複合防彈裝甲。瓦良格號在繼承了庫茲涅佐夫號防護結構的同時,並沒有繼續采用高強度的複合防彈裝甲,爲瓦良格號節省出近200噸的結構重量,防護能力卻沒有下降。
就在遼寧號服役的前幾天,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的二手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在試航中突然發生鍋爐故障,造成航母服役時間再度推遲。可見,航母再強大,沒有可靠的動力是絕對不行的。從世界現役航母來看,美國和法國航母均采用核動力,但2萬噸左右的輕型航母一般采用燃氣輪機。而大型航母如果不采用核動力,蒸汽動力是非常合適的選擇,技術也相對更成熟有把握。當然技術成熟也是相對于核動力而言的,即使是蒸汽動力,由于航母噸位大速度快,對鍋爐要求也很高。如果技術不過關,就會鬧出類似印度的笑話。
從未來發展看,航母核動力是趨勢。甚至前些年俄羅斯也傳出要把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改成核動力的消息,但實際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難度不下于重新建造一艘新航母。就遼寧號來說,蒸汽動力已經完全適用,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冒險。
不同之處4
海上輪換獨一份
超級伴侶在身邊
在遼寧號服役現場,除了航母本身,我們注意到它身邊還有一艘白色舷號爲88的大型艦艇。從舷號上看,這艘艦艇應該屬于訓練艦類的輔助船,因爲海軍序列裏還有81鄭和號航海訓練艦,82世昌號國防動員艦。
從網絡流傳的88艦圖片發現,其龐大的艦體周圍密布著舷窗和扶欄,視線所及範圍內沒有安裝任何武器裝備,甲板上方空蕩平整,鋪有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甚至還有籃球架。這和鄭和號、世昌號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網友認爲,從外形內部設施來看,88艦更像是海軍版的巨型郵輪。
乘坐郵輪旅遊,近年來已成爲國人休閑的一種時髦方式。而以巨型郵輪作爲海軍航母艦員遠海學習和休整的設施,進而快速實現航母戰鬥力的生成,這在世界海軍發展上還是獨一份。當初前蘇聯海軍航母在遠洋上可沒有這待遇,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航母更是沒有這樣的超級伴侶。
現代航母的發展,不但受限于航母本身的技術平臺,而且和海外基地的數量配備有直接關系。美國之所以能夠有世界最強大的航母力量,和美軍遍及世界的海外基地有著緊密聯系。美軍航母在遠海訓練或作戰都能到基地補給,艦員也能到陸地休整。反觀前蘇聯航母發展,由于沒有海外基地的支撐,每次航母遠海訓練,艦員長期在海上生活,枯燥無味,到後來幾乎是苦不堪言。現在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基本限制在地中海、黑海和巴倫支海附近,幾乎無法實現遠洋出擊。
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夠像美國那樣具有全世界基地網絡。88艦的出現,可以說另辟蹊徑找到了一條解決航母發展和基地支撐矛盾的辦法。當然,88艦不能完全代替海外基地的存在,但可以減少航母對陸地基地的要求,可以通過郵輪海上輪換和陸上基地輪換的組合方式,提升整個航母作戰群的戰鬥力和費效比。畢竟海外基地的費用十分昂貴,即使像美軍,近年來也在縮減海外基地的數量。筆者鬥膽推測,88艦伴隨保障模式不但是中國海軍首創,而且將來會成爲其他國家海軍學習的經典案例。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0-01/0846702585.html
相關新聞
專家稱遼寧號航母要優于俄印兩國現役航母
印度購二手航母成笑柄 印將軍中俄方美人計 “世界第二”夢想破滅
俄改裝印航母 延明年十月交艦
遼寧號航空母艦 维基百科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官方名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簡稱遼寧艦,舷號為1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原來為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2號艦瓦良格號(俄文:Варяг;英文:Varangian)。
1980年代中後時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因而中斷。由於經濟原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無辦法達成協議;1995年,俄羅斯決定將瓦良格號從俄羅斯海軍編製退出,並且作為償還債務的替代品正式送交予烏克蘭;烏克蘭則決定將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1998年至1999年年間,一家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以商業原因向烏克蘭方面購買瓦良格號,幾經拖延及波折,終於購買成功。於1999年7月開始,瓦良格號被拖回中國,然而中途亦都受到阻撓,最終瓦良格號於2003年3月4日方才抵達中國大連港。至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被拖進大連造船廠的乾船塢,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更改安裝及繼續建造。解放軍的目標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製造,及將其用於科技研究、實驗及訓練用途[4][5]。2012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公布瓦良格正式更改名稱為遼寧;同日早上,官方舉行了交接入列儀式,將遼寧艦正式交付予解放軍海軍。
指揮官
艦長:張崢,海軍大校。
政委:梅文,海軍大校。[6]
航母艦員
遼寧艦的編製等級為正師級,編製員額1,000餘人。首批艦員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軍官達到98%以上,其中具有碩士和博士的有50餘人。與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一樣,遼寧艦上有5%為女性人員[6][7]。
命名
自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關於其的命名便眾說紛紜。最早於2008年時,有中方媒體編造西方媒體名義之新聞,稱其為施琅號(施琅為明末清初軍事家,明鄭降清將領,幫助清攻佔台灣)[8]。但是這一說法隨後遭到了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的否認[9];並且一部分輿論認為,如果航空母艦命名為施琅號的話,「無疑會在台灣地區以及國際社會產生負面影響。」[1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上,很多網民認為該艘航空母艦可能會名為毛澤東號、孫中山號或者北京號等[11],亦有消息人士指稱軍隊可能將這艘航空母艦命名為薩鎮冰號[12]。
《鏡報月刊》報導,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將被命名為旅順號,因為旅順口記載了當年日本及俄羅斯對中國的侵略,以及蘇聯為培育訓練中國海軍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本有一艘江衛II級527號旅順艦,年前已經更改名稱為洛陽艦,就是為了騰出該名。[13]
2012年8月19日,解放軍少將羅援表示,可以考慮將瓦良格號冠名為釣魚島號[14]。
2012年9月2日,瓦良格號被塗以阿拉伯數字16的舷號。其後,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表示估計,航空母艦會以湖北號命名,理據是湖北是第16大省份,且是中國航空母艦之父劉華清的故鄉。然而,為了避免艦艇重名或者交叉,三大艦隊艦艇名稱必須要嚴格地按照區域來劃分,湖北號劃歸東海艦隊。若果航空母艦被編制入北海艦隊,則理應用華北、東北與西北等14省區的名稱來命名[15]。9月10日,《南方都市報》引述權威人士消息,瓦良格號「將會以改造時它所在的省份來命名」,即遼寧號。[16] 9月25日,官方公布其命名為遼寧號。[17]
建造背景
瓦良格號原屬於前蘇聯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1982年5月7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決議按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空母艦,「定單105」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在1982年開始工程,次年,蘇聯再次決議生產「定單106」的第二艘航空母艦。兩艘航空母艦都是分配給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黑海造船廠之所以有利於航空母艦生產,在於其擁有芬蘭科尼公司生產的兩部具有900噸起重能力的天車,面積達1.8萬平方米、具備40,000噸承重能力的造船平台,以及過往製作航空母艦的經驗。1985年12月4日,名為里加的「定單106」移動至造船台,1988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定單106」被正式命名為瓦良格號,以紀念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巡洋艦。至1991年11月,瓦良格號的完成度達到68%。
此時蘇聯解體,正在工程中的瓦良格號由於位於烏克蘭國內,因而只能夠停靠在廠區外的南布格河口。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俄羅斯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和烏克蘭總理庫奇馬來到黑海造船廠,討論完成瓦良格的可能性。烏克蘭要求俄羅斯支付整艘航空母艦的造價,俄羅斯則堅持支付當初蘇聯政府未支付的30%貨款,最後討論中斷。1995年,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編製,作為償還債務的替代品交予烏克蘭;時任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決定將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18][19]
中國購入
早在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部分人士均有自行生產航空母艦的打算。1985年3月,廣州造船廠拆解報廢的澳大利亞海軍墨爾本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曾派員參觀,這次拆解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研究人員留下深刻印象。而當時劉華清打出「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認為航空母艦是戰略中的一環。但是限於國力,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無力生產或者保有航空母艦。進入1990年代中期,生產航空母艦的言論因為實際上無能力負擔的情況下而冷卻。
1997年,簡氏雜誌的報導《瓦良格號即將解體》後,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號再度引起世人關注。當年的工程並非是解體艦隻,而是將艦上所有的機電設備拆除。工程完成後,烏克蘭公佈希望以2,000萬美金的價錢,招攬為此艘艦隻解體的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對此很感興趣,當時烏克蘭政府預計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廢鋼卻只值500萬美元。烏克蘭為此曾接觸包括中國的多個國家,中國軍方亦派出代表團前往了解。一家法國公司曾打算將瓦良格號改造成海上航空母艦酒店,但是因為船艙太低而作罷。還有一家英國公司打算將航空母艦改造成海上監獄。[11]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內部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買個半成品回來改造,另一派支持自行研發航空母艦。經計算,需要昂貴的投資才能夠使到航空母艦完成,軍方高層於是決定放棄購買。(一說為兩國私下秘密訂立買賣協議)[5]
1984年從廣州軍區體工大隊退役的香港創律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徐增平,在1997年通過新聞報導了解到烏克蘭正在出售瓦良格號後,就飛赴烏克蘭實地了解考察,提出以創律公司名義購買航空母艦的構想。[20] 他以自己的名義註冊了一家名為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的私人公司,並且以購買船隻為賭船為理由,前往商量及討論購買事宜[21]。有資料顯示,當年大舉投資實業的華夏證券投入了5.8億人民幣以購買瓦良格號,其有可能為徐增平的資金來源。[22][23]
1998年至1999年年間,航空母艦本體初步定價在1,800萬美元,在中方提出需要航空母艦的設計圖紙用於改造時,烏克蘭將價格提高到2,000萬美元。雙方初步同意後,中方等候批覆,烏克蘭方面卻突然稱需要通過拍賣會拍賣。經過公開競標,中方正式以2,000萬美元投得航空母艦及30多萬張、近20噸重的設計圖紙,然而當中部份關鍵的設計圖紙有遺失。烏克蘭方面的船廠人員及警衛在圖紙交接完畢後,敬禮送別,不少人為之流淚。[24]
拖回中國
交易達成後,瓦良格號的設計圖紙由專機運往中國,航空母艦本身則於1999年被拖往中國。瓦良格號船身的名字旁,標有英文「聖文」單詞,代表該船的新註冊地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的首府。按原定計劃,船將會經過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這時,土耳其以無動力大型艦隻的拖運若發生意外,有可能阻塞博斯普魯斯海峽或達達尼爾海峽為理由,拖延發放航行許可。中方為此與其展開長達一年半時間的談判。
談判中,土耳其認為即使中方能遵守其約定的20條海上防範措施,對海峽內的船隻威脅只能降低60%-70%。為此土耳其方面需要在航空母艦通過期間,禁止船隻通過,使用7艘拖船和消防救生船維持秩序,另要求所有船隻安裝由土耳其提供的通信設備,通過時打開船上所有照明設備。對於其通過時的所有風險,運輸方全部承擔,並且需要支付10億美元保證金。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航空母艦得以允許通過。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在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時,共有16名領航員和250名水手參與運輸工作。11月3日航空母艦進入愛琴海後,遇上了風暴,3艘拖船的拖纜相繼刮斷,航空母艦失控。航空母艦上3名俄羅斯籍水手、3名烏克蘭籍水手和1名菲律賓籍水手儘力挽救仍無法阻止航空母艦失控,最終航空母艦在希臘優卑亞島擱淺,希臘海事救護直升機救走水手。11月6日,拖船哈里瓦冠軍號(Haliva Champion)的水手阿力士·利馬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11月7日,運送公司用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再次控制住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從地中海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再從西岸環繞非洲大陸。2001年12月11日,航空母艦駛過好望角後橫穿印度洋。2002年2月5日,航空母艦駛入馬六甲海峽,隨後進入中國的南海區域。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整個航程達15,200海里,花費3,000萬美元[4][25]。
改造
2011年7月3日拍攝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旁邊舷號88是中國海軍的徐霞客號海軍豪華客輪(也有說法稱為訓練艦),用以航空母艦訓練人員的輪換。
2002年3月4日瓦良格號停靠在大連港後,並未如早前所宣稱般改作為賭場用途,而是將其放置在海港上一年而未有任何動作,甚至任由民眾靠近參觀。有資料顯示,徐增平通過關係找到已經退休在家的海軍中將張序三,表示只要軍方想要,願意原價賣給海軍。由張序三牽線與負責艦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聯繫,最終將航空母艦交予中國軍方。[5]
2005年4月26日,大連港輪駁公司的6艘大馬力拖輪把瓦良格號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的乾船塢,8月初,瓦良格以標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灰色塗裝再次下水;並且開始進行更改安裝工程,包括結構更改安裝:取消艦首12單元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筒,將士兵船艙前移合併,以獲取擴充機庫的空間;安裝了4台總功率為200,000馬力的TB-12蒸汽輪機等等。然後中國又花費了約一年多的時間,將船上的部分設施拆除[26]。直至2008年7月,瓦良格號仍然未有更多的改造工程進行。[27] 2008年末,中國戰略評論家張召忠少將公開指稱瓦良格號將會是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這番言論使得瓦良格號再次成為世界軍事論壇上的焦點。與此同時,瓦良格的改造工程重啟,艦首部分和遠程反艦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被拆除,並開始加裝新的武器設施。[28] 與此同時,航母工作人員的訓練工作展開。位於武漢中國艦船設計研究中心新區的形似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艦橋和甲板的建築建成,並被用作模擬訓練。該建築物尺寸和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十分相似,擁有和瓦良格號類似的滑躍式飛行甲板和艦橋,建築頂部還停放有飛機模型。[29][30]
2009年5月,瓦良格號艦首的蘇聯海軍的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船身的俄文艦名被鏟去;8月21日艦島改造開始。經過了幾個月的改造,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號進入舾裝碼頭,進行外部改造。[31]
2011年4月,環球網及新華網等官方媒體均轉述予外國媒體有關該航空母艦的消息。[32] 同年6月,瓦良格上的工作人員開始清理甲板,相控陣雷達和地對空導彈已加裝在艦上,這被外界認為是主體改造工作完成。[33]7月27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此為官方對瓦良格號的軍事改造工作的首次承認。[34]
試航
2011年8月1日,甲板經清理及塗漆工作完畢,傍晚數以百計的海軍官兵列隊登上了航空母艦進行系統測試。[35] 8月10日,瓦良格號出海進行航行試驗,主要測試其動力輸出系統,8月14日上午返航,共計5天時間。返回後繼續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工作。[36]
2011年11月29日,第2次出海,開展相關科研試驗,12月11日返回,持續時間長達13天。[37]
2011年12月20日,第3次出海試航,[38] 12月29日返回,持續時間達9天。
2012年1月8日,中國航空母艦平台第4次出海試驗,1月15日返回,歷時8天。
2012年4月20日,8時許再次從大連啟航,出海進行第5次海試,[39] 經過11天海試,於4月30日在濃霧中悄然駛回大連港,海試比預期超出一天時間。[40]
2012年5月6日,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進行第6次試航,5月15日17時許駛回大連港泊位,完成了為期9天的海上測試。[41] 5月23日9時起至6月1日7時,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進行第7次試航,持續時間超過200個小時,共計10天。[42][43]
2012年6月7日9時5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開始進行第8次航海測試[44],6月22日10時42分,完成第8次海試返回大連港,[45][46] 共計16天。
2012年7月6日上午,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再次駛離遼寧省大連市造船新廠碼頭,開始進行第9次航海試驗[47]。7月30日8時2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完成長達25天的第9次航海試驗,返回大連造船新廠碼頭,這是迄今歷次海試中時間最長的一次[48],歷時25天。
2012年8月27日15時35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在經過近一個月的休整之後,駛出遼寧省大連市的停泊碼頭,開始第10次海試。[49] 8月30日9時3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在經過4天的第10次海試後,平穩地停靠在遼寧大連港碼頭。此次海試時長度不足70小時。[50]
入列
2012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公布艦隻更改名稱為遼寧號;同日早上10時許,官方於大連造船廠舉行交接入列儀式,將16號艦隻正式交付予解放軍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均有出席[51],其他人士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國務委員及國務院秘書長馬凱,中央軍委委員及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中央軍委委員及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等。眾人於儀式完成後登艦視察,檢閱海軍儀仗隊及視察艦上設備[52][53]。
設計特點
在設計之初,蘇聯意圖建造一種達90000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性能與美國配備有蒸汽彈射器的航空母艦相似;但因應資金,技術及戰略需要,蘇聯被迫降低標準,作為基輔級航空母艦向烏里楊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的過渡艦型。最終,該級別航空母艦為65000噸級,放棄了配備蒸汽彈射器轉而採用滑跳式甲板。艦載固定翼戰機依靠使用本身的引擎動力,衝上跳板升空。這種設計比起採用平面彈射器的航空母艦具備更高的飛機起飛角度和高度,所需要的操作人員較少;但飛機離艦的動力完全依靠該飛機的自身引擎,要在較短的甲板上達到足夠的離艦速度,增加了對其艦載機設計的難度。故此,對於艦載戰機起飛的重量亦有所限制,較難實現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升空,大大降低了其作戰效能。為了保證飛機在超低速的狀態下平穩而不進入失速狀態,會對飛行員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54][55]
該艦原也可以擔任巡洋艦,因為它原裝有12枚長程P-700 花崗岩/SS-N-19海難反艦飛彈和諸多武裝。中華人民共和國購入該艦後,在後期的改造工程中拆除了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並予以改裝以適合其它用途。[28]
原艦參數
主尺寸:艦長302米(全長)、281米(水線)、艦寬70.5米、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4,5米、寬75米
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
排水量:55000噸(標準) 67000噸(滿載)
動 力:4台蒸汽輪機 4軸 200000馬力
航 速:29~31節
續航力:大於7000海里/18節
艦 員:1960+626(飛行人員)
武器裝備:
12單元SS-N-19反艦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2枚) 4座六聯SA-N-9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92枚) 8座「卡什坦」(Kashtan)導炮合一近防系統 4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 2座10管RBU 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最大可載50架飛機,約為Su-33(Su-27)和Mig-29戰鬥機、Ka-27反潛直升機、Ka-31預警直升機等類型 電子設備:
聲納:Zvezda-2 主動搜索/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艦體聲納 雷達:兩座三面對空搜索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索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 火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飛彈;8座「熱閃」火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 電子干擾:2部PK-2、10部PK-10[18]
遼寧號武器裝備
18聯裝HQ-10(FL3000N)防空飛彈×3:左舷前部,左舷後部,右舷前部 30毫米近防炮(10-12管?)×3:左舷後部,右舷前部,右舷後部 12聯裝反潛/反魚雷多管火箭(RBU-6000)×2:左舷後部和右舷後部 多功能干擾火箭:24聯裝×4(左舷後部和右舷後部各1座,右舷中部2座),16聯裝×2(左舷中部)
各方反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於7月27日正式宣布中國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後,各方對此作出了表態。
美國:美國時任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擁有航空母艦很正常,中美兩國有足夠的智慧避免衝突,和平共處」[56]。
日本: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7月28日表態稱「(中國航空母艦)不僅僅令日本產生擔憂,也將成為整個地區和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期待中國公開包括擁有航空母艦的具體目的、今後的建造和部署計劃在內的信息」[57]。
菲律賓:菲武裝部隊發言人米格爾·羅德里格斯海軍准將表態稱「中國的有關舉動不會影響西菲律賓海(即南海)的穩定」,「我認為那影響不大。那是世界各國海軍建立信心的舉措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在建造航空母艦,但沒有理由感到擔憂[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囯防部發言人楊宇軍於2012年5月31日在記者會上回應有關「瓦良格號頻繁海試是否意味著中國航母的列裝日益臨近」的提問時說,「自去年8月以來,我航母平台已經多次進行出海試驗,後續還要按計劃開展一系列的科研試驗,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58]
2012年7月26日,楊宇軍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有傳聞稱,該航母平台將於建軍節前後入役」的提問時說,「至於剛才所說的航母平台將於8月1日前後交付部隊使用,我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消息。」[59]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89%AF%E6%A0%BC%E5%8F%B7%E8%88%AA%E7%A9%BA%E6%AF%8D%E8%88%B0
經過改進後,我想水轟五(X)預警機應該和運八‘平衡木’的功能相差不大。由于機背多了脆弱的電子設備,回收時直接起吊有些困難。可考慮設計一個集裝箱式的起吊托盤,托盤上與水上預警機互設有開閉鎖裝置。托盤設計成浮箱式,可充水排水。回收時預警機先降落在海面上,然後由拖船將浮箱拖到指定位置,浮箱打開通海閥充水,潛入一定深度後前進到飛機下方,在水中對接成功後排水上浮,再完成閉鎖動作。然後由吊車起吊回母艦。考………(楨:太複雜了,不如像氣墊船一樣直接開進去!)
http://www.1n0.net/Article/jqcb/56594_2.html
對比網上的其它方案—如飛艇和水上飛機方案可以看到,飛艇方案雖然從理論上講在許多方面都有顯著的優點,但畢竟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個已經投入實用的先例(楨:中可開);而水上飛機方案的最大缺點則是,在水上預警機起飛前從船塢母艦中下海,和降落後將水上預警機從海面回收進船塢母艦中這兩個過程都太過繁瑣。太繁瑣的事情總是會耗費太多的時間,而且還往往有著很高的故障率,而預警機是航母戰鬥群最重要的耳目,必須時刻保持耳不聾眼不花,而在這一點上,水上飛機方案的這項性能恐怕是相當難以達標。對比之下,米-26方案分別在容易實現和使用方便可靠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楨:人機要維修/移防/避颳..時才需像氣墊船一樣直接開進去,其餘時可停在各艦旁海面加油!
http://dajunshi.com/NetFriend/Mil/200702/12870_2.htm
文章稱,對于中國海軍對美國利益的威脅不會與日俱增這一錯覺,要提出質疑。請關注以下事實:
第一、做過相關調查的人士幾乎都確信其國防預算日益攀升。
第二、與美國相比,中國能更經濟有效的規劃、建造和維持自身軍事力量。中國軍恤較低,單憑這一點中國就占上風。
第三、中國經濟迅猛增長,其對西方列強掠奪深惡痛絕。這樣,中國就不會滿足于與美國海軍享有的區域性平等。
第四、中國不斷擴大在斐濟群島、薩摩亞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島和瓦努阿圖島的影響力,建立西太平洋經濟”強權”。不僅如此,中國還在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確立經濟合作關系;這都有利于中國成爲世界強國。
第五、中國已成爲石油、汽油和原材料的主要進口國,並出口制成品;該進出口航線都受到中國保護。
文章還稱,中國地緣政治戰略必然從內部轉向沿海及其周邊。中國將要打造航母,承認這一點,也就明確了下一步:中國重塑海軍,目的是擴大“全球”力量投射。
文章稱,美國政府和公衆人士拒絕面對事實;相反,將美國國防經費與政府健康開支、農産品補貼一起作爲評估對象。這會影響其未來發展。中國大陸掌控臺灣勢必會爲美國敵軍打氣助威,使其友國信心喪失。比如說,古巴和委內瑞拉就會威脅到美國在墨西哥灣的石油資源,控制巴拿馬運河的中國航運公司,很可能會切斷美國海事戰略要塞——通過中國航母群強制施行。同時,中國宣布對馬六甲海峽進行海事隔離,同樣會用海軍戰略制空權來實施,這對美國經濟軍事將産生災難性的影響。這樣還會影響到全球。中國海軍會效仿美國海軍運作模式,遏制美國在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軍事強權。
文章稱,未來,中國海軍將在七八艘航母的庇護下不斷壯大,各種案例接踵而至,令人不安。尤其美國航母從15艘減至11艘,還可能減到10艘,這種不安也愈加明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4-11/1017641988.html
解放軍少將:瓦良格號僅是訓練艦 國產航母最早2014年下水
【香港商報2011年04月09日訊】記者敖雷報道:「瓦良格」號即將完成整修,中國軍事專家認為,其年內首航可能性頗大,但它并不是外界所說的中國第一艘「航母」,而只是一艘海軍訓練艦,可用於培養艦載機飛行員和航母系統的指揮、后勤保障等人才。一位解放軍少將昨天向本報預測,中國自造航母將在3到5年內下水,規模在3-6艘之間。
「瓦良格」將是訓練艦
6日,在官方通訊社網站新華網上轉載了題為《巨艦即將出航圓70年中國人航母夢》的網文與網圖。許多軍事迷由照片分析得出結論,「瓦良格」號上層建築的腳手架都拆了,近期就會出海。
同期,國外亦有消息指,「瓦良格」最可能是在今年7月1日進行海試。
中國軍控裁軍協會理事、解放軍少將徐光裕昨天對本報表示,外界將「瓦良格」與建黨90週年聯繫起來,雖然仍未有正式渠道的表態,但其今年首航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徐光裕分析說,從2008年該艦已經加快步伐進行改造,距今也有近3年時間,而且改造的船塢也是開放性的,外界可以通過照片看到改造進度。
日前,國防部公布《2010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其中海軍部分并未透露將有航母入役。徐光裕表示,其實仔細分析可知,白皮書中已經指出,大型保障艦船就包括了訓練和保障艦隻,「瓦良格」未來真正的用途是訓練。
同時他強調,「瓦良格」不是一個正式戰斗序列的航母,但用於培養艦載機飛行員和航母系統的指揮、后勤人才有非常好的作用。
徐光裕稱,按照海軍近海防御的要求,未來中國建造3-6艘航母是較為理想的規模,航母會大大加強海上的制空力量,尤其是南海一帶已經超出了一般戰機的作戰半徑。建造航母必須達3艘以上才能保持戰力,通常情况下2艘值航,1艘需在船塢中進行維修。
這位少將預計,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自造的航母應當在3-5年內就可以見到,也可能會有所提前。初步分析,中國前期的航母采用滑躍式起飛,將來將采用蒸汽彈射或者更高技術難度的電磁彈射。
他認為,中國自造的航母下水后,很快就能與現有的艦隻組成特混艦隊形成戰力。
重申航母「非攻」
在采訪最后,徐光裕少將重申中國一貫立場,強調中國發展航母是出於自身的戰略需要,并不是要遠距離去攻擊某個國家,而且航母可執行許多非戰爭任務,比如反海盜、撤僑、人道主義救援等多種任務。
他表示,周邊國家對中國擁有航母的不同反應僅僅是其他國家自己的判斷而已。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1-04/09/content_2718547_2.htm
《海上力量》雜誌文章:僅供關心中國海軍建設的讀者參考,不代表本刊贊同此觀點或證實文中資料的真實性。
毫無疑問,很多中國人都對航空母艦非常癡迷,而中國軍方也有很多人希望擁有航空母艦。這種癡迷體現在一些中國民間團體採購俄羅斯退役的“明斯克”號、“基輔”號直升機航空母艦,以及尚未建造完畢的“瓦良格”號艦隊航空母艦活動上。中國一家民間公司2000年在深圳開辦了“明斯克”航空母艦主體公園,雖然這些僅僅是商業活動,但似乎都有政府支持的背景。尤其是艦隊航空母艦“瓦良格”號拖帶回國過程中,因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問題而與土耳其政府的交涉過程中,中國政府積極發揮了作用。“瓦良格”號拖帶回大連後,並沒有按照早先公佈的那樣改裝成水上公園,而是一直閒置在大連一個偏僻的碼頭,據傳有中國研究部門和海軍人士上艦考察。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軍方在醞釀與航空母艦相關的規劃,這也是引起亞太周邊國家和地區關注的重要原因。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構成的島鏈將中國大陸近海封閉在以黃海、臺灣海峽、東海、南海組成的狹長海區內。中國海軍艦艇要進入西太平洋、日本海、印度洋等,都必須經過島鏈之間的海峽通道。70年代以來,中國潛艇一直是潛航經過這些水道進出西太平洋,最近中國海軍潛艇以上浮狀態通過日本種子島附近一事被披露後,中國潛艇活動被日本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冷戰時期,為監視在日本列島附近以及通過島鏈活動的潛艇,日本防衛廳曾經加強了主要水道及周邊海區的勘查和水下監視系統的建設,並在80年代完成了這些系統。很多國家都試圖瞭解日本周圍海底反潛系統的情況,派出潛艇進行過水下偵察。80年代,日本海上自衛隊通過水聲系統發現了數百次的目標活動,這其中不能排除有中國海軍的潛艇。尤其在發生於北黃海的水聲接觸紀錄中,大型水下目標所占比例很多,而只有中國海軍具有大型潛艇的頻繁出動能力。中國海軍倚重潛艇作為西太平洋海區主要進攻手段就是由於島鏈造成的地緣態勢。在90年代前,中國海軍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只有潛艇才能無需航空兵支援而隱蔽通過各個海峽水道進入西太平洋。即便在今天,中國海軍在臺灣附近及以北海區依舊難以獲得空中支援,但是中國航空兵卻能夠完全控制臺灣以南和菲律賓群島附近進入西太平洋和南海的通道。
封閉海區的不利地緣給中國海軍帶來的問題是雙向的。無論是潛艇還是水面艦艇,戰時中國海軍進入西太平洋都需要空中支援掩護,返航的艦艇也必須再次依靠岸基空中支援才能穿過這些島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證明,這種態勢將造成艦艇大量損失。在水面艦艇或潛艇通過被敵方重兵封鎖的海峽水道時,航空兵需要依靠通信保持協同聯絡。水面艦艇的通信聯絡不成問題,但是潛艇通信則容易暴露位置。尤其是從作戰海區返航的艦艇很可能有戰損戰傷,彈藥等較為匱乏,人員都處於非常疲憊的狀態,這些艦艇可以說都是非常脆弱的。二戰中,德軍潛艇在返航中穿越北海或英吉利海峽時就有不少被擊沉。對於一支海軍艦隊來說,無論是作戰還是返航中受損,都將嚴重削弱這支艦隊的作戰能力,直至最終戰力衰竭而走向崩潰。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大陸封閉海區的種種不利地緣並非依靠航空母艦就能解決。從中國大陸海岸線橫穿黃海進入太平洋的最遠距離大約為900千米,通道位置是日本九州與種子島之間的海峽,而通過東海經吐葛喇列島南部以及沖繩與宮古列島之間的寬闊通道進入太平洋的距離更短。在這樣的海區中,航空母艦作戰群幾乎沒有迴旋餘地。對於中國來說,南海是一個特殊海區,中國與東盟諸國在西沙和南沙等群島存在很多歸屬爭端,部分島嶼處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控制下,中國只控制了少量島嶼。雖然這些島嶼距離中國大陸海岸很遠,但卻距其他國家很近。一旦南沙這樣的海域發生海上衝突,航空母艦同樣沒有足夠的海域避開周邊國家航空兵的打擊。日本多年的研究認為,中國這樣的近海封閉海區會抑制其航空母艦的作用,以岸基航空兵為主的空中支援倒更為有效。
臺灣問題毫無疑問是中國當前的首要問題,中國海軍建設的主要指標和作戰任務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就日本觀點來看,中國海軍無需為臺灣問題而去建立龐大昂貴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臺灣島距離中國大陸平均距離約為130千米,完全處於從浙江、福建、廣東前線機場起飛的戰鬥機作戰半徑以內。50-60年代海峽兩岸的空戰中,大陸部分殲-5、殲-6戰鬥機曾經對臺灣本島形成了威脅,只是當年中國大陸沒有足夠的能力突破臺灣防線,因此往往只在海峽中線以西進行巡邏。這些老式戰鬥機作戰半徑達400千米,能在臺灣上空進行10分鐘留空作戰。而今天,大陸的新型戰鬥機在臺灣上空的留空時間可以達1小時以上,攜帶副油箱時留空時間則更長。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海軍無需航空母艦來執行對臺灣的作戰。
中國國內曾有另一種觀點是使用航空母艦在臺灣東部建立封鎖線,這個看法值得懷疑。臺灣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態度,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戰事實際上與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分不開。海上封鎖更可能引發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群的交戰,除非中國建立像美國那樣規模和水準的航空母艦群,並且保持穿越島鏈的進出太平洋航線暢通無阻,否則很難在太平洋海域抗衡美國航母戰鬥群。
從中國幾次大規模的東南沿海演習分析,大陸對臺灣的軍事行動更可能採取高強度的突襲,在很短時間內摧毀臺灣武裝力量,從而徹底解決臺灣問題,而不是拖延時間的封鎖和“太極拳”式的戰爭模式。因此臺灣問題不應成為大陸建造航空母艦的原因。
維護國家利益與尊嚴是中國海軍的戰略任務之一。由於中國海外利益多數是以資本形式存在於美國股市和歐洲股市,很難形成特有的地域形態,因此更多地不是動用海軍而是靠經濟與外交才能解決爭端。中國海外直接牽涉其海軍力量的是中東地區石油供應線的穩定以及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利益。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的資料,中國目前的發展速度將可能引發能源問題。國內油田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海外石油進口量將大大增長,如此以來,維護聯繫中東地區的航線安全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較日本有地緣優勢之處在於聯繫南海的航線較日本短,而且其漫長的海岸線是其石油航線的一部分。麻六甲海峽以東納吐納群島以北是曾母暗沙,已經進入中國領海以內,沒有任何周邊國家能夠在這個海區內與中國海軍抗衡。麻六甲以西雖然是印度的勢力範圍,但中國海軍近年來逐漸增加了印度洋的活動,並且與緬甸一直保持廣泛的軍事合作。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果印度洋發生危機,緬甸很可能為中國海軍提供駐泊地,甚至提供航空兵前進基地。在印度洋東北部活動的中國海軍艦艇能夠得到其本土航空兵的支援,如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北部都處於昆明以南中國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如果在緬甸上空進行空中加油,中國岸基航空兵就能夠將整個孟加拉灣和斯里蘭卡納入作戰半徑以內。而日本海軍缺少這種優勢和能力,很難在南海到印度洋沿線形成有威懾的態勢。
印度一直致力於發展軍備,以提高國家地位並將整個印度洋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對於印度這樣的貧窮國家是沒有出路的。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海軍艦艇,都加強了在印度洋的活動,以此打破印度海軍謀求地區優勢的努力,而且美國的利益所在也使印度海軍的這種圖謀難以奏效。中國與印度有漫長的陸地邊界,無論印度怎麼掩飾,1962年邊界戰爭中的慘敗使其對這個龐大的鄰國不敢小視。中國強大的武裝力量完全可以通過陸路進入印度,這也是其無法與中國在印度洋地區抗衡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量軍備投資並沒有為印度贏得多少明顯的戰略利益,但其依然樂此不彼地發展軍備。在遏制印度謀求地區霸權的問題上,日本、中國、美國和歐洲都有共同的利益與合作基礎,因此無論印度海軍如何努力都將是徒勞的。
巴基斯坦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最為緊密,是中國幾十年來最可靠的戰略夥伴。這種牢固的軍事合作使中國能夠在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取得有利態勢。中巴之間有共同防禦協定,這些都有利於中國海軍在西印度洋的行動。可見中國海軍在整個印度洋地區能夠間斷地獲得空中支援,而且其地面武裝力量能夠成為有效的威懾因素,在不建造航空母艦的情況下,中國的地緣優勢也能使其海軍具有維護石油航線的能力。
航空母艦要具有作戰能力不僅僅是建造其本身,還包括航空兵、潛艇及水面艦艇等的建造。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至少需要6艘以上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艦艇和2艘潛艇以及供應艦組成,其艦載航空兵要具備對空對海作戰能力,需要配備預警機和反潛飛機。中國海軍的目標任務主要在近海,處於其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在現實條件下,航空母艦在這種海區的作用可以說是殺雞牛刀,代價極其高昂。
中國海軍目前大量老式的“旅大”級驅逐艦和“江湖”級護衛艦缺乏防空反潛能力。中國海軍從80年代中期開始優先大量建造“江衛”級護衛艦,該級護衛艦造價低,能夠迅速改變近海巡邏的綜合作戰能力,但是噸位太小,難以執行遠洋任務。中國的驅逐艦建造非常謹慎,進展非常緩慢。90年代試驗建造的“旅滬”級和“旅海”級,無論按照西方標準還是俄羅斯標準來衡量都是不成功的。日本海軍評價“旅滬”級112和113艦的設計佈局是不成熟的,在“旅海”級167艦上有所改觀,而近年披露的中國新型驅逐艦(051C、052C、054A)才安裝區域防空武器系統,佈局和武器配置逐漸顯現成熟。中國的造艦速度相對其規模依舊顯得緩慢,日本研究估計這些艦艇主要用於替換大批老式驅逐艦。有限的經費卻面臨大量老式艦艇的更新,中國海軍在近年建造航空母艦群談何容易。
中國艦載航空兵還存在作戰飛機的問題,迄今為止,其海軍航空兵沒有艦載固定翼作戰飛機。曾經有非正規管道透露,四川成都製造的殲-10戰鬥機有發展艦載型的規劃,但是這種外貌類似“陣風”的飛機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大量進入中國空軍服役(已量產),直接作為艦載型恐怕從經驗上和技術上都不太可能(有可能)。俄羅斯是中國的主要武器與軍事技術合作夥伴,從俄羅斯獲得固定翼艦載機毫無問題。但根據日本得到的消息,中俄之間並沒有(有)這些方面的意向。除戰鬥機外,中國也缺乏預警機。雖然中國空軍一直為獲得預警機而努力,但至今沒有(已有)投入現役的預警機,海軍的艦載預警機更遙遙無期。沒有預警機的航空母艦群在現代作戰中不足畏懼,這早在21年前的英阿馬島戰爭中就已得到充分證明。
中國具有衛星研製和發射能力,其自行研製的軍事通信衛星以及利用國際通信衛星能夠使中國海軍艦艇在全球範圍內得到通信保障。中國海軍潛艇也能夠採用衛星通信保持與作戰指揮中心的聯繫,其海軍的全球衛星通信保障能力也許是一種比較完善的遠洋作戰系統,這個方面中國較日本有更多的自主產業基礎。
總體來看,中國海軍建立一支航空母戰鬥群隊還缺乏很多技術手段,某些方面甚至連技術儲備也非常不足。航空母艦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理想,而不是一種現實可行的手段。 《艦載武器》雜誌供中華網稿件
http://bwl.top81.cn/military/navy/322-2.htm
亞洲國家掀起購買航母熱潮
文章稱,近幾年來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及中國等亞洲國家掀起了購買航母的大潮。這些國家突然聚焦海上空中力量表明其思維已經發生變化,亞洲各國對海上空中力量的看法日漸趨于一致。
文章指出,亞洲懸而未決的領土糾紛,尤其是與海上邊界有關的領土糾紛,導致了該地區的海軍力量建設。而亞太海域內島嶼深海區石油及天然氣的發現,則更加突顯了主權要求的重要性。
文章繼續稱,歐洲經濟衰退也是亞洲爆發購買航母熱潮的原因之一。歐洲高技術出口市場有限,經濟經濟日漸崛起的東亞及東南亞諸國成爲軍備銷售的主要候選國。另外,隨著美國從伊拉克及阿富汗撤軍,人們或許會認爲亞洲將成爲一下個爆發點。這也是亞洲諸國開始爲其海軍配備主要的象征性力量——航母的原因之一。
就印度而言,自1987年印度海軍列裝“維拉特”號航母(INS Viraat)之後的十年時間裏,其一直維持著兩艘航母,這增強了其在印度洋的行動範圍和能力。“維拉特”號航母最近接受整修,可以一直服役到2015年;45000噸級“維克拉姆帝亞”航母正在俄羅斯北部白海岸邊的北德文斯克(Severodvinsk)接受整修,預計將于2011年開始試航。
目前印度柯欽造船有限公司正在研制的新一級“維拉特”航母是該國首次自主研制的航母。該艦的建造工作始于2008年,預計將于2010年下水。所有航母都能夠支持三種機型:“海鷂”戰鬥機、米格-29KUB、艦載版LCA輕型戰機,以及由南印度邦加羅爾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制造的雙座型Tejas輕型戰鬥機。
不過,文章強調稱,一些國家認爲印度海軍的崛起有損其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力量與經濟利益。由于舊思維模式很難更改,所以印度政府必需推行積極有效的海上外交。
中國瓦良格號投入實戰尚需十年
中國也在推行一個航母采購戰略。有照片顯示,中國于1998年購入的“瓦良格”號航母正停靠在大連港內,並被塗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顔色。文章認爲,雖然將這艘半成品航母改造成“庫茲涅佐夫”級標准航母有些困難,但如果資金到位的話,也並非不可能。中國改造“瓦良格”號航母的決心顯示出其正在追尋一個“航母夢”。
文章稱,中國試圖將列裝6萬噸級航母作爲其“航母夢”的開端,這是向未知能力的一個跳躍。這種能力不僅需要采購航母、艦載機及直升機,而且還需要擁有能夠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實現零誤差精確海上操作的2500名人員以及機械設備。
文章指出,中國“瓦良格”號航母從改裝狀態進入實戰狀態還需要10年時間。美國情報界報道指出,中國還計劃在上海一家造船廠建造兩艘新航母。很明顯,這兩艘航母相與“瓦良格”號很相似,會采用核動力。
至于日本方面,目前這個國家正在建造“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該級直升級驅逐艦實爲重達1.8萬噸的兩棲戰艦,只能搭載直升機。鑒于日本造船廠擁有豐富的操作航母經驗,所以其建造能力用來完成該型戰艦綽綽有余。日本新政府最近宣稱,其將重新考慮美日兩國過去定下的協議。而且,日本政府還要求美國海軍撤出日本沖繩基地。
澳大利亞政府已決定再次采購航母,並已訂購了2艘“堪培拉”級航母。如果馬六甲海峽出現敵對勢力,澳大利亞船舶需要從澳洲北部新航運路線通行的話,那麽保護澳大利亞水域就將勢在必行。澳大利亞空中力量必需延伸至距澳洲海岸線500英裏以外的海域,岸基飛機無法執行此類任務。
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的“堪培拉”(Canberra)級航母與印度“維拉特”號航母相似,其有望于2014年列裝。在對敵行動中,該級航母能夠搭載18架MRH-90直升機。未來,澳國海軍將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其維持訓練有素專業人員的能力。此外,有報告稱,澳大利亞海軍正在討論將“Christmas Island”打造成一艘永不沈沒的航母。
2007年,韓國從美國進口並列裝了一艘18,600噸、配備有AEGIS系統的“防空驅逐艦”。該艦具備兩棲能力,而且還能搭載直升機。此外,有消息稱,韓國海軍未來還將采購4艘“獨島”(Dokdo)級兩棲攻擊艦,主要用來提防朝鮮海軍。目前,這種所謂的“過渡期航母”(interim aircraft carrier)已經引起了東盟各國的廣泛關注。文章稱,韓國擁有極肯競爭力造船公司,而且,在獲得實用性海上操控經驗後,韓國方面或許會在2020年之後建造一種更大變型艦。
亞洲航母項目支出將超千億美元
文章表示,作爲航母采購項目的新近參與者,俄羅斯的動機是增強其民族自豪感,並實現其重獲先前實力的願望。有消息稱,當前俄羅斯正在從法國采購一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迄今爲止,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級(Kuznetsov)航母已運行多年,而且,莫斯科政府已將該級航母及其蘇-33戰鬥機聯隊部署到了歐洲和地中海海域。此外,俄羅斯還于今年在其“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上成功試射超音速米格-29 KUB戰機的海軍變型版。
此外,俄羅斯國內報道顯示,莫斯科政府有望在2025年之前向大西洋及太平洋派駐6艘新型航母。而且,俄羅斯重建其海軍實力的速度可能會快于亞太地區的任何其他國家,這是因爲俄羅斯擁有良好的造船設備、大量的科技術投入和研發裝置。
文章介紹說,目前俄羅斯的現代核動力潛艇正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爲基地,同其航母戰鬥群體開展聯合行動。莫斯科政府身兼保護富産石油及天然氣的西伯利亞半島安全的重任,這是因爲由該島輸往中國及歐洲的資源所換取的利潤是俄經濟的中流砥柱。
北起符拉迪沃斯托克南至澳大利亞、橫跨印度洋至蘇伊士運河的沿太平洋地區,正在經受經濟複蘇的陣痛。作爲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已經産生了大量的商品貿易,而這些貿易實際上全都依靠海上運輸。此外,海上旅遊也呈上升之勢,來自西方國家的大型渡輪開始停靠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不過,文章接著支持指出,隨著貿易往來的日漸頻繁,安全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畢竟亞太地區同樣存在一些會破壞穩定的因素。事實上,僅憑航母本身便可提供有效地海空力量生機,這是因爲當前的亞洲國家已然喪失了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及建造技術。
文章稱,在這個10年中,亞洲國家在航母項目上的花費將會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未來50年內爲航母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的建造會再消耗1000億美元。此外,未來50年內,武器、戰機、直升機及綜合系統的采購還會花費1000億美元。
因此,對于西方國家來說,爲亞洲生産航母是改變其衰退經濟狀況的絕佳機會,因爲他們的軍事及工業都適于爲這些國家提供産品。而且,目前亞洲國家的需求已經使西方工業出現複蘇趨勢。航母極少單獨航行,但由于航母戰鬥群由巡洋艦、驅逐艦及護衛艦等高科技軍艦組成,所以支持戰鬥群的費用也非常高昂。在未來十年裏,亞洲國家至少將斥資2000億美元購入這些附加裝備。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1-04/1005572507.html
自1998年中國從烏克蘭購得“瓦良格”號廢棄航母以來,圍繞“瓦良格”號是否會真正成軍的話題,外媒一直猜測不斷。“瓦良格”號的任何動靜,都會在這些外國媒體上體現出來,並且常會有令人吃驚的評論。
日曾試圖阻止中國購買
《朝日新聞》的報道似乎有鼻子有眼。它宣稱說,在中國遼寧省大連港,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的動力和電氣等主要部分已經改裝完畢,該艦將被中國軍隊用于訓練。該艦已經使用自身動力完成了約5公裏的航行,並進入大連港一處大型船塢,該船塢可以雷達和電子設備的安裝。
據俄羅斯《觀點報》4月29日的報道稱,中國從烏克蘭購得“瓦良格”船體時,它已經完成67%的建造工作。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曾報道,“瓦良格”號于2008年曾試水行走,但動力裝置似乎發生問題。日本媒體普遍認爲,與俄海軍現役“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同級的“瓦良格”號將成爲解放軍的“訓練航母”,中國飛行員將在該航母上進行飛行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烏克蘭在1998年對外兜售“瓦良格”號航母船體時,日本曾試圖在國際拍賣會上“狙擊”中國,試圖從中國手裏搶走“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對中國制造航母有多大幫助?一直衆說紛紜。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早先的一些報道中就曾提到,盡管中國軍方可以利用陸地試驗飛行甲板測試新型艦載機的起降,但這種方法難以模擬出海上起降時的搖擺和晃動。“瓦良格”號成爲試驗艦後便可爲新型艦載機提供最理想的試驗平臺。但是,俄北方設計局的專家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爲類似訓練可以在陸地完成,因爲要完成改裝,需要獲得設計圖紙,並且耗資巨大。
日本媒體對“中國航母”話題一直情有獨鍾。《産經新聞》援引軍事問題專家平松茂雄的話說,蘇聯解體後,中國先後從俄羅斯購買了“明斯克”、“基輔”、“瓦良格”號等退役航母,並正式啓動對航母的研發。中國將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修理好後作爲練習用航母;然後根據修理經驗再建造兩艘中型航母(排水量4-6萬噸),從而形成3艘航母的體制。
日本費盡心思找對策
作爲長期壟斷東亞制海權的國家,日本對鄰國發展遠洋海軍始終抱有妒忌與防範的態度。日本政府費盡心思制定對策,日本媒體也敦促其政府迅速制定對策。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已開始實戰部署“准航空母艦”——“日向”號,它雖然名曰“直升機搭載驅逐艦”(DDH),但全通式甲板和艦島建築與輕型航母無異。有專家預測說,日本可能想在美國默許下,建造和“瓦良格”號噸位相近的“正宗航母”,以期維持對華海上優勢。
有意思的是,日本媒體常常對比中日軍艦建造速度,以此來評估中國航母對日本構成的威脅。此外,日本學術界對前中國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的著作極爲關注,認爲他是中國航母研究和發展項目的奠基人,劉華清的回憶錄在諸多日本軍事刊物和防務研究俱樂部裏成爲熱議的焦點,日本思想庫迫切希望從中揣摩中國運用航母的戰略。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5-04/1144550766.html
俄報說,1992年“瓦良格”已完成67%建造工作,被中國一公司以200萬美元買走。俄報說,俄發燒友通過谷歌地圖找到了位于大連的“瓦良格”號。因此俄報分析說,中國一分鍾都沒有浪費,從得到“瓦良格”開始就爲解放軍服務。
漢和曾報道,“瓦良格”號于2008年曾試水行走,但動力裝置發生問題。4月27日,“瓦良格”號進行最後維修。中國媒體披露,其將于近幾月服役。俄報分析,“瓦良格”號更可能是“教練航母”,因爲從照片看其沒有雷達、導航和通訊裝置。而且,即使作爲教練用的防空、反潛裝置也沒有看到。因此俄報認爲,中國一年時間想得到航母恐怕也成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5-01/0925550577.html
西方盛傳中烏“航母合作”
據美國戰略網8日報道,隨著印度從俄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逐漸完工和中國著手落實本國航母計劃,烏克蘭試圖與這兩國加強合作。據“尼特卡”訓練中心消息人士透露,隨著俄羅斯明年向印度交付米格-29K型艦載機和米格-29КУБ雙座艦載教練/戰鬥機,印度飛行員很可能要到烏克蘭接受地面培訓。而中國也正在擴大自己的航母艦載機培訓中心,並正在從烏克蘭購買相關技術,希望通過烏克蘭來協助發展該項目。
與此同時,美國合衆國際社刊發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的文章透露說,中國已派遣軍事人員到烏克蘭學習艦載機飛行技術。報道稱,中國2006年10月曾首次派遣由海軍副司令率領的大型軍代團,參觀烏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航空兵訓練中心,及位于克裏米亞半島的“尼特卡”訓練中心。訪問期間,中烏雙方還討論了烏克蘭幫助訓練中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培訓航母飛行員的可行性。從那以後,中國工程師、飛行員、海軍技術專家便開始頻繁訪問“尼特卡”訓練基地。
文章稱,中國軍方多年前就從烏克蘭購買了蘇-33艦載機原型機T-10K系列中的1架,希望通過解剖這架T-10K,獲得獨立發展本國艦載戰鬥機的能力。中國已經從烏克蘭引進了4套航母著艦輔助設備和攔阻索,並正在建造本國的航母訓練基地,這也正是中方對“尼特卡”基地的模擬器、培訓軟件、控制程序和相關技術極感興趣的原因所在。文章由此推測,中國航母很可能將借鑒俄羅斯經驗,采用艦載機滑躍起降方式。中國打造自己的航母訓練基地,以進行艦載機飛行員的初步培訓,而後將在中國1998年購買的廢棄蘇制“瓦良格”號航母上進行短距離起飛和著艦訓練。文章還援引烏軍工專家的話說,中方頂多把“瓦良格”打造成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平臺,不大可能將它恢複到作戰航母的水平。
意圖吸引發展航母國家
“尼特卡”是原蘇聯建造的唯一一套用于開發艦載機航母起降技術的陸地航母甲板仿真教學訓練裝置,位于克裏米亞半島薩基市附近的新費奧德羅夫卡機場。
通過“尼特卡”地面訓練系統,原蘇聯海軍實現了固定翼艦載機航母甲板水平起降的夢想,也爲原蘇聯海軍航空兵培訓出一代優秀蘇-33、米格-29K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然而,由于蘇聯解體前夕國家政治形勢不明朗,俄羅斯聯邦將參與試驗的絕大部分艦載試驗機轉移到了莫斯科,解體後留在烏克蘭境內的“尼特卡”訓練基地曾一度被停用。雖然後來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爲完成蘇-33艦載機的國家驗收試驗曾重返該基地,俄北方艦隊第297獨立蘇-33艦載戰鬥機團從1997年起每年夏天也要到這裏進行近兩個月的訓練,但由于該基地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一度讓烏克蘭軍方發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不過,美國媒體8日認爲,隨著中印等國發展航母計劃,烏克蘭看到了新的希望,“尼特卡”將擁有新的客戶,烏克蘭希望該基地能成爲國際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培訓中心。
軍事分析人士指出,艦載機飛行員培訓是一個國家打造航母編隊的關鍵一步,相關的培訓項目極其嚴格,在進行航母起降飛行前,必須進行大量地面訓練,而“尼特卡”艦載機地面訓練系統經過長期使用的考驗,技術成熟、性能可靠,這對意欲發展航母的國家來講,無疑具很大吸引力。
“尼特卡”圓滑躍起飛夢
上世紀70年代初,蘇聯海軍在發展航母時,最初要求裝備彈射起飛裝置,以保障艦載機的彈射起飛。但航母設計師在研制彈射裝置方面碰到了困難,不得不改爲滑躍板起飛。船舶工業部涅瓦設計局隨後設計出高5米、長60米、寬30米的T-1地面滑躍板。包括T-1地面滑躍板在內的地面綜合裝置在新費奧德羅夫卡機場安裝完畢後,取名爲“尼特卡”。除T-1外,“尼特卡”上還裝有用于阻止飛機在發動機達到起飛推力狀態前移動的模擬阻擋器以及“斯維特蘭娜-2”著陸攔阻裝置。
1982年, T10-3(蘇-27第3架原型機)、蘇-25雙座攻擊機拉開了在“尼特卡”上進行滑躍起飛試驗的序幕。起飛試驗完成後,緊接著于1983年夏開始利用“斯維特蘭娜-2”著陸攔阻裝置,在“尼特卡”上的著陸試驗,目的是演練飛機在高速行駛狀態被攔阻索攔阻的方法,並研究被攔阻時作用在飛機上的載荷。從1983年7月到10月,T10-3、蘇-25和米格-29等型機在 “尼特卡”上共完成了174次攔阻試驗。試驗結果報告指出,這種著陸攔阻裝置能保證攔阻重量11000-26000公斤、速度180-240公裏/小時、垂直過載達4.5g的飛機。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2-12/1419534538.html
准確說,這是一艘被外國海軍廢棄的退役航母。多少年後,外國的軍事專家們還在頗有深意地“分析”當時中國進口這艘航空母艦的緣由。他們說:1985年中國就以“拆卸”的方式購進一艘澳大利亞的退役航母“墨爾本號”,這艘航空母艦進入中國以後,在中國南海軍事基地進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機、蒸汽彈射器、主飛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國利用它進行了准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試驗。
張召忠正好是“墨爾本號”考察團的親曆者之一。他說,事實根本不像外國所謂軍事專家分析的這樣“深謀遠慮”。今天看來,“墨爾本號”其實是改革開放初期,地方發展經濟帶來的一個意外的“寶貝”。
1985年3月,廣州造船廠通過華聯船舶有限公司,經投標向澳大利亞購買了這條軍艦,並與廣東中山市拆船公司聯合對其拆解。“墨爾本號”本是英國“二戰”時期設計的“尊嚴”級航母,1943年4月15日該艦在英國的巴魯?維克斯船廠開工建造,1945年4月28日下水。當它下水時還沒來得及棲裝,“二戰”就已經結束。于是這艘航空母艦一度停工,直到1949年才複工,進行了5年多的現代化改裝。
正是由于這次改裝,讓張召忠等幾十名中國海軍研究人員得以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親眼看到一艘航空母艦,目睹上面尚存的所有現代航母必備關鍵設備。因爲“墨爾本號”的這次現代化改裝,爲這艘“二戰”時設計的直通甲板航母改裝了現代大中型航母標志性的斜角著艦甲板、蒸汽彈射器、新式阻攔裝置,以及幫助飛行員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菲涅爾”助降反射鏡。改裝後這艘航母于1955年10月28日正式編入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服役,次年成爲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旗艦。
“墨爾本號”在提前退役、轉賣給中國船廠前,澳大利亞方面已經基本拆毀了所有裝備和電子系統,甚至還將該艦尾舵焊死成一個固定角度。但軍艦飛行甲板上的彈射器和攔阻索等關鍵設備還在。中國的拆船廠當時不知道也不關心這艘龐大的廢艦上有這麽些關鍵性的東西,還是當地造船廠一位軍代表突然看見來了這麽個從沒見過的大家夥,立刻通知了海軍總部。海軍裝備部迅速派遣下屬海軍裝備研究所,臨時抽調由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30多人前往參觀。
之所以說是去“參觀”,可見這個臨時搭起來的團組任務來得突然。海軍當時其實沒有任何有關航母的具體研究項目和計劃。拆船廠不歸軍方管,著急拆船賺錢,所以團組當時預定的行程只有幾天。張召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墨爾本號”是個下午。“當時就看到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家夥在那裏。我們所有人當時都是第一次見航母,什麽也不知道。別說彈射器,我當時連航母上的鞭狀天線都不知道是什麽東西。”張召忠說,當時不是今天這樣的互聯網時代,那時就連航母的圖片都很少。“墨爾本號”雖然只是一艘廢棄的老艦,但畢竟是一艘近2萬噸級的真航母。而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051“旅大”級導彈驅逐艦才不過3000多噸。
在南國炎熱潮濕的6月,這批老中青三代軍人興奮地“參觀”了幾天,意識到這艘即將被拆毀的航母的價值。緊迫的是它馬上就要被拆成一堆廢鐵。對于中國海軍來說,這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張召忠說,當時他和大多數同事都只有三十出頭,對航母的研究熱情很高,所有人都申請延長調研時間,住進了附近悶熱的工棚,開始一個艙室一個艙室地調研種種細節。
張召忠說,當時的“墨爾本號”沒有動力,船艙裏黑咕隆咚。垃圾堆裏混雜著廢棄的作戰值班記錄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調研組成員一人一個手電,在十幾層樓高的船艙內測繪,逐步了解了一艘現代航空母艦的主體結構和艦上各種主要設備。“當時有幾個50多歲的老同事還感歎說,我們不行了,中國發展航空母艦是早晚的事,這看你們了。”
說起這些往事,張召忠感歎道:“這一下子,24年過去了。”當年的青年軍官如今步入老年。中國海軍經曆了80年代的“忍耐”時期,也迎來近10年來空前的大發展。唯一沒有改變的曆史,是當年“墨爾本號”最終調研報告裏寫的那句話:在中國海軍史上,航空母艦這一欄至今仍是空白。
80年代:呼喚航母的熱潮和高層推動
張召忠說,正是對“墨爾本號”的調研,讓他從此對航空母艦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開始了長期的關注。這次調研雖屬偶然,但在當時中國海軍高層,早有富于遠見的領導人給予航母極大的關注。
前中央軍委副主席、曾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上將在回憶錄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不過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後,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才在美方安排下參觀了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劉華清說,這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
劉華清上將是出身紅25軍的老紅軍,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到1958年間又曾赴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學習,不但有豐富的戰爭經驗,也是解放軍高級將領內少數懂得現代海軍和裝備科研工作的人。鄧小平同志執掌中央軍委後,稱他是解放軍高層將領中最懂軍事裝備的人。劉華清認爲,正是航空母艦的出現,把海戰模式從平面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以往,我只是從‘外圍’觀察和思考航母問題。1982年,我當上了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我心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
1982年8月28日,一貫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劉華清就任海軍司令員後不久,很快就面臨“百萬大裁軍”,海軍許多單位撤銷、降級和降格使用,爲了配合經濟建設,軍隊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忍耐期。“當時海軍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驅逐艦,談何建造航母?”張召忠說。此時海峽兩岸關系緩和,都開始大力進行經濟建設,東南沿海一時平靜下來,海軍軍事重心轉向南海。可是只要關系到南海主權問題,航母便是海軍繞不開的主題。
1984年初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劉華清說: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不過劉華清說的“等”,並不是指無所作爲。1986年他在聽取海軍裝備部領導彙報工作時,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這個觀點。“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于是他在當時向裝備部門領導交代了開展航母論證的任務,“航母怎樣造法,是海軍全面建設的事;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造,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
1986年11月,劉華清再次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當時很多與會者從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等戰略任務需要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這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劉華清回憶。
1987年1月召開的海軍裝備技術會議上,海軍請國防科工委、總參裝備部的有關領導到會。劉華清在會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劉華清認爲,世界各國都在發展航母,核心是爲了解決防控和海上攻擊的問題。中國10年內不搞,10年之後再搞,也還是會有困難。“我要求早點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海洋戰略確定和航母計劃的冷熱艱難
早在1950年8月,海軍便確定了重點發展海軍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的決策。受蘇聯海軍的影響,潛艇部隊長期是人民海軍的建設重點。至于核潛艇,由于有毛澤東主席“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決心,早在1958年6月27日,就批准了國防工業委員會《關于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絕密報告,在聶榮臻元帥的支持下開始了研制。
有了國家領導人的支持,雖曆經了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的艱難時期,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還是于1968年11月開工建造,第一艘核潛艇在1974年8月1日就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
大國之間,核潛艇,尤其是戰略導彈核潛艇是一種強有力的威懾力量。然而正如一位外國海軍將領曾說的,潛艇無法成爲和平時期行使和平威懾的力量,潛艇在水下隱秘的作戰方式,也注定它不可能前往他國出訪,而是否選擇航母,其實就是在選擇一個國家的海軍戰略。
人民海軍創始人之一張愛萍上將之子、前總參作戰部戰役局局長張勝指出,海軍從誕生之初,就是和國家對外戰略緊密相連的。“蘇聯人並不承認他們有海軍戰略,他們習慣的詞是‘戰略使用’”。而張召忠則特別指出,直到1986年劉華清司令員前往國防大學做了名爲《海軍戰略》的演講,中國海軍才第一次明確了戰略。“在劉華清司令員這次演講之前,我們還沒有自己的海軍戰略。”
當時關于海軍的作戰方針,海軍內部尚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爲,應從屬于積極防禦的戰略,這種觀點並沒把海軍作爲一支獨立軍種來看待;另一種認爲,海上作戰有其獨立性、特殊性,海軍應有適合自己的作戰方針。劉華清明確支持後一種觀點,並在其基礎上,形成了“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
劉華清提出“我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禦,屬于區域防禦的戰略”,他表示,“近海”表示作戰範圍,“防禦”表示戰略性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的大國,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鬥爭形勢的發展,面臨的海上威脅與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積極防禦,當然包括戰略退卻中的進攻,沒有航母,不能遠距離作戰,仗打起來只能望洋興歎。我們的海防邊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只能望洋興歎。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對于中國海軍的海洋戰略,卻還有一個理解過程。中國人民解放軍靠陸軍打下新中國的江山,幾乎所有高級將領都來自陸軍,海、空軍創始人也都來自陸軍。人民解放軍內部基本不存在美國那樣的三軍內部競爭,“陸軍老大哥”的思想長期以來在解放軍內部不可動搖。軍事科學院政委張序三說,外國人過去常以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陸軍部隊,所以把海軍和空軍都當做陸軍下屬的兵種。即使我軍內部,有時候也“犯糊塗”。張序三說他本人就經曆過這麽一件事:1992年10月,他從海軍副司令員調到軍事科學院當政委時,某上級機關發了個通知命令,要把他的軍銜從“海軍中將”改爲“中將”。“中央軍委主席給我任命的軍銜,怎麽能由另一個機關隨便改?更何況軍銜一旦確定,除非重新任命,永遠不能改動。”我軍本身對于海軍,也有些微妙的認識誤區,這對于海軍裝備的決策自然也多少有些影響。
張召忠說,當時的南海,中國海軍不要說航母,就連大型艦艇都沒有幾艘,南海航空兵既沒有能飛抵南沙群島上空的作戰飛機,也沒有空中加油機和預警機。張召忠說,當時劉華清司令員提出海軍戰略,要求海軍開始研究航母,但當時的研究還只是停留在軟科學和預先論證研究上,並沒有實際立項研制,更談不上建造。
張召忠說,當時全年軍費大約80億~100億美元,分攤到海、陸、空、二炮四大家,海軍那點錢只能用于人員開支和維護老裝備。倒是社會上老百姓非常支持,一時民間還掀起捐款造航母的呼聲。
另一方面,中國海軍對航母産生興趣後,從國外外交、新聞和軍事領域迅速傳來各種聲音。張召忠說,此時作爲航母第一大國的美國也開始對航母在未來的價值和美國海軍未來裝備的發展産生多種討論。這些討論也引起了中國海軍的關注。90年代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海軍上將曾提出“航母無用論”,認爲最重要的事情是發展核動力潛艇。此後美國又提出“武庫艦”計劃,似乎美國海軍對于未來航母的發展也産生了懷疑。“進入90年代中期後,在多種背景制約下,中國海軍逐漸不再提航母的事,中國航母熱逐漸冷了下來。”張召忠說。但從現在看,美國其實並沒有停止航母研制,反而噸位越造越大,技術更是推陳出新。
重啓航母熱情的“瓦良格號”
“當時海軍是一直想要航母的,但上面一直沒能批下來。”談到90年代前後關于航母問題的起伏,張序三說,這時突然出現了“瓦良格號”。此時適逢蘇聯解體,正在烏克蘭建造的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尚未完工,成爲烏克蘭財産,但該艦的編制卻在俄羅斯海軍。烏克蘭根本無力獨自建成這個尚未完工的航母,而俄羅斯則開出高昂的價格。
1995年,“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的編制,並以償還債務爲由送給了烏克蘭。當時烏克蘭計算,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但出售解體後的廢鋼卻只能得到500萬美元。“烏克蘭方面找到我們,非常希望能把這艘艦賣給中國。”張序三說。當時中國派遣了5次代表團前往烏克蘭商量此事。中國此前從沒有搞過航母,找個航母設計師都找不到。
海軍當時的思路,一種是買個半成品,一種是自行研制,前一種更適合起步。不過從烏克蘭一開始試圖將“瓦良格號”出售給中國,就受到美國的粗暴幹涉。在美國制裁的壓力下,烏克蘭將這艘尚未完工、已報廢多年的廢航母上的艦載設備全部拆除或炸毀,使“瓦良格號”成爲一個空船殼。張序三說,當時計算,要花500億元才能把“瓦良格號”完全建成,後來再一計算,費用追加到700億元。張序三認爲,中國早晚要有航母,早搞比晚搞好,“反正無論早搞晚搞,西方都會宣揚‘中國威脅論’”。不過,上級看到續建的費用太高,最終放棄。
最終一家澳門賭博公司購買了這艘已經下水11年、停建8年的空船殼。即便如此,在美國的壓力和阻撓下,“瓦良格號”從1999年准備交付,直到2002年3月4日才最終運抵中國大連港。有趣的是,買船的老板竟然通過關系跑到北京,找到已經退休在家、仍然關注海軍的張序三:“他表示只要軍方想要,願意原價賣給海軍。”
張序三說,有很多國人非常希望看到中國海軍能擁有航母,包括這個老板。但海軍沒有批准立項,就算再便宜,肯定也是不能買。于是張序三建議他可以問問負責艦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總之,在“墨爾本號”抵達中國17年後,中國再次迎來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戰鬥機的航母船體。
日韓航母“路線圖”:來自近鄰的借鑒
2007年5月,美國太平洋地區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將訪問中國時表示,他相信中國領導人對于擁有航空母艦“非常感興趣”。但他說,中國領導人需要了解如此強大、具有活動能力的武器系統可能産生的影響。基廷說:“一個國家的航空母艦駛入港口,是這個國家的意志和決心的最明確無誤的展現。”在和中國海軍司令吳勝利共進午餐時,基廷強調了開發、建造和營運航空母艦的難度和複雜性。但他此後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如果中國選擇開發航母的話,我們願意在他們的要求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基廷的即興發言並不是美國官方正式聲明,但依舊引發衆多熱鬧的猜測。自1989年後,美中短暫的軍事蜜月期立刻封凍,美國對中國再次實行軍事禁運,多項進行中的軍事合作被立刻中止。美國對“瓦良格號”和中國從以色列進口“費爾康”預警機的堅定阻撓,就是美國對中國試圖擁有航母的根本態度。基廷隨後重申了他對中國在當年試射反衛星導彈時提出的批評,有趣的是,中國的航天工業,倒正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發展起來的高科技領域,今天在世界上也已經具備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與熱烈討論多年的航母計劃相比,海軍另一個核心力量——核潛艇,早就在軍方和民間的共同低調中先後完成了兩代型號。至今世界上只有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印度擁有核潛艇,倒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許多中國的近鄰,如泰國、日本、韓國等,都紛紛加入到航母俱樂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堅定的步伐,分三步,只用了15年便實際建成了航空母艦。”張召忠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海軍建成了4艘擁有“宙斯盾”系統的“金剛”級導彈驅逐艦。名爲驅逐艦,排水量已經超過“二戰”時巡洋艦的噸位,日本海軍于是擁有了航母編隊的主力護航戰艦。第二步是建成了3艘“大隅”級兩棲攻擊艦,成爲未來航母編隊的輔助攻擊力量。第三步是在2004年開工建造了“日向號”航母,這艘航母如今已經進入日本海軍服役。
2000年12月,日本防衛廳發表的《新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中,正式批准建造兩艘新型“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該型艦是“金剛”級的升級艦型,共計劃建造4艘。如此到2012年,完整的日本航母編隊將正式建成服役。
“日本海軍的航母‘路線圖’清晰、確定,對比中日航母研究計劃,我們是下手早,動靜大,全民呼籲,卻至今沒有結果。反倒是日本,軍方蒙蔽國民和國際社會,用護衛艦的名義立項建造航母。不過15年時間,兩個航母戰鬥群即將服役。”談到這一點,張召忠表示,“真是沒想到。”
中國需要什麽樣的航母
今天,當中國海軍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能夠擁有一個航母戰鬥群所需要的附屬艦船後,需要什麽樣的航母就成爲要確定和解決的問題。
航母的大小自然要和國家戰略、海軍任務相適應。“中國的使命,第一是保衛南海傳統海疆線。”張召忠轉身面對辦公室巨大的中國地圖,“當一個國家的海軍成立60周年的時候,還不能完全保衛中國傳統海疆線的主權,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中還有一半存在爭議,臺灣還沒有回歸祖國懷抱,這不能不說我們距離一個強國還有很大距離。中國海軍還有更加繁重的任務在等待著去完成。”
中國海軍還有另一個重要戰略任務,就是爲拱衛陸上國土創造一個安全縱深。“中國不是一個向全球擴張的國家,中國海軍不需要去大西洋、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以東作戰,但爲了保衛國土、國家領海和第一島鏈內的水域安全,我們的海軍雖然實行的是積極防禦戰略,並不意味著只待在第一島鏈內。只有突破第一島鏈,才能爲中國領海的安全拓展戰略安全縱深。從完成這個任務看,中國海軍並不需要美國海軍那樣龐大的10萬噸級的核動力超級航母,但類似泰國和西班牙那樣2萬噸左右的輕型航母或直升機航母也沒有多大用處。中國海軍最需要的,可能是5萬~6萬噸左右的中型或大型核動力航母,類似法國‘戴高樂號’那樣或者更大一些的。如果合適,最好是建造4至6艘以上,因爲即便是建造4艘也只能同時保持一兩艘在航,如果建造6艘則可同時保持3艘在航。當然,對于一個缺乏航母建造和使用經驗的國家,最好是從常規動力航母開始,逐漸積累經驗。”張召忠這樣認爲。
對于一艘能起降固定翼飛機的中型航母來說,最關鍵的技術在兩方面:合適的艦載作戰飛機,以及能把飛機彈射到空中的彈射器。
世界航空母艦固定翼艦載機的起飛方式有三種。大型航母通常采用彈射方式,英國的輕型航母則采用滑橇方式和垂直起降混合,俄羅斯最新型航母則采用大型固定翼戰鬥機滑橇式起飛。這三種方式中,俄羅斯方式對艦載機性能要求極高,至今也沒有正式形成戰鬥力。英國方式則必須具備垂直起降戰鬥機,這種戰鬥機世界上僅有英國海鷂式一種投入實際服役和實戰,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放棄采購,更重要的是,海鷂式戰鬥機的短航程和低載彈量也無法有效覆蓋南海。中國最需要的中型航母,關鍵要解決的難題依舊是彈射器和艦載機。
航母艦載機彈射器最早是英國人采用了德國人的技術發明,美國海軍後來購買了英國人的專利,並最終將其發展成熟。其中技術最成熟的蒸汽彈射器,是以高壓蒸汽推動活塞帶動彈射軌道上的滑塊,把聯結其上的艦載機彈射出去。“墨爾本號”航母運抵中國時,上面正有一套完整尚未拆卸的蒸汽彈射器,以及完整的降落攔阻設備和助降設備。如今除了美國航空母艦,世界上只有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從美國采購了彈射器。對于美國而言,這是絕對不能隨便輸出的核心技術。艦載機也是一個困難。不過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在技術上取得巨大進步,俄羅斯航母上的蘇33艦載機也是從中國海空軍擁有的蘇27系列戰鬥機衍生而來。技術或許永遠都會有障礙,但曆史證明,最大的障礙永遠不是技術本身。
劉華清任海軍司令員時期,曾經就技術上能不能自己制造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與有關部門及專家研究後認爲,“條件基本具備”。張召忠表示,今天或許還可以用更新的思維看待航母,這方面,日本和印度研制和建造航母都能給中國海軍提供借鑒。
印度是“二戰”後亞洲第一個、長期以來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擁有40余年使用航母的經驗。張召忠說,印度從試圖自行研制航母開始一直舉棋不定,最開始准備造2萬多噸級,新領導人上臺後將規模提高到4萬噸級。對于航母這樣大的項目而言,從2萬噸到4萬噸,整個平臺都變了。
日、韓航母的另一個經驗,是他們建造了與以往不同的新型航母,也就是“信息化航母”。張召忠說,日本的“日向號”航母和韓國的“獨島號”航母都裝備了最新的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數據鏈,“日向號”裝備的11架CH-53“海上種馬”直升機,重量比俄羅斯米格29固定翼戰鬥機還重10噸。日本和韓國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大國,從軍事上也完全能從美國獲得建造航母的關鍵技術,但卻首先建造了“日向”、“獨島”這樣的直升機航母,在于日、韓兩國有非常明確的海軍任務指向。
日本海軍的戰略,是協同美國第七艦隊在西太平洋海域作戰。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第七艦隊的作戰核心,正是以核動力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爲作戰核心的制空、對海、對陸攻擊力量。日本海軍的戰略非常清晰,就是彌補和強化第七艦隊相對薄弱的反潛能力,以及進一步強化艦隊的防空能力。對日本海軍來說,其本土空軍基地距離東亞大陸不過100~500公裏範圍內,制空完全可以由F-15戰鬥機和F-2戰鬥機依托加油機執行。爲此日本海軍並沒有將“日向號”造得大而全,而是強化其反潛能力和電子戰、信息化作戰能力。韓國的“獨島號”作戰目標更明確,就是維護日、韓有爭議的獨島及其海域主權,于是“獨島號”航母強調兩棲作戰能力。“韓國周邊海域就那麽大,先明確海軍任務,再據此建造相應的航母。從這個角度看,日本和韓國的新型航母在強調信息化作戰平臺的前提下,從過去的使用艦載航空兵執行制空、制海和反潛任務,變爲強化某一作戰形式,增加了兩棲對陸攻擊作戰方式,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和豐富了航母的作用和形式。所以不要再用傳統大海戰的航母來看待今天的航母了。”張召忠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23/1702549870_2.html
印度國産航母可能遇類似阿瓊坦克研制拖期問題09-03-01 北京晚報
印度方面透露的關于國産航母的有效信息相當有限,主要是排水量和艦載機的情況。據稱排水量將近4萬噸,艦載機主要包括俄羅斯生産的米-29K艦載戰鬥機、印度自行研制生産的LCA“光輝”輕型戰鬥機,另外還可能包括俄羅斯生産的卡-31預警直升機和印度國産的一些直升機,總數應該是30架左右。
將近4萬噸的排水量是滿載排水量還是標准排水量並未說明,這對于航母來講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一艘航母的標准排水量接近4萬噸,那麽就是一艘標准的中型航母;如果僅僅是滿載排水量接近4萬噸,那麽也有可能是小型航母。
再者,一艘排水量4萬噸的航母配置30架左右的艦載機,裝載密度不算高。法國常規動力的上一代航母,比如“克萊孟梭”號和“福煦”號,它們的排水量將近4萬噸,艦載機數量是40架左右。印度國産航母的裝載密度大概和前蘇聯的一些航母比較接近,以此推斷,印度國産航母的設計風格可能更接近俄系航母。
此外,印度國産航母應該會使用常規的蒸汽動力裝置,而不可能使用核動力裝置,因爲印度本身的核動力裝置還沒有達到一個可以使用的狀態。
軍事愛好者可能會關心這艘航母有沒有彈射器。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這艘航母裝備彈射器的可能性不大,這意味著艦載機的起飛重量要受到很大限制,艦載機就只能靠甲板滑躍起飛。
綜合幾點來看,印度這艘國産航母應該是小型的、常規動力的航空母艦。由于很可能沒有裝備彈射器,將很難裝備那些大載重量的攻擊型艦載機,因此航母的攻擊能力有限。
印度海軍擁有和使用航母的曆史比較悠久。過去主要是從英國購買舊航母,並且有過實戰經曆。但是這並沒有使印度成爲世界海軍大國。泰國也有自己的航母,泰國可以說是海軍強國嗎?歐洲的西班牙能自産航母並且還能出口航母,西班牙也並不能說是世界海軍強國。一個世界海軍大國應具備的要素很多,並不僅僅取決于武器裝備。
研制和生産航母雖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這並不意味著某個國家一旦擁有國産航母就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因爲想要形成如美國航母戰鬥群那樣的強大戰鬥力還有很漫長的道路。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01/1408543919.html
2009年2月28日,印度第一艘自主産權的航母將安放龍骨,標志著印度成爲世界上第4個能自建航母的國家。印度如此迫切地開建航母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15年來向俄羅斯購買的二手航母已成“吸金黑洞”,讓印度不堪忍受。
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將主持龍骨安放儀式,這次儀式的時間與時辰都有講究,符合“海軍建船的吉祥傳統與印度宗教習俗”。印度擁有自建航母的能力意味著,印度海軍在“全面控制海洋能力”方面邁出一大步。
印度首艘自建航母艦長252米、寬58米、排水量3.65萬噸、最大時速可達28節(時速1海裏爲1節)。印度自制航母考慮裝備的戰機包括米格-29K、印度自行研發的LCA輕型戰鬥機和卡-31直升機。按印度海軍的建造計劃,這艘航母將在2014年正式服役。
讓印度引以爲豪的是,首艘印度航母的“自主産權”高達70%。據透露,首艘航母是印度海軍設計處設計的,早在2001年便已經開始設計,艦體鋼板的准備工作始于2005年4月,所以,印度航母現在正式開工也是准備充分之舉。
5年前,印度經過十多年的艱苦談判,終于和俄羅斯達成轉讓“戈爾什科夫”號二手航母的協定。爲此,印度舉國歡慶,將該艦命名爲“維克拉姆帝亞”號,但就此跌進了俄羅斯布下的“吸金黑洞”。
從簽定協議後,俄羅斯對“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要價就不斷增加,從最開始的要求增加3.5億至4億美元,到2007年11月要求增加12億美元,使該航母價格攀升到22億美元。正當印度煞有介事地去找俄羅斯理論時,哪知俄方再次給印度當頭一棒:追加7億美元改裝費。這使“戈爾什科夫”總價高達29億美元,幾乎是原合同中“戈爾什科夫”號航母費用的3倍。
俄羅斯這一招令印度感到震驚,不得不盤算著這是否是一份劃算的買賣。因爲如果計算整個資金和時間成本,印度足可以用29億美元從英國或法國購買一艘全新航母,而不是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整修已經擱置10年、遭受多次火災的二手航母。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8/0927543835.html
印度海軍司令梅塔更異想天開地稱,最終計劃是打造三艘本土航空母艦,才能維持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保障印度洋海上運輸線。以印度過往折騰航母的慘痛教訓,安東尼和梅塔的美夢也就是做做而已。
據稱,爲落實“三航母戰略”,印度采取自主建造和對外采購並舉的辦法。經過反複研究論證,在一九九九年批准了自行研制和建造大型航空母艦“維克蘭特級”計劃,批出研制與建造費約五億美元。“維克蘭特級”航母排水量近四萬噸,不妨打聽一下英國六萬噸的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造價二十七億美元;法國的“戴高樂號”標准排水量三萬五千噸,盛惠約三十五億美元。
久聞印度人喜花小錢辦大事,普京投其所好,二○○四年主動提出把退役的“戈什科夫元帥號”航母分文不要“奉送”給印度,只是重新維修、配備通訊和武器系統等需要十億美元。等印度簽署合同後,俄方交貨期限一拖再拖,索要維修款也從十億美元漲到二十九億美元,至今雙方還在進行馬拉松磋商。
印度軍備“蘇俄化”的另一後果是眼高手低。“本土航空母艦”將配備的米格29K戰機和印度研制輕型戰機嚇唬不了人,只好把“烈火型”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充當海軍版“丹努什”彈道導彈再裝上核彈頭去充“紙老虎”。彈道導彈的可靠性差,連俄軍的“圓錘”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也失敗了五次,原計劃“圓錘”導彈在二○○九年入役,但航天局長還要試射五次再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6/1622543654.html
Anatoly Shlemov表示,新一代航母將搭載第5代固定翼艦載機和直升機,還有無人機。第5代固定翼艦載機將取代現役蘇-33艦載機。“這是第5代飛機,將具備傳統的水平起飛和降落能力。”Shlemov表示,和過去不一樣,新一代航母將不再裝備巡航導彈,裝備巡航導彈不是“航母的職能”。
Shlemov表示俄羅斯至少將建造3艘這樣的航母,用於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不過他沒有給出該項目的具體日程,目前還不清楚哪家船廠將獲得這項合同。
俄羅斯海軍目前僅有1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在役,該航母排水量55000噸,人員1500名,可搭載50架以上的飛機。
http://www.tourtw.com/doc/1009/0/0/1/10090014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900143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以艦載机為主要武器并作為其海上活動基地的大型水面艦艇,是現代海軍中排水量最大、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种。對一個國家來說,航母不僅是先進武器,更是其綜合國力的象征。
半個世紀前,美國曾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島進行過一次核爆炸試驗。与以往核試驗不同的是,那次美國海軍的“薩拉托加號”和“獨立號”航母被用來測試抗核爆能力:“薩拉托加號”在几個小時內就沉沒了,而“獨立號”則衹是受了重傷。美國從試驗中得出的結論是航母即使在原子彈面前也不是紙老虎,這為美國此后的航母發展之路奠定了基調。自二戰結束以來,凡是有美國參加的大多數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中,美國的航母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其軍事和政治意圖的實行,立下赫赫戰功。發展到今天,航母已經成為美國海軍部隊及其作戰戰略的核心和美國影響全球政治和制止侵略的意志力的最顯著表現。歐洲一家報紙最近載文稱美國的“每艘航母可搭載一個聯隊約70架飛机,必要時,這些飛机能以30秒每架的速度起飛……到2010年左右,美海軍一個航母艦載机聯隊一天能夠精确打擊1000多個距航母數百公里的瞄准點,這种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
雖然航母的實力是世界第一,但為了更為牢固地壟斷海上霸權,到目前為止,美國仍在瘋狂造航母。2007年1月16日,將正在建造中的最后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喬治.布什號”3個月后,美國海軍又宣布將于2008年幵工建造CVN-21級核動力航母,并將其首艦命名為“杰拉爾德 .R.福特號”,以紀念不久前去世的美國前總統福特。國際分析人士認為,CVN-21是美國海軍為滿足21世紀作戰需求研制的新一代核動力航母。“它的現身無疑將是世界航母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戰后,日本作為戰敗國,放棄進攻性武器,航母自然也在禁止範圍之內。但由于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和基礎,再加上再現昔日稱霸海洋的輝煌一直是其揮之不去的情結,日本國內几度出現要求重造航母的聲音。上個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和軍方緊鑼密鼓地策划建造小型航母,衹是由于美國与日本國內反戰人士的反對,計划才被迫取消。但日本發展航母的意圖從未消失過,而且更加策略:不再直接提“授人以柄”的造航母的說法,而是以發展大型運輸艦、護衛艦的名義,走上了實質性擁有航母的道路,到2007年7月為止,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擁有了5艘堪稱准航母的大型水面艦艇。
這當然不是全部,因為就在一個多月后的8月23日,日本的巨型驅逐艦“日向號”又在橫濱市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船舶工厂舉行下水典禮。据悉,這艘編號為16DDH的大型驅逐艦全長197米,排水量達到1.35萬吨,從吨位來講,已接近英國現役中的“無敵號”航母。“日向號”甲板上最多可搭載11 架直升机,可同時起降3架直升机,因此也被稱為“直升机航母”。
日本海上自衛隊對這种超大型驅逐艦寄予厚望,因為其具有強大的性能。它不僅可以搭載反潛直升机,還能搭載4架超大型運輸直升机,承擔登陸和兩栖攻擊等任務。另外,由于情報搜集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大幅度增強,新艦還可作為艦隊的旗艦使用。更重要的一點是,這艘驅逐艦擁有先進的指揮机能,可在海上指揮航空作戰,堪稱“萬能”戰艦。在武器系統方面,該艦裝備有艦對空導彈、20毫米机關炮和魚雷等武器。為了應對不明船衹,它還裝備有机關槍。而日本政府并不滿足于此,還准備在未來再建造3艘同級別的大型驅逐艦。据韓國《東亞日報》不久前報道,日本已著手建造兩艘4萬吨級的中型航母。為了實現東山再起的意圖,到2015年,日本還將建造兩艘可裝載E-2C“鷹眼”預警机和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机的航母。
印度目前正在加速打造一支擁有3艘航空母艦的海軍,以加強其爭奪海洋利益的能力。根据印度海軍方面的戰略規划,3艘航空母艦將在2017年之前全部入役,以确保在一艘航空母艦接受維修保養時,始終保証至少兩艘航空母艦可以執行海上戰備值勤任務。計划中購買的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在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后將更名為“維克拉馬迪特亞號”,以取代印度海軍正在服役的航母“維拉特號”。根据印度海軍的計划,本土自行建造的ADS航空母艦將在 2014年服役﹔第三艘航空母艦則將于2010年幵工建造,2017年進入
但是,就在一個月前,圍繞著“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俄印打起了航母价格戰。根据俄印兩國最初鑑定的合同,俄方應于2008年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交付給印度海軍。但俄北方造船厂聲稱以前嚴重誤估了翻新成本,航母价格由最初的15億美元大幅增至20億美元,如此漲幅顯然超過了印度軍方的心理承受範圍,并因此多次派遣國防部官員赴莫斯科与俄方展幵磋商,并要求俄政府對此作出補償。
過去數十年以來,印度一直是俄制軍事裝備的最大買主。然而,有關“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价格爭議最終或許有可能影響兩國軍火交易,甚至惡化兩國之間的防務合作關系。目前印度已經幵始將目光轉投向西方,對西方各國的軍事裝備,包括飛机和艦船等,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
但這顯然不是英國的終极目標。前不久,英國防大臣德斯.布朗在議會下院宣布了建造新航母的計划:將花費80億美元建造兩艘排水量均為6.5萬吨的新航空母艦,分別命名為“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它們是英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并將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服役,設計服役期至少為40年。它們將取代英海軍現役3艘航母──于1977年下水的“無敵號”、1978年的“杰出號”和1981年的“皇家方舟號”。
布朗說:“兩艘新航母代表我們的能力上了一個台階,英國一線作戰部隊今后几十年內將具備世界一流的現代化作戰能力。這一變化可使英國選擇在任何時間把英國已得到提升的戰略力量与影響投放到世界任何地方。”(海 州)
俄羅斯:現役衹有1艘排水量為6.5萬吨的“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
法國:現役衹有1艘3.6萬吨級“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英國:現役有 “卓越號”和 “皇家方舟號”兩艘航母。另有1艘輕型航母處于封存狀態。
意大利:現有 “加里波第號”“加富爾伯爵號”“凱沃爾號”3艘輕型航母。
西班牙: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69萬吨的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印度: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2.78萬吨的“維拉特號”輕型航母。
韓國:現有1艘滿載排水量1.9萬吨的“獨島號”輕型航母。
巴西:現有“米納斯吉拉斯號”和“圣保羅號”兩艘航母。
泰國:現有1艘航母,即1997年8月從西班牙購買的滿載排水量為11485吨的“查克立.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
http://lateline.muzi.net/news/ll/fanti/1490196.shtml
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目前公認1914年下水的英國皇家方舟號是最早的一艘現代化航空母艦。
除了上述的11個國家,包括中國買過的四艘退役航母,一共有17個國家,還有阿根廷、澳洲、加拿大、德國、荷蘭和烏克蘭也曾經擁有航母或現役有輕型航母。
英國 41 2 37 2
日本 31 0 31 0
法國 27 1 25 1
俄羅斯 7 1 6 0
義大利 6 2 4 0
加拿大 5 0 5 0
西班牙 4 1 2 1
印度 4 1 1 2
澳洲 4 0 4 0
中國 4 0 4 2
巴西 2 1 1 0
阿根廷 2 0 2 0
荷蘭 2 0 2 0
泰國 1 1 0 0
烏克蘭 1 0 1 0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 赤城號主條目:日本航空母艦
日本是很早擁有現代航母的國家之一,中文「航空母艦」一詞也來自日文漢字。
1919年開始建造的航母鳳翔號航空母艦,且早於英國「競技神」號先下水服役。但其大多數航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美軍所擊沉,剩餘航母在二戰結束後的2年間相繼拆解。由於美軍上將麥克阿瑟為日本擬訂的「和平憲法」當中對重型船隻的限制使日本海上自衛隊建軍中排除了航母的存在,所以在海自成立以後雖然在造艦計畫中多次規畫航母或是類航母相關艦種,但不斷遭到日本政府否決,直到90年代後期才因為聯合國海外維和行動等理由下開始建造外觀上類似輕型航母的「兩棲登陸艦」和「直昇機驅逐艦」。
第一種是飛機彈射器起飛,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兩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目前只有美國具備生產這種蒸氣彈射器的成熟技術。
第二種斜板滑跳起飛。有些航空母艦在其甲板前端有一個「跳台」幫助飛機起飛。飛機在起飛的時候以自己的動力經由跳台的協助升上空中。這種起飛方式不需要複雜的彈射裝置,但是飛機起飛時的重量以及起飛的效率不如彈射。英國、義大利、印度和俄羅斯的一些航空母艦便採用這種技術。
在兩種情況下航空母艦都必須以20節(36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逆風航行,來幫助飛機起飛。
由汽球拖曳的 Washington aboard the George Washington Parke Custis, towed by the tug Coeur de Lion.第一個從一條停泊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是美國的尤金·埃利(Eugene Ely),他於1910年11月14日從美國海軍伯明罕號輕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上起飛。1911年1月18日,他成功地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裝甲巡洋艦(USS Pennsylvania ACR-4)上長31公尺、寬10公尺的木製改裝滑行台上,成為第一個在一艘停泊的船隻上降落的飛行員。
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是第一個從一艘航行的船隻上起飛的飛行員。1912年5月2日他從一艘戰艦上起飛。
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大型輕巡洋艦。1918年4月完成改造。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百眼巨人」號,它的改造於1918年9月完成。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
1917年,英國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全新設計建造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第一次使用了在飛行甲板右舷的島狀上層建築。第一艘服役的從一開始就作為航空母艦設計的船隻是日本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它1922年12月開始服役。全通式飛行甲板、上層建築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空母艦的樣版。
30年代英國建造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全封閉式機庫、一體化的島式上層建築、強力飛行甲板為式、液壓式彈射器,被譽為「現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失效,海軍列強又展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美國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日本的翔鶴級航空母艦、英國光輝級航空母艦,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場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從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偷襲珍珠港,到雙方艦隊自始至終沒有見面的珊瑚海海戰,再到運用航空母艦編隊進行海上決戰的中途島海戰,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現代遠洋艦隊的主幹。美國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組成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成為海戰的主角。戰爭期間廉價的小型護航航空母艦被大量建造,投入到反潛護航作戰中。
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N65)是世界上第一條用核動力推動的航空母艦。核動力燃料更換一次可連續航行數十萬海里使航空母艦具有了近乎無限的機動能力,消除了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大型煙囪對飛行作業的影響。從此美國海軍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80000噸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英國在冷戰中由於國力衰微加上建軍路線錯誤,使得英國皇家海軍在1970年代後期將所有傳統航艦除役,僅保留採用滑跳甲板,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的無敵級航空母艦。在1982年英國、阿根廷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中,英國體認到將傳統航艦除役的惡果,但為時已晚;但仍依靠這類小型航艦以及改裝飛機運輸艦在遠離本土8000英里的地方取得勝利。
蘇聯因為赫魯雪夫的飛彈至上論對航空母艦一開始持鄙視態度,僅依靠海軍將領的私下授意下不斷進行相關基礎科技累積,並建造以垂直起降飛機、直昇機、以及各式重型飛彈為主的基輔級航空母艦(由於黑海限制,蘇聯海軍將航艦通通稱為「大型反潛巡洋艦」)。蘇聯/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前最終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採用滑跳甲板作為蒸氣彈射器的代替品。
在波斯灣、阿富汗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利用它的航空母艦艦隊維持它的利益。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的過程中,美國儘管在中東沒有足夠的陸上機場,依然能夠利用其航空母艦戰鬥群進行主要攻擊。
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航空母艦一共約可以裝載1250架飛機,其中美國的載機數超過1000架。英國和法國正在擴大其載機量,法國建造了核子動力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英國也回歸傳統航艦路線建造伊莉莎白級航空母艦。
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時候可能還需要脫離等待中的降落航線去進行空中加油。
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與空氣減速板,將捕捉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艦上的降落官指揮飛機降落,他不斷地告訴飛行員,他離最佳情況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艦上的燈光提示飛行員,下降時的角度是否正確。
在航空母艦的後部有四條攔截索。降落的飛行員必須捕捉鈎掛上其中一條。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麼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麼他的下降角度太陡。
由於攔截索制動力有限,使得全武裝掛載戰鬥機在降落前需拋棄部分武器,由於現在武器價格昂貴,為減少這種浪費,美國最新下水的雷根號航空母艦則僅裝有三條攔截索,其目的為每組攔截索可以安裝更大的制動裝置,提供更大的制動力。這樣就不用再拋掉過重的武器掛載。
在著陸時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完全壓低,這樣他可以保證鉤住一條攔截索。同時他必須將發動機開到最大,這樣假如他沒有掛上攔截索的話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速離開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線。攔截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可以在兩秒鐘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到慢車並且離開降落區。
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挂鉤損壞了,飛機無法使用攔截索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
為了保護甲板上的人員和器械,在飛機後面要裝上屏蔽飛機噴氣流的壁板。
飛行員在得到起飛許可後加足馬力,同時用剎車防止飛機運動。
在他得到起飛信號的同時他要放開剎車,同時起飛裝置起動,將飛機彈出跑道。這個過程一共持續1.5秒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AA%E7%A9%BA%E6%AF%8D%E8%89%A6
陸052E終極版驅逐艦動工 科技大驅055B即將下水 2023/08/01 中時新聞網 盧伯華
中共海軍21世紀後,大量的驅逐艦、護衛艦接連下水、服役,令人目不睱給的「下餃子」
進入21世紀後,中共海軍在驅逐艦、護衛艦等主戰艦艇的裝備上,以下餃子的速度大量建造與部署了各種艦艇,其中最多的是40艘4000噸的054A護衛艦,另052C型改的052D驅逐艦,噸位從6000噸發展到7500噸,導彈垂發系統也從48單元增至64單元,最後還為了大型艦載直升機庫建造了加長版052DL型。目前052D已服役25艘,在建的有10艘,為應對美軍新型伯克級的052系列終極版052E也將動工,將增加到8000~9000噸。052E將採用346B型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先伯克級Flight-III的SPY-6型砷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至少一代,探測距離將提升至500公里以上。垂發由052D的64擴至80單元,雖略遜於伯克級的96單元,但已經趕上美軍1.5萬噸朱瓦特號的80單元。
055型,排水量1.2萬噸,垂發112單元,首批8艘在2023年已全服役。055B增至1.5萬噸,將裝備目前最先進的中壓直流全電推進系統,以及155mm電磁軌道炮、雷射武器等多種具有實驗性質的高能耗艦載武器,這種思維略相近於朱瓦特號,差別是朱瓦特號是艦體造好了不知如何用才開始設想將實驗武器搬上艦,而055B則是一開始就是以實驗先導艦的角色上場,因此從推進系統到武器系統,都滿了實驗性的思維與規劃。
相關新聞
美建新一代驅逐艦加緊追趕中國 軍事觀察人士:外形太像055艦
1發砲彈3200萬 朱瓦特級主砲拆除 如夢一場
航速30節航母編隊新一代054B護衛艦,包括新型快反雷達,隱匿型的鐵錨。
中國新隱形戰艦傳替代72艘056護衛艦真實用途或為陸版瀕海戰艦
爆大陸將有8艘075型兩棲登陸艦!
陸076電磁彈射兩棲攻擊艦首曝光,陸媒:075針對台海076為新型戰艦
陸造隱形航母 固定翼無人機專用世界第一
中國18個月三艘075兩棲攻擊艦服役 速度遠超美國 2022-10-03
第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已刷上33舷號的安徽艦,擁有三艘075型和八艘071型兩棲登陸艦。中國在18個月內接連服役三艘4萬噸級兩棲攻擊艦,速度遠超美國,直接一口氣追上了美軍從2009到2020年裡建的兩棲攻擊艦。第二批075改進型建造數量可能五艘。
安徽艦有六個直升機起降點,可搭載30架直升機,包括直20艦載反潛機和直18預警機。還能容納接1000名海軍陸戰隊員,四艘726型野馬氣墊登陸艇能帶一輛99A式主戰坦克上岸。艦內能容納十輛99A主戰坦克,20輛05式兩棲突擊車或步兵戰車,以及50輛輪式運用越野卡車,相當於陸軍兩個加強陸戰部隊的重裝配置。
安徽艦的防衛武器除了配置有功能齊全的雷達和電子戰系統以外,配備有兩座1130型11管30毫米的近防炮系統,每分鐘發射一萬發彈藥能攔截來襲的反艦導彈武器。還裝兩座18聯裝的海紅旗10十公里近程防空導彈。
在過去半年,解放軍新添了四艘055型萬噸大驅,還有三艘052D型驅逐艦,以及兩艘054A型衛艦,總排水量超過0萬噸,創下中國海軍短期內服役噸位世界第一的紀錄。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730/1130/2230近防炮可攔2/4/6馬赫目標
中國可以同時建造三艘航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xKvhd8gbA
071型兩棲登陸艦新雷射武器上身 和美國拚了
《戰區》網2024/08/19報導,一艘中方海軍071 型兩棲船塢運輸艦上似乎新安裝了雷射武器
美國海軍在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波特蘭」號2019 年底首次被發現安裝了雷射武器系統,並於2020年 5月成功擊落1架小型無人靶機。150 千瓦級「雷射武器驗證系統」Mk 2 Mod 0主要是為軍艦船提供額外的防線,以對抗無人機和小型艦艇群。此外,美國雷射武器還能作為眩目器,使光學感測器和尋標器失去作用。
筆者認為,在兩棲大登上部署雷射武器的確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受制於目前的儲能技術,高能量雷射武器想要連續發射,對於電力供應有較高要求只有071型船塢登陸艦這樣的大傢伙,在動力系統和內部空間方面都有冗餘能滿足雷射武器的需求。不過美媒的相關報道恐怕還是輕視了中國雷射武器的發展進度。儘管美國海軍號稱裝備了多種雷射武器,但在紅海攻防戰最激烈的時候,美國海軍卻無奈地承認,這些雷射武器並不具備實戰能力,無法投入戰場。相較之下,中國早在珠海航展展出多種陸基雷射武器,出口沙烏地阿拉伯的「寂靜狩獵者」近防系統還曾創造連續擊落13架小型無人機的輝煌戰果。中國海軍起碼使用過某些低功率雷射眩目系統,如在與澳洲和美國海上巡邏機對峙時,就動用過相關系統。
最新076兩棲攻擊艦結構曝光 雙艦島電磁彈射5萬噸大排量 2024/08/05
美國智庫近日分析一張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衛星圖像時指出,正在打造的最新型076兩棲攻擊艦的規格與主要結構已經非常清楚,這艘可能做為對台登陸作戰主力之一的兩棲攻擊艦為雙艦島設計,有一條電磁彈射器,排水量在5萬噸以上。它將是共軍執行航空作戰和跨海作戰時,用來彌補航母數量不足的重要主力裝備。
海砸115億美元美一次買4艘兩棲攻擊艦省大錢
綜合外電2024/08/16日報導,根據周二送交國會的通報,美國海軍在通報中說,打算採購3艘Flight II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還有1艘Flight I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說,「一次採購多艘軍艦證明,我們對擁有31艘兩棲戰鬥艦的承諾,並展現了明智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