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直升機父母
「溺愛」不是人本教改「快樂學習」的本意,而是副作用。
是嗎?那「體罰」也非教育的本意,而是……
直升機父母 關心孩子別害他【聯合報07.07.3柯俊銘/屏東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這一陣子,「直升機父母」似乎成了各級學校熱門的話題。許多老師會在連絡簿上,轉貼相關資料給家長參考,希望對他們有所啟發。畢竟該現象的出現,不僅干擾教學活動的進行,造成親師關係緊張,無形中也阻礙孩子的人格發展。
所謂「直升機父母」,意指父母親像直升機般,始終盤旋在孩子的上空,只要看到寶貝碰到一點困難,便會迫不及待地衝下去拯救。這類的家長深信愛等於讓子女成功,故自認必須介入孩子所有的生活事務,以免其受到傷害或吃虧。
探究緣由,專家認為和未來不確定性增高、社會競爭激烈與少子化來臨等因素有關。另外,目前雙薪家庭普遍,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法經常陪伴孩子的補償心態,以及幫孩子做好比花時間教導還要省事的想法,都助長該現象的存在。
國外研究指出,如此的教養模式對親子雙方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孩子因習慣被照顧,變得缺乏責任感,問題解決能力差,不知如何管理情緒,在現實環境中易適應困難。而父母則太在意孩子表現,老覺得給的不夠多,每天牽腸掛肚,過度焦慮導致壓力,不利於身心健康。
有鑑於此,為讓直升機父母們能早點著陸,減少無謂的負擔,提供以下建議,既能給予孩子支持,又可訓練其獨立性:
1.主動轉為被動:勿怕孩子受挫不開心,凡事都設想周到,孩子只是坐享其成。應從旁觀察變化,待孩子自己開口求援,再評估是否給予協助。
2.善用機會教育:傾聽孩子的困擾,但避免為他們做決定或代為處理。可適當提供意見,鼓勵先嘗試去克服,從因應中吸取經驗,藉以建立自信。
3.教導尋求資源:讓孩子熟悉可利用的支援網絡。除了家人以外,遭遇問題時,其實還可以找同儕朋友、老師幫忙,或諮詢有關單位提供服務。
4.尊重個人意願:父母往往基於好意,便先入為主為孩子安排一切,結果常引發彼此衝突。有時不妨透過協議,使其有自主的空間,學習承擔後果。
5.分散生活重心:父母應培養嗜好,多從事個人有興趣的活動。一方面降低對孩子的關注,一方面也可充實自我,避免心力過度投入導致的耗竭來臨。
6.斟酌進場時機:父母伸出援手,需考量實際狀況。一旦孩子經歷情緒、身體的創傷,或有異常行為出現,父母就應立即介入輔導。
雖說「天下父母心」,但毫無限度的呵護,只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往後依賴成性,難以獨當一面。不顧孩子感受,一味期盼他們往自己鋪好的路走,未必能真正滿足與快樂,故如何管教得宜,懂得適時放手,是當今家長必修的課題。
景氣欠佳,國內外的「尼特族」都越來越多!主計處最新統計,去年國內尼特族人數重回十八萬五千人的高峰,平了民國九十三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的歷史紀錄,占總人口的比率甚至高於日本。官員擔心,由於經濟復甦緩慢,今年尼特族人數可能會創新高。
所謂的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是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族群,最早起源於英國。英國將族群範圍定為十六到十八歲;日本則是涵蓋十五到三十四歲。
近一年因經濟景氣大幅衰退,失業人數快速增加,也有許多年輕人被迫淪為依附家人維生的尼特族。
英國今夏尼特族人數首度衝破一百萬人,研究人員擔心,一旦經濟復甦,許多尼特族可能因為無法融入就業市場而「受困」多年。日本本月最新的青少年白皮書也指出,今年日本尼特族人數將達六十四萬人,比去年增加兩萬人,而且還有「高齡化」傾向。
主計處官員表示,雖然國內沒有特別調查所謂的尼特族人數,但「非勞動力」中有一群人,既非學生身分,也不是因為身心障礙或為照顧家庭退出職場,就算是有心工作,卻欠缺實際找工作的行動,大致符合尼特族特性。
維基百科探討尼特族主要成因是,部分高學歷的畢業生不願從事低薪資工作,也可能是年輕人吃不了苦,不願從事太辛勞的工作,一味要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結果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在「空等」好機會,結果既沒工作也沒讀書。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剛好遇上台灣有史以來最有錢的父母,他們的爸媽年輕時遇上台灣經濟起飛期,加上工作勤奮、儲蓄意願極高,使得這一代年輕人的家庭經濟支持不虞匱乏;加上勞動市場大環境欠佳,尼特族人數想要不增加「很難」。
人力銀行業者更發現,尼特族還不想承認自己是尼特族,不想工作的理由千奇百怪,且「學歷愈高、理由愈多」。
某國立大學退休的許教授年近九十歲,還在「扶養」雙胞胎兒子,兩人四十多歲還沒上過一天班,大學畢業之後,兄弟倆不願深造、不想就業、不喜歡出門,也不交女朋友,兩人在家裡一窩廿多年,食衣住行全靠老爸老媽。
許教授名下有兩棟房子,兄弟倆早就商量好了,父母老去之後,留下屋子一間自住、一間出租,「規畫」的這麼好,許教授也無言以對。
另一對國中老師夫妻,唯一的兒子自小聰明伶俐,前幾年考上台大熱門科系後,成為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
沒想到,台大只讀一個學期,他宣稱「志趣不合」,決定休學重考,順利考上另一間國立大學但連一學期也沒念完又宣稱要重考。就這麼休學、重考、上學、休學、重考…不斷循環。父母為此憂心,兒子卻過的很悠然自得。
粉領族小莉(化名)也抱怨家中有個尼特族小弟,高中畢業後,藉口考上的大學科系不好,決定重考,從此賴在家裡,五年來沒有工作,但有錢買電腦、買電動玩具、買高檔手機,因為從起床到睡前的一天所需,爸媽都會幫他打理。
宗孝勇夫自嘲是個家庭主夫。33歲的他雖然頂著碩士學位,但一直沒法找到一份全職工作,靠著不固定的教會差事,一個月收入大約只有10萬日圓(962美元)。若不是在學校教書的妻子有穩定進帳,生活上根本入不敷出。對於未來,他不抱什麼希望。
「除非日本企業經營者改變聘僱習慣,否則我永遠找不到全職工作,」他說。
去年年底,日本失業率降到4.4%的六年新低,但這個數字無法反映像宗孝勇夫這樣的職場菜鳥,在求職時四處碰壁的窘況。對他們來說,企業終身聘僱的承諾已成了神話。
經歷十年的企業重整,如今日本勞動力有三分之一屬於兼職或約聘勞工。政府官員擔心這個趨勢會使社會安全網的涵蓋範圍萎縮,進而減低國民的生育動機,使人口老化的問題益形惡化。
這種俗稱「飛特族」(freeters,英文「free」和法文「arbeiter」的合字,意為「自由工作者」)的打工族群,最初興起於1980年代經濟泡沫鼎盛時期,當時許多日本年輕人抗拒制式的職場,嚮往自由彈性的打工生活。但根據2003年日本政府的調查,年齡15歲到34歲的飛特族,已有七成其實更希望擁有全職工作。
日本和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已經走上組織縮編和自動化的路,企業在海內外尋求工資低廉的勞工。相較於日本15歲到34歲全職員工的平均年薪387萬日圓,薪資只有三分之一的兼職和臨時員工,如今已占總勞動力的32%。
「這雖然增加雇主的僱用彈性、節省勞動成本,但勞動結構的兩極化,卻帶來效率和公平性的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最近警告。OECD建議日本把社會福利延伸照顧更多非全職工作者,降低企業聘僱兼職員工降低成本的意願。
日本勞動政策與訓練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小杉麗子指出,習慣上日本人只有在剛從高校或大學畢業時,找到的工作最穩定;換句話說,其他時候要進入全職的工作行列,機會不大。
「企業補缺時,優先考慮已經具備經驗技術、能夠立即上手的應徵者,」小杉麗子說:「這表示只有打工經驗的年輕人是沒有機會的。」
目前日本高校畢業生每年只有20萬個就業機會,遠低於1990年代初期平均的168萬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也比十年前少了三分之一。
因此,成立四年的「年輕臨時勞工工會」會員數目快速增加。這個工會主張兼職及約聘員工應享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工會副主席菅原涼子說:「三個月到六個月約聘員工的薪資水準,在近三年來下降了四成。」便利商店、餐館和保全公司是約聘工作的主要來源,她說:「很多大學畢業人士的薪資只能勉強度日,和美國的情況一樣。」
由於所得差距日漸擴大,職場人士漸漸產生贏家和輸家的心態,與過去整個勞動力大略自視為中產階級的情況不同。大阪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所助理教授大竹文夫說:「我認為日本勞動人口已經漸漸產生機會並不均等的感覺。從前經濟成長較快時,致富的機會較高,現在不是這樣了。」
謀職不順的年輕人多轉而依賴父母,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現年24歲、擁有工業設計學位但找不到工作的植村大助說:「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把小孩寵壞了。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當初我決定到東京繼續學業時,他們一口就答應每個月供我6萬日圓。」
從1990年到2003年,日本「尼特族」(NEET,即英語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頭字語,意指既不在求學,也不在就業或受訓的遊手好閒年輕人)占青年人口的比率從8%翻升到16%左右。三井住友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宅森昭吉說:「等父母退休或老死,這些尼特族要何去何從?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了,這將會動搖日本社會的根基。」
英國「尼特族」 衝百萬人【聯合報╱編譯陳世欽 2009.07.02
倫敦每日電訊報1日報導,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英國的尼特族今夏將達到創紀錄的100萬人。
所謂「尼特族」指的是年紀在16到24歲之間,並未就學、就業或接受各種專業訓練的青年男女(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字首縮寫為neet)。研究人員指出,一旦經濟復甦,許多尼特族可能因為無法融入而「受困」多年。
研究人員表示,英國白種年輕人淪為尼特族的機率比來自黑人或南亞裔家庭的同儕高出大約20%,女性受到的衝擊大於男性。英國地方政府協會(LGA)表示,家庭瓦解及為人父母者失業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部分人士認為,許多具備專業技能的青少年男女今夏可能就業不易。
每日電訊報上個星期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另有大約6萬名英國中學應屆畢業生可能無法如願進入大學就讀。文憑課程的需求量最近達到歷來最高。
LGA主席瑪格麗特‧艾頓表示:「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英國的尼特族似乎即將達到100萬人。他們原地受困,無法前進或做任何有益於個人或社會的事,對經濟毫無貢獻。太多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可能跌入深淵。政府機構、民間團體與地方當局各行其是,無法以一致的具體行動因應這個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至今年第一季結束為止,英國的尼特族大約93萬5000人,人數是2005年首次統計這類數字以來的最高。
啃老族多為發達國家年輕人
啃老族主要出現在經濟發達及生活品質高的國家和地區,如西班牙、英國等地區的青年階層當中。儘管此種現象在義大利社會中還不是相當明顯,不過許多義大利社會學和心理學專家,已對此現象作了許多研究。
將義大利羅馬大學社會問題主導研究所製作的「2008義大利年輕人研究報告」,與義大利統計局公布的去(2008)年勞動力報告的數據進行交叉比對後,顯示了啃老族在義大利社會中的情況。
相關數據顯示,在15至19歲的年齡層中,已有高達27萬名義大利年輕人既不學習也不工作(占總人數的9%):其中大部分人因學歷問題找不到工作;另有5萬人則不願作出選擇;剩餘的1萬1,000人是純粹地不想工作和學習。
而義大利在25至35歲的年齡層中,啃老族高達190萬人。這也意味著,每4人中就有1人既不工作也不學習;其中120萬人因求職受挫而在家無所事事;另有7萬人則純粹是不想工作和學習。
透過以上數據發現,倘若義大利就業比率能提升到與荷蘭相同(荷蘭國內15至39歲年齡段的就業率達81.3%),那麼義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增加1至2個百分點。 義西啃老對未來無規劃
在西班牙,當地的《國家報》對啃老族進行調查後發現,年齡層在18至35歲的年輕人,有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並無為前途或利益著想的人生計劃。這些啃老族的座右銘為「學習?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對未來沒有幫助;工作?就算去找也找不到!」。調查顯示,在西班牙,大部分的啃老族年輕人(80%左右),表示很滿意他們目前的生活,對職場生活則充滿焦慮。雖然一部分啃老族年輕人決定繼續升學深造,但他們擁有學歷後卻不會替自己的將來打算。而今,義大利國內的啃老族心態也很相似,傳統價值根深蒂固的義大利文化,讓孩子在社會和家庭的溺愛中生長,他們不工作,是因為一般的義大利家庭都願意負擔子女的花費,就算子女早已到達該就業的年齡。
最痛恨 扮演工作狂
「上一兩年班,辭職休假一陣子,等玩夠了再找工作。」鳳舞在網路部落格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態度,她正是大陸標準的飛特族。鳳舞大學畢業已經八年,2005 年5月辭掉在某個著名網站的工作後,就出發到西藏旅行了40多天,希望趕在青藏鐵路開通、大量遊客湧入前,去西藏好好的玩一趟。
鳳舞說,「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信心的,工作幾年了,累積了這麼多經驗、人脈和資源,要再找個好工作應該不難吧。」目前在一家廣告公司當AE的鳳舞認為,如果那天覺得需要再休息,她還是會毫不遲疑地辭職去旅行,「工作,在哪兒做不都一樣?」
在實際失業率依舊偏高的中國大陸,要能像鳳舞一樣當個瀟灑的飛特族,還是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大陸的飛特族都是所謂的「80後」,即1980年代初期,大陸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且多數都擁有不錯的學歷,家裡經濟條件也不差。
「80後」的這一代中國人,多沒吃過什麼苦,上面又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至少六個長輩從小呵護。出生後就不太需要為「錢」擔憂,養成即便已經出了社會,依然覺得「錢不是很重要」,「玩」跟工作一樣重要,甚至比工作重要。
最喜歡 辭職去旅行
從事設計業的上海女孩宋玲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表示,「我覺得享受生活是頭等大事,而不是累死累活地賺錢,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有好的工作情緒嘛!」她說,最早 辭職出去玩時,也沒想過把自己當成什麼「族」,就單純想休息一下。直到遇到現任男友,才知道跟她抱持相同生活態度的人還真不少。
最快意 沒經濟壓力
宋玲與男友高言是在網路認識的,兩人認識時,高言已經給自己放了兩個月的假。高言說,「我就不喜歡朝九晚五的寫字樓(辦公大樓)生活!我可不像我哥一樣,每天擠公交(公共汽車),工作到很晚,然後和同事喝酒扯淡(閒聊),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趣味呢?」
仗著還年輕、不用養家餬口,一人飽、全家飽,缺錢時還可以跟父母伸手,飛特族確實可以過得相當有個性。不過,父母總有下崗或退休的一天,自己有朝一日也會結婚生子,也許當這一天來臨時,就會是「飛特族」快意生活結束的時候。
京城研究生 人生才不同
外地青年來北京考研究所的情況十年前就有了,但遠沒有今天這麼普遍。這群青年有著強烈和明確的考研動機,大多是因為對自身某種條件不滿,極力想通過考研改變現狀。「北漂考研專業戶」來自大江南北,經歷、學歷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夢想—成為名校研究生。
去年全大陸的大學生畢業生有四百一十三萬人,社會職場需求量只有一百六十六萬五千個位子,換言之,約六成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此情況下,念名校研究所,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促成考研族如春筍般大量竄出。
破床上苦讀 雨滴在書上
北京中國青年報這麼形容在北京的北漂考研族。夏天下雨的夜裡,清華大學二校門前面的照瀾院,是這座世界知名學府中僅存的一片平房區,趙帥就住在其中一間, 不到五平方公尺的地方,四壁木板,沒有窗戶,屋外聲音清晰可聞。趙吊坐在床上伏案,整理著考研英語的資料,沿電燈線流下的水滴落在他眼前的書上。
為了上清華 落榜繼續考
趙帥在這住了三年,三次報考清華大學法律碩士。
趙帥二○○四年七月從鄭州紡織工學院電腦專業畢業,剛搬出學校宿舍,便來到北京,開始他的考研之路。
「我就是喜歡清華!喜歡這個學校的氣氛,我佩服的好多大人物都是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上清華」的信念支撐著趙帥在木板平房裡住了三年。
10平方公尺 塞了七、八人
像趙帥這樣住房條件差的人比比皆是。人均住房面積不到兩平方公尺,往往是一間老舊的居民樓,每間屋子擺滿上下鋪,悶熱的夏天沒有空調,十平方公尺的地方, 七、八個人只能靠一台風扇降暑。就這樣一處只能平身休息的空間,大約每月要花去他們二百五十到四百五十元人民幣不等的「考研經費」,幾乎是他們考研預算的 一半。
沒有工作,考研族們只有節儉度日。「來這裡三個月了,我還沒吃過大米飯呢!」黑龍江某大學畢業的王梅(化名),拿到本校的保送研究生資格,卻斷然到北京考 研究所。 她說:「你在一個沒有名氣的大學就算讀到博士後能怎樣啊?出來找工作人家連看都不看,要念就得念名校。」王梅相信,如果在北大念完研究生,她的人生會完全 不一樣。
吃穿住行是北漂考研族共同面臨的困難,但能對付得過去;學習遇到問題才難辦。
搶教室自習 透早就出門
北漂考研族所以選擇來北京的大學旁邊準備考試,主要原因有三點:感受這裡的氣氛;聽相關的專業課程,熟悉老師;及時掌握考研資訊。因此,這些外地來考研 族,幾乎全部將自己奮鬥的戰場定在大學的教室,和在讀學生分享教學資源、巧妙躲避門衛保安的「堵截」,便成考研族每天的「必修課」。
在清華校內租房的殷毅說,因為自習教室有限,同學們在教室開放的十五分鐘內,便開始搶座位。有時搶不到座位,就只好等著上課的教室,一邊等一邊到學校草坪 上看書,這也僅是碰運氣而已;如果運氣不好,這些教室三四節課依然有課,這時,大家只好回宿舍。為了搶占座位,早晨五時多就把自己鬧醒,座位是搶到了,但 一到教室只想睡覺,整個上午睡眼惺忪。
到了暑假,學校為了節約成本,只開放幾間教室,必須刷卡進入,北漂考研族只有在宿舍裡或藍天下獨自啃著書本。
夜裡行森林 光明在哪裡?
一位湖南籍的考生頗有感慨地說:「辭職考研,就像夜裡行走在森林的感覺,前面不知光明還有多遠,後面又不著村不著店,還不知自己準備的那點口糧能否撐到光明來臨的時刻。」
幾乎每個考研族都表達懸在半空的漂泊感,「沒有退路」是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句。
與陸男友生活費差10倍 台妹曝「兩岸父母」差異:超羨慕 2024/04/19
兩岸大不同!一名台灣女網友分享,她到法國實習薪水超低,爸媽只願每個月贊助300歐元(約台幣1萬0347元)的生活費,而大陸男友是留學生,完全沒工作,父母每個月都給3000歐元,10倍差距讓她驚訝又羨慕,也認為大陸父母似乎比較願意為孩子奉獻,而台灣家長則不太願意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引起兩岸網友討論。
台灣一名女網友在小紅書上分享,兩岸的爸媽養育孩子的心態似乎很不一樣,她的爸媽都是公務員,在台北有房子,經濟還算不錯,大學期間她到法國實習,因為這份工作的薪水很低,爸媽每個月給她300歐元(約台幣1萬0347元)的生活費補貼,但因法國物價高昂,所以錢總不夠,但不管她怎麼撒嬌,爸媽都不願意多給。
女網友表示,她在法國交了一個大陸男友直接大開眼界,男友是留學生,完全沒工作,男友父母每個月都給他3000歐元(約台幣10萬3470元)的生活費,足足是她的10倍,而她問過許多大陸留學生,很多人都是如此,似乎很多大陸的父母都寧願苦自己,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女網友指出,台灣的家長似乎比較不會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認為幫孩子出學費到大學畢業就算仁至義盡,如果孩子想買東西或約會,就要自己出去打工賺錢;反觀大陸的家長似乎比較願意為孩子奉獻;當然她相信她的爸媽還是很愛她,且爸媽也不要求她以後要扶養他們。
貼文引起兩岸網友討論,不少台灣網友表示,最有感的是「買房」,聽身邊很多大陸朋友說,結婚買房的時候,爸媽都會贊助頭期款,但在台灣要有爸媽幫出頭期款的,可能屬於天選之人,真的超少見。
另有大陸網友則說,大陸有些家長的觀念較傳統,認為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下一代,不過通常也會期待老了以後,孩子會扶養他,但這樣的觀念現在也逐漸改變,只能說有好有壞;而且現在很多年輕的大陸家長的心態已經變成「寧可苦了孩子,也不能苦到自己!」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鄭強稱“二十幾歲年輕人沒資格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如何看待買車買房難?
太原理工大學鄭強教授2022/11/19在亞洲教育論壇上,評某些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說你寒窗四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出來就想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還抱怨買不起車是社會對他不公,買不起房是他爹媽窮?”“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沒有教我們的國民以平靜的心態欣賞自己的勞動和生活。”
回應
觀網評論,今天讓我很意外,我以為會有很多罵鄭強的。
他們年輕的時候,結婚難嗎,買房難嗎,看病難嗎,養老難嗎?
你瞭解過八九十年代的人都過的什麼生活嗎?你有過結婚三五年連房子都沒有,夫妻二人各過各的,只能在別人都走後偷偷跑到一間宿舍裡過夫妻生活的日子嗎?你有過一家三代人住十幾平米,全靠一個人的死工資,不敢吃肉、不敢生病,有病只能硬挺著不敢去醫院的日子嗎?今天年輕人是上一代人,甚至上幾代人做夢都不敢夢到的幸福生活。
主要還是對比之下年輕人的心理失衡,他們沒有那麼高的收入,沒有那麼優渥的工作,天天被老闆挑刺的同時還得大量加班。
日媒:日本Z世代對華好感來自“對等”
日本東洋經濟線上網站2022/11/22,日本18-29歲的“Z世代”對中國的好感度達40%以上,與其他年齡層的人有明顯差異。從Z世代開始掌握選舉關鍵的世界潮流來看,只依靠“反華輿論”和“右派”的岸田外交岌岌可危。
河南鶴壁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16歲女生遭霸淩續:校長等多人被處理,涉案學生被開除 2022-11-22
回應
由這個就會想到55分流,在這些技校,以前霸淩不知道有多厲害
55分流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是把更多中等學生逼去垃圾的職業學校,跟最差垃圾學生在一起,慢慢也讓更多中等學生也變成垃圾學生了。
說句現實的話吧,讓孩子好好學習吧,不好好學習就得跟這些人同學。
好學校也有霸淩行為,我鄰居的一個豪門初中女生也被霸淩了,有些霸淩不是用暴力打人,而是用語言歧視。
重男輕女,把養孩子當做一種養老投資、面子投資,我痛恨我的原生家庭 2022-11-19
【本文來自《為什麼這麼多人痛恨原生家庭?》評論區】
我痛恨原生家庭。我的母親30歲左右接觸了西方文學,她的床頭永遠擺著一部書,叫《飄》。我的父親是工人,酗酒好賭,出軌。我有三個姐姐,父親當初為什麼要生我這個兒子,是因為村裡另一個酒鬼嘲笑他:“這輩子生不出兒子。”於是父親要賭這口氣,寧願冒著被計劃生育抓罰的風險,也要生三胎,結果三胎是女孩,他就要生四胎,問題是家裡窮,養不起這麼多娃,於是父親做主,經過母親同意後,把三女兒賣了。還有……算了,很多痛苦,我不願回憶。只能說我的經歷讓我明白: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永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家庭帶來的心靈創傷,即使經年累月,也很難康復。有人說養育之恩呢?說實話,在某些家庭,哪有什麼養育之恩,只有養,沒有育。
回應
真是玻璃心,枉為人,父母的教訓可以銘記,而不是像一個懦夫一樣怨天尤人,記住你現在成年了,你父親還是工人,我父親是個農民也是酗酒賭博,你母親還識字,我母親出生就患有小兒麻痹症,造成智商和身體都有殘疾,我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我活了三十多年一次賭錢沒玩過,酒也偶爾和朋友喝。我當年考上重點高中的時候我爸沒錢給我讀,就上了沒要學費的簡陋高中(文理科各一班),到他前幾年因為腦血栓去世不還是我一直為他養老送終,有時候人經歷點挫折會明白點這個社會,也許我開竅比較晚吧。
永遠不要責怪自己的父母。他們有自己的局限性,這是必然的。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同樣會有。不要說程度不同,因為見識、環境、條件本來就不一樣。是父母給了自己生命,要懂得感恩。所有父母曾經的過失,已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去糾結。因為你不可能從頭再來,埋怨也改變不了什麼。
好奇,原生家庭這個名詞是誰發明的
現在看見用“原生家庭”這詞的就噁心,本來是中性詞,現在活脫脫被有心之人誤導成等同“原罪”
嘴上說的是原生家庭,實際上說的是原生國家。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年薪破十萬美元的「亨利族」年輕世代 經濟也有壓力 2021-07-26 世界日報
年紀在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擁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而年薪破十萬美元的高收入族群,因為「高收入,但還算不上富有」(high earners, not rich yet)的財務特點而獲得「亨利族」(HENRY)封號。不過,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身為「亨利族」的千禧世代年輕人承受學貸、房租等負擔,其實經濟條件沒有外界想像那般寬裕,朋友之間相互比較的社交壓力,買房、買車、買名牌,也讓「亨利族」備受壓力。
2019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7萬元,相較之下,年紀輕輕的「亨利族」年收入便有六位數,經常被認為是「美國夢」願望成真。千禧世代年輕人當中超過70%是「月光族」,比例之高超過任何世代。
住在紐約的30歲投資顧問柯列斯便說,年薪雖有10萬5000元,但絕大部份薪水都拿去繳學貸。
美國人均負學貸4萬元。不過,「亨利族」,約8萬元,原因是進修更高等的學位、就學時間拉長等。
許多「亨利族」居住的地點,近年來生活開銷一路走高,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之外追求舒適生活,偶爾購買奢侈品,難免在社交區面臨與朋友相互比較的壓力。
回應
對這些人說要省吃儉用,他會跟你說為什麼省這小錢。說要減少出國旅遊,他會跟你說出國是要國際化。說先不要買奢侈品,他會跟你說人生要及時行樂。說到底,這些人就是自討苦吃而已,可憐。
人性是可以被抑制的,叫作"自律",
結論:大部分亨利族=“高級”月光族
「養老防兒」 46%熟齡族:退休金不夠 2020-12-15 聯合報
「養兒防老」已是歷史名詞,剛步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大半已覺悟,「新世代老人」老後絕不跟子女住,圖個老後清閒,孩子也別來啃老。「養老防兒」是翻轉文字的戲謔,也有幾分警醒。
根據勞動部2018年調查,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靠子女奉養只有5.1%,即使六十五歲以上,由子女供養比率也僅占一成。
但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逾五成民眾未做退休理財儲蓄規畫,更有四成認為退休金不夠用;退休資金缺口需要填補,但四成的人選擇退休理財工具的投報率不及2%;有二成六完全沒有購買任何保險。調查顯示,想要晚年安穩度日不靠他人,令人擔心。51.6%沒固定理財或儲蓄;而有投資的,逾三成投入的資金額度僅占收入的1-6%。
各項年金改革持續,要靠自己存錢養老,利率又太低,所以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
醫療險可提供就醫經濟保障,長照險則避免失能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年金保險能對抗長壽風險,因為活愈久領愈多。
60歲理財通:不借錢給子女創業 2020-12-15 聯合報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
高校獎勵新生一個人報到?網友卻吵翻了 2020-09-14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迎來了10000多位“萌新”,學校特別設置“獨立新生獎”,規定凡是學生一個人無家長陪同報到的,可獲得一個獎狀和學校發的文化衫,此次共有2000位穫獎。
網友:獨自一人報到並不能和獨立劃等號。
相關新聞
讓新生獨立報到是好,但對落後地區沒出過遠門的孩子,真的是很大挑戰
回應
還我上大學時,爸媽死都要送我去,然後到學校把學院系裡全部老師請飯送禮都過了一圈,宿舍食堂阿姨都沒放過,大學的時候我基本上被各個老師領導像是個小公舉一樣寵著,畢業時一個朋友都沒有,畢業照都不想去。等我小孩要去大學了,行李都不准帶,自己去大學要,去買,去打工,交朋友。
時代變了,我上大學時我父親送我去的,被班主任嘲笑了四年。現在上大學一家人來送,跟獨立不獨立沒關係,我覺得是因為現在人有錢了,家長要過來看看,順便旅個遊。
95後只會吃喝玩樂?我不服! 2020-08-30 觀察者網
現在有個概念叫“Z世代”95後,指的是1995年-2009年出生,受互聯網影響很深的一代人。
社會對95後的印象兩極端:要麼覺得這是“垮掉的一代”,花錢大手大腳,不運動純死宅,不學習不上班,滿腦子就是談戀愛;要麼就拍出《後浪》這樣的片子,覺得他們人均富二代,玩的都是衝浪跳傘賽車機器人,拖個行李箱說走就走環遊世界。那麼,真實的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不僅不亂花錢,還很“摳”
某知名電商智庫去年底調查,發現比起其他年齡段的用戶,95後是最不喜歡流覽完商品就立刻下單的,他們喜歡貨比三家,同時還很愛參與各種拼團、分享、返利活動,熱衷於分期免息付款,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
不僅如此,95後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的盲目追求外國品牌,相比起來他們甚至更喜歡國貨。這一點在買家居日用品時尤為明顯,他們奉行“實用主義”,只在乎東西好不好用,是不是大牌不重要。
不僅愛運動,還開始養生了
95後的運動熱情超乎很多人的想像。拿B站來說,關於減肥健身的視頻有上百萬個,每天有574萬人在看健身視頻,其中60%在18-24歲之間。男生喜歡練背肌和手臂,“引體向上”類的視頻受歡迎;女生追求練出好看的腿型、鎖骨和直角肩,美體類看得最多。總的來說,“美麗芭蕾”“瑜伽冥想”“健美”是B站健身相關的最高頻搜索熱詞。
但生活壓力大和熬夜的問題,也確實造成了這個群體脫髮、發胖等問題,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養生。今年CBNData報告顯示,超過97%的年輕人已經有了養生意識,並且5成多已經加入到養生大潮中。很多95後調侃自己現在不需要父母提醒,就已經過上了把秋衣紮進秋褲,秋褲紮進襪子的日子。看綜藝節目的時候,上熱搜的往往不是明星們的潮牌服飾和名牌護膚品,而是洗腳盆、艾灸眼鏡和成人背背佳。評論區裡,他們還有模有樣地交流起了自己的養生經驗。
……
回應
我們公司的90/95後新員工,精氣神很足,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去。要知道只有少數骨幹員工和幾個主管才會加班的,他們主要拿的是專案提成。普通員工是6點下班,他們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新員工一是為了跟前輩學習技術,積累經驗,二也是為了儘早適應高效率的工作節奏,能夠加入團隊和公司核心層,公司為了獎勵這些人的進取心,經常佈置些較為簡單的附屬性工作,並給予一定的獎金。
德國:“我開始考慮買各種保險”
在德國,也有不少談論中年的俗語,如:“中年是人生最不幸的時期”“中年人有錢、房、車、家庭,卻沒有了自己”“中年是人生的黃金分割點”。在德國,還有“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說法。德國學者認為,中年一代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等各領域的主力軍,但與戰後幾代人不同,跨入21世紀的中年一代似乎缺少一點“不顧一切向前沖”的精神,顯得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抑鬱情緒,並對社會造成一些影響,如生育率低、創業少、退休早、病假多等,有時讓外界對德國有一種“未老先衰”的感覺。
幾年前,德國電視二台播出一部名為《中年危機》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故事——大人離婚後,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成為最大輸家。德國甚至還出現“中年發洩劇”,題材涉及中年人心理疾病、家庭成員之間的代溝、中年犯罪等問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藝術學者漢斯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電視劇通過劇中人物發洩式的表演,來體現中年群體在工作、家務、交友、教育孩子等方面的壓力。
“中年社會綜合征”已引起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今年6月公佈了一項有關中年問題的新研究。據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克莉絲蒂娜•胡特馬歇爾介紹,學術界對25歲至35歲這一年輕人階段的研究很重視,但對中年群體的研究卻很少。她表示,目前德國36%的人口處於中年群體,他們與以往的同齡人相比發生很大變化,而有些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如今,德國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1.5歲,男性為34歲,比20年前各晚了4年。與之相伴的是,生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更不幸運的是,中年離婚的現象也很多。2016年,德國離婚的平均年齡是:男性約46.6歲,女性約43.6歲。
日本百歲老人已達7萬多人。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26歲,男性是81.09歲。日本人認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不僅處於人生的壯年期,還處於工作的上升期,忙學習、忙跳槽、忙創業。原先日本人的職業觀念是在一家企業工作到退休,而現在41歲以上的跳槽者過去5年來增加兩倍,企業的觀念也在改變,日企招聘以往會設立年齡門檻,很少給45歲以上的人跳槽機會。
美國“70後”想要取悅自己
現在的美國人似乎已遠遠不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那麼有幹勁了。45歲到64歲導演之一理查說:“我們正變得更糟,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正在走下坡路,在中國則恰恰相反。”
《美國工廠》描述了2000多名再就業工人,其中不乏中年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存在精力疲憊、體力下降、責任意識鬆弛等現象。在美國,也存在“中年社會綜合征”,很多人不願結婚,不願生育,有的等著政府救濟,而整個美國社會也出現生產效益下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美國政府一般會通過一些救濟措施來幫助那些在中年時期失業的家庭,如提供免費食物、低廉的住房,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社區的教會也會伸出援手,幫助貧困家庭解決食物問題;同時,勞動就業法更明確要求雇主不得隨意辭退員工,如辭退必須提前告知,預付幾個月薪水等。總體來說,美國的工作機制還是鼓勵中年人晚退休。
某種程度上,美國人並不特別注重人人都必須事業有成,人人都要有錢,他們首先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很注重自我。《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些美國“70後”朋友愛說:“以往我每天取悅每一個人,今天,我選擇我自己。”邁克•派特從大學畢業開始,已經在政府公務員系統工作了20多年。他的夫人原來是一名會計,為撫養3個孩子當起家庭主婦。美國家庭一般很注重孩子在18歲前的陪伴式教育,父母會盡自己所能照顧好孩子,陪他們玩耍、旅遊、運動。最近,派特夫婦最小的一個孩子也上了大學,幾個孩子的學費靠貸款或申請助學金,他們兩口子的壓力就小多了。對美國中年父母來說,到五六十歲正是熬到頭、“看見曙光”的時候。目前,派特正在為夫人“複出”做準備,想讓她在住家附近開一家蛋糕店,或在超市租一個賣鮮花的鋪位。
聊起“中年社會綜合征”,這些國家也困擾......2019-09-06 環球時報
在近日爆紅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美國中年工人群體的“就業故事”格外引人矚目,他們承載著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上個月,45歲的歌星朴樹錄節目時突然以“我歲數大了,要回家睡覺”為由離場,更是在國內引起對“中年大叔”話題的熱議。聊起中年大叔,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既有趣又意義重大的話題。“中年油膩”之類的詞很現代,但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年危機”這個概念就已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一些日本“中高年齡者”有的淪落為“宅男”,但也有的在敢於嘗試跳槽;美國中年開始思考如何“取悅”自己;而德國人則高度警惕著“中年社會綜合征”的蔓延。
日本:他們總是“處於工作狀態”
通常來說,日本45歲到64歲中年男性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中年男性頗為風光,一人工資養全家五六口人綽綽有餘,日常開銷也是大手大腳。而現在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家有中小學生的日本家庭,學費和生活費負擔較重,再加上要還房貸,如果入不敷出,妻子就要出去打工,那麼男人在家中的地位就會大不如前。在公司裡,日本中年男性一般處在科長或者部長的級別,雖然管理著一個部門,有點小權力,但是所負的責任不小,部下有什麼閃失,部門頭頭需要承擔責任,還得不時挨上司的罵。日本男人的收入相對減少,過去上司請部下吃飯,現在只能AA制。下班後到居酒屋喝一杯解解乏,還是很多日本中年男性的選擇,那時候,他們才會顯得“肆無忌憚”,和工作時嚴肅的形象大相徑庭。
上世紀80年代,日本40多歲男性的結婚率是90.18%,如今中40歲左右未婚男子在職場遇到伴侶的概率只有20多歲青年的1/3。現在日本40歲到44歲男性的未婚率是29.3%,45歲到49歲的未婚率是25.2%。中年男人其實也忙著相親,但日本的婚姻介紹所收費不菲,採用會員制,一月需要交1萬日元左右的會費,且成婚率相當低。日本中年男性面臨的困惑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男人收入減少,與此同時,日本女性進入社會的意識增強,經濟能力提升,有些家庭為此失去了平衡感,離婚率也上升,甚至出現一些獨身又沒有工作只能啃老的中年“宅男”。
日本中年男性時常是被調侃的對象,在大眾眼中,他們總是“處在工作狀態”,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朋友,沒有休閒衣服。日本中年男性沒有個性化的衣服,上班族大多是西裝革履。在電車上,時常看到穿西裝的中年男人抱著公事包打瞌睡。
跌破眼鏡 陸90後生財有一套 2019/07/30 旺報
大陸最近公佈一份90後的攢錢報告,可能會跌破很多人的眼鏡,徹底改變很多人的觀念。原本大家都誤以為90後多數是含金湯匙出身,是屬於伸手一族或是月光族。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證明你落伍了。現在大陸的90後不僅更精打細算,不該花的絕不亂花,反而會利用省錢工具,節省開銷可以存更多的錢,並再用來理財,快速累積財富。
90後這一代無論是出生後的環境或是在物質條件上,都優於他們的父母,甚至比祖父輩更好。以現在的觀點來看,90後應是無憂無慮,其中搞不好還有不少出身富貴之家,根本無需擔心生活。因此,多數人都會認為,90後應該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不需煩惱生財術。
大陸最近由支付寶發表的一份報告,就顛覆上面傳統的看法,讓很多人都很驚訝這一代的90後,不僅更會省錢,還是理財高手。表面上他們利用花唄買東西,並不是因為是剁手族,看了喜歡就下手,而是因為用花唄買東西較省錢,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儲蓄觀念,甚至會利用錢滾錢,為自己快速累積財富,這些作法或許都超乎你我所想像,這還是現在90後的一代嗎?
這項調查反映出,90後一代在理財觀念的丕變,不會坐享其成,反而提早進入理財的階段,為自己打造更多的財富。這種觀念的轉變,也突顯出90後在未來生活的需求上,不再是亂花一族或是過度消費,反而更擅於精打細算,會用錢生錢,快速累積自己的財富,這對很多廠商而言,很可能今後要改變行銷策略,如何迎合新一代90後,推出更精準的行銷手法,才能贏得90後的芳心。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清華北大直接落戶上海|誤把學歷當人才 2018-08-11
各地都在搶人才,於是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日前制定並公佈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提出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準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
什麼是人才?我覺得人人都是人才,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天性稟賦,找對領域,都是賣油翁,任才選賢,無所不用。北大、清華的本科生,當然都是人才,是萬里挑一的高材生,但其是讀書的人才,換言之,是應試教育下的會考試的人才,與今後對社會的建功立業,立德立功立言,是兩回事。所以,選撥人才以學歷為標準,而不是以能力為標準,庸俗也。按此,國外的名校畢業生是否可以入戶?復旦、交大畢業生是否可以入戶?馬雲,是杭師院畢業的,是否不能入戶?
回應
招聘單位很難在短暫的時間內去判斷誰才算真正的人才,唯學歷論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能考入知名學校,至少可以判斷這個人的在精神層面是勤勞的!
校友會2017年高考狀元家庭背景調查,教師家庭最出學霸 2017-06-19
2017年6月19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佈《校友會2017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是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連續第11年發佈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調查到的2007-2016年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來自教師家庭的高考狀元占總數的35.09%,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小學老師等教育工作者。其次是公務員家庭,占15.62%;工人家庭占13.39%;工程師家庭占10.62%,農民家庭占10.16%,其餘為醫生、律師、金融、證券、財務等職業家庭。與其他職業背景家庭相比,教師家庭的學習氛圍重,父母更加瞭解、熟悉教育規律、升學考試趨勢,懂得從小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能有效地、花更多時間幫助孩子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在面對各種考試時更容易創造出較好的成績。
回應
家庭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很大的
台灣世代衝突
(聯合報未免太鄉愿了,既然台灣已世代衝突/剝奪,還奢望啥世代共容/共榮/共融?
這得怪父母本身,只要學美國父母,不要當直升機父母,從中學就逼小孩打工自立/不給遣產,就沒媽寶/公主/啃老了。
你也太哈美了,如今美青也和其它民主國家一樣陷於福利病了(大概只剩萬惡共匪不准人民墮落),還打工上學呢?反正政府會負擔學貸和各種社福。
誠如【新圖博館】《實然觀》所言:由上析判可知並無所謂應然的「普世價值政治制度」,果真有、也要從實然來看,前述〈序〉自然科學的經濟性原則曾言:經濟性似難解,因一般以為宇宙物質豐富不匱乏,但了宇宙構成大多為暗物質、即使明暗加起來、在無界的宇宙中、其密度也很低。看似豐富的陽光空氣水之自然生態、在文明濫用下、已成匱乏,同理,看似富裕的已開發經濟、一樣存在發展之陷阱,故陷阱不只存在中等收入,任何階段不廉能勤儉的話,都會是陷阱(故「廉能」與否是「良劣政」之關鍵,而勤儉則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各盡所能各花所需、既不苦學過勞也不過度消費、老幫子養孫/子助老養老),只可惜,匱乏生態下演化出來的、盡可能地食色、以利傳宗接代之生物本能(貪得無厭、好逸惡勞),成了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下、政客奸商利用之人性弱點。故「國際」透明組織所謂的貪腐指數要包括因選舉執政的惡鬥無能所付出的成本,如此來看,歐美日台等之貪腐指數可能不下於中共。
另參【圖博館】: 啥是直升機父母 CP值與小確幸 台青小確幸中青焦慮感?)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81143
低薪解讀世代落差大 人生勝利組?青銀:有美滿家庭2018-03-18 聯合報
前言:世代衝突、世代剝奪…「世代」似成為理解台灣關鍵詞之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將陸續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共容」、「共榮」、「共融」,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職場傳承共榮,讓台灣成為各世代安適的共融之地。
....
為打破「世代互責」的氛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擇定「世代共好」為年度主題,希望能為不同世代搭橋。在第一波推出的「世代共容」專題中,我們強調的是「相互理解」的主旋律。世代衝突的根源,很大成分是不同年齡層以自身的成長經驗去評斷對方,卻忘了今天不同世代面對的困境其實就是台灣成長的日漸限縮。如果不同世代能易地而處,看見各自成長時空的差異,理解彼此面對的艱難,世代間才能有更多包容,並共同面對。畢竟,現在和未來並不單單是年輕人的事。
願景工程的專題報導,發現了幾個重要的線索。第一,青世代和銀世代其實沒有那麼不同,不同世代仍分享著共同的人生價值。各世代都同意「努力不懈」是成功的要件,「愛拚才會贏」仍是歷久不衰的價值,存錢買房、擁有美滿家庭仍是人們的人生想望。
第二,「悶經濟」改變了工作選擇的權衡。國外對千禧世代研究,認為這代年輕人追求的工作意義甚於薪酬;但在台灣的「悶經濟」下,不同世代都認為「薪水」是工作考慮的要件。青世代有淑世的理想,但也得考量現實條件;反倒是銀世代有更多餘裕追求人生意義,更懂得「利他」。
第三,撕去世代標籤,是理解之必要。年長者常責怪年輕人抗壓性低,只愛「小確幸」,胸無大志。但調查發現,人人都愛小確幸,不分世代都認為小確幸是生活的動力。說穿了,每個世代都要面對自己的時代挑戰,要和不同國家的同時代人競爭,若只會在自己的社會中挑選怪罪對象,無助解決困境。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台灣有過輝煌的年代,那是上一代打拚努力所得,也是他們留給下一代的重要資產。如果沒有這些前人建立的資產,青世代所面對的形勢將更慘澹,恐怕連「小確幸」的夢想都不敢作。青世代受益於銀世代的餘蔭,有更多國外歷練的機會和更自由的發表空間,這都是可以用來開創未來的資源。
台灣要追求更好的未來,一定要讓年輕人有更多歷練和參與的機會,這是掌權者及社會各界應有的共識。曾經享受過從貧窮變富裕榮光的上一代,面對下滑的台灣,應該不吝提供時間與財富幫助下一代找到自信與方向。只有創造世代共贏,台灣才有希望。
回應
台灣現在是由「豬猴」「豺鷹」「雞犬」「廠公」「陰靈」等「貴族」所壟斷! 至於什麼青世代和銀世代...都是低下階層的「賤民」的事...有什麼好討論的?
台灣現在只有蠢豬世代囉!!
移民署則認為,節省仲介費或不想被抽佣,是早期越南人偷渡原因,現在申請到台灣工作相對容易,加上可以旅遊來台,偷渡人數已經日漸減少,反而是逃逸外勞居多。
移民署說,越南偷渡來台情況並未增多,台灣近年來開放南向政策,鼓勵東南亞人士來台旅遊,真想來台灣工作不難,大不了逾期不歸。
根據移民署估計,目前包括印尼、越南、泰國等逾期居留在台灣打工的外籍人士,粗估超過五萬人,這五萬人多數都是逃逸外勞,其中越南人為最大宗,人數可能超過一半以上。
青世代和銀世代共同面對著台灣困境2018-03-19聯合報社論
「世代」一詞近年成為台灣社會的關鍵詞,世代衝突、世代剝奪,甚至世代斷崖,都在描繪台灣世代間的歧異。四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是「青世代」不滿政治的憤怒展現;一年來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則是為了社會更長遠的「分配正義」而發。仔細探討,「世代」並不是台灣問題的解答,真正的出口是在:不同世代如何共同面對台灣「不再意氣風發的時代」。
太陽花學運已過去四年,台灣世代間的裂痕並未消逝,只是加深了彼此的無力感。政治上,青年用選票把蔡英文送上總統大位,但同婚合法化、勞基法的一變再變,卻留給他們「用過即丟」的背叛感。社會上,一些年長名人對年輕人的「指教」動輒得咎,來自生命經驗的勸勉在青世代聽來總是刺耳;酸言在網路同溫層引爆,往往釀成更深的世代鴻溝。
四年來,描述新世代的詞彙中除原有的草莓族、青貧、崩世代,又加上了「厭世代」的標籤,彷彿這個時代辜負了他們。「長輩」成了貶辭,網路上常有抱怨老人倚老賣老、強占座位的奚落;更深的怨氣則是怪罪成長於起飛年代的三四五年級占盡便宜,還留下低薪、過勞、高房價的爛攤子給青世代承受。但仔細探究,新世代年輕人的嚴峻際遇並不是因為上一代的掠奪或擺爛,而是台灣在地緣政經變化中被潮流帶往下游卻不自覺;今天的困境,一味指責「長輩」失職只怕太沉重,也無補於事。
林佳和認為,外在環境改變下,青年面臨的困境還有「低薪迫使工作休閒難以區分」,沒有休閒生活會影響生命節奏,工作不穩定又工時長要如何成家生子?失業率也與犯罪率有關,更會製造出「啃老族」,導致青年與社會疏離。當一份薪水無法滿足青年時,政府需要深思此環環相扣的問題。
兼職影響正職 恐惡性循環
政大勞研所教授成之約也表示,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有負債(學貸),讓可支配的所得減少,因此為了增加收入,許多人晚上去開Uber,或是兼職當保全人員、接外包專案,第二天工作還有體力與精神嗎?成之約擔憂,「專職工作表現未必符合雇主期望,會嚴重影響工作表現與未來發展,」造成惡性循環,正職工作薪水更難提高,也更需要兼更多差。
成之約建議年輕人入職場後,先別急著當「斜槓青年」,先累積足夠經驗後,參加政府的在職訓練補助專案,提升專業能力,再去尋求多元發展。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說,青貧現象全球皆然,進入廿一世紀後少掉幾百萬個白領工作機會,數位時代雇用人力只會越來越精簡,讓自己更多功能是必備競爭力;多兼職就是儲備未來,但是前提必須是「主業必須很強,再去兼職。」
回應
文中有提到台灣是工業國家,但現在年輕人誰願意去工廠,模具,螺絲,機械,造船,建築,電機,塑膠,都不止26k,而且有加班費,但都沒人去
偷渡淘金…大陸人不來 換成越南人2018-03-20 聯合報
「早期都是大陸人偷渡來台淘金,現在換越南人,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海巡署指出,大陸經濟翻轉,人民不用再偷渡賺錢,而正在打拚的越南人,想賺錢又不想被仲介抽佣,才會偷渡來台。
海巡署指出,早期有很多大陸人偷渡來台,尤其是女性,不少是來台從事賣淫工作,有的是被人蛇集團所騙,有的則自願來台下海,想快速賺錢。
但是早從幾年前,大陸經濟起飛後,想淘金的大陸人早將目標轉為大陸東南沿海,就算來台灣也不用偷渡,直接申請即可;反而是正在打拚經濟的越南人,越來越多以偷渡方式來台灣。
海巡署說,越南人的偷渡路線,多數是先到大陸沿海和人蛇集團接觸,再從福建平潭等地偷渡來台,他們上岸的地點幾乎在新竹、苗栗一帶,這條路線最短。但近來海巡查緝密度提高,風險增大,偷渡集團開始繞往東岸。
買房下輩子吧!瘋狂兼差卻窮忙 26K青年被迫低消生活2018-03-20 聯合報
斜槓青年(Slash)在國外喊得震天響,台灣也曾鼓吹,鼓勵年輕人發展多元職能。然而,學者分析,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國人平均三倍,位居世界第二,卅五歲以下年輕人所得收入更倒退近廿年,多數的年輕人過的是「不得不斜槓」的低消費生活。
海外斜槓 存人脈賺外快
海外的斜槓青年臉譜多半是為了身兼不同職能發展興趣,甚至獲得兼差收入。比如一邊開著書店,但也從事攝影師或健身教練;也可能白天當工程師寫程式,晚上剪片當YouTuber,他們不需要放棄正職穩定收入,也能儲蓄人脈與外快。台灣斜槓青年的臉譜呢?廿六歲的一成(化名)研究所畢業後在立法院擔任研究助理,他天天加班處理比自己身高還高的法案、假日隨call隨到,月薪廿六K還不足以還清他的學貸,他得接各式各樣的學術研究案以及翻譯稿,才能支付他在台北的租屋與生活費。
住在台南的樂樂(化名),雖然沒有房租開銷,但她從國中起就要自己賺生活費與學費,她目前念大三,她白天在寵物美容店工作八小時,晚上的課結束後,她回家還要上網直播賣衣服到凌晨,周末要當外燴廚師爸爸的助手。
青年日常 兼三份工忙到凌晨
他們都不是單親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這是一般台灣青年的日常。美其名他們也是「斜槓青年」:立法院助理/研究員/翻譯,或是寵物美容師/YouTuber/廚師助手,但更多時候只是在「窮忙」。
不當斜槓青年的話,就必須過著省吃儉用的低消生活。廿七歲的平平(化名)說,從大學畢業廿二歲起到公關公司上班,月薪廿二K,天天加班以外,假日也要出勤,都無加班費,做了三年也沒加薪,「不如去當手搖妹」。她辭掉正職改去手搖茶飲店拿時薪,每個月十九K但不用加班,也能周休二日。
房租、學貸、家用 薪水沒了
平平說,周圍的朋友都跟她相似。他們的薪水必須支付房租、學貸,有的人還得給家用,因此每餐控制在五十元,或不吃晚餐,降低平日消費好讓朋友邀約時可以有錢看場電影,用這兩個小時的「小確幸」來抵抗「厭世感」,「存錢買房子?根本是下輩子的事。」
收入穩定產業 沒過三成
長期關注勞動議題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青年多重工作有的是為了興趣,但很多時候是為了生存下去。台灣是工業國中唯一學歷愈高、失業率也愈高的國家,林佳和說,零工經濟的趨勢會讓企業盡可能把業務外包,降低人事成本,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也讓收入穩定產業不會超過百分之卅。
至於世代間的責任,銀世代有近八成同意對青世代有責任,並以經驗傳承和協助成長為主;提供資金、交棒讓位、留下遺產都低於三成,但超過六成都同意「不要成為下一代的負擔」。青世代也有九成同意對上個世代有責任,以尊重理解最高(八成)、奉養安老(七成六)居次,協助理解新事物(六成八)、不啃老(六成二)也都有相當高的認知。點這看更多內容
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1885
“說走就走”?調查顯示近七成白領時刻準備跳槽
中新經2018.3.17電(趙佳然)又到一年三四月,正是春招火熱時。日前,智聯招聘公佈了《2018年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指出2018年跳槽意願調研顯示,近七成白領在為跳槽行動,較去年的八成有所下降,但依然維持高位。另外,報告還針對白領事業信心、跳槽意願以及跳槽心理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導致白領們決定離開的原因,最常見的還是薪酬水平,有55.8%的白領表示對目前的薪酬不滿意。此外,企業發展前景不明、晉升受限和福利待遇三個因素也構成白領跳槽的主因,分別有42.9%、38.6%和36.6%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些因素。
相比之下,工作生活失衡(工作太忙)、對工作的興趣以及人際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等因素對於跳槽的影響,遠不如薪酬待遇、晉升和企業發展前景重要。可以看出,這屆求職者普遍比較“現實”。
低薪解讀世代落差大 人生勝利組?青銀:有美滿家庭2018-03-18 聯合報
前言:世代衝突、世代剝奪…「世代」似成為理解台灣關鍵詞之一。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將陸續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共容」、「共榮」、「共融」,探討世代的理解包容、職場傳承共榮,讓台灣成為各世代安適的共融之地。
台灣近年來的世代歧異不斷被討論,但是否真有對立?或只是想像的迷思?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世代議題進行民調,發現台灣世代間的價值觀仍有很大部分趨同,例如「存錢買房」各世代一致同意,對於「小確幸」多數認同是活下去的動力;尤其是,不論青世代或銀世代,絕大多數都認為應對另一個世代負有責任。
不過,調查也發現,世代間對看,確實存有許多既定印象,例如八成的銀世代認為青世代是草莓族、抗壓性低、不能吃苦;但反過來,超過七成的年輕人認為低薪是因為企業老闆不良及大環境不好。
這項調查主要分為生活、工作、世代對看等幾項大分類。調查發現,其實對於生活滿意度,青世代並不如想像中的「憤怒」(六成五滿意),反而是銀世代滿意度最低(五成七)。對於經濟滿意度全都低於六成,又以青世代最不滿意(四成五),反映悶經濟中難覓良枝的苦悶。
有趣的是,台灣社會經常討論的「小確幸」,青世代(六成九)、銀世代(六成)都認同「小確幸讓人有動力活下去」,反映了台灣普遍接受小確幸的無奈。青世代對於房價被上一代炒高的同意度最高(八成二),銀世代有六成四如此認為。
各世代保有不少共同價值,都同意「努力不懈」是成功最需要的條件(五成八、六成三),「愛拚才會贏」還是多數人的信念。
「存錢買房」也是共同的人生目標,各世代都有近八成的人贊同。各世代都超過九成將「擁有美滿家庭」列為人生成功條件。但對於結婚生子,銀世代超過七成五的比率則明顯高於青世代的五成五。
多地推獨生子女護理假:有省份每年不少於15天
據中新網2017.10.27報導,本月,黑龍江明確了本省的“獨生子女護理假”天數。至此,全國至少已經有6省份正式出台了此類政策,多數省份規定,獨生子女每年最多可享受的“護理假”天數在10到20天不等。與此同時,多地還將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不得乾涉老年人離婚再婚、拒絕子女“啃老”等在政策法規中體現。
多地出台“獨生子女護理假”
除了黑龍江,據不完全統計,此前,包括河南、福建、廣西、海南、湖北等多省份已經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的天數。
這其中,去年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20天。今年3月起實施的《福建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中明確,“獨生子女護理假”為每年累計不超過10天。
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中提出,獨生子女父母年滿60周歲的,患病住院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其子女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假。
在海南,《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若干規定》明確,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家庭的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支持其子女進行護理照料,並給予每年累計不超過15天的護理時間。
不久前修訂通過的《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則規定,對贍養人、扶養人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便利,並給予每年累計不少於10天的護理時間;對獨生子女照顧失能或者患病住院老年人的,每年護理時間應當累計不少於15天。
此外,重慶、雲南等地也在醞釀獨生子女護理假政策。
多省份強調“護理假”期間工資待遇不變
“黃昏戀”受保護老年人有權對“啃老”說不!
記者發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規條例中,都提出了對老年人的個人財產及婚姻自由的保護。
回應
獨生子女護理假跟民企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不是獨生的也需要假孝順老人吧?
你,別用們,我們可不想有獨生子女的人生壓力。
定時炸彈? 已經悄悄開始倒數
53歲的經部昭博大學畢業後在廣告公司上班,薪水很不錯,但在43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現在靠84歲老父的年金與自己的殘障津貼過活。
對不只和父母同住,也很少外出、過著離群索居生活的族群而言,未來似乎又特別黯淡。這群「繭居族」原本都是年輕人,現在也漸漸邁入中年。
原本也是「繭居族」的中野文宜現在和援助組織合作,替擔心子女未來的家長舉辦工作坊。他說:「最大的問題是,父母過世後,子女要怎麼辦。這是1顆悄悄開始倒數的定時炸彈。」
《新聞小辭典》
啃老族:處於就業年齡而不願工作,或只做兼職工、臨時工、約聘工,在就業與失業之間游走,經濟上完全依賴或半依賴父母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啃老族由於經濟無法獨立,即使成年也持續仰賴年長的父母提供吃住,通常無力也不想成家。
尼特族:起源自英語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縮寫),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
繭居族:自我封閉的生活在自宅的族群,最主要特點是拒絕社交、不願參與人際互動,導致長期未就學或工作。這群人大多只為了覓食才偶然出門,平常足不出戶,甚至長達數年,不過仍有少數繭居族運用網際網路工作以及在網路上與他人互動。
「終生獨身」創新高!啃完爸媽 啃老族還能啃誰?2017-04-20聯合報
日本在20年前開始出現年輕人選擇在家裡白吃白喝的啃老現象,人稱「啃老族」的日本「單身寄生族」(parasite singles)世代如今步入中年,不知道父母撒手人寰、金援斷絕後,日子該怎麼活下去。
35~54歲啃老 日本有450萬人
統計研究與訓練機構(Statistic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觀察「啃老族」現象的學者指出,35至54歲和父母同住的日本人,2016年約有450萬人。這群人逐漸邁入中年,沒有退休金、也沒有存款,對已因人口老化壓力運作吃緊的社福體系帶來更沉重的負擔。
沒錢?管他的 船到橋頭自然直
現年54歲的田中裕美曾幫流行音樂團體和音,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我習慣生活不穩定,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她靠教唱歌賺取生活費,可是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她得靠母親的年金才過得下去。她自己沒有退休金,存款大部分都已用罄。她的父親去年過世,所以年金進帳少了一半。她坦承:「再這樣下去,母親和我會一起垮掉。」
日本50歲世代 1/4男1/7女未婚
田中是所謂的「終生獨身」(life-time singles)族群。根據本月公布數據,「終生獨身」人數在2015年創下新高,50歲世代中,男性1/4未婚,女性1/7未婚。
日本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1997年發明「單身寄生族」1詞的山田昌弘表示:「1990年代中期的『泡沫經濟』期間,20歲世代開心享受生命,以為自己會在30多歲時結婚。但其中有1/3從未結婚,現在差不多50歲了。」
不婚趨勢不只造成低出生率和人口減少,由於新家庭的組成是帶動私人開支的重要動力,不婚人數攀升,也讓消費低迷狀況更雪上加霜。
專家表示,愈來愈多人抗拒婚姻,不只因為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低薪、不穩定的工作變多也是原因之一。兼職員工、臨時工、約聘工現在占整體勞動力近4成,而在1980年代,這個比率只有約2成。
父母離世後 將成社福沉重負擔
山田昌弘指出,2成的中年啃老族完全仰賴父母資助過日,一旦遺產和儲蓄花光,就會開始申請接受社會救濟,對社會安全網造成沉重的負擔。
協助中年人重回職場的非營利機構人員井福博敏說,有些中年啃老族曾有過穩定工作,後來因為生病或企業重組遭裁員,就很難再找到正職。
胡說八道。中國有幾個諾貝爾?日本有幾個諾貝爾?還不知廉恥地跟日本比教育。
諾貝爾也不是馬上給的,通常一個成果要經歷20到30多年的驗證,才會決定給不給諾貝爾。日本近期的諾貝爾,都是30多年前的成果。中國屠老師也是,她的成果70年代就出來了
諾貝爾獎是西方白人社會拿出來收割非白人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工具,一般被這個獎看中的話,表示很快就有人帶著鈔票,房子,綠卡來請你去他們那邊當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還會很好心的幫你移民。
還諾貝爾?先進工作者,先進標兵,新長征突擊手,紅旗模範….等等, 有沒有你?法國資產階級作家薩特說: 是一種保留給西方作家和東方叛徒的榮譽
浙江教育界憑什麼看不起衡水中學?2017-04-12
衡水中學在浙江開分校引發軒然大波。這似乎是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應考教育對於浙江的素質教育公然的挑釁,難怪浙江教育界要惱羞成怒了。
浙江省教育廳方處長的這番表態顯然是有看不起衡水中學的意思,這種源於素質教育的優越感可以讓人理解。但是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如此表態,足以說明浙江教育缺乏包容的態度。衡水中學是以“高考工廠”聞名,是應試教育的代表,但求學的人卻絡繹不絕,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行高考制度的必然結果。分校能開到浙江,說明在當地仍然有這樣的需求,倘若浙江的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即使應試教育來了,教育部門又慌什麼?
至於浙江引以為傲的素質教育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沒有做過調查研究,不該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僅從網上的新聞就知道,杭州同樣是各類補習班扎堆,一到寒暑假家長們同樣是忙著給孩子報輔導班,什麼衝刺班、精品班、強化班、提優班、1 對1 名師輔導班等等,五花八門,目的就是為了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因為高考同樣是靠分數,這與應試教育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應該教育敢於把這個目的當口號喊罷了。
再來看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為目的,但是如何提高?如何有時間提高?這都是問題,如果你把琴棋書畫之類的當成一種素質教育,但那隻會讓孩子背上更沉重的學習壓力。素質教育是應當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之上,但目前具備了嗎?當孩子們的沒日沒休的學習只為擠那條獨木橋的時候,素質教育還離我們有多遠?又憑什麼看不起應試教育?
當買房成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以任何合法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都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以前當“房奴”可能還讓一些人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及時當上房奴意味著“上車”成功, 它甚至已經可以成為一種值得炫耀的身份。正如有人所說的,10年過去了,“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
面對現實,誰還能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評這個觀念呢?實際上,時代在變化,在大眾認知中,“啃老”早已完成去道德化的過程。本質上,“啃老”不過是家庭這個小共同體內代際之間的相互扶助而已,是一種合理的家庭財富分配手段。
父母無法為年輕人提供支持怎麼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階層流動確實很難,但互聯網時代也提供了大量的造富機會,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固化,能夠讓有才華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而不論身份。如果年輕人能抓住機會,短時間內實現買房目標,也並非絕難的事。所以,面對這個時代,年輕人如果有財力充足的父母可以依恃,對減輕未來生活壓力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沒有,好好訓練自己,抓住機會,同樣有翻身機會。
相關新聞
北京部分高校加快向郊區和雄安新區疏解
雄安新區火了之後:清華北大變雄大?
北京最貴學校匯總 上海土豪孩子在哪讀書
放棄天價學區房的他對這些民辦小學情有獨鍾
李克強:對校園欺凌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日本減負30年:家庭負擔倍增國民學力下跌
回應
西方精英上私立學校,競爭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殘酷。中國的腦殘們只盯著西方失敗者子弟上的公立學校。
西方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西方精英肯定上私立唄。中國是反過來,本來私立就沒多少,上私立做什麼。倒也不是沒有好的私立,北京上海多的是國際學校,有錢你就去讀唄.
沒事,平民們接著跟著權貴們的步伐哭著喊著喊醫改教改吧。
學生本來就應該靠成績說話,只不過都是為了學習西方模式,很多人開始動搖了
正解,日本三十年來試過的錯,中國正在重複。
問題是日本的創新力下降了麼?
日本的創新能力現在還在吃70、80年代的老本,再過5年它的創新能力還有一個變化。不能只盯著這幾年,再過30年,你看看日本還剩什麼?當年的大英帝國也不是一天衰落的,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只要這麼搞,遲早事…
要幹啥?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2017-04-13中國青年報
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英國匯豐銀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高達70%,居全球首位,而在無房者中,91%今後5年內有購房計劃。調查還發現,年輕人的買房驅動力更多來自父母,購房首付也大多來自父母和長輩的支持。
西方所謂“千禧一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80後和90後。也就是說,根據這份調查,每10個80後、90後中,就有7個人有房。而且,即便剩下的3個人暫時沒房,在未來也幾乎注定是要買房的。這項調查準確性如何,我們不太好下判斷。但從身邊經驗來看,買房確實是年輕人普遍意義上的剛需,買房成了年輕人步入社會後的第一要務。
同樣訴諸經驗,絕大多數年輕人買房資金來自父母的結論,大概也是沒有問題的。小縣城暫且不說,在省會城市尤其是京滬深這樣的超大城市,如果一個年輕人在畢業3到5年之內靠自己的能力買上房,他一定會是別人眼中的勵志模範。沒有過人能力與超拔毅力,恐怕做不到這一點。絕大多數有房的年輕人,都是靠父輩幫襯,這也是沒人能否認的現實。
自力更生當然讓人敬畏,但靠父母支持買房,就不光彩了嗎?未必。購房置業是一種財富積累手段,只要來自父輩的支持是合法的,年輕人就不該受到過多的道義指責。只是相比之下,靠自己買房比靠父母買房,住進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所房子體現的個人價值不同。但與強烈的住房需求相比,個人價值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很多人而言,房子才是衡量他們幸福感的根本標準。
房子成了區分一個人生活質量好壞、階層高低的關鍵參考物。有了房子,你才能活得更從容,可以更好地規劃下一步的人生,而沒有房子,總感覺“生活在他鄉”,難有歸屬感。所以,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年輕人的焦躁多於淡定,緊張超過從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就是房子。你可以說他們應該向西方人學習租房的生活方式,不必鑽買房的牛角尖,但在一個“有恆產者有恆心”觀念濡染千年的國度,在一個房子與婚姻深度捆綁而且房價飛漲的時代,讓他們轉換觀念、拋下精神包袱,實在有些一廂情願。
原來我沒有那麼特別
他們也是從小用Instagram、臉書、Snapchat長大的一代,很會「過濾」真實的自己,只呈現他們想要外人看到的一面,所以他們看起來都很厲害,一付「問我吧,我很了」的架式。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答案,心中充滿不確定卻又不想讓人知道。
研究證明,人們使用手機、社群媒體時,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就是當你達成目標、打贏比賽時,腦內產生的快感。當我們的手機響起,不管是來電、簡訊或通知鈴聲,腦部就開始分泌這種化學物質。
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喜歡傳十個簡訊給十個朋友,「嗨!」「嗨!」「嗨!」「嗨!」(笑聲),只為了得到一個回覆,讓我們開心。
事實上,多巴胺也正是我們抽菸、喝酒、賭博時,讓我們感到興奮的物質,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我們對抽菸、喝酒和賭博設有年齡限制,但對社群媒體和手機卻完全不設防,這非常危險。
很多酗酒者都是在青少年時期,意外發現喝酒帶來的快感,可以幫他們度過成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從此上癮。如今,整個年輕世代換成了藉由社群媒體和手機,得到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
所有的上癮症,都會導致人際關係崩壞。也就是說,這個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學會與人互動──我們需要這種能力來應對往後人生中的各種壓力。
結果,真的碰到壓力時,這些年輕人不懂得如何跟人求助,而是沉迷於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很多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有多少追蹤者、多少個讚,要是有人取消追蹤,就會深受打擊。好多年輕人都跟我說,他們的友誼都很膚淺,因為他們不曉得如何建立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17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年輕人為何很難管理?四個原來如此2017-03-0吳怡靜
是年輕人難管、草莓,還是企業和主管真的不懂這一代?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西奈克,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他如何剖析這一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
美國人稱他們是千禧世代,中國大陸叫他們「80後、90後」,台灣則是「七年級、八年級」,全球各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正逐漸成為職場主力。
但這個族群始終脫離不了「草莓族」、「媽寶」等標籤,被認為不好用、不耐操、愛跳槽、難管理。
今年年初,知名作家西奈克(Simon Sinek,暢銷書《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談論千禧世代職場問題的幾支影片,在網路引起熱烈迴響,贊同和反駁都有。
「這是個自信不足、不懂得跟人互動、缺乏因應壓力的能力,又很沒耐心的世代,」他觀察,「把他們放到不關心員工成長的企業環境中,結果肯定不好。」
從父母教養、科技上癮、追求即時滿足,到工作環境,西奈克逐一分析這代年輕人「難搞」的原因,「面對這個世代,企業不能抱怨,」他歸結,「是我們虧欠了他們。」以下是他去年底在英國皇家學會演說的重點整理:
每次演講或開會,一定有人舉手問我千禧年輕人的問題,顯然大家都覺得,這個世代有夠誇張,很難管理。他們被形容為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自我中心、懶惰的一代,我認為這是個很不公平的標籤。
領導人應該要有同理心。碰上這個世代,我們卻只是一味指控他們的不好,看不見同理心。
許多公司乾脆不再談領導,直接問年輕人要什麼?年輕人說,我們要懶骨頭沙發、免費食物、彈性工作時間……。想要的都給了,結果,他們依舊難搞。
我認為有四個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parenting)、新科技(technology)、缺乏耐心(impatience),以及工作環境(environment)。
首先,這一代年輕人都是教養策略失敗下的產物,從小就被父母不斷灌輸,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當他們畢了業開始工作,很快就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特別,不能想要什麼有什麼,老爸老媽也無法幫你升官。許多年輕人的自我形象整個崩潰,自信開始動搖。跟以往的世代相比,他們成了低自尊、低自信的一代。
德媒:對中國獨生子女預測都錯了他們更具有獨立性
德國《萊茵郵報》2017.2.11文章,原題:“小皇帝”正在長大 中國正在長大的龐大的獨生子女人群,並沒有落入之前很多人對該群體的偏見之中。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中國,一個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正在長大的獨生子女們該如何適應社會?在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後,中國於去年開始放寬一胎化政策。但目前的大城市中,每10個年輕居民中就有9個是獨生子女。目前,全中國有2.8億人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中長大。
中國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與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們有根本不同。通常,他們在家裡被稱為“小皇帝”,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對他們疼愛有加——不管在教育投入上,還是生活照顧上,都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但家長對孩子過多的關愛甚至溺愛也引發了一些學者的擔心。他們認為獨生子女對別人不信任,迴避風險、不願競爭等。
不過,上海同濟大學此前的研究結果卻不同於人們通常對獨生子女一代的偏見。同濟大學學者趙旭東表示,獨生子女的獨立性反而較高。他們在表達和數學技能方面的學習成績也較好。他們與父母也有更緊密的關係。此外,研究還顯示,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年輕一代的未來感到悲觀。(作者芬•梅爾-庫庫克,青木譯)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人愛上春節境外遊是因為獨生子女政策?2017-01-25
英媒:獨生子女後的嬰兒潮,中國要依靠高齡產婦2017-01-03
美媒: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後果獨居家庭猛增改變社會2016-06-23
理想的家長,應該在兒童的早期的智力開發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畢竟無法更改,後天智力確有極大的挖掘潛力,這是其一;愛孩子,重視孩子,但不能溺愛,滿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勵的;嚴格要求孩子,但應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空間;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特別重要,這是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重要階段,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良好的經濟觀念,以及好的性格, 都將要影響孩子的終生,都將決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現在的家長,卻過於實用主義,眼睛只盯著初中高中,卻沒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養成的習慣與逐漸形成的性格。
回應
培養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自信,怎麼自信,在現階段的中國教育成績好就自信,成績不好,自信何來?中國教育有其優點,歐美教育有其缺點,盲從不行…
說的有點兒片面,中國家長已經不是從前的老樣子了,國際化培養已經成為很多高素質家長的首先,人才國際化,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個人職業發展優勢能力集群培養的導師指導模型,獎成為中國教育的引領者。
請問那到底孩子怎麼教育?!到了逆反期簡直悔死了,生什麼孩子呀!!!
子女知道做自己或反抗一點點的話,就不會慣出那麼多中國式家長了
反抗?知道什麼是天高地厚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對的!沒有疼怎麼知道自愛!
中國教育方式很成功,沒有知識,光靠作人道裡衛星上不了天
http://edu.sina.com.cn/zxx/2017-01-26/doc-ifxzuswq3296022.shtml
(六)自家蘿蔔型
俗話說, 自家蘿蔔天大個,是啊,情人眼裡出西施,家長眼裡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稍微的出眾,在有的家長眼中都是天才的舉動,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別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師學校的不好,是社會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絕對不會不好!這種情形,相信讀者也曾見識,其中危害,就不贅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 仍然有部分家長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特別在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在氣頭上,對孩子拳腳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逆反心理以及長大後崇尚暴力解決問題的惡劣影響,很難消除。暴力調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別強,要么特別懦弱,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
(八)《大話西遊》唐僧型
這部分家長相對比較溫和, 但又失之偏頗,當語言說服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難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話西遊》的唐僧念經,兩個小鬼實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殺了。現實之中,有的家長的確過於嘮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男孩對別人的囉嗦過於敏感,女孩則成為長舌婦(當然,我的結論可能不科學)。
(九) 百依百順奴才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一個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親母親的期望所在,這樣,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沒有愛心,唯我獨尊,最後不容於社會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後一種,作為理想的家長的總結,因為文章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弊端與危機,所以好的家長類型不作重點的論述了,只是作為補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議。
卻沒有料到,人的思慮有限,自然的造化無窮!這樣的做法,製造了許多肥胖兒童與厭食者,製造了免疫力極差的孩子,製造了龐大的厭學者隊伍,製造了離開父母一無所能的孩子。溫室的花朵,禁不住一點點風吹雨打,“溫室”培養出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卻無法適應於社會,最後父母只好哀嘆自己無法與天地同壽了!
(三)極力壓榨型
這種模式多出現在孩子的讀書過程之中。教育的社會性與個體的特殊性之間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勢下,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普及,大學生的就業率很低,迫使家長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連小學生的作業,家長都要求孩子完成兩套三套,而學校面臨的生存壓力,教師面臨的考核壓力,也使學校的減負成為鏡花水月。
在平時,孩子們都被迫學習到晚上10點以後,而假期,更有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在等待著被壓榨得燈枯油盡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設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家長們,不設法補救,卻推波助瀾,成為扼殺孩子天性與創造力的同案犯。
(四)經濟刺激型
物質的社會, 造就物質的方式,一切以經濟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產業化,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錢看”!考第一,獎勵多少,考前十名,獎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為製度!特別是龐大的打工隊伍中的家長,對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錢來“遙控”孩子。小小的腦袋,最終只容納了一個龐大的“錢”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 拿錢來;幫你做作業,可以,拿錢來;幫爸爸買包煙,可以,拿錢來……
(五)原始放牧型
這類模式多出現在打工家庭或者問題家庭, 父母忙於打工掙錢,無暇關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當然也有現實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讀書也同樣可以掙大錢,甚至成為黑社會的流氓,也一樣“出人頭地”!乾脆就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模式的後果,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現在雖然有“教育萬能”的理論,這世界上卻沒有萬能的教師!
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2017.01.26 現代家庭報
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可憐中國父母心!舔犢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動,然而舔犢的方式,恐怕尚待改進!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縱者有之,溺愛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劃分一下,大致有如下類型: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
(一) 模具製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於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範圍方式,到讀書的範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殊不知,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思想,善於學習,善於在學習中創造,而這種教育模式,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之下,不否認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卻成為模具製造的產品,家長原形的克隆,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在這些克隆產品中黯然消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這種模式之下,恐怕龍鳳老鼠的後代,都是“老鼠”了!
(二) 溫室培養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使家長更有能力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彌補自己少時的缺憾,,這是生在艱苦年代的家長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總擔心孩子缺鋅少鈣;孩子的穿,要操心,噓寒問暖,從孩子房裡的太空被空調,到出門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細膩的愛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學校附近春遊,父母也要請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許與“優秀”者(大多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交往;孩子的學,更要操心,從胎教,到小時候的藝術素質的培養(比如學琴畫畫),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的“智慧”,直到孩子的畢業,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人的選擇,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初,“啃老”一詞指的是能找到工作但不願意上班,厚著臉皮賴在家裡靠父母供養的成年人;但在今天,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也被迫加入了“啃老”的行列,現在的“啃老”更多指的是縱使工作卻由於入不敷出而依然需要父母救濟的年輕人。
..........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發生在任何國家的大規模啃老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 如今,“啃老”似乎已經從自甘墮落變成了一種無奈之舉。
我們對於啃老的道德譴責呈現出一種有趣的中低階層互相譴責的態勢,並且對不同階級的人群抱有不同的標準。知乎用戶“於sucei”說過這樣一句話:“官二富二叫繼承家業,窮人叫啃老。”當我們譴責啃老時,多是針對那些與我們出身相似的同齡人,為什麼當我在辛苦工作爭取經濟獨立的時候,他卻在恬不知恥的花著父母的錢,而生活水平比我更加優渥。當我無法從經濟上戰胜對手時,道德譴責便成為了我實現心理補償的唯一方式。
階級區隔像一道天塹橫在窮富之間,我們默認了自己不可能擠入富人行列,過於遙遠的財富差距讓思聰成為了偶像的同時不會讓我們感到心理不平衡。古今中外難以計數的科學家文學家都是依靠家族財富生活,卻從未受到“啃老”的指責,而處處強調平等的現代社會讓許多人忘記了人類幾乎無法靠個人奮鬥實現階級攀升這一事實。我們一邊譴責隔壁家王二麻子啃老,一邊尋找糖爹(sugar dad),在富商巨賈的微博底下喊著爸爸。如果我有個既願意給我錢又不干涉我自由的爹,我才不管別人如何評價,躺在八百萬平米的大床上打遊戲才是我的人生。
無老可啃的才譴責啃老,有老可啃的不說話,只是默默啃老。
回應
我不關心你是不是有出息,我關心的是:老頭老太太已經完成了他們對你的撫養責任, 該享受你的反哺了--而不是相反。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屬家庭關係,而子女長大成人並各自成家之後,就演變為家庭之間(社會細胞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關係了。此後,子女對父母的持續依賴就多少帶有“啃老”性質!比如,將自己的子女交父母帶養即其一。於是,中國式的“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開始動搖。近年,幾乎成了當今社會(尤其農村)的一大特色。
“啃老”應該被唾棄嗎? 2016-09-10
電視劇《圍城》裡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這位怯懦的士紳之子一直活在父母和準岳父母的蔭庇、護佑之下
2013年日本電影旬報十佳影片第九名是一部奇特的影片,導演山下敦弘在《不求上進的玉子》中描繪了坂井玉子這樣一個角色:在大城市東京讀完大學的玉子,23歲畢業後回到小鎮做了家裡蹲,與經營體育用品商店的父親相依為命。
無論從哪個標準來看,坂井玉子都是一個標準的啃老族,這個富有時代氣息的詞語還有一個更時髦的說法:NEET。NEET一詞起源於英國,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沒在就業,沒在上學,沒在受訓)的縮寫,在英文中也有“沒有地位”的負面含義,NEET最早出現在1999年一份學生輔導小組的報告中,原意是指18歲至24歲之間無所事事在家啃老並不願意找工作的年輕人,誕生後不久就被日本文化收編。
世界各地對這樣的年輕人都有著不同稱呼,在香港,他們被稱為雙失青年(失學又失業的青年);在台灣,他們被稱為魯蛇、米蟲或者家裡蹲;美國的叫法是歸巢族,意指畢業後回家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援生活的成年人;而在中國大陸,他們最普遍的稱謂則是啃老族。
無論是NEET、啃老族、雙失青年或是家裡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因為各種原因正在主動或被動的失業。這種主動放棄工作依靠父母的“生活方式”畢竟不是主流,當今,年輕人的“啃老”方式呈現出新的變化:他們日以繼夜地勤奮工作,可到頭來還是需要接受父母的資助才能活下去。
對於剛畢業不久的青少年而言,房租是他們生活開銷中最沉重的負擔,常常佔據月收入的1/3甚至一半,以至於很多人開玩笑說:“我活著就是為了我房東。”紐約倫敦北上廣深等全球特大城市裡蝸居一室的年輕人的生活水平相較於學生時代大大降低,剛畢業五年可能是他們人生中最窮的日子。
失業、低收入、高昂的學生貸款以及越來越寡淡的結婚意願都是促使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例大增的原因,這也導致今天的年輕人實現經濟獨立的年齡越來越大。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英國,平均每對父母要一直向孩子提供經濟援助直到他們31歲,而25%的年輕人在35歲之前都不會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穩定,並會持續接受父母的經濟支持。
日本新統計 繭居族尚有54萬人2016-09-26 聯合晚報
根據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數字,超過50萬名日本年輕人選擇脫離社會、自我封閉的生活形態,即俗稱的繭居族。
按照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繭居族指的是足不出戶6個月或更久,其間從未外出上學、工作或從事社交活動。根據調查,大約54.1萬名15至39歲的日本年輕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這個數字低於日本政府2010年統計的69.6萬人,然而繭居族如今自我封閉的時間更長,連續至少7年繭居的人約有20萬人,占全部繭居族的35%。日本時報報導,另有29%的繭居族,約15.7萬人,大門不出的時間介於3年到5年。
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繭居族的平均年齡也持續提高,過去是21歲,去年則是32歲。根據調查,35至39歲的較年長繭居族人數也增加,過去6年增加一倍。另外,由於繭居族自我封閉,有關方面很難確實掌握究竟是哪些年輕人面臨這種問題。
這種集體的行為模式1990年代首次出現,日本官方至今未將它列為一種疾病,醫學界也未建議任何治療方法。醫學界認為,心理與文化因素導致許多日本年輕人自認必須徹底遠離人群。這種情形在男性之間比較普遍,他們承受龐大壓力,必須盡快在學業與職場創造成就。
心理學家說,這不是因為懶惰所致。日本心理學家齋籐環表示,繭居族的精神「受到折磨」。
中國大學開學季為家長準備愛心帳篷 CNN發文探討子女獨立
發表時間:2016-09-12CNN特意撰文報導中國大學裡“愛心帳篷”,在過去的五年中,天津大學每年都會在體育館搭設“愛心帳篷”給家長,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此外,也有些高校會在體育館鋪席子供家長夜間休息。
嬌生慣養?
中國高校體育館內擠滿家長的圖片在社交網絡引發熱議,不少人質疑:中國的孩子是不是太嬌慣了?
有一些針對天津大學此舉的批評聲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當然,“直升機家長”並不局限於中國。
中國的千禧一代享受著父母與祖輩的雙重溺愛,不少人擔心這樣下去他們會變成無法照顧自己的“小皇帝”。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他認為這個問題被誇大了。“中國高校的開學季每年都有這個現象,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前往大學。在他們看來,這可能是一種慶祝家庭首位成員考上大學的方式,”熊說,“這不過是分享快樂,沒什麼不妥。”
熊金奇的父親說:“因為孩子行李太多,我們也想順便出門旅遊,所以決定送他來學校。但是現在附近旅館已經訂滿,所以只能在帳篷裡睡覺。”
熊金奇認為:“雖然我也很期待自己獨立生活,但我有父母陪同,並不意味著我被寵壞了。”
回應
送一下孩子就叫不獨立?當年我們貶低自己的80後90後的時候,可曾想過今天中國的80後90後是全世界最強的一批80後90後?
法國總統和部長的非婚生女搬家,媽媽陪著去叫母女情深。中國家長陪著兒女去大學看看叫寵壞的一代。好有趣啊。
這我就奇怪了,單單從美劇裡面來說,孩子升大學,家長開車送孩子去學校的例子就一堆,他們就不獨立了?我承認,中美家庭觀念、教育方式不同,在一些地方中國孩子沒同齡的美國孩子成熟。但是只以這個來判定一個時代年輕人?我們等著瞧,看哪個國家的孩子更強,我對中國的90 00後有更大的信心。不信20年後再看。
Aries 解讀:日本年輕人與老年人的矛盾與日本文化特性中表面禮貌熱情,內心自私刻薄的特點其實也不無關係。在中國老年人退休後依舊在家中操持家務,幫年輕人照顧孩子,拿退休金貼補家用。而日本老年人更多的是出現了離休就離婚的情況,夫妻間更多的是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與關懷恩義,親子關係也非常疏離。人際關係其實也比較孤立,甚至在此案中表現的極為對立。日本文化和社會思維我認為有重大缺陷,是日本一直以來各種瘋狂軍事冒險失敗和社會政策失敗的主因。
專題
想當年的“日本製造” 那可是山寨妥妥的代名詞啊
回應
我們還不是一樣?很多離退休的拿的退休工資比在職工作的拿的都多。上海已經半隻腳跨進老齡社會了,老年人輕鬆的在公園散步、集體舞、打拳、活動,而很多年輕人奔波勞碌工資不夠付房租還要給晨練的老年人讓座……
我們的父母那代人吃的不好,可問題是他們雖然艱苦但有保障,而年輕人卻沒有保障,這才是問題!沒有工作就沒有錢交房租、買房、交養老保險、交醫療保險。我寧願選擇吃糠咽菜而不想過沒房子的日子。說實話,我的父母他們畢業進國企,分到不大的房子,很好呀。他們吃的肯定不如我現在好但要比我輕鬆很多。馬上退休的這一代大都出生於60、70年,好事都輪到他們了,不就是吃的不好嗎,矯情什麼!
你忘了自己父輩為了生存,是吃了多少的苦!當年一斤肉一毛多,但有幾個人吃得起?我在北方,童年時代苞米麵餑餑是主食,因為缺乏營養,比今天的青年一代平均身高差多少?而我們父母吃得還不如我們。你父輩吃苦直到90年代中後期!是真正的大半輩子吃糠咽菜!他們是從一個月工資十來塊錢過來的!你和父輩比辛苦?她們生個孩子還得找接生婆!孩子致死的機會比今天大幾十倍!你父輩蓋房子是自己動手,打井也是自己動手,你看看父輩手上的糨子,看看上歲數奶奶因為當年的操勞與環境艱苦,而得了類風濕天天弓著腰、艱難的走路,再說什麼辛苦!
上海有不少中老年人靠祖上積德,碰到拆遷,一下子分到幾套房子,好了不用上班了,收收租就可以過非常體面適宜的日子。而小年輕做累死狗,被加租趕來趕去。就算買了房子心定點,也要擔心自己哪天忽然沒了工作換不了房貸。
然而,這和日本人棄老凌弱的傳統並沒多大關係。難道年輕的時候工作,老了不能享受一下要自己去死讓你來享受一切?你老的時候願意這樣?這種人嘴巴上是為了社會和國家清除“累贅”,實際上只不過是滿足自己極端自私的述求罷了。
在年輕人生活拮据的同時,日本老年人相對輕鬆許多。老年人沒有婚姻、買房、生小孩等方面的壓力,拿著豐厚的退休金,可以享受悠閒的生活。諸如國家公務員、大學教授等職業的退休金有的高達20萬日元以上,要知道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月薪也不過20萬而已。當然並非每個老人都能拿到這麼高的退休金,有人每月退休金還不足5萬日元。但這並不妨礙日本年輕人在Twitter上經久不衰地吐槽“退休金太高”話題。
除了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外,在政治層面上,日本年輕人同樣沒能獲得足夠的重視。日本政治採取代議制民主制度,即通過選舉形式選出立法機關的成員。由於日本社會,老齡人口的比例較大,不論是參選議員還是執政黨,都更迎合老年選民,導致公共政策甚至會以損害年輕群體利益為代價,服務老年人。
《超越嫌老社會》
經濟上的拮据和在政治上忽視,讓日本社會近年來“嫌老”氛圍日益濃厚。2003年4月,日本作家、原內閣特別顧問堺屋太一曾出版了一本叫做《高齡化的大好機遇》一書。在這本書中,堺屋率先提出了“嫌老社會”的概念。或許是太過超前,這個詞在當時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2015年,日本知名作家五木寬之又出版了《超越嫌老社會》一書,可見十多年過去了,但“嫌老”從未退出公眾視野。
所謂“嫌老社會”不難理解,即討厭、嫌棄老人的社會。五木認為,當前的日本社會中,年輕人與老人之間有各種各樣的摩擦、糾紛,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歧視,令整個社會氛圍異常。
這次日本發生這樣極端砍人事件,難說在多大程度上與“嫌老”氛圍有關。但青年與老人的客觀情況放在那裡。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使得年輕人很難找到穩定的正式工作,看不到未來。另一方面,退休老人、殘障人士或拿著高額的退休金享受生活,或借助於由年輕人稅金支撐的醫療福利來維持生命走到盡頭。
這組對比中,屬於“團塊世代”的老人們認為他們一手創造了日本的今天,退休後享受生活無可厚非,年輕人們則覺得生活不如意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老人們佔用了大多數社會資源。這次砍人的變態殺手不就是這個說法嗎?
誠然,諸多原因造成悲劇的發生。嫌犯也只是當前日本社會氛圍下的少數“畸變”。日本警方的重視程度不足,也包括療養院的安保措施存有漏洞都是此次悲劇的肇因。然而,媒體和輿論的關注終將會淡化,如何通過這起事件消除社會中的偏見、如何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才是今後需要一直思考的問題。
陳洋:福利院殺人狂的經歷,正是大部分日本年輕人的縮影
2016.7.26日凌晨,一名叫做植松聖的26歲年輕男子闖入位於神奈川縣的一殘障人士療養院內持刀殺人,共造成19人死亡,26人身負重傷。死者中年齡最小的僅19歲,最大70歲,以中老年人為主。事件發生地的這所療養院,成立於東京奧運會召開的1964年,背靠青山、環境優美。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嫌疑人也像是日本普通青年:曾短暫擔任小學臨時教師,深受孩子們喜愛。鄰居口中,他是個認真、熱情、開朗的青年。
然而畫風一轉,在進入津久井山百合園殘障人士療養院後,他的行為舉動異常。幾個月前,他還寄信給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表示老年人、殘障人士制約日本的發展,說要殺死他們。儘管此舉引起了警視廳的注意,但也只不過是在療養院周圍增加了監控攝像頭。
日本媒體普遍在評論中從道義上譴責對殘障人士的偏見,沒有更深入分析。他們不敢提及的是,26歲的植松聖,一直靠打零工謀生,始終沒有穩定收入,就連拋出極端言論後,也沒有獲得太多注意力。這種被普遍忽視的“弱勢”,是如今日本青年的普遍現象。這次事件之外,日本年輕人還有著各種無處宣洩的壓抑。
一直以來,日本年輕人的生活只不過是“看起來很美”。2015年日本的總人口數量約為1.27億,其中65歲以上老齡人口約為3392萬人,預計今後還將保持增長,15-59歲人口總量約為6857萬人,即每兩個勞動人口要贍養1個老人。
對於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而言,每兩個勞動人口贍養1個老人看起來並不那麼困難,但由於經濟大環境連年不景氣,年輕人的生活正越發拮据。2010-2013年,年收入在200萬日元以下的人口比例不斷提高,從22.9%上升到24%。同時,15-24歲和25-34歲人群的非正式員工比例從1993年的11.5%和12%上升到2013年的32.3%和27.4%。
自2014年“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獲益最多的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大型企業。擴大招聘規模的也不是各個會社,而是諸如便利店、飲食店、超市這樣的低端打工店。由此在這兩年裡,“兒童貧困化”“年輕人貧困化”一直是媒體討論的社會問題之一。很多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常常不得不一邊打零工一邊找工作。回頭看犯罪嫌疑人植松聖的個人履歷,正是大部分日本年輕人履歷的縮影。
日本“啃少族”折射扭曲家庭文化 2016-05-24
這些年,“啃老族”開始成為一個讓公眾熟知的話題。而如今,日本又冒出了“啃少”一族,正在日漸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日本關東地區一位21歲年輕女性,懷有身孕的她僅靠低保生活,而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失業多年的父親每日只知泡在遊戲廳。在青少年支援機構的協助下,19歲時勉強進入居酒屋打工,隨著自己收入的穩定,母親就接二連三地開始要錢,父親也厚著臉皮提出要求。為滿足父母的需求,該女子最終不得不選擇到“風俗店”工作以增加收入。而父母的索要仍在繼續,女子卻很無奈:“她是我的母親,我無法完全拒絕,只能默默忍耐。”
大阪市一位有著類似遭遇的男子。他年幼時就遭到父親的長期家暴,走入社會打零工後,父親強迫其每月必須繳納5萬日元生活費。靠幾份兼職賺來的每月不到20萬日元辛苦錢,往往被沒有工作的父親瞬間就耗盡在“扒金宮”遊戲廳。無奈之下,男子只好偷偷打夜工攢足一定的錢後,最終選擇拋棄母親和家庭出走,並徹底與其斷絕關係。
而據日本機構調查,像這樣被父母“啃著”的中青年,更多是選擇默默忍耐。對此,有日本網友指出,畢竟家醜不可外揚。縱然如此,這種“啃少”現像已經超越“家醜”的範疇,正在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家暴、家虐甚至是犯罪行為。
對此,日本一些社會學家稱,“啃少”是一種另類的“經濟虐待”,它比肉體暴力等殺傷力更大。因為它嚴重干擾了年輕人為立足社會在經濟獨立方面所做的努力,給新入社會的子女造成無法癒合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傷害。而“啃少”問題在日本日漸突出,至少有兩大背景因素。
一是經濟低迷讓更多成年人對生活感到悲觀無望,自暴自棄,形成一大批敢“啃少”的喪失責任感的父母;二是絕大多數日本家庭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子女即便經濟獨立也難以擺脫父母的壓力和束縛。此外,法律的界定和限制,也讓“啃少”往往停留在單純的家庭問題上,無法上升為法律問題,客觀上也產生了縱容的負作用。
現代日本社會,如果說“啃老”是年輕一代自我迷失和放棄的標誌之一,那麼“啃少”可謂是日本家庭文化日益扭曲的重要體現。它不但讓日劇中常有的那些滿滿正能量的日式家庭、人文情感形象漸行漸遠,更與精神疾患、家庭貧困、道德淪喪等字眼結合,深深刺激著現代日本人,成為一種新的難言之隱。
營養午餐浪費 教長:應教學生粒粒皆辛苦2016-05-30 聯合報
針對聯合報獨家報導「營養午餐一年倒掉1.8億元」,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表示,學校應加強食育教育,教學生充分體會「粒粒皆辛苦」,學校午餐若有剩餘,可透過平台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台北市營養午餐費一餐最高六十元,是偏鄉學校一倍以上,家長要求讓孩子吃有機、非基改食材,但學生挑食不埋單,一年丟棄的剩食製造兩千多噸廚餘,浪費近一點八億元。
北市餐盒食品公會統計,北市一百所公私立學校每天外訂團膳約七萬份,一年產生兩千零四十噸廚餘,換算等於三百四十萬個便當;以一餐平均五十五元計算,一年約浪費一點八億元。
對於營養午餐浪費問題,潘文忠表示,學校很多營養午餐沒有用完,造成浪費這是非常可惜,除了請學校加強食育教育之外,午餐的內容也要盡量考量能符合學生的需求,鼓勵學生多用餐,如果還有剩餘,現在有多很可透過平台,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使用,食材食物確實是非常珍貴,希望學校善加利用,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粒粒皆辛苦」。
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表示,學校應加強食育教育,教學生充分體會「粒粒皆辛苦」,學校午餐若有剩餘,可透過平台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相關新聞
嫌營養午餐難吃 北市5個小孩就有1個沒吃完
北市最浪費! 營養午餐1年倒掉1.8億
回應
哈哈哈...學生會告訴教育部長,這是我的飲食自主!!!
防止「國家長不大」…義大利倡立法逼28歲自立2016-04-30世界日報
義大利每年有8000件成年子女要父母付生活費的官司,且勝訴率高。義大利家庭律師協會指控各地法官「讓這個國家長不大」,並宣稱年過30歲的啃老族多達700萬人,倡議立法規定子女28歲前應自立。
一名義大利作家離婚時同意支付兒子養育費至大學畢業,然而28歲兒子延畢多年取得學位後,又攻讀實驗電影課程,仍要他扶養。作家因此告上法院,主張已無義務扶養兒子,被判敗訴,理由是自幼讓兒子在「藝術家風格」環境中成長的父親,有責任負擔其生活費。該判決再度讓啃老族現象引起熱議。
對此,義大利家庭律師協會要求最高法院立法,年過28歲子女即不得再提告要求父母扶養。會長加西尼曾遇過47歲男子提告,要分85歲父親的退休金,「他沒勝訴的唯一原因是他爸爸的退休金實在太少。」
據歐盟統計,義大利18至34歲青年有65%還與父母同住,居歐盟之冠;更有研究指出,其中30至34歲未婚青年中,高達38%要父母煮飯給他們吃。英國泰晤士報分析,這顯示義大利父母太溺愛子女。
美學者:直升機父母正摧毀下一代2015-10-19 台灣醒報
「別再幫孩子做功課了!」史丹佛前教務長茱莉‧利卡漢姆斯說。台灣近年教改以減輕升學壓力為目標,但實施至今成效有限,許多專家認為關鍵在於父母態度。而美國也面臨相同問題,茱莉指出,數據顯示年輕世代的罹患心智疾病的比例正在升高,指出許多愛管閒事的「直升機父母」正在「摧毀年輕一代」。
「直升機父母」一詞形容父母不斷在孩子上空盤旋,給予孩子過度保護和照顧,但茱莉指出,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面對真實生活的應變能力。她觀察,在父母的嚴加要求下,史丹佛每年錄取的的新鮮人的履歷一屆比一屆更完美,但卻越來越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
茱莉在最近出的新書《如何教育大人》中指出,年輕世代罹患憂鬱症及其他心智疾病的比例正在增高,她認為這跟父母過度照護及要求有關,「直升機父母正在讓自己和孩子都受苦。」
茱莉建議父母透過以下幾個點檢查自己是否有「直升機父母」的傾向,包括「常用『我們』和孩子說話」,因為這代表父母已把孩子的事都當成自己的事。另外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向孩子的老師、教務長或教練抱怨,也表示你可能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茱莉指出,過度為孩子發聲,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處理衝突的能力。
最後,「別再幫孩子做功課了!」茱莉表示,幫孩子做作業是「直升機父母」的標準特徵,而她對這個舉動的評論很簡單,「夠了!」
身為名校史丹佛的前任教務長,茱莉也希望父母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好學校」,指出好的學習經驗未必一定要在公認的名校才能獲得。此外,她也為年輕人請命說,父母應該正視年輕孩子在激烈升學競爭中留下的「傷疤」,「他們都快窒息了,心智上非常脆弱,也失去了他們年紀該有的活力。」
大一新生座談 媽寶充斥好傻眼2015-10-5中國時報
成功大學今年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往年僅7、800名家長參與,今年竟湧入1500多人,一口氣闢4個會場才足以容納,家長提問踴躍。(圖片已做模糊處理,曹婷婷翻攝)
家長提問五花八門,但均聚焦於孩子生活瑣事。如有人關心幾點熄燈?怕小孩作息受影響,多數媽媽則關心有無洗衣機?唯恐小孩無法應付髒衣服,甚至還有父母憂心孩子高三忙升學準備,大一課業進度跟不上,希望學校加高三補救課程。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觀察,這幾年學生家長參加新生座談說明會的人數明顯增加,反映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有人提議要在大學成立家長會,或者學生選不到熱門課程,竟由父母打電話到學校抗議,或家長寫e-mail給校長。
台大學務長陳聰富也表示,大一新生搬進宿舍時,經常看到父母滿頭大汗幫忙提著行李箱,自己卻只顧著低頭滑手機的畫面。更誇張的是,為了想就近了解小孩的狀況,搶著當圖書館志工、打掃志工,造成台大志工人滿為患。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職涯輔導老師張瑛玿說,她曾遇過有女大生父母擔心女兒住宿,原本拜託老師多關照,最後因放心不下女兒隻身在外地生活,隔年立刻在附近購屋。
台南應用科大林姓老師則分享遇過最扯的案例,班上一位學生媽媽,某日致電要求「我的小孩第一次一個人在台南過生日,你可以幫他過生日嗎?」原來,該生的媽媽不捨初次離家的孩子頭一回獨自在異鄉過生日,讓老師又氣又好笑。
師問:到底誰上大學?
多年來一直在授課大綱上註明「不歡迎爹寶、媽寶來修課」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提到,曾遇過學期末有家長打電話來,「想帶孩子全家出國旅行,機票日期剛好遇到期末考,可不可以幫我孩子提前期末考?」
劉宏恩說,過去學生上了大學,生活多半開始要靠自己,但這幾年家長愈來愈保護孩子,愈來愈多家長出席新生座談會,還會問說「宿舍有沒有熱水?」、「房間清潔由誰維護?」、「室友如何決定?」、「如果室友不好相處,要如何換房間?」這在以前是比較難以想像的事。
回應
父母不斷奶, 叫孩子如何斷奶?台灣的問題在教育, 教育的問題在父母!
動不動就說大陸子女有公主病,王子病。原來台灣也是一個鳥樣。
台灣的未來如果是要靠這些孩子撐起,台灣就真的逐步在衰敗。
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都是戰後嬰兒潮自認菁英的爸媽惹的禍,因為他們自認為台灣孝順的最後一代,被遺棄的第一代,所以擔心害怕的介入性動作
父母不是永遠的“提款機”(2015-06-25
有調查顯示,68%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季花費超過4000元,超六成受訪者的消費來自父母。畢業旅行、畢業聚餐、拍幾套不同著裝的畢業照……不知何時,曾經簡單的大學畢業,悄悄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儀式。對很多畢業生而言,假如錯過這些“必經”環節,即便拿到了畢業證也不算真正畢業。
我國的大學生雖然早已成人,但卻普遍存在獨立、自主意識不強的問題,上大學花費父母的錢,在一些學生看來天經地義,包括生日聚會、戀愛交友,都是向父母伸手要錢,如果父母不給就抱怨。而在國外,有的學生一旦年滿18歲,就不再向父母要錢,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大學學業,以及支付聚會、活動的開銷。
很多人覺得這不可能:一名不工作的大學生,怎麼可能支付學費、養活自己?這在一些發達國家,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事。一方面,有專門的政策性銀行向學生提供貸款,不僅貧困家庭學生可以貸款,那些來自富裕家庭卻獨立、自主的學生也可申請貸款——依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本就鼓勵學生自立、自強,畢業後靠自己的勞動歸還貸款。另一方面,學校教學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確定修學時間,在求學期間可以勤工助學,那些通過自己的勞動掙學費、生活費的學生,得到普遍的尊重。
在我國則不同。不要說家庭條件不錯的學生不能貸款上學,就是貧困家庭學生貸款也存在門檻,也有很大的還貸壓力。為此,近年來國家助學貸款推行生源地貸款,由學生和其父母(監護人)作為共同貸款主體,這其實把歸還貸款的責任也給了學生父母。這種助學貸款模式,並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
成人的大學生要懂得自立,不該動輒向父母伸手,父母也應該關注兒女自立、自強意識的培養,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果父母告訴孩子,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去實現大學畢業旅行的夢想,這會是更有價值的畢業儀式。
回應
孩子的獨立意識應該從小培養!
改變觀念,溫室裡的花移到外面,好文章,拜讀,邀您來訪,再見!
這種博文也是扯,別瞎酸了。別人花自己錢你也酸。道德逼也是雞毛蒜皮都上綱上線。
記得當年畢業了就工作了,一天沒閒著[-笑cry]
這算什麼,買房結婚出的錢更多,怎麼不討論一下房價導致的啃老
這個風氣,怪誰呢?
不是所有人都想把父母當作提款機,只是生活壓力。總不能不吃不喝睡大街吧
讓他們獨立,放手時才可以放心.
英媒:“中國“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2015-6-10 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6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 “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虎媽”,但其他國家也有凶猛的貓科“動物”。大女兒僅20個月大時,我就把她送入學前班,並深信若她像其他孩子一樣等到兩歲後才起步,將永遠考不上哈佛。上週,她剛參加完高一學年期末考試。就不說成績了,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本應等到她再大一些再讓她上學前班。
如今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重新思考對學步幼童進行教學訓練的觀念,即便在(“虎媽”盛行的)中國亦是如此。近來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叫《虎媽貓爸》,主題無異於老生常談卻又令人莫衷一是:到底是“嚴苛”還是“溫柔”才能催生出最佳高考成績?
“與上輩人不同,如今中國的80後父母更能意識到快樂——而非僅僅是學業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中國某美式教育幼兒園的負責人如是說。現如今,中國的“貓爸”肯定比以前更多了。
中國政府似乎也正站到“貓爸”這邊。有報導稱,上海市今年開展的教育條例改革,已令參加競爭激烈的私立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面試人數減半。媒體表示,相關改革的目標是給讓孩子就讀名校的狂熱降溫。看來“貓爸”們正(在中國)占得上風。
楊輝宇(音)是名年輕爸爸,孩子即將上小學,他認為中國學前班的填鴨式教育純屬浪費錢,“這些內容,孩子上學後遲早會學到。”他說,若兒子每晚被佈置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家庭作業,“我會讓他把沒完成的作業還給老師。”與現今許多中國家長一樣,他打算寓教於樂,“他洗澡時,我可以講阿基米德的故事傳授物理知識。”放學後,他會把孩子送到課外班嗎?楊說,“絕對不會,除非他願意。”可別讓“虎媽”聽到這番話。(作者帕提·沃德米爾,王會聰譯)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戲論捷運屠夫
北捷屠夫?別抹紅屠夫!中國的「庖丁解牛」已達《莊子》「物我兩忘」境界!
中國算啥?孔聖人十五才志於學,台灣的鄭捷小六就立志做大事:殺人!
殺人也算做大事?大學讀到那去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台灣的職業學生就很明白自己在幹大事:攻占立院/政院/捷運…等。「林何人也,鄭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在北捷殺人怎就不算做大事了?還可把北捷搞成北劫、以免重北輕南!
乾脆說重中輕台,整天說中共極權才有車站恐攻,如今北劫報應了!
報應還少嗎?台灣黑心食品不就是了。只是台灣欺中怕美,只敢要台灣馬負責北捷殺人案、不敢要美國馬負責校園殺人案。
哎呀!賤人就是矯情:雙重標準,美國只準自己反恐、不許中共反恐!
人賤更是虛偽,忘了人類的祖先本是食人族,鄭捷小六就立志殺人,有啥好大驚小怪的?這在原始人戰士或當今聖戰士,可是英雄了!無奈、鄭捷活在不准非法殺人、自殺又遭污名化、更不許廢死的呆歹灣,鄭只好藉殺人被判死以求死了。
如此說來,死刑無效、應該廢死了?中國老子早已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那就有點矛盾了,學運頭子說:「網路上支持死刑的輿論排山倒海。誠實地說,我內心裡也很矛盾。」
一點都不矛盾,在反服貿上,即使大多台人不反,職業學生也毫不動搖,堅持到死。
廢話!反中是職業學生的職志,怎會自覺雙標矛盾?
難怪這些平時就愛玩殺人電玩的鄉民憤青,不只忘了自己的殺人本能、忘了不要父母管東管西,如今却人肉搜索獵巫、要鄭捷父母出來負責、甚至不恥下學中共已停用的死囚器官。這些啃老靠爸族的少爺媽寶公主,平時反對中國傳統的父母/官、出事要父母/官負責!
全要怪教改教出這些不負責的職業學生鄉民憤青,還有呆歹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才會民粹亡台!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000239
大陸的大學生媽寶到底多寶貝?每年開學季,都會發生讓人瞠目結舌的景象。新生「一人入學,全家報到」,是年年都有的場景,有大學乾脆在體育場搭上千個帳棚,安置學生家長,大陸官員曾開玩笑,大學附近物流不怕沒生意,很多大學生定期把髒衣服「快遞」回家洗。為了要讓提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大陸南昌大學辭退打掃阿姨,規定學生自已打掃宿舍,引發學生大反彈,500名學生聯署抵制。開學短短幾天,大學校園已經像垃圾山,學生爭相把學校髒亂照片上傳微博,這場因「打掃」而起的校園戰爭,很快成為高人氣話題。
新生撐傘趕上課,得捏著鼻子走,宿舍前堆起的垃圾,一山高過一山。想上個洗手間,黑色拖把正在滴黑水,睽違已久的校園氣息,是鋪天蓋地的噁心臭氣。南昌大學大學生:「以前保潔阿姨打掃,她堆在這會有人來收,現在還沒有人來收。」
這是一場校園裡的垃圾大戰,學校開學新政策,再也不請清潔工,環境清潔,學生得全權負責,引起全校師生全起反彈。南昌大學大學生:「各方面都會耽誤學生吧,比如學習生活各方面,影響比較大。」
南昌大學大學生:「我們付了錢的(學雜費),為什麼我們還要再打掃呢,工作量太大了,的確是『太噁心』了。」
要把請清潔工的薪水,獎勵勤勞學生,不過沒人肯領情,不滿學校口口聲聲「自主清潔」,學生們卻「不由自主」,短短幾天內,已有近500名學生聯名,直接槓上校長,要求收回成命。南昌大學校長:「通過勞動,我們知道勞動的艱辛,還有自己的一塊勤工儉學的收入,為什麼不行呢?」
校長口氣很硬,一副說一不二的樣子。
清潔工VS.記者:「我就是幫一下忙的,具體做什麼事情呢?幫學生搞這個衛生。」
原來還是偷偷把清潔阿姨請回來,這下可把學生們樂歪了,無論是棒子還是胡蘿蔔,都無法讓大學生拿掃把,這場對決,勝負已定。大陸媒體:「不僅是新生一個人上學,一家都來送。」
學校福利社前,家長揮汗排隊,幫忙打點生活用品,體育館變成室內露營區,家長年年打地舖,學校乾脆做好人,配備升級。學生家長:「賓館都滿了,附近又沒有賓館了,我們家長人生地不熟,到哪找賓館,也是頭疼的事情。」
新生上軍訓課,怕爸媽不放心,上海這所大學,還有攝影師隨拍隨傳「最新動態」。校園志工攝影師:「我們有一個8人攝影團,每天會拍100張照片,會在晚上發給家長,應該是每天晚上都會,看到家長群組上沸騰起來。」
微博怎能不沸騰,開學第一天,新生在流汗,爸媽在流淚。大一新生家長:「為國家,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自己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前在家裡都是爸爸媽媽叫你做這個做那個,衣服從來都沒洗過,有點激動了…。」
這位爸爸別哭了,孩子說不定很快能想到不洗衣服的好辦法,大陸郵政官員曾在兩會上開玩笑,大學附近的物流業,快遞髒衣服回家洗,可是大業務。大陸大學生:「就我以前認識的一個朋友,他每次到期末的時候,就會把最近一段時間髒衣服整理好,打包快遞送回家,那太貴了,我是有聽過同學這麼做。」
到學校附近明查暗訪,還真所言不虛。大陸快遞員:「他既然寄的話,起碼十幾公斤,多的話十幾元,他在學校洗衣房洗,一次才3元。」
錢不是問題,打包不是問題,但按個洗衣鍵是天大難題,媽寶學生越來越寶,陽台上晾衣服的大學生,簡直有資格申請生活楷模獎了。
詳參【圖博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海龜與烏龜 體罰與霸凌 2014-09-10 07:45:25
日本新怪現象 隱蔽青年漸增加 2013-07-08
現在日本有愈來愈多的隱蔽青年,女性隱蔽青年也有成長的的趨勢,平均年齡更從21歲變成32歲。日本的社會和經濟壓力,造成大量的年輕人足不出戶且自我封閉,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在日本,同時也發生在南韓、義大利和歐洲國家。
「宅男」在日本指的是對動漫狂熱的「御宅族」,而不上學、不上班,過著自我封閉生活的年輕人,則被稱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社交,也不參與社會活動。由於在社會上經歷挫敗,導致隱蔽青年整天與電腦、電玩、書本為伍,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許多隱蔽青年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多數為男性。
心理醫師齋藤環說:「隱蔽青年覺得心裡受到折磨,他們想要走到外面的世界,並結交朋友或異性,但是他們做不到。」根據日本官方統計,隱廠青年的人數高達70萬人。齋藤指出,隱蔽青年的人數逐年上升,是因為他們傾向與世隔絕,所以實際上的數字可能高達100萬人。另外,根據日本官方在2010年統計,隱蔽青年的平均年齡也持續上升,過去的平均年齡是21歲,現在則是32歲。
是什麼原因造成隱蔽青年現象呢?面子問題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當隱蔽青年脫離社會愈久,他們的社交挫折感愈高,也同時失去自尊與自信。自我封閉的原因通常是成績不佳或社交挫敗所致。
第二個原因則是依賴感。傳統上,女兒通常在婚後必須離開家裡,但是兒子卻會留在家中,即使半數的隱蔽青年對他們的父母有暴力傾向,大多數的父母仍不會將他們逐出家門。
英國學者安迪.弗隆(Andy Furlong)認為,隱蔽青年現象是因為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和1990年代的經濟蕭條,許多年輕世代面對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只能從事短期或臨時的工作。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派遺工作者(freelancer)和尼特族(neets)(尼特族意指不工作、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派遺工作者和隱蔽青年常被加在一起連用,被描述為日本的經濟寄生蟲。
隱蔽青年一詞也經常與「宅男」」、「奇客」(Geek)和「書呆子」等名詞連結在一起,他們通常沉迷於電玩、卡通或動漫。日本學者齋藤環指出,隱蔽青年以男性為主,約佔了全體70%至80%,但是根據NHK的調查顯示,男性只佔了53%。英國學者弗隆則表示,在日本社會觀點裡,女性成日待在家裡是很自然的,因此女性隱蔽青年並未真正被報導出來。
本報系最近發表「世代圖像調查」,發現「貧富差距擴大」是所有世代共同的痛,覺得「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的人越來越多,顯示改善此一「相對剝奪感」是政府的當務之急。而意外的是,調查結果也發現,台灣年輕人的想法與外界的想像截然不同,廿幾歲的青年不僅是社會上最「快樂」的一群,他們也不贊成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限制外國產品進口。這和太陽花運動留給社會的印象頗有距離。
有趣的是,在問到「你過得快不快樂」時,在十八到廿二歲的年輕人中,有八成六覺得自己很快樂;其次是廿三到廿九歲的青年,七成五覺得快樂。快樂指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以五十歲到五十九歲的族群為最低,僅五成六感到快樂。同樣的,在問到「你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滿不滿意」時,最滿意的仍是十八到廿二歲的年輕人,雖然是「伸手族」,但有六成八覺得滿意;相對而言,最不滿意的世代移到了四十到四十九歲的族群,滿意度只有四成六。
仔細觀察這些世代圖像,比較其間異同,提供了我們很不同的社會思考線索。三月的太陽花學運,大批學生湧上街頭抗議,他們提出的訴求留給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是:新一代年輕人是憤怒的、不滿現狀的、主張閉關自守的、反全球化的。然而,這次調查顯示的圖像卻與我們的想像大相逕庭:卅歲以下的年輕人整體而言是快樂的、對現狀相對滿意的;而且,比起其他世代,他們更支持歐美企業或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同時主張一旦加入國際組織就應該遵守其規定。甚至,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比起其父兄那一輩更願意到歐美或大陸工作。
簡言之,如果我們姑且把卅歲以下的年輕人稱為「太陽花世代」的話,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巧碰上了台灣經濟下滑的年代,對「貧富差距」有明確感受,隱隱約約察覺「社會不公」。但是,由於許多人尚未進入職場,不少人經濟上仍靠父母供養,他們在現實生活所承受的壓力並不太大,絕大多數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自由快樂,對未來也並不悲觀。從這個角度看,相對於「太陽花世代」而言,也許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已脫離青年、卻仍未進入老年的四、五十歲世代。
四、五十歲的世代,依傳統的定義應稱為「中壯代」;但從這次的世代圖像調查看,四十到四十九歲及五十到五十九歲這兩個族群,卻屢屢表現出更大幅度的悲觀。其中,又以四十幾歲的族群情況最為明顯。例如,他們自陳「不快樂」的比率最高,接近三成七;他們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的程度最高,達五成三;覺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比率最高,高達九成。試想,中壯世代應該是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如果這個世代竟然充滿悲觀及無力感,這難道不是台灣的一大警訊?
中壯世代的沉重心情,其實不難想像。第一,他們不像「嬰兒潮世代」一樣享盡經濟勃發的美好,或者他們曾品嘗台灣經濟騰飛的快感,卻也目睹了它的下墜;第二,他們正面臨「上須養雙老、下須育子女」的處境,也就是所謂的「三明治世代」,承受蠟燭兩頭燒的煎熬;第三,他們傳承了上一代的責任感,卻無法如下一代那樣自由解放;工作上距離退休仍有段時間,心理上卻已明白未來難以奢望獲得子女供養。
當然,世代的分類,有時並不足以充分概括所有的人;但不可否認,在社會的變遷和傳承中,它往往有清晰的軌跡可尋,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舉例而言,被稱為「草莓族」的世代,已經開始養兒育女;當年以憤世嫉俗著稱的「X世代」,如今也進入了中壯代;九○年代的「野百合世代」,彷彿是舊版的「太陽花世代」,今天恐怕也正面臨三明治的包夾困境。重點在,當社會的目光總是集中在「老年」和「青年」兩端,對於其間肩負上下兩代責任的中壯代,政府和社會可曾思考過他們的沉重負荷?
太陽花世代的喧囂快樂,和三明治世代的默然沉重,是鮮明的對比。這個世代圖像,不僅值得政府決策思考,應也能提供這次候選人競選政見架構的靈感。
回應
當伸手族,靠爸族,誰不快樂?太陽花學運學生們不可能是憤怒,他們在立法院吹冷氣,偷吃太陽餅,每天有人送吃的、送喝的,又不用上課,老師也不敢講話,天天上電視、網路直播,甚至現場玩親親,最後又能光榮退場,國會議長親自握手歡送,真的是快樂似神仙,何來憤怒之有?
但真正憤怒是全民,長達24天堂堂國會殿堂被攻佔,成為國際笑柄,真正不快樂的是有「國家意識」「法律觀念」的成年人,當然不是這些小屁孩!
台灣就是一部分人的聲音被過分放大 ..就像綠營中的深綠聲音總是最大
詳參【圖博館】:還在y世代 啥是直升機父母 攻占馬桶府 2014-08-30 09:57:39
公視 東京自由打工族 中央社2011-8-8
「飛特族」(Freeter),由英文的自由「Free」和德文的工人(Arbeiter)2個字組成,在198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泡沫經濟而出現,被視為社會的失敗者。在日本已超過200萬名。
法國紀錄片導演Marc Petitjean透過鏡頭,記錄了這群不受雇於任何公司的「飛特族」。他們當廚師、快遞、銷售員或櫃台接待員,大都沒有社會網絡,有些人夜裡睡在公共場所如速食餐廳店、三溫暖或網咖。
過去多年,「飛特族」獲得藝術家的支持,試圖呼籲全國關注他們的困境。「飛特族」也從小林多喜二的無產階級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蟹工船」中找到自我認同。
紀錄片中,受訪者之一的岩淵弘樹透露,他曾導過1部自傳電影「窘迫飛特族」,企圖重新證明自己的身分和社會地位。他說,當時23歲的他生活被派遣中心控制,他將1個年輕人的感受,在那年紀對青春流逝的想法,全部記錄在自己的影片中。
另1名積極推動飛特族權益的受訪者─雨宮處凜,曾出版多本極受歡迎的書如「我們有權活著」、「年輕世代的不安全感」等,她在書中為無產階級的窮人、經濟危機的受害者發聲。她說,「我從19到24歲是飛特族,這在心理上很難受,就像用過即丟的勞工,我隨時能被任何人取代」。
片中也透露了「飛特族」的無奈,他們只想正常工作和生活,不想無家可歸、餓死或自殺。紀錄片帶領觀眾思考:年輕「飛特族」和不穩定的日本人,意識到穩定工作將愈來愈少,這可能會是未來新的工作模式,或者是到了適當的平衡和新的財富分配的時候了?
一個月兩萬四,竟然請不到人?
我自家是塑膠射出工廠,危險性或許不高但是也不低,我自己常常被模具割到,去年被模板壓到腳,差點斷了!我爸只會念我說沒注意!我退伍後起薪2萬,現在3年3萬!年中第一年6千,今天12000,我家也是又熱又臭的塑膠味道,24k,我已經覺得很高了,這麼多人喊低,還說以前老闆賺多飽!產業不同,我家塑膠原料從4.5年前漲了一倍,成本提高很多,加上同業競爭,真的這麼多人以為利潤可以分給這麼多人了嗎?
或許現在剛畢業的人,寧願如許多人說的,領差不多薪水,寧願在冷氣房爽,不願意待在廠房學技術,經過了10年當上老師傅跟過了10年領差同樣薪水的人!不知道過了10年後哪個人會覺得捶心肝!拿機長醫生這種作弊的職業就算例外!
http://5i01.com/topicdetail.php?f=37&t=2290011&p=32
年輕世代面臨「高學歷」而「高失業」的「兩高」窘境,其實是國際間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一方面反映高等教育的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一方面也顯示工作機會的競爭樣態已不像以往僅限於國家疆界之內,而隨著「地球是平的」進程,演化成跨國的爭逐。
在這樣的大潮流下,我們也觀察到台灣就業市場獨有的特殊面向:在一方面,許多需才的企業一直抱怨嚴重缺工;在另一方面,卻有許多年輕人遲遲找不到想要的工作;這和歐洲就業機會不足的情況截然不同。其問題根源,或可從勞委會職訓局輔導青年就業的經驗中發現線索:一,許多台灣青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二,求職者對於自己想進的行業存有極大的「想像偏差」。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台灣青年就業迷惘的三大病灶,一是年輕人自己沒有做好就業的準備,以致想像與現實明顯脫離;二是教育制度在學生求學過程中未曾提供有效的就業輔導及諮詢,卻在高等教育量產擴充的迷思下,誤導了學生對人生追求的方向;三是歷經刻苦奮鬥的上一代對子女過度呵護,或仍以傳統職業貴賤的想法左右子女的選擇,乃至稀釋了他們的獨立意志。
撇開個人或家庭因素不談,政府如何在施教過程中提供學生更多就業指引和準備,並鼓勵社會和企業為新世代創造更友善的工作或實習環境,毋寧是更關鍵的課題。畢竟,從教育體制著手施力,將比個案經營更為有效。由這點看,台灣教育體制「只管招生、不管出路」的心態,恐怕非改不可。
放眼世界,不少國家的作法可供借鏡。以在歐盟蕭條中經濟一枝獨秀的德國為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根據學生的表現和性向,進行文理及實科教育的分流;輔以精良的技職教育,打造出層次多元的社會分工。德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進入大學,另三分之二的人則在接受專業訓練後進入各行各業,如此務實而符合社會金字塔構造的教育體制,打造出德國經濟不浮誇的持久靭性,自然也有利於減低失業率的問題。
對比之下,台灣偏重高等教育而貶抑技職教育的政策取向,則不僅無法提供足敷國家所需的人才,更對社會價值產生了嚴重的誤導作用,讓年輕世代掉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深淵。台灣中階人才過剩,高階人才和低階人力不足,就是「量產式教育」最大的後遺症。最近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教,開始強調「適性發展」;這個口號來得何其遲,內容又何其空洞。試想,德國學生從小四就開始進行初步教育分流,台灣大學生卻直到畢業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選擇「延畢」或「念研究所」以規避就業。高等教育走到這種地步,已形同在耽誤下一代的人生,但國家決策者可有警覺?
這並不是說,大學都必須變成職業養成所或職業介紹所;而是說,教育機構不能自我隔絕於社會現實之外,乃至使自己教育出來的學生不知如何融入社會或為社會所用。不可諱言,近廿年來台灣高等教育已出現「產業化」的傾向,各大學不斷追逐量的擴充與盈餘的增加,包括課程的過度商業包裝。然而,大學所產出的最重要成品──大學畢業生,卻有很高的不良率,有些最後根本無法出售。那麼,這個「產業」的績效何在?
為青年尋找出路,必須多管齊下。政府方面,應在教育制度上強化社會角色與人才形塑的供需均衡;學校方面,應在心理面與資訊面提供學生更充分的就業準備;企業方面,不妨釋放更多機會供學生實習,對於「尼特族」類型的初次就業者則多給予指點與包容;家長方面,請多鼓勵孩子破繭而出;學生方面,則必須積極讓自己作好準備以面對世界。
回應(楨:乾脆不恥下學中共之前的分發!)
這些年來大學已經逐步自由化,我們看到的學歷膨脹貶值可能就是自由化的結果。華人父母甘願為子女教育投資,可謂不計代價,教育愈自由化,招生愈多元,可投資的項目愈多,必然只會導致更多的教育花費。
豈止不管出路?學生品質也不管了,而且是老早就不管了!最少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根本就是「行屍走肉」,這就是教改的偉大成就!
大學自由化才有出路。
整個社會價值觀念錯亂,誰要作辛苦工作....教育制度錯誤因應文憑主義的包袱,形成畸型社會....才是問題根源
老外瘋大陸 掀無薪實習風潮 2013-06-06 旺報
老外掀起一股到大陸「無薪實習」的風潮。來自歐洲和美國,剛從大學校園畢業的年輕人,正一波波地前往中國大陸實習。他們強烈意識到,工作經驗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裡尤為重要。因經濟增長強勁,中國已成為國外學生日益青睞的求職地。但美英等國家宣稱,無薪實習違反勞工法(楨:在德就很正!),已開始反制此一現象。 2013-06-06 12:04:02
在85℃遇見一對丹麥的夫婦 2013/05/06
那天清晨早起,帶著兩個小孩到85℃吃早點,鄰座正好作了一對外國夫婦,因為我一直鼓勵小孩子能和外國人國接觸,希望多建立一些國際觀,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和這對老夫妻聊了起來,因為最近丹麥在台灣還是蠻有市場的,有關風能了,社會福利政策啊!似乎都是台灣嚮往的國度。但是和他們一席話聊了下來,我知道我又被那些號稱的專家愚弄了!丹麥似乎跟我們想像的差距很多,甚至可能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個樣子。
這一對夫婦看來是受過良好的教育,舉止幽雅,談話也很有內容,英文更是流利(我不會丹麥語,只能用英語溝通),他們在遇到我之前已經遊歷了大半個東亞,我問他們錢從哪裡來?他們笑著說是以前的積蓄和將房子賣掉的前(他們在丹麥已無任何固定資產)依照我們以前的對丹麥的印象,我笑著說你們真好,老了還可以環遊世界,錢花完了還有社會福利可以領,真是幸福。但是我得到的回答卻是大出意外,老夫婦告訴我,因為丹麥政府已經付不起這些相關費用,所以他們領不到這筆錢。他們只是想在生命終點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他們並不考慮錢花完了要怎麼辦!我問他們以前他們已經交了那麼多稅金(丹麥的所得稅很高,約50%),然後現在沒有回報不是很令人生氣嗎?他們笑笑的說,要不然能怎麼辦?我又問丹麥的錢是被污走的嗎?他們的回答更是一絕:丹麥應該是世界評比最廉潔的政府。(事實上許多機構也提出同樣的看法),也就是說即使政府的廉潔度已經沒有問題,繳的錢也夠多,但是社會福利政策也是一樣無以為繼了?!他們又給了我一個答案:走過一趟才知道是福是禍啊!就像免費醫療的確很好,但是最後導致醫護人員和設備不足,在丹麥開個心臟手術要等3~6個月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丹麥一般不會有無效的醫療,這或許也是一種好事。
這一下讓我對於我以往一直質疑的社會福利政策有了更新的瞭解,我們只是看到了數字,但是卻沒有看到品質,就像現在醫生素質的下降和社會的無所作為,似乎都是在通往社會福利政策上的併發症,但是正如同那對夫婦說的,許多人沒有走過是永遠無法理解的,等到最終結果出來,我們可以接受嗎?就像這對老夫婦一樣對自己人生負責嗎?我質疑,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永遠是:目標不能討論,但是執行過程絕對是別人的錯,如果我來作一定可以的!
http://blog.udn.com/CMC3242/7587850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今年製作「為青年尋路」四部曲年度專題,為年輕人發聲,各界重視社會新鮮人的困境,也提醒青年多認識自己及社會,才能有效解決企業找不到人,青年找不到頭路的問題;二、三月間推出「首部曲──搶救人才」。
今天起,我們推出「為青年尋路」二部曲──拚出頭路,分三周,每周一二刊出,並在udn TV同步推出。採訪團隊不但深入台灣各地,並前往西班牙、德國、日本等國,探討青年失業現象,各國用哪些方法解決問題,利弊為何。這更是國內媒體第一次深入探討尼特族(NEET ,指不在學、不就業、無職訓的青年)問題,我們想提醒國人,這近四十三萬的閒置人力,若長期置之不理,將對台灣社會造成莫大損害。
英國/百萬尼特潮 淹沒日不落
英搶救百萬尼特族 想領津貼得先求職
昔日的日不落國金色招牌,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與2010歐債風暴後更顯黯淡,英國試圖想重新擦亮招牌,但並沒有從谷底走出,失業率從海嘯前的5%攀升至8%,即使提出各種政策搶救失業,卻始終無法立竿見影,16至24歲的年輕人在這一波衝擊中受害最慘,找不到工作的百萬尼特族只能領著失業者津貼度日。
尼特族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根據英國教育部2012年第三季的最新統計,16至24歲的尼特族大軍高達102萬7000人,2012年第四季數字略往下降,但依舊有高達89萬3000名尼特族,與2007年相比較,尼特族人數足足增加近20萬人,已讓英國政府要讓青年失業人數降至50萬人以下的美夢破碎。
英國/強迫面試沒得挑 她批就業輔導爛
頂著金色捲髮的18歲年輕女生從倫敦特別就業中心(Jobcentre Plus)走出來,對於領失業者津貼確有做不完的義務有滿肚子抱怨,她說想找到零售業的工作,卻每天被要求要到各種不同的工作面試,英國政府態度強硬,如果不從,將會先縮減津貼,直到就範為止,她痛罵:「津貼制度真的爛透了!」
她描述,幾個月前離開學校後,選擇拒絕學徒制,因為每小時只有2英鎊的時薪,簡直就是剝削勞力,堅持不用願意成員其中一員後,就得成為失業者,開始到倫敦特別就業中心報到,只是沒想到要找一份零售業收銀員的工作這麼難。
西班牙/三代連環啃…他當米蟲 他靠嬤養
沒有工作、沒有受教育、也沒有受訓,整天無所事事的「尼特族」,在西班牙社會稱作「NiNi族」。2011年底西班牙統計18-24歲NiNi族比例達23.1%,預估有75萬年輕人,幾乎每四個年輕人就有一個尼特族。
年輕人失業,成為啃老族,逐漸拖累上一代。薩莎托妮亞指出,隨著經濟危機拉長,現在不只兒子失業,兒子的爸爸也失業,工作也受到影響,變成「啃祖父族」、「啃老祖宗族」,三代都受影響。她指出,目前西班牙有180萬戶家庭沒有收入,要依賴退休金或政府補助生活。
馬德里自治大學社會系教授羅傑洛(Jesús Rogero García)表示,因為經濟危機,目前可能有逾百萬年青人回家當啃老族,年輕人不只延後獨立、延後結婚,也延後生小孩;一旦他們的父母,即40~50歲的這一代工作也受到影響,就無法支持家庭和年輕人,將會衍生更大悲劇。
日本/就業冰河期…百封求職信 面試沒半次
根據日本總務省勞動調查,今年二月日本失業率百分之四點三,每位求職者對應不到一個工作機會。以勞動市場中,較獲青睞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來看,今年約五十六萬人,有效職求人倍率雖提升至一點二七,高於去年的一點二三,但仍是十二年來次低,足見就業冰河期尚未明顯融冰。
錯過新卒期 求職多鬱卒
日本企業傳統偏好採用大學應屆畢業生,即所謂「新卒(應屆畢業生)一括採用」,一旦錯過新卒期,求職難度將大大攀升。於是,不少大學生帶著「終生一試」的高壓心情,盼能在激烈求職競賽中,擠入社會窄門。
文部科學省調查(相當於我教育部)指出,二○一一年大學畢業生未就職率高於二成。推估,若是扣掉已轉入非典型就業的打工族、以及參加司法考試學生與死亡不詳者,「當年未順利從學校跨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占全體畢業生一成五左右,約有八萬多人。」
打工拚三餐 滿街飛特族
調查顯示,截至去年底,日本約有一百八十萬飛特族,以廿五至卅四歲者為大宗。派遣族有九十萬大軍;尼特族則是六十三萬人。而包括飛特族、派遣族在內的日本非典型工作者高達一八一三萬人,占勞動市場三分之一強。
窮忙過一生 武士已凋零
日本暢銷書「窮忙族」作者門倉貴史推估,一位正職員工從工作到退休,約可賺到二億日圓,非典工作者終生所得不過是正職員工的五分之一。更別說是尼特族,時間一長,終身所得所剩無幾。
年輕人的求職困境,是已進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必須時時警惕、趕緊推出作為的關鍵時刻。
日本這一代的年輕人,人生才剛過四分之一,若是無法重拾希望、活力,好比錯過了花期,來不及轟轟烈烈,就已經凋零。 2013-05-28 12:21:32
媽媽們的戰爭(喪失名字的女神) 名前をなくした女神
簡 介
友情,嫉妒,虛榮,謠言,虛偽,謊言,背叛
以小學入學問題為題材
講述五位育兒母親之間展開的錯綜複雜的糾葛,
原以為女人間的較量,在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後便告終
然而 等來的卻是
「育兒母親」 「入學問題」等新一輪的鬥爭
送給所有正在尋找幸福的女人們的
源於女人,獻給女人,一部震撼的現實連續劇
「歡迎來到,媽媽友的地獄!」
在日本,因為自家孩子年齡相仿,家長間交往變得密切的同道母親通稱為「媽媽友」。《喪失名字的女神》便是講述了這樣一群媽媽友間的故事。這是一部突然捲入媽媽友間的較量的平凡主婦,如何走出漫長黑暗的隧道,重見光明的奮鬥記。同時也是找回一度迷失的自我,再次認識到人性的堅韌,母性的堅強,由此獲得新生的過程。
故事大綱
原本從事建築設計業的秋山侑子與從事食品加工業的勤務秋山拓水結婚,生下兒子健太後侑子仍繼續工作,後因無法遵造公司計畫轉換工作地點,而辭去了工作又因正好搬入新的住處,在丈夫的勸說下決定放下工作來陪孩子。健太進入了附近的幼稚園就讀,侑子開始被捲進這場媽媽的戰爭中。
主要人物
秋山 侑子(あきやま ゆうこ) - 杏
本作的主角。娘家姓關口。28歳。短期大學畢業後擔任建築設計的工作。有著直爽的個性。22歳與拓水相遇然後結婚。在健太出生後持續工作,直到公司的異動以及搬家的因素而決定離職照顧兒子。兒子則到了附近的《向日葵之子幼稚園》,與這群媽媽朋友相遇,而捲進了這一連串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恐怖漩渦中。
安野 ちひろ(あんの ちひろ) - 尾野真千子
《向日葵之子幼稚園》的桃子班家長會主席。娘家姓內藤。28歳。表面為開朗快活的人,但其實在家中受到丈夫的欺凌。本想藉助與她類似的侑子與她交朋友,但是卻因為忌妒侑子與利華子之間的友情而討厭侑子。
進藤 真央(しんどう まお) - 日語:倉科カナ
年輕主婦。娘家姓田岡。23歳。栃木縣宇都宮市出身。與高中同學陸結婚,丈夫為卡車司機,18歲時生了女兒羅羅。用了丈夫父親的遺產於市區買了一間高級公寓,與本宮在同一棟大樓,相當的崇拜本宮媽媽。
澤田 利華子(さわだ りかこ) - 涼
進口嬰兒用品的網路賣家女社長。娘家姓清水。39歳。擅長判斷問題的狀況以及善於解決問題。離過一次婚,有著前夫的兒子空斗以及現任丈夫海斗。直爽的性格給予了侑子好感而成為了朋友,常給她良好的建議。
真的是台灣青年甘願淪落成為尼特族,待在家裡啃老?抑或是整個社會對於社會新鮮人不友善呢?
官方統計,去年非典型就業人口高達七十三萬六千人,這些工作職缺散布於公部門以及各企業中。這些人力固然提供了企業必要營運彈性,但卻不利社會新鮮人離開家裡尋找工作。非典型就業人員,是指有雇主的「全職員工」以外的就業者。由於非典型就業人員並沒有勞工法規的保護,導致多起勞資糾紛。對於一般初入社會的新鮮人而言,有時不得不以「約聘」身分進用,卻無法受到勞基法的完全保護,更無法融入企業文化,導致流動性高而失去工作動力。
另一方面,台灣企業主將缺乏人力培訓的責任歸咎於學校無法配合。翻開工作求才網站,可以發現企業主多半希望可找到「即戰力」,每每面試都希望新進員工具有相關經驗,可以無縫接軌工作,而不須訓練。一般中小企業因資源不足,不願將資源投入人力培訓,也無力與學校產學合作,亦未提供實習生名額,有何資格要求學生一畢業就有即戰力?更甚者,這些不願意產學合作的企業主,面對有經驗的勞動力時,卻還要求「試用期」,以磨合勞資合作默契。試用期間,新人不但要表現優異,更承擔期滿被解僱的不確定性,自然也減少了就業意願。
這些因素多少都導致青年勞動力無法被有效利用。但輿論卻常將「不願低就」、「草莓」、「尼特」等封號加諸青年身上,事實上工作型態與企業道德狀況,已不若以往。產學落差情形本就存在,高教科系種類則愈來愈多元,為何過去沒有學用落差的感受?關鍵在於企業主可傳授經驗,敢用新人,而社會新鮮人願意學習。如今將過錯歸咎於新鮮人「不願意努力」,實在是對於青年的錯誤評價。
青年不願工作真的是工作拒絕青年﹖還是青年只想抄捷徑不安於位﹖你知道現在有多少青年說的比做的漂亮﹖我相信你說的狀況可能存在﹐但能說是通盤性嗎﹖青年人穩定差﹐有誰願意花大本錢培訓﹐然後楚材晉用﹖你認為現在年輕人真的會公司培訓就為公司效力不跳槽﹖呵﹐哪個公司不是長遠規劃﹐但肯一步一腳印的年輕人在哪﹖
回應
任何的工作,如果你沒有基層做起!你能夠瞭解嗎?現在一堆的「研究生」姿態高高、說話無禮貌。說的一堆理由(不會做!),但卻不願意虛心就教。至於他能當諮詢委員,哈!問一下教授吧!一定是教授包下專案,所以就算他一角。
這位研究生,頭銜好大! 但政府如果用的都是這種「青年諮詢委員」,那簡直是「害死囡子栽」!企業為了整體作業、營運效率,可以「訓練」員工,但哪可能付錢讓你「學習」! 上補習班還得自己交錢呢! 哪有聘廚師從如何拿菜刀教起的道理?
罵政府怪企業? 打開自我見生機【聯合報/陳清泉/正修科大兼任助理教授
或許你們不喜歡這個名詞,或許你們對「尼特」上身倍感忿忿不平。但與其終日被尼特所挾制而不自由,何不坦然面對,正面看待社會對你們的評價。
或許你們可將失業歸咎於大環境不佳,不是你們不願工作,是政府未能創造經濟榮景,提供充分就業機會和更高薪資所致,是他人對不起你們。但試問,你們是否完成進入職場的準備,不論是心理上或是專業上的裝備?特別是高學歷的「投牒者」,往往會因高度自信而自負,最後變成太自我中心,反而無法被企業接受,於是不再有投入職場的急迫性,「蟄居」便成為生活的重心。
或許是因為光怪陸離且充滿誘惑的虛擬網路世界,在你們面對學業、工作、人際互動的挫折時,可以提供你們一處避難所,網友們的相互取暖或是如蔡阿嘎kuso唱出青年世代的不滿,讓你們更有退縮不前的藉口,於是成天在網路漫遊,最後網路成癮,陷入更深的「以網為家」或是「以網友為友」迷惘裡,分不清虛幻與現實。你們是否思考過,人際關係的正向發展絕對有助於提高心智成熟度和建立職場上所須的人脈,終日沉迷於網路的誘惑,只會弱化進入社會的意志。
要走出尼特族的悲情,只有謙卑地面對自己的不足,看看在你周遭有多少為五斗米折腰的朋友,看看那些在社會底層為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那些在太陽下揮汗如雨的勞工,那些拄著枴杖、推著輪椅四處叫賣的身障朋友,你們是否能有所頓悟?
青年朋友們,父母終會老去,你們的年華也會褪色。奮起吧,如果你們不願繼續背負「尼特族」的惡名,如果希望社會還給你們尊嚴,當下正是走出父母庇蔭,重拾生活信心的時刻。當前的台灣未必是處在最壞的時代,而機會卻是永遠是留給那些準備好的人,只要你們有心整裝出發,這個社會隨處充滿生機。最後,祝福你們,「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2013-05-29 11:50:21
明朝拜金女
明朝拜金女似新五女拜壽,是一部描述明朝吏部尚書梁朝辰三個女兒拜壽的電視劇。全劇共20集。
吏部尚書梁朝辰五十大壽,大女兒暖雪、二女兒暖冰嫁入官宦之家,禮物厚重,深得梁夫人喜愛;三女兒因夫家貧寒、壽禮簡單,被梁夫人趕出家門。
不久,梁朝辰因反對皇上祭拜“孝泉”而被太師所害削職爲民,老兩口在丫環玲瓏的陪同下,投奔大女婿、二女婿,兩個女婿推來推去,把老兩口推到了牆頭上,上演了一幕新版“牆頭記”。梁朝辰、梁夫人顛沛流離,正要自縊,被三女兒暖雨和丈夫救回家中,精心侍奉。
適逢皇上舉孝,要評選天下“十大孝廉”,老人頓時身份倍增,爲了當上孝廉,大女婿方爲民從“孝廉院”租了一對老人,欲拜爲幹爹幹娘,揭幕開蓋頭之後,竟然是自己的岳父岳母!
而被太師陷害遊街示衆的丫環玲瓏竟然是太師夫婦18年前抛棄的親生女兒!18年前的一場宮廷陰謀被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得勢時趾高氣揚,失意後人走茶涼!古劇新唱,借古諷今,有無窮感喟嗟歎,留幾許沈思反省!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3076.htm
五女拜壽
五女拜壽《五女拜壽》講的是楊繼康做壽,五個女兒女婿前來祝壽,因養女三春及婿鄒應龍禮薄,楊甚不悅。後楊因事獲罪,投靠各女均受拒,唯三春夫婦將其收留。後鄒中舉,楊亦沈冤得雪,因前情不認衆女而只親三女的故事。是一部著名的越劇劇目,同時也有秦腔和潮劇等。
1.越劇劇目2.秦腔劇目 3.潮劇曲目 4.豫劇劇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713635.htm
孝經~二十四孝故事動畫
點選圖片就能播放動畫喔!
孝感動天 親嘗湯藥 齧指痛心 單衣順母爲親負米 賣身葬父 鹿乳奉親 行傭供母乳姑不怠 懷桔遺親 恣蚊飽血 臥冰求鯉 爲母埋兒 扼虎救親 棄官尋母 嘗糞憂心 戲彩娛親 拾椹供親 扇枕溫衾 湧泉躍鯉 聞雷泣墓 刻木事親 哭竹生筍 滌親溺器
http://tw.myblog.yahoo.com/a08826173/article?mid=1428&next=1391&l=f&fid=59
中國傳統因欠權利觀,故除少數涉及金錢財物關係有契約行為外,其餘大部分人際關係皆依角色規範行事,而角色規範是屬倫理義務而非法律權利,故陳顧遠認為中國是義務本位而非權利本位(二三五p56)。錢穆更以此認為中國的政治不是主權在誰的問題,而是誰要負責的問題,所以中國傳統君王政治不是西洋的君主專制(二三七p33-4)。
1、家庭結構與社政經結構的關係 (2)家庭結構中權力與權利
2、孝經的分析
傳統中國人應守那些角色規範,在《孝經》表明地很清楚。孝經開宗明義認為「孝」是先王用來「順天下,民用和諧,上下無怨」的「至德要道」,故「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章七)。所以只要行孝則能「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宗廟致敬,鬼神著矣」(章十六)。可知孝經將上下兩代的孝,透過祖先崇拜,擴大成可通天地鬼神。
所有人須「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於世,以顯父母」(章一),事親之道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章一),從生至死對父母要「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敬」(章十)。但卻一反儒家子不諍父,而大言:「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於父,臣不可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章十五)。
依角色不同,天子行孝應「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加百姓,刑於四海」(章二)。諸侯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節制謹度,滿而不溢」,如此則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卿大夫應「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如此則能「守其宗廟」(章四)。士應「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位,而守其祭祀」(章五)。庶人應「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章六)。
既然孝有上述特質,那「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章十一)便是很自然了。孝道文化之盛行不只是理論而已,實際社會亦然,表現在法律上的是義務至上、家族主義、和泛孝主義。
3、中國式父權制
孝就其權力而言,家長享有最高權力,但家長依理或史實並無此絕對權力,故發生有關父權制異同之爭。
(1)瞿同祖的看法
瞿氏依西方父權制認為:「中國的家族是父權家長制,父祖是統治的首腦,一切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家族所有人口……都在他的權力之下,經濟權、法律權、宗教權、生殺權都在他的手裡」(二三八p7)。
依前述分析,西方父權原只是古希羅時依宗教習俗而來的一種權威,因這些權威由家長享有,久之就形成所謂的父權制。在氏族社會父權並非家長的權利,故無遺囑權。自覺權利正當合法性要到梭倫立法和十二銅表法後,家長才有遺囑權,但同時某些父權如賣子權便受限,其實西方的父權隨時間愈近現代愈小。
與瞿不同,陳顧遠說:「羅馬法系以權利為本位,中國固有法系以義務為本位,彼此絕然不同。以權利為本位,特別重視人與物之關係,從而課其責任於他人,而不求之於己;以義務為本位,特引重視人與人之關係,課其責任於自己,而不求於人……故在中國往昔,權利云者,爭權奪利之謂,乃極為醜惡之名詞,不能公然鼓吹;義務云者,義所當為之一種任務,無論在法律或道德方面皆然」(二三五p55)。莊孔韶透過田野調查也說:「宗族族長的權力一般認為有生殺予奪之權,但實際上必須善於履行宗族原則,他的權力是有條件的」(一三一○p.273)。
(2)HAMILTON的研究
韓氏以義務與權利之對立批評韋伯以家長制分析中國之謬(四五p108)。他認為「在西方,支配集中於司法裁奪權的制度化,而在中國則是集中於角色的制度化」(p26)。是義務之舉。權力乃從角色上的順從而導引出來,並非來自行政裁奪上的特權」(p34)。
4、小結
分析完上述,吾人有一疑惑,反對爭權奪利的中國為何走不出民主且政爭不斷?而主張權力鬥爭的西方反以民主來解決權力之鬥爭。
首先吾人必須正視權力,權力不只是爭權奪利而已,它是出自人的主體之本能,它具有形上基礎(如神、自然法),故權利不只是外在且具有內在極高的價值,亦即具有絕對性。人人為實現各自認為的絕對真理,自然會施展其權力,為對抗破壞其權力之自主性,彼此便發展出制衡權力的民主機制。
而傳統中國因視人的主體為無限性,人人均可既內在又超越,政治上主張內聖外王,總期望聖王依道統行事。即使發現君王未必如此,還是找些天命、災異、君王教育……等來期望君王成為聖王,而未能找出一有效的制衡之道。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16 2012-09-21 10:23:08
孩子犯錯,應該體罰嗎?‧講義雜誌 2012/09/12 趙麗榮
……………
「在德國,孩子犯了錯也要體罰嗎?」我不解地問孟莉安女士。
「是的,雖然體罰孩子不好,但是有時候缺少體罰反而是不完整的教育,而且我們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會採取特定的懲罰,」孟莉安女士回答。
「在我們德國,一般來說,孩子不聽話是受到體罰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對父母有過分的行為,去觸碰危險物品,欺負小弟弟小妹妹,故意弄壞東西……等。當然,在體罰的時候,我們會十分小心,絕不會以打耳光、用棍子等方式體罰,而是採取一些比較柔和的方式,比如打屁股、限制遊戲時間、不准看電視、罰做家務、面壁思過、關禁閉。」
「你不怕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或者讓他對你產生敵意嗎?」我一臉擔憂地問。
「即使是傷害了自尊心,也是他應該付出的代價,下次他就會記住了。為了避免此事影響我們的情感,等他冷靜後,我會和他溝通,讓他知道我這麼做的原因和用心,並向孩子道歉,還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想他是具備思考能力的,並且我相信,如果他站在我的角度來看,也會這麼做。」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孟莉安女士顯得非常有自信。
孟莉安女士和小尼克離開後,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主要還是因為她剛才體罰孩子。
在德國,體罰孩子是一種「不合法」、「侵害孩子權利」的事情,可是很多德國父母依然會偶爾體罰孩子。
當父母體罰孩子時,孩子能夠理解是為他好嗎?一想到這裏,我忍不住問欣欣:「欣欣,你覺得今天孟莉安阿姨做得對嗎?她打尼克哥哥的屁股正確嗎?」
「我覺得應該是正確的,畢竟尼克哥哥實在太過分了,」欣欣非常贊同。
「這麼說,如果你是孟莉安阿姨,也會這麼做?」我反問道。
「是的,如果以後我這麼調皮的話,你也可以揍我,不過,我想我不會像尼克哥哥那樣讓人討厭。」
可是,孩子真的能在「零暴力」的情況下成長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始終沒有找到合理的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同時要向德國朋友多多請教了。
不過,從德國父母也體罰孩子這件事來看,儘管他們很尊重孩子,卻絕不遷就與縱容孩子,絕不姑息犯錯的孩子。可見,「尊重而不遷就」是其一大教養特色,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7&f_ART_ID=409862
美國南方體罰仍普遍 2012-08-31
世上許多國家禁止體罰,但美國南方好幾州仍然照打不誤。位於阿肯色州森林城的學校董事會最近決定重新引進體罰至當地學校。體罰在阿肯色州是合法的,而森林城區裡很多家長也都贊成孩子需要用木板(戒尺)或長尺管教。
此決定面臨某些反對聲浪。位於德倫的新罕布夏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勞斯認為打學生根本沒用。研究體罰多年的他堅稱「所有研究都發現打屁股等體罰會增強孩童的肢體攻擊性。」
儘管也有其他人像勞斯教授一樣批判體罰,但南方近期還是不太可能在近期立法禁止。贊成體罰的人認為應該要考量到不同地域的人對體罰的態度。美國南方,特別是非裔美國人社群,已接受打屁股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且他們認為體罰與聖經教條「不打不成器」有關。
http://n.yam.com/funday/society/20120831/20120831766743.html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尤其是在古代,老師教育學生時,體罰打板子是經常的,幾乎是一種制度了。沒想到的是,現代教育制度中的美國竟然也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屁股的板子也是專門備用的,有的學校校長整天就在教學樓的走廊拎個板子亂轉,而且名曰“殺雞給猴看”。打學生屁股的板子也很文縐縐,上面還寫上了教育名言:“省下了棍子,慣壞了孩子。”
通常“犯錯誤”的學生一次被打屁股至少是三下,也可以打十多下,多是由學校的校長親自上陣。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不要限制父母管教子女 by粱英年 September 08, 2012
每隔-段時候,總是有-些加拿大人或團體要求政府取消保護家長體罰子女的法例。加拿大在1867年立國,這條保障家長教養權的法例早於在1892年草擬,經過多次參眾兩院議員及上訴至最高法院的挑戰,至今這法例仍屹立不倒。全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只有加拿大需要透過立法來保護家長體罰子女的權利。為什麼其他國家,甚至是同樣行使普通法的英聯邦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法例,我們卻沒有聽到他們施行體罰的家長都被打入監牢。
這次提請政府取消這條保護法的,是出自加拿大醫生協會期刊的社論。醫生支持家長可使用適當的體罰來管教任性的幼兒,時移勢逆,醫生今天卻認為體罰已不合時宜,成為不懂教養子女的父母發洩怒氣的藉口。
現任政府堅持保留這條保護父母的法例,是要顯示政府尊重父母的權利和家庭完整性的重要,法例本身沒有鼓勵或反對父母以體罰方式來管教子女。大前題是我們所講的體罰,在這條法例已講得清清楚楚,平衡了保護兒童和父母管教的自主權。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20087268/article
南非:父母體罰孩子是否犯法引爭議 2012-08-28人民網
據當地媒體今日報道,南非近日就“父母打自己的孩子是否屬于犯罪行爲”及“是否應進行相關立法”問題再次進行討論。這一話題在政黨和民間組織間引發爭論。
據報道,相關討論在2007年曾進行過一次,而這次舊事重提,是因爲要對現有“兒童法”進行修正。社會發展部部長德拉米尼上周表示,他們准備在2014-2015財政年提交修正法案,該法案將對父母體罰孩子做出規定。但是有民間組織認爲該法案較爲短視並且不負責任。即便新的修正法案受歡迎,它也很難付諸實施。
一名來自兒童保護民間組織的負責人表示,“如果我們都不能在學校中執行現有法律,我們又怎能在家庭中去執行它呢?” 民主聯盟的國會議員也表示,怎麽管理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特權,除非有虐待行爲,否則政府不應該介入家庭事務。 2012-09-13 12:29:51
失落的年代 年輕人失學失業惡化【聯合報 2012.09.13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十一日發表一項報告指出,全球經濟衰退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失學、失業,報告警告說,這種現象已危及「從校園投入職場或家庭生活的傳統途徑」。
報告指出,根據二○○八到二○一○年的數據,由已開發國家組成的OECD成員國,平均約有百分之十六年齡在十五至廿九歲之間的年輕人失學或失業,由於全球經濟近來更趨動盪,這種現象可能持續惡化。在受到歐債危機影響最甚的國家,尤其是愛爾蘭與西班牙,問題特別嚴重。報告認為,未來數年,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前途黯淡。
OECD指出,十五歲的青少年如果展望未來十五年,平均可能接受七年的教育、工作五點五年,失業一年,完全離開勞動市場一點三年,雖然最後一類的部分成員已經成家,年輕成人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象,尤其是在生育率偏低的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意味問題嚴重許多。
根據這項報告,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失業的可能性較低,在廿至廿四歲的年齡層中,教育程度較高者的失業率減少百分之八,廿五至廿九歲的年齡層則減少百分之六點七。
報告並發現一項重大的逆轉趨勢。年輕女性首次比年輕男性更可能完成高中教育,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已經超越男性,甚至在職業教育方面也已經迎頭趕上。這種落差在冰島與葡萄牙尤其突出。
另外,以規畫未來的職業生涯而言,OECD國家的青少年,女孩也比男孩更有企圖心,而且比較期望社會地位高、專業的職業生涯。
相關新聞
失業世代/先進國家 尼特族變多了
失業世代/南韓頂尖大學生 也找不到工作
美國也窮忙 低薪低就業經濟難成長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 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 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12161 2012-09-13 12:03:07
弒母案逆女爆:父親是撒旦,他才是幕後兇手!2012-9-10
這起駭人聽聞的女兒弒母案,民眾在5月4日的花蓮縣豐濱鄉貓工溪出海口發現1具女性浮屍,當時警方獲報前往調查,發現死者手腳遭棉繩綑綁、頸部遭鐵絲纏繞,由於當時並未在女屍身上找到任何身分證件,第一時間無法得知身分,隨後警方比對全國失蹤人口通報紀錄,發現同月1日晚間11時,曾有一名蔡姓男子替妻子報失蹤人口,警方通知蔡男指認,曾表示浮屍身上的衣物與失蹤妻子相似。
警方隨即展開調查,發現在4月30日時,死者的蔡姓女兒和其男友曾在士林租車,在母親到花蓮玩,警方進行貓公溪附近的車輛清查,發現2人的車輛。警方事後查訪租車公司,發現車子退租後車內有許多血水,發出惡臭,蔡女向車行表示「買魚留下的血水」。警方研判蔡女和曾男涉有重嫌,7日北上將兩人帶回偵訊。
兩人拒絕夜間偵訊,花蓮地院9日上午召開羈押庭。但檢警表示兩人極度不配合調查,且蔡女原先委任吳姓律師辯護,但吳發現蔡女難搞不易溝通,甚至蔡女孩對他嗆聲「搞清楚出錢的才是老闆!」吳一聽非常生氣,主動要求解除委任。事後蔡女移送地檢署,要求再找律師陪訊,蔡女選任簡姓律師,但兩人接觸後交談不到1小時,簡受不了就解除委任,氣得大罵「才不要壞了我的名聲!」
沒人願意幫兩人辯護,檢方還因此等了4小時才召開羈押庭。蔡女在庭上始終避重就輕,還一度扯說「法律是設計來陷害好人的」,但當場遭法官駁斥。之後蔡女突然反咬父親「他才是撒旦,是殺害母親的幕後黑手」,蔡女說真正缺錢的是父親,我和我先生都不缺錢,是他跟我們要錢,他才有殺人動機。
法官反問蔡女「有證據嗎?」但蔡女竟稱「收押一個人就好,我不要收押」,當場令法官傻眼,蔡女甚至還稱說她和男友可當證人。但法官認為蔡女和曾男兩人對於行蹤無法清楚交代,且有串證、逃亡之虞,裁定收押禁見。至於蔡女對父親的指控,警方表示會待蔡父自大陸返台後,請他協助釐清調查。
相關新聞
. 弒母還賴父 靠媽、啃老釀致命危機
. 爭產不成 女疑殺母棄屍花蓮
. 遺體長蛆 不肖子竟不知母死在家中
. 不肖子!要錢不成 竟踹破母親膀胱
. 不肖子敗光家產 飯菜倒狗碗餵親吃
前兩天嚴長壽在一場演講裡提到,台灣正在耗盡人才存糧,用教育膨脹滿足望子成龍的虛榮,把學生寵到不用去面對問題,結果畢業後失去競爭力。無獨有偶,昨天本報的專訪裡,全球最大生產唯讀記憶體的旺宏公司總經理盧志遠說,台灣的年輕人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不想把手弄髒,當然達不到企業的需求。
這兩位企業家並非只是高高在上,空口苛責年輕人。嚴長壽近年投身公益關心教育,四處演講呼籲重視人才培育。旺宏電子設有教育基金會,認真籌辦了科教研習營、青年教授講座、各種科學獎以鼓勵年輕學生等活動。企業領袖語重心長,讓很多民眾覺得點出目前人才問題的重點。但網路上同時也有很多人反駁這樣的說法,認為現在企業待遇太差,所以找不到人才;還有人說錯都錯在教育政策和制度,年輕一代是當今教育的受害者。雙方簡直雞同鴨講。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被寵壞了的一代,還是被大環境所苛待的一代?這個問題有點像是杯子一半滿又一半空。年輕一代並不是只有一種形象,各有各的背景和經歷;被寵壞了的草莓族、月光族當然有;而吃苦耐勞,創意十足,想要追求夢想,卻苦於時代的機會之窗太窄,這樣的人也很多。
從整體制度的角度來說,「年輕人成為教育受害者」的這點特別值得重視;關鍵在於教育政策,也在於家長心態。文憑「虛胖」的情況讓很多人錯估了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但家長虛榮心不改,最近傳出兩位老師作假讓自己小孩進入北一女,就是最清楚的例子。社會的文憑心態還是傳統式的,升學制度和教育內容的設計也還在迎合這種傳統心態;但學生一出學校所面臨的,卻是當今的經濟景況和國際競爭。孩子在嬌寵的氣氛裡長大,然後被迫面對嚴苛現實裡的「生存遊戲」的挑戰,落差當然很大。
每個世代都可能面臨「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環境和機會。這一代年輕人頗多成長於溫室,一跨出門卻可能迎面襲來風雨的惡劣氣候,這個時代挑戰必須警覺應對。
回應
問題出在傳統企業仍是目前社會所必須,但古老技術和人力卻沒被現代的科技所取代,而教育體系所想培養的又是科技人才,年輕人所要的工作又是能運用現代科技來完成的工作因此覺得自己太委屈了還不如在家啃老
新加坡、香港,高中升大專,考取率皆不到百分之廿;台灣升學率百分之一百零一,產出碩博士,多數十倍!
三十年前,新加坡給外勞是6000,如今新加坡競爭力還是特強,國民所得也翻了倍. 而當年的韓國人在海外標案子是使用外勞,二十四小時開工,進度快到讓地主國受不了,這就是為甚麼韓國人把我們甩在一邊的工作精神. 教育方面我們受到美國影響太大,說好聽是快樂學習不放棄任何一位,但是缺少規劃與責任,提升整體社會文化水準方面說得過去,但對於國家社會人才需求則疏於用心,國家的競爭力就一點一滴的流失. 大陸過去生活苦,大家明白一定要實幹,拼命搶進重點大學,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修的是理工科.美國人則是鳥兒郎當的讀書,就讓一些天才鬼才與新移民去拼,大家往輕鬆的服務業與賺大錢的財金方面靠,久而久之,美國的基礎逐漸流失,中國與韓國的產品到處充斥. 競爭已是全球化,許多企業員工每日工作超過十二小時,作不作呢?
你有沒有看過大陸在春節返鄉的各大車站的[人潮]之恐怖,而,他們-那群人們卻願意在車站或睡或躺的等車 回家;那種群眾等待三天以上的車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24小時ㄋㄟ 回家;那種群眾等待三天以上的車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24小時內車站就會被砸掉了;他們為什麼願意等待?
為什麼高學歷者失業率這麼高?要怪阿扁時廣閞大學之門啊.大家高興可以唸大學,但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啊..
失業率這麼高!薪水這麼低!寵個屁!誰把台灣弄窮了,環評假環保阻撓經濟發展,台塑鋼廠產值3,828億元可創造就業4萬人備趕去越南成為越南最大外資(170億美金),國光石化帶動相關產值6,500億元可提供17萬人就業被趕去馬來西亞,台灣以一窮二白現在又想趕六輕,環保團體罔顧台灣失業嚴重,招商困難!
外勞本勞薪資不脫鉤害死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都比台灣有錢,外勞薪資為NT10000及6000,台灣凱子加勞保要20000,外勞當然湧入,產業成本又為降低 2012-11-14 11:16:27
三K行業 難留年輕人【聯合報2012.09.09
「台灣不是人找不到工作,根本是工作找不到人。」女水電工林秋貴整天泡在建築工地,老是聽營造廠老闆嘆「找不到工人」,除水電很缺工,木工、水泥工人力也「缺很大」。
台北市勞工局長陳業鑫也指出,水電、水泥、木工等職業都是所謂的「三K」行業,集辛苦(kitsui,日文)、汙穢(kitanai)、危險(kiken)於一身,確實不好找人。
「你們去幫忙找人,來幾個收幾個。」林秋貴的老闆常為缺工所苦,要工頭協助找人補缺。
「我們不罵人,也不催進度,就是留不住人。」林秋貴轉述老闆的抱怨,看在她眼裡也很無奈。她說,工地的年輕人來去匆匆,有的來兩天就不見了,除職業災害風險較高,沒冷氣、全身常搞得髒兮兮的工作環境,讓年輕人敬而遠之。
台北市水管裝置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蔡式稻也說,有經驗的水電工月薪是大學畢業生的一倍以上,但因工作辛苦,「沒人要來啦!」他以承包自來水事業處的自來水管線工程為例,台北幾乎找不到年輕的水電工,只能設法從中南部調臨時人力,或找外勞當學徒來教。
陳業鑫表示,北市常辦理重大工程及製造業徵才,希望多用本勞,並提供缺工就業獎勵津貼,只要待業期卅天以上的失業勞工、非自願離職或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評估合適者,每人最高可領十二個月共五萬六千元,但還是不易找到人。
回應
這些好吃懶做的垃圾大學生,還有垃圾名嘴在tvbs.2100開獎.地球...等節目為牠們發聲?
垃圾在野黨先唱雖衰不景氣,在鼓動好吃懶作的大學生硬ㄠ,這就是台灣
台灣年輕人現在都當啃老族
在16年愛台灣本土化政府調教下,台灣人都成為低能兒 + 寡廉鮮恥 + 饑荒症候群
你們無所不用其極想用外勞! 整天用媒體誤導視聽!你們到底是不是活在世上的正常人啊!會做水電的50以上了! 要不是沒讀書 找不到工作! 誰要做!
1111人力銀行昨公布調查指出,546家接受網路問卷調查企業中,有77%感受市場有人才荒,最難找的是基層技術人員、業務銷售、研發人才。
經營餐飲店12年的謝長洲昨說,2個月前在北市政治大學旁開新店,透過報紙、網路,甚至路邊公布欄找正職員工,每月薪水加獎金約3萬元,每天還供應2餐,只有1名58歲求職者來面試。他說,現代人怕吃苦,有些人做不到半天就落跑,或睡過頭就不來上班,「現在我只求有一個能準時上班的員工就好!」
光陽工業副總柯俊斌則說,該公司位於高雄較難吸引台、清、交等頂尖大學畢業生,加上一般誤解機械業是較傳統的「黑手」產業,所以也面臨人才難尋困境。友達指出,目前具有光電經驗的相關人才確實不好找。
失業率依舊攀高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說,國內高階人才被鄰近國家高薪挖走、技職體系升格又造成基層技術人力不足,學用落差擴大,才發生產業大鬧人才荒、失業率卻仍在攀升的弔詭現象。勞委會指出,將持續針對求職者就業能力實施各項訓練計劃,並加強依企業需求提供就業媒合。
看到年輕人 嚴長壽:傲慢、自負 怎會有未來? 2012-08-31 中國時報
國內許多企業找不到人,但有的年輕人反應卻是:「去死好了,月薪兩、三萬元,誰願意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昨天指出,這些年輕人寧願在家待業,也不願謙卑的爭取工作機會,傲慢、自負的態度,人生怎麼會有未來?
教育部昨天在中和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舉行擴大部務會報,邀請嚴長壽以「我的台灣想像」發表專題演講。他說,不久前媒體報導國內許多企業找不到人才,他在網路上看一些年輕人的反應,多數都是「薪水這麼少,誰會去」,讓他看不下去。
「主動積極是我的工作態度,也讓人生出乎意外的順利。」從美國運通小弟做起的他回憶,四十多年前,人與人之間的聯絡還是靠書信,當時美國運通的信用卡客戶可在全球各分公司收信。當時他擔任傳達員,每天四次到郵局拿信,是很無聊的工作。但每次拿信回辦公室,看到外國客戶殷切的等信並感謝他,他覺得很有成就感,英語能力也變好。
「當傳達員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個周末自動加班,有時外國客戶已離台,我還會自掏腰包買郵票將信寄到客戶的下一站。」嚴長壽說,這樣的工作態度得到客戶讚賞,長官也不吝提拔,工作之路一帆風順。
他不久之前看到一個朋友的小孩,碩士畢業,卻「在家待業」,他不可思議。他告訴這個年輕人,找不到有薪水的工作、就去做沒薪水的,充實實力後,就會有新發展機會。
嚴長壽說,「在我的基金會,許多人工作前半年是不拿錢的。」當年輕人願意無償全心投入半年,企業主會認定是可終身雇用的伙伴而願意給予機會。
回應
美國著名右翼學者莫瑞,痛切建議各大公司及政府單位取消無薪實習職位,理由:這也是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因為只有富家子弟(中產出身的也不太敢)能這樣,一年半載的給你無薪耗著玩,然後藉著這亮麗的實習履歷,下一步就直登龍門了,嚴總裁 您可知否?
真正的問題是,很多八0年代的年青人,因為父母是商,公,教,軍群,經濟底子够強,所以從小就被保護和無條件的支持,日子舒服惯了,大多數抗壓力不佳, 無法面對逆境,加上心高氣傲,所以不願接受職場低位和有限的收入,寧可當宅男(女),靠父母生活;久而久之,失去鬥志,更無法面對現實。如此惡性循環,負擔的還是父母。
嚴老說的好,那你們家亞都麗緻飯店開放給大家試住,住半年再付錢好不好阿
這是哪門子邏輯?
我們以前實習確實是無薪的,但用謙虛的學習態度, 在未來工作態度一定有幫助, 年輕時肯用誠懇謙卑的態度, 相信好運也不會離您太遠. 忠言逆耳, 聽不聽得進去, 就看個人智慧了. 2012-09-09 13:17:00
Y世代天兵員工 2012-09-09 工商時報
Y世代員工雖常被貼上驕縱、沒耐心和妄自尊大的負面標籤,但美國企業冀望他們將創新技術帶進職場,並彌補嬰兒潮世代退休後的人力缺口,也不得不盡力討好這群千禧世代,滿足他們快速升遷和彈性工時等要求以留住人才,看在資深老鳥眼裡很不是滋味。
但企業雇主認為這樣的妥協是必要的,所謂Y世代指介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族群,他們多半是科技通,具多元種族背景,社交能力強也願與人合作,勢將成為未來職場主力。
26歲普林斯頓大學高材生李維特(Andrew Leavitt)就說,他這個年齡層的人多半要的是,毋須屈就例行公事或官僚層級也能出人頭地的機會。
新新人類 自我主意強 美國勞工統計局預估,到2020年,Y世代占美國整體勞動力的比例會超過40%,遠勝其他任何世代。
2年多前,矽谷線上教科書出租服務公司Chegg Inc.對Y世代員工流動率高相當苦惱,執行長羅森威格(Dan Rosensweig)與離職者面談後找到原因,他們多不滿公司充斥官僚文化,欠缺溝通管道,無法發揮所長,工作也毫無樂趣。這些新新人類希望公司允許他們下午2點就離開辦公室,到星巴克繼續完成剩餘工作。
羅森威格及其經營團隊於是撤銷部分中階主管職務,讓年輕員工有更多機會直接經手專案計畫,並頒布無上限的有薪假政策,迄今還無人濫用這項福利。此後這2年,Y世代員工每年的流動率降低50%。
為吸引青年才俊到中西部發展,印地安那波里斯市的軟體製造商Aprimo於2005年發起OnTrack計畫,向甫踏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招手,保證只要進公司後的表現合乎標準,1年內即可獲升遷機會,至今響應該計畫的公司新鮮人,升職及加薪的比例達百分之百。拜OnTrack發揮奇效所賜,Aprimo旗下1,200名員工中,Y世代所占比例倍增到約20%。
遷就從波士頓通車1小時上班年輕員工,知名蔓越莓汁生產商優鮮沛(Ocean Spray)決定取消早上8點到班規定。
千禧世代 崇尚自由
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調查發現,嬰兒潮世代(泛指1946至1964年出生者)認為重視工作倫理、尊重他人及講求道德是他們的特色。
千禧世代(即Y世代)則選擇愛好科技、音樂和流行文化,崇尚自由,智力過人和穿著品味佳來定義自己,而且比起薪水,他們或許更在意能不能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詳參【圖博館】: 還在y世代 啥是閃跳族 啥是「飛特族」? 高學歷新貧階級
「飛特族」(Freeter),由英文的自由「Free」和德文的工人(Arbeiter)2個字組成,在198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泡沫經濟而出現,被視為社會的失敗者。在日本已超過200萬名。
法國紀錄片導演Marc Petitjean透過鏡頭,記錄了這群不受雇於任何公司的「飛特族」。他們當廚師、快遞、銷售員或櫃台接待員,大都沒有社會網絡,有些人夜裡睡在公共場所如速食餐廳店、三溫暖或網咖。
過去多年,「飛特族」獲得藝術家的支持,試圖呼籲全國關注他們的困境。「飛特族」也從小林多喜二的無產階級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蟹工船」中找到自我認同。
紀錄片中,受訪者之一的岩淵弘樹透露,他曾導過1部自傳電影「窘迫飛特族」,企圖重新證明自己的身分和社會地位。他說,當時23歲的他生活被派遣中心控制,他將1個年輕人的感受,在那年紀對青春流逝的想法,全部記錄在自己的影片中。
另1名積極推動飛特族權益的受訪者─雨宮處凜,曾出版多本極受歡迎的書如「我們有權活著」、「年輕世代的不安全感」等,她在書中為無產階級的窮人、經濟危機的受害者發聲。她說,「我從19到24歲是飛特族,這在心理上很難受,就像用過即丟的勞工,我隨時能被任何人取代」。
片中也透露了「飛特族」的無奈,他們只想正常工作和生活,不想無家可歸、餓死或自殺。紀錄片帶領觀眾思考:年輕「飛特族」和不穩定的日本人,意識到穩定工作將愈來愈少,這可能會是未來新的工作模式,或者是到了適當的平衡和新的財富分配的時候了?
一個月兩萬四,竟然請不到人?
我自家是塑膠射出工廠,危險性或許不高但是也不低,我自己常常被模具割到,去年被模板壓到腳,差點斷了!我爸只會念我說沒注意!我退伍後起薪2萬,現在3年3萬!年中第一年6千,今天12000,我家也是又熱又臭的塑膠味道,24k,我已經覺得很高了,這麼多人喊低,還說以前老闆賺多飽!產業不同,我家塑膠原料從4.5年前漲了一倍,成本提高很多,加上同業競爭,真的這麼多人以為利潤可以分給這麼多人了嗎?
或許現在剛畢業的人,寧願如許多人說的,領差不多薪水,寧願在冷氣房爽,不願意待在廠房學技術,經過了10年當上老師傅跟過了10年領差同樣薪水的人!不知道過了10年後哪個人會覺得捶心肝!拿機長醫生這種作弊的職業就算例外!
http://5i01.com/topicdetail.php?f=37&t=2290011&p=32
「吃飽等死」的下一個世代?2010-01-24 中國時報
從洪蘭的「雞腿說」到林火旺的「吃飽等死說」,台灣大學的學生最近成為輿論焦點。這些批評不只引起台大學生的反省或者反駁,也因為台大向來被認為是台灣第一學府,很多人相信,種種對於台大學生不夠上進、缺乏人生方向等的評論,其實也是在說著整個社會普遍存在於年輕世代的現象或者趨勢;很多上一代的人確實對新生代抱持著憂心和不認同的態度。
事實上,從「草莓族」這種說法就可看出社會對七、八年級生集體評價比較偏向負面。除認為年輕人吃不起苦頭、無法忍受挫折外,也常批評年輕世代在工作上讓人不信任;甚至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批判「現在的年輕人只想開一間咖啡店就滿足了,夢想在哪裡?未來在哪裡?」言下之意,開一間咖啡店「不登大堂之雅」──一個人如果要創業,就應懷鴻鵠之志。在工程師世代、黑手世代長大的人,和在設計師世代、軟體世代長大的人,對未來藍圖想像或許會有很大不同,但是要比較開一家以代工嵌入世界生產體系的公司,和開一家獨具風格的小店,哪個算是比較優質的志願,不同世代可能會有不同答案吧。
每一世代的人總是習慣性地為會下個世代煩惱。今天,對年輕人不滿的長輩們,自己年輕時應也曾有過被長輩指責不夠好、不夠努力的經驗。結果如何呢?四、五年級生不也在長輩們的搖頭嘆息中創造出了種種台灣奇蹟嗎?而今天的年輕世代是生活在全然不同的世界裡,他們的生存挑戰一點也不會小於自認打拚認真的上一代。每個世代都有每個世代的難題,每個世代也都有每個世代值得尊敬與肯定的地方。不同世代之間,不妨用更多欣賞與讚美的心情彼此鼓勵吧!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美好的動力。
詳參本館: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06252 2012-09-09 13:21:13
不贍養父母 星罰款坐牢【世界日報2012.02.26
在亞洲,三代同堂逐漸式微,新加坡與日本政府都以政策鼓勵子女孝養父母,南韓則出現父母「孝敬」子孫兩代的「三代袋鼠」現象。
1995年新加坡通過「贍養父母法」,成為首個為此立法的國家。不贍養父母可罰款一萬新加坡幣(約7964美元)或處一年徒刑。
目前新加坡約七成老人與家人同住,政府為鼓勵兒女與父母同住,發揮家庭養老功能,推出一系列津貼計畫,例如年滿35歲的單身者購買政府興建的房子,若與父母同住可獲2萬星幣(約1萬5929美元)房屋津貼,約為常人月入的十倍。
與年邁父母同住最高可享5000星幣扣稅額優惠;如果子女住房離父母住所較近,政府也給予子女住房補貼。新加坡政府還興建三代同堂組合式房屋,以兩戶既分又合為原則,進一步鼓勵子女與父母同住。
日本平均每個家庭的成員從1950年的五人左右減少到2010年的2.46人,家庭規模縮小導致家庭結構簡單化,三代同堂家庭明顯減少。同時,日本生育率持續下降,子女數量銳減,女性自主意識抬頭,都使家庭的護理、贍養功能轉弱。
日本政府推行一系列社會保障措施以鼓勵奉養父母,包括照顧70歲以上低收入父母可減稅並獲貸款;政府提供臥床老人所需設備。政府提倡三代同堂,強調子女應承擔撫養老年人的義務;並建立完善的養老護理服務。
南韓則出現「三代袋鼠」現象,越來越多中年人從60歲以上的年邁父母手中拿取子女教育費和生活費,成年人和年幼孫輩都依靠祖父母生活。
住在京畿道龍仁市的大企業科長河某喜得貴子,母親和岳母籌錢支付了產後調理費用,並買了進口嬰兒車和套裝玩具。兩家母親最近也合力每兩周給孫子買衣服,並且每月分擔50萬韓圜(約444美元)奶粉尿布錢。
河某接受兩邊父母幫助的主因是「一個人掙錢承擔銀行貸款和生活費,還是有些困難」。河某的母親則說:「不忍獨生兒子辛苦養育獨生孫子,因此想盡辦法幫忙。」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最新報告,近來經濟艱難,美國有越來越多成年子女搬回家與父母同住。該局表示,在2007年到2010年之間,住在父母家中的成年子女達1580萬,增加120萬。根據報告,這段期間,新增82.3萬人中,年齡25至34歲者占2/3。
2007-2009年經濟衰退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時間最長也最嚴重一次,摧毀家庭財富,880萬人失業;自2009年2月以來,美國失業率一直維持在8%以上。
報告發現,在2010年,不論是與家庭成員或不相關室友合住的家庭,年逾18歲美國人占30.1%。2007年經濟開始衰退前的比率為27.7%。
人口調查與統計局貧窮統計科分析師說:「儘管合住原因並不清楚,但分析顯示,成年人和家庭可藉由與其他個人或家庭共住或一起生活,更能應付經濟的嚴峻挑戰。」
年輕人主動“啃老”現象增多 工資待遇差成主因 2011-12-03 工人日報
如今“啃老”已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春玲認為可以將“啃老族”分為失業、待業人員群體和低收入就業人員群體。
早在2009年就有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多達16.51萬“啃老族”,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的,他們認為“啃老”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致,是無奈之舉。
然而今天,越來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輕人卻主動辭職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從“被動啃老”變為“主動啃老”。
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了新一代的“啃老族”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周怡教授認為,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了這一代“啃老族”。“如果認真考察這些‘啃老族’的若幹個體,就會發現,他們很多是大學生、海歸族,具有一定知識與技能,正由于此,眼界更高,虛榮心更強,身價放不下,還是選擇‘啃老’。與普通勞動者相比較,‘啃老’似乎還是更加有臉面的,因為它畢竟給人一種懸而未決、蓄勢待發的錯覺。父母與孩子在此達成一種契合,‘啃老’雙方願打願挨,和諧共處。”
此外,周教授還認為,溺愛孩子而造成心理成長“社會化”過程的延遲或停滯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父母與孩子的依賴關係,形成獨生子女新的家庭隱患和社會隱患,以至于影響到孩子後來的戀愛結婚,獨立家庭的建立。所以,‘啃老’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心理問題。”
對于這種所謂的“啃老族”,許多人會責難這些“80後”“90後”的孩子。但周教授認為,實際上,孩子只是家庭與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木已成舟,他們無法擺脫這樣的現實。
南韓啃老族破百萬 高學歷宅女爆增 ETtoday 2012-4-14 .
啃老族的人數在全球越來越多,繼日本之後,南韓也開始出現許多「尼特族」。南韓勞動研究院表示,去年南韓15到34歲年輕人中,沒工作、放棄求職的「啃老族」人數高達100萬8000人,首次突破100萬大關。其中女性啃老族,不減反增,勞動研究院分析與女性高學歷化,找不到適合的職缺有關。
啃老族又稱為尼特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是指畢業後不繼續升學、不工作、不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這是1990年代英國政府先使用的統計用語,之後日本等其他國家也在失業潮時用來形容喪失工作欲望的年輕人。
據南韓《朝鮮日報》14日報導,南韓青年總人數從2003年的1475萬人到2011年的1346萬人,8年間減少129萬;但同期,啃老族人數卻從75萬1000人上升至100萬8000人,增加25萬7000人。
男性啃老族人數從2003年的50萬8000人上升至去年的62萬6000人,增加11萬8000人,但所占比率從67.6%降至62.1%。同期間女性啃老族從24萬3000人增至38萬2000人,人數增加13萬9000人,比率也從32.4%提高到37.9%。
據報導,這與女性高學歷化有關。勞動研究院就表示,升大學或研究所的女性越來越多,但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職缺有限,因此,放棄就業的女性逐漸增多。
另外,啃老族的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大。2003年30至34歲啃老族所占的比率僅為12.5%,但此後不斷上升,到去年增至16.4%。而15至19歲啃老族所占比率,則從2003年的16.3%降至2011年的13.8%。 2012-06-22 08:43:19
公主病是兩岸男人的痛 2012-01-07 旺報 (張芷雁)
網路上一則《男人沒錢是垃圾,結婚就是一場「巨額交配」》的大陸影片,底下的留言不論使用正、簡體字,一面倒地批評影片中的女人。台灣網友打趣說:「兩岸的男人終於有共識了!」
「有房、有錢、有車」成為兩岸女人結婚的基本條件。台灣曾經因明星緋聞案而流行的經典名句「寧可在Audi(奧迪)上哭泣,也不在Toyota(豐田)上放空」,一句話點出女人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台灣女人談結婚,大多先看收入有多少,「百萬年薪」是個門檻,達不到?那麼就謝謝再連絡。
大陸女人結婚通常是對「有房」的條件要求特別高,且房貸還要男方負擔,一個案例是有位台灣男人和大陸女友交往,女友一向百依百順,直到談結婚時女方要求必須有房,但男方只能做到先買房兩人一起還房貸,最終鬧僵,女友把自己關在房內不出來,還直呼「真丟臉」,婚事因此告吹。
這些「公主病」女人成為兩岸男人的痛。她們自認為是公主,要人伺候、遷就,想受到如公主般的待遇,卻不願同等付出,只享受權利,在兩岸都受到撻伐。
單身潮隱現 陸女選擇做「單女」【中央社 2011.07.20
上海社會科學院專家表示,中國大陸第四次單身潮已經出現,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明顯增多,並帶動了「單身經濟」,三成的單女賺錢是為了買房,比例超過買衣服與美容。
短 評-單身女防窮神2011-12-11 中國時報
隨著社會變遷,女性單身者愈來愈多。雖然看來比較清閒,擁有自我空間也令人羨慕,但財務問題卻得小心規劃,免得窮神纏身。
用「公主病」與「女王症」來形容具有某種病態特質的女性真的很不公平,因為相對之下,鮮少有男性被冠上「少爺病」或「大爺症」,即使被冠上似乎還是可以很瀟灑的說:
「怎樣!我就是少爺(大爺)!」
但又不得不深深佩服發明「公主病」與「女王症」這兩個名詞的人,因為還真他切到這兩種病態性格的精髓。
記得小學時女生比男生罩多了,從班長到總務股長從第一名到第三名都是女生包辦,身高也比男生高說話更是比男生嗆,然後在家被老娘罵、到學校還被班長大小聲、午睡不准說話、下午給我去掃地這些鬼事更是充滿生活,那時覺得:「女生真是炫啊!」。
之後長大上了大學,人是長大了比女生高了,但班上前三名被女生包辦的情形依然沒有改變,而我們臭男生依然負責跳梁小丑和酒醉闖禍那一塊,那時系上有個名言:
「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
在印象裡,女生一直比男生屌的多,稱頭多了…
但最近不知道是社會氣氛還是八字不夠重的原因,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患上了「公主病」或「女王症」的病灶—前者是總弄出個楚楚可憐沒人呵護就會暴斃的樣子,後者是刻意大談女人經深怕沒人擁護就會被別人發現內心裡自欺欺人脆弱的自己。
這兩者雖然有點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女性先入為主的把自己搞弱了「公主病」說穿了就是幻想自己是公主的假公主,這些假公主和真正的公主、名媛千金是不一樣的,真公主們很少像孫芸芸、關穎那樣的高調虛浮,大多數的真公主們藏匿於民間且多知書答禮,她們穿著得宜談吐有內涵,雖然頂著洋墨水的高學歷,但待人也頗為和善,只是有時還是會莫不經意的出現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自然反應,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她是裝不知道還是真炫燿,但久了你便會發現,她們不一定是刻意的,因為畢竟她們在你小鬼學著燒開水時她們就有傭人搶著去超商買法國進口的礦泉水了。
而患有公主病的女性們,便是那些嚮往公主般的生活但偏偏自己不是卻又想擁有貴族級待遇的假公主們,這些假公主通常很懂得利用女性的特質及男性有奶沒智商的特性,所以她們會在自己的交友網站或部落格上,放滿不是從上面45度角望下拍睜大眼楚楚可憐的大頭照就是奶子整顆快跳出來只剩奶頭和乳暈沒看到的「生活照」,然後裡面的內文卻比小學生的流水帳還要流水、比暑假日記還要貧乏。真的,你不用期待這些假公主們會有完整的大腦,因為她們把自信建立在用自己身體架構起的虛擬世界裡,點閱率是她們的維他命,回文篇數是她們的精神食糧,病入膏肓的更把上首頁當成畢生的職志。
說穿了,患有公主病的人就只是個天真浪漫到近乎無知、愛慕虛榮到缺乏謀生能力、沒人呵護伺候沒人養就會窒息而死的肥皂泡。
至於得「女王症」的人,常會把類似「我們女性應該堅強應該獨立,不應該靠男人…」(是人都應該自食其力吧…)「女人們我們應該怎樣怎樣…不要被臭男人怎樣怎樣…」(痾…不知道妳曾經被男人怎麼過了但也不想知道…)「別做蠢女人…蠢的是男人…」(人蠢不蠢不應該愚蠢的用性別來分吧…)「我是女王!I am Queen!」(我還我是國王勒...)
的話掛在嘴邊歲唸,深怕別人不知道她可以成為妳的心靈導師、她的聖經就可以讓妳得到救贖、她是女王妳們全是凡夫俗子,拜託!女王跟老佛爺一樣是要放在心理尊敬的,不是掛在嘴邊打嘴砲說嘴用的,更不是把女王當冠詞自己就真的會變成女王的。
說真的,男人很多時候很蠢沒錯,而男人都想當皇帝也沒錯,但男人不會一直把:「我是皇帝」這種東西掛在嘴邊說啊,,真不知道這些女王症的人有沒想過,李紀珠和陳文茜這兩位很多男人心理真正的女王是怎麼顯現她們的智慧與內涵的。
在看了很多這些自認是女王的部落格後,發現她們不就是想藉由自己那點文采或詭辯來得到別人的認同,嚐到女王被擁戴的滋味,自以為多露點、弄個染過的大捲頭、穿個不怎麼得體的禮服、帶著一堆塑膠呼攏的假寶石,喊著:「我是女王!我是女王!」
就真的會變成女王,但就算是真的變成女王又盧核,載著「女王」這封建時代的階級頭銜還假現代女性的高談闊論,在爭著兩性平權的面具下其實還不是想踩在其他女性的階級上享受成為萬人擁戴的女王權威感,順便出出書來削這些死忠擁護者的錢…
說穿了,就只是個在部落格世代裡拿女性來消費女性的女性…
現在都21世紀了,人類也已經上過月球了,所以拜託,公主和女王們,請別再活在封建威權時代裡了…
http://swfantastic.pixnet.net/blog/post/17612632 2012-01-07 10:33:06
賴家王老五 FAILURE TO LAUNCH 2006 USA
導演: 湯姆戴
編劇: Tom J. Astle 麥特安柏
演員: 馬修麥康納 莎拉潔西卡帕克 柔伊黛絲錢妮 賈斯丁巴森
節目介紹
三十五歲的崔普(馬修麥康納飾)一直賴在父母家,不肯搬出去獨立自主,他的父母受夠了他在家裡好好吃懶做,於是請來一名美麗大方、才華洋溢的美女(莎拉潔西卡派克飾),完全符合他夢中情人的形象,當他們陷入愛河以後,就可以正大光明把他趕出家門。
三十好幾還住在父母家的成年人並不少見,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美國今日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時代雜誌》、《新聞週刊》以及不計其數的電視節目都曾探過這種現象。湯姆艾斯托及麥特安勃曾經為多齣電視喜劇影集編寫劇本,麥特安勃甚至就乾脆從他住的社區著手找題材。「我有幾個鄰居家裡就有長大成人的小孩還住在父母家,」編劇麥特安勃說:「當我發現這是很普通的現象,覺得很有趣也很訝異。」另一位編劇湯姆艾斯托則說:「我們開始討論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對全家人造成的影響,我們也一直在想父母會用什麼方法把他們趕出家門。後來我們又加入目前很熱門的男女交友現象的元素,找到非常適合拍成浪漫喜劇的好笑題材。」對導演湯姆戴來說,執導《賴家王老五》則是是一個大好的機會,讓他拍一部同時觸及各方面的浪漫喜劇,他說「這部片有點像經典的浪漫喜劇老片,中心主題是欺騙,但是劇情發展到一半,卻探討了更深層的感情關係,這種調性的轉換讓這部浪漫喜劇更有看頭。
所謂的「媽寶」就是「媽媽的寶寶」,俗稱還沒斷奶、長不大的成年男人,又可稱假孝順真懦弱的不獨立男。
這種男人,即使年紀超過三十,工作獨當一面、生活不成問題,甚至年紀已經可以當孩子的爹,他們還是自認為活在母親的襁褓中,把「我媽說」當作口頭禪,把「我媽有問題」當作他觀念偏差的合理化,把「我媽要我陪她」當作拒絕女生的好藉口,把「我媽說不可以」當作壓迫對方的好理由,甚至把「我媽不喜歡妳」當作最後分手的殺手金間。
這些男人即使成年已久,仍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沒有他娘他就無法做任何決定、處理生活大小事,甚至他從小到大都不用做任何家事,小時候念書很辛苦不用做家事,長大工作好辛苦當然不用做家事,甚至家裡的老少只要是男人都不用做家事。於是這樣的男人出了社會一旦有任何機會獨自生活,他就變成一個生活白癡,所有衣服都丟到洗衣機、垃圾不會分類、只會洗車不會洗碗、唯一會煮的只有開水和泡麵。
他的生活一律都要他媽同意他才敢做。要穿怎樣的衣服、要找怎樣的工作、要住哪裡的房子、要娶怎樣的老婆、要生什麼性別的小孩。他們的口頭禪是「我媽說……」只要他媽說一句話,他就改變他所有的人生規畫。
他總是說:「我怕我媽生氣。」
我曾經聽過有的男人以身為媽寶自豪,結果他每個女友都因為不想當他第二個媽而跟他分手。也曾遇過有的男人因為媽媽照顧得太好而擺脫不了媽寶的宿命,每次都把女生嚇跑。我還遇過有些不成熟不獨立的男人,他們找女朋友更希望女友能身兼他媽,只差不用把屎把尿擦屁股,但是買便當倒垃圾掃地永遠是妳的責任。
更誇張的是,我聽過有劈腿男以媽寶形象作為擋箭牌,每次都說:「對不起我媽要我陪她。」「對不起,我跟我媽在一起不方便接電話。」所有劈腿對象的手機顯示號碼都是「媽媽」,正當你以為他們母子倆感情真是好,他對他媽真是溫柔,其實妳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媽媽。
最可怕的不是天生的媽寶,而是一生以身為媽寶為榮的男人。他們知道只要搬出他媽媽,妳就只能乖乖閉嘴。所以他媽媽要他幾點回家、周末不能出門、取消你的約會他統統遵命。他媽說你們八字不合、妳的背景配不上他、妳太好或不夠好都是妳的問題。反正只要他丟下一句「我媽說……」他就可以夾著尾巴跑掉。
所以各位姊妹,千萬別誤把媽寶當孝順,這絕對是兩回事。
我們都知道,世上只有媽媽好,只是,我們都不愛媽寶。
女王撰文痛批「媽寶」!網友:自以為獨立的公主病 2011-6-28
知名部落客「女王」27日在聯合報發表《女王:我們不愛「媽寶」!》,文中對「還沒斷奶、長不大的成年男人」提出批評。不過卻在批踢踢實業坊(ptt.cc)八卦版(Gossiping)遭到鄉民狂噓,不少網友覺得此文根本是公主病的延伸,有人批評女王的文章多是「幻想文」。
網友「我不是王子」27日看完此文後,則是發表文章《我們不要假女王 真公主》回應,內容指出,「所謂的『女王』不過就是自以為獨立的『公主病』。」
女王本名陳怡利,是台灣知名部落客與作家,在知名網路討論區Mobile01裡,男性網友也多用「女王」來代稱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
延伸閱讀1-《聯合報》青春名人堂/女王:我們不愛「媽寶」!
延伸閱讀2-經網友「我不是王子」同意,NOWnews.com《今日新聞網》轉載部份《我們不要假女王 真公主》文章,全文請至批踢踢實業坊(ptt.cc)八卦版(Gossiping)觀看。
所謂的「女王」不過就是自以為獨立的「公主病」,俗稱自以為經濟獨立,然後什麼都說要獨立,但是常遇到問題動不動就說你是男人耶的假獨立真公主病女。這種女人,即使年紀超過三十,還是自以為很有身價,甚至年紀已經可以當孩子的娘了
嫁不出去的理由常常是好男人早就死光了,有好男人我也想嫁呀,他們自認為好男人的
條件如下:
1.年輕又帥不能禿頭不能胖 2.多金最好身價上億起跳 3.是男人就要把房子過戶給老婆,還會說是男人的話就該把錢交給女人管。
這些女人即使成年已久,仍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一堆事情就無法做任何決定、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甚至他從小到大都不用做任何家事,一堆事情需要一堆工具型男人(電腦工具男 水電工具男 消夜外送工具男 出門運輸工具男) 2011-12-27 08:47:31
把3子女「打」進北大 中國狼爸爆紅2011-11-16 中國時報
繼美國華裔虎媽蔡美兒以東方嚴管教育走紅美國後,大陸商人蕭百佑則以子女一旦犯錯就藤條伺候的體罰方式,再度掀起大陸本土教育模式的探討。蕭百佑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並認為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四名子女中有三位就這樣被他「打」進北大,痛打子女的作為也讓他被大陸媒體封為「中國狼爸」。他強調,當然可以與子女談民主,「但你是民,我是主!」
篤信「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蕭百佑早年從公,為了教育孩子,副科長一幹十年,後來赴香港從商。他的長子蕭堯、長女蕭君、次女蕭簫,從○九年起,先後考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三女蕭冰讀高二,專長古箏,目標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蕭百佑回憶,他當年以大學聯考廣東省第八名之姿考上暨南大學,就是受益於母親「動輒就對他毒打一頓」,所以選擇延續家族傳統。他強調,打是一種威嚴、一種法度、一種文化,只要孩子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要求,就會遭到雞毛撣子或藤條懲罰。過去十餘年中,蕭百佑無數次從家中的仿古花瓶裏取出藤條,來到客廳,然後殺氣騰騰地立於兒女面前,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他還自創中國狼爸的打法流派,共有七招:一是國中以後少打,但在幼兒、小學時期要毒打;二是只用藤條或雞毛撣,傷皮肉不傷筋骨;三是只打手和小腿;四是打前講明錯誤之處;五是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兄弟姐妹要看他挨打;六是打之前先說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七是縮手一下多打一下。
「孩子們當然有過反抗,何況聯手起來就可四對一」,蕭百佑回憶,其長子蕭堯曾據理力爭說,現代社會要講求民主。他不屑地回應:「你是民,我是主,這就是民主。」女兒曾問他:「爸爸,我今天彈了四小時琴,你要獎勵我!」他就答:「好,獎勵你再彈兩小時。」
經媒體披露後,這位「中國狼爸」一夕爆紅,他還將打子女心得寫成《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他強調,自己不是「野蠻父親」,打是明家規。這不是無情,而是大愛。
大陸江蘇教育電視台近日特別邀「中國狼爸」蕭百佑上節目,面對現場教育專家的質疑,他揮舞著打孩子的雞毛撣,大談狼爸育兒經。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強質疑,體罰是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意志,培養出來很可能是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思想的「羊子」、「羊女」,「奴性教育」不值得提倡推廣。
蕭百佑回應說,孩子有三個特性:動物性、人性、社會性;年幼孩子不需要獨立思考,只要學會服從就能成長,「在我看來,○至十二歲孩子,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立規矩。」
南京市十佳家長、作家張姬雯指出,狼爸不准小孩看電視、隨便喝可樂、開冰箱、冷氣,如此家教,孩子不會快樂。
蕭百佑說,孩子並不理解什麼是快樂,童年是建立在回憶上,他知道三女兒日記寫過「我沒有快樂童年」,但他並不理會。「現在,他們考上北大,在學生階段取得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後他們在回憶童年時,肯定認為是快樂的。」
南京一中特級教師黃侃建議,成年人打孩子,以強凌弱,會在心理上造成傷害;不要在意光鮮的表面,而要關注孩子內心。狼爸表示,他並非外界描述那麼冷血,他動手完全是出於對子女的愛,所以不會放棄「打」。 2011-11-16 10:28:04
求職、買屋難 老美「啃老族」多了【聯合報2011.11.05
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三日公布的報告證實了一件讓許多家長煩惱的事:由於財務困難而搬回家跟父母住或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的青年越來越多,特別是男性。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布瑞斯林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嘉迪諾說:「這些青年是在掙扎求生。」他又說,許多青年打算與父母同住,「直到經濟復甦」。
二○○五至二○一一年,住在父母家裡的廿五至卅四歲成年男子比率從百分之十四上升至百分之十九,女性從百分之八上升至百分之十。
報告的作者、人口普查局家庭人口學家蘿絲.柯萊德說:「住父母家的廿五至卅四歲青年增多,二○○八年經濟衰退之前即已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十八至廿四歲年齡層的青年跟父母住的比率更高。二○○五至二○一一年男青年從百分之五十三升至百分之五十九,女青年從百分之四十六升到百分之五十。
女青年啃老比男青年低,維吉尼亞大學維爾頓‧庫珀公共服務中心人口統計與勞動力研究團隊主持人蔡潛認為,以前年輕女性較早離家是因為比男性早婚,現在則可能是由於受大學教育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因此就業率更高,更不需要倚賴父母。
以前世代的同一年齡層青年就業後,傾向於離開父母獨居。隨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市場緊縮,許多青年跟爹娘一起居住,以便省錢。
布魯金斯研究所人口統計學家傅瑞表示,青年啃老現象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經濟衰退,讓畢業學生找不到工作,只好待在家裡或搬回老家」。其次是買屋困難,跟以前相比,房屋貸款更難取得。
尼特族(英語:NEET)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其英文全稱是:「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
各地的名稱
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水準高國家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在台灣則被稱為家裡蹲。
尼特族的心態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以及受到近年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有不少人求職困難四處碰壁,也不願低就高勞動低薪資的工作,造成心理受挫或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部分被稱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不願去從事太辛勞的工作,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常以參加國考等各項考試為拖延藉口[1],對親友假裝為全職考生,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升學進修。對於家庭生活的依賴和對於社會生活的不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2][3]。尼特族亦可以說是「自願性失業」的一種。
中國社會上流傳這樣一段對尼特族的形容:「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4]
尼特族的特性
可分為四類「眼高手低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5]。
眼高手低型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著超出能力的待遇要求,導致好的工作找不到,差的工作又不願意做。 喪失自信型
因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心存挫折,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
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升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學歷卻不就業,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自由。
尼特族衍生的社會問題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除了本身沒有自行謀生能力外,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而家人的生活供應,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向下的趨勢。家庭氣氛也會連帶受影響,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中,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除非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不然,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家庭不美滿,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6]。
解決尼特族衍生問題的方法
尼特族由於大多數是青年人,且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尼特族造成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衝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以吸收失業人口,在資源不足下,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日本與德國皆曾面對青壯年人口在經濟蕭條期大量失業的情況,亦使用強制手段來解決,結果卻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因此除了以經濟層面解決外,別無他法以治本。
根據日本內田樹教授的分析,尼特族之所以成為尼特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間冷漠,所以應傳達出世間還是有溫暖的訊息,讓尼特族了解生命的意義是與他人的連結及付出,並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及能勝任的工作[7]。
參考資料
1.^ 啃老族:爸媽是我的提款機。. Career職場情報誌網.
2.^ 傘下的新鮮人 漫談尼特族. 喀報 Cast Net - 傳科學生網.
3.^ 尼特族》孩子啊,你要學習妥協!. 聯合晚報.
4.^ 房價高就業難 催生大陸「啃老族」. 看雜誌.
5.^ 日本暢銷書給NEET族支招. 人民網.
6.^ 拒絕長大── 「尼特」風暴來襲?. 台灣光華雜誌.
7.^ 施百俊. 宅經濟全攻略. 台灣: 商周出版. 2009年07月: 265至266頁. ISBN 9789866472893.
參看
隱蔽青年
草莓族
月光族
網咖難民
宅男
社交恐懼症
刻板印象
網路成癮症
回力棒世代 2011-11-05 11:36:50
東京鐵塔
電影<<東京鐵塔>>講述的是時下日本社會現象, 年輕人遠離家鄉到都市去打工, 而剩下年老的父母孤獨而死.但影片中的主人公卻在母親最需要照顧的時候要求母親搬到東京與他同住, 並在母親生病的最後期限努力打工, 盡力讓 母親得到最好的醫療和住宿.而他父親在離開母親17年後看到滿頭白髮以及即將離開人世老婆突然良心發現日夜守候在她最後的一段日子.
其實日本的這種社會現象今日在中國正在蔓延, 在70年代中國"只生一個"的國家政策計畫下的今日, 那一批的獨生子女現在正步入結婚生子的時代, 加上改革開放人們移居外地工作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老人與自己的子女不能夠同住, 加上地理環境的影響, 使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獨居生活,而日本因老年人無法適應孤獨的生活自殺而死的比例非常高.老人的生活是否穩定/健康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的重要社會問題.
反觀香港, 老年人相對幸福的多.原因一. 香港樓價太貴, 所以兒女會與父母同住; 原因二.香港本身面積小, 即使子女搬離父母, 每逢節假日容易相聚; 原因三. 香港地少人多, 到處是來往的人, 老年人只要出門, 就很容易接觸到社會上的人和事, 要清靜反而是一件昂貴的事. 唯一的不好是香港人越來繁忙, 缺乏與鄰俚間的溝通, 所以安裝救命鍾是不可缺少的. 但這要在中國得到實施可能還需要10年時間.
人老了沒有經濟能力了, 沒有了健康, 需要的只是關心和照顧.
http://lindaf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99879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维基百科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是由日本作家中川雅也(筆名:Lily Franky(リリー・フランキー))所作的自傳小說,亦是他第一部的長篇文學作品,敘述作者自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故事。此作品由扶桑社於2005年出版,其銷量在日本國內已經突破兩百一十萬本,並先後被改編為單發電視劇,電視連續劇,電影,舞台劇與廣播劇(香港)等。日本傳媒把這本作品所帶來的閱讀熱潮,跟另外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暢銷作品《挪威的森林》互相比擬。而小說的中文簡體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而中文繁體版則由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作者中川雅也亦應出版社邀請在2007年10月4日赴台灣為本書宣傳。
《飛特族、買個家》(日語:フリーター、家を買う。),又譯《打工仔買房記》或《散工買樓夢》,是一部於2010年10月19日起,由日本富士電視台每週二火九檔連續劇時段21:00—21:54(日本時間)播出的電視劇,由二宮和也領銜主演,及由香里奈、竹中直人、淺野溫子、井川遙等人演出。
劇情
不僅呈現出近日特殊社會體制下所衍生的產物飛特族,也忠實體現了日本傳統家庭觀念造成的醜陋面.腐朽的關係下流露出的溫暖更顯得難能可貴.只有徹底死亡過之後,才懂得存在的意義
總評
這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誠治成長日記」,講及他由一個飛特族變成地盤工人,慢慢感受工作的意義,帶來思想的改變,開展積極的人生,這一點對在下及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啟發性的。
不過個人認為誠治改變的過程是做得有點過急的,第二集已經找到工作的意義太快,如果讓他的臭脾氣多發展一兩集,然後才開始成長,那個對比感會更大更讓觀眾印象深刻,現在就有一點點的浪費了。
第二部分是副線的發展,講誠治身邊的人如哲平、明里、真奈美、甚至是老爸的故事。這部分真的是十分參差,個人認為第六七話特別嚴重。一集是老爸那不合情理的「純情出軌」,另一集是真奈美過份的「童年陰影」,都是極不討好難以接受的,是全劇的敗筆所在。
在下覺得,與其花篇幅在這些配角身上又變得兩頭不到岸,倒不如把這些時間分在誠治的人物刻劃及成長過程,就如上文說過可以做出更大的對比,不是更好嗎?也許是原著的關係讓編劇不得不照顧這些副線,可惜這些副線失靈變成了拖累。
第三部分是「父子情仇」,這一點在下從來沒有期望過,但結果出來卻是讓在下十分驚喜!
因為,誠一和誠治的父子關係,實在是太有實感,太有共鳴了。
兒子不理解父親,很大程度是因為父親的頑固,但這樣的頑固是否全錯?做兒子的是否可以多考慮父親的感受而作出讓步?兒子對父親的「依賴」可能就是讓雙方關係大幅改善的良藥,是否應該去嘗試?
這部分在劇中一直舖排發展,對於父子關係的描寫十分細緻,而到了末段爆發時就變得非常有說服力了,特別是透過工頭這「另一個父親」去向誠治解釋他爸爸的固執只是中年老頭的習慣,還有誠一和工頭那感人的真情對話,看出這劇是用了非常精彩的手法去把這些訊息帶給觀眾。
老實說,此劇講父子關係的深度及高明度,更勝誠治的個人成長,觀眾只要有類似的經歷都一定可以投入,包括在下。
故此以故事及劇情來說,《飛特族、買個家》雖然有瑕疵,但整體來說是真正高水準的精彩作品。
而讓劇集出色的另一重點是演員。
二宮和也好戲人人都知,你說他今次很突出又不算,因為他的角色由始至終起伏不夠大,如果開始時劇情安排他再頹廢一點會更好,現在他是個別場面演得出色,例如在K房痛哭的一幕,但整體來說是「平淡但自然舒服」,本來角色有沒有發揮空間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二宮已經把這個角色演出水準以上的程度。
女主角香里奈就是合格的程度,本來這一類帶點倔強的角色她就常演而且擅長,而因為主線落在二宮身上讓她的發揮較少,加上她有那段不斷自責囧到爆炸的劇情,變得很難給她高分數了,就是平穩地演出吧。
全劇最精彩的莫過於竹中直人,看他做搞鬼的角色看得多,他做正經的角色近年算少,但真的是「寶劍例不虛發」,其精湛的演技完全演活了老爸這個角色,就像是你我家中那個老爸走入電視劇那樣的接近!特別欣賞他的臉部表情,惡形惡相之餘又要偶然不著痕跡地露出祥和關心的表情,精彩至極。如非那無厘頭的出軌讓這個角色扣了點分,否則本年最佳男配應該無人能敵。
媽媽淺野溫子做病人發揮機會不多,而且她本身樣子看起來比較兇,和劇中小女人好媽媽的形象有點不符,所以很難給好評。不過題外話,真的很難把她和「101次求婚」時代的樣子放在一起去比較,30歲到50歲真的是漫長的日子呢.....
反而想讚讚另一個篇幅不多但搶戲的角色,姐姐井川遙。一方面做豪門怨婦夠溫婉,另一方面回到娘家像開籠雀那樣不斷發炮,活像一個年輕版八婆師奶,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去父親情人處「捉姦」的一幕實在八婆得緊要,演得夠放夠投入在下十分欣賞。
至於其他演員就不多評了,並沒有哪一個印象非常深刻,勉強要說的話是工頭吧!還是多得他和誠一那真情對話讓在下印象深刻。
本來一部劇集,劇本為主,演員第二,其他為副,這劇在最重要的兩項都展現了高水準,再加上面對的觀眾層面比較廣非小眾作品,帶出的訊息既正面又深刻,個人認為在今年大部分作品失色的情況下,這一部《飛特族、買個家》發揮水準以上,已經足夠讓其成為2010年在下心中的代表作了。
http://kenshin_jd.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95224 2011-11-01 09:41:38
台大電機 「通才」先鋒【聯合報╱陳龍輝/台大電機系大一生2011.10.29
系友林百里董事長一席「我恨台大電機系」、「讀書無用論」,引起軒然大波。
現今大學的課程,與數十年前有如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電機系提供的課程, 包括基礎科學中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知識,在大學走向「通才教育」的趨勢中,台大電機系正是此一潮流的先鋒。
我們追求的,絕不只是書本的知識,認同的亦非「分數決定成就」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清楚,創新,是人類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除了在校內多元的學習,電機系的校友,也在學術界與產業界中各種多樣、橫跨人文與科技的領域中,扮演「領導時代」的角色。
批林百里財大氣粗 學者:有錢講話大聲? 2011-10-27 台灣醒報
廣達電機董事長林百里一席「我超恨台大電機系」的話這幾天在政壇、學界盪漾,媒體不斷追蹤台大至今是否仍有不重創新,啟發學生思考的教育方式?但今天也出現學者批評林百里「財大氣粗」,「權大氣盛」的聲音,認為林百里心中沒有「飲水思源」4個字,也覺得林百里自認成功、強調創新,不過卻只是個以代工賺錢的董事長。
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今天在聯合副刊以「超恨?成功?創新?」為題發表文章表示,林百里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才會成功」,這其中反映的是他心態的「傲慢」與他視讀書為無用,以及對「成功」的定義極為偏狹;並否定了當時與他受同樣教育者的收穫與成就。
何寄澎也說,林百里認為母系的教育一點「創新性」都沒有,這就證明他實在不知道「創新」不是憑空得來的,也不是憑單一面向或自我可以成就的。沒有努力學習、沒有努力讀書、沒有一切扎實的根基,「創新」何由而生?何寄澎質疑。
另外,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同樣畢業自台大電機系的張瑞雄今天也投書蘋果日報,在名為「林百里 比爾蓋茲 台大」一文中說,「林董事長顯然也患了很多大老闆的毛病,財大氣就粗,財大講話就大聲。」
他在文中說,「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學歷,林董事長可以得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嗎?如果沒有台大電機的教育,台大校園薰陶,他可以創立廣達嗎?他可以為廣達注入廣達的文化嗎?」
張瑞雄說,如果林董事長當時讀的是哈佛,今天也不必然會有更好的成就。事實上林董事長今天的自認為成功,就證明了台灣的高等教育至少培養出了這些人。
留言
這些四零年代的香港僑生,大多又窮又土又笨,卻在台灣的好意下進台大,許多人吃喝唸書全部免費!廣達除了壓迫台灣人的腦力和青春,其餘完全沒供獻!建議政府嚴格查稅,抄光林某資產,趕回香港,去做他原本應該做的那個又窮又土又笨的香港仆街仔!
台灣不是沒有創新人才,學術開放,社會自由。但能遇上好的伯樂,指引正確方向的好老闆卻不多。看看這位林先生賺那麼多錢,買那麼多名貴的畫,但他有善用台灣的人力資源,提升台灣的創新能力,不必做超低毛利、卻犧牲健康的代工廠嗎?還是根本只是壓榨吸取、利用殆盡,是一個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惡魔?
充滿仇富,排外的情緒,你是紅衛兵還是綠衛兵?還是在轉移議題焦點?
比爾蓋茲沒念完大學而創立舉世無雙的微軟... 賈柏斯也沒念完大學就創立的i字輩的蘋果... 台灣的象牙塔充斥,高等生只追求台大學歷而不求創新... 身為工程師性格的林百里快人外語,此番話無疑是對台灣的扭曲教育的當頭棒喝!
哈!哈! 如果這位林sir 認為自己跟JOBS 一樣聰明有智慧,是學校誤了他, 那怎不學JOBS 休學呢? 有 GUT 一點嘛! 這麼久了才在放炮....真是的....
林百里絕對不財大氣粗,他是一位像藝術家般的企業家,很真很仁厚,而且他對員工極好 他對台灣的貢獻及感情比很多自認台灣人的人多太多,請部要用狹義的定義來評斷一個人,相信他的發言是被斷章取義了
没有台大優待港僑加分的加持,你能有好的工作機運和發展嗎!你會有今天的成就嗎!連香港的大學都進不了的調景嶺有肺疾的小難民,你如在現實的香港,還能做些什麼?說這種話的人,真是作賤自己! 不知你在狂妄什麼?你怎不學Jobs中途輟學去工作,再說這種話,大家才不會罵你是忘恩負義的傢伙!
他只剩下有錢而已,但是他的錢是員工拿爆,自願加班,與被資遣等所換來的,他自認是個比其他人聰明,疏不知聰明反版聰明誤
台大被企業家數落,顏面盡失,所以再找來學者罵回去。今天技職體系的大學生得國際大獎的選手也在抱怨,台大資源豐富,台大學生上課啃雞腿...。不同層級的人有相同的批判,可見台大真的有些讓社會大眾不滿意的地方,卻又不虛心接受,老大心態依舊。
當你看到台灣人對交通法規的扭曲及各種違法的方法,你就知道台灣人其實很有創造力滴~~~
我是台大的學生,我想要講,台大並沒有要塑造什麼樣的大學生,你可以有創新的泉源,你也可以保守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教育,大學不是一個塑造的過程,而是學生在這裡變成他想成為的人,也許相對於其他學生林百里比較有想法,但也是這個環境讓他認是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不是嗎? 2011-10-29 11:20:21
林百里:書讀不好 我才成功 2011-10-26 中國時報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日語出驚人,對著數百名參加台北世界設計大會的設計師、學生和學者,直言「我超恨台大電機系,念書如同念聖經」,並痛斥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教師應扮演解惑的角色,鼓勵學生創新,不該是死讀書及格就好。他還反諷地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我才會成功。」
台大電機學院院長李琳山則強調,林百里常會督促學院要改進,一席話是愛之深責之切;教務長蔣丙煌則說,時空背景已變,台大已「脫胎換骨」。蔣丙煌表示,林百里畢業已超過四十年,現在台大每學期開課超過五千門,課程多元化,學生可以選擇空間大,教學也轉為互動、行動導向式、個案式教學、分組討論。
林百里說,破壞性的創新才能進步,創新不能怕失敗,甚至要恐懼成功,因為成功是由很多失敗組合而成,成功往往來自關鍵性的失敗。
林百里暢談創新,痛斥台灣的教育太死板,「教不出創新的人才,嚴重阻礙成功。」他舉自己為例說,從香港飛到台灣念台大電機系,但是教授的教學方式錯誤,念書就只求及格,而不是具有創造思惟的人,能得到讚賞。
林百里說,念書應該靠自己,不是聽老師講,老師的角色是「解惑」,協助學生找出解答。「應該是不創新,不及格。」
緊扣「創新」的核心精神,林百里鼓勵與會的設計師和學生,不要怕失敗。他指出,蘋果也曾做出許多失敗的產品,很多產品後來沒有上市,但之後卻造就了成功的產品。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美國哈佛大學學生中,智育成績前五十%的人畢業後多數當教授,排名後面的通常到企業界,其中許多人很有成就,還捐款給母校。林百里的智育成績可能不是很好,但台大的環境卻造就他有今日成就,他應該感恩台大。
小林百里四屆的學弟李琳山說,他們求學時台大電機系的確很爛,老師有博士學位的不超過五個,實驗室的設備更是破舊。但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創系六十六年的電機系,畢業系友逾千人,現在的台大電機系已經和國際同步接軌。
電機系大四生蔡博安說,系上給學生很多發揮空間,讓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大陸參賽
留言:
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僑生,依當時標準他跟本上不了台大,如何適應台大的教學方式及進度。成功=學習+社會+文化+機運+低調。如果不是台大畢業,他的學習品牌會得到比別人還高的尊重嗎。一個專科畢業的僑生留。
台灣社會對於「大學評比」有個奇異現象,講到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等美國頂尖大學,動輒以世界最高學府稱之,因此不論該校學費收得再貴、招生政策如何菁英化,輿論多視為理所當然。這些美國長春藤名校畢業生,即使回台任教國立大學,不少人開口閉口還是「如果在我們哈佛、MIT,就不會這樣做」云云。
反觀國內大學,資源稍集中於前幾大,就被痛批不公不義;龍頭大學帶頭想漲學費,就遭斥責不知民生疾苦。一方面,我們鼓勵台灣的大學群追求卓越,前進百大;另方面,真有大學擠進百大,卻馬上出現酸葡萄言論,萬一隔年這所大學又退出百大,就更逃不掉一缸子的冷嘲熱諷。教育當局深知大學數量過多,是失業碩博士生滿街跑的癥結,卻又催促國立大學增額招生,製造更多眼高手低的延畢生。凡此,又是誰的錯?
在輿論一片「崇洋媚外,滅自己威風」的氛圍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身為龍頭的台灣大學。台灣社會存在著「人人想進台大,又愛罵台大」的詭異現象,這就好比大家擠破頭參加高普考,想端公務員鐵飯碗,卻動輒批評公部門等因奉此不長進,是一樣的矛盾。
如果出現台大人反台大人,而開砲者又是意見領袖,對見獵心喜的媒體而言,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日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語驚四座:「我超恨台大電機系!……書讀不好,我才成功。」果不其然,立刻攻佔各大媒體顯著篇幅,而且照著一貫反台大模式放送,一時間,彷彿台大是阻礙國家創新的罪魁禍首。
但,意見領袖的「自由心證」就等於事實嗎?至少,讓我們先把時光拉回民國63年,有3位當今學術界與科技業大老,那年一起從台大電機系畢業,他們分別是李嗣涔、施崇棠與李焜耀,「學長」林百里則列名師長輩的「講師」。37年後,李嗣涔已是台大校長,施崇棠是華碩董事長、李焜耀則掌管明基友達集團,與林百里創辦的廣達集團維持著微妙競合關係。2006年李焜耀旗下面板大廠友達合意併購林百里旗下的廣輝,更是台灣面板產業發展史的大事。
從財富角度觀之,李嗣涔可能是大學同學中最窮的一位,但他選擇留在林百里「超恨」的台大電機系任教與研究,進而出任校長,引導龍頭大學的發展方針。功成名就的林百里、李焜耀分別回饋母校造價數億元的「博理館」與「明達館」,深具文哲關懷的施崇棠也允捐5.4億元(取五四精神之意)興建人文大樓。如果林百里捐款興建「博理館」不是基於感恩,而是源於「超恨」,真不知現在每天在「博理館」進德修業的台大師生該如何自處?
民國60年是個什麼樣的年代?是冷戰方酣、老蔣威權統治末期、念大學被稱為擠窄門、有人拒絕聯考就被視為天大地大的年代。那也是個困苦僑生受保障到台灣念大學,翻轉個人命運的年代,從香港調景嶺來的林百里,正是受惠的一員。
林百里當年既占了台大頂尖科系的學生缺,畢業後又擔任講師,影響他最深的友人-前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也是結交於台大。2007年,大病初癒的林百里獲頒台大榮譽博士,他演講時還滿懷感謝:「到台大就讀,才知天有多高;進電機系,才知水有多深。」昨是?今是?我們該相信那個林百里?君無戲言,身為電子業大老,難道不該更謹言慎行?
民國60年代的電機系畢業生因緣際會,迎上科技業勃發的大時代,憑藉所學與努力,加上國家政策立意扶持,因而創造了日後台灣科技產業奇蹟,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是時勢造英雄,並非英雄造時勢!
要知道當國家集寵愛於科技業,也意味著排擠掉其他產業茁壯飛揚的機會,如果說政府不珍惜科技業,那麼其他產業恐怕更該哀號政府一路偏心。吃果子拜樹頭,自豪的科技業領袖們,當感恩惜福整個主客觀環境的造就!
更令人難過的是,林百里竟說自己「書讀不好,才會成功」。台灣社會已經夠反智了,眾多名嘴沽名釣譽,唯恐天下不亂,令人傷神,現在又多了頂尖科系畢業的科技大老公然反智,又教那些立志教學與研究的大學「窮酸」教授(相對於科技大老的高薪酬),情何以堪?
我們也沒聽過輟學的比爾蓋茲、賈伯斯痛罵自己的母校哈佛或里茲學院。說到底,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史丹福大學當年拒絕賈伯斯的入學申請,但2005年賈伯斯術後出席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以自己的成功回應史丹福當年的錯看,還留下了「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的傳世演說,應該是一種更有智慧的示範。
重點是,罵完台大,滿足了全民獵巫心態,台灣社會就朝創新邁進一大步了嗎?台大離完美還很遠,理當接受合理的鞭策,但台灣高等教育結構糾結,千絲萬縷,離完美更遠。追求創新不在否定過去,而在記取過去的優與劣,轉化為向前的正面力量,整個台灣社會都需要努力!
留言
我不同意這篇社論的說法。林先生根本沒有否定過去。不要給人戴帽子。他有權表示對僵化教學的感受。 2011-10-28 11:27:44
戴更基對Cesar Millan 《報告狗班長》節目的評論
1、Cesar 即使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的說法,他不是訓狗師,而是行為矯正師,其實他只是墨西哥自學的訓狗師。沒有行為學的理論基礎,而擅自執行行為矯正。
……………
另外我也呼籲台灣的媒體、藝人、立委、NCC的朋友們,拿出魄力來,把國家地理頻道的這檔節目趕出台灣。不要因為日本可以播放就表示我們也會接受,台灣需要受到尊重。
回應
程斤斤Cesar在矯正狗狗時的一些拉扯或是踢的動作,他都有在動作前先跟飼主說明並且強調是輕輕的,如果大力的踢或扯,狗狗難道不會哀鳴嗎?難道不會退縮害怕的動作出現嗎?況且日本也有許多訓練師是用類似的手法在訓練狗狗,況且他對於不同類型的狗有不同的矯正方式,請不要以偏概全!節目尾端也都標明了:影片中的訓練方式不見得適合所有的狗狗。適不適合,我想飼主都很清楚,與其評論他虐狗,你們倒不如花心思去關心那些棄養寵物的主人,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虐狗。
我看過影片後覺得其實他的踢法無傷大雅,只是一個attention,要狗注意或是打斷牠的某些不好的意圖,並非虐犬
我並不覺得Cesar有暴力傾向.狗就是狗.講的聽不懂.用點小動作讓牠懂.如果真的傷害了狗.狗主人會放過Cesar嗎?美國人最注重人道.難道會任由Cesar傷害他們的狗嗎?真的傷害了他們的寶貝狗.早就不知有多少官司纏身了!拉狗跟勒狗.碰狗跟踢狗.請不要混為一談!
我反而覺得體罰教育 其實還不錯說 馬上就讓你知道做的對不對
http://pets.nownews.com/2011/07/22/11507-2729742.htm
另參本館:殘忍的《動物表演史》 動物園 那只別賽神豬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報告狗班長》將在台播出 戴更基及多位訓練師聯署反對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即將在8月推出關於狗行為矯正的節目《報告狗班長》(The Dog Whisperer),沒想到未開播先惹爭議!國內知名動物行為專家戴更基醫師、響片訓練師黃薇菁等人,都出面反對該節目訓練師凱薩米蘭(Cesar Millan) 所使用的踢(點)狗、拉扯及勒狗、使用P字鍊等方式,事實上這些方法也受到美國獸醫及行為學會(AVSAB) 及多個相關組織的抵制。戴更基醫師不謹批此方式為古老又過時,還說「不問行為學家的意見就播放節目,這等於問保姆怎樣打小孩讓小孩聽話,卻不問教育學者的意見。」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回應解釋:「Cesar 運用的方式,主要在針對具有攻擊性的狗,這些狗因為不易控制,在美國若無法妥善處理,往往只有安樂死的命運。經由Cesar 的訓練,每年改變了無數狗狗的生命,讓牠們免於被安樂死的命運。因此國內也有推崇Cesar訓練方法的團體,並當成教材使用。」
不過就像體罰之於孩童,有許多支持正向訓練的飼主也認為「任何不該用在兩隻腳孩子身上的方法,就不該用在四條腿的孩子身上。」戴醫師也說:處罰、體罰小孩,在國家地理頻道認定為錯誤的方法,卻把處罰、體罰動物當成沒有問題,這點更顯現出國家地理頻道的偏執與自大。
對於網路上流傳Cesar 以不人道方式訓練狗的影片,台灣國家地理頻道宣稱「影片是經過剪接,已失去原始畫面完整的前後訓練經過。」也在聲明文中說「西薩不勒狗、不踢狗、也不打狗。他使用他的手、腳和腿來引導、分散注意和幫助狗兒做牠們需要做的事。這些動作或行動從不是虐待性的。當有必要在一場致命的對抗中拯救狗兒的性命時,一些肢體上的干涉可能是難以避免的。」
不過戴更基醫師也認為:「Cesar 確實踢狗、勒狗也打狗,這點鏡頭沒有說謊,每個人都看到了,國家地理頻道不要欺騙消費者。」
美國舊金山「動物防虐協會附設訓練師學校」(The San Francisco SPCA-Director of The Academy for Dog Trainers) 主持人珍唐納生(Jean Donaldson),也曾經針對Cesar 提出評論:「即使用最寬鬆的狗訓練標準來看,利用肢體的對抗來處理具有攻擊性的狗,或是用窒息式勒頸來訓練感到害怕的狗兒們,都顯得過於粗暴了。行為訓練專業一直以來,都在穩定的增加它的專業性,技術上的精密與人性化標準卻因此遭受重大挫折。長久以來,我深深的因為米蘭先生方法的普及,與如此多可能效法他方法人們而感到困擾。節目的名稱用"whisper"(耳邊低語)這個字,來形容節目中這些不可思議、暴力和技術不健全的方法,也是很荒謬的。」
事實上狗攻擊人必有因。國內訓犬師熊爸也在今年台北寵物展的講座中分享,狗絕對「不喜歡」也不輕易咬人,牠們通常在面臨「緊張、害怕、焦慮」情緒下,才會出現攻擊行為,而且剛開始只會出現三級訊號,例如透過安定訊號:打哈欠、別開頭、舔舌頭等,來排解內心的壓力,再來是露牙、低吼甚至空咬,目的只是告訴人「請不要再惹我、傷害我。」
要改善狗攻擊行為,除了先「改變環境」和「避免惹牠生氣」之外,飼主平常也可以多多獎勵你家的狗,可先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只要牠做對了任何事或只要牠乖巧,都給牠讚美與獎賞、讓牠心情好。這些都屬於「正向增強」且人道的訓練方式,雖然不是「速成班」,不過一旦狗狗的精神壓力慢慢釋放後,攻擊的行為自然也會減輕,漸漸尋回對人類的信任感;就像人只要心情好,就不會隨便發脾氣。
若人類誤解狗的肢體語言,進而持續威脅、處罰、打罵,才會讓狗為了保護自己,加劇攻擊的強度。而「以暴制暴」雖然表面上壓制狗、令狗服從,但實際上狗的心理壓力並未解除,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戴更基醫生也補充說,其實《報告狗班長》節目Cesar Millan 的許多理論仍是值得參考的,只是不贊同踢(點)狗、拉扯或勒狗,因為人類難以掌握適中的力道,他擔憂一般民眾看了之後有樣學樣,造成狗狗受傷,甚至將暴力或虐犬行為合理化。
相關引述來源:
→ 戴更基醫師對Cesar Millan 《報告狗班長》節目的評論(完整全文)
→美國獸醫及行為學會(AVSAB) 反對Cesar Millan(英)
→ 反對Cesar Millan《報告狗班長》節目在台灣國家地理頻道播出聯署(@Facebook)
→ 台灣國家地理頻道發佈:關於《報告狗班長》(Dog Whisperer)的疑慮及回應
→ 熊爸:狗狗不喜歡咬人 飼主不要幫牠「練功」!
http://pets.nownews.com/2011/07/22/11511-2729679.htm 2011-10-13 10:10:05
教育政策、恐龍家長…43%老師憂鬱【聯合報2011.09.29
快樂教師節?老師快樂不起來!
昨天是教師節,根據北市教師會調查顯示,43%的教師的壓力已近臨界點,甚至有36%的老師需要到醫療單位尋求協助,壓力來源是不明確的教育政策和恐龍家長。
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表示,他們引用董氏基金會的「台灣人憂鬱量表」,以電話訪談的方式調查700多名教師,共351份有效問卷,發現剛進校園22至30歲的新進老師壓力最大。
楊益風認為,近年來教育政策民粹化,第一線的教師承擔所有的指責,加上家長跟老師的互信基礎越來愈差,新進教師經驗不足,讓憂鬱傾向變得嚴重。
另外,超過一半的老師因為經濟壓力感到困擾,已婚有小孩教師最為嚴重,楊益風表示,北市的物價比其他縣市高,教師會希望教育當局能夠比照跨國企業,給予北市教師「首都加給」的福利。
教育局主任秘書馮清皇表示,教師的薪資是全國一致,不可能讓單一縣市有所不同。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新進教師的薪資最低至少有4萬1905元,若還有兼任導師,還有導師費3000元,另外正式教師除了本薪之外,年終獎金固定是2.5個月,一年總共可以領到14.5個月的薪水,年薪至少60萬7千元起跳。
目前任教於北市私立中學的張姓教師表示,公立學校的老師享有的福利不計其數,像結婚生育都有2個月的津貼,子女教育費也有補助,甚至每年也放寒暑假,這份「鐵飯碗」人人搶,現在還要求「加給」,簡直是得寸進尺。
晴美家政婦介紹所所長在電話裡對惠一所說的那段話很值得玩味,究竟是甚麼原因讓三田對雇主的話完全服從,就算雇主要三田去殺人,她也會照做一樣;小妹妹希衣希望三田帶她去母親投河的地方找媽媽,三田也照做,幾乎沒有辨別事情能力,毫無遲疑地認同,太誇張了!
菜菜子雖然已經是作為人妻、人母多年,但我想她還是曾為這部戲而去特訓過吧~像是將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的,還有切菜的方式;不過還有一招--抓蟑螂,這個可就沒辦法了吧!一看就知道是動畫效果,但幫傭女王的稱號還真符合,這個家裡的大小事幾乎全包,連抓蟑螂也不放過,太好笑了!
希衣的生日宴會則是EP1的重頭戲,小姨子不出所料將阿須田家搞得烏煙瘴氣地遛走,哭著找媽媽的希衣引起其他孩子對母親的懷念,大姊結甚至要求三田將母親的衣物都燒光,使命必達的三田不顧其他孩子的反對,非常聽話地將衣物搬出去燒毀,被大哥翔給揍了好幾拳;
隔壁討人厭的鄰居太太也趁勢出來告狀,三田還狠狠地對著她噴水,太好笑了!
每個小孩都坦承說出自己內心對母親死的哀傷,反而讓他們笑顏逐開,回到現實。
三田重新做了一整桌好菜,小孩們吃了都說「是媽媽的味道」,天啊~有些誇張,光看一張一年前慶生的照片就能做出味道相同的料理,有點將三田神化了!不過三田在慶生會上所準備的東西,的確有像個盡責的傭人,要甚麼有甚麼。
沒想到三田是用這種冷血的方式幫大家,不過更勁爆的是阿須田惠一竟然對三田說妻子是自殺且與他有關。這戲一開頭的詭譎配樂,再加上片尾阿須田的說詞,真的讓我往偵探劇想去了,三田肯定是來查案的。
http://admmone.pixnet.net/blog/post/35940629-2011 2011-11-06 10:22:31
「直升機父母」進了韋氏大辭典【聯合報2011.08.27
盤旋不去的「直升機父母」?去而復返的「回力鏢子女」?語言變遷永遠反映社會現狀,包括親子關係。韋氏大辭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25日公布最新入選的詞彙,即為一例。
Boomerang children(回力鏢兒女)是指為了省錢搬回家跟父母同住的成年子女,類似中文的「啃老族」。過度保護子女的父母則是helicopter parents(直升機父母),他們像直升機一樣,老是在子女身邊盤旋不去。
這批新收錄的詞有150個,當中也有許多反映科技和媒體的新發展,例如tweet(推文,是動詞也是名詞)、social media(社群媒體,例如臉書)和crowd sourcing(眾包),意思是在網路上靠多人共同提供資訊或完成一項工作。
在行動科技日漸發達的今天,許多交易靠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就可完成,這樣的行為叫m-commerce(行動商務)。
結合brother(兄弟)和romance(戀情)的bromance也是新字之一,指男性之間的深厚情誼,但不含性行為。原意為美洲豹的cougar指熱中姊弟戀的中年熟女,美國有部電視影集就叫做Cougar Town 。
在「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片頭,一名歹徒以高超體能結合快跑、攀爬和跳躍跨越各種障礙,其實這是一種新的運動,英文叫parkour(跑酷)。
總部設在麻州春田市的韋氏字典出版公司文字專家說,他們對這些新字的使用情況觀察了幾年,才決定予以收錄。
除了韋氏大辭典,英國的牛津大辭典也體認新科技當道的事實,把retweet(轉推)和cyberbullying(網路霸凌)列入牛津簡明字典。
近期持續在看的日劇《相棒》,經過數月的累積,目前已看到第六季第七集了!
正覺得第六季的故事性沒有前幾季好看時,恰巧看到松島菜菜子重出江湖的日劇《家政婦女王》EP1所衝出的高收視率,
愛追日劇的我,當然不能放棄這個好機會,趕緊來收看EP1,
在劇情方面,主婦三田的超高達成效力就好比之前筱原涼子的《派遣女王》般厲害,
不過劇情主軸環繞在三田的謎樣過往,以及雇主家庭成員間的未解謎題,EP1的詭異音樂塑造出的特殊氣氛,讓我想繼續追下去......
女主角家政婦女王「三田灯」由日劇女王松島菜菜子飾演
這次松島看起來幾乎是淡妝,或是有特別畫暗妝上陣,看起來就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幫傭,
總是面無表情卻凡事使命必達;她的表情讓人不寒而慄,但是超好的記憶力與達成率又讓人有種看派遣女王的感覺,
她的過往與現今對雇主阿須田一家來說是個謎題,也是讓我繼續追下去的原動力。
雇主家的一家之主「阿須田惠一」是由男星長谷川博己飾演
大概是我看過的日劇太少,對這位男主角沒有印象,這樣的選角比較有新鮮感
阿須田惠一看起來不是個果決的爸爸,可見之前應該很依賴妻子吧!才能將底下的四名孩子帶大。
阿須田惠一的小姨子「結城うらら」是由相武紗季所扮演
我蠻喜歡相武過去在《絕對達令/絶対彼氏》裡的傻大姐形象,看過她在《零秒出手》裡是個超有心機的美女,我真的很不習慣;
結城うらら是個熱心但是非常粗心的小阿姨,做甚麼就會把那件事給搞砸,和三田灯是個很明顯的對比。
阿須田家的長女「阿須田結」由忽那汐里飾演
忽那最近才獲選為日本今年的美腿女星(10歲~19歲世代),
阿須田結才高二就經歷了人生最為痛苦的遭遇,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讓她提早長大,取代母親的位置,帶領底下的三個弟妹。
阿須田家的長子「阿須田翔」由中川大志飾演
一出場看起來是個蠻白爛的死小孩,不過再繼續看下去,
覺得這個角色是在硬ㄍㄧㄥ,但他還蠻敢講的,敢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
阿須田家的次子「阿須田海斗」由綾部守人飾演
次子的情感表達較為直接與傷感,從一開始就覺得次子對母親的逝去非常難過。
阿須田家的小女兒「阿須田希衣」由本田望結所飾演
真是很可愛的小女孩,一開始面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一直問「哪ㄋㄧ??」
但我想那可能也是無法接受母親過世的衝擊而有的表現,期望三田的出現能讓他們好轉。
阿須田惠一的岳父「結城義之」由平泉成飾演
似乎是個很嚴厲的岳父,非常不爽惠一將他疼愛的女兒給騙走,最後女兒甚至落得如此下場,
他的弱點就是他的女兒,像他對小女兒結城うらら也是無法招架的。
幫傭公司的老闆「晴海明美」由白川由美飾演
她應該是了解三田灯的過往,從她主動打給雇主阿須田惠一所告知的說詞裡可以感受到。
↓↓家政婦女王的關係圖↓↓
早晨,略施淡妝的三田緩緩地步向雇主阿須田家門口,阿須田家的女主人才過世不久,家中的四個孩子被迫獨立自主,尚在適應期的他們過得顯然雜亂無章,三田準時地進入阿須田家幫傭,毫無表情起伏的說話口氣令人感覺怪異,但對阿須田的四個孩子來說他們雖無法接受馬上要拋開一切來接受三田打理全家,但毫無目標與混亂的生活已讓他們不得不趕緊認清事實,讓三田恢復這個家庭的秩序。
阿須田家最可愛的小妹妹「希衣」不斷地問著「這是甚麼?那是甚麼?」......原本以為這是她的自然反應,但看到後面就會清楚,原來這是她經歷創傷後的行為,阿須田的孩子強忍悲傷,盡力去表現自然,但在三田闖入後,大家越想掩飾,反而越顯刻意,就快超過臨界值爆發啦!
一家之主的阿須田惠一不見喪妻之痛,也沒有老爸應有的嚴厲氣勢,他對三田很坦承,把家中困境都告訴她,隔壁鄰居反而不懷好意,瞧見了三田幫惠一整理領帶的情況~
阿須田家的小姨子,看起來是個熱心過頭但少根筋的傻大姐,連阿須田家這幾個小蘿蔔頭都看起來不太信任她,甚至對她不太禮貌,有點小懷疑這樣的阿姨怎能當上老師呢?是不是「靠爸」一族呢?
不過相武紗季真的很適合這類角色,看了EP1還挺喜歡她的。她為阿須田一家盡力,我想是應出於熱心與親情吧?該不會是暗戀姐夫吧?因為目前EP1還看不出這個態勢。
我對阿須田惠一並沒有甚麼好感,他在工作職場心不在焉,又對其他女同事眉來眼去,感覺其妻過世之因並不單純。我猜測阿須田惠一可能出過軌導致妻子的過世,三田則是偵探的化身,她潛入阿須田家來查案。(哈!大概是我受到日本偵探劇的影響吧?常往這個方向想去!)
阿須田惠一把家中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三田,甚至連小姨子信口開河答應小妹妹希衣在生日那天要帶她媽媽回來這件事,都要三田去幫詢問他那不友善的岳父,請問小姨子葫蘆裡賣甚麼藥(奇怪,原來傭人是可以作這麼多事情的!) 2011-11-06 10:22:04
「中國式母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讀者雜誌2011/08/04
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形象—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不顧一切、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者/王琰、朱橙麗、余縣華;星辰/摘自《解放日報》2011年5月6日】
不久前,一則中國留日學生機場弒母的消息,引發了人們對80後「獨一代」教育問題的關注。
這個血淋淋的悲劇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在我們的身邊。
一位母親的醒悟 ■王 琰
兒子,今天你又裝作若無其事地暗示媽媽,說市中心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你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終於沒有像你希望的那樣,說出「媽媽給你們買」這樣的話來。而你,也在尷尬的沉默裡,隨即氣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門出去。我從窗戶裡看著你遠去的背影,瘦削、懶散,有一點任性,你還是賴在父母懷裡,始終不肯獨立。
可是,親愛的兒子,你已經25歲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還有兩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顧的父母,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成熟,讓你徹底地離開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獨自去承擔一個成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嗎?(圖/讀者雜誌)
從小你就習慣有事找媽媽。你總是說:「媽媽,我的衣服髒了,你幫我洗洗。」「媽媽,明天我們去郊遊,你幫我收拾好要帶的行李。」「媽媽,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記得下班後給她做。」
一直以來,我也習慣了聽你這樣吩咐,總以為,對你的每一點好,你自會記得,且在將來我們老去時,可以得到你同樣細心的呵護和照料。而我和你的父親,也節省下每一分錢,為你在銀行開立了單獨的帳戶,只為某一天,你擁有了自己小家庭的時候,能取出那些錢來,給你一份切實的幫助。
可是如今我卻發現,這樣犧牲自己、全力為你的方式,並沒有培養出我們想要的那個懂得珍惜的孩子,反而造就了一個羽翼退化、意志嚴重消磨的社會棄兒。我們越是愛你,縱容你對父母無休止的依賴和索取,你心底的自私和懶惰就越是無休止地滋長…
你5歲那年,要媽媽幫你整理滿地的玩具;10歲的時候,看見同學腳上氣派的皮鞋,你就哭鬧著讓我也去買;15歲時,你寫情書給班裡的女孩子,說「我媽媽認識很多人,誰要是欺負你,儘管告訴我」;20歲那年,你讀大學,每次打電話來總是抱怨食堂的飯菜如何糟糕。
我終於承認,25年來,我對你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
親愛的孩子,我不得不殘忍地告訴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與我息息相關,而你今後的道路,我將不再過問。
也請你,像那些自立自強的人一樣,從父母的身邊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會給你鼓勵和勇氣,可是我不會再給你金錢上的幫助。
孩子,媽媽很抱歉,不該這樣愛你。而你,也應該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那麼,就讓我們彼此原諒,重新開始吧。
向猶太媽媽學習如何愛孩子 ■朱橙麗
我相信,中國媽媽愛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從孩子上幼稚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操心—即使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們也毫無怨言。
莎拉原來也是這樣。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後來,莎拉離婚了,帶著3個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時,莎拉靠賣春捲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那時的莎拉還是習慣地按照中國式媽媽的思路來想問題: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她每天送孩子們去讀書,然後自己做春捲、賣春捲。當孩子們回家後,她又一個人忙著做飯,孩子們則圍在暖洋洋的火爐旁等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桌…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要能考上大學就行。
這樣的情形維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位鄰居大嬸看不慣了。有一天,她過來對莎拉的大兒子說:「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後這位大嬸又不滿地對莎拉喊道:「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自己想怎麼溺愛就怎麼溺愛。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後來莎拉發現,在以色列家庭裡,孩子無一例外都要參與家務勞動,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門體驗艱苦生活。於是,莎拉誠懇地接受了這位鄰居大嬸的意見。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償的方式讓孩子們幫忙賣春捲,賣掉一個春捲可以提成20%,而孩子們正是在賣春捲的過程中學會了和陌生人打交道。莎拉還畫了一張值日表,掛在家裡的牆上,值日表上規定了誰哪天洗衣服、做飯、打掃房間。經過「家庭會議」,大家一致決定設立「值班家長」,並且規定了「值班家長」的任務。莎拉的大兒子擔任「值班家長」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並就近買來了麵包當早餐,還宣布當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一個煲湯。因為3個孩子輪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莎拉都可以睡個懶覺,而當天負責值日的孩子會到冰箱裡取出酸奶、麵包,再煎個雞蛋,然後把早餐擺好。
寵愛孩子人人都會,甚至連母雞也會,可是,學會這樣「狠心」地去愛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了。如今,莎拉的兩個兒子都成了成功的鑽石經銷商。
莎拉在她寫的一本書裡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如此「中國式母愛」該休矣 ■余縣華
不久前有一條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吉林一位家境貧寒的母親在得知自己患骨癌後,竟忍著巨大的傷痛,為年僅9歲的兒子織完了他25歲前所需的所有毛褲。
看完這條消息,我最直接的感受,不是感動,而是悲憤。
該報導為了突出母愛的偉大,列舉了許多細節,比如,「由於左腿曾做過手術,張宇的媽媽每天只能坐在床上編織,因為身體虛弱,每織5分鐘,就得躺下來休息20分鐘」。當家人勸她別織時,她說:「我一旦走了,小兒子只有9歲,沒有人照顧,一定要趁著自己還有口氣,為小兒子多織些毛褲留著以後用。」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的形象—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不顧一切、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是,過度的關愛,尤其是像這位母親那樣對孩子的愛,其實是可怕的,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看似愛孩子,其實是以母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獨立性的塑造與養成。
就拿上面那位患骨癌的媽媽來說,像很多中國母親一樣,她認為孩子尚小,自己能為他多做一點是一點,哪怕只剩下一口氣。但是,這位可敬的母親,你能為你9歲的兒子織完他25歲前的所有毛褲,但你能為他織完一輩子的毛褲嗎?除了毛褲,還有毛衣、外套呢?還有,他以後上學怎麼辦?娶媳婦怎麼辦?而且,我在想,當她的兒子穿著母親用生命為他編織的毛褲時,他一定有種深深的負罪感!在這個孩子的心裡,永遠都會有個沉重的陰影!
所以我認為,如此「中國式母愛」該休矣!每一位母親,真的都應當沉下心來想一想:我到底要幫孩子幫到什麼時候? 2011-08-05 09:58:07
迷信名校 逼出「變態娘」【聯合報2011.07.04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日前在某高校發表演說時痛批,當今教育把許多學生搞死在起跑線上,許多學生為了進入重點學校,每天負擔沉重的課業,創造力也遭扼殺,甚至影響身心健康。他直言,這就是為何中國人小時候可以贏得奧林匹亞競賽,長大卻拿不到諾貝爾獎的主因。
人民網報導,鄭強這番話受到網友熱烈讚賞,直言他說出當前「最真實」的情況,並封他為「最牛憤青教授」。
大陸武漢一位家長最近在相當知名的100論壇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女兒小升初,我被逼成變態娘》的文章。內容述說自己為了要小孩受到更好教育,強迫他課後去補習班,培養才藝,剝奪孩子童年時光,她直呼自己簡直就是「變態娘」。這篇寫實的文章,在網路上獲得許多共鳴,超過七千名網友點閱,兩百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同時對當今的教育環境感到憤怒與無奈,許多人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所付出的除了辛勞,還有變態」。
浙大黨委副書記鄭強直言,同樣是政府開辦的中小學,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間、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學校的師資水準、設施設備、升學率以及社會聲譽,差別十分巨大。
鄭強說,就是這種畸形教育讓很多家長強迫小孩站在「有利的起跑點」上。
嚴重的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必須面對一關又一關的挑戰,小學是條起跑線,中學、高校又是另一條起跑線。許多家長也硬逼孩子從小背唐詩、彈鋼琴、做作業到深夜。「家長和孩子一樣,同樣是受害者。」
「名校畢業並非只出英才,薄弱學校也會飛出鳳凰」,但教育資源不平均,加上教育品質和升學率的差距,還是讓很多人迷信「名校」。「孩子當然可以玩,當然可以保持天真浪漫的天性,但進不了重點學校,前程就佈滿陰影。」
稱自己是「變態娘」的母親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捨不得吃穿,剩下來的錢全都繳給補習班。孩子寫作業自己陪在旁邊,遇到美好的假日,不屬於自己也不屬於孩子,眼睛盯著考試成績,耳朵聽著有關教育的小道消息,鼻子還要嗅出補習班的優劣。她問自己,「愛他就是害他,心疼他就是狠心,總不能為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失去美好的未來吧?」
另參本館: 快樂學習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 (醫學)维基百科
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該名詞首次出現於1930年代的生物學研究領域裡,但近年來已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適當的壓力能提高人的警覺性,使我們更小心思考,謹慎行事,從而發揮更理想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則會使人困擾、沮喪和氣餒,並會引致腎上腺素增多,令我們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身體健康。壓力包括三部分:
1.壓力源即對我們產生壓力的事物和處境;
2.壓力源會產生力壓力感,壓力感的大小取決於個人對壓力源的重視程度,對有關事物和處境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對自己的期望:
3.不同桯度的壓力感,會引致不同的壓力反應,並在生理、心理、認知、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來。
我們遇上真正、或自以為是具威脅性的事件時所激發起來的一種身心不安、緊張、焦慮、苦惱和逼迫的感受狀態。當要求高、限制多而支援少時,即會造成當事者的壓力。當然它與客觀問題有關,但與個人對問題的主觀看法更是有關。固此,應付壓力之時,最好先瞭解造成壓力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性質
人們無限的希望與要求在有限的現實生活裏求生存,一定會遭到階階層層的衝突、挫折、與矛盾。這是很容易想得到的道理。衝突、挫折、與矛盾是壓力主要來源,所以消除生活壓力的基本方法是寡慾或減低要求。理論上這是基本而且最徹底的方法,但也是大家最難接受的方法,因為會覺得這方法太消極了。
有紀律的學習 造就職場寵兒【聯合報╱林月鳳/私立高職秘書2011.08.04
剛上完建教生的職前講習,訓練他們接受「遵守紀律是職場達人的首要學習」,也模擬各種情境下的優質友善服務與絕對服從。
當然我們已先對廠家的要求做縝密的核定,在一方面能保障學生基本權益,一方面能永續建教意願中,讓彼此平衡。
卻見有媒體報導,高雄餐旅大學要排隊晚點名,學生最不自由,卻不知高餐的畢業生是職場的寵兒,原因之一就是嚴格紀律下的專注學習。
我的學生還在高職,因為嚴格有愛的職前講習,常是廠家歡迎的建教生,所以年年增班。
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恪遵職場紀律,深入其心的接納挑戰,歡喜承擔。
建教制度行之有年,良好的廠家,確實能負起社會責任,一方面教育學生增進與人應對的服務經驗,另一方面,也協助解決了弱勢家庭孩子的教育經費問題。
學生們一段時間工作,一段時間讀書,反而比一直在象牙塔裏,或在文字上打轉的學生,更珍惜能當學生的幸福,在技藝上也因「做中學」而熟能生巧,溝通能力也較快速社會化。
畢業後留場率高,升學或職場適應度,也普遍良好。
讀書,最後還是必須要就業,而就業市場的紀律要求,更加是千奇百怪,所以我認為,知識分子必須拒絕對事物做簡單的思考。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2011-08-05 10:01:09
公視《沉默的母親》想到的碎碎唸By 浩剛2008- 02-22\
中午心血來潮,到中文wiki看蘇芮的資料,「曾演唱著名的曲目」中有一曲〈沉默的母親〉,原本不太在意,未料下午轉到公視,恰巧在播放《沉默的母親》,而且才放沒有多久,我便窩在床上把它看完。
看的時候我常常想要轉台,因為看起來是那樣日常,可是那些事情卻不會發生在我家裏,讓我越看越難過。
劇中母親由江霞飾演(我之前還以為她是政治人物,後來才知道她也是演員出身的)(楨:另參本館:藝人與政治 表態專利權),是個為了家庭奉獻自己,改變自己的傳統女性。她不是沒有個性,只是她包容、愛護家中每個成員,沒想到卻換來家中成員的漠視。終究這個沉默的母親該怎麼辦?每天面對自己煮的一大堆飯菜,卻在等開動時才得知大家都不回家吃。最扯的是她已經很明白的表示她的感覺,那些白癡小孩完全聽不懂,還說:「這個家不能沒有妳,每個家都不能沒有媽媽,這樣就沒有人洗衣服、燙衣服、煮飯做菜了啊!媽媽妳幫我把衣服燙好了嗎?」靠!這個夭死囝仔!還有那個什麼爛媳婦,竟然當著面前說:「我不要吃(你)媽煮的東西,她的手好髒。」幹!離婚算了啦,人生伴侶敢這樣說我媽,我一定發飆。
結局是江霞找到管家工作,那對夫妻很有錢,對父母、長輩也孝順有禮,甚至自願工作當天開車去接江霞。(她騙那對夫妻她小孩在國外,一個人在臺灣沒事做才來找工作)
所以工作日當天,江霞整理完家裏後,留了封辭職信(辭掉幾十年來家庭主婦這個工作),就拿著行李離開這個家,而到門口時,那對夫妻剛好開車到。(結束)她就這樣離開這個家啦!
其實我覺得這部影片沒有拍得很好。我不清楚是不是家中環境讓江霞飾演的母親會碎碎念到這種恐怖的地步,幾乎不需要內心戲,因為她全部都自言自語講出來,甚至家人也有聽到,但是竟然還發生這些事情,好像他們都耳聾一樣。當家庭無法溝通時,還會是個溫暖的避風港嗎?
http://blog.aquirede.net/archives/331
梅鐸19日出席英國國會聽證會遇襲,中國妻子鄧文迪出手相救,在第一時間站起來,用一個類似排球扣殺的動作阻擋了襲擊者。
事後,多家外國媒體紛紛報導稱,鄧文迪向世界詮釋了「虎媽」這詞的含義,是真正的「中國女強人」。
英國路透不吝對鄧文迪讚美,稱在襲擊發生的那一刻,鄧文迪為「自己的男人」站出身來,成為了當天的英雄。福布斯網站的報導稱,聽證會上,鄧文迪大部分時間都安靜地坐在自己丈夫的背後。但在襲擊發生的那一刻,她挺身而出。
英國《衛報》的報導則稱,鄧文迪護夫的那一幕流傳出來之後,連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主播凱蒂.庫里克都在社交網站上驚呼:「哇哦,文迪.梅鐸重新詮釋了『虎媽』這詞的含義……太瘋狂了!」還有人驚呼:「上帝啊!文迪.梅鐸竟然隔著2個人打到了試圖襲擊梅鐸的那個傢伙!」報導評論稱,鄧文迪在那一刻對梅鐸形象的提升程度,可能要遠遠高於梅鐸的公關投入所帶來的效果。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鄧文迪曾經是冠軍排球隊的成員,運動本能促使她比聽證會現場的任何其他人都更加迅捷地躍身而起。在襲擊者Marbles被其他人制服後,鄧文迪轉身回梅鐸身邊,溫柔地幫他清理濺到臉上的泡沫,然後把他的頭抱在自己臂彎裏。
報導說,在聽證會上對梅鐸步步緊逼的英國工黨議員Watson後來對梅鐸說,您妻子打了一記非常棒的右勾拳;而出席聽證會的另一位英國議員則說,可別和鄧文迪作對。
相關新聞
揮拳護梅鐸 虎妻鄧文迪爆紅
鄧文迪救夫 虎媽揚威
梅鐸遭偷襲 妻子呼巴掌還擊
奮勇護梅鐸 鋒芒蓋過醜聞
「虎媽」談戰歌 別當育兒範本 2011/03/31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在美國引爆中西教養話題的「虎媽的戰歌」,今天在台出版。「虎媽」蔡美兒接受遠見雜誌四月號專訪時,表示這本書並非育兒手冊,而是一本幽默詼諧的家庭日記,「全世界都誤解我了」;西方對「虎媽」的恐懼,是基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
蔡美兒在訪談中透露,她是在面臨家庭危機時完成這本書。她遵循上一代華人管教的方式管教子女,結果引起二女兒的反抗。母女大吵一架後,「虎媽」打開電腦寫作,兩個月就完成全書2/3。
「我把內容全部分享給我的小孩及先生,就像做家庭治療一樣。」蔡美兒認為這本書就像是她的日記,「其中包含自我嘲諷,以及我犯的一些錯誤」,也有教養小孩的故事,「但這不是一本育兒範本」。
「虎媽的戰歌」出版後,書中教養方式引起美國激烈的批評聲浪。蔡美兒認為,「華爾街日報」下的標題「中國媽媽為何比較優秀?」,讓整個西方世界「扭曲了原本應該幽默詼諧的自傳」。她根本不同意「中國媽媽比較優秀」的說法。
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也造成西方對「虎媽」的恐懼。蔡美兒透露,出書前,一份國際學生評比報告剛出爐,上海學生名列世界第1,而美國學生卻排在25名。當時美國社會洋溢著「中國將要接手全世界」的氛圍,他們的驚恐便反映在對「虎媽」的批判上。
蔡美兒說,許多在網路上批評她的西方人,根本沒看過「虎媽的戰歌」,只知道「這位作者認為中國媽媽比較優秀」。但是許多華裔移民看完書卻說,「你說的真是太有趣了」。
許多人以為,「虎女」在「虎媽」嚴格的調教下,「會像個膽怯的機器人」。蔡美兒卻說,她的女兒非常開朗活潑,還很有幽默感。女兒曾經投書為母辯解,寫道:「沒人知道其實我媽是有趣的人。」
「也沒有人討論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我的兩隻狗。我出書的第一個念頭,這是本關於:一位母親和兩個女兒加上兩隻狗的故事。」
蔡美兒說,「這兩隻狗教會我很多事,牠們甚麼都不會,根本無法達到我的要求,甚至連跑步都做不到,但我還是愛牠們,喜歡和牠們在一起。」一開始,她寫道:「我的狗狗們沒有自己的事業也沒關係。牠們不需要成為警犬。只要牠們開心,可以做任何事,不需要為牠們的前途打算。」 2011-08-05 10:00:21
Z世代求職被動 被批像大雄【聯合晚報2010.09.23(另參本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還在y世代 啥是閃跳族 搶救失業 高學歷高失業 無薪假 過勞死 富士康事件
yes123求職網最新調查,7成5企業抱怨求職者態度比去年「差很大」,Z世代最像卡通人物「大雄」被動又懶惰,第二名為「胖虎」虛有其表缺乏實力,第三則為「海綿寶寶」天真到有點白目,僅有不到1成認為新鮮人像「變型金剛」潛力無限。
調查顯示,今年畢業生還有4成家裡蹲。新鮮人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企業抱怨Z世代求職三大毛病:「求職者不主動應徵(76.6%)」、「面試不到 (54.9%)」、「面試不準備(19.6%) 」,顯示新鮮人求職被動不積極。
不同世代員工之工作態度、專業表現及其關聯性之研究
成功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中資深世代(40歲以上);嬰兒潮世代(35-40歲);X世代(29-34歲),N世代(28歲以下)
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世代員工在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世代員工在心智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嬰兒潮世代比N世代其心智
能力較為成熟與縝密。
三、整體工作態度與人際能力與專業知識、事務處理能力及心智能力有
顯著相關。
四、不同世代員工在工作態度與專業表現有顯著關聯。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昨天指出,南亞科技今年一月曾發生五天內兩名工程師相繼猝死意外,家屬質疑是南亞科技「責任制」導致工程師加班過勞死。勞保局官員表示,由於家屬和勞保局請的醫師見解不同,該案將送職業病鑑定委員會鑑定;勞委會官員則強調不管死因為何,大量加班當然違法。
此一案件死因尚待查明,但長久以來科技業超長工時,一直是網路上談論的熱門話題,部分科技大廠常遭嘲諷是「血尿工廠」,投入新人被稱為「一批新鮮的肝又來了」,很多科技工程師生涯的寫照是「四十歲以前用命換錢,四十歲以後用錢換命」。
黃淑英指出,廿九歲的徐紹斌在南亞科技擔任資深工程師,平均每日工作十三至十九個小時。今年一月十一日凌晨,家屬發現徐紹斌趴在家中堆滿公司文件的電腦桌前,緊急送醫仍不治死亡,死因為「心因性休克」。
她說,徐紹斌死前半年平均每月加班時數超過八十個小時,前一個月加班時數一百一十一點五個小時,原本月薪四萬四千元,加加班費可領七至九萬元,升為資深工程師後,公司片面更改工作為「責任制」,薪水倒退成四萬八千元。
黃淑英表示,一月十五日南亞一廠卅八歲蝕刻製程課長也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勞保局確認職災過勞死亡;五天內就發生兩起猝死案,顯示不法濫用「責任制」嚴重損害勞工生命。
徐紹斌的父親在記者會表示,家屬向勞保局申請職災死亡認定時,勞保局以「心因性休克猝死與加班時數無關」,不願意認定是職災死亡。
勞委會勞動條件處專門委員王素琴說,「從來沒有核定過製造業是責任制」,她認為是「少部分業者片面濫用」的行為。如要核定某些工作為責任制,應經勞委會認定,並經勞資雙方協議認定工時,並向勞委會報備;業者若違法誤用「責任制」,最重可處六萬元罰鍰。
相 關 新 聞
‧ 工程師猝死 家屬:加班過勞死
‧ 工程師血汗 科技外衣下,一個個快爆的肝
‧ 過勞死不是病、難認定 除非倒在職場…
‧ 正常下班列為KPI 台積電06:30pm播晚安曲
‧ 累死人 資深工程師「趁年輕多賺一點吧」
‧ 電子新貴? 高配股沒了
過勞死不是病、難認定 除非倒在職場…【聯合報記者陳惠惠2010.09.27
南亞科技工程師猝死,家屬認為是加班超時,導致過勞死。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說,要避免過勞猝死,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適當的運動、休息及心理調適都很重要。
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郭浩然說,醫學上沒有叫過勞死的病名,俗稱的過勞死指的是一種狀態,即職業引起的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兩類。
勞委會對於「過勞」有一套認定基準,但要認定是否過勞猝死,不像民眾想像那般容易。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說,在工作場所猝死較沒爭議,不過,仍要先考慮年齡、是否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病史,排除個人因素,才能討論是否職業因素所致。
外界認為科技新貴工時長、工作壓力大,是過勞死的高危險群。祝年豐說,除非很年輕,沒有心血管疾病或三高病史,又剛好在工作場所或返家過程中猝死,才較好認定是過勞死。
祝年豐以他個人經驗,較容易被認定為過勞死的反而是員警、消防隊員、緊急應變中心人員,因為這些族群較常在死亡前廿四小時持續工作。至於工作壓力,祝年豐說,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在過勞死的認定上卻很困難。
要避免過勞猝死,醫師建議,除了多運動,適度休息也很重要,每天睡覺時間最好是六到七小時,覺得疲勞時,就不要再勉強工作,適度休息,工作效率也會更好。 2010-09-27 09:43:52
搖滾保母 Rock Baby (2010)
類型 偶像劇
原創 楊靚珠
編劇 鄭婉玭、王傳宗、藍文希、馬志明、張琦恩、王莉雯
導演 王傳宗、郭春暉
演出 魏如昀、呂雪鳳、吳兆絃、楊文文、馬幼興
片頭曲 魏如昀〈掏空〉
《搖滾保母》是2010年一齣台灣電視劇,為視覺張力廣告事業有限公司製作,公視播出,由魏如昀、呂雪鳳、吳兆絃、楊文文、馬幼興等人主演。
一個一直期待有孩子的女性韻如,在懷胎七個月時意外流產,悲痛的她,拚了命也要把孩子生回來!但與老公一個叛逆的搖滾歌手筱瑜(前星光幫魏如昀主演),和男友開車時不幸撞死一條命,因此願意去當代理孕母,好賺取賠償金,但在她心裏,其實希望能把一條命生回來。
一個歌仔戲出身的婆婆阿雪(歌仔戲國寶呂雪鳳演出),不知道何謂代理孕母,她相信孫女是兒子外遇所生,甚至是領養來的,而且小孫女只懂搖滾,完全不懂歌仔戲……
『代理孕母』是一場科學的冒險, 可能孕育出不可思議的人性溫暖,而生命的沿續,帶領一家三代超越生死、人性、音樂的隔閡… 『搖滾保母』要告訴大家,人生不會一直兩全其美,但人生會因為缺憾,讓人找到惺惺相惜的伴~
故事主題很有爭議性,選角也是幾乎是新人,還有大小姐的吳兆絃,還有歌仔戲國寶老師-呂雪鳳,飾演委託父母的楊文文和馬幼興,激盪出清新又自然的演技,看的很舒服愉快,另外也思考代理孕母再法律,再人情,再社會觀感中的矛盾與衝突。
搖滾保母主題歌-掏空 演唱:魏如昀:
抬起頭 我望向天空
像溫室花朵 說什麼都徒勞無功
伸出手 想抓住什麼
在你的身後 看見的是誰的面容
黑暗中 我看見天空
像慌亂宇宙 找一顆流星填空洞
我奢求 有一刻美夢
讓我的脆弱 放肆在之中揮霍
掏空我 墜落前扯開衣袖
放下你 塵封已久的執著
太赤裸 恐懼啃蝕我的臉孔
不放手 難得這時刻思索
我能看見 你的臉 在左邊蔓延
撕裂的瞬間 虛構的影子 凍結
掏空我 在無聲時候衝動
拒絕你 假象的溫柔暗湧
太渴求 望穿秋水也是虛空
槙村憐漫畫《愛情夢幻》一共有三部電視劇:黑木瞳的日劇《愛情夢幻》,臺灣甄秀珍《世紀愛情夢幻》,以及大陸的王琳《心不再遙遠》
日劇梗概:
在不動産公司上班的有羽(深田恭子飾演),跟身爲單親媽媽的母親美津子(黑木瞳飾演),同住一個屋簷下。有羽不但家事萬能,更負起照顧母親生活起居的責任,但是對談戀愛卻非常保守膽小。相反地,母親美津子在職場是個女強人、對感情的看法也非常開放,卻沒辦法一個人獨自生活。
某日,有羽的面前出現了男同事洋平(中村俊介飾演),展開了她的初戀;而母親美津子也與編輯本能寺(阿部寬飾演)大談成人之戀。但是這對母女的戀情之路,卻出現了重重障礙,她們該如何一一超越呢?
【漫畫內容簡介】:做事總是半途而廢有羽, 在遇到田中洋平之後, 藉著母親美津子的生活態度, 漸漸地認清自己。一則描述一對母女成長的心路曆程的故事就此展開……
有羽和洋平、美津子和俊彥, 這兩對戀人, 由認識到交往、到互相了解, 中間有歡笑, 也有眼淚, 他們正在爲自己的人生寫下真實郤也是最深刻的樂章。有羽和洋平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感情, 郤受到洋平調職的考驗……
另一方面, 俊彥爲了挽回美津子的心, 竟追著美津子到大溪地去了。愛情雖然沒有契約、沒有保證, 但只要雙方互相信任、互相愛戀, 那也就足夠了。遠距離戀愛使得有羽更爲主動積極了。而另一方面, 美津子居然懷孕了, 而對俊彥的求婚, 美津子的決定呢? 這對母女正面臨著各自的愛情考驗……
超級奶爸 The Pacifier (2005)
更多片名:神勇奶爸/限制級褓母/湊仔型警/限制級奶嘴/搖舵記
導演: 亞當?山克曼 Adam Shankman
制片: 喬納森?格利曼 Jonathan Gli..[更多]
編劇: 湯瑪斯?藍諾 Thomas Lennon..[更多]
主演: 範?迪塞爾VinDiesel....Sh..[更多]
劇情介紹:
銀幕猛漢配上一群天真無畏的小孩子的組合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觀衆面前了,範-迪索在本片飾演一位頂尖的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特遣隊(Navy SEAL)隊員謝恩-烏爾夫,擁有過人本領的他即使在這個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特種部隊裏也是出類拔萃。在一次事故中,一位爲政府秘密工作的科學家被殘忍地殺害了,而他的家人則是下一個目標。爲此,謝恩被上級指派去保護科學家的五個孩子。命令一下達,著實讓這個健壯驃悍的大男人手足無措,成天活在槍林彈雨下的他哪裏懂得怎麽與孩子相處?況且他們還是性情各異,各有一套“整人”本領的小毛頭,包括有些叛逆性格的佐伊(布裏塔尼-斯諾),沈默寡言的塞斯(馬科斯-塞裏奧特),八歲的尼伽(摩根馬-約克),三歲的彼得以及更小的泰勒,光是一個就能讓謝恩七上八下了。這時,更頭痛的事情發生了,孩子的母親(菲斯-福德飾)要陪去海外處理事務,而說好的兩天旅行很快就變成了兩個星期。只剩下他和一幫難以駕馭的孩子獨守在空蕩的大房間裏。從此,謝恩便開始了他漫無天日的“折磨”。
超級盃奶爸 The Game Plan (2007)
導演:Andy Fickman
演員:巨石強森
迪士尼繼【限制級褓母】後再創硬漢奶爸接班人!!硬漢奶爸頭銜將由馮迪索交接給巨石強森。
筋肉曼是位身價非凡,高大帥氣的美式足球隊隊員(巨石強森 飾),所到之處都受到無數球迷的支持,過著人人稱羨的奢華生活。直到有天,一位七歲小女孩派頓突然出現,徹底了顛覆這位足球金童的生活,因為派頓聲稱自己是筋肉曼的女兒,儘管筋肉曼自認從未「失手」過,但派頓也拿出了出生文件證明自己的身分,所以筋肉曼必須負責派頓所有的生活起居。在他試圖當個稱職奶爸的同時,他帶領的球隊也正在角逐球季的總冠軍賽事,他該如何在美式足球金童以及稱職奶爸之間扮演完美的角色? 2010-08-29 11:25:57
保母電影:
豪門保姆日記 The Nanny Diaries ( USA 2007)
編導:夏立史普林傑貝曼
演員:史嘉蕾喬韓森/蘿拉琳妮/保羅吉馬蒂/克里斯伊凡/多納墨非
劇情簡介
由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幽默諷刺喜劇,本書作者以累積多年在曼哈頓三十多個「上流」家庭做過保姆的經驗,以辛辣諷刺的筆法,戳破豪門不堪一擊的生活。
「X太太」(蘿拉琳妮 飾)是個上流社會有錢貴婦,出入名車美食高檔用品,衣食不缺,但缺的就是時間和享受;「X太太」不用工作但每天行程滿檔,要喝下午茶要做Spa,她最不希望的就是有個小孩在身邊哇哇叫,於是,「X太太」請了一個萬能保母,除了照顧小孩讓小孩每天累到睡著不會叫媽不鬧任性,還得為一家子上下跑腿,活受最華麗的人間煉獄。
史嘉莉喬韓森在本片裡飾演這位地地獄保母,她是一名從紐約大學畢業的平凡女子,為了賺取生活費,進入曼哈頓上流社會家庭當保姆,負責照顧一個四歲大的有錢人家小孩;她在這個家裡見識到令人眼花撩亂的名牌服飾、惡魔富媽媽「X太太」、頑劣過動被寵壞的難搞小孩,還有一位超可愛的帥哥鄰居…從沒經歷過豪門生活的她由於上流社會的奇形怪狀和階級的差異,鬧出一連串的笑話。
限制級褓母 The Pacifie r(2005)
導演:【我的野蠻網友】亞當夏克曼(Adam Shankman)
演員:【限制級戰警】馮迪索(Vin Diesel)
《限制級保母》 這個褓母,超搞笑!作者:夫子
《限制級褓母》描述美國特種部隊戰警,奉命保護一位科學家,任務是找出他的秘密發明,以免淪入壞人之手。但科學家有三男二女五個小孩,個個難纏,逼得戰警只好放下身段,先當褓母,在大人與小孩的互動過程中,引爆笑料與溫馨。肌肉猛男又是動作明星,卻當起了家庭褓母,直覺就噱頭十足的片名,果然充滿了誘惑力,所以該片不但在全美上映首周就拿下票房第一,在台北的票房也是呱呱叫,一樣站上第一名,足見觀眾對該片很捧場。片中主角馮迪索由動作明星轉型喜劇角色,放下槍桿改拿奶瓶,頗有立地成佛的味道,他與片中5個搗蛋的小孩外加一隻會咬馮迪索耳朵的鴨子的卡司,精靈古怪的組合,讓戲院笑聲不絕。可見拳打四海蛟龍的動作明星也可以一手抱小孩,一手打壞人,真是將現代男性可勇敢可溫柔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79412
劇情簡介:布朗一家的七個小孩-賽門、朵拉、艾瑞克、莉莉、克莉絲、塞巴斯汀和小寶寶小愛-很可能是史上最調皮搗蛋的小孩子,他們的父親布朗先生在葬儀社工作,他是個好好先生,完全拿他們沒輒,也沒時間照顧他們,而他們的母親則在一年前不幸去世。
由於布朗先生的收入不多,布朗一家的生活費幾乎都是由布朗太太的阿姨艾黛莉資助,而她要求布朗先生必須在一個月內找到老婆,不然就要切斷他的經濟來源,把他的七個小孩從他身邊奪走。布朗先生決定不把他的苦衷讓孩子們知道,而這群因為母親早逝變得更早熟的孩子們也變得更頑皮,他們認為他們的爸爸一心只想討個新老婆,不再關心他們,於是調皮搗蛋的行為就更加變本加厲。他們想盡辦法,使出各種賤招,前前後後把十七名被請來照顧他們的褓姆嚇得落荒而逃。
就在他們把第十七名褓姆趕走的那天晚上,布朗家突然來了一名自稱為麥克菲的魔法褓姆,這個長得奇醜無比,卻擁有神奇魔法的褓姆該怎麼拯救這個家庭呢?
魔法保母麥克菲觀後感
這部配著冰原歷險記2的二輪片,本以為是無趣的芭樂片,但是看了開頭十分鐘,便繼續坐下來觀賞了。這部片色彩與造型都充滿童話的感覺,當中一句對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當你們不要我,卻需要我時,我會在你們身邊;當你們想要我,卻不需要我時,我就會離開,很遺憾,但就是這樣。」而當孩子們行為越來越乖巧,而褓母麥克菲臉上的缺點也逐漸消失,直到孩子們都知道如何地愛他們的父親,及幫助他尋找到真愛時,想要麥克菲褓母卻再也留不住她了。
http://blog.yam.com/pwrf/article/6263536
誠聘保姆 Babysitter Wanted (2008)【觀後感】
故意要轉折的點很無聊,前面的障眼法更顯得刻意,演員反應不知是編劇亂寫還是怎樣,很多無意義的鏡頭給我們看,要不是女主角是我喜愛的童顏巨乳,應該早就翻桌了。
劇情是說一個女孩獲得一份保姆的工作,工作地點是一處農莊,在那裡的她度過了一個恐怖的夜晚。
開頭是採用倒敘法,就在女主角準備被劈的時候轉回過去。是的,安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因為讀書要遠離家門,因此忍住悲傷跟父母告別,租了學校當地附近的小公寓,沒想到她的室友是個邋遢又吸毒的女生,但顯然這個角色在片中根本沒有重要性,重點是安琪莫名其妙發覺有怪人在跟蹤她。
上藝術課中的安琪在聽到惡魔的相關事情時,突然發覺門外那個跟蹤她的人進來露出惡魔的臉嚇到她,但是沒多久那怪人就消失了,下課以後她馬上到警察局說這件事情,因為已經有許多年輕女性失蹤死在這小鎮,警察照慣例的打了一頓嘴砲後讓安琪回家,安琪走了以後,畫面照到該警察的腳,那警察竟然穿了跟追蹤她的怪人一樣的鞋子!
雖然很驚慌失措,但是安琪還是跟剛認識且很有緣份的瑞克[Rick]越來越熟識,更因為對方是在教會工作的人因此有好感,而這段時間她也接了一份保姆的工作,關於保姆這個詞,查了一下原來很多通用的,解釋是這樣子的:褓姆,也作保姆、保母,是照顧兒童的人。
保姆這份工作她還先前往該住戶拜訪,房子的雙親都是和藹可親的人物,他們的小孩山姆[Sam Stanton]雖然都不說話眼神又很怪異,但是不影響安琪答應這件工作的選擇,總之,最後決定假日父母去開早會時幫忙照顧山姆。
到了工作當天,要開車前往時卻發現車壞了,這時瑞克不知怎樣的又出現在她旁邊(神出鬼沒把馬子),訴完苦以後就由瑞克用他的車載她去工作的小屋了。到了小屋,山姆的父母告訴她這屋子的一些原則還有給山姆的食物後就出門了,我們可以知道的就是這個怪人在這時候開始打擾她,還打無聲電話用歌劇的背景音樂嚇她,於是她馬上打給沒用的警察,開始疑神疑鬼的安琪接著又被突然出現的山姆給嚇到了,原來是他肚子餓了…
把他要吃的紅肉微波以後,這小鬼的吃相真是…好像嬰兒的吃法才是,想要耍很想騙鬼呀?連我都騙不到。機歪的無聲電話在此刻又打了過來,幹!小鬼消失了,找了一會安琪已經呈現爆走狀態,連錢都不想賺開始大吼了起來,此時怪人也進屋了,後續的發展是轉另一個大方向,蠻難猜的所以我不打算破梗。
這部片讓我撐下來的原因是安琪的童顏巨乳,片中穿著貼身衣服的她可以一覽無遺,當然沒有露點啦!但是很多沒意義的鏡頭…像警察的鞋子是個無聊的假象,怪人的惡魔臉在後面也變成可笑的設計,瑞克車禍後稍微回神的鏡頭,還有兇手跟女主角的長篇大論,最蠢就是醫院的三人祈禱,看到那邊我一直笑這白痴編的劇。
說真的,電影想表達什麼我看不出個鳥來,所以想看智障片的不容錯過!另外賣點就是看正妹,最後我一定要說,有一幕我一直覺得在看喬巴…希望不會有人因為我這句話而去看。
http://jason0201.blogspot.com/2009/03/babysitter-wanted.html 2010-08-29 11:00:29
留守兒童>維基百科
留守兒童指的是由於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過著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
留守兒童的現象一般只在中國被提及,也是中國近年出現的一個嚴重社會現象。其出現是由於現代化的發展而導致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中國目前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產物。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維持生計,但由於無法擔負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進城或留在身邊。但其出現的社會現象是該時期留守在家的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時期,由於與父母的分開而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導和觀念的塑造,更是缺少父母的關注與呵護而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自覺性差、膽小怕事等心理缺陷。 更嚴重的是,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留守童工」的現象。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近2000萬人。而至2008年時,據全國婦聯的調查,該人數已經達到5800萬人。
留守兒童>百度百科
留守兒童(Chil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 migratio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目錄
留守兒童簡介
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留守兒童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建議
留守兒童的事件舉例
留守兒童的立法保護現狀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06.htm
另參本館:富士康事件
翁奇楠命案槍手廖國豪投案時,直言「都是台灣教育害了我,老師放棄我」。結果,少年殺手的國中訓導主任認為是他自己走偏了,警方也反駁說害他的是家庭教育。
一個原本只是不愛讀書的孩子,究竟是如何走上冷血殘暴的殺手之路,其實是值得探討的課題。然而,當廖國豪說出他的心聲時,老師和警察的直接反應,卻是令人失望而遺憾的。
失望的是,學校看待他的態度。老師認為,校方一個學期和廖國豪的阿公、阿嬤連絡三十多次,已經很認真、用心對待,他還反問,為什麼同一所學校,有人拿滿級分、考上國立大學,而廖卻扯說教育失敗,然後歸納出是他自己走偏了的結論。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任何孩子都不該輕言放棄,即使他犯了錯,為人師表者也應盡力搶救,無須認定他咎由自取,更不應做毫無意義的類比。何況,他來自破碎家庭,成長過程遠比別人艱困,倘若學校也未能拉住他,那麼離家中輟、誤入黑幫,也就不難想見。
年輕的生命總是得往外找出口,警方批評是家庭害了他,但問題是廖國豪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嗎?如果治安單位對這起少年殺手的重大犯罪,是如此膚淺地看待,不僅讓人遺憾,也將無法找到問題癥結。
廖國豪之所以走上歹路,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有責任,但不管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最後付出的代價,還是得由整個社會來共同承擔。
在少年殺手輓歌響起的同時,此刻需要的是一個勇於反省的聲音,否則悲劇還會再發生。
留言和迴響
不要把自己的罪都推諉要社會負責,阿扁貪污也是社會造成的?
那千古名臣 大宋 范仲淹,不就該變成殺人放火的江洋大盜?人家從小就死了親爹,也沒有阿公阿嬤的隔代教養,跟著媽媽改嫁朱家,改姓朱仲淹,從此當上被人歧視的 【拖油瓶】敢問這些王八蛋,有誰的境遇比范先生慘? 2010-08-29 10:21:05
大陸週末相親會 父母成主角
2010-6月5日,北京地壇公園首次舉辦以提倡“真心徵婚、拒絕虛假徵婚資訊”為主題的大型公益相親會。主辦方在此次相親會的“愛情超市”上提供近千份單身者的資料,除了詳細的個人情況並配有本人近照外,所登資料都經過愛情顧問一對一核實,確保資料真實性。圖為許多老人們在一大堆徵婚資料前為子女物色物件。
http://www.cdnews.com.tw
父母相親會
最近,在北京的中山公園、玉淵潭公園等一些大公園裏,甚至是通州的運河文化廣場上,每到周末都能見到幾百位父母熙熙攘攘、交頭接耳、爲自家兒女相親的奇觀。
5月的一個周日下午,在中山公園後河,五六百名家長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相親會。中山公園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以青年男女大規模的自發相親活動而聞名,如今,這裏的郁金香依然盛開,只是主角換成了家長。
看見記者,幾位家長主動圍了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了相親的煩惱:
王大媽說:“我那閨女是會計, 她們單位上上下下都是女的,對象不好找。都說婚介是假的,還有許多婚托兒,我不敢去那裏給孩子找。聽說這裏的相親會比較實在,家長們面對面介紹,可信度大一些,所以我才到這兒來。“可您女兒知道這件事嗎?”記者笑著問,“我怕她生氣,還沒敢告訴她呢!等找到合適的再說!”王大媽一臉的不好意思。
崔先生一看就是很有文化的知識分子,衣服幹幹淨淨,頭發一絲不亂。上前一問,原來也是在爲女兒的終身大事犯愁,到這裏來實在是出于無奈。
崔先生說:“現在孩子的事情真說不准。我們也著急,但孩子們自己不著急。沒辦法。”“那您孩子能接受這種形式嗎?”記者問。“說不准,現在我還沒告訴她。”“如果有合適的人選,您會和他們交換資料嗎?”“可以啊,要是有合適的,還是給他們年輕人創造個機會吧。”
王先生退休前是在天津社科院從事婚姻法研究的。他對兒女的愛心就更令人敬佩了,他和夫人一大早就坐火車從天津專程趕來!也難怪,誰讓他的寶貝女兒是有房有車還經常出國的高級白領,條件好,眼界高,這婚姻大事,自然就要讓老爸多操點心了。
父母們對相親會衆口一詞,贊不絕口。那麽,如今的年輕人又怎麽看待相親會這件事兒呢?在相親會上,記者還真碰上兩位不願透露姓名、來探探情況的年輕人。本以爲他們會很反感,沒想到,他們的回答卻讓記者大跌眼鏡。
一位男青年對記者說:“形式是古老的,但是在社會發展當中也是必然,不應該完全排斥。這種形式本身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子女也要體諒父母的苦心。我覺得可以參與參與。”女青年對這種形式也不反對,她說至少能多認識一個朋友,至于以後的發展情況,就要看性格和自己的感覺了。
原來,年輕人的想法是多多益善,優中選優。不過,有些見多識廣的家長也知道,這相親會也是魚龍混雜,不是都那麽靠譜的。很多人互相都不太了解,有些父母爲了孩子,都要說一些好聽的話,不利的也會隱瞞一些。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婦聯原副主席、市婦聯婚姻家庭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吳秀萍從事了幾十年的婦女工作。她說,以前婚姻主要依靠的是親屬、血緣關系鏈的介紹,後來婚姻介紹成爲一種職業,可是由于婚介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婚托、虛假信息讓人們對婚介所極度不信任,而婚姻客觀上又需要一個中介平臺,這樣一來就必然會出現像“父母相親會”這樣的非制度、非正規的婚姻代理方式,而這種方式的最大問題是並不能絕對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很多家長爲了子女著想,都會說自己孩子好,盡管有證件,也不足以說明問題。而且,這種婚介形式是家長自發的,管理也很無序。
http://qkzz.net/article/fe5303f9-b4f6-4cb7-b4e2-eb8b8a913932.htm
大陸盛行父母相親會 成功率達三成
據《中國青年報》2005-11月11日報導,由北京興起的「父母相親會」時下已經蔓延到了各大城市。11月7日是南京的「父母相親會」的報名日期,剛一開始,心急的父母們就蜂擁而至,有些老年人甚至一下子替5個孩子報名。還有集體報名者。截至9日上午,已經有3,000對父母替自己的子女報了名,原定3天的報名時間不得不提前結束。
據報導,此類活動是20年前的日本東京一家婚姻介紹事務所首創的。《北京晚報》為了支持此類活動,還做了一個「為白領婚事支招」的欄目。
據許曉明介紹,今年10月1日至7日期間,上海市婦聯針對舉辦父母相親會後兩個月的情況進行調查,發布了一個統計資料,認為這種婚介方式成功率可以達到30%左右。而普通婚姻介紹所的成功率不到10%。
http://tw.epochtimes.com/5/11/14/15362.htm
自發組織規模不斷擴大 “父母相親會”緣何流行2010-05-31 工人日報
大齡未婚青年愁壞父母
曾在婚介機構上當受騙
擇偶觀、婚姻觀的兩代沖突
“兒子說不合適,覺得對方性格方面、生活態度方面不喜歡等等”,“不像我們以前,別人提親,兩個人見一面覺得差不多,那父母就給定下來了。現在不一樣了,父母什么決定權都沒有,也只能起到一個幫助搜集信息的作用,其余的都做不了決定。”陳大爺無奈地說。
“父母相親會”重在信息真實
父母相親會,家長們主要看重的是這種方式的真實性。在子女接觸之前,最先是兩個家庭的父母先見面,從而降低了孩子被騙的幾率。通過與父母的接觸,就可初步了解到對方子女的家教情況。
筆者在現場也發現,大多征婚紙牌的上面,都要求對方是北京戶口或是北京當地人。許多家長認為,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兒子如果找一個外地的媳婦,那么女方的父母今后肯定要來北京,男方就得贍養照顧。如果女方老家的親戚過來北京玩或有什么事,那男方也得接待。這樣一來,兒子娶的不單是一個對象,而是一個家庭。鑒於此,男方家長不愿意找非當地的。
為女兒找對象的一些家長認為,女兒在娘家時衣食無憂,也不用愁房子。如果找一個非北京的,男方肯定得買房,那女兒將來還要和對方一塊還貸款。這種婚姻是給孩子添負擔,女方家長基本都不同意。這種想法,也是影響父母相親會幾率的其中一個因素。
另外,雙方家長都想找一個比自己條件好的,條件相當或稍差的都看不上。這樣,家長過於抬高自己也是父母相親會的制約因素。
不過,對於“父母相親會”這種社會現象的走紅,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是父母的一出“獨角戲”。
http://tw.news.chinayes.com/Content/20100531/kc9deuu2gqmy0.shtml
另參本館:啥是「剩女」?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越女不想嫁台 異國婚姻 上網結婚 2010-06-06 12:12:25
證嚴:溺愛 讓孩子無法無天>中時09-06-06何榮幸
虐兒事件頻傳,家庭教育問題令人憂心。在《靜思語》出版二十周年之際,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向來訪的本報記者強調,有些不稱職的父母確實需要教育,但她認為虐兒事件只是個案,更多的家庭問題是「孩子被過度寵愛,變成是非不分」,她呼籲為人父母者「要疼孩子,但不是寵孩子。」
證嚴法師並憂心「高等教育膚淺化」現象,大學生連基本的仁義道理都不懂,從前年代,父母從小就會教導禮義廉恥,現在孩子見到客人或長輩,不僅不會打招呼,還態度傲慢,在一旁的父母親也不會教導做人的基本道理。
面對高中、大學錄取率飆高,學生幾乎都可順利考上大學,社會風氣卻不見改善,證嚴法師強調:「學歷太高也不一定有用,書讀多了又怎樣?」人人都只想讀書,結果農地都廢耕,文字紙張又不能當飯吃,人人若都只想筆耕,就沒人願意修路,這樣怎可能會有高速公路?道路怎可能會這樣平坦?
她強調,目前社會雖然每個人都是學問很好,但治安反而變更差,社會生活品質愈來愈低,人類的欲念越高,能力卻越來越差,實在可惜。古代人生活充滿智慧,現代人卻只是得到書本上的常識和知識,但這都不是生活的、深奧的和有經驗的智慧。
證嚴法師針對家庭教育問題指出,她觀察當前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感慨家長溺愛的家庭問題叢生,孩子變成是非不明,無法無天。她說,從前的家庭從小就教導人倫禮儀,禮儀在分寸中,做人要懂禮儀,分寸不能差,就連進校門,都會有禮義廉恥,現在都沒有了,「過去時代的家庭教育很嚴格,現在都在流失了。」
她指出,現在的父母有的年紀很輕,上一代就已經沒有嚴格的家庭教育,造成一代不如一代,人都已經走樣了,過去父母會罵小孩子「不像樣」,現在的家庭教育也讓許多人越來越不像人樣了。
彰化縣日前發生駭人聽聞的油鍋煮嬰案,證嚴法師認為,這是該家長有「心病」,但這僅屬於個案,媒體不須要過度渲染,「寵壞孩子的故事更多」,一般父母親還是應嚴加教誨孩子,讓孩子懂得分辨是非,現在孩子有夠皮,不能縱容或過度寵愛。
靜思語屆滿二十周年之際,證嚴法師也希望靜思語能夠深入家庭教育,不只教導小孩,也教導父母,她說:「父母就是孩子的模,想要孩子變成怎樣形狀,自己就要先做好。」
根據媒體報導,日本老師近年來飽受各式家長無理要求,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下,投保訴訟險,有些老師甚至因此自焚身亡。
這年頭,無論老師如何「諄諄教誨」,愈來愈多家長個別化的無理要求,讓教師受到提告或近似騷擾式申訴。這些「直昇機家長」的要求五花八門,包括要學校提供剪指甲、洗衣、接送小孩、準備午餐等服務,甚至要教師通知學生隔天是否帶傘,孩子只要在校受了皮肉傷就動輒得咎,走上法院提告或進行騷擾式申訴。
一名不願具名的東京小學教師表示,曾經在早晨七點半時接到家長的電話,問老師:「你們為什麼讓我的小孩在其他同學面前說話?我們家小孩不喜歡發表演說…」就這樣抱怨了兩個鐘頭,現代家長因過於看重自己孩子的個別性,往往要求老師「特別關照」,一旦疏忽了小孩的「特別需求」,就會被當作是不盡責的表現。這些「直昇機家長」在教師心中,儼然成為了「怪獸家長」。
根據日本官方調查顯示,日師因工作受到的心理壓力無法到校授課的比例,在過去10年間飆升了三倍之多,約有63%的教師曾因家長給予的壓力向學校請病假。而擔心教學被告的老師,已有逾兩萬六千多名投保訴訟險,在10年前只有1300名老師投保。
因為家長壓力,還有教師因此自殺身亡。2002年,有家長因為小孩在校和同學爭搶書本不慎擦傷,而向老師進行騷擾式申訴,該名托兒所資深女教師因受不了家長連續四個月來不斷投訴,最終留下一封道歉書自焚身亡。
東京都政府已決定撥出1000萬日圓(約台幣350萬)出版手冊,教導老師應付這些「怪獸家長」,手冊中指出教師為防事態加劇,應以「適當的道歉」對家長表示出同情心,但不一定就要接受一定有錯。
日本怪獸家長 作者:劉長菁 出處:親子天下
經常向老師抗議、抱怨,刁蠻不講理,處處干涉學校作為的父母愈來愈多,這群被戲稱為「怪獸家長」的父母,已經成為日本教育圈的頭痛議題。
天下雜誌早期曾探索過美國發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就是泛指家長如同直升機在高空盤旋,密切緊盯著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而最新出刊的天下親子雙月刊中,父母形象貶值成為日本提出的怪獸家長(Monster Parents),從直昇機變身為怪獸,震動力度相對的也大為不同。
這些父母動輒向老師抗議,以不講理的行為干涉學校,已經成為日本教育圈的頭痛議題,也在日本引起社會的廣大關注,今年甚至推出一齣由日本女星米倉涼子主演,名為《怪獸家長》的連續劇,將這些惱人的現實問題,赤裸裸的搬上螢光幕前。除此之外,日本法政大學的尾木直樹教授認為怪獸家長有以下五種類型:
1.依存型:任何事情都推給學校。
2.本位型:要求擔任演劇主角,甚至「要求學校為了孩子變更排課內容」。
3.無良型:上課的時間拚命打電話給教師,甚至半夜也無節制的打。
4.主張型:因為感冒而要求班級停課,或是要求退還餐費。
5.glect(放棄養育、虐待)型:不給飯吃、不給洗澡、洗衣服。
日本作家皆川秀一指出,日本教師自願請求退職率以及自殺率逐年增加,許多教師無法承受各式各樣怪獸家長的不合理要求與抱怨,選擇結束教師職業甚至結束自我生命!因此,日本部份教育委員會,甚至製作《擊退怪獸家長指導手冊》,統一發送給全國教師,指導老師該以怎麼樣的心態面對各種棘手的怪獸家長問題。
孩子好教,家長難纏? 作者:李佩芬、張漢宜 出處:親子天下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會讓老師覺得「家長像怪獸」?身為老師的你,是否也曾暗暗苦惱,為什麼碰上怪獸家長的總是我?快來看日本京都教會的「擊退怪獸家長」教戰守則。
為什麼現在會出現「怪獸家長」?
1.在童年時期對老師有負面經驗,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老師身上。
2.的社會地位每下愈況,不再受人尊敬。
3.者意識失速暴走,教育也被視為商品。
4.開放家長參與權。
該如何應對「怪獸家長」?
1.勝於治療,平日就要跟家長做好溝通。
2.家長找上門時,要做好準備工夫。
3.家長的立場思考問題。
4.家長不同類型的抱怨制定對策。
怪獸家長Monster Parents
主演:米倉涼子---野村樹季
平岡佑太---望月道夫
佐佐木藏之介---三浦圭吾
網頁介紹:http://www.ktv.co.jp/mp/
另詳參本館:快樂學習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2010-03-24 13:37:20
年輕人一身債 爸媽咬牙紓困【聯合報08.10.10
華府為金融市場紓困,愈來愈多家庭也考慮採取紓困行動,救助債台高築的年輕成年子女。
許多成年的年輕人背負沉重債務。曾申請學生貸款的三分之二大學生,平均債務達到2萬2,000美元。
等他們畢業,卻碰上經濟低迷,起薪沒有增加,愈來愈多大學畢業生甚至找不到工作,還不起債的人也有增無減。因此,愈來愈多父母面對困難選擇:要不要幫孩子?怎麼幫?
這種決定涉及重大利害關係,包括孩子可能倒債、信用掃地、錯失上研究所或買房子的機會,甚至薪水遭到扣押。父母如果為貸款擔保,也可能惹上麻煩。
連向來堅持孩子為自己的財務負責的父母,面對貸款困難或工作難找,都不得不出手幫孩子一把。
到目前為止,信貸危機對年輕貸款人造成的衝擊還很小。政府已加強提供學生貸款,延期償還和調整償還條件的比率也急遽提高,協助降低賴債案件。
但是,賓州居民艾倫說,現在很多人很煩惱學生債務,因為孩子正面對歷來最糟的就業市場,身上還背負沉重債務。艾倫有3個積欠學生貸款的20多歲子女。
有些父母咬牙加碼。賓州一名女生花了16萬美元念完大學,欠下2萬美元債務,卻只能找到年薪不到4萬美元的工作,根本養不活自己。因此她的父母幫她付貸款,說服她搬回家、準備申請上法學院,希望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專家建議,父母幫孩子時,應加強他們對自己負責,強迫他們遵守預算,必要時向他們提供貸款,不是贈款,而且要寫借據。
6.對自己憐惜,對他人殘酷:自己不能被羞辱,但他人就可以被羞辱。此點反映了其喜歡在別人傷口上灑鹽,以及完全沒有同理心的精神疾病。詳見第一項。
7.講話做事不負責任:沒有責任概念,認為責任是可以說推就推的,而且總是用歪理 (詳見第三項)正當化。
症狀
1.認為男友做妓男是件極差好事
2.只懂阿媽是女人,山是石,大海是水。
3.連自己是甚麼都不知道。
4.自認為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條件很好卻不知道自己比一袋尿布還要蠢。
5.通常都是路癡,但會飼養眾多草泥馬接送、提貨並防止她走路撞到電線桿。
6.沒有人生目標,因為自己的人生是由男性負責,所以只要挑到好大一枝的男人就等於有好人生。
7.對於金錢毫無概念,反正買啥都有人付錢。
8.要求男人出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進得了富豪排行榜,並且是隨叫隨到的大型喵喵叫科動物。
9.認為未滿175cm的男性是半殘,未滿170cm的是全殘,高於175cm卻比自己矮是有一點殘。另外,年紀大一點的視為老殘、不懂呵護公主是腦殘、下面無法供她玩樂是鳥殘。
10.認為做家事、侍奉公婆、帶小孩是黃臉婆的行為,是女人的恥辱。(未患病者會認為這些工作應由兩性分擔,兩性都有義務)
11.旅遊(或蜜月旅行)只選擇日本、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認為這些地方才叫人住的地方。
12.只想用名牌、吃國外(只考慮日本、美國、歐洲國家)知名餐館等。
13.認為除日本、美國、歐洲國家外,其他國家都是乞丐住的。
14.認為英俊的男人可以沒車沒錢,但不帥的男人只要有車(最低底線:法拉利、保時捷、賓士、勞斯萊斯等名車)、有錢(存款超過五億、大量不動產與房地產)、浪漫、會說英語(非常流利)、會演奏至少任一種西洋樂器(最好還要做大官)、擁有最少一座城堡有可能變帥。
15.認為帥男人的存在是應該,不帥的男人都應該死光,所以不帥的男人必須想辦法[隨時]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16.認為老公花錢買房子、而且要登記在女方名下是理所當然。
17.認為刷爆一堆信用卡、現金卡,然後她的「白馬王子」應該替她還清是件天經地義、公道不過的事。不過,事實證明:大多自認為是公主的傢伙卻成為「刷爆卡之後,找不到人還債,最後成了卡奴」的故事主角。
18.認為選男人與買衣服同理,所以用盡心機追求名牌,但生活中的地攤貨則隨時可換季。
19.善於利用好人(不帥、可能沒錢),而且看不上好人;但具有很傻很天真的特點,容易被壞人(例如:人渣希)玩弄。
20.對男人而言,很難追、但是很好騙。
21.喜歡外國男人(日本人、美國人、歐洲人),整天幻想能嫁到日本、美國、歐洲,並認為這就是過好日子的開始(但實際上順利嫁過去的例子很少,而有些嫁過去之後卻發現其實是噩夢的開始,甚至被迫在夜市賣蚵仔煎),卻看不起娶外國女人的本國男人。
22.喜歡胡思亂想且愛作夢,不事生產,認為工作就是違反自己的天性。
23.喜歡被男人叫夢女孩、仙女、美女、公主等虛榮稱號,實則草莓嬌嬌女。
24.有公主病的女生都特別白目。
25.容易嫉妒美女,特別是看到有人對美女好,她卻沒人愛的那種可憐蟲。
26.臭臉:無時無刻擺張臭臉,自以為全天下的人都得罪她。
27.認為男人是一種可利用的工具(特別是好人)。
28.一張賤嘴:擅長抱怨,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都嫉妒自己、迫害自己,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都該死,都是壞心的後母。
29.病患自稱為女權主義者,但實際上毫無人權及反歧視概念;病患會把歧視男人視為理所當然。
30.喜歡搞自以為漂亮的自拍。
31.有事沒事把鏡子拿起來照,然後覺得自己美若天仙(標準型井底之蛙)。
32.很花痴的盡情勾引所有弱智男性,並以為自己的心機沒人知道。
33.走路屁股扭來扭去,認為每個女性都會對她投以羨墓的眼光。
34.行為=BB(例:男友不買首飾,即時扭計)。
35.喜歡跳屁屁舞。
36.看到珠寶首飾(名牌)或其他閃閃發光的東西(不論價錢),即流口水。
37.絕不會憐惜你的金錢,並會毫不猶疑地花光所有資產(最後多由男友賣身還款或申請破產)。
(按:並非所有病患都有以上症狀,有些患者只有部分症狀。而擁有部份症狀的患者甚至可能看不起有其它部份症狀的患者,說她們是有公主病,然後自認為自己較優越。)
公主與奴隸獸的互賴關係
患者名單
治療方法
……………
http://zh.uncyclopedia.info/wiki/ 2010-04-14 07:46:28
停車爆糾紛 余祥銓、店老闆互毆互告【聯合報盧禮賓08.01.21
立委當選人余天的兒子余祥銓,前晚帶著女友在台北市信義區「五分埔」商圈購物時,因停車與雜貨店老闆蔡有定起衝突,雙雙受傷。
發生事故後,余天夫婦昨天凌晨陪著余祥銓(廿三歲)及兒子女友曾珮宜(廿五歲)向台北縣三重警分局報案,控告蔡有定(五十九歲)傷害和妨害自由;因案發地屬台北市警信義分局轄區,警方單一窗口受理後,立即移交信義警分局處理。
蔡有定昨天上午前往信義分局,表示是余祥銓先動手打人,也要控告余傷害。對於余天說「馬英九報仇」說法,他說,根本只是單純的停車糾紛,不知道為什麼要扯到政治去。信義分局將通知余祥銓廿四日說明案情。
蔡有定說,他當時並不知道與他發生衝突的是余天的兒子,事發後他到醫院驗傷,並於晚上前往信義分局五分埔派出所備案。員警表示,由於當時蔡有定並不知道被誰打,也沒記下對方車號,所以僅備案處理。
余祥銓前晚六點多陪從事模特兒工作的女友曾珮宜到台北市信義區「五分埔」買衣服,曾女開車載他前往。曾女告訴警方,她把車停在永吉路四百七十二號前,打開車門要下車時,前方有輛廂型車倒車,差點撞到她。
她說,余祥銓那時已下車,就找對方理論,要開車的男子向她道歉,對方說「又沒撞到,你要怎樣?」雙方口角,對方就動手打余祥銓,接著又來了兩個男子,一起把余祥銓打傷,還說「立委的兒子又怎樣?」余祥銓當場向對方表示要驗傷報案。
額頭受傷的余祥銓,先到三重市祐民醫院就醫驗傷,再由余天、李亞萍夫婦陪同向三重警分局報案。
警方根據余祥銓記下的車號查出開車的是當地商家蔡有定,余祥銓並認為對方的車子擋住女友車子的駕駛座側,使女友無法下車,告蔡有定傷害及妨害自由。
開雜貨店的蔡有定向警方表示,前天傍晚他正要把車停在永吉路自家門前的空位,當時前面有輛車已停妥,他倒車停在那輛車後,正要下車時,突然一名年輕男子就來踹他車門,說他的車子差點撞到前面車子。
蔡有定表示,他下車後詢問駕車女子是否有擦撞,該女子說沒有,但那名男子就一拳重捶他的肚子,他便與該男子拉扯扭打;當時路過的民眾把該男子架開,才停止扭打。
他說,他昨天上午經信義警分局通知到案做筆錄,才知那名年輕男子是余天的兒子;他認為余祥銓昨天凌晨到三重報案根本是「惡人先告狀」,他也要控告余傷害
停車糾紛》余天:子被打 馬「報仇」【聯合報╱黃雅詩、08.01.21
民進黨北縣新科立委當選人余天的兒子余祥銓發生停車糾紛,余天昨天指控,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日前拜訪他的競選對手朱俊曉,說要幫朱報仇,「現在真的報仇了」。馬英九昨天無奈地說「余天嚴重歪曲我的說法」。
馬蕭競選總部發言人王郁琦說,馬英九當時所說的「報仇」,意思是要贏回總統大選,在場的都清楚了解馬英九的意思,余天把不相干的事硬扯在一起,「擺明在牽拖」。
王郁琦並反諷,一個單純的事件也能扯上馬英九,綠營的馬謝共治、和解共生只有「黃金一周」,堪稱「短命和解」。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也警告,國民黨獨大很危險,未來不只余天兒子被打,「國民黨干預檢調司法的紀錄是罄竹難書」。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說,余天兒子都被打了,「大家有覺悟了嗎?」
余天昨天出席長昌台中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他說,不知跟馬有什麼冤仇,他兒子買個衣服就被打,還被罵「爸爸當立委有什麼了不起」,撂話要他兒子不可報警,他兒子很老實不敢說,七點多被打,十一點多才回家。
停車糾紛》厝邊聽到余嗆「要落兄弟來」
余天兒子余祥銓在台北市與人發生衝突之後,到台北縣三重市報案;三重警方雖然做了筆錄,但依規定將全案移交發生地台北市警信義分局處理。
余天夫婦帶著兒子及兒子的女友報案後一起離開三重警分局,余天面對電子媒體記者訪問時,懷疑兒子受傷與政治有關。他感嘆說,如果說因為他當選立委,還要當心小孩出去會經常被打,這很不可思議。
但台北市五分埔案發現場旁的一名店家老闆娘表示,當時她聽到有衝突發生,走出來看是怎麼回事,兩人已停止扭打,她聽到余祥銓離去前放話「要落(找)兄弟來報仇」。余祥銓的經紀人安琪說,她不清楚余祥銓有沒有說這句話,全案已交警方查明。
余天當選立委後,爆發他的支持者在競選期間,涉嫌恐嚇對手國民黨朱俊曉的支持者、藝人里長高群不得為朱俊曉助選;一波未平,又發生兒子因停車糾紛引發的傷害案,再度成為話題。
停車糾紛》「天」之驕子 因評審毒舌鬧崩潰
余天和李亞萍的兒子余祥銓,從小備受呵護,經常鬧出負面新聞。之前爆出涉嫌持有大麻被逮,也因參加歌唱節目被評審批評而傳精神崩潰。
余祥銓鬧病時,當時的林姓女友在他身邊呵護備至,病癒後兩人分手,前天晚間發生停車糾紛陪在余祥銓身邊的,是新交往一年多的女友Penny。
五年多前,余祥銓在加拿大讀高中,回台時因涉嫌持有大麻在PUB被警方查獲,還被送往少年觀護所觀察勒戒,余天夫妻曾因此公開道歉。余祥銓從加拿大回台後,對演藝工作有興趣,余天、李亞萍力挺到底,常帶他上通告,但余祥銓參加「快樂星期天」演唱時,被評審小柏嚴厲批評後,家人說他精神崩潰,每天躺在床上動也不動。
Penny在東森購物頻道擔任模特兒,兩人經由朋友介紹認識,傳余祥銓苦追三、四個月。
余祥銓經紀人安琪表示,Penny個性乖巧,下班後很少出去玩,余祥銓和她交往後改變不少,晚上幾乎不再去夜店,兩人多半外出吃飯,或者在家看電視、電影。
安琪說,余祥銓個性溫和,不會主動挑釁,希望毆打案件能還原真相
余天 別寵壞兒子了!【聯合報╱林泉利/教(北縣新店)】
余天的兒子因為停車糾紛與人互毆。余天卻抨擊馬英九說要幫他的對手報仇,「現在真的報仇了。」換言之,他把自己孩子與人互毆說成「政治迫害」。連謝長廷也說這是馬英九要替朱俊曉報仇,是一黨獨大的結果。
立委兒子沒有特權!應該沒有人會選擇這個時候刻意修理余天的兒子吧!把責任推給馬英九,坦白說這是另一種轉移焦點製造社會對立與仇恨!余天你就別再寵壞兒子了!
朱蒂/家管(澎縣馬公)
余天昨天竟然說,是因為馬英九的「報仇論」才會引發他兒子被打,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卻不以為然。
我們姑且不論余祥銓之前曾因吸大麻被押送警局、參加歌唱節目不堪被毒舌評審而致精神崩潰,或疑對女友暴力相向等,我們就事論事,兒子因停車問題與人發生糾紛,這純粹是偶發事件,應先檢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傲慢不得體之處?是否告訴兒子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可以動不動就要與人拳頭相向?怎麼可以把單純事件硬拗成政治事件呢?
我問小犬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小犬說還好他碰到的是善良的老伯伯,如果碰到的是不良少年,那後果恐怕沒完沒了。我覺得身為新科立委,更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是否會變成「愛之適足以害之」?
施明雄/政治受難者(台南市)
新科立委余天兒子余祥銓,因為路邊停車糾紛與人互毆。余天卻說,是因為馬英九那句要替同選區落選人朱俊曉報仇的話,演變成政治「復仇記」。謝長廷在中南部造勢大會上,也以同樣語言調侃馬英九替人報仇之說,挑撥當場的挺綠人民:台灣人民不能輸,台灣更不能輸!
這些競選語言跟謝長廷多日以來,四處拜訪紅黨、新黨主席等人所提倡的「和解共生」,真是天壤之別。說真的,連說和解共生的人,都不能以身作則,台灣還有希望嗎?
停車糾紛變政治報復 我的天啊!>中時08.01.22梁君邁(傳播業
新科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銓與民眾因停車問題發生衝突掛彩,護子心切的余天夫婦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將此事「定調」為遭國民黨政治報復,筆者認為,這是缺乏理性的發言。
筆者「慶幸」的是,今天和余祥銓發生肢體衝途的老翁,他的「省籍」正確,是道道地地的本省籍台灣人,否則很可能會被余天夫婦用來作為炒作族群議題的題材,營造自己身為北部地區唯二綠營立委,被藍營民眾欺凌的「悲情」形象。
事實上,就社會觀感來說,一個身強體壯的年輕小夥子,對一名花甲老翁拳腳相向,已是失當的行為,余天夫婦沒帶孩子向對方賠罪,已是失禮的行為,現在甚至還反過來幫著孩子向對方嗆聲,這種溺愛的行徑,其實已是為人父母者負面的教材。
希望余天夫婦能儘速收手,並且帶著愛子公開向對方致歉,也讓孩子能夠學習尊重及面對自己過錯的功課,而不是依附在父母的羽翼下過日子。
余祥銓惹爭議 網友毒舌批評不留情>中廣08-01-22張德厚
立委余天的兒子余祥銓涉入互毆事件,到底是誰對誰錯還有待釐清,不過輿論已經在網路上發酵,網友一面倒的批評說余祥銓根本是被爸媽寵壞,打老人還「哭著回家找爸媽」,認為余家可以當三寶的接班人。
一起停車互毆事件,又讓余祥銓躍上媒體版面,究竟誰對誰錯,網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網路討論區內上百篇的回應文章,一面倒的都在消遣余祥銓,有人說「余祥銓根本是被爸媽寵壞,是顆爛草莓」,「如果是我兒子這樣,一定先被我揍一頓」,也有許多人不相信他被67歲的老翁打,除非老翁「是天生神力、三頭六臂」,網友還說余祥銓居然打輸67歲的老人真丟臉,打輸後又「哭著回家找爸媽」更丟臉,毒舌網友並說,24歲打輸67歲,「讓我們知道吸大麻的壞處有多大」。
網友也質疑余天夫婦,余祥銓都已經二十幾歲了,他們卻還「左一句小孩子、右一句小孩子」,認為案發地點在台北市五分埔,余家卻跑到台北縣三重分局報案,難道「三重分局比較愛台灣?還是有靠山?」。
對於停車糾紛余天去卻要扯上政治報復,實在「有夠會牽托」。
有網友還說,看到余祥銓就讓他想到杜正勝的兒子杜明夷,無論是立院三寶還是新三寶,「都已經遜掉了」,因為「余天一家都是寶」,是「頂替上杜下謝又連莊的新一代助選員」,奉勸「新三寶不要扭扭捏捏要辭不辭的」,已經有人等著接班了。
公主病是指一些嬌生慣養、不懂人情世故、要求獲得公主般的待遇的女性。類似的名稱有港女。公主病者多數是未婚年輕女性,自少受家人呵護、伺候,心態依賴成病態,公主行為受嬌縱,有問題常歸外因,缺乏責任感;相當比例的女性主義者譴責公主病,因為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不應該依靠男性及他人——至少不應該過份依賴。相對於公主病,王子病則用來稱呼一些心態有類似問題的男性。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AC%E4%B8%BB%E7%97%85
公主症候群>偽基百科
公主症候群,簡稱公主病,是某些腦殘女性自以為是公主,自認應該受到公主般的待遇。
好發族群
高達八成是女性。一般而言,男性不會有公主症候群,而是王子症候群。
公主症候群是由「少女情懷病」進化而來,並以三十歲以下女性為主要族群,其中高達八成為在學學生,又以大學生為好發對象。一般而言,如果沒有進化成女王的話,30歲後許多女性的公主症候群會痊癒,是因為市價暴跌而不敢張狂,轉變為追婚症候群,雖然此病一般在三次元世界傳播,近年來有向二次元世界的特產物種美少女侵襲的狀況,目前二次元世界已證實真紅患有此疾。
雖然說公主症候群流行於未滿三十歲的未婚族群,但實際上也有許多已婚者公主病尚未痊癒、甚至有患有公主病的婆婆。已婚公主必定會成為貴婦,而30歲後的公主和貴婦有99.99%的機率會因為公主病毒進化而罹患女王症候群。
這種女性多數在家都被細心疼愛,以為全天下男人都會像家人一樣疼愛自己。或是自幼被瓊瑤、日劇、韓劇、好萊塢電影、少女漫畫、言情小說等重度污染而導致腦殘。一般認定有點漂亮、漂亮或自以為漂亮的女性患病率較高,但據調查結果發現,喜歡盛裝並自我感覺良好的恐龍是病患中最大宗者。是的,沒錯,「恐龍」才是最可怕的患者。尤其是肥胖形恐龍,此種恐龍知道自己沒有一點美貌可言,所以幾乎都走「自以為」可愛路線。但由於男性眼中僅有漂亮的女性存在,其他則認定是發育不全的男人或裝扮皇后,並甘願成為好人或奴隸獸。有點漂亮或漂亮的女性因而加重其病症,故男性雖為其害但亦為幫兇卻不自覺也。故有此結論。
若行為污染已經優氧化,或腦殘到沙漠化,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
由於臺灣人不太願意生女兒,臺灣女性數量減少,造成物以稀為貴的現象,但臺灣人生了女兒以後就會如同照顧公主一樣的寶貝,因此臺灣是全世界公主症候群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據說上海是中國公主症候群發病率最高的城市。而悲寒是發病率最低的國家,因為悲寒的小女生心中只有偉大的膠柒成,不會為自己著想。
真正的女性主義是公主症候群的良好解藥,可惜鮮為鄉民所知悉。大部分的腦殘鄉民都認為女性主義=女性我最大主義,殊不知真正的女性主義者很討厭公主病和王子病。常被誤認為的還有女士優先主義,也就是那些會在車上叫著「男生為什麼不讓位給我」、「為什麼游泳月票不半價」的腦殘女人。沒有一定的慧眼,無法辨別這兩者的差異所在之處。而當性別工作機會等課題出現時,她們也一定第一個跳出來大談男女平等,簡直‧‧‧~~屌你老尾食雞脾
病因
你(最主要的原因,跟這個原因比起來,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若小時候不接受、甚而逃避你無時無刻所散發的腦殘教育,則將不會得病
腦殘的父母:父母一直把錯誤的觀念輸入,你還不斷的接受、消化、再利用,造成一代傳一代的家族遺傳
愛的教育:以自我為中心,不知天高地厚,以為你長這麼醜還會有人愛你嗎
自我燻陶:消化利用過度,造成新觀念蹦出,升級成極度腦殘
小時候喜歡粉紅色直到現在
自小時候極度花痴:死纏爛打,噁心至極還敢碰人!
受腦殘資訊影響
蔡撚堅
家族遺傳:父母所害
自我做賤的男人
精蟲上腦的男人
同時受萌病毒及富奸病毒感染
看得太多迪迪尼的公主卡通
自小被兄貴中出和推倒
特徵
1.完全自我中心:相信只有自己是正確的。極度主觀,無法接受不同意見。不懂人情事故,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即真理,看不到自己以外的東西。
2.極端任性,零自制力:順我者生,逆我者亡。小事都能發火,一發火就發到底。EQ=負。若不事事都順著她,就徹底跟你翻臉。心直口快 (就是說話不經大腦),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過當然,只考慮自己。好處是比較不會說謊,壞處是講話帶刺,惹人討厭。
3.思維單純,沒有理性:因為視野狹窄,只看的到自己,萬物在她眼裡都是簡單的。詳見第一項。
4.無限大的自我優越感:雖然不一定認為自己是最美的,但絕對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存在。常常以 “正面思考” 來當做藉口,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的傲慢心態。 2010-04-14 07:42:57
請惡和尚做法,來讓孩子聰明些
聽來很不可思議,但是這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他同學的媽媽,還帶他去看兒童心理醫生,讓孩子可以乖些,
還有一個是請專門的家教,來教孩子應對進退的禮儀
這些離譜的行為,都是家長做的,不是孩子的行為
所以教改是對的,只是方向錯了,教改的對像應該是學生家長,政府應該要廣設補習班,讓各個父母去補習,而老師就是小學生,成績不級格的,就不準畢業,也許我們的教改就成功了
......
妙論 2007-08-05 06:54:34
可偏偏在大部份盡責的老師中
還是有些...不知道能否說是"忘我"
會忍不住用打的方式(當然不見得都會嚴重到體罰的程度)
這才是治本
啥情緒管理只是治標
那教育(教改?)理想呢?
少被理想芻化了 2007-08-04 10:03:16
我也有一個12歲的男孩,我也不知是不是放任,總之他是沒有補習,我也不催他看書,他要玩就玩,要看書就看書,最愛看鬼故事,
他就只有每天爸爸教他一個小時的數學,我陪他聽一小時的英文錄音帶,就這樣而已功課普遍,畢業時拿11名,作文第一名
就這樣,我們要承受極大的壓力,婆家每一個人都對我頗有怨言,認為是我擔誤了他,如果我肯送他去補習,說不定他就是全校第一名
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很矛盾的是他的國文不好,但是作文很好,他的文章又臭又長,沒完沒了,一篇文章寫得像一篇單元故事,天馬行空,羅緝很是奇怪,老師一點也不欣賞,都沒有好成績,但是他去投縞學校的校刊,卻每次都有好成績,甚至還曾拿過縞費的
說真的我們也是很憂心,真的很怕十年後他會怨我,可是該像他其他同學一樣嗎,我也想過,但是他求我不要讓他去補習,我也捨不得他去受這個苦,就這樣就一天過一天
最近他的一個同學來家裏玩,幾次之後告訴我"阿姨我好想當你的小孩”不由得苦笑,也不知十年後,這個小孩會不會很慶幸,他不是我家的小孩
說真的,直升機父母,也是有他們的壓力,我每次一看到他的成績單,就直冒冷汗,婆婆還常常請惡和尚做法,來讓孩子聰明些
不用補了吧
請惡和尚做法,來讓孩子聰明些
真是法力無邊 2007-08-04 06:50:24
~那「體罰」也非教育的本意,而是……~
體罰 不就是恨鐵不成鋼 愛之深責之切
的那些盡責老師的"原罪"嗎
就別背了
別再傳道、授業、解惑
不就是教書而已 2007-08-04 06:55:37
別當直昇機父母
更新日期:2007-04-15 記者:李雪莉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見一一○頁)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救救我兒子 老爸押著宅男來看病【聯合晚報07.08.02林進修】
驪歌聲歇,應屆大專院校畢業生離開校園已兩三個月,理應積極投入就業市場或繼續升學,但受到整體經濟環境影響,謀職不易,不少人選擇窩在家裡,住父母,吃父 母,用父母,整天足不出戶,當個「御宅族」或賴家王老五。精神科醫師擔心,這些宅男若長期處於環境適應障礙下,不僅會逐漸出現身心症狀,未來更不易走入職場。
這個夏天,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就碰到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就診的個案,只因這些已走出大學校園的寶貝孩子,畢業後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就窩在家裡上網玩遊戲,讓她們看得都煩。
這些被硬拉到醫院看診的大孩子幾乎都是男生,他們不斷抱怨,其實他們也不想待在家裡,但外面工作不好找,碰壁幾次後,只好先休息一陣子,等待時機再外出謀職。
就這樣,整天你看我、我看你,愈看是愈不順眼,親子關係降到冰點,三不五時就出現語言衝突,最後只有就醫一途。即便已到了診間,這些母子都還會互指對方的不是,把場面弄得很難看。至於為何少見賴家宅女來就醫,醫師也不明白。
楊聰財表示,這些賴家男多少有環境適應障礙,空有滿腦子想法,卻無從發揮,更就不了業,挫折感愈來愈大,最後乾脆選擇退縮到家庭這個最後的堡壘。問題是,他們在家幾乎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就黏在電腦前,不是上網到處逛,就是上MSN找網友聊天,只有在用餐時間,才走出房門,匆匆扒幾口飯後,又躲回自己房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表示,宅男的興起,並非一朝一夕,當「御宅族」一詞從日本傳到台灣,進而影響本地的社會文化後,多少讓國內 年輕人受到「啟發」。該院精神職能治療科主任周美華就說,像醫院裡有不少職能治療人力職缺,但不少相關科系的大學畢業生卻寧可待在家裡,也不願外出工作。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解釋,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只要到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心理學上所說的「分離-個體化時期」,急於掙脫家庭及父母的束縛,叛逆性十足,從此進入「青春叛逆期」或「青春風暴期」。
他認為,這些宅男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少了這段蛻變及焠煉,才會出現退縮、內向的人格特質,一旦碰到挫折,就不容易再跨出去,逐漸出現社交畏懼症,當然也不願多出工作。
楊聰財擔心這些年輕人窩在家裡愈久,就愈和社會脫節,也愈不容易進入職場;更何況,他們有可能出現煩躁、易怒等身心問題。若持續半年以上,更會惡化為廣泛的焦慮症,煩躁不安、脾氣暴躁、肌肉緊繃、睡不著覺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一一浮現,除自己受苦,家人也不好過。
宅男分等級 弱勢和強勢【聯合晚報07.08.02韓青秀】
「御宅族」從日本跨海到台灣,是針對熱衷於動畫、漫畫及電腦遊戲等次文化的人,源自於日本1960年代出生的族群,他們從小看著卡通長大,到了20多歲時仍沈 迷於卡漫動畫。對於有類似嗜好的女性,或是經常涉獵男同性戀作品的女性,就被稱為「腐女」或「宅女」。不過到了台灣逐漸演變成網路「宅男」、「阿宅」等新用法,泛指為一天到晚關在家裡,依賴網路生活的族群。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表示,日本對於「御宅族」已有許多深入研究,所謂的「宅」不應單只動漫特定族群,而是在發展成熟的消費社會中,商品多元化下,每個人找到可以迷戀的事物,賦予人們可以專精沈迷的領域。
李明璁指出,外界對於所謂的網路宅男往往認定為不擅言詞、打扮邋遢、甚至拒絕和社會互動的一群人。但他認為,網路阿宅出現的動機是來自於社會的緊繃壓力, 「現實生活越苦悶,幻想力量就越龐大」,年輕網路世代透過網路找到生活出口,在網路世界中尋求一個沒有攻擊性、沒有負擔的個人小宇宙。
儘管社會對於網路阿宅離群索居的現象感到憂心,自認宅男的台大國發所研究生馬同學卻說「我沒生病!」,由於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同好,除了添購食物外,他即使不出門也完全不影響生活作息,更沒有作奸犯科或妨礙別人。
馬同學表示,宅男的定義已經被模糊了,即使是日本,最近也將宅男分成軟派、硬派二種。前者是迷戀於女僕系列動漫的宅男,另一種則是沈迷於三C產品的宅男,後者甚至對軟派宅男感到十分不滿,還發起要驅逐軟派宅男的聲浪。
馬同學說,台灣的宅男常是指理工背景的學生或科學園區的宅男,儘管不善於人交際,但多半有不錯的薪資。像他這樣來自社會科學領域的宅男,幾乎可說是弱勢宅男。
李明璁表示,網路阿宅對社會感到的挫敗或無力感,社會大眾不應過度怪罪於宅男宅女的行為,反而更應該檢討究竟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讓年輕世代需要尋找遁逃的出口。原因可能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就業挫折、人際關係或是教育體制而導致。
家長,試試切斷他金援【聯合晚報07.08.02戴安瑋】
大學生掛網、畢業後窩在家裡,不肯就業的宅男愈來愈多。東吳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老師王佳玲憂心忡忡說,這種現象確實相當普遍,東吳大學每學期即會有一、二個學生就是每天掛在網路上,都快被學校退學的。各大學都有類似情形。
她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跟孩子共同面對,一起討論,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如果孩子最後還是沈迷,就要帶孩子就診。應觀察孩子沈迷網路的時間一旦超過3至6個月,應加以制止,必要時甚至可中斷孩子的金援,強迫孩子面對現實生活。
她說,網路虛擬世界迷人,但會讓孩子脫離現實,人際關係也會愈來愈疏離。最糟糕的是,她曾看過許多孩子,雖有能力但很自我,缺乏團隊精神,畢業後常是一個工作換一個工作,稍有不滿即辭職。
放任,反讓他沒羞恥心【聯合晚報07.08.02韋麗文】
宅男、腐女越來越多,這些寄居族不工作,也不交往異性朋友,家人看著這些「混吃等死」的孩子,心中又急又氣,與其對話也只能得到「沒有啊」、「不知道啊」等事不關己的冷漠反應。御宅族抽離社會,反而讓家人得了憂鬱症。
台安醫院身心科主任許正典指出,家長一開始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但是時間飛逝,一下子三年五年就這樣過了,家長感覺越來越不對勁,也擔心自己終有一天老去,無法繼續供養孩子,因此煩惱的睡不著覺。
許正典說,宅男、腐女通常是獨生子女、么兒的,成長時備受呵護、寵愛,過度保護之下沒有自我負責的心理,也沒有羞恥心與廉恥心,寄居成慣無法改變。
他指出,御宅族通常生活型態不正常,他建議先從關懷生理健康,問問御宅族是否會因為生活型態而困擾,接著進行心理測驗,報告通常會指出具有內向、退縮、壓抑的特質。
孩奴是一種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爲子女打拼,爲子女忙碌,爲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
目錄
1 表現
2 “孩奴”百態
2.1 表現一:孩子是唯一的生活重心
2.2 表現二:只賣貴的不賣“對”的
2.3 表現三:房奴+孩奴=“一生爲奴”
3 心態分析
3.1 人雲亦雲
3.2 鼠腹雞腸
3.3 強詞奪理
3.4 欺世盜名
3.5 自以爲是
3.6 自欺欺人
4 理財方案
……………
http://www.hudong.com/wiki/%E5%AD%A9%E5%A5%B4
中國的“小皇帝”Little Empreors
導 演:于彥夫 張圓
編 劇:肖尹憲 張育慧 于彥夫
主 演:張玉玉 浦克 蘇寧 孟憲英 丁一
攝 影 Cinematography:王吉順 Jishun Wang
上 映:1987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顔 色:彩色
片 長:90分鍾
類 型:劇情片
制作公司:長春電影制片廠 [中國]
故事梗概
身爲小學教師的馬琪,在學校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都遇到了令人憂心的問題--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她雖客觀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面對自己的女兒--圓圓的教育,卻是束手無策。馬琪的學生高小興,在校內外經常受到同學的譏笑,因爲他的爸爸高興是個"倒爺";媽媽劉玉萍整日和別人跳舞鬼混;高小興在家中既缺少父母的愛撫又缺少家庭教育,心靈遭到了扭曲和傷害,在脆弱的內心深處萌發了複仇的心理。彭麗麗的父母雖是工人,但卻希望女兒成爲一名鋼琴家,省吃儉用買了一架鋼琴,天天逼她練琴,母親的棍棒使麗麗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恐懼的陰影。10歲的銘銘同父親林傑、母親霍秀一起住在姥爺家。霍姥爺身居要職,在外大談特講獨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可一回到家中在孫子面前卻甘爲"老臣"。霍姥姥封建意識嚴重,重男輕女,對外孫銘銘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過分的嬌寵使銘銘成了家中說一不二的"小皇帝"。在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期間,林傑受嶽母之命帶著折疊床、罐頭來到營地,受到了馬琪的嚴肅批評。不久,彭麗麗因不能忍受母親專橫的教育方式,而離家出走。高小興爲了報複那個經常和他母親私混的叔叔而犯了故意傷害罪,被公安機關收容。這一切震動了衆多的家庭和父母們--過分的放縱溺愛,最終將造就一個個畸形的靈魂。真正的小皇帝永遠不會再有,可衆多的"小皇帝"就在我們的身邊。
http://baike.baidu.com/view/953641.htm
小皇帝與獨苗苗的終生大事 (美國國家地理,46分鍾)
本片介紹中國父母爲孩子相親的事情,是在北京拍攝的,看來這個現象在中國現在這個社會很普遍,看一看爲以後做准備。
家裡的『獨苗苗』到底跟誰姓?
大部分『80後』都是獨生子女,現如今,這批當初被喻為『小皇帝』、『獨苗苗』的孩子們,也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了,他們組建的家庭多是『421』陣型——四個老人、兩位年輕父母、一個寶寶,這個更為金貴的『獨苗苗』到底跟誰姓,卻成為了家庭議論的焦點話題。可不是嘛,既然強調男女平等,寶寶為啥不能跟媽媽姓呢?可又有人質疑這是在挑戰姓氏延續的傳統,大家來看看這位盆友是怎麼曬出自家有關孩子跟誰姓的那些事兒吧。
……………
http://ah.big5.anhuinews.com/system/2010/02/04/002633921.shtml
中國小皇帝
中國小皇帝是社會上對獨生子女的稱謂。由于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按國家政策,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就形成了至少是兩個家庭、幾代人只有一個孩子的狀況。這個孩子便成了大人們呵護的對象。尤其是隔代的老人們,尤其喜歡家中的小孩,滿足小孩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一個大家庭圍著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孩子的話成了“聖旨”,一家人誰都不違背。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5%B0%8F%E7%9A%87%E5%B8%9D 2010-03-15 11:42:36
中時社論》博愛座讓座 修復人心的良善 2024/06/29
近日,包括捷運在內的各種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連續爆發「博愛座」讓座衝突,甚至還釀成流血事件,引發各界高度關切,於是有知名作家發起「占領博愛座運動」,高喊:「即刻取消博愛座」。但台北捷運公司說,因法令規定無法取消;衛福部表示,將修改《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把「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近期送立法院排審。但是更名能解決博愛座引發的人情澆薄和世代衝突問題嗎?
博愛座始於1980年代的台北公車,而後逐漸擴散適用於各縣市公車及捷運等公共運輸系統。目前法源依據是《身心障礙權益保護法》第53條規定,沒有提供對號座的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的博愛座,其比例不低於總座位數15%。
設立博愛座時,台灣高齡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在博愛座入法的2013年,高齡人口占全國人口11.5%。然而,這些年來,高齡人口占比急速增加,預估明(2025)年,高齡者就占了20%以上,更別說還有其他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弱、婦、孺。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心的疏離。簡單講,受到政治與科技的影響,世代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遠,很多人在車上往往是戴著耳機或看手機,坐在位子上的人不會關心旁邊是不是有需要座位的人。再者,有一派人士的觀點認為,大家都是花錢買票上車,憑什麼要讓座給別人?老人的票價還有優待呢!尤其近年來因政治渲染,掀起年金、房價等問題,讓年輕人的相對剝奪感加深,世代衝突的現象隨時引爆。
博愛座讓不讓座,絕不只是單純的座位問題,也不是誰比較辛苦、誰比較累,其核心問題是台灣社會總是時刻處於一種集體的暴戾氛圍中,博愛座讓不讓就成了台灣社會世代衝突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