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帝國》
《英語帝國》(貓頭鷹,2000)會不會譯的太聳動的?原書名只是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當然要譯成《英語帝國》,不然「大英帝國」當假的嘛!
還是仿前評《瞧這些英國佬》作者芙克絲所言:「我研究、著述的主題為何是英格蘭人特性,而非英國人特性,原因有四:因為我十足的懶…因為我覺得『英國人特性』這個詞很無意義,大家使用它時,其實幾乎都在指稱『英格蘭人特性』,而不在表示某個人非常威爾斯或非常蘇格蘭。(p.31)」正名為《英格蘭語》吧。
太虛偽了吧!不過《英語帝國》作者克里斯托的以下所言:「本書開宗明義便分析了全球語言的定位、成因與必要性,同時也提出全球語所造成的語言及文化問題,如弱勢語言被淘汰,導致特殊的民族文化消失,或各國母語遭受外來語「破壞」等等。然而,「破壞」卻非單向的。英語成為全球語言也意味了它遭受其他語言及文化的「破壞」,可能分裂、形成所謂的「新英語」。」不也很虛偽?
沒辦法,依芙克絲前評《瞧這些英國佬》的研究:「虛偽是英格蘭人的特性和本能」。
別老套著痞話來評,瞧下南華大學社會所的教授劉燕青在<「英語」霸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7期,2002)的以下研究:
大衛.克里斯托在《英語帝國》(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一書中就清楚地指出,成為國際語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該語言使用者的政治力量,尤其是軍事力量﹔並靠著經濟強國的力量來維持並擴展。19 世紀初,英國便強力推行殖民主義政策,到了1914年它所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英語因此廣為傳播。到了20世紀以來,雖然英國的殖民體系已土崩瓦解,但其文化和語言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加上在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之後,美國便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科技和軍事強國,英語勢力隨之迅猛擴張。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由於網際網路發源於美國,所有的網頁、電子郵件設計都是針對英語使用者所制定,使得全球資訊網的內容一時全為英語所籠罩,更加快了英語的全球化。網址、電子郵件地址、最新資訊的網頁資料都是以英文為書寫,個人的英文能力似乎也決定了取得知識的能力。…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將能講多種語言,但母語為英語的人卻沒有學習其他語言的動力,因而對別國文化、歷史、傳統和社會等了解甚少,最終將會造成因對其它文化的不認識而形成的刻板印象,產生文化之間的衝突摩擦,演變成文化的壓迫侵略。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儘管如此,美國仍決心維持其國際霸權,採取額外的手段試圖減緩其他國家經濟增速,正如早前它對付德日一樣,像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亞洲四小龍所做的那樣——加征關稅、技術制裁、封鎖華為等等。因此,美國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雙重桎梏。
美國的一系列直接或代理人戰爭不斷升級。許多規模較小的“混合戰爭”和常規軍事行動,比如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2011年轟炸利比亞和現在在烏克蘭引入代理人戰爭。
除了實際的戰爭,美國越來越多地訴諸技術抵制,不僅切斷了本國公司,也切斷了盟友與中國等關鍵市場的聯繫,迫使華為退出盟友電信系統的壓力增加了他們的成本,美國通過控制美元實施單邊制裁,非法扣押俄羅斯外匯儲備令眾多國家中不安。
一些國家直接受到美國制裁或軍事行動的威脅,如伊朗、俄羅斯、朝鮮、古巴、委內瑞拉等國,一些國家正在遭受美國加征經濟關稅、抵制或未來軍事行動的威脅,最典型的是中國,以及越來越多的一些國家,它們只是想繼續發展經濟,但受到美國的阻礙。這有助於解釋為何150多個經濟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國家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數十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想方設法脫離美國的單方面的命令,獲得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它們不是從“親華”、“反美”或這些政策的任何組合開始的。他們只是對幫自己國家謀發展感興趣。
在與中國的接觸中,這些國家發現中國不僅在進行雙贏貿易,而且是資本淨出口國。如圖5所示,自1992年這30年來,中國一直是資本淨出口國。因此,各國發現,中國不但不是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是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助推器。美國是生產力發展的枷鎖,中國則會是幫手。
羅思義:全球發展的最大絆腳石,是美國的寄生性資本主義 2023-09-27觀察者網
前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導讀】本文是筆者為觀察者網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演講稿的加長版。為什麼150個經濟戰略、發展水準和政治制度極具多樣化的國家會加入一帶一路?還有數十個國家排隊加入金磚國家。
資本主義一直在演變
帝國主義國家將世界劃分為相互競爭的正式或非正式殖民帝國——這些國家之間的鬥爭最終引爆了一戰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美國取得勝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與前資本主義體系截然不同,生產力發展超越了前殖民帝國時代的資本主義。美國投資占GDP的20%, 70年代末的日本投資率30%或更多。因此,美國逼迫這些國家降低投資水準,這一過程在拙文《它曾成功“謀殺”了德國、日本、四小龍,現在想要勸中國“經濟自殺”》中有詳細分析。
資本主義的世界都是由一個大國主導——從18世紀末到1914年是由英國主導,19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規模超過了英國,到1913年,美是英兩倍多,到1945年是五倍。
國際金融結構也隨著經濟生產主導地位而改變,在英國1931年停止英鎊與黃金的兌換之前,金本位制一直主導國際金融體系。1945年起,美國成為世界貨幣。英美的經濟發展進程如出一轍,在其經濟主導地位達到巔峰時,不僅能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還用於對外輸出資本。
1913年,英國資本占GDP的18%,但國內投資9%。因此,英國19世紀維護國際主導地位靠的不僅是英國艦隊,還依賴於經濟投資和對外援助。但美國的崛起和英國在一戰中經濟受損,到1931年,英國發生了逆轉,不得不從他國引進資本,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因此,美國因此不僅可以通過暴力戰爭鞏固其國際霸權,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多次政變,還可以通過援助:二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古巴革命後在拉丁美洲成立進步同盟,越戰期間扶持亞洲四小龍等等來達到其目的。但是,正如圖2所示,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已不能創造足夠的資本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而是變得依賴其他國家的資本流入,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2023-02-03
該飛艇,屬民用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遺憾。
回應
布林肯自導自演訪華,最後還找借口落台。
美國不是經常自由航行中國領空嗎
相關新聞
華府斥侵犯主權(中:不接受毫無根據的指控),布林肯推遲訪華(中:沒宣佈過什麼訪問,美發佈是美自己的事),眾院議長麥卡錫改口:目前沒訪台計畫,美考量地面安全未擊落。
按2002年開放天空條約美也用氣球偵搜 (2002-2016年美196次氣球到俄,俄則對美71次),美前駐聯合國大使海理: 打中國氣球不可行。(回應:一個流浪氣球米國霸權都嚇成這樣,美最好打,以後中方比照!) 美國1999-05-07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
拜登讚美軍5日在大西洋領海上空擊落中國飛艇(中:強烈不滿,將進一步反應。美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法慣例。) 國際法規定領海12海里,領空高度沒規定,實際用飛機最高高度,約13700米,並不涵蓋飛艇衛星高度。(回應:美既開先例,以後就可比照。 五六十年代,美蔣用U2偵察,被我擊落多架,就不敢來了。七十年代,美就利用西風帶,從新疆入境,到日本回收,被我擊落。) 美:中國偵察氣球遍佈五大洲。德媒:中國能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回應:美霸也是侵犯世界各國領空,為什麼不靠腰,幹! 只有美人可以,阿共仔不行!) 郭正亮批拜登無能;遭民粹綁架,啟動冷戰危機。 因小失大 紐時:氣球事件凸顯中美關係的脆弱。 華郵專欄作家:美過度反應「危險且不合理」。德媒:美靠氣球炒作中國威脅,是藉題發揮、小題大作。美F-22疑在阿拉斯加擊落美自己NWS的氣象氣球,40萬美元飛彈恐打下NIBBB氣球迷12美元的氣球。中擊落山東海域不明飛行物! 外交部:美高空氣球2022年10多次非法飛越中國領空,3萬米高空偵察南海。美為什能看見18000米高空的氣球,卻看不到俄州的毒蘑菇雲?美國兩周至少4起列裝危險品火車脫軌事故 (回應:建設如此殘舊,當然會出軌意外!) 中國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新疆驚現特大號飛艇機庫足以容納核航艦 2021-07-15 中時
美專家:未來10年中國飛艇將世界一流,打造飛艇情報網 2010-05-31 防務新聞
美國Politico雜誌2022年報導美國防部高空氣球跟蹤高超音速武器。
全球大視野:美歐皆欲掌握平流層飛艇全球僅陸造出,衛星清晰實拍美國本土基地,北斗在165國反超美GPS。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亮點交鋒】2023國際十大預測 2023.01.02 郭正亮
1、俄烏戰爭56月份停戰
2、1季度大量國家會訪問中國
3、中俄深化經濟合作
4、中國建構國際新秩序
5、美國朝野惡鬥加劇
6、中美鬥爭持續惡化
7、美國霸權持續衰退
8、英國持續沒落、分裂
9、歐洲瀕臨分解
10、日本持續沒落、政經兩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PZwHDUNaI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
一、美中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
二、貨幣政策意外快速緊縮,致美國股市崩盤。
三、中國房地產崩盤,致經濟巨幅趨緩。
四、國內與全球金融環境緊縮,拖垮新興市場復甦。
五、對疫苗有抗藥性的新型Covid-19病毒株現身。
六、社會躁動遍地開花,衝擊全球復甦。
七、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
八、歐洲聯盟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
九、嚴重乾旱引發飢荒。
十、國際網路戰爭,癱瘓主要經濟體基礎建設。
回應
經濟巫師
劉慶彬:日本能打破情緒政治的怪圈嗎 2022-10-21 劉慶彬
日本自民黨和公明黨2022-10-19召開執政聯盟第一次會議,在對華態度上未取得一致:自民党認為,中國應被視為重大威脅,公明黨則強調需要對話。可見,情緒政治依然主導著日本政壇。
本世紀初,隨著日本人口拐點的逼近和金融危機及壞賬的影響,日本學界和政界的保守派提出“像曾經的英國一樣光榮地衰落”以及“不再謀求經濟增長而是提高幸福指數”等觀點。小泉純一郎的“靖國神社參拜政治”是情緒政治的始作俑者,也為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政治打了前站。情緒政治,就是唯心論下的選舉政治,參考“統一教”的“靈感商法”,把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神格化”,混淆戰前戰後的區別,將國民悼念情緒放大化轉而操縱選舉議題以謀求選票。(作者是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前特任教授)
還不如讓1顆萵苣來治國!一文看英相特拉斯為何引發「萵苣之亂」
英國首相特拉斯(Liz Truss)2022-10-20宣佈下臺,上任僅45天的特拉斯和萵苣的保鮮期限差不多,在政策及諸多處事方式都受到批評,在網路上引發一片「萵苣之亂」,批評者嘲諷,讓她當首相,還不如讓1顆萵苣(僅60便士約22元台幣,特拉斯在位僅44天卻可領每年11.5萬英鎊約台幣414萬終身俸讓民眾火大)。
相關新聞
英相特拉斯上任45天閃辭 盤點熱門接棒人選 賭盤看好前財相蘇納克、強生可能回鍋
英國新聞主持人前一夜集體炮轟特拉斯政府:陷入死亡漩渦,徹底混亂…
回應
笑死!小英帝國是沒人材了嗎?
是誰讓她上臺?又是誰讓她下臺?恐怕是同一批人吧。
西方的民主就是典型的一種空談誤國嘛!
英義….歐盟歐豬日本基本沒救
相關新聞
俄烏戰事衝擊,德國30多年來首見貿易逆差(回應:默克爾下的局被全毀了)
義大利大選2022-09-25將極右派政黨義大利兄弟黨黨魁梅洛尼送上總理。梅洛尼保守、反歐盟立場令自由派擔憂,但《經濟學人》稱梅洛尼受限於政治、市場與財政狀況,政策操作空間不大,無須過度憂心。義大利學者梅露朵稱,梅洛尼知道不能被歐盟和國際社群當成不可信賴的領袖,對俄羅斯開始採取強硬立場。
意前總理貝盧斯科尼2022-10-19稱俄烏衝突不怪普京,怪澤連斯基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中文最大缺陷是造長句能力不強,英文是詞形分類能力不強 2022-07-14
回應
中英文的根本區別是語言的演化能力好吧。中文基本不造新字,而是用現存的字組成新詞來描述新生事物。英語沒有這個能力,只好不斷地造新字,結果就是單詞量不斷上升。又因為對於複雜事務的描述無法用簡單的單詞來表達,不得不用一串單詞來定義一個事務,對於這種複雜性導致的書寫和交流困難,最後又只能通過首字母縮寫來簡化,導致詞不達意,死記硬背成為必然。
中文能夠把長句縮減成精簡的短句提高交流效率的,你一定要造長句也不是造不出來,在現代交流當中英國美國這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長句,你在那句話中硬是加了一些其許、其何之類的詞來適應你自己生造的語法,可是在表意上既沒有用也不優美,除了在句型結構上看起來更像英語了之外,在傳播和表達上有什麼用處嗎?從句這種干擾理解、干擾表達、你不聽到最後就不知道人家要說啥的句式?你不能精簡一下自己的表達?
本人從事法律工作,平時需要草擬大量法律檔,也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檔,我覺得用標點符號將長句隔成短句,表達清晰、邏輯條理流暢,而且閱讀起來也很省力,對表達重點一目了然,意思也不容易出現歧義。我最怕看到一些長句,表達既囉嗦又不清晰,還得先分析下語法才能準確的理解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的歧義,閱讀起來費力,唯一好處就是容易給別人挖坑設陷阱,把真正的意思和邏輯藏在長句裡,對方一不留神就能上套。
不爽安倍沒有理由 槍手供詞驚曝「下一位某宗教團體」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22-07-08現身奈良市大和西大寺站附近,為自民黨候選人的參議院選舉造勢,遭41歲槍手山上徹也開了2槍身亡。警方隨即將他壓制上銬,以殺人未遂罪逮捕,據悉嫌犯供稱自己對安倍相當不滿,「早就想殺了他」,此外點名下一個目標為某個宗教團體。
槍手2002年服役於日本海上自衛隊,3年任期滿後退職,之後就一直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網購零件製手槍。
相關新聞
安倍晉三中兩槍身亡 拜登反華左右臂膀斷
回應
今天所謂民主制度,在日本前首相中槍身亡,和大英首相暗然下臺,下一個是誰?這個聯盟喪鐘已敲響,他們不去面對人類共同危機,必須付出代價!
開槍者有民主自由人權表達訴求!呼籲將這位義士的牌位供奉到靖國神廁!
相關新聞
安倍三箭救經濟,學者:影響力最大的日相,專家:戰後日本政治最大事件。
因病下台安倍經濟學失敗收場 2020-08-29 工商時報 (回應:日中對比:日2000年GDP爲4.89萬億美元,2020年5.05萬億(零成長) 。中2000年GDP爲1.21萬億,2020年14.72萬億(12倍)。安倍執政9年,三支箭就是騙人的把戲,他一心一意要修憲讓自衛隊出國作戰。)
立憲民主黨眾議員小澤一郎稱:對自民黨選舉有利,日本修憲有望不當發言挨轟。
安倍之死,日本政壇或重新進入震盪期,牽動東亞地緣政治風險。
暗殺伊藤博文兇手行刺安倍: 8年前韓國小說家金正鉉曾《安重根向安倍開槍》時空穿越小說預言成真。安倍一門三首相,外公岸信介曾躲過刺殺。
日駐台代表泉裕泰悼安倍:盼您與李登輝總統在天上守候日台(回應:拜託...李燈灰在十八層地獄好嘛...)
史上最友台日首相倍晉三去世,台日關係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綠營齊哀悼。
最友台日相安倍多次強調「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回應:安倍有把釣魚台還給台灣嗎?李登輝曾說:釣魚台是日本的!)
李登輝2020-07-30逝世,日人關注:繼承者的指教...日本國家迷惘中的感情投射(回應:李是安倍老師! 李是日本魂的台灣人,鄙視中國人、也看不起台灣人,他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是優越的日本皇民。所以日本人崇拜強者的性格也同樣投射在李登輝身上 希望能從李的身上找到日本再起的典範。李善變,有反骨。他參加了共產黨,又退出;參加了國民黨,又背叛;組織台聯黨,又疏遠;搞兩國論,又否認;他,不是民進黨,又像民進黨的國父。)
西媒文章:北約全球地緣戰略遭遇五大挫敗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2022-06-27安德列斯•皮克拉斯的文章《北約走向全球》稱,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然而,盎撒軸心國和北約在至少五個主要戰略領域都出現了重大失誤。全文摘編如下:
資本的文明危機陷入一個無可救藥的迴圈,導致資本系統迅速走向國家內部的社會戰爭和國家之間的渦輪帝國主義。於是,各種混亂的地緣戰略開始粉墨登場。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掌控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霸權國家正在進一步轉向全面戰爭。
這是一場兼具混合、經濟、媒體、政治外交、認知、控制論和空間性質的戰爭,而系統性謊言則成為一件戰略武器。
蘇聯解體後,美國覺得自己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一直忙於起草各種檔以設計其全球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為何幾個超級帝國都短命?而英美卻可以稱霸世界一段時間? 2021-06-13
歷史上最強大的的幾個超級帝國,比如亞歷山大帝國、帖木兒帝國、蒙古帝國、拿破崙帝國、大英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秦帝國、隋帝國等等都是短命王朝,這些帝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人,而這個強勢的領導人一旦掛掉了,這些個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要麼四分五裂,要麼崩潰,要麼被推翻!
回應
只說秦、隋二世而亡,不說漢四百年國祚,唐近三百年綿延的,都是在惡意解歷史。
美國從建國開始才多少年,給他面子不提蘇聯就算他是從二戰後就開始稱霸也才七十幾年。
因為英美可以利用金融霸權把國內危機轉嫁給殖民地/他國!
英國從1815年打敗拿破崙帝國算起到二戰結束,世界霸權130多年。二戰後,是冷戰時期,美蘇平分世界霸權。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才真正的獨霸全球,也不過30年!
天宮啟動新興太空語言 外國太空人加緊學中文 2021/06/23 中時
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與太空科學愛好者,對於各種太空科學影片中的受訪者使用英文與俄文受訪已相當習慣。不過自從中國啟用了太空站之後,國際太空站也可能在數年之後退役,有關太空科學的國際媒體與網路論壇正在議論紛紛,許多國家的太空人除了原先的英文與俄文之外,早已開始加碼學習中文,否則上了中國太空站會連操作界面與作業手冊都看不懂,也不見得能跟中國太空人溝通。這些有關全球太空人學中文的現象,讓許多大陸與海外華人忍不住感到自豪與驕傲。
國際太空站因老化與經費問題,大約會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除役,屆時可能只有中國太空站在軌道上工作,而且中國人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中國太空站的運作與研究工作,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太空人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太空站,美國不在其中,這是因為美國國會於2011年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合作,目前的政治情勢顯然也不會在兩國的太空合作上有什麼改變。
根據美國國務院一份外語學習量表顯示,使用英文者學習中文的難度屬於最難的第5級,比列為4級的俄文更難,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同等級。對一些通曉數種語言的西方國家太空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他們這輩子首次學習象形文字,可以想見對歐洲國家太空人造成的何種文化衝擊。
眾所周知,在國際民航界為防範因語言障礙而發生事故,在美國的強勢作為下,國際民航組織(ICAO)建議使用英語作為飛航人員溝的統一用語。現行國際太空站上,美俄兩國太空人都會學習彼此語言,其他國家太空人則會其中至少一種語言,但使用較多的還是英語,俄語則做為輔助使用。
字跡曝個性!梅根凱特恰相反 2019/06/14 中時
時尚雜誌《美麗佳人》(Marie Claire)引述筆跡鑑定專家洛葳(Sheila Lowe),梅根的字體傳達出強烈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個人形象的控制欲,凱特則在三人之中,個性率直,黛妃則是另一個極端,彎彎曲曲、放鬆的筆觸顯示更願意對他人展現真心。
梅根美麗的字體有許多飛舞的筆劃,透露出不安性格,她說梅根想要對外展現美麗、完美、獨特的形象,意味著她想要掩飾部分不安全感。另外字母會像海浪般往回折,看得出來梅根控制著一筆一劃,反映在個性上就是她只展現希望別人看到的那一面。
凱特相反,字跡柔軟中又帶有韌性,相較於梅根龍飛鳳舞,凱特字體較為簡潔、不花俏,傳達了「不論身處何方都追求與世無爭、和諧」的個性。字體結構較為鬆散、而且向右傾,意味著她的個性隨遇而安,能夠通過各項考驗,並且帶著合理、務實的態度持續達成目標,另外字母間相互連接,顯示凱特想法較為直接。
黛妃的字跡則相當具有辨識度,又大又圓的字體顯示出一位女性非常需要他人的愛、情感、注意和認同。字體橫向發展,意味著對她來說,最迫切渴求的事情就是自由。
哈利王子爆家醜奔喪皇室冷對 與家人關係崩離決裂 2021-04-28
英國哈利王子2021年4月初回英國奔喪,待沒幾天就返回美國,原本外界以為,他會多停留與家人團聚,並且陪伴英國女王度過95歲生日。不過,根據英媒報導,哈利這趟返英行程,對於家族對他的冷淡態度相當難堪與震驚,導致他匆匆來匆匆去,和皇室的關係幾乎徹底崩離。
哈利與梅根三月接受歐普拉專訪,爆出許多皇室秘辛,不只梅根說曾想輕生卻孤立無援,還說他們的兒子亞契膚色受到歧視,震驚全世界。當時正值菲利普親王重病休養中,哈利和梅根執意受訪,甚至不斷說出不利於皇室的言論,引發外界議論,英國皇室上上下下更是深受打擊。
回應相關新聞
哈利王子夫婦與英國王室的一場「公關戰」
25年前騙訪戴安娜王妃 BBC前總裁從英家美術館辭職
回應
不撒謊怎麼能叫鄙鄙西?
騙訪,造謠,抹黑,一直是BBC特色。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一線教師:為了公平,不宜盲目壓縮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 2021-03-10 觀察者網
“英語怎麼學”,又成了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將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則認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當前,是否有必要壓縮學生的英語在校學習時間?弱化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相關問題,我們與一位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
"英語焦慮”,成了家長和學生的心病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越早學,以後就越輕鬆。也有不少學生提前學好了英語之後,就把時間挪去搞別的科目,或是數理化競賽。如果說小學的時候不好好學,但是你高中又要考,那越到後面確實越吃勁。初中的英語課和高中的英語課是存在脫節現象的。現在高考英語的難度基本上就和大學四六級考試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初中只學習課本上那些東西,你到高中是會感到有壓力的。我們平時也會遇到很多家長說,“我家小孩初中的時候英語挺好的,怎麼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初高中之間的英語教育脫節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對的是小升初,英語的重要性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你初中升高中的話,所面臨的就是選拔性考試了,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下,如果你的英語基礎不好的話,會比較吃虧。這些也是學生切實面對的問題。
在學校裡不教或者少教英語,會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畢竟家境殷實的學生也會利用課外時間去接觸外教和各類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可無法負擔課外培訓費用的學生,又該如何呢?
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
教育部2020-12-22發佈,“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全球參加HSK(中文水準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中國新簽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年底,中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目前,中國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超過30萬人。
2019年在中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同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比例達54.6%,比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
2016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占比約八成。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持續拓寬港澳臺學生來內地(大陸)就學管道,具備港澳臺學生招生資格的院校超過400所,其中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院校225所,高校共培養港澳臺學生約4.5萬人。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沒有外國黃金,哪來大英帝國
2020-07-02,英國高等法院當天在一場有關存放于英格蘭銀行金庫中價值10億美元(8億英鎊)金條的訴訟作出裁決稱,英國政府“明確承認”委內瑞拉反對派領導人胡安•瓜伊多為委內瑞拉總統,因此拒絕將黃金歸還給馬杜羅政府。
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的所作所為,雖然看起來駭人聽聞,但熟悉歷史的人們都知道,大英帝國自古以來就有搶奪他國黃金的“傳統”,委內瑞拉只不過是最新的受害者而已。
最早的受害者是西班牙。
15-16世紀的西班牙,征服了美洲,同時強迫當地人為自己開採金銀礦藏,大量的貴金屬支撐起了西班牙帝國對世界的征服。
西班牙的成功,很快就引起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羡慕和嫉妒,他們都躍躍欲試,準備分一杯羹,而其中最積極的,則是島國英格蘭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她頒佈《私掠許可證》,鼓勵英國海盜對西班牙從美洲運輸黃金回國的商船進行搶劫。
不勝其煩的西班牙人,最終怒而對英格蘭宣戰,然而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卻被英國艦隊所擊敗,西班牙開始走上了下坡路,並最終失去了整個帝國。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皇室吃夠了苦頭,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也沒有逃過大英帝國的鐵鉗。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於1917年3月15日引退,羅曼諾夫家族巨額的財產和土地,被新生的革命政權依法沒收,然而國外龐大的資產是革命政府所無法觸及的。然而,隨著沙皇一家的死,這些海外資產也成為了“無主之物”,成為了他人的獵物,而英國這次自然也“當仁不讓”。於是,這些黃金和財產就此沒有了消息,消失在了英國銀行的金庫當中。
回應
盎格魯撒克遜人本身就是強盜的後代。
整個大英帝國史,就是一部燒殺搶掠史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資訊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2020-06-18 觀察者網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美國媒體發現,由於美國方面缺乏漢語人才,中國成為“資訊黑洞”。
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出,中國擁有大量的英語人才,時時刻刻翻譯外國檔獲得一手資訊。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的漢語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嚴重依賴72所大學裡的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由於缺乏翻譯力量,中國重要的公開檔,以及社交媒體上中國民眾的討論成了“燈下黑”,被美國大量的忽視。而美國這次疫情應對和隨之而來與中國“資訊戰”的失敗,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如今對漢語重視程度遠不如冷戰時期對俄語重視程度,美國應該創立一個和《參考消息》一樣的官方翻譯刊物,以獲得即時客觀的中文諮詢,並培養更多深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
而中國卻重視英語教學和翻譯機構。中國在英語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已經膨脹到180億美元,其中70%的收入來自兒童英語教育。與之相對應的,美國語言教學只有16億美元的市場,這意味著美國人均語言教學經費是中國的一半。
美國需要更多的瞭解中國問題,應該像冷戰時期研究蘇聯那樣,建立漢語翻譯機構。美國應該創立類似於《參考消息》一樣的刊物。《參考消息》是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一份涵蓋英文報導在內外國新聞報導的翻譯彙編。
冷戰時期的美國領導人會對今天中美這種資訊不對稱感到震驚。因為冷戰時期美國十分注重俄語翻譯。《長電報》是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檔之一。其作者喬治•肯南就深諳俄語,是一位傑出的俄羅斯演說家,也是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美國許多有影響力的冷戰思想家,如肯南和查理斯•博倫,都是真正的專家,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文化、歷史和語言有著深刻的瞭解。(觀察者網注:1946年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肯南給國會發了一封8000字左右的長電報,詳細描述了蘇聯對外的擴張策略,改變了美國對蘇態度。)
美國政府還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宣傳活動,並將蘇聯檔翻譯成英文。美國最知名的俄語翻譯機構之一就是外國廣播資訊服務(FBIS)。FBIS機構監視、翻譯和傳播大量來自蘇聯、古巴和其他國家的新聞,為研究人員、活動家、記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無價的翻譯。
但遺憾的是,美國已經在2019年裁撤了FBIS。
回應
美國人終於意識到中國的公知不靠譜,想另建管道了吧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港媒:上海和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08: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而上海已連續6年在中國排第一 一項對母語非英語國家進行的全球英語聽讀技巧研究發現,上海和北京的專業人士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同行。(總部位於瑞士的)語言培訓機構英孚英語本週三發佈的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上海連續6年在該研究中成為中國表現最好的城市,北京則是第三次超過香港位居次席,前兩次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
由於更多中國人赴海外旅遊、國際貿易與日俱增以及(英語)培訓需求旺盛,中國內地城市年輕專業人士的整體英語熟練度已提高,並在2019年首次從“低下”上升為“中等”。該年度研究始於2011年。2019年,來自100個國家和地區的230萬人參加該測試,平均年齡23歲。但有關評估結果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只是代表“對英語(熟練度)排名感興趣的城市年輕專業人士”。
2019年的中國城市排名中,上海在總分為100分的評估中得到56.64分,北京緊隨其後(55.68分)位居次席,香港排名第三(55.63分)。中國內地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0。過去9年來,中國人的(英語)提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京津魯等地區。包括西南省份四川和華中省份湖北在內的一些地方也獲得顯著提高,而這些改善主要受到資訊、技術和外國投資等領域國際合作增多的推動。作為中國內地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在藝術、時尚、電影和其他行業與西方保持長久聯繫,因此成為中國英語熟練度領先的城市不足為奇。
該培訓機構中國地區負責人表示,(出境)旅遊是中國內地人對英語興趣日漸濃厚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增長,對走出去的需求激增,且並不僅限於做生意,還包括觀光和留學等。與之類似的是,前往中國內地的外國人也在增多。研究資料顯示,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有望在2020年達到2200億元。
學外語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把學英語當成了全部外語,應該把英法德拉丁西班牙語等並列,讓學生選學其中之一,而不是現在這樣把英語當成外語本身。
全民學英語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英語產業應當精英化。現在國內、國外有很多人以英語產業為生,當然捨不得國家改變縮小英語教育的規模。曾記否,初中英語教材一年一換,就是為了配合老外賺錢。
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英文學習給那些需要專業化的人學習,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不是學不學英文不英文的問題,是學英文通吃天下的問題,英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才是要反思的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全民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資源,讓那些有興趣的人去學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我正好相反。我認為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應該學一些外語。無他,一是可以給自己增加一門技能。二是多一個瞭解和認識世界的視窗。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說,在初、高中階段分辨出哪些人有興趣學英語,哪些人沒有興趣,哪些人以後的工作會和英語打交道,哪些人以後工作了與英語無緣,這都是強國家所難的,所以為了保證少部分人在以後大學期間跟得上進度,不會後悔以前沒學過英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英語教學是有必要的,以學習IT行業為舉例,英語都不會搞什麼程式設計?其他一切基於電腦的科技,除非發展出成熟的,能夠被廣泛應用的漢語言程式設計,否則搞這個行業的人英語都是非學不可的。
按你這麼說的,全球學英語才是必然趨勢了吧。真香。
是啊,現在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言啊?
再過10年,在AI技術的發展下,你們就會發現學英語真的是一個廢物技能,現在吃香的外語翻譯這個職業很可能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面臨被技術淘汰的命運。
學校要求學生必修英語,是廢物技能、思想上自我矮化嗎? 2019-03-18
微博大V花千芳最近連發了幾篇微博,認為學校讓學生都要學英語是不合適的,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犧牲了孩子寶貴的童年。而“為英語呐喊”的人,有一部分更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花千芳 的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大體上是說,學校裡學英語沒什麼用,耽誤工夫。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主義者(在當時)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導致崇洋媚外,而學校裡讓所有人學英語,更是會促使中國孩子從小就喜歡外國的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推手。
上世紀末很多人面對外國沒有什麼自信心,原因是因為學了英語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西方,當看到外國人舊電視機都能扔垃圾箱而自己買電視機還要托人的時候,普通人是很難有太強的自信心的,無論他們學還是不學英語。事實上,當年很多老牌恨國公知,英文水準都不怎麼樣,這並不妨礙他們用二手三手得來的對西方世界的蹩腳理解來咒駡中國。反之,現在出國留學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外語水準並不低,但仍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和世界,甚至有的人更是“出國之後才愛國”。
隨著中國和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英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否能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那要看中國國力如何,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如何。如果還是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對比,不用說英語了,任何來自西方世界的東西,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都會“自動地”承擔上意識形態和文化入侵的功能。除非你能把西方世界和中國完全隔離開,才能斷絕掉這種“文化入侵”。反之,以現在的中國國力,像肯德基這些曾經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如今也正在變成普通的飯館,甚至還不是什麼高檔飯館。
我們的義務教育免費教授英語,是一項德政。因為它在就業市場和實際工作中是有客觀需求的。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回應
學英語肯定有必要。但是在高考占那麼高比重的分就未必合適了。高考總分480分英語120分,占四分之一。而物理化學這些專門選的科目卻不直接計入總分。
2013年9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及里昂第三大學關閉孔子學院,稱孔子學院是中方意識形態輸出的工具,干擾西方學術自由。
2014年9月25日,芝加哥大學宣佈中止與孔子學院繼續合作;10月1日,賓州州立大學跟進,宣佈將在年底中止與孔子學院長達5年的合作。
遭遇“雙重標準”
《孔子學院章程》明確規定,孔子學院作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宗旨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瞭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
其實,早在孔子學院誕生之前,一些國家就已經開始創立其海外文化機構了,如英國文化協會、法國文化協會,西班牙賽凡提斯學院以及德國歌德學院等。
孔子學院作為和上述機構類似的、致力於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橋樑,卻遭遇了西方一些國家的“雙重標準”。
《華盛頓郵報》上月刊文表示,孔子學院受到來自美國國會的威脅正值人們對中美關係十分關切之際。美國政客似乎急於削弱中國在美國的影響力,並把矛頭對準了孔子學院。文章認為,國會關閉孔子學院的行動是愚蠢的。一味關注孔子學院,而不關注其他項目,這讓人想起了上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此外,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孔子學院很少遭到抵制。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138國(地區)共525所,其中,亞洲33國(地區)118所,非洲39國54所,歐洲41國173所,美洲21國161所,大洋洲4國19所。孔子課堂79國(地區)共1113個(科摩羅、緬甸、瓦努阿圖、格林伍德、萊索托、科克群島、安道爾、歐盟只有課堂,沒有學院),其中,亞洲21國101個,非洲15國30個,歐洲30國307個,美洲9國574個,大洋洲4國101個。
回應
西方尤其美國,對全球進行文化輸出和文化侵略,但對別的國家的文化輸出,卻警惕性很高,而下手很果斷,文化戰爭同樣是交戰,是東西方文明的較量的體現之一。
看到老二蒸蒸日上,關閉是早晚的事,我想還會波及其它,不要幻想,時刻準備戰鬥!
美國蠻夷孔子不能教化,唯有孫武使其折服。
說明美國的自由,想關誰就關誰。
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監獄裡卻關著最多的人,花著世界上最多的軍費卻天天喊著別人是威脅,幾十年來在貿易上壓榨別的國家卻喊著貿易吃虧要打貿易戰。這就是我認知中的美國,一個有著強盜邏輯卻裝成正人君子的國家。
福特基金 洛克菲勒基金 量子基金還有形形色色NGO,TG長點心對等關一個。
我們應該驅逐所有NGO
回應
不容易,十二億人用的語言,影響力終於壓過兩千萬人的語言了,以後可以盡情的嘲笑三哥了,哈哈
唉,現在噴子是水準每況愈下,最基本的連使用的資料都是錯的,且英、德、法、俄、西等文字屬於拼音文字,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使用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而使用中文這種表意象形文字的人,使用大腦前部的布魯卡語言功能區。所以母語是英語的人,容易對德語、法語,觸類旁通,更容易學。漢語對他們來說相當難。如果不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影響力強大到一定程度,人千選萬選都不會挑漢語做高考題。日本、韓國是發達國家,人家把日語韓語做高考題了嗎?
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關閉孔子學院
位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的北佛羅里達大學2018-08-15表示,該校2014年開辦的孔子學院不符合大學的使命和目標,將予以關閉。
消息稱,美國政界及高等教育界曾提出質疑,中國設在美國的孔子學院是另有目的,甚至認為孔子學院利用留學生作間諜,收集美國的敏感資料。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幾年前就已中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計畫。
而在北佛羅里達大學宣佈這一決定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在推特上表示歡迎,並建議其他佛羅里達州的大學也關閉相關機構。
據觀察者網2月份報導,魯比奧早就開始為佛州孔子學院的關閉“推波助瀾”。
對於反復拿孔子學院炒作“中國威脅”一事,我外交部早已做出表態稱,美國所有孔子學院都是美國大學自願申請,由中國高校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辦的,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中方根據美方要求,提供教師、教材等方面的幫助,從未干涉過學術自由。
然而,一些孔子學院的發展確實受到不少波折:
2012年5月17日,美國國務院發佈公告,稱在該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部分中國漢語教師,違反了美國的簽證規定,必須於6月30日離境。與此同時,要求在美國的孔子學院申請有關資質的認證。8天之後,新的公告稱,持“不當”簽證的老師不需離境,美方也不再要求孔子學院進行資質認證。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宣佈于2013當年7月31日關閉校內的孔子學院。
漢語成“英國高考”第三大外語科目 報考人數超德語
素有“英國高考”之稱的A-level成績於2018-08-18-16放榜,根據英國考試委員會公佈的資料,今年報考漢語的學生人數首次超越德語,在報考外語總人數下滑的情況下逆勢增長,成為“英國高考”第三大外語科目。
,今年的A-level考試有3334名學生選擇漢語作為考試科目,與去年相比增長8.6%。
而選擇德語作為A-level考試科目的學生只有3,058人,比去年減少了16.5%,屈居第四。
法語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外語,第二是西班牙語,但和德語一樣,與去年相比,選擇這兩門語言作為考試科目的學生都呈下降趨勢,分別減少8%和4%。
俄語排在第五,選擇它作為考試科目的學生人數比去年增加3.4%。
英國獨立學校委員會(ISC)主席萊農(Barnaby Lenon)表示,過去學生們被告知學習德語有助於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但現在情況變了。
“過去,我們強烈建議學生學習德語,因為德國經濟的重要性。現在,雖然德國經濟依舊強勁,但中國在過去25年裡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速的經濟體。”
漢語逆勢崛起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017年底一項針對1千多名未成年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在英國家長的心目中,漢語是除印歐語系之外最重要的語言。有超過半數的家長認為,學好中文有助於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幫助孩子開闊視野。
就連英國王室也希望孩子學習漢語,在喬治王子的學前班上,不僅有英語、數學、芭蕾等課程,還要學說普通話。
2016年9月,英國政府推出中文教學專案“卓越漢語教學”,撥款1000萬英鎊,目標是到2020年讓5000多名公立學校學生達到普通話流利水準。支持該項目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所計畫同期培訓100名合格的中文教師。
中國外文局2月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說:漢語拼音實施60多年來,以此為載體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彙不斷增加,甚至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過去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詞現在被漢語拼音替代。比如餃子,還記得小時候英語老師教這個詞必須說成“dumpling”,現在直接說“Jiaozi”就行!
不信?去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找找看,有沒有“Jiaozi”這個詞條。
此次調研發現的另一特點是,中國經濟、科技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與科技話語的創新。
報告列舉了海外認知度最高的100個中國詞彙。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彙入選。
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移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詞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
報告說,以漢語拼音形式直接外譯的文化詞彙在榜單上表現頗為搶眼。
有意思的是,儘管“春節”“功夫”“胡同”等文化詞彙早已有較為固定的英文譯法,但其拼音形式的直接外譯,在使用頻率和受認可度方面正逐漸與英譯形成競爭關係。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著世界。
無獨有偶。《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奧斯特勒2月27日在英國《衛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為,雖然當今世界1/4人口在使用英語,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他在1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或歐洲,大學生們花了很多錢去學漢語,不只是普通話,還有各地方言,比如廣東話。
“他們需要這樣做,以免跟不上離開中國經濟就走不動的當今世界。”
同時,強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外國人中流傳。例如,將各地連接在一起的麵條。散發著醉人香味的中國佳餚也走入尋常百姓家。
所以……煎餅果子要不要先來一套?
回應
對於已經有的中文名詞,英語直接套用拼音就好,就像我們中文套用英文咖啡一樣,說出來大家都明白。
現在一般翻譯成“LOONG”,特指龍
這樣翻譯最好,音同不說,還形狀像,讓老外體驗一把象形字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Shawn Napper:很是諷刺,薩洛尼先生,雖然你致力於推動英語的廣泛使用,但你在本文中使用的英文風格卻是在非英語國家裡英語作為交流工具角色日益弱化的原因之一。唐納德·特朗普風格的英語的確不值得效仿,但你寫作的英文簡直是語句冗長、用詞晦澀的法律文體,這種風格的英文長期以來都是美國法律界嘲笑和批評的對象。如果有人還不理解我所指何意,請參考小威廉·斯特倫克的著作《風格的要素》。
Keith McLennan:有這樣一部以多國警察(來自丹麥、比利時和德國三個國家)為主角的連續劇,名為《團隊》。當各自處理自己的事務時,三個主角會講自己的母語,不過當他們三人湊在一起交談時,無論在高科技的視頻會議上還是在各種犯罪現場,他們都只講英語。即便英國脫歐,這種語言使用上的習慣也會繼續保持下去。尤其考慮到美國在商業、政治和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就更是如此。順便提一句,不僅新加坡人優異的英語水平令人驚訝,在中國,英語也獲得了廣泛的認知度。與在新加坡的情況相同,英語是中國學校裡的必修科目。在中國商界,英語也是一項基本技能。
回應
歐洲搞了幾千年了,還沒有實現書同文,就在100年前還打得你死我活,互相根本就不認同
你別說歐洲,就是英國,時間撥回到十六世紀,也沒有一個書寫標準,舉例來說,book一詞,你可以像我們現在這樣寫,也可以寫成boke或者bock甚至buke,如果你是個威爾士人估計還可以寫成bwck(威爾士語裡w作原音),只要讀出來發音都差不多就行。標準英語還是莎士比亞搞出來的玩意,而且即使是他,他自己的名字都有4種拼寫方式。 說真的,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是傳播障礙,字母文字那種純表音文字壓根就是記述災難。 歐洲的分裂,不僅僅是民族問題,還有階層分化的問題,貴族政治導致封建割據犬牙交錯,而貴族和平民又難以達成和解。我說的書寫問題其實就是這個的相關,教育壟斷和階級隔離造成的。時至今日,英語裡一說we little people或者common folks,那麼後面跟著的內容絕對是攻擊某個既定群體的搞事言論。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2018-03-09 觀察者網
“你好”(Nihao),來份“餃子”(Jiaozi)!可以用“人民幣”(Renminbi)或者刷“支付寶”(Zhifubao)嗎?——如今,在英語圈國家,這些話咱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可能也好使了!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香港吧,在這座自詡為“亞洲世界之都”的城市,英語的地位已變得十分令人失望。根據《基本法》第九條,英語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觀察者網注),可如果你想在香港政府部門找一份工作,你就必須會講廣東話,而且還必須具備中文讀寫能力。
更加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在香港立法會聽那些議員用廣東話發言。無論關於什麼議題,那些平庸議員的發言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聽,即便不聽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在香港,政府發言人講的英語經常是難以理解的。特首梁振英最近提到所有外國訪港人士都必須先獲得工作簽證,他是否的確是這個意思我並不清楚,我並不在意,也不會究根問底。
把香港人的英語水平與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相比,結果實在是令人尷尬的。
在香港法庭裡,英語的使用比例一直在下降。使用英語本是普通法體系的規定,施行普通法體系的國家所作出的司法判決(此類判決都是用英語書寫的)很好地體現了法律的智慧,而那些法官和律師在法庭辯論過程中深深受益於此類英語法律文本所體現出的法律智慧。
香港社會故意降低英語的重要性將嚴重削弱香港國際都市的地位。原因在於,國際金融界大多數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協議和文件都是用英語書寫的。
的確,支持脫歐的英國人是缺乏常識的、狹隘的、盲目民族主義的,這一決定也將對英國自身造成極大傷害。然而,如果歐盟決定削弱英語的主導地位,那麼這位決策者終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而且未來難免像奧賽羅那樣批評自己:“我曾像印第安人那樣,把一顆比整個部落所有財產加在一起還要貴重的珍珠隨手丟棄了”。讓-克洛德·容克主席關於英語的表態是他在佛羅倫薩對意大利人用法語演講時做出的,不過令人十分詫異的是,講那句話時他使用的卻是英語。
毫無疑問,無論你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講哪種語言,他的譯員都有能力將其準確地翻譯成漢語。不過,在歐盟的24種官方語言裡,選擇哪一種對中國領導人講出來會比較合適呢?恐怕無論選哪一種語言,講其他23種語言的歐洲人都不會太高興吧?而且,即便容克先生參加漢語普通話速成班,能夠與中國領導人用漢語直接交談,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最終也是需要翻譯給歐洲人的,選擇哪一種目標語言進行翻譯仍然是個問題。
雖然非洲很多地方都曾是法國的殖民地,至今那些地方仍使用法語,但若說在非洲大陸通行無阻的語言毫無疑問仍然是英語。當然,如果歐盟想放棄非洲並把它交給中國人的話,非洲人今後講不講英語也是無所謂的。
另外,如果拒絕講英語的話,容克先生還需要考慮今後歐洲人該如何與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溝通。在這三個方言甚至語言眾多的國家,英語發揮著社會粘合劑的關鍵作用。
在印度,民族眾多,語言龐雜,一個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就是大家都使用英語。如果容克先生有機會去印度各地的法庭旁聽一下的話,他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自己對英語的偏見是多麼狹隘。如果他有機會去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他會受到同樣的教育。
另外,如果歐盟與菲律賓之間使用只有一些比利時人才能聽懂的瓦龍語交流的話,菲歐關係受損也不是無法想像的。
此外,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雖然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在講英語時,已經把古怪的發音發揮到了人類理解能力的極限,可如果你在這兩個國家對著剪羊毛的工人講捷克語或愛沙尼亞語的話,他一定頭也不回地離你而去。
內維爾·薩洛尼: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2018-03-09 觀察者網
“英語在歐洲的重要性在下降,這個趨勢的發展是緩慢的,方向卻是確定無疑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的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實呢?由於每一個成員國的語言都必須受到平等對待,歐盟一共有多達24種官方語言。考慮到歐洲人的跨語言溝通能力並不太強(英國人尤其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按照這位主席的說法,將來每個歐洲人是否都需要配備一位能聽懂24種語言的同聲翻譯才能實現互相交流呢?還是說,大家都使用英語會更方便些?
英國人、香港執業律師內維爾·薩洛尼2017年5月17日在《亞洲時報》發表評論文章:《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
雖然法國人喜歡在這類事情上花心思,但法語成為全歐洲通用語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不必說德語了。法語或德語難以在全歐洲範圍內獲得接納,這個現實其實反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這兩種語言在各自小圈子內的崇高地位。
若讓我說出下一個最有可能的全球通用語言,也許非西班牙語莫屬,因為除了巴西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拉美人都講西班牙語。不過,那些勤勞的北歐人是絕不會委屈地接受地中海岸邊那個時刻把“明天再說吧”掛在嘴邊的民族的語言的。
鑑於當下的實際情況,這位來自盧森堡的讓-克洛德·容克主席(他當然能講英、法、德三種語言)很可能會發現,他的上述判斷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考慮到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強硬態度,英國離開歐盟的可能性極大,但歐盟對英語卻是難以割捨的。如果歐盟真得拒絕使用英語的話,請問這位容克先生:歐洲人到底可以用什麼語言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交流呢?
當然,你可以說,與特朗普用英語或任何其他已知的人類語言講話都是浪費時間。而且,正如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所指出的:“在美國,那裡的人已好久不講英語了”。不過,若不考慮美國人在講英語時那些倍受我們嘲笑的壞習慣,他們所講的的確是一種英語方言,而且這種方言與烏戈爾語或突厥語比起來還是容易理解得多。
兩個經濟學概念可以幫助解釋語言如何傳播:網絡效應和路徑依賴。網絡效應:一個網絡如果有用,那麼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這個網絡隨之會變得更加有用。因此,當說一種語言的人很多,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其他想要便捷交流的人來學習這種語言。
路徑依賴描述了初始條件如何對長期的結果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英語在國際商務和文化中的突出地位,源於19世紀英國創造了“日不落帝國”,在20世紀早期,美國的經濟優勢取代英國,卻再次加強了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霸權。這些最初的歷史條件,加上幾十年來的網絡效應,是英語在當今國際交流中佔據主導的原因。
與人口統計學相比,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是更強大的力量。在未來幾十年中出生的非洲人可能會說法語。但是,如果他們有旅行、出國留學的願望,或者跨國公司工作,非洲年輕人就會有學習英語的強大意願。
英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莎士比亞使用的語言絕對不是最易學的語言,如果當初是法國主導了歐洲,如果當初定居美洲的是法國移民,這些假設都可能使今天的世界變成法語的世界,但那是另一個平行宇宙的故事了。
馬克龍說要讓法語主導非洲甚至世界英媒:中國都沒做到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存在感十足,他先怒懟提問記者“是非洲人在販奴,不是法國人”;隨後又在演講中說布國總統“去修空調”導致對方尷尬,這次,他又表示,不應該讓英語主導的趨勢繼續下去,要把法語變成非洲,甚至世界第一的語言。
英國《獨立報》2017.12.3對此作了報導,並論述了馬克龍野心的荒謬性。報導稱,法語不可能成為全球性語言,因為就連擁有巨大人口基數的中國,都無法撼動英語的統治地位,法國依靠一些非洲舊殖民地的人口增長,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今年年初,馬克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黨並以新理念席捲愛麗舍宮,但談到推廣法語時,他又撿起了老掉牙的高盧精英主義劇本。
法國人在談到母語時,沙文主義情緒和偏執的過度防衛心理總是交織在一起。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加入歐共體時,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了基本語言,當時法國人的鼻子都氣歪了。10年前,法國試圖將法語定為歐盟基準法律語言的嘗試也失敗了。現在,一些法國人意識到,英國脫歐是一次機會,法語有望重新在歐盟中崛起。
在法國,語言是由一個“偉大而優秀”的官方機構規制的,他們會定期刪減一些類似“Le weekend”的不倫不類的英法語混搭詞組。為了捍衛法語地位,他們甚至動用國內法武器,2006年,GE公司因為在其一款產品中只提供英語菜單而被罰款50萬歐元。
然而,對馬克龍的“法語世界夢”來說,這種官僚機械的操作方式毫無幫助。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數年前曾預測,全世界說法語的人口數可能會超過英語、中文和西班牙語,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這實際上是基於對非洲人口快速增長的預測(法語是19世紀的非洲殖民主義的遺物)。
但即使在今天,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3.75億人)多得多,即使中國經濟在快速崛起,但英語的支配地位(全球有15億使用者)還是一如既往地強大。
毛主席曾經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於一種語言的全球化來說,軍事征服在早期或許有一定的作用,會改變那些殖民地和帝國的語言。但如今,語言的主導地位主要來自於和平的互聯網,這肯定是法國的官僚和政客改變不了的。
專家稱應將龍譯為loong 中國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陝西籍全國政協委員——書法家、文史學者岳崇提出了《關於糾正龍與dragon翻譯錯誤的提案》。2015-7-14,中國翻譯協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對龍該譯作dragon還是loong進行了討論。
在研討會上,西安中華龍鳳文化研究院院長龐進對龍案進行了解釋。他說,龍與dragon在文化意涵、功能、地位、形像上有重大差別,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吉祥瑞符、權威象徵;但在西方,dragon是噴火怪獸、恐怖象徵。龐進說,龍與dragon的誤譯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許多西方人不清楚龍與dragon的區別,誤以為中國人崇拜的龍是怪獸惡魔。至於為何建議將龍英譯為loong?龐進解釋說:一是因為英文中已有發朗音、意為長的long,如果直接用漢語拼音long來翻譯龍,就會造成一些麻煩,故給long 加一個o,用loong來翻譯龍;二是loong發龍音,從單詞的形態上也好似一條長有兩隻大眼睛的龍,不僅形象,也讓龍有了點萌的感覺。龐進的介紹和闡述,得到與會專家的熱烈回應,多數專家認為將龍英譯為loong是可取的。中國譯協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表示將匯集大家的建議,最終對龍的英譯拿出一個合理的意見。
著名翻譯家、省翻譯家協會主席安危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支持,他撰文指出:“為龍正譯,是準確向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舉措。在漢譯英方面存在的誤譯影響著中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龍被譯成dragon,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回應
這個意見我特別同意,我在西方看到的龍的雕塑都是負面的,都是被英雄人物所斬殺,中國龍和這樣一個怪物接軌,我心中一直彆扭。
那鳳應翻譯為foong,虎應翻譯為huoong,象應翻譯為xiaang作一次系統的規定。
虎tiger在英文裡就是老虎,但是dragon在英文裡是噴火的長得像蜥蜴的怪獸。中國龍不是蜥蜴,所以中國虎的英文不用改,龍需要改!
CP值與小確幸
啥是「CP值」、「小確幸」?似懂非懂,廣告卻泛濫!
「性價比」的台式英文、「小幸福」的日式漢文啦!
真是大不幸,正確的中文不用,老愛「哈美」「哈日」,哈出笑話了吧!人家老美的正確英文C/P是指Cost-Performance或Price-Performance,簡寫成C/P時的「/」符號並不具有除號意義,僅僅作為縮寫之用。台式英文卻將C/P值誤解為Capacity/Price,即Capacity÷Price(量能÷價格)。真要用除法,就用老共常用的「性價比」=性能÷價格或「效費比」=效能÷費用(可譯成Performance÷Cost)。
怎麼了!只許星式/港式/非式等洋濱涇英文1,不准台式英文?
也對!語文嘛,約定俗成,了解就好。尤其廣告用語挺無聊2的,但卻吸引人,很能打發資本主義牢籠人之無聊。
我還存在主義異鄉人將真實的存在化作無謂之閒聊呢!
你還真說中了,在這「台灣之光」迅速隕落的年代,不來點異國情調之休閒,不來點平價奢華之美食,如何逃避大不幸之現實?就怕………
現實?超現實吧!台灣客觀的幸福指數3明明是四小龍之首,理盲濫情的呆歹灣人主觀上卻覺四小龍之尾。
爛精英,我理你的頭,你的小頭幸福嗎?
二位別吵,除北歐等少數,多數開發地區多覺得自己不幸別人較幸,這很合「吃裡扒外」(也算是CP式誤用)的人性,連紅旗九防空導彈4小米手機5的「性價比」「效費比」高於愛國三導彈和蘋果手機,大陸的網民也噴糞是廉價的山寨貨6。
你們以為大陸的網民都是鄉民屌絲憤青糞青噴子7,只會哈台8?米粉可哈中了!贈首「台灣之光」隕落詩。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414930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美)語(文)在中國未寵過,何來失寵?
反帝的中國當然不可正式承認寵愛「英語帝國」1和「資本主義」2,但由改革開放3後官民追求英語教育和市場經濟來看,確實寵過。
即使寵過也是舊愛,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漢文)4已成新歡,這是利之所趨。「英語帝國」之形成雖有各種軟硬實力5,但根本仍在學習有沒利益。當中國「世界工廠」6轉向「世界市場」7,別說中國國內的學習會轉向,就連國外也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8便是明証。
啥「孔子學院」?怕是「馬列毛學院」吧!
對!歐美日台在世界各地的「xx學院」是「文化中心」、中共的就是「政治中心」,誰叫它帶個「共」(產黨)字呢!就好賣台「中國」國民黨、統媒「中國」時報。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47034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造訪新疆雙語學校,然看似立意甚佳的維族母語與漢語雙教學,在維族人眼裡,卻是企圖消滅維吾爾文化的漢化手段,背後凸顯,主權國家統涉的標準化國民教育,與少數民族宗教生活間存在認知落差。
香港鳳凰周刊曾報導,對伊斯蘭信徒而言,「可蘭經」是真主阿拉的語言,必須經常朗誦,而每位穆斯林出生後、及死前所聽到第一與最後一句話,都應是可蘭經經文,且要朗讀阿拉伯語版本的可蘭經,才有意義。
位於新疆的維吾爾族伊斯蘭信徒,宗教知識是透過經文學校完成,昔日在喀什、莎車等大寺院內曾設培養上層宗教人士的高級學校,縣市鎮寺院的中級學校提供成年穆斯林學習,以青少兒童為主的初級學校遍及各地。
中共建政後開始統一國民教育,加上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新疆地區的經文學校遭禁;八○年代起曾一度恢復,但因擅自開辦者多且影響力日增,官方再次取締禁止,因維族民眾有需求,遂轉為地下化。
維族父母親希望孩子就讀經文學校的理由很簡單,穆斯林應懂起碼的經文知識與禮儀,例如參加喪禮時能口誦經文就很重要;特別在農村地區,孩子具備宗教知識並遵守宗教規範,易贏得村民嘉許。
然因大陸法律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傳教,導致初級經文學校均屬「非法」,高級、中級僅各一所與五所,且問題在未經歷初級學校的基礎教育,如何能進入中級學校;法律限制與宗教需求,是導致地下講經點歷久不衰的原因。
再從全球穆斯林運動角度看,八○年代與西元兩千年後的宗教思潮復興,除加深伊斯蘭教的信仰熱忱外,對可蘭經的不同見解,也導致各新興教派迭生,各類論點與詮釋又透過地下講經點流入新疆。
中共為解決這些問題,防堵之道是嚴厲打擊地下講經點,教育上推雙語教學;現實困境是急缺通曉維漢雙語師資,更別提在課堂傳授「違法」的伊斯蘭經文教育,加上標準化國民教育思維,遂遭維族民眾質疑這是漢化洗腦滅族的政策,北京新疆治理之路依舊坎坷。
回應
語言本來就是同化與消除文化隔閡最好的工具。看不懂這篇報導的用意是啥?
尤其中文的使用目其是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學習中文本來就有好處沒壞處
為啥要反對?舉例來說,如果對岸不是使用中文,我們台灣會有那麼多人去投資、找機會嗎?
作者一个呆包,有什么资格代表维族发言?靠这种捏造文章骗人,是不是太过缺德,太把台湾人当不会思维的蠢人了?
習近平來到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教室,鼓勵漢語教師學好維吾爾語,更好教孩子們學好漢語,少數民族孩子雙語教育要抓好,學好漢語不僅將來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為促進民族團結多作貢獻。
呆包什么也不学。结果把反智当民主。
不学双语,就好比呆包只会呆语,将来没有出息。课堂学经文,就像呆包上课都学念咒语一样,反文明。
「學好漢語易就業」 被指漢化洗腦?「學好倭語易進倭商」 被指皇民化洗腦!「學好美語易進美商」 被指美帝化洗腦!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語帝國》 果然是疆獨幹的 2014-04-30 09:44:20
韓「舌頭整型」盛行 只為說流利英文2013-10-26
為了要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現在在韓國流行一種「舌頭整型」的動刀手術,只為了讓發音更標準,其實這種手術,在大陸和日本也都很盛行,醫師說價格約台幣1萬到2萬,雖然價錢不貴,但比較麻煩的是術後的復健,患者每天都必須進行「舌操」訓練,不過為了開口不再尷尬,就動刀「割舌頭」,看在外國人眼中,實在覺得很不可思議。
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韓國越來越多小朋友們,希望自己能夠朝著「國際化」前進,但如果天生舌頭捲不起來,怎麼辦,現在韓國、大陸以及日本,都流行這種靠著在舌頭上動手腳的「舌頭手術」,矯正發音。
大陸醫生:「捲舌音要發音正確,或者是舌顎音要發的很地道,抱著這樣的目的來進行手術。」
英文發音標準,代價其實並不高,專業醫師表示,約台幣一到兩萬就可以完成,但術後的復健反而是比較麻煩的地方。大陸醫師:「舌頭進行了手術的矯正也是正常的,是不是就能發音正確呢,還不行,我們術後要給他進行一種舌頭的,我們叫做『舌操』的一個訓練。」
英文老師:「我會說,沒有任何事可以去傷害你的身體,你知道嗎,這是不自然的。」
為了後天發音標準,動刀進行舌頭改造,看在外國人眼中,覺得很不可思議,但為了不再開口說的尷尬,願意花錢挨刀的民眾,還是大有人在。
俞敏洪自述:上市八年耗掉愛情精力 再盲目擴張新東方3年必倒2013-05-31
【導讀】“到現在為止,我也認為上市不是新東方最好的選擇。”在日前的中國民辦培訓教育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有著“留學教父”之稱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做了一個近一小時的演講。演講中他闡述了教育培訓面臨的三個挑戰:1.自身所面臨的挑戰;2.競爭和環境所帶來的挑戰;3.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以下為俞敏洪口述全文。
……………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5/31/011016322.shtml
俞敏洪揭《合夥人》真實性:現實中我沒那麼窩囊2013-5-23長沙晚報
《中國合夥人》自上周公映以來,目前票房已突破1.3億元。片中三兄弟合辦英語培訓學校新夢想的經歷。前天,他通過博客特意回應:其實這部電影的誕生和我基本上沒有關係。
俞敏洪承認,當初觀看樣片時,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把電影情節和現實中的新東方進行對照,沒辦法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評價這部電影。
正如觀眾們猜測的那樣,片中由黃曉明扮演的成東青一角,確實是以俞敏洪為原型的。而且二人的經歷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高考三年才考上大學,在大學得肺結核;在大學圖書館追女生,因為到外面教課被學校處分;出國留學美國被拒簽、在破工廠辦補習班、三個哥們兒一起創業、和美國人打官司、把公司弄到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片中的這些情節都是俞敏洪親身經歷過的真實故事。
但俞敏洪直言,片中三位主人公的個性,和現實中的新東方三位創始人大不相同。他說自己在現實中沒那麼窩囊,也不是一個“把演講當作自己性生活”的人。
態度:反對宣傳功成名就
當初,俞敏洪看過徐小平的劇本之後,就曾反對把新東方的故事搬上銀幕。 他還坦言,“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經過藝術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銀幕。如果這個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對於現實中的我是一種傷害,因為現實中的我和被塑造過的形象一定不會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對於我還是一種傷害,因為總會有人認為那就是真正的我。”
陳可辛解釋說,《中國合夥人》雖然曾受到新東方的啟發,但畢竟不是一個企業傳記片,而且他和俞敏洪至今也沒見過面。
和電影中一樣,新東方於200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雖然電影裏的故事就此上演完美結局,但現實中的故事則仍在繼續。新東方上市後,徐小平和王強逐步退出了管理層,但至今仍是股東身份,三人也還保持著合夥人的友情。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主要代表,沒辦法功成身退,繼續做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坦言,這和自己的個性十分不符,只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中國合伙人》 失落的香港精神 2013-6-10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在內地叫好叫座,一周票房已衝破二億元。這電影故事的原形顯然取材於「新東方」與它的創辦人俞敏洪的奮鬥史,但細節及人物性格卻有藝術加工。俞敏洪早已表明,他不喜歡被塑造成一「土鱉」(電影中主角成東青由黃曉明飾演),此詞應是回流留學生「海歸」的對立面。
留學教父 助七成出國學子
香港人可能對「新東方」不太熟悉,但在教育界及留學生的圈子中,它卻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本來是一所替學生補習英語以應付TOEFL、GRE等出國留學考試的學校,於1993年創立。後來生意太成功,2006年還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周五它的市值已達34.73億美元,俞敏洪本人的財富,據福布斯排行榜,已超過10億美元。「新東方」本身從一廢棄工廠搞起來的「校園」,如今已在中國48座城市及多倫多設有分校,累計就讀的人次達1,300萬。據說七成的內地出國留學生都曾就讀此校,難怪俞敏洪本人早已被稱為「留學教父」,即使他本身從未留過學。去年我赴美時,遇到一大批十四、五歲的乘客,原來他們正是參加了「新東方」的遊學團。近年其業務更包括幫助「海龜」回國創業。由此可知,此公司的業務十分多元化,主事人生意頭腦極為靈活。
我初聽「新東方」的名字時已是十多年前,當時有學生要到美國讀博士,誰都知道,這要考GRE,而它的英語生字是個大難關。那同學毅然跑到內地「新東方」上課。據她說,每天都見到同學努力溫習,在此感染下,不敢不用功,所記得住的生字大有進步。學生時期,我也考過GRE,並無時間熟讀這麼多生字,分數普通,但後來見到申請我校學生GRE的分數等閒滿分800,正常的美國人是考不到這麼高分的,得滿分的,似乎大多是「新東方」培養出來的內地學生。後來,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到深圳書城一口氣買了幾本俞敏洪著的、俗稱《紅寶書》、《藍寶書》、《黃寶書》等等的英文生字書,倒很奇怪,學生如何能背誦到裏面的全部生字。但顯然有人做得到,中國從科舉年代累積下來的考試功力,已成為我國的國技。
我們不用在此爭論如此強記背誦是否合乎教育之道,我不認同死記硬背對帶有分析及創造能力的學科有甚麼幫助,但據OECD(經合組織)國家主辦的跨國學能評估考試PISA的主事人,對中國學生成績作出的分析,他們不但在靠記憶力的題目上高分,在分析性問題上的能力一樣卓越,為甚麼是這樣?需要研究一下。
《中國合伙人》電影所帶出的問題當然不是考試制度的優劣,而是香港人似乎日漸失掉的一種精神,就是為了夢想,即使付出多大的代價,遇上多少挫折失敗,也肯奮發上進的精神。電影中,學生在惡劣環境下用功之勤,正可反映他們追求夢想之熱切。這種精神,我是十分熟悉的,當年的香港不但有「獅子山下精神」,它孕育出的年輕人,就算跑到國外留學,一樣有「打下門牙和血吞」的勇氣。我自己讀本科期間,雖有獎學金,但為了生活(尚要賺錢寄回家中)一共在圖書館執書四年,在護士宿舍每周兩晚12時至早上8時當保安員;另在兩個暑假在餐館洗碗。這種生活不會被視作「無處話淒涼」,大家倒是快快活活、自我感覺良好,這是當年香港留學生的普遍心態。電影中,所捕捉到的內地年輕人奮發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們這一輩人年輕時的重現。
年輕人勤奮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過去三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人說中國經濟即將要崩潰了,此事至今尚未發生。他們錯判的,便是不懂得就算在窮鄉僻壤,課室連書枱也沒有的學生,他們考PISA的成績,竟與發達國家的富學生不分高低,這沒有驚人的努力如何做得到?有如此勤奮的年輕人,經濟如何崩潰得了?港人若仍活在自我製造的、把內地人民抹黑的認知中,如何能不在競爭中失敗?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internationalaffairs/francislui/18125
另參本館:《英語帝國》論語與中國風《漢字的故事》教改與補習 海龜與烏龜香港回歸十年 2013-06-16 09:57:37
七階級臉譜 構築英國新社會【聯合報2013.04.04
英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英國不再是三個階級,而是可細分為七個階級的社會,其中最上層的「精英階級」,占人口百分之六,銀行存款逾十四萬英鎊(約台幣六百卅四萬元),社交接觸廣泛,擁有頂尖大學畢業文憑。
最低一級的「不穩定無產階級」,占人口百分之十五,年收入為稅後八千英鎊(約台幣卅六萬元),平均存款八百英鎊(約台幣三萬六千元),卅人中不到一人大學畢業。
英國廣播公司(BBC)協助調查十六萬民眾的結果顯示,上流、中產、勞工三個社會階級的模式,不再適用英國。這是歷來英國所曾做過與社會階級相關的最大調查。
研究人員指出,傳統以職業、財富、教育程度劃分階級的方式過於簡化,他們因此從經濟、社交、文化三個層面分類。經濟資產包括收入、存款、住宅房價;社交資產為認識的人的數量與地位,文化資產為文化興趣與活動的性質。
新的七個階級由上而下為精英、穩固的中產階級、有技術的中產階級、新富裕勞工、傳統勞工、新興服務業勞工,與不穩定的無產階級。穩固的中產階級占人口百分之廿五,傳統勞工占百分之十四,新的劃分與英國去工業化、普遍失業、移民、都市空間重整有關。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薩瓦吉說:「能清楚劃分出精英階級,令我們極其訝異。光是經濟優勢,這些人已高出所有階級一等。相對的,我們也發現為數可觀的不穩定無產階級,他們的經濟、文化、社交的資產少得可憐。」
回應
「不穩定無產階級」應該有不少人來台灣淘金教英文玩台女享受白人優越感....
詳參【圖博館】:《瞧這些英國佬》《英語帝國》《全球中產階級報告》
李光耀:雙語簡單 雙文化難 2012-11-29 中央社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今天表示,雙語政策是簡單的,但要找到具有雙文化素養的人很難,星中兩國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語言相通,新加坡仍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了解中國大陸。
李光耀今天晚間以主賓身分出席通商中國獎頒獎典禮,並應邀致詞。通商中國是2007年由李光耀和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啟動,致力打造華文和英文的雙語雙文化人才,促進星中兩國交流。
李光耀說,沒有哪兩個國家的文化會是一樣的,有人以為因為新加坡人講華文,所以新加坡就懂中國文化,但這是錯的。
他說,雙語政策是簡單的,但要找到具有雙文化素養的人很難,新加坡文化受到西方影響,而中國大陸則是中國文化,沒有被西方影響。
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共同打造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李光耀說他去蘇州和天津後發現,兩國的文化不一樣,新加坡人遵循規定,但中國大陸人則是如果要簽約,要培養長遠的友誼,因此一開始造成了誤解,後來他才了解,在中國大陸做生意,要用中國大陸的方式。
李光耀說,星中兩國背景不一樣,儘管語言沒問題,但語言的涵義有問題,如果要培養雙文化素養,必須要住在中國大陸相當長時期,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就算住個3或4年也不能全部了解。
李光耀說,要培養一批擁有雙文化和雙語言素養的人是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中國大陸不只上他們的大學,還要在中國大陸工作,和中國大陸人一起競爭,「才會了解中國人多麼厲害」。
他希望新加坡培養一批那樣的人,可以代表新加坡跟中國大陸來往。
詳參【圖博館】:《英語帝國》論語與中國風
我大學生多益平均557分 不具國際競爭力【聯合報 2012.10.21
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台灣區最近公布台、日、韓一千大企業招募員工英語能力調查,南韓基本門檻為多益七百分,台灣和日本都是五百五十分;去年多益成績,南韓也遠高於台、日。
ETS指出,調查顯示南韓員工的英語即戰力策略奏效,讓南韓大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快速崛起。
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指出,調查發現,台、日、韓一千大企業招募新進人員的多益成績要求,南韓百分之百都要求英文能力,且門檻為七百分,有的甚至要求八百分,台灣與日本都只要求五百五十分;但台灣只有近兩成八要求多益分數,日本則八成三企業要求英語能力。
ETS之前公布二○一一各國多益平均分數,台灣為五百四十二分,南韓六百廿六分,日本五百一十分,台灣輸給南韓,但贏過日本。
他指出,台、日、韓企業對員工英語能力的重視程度差異很大,也反映在各國競爭力表現;如以近十年GD P成長率來看,南韓達百分之一百廿四,日本只有百分之四十,台灣則為百分之五十。
王星威表示,以目前台灣大學畢業生平均成績五百五十七分來看,只能勉強符合台灣企業的需求,但不具國際競爭力。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表示,多益分數五百五十分只達基本英語能力,如果只須講簡單英文、當接待員還可以,但如果當業務人員,參展時要用英文介紹產品「可能就沒辦法」;聽、說、讀、寫都達一定門檻需要七百五十分,達九百分以上就可上談判桌了。
回應
韓國人超級會考試,他們的英文口語真的是爛到沒得比.
呆子,這麼說來英語系國家不就經濟最好最有錢? 學英文不是壞事但也別講成神一樣,因會英文的國家現在大多數過得比亞洲窮!
菲律賓的英語真是普及又如何?世界GDP排第幾名?中日的英語不普及又如何?世界GDP排第2/3名? 產品全世界賣到嚇嚇叫!!
老外現在都忙著把小孩子送往華語學校學華語了啦!歐洲美國都在加緊學中文 才覺得比較有競爭力
台灣現在都忙著愛台灣學母語那有時間學英語
台文? 閩南話, 客家話, 漢話, 英文, 都是台灣的外來語言文字.只有原住民語才是真正台灣話.
詳參【圖博館】:《英語帝國》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母語是個政治概念,與「國族」(或者「民族—國家」)一樣,都是歐洲現代史的產物。廿世紀以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所謂風俗,包括語言。而大部分人類社會是父系社會,嫁、娶主要發生在村落之間。剛進門的新娘子除了洗手作羹湯,還必須學習夫家的語言,自不待言。好在過去流行早婚,加上娘家與婆家的空間距離不至於太大,新娘子不難克服語言適應的問題。
簡言之,傳統世界裡無所謂母語。一開始婆婆與媳婦言語不通,是常態。子女從小浸潤在父親、祖父的語言世界裡。這種父系社會有自然史根源:與人來自同一共祖的兩種非洲黑猩猩,雄性一生不離開出生的社群;雌性成年後必須出走、加入其他社群。換言之,黑猩猩社群中的成年雌性,彼此不是從小玩大的伴侶;她們必須結盟,才能抵抗雄性父子檔、兄弟檔的欺凌。
國族以民族概念為基礎。民族的要素雖然有三(血緣、文化、語言),卻以語言最顯著;何況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
不過,這個國族概念在現實世界中,根本禁不起考驗。首先,血緣難以稽考;而且人往往會以人事彌縫遺傳,如收養。其次,人有學習語言的天賦,出生在任何一個語言社群,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再者,歷史、地理或共同利益可以創造超越民族定義的政治實體,如傳統邦國。此外,有些人文建制有強大的包容力,可將不同的語言社群結合在一起,如宗教。
無論如何,歐洲以國族為號召建立的國家,仍然依據民族定義創造了「國語」。對國境內大部分的村落,國語是與鄉音極不相同的語言。有趣的是,在國語的宣傳品中,往往把國語說成母語,也就是把母語當隱喻,重點不在「媽媽說的話」,而是血緣關係。國語政策貫徹實行之後,母語名符其實了,這個詞也就沒用了—直到新的政治動機為它找到新的政治意義。或者非政治意義。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公元兩千年起,每年二月廿一日都是國際母語日,提醒世人各國境內少數族群的權益,以促進人文多樣性、文化平等、共存共榮為理想。不過二月廿一日這個日子,仍然是政治選擇。原來是為了紀念一九五二年在孟加拉犧牲的幾位「語言烈士」。當時孟加拉還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那一天,達卡大學的學生示威抗議,要求將孟加拉地區的主要語言(與文字)列為官方語言。結果警察擊斃了幾名大學生。十九年後,孟加拉獨立。
倒是聯合晚報去年耶誕節刊出的一則國內新聞,令人有峰迴路轉的驚豔:「母語」不再是政治工具,成為表裡一致的人文概念。母語就是媽媽講的話,不多也不少。這是因為近廿年國人娶回來的外籍新娘不斷增加,她們的子女在小學學童中已超過百分之十。這些新娘在國內舉目無親、語言不通,無論自身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連累子女的受教品質。
新北市針對新住民設計的火炬計畫,由內政部推廣到全國,其中一個項目是母語學習營:讓子女學習母語,好與外籍母親談心。於是母語的內涵變得更豐富了:不專指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責任,而是子女為了親近母親而做的貼心努力。
源自生活的創意,才有動人的力量。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3-01-05 10:34:31
奧運閉幕式… 有點歷史惆悵【聯合報╱朱立安/教2012.08.14
這屆奧運,不少選手都只中學年紀,閉幕派對卻彷彿曼谷夜店在每周留出一天當「復古之夜」!倫奧主辦單位大剌剌用退休的流行歌手去詮釋「英國味Britishness」,除了俗麗,更有點「日不落國」終成歷史的惆悵。這閉幕式說不上震撼,甚至算不上唯美嚴謹。整個倫奧花掉九十億英鎊,只帶來卅億英鎊收益。
奧運開幕、閉幕是否該當成show,見仁見智,但倫敦藉此表現英國文化的意圖明確,而台灣前陣子辦聽奧,賴聲川手法更細膩深刻!
英國想表達英式風格的平凡魅力,不過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電視噱頭卻很難說得上是真實的英國。而且,意義之表達停留在如此業餘的滿足。
倫敦奧運與先前京奧連在一起才更看出歷史文化之多樣性。京奧表演之流暢整齊、莊嚴精確的同步性有如「禪」,每個動作恰如其分地發揮最高段的集中力。
回應
國際的評價是京奧第一,倫敦奧第五
英國的開閉幕節目,正是英國所謂傲人的文明只是在流行時尚,流行音樂,007和哈利波特一類賣座電影上,缺少深刻文化底蘊,這種節目,像是一場大型國際演唱會,很難與奧運這種概念連結在一起,我看了有點失望
2012倫敦奧運:美46金稱雄 中38游泳最亮 英主場優勢29百年來最佳
本屆奧運會,中國、美國的獎牌榜榜首之爭,幾乎貫穿了比賽的整個過程,雙方交替領先幾個回合後,中國軍團最終落居第二,但38枚金牌已經是除北京奧運會之外,他們曆屆客場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戰績。
美國是世界頭號競技體育強國。在之前實際舉行過的26屆夏季奧運會上,有15次高居獎牌榜第一。 (楨:美中金牌比 1984年83:15。1988年36:5。1992年47:16。1996年44:16。2000年37:28。2004年36:32。2008年36:51)
六大王牌縮水10金
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的6支夢之隊──乒乓球、羽毛球、跳水、體操、舉重和射擊,絕大多數項目有超水平發揮,最終奪得36枚金牌,6大項目的金牌總數居然與美國軍團持平,為中國軍團突破50金大關作出了突出貢獻。
時隔四年,中國軍團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加上一些項目優勢度縮小,使得6支夢之隊的金牌總數下降到26枚,比北京奧運會少了10枚之多。與歷史相比,這一成績屬於正常水平,2000年和2004年兩屆奧運會,6大強項的金牌總數分別為24枚、22枚。
人民日報:淡化金牌不可取 佳績靠舉國體制支撐 (楨:在現今政經體制優勢之上,可再仿美大學以高金吸引世界頂尖、尤其第三世界/田徑游泳選手!)
缺乏養成機制 台灣體育失根
運動與政治:從國際體壇回顧冷戰兩陣營的共生關係
(葉詩文事件顯示西方為)為奪牌,更改遊戲規則! 中美較勁新戰略
人民日報 (評葉詩文禁藥/羽球打假球):故意抹黑阻擋不了中國體育
中國羽球首次包攬奧運5金 BBC:獨一無二壯舉!
美媒:中國奧運評論 反映被圍堵疑慮(楨:抹黑還不准人自白的白人至上觀!)
外媒:史上最激烈美中榜首之爭 中國算不上體育強國(楨:這顯示西很會酸)
長江日報:中美金牌之爭 勿自大也勿自貶
長江日報:爲什麽不是體育強國 (楨:這顯示中會自省)
外媒:倫敦正成爲史上最差一屆奧運 還是北京好
英國29金創百年紀錄 奧運財卻落空
倫敦騷亂事發地複興? 居民歎奧運設施爲誰而建
倫敦小偷最愛偷懷揣巨款中國人 神偷日收入2萬鎊
奧運盡是陸志工 台灣人呢? 2012.08.13聯合報
倫敦市長發布會現偏見一幕 14位提問者均歐美人
倫敦地鐵沒有空調無手機信號 乘客交談只能私語
央視正妹記者:倫奧生活如狗
(楨:還英國的軟實力呢!另參本館:《柔性權力》)
英國的軟實力
倫敦布50多萬攝像頭 每人每天被拍300次(另參本館:《誰在操縱我們》)
巴西奧組委承諾:裏約奧運會上座率將超倫敦
跆拳道吳靜鈺衛冕摘第36金
進攻狂人 4年僅2敗場均淨勝10分
謝教練用武術精髓教導 以上2012-08-09新浪奧運
跆拳改電子護具 節奏變慢難得分(楨:頭部應改用電子護具、現場只能有2台攝影機也要增加!)
別人日行千里 我們原地踏步 看看吳靜鈺 怎能不汗顏? 以下2012-08-10 中國時報
秋風掃落葉 吳靜鈺摘金
中國武術 助吳靜鈺跆拳衛冕
楊淑君:台灣踢法不夠開放
台灣無動力世代 拖垮體育競爭力
戰術保守 中華隊輸得不冤
戰術被破解 情蒐不扎實
總教練 論敗因 眼界封閉、打法保守 輸得不冤
金牌迷思 選手、奧運精神雙輸2012-08-11中時社論(楨:以下則顯示台灣忽而自貶忽而自大!)
美好盛會中若找不到自己身影 聯合報社論 2012.08.11
近4屆最少(楨:? 2008四銅,今年1銀1銅) 綠委砲轟戴遐齡 自由時報
體育當然是國力 2012.08.12聯合晚報社論(回應:臺灣極度自卑自大﹗楨:又在韓國行台灣不行了!另參本館: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爭議! 陳一冰0.1分失金
中國體操隊總教練黃玉斌:體操史上黑暗一天 吊環裁判羞愧嗎
裁判談陳一冰稱無可奉告:找技術委員會去問吧
陳一冰:對手比完仍覺金牌歸我 這哥們沒站穩啊
意大利隊公開怒斥裁判不公:陳一冰應該是冠軍!
陳一冰:我已做到了最好 難道去跟裁判打一架?
鏈球張文秀遭改判痛丟獎牌 中國申訴遭駁回調查
張文秀教練:尊重判決 可能繼續進行申訴或抗議
荒謬判罰致公平于不顧!
張文秀震驚不理解 尿檢單上仍第三
劉翔被絆倒告別奧運 官方確認跟腱斷裂 將在倫敦接受手術
劉翔跟腱手術成功兩天後將回上海
醫生稱能參加2016奧運會 劉父稱劉翔想跑到35歲
劉翔還要跑? 網友:時代過了
劉翔跟腱傷 專家:不可能復原
總教:賽前沒想到會受傷 誰讓劉翔冒險上跑道
劉翔曾向團部彙報傷情:再重也跑
劉翔母親:如他不再優秀請原諒他 感動世界卻不能感動國人?
人民日報:劉翔的傷我們的痛 新華社:金牌留給曆史補發
BBC:英雄失敗了 京媒:本可退卻舍身取義
央視斥表演論:沒人拿跟腱表演
黨中央國務院代表贊揚劉翔 上海副市長深情賦詩 劉延東慰問
姚明:他盡力了 史冬鵬:罵的人太多他才堅持
張健:劉翔再跑2016是在學習姚明
金牌至上 劉翔只能傷害自己贏回尊敬
劉翔是在表演嗎? 不﹗(回應:劉翔不欠國人一塊金牌;反而是國人欠劉翔一個寬容和道歉﹗)
劉翔的痛與媒體的樂(楨:理盲濫情的霉體﹗)
劉翔假摔?大陸網友酸氣沖天(楨:憤/糞青﹗另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人生的偶像崇拜》) 2012-08-14 12:41:31
「奧運精神」不容「消極比賽」【聯合報社論 2012.08.03
倫敦奧運第五天,發生了奧運史上最醜陋的「打假球」事件。細究事件原委,最該譴責的,是始作俑者的中國大陸隊。
回應
什麼是消極比賽﹖這次羽球被抓包只是作的太不漂亮而已﹐並不是創舉﹐韓印賽更是離譜﹐但這是奧運史上最醜陋﹖不﹐醜陋一直都在,「打假球」台灣已幾十年經驗了…
這種八股文實在看到令人倒胃。
蛙,真的很高贵耶,台湾人!人家BBC还在纪念他们的赛艇运动员战术性放水,你怎么不放个pi?
我參加過小型羽球比賽,這種擺爛的打法也做過,這真的是賽制問題!策略性放棄比賽(或所謂擺爛、放水)已經是所有運動分組賽的常態!羽球在奧運出事,不代表出事球員(或國家)就沒運動精神,如果真要貫徹運動精神的話,奧運官方對所有分組賽可多要睜大眼睛才行!
真爛,改成分組淘汱就要預期有這種結果,現在有分組比賽的有那個隊伍不搞這種戰術。更奇怪是南韓學中國? 你當人家韓國教練是膿包?
假如奧運最後一名拿金牌,誰要拼命去贏球?這是制度問題。假如遊戲的規則是贏一場比賽不利拿獎牌,誰要去贏?
規則不出問題,比賽就不出問題,此社論者,旨在嘲笑中國而已。猶如台灣民主出問題,造成台灣沒前途,卻不敢批判民主體制同樣荒謬,祇怨天尤人。前幾日北京無預警降暴雨成災,台灣媒體嘲笑謂「北京奧運能辦,為何辦不了雨災?」果不出幾日,台灣就鬧風災,天理不容,必有還報。
中國在奧運成績太好,就遭西方媒體嫉妒.中國女泳將葉詩文成績太好,超過男將,惹西方媒體嫉妒,謂「有吃藥」。台灣媒體始終站在西方媒體一邊,對祖國同樣有嫉妒,令人同情且厭惡,因為台灣選手拿出不好成績來之故,促使台灣媒體酸溜溜的寫出一大堆不利於祖國的言論。
我們自己少笑別人了。去翻翻過去台灣"國球"參加國際賽,哪次沒有"策略性"安排出賽投手,以求最有利的複賽對手?
如果輸球會贏得比賽,贏球會輸了比賽,你會如何選擇?很顯然,出現這樣的現象,羽總的責任絕對是最大,卻以坑殺球員來卸責。上述兩個問題,聯合社論看不到嗎?還是假裝看不到,玩「假球」?
從1F開始,許多發言都不是謾罵的讀者,可見社論有多麼的迂腐。還有,給主編,妳們的社論的確有唱高調的趨勢。
相關新聞
羽球放水司空見慣 倫奧瞎在裝的太不像了
運動場放水失格 國內也有
避免重演放水 羽總未來將改賽制
潛藏苦練 大陸游泳登頂
一個國家要強壯,除了人民要從內心熱愛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的發展有強烈的責任與使命感之外,人民本身更要有好勝、好強與堅毅、耐苦的性格。也因此一個國家在奧運所獲獎牌數量,大致上反映著那個國家國勢的強弱,與其在國際政經、軍事、文化、和科技的地位。
我們來數一數倫敦奧運獎牌數目的排序:美國104枚,中國87枚,蘇俄82枚,英國65枚,德國44枚,日本38枚,澳洲35枚,法國34枚,韓國28枚,義大利28枚,……。特別值得提的是窮國家如哈薩克13枚,牙買加12枚和肯亞11枚;令人皺眉頭的是印度6枚,北韓6枚和台灣的2枚(排行第50之外)。
每一位獎牌得主都有他或她獨特的奮鬥史,尤其是窮國家如肯亞、牙買加和哈薩克等,不靠自己的堅持很難克服萬難,終至於參加奧運,並爭得世界各國競相爭取的奧運榮譽。即使是有錢的國家,每一位選手的遭遇也不盡相同,有些國家如中國和一些專制國家,奧運選手是由政府從小選拔之後,經過殘酷的專業磨練培植出來的,民主國家則靠個人興趣和家人與私人機構的耐心培育。(楨:?)
最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政府如此的賣力並耗費大量國家資源訓練「職業」運動員,而且民眾對成功的世界級運動員也崇拜有加,但是仍然敵不過人口不到四分之一的美國。部分中國民眾自以為中國國勢早已超越美國(楨:?),但中國在奧運所獲獎牌數目卻顯示不同結論。不知如此一來,世界上還有多少人相信中國國勢現在就已經超越了美國。
如果我們看看美國奧運的業餘運動員是如何培養的,那麼大家只會更加驚訝。美國奧運選手多半來自一般國中和高中的學生,他們在正常課業之外接受課餘訓練,而不是專門集中在國家體育中心做專業磨練。當然有些學校聘請知名教練,主要目的在於培育傑出選手為學校和其體育課程在校外比賽爭光。
……………
回應
按您的邏輯, 牙買加比擁有核子武器的印度還強, 看來全世界的政治學教科書要重寫了,
金牌運動人才產生有幾個要素﹐激勵﹐發掘﹐培養﹐苦練﹐獎賞﹐缺一不可﹐而且要系統化持續化進行﹐美國和歐洲國家從二十世紀初就著手奧運獎牌爭取﹐起步早中國幾十年﹐長期布局和體育推廣系統都優於中國﹐眾所周知美國每年直接間接用在培養運動員費用是中國幾十倍﹐奧運參賽運動員決大多數是大中學生﹐美國在學校體育投入非常大﹐很多學校以出運動員為傲﹐學業成績很差但運動獎杯排滿滿﹐電腦沒錢更新但體育館設備齊全﹐體育教練比校長數學老師還種要﹐大手筆出獎學金爭取運動員﹐運動支出佔學校經費很大部份﹐民間對體育資助捐贈可減免所得稅﹐表面看美國政府沒直接出錢給奧運隊﹐但實際花費於運動員培養非常可觀。中國經濟比美國還差一段﹐加上中國傳統觀念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所以對運動整體投入遠不及美國﹐只是中國採用效率較高的金牌運動員選拔和培養方式﹐所以能在奧運獎牌取得第二。
大陸的選手是"國家從小以殘酷的訓練方式培養出來的"嗎?這一點請版主應該經過查證再行評論!或許部分是,但未必是全部.此外,大陸人對表現優異選手的崇拜是有的,但這在台灣又何嚐不是如此.況且,大陸對於金牌數不如美國,是早有自知之明的,京奧時因為是地主國,面子問題所以許多項目都以雙保險方式派多人參加,且以穩健的熟面孔為主,但本屆倫敦奧運則不是,大陸派出總選手人數只有約京奧的六分之四,且以新舊交替為主要目的,所以在體操及跳水等傳統強項上,年輕選手尚不穩健的表現以及不以雙保險保金牌下,丟失了不少金牌,大陸的整體國力本來就遠不及美國,居第二乃符合常理,運動場上,像各類田徑,游泳,籃球,手球等,都是西方人種或黑人佔體能優勢的強項,美國在游泳就拿了16面金牌,誰人能敵,版主應該反過來看看,身為黃種人的東亞國家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竟然能拿到如此多的獎牌,這是難能可貴的.況且大陸社會整體發展遠不如西方國家,改革開放才三十年,有此成就,已屬不易,未來期待大陸能更多元,健康性的發展國民體育
版主提到我國運動表現下滑原因,是大陸開放後,台商前進大陸,賺錢容易,以致於養尊處優,這種推論好像有問題!這種推論,好像台灣年輕人的運動表現,都要怪大陸開放台商投資似的!從事專業運動人口的不足與意願低落,除了養尊處優,還有國家產業結構以及傳統升學主義吧!大家都罵政府沒作為,可是這是數十年的問題,政府砸錢也解決不了,因為沒有太多人願意放棄升學而全心投入.再談國旗問題,一個民間的倫敦街道商會要掛什麼旗,政府能拿人家怎麼樣?再者,我方參加國際奧會的條件,本來就是以會旗取代國旗,是當初同意我方重返國際奧會的條件,我們自己簽字同意的,人家依奧會規定掛回會旗,我們能說什麼?想為難地主國嗎?
http://blog.udn.com/tsongtt/6710721 2012-08-15 10:46:59
鐵一般的中國——關于倫敦奧運開賽以來的冥想 2012-07-31 自由電台評論員阿列克謝·庫茲涅佐夫
開賽兩天以來,各國成績不盡相同。俄羅斯的成績暫時不算好也不算壞,而東道主英國在獎牌榜的名次卻十分不盡如人意。除了我一個腦袋有病的朋友希望俄羅斯隊敗走倫敦並認為這能夠重挫“普京制度的形象”以外,大部分的人都不懷疑,俄羅斯將同英國爭奪獎牌榜第三的位置。
先把俄羅斯的問題放一邊吧。所有人目前都聚精會神的看著中國。十分明顯的是,這個世界最大的體育強國已經是第二次讓其他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級別最高的體育競技的發展原則了。
而中國做了什麼呢?遠在北京奧運之前?全面的國家監督體系?——這已經不是新聞了,蘇聯與民主德國的運動員也是如此訓練的。給奧運結果制定計劃?同樣不是新聞。培訓儲備人才?--蘇聯也不外乎此。難道中國有什麼獨有的東西嗎?我想,這也許是追尋同一個目標的理念吧。中國極力訓練其青年運動員,令每5-6個人同時爭奪國家隊的領先地位。這樣一來,原本占據領先地位的運動員就不會放松,能夠時刻感受到來自追趕者的灼熱呼吸。
不過,人們對以上這些也比較熟悉了。中國的法寶也許是富有創造性的發展社會主義體育模式。中國領先的原因或許就是將這一模式同幾乎無限的中國商業機遇結合在一起。最終,國家獲得了最強的體育自主生產體系。是的,這是絕對強硬又強硬的體系。是基于民族能力、為了目標舍己為公的體系。當然,這並非民主的體系。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個體系非常非常的有效。
直接的講,俄羅斯或許也在追求這一體系。但似乎無論如何都無法達成。半數資源被陸續偷光,而另外一半則與民族特性有關,當然這絕非中國的民族習慣。這大概就是中國目前在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影響力逐步超越俄羅斯歐洲部分對該地區影響力的原因。
好吧,不要如此嚴肅的對待金牌榜了。說不定,中國這種過于嚴格的體系對其本身有害?又或者,將商業元素加入國家運動體系正是在試圖軟化武士道式的中國體育基礎?(楨:更可能是兼二者之優!)
相關新聞
陸金牌背後心酸事 引議論(楨:反中者之妒評!)
國旗事件:無可救藥的自卑感
二○一二年倫敦奧運盛大開幕,精采的片段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許多人拿它與四年前的北京奧運開幕式相比較,感受到兩個開幕式有各擅勝場的魅力,而倫敦奧運的開幕式似乎更能引發普世的共鳴
留言
倫奧至今錯誤百出,根本就沒打動人心,打動的是西方奴才台灣人,那是台灣人本來就是西方的奴才,可笑的奴才台灣人才會有這種拍馬屁的中時媒體。中國游泳女小將葉詩文年僅十六,這幾年來在國際游泳比賽橫掃歐美,拿金牌數都比她年齡還多,在本次倫敦奧運隨隨便便輕輕鬆鬆又是破世界記錄及奧運記錄拿了幾面金牌。此時心理變態自卑感極重的歐美就跟台灣黑心貪腐民進黨一樣輸不起就有了嫉妒心就以一個中國小女子怎麼可能游得比美國名將羅切特還快(即本次比賽擊敗在北京奧運八面金牌的美國飛魚水怪菲爾普斯)所以一定是吃禁藥,當然自甘為西方國家奴才的台灣媒體立刻跟進,台灣的媒體是黑心造謠媒體會跟著西方主子造謠不奇怪,這就是奴才嘛。
胡錫進談葉詩文事件:西方媒體心態畸形
英國奧委會主席莫伊尼漢31日在記者會上說,葉詩文通過了世界反興奮劑組織的檢查,被驗證未使用任何興奮劑。他說,“這就是故事的結局,她是清白的。”他還說,關于此事有如此多的炒作令人遺憾。我認爲,這件事再次反映了西方媒體在涉及中國時已經心態畸形,背叛了客觀性。只好我們中國人大度些了。
奧運的「中國崛起」 2012-08-02 中時 莊佩璋
倫敦奧運第五天,中國大陸像開「金店」,已囊括十三金,把九金的美國遠拋在後。北京奧運,中國以五十一金大勝美國卅六金,歐美媒體冷嘲是「地主優勢」;現在,中國在倫敦「超英趕美」,英美如何說嘴?
更讓洋人「情何以堪」的是,游泳向來是洋人天下,北島等東洋「忍者」踩進地盤,已是「曠古未有之變局」;現在竟連「東亞病夫」都侵門踏戶;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紐約時報》馬上酸酸地暗指中國金牌泳將葉詩文使用禁藥;「輸不起」的心態表露無遺。
看到這樣的表現,全球華人都會振臂歡呼:「中國人站起來了!」不過,如果不自我陶醉,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體壇的「中國崛起」也只是「讓少數人先『站』起來」而已;因為中國培養出全球最優秀的運動員,卻沒有多少運動人口。
回應
作者有點不懂裝懂阿,奧運比的是競技體育,作者說的是全民體育,這其實是兩回事。競技體育就是為了取勝或商業利益(更多是兼而有之),而根本不是為了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其實競技體育運動員身上的傷病遠遠超過普通人。當然競技體育和全民體育最好是相輔相成,就像對岸在強大其競技體育的同時也應該提昇全民體育,而且相信他們也想這麼去做。但不論怎樣,絕對不能像這個蛋頭作者一樣把兩者混為一談。
鋌而走險為金牌 誰默許?【聯合報/黃煜/竹大學體育系主任 2012.08.02
進入第四天賽程的倫敦奧運,因中國大陸、南韓與印尼羽球選手「策略性」輸球引起譁然,即使中國大陸媒體對自家選手也有所批判;面對輿論壓力,國際羽球總會快刀斬亂麻地將八名選手判定失格。
回應
羽球一直都有這個問題在,那是規則出了問題,韓國印度也都是如此做,要檢討的是制度,而你是讀蔣介石教科書長大的,滿腦子停留在國共內戰冷戰思維,你當然就先想到去醜化中國嘛,誰人不知啊。西方醜化中國游泳女小將葉詩吃禁藥,台灣的媒體是黑心造謠媒體會跟著西方主子造謠不奇怪,這就是奴才嘛。
別在那邊唱高調了,你是體育系主任,會不知道台灣很多體育競賽也都有類似情況?甚至在小學生的足球賽中也出現「技術性放水」,好好教導你們體育系的學生吧,不要為了名次而不擇手段就好了!
我倒不同意作者得觀點和國際羽球總會的處理。運動場上的公平競爭指的是不能有外力造成不公平,但運動員自願的行爲,不應扯上公平不公平。例如決賽的冠軍,有時不是預賽的小組冠軍,可見他在預賽時未盡全力,算不算失格?猶太教或基督教信徒放棄在周六或周日的比賽,算不算失格?運動員參加比賽,目的就是在奪標。要奪標就要在主辦單位訂下的規則裏擬定戰術與戰略,而且團隊精神也是運動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爲了團隊得標,有時個人也得隱忍。如果奧運只是爲了鼓勵凡事拼命傻帽,豈不失之偏頗?自己設計的規則有瑕疵,就不要怪人戰術有問題。
白岩松:對取消資格憤怒! 規則糟糕不合理 2012-08-01 CCTV
央視著名評論員白岩松對此感到遺憾和憤怒。白岩松認爲,現在許多人開始用道德角度攻擊運動員,但實際上是不合理的。老舊的規矩、不合理的安排導致本國選手提前遭遇。對此,應該修改規則,而不是單純指責運動員。不贏卻可以獲利的規則是糟糕的! 2012-08-02 11:24:19
古老帝國的創意巧思【聯合晚報社論 2012.07.29
倫敦奧運的開幕式,給人驚嘆號連連,其訊息很清楚,創意不見得要花大錢。英國以不到京奧三分之一的經費(楨:倫敦奧運史上最貴!),把倫敦打造成展示英國文化特色的國家劇場,也凸顯把文化創意當產業來經營的成功範例。
英國人雖然一向給人拘謹、木訥、甚至保守的形象,可英國人自有一套幽默邏輯。京奧若是雄壯傲人開場,那倫敦奧運便是以輕鬆幽默感性登場。
回應
這篇社論的感想是,反正是外國月亮比較遠,先射箭再畫靶....。英國沒錢是事實,就算有京奧的經費我也很懷欵會有京奧的水準,文化深度有差,難怪之前美國政客很不客氣批評。
為什麼我看起來像是小丑舞台戲,沒啥經過大腦創意的內容,找ㄧ些過氣藝人主題來做發揮,卻被主編吹捧成這個樣子?
看不到十分鐘就想睡,奧運史上沒見過那麼爛的開幕式,還真驚嘆!?
爛到爆的開場 一堆喪屍從地下跑出來﹐整場都是像煙霧彌漫的地獄﹐再來放一大堆病床在場中﹐老不死面無表情的出現,想起早代賣鴉片起家的爛國。還有些小丑在讚﹗
有創意?我怎麽一點都看不到哦,用替身,如果按照4年前對北京的標準,是假的哦,欺騙大眾哦,當時北京不過用電腦視頻合成煙花,就被台灣媒體噴哦,現在一個大活人,假冒從空中跳下,怎麽沒人說話啊,整整一個騙局,女王沒上飛機,没跳傘,007也是,倫敦就是用這種創意來糊弄大家嗎?
英國人也不是沒有大花費過。去檢索一下當年大英帝國為維多利亞女皇祝壽時列艦式的照片,何等的排場,爲何今日變得如此小家子氣?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沒錢了,與聰不聰明無關。
主筆可別自欺欺人 把一場乏味無聊 與我們半個地球隔格不入的倫敦奧運開幕 說得五光十色 如果台灣主辦奧運也走英國這種省錢~自閉~自賞~自樂~模式.大佈景演出全民客廳即工廠 加工出口區 河川土地戴奧辛污染. 然後轉場景 孫悟空率群猴吊鋼絲裝翅膀亂亂飛 歌仔戲空鏘空鏘殺大刀 三太子伊伊呀呀扭臀秀 布袋戲乒乒乓乓吐劍光 原住民嗚拉拉歌舞秀 再加一個老番癲替身跳傘秀 !我看西洋人一定看到滿頭黑雲 霧煞煞 然後罵到脫痔 !!
我實在看不出這些gimmicks有啥了不起的創意。女王以一國之尊又屆耄耋之齡 還來跨刀折騰 跟大眾文化的戲子相提並論 若在美國,那是渾樸自然。但在英國這個"去古未遠",其國人之自我了解中還沒脫盡帝國習氣,階級區隔仍然嚴重的國家,則顯得矯揉造作。
倫敦奧運的文化洗禮 2012-07-30 中時 趙哲聖(開南傳播系助理教授)
比起上一屆北京奧運所營造的大國崛起氣勢美感,英國展現了另一種「時間與空間印記」,及「符號與空間經濟」的訴說及發揮。如同知名社會學者拉許Scott Lash所分析,組織化的資本主義,這些符號分為兩種方式侵入我們的感官。一為認知內容為主,後工業化與資訊化的商品氾濫(英國國旗附身的各類商品);另一種則為美感內容的後現代商品,例如流行音樂、電影、運動等符號湧現,如同此次開幕儀式的呈現。
相關新聞
英倫的驕傲與自省【聯合報 林以君 2012.07.29
回應
既然自省,別忘了鴉片戰爭,大英帝國有段,靠鴉片賺大錢的年代
倫敦不想比京奧【聯合報黑白集 2012.07.29
接在北京之後舉辦奧運,倫敦不免要承受被相提並論的壓力,策劃開幕式的導演丹尼鮑伊一開始就拋棄和中國比宏大、比排場的想法,實屬明智。就如首相卡麥隆駁斥羅姆尼的唱衰時所說的,這不是一場「國營」的運動賽事,這是「民營」的奧運會,也是意在清洗人們的京奧印象。
回應
那個倫敦奧運開幕式的表演, 說到底不過也是白人文化中心, 請問美洲紅人、非洲黑人就一定喜歡嗎?
我闻到了一股很浓的酸腐味/葡萄酸味。
倫敦奧運開幕典禮確實是很遜,但與北京奧運花那麼多錢搞蚊子館相比,倫敦的務實做法還是比較好(楨:京奧前後館費之效益比皆優於它國!另參本館:蚊子館再啟)
规模和档次与北京奥运会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已经有许多运动员抱怨比赛设施不能令人满意.
開幕式乏味!boring !!
卡麥隆應心知肚明: 憑英國人現有的懶散習性,就算有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兩倍經費,也根本演不出類似「兩千響鼓 劃一齊鳴」的震撼場面。所以,僅說英國對舉辦理應宏大的國際盛宴,已「心有餘,而力不足」;算是客氣的了!
英人冷漠看奧運?是錯覺(楨:?) 2012-07-30 中時 吳育光
奧運開幕典禮前,有媒體報導,英國人對他們第三次辦奧運已司空見慣,多半冷眼旁觀、冷漠以對;但事實並不盡然,正式比賽開始第二天,各地場館湧現人潮,幾乎到了座無虛席的地步。
相關新聞
倫敦奧運開幕式門票仍未售完
倫敦奧運開幕式門票最高2012英鎊4倍于北京奧運
倫敦奧運開幕式:觀衆吐槽門票昂貴看不起
倫敦奧運開幕式門票遇退票潮
奇!場內空空 場外買不到票
場館現大面積空座 奧委會急征召軍隊填充場館
地主要發威 英國衝21金(楨:?)
京奧輸陸15金 美誓返金牌榜首 美媒預測:美40金險勝陸38金(楨:?)
亞洲奪牌率增 奧運越來越「全球」
倫敦奧運史上最貴 英國不指望賺錢 今日新聞網 2012-6-29
2005年,英國奧運申辦委員會提出的奧運預算是24億英鎊,但是奧運預算費用去年已增至92.98億英鎊,還有5.27億英鎊的緊急預算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另外還有11.3億英鎊的反恐經費和44億英鎊的國家安全與情報經費未納入其中,遠高於2008年北京奧運約新台幣1,458億元的經費。
相關新聞
奧運商機誘人 英國經濟卻降0.7%
倫敦奧運商機至少4,750億美元(楨:?)
奧運近七成商品 大陸貨
倫奧紀念品難買 正版貴山寨俗
國旗故事:攝政街撤旗 蘇貞昌護旗【聯合報社論 2012.07.29
倫敦攝政街上原本掛出的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被撤去換上會旗,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臉書上主張「愛這個國家就要為這面國旗爭取尊嚴」;前者反映了國旗對外的處境,後者則顯現了國旗對內的糾葛,皆是發人深省。
奧會模式應以限於奧會官方程序為宜(楨:此即打著會旗打會旗、似民進黨打著國旗打國旗!);二○○九年高雄世運建立的默契,北京應努力維持,以累積善意,勿三不五時在這台灣人最痛的傷口上撒鹽。
回過頭來看蘇貞昌對此事的回應。他在臉書說:「國旗是國家的象徵,愛這個國家就要為這面國旗爭取尊嚴、爭取立足空間。」
蘇貞昌的這一段言語,令人驚異。網友說:「民進黨不是說『地瓜旗』才是『台灣國』國旗嗎?」「最好以後民進黨的活動都要有國旗,不然這篇(臉書)文章顯得有點怪怪的。」
但是,蘇貞昌的「護旗宣言」,仍是值得肯定與期待的。倘若民進黨真正心痛在攝政街的一面國旗被撤去,何不把國旗掛回民進黨黨部?何不讓國旗飄揚在民進黨的群眾集會中?
相關新聞
國旗被撤 蘇批馬不積極護主權
殷瑋批蘇 以「批馬」為目的噴口水 2012-08-02 09:32:20
余光中:重視英語 先把母語學好 2012/04/29 聯合報
詩人余光中(右)出「譯者的養成」國際學術研討會,演講前,出席來賓要求他簽名留念。 記者徐兆玄/攝影
二○一四年起國中會考要加考英語聽力,許多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的英語能做準備。詩人、也是翻譯作家余光中昨天說,在本國學外語總是半調子,除非送到美國學校;但身處華語世界卻送到美語學校,他覺得「大可不必」,「天天送去美語學校,太過分了。」
余光中昨天出席「譯者的養成」國際學術研討會,針對文學翻譯發表演講。會前記者問他國中會考加考英聽,以及有些家長因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心態,急著將孩子送去學美語,余光中回答「這沒什麼根據」。他並以自己為例,初(國)一才開始學英文,但是「並沒有妨礙到我。」
余光中說,重視英語是好事,但別忽略中文,還包括文言文,「最重要是先把母語學好」。他表示,自己是外文系畢業,也教英文,不會反對英文,他很慶幸自己另一隻手把中文抓住,他呼籲家長「不要因為英文,忽略了中文。」
余光中表示,孩子最重要的是先把母語學好,「英聽、英說到了那個國家、環境,自然就會了。」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林佩蓉表示,不反對學童接觸美語,但幼兒期最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探索環境、體驗生活、人際關係、人格成長等多元發展機會,語言不是第一優先。不過,全美語環境中,學語文是第一要務,可能因此壓抑孩子從遊戲中探索學習。
林佩蓉說,學者研究顯示,外語學得好的人,中文一定不差,在多數是中文的環境,學齡前兒童學英文效率也不好。因為政府不贊成學前全美語,現在幼兒學前全美語教學的情況,已有減少。
教育部國教司表示,幼兒應學會母語,除了共同的國語,如果媽媽是外籍人士,還有媽媽的語言,如越南語等;在學校時小一學國語,小三才學英文。
國教司強調,幼兒園不可全美語教學,幼兒需要主題式教學,如果教英文,也要以歌唱方式融入,不可設科教學,一上午都教英文。
若有違反課綱,國教司表示,縣市政府該去查,業者若不改善,可以處罰減班。
2010 年夏天,日本首相官邸新設了宣傳機構「國際廣報室」,主要負責用英語向外界發佈資訊,大約半年後,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文/稻垣直人】 (照片提供/新鮮日本)
2010 年夏天,日本首相官邸新設了宣傳機構「國際廣報室」,主要負責用英語向外界發佈資訊,大約半年後,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
輻射外洩的情況怎麼樣了?日本的食品是否安全?……從外務省轉任國際廣報室長一職的四方敬之說:「從3 月11 日開始,世界各國對日本的資訊需求急遽上升,尤其是英語的資訊。」截止去年底,四方敬之接受了100 多次海外媒體的英語採訪,其中包括美國CNN 和英國BBC 等。成立之初國際廣報室只有2 個人,現在已經增加至13人,其中2 人負責中文業務。
外務省也從1 月份開始,為外長記者會安排英語同步口譯人員,此外,還邀請世界各國有影響力的知名部落格作家到日本災區訪問,希望他們能將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所感發佈給全世界。
四方敬之還說:「很顯然地,包括東京電力公司等的民間企業在內,在危機發生時,若缺乏英語人才,無法用英語即時因應各種局面的話,這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十分危險的。」
為因應這種情況,有沒有在培養人才方面下功夫呢?前外務省副發言人、慶應大學特聘教授谷口智彥對此批評道:「比如說有些人進入外務省後,好不容易在國外攻讀了碩士學位,也有駐外大使館的工作經驗,但回到日本後就被安排國會對應等事宜,一忙就是7、8 年,時間幾乎都耗在永田町(注:日本國會所在地)。用公款在海外好不容易練就的英語就這樣慢慢荒廢了,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早稻田大學社會語言學教授飯野公一也認為,國民的英語水準關係到國家利益。他說:「當國際高峰會上其他國家的首腦相互耳語,日本的首相卻被排除在外,非正式場合的交涉也是外交的一部分,而東南亞各國的部長級高官大多具有海外留學經驗,官員和大學職員很多都會講英語。」
托福(TOEFL)考試是國際公認的英語能力測驗。從2010 年托福考試的成績統計來看,日本在亞洲30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 位,成績比不丹(第8 名)和北韓(第13 名)還要低,也有人指出「和那些只有菁英才能參加考試的國家相比,日本人參加托福考試的總數大所以平均成績低」。但是,最近確實沒有任何統計能顯示日本人的英語水準提高了。
早在12 年前,前小淵內閣設立的「21 世紀日本構想」懇談會就提出要將英語變成日本第二通用語言,但是,從本年度開始,日本小學5、6 年級才將要引入英語授課,優衣庫(Uniqlo)的母公司迅銷(Fast Retailing)以及樂天(Lotte)等大公司,已經開始將英語作為公司內部工作語言。但是另一方面,在英語重要性逐漸得到承認的同時,也存在很多不同聲音,比如「首先必須努力學好日語,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談話內容本身更重要」等。
最近,微軟日本法人的前社長成毛真的著作《九成日本人不需要英語》引起熱烈討論。成毛真認為,需要掌握英語的人僅限於外資企業和一些官員,在日本全民學英語的風潮中,這一句話似乎敲響了警鐘:「不要被英語產業界牽著鼻子走」。
日本國內市場巨大,不是所有企業都向海外發展,日本本身也不是必須用英語做為通用語的多語言國家。有些人認為日本不需要全民提高英語水準,另一方面,也有些人主張日本必須整體提高全民的英語水準,那麼英語到底對每個人來說有多大的必要性?看來今後的爭論還會持續下去。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85775 2012-05-01 07:36:30
舞台劇中式英語 風靡百老匯 2012-01-21 中央社
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創作的舞台劇「中式英語」(Chinglish),講述不同語言、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笑料不斷,風靡紐約百老匯。這齣喜劇並有機會在2013年到台灣、大陸演出。
父親來自上海、曾在台灣短暫停留,但出生、成長都在美國的黃哲倫,與其說是中國人,更大程度上是個美國人,「中式英語」說的就是他的親身感受。
熱愛戲劇的黃哲倫,曾經回到上海學習表演,但語言的隔閡、對文化的不瞭解,讓他這個黃皮膚的「外國人」也得請翻譯,卻還是鬧出許多笑話。回到美國之後,黃哲倫發現和他有一樣經驗的人真不少,也讓他有了創作這齣舞台劇的想法。
「中式英語」說的是一名美國商人到貴州省會貴陽找尋經商機會的故事,因為語言與文化隔閡,加上錯誤百出的翻譯,造成誤解,也引發不少笑料。
黃哲倫接受訪問時表示,語言與文化隔閡是地球村時代的一大問題,但透過這齣喜劇,觀眾看到現實社會真的發生的笑話,也看到現代中國的改變與發展。
儘管全劇有1/4說的是中文,但導演巧妙地利用字幕,讓不懂中文的觀眾也能看懂笑點,讓不光是中國觀眾,像他一樣出身在美國的所謂ABC、外國與美國觀眾也都能欣賞這齣喜劇。
能被「時代雜誌」選為2011年百老匯十大劇目第3名,黃哲倫十分開心,但也謙虛地說,這是因為「現在是對的時間」。
他不諱言,要是早些年,像「中式英語」這樣的舞台劇,別說受到時代雜誌青睞,可能連登上百老匯的機會都沒有。但現在中國崛起,全世界都想瞭解中國這個地方,也給了這類戲劇發展的空間。
問他會不會介意某些劇評批評他拿自己國人出糗作為成名的跳板很不應該,黃哲倫笑說「一點也不在意」。他說,這齣戲裡不光拿中國人開玩笑,也拿美國人當笑料,真正重要的是大家能不分民族、語言,坐在一起,一同歡樂、一同享受。
儘管「中式英語」在紐約的公演將在1月底結束,但黃哲倫透露,因為深獲好評,劇組正在規劃全球巡演,特別是到亞洲地區表演,他很希望有機會能在明年到台灣、大陸地區演出。(本文附有照片與影音)
在台灣,英語就已經等於知識。講不好英語就給人不會思考的印象,不能在國際會議上用英語發表就讓人嫌棄。【文/知識通訊評論】
英語成為台灣教育界與學術界的主流不是一兩天的事,但是,在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時曾期盼英語成為第二國語以來,知識界的英語文化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知識界,不說英語的老師,尤其是非屬於德、法語的如日文、俄文或其它語文系統的學者,就算他們在國際商務上可以有所發展,但他們專長的語文對於知識的貢獻,在台灣幾乎徹底遭到否決。在台灣,英語就已經等於知識。講不好英語就給人不會思考的印象,不能在國際會議上用英語發表就讓人嫌棄。
英語當然不等於知識,相反的,英語的狂飆已經在台灣造成對知識極大的壓制。這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操持英語的學術界並沒有任何與眾不同的實質知識要發表,而是以能夠獲得英語學術界認可為目的,因此一定要對國際學術趨勢謹小慎微的追隨,才能在花大錢請來某些名人的時候,奉承他們,覆誦他們懂的語言,以便爭取與他們共同發表的機會。這樣的學術交際壓力極大,主要是除此之外,學術界的大老地位已經沒有更有效的手段來維繫自己。就是靠這樣的交際與奉承,導致研究經費形同學術交際費,基礎研究付之闕如。
再者,那些不屬於英語系統的學者,在這樣的競爭之下,益發在英語系統的學者眼中顯得令人嫌惡,因為不會講英語的人,不能有助於吸引所謂的國際目光,或接待所謂的國際級學者,就好像他們連話都不會說,所以就當然被當成沒有思考能力的幼稚園。實際上,他們雖然是台灣本土的博士,可是也許在荷蘭遊學過一年,又在日本遊學過一年,因此反而可能比英語系統的學者更國際化,而且會的語言說不定比英語系統的學者更多。但是,他們的研究不被算成是研究,他們的發表不被算成是學術成績。如今,獲得公家支持最多的研究工作,就是臨摹所謂英語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單調而缺乏創意,尤其是沒有本土性。
這還不只是本土的研究受到壓制,教育也難逃。因為英語是提升國際教育評鑑的關鍵工具,而評鑑標準在於國際化,至於國際化所指之一,就是英語授課的比例。在某世界百大名校某系的大二學生,幾度且普遍向導師反映,他們所上的一門傳統必修課程現在已經改成英語授課,結果,授課內容極度淺薄,老師且經常安排分組討論來減輕授課重量,造成該系傳統重要大課淪為猶如英語會話課,而學生更不安於其他學校的同樣課程仍舊維持中文教學,因此各種背景、案例、文獻都如數家珍。而焦慮的學生們絕對想像不到的是,他們的授課老師在四處都炫耀自己是用英文授課呢?
不幸的是,台灣的國立大學還在不斷製造本土博士,如果語言是這些博士重要的專業基礎,比如人文社會學科,那他們在極其競爭的工作機會中,不但處於絕對不利的位置,就算其中的佼佼者,就算已經在求學期間發表大量學術論文的好學生,就算是已經在許多學校兼任課程備受好評的老師,就算是已經參與協助系務發展不遺餘力而著有成效的工作狂,一旦進到面試的場合,若是英語不流利,也仍只有接受羞辱的份。與他們面談的教授們,把他們當成是來甄試的碩士生對待,要他們講他們本來就講不好的英語,從不把他們當成博士、同仁、教授。
英語文化在台灣知識界造成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再注重基礎知識,尤其是人文社會方面,其間基礎知識必是透過本土語言溝通累積,因而在講求即刻提升國際評鑑成績的今日,幾乎徹底遭到邊緣化。台灣的教育界與學術界已經墮落成為殖民地學術,拾人牙慧,牙牙學語,一心在意會不會講英語,而不在意用英語表達的內容到底有什麼意義。令人困惑而難過的還有,那些英語系下的主導者,竟然還回過頭來羞辱台灣訓練的博士,把自己在所謂國際大師面前感受的壓力與無能,一股腦而地丟給本土博士承受。
另參本館: 大學評鑑《英語帝國》 2012-02-02 11:01:17
小一學英語 學者:錯誤政策2011/04/21【聯合報(楨:啥都(一)齊(劣)等的呆歹彎!另參本館:縣升格 重北輕南 民粹亡臺)
教育部擬在10年內將學英語教育延伸到小一,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認為政策是錯的,不如小班教學,且國高中教學也要改,不要一直趕課,要能活用才對。
他直指,因為目前小學英語課一周才一節,有的縣市雖較多,但大班上課,學生不能練習,有能力的家庭就送孩子去補習班,孩子較會講,不是補習班教得好,而是小班教學、有機會練習。
陳超明指出,如果小三學英語再延伸到小一,只是把現在碰到的問題延伸到小一,加課會讓學生和家長焦慮,「只會讓補習班更猖獗」,教育部這種作法是最簡單的方式,卻是錯的,不但會讓雙峰現象更明顯,且會造成資源排擠。
如果教育部有心要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他建議,不如讓小學英語教學變成小班教學,一班只有15人,學生有機會練習,如果時數足夠,效果更好。
他說,學英文也要延續到國高中,持續練習,英文才會好,目前國高中都在趕課、學文法,學習無法活用,小學學得好,效果也無法持續。
至於國中小學生就可出國交換,陳超明表示,如果要以學生成績當補助依據,弱勢家長可能「看得到吃不到」;其次,國中小學生需要家人照顧,是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重要階段,家長應在身邊,出國當交換生年紀還太小,家長會擔心。
教育不能只放煙火【聯合報╱孫蓉華 2011.04.22(楨:另參本館:)
教育部忽略了重要的一點是,國中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教育部有責任提供,每個國民均等的受教育機會。為什麼城市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合格的英語教師教學,偏鄉小校的學生只能「聽天由命」,等待熱血老師的奉獻。
這種教學資源不足、學不好英語的重擔,不應加諸在弱勢的孩子身上。他們即使有機會去當交換學生,但缺乏練習機會,如何爭取出國機會?
要加強國際競爭力,確實得強化英語教學,但重點在如何執行。英語教學從小三延伸到小一,有無徵詢過專家學者、教師、家長、學生的意見,是否檢視評估過現有政策各縣市執行的成效如何?英語學得好的孩子,是在校學習的成績,或靠補習班強化的結果?
以強調英語教學的新北市為例,原就有加深加廣英語的活化課程,最近也「改頭換面」。活化課程執行的問題之一,就是師資是否足夠;若教育部要全面實施,需先問問要花幾年時間解決師資問題,否則城鄉資源恐怕難以平衡。
撞球好手吳珈慶被協會封殺,沒有舞台發揮,選擇入籍中國來發揮專長,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台灣不是沒有體壇明星,栽培國手光只有口號,看不到政府的熱情,也是白搭。吳珈慶代表中國出賽,所引起的效應,絕非是單一事件。相信中國未來可能會針對棒球、高爾夫,展開一連串挖角,政府怎麼可以坐視不管。
不是每個人都像高爾夫曾雅妮、桌球莊智淵一樣,可以拒絕外力的誘惑與吸引。馬政府寧願幫公務員加薪百分之三,卻不肯將經費拿來栽培體育國手,是造成體壇菁英外流的主因之一。這些外流的國手,所背負的「不忠誠」之名,政府勢必要負起超過一半的責任。
養肥貓、放好貓 制度瞎了【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1.04.18(楨:是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瞎了了吧!另參本館: 《中外公務員制度比較》 公家月薪與獎金 鐵飯碗 瘦馬與肥貓 )
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國間的人才流動更為頻繁,高素質的人力爭奪也逐漸白熱化。相形之下,台灣的制度過於僵化,不但不能精準反映人力的市場價值,「齊頭式平等」也限制了大學、研究機構的用人彈性。
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延攬國際人才的同時,台灣卻以一體適用的方式,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限,卻保障在職人員薪資至離退都不受影響,不僅沒有讓坐擁高薪的「肥貓」瘦身,還強迫優秀人才一起吃大鍋飯,實在荒謬!
鑑於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負責人可不經國會監督坐領高薪,立法院經委員會通過決議,主管機關應考量年齡、經歷及年資等,就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在相關報酬及費用上訂定上限。
不可諱言,的確有些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儼然是「肥貓安養所」、「政務官退輔會」,負責人坐擁高薪,甚至還變身轉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左手拿、右手也拿,荷包早已滿滿。
但是,屬於專業研究機構的工研院、國衛院或研究型大學,關乎國家競爭力,研究人員須同時具備高學歷、產業經驗,在人力市場中原本就頗為稀有;這些人的薪資,必須反映人才的稀有性,才能吸引人才,這與酬庸性質的財團法人董座大大不同。
高階科技人才一向為產業界挖角對象,許多亞洲國家包括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均來台爭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不論青紅皂白地展開「獵肥貓運動」,規定薪水不得超過部長級,這是見樹不見林,沒有真正看到問題癥結。
政府用同一套準則管理公股財團法人,將所有人視為「肥貓」,全部吃大鍋飯,真正占位子的「肥貓」卻瘦不了身。台灣的競爭力正一分一秒地流失,淪為其他國家的「人才育成中心」,這是真正的國安危機,政府一定要虛心檢討制度盲點。
相 關 新 聞
鄰國獵人頭 馬:人才流失成國安問題
大陸挖角咱打薪 工研院快解體
大陸挖角「複製工研院」 薪水四倍起跳
行政院:特殊領域敘薪 可破上限
「肥貓」前副總 高鐵:他很會省錢
學雜費凍漲 私立大學:只能坐以待斃2011-04-19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在立法院說今年不讓大學調漲學雜費,立委更通過「學雜費公式調幅未達五%以上不得漲學雜費」的提案。公私立大學回應,今年不漲學雜費還可以,往後若每年都凍漲,大學教學品質將下滑。私立大學更擔心,這樣搞下去,他們只能「坐以待斃」。
過去依照學雜費公式,從沒有一年學雜費可以漲五%以上,立委的提案簡直要大學每年都不能調漲學雜費。吳清基回應,尊重立委的提案,但教育部將在半年內完成修改學雜費調整公式,以後經濟好轉時,大學還是有機會調漲學雜費。
政府要學雜費凍漲,各校大喊凍未條。公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說,萬物都在漲,只有學雜費不能漲,合理嗎?馬總統宣示要挖「人礦」,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又不許漲學雜費,「好比要馬兒好,卻要馬兒不吃草!」
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憂心說,學雜費漲或不漲,每每變成政治問題,政府失去專業判斷,各大學被逼得「勒緊褲袋」辦學,「台灣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下沉淪。」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說,政府的補助款一年比一年少,這樣搞下去,私立大學大概只能「坐以待斃」。
(楨:果然是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瞎了,忽而要人才忽而要低薪資!另參本館:《搶救大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大專自生自滅) 2011-04-22 11:00:26
美牛議題 Taiwan UP?【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10.01.05
在美國牛肉事件之時看「Taiwan UP」爭議,感觸格外深刻。
「Hyperbole」是何意?試探了兩位南台灣師範體系畢業的英文教師,都答不上來。
「毒牛論述」的關鍵在牛肉本身,還是在決策過程?若為前者,大立委們何以不敢到美國理直氣壯地控訴其「毒牛」危害全世界?若為後者,正應驗了美國的批評—我們不顧科學與事實,卻受制政治與hyperbole(誇張);這描述恰符合近來常聽到的濫情理盲!
台灣真正危機還不是濫情理盲,而是被別人看透我們的濫情理盲!「Taiwan UP」的關鍵亦不在於台式英文之類民族主義意味濃厚的政治性指涉,而在我們的英文教育向下沉淪!
台灣看世界,似越來越自我中心,凡事自己想自己爽,比Taiwan up的茶餘笑談更嚴重的是,台灣求之於美國處多,美國何有求於台灣?最近有人為了美國期刊的文章而討論台灣「芬蘭化」的問題,然而台式觀點又偏離了主題,美國才懶得管台灣要不要什麼化,那文章重點是台灣已成了美國與中國修好的障礙!立院牛肉法案影響美國的僅是蠅頭小利,真正大利益的軍售,因國際情勢快速轉變,也越看越像雞肋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然而,究竟是籌碼還是障礙,若不跳出來,難免當局者迷。我們應不應以台灣立場論斷英語的詮釋權?筆者倒可獻上一句泰式英文「same same」,此句文法離譜,但在泰國住過的人不難望文生義。泰國勞工階級講英語,多的是這類泰式英文,但外國人切莫在泰國知識份子間模仿這種說話方式,因兩者正如這句的後半—same same but different!
在國際談判上,台灣有時太自信,誤以為大國小島都是平等,都是same same,其實根本就different!泰國與台灣政經情勢相彷,然而東協與大陸的自由貿易區今年開張,泰國致力於排除貿易障礙,台灣的大立委們卻迫不及待在台美間製造鴻溝,兩地果然same same but different!
近日種種爭議總令人訝異台灣何以理盲至此地步,這將帶給台灣何種危機,更令人擔憂。
另詳參本館:
狂牛病政府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9915997
楊志良辭職信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468742
用簡化的英語「全球語」和國際社會溝通,已成為各種國際場合甚至示威遊行常見現象。圖為本月初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名女子抗議以色列突襲人道援助船,標語上用英語指控以色列是搞恐怖主義的國家。(美聯社)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報導,在網路、全球化媒體、跨國商業往來的推動下,英語已出現質變,許多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在國際場合說的是一種不講究文法、使用字彙極少的簡化版英語,卻能毫無障礙的溝通。有人認為這種英語已是一種新的國際性語言,可稱為「全球語(Globish)」,就是Global(全球的)和English(英語)組合成的新字。
全球能說某種程度英語的人口將近40億,占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二,而其中以英語為母語只有4億人。在經濟及文化迅速全球化的時代,跨國來往頻繁,加上無遠弗屆的網路聊天室、手機等,都讓需要與外國人溝通、英語卻沒有那麼流利的人開始逐漸發展出「全球語」。
全球語崛起的趨勢首次於2005年鮮明呈現。當時,丹麥「日德蘭郵報」連載拿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開玩笑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強烈撻伐。大批穆斯林聚集在丹麥駐倫敦大使館外,舉著英文抗議標語,包括「BUTCHER THOSE WHO MOCK ISLAM (宰了那些嘲弄伊斯蘭的人)」、「FREEDOM OF EXPRESSION GO TO HELL(言論自由去死)」等等。這些標語文法可能有些問題,在英美人士眼中也不夠道地,但稍懂英文的人都能了解,也透過媒體讓示威者理念傳遍全球。
這種全球化趨勢下出現的「全球語」不講究文法或結構,通用字彙約僅1500字,對話雙方絕對可以溝通,而且不會產生誤會。
以法語為母語的IBM公司退休主管內希耶赫說,他在許多國際場合發現,不以英語為母語的遠東各國人民,如南韓人和日本人,彼此用簡化版的全球語可以非常順利的溝通,反而是英國或美國籍主管,講得一口太道地或含有俚語的英語,和遠東客戶溝通時有些困難。
在國際場合,這種「低咖啡因英語」已成普遍現象,不會說「nephew(姪子)」沒關係,可以用「the son of my brother(我兄弟的兒子)」代替。
報導中說,英國和美國過去藉著強勢文化力量將英語推展到全球後,如今英語似乎已經脫離他們的掌控,隨著愈來愈多國家將英語列為學校必教的第二外國語,難怪有人說全球語會是人類「新千禧年的全球性方言」。
Chinsumer=中國購物狂? 網民自創中式英語 2010/03/29聯合新聞網(另參本館:《時尚考》
何謂Chinsumer?相信翻查所有字典也找不到解釋,因為這不是正規英語,是網民自創,意指出國旅遊時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這些被稱為「後現代中式英語」字詞近年湧現網路,風趣之餘,諷刺味重,廣為年輕人甚至外國人接受。
何謂Chinsumer?相信翻查所有字典也找不到解釋,因為這不是正規英語,是網民自創,意指出國旅遊時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這些被稱為「後現代中式英語」字詞近年湧現網路,風趣之餘,諷刺味重,廣為年輕人甚至外國人接受。
新華社報導,這些調皮英語,多數是網民對英文單詞稍加改動、組合而成,除了將chinese(中國人)與consumer(顧客)合成 Chinsumer,還有由secretary(秘書)與sex(性)組成的Sextary,諷刺老闆與女秘書的曖昧關係;Togayther則是 together(一起)和gay(同性戀)的組合,顯示新一代對同性戀的包容。
但部分新詞就要很了解中國國情,才能領會箇中意義。如「躲貓貓」(雲南囚犯在看守所被獄霸打死,警方卻稱死者玩「躲貓貓」時撞死),就被網民自創為 Suihide,是suicide(自殺)及hide(躲藏)的合體。此外,隨著高鐵發展,網民亦為「動車組」改名Don'train,是「不要」與「火車」合成,藉此發洩對於車票太貴的不滿。
據報導,在北京大學教授英文寫作的美國人馬修‧迪爾表示,一開始看到這些「中式」英語詞彙,他很不以為然,認為會助長錯誤的英文單詞拼寫。但當別人告訴他這些詞背後的意思,他覺得這些組詞非常有創意。他把中國網民們造的英文詞彙叫「中式英語俏皮話」。 2010-06-21 13:22:26
李光耀為何向「Singlish」發難?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09/12/04
對不起(I am sorry)在新加坡通行的英語說法是「Sorry lah」。 「lah」是漢語中「啦」的意思。如果在新加坡為求得對方同意而使用「is it?」這個詞,就會被認為是帶有諷刺語氣,人們會立刻皺起眉頭。在新加坡「Yes」被說成「Yar」。疑問句中有「ka?」,它的語源是漢語的「了」。把「r」發成「l」音,very就變成了vely,already變成了oreddy。這些就是新加坡英語,即「Singlish」的典型表現。
中國也有類似問題。中國式英語也叫作「Chinglish」。告別時的「good-bye」變成了「bai bai」,而大城市的多處加油站(gas station)則用不明國籍的英文「oil gate」來替代。
印度式英語「Hinglish」就「更勝一籌」。延遲、推遲的(postpone)的反義詞就用了在英語詞典裏找不到的「prepone」。airdash(乘飛機急趕)、eve-teasing(性騷擾)等,如果不是印度人就很難聽得懂。此外,「chugger」是 「charity」與 「mugger」的合成語,是指在街頭上募集善款的人。「rock up」是到達;「hoover」是快吃的動作;「ruby murray」是咖喱的俗稱。
日本人也沒有落伍,他們把個人用電腦(personal computer)稱作「pasocon」。因為與正宗英語距離甚遠,也就把日本式英語稱作「Janglish」或者「Japlish」。
這樣的怪現象之所以出現,就要歸咎於使用雙重語言。特別是像新加坡這樣由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構成的國家更為嚴重。在全世界裏使用雙重語言的國家究竟有多少呢?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介紹,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國家有20個,其他還有第一語言或通用語言(38個)、通用語言(14個)、第二語言(47個)、第三語言(6個)等。使用英語的國家有125個,超過了全世界國家數(243個)的一半。
那麼,難道要禁止雙語政策嗎?韓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秘書Park Yu-dong說:「李光耀沒有說雙語政策有問題,而是說英語與中文混雜在一起的Singlish有問題。」
雖然新加坡開展了正確使用英語的運動,但Singlish仍像病毒一樣大範圍地擴散了,就連知識份子也在使用Singlish。當然,這不僅是僅新加坡的問題。Tagalish(菲律賓的塔加路語加英語)、Hinglish、Chinglish、Konglish(韓語式英語)等已氾濫成災。即使有這種副作用,各國仍在擴大雙語政策。
法國總統沙克吉上月在師生面前演講時強調了外語教育,他說:「學生最少要掌握2種語言。」目前,非洲國家也積極參與其中。
一○一跨年煙火,秀出Taiwan UP引起關注。其實,以台灣的立場論此英文,完全站得住腳。
金融海嘯之後,台灣人莫不想讓「台灣站起來」,「站起來」的英文自然是stand up。報紙標題則往往使用電報式語言,力求精簡,因此使用Taiwan up,並沒有錯。應該說,用up更傳神,我們不止要站起來,還要站得更高、更挺。股市上升,用的正是up。
有人認為Taiwan UP是台灣英文,美國人無法瞭解。美國人無法瞭解的英文太多啦!二○○六年有一期的「新聞週刊」的封面主題就是Who owns English?(誰擁有英語的詮釋權?)講明世界上的商務會談與談判桌上,多的是不同腔調英語,並勉勵美國人須學會「聽懂」各種英語。
華人社會中,最認同「第一語言就是英語」者莫過於新加坡。然而新加坡滿街是Kopidiam(閩南語發音,咖啡店也),初到的外國人也「不瞭解」,但是第二天以後很自然地客隨主便。我帶美國朋友走入士林夜市,點了「三杯雞」,是three cups chicken嗎?什麼是什麼!還是無法讓他們瞭解,但是他下一次來還是硬點了sanbeiji。
過去兩年,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對新加坡的英文頗為關注。因為個人長期以來在高師大英語系培育國高中英語教師,深感我們對英文的容忍度很有限。平日英語相關問題,出面高談闊論的大都是打高空的教授,或像李家同教授那樣想把城鄉差距歸零的理想家。台灣英語教育的問題,多半出於理想層面,一心想把每個學生訓練成開口即能講好美國腔英語的台灣美國人。這使大多數的學生終身不敢開口,深怕講的英語不夠「標準」而被嘲笑。
希望明天後,把某些硬邦邦的文法丟還英語,大家勇敢地開口講英文,大家up,Taiwan Up。
台灣Rises如何?【聯合報╱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10.01.04
在台灣這樣一個國家裡,英語既不是官方語言,也稱不上是準官方語言,而英語的「對錯」竟能引起主流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實在令人感到意外。不過這些報導可能流於形式表面,閱聽大眾的討論可能偏頗失焦。
首先,Taiwan UP到底「對不對」?老實說,用「對不對」來下結論是種過分簡略的作法,但這種「地名+up」的組合,在英文裡的確並不尋常。根據台北一○一方面的說法,贊助煙火的頂新集團想要傳達的是「台灣向上」的概念,但因為受限於大樓的外牆面積,每行只能容納六至七個字母,為了遷就所欲表達的精神,以致文法難以兼顧。
但我覺得在這個情況下,概念和文法應該還是可以兼顧的。如果我們不用up而改用rises,把外牆字幕打成Taiwan Rises(當標題,首字母大寫,標點符號可省),是不是更好?英文裡的rise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不及物動詞,有上升、站立、增加、出頭、崛起等等不一而足的意思,Taiwan Rises不僅文法無誤、語言道地,又能傳遞台灣由谷底翻身、逐漸向上的概念,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或有論者曰,Taiwan UP是個創新的說法,廣告用語迭有新意,Taiwan UP有何不可?誠然,活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創新」。但我總覺得,我們在中文的母語裡創新,自己關起門來爭辯討論,外國人無從置喙。但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似乎難以僭越。即使英文裡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種源自中式英文的說法,也並不是我們說了算,語言的現實不得不讓我們承認———只有母語人士的共識才算數。
當然,如果台北一○一或贊助廠商藉此爭議炒熱話題,以遂其廣告行銷目的,那又另當別論。 2010-01-04 11:20:29
不能只靠英語和全世界說話
‧新聞大舞台 2007/12/12 對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來說,學西班牙文是個偶然,當西班牙文翻譯更是個偶然。當她知道自己考上西班牙語系,本來打算重考,未料後來唸出了心得與興趣。「當年心境跟現在學生一樣,心情都很徬徨,不知未來出路在哪裡。」【文/蔣天清】
對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來說,學西班牙文是個偶然,當西班牙文翻譯更是個偶然。當她知道自己考上西班牙語系,本來打算重考,未料後來唸出了心得與興趣。「當年心境跟現在學生一樣,心情都很徬徨,不知未來出路在哪裡。」
大二時剛好輔大設立西班牙語文學研究所,因此決定以考上研究所為未來目標。上研究所後,張淑英首次接觸翻譯,老師要同學演西班牙文戲劇,並說如果不翻譯、不演給台灣的人看,就沒有意義。張淑英和同學就此開始翻譯戲劇作品,不過當時她只是抱著「讓語言更精進」心態,仍沒想過要當翻譯。因為當時所謂的「翻譯」給人的印象不像是專業──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業。她後來考上公費出國唸博士,打算回來就開始教書。
1989年,翻譯工作又找上了她。張淑英表示,那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西班牙小說家卡米洛‧何西‧塞拉(Camilo Jose Cela)奪得,當時她正在西班牙攻讀博士,《中國時報》透過管道找上她,她幫忙寫了一篇訪問稿,夾雜翻譯的背景資料。她笑說,那是她第一篇公開的作品,後來時報也開始請她翻譯小說。
返國後,張淑英先在輔大教書,也教翻譯。她用自己翻譯的作品教學,她發現學生有時候想出來的字詞,不見得比老師差。對她而言,教翻譯相當有樂趣,還可以教學相長。
培養興趣 不妨讀中譯本
張淑英指出,台灣學生學習西班牙文的時間,不如學英文十幾年那麼長,若要求學西文的大學生直接閱讀原文的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是很痛苦的」。
她表示,就大學階段而言,老師當然鼓勵學生讀原文,但若從充實知識面來看,她也不反對、甚至鼓勵學生讀中譯本。「與其讓學生看不懂西文小說,還不如讓他們看得懂,培養他們的興趣」。
她謙稱自己翻譯文學書籍,不是為了微薄的稿費,「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想對西文的提倡有點貢獻吧。一來也是因為自己有興趣,也很享受過程,大概就算是苦中作樂,樂在其中吧。」
談到譯者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張淑英有感而發地說,國內譯者的地位低落,所以出版社多以買斷的方式,一次跟譯者結清稿費,而不是算版稅。她打個比方,「就像要求親生父母脫離自己的孩子一樣。」
口譯須結合專業領域
提及自己的口譯經驗,張淑英說,工作相當辛苦,壓力很大,事前要下很多工夫。她說,她口譯時,會挑繪畫、文學方面等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會貿然接下自己不熟悉、像是醫藥方面的案子,「因為一些醫藥名詞,連中文都不見得看得懂。」
她建議,學西語的學生可能得先去西語國家待個幾年,多瞭解當地文化,並提升自己的外語聽說能力,才有辦法達到口譯的程度。
她指出,有些學生把學習語言看得太重,忽略了語言其實只是工具,應該跟其他領域的專業結合起來。她說,有些學生很會用西語聊輕鬆、娛樂的話題,一到要談比較深入、嚴肅的話題,就講不好,若要成為專業的口譯,這樣絕對不行。
她強調,要擔任專業會議的口譯,不是光靠一個禮拜時間、苦讀一下資料就可上場,而是平時就要多方接觸各領域。
2003年,經濟部國貿局曾辦過四天的台灣巴拿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會議,請張淑英和其他西語專業人士擔任西語口譯員。她回憶,當時會議分很多領域,都需要中西口譯員,但人才難尋,因為西班牙語好的人,也不見得敢碰觸經貿議題。
張淑英說,本以為全球化可帶動西班牙文翻譯的需求,沒想到由於台灣的中西語翻譯人才難求,政府乾脆派英文能力強的人進行談判,或是雙方談判人員都靠英文來溝通。
不過她補充,巴拿馬就不願意採用此方式,為保護自身權益,堅持用西語談判。
政府應成立翻譯訓練中心
張淑英認為,教育部翻譯能力考試有助建立翻譯這一行的專業性。不過她也指出,現今證照滿天飛,擁有證照雖然代表擁有能力,但能否在市場上找到工作,得靠點運氣。
她說,愈專業的人一定更希望有教育部這種考試,因為自己的專業將會受到敬重,甚至可提升自己的價格和價值。
張淑英建議政府成立翻譯訓練中心,針對不同語言招考程度好的學生,由不同政府部門給予專業訓練。她指出,國貿局過去在新竹有西語訓練班,密集訓練一至兩年,讓語言專才的人具備經貿知識,而且外語老師和學員生活在一起,對語言訓練大有助益。
此外,她認為,公費留學似乎沒有「翻譯」項目,應當多元開放,輪番增加不同語言的口筆譯公費留考,提供學生更多國外進修的機會。政府也應和學界更密切合作,譬如由教育單位出資或委託,由學界出力,提供師資,共同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
翻譯 且聽陳錫蕃、王麗莎怎麼說
‧新聞大舞台 2007/11/05「台灣的翻譯錯誤百出」、「坊間翻譯爛死了」,這些是前外交官陳錫蕃與國立台灣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口譯名師王麗莎不約而同的看法。針對教育部開辦翻譯考試,陳錫蕃認為有需要,但應設計出一套能檢定出功力的試題,更重要的是從教育改善…【撰文/翁翠萍】
「台灣的翻譯錯誤百出」、「坊間翻譯爛死了」,這些是前外交官陳錫蕃與國立台灣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口譯名師王麗莎不約而同的看法。針對教育部開辦翻譯考試, 陳錫蕃認為有需要,但應設計出一套能檢定出功力的試題,更重要的是從教育改善。王麗莎則對政府實施翻譯認證考試不看好,認為台灣政府辦的許多認證都是官商 利益結合的山頭。
73歲的陳錫蕃駐外經驗豐富,外派過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等中南美國家與美國,曾任駐美代表三年,精通多種外語與多種中國方言,退休後在國立台灣師大與淡江大學研究所培育翻譯人才。
試題需能測出考者實力
陳錫蕃駐美期間,代表處曾招考諮議,許多博士報考。他認為即使博士還是要經過測試,試題為翻譯《紐約時報》一篇社論與台灣報紙的一篇社論,並撰寫一篇短文,這種考法可顯現考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陳錫蕃說他接觸過一些自認一流的翻譯官,實際能力其實不足。他說,對於自認大師級翻譯者的測試方式,應像他招考諮議對博士的選考方法,再由通過者負責選考高級翻譯師,高級翻譯師負責選考中級翻譯師。他說,翻譯不易,待遇應提升至優於高中教師薪水。
談到台灣的翻譯,陳錫蕃指「錯誤百出」,例如,立法院「全院委員會」,雖然它與立法院各委員會平等,但由院長擔任主席,通過的議案還是要送到大會處理,有 人翻成「Plenary session」,他認為這是「錯誤」譯法,應該是「Committee of the Whole」,從英漢字典即可查到。
不過在一般漢英字典的中翻英詞彙查不到,主要是一般漢英字典大多抄自歷史已久的麥氏(Matthew`s)漢英字典,許多用詞用字已經不夠現代化。
看到報紙一些錯誤報導,陳錫蕃會記錄下來,投稿更正,例如近年的「樹葬」,連華語報導表達都有錯誤。他說,媒體報導的樹葬是火葬完的骨灰埋在樹下,其實,「葬」只能一次,如果有樹葬,應該是棺木葬在樹上。
錯誤翻譯不勝枚舉
陳錫蕃說,「葬」在英語也只有土葬、火葬、海葬三種,蔣介石與蔣經國「兩蔣」已經葬過,可以遷葬(reburial),卻不能再叫國葬,國葬是國家喪禮, 在英語是(State Funeral)。國宴與國葬都要在首都舉行,例如美國前總統雷根過世,有資格國葬,就從家鄉加州運到首都華盛頓辦理國喪,喪禮完畢,再運回加州舉行葬禮 下葬。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友邦總統來訪時,在台南邀宴就不能寫成國宴,只能說是官式宴會。
他再舉例,「杯葛」是英文「boycott」翻譯過來的詞,用在一黨提出法案時,另一黨因為反對,所以不參與討論表決,目的是使不通過,但仍有可能通過; 但台灣的國民黨提出罷免案時,民進黨、台聯等未進去投票,仍想盡辦法使不通過,媒體報導為杯葛,但這種杯葛的意思變成「to block」,則是阻止(prevent)的意思,若將之翻成boycott,則又不是boycott的本意了。
再如「I`m proud of you」譯成中文應是「我以你為榮」,翻成「我為你驕傲」就有偏差,陳錫蕃指出,驕傲絕對是罵人的負面用詞,說自己則有懺悔的意思。
再如生活方式有兩種,「way of life」指整個社會國家的共同生活模式,如自由民主、獨裁、反共;「life style」則形容個人,如喜歡住大房、坐火車、穿華服。因此不能忍受共產社會生活,譯成「We can`t stand the way of life in communist society.」就比較恰當。
多讀書 培養翻譯能力
矯正翻譯錯誤百出的現象,陳錫蕃認為歸根究底還是要從教育著手,應教導所有國民追求「任何人都以雙語言、雙文化為終身學習的人生目標」,因為一種語言、一 種文化──如中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將不夠用,需要學會隨時隨地可交換使用兩種語文。以台灣人來說,多學英、法、德、日、義、西任何一種外語都可,還要 瞭解所學外國語言的文化,如此一來,一定有助翻譯水準提升。
不過陳錫蕃指教育部提前到小學三年級開始教英語,「好是好,若在沒有掌握本國語言文化精髓之前就教,仍然太早」,小學教育應先固本,高年級再教外語比較恰 當,而且要有優良師資搭配,否則徒勞無功。此外國內翻譯工具書不夠,教育部也應集結人力編纂像樣的漢英字詞典。對於想從事翻譯的年輕人,他只有一個建議, 就是「多讀書」。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已經在翻譯界與教育界20幾年的王麗莎,早年曾做影視翻譯,也是知名的口譯專家。
此次針對國內翻譯情況看法的約訪,她邀請筆者到她任教的台大推廣教育中心教室採訪,所有採訪過程在學生面前公開,理由是記者想知道的事情,學生一定也想知道。
對於台灣的翻譯水準,王麗莎和她的學生眾口一聲說「爛」,例如,曾經有一家知名半導體廠商的工程師把「give me a break」翻譯成「給我一個破」,差勁的翻譯不勝枚舉。
由市場機制決定實力
教育部舉辦翻譯能力認證檢定考試,王麗莎表示,台灣政府辦的許多認證都是官商利益結合的山頭,很多行業都如此,例如醫生要搞美容科賺錢,就會結合相關的金主搞新的認證考試,公家單位也樂於配合。
認證委員一定是既得利益者,而政府拿了人民的納稅錢,為消化預算甚至私相授受。就翻譯認證來說,全世界只有日本官方在搞認證。
是否排斥政府辦翻譯認證考試?王麗莎表示,對此無權置喙,只知道自己繳稅但沒有決策權。如果教育部邀請擔任認證委員?她說,絕不會進入共犯結構,並強調, 翻譯工作還是要靠實力,由市場機制決定,如果實力好,到那裡就業都沒有問題,如果實力不夠強,拿了翻譯認證證書,就會有工作嗎?
在場一名學生指出,兩、三個月前曾上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網站,查閱教育部委託命題的翻譯認證考試試題範例,其中一題是測試考生每分鐘記幾個單字,令人不解 這種試題的意義為何,另外也顯現認證考試的標準和目的都不清楚。這名學生呼籲教育部真要實施翻譯認證,就不要偏離舉辦這個考試的真正目的。
多語主義的歐盟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
‧新聞大舞台 2007/11/05這種場景不但在歐盟不同機構每天舉行的會議中出現,同時也因而使得歐盟至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口譯機構。此外,歐盟尚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提供歐盟23種官方語言的文字翻譯工作服務。【撰文/唐秉鈞】
參加歐洲聯盟機構的會議,多半可以看到不少口譯人員,正在會場邊一長排隔離的箱形玻璃房間中,聚精會神地為與會人士精準地傳譯不同語言,以使與會人士能達到完美溝通的目的。
這種場景不但在歐盟不同機構每天舉行的會議中出現,同時也因而使得歐盟至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口譯機構。此外,歐盟尚擁有全球最大的翻譯機構,提供歐盟23種官方語言的文字翻譯工作服務。
翻譯與口譯 截然不同的領域
在歐盟認知中,翻譯與口譯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此在歐盟執委會中,也分由翻譯與口譯兩個不同的總署各司其職,處理不同事務。
儘管歐盟機構允許內部人員僅使用英、法、德語溝通,但為尊重歐盟多語言及多元文化制度,以及參加會議歐盟會員國人士有權以母語發表意見,因此必須提供會議口譯及文件文字翻譯的服務。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說明,口譯總署主要工作是提供執委會每天40-50場大型會議口譯及籌辦會議的服務,確保與會人士能無誤且確實相互了解。這些服務每年支出約1億歐元(46億台幣)。
口譯總署目前雇用500名專業譯員,每天並另有300-400名自由職業譯員協助口譯工作;該署同時擁有一份2,700名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名單,隨時可供使用。
至於翻譯總署的任務,就是使用所有歐盟官方語文,進行文件上的翻譯,從而使歐盟各國人民能清楚了解歐盟政策,並增進政策的合法性、透明化與效率。
翻譯總署人力遍布全球
分設在布魯塞爾與盧森堡的翻譯總署,目前擁有1,750名精通外語的職員與600名助手,並雇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自由職業翻譯人員,主要工作是將歐盟執委 會的書寫文件,翻譯成不同的歐盟官方語文或其他語文文件。僅去年一年,翻譯總署的支出就高達3億零200萬歐元(約139億台幣);同期所有歐盟機構翻譯 費用則為8億歐元(約368億台幣)。
在進用人員上,翻譯總署翻譯部門的職員由符合學術及專業資格的翻譯人員及校對擔任。有意至該署工作者,須先參加歐盟招考人員的一般考試,並不需有翻譯的經驗,但在取得某些特別翻譯單位或管理階層的職位時,最好能具有在一些歐盟機構工作的經驗。
大學畢即可考翻譯人員
翻譯總署官員表示,不論科系,祗要大學畢業,都可參加翻譯人員進用考試,但參加考試者一定要對母語具有完美的知識,並至少對另兩種歐盟官方語言具有透澈的 知識,考試內容包括筆試(選擇題及兩題翻成母語)與口試。合乎錄取標準的將名列儲備名單,但不一定會受到雇用,有空缺時將由名單中合乎這一職位資格、語言 及特別需求的人選填補。
同樣的,口譯人員的進用也需先經過歐盟執委會人員選用機構的公開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同步及逐步口譯,且必需對應試語言無關的事物擁有相當知識。通過考試者將名列儲備口譯人員名單,有需要時將視特別條件、資歷及需求雇用。
除正式口譯人員外,歐盟經常以合約方式邀請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協助歐盟各項會議的順利舉行。歐盟雖不限制雇用自由職業口譯人員的國籍及使用的語言,但如要 在歐盟自由職業口譯人員名單上登記,獲得雇用的機會,則需通過測試。參與測試必須具有大學會議口譯科系畢業文憑、被認可大學任何科系的畢業文憑、或擁有文 件證明具有逐步及同步翻譯經驗等基本資格。
測試時,依據應考者自認的語言能力,要求以逐步及同步方式,分別將六分鐘與十分鐘的不同演講內容,從被動語言(非母語)口譯成母語,其中一篇演講內容與歐 盟議題有關,測試則以淘汰方式進行。由於許多自由職業口譯者均為國際會議口譯協會的會員,如未通過測試但被認為具有潛力,歐盟會通知再申請測試。
專業訓練大學畢業生
為培養所需人才,歐盟執委會翻譯總署也提供有意獲得專業訓練大學畢業生在布魯塞爾及盧森堡接受五個月訓練,並與翻譯單位職員一起工作,學習至少從另兩種語言翻譯成自已母語的技巧,並由具有經驗的資深翻譯人員修正。
口譯總署則與50多所歐盟會員國大學合作,提供具有經驗的口譯人員開設訓練課程及獎學金培養人才。
參與國際事務,英語能力逐漸成為基本要求。不過最新調查顯示,世界各地的英語能力差距甚大,在全球4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與地區中,台灣的英語能力排名第25名,中國則為29名。
根據全球最大私人文教機構英孚(EF English First)昨天發布的調查報告,在4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中,北歐諸國的英語能力最佳,俄羅斯、土耳其與南美國家則落後。
這項調查比較44國逾230萬成人(楨:普查而非精英,不然不會中國29印度30名!)在2007到2009年的測驗成績,將各國英語能力分為卓越水平、高級水平、中級水平、低級水平和劣級水平等5個級別。
台灣在44國中名列第25,被列入低級水平。
馬來西亞第9名,排名居亞洲國家之冠,屬高級水平。香港、南韓和日本分佔12、13和14名,屬中級水平。
中國與印度在私人英語訓練上大量投資,但表現不如預期,分別排名第29與30,屬低級水平。分析家表示,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說英語國家,但其精通英語的水準仍遠低於南韓、日本與西歐。
沙博理 中國文學翻譯史巨人2011-03-31 旺報(另參本館:《出版大崩潰》
繼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大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陸導彈之父錢學森和武俠小說家金庸之後,本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由著名翻譯家、中國籍美國人沙博理(Sidney Shapiro)獲得;大陸網壇金花李娜則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沙博理成就後人難超越
沙博理現年96歲,自1947年春天來到上海,後與中國籍妻子鳳子結婚,從此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妻子在1996年逝世,他也沒有想過要回到美國。
沙博理在一次偶然下走上翻譯之路,幾十年來,他把許多著作都翻譯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蠶》、《小城春秋》、《我的父親鄧小平》等,還有經典名著《水滸傳》,這一英文版本被認為是「信、達、雅」兼備的絕妙譯作,也因此贏得中國文聯最高翻譯獎。有人說,沙博理在中國文學翻譯史上留下的,恐怕是一座無人能超越的里程碑。
除了翻譯、寫書,沙博理還長期擔任大陸外文局英文版《中國文學》、《人民畫報》譯審,更曾在《西安事變》等3部電影中客串,而且,他還是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從1983年連任至今。沙博理曾經寫下這樣一段文字:「翻譯中國文學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樂趣。它使我有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中國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幾輩子可能做到的還要多。」 2011-04-22 11:13:20
補習班領導英語教學【聯合晚報07.09.03社論】
考 試領導教學,這句話對台灣教育是貼切形容。在入學考試主導升學機會的情況下,升學考試不考之科目不受到重視,要考之科目怎麼教,也都受到升學考試影響。而 英語這個重要科目,以前不考聽與說,所以上一代的學生多半讀的能力,強過聽力以及開口說英語,甚至寫的能力亦不佳。現在情況似乎變了,但變得有點詭異。
全民英檢從民國89年開辦以來,造成國內一股風潮,從國中生、一般民眾到公務員,參加全民英檢人數不斷上升。從升學甄試到大學畢業門檻,再到私人企業用人 條件,通過全民英檢的等級逐漸成為一項驗證英語能力的指標。最近一項統計顯示,參加全民英檢的報考者當中,年紀越輕的,英語聽說能力越佳,國中生的成績甚 至比研究所還好。相反的,年紀越輕的報考者,讀寫能力也越差。這是「考試領導教學」的結果嗎?
當然不是,因為學校的英語課重視的還是讀和寫,升高中的基本學力測驗還沒考聽和說,所以這現象當然不能歸功於「考試領導教學」。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顯 然地,這與近幾年兒童美語學習風潮有關。美語補習班林立,學童在幼稚園、小學的時候,就開始進各式各樣的美語補習班學美語,甚至還有雙語幼稚園。提早學英 語不見得是壞事,但美語補習班為了招徠顧客,自然是強調比較有趣的聽和說,而不重視文法和寫作,學童甚至不願意紮紮實實背單字。而正式到了學校開始學英 語,很可能從心裡就排斥文法和讀寫。這樣一來,補習班領導教學的結果,造就了英語聽和說比上一代強,但讀和寫卻比上一代弱的現象。
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另一種矯枉過正呢?上一代學習英語的結果是聽不懂、開不了口,如果這一代學英語造成的現象,是滿口流利日常生活英語會話,但卻無法讀和進 一步寫較深的英文,雖然可以和外國人溝通了,可是要學習最新的知識,仍然要靠讀和寫,接受高深學術訓練靠的也是讀和寫。因此,這現象不能不未雨綢繆。考試 似乎已經不完全能領導教學了,怎樣把學習英語的熱潮,適當轉化為聽說讀寫四項並重,顯然還需要多思考、多加把勁。
講英文笑話 技職才能畢業?【聯合報╱薛荷玉
教英文的方法很多,有的高職還請外籍老師上課,但多數學校都認為不必把會唱英文歌當成畢業標準。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李友煌攝影
為了提升技專院校學生英文程度,教育部上月公布改善計畫,包括將學會八首英文歌、講八則英文笑話當畢業門檻,辦法一出,各界譁然,教育部昨天表示,只是「建議」,絕對不會當成學生畢業門檻。
教育部上月廿日公布「教育部提升技職校院學生通識教育及語文應用能力改善計畫」,為強化學生語文能力,各技專校院應將學生學習成效列為畢業門檻,以提高學 生素質,具體內容包括學生要學會八至十六首英文歌(各生每學期至少學會一至二首)、八至十六則英文笑話 (各生每學期至少學會一至二則),一經公布,立即引發各界討論。
教育部昨天表示,唱英文歌、講笑話,只是建議各校納入學習素材。
教育部技職司長陳明印表示,訂定這項計畫主要是因為許多技職學生的英文不好、對學習英語也沒有興趣,「講一講,唱一唱,用這種方式學英文最簡單容易,也可 以融入生活情境。」陳明印表示,據他了解,教育部聘請的一些委員因此把唱歌、講笑話列入學生在畢業前應具備的語文應用能力範圍。
陳明印強調,把語文應用能力及學生學習成效列為畢業門檻,只是一種「期待」,不是強制性的,教育部尊重學校自主;「就算畢業時,學生在學校要求的英語能力上還沒達成,也只是會被要求加修幾學分,不會說不能畢業。」
陳明印表示,將花三年把通識及語文應用能力的教材編好,在九十八或九十九學年送給各技職院校選用。目前負責編撰通識教材的是中台科大,國文是北科大,英文由文藻負責,據了解,文藻已開始編寫英文歌及笑話教材,且分為高職及科大、技術學院兩種程度等級。
教育部主秘莊國榮則說,從來都沒有「畢業門檻」規定,已公布的計畫用語「不精確」,將做修正;莊國榮表示,唱英文歌、講英文笑話其實是教學的素材,「將提供作為技職院校改善教學的參考,絕對不會當成畢業門檻。」
賴世雄:唱饒舌 不代表英語好【聯合報╱薛荷玉
曾出版過多本唱英文老歌學英語、講英文笑話有聲書的常春藤英語雜誌社長賴世雄,不贊成把唱英文歌、講英文笑話納入技職院校畢業門檻,「現在很多次文化的饒舌、雷鬼音樂,可說是粗話連篇,會唱不代表英語好。」
賴世雄出了這麼多有聲書,也很肯定唱歌、講笑話來提升學習興趣的作用;但他強調,唱英文歌的教材選擇很重要,最適合的是五○—八○年代老歌,因為曲調優美、歌詞也寫得好,易聽易學,像卡本特兄妹的歌就很棒。
在賴世雄的眼中,講笑話絕對比唱歌還要難,他表示,笑話牽涉到國情、文化、種族等因素,說的聲音、表情、適當的停頓,拿捏十分重要,不是背一篇笑話「念」出來就好了。
賴世雄還特別提醒學生,碰到外國人要講笑話時,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要講涉及種族歧視的笑話;通常有點黃、又不太黃的笑話廣受歡迎,但尺度拿捏要小心,尤其有女士在場時,黃色笑話注意不要有貶抑女性的暗示。
賴世雄推薦的英文老歌:More than I Can Say、Sad Movie、Love Letters in the Sand、Only You、I Went to Your Wedding、Why、Rose Rose I Love You。
黑人青少年犯罪層出 饒舌歌惹禍?
‧Taiwan News 2007/09/03 英國黑人青少年嚴重的犯罪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英國政府。在倫敦地區,今年已經有十七位青少年被謀殺,而另一大城市曼徹斯特,也決定加強巡邏警察的槍枝配備,以遏止街頭少年槍枝犯罪率繼續攀升的現象。【文/潘彥君】
英國黑人青少年嚴重的犯罪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英國政府。在倫敦地區,今年已經有十七位青少年被謀殺,而另一大城市曼徹斯特,也決定加強巡邏警察的槍 枝配備,以遏止街頭少年槍枝犯罪率繼續攀升的現象。日前英國政府公布一項特別針對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調查研究,該報告的結論是,黑人青少年需要有正面形象 的榜樣模範(role models),來協助導入正途。
根據這項由英國政府出資的調查,許多英國黑人青少年深受饒舌歌手的影響,然而,不少黑人饒舌音樂卻往往歌頌槍枝武器以及暴力的迷人,這對尚未成熟的少年心 靈有很大的衝擊。因此,該研究報告建議,學校、社區及志工團體應該加強合作,擴大這些黑人青少年的生活接觸層面,透過演講、座談等活動,與在各行各業表現 出色的黑人面對面,藉以激勵青少年,並體會到人生的選擇可以很多元,街頭犯罪並不是黑人的宿命。
儘管這項報告顯示英國政府用心良苦,處心積慮想解決黑人的高犯罪率,但從社會學以及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英國政府對模範榜樣的了解似乎有些膚淺。相信在每 個人成長的過程裡,多少都會接觸到一些心裡由衷敬佩崇拜的人,可能是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鄰居、政治領袖、作家、甚至是小說家所創造的人物等。不同的 成長階段,也會有不同想效仿的榜樣。這是一個認同的行為,充滿社會性,但也更是個人、自發的。因此,發現生命中的好榜樣有其結構的因素,繫乎個人成長的環 境,以及客觀的社會氣候。一些英國心理學家也指出,其實有愈來愈多的白人青少年認同黑人文化,像是語言、音樂、穿著等,這是不同文化互動的有趣現象,不見 得就是負面的。
與其透過刻意安排與所謂的社會精英互動,英國政府或許應該再多花時間,致力改善黑人小孩整體的生活環境,以及正視長久以來對黑人文化的偏見與誤解。前英國 首相布萊爾在今年四月時公開表示,充斥於黑人青少年的槍枝犯罪行為,是黑人文化明顯的特質之一。若大膽解讀布萊爾的話,是否意味著只要是黑人就會持強殺 人?如果這是黑人文化本質的問題,那麼政府該是多麼無力啊!
指考加設門檻 後段校活不下去【聯合報/謝進盛、
針對未來大學新生須超過各科底標總和才能入學,部分新設私立大學的校長都表示大學具有自主性,無法認同招聯會這項研議。台南市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甚至表示,不排除獨立招生。
黃俊杰說,各大學性質不一,興國管理學院屬實用型大學,如果招聯會同意各校自行招生,興國希望能獨立招生,針對學校需求設定接近國立大學的錄取標準,「否則按照在聯招中的排名,對學生和學校都是負面效應」。
至於今年錄取十八分考生的嘉義縣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黃韶顏對招聯會的決議僅表示「不予置評」。
台南市立德管理學院校長施鴻志不平地說,教育部應充分尊重大學自主性,況且高中學生指考分數低,應是高中畢業門檻沒管制好。教育部不檢討高中教育制度,怎麼反而指大學院校程度差?這些學生連大學校門都還未踏進,為什麼矛頭都指向私立大學院校?
施鴻志表示,立德明年二月一日改制大學掛牌,「學校只是比較慢成立而已,師資、設備哪一點比國立大學差?」
台南縣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郭添財認為,大學生是否符合入學資格,「應由各系所自行認定。」訂定最低錄取分數,不宜也沒必要,對有志辦學的學校更不公平。
本身是教育學博士,也是致遠教育研究所所長的郭添財強調,高等教育應是選擇性教育而非國民教育,他贊成訂定入學門檻,但應授權各校科系自己斟酌,反對由教育部或招聯會片面限定所謂最低入學條件。否則,將扼殺在某些領域有潛力學生進入大學的資格。
郭添財說,他不是偏袒所謂的「後段班大學」,而是從教育本質來看,「人人都有上大學權利。」而且大一新生程度良窳,問題應是出在高中,而不是出在大學。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大學招聯會常委會建議,甄選入學招生總額維持四成,且考試分發採計科目也比照今年三到六科。
台大、成大、東吳、世新等招聯會十三所常委學校,昨天討論定最低錄取標準。招聯會執秘、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說,原本教育部希望訂單科最低門檻,但很容易招不到學生,不能不顧及私校存亡,最後改為以各校系採計指考科目底標總和,為最低錄取標準。
例如傳統第一類組採計國、英、數乙、史、地五科,今年這五科底標和為一○九分,即使有單科零分,只要底標總和超過一○九分就錄取。蔣丙煌說,這算是比較寬鬆的標準,但仍勢必造成後段校系更招不到學生。
英國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她從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看中國,認爲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爲知識生産的大國。這就告訴我們,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質財富和金錢暴發(硬實力),而更看重一個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文化輸出的力度(軟實力)。在我看來,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2011-05-13 12:38:50
這麼說來
語言也是遂行自大傲慢 粗暴野蠻精神的方式之一囉
而且英美世界大國 和平主義者所說的"愛是世界共通的語言"
也是另一種欺人愚民的語言囉
但要新建語霸時,又說要正名 2007-08-01 10:49:47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