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2 06:11:51阿楨

字同義

繼前評<書同文說同音>之後,台獨杜教長的台獨部更獨裁到要「字同義」了,那些主張多元的教改分子怎不出來批批?

愛說笑!多元(民主亦然)只是幌子,台獨才是本質核心。這些十幾年前我早在《台灣共犯體》中就已析判出。

有那麼偉大麼?我看大概是杜想從<故宮想變新宮><杜正勝逃得了嗎>脫身而已。

管他啥動機,學歷史的杜難道就不會從國府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失敗得到歷史教訓嗎?

「歷史教訓」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不會記取歷史教訓。
 
<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中國時報 2007.07.21韓國棟

中小學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水平、中日(甲午)戰爭、兩岸、台灣地區……等詞,都被教育部列為「不適合用詞」,應當的用詞,是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水準、日治、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台灣)……等詞。

「台灣僻處我國東南海域」的課文敘述,更不行,因為這種說法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以台灣為邊陲,明顯貶低台灣地位。「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所以後人尊其為民族英雄。」這也不行,因為「收復」和「民族英雄」都是有爭議性的價值判斷用詞,必須修改或刪除。

教部半年前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這份厚約三百頁的檢核報告,是教育部廢除「統編本」實施「審定本」教材以來,首度發函各教科書出版社,統一規範攸關國家認同的相關用詞。現行的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被檢核出來的不當用詞,總計不下五千詞。

這份報告檢核檢核標準不外乎以下幾項: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應改為「孫中山先生……」。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檢核報告指出,在近現代「中華民族」一詞未出現前,應用「華夏民族」;「外省人」也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或新住民」;「國曆」應改為「陽曆」;「中外遊客」應改成「國內外遊客」。報告檢核出來的不適合用詞中,以中國地名前未加註「我國」用詞最多,逾二千個。

<批教部下政治棋 家長:老搞無聊事>中國時報 2007.07.21林志成

中小學教科書的「大陸」全都要改成「中國」?家長要教部「現在不去搞這些無聊事」;老師認為教學內容應該多元,不要只灌輸單一思想給學生。但一位國二學生和好友討論後決定,感覺上兩岸如不分清楚,台灣會完蛋,他支持將「大陸」改成「中國」。

台南縣歸仁國中地球科學教師楊秀碧表示,台灣和中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國人意見紛歧,教育部要將教科書中「大陸」改成「中國」,應該等社會各界有共識再來做。

楊秀碧說,過去民進黨批評國民黨灌輸學生單一思想,現在民進黨犯了跟以前國民黨相同錯誤,「只想捍衛自己價值,要消滅對方信仰」,這不是多元社會該有現象。

楊秀碧指出,教科書中「大陸」要不要改成「中國」,應該由各版本教科書自行去決定,學生讀的書有的是「大陸」、有的是「中國」,同時讓他們看到所有台灣、中國互動史料,最後他們要接受哪一個用詞,自己決定。

台北市文化國小校長黃三吉說,將教科書中「大陸」改成「中國」,沒有必要。他覺得現在較重要是將一些不符合現實內容改掉,譬如有些教科書寫中國大陸有卅五省,現在其實只剩廿二省及一些直轄市及自治區。

「教育部有更重要的事做,現在不要無聊去搞這些事情。」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他說,現在台灣政治緊繃、族群對立嚴重,如果又急著將教科書中的「大陸」改成「中國」,情勢會更惡化。他強調,「政府不應將教育拿來做為政治的棋子」,後遺症會很大。

彰化縣員林大同國中要升國二的林同學,特地和好朋友討論後決定,「我們支持將教科書中的大陸改成中國」。他說,就像「你家是你家、我家是我家」,台灣和中國應該分清楚一點,一邊一國;如果沒有,「感覺上台灣會完蛋」。

<「教育文化台獨」 書商、編者火大>中國時報 2007.07.21韓國棟

「民進黨政治台獨不敢搞,只好搞教育文化台獨!」高中康熹版歷史教科書主編、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抨擊教部進行教科書檢核的作法,就是想要透過審查去干預教科書編輯的自由,讓他感覺彷彿回到戒嚴時期。

教育部委託台灣歷史學會研究整理的中小學教科書「用字不當」檢核結果,讓教科書相關編輯者頗為生氣。教科書出版商更直言,教育部雖然表示:「這只是參考性質」,但是「我們若不依照這種標準去編書,能通過教育部審核嗎?」書商說,以後中小學教科書,恐怕都須全面去中國化。

王仲孚表示,民進黨知道政治台獨會招致中共武力犯台,教育文化台獨則不構成中共犯台條件,於是在中小學教科書大搞台獨。他說,教部官員都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官員,領中華民國薪水,所作所為卻像癌細胞一樣,吸食中華民國營養,去破壞中華民國的生存。王仲孚說,審查權掌握在教育部手中,因此他主編的歷史教科書,最後還是會採用這項檢核報所列的「應當用詞」,否則審查通過不了,影響了出版社的商機,他會對不起出版社。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召集人、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濫邪者!)表示,「國民教育」,本來就是國家意志的展現,教部完成的《教科書不適合用詞檢核》報告,基本上是國家認同「正確化」過程。他認為教部作法原則正確,但放在國家認同有爭議的台灣,很容易變成問題,教部現在要考量的是,「要做到什麼程度?」

不過有些出版社收到教育部的這份檢核報告後,火氣就大了。「教部自己很爽,我們卻被整死了!」一名教科書業者說,每年都在修教科書,如修得有道理,沒話說,但這明明是政治認同的問題,用特定意識形態「檢核」教科書用詞,「如明年換成馬英九執政,是不是又要重新檢核?」
 
<為何沒有多元聲音>中國時報 2007.07.21韓國棟

教育部推動國家認同,沒有人敢說不對;但很多人要質疑的是,為什麼認同的方向是「獨」而不是「統」?為什麼教育部委託研究的學者是獨派學者,沒有統派學者參與這項研究計畫?

目前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有關國家認同的用詞確實混亂,有的地方稱台灣為「我國」,有的地方稱台灣為「台灣地區」;有的地方稱對岸為「中國」,也有稱「中國大陸」或「大陸地區」的。「國父」一詞也很麻煩,早期的教科書,不但要稱「國父孫中山先生」,而且國父之前還要空一格,以示尊敬。

早幾年,統獨爭議被視為教科書的禁忌,教部修訂課綱時,只要提及統獨議題編入,就會被狠狠修理;但今年九月高二學生使用的新編教科書,不但統獨爭議及兩岸關係都編入教科書,還設計活動,讓學生討論,而且沒有被修理。這顯示,社會已漸接受兩岸分治現實,將來會走向合還是分,可以理性討論。

雖然統獨爭議的死結現在還沒有解開,但這幾次大選劃開的裂痕傷痛,已經讓台灣民眾逐漸醒悟,在台灣這塊土地,不同的意識形態是可以並存的,而且應該相互尊重。「你主張統,我尊重你;你主張獨,我也尊重你;你主張不統不獨,我還是尊重你。」

教部要統一中小學教科書中有關國家認同的用詞,化解統獨爭議,站在教育立場並非壞事;但教部做這件事時,不但要尊重獨派想法,也要尊重統派及不獨不統想法,將不同意識形態學者請來,討論出目前大家都可接受的用詞。教育部想從教科書上面解決大家不敢碰觸的統獨爭議,但可惜的是,教育部只邀請了獨派學者進行這項研究,不同意識形態的學者不服,教科書的編輯、學校老師、甚至學生家長也未必服氣。

統一教科書用詞原本是一件單純的事,但是,由教育部指定某個特定單位研擬未免失之過偏,難道教育部就可以據此做成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決策嗎?

上一篇:白色恐怖的真相

下一篇:毋忘監察院

圖博館 2019-02-19 10:21:00

美媒:普通話在港日益流行 反映了一個事實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19-02-14報導,自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由於與內地的聯繫日益加強,普通話在這個特別行政區的重要性大大提高。鑒於內地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巨大的人口數量,會說普通話已經成為金融、貿易和旅遊業就業的必要條件。
  1996年香港有6.6萬名居民把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20年後,2016年這個數字已升至13萬人,增加了99.4%。這已給香港教育部門造成了很多難題,父母們爭論不休:究竟該把孩子送到普通話學校還是粵語學校。
  目前,大約70%的香港小學使用普通話教學。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在香港普通話已逐漸被某些人視為比粵語更有用。
  今天,普通話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書面和口語語言。1909年清朝政府將官話——北京人說的方言——作為中國第一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繼續使用這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
  可是,在這段時期,香港尚未回歸祖國,廣東方言——粵語在英國人治理下的香港使用更為廣泛。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由於香港武打片和李小龍與成龍這樣的文化偶像的關係,香港輸出了語言和文化,粵語知名度激增,但是如今已是時過境遷。此後,中國內地經濟騰飛,普通話在香港愈發重要。現在,中文即意味著普通話,它已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不過,粵語在香港也絕無消失的危險。自1996年以來,使用粵語的人口比例略有增長:從88.7%增至88.9%,香港使用粵語作為母語的實際人數也從519萬人增至626萬人。
  報導稱,今天,普通話在香港比過去更受歡迎,而且還會更加流行。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隨著時間推移,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隨著二者經濟繼續融合,普通話在香港的應用會更加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粵語會消亡,相反它將繼續與普通話一樣為人們所用。
  回應
中國有無數的方言,但是因為有普通話才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也有無數的方言,因為沒有普通印度語,成為發展的大障礙。歐洲也有各種語言,可以看成是方言,要想出現一個強大的歐洲就缺乏一個統一的語言。因此,統一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國家能夠強大起來的必要條件,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保持一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文化的大一統!

jsoujsou 2018-03-29 10:07:15

附【圖博館】《實然觀》所言:

[故所謂漢服/字/人皆源自南蠻之楚漢、唐服/正楷/人含旗袍亦源自胡漢融合,而大漢沙文主義所言:簡體字非漢字乃邪體,不只不知清末民初以來漢字和儒教等傳統因承擔了中國衰弱的重責、而被從天下中心自大之右極陷於全盤西化自卑之左極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之漢字革命史:先簡後併終廢、當然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的歷史實相證明中文不但廢不了連併音化也不行(日文的漢字與假名共用故廢不了而韓越漢字與併音分用故廢的了)、至於簡繁正邪之爭是一時的無謂,畢竟腔調字形非表意之體、能表達詩詞吟唱之韻味只具四聲調的北方官話亦優於保存多聲的南方方言(但音階南五北七);雖然電腦輸入下簡繁已無學習優劣之別、但既已約定成俗、就不必改繁除非為了書法美感、雙方能識簡/繁寫繁/簡便可,也不知中文只要還是表意就能發揮統一中國的作用、如像台羅併音則與台獨關聯、羅馬帝國的崩解便與各地民族語言併音化相關,台獨對此又鬧內訌:若廢國府的ㄅㄆㄇㄈ注音、改行拼音與國際接軌、又恐不能與中共的拼音區別,更不知一面自卑地去中國化一面又自大地宣稱1949尤其文革之後中華文化只在台是種矛盾分裂心理、這也存於中國周邊的日/韓:安史之亂後唐文化只在日/清兵入山海關後明文化只在韓,其實中華文化之體是創造性繼承的、改朝換代只是文明文物之形、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
  當然夷人華心只是理想的中國天下觀、現實的中國人是以父系血統之家族主義為判準、故常「家國」並稱...,而這一切在清末崇洋媚外毀損了天下觀之後可能都失準了,君不見如今港台獨以被殖民為榮,畢竟天下觀要立基於有天下最強文化如盛唐之吸引四方,而殖民時之英日便如盛唐[唐太宗和趙武靈王的「胡化」因掌握了知己知彼式「華體夷用」改革而成功、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和唐玄宗的胡化則反之,蒙元則因拒絕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即使空前最大帝國、在中土的元代也不足百年(1271-1368),滿清則因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統治之初曾高壓(剃頭屠城等)但透過懷柔(科舉編書等)、不只明末遺老多服,連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等文將也以道統恢復滿清政統、而受洋式訓練的新軍武夫反滅了清朝政統成為軍閥之源、清代則近三百年(1636-1912)],除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成真,不然難再現中國天下觀)。

jsoujsou 2018-03-29 10:03:23

異體,正體,簡體

(太好笑了,異體正體傻傻分不清
更好笑的是,台灣正/簡體字的正/邪之分,沒傷到中共反而傷了自己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28554

異體字之亂 十年輪迴 誰來終結2018-03-25 聯合報 葛希谷/大學教授

最近媒體報導,因為「黃」字的異體寫法,導致無法在銀行開票,甚至差點引發信用危機。其實早在二○○八年十一月時也有媒體以「姓『黃』一輩子,老師說寫錯字」為標題,報導「黃」字異寫問題。
  有趣的是,該報導最後一段提到「學者強調,字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改變速度很緩慢,部頒黃的字體迄今已廿幾年,仍有許多人沒注意到兩字差別,或許再過十年,民眾對於黃的寫法,認知上會較為一致。」今年正好滿十年,看來對「黃」字的認知,依然沒有太大的進步,爭議依舊存在。
  所謂「異體字」,是相對於「正體字」來說的,但是標準不好拿捏。比如寫作廿一的「黃」,是從西周時代傳承下來(見下圖)。
  字形表示人仰面向天(「口」旁),兩隻手下的腹部脹大,是一種殘疾之人。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何要寫作「廿」(相當於「口」)、「一」(相當於「手臂」)。到了戰國中晚期開始出現筆畫省簡,秦漢隸書便出現所謂草頭「黄」的寫法。可見兩種寫法都有很早的淵源,但以正確性來說當然是廿一的「黃」。
  又比如「染」字,一般認為是上下結構,歸在「木」部。但是地下出土的秦漢古隸書、西漢銅器文字以及《說文》所載的秦小篆,都是寫作左右結構,歸在「水」部下,一直到宋代的《類篇》都是在水部(見下圖)。
  到了明朝《字彙》誤入為「木」部,《康熙字典》加以沿用,但按語已指出「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目前市面上字典沿用《康熙字典》都歸木部,只能說是「歷史共業」。這樣看來,歸在水部反而有憑有據,不能說是異體字,甚至是錯字了。
  文字演變有其序列,甲骨文、西周金文比較象形,對於國小學童來說,就像畫圖一般活潑有趣,倘若老師可以適時引導,絕對有助於正確理解字形結構,自然不容易寫錯字。大學端的中文系文字學老師,也當肩負起社會教育功能,編制正確且簡明扼要的教材供國中小的老師參酌。
  從另一方面來說,文字是人們所書寫的工具,肯定會出現各種異體的寫法。即便法律嚴密的秦朝規定要「書同文」,但檢視秦朝青銅器上的字體依然存在異體字。有理據的異體字,政府機關或許可以考慮放寬,不要再讓「異體字之亂」的新聞,於十年後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