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經濟學》
怪了!經濟學界在全球經濟活動的發言權日降之際,各種打著「經濟學」名號的「偽經濟學」反而日增。
你只不過是當過大一經濟系學生(轉企管再轉哲研所),沒必要替「經濟學」正名吧!更何況《氣候經濟學》的作者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可是德國知名的經濟議題觀察家,擁有社會經濟與行政經濟學碩士,曾擔任學校講師、政府官員的幕僚、企業發言人及公關公司負責人。他以生動有趣的筆法,豐富的案例,揭露天氣和經濟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國內第一本探討氣候經濟學的專書。
拜託有點學術術語的命名的常識好不好,要叫「xx經濟學」,必須要用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如前評《經濟學的新世界》以「供需原理」和「成本效益」來解釋學生作弊、性交易、約會、婚姻育兒、男女同工不酬、竊盜…等社會現像,即便如此人家也還不敢自稱《社會經濟學》。
誰管你們象牙塔內的命名之爭,一般人關心的是氣象預報準不準,商家呢?如本書所言:
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你知道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要看「天氣」的臉色嗎?
專家學者研究天氣在現今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二OO二年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是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美元,而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的五分之四,也就是說,價值二十五兆一千八百七十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是與天氣有關係的。
天氣預報了經濟的繁枯與興衰,也創造出商場上的贏家與輸家。究竟哪些產業從中獲利?哪些產業又飽受威脅呢?施瓦茨在《氣候經濟學》裏,分別討論了天氣對交通運輸和物流業、紡織業、汽車業、旅遊業、建築業、能源產業、飲料業、農業、醫療業、金融業、以及氣象產業等十一種產業的影響。
這就對了!故本書應正名為《氣候與經濟》。
你這個人還真「杜正勝」!
陸新型儲能規模相當於1.4個三峽水電站 達3139萬千瓦2024/05/08 中時
大陸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從重力、風電到鋰電池儲能等各種新型儲能技術的應用,截至2023年底,全大陸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自「十四五」規畫以來,新型儲能裝機更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4493億元)。
大陸央視財經8日報導,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被首次寫入大陸政府工作報告。現在,各種新型儲能技術已經在各地進行應用。
在江蘇如東,大陸首個100MWh重力儲能項目正在建設中,再過1個多月,項目就將正式投入運行,大陸重力儲能也將實現「從0到1」的突破。如東重力儲能項目所在的如東縣被稱為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今年第1季,如東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發電項目為電網輸送清潔電力46.11億千瓦時。
報導指,重力儲能是一種機械儲能方式,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新能源產生的富餘電能提升重力塊進行「充電」,等到用電高峰時,再放下重力塊,用重力做功「放電」,從而為電網提供電力。
廣東佛山寶塘儲能站,是大陸一次性建成的最大電網側獨立鋰電池儲能電站。儲能站裝機規模300兆瓦,占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裝機總量的1/5,每年可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4.3億度清潔電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
截至2023年底,全大陸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相當於1.4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可以滿足2000萬戶居民的用電需求。2023年一年,大陸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已是「十三五」末裝機規模的近10倍。
今年,廣東儲能項目的備案數量同比增長超5倍;江蘇今年將有400萬千瓦新型儲能併入國家電網,以滿足電力保供及電網調節需求。「十四五」以來,大陸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
面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挑戰和機遇,大陸還在探索更多的儲能手段。常州市的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是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國家試驗示範項目。鹽穴儲能未來的產業化、商業化前景,還有賴於轉換效率的提高和建設成本的下降,科學家仍在探索之中。
中國低價商品再次衝擊全球市場 這次各國準備展開反擊 2024/04/08 中時 盧伯華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歐已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從俄烏戰爭後,加上西方推動與中國脫鉤,新的中國衝擊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不過,對世界的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脹之苦後,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
中國除了譴責保護主義抬頭外,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歐盟商會前會長:超越電動汽車 中國造出帶輪子的手機
比亞迪登電動車王 美歐車企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2024-04-07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回應
靠補貼能世界第一,那裕隆應該宇宙第一了
大陸豐田轎車售價只有台灣的50—60%,當「生產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消費者才知道
一個正在崩潰的國家居然可以威脅發達國家的產業…該節目邏輯清奇,讓觀眾眼界大開…
中國不是都崩潰了30年嗎?怎麼又這麼強了呢?
一三五,中國威脅論;二四六,中國崩潰論;周日休息
日歐車統治天下時,沒見過這個節目悲天憫人過
文茜的美國周報
反華記者又發了一篇糞便新聞!所謂的“各國”無非就是一些被中國物廉價美的優質商品打的一蹋糊塗的反華西方霸權畜國(霸權帝國)!除了這些畜國外事實上更多的國家對於能夠買到優質又便宜的中國商品是歡欣鼓舞的!
我就知道這新聞又是盧伯華發的~~
自從歐美發現自己優勢不再,以前理直氣壯的自由貿易口號就消失不見了。
競爭不過就封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規則
這次是歐美石油資本家的反撲而已。電動車不只會消滅燃油車,更會讓汽油機油賣不掉!
傳統車企,不思進取,只想吃老本,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老奶奶天天胡說八道,比亞迪車壓根就沒在美國銷售,什麼反傾銷關稅調查?
比亞迪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就是壓根就沒考慮美國市場。
無所謂,沒有美國市場,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需要更正的是:不是電動車超越日本,而是整體汽車出口超越日本。
台灣人民被綠媒+民進黨+西媒抹黑中華人民共和國洗腦台灣人民成井底之蛙,都不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實力大增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傾斜
西方這些惡狼當初以堅船利砲強迫中國開放門戶、開放市場,現在中國並沒以武力強迫開放市場,怎好意思要制裁中國?
電價效應/掛號費漲價潮?六都716家醫療診所調漲 長輩生病不敢看醫生2024-03-27
醫界憂心醫療電價調漲14%,恐加劇「掛號費漲價潮」。本報記者調查統計,六都今年1至3月已有716家醫院、基層診所調漲掛號費,台北市掛號費最高要300元;掛號費調漲,也出現民眾不敢看病的怪現象,台中有7旬老翁因擔心掛號費調漲,感冒多日都不敢去看醫生。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指出,衛福部取消掛號費用上限,被各界解讀成民眾看不了病,他直呼醫療院所無法承受如此沉重擔子;相較各行各業漲聲響起,北市醫療院所近14年都未調整,去年部分院所才考量成本,開始自行漲價,光去年迄今就有348家調高掛號費,但北市逾8成仍凍漲。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建輝說,掛號費爭議許久,長診所面臨租金、水電、醫師、護理師人力成本飆漲,例如科學中藥近年藥廠漲了2、3倍,健保總額卻不斷稀釋,診所長期下來往往撐不住;新北中醫診所掛號費多落在100至200元,漲幅不算多,畢竟也怕掛號費太高嚇跑病人。
相關新聞
說好的10年內不大漲電價?民調近六成不滿物、油、電價
今(2024)年春雨降雨不如預期全台水庫蓄水率約3到8成,水利署已將桃竹苗以及台中的水情燈號調整為綠燈,提醒節約用水。而蓄水率還有7成7的翡翠水庫則擔負起救水工作,每天支援原水舒緩石門水庫壓力,預計應可供至6月底。
聯合國:全球每天浪費逾10億人份食物 近8億人遭飢餓之苦
回應
蔡英文綠電騙騙騙
再不改變能源政策民進黨一定倒
延役核二、核三、重啟核四,恢復核能
金磚擴11國納阿根廷、埃及、埃塞、伊朗、沙特、阿聯等6國,最大輸家是印度。
習近平:100億美元專項資金,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中已成立40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
金磚峰會討論共同支付、單一貨幣(回應:去美元化抗美元霸權)
相關新聞資料
華為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日本核汙水2023-08-24起排海將持續30年,中全面暫停進口日水產,韓台噤聲,日考慮向WTO提貿易訴訟 (回應:中沿海核電廠多在排核廢水! 中排的是核電廠冷卻廢水,日排的是核災污染水!惡人先告狀,果然是賤種台巴子的主子,都說要告到WTO,告一個我看啊,笑死!)
為什沒人能阻止日排核污水?(回應: 日本作孽,西方縱容,全人類遭殃!)
誰在炒作只有中反日排核污水?(回應:精日!)
誰在給日本排放核污水洗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CoTKuS4xU (回應:日本政府的公關費+美國之音!)
謝長廷稱微量輻射有益人體 核能學者:護航日本鬼話連篇(回應:謝助日代表!)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未替日本背書,專家小組有異音,日本ALPS核廢(污!)水處理系統的氚影響雖小,重點不在於氚,而是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東電認了66%儲存核污水放射物超標,未考慮過其他方案。
福島之殤https://youtu.be/nlCvilpFtm4
日水産出口(1兆日元中港佔4成)量價同步重挫3~5成。岸田内閣支持率跌至26%。
政協周小平提案,將福島改稱「輻島」,暫停陸客赴日。反日潮再現!赴日旅遊湧現退團,日貨和服浮世繪全遭殃!
別囤鹽啦!河南:岩鹽儲量夠全國吃3.3萬年(回應:河南好霸氣!)
中國核動力潛艇在臺附近發生事故?(回應:反華帳號謠傳!)
董一凡:認清西方“綠色殖民主義”實質 2023-08-18 環球時報
一些美國學者不久前撰文批評歐洲國家正在實行某種新的“綠色殖民主義”,論據包括歐洲國家一方面將高污染行業轉向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又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密集型產品徵稅,使發展中國家企業遭遇污染和關稅壁壘的雙重盤剝。事實上,這種“綠色殖民主義”不只出現在歐洲,整個西方經濟集團都不同程度存在這一問題,暴露了發達國家正將“綠色理念”“綠色產業”轉化為新的剪刀差工具。
首先,西方以“綠色壁壘”構建全球南北方的不公平分工模式。在“中心—週邊體系論”中,發達國家佔據產業體系中研發、創新、品牌、設計、智慧財產權、市場、關鍵核心技術等高端環節,而發展中國家只能在外包中承接高污染、粗加工、資源勞動環境密集型的“髒活累活”。
其次,以“綠色”旗號攫取貿易規則優勢。隨著全球化數十年來東西方經濟實力對比此消彼長,西方仍希望以新的話術和框架重構貿易規則,從而獲取優勢傾斜已達到“再平衡”的目的。於是,不僅歐盟以所謂“碳洩漏”等由頭發起“碳邊界調節機制”,美國國會部分民主黨人也在規劃美國版的碳關稅規則。另外,近年來發達國家在自貿協定談判中經常提及的“環境標準”,即是通過產品標準圍堵對發展中國家的部分商品設卡制限,例如多年來歐盟與南共市的自貿協定談判遲遲不能得到批准,很大程度上就是歐盟提出的環境條款對拉美國家的諸多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出口形成極為不利的苛刻條件。
再者,西方以“供應鏈韌性”合作框定發展中國家產業鏈地位。隨著清潔能源、數位技術等行業的興起,以及對關鍵原材料和礦產需求的爆炸式增長,希望繼續主導上述高端產業的西方國家對於原材料供應穩定產生巨大焦慮,紛紛提出所謂“供應鏈韌性”合作,並將目光投向戰略金屬資源富集的發展中國家。然而,在冠冕堂皇的所謂的“合作”和“夥伴關係”背後,西方實際的盤算卻是通過其強大的跨國公司獲得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的開採權,並將精加工及生產高端產品的產業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建成! 大陸白鶴灘水電站全機組投產 2022/12/20 中時
大陸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最後一台機組20日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該水電站16台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發電,象徵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在長江之上全面建成。陸媒指出,該水電站在建規模世界第一、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
白鶴灘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甯南縣和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內,是三峽集團在金沙江下游投資建設的4座梯級電站中的第2個梯級。水庫正常蓄水位825公尺,控制流域面積43.03萬平方公里,占金沙江以上流域面積的91%。電站主體工程於2017年7月全面開工建設,2021年6月28日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截至12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量超過530億千瓦時,主要輸送江蘇、浙江等區域,助力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規模巨大,地質條件複雜,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三峽集團攜手國內水電建設和裝備製造企業,創造了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300公尺級高拱壩抗震設防指標、地下洞室群規模等6項世界第一,推動大陸水電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水準顯著提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持。
報導指出,三峽集團在長江幹流建設運營的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共安裝110台水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形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這條走廊跨越1800公里,形成總庫容919億立方公尺的梯級水庫群和戰略性淡水資源庫,其中防洪庫容376億立方公尺,占2022年長江流域納入聯合調度範圍水庫總防洪庫容的53%以上。
隨著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全面建成,6座巨型電站聯合調度、協同運行,年均發電量達3000億千瓦時,可有效緩解華中、華東地區及川、滇、粵等省份的用電緊張局面,為「西電東送」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每年可節約標煤約904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億4840萬噸,對改善大陸能源結構,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睽違6年 陸原油年產量可望重回2億噸 油氣對外依存度雙降 2022/12/16 中時 陳柏廷
俄烏衝突影響下,油氣供應成為全球能源安全的核心議題。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 2022》(《報告》)資料預計,2022年大陸原油產量達到2.05億噸左右,是2016年以來首次超過2億噸;預計全年大陸天然氣產量2211億立方公尺,同比增長6.5%。
此外,2023年,全球油市供需大概率維持緊平衡狀態,國際油價維持高位但有所回檔。《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將繼續穩產原油2億噸以上,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4.7%。
澎湃新聞報導,近年來,大陸原油產量的一個轉捩點出現在2016年。2016年,大陸原油產量19969萬噸,比上年下降6.9%,這是2010年以來年產量首次低於2億噸。自2016年開始,受低油價衝擊,大陸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持續下降,原油產量連續3年下滑,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快速攀升。
《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繼續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超深水、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理論及技術有所突破,老油田產量衰減速度放緩,新油田投產加快,原油產量保持增長,再上2億噸。
據了解,大陸第一大油田仍是長慶油田,年產量有望超過6500萬噸油氣當量;大慶油田年產量約4000萬噸油氣當量,繼續位居第二;渤海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氣田年產量均超過3000萬噸油氣當量;勝利油田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油氣當量;其餘的新疆油田、延長油田、遼河油田等6個油田,年產量在1000萬噸油氣當量以上。
報導稱,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202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72%,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46%。不過2022年油氣對外依存度出現反轉,呈現雙降趨勢。《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原油進口量5.01億噸,對外依存度將降至70.9%。由於天然氣進口同比下行,對外依存度降至42.5%。
不堪被激進分子持續騷擾,全球90多位博物館館長聯合發聲
番茄湯、土豆泥、豌豆湯……數月以來,西方博物館的展品頻頻遭到襲擊,多幅世界名畫被“潑湯”,淪為激進環保人士抗議主張的“擴音器”。
法新社消息,2022-11-10,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的牽頭下,90多位世界知名博物館館長發出聯合聲明,控訴環保人士們“嚴重低估”這類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
其中,盧浮宮收藏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曾在今年5月被人抹了蛋糕,肇事者當時還大喊“有人正在毀滅地球”。
11月5日,兩名活動人士在普拉多博物館的牆上進行塗鴉,以表示對氣候緊急狀況的抗議。與此同時,兩人還用黏合劑將自己粘在西班牙畫家法蘭西斯科•戈雅作品展廳中的兩幅畫作《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上。
10月14日,兩名來自英國激進環保組織“Just Stop Oil”的抗議者來到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向館內展覽的世界名畫《向日葵》潑了兩罐番茄罐頭湯,然後用膠水把手粘在牆上大聲抗議,要求英國停止所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專案。
10月23日,德國環保組織“最後一代”的活動人士進入德國巴貝利尼博物館,在莫内的名畫《乾草堆》上潑了兩盆土豆泥,然後把自己的手粘在牆上。
這些活動人士稱,他們做出此舉是為了警醒世人,氣候災難已經來臨。
10月27日,兩名身穿印有“Just Stop Oil”字樣T恤的男子進入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試圖將自己的頭粘在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
11月4日,義大利的數名環保抗議者向在羅馬波拿巴宮展出的梵古畫作《播種者》上潑灑豌豆湯,然後把手粘在了畫廊的牆上,高呼反對全球變暖和化石燃料的口號。
據報導,這些抗議者所屬的組織也叫“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曾多次組織“堵塞高速公路”、“把自己粘在名畫上”等抗議活動,旨在要求義大利政府停開煤電廠、取消天然氣開採專案、增加太陽能和風能項目。
回應
發生一次是偶然,發生多次不會是裡應外合吧?
那些環保組織其實是美國某基金資助的組織。
這就是他們不在米國幹這種事的原因
中國的環保組織也是接受國外資金的
環保,正面臨政治化、民粹化、異質化、邪教化......自以為是的白左們,早晚得自我毀滅!
豬價過度上漲觸發一級預警!紅燒肉自由危險了?
發改委監測,2022.10.10-14當周,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價格周均同比上漲超過40%。超市,豬肉價格幾乎都是“2”開頭,前後腿瘦肉15.5元/斤,帶皮後尖25.98元/斤,裡脊31.98元/斤,帶皮五花33.98元/斤,優質腔排39.98元/斤……
專家認為,原因是部分養殖戶為博弈後市行情,出現非理性的過度壓欄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為,減少市場供應量。眼下養一頭豬,獲利早已超過1000元。
面對不斷走高的豬價,宏觀調控正在不斷加碼。近日國家將投放今年第6批中央豬肉儲備,並指導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豬肉儲備。相較於鮮肉,儲備肉的價格確實低了不少。比如前腿瘦肉14.99元/斤,後腿瘦肉15.99元/斤,一級五花肉21.90元/斤,通脊20.50元/斤。多管齊下後,10月25日生豬價格為28.15元/公斤,較10月20日的28.59元/公斤有所下滑。
政府在引導養殖企業生產的同時,進一步規範大型養殖企業的銷售行為,避免企業為了追求超額利潤而損害市場秩序。資料顯示,全國散戶數量占養豬主體的99%以上,其出欄生豬的數量約占總體的近一半。
回應
放開農村自養豬就可以緩解
不行的,因為現在要抓農村宜居環境,養豬要在離村500米遠,基本要上山,同時很耗水,屎尿處理污染極大。
其實是有一個無形的手--資本在收割財富而已
你即不瞭解經濟,也不瞭解行業。豬肉漲價的原因目前有兩個:豬吃的飼料糧絕大多數進口,以飼料成本上升,豬肉成本就漲。第二2019年非洲豬瘟,導致市場生豬出欄下降,豬肉漲價,為補市場需求,養殖量大量增加,這批大規模出欄後豬肉曾經下跌很多很多,甚至於養殖戶開始賠錢,養殖開始賠錢那麼養殖就開始減小,現在豬肉漲價就是關聯的“膝跳反應”。
為什麼現在農村大多數家庭不養豬了? 2022-10-27
【本文來自《針對豬價過度上漲,簡單說一下農村散戶養豬的困難》評論區】
1、有的地方政府環保考慮不許一般農戶養豬;
2、豬舍較髒,氣味難聞,而且夏天蚊子多;
3、養豬比較辛苦,現在農村很多人已經老了,年輕的大多出去打工了;
4、養豬最怕瘟疫,豬若生病也麻煩;
5、豬仔、飼料等漲價較快,但豬價不穩定,很多不再養豬;
6、平時要吃肉去買就是了,現在農村都不差錢,自養過節過年時殺了吃的已經非常少了。
甯德時代鈉離子電池2023年量產:性能比鋰電池更強 2022-07-11 雷科技
寧德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為160Wh/kg,略低磷酸鐵鋰電池,但在常溫,15分鐘可充電80%,不遜於鋰電池。零下20度依舊保持90%以上的放電效率。下一代鈉離子有望突破到200Wh/kg,有機會取代磷酸鐵鋰電池續航500km,不過距離三元鋰電池仍有差距。寧德麒麟電池續航突破1000km,明年將用在各大品牌的高端車,鈉離子可佈局到中低端車型市場。
1-6月全球動力電池 TOP20 出爐:15家中國企業上榜!
2022年1-6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高達202GWh,較去年115GWh大幅提升75.65%。TOP20的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LG新能源、比亞迪、松下、SK On、三星SDI、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蜂巢能源、億緯鋰能、孚能科技、遠景動力、多氟多、PEVE、瑞浦能源、捷威動力、塔菲爾、鵬輝能源、力神。
相關新聞
新能源大時代,看比亞迪和甯德時代萬億級別的龍爭虎鬥,誰將勝出? 2022-06-20
2022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比亞迪(64.14萬輛,同比增長315%)超越特斯拉(56.4萬輛,同比增長46%)。
回應
買新能源汽車,首選比亞迪准沒錯
比亞迪一直都是堅持走技術路線,技術為王,價格還是更實惠,品質還好,整車設計更年輕化。
斯里蘭卡有機農業夢斷:拒絕化肥農藥,饑荒接踵而至 2022-07-13 澎湃新聞
有印度洋上的明珠之稱的南亞島國斯里蘭卡,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中。“國家已經破產”,7月11日上午,總統戈塔巴雅•拉賈派克薩(Gotabaya Rajapaksa)正式宣佈辭職。
新冠疫情、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債務危機,將斯經濟一步步逼入絕境。但衰落的最重要原因,是2021年4月政府對化肥和農用化學品的禁令。,全國糧食產量劇烈下滑,食品價格飆升,農民收入大幅下降,大量農民乾脆放棄了耕作土地。
農業貢獻了18%的國內生產總值和30%的就業,主要包括水稻、茶葉、椰子、橡膠、糖等。
轉向完全有機農業,是拉賈2019年參加總統競選時的口號:將斯變為全球第一個擁有100%有機農業的國家。
在拉賈派克薩當選總統幾個月後,新冠疫情重創斯另一支柱產業旅遊業,但並沒有阻止全面禁止進口和使用合成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論斯有機農業政策時稱,“奇幻思維、技術官僚的狂妄自大、意識形態上的妄想、完全的短視導致了斯里蘭卡的危機。。”
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 維基百科
美國公民身份爭議
1971年4月,拉賈入伍。1972年,升為少尉。1983年,獲得印度馬德拉斯大學國防碩士。1989年,任命賈巴團一營營長。期間,到美國喬治亞州班寧堡步兵學校進修軍官課程,返斯後,升為中校。
2019年4月,執政的統一國民黨指責拉賈在美國生活了十多年,擁有美國公民身份,不應參與選舉。
美媒:中國抽水蓄能新目標遠超預期
美國彭博社2022-06-16,中國將開工建設200個以上的抽水蓄能專案,開工目標2.7億千瓦。這超過了日本所有發電廠的總裝機容量,將能滿足中國用電峰值需求的大約23%。這比3個月前中國在《“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有大幅度的增加,當時說到2025年時抽水蓄能將達6200萬千瓦以上。
抽水蓄能技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用電需求較低時,通過電力將水從下部水庫通過管道輸送到上部水庫,當需要發電時讓重力通過渦輪機把水帶到山下發電。抽水蓄能電站可以與中國快速增長的太陽能電站和風力發電機配套使用。
去年8月,國家能源局的草案指出,該國將可能建設6.8億千瓦的抽水蓄能專案,2025年前可能的開工建設目標是1.8億千瓦。去年9月發佈的最終版本縮減了建設規模,但仍然呼籲到2030年時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達到1.2億千瓦。2019年年底時,全球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已達1.58億千瓦。
美媒:中國7年減少的空氣污染與美國30年減少的一樣多
美國彭博社2022-06-14 中國在7年內減少的空氣污染與美國在30年內的減少程度大致相當,並在此過程中幫助降低全球霧霾水準。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資料顯示,2013年至2020年,中國空氣中的有害懸浮顆粒濃度降低了40%。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將增加約兩年。
如果沒有中國空氣污染程度的降低,2013年以來世界平均空氣污染水準會進一步上升,而不是下降。這是因為南亞、東南亞和中非地區國家正在實現工業化,空氣品質不斷惡化。
2020年,全球近一半的空氣污染增量來自印度,其PM2.5濃度上升了2.9%,濃度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指南的15倍。
特斯拉的勁敵衝很快! 大陸比亞迪汽車市值登全球第3 2022/06/29 中時
2021年比亞迪全車系銷量達73萬輛,同比增長75.4%,遠遠超越同行。而其中新能源車銷量超過59萬輛,同比增長231.6%。其新能源車佔全車系銷量超過8成,停產燃油車也顯得更加順理成章。
今年前5個月,比亞迪新能源车再創佳績,產量與銷量同比成長都高達250%以上,今年全年很有可能達成150萬輛的年度目標。而就在5月份業績公布後,比亞迪的股價隨之飆升,6月10日破兆元人民幣,超越了德國大眾汽車,僅次於美國特斯拉與日本豐田,位居全球第3。
比亞迪在中國原以平價新能源車起家,近年來在技術上極力推動2項主軸:一是以電機驅動和動力電池供能為主、發動機為輔的DM-i超級混合動力平台;另一項則自行研發稱為「刀片電池」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刀片刺穿電池,電池既不起火也不冒煙。
相關新聞
打敗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特斯拉股價破800 美元,馬斯克成全球首富 2021-01-07
特斯拉股價2022-05-20重挫14%,為何頻熄火?總體經濟通膨和衰退疑慮/原物料供應吃緊和成本攀升使然!
特斯拉5月中國電動車訂單暴跌,馬斯克2022-06-03「特斯拉裁員10%」股價嚇崩9%,收在572.84美元。
特斯拉股價腰斬,中國新能源汽車股卻漲了半個月!
從人均用電看,發達國家的義英已落後,俄羅斯比想像的要強
【本文來自《為什麼從宣傳上看外國有很多環保主義者,而中國卻很少見?》評論區】
1.從人均用電看,發達國家的義英已落後;俄羅斯比想像的要強;中國已接近德法。
2.從生活用電量占比看,中國生活用電占比極低,產業越空心化的國家,生活用電占比越高。
3.要發達國家讓真環保,降生活用電量,他們可能立馬就不幹了。
相關新聞
日本出現嚴重電力短缺呼籲3700萬人節能3小時,十多人中暑送醫
回應
這叫環保,環保有4種寫法的,你們不懂。
日本國民極高的素質!連老人寧肯熱暈熱死,也要響應國家號召不開空調!這種民自律性,中國人比的了嗎?
俄軍的武器或許不是最先進,卻足夠自給自足,實際具備長期戰爭的潛力
毛子軍工是蘇聯式,有大量可以開動的產能,以中國現在工業產能,真打臺灣,會讓臺灣見到史無前例的轟擊。
美媒:中國紡織業驚人數字的背後
美國《女裝日報》2022-05-31中國洞察:中國紡織業,從大到強 無論從總產量、出口額還是零售額來看,中國紡織業的規模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僅纖維的年產量就達58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達3160億美元,在全球總出口中占比超過1/3;零售規模超過6720億美元……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龐大的紡織業供應。其成功源自堅實基礎、持續創新、開發新技術、奉行綠色戰略、瞭解全球趨勢、對研發大舉投資,以及個性化靈活生產等。
自2010年以來,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國,也是唯一在所有行業門類都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資料顯示,在中國的26個製造業產業中有5個位居全世界最先進水準,其中紡織業處於引領地位。
以一家運營著全球最大服裝加工設施的中國企業(申洲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在其位於安徽、浙江以及東南亞的工廠,每天生產約200萬件成衣,是全球主要運動服裝品牌的關鍵代工商之一。同樣位於浙江的紹興市柯橋區是世界最大的紡織貿易集聚地,全球近1/4的紡織產品在當地交易,去年的線上線下成交額達448億美元。這裡只是中國的眾多紡織工業集群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附近的姚家坡村,每天要訂購30多噸面料以生產16萬條秋褲。如業內專家所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像中國這樣豐富、系統、完整的紡織產業鏈,既有上游原料供給(包括石化、農業),每個紡織鏈條上的細分行業也應有盡有。
從棉花到纖維,從織布到染色、生產,一件服裝經過數百道工序才能抵達消費者。因此即使到現在,紡織業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棉國,擁有數千年紡織生產史,在人口特徵、強大勞動力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機遇助推下,中國源源不斷地為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服裝。(作者Li Jun,崔曉冬譯)
巴黎世家1.2萬元的限量“做舊”鞋引爭議,又髒又破為了寓意“環保”2022-06-04觀察者
這兩天,法國奢侈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售價1850美元(約合12321元人民幣)的限量款“破爛鞋”又引發了一波關注,這款5月發佈的高幫運動鞋新品,推出至今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儘管見慣了時尚行銷,“爛”成這樣的帆布鞋還是被外國網友批“過度做舊”、“價格過高”。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巴黎世家5月9日發佈了“Paris”系列高幫運動鞋新品照片。在攝影師奧波德•杜舍明(Leopold Duchemin)拍攝的照片中,鞋子嚴重破損、面目全非,“完全毀壞”的細節包括表面的裂口、磨損以及看起來像“髒東西”的污漬。
根據巴黎世家的說法,誇張的限量版運動鞋售價為1850美元,且只有100雙“額外損壞”(extra destroyed)的鞋對外銷售。
相關產品發佈後,立刻在外網引發爭議。
有外國線民把限量款“爛鞋”形容成“破舊的匡威”,稱是“高中時媽媽求我扔掉的那雙被撕爛的匡威”。
還有一條點贊近24萬的評論稱:“巴黎世家應該在做一個社會實驗”。
網路歌手Neena Roe稱:“他們賣的這些運動鞋看起來屬於那些整個成人時代只買得起一雙鞋的人,還賣625美元。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令人難以置信。” “所以他們從垃圾填埋場裡挖出鞋子,再賣(接近)2000美元? 真是天才。”
然而,“爛鞋”的宣傳真有受眾。
《Highsnobiety》雜誌的編輯Tora Northman就稱,巴黎世家“總是創造引發討論的有爭議的產品”,“已經把品牌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完全顛覆了奢侈品的本質”。
有外國線民對此感到疑惑,直言:“為什麼現在對那些富人來說,貧窮是一種美感?”
回應
世界各地的流浪漢身價立馬提升
穿這種東西,還有如破洞的牛仔褲,就是倒楣相。
也不知這堆歐洲‘上等人’追捧的‘奢侈品’、“破舊的匡威”破鞋”等等,咱國內一票追西慕洋的各色“聖母”們到底有木有“藝術眼光”?“懂不懂”‘欣賞’,懂不懂“時尚審美”耶?
我敢打賭,在出現所謂哈韓哈日族,出現海參恐韓足部舞蹈隊的歷史虛無的那個文明古國,會出現一大批讚美仰慕的文人知識份子
再漂亮的口號,也掩不住靈魂空虛,虛榮,病態,扭曲的價值觀和滿滿的銅臭味。
相關新聞
美2021/12/23禁止採購涉疆產品 中国陸紡織工業聯合會及12家協會今發共同聲明譴責美國霸凌
2022年1-2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出口502亿美元,同比增长8.9%。3月增长17%
永續漁業大挑戰|餐桌上的鯖魚、竹筴魚越來越小隻? (公視-我們的島1157集 2022-05-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qc9ZjQf7Q
回應
或許大環境氣候改變有影響,但是捕撈過度絕對是最大因素,漁民靠海維生,如果自己不重視這個問題,誰來幫忙都沒辦法解決。
明知數量越來越少,卻越抓越多,然後怪天怪海怪政府。就是不會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近10多年中國漁業崛起,大量學習他國捕撈技術,中國向外擴張至全球掠奪,台韓日本都是苦主,捕撈影響不止鯖鰺在世界各魚區 秋刀魚.魷.鰹鮪..等
中國大陸在福建沿海已開始發展鯖鯵魚類的人工養殖了,而且他們每年休漁3~3.5個月,確實也意識到漁業資源枯竭與發展人工養殖的重要性!
枉費了台灣四面環海,原本豐富的海洋生態卻被一些沒素質的漁民破壞濫捕濫抓的這麼嚴重,沒魚抓沒收入自作自受活該。
千萬不要去相信漁會所說的話。這幫人,無所做為,大都是在養老的。
台灣人短視近利,台灣漁船誰甩你,宜蘭會抓就跑台中寄船,台中會抓再跑別的地方,反正抓有魚就好,要靠多近就靠多近,網子卡住拉斷當海底垃圾就好,真的抓沒魚,再跟漁會哀一下又有補助可以領,誰甩你!報導又如何!
有廣大唯利是圖的漁民 自作自受 自作孽而已 可憐了台灣的環境生態
港中大已經將素食/食物教育列入大學通識課程 2021-12-29
2021年9月開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素食組織Green Monday合作,把素食/食物教育正式列入大學通識課程名字叫Future of Food: Plant-based Living(食物的未來),主講老師是香港有“純素媽媽”之稱的Grace Wong(黃佩詩),兼課老師有號稱“動保組織”香港獸醫服務協會主席麥志豪、號稱“綠色先鋒”的周兆祥等人。
Green Monday是2012年由 David Yeung(楊大偉)在領投方TPG旗下睿思基金(The Rise Fund)和太古股份有限公司(Swire Pacific Limited)融資7000萬美元後成立的。其主要任務就是將素肉漢堡 Beyond Burger 帶入香港(2017年全面達成)與內地。
回應
這些傢伙不敢讓西方人都吃素食,卻要忽悠中國人不吃肉,要知道日本就是推廣肉蛋奶使日本國民平均身高增加十釐米,這些殖民餘孽想讓中國人重新成為東亞病夫,可勁忽悠中國人民,這是讓中國不戰而敗,重新淪為西方殖民地,重新受西方國家奴役。
沒看到那些人造肉嗎?暴利啊,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利益。
說真的,就算是想吃點清淡的,有那錢我吃點豆皮、素雞、素肉啥的不好麼?又便宜又好吃,幹嘛要吃完全是因為噱頭才貴的“素肉漢堡”呢?
更別提,中國人葷素搭配的飲食遠比歐美消耗的肉類要少多了
俄增兵烏邊境 俄烏危機 歐洲天然氣漲4倍 普丁咎由自取
美國總統拜登與俄國總統普亭2021-12-07的視訊峰會歷經2小時後結束,普亭要求北約停止東擴和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
普丁2021-12-24表示,歐盟創紀錄的天然氣價格只能歸咎於自家政策,因部份歐盟成員國以高得多的價格在區內轉售俄羅斯的低價天然氣。 普丁還呼籲歐盟批准北溪二號管道,以緩解價格緊張狀況。
歐洲指標天然氣價格14日大漲至紀錄新高,較年初水準飆升近800%。該價格在上週五有所回落,但今年迄今漲幅仍超過400%。
北溪二號管道遭到美國,特別是幾個東歐國家的反對,他們說該管道將使歐盟更加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目前歐盟35%的天然氣需求由俄羅斯滿足。
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北溪二號管道已於9月建成,目前仍在等待德國和歐盟監管部門的批准。
德國天然氣輸送網絡運營商Gascade的數據顯示,通常向西歐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的亞馬爾-歐洲管道週日連續第六天出現反向輸送,將天然氣從德國輸向波蘭,這使價格緊張狀況加劇。
相關新聞
普京稱北約曾承諾不東擴,北約:從未承諾不擴張
Chevron曾設法跨越裡海,取道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經由油管與鐵路,繞過俄羅斯運出部分石油。近年來,Chevron已經經由俄境運出大部分石油;但基於安全考量,它希望經由喬治亞建一條新油管,出口更多石油。問題是,這條運油走廊的興建,因俄突於今夏出兵喬治亞而變得風險倍增。哈薩克已經取消在喬治亞海岸建煉油廠的計畫,將運油走廊擴建到喬治亞的黑海沿岸,幾乎已經不可能。
對於石油與天然氣需求三分之一仰賴俄國進口的歐洲而言,莫斯科今後在政治與經濟議題上,很可能遠較過去更加需索無度。
早在喬治亞衝突前,裡海地區每天出口的六百三十萬桶石油,85%以上經由俄油管運交。從上個世紀九○年代起,俄屢次運用它的石油與天然氣管線,1993年關閉土庫曼對西方的天然氣出口,迫使土庫曼降價向烏克蘭輸氣,就是例證。
在Chevron於1993年接管前,坦吉茲油田日產六萬桶,Chevron計畫增加十倍。但莫斯科以俄國油管輸運量有限與環保為由,下令減半。Chevron不得已,只得寄望於透過喬治亞、高成本的鐵路運輸。
Chevron希望坦吉茲產能最後達到日產百萬桶,但得十年才有望實現,問題是,俄不願配合將境內油管流量加倍,除非Chevron支持莫斯科建一條經希臘通往地中海的新油管,以挑戰美國支持的亞塞拜然、喬治亞與土耳其的BTC油管。Chevron雖拒終屈服,但還需三年才能完成,於是哈薩克與Chevron恢復所費不貲的鐵路運輸,經由烏克蘭與喬治亞,每天用一萬三千個油罐車運三十萬桶石油。
哈薩克仍然保持樂觀,總統女婿、石油主管的提穆爾.庫利巴耶夫(Timur Kulibayev)指出,中國2009年將完成從哈薩克通往中國新疆、每天運油四十萬桶的油管。經過十五年明爭暗鬥,俄美都嘗不到甜頭,卻讓中國拿走了中亞的石油與天然氣,倒是一大諷刺。
相關新聞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全長一萬公里,土庫曼188公里,烏茲別克530公里,哈薩克1300公里,中國境內8000公里,至2020-12-31,累計輸氣量達3359億餘標方,安全運行4034天。
BTC油管2011-08-25正式啟用,預估到2010年,裏海地區產油量日可達500萬桶,亞塞拜然靠BTC獲得500億美金,喬治亞與土耳其也有6到25億進帳。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衝突升級波及能源市場 2020-09-27兩亞在納卡武裝衝突,外界擔心會影響BTC油管,美國天然氣期貨跌超5%。BTC日送能力為120萬桶石油,但實際不到一半。
老撾拒絕中國基建,70億找韓國建大壩,潰壩後又求中國出手,咱幫不幫?
回應
潰堤的是副霸D,高16公尺黏土霸,不是主霸。
自2014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水電成為我國第二大能源。2020年,中國水電發電量1.35萬億千瓦時,水電裝機容量3.7億千瓦超過全球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16MZg6nEM
是誰在幫助寮國實現「水電富國」? 2017-02-14
湄公河全長的44.4%流經寮國,60%水力資源在寮國,據亞行估算,流經寮國的湄公河蘊藏電力約為1.8萬兆瓦,寮國的利用率還不到4%。寮國60-70%的水電站都由中企承建,目前共10項,投資額9.9億美元。目前,泰國和越南等「大湄公河圈」的電力需求, 7-8%通過寮國來滿足。
相關新聞
值得信賴!中國幫助寮國南歐江流域打造一庫七級(座)水電站 2020/10/13
習近平2021-09-21週一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說:停境外建煤電項目 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
限電危機伴隨產業轉型陣痛 陸強推減碳目標代價不斐 2021/09/28 中時
中國資助的菲律賓Kaliwa大壩2019年8月動工
從「緬甸菲律賓水壩興建受阻」看中國主導的亞洲建設投資問題 2015/04/08 阿潑
國際河流組織2008年《新的長城》:「中國水壩行業指南」說:「目前,中國的水電企業和銀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壩建造者。」2012年版《新的長城》,中國海外水壩建設增加了100個,在全球74個國家參與建設304座大壩。但與此同時,受到環保團體與民意施壓,中國在緬甸密松/菲律賓Kaliwa大壩,也被叫停。
中亞油田 各方勢力競逐 2008-09-18 Steve LeVine,譯者:陳曉夫
在里海東岸,以美國Chevron石油公司為首的一個團隊,正在超巨型的坦吉茲(Tengiz)油田為五十座新油井開啟閥門。在取得哈薩克境內石油開採權十五年之後,Chevron終於能將這處油田的產量,至少倍增到每天五十四萬桶。
只是如何將石油運出閉鎖於內陸的哈薩克,一直是難題:俄羅斯不斷刁難,阻止、限制穿越俄境的石油運輸作業。
《英國皇家學會》研究“模範夫妻” 信天翁離婚率陡增竟是全球變暖惹的禍
研究人員推測,原因有三。其一,在海溫偏高時,淺層溫水無法與深層冷水均勻混合,致使流入表面的營養物質減少。這讓小魚小蝦數量大減,雛鳥存活率降低,最終引發伴侶不滿。其二,溫度升高、食物不足,信天翁(尤其是雌性)皮質醇水準陡增,導致衝動分手。其三,信天翁不得不前往更遠的海域覓食,夫妻“兩地分居”的時間更長了。
回應
經濟狀況決定婚姻狀況
為何整個東亞的生育率如此之低?
某些雙標黨就很有意思。
一問中國、東亞生育率為什麼低,就是基尼係數大、貧富差距大、年輕人不敢生。
但再問為什麼基尼係數更低的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也很低,就說“那是人家的自由”、“人家有移民呢,還是好好操心操心你自己吧”等等。
所以吧,給兩個選項:第一,經濟發展到德國水準,生育率與德國持平;第二,經濟退回到非洲某國水準,生育率漲1倍。
而中國人理想的移民國加拿大,盧森堡和瑞士,也都是低生育率的難兄難弟。北歐的福利保障的確不錯,但覺得那樣能刺激生育的,先查查北歐的資料不好麼?
最後給個聯合國的預測
總之,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在可見的未來,人口增長率下降都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
回應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 2021-11-29
至2021年10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02億千瓦,相當於40多個三峽電站,比2015年底實現翻番,占全國發電43.5%,比2015年提高10.2%。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分別達到3.85億千瓦、2.99億千瓦、2.82億千瓦和3534萬千瓦,均穩居世界第一。
風電、光伏發電度電成本進一步下降。去10年,我國風電成本下降了40%。西北風能資源好的地區, 成本為0.3元/千瓦時,中東部和南方成本為0.4元/千瓦時。2020年陸上風電、光電分別降至0.38元和0.36元左右,同比下降10%和18%。
“接下來將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清潔電力資源大範圍優化配置。”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說。
全球主要採購行業協會SIG負責人:離開後才發現幾乎每一條道路都通向中國
美國Supply Chain Dive網站2021-10-14:經過多年“中國製造”後,供應鏈正考慮替代選項 在美國,“中國製造”標籤無處不在。但成本上升、貿易戰、疫情等風險,促使一些企業重新思考他們與供應商和中國的關係。美國的全球主要採購行業協會SIG負責人道恩•蒂烏拉說:“我們意識到已將太多力量用在一個國家。”但美國供應鏈的變化,並非是要大規模離開中國,只是多元化。隨著疫情持續蔓延,沒有任何採購目的地能獨善其身。來自中國的單一採購並非唯一風險。
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後,許多企業把視線投向越南,一些企業還在孟加拉、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尋找供應商。但東南亞許多國家缺乏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及港口,這會導致延遲交貨時間和其他風險。有些企業考慮回流美國,卻很難逆轉30多年來一直將製造外包、“離岸”到新興市場的趨勢。
那道路又重新回到中國?美國的全球主要採購行業協會SIG負責人道恩•蒂烏拉說,通過在越南增加供應商,SIG的一些成員自認實現了多樣化。到頭來他們卻發現,越南供應商與中國供應商都在同一地方購買原材料和零部件,“幾乎每一條道路都通向中國”。
中國不僅擁有眾多製造中心,還擁有豐富的原材料、充沛的勞動力和強大的港口基礎設施。全球企業已(與中國)建立了只要中斷就會造成損失的供應關係。此外,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和消費群體,國際企業都希望與中國做生意。去年,中國的電商銷售總額高達2.4萬億美元,顯然令美國7920億美元的線上銷售總額相形見絀。
相關新聞
中國限電(+美國量化寬鬆+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嚴重受阻+能源食品及眾多大宗商品價格急升)將成全球停滯性通膨引爆點。
習2021-09-21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說:停境外建煤電項目。限電危機伴隨產業轉型陣痛 陸強推減碳目標代價不斐 (回應:限電背後原因: 第一:不想用資源換廢紙(美元) 第二:不希望工廠低價傾銷 第三:推高美國的通脹 第四:尋求定價權。)
限電危機伴隨產業轉型陣痛 陸強推減碳目標代價不斐 2021/09/28 中時
近日大陸東北地區連續發布限電通知,然而限電政策並非最近才開始,當中涉及氣候變遷政策、去產能、提高能源效率、疫情後經濟復蘇與供應鏈失調等問題,雖然未來中國減碳路途仍極艱辛,但也由於其強勢作為,全球暖化問題總算出現令人樂觀的希望。
這次限電的直接原因是大陸官方下令要達到年度減碳目標,尤其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22日在聯合國發表演講時重申「雙碳」(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承諾,隔日東北與沿海省份就發布了限電通知。其實早在習近平聯合國演說之前,「能耗雙控」政策就推行相當長一段時間,要求對高能耗產業、能源使用效率低的產業要進行去產能。
不過由於疫情關係,去年以來經濟復蘇是優先政策,產業能耗率要求就讓位給經濟復蘇。到今年9月才發現減碳進度落後過多,於是下一聲令下要求追趕減碳進度,9月初就陸續有江蘇、廣東、雲南、廣西、浙江等16省分進行嚴格的減碳措施,其中以煤發電是碳排的最大戶,首當其衝地遭到停產。《人民日報》微信官號俠客島則形容這像是「開學前狂補作業」,命下達後,有的省分「開二停二」,有的「開三停四」,都為積極達成上頭交付的減碳任務。
今年以來為了各地經濟復蘇,對去產能與限制高能耗產業是比較放鬆,但這也導致各地對發電煤的需求大增。大陸是全球煤的第一大生產國與消耗國,約有93%是國產,因此價格也隨著需求而快速上揚,今年5月約500多元人民幣一噸,夏季漲到800多元人民幣,目前已漲到超過1400元人民幣。大陸的動力煤(發電用)是以市場價,有經常性的波動,但電價則是政府定價,煤價一旦上揚,高能耗產業存在的價值就更低了,雖明知如此,這些產能去化時也要考慮到過渡期的經濟與社會穩定,因此時機與政策執行力度的拿捏需要相當的耐心與技巧。
習近平2021-09-21週一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說:停境外建煤電項目 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
習宣佈,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JohnKerry)等全球相關人士對習近平的最新表態表示歡迎。凱瑞並表示,這是個「偉大的貢獻」,且將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所需努力的良好開端。凱瑞今年兩度前往中國討論氣候問題,但均未取得成果,且遭中方提出交換條件。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清華大學22日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院」將圍繞碳中和的目標,打造出技術創新中心、高端智庫戰略中心、高層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傳播平臺等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首任院長賀克斌說,這一研究院將轉變學科單一發展的慣性,集中優勢資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攻克一批碳中和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賀克斌說,下一步北京清大將在零碳發電與動力、新型電力系統、零碳交通、零碳建築、工業深度減排、減汙降碳協同增效、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與碳匯、碳中和戰略等方向重點發力,力爭在碳中和主戰場與關鍵技術突破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新能源“車補” 329億元,特斯拉21億,比亞迪才是最大贏家 2021-09-09 每日經濟新聞
工信部發佈《關於2016-2020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初審情況的公示》109.74萬輛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329.46億元。
其中,比亞迪15.5萬輛,拿到39.8億元補貼,占12%。特斯拉10.1萬輛, 21.3億元,位列2020年度第一名。此外,北汽、東風、奇瑞、吉利、宇通、長城、上汽、廣汽、中通獲10億元。
回應
中國人表示不解和心塞!
中國政府的補貼特斯拉目的是為了創造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和出口,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出口達到了四五百億人民幣,我們不吃虧!
侯哥:在京廣隧道,關鍵時刻我要站出來(視頻) 2021-07-23 一財網
侯文超,40多歲,河南周口人,是北京一家裝飾建築公司河南負責人。多年前闖蕩北京的他,對暴雨有過切身經歷。這讓他在鄭州720特大暴雨之際,能夠果斷棄車,然後主動拍打沿途的車窗,因為我是最後一批撤離的,我覺得大部分司機應該都走了,但可能也有不配合的,我也不能硬把他們給拉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_-INonrXY
京廣路隧道24日貫通,被淹車輛全部拖出200多輛, 4死- 旺報
回應
外媒報導死萬人,是暴政加人禍,中時怎不敢評呢。
死萬人?1450鬼扯也要打草稿!
西方記者很願意展現在中國被打壓,不能客觀上幫了他們 2021-07-25 環球時報胡錫進
網傳一名“德國之聲”記者在鄭州被群眾攔堵。因為憤怒於BBC等外媒對河南水災等的不客觀報導。環時認為,中國公眾對西媒的報導產生憤怒情緒完全事出有因。西媒長期抹黑中國,西媒顯然需要反思,真正回歸新聞報導的客觀原則。與此同時,我們強烈不建議各地民眾對西方記者個體進行現場圍堵。因為:第一,這反而使西方抹黑中國更加振振有詞。第二,他們可以借此炫耀自己在中國多麼受到重視。
回應
老胡說得雖也有理,要講理對加害者去說。
相關新聞資料
起底來河南造謠的“德國之聲” 究竟有哪些反華劣跡
德國之聲、美國之音和BBC這類國有媒體,由於人事任免和資金調配權被政府把持,因此不可能在涉外報導中做到客觀中立,而西方標榜自由的私有媒體同樣無法擺脫政治操弄,且西方國家控制私有媒體的手段更為隱蔽、具有迷惑性。……最後引用一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言論作結:我們允許他們的媒體在新加坡運作,目的是為了瞭解外國人如何看待我們。但我們絕不能允許他們在新加坡扮演,政府的監督者、對手和審問者。如果我們允許這樣做,他們將徹底改變新加坡的社會,我懷疑我們的國家是否足夠團結以抵禦他們的挑撥。”
這次如果要問責政府和地鐵運營部門,我作為本地人第一個不同意
1、我是本地人,很感謝各級政府及一線人員全力投入,才能保持城市的正常運轉;2、在千年一遇(下午4-5點降水200多毫升)之前,暴雨已下了一天一夜,由於城市良好的排水設施,並沒有多少積水,如果不遇上4-5點的降水,城市運轉沒有任何問題;3、千年一遇的概率都要停工、停產、停課、公交停運,那我覺得鄭州就不用上班了。
回應
過度問責後誰還願意去幹實事,只要做事就有錯的時候,就算沒錯杠精也能給你挑出毛病.
河南強降雨至24日56死5失蹤(26日69死京廣隧道完成清淤6死247輛車,至28日73死) 2021-07-23 新華社
回應
你要看外網1450,乖乖,還帶科學計算,隧道全長5公里,雙線至少死5000人。京廣隧道主線全長1835米,暗埋段1360米,敞開段475米。根據當事者回憶,當水淹過車輪時,大部分人就開始逃出了.淹沒的一兩百輛車主要堆積在接近平地的斜坡上。隔一段空白路段才到隧道,隧道車輛早已被搜索了,初步兩死,不排除後續還,但應不會有重大傷亡。真要幾百人失蹤,親人/微博還不翻了天?還說中國政府隱瞞。扯淡,周圍幾千老百姓,住宅樓上馬路邊,人山人海,拿手機恨不得24小時在拍視頻,誰能隱瞞啊。
誰為地鐵/隧道裡的枉死者負責?為何不及時展開搜救?
敲鍵盤永遠比救援善後速度快,動嘴永遠比動手輕鬆,你怎麼不說誰為這場大雨負責呢
京廣隧道,多年一直非常好用,解決了京廣路的堵,強制排水年年也正常啟用,不能因為這種世所罕見的大暴雨,就非得去追責相關人員。
多層立交觀感不好和噪音大,京廣隧道路段,完全適合於修建高架路,立交造價低且比隧道安全。
京廣路不僅長,而且商業街區常密集,所以走地下。你看看地圖,有多少個路口要連接,建高架幾百米一個出口?那不是要堵死?不要總覺得自己很聰明,這個專案也是各個專家評審的,有更經濟更方便的方案,專家會想不起來?
在京廣快速通車前,我坐81去趟火車站最少提前2個半小時,現在自己開車,也就20分鐘。
相關新聞資料
監控還原暴雨極值前的京廣南路隧道:有一定封路措施
浙江省長:防煙花颱風 地鐵遇突發不能層層等命令(回應:這有點事後補刀河南的嫌疑,不厚道!
這叫吸取經驗教訓,實事求是).
京廣路隧道路口基本清理完畢 2021-07-23 環球時報
救援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並沒看到有大量屍體拉出的情形,但隧道最深處的水情和車輛數量還不明朗。
德媒說了句公道話:世界上沒有任何排水系統能應對鄭州暴雨
德國全天雨量150mm相比鄭州超一小時201mm級暴雨簡直小兒科,但為何德國會有這麼大災害?主因是山洪帶著土石流下洩,將建造在河流兩側的新城鎮摧毀,老村鎮大都在山坡上,也是為了避開洪水,但居民住得多了土地不夠,就往河谷走,遇上較大的洪水就會成災,因為河谷兩邊原就是河流的行洪區。
極端氣候下的中美救援速度youtube.com/watch?v=_TtRCs2-vqQ
暴雨倒灌致12人死亡,鄭州地鐵何以至此?
鄭州市委通報,7月20日18時許,積水衝垮擋水牆,鄭州地鐵下達全線網停運。同時疏散群眾500餘人,其中1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送醫。
隧道時通常將50年一遇的大雨作為設計值,超出這個值,隧道會水浸。
我算參與5號線建設的當地人,當時乘客的選擇正是救了他們的選擇
災難發生時一定要儘快自救互救,安全等待救援。司機有組織過人從逃生平臺走,但是水流太急太大,又讓一部分回車內關閉車門,正是這個決定救了車裡的人,沒有急著敲碎車窗也保證了車內沒有完全被灌入水。
相關新聞資料
豪雨襲鄭州地鐵 讓人質疑席習近防洪太晚 2021-07-21 東森新聞
鄭州地鐵稱,地鐵是惡劣天氣下,市民回家的唯一希望,我們一直撐到下午六點,期間一直在組織抽排和圍堰。(回應:如果鄭州地鐵停運,出事的概率肯定比現在高,我下班時水到膝蓋了期待的就是地鐵.)
三天下(617.1毫米)一年雨!地鐵滅頂直播 習急令解放軍不准退縮 2021-07-21 關鍵時刻(回應:中國人就是被訓得很乖,相信利害國之黨一定會來救,所以不想破門逃出,終於全部光榮為黨犧牲了. 常識告訴你破窗水進來速度遠超想像,我們再乖也有知識有常識有求生本能,什麼教育訓到你們每次都喜歡幸災樂禍?)
河南暴雨災情 《紐約時報》抹黑中國官媒淡化和隱瞞災害。這當然是極為扯淡的,全中國媒體都在報導河南災情。
鄭州27日公佈地鐵14名遇難者名單,民眾獻花悼念
官方阻擋民眾悼念--新唐人
環時銳評:公眾祭奠應受尊重,地鐵站施工擋板,二者誤解不宜過度解讀,應及時溝通化解。有人提出意見後,B1出口圍擋板已被移走。
解放軍直-20馳援河南救災,中國應急救援進入機械化時代!
目前(2021-07-21),中部戰區出動解放軍、武警兩萬余人(累計投入4.6萬人次),地方出動了820支應急管理救援隊7萬餘人,消防救援2萬餘人,社會救援力量25萬餘人,各類大型救援裝備2600多台(輛),從河南周邊的多個省份向災區中心集結,協力投入抗洪搶險救災行動。
相關新聞資料
翼龍2無人機保障了災區通信信號:解放軍無人機/北斗導航/直升機/舟橋齊上陣
多部門聯動采取有效舉措07-24河南群衆生産生活加速恢復
解放軍救災後07-25撤離 河南民眾“萬人空巷”自發送行
解放軍全面接手!京廣隧道傳已挖出6000遺體真相成國家機密- 自由時報
河南早就做了預警,但河南這個雨量,預警能解決問題嗎?
早在7月16日,河南省氣象局、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做出了預警,並關閉多家景區,組建57支防汛應急搶險隊伍。雖然各種預警發到了人們手中,但大家似乎對這場大暴雨不夠重視。
若用7月18日18時至21日0時,鄭州平均降水量449毫米計算,三峽大壩開啟11孔洩洪,要泄19個小時。
我參與過颱風應急工作,鄭州雖有預警和應急預案,但還是吃了沒經驗的虧
鄭州這次雨災,可說是給華中、華北和西北的內陸城市敲了一個警鐘,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和完整的應急預案以及可行的應急措施,很重要,千萬不要忽視。
回應
頂,這才是客觀的文章。媒體的洗白,刻意的辯護,一直強調降雨量大,什麼百年千年一遇等等!
你歪曲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的是浙江,改開以前,因為窮,損失的也小。08年以後,颱風每次損失都在百億以上,鄭州是旱不是澇,就算是亡羊補牢,也可能投入鉅資以後,一兩百年沒有卵用,這就很糾結了。
城市規劃專家釋疑:為何“海綿城市”鄭州無法應對此次特大暴雨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委員胡剛表示,“如今城市大面積由硬化路和高層建築構成,雨水沒辦法滲透,建設海綿城市的確很有必要,但並不能應對這種百年以上的特大暴雨。”
相關新聞資料
BBC報導西歐洪水和鄭州暴雨時用了兩幅面孔,並說:一場暴雨打破了50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海綿城市神話。(回應:534億是總投入,現只是第一期,完成度22.5%。)
防汛救災 總書記再次要求這個“第一位” 2021-07-21 央視網
近日,河南等地持續遭遇強降雨,鄭州等城市發生嚴重內澇,一些河流出現超警水位,個別水庫潰壩,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
解放軍多支部隊緊急投入救援一線 聯指中心晝夜運行
中部戰區,緊急派出官兵和民兵3000余人、車(舟)裝備80餘台(艘),在10個地域同步投入搶險救災。
20日淩晨,洛陽伊河灘攔水壩決口,第83集團軍工程防化旅馳援,執行爆破分洪。
20日17時20分,賈魯河大王莊段多處漫堤,武警150名官兵3小時奮戰,有效加固了堤壩。
20日18時,鄭州地鐵5號線海灘寺站到沙口路站隧道內積水,100餘名民兵接力搶險,將被困群眾安全轉移。
相關新聞資料
河南紀委監委:嚴禁遲報、瞞報、漏報重要汛情災情資訊
鄭州「人造洪水」淹京廣隧道/地鐵,上千輛車死亡人數難估,初步運出超百人--新唐人(回應:新唐人/大紀元是法輪功宣傳品)
習派軍接管京廣隧道,突訪西藏「東躲西藏」意欲何為--新唐人
穩邊疆局勢07-21習首赴西藏(直飛藏南邊境再搭拉林鐵路到拉薩)後傳中印將辦第12輪軍長會談
習西藏考察强調 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 譜寫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李克強總理26日到國家防汛抗旱總部主持視訊會議:哀悼遇難者,預撥幾十億元救災。
散佈河南暴雨謠言,37個帳號被禁言或關閉
河南大暴雨,網路輿論變了:1.挑毛病的少了,幫忙的多了.2.說怪話歪話風涼話的少了,對救援人員的信任多了.3. 指手劃腳的少了,喊加油的多了.4. 輕信謠言的少了,堅持等官方通報的多了,你感覺到了嗎? 觀.風聞 (回應:我身為鄭州人,觀察者網一堆喊著要追責的人可不在少數。)
京廣路隧道災後現場實拍,事實勝於雄辯,別讓謠言混淆視聽蠱惑人心,從來就沒有軍警封鎖,清淤過程都有媒體在現場直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vJq0XOyEo
到22日80多家企業百余明星捐款超21億
到26日鄭州紅十字會捐款超10億,已撥8.44億.
鴻星爾克捐5000萬後,直播銷售破1億,庫存被網友搶光!(回應:大陸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30日向河南預撥10億防汛救災資金
大陸計劃建造世界首座無水反應爐 2030年運轉 2021/07/22 中時
來自《 南華早報》 (SCMP)的報導稱,中國核能研究團隊公佈商用型熔鹽式核反應爐設計案,它可以自主循環與冷卻,也就不需要冷卻水,從根本上防止類似福島核事故的可能。
熔鹽反應爐使用的燃料不是傳統的鈾元素,而是液態釷,它在地殼裡的豐富程度比鈾來的更多,也就等於確保了燃料不至於匱乏。
熔鹽反應爐在理論設計上比傳統的燃料棒式更為安全,因為即使發生反應爐破損的事故(比如福島核事故),液化的核燃料跑出反應爐後只會快速的冷卻和固化,核污染只會侷限在反應爐周邊。
而且,它還解決了「核廢料處理」這個經常被攻擊的問題。熔鹽燃料本身就是反應爐裡的循環液,它們流過反應爐心,將熱量轉移到與反應爐相接的蒸汽渦輪機,然後又返回爐內,如此循環重複,燃料會因反應時間而愈來愈少,工作人員只要定期添加燃料即可。
再來一個優點,反應爐內不需要水份來進行中子減速與循環,使它可以建立在乾燥地區,那麼原本荒涼的內陸沙漠地帶,都有機會成為城鎮。
熔鹽式反應爐的設想,早在1940年代就被提出。然而,早期的實驗採用的熔鹽式核燃料,具有高腐蝕性,所幸,70多年以來的材料科學技術累積,使得發展熔鹽反應爐變得可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實驗爐計畫,其尺寸也不大,約3公尺高、2.5公尺寬。然而,其功率達到100百萬瓦,算是中功率反應爐了,可為10萬人口的城市供電,這是因為這類型的反應爐功率(快中子滋生式),會比現行的核能反應爐來的更高效。
如果在未來5年內可以順利完成實測,那麼將以此為基礎,在2030年建造首座商業熔鹽反應爐。
核能近來被許多國家與大型企業重新重視,因為核能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支柱,對此,中國大陸格外重視,除了熔鹽反應爐以外,小型模組反應爐(SMR)也是重點項目,7月13日,玲瓏1號在海南昌江核電廠區內開工建造。大陸期望在2060 年實現碳中和。
外媒關注中國啟動碳市場:為世界最大碳市場裝上最後一塊拼圖 2021-07-17 觀察者網
2011年10月以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等地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地方試點從2013年6月陸續啟動了交易,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2021-07-16,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張。收盤價51.23元/噸,漲幅為6.73%,交易量410萬噸,總額2.1億元。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交易所交易型基金(ETF),但歐盟現在已經有兩隻碳交易ETF產品,規模都在數千萬歐元。
多家外媒報導了中國碳市場的首日交易情況,強調了中國此舉帶來的重大意義。也有外媒認為中國碳市場尚不成熟,其發展依然面臨著一些挑戰。
相關新聞
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即將上線!彭博:中國只為增加更多污染源|
回應
美國為我們叫好的,我們都該理性看待。
碳交易--維基百科
碳交易的兩種型態
配額型交易:指總量管制下所產生的排減單位元的交易,如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歐盟排放配額」(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議定書》排減的國家之間超額排減量的交易,通常是現貨交易。
項目型交易:指因進行減排項目所產生的減排單位元的交易,如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排放減量權證」、聯合履行機制下的「排放減量單位」,主要是透過國與國合作的排減計畫產生的減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貨方式預先買賣。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有:
歐盟排放權交易制(EU ETS)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CN ETS )(經歷7年試點,2017-12-19正式啟動)
美國的加州排放權交易制度(CAT)
紐西蘭碳排放權交易制度(NZ ETS)
其中歐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也是體制最完善,目前企業納入最多的大型碳市場。
美澳兩個交易所只有象徵性意義。截至第3季,歐盟2006年的交易金額達188億美元。
提前撤離211人!貴州六盤水成功避讓一起地質災害 無人員傷亡
2021-07-15日19時20分許,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雞場鎮箐頭村周家坡組發生一起滑坡事故,造成3棟房屋倒塌,倒塌面積1000餘平方米。所幸該處此前在排查時已提前10天被確定為有地質災害隱患,因撤離及時,55戶211人成功緊急避讓,無人員傷亡。
回應
跟前幾天日歐的同類事故形成鮮明對比
多數國家電費和輸電費是分開的,中國卻是統一計算 2021-06-29
【本文來自《發改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下一步將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評論區】
電價高低是相對于居民收入而言的。世界發達國家1000度的電能的費用占月工資的6.9%:韓國3.19%,美國2.67%,挪威2.29%,法國4.1%,瑞士4.36%,波蘭12.35%,芬蘭4.24%,英國5.77%,葡萄牙13.44%,日本8.19%,盧森堡5.46%,愛爾蘭6.63%,荷蘭6.94%,奧地利7.14%,義大利11.13%,丹麥10.68%。中國是20.68%,是發達國家的2.52倍。
首先,你不考慮峰穀以電價較貴的廣州市為例,用電260度內為0.58/度,261-400度為0.63/度,每月401度以上的電價0.88元/度,1000度電的價格為777元,而全國月工資約為7500元,折合10%。
其次,多數國家電費和輸電費是分開的,而中國的電價是包含輸電費用的。
最後,發電的主要成本(燃料、設備折舊)各國其實都差不多,收入低的國家電費比例自然也就高了。
回應
嗯,你收入只有1000塊,所以糧食只能賣一毛一斤,五星酒店只能100元一晚,LV的包包只能200塊一個,不然就是這個世界的錯!
同樣道理,為什麼有人要拿中國通信資費占收入的比例去和發達國家對比來說事呢?
相關新聞
白鶴灘水電站2021/06/28投產發電,共安裝16台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水輪最大的發電機組,僅次於三峽工程,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二氧化硫17萬噸。將與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以及金沙江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一起,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回應
不要臉的中國在雲南把上游的水攔截造成下游東南亞四國的河水乾涸生物滅絕,人民也難以維生。骯髒 齷齪的中國人
愚蠢无脑蛙,这条河跟东南亚四国没一点关系,完全流经大陆境内。
不要臉的1450,整天在網上造謠。造謠的1450死全家!
台灣的燃煤發電的總裝置容量不到1500萬千瓦。
台灣可以用愛發電,2300萬人能產生可觀生物電,豈是燃煤或水電可比呀!
綠畜政府趁著疫情火速簽約,中火又榮升世界第一大火力發電廠
日本2021-04-13拍板福島核廢水排入海
相關新聞
美挺日排核廢水,西媒集體沉默,原來美英法德也倒了20萬噸核廢料! 外國網友:這是日本發動的核攻擊! 日為何現在宣佈兩年後排核污入海?背後牽涉到日本核能相關的官僚體系、產業鏈條,及美國核能產業。在日反核等於反美,作為一個缺少能源的國家(2011年福島事故前有54座核電站發電量占近30%大超10%的世界平均,2030年核能將占20-22%。) 發展以美技術為核心的核能是日本的政治戰略選擇。 韓將訴諸國際海洋法法庭。 伊朗要報復以色列恐怖襲擊伊核設施(回應:中伊簽署25年4000億美合作協議。) 瑞典環保少女栽在了日本人手裡:2019年加州大火, 2020年澳洲大火,2021年日本核污水事件,沒見她大聲疾呼,但中國吃飯用筷子,她就嗶嗶嗶,還跟港獨黃之鋒在網上互動,足見其對政治的熱衷。
駐日代表謝長廷瞎扯台核電廠也排廢水(回應:謝從宜蘭漁船與日本公務船擦撞、日更名釣魚台列嶼、指早點開放日核食才有面子、稱日購買台鳳梨是賣人情等,一直是助日代表!) 總統府包庇:謝說法與原能會無違背,原能會駁謝:台日核廢水不同。謝不來立院報告,外交部:必須派專機接他。輿論要求他早點滾蛋,曾說退出政壇:是幽默啦!毒誓退政壇:宋楚瑜、蘇貞昌都說過。派系恐怖平衡:蔡英文不敢不願不能撤換謝。
日要中提前實現2060年碳中和承諾,中: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要50-60年,中30年做到。反觀日本卻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勸日先負責任的處理好福島核廢水問題。(回應:中禁日核食,如核汙入海那禁所有海產品。福島海域黑鮋放射物質超標被禁上市。) 歐盟2023年開始徵「碳關稅」,出口導向的台灣,恐從供應鏈消失。
滿街是台灣豬,美萊豬流向?美豬進口超兩萬噸,但透過食品加工「化整為零」萊劑全部零檢出;相較於台中驗出十七件萊牛,稽查人員覺得滿不可思議 (回應:萊豬肉用在食品加工如肉鬆、香腸、魚丸等可以說是相當好的隱藏地。不吃任何含豬成份的冷凍食品,也不吃含豬的台灣小吃,什麼大腸麵線、肉丸、甜不辣、香腸、碗稞、肝連大腸、血糕、肉粽、肉包.......!)
日媒驚呼:中國1年新增清潔能源堪比120座核電站!
日本《每日新聞》2021-02-20稱, 2020年新建的風力發電為2019年的2.7倍,太陽能發電增長80%,火力發電占比首降50%以下。1年內,中國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高達1.2億千瓦相當於120座核電站,核電同比下降7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去年9月聯合國大會,中國宣佈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又表示2030年前將太陽能和風力提升至12億千瓦,可同目前主要依賴於煤炭的火力發電的裝機總容量相匹敵。至2019年底,中國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總容量為4.1億千瓦
報導稱,背後的原因不僅在於國家的強力號召,還在於中國的太陽能廠商激烈競爭降低了發電成本。例如,最新太陽能發電成本已能同煤炭。中國現建核電機組17台,今年1月末,華龍一號已投入商業運轉,但是出於安全,內陸建設計畫現已處停滯。
近期發佈的《中國能源電力發展展望》稱,目前占比為49%的煤炭發電到2060年將降至8%,而太陽能將由11%升至37%,風電也會由13%升至30%左右。核電僅從2%增至4%。風能、太陽能、水力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時將占8成,而核電僅1成。
然而,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大多集中于西北和東北地區,因為沒有足夠的輸電設施向沿海等電力需求較大的地區送電,這些地方也減少發電量,出現棄風、棄光問題。
相關新聞
國內急需、國外打壓:中國特高壓為啥獨步天下 2020-12-09 觀察者網
20世紀50年代,美蘇加就在進行500kV線路研究。到了60年代,已上升到750kV。前蘇聯曾修過750kV直流和1150kV交流輸電線路,後來蘇聯解體,一些特高壓項目最終下馬。
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不是沒錢就是沒需求。中國受到國外全面封鎖,中國只好從零開始,通過國產化實現自己的特高壓。
由於特高壓全國聯網,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併入電網,改善了目前的電能產業佈局。2017年,中國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全部成為全球最大規模。不但用電充足了,霧霾和污染也少了。
中國人沒有選擇獨佔,而是輸送給全世界:2019-10-25,巴西美麗山二期項目項目跨越兩千公里,要從雨林把電送到市區。巴西找到國網公司,根據51:49%的股權比例,聯合運營特高壓電網。國網也收購了巴西電力CPFL,有效的拓展了海外業務。
英媒稱中國政府為減排要求少吃肉 證據令人“智熄”
2021-03-09,英國《衛報》發佈題為《隨著素食主義革命的深入,中國對肉類的胃口逐漸減退》。
但是,有這麼一段話卻有些看不明白了:
在2016年,作為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項計畫,要將中國人的肉類攝入量減少50%。這是一個激進的舉措,世界上很少有其他政府將肉類消費納入其碳減排計畫。
別說外國人感到激進,就算是中國人也要懵了,政府啥時候以減排為目標對我們每天的攝入的肉量做過計畫?
原來《衛報》引用的正是自己家在2016年發佈的一篇文章《中國削減50%肉類消費的計畫受到了氣候活動家的歡呼》。
其實,保護環境也好,減少碳排也罷,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想打著這個旗號讓中國人少吃肉,得明白,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牧業減排報告,溫室氣體大頭在拉美專業化養殖肉牛。牛占總排量的65%。豬、禽類、水牛及小反芻動物(如羊)僅占7-10%。而中國人主要吃豬肉。中國人均牛肉消費僅4.1公斤,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更遠低於阿根廷的38公斤和美國的26.3公斤:哪怕算上所有的肉類, 2014年人均澳大利亞(90.3kg),美國(90.1kg),阿根廷(86.6kg),中國的人均肉消費量排在眾多西方國家後面:
德媒:全球10大風電商,中國占5家
德國新聞電視臺2021-01-25中國出現“風電熱”
去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7167萬千瓦,超過此前3年裝機量之和,累計裝機容量仍居世界首位。原因是,中國提出到2020年將非化石能源占比從6.8%提高到15%。
2019年,中國10大風電設備製造商佔據的市場份額逾90%。僅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慧3家就佔據新增風電裝機市場62%的份額。
全球10大風電製造商中,中國占了5家。正如太陽能行業一樣,中國在風電行業也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員工工資低,中國公司提供的報價比歐美低15%到20%。
歐美的風電製造商是否也會很快面臨與太陽能行業類似的命運?直到幾年前,全球太陽能行業還是歐洲企業占主導,但後來不得不讓位于尚德和英利等中國競爭對手。今天,中企已佔太陽能行業的絕對優勢,而德國大多已從市場上消失了。
中國目前在風電行業仍存在一些弱點,如依賴德國半導體集團英飛淩等公司的元件。但中國企業在國外取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已是大趨勢。
回應
这是民主的停电,是自由的灾害!怎么可能跟美国基础设施有关系?绝不可能像中国那样啦,没有买澳洲煤炭缺电,百姓受冻!官方到现在都没有爆出一例风雪灾害死亡,不科学。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保卫美国民主自由!
德州大斷電…台灣電力脆弱嗎? 2021-02-22 聯合報 / 林基興教授
最近寒雪侵襲美南,導致德州斷電數日影響數百萬人。紐時專欄作家兼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明,德州電力政策沒擴充備用發電容量備援,雖成本較低,但系統較脆弱;德州也忽視極端氣候風險,雖2011年已遭寒流與斷電。
台灣可學到什麼教訓呢?德州氣電約四成,設備急凍而停擺,台灣氣電預定五成,若因故停擺,怎麼辦?其次,德州風電與光電約占一成,台灣政策目標風電與光電占兩成?第三,德州自成獨立電網,結果寒雪停擺時,外界無法救援。台灣為獨立電網,真有本事自主?第四,德州產業主要是石化業,不久就可回神;台積電(護國神山)則一秒鐘也不能斷電。
相關新聞
美媒回應得州寒潮:別拿停電對自己的國家“定體問”
德州「明天過後」:水電冰封的酷寒求生記
胡錫進:這樣的狗官 在中國至少會“社會性死亡” 2021-02-18 環球時報
美國中南部遇極寒天氣,至少26死,得州科羅拉多市長居然直斥老百姓“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生存還是死亡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政府和電力供應商並不欠你們什麼”,甚至還說遇到困難就找政府要援助是“社會主義政府的可悲產物”。這人要是在中國可不光是要辭職的問題了,他至少還會“社會性死亡”。
回應
弱肉強食叢林法已在美根深蒂固了,所以官員才會說出這種混帳話.
相關新聞
美國2020年上半年人均預期壽命因新冠疫情縮短一年
回應
弱肉強食
NASA去年那張說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照片 又有後續了
2020年10月29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學術文章《從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估算出中國陸地碳匯量巨大》引發媒體關注。
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尤其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新種植森林)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簡言之,至少近六年來,中國人為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近一半,都被我們所種植、培育的森林吸收掉了。據文章指出,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中國重要林區,尤其是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新種植森林。
作為一直以來被公認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國家”,一旦所排放二氧化碳的近一半能夠被日益茂盛的森林所直接吸收,那麼這麼多年來圍繞碳排放等氣候議題而形成的話語場無疑將發生深遠變化
,對國際社會長期以來借中國碳排放量說事兒的一次有力回擊。
而有了這些資料的支撐,無論是在曾被發達國家佔據主場的氣候談判中,還是對未來中國承諾的踐行中,中國的底氣和信心都會更足——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領導人作出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回應
全世界只有中國做到了讓沙漠面積逐年減少,為此我感到自豪!
法國人說:中國推廣的環境綠化不符合科學,對環境保護有害。公知們也可勁的吹捧轉發,看到這篇文章,公知們又要忙了。
為什麼塔拉灘的地表以前很缺水,建了太陽能電站就不缺水了? 2020-10-03
其實很簡單:因為扶貧建了太陽能電站後地表有了水了。
這地方以前是荒漠。因為:1.缺水。也就是天上基本不下雨。2.巨曬。啥生命都能迅速曬乾曬死。
1.架起來的太陽能板提供了遮蔭。2.太陽能板需要清洗維護,洗太陽能板的水流到地面後滲入地表,地表有了水,撒上草籽後,草就長出來了。
回應
近些年來,中國西北內陸的降水量普遍明顯增加,這是全球氣溫變暖的同步進行的一個現象。歷史上的王朝盛世跟較高的平均氣溫有高度的正相關。可以預料,中華盛世再臨,是有生之年看得見的。
機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西北假如沒有人綠化,不照樣還是荒漠?有了綠植也就固定了沙土,涵養了水分,久而久之變成了草原,再持之以恆幾個百年過去說不定就是森林。
世界糧食計畫署駐華代表:中國樹立扶貧領域光輝典範2020-10-03
2020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近日,世界糧食計畫署駐華代表屈四喜高度評價中國在扶貧領域的成就:中國的耕地面積和草原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中國整個耕地面積只占全球的9%,但是人口占到20%,中國很好地利用了9%的耕地,解決了全球20%人的吃飯問題。
全球最大LNG動力集裝箱船在滬交付
2020-09-22,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MARIC)研發設計,滬東中華公司為法國達飛集團建造的23000箱雙燃料超大型集裝箱船中的 “達飛雅克•薩德”號在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順利命名交付。它也成為全球最大的以液化天然氣(LNG)為動力的集裝箱船。總長399.9米,型寬61.3米,貨艙深度33.5米。長度比目前世界最大航母還要長60多米;甲板面積達23978平方米,相當於3.5個標準足球場。一次能裝下23000只標準集裝箱,可承載22萬噸貨物。為了滿足巨大的裝箱量,船的貨物綁紮系統進行了前期優化設計,最終應用了當今集裝箱船領域先進的綁紮橋形式,貨倉加甲板堆箱層數達24層,相當於22層大樓的高度。
主機採用的是中國船舶集團全資WinGD公司研製的發動機,配置了目前全球裝機功率最大的WinGD低速雙燃料發動機W12X92DF,既能使用燃氣又兼顧燃油,無論遠海航行還是近海航道航行,均可依靠天然氣來提供動力。
長期以來,集裝箱船是航運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每年產生碳排放量為1.82億噸,占航運碳排放總量的22%;散貨船碳排放量為1.58億噸,占總量的19%;油輪碳排放量為1.14億噸,占總量的14%。
為滿足雙燃料動力,“達飛雅克•薩德”號特別安裝了一個18600立方米的MARK Ⅲ型薄膜式燃料艙,用以裝載LNG(液化天然氣),為船舶提供 “綠色動力”。與同型燃油集裝箱船相比,這艘船單航次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20%,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近85%,顆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減少99%。
就在7天前,韓國現代三湖重工業也交付給新加坡EPS集團的船長366米、寬51米、深29.9米,配備雙燃料發動機、超大型液化天然氣燃料箱和天然氣供應設備。但這艘船搭載的標準箱只有1.48萬箱,比“達飛雅克•薩德”號少了近1萬箱。
習近平聯合國演說: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2020/09/23 中時
據《法新社》報導說,中國的決定強化了應對全球氣候轉暖的「巴黎協定」,與川普政府的氣候政策上的立場形成更強烈的對比。
習近平強調,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雖然比歐盟決定在2050年以前實現碳中和稍遜一籌,但中國大陸有關減少排碳量的環保目標已經相當不錯。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儘管它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占主導地位,該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小汽車和巴士製造國。
相關新聞
川普聯大演說吹噓施政成就 12次抨擊中國
習近平聯大演說反批任何國家都不能我行我素搞單邊主義霸權霸淩 宣佈金援聯合國一億美元 稱中國無意打冷熱戰
聯合國秘書長:應避免新冷戰 世界應該停止衝突聚焦於對抗疫情。
回應
習進平在聯合國大會說給全世界人聽,川普在聯合國說給美國人聽!
高下立判,川普反而成了國際上的跳樑小丑!
氣候變遷釀災 全球經濟損失慘重 2019-12-29 聯合報
英國慈善組織基督徒互援會(Christian Aid)二十七日發表報告指出,今年全球至少發生十五起造成超過十億美元損失的氣候變遷相關天災,其中七起甚至造成至少一百億美元的損失。
報告說,「在氣候變遷的助長下,二○一九年極端氣候衝擊全球每個角落。從非洲南部到北美洲,從澳洲和亞洲到歐洲,洪水、暴風雨和火災帶來各種混亂與破壞」。
根據報告,有七起天災造成超過一百億美元損失,包括肆虐印度北部的洪災、中國的利奇馬颱風、美國的多利安颶風、中國洪災、美國中西部和南部洪災、日本超級颶風哈吉貝,以及美國加州野火等,其中加州野火造成的損失高達二百五十億美元。
報告說,「這些數字可能被低估,因為他們經常只計算保險損失,並未將其他財務成本列入考量,像是生產力損失,以及沒有保險的損失等」。
報告指出,全球氣候會繼續變得更加極端,世界各地的民眾也將持續付出代價。未來的挑戰在於大幅、快速減少碳排放,以降低衝擊。
相關新聞
均溫24.6度 台灣72年來最暖1年
暖冬亂收成 水果蜂蜜都慘澹 只有蔥農笑
美媒:中國拒收“洋垃圾”兩年,全球廢品處理方式巨變
《華爾街日報》2019-12-19報導稱,在中國發佈“洋垃圾”禁令,印度、馬來西亞、越南、泰國隨後相繼出臺“洋垃圾”限制令後,全球處理廢物的方式發生了巨變。
當前,美國各州正在尋求更加全面且“國內化”的方法,為廢品回收開拓新市場,改善加工基礎設施,並開展環保宣傳活動提高公眾意識以減少污染。
據廢棄物回收工業協會(ISRI)資料,截至10月,美國向中國內地出口的塑膠廢棄物較2017年初減少89%,廢雜紙出口減少96%。在此期間,美國向所有國家出口的塑膠廢棄物總量減少64%,廢雜紙出口減少42%。
美國對垃圾處理問題感到“壓力山大”,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發言人承認,“美國回收系統今天面臨挑戰的原因不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實施進口限制,相反,他們揭露了之前我們如何在美國管理回收材料的問題。”
同時,日本、法國、英國等國都開始重新審視垃圾回收這一重大議題。
…..
回應
帶動投資回流,增加就業,歐美及日韓等發達國家欠中國一句“謝謝”!
這叫倒逼,西方應該謝謝我們幫你們產業升級
之前不是有公知文吹瑞典北歐啥的垃圾回收發電發熱很厲害嗎,不是說垃圾都不夠用了嗎,給他們唄,他們不是喜歡收垃圾嘛,
歐盟同意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 2019/12/15 中時電子報
歐盟成員國多數同意,核能將成為數十億歐元「歐洲綠色交易」解決碳排方案的一部分,希望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歐盟28國有14個有核電廠,約佔歐盟發電量的30%。半個世紀中,核能大約阻止了60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一些環保主義者擔憂車諾比和福島事故再發生,而且仍不知道如何處理核廢料,他們敦促歐盟的可再生能源,只列入風能和太陽能。
相關新聞
氣候峰會加班2天2019-12-15落幕2020年11月峰會再討論碳交易
重啟核四不安全成2020選戰議題 原能會前處長倪茂盛點關鍵 2019/12/15 中時
倪說,我們的核一二三廠反應爐爐心融毀機率約萬分之一。核四廠是十萬分之一,何況核四廠也針對福島核事故,準備了一整套的應變計畫,像引海水注入爐心讓爐心融毀絕不發生。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即便發生了311核災,但最近也宣佈要重啟位於青森縣的東通廠,預計使用的就是和核四廠同類型的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難道東電瘋了?日本人都是笨蛋傻瓜?值得臺灣民眾深思!
相關新聞
中時社論》風電難擋天災,更怕小英專斷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
台中市府喊卡台電中火10部煤電機組 台電:不合理不合法
南部反空汙 要求減煤爭好氣
高市府下令台電降載關掉1座發電機組,秋冬藍天出現率70%,歷年來最好。
氣候峰會加班2天2019-12-15落幕2020年11月峰會再討論碳交易
台塑「陽光計畫」遭環保人士痛批「把美國視為殖民地」 2019-12-13 經濟日報
彭博商業週刊報導,台塑集團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94億美元石化園區「陽光計畫」,預計可創造1,200個永久就業機會,平均薪資達8萬4,500美元,以及多達8,000個與興建作業相關的工作機會。
然而,環保人士表示,台塑的石化園區每年可能排放1,350萬噸溫室氣體,相當於2018年全美年增排放量的10%。台塑則表示,石化園區的排放量不會那麼高。
石化產業原本以亞洲為主,因為當地政府尋求經濟成長,願意容忍汙染、然而,石化產業目前正開始轉向美國,原因是原料較便宜,且有許多親商政治人物。在美國生產乙烯的成本為每噸300美元,大約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此外,美國的官員比較容易說服,「只要符合環保法規的要求,政府鼓勵投資」;「台灣政府把石化投資視為高汙染產業,我們背負惡名」。
回應
呵呵川普自己退出氣候協議,台塑抓住蓋廠的好時機
俄中8000公里天然氣管道2019-12-02開通
週一(12月2日),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藏量占全球25%)和世界最大的燃料消費國加強能源合作,通往中國北方的俄羅斯的西伯利亞3000公里天然氣管道正式開通。
俄同西方關係惡化後,開始加強同亞洲經濟發展迅速的亞洲國家積極發展關係。中國的天然氣需求近年來迅猛增長,因為用天然氣取代煤炭以減少空氣污染。2018年中國天然氣進口佔天然氣供應的43%,其中2/5通過中亞和緬甸的輸氣管道,其餘來自液化天然氣進口。
2014年,俄中在上海簽署了價值4千億美元的合同,俄在30年間每年向中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是俄天然氣工業公司有史以來簽訂的最大合同,也是蘇聯解體後最重要的能源工程項目。
相關新聞
6.9萬噸「包鋼製造」助力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
中國首個海上大型1500米級深水自營氣田南海陵水17-2開鑽 2019-12-13
南海東部油田累計生產油氣3億噸油當量助力供能大灣區
復渤海生態 海底荒漠變綠洲 2019/10/01 旺報
大陸渤海是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匯聚的半封閉內海,海水交換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多年來由於過度捕撈、陸源汙染等原因,海域出現「海底荒漠」現象。不過近期一項修復渤海海域生態的計畫,在實施10年後取得了成效,消失多年的當地魚類物種,又回到了唐山祥雲島海域。
海洋牧場養殖夯 漁民荷包賺飽飽 2019/10/01 旺報
從傳統海洋捕撈到海水養殖,再到海洋牧場裡耕海牧漁,隨著時代的演進,漁民也發展出獨特一套的牧漁模式,「海洋牧場」近日在大陸興起,日前一艘位於黃海北部的漁船滿載著生蠔從海洋牧場歸來,漁民朱吉敏的手機突然跳出通知,他收到了客商轉來的前日貨款18.12萬元人民幣。
朱表示,從傳統海洋捕撈到海水養殖,再到海洋牧場裡耕海牧漁,他與海洋打了幾十年交道,見證著海島漁民生產方式和觀念的變化。過去更多是只向海洋索取,至今大家明白用海更要「養海」,才能可持續發展,除了在上層水面養殖大生蠔外,還會養殖一部分小生蠔;小生蠔並不出售,而是投入海底,作為魚礁改善海洋牧場海底環境,並每年都會投入數十萬元改善海底,經營海洋牧場的他,已徹底變成了「新漁民」。
朱說,像牧場放養牛羊一樣耕海牧漁,現在看到的是收穫上層海水養殖的生蠔,其實他還有一座「海底銀行」,海底放養的海參、海膽等海珍品,過些天也將迎來豐收,收益比生蠔更高,預計能達到500萬左右。對他來說,建設海洋牧場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並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
近年來,大連市持續加大海洋牧場建設,目前已累計建設海洋牧場約36萬公頃,累計投入建礁資金約22.45億元,投放各類魚礁約1578萬平方公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也已達14處。
氣候行動峰會/「碳排量成長 台灣低於陸韓星」 2019-09-23 聯合報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廿三日登場。環保署表示,台灣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成長率0.1%優於大陸4.8%南韓2.3%新加坡1.6%。
回應
台灣人均排碳量高於中日,是全球平均的三倍,全球減碳台灣倒數第5,最後5名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伊朗、南韓、台灣。
氣候行動峰會/大國領袖 不甩400萬人喊減碳 2019-09-23 聯合報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美東時間廿三日在紐約召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這次峰會有約六十國會宣佈減少碳排放的新「具體」計畫,不過,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沒被邀請上臺,亞馬遜雨林所在地巴西的代表不出席,全球第七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日本也缺席。
相關新聞
過去五年是最熱五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20%
氣候變遷!大陸西北正變濕變暖 戈壁也泛綠意 2019-09-18 聯合報
千百年來,中國西北給人的印象都是冬季酷寒、全年乾旱少雨。但大陸長期的研究卻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一個日益明顯的趨勢是,大西北正在變暖、變濕,曾經寸草不生的戈壁,如今也開始泛出綠意。
據新華社報導,早在19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就注意到,中國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後來並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在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大陸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說,「30多年來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降水增多主要由於氣候變暖,趨勢預計持續到21世紀中葉。」
根據陝甘寧青等省區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1961年以來,中國西北地區呈升溫趨勢,大部份地區降水也增多。2000年之後,「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十年升溫攝氏0.29度,降水則是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十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丁一匯表示,「自然變暖的正周期與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正趨勢疊加,導致這一情況。這是趨勢,而非周期震盪。」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指出,西北地方對全球變暖的回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十年升溫0.45度,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準。
新華社稱,專家認為,這將是西北發展和生態改善的大好機會。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資料顯示,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來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在海拔超過1,500公尺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何甲奇說,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在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
但專家也警告,氣候變化是「雙刃劍」。目前中國西北地方出現「旱澇並存並增」的新情況,極端天氣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壓力。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係以應對新挑戰。
花蓮火車新站熱爆 怪綠建築不裝空調? 2019-08-31 聯合報
台灣近年推動綠建築,政府規定公有建築經費五千萬元以上必須為綠建築。不少公有建築標榜是「無空調綠建築」,啟用後卻因太熱必須裝冷氣,被民眾質疑「綠建築『破功』」。
屏東縣二○一六年推出多棟綠建築,啟用後卻頻出狀況,包括屏東車站因採綠建築工法漏雨嚴重、屏東員警分局為申請綠建築標章不裝冷氣,拘留室熱到犯人要求趕快移送,只好趕緊加裝冷氣,引來網友質疑綠建築是「超級愚蠢的設計」,根本不適宜台灣炎熱多雨的天氣 。
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號稱是國內首座取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的公共建築,文化部四年前進駐後發現該處酷熱難當,增加空調預算後遭民眾質疑「綠建築『破功』」。在民眾的觀念中,綠建築似乎與「不開冷氣」畫上等號。
不過,長年推動綠建築的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澄清,「不裝空調、不開冷氣」是大家對綠建築的迷思,綠建築標章從未要求「無空調」;他表示,公有建築不裝空調並非綠建築鼓勵或要求,設計出了問題卻拿綠建築做代罪羔羊。
「對綠建築來說,舒適和節能是並重的。」林憲德指出,極端氣候加劇,台灣的建築空間除了倉庫、廁所、停車場等「非居室空間」可不裝空調,其他空間不裝空調,難以度過夏天。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非居室空間的空調項目不必評估,其他空間若裝空調,則必須評估空調效率、保證運轉符合節能。
設計北投圖書館、花博等綠建築成名的建築師張清華表示,綠建築的基本標準應當是「舒適」,讓人與萬物都很「舒適」。近年台灣許多標榜「無空調綠建築」的車站遭民眾質疑「很熱」,他認為車站量體大、設空調的機電設備和電費費用驚人,「無空調」應該是業主的期待。建築師可以先用「無空調」設計,但若發現在舒適的基本要求下無法達到「無空調」,就必須轉向節能的空調設計。
相關新聞
連氣候都對窮人不公平! 氣候種族隔離有錢才不會被熱死
氣候變遷熱到爆歐洲人不裝冷氣也「凍未條」了
歐洲飆高溫不吹冷氣觀念動搖,空調設備需求激增
中國空調企業包攬全球前4
美媒腦洞清奇:中國渴求巴西大豆助推亞馬遜大火? 2019-08-28 觀察者網
隨著亞馬遜“創紀錄”大火的持續肆虐,國際社會對巴西政府的譴責聲漸高,巴總統則反批外國政府干涉其國家主權,質疑七國集團(G7)的2200萬美元資助“另有所圖”。
但談到雨林起火原因,陸續有“腦回路清奇”的美媒強行拉中國出鏡,稱特朗普發起的中美貿易摩擦是真正的“火上澆油”。
與此同時,此前質疑G7援助的巴西“鬆口”稱,對外國援助持開放態度,但資金要由巴西人民支配。
彭博社渲染稱“中國對大豆的渴求”會對森林砍伐行為產生影響。
《時代週刊》也稱,中美貿易摩擦使巴西很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大豆出口的領導者。對大豆的需求施壓他們迅速清理森林和植物。
週二,202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德蘭尼(John Delaney)在福克斯新聞節目上稱,亞馬遜雨林大火是特朗普與中國貿易摩擦的結果。
同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也稱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亞馬遜大火》。
事實上,此前已經有“很有發散性思維”的媒體將亞馬遜大火與中國人吃肉聯繫在了一起。
發言人耿爽對記者提問表示,“你把大火和牛肉聯繫起來,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中方注意到巴西亞馬孫地區發生火災,支援巴西政府為抗擊災情所作的積極努力,希望災情能夠儘早得到控制。”
與此同時,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經常反駁外界對其政府環境政策的批評,“亞馬遜是我們的,我們保護的雨林比任何人都多。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道德權利談論亞馬遜。是你們自己破壞了生態系統。”
23日,博宣佈派軍隊參與滅火工作,約4.4萬名士兵參與滅火。同時,兩架C-130運輸機開始參與滅火,每一架次可以運送1.2萬升水。
回應
其實颶風是美國人對大豆的偏愛所造成的。美國人吃了大豆愛放P,造成空氣中甲烷濃度過高,使得美國氣溫偏高,與大西洋及北極地區形成溫差,強對流天氣使得颶風不斷形成。
相關新聞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警告:我們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回應:霸權還想到永遠?)
川普揮舞關稅大棒、翻臉像翻書!G7高峰會聯合公報史上首次難產
G7重提中英聲明效力 北京嗆聲:外國無權干涉
近萬人08-25抗議G7峰會,法警催淚彈水炮驅散,並以未露臉名義逮捕17人。(回應:這標準要在香港,1/3都要抓進去,香港真是一點都不民主自由!)
為何“核彈炸颶風”沒戲?專家:核彈威力太小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2019-08-26在社交媒體上否認了自己曾建議“用核彈炸颶風”的報導,但人類到底能不能用核彈這樣的“大威力武器”消滅颶風/颱風災害,也引起了外界的好奇。
法新社26日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承認,在每個颶風季,總會有人提出應該嘗試用核武器摧毀暴風雨的建議,但如今科學家們都認為“這沒有用”,反而會讓核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降物傳播到附近的陸地。
中國氣象局曾科普說,“一個成熟颱風釋放的熱量,相當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颱風每小時釋放的熱量相當於2600多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相比颱風的能量,原子彈要弱太多,即便是向颱風眼投放核彈也無濟於事”。相比之下,目前人類試爆過的最大當量核彈頭是蘇聯5000萬噸當量的“沙皇氫彈”,但其威力與颱風相比仍相去甚遠。
假設在颱風眼引爆核彈,儘管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會造成瞬間高壓,但隨即會立刻恢復正常。因為整個颱風的直徑可能高達數百公里,週邊的環流結構很快就會讓颱風內部恢復。此外,颱風本身就是一個超強能量體,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爆炸相對於颱風釋放的熱量也只是“九牛一毛”。同時核彈爆炸還會產生一個帶有核輻射、更具破壞性的颱風,這些放射性物質隨著颱風擴散或登陸,後果將十分嚴重。
事實上,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人類就已經嘗試用各種方法對颱風進行“干涉”,“核彈炸颱風”只是設想之一,但因為對颱風的瞭解實在太少,這些試驗收穫寥寥。例如1947年美軍的“卷雲計畫”試圖用飛機在颶風週邊大規模播撒乾冰,使颶風內部能量重新分佈,進而削弱颶風的威力。結果原本正在遠離美國大陸的颶風突然轉頭在美國登陸,造成嚴重災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還多次嘗試在颶風的不同部位撒播碘化銀、乾冰、尿素、水滴等催化劑,讓颶風眼區周圍風速減弱。儘管部分試驗中颶風風力有所削弱,但科學家無法證明這是人工干預的結果還是颶風本身演化的產物,最後只能不了了之。此外還有人建議人工引導颱風的行經路線,以減少重要地點的損失。但問題還是同一個:目前人類掌握的能量無法與干涉颱風所需能量相提並論。
極端氣候大挑戰/全台半年農損破12億 農業地圖大挪移 2019-08-14 聯合報
極端氣候正逐步改變台灣的農業地圖,過去只種在熱帶的咖啡樹,如今爬上了海拔800到1000公尺的摩天嶺,甜柿要好吃,得往更高的梨山種植,以往全台蓮霧種植曾達8000多公頃,現在面積剩不到一半,過去適合東南亞的紅毛丹、山竹,已在台灣攻城掠地,氣候改變,台灣農業地圖正面臨歷來最大挪移。
農委會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長李文立表示,近年台灣常乾的時候太乾,暴雨驟降又成水患。冬季該來的低溫沒來,或一下子暴冷,環境充斥不規律性。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水稻博士楊嘉凌說,地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造成今年多種水果農損程度,前所未見。
楊嘉凌說,去年暖冬現象很明顯,今年入春後更持續高溫,造成應在清明時分開花的荔枝,開花率都奇差,接著龍眼也不開花,蜜蜂採不到蜜,「是60年來第一次看到」。今年荔枝、龍眼和龍眼蜜都奇貨可居,有錢難買。彰化市農會總幹事林毓源說。全國龍眼蜜評鑑也停辦。
一會兒霸王級寒流又暖冬 農民:投降了
南台灣驕傲的蓮霧,去年3斤15顆拍賣價曾賣出3萬天價,但這幾年一會兒霸王級寒流、一會兒又是暖冬,全台蓮霧種植面積從極盛期的8000多公頃,到最近2年只剩3800公頃左右,種蓮霧近30年的王瑞雄說,幾乎每年都有新考驗,所有看家本領都得拿出來。有同行農民看到他感嘆「雄哥,我今年投降了。」
因應極端氣候 農委會將召開會議
台中區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白桂芳博士說,大數據要經過幾年才能捉住大自然變遷的規律,耕作技術、管理與習慣都須開怡慢慢調整。中興大學植物病理教授蔡東纂說,近幾年氣候加劇改變,農民因應氣候改種植物要「適時適種」,評估作物經濟效益,多向學術單位請教新知、學習技術,同時了解市場需求。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果樹研究室陳盟松博士說,作物跟人一樣,只要免疫系統強自然健康,面對不可測的天氣變數,一定要讓果樹在逆境更有抵抗力,短期內農友可動手做的,就是果樹強壯樹勢,田間管理更不能再以傳統思維與習慣面對,要隨時調整出最適合的條件。
不過, 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卻是我們哺乳動物的復興時期,過於溫暖的環境不利於恐龍這樣的大型爬行動物的發展,但是恆溫又散熱能力佳的哺乳動物卻可存活,加上植物茂密,因此哺乳動物開始大型化。
除了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以外,在2.52億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也來自於全球暖化,那是地球生物史上最災難性的浩劫。這次暖化事件也是由火山活動引起的,一般認為,是西伯利亞出現極大面積的地殼破裂,地幔物質大規模噴發,稱為西伯利亞玄武岩事件(Siberian Traps),引發了氣候混亂和廣泛死亡。
當時氣溫在很短時間上升了10度,這比人類開始燃燒化石燃料後,造成的升溫1.2度還要劇烈,大約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都滅絕了。
我們不確定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期間,溫室氣體濃度有多高,但它們可能遠遠高於今天。一些模型表明,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高達百萬分之3500ppm,今天的二氧化碳濃度略高於400 ppm 。
不過,我們人類的威力也不弱,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期間,溫度上升的時間很長,長達15萬年;至於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花費了1萬到2萬年 ,才達到全球災難的暖化。而我們人類造成1.2度的全球升溫,只用了150年。
這就是當今氣候變化與地球史高溫記錄的最大差異,也是我們對於當前氣候變化的後果難以預測的原因,關注的不僅僅是「地球正在暖化」,還有「我們不知道生命調整的速度該多快」。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如何落幕已不可考,不過古氣候學家倒是已經知道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是怎麼結束的,是一種小型的漂浮型水生植物救了地球,它叫「滿江紅」(Azolla),當時的北極海是個巨大的淡水湖,滿江紅長滿了北極湖,一年一生,枯萎後就沒入湖底,也就碳給封存住了,滿江紅花了80萬年的時間,將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給降低,從始新世早期的3500 ppm,下降到650 ppm,之後交給其他的植物接手。
以前曾經這麼熱嗎?談地球史的高溫時期 2019/07/14
全球暖化正在進行,幾乎每一年都在刷新「有測量以來的最高溫度」,這是人類造成的氣候異常,我們有責任好好收拾,否則人類僅是地球上的一個短暫過客。那麼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有沒有比人類造成的氣候異常還要熱的高溫時期?是有的,大約在5600萬年前。
生活科學報導,地球經歷了不止一次的極端氣候振盪,全球從極端寒冷到極端溫暖,南北兩極也從極度的封凍到完全無冰。今天的全球環境,屬於全球溫暖時期,冰山只存在於寒帶,多數地方都無冰(除了高山)。然而在5600萬年前,即使是北極圈,也都是一片郁鬱蔥蔥的綠色景觀,甚至還要提防鱷魚,古氣候學家將那段時期,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eo-Eocene Thermal Maximum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古氣候學家斯圖亞特‧蘇瑟蘭(Stuart Sutherland)表示,地球的氣候自然會振盪,原因我們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地球軌道的週期擺動,以及地軸的變動有關。由於這些振盪,地球經歷了冰河時期,和更溫暖的間冰期。
但是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的高溫環境,地球在2萬年的時間裡,全球增溫了5到8度,而且海洋嚴重酸化,造成底碳酸鹽大範圍溶解。這可能不只要地球軸線的傾斜度,還要改變其地球公轉軌道的路徑形狀,即使如此還不夠,另一個罪魁禍首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我們今天對此非常熟悉。
但是,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並沒有人類,那麼二氧化碳濃度是如何變高的?日內瓦大學的地質學家賽巴斯欽‧卡斯泰爾特(Sébastien Castelltort)說,科學家還並不十分確定當時的二氧化碳來源。其中一種猜測是「火山爆發」,火山氣體中,二氧化碳佔最大量,大量噴射到大氣中自然引發溫室效應,同時可能融化封凍的海洋甲烷層(也就是在大陸棚的「可燃冰」),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更有效,大約8~80倍。
由於夏天只有短暫的兩個月,盜采者往往要在7-8月都待在叢林裡挖。他們的作業會破壞地表脆弱的植被、當地的水系和生態系統。
由於猛獁象牙是生物化石,不存在殺戮,因此挖掘和買賣本身是不違法的,但要有合法的手續證明。
該行業的主要問題是黑市買賣,流通量可達30噸象牙。為解決該問題,俄羅斯在今年2月底舉行了關於成立雅庫特共和國猛獁象出口中心的會議,該中心將頒發許可證,監控原材料的收集,評估其品質並從事物流。
威脅增加!紐約竟也要蓋圍牆 2019/07/16 中時電子報
美國總統川普尚未獲得他所希望的57億美元全部資金來建造與墨西哥的邊界牆,現在傳出為了防止日益升高的威脅,距離南部邊境很遠的紐約竟也要斥資6.15億美元蓋防波堤,所謂的威脅指的是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倒灌。
美國陸軍工兵署新建造的防波堤達到300年防洪標準,比2012年珊迪颶風侵襲期間最高水位紀錄還要高上2英尺(約60釐米)。
挖猛獁象牙沒人管 俄遠東“淘金熱”引生態擔憂 2019-07-15 介面新聞
北極圈附近的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永久凍土帶曾是猛獁象的主要居住地。在其滅絕萬年之後的今天,俄遠東地區的獵人們在這裡發現了潛藏的巨大商機。但同時,這也引發了人們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擔憂。
猛獁象曾是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廣泛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因氣候變化滅絕後,其屍骨被封存在了永久凍土層中。然而,隨著全球變暖,永久凍土開始融化,這讓掩埋在土壤裡的猛獁象遺骸逐漸顯露出來。
由於常年被凍土掩埋,猛獁象牙仍能被很好保留了下來,雖然能用於做雕刻的約在10%到15%左右。
據《衛報》報導,俄羅斯雅庫特共和國出現了挖掘猛獁象牙的“淘金熱”。當地官員Vladimir Prokopyev透露,當地猛獁象化石儲備約有50萬噸。這些遺骸被挖出後將被出售到南方鄰國以及烏克蘭等市場,它們可以被切割出獨特的工藝品、手串、刀柄,也被用作傳統醫學的配料。
報導稱,這一熱潮源於國際象牙禁運,猛獁象牙成為替代品。在俄羅斯,出售猛獁象象牙基本不受市場監管。每年雅庫特永凍土層裡的猛獁象象牙貿易規模高達4000萬英鎊,占整個俄羅斯行業的八成。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世界上85%的猛獁象原料都是在雅庫特開採的,2016年開採103.2噸,2017年開採122.6噸。而中國則是主要出口國,有一半出口到中國。
不過,挖掘猛獁象遺骸也並非易事。一根猛獁象牙一般重50-60公斤,至少可以賣到3萬美元。但完整的猛獁象牙十分難求,大多數時候,獵人們只能在惡劣的環境下找到並不值錢的碎片。
當地公司如今開始雇傭潛水夫搜索偏遠地區的河床,對生態造成了更大的威脅。與此同時,需求的增長也導致了當地挖掘競爭日益激烈。
歐洲熱浪 空調設備需求激增 2019-06-30 經濟日報
一向氣候宜人的歐洲上周一連六天遭熱浪侵襲,加上近年來酷暑日益常見,讓歐洲民眾改變原先排斥空調的態度,尋求在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不停升高下,度過高溫的方法。
歐洲民眾向來把空調當成非必需品,也有當地醫生認為吹冷氣可能對人體造成副作用,但熱浪來襲迫使民眾四處尋找涼爽的空氣,或許預告著人與冷氣的關係將在此地出現劇烈的轉變。
德國率先擁抱空調,當地居民在社群網站分享設有空調的建築物和咖啡廳等地圖資訊,賣場裡的電扇和移動式冷氣已被搶購一空,雇主開始擔心辦公地點若未安裝冷氣,可能影響公司的競爭力。至少一家柏林冷氣安裝商因為要求安裝空調的來電過多,決定停止電話服務。
全歐洲安裝空調的家庭至今不到5%,美國則高達90%。不過,國際能源署(IEA)預估,歐洲空調設備出貨量將在未來20年內增加約一倍,理由是氣候變遷導致創紀錄高溫肆虐歐洲的頻率升高,時間拉長。
柏林空調業者Klima老闆特蘭比西表示,自去年4月當地溫度飆升至歷史新高後,市場對空調的需求急遽攀升,且至今需求沒有降溫跡象。
上周氣象預報熱浪將橫掃歐洲的消息帶動全歐洲的電扇和空調銷售激增,包括法國和奧地利。美國星條旗報報導,駐德國美軍正在評估,是否需要安裝新空調,因應創紀錄的高溫。
地球北磁極 加速移向俄羅斯 2019-02-10 聯合報
北極動也不動,永遠停在原處。指引指南針頭的「北磁極」卻從1831年起,就從加拿大的北極圈往俄羅斯西伯利亞移動。而且「北磁極」移動速度越來越快,近年來每年挪動約54.7公里,這讓科學家須提早一年修正「全球地磁模型」。
此模型由英美軍方委託科學家製作,按例每5年修訂一次,距今最近的一次修訂在2015年。從英美軍方、北約組織、民用導航系統到手機裡的Google和Apple地圖都倚重此模型。
磁極漂流和地球深處的變化相關。磁極產生於液態的外部地核,外部地核的主成份是液態鐵、液態鎳,這些高溫液態金屬在地底流動時產生電子流,電子流進而衍生出磁極。
1900年至1980年間,北磁極的移動速度約為每年9.6公里,但在過往20年,移動速度增快到約每年38.6到49.8公里。有些科學家認為在地球深處,有極高溫的液態流正在推挪磁極,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的南北磁極正在互換位置。
對此,地球物理學家貝格恩表示:「不用太擔心。就人類歷史的厚度來看,這好像有點怪,然就地質時代而言,這純屬自然現象。地球的磁極本來就會移來移去。」
北極熊大量入侵!俄島嶼居民嚇到足不出戶 2019-02-10 聯合報
俄羅斯新地島(Novaya Zemlya)當局宣布進入緊急狀況,共52隻北極熊出現在該區的人類屯墾區域。北極熊因為氣候變遷,被迫登陸尋找食物。
新地島有數千名人口,俄將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禁止獵殺也拒絕發布射殺許可證。
官員表示,這些北極熊漸漸不怕巡警和警告訊號,這代表如果嚇唬北極熊的方法不奏效,選擇性射殺恐成唯一解套辦法。
平民生活備受威脅與干擾,部分民眾不敢離家,家長也不願孩童去上學。
北極海的海冰因氣候變遷消融,北極熊被迫改變狩獵習慣,花更多時間在陸地找食物,結果可能更容易與人類發生衝突。
嚴寒天氣讓“氣候變暖說”受質疑 事實上極寒也是全球變暖的表現 2019-02-03 環球時報
美國中西部氣溫比北極還要冷,歐洲多地被大雪覆蓋得嚴嚴實實,而澳大利亞如同置身於火海一般,巴西、智利和印尼等地則洪水肆虐。進入2019年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極端天氣已經使世界多地的人類生活陷入了停滯。在美國,極寒天氣已經造成包括數名學生在內的至少21人直接死亡,多個州宣佈進入緊張狀態,學校關閉,地方政府要求人們待在家中,因為在外僅數小時就可能凍傷。與此同時,野火在澳大利亞連日來破紀錄的高溫炎熱中肆虐,超載的電網導致廣泛的電力故障,許多野生動物因高溫缺水成群死去。極端天氣也引發了全球熱議。一些政客還趁機“蹭熱點”,呼喚“氣候變暖趕快到來”。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科學家稱,目前的極端天氣就是因為氣候變暖。
“美國天氣將坐上過山車——創紀錄寒冷後將是創紀錄的升溫。”德新社2日稱,美國的天氣很瘋狂。根據天氣預報,在經歷了極寒後,美國多地氣溫將大幅上升。在伊利諾州羅克福德市,未來兩天氣溫將從零下35攝氏度升到零度以上約10度。
與極寒相比,每年的酷暑可能更難熬,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有歷史記錄的20個最熱的年份都是在過去22年中出現的。美國PLOS Medicine最近的一項研究預測,到2080年美國與熱相關的死亡人數將增加5倍,而不發達國家更嚴重,如菲律賓預測同期同類死亡人數將增加12倍。
極地渦旋效應 會不會凍傷美國經濟? 2019-02-02 經濟日報
美國經濟景氣向來在冬季萎縮,但極地渦旋(polar vortex)效應可能使情況雪上加霜。
巴隆週刊(Barron's)報導指出,自2002年以來,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從一年的末三個月到次年的頭三個月,以年率計算平均縮減約13%。
這是因為年終假期購物旺季結束,而且舉家出遊活動減少了。受寒冬天氣影響,民眾減少上酒吧和餐廳消費,買車和購屋的支出也縮減。
極地渦旋會帶來什麼經濟效應?以2014年的極地渦旋為例,當時美國經濟呈現榮景,但第1季GDP季增年率卻仍萎縮1%,這還是經過季節因素調整過的數字。
那麼,今年會是什麼情況?據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Nowcast模型估計,美國第1季GDP季增年率可達2.2%,但此數自1月18日以來就未曾更新。就算先前聯邦政府局部關門並未妨礙經濟數據發布,相關效應也要到數周後才會浮現。在那之前,投資人宜穿暖和些,準備「禦寒」。
獐子島又火了:遼寧6.8萬噸海參被熱死損失68.7億元 但股價卻漲停
中國基金報2018-8-6消息,今夏的高溫,不僅融化了北極圈,連海參也被熱化了。
昨日,據央視財經報導,遼寧多地近期持續高溫,局部地區最高氣溫甚至突破40℃。罕見的高溫讓海參養殖產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遼參的主產區大連,出現了海參大量死亡的情況。
7月下旬起,全國各地出現長時間、大範圍、高強度高溫天氣。氣象資料顯示,8月以來,遼寧省最高氣溫達到35-38℃,局部可達40℃。
持續高溫天氣,將對遼寧海參養殖帶來毀滅性打擊。大連海參養殖戶於暢介紹,海參怕高溫,不怕涼,今年的高溫天氣可能讓他90%的參池絕收。“高溫它會一點點化成水,看不見了。”
當地漁業部門表示,受持續高溫影響,遼寧多地的池塘養殖海參從7月23號開始出現缺氧、化皮現象,到7月28號,水深7米以內的養殖池出現海參大面積死亡情況。
據遼寧省海洋漁業廳資料,遼寧省海參養殖面積184.4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98.5萬畝。目前初步統計,海參受災損失面積95萬畝,損失產量6.8萬噸,直接經濟損失68.7億元。
高溫致海參大量死亡的消息不斷發酵,主營水產業的上市公司獐子島也備受關注。畢竟曾經“跑了扇貝”,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死了海參”……
為此,8月2日晚間,獐子島就高溫天氣下其養殖產品的生長狀態發佈了公告稱,公司成立了高溫期工作應對小組,將根據氣象條件、生態環境和產品動態等情況做好風險應對準備。截至目前,公司海洋牧場增養殖產品未發現異常。
據公告介紹,公司自產海參實施原產地區隔和生產模式區隔,產地分為獐子島和長海縣。獐子島原產地海參採用資源養護,底播海參苗種,實行大雪配額採捕;長海縣產地在適宜海域進行自然苗種的底播增殖,經深水多年養殖。
據瞭解,海參養殖主要有底播、池養及棚養三種方式。池養海參和棚養海參生長條件優越,生長速度快,但海水流動性差,易受外界影響;底播海參是天然長成的半養殖模式,雖然成活率、回捕率低,但生存能力強。
目前,遼寧地區90%的海參養殖都選用池養方式。這場高溫襲擊,遭殃的多是以池養海參為主的中小養殖戶;大中型海參養殖企業深海底播的海參,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https://www.guancha.cn/TMT/2018_08_06_467102.shtml?s=sygdkx
北極暖化 迎來採礦新商機 2018-07-10 經濟日報
路透報導,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研究顯示,前工業時代以來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至少上升攝氏2度,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現在冬季的氣溫有時甚至會高於冰點。
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積雪期降雨中,也就是2013至2014年間,俄羅斯亞馬爾半島上的275,000頭馴鹿就有61,000頭死亡。去年10月聯合國草擬的科學報告更顯示,北極當地人面臨的暖化風險全球最高。
不過,北極冰雪減少也代表現在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年都可從亞馬爾半島往西開往歐洲,夏季也可往東開向亞洲。Gazprom表示,正全力爭取與北極牧民合作,拉高管線高度,好讓馴鹿得以從下方通過,並在牧民要求的地方設置十字路口。
挪威克瓦爾松地區首長維克斯特倫則表示,在年輕人出走的情況下,採礦活動能為本地經濟注入一股活力;此區40%財政收入都用來照顧銀髮族。
在新舊產業並存之際,難免出現摩擦,譬如芬蘭的薩米族與環保團體就反對在埃農泰基厄薩米地區從事鐵礦砂、銅礦及黃金等地質勘察活動。不光牧民與業者出現衝突,牧民與其他居民的衝突也愈來愈多。
南極53國共管 政治考驗大 2018-07-10 經濟日報
南極洲面積是澳洲的兩倍,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多不勝數。同樣不計其數的,是這塊大陸由多達53個國家共同「治理」,且已維持近60年秩序。但從氣候變遷到漁業和觀光熱潮引發的問題愈來愈多,南極洲也正迎來更嚴酷的政治考驗。
今年5月中旬,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53個簽約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年度會議,達成不少協議,例如有關無人機使用新規,及遺址管理指引等,但最棘手的問題,例如一國違反條約規則後要如何處理等狀況,幾乎從未解決。科學家和外交官們愈來愈擔心,現有體系將無法因應新壓力。
會引起緊張情勢的主要問題,便是南極洲與日俱增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例如觀光業和漁業。然而南極條約簽約國日多,已讓此體系變得不靈活,南極洲上永久性科學研究基地已超過75個。
相關新聞
南極融冰融冰加速 2100年紐約恐將每年淹水
暖化融化的南極冰水足以讓德州淹四公尺深
日本東北青森縣海岸突現大量沙丁魚屍體綿延40千米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018.2.2報導,日本東北青森縣海岸近日大範圍出現沙丁魚屍體,綿延達40公里。有當地居民害怕是地震前兆,研究人員則表示可能因為海水溫度過低。
綜合各地漁業協會的信息,從1月30日至2月1日,有大量沙丁魚被沖上沙灘或者漂浮在岸邊礁石旁。從青森縣陸奧市一路往南至橫濱町、野邊地町,長達40公里的海岸上出現了大量銀白色沙丁魚的屍體。記者2日在橫濱町沙濱海水浴場還是能看到沙灘上堆積散佈著大量沙丁魚,還有海鳥成群結隊地捕食。
一位漁協負責人表示,“偶爾沙丁魚群因為被鯨魚追趕會有部分被打上岸,但這麼大範圍的還是挺罕見的”。
對於這種現象,從事水產資源和環境研究的“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東北區水產研究所組長木所英昭表示,“現在還不好斷定原因。但這個時期沙丁魚本應出現在再往南較暖和的水域。或許是因為某種原因導致沙丁魚群迷路進入了陸奧灣,而灣內海水溫度急劇下降導致沙丁魚大量死亡。”
而據青森縣產業技術中心的數據,橫濱町自上月30日以來,海水溫度連續多日下降,在2日達到2.8度。而往年同期一般有5-6度。該中心水產綜合研究所所長野呂恭成在接受《每日新聞》採訪時,也表達了相似看法“很有可能沙丁魚因為低溫進入假死狀態,然後隨波逐流被沖上岸”。
對於當地居民而言更實際的是,這麼多沙丁魚上岸,到底能不能吃?木所英昭表示“如果沙丁魚新鮮的話是可以食用的,但還是要留意防止食物中毒。”
而當地政府則更加謹慎一些:“海鷗、烏鴉早就光臨吃了個遍,魚都不衛生了還是別吃了。”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8_02_03_445713.shtml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2017年夏季大連周邊持續高溫對蝦夷扇貝的養殖會造成影響。該人士舉例說,山東一些養殖區域偏南,蝦夷扇貝的養殖情況一般;過了江蘇根本就養不了。也有論文顯示,通過實驗驗證,高溫是導致蝦夷扇貝夏季大規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科研人員對記者分析,極限溫度、養殖容量、餌料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蝦夷扇貝死亡。該人士分析稱,2017年夏季大連周邊雨水較少,導致陸地徑流少,海洋的水質很清,造成扇貝的食物來源不足。“溫度高,又吃不飽,體質就會很弱。”多種綜合因素下,之後幾個月蝦夷扇貝死亡的概率就可能上升。
相關新聞
持續低溫天氣導致連雲港紫菜遭受嚴重凍害2018-01-29中國江蘇網
台灣海苔產品口味變多 竟是全球暖化和海漂垃圾逼的!2017-11-13 聯合報 最近海苔零食多了杏仁夾心、油炸厚海苔、海苔酥等品項,背後原因竟然是全球暖化和海漂垃圾,造成韓國大陸藻類生長緩慢、供不應求,業者成本逐年墊高,十年來已增加一倍,只好搭配其他原物料研發多元口味。
回應
最大的原因是缺德,上次怪冷水團這次怨暖水團,繼續忽悠
繼續噴,扇貝紫菜看來要漲價了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8-02-02/doc-ifyreuzn1658912.shtml
獐子島扇貝消失初步原因出爐:環境異常或是重要因素2018.2.2每日經濟新聞
目前,獐子島海洋牧場研究中心專家等人員正在分析可能造成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的原因,分析報告預計2月4日前能夠基本形成。同時,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的一場會議,也對黃海及渤海的貝類養殖局部規模死亡等現象進行研討,原因包括:局部環境異常,高溫期提前且持續時間長、降水和徑流驟減導致海區餌料生物數量顯著下降等。
一位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海洋科研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蝦夷扇貝在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屬於冷水品種,水溫15度左右最為適宜,但2017年大連周邊地區的夏季氣溫時段比往年長約20天,這對蝦夷扇貝的養殖可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018年1月31日獐子島披露,公司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盤點及相關減值測試工作正在進行中,預計年度歸母淨利潤虧損5.3億~7.2億元,公司股票於1月31日停牌至今。
黃海扇貝局部規模死亡
2017年夏天,長海縣所在的北黃海區域曾出現海水溫度升高加快、海區浮游植物豐度比往年低等異常狀況,相關海洋科研人員也向記者證實了此事。這樣的海洋環境並不利於蝦夷扇貝的養殖,而獐子島即屬於長海縣海域內。
同時,在近日召開的2017年度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年終總結和考評會議上,對我國黃海及渤海貝類養殖產業發生的局部規模死亡、貝體消瘦和產量下降等產業問題展開研討,其中指出遼寧長海縣(獐子島公司海域所在區域)、莊河市等產業問題形勢較嚴峻。
獐子島披露,上述會議上,通過調研認為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局部環境異常,高溫期提前且持續時間長、降水和徑流驟減導致海區餌料生物數量顯著下降;二是競爭性品種盲目擴張,養殖規模過大;三是貝類養殖苗種高度依賴異地輸入,易形成環境應激;四是養殖模式粗放單一,缺乏應對環境突變等問題的預警機制。
麻煩的是,降雨地區與時間也集中化。台灣西南部大糧倉,冬春乾季愈乾,甚至有沙漠化疑慮;夏秋濕季雨量增加,動輒豪雨。對需要穩定供水的農業,傷害無法估計。
極端天氣變常態 全球都該正視
水危機,也是全球危機。農業是全球最大用水,占總用水量七成;將水用於發電,勢必減少農業用水。聯合國水組織(UN-Water)指出,水、食物與能源,環環相扣。「沒水,就沒糧食。水資源的爭奪,比糧食危機更嚴重,」前農委會科技處長、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預測。
未來,還會有更多「氣候黑天鵝」嗎?2017年,強烈聖嬰年後,全球理當降溫,颱風偏弱。但鄭明典警告,全球暖化趨勢已成,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增溫,颱風生成機率不見得會下降。
再看更遠的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與未來資訊平台推估,世紀末2100年,台灣均溫最多可能再上升5℃;春雨將減少5%至15%,但夏季降雨增加10%至30%,乾旱與暴雨將更頻繁。
極端天氣來了,便宜水果回不去了。滷肉飯從35元漲1%,差點被行政院請「喝咖啡」;水果價格長了兩、三倍,難道,要請老天喝咖啡?
或許我們得開始習慣,極端,將成為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台灣水果王國的封號已逐漸變調。
該怎麼恢復?從宏觀看,這是全世界氣候變遷的問題;而台灣本身,則需要啟動新的農業與消費思惟來因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許多論文指出,低緯度區只要升溫2℃,就會導致農作產量下降。2007年,學者大衛‧洛伯(David Lobell)等人發現,氣溫愈高,玉米、小麥、大麥之產量愈低,估計1981年以來,暖化已造成每年50億美元損失。
2004年,另一篇研究夜溫與稻米產量的論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則指出,在菲律賓,乾季(1月至4月)日最低溫度每上升1℃,稻米就減產10%。
台灣增溫明顯,而夜晚增溫速度又高過白天。1970年代,台灣平均只有70天的夜晚超過25℃,2000年後卻衝破140天。
夜晚熱,人可以吹冷氣;對需要降溫減少能量耗損的植物,卻是致命傷。「植物晚上無法休息,就長不好,」鄭明典解釋。
去年這時候,陳明賢正在果園裡疏花;這天,他卻在家整理集貨場。「12月還超過20℃,樹葉根本無法『睡覺』,怎麼開花?」他沒好氣地抱怨。
原來,果樹也需要冬眠。當氣溫逐漸下降,果樹停止抽芽,葉片轉為深綠,開始儲糧過冬。待春天腳步近,果樹便會甦醒,開始抽花。
暖冬打亂了果樹的生理時鐘。高溫,使得果樹以為仍然是夏天,很「嗨」地拚命抽芽,主幹上滿是亂竄的徒長枝,把開花結果所需的能量,全部都耗光了。
「今年大概2月才會開花,」陳明賢扳著手指算,時程比往例晚兩個月,至少到6月,才有芒果上市。今年,「台灣最早上市的芒果」頭銜,得讓給枋山之北、受災較少的枋寮。
看來,台北觀光客眼巴巴盼了一年的愛文芒果冰,又要遲到了。
震撼4〉缺水危機 雨患寡還患不均
除了三大有感極端天氣,還有一個醞釀中的隱形風暴——缺水。
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15年初,春雨不來,石門水庫蓄水率創歷史新低,新北市、高雄等八縣市分區限水,許多人記憶猶新。2002年也曾發生限水危機,上萬公頃農田休耕。
南投埔里的茭白筍農陳新豪記得,2015年,因湧泉出水減少,滿田的茭白筍等不到水降溫,農民們竟為了搶水,大打出手。
缺水,又碰到高溫,而高溫將造成更快、更多水分蒸發。國外文獻指出,氣溫上升已使80年代全球作物所需灌溉量增加20%;若乾旱持續發生,2050年全球主要作物將減產五成。
鄭明典分析,1951年至今,台灣年雨量不變,降雨時數卻每年減少三小時,雨量更集中,「毛毛雨少了,暴雨多了,對農作很不利。」
震撼2〉強烈颱風肆虐 農業災損擴大
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海水暖化,將使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更頻繁出現。而台灣,正位於西北太平洋風暴的路徑上。
根據中央象局資料,近年侵台颱風數量與路徑並無明顯變化,但強度提高了。1958年以來,平均每年1.07個強颱侵台,「去年連續兩個強颱,算是特例,」但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警告,颱風多了,強颱數也可能增加。
去年第一個強颱尼伯特,結構結實地撞進台東,等待收成的釋迦全毀。第二個強颱莫蘭蒂,風場籠罩全台,擦撞南、高、屏果倉;9月底的梅姬是中颱,但因為橫貫台灣,在多處創下強風紀錄。
比如南投埔里,是凹地,又有中央山脈屏障,「台中的東北季風都比埔里的颱風大!」茭白筍農葉春田半開玩笑。但這樣一個農業搖籃,2016年香蕉樹卻倒成一片,「風好像會旋轉!」來自南投的農業立委蔡培慧瞪大眼睛,手繞圈比劃著。
屏東枋山的芒果樹也不例外,挺過了春天的寒流,卻沒挺過夏天的颱風。
去年9月中,由於雲系沒被中央山脈破壞,強烈颱風莫蘭蒂扎扎實實撞進恆春半島,枋山靠海的優勢,頓時成了災難。「種芒果25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強的颱風!」陳明賢驚呼。
「我大概是全枋山第一個把果樹枝條砍光的人,」陳明賢一邊轉動手臂、一邊解釋,當強風吹在茂密的枝葉上,會扭轉枝條,造成撕裂傷;如果不緊急處理傷口,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然後蔓延根部。
由於砍枝後,果樹要重新抽枝,會拖慢開花速度,所以多數農民態度觀望;且根據以往經驗,天氣放晴後,傷枝會自然乾燥,不一定要砍。沒想到,雨一下就十多天,梅姬颱風接踵而至,果樹傷口惡化,枝條迅速掉葉、轉黑。這時,多數農民才開始慌忙修枝,但果樹已元氣大傷。
往年12月,芒果樹已完成三次「透紅」(即指抽三節新枝,新枝為磚紅色,故有此名),開出黃黃白白的小花。但跟著陳明賢在枋山山腳下芒果田繞巡,放眼卻是一片綠,九成果樹只長出第一節,稀疏的枝葉有如小平頭,至少要比往年晚一個月收成。擔心不敷成本的農民索性整園廢棄,只剩一片鏽色的倒樹斷枝。
震撼3〉暖冬打亂果樹生理時鐘
由於當機立斷,陳明賢的果樹已經開始第三次透紅,進度遙遙領先。然而,他還有另一層擔憂:暖冬。
1850年後,工業化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持續累積,造成全球暖化,而陸地增溫速度又超過海洋。由於緊鄰歐亞大陸,台灣暖化尤其明顯。百年來,全球均溫升高0.8℃,台灣北部均溫卻上升1.6℃,將近全球的兩倍。
許多人好奇,「一天溫差有時就超過8℃,均溫上升1.6℃,何需大驚小怪?」
「溫度,只是體現氣候變遷的方便指標,」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解釋,降雨、雲量改變,都會影響溫度。地球的範圍如此大,平均值變動,代表極端值已出現極大改變。
而當舊規律被溫室效應破壞、新模式又尚未穩定,使前所未見的極端天氣頻頻出現。鄭明典認為,去年多個極端天氣現象難脫巧合,「但氣溫升高的趨勢,提高了巧合的發生機率。」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陳玉峯將劇烈天氣變化,傳神形容為「鯊魚齒牙般的震盪效應」,「這個劇烈震盪,使20世紀建立的氣候方程式,統統不管用!」
隨時竄出的「氣候黑天鵝」,近幾年來持續打亂老祖宗智慧寫下的農民曆,也使全台果樹的生長,幾乎全都亂了步調。
震撼1〉霸王寒流突襲 水果結冰再退冰
例如2016年的冬天,整個台灣彷彿洗了場三溫暖。2015年12月中,台北還高達30℃;34天後,氣溫遽降至4℃,海拔僅800公尺的陽明山,降下大雪。中央氣象局統計發現,1月24日,全台均溫僅7℃的機率,130多年才發生一次。
家住內湖山邊的冰店Ice Monster創辦人羅駿樺,那天興奮衝上後山玩了一頓雪,之後才意識到恐怖:「水果要溫差大才會甜,但下雪,根本是『結冰後再退冰』,比颱風影響還大!」
他心目中最甜美的愛文芒果,來自屏東枋山。那是台灣芒果的南界,由於地形狹長鄰海,海風的鹹味更提煉出芒果的甜。但這七成居民靠芒果為生的芒果之鄉,2016年就遭遇了兩次的滅絕式天氣突襲。
當地芒果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陳明賢記得,1月23日清早,老農就拿著溫度計奔相走告,「只有4℃!」大家都嚇傻了,因為與枋山緯度相近的台東大武,1981到2010年1月均溫是20.3℃。
但芒果的理想授粉溫度是18℃,突來的寒流,凍掉正在抽長的芒果花,沒掉的則變成結不出果的「空包彈」;少數挺過寒流,又被緊接而來、高達30℃的南風,烤成焦黑的「酥花」。
一株樹,原本可結200顆芒果,最後只長出三、五顆。農會估計全鄉減產五成,但算算農民領走、一顆芒果一個的套袋,陳明賢估計只有兩成果實掛樹梢。心灰意冷下,他告訴來台看貨的日本貿易商,「免來啦,沒芒果怎麼看?」
變調的水果王國 變貴又走味2017-03-06陳芳毓
寶島台灣,素以「水果王國」聞名世界,但近年來,這個美名卻逐漸變調。
走到水果攤,選擇與數量變少了,拿到秤上一秤,價錢也貴得嚇人。20年前,一公斤才10元的芒果,現在沒有200塊買不到;香蕉也更「嬌」貴了,一串要價200元。想吃到口感更好的水果,得付出更高代價。
全台食物價格飛漲,遠遠超過其他消費物價,2017年1月公布的行政院物價指數,蔬菜、水果漲幅領先所有食物,年增率也創11年新高。2016年,芒果、蓮霧等59種台灣常見水果,有41種價格創十年新高。價格飛漲,但產量爆跌,59種水果中,有21種產量跌進十年新低,占35.6%。如愛文芒果,到貨量較2015年跌2∕3,價格從一公斤44元飆到100元;一張百元鈔原本能買五顆芒果,2016年只剩兩顆;新北市民更可能吃不到,新北農產批發市場只到貨150萬公斤,平均每人分不到一顆。
水果王國怎麼了?農業學者、氣象專家與第一線農民,將禍首指向極端氣候。當颱風、寒流、暴雨發生在農作成長關鍵期,收成就會大減,2016年,台灣就碰上一個霸王寒流、兩個強颱,加上68年來最熱的冬至;極端氣候的摧殘,讓水果變少、變貴、口感變了。
尤其,當極端天氣發生在農作成長關鍵期,例如抽芽、開花當週遇到寒流、暴雨,「結果率都會大大降低,影響收成,」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憂心。
兩個要素,在2016年碰上了。台灣遭逢一個霸王寒流、兩個強颱,加上68年來最熱的冬至;極端氣候,對需要穩定的農業造成極端破壞,推升出極端價格。
從穀物雜糧到蔬菜水果,收成全部重挫。尤其是一年一收的水果,一次天災,全年遭殃。2016年,農委會發出71億元農損現金補助,全年農損總額預估上看350億元,創歷史新高。
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再是千里之外的北極熊或某太平洋小島被滅國;它其實也闖進台灣的菜市場,坐上了台灣人的餐桌。
「氣候黑天鵝」 讓預報方式全失靈
不只台灣,2016年,「氣候黑天鵝」無預警降臨世界各地,北海道下6月雪,美國卻傳出46℃高溫,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2017年1月底在瑞士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已連續四年將「極端天氣」列為發生率最高的全球五大風險,今年更升至第一名。
全球氣象機構都亟欲找出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的關聯。
氣候變遷雖不見得與每一種極端天氣事件有關,但趨勢上,「全球暖化的確將加重極端天氣。」
相關新聞
美若撤出「巴黎氣候協定」 中國將當「老大」
中國回應特朗普:氣候變化不是中國製造的騙局
全球氣候協議 川普再澆冷水
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美國學生對我說,中國要“稱霸”了
金融時報:中國將引領全球化
美《洛杉磯時報》:曾經批評中國的人,現在又指望中國領導全球化(回應:西方某些人不要臉到如此地步,地球都醉了! 美國的教訓就是任何國家過度擴張的結果就是崩潰,美國要忽悠中國。中國不想當世界警察,誰愛領導世界誰就去領導吧.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美共和黨撂話:今年參院不提TPP
美亞太夥伴為“TPP已死”焦慮 英媒:美從亞太撤退的象徵
安倍被批強行為TPP發車 廢TPP媒體預測中國RCEP將成贏家
李顯龍對美TPP擱淺感到失望 是否邀中國加入 那不容易
陸與馬來西亞合建皇京港 將取代新加坡港
馬成立首個“一帶一路”中心
世界感受中國網購驚奇 “雙11” 成為世界購物節 全天在線交易額達1207億
英國零售商棄“黑五”瞄上雙11 英媒:欲挖掘消費金礦
习近平: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 网界大咖热议 世界互联网在刮中国风
美國財政癱瘓不遠了: 川普的減稅+債務利息+廢除健保+社保+軍備支出
特朗普勝選令美軍火商歡呼雀躍將有250億美元大單
張召忠:特朗普將把美國經濟從世界老大帶入老二
日本剛強行通過TPP批准案 美國隨後就把TPP槍斃
越南總理宣布停推TPP
外媒:TPP告吹澳大利亞支持中國推進亞太自貿區
特朗普勝選令日本震驚 安倍急轉彎下週親赴美會談求“安慰”
川普11.17會安倍 安撫嚇壞的日本
日媒:特朗普當選預示日本經濟將衰退
環球時報社評:特朗普見了安倍,但放了日本的鴿子
安倍喊話無效 川普發布執政百日重點:以美國優先 立馬退出TPP
安倍:沒有美國的TPP將失去意義
紐約時報:美國放棄TPP令日本成最大失敗國 中國獲益最大
中國首顆“嗅碳衛星”發射成功有一特殊用途2016-12-22
新2016.12.22日3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發射升空。
據中科院空間中心副主任、碳衛星工程副總指揮龔建村介紹,該衛星的成功研製和後續在軌穩定運行,將使我國初步形成針對重點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對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環過程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升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方面的話語權。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已經上升到25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並依然呈上升趨勢,地表溫度也在逐年升高。溫室效應正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精確監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狀況已成為有效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應對的迫切需求。
本次發射的碳衛星作為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圍繞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全球性重大問題,以大氣二氧化碳遙感監測為切入點,利用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等探測設備,通過地面數據接收、處理與驗證系統,定期獲取全球二氧化碳分佈圖,大氣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將優於4ppm(百萬分比濃度),使我國在大氣二氧化碳監測方面躋身國際前列。
碳衛星是科技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升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能力部署的一項重大任務。通過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範”重大項目立項實施。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工程總體;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製有效載荷;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地面數據接收處理與二氧化碳反演驗證系統的研製、建設和運行。
負責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此外,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製的1顆高分辨率微納衛星和2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有效載荷由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3次飛行。
中俄首次聯手考察參與多國在北極競爭
北極地區擁有900億桶原油儲量,超過47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儲藏,而且聯繫亞、歐、北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都經過該地區;隨著全球變暖,海冰逐漸融化,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的北極地區,在航運、漁業和石油天然氣開發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巨大商業和戰略價值使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據中國科學報2016.8.24報導,近日,11名中方科考隊員登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所屬的“拉夫任捷耶夫院士”號遠洋調查船,開啟中俄首次北極聯合科考。
在此次考察中,中俄聯合科考隊將經白令海、北太平洋到達俄羅斯所屬的楚科奇海區和東西伯利亞海海區開展作業,重點對東西伯利亞海和楚科奇海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具體考察項目包括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光學和大氣化學等。
北極地區作為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聯繫三大洲的最短航線都經過該地區。這一地區在資源、航道和軍事方面的意義正變得日益重要。
目前,參與北極地區利益競爭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共8個國家,另外英、法、意、中、日、韓、印等非環北極國家也有所參與。
在上述國家中,俄羅斯、挪威、加拿大、美國和丹麥已經對北極地區提出了主權要求。
相關新聞
爭奪北極 專題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考隊結束北冰洋作業告別北極
冰島極光觀測站明年開放美媒稱中國北極雄心正在成形
美媒:中國森林治理成功對世界很重要2016-03-環球網
摘要:從長期看,中國可持續的森林治理方式對全世界其他地區至關重要。
中國的森林砍伐問題似乎已經出現轉機,有證據表明北京從1998年開始實施的森林保護項目正在奏效。長達數十年的砍伐作業和開墾林地曾使中國的森林面積日漸萎縮,但新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森林覆蓋面積已實現淨增長。
一個科學家小組利用衛星圖像對中國的森林覆蓋狀況進行研究後發現,在這10年間,中國約1.6%領土上的森林覆蓋率出現大幅增長,而覆蓋率持續下降的區域僅佔0.38%。
森林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然而,在過去的1/4世紀中,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已減少約3.19億英畝(約1.3億公頃)。像中國開展的此類森林保護項目已開始逆轉這種趨勢。
為應對長期砍伐森林引發的災難性後果,如生物多樣性喪失、洪災和水土流失等,北京(在2000年正式)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其實,早在1998至2000年,中國政府就已對該項目投資 20多億美元。
“從長期看,中國可持續的森林治理方式對全世界其他地區至關重要,”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及東北亞地區對外事務高級顧問譚寶德說。
在世界範圍內,森林保護的現狀仍不太令人樂觀,但有報告顯示全球砍伐森林的速度正在放緩。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表明,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每年平均喪失0.18%的森林,但在2010年至2015年間,該數字已降至0.08%。(作者伊娃·波特金-科瓦奇,王會聰譯)
救災軍事學
少些機心,救災是普世價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是嗎?那緬甸救災1時,美國為何只肯出兵不肯出錢出力?
緬甸軍政府可能會污走捐款物資!
是嗎?那菲國救災朝野更污,美國反批中國不肯出錢出力,又嘲諷解放軍沒能力赴菲救災、去了菲方也不願意!
是美國老大不同意吧!不然以中共救災能力遠勝美國2,加上中國醫院船3和船塢登陸艦4就在南海災區附近,即使中國航母5也能和在日的美國航母同時南下,結果美國捨近求遠、自己的醫院船十二月才能赴菲、不得已只好讓中國醫院船先到。
各位忘了,台灣八八水災6時、中共要派米-26直升機7、被美拒,美航母到台、直升機卻不願吊重物;日本福島核災8時、美航母遭輻射感染撒離、中共要要派艦也被美拒。
美國的救災,不只是門政治(發揮民主自由之軟實力9)經濟(發災難重建財)邪、更是門軍事鬥爭邪之硬實力。所以隨即看到,美日假救災之名10,三艘航母齊聚南海演習,中國航母被迫南下因應、也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11一樣、被罵是挑釁,根本是雙重標準的美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54852
冷吱吱! 北極「極地渦旋」掃台灣2014-02-11
這幾天全台冷颼颼,到底為什麼台灣氣溫會這麼低呢?其實是因為北極上空冷空氣形成了「極地渦旋」,這個「極地渦旋」往東南偏移,擠開了台灣上空的暖空氣,使得全台都可以感受到這波寒流的強大威力。
台北低溫10度C以下,帽子、手套、圍巾全身包緊緊,到底為何會這麼冷啊,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在我們亞洲西伯利亞這一帶,冷空氣也慢慢增強,那我們這邊算是也受到一些邊緣的冷空氣影響,所以我們也感受到連續持續地冷。」
看看氣象圖中深紫色的區塊,這種環繞在北極上空的冷空氣,逆時針旋轉的低氣壓就叫做極地渦旋,畫面中左邊就是北美地區,日前因為極地渦旋發威,讓美加邊界的尼加拉瀑布結凍了,在右邊的亞洲地區威力也不小,讓日本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風雪,而這極地渦旋往東南偏移當然也掃到台灣,讓民眾凍到不行,再加上這回北極被暖空氣入侵,兩大高氣壓渦旋切斷了西風,讓天氣系統停滯不往東走,變成一個像是希臘字母Ω一樣的圖案,在氣象學上就叫做阻塞高壓,阻塞高壓讓冷空氣在定點發威,因此這個星期大家都凍到骨子裡,不過因為近幾年來的暖化現象,否則極地渦旋會讓氣溫更低。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小時後其實台灣的天氣比現在冷很多,那個時候冬天一到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結霜,平地也可以,這就是我們講說全球暖化的影響。」其實10度以下才叫做寒流,1974年和1977年一年有約9天寒流來襲,到了2005年只剩下6天,2010年根本是暖冬只有3天,近30年來寒流日遞減,如果不是極地渦旋,台灣民眾要見到霜雪的機率,越來越低。
凍!北美20年新低溫 誰惹的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8409591.shtml
「北極渦旋」作怪 美1億8700萬人凍壞【Upaper 2014.01.08
北極渦旋造成全美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酷寒,侵襲近半數人口,造成各地學校停課、公司行號關門,飛機、火車和巴士運輸被迫中斷,數萬住戶斷電;很多地區低溫創紀錄,蒙大拿州柯莫鎮更記錄到攝氏-53度風寒值,為有紀錄以來最低,冷過南極地區風寒值的-33度。
總部近德國柏林的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科學家庫墨說,一般而言,強大的北極渦旋會把極地氣團鎖在世界的頂端,極地渦旋一減弱,極地氣團便開始南移,讓中緯度地區遭逢異常的大雪和酷寒。專家說,氣候的轉變,可能也與高緯度地區的噴射氣流有關。
全美有近1億8700萬人6日處在大風寒中,部分媒體把北極渦旋改稱「北極豬」,因為急凍天氣奪走數十條人命。
閱讀秘書/北極渦漩
北極渦漩是一股範圍龐大的極冷空氣,通常是北半球最冷的空氣,冬季盤旋在北極區。
源自太平洋東部的強大高壓系統延伸到北極,把北極渦漩往南推進到加拿大和美國,南下緯度比平時更低。太平洋高壓系統可能抵達阿拉斯加,但通常不會到達北極。
聯合國報告:全球暖化 95%是人類自己造成
別再辯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召集八百位科學家,彙整九千篇研究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攝氏零點三到四點八度,而地球和人類負荷的上限只有兩度。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廿六至八十二公分,上海、舊金山等沿海城市岌岌可危。
IPCC每六年發表一次報告,廿七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是卅一頁的「決策者摘要」報告,供決策者參考。完整版厚達兩千頁,將於卅日出爐。
摘要指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等活動「極可能」(extremely likely)是一九五○年代以來地球暖化的最大元凶,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二○○七年的報告中是「非常可能」(very likely,百分之九十),再上次是二○○一年的「很可能」(百分之六十六)。圖/聯合報提供
六年前預測,全球海平面在世紀末可能上升十八到五十九公分。一九○一年迄今,全球海平面上升十九公分。
暖化在過去十五年間減緩是自然變化所致,掩蓋了長期暖化的趨勢。IPCC更首度正式指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即將接近上限,若不減量,可能數十年內就會超量。
摘要報告表示,地球溫室氣體漸增,造成海洋變暖、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熱浪、洪災、旱災等極端氣候將更頻繁;海水會逐漸酸化,危及海洋生物。除非各國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否則情況會繼續惡化。
IPCC指出,為將增溫控制在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攝氏兩度),以避免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總共只能燃燒一兆噸的碳,讓燃燒後的氣體釋放入大氣。牛津大學教授艾倫說,工業革命以來已用掉此量的一半,依現行能源消耗速率,二○四○年即會達到上限。
IPCC根據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比率,四度利用電腦模型模擬地球二一○○年的狀況,最樂觀的增溫變化為攝氏零點三至一點七度,也是唯一符合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的預測結果。四次模擬的結果顯示,地球至二一○○年可能平均增溫攝氏三點七度。
IPCC聯合主席斯托克說:「依照模擬結果中最低的溫度變化來看,廿一世紀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可能超過攝氏一點五度。緩和氣候變遷需要大量減排溫室氣體。」
相關新聞
環署預測:最壞情況 水淹5個台北市
全球暖化意識/女比男關切 中南部有感
水淹半個島?李鴻源喊話 別過度解讀
百年後憂鬱!擔心海水來 不如快治水
環署:光減碳不夠 這是防災!
小辭典/溫室氣體 暖化殺手
今年冷熱旱澇四重天 「極端天氣成趨勢」【聯合報2012.12.29
二○一二年走到盡頭,回顧今年天氣,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以「極端天氣真多!」總評今年氣候,且這或許不是異常個案,未來可能變成趨勢。
鄭明典細數,今年從年初到年尾都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甚至可追溯至去年十二月。上個冬季全台日照異常偏少,有八個氣象站都測得當地同期日照時數最短紀錄;到了二、三月,冷暖交替頻繁、起霧次數多,很多建築物的牆壁、地板都出現「反潮」現象,看起來就像「牆壁冒汗」。
鄭明典說,今年「入梅」早、「出梅」晚,梅雨季的累積雨量是一九五○年以來最多;到了七月,台北非常熱,單月氣溫達到攝氏卅六、卅七、卅八度的日數都破紀錄。
從九月中到十月中,台灣東部近海有個「大低壓渦旋」,讓台灣經歷了一小段乾旱,但是十一月中旬風向轉變。
從十一月廿一日到十二月九日,台北連續下了十九天雨,紀錄上僅次於一九五六年的連廿天;如果從十一月十五日算到十二月十五日,這卅天台北的累積雨量刷新一九五一年來的紀錄。
鄭明典認為極端天氣應該和全球暖化有關。他解釋,全球暖化不是氣溫「一起上升」,各地增溫幅度不一,大氣的冷、暖區域改變,影響大氣環流,造成的天氣現象就和以往不一樣。他說,中緯度地區最常有天氣異常狀況,台灣因為介於中緯度和熱帶地區,天氣變化相對比較緩和。
鄭明典表示,明年第一季的台灣天氣主要受來自大陸的冷空氣影響,大致上以乾冷為主;中、南部日照多,可能抵銷「冷」的效應。他說,總體看來北部、東半部氣溫正常略偏低,中、南部在二、三月正常略偏高,全台雨量都是正常略偏少。
美國二○一二年伊始,冬季悄悄地消失了,提前報到的春季與夏季帶來了野火、酷熱與乾旱,秋季則出現百年一見的可怕颶風珊蒂。美國並非特例,一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程度創下紀錄,也符合科學對氣候變遷後果的預測。
科學家曾在期刊或現實生活影像中警告的暖化現象,今年都一一出現,包括北極浮冰大量消融、美國許多城市氣溫飆破攝氏卅五度、旱災頻繁、洪澇肆虐,以及暴潮淹沒紐約市。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拉說:「預測指出全球極端氣候將愈來愈多。」
巴西里約熱內盧廿六日出現攝氏四十三點二度的高溫,創下一九一五年以來最高紀錄。今年全球有五國平均溫度創新高,但沒有一國打破嚴寒紀錄。今年是美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全球均溫若以截至十一月為止的數字推算,今年是一八八○年有紀錄以來的第八熱。
過去一年,全美逾六萬九千個地區創下高溫新紀錄。美國心臟地帶極端氣候一個接一個出現,無法恢復常態。美國國家氣象局代理局長蘿拉‧佛吉歐尼說:「常態已改變,極端就是常態。」
非洲部分地區、俄羅斯、巴基斯坦、哥倫比亞、澳洲與中國大陸則面對致命的洪災。賈拉表示,今年最令人困擾的是北極融冰。北極夏季浮冰面積劇減,比過去最低紀錄還少百分之十八。
格陵蘭冰蓋有消融現象的部分,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七。賈拉說:「北極的改變會影響其他地區的氣候,融冰即為暖化現象擴大所致。」
想辦法適應吧… 氣象專家:地球沒救了!【聯合報 2012.12.29
中央氣象局認為今年台灣極端天氣現象多。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晃雄指出,這陣子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很奇怪」,不過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解答;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直接說,「地球沒救了啦!想辦法適應環境才是真的。」
許晃雄舉例,這兩年美國出現不少極端天氣,卻沒有一個夠完整的解釋;他說,原因有可能是全球暖化,但也只是科學家的推測,不是結論。
既然全球變暖,歐洲怎麼會酷寒?許晃雄說,今年夏季北極的海冰面積是破紀錄的少,有科學家認為,海冰少代表當地空氣比以往暖,會形成一個類似「Ω」形的「阻塞高壓」。在夏天,高壓區造成熱浪,到了冬天,高壓區東側就出現嚴寒。
彭啟明認為,全球的極端天氣將愈來愈多,例如英國氣象局就預測明年會很暖,只是在台灣不一定「有感」。彭啟明也提到許晃雄的例子說,在「暖化」的趨勢下,可能某些地方要注意的是「寒害」,或是空氣品質變糟,人們以前不容易將這些影響和暖化聯想在一起。
彭啟明說,氣候變遷已是趨勢,目前人們能做的,大概就是透過政策、風險評估管理等措施,幫助自己適應環境。
各國只顧利益 誰管氣候危機?【聯合報╱鄭方婷/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卡達多哈) 2012.12.10
第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落幕。主辦國卡達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加上OPEC會員國長期以來對於氣候變遷議題冷感與採取不合作態度,一開始便令人懷疑卡達積極爭取承辦本次會議的動機。兩周會議下來,果不其然議長的表現遭到NGO強烈批評,認為其缺乏促使國家間達成共識的決心與意願。
里約+20峰會落幕 聲明被批「慘痛失敗」 2012/6/24 人間福報
一連三天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周五落幕,大會在抗議聲浪中通過並簽署共同聲明,承諾改善全球超過十億人口的貧窮問題,及復育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但批評稱,這項共同聲明是「慘痛的失敗」,對其受到各國利益左右而感到失望。
這項共同聲明將從二○一五年起,取代屆滿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但其目標定向會留待未來討論,預料將是漫長且充滿激烈爭議的過程。批評者認為,今次峰會白白浪費了改善全球環境的「歷史性機會」。
全球氣候變遷政策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兩個明確挑戰,是要根除全球貧窮及管理氣候變化的威脅。但峰會沒有提出有關其嚴重性的證據,以及所應採取的緊迫行動。」
儘管這是聯合國二十年來有關可持續性發展的最大型峰會,但只有不到一半國家領導人赴會,只派出大使、部長,甚至只是代表團出席。缺席的重量級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亭、德國總理梅克爾及英國首相卡麥隆。
中國環保進步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日報》6月22日認爲,中國在3年前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被看作新氣候保護協定的阻礙者",這次在裏約熱內盧峰會上"只是對具有約束力的環境保護不感興趣的許多國家之一"。"然而與峰會結果無關的是,中國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 2012-12-29 13:44:44
泰利雨量預報失準挨批 氣象局:科學限制 2012/6/21
中央氣象局今天(21日)解除輕度颱風泰利(TALIM)的警報,由於泰利沒有如氣象局先前預報,為南部帶來半年的雨量,讓氣象局受到外界批評;對此,氣象局表示,雨量預報困難度很大,這是科學上的限制。
事實上,泰利被形容是「怪颱」,不但路徑奇特,移動速度也比一般颱風快了1倍,所以除了氣象局被批評預測失準外,國際預報泰利的威力也不準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表示泰利將帶來「毀滅性」的洪水;也有學者聲稱泰利的路徑和1959年的八七水災類似,恐怕將為台灣帶來嚴重災害,目前看起來,這些預測也都不準確。
媒體競用CNN預測 吳德榮砲轟「CNN懂個屁」【聯合報2012.06.20
輕颱泰利結合西南氣流挾帶豪雨威脅台灣,引發國際媒體關注。美國CNN和日本NHK氣象預報都預測泰利會通過台灣海峽,CNN甚至預測泰利登陸並穿過台灣,成為「穿心颱」,還說西太平洋同時出現兩個颱風(谷超、泰利),是不太尋常的現象,國內媒體也紛紛引用CNN的預測。對此,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開砲,指「CNN懂個屁!」。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針對國內媒體競用CNN對颱風侵台的報導,吳德榮不以為然地說,「他們只會從遙遠的天邊看衛星雲圖報導台灣,為何大家這麼相信他們的預測?」「「上周的西南氣流,他們有報嗎?」。
CNN還說西太平洋同時出現兩「巨颱」,吳德榮表示,西北太平洋經常同時出現兩個颱風,甚至三個,怎會罕見。
中央氣象局局長辛在勤,對於媒體引用CNN對颱風的預測,辛局長表示,CNN從全球觀點看台灣的颱風,當然不如台灣在地掌握的資訊詳細,對於颱風狀況,我們掌握的比較好。
中南部泡在「電視災」裡【聯合報2012.06.21
「林邊淹水這麼嚴重,你怎麼都沒有報上來?」屏東縣長曹啟鴻昨天看到電視一直播林邊鄉淹水災情,急著狂叩鄉長鄭信政。
「在哪裡?」,鄭信政一頭霧水反問。曹啟鴻說,「電視一再報導,你都沒有在看?」
鄭信政立即詢問各村,但各村回報都說「沒淹水」。
今年颱風多嗎?大多數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才八月已有三個登陸台灣的颱風;西太平洋颱風八月平均累積是十三點五個,但今年已有十五個颱風。相對於前幾年台灣偏少異常的颱風,今年較多的颱風,應該算是正常的;但現在的氣候,似乎是回到正常氣候是異常,常發生的異常,反而是正常。
今年七八月間,全世界相繼發生幾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例如美國連續五個月溫度創下百年最高紀錄,連續的熱浪造成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中西部和許多平原州,原是美國糧倉,卻持續受到高溫熱浪並鬧水荒,玉米期貨價格持續居高不下;歐洲,中歐到俄羅斯的熱浪,也造成小麥產量歉收,全球糧食供需及糧價問題,或可能引發國際經濟情勢雪上加霜,引發政治不穩定,又受到重視。
而在太平洋的這邊,對岸七月面臨史上最強大的暴雨襲擊北京,導致嚴重死傷;日本也同樣面臨破紀錄的暴雨,造成古都京都大規模的淹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瑞薩柯斯,最近由經濟的角度撰文,極力強調縱使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仍必須重視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的大災難,不是山雨欲來,而是正在上演。
這幾天台灣面臨天秤颱風的侵襲,從颱風的生成開始,在移動方向及速度,每次預報都有大幅修正,所產生的因素,例如太平洋高壓流場、鞍形場、牽引、雙颱藤原效應及高低層分離等名詞,對台灣民眾而言,並不陌生,但當颱風接近台灣時,這種無法明確掌握颱風動態的窘境,每天好幾次修正的結果,讓大家無法適應。
甚至這次警報的時間,恐需延續到下周,影響將近一周,防災作業時間拉長,人力負荷或是經濟活動,都是一大挑戰。而周五開始強風雨帶移入,對東部及中南部可能的農損,恐讓民生物價指數在颱風後又再飆高。
而這次颱風,由於颱風路徑變化大,各電視媒體仍以過往的做法,也凸顯無法面對氣候變遷的窘境,誇大、聳動或違反氣象法超前預報颱風。競相看CNN如何報,五百毫米的雨量在美國算多,但在台灣是很平常,恐怖颱風的稱號是美國觀點,台灣卻盲從拿來做為標題,看氣象報導變成像是綜藝節目一樣,愈看愈恐怖,引發民眾的困惑,到底要信哪一個?
氣象的傳播,涉及到科學、科普、預測作業,及傳播等不同層次,四者之間有一定的分工及專業。電視台必須強化專業人力,以贏得收視率;科學與科普專業宜分工,並非以賣弄專業學術名詞困擾民眾;預報作業與傳播更須分工,少有國家預報員擔任電視播報員一事。
各國因國情不同,都有不同的運作模式,但我國氣象單位卻常怕錯被批,畏事法弛,甚至欺公罔法。展望未來可能愈來愈多的氣候異常,如不積極改善,不必等待真正的極端異常事件來臨,國人被聳動不專業的氣象新聞嚇慌,或是已麻木不仁,失去感覺了。
回應
一堆氣象主播不知是在幹啥的, 看得眼花花,前幾年看氣象時就看到主播像演戲一樣劃來劃去的,不知在比什麼, 不就只接比重點就好了. 後來剪掉第四台後, 就直接看氣象局網站或電子報了.
媒體往往覺得講的越聳動越好 越有收視率 既然已經有人發明了穿心颱這名詞 那如果再提一箭穿心颱肯定會被說是抄襲 因此我準備去登記"一刀斃命颱"的專利了 自我感覺良好 取的還不賴
媒體愈來愈讓民眾看不起 也愈來愈讓民眾不相信其所報導的內容 記者地位從無冕王淪為狗仔隊 真是悲哀
美國乃民主教父,台灣有民主,兩者播報氣象要誇張驚恐化,蠢民才愛看,收視率必居高不下。每當鄰家開電視時,我總聽到主播妹子以台灣腔國語播報,聲音十分高調,語調驚恐,速度快,有如和尚念經敲木魚聲。
以擷取美帝國播報台灣附近颱風的氣象,以恐怖字眼形容,而不去參考台灣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反映出典型的: 崇洋心態!美帝國都是對的!
相關新聞
天秤腳步加快 7:30屏東枋山出海
天秤龜速2天後 花蓮昨夜狂風驟雨
天秤今風雨最猛 周日恐「回馬槍」
原效應 雙颱牽引
天秤狂掃 台東滿目瘡痍
天秤暴雨重挫恆春 水淹半層樓高
天秤嚇跑遊客 高屏飯店業少賺2億
天秤輕拂 花蓮未發生重大災情
台東熱氣球觀光 損失四千萬 2012-08-24 12:02:06
超級「女嬰」降臨,今年冬天暴寒 四十年來最強大 2010-12-15新新聞
坊間所謂「千年寒冬」的說法並無科學證據,不過,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上個月確定「反聖嬰」現象形成,以台灣而言,將會是冷暖交替明顯、變化比較極端的氣候型態,最冷的時候會出現在一、二月,也就是農曆春節前後。
入冬以來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在本周南下,為台灣平地帶來攝氏十度以下的低溫,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一股「暴寒」氣氛。氣象專家指出,今年將遭逢四十年來最強大的「反聖嬰」現象,這個冬天冷的時候將會很冷。但坊間所謂「千年寒冬」的說法純屬誇大訛傳,目前沒有科學證據。
早在今年夏天,歐洲及中國大陸的網路和媒體即盛傳「千年極寒」的說法,還引用俄羅斯的氣象單位、義大利物理學家背書。由於去年冬天歐洲和中國大陸長期冰封的痛苦記憶猶在,今年傳出「千年寒冬」說法後,九月間一度在大陸引發「搶煤」風潮,使得大陸當局不得不請出世界氣象組織澄清謠言。
反聖嬰&小冰期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根據他們的查證,今年夏天俄羅斯氣象單位確實預測今年冬天會偏冷,但其所依據的是可能會有的「反聖嬰」;而今年夏天國外剛好也有科學單位一度監測到北大西洋暖流有一段時間變弱,引發歐洲是否進入新的「小冰河期」的揣測。
兩件不相干的事被混在一塊兒講,以訛傳訛,便出現了「千年寒冬」這個聳動名詞。
「小冰河期理論」源於古氣候研究發現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仙女木是一種極寒指標性植物,生長於北凍原的邊緣,當地球氣候有顯著大規模變化時,仙女木的生長線也會移動。
……〈全文未完〉
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new7/3245/129234240018218001001.htm
聖嬰現象
東太平洋漁民很早便發現每隔數年,該地的海水就會異常升溫,一帶的漁民用以西班牙語稱呼此種異常氣候為「El Niño」(音譯:厄爾尼諾)意為「男嬰」或「聖嬰」,因為此種氣候現象通常於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相反的現象稱為「La Niña」意為「女嬰」,或譯作「反聖嬰」。
海水變暖的範圍主要為太平洋東部與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聖嬰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聖嬰事件(episode)。
南方振盪
南方振盪為聖嬰現象在大氣的對應關係,不過早期學者並不暸解這點。所謂的「振盪」(oscillation)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處之氣壓變化,最早由英國氣象學家沃克(Gilbert Walker)於20世紀初期發現並提出。
成因
ENSO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湧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影響
ENSO規模顯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近年、但規模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ENSO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聖嬰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ENSO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特別的是,在聖嬰現象發生當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東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強大的颱風和颶風
例如: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當年就曾出現十個威力達到等級最高的五級颱風,在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也出現兩個等級最高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琳達和颶風蓋勒摩。
1997-1998年的長江洪水可能不是聖嬰現象,而是反聖嬰現象。否則2010年的長江洪水如何歸類呢?2010年7月下旬長江上游發生7萬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比1998年6到8月間63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要大;2010年6月份長江中下游一些主要支流發生超歷史性洪水,下游水位甚至比1998年同期水位偏高。
反聖嬰現象>維基百科
自1949年有記錄以來,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9年初、2010年7月至今都發生了反聖嬰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84年-1985年、1992年至1993年、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發生的反聖嬰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暖化的趨勢,反聖嬰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2010-12-17 09:34:11
國境太長阻經濟發展 俄羅斯擬縮減時區【聯合報編譯陳澄和2009.11.14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12日基於經濟效益考量,建議應該縮減國土跨越的11個時區。不過,時區縮減後,可能造成中俄邊界的海參崴居民剛在吃早餐時,幾公里外的中國鄰居卻已在享用中午的麵條了。
俄羅斯的國土西起波蘭邊境的加里寧格勒,東至隔白令海峽與阿拉斯加相望的楚科達,兩地相隔8851公里,跨越11個時區。橫越4345公里的美國只有4個時區。
所以,莫斯科上午9時開始一天的商業活動時,遙遠的遠東地區已是下午6點。麥維德夫說,龐大的疆域固然是民族的驕傲,但也阻撓了經濟發展。
麥維德夫12日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說:「美國、中國的例子說明縮短時差是可行的。」他同時強調,有必要在縮減部分時區前評估其利益和「明顯的不適應」。
麥維德夫並未提及要減成多少時區,但海參崴經濟大學校長拉札雷夫說,可能是減成4個時區,亦即加里寧格勒、莫斯科、烏拉山脈各一個時區,龐大的西伯利亞與遠東自成一個時區。
拉札雷夫說,縮減成4個時區後,莫斯科與海參崴之間的時差會從現有的7小時減為4小時。但如此一來,海參崴的居民每年這個時候可能在下午3點以前就會看到日落。
支持縮減時區的人士強調,此舉將有助拉近與遠東人民的距離,促使他們對中央政府的效忠。但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結果可能恰好相反。
共產黨統一中國之前,中國本來有5個時區,但堅持中央領導的毛澤東廢除所有時區,全國一律使用北京時間為作息的標準。影響所及,最西邊的喀什地方辦公室必須在破曉時分就開始上班。
卡內基莫斯科中心的政治分析家謝夫左瓦說:「為了莫斯科的方便,此舉可能將改變很多人民的生活方式。」
今年7月,記者在新疆烏魯木齊採訪,遇到「時差困擾」:到了晚上10點,太陽仍在天際。
因領土幅員遼闊,像中國這樣橫跨五個時區的國家不多,經度位置大約等同於孟加拉的烏魯木齊市,就時區精神而言,理應晚北京時間兩個鐘頭。但在便於官方協調和管理各地區的理由下,中共自建政開始,就力行「時區統一」。因而,全中國都是「北京時間」,新疆也不例外。
早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中央氣象局曾將中國劃分為五個時區:昆侖、新藏、隴蜀、中原標準和長白時區,並經過內政部的標準時間會議批准。
1949年中共建政後,廢除五大時區制;而北京時間的制定,是由位在陝西臨潼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原子鐘所確立。
嚴格來說,「北京時間」並非意指「北京當地的時間」,而是距離北京西方約340公里處的東經120度的地方時間。
1986年4月,中共中央曾發布「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夏時制的通知」,動員全國人民「為節約能源而早睡早起」,將時鐘撥快一小時。這個夏令節約時間實施了六年,最後,因省電效果不如預期,於1992年4月終止。 2009-11-14 10:47:54
氣候異常 服裝業需氣象專家指點【聯合報07.12.03 編譯陳宜君
美國接連兩年出現氣候異常現象,紐約市甚至在去年十一月和今年十月創下氣溫最高紀錄,讓靠天氣銷售產品的服飾業叫苦連天,紛紛延攬氣象專業人士,協助業者預測天氣變化。
紐約時報二日報導,營業額高達兩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兆四千八百億元)的美國服飾業,現在最新趨勢是聘請氣候學者,協助設計師拿捏季節性服飾上市時機;有 的公司則設立氣候小組,負責建議哪些布料適合全年銷售,質輕且沒有季節限制的布料成為出現率越來越高的答案。還有業者首開業界先例,購買一千萬美元(約新 台幣三億兩千四百萬美元)天氣險,若氣溫異常偏高,就可獲得賠償。
服飾業以往常拿氣候異常作為業績欠佳的藉口,不過他們現在發現,氣候異常已成為新的常態,迫使業者大刀闊斧改變服飾的製造和銷售手法。一位業者說,他從事這行四十年,以往大家都知道每年十二月到翌年一、二月間是冬季,如今卻成了「胡說」。
科學界對全球暖化仍無定論,但對美國服飾業而言,此事早已無須辯論。一家服飾業者在今年推銷抗寒衣物的雜誌廣告中,女模特兒穿著鼓脹的外套搭配短褲,該公 司聲稱這是對抗全球暖化的裝備。另一家業者則聲稱,輕質布料作成的女性斗篷外套是今年冬季最理想的服飾,因為目前正值全球暖化,大家再也不想穿厚重外套。
時尚圈 重金聘氣象學家【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Weatherproof公司執行長史托麥克(右)在服飾店裡試穿衣服。外套製造商Weatherproof為應付不尋常的暖冬可能帶來的損害,已投保1,000萬美元的氣象險。
紐約時報
時尚流行本來就隨季節交替而換季,但近年來氣候異常,連時尚界也弄得昏頭轉向。有些服飾業者和零售商,還特地重金禮聘氣象學家,預測氣候變化,以降低損失。
紐約去年11月和今年10月的氣溫,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讓年產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服飾零售業者苦不堪言。業者於是請來氣象專家,協助他們預測氣候,希望陳列出售的服飾商品,能配合多變的天氣,符合消費者需求。
例如美國知名服飾品牌麗詩加邦(Liz Claiborne),從哥倫比亞大學請來氣候學家為設計師更精準預測氣候,以便決定何時出貨給零售商。
折扣零售商目標公司(Target)2004年就已成立「氣象團隊」,專門建議公司什麼時候應該賣什麼服飾。他們的結論是製造商應該使用較輕、「無季節限制」的衣料。
外套製造商Weatherproof公司為應付不尋常的暖冬可能帶來的損害,已投保1,000萬美元的保險,創下服飾業首例。如果紐約市今年12月的氣溫高於歷史平均的37度,該公司就能獲得賠償。
Weatherproof總裁史托麥克表示,過去業者總把天氣多變當成業績不好的藉口,沒想到現在天氣多變化已是常態,強迫他們得大幅改變製造和銷售的流程。
科學家對全球暖化議題的辯論恐怕一時難了,但美國服飾業已經結束這個話題。服飾業者Diesel公司今年的廣告,打出他們的冬天服飾,已經「準備好對抗全球暖化」。其中一個廣告上的模特兒,上半身穿厚外套,下半身著一條短褲。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報告指出,北半球1979年到2005年間,平均溫度上升1.5度,雖然不至於讓人類從此不需要厚外套,但季節的長度已有變化,春天提早降臨,秋天卻珊珊來遲,整年最冷的時間因此縮短近兩周。
這點就讓服飾業傷透腦筋,因為等於要他們改變遵循幾十年的規則。氣溫急遽變化,讓他們每年損失好幾十億美元。
承保Weatherproof氣候險的Storm Ex-change執行長瑞克表示,如果氣候只是愈來愈暖,問題還好解決。問題是全球暖化代表天氣愈來愈不可預測。
中國歷代興衰 和湖泊鈦有關【聯合報07.11.02蔡宗明
成大博士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周厚雲,研究湖泊中鈦的沈積量,發現與中國歷代盛衰、朝代更替有關;鈦量多時,氣候乾旱多戰亂,容易改朝換代,含鈦量低時,雨水豐沛國力強,多屬昇平盛世,成為古氣候科學研究新發現。
成大地球動力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厚雲專研古氣候變遷,他的「湖光岩沈積物中的鈦指示冬季季風嗎?」研究,登上11月國際知名期刊「Nature」雜誌。
他以華南沿海廣東省的瑪爾湖為研究基地,發現寒冷乾旱期的湖光岩沈積物中,鈦的含量高,而高溫多雨季節,鈦的含量相對減少。
他從歷史學家提供的中國歷代盛衰變遷資料,印證湖泊中鈦含量直接與氣候變化有關,得到「鈦含量高,農業民生凋敝,戰亂多易改朝換代;鈦含量低,呈現社會富饒、國力強盛」現象。
德國學者Yancheva et al今年1月發表於「Nature」的「間熱帶合區對東亞季風之影響」論文,也指出湖泊沈積物的鈦濃度,反應中國歷代盛衰及瑪雅文化的變遷歷史;雨水豐沛期國力強盛,社會富饒,乾旱期則多戰亂,論點與周厚雲相同。
周厚雲指出,Yancheva et al應用華南沿海湖光岩湖泊沉積物中的鈦含量,高精度重建16000年以來的冬季季風演化,說明中國歷代盛衰受冬季季風影響。
他研究發現湖光岩中的鈦,主要來自湖泊流域,鈦含量與湖泊水文變化有關,是古氣候科學研究的新發現,進而推翻Yancheva et al指華南地區湖泊來自流域的汰少,沉積物應是風力從中國北方乾旱區搬運而來的論點。
他指出,華南沿海高溫多雨,風化和侵蝕相當強烈,在湖光岩流域中發育的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及風化紅土,具有較高的鈦含量,應該是鈦的重要來源。
怪怪~
如果作者所言為真
那麼面對急遽惡化的地球環境與氣候
未來全球經濟不是要敲起喪鐘了
預算遭擋嗆釋憲?粉專踢爆「奇怪開銷」:2場戲花8千萬
立法院2024/0920日開議,立委高金素梅不滿「原住民禁伐補償金」預算編列不足,提案退回總預算案,在藍白合作下,以59票對46票,聯手退回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喊提釋憲。粉專「政客爽」直批,包括文化部兩場歌仔音樂劇就花掉8千多萬,排擠到其他表演團體的獎補助費。
太陽光電計畫花大錢結果效率超低,都執政八年了大家只看到光電發大財的成效。最後台電負債爆表,「高買低賣購電、不合理的購電成本」,還好意思講財務虧損撐不住才漲電價,這就像開餐廳賣虧本餐,然後還要逼客人加錢。
《1624》總共耗資超過8600萬,兩天就燒完,相當驚人。這種由中央政府出面打理的藝文盛事,尤其以天價計的開銷,理應經過詳細的規劃與嚴謹的預算編列、審查。但他翻遍文化部及傳藝中心的預算書,卻找不到這筆預算科目,極度懷疑是臨時動支預備金或各單位湊出來,沒有按規定編列,更沒經過國會審查。假如政府的開銷都可以這麼做,那還需要預算審查嗎?要怎麼為人民血汗錢把關?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也當著時任文化部長史哲面直批《1624》完全沒有原住民觀點或台灣主體意識,「沒有海洋史觀只有歐洲國家的強盜史觀!」
相關新聞
預算被退也要釋憲?藍委怒轟:大法官淪為綠營圍事小弟
回應
文化部長小野變強盜
預算亂編確實該退回,以前亂編有冥黨利委護航例如8800億分贓預算,結果還淹大水。
民進黨政府在圖利表演團體?
100萬找個歌仔戲團搞定,淨賺7900萬,爽!
養肥貓,有圖利他人之行為,檢調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