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8 07:23:50阿楨

香港回歸十年

香港回歸十年了,不能免俗的台西各地媒體會以各自立場、做些文章。如果把十年這些文章排列出來,將會發現極盡挑剔之能事,即便如今香港經濟已重生也要唱衰一下;政治更不用講了,明明比英殖時民主自由,仍要以台西殘敗的民主理(幻?)想來說三道四。

香港香港,甜蜜擁抱中國…【經濟日報07.06.21 林則宏、李淑慧】

「小姐,說普通話!」,6月在香港灣仔一家服飾店裡,一名來自大陸的顧客向售貨小姐大聲地說。售貨小姐趕忙換上帶著廣東腔的普通話,繼續服務顧客。
從北京來到香港的張先生觀察到:平日用慣了英語和廣東話的香港人,一旦換上普通話,就像大學生頓時成了幼稚園小朋友一般,經常詞不達意,畢竟香港人開始認真學普通話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
港英時期,香港人瞧不起大陸人,連帶瞧不起只會講普通話的華人,是香港人沒說出口的事實。
亞洲聯合財務公司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長原彰弘說,1977年他剛從日本到香港時,在香港人眼中,不會講廣東話又不會講英語的華人,都比香港人次一等。這當中又可分為三級,東南亞華僑高一級,其次是台灣人,大陸人排在最後一階。
這種瞧不起講普通話華人現象,回歸初期依然存在。台灣某銀行香港分行某位經理六年前剛到香港時,有一天吃完早餐後付錢,店家竟然很不客氣地猛敲桌子。一開始他不知道怎麼回事,用國語問說「怎麼了?」店家依然很兇地敲打桌子,他一看,原來他掏錯錢時,誤把人民幣100元當港幣用。
這位銀行經理說:「他可以告訴我不收人民幣,但他就是不說話,一直用力敲桌子,分明瞧不起人。」這個六年前的場景,至今他印象依舊深刻。但今天在香港,只要店家跟他嘰哩呱拉講廣東話,他會直接回他們:「聽不懂,講普通話!」
剛去過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陶冬也說,迪士尼的香港員工開口跟他說的第一句話,一定是國語。
香港人從瞧不起講普通話的人,到現在人人牙牙學語般開始跟著講普通話(在台相反),這種轉變並非一夕之間。
在回歸後馬上歷經金融危機、SARS等風暴後,香港終於發現,轉身擁抱「祖國」才能攫取更多的利益。今天香港經濟能快速復甦,也是因為站在中國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一躍而起。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副教授王家英指出,回歸後香港曾有過爭論,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究竟應該與大陸加強整合,還是「井水不犯河水」。
在回歸前五年,一般認為,中港間必須有所區隔,香港應該維持其獨特性,與大陸的關係是,「你不搞我,我不搞你」。
但在歷經嚴重的經濟衰退,香港慢慢發現,從跟大陸經濟互動中意外獲得了許多好處。因此,回歸前五年香港是否應該「背靠祖國」的爭論,到了近五年已經變成如何更好地「背靠祖國」。王家英說,「背靠祖國」,今天在香港已經沒有挑戰。
語言的爭論也是一樣。王家英回憶,在回歸的初期,還有許多香港人不願意學普通話。回歸前幾年,香港內部曾經爭論過,香港人應該加強英語能力,而不是去學普通話。但現在也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了,「英語要學,普通話也要學」。反而是外商擔心,香港人的英語水準會不會因此降低。
除了CEPA、自由行之外,包括今天香港股市能夠如此活絡,搭上「中國熱」這班特快車絕對是最重要因素。過去幾年大陸放了許多大型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讓香港股市的體質完全改變。
寶來證券(香港)聯席董事歐宏杰說,過去香港股市只有金融、地產、公用事業跟貿易四大類股。但今天香港有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電訊類股,金融股在三家大陸國有商業銀行加入後也更壯大。更重要的是,香港還加入了大陸的原物料類股、消費性類股、石油類股,連航空股在東航、南航相繼在香港上市後,國泰航空也不再孤單。
大陸企業的加入不只讓香港股市更加多元化,在大陸A股尚未開放外人投資下,全世界期盼分享中國經濟增長成果的投資人,這幾年也齊聚香港。
歐宏杰表示,早前就有不少中東資金也來到香港,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子都來了,而且指明就是要投資中國概念股。
轉身擁抱中國的滋味,至少到目前為止確實是甜美的。恆生指數昨(20)日以21,684點再創歷史新高。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羅安琪說,香港股市從2003年SARS爆發時的8,000點,到現在飆漲將近170%,「中國大陸功不可沒」。
現在香港經濟已經整個融進中國的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王家英指出。
但這是否會造成香港愈來愈「面向中國、背對世界」?王家英笑說,「我們是背靠中國,面向世界」。
他認為,與中國更加融合對香港的影響一定是好的,除非你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是悲觀的。但到目前為止,他沒有看到那個具公信力的國際評等機構,看壞大陸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經濟發展。
香港首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1997年上台時有句名言,「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當時香港人聽不懂董建華在說什麼,直到今天許多香港人還是不太理解,為什麼「香港好,國家好」這半句,但倒是都已深刻體會到,「國家好,香港更好」這後半句話的意思。
儘管陸委會歷次民調都顯示,贊成「一國兩制」的台灣民眾大約只維持在一成上下,反對的則多在七成以上。不過,陸委會官員私下仍憂心地指出,大陸對香港全面挹注,帶動近幾年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導致今天在台灣企業界及民眾之間,「一國兩制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聲音已經有升高的跡象。
但高度自由化、法制化與商業化的香港,與充滿人治色彩、高度專制的共產中國陸緊密地掛靠在一起,終究不免出現連結不上的空隙。(但比英殖港時還民主啊)
香港廉政公署署理社區關係處處長穆斐文就坦承,回歸十年來,即使香港公務員貪汙案件沒有明顯增加,但隨著中港兩地跨境交易劇增,大陸企業赴港上市蔚為風潮,金融和商業的貪汙案件確實增加了。現在,更由於做案手法科技化與電子化,使得廉正公署打擊貪汙的難度也大增。
香港享受中國的經濟蜜糖之際,政府管理體制與社經結構也正面臨質變與新的挑戰。香港能否在不斷接受中國經濟輸血,同時又能排除來自大陸的種種負面影響?所有關心香港前途的人都睜大眼睛在看。
 
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港府支持度創一年來新高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29 王鵬捷/綜合報導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大學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支持度回穩,最新評分為54.1分,較兩星期前回升0.3分。而特區政府整體的支持度也回升至36%,是去年6月以來的新高。
 為瞭解市民對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支持度,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本月20至23日,訪問了1003名市民。調查結果發現,曾蔭權的支持度近兩星期明顯回穩,為54.1分,較兩星期前回升0.3分。此外,支持曾蔭權出任特首的受訪者微升1%,達至41%。
 在市民對特區政府支持度方面,36%受訪者表示滿意特區政府表現,較1個月前同類調查上升5%,也是去年6月以來的新高。
 
中大民調:曾蔭權民望下跌 2009/7/27 香港電臺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7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民望微幅下跌。
  調查發現,曾蔭權的最新評分為53.2分,和上次民調相比,下跌了0.3分;另外,有23.8%受訪者不滿意香港特區政府的表現,和滿意的比例相較,多出了3.4個百分點。
 
四成受訪港人認為立法會議員"過於激進"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30閻光濤/整理
 
 中新網7月30日電,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9日公佈一項調查顯示,近40%受訪者認為香港立法會議員的表現過於激進,值得立法會議員反思。
 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立法會的整體表現屬於“普通”,表示不滿意的有32.3%,而表示滿意的則只有10.9%。此外,有39.5%的受訪者認為立法會議員的表現“過於激進”,表示“過於保守”的有14.4%,其餘34.8%則表示“合適”或“普通”。
 至於新一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首個立法年度的整體表現,有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其表現屬於“普通”,而表示“滿意”及“不滿意”的分別為23.9%和18.8%,回答“滿意”的百分比較“不滿意”的高出約5%。
 對立法會在反映民意的工作上是否足夠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有42.1%的受訪者認為“不足夠”,36.9%表示“普通”,覺得“足夠”的有18.4%。在立法會與特區政府關係的定位方面,有51.4%的受訪者期望立法會議員監察特區政府,要求立法會議員較重視與特區政府合作者也有37.9%。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於7月22日至23日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詢問市民的相關意見。調查共成功訪問了800多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 
 
香港人最關注民生政策 政治少人問津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22 沈子涵/整理
 
 香港中通社報導,香港新論壇公佈一項調查顯示,34.9%受訪港人認為“民生政策”最為重要,而“發展有民意基礎的政制”以10.4%成為最少人關注的範疇。
 調查指出,最多受訪者認為“民生政策”範疇最重要,其次為“人權同法治”、“公平的經濟環境”、“政府運作及公務員效用”,而“發展有民意基礎的政制”最少人關注。
 調查顯示,在19項的單項評分中,市民最滿意的項目是“選舉自由公平"(4.37分),其餘依次為“政府廉潔"、“保障言論自由",只有這三個項目的評分達4分以上,比上次調查有微升。
 調查還指出,市民對特區政府的管制信心有輕微回升,以醫療和房屋的升幅最為顯著。新論壇認為,市民信心回升,反應香港特區政府處理新型流感、推出紓解民困方案、推出六大優勢產業等,起了正面作用。此外,近期股市上升、樓宇買賣合約飆升,失業率得到控制等,也有助於加強市民對特區政府管制的信心。
 新論壇在6月12日至28日用音頻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1054名年齡介乎18至65歲市民。
 新論壇自2006年開始,持續進行“特區政府管制信心指數”調查,評估特區政府在民生政策、經濟規管、政府運作、人權自由及政制發展五大範疇的評分。
 
港大民調發現市民最不滿政治狀況2009-07-07

最新調查發現,巿民對當前政治狀況的滿意度淨值為負16%,對當前經濟狀況的滿意度淨值為負15%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09年6月23至26日,以電話訪問1,008名香港巿民。調查顯示,市民對現時經濟、社會及政治環境的滿意程度,最新數字分別為22%、33%及22%。綜合市民對各項環境的回顧,認為香港目前經濟、社會及政治狀況較三年前佳的比率,分別為7%、18%及22%;估計三年後經濟、社會及政治會有所改善的比率,則分別為56%、38%及30%。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指出,巿民對當前政治狀況的滿意度淨值為負16%,對當前經濟狀況的滿意度淨值為負15%,而對當前社會狀況的滿意度淨值為零。回顧過去,對比3年前,巿民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三個領域的淨值評價分別是負68%、負38%和負20%,各項數字都比半年前差。展望將來,前瞻3年後,巿民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三個領域的淨值評估分別是正38%、正10%和正2%,三項數字中兩項比半年前差。換言之,巿民普遍不滿過去3年的發展,但就對未來三年的發展表示樂觀,但不滿評價就比半年前高,樂觀程度就比半年前低。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2/1/1/1191910/1.html
 
崔世安稱對普選特首態度開放 推進民主有兩原則  2009年07月21日  中國新聞社

  資料圖:崔世安。中新社發畢永光 攝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更多圖片】
  中新網7月22日電 據澳門日報報道,澳門第三任行政長官候選人崔世安21日被問到個人如何看待行政長官普選問題時表示,他個人對普選特首態度開放。若他當選,從行政長官角度看,民主政制發展必須堅定不移依照《基本法》規定,以及以廣泛的民意共識為基礎。
  崔世安表示,澳門特區的民主政制是按照《基本法》規定循序漸進發展,重申循序漸進並不是阻礙特區民主進程的進步。港、澳《基本法》有不同規定,澳門的民主進程需要有科學的調查研究,廣泛諮詢民意,一步一步推進澳門的民主進程。
  崔世安個人對普選特首態度開放:“我參加過(立法會)直接選舉,贏過、輸過,又做過經理人,有三方面的經驗。”選舉是一個人的歷練過程,珍貴經驗。但作為行政長官,推進民主進程必須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堅定不移根據《基本法》辦事;二是一定要有廣大民意基礎和社會主流共識,還要透過學校、社會和家庭,加強整個社會的公民教育。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chinanews/20090721/2055496559.html
 
澳門賭場 營收下滑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 2009.07.24  
 
受經濟景氣不振衝擊,澳門今年上半年機場客、貨運量與賭場營收均呈下滑狀況,其中賭場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12.4%,可能使這個全球最大賭博市場的年度收入,出現自2002年賭業開放競爭以來首次下滑。
網易財經報導,澳門機場公布上半年運輸數字,今年1 至6月客、貨運與飛機起降架次均呈下跌狀況,其中客運量較去年同期衰退24.1%、貨運大跌64%、飛機起降架次減少22.4%。
澳門機場管理人員表示,導致運量下降的主因是經濟尚未復甦,需求低迷,兩岸開放直航也大大削弱澳門的中轉地位,H1N1新流感則讓旅客暫時不願搭機出遊。
雖然上半年澳門客貨運量均呈下跌趨勢,但因澳門作為中國內地通往東南亞的一個中轉點,東南亞航線的客運量則穩步成長,受景氣影響衝擊較小。
在賭場方面,中新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澳門上半年賭場收入下滑12.4%,至514億澳門元(約新臺幣2,107億元),這是2002年澳門賭業開放競爭以來,年度收入可能首次下滑。
據指出,澳門賭場經營權放開後,吸引一些全球大型賭博公司的數十億美元投資,包括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永利度假村(Wynn Resorts)和米高梅公司。
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在彈丸之地的澳門經營兩家最大的賭場,該公司已遭遇償債困難,並在去年末擱置了澳門一個擴建項目。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由謝爾登埃德森控制,現正考慮分拆其澳門資產在香港證交所上市。
 
澳門候任特首崔世安新作業:治好一賭獨大後遺症2009-07-30 南方周末
 
剛勝選新一任澳門特首的崔世安,邁開大步。圖/譚偉山
崔世安成功勝選下任澳門特首,普遍被看作澳門各界內部協商一致的結果。
崔的競選綱領,把“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列在第一位。然而,對其當選後施政的輕重緩急,澳門各界卻各有期待。時政分析人士認為,崔首先要“爭取民意,穩定民心”,而“民意”希望他優先處理“房屋問題”和“貪腐行為”。
無論如何,崔接盤的澳門,已完全不是十年前的那個澳門了。這也因而成為他面臨的一個全新“作業”這位公開正式場所只穿黑色或深色西裝打藍色或條紋領帶的澳門新特首人選,嚴謹謙遜得像公司裏新來的實習生。
自宣布參選第三任特首以來,崔世安在公開場合說過不下十次“不好意思”,其他口頭禪還包括,“假如我有幸當選”、“給我個機會……”、“我會研究”、“別見怪……”、“歡迎批評我”……
在過去的兩個多月裏,崔世安公開致歉的次數要多過執政十年的現任特首何厚鏵。
何、崔二位風格相去之遠,猶如他們所面對的澳門與難題不可同日而語一般。
十年前,作為澳門特區政府首任特首,何厚鏵面對著一個警員貪腐、街頭槍戰、富人移民、經濟連年負增長、失業率飆升、信心萎靡的澳門。
十年後,同樣出身世家的崔世安,亟需解決2003年以降賭權開放、一賭獨大帶來的諸多“後遺症”與“發育不良”。
崔世安時代的澳門,面臨著哪些緊要的問題?這個新學生,如何做好推動澳門進一步發展繁榮的作業?宣布參選後,崔聽到的建議包括:公正廉潔,繼續繁榮澳門經濟,發展賭業;創造新條件,實現澳門經濟多元化;進一步搞好與中央、兄弟廣東的關系,等等。

作業一:治好一賭獨大“後遺症”

崔世安獨舞特首競選期間,澳門大型社團工聯與澳門社會政策研究學會聯手調查民意,結果顯示,逾七成受訪者認為崔擔任行政長官後,須優先處理房屋問題。
房屋問題是澳門經濟一賭獨大的“後遺症”之一。澳門地盤小,賭場卻越建越大,民居校舍只能小心翼翼地見縫插針,晚上霓虹燈亮起,澳門街頭滿眼 只 有 一 個 單 詞 ──“CASINO”(賭場)。
土地資源的緊張,直接導致地價、樓價與租金的飆升。澳門街坊總會理事長姚鴻明說,“普通市民的收入早就跑不過樓市了。”總會會長梁慶庭認為,新一屆政府應加快興建公屋進度,盡快讓輪候設屋、經屋(類似于貧民窟的舊房)的居民上樓(住進電梯樓)。
在崔世安的競選綱要中,這一問題列在第二位,“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列在第一的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客觀地說,全球金融海嘯之于澳門的衝擊,遠不如香港甚至珠三角來得洶湧,但著實打醒了澳門人──2008年1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投資的威尼斯人度假村資金鏈斷裂,宣布暫停其五六期工程,11000名建築工一夜之間失業,樓市、旅遊、酒店、服務業等,也如多米諾骨牌般遭受衝擊。
在特首競選期間,澳門學者、民眾向崔世安傳聲,解決一賭獨大引發的“發育不良”。除了房屋問題,還包括盤活與扶持本地中小企業,縮小貧富差距以及提升澳門年輕人的教育程度與價值觀。澳門年輕人輕視學歷早已名聲在外,畢竟,賭場裏隨便一個小荷官月收入比大學剛畢業的同齡人還高。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楊允中認為,崔的當務之急就是“保住成績繼續發展,爭取民眾的認可”,其次是“著力解決新問題”。
在楊看來,新問題之一是調整產業適度多元化。這個問題之“新”在于,口號喊了多年,遲遲未能兌現。2006年,中央將其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列入“十一五”規劃。近來,中央將珠海橫琴島上一塊1.0926平方公裏的土地借給澳門建澳大新校區,並適用澳門法律與制度。
這一“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新嘗試,為澳門下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空間。競選期間,崔世安幾次提到廣東是“兄長”,要繼續深化港珠澳的戰略合作。可以想見,崔今後繼續要在澳門各派力量間遊弋斡旋之余,還要抽出足夠的精力培養與拉近“兄弟”感情。

作業二:祛除奧雲龍陰影

競選活動中,一向低調的崔世安多次講起自己的家庭出身。從他的自述中,不了解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名“爸爸只是一個小商人”,“喜歡去漁棚買魚吃”,“留學時在餐館洗碗,除了廚師,所有粗重功夫都做過”的“普通人”,會是澳門三大家族崔德祺(與何賢、馬萬祺齊名)的侄子。
澳門時政分析人士、政法學會會長何偉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崔世安極力淡化豪門背景,把姿態壓低到不能再低,是為了更好地塑造自身公正廉潔的形象,“爭取民意,穩定民心是他當前的首要大事”。
由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制作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下一屆政府應著重處理問題方面(多選),61.51%的受訪民眾選擇了“貪腐行為、利益輸送”,位居第一;此外,“社會公平度”的選擇率偏低。
澳門工聯副理事長、議員關翠杏認為,新一屆政府應建立有效制約高官的權力,創建問責制度。貪污金額高達八億澳元的奧雲龍雖然已過去兩年多,但陰影仍在澳門民眾心間揮之不去,政府的公信力仍待重塑。
記者招待會上,崔世安也頻頻被風格一向犀利的香港記者揪住不放,問題圍繞崔世安將如何處理商業家族利益、如何避免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以及東亞運動會超支等問題。其中最犀利的一個問題是,“你做司長的時候有沒有試過低價批地,這個問題你回答我YESORNO?”
崔世安語速仍是慢慢的,“我工作範疇(社會文化司)沒有涉及到批地,所以我從來沒有答應任何批地的工作。”
面對強烈的民意呼籲,“老實人”崔世安並沒有一味迎合民意。在一場記者招待會上,他強調,特區政府應建立高官問責制,但如果官員有錯就下臺,“對誰都不公平”。
除了三場公聽會,崔世安還多次到澳門街頭拜訪市民,聊天。那段時間,是這位在保衛森嚴的家族大宅長大的52歲新特首人選最高調的日子。最讓澳門人津津樂道的是,愛好是“吃東西”的他當真在好幾家澳門特產鋪頭買了一堆鹹魚、老婆餅、蛋撻。這些平民化的市井活動為他掙分不少。
一名觀察者指出,盡管崔世安當選特首毫無競爭,但這段時間的舉動顯示他非常注重民意。而他謙遜得甚至有點謙卑、敦厚實誠的“好好先生”形象,也有利于讓民眾忽略他的豪門身份。“但最重要的是,一、崔能夠堅持自律,二、安排制度性他律。”

作業三:做新時代的“大哥”

盡管崔世安的履歷也做得低調平實,但熟悉澳門歷史的人士從他豐富的社團經歷中一眼就能識別出,其家庭背景不凡。
崔世安競選成功後,此前就對崔贊譽有加的特首何厚鏵隨即表示,全力支持新政府交接;在北京住院就醫的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澳門三大家族之一的馬萬祺也在第一時間祝賀其高票當選;一直強調“在澳門再也找不到比崔世安更合適的人選”的賭王何鴻燊(相關)在投票結束後,得知297名選舉委員中,14人投了空白票,1人未投票,曾高調放話,“他們今晚都睡不著……我們兩百多人都認為是對的,他們不跟隨我們,就是全錯了。”“這是一出反映澳門社團文化的生動直播,從崔世安獲得286人提名的比例來看,在結果出來前,各社團人士都已在內部協商好了。”一名觀察人士指出,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凡事注重內部協商,追求沒有內耗與內鬥,追求穩定和持續。連續三屆的特首選委蕭志偉多次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崔的社團歷練、人脈、議員司長的經歷,已造就了惟一,“澳門也有其他好人才,我們(選委)多數看來,他是最適合的。”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余永逸告訴本報記者,1976年以後開始有立法會選舉,華人們通過組織社團參與,競爭到一些席位。1980年代往後,回歸逐漸明朗,這些傳統社團實質已完全進行華人的行政、社會管理,當然是得到澳葡政府的默認的。何賢(何厚鏵之父)、馬萬祺、崔德祺(崔世安叔父)正是這些社團的傑出領袖。所以,澳門沒有政黨,大社團的歷練很重要。
事實上,這場毫無懸念的選舉並非一帆風順,其間還出現了民眾籌款登廣告抗議事件等,崔世安對持不同意見者也坦誠表示,“至于空白票,我是完全要尊重他個人的決定。”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認為,眼下的澳門,經濟結構不同了,經濟水平也不同了,社會結構也已經不同了,民眾的需求和心態不同了,開始敢于表達。現在的澳門,不再是賭王何鴻燊所說的,大部分的“我們”覺得對,澳門民眾就應該覺得對了。
而做這一變化下的“新時代”的“大哥”,這也許是新特首崔世安“期末考試”的壓軸題。(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1216250/1.html
 

香港>百度百科
 
  【中文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文名稱】Hong Kong
  【英文全稱】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簡稱H.K. S.A.R.)
  【圖片說明】附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發行的500元面值港幣樣鈔正反面、象征香港的花卉——洋紫荊、金紫荊廣場上的金紫荊杯、香港維多利亞港的風光與香港全景圖。[編輯本段]【城市概況說香港】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爲當時的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香港各領域開始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爲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于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英國殖民地——香港恢複主權行使。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方針。香港將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經濟、法律,50年不變。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曆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曆史歲月共回眸】

  【曆史沿革】 
  香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爲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爲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爲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爲英國殖民地的曆史。1842年8月29日年至1941年12月25日以及1945年9月15日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分批淪爲英國殖民地。1941年12月26日至1945年9月14日,香港日治時期。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以及新界)分別來源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複,道光皇帝爲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7月1日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方針,除防務和外交歸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編輯本段]【香港地名的來源】
  關于香港的地名由來,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爲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産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爲“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爲“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爲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爲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幻彩詠香江)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裏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爲“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爲“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爲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占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編輯本段]【地理氣候與資源】
  【地理概況】
  香港位于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裏,北距廣州130公裏、距上海1200公裏。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裏;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裏;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裏,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裏,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于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裏,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幹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臺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臺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 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資源物産】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衆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産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占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澤和紅樹地占0.1%,耕地占6.7% ,魚塘占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占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産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編輯本段]【一國兩制續繁榮】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爲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獨特的社會和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說變遷】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裏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複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于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政府爲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遊客說服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長達七年時間。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制造業占本地生産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産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淨産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制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産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編輯本段]【宗教民族與人口】
  【人口與人口結構】
  香港總人口7,008,600(2008年年底),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裏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裏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爲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于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在2007年,香港居民中52.5%是女性。在2008年年底,香港人口突破700萬大關,香港在2008年的出生率達千分之11.3,創過往13年來的新高,嬰兒出生人數更是1983年以來最多,但2008年中國內地孕婦前往香港所生嬰兒占當中的42.7%,扣除這個數字,2008年香港本地婦女的産嬰出生率僅爲千分之6。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占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産及商用服務業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6%;從事制造業的只占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編輯本段]【經濟金融與工商】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征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爲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爲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爲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彙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爲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絡。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爲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因此能夠成爲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彙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遊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産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爲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産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産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産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城市國民生産總值】(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城市國民生産總值】(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産總值(PPP)爲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彙率則爲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于卡塔爾、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産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産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爲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占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占19.2%,金融及保險業則占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 Dollar)。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淨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回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爲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銀行業】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買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于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外彙市場】
  香港的外彙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彙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彙市場均有聯系,因此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彙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彙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股票和債務市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挂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于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爲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于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爲外彙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托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彙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爲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彙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爲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5 年,中港貿易占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爲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爲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編輯本段]【政府架構與管治】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産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爲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雇主。
  【政府部門】
  香港的政府部門包括「三司十二局」,是司長及決策局的非正式統稱,最早由傳媒使用。三司是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律政司司長。十二個決策局分別是公務員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教育局、環境局、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香港的政府部門通常稱爲「署」或「處」(如衛生署、香港警務處),主管均爲香港公務員,大部分向所屬的決策局局長負責,小部分直接向司長負責(如行政署向政務司司長負責),另外還有審計署直接向立法會報告;香港廉政公署和申訴專員公署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
  【社會治安】
  香港是一個安全的城市,治安良好。旅客應避免攜帶大量現金,貴重物品可存放于旅館的保險箱內。如遇上問題,可找街上巡邏的警察幫忙。香港擁有一支世界一流的、友善、廉潔也高效的警隊,爲數三萬多人,讓香港成爲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市民或遊客如遇火警、賊劫或傷病等緊急事故,可撥999報警。在一些較僻靜的地方,設有一種橙黃色的小型電話箱,內有稱爲“緊急求助熱線”的通話裝置,設有按鈕,不用撥號即可直通報案中心。無論是用該機或其他公衆電話打999報警都是免費的。
  香港政府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維護香港的治安。例如香港入境事務處就采用香港自行研制發展的先進的容貌辨認技術,僅在2007年就成功堵截超過1000名企圖用化妝或整容混入香港的不法分子。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但香港也不斷檢討其出入境政策,阻止各類不良人士的進入。在2007年,香港各入境口岸拒絕了23000名人士的入境。在2006年和2007年,香港取消了十個國家和地區(多在南亞和非洲)的公民或居民免簽證前往香港的待遇。
【流行文化領潮流】
………………
http://baike.baidu.com/view/2607.htm
 

澳門概況>百度百科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葡文:Regia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da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英文: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漢語拼音:Zh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 àomén Tèbié Xíngzhèngqū)。簡稱澳門(葡文:Macau 英文:Macau/Macao 漢語拼音:Aòmén)。
  區旗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爲五星蓮花綠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爲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著國家的統一,象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個花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征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區徽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以綠爲底色。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以中文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爲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區徽圖案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相同。
  區歌
  《義勇軍進行曲》(1999年12月20日開始)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行政區劃
  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堂區”作爲行政區劃單位,共有五個堂區。其中最大堂區(人口)爲花地瑪堂區(葡文:Freguesia de Nossa Senhora de Fátima 英語:Our Lady of Fatima Parish)。
  語言
  澳門官方語言爲中文、葡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條,“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語文”。澳門以中文(粵語、福建話、普通話)爲日常用語的居住人口超過95%,而使用葡萄牙語的人口則爲0.6%,其余人口使用英語、菲律賓語及其它語言。
  政府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是澳門的行政機關。政府的首長是行政長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設司、局、廳、處。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首長,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負責。現任行政長官何厚鏵(Edmund Ho Hau Wah,1999年12月20日至今)。
  建立
  葡萄牙人取得居住權:1557年
  葡萄牙占領:1887年12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
  面積
  全區土地面積29.2平方公裏(2007年),澳門的總面積因爲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由于未明確劃定“海域管理界線”,水域面積占全區面積的0%,海岸線總長44公裏(美國中央情報局)。
  海拔
  全區最低點爲南海,海拔0米。最高點爲塔石塘山(Coloane Alto),海拔172.4米。
  人口
  全區人口549,200人(2008年7月,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63名),人口密度18,901人/平方公裏(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全區人口增長率2.0%,出生率8.69‰,死亡率3.43‰,男女人口比例0.92:1,全區居民平均壽命84.33歲(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名,美國中央情報局)。
  民族
  中國籍居民占全區總人口的94.3%,葡萄牙籍及菲律賓籍居民占5.7%。
  宗教
  全區人口中佛教信徒占50%,天主教信徒占15%,無宗教信仰者及其他教信徒占35%(199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
  本地生産總值
  1536.1億元澳門幣(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27.3%,約15,997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08位,世界銀行統計)。人均GDP 292,165澳門幣(約36357美元,中國省級行政區第2名,次于香港)。
  人類發展指數
  0.909(高,中國省級行政區第4位,次于香港、臺灣、上海;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5位)
  貨幣
  澳門幣(Macau Pataca,MOP)。在澳門售賣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務收費一律以澳門幣計算,但也可使用港幣或其他流通貨幣。兌換率按市場浮動率厘定。
  時區
  澳門標准時間(Macau Standard Time,MST)(UTC+8)
  國際域名縮寫
  .mo
  長途電話代碼
  +853
  澳門(Macau)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側,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和路氹城四部分組成,在總面積共29.2平方公裏生活了50余萬人,這也使澳門成爲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澳門北與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接;西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面則與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相距60公裏,中間以珠江口相隔。
  16世紀起,澳門被葡萄牙租借,這也成爲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政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澳門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權利。而在這400余年間,東西文化的融和共存使澳門成爲一個獨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廟宇,又有莊嚴肅穆的天主聖堂,還有衆多的曆史文化遺産,以及沿岸優美的海濱勝景。
  澳門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其著名的紡織品、玩具、旅遊業、酒店和娛樂場使得澳門長盛不衰。因此,澳門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編輯本段]一、曆史沿革
  
1870年代的澳門市名由來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爲濠鏡或濠鏡澳,因爲當時泊口可稱爲“澳”,所以稱 “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産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爲蠔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爲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于《明史》。東西五六裏、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而澳門這個名字則源于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于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複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後,名爲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爲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據說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裏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爲「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

  5000年前的先民足迹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于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迹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南宋末年始有華民定居

  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迹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爲“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于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澳門大三巴牌坊。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于地方細,耕地缺,物産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本地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澳門問題的形成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爲首任澳門總督。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于西班牙,于是被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澳門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爲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及占領關閘。1851年,葡萄牙占領氹仔。1863年,侵占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和石塘街。1864年,再占領路環。1879年,占領龍田村。1883年,葡國占領望廈、荔枝灣、石澳及青洲。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占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未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葡萄牙屬中立國以及大量日僑居于巴西,所以沒有被日本占領。1955年,葡萄牙頒布了《澳門海外省組織法》。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爲旅遊區,特准設賭。同年11月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啓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只,曾有航班設立。

  澳門回歸
  
澳門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中葡兩國政府于1986年開始爲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于1987年的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于北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成爲相當于澳門的“憲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由廣東省江門市機械廠承建,但已清拆,現分別改建爲“文化中心廣場”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群衆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複對澳門行使主權。

  社會問題

  回歸後,澳門在幫會活動被肅清和博彩業結束獨家經營,以及中央政府放寬內地居民赴澳旅遊政策的背景下,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社會亦日益分化:貧富懸殊、外勞人數激增等問題仍沒有解決,加上前運轉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事件,引起了昔日較沈默的澳門人不滿。2007年,澳門勞動節遊行示威人士與警員爆發激烈沖突,其中有警員向天開槍,引起了國際傳媒關注。部分政策和政府官員的言行亦引起公衆批評。
 
五、政治體制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澳人治澳”是指由澳門人自主管理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澳門當地人組成。按照基本法規定,“澳人”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包括符合基本法規定條件的中國人、葡萄牙人和其它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委員、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院長及檢察長必須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其中部分職位還必須由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高度自治”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依照基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幹預屬于澳門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權力。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爲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央政府保留了必要的權限。例如,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和防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
  行政架構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是澳門的行政機關。政府的首長是行政長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設司、局、廳、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主要官員由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15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制定並執行政策;管理各項行政事務;辦理基本法規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授權的對外事務;編制並提出財政預算、決算;提出法案、議案,草擬行政法規;委派官員列席立法會會議聽取意見或代表政府發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必須遵守法律,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負責;執行立法會通過並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答複立法會議員的質詢。
  行政長官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首長,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負責。行政長官由年滿40周歲,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行政長官在本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産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任期爲5年,可連任一次。
  法律制度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制度,建立在法治和司法獨立的基礎上。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特區的法律制度以大陸法爲根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通過,《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確保國家對澳門的基本方針政策得以實施。換言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會、經濟制度、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規定爲依據。
  澳門特別行政區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其它規範性文件,只要不抵觸《基本法》,仍繼續生效。《刑法典》、《刑事訴訟法典》、《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商法典》是澳門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有關國防、外交及其它在澳門特區自治範圍以外的事務的全國性法律,可由特區公布或自行立法,在澳門施行。
  司法制度
  《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獨立進行審判,祇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幹涉。
  澳門特別行政區設有初級法院、中級法院和終審法院。澳門的終審權屬于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法院的組織、職權和運作由法律規定。而初級法院可根據需要設立若幹專門法庭。特區繼續保留原刑事起訴法庭的制度。
  各級法院的法官,根據由法官、律師和知名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推薦,由行政長官任命。選用法官以其專業資格爲標准,符合標准的外籍法官也可聘用。目前有多名資深葡人法官在各級法院服務。各級法院的院長由行政長官從法官中選任。終審法院院長由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檢察院獨立行使法律賦予的檢察職能,不受任何幹涉。特區檢察長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由行政長官提名,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檢察官經檢察長提名,由行政長官任命。檢察院的組織、職權和運作由法律規定。四名資深葡人檢察官現時受聘于檢察院,其中一人擔任助理檢察長。
 
六、財政金融
  
新舊葡京飯店澳門是微型海島經濟,經濟規模無可避免地受市場、資源和結構等方面的局限,但仍然是亞太地區內極具經濟活力的一員。
  隨著博彩旅遊業的增長持續向好,2008年首季澳門經濟實質增長率達31.6%,以當年價格計算,本地生産總值爲441.67億澳門元。2007年人均本地生産總值爲292,200澳門元,約爲36,357美元。
  雖然澳門的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開放和靈活的特點,在區域性經濟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傳統上,澳門的經濟以出口爲主,在加工業進行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同時,服務出口在澳門整體經濟上所占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大。
  澳門是中國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貨物、資金、外彙、人員進出自由。特區政府成立後,把維護和完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作爲經濟施政的主線,營造受國際社會認同、自由開放、公平競爭和法治嚴明的市場環境,確保經濟制度不受幹擾和影響。
  2007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對澳門進行每6年一次的貿易政策審議,在報告中對澳門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予以肯定,認同特區政府過去六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認爲澳門未來的發展前景樂觀,澳門是開放的經濟體系這一評價再次受到肯定。這是澳門特區政府成立後第二次的審議會議,對上一次是在2001年進行。
………………
http://baike.baidu.com/view/2816.html?tp=0_11
 
 
另參本館:
 
大陸基層民主升溫 《香港科技創新發展》 香港回歸十年 民主形式萬歲 《天安門一九八九》開放睹場? 賺賭徒錢 《賭博心理學》《繞著地球賭》《中國賭博史》《賭場資本主義》《理性賭局》《你賭對了嗎》
 
 
 
 
 

上一篇:中國的國際責任

下一篇:中國車的虛實

阿楨 2024-04-06 04:22:47

中國富豪,為什麼那麼喜歡新加坡?2024-04-03

根據新加坡《2023年人口簡報》,總人口增至約592萬,公民人數增加至約361萬,永久居民增加至約54萬。增加的人口,基本都是這兩年到新加坡工作和投資移民的。其中不乏國內的富人們。不久前,還傳出馬雲妻子張瑛在獲得新加坡合法公民身份後,豪擲近3億人民幣買下新加坡的三棟老宅。
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全球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全球有三千多家跨國公司將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更有超200名超級富豪在此立設家族辦公室。2023年GDP為5013億美元(約為36184億人民幣),人均GDP達到84714美元。
新加坡不僅有著更相近的文化背景,廉潔高效的政府與豐富的教育與醫療資源也同樣在亞洲首屈一指。外資在新加坡設立企業,可以享受國民待遇,而且外匯進出自由。企業所得稅最高僅為17%,個人所得稅最高22%,而且無遺產稅、資本所得稅。
  回應
 新加坡這種小國的抗風險能力很差。
 新加坡恐怕是最安全的國度?第一、美中都會保護新加坡安全。第二、不選邊站的務實外交理念。第三、中國富豪們都是人精……
 我們是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越是有資本的人,越是擔心後路。
 中國人民鄙視富豪不和國家利益綁定,這就是道義
 別扯道義不道義的。等你有錢了你就忘了道義了。
 錢是人家努力賺來的,何來的道義虧欠?
 人無橫財不富,沒有心不虛的!
 宗慶後是個曬鹽的,靠著賣汽水起家,老乾媽是個農婦,擔著辣醬去送貨,任正非1.8萬元起家,租了一間18平米小屋做公司,有必要心虛嗎?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臺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後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範(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裡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阿楨 2024-03-23 03:23:42

普京2024.03.21贏得總統選舉得票率逾87%(回應:習近平致電祝賀) 烏軍前線節節敗退!俄防長宣布:擴大軍隊規模攻烏.
川普vs.拜登二次大戰!意味著兩個美國,兩個總統!
阿根廷總統「米雷伊」2024-03-21上任滿百天,他積極推行的「經濟休克療法」,惹得民怨滿天飛。米雷伊放手讓阿根廷貨幣貶值,沒想到通膨越來越嚴重,通膨率已經高達276%。現在阿根廷有將近六成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貧窮率創22年新高。(回應:選舉反中、當選親中?阿根廷新總統對華態度大轉彎)
香港立法會全票通過2024.03.19通過基本法23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美表示,「23條加速香港從開放走向封閉」,中則駁斥「美方詆毀抹黑」,稱「超過98.6%的意見支持立法」;有關境外干預等的定義「合理合法,無可非議」。
韓:2024侯雖敗猶榮(賴得票率40.05%/侯33.49%/柯26.46%)立委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回應:韓院長還是這麼厚道. 柯老三的年青人應很樂上戰場!) 柯:敗選要辭主席「民眾黨會四分五裂」(回應:那再選10次吧). 韓54票02/01當選院長!韓形象大翻轉03/21!滿意度驚人飆升至52.1%。
  〈台灣2022選舉〉相關新聞資料
王金平2023.02.14郭台銘希望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 2022大選:蔡「抗中保台」挫敗。美國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激誘中打台耗損中國崛起。美無償軍援跳票 台灣須12年內償還20億美元貸款。抗中害台(美國施壓)蔡12-27兵役延長1年。最新民調蔡失民心。 郭正亮:明年政黨輪替 不能讓賴當選。宏都拉斯外長03-15宣佈與中建交原因:台拒絕增加金援(回應:台援立陶宛12億美元/ 密克羅尼西亞要五千萬美元換與台建交/…凱子外交!蔡訪美/) 蔡03-8訪美,馬03-27訪陸,中洪(都拉斯)03-26建交,蔡斷交部7年斷9國剩13。徐巧芯04-22扳倒五連霸立委費鴻泰, 藍綠立委初選都掀世代交替。國民黨05-27徵召侯友宜選總統,郭42天奇襲落幕表態支持! 除非整合非綠,徵召侯也只是爭第二!聯合報民調侯下滑5%(回應:郭粉不滿,藍軍疑侯. 侯須找回團結票、青年票、認同票) 。 藍白合破局(柯善變翻臉不認人,戰狼派寶媽黃珊)侯柯2023-11-24民眾黨各自登記。4份民調侯康配逼近賴蕭配,柯重挫面臨20%保衛戰! NCC要趙少康說明 (回應:獨立機關綠化東廠! 綠媒沒超過信任度40%:三立35%/風傳媒34%/民視38%/自由時報38% .) 中國5大病毒齊發!黴漿菌占大宗...恐波及台灣,機場戒備,疾管署:勿往中國!(回應:台本有5大病毒,選舉到了又在騙無知選民,拉仇恨值!)

阿楨 2023-02-10 08:48:21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