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上的陸軍火炮
隨著海軍艦船越來越多地承擔對陸打擊以及對岸火力支援任務,艦艇主炮在被導彈“邊緣化”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返回“舞臺”的中心。然而目前各國主力戰艦中,大型驅逐艦主炮口徑為100-130毫米,而較輕型的護衛艦主炮基本在100毫米以下(通常為76毫米),與目前陸軍主力支援火炮的155毫米口徑火炮相差甚遠,其威力不能滿足對地火力支援的要求。為瞭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開始研製全新的火炮系統,如其為未來對地攻擊艦一一DD-21研製的155毫米遠端艦炮,儘管技術性能先進,但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首先這種火炮體積重量都很大,僅能安裝在排水量達到15000噸的DD一21這一級大型水面戰艦上,對於其他國家的較輕型戰艦來說是根本行不通的;其次其研製過程不但時間跨度大且耗資甚巨,而目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海軍水面艦艇的遠程精確對地火力支援能力的需求異常緊迫,美國海軍目前的研究計畫可以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德國則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實現海軍遠端精確對地支援火力的發展。2002年,由德國軍火三巨頭——生產209、212、214級潛艇,124級護衛艦的HDW船廠;以生產包括“豹2”坦克在內全系列戰車的克勞斯一瑪菲‧韋格曼公司;世界最著名的大口徑火炮生產商萊茵金屬W&M公司,組成了“模組化海上火力概念(MONARC)”協會。他們提出基於成熟先進的陸軍大El徑火炮技術,將一種現成的陸軍大口徑火炮安裝上艦,用以提供海軍持續的遠端精確對地火力支援能力。為了探索這種方案的可行性,MONARC把廣泛裝備歐洲的PzH 2000自行榴彈炮炮塔安裝在德國建造中的最新型防空護衛艦——F124級“漢堡”號上進行試驗。
PzH 2000的優越性
PzH2000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現役的符合北約第二份彈道諒解備忘錄(即52倍口徑身管長度,2.3升藥室容積)的自行榴彈炮,也是目前技戰術性能最優異的陸軍身管壓制火炮。該炮擁有高度自動化的導航以及火力控制功能,高精度的火炮操縱系統、高度自動化的彈藥操縱系統,從而使其能夠以10發/分的射速精確攻擊40千米(21海裏)以外的目標。到2002年底,德國陸軍已經接收了185輛PzH 2000自行榴彈炮,隨著希臘、荷蘭、義大利、瑞典相繼訂購了這種武器,PzH2000很快就會成為“歐洲自行榴彈炮”。
與海軍艦艇裝備的相同口徑的火炮相比,陸軍裝備的野戰火炮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彈種多、威力大等諸多優點。
以PzH 2000為例,其炮塔的重量體積比目前德國海軍使用的76毫米艦炮都要小,而且其側面輪廓也大大低於一般艦炮。PzH 2000炮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高度自動化的火控系統,高精度的火炮控制系統,全自動的彈藥存儲、裝填、補充系統,可靠的通信指揮系統,嚴密的三防及空調系統等,與外界相聯繫的僅僅是電源供應線和資料鏈。作為一個獨立性很強的模組,它可以比較容易地整合到艦艇系統中。
作為155毫米火炮,PzH 2000炮塔的攜彈量只略少於76毫米艦炮,而與127毫米艦炮相比,則要多得多。而陸軍火炮採用的發射藥與彈丸分裝的發射模式,可使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它對於海軍卻是有些陌生,恐怕海軍的炮手還要適應一陣子。
PzH 2000的廣泛裝備,使其無論是在生產、使用、維護等方面的成本都要低得多,可充分利用陸軍的後勤供應鏈,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海軍與陸軍的聯合作戰能力。
陸軍火炮彈藥種類很多,目前仍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具體到PzH 2000自行榴彈炮,使用研製之中的尾翼穩定制導(GPS/慣性制導)彈藥,最大射程達45千米到60千米(底排增程),圓概率偏差可達到10米,而發射未來增加了火箭助推增程方式的增程制導彈藥,其最大射程將可以超過100千米。
陸軍火炮的這些特點正是其“下海”設想的主要出發點,而更為重要的是,陸軍火炮的這些特點能夠使護衛艦、護衛艇這類輕型的水面艦艇配備大口徑火炮,從而具備對岸遠端精確火力支援能力。而一旦擁有更為廣泛的彈種,這種火炮同樣還可以實施遠端、精確的對艦攻擊。
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較輕型戰艦上安裝大口徑陸軍火炮,其中的關鍵在於解決火炮發射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對艦體結構的影響。為此德國人設計了一種彈性基座,這種彈性基座主要包括圓形基座、彈性套件、與針對不同艦艇甲板的連接裝置。彈性套件使火炮在發射時能夠進行一段位移,從而通過延長力作用時間而有效降低後座力對艦艇結構的衝擊。
由於陸軍火炮發射時是靜止的,而艦炮則需要在運動中進行射擊,因此火炮的控制系統還要增加更多的功能,如增加身管穩定系統、彈道計算要綜合考慮目標和艦艇速度,具備多彈先後發射同時彈著能力等。
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還包括除冰措施、抗海水腐蝕、電磁相容性以及對相鄰武器系統的影響等問題。
計畫的進行情況
對於PzH 2000火炮上艦的技術演示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將PzH 2000炮塔安裝在“漢堡”號護衛艦上,進行對岸實彈試射,以驗證這種設想的可行性,特別是檢驗彈性基座的工作情況,計畫能否向下進行完全取決於第一階段試驗是否達到預想的結果;第二階段將著重驗證安裝在“漢堡”號護衛艦上的PzH 2000“動對動”射擊的能力;而在第三階段,系統將配備齊全,在真實的作戰狀態進行作戰驗證,包括更改“漢堡”號護衛艦上的彈藥庫,構建除冰設備,將PzH 2000塗成軍艦的灰色。
目前該計畫第一階段即將完成。從2002年12月開始,安裝了PZH一2000炮塔的“漢堡”號護衛艦已經進行了實彈試射。2003年6月10-11日,在德國萊茵金屬陸地系統公司實彈試驗靶場,PzH 2000自行榴彈炮炮塔安裝在類比的彈性基座上,進行試驗。這一舉措,加速了計畫的進行。第一階段試驗的結果表明,彈性基座完全可以控制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高速相機測量顯示,當以最大的6號裝藥,以46。仰角射擊時,炮塔最大縱向運動量大約是14毫米,最大水準運動量大約是22毫米,振動時間不到1秒,這甚至低於陸地上的PzH 2000自行榴彈炮射擊的情況。如果彈性基座根據軍艦的不同特性進行相應調整,PzH 2000也完全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裝到其他軍艦上。這一結果為該計畫今後的發展無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看來,德國人提出的這個設想無疑是巧妙而可行的,只需要投入非常少的研究發展經費,使用陸軍現有的後勤供應鏈、完全現成的各種彈藥,海軍就能夠獲得所需要的高精度遠端火炮系統,為護衛艦或護衛艇這一類輕型水面艦艇具備遠端精確對地打擊能力提供了一個快速可行的方案,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01-20/0755345690.html
中國海軍的水面戰艦在艦炮現代化進程上也成果豐碩,這是一艘換裝100毫米口徑雙聯隱身艦炮的驅逐艦。
我國的艦炮發展歷史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不慢。建國後的50多年時間裏,經過廣大軍工人員的努力,我國的艦炮技術和性能有了長足進步,逐漸趕上了世界先進水準。而在當今新軍事革命的浪潮下,面對世界發達國家新型艦炮的日益發展,我國的未來艦炮將會是怎樣一個發展趨勢呢?
艦炮是一種古老的武器。在火炮發明後,軍艦就裝上了這種在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遠射武器,從而結束了接舷戰歷史。此後數百年間,艦炮一直是水面艦艇的主力武器。隨著艦炮技術的發展和各國海軍戰略的變化,“大艦巨炮”成了大國海軍頂禮膜拜的圖騰。特別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艦炮發展的輝煌頂峰。在波瀾壯闊的大海戰中,艦炮以其強大的火力出色的完成了大量對艦、對岸和對空作戰任務。這一時期,艦炮的裝艦數量多的達數百門,少的也有十多門;口徑則從小艇的20毫米一直到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460毫米;射程最遠可達40公里。
20世紀中葉後,導彈的出現使得艦炮發展陷入了低潮,艦炮逐漸變成了水面艦艇的輔助性武器。不但艦炮的口徑逐漸減小,而且裝艦數量也大幅減小,各國主力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的主炮均以中口徑為主,數量在2-4門,最少的只有1門。儘管艦炮的地位大不如昔,但其作用卻並沒有消失。相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21世紀的今天,以隱身性、遠射程為代表的新一代艦炮又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古老的艦炮開始煥發第二次青春。
☆ 未來需要何種艦炮?
我國現有國產驅護艦艇上的主炮均為100毫米(大多為雙聯佈置)、副炮均為37毫米,另有兩艘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主炮為130毫米、副炮為30毫米。相比于美、俄、英等海軍大國,可以發現我國海軍艦艇的主炮口徑偏小,而副炮口徑偏大,顯得特立獨行。
從標準化上講,海軍艦炮要好於陸軍,因為主炮只有一種口徑,不僅方便了後勤維修和補給,而且改型發展也相對容易。在這點上,中國和美、俄、英、法等海軍大國相似。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中國艦炮口徑較小(僅與法國相當),雖然在射速上有優勢,但威力小、射程較近的弱點對完成其所承擔的任務有一定影響。
在現代戰爭中,艦炮的主要任務是對岸攻擊、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其次是打擊水面艦艇(在導彈用光後,為避免手無寸鐵、被動挨打而備,畢竟有艦炮還能抵擋一陣,而且對艦員的心理也是一種安慰)。至於對空作戰,早已不是艦炮承擔的任務了。現代艦炮除了注重殺傷威力和射速外,對艦炮的精確打擊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現代岸防工事越來越堅固,100毫米以下口徑艦炮對付起來顯得有些吃力; 再加上射程近,易遭敵火力襲擊(世界上現役大中口徑艦炮的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炮口動能小,有效射程近,23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對作為海軍水面火力支援的武器來說是絕對不夠用的,海灣戰爭的實戰證明艦炮只有彌補24-70公里間的射擊空白區,才能充分發揮火力支援與壓制的效果),所以現在艦炮口徑有增大的趨勢,而且精確度越來越高、射程也越來越遠。如美國改進型MK45 Mod6型127毫米艦炮在將身管加長(62倍口徑)和發射增程制導炮彈後,使射程提高到了117公里,命中精度達10米,與一般導彈指標相當。由此可見,這種先進艦炮已經可以部分取代導彈的作用,能夠在對方岸基火力圈外對陸上縱深目標進行打擊。即使用於對艦攻擊,這種遠射程的127毫米艦炮無論是威力和精度都與導彈有一拼,而炮彈價格低廉的優勢更是導彈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即使是制導炮彈,其價格也只有導彈的幾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現在水面艦艇上的防空導彈很難招架密集而精確的炮彈,從而使飽和攻擊真正成為成熟戰術。除了改進127毫米艦炮,美國還在研製射程達187公里、命中精度為5-10米的155毫米艦炮以及液體發射藥,力求最大限度的增強艦炮威力。德國也將其陸用PzH2000型155毫米火炮搬到軍艦上進行試驗。而俄羅斯也未見有用小口徑艦炮替換現役130毫米口徑艦炮的意思。種種跡象表明,未來艦炮口徑及身管都在增大;而且為了減小雷達反射信號、未來艦炮的隱身性也在加強。
拜現代科技所賜,大口徑艦炮的體積和重量都已經大大減輕,完全可以裝在驅逐艦一級水面艦艇上。如果這些新型艦炮得以大量裝備,無疑將改變現在水面艦艇的作戰方法。在未來對艦作戰上,水面艦艇不但要防對方導彈攻擊的威脅,恐怕更要防對方艦炮發射的遠程制導炮彈的密集攻擊;在對岸轟擊上,裝備遠端艦炮的水面艦艇可以不必顧及敵方岸基火力的反擊,在其射距外就可以用密集、精確、大威力的艦炮火力來打基岸灘及縱深堅固目標。
我國面臨著祖國統一和維護海上主權的雙重任務,而未來作戰環境多為島嶼上的大量岸防工事和海洋上的水面艦艇等堅固點目標。這就要求艦炮能夠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和打擊能力(因為導彈不但價格高、而且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激烈戰鬥的要求,只能用於對付敵方高價值目標)。而我國現役的79A型100毫米雙聯自動艦炮射程為20公里、射速25×2發/分,與發達國家新出現的艦炮指標還有較大差距,難以完全滿足上述要求。而100毫米炮即使加長身管和使用增程炮彈,但由於先天口徑所限,其射程和威力也很難趕上發達國家127毫米或正在研製的155毫米炮。雖然我國也在探索用陸軍大口徑火炮在海上射擊問題,但陸炮和艦炮在許多方面有著很大區別(如艦炮的抗腐蝕性和回轉速度等都遠高於陸炮),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不能代替艦炮的作用,所以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作戰要求,我們非常有必要研製威力更強、口徑更大的艦炮。
對於近迫防空用的小口徑艦炮,各國大都使用集火控系統於一體的多聯裝20-30毫米艦炮,射速達3000發/分以上,力求以密集彈幕來摧毀反艦導彈。而我國現用76A型雙37毫米艦炮射速只有600發/分,且火控系統和艦炮分開配置,這對近迫反導作戰有較大影響。隨著未來新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出現,這種影響就更加嚴重。因此,在近迫防空方面,我們有必要採用射速高的多管小口徑艦炮,而且最好把火控系統和艦炮集成在一起。據外媒報導,中國早已清楚這方面的缺點,並研製出了新的近迫防空小口徑艦炮系統。據稱,在中國正在建造的新一代有著“中華神盾”之稱的驅逐艦上就裝有這種被稱為 “730”的30毫米加特林多管艦炮。筆者認為,如果事實果真如此的話,這將使中國海軍艦艇的近迫防空反導能力有質的提高。
美國在研製DD(X)級未來驅逐艦的專案中,就包括發展一種射程達187公里、命中精度為5-10米的155毫米艦炮以及液體發射藥,力求最大限度的增強艦炮威力。
☆ 未來艦炮的性能特點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艦炮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口徑最好為155毫米 這是因為155毫米炮已經成為各國大口徑火炮的標準口徑,各國陸軍師一級壓制火炮基本都是155毫米。我國也早已研製成功了155毫米45倍口徑的陸用牽引式和自行式榴彈炮。因此,在其基礎上研製同口徑艦炮,有大量現成技術可以借鑒,風險較小,而且155毫米炮威力大、射程遠(45倍口徑炮使用普通高爆彈即可達到40公里的射程)、發展潛力大,是一型優良的大口徑炮。不採用像俄制130毫米或美制127毫米口徑的艦炮,最主要是因為這些口徑艦炮炮彈威力小的弱點仍然難以根本改變,而且要提高射程就要加長身管,這又帶來炮身彎曲、下垂力矩大的問題,憑空增加了技術難度。對於艦炮是聯裝還是單管,筆者認為單管艦炮即可。因為艦炮雖然重要,但畢竟是一種輔助武器,而且在提高精度和採用新技術後,單管艦炮的射速也可以得到提高。至於155毫米艦炮的身管長度,可直接應用現在各國陸軍選定的52倍口徑。
最好採用液體發射藥 液體發射藥與傳統固體發射藥相比,其能量高於固體發射藥30-50%,且裝填密度大,內彈道曲線平滑,初速高,從而使射程大幅度提高約20%;而且液體發射要不需要裝填和抽出藥筒,使得火炮的射速也大大提高。如一門射速12發/分的火炮在採用液體發射藥後,射速可提到20發/分。再者,液體發射藥貯存方便,存貯量大,能減少火藥對炮管的燒蝕、延長炮管使用壽命、減小炮塔空間。此外,生產液體發射藥的成本也比較低廉。
在液體發射藥選擇和研製要求上,應當是能量高、適中的火焰溫度和低毒性、在常壓下火焰不能點燃、對錐孔裝藥射流和炮彈破片的攻擊不敏感。
液體發射藥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燃燒過程不穩定,影響初速和命中精度。世界上在研的實驗型液體發射藥炮大多採用再生噴入法,利用差動活塞注入,需要高壓泵,系統複雜,密封困難也未解決。此外,點火和退彈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目前都正在得到解決,其技術已日益成熟。從長遠看,液體發射藥是提高中國未來艦炮射程、射速和提高炮彈初速的“最佳選擇”。
增大彈藥品種,並使艦炮具有快速自動選擇彈種的能力 艦炮戰術任務——對岸/艦攻擊和火力支援看起來不多,但其中所包含的目標種類可不少。如對岸攻擊目標就有海岸防禦陣地(要塞、火炮、導彈及防空陣地)、海港艦群、軍事通訊與電子偵察設施、陸地縱深的增援部隊集結地、坦克群等;而且艦炮還要打擊敵方水面艦艇、發射誘餌彈用以自衛等。尤其是對中國海軍艦艇來講,在軍費有限、不能像美軍那樣處處使用價格昂貴的遠端導彈的情況下,艦炮就成了對付這些目標的唯一選擇。這些因素就決定了未來艦炮所配彈種要多,除普通殺傷彈外,還要有子母彈、制導炮彈、火箭助推制導炮彈、各種誘餌彈、照明彈、煙幕彈以及打擊堅固地下工事的鑽地炮彈等。由於現代戰爭攻防轉換速度快、激烈程度高、反應時間短,這就要求供彈鼓要能根據指令中心的資訊自動快速選擇彈種,並且能快速裝定引信。
火力反應速度快 現代戰爭對反應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艦炮也不例外。它要能迅速對目標進行跟蹤、瞄準和射擊。我軍現役艦炮的反應速度要滿足這個要求還有些吃力,主要是受限於艦炮迴旋部分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瞄準傳動精度(美俄等國的艦炮也存在這個問題);在艦炮進行突擊射擊時,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所以要想實現火力快速反應和快速轉移,就必須提高艦炮的跟蹤瞄準速度、加速度和精度。
隱身性能要好 對水面艦艇來說,艦炮是一個重要的雷達反射源。在強調低可探測性的今天,隱身性強就意味著生存力強。而要提高艦炮的隱身性能,不但要採取良好的隱身外形和良好的隱身材料,還要最大限度地縮小艦炮的體積。因為再高明的設計師也不能把艦炮藏到艦艇甲板裏,所以減小艦炮體積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 風格:哈西方?哈俄?
要說未來艦炮的風格,相信是許多讀者都很感興趣的地方。在世界艦炮中,主要是兩種風格,即以美國為代表的注重精度、可靠性和重量輕的西方艦炮,另一種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注重突擊射速的俄式艦炮。這兩種風格艦炮各有優缺點,因此不能簡單評價那種好或那種不好。但從艦炮的發展趨勢看,西方的艦炮似乎更合適些。
首先,未來艦炮的射程越來越遠,對突擊射速的要求不像以前那樣高,而對精度的追求卻有增無減。道理很簡單,艦炮射速再高、炮彈打得再遠,打不中也白搭。在今天這個強調精確打擊的時代,艦炮的命中精度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即使是俄羅斯,也研製了不少制導炮彈。
其次,俄式艦炮重量大,如AK-130雙聯130毫米艦炮整個系統達94噸,只能裝在大型驅逐艦和巡洋艦上,適裝性較差;而且回轉速度和加速度也低,對艦炮的射擊精度和隱身性都有一定影響。而西方艦炮結構緊湊、重量輕、適裝性好,特別是能更好地實現隱身。
中國艦炮原本是在俄式艦炮上發展起來的,如旅大級驅逐艦和江湖級護衛艦上的雙100毫米炮和37毫米炮都帶有明顯的俄式艦炮痕跡。但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活躍,中國艦炮風格開始向西方艦炮接近。如中國在引進法國克盧索‧盧瓦爾公司的100毫米緊湊性艦炮後,發展出了自己的100毫米新式艦炮。此後,在旅滬級驅逐艦、167艦和江衛Ⅱ護衛艦等艦艇上出現的新型雙100毫米艦炮已經有著較濃的西方艦炮味道了。
中國未來艦炮還將走博採眾長、漸進發展的道路,但絕不是簡單的哈西方或哈俄(不過在風格上可能更接近西方化一些,起碼在外形上看著如此),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適合自己的高性能艦炮,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武器發展之路。
小資料:中國海軍現役主要艦炮
76A式37毫米雙管艦炮 裝備於中國海軍旅滬級、167艦、江衛級等新型艦艇以及旅大III級驅逐艦上,採用“雙重命中體制”設計。即目標在較遠距離上時,首先向目標方位發射裝有電子近炸引信的預製破片彈,在目標附近爆炸,以破片擊中目標或使其偏航墜海;當目標飛近時,則發射初速和命中率高的曳光穿甲彈直接摧毀目標。
76F式37毫米雙管艦炮 由76A式改進而來,性能與76A式基本相同,全封閉結構,採用光電制導,主要裝備輕型艦艇和登陸艦。
61式37毫米雙管艦炮 1958年開始研製,713所研製、全自動方式,是中國第一個自行研製成功的小口徑艦炮系統,主要裝備江湖I/II/III級護衛艦,採用ZPJ-4型機電式指揮儀和穀燈炮瞄雷達制導,有效射程3800米。
76式雙130毫米艦炮 是與旅大級導彈驅逐艦配套的武器系統,713所研製,1987年11月定型,命名為76式雙130毫米艦炮系統。從外形上看,該炮有濃厚的俄式血統,炮塔體積龐大,隱形性能差,防護能力弱。但其性能相當可靠,而且該炮的威力極大,6枚130毫米炮彈基本上可以使一艘3000噸級艦艇失去戰鬥力。
79式雙100毫米艦炮 1970年研製,1979年通過國家定型試驗,1984年定型,主要裝備於江湖I/IG/II級和江衛級護衛艦。該炮是一種全封閉結構高平兩用自動艦炮,配有高低和方位瞄準隨動系統和引信測合裝置,既可由雷達和計算機組成的火控系統進行瞄準射擊,也可以遙控自動射擊。同時留有手動瞄準和裝彈備份設備,射程22公里。
79A式雙100毫米艦炮首次露面是在旅滬級112艦“哈爾濱”號,隨後又裝備於113艦“青島”號、167艦艦“深圳”號和江衛II級護衛艦,具有重量輕、射擊精度高、自動化程度高、反應速度快的特點。其炮塔光滑整潔,有一定的隱身能力,採用347G炮瞄/導彈制導雷達。它是中國第一種靠近西方標準的艦炮,擺脫了俄式艦炮龐大粗壯的外形。起初外界曾認為它將是中國海軍新一代中大型水面艦艇的標準配備,可是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因為外媒報導稱在中國正在建造的新型水面艦艇上安裝的是一種新型單管100毫米艦炮。
新型雙100毫米艦炮 裝備於改裝後的驅護艦,主要是炮塔外形有了很大變化,多棱角結構,有良好的隱身能力。火炮性能方面與79A基本相當。
除上述中國自行研製的艦炮外,隨同中國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一起,中國海軍還擁有了俄式AK-130雙130毫米艦炮和AK-630近防艦炮。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10-03/1047232570.html
回應
取得一定的制空權後,這東西作用還是挺大的吧。可惜艦體有些小,如果艦體是4000~5000噸級的退役艦艇,艦炮換成130的,火箭炮改成自動裝填的型號,再裝少量的自衛防空武器。
516艦的作用,只能在奪取制空權之後,提供火力支援任務,利用艦炮和火箭炮對岸進行轟擊,至于加裝雙130和SY400,可行性都不是很大,一是艦體裝不下,而是就算裝下了,對整體的作戰效能也未必是正值提升。其實516艦的定位其實很清楚,火力支援艦,你可以看看美國內華達號戰列艦的曆史,他在珍珠港事件被打撈修複之後,遠赴硫磺島,幹的也是火力支援艦,有聲有色的。 當然,居其位司其職,516艦能提供多大的火力,那就發揮到他能達到的水平就好了,再高層面的火力,自然有其他的平臺會提供。你不能指望一艘516艦能把沖繩給轟平了。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靠單體的戰力來決定的,而是靠整個平臺的整合。(你看看俾斯麥戰列艦的下場)再說了,在現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一般爆發的戰爭或者沖突的特點是低烈度,短時間,你要那個130MM火炮未必用的上,與其浪費火力,還不如提升艦炮的精度,你說是麽?
http://iask.sina.com.cn/b/18122244.html
有122炮和155炮,還有122火箭炮,估計是做艦炮試驗用的~~~
說起艦載火箭炮的發展就必須將其和火箭炮的發展曆程結合起來說,最早投入使用的艦載火箭炮是美國海軍在二戰沖繩島戰役中在LSM火力支援船上采用軌道發射器的火箭炮,其只是一個固定的軌道,不能旋轉,也不能調節俯仰。發射的時候必須將船開到一個合適的距離上,幷將船頭指向目標。雖然其在沖繩島戰役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射程近、精度低等諸多問題。
20世紀50年代,火炮及火箭炮武器取得了大的發展,相繼出現了一些性能比較優異的火箭炮,但是這一時期美蘇等主要軍事集團對抗的重點在歐洲,對于兩棲登陸作戰的要求幷不迫切,而且這些國家進行火力支援的手段相對較多,所以這一時期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幷沒有發展艦載火箭炮。
BM-2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出現是火箭炮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其射程、殺傷威力和精度都較以前的火箭炮有了很大的提高,幷促進了世界各國火箭炮技術的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後,世界各國相繼基于本國火箭炮的基礎上發展了多個型號的艦載火箭炮。比如蘇聯在BM-21 基礎上改進的艦載火箭炮,幷將其裝備在"伊萬.羅戈夫"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和“蟾蜍”級坦克登陸艦上。
艦載火箭炮在技術上不能等同于普通火箭炮。普通火箭炮在發射的時候,用助鋤或其他手段固定,發射管可以近似地認爲處在一個剛性平臺上,影響火箭彈精度的除了火箭彈本身的因素外,只有發射裝置震動帶來的誤差。而在軍艦上發射時,由于發射平臺本身在海浪的作用下會産生搖擺和位移,幷且火箭炮發射的後坐力會增大這種趨勢,所以影響精度的因素除了包括陸基火箭炮的兩個因素外,還有軍艦本身搖擺和位移帶來的誤差和艦載火箭炮相互作用帶來的影響。爲了盡量減小後兩者對火箭炮發射帶來的影響,艦載火箭炮通常將其發射管裝在一個帶雙向穩定系統的平臺上。盡管如此,艦載火箭炮火箭彈密集度還是低于陸用型(通常情況下,艦載火箭炮火箭彈的密集度方向下降到其陸用型的70%左右,距離密集度爲其陸用型的85%左右)。爲了能達到較好的毀傷效果,一般艦載火箭炮傾向使用雲爆彈或者其他子母殺傷彈藥,甚至視情況配備鑽地彈藥和非常規彈藥。
122毫米40管火箭炮是我國目前最成熟的一種火箭炮系統,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在參照BM-21火箭炮樣車的基礎上研制出了81式122毫米火箭炮。幷出于外貿的需要于80年代末在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基礎上研制了40管艦載122毫米火箭炮。
122毫米40管艦載火箭炮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艦船的特點和使用要求,保證250~500噸級的小型艦艇在4級海況下能正常使用。該炮的定向器部分采用了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定向器,在與搖架結合時,使起落部分的重心盡量靠近耳軸。減小了不平衡力矩,由此取消了平衡機,簡化了結構,幷具有自動操炮,自動裝定和防搖功能。配用彈種有殺傷爆破彈和鋼珠彈。爲了提高其密集度和殺傷效果,通常在實戰中使用加裝了阻力環的的彈藥以大射角發射,這個時候射程由原來的20千米降到12千米。我們在研制了81式122毫米火箭炮和艦載122毫米火箭炮後,幷沒有停止研制新型火箭彈的步伐。經過幾年的研制,我們在81 Ⅱ型火箭彈的基礎上換裝新型高能推進劑後研制了新型火箭彈,使其在彈體長度沒有變化的前提下將射程提高到40千米,幷且戰鬥部的重量增加到22千克。
對于火箭炮來說,持續射擊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能否爲發射完的火箭炮方便快速地裝填火箭彈成爲衡量火箭炮性能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准。81式122毫米火箭炮采用人工裝填,兩次發射的間隔時間爲20分鍾。爲了提高裝彈的快速性,89式122毫米火箭炮采用了整體裝填,利用1個與40管發射器尺寸相同的托彈架,將火箭彈全部裝到托彈架上,然後將托彈架與發射管對接,將托彈架上的40發火箭彈一次性推入發射管內。
雖然40管艦載火箭炮的裝艦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首先,火箭炮發射管不能密封,海上潮濕的環境和鹽霧的影響大大降低了火箭炮的可維護性和火箭彈的壽命。其次,假如使用類似89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再裝填機構,必須將裝填機構和發射裝置對在一起才能工作。如果要強調火力持續性的話就必須爲每一個發射裝置配備一個再裝填機構,這樣勢必導致發射裝置數量的減少。
進入21世紀,爲了填補海軍兩棲火力支援能力的空白,我國海軍將516 號護衛艦改裝爲一艘火力支援艦,艦上裝備了2座79A型雙100毫米艦炮和5座50管艦載火箭炮。經過與我國以往裝備的火箭炮進行對比,發現該型火箭炮口徑應該是122毫米,且長度和81式122毫米火箭炮相同。
結合相關的資料和前面的推測,筆者做出大膽的假設,來理清從40 管艦載火箭炮研制成功到現在516號火力支援艦出現這段時間裏我國艦載火箭炮發展的脈絡。
在某次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團展出了“沙塵暴”新型122毫米火箭炮,該火箭炮采用了和516號火力支援艦上的火箭炮相同的發射模塊,也許就像對81式火箭炮的發射裝置改進後就成了40管艦載火箭炮一樣,“沙塵暴2”火箭炮是它的艦載火箭炮兄弟改進而來。其縱向密集度1/150、橫向密集度 1/100,射程提高到40千米,配備了鋼珠殺爆彈、雲爆彈、雙用途子母彈、殺爆燃彈、燃燒彈、布雷彈等多種戰鬥部。這裏的雲爆彈戰鬥部很有意思,目前我們在陸軍火箭炮中幷沒有裝備此型戰鬥部,只有在討論海軍兩棲火力支援的文章裏經常出現這個詞。這也是筆者大膽推測“沙塵暴”火箭炮和516號火力支援艦上的火箭炮爲相同型號的重要依據。
雖然122毫米火箭炮發射的無控火箭彈的方向密集度最高達到1/100,距離密集度達到了 1/150,但是與身管火炮相比,密集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國外通常的做法是采用高低壓發射、同時離軌、尾翼延張、被動控制等技術,使其密集度達到了 1/120、1/200的水平。但是這樣的精度仍不能滿足對敵灘頭重防護目標的打擊需要。爲了繼續提高精度,美國在M270火箭炮上使用了GPS慣導技術。與美國M270火箭彈相比,122毫米火箭彈的空間太小,加裝慣導元件和執行機構勢必影響其戰鬥部大小,所以我們幷沒有在122毫米火箭彈上使用什麽控制技術,繼續將這個“無控火箭彈”做到精益求精。
516號火力支援艦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122毫米火箭炮的射程只有40千米,爲了保證射擊效果,不得不將戰艦靠近敵海岸來進行火力支援。而122火箭炮的射擊效能和威力也都不理想。曾有俄羅斯的技術文章中提到,其300毫米火箭炮的單炮射擊效能大大超過122火箭炮連的射擊效能。而516號火力支援艦上5座122毫米火箭炮的射擊效能也僅相當于1個122毫米火箭炮連,所以516號火力支援艦的效能幷不很高。因此,我國海軍幷沒有被516號壯觀的火箭炮發射情景所迷惑,在516號火力支援艦完成改裝後不久就停止了將老舊護衛艦改爲火力支援艦的計劃。
從“遠火”、A-100型和俄羅斯“龍卷風”遠程火箭炮出現的時間還有三者極其相似的外形判斷,我國的“遠火”和A-100型火箭炮極有可能是在俄羅斯"龍卷風"火箭炮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龍卷”風火箭炮與其他火箭炮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第一種使用簡易制導系統的火箭炮。
“龍卷風”火箭彈主要在主動段按距離和方位對其彈道進行修正,采用主動段彈道修正後,其彈著點密集度提高1倍,射擊精度提高2倍。因爲這種火箭彈只修正主動段速度矢量,而不進行其他控制,故稱爲簡易制導火箭彈。
通過簡易制導系統,“龍卷風”火箭炮密集度指標達到了1/300(射程70千米)。2006年珠海航展展出的A-100火箭炮的最新型號在保持密集度 1/300的前提下將射程提高到了120千米。在火箭彈上使用簡易制導技術可以克服艦船搖擺引起的初始擾動,這樣就使艦載火箭彈發射時有較好的精度。
上世紀90年代,爲了彌補我國在40~60千米火力打擊方面的空白,從俄羅斯引進了“龍卷風”火箭炮。說到這裏有人會問我國不是有“衛土”系列和WM80嗎?爲什麽還要引進“龍卷風”呢?
爲加強對岸火氣支援能力,我國海軍將“江湖”I級516號導彈護衛艦改裝成火力支援艦。圖爲改裝完成後重新服役的516號艦,艦上換裝了5座50管122毫米艦載火箭炮。主炮換成了新型雙100毫米隱身艦炮。
從國內對83-273式火箭彈和WM-80火箭彈的介紹可以看出,後者只是前者的一個改進,兩者在結構上是繼承關系。我們爲了保證研究項目順利地完成,往往借鑒以前的成熟經驗,雖然這樣項目是順利完成了,但是卻失去了創造性。83-273式火箭彈的結構是非常成熟的設計,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來。在上世紀 80年代開始研制“衛士”火箭炮的時候繼續沿用83-273火箭炮成功的彈體結構和布局。這種彈體結構和布局的優點就是結構簡單可靠,但是它也限制了火箭彈精度的提高,要想繼續提高它的精度,就得增加較簡易制導系統更加複雜的控制系統。
另外,由于尾翼不能折疊,導致發射管的體積龐大。相同的8X8底盤,可以裝12個“龍卷風”火箭炮的發射管,而只能裝6個WS-2火箭炮的發射管。所以我們在基于成本和火力密度的考慮,最後選擇了 “龍卷風”火箭炮作爲我們遠程火箭炮的藍本。經過10余年的努力,我們完成了300毫米“遠火”火箭炮的研制幷開始了改進工作,在300毫米“遠火”研制初期就開始了上艦工作的論證。當時歐美國家開始討論遠程艦載火力對岸支援的可行性,他們把重點集中在口徑超過127毫米的身管火炮上。要使艦炮射程達到要求,就得達到50千米或者更大射程,而且還得保證足夠的精度和威力。以我們當時的技術基礎,在較短時間內研制出適合使用的遠程制導炮彈有很大困難,而且 127毫米以上口徑的艦炮,對我國以驅護艦爲主的海軍來說又太重、太大了。所以我們選擇了有70千米以上射程的300毫米火箭炮。只要配備合適的末制導彈藥,300毫米火箭炮對岸上目標的毀傷效果一樣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而研制適用于火箭彈的末制導彈藥要比研制適用于艦炮的末制導彈藥要容易得多。
300毫米火箭彈長近7米,如果繼續采用原來的裝填方式,勢必導致再裝填的困難,而密封包裝發射箱更加適合艦上裝填和使用。12聯裝的整體發射裝置全部裝彈後有10噸多重,如果采用整體吊裝裝填的話,技術難度太高。在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後采用了2個四聯裝模塊。
與50管122毫米火箭炮相比,新型八聯裝艦載火箭炮一次投射近2噸的戰鬥部重量,而122毫米火箭炮的投射重量只有900千克。300毫米火箭炮的射程達到了70千米,這樣就可以使火力支援艦在更加安全的海域進行對敵岸上目標進行打擊,而且還可以打擊敵人更遠的縱深目標。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提高300毫米艦載火箭炮的射程和多任務打擊能力。A-100遠程火箭炮已經開始計劃配備150千米的火箭彈,而WS-2研制出了反輻射型戰鬥部,如果能將這些技術都移植到300毫米艦載火箭炮上,那麽我們就擁有了一種比導彈便宜,而且更有效的打擊手段。
http://news.qq.com/a/20090216/000564.htm
中國開發出新型155毫米岸防武器系統(組圖)09-05-02 兵器知識
岸防155武器系統爲營級岸防武器系統,下轄3—4個岸防155毫米火炮連,配備完整的目標(情報)偵察、指揮控制、技術保障、模擬訓練系統。該系統主要配屬于海防師屬炮兵營分隊或擔負對海上作戰任務的野戰海防炮兵營(連)分隊,可對指定海域、臨時海域或陸上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實施有效的火力打擊和壓制。
該系統能實現從目標獲取、信息處理與傳輸、射擊諸元計算到武器系統控制全程自動化指揮,還能完成與海軍協同作戰時的火力協調,共同完成向海岸進犯之敵的防禦任務。
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可根據用戶要求進行功能擴展,具備較強的擴展和升級能力。
—壓制和殲滅通過防禦海域的敵方艦艇。
—壓制和殲滅接近和沖擊我方灘頭陣地的敵方登陸、上陸工具。
—壓制和殲滅敵方火力支援艦艇。
—封鎖海上航道。
—支援相鄰島嶼(海岸)戰鬥,掩護我海上運輸和海軍艦艇行動。
—壓制和殲滅沿海地區、島嶼和內陸地區地面上固定或活動目標。
營指揮車是全武器系統的指揮中心,處理各分系統上報的各種信息並做出決策,指揮全營火力打擊。連指揮車是155火炮連的指揮中心,在營指揮車的指揮下指揮全連完成作戰任務。營/連指揮車主要裝備有指揮員顯示器、指揮計算機、火炮間接定位定向裝置、網絡交換機、CPS、個人三防裝置、油機、通信控制器、加密電臺等裝備,具有情報處理、戰術指揮、射擊指揮、戰鬥保障和後勤技術保障等功能,並能快速爲下屬的自走炮進行定位定向。連指揮車與營指揮車主要差別在于,減少一部電臺和岸防雷達海情顯示操控終端。特殊情況下,營指揮車和連指揮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替代使用的功能。當營指揮車出現故障時,經過必要的數據准備,可升級指定的連指揮車,完成全營裝備的作戰指揮;當連指揮車出現故障時,經過必要的數據准備,可由營指揮車直接對該連各炮進行射擊指揮。
氣象雷達站主要爲岸防武器系統提供戰場氣象保障,它能向營指揮車、連指揮車提供氣象通報,供彈道計算使用。雷達最大探測距離200千米,最大探測高度25千米。
岸防偵察分系統 該武器系統配有岸防偵察雷達1部,便攜式觀察所4部。
岸防偵察雷達是岸防武器系統中主要的對海偵察、監視設備,其主要任務是:偵察敵海上運動目標(運輸艦、火力支援艦、登陸工具等)以及海上固定目標;測定己方彈著點水柱,爲己方火炮進行校射;戰備值班警戒;測定直升機、飛機著陸點坐標;偵察、監視敵艦航道,供炮兵封鎖航道使用。其最大探測距離不小于140千米,最大校射距離不小于50千米。
便攜式觀察所作爲重要的對海偵察、監視輔助設備,可設在沿海、島嶼或不具備架設岸防雷達站的地形上,測定30千米內近海敵方目標及我方炸點,並通過有線/無線設備上報信息,完成對海上(或地面)目標的偵察任務,同時可以制定火力請求報告,及時打擊重點目標。便攜式觀察所具有夜間觀察能力。
壓制火力分系統 目前該武器系統營建制標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18門,以及相應的155毫米系列彈藥。
岸防155毫米加榴炮是武器系統的主要作戰單元,它是在原155毫米牽引加榴炮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套輔助動力系統和液壓系統,平時行軍由牽引車牽引,進入、撤出陣地和展開、撤收火炮自主完成,行軍戰鬥轉換時間小于4分鍾,機動靈活,可以應付各種突發情況,進行應急作戰。其最大牽引行軍速度90千米/小時,自行速度20千米/小時。發射底排火箭增程殺傷爆破榴彈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50千米,火炮射界範圍寬,火力覆蓋面大。
火炮配有殺傷爆破榴彈、底排殺傷爆破榴彈、底排火箭增程殺傷爆破榴彈、照明彈、穿甲爆破彈等彈藥,種類齊全,基本可以滿足岸防戰場環境的要求。
針對岸防系統重點打擊、攔阻艦船等目標的戰術要求,我國科研人員專門研制了新型155毫米穿甲爆破彈,同時爲155毫米自走加榴炮增加了直瞄和半直瞄射擊功能,大大提高了對艦船的毀傷效能。
後勤保障分系統 該武器系統配有電子維修車l輛,機械維修車2輛,氮氣制備加注車1輛。
電子維修車的主要作用是對武器系統中各指揮車、岸防雷達、氣象雷達、便攜式觀察所及火炮等裝備中的電子設備進行維修和在野戰條件下出現故障後的故障排除。
機械維修車的主要功能是在野戰條件下,完成對岸防155毫米加榴炮機械部分的日常維修、保養、檢查和預防維護,並能對簡單機械部件進行機械加工、焊接或進行拆裝修理。機械維修車由機械維修車I和機械維修車Ⅱ兩輛車組成。
新研制的氮氣制備加注車可從空氣中分離氮氣,並進行貯存和增壓加注。增壓後的氮氣可爲岸防155毫米加榴炮的氮氣瓶進行充氣,也可用于其它高、低壓氮氣的充氣使用。該設備大大提高了武器系統野外作戰的自給能力。
模擬訓練分系統 模擬訓練分系統是一套用于室內訓練的半實物仿真系統,由岸防雷達、便攜式觀察所、營指揮車、連指揮車、加榴炮等模擬訓練器組成。該系統可進行全武器系統的聯合模擬訓練,也可以進行各單體的獨立操作訓練。該模擬訓練分系統中的監控系統用于監控乘員的訓練情況,可通過通信網絡采集乘員的有關操作信息,並傳送到教官控制臺,同時教官通過教官控制臺給出訓練課目、監控訓練過程、考評訓練成績。模擬訓練分系統有效地提高了官兵的訓練質量,減少了訓練費用,降低了實裝的損耗和事故率,確保了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05-02/1013550658.html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總裝某基地著眼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需要,緊盯軍用無人機試驗能力建設目標,先後完成多種不同型號和用途軍用無人機的試驗任務,形成了獨特的試驗能力和技術優勢。
某新型無人機系統設計定型試驗在該基地立項。面對這個高精尖的全新領域,該基地積極從試驗平臺建立、設備配套、技術儲備、人才建設等方面進行准備和完善。他們先後選派有經驗的高工和技術人員深入全國10多個科研單位進行調研。憑借著堅實的技術儲備和艱苦努力,科技人員高質量地編寫出了該型無人機試驗系統建設方案,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展開。
一次試驗中,無人機順利捕獲目標,地面炮火正要發起進攻。突然,無人自動追蹤系統丟失目標。試驗現場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技術人員經過對現場錄像分析後,發現了故障原因。後來,經過反複研究和改進,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消除了該型無人機系統存在的重大隱患。
通過反複研究論證,技術人員還提出了經緯儀觀測提供測試設備開機口令、優化指揮指令、確定三級安全區的全新方案,順利實現了無人機系統合成試驗演練的圓滿成功,開創了該類型無人機試驗並取得成功的先河。
近幾年來,在該基地進行靶場試驗的多種不同型號和用途軍用無人機系統,在經曆多種複雜條件下的綜合檢驗、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後,裝備到各部隊並逐漸形成戰鬥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6/1118547818.html
背景淵源
上世紀6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反艦導彈成爲軍艦的頭號殺手,世界中小口徑艦炮發展的重點漸漸轉向加強防空反導能力。在大力發展小口徑高射速近防武器的同時,中口徑艦炮向著高射速、多用途、適裝性好的方向發展。環顧上世紀60-7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OTO 76毫米艦炮、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俄羅斯AK176型76毫米艦炮等3型艦炮。
……………
我國新型中口徑艦炮研制步入快車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經過幾年的技術摸索基本搞清楚了兩型火炮的技術特性,研制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都采用了目前國際流行的低可探測炮塔,總體來說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隨著我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不得不考慮合理分配資源,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更加需要的裝備上。基于這個考慮,我國必須對于在功能上有很多重疊的100毫米艦炮和76毫米艦炮做出選擇,將其作爲未來海軍中小型軍艦的主力艦炮。
三者比較
如果要說清楚到底應選擇哪一種口徑的艦炮,就必須從頭說起,搞清楚這幾型艦炮的研制背景和技術特點。
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發展100毫米口徑作爲主力中口徑艦炮的國家並不多,法國人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100毫米艦炮具有悠久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爲了避免重新選擇口徑造成浪費,精明的法國人將其延續了下來,從53型到64型、再到68型,其在射速、可靠性、全自動等方面上均有顯著提高。100毫米艦炮因此成爲法國海軍大中型艦艇不可缺少的武器裝備,可以完成對艦作戰、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等多種使命。
就在68型100毫米艦炮大量裝備的同時,爲了適應中口徑艦炮輕型化發展的需要,法國開始研制更輕的100毫米艦炮。在與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對比後法國人發現68型艦炮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重量和體積偏大、適裝性差、發射率低、供彈系統落後,如果要更換彈種必須將供彈線路上全部28發彈藥全部推出才可以進行,大大影響了火炮的火力靈活性。針對這些缺點,克勒索-洛瓦爾公司在1978年推出了緊湊型100毫米炮。新的火炮在保證主要性能不變的前提下減輕重量,提高發射率、可靠性和精度。重新設計了火炮自動機循環過程,縮短火炮發射循環時間,將發射率從原來的60發/分提高到90發/分。在火炮各個部分大量采用輕質材料,使其系統重量由原來的24噸降到20噸,在不增大伺服系統功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瞄准速度。采用了設計新穎的供彈及彈藥管理系統,使其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
……………
總體來說,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算得上世界先進的艦炮。從口徑上來說,100毫米介于76毫米和127/130毫米之間,法國人的初衷就是希望100毫米可以兼顧76毫米的防空能力和127毫米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面面兼顧有的時候反而面面都不精,與76毫米炮相比,如果達到相同的高射速,100毫米艦炮的重量要數倍于76毫米炮;和127毫米炮相比,其射程和威力相差很多。
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意大利和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同時裝備76毫米和127毫米兩種口徑艦炮,76毫米艦炮側重于防空兼顧對海性能。上世紀70年代初,奧托-梅萊達公司在奧托MMI76毫米艦炮的基礎上,推出了緊湊型76毫米艦炮,全重7.5噸,射速85發/分。該炮一經推出就倍受西方國家海軍的青睞,它適于裝備護衛艦等中小艦艇,具有很好的防空能力。在當時的軍火貿易出口市場上,76毫米緊湊炮贏得了很多用戶,甚至世界海軍第一強國美國也于1975年引進了76毫米緊湊炮並作爲“佩裏”級護衛艦的主炮。雖然緊湊型76毫米炮的射速已經達到了85發/分,但是意大利人並不滿足。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意大利著手研制射速更快的艦炮系統,1985年首次展出射速爲100~120發/分的快速型76毫米艦炮系統,並于1988年4月開始在“勇敢”號驅逐艦上進行海上實驗。之後,又繼續改進出射速120發/分、精度更好的超速型76毫米艦炮。
……………
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火市場上,奧托76毫米緊湊型及快速型艦炮和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在中口徑艦炮裏很有代表性,一樣代表了世界中口徑艦炮的發展方向。說到這裏,我國在80年代引進法國100毫米炮而不是76毫米炮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首先,在我國赴歐洲開展技術交流的時候,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已經比較成熟,而意大利的快速型艦炮還停留于方案中。奧托76毫米緊湊型艦炮在射速上略低于法國緊湊型100毫米炮,而後者的威力要更大。其次,當時我國軍艦對于主炮重量的要求並不是很嚴,雙管100毫米艦炮的重量是緊湊型100毫米炮的三倍,所以其適裝性已經足夠。第三,當時我國第二代艦載中口徑炮裝備的是76式雙管100毫米炮,以緊湊型100毫米炮爲藍本研制我國第三代艦載中口徑火炮,至少在口徑上擁有繼承性。
……………
口徑選擇
我國未來的中口徑艦炮必然是在以100毫米緊湊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100毫米艦炮和以AK176M76毫米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76毫米艦炮這兩者之中作爲選擇,所以這裏主要對比AK176M和100毫米緊湊艦炮。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兼顧對海對陸性能。100毫米炮彈的彈丸重13.5公斤,幾乎可以達到76毫米彈丸的兩倍,在威力上有不小的優勢。然而,真正能給100毫米炮彈發揮優勢的機會並不多。
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渡海作戰中,裝備76毫米艦炮或100毫米艦炮的海軍主戰艦艇擔負封鎖海域、打擊敵海上兵力的任務,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到對岸炮擊的戰鬥中。100/76毫米炮的最大射程只有不到20公裏,如果要進行對岸炮擊的話,就會完全暴露在敵人岸防火力下。在敵岸防部隊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和反艦導彈的威脅下,即使是100毫米艦炮也無法有效壓制對方火力,相反自身還會受到不必要的損失。而且100毫米炮彈由于威力過小,並不能保證有效摧毀敵方工事或者火力點。在某次演習中,一個經過加固的水泥工事在數發152毫米榴彈直接命中後依然保持完整。試問100毫米炮如何能將其摧毀呢?既然做不到摧毀敵方目標,那麽其彈丸威力的優勢還有意義嗎?
國外海軍爲了提高中口徑火炮的對海對陸性能,普遍采用末制導炮彈和增程彈。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初速高近200米、發射過載高30%。我國于上世紀90年引進俄制“紅土地”激光制導炮彈,並成功研制了新型末制導炮彈。但是,將其制導部分集成到100毫米炮彈裏勢必會占用大量有效空間,導致炮彈威力下降,使用增程手段也會帶來相似的影響。總之,在100毫米炮彈上采用末制導和增程手段來提高其對海對陸攻擊能力得不償失。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海對空但優先考慮的問題。在未來海戰中,我國海軍可能的作戰對象是具有相當現代化水平的東亞某國和世界第一強國。在與其可能發生的沖突中,我海軍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其強大的海空打擊能力,敵方艦艇進入我方艦炮射程並與發生炮戰的機會很少。即便是發生炮戰,1枚100毫米炮彈或1枚76毫米炮彈的命中並不能使對方有多大的損失。所以主力艦炮必須有一定的對空能力。AK176M在最大射程和射高上與100毫米緊湊炮、OTO76毫米炮相當,但是初速比後者大了不少,射速更能達到120發/分,比後兩者具有更好的對空性能。另外,三者在瞄准速度等方面也旗鼓相當,而重量上AK176M和OTO76僅爲100毫米緊湊炮的一半。綜合考慮,AK176M和OTO76的作戰效能優于100毫米緊湊炮。
對于100毫米及其以下口徑的中口徑艦炮來說,要求其有很好的對海和對地打擊性能非常不現實。但是這類中口徑艦炮擁有較高的射速,配用先進火控系統和制導彈藥,用其完成部分防空任務是個不錯的選擇。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爲了達到防空反導任務采用了末制導炮彈,而意大利OTO76采用了具有多功能引信的近炸榴彈。由于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有更大的發射過載,對于需要大量電子元件的末制導炮彈來說,在艦炮上應用的難度比較大,例如“紅土地”炮彈發射初速才500多米/秒,所以末制導炮彈並不適合做中口徑艦炮的防空彈藥。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多功能近炸引信,起初准備作爲35毫米高炮的配用彈藥。但是,由于引信小型化和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應用進程開展緩慢。76毫米炮彈與35毫米炮彈相比,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利用,能發揮其威力優勢,其破片具有的能量也比35毫米炮彈大很多,只要命中幾十枚就可以摧毀目標。所以,研制76毫米AHEAD彈藥非常適合我國海軍中口徑艦炮防空反導的需求。
另外,對于高射速中口徑火炮來說,供彈系統和發射系統能否同步是影響其可靠性的關鍵。法國100毫米炮采用了供彈系統速度決定射速的思路,俄羅斯AK-176M則采用了發射速度決定供彈速度的思路。法國艦炮在控制上使用了電氣設備來修正供彈速度以達到同步控制,而俄羅斯艦炮采用了機械結構不需要修正。由于設計思路的差異,導致法國艦炮要配備一個液壓站和大量電氣設備,調節供彈速度過程過于複雜,可靠性差、成本高。而俄羅斯艦炮在改變射速的過程中只使用機械結構,在可靠性方面上較法國艦炮有著很大的優勢。
再者,供彈系統能否方便快速更換彈種關系,也關系到火炮系統能否有效完成防空任務。法國艦炮采用中艙來實現其彈種的轉換,反應時間爲7~15秒。AK-176M通過在彈鏈上混裝不同的彈種,利用加裝的電氣設備來控制彈鏈的步進,達到彈種更換的目的,反應時間達到10秒以內,爲世界先進水平。
回顧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中口徑艦炮發展曆程,其主要改進思路就是提高其發射率、減小炮重、提高系統的適裝性。法國100毫米緊湊炮和俄羅斯AK-176M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就如同加工相同的旋轉體金屬棒,法國人用了一套加工中心,而俄羅斯人只用一臺普通車床。對于我國來說,當年引進100毫米緊湊炮的時候,該型火炮也處于並不成熟的時期。以當時我國的技術基礎要仿制出一套具有全部功能的100毫米緊湊炮有很大難度,即使在今天也不得不簡化其功能。AK-176M型艦炮使用了傳統的機械結構來實現其高性能,這更加符合我國的習慣,也更容易實現。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AK-176M更加適合我國對中口徑火炮的需求。100毫米緊湊炮的技術還是很有價值的,用電氣手段來實現供彈系統和火炮在高射速下的同步性對于76和100毫米火炮來說得不償失, 而在13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上卻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新艦的迷思
爲什麽054A護衛艦放棄了054上使用的100毫米炮而改用76毫米炮,筆者就這個問題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054較053H2G的排水量大了近1000噸,達到了3500噸左右,其船型選擇和全艦布局都體現了我國海軍遠洋化的發展思路,更加強調遠洋作戰能力。525號、526號護衛艦的作用就是在“現代”級驅逐艦的掩護下,與其他軍艦組成編隊來對抗東亞某國,並不強調其艦炮有多強的對海對陸攻擊能力。054A是054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包括用76毫米炮替代了原來的100毫米炮、用32單元中程防空導彈替代了原來的8聯裝近程HHQ7防空導彈、用兩座730近防系統替代了原來的四座火網630近防系統;並換裝了“頂板”雷達作爲其搜索/警戒雷達。這樣做的根本目地就是突出054A的防空能力,將其作爲未來我軍大型海軍編隊的前鋒來和敵方航母編隊進行對抗。
3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與原來的HHQ7發射裝置相比,在系統重量上和占用空間上都比後者要大很多。爲了保持軍艦的平衡性和盡量減小改動的程度,使用體積和重量都小得多的76毫米炮是明智的選擇。即便在054型上使用100毫米炮的簡化型,也要比76毫米炮重約4噸和一倍多的電氣設備。
054A改進的目的是提高其區域防空能力,但是中程防空導彈對付掠海飛行目標的能力卻相對弱于HHQ7近程防空導彈。雖然近防系統由原來的火網630換爲730系統後攔截掠海目標的能力提高不少,但是在攔截遠界上和054上的HHQ7相比還是要差不少。爲了彌補這一差距,使用76炮來進行5~10公裏的防空/反導任務還是不錯的選擇。在對其反導效果的測試中,采用水幕射擊法來齊射數枚炮彈可以獲得不錯的毀傷概率。
綜上所述,在054A上使用76毫米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強調其防空能力。基于同樣的考慮,071綜合登陸艦也采用了76毫米炮和630搭配的組合。
隨著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76毫米艦炮很可能會繼續改進,發展出一種能滿足中小型艦艇和軍輔船使用的中口徑艦炮。而且利用100毫米炮得到的技術,還可以進一步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30毫米甚至155毫米的大口徑艦炮,作爲我國海軍艦艇未來對陸打擊的中堅力量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ifeng.com/article/4725404.html
在討論我國大口徑壓制火炮的同時,很多人都有個疑問:既然我們已經有了152毫米加農炮和加榴炮,爲什麽還要發展155毫米的加榴炮?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都是將加農炮和榴彈炮搭配起來使用。例如,美國當時裝備有M59式155毫米加農炮和M1 14式155毫米榴彈炮,蘇聯及東方國家主要裝備M46型130毫米加農炮/47型152毫米加農炮和D1型152毫米榴彈炮。60年代後,西方國家開始研制新的加榴炮來替代加農炮和榴彈炮,這樣做不但簡化炮種,而且方便後勤。蘇聯則繼續研制性能更加優秀的加農炮和榴彈炮。最初,蘇聯壓制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占優勢,但是到了60年代後期,西方開始研制39倍155毫米榴彈炮,發射普通彈的射程達到22公裏,發射火箭增程榴彈的射程更是達到30公裏,而且其彈丸重比蘇式152毫米炮的39.9公斤多了5公斤左右,對蘇聯M46型130毫米加農炮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的搭配形成了性能優勢。待到蘇聯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研制第二代152毫米火炮——2A36型152毫米加農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炮的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則開始研制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
我國當時的情況與蘇聯類似:待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尋求新一代大口徑壓制火炮的時候,在性能上對59—1式130毫米加農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形成優勢的只有西方39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當時,西方在技術上比較成熟的39倍口徑155毫米榴彈炮只有美國M198和瑞典FH一77B。雖然我們當時同西方關系已經轉暖,但是要完整引進39倍155毫米榴彈炮技術也並非易事。1977年,加拿大魁北克空間公司開創性地推出了45倍口徑155毫米加榴炮——GC一45,其發射普通彈的射程達到了30公裏,再結合布爾博士獨創的底排彈射程更是達到了39公裏以上。此後,魁北克空間公司與比利時PRB公司合作成立了國際空間公司(SRC),將該技術等生産和銷售許可轉讓給奧地利聯合鋼鐵公司。由于GC一45結構複雜,不符合北約技術要求,所以奧聯鋼公司決定對其進行改進。由于SRC所掌握的45倍155毫米身管及底排彈技術只屬于布爾博士所有,無論在技術引進和合作上都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便于開展工作。
我國在第一時間對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表現出濃厚興趣,並派出設計人員以學習和交流的名義參與到奧聯鋼公司的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簡化設計工作中去。1982年簡化設計工作完成,新的加榴炮命名爲GHN一45型,同年我國引進全套GC一45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技術資料;
1983年初決定在GC一45型的基礎上開展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研制,並決定以新155毫米加榴炮作爲我國未來軍師兩級壓制火炮。隨後,我國第二代加農炮的設計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並接近定型,但是與GC.45型相比有以下兩方面差距:首先,我國第二代加農炮射程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初速提高的基礎上,蘇聯2A一36則是通過改進彈丸和優化發射藥來實現,初速反而降低了不少。初速的增加會導致膛壓和後坐增加,使火炮機動性變差。其次,GC一45型155毫米榴彈炮另外一個賣點是其獨特的底排彈技術,在不影響彈丸威力的基礎上可以將射程提高33%左右,而且可以設計改裝組件將普通榴彈改裝爲底排彈。
綜上所述,用155毫米的加榴炮來代替我國已經落後的加農炮和榴彈炮是一項明智的決定。我國第二代152毫米加農炮在設計定型後便開始效仿比利時M46/84式155毫米加榴炮對其進行152毫米改155毫米的工作,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由于國際環境的緩和。世界各國都放緩了裝備的換代工作,我國也相應放緩了155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由于國內裝備需求減緩,各國都加強了對外軍事貿易以維持本國軍工産業的運轉。由于華約瓦解和蘇聯解體,原來使用蘇式武器的國家大多開始用美式裝備進行替代。在國內需求不大的情況下,花高昂代價研制新型火炮勢必要通過發展外貿型投入國際軍火市場來收回成本。試問,如果我們研制152毫米如何能打開普遍使用155毫米炮的外銷市場。軍火出口大國俄羅斯在90年代後研制的152毫米火炮,都無一例外的搞出了兩個“版本”一一自用版和適宜國際軍火市場的外貿版。其自用的輕型牽引152毫米火炮2A61研發了外貿版155毫米口徑的M389,自用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研發了外貿版155毫米口徑的2S19M,就連較先進的152毫米制導炮彈也要搞個155毫米的外貿型。其中的苦衷與無奈恐怕也只有俄羅斯人自己最清楚。
45倍、52倍與54倍的身管倍徑之爭
提高射程的手段有兩種,一是提高火炮初速,二是減小彈丸阻力。但是爲了戰備和簡化後勤的需要,通常很少改動彈丸。在彈丸阻力一定的情況下,提高射程就只能通過增加火炮初速來實現。內彈道學原理告訴我們,火炮射程和初速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手段得到提高:一是增大發射藥裝藥量,也就是增加彈丸發射時火藥能量;二是延長身管長度,也就是增加彈丸被火藥燃氣加速的時間。但是,火炮藥室容積(影響裝藥量的主要參數)和身管長度並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在設計一種火炮時,會首先根據預先制定的火炮性能指標所給出的口徑、彈重、初速等初始條件,選取適當的最大膛壓、藥室擴大系數和火藥品種,以此爲起點計算出火炮所需要的裝藥量。裝藥量的增加可以通過增加火藥裝填密度或者增大藥室容積來實現。裝填密度和藥室容積都不是能無限制增大的,過高的裝填密度會影響發射藥燃燒的均一穩定性;而過大的藥室容積會導致火炮炮尾結構重量和體積超標,影響後坐及俯仰動作。一旦設計人員確定了合理的藥室容積,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否則這個參數在火炮的整個發展和改進周期中都將固定不變。因爲一旦藥室容積發生變化,就意味著整個彈藥系統結構都要重新設計,這是火炮設計人員所不能接受的。相對于藥室容積的變化,火炮身管長度發生改變對彈藥的影響很小。但是改變身管長度就會引起火炮外彈道特征的變化,身管長度還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藝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另外,身管長度過大也會導致火炮體積和戰鬥全重增加,進而影響火炮機動性能的發揮。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2-07/0746475377.html
45倍口徑火炮方案在70年代末首先成熟起來 2007-12-07 現代兵器
西方60年代的“四國彈道協議”已經確定了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大口徑壓制火炮藥室容積和身管長度這兩個參數的最合理比值,以此確定的火炮初速和射程能夠達到當時制式壓制火炮的最佳內、外彈道性能。爲了保證軍隊裝備的延續性、沿用原有加榴炮射表和彈藥體系,西方新研制長身管加榴炮藥室容積和身管長度的比例關系必須符合“四國彈道協議”中規定的才行。爲了找到下一代陸軍壓制火炮最合理的內彈道參數指標,在確定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藥室容積爲23升之後,美、英、法、西德等國在70年代曾先後提出了身管長度從45倍口徑到58倍口徑不等的數種火炮內彈道設計方案。由于技術實現難度相對較小,再在加上天才的設計能力,布爾博士的45倍口徑火炮方案才在70年代末首先成熟起來,引起各國的關注。
在後來的深入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相對于23.5升藥室容積,45倍口徑身管長度過小,偏離了“四國彈道協議”規定的比例。較短的身管就意味著較小炮膛工作容積,從而導致火炮發射藥相對燃燒結束位置過分接近炮口,必然會引起部分發射藥顆粒不能在膛內充分燃燒而是隨彈丸和火藥燃氣一起沖出炮口。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發射藥能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每次射擊時未燃完的發射藥量不可能完全一致,還會造成彈丸初速的較大分散。發射藥燃燒時不能在膛內充分膨脹做功還會産生強烈的炮口焰和較高的炮口壓力,對瞄准鏡等火炮上結構強度不高的設備和炮手造成嚴重損害,還爲火炮後坐部分結構和炮口制退器的設計帶來很大困難。在源自布爾博士設計的幾乎所有45倍口徑身管155毫米加榴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個問題。對于45倍口徑身管來說,火藥平均燃燒結束位置過于接近炮口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明顯增大了彈丸的起始擾動,再加上科研人員對剛剛出現的遠程全膛彈藥外彈道特性掌握不夠充分,彈體設計存在缺陷,所以80年代時各種45倍口徑身管壓制火炮在發射遠程全膛彈彈丸時的落點散布精度始終不夠理想。總之,由布爾博士提出的45倍口徑身管新型壓制火炮設計方案雖然先進,卻是在考慮降低技術風險和維持火炮良好機動性等因素後的折中方案,而不是大藥室、長身管壓制火炮的最佳方案。
經過長時間醞釀,由英國提出的一個方案逐漸後來居上,其身管長度(52倍口徑)與藥室容積(23升)之比,與原來“四國彈道協議”原則十分接近,采用現有彈丸和裝藥以低膛壓發射,仍然保持原來的初速。因此,四國于1987年9月接受英國的52倍口徑身管、23升藥室容積和945米/秒初速,作爲未來火炮的基本參數,形成重新修訂的新“四國彈道協議”——“北約共同彈道諒解備忘錄”(JMBOU)。執行這一新“協議”,就能確保北約國家未來的155毫米火炮系統具有相同彈道,發射普通彈射程30公裏,發射增程彈射程爲40公裏。和布爾博士設計的45倍口徑火炮相比,新標准的155毫米火炮雖然最大射程僅提高1公裏,但是內彈道總體設計更趨合理、彈丸落點散布精度和身管壽命指標成倍提高、發展潛力更大。
通過參加GC一45到GHN一45的簡 化工作和後來對GC一45的全面分析,我們在80年代中期也認識到45倍155毫米炮的不足。雖然研制出了W88式155毫米加榴炮和第一代履帶155毫米自行火炮,但是不久都轉爲了外貿産品,也就是後來的PLL一01型155毫米牽引加榴炮和PLZ一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我國的外貿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采用22.8升藥室,略小于西方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23.5升,筆者認爲是根據火藥力的差異和爲了提高精度而改小了藥室容積)。2006年,北方工業公司推出了新型155毫米履帶自行火炮和SH一1型155毫米卡車炮,官方報道這兩型火炮均采用52倍口徑身管,但隨後又傳出了兩者都有54倍身管的國內版本。采用52倍身管應該是考慮到西方52倍火炮已經進入國際市場,與45倍155毫米加榴炮相比雖然射程相當但是精度更高(PLZ一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距離密集度爲1/270,而PZH一2000則達到了1/400),在科威特自行加榴炮選型中45倍身管對于39倍身管的優勢已經不複存在。
當年美國雖然也是“北約彈道諒解備忘錄”的發起國之一,卻一直沒有研制自己的155毫米52倍口徑身管加榴炮,倒是一度搞出了54倍口徑身管的155毫米“十字軍戰士”火炮。究其原因,52倍身管和23.5升藥室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各國使用的發射藥和彈藥不同也在微小的調整。
關于我國自用型155毫米加榴炮是否采用54倍身管無從證實,但是對比我國45倍155毫米加榴炮和西方45倍加榴炮可以發現,我國火炮的藥室只有22.9升左右,身管長與藥室的比值要大于西方45倍155毫米加榴炮,從而使我國45倍155毫米加榴炮在密集度指標上高于西方同型火炮。如果我們的自用型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54倍身管,那麽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精度。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2-07/0746475378.html
小弟粗略計算 關於倍徑增加的影響 都用Panzergranate 39時。75砲從L48提升至L70倍徑增加45%,穿甲力100公尺時提升約30%,500公尺時提升約29%,1000公尺時約30%,1500公尺時約33%,2000公尺時約39%。88砲從L56提升至L71倍徑增加約26%,穿甲力100公尺時提升約69%,500公尺時提升約68%,1000公尺時提升65%,1500公尺時提升約62%,2000公尺時提升約57%。口徑的話從75mm L70提升到88mm L71,口徑增加約17%,穿甲力100公尺時提升約47%,500公尺時提升約49%,1000公尺時提升約48%,1500公尺時提升約49%,2000公尺時提升約48%。看起來增加口徑的效率比增加倍徑高(砲彈是圓柱形,能增加的火藥量比率大於口徑的增加)而同口徑的砲倍徑增加對各穿甲力的影響大約落在誤差10%的範圍內。假設以88砲的情形,再從L56提升到L100,倍徑增加約78%,71提升至100增加約40%,提升幅度在L56到L71的26%之上。若以88砲L56-L71提升的穿甲幅度約69%來看,1000公尺時Panzergranate 39穿甲力至少可以到278mm(超過JS-3的正面裝甲),不知道這樣計算是否正確?小弟想請問有沒有更專業的公式可以計算這些口徑和倍徑對穿甲力的影響?剛查了一 下德軍三號戰車的主砲,發現KwK L/42和KwK39 L/60兩款5cm主砲也沒得比,膛線數、藥莢長度都不同。
先感謝kamakili兄回答。小弟當然知道雖然是同口徑但不同砲彈,而加長倍徑也不是增加初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更長的砲管能允許更多的發射藥燃燒膨脹時間來增加初速,長砲管用的彈藥。長度就就比較長,像是88砲L71用的是88x822R,L56用的就是88x571R。但是小弟想問的就是既然增加的長度是為了讓更多發射藥能燃燒膨脹,那這應該有一個可以大致推估的公式來計算你增加多少長度的砲管可以增加多少發射藥,和其燃燒膨脹後的總動能?口徑增加也是同樣道理。小弟想問的就是是否有這類估算公式?另外關於L100砲這種很誇張的兵器後來在突擊2010年5月和6月號看到一些數字。希特勒主張在豹式上裝75mmKwK 44 L100火炮,該砲可以在1000公尺擊穿150mm裝甲(但這數字太接近原本的75mm L70砲 也沒說明裝甲是垂直或傾斜30度 值得存疑)還有就是獵虎的128mm KwK44 L55砲在發射次口徑鎢芯彈(用Pzgr.40當彈芯)可以有2000m擊穿270mm的威力,但只實驗過幾次就終戰了。
我是覺得應該是沒有,你這個應該是要看發射藥的燃速去計算多少體積下多少量的發射藥要多少時間才能燒盡。然後在這時間內產生的壓力最高峰值是多少,這可以畫成一個拋物線圖。然後在去計算扣除炮彈的磨擦力與重量後產生的加速度曲線,才能計算出最佳的炮管長度。線膛炮還要依據以上的膛壓與最高速度的數據去算炮管的最佳纏徑比。所以我不覺得這樣繁複的計算可以濃縮成一個公式。
剛剛看了日本的紅皮書--火器彈藥技術手冊,想找找看能不能找到類似的方程式,最後結論,沒有,寫得出來的人可以叫布爾博士當自己的小弟替自己提手提包......最接近的方程式是把內彈道的速度與距離方程式算出的結果,丟到穿甲力方程式,但這是怎樣的方程式?
砲彈速度=對時間積分(砲管直徑x(彈底壓力-阻力)/彈頭質量)
砲彈管內移動距離=對時間積分(砲彈速度)
然後穿甲公式,以1978年蘭伯特的RHA穿透經驗式為例:
穿甲速度=裝甲系數x長徑比的0.15次方x根號{直徑三次方x{[(速度/砲彈直徑)xsec入射角]3/4次方+e的負{[(速度/砲彈直徑)xsec入射角]3/4次方}次方-1}}/質量}
......到這裡還看得懂的請舉手.
第一組式子還可以勉強導出砲管長度拉長的話,不是砲彈在砲管內移動時間變長,就是砲彈速度加快,但砲彈速度本身又是一堆與時間及阻力有關的變數,這個......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7073
美臺牽引式火砲 各國牽引式火砲臺軍輪式火砲 中國輪式火砲 各國輪式火砲 各國炮兵彈藥 美臺履帶式火砲 中國履帶式火砲 各國履帶式火砲 中國火箭 臺軍火箭 中國火箭 俄國火箭 美軍火箭 各國火箭
臺灣雄風反艦飛彈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共軍的反艦導彈家族 俄羅斯反艦導彈家族
上一篇:新購現代級驅逐艦之議
下一篇: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不沉航母?美媒:中國南海人造島很強,76炮放樓上(圖) 2022-10-28 軍武雜談
中國在南海擁有數座島礁機場,能夠起降預警機、反潛機、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等,最近美國網站《戰區》稱為中國的“不沉航母”。中國修建了“炮樓”,樓上架設76毫米和30毫米速射炮,並配火控設備,能攔截飛行器和巡航導彈,攻擊島礁的外來艦船。還可以看到車載相控陣雷達系統為陸基車載中遠端防空導彈系統提供目標的火控資料。
在二戰中,炮樓為何在歐洲戰場不常用(楨:? ),而亞洲戰場卻隨處可見?2022-08-02
二戰中歐洲戰場是有炮樓,而且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在冷兵器時代,炮樓一直都是相當有力的防禦工事,直到火炮的出現,炮樓的優勢越來越小了。發展到二戰之時,歐洲的炮樓就被發現便被炸坍。日軍在我國修建了幾千座炮樓,這是因為日軍看到了我國武器裝備短缺並且落後的劣勢。
相關新聞資料
二戰期間德軍的炮樓到底有多麼強大?比日軍修建的更要堅固。 2019/06/07
二戰爆發之後,德軍裝甲部隊,在歐洲大陸上肆意橫行。作為反擊,會派遣轟炸機襲擊德國,德國修建了8座炮樓。雖少但卻很高大堅固,樓高35米牆厚2.5米。樓頂安裝4座105毫米高射炮,數門37毫米高射炮。炮可以360°旋轉,能構建全方位的防空網。
中國大陸1130快砲陸上版 火力比美國「陸上方陣」還強 2022/11/20 中時
2022 年珠海航展上,大陸展示了新型的1130快砲(Type 1130 CIWS)的陸地版LD-3000,它是一具11管30公釐加特林旋轉機砲,以及電偵射控系統,安裝在拖車之上。美國的同類型武器就是著名的方陣快砲(Phalanx CIWS),不過1130快砲的口徑更大,砲管數也更多,射速為每分鐘12,000發,美國陸上方陣是6管20公釐火神砲。
LD-3000配備了先進穩定系統以降低發射時的振動,另有準確的雷達、雷射測距儀、彩色電視機和紅外攝影機的複合觀描系統,確定目標的威脅程度與攔截順序,面對4馬赫的高速威脅,仍然有90% 的成功率攔截率。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730/1130/2230近防炮可攔2/4/6馬赫目標
集裝箱一體化對面打擊武器系統首次亮相航展 2022-11-02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的“一體化對面打擊武器系統”發射平臺,可以裝填發射亞聲速、超聲速地對地或反艦導彈,可快速機動部署形成強大且密集的反艦和對陸打擊能力。
回應
http://military.cnr.cn/zdgz/20221104/t20221104_526051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