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原鄉精神
別以官廢言,看看所言有理否?
<第四波移民壓迫第七波移民>新新聞 2007/06/14 【摘要/楊渡】
現在的民進黨的各種政治口號,包括省籍衝突、外來政權、去蔣化等,其實是民進黨自認為代表第4波移民,利用並改寫第5代日本殖民壓迫的歷史,利用與第6代移民的舊歷史矛盾,進行少數人為求私利與掌權的鬥爭。而這些鬥爭,基本上已違反了已進入第7波移民新世代的共同利益。
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台灣史,我們會有更宏觀的歷史視野。而「台灣意識」與「台灣人」也因此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就台灣本身言,它是原住民族的居住地,然而一如美洲印地安人的命運在大航海時代改變一樣,台灣原住民(不管平埔或山地)的命運自此改觀。台灣的關鍵性地理位置與移民者的不斷加入,讓台灣成為另一個面貌。
這就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是台灣?什麼是「本土」?如果「本土」所代表的是「原來的台灣」,那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普通話都是外來語,不管是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國民黨、民進黨,全部都是「外來政權」。如果「外來政權」應該退出,所有漢族該退出台灣,這樣的台灣,還剩下什麼?
什麼叫「台灣人」?要在台灣住多久,才能算「台灣人」?是要從明朝算起,還是清朝算起?或者,像謝雪紅,她的父親移民來台灣當佃農,她就是外省人的後代,她能算「台灣人」嗎?如果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大撤退移民來台灣的人,已經在台灣生下第四代的兒孫,都不能稱為台灣人,什麼叫「台灣人」?
歷史無法回頭,我們唯有放大視野,從全球化的大歷史,移民人口大遷徙的過程,尋找當前「台灣人」形成的歷史,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總體來看,台灣經歷過「七波移民潮」。現在台灣的本土與文化的形成,是這移民大歷史的一部分。
無可置疑,這一波移民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不僅是讓光復後的台灣,重回中國文化與經濟圈,五○年代的冷戰體制,讓台灣劃入資本主義陣營,進入長時期的戒嚴體制。更有趣的對比毋寧是雖然國民政府帶來戒嚴體制,卻也帶來胡適、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及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思潮。
要知道日據時代台灣的反抗運動大體祇有兩種性質,其一是民族主義(如台灣民眾黨),其二是社會主義(如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自由主義的思想,最多祇能說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但微弱不堪。
現在被挑動的「族群矛盾」「省籍衝突」,從移民群體的本質上來看,是民進黨利用兩波移民間的權力矛盾。也就是清朝時候的移民,跟國民政府時代移民者的矛盾。所謂第四波和第六波移民之間的矛盾。而即使是第四波的清朝移民,也包括了閩客的矛盾、漳泉械鬥。
講白一點,現在民進黨所談的「本土化」祇 是「福佬沙文主義」,它還未擺脫對客家文化的漠視與歧視,更不必說對其它文化的尊重與平等對待。
台灣意識:邏輯邪35/66
台灣意識是啥意思
意識科學或觀念屎
你才是什麼意思呢
竟敢質疑台灣意識
二廝別嘶,依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理性專業事實地析判如下:
法國思想家Tracy於1797-5-23首用ideology意指觀念的科學,並呼朋喚友形成意識形態共同體。第一共和結束後,意識形態家支持拿破崙,但拿破崙卻譴責他們的共和及反舊教為黑暗玄學,這是意識形態首次被貶化。到馬克思時二次貶之為統治者尤其資本主義為現行社會秩序和特權合理化的觀念,反之共產主義才是科學、正確的意識。到曼海姆時批評意識形態是一種保守安於現狀的心態,是使既存事實和階級利益合法化的思想系統,反之由自由且超階級的知識分子推動的烏托邦思想才能真正的打破現狀邁向理想。意識形態的被貶化,到英美資本主義自認是自由民主、而共黨納粹是意識形態,達到頂點。
……………………
Waltzer認為意識形態有以下特質:1.包含片面乃至無所不包的世界觀。2.只有極少數人能有條理和清楚地表達它。3.是一種有條理、自足的政治思想模式。4.是簡單而抽象的。5.有自稱是真理具有普遍性的傾向。6.具有千福年傾向。7.具有說服力的論證與設計來引發積極的參與。8.是實用的,它具有策略與政策。9.與政治運動交織成一體。10.在社會危機與緊張時易於產生。11.人格化與經典化。它有其英雄(含創立者、偉大的解釋者、精神感召的領袖、殉道者),神聖的教條(聲明、宣言、憲章)、與儀式(誓言、歌曲、禮儀、假日)。以上存在於共產主義、民主主義,也存於李登輝、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台獨建國運動之中。
Waltzer認為應嚴防意識形態有以下陷阱:1.具體化之謬,誤認意識形態為實際本身。如台灣人四百年來均受外族統治(荷日與明清國府不分),也一直為其獨立奮戰。2.邏輯之謬,誤以為意識形態能自圓其說即真。如台獨從歷史、文化、民族、語言、國際法等創出一自說自話的獨立邏輯。3.歷史之謬,誤認發生之事物必重現(如228)、未曾發生之事物必不發生(如屠中國豬)、或新事物優於舊事物(如換獨黨執政)。4.價值與事實混淆之謬。如美國獨立宣言中的貶英褒美,如台獨對所謂外來統治者的貶化和對台灣的美化。5.將政治和道德絕對化、確定化之謬。如台獨將自己肯定的事物均以獨立建國的神聖性予以美化,反之則批為低賤的奴役和背叛。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58824
島中捉馬:馬反諷詩20/34
又非甕中捉鱉
島中如何捉馬
xxxxxxxxxxxxxx
馬(英九)落台島唄
這匹馬太與人為善了
才會回台憂國憂民
要是其女都不願留台
隨馬步留學不回台
海龜(歸)回台將變土鱉
xxxxxxxxxxxxxx
馬回台為228贖罪
此乃外省人之原罪
228時全台鎮壓
白色恐怖全台捉諜
如今只捉一匹馬
台灣人已善待馬了
xxxxxxxxxxxxxx
是嗎
那日據時日本全台殺人
綠獨小人怎懷念日治呢
xxxxxxxxxxxxxx
斯德哥爾摩症唄
被殖民虐待狂啦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94581
日據…既符史實 又符感情【聯合報╱李勝峰/新黨顧問2013.07.18
「日據時代」、「日本時代」,這是生長於台南鄉下的我,一直聽到鄉親父老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稱呼。
李登輝主政時,出現了「日治時代」,取代前兩種說法,現在連馬政府也媚俗用「日治」。
講中性,「日本時代」最中性。講史實,家鄉父老兄弟姐妹,自然慣用的「日據時代」最符合史實。講政治操作,企圖扭轉台灣人情感認知下約定俗成的「日據時代」,則是「日治」。
「日治」,係特定史觀者要迴避「日本人藉由侵華甲午戰爭占據台灣的史實」,企圖以「清朝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日本取得合法統治」,美化「日本二次失敗,投降為終戰」,扭曲「台灣光復」為「另一個外來政權,利用終戰奪取日本人的合法統治台灣」。這是某些少數特定意識形態的史觀,但絕不是中華民族史觀,更不是台灣人主體的史觀。
日據:日本以戰爭為手段,是強奪、占據台灣的殖民統治者,稱之為「日據」,既符史實,又符感情。
日治:強調日本「合法」統治台灣的地位。中華民國八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另一個「外來政權」取代日本的合法統治的潛意義。
從台灣人主體性言,從近百分之九十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言,從台灣被日本以戰爭迫清廷割讓而占據的史實言,只有「日據」,沒有「日治」。
「皇民化」角度,只有「日治」,沒有「日據」。庶民口中的「日本時代」,比以史觀扭曲史實的「日治」中性、忠實多了!
最近教育部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引發風波。教育部早已如此,只一直說不出個道理。
有人說:「日治」「比較符合事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日據」更符合事實。事實上,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彙」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裡表現最為明顯。而非「事實」不「事實」問題。
舉例來說,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是站在中國人立場說的,如就日本的立場來說,當時稱「膺懲暴支」(懲罰殘暴的支那人),「大東亞聖戰」,請問哪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膺懲暴支」、「大東亞聖戰」?再如一八九五年以後,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公文,稱反抗日本的台灣人為「匪徒」,請問「匪徒」與台灣抗日志士,何者「比較符合史實」?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抗日的台灣人為「匪徒」」?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壓倒性勝利,不到一年全國解放,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則寫「大陸淪陷、政府遷台」,這兩種陳述方式,是一種立場,難說何者「比較符合史實」?但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似乎不會用「全國解放」一類的字眼,這就是立場問題。
「日治」或「日據」不是什麼「史實」問題,勉強算是一種「史觀」,有人認為「日治」是「台獨史觀」,並不正確。因為即使作為「台灣獨立國」,也應該採用「日據」,否則就失去了台獨的「立場」。「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
有人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這正是自己對「日據」一詞具有成見來抹殺這一用詞的正當性。試問:這次課綱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是台灣史專家,著作甚豐,他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九八七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以及一九九七年以前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都採用「日據」,如果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那麼吳文星教授的學術著作,都是一些情緒性的出版品?教育部為何要找一位充滿了情緒性的教授作課綱召集人?
由政府管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性質上與私人著作大不相同。作為一個自由學者的個人著作,在自由多元的社會裡,未嘗不可表達其個人意志,但是,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由政府管制,必須依據教育部規定的「課綱」編輯,還需要由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才能發行。可見教育部是有其立場的。否則就廢除「課綱的約束」及「審查制度」,完全開放歷史教科書自由編輯,自由發行好了。
教育部以「課綱」與「審查」兩項強制手段控管中學歷史教科書,用意本應該監督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要背離憲法精神與國家立場,不要違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但是現在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卻反其道而行,只准使用否定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不准使用站在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而應該監督政府的執政黨立法委員,則希望「兩派」學者能取得「共識」,完全是一副事不干己模樣,真是咄咄怪事,令人匪夷所思! 2013-07-18 12:39:14
去殖民化、去皇民化 何錯之有 2013-07-18 中時 李功勤(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忝為一位歷史工作者,對於近日以來沸沸揚揚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必須嚴肅的提出幾點淺見,以便就教各界先進:
首先,不容否認,四百年來的台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受到中華文化深深的影響。即便是西方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大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舊將台灣視為是中華文化圈。可如今有人為了去中國化,遂行虛幻的政治企圖,竟然胡扯台灣是多元文化為主體,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真是其心可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試問,當今的美國雖也號稱多元,但其實骨子裡仍然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這難道有錯?再試問日本人是大和文化,抑或多元文化的社會?
其次,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以迄清朝,再至中央政府遷台,幾個世紀以來的漢移民,如今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等,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先來後到,也無論您是開台幾世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台的唐山祖先,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我可以自豪的說,即便你把我燒成灰,我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但也不妨礙我也是台灣人。
第三,就現實的國家觀念而言,中華民國是依照二次大戰的相關條約收復台灣,成為合法領土。雖有不同意見的史觀認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是依照憲法治理這塊土地,所有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撰寫歷史。為史者縱使再有偌大的讜言偉論,也不能遂行在教科書上。
簡言之,上述三點可歸納為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是一種連貫性的思維,亦即以中華民國為主軸的思想,形成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但並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兼容並蓄。
環顧全球歷史教育,根本尚未存在一本中立、客觀的教科書。可是目前在台灣有一部分骨子裡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試問美國教科書會否定基督信仰、資本主義?
三家出版社編寫了三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育部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以書中稱「日據」而不稱「日治」等理由,命其「重編」,不准出版。
這已是一個爭吵多年的題目,前已有版本迫於審定委員會的權威,為了賣書而屈從;但此次編寫者及出版者認為不能在歷史教科書中扭曲憲法及篡改歷史,一狀告到監察院,拒絕在政治壓迫下用教科書傳授偽史。
「日據」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我們的看法是:站在中華民國的「本國史」立場上,也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毫無疑問應當用「日據」。若用「日治」,則應言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簡稱,唯不宜在教科書中逕用「日治」。尤其不可強制規定只准用「日治」,而不可用「日據」。
「日治派」認為,一八九五年清帝國戰敗,而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日本並非莫名強據,因此不可稱「日據」。但用侵略戰爭以不平等的勒索條款佔據他國領土,尚不准謂其為「日據」,請問: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有幾個如此諂媚侵略者的「歷史學家」?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這些「日治派」自己在過去的宏文巨著中,皆稱「日據」,如今卻無端炮製出「日治」一詞,且竟不再准他人使用「日據」。斯文掃地,莫甚於此。
「日據觀」與「日治觀」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的分辨。中華民國史觀,將甲午戰爭至八年抗日戰爭,皆視作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的關係,因此稱「日據」與「光復」。台獨史觀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將之與「中華民國」同等視為「外來政權」,因此美稱為「日治」與「終戰」。但這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而不是中國史觀,也不是中華民國史觀。
在這一套台獨史觀之下,「中國」(中國史)與「台灣」(台灣史)被分割為兩個體系,因此教科書又有可否稱作「明鄭」的爭論。明代為中國正統,台獨史觀欲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於是欲將鄭成功與明代的關係切斷,因此不准稱「明鄭」,而強定只准稱「鄭氏統治時期」。但是,連日人四方赤良給鄭成功的悼詞亦曰「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可見,以「反清復明」自期的鄭成功,非但代表「中國」(明),且是「中國」的正統。台獨史觀如此清洗鄭成功,豈不是數典忘祖?
從中華民國的「本國史」史觀言,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則「光復」了台灣;因此,這個五十年為「日據時期」。再就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言,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本是「同源共文」(謝長廷語)的「本國史」,而不能分割成「中國史」與「台灣史」兩個體系;因此,鄭成功為「明鄭」,甲午是「侵略戰爭」,於是有了「日據」,又有了「光復」,又有了「兩岸分治」。自始至終,「中國史」與「台灣史」仍在同一體系中,皆是「本國史」;於是,就不會出現「日治」(謂日本並非強據台灣)的史識、史觀與史德。
台獨史觀欲在歷史淵源及國憲論述上,將中國與台灣切開。但姑且莫說,誰也不可能倒撥時鐘或命時鐘停止;即使以台灣在現實上的生存戰略言,台獨已經顯然絕無可能,台灣唯有在「中國/中華民國」及「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上,始可能尋求生路。如今,難道僅憑「日『治』」一個字,就欲使「台獨」從灰燼中重燃?
春秋之筆,不可荒唐。美國與韓國已將「慰安婦」改稱「性奴」,這或許是將侵略者的用詞,改為被侵略者的語彙;台灣卻吵著欲將「日據」改稱「日治」,竟不准「日據」入史,這卻是將被侵略者的正史,篡改成了為侵略者粉飾的偽史。難道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中也有石原慎太郎與橋下徹?
審定委員會又說,扁家貪汙尚未定案,因此不可在歷史課本寫紅衫軍運動。但即使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是判決陳水扁無罪的第四審,也不能在歷史上抹去紅衫軍。由此可見,暫且不說到「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的那種高度,審定委員會主張的根本是綠色的台獨史觀,而絕非真實無欺的台灣史。 2013-07-18 12:36:05
另參本館:2012大選
(楨:四年前以為台灣人會依「理性專業及事實」的「民主」來監督馬,可惜四年來仍逃不過「理盲又濫情」的「民粹」,所幸關鍵選舉時會稍醒,暫時保住了「民主」此一意識形態之信仰,只是呆歹彎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很快又會恢復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之本性吧!另參本館:換馬監督 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台 五都大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722232
689萬vs609萬 馬英九贏了92共識贏了【聯合報2012.01.15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昨天以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六百八十九萬一一三九票,擊敗對手民進黨蔡英文、親民黨宋楚瑜,連任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
蔡英文得票百分之四十五點六三、六百零九萬三五七八票。她在國際記者會上承認敗選,並宣布請辭民進黨主席。宋楚瑜得票百分之二點七七、卅六萬九五八八票。
這次立委選舉,國民黨取得64席,民進黨40席,台聯與親民黨各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
這次總統選舉異常激烈,選戰後期「九二共識」成為雙英主戰場,雖然面臨泛藍分裂的嚴酷考驗,但馬英九仍勝出,等於九二共識的「公投」過關。
馬英九表示,競選過程中,蔡英文和宋楚瑜對他提出很多批評與建議,「他們的意見都非常寶貴,我感謝他們,也會慎重評估研究,只要是對台灣人民有利的,我一定會採納」;他承諾連任後至少每半年會邀請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找出對台灣人民有利的政策。
對兩岸關係,馬英九說,「不急著討論政治問題,現在時機沒成熟」;兩岸關係依目前速度發展是最好的,對兩岸人民、區域穩定與世界和平都有幫助,「不必忙著立刻開啟政治性協商,此時也不一定是最好選擇」。
對於民進黨有關的「賣台」抨擊,馬英九深不以為然,要批評他親中賣台、有損主權的人,「舉出我們哪裡賣台?哪裡傷害主權?」
他更鄭重地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下戰帖,要求在野黨與執政黨進行廣泛深入的政策辯論交流,以求有助於凝聚台灣內部共識。
相關新聞
綠:馬傾中還需辯論嗎?
留言
馬英九太天真的, 蔡英文已輸了一次, 怎麼有膽子再跟馬英九辯論?
DPP 發言人不是早就放出風聲說不辯了嗎?!
這就是 DPP: 嘴上喊多勇多勇, 真要動真格的, 跑得比誰都快, 俗辣一個!
請問,什麼叫出賣?【聯合報黑白集2011.09.26
「出賣」是個嚴重的罪名,民進黨卻隨手往別人頭上扣帽子。民進黨甚至自以為擁有這個詞的專利權,可以無限質疑別人,而自己則只要喊喊「愛台灣」即能過關,無需反省自己對台灣造成的傷害。請問:一個在位元首假藉權力中飽私囊、敗壞官箴,不算出賣國家嗎?政黨全力包庇一名貪婪、失德的領導人,不算出賣人民利益嗎?
馬英九在位三年多,因一心想當個全民總統,遭某些人質疑未照顧藍軍利益,而有宋楚瑜的乘隙而出。在這些人眼裡,馬總統的作法「出賣」藍軍利益;但從大局看,超越藍綠不是更符合國家利益嗎?
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還在使用仇恨語言,難道是技窮了?
(另參本館:假愛臺之名 比賣國為榮 馬的原鄉精神)
協議牌 區隔蔡 孤立宋 2011-10-18 中時
從堅持沒有時間表,直到拋出十年簽署和平協議、兩岸政治對話,經過三年多執政醞釀下,馬政府的兩岸談判突破「先經後政」的鐵律,開始有「由經入政」的準備;馬談話也隱含三個戰略目標:既向北京喊話、從大選角度區隔蔡英文、同時孤立宋楚瑜。
中時2011-10-19民調 兩岸簽和平協議 近6成支持
馬英九拋出兩岸和平協議的震撼彈,由旺旺中時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得知,有五九%的人認為簽訂和平協議,有助於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對此議存有疑慮,認為兩岸不宜進入協商談判者,有一六%,餘為無意見。
民調顯示 選民不認為馬會賣台【聯合報2011.10.18
對馬團隊而言,兩岸和平協議不但更具體,且符合人民對和平的期待與想望,當然勝過蔡英文,也可維持自己的「強項」。
另外,即使是親綠學者所做的民調也都顯示,多數選民並不認同馬總統會「賣台」的看法,且肯定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路線。這些因素,也都讓馬陣營增加信心,決定此時釋出「兩岸和平協商」議題。
兩岸制度化協商 5到8成滿意 2011-10-24 中央社
兩岸第7次江陳會談已於上週在天津落幕,雙方簽署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行政院陸委會今天表示,歷次民調顯示民眾對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高度肯定,滿意度高達5到8成以上。
金溥聰不知總統要拋和平協議 2011-10-24 旺報
兩岸和平協議話題已成為藍綠攻防的焦點。對於該議題的發酵,「台灣加油讚」執行長金溥聰昨日在日本指出,先前確實曾以電話和馬總統討論「兩岸和平協議公投」的議題,但他事前並不知道馬總統會拋出「兩岸和平協議」。金溥聰強調,外界說「兩岸和平協議是金溥聰講的,完全不是事實」。
金溥聰說,當時他知道的情況是「馬總統贊成(提公投)、蕭副總統贊成、吳(敦義)副總統參選人也贊成」,所以他的意見就是「公投又不是民進黨的專利」,既然三個前提有一個是「民意支持」,而公投又是最直接的民意,當然屬於民意的一種。
(另參本館:各表一中 啥米係ㄟ擱發 馬國家政策 馬國防外交兩岸 馬兩岸政策) 2012-01-17 12:28:28
蔣渭水紀念會小英缺席 馬搶本土光環2011-08-06 中國時報 鄭閔聲
一場本該由馬蔡同台演出的蔣渭水逝世八十周年紀念會,因為蔡英文婉拒出席,變成馬英九一人獨挑大樑。主辦單位希望超越藍綠、傳承台灣精神的宏願無法達成,馬英九則獨享本土意識光環,蔡英文的選擇頗令人費解。
蔣渭水窮盡四十一年短暫生命,投身非武裝抗日,成為廣受景仰的反殖民運動領袖;國內最先致力於研究蔣渭水生平的正是兩位「老黨外」要角黃煌雄、康寧祥。
正因蔣渭水對黨外到民進黨一路下來的傳承意義,民進黨執政後,首度舉辦蔣渭水逝世七十周年追思會,陳水扁就以總統身分全程參與,日後多次重要活動,蘇貞昌、謝長廷等民進黨內要角也從未缺席。
馬英九近年來力圖聯結本土意識,例如他積極參與二二八紀念活動、不時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儀式,過去也曾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兩度參加紀念蔣渭水活動。昨天馬致詞時強調,「希望人民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更是想透過連結蔣渭水精神,緩解部分人士對國民黨「外來政權」的質疑。
當然,蔡英文安排其他行程而婉拒出席,並不代表她不重視蔣渭水及本土意識,但蔣渭水長子昨天當面稱許馬英九「誠實面對歷史,認同民主與台灣這塊土地。」確實填補了馬亟需被肯認的「台灣認同」 。
排除選舉考量,對蔡英文來說,黃煌雄這位從政數十年的老黨外,怎麼說都是民進黨的前輩大老,黃煌雄也一再強調,會以相同規格接待馬蔡兩人,可惜蔡英文最後仍然婉拒出席。黃煌雄雖然表示尊重,但其內心的失望可想而知。
另參本館:蔣渭水真相? 馬的原鄉精神
陳國祥新書:馬是客家底的新台灣人【聯合報╱記者王光慈2011.06.28
資深媒體人陳國祥新書「硬耿領導」昨天問世,他書中指出,從古今中外六位具客籍背景的領袖行事風格來看,「硬耿」的客家精神,「行直道、不屈服、守志節、不茍合的風範」,就是經國濟民不可或缺的領導素質。
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和中時晚報社長的陳國祥,現為中央社常務監事,長期研究客家歷史與源流,確信民族英雄文天祥、國父孫中山、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前總統李登輝和現任總統馬英九等六位政治領袖都具客家背景,共同的領導特質就是「硬耿」。
陳國祥認為,「硬耿」是硬直而耿介的領導,硬直是指堅決直道而行,不屈不撓;耿介則是堅守志節,不與人苟合。這六位客籍領袖雖或理念有所不同,但都具「倔強」之氣。
「硬耿領導」一書特別對李登輝和馬英九之間性格特質、領導風格及政治信念間的歧異,做詳細而深入的比較分析。陳國祥剖析從李登輝總統任內提出「兩國論」以來,台灣內部分化為「兩國論」和「九二共識」兩條對應中共主權壓力的不同路線,李登輝、陳水扁和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一脈相傳,跟馬英九主導的「九二共識」路線截然對立,構成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
對馬英九的客家背景,陳國祥從「江西說」或「福建說」兩套考證,都確認馬家源流為陝西扶風客家,後輾轉遷到湖南,但馬英九從未待過湖南,而是「台灣製造、香港交貨」的「新台灣人」。陳國祥認為馬英九是都會型、國際化、客家底的台灣新移民之子。
陳國祥分析馬英九的領導特質是對原則和是非堅貞、固執,處事果決但不專橫,習於正面思考,喜於以折衝協商管理衝突,行事穩當。其完善人格和行穩致遠作風,在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大三角關係中暢行順達,開創兩岸經濟大合作、大交流的新世紀,為和平發展打造穩固的百年基業。
社會救助法新制剛上路,總統馬英九今天安排兩場關懷社福團體的行程. 馬總統在關心新移民的場合強調,台灣就是個移民城市,只要真心為台灣付出的人,大家都是台灣人.
吳敦義:心在台灣 就是台灣人2011-07-09 旺報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強調,大家都是台灣人,可是有些人雖然在台灣出生,卻在台灣貪汙、魚肉鄉民;也有些人雖然在台灣出生,卻販賣違法塑化劑,賺台灣的錢,卻殺害台灣的百姓。
還有誰不是台灣人?2011-07-11 中國時報 林之丞(商)
操弄省籍對立與統獨議題,是民進黨過去選戰兩大王牌,但隨著民智大開、兩岸交流頻仍而漸告失靈,當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帶來民進黨轉型的契機,很多中間選民因而對蔡英文頗有好感。然而,從第一支電視廣告訴求「我是蔡英文,我是台灣人」,並且持續宣稱要大聲說「台灣人」,中間選民不禁大失所望,因為這象徵蔡英文有意重彈民進黨的老調,這次總統大選她可能會重施操弄族群的故技,而這根本就是老民進黨的舊步數啊!
其實,就如蔡英文自己所言,住在台灣、認同台灣的都是台灣人,既然如此,住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誰不認同台灣?又有誰不是台灣人?蔡英文以電視廣告強打「我是台灣人」,不但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並且與其理性溫和自居的形象根本就是格格不入,只怕會嚇走更多中間選民。
留言:
誠懇建議民進黨:不要再扭扭捏捏。敢作敢當,大膽務實地把黨名改成你們心中真正希望的:『福佬人至上黨』還可以和美國三K黨,光頭黨,新納粹黨結盟喔!
只看過,【不是人的】,拼命要告訴大家她是【人】,還沒見過 【一個人】會到處告訴大家『她是個人』!小貓小狗可愛,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它們是小貓小狗,用不著廣告告訴大家它們是小貓小狗!
民進黨人還在用中華民國身分證,可憐的民進黨人是"中華民國人民",
也就是"中國人".可憐,可憐的民進黨人!
你們都錯了,她要說的是,「咱是台灣有錢人!」
又玩族群操弄 蔡的理性政治?【聯合報╱王妙音/教2011.07.11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推出首支電視廣告,以優質畫面訴求中間選民認同,但一句「我是台灣人,我是蔡英文」的結語,許多中間選民在「搖頭」之餘可能要紛紛「轉投」了。
這支廣告片主要的訴求,是形塑蔡英文的國際觀與知性形象,然而,這句「我是台灣人,我是蔡英文」卻又落入傳統綠營操弄族群的窠臼,讓她的國際觀與知性形象的塑造功虧一簣。
長久來,操弄族群與統獨對立一直是綠營選戰的兩大王牌,尤其是總統大選,民進黨始終視族群牌與統獨牌為利器,即使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慘敗,但綠營顯然還是不放棄族群與統獨牌的操作,否則蔡英文豈會一再以所謂台灣認同的招式攻向對手?在民進黨總統初選時,蔡英文接受媒體專訪即拿馬總統父親的骨灰罈,打出第一張的族群牌,蔡英文說她爸爸的墓碑上刻的是「屏東楓港」,馬英九父親的骨灰罈刻的卻是「化獨漸統」;這段話很清楚是暗示她是「台灣人」,馬英九則是「中國人」。
如今,第一支電視廣告推出,蔡英文更是直言「我是台灣人」,影射「馬英九不是台灣人」的意圖已更清楚,而從她在電視廣告之後再三闡述自己定義的「台灣人」,可以預見未來半年的總統大選,必定再掀起省籍與統獨大戰。
自詡「理性溫和」且為外界認為與傳統民進黨不一樣的蔡英文,何以用的仍是民進黨的老招?有趣的是,獨派大老與派系要角何以要支持外表看起來與傳統民進黨格格不入,並且英語與國語比台語流利的蔡英文?
是因為她的台獨意識形態或是她具有高度的妥協性?但如果她持續再打族群與統獨牌,能否獲得多數中間選民的認同?恐怕真要打個大問號。
在21世紀的今天,標榜「不要再召喚對立的仇恨」、「把台灣從過去激情嘶吼的政治,帶往一個理性說服的政治」的蔡英文,用的竟然仍是舊時代民進黨操作民粹的那一套,這非僅是極大的諷刺,台灣的民主又如何能成「理性說服的政治」?
另參本館:如此的臺灣人 小龍女神話 臺灣係啥米碗糕 馬的原鄉精神 2011-07-11 09:19:07
回歸憲法 馬總統:公文書禁用「中國」【聯合報 2011.02.08
馬英九總統昨天邀集府院首長座談,據轉述,重點仍是兩岸互動,馬總統要求各部會即日起,應稱呼對岸「中國大陸」或簡稱「大陸」,公文書禁止使用「中國」,以回歸憲法架構的兩岸定位。
對於馬總統的新指示,朝野立委反應兩極,藍綠意識型態大戰一觸即發。民進黨立委批評馬總統像中共國務院發言人,是「自我作賤」,國民黨立委則認為這是九二共識的精神,沒必要大驚小怪。
趕在春節最後假期,府院邀集各部會首長在北投復興崗座談,有關兩岸政策,馬總統表示,兩岸已簽署十五項協議,今年還有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續談判,包括投資保障、爭端解決、服務貿易以及關稅減免等。馬重申兩岸互動應遵循憲法架構,並主動點名剛出席北京科技論壇的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報告見聞。
據轉述,李羅權提到,與會期間,對方僅私下稱呼他是主委,但公開場合絕口不提主委稱謂。
馬總統表示,從憲法架構下,我方不承認對岸政權、但不否認對岸治權;在名稱使用上,馬總統認為,不論從憲法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看,都不應稱呼對岸為中國。
府方會後解釋,馬總統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是根據憲法架構下的兩岸現狀描述,各部會首長應當知道,也應該落實。
馬總統也點名外交部,指過去公文書曾多次使用中國稱呼對岸,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馬總統還說,「(這種情況)現在還發生,我講了以後就不要有了!」。
與會者轉述,馬總統會中提及兩岸簽署協議,對岸會註記二○○八年,我方則註記民國九十七年,但這一欄都故意空白不填,就是要避免主權爭議,回歸一中各表原則。
對於公文書禁用「中國」字眼,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並未多次補充,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則說,不稱呼中國,可避免外界誤導為兩個國家疑慮。
相 關 新 聞
‧馬英九戰略布局? 無事惹塵埃?
‧禁用中國 藍:點出現狀 綠:矮化主權
‧張五岳:馬總統爭取中間選民
‧陸委會:符合憲法 吳釗燮:和扁有何不同
•馬英九是中國總統,還是台灣總統?
•揚棄統獨假議題
•馬總統不能禁稱對岸為中國嗎 ?
另參本館:各表一中 馬的原鄉精神 假獨與假統 臺獨虛擬議題
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持續延燒,總統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11日明確宣示,應刪除有關皇民化、台獨化的不宜內容。他強調,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宜符合《憲法》的既定國策,支持台灣史、中國史應合併為「本國史」。
這是馬總統針對近期敏感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爭議,所做的最明確宣示。馬總統是11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針對中常委邱毅所提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爭議,做出以上回應。
自我矮化必須導正
邱毅昨日向本報記者表示,馬英九主席11日熱情洋溢地回答這一重要問題,並向他再三保證,已請教育部長蔣偉寧處理相關課綱委員、審定委員人事,以及同心圓史觀等相關問題;邱毅強調,亡國必先亡史,當前教科書將「中國」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有名詞,是自我矮化,必須導正。
邱毅說,馬主席提到,辦公桌上現正放著一疊即將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看了覺得很荒謬,例如屏東的慰安婦阿桃當初明明是被強拉去當慰安婦而非自願。清朝統治寫成清領(清朝占領),把清朝、鄭成功、國民黨執政與日本統治都視為外來政權等;不僅內容錯誤,更嚴重的是違反《憲法》。
馬主席還說,他第一任期內許多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審定委員都是前朝任命的,任期沒到不能換,目前他已責成教育部盡快處理這個問題,有關內容違反《憲法》的一些台獨化、皇民化的內容,應該要刪除;台灣史、中國史應該要合併為「本國史」,這才符合《憲法》的既定國策。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莊伯仲表示,馬主席的回應具體、明白,強調他個人的立場十分明確清楚,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一定要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準則;此外,總統府之前已針對相關議題說明立場。
同心圓史觀背離憲法
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也向本報記者表示,教育部長蔣偉寧日前已表明,歷史教科書一定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九九課綱來編寫。社會各界及藍綠陣營的相關建議,都將送交負責審定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依專業處理。
張明文表示,目前依九九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正審定中,預定7月底發出執照,8月印書,9月送到學生手中。教育部將聽取和綜整各方面的反映,再擇期建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委員會開會審定。
邱毅說,從李登輝到陳水扁以來,甚至馬英九第一任4年來的幾任教育部長,有關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都仍維持陳水扁執政時期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也就是先台灣史、後接世界史、中國史,這造成台灣的新世代認為「一邊一國」: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他說,「由九五、九八到九九課綱,可稱為文化台獨,在一邊一國之外,更造成一邊一史,形成實質台獨。完全背離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及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的憲法定位。」
邱毅建議應該刪除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皇民化、台獨化等不宜的內容,此外,高中教學順序,應該先教中國史再教台灣史,目前的作法是先台灣後中國;其次,要更進一步做到台灣史與中國史合併為「本國史」。
相關新聞
高中歷史教科書政治黑手可議 自立晚報 2012-7-14
立委批馬指示修改歷史教科書 自由時報
撥亂反正 馬英九將改正臺灣教科書中皇民化台獨化內容 台視新聞
教科書/馬:台獨化皇民化內容應刪除 2012-7-11中評社
馬英九明示:教科書應刪「台獨」內容 香港文匯報
中國評論論壇:從台灣教科書看認同危機 中央日報 2012-7-23
中國評論論壇:台灣史地教科書埋下衝突 中央日報
回應
早該如此
現今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是配合去中國化,扭曲歷史,是民進黨執政的產品,馬英九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已有四年多,早應撥亂反正,還歷史之原貌!
身為中華民國總統,還不承認中華民國是獨立的國家就是最大的悲哀!
原來在你心中不認為中華民國是獨立國家?(笑)中華民國一直以來都是獨立國家!那麼又是哪些人一直在喊獨立?既然我們中華民國早就獨立了,那麼還要喊獨立幹嘛?喊爽的?會這樣喊的人就證明在他們的內心中,中華民國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一個"地區"而已。 2012-08-10 11:29:09
林滿紅:史學家不能說謊 國史館長另考量2010-12-16 中時
把毛澤東列為「民國百人」票選名單的國史館爆發爭議後,館長林滿紅昨赴立院備詢時替自己護航說「事前不知情」;直到立委拿出她批可公文後,質問「說謊的國史館長該不該下台」,未料她卻回稱史學家不能說謊,但如果是國史館長,「這就要另外考量」,引爆立委火氣,將她移請監院彈劾。
率先登場質詢的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先問,「如果妳(林滿紅)事先知道名單,那要不要懲處?」林回說「我事前不知道」。
接著,管碧玲追問「史學家絕對不能說謊?」「國史館長能不能說謊?」當林滿紅接連稱「是」後,突然發現事有蹊蹺,立刻補充「這個要再另外考量」,況且政治上有時會有「美麗的謊言」,「但我現在沒有這個美麗的謊言」,所以要各方考量,聽得台下笑成一團。
這時,管碧玲當場掏出百人票選公文,秀出署名簽可的人就是「滿紅」,直說「妳就是說謊的國史館長」。
對此,林滿紅強調絕無說謊,一切只因當時正逢總統、副總統文物館佈展期間,公務繁重,所以一聽到機要秘書說百人名單有「鄧麗君等人」,就直接批可。
相關新聞
首位女國史館長 林滿紅寫歷史
沈呂巡批完大嘴巴條款 又槓內政部
觀點》大嘴巴條款不夠周延
留言:(楨:霉體酩嘴血手立萎政剋/邪者磚家叫獸呢?另參本館:中華民國很敏感 馬的原鄉精神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局長?名嘴?)
這件事看來,台灣已經不俱海洋國家恢宏,台灣充分顯示島國島民的狹隘,可悲!
臺灣的學術自由精神哪裡去了?國史是擬真實的歷史,還是為政治鬥爭服務的歷史小說?列著毛澤東,就是世界末日嗎?如果票選後,民眾認可,又有何疑問?
連這樣的票選活動,都要有政治路線,那麼臺灣即使全民公投,也不可能共識的出現。
立委袞袞諸公,因為識見不廣,民眾一併被弱智化。
真爽 看到被民進黨這些女立委狗幹,就是爽翻了,最好可以狗幹到對方屁股開花 大便噴出來,這些立委還可以繼續狗幹下去,真是民主最高潮的戲劇
歷史不是民意代表或是史學家就可以改變的!不知道這有什麽好吵的!
講真話的政務官值的肯定,可惜,台灣耍嘴皮的政客太多,口水四濺,其臭難聞。白賊義尤其典型。
政務官的任免 是憲政層次,立法院有種就提倒閣,不然就修憲,想要搞個[政務人員法]去迴避憲政體制的覆議倒閣等規範,是無知官員的毀憲亂政的無恥行為
立法院審查政務人員法草案,一審通過「大嘴巴條款」,規定未來政務官員因多言、失言惹禍,影響施政決策或政府形象,都應辭職下台。倘若就此完成立法,政務官發言的「心中一把尺」,將變成「法上一把尺」,不免引發見仁見智的議論。
「大嘴巴條款」入法,一方面顯示外界對政務官才德的要求更高,另方面也反映了政務官言行常常招致非議的問題。就現實看,我國政務官的發言能力確有加強之必要,問題是誰來決定什麼樣的嘴巴算太「大」?再者,若大嘴巴該下台,那麼「沒嘴巴」的政務官是否會更好?此一條款有否必要、會不會治絲益棼,值得探討。
所謂政務官,是指受政治任命、負政治責任的官員,與一般行政體系公務員不同。既能出任政務官,理當更具瞻矚及政治敏感,若本身發生重大失言、失德,或無法達成託付,自應主動掛冠求去以示負責;這是現代政務官的基本素養,其實已無待立法規範。以我國現行體制,主政者只要認為自己團隊裡的政務官員失格或不夠稱職,也可隨時調動撤換。若有政務官失言,導致輿論沸騰,而其首長竟無動於衷或曲意迴護,恐怕還會引火上身。
亦即,不論是官員自行引咎請退,或遭首長主動撤換,政務官因失言下台,目前並無處理上的困難。
以台灣的政治發展,木訥寡言的政務官已不再符合時代要求,若沒有一點言語應對能力,將難成為勝任的政務官。在那種情況下,失言官員應自知去從,不必等法律來趕他走;而在此之前,我們也許不妨多留些空間,不必硬用法律來縫住他們的嘴巴吧?
首位女國史館長 林滿紅寫歷史2010-12-16 中央社
國史館長林滿紅因「民國百人」活動爭議下台,但做為首位女性國史館長,她的幹練與對歷史專業的堅持,形塑國史館的新形象,也讓民眾容易親近歷史,無形中更促進兩岸文化對話。
1951年出生於彰化的林滿紅,自小在台中霧峰長大,從小耳濡目染父親所講述的霧峰林家故事,讓她對台灣文化有了尋根的探討興趣,也讓林滿紅選讀了台大歷史系,成為台灣知名的台灣史與清史研究專家。
為了在專業領域中更上層樓,林滿紅相當珍惜能夠出國的每一次機會。她曾向館員透露,為了要出國找資料,都要靠寫稿子換機票,因此每天的生活都是坐在電腦前做研究、校對資料,這樣的日子持續很久很久。也因此,林滿紅看到年輕研究員,都想盡辦法鼓勵他們繼續研究,協助爭取獎助金。
林滿紅做學問的堅持與辛苦,身為另一半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最能體會。林滿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不只一次提及梁啟源在背後給予她的支持,言談中充滿感謝。
進入國史館當館長,林滿紅曾說,這是身為知識分子的責任。直到今天請辭獲准,她還是強調要感謝總統馬英九的知遇之恩,讓她有機會將知識貢獻社會。
林滿紅的研究中,最為人所知的一部分就是確立以中日和約界定台灣主權歸屬的國家定位基本論述,對此,馬總統全力支持,也於2008年在台北賓館模擬還原中日和約的簽約場景。
看到總統副總統文物館今年國慶日在原交通部的古蹟上成立並運作,林滿紅相當有成就感,認為相關設計將讓民眾能夠更親近國史館,了解更多台灣與中華民國的歷史沿革,也算是功德一件。
原本林滿紅正積極推動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修法,希望把相關檔案文物建立制度,個案爭議才不會持續發生。現在看來,這個工作只能留待繼任者接棒,成為林滿紅心中的遺憾。 2010-12-16 10:13:58
謝:輸了 民主變風中燭【聯合報╱記者黃雅詩、08.02.29
「228事件」61周年紀念會昨天在228和平紀念公園舉行,陳水扁總統(左)接受年輕世代獻上「台灣良心」,象徵讓沉痛的歷史不再發生。
記者張天雄/攝影
紀念228,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昨天說,祖先殉難不是因沒東西吃,是為維護尊嚴,「台灣不能為拚經濟,犧牲自由的夢,犧牲做一個主權國家的自由人。」接受馬英九一中市場,就是失去主體,「這絕不是我們祖先的意思」。
謝長廷、副手蘇貞昌昨天在競選總部前擊掌歡迎繞行全台五百多公里的「逆風行腳團」,並率群眾步行到北市中山足球場。沿途許多自發群眾站在路邊擊掌鼓勵隊伍,晚間「為台灣祈福」也湧入數萬人潮,讓不少原擔心冷場的綠營人士信心大增,認為已重燃2004年牽手熱情。
昨天晚會訴求感性,謝致詞前要求群眾默哀卅秒,紀念228先烈。會中除安排228家屬致詞,獨派大老高俊明牧師、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崑濱伯也輪番上場疾呼挺謝,全程參與逆風行腳的前青輔會主委鄭麗君代表全團分享苦行收穫時,幾度激動哽咽。
謝長廷表示,台灣歷史一路血跡斑斑,前輩難道不知犧牲是以卵擊石?但所有犧牲者心中有個夢,就是自由的夢,要在土地上作主人,因此紀念228要了解祖先的夢,宣示台灣人要有最高民主自由憲章,不再讓土地給外來的人統治。
蘇貞昌抨擊,馬去看228遺族說有椎心之痛,「別假了」,國民黨殺人,賠償金不用國民黨拿黨產,用全國納稅錢,馬說要設立國家級228紀念館,「我說他頭殼壞了,去年就在北縣設立,我去剪綵,還用紀念館圖案發行過郵票。」馬只是消費228。
謝表示,若他輸掉,自由的夢在短短八年就消失,民主變風中蠟燭,因此少年用肉體行腳,就是要凸顯「這是場人民覺醒的選舉」。
謝表示,大選當天還有入聯公投,這是要跟世界說,中國沒資格代表台灣,「真正愛台灣,就是要讓公投過,讓世界了解台灣的意志」。
盼逆轉 綠將再造勢【聯合報╱記者鄭任汶】
距離總統大選只剩22天,綠營在228紀念日舉辦大型造勢晚會,希望重現四年前牽手護台灣氣勢,昨天綠營場子中,青年臉孔的回流及自主性支持者湧現,讓輔選幹部大為振奮。不過,這次228活動,畢竟難與當年李扁牽手帶頭的百萬人鏈相比,逆轉氣勢能否出現,尚待觀察。
謝營輔選幕僚分析說,目前先把四成五的基本盤激出來,以二年前的台北市長選舉為例,謝長廷得票率逾四成,郝龍斌為百分之53.81,估計泛綠至少得有四成五的基本面。綠營將以此次228活動為基礎炒熱人氣,輔選幕僚預告,反反分裂法周年時將會舉辦更大場的造勢活動,「地點不會在場館內」。
228從來沒有在台灣的選戰中缺席過,每逢選舉,民進黨刻意的炒作,就是喚醒人民對舊國民黨政權的壞記憶,然後轉移到投票行為上。
對始終居於劣勢的謝蘇陣營而言,昨天的228活動相當具有指標性。一方面要阻擋馬營近日在228事件上節節進逼,此外也藉機測試一下綠營盤面。此次總統大選,綠營尚未舉辦過全台的大型造勢場,的確讓立委選舉後的泛綠支持者「悶壞了」,昨天活動場面熱絡,適足以證明,綠營的本土牌仍有一定市場。
同樣在距離總統選舉投票日前三周,綠營舉辦228晚會,雖然也是訴諸愛台灣,但這四年來扁李反目、公投牌熱情也退燒,而扁的政績更被視為綠營包袱。昨天民進黨打起本土牌時小心翼翼,刻意與扁作法切割,也淡化了爭取國家獨立主權的意涵,走溫馨路線,但這場沒有扁李的本土活動,聲勢上還是難與四年前相比。
在所剩不多的競選時程內,綠營勢必要在逆勢選情下一路追趕,只是選情如此冷淡,謝長廷要跨越百分之51得票率的門檻,還有許多障礙橫在前
馬:不能遺忘 續發掘真相【聯合報╱記者范凌嘉、黃宣翰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昨天出席一系列228紀念活動,他表示,「事件不能遺忘,但錯誤可以原諒」,光道歉、認錯、建碑、立法、回復名譽等還不夠,子孫都要永遠記得228事件,悲劇才不會重演。
馬英九身著黑西裝、黑領帶,他以台語致詞表示,去年立法院國民黨團要求內政部,改變受難家屬戶口資料的不名譽記載,這只是很小的一步,228事件的真相還沒有完全發掘出來,他承諾當選後推動成立全國性228紀念館,並繼續挖掘真相。
馬英九認為,當時政府貪汙無能,人民生活困苦,這是228事件的時代背景與重要原因;「未來政府不但要尊重族群,也要不貪汙、有能力給人民更好的生活」。
嘉農校友會與台灣228協會,昨天上午在嘉義市228紀念公園舉辦「228新紀元年」追思儀典,由馬英九與嘉義市長黃敏惠、228受難者張岳揚主祭,來自嘉義、台南、高雄等地一百多位228受難者與家屬參加。
受難家屬廖繼斌致詞表示,儀典原由受難者黃金島致詞,但自從「不速之客」馬英九日前到黃家拜訪後,許多「八年不見的朋友」電話紛至,黃金島只好去參加逆風行腳。他感嘆長期挺綠的228受難前輩,只不過與馬英九互動,就被指成台奸。
廖繼斌表示,外界應容許228家屬能有新觀念的權利,「你們可以繼續祝福謝長廷順利當選,也請尊重我們希望馬英九重掌中央執政」。他呼籲受難家屬,不要被國民黨豢養、但立場改變的名嘴挑撥,「為何不能放過我們?我們也是人,為什麼不能喜歡誰?」
馬英九說,台北市228紀念館曾為168位死難人物立傳,未來這種工作應繼續進行,「但無論政府做什麼事,每年228紀念日,家屬都無法完全走出悲情,這種心情我非常了解,若我家人死得這麼悽慘,怎麼可能忘記?」
扁:有人想遺忘228【聯合報╱記者何明國
陳水扁總統昨天強調,228事件是台灣這塊土地「永遠不可能消失的傷痕」;但社會有一群人不願面對,假藉族群和諧之名,要求遺忘228。
中樞228紀念儀式昨天在北市228和平公園舉行,陳總統出席,並發表演講。
陳總統說,如果不願意去「面對」、「接受」和「處理」過去威權統治迫害人權的歷史真相,還給所有受難者和家屬一個公道,台灣社會就不可能將228事件和軍事戒嚴所留下來的陰影永遠放下。
以台北市長身分出席中樞228紀念儀式的郝龍斌,上台致詞時遭到台下婦人當眾嗆聲,斥責國民黨未還受難者家屬公道。
馬有誠意 不代表藍獲救贖【聯合報╱記者李明賢
在長期耕耘努力下,「外省囝仔」馬英九靠著誠意感動228家屬,甚至獲得沈澄淵等指標人物相挺,相較於綠營跳脫不了族群與悲情框架,馬透過謙卑與包容試圖展現領導人的高度,也藉此建構新的本土論述。
不少藍營高層承認,族群認同是馬的一大罩門,甚至馬總部也將228與314列為兩大觀察時間點。然而,經濟低迷與扁政府的糟糕政績,讓族群效應降低,綠營未能重演四年前牽手護台造成的感動。
基本上,228家屬被視為最本土、最愛台灣的族群,國民黨礙於當年迫害者的原罪角色,以往只能眼睜睜看著綠營獨占此一領域,直到馬英九積極與228家屬對話,局勢才有變化。
馬透過與228家屬持續對話,逐步建構完整的本土論述:「愛台灣不是靠出生地決定的」, 就如同馬在電視辯論所說「我燒成灰都是台灣人」,馬從「新台灣人」的論述,朝「正港、正直台灣人」的概念演進。透過與228家屬接觸,馬積極詮釋族群包容的概念,就政治效應上,也會淡化綠營在大選期間的族群攻勢。
換言之,儘管族群認同以往被視為馬的罩門,但馬獲得沈澄淵、黃金島等228家屬的認同,綠營即使打出族群牌,攻擊力道也有限,畢竟連228家屬都選擇寬恕與諒解,任何政治人物企圖炒作族群與悲情,都會缺乏正當性。
但228家屬挺馬,並不代表國民黨就此獲得救贖,就如同家屬間流傳「反對國民黨,力挺馬英九」的默契,國民黨要爭取過半的信任投票重新執政,還得拿出更多的反省與改革誠意。
二二八教我們要開放心胸【聯合晚報╱社論】
今天是二二八,大家都承認,不應再操弄悲情,卻也不可忘記教訓。
六十一年前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其根柢建立在歷史性的大誤解上。被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好不容易因為二次大戰結束才得以擺脫殖民地位的台灣人,想像著祖國中國的壯盛形象,幾乎是抱持著歡欣鼓舞的情緒等待回歸。不意,中國的現實是經歷了八年苦戰和內戰邊緣的貧困殘破。這樣的現實顯露在台灣人眼前,帶來了台灣人的巨大失望,由失望進而懷念日本,抗拒中國。
從中國來到台灣的人,又何嘗不失望?他們想像的台灣,是失散半世紀的同胞兄弟,然而真正來到台灣,卻驚駭地發現,有些台灣人口中講的是日語,身上穿的是和式服裝和木屐,有些台灣人看來與他們苦戰八年、最是痛恨的日本人沒什麼兩樣,於是在心中油然生出厭惡甚至敵意。
因戰爭所累積的艱困問題,爆發為社會暴力動盪,加以國家霸權,終於以出動軍隊屠殺收場,其實都跟這雙方之間根柢的誤會失望,密切相關。是這些先入為主的不信任燒動了仇恨,刺激了極端的行為。
這應該是「二二八」最重要的教訓,卻也不幸地是當前台灣最難深切學習的歷史功課。不信任源於無知,以及無知產生的刻板印象。當年所謂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本來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有真正的溝通來往困難,也有機會滋生具體的關懷與情感。然而台灣人對刻板印象的中國,中國人對刻板印象的台灣,卻蘊生著各種從誤解陌生而來的緊張關係。
「二二八」應該教我們對負面的刻板印象戒慎恐懼,應該教我們開放心胸去設想別人的立場和感受。但是幾年來,「二二八」成為政治符碼被反覆操弄,非但沒有凸顯其歷史教訓的意義,反而藉著二二八進行更多的謾罵挑撥,製造更多的分裂敵對。
六十一年前的悲劇,到今天還是悲劇,沒有辦法從前人的錯誤轉成我們的智慧資產;反而延續他們的錯誤,強化人與人的隔閡不信任。政客別再每年每年操弄二二八了!不管要真誠反省或要和解共生,都應該從勇於打破刻板印象,體貼理解不同立場、不同意見的他人開始做起吧!
期待和平 別再政治消費228
【聯合報╱施正鋒/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又是二二八和平日到臨,只不過,即使經過一個甲子,國家正式把這個日子訂為全國性的紀念日,學校放假一天,小孩子樂得不用上學,卻未必了解假日的歷史創傷。
政治人物照例競相呈現各自的看法,當然是不能放過進行集體動員的機會,然而,究竟事件受難者的靈魂是否能因此受到撫慰,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回顧二二八事件的爆發,除了有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隔閡,也有接收部隊的傲慢顢頇,讓原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老百姓大失所望,再加上行政長官陳儀對於台灣人的不信任,實施差別待遇,不禁讓重回祖國懷抱的島民,有再度淪落殖民統治的哀嘆。因此,不需要外力的撩撥,官民之間的衝突頓時蔓延,終於給未來的省籍齟齬劃下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在威權統治時代,二二八事件是社會上的禁忌,即使是善意的提起,往往被政府視為有意挑撥族群分歧,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也因為如此,不管是島內的黨外運動,還是海外的台獨運動,可以快速地把這個歷史事件重新詮釋,進一步將其昇華為台灣人被外來統治者的一環,只不過,此回,漢人墾殖者的後裔要與同文同種的中國人進行「田無溝、水無流」的切割,並開始把台灣人定義為台灣民族,要與中華民族作徹底的決裂。
在李登輝擔任總統之際,恰逢台灣民主化開始發軔,或許是不願意政府主導的政治轉型被矮化為排他性的族群主義,對於二二八事件尷尬地採取淡化的對策,一方面出面代表國家向受難者家屬表達最深的歉意,另一方面,希望大家終將忘掉這個難以縫合的傷口。事實證明,如果雙方未能化解冤仇,時間不僅不是解藥,甚至於是穿腸的毒藥,讓彼此為了過去的歷史記憶相互仇視。
民進黨執政以來,雖然採取不同的做法,也就是不再諱疾忌醫,不過,在每年例行公事的國家儀式當中,轉型正義琅琅上口,給人民印象最深的不過就是將蔣介石打為元兇,可惜,未能試圖釐清時代悲劇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譬如說,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安排之下,如果將陳儀換為白崇禧、或是將蔣介石換為李宗仁,衝突就能避免?如果歷史倒流,日本贏得太平洋戰爭,卻能平等看待本島人,台灣人還會日思夜念遙遠記憶中的唐山祖國?
我們再看國民黨近年來的論述,即使提出「國家暴力」的觀點,大致上還是停留在「官逼民反」的層次,也就是說,二二八事件只不過是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另一個案例,認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難怪,前行政院長俞國華會認為與滿清入關、揚州大屠殺比起來,二二八死亡人數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要讓二二八事件成為所有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必須防止政治人物藉機染指,不能讓其有榨取政治利益的機會,否則,一旦任何一方獨占歷史詮釋的權力,另一方面勢必全力抗拒,讓原本可以藉此凝聚國家認同的契機,反而成為同胞繼續敵視的根源。只不過,願意擺脫國家機器羈絆的公民社會何在?不願淪為政黨御用學者的知識分子幾希?
有一天,當加害者、幫兇、旁觀者、受益者願意出面說出真相,要求受害者寬恕,和平的日子才真正來臨。
霆鋒、美鳳、二二八【聯合報╱李祖舜08.02.29
最近有兩個港台知名人士的表現值得肯定。一是老婆身陷慾照風暴被媒體緊追逼問夫妻關係的港星謝霆鋒;另一位則是多年前因性愛光碟事件而遠走他鄉的媒體人璩美鳳。
陳冠希慾照事件引爆之後,當事人之一的張柏芝面臨極難堪的處境,她與謝霆鋒的婚姻關係是否因此亮起紅燈,也備受各界關注。謝霆鋒有沒有看過「牽手」過往的荒唐豔照,外界不得而知;但謝霆鋒面對媒體追問時,還能心平氣和地回應,表態夫妻關係不受影響。就算是違心之論,但這種公開力挺配偶、不離不棄的表現,還是展現了過人的EQ。
而當年璩美鳳遭偷拍的性愛光碟被雜誌社公開贈送,讓她陷入人生危機,因而被迫必須避居海外,遠離外界異樣的眼光,這恐怕也是終生難以撫平的痛。如今,當年因散佈性愛光碟而遭判刑入監的雜誌社負責人沈嶸出獄,璩美鳳大方返台迎接昔日的加害者,讓這個糾結多年的恩怨情仇得以圓滿結束,璩美鳳的寬容與氣度也贏得不少掌聲。
雖然謝霆鋒和璩美鳳在慾照與性愛光碟事件中的受害角色不同,但兩人都向社會宣示了選擇「向前看」的重要意義。不管他們內心能否就此真正「放下」,但兩人至少努力踏出了「揮別仇恨」的第一步。
適逢二二八紀念日,謝、璩兩人的作法,正值得那些定期「消費」二二八受難事件、為選舉造勢的不肖政客學習。至少,不要再在平時高喊「歷史可以原諒」,一旦碰到選戰,即馬上換一張臉說「歷史不能忘記」。
推動反種族隔離運動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說「在寬恕中求得正義」。謝、璩兩人心中的正義能否就此尋回,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選擇寬恕,至少他們不想再累積仇恨。朝野都該認真自省,在漫天的總統選戰口水中,一邊喊著寬恕、一邊卻還在惡毒攻擊,只會弄到自己人格分裂。
馬勤走 228已非綠專利>中時08.02.29陳洛薇、林諭林
總統大選關鍵時刻,二二八效應不若往年發酵,反倒有二二八受難家屬轉向支持馬英九。馬英九的「二二八long stay」,確實已打動部分家屬的心,讓二二八不再是民進黨的專利。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馬英九還未出生,但他在法務部長任內開始接觸二二八相關立法作業,台北市長期間也持續舉辦追思活動,在擔任國民黨主席後也以概括承受的態度負起道義責任。
馬英九的「二二八long stay」,儘管剛開始無法得到二二八家屬的諒解,吃了無數次的閉門羹,甚至還被家屬當面責罵或吐口水,他皆未退卻,一次又一次拜會家屬,推動補償條例更名為賠償條例、刪除受害者戶籍中的不名譽記載,用點點滴滴的誠意及同理心,試圖弭平受害者家屬心中的傷痛。
「我們無法原諒國民黨,但是肯定馬英九的用心與努力…」最近幾年,與馬英九互動過的二二八家屬們,願意將對國民黨的仇恨,與對馬英九個人的肯定進行某種「切割」。
族群、統獨對立使台灣一直處於內耗狀態,馬英九的二二八long stay,除了選票的意義外,如果能化為國民黨改革的動力,才能真正改善台灣的對立。
台聯秘書長錢橙山夫婦 挺馬>中時08.02.29陳洛薇
馬英九拔樁有成,挖到深綠要角!馬營昨透露,經過數周努力,馬英九已獲得獨派色彩強烈的台聯秘書長錢橙山、前台聯立委錢林慧君夫婦支持,兩人今日將現身挺馬。這是否代表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挺馬?馬營表示,馬英九對李登輝的尊重一如往昔,不想消費他,更不會期待他刻意表態。
據了解,馬英九是透過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牽線,和錢橙山、錢林慧君溝通。錢橙山、錢林慧君對於民進黨政府這幾年貪腐形象、政績不佳、用「本土」包裝感到相當不滿,因此決定轉向支持馬英九。錢橙山夫婦長期是台獨聯盟重要成員,此舉已被視為深綠陣營鬆動挺馬。
馬營發言人蘇俊賓證實,馬營幕僚數周前特地南下和錢橙山夫婦見面,並暢談對台灣未來的看法。
獨派色彩濃烈 今公開表態
據透露,針對謝營極力營造李登輝挺謝,很多親李人士相當不以為然。親李人士強調,李登輝對於支持他的人,是否挺馬或挺謝,一直持開放態度,錢橙山是台聯秘書長,如今轉向支持馬英九,這麼重大的事,李登輝不鼓勵,但也不反對,但不能解讀為李登輝支持馬英九。
不過,親李人士也透露,最近國民黨往中間靠攏走「中道路線」,尋求台灣最大公約數,和李登輝的想法不謀而合,國民黨高層也一直和李登輝維持友善關係,雙方的溝通管道暢通,但李登輝不會刻意在選前表態。
批民進黨貪腐 轉支持馬營
日前綠卡風波發酵時,錢橙山即以台聯秘書長名義,投書媒體力挺馬英九,強調「選總統,不只口頭愛台灣」,批評過去不少政客只要說「本土」、「愛台灣」愚弄選民,就能在政壇上春風得意。但為此,社會卻要付出撕裂社會、藍綠對立的代價。
錢橙山說,現在許多居住在美國台僑,很多都是當時的台灣留美學生及其家屬,難道可以指責這些台僑都不愛台灣嗎?而且很多持有綠卡或美國護照的留學生,現在或過去曾任政府機構要職,對台灣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不過,馬英九發表新書「原鄉精神」時,錢橙山也曾批評,馬英九提到台灣之名源於中國,以此批評正名,讓人對馬英九的台灣歷史知識捏把冷汗,此舉再度暴露馬對台灣歷史的無知,這樣的人要當台灣總統,怎不讓台灣人擔心?
藍拔樁有成 催化西瓜效應>中時08.02.29羅暐智、陳洛薇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公開挺謝,有助於謝長廷陣營穩定軍心;但在台南具有基層實力、獨派色彩強烈的錢橙山夫婦挺馬,則具指標意義,是否帶動台南基層、醫界轉向,頗值注意。
林義雄挺謝此舉雖然不致令人意外,但以林義雄在綠營的神主牌地位,以及對部分中間選民的影響力,林義雄若始終保持沈默,對謝長廷選情可能會有傷害。林義雄在此時強調挺謝,謝長廷至少可以鬆一口氣。
相較之下,長期擔任台獨聯盟要角的錢橙山夫婦挺馬,確實令外界頗為驚訝。此舉不但顯示馬營「拔樁」有成,更有機會催化馬營最期待的西瓜效應。
錢橙山在台南市行醫多年,醫界人脈很廣,早年參加支援台獨運動,在獨派內頗受尊重,不過,他長期居於幕後,一般民眾對他的認識不多。
反觀錢林慧君在建國黨時就曾任國大代表,其後加入台聯,並當選立委,她形象清新、問政犀利,在台聯屬於「戰將型」政治人物,這次立委選舉,錢林慧君也名列台聯不分區第五,可見台聯對她的重視。
錢林慧君在台南市基層實力雄厚,二○○五年台南市長選舉時,她在國、民兩黨夾殺下,仍獲得四萬兩千票,讓民進黨推出的市長候選人許添財心驚膽跳,可見其基層實力。
錢橙山雖未參選公職,但錢林慧君多次參選,錢橙山都在幕後操盤,擁有多次選戰經驗,去年初,台聯面臨人事改組,李系人馬全面進駐台聯黨中央,在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黨主席黃昆輝力邀下,錢橙山才北上接下秘書長。
如今錢橙山夫婦轉向支持馬英九,對於長期親綠的台南醫界已投下震撼彈,是否發生帶動親綠醫界的「西瓜效應」,後續發展值得觀察。
台灣也該超越意識形態掛帥的年代了>中時社論08.02.29
「我們要超越意識形態掛帥的時代,邁向實用主義時代」;「搞活經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這是日前才剛宣誓就職的南韓總統李明博,在就職演說中向南韓人民所傳達的訊息。相較於此刻總統選戰正邁入白熱化的台灣,南韓已先一步翻到了歷史的新頁,這其中有許多事例其實是極具啟發性的。
才沒幾個月前,還是候選人的李明博儘管民調聲勢一路領先,卻也一再陷入被負面競選圍剿的處境,為了澄清他的清白,他甚至臨到投票前還被迫成立針對他所涉弊案進行調查的特別委員會,由特別檢察官指揮偵辦。結果趕在李明博就職前,檢察官的調查報告已經出爐,證實對他所有的負面指控都與事實真相不符。這也意味原先的執政黨精心設計的相關負面議題,不僅沒有傷到李明博,南韓選民甚至透過選票清楚表達他們對負面選舉的厭惡。這個結果如果有意義,那麼在台灣當下還在迷信負面操作的候選人,還是依舊要堅持到底嗎?
當然,就如同李明博自己所不斷強調的「務實」,南韓選民也一樣務實。選前儘管李明博的的支持度一路攀高,但就職前後他的民間聲望已經開始下挫,蜜月期來得異常的短。這意味多數南韓人民已經從選戰的激情中回神過來,開始盯緊他所許的承諾會不會兌現了。
說起來有點諷刺,李明博勝選的主要訴求,就是「CEO治國」,一時之間這個觀念也流行起來,連國內立委選後,也鬧過一陣「CEO閣揆」的風波。但現在恐怕已經很少有人還記得,五年前盧武鉉剛當選上任時,正是以CEO自許,他還特別出了一本「國家CEO盧武鉉」的著作,宣誓他要以企業家務實精神來經營國家,用對話與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愛與熱情為基礎的領導來展現領袖才能,結果呢?南韓的朝野結結實實的惡鬥了五年,最近一項民調數據顯示,有近乎五成的南韓民眾認為「盧武鉉五年前被選為總統是一項錯誤」,盧武鉉的這個際遇,對照他五年前的種種宣誓,如何不令人喟嘆?
這其實也點破了「CEO萬能」的神話,「CEO治國」當然可以做為一個宣誓口號,而任誰也都可以自封為CEO,但這並不意味他真的有能耐拿CEO的專業與精神進行政治治理,畢竟再幹練的企業CEO,都不必面對沒日沒夜要拉他下台的在野黨,也不必面對沒日沒夜用放大鏡檢視他的媒體,換言之,李明博所面臨的嚴酷考驗,其實現在才剛剛開始。
或許講再直接一點,李明博的蜜月期恐怕比他自己預期的還要短。才上台三天,他所提名的三名閣員就因為涉及房地產投機與逃漏稅而請辭;剛剛才通過的政府組織改造法諸多爭議依舊餘波蕩漾;盧武鉉任內簽訂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國會到現在都還沒批准;而他所宣誓的「七四七」願景因為正面臨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很可能第一年就跳票,至少經濟成長達到七%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再加上北韓的平壤政權願不願意配合他的「實用主義」,真的很難說,他宣誓北韓只要選擇放棄核武,他就承諾協助北韓在十年內達到國民平均所得三千美元,問題是過去十年兩位採取陽光政策的前總統,不知已提供過北韓多少援助,平壤也從未放棄過核武,證明問題絕對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
可以說,幾個月前還在南韓媒體喧囂的許多選舉議題,如今早就煙消雲散,誰也沒興趣再提起,被搬上檯面的全都是硬梆梆的政策問題。南韓人民對爭論不休的意識形態議題早就厭倦到極點,對李明博所宣誓要將韓國打造成「先進的一流國家」則正在拭目以待,所謂「李明博經濟路線」(MB經濟)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這一切的一切都宣告另一個韓國新五年正在啟動。看看韓國此刻所發生的一切,當下台灣所正在喧囂的一堆口水議題,也就不必太在意了,因為再沒多久,這一切也終將過眼雲煙,誰都懶得再提起了。
總統馬英九和前副總統呂秀蓮今(12)日一起參觀景美人權紀念園區,呂秀蓮提到自己在美麗島事件中被抓,當時的馬英九正在當官,還諷刺現在馬政府的官很好當,讓坐在台下的馬總統很尷尬。儘管被呂秀蓮諷刺,馬總統還是跟呂秀蓮一起參觀人權園區,逛到呂秀蓮坐過的牢房,馬總統變成了好奇寶寶,不斷問起陳年往事。
想到因為美麗島事件被關,來不及見母親最後一面,給人堅強印象的呂秀蓮,難得在鏡頭前流下眼淚。呂秀蓮表示,「她過世的時候,甚至不允許我去奔喪,這是我終身最大的恨憾,不希望有人再犯這樣的錯誤。」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情緒影響,越想越委屈,就連穿著半露香肩禮服的女主持人也遭殃。呂秀蓮認為女主持人的衣著在人權園區顯得很不得體,因而直言批評:「女主持人的穿著,好像不是很得體」。
呂秀蓮公開批評,讓女主持人相當尷尬,不過被修理的還有坐在台下的馬總統。呂秀蓮說,「那時候你在總統府,我在監牢裡面,今天所有當官的人,你們好幸福,你們能夠當官是這麼輕鬆」。
儘管被呂秀蓮諷刺,馬總統還是保持風度,兩人一起參觀人權園區,逛到呂秀蓮坐過的牢房,馬總統變成了好奇寶寶,不斷問起陳年往事
昔日沉默今高調 施明德妻連日搶版面2009-12-12 TVBS
這2天又有一位爆紅的新聞人物,就是施明德的太太陳嘉君!前2天她在景美人權園區的活動上,當場拆掉裝置藝術家的作品,還因此被警察用手銬帶進警察局,今天同一個地點的另外一場紀念活動,她是當著馬總統的面離場抗議,還嗆總統「說一套做一套」,只是過去陳嘉君一向非常低調,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天,這麼積極的要上新聞版面。
活動主持人:「接著呢我們要來做一個感恩的儀式活動。」
紀念活動還在進行,馬總統人還站在台上,一臉不屑的陳嘉君起立走人,但看到鏡頭,卻很經驗老道的「自動留步」,接受訪問。施明德妻子陳嘉君:「馬總統剛剛講的話,表示他根本就不願意面對問題,說一套做一套,麻木不仁。」
陳嘉君不滿意的,不只馬總統的致詞內容,還有景美人權園區裡的裝置藝術,2天前她「動口不如動手」,拆掉人家的作品,還「大動作」讓警察用手銬銬住她的雙手。陳嘉君(98.12.10):「我要從這邊出去,扣好扣好再走。」
這一銬,讓「施明德的現任妻子」陳嘉君打響知名度,外界才發現,這位長髮飄逸、身材姣好的施太太其實很吸睛!陳嘉君(98.12.10):「20年前,很積極參與野百合學運的一個積極份子,然後現在呢,我是施明德先生的…,也是美麗島事件受難家屬。」
只是過去陳嘉君一向很低調,連跟紅衫軍上街頭靜坐倒扁時,也沒說過一句話,怎麼會突然這麼頻繁的出現在媒體上,現在引發很多不同的聯想。 2009-12-13 11:37:51
馬英九版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聯合報社論07.12.26
已被民進黨否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如今儼然成了藍綠國家論述的分界指標。藍營的國家論述,顯然正向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涵趨近;民進黨則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代之以《正常國家決議文》。這是台灣政治板塊的重大位移,不容輕估漠視。
馬英九指出,「台灣在語義上等於中華民國」,這使得藍營的國家論述漸臻成形,呼之欲出。藍營論述的大概體系是: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在語義上等於中華民國;台灣(即中華民國)的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若要改變台灣(中華民國)的現狀(即統一,因現狀為已經獨立),應經公民投票決定。
此一論述體系,與《台灣前途決議文》顯有重大交集。《決議文》略謂: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即中華民國)的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若要改變台灣(中華民國)的現狀(即統一,因現狀為已經獨立),應經公民投票決定。
二者至少有四大交集。一、台灣在語義上(藍版)或國家現在名稱上(綠版),皆是中華民國;二、台灣(即中華民國)已經獨立,不必亦不應再推動「法理台獨」;三、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四、統一將「改變現狀」,所以應由「統一公投」決定。二者的不同點則是,綠版由「台灣」出發,藍版由「中華民國」開頭;然而,由於至少有前述四大交集,儼然已是殊途同歸,化異存同。
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其實不是「台獨」論述,而是「獨台」主張,亦即認定「中華民國亦是一種台獨形式」。至於馬英九稱「台灣在語義上等於中華民國」(當然也可稱「中華民國現在在語義上等於台灣」),又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再宣示「任內不與中國談判統一」,則藍版實亦為心照不宣的「獨台」論述。
綠版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吸納了「中華民國」,藍版的「台灣語義新論」亦使「中華民國」有了務實的表述。其實,二者皆未創造任何新的事實,只是在思維與論述上略作更符現狀的調整而已;倘若統獨問題能夠經此解決,又何必無盡無止地鬥得舉國不寧?
就國際局勢看,所謂「維持現狀」,當然是指「維持中華民國現狀」,無中華民國即無現狀可言;另就台灣內部因素言,則台灣失中華民國即失依托,中華民國失台灣即無主體,則又何忍非要切割撕裂中華民國與台灣,更為何不容「台灣在語義上等於中華民國」,亦不容「台灣在法理上的名字是中華民國」?
馬英九及藍營在國家論述的調整值得注意。馬英九在三月訪美時曾宣示,他會重申「四不」;最近又稱「台灣在語義上等於中華民國」。換句話說,陳水扁欲背棄「四不」,又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馬英九趁虛而入,業已完全替補進占了陳水扁及民進黨所撤讓退出的空間。至於國民黨雖迄未對「統一公投」表態,唯馬英九宣示「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共同決定」,則必須建立「統一公投」之類的民主防禦機制應屬必然之事。如此,藍版論述儼然取代了綠版《台灣前途決議文》,已是有目共睹。
問題出在民進黨否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而轉向「及早正名制憲」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亦即由接受「實質獨台」,轉向了主張「法理台獨」。其中關鍵則是:陳水扁由曾經屢申「誓死捍衛中華民國」,轉向了「自欺欺人」的正名制憲。
目前,大局已被陳水扁挾持,因而此一藍版綠版出現交集的契機無由發生正面效應。也許可待明年三月大選後,國民黨將新版論述形成黨內正式的文件,民進黨則設法回歸《台灣前途決議文》。唯當「台灣/中華民國」在政治認知上不再被惡意切割撕裂,台灣及中華民國始不致永陷於無盡無止的內耗空轉之中。
歷史長流下的本土大旗>中國時報 07.12.10 顧長永
在經歷了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的衝突與紛爭後,執政黨又有人打算提案廢除以「中正」為名的道路、學校、軍備與公共建築等。一個聲稱尊重人權及民主的台灣,如今卻出現不可思議的政治逆流。那些標榜「本土」的政治人物,會將台灣帶向何處?這讓我想起了印尼的經驗。
印尼在一九六五年九月共黨政變失敗後,當時剛掌權的蘇哈托將軍,就展開一系列的整肅共黨行動,受害最重、最慘的就是被懷疑與共產黨有關的華人;在之後的二年期間,印尼就展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排華事件。
印尼政府對華人最嚴重的打擊,就是關閉華人的中文教育,不到二年的時間,關閉了大部分的中文學校,所有華人經營的中文報章雜誌亦被迫歇業,僅保留一家官方的中文報紙。其次,印尼政府下令撤除市面上所有看得到的中文招牌,因此全國各個大小城市,所有華人商家及企業的中文招牌及廣告,被迫全面拆除,只准使用印尼文的招牌及廣告。此外,華人的姓名也被迫改用印尼人的姓名,因此現在印尼大部分的華人,無法由其姓名分辨是華人或印尼本地人。
然而,軍人出身及威權專制的蘇哈托總統,在雷厲風行執行排華政策之際,仍保留一部份的中文,就是在華人的教堂、寺廟、墓碑、及門坊,並未更動任何的中文招牌及匾額。因此,今天在華人聚居較多的城市或社區(例如雅加達、泗水、棉蘭、馬納都、馬卡薩等地),在仍可看到刻有「中華民國」及「滿清朝代」年號的招牌及匾額(例如雅加達華人區香火鼎盛的「金德院」及棉蘭的「東獄關」等)。如今這些遺留下來的中文招牌及匾額,不僅象徵對華人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基本尊重,更代表印尼這個國家不同族群的發展歷史。這些走過的文化及歷史,雖然曾經有過坎坷的經歷,但是如今已經成為所有印尼人的資產。
今天的台灣人民,其祖先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只是來到的時間有先後不同,每一個台灣人民對自己過去的成長及經歷,都有一段共同及不同的故事。由於這些不同的過程,因此,每一個台灣人對「孫中山」、「蔣介石」、及「大中至正」都有不同的認知。對於這些過去所建立的政治符號及建築物,是否要拆除、保留、或另行處理,當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觀點。
面對及處理這些不同的觀點及認知,台灣人民經歷教育水平提高、經濟成長的富裕、及民主選舉的素養,似乎應該有別於當年的印尼。應該擁有開放包容的胸襟,進行理性的討論,及遵守共同的規範,這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所應該具有及追求的優質民主文化,這才是台灣的資產!可是,為何經過民主選票產生的執政治當局,卻假民意之名,任意扭曲法律,操作挑釁及挑撥的言語,以粗暴及蠻橫的態度,對不認同的文化及歷史,進行無情的摧殘。經過民主洗禮多年的台灣,所呈現的政治現實,竟然不如當年蘇哈托威權統治的印尼!
愛台灣的老百姓都知道,現在人民最關心的是生活及工作,鮮少有人在意「孫中山」、「蔣介石」、及「大中至正」有多大意義;體恤台灣基層的人都知道,幫助弱勢族群的社福團體正辛苦度日;關心本土的台灣人更會注意到,大學生及碩士生擠破頭參加公務人員的考試,默默忍受低就的委屈與辛酸,顯示年輕人對找工作的無助與無奈。當政客們口沫橫飛的「愛台灣」,其實他們已與「愛台灣」嚴重脫節。當政客們刻意的標榜「本土」,其實他們已與「本土」背道而馳。
印尼的蘇哈托當年打著「本土」的旗幟,對異己群體進行無情的摧殘,他萬萬沒想到,最後將其政權推翻的,不是那些被他迫害的群體,而是那些被他所操弄的本土力量!政治經常在變化,沒有一個人及一個政黨,可以長期控制權位;政治人物的年歲是有限的,其任期更是短暫的;可是,文化及歷史卻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一個很長、很長、說不完的故事。印尼的例子,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教授)
文明社會不容許用「血統論」煽動對立情緒【聯合報社論007.11.23
馬偕醫院的林媽利醫師發表「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研究,發現有八成五住在台灣的閩南人和客家人帶有原住民基因。這項研究或尚待學術界的公開檢驗,但其 結果立刻遭人利用來推銷「台灣人在血統上大多有別於中國人」之說,強調「現在大多數的台灣人在血統上與中國是一邊一國」。「血統論」的幽靈如此明目張膽地 盤踞台灣上空,這是現今文明社會不可想像且不應容忍之事。
林媽利醫師長期以來進行台灣住民的基因分析,頗具聲望,基本上主張「平埔公、平埔嬤、唐山公、唐山嬤、高山公、高山嬤,以及東南亞島嶼族群,構成台灣人的 遺傳基因」。當然,就算科學研究也未必是唯一真理,亦可能引發爭議。林媽利的研究並非完全未受學術同儕的質疑,例如所謂台灣「原住民」其實包括了在基因分 析上存有差異的十多族,並非具一致性的樣本;今年且發生了林媽利在採集葛瑪蘭族原住民唾液進行研究時,遭國科會裁定違反醫學研究倫理,被要求銷毀基因檢體 等事件。
無論如何,科學的歸科學;如果有特定立場人士故意片面利用或斷章取義科學發現,予以政治性的詮釋,甚至用以進行政治宣傳,則分明是不道德的。時至今日,竟 還有人意圖散播「血統論」,更是反知識的。首先,摘自林媽利本人的研究:「現在的台灣人有百分之二十六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其他百分之七十四是 來自福建,是唐山媽的後代。」其次,從基因的研究,中外科學家早已認知北方漢人及南方漢人不同;還有人主張如今已無所謂「純種」的漢人存在。換言之,多數 台灣人乃證據確鑿的「唐山媽的後代」此一事實之外;被故意用來與之對比的所謂「中國人」,不論就國籍或文化的意義來說,本來亦絕無「血統上自成一國」的引 伸餘地。
有人在政治上希望導引或操作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這是政治主張,也是言論自由;但如果要操作「血統論」以幫襯這種「一邊一國」,則是無知且拙劣的手法。 人類,若論生物上的區分,要探究其「異」,則除同卵雙胞胎之外,無二人完全相同;但若要追溯其「同」,如今已有研究認為各色人種皆源於非洲的共同祖先。換 言之,生物上之強調「異」、「同」皆各有所本,關鍵在於如此區分的社會意涵和政治居心何在。「血統論」曾造成歷史上諸多的仇恨與慘禍,人類累積包括納粹時 期的痛苦歷史經驗,如今對於藉基因區分種族、社群之間的差異,普遍深惡痛絕,亦戒慎恐懼。人稱「DNA之父」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華生,上個月才因失言黑 人與白人之間的智商差異,被國際學術界圍剿,以七十九歲高齡和諾貝爾獎得主的桂冠,仍遭工作數十年的實驗室免職,所受譴責不可謂不重,也可見此一議題的高 度敏感性。
凡文明社會,如今都有這樣的認知和社會意識:萬萬不可藉基因、血統等因素來激化族群間的歧視和對立。戴著科學家頭銜的華生之例猶在眼前,台灣竟出現「台灣 和中國在血統上一邊一國」的論述,如此強烈著墨「台灣血統論」的說法,試問:欲將台灣現今數十萬外籍新娘等「新移民」和「新台灣之子」置於何地?對具有多 元族群融合的美麗台灣傳統又是何等侮辱?台灣因移民社會的歷史而形成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此一事實毋庸置疑;但此「獨特性」的意義又何必硬要用「血統論」加 以填充?
如果數百年來的移民歷史已使台灣人形成一個所謂「混血」的族群,則每一種遺傳基因的來源,都是今天「新台灣人」值得感恩、值得驕傲的對象,其中既有高山公 高山嬤、平埔公平埔嬤,當然也有占最高比率的唐山公唐山嬤。「血統論」如果非談不可,重點應在於遺傳多樣性的多元融合,絕非「一邊一國」的政治操弄。
林媽利:8 5%閩客 有原民基因>中時07.11.18黃天如
馬偕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林媽利昨天在一場醫學研討會上指出,她最近完成一百位台灣非原住民民眾的採血基因研究,發現八五%的台灣閩客族群帶有原住民基因。她還取得民進黨大老彭明敏同意公布其基因指出,彭雖為客家人,但據基因分析,其父系祖先為台灣原住民,母系則是北方亞洲人(日、韓或中國北方漢民族)。
為探索台灣閩南、客家血源,林媽利昨天在馬偕醫院舉行的「二○○七年生醫科學之新領域」國際研討會中,發表研究成果。林媽利表示,已就兩百多名志願者中一百人的基因完成分析,論文摘要已投稿至菲律賓人類基因研討會。她表示,針對一百名閩、客(五十八名男性、四十二名女性)基因分析,發現其中有六七%的父系、母系或父母任一方血緣有台灣原住民基因;另有一八%染色體組織抗原HLA帶有台灣原住民基因。她認為:至少有八五%的台灣閩、客帶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緣基因。
林媽利另以該一百名志願者的基因建置「血緣關係樹」,藉此與其他種族基因的相近性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台灣閩客族與泰國、新加坡華人血緣的相近性,竟更甚於中國北方漢民族及內蒙古人種的血緣。
台大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認為林媽利的研究很有趣,也印證了人類遷徙行為與歷史,對一個民族血緣基因的影響性。但她強調,由於只是一百人的血緣基因研究,若要運用在臨床基因疾病治療,恐仍有一大段距離。
歷史不能只說一半> 中國時報 2007.11.15黃森松
第五十四頻道《大話新聞》節目,最近密集以晚近幾年出版的歷史書刊圖文,比較「日本治台五十年」與「國民黨領台半世紀」的得失功過。對於前者,極盡歌功頌德;對於後者,則是批評得體無完膚。多位來賓的發言,彷彿有「恨不為日本人」的遺憾!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吳濁流說過,「拍馬屁的不是文學」;為兇殘暴虐的異族統治者擦脂抹粉的歷史論述,則是令人不齒。
比較歷史本屬不易,更何況是比較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的治台功過。但是歷史系畢業生都知道,解釋歷史千萬不能「只說一半」。
日本從滿清政府拿下台灣以後,確實在交通建設、戶政、衛生、地政等方面建樹良多(當然也是為了統治方便與經濟掠奪)。但是不容《大話新聞》遺忘的「另外一半」是:
一、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歷經十五次前往東京努力,最後還是一事無成。日本政府一直到戰敗投降前夕,才任命辜顯榮等人為貴族院國會議員。日本治台五十年間,非但不准台灣設置立法議會,台灣同胞也未曾以直接或間接投票方式,參選或選出日本國會議員。
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賡續努力下,台灣總督府雖然在一九三五年開辦台灣第一次選舉,但是只有極少數台灣人可以參與這場「半數官派、半數民選」的州市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因為參選和投票資格是「男子,年滿二十五歲,年納稅額五圓以上者」。州市街庄長不但兼任議長,上級主管機關還可以隨時解散協議會。
所謂「終戰」以後,備受詬病辱罵的行政長官陳儀,不但完成省縣市參議員、鄉鎮市區長及代表選舉,並且辦理國民參政員、制憲國大代表選舉。一九四七年歲末(年初發生二二八事變)起,也陸續完成國大代表、立委、監委選舉(除監委外都是公民普選)。中央撤退來台以後不到一年,更以直選方式產生縣市長和鄉鎮市區長、縣市議員等。
二、日本人讀「小學校」,台灣人(極少數除外)只能讀「公學校」。第一所「台灣人的中學校」台中中學校雖然在一九一五年成立,卻是四年制的「不完全中學校」。現名建中、雄中的五年制中學校,台生不到兩成。
三、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以後,開始禁止台灣報紙使用「漢文」,所有政治活動也全盤受到禁制。到了珍珠港事變後,更是如火如荼地推展「皇民化」運動。
1、改姓氏:林氏改為「西河」或「二木」,鍾氏改為「金重」或「金童」。
2、傳統神佛「升天」:關公、媽祖、開漳聖王、福德正神遭到廢棄,家戶改拜日本天照大神,自家祖宗牌位縮居神桌角落。
3、穿和服演歌仔歲,布袋戲、皮影戲以日語演出。
4、鼓勵申請為「國語家庭」,可以得到較多食物配給。
5、在家修行、不圓頂、不穿袈裟、不拜偶像的「菜堂」齋教,以及尊奉儒宗、扶鸞起乩勸善的「善堂」,都被迫依附東洋佛教(臨濟宗、曹洞宗),須延請剔光頭的和尚擔任住持,才能繼續存在。
四、台灣人的經濟活動,只能侷限於街庄級信用組合(即今半個農會)。台中人陳炘想成立信託公司,不准;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曾祖父蘇雲英,雖然與里港董家、美濃宋守四(宋宦勳的曾祖父),合組台灣商工銀行(戰後易名第一銀行),但是只有出錢的分,實際營運都掌握在日籍董監事手中。
第一憨,呷菸噴風;
第二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第三憨,選舉運動;
第四憨,背祖忘宗?
七年多前,民進黨執政至今,御用學者紛紛致力於「去中國化」,並且歪曲歷史,試圖把殺死台胞無數、對台胞採取歧視統治的日本視為「宗主國」,但是嘴裡口中卻只會幾句從「三井」學來的「空棒哇」、「哦亥哦」日本話而已。
最後,誠摯地建議阿扁政權所屬學者們,趕緊把握最後七個月任期,不要再操弄與「台灣議會」必然命運相同的「入聯」,不如徹底「去中國」化──廢除中文漢字,改用日本五十音做為國語文吧。
不過,阿扁總統的姓不能改為「潁川」,因為舊時潁川郡是在現今中國河南省。
(作者曾任蓬萊島週刊總編輯,目前為自由撰搞人)
懷念台灣的1997> 中國時報 2007.11.05李廣均
在骨灰罈風波下,我更加懷念一九九七。除了追思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與德蕾莎修女的病故之外,如今我又多了一個理由:一九九七是近十四年來台灣社會中族群關係最為平和的一年。
如果我們將媒體報導「族群對立」的次數視為觀察族群關係是否惡化的痛苦指數,我們發現國內兩個主要平面媒體(中時/聯合)在一九九七年出現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次數是出奇的低,分別只有八次和六次,但從一九九四至二○○六這十三年間,平均每年媒體報導的次數至少是五十次以上,最多的一次是二○○四年,兩報報導次數分別高達一四五次和一○九次。
一九九四年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分水嶺,該年舉行的省長選舉和北高市長選舉,將族群政治帶入了選舉的中央舞台。此後的十三年間,台灣共舉辦了三次總統大選、四次立委選舉、三次縣市長/議員選舉、四次北高市長/議員選舉、一次省長選舉,「族群對立」始終是歷次選舉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是候選人造勢拚場的主要軸線之一。
從一九九四至二○○六,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一共出現五個高峰,分別是在九五、八、○一、○四、○六年,前四個年份都是立委選舉年,○六的報導高峰則是與倒扁活動有關。我們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選舉活動對於媒體報導的影響:在非立委選舉年,中時與聯合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次數分別是三六次和四○次,立委選舉年則是躍升至九○次和七四次。以每月平均報導次數來看,立委選舉年都高於非立委選舉年,特別是十一月,立委選舉年的該月報導次數幾乎是非立委選舉年的三倍。
非總統選舉年的平均報導次數是四七次和四八次,總統選舉年則是七一次和五八次。每逢總統大選,媒體對於「族群對立」的報導次數從一月開始加溫,於三月達到高峰。
比較而言,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對於媒體報導「族群對立」的影響最為明顯,縣市長選舉的影響則是最小,此一差異有助於我們瞭解台灣社會族群對立的現象。其一,族群議題在不同類型選舉活動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並不一樣。對於縣市長選舉而言,族群議題吸引參選人與選民關注的能量不足,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也較不容易登上版面。但對於總統大選而言,除了能力操守之外,候選人的身份背景常具有全國性的象徵意義,包括家庭出身、語言能力、歷史觀點、文化態度、統獨立場等,「族群對立」也因此容易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
媒體報導「族群對立」的嚴重程度也和選舉制度有關。以立委選舉而言,第三至第六屆的選舉制度都是複數選區,不論是十萬票還是三萬票,結果都是當選。如此一來,為了能夠突破最低當選門檻,部分候選人會採用比較激情的參選方式,包括族群語言的使用。簡言之,媒體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並不是一個經年累月的普遍現象,而是有著時序性的起伏變化,背後則是糾纏著政治活動與選舉制度的影響。
當然也許你會問,為何一九九七年有關「族群對立」的報導次數會特別低呢?這一年族群關係的平靜背後其實有著令人不忍憶起的血淚教訓--白 曉燕命案。或許是陳進興等人的犯罪行徑讓台灣民眾驚覺到治安敗壞與官僚無能已經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嚴重程度,也或許是白曉燕微弱顫抖的無助身影與白冰冰女士令人動容的泣訴提醒了我們,除了「族群」之外,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們一起去珍惜與努力?(作者為中央大學法政所副教授,「族群語言報告書」撰述成員)
返聯vs.入聯:火不滅,煙不會散!【聯合報社論07.10.31
民進黨的「入聯」聖火接力,與國民黨的「返聯」青春鐵馬,正在分頭繞行台灣。
眾所周知,這其實不是「返聯」與「入聯」的爭議。一、因為,若將「入聯」或「返聯」視為政治意念,國人皆贊同,沒有異議;二、「返聯」不會實現,「入聯」最後也「什麼事都不會發生」,若論效果,二者亦無不同。所以,「入聯」與「返聯」不應當成為爭議。
「入聯」與「返聯」的爭議是在:一、這是終究要不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問題,也就是另建台灣國能否救台灣的問題;二、這也是應否衝撞「維持現狀」的國際均衡架 構的問題,包括應否維持台美戰略信任的問題;三、這也是政府可否以違憲違法的種種手段來推動公投的問題;四、這又是可否「公投綁大選」而導致扭曲大選結果 的問題。
以上四大問題的核心皆在:這是終究須在中華民國與台灣國之間作一選擇的問題。陳水扁說: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中華民國已經亡了,中華民國的供桌很快就將拆掉。
民進黨的台獨戰略,可以稱作「煙與火」戰略。「台獨意識」是火,「台灣意識」是煙。此次「入聯公投」的操作即屬「煙火戰略」的典型架構。以不斷加重口味的 「台灣國」論述燒起「火」來,諸如「要正名、要制憲、要台獨」、「中華民國已亡」,「拆掉中華民國供桌」等,這是點燃深綠「台獨意識」薪炭的「火」; 「火」燒起來後,就開始搧「台灣是我們的母親」、「本土政權」、「台灣意識」、「台灣悲情」或「台灣尊嚴」的「煙」。等到「台灣意識」的「煙」愈來愈大, 人們已看不到「台獨意識」的「火」。「台灣意識」的「煙」將選民薰醉,冷水煮青蛙,「台獨意識」的「火」也就愈燒愈旺;相對地,「台灣意識」的「煙」也漸 漫漸遠,無孔不入。
國民黨以「返聯」制衡「入聯」是必要手段,否則到大選時若只領「入聯」一張公投票,情勢殊難想像。但是,國民黨只在「台灣意識」層次作戰,卻無能又無膽處 理「中華民國/台灣國」的「台獨意識」層次,則是如今陷入困境的主因。國民黨贊同「聯合國議題」的「台灣意識」;卻無能耐以其論述讓國人警覺「入聯公投」 其實是「台獨公投」的「台獨意識」。如此一來,國民黨形同躲入民進黨「台灣意識」的「煙」裡,甚至還幫著民進黨去搧「煙」,加速加大其擴散。國民黨似乎只 想躲在「煙」裡,拿香跟拜,只求民進黨打不到他;卻無能亦無膽設法用水潑熄藏在煙裡的那一盆「台獨之火」。
火不滅,煙怎會散?反過來說,火燒不起來,怎會有煙?
前述「入(返)聯公投」的「四大問題」中,「台灣國/中華民國」是藍綠兩邊的核心火種。民進黨須證明台灣國有勝過中華民國的優越性,國民黨則須證明中華民 國有勝過台灣國的優越性;民進黨須證明「台灣國」有益於「台灣意識」,國民黨則須證明「中華民國」始對「台灣意識」有利。然而,現在的情勢是:民進黨把 「台灣國」的「火」燒得很旺,煙也很大;國民黨卻似無能把中華民國的火種燒出應有的熱度,以為只要跟著民進黨搧「台灣意識」的煙即可。其實,國民黨搧的 煙,原是民進黨燒起來的煙,甚至是幫著民進黨在搧煙。民進黨只憑一句「入聯是藍綠共識」,就可將國民黨吞沒在民進黨的「煙霧」中。國民黨自己的火燒不起 來,怎會有自己的煙?
整個情勢已被民進黨的「煙火戰略」主導。只要看公民營行庫一列排開捐助「入聯公投」,即可知「台灣意識」在民進黨操作下已經無孔不入地偽裝了、夾帶了並傳導了「台獨效應」。國民黨這種「搧煙不滅火」的手法,已經導致「火不滅,煙不散」的後果,不可收拾。
如果國民黨說不出「中華民國優於台灣國」的道理,憑什麼選,更憑何勝選?沒有自己的火,怎會有自己的煙?
陳水扁「決定」誰是台灣人嗎?【聯合晚報社論
陳 水扁拿馬英九父親骨灰罈上的「化獨漸統」文字,大作選舉文章,甚且還扭曲成「『反』獨漸統」。基本上,不令人意外,這不就是「陳水扁風格」嗎!他罵過李登 輝「老番癲」,他說胡志強的健康不知何時「剉起來」,現在抓到馬英九父親生前的遺志作文章,說真的,他若不「借題發作」,那才叫奇怪。像現在這樣,以攻擊 往生者,來獲取選舉優勢,正是他一貫風格,選民不必驚訝!
陳水扁若非健忘,便是故意。他自己的家族從哪來的?他不是尋過根嗎?他自己家族來台的第一代、第二代祖先,跟馬鶴凌的狀況其實差不多,都是大時代環境的變 異下,跨海尋求新生活。衣錦還鄉,落葉歸根,乃至即使身後埋骨於異鄉,都不忘告誡子孫,根在何處,這傳統不正是漢人社群一脈相傳的文化嗎?
但那畢竟是遷台第一代第二代的個人歷史情懷,往往數十年後,百年後,這家族便在新故鄉落地生根,綿延子孫,馬英九說的「先人埋骨處即是故鄉」,難道說的不 也是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人的一部部家族史嗎?差別只在,馬英九家族到他的孩子在台出生、成長為止,仍不過數十年,而陳水扁等家族已落腳二百餘年以 上。無論多久,一旦把台灣當故鄉,誰敢說誰不是台灣人呢?敢這樣說的,不是鴨霸,便是傲慢,是忘了自己先人也走過「懷鄉的路」!
陳水扁在馬英九出身上做文章,這是他「分化手段」的必然。他採取的手法,說穿了,再簡單不過,是不斷「製造稻草人」,不斷把對手抹紅,打成中共同路人,批 成不愛台灣。弔詭的是,最後,誰才最愛台灣呢?竟然只是民進黨裡的深綠!竟然只是支持貪腐家族的一小撮民進黨人!這不很奇怪嗎?
馬英九一點都不必為他父親馬鶴凌的遺志,感到抱歉。這終究是他父親那一代,第一代遷台人士的普遍心情,如同二百、三百年前台灣早期先民渡海、薪傳的心情。 重點是,「先人埋骨處即是故鄉」,這點馬英九若能堅持,就意味了一九四九年後遷台的外省籍後裔,已把台灣當新故鄉,他們若有心,反倒陳水扁這種人無心的 話,該檢討的是陳水扁。
變壞了,還是學聰明?【聯合報╱李光儀】07.09.17
民 進黨能夠在短短時間取得政權,主要因素在選舉手段靈活。民進黨的策略,是將選舉和執政分開來看,沒有任何包袱的打選戰,一切以勝選為考量。相對於此,國民 黨的選舉策略就顯得保守務實,即便在野,也以「準執政者」自居,做不到、不應做的都不敢說,因此打選戰總是綁手綁腳,始終處於挨打狀態。
這次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對壘,國民黨在心態和戰略上都有了很大的調整,似乎走向民進黨「選舉與執政脫鉤」的模式。選戰開打以來,民進黨狠招百出,馬陣營也不 遑多讓:陳水扁過去說選他股市「上萬點」,馬英九說他當選的話四年內股市上「兩萬點」;民進黨推「入聯」公投,國民黨就搞「返聯」;奧會聖火爭議,馬英九 先喊出「會拿國旗迎聖火」,更拿出謝長廷和五星旗的合照作文宣。幾次反守為攻,都頗有「民進黨之風」。
從選舉策略看,這幾次出招固都無懈可擊,但這些和民進黨的「愛台灣」、「選陳水扁一年抓貪瀆可省五千億」一樣,本質都是選舉語言。
美國對台灣朝野推公投的批評,已戳穿返聯、入聯都不可行的事實。包括股市高低,是取決於市場,不是誰當選就可左右。至於國旗問題,台灣要參加國際賽事,就得遵守奧運規則和慣例,否則就得退出或者永遠拿不到主辦權。
國民黨乃至馬英九會做出這麼大的改變,乃是汲取前兩次大選敗選的教訓,尤其是「連宋配」,從民調領先卅個百分點打到敗選,很大原因就是被「準執政者」心態束縛。此次為了勝選,大開大闔改變,不難理解。
只是,距離投票只剩下半年,未來類似策略只會越來越猛,無法實現的「口水型」政見也將越來越多。如果馬英九果真當選,人們回頭檢驗他說過的話時,會不會發現他變成了另一個阿扁?
國民黨的改變,是學壞了,還是變聰明了,真的很難說。或許只有手中有投票權的「總統的主人」,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戀愛巴士裡 台灣人自認日人?
【聯合報╱吳尚真/大學生(北縣深坑)】 2007.08.29
八月十三日,「戀愛巴士」這個在台灣也廣受歡迎的節目,在日本播送了台灣編。
這個節目會到世界各地取景。原本是綜藝節目的戀愛巴士,為了要教育民眾,都會在節目介紹這個國家的特色與社會問題。
在台灣,戀愛巴士的工作人員驚訝於台灣人瘋狂追逐戀愛巴士的情景,加上接觸到的台灣人幾乎個個都會講幾句日文,因此決定要解開「台灣人超喜歡日本」之謎。
這個問題的答案由一個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太太來解答,原來是:「台灣人心中都覺得自己是日本人」。節目裡談戀愛的青年男女很驚訝,追問:「台灣人對日本人沒有恨嗎?」老太太回答:「沒有,我們很感謝日本。」
正在日本,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我很震驚。為了不讓日本人還以為台灣是他們的殖民地,我跟一位同學做了個海報,到電視台大樓抗議。站了約一小時,總製作人親自出來跟我們道歉,答應會在網頁上加註「這是李太太個人意見,不代表全台灣意見」的訂正文。
但即使事情圓滿落幕,身為台灣人,我還是不禁悲從中來。我想要愛國,卻不知道國家在哪裡。不同時期來台灣居住的人,不同時期接受教育的人,有著不同的國家認同,到底哪個才是對的,哪個才是真的。
我是七年級生,接受的是國民黨時代的教育,因此我認同的是中華民國,問題是現在的政府不認同。相信有很多人很我一樣,覺得很錯亂,也很矛盾。我想要愛國, 但是我所在的台灣的政府千方百計的想要消除這個國家的名字。有些人想要認同台灣共和國,但是它還不存在。有些人跟李太太一樣,還覺得自己是日本人,可惜日 本不承認他們。
生活在國外,才能知道國家的重要。很希望有一天每個台灣人都能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共同為台灣的尊嚴努力,讓每個出國的台灣人都能驕傲地說自己來自台灣。
推崇後藤新平,李先生觀照了什麼樣的「全面歷史」?
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羅智強(本回應文已投於自由時報,但未獲刊出)
自由時報七月二十二日刊 出李筱峰先生文章「劉銘傳與後藤新平」一文。對馬英九提及台灣典範時,只提劉銘傳卻不提後藤新平多有批評。文中李先生倒不否認劉銘傳對台灣的治績,這部分 既是「共識」,筆者不再贅述。因此,就讓我們來看看,後藤新平是如何對待台灣人民的?該不該如同李先生一般將後藤新平奉為與劉銘傳平起平坐的台灣典範?
台灣被清國所賣?明顯的論史錯誤!
首先,提出李先在一個論史上的錯誤,李先生表示「台灣被清國賣給日本」。台灣是因為清廷甲午戰敗,不但賠款白銀兩萬萬兩,還被迫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怎 麼會是「被清國賣給日本」?李先生可否告訴讀者,清廷收了日本多少銀兩,才把台灣「賣」給日本呢?李先生可以批評清廷腐敗以致敗失台灣,但說台灣被清廷賣 給日本,與史實相去何止千里!李先生身為學者,用詞實應保持學術謹慎。
被害有罪,強盜無罪的謝長廷邏輯
這種偏讀歷史的態度,與謝長廷日前在美的一段說法如出一轍,與李文刊出的同一日(七月二十二十日)謝長廷在美國發表演講,針對有人批評他從未對日本人殖 民台灣、屠殺台灣同胞曾置一詞,謝長廷的答案竟是:「因為台灣是中國割讓給日本的,要恨也要恨中國。」有人被搶,竟是被害人有罪,強盜無罪,天下寧有此理 乎?同樣的謝先生可以批評滿清腐敗,護土不力。而事實上,甲午割台後,國父 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矢志推翻滿清,亦是出於對滿清腐敗的不滿。但這一段歷 史,豈能成為不批評日人屠殺台灣人民的藉口?
間接反射利益背後的統治動機
至於李先生推崇後藤新平的「諸多建設」,筆者不否認,其中後藤新平的若干作法,的確在後來產生「間接的反射利益」,讓台灣得到了一些利益,這部分的歷史 事實我們並不否認,但我們質疑的是,因為這些「間接的反射利益」,所以台灣人民就該「推崇」後藤新平。戰後,日本在受原子彈輻射的治療方面領先全世界,是 否日本應該感謝美國人的原子彈呢?且讓我們順著李先生的邏輯,逐一討論。
戶口調查是為了掌握抗日軍行蹤
第一,李文提及,後藤新平擔任民政任內,完成土地、林野、戶口調查。誠然,後藤新平對台灣土地、林野、戶口調查確實非常精細,但李先生應該要告訴讀者的 是,後藤新平之所以投入大量資源詳細調查土地、林野、戶口背後的統治動機為何?後藤新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要建立上軌道的戶政制度嗎?
日據時代初期,台灣人民為了反抗日本統治,各地都有武裝抗日活動。日本人將這些專門攻擊日本官署、刼掠日本槍械、鴉片(當時的鴉片由日本官署控制)等物 資的抗日民眾稱為「土匪」。為了掌握令日本政府頭痛萬分的「土匪」的行蹤,日本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精細與徹底的戶口調查,其出發點在於透過對人口資料的掌 握,壓制反日勢力。從「反射結果」論,日據時期的戶口調查對後來台灣的戶政制度確有助益,但李先生文章似不應略過其施政背後壓迫台灣人民的動機。
林野調查,掌握抗日原住民動態
至於土地與林野調查部分,也必須返諸當時的歷史背景究探日本政府的出發點,才能得到客觀的歷史評價。同樣的日本人對土地與林野調查的精細程度,確令人讚 服。但這一方面與壓制抗日勢力有關,例如日本之所以投入資源對台灣林野的進行詳細調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對付當時據守山林、激烈抗日的原住民。由於原 住民勇武強悍,對日本統治造成威脅,透過對林野的徹底調查,以掌握原住民的動態,是一種出於軍事目的的作為。
而在土地調查部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在李先生眼中後藤新平的「德政」是如何「造福」當時的台灣人民的?
精細的土地調查,以侵奪台灣人民的土地
日本人為了攫奪台灣人民的土地,將土地區分為官有與民有,台灣人民只要拿不出證據證明土地為其所有,則其土地均歸官有。為了實施這項土地收官的政策,日本人遂展開精密的土地調查。
須知,在當時的台灣,除了世居其土的原住民外,居於其上的漢人大多是新墾民,新墾民透過對新墾田的先佔,便定居其地。這類的新墾田,並非買賣得來,根本提不出擁有土地的「證據」,於是這些土地便盡歸日人所有。
那麼,透過買賣得來的土地,就會比較有保障嗎?錯了!當時台灣人民買賣土地訂的大多是口頭契約,換言之,本諸誠信而交易土地,因此,即便是買賣得來,許多人也拿不出證據證明其地的所有權。
那麼,世居其土的原住民,保留土地所有權總沒有問題吧!也錯!由於大多數原住民族根本沒有私有土地的概念,因此其所居住的土地也都全部成為官有土地。
民有地僅為官有地的百分之六
我們從一個數據,就可以看後藤新平是如何透過「土地調查」,貪婪地幫助日本侵奪台灣人民的土地。日本人在土地調查後,得到了九十一萬六千七百七十五甲的「官有土地」,而據統計,民有地則僅僅五萬六千九百六十一甲。民有地僅為官有地的百分之六。
此外,在官有林地的部分,其區分為要保留林野與不保留林野,前者計三十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四甲,後者計七十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五甲(日人的統計多精確到個位數,這點的確令人佩服)。在不保留林野部分,其中有三十九萬八千五百四十一甲,日本以二種方式處分,其一是賤價賣給日本財團,其二,是進行所謂的「拂下政策」,把土地送給日本在台退職的官吏,作為酬庸犒賞。
事實上這些被賤賣給日本財團與贈送給日本退職官吏的土地,多是台灣農民原本依仗生活於其上的土地。
以日本為主的建設動機
第二,李先生又推崇後藤新平對於郵政、電信、港灣、鐵路、公路等現代化建設。但同樣的,我們不否認這些建設後來對於台灣人民的「間接反射利益」,但要檢視的仍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之下,這些建設的受益者是誰,日本人建設的動機究是以「台灣為主」還是以「日本為主」。
西元一九二六年,當時的日本統治台灣已三十年,分析當時三十三種行業的投資情況,台灣人僅佔全部投資金額的百分之九點六六,其他百分之九十點三四則均為 日人所有。而其中台灣人所有的百分之九點六六,事實上大多是日人「恩賜」給所謂「征台有功」的台灣家族。換言之,大多數的事業均屬於日本人而非台灣人。
此外,在經濟活動中,日本人與台灣人有多處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形,相同的工作內容,日本人的工資是台灣人工資的二點二八倍。
美麗罌粟花堆出來的「美麗」財政
第三,李先生援引梁啟超先生的話,讚嘆日本人對台灣財政的治理。那李先生在提出「美麗」的財政數字同時,是否可以告訴大家,日人治台財稅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鑒於鴉片對人民健康的危害,當時世界主要國家包括日本本土,都對鴉片採「嚴禁」政策,但日本對台灣採取的卻是「漸禁」政策,並採取鴉片專賣的政策,以豐富其府庫,賺取台灣人民的白銀。在日本的「漸禁政策」下,台灣吸食鴉片的人數雖有減少,但吸食金額卻不斷增加。此外,日本還將在台製造的鴉片從台灣輸往大陸。(蔣渭水先生即曾反對日本對台的鴉片政策,還通電國際聯盟,引起國際注意。)由於將鴉片經營的「有聲有色」,財政收入也有顯著成長。倘梁啟超知道這由 「美麗」的財政數字是由「美麗」的罌粟花堆出來時,是否還會對日本據台時的財政治理作出相同的評價呢?許介鱗教授在「後藤新平的鴉片謀略」之作中,對日本 人如何實施鴉片政策即有詳述。
台灣人被剝奪讀大學權利-日本的民族差別政策
在「推崇」日據時期的政績的同時,身為學者的李先生也應該告訴讀者,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是如何實施民族差別待遇政策,把台灣人民視為次等國民的。除了薪資 有差別待遇外,教育也採取差別待遇,台灣人民只能念公學校,日本人念的是小學校。台灣唯一的一所大學-台北帝大(台灣大學的前身),台灣人原則上是不能念 的。直到一九四四年,台灣人念台北帝大的人數僅六十九人,其中只有五個不是醫學部的,至於念醫學部的其他人,則是因為一九三六年台北帝大把台北醫專(台灣 人可以念)併入的緣故。這使得台灣人要念大學必須遠赴日本或中國大陸,包括李登輝與彭明敏,在台灣光復前都是在日本念大學,等到台灣光復,才轉回台灣大學就讀。
這正是一種典型的殖民思維,把台灣視為殖民地的日本政府壓根不想培養台灣人才,對比台灣光復後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的公私立大學,為台灣作育無數英才,其間的差別還不明甚?
不是海上中華是什麼?
第四,李先生又認為馬英九推崇劉銘傳、陳永華卻不推崇後藤新平,是因為前者「將台灣建設成『海上中華』」,李先生實當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重新思考,陳永 華與鄭成功的確均是南宋朱熹所創閩學的傳人,其思想上承孔孟與先秦諸子,而他們開科舉、設學校均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稱其將台灣建設為「海上中華」確不為 過。劉銘傳也是中國人,中華文化的傳人,但李先生卻以馬英九肯定陳、劉二人將台灣建設為海上中華而對之批評。那麼筆者要反問者,當時的台灣,不讀四書五 經、不讀閩學,要讀什麼?不是海上中華又是什麼?須知,台灣人民也是漢民族,台灣的本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本就是融和無分,相依相存的。
撫平式鎮壓v.s.殲滅式鎮壓
第五,李先生的論調中最荒謬者,就是以劉銘傳與後藤新平均有殺人為由,而認為不應區別二者。
劉銘傳的確曾以軍事手段平亂,但針對的是武裝反抗的軍人,採取的是「撫平式鎮壓」,換言之,並不妄殺無辜平民。後藤新平採取的卻是「殲滅式鎮壓」,甚至以「騙殺」方式,不分軍民、不分男女老幼,無情地大加屠殺。
騙殺義軍,歸順式慘案
王曉波教授在「李『繼承』後藤新平 置台灣人何地」一文中即曾指出:
後藤新平上任後,用欺騙的方式,先與抗日義勇軍領袖柯鐵虎和林少貓分別簽訂協議,劃定界線,互不侵犯。柯鐵虎病死後,一九○二年,他騙稱,柯鐵虎的部屬只要 交出武器,即可重回家園作良民,既往不咎。但在「歸順」儀式上,當義軍交出武器後,日本官員即退場,而由埋伏的日軍以機槍掃射,掃射畢,再執長刀入場,有 存活者,一律以長刀劈殺。史稱「歸順式慘案」。
騙殺義軍,後壁林之役
林少貓於「台灣民主國」失敗後,率部游擊於南台灣,日人根本無法窺其蹤跡,遂透過地主士紳,誘騙林少貓與日方簽訂協議,劃後壁林為林少貓的開墾區,互不侵犯。林少貓遂率部經營後壁林。一九○二年五月三十日,日本軍警在嚴密的部署下,趁林少貓不備,攻入後壁林,大肆燒殺,無論男女老幼,並在附近鄉村進行數日捕殺,史稱「後壁林之役」。
離台後,後藤新平著《日本殖民政策一斑》,自承自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二年,五年間誅殺「匪徒」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人。
血著歷史,竟以「本質並無二致」帶過?
這些血著的歷史,李先生竟能以「本質並無二致」輕輕帶過?誠如李文中的結論「讀歷史應全面觀照」,李先生在推崇後藤新平的同時,是否應同時全面觀照一下後藤新平是如何污辱、屠殺、貶抑台灣人民的?身為學者的李筱峰先生,又對後藤新平觀照了那些「全面的歷史」呢?
推崇後藤新平,李先生觀照了什麼樣的「全面歷史」?
馬英九工作室發言人羅智強(本回應文已投於自由時報,但未獲刊出)
自由時報七月二十二日刊 出李筱峰先生文章「劉銘傳與後藤新平」一文。對馬英九提及台灣典範時,只提劉銘傳卻不提後藤新平多有批評。文中李先生倒不否認劉銘傳對台灣的治績,這部分 既是「共識」,筆者不再贅述。因此,就讓我們來看看,後藤新平是如何對待台灣人民的?該不該如同李先生一般將後藤新平奉為與劉銘傳平起平坐的台灣典範?
台灣被清國所賣?明顯的論史錯誤!
首先,提出李先在一個論史上的錯誤,李先生表示「台灣被清國賣給日本」。台灣是因為清廷甲午戰敗,不但賠款白銀兩萬萬兩,還被迫割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怎 麼會是「被清國賣給日本」?李先生可否告訴讀者,清廷收了日本多少銀兩,才把台灣「賣」給日本呢?李先生可以批評清廷腐敗以致敗失台灣,但說台灣被清廷賣 給日本,與史實相去何止千里!李先生身為學者,用詞實應保持學術謹慎。
被害有罪,強盜無罪的謝長廷邏輯
這種偏讀歷史的態度,與謝長廷日前在美的一段說法如出一轍,與李文刊出的同一日(七月二十二十日)謝長廷在美國發表演講,針對有人批評他從未對日本人殖 民台灣、屠殺台灣同胞曾置一詞,謝長廷的答案竟是:「因為台灣是中國割讓給日本的,要恨也要恨中國。」有人被搶,竟是被害人有罪,強盜無罪,天下寧有此理 乎?同樣的謝先生可以批評滿清腐敗,護土不力。而事實上,甲午割台後,國父 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矢志推翻滿清,亦是出於對滿清腐敗的不滿。但這一段歷 史,豈能成為不批評日人屠殺台灣人民的藉口?
間接反射利益背後的統治動機
至於李先生推崇後藤新平的「諸多建設」,筆者不否認,其中後藤新平的若干作法,的確在後來產生「間接的反射利益」,讓台灣得到了一些利益,這部分的歷史 事實我們並不否認,但我們質疑的是,因為這些「間接的反射利益」,所以台灣人民就該「推崇」後藤新平。戰後,日本在受原子彈輻射的治療方面領先全世界,是 否日本應該感謝美國人的原子彈呢?且讓我們順著李先生的邏輯,逐一討論。
戶口調查是為了掌握抗日軍行蹤
第一,李文提及,後藤新平擔任民政任內,完成土地、林野、戶口調查。誠然,後藤新平對台灣土地、林野、戶口調查確實非常精細,但李先生應該要告訴讀者的 是,後藤新平之所以投入大量資源詳細調查土地、林野、戶口背後的統治動機為何?後藤新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要建立上軌道的戶政制度嗎?
日據時代初期,台灣人民為了反抗日本統治,各地都有武裝抗日活動。日本人將這些專門攻擊日本官署、刼掠日本槍械、鴉片(當時的鴉片由日本官署控制)等物 資的抗日民眾稱為「土匪」。為了掌握令日本政府頭痛萬分的「土匪」的行蹤,日本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精細與徹底的戶口調查,其出發點在於透過對人口資料的掌 握,壓制反日勢力。從「反射結果」論,日據時期的戶口調查對後來台灣的戶政制度確有助益,但李先生文章似不應略過其施政背後壓迫台灣人民的動機。
林野調查,掌握抗日原住民動態
至於土地與林野調查部分,也必須返諸當時的歷史背景究探日本政府的出發點,才能得到客觀的歷史評價。同樣的日本人對土地與林野調查的精細程度,確令人讚 服。但這一方面與壓制抗日勢力有關,例如日本之所以投入資源對台灣林野的進行詳細調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對付當時據守山林、激烈抗日的原住民。由於原 住民勇武強悍,對日本統治造成威脅,透過對林野的徹底調查,以掌握原住民的動態,是一種出於軍事目的的作為。
而在土地調查部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在李先生眼中後藤新平的「德政」是如何「造福」當時的台灣人民的?
精細的土地調查,以侵奪台灣人民的土地
日本人為了攫奪台灣人民的土地,將土地區分為官有與民有,台灣人民只要拿不出證據證明土地為其所有,則其土地均歸官有。為了實施這項土地收官的政策,日本人遂展開精密的土地調查。
須知,在當時的台灣,除了世居其土的原住民外,居於其上的漢人大多是新墾民,新墾民透過對新墾田的先佔,便定居其地。這類的新墾田,並非買賣得來,根本提不出擁有土地的「證據」,於是這些土地便盡歸日人所有。
那麼,透過買賣得來的土地,就會比較有保障嗎?錯了!當時台灣人民買賣土地訂的大多是口頭契約,換言之,本諸誠信而交易土地,因此,即便是買賣得來,許多人也拿不出證據證明其地的所有權。
那麼,世居其土的原住民,保留土地所有權總沒有問題吧!也錯!由於大多數原住民族根本沒有私有土地的概念,因此其所居住的土地也都全部成為官有土地。
民有地僅為官有地的百分之六
我們從一個數據,就可以看後藤新平是如何透過「土地調查」,貪婪地幫助日本侵奪台灣人民的土地。日本人在土地調查後,得到了九十一萬六千七百七十五甲的「官有土地」,而據統計,民有地則僅僅五萬六千九百六十一甲。民有地僅為官有地的百分之六。
此外,在官有林地的部分,其區分為要保留林野與不保留林野,前者計三十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四甲,後者計七十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五甲(日人的統計多精確到個位數,這點的確令人佩服)。在不保留林野部分,其中有三十九萬八千五百四十一甲,日本以二種方式處分,其一是賤價賣給日本財團,其二,是進行所謂的「拂下政策」,把土地送給日本在台退職的官吏,作為酬庸犒賞。
事實上這些被賤賣給日本財團與贈送給日本退職官吏的土地,多是台灣農民原本依仗生活於其上的土地。
以日本為主的建設動機
第二,李先生又推崇後藤新平對於郵政、電信、港灣、鐵路、公路等現代化建設。但同樣的,我們不否認這些建設後來對於台灣人民的「間接反射利益」,但要檢視的仍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之下,這些建設的受益者是誰,日本人建設的動機究是以「台灣為主」還是以「日本為主」。
西元一九二六年,當時的日本統治台灣已三十年,分析當時三十三種行業的投資情況,台灣人僅佔全部投資金額的百分之九點六六,其他百分之九十點三四則均為 日人所有。而其中台灣人所有的百分之九點六六,事實上大多是日人「恩賜」給所謂「征台有功」的台灣家族。換言之,大多數的事業均屬於日本人而非台灣人。
此外,在經濟活動中,日本人與台灣人有多處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形,相同的工作內容,日本人的工資是台灣人工資的二點二八倍。
美麗罌粟花堆出來的「美麗」財政
第三,李先生援引梁啟超先生的話,讚嘆日本人對台灣財政的治理。那李先生在提出「美麗」的財政數字同時,是否可以告訴大家,日人治台財稅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鑒於鴉片對人民健康的危害,當時世界主要國家包括日本本土,都對鴉片採「嚴禁」政策,但日本對台灣採取的卻是「漸禁」政策,並採取鴉片專賣的政策,以豐富其府庫,賺取台灣人民的白銀。在日本的「漸禁政策」下,台灣吸食鴉片的人數雖有減少,但吸食金額卻不斷增加。此外,日本還將在台製造的鴉片從台灣輸往大陸。(蔣渭水先生即曾反對日本對台的鴉片政策,還通電國際聯盟,引起國際注意。)由於將鴉片經營的「有聲有色」,財政收入也有顯著成長。倘梁啟超知道這由 「美麗」的財政數字是由「美麗」的罌粟花堆出來時,是否還會對日本據台時的財政治理作出相同的評價呢?許介鱗教授在「後藤新平的鴉片謀略」之作中,對日本 人如何實施鴉片政策即有詳述。
台灣人被剝奪讀大學權利-日本的民族差別政策
在「推崇」日據時期的政績的同時,身為學者的李先生也應該告訴讀者,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是如何實施民族差別待遇政策,把台灣人民視為次等國民的。除了薪資 有差別待遇外,教育也採取差別待遇,台灣人民只能念公學校,日本人念的是小學校。台灣唯一的一所大學-台北帝大(台灣大學的前身),台灣人原則上是不能念 的。直到一九四四年,台灣人念台北帝大的人數僅六十九人,其中只有五個不是醫學部的,至於念醫學部的其他人,則是因為一九三六年台北帝大把台北醫專(台灣 人可以念)併入的緣故。這使得台灣人要念大學必須遠赴日本或中國大陸,包括李登輝與彭明敏,在台灣光復前都是在日本念大學,等到台灣光復,才轉回台灣大學就讀。
這正是一種典型的殖民思維,把台灣視為殖民地的日本政府壓根不想培養台灣人才,對比台灣光復後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的公私立大學,為台灣作育無數英才,其間的差別還不明甚?
不是海上中華是什麼?
第四,李先生又認為馬英九推崇劉銘傳、陳永華卻不推崇後藤新平,是因為前者「將台灣建設成『海上中華』」,李先生實當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重新思考,陳永 華與鄭成功的確均是南宋朱熹所創閩學的傳人,其思想上承孔孟與先秦諸子,而他們開科舉、設學校均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稱其將台灣建設為「海上中華」確不為 過。劉銘傳也是中國人,中華文化的傳人,但李先生卻以馬英九肯定陳、劉二人將台灣建設為海上中華而對之批評。那麼筆者要反問者,當時的台灣,不讀四書五 經、不讀閩學,要讀什麼?不是海上中華又是什麼?須知,台灣人民也是漢民族,台灣的本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本就是融和無分,相依相存的。
撫平式鎮壓v.s.殲滅式鎮壓
第五,李先生的論調中最荒謬者,就是以劉銘傳與後藤新平均有殺人為由,而認為不應區別二者。
劉銘傳的確曾以軍事手段平亂,但針對的是武裝反抗的軍人,採取的是「撫平式鎮壓」,換言之,並不妄殺無辜平民。後藤新平採取的卻是「殲滅式鎮壓」,甚至以「騙殺」方式,不分軍民、不分男女老幼,無情地大加屠殺。
騙殺義軍,歸順式慘案
王曉波教授在「李『繼承』後藤新平 置台灣人何地」一文中即曾指出:
後藤新平上任後,用欺騙的方式,先與抗日義勇軍領袖柯鐵虎和林少貓分別簽訂協議,劃定界線,互不侵犯。柯鐵虎病死後,一九○二年,他騙稱,柯鐵虎的部屬只要 交出武器,即可重回家園作良民,既往不咎。但在「歸順」儀式上,當義軍交出武器後,日本官員即退場,而由埋伏的日軍以機槍掃射,掃射畢,再執長刀入場,有 存活者,一律以長刀劈殺。史稱「歸順式慘案」。
騙殺義軍,後壁林之役
林少貓於「台灣民主國」失敗後,率部游擊於南台灣,日人根本無法窺其蹤跡,遂透過地主士紳,誘騙林少貓與日方簽訂協議,劃後壁林為林少貓的開墾區,互不侵犯。林少貓遂率部經營後壁林。一九○二年五月三十日,日本軍警在嚴密的部署下,趁林少貓不備,攻入後壁林,大肆燒殺,無論男女老幼,並在附近鄉村進行數日捕殺,史稱「後壁林之役」。
離台後,後藤新平著《日本殖民政策一斑》,自承自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二年,五年間誅殺「匪徒」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人。
血著歷史,竟以「本質並無二致」帶過?
這些血著的歷史,李先生竟能以「本質並無二致」輕輕帶過?誠如李文中的結論「讀歷史應全面觀照」,李先生在推崇後藤新平的同時,是否應同時全面觀照一下後藤新平是如何污辱、屠殺、貶抑台灣人民的?身為學者的李筱峰先生,又對後藤新平觀照了那些「全面的歷史」呢?
删了<台獨正源考>,理由是該文的以下「雜種」論斷欠史實依据(即使有、這種血源雜種也是極少數):
……陳儀保留了舊政體,留用了舊官吏,卻為日本雜種(含有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或者更多分之一的日本本土人和日本琉球人的種)帶來新問題……民國政府控制了臺灣的經濟命脈,外省人幾乎佔據了臺灣的上流社會,日本雜種只能退出臺灣的政治中心臺北,跑到台南鄉下去經營台獨勾當。……李登輝上臺後,就開始為新一代的日本雜種謀求台獨創造機會。在李登輝的扶持下,新一代的日本雜種逐漸進入中華民國的各級政權和臺灣的上流社會。致使新一代的日本雜種的台獨勢力坐大。
中國時報 2007.07.04徐宗懋
找出台灣史完整事實
馬英九先生出過幾本書,看了林濁水先生在貴版的「探究台獨的源頭」,幾乎可以斷定馬先生最近出的「原鄉精神」是民進黨真正願意細看,真正在意的一本。在試著評論林委員的文章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否認一件事情,林濁水與李文忠為了抗議陳總統家族的弊案,不在乎財務與頭銜的損失,毅然辭去立委的職務,這種血性和情操起碼今天國民黨內好像很難看到,因此即使我不同意林委員的觀點,仍不礙於保持高度的敬意。
任何歷史環境的塑造都不是源於單一原因,今日的台獨與當年一些地主反對土改已全無關係,它是國共兩黨施政負面的反動。不過當年「二二八」之後,台灣人反對國民黨確實出現兩派,一是以中國共產黨員身份露面的謝雪紅等日據時代老牌赤色分子,二是在海外建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廖文毅。何者在島內是主流?這只要看看一九五○年代的槍決名單就知道,清一色的都是共產黨員或嚮往共產中國的台灣人,民進黨的黨外前輩如黃順興、郭國基、高玉樹、黃信介、楊金虎等人雖然是台灣人,卻也是標準的中國民主派。
至於廖文毅等人的社會階層背景,只要翻閱「台灣共和國」成員的家庭背景資料,就一目了然。林委員指馬英九接受台獨具有「邪惡地主」源頭的觀點,明顯是扭曲文章的內容,馬文陳述:「公平地說,擁有土地並非罪惡,許多地主也是辛苦數代才有日後的成果,一些知名地主也參與了抗日運動,我們對地主的損失感到歉意,但是,為了建了公平的社會,為了避免中國大陸地主被殺戮或掃地出門的悲劇在台灣重演,溫和分田政策實際上是保護了地主,讓台灣社會維持了最大程度的團結。」
事實上,一九五○年土改政策開始貫徹後,活躍於桃、竹、苗客家山莊的中共地下武裝組織,由於外面無法取得中共的奧援,內部又因土改而失去貧下中農的支持,兩年間幾乎就徹底瓦解了。其中一位中共地委書記曾永賢後來還擔任李登輝和民進黨政府的國策顧問,他很清楚這一段歷史。沒有成功的土改,台灣將無法有效壓制內部共產革命,會變成另一個越南,美軍再大的軍力也沒有用,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林文提到國共兩黨都曾支持過台獨一事,其實已是老生常談。一八九五年日軍侵台,「台灣民主國」發表的公告中即已包含了台灣人一種思維,鑒於當前中國國力不足,外交處境受列強拑制,台灣人應先以受壓迫民族的角色爭取獨立,事成後再回歸中國。
因此,國共兩黨各自支持的李友邦和謝雪紅都曾有台獨的政網,然而一九四三年日本帝國敗局已定,該年底召開開羅會議前,李友邦即向國民政府力陳光復台灣的必要,並促成開羅會議波 茨坦公約載明收回台灣立場,這些文獻現在都還在;至於謝雪紅則是中共黨內台灣人的最高政治代表,每一次發表聲明都把託管分子痛罵一頓。假如林委員將謝雪 紅、李友邦當成台獨的前輩,那麼為何台獨的祭典中從不供奉兩人的牌位,或者可以問,為何李、謝兩人的舊同志或遺族都站在國民黨或共產黨這頭,而沒有站在台 獨那一邊。
談論台灣歷史應引用完整的事實,尤其是橋歸橋,路歸路,台獨有什麼耀眼的生命歷程,自應拿出來述說一番,但是把紅色革命者的鮮血也記在台獨的帳簿裡,相信正直如林委員者亦不屑為之!
(作者為台灣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馬本土論述 台教會:把原鄉本土當包裝
【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電】2007.06.23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出版「原鄉精神」,提出本土論述,不過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蔡丁貴今天批評,全書欠缺深入論述,宛如文宣小冊。學者李筱峰說,馬英九的終極目的與原鄉就是中國,打著本土、原鄉的招牌只是馬英九的包裝,台灣歷史也因此成了馬英九的工具。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批評,馬英九的「原鄉」應該是源自鍾理和所著的「原鄉人」,但馬幕僚不知有無留意,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04年才引用過鍾理和的著作,宣稱台灣經濟終將回歸原鄉中國;同時鍾理和也未必把原鄉當做純然正面的語彙、典範。
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阮銘指出,馬英九一直說要連結中國、台灣,與本土對話,既然已經是台灣人,又何來連結與對話?中國又怎麼可能給台灣生存與外交空間?他說,諸多論證與典範只凸顯馬英九的原鄉還是中國,並且立場比當年「新台灣人」論述還要倒退。
台教會今天召開記者會,批判馬英九所提的「原鄉精神」。李筱峰質疑,本土認同必然要處理國家認同問題,不落實國家認同,談什麼本土都是假的,馬英九的國家認同並非認同台灣,而是大中國認同。
阮銘批評,馬英九的互不否認說沒有任何依據,唯有承認台灣主權存在,台灣才有生存空間。蔡丁貴則說,馬英九的論述在許多地方都曲解了台灣歷史,顯示並未認同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同時所謂本土必然是談現在、談認同、談本地,少一個都不行。
陳儀深表示,馬英九的「原鄉精神」似乎提出許多典範人物,包括劉銘傳、胡適、蔣經國,令人不解,為何都要與中國連結?以胡適為例,在台灣並無太多可述之處,強調抗議精神與民主貢獻,為何不選雷震?顯示全書政治偏見嚴重,解構本土的作法根本文不對題。
李筱峰說,連李光耀都指出,他雖是華人,卻必須從新加坡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利益,而不是從中國的立場去考慮,因此本土與否應該是觀察有無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如果老被人騎的善馬還不夠寬容,敢問啥叫寬容?
【聯合報07.06.22 楊明浩/政治工作者(台北市)】
馬英九,說對了 卻少了分寬容
馬 英九新書「原鄉精神」,提到第四波移民(本省人)與第六、七波移民(外省人、外籍世代)的矛盾與衝突,是民進黨所刻意造成的,他認為民進黨是在壓迫新移民,或許這些都是事實,然是否忘了,指摘、鄙視、批判只會造成對抗,而處理族群對抗不但解決不了紛亂,反將製造更多仇視與動盪,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對抗。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處理遭受迫害的族群和解,並不尋求究責或復仇,而是以寬容,帶領南非走出舊時代留下的傷痛。民進黨消費族群悲情意識,操弄選戰;沒有錯, 政客們是利用台灣人民長期無垠的傷痛與失落,綁架選票。然而,為何這些消費與利用永遠的有效,難道不是台灣人移民史,本就存在許多困厄與折磨?更何況,國民黨曾以威權統治,壓迫台灣人民。
選戰可以口水、法案可以阻擋、政策可以反對、論述可以辯論;然而,遇到族群情感議題,我們只能以謙卑與悲憫來處理,惟有如此,才有機會讓時間來療癒人民的傷口。馬英九說對了,但卻少了分寬容。
中國時報 2007.06.20盧梅芬(文化工作者)
拒絕殖民之眼的監視
林生祥拒領金曲獎的誠實與勇氣,引起以創作實力立足與階段性需顧及保障的兩方討論。讓我想起二○○○年,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獲洛克斐勒基金會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美術類時,他特別在意並希望自己獲獎純粹是作品考量,而非原住民身分。後來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請直接稱我為藝術創作者,不要冠上『原住民』這三個字。」他們都希望擺除弱勢族群身分,以實力進入創作領域。
長久以來,這個社會看待原住民文化的視角,多從保障的角度,而少觸及、或是誠實面對實力與競爭力。弱勢語言與文化的保障絕對需要,但重點不在以「創作」與「藝術」為最高原則的比賽獎項中,而是落實於教育層面。例如楊傳廣以頂尖卓越、出類拔萃的實力立足體壇,而非他的阿美族身分。僅有保障,並不會讓社會更正視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的品質與實力,反而讓原住民藝術隔離於現實與世界之外,如此之久,結果,世界也忽略了他。
弱勢文化的語言、身分保障背後,還隱藏了看待原住民文化的殖民「監視」與視覺慣性,以及原住民「名牌」衍生的盲目自我膨脹兩個問題。拉黑子.達立夫避稱原住民,除了不希望原住民身分的保障護航,而是以藝術實力立足;還包括避開、拒絕殖民之眼的「監視」。在此監視下,原住民藝術必須隨時調整自己,以符合所謂的原住民藝術。這是一個對「藝術性」不求甚解,卻對「原住民性」充滿異國想像的漩渦。原住民因「原」被看見,卻也因「原」,而阻礙觀者進一步細膩地分析其實質內涵。
在原住民藝術還不足以創作能力評論時,異國的差異特殊,仍是原住民藝術「被看見」、進入政治表現場域或者消費欲望主因。但僅有原住民名牌保障,又影響了對自身作品的評斷與認知。正因為原住民已被政治與媒體哄抬,也就更看不清自己的處境與現實面貌。
避開殖民監視的方式,或在於不要讓殖民眼睛一開始先注意到「原住民」。就如舊殖民時期原住民在「番仔」的汙名烙印下,戰戰兢兢地以掩飾自己身分、外表、口音,以躲避殖民者歧視、輕蔑的眼神,原住民才能以一個「人」的身分,在殖民者的世界中比較自在的生存。剝除差異與身分保障,原住民藝術始能以藝術實力被檢視。
這個社會對原住民藝術的認知反應,多是如敲擊膝蓋骨的反射動作,而不是經過腦袋思考的結果。以創作實力進入,卻能刺激麻木的原住民藝術觀感,喚起原住民藝術真實的存在感,張開眼睛去看、張大耳朵去聽,啟動大腦去認真思考。這個視覺衝擊,是真正進入主流,受到注意的發聲。
原住民藝術目前多仍缺乏競爭力,要完全擺脫原住民背景、名牌的護航,剝去差異保護罩,而完全以個人實力在藝術圈占有一席之地,或創造另一套屬於自己的藝術價值,仍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原住民身分,是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需關注的不一定急於短時間內擺除背景,而在於是否自覺意識到這個背景,才能避免差異與身分保障成為滋長盲目自戀的溫床。
本来都是来自大陆的移民,只是来的早晚问题,而且都是汉族,属于国内人民正常的迁徙,在大陆省份,这是在正常不过了,却让不还好意的政客拿来说事,搞分裂,颠倒黑白。希望台湾和大陆合作,着手解决钓鱼岛、南沙群岛、东海划界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再拖了,太平岛由台湾占着,但是在南沙没有作为,还不如两岸合作,共同经营南沙,也比落入越南这些小人手里好,钓鱼岛和东海也是类似情况,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愧对列祖列宗,对不起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领土,同时将来子孙后代一定骂的。这些问题不能等呀,否则慢慢谎话就变成现实了。
我以前在導覽每講到從民國34年後這一區的介紹牌寫著陸續來台的居民我們稱之"新住民"時~我總是感到很心虛
當然這在今時是絕對不適用的~更別說那些外籍新娘和其子女我們稱新台灣人~
如果是小朋友~總是得再另外跟他們解釋大家都是台灣人
唉~政治的荼毒真的很令人無奈
何須用族群語言來分類【聯合報07.06.19黑白集】
歌手林生祥在金曲獎中拒領最佳客語專輯及客語歌手兩個獎。怪哉,以母語作音樂,林生祥難道「不愛客家」?
林生祥說,金曲獎應用音樂類型來分類,而不是用族群語言來分類。他的宣示很直接:叫我歌手,不要叫我客語歌手。也就是說,讓音樂的歸音樂,不要把族群搞進來。這個道理很簡單,偏偏新聞局不懂,恐怕檯面上很多做官的都不懂。
從事平權運動者多有一基本理念:弱勢族群首要爭取人的尊嚴,不願被特殊的身分歸類而「標籤化」。呂秀蓮早期從事婦女運動時,常說「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林生祥在音樂領域的成就,本來頗值得客委會頒給他個什麼貢獻獎。但林生祥說,金曲獎的「客家歌曲」分類法,使很多客語歌手喪失與眾多對手良性競爭的機會,也使客家歌曲邊緣化;所以他認為金曲獎「不合時宜,應開放心胸」。
可惜,台灣現在走的不是「開放心胸」的路。很多由政府主導之事,寧可關起門來「叫我台灣第一」而陶醉,也不願跨出界線參與世界級競爭,自我設限在先,遂邊緣化下去。這樣的道理,輿論提醒政府不知多少回,結果都被指為「不愛台灣」。如今林生祥一番話充滿音樂人的自信與自尊,不知可有人敢指責他「不愛客家」?
林生祥還藉著得獎的機會,為農民運動發聲,可見他疼惜這片土地,疼惜弱勢同胞。美麗的音樂,生而為人的良知良能,難怪讓林生祥理直氣壯發表「不同意見書」,何須用族群語言來分類? 2007-06-19 11:55:19
謝雪紅後來不是去對岸當高幹了
謝雪紅,原名謝阿女(1901年10月17日—1970年1月15日),臺灣彰化人,台灣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早期曾支持臺灣獨立。共產國際解散、日本戰敗,台共改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謝雪紅領導二七部隊抵抗中國國民黨失敗,赴廈門,後赴香港創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當選首任主席,是中國「八大民主黨派」「參政黨」之一。另出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軍政委員、中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中國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文革時所有「民主黨派」都被點為右派遭到殘酷批鬥,謝雪紅1970年病逝北京 2007-06-19 11:49:03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