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劇場筆記》
「鴻鴻本名閻鴻亞,1964年生於台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的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擁有豐富的劇場編導經歷,目前活躍在文學創作、劇場,以及電影領 域。1991年鴻鴻參與編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劇本,並且一舉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讓他由劇場成功的跨足電影領域。
1998年,鴻鴻創立快活羊電影工作室,首次獨立執導的電影處女作《3橘之戀》即獲得威尼斯影展邀展,並奪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除了風格各異的電影作品之外,他也展現了豐富的創作力在文學、劇場和電視等領域。曾經多次獲得文學獎項,並出版多本文集、詩集和劇本,是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工作者。」
「曾經多次獲得文學獎項,並出版多本文集、詩集和劇本,是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工作者」啊!難怪他在<自序‧愛的徒勞>所期許會落空:
「我有幸生逢台灣劇場有史以來最蓬勃發展的時代。十七歲時接觸雲門舞集及美國莫瑞‧路易斯舞團的表演而決心學舞,高中畢業前又因看了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而改考剛成立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唸大學期間,正是以『實驗劇展』為基地的『第一代小劇場』力闢疆域的巔峯…随著『第二代小劇場』自1987年解嚴前後迄今的豐富流變…起初寫評純屬玩票性質,但眼看較全面的台灣現代劇場史始終難產,希望這本小書能起一點催生作用。」
那有「落空」?前評《中國當代話劇藝術演變史》于善祿不是提及幾本,尤其是鐘明德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揚智,1999)和馬森的《臺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于可是說:「但真正能夠提出一套系統論述來觀看近二十幾年的臺灣當代戲劇發展的專書,幾乎是鳳毛鱗角。」
這也難怪,鐘明德是搞後現代戲劇的,馬森則是小說家,二人又是大學教授再加外務,那可能像大陸學者專心著戲劇史。
不只戲劇史吧!臺灣各科史著皆然(能提供臺灣意識者例外)。
鴻鴻,本名閻鴻亞,1964年10月23 日生于臺南。爲新生代的編劇、導演及詩人。
臺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曾至雲門舞集習舞。“漢廣”詩社同仁。演出年臺劇“過客”、“變奏巴哈”、“專誠拜訪”等。曾任舞臺劇導演、電影副導演、中時晚報新影藝版電影記者等。曾任“現代詩”雜志主編、“表演藝術”雜志編輯,1994年成立“密獵者劇團”,1998年成立“快活羊電影工作室”,爲劇場工作者。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第一名、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詩作氣息自由、快樂、純潔而新鮮,常展現幽默、冷峭、敏感的特質,風格上有反商業體制的傾向。
畢業後曾擔任賴聲川執導的集體即興創作作品《過客》及《變奏巴哈》的主要演員及核心創作份子,並在黃建業導演的《專程拜訪》中擔任主要角色。並曾擔任電影導演楊德昌的助理,且在《恐怖份子》中演出。從《恐怖分子》擔任助導起,爲楊德昌寫作《牯嶺街殺人事件》及《獨立時代》電影劇本,獲金馬獎最佳編劇。曾獲得時報文學獎與聯合報文學獎之迎新詩首獎,並以《人間喜劇》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著有詩集《與我無關的東西》、《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黑暗中的音樂》,散文《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小說《一尾寫小說的魚》,劇本《人間喜劇》、劇評《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報導與譯作等數種。並爲唐山出版社主編《當代經典劇作譯叢》二十冊。曾擔任十余出劇場及歌劇之導演。
1998年完成首部編導影片《三橘之戀》,獲得威尼斯影展、全州影展、布魯日影展邀展,並在芝加哥影展獲國際影評人獎、南特影展獲最佳導演獎。2001年完成兩部風格迥異的編導電影作品:《人間喜劇》爲現實感強烈的劇情長片,手法細膩、調性幽默,截至目前已分獲南特影展觀衆票選最佳影片、阿曼馬斯喀特影展最佳影片(金匕首獎),以及法國維蘇影展開幕殊榮,並獲芝加哥影展、全州影展、布魯日影展、香港電影節邀展;《空中花園》則爲想象力奔放的數字作品(DV-Film),交織劇情、記錄、歌舞等多種類型實驗,受邀爲2001純16影展開幕影片,並獲臺北電影節最佳美術及造型獎。
1964年
出生于臺北市。
1975年
桃園縣山頂“國小”畢業。
1977年
離開桃園“國中”鎮力隨父親赴菲律賓。
1979年
返回臺灣。
1980年
插班考入省立板橋高中。高中時期于雲門舞集習舞。
1982年
加入漢廣詩社。考上第一屆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在雲門的練舞也告一段落。
1984年
漢廣詩雙月刊出版第十三期後停刊。著手編寫劇本。演出舞臺劇《過客》。
1985年
小說(露莎蘭)入選爾雅版七十三短篇小說選。導演史特林堡《魔鬼奏鳴曲》第三幕。演出舞臺劇《變奏巴哈》、《專誠拜訪》。
1986年
翻譯、改編、導演博格曼《婚姻場景》。擔任舞臺劇《田園生活》助理導演。
1987年
畢業制作改編、導演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射天》。“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
1988年
作品(人間中國)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佳作。(都市寓言與一束愛情音樂)獲中央日報文學獎第二名。
1990年
執導《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出版《黑暗中的音樂》詩集。
1992年
出版《我暗戀的桃花園》電影評論集。作品(未來的時刻)獲聯合報文學獎佳作。
1993年
執導詩的演出《抒情的嘉年華─Ⅰ、Ⅱ》。出版《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劇本。(一滴果汁滴落)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
1994年
公演密獵者劇團創團作品希臘悲劇《三次複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密獵者劇團全名“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由皇冠藝文中心資助成立。與梅新合編八十二年詩選。作品(說話課)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第一名。
1995年
執導改編舞臺劇《洪堡親王》、《課堂驚魂》。出版散文集《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床》。
1996年
出版詩集《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小說《一尾寫小說的魚》、劇場評論集《跳舞之後?天亮以前》。(亞維儂象征)獲梁實秋文學獎佳作、(我也會說我的語言)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執導蔣薇華《你的蛋跟我的蛋》、巴索裏尼《夜長夢多》。
1998年
創立快活羊電影工作室,編導首部影片《三橘之戀》即獲得威尼斯影展邀展,並在國際影展獲獎連連。聯合報更給予「藝術性」與「娛樂性」皆爲四顆星的高評價。任臺灣小劇場聯盟理事。執導《巫山雲(靠左行駛)》、唐尼采第歌劇《愛情靈藥》。(春天是一個女孩在夜晚的街角)獲華航旅行文學獎入圍獎。小說(木馬)獲時報文學獎評審獎。
1999年
與魏德聖、蕭菊貞、鄭文堂等導演共創首屆【純十六影展】,之後並開設【獨立夢工廠】網站。執導歌劇《鄭成功》、舞蹈劇場《跳房子》以及海納?穆勒的《危險關系四重奏》。(自由在占領區)獲臺灣省文學獎評審獎。
2000年
執導七等生小說改編之《離城記》、服裝劇場《空中花園》、舞蹈劇場《波麗路二段》。編譯《當代經典劇作譯叢》。翻譯巴索裏尼〈Pasolini)所著之劇本《夜長夢多》。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委任公共電視臺制作文學風景單元之三《鴻鴻:臺灣現代文壇上一顆奇異的果子》。擔任Fnac與皇冠劇廣場劇團共同主辦的【文學與劇場的對話】系列講座總策劃。編著《當代劇場的發現之旅:鴻鴻的劇場評論選集》。
2001年
完成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人間喜劇》爲現實感強烈的劇情長片,《空中花園》則爲想象力奔放的另類電影。接下來又與公共電視合作多部紀錄片。執導芭蕾舞劇《蘇菲亞漫遊異想世界》、踢踏舞劇場《馬路天使》。出版詩集《與我無關的東西》、翻譯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所著之劇本《課堂驚魂》。
2002年
至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項目教授,開劇本寫作與表演藝術賞析等課程。執導蘇珊?桑塔格《床上的愛麗思》、維納?許瓦布《歐風晚餐》,與渥克等劇團于皇冠小劇場聯演。以《人間喜劇》與《空中花園》兩部影片受邀參加國內外各大小影展,並獲得各界好評。
2003年
爲公視「紀錄觀點」拍攝「影像詩」短片-現在詩進行式。執導品特?邱琪兒《遠方紀念日》、盲人戲劇《地下鐵》、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
[編輯本段]鴻鴻-作品
出版書籍
1990年 《黑暗中的音樂》,臺北:曼陀羅詩社。
1992年 《我暗戀的桃花園》,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3年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臺北:洪範出版社。
1994年 《八十二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1995年 《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臺北:平式出版社 。
1996年 《一尾寫小說的魚》,臺北:雅音出版社。
1996年 《尤裏西斯生命之旅》,臺北:萬象出版社。
1996年 《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臺北:唐山出版社。
1999年 《人間喜劇》,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0年 《當代劇場的發現之旅:鴻鴻的劇場評論選集》,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2001年 《與我無關的東西》,臺北:唐山出版社。
執導戲劇
1986年 博格曼《婚姻場景》。
1987年 莎劇哈姆雷特改編之《射天》。
1990年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1993年 詩的演出《抒情的嘉年華─Ⅰ、Ⅱ》。
1994年 【密獵者】創團作,希臘悲劇《三次複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
1995年 克萊斯特《洪堡親王》、尤涅斯柯《課堂驚魂》。
1996年 蔣薇華《你的蛋跟我的蛋》、巴索裏尼《夜長夢多》。
1998年 唐尼采第歌劇《愛情靈藥》、克萊斯特《巫山雲(靠左行駛)》。
1999年 許常惠歌劇《鄭成功》、舞蹈劇場《跳房子》、海納?穆勒《危險關系四重奏》。
2000年 七等生小說改編之《離城記》、服裝劇場《空中花園》、舞蹈劇場《波麗路2段》。
2001年 芭蕾舞劇《蘇菲亞漫遊異想世界》、踢踏舞劇場《馬路天使》。
2002年 蘇珊?桑塔格《床上的愛麗思》、維納?許瓦布《歐風晚餐》。
2003年 品特?邱琪兒《遠方紀念日》、盲人戲劇《地下鐵》、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
翻譯
2000年 巴索裏尼(Pasolini)著《夜長夢多》,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1年 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著《課堂驚魂》,臺北:唐山出版社:。
期刊、報紙、散篇
1993年 〈家庭之旅〉,《聯合報》五月十三日讀書人版 。
1993年 〈生命重量與詩質--評介不能遺忘的遠方〉,《中國時報》四月二十三日開卷版。
1993年 〈發現七等生〉,《中央日報》三月十二日18版 。
1993年 〈巴爾劄克在家嗎〉,《聯合報》四月三十日43 版。
1995年 〈與夏宇同代─讀<摩擦.無以名狀>〉,《聯合 文學》8月號,頁118-153。
1995年 〈時代的嘲弄〈紅玫瑰與白玫瑰〉與文學電影〉,《中央日報》一月六日18版。
1998年 〈我和劇場熱戀的日子〉,《中國時報》八月二 十一日37版。
1999年 〈與我無關的東西〉,《聯合報》一月十一日48 版。
2000年 〈茫茫瀚海即天堂〉,《聯合報》一月十七日48 版。
◇文選自〈《二十世紀臺灣詩選》,臺北:麥田:2001〉
鴻鴻屬新一代的詩人,因無曆史包袱,故其詩作氣息自由、快樂、純潔而新鮮,常展現幽默、冷峭、敏感的氣質,風格上有反商業體制的傾向。近年除寫詩外,散文、小說、劇本各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
◇文選自〈瘂弦評介〉
鴻鴻的詩常展現一種高克多式的幽默,冷峭、敏感、故做正經、假裝沒事人、好心眼的使壞,以及一點點的狡猾。而在敏感與唯美方面,他使我想到身世如謎(從不公開出現)的詩人方旗;在甜美童話、氣息方面,又使我想到夏宇。
◇ 期刊論文
1990年 杜十三:〈在黑暗中用詩打一聲噴嚏──讀鴻鴻詩集有感〉,《文訊》56期,頁40-42。
1996年 奚密:〈現代城市神話──評鴻鴻<在旅行中回憶上次旅行>〉,《聯合文學》6月號,頁165-166。
報上評論
2002年 紀慧玲:〈鴻鴻新詩集很物質感〉,《民生報》2月8號12版。
1997年 孫維民:〈虛無與生機──關于鴻鴻詩集《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上)〉,《中華日報》3月24日15版。
1997年 孫維民:〈虛無與生機──關于鴻鴻詩集《在旅行中回憶上一次旅行》(下)〉,《中華日報》3月31日15版。
2001年 徐開塵:〈鴻鴻跨界編劇,吳素芬探索芭蕾新空間〉,《民生報》8月16日8版。
2001年 格格:〈鴻鴻將出版「冷」詩集〉,《中國時報》11月24日39版。
2002年 郝譽翔:〈機智?癲狂?嘉年華──鴻鴻的《空中花園》、《人間喜劇》〉,《中央日報》4月19日18版。
2002年 莊裕安:〈沿賽璐珞膠卷拾級而下──與鴻鴻談他的《人間喜劇》〉,《自由時報》4月25日39版。
2002年 曾淑美:〈臺北村落的空中花園──談鴻鴻的新電影〉,《自由時報》4月25日39版。
1997年 黃念欣:〈沒有啓悟的啓悟──讀鴻鴻《一尾寫小說的魚》〉,《讀書人》26期,頁42-46。
1995年 黃梁:〈尋水──析論鴻鴻的四首詩〉,《臺灣詩學季利》12期,頁152-158。
1996年 文訊編輯:〈鴻鴻創作力旺盛〉,《文訊》125期,頁67。
1999年 民生報編輯:〈鴻鴻筆鋒國際化擔任駐港評論家〉,《民生報》1月28日19版。
1998年 王亞玲:〈打開鴻鴻的靈感抽屜〉,《中國時報》5月30日47版。
1996年 江世芳:〈鴻鴻推出新戲「你的蛋跟我的蛋」〉,《中國時報》6月26日24版。
1999年 周麗鈞:〈鴻鴻一個詩人導演的少年故事〉,《中央日報》11月23日23版。
1995年 邱婷:〈論戰的五○年代,激情猶新,鴻鴻一篇論文引發羅門不滿還嗅得見那麽點火藥味〉,《民生報》3月26日15版。
1996年 紀慧玲:〈字裏行間別有天地鴻鴻喜讀劇本〉,《民生報》1月20日15版。
1995年 喻小敏:〈鴻鴻八方遊藝歡喜就好〉,《中國時報》2月23日42版。
1995年 湯芝萱:〈看書──鴻鴻的心靈之旅〉,《民生報》6月22日18版。
1996年 楊莉玲:〈鴻鴻:遊戲詩人,讀樂樂〉,《自由時報》6月24日32版。
作品:一滴果汁滴落
獎名:時報文學獎
獎次:首獎
年度:1993
作品:人間中國
獎名:國軍文藝金像獎
獎次:佳作
年度:1988
作品:木馬
獎名:時報文學獎
獎次:評審獎
年度:1998
作品:自由在占領區
獎名:臺灣省文學獎
獎次:評審獎
年度:1999
作品:我也會說我的語言
獎名:聯合報文學獎
獎次:第一名
年度:1996
作品:亞維儂象征
獎名:梁實秋文學獎
獎次:佳作
年度:1996
作品:春天是一個女孩在夜晚的街角
獎名:華航旅行文學獎
獎次:入圍獎
年度:1998
作品:都市寓言與一束愛情音樂
獎名:中央日報文學獎
獎次:第二名
年度:1988
作品:說話課
獎名:“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獎次:第一名
年度:1994
上一篇:《中國當代話劇藝術演變史》
下一篇:《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書林 1995)
內容簡介
本書極為精練地介紹了西方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三大戲劇思潮的發展脈絡,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理論主張。條分縷析,言簡意賅,其厚積薄發之功底躍然紙面。
作者簡介
鍾明德,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教授,425環境劇場藝術總監,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執行長。曾任台灣省電影製片場編導,紐約世界日報專職影劇評人,台北劇場聯誼會創會會長。
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作品論、演出論 (心理 2007)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現代戲劇發展論、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以及現代戲劇演出論三篇。
「現代戲劇發展論」介紹了寫實主義派、自然主義派、象徵主義派、表現主義派、怪誕劇、超現實主義派、存在主義派、史詩劇場、荒謬劇場等戲劇的發展,並分別舉一些作品予以印證。
「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論述了七位現代中西戲劇家及其作品,包含:尤金.歐尼爾、梅特林克、皮藍德羅、斯特林堡)、契訶夫、黃美序、徐訏等戲劇家,這些中西戲劇家的作品各呈現了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創作表現方面更各有擅長,尤其他們寫作技巧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影響了現代戲劇之發展。
「現代戲劇演出論」討論了當代劇場演出之風格,也探討了布萊希特戲劇的演出,並論及我國舞臺劇演出之史略。
消費時代的戲劇 (書林 2007)
內容簡介
你不得不承認,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
我們當然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
但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如何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仍然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
本書是中國戲劇學家林克歡對兩岸三地劇場環境的長期觀察,本書集結他在中港台各報刊雜誌上發表的評論文字。
作者簡介
林克歡 1941年生於香港,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中國青年藝術劇場院長,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並為國家一級評論員。
內容簡介
本書從介紹默劇(mime)與啞劇(pantomime)的區別開始,解析科波(Copeau)之後現代默劇的系譜傳承,包括德庫(Decrous)、巴洛(Barrault)、馬歇.馬叟(Marceau)、樂寇(Lacoq)等二十世紀大師,簡述默劇在歐美各地及台灣的發展,最後說明默劇影響現代演員訓練,帶來一股動作的文藝復興。
戲劇原理 (書林 2004)
內容簡介
《戲劇原理》是著名藝術理論家姚一葦先生近半世紀以來研究與教授戲劇的成果。
全書分〈戲劇本質論〉與〈戲劇形式論〉兩編,對戲劇的定義、戲劇意志、戲劇動作、戲劇幻覺、戲劇時空的處理皆有深入的探討與剖析;立論根據則上溯柏拉圖,下迄近代名家戲劇理論,並佐以著者自己獨到的見解, 因此理論系統粲然大備,堪稱近代戲劇理論扛鼎之作。
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 (秀威資訊 2010)
內容簡介
此書為馬森教授近年來探討台灣戲劇發展的系列論著集結。從日據時期新劇以降,台灣的戲劇發展歷經「文化戲」時代、「皇民化」時期、光復初期、「反共抗俄」時期、「新戲劇」時代、小劇場時代等階段,直至今日的多元風貌,皆有一貫脈絡可循。
從「二度西潮」理論出發,說明第一度西潮所帶來的「擬寫實戲劇」已為第二度西潮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取代,使台灣從一路追隨大陸戲劇的腳步,變為大陸戲劇發展的引路者。作者明白指陳出台灣戲劇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掙扎、超越的精神轉折。
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 (段馨君 華藝 2010)
內容簡介
劇場反映人生。臺灣不只有雲門舞集,還有多重文化的戲劇演出,多樣化的創新風格,以及另類的舞台戲劇再現。本書運用新穎且實用的跨文化主義(Interculturalism)和女性主義(Feminism)的方法研究臺灣劇場歷史的發展脈絡,並解析17個(16個在臺灣,1個在洛杉磯)分別由賴聲川、周慧玲、魏瑛娟、戴君芳、吳幸秋、王墨林、謝喜納與陳士爭所執導的表演。藉由比較這些劇場表演與其他在美國和法國上演的代表性劇場,作為表現臺灣劇場文化的多層面及其互動的例子;也說明了表演和文化的全球化反映了全體人類的情感、思想、存在和美學。
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 ( 邱坤良 遠流 2008)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二○年代到六○年代的台灣,從和平走向戰亂,從戰亂又走向戒嚴。日本殖民者去了,國民政府來了。政治形勢始終嚴峻,民間生命力卻總找得到出路。這是一個「大眾劇場」的時代,也是一個庶民集體參與創造的年代,更是台灣戲劇與大眾文化彌足珍貴的年代。
曲韻悠揚: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 (陳玟惠 麗文文化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從歌仔戲的發展變遷、劇場藝術、劇本創作、欣賞舉隅、面臨的問題等五個方向論述,並附錄十篇傳統戲曲教學教案、學習單,有助於教師教學使用。
中西戲劇發生學 (國家 2010)
內容簡介
古希臘戲劇發生於酒神祭祀儀式,中國戲劇發生於儺儀。酒神祭祀儀式與儺儀的同一性為中西戲劇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同一的儀式前提。儀式是以概括性、整體性符號表達集體性情感,藝術是以具體性、個別性符號表達個體性情感。藝術發生於儀式,作為藝術的戲劇發生於作為儀式的戲劇。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起點是宋元戲劇與古希臘戲劇。
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體現為儀式「魔力」轉變為藝術「魅力」、儀式「淨化」轉變為藝術「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定,集體性「補償需要」不再存在,戲劇就成為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中國戲劇在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後並沒有確立起獨立的藝術形制,而是延續了「禮樂」傳統,從而使得中國戲劇成為「戲曲」;西方戲劇徹底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作為藝術的中西戲劇分道揚鑣。
當代戲曲新觀點 (國家 2008)
第一章闡述高行健所編《八月雪》,討論此劇如何創新劇場藝術,將禪理呈現在戲曲上。
第二章分析京劇《駱駝祥子》,探討其在編、導、演、舞美方面的全新創作理念。
第三章討論《徽州女人》之舞臺設計以及主題意蘊,說明此劇何以廣受好評,搬演百餘場之多。
第四章則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為主角,剖析《大唐貴妃》的文學藝術及劇場演出之得失。
第五章探討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說明其在角色、唱腔與舞蹈等方面上的諸多創新。
第六章以「美人蛇」為核心,將歷代白蛇戲加以串連,進行全面的整理與研究。
2012-05-25 14:10:37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11-11-25 10:30:46
王偉忠文創投資自肥? 文化部:審議嚴謹【聯合報 2012.12.12
立委李應元、林世嘉昨天開記者會指出,文化部砸上億元國發基金挹注文創產業,節目製作人王偉忠陸續拿國發基金投資旗下公司華星娛樂、魔法胡同娛樂公司,取得總金額高達八千三百萬元,有撈錢自肥之嫌,文化部也怠於監督。文化部回應說,投資過程作業審議嚴謹。
文化部表示,該契約規範文化部得向專業管理公司「推薦」董、監事人選,而非直接推派董、監事人選。
李應元說,文建會先前編列百億元國發基金,委託十二家創投公司執行「加強投資文創方案」,至今完成十四個投資標的,總金額約三億元,王偉忠接受的挹注就將近三分之一。
李應元說,台灣文創一號公司投資同樣由王偉忠擔任董事的華星娛樂兩千兩百萬元、南方島公司三千五百萬元,及魔法胡同公司一千八百萬元,若加上另家吉富文創投資華星娛樂的八百萬元,他一人獨拿八千三百萬元,「由娛樂酷斯拉獨享文創奶水」。
出席記者會的馮光遠表示,很多文化人苦盼資源,不知道錢要從何而來,但有些文化人、娛樂人永遠有辦法拿到很多經費,文化部資源分配不該如此不公。(楨:這些文化廢物流氓又來了!)
王偉忠澄清說:「我在華星娛樂與魔法胡同娛樂公司擔任法人代表,被指派為總經理,負責執行計畫,該職是經過董監事委任通過,也解除競業禁止條款,無自肥之虞,況且我個人從未領取薪水。」
王質疑說:「這些都是投資案,而非補助案,難道文創不用賺錢嗎?找會的人來執行不就是要賺錢嗎?」
回應
貪腐集團又想藉著栽贓抹黑,毀掉台灣文創了
王偉忠 賴聲川 不用政府補助 他們也能找得到錢 尤其會賺錢
相關新聞
王偉忠:我就是什麼都做
文化部:被投資公司須相對出資
獨厚王偉忠? 龍應台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