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7 06:34:53阿楨

《表演藝術》

啥是《表演藝術》(好時年,1986)?除了一般認為的(古今西外)「戲劇」外,還包「歌劇、音樂會、芭蕾、舞蹈、歌舞劇、默劇、傀儡偶戲、兒童劇、流行音樂」「詩歌朗誦(相聲、說書?)」,連「酒店秀、魔術、雜耍和馬戲」也算,真是大雜劇。

別瞧不起「雜耍和馬戲」,太陽馬戲團不也將之提升到藝術層次!還有賴聲川的《那夜我們說相聲》、……

是嗎?那藝術家的「身體行為藝術」也是源自「街頭藝人」的「發生藝術」。

你沒讀過我的前評《身體與行為藝術》(藝術家,2003)吧!作者所謂的「身體行為藝術」是指:「台灣當代藝術的身體呈現,可以是繪畫的、攝影的、儀式的、虛擬的、易容易性的、極限性的身體,但唯一的原則必須是藝術家『自己的身體』,因為,唯有穿越藝術家的『我的身體』、穿越重重隱晦,才能使『主體』獲得顯影的可能。」(p.42)

如此「深奧」啊!難怪無法像「街頭藝人」將「表演」當做謀生工具。

兩廳院發行的《表演藝術雜誌》:「內容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電影等藝文話題」

這年頭啥都敢自稱「表演藝術」,模特兒走秀也叫「時裝表演藝術」。

連教改都搞出「表演藝術教學法」,請看廖順約《表演藝術教材教法》(心理,2006)的文宣:

研究顯示,戲劇技巧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增進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師成長」;教師擁有「表演藝術的創新」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較高、傾向「學習導向」的教與學。

表演藝術教學本身即是一項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法。本書作者在小學採用表演藝術教學方法,在教學創新方面深受肯定。未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將是教學的重點方向,而創造力學習就是以「學習導向」的教與學。本書是從學生本身出發,創造各種情境和活動,刺激學生思考、想像、組織等創意能力的教學方式,不但帶給老師創新的教學方式,也帶給學生創意的基礎能力。
 

明華園歌子戲《白蛇傳》

 

河洛歌子戲《東寧王國》

河洛歌子戲《風起雲湧鄭成功》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金鎖記》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國光劇團《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吳興國 魏海敏《慾望城國》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漢劇神算記

 

新豫劇《原野》

 

蘭陵劇坊《新荷珠新配》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

赖声川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剧照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

 

賴聲川 《夢想家》

 

李國修 屏風表演班《京戲啓示錄》

 

優人神鼓

 

雲門 水月
 

劉紹爐 光環舞集
 

林麗珍 無垢舞團《觀》

林麗珍 無垢舞團《醮》

 

陳美娥 漢唐樂府《洛神賦》

陳美娥 漢唐樂府 艷歌行
叶锦添设计 台湾汉唐乐府来京表演《艳歌行》
 
漢唐樂府 (Han-Tang Yuefu Ensemble)
 
南管古樂「四塊舞」  攝影:劉振祥
  漢唐樂府成立於1983年,由南管名家陳美娥小姐創辦於台北。秉持重現南管古樂於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並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邃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以及粹練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沈韻優雅的清新風格。十餘年來漢唐樂府蜚聲國際,足跡遍及世界各國高級學府,並多次應邀參加歐、亞地區國際性藝術節,頗受佳評。 
南管古樂「足鼓」 攝影:李銘訓
  該劇團曾製作CD 南管專輯以廣流傳,曾於1990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最佳唱 片、最 佳 演 奏、最佳製作人三項「金鼎獎」;1991年獲教育部頒發傳統音樂類團體「薪傳獎」。1995年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遴選為「國際演藝團隊扶 植計劃」團體之一,蘊釀多年的「南管指譜大全64套古樂大曲」錄製計劃得以實施進行。同年錄製「南管賞析入門」CD唱片,再次獲得﹝最佳唱片﹞、﹝最佳 演 唱﹞兩項「金鼎獎」。 在保存南管古樂傳統精華之時,也關懷到屬於南 音支流的宋元南戲遺響「梨園戲」之發展,於是抽離「故事」舖述,將沉穩內歛的南管古樂,與細膩柔美的梨園歌舞科步相結合,另設「梨園舞坊」創作精神傳統、型態新穎之古典歌舞戲節目。表達「今樂即古樂,古樂即今樂」生生不息之承傳觀念,希望將中國漢族樂舞文化推上國際舞台。 「立足傳統,再造傳統」是漢唐樂府自我期許之永續理想與目標。
http://www.jpg.org.tw/TIPC/hantang.html
 
漢唐樂府《洛神賦》   

   南管的初體驗!實際上感想不多,先來個新聞總整理。(嗚,整理也很累的bb)
        歷經兩年籌畫,兩廳院改制後首次台灣、法國、德國合製的樂舞劇《洛神賦》,於 5 月 19 日至 21 日在台北戲劇院首演,至 10 月展開世界巡演,包括法國亞眠文化中心、里昂舞蹈之家、布赫居文化中心、諾曼地秋季藝術節、巴黎市立大劇院等地。屆明年 9 月將登上新加坡濱海大劇院,並轉至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演出,據悉北京故宮還將以名畫相佐,預料將成為華人表演藝術界的盛事。
        去年的新聞原本表示 10 月在布赫居文化中心首演(該文化中心維修重建之後的開幕首場演出),接著展開歐洲巡迴演出,'06 年再帶回台灣演出,不知改檔期的緣故何在?這也是首度與法國亞眠文化中心(Maison de la Cultured'Amiens)、法國布赫居文化中心(Maison de la Cuture de Bourges)合作的成果,中法雙方各擔負一半的製作經費(意味著兩廳院必須向企業募款)。
          4 年前布赫居文化中心主任吉爾伯 (Gilbert Fillinger) 首度來台,與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相遇、初步提出合作構想。吉爾伯表示初次看見漢唐樂府的演出非常驚艷,當時在北美館的戶外,便想邀請漢唐樂府到法國演出,這次在雙方官方的合作之下,終於可以促成這次的文化交流。之後吉爾伯再度訪台便敲定以「洛神賦」為題材,並推薦由法蘭西歌劇院的德籍導演魯克斯執導。陳美娥指出,前後訪台 3 次的魯克斯,在更深入接觸南管樂舞後,決定改變原先由法國作曲家譜寫音樂的規劃,改由漢唐樂府自行擔綱。
        這齣預估至少斥資新台幣兩千萬元的古典南管樂舞戲「洛神賦」,兩廳院為了打造該劇的國際能見度,邀請近日參與「臺灣秀秀秀」來自三大洲十二名國際策展人專程來台觀賞首演,讓這齣典雅又前衛的樂舞劇,震名國際。
        出生德國、在法國擅長執導現代戲劇與古典歌劇的盧卡斯(Lukas Hemleb)擔任導演、舞台及燈光設計。其歌劇風格雍容細膩,他表示南管內涵已經極為豐富,他只會加入一些劇場的元素,讓演出更為立體。他說,像歐洲戲劇的潮流都隨歲月演變,西方文化已有斷層,看現代的文化,就感受不到傳統歷史,但東方文化卻仍可在當代再回溯至二千年的傳統。然而像漢唐樂府這樣保存古老文化的完整程度,讓他一度認為融入其他戲劇手法會變成一種破壞,不過在更多的理解之後,他會努力做到在融合創新的背後,「不要破壞傳統。」參與《洛神賦》前,曾欣賞過日本能劇,「日本文化源自中國,透過能劇體察一些中國藝術特色。」他認為,南管代表的藝術精神與中國書法、山水畫和太極有共通性,重視意境在乎內在涵養。
        在舞台設計部分,盧卡斯也考量漢唐樂府的演出與地面關係密切,屆時舞台將全以木板打造,讓舞者如在自然大地,展開人與神的纏綿愛戀。導演為洛神賦往來法、台多次,嚴厲要求舞台精準對味。他指出,雖然南管是屬於精緻的小戲,本身的戲劇能量有限;但做為一個現代的劇場,它需要靠燈光、空間及服裝上的暗示處理,方足以撐起。盧卡斯利用兩翼木門往舞台後方內縮的錯覺,造成透視的視覺效果,而隔著竹簾,營造若有似無、迷離恍惚的舞台效果,彷彿帶領觀眾透過鏡頭,將觀眾引至洛水邊,遠遠觀望人神戀的曲曲折折。如剪影般的燈光切換、流動的背景、圖畫的投影,再加上利用竹子像捲軸般的運動,更製造出如顧愷之古畫「洛神賦」連綿不絕、一氣呵成的氣勢,表現長卷獨特的繪畫美學。
        南管唱腔與輕步款擺的舞蹈由小舞台跨上國家劇院殿堂,觀眾擔心看不到細微動作?戲劇張力不在強烈、巨大,喧嚷中細微耳語反而有力量,而南管由內而外的精神力量會讓觀眾捨不得眨眼,怕錯過細節。南管是根植中國文化的精神藝術,就像書法、水墨、太極般有沈靜悠然的精神內蘊。
        盧卡斯來台前從未聽過南管也不知漢唐樂府,幾個月下來中文已突飛猛進。對盧卡斯來說,執導《洛神賦》是超級任務,因南管和梨園舞蹈完全別於之前所接觸的歌劇或現代舞。南管的唱,表現是詞的意境,歌聲樸素之美,單唱一個字就可用數十秒來雕琢,南管的樂只有洞蕭、二絃、三絃、琵琶幾項樂器。源自唐代宮廷樂舞的梨園舞步,沒有現代跨張的肢體動作,女舞者行走猶如女神。
        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表示,漢唐樂府是美國「紐約時報」年度風雲團隊之一,國際聲譽有目共睹,這次《洛神賦》全以南管音樂、梨園舞蹈表現,樂曲以四套指譜及一大曲貫穿,清麗樂音繚繞整場舞劇;角色囊括生、旦、淨、末、丑, 34 名角色變化多端,舞步及手部動作曼妙多姿,將人與女神之間的悲歡離合,發揮淋漓盡致。南管自有留存價值,但在走入國際時,因要有當代觀,才可吸引年輕人觀賞。
        這次將完全根據賦作內容,呈現曹植、洛水女神間,一段似有若無、沒有結局的人神戀,她選用南管曲牌《攤破石榴花》填入曹植洛神賦的詞,以七幕呈現婉約劇情。類似前作《韓熙載夜宴圖》,漢唐樂府預計以20位舞者加樂師,讓畫卷中的 18 個角色,一一躍然台上。看到漢唐樂府「女扮男裝」的演出,也讓魯克斯有意安排,《洛神賦》中的所有男女角色、全部由女性演出。 導演以西方觀眾的態度來掌握戲的精準度,南管戲是可以慢慢唱、慢慢演,但觀眾有著忍受度,因此導演就是掌進度的重要人物。「西方人看南管很有趣,我們時常唱一句詞得花上好幾分鐘,他有時就問我,你確定觀眾能夠容忍,不會睡覺。」
        在電影《2046》、《花樣年華》、《東邪西毒》、《東方不敗》中擔任造型設計的美術設計大師張叔平,應漢唐樂府之邀參與《洛神賦》。總共設計 35 套服裝,尤其曹植一角的戲服手工染色,金箔壓底,做工繁複,材質精細,而洛神所穿的 3 套服,以顏色深淺象徵洛神起伏的情緒,從降臨人間的紅豔,之後漸漸淡雅。又如第四幕「定情.收顏」,是《洛神賦》最華麗的片段之一,舞台上,洛神衣著漸層古玫瑰色薄紗,隱約顯現纖細身姿,曹植則是一襲銀灰素面長裝,暗示曹植以最純真的心靈接近真愛。藝文節目一片不景氣中,《洛神賦》開出紅盤,四場票房幾近全滿,19日首演票房售罄,其他場次也有95%售出。《洛神賦》的跨國鉅作是讓觀眾期待主因,而服裝設計張叔平打造手工華服,以及瑰麗遐思的海報,也宣傳有功。
        《洛神賦》進行歐洲首演期間,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與「法國國家高等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將同步於巴黎舉行「洛神賦圖、詩、畫國際美學研討會」。預計為期3天的議程中,將邀集20位歐、美、亞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會發表論文、並編輯成冊出版。
______

   真實情況......我也沒聽過南管,只知道它是比崑曲、京劇還要古老很多很多的傳統樂曲,
   可以猜想到大致七八成狀況,所以開場前還問喵要不要先喝杯咖啡,畢竟可沒有中場休息哪!
   果然演出步調極為漫長,連我都相當按捺不住,雖然沒有睡去,但真的很累人。
   唯有中段第五幕的海會一豋場,總算讓人精神為之抖擻,喵也跟著清醒起來^^
   尤其是活潑的〈屏翳收風〉中的足鼓,以及撼動人心的〈馮夷鳴鼓〉中的大鼓,
   打破南管綿延不絕的陰柔,使人"總算"耳聰目明。(汗)
   打大鼓的原來是優劇場的資深團員特別客串啊!難怪!
   燈光真的打得很現代劇場風,我是還滿喜歡第二幕謫仙的燈光設計,
   不過喵覺得很噁心,因為洛神和天女們背光的千手觀音舞蹈讓她聯想到可怕的黑色蜘蛛^^bb
   說起來,運用的梨園舞蹈包含了非常多的手部、足部細節動作,可是我很懷疑除了前排觀眾外,其他人真的看得見嗎?
   雖然大劇院中可以搭配豪華場景,但就作品中這種細膩處理來說,還真的是比較適合小型劇場......
http://blog.roodo.com/salmonsh/archives/1647916.html
 
觀漢唐樂府之「韓熙載夜宴圖」心得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唉!要說「韓熙載夜宴圖」了。
  我想二哥或媽呀看到這篇心得後,應該會很失望吧!喔!是失望我啦!倒不是失望本劇。失望我什麼?我想可能是──我竟然看不懂這齣戲啦!儘管我坐的位置是國家戲劇院的第一排好視野,竟然還是辜負了這個好位置的價值。
  唯一慶幸的是,走了一天的路下來,累得快癱的我,還可以完全醒著地撐過全場,而不像後面的某位觀眾,睡覺睡到打呼。我從一○一下來後,就一直擔心自己會睡覺,一千二的票就讓妳進戲劇院睡覺?可不行啊!所以在Page One的時候,躲在那兒小瞇了一下。
  可是老實說,這的確是一齣會讓人看到睡覺的戲。
  說它是戲其實是不準確的,應該是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體,要說劇情,其實就只是在呈現那幅「韓熙載夜宴圖」的畫面。 
 *左圖為飾演王屋山的蕭賀文;右圖為飾演韓熙載的陳紹麒。
*本劇一開場,就演出這個畫面。韓熙載為戴高帽、手持蒲扇者,王屋山就是立於跟前的那位女子。
  比如韓熙載手持蒲扇,盤腿坐在椅子上,會見舞伎王屋山一段,開場演的就是這幕畫面。後來夜宴開始,眾賓客前來赴宴,然後各就各位,與群伎用音樂交流,吹笛子的吹笛子,打板子的打板子,跳舞的跳舞,整場戲的主軸就是在呈現這場夜宴裡頭所有的娛樂表演,抑鬱的韓熙載還和一位和尚跳了十八羅漢舞,那時我心想,您還有力氣跳啊!
  圖畫中,我記得還有韓熙載洗手與敲鼓的畫面,這兩個畫面皆有演出。洗手一幕做得不是很明顯,因為我坐的地方是最右手邊,王屋山拿水盆給韓熙載洗手的地方也是舞台的最右邊,所以看到韓熙載的洗手圖,和上禮拜看到的圖冊是一一模一樣的。螢幕的地方也有打出字幕來,只是不知道沒看過夜宴圖的觀眾知不知道這是依據圖冊而設計的。
  所以這就是這齣戲過於隱約難懂的地方,我對這幅圖也是一知半解,或許還有很多地方都沒有注意到。    
  *韓熙載抑鬱擊鼓。
  至於敲鼓畫面,舞台上則以韓熙載抑鬱至極,浪鼓洩憤為題,將韓熙載敲鼓的畫面搬上了舞台。這一幕是眾賓客與群伎表演結束後,韓熙載的獨奏。只是圖畫中的韓熙載在敲鼓的時候,只見他的眉毛是倒八的,還不知道呈現出來會是那麼有力量,那種抑鬱之情可以感受得到。
  那為什麼我又說自己看不懂這齣戲呢?就出在這個演出韓熙載的演員上。一個抑鬱的韓熙載,是看這齣戲的觀眾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這個常識我具備了,可是還是不懂為什麼抑鬱的韓熙載要用那種動作來呈現他那鬱悶的心情呢?
  且讓我說來這位演員的招牌動作:在他走路的時候,他會一直高高地抬著他的腳,每一隻腳都會停留個約十幾秒鐘,甚至更久。拿著蒲扇的手也像機器人一樣,誇張、緩慢地前後擺動。這些動作都進行得很慢,看起來有些滑稽,真的不知道這套動作是如何呈現韓熙載的抑鬱之情的。    
*本劇的背景音樂皆是現場吹彈,正好也應和了圖畫中的樂伎團,她們既是伴奏的樂團,也是演出畫中景象的主力之一。
  而這齣除了唱詞之外,竟然沒有半句台詞。很多東西都是要憑靠演員的動作來得知的,所以也不要怪那些睡覺睡到打呼的人,真的是一齣沉悶的戲。
  至於之前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介紹,覺得很興奮的原因是裡頭有使用到那時候的茶道藝術。演員實際點起檀香,也實際操持陶壺器具,表演出具體的茶道藝術。可是現場看下來,卻是讓人洩氣的──根本沒看到什麼嘛!我想那種精緻,還是要從影碟裡看出來才是。
  雖說是一場沉悶的戲,但還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那就是一個叫李姬的樂伎終於開口唱歌了,讓這個劇場有了點人聲。這副歌聲配著琵琶,就這麼清唱起來,聲音很好,樂調也好,在闊大的展演廳裡諦聽,竟有一絲清冷的寒意──說實際點,像是那些待在冷宮的女子,幽怨般的寒意,似乎只有歷經歲月滄桑的人才可以唱出的思念曲調。
  事實上好像也是如此。李姬唱完了這首歌,一個官員模樣的賓客就出來與她用歌聲相認了,李姬看起來還很不願意呢!或許這兩個人有一段不可告人的過去喔!而這個橋段的演出,不知道是不是也源自圖冊裡的設計。我看了一下廣告單上的半截圖片,一個賓客正隔著屏風,與一個舞姬相望,或許那就是李姬和那位賓客。
  這曲歌可以閉著眼睛聽,畢竟舞台上真的沒什麼動作可以看,只要把持住自己不要睡覺,就可以在黑暗中體會出那種滄桑、清冷、孤單的寒意。是很清幽的曲調,與韓熙載的心境應是相合的。
  最後一幕倒是有讓人感覺到那孤獨。上回看夜宴圖的時候,並沒有注意看韓熙載最終的告別手勢──就是舉起一隻手,翻開手掌,目光憂鬱地望向前方,像在道別(不過要說道別的手勢,也是怪怪的)。不過這齣戲的最後一幕,就是定格在這個地方,演員做了那一連串的招牌動作後,就將動作定格在舉起手的那一瞬間,然後燈光暗下,紗質的布幕垂下,布幕後面還隱約可見那位演員,之後,就打上了夜宴圖的畫面。那一刻有些震撼到,演員的動作竟然是和圖畫相合的。
  那時候,韓熙載的孤獨,就這麼立體地呈現到觀眾面前了。
後記:
  戲一演完,我就匆匆地走了。好累,想快點回家睡覺,一路上腦海裡就只有累字,倒沒想什麼有關這齣戲的零零種種。
  現在藉著這篇心得的寫作,我忽然發現,自己看不懂這齣戲的原因,是因為沒看清、也沒搞懂「韓熙載夜宴圖」裡頭畫的是什麼。自己在心得裡提到的僅是皮毛,與我看到的「皮毛圖」合起來,竟還有些味道可以回味,或許這齣戲並不是當下感覺得那麼沉悶吧!
  「韓熙載夜宴圖」也出了影碟,我其實是想回味那味道的,等到我記清、搞懂了圖裡的一切,再去看這齣戲,或許又有更立體化的感覺。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搞懂,那位韓熙載的招牌動作所藏著的抑鬱心情。
http://www.wretch.cc/blog/elian0812/10131758
 
陳美娥:“漢唐樂府”是我的生命之歌 《臺聲》2008-11   
 
“前面低一點,不然會掀掀的,前面要低,幾乎要蓋到你們的眉,後面要高,因爲這樣子才會挺,你才會顯得高,不然看起來像阿婆。”即將登場的表演《洛神賦》,時代背景在三國,那是一個社會急劇動蕩,政治格局複雜多變的時代。漢唐樂府並不是第一次演出這部戲,團長陳美娥還是各個環節,細細檢查。“完全拉低,就拉在胯的這個地方,要這樣,這樣才好像男人,等一下,上臺之前一定看檢查一遍。”這場演出其實不是正式演出,而是正式演出前的彩排。不過陳美娥堅持只要上臺,就絲毫不能有差錯。
  彩排結束,陳美娥松了一口氣,這才答應早已約好的訪問。落坐後,她問我感覺如何。我說道,盡管不是第一次看漢唐樂府的演出,對其中的唱詞也不甚了解,但依舊覺得震撼。陳美娥笑笑說,人能宏道,非道能宏人。即使不懂南管、不識其道,每個人都能被南音的魅力所驚歎。 
南音女子
南音是閩南語系特有的音樂,在大陸叫“南音”,在臺灣則稱“南管”,爲流傳閩南地區的一種傳統音樂,悠緩莊重,一般認爲源于中國曆史上幾度中原世族南遷攜傳的雅樂。而陳美娥,一個正式學曆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民間女子,19歲邂逅南管,從此獻身于她口中“最細膩、大派、雍容”的藝術,30歲創立“漢唐樂府”,傳承南音。她將南音音樂和梨園戲的舞步動作,擷其神韻,二相結合,創造出宛如古典複生般的樂舞形式,驚豔國際藝壇。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漢、唐,是最純正不受外族音樂影響的“千年古樂”、“華夏正音”。別人認爲她對南管是一腔熱情或癡心,陳美娥則認定自己在替民族音樂做命脈維續的複興運動。 
初遇南音
說起結緣南音,陳美娥說還要從36年前說起,那年19歲的她在廣播電臺主持臺灣民樂節目。
有一天,收到觀衆的來信說,在她的節目中可以聽到各種臺灣民謠,但唯獨缺少南音。這也是她第一次聽到南音這個名字。詢問他人,得知臺南府城最有曆史的振聲社就有南音可聽,便循音而去。當走進振聲社,一群半百耆老,隨興哼唱,氣弱聲嘶音高不全,立時嚇得她直打退堂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美娥笑著說,當時聽見裏面的人唱南音,讓她大吃一驚,這麽難聽的音樂,他們怎麽能還那麽熱衷地演唱,聽不懂的的旋律、唱詞讓一頭霧水。轉身要走時,一位老阿婆慈祥地挽著她的手說:“小姑娘,明天再來,今天不是正式的,只是我們幾個人自娛自樂,你明天來聽我們老師,她唱得可好。”盛情難卻的她,第二天如期而至,遇到其實年紀一點兒也不老的“老師”,南音名家之後吳素霞女士。吳老師的演唱音韻婉致清麗,一下就吸引了陳美娥,由此也徹底折服于南音的世界之中。隨後她跟隨吳素霞加入振聲社,成爲當時最年輕的社員。陳美娥告訴我,如她常說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再好的音樂沒有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唱者,好的舞者都可能消亡,反之就可以把這門藝術延續下去,讓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她,喜愛她。
從初識南音到今天已有36年了,這30多年中,從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傾注心力,陳美娥不遺余力守著不被大衆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和音樂,這種現場藝術,自古文人不重視,藝人口耳相傳,無譜無記,失傳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說是主流,但在政治永遠幹預文化的傳統下,棄絕得更徹底。這也就是爲什麽唐朝音樂,在今天中國找不到了,但史籍裏唐代《十部伎》流傳到日本那一部,還完完整整被保存成爲日本雅樂,使研究唐朝音樂的音樂學者必須到日本去。同樣的情形,宋朝的音樂中土已不複存,而保存的分支卻今日的韓國。她說越是了解南音的來龍去脈,越是爲今天南音竟然不爲國人所知而遺憾。 
                           悠音兩岸
陳美娥說,漢朝典籍記載:“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以絲竹伴奏,由打拍板者唱歌的音樂形制,正是今日南音中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的“上四管”排場的前身。
盡管傳承南音中遇到不少阻礙,但對南音的溯源是無論從藝術上到學術上陳美娥依然並進不懈。1983年她同兄長陳守俊,共同創辦“漢唐樂府”,更揚旗立幟,表明南音承自漢唐的堅決信念。南管既然從中原而泉州,自泉州而閩南海外,她遍尋南音所流傳到的各地尋找南音之根,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到香港、泉州等地。陳美娥說,走過那麽多地方,但凡有閩南人聚集的會館,即有南管古樂的悠音。人們在會館裏演奏南音,一面怡情悅性以示風雅,一面安慰思鄉之情。1983年,兩岸尚未開放。這一年第二屆國際南音研討會在泉州舉行,陳美娥得知這次會議雲集各地南音專家爲爲南音的發展和弘揚進行調查、研討,等不及的她循非官方管道來到了南管的故鄉泉州。
初到泉州自是心內波濤翻湧。當看到以南音爲曲牌排演的梨園戲時,舞臺上深邃悠揚的南音樂音與典雅脫俗的梨園舞蹈,曆盡千年滄桑的古樸高華,竟然化作極纖美極婉雅的形象而登入眼前,她不由得流下眼淚,她說那一刻好似前生相識,今世相知的靈魂悸動,此生所發生的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1989年中秋,廈門舉辦“中秋南樂同樂會”,臺灣南樂界第一次組團赴祖國大陸交流演出。陳美娥的漢唐樂府、臺北閩南樂府、南聲國樂社等臺灣南音社團,帶著40多年分離的陌生,以鄉音化解了海峽兩岸的疏離感,濃濃的鄉情讓許多觀衆和弦友流下了眼淚。
                          堅守傳承
    漢唐樂府將南管興存的責任一肩挑起,陳美娥一面負責表演創作;一面傳揚教學,出版指譜曲集;一面還做研究。1994年進一步成立“漢唐樂府藝術文化中心”,由她擔任藝術總監。陳美娥說,作爲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和傳統感情的曆史之聲,其價值遠超過掌聲和喝采所能衡量,她堅持南管需要的不只是“通俗階級的贊美”,還需要“知識階級的尊重”。
1995年,受泉州以南音爲曲牌排演的梨園戲的啓發,漢唐樂府的經典劇目《豔歌行?梨園樂舞》産生了。秉持“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古風,陳美娥將戲曲中敘事的部份抽離,朝抒情寫意發展,利用梨園戲的手姿、腳步、身形,配合南音古樂,編排成青春嫵媚的《豔歌行》和寂清冷豔的《簪花記》。將傳統梨園折子戲舞蹈與現場彈唱的空靈淒美的結合在一起。《豔歌行》全以女舞者,一個個仿佛來自遠古畫卷中走出來的仕女,令人驚歎那一種不存在于當今的美麗攸遠之世界仿佛再現人間。加上後來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葉錦添既傳統又新穎華麗的服飾造型,1995年一發表即豔驚國際藝壇。從1995到1998年陳美娥率團曆訪美國、歐洲、澳洲、日、韓、東南亞、大陸等地,讓更多人認識梨園樂舞和南音。
表演事業的成功,陳美娥始終不以爲滿足,始終懷著將南管傳承發揚的使命感。漢唐樂府的探索是依古代音樂創作新的舞臺作品。南音本身流傳下了64套琵琶指法大曲,是保存相對完整的民間傳統音樂種類之一。漢唐樂府並沒有局限于把這些單曲照搬上舞臺,而是重新整理和組合後,《豔歌行》、《韓熙載夜宴圖》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2006年5月漢唐樂府新戲《洛神賦》同德國導演合作,在溝通無礙的驗證下,陳美娥更加確信自己將原本抽離語言、文本的表達,純粹用音樂和肢體,以及劇場美學去表現的正確方向。對漢唐樂府創造出來的的南音樂舞形式,陳美娥不無自豪的說,漢唐這條路是一個從傳統發展到新傳統的新典範。將來曆史上應該會記錄,中國的表演藝術史裏,明末有昆曲、徽班進京的京劇,21世紀的中國,有南音樂舞的新典範。我想它可以成形。但她也強調,漢唐樂府的特色,並不是汲取不存在的元素,來豐富我的編舞手法。這些特色都是已經存在的,她很純粹,沒有絲毫西方元素,包括所有的肢體動作。采取現代化的手段,必須懷有對古文化的尊重,不能使之流俗化,不能爲迎合現代的一些時尚潮流,抛棄傳統的精神。藝術是經過曆史錘煉,風格固化後,才形成文化、形成傳統的。漢唐的優勢就是這種自己民族的風格,既新又古。 
                      雅樂故宮
去年的秋天,漢唐樂府在故宮上演《韓熙載夜宴圖》,演出後反響很好。陳美娥說,那一次演出了卻了她多年的心願,南音的根在大陸,回到故宮,就像回到老家。但當她年看到大陸年初發生罕見的冰雪災害、“5?12汶川大地震”、暴雨的災害。她想到古人遇到災害時都要祭奠,漢唐也期望爲國人祈福,藉由古人所寫的《洛神賦》,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天、地、人的融合。說起二度“進宮獻藝”,陳美娥滔滔不絕。這次的舞臺,我們特別用八卦太極圖作爲標地,舞臺整體是一個八瓣的蓮花,蓮花瓣上有5面坐的是觀衆,一共有589個座位,這個數字也是爲了紀念故宮建成589年。
    雖然在古老的故宮演出古老的南音樂舞,但是所表現的手段卻用了最先進的新媒體。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詩、書、畫、樂、舞的漢唐樂府《洛神賦》,藉由新媒體使舞者在水上翩翩起舞,但其實舞臺上並沒有水;人走過平地會帶出一串漣漪;可以看到蓮花從含苞到怒放;還可以看到舞蹈演員跳過的地方魚兒會遊開,人一走魚兒又遊了回來。陳美娥說,借助這些現代劇場的技術,使《洛神賦》唯美的畫面更加豐滿,也能讓觀者,感受到南音並不過時。 
訪問結束時,我問陳美娥關于南音,關于梨園樂舞,她還有什麽假以時日而未達的心願?她說是學校,一所能讓讓南音人才傳承如履不絕的學校。人們常說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但是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在西學爲體,中學爲用,特別是在文化藝術這塊,我想這是教育的問題,有教育、推廣、普及,才能把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從骨子裏升華上來。 
http://www.tailian.org.cn/n1080/n1110/n1489/n153912/389163.html
 
優人神鼓傳奇    2009/11/19  文/鐘友聯
 
行與藝術的結合
跟雲門舞集一樣,優人神鼓已經成為台灣之光。
從一九八八年創團到現在,己歷經二十個年頭,在這不算短的歲月裡,他們不斷地努力,現在己經建立自已的特色,在表演藝術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僅風靡國內,而且享譽國際,到過莫斯科等一百多個城市表演。
優人神鼓的前身就是優劇團,當時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等到蛻變成優人神鼓以後,不斷地成為社會矚目的對象,每次的演出,都是一個驚艷,每一個動作,都會引起討論。
優人神鼓的表演,主要是透過肢體動作和鼓聲,來傳達和探索人類內在深層的渴望,很少用到語言,透過舞者也是鼓手,一步一步地引導,讓人不知不覺地陷入沈思,跟著一起探索生命中的許多疑惑。
這是藝術和思想性都很濃的劇團,而他們要表達的每一個觀點,都是觀眾共同的欲求,他們的表演,之所以能感動人心,是因為觸動了潛藏的,存在於內心深處的那些原始的渴望。
這些內在的東西,都是修行者不斷探索的題材。
優人神鼓是藝術表演團體,也是修行的團體。
心中有願
「幾乎每個欣賞過優人神鼓表演的人,都會感受到:修行的意味很濃,妳是如何會想到將藝術與修行結合,而且結合得那麼好?」我請教創辦人劉若瑀小姐。
「我一直都在探索生命根本究竟的問題,這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在我的內心,一直有著這樣的渴望,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佛。」
「難怪妳的劇團,總是表現出濃濃的探索的意味,總是會讓人陷入沈思。」
「表演就是要呈現心中這個願望。」藝術總監劉若瑀說。
「是不是學習的過程,塑造了這種風格?」
「也許是吧!我在學校學的就是表演,早期我在蘭陵劇坊演舞台劇,我深深覺得表演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因此我想出國進修,而紐約是人文薈萃的地方,所以我選擇紐約大學的表演組,這個學習的旅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當時李安、羅曼菲,都是我的同班同學。」
「影響您最深的是那些教授,有特別的教導方式嗎?」
「我 遇到了世界級的劇場大師Grotouski,他是波蘭人,二十幾歲就在講老莊。」劉若瑀接著說:「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加州牧場受訓,那是印第安的訓練方 式。利用大自然的變化,用黑暗,日出日落,訓練我們對大自然的感覺。傍晚,下午四點的時候,去看日落,靜靜地看著黃昏時太陽的移動。從明亮的天空,一直看 到昏暗的天空,太陽下山了,黑暗中,萬家燈火亮起來了。老師只是給我們方法,最重要的,是自已要去體會,認真去感受。」
「這種靜心的訓練,很有禪味,這種體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老師就是要我們在變化中,得到個人的體悟。」
「還有印象更深刻難忘的訓練嗎?」
「我們的劇場導演帶給我們貧窮劇場的理念,這意味著人的力量最重要,華麗的,別的裝飾不重要,能不能感動觀眾,完全在於人的力量。這個理念,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所以,現在您們隨處都可表演,您們掌握了人這個元素。」
「我 們曾在加州牧場中,接受一種特殊的訓練,這個經驗太特殊了。導演要我們置身完全黑暗中,在黑夜裡,在森林中奔跑,地形凹凸不平,我們只能盯著前人的後腦 袋,往前直衝而去,速度越來越快,在黑夜的森林中奔跑了五十分鐘,跑到上升的山坡,心中動了念頭,我落後下來,脫隊了,迷路了。當我摸索回到穀倉時,只見 大家默不作聲,靜靜地坐在那裡。」
這是劉若瑀的特殊受訓經驗。
我們知道,這樣的訓練,表面上看不出是在做表演訓練,其實是在做根本的心性鍛鍊。
蛻變的過程
「優劇團的年代,跟現在的優人神鼓,風格上,應該差異很大吧!」
「當然,這有個蛻變的過程。當時,我的小孩要誕生,產後,團員集體出走,被人帶走了。我想沒關係,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塑造自已的風格,這正是改變、突破、創新的時候。」
「等於是重新開始。」
「當黃誌群加入劇團並自印度回來後,我有了更深入的領悟。過去,我在加州牧場所受到的訓練,當時並沒有完全體會。黃誌群有他特殊的奇遇。」
當劉若瑀遇上了黃誌群,碰出了火花,形成了現在的風格。阿襌是「覺知」、「觀照」,Grotouski是「保持有意識」。
她體悟到加州牧場的心性鍛鍊是必要的,而且是根本的。
劉 若瑀接著說:「現在方法上,我們已經回歸簡單的方法。很多事情,不是靠意志力去完成的,意志力也是暴力,我們開始學習放下。當一個人在孤獨的時候,才能看 到自已內在的力量。只有對自已完全覺知,努力觀察自己,觀照自性,此時才會發現,原來不同階級,不同的人,其實,原來是相同的。」
「看來,妳已經完全走上修行之路了。」
「現在我每天打坐八個小時,曾經閉關三十六天。我們的頭腦是無孔不入,完全守不住。我們不斷地創造自已的幻覺,讓您誤以為真。我想要明白個究竟,但是,還是不斷地在製造下一個幻覺。」
優人神鼓的確是個修行的劇團,表演就是修行。
黃誌群的奇遇
黃誌群是馬來西亞的僑生,五歲就聽鼓,十一歲開始打鼓,十七歲到台灣,原本是雲門舞集的舞者。
「離開雲門舞集後,有一個月的休息,我到印度旅行,這趟旅程,改變了我的一生。」黃誌群如是說。
「您遇到了奇人異士?」我問黃誌群。
「我在恆河遇到了師父,從此我的生命完全轉變。我們在小旅館喝茶聊天,他問我如何打坐,我告訴他,我打坐念佛的經驗。師父聽了之後,說我還在糖果盒的外面,還沒有吃到糖,他們的安靜是不一樣的。於是我到了菩提伽葉學習打坐法門。」
「這位師父的教導,有何殊勝之處?」
「他要我們二十四小時活在當下,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只有當下最真實,但又無法把握,只好覺知當下,看住自已的起心動念,走路時,把心放在腳,沒事時,聽著,看著自已的念頭。」
黃誌群接著說:「當我在恆河的時候,常常看到有人在燒屍體,生命很脆弱,剎那間就消失了,不一定要等到老。我突然想到,下一個被燒的,可能是我,內心很急,所以趕快到菩提伽葉找師父,在那裡學了半年。回來後就加入了優劇團。」
一日三打
「您把修行的體驗融入了表演,看到您在舞台上走路,根本就是禪師的風範。」
「單是走路,就要練習六個月。作品就像鏡子,那就是當下的自己。其實,藝術是假的,它是個橋梁,我們是在追求生命完整的智慧。」
「這也算是借假修真。這麼高的理念,您是如何訓練團員?」
「我們是一日三打,打坐,打拳,打鼓。」
優人神鼓的表演是很耗體力的,原來打鼓的背後,要以打坐和打拳為基礎。黃誌群在學校讀的是體育,武術的基礎很好,他還得到霍元甲的傳承,專練精武門的武術,有了這樣的武術背景,才能勝任這種大量消耗體力的表演。
「在您的表演中,修行這麼重要?」
「舞 台如道場,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舞台上的魅力,是可以檢驗一個人的整體意境。舞台上的每一個動作,都要花上千百次的練習,才能精準 到位,才有韻味。打鼓是加法,這是技術,要不斷練習,就會進步;而打坐是減法,不斷地放下,才能看清自已。就像老禪師拿著棒子,不斷地逼問,如何是你的本 來面目。只有不斷地沈澱,才能顯出內在的力量,作品才有動人的生命力。」
我們可以看出,優人神鼓的表演,含有東方禪意的元素,中亞神聖舞蹈,動作節奏扣人心弦。作品不斷地呈現,在探索生命的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從追尋的困惑中,我們可以體悟到許多可以讓我們開悟的元素。
劉若瑀和黃誌群領導的優人神鼓,傳達了人內在的聲音,呈現的,的確是修行的藝術,所以能夠有很大的撼動人心的能量。
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E6%88%91%E7%9A%84%E5%AD%B8%E7%BF%92/990221%E9%84%AD%E5%92%8C1433/%E5%84%AA%E4%BA%BA%E7%A5%9E%E9%BC%93%E5%82%B3%E5%A5%87.htm
 
優人劇團歷史年表
 
1988年 6月 優劇場劇團成立
7月 創團作《地下室手記浮士德》首演
1989年11月 《鍾馗之死》首演
1990年 8月 《七彩溪水落地掃》至全省廟口、街頭巡演
1992年 1月 《山月記》首演
12月 《水鏡記》首演
1994年1月 《優人神鼓》首演
1995年9月 《心戲之旅》首演
1996年4~5月 《優人神鼓‧雲腳台灣》雲腳西台灣28天600公里
1997年6月 《種花》首演
10月 年度大戲《海潮音》首演
11月 《鼓舞‧相遇‧原住民》雲腳東台灣35天900公里
1998年7月 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獲最佳節目
8月 巴西聖保羅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12月 《聽海之心》於老泉山劇場演出
1999年4月 12月 《曠野之歌》首演,並赴南投、台中等災區義演
2000年2月7月 《聽海之心》台灣五大城市巡演10場
8月 西班牙聖地牙哥國際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9月 義大利東西方國際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法國里昂雙年舞蹈節演出《聽海之心》獲最受觀眾歡迎節目
瑞士洛桑大劇院演出《聽海之心》
10月 法國杜埃歌劇院、敦克爾克歌劇院演出《聽海之心》
12月 香港文化中心演出《聽海之心》
2001年6月 新加坡藝術節開幕演出
9月 法國諾曼地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10月 義大利新喬凡尼劇院演出演出《聽海之心》
12月 年度大戲《持劍之心》於台北新舞台、新竹首演
2002年4月 實驗小品《捻花》於實驗劇場演出兩場
5月 挪威柏根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7月 年度大戲《金剛心》於國家戲劇院首演
8月 優人神鼓西藏雲腳祈福
12月 英國倫敦巴比肯中心演出《聽海之心》
2003年3月 《金剛心》榮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首獎
4-5月 苗栗白沙屯駐村演出及徒步進香計劃
9月 德國柏林「天子之寶」故宮文物展邀演
9-10月 美國五大城市巡演《聽海之心》
美國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聽海之心》
11月 年度大戲《蒲公英之劍》於城市舞台首演
2004年2月 U2觀點演出
3月 劇團更名為「優人劇團」
 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upe/troupe_page.asp?id=1275&ap=1
 
歌聲中‧鼓聲裡‧優人神鼓

  「優人」即表演的人。「優」在中國傳統劇場的解釋正是『表演者』的意思。
「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那是存在於每一個身上最大的能量。
「神鼓」就是人的鼓。
「優人神鼓」就是在自己寧靜所擊出的鼓聲。亦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轉個彎,換個方式,彷彿看到了另一種光景,其實也能夠有些不同的省思與想像…

「優人」即是你、是我,每個人都可以稱之為優人。該如何詮釋、演繹人的一生,都由每個人來扮演所謂的「表演者」。
「神鼓」即是人在高度專注下,將體內蓄積已久的最大能量與熱情,以不同的形式轉化出令人激賞的種種內在與外在表現。
就如同「優劇團」創辦人劉若瑀對於所要呈現的表演作過如斯的定義:「表演是在呈現生命品質當中最好的一面」…其實,每個人手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鼓」,該如何成就屬於自己獨一無二、令人激賞的「優人神鼓」,端視個人對於生命的夢想與執著…
ABOUT‧優人神鼓
「優人神鼓」位於台北木柵老泉山上,是一個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其藝術的表演團體。1988年夏天,創辦人劉若瑀帶著跟隨波蘭戲劇大師果「托夫斯基」一整年在山林中所培養出的專業訓練特質,專志研究「一個表演者」身心的開發,而創立了「優表演藝術劇團」。
從創團開始,優劇團就以距離台北市有一小時車程自己的「山上劇場」作為基地,在隔離了喧囂繁雜的世界裡,進行著擊鼓、靜坐與中國武術的陶冶──而這種將「劇場」和「擊鼓」這兩項藝術結合在一起,並以靜坐作為表演質地的基礎也造就了「優人神鼓」獨特的表演風格。
山的原始,其實就是「優人」作品中堅毅而質樸的來源,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似乎有一種和人們存在能量相輔相成的效果,這種穩定的力量能夠幫助優人的心念更穩定,似乎不用想,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找到方法,找到答案,讓他們的創作能量源源不絕且又一再令人激賞。
優劇團對於劇場藝術與生命品質的提昇與關注,奠定了在現代劇場的超然定位,足跡更踏及台灣及世界各地演出。在一次受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之後,震驚歐美的國際藝術界,於是優人們開始受邀於荷蘭、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瑞士、法國、挪威等世界各國及各大藝術節。
優人二十‧雲腳台灣
不過優人最令人激賞的還不止於此,2008年的「雲腳台灣」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在這個經過100個鄉鎮近1200公里的壯舉,優人們將藝術帶下鄉,除了將這十年來的掌聲與榮耀獻給滋養優人的母親「台灣」,讓舉世讚嘆的聲音,能夠響徹台灣鄉間。同時更透過每一個踏出的腳步,走出台灣這十年之間的美與希望;更扮演了一個串連繩子,將默默在角腳落耕耘理想的力量串連,讓台灣優質、向上提昇與美善的聲音壯大。
目前『優人神鼓』的優人們,仍舊以山為家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中,每日清晨上山練拳打坐,午後跑山擊鼓;如果你也對於優人有著想像與好奇,對於優人的生活心生嚮往,不妨在12月,到山上來去拜訪優人,在歌聲中、鼓聲裡,在迴旋天地間的舞步間,勇敢走出自己的方向!
 
優人神鼓官網
http://www.utheatre.org.tw/

戰鼓THE DRUMMER
 
「優人神鼓」首度大銀幕震撼演出
‧日舞影展首次華語參賽片
‧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最受歡迎劇情片
‧洛杉磯亞太影展競賽片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響效果提名
故事大綱:
  20來歲的青年鼓手Sid成長在一個香港黑幫家庭,父親關爺是個傳統硬漢,對子女管教嚴厲。Sid 由於得罪了黑道中人,被迫潛逃到臺灣,隱匿在深山之中。其間,他遇上紅豆與一群〝禪鼓山人〞。
  不知天高地厚、亂闖亂撞的Sid,與鼓者祥和平靜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Sid與他們朝夕相處,並加入他們團隊,透過鼓的敲擊、回響,還有禪鼓中所蘊含令人著迷的藝術、嚴格的體魄鍛煉與簡樸的生活態度,潛移默化了Sid,並讓他領悟到新的人生體驗……
  《戰.鼓》把優人神鼓劇團的精神和訓練過程搬上大銀幕,德國作曲家 Andre Matthias和大提琴家李垂誼協力打造氣勢磅礡的電影配樂,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極致饗宴。並由金馬獎最佳錄音獎錄音大師杜篤之操刀,錄製混音大至如雷的鼓聲到小至山谷間細語般的回聲,捕捉優人神鼓燦爛鼓樂之最自然與多頻的環繞音效,使其生動地展現在大銀幕上。

戰鼓>百度百科
 
戰鼓,外形與堂鼓相似,但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舊時曾用于宗教音樂和民間婚禮儀式樂隊中。北京雍和宮藏有一面直徑1米左右、鼓身僅高20厘米的扁鼓。現在用于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群衆性鑼鼓隊中。
形制結構
  戰鼓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徑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種規格,它們的鼓身分別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戰鼓用材與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裝有2—4個鼓環。用木棰演奏。
演奏方法
  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行進中,一般由前面的人系帶背負,後面一人敲擊,或演奏者系帶斜挂在肩上敲擊。也可置于木制鼓架上演奏。
蒙古戰鼓
  蒙古戰鼓,古稱罐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大鼓、軍鼓。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   曆史較爲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戰鼓已廣泛用于宮廷和軍旅之中。《蒙古秘史》載:“宿衛掌管旗纛、鼓樂、武器”。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又載:“祭我認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響聲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當時蒙古軍旅生活 時寫道:“在去打仗之前,他們一定要等待領袖的罐鼓聲。等到罐鼓發聲後,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們的樂器和歌唱。”說明這種大鼓是古代蒙古族軍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戰鼓。   古代蒙古戰鼓,有長筒形和錐筒形(又稱罐筒形)兩種。前者適合立置于戰車前部兩側,後者適于在戰馬上使用,將兩面戰鼓用皮條拴于鼓環、捆綁在戰馬腹部兩側。鼓框用木板拼粘制成,鼓面直徑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兩面蒙以牛皮,皮面邊緣以三排鼓釘固定。鼓棰木制,棰頭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脫),並系以紅綢條爲飾。據說使用前,鼓皮先塗油一層,稍後將油擦去,待風幹後才能敲擊。   明代以來,戰鼓已改變原來舊制,而成爲扁圓形。鼓框多用椿、色、樺、桑、楊等木材制作,雙面蒙以牛皮爲面,皮邊用單排鼓釘固定,鼓框兩側設有兩個鼓環。戰鼓規格不一,大小有別,鼓面直徑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主要用于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和鑼鼓隊中。但遇有莊嚴、隆重之場面,仍要使用長腔大鼓。演奏者技藝高超,可以邊擊邊舞。

港臺電影《戰鼓》/禪鼓/禪打 The Drummer (2007 )  
 
導 演 畢國智 Kenneth Bi   
主 演 房祖名 ......Sid   梁家輝 ......關爺   李心潔 ......紅豆   張耀揚 ......阿照   何超儀 ......Sina   曾江 ......Stephen Ma   劉若禹   黃志群
劇情簡介
  老大寬哥(梁家輝)的兒子Sid(房祖名)和另外一個黑道老大史蒂芬的情婦Carmen(鄭希怡)背地偷情,愛得死去活來。後因事情敗露被捉奸在床,惹下殺機。Sid迫不得已逃到臺灣深山裏躲避風頭,卻不打不相識而遇見了李心潔和她的優人神鼓的訓練團隊。Carmen發現自己身懷有孕,爲尋找Sid 的下落找到寬哥,不了惹來史蒂芬的瘋狂追殺。爲保護兒子寬哥不得不與幫派弟兄拼死血戰。一場血腥黑幫大拼殺開始了。然而,誰都沒想到,最危險的人已經悄悄潛伏在Sid的身邊……
幕後花絮
都市戰曲,令殺戮無數,心靈鼓聲,讓浪子回頭。   
房祖名鄭希怡大膽突破拍攝尺度洗鴛鴦浴露點。   
片中房祖名被導演畢國智安排了一場精彩激情的床戲,跟女演員鄭希怡一起洗鴛鴦泡泡浴,大露兩點,房祖名可是一點都不避諱,可見他的敬業程度。房祖名在片中豔福不淺,他與鄭希怡的一場床戲,二人均赤裸上身演繹激情場面,意識十分大膽,而二人完事後還相擁喝“事後酒”。祖名雖有激情床戲,但亦有痛苦的挨打戲,當中一場與心潔的對手戲,他被心潔一巴掌打得眼冒金星,有苦自己知。而片中另一演員何超儀亦有一場被梁家輝掌摑的戲份,可憐超儀被對方狠狠怒摑面頰,當場流血。爲了拍攝該片,祖名與心潔一時要在烈日當空的山區苦練擊鼓,一時又因打雷下雨而要躲進山洞良久。   結合了中國禪鼓技藝之美,展現黑幫電影血腥暴力的背後的柔情。   該片特邀位于臺北木柵老泉山上的『優人神鼓』,參加演出。這是一個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其藝術的表演團體。該團體在世界舞臺的特殊位置,除了在木柵老泉山的的山上劇場進行嚴格的訓練外,足迹更踏及臺灣及世界各地演出。1998年夏天,受邀至世界知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大自然石礦區劇場演出之後,震驚歐美的國際藝術界,于是優人們開始受邀于荷蘭、比利時、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瑞士、法國、挪威等世界各國及各大藝術節。該片自然而准確地傳達優人神鼓的靈性特質,同時也讓我們接受到黑幫電影血腥暴力的背後最缺乏的人性感動。在人物故事主軸之外呈現出極具戲劇張力之動感美學。

比利時電影《戰鼓》Ex Drummer (2007 )  
 
導 演 Koen Mortier   
主 演 Norman Baert ....   Fran ois Beukelaers ....   Dolores Bouckaert ....   Barbara Callewaert .... Christine   Patrick Cronenberg .... Buss Driver   Bernadette Damman .... Ma Verbeek   Sebastien Dewaele .... Stef Vandecaveye   Jan Hammenecker ....   Gunter Lamoot ....   Sam Louwyck ....   Dries Van Hegen ....   Tristan Versteven .... Dorian   Wim Willaert ....   
◎簡 介    影片是1997年之前前打算拍攝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完成。終于在十年後由Koen Mortier執導完成。講述了三個身體殘疾的人來加入搖滾樂隊,他們在一起克服種種困難,終于最後取得成功。本片基于Herman Brusselmans的小說改編而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24613.htm
jsoujsou 2018-08-29 10:18:56

回應
 年輕時迷過一陣子郭德綱,但是後來關注國家大事、社會民生、科技發展等等之後,發現相聲是真的空洞又無聊。
 郭德綱早說過,相聲就是讓你樂呵一下,不是讓你來受教育的
 相聲是將說笑話系統化和專業化,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或技藝,不同于普通教育,博士想靠學歷懟,還真不靠譜
 把一個感性的東西非要弄成理性的東西,這是吃飽撐得,按照公式來,東北那一大幫人就地喝西北風去,理性地說東北那幫人相當一部分就是賣醜的,但是感性讓你覺得有趣,就這麼簡單。別炒了行不行,感性地說,這夫妻兩個長得相當不討喜,戾氣比較重,能別出來就別出來了。
 沒法子,這個世界就是一邊罵著三俗,一邊還有很多人喜歡惡俗三俗,另外還有很多藝人靠著三俗去掙錢,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口味,所以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有條道理是真的,相聲就得先把人逗樂了,如果相聲不搞笑那就真是太搞笑了。
 我們喜歡聽相聲,是因為可樂,我們喜歡看小品是因為可樂,喜劇片在世界各國都是票房第一位是因為世界人民都追求可樂,開心是可以賣錢的,是一門生意和學問。所以別攔著別人樂,自己不樂就去找樂子去。
 總體一句話,郭德綱真正是相聲大師和奇才,他知道觀眾的樂點在那裡,一個動作都能把觀眾逗樂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搞不搞笑是檢驗相聲的唯一標準。所以所謂的公式相聲就屬於一個學霸閑了無事的後結構主義思維下的一個搞笑產物,我聽了,反正我覺得超級不可樂,而且我覺得很尷尬,這個玩意真的就適合在單位表演表演還湊合,你要登上劇院不被觀眾酒瓶子砸下去才怪呢。
https://www.guancha.cn/Celebrity/2018_08_28_469940.shtml

jsoujsou 2018-08-29 10:17:47

郭德綱回應被交大博士懟:沒基本功的都來說相聲?因為好騙!

上海交大博士夫妻與郭德綱的“相聲之爭”,今天又有了後續。2018-08-28,梨視頻刊發了一段郭德綱的採訪,他在回應自己被博士夫妻懟時反問道,武術散打比賽為什麼沒業餘選手?因為怕死。但沒練過基本功為什麼能去說相聲?好騙!
郭德綱表示,有些所謂形式創新的相聲不成立,“要上這種當,說明從小都白乾了”。高學歷對相聲是錦上添花,演員對藝術理解的天賦和基本功才是關鍵。他最後也表示,自己不阻攔任何人,希望相聲好,就這麼簡單。
近日,一對上海交大博士夫妻在參加相聲節目時自稱創造“公式相聲”,對傳統相聲冷嘲熱諷;一上場就贈送評委郭德綱三本自己寫的相聲著作,並稱,“我估計您能看懂這本差不多”,被淘汰後又對郭德綱放話“走著瞧”。
這一事件在網上掀起熱議。不少網友對博士夫妻的表現很不滿,感慨郭德綱真是脾氣好;不過也有人對相聲這門藝術產生了更多的疑惑和興趣。
事發後,博士李宏燁對媒體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他認為,因為在相聲標準上不認同郭德綱的想法,上臺前就覺得會被淘汰。他和妻子認為只要現場觀眾爆笑就是成功,而他們認為做到了,所以才懟了郭德綱。李宏燁本人也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開設了帳號,說明自己的想法。

阿楨 2014-07-07 08:08:55

馬戲:表演藝術2

馬戲,一般指包括有特技、受訓過的動物、小丑、魔術及其他雜技的表演,以娛樂觀眾為目的。英文裡,馬戲團叫「Circus」,源自拉丁文「圓圈」,指圓形露天競技場。 桓寬《鹽鐵論》有「馬戲斗虎」的記載。唐代馬戲表演「透劍門伎」,表演者乘小馬,奔騰跳躍,飄忽而過。1871年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and Barnum & Bailey)成立,1919年成立莫斯科大馬戲團,擁有超過4,000名表演者及1,000名工作人員,1956年到美國首演。加上1977年成立的大蘋果馬戲團(Big Apple Circus),號稱世界三大馬戲團。中國齊齊哈爾馬戲團始建於1952年,是中國著名的馬戲表演團體。1982年加拿大魁北克人創建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經過二十餘年的經營,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馬戲團。
太陽馬戲團
莫斯科大馬戲團
中國雜技團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66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