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9 07:10:36阿楨

中國重新生產“轟-6M”的現實意義

轟-6
 
轰-6的炸弹舱。舱内正常载重量3000千克。

空军世界 :: 解放军 轰-6 中型轰炸机

涡喷-8发动机

空军世界 :: 解放军 轰-6 中型轰炸机
 
 
 
 
 
 
 
 
 
 
 
 
 
 
 
 
小引:相對於一般傳聞共軍重新生產“轟-6M”是要用來對付美軍航母,下文作者認為在沒空優下不可能。但作者也忽略了共軍可能運用“轟-6M”九噸載彈及五千公里航程的性能,如果所載是巡弋飛彈,便能射向美軍在琉球甚至關島的基地,直搗美軍西太平洋第一、二島鍊的巢穴。

<中國重新生產“轟-6M”型轟炸機的現實意義>

2006年5月3日和5月7日,美國全球安全組織以及華盛頓國際戰略協會的資深中國軍事專家先後撰文稱,中國重啟生產線生產“轟-6M”型轟炸機,而這種轟炸機將成為中國軍隊的“空中航母殺手”。
據美國全球安全組織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彼得稱,中國日前突然重啟“轟-6”轟炸機生產線。該型機是前蘇聯“圖-16”的中國版本,1968年開始在中國重新設計生產,但到上個世紀90年代全部停產。
重新啟動的“轟-6”生產線當然不是重新生產老飛機,而是生產改進型的“轟-6M”型。改型機最早是2002年珠海航展上亮相,同時還有該型機的模型。“轟-6M”的意外亮相立即引起了各方的猜測,他們注意到“轟-6M”的機翼下攜有4枚空對艦導彈,當時有國外專家分析說,導彈細長的彈體和其他外型特徵說明它屬於“鷹擊-8”系列,性能接近於美國的AGM-84E導彈或者AGM-142導彈,其發動機是渦輪噴氣式,加上彈體更輕,因此它的射程會更遠。
但珠海航展後,“轟-6M”就從人們的視界中消失了,一直到最近才得知中國的生產線即將重啟。據華盛頓國際戰略協會的中國軍事專家稱,“轟-6M”自重72噸,雙發動機,航程5000公里,將交給海軍航空兵使用,目的是搜尋並摧毀敵方水面艦隻。現在外界未能掌握的情況是,中國軍方會生產多少架,但估計應該是十多架。

  Ⅱ分析與評論:

美國人的消息就是靈通啊,不過中國空軍重新生產“轟-6M”也不是什麼秘密,在網上一直以來就流傳著轟六M的各種消息。但是美國人把中國空軍的這種亞音速飛行的戰術轟炸機稱為:美國航母的終極殺手。這實在是有些對中國空海軍這種轟炸機的抬舉。從去年中俄軍事演習以來,就一直有消息說;中國要進口俄羅斯的圖22M3轟炸機。今年以來隨著俄羅斯國防部長的來訪,又有什麼消息透露:中國空軍也將引進蘇-34鴨嘴獸遠端戰術轟炸機。甚至有人在網上急呼:中國只要參加俄羅斯的所謂五代戰機的研製,中國海軍就不再需要建設自己的航母艦隊啦。看來有些人確實是俄羅斯武器的狂妄擁護者,把俄羅斯的某些所謂先進武器看成是中國軍隊提升戰力的快速添加劑。是中國軍隊國防現代化的靈丹妙藥。可是中國軍隊的國防現代化是靠金錢能夠買到的嗎?
由於現代海戰只有先獲得制空權,才能奪取制海權。而中國海軍在離岸1000海裡的海域內作戰面臨的三大對手,一個是開來中國外海的美航母編隊;另一個就是在中國東海和中國劍拔弩張的日本海軍艦隊;還有一個就是由四艘基得級驅逐艦領軍的臺灣海軍艦隊。
而中國海空軍目前裝備的可以進行對海精確打擊的蘇30-MKK戰機。它主要裝備有下述三種反艦導彈:首先是KH-31A導彈,雖然它是可以超音速飛行,但是它的射程不到100千米,而且它的彈頭所裝彈藥也只有100公斤的高爆炸藥,根本就不具備視距外攻擊能力。所以它就是在我方取得戰場制空權以後,也只能對小型艦艇進行有效空中打擊。
其次KH-35E的導彈發射距離雖然有接近150千米,但是它還在對手艦上對空導彈的射程範圍之內,而且它的飛行速度是亞音速,所以使用它來對付一般的排水量在5000噸左右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還是可以的。它的作戰打擊物件也就是像臺灣的成功、美軍的佩里護衛艦。最後就是真正能夠對美國航母編隊中的大中型艦艇有比較好的打擊效果的KH-59MK遠端空艦導彈,第一它的飛行速度可以超音速,第二它的彈頭威力較大。第三它可以作到真正意義上的視距外攻擊,同時它的最大射程三百公里,並且攜帶有320公斤的高爆炸藥,而且它可以在美日艦隊的主力艦艇配備的標準二型艦空導彈的射擊範圍外進行有效攻擊。只要使用兩枚導彈就完全可以使10000噸左右的巡洋艦當場癱瘓。
現在看來中國還沒有一種能對美國航母進行毀滅性打擊的空艦導彈。彈頭重量在500公斤以下的艦空導彈是不可能具備摧毀航母的能力的。雖然中國空軍目前已裝備了由近百架蘇30MKK、接近兩百架蘇27-SK和國產化的殲十一、以及幾十架殲十戰機和超過100架中華飛豹組成的總數超過四百架的三代戰機打擊集團。但是蘇-30戰機的作戰任務是在它帶領下由蘇30、蘇27、殲十一戰機群對戰場上空制空權的爭奪,而對對手海軍艦隊的空中打擊任務更多的是依靠中國海空軍的轟六M和中華飛豹戰機來完成。
再讓我們侃侃美、日、台海軍主力戰艦安裝的艦空導彈“標準”Ⅱ型是作為美國海軍“宙斯盾”防空系統攔截彈,在SM-1型的基礎上研製的。SM-2系列採用了慣性中程制導/指令中程修正加半主動雷達自動尋的制導的複合制導體制,由MK41垂直發射系統或MK26導彈發射器(GMLS)發射,由尾部彈翼控制飛行方向。在飛向目標途中,通過資料鏈從Mk74“韃靼人”或Mk76“小獵犬”火控系統向導彈發送目標修正指令,或通過“宇宙盾”艦上的指令制導上傳資料鏈向導彈發送目標指令,直到末端才需要雷達照射。
此外,SM-2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單脈衝導引頭和數位電腦控制。有效地克服了SM-1導彈的缺點,提高了射程、精度和抗干擾能力等。“標準”SM-2MR射程73公里,慣性加半主動雷達制導,全艦可同時對付12個空中目標,具有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另外,2座20mm6管“密集陣”系統承擔近程防空任務。在日本海軍金剛改驅逐艦上安裝“標準”-2MR艦空導彈,其最大射程增加到170公里。
而中國海空軍裝備的YJ-83反艦導彈是我國“鷹擊”8系列反艦導彈中的第三代改型,也是性能最好、攻擊能力最強的一種反艦導彈,其長度較C-802更長一些,為6.86米,翼展1.18米,彈徑0.36米,全重850千克,戰鬥部為重180千克的半穿甲型,採用了延遲及觸發引信,掠海飛行高度為35米,在距離目標5千米處下降至距海面5-7米,最大射程250千米,單發命中率為95%以上。
YJ-83延續了C-802的彈體氣動佈局,長度似乎較C-802的6.4米更甚,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渦噴發動機結構,彈頭整流罩較前者略為尖細,采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此外,折疊式彈翼的前面有一接收資料鏈的天線,可接受艦艇、直升機、甚至衛星的導引,也是分辨C-803同之前型號的主要識別標記。
YJ-83採用了高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終程俯衝攻擊的作戰模式。助推器先將導彈加速到高亞音速後由渦噴發動機接管,此時助推器脫離彈體。當外部資料鏈或導彈自身彈上電腦啟動終程攻擊程式後,二級火箭發動機點火,渦噴發動機脫離,導彈進入俯衝飛行狀態,此時的導彈將在離目標20-30公里處達到1.3~1.5馬赫的超音速攻擊速度,並可以作戰術機動規避動作。雖然它的單彈打擊力度和俄羅斯的KH-59Mk在飛行速度和載彈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四彈齊射,那麼我想可以對日本的金剛級、臺灣海軍的基得級驅逐艦造成致命的打擊。這也就是中國空軍重新生產轟六M型轟炸機的最重要的原因。
通過我在中日海軍艦隊主力戰艦大拼比一、二、三三篇文章中對對兩國海軍主力艦艇的分析中得到的一些結論一樣。在所有比照艦艇中,中國海軍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確實比不上日本海軍的主力艦隊。對於日本八八艦隊,由於日本沒有空中轟炸機。雖然在它的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的支援下,加上它的八八艦隊本身的防空力量比較強大,所以中國海軍要想取得對日海上作戰的空中打擊優勢,必須得到中國空軍對戰場制空權的強力支持。在取得戰場制空權以後,中國海軍的對海精確打擊威力才能真正得到發揮。
這就意味著中國海軍可以在中國空軍的主力空中打擊集團取得戰場制空權以後,發揮飛行速度是水面艦艇航行速度的十幾倍的轟炸機的強大空中精確打擊能力,快速提高中國海軍在海戰中實際作戰能力有著最現實的意義。另外對於這個臺灣軍方寄予厚望的這個所謂戰時海上指控中心。
看來是大陸軍方除了對臺灣空軍它引進的美國的E-2T預警機中隊外另一個需要大陸軍方給予重點關注的對象。紀德級驅逐艦作為一個海上移動目標,它的移動速率只有預警機的十分之一,而且它的本身在雷達上的目標反射就大。雖然它可能逃脫大陸二炮戰術導彈的第一次攻擊波,但是在由大陸空軍的蘇30和27機群使用反輻射導彈對它的艦載雷達和指揮系統進行的隨後定點打擊,再加上大陸空軍數量巨大的中華飛豹攜帶反艦導彈對它進行多批次、多角度攻擊後,看來這個紀德的存活幾率恐怕就沒有多少。
而對於美國航母編隊,在中國空軍未取得戰場制空權以前,就是連航母編隊中巡洋艦以下的艦艇中國海軍都難以作到突破空中防禦從而對它們進行有效打擊。其實在現有的打擊航母手段中,和水下潛艇發射魚雷和反艦導彈、水面大型艦艇發射對艦導彈和遠端巡航導彈的作戰方法相比,空中戰機發射巡航導彈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作戰方法。可是目前的中國海軍(包括中國空軍)根本就不具備使用常規武器對它進行有效打擊的手段和武器。這也就是美國人之所以派它的航母編隊到中國外海對中國進行武力恫嚇的原因。
總之中國空軍重新生產轟六M轟炸機對中國海軍在近期內快速提高外海作戰能力確實是一條自力更生、戰時後勤有保障、而且確實可以達到對日本海軍的八八艦隊和臺灣海軍的主力戰艦有一定的威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既然中國海軍在近期不可能通過大量製造作戰主力驅逐艦來快速提高海軍艦隊實力,那麼通過大量製造這種造價不高、生產成熟、使用可靠。作戰性能較好的國產轟炸機確實是經濟使用的好作戰平臺。至於美國人所說的什麼中國空軍的這款轟炸機是美國航母編隊的噩夢完全是美國人又一次在忽悠(欺騙)中國人。 2006-5-10完稿,海狼5。 摘自:中華軍備論壇
美國媒體稱中國目前無意發展戰略空軍(組圖)08年04月30日  軍事文摘
 
  1999年1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50周年紀念會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宣布,中國將“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這標志著中國戰略的重大轉變。自從建軍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采購、人員培訓以及作戰條令等,都是圍繞國土防空展開。爲了落實江澤民提出的攻勢作戰,中國空軍需要實現戰機裝備的現代化,修改戰略、戰役和戰術准則,並重新調整訓練科目。近年來,中國軍隊爲了發展其空中作戰能力,正迅速走向現代化。
  本文審視中國空軍的空戰能力,力圖揭示中國空軍進攻型力量的實質。此外還推斷,中國正在發展有限的進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爲對周邊鄰國和美軍在太平洋行動的威懾。中國無意貫徹戰略空軍的指導思想,而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即運用傳統的戰術平臺來開展對中國周邊的戰略行動。本文首先檢視導致中國進攻型空中作戰發展停滯的曆史因素,然後分析中國空軍進攻型力量的發展和可能意圖。最後,本文論證中國空中力量對美國意味著什麽,美國能夠采用什麽方式抗衡中國的發展以維持亞洲的區域穩定。
 
  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發展的曆史
 
  中國空軍曆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現代進攻型能力明顯落後于其它世界強國。進攻型空中力量建設原本不符合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上世紀60年代中蘇分裂又導致蘇聯撤除其軍事援助,使中國無法獲取新技術和發展攻勢空戰思路,從而妨礙了中國戰略空中力量的發展。
  在80和90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戰准則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爲了抗衡技術上更先進的敵人,希望能從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中得到指引。這種思想就是通過使用大量以低技術武器武裝起來的軍隊,用數量而不是人員素質和武器質量來戰勝敵人。在這種戰爭中,軍隊以及准軍事力量將和人民一道進行傳統戰和遊擊戰,使敵軍疲于應接,然後正規軍實施各個擊破,伺機攻擊和消滅孤立的敵軍小股部隊。
  在本質上,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跟人民戰爭格格不入。毛澤東的戰爭思想是基于本土防衛,中國空軍的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家的領空。從韓戰期間成軍以來,中國空軍的裝備和人員培訓目的就是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僅將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戰略能力的發展上。1951年11月,中國空軍在第一次轟炸南韓情報設施過程中遭受重創之後,決定把用于轟炸南韓目標的轟炸機從常規行動中撤除。從那以後,中國將精力集中在發展空中優勢上。
  一個希望有效使用戰略空中力量的國家需要技術先進的飛機,需要指揮、控制、情報、偵察和預警系統,並要進行大量的飛行員訓練,但這些都和人民戰爭的低技術本質相悖。人民解放軍克敵制勝用的是低技術武器,而不是諸如戰略轟炸機這樣的高技術系統。因此,毛澤東時代的空軍獲得的是韓戰時期的“蘇”式戰術飛機,而沒有發展用于遠程攻勢任務的現代武器系統。蘇聯向中國提供的飛機和訓練等軍事援助,在初期幫助剛剛組建的中國空軍具備了戰鬥能力,但是中國對蘇聯的依賴限制了中國自行研制飛機和本國軍事思想的發展。蘇聯對中國空軍的援助始于韓戰,直到60年代的中蘇交惡。這種物質援助的中斷和蘇聯顧問的撤離,留給中國的是落伍的空軍和有限的現代化資源。中國空軍用中國仿制的飛機補充並且取代蘇聯提供的飛機。整個7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的飛機機種包括中國仿制的米格一17“壁畫”(J一5)和米格一19“農夫”(殲6)截擊機,以及圖一16“獾”(轟一6)中程轟炸機。直到現在仍有很多轟一6在服役。
  中國空軍直到70年代才在研制攻勢作戰飛機方面取得重大進步。70年代初期,中國試圖用英國制造的勞斯萊斯“斯貝”渦扇發動機研發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卻因技術原因和資金困難而放棄。此後中國推出了另外一個計劃,用“斯貝”渦扇發動機來爲轟一6換裝,但也由于資金問題而下馬。雖然中國對其在50年代制造的轟一6電子設備和電子對抗系統進行了升級換代,但是,中國空軍在這段期間沒有獲得能夠將空中力量投送到國土以外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美國研制出了B一52“同溫層堡壘”、B一1“槍騎兵”和F一1ll“土豚”三種飛機,並對這些飛機進行了戰略部署。人民戰爭的低技術本質和中國對蘇聯軍事援助的依賴,使中國注定要建立一支由落伍飛機組成的空軍,而非一支能夠執行攻勢作戰的現代化空軍。
 
  中國對進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獲取新裝備
 
  在經過一段以發展國産飛機爲主的有限項目時期後,中國空軍加大了對國內和俄羅斯飛機的采購。中國空軍現代化進程中最顯著的部分,是獲得先進的攻擊機、空中加油機、機載預警和指揮系統飛機。具體地說,中國空軍獲得了先進的多功能戰鬥機,包括俄羅斯蘇一27和蘇一30戰鬥機、國産J_8和J一10殲擊機、伊爾運輸機,以及中國自己研制的機載預警和指揮系統平臺。這些種類不同的飛機爲中國提供了空空和空地戰術作戰能力,但是由于缺乏遠程轟炸機,中國無法將其空中力量投送到太平洋以外。 中國目前轟炸機部隊的主力是120多架H一6中程轟炸機,此外還有Q一5強擊機和JH一7殲轟機。轟一6是中國最大的轟炸機,載彈量2萬磅,而美國B一52的載彈量爲6萬磅。轟一6作戰半徑也比B一52轟炸機要小得多,從而限制了轟一6在太平洋的行動。強一5和殲轟一7的載彈量和作戰半徑更小,制約了這些飛機到達中國周邊國家的能力。
  中國空軍裝備現代化計劃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獲得空中加油平臺。中國空軍認爲,延伸其戰鬥機群的飛行半徑,對于執行超出中國周邊地區的行動至關重要。中國空軍機群主要由殲一8和殲一7戰鬥機組成,航程能達到可能發生沖突的地區,例如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但是如果沒有空中加油,這些戰機將無法遊弋,也無法對敵機作戰。由于海外前進基地太少,也限制了中國空軍執行遠程攻擊的能力。美國能從遍布全球的戰略空軍基地發起行動,但是中國跟美國不一樣,中國在大陸以外沒有任何一個主要的空軍基地。沒有空中加油,中國就無法執行有效的攻擊,更遑論充分保衛其所稱的領空範圍。
  爲了解決空中加油能力的需要,中國在90年代把幾架轟一6改裝成加油機,並在2005年從俄羅斯訂購了8架伊爾一78空中加油機。雖然中國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軍事行動環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懷疑。和美國空軍585架的空中加油機群相比,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現有的加油機數目僅爲很小一部分。中國飛行員的空中加油經驗也很有限。雖然中國早在大約20年前就獲得了空中加油機,但是直到2005年才實現了海上空中加油。此外,由于中國戰鬥機大部分都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中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才能彌補這一不足。
 
改善指揮和控制;中國已有數種國産空中預警系統服役
 
  要開展空中加油機、殲擊機、戰術戰鬥機以及各種空中平臺協同作戰,需要通過大量的協調,而這種協調只有通過整體和靈活的指揮和控制(C2)才能實現。目前中國的指揮和控制依靠的是過時的通訊系統,造成命令和指揮傳達延誤。發展中國自己的空中指揮和控制平臺,諸如KJ一2000和KJ一200指揮、控制、情報、監視和偵察(CZlSR)空中預警機,使中國具備了執行空中C2及作戰管理的能力,而空中預警機是中國空軍改善指揮和控制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6月,中國空軍某機墜毀,遇難者都是設計和測試空中預警機的技術骨幹,中國的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計劃遭受重大挫折。盡管如此,中國一直在繼續開發用于實戰的空中預警機技術。KJ一2000空中預警機最近可能已經交中國空軍投入服役。
  中國空軍或可通過獲取現代武器裝備來實現技術提升,但要改變c2思想和做法則需要時間。從傳統上看,中國軍方沒有授權給下級軍官的做法,這種情形的結果是C2高度集中,總是由高級軍官制定戰術決策。因此,中國空軍運用新的空中C2平臺的意圖還不明朗。典型的對比是,在大多數其它國家的C2ISR平臺上,下級和中級軍官是空戰的管理者,而中國空軍是由高級軍官在指揮塔中指揮。爲在進攻作戰中有效地部署空中C2ISR技術,中國空軍必須首先改變其指揮方式,授權給下級軍官,而這可能是中國軍事領導人所不願做的。
   近年來,中國空軍修改了訓練計劃,以此來改善人員素質,提高戰鬥力。中國空軍制定了訓練演習,讓飛行員在各種複雜條件下執行實戰飛行任務。此外,中國空軍還針對臺灣和美國的潛在沖突開展戰術訓練,讓飛行員演練空空和空地戰術,以此提高精確打擊能力。在(最近剛增加的)進攻型訓練中,中國以蘇一27和殲一8模擬臺灣“幻影”2000和F一16戰鬥機的戰術。
  中國還增加了聯合與協同訓練,以提高和外國軍隊在海外聯合行動的能力。中國2002年的協調聯合行動計劃中加大了中國空軍的聯合訓練。未來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包括更多的聯合行動,也就是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其它組成部分主要是海軍航空兵,將協助中國空軍執行攻勢作戰。中俄2005年軍事演習強調了中國空軍的精准攻擊能力,動用了空中加油機、轟炸機、戰術飛機和空降部隊。2006年中國和塔吉克斯坦軍方舉行的一次演習展示了中國的遠程空運能力。這兩次演習都顯示了中國努力改善進攻能力的企圖,同時也暴露了現有能力對中國影響周邊國家的局限性。
  雖然進攻型空中力量既可以是戰術的也可以是戰略的,美國政府把中國追求進攻型空中力量看作是具有戰略意圖。美國國防部認爲,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將使中國空軍具備戰略能力。但是,中國現有的飛機采購和研發表明,實際並非如此。中國空軍中大多數由俄羅斯和中國自己制造的新飛機,都是空中優勢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二者均具戰術行動的特點。即使在C2飛機和加油機的支援下,中國空軍短程戰術飛機要想航行到中國周邊以外的地方也將困難重重。2005年,俄羅斯提出有意向中國出售圖一22和圖一95遠程轟炸機,亦即中國曾在90年代中期希望購買的兩款飛機。中國至今沒有購買。中國中意短程飛機而非戰略轟炸機的決策顯示,中國意圖將現有空中力量的投送能力限制在太平洋範圍。
  中國采購多功能戰鬥機和預警飛機,以及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的事實,迫使外界猜測中國軍方領導人如何界定進攻型空中力量。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將戰術平臺與戰術及戰略指導思想結合而成,亦即形成本文所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這一指導思想是用戰術上的多功能戰鬥機來攻擊傳統的戰略目標,包括C2系統、工業設施和首腦藏身之所。此外,它們還執行戰術任務,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優勢作戰。
  中國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質表明,中國把其面臨的潛在威脅局限于周邊國家,目前並不謀求將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該地區之外。雖然性質如此,中國將會繼續空軍的現代化,假以時日,勢將發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軍。
   盡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中國空軍進攻型軍力的發展仍然對區域的穩定構成威脅。中國將其軍事力量投送到整個太平洋地區的能力,危及著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影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在太平洋維持軍事主導力量,但是最近中國軍力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即使中國承諾和平崛起。采購殲一10和蘇一27戰鬥機可能會使中國空軍成爲美國和其它亞太國家的一個區域性的、技術方面的對等競爭者。中國的軍事化可能導致諸如日本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發展更具進攻型的軍事姿態,日本和韓國最近表達了對中國軍力提升缺乏透明性的關切。中國可能通過增加其軍事能力來加以回應,從而出現螺旋式的軍事競賽,最終可能導致外交關系緊張或者軍事對峙。中國空軍還可能將戰力投送到中亞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依賴這些國家的供應。中國空軍對這些國家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可能繃緊對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這兩個國家都希望在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加強影響。 
  限制軍事技術轉讓 
  中國十分依賴外國來實現中國空軍的現代化,努力從俄羅斯、以色列、法國和德國尋求軍事優勢技術。中國空軍這種依賴外國供應的發展途徑,使美國可通過鼓勵或者懲罰措施來影響許多向中國提供武器的供應商。從法律上講,美國能禁止包含美國技術的武器系統的轉移。但是近年來,美國甚至已經阻止了並不包含美國部件的先進軍事硬件對中國的銷售。爲了制約中國進攻型能力的發展,美國必須持續向歐盟施壓,維持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此外,美國應該敦促歐盟國家把能夠向中國出口的技術指導政策標准化。凡遵守這些指導政策的國家,凡停止向中國進行軍事技術轉讓的國家,應當獲得鼓勵,如軍事援助,以及參與美國領導的聯合武器開發項目的資格,如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那些選擇繼續向中國出售先進軍事硬件的國家,則應面臨類似2004年以色列受到的限制。 
  開展有限接觸 
  爲了阻延中國空軍發展進攻型軍力,美國必須采取軍事威懾和禁運及與中國軍方有限合作同時並舉的策略。一些美國人擔心,與中國武裝力量進行合作性的接觸,會讓中國人學到作戰思想和策略,從而提高他們對美交戰的能力。雖然這種憂慮有其合理之處,但交往能促進軍事方面的更大透明性,改善美中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建立高層領導人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減少美國和中國軍隊發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美軍與中國的近期交往中尤以美中海軍之間的接觸爲主。美國海軍成功主導了最近中美接觸的努力,其原因在于,從傳統上說,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總由海軍上將擔任,而且美軍在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有相當一部分由海軍承擔。發展美中海軍之間的關系雖然重要,但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過程中,海軍和空軍的現代化是中國並重優先的考慮。鑒于中國強調加強空軍,在與中國軍方的接觸中,美國空軍應發揮與海軍同等的作用。美中空軍之間的互動,應當避免暴露美軍在軍力投送、C3ISR運作等方面的能力,空軍應當把重點放在專業交流和發展促進美中對區域人道及安全問題做出協同反應的能力方面。 
  做好軍事准備 
  中國公開謀求避免使用進攻型軍事力量,但出奇制勝始終是中國作戰思維中的一根支柱。因此,美國軍方必須時刻准備對中國采取的任何進攻型行動做出反應。美國空軍目前向中國東南方向1800英裏以外的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B—1、B-2和B一52轟炸機,這些轟炸機以及在日本、韓國和夏威夷的其它美軍轟炸機是對中國進攻型行動的強有力威懾。 (選摘《空天力量雜志》)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30/0925497960.html
 
轟-6轟炸機,原型爲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采用兩臺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制,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該機的各個改型在蘇軍中擔任了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形成了一個用途廣泛的型號系列。該機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時間早,載荷、速度等指標較差,在蘇軍中主要作爲大型作戰飛機(如圖-95、圖-142)的補充。我國引進並仿制了圖-16,至今該機仍是我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且在不斷對其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進行改進,同時在其基礎上發展了多種特種平臺,預計將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引進仿制
1957年,聶榮臻代表我國前往蘇聯談判引進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圖-16。據稱當時蘇聯專家曾表示這種飛機已經不能滿足軍用作戰任務的需要,尤其是戰場生存能力太低,但是當時蘇聯也沒有特別好的替代機種。1958年10月12日,周恩來總理就提前試制圖-16轟炸機問題打電話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隨即派張連奎、王西萍、陸綱等赴蘇聯進行具體談判。到了1959年,再次跟蘇聯談判進口米格-21或更新型飛機和導航設備時,我方提出圖-16飛機性能落後,希望蘇聯能提供更新型轟炸機和空空導彈,最終因中蘇交惡而沒有下文。
1959年我國西安飛機制造公司開始仿制這一轟炸機,後一度終止,64年3月恢複研制。由于選擇建設工廠的廠址有重大地質問題,造成了仿制工作上的重大經濟損失。轟-6是當時中國試制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在試制過程中,陸頌善組織技術力量,補齊了蘇聯未提供的強度計算等資料,編制了新工藝和關鍵技術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關鍵,應用了多項新技術。該機于1968年試制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中型轟炸機的曆史,填補了航空工業的空白。
1959年,聶榮臻與空軍和三機部談話,提到圖-16很落後,不能作爲作戰飛機使用,目前的試制可以當作練兵,將來空軍不用,還可以交給民航使用。第一架轟-6原型機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國産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産。由于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産之中。
點擊查看: 轟-6K | 轟-6新聞視頻 | 蘇聯圖-16視頻錄像:發射AS-1巡航導彈
此處插一句話,我軍在引進圖-16時候也引進了其改型圖-124型運輸機。我軍共有兩架圖-124,最初作爲仿制對象引進,但後來作爲軍用專機使用,執行一些低級別的人員運輸任務。80年代後期退出現役。
 
結構特點

轟-6采用懸臂式中單翼,雙梁盒式結構。焦點線後掠角35°,翼弦平面下反角3°,安裝角1°。整個機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組成。機翼後緣全展長上裝有內、外襟翼和副翼。襟翼爲後退開縫式,最大偏轉角35°,副翼上裝有內氣動軸向補償和調整片。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結構,蜂腰流線形機身。機頭有玻璃鑲嵌的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駕駛艙下機腹部的凸起內裝導航雷達。駕駛艙內兩名飛行員均有獨立的操縱系統,操縱系統分硬式操縱和混合式操縱。每位機組成員均有彈射座椅,彈射時一領(領航員)向下、二領向下、尾艙射擊手向下、尾艙無線電通信員向下、副駕駛向上、機長向上。但是應指出由于該套彈射救生系統可靠性極其低下,救生幾率幾乎爲零,特別是向下彈射的機組乘員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因此通常機組會全力將發生事故的飛機飛回機場,或嘗試迫降。機上配有兩個充氣救生艇。
轟-6彈射逃生事故簡況
1995年3月22日,空軍某部轟6甲17號機飛遠航多靶場轟炸科目,9時0分起飛,起飛後 因左發故障,引起飛機無法操縱。9時8分46秒,指揮員令機組保持好狀態,按順序跳傘, 後失去聯絡。事後查明,飛機墜毀于機場199度16Km處某地。二領、通訊員跳傘成功,副 駕駛員因跳傘高度過低,傘未張開即墜地犧牲。
三名飛行人員的跳傘情況 1、第二領航員。高度約1000^1100m時聽到指揮員指揮跳傘的命令,即開始做跳傘 動作(座椅本身處在彈射位置),因飛機急劇下俯,人感到輕飄飄的,做動作很困難,手不 聽使喚,高度800m時推開保險,600m時采用機械抛蓋手柄抛蓋,後勉強握住彈射手柄向 下彈出,離機後人椅正常分離,高度約200m時傘完全張開,降落在兩層樓民房頂上,傘 挂在房邊樹上,兩腳輕傷。
2、通訊員。起飛後當感到飛機狀態不正常時,始終注意高度表、速度表。後看到座 艙左邊有一具傘飛出,即采用機械抛蓋手柄抛蓋,高度約350m時握彈射手柄向下彈出(當 時感覺做動作很困難),離地面約15m左右傘張滿,降落在田地裏(距飛機墜毀點700m),緊 接著座艙蓋落地(距離飛機墜毀點450m),人未受傷。
3、副駕駛員。第二領航員和通訊員離機後,飛機急劇下俯右傾,在機頭上擡過程中副駕駛員彈離飛機,離機後人椅正常分離,當傘衣已部分拉直成條狀時,副駕駛員頭部撞 在一民房房簷上,隨即墜地犧牲〔距飛機墜毀點38.9m、距座椅20m)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組成。前起落架裝有油液氮氣緩沖支柱,雙輪,有前輪轉彎機構。主起落架也各有一個裝有油液氮氣的緩沖支柱,支柱頭部各鉸接有一個小車架,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4個機輪。在機身尾部還裝有著陸阻力傘。仿制時還有一些小改進,如圖-16的垂直尾翼翼尖爲木質結構,對材質要求苛刻,結構複雜,工藝方法落後,生産效率低。結果在試制時從大量的木材中勉強做出了一件。最後決定用玻璃鋼代替木材,經一年多時間設計制出了玻璃鋼翼尖,強度、電性能均滿足設計要求。又如,轟-6天窗骨架零件由GC-4高強度鋼制成,是一項結構複雜、協調關系多、成形難度大的關鍵零件,追蹤采用熱成形工藝方法解決。
轟-6新老座艙與飛行員服裝對比  
發動機艙位于機身兩側。發動機采用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仿制的渦噴-8發動機,單臺海平面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間推力10300千克。由于國內工業技術的限制,渦噴-8發動機比原型的圖曼采夫發動機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經過在氣動外形上的努力,轟-6的速度比圖-16基型還略有提高。渦噴-8的原型爲蘇聯РД-3М發動機,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相當于渦噴6的3倍,全重3.1噸,最大直徑1.4米。爲生産這種龐然大物,必須匹配幾百臺精密、專用、大型設備和大型試車臺。它的渦輪盤毛坯要萬噸水壓機鍛制,每臺發動機,其原材料需高溫合金15噸,有色金屬9.5噸以上。當時世界上僅美英蘇才有能力生産這種大推力發動機。
仿制РД—3М發動機的中國型號命名爲渦噴-8,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研制。渦噴-8的原材料、鍛鑄件毛坯、成品附件共1193項,在1960年時一半需要進口,即使發動機制造出來,批生産的命運依然操縱在外國手中。從1960年開始,西安廠同航空材料所、上海交大等單位協作試驗,曆時6年,終于將決大部分進口原材料和附件實現了國産化。1961年,渦噴-8試車成功。接下來又是相同的延壽工程。渦噴-8剛研制出來,第一次翻修壽命僅300小時。西安廠集中科研試驗力量攻關,7年之後,延長到500小時。1979年大600小時。1983年,即出車成功22年之後,終于使大推力的渦噴-8延長到800小時,一臺頂3臺用了。從這個漫長的認識客觀規律的征程中,中國設計、工藝、生産人員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一批高水平發動機專家培養出來了。
技術上,該發動機爲8級軸流式,不可調節收斂型尾噴口,從壓氣機第5級和第7級後引出熱空氣對進口導葉、整流支板和整流罩進行加溫;從第8級後引出熱空氣對機翼前緣加溫。1967年1月8日,完成了300小時國家交付長期試車,1967年3月29日航定委批准交付部隊使用,稱Ⅰ批發動機。在Ⅰ批結構的基礎上,又研制了800小時結構的渦噴-8發動機,1972年7月到1975年10月,分別進行了四次工藝長期試車考核。1973年底在Ⅰ批結構的發動機上混裝了可靠性較高的800小時結構渦輪轉子,首翻期壽命爲400小時,稱爲Ⅱ批發動機。經一年多的混裝使用,1975年開始,全部生産800小時結構的整機,稱爲Ⅲ批發動機。爲了穩妥起見,初期Ⅲ批發動機的首翻期壽命暫定爲500小時。79年根據外場使用情況,將首翻期壽命延爲600小時;83年根據F23042機臺架交付延壽試車的情況和外場使用實際情況,決定1982年以後生産的Ⅲ批發動機首翻期壽命爲800小時。渦噴-8初期有可靠性、維修性方面的多個問題,如高溫起動和高原起動困難,壓氣機第1級轉子葉片葉尖排氣邊掉塊,火焰筒筒體冷卻孔裂紋多,渦輪第2級導向器葉片固定螺釘斷裂頻繁等。當時轟-6險些停飛,經努力使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提高到合理的水平。  
機上燃油系統分爲主系統和啓動燃油系統。主系統又分左右兩分系統,分別向兩個發動機供油。燃油箱加注惰性氣體,可抑制燃油爆炸,並設有緊急空中放油裝置。機上設有主液壓系統和刹車液壓系統。主系統負責起落架收放、前輪轉向,以及起落架艙、彈艙門的開啓關閉。通信系統包括通信電臺、短波指揮臺、超短波指揮臺、機內通話器和應急救生電臺。機上還安裝了空調及除冰系統。
前後氣密艙的空調用來自發動機壓氣機的壓縮空氣進行增壓和加溫。轟-6一直存在座艙溫度過高的問題,夏季在地面停放時,座艙氣溫一般達50度以上,極端情況曾經達到70度。這種高溫條件不僅加大了機組成員的負擔,而且對大量精密的電子設備也有極爲不利的影響。最終只能采用地面空調車的方式進行“治標”處理。
爲防止機翼前緣、發動機進氣道前緣結冰,利用由發動機引出的熱空氣進行加溫。垂尾和平尾前緣及飛行員、領航員前面的玻璃,采用電阻絲加熱裝置進行加溫。電源系統由發動機帶動的直流發電機、電池及變流器組成。
 
武器系統
轟-6的主要作戰武器爲多種普通炸彈,下圖爲轟-6的炸彈艙。艙內正常載重量3000千克。
轟-6的火控系統主要由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組成,包括多普勒雷達、轟炸雷達、光學轟炸瞄准儀、計算機、航向姿態系統、自動領航儀、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自動駕駛儀和速度傳感器組成。1960年代,華北光學儀器廠研制出“六型”航空光學射擊瞄准具,爲機上自衛性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與轟-5、轟-6、水轟-5等飛機配套,能對航炮進行遙控和自動跟蹤目標。1967年,華北光學儀器廠完成“I型”航空光學轟炸瞄准具的研制。該瞄准具與國産“轟六”機配套,可供轟炸機從任何方向對固定目標或活動目標進行水平飛行轟炸瞄准;還可與轟炸雷達交連,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使用。同年,該廠研制出“Ⅲ型”航空光學瞄准具,爲第二代導航、轟炸系統配套的産品,具有適合低、中、高空的瞄准和轟炸兼顧的性能,解決了“Ⅰ型”瞄准具1000米以下不能轟炸的缺點。該瞄准具能與導航轟炸數字計算機交連,飛機在轟炸航路上做機動飛行,可避開敵人的防禦火力;並能在高度200~l400米範圍內和雷達轟炸瞄准具交連,實施夜間轟炸。其重大改進主要是把“Ⅰ型”的8大件改爲只有頭部、電子盒、高度組、交流機4大件,並用研制的功率大、體積小的步進機代替摩擦盤機構,提高了瞄准具的協調精度,減輕了重量。爲在低空時能提前發現目標,産品中新增設了概略瞄准機構和快速導視機構。同時,對高度組進行了重新設計,使産品在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或在夜間能與雷達轟炸瞄准具交連,實施“交連”轟炸。“Ⅲ型”瞄准具采用“追趕法”瞄准,其操作簡單,精度高,瞄准時間短。
機上裝有共7門23毫米自衛機炮,機頭一門,機身上、下、尾部炮塔各兩門,由射擊瞄准雷達或光學瞄准具控制。機上PX-1型炮塔(PX估計爲“炮塔系統”的縮寫,又分上、下、尾部三種不同結構的炮塔,尾炮塔名稱爲WPT-1)使用無消焰器的23-2機炮;機頭前向機炮爲23-2H機炮,帶長消焰器。PX-1炮塔由114廠研制,1973年未定型即開始裝備使用,後于1984年針對各種問題經過改進後正式定型,至今約生産了近160套、近500座炮塔。1984年,原計劃以PX-1爲基礎爲轟-5研制的PX-2型炮塔,因轟-5早已停止生産,而轟-6的PX-1炮塔又與之相似,因此取消了研制計劃。
1981年,在轟-6機上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系統,深受部隊歡迎。爲了提高轟-6的自衛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轟-6機加裝自衛幹擾設備的改裝。
其炸彈武器包括核彈和早期采用過的250-1、500-1型普通炸彈。之後250/500/1500/3000-2型高阻爆破炸彈等陸續裝備轟-6使用。250/500/1500/3000-2系列炸彈是在蘇聯фAB-M54系列爆破炸彈基礎上改進研制的,60年代中期服役,適于轟-6彈艙內挂,中高空投擲。另外強-5、殲-6、殲-7、殲-8等也可挂裝使用。該系列炸彈有相同的結構和性能特點,只是外型尺寸、裝藥等略有差異。全彈由圓柱型彈體、雙圓筒試尾翼裝置、頭部/尾部傳爆管、雙彈耳和相應裝填系數的TNT裝藥等組成。彈體由彈頭、彈尾、尾錐體、彈道環組成。彈頭由鑄鋼鑄成,彈道環焊在彈頭外部,專門用來改善炸彈下落進入跨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該系列的四型炸彈的技術指標如下:
250-2型: 全長1.5米,彈體直徑0.325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36千克,裝97千克TNT
500-2型: 全長1.5米,彈體直徑0.45米,尾翼翼展0.57米,彈重473千克,裝200千克TNT
1500-2型:全長2.77米,彈體直徑0.63米,尾翼翼展0.79米,彈重1448千克,裝658千克TNT
3000-2型:全長3.3米,彈體直徑0.82米,尾翼翼展0.41米,彈重2840千克,裝1350千克TNT
高阻航空炸彈外形啓動阻力大,不適合高速作戰飛機外挂,也不能用于低空、超低空轟炸。但其短而粗的外型,能充分利用轟-6炸彈艙的容積。且只需加裝適當的減速裝置及開傘控制和安全保護裝置,即可構成適用于高速低空/超低空轟炸的減速炸彈,從而擴大高阻航空炸彈的使用範圍。
更先進的250/500/1000-3型低阻爆破炸彈是中國自行研制的。適用于高速飛機外挂投擲,轟-6並未裝備。
核彈載機
轟-6原型機研制成功後,西飛進一步研制了轟-6的第一個正式型號轟-6甲。在此之前,西安飛機制造廠于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制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因此,實際上這是一架我國組裝的圖-16),改裝爲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一機組駕駛這架圖-16(50671)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李源一機組爲此立集體一等功,第一飛行員李源一和第一領航員于福海記個人一等功,其他4名同志記二等功。周總理、鄧小平、陳毅、賀龍、聶榮臻等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副師長李源一和領航員于福海等人。這架飛機曾經在轟炸航空兵某師服役,退役後被送往空軍航空某校做教學設備。
這架飛機上,改裝增裝了投放挂彈系統、加溫保溫系統、防護系統和臨時性試驗設備。到甲型正式投産裝備,令解放軍空軍擁有了國産化的大型轟炸機,主要作爲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用我國研制的各種空投核武器。88年5月15日,轟-6甲才通過生産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産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投産。轟-6甲執行了我國第一次氫彈試爆。下圖爲我國的幾種核武器展品。
隨後在甲型的基礎上發展了轟-6乙型中程偵察機,1979年定型,裝有航丁-42型紅外相機。到1975年,轟-6丙型開始論證,1977年開始研制,1980年首飛,1983年5月完成鑒定,同年底交付空軍。主要改動包括加裝電子幹擾、電子偵察、電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屬絲或金屬箔條,增強了轟-6的自衛能力。之後還發展了轟電-6Ⅰ/Ⅱ/Ⅲ電子幹擾機、轟電偵—6Ⅰ/Ⅱ電子偵察機等。1987年Ⅰ型機由空軍開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飛,1992年定型。Ⅱ型機1993年開始研制,1996年定型。有意思的是電子型轟-6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從未有過公開報道。1969年,又裝備了少量轟-6靶機運載母機,用于攜帶靶-6型高空超音速無人駕駛靶機。該型號1969年3月開始研制,1970年首飛,1971年投入試用。主要改進爲加裝一對翼下挂架,用于挂載2架靶-6。
 
反艦型號

海軍航空兵于67年轟-6還在研制時就提出了研制反艦改型轟-6丁(轟-6D),因文革影響,1981年8月29日才首飛成功。經多次導彈試射後,84年12月24日轟-6丁通過技術鑒定,批准生産交付使用。85年通過鑒定。轟-6D主要作爲反艦導彈載機,保留了原有作戰能力。裝備了C-601(下圖)、C-801等多種反艦導彈。
轟-6D裝備了245型雷達和自動領航火控裝置,爲此轟-6D取消了以往轟-6機頭固定機炮,且雷達罩大于甲型的雷達罩。該雷達在9000米高度對RCS(雷達反射面積)爲7500平方米的海上目標發現距離不小于150千米。其自動領航火控系統具有自動領導航、導彈自動攻擊和半自動常規轟炸三大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早期的大型軍艦的RCS遠遠大于這個數字,比如“克列斯塔II”級RCS高達1000000平方米;我國051的RCS爲35840平方米。隨著我國掠海高亞音速反艦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發展,轟-6還有較大潛力可挖。
轟-6D全機共27個油箱,采用分組式向發動機供油,在飛機的油箱艙和發動機短艙內,裝有高靈敏度的感溫報警滅火系統,駕駛員可手動操縱滅火。油箱內充入惰性氣體。D型裝備了具有分別以慣導、指揮儀、自動駕駛儀、多普勒雷達、航向姿態系統交聯構成的三種自動導航功能的導航系統。這種全自動導航系統精度高,保證了飛機按照預定的航線保持航迹平飛,按給定的坡度操縱飛機自動轉彎、轉動、改變航向等。新增的全天候自主式慣性導航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適用,並以較高精度輸出飛機的即時位置、姿態,通過計算後發出駕駛指令操縱飛機。其航向姿態指引系統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動顯示飛機的各種航向角、姿態角、偏流角、無線電臺方位角和相對方位角,以及飛機在轉彎時的角度、航道偏差等等。
轟-6D裝備了自檢測甚/超高頻電臺,具有多頻段多功能的優點,並可預選20個波道。在主波道通信同時,能預設救生頻率進行信號接收聯絡,也可自動應急發射呼救信號。通信系統中配備的短波電臺、救生電臺(每個乘員配備)和機內通話器等設備,可以保證在飛行中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地面之間中、近距離的指揮聯絡和遠距離通信聯絡,機組能用機內通話器進行封閉式通話。D型氣密艙增壓和加溫用的空氣,由發動機壓縮機供給的。僅有一臺發動機工作時,也能保證供空氣。如飛機座艙受損引起艙壓降低,能手動調節氣壓。在低空飛行時座艙內自然通風,前後座艙均設有專門系統。爲了防止結冰,在機翼、發動機、尾翼以及駕駛員座艙玻璃、領航員瞄准玻璃等部位均有電熱或氣熱加溫裝置。該型號采用了WQJ-1型發動機起動機。目前轟-6D已經出口。
D型裝備了彈艙投放/導彈外挂發射系統互聯的聯合火控系統,能自動搜索跟蹤選擇的攻擊目標,測量、實時計算目標相對運動參數,以令指揮儀發出准確指令,實施對目標的自動攻擊或轟炸任務。使用的主要武器爲鷹擊6號空艦導彈,出口稱C-601。該彈1966年隨空艦導彈“371工程”立項,當時名爲“風雷一號”,由三院在海鷹2號反艦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研制。隨後確定了由轟-6丁攜帶兩枚鷹擊6號的全作戰系統方案,全系統主設計師爲路史光同志。1979年,模擬試驗順利進行,ZJ-6指揮儀、自動駕駛儀和彈載773甲多普勒雷達相繼進行對接試驗,並成功進行了試射,當時發現773甲和機載773雷達相互幹擾。1981年在遙測實彈打靶中取得四發四中的可喜成績,飛行性能良好。1983年,鷹擊6號獲得國家科工委批准定型,並進行了部分指標調整。站長認爲當時可能是針對反艦導彈技術的發展變化,加強了鷹擊6號的低空突防性能。1986年C-601成功外銷,在兩伊戰爭中完成了多次實戰任務。
C-601反艦導彈飛行速度約M0.9,采用中段自控加末段雷達主動制導,射程約150千米,飛行速度M0.9,平飛高度50、70、100米;彈重2440千克,長7.36米,彈徑0.76米,翼展2.4米,戰鬥部380千克,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體內有推進劑箱和氧化劑箱。
轟-6丁可在1000到9000米高度之間投放該彈。投放後導彈自由下落至850米高度,發動機點火,于500米高度改平;至預訂射程時彈載多普勒導航雷達關機,末制導雷達開機捕獲目標;隨後導彈開始俯沖,命中後三個觸發引信起爆戰鬥部,摧毀敵艦艇目標。
兩發齊射間隔5~15秒,對于當時的艦艇來說,這一時間間隔足以導致艦空武器系統缺乏足夠的反應時間攔截第二枚導彈。
後期改進
據稱後期生産的轟-6甲(也可能是改進後的丙型)部分改造爲轟-6F改進型,主要調整了主儀表板和輔助儀表板,增加了慣導設備的控制顯示部件和狀態選擇部件。增加了慣性導航系統、GPS定位導航、導航信息處理機,換裝領航儀和航向聯系盒。從而組成了慣性導航、GPS導航和多普勒導航三種導航分系統,互相交聯配合,可與轟炸瞄准系統交聯,實施自動瞄准轟炸。該系統采用了衛星導航技術、卡爾曼濾波技術、多余度組合導航技術,導航功能強、精度高、工作可靠性好,可以實施遠距離自動導航、機動瞄准和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低空激動突防。因此該改型具備了原距離、遠海導航轟炸能力,解決了轟-6飛機難以遂行遠海作戰的問題。取消了不必要的背部和機頭航炮,並采用了藍灰色低可視性塗裝。甚至有一架轟-6被用于提高隱身性的研究試驗,進行了一定的改裝。
爲改善轟-6的航程、發動機壽命等性能,西飛于1970年提出了深入改進的轟-6I方案。這一方案非常大膽,采用四臺英國“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FBC-1也采用了當時引進的“斯貝”渦扇發動機)代替原有的兩臺渦噴-8發動機。其中兩臺布置在原渦噴-8的位置,另外兩臺在機翼下吊挂。轟-6I航程從原型的5760千米猛增至8060千米,海平面爬升率從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效果顯著。但由于大量改進現有的轟-6成本太高,而且“斯貝”發動機的數量和後勤維護很成問題,轟-6I方案被放棄。 
轟-6還衍生了其他一些小改型,如無人靶機母機和轟電-6電子戰改型。
另外根據種種資料可以肯定,轟-6是我國幾種空地導彈的載機。由于我國對空地導彈保密很嚴格,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匱乏。目前所知的可能是空地導彈的型號包括上遊-2A(SY-2A)的改型。上遊-2A是上遊-2反艦導彈的改型,用渦噴發動機取代了上遊-2的火箭發動機,射程增加到130千米以上,長度增加少許。上遊-2A采用GPS+慣導+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最容易識別的特征是其進氣道裝在彈體後上方,類似于美國AGM-86。據信上遊2A的空地改型取消了火箭助推器,導引方式沿用上遊-2A的模式,但末段有所不同。根據一些資料,該彈可能塗成黑色。另外外界傳說的中國空地導彈還包括“紅鳥”系列巡航導彈,載機同樣是轟-6。未經證實的說法是,攜帶兩枚空地導彈的是轟-6H型。某型導彈中段采用慣性制導,末段采用電視制導頭,將圖象發回轟-6H,由武器控制員鎖定目標。H型本身主要改動了導航設備。此外在鷹擊8反艦導彈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據稱編號爲“空地8”的空地導彈,發射載機同樣采用轟-6。但據稱由于尚處于研制發展的階段,使用不同空地導彈的載機實際上是不同的型號,在可使用的空地武器方面並不具備多少通用性。
轟-6 086號是發動機試驗高空平臺,于1969年以圖-16改裝完畢。炸彈艙內加裝一個可升降發動機平臺,前端有一圓環作爲進氣調節。086號完成了我國大量發動機的試驗工作。
轟-6K
轟-6K是最新的轟-6改型,是首個采用綜合導航火控系統的轟-6改型。該機與轟-6H空地63導彈載機是我軍最新的兩個飛航導彈載機平臺,對改進我軍空地打擊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據網友分析,其基本情況如下:
研制轟-6K的背景是,爲改變老轟-6腿短、彈少、看不遠的問題,滿足對臺應急作戰急需,滿足打擊臺島東部地區目標的急需,急需對轟-6大改,使其成爲我軍巡航導彈載機,滿足對敵目標迂回遠距打擊需求。臺灣東部的佳山基地面向太平洋,背對大陸,且有極爲堅固的山石保護,假如缺乏能夠保證准確命中洞窟大門的高精度打擊武器,將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打擊。
同時爲加快研制進度,對轟-6主體承力結構不做大改,只針對換發對進氣道、尾噴做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對主翼和尾翼空氣動力學匹配做適當調整,以滿足發動機進氣量增大,推力增大後對飛機影響。
同時,根據近年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飛速發展,采用最新電子設備完全徹底替換了老轟-6電子設備,同時采用了電傳操縱、隱身塗料等目前國內較成熟的技術對轟-6進行了改造。應該說,轟-6K的研制成功,是對近10年來我國航空制造業綜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檢閱,集中體現了我國航空電子、材料技術的最新成果,爲其他老舊航空産品升級改造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1、可挂6枚KD88巡航導彈,內部彈倉全部改爲燃油艙;也有稱爲了攜帶重量高達數噸的鑽地彈,內部彈倉可攜帶大型可拆卸油箱,從而可在鑽地彈與油箱間進行選擇;
2、D30發動機推力增大30%,耗油量減少20%,加上內部彈倉全部改油艙,航程比原轟6增加30%,即作戰半徑在常規任務情況下爲3X00-4X00千米,滿足我空軍對臺東部目標打擊要求。
3、換裝新型火控雷達和搜索雷達,取消機頭透明領航員艙和頜下雷達,將原領航員艙改裝爲雷達設備艙。加裝前視紅外探測裝置。
4、加裝GPS+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5、所有機炮炮塔全部取消,尾部無線電操作員艙取消,換裝新型主動被動大功率電子幹擾設備,保證突防安全。
6、載員4人,統一安排在機頭,分2排,每排2人,分別爲駕駛、副駕駛、電子戰/通信官和領航/轟炸官,全部前向乘坐,安裝獨立彈射座椅。
7、重構航電系統,采用大屏幕LCD玻璃座艙,優化人機工程,操作大爲簡化。
D30發動機
 轟-6L反潛巡邏機
轟-6L反潛巡邏機是2009年8月開始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最新轟-6性能型號。據稱訂貨量爲20架。主要改進爲改裝反潛巡邏電子設備,機腹彈倉可裝4枚反潛魚雷,或12枚深水炸彈,或2枚C803反艦導彈。機翼6個挂架可以帶6枚反潛魚雷,或6枚C803反艦導彈,或12枚深水炸彈, 機尾裝72枚聲納浮標和36枚閃光照明彈。
蘇聯圖-16的改進
在蘇聯,圖-16曆經多次改進,戰鬥力大大增強,出現了多種改型,值得我們借鑒。轟-6的原型圖-16轟炸機的圖片,可見蘇聯的圖-16的領航艙已被機頭雷達艙替代。2004年,圖波列夫公司和俄羅斯國防進出口公司表示,如果中國需要更新的轟炸機,圖波列夫公司將很樂意向中國提供自己的産品。不過這種交易主要取決于兩國政府間的意向和談判,只有在政府間達成協議以後,圖波列夫公司才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來提供産品。同年的珠海航展上,圖波列夫公司展出了圖-22M3的模型。
轟-6三面圖
地勤正爲轟-6尾炮裝填彈藥。直到21世紀,轟-6的炮塔仍在生産、研究和改進。站長認爲,炮塔的重量,不如讓給電子幹擾設備等使用,但是由于涉及到配平的問題,大改似乎又並不劃算。據稱最新的轟-6H已經取消了一個炮塔。下一頁將介紹我軍轟-6最新的空地導彈發射平臺改型。
解放軍畫報上的轟-6新改型,注意機炮已經取消。
轟-6空地導彈試驗機是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改型設計的一種可攜帶兩枚中程空地噴氣式飛航導彈的專用試驗機。爲使轟-6H型飛航導彈載機早日設計定型,共研制了兩架轟-6導彈試驗機。轟-6H改型及其攜帶的空地63(KD-63)型空地導彈,是首個公開的我軍現役空地導彈發射平臺及導彈武器,而以往公布的類似産品均系反艦或者外貿用途。
該試驗機的主要用途是作爲轟-6導彈機的研制試驗機,承擔轟-6導彈機研制過程中的飛機各系統、設備以及飛機飛行性能和操穩品質、某型導彈研制和定型等項目的試驗驗證工作。是對轟-6導彈機的作戰使命、戰術技術指標、使用要求等方面進行考核的基礎。
與轟-6系列飛機一樣,轟-6導彈試驗機裝有兩臺WP-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導彈對稱懸挂于機身兩側的機翼下,該試驗機于1995年1月正式開始研制,1998年4月第一架試驗機完成飛機總裝,7月第二架試驗機完成飛機總裝,12月2日第一架試驗機首飛成功,12月9日第二架試驗機首飛成功。注意該機的尾炮塔已經取消。
1999年11月兩架轟-6空地導彈試驗機完成調整試飛和測試改裝工作。2000年4月25日完成飛機性能、操穩定型試飛和自控彈飛行試驗。
2002年11月雙發連射靶試圓滿成功。
轟-6導彈試驗機的研制成功,爲中程空地導彈武器系統以及相應的機載設備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平臺,也爲轟-6導彈機的全武器系統定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轟-6H
在試驗機成功研制試驗的基礎上,轟-6H型號發展工作進行得較爲順利。轟-6H挂載的導彈射程達100多千米,從發射到攻擊完畢僅需4分鍾,精確度最高能達到半米之內。 轟-6H轟炸機本身主要改動了導航設備,突出特征是翼下外挂了2枚鷹擊-63飛航導彈,鷹擊-63的問世使得中國解放軍空軍具備了戰術精確打擊能力。從互聯網上的圖片看,該型導彈末端可能采用光電末制導,飛行中段則可能使用衛星或慣性制導。轟- 6H的後機身下部有一個小雷達罩,可能是用于引導鷹擊-63的數據鏈系統。據稱在1998年、1999年,解放軍空軍開始裝備配備鷹擊-63的轟-6H,增強了打擊重要戰略目標的能力。
 
轟-6K
我軍轟-6使用的另一種先進精確制導空地武器是空地88(KD88)型空地導彈,該彈是在鷹擊8(外銷型號C-801/802/803)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下圖爲該彈出口型號C-802KD的宣傳挂板。
根據新聞報道,技術人員在對該型導彈做電磁兼容試驗時,施加的幹擾還沒達到規定強度,導引頭畫面便出現“黑條”滾動。“停,抗幹擾不過關,必須改進設計。”負責監督試驗的副總代表張殿坤向研制方提出要求。最後,研制方按軍代表的要求,改進設計,增加了濾波功能,完全滿足了設計要求。由此可以推斷,空地63使用的是“人在回路中”的電視制導方式。一次,該導彈在進行飛行試驗時出現舵機卡滯。研制方解釋說只需換一臺舵機便可繼續試驗。負責靶試監督的副總代表張殿坤說服研制方停止試驗查找問題。經查找發現,原來是舵機離合器磁粉存在批次質量問題。後來,在軍代室和研制方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改進工藝,降低磁粉顆粒度,使問題得到解決。
“查故障一定要查到末梢,查到山窮水盡。”這是該室軍代表常說的一句話。副總代表張殿坤和軍代表卡繼興在某試驗靶場組織試驗時,導彈在地面試車工作正常,可飛機挂彈升空後發動機點火失敗,飛機只好帶彈返回。軍代表兵分兩路,一路對導彈點火系統進行全面檢查;另一路對執行任務的飛行員進行詳細詢問。最後,他們把故障點鎖定在直徑2毫米的補氧管上。後經檢查發現,用于密封的橡膠圈由于插拔次數過多、磨損掉下的橡膠顆粒堵住了補氧管路。他們舉一反三,發現同一批次的其他導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類問題。後經設計人員改進設計,增強材料的強度,避免了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該導彈在進行制導系統半實物仿真試驗時一直偏左,且散布規律不符合正態分布。研制方技術人員始終沒有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劉治德總代表組織軍代表通過分析試驗數據,發現導彈末制導設計上的不完善是導致問題的根源。軍代室和有關專家一起對末制導規律、參數、模型、控制環節進行了3次修改,徹底解決了末制導精度不高的問題。
這個軍代室還先後向研制方提出50多項合理化建議,對提高導彈作戰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型導彈最初設計的挂位左右不能互換。軍代表發現這一問題後,集思廣益,重新進行設計。經研制方專家研究論證,采納了軍代表提出的設計方案。
該型導彈最初的運輸設計采取的是彈衣包裝,運輸時需要用專用的公路或鐵路運輸車。在有關部門參加的評審會上,軍代表提出了改進包裝儲運的設計方案。專家經過論證,認爲軍代表所提的方案設計新穎,切實可行。設計改進後,現在只用普通車輛就能運輸導彈。
該型導彈發射控制臺原設計采用的是人工判斷、手動控制,開關指示燈達40多個。張殿坤副總代表經過攻關,將原設計中控制發射點上的18個開關按鈕、指示燈全部取消,實行計算機自動控制,信息資源實現了由綜合顯示器顯示。改進後,只需一人便可完成發射程序。
轟-6與鷹擊-6反艦導彈
"獾"叼"狗窩"
1956年一架圖-16轟炸機攜帶一枚小飛機似的"狗窩"導彈出現在巴倫支海西部上空,逼近觀察的北約偵察機拍攝的照片出現在一些報紙和軍事刊物上,世界海空作戰技術悄悄地掀開了新的篇章。當時"狗窩DOUBLE_QUOTATION是世界上最早投入現役的空射反艦導彈,其遠達100公裏的射程和由高速的噴氣式轟炸機攜帶突防的戰術,使得當時具有最強大艦載航空兵的美國海軍望而卻步。然而,此時的中國大陸海空軍依舊停留在使用炸彈和魚雷攻擊海上艦船。
中國早期反艦能力
1950年蘇聯援助中國大陸一批圖-2轟炸機,這是中國轟炸航空兵早期的主要裝備。這些圖-2轟炸機不僅擔負大陸空軍的對地轟炸,還要擔負對海作戰。在1955年1月10日攻擊臺灣"中權"號坦克登陸艦時,這些轟炸機使用的是250公斤的普通炸彈。由于當時海上風浪大,登陸艦處于停泊在大陳島港灣中,而且其航速低機動性差,又缺乏防空武器,無法對付大陸空軍圖-2轟炸機的中高空水平投彈。運載大量燃油和彈藥的登陸艦被命中後,發生了大爆炸。當時參加轟炸的圖-2編隊在離大陳島十多海裏外爬生到了3000以上高度,致使轟炸航線超過了港灣中的臺灣高射炮的有效射擊斜距,很多臺灣高射炮火全部打空。而此次轟炸只炸中了停泊艦群中笨重的運輸艦只,這已經顯現大陸轟炸航空兵缺乏對海上作戰艦艇攻擊能力。由于沒有有效打擊臺灣海軍作戰艦艇,這些戰鬥艦艇依舊對即將發動的登陸作戰威脅很大,因此幾小時後,大陸空軍再次動用強擊機對港灣和大陳近海的臺灣作戰艦艇進行俯沖轟炸,將其中的錨泊的"衡山"號護衛艦炸成重傷報廢。
螺旋槳活塞發動機的圖-2轟炸機在二戰期間的對海作戰中,並沒有取得過很好的對海軍艦艇的戰果。隨著戰後噴氣機時代的到來,轟炸機也很快全部噴氣化,大陸在1952年開始引進生産蘇聯的伊爾-28轟炸機。在引進噴氣轟炸機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機載反艦武器的引進。與伊爾-28配套的РАТ-52航空火箭魚雷同時引進,作爲對艦艇的主要攻擊武器。
大陸引進生産的型號改稱爲魚-2。РАТ-52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魚雷武器,依靠火箭發動機推進。鑒于而戰期間的經驗,魚雷轟炸機在進入攻擊艦艇航向後,需要采取低空水平飛行,高度太高或俯沖等狀態,會使魚雷著水後,發生與瞄准航向很大的偏差,而過大的高度會摔壞魚雷穩定面,當時航空魚雷都是無制導的直航魚雷。在典型的攻擊過程中,魚雷轟炸機需要在距目標數海裏外降低高度,一般是貼水幾十米飛行,同時調整航向對准目標。一些魚雷機上安裝有自動計算提前角的陀螺瞄准轟炸儀,而很多魚雷機只有機械瞄准具,靠飛行員瞄准。在離目標1海裏左右飛機投雷,同時趕快轉彎逃離。
艦艇的防空火力是魚雷機致命的客星,1942年6月,美國海軍的TBD"掠奪者"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日軍悉數擊落連續兩個批次的全部飛機。原因是這些魚雷機攜帶魚雷非常笨重,低空飛行瞄准無法機動,規避戰鬥機和艦艇防空炮火的攔截,有些魚雷機幾乎是迎面被彈,被炮火打成碎片。而日軍97式魚雷機則采取遠距離投雷,因爲日軍的航空魚雷射程比美軍遠近一倍,因此投雷距離幾乎可以處于美軍40毫米高射炮的射擊斜距邊緣。但是日軍的魚雷機飛行員依舊還是最大限度的逼近美軍艦艇投雷,因爲空中投雷受到的擾動很多,二戰時期的魚雷並沒有設計空氣彈道,要保持較高的魚雷命中率就必須讓魚雷盡快入水,而距離太遠進行投雷,高速機動的美軍艦艇容易使其脫靶。
蘇聯海軍對于航空魚雷有自己獨特觀點。在設計РАТ-52魚雷時,采取空中彈道和水下彈道相結合地方式。РАТ-52魚雷與其說是魚雷,卻更象類似跳彈攻擊的火箭彈。采用火箭發動機作爲動力,中部有很大的彈翼,適合在空中飛行及水下滑行穩定彈道。РАТ-52由伊爾-28攜帶,投放高度最高可達1000米,相對二戰期間有很大的作戰靈活性。作戰過程是由伊爾-28轟炸機攜帶,利用機上雷達搜索目標。當接近到離目標約5000米距離時,飛機將РАТ-52投放。魚雷在空中有5000米的最大飛行彈道和500米的水中彈道。這種作戰方式大大縮短了魚雷攻擊時間。在1953年蘇聯海軍的演習中,成群的被稱爲"小獵犬"的伊爾-28轟炸機接二連三投下РАТ-52,這些大小外形與海豚類似的魚雷,由火箭助推從空中飛出4000多米後紮進水中,魚雷助推發動機脫落,主火箭發動機點火,推進魚雷在水中沖向目標。這種攻擊氣勢宏大摧枯拉朽,當時令北約海軍十分震撼。中國大陸海軍航空兵在50年代初獲得了伊爾-28轟炸機生産線和РАТ-52魚雷,國産型號分別爲轟-5轟炸機和魚-2魚雷,中國海空軍初步具有航空反艦能力。
風雷一號
盡管魚-2魚雷相對老式航空魚雷有很大的戰術優勢,但是隨著海軍艦艇武器裝備性能上的飛躍,在幾千米距離上的對艦攻擊成功率很低。50年代初,海軍艦艇開始大量采用火控雷達和與雷達聯動的射擊指揮儀控制艦炮的射擊,命中精度極大的提高。一些76毫米和114.3毫米及127毫米的艦炮都有單獨的火控雷達,這些火炮都是高平兩用,有效對空射擊斜距超過了魚-2魚雷投放距離,艦炮的射擊精度比二戰提高了近70倍。尤其是艦空導彈的出現,使得飛機突防面臨嚴重威脅。在60年代魚-2魚雷也改由強-5強擊機攜帶,每架強-5在機腹下挂載一枚。轟-5轟炸機速度慢,大陸海軍航空兵企圖以高亞音速的強-5利用速度低空突防,比轟-5更容易接近防空火力密集的艦艇。然而強-5攜帶魚雷後,飛行非常笨拙,突破越來越精確的艦隊防空體系很勉強。1956年蘇聯的"狗窩"空對艦導彈的出現,引起了各國對空艦導彈的關注,也影響了中國海軍的作戰觀念。60年代初期,當中國正在著手仿制544反艦導彈的同時,海空軍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提出需要一種空對地和空對艦導彈。但是當時中國正處于極其困難的時期,有限的資金只能先保證仿制544反艦導彈。
研制空對艦導彈的提議一擱置就是4年,直到1965年地,空軍正式向軍委申報,要求安排導彈的研制工作。當時空軍裝備仿制圖-16的大型轟炸機只能使用普通炸彈遂行高空轟炸任務,而射高達27000米的地空導彈對其威脅很大,1965年以後,這些大型轟炸機幾乎已經沒有高空轟炸生存的可能,因此面臨嚴峻局面的空軍提出需要一種能在導彈射程外發射的空襲武器。在空軍申報的文件中,要求研制一種射程不小于150公裏,重量三噸以下的空射導彈,不過空軍要求這種導彈主要對地攻擊兼顧攻擊海上艦艇目標。空軍的報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相關的幾個參于預研的單位內,各種設想被寫成方案上報。還有很多不著邊際的方案在本單位就被壓下了。這些異想天開的方案今年被偶然披露後,很多業余軍事愛好者差點當真。
由于大陸還沒有陸上目標識別末導設備,地面背景複雜,研制這類設備不是短時間能作到的,因此決定先研制空對艦導彈。60年代的中國,基礎研究儲備非常少,缺乏成熟的氣動模型。經過反複的斟酌,選擇了在海鷹二型岸艦導彈的基礎上改型爲空對艦導彈。1966年,飛航導彈研究院的總體設計部組建了空艦導彈研究室,並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呈報了《改裝海鷹二號導彈爲空艦型號的總體方案》,全武器系統代號爲371工程,意爲三機部和七機部協同研制的第一項工程,導彈型號爲風雷一號。
1966年的十月在北京召開了371工程方案審定會,確定了總體設計和戰術技術指標。海鷹二號當時已經進入打靶試驗階段,但是對其飛行中的彈道情況並沒有很深入的把握,而空射導彈作戰彈道包括投放滑翔、平飛、仰俯,投放與地面發射過程不同,是否會受到幹擾載機幹擾等問題需要進行風洞試驗,此外空中發射遇到的低溫問題是否會影響發動機點火和工作也沒有把握。針對這些問題,采用彈道模型在風洞中投放,同時進行發動機低溫試車。當1967年春天四次低溫試車成功後,狂熱的政治運動也進入了高峰。此前參加研制的技術人員還能夠在極其混亂與艱苦的情況下,勉強繼續研制,而此時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卻徹底席卷了這塊苟延殘喘的科研陣地。政治運動的沖擊,導致風雷一號的總體技術協調問題無法協調,不過研制人員依舊頑強地支撐著,直到1969年負責擔任風雷一號載機研制任務的172廠正式申請轟-6丁飛機停止研制後,風雷一號導彈的研制工作才完全停頓。雖然聲稱是暫停,但對于風雷一號這個型號來說已經到了盡頭。
新生
由于1973年8月南海西沙地區的局勢驟然緊張,使大陸海軍意識到了快速反應和支援的重要性。當時海軍航空兵和空軍的作戰飛機能夠從海南島三亞附近的基地起飛,對西沙群島遂行巡邏,而面對南越海軍的護衛艦的攻擊手段卻很有限,能夠攜帶的對地攻擊武器只有火箭彈和自由落體的普通炸彈。雖然南越登島部隊部署了高射炮和單兵防空武器,其護衛艦也一直呈防空態勢與島上火力構成相互支援狀態,但是采用轟炸機從高空轟炸島上南越部隊的目標是毫無問題的,而攻擊海上機動的南越護衛艦卻很難。強-5強擊機和轟-5轟炸機雖然能夠攜帶炸彈和魚-2魚雷進行突擊,但是缺乏目標遠程搜索和指示。大陸能夠遂行反艦任務的強-5飛機沒有目標搜索設備,首先要依靠目視對西沙附近的海域進行搜索或接收水面艦艇的引導接近目標,然後進行超低空進行投彈或采取水面跳彈攻擊。由于強-5武器投射距離近,因此遭到有火控雷達的防空炮火以及肩射導彈攔截的可能性很大,幸虧當時南越海軍艦艇沒有區域和點防空導彈。轟-5飛機攜帶魚-2魚雷能夠在南越海軍40毫米高炮射程外投射,卻處于其127毫米艦炮射程內,而且在最大投射距離上投放魚-2很難命中護衛艦這樣的高速機動目標,魚-2的原型РАТ-52本就是用于攻擊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水面目標的,不適合攻擊中小型艦艇,二戰中,很少有魚雷命中驅逐艦一類的目標。根據當時西沙形勢判斷,最可能的不是與島上駐軍發生沖突,而是海軍艦艇之間的對抗引發交戰,事後證明這個判斷是非常正確的。
1974年1月17日爆發了西沙海戰,大陸海軍以獵潛艇和掃雷艦投入海戰,而南越海軍是大型的護衛艦。當時大陸海軍都是小噸位作戰艦艇,沒有得到任何空中支援。雖然海戰最終以大陸海軍獲勝,但是航空兵的作戰反應能力體現整個裝備體系已經不適合現代戰爭。航空兵的殲擊機直到海戰結束以後才趕到交戰海域上空巡邏警戒。海戰使海軍部門深深感到應該有遠程載機和制導武器才能有效控制南海。
然而混亂的文革後期任何工作都進展很慢,直到1975年的9月,中央軍委才批准同意恢複轟-6丁飛機挂載導彈武器系統的研制。同年11月國防工辦提出應以6年前停工的風雷一號導彈原設計方案爲基礎,盡量選用現成的成品設備,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隊裝備。一個泱泱大國有近30年沒有空對地和空對艦導彈,需要迅速填補這個空白。至此,空艦導彈的研制工作又重新啓動,已經散到各處的原風雷一號的科研人員開始集中。1976年又是一個動蕩的年頭,接二連三的重要領導人逝世和政治鬥爭,研制工作幾乎名存實亡。
1977年4月,三、四、五機部、八機部總局和海軍所屬近60個單位遵照中央軍委的批示,在傾倒聯合召開系統方案審定會及配套定點協調會。這次會議意義重大,明確了研制程序和研制配套生産分工,使結束共和國沒有空艦導彈的工作真正進入實施階段。在這次會議上,決定將導彈正式命名爲鷹擊6號艦空導彈,同時在轟-6甲型基礎上改裝轟-6丁載機,方案是在轟-6機翼下挂載兩枚鷹擊-6導彈。
研制曆程
由于已經有仿制上遊1號以及研制海鷹1號和海鷹2號導彈的經驗,對于鷹擊6號的研制有些輕車熟路。鷹擊6號的末制導雷達采用了新型的單脈沖雷達,而不是上遊1號和海鷹導彈初期的圓錐掃描雷達。所謂圓錐掃描就是以一束與天線中軸線成很小角度、寬度只有1~2度的筆形波束圍繞天線中軸旋轉來確定目標空間位置,掃描範圍類似一個圓錐。這種掃描方式最早是納粹德國應用于"維茨堡"高射炮火控雷達跟蹤,缺點是容易受到角度欺騙幹擾,而且無法對抗角度欺騙幹擾,因此戰後都采用單脈沖制式跟蹤目標。大陸在7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制出了彈用單脈沖末導雷達,並開始改裝在海鷹導彈進行試驗。在研制鷹擊6導彈時,這些單脈沖雷達並沒有完全成熟,由于對雷達研制進展有充分的信心,因此還是作爲現成産品入選。不過由于文革多年荒廢基礎研究,缺乏預研儲備,很多哪怕是細小的問題都得從頭試驗,因此研制進展很慢。從1977年到1979年才研制了9套DM1A單脈沖末導雷達進行試驗,1981年改進了抗幹擾電路後命名爲DM1C,經過1982年的幾次試驗後,整機終于定型。這是我國新一代末制導雷達。
鷹擊6導彈上采用了小型邏輯部件構成的數字化指令機構,與海鷹2導彈的電子管模擬機構完全不同,穩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機構體積也減小很多。這也是大陸最早的具有程序指令和邏輯判斷式的射程控制指令功能的彈上機構設備。
鷹擊6導彈有一套773多普勒雷達主要用于測速而不是探測目標。由于高空投放已經具有初始狀態,各種氣流對導彈航向、姿態和高度隨機影響非常複雜。空艦導彈速度慢,飛行時間相對較長,這些因素使導彈在進入自控段後,側向縱向都會出現很大的散布,嚴重影響彈上末導雷達捕捉目標。利用彈上多普勒雷達測速能夠精確獲得飛行地速,提高導彈命中精度,而采用空速管測速,只能測量對氣流的空速,不能反映導彈真實飛行狀態。對于飛行高度的測量也同樣采用了精確的無線電高度表取代原有的氣壓膜盒式高度表,這種高度表精度高,能夠控制導彈超低空飛行。
采用轟-6丁作爲載機首先是因爲其載彈量大,是當時大陸載彈量最大的作戰飛機,當時大陸海空軍對導彈主要強調戰鬥部威力,因此導彈的體積重量都很大,只有轟-6系列的飛機能夠攜帶,其次是當時的設備體積重量也不小,一般飛機難以裝下。轟-6丁的機載火控系統主要以射擊指揮儀爲中心,用245轟炸雷達搜索目標,航向基准陀螺爲目標方位參照。當245雷達發現目標後,指揮儀參照航向陀螺指示自動計算射擊的舷角,並給出前置提前角。由于空射導彈與飛機的姿態有關,因此必須有航向姿態系統和機身機翼的陀螺穩定平臺確定導彈發射的初始姿態,使導彈投射後結合射擊指揮儀裝定的目標參數自動調整飛行,不然很可能一頭紮進水中。全套的設備安裝在轟-6飛機上,將整個導航艙和儀器艙擠得滿滿當當。
245雷達是50年代初前蘇聯研制的一種用于轟炸的雷達,具有目標搜索功能,同時由于其波束窄,掃描速度快,很適合精確跟蹤定位艦艇一類相對速度較慢的目標。于是大陸的研究人員決定利用其這個特點,結合指揮儀搞出一套邊掃描邊跟蹤的火控系統。實現這個功能主要是射擊指揮儀對245雷達數據的處理利用。由射擊指揮儀不斷記錄和刷新雷達接收到的目標位置,並用于顯示和裝定,就是實現了邊掃描邊跟蹤,當時稱這類系統爲"雙邊"系統。就當時的ZJ-6射擊指揮儀的處理元件技術水平來說,完全可以作到同時邊掃描邊跟蹤兩個水面艦艇目標。獨出心裁的設計,使轟-6丁火控系統不僅作用距離遠、精度高,還能完成領航和轟炸。。1979年11月,火控系統裝在一架轟-6甲飛機上進行了試驗,證明性能良好,完全滿足技術要求。這些很有特色的系統卻是研制人員在唐山地震後的危房和地震棚中完成的,世界上從來也沒有如此艱難困苦的導彈火控系統研究環境
系統試驗
1978年夏天,在陝西閻良進行了首次空中試驗。主要是試驗轟-6丁飛機帶彈在1000~9000米空域飛行,測試空中應急燃料排放、機彈遙測傳輸幹擾,測量機彈系統的作用距離和方向圖等。首次帶彈起飛後,飛行員報告飛機發生了強烈振動並請求緊急迫降。飛機帶彈降落非常危險,雖然是沒有戰鬥部的遙測彈,但一旦在降落中掉落對于飛機也是很致命的,好在降落非常順利。經過檢測後發現震動是機彈間的空氣紊流造成的。因爲帶彈的飛機是專門用于實驗的轟-6,導彈挂在機腹下而不是設計的機翼下,機腹挂彈艙口沒有做保形處理,敞開的艙口導致結構強度降低造成震動。發現問題後,只在艙口用螺絲擰上保形蓋板就解決了。
1978年10月以後,鷹擊-6開始在戈壁灘進行模擬投放試驗。三發鷹擊-6和一批批的儀器、人員陸續到達。當時一些國家的偵察衛星拍攝到了西靶場附近的軍用機場上的轟-6飛機,而且這架飛機長時間的停留引起了這些國家的關注,中國在研制新型機載武器的傳言不脛而走。11月6日轟-6進行了投放導彈的試驗,不過這次投放在導彈還沒有轉入平飛前墜地摔毀。查找了很多原因後25日再次投放,結果照樣墜毀,兩次莫名其妙地失敗非常令人沮喪。只好發動所有人員找問題,最後發現設計的生産圖紙將彈上仰俯阻尼陀螺接反,而工藝圖紙又表成正確接法,廠家是按工藝圖紙驗收,從而沒有發現生産圖紙的問題。改動後,用最後一發試驗彈于12月5日再次試驗。當導彈投下後,滑翔到預定地點點火成功,自動將高度降低到100米轉入平飛,投放試驗到此獲得成功。
由于轟-6丁飛機的進度有所拖延,直到1981年才開始按試驗大綱進行試驗。試驗選擇的目標令人令人瞠目結舌,居然是黃海海面上海軍的051新型導彈驅逐艦,不過采用的是不裝戰鬥部的遙測彈。1981年11月,在山海關海軍機場先做帶彈試驗。首次起飛給導彈通電後,飛機就立即震動起來,降低速度後震動依舊。經過對遙測數據的判斷發現是導彈的舵面在接電後不停動作,因爲此時導彈狀態沒有閉鎖,誤以爲是在自主飛行,因此舵面在不斷地動作,而飛機卻不理睬其動作,兩個系統之間擰了起來導致機翼震動。在排除了震動問題後,又發生了斷開電源時,機身右邊的遙測彈突然離機落地墜毀情況,結果很快查出是火控系統故障,在斷電時誤當成發射解脫斷電,自行將導彈丟了出去。
排除了一系列問題後,在黃海的試驗取得了成功。1982年開始了轟-6丁全武器系統的飛行試驗。由于發射禁區不能確定和雷達性能問題,正式打靶到6月還沒有確定下來,只是進行了各種測試和帶彈飛行。當時的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李景按耐不住,親自跑去現場協調解決一系列的試驗問題。6月19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一架轟-6丁飛機在渤海錦西附近上空用245雷達截獲了目標,並且立即自動形成了導彈射擊諸元,飛機在2000米高度發射了第一發空艦導彈。導彈射出後,向下滑翔到800米左右高度自動點火,天際間劃過一道閃光。導彈按照裝定諸元自動轉向射擊航向和將高度降低到100米改爲平飛,呼嘯的超低空飛行,將平靜的海面激出一片細碎的波紋。在到達預定航程後,彈上末導雷達開機自動搜索,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標靶,監測末導雷達的儀器聽到了嘟嘟的搜索雷達信號變成了急促上升的呼哨聲,彈上自動駕駛儀隨即控制導彈加速俯沖,直接命中了這個靶標。在導彈炸起180多米高的水柱的同時,本來聚集在海岸上鴉雀無聲緊張地注視著試驗海區的試驗人員也全部如同爆炸一樣猛然跳起歡呼,狂喜的人們將帽子、毛巾、衣服、本子等手頭上的東西抛向空中。渤海灣中的一聲巨響,宣告了共和國33年沒有空艦導彈曆史的終結。
尾聲
1986年春季一個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播報了一條消息,中國能攜帶C-601導彈的轟-6丁轟炸機通過國家鑒定並裝備了部隊。此時距鷹擊-6號定型裝備已經過去了兩年。外電猜測中國公布轟-6丁和C-601的時候,這個武器系統在中國肯定早已經形成了作戰能力。在1984年的國慶大閱兵時,中國已經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外界稱爲C-801的反艦導彈,一群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空艦導彈研制。86年早上的那個新聞中的C-601是鷹擊-6導彈的出口型號。在中國的反艦導彈研制水平已經發生了飛躍今天,國外卻還是沒有完全弄清C-601和鷹擊-6導彈。
 
轟-6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機翼面積:167.55平方米
機翼平均氣動力弦長:5.021米
機高:9.850米
主輪距:9.775米
最大平飛速度:1014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0.75馬赫
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
最大著陸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載彈量:3000千克
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
自衛武器:7門航炮
實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1670米
著陸滑跑距離:1655米(不放減速傘)1050米(放減速傘)
 
轟-6L反潛巡邏機
轰-6轰炸机 空地导弹载机
轟-6L反潛巡邏機是2009年8月開始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最新轟-6性能型號。據稱訂貨量爲20架。主要改進爲改裝反潛巡邏電子設備,機腹彈倉可裝4枚反潛魚雷,或12枚深水炸彈,或2枚C803反艦導彈。機翼6個挂架可以帶6枚反潛魚雷,或6枚C803反艦導彈,或12枚深水炸彈, 機尾裝72枚聲納浮標和36枚閃光照明彈。
 
轟油-6空中加油機轰-6 中型轰炸机

加油吊舱在进行静力测试

轰-6 中型轰炸机

轟-6改型還包括轟油-6空中加油機,該機在翼下加裝兩個軟式加油吊艙,能爲殲-8ⅡD空中加油型戰鬥機進行加油(下圖)。該型號取消了機頭玻璃鑲嵌結構的觀察轟炸艙、尾炮等,尾部觀察窗略有增大。該改型全機可載油37噸,輸油18.5噸,約夠6架殲-8D型機使用。對接操作通過儀表指引和目視控制。
該型機的導航系統爲兩套慣性導航系統組成,互爲備用,加裝了兩套塔康導航系統,用于加、受油機空中測距和對地近程導航、定向儀。加裝航向姿態系統。機頭裝有氣象雷達。通信系統增加了兩套超短波單邊帶電臺、兩部保密電臺和救生電臺。
電子對抗設備中增裝了雷達告警設備和箔條/紅外誘餌投放器。爲了實施夜間加油,在左右挂架兩側、左右起落架短艙內側的尾錐內、後機務艙兩側各裝了一個白光燈。加油吊艙也裝有指示燈。
 
图文:中国空军轰6空中伴飞歼8D战机
中国空军轰6空中伴飞歼8D战机
 
图文:中国轰六挂载新型鹰击巡航导弹
中国轰六挂载新型鹰击巡航导弹
 
图文: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关岛基地附近游弋
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关岛基地附近游弋
 
图文:B-2和F-15E编队飞过关岛空军基地上空
图为B-2--F-15E编队飞过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上空
 
另參本館
 
圖—26“逆火”超音速轟炸機 圖-160  B-2  F-117  B-1  B-52  <中國無人機><飛豹能突襲日本艦隊?><中國預警機><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共軍的反艦導彈家族><中國海軍潛艇全集><美攻擊型核潛艇><B-2><B-52><尼米茲航空母艦><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巨浪1與東風21><中國海軍>
 
 
阿楨 2022-11-15 08:17:53

波音發布B-52J要再戰50年,逼近100歲,中國轟6機群也心領神會 2022-11-14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wgPzzMzYM
  回應
未來真要轟炸遠距離的目標,扔遠端導彈就完事了,不用飛有人的遠端轟炸機了。
  相關新聞
威懾中共! 堡壘戰略轟炸機B-52升級「換心」 守護印太再戰30年 2022-10-23 新頭殼
  回應
威懾中共! 了不起的屁話!美國連金正恩都不敢處理了,敢動中國。
一個東風導彈21 把你機窩給炸平了 戰個毛

阿楨 2021-01-31 08:54:54

突破台防禦轟6不夠力 難怪陸要加緊研製轟-20 2021/01/29 中時

中方空軍1月23日出動包括8架轟-6K在內的13架軍機,大舉進入台灣的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讓世人得以一窺它的作戰計畫。
然而,《富比士》28日分析指出,轟-6系列是以1950年代的圖(Tu)-16為基礎研製,體型龐大、動作遲緩,缺乏隱形性能。面對現代防空,極容易遭受攻擊。而這有助於解釋,為何北京在研製新型轟-20隱形轟炸機,可以幫較舊型的轟-6開路。
  相關新聞
美專家:硬打不如偷襲 陸用戰機攻台比不上貨櫃民船
  回應
民航機,貨櫃攻擊! 磚家在辦家家酒嗎?台灣北中南各機場破壞了,民家黨的娃娃兵如何戰。
磚家想太多…第一轮石墨弹,全岛断电。第二轮反辐射弹,防空点开机即摧毁。
台海就百餘公里,根本就不需要轟炸機不須要用導彈,廉價的火箭彈,地毯式覆蓋狂轟爛炸,台灣彈丸之地就已癱瘓70%軍力。

阿楨 2020-12-26 07:36:14

中俄轟炸機聯合巡航 航線已前推至日本"不可退讓"區 2020-12-23 新浪軍事

  中俄2020-12-22組織的第二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與2019年中俄首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的配置相同,此次執行任務的兩型轟炸機都沒有外掛彈藥(當然圖-95是可以在彈艙內掛載空射巡航導彈的)。
  ▲日方公佈的2019年7月首次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飛行略圖。可見在編隊解散後,轟-6K直接返航,而圖-95則又折向東南飛越宮古水道,再返回俄遠東機場
  通過對比航跡不難發現,此次編隊飛行的里程要比上次增加了50%以上,編隊在東海上空飛行時的航線明顯東移,全程處於東經125度以東。
  中國2013年11月頒佈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六個頂點中,其中兩個頂點位於東經125度線上,日本“防空識別區”在東海方向的界限中,也有一條邊與東經125度線重合。而在中日東海爭端中,日方又長期把東經125度30分作為其“不可退讓的”所謂“大陸架中間線”,中方公務與民間船隻在這一水域作業時經常與日方爆發對峙。
  第二次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的成功組織,意味著“圖-95與圖-16海上敘舊”可能以後真就成了一年至少一次的固定節目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23/doc-iiznctke8004051.shtml
  相關新聞
印太戰略抗中 美日興奮 中國沉穩應對
美媒:中俄戰略巡航"進展顯著" 會引起五角大樓關注
  回應
還有什麼他們不關注的?
戰略轟炸機到別國邊境巡航,不是美國獨有的權利。中俄飛機到美國邊境的日子不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