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0 07:11:07阿楨

《細說中國佛教》


《細說中國佛教》(通鑑,2007)的「編者應用細說理念,通過編寫體例、300多幅精美圖片和藝術設計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從歷史、文化、藝術、思想等多種角度,全面地、深層次地解析中國佛教,立體地展現中國佛教的博大精深,讓讀者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想像空間和人文薰陶。是普通讀者學習中國佛教知識的理想讀本。」

這也沒啥?不知有多少《圖說xx》的彩圖書出版過了,只不過是佛教少見罷了!

別瞧不起《圖說xx》,《細說中國佛教》的作者劉鵬居士雖非什麼中國佛教史大學者,但對中國佛教的了解也達到深入淺出的境界了,且時有洞見,比如對南北朝佛教的以下見解:

「儘管南朝時期佛教與儒、道的論爭非常激烈,但在論爭中佛教一方多持三教一致的觀點,尢其主張佛儒一致,為隋唐以後逐步發展的三教同源、三教合流說創造了理論條件。同時,南朝的佛、儒、道之爭一般採取理論爭鳴的形式,而不像北朝多以國家力量,採取政治上的激烈手段,這有利於三教在理論上的相互交融和共同發展。

佛教文學藝術的繁榮與江南自然、社會環境和人文風氣相關,南朝佛教文學尤其發達…運用佛教經典的理趣、風格及故事轉載入詩文的詩人、作家甚多…(p.53)」

作者對各時期佛教特色的以下標題也起畫龍點睛之效:

<神佛初現放異彩——兩漢佛教><黃河岸邊的佛堂——兩漢佛教建築>
<戒律初行聞佛音——曹魏佛教><超然遠詣玄佛風——東吳佛教>
<空還是有——西晉佛教><異域聖僧渡中土——五胡十六國佛教>
<洞窟中的佛光——北朝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佛教>
<護佛入刑律,人王興三寶——隋代佛教><南北的融合——隋代佛教的展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唐代佛教><盛世繁花枝枝茂——佛教宗派及祖庭><邊土的氤氳佛香——少數民族政權佛教><夾縫中的飄搖——五代十國佛教<高僧聚杭州——十國時期吳越國佛教><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兩宋佛教><官化了的禪寺——中國的五山十刹><遼、金、西夏佛教>………………

讀過了<官化了的禪寺——中國的五山十刹>才知「禪宗五山十刹之制,起於南宋時期,由朝廷品定天下諸寺寺格等級而敕定…實際上是由五山、十刹和甲剎等五十一座天下大寺所組成的三級制寺格等級制度。」(p.103)

不過頁四十八以唐卡四大菩薩圖來代表中國四大菩薩,似乎不合中國佛教傳統?

不是「不合中國佛教傳統」,而是「不合漢傳佛教傳統」,作者的「中國佛教」包含「漢傳、藏傳、南傳」。

原來如此,難怪書中有許多章節在介紹藏傳與南傳佛教

上一篇:《書店風景》

下一篇:《鏡像的歷史》

阿楨 2024-08-08 15:25:45

通行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竹簡本: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是指萬物同時生於有與無,不是指萬物先生於有再生於無。)
南禪初祖慧能《示法詩》的唐代《六祖壇經》版與北禪神秀《示法詩》原本沒多大差別,都是印順三系說所批判的如來藏系的心性本淨(南禪十六字真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宋代版顯然是後人為爭禪宗正統而改編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神秀示法詩)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慧能唐代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慧能唐代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宋代版)
  有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後出師表〉也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將〈後出師表〉收錄在《諸葛氏集》。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註明是引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而《漢晉春秋》中的〈後出師表〉又是出於三國的《默記》。
  名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則是明人假借岳飛之名而作。

阿楨 2024-08-08 15:24:15

老子《道德經》主要有三種版本:通行本(曹魏王弼)帛書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竹簡本(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前二本內容相似, 竹簡本則有以下大異。一般歸咎於抄寫過程的誤讀、錯錄和刻意更改,導致與《老子》原本的差異越大。其實《老子》和諸子一樣, 都是不同時代門人的合輯, 自然出現如前述孔門的變化。故見拙著《緣現論》〈中國哲學.老子〉所言有人批評老子反智、耍權謀。
通行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竹簡本: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貞臣?
  (將反問句變成肯定句,意思反了。)
通行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竹簡本:我恒有三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
  (將積極進取的人生,變為消極的不敢為天下先。)
通行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竹簡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變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阿楨 2022-10-04 07:36:58

“人間佛教”:中國宗教發展的成功因素 2022/10/04

中國佛教發展成功的核心在於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理論的思辨與實踐,通過“世俗化”與“中國化”融入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建設與實踐之中。
  回應
人間佛教核心是行菩薩行入世改造世界,實現人間淨土,出並不是世俗化,實際上佛教已世俗到不能再世俗了。

關於臺灣人間佛教現象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討論 林瑋婷 臺大社研所碩士

(二)人間佛教現象與世俗化理論的爭議
  目前關於人間佛教神聖性與世俗性之討論,可分成三種看法。(1) 宗教過度世俗化而喪失神聖性,此可以林端的說法為例。 (2) 神聖與世俗的結合或說統一,亦即世俗事物的全面神聖化,以鄭丹琳的說法為例。 (3) 神聖與世俗的辯證,亦即神聖邏輯和世俗邏輯各自仍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自主性,兩者相遇可能結盟,亦可能有矛盾衝突。Chandler研究佛光山,偏向強調神聖與世俗的良好結合,而不強調神聖性的喪失。
  社會學如何回應這些社會焦慮與關懷,又不直接落入價值判斷決定研究內容的困境,而神聖與世俗關係的討論又能怎樣地深化,不會僅停留在「正反合」三種類型上打轉,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當代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發展中的“世俗化”與“庸俗化” 姚彬彬《臺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摘 要:當代臺灣佛教以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以及中台禪寺之“四大道場”為主流,四個派系中,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基金會皆以開展“人間佛教”為旗幟。目前“四大道場”並立的格局,已經逐漸向佛光、慈濟之“雙峰並峙”的格局發生轉移。但其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分“世俗化”進程中的種種兩難問題,甚至導致了“庸俗化”和推廣偶像崇拜的弊端,無形中充當了“一切存在皆合理”這種世俗觀念的辯護士,此種種現象值得鏡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