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日媒:日本書店或許能學習中國同行
日本SAKAMAGA雜誌2022-07-12 互聯網資訊大潮下,書店行業邁入全新階段。除了一些極有個性的小眾書店和有實力的大型連鎖書店,日本大多數書店都面臨存亡問題,實體書店20年減少一半以上。中國,新開書店數量卻在增加。首先是通過空間設計打造高顏值和舒適閱讀環境,自帶流量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除了閱讀,不斷拓展咖啡、美食、文創及雜貨等。日本也有書店嘗試跨界經營,但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拓寬銷售,控制成本等手段,原本與日本書店一樣難以為繼的中國書店正重煥生機。中國人靈活的思考和探究心值得借鑒。
日媒ENCOUNT發現:中國漫畫進日本,主打兩類內容:一是穿越“異世界”,多表現為女主角穿越到古代王朝的故事。另一是大女主 ,多表現為漫畫女主角克服困境,憑藉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事業,與男主角相愛,不一味依靠男主角,可說是女性版半澤直樹。
風格書店的大時代來臨 2017/02/23
TSUTAYA BOOKSTORE降落台灣了,和「全球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同屬日本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集團。
無論是日本蔦屋,還是台灣誠品,都不是單純開著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但幾年過去,前者卻發展出一套比誠品更細膩完善的營運心法,大步領先在前。2015年,結合「家電」與「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開幕,是CCC再次跨界的新嘗試。
阿楨
電子書行業正蓬勃發展,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市場
新加坡《海峽時報》2021-11-27, 2020年中國網路小說作者人數從2015年的893萬增至2130萬。中國網路小說行業的最大企業閱文集團通過IPO募集到鉅資。至8月,它已擁有2.327億月活躍讀者和940萬網路作家。
去年中國網路文學的市場收入250億元人民幣,讀者達4.6億,一些網路作家每月能掙到約合1萬多美元。
網路小說是中國智慧財產權市場中規模最大的行業,許多電子書已被改編為影視劇,至2020年中國網路文學共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餘部,其中既有實體圖書也有線上翻譯作品。
相關新聞
電商網站誕生二十多年之後,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仍未走向消亡,而是書店的2.0轉型:獨立向左,商業向右打造“咖啡+” 連鎖等新業態,線上線下新零售等複合模式。
留學生“哀歎”洋文憑不吃香了
香港《南華早報》2021-11-27,隨著海外高校的學歷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尤其是申請本土企業或小企業的職位時,招聘者更熟悉985和211大學,就讀英國布裡斯托大學的吳文茜(音)說,國內外大學之間的差距正縮小,“一些國內企業甚至認為赴海外讀研究生的人是想逃避中國研究生考試,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具備相關條件。”
法國諮詢企業Emerging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開展的2020就業力排名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與2010年相比提升6位。
1968至2019年共有650多萬中國人赴外留學,其中近90%學成後回國。除了海外學歷的競爭力在下降,一些學生還因得知其他人的不愉快留學經歷等原因而選擇留在國內求學。此外,西方一些大學把國際學生當成搖錢樹,卻並未提供同等價值的服務(和教學)。很多像陳和吳這樣的中國留學生說,在國內他們感到更舒服,這促使他們決心回國發展。
阿楨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16中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達到史上最多的原因
受電子書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街頭的書店不斷減少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中國的書店數量卻不斷增加。
2002年至2012年,受租金飆升和互聯網發展的衝擊,中國的書店遭遇寒冬,近半數書店倒閉。民眾習慣了在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去網上以五六折的價格購買。但最近5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共有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全國不足1萬家,而2019年全國書店數量達到16萬家,堪稱史上最多。
書店數量增加,首先是經濟力量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有五六百家大型商場開業。很多商場為了提升格調,都會開設散發文化氣息的書店。裝飾前衛、藝術感十足的書店層出不窮。經營者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而是想讓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在書店駐足閱覽後,再去餐廳就餐,享受購物的樂趣。
其次是文化力量的結果。經營者會尋求一些提高書店盈利的方法。比如售賣咖啡或零食。很多書店還會進行製作咖啡、插花的教學以及音樂教室等活動。一些書店每年舉辦的相關活動超過300場。店員表示,“書籍的毛利潤在30%左右,咖啡是50%,而體驗活動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最後是政治力量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全民閱讀,通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來促進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戰略之一。
日媒:“包不包書皮”,折射中日不同文化
日本雅虎新聞網2021-02-22中國人不解日本人為何特意包書皮?
跟一位中國朋友去上海某書店時,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我問“中國人為什麼不包書皮呢?”朋友反問“為何日本人特意包書皮呢?”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是為了不弄髒書,也是習慣。但中國朋友說:“畢竟買了本書,想向周圍人炫耀一下,因此沒必要包。”確實,我如果偶爾買到一本有深度的書,也會產生“擁有這本書很值得驕傲”的感覺。中國人注重面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楨:? ),人們才不包書皮。
阿楨
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
與知名書店為鄰:從誠品到蔦屋的文化地產風潮
回看過去30年來,在台灣特有的土地制度(包括持有土地房產稅率低、空屋囤房沒有累進率)剝削下,大量的資金競相投入房地產,「書店倒,豪宅起」,記憶中的重慶南路也從書街變成旅館街,接著又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目標。對照30年後的此時此刻,虛華的樣品屋(偽)書店,冠以文藝形式包裝的社會運動,同時搭著宛如嘲諷(消費)時下真正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賣書的其他眾多獨立小書店、策展人彷彿自我反串般的宣傳話術:「開書店不是只要有錢就好,而是要有對的『人』。包括尊重書與知識的人,在出版或文化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他們都有『人文的態度』才能創造美好的事物」。凡此種種一切表面的客套,終究掩飾不了近乎速成的貧乏與媚俗,以及助長土地炒作的惡。
相關新聞
為什麼金石堂/誠品一間間關,對市民是一大損失?
台灣的出版業天真而迷人,但也因此賺不了錢:出版社薪水很低,勸你不要進來
沒有前輩的工作:網路時代編輯的摸索
雜誌走到了盡頭?「小編想燃燒雜誌魂,老編卻不指望創雜誌」
回應
這就和那些網美打卡的圖書館一樣…
曾聽過創辦人演講,一邊開書店一邊推網路書店的連結讓人不解。在南部展店時說要來拯救… 現在終於明白,原來是集團啊
這家知名書店閒暇時會去逛逛,但買書會透過網路,因為確實便宜不少!
誠品一般的店還好,鳶屋的書量真的是很少,書,是用來閱讀的,不是用來裝飾的。
誠品不要看:蔦屋不是你想像中書店的八個理由 2017-01-26
理由1:誰說書店一定禁止飲料?——這裏不僅可以,還設置回收台
理由2:誰說書店只能席地而坐?——歡迎到咖啡廳慢慢看
理由3:誰說逛書店只能提塑膠籃?——這裏給你風格小籃
理由4:誰說店員只能退居幕後?——走出幕前,展現書店精神
理由5:誰說新書上架就一定要打折?——要也是會員尊榮
理由6:誰說書櫃一定要塞滿?——四方秀面,敞揚書的結界
理由7:誰說書店一定要設暢銷榜?——把選擇權還給讀者
理由8:誰說書店重點是賣書?——「非書」更是無比精采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137/2254318
阿楨
透過「消費者運動」抵制電商的削價競爭,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保護地方的獨立書店,而是為了維持整個出版業界從生產到銷售的友善環境(以及位在創作源頭的作者),避免被強勢的通路綁架。
「違反人性」的對抗方式很難有效
所謂「獨立書店」這名稱,近幾年來早已被台灣媒體過度濫用,加上每年文化部固定編列活動經費補助的推波助瀾,以致獨立書店承擔了過多原本不該背負的精神(理念)十字架。
站在一般讀者的立場,畢竟網路購書就是比較方便,違反人性的對抗方式通常很難有效。從事抗爭者不妨參考2010年環保團體抗議富邦集團投資國光石化的做法,呼籲民眾共同抵制富邦金控所有子公司金融產品,包括號召支持者關閉台北富邦銀行帳戶、拒絕使用台北富邦信用卡、定期存款解約等,如此才會真正打到這家企業的痛處,從而達到抗爭效果。
獨立書店未來的競爭優勢在哪?
台灣書籍出版業銷售額最高峰是2010年的367億元,此後十年內下滑到190億元,幾乎腰斬。
許多書店既吃不飽也餓不死,始終處於爭取經費補助和維繫書店營生的存活邊緣。與其繼續鼓勵開新書店,倒不如把資源放在健全地方鄉鎮圖書館的採購書籍與推廣閱讀活動方面。
獨立書店未來勢必要替自己營造出更多「不可替代性」的競爭優勢。比如每年香港、中國大陸都有出版不少我感興趣的中文書,一般在台灣本地的書店通常不易看到。
電子書定價太高?推廣數位閱讀,只有「折扣」一途? 2020-10-17
紙本書變貴,固然受到20年來物價上升的普遍影響,但原因仍是20年間總體出版量銳減,導致書籍單位成本變高,當然其中也包括為人所詬病的「泡沫定價」現象,即因應折扣削價競爭而刻意提高定價的作法。
台灣的電子書定價平均為紙本書的六到七折,倘若紙本書價格偏高,電子書價自然也稍高,電子書雖少了實體印刷、倉儲與物流等階段,但前置編輯作業與後端管理依舊需要成本,且目前的電子書收益可能有攤提紙本書製作成本的部分效益。
「內容有價」才是硬道理
「比低還要更低」的定價或折讓,終究只能建立在出版人的自我剝削當中
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
內容印成紙本,至少有三種功能
1. 完整傳達資訊
2. 編輯的加值
3. 具有某程度的權威
阿楨
逃過「疫」劫之後呢?疫情時代下台北國際書展的真正挑戰 2021-01-25
2020年第28屆台北國際書展,因全球性流行的COVID-19疫情影響,先宣布延期至5月,而後難敵疫情變化,正式宣告首度停辦。正值疫情嚴峻之際,出版業也持續有產業內部的問題要面對。
專業展?促銷展?是時候重新思考「書展」了
從何飛鵬於金鼎獎致詞時提到「電子書定價過高」以來,圖書定價過高背後的各種產業癥結就陸續浮上檯面。更別說特定通路掀起雙11折扣大戰,部分出版社退出該通路;獨立書店繼而發起串連,以一日歇業表達抗議(但喚起的討論與理解甚微小)之後,出版業的處境可說更為慘痛露骨。
台北國際書展如今已是台灣規模最大,也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的國際級圖書專展,兼具版權交易與消費展示的功能。
然而,參與書展對出版社而言,多半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畢竟攤位租金與裝潢費用壓力不小,加上各種必要支出,受到天氣、過年前後舉辦等各種外部條件影響,一場書展賣下來,能否回本都是問題。
對於精打細算的讀者而言,如今已有網路66折以下的優待,還能免除拿書、提書的物理負擔(儘管書展現場也有打包郵寄服務);對於喜歡活動的讀者而言,平時就可以參加出版社或作者的各種新書活動,甚至還有免費的線上直播。
低價行銷,有何不可?書價「割喉戰」與書店抗爭的幾點反思 2020-11-13
日前,為配合來自中國的「雙11」購物節,富邦集團旗下momo購物網發起全館圖書79折起、滿111元再加碼打84折(結算後等同66折)的促銷活動。其後不久,博客來隨即迅速跟進,相繼推出限定萬種中文書下殺66折的便宜優惠。
對此,獨立出版社松鼠文化率先決定要在momo下架抵制,寶瓶文化很快也跟著退出折扣戰;與此同時,1111當天更有40間獨立書店串聯共同「歇業一天」以示抗議。
常態性的折扣戰,宛如止渴飲鴆
採取價格破壞策略好比是可怕的毒藥,雖然短期內能收到明顯效果,卻很容易讓顧客養成固定要求折扣的消費習慣,日後想要恢復原價早已是不可能。
消費者須知,在享受這些便宜、便利、快速的背後,是建立在物流宅配人員長時間的壓榨、血汗、過勞等惡劣勞動條件為代價上。更不用說,電商資安問題如個資外洩、電話詐騙屢見不鮮,有些電商甚至還被刑事局列為「高風險網路賣場」。
阿楨
城市書房為何這樣火
2020-09-27,溫州市、上海市浦東新區等十地在溫州共同發起建立“全國城市書房合作共用機制”,共同搭建全國城市書房共建共用平臺。
借書、還書,只能局限在一兩個圖書館,這是以往溫州市民碰到的“閱讀煩惱”。
溫州先後探索出“城市書房+書店”“城市書房+文化禮堂”“城市書房+酒店”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書房88家、百姓書屋63家、文化驛站210家。如今,步行不出15分鐘,市民基本上都能找到身邊的文化“加油站”。
“房租可以不要,書房不能不建。” 是甌海區南塘一社區大多數業主的心聲。2015年,聽說溫州市政府正在建設城市書房,業委會立馬開會討論,拿出原本年租金幾十萬元的店鋪,用來建城市書房。如今,館藏1.4萬餘冊圖書的南塘街城市書房已成為附近最具人氣的文化空間。
選擇經濟效益還是文化空間?溫州人的答案驚人一致。在溫州夢多多小鎮,商場運營方森馬集團將一樓最旺的商鋪拿出來,按照兒童樂園的風格裝修成城市書房,各類卡通玩偶和貼花設計讓書房童趣十足。全市88家城市書房,由社會力量免費提供場地、免費裝修設計、參與日常管理的就有79家。
目前,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出現在全國眾多城市的街區、商場、公園。截至目前,山東威海、江蘇揚州等全國130多個城市,建立了1700多家城市書房。
相關新聞
龍應台號召 鄉親大出動搶救潮州最後一家書店--金石堂潮州店 2020-09-29 聯合報
阿楨
開不到兩年 誠品深圳店年底熄燈 2020-07-04 經濟日報
誠品中國大陸市場又一挫敗!繼上海中心店破局後,誠品昨(3)日宣布,開幕不到兩年、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關閉,也是誠品旗下有史以來最短命的店舖。深圳店關閉,就僅剩下蘇州店。
閱讀力下滑與實體書店逐漸凋落,政府做了什麼? 2019-09-19 吳政鴻
台灣人的閱讀習慣每況愈下,去年高達四成民眾整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出版產值與書店數量更是岌岌可危。
近來我國文化部針對出版業推出許多政策,例如「公共出借權」、「圖書定價銷售制度--新書售價規範」、「國人購書抵稅」、「公部門圖書採購」、「圖書送存制」與「出版業減免營業稅」等相關政策,但目前只有「公部門圖書採購」與「公共出借權」已經有推行或確認試行時間,其他政策大多還在研議或擱置的狀況。
反觀中國大陸在2012年《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2016年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讓實體書店在土地、資金、租稅、金融與行業租金上提供照顧與保障。2017國務院更進一步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條例中明確規範大陸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在全民閱讀活動中的責任義務與權責,為推廣全民閱讀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書香北京 資助239家實體書店 2019/11/23 旺報
北京官方發布的《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今年9月,全北京市增加285家實體書店,其中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人民幣。2019年全北京市實體書店獲得的房租補貼金額高達5300多萬,比2018年增加30%,共有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書店的房租成本近60%。
成人讀紙本書4.67本 較去年微增0.01本 2019-04-19 經濟日報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顯示,2018年均閱讀紙質圖書4.67本,11.5%成年人年均閱讀十本以上,不過,由於手機和上網普及化,民眾在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減少。
阿楨
亞洲最知名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謝幕! 2020/06/01 中國
誠品敦南店吹熄燈號,5月31日一整天人潮洶湧,趕來向這家特別的書店告別,擠爆位在敦化金融大樓2樓的書店空間。入夜之後,戶外廣場更猶如跨年晚會,最後在董事長吳旻潔帶著員工與民眾一起倒數,為這處亞洲最知名的24小時書店,畫下歷史句點。
倒數活動其實從昨日淩晨便悄悄展開,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的講座從淩晨4點半開始。面對滿場觀眾,詹宏志感性表示,誠品敦南店的歇業,不只是一間「大家喜愛的書店消失」這麼簡單,就像是聽眾們一大早4點半到場聽講,這樣獨特的時刻和事件,都是無法複製的。
董事長吳旻潔在聽完作家詹宏志講座後,逛了最後一圈書店,買了最後一本書,在櫃檯前最後一次結帳,「我由衷感謝的,是芸芸眾生成就誠品敦南店。」
吳旻潔表示,第一間誠品書店位於仁愛圓環,1995年搬遷到誠品敦南店現址,1999年開始24小時營運,2008年改裝,她是在2004年加入誠品,「這裡等於是誠品的母店,真的是一個收藏了我所有的喜怒哀樂和年少輕狂的地方,很有歸屬感。」
作為接棒的書業第二代,吳旻潔看著誠品敦南店在父親吳清友的打造下誕生,如今也以董事長的身分,看著這間創始老店即將熄燈。她坦言,「我最近不太敢來敦南,可能是近鄉情怯,知道每一天都在倒數,知道它將會不見。」
阿楨
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 2018-06-22 劉揚銘
每天醒來先滑開手機的時代,書店開幕比書店關門更像新聞。
這年頭賣書很難賺錢,經營書店不得不從書以外的地方發掘價值。
內容印成紙本,至少有三種功能
1. 完整傳達資訊
2. 編輯的加值
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寫文章,但出書必須經過編輯與出版社的把關,網路內容當然是免費,但交換的代價是:資訊真假得由讀者自行判斷。
3. 具有某程度的權威
我們願意相信「有人花了心力把關內容,把它印在白紙上」的價值,所以就算網路上有看不完的文章,我們還是會買書。
閱讀到底有什麼價值?——台北國際書展的反思 2018-02-22 劉揚銘
台灣出版業每年最重要的大拜拜──台北國際書展剛結束。今年逛書展遇到好多朋友,一問之下發現大家都是為了聽講座而來。今年參觀人次總計53萬,比去年下滑8.6%,因此銷售買氣也下滑一兩成;不過專題講座達到1180場,成長27%,書展期間平均每天有高達200場講座活動舉行。
紙本的價值?
你可能會說,出版紙本至少要經過編輯和出版社把關,內容肯定比較扎實、有價值。那就進入下一個層次的問題。
閱讀的價值?
我算喜歡讀書,還想以寫字賺錢營生,許多朋友也正從事推廣閱讀的行動。即使如此,讀書給我的價值、為我帶來的收穫可能並不會比玩遊戲、看電影或和朋友去KTV唱歌來得高。編輯與出版者能為書的品質把關,玩遊戲看電影也一樣,作品經過許多工作者的心血,沒道理讀書就比較高貴,看爆炸爽片就比較腦殘。
阿楨
書香北京 資助239家實體書店 2019/11/23 旺報
北京官方發布的《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今年9月,全北京市增加285家實體書店,其中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人民幣。北京制訂了明確的預算,保證實體書店補貼透明公開化。2019年全北京市實體書店獲得的房租補貼金額高達5300多萬,比2018年增加30%,共有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書店的房租成本近60%,顯著減輕了書店經營者的負擔。
24小時書店專項補貼
今年北京的實體書店扶持計畫,主要規畫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推動書店提升文化服務品質,並提供多元文化產品,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此外,2019年特別針對「北京市24小時書店」給予專門項目補貼,有14家24小時書店得到資助,有效降低書店部分延長營運時間的成本,鼓勵更多不打烊書店點亮北京夜晚的星空。
特色、品牌書店發展快
今年入圍的85家北京特色書店主要特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特色」,例如三聯書店、涵芬樓書店、團結書社、世知書店等;二是「服務特色」,例如PAGEONE北京坊店、三聯韜奮三裡屯店等。
其中入選「北京最美書店」的10家書店都是大陸知名的品牌書店,如三聯書店、鍾書閣、言幾又、中信書店等,以及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的優秀書店,例如全民暢讀書店、春風習習書店等。
阿楨
陸版誠品「被關門」官方稱違建 其實原因是… 2019-11-07 聯合報
有北京最美書店之稱的老書蟲(The Bookworm)5日在其官方微信上宣佈,因大陸政府整頓違章建築的關係,書店將被迫結束營業。老書蟲曾被世界知名旅遊指南叢書「孤獨星球」評為世界十大書店,自2005年開始營業,起源是一個私人借閱圖書館。當時來自英國的Alexandra Pearson來到北京生活,他在其參與營運的餐廳組織各類主題的專家講座,包含文藝講座、脫口秀、電影放映、音樂沙龍等等,在這裡可以談女權主義、中美貿易戰等時下議題。
講座太「自由」 上海書店也關門
事實上,去年上海獨立書店季風書園致力於「獨立的文化立場,自由的思想表達」價值追求,也會不定期舉辦沙龍座談。儘管當時房東告訴場地無法續租的理由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不過就該書店瞭解,不再續租的原因,與官方認為書店舉辦的講座活動會帶來風險有關。
回應
接下來「新文化大革命」就要發生了!中共國說要書店關門就關門,根本不需理由的!
內文不看就急著發文,這種1450的行為不要學。
就是違建,要遷址重開,這麼簡單的事也要扯政治意識形態?難怪台灣難以進步,太多井底之蛙。
半年沒吃豬肉?陸婚宴豬蹄膀一上餐桌 立刻秒殺搶光 2019-11-07 世界日報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中國普遍生豬短缺,豬肉價格居高不下,民眾慨歎「吃不起」。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引爆一眾網民的討論與「垂涎」。該段視頻據指拍攝自河南洛陽一場婚宴上,賓客桌上才剛上了一盤「豬蹄膀」,就立馬被「秒殺」。
回應
豬價都回跌好一陣子了,何來沒吃豬肉?人家就是在找梗玩... 結果到了台灣政治豬眼裡變了樣。
阿楨
快閃、無人書店炒話題?堅持書的本質就是好書店 2019-08-19 聯合報
從只存在180天的「快閃書店」,到店主消失了的「無人書店」,近年台灣實體書店衰微,卻出現不少顛覆傳統的新型態書店。出版界有喜有憂,有人覺得這是為實體書店注入活力,也有人擔憂這些「創意」只是炒話題博宣傳,新型態書店不過是曇花一現。
「新世代的讀者有新的需求,閱讀的型態也不斷轉變。」聯經發行人林載爵認為,快閃書店、無人書店的崛起,代表仍有人願意加入書店的經營,為這個傳統產業尋找新的經營方式,象徵「書店不死」。不同類型的書店對書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新型態書店的加入讓這個產業「更熱鬧」。
作家李志銘曾撰文批評「快閃書店」淪為房地產的宣傳花招。他表示,無論是何種型態的書店,只要能堅持「書的本質」,就是一間好書店。他認為,辛亥路這間無人書店補書快、書源穩定豐富,讀者每次去都可以看到新貨、有新的驚喜,有沒有店主反而是其次。
在傳統書店中,書店主人是一間書店的靈魂;書店主人不只是收銀員,更負責為讀者找書、告訴讀者書的故事,搭起書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沒有主人的書店,書和人如何交流?
「無人書店」經營者吳雅慧指出,擺設於此地的二手書,與「舊香居」有所區隔。「舊香居」收藏有版本差異的骨董書,需要店主的鑑賞介紹;「無人書店」的書則多為時代經典,如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毋須主人特別解釋推薦。
李志銘認為,沒有主人的書店,反而給讀者沒有壓力、自在讀書的空間。他曾看到讀者在這間無人書店一坐好幾個小時,或是幾位書友促膝長談,比在傳統書店更輕鬆自在。
吳雅慧表示,「舊香居」經營舊書生意多年,舊書書源穩定、也有一定品質。「無人書店」是天天補書、天天有新書,也不會有「斷貨」的問題,絕對不會是曇花一現的話題書店。
阿楨
振興圖書市場 別開錯藥方 2019-06-19 經濟日報社論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2019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年度報告,報告提及,去年台灣圖書市場銷售總額為9.63億美元,年減0.4%;壞消息不止於此,受數位浪潮影響,預估未來五年,台灣圖書銷售總額還將萎縮,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3%。
這些年來,文化部持續研議的振興出版業措施,包括了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度,也就是仿效國外做法,限定一年內新書,最多只能打九折,同時也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以及提供國人購買圖書抵稅,作為政策補償。年底前,台灣還將試辦圖書館「公共出借權」。
公共出借權指的是,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借出去的書愈多,民眾會愈不需要買書,將影響出版業營收。為了彌補出版業損失,並扶植好的內容創作者,圖書館將針對借閱率高的出版社與作者,提供一定的補償金。
支持者多是認為,出版是一種文化活動,不能與一般商業行為或商品相提並論,必須經由特別保護;反對者,則如一般消費者,多難理解,柴米油鹽都可自由定價,為何書本不行?另外,很多人都是既上圖書館借書,也會到書店買書,兩者行為並不互斥。
從文化投資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也可透過試辦,更多的說理,讓圖書館成為補貼出版社、優質作者的來源之一。但是,對於推動圖書統一定價,政府務必謹慎為之。
儘管政府表示,會同步做配套,讓一開始買貴的人,可以在隔年報稅抵扣,但是政府不要忘了,當下的剝奪,若沒有立即彌補,彌補等於是無效的;政府要顧忌的,恐怕是現在鳳毛麟角的看書人口,變得又更少了。
政府與其要推動圖書統一定價,不如先好好檢討,出版業者經年詬病的另一個「價格不正義」,也就是,政府的圖書館帶頭砍價,長年是以低價購買圖書,形成政府一方面鼓勵閱讀,又想減少出版商打折銷售,但圖書館卻要求折價購書,相當矛盾的怪現象。
回應
圖書館不折價購書,會被控告圖利書商,而且購入的冊數減少,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公立圖書館的經費,多編一些吧!不過希望渺茫。至於私人的機構,只會偏向專業書籍,私立學校圖書館更可憐了,吃都不夠,還要曬乾。
文筆不佳的作者譯者太多、題材狹窄、內容難看,也都是出版市場萎縮的原因!
阿楨
成人讀紙本書4.67本 去年數量微增 2019-04-19 經濟日報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大陸成年人平均一年閱讀的紙質圖書4.67本,較2017年小幅增加0.01本,11.5%的成年人平均一年閱讀十本以上的書,不過,由於手機和上網普及化,民眾在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減少。
2018年大陸成年人平均電子書閱讀量3.32本,較2017年的3.12本增加0.2本,有7.1%的國民年均閱讀十本以上電子書。報刊閱讀率則持續降低,紙質報紙的人均閱讀量為26.38份,低於2017年的33.62份;紙質期刊的人均閱讀量為2.61期,低於2017年的3.81期份。
調查發現,2018年中國成年人包括書報刊物和數位出版物在內的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80.8%,也就是有八成的人都有閱讀習慣,各類數位元化閱讀方式包括網路線上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接觸率持續增長。
從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人平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為84.87分鐘,上網接觸時間為65.12分鐘,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間為10.70分鐘,均有成長。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數位化閱讀的發展,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位元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據統計,38.4%的成年人「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17年的45.1%下降6.7個百分點;超過半數成年人傾向於數位元化閱讀方式,其中,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率上升明顯。
在中國成年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61.6%的網民選擇「閱讀新聞」,62.3%的網民選擇「網上聊天/交友」,僅有15.9%的網民將「閱讀網絡書籍、報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
阿楨
北京深夜書房 走進「書山行旅」畫裡 2019-03-23 聯合報
想要瞭解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就去看看她的書店。晚上十點,北京市三裡屯的時尚店家已經打烊,但廿四小時營業的三裡屯三聯韜奮書店,成了夜貓族的「深夜書房」聖地。
三裡屯酒吧街是京城夜色的鮮明符號,鄰近大量駐京使館,許多外國人晚上前來找樂子,路邊也不少皮條客在招攬。其中,三裡屯西街更被稱為「髒街」,但在禁止穿牆打洞、清除低端人口政策下,這裡多了一間作家楊絳形容「不官不商,有書香」的三聯韜奮書店。
在三裡屯這個黃金地段,這家書店的空間設計極為奢侈,裡面像寬敞的圖書館,而不是空間充分利用的書店。高高的書架上,圖書從地面直通屋頂。錯落的書架間,一個八字形的二層走廊穿梭其間,書架上沒有放滿書籍,樓梯下方則是閱讀區及咖啡休息區。
據書店負責人說,空間設計的靈感源自北宋畫家範寬的「谿山行旅圖」,將人們在店內的閱讀體驗比喻為在浩瀚知識文化中的「書山行旅」。
書店仿效台灣誠品書店經營模式,標榜「書店+」模式與「廿四小時營業」,還開設閱讀區和咖啡區,就是不怕讀者來書店只讀不買。台港澳書籍置於二樓,但書量為數不多。
當北京網路電商風起雲湧,在網路購書成主流通路的當下,廿四小時實體書店反成了異類。但這類實體書店在政策支持下,卻在北京一家接一家開。反倒是台灣精神地標,位於仁愛圓環旁的敦南誠品,過了卅歲生日後將於二○二○年租約到期,未來恐要另覓新址。
相關新聞
一九九九年全球首創廿四小時不打烊的敦南誠品書店,將結束營業
阿楨
快去家裡倉庫找找!舊錄音帶拍出天價 eBay漲幅破百倍 2019-03-24 聯合報
卡式錄音帶復古風潮即將重新席捲音樂界,錄音帶和黑膠唱片再一次成為音樂愛好者的珍寶。當紅歌手亞莉安娜和小賈斯汀相繼推出錄音帶作品,全球市場對錄音帶的需求漸增之際,錄音帶原料卻面臨短缺。
數位成主流 樂團仍鍾情錄音帶
第一間公司在美國中西部。50年前和父親在密蘇裡州春田市一同成立「國家音樂公司」的史戴普說:「現在時機正好,生意夠我們兩家做。」
史戴普表示2000年前後的「CD稱霸時代」差點讓他生意做不下去,他們靠著錄製有聲書苟延殘喘活了下來。但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數位串流大受歡迎,「珍珠果醬」、「非凡人物」等搖滾樂團仍希望能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周年紀念錄音帶。
數年前,「國家音樂公司」和一間放棄生產錄音帶的南韓企業收購了30萬卷錄音帶,但隨著庫存漸減,「國家音樂公司」也面臨重大抉擇,他們該收山?還是繼續做?
最後他們決定砸重金採購絕版過時的錄音帶生產機器,並於去年生產了1800萬卷錄音帶,再銷給世界各地的3500間唱片公司。
法商也入場 九成五產品銷國外
第二間公司在法國西部。去年11月,鄰近法國聖米歇爾山,一間名為「木蘭」小企業也重新開始生產錄音帶,這是20年來法國首次有企業生產錄音帶。
根據「木蘭」的商務經理加登,每卷錄音帶的售價為歐元3.49元(約台幣122元),他們每個月約生產數千卷錄音帶,有九成五銷往國外。
史戴普指出,在網路時代裡,像加登這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都需要一些「有形」的東西。他說,數位音樂的音質雖然乾淨且清晰,但少了共鳴感。
2018年,錄音帶在美國的銷量成長了23%,從前一年度的17.8萬卷增至21.9萬卷。黑膠唱片的販售總額來到1988年後的最高——美金4億1900萬元,較前一年度成長了8%。
雖說黑膠唱片的音質絕對優於錄音帶,錄音帶實惠的價格卻是收藏者的最愛。29歲的梅伊收藏了500卷卡帶,包括小甜甜布蘭妮的首張專輯「愛的初告白」,如今價值不斐,eBay上甚至有賣家開價100美元以上。
jsoujsou
不受出版業寒冬影響 雅昌展現科技揉合藝術新境界 2018-08-09 中時電子報
6月24日,金石堂書店城中店結束34年的營業,讓出版業和實體書支持者感到不勝唏噓。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同樣也受到網路的衝擊,但是由印刷公司起家的雅昌文化集團,成功結合科技、雲端等技術,提高藝品附加價值,讓藝術透過科技進一步保存暨發揚。此外亦推出精品會員制,讓會員可以獲得整個家族涵蓋所有年齡層的客製化藝術鑒賞教育及服務,成為藝術產業因應網路時代轉型的成功典範。
由大陸國臺辦與中華全國新聞記者協會所舉辦的「海峽記者特區行」採訪團,7月25日參訪深圳的雅昌藝術中心,館方介紹雅昌是以美術類高階商業印刷起家,透過印刷建立大陸最權威的10萬名藝術家的資料庫,自 2000年開始設立雅昌藝術網,成為中國藝術界最核心網站。也推出「雅昌藝術指數」,每位藝術家自1993年起的所有創作等相關資料都有完整記錄。透過累積大量藝術資料,衍生出新業務形態,包含流動美術館、傳給雅昌(專業影像訂製輸出平臺)、藝術圖書、藝術中心的藝術生態體系。從創作、轉播、交易、收藏、至普及效率均有對應的服務。據點已涵蓋「北上廣深」、杭州、成都、西安、合肥。
館內的藝術圖書館,擁有長50公尺、高30公尺的世界最大藝術書牆。最特別的是位於頂樓的VIP區域,分為包含收錄兩岸故宮館藏的中國美術區、世界藝術區、美術館等,VIP會費人民幣15萬元(約新臺幣67萬元),限量600人,包含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正是會員。
數位科技的應用則可在VIP區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位體驗展中親自感受。參觀者可戴上VR眼鏡體驗雍正皇帝召見群臣、處理政務、讀書、學習及居住的養心殿建築群。也可以在大螢幕上高倍放大仔細檢視山水畫的細節;除了可以在螢幕上任意旋轉以任何角度骨董觀看數位元化後的影像,尚可使用微信小程式,將高畫質數位圖檔收藏或與親朋好友分享。
jsoujsou
「書店是城市之光。」沒有了書店,城市就沒有光芒。對他而言,開書店靠的是理想,天龍一路走來40多年,看著許多老顧客從小買到大,為了他們也要堅持下去。
沈榮裕形容,每個客人都是他的貴人,買超過100萬的會員太多了。今年逝世的李敖大師也是他的常客,買了50多萬元的書。
但靠理想無法果腹,沈榮裕努力做出特色,從16年前震撼市場、毀譽參半的69元書店,到現在以簡體書為主打,不斷求新求變。
「大陸我一年跑20多趟,」沈榮裕提到,每次去大陸都找最便宜最好的書,想辦法殺折扣,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
這樣的努力,也讓他自豪表示,台灣的簡體書市場裡,天龍圖書不敢說是最大,但書種絕對是最多最齊全。
借鑑海外作法 辦活動招攬人氣
因為時常奔波兩岸,也讓他有機會第一線接觸大陸出版業。「人家是像坐電梯一樣衝上來,」沈榮裕比了個向上衝的手勢,描繪大陸的出版盛況:民營書店在政府協助下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冒出,加上圖書免稅,造就書香盛況。
除了在對岸展店,沈榮裕透露也有不少書店業者有意來台,甚至想在重慶南路開店。可惜因為法規限制,現階段大陸知名書店如鍾書閣、新華書店仍無法過來。「如果他們來,書街怎麼可能不會旺?」沈榮裕反問。
振興書街只能靠自己,沈榮裕身兼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每年辦活動吸引人氣,未來還想仿照日本東京神保町辦古書街和古書祭,廣邀名人座談,希望能找到網路時代實體書店的突破口。
長年輔導關注重南書街的臺北市商業處副處長江美玲非常肯定沈榮裕的用心,促進會還獲得2017年績優商圈產業亮點精進獎,補助款逐年提高。
「吼,你買這個不簡單,這位作者剛來台灣時沒有人理他,現在比媽祖還受歡迎。」訪談尾聲,顧客前來結帳,沈榮裕熱情招呼介紹。實體書店的生機,也許就藏在這份人情互動裡。
jsoujsou
金石堂城中店熄燈 重南另一家書店執意堅守「城市最美風景」2018-06-26聯合新聞網
一頭白髮,今年63歲的天龍圖書店長沈榮裕也身在其中。但他並沒有隨著好夥伴金石堂熄燈一同退休,開書店的夢想,還在堅持。以下是精彩訪談:
「我現在是老闆兼工友,」沈榮裕邊說邊用電動起子把書櫃螺絲釘鑽起,空曠的二樓頓時嘎嘎作響,他的音量也不自覺提高。置身其中,竟有恍若戰場的錯覺。
跟什麼戰鬥?跟整個時代趨勢和出版業寒冬戰鬥。隆冬不是將至,而是常態。大雪紛飛,蓋住新書和書店人火熱的心。
沒辦法捲起千堆雪,沈榮裕在重慶南路上續守兩間書店、點兩盞燈。
燭光曖曖,多少映出了書街曾經輝煌的身影。儘管榮景難以喚回,沈榮裕深信書店仍是城市最美的風景。
只要繼續戰鬥,總能留下點什麼、延續點什麼。
沈榮裕是天龍圖書的負責人。今年4月收掉一間書店後,他手上還有三間書店,兩家在重慶南路上,一家在台中。
台中的書店原先坐落在台灣大道上,對面就是新光三越和大遠百,本來看好位於鬧區能吸引人潮,可惜和預期有所落差;加上租金上漲不堪負荷,後來決定到第二市場附近重新展店。
堅守城市之光 賠錢也要做實體店
新店即將開幕,用大量書籍堆砌成牆壁和地板,還堆了個大拱門,成了沈榮裕眼中的夢幻圖書城堡。三層樓的店面一個月租金4.3萬元,讓沈榮裕直呼很便宜。新店蓄勢待發,看起來風光,但其實書店整體不斷虧錢。
「光是三間店的租金,就要60萬元,」沈榮裕提到,現在都是把以前賺的虧掉。
既然虧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做?沈榮裕在臺北三重區長大,愛看書的他小時候在書店看書都會被老闆趕走。從那之後,他希望能開一家便宜的書店,讓顧客負擔少一點,想抄書、看書和拍照都沒關係。
jsoujsou
這篇文章引起的反應不一。
●有網友認為「拯救邦諾」之說很荒謬,畢竟當初邦諾事業愈做愈大時,就是憑著較低的價格,把不計其數的獨立書店逼得關門歇業,如今可謂「自嘗苦果」。事實上,1998年浪漫喜劇片「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裡描述的「邪惡連鎖書店」Fox Books,就是以邦諾為藍本。
●其他人則表示,邦諾其餘600家分店萬一關門,可能導致美國識字率和閱讀率降低,更別提損失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
●文中提到的反托辣斯議題也引起迴響。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柯洛布查(Amy Klobuchar)表示,這顯示有必要進一步監督橫跨多重行業競爭的公司,包括亞馬遜。
●此文也激起要求挹注更多資源至美國圖書館體系的呼聲。
●華爾街則對拯救這家全美最大連鎖書店顯得不以為然。自萊昂哈特文章6日刊出後,過去兩個交易日邦諾股價跌掉8%,市值蒸發了3,200萬美元。
巴隆周刊(Barron's)指出,從投資人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或許不在於邦諾管理層為救亡圖存做得太少,反而是做得太多:若是管理團隊專注於獲利,而不是砸重金投入並未帶來什麼成長的「成長計畫」,本可發給股東更多的股利。
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來邦諾花了1.7億美元發放股利,同時期砸下的資本支出卻是此數的三倍多,達到5.67億美元,而這五年邦諾股價跌掉三分之二、市值蒸發逾10億美元。過去三年資產報酬率(ROA)分別是1%、0.5%和1%;過去五年平均ROA甚至是負數。
投資人可能質疑,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成長嗎?在汽車剛問世的年代,製造輕便馬車的業者該如何是好?明智的行動或許不是「投資」和「成長」,而是獲利了結。把實體書與馬車相提並論,或許並不恰當,畢竟紙本書的生命力比預期強,但邦諾的銷售和客流量緩緩走下坡是不爭的事實。
jsoujsou
諷刺!昔日害獨立小書店關門的邦諾 如今需拯救?2018-05-09 經濟日報
近日美國社群網路上熱烈討論一個發燒話題: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該不該救?
引爆這個話題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萊昂哈特(David Leonhardt)周日(6日)發表的文章,他在標題為「拯救邦諾!」(Save Barnes & Noble!)的文中對邦諾未來表示憂心,唯恐邦諾步上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的後塵,成為下一個倒下的零售巨人。
邦諾最近的財報凸顯這憂慮可能成真。邦諾電子書閱讀器Nook的營收自2012年迄今下降逾85%,實體書的線上銷售也陡降,實體店營收過去兩年來萎縮約10%,一些門市已關門,更多分店裁員,這些跡象令他憂心目前逾600家邦諾書店有朝一日可能消失不見,下場可能跟Borders在2011年破產、停業一樣。
萊昂哈特認為,邦諾現在的處境不只訴說「一個企業巨人未能跟上時代腳步」的故事而已,美國政府疏於監管亞馬遜(Amazon.com)和其他線上零售商的政策,也難辭其咎。他指出,政府原先認為「壟斷型企業是邪惡的」,但此觀點大約從1970年代開始轉變,新觀點是:只要維持價格低廉,這些企業巨獸就不算是禍害。
他表示,這種強調低價的觀點犯了兩個錯誤。一,價格低未必等同於消費者福祉,若價格低廉但工資卻不漲,消費者的日子也沒變得更好。二,主管當局聚焦於短期價格,有時卻忽略一旦某公司成功征服競爭對手,後果會是如何(亞馬遜最近就宣布調漲Prime會費)。
萊昂哈特寫道,身為亞馬遜常客的他,「開始覺醒到巨型企業製造的深層問題 」,包括「他們有勢力壓低工資、避稅、壓制競爭,並且削弱經濟活力」。他呼籲政府正視壟斷型企業的問題。
圖博館
800億!我國去年圖書零售額連續保持增長實體書店也在復興
網絡上一直有一個老段子,國外的地鐵乘客人手一本書,中國人卻是人人刷手機。雖然這個段子被多次闢謠,但還是引發了“中國人不讀書”的擔憂。
2018.1.10開幕的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繼續延續了近年來的增長勢頭。尤其是實體書店,一直處於疲軟狀態的實體書店走出了負增長趨勢,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速。
至於實體店回暖的原因,業內認為,實體店選擇商業中心和多元化經營是主要因素,商業中心帶來人流,多元化轉型增加為讀者服務的項目。
從圖書銷售的種類來看,19大系列叢書和少兒讀本成為了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是同時,市場上的兩級分化依然嚴重,將近一半的書籍銷量不到10本,前1%的暢銷書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市場。
2017年,中國圖書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網上書店渠道依然是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實現了25.82%的增長。
其中第三方平台業務是網上書店中規模最大的部分,也是增長相對較快的部分。同時,在促進全民閱讀的氛圍下,實體書店也走出了負增長態勢,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速。年閱讀量在10以上的受訪者,從2016的48%增長到了56%。
值得注意,為何實體書店走出了困境?
因為成本的上升和網絡購書的衝擊,在2002-2012,全國近5成書店倒閉,總數達到1萬多家,隨後2013年,再次出現負增長,雖然2014和2015微幅增加,但2016再次下滑,同時實體書店停業的消息仍不時出現。
那麼今年為何能重回增長?開業位置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56%的實體圖書店都選擇在購物中心開業,其次則是街舖、步行街,佔比為26%。在這些地方開業,實體書店能獲得極大的人流量加成,同時,書店也能相應享受到地產商提供低租金條件和進駐商場的優待。
回應
跨界書店採取多功能複合的新運營模式,關鍵是書占到多少?
要先活下來才能考慮賣書的事情.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8_01_12_442886.shtml
圖博館
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火到國外日本網友稱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2017-11-15
若有日本人最近來中國旅遊,想必一定會在行程裡加上一站這裡.這是……沒錯,這裡就是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
該圖書館由荷蘭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與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築分院合作設計,設計立意“濱海之眼”和“書山有路勤為徑”。建築層數共6層,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以一個“眼睛”的形狀鏤空在整棟建築的一至三樓間。其中“眼球”是一個球型的多功能展演廳,被全白色的梯田書架包圍。開放式的文化空間上方佈滿由內到外的環形曲線,如梯田一般層層疊疊,意為無窮無盡的文化海洋。圖書館建築面積共計33700平方米,建築主體高度約為29.6米,設計藏書總量達120萬冊。
未來科幻感十足的“濱海之眼圖書館”一經開放,立刻成為了人氣網紅,被廣大中國網友譽為“中國最美圖書館”。據統計,為了一睹網紅圖書館真容,每逢週末從全國各地趕去參觀的遊客可達兩萬人次。而未來,排隊的隊伍怕是又要長一些了……因為“濱海之眼圖書館”火到了島國日本。
回應
每條這種類型的新聞後面都會有日本網友評論說日本要輸了,看來他們眼裡日本還是全方面領先中國的.
我的一個外甥在德國蔡司(中國)公司工作,基本上他每年都要去德國參加培訓,儘管我們都認為這小子平時有點吊兒郎當的,但這小子每次的德國培訓考核都是名列前茅!
據他說,今年(2017年)的德國培訓有點意思,因為今年參加德國培訓的還有一名來自德國蔡司(日本)公司的日本小伙子,但這個日本小伙子很可笑,培訓考核不但不及格,事後還哭鼻子,一再央求德國培訓老師手下留情,讓其過關;日本小伙子說,假如老師不讓他及格,回日本後他就沒法向老闆交差了!
潑點冷水。那種結構不好打掃,人多了,來不及打掃角落,就是書下面那個檻容易積累污垢,最後書也容易弄髒。白色的地面用久了還會被磨花,到時候會很難看。
白衣服好看,你說不好洗;西服帥氣,你說需要乾洗很貴;屋子很大,你說清掃麻煩。屋裡燈多,你說費電。水洗廁所干淨,你說費水。馬路寬了,你說車多容易出事故。住樓房了,你說上樓很累。有電梯了,你又說電梯占公攤面積。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冷水誰不會潑?就這個圖書館而言,只要人家對圖書館維護工作有計劃有安排,那就不是問題。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11_15_434982.shtml
圖博館
長沙大學城無人書店開三年沒丟過書,店主:將找地方再開一家
在湖南長沙岳麓山腳下的大學城,有一家特別的書店,面積不過一百來平方米,卻存放了滿滿噹噹的書。走進書店,沒有收銀員、沒有店員,只有一個可投幣的錢箱,還有就是店主的電話號碼和收款二維碼。
2017.10.30,這家位於湖南師範大學附近的無人書店接到社區通知,說店面即將要拆除。
店主李愛群說,此前這家書店名叫“飛帆書店”,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無人經營這種模式後,2014年,她又在長沙市河西麓山南路湖南大學附近開了了第二家書店,正式掛牌為無人書店。
“我開這家無人書店的初衷是,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你付出一點,人家也付出一點,這個社會就可以良性循環。”李愛群告訴記者。
顧客大都是大學生
書店裡經營的大部分是教材,還有一些課外書籍,以二手書居多。這些教材大多數都是從畢業學生手中收購來的,按照本數或者折扣來進行收購。然後店子裡面的書根據不同的類別和價格,分為10元區、15元區、20元區以及三折區等不同區域。
無人書店開了三年,她統計了一下,沒有丟過書。
書店裡除了書籍,還能看到投錢幣的箱子、老闆的電話號碼和收款二維碼,箱子旁邊還有一個留言本與筆,上面記錄著大家買書的書名、時間、價格,有些同學還會給店主寫上一兩句留言。李愛群說,書店周邊都是大學,所以大部分顧客都是大學生,他們有時候會坐在這裡看看書,聊聊天,也有家長帶孩子過來找書。
回應
真挺好。但肯定也與周圍環境有關,這麼說吧,前天,就在前天,我家放在樓下的大蔥還沒來得及涼呢就丟了一捆。前年還丟過白菜。錢到不值錢,憋氣。
壓酸菜的石頭也偷,我們這個單元丟2次了!
確實跟周圍社會環境關係很大,要是開在人口流動性大的地方以及安保狀況不佳的地方,基本可以宣布死亡了。
這種書店,就是一碗雞湯。你信與不信,決定書店成與不成。而且這種書店裡盜版書特別多。
你沒上過大學嗎?他們收書都是論斤收,打個三四折賣也不虧,廢物利用挺好,順便他們賺錢,學生買書也便宜,兩不誤。壓根就不用進盜版書。
誰還看書?都玩手機去了,紙質書早就應該被淘汰,只不過行政部門頭腦僵化,非要等國外先淘汰紙質書,才會亦步亦趨的去模仿,毫無創新精神。
你精神分裂了吧,前言不搭後語的還創新精神,真等人類把書籍毀掉廢掉的那一天人類文明也就到此為止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11_04_433485.shtml
圖博館
此外,大陸的互聯網書店行業競爭遠比台灣更為激烈,而且相對而言擁有更為通暢的本地流通渠道。另一方面,本土實體書店亦開始競相借鑒誠品的體驗式經營模式,可以預計,誠品在大陸未來的發展中,將會面臨較台灣更激烈的競爭。
誠品是台灣的一張文創名片,試圖展現台灣的“精緻”、“優雅”和“品位”。但當我們揭開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後,呈現在眼前的依舊是實打實的商業邏輯。過度的褒貶都是無意義的,台灣文創產業經歷多年發展,確實積累了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經營,大陸業者通過客觀分析,加以總結,活學活用,恐怕是最為實際的態度。
回應
誠品生活商店佔地45000平方米,書店佔地僅4600平方米。而同期興建的“誠品居所”僅第一期出售就達292戶,均價每平方米40000-50000元人民幣,蘇州誠品太狠了吧
台蛙的觀念裡,在大陸的所有投資如果不賺錢,就都是被共產黨坑的。
這種書店一般都帶咖啡屋,文青們拿幾本書點杯咖啡,然後就能在裡面劃一天手機。
其實很多時候,去誠品不是為了買書看書,除了裝逼下,還想看看文創,死貴死貴的
包裝再花哨,也還是生意
打死我都不信,資本家會為了情懷賠錢
http://www.guancha.cn/yaoqi/2017_07_22_419427.shtml
圖博館
邁出台灣後的新困局
2012年,位於香港銅鑼灣的誠品香港店開張,意味著誠品開啟了邁向台灣以外市場的第一步。很快,在2014年,誠品蘇州店開張。然而誠品在整個大中華區的擴張之路絕非一帆風順。
首先,廣為“傳頌”的在地化理念在銅鑼灣店似乎並不真實。香港不少讀者反映,誠品書店在香港力圖展現其自身特色時,似乎將“誠品味道”誤植為“台灣味道”,其中銷售書籍中台灣書籍數量遠超過香港本地書籍和來自其他地方書籍。其中台灣出版書籍與香港書籍的比例達到5:1,被詬病為不尊重香港出版市場和讀者需求。
之後,又因為部分書籍下架事件,導致台灣誠品部分員工對集團政策不滿,將內部公文經政治大學學者徐世榮之手公之於眾,包括對在職員工發出工聯單“重申同仁言論發表限制”,將言論限制條款加入到聘約合同中,明文規定禁止員工對外發布與公司有關言論,顯示了誠品公司內部對員工言論的嚴厲壓制。這些行徑與其提倡高雅、多元的企業理念背道而馳,使其企業形像大受影響。
誠品在大陸的發展亦不順利。誠品生活蘇州店於2015年11月正式開張營業。該店延續台灣的複合經營模式,除圖書經營外,還包括各類日用百貨商品的銷售、餐飲服務等。但很快,蘇州誠品捲入當地“炒房風波”。由於誠品蘇州店在門店周邊還開發了一片高檔樓盤,被不少人質疑是要介入大陸房地產市場,有意借自己的誠品生活店推高周邊房價,而後通過出售開發的樓盤獲利。據悉,誠品生活商店佔地45000平方米,書店佔地僅4600平方米。而同期興建的“誠品居所”僅第一期出售就達292戶,均價每平方米40000-50000元人民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而上海誠品生活原本是想入住兩岸第一高樓“上海中心”,打造“中國最高書店”,卻因為嚴格的建築法規要求遲遲未能開業。另有傳聞因為兩岸關係急凍,對從事出版零售為主的誠品影響也較大。
圖博館
文化創意產業旗手背後的陰影
文創產業是誠品的另一項重要支柱和其品牌內涵的體現。目前誠品旗下有虛擬和實體兩大文創平台。虛擬網絡平台包括匯總公佈台灣各地藝術文藝展演信息平台“藝.起來”,以及供文創從業人員自行發布信息與彼此討論的電子報。實體平台方面,除了繼續在書店內舉行音樂戲劇表演和文化講座外,還為文創業者提供寄售創意文具和工藝品的空間,並逐步引進不同的創意品牌商品。此外,誠品旗下的畫廊也提供了各類文娛藝術的表演和展覽舞台。
然而,隨著誠品在文創這一新興產業中的旗手地位日漸成型,對它的批評聲音也開始出現。首先是其新近實施的“寄售制模式”,要求出版社和文創業者免費先將圖書和商品提供給誠品,銷售成功後誠品再與供應商進行分賬。不少出版和文創業者認為,誠品此舉事實上是將商業風險從自己身上轉嫁到了供應商身上,這對於小業者而言是致命的。但由於誠品在出版和文創業界的領先地位,掌握了大量流通管道,使得中小業者普遍“敢怒不敢言”。
台北松山文化產業園的個案則更說明問題。這個園區原本是台北市政府為了扶植文化產業而開發的專門產業園,原本的意圖是通過低廉的價格吸引眾多文創業者集中開業,形成聚落效應。結果由於誠品、富邦兩家大集團通過BOT方式為政府前期投資和後期運營,導致在園區建成後政府無法干預其內部經營。不少業者反應,誠品事實上成為了“二房東”,將園區商業房產和居住住宅以極低價格自台北政府租賃而來後,以極高價格出租給業者,導致真正的文創業者無力入駐,而只能吸引來一些“偽文創”業者。
事實上,“松菸弊案”凸顯出的是台灣文創展業整體上來說還沒有進入到以文化創業為產業主體本身的狀態,還停留在以文創為噱頭和商品進行純商業運作的早期階段,與歐美和日本發達文創產業生態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圖博館
多元經營下的多元壓力
多元化經營一直是台灣企業的主要業態。甚至連台灣鐵路這樣的龐然大物,其實都只是中鋼集團旗下的一個子產業。頂新、日月光、統一這些集團常年對台灣經濟實施“寡頭壟斷”。誠品集團在成立後不久,也逐漸採用這種模式,通過橫向整合不同的產業,包括餐飲、藝術品、日用百貨、家居設計,乃至房地產投資。正是這些盈利部門的收入,支撐了誠品書店15年的虧損經營。
2004年,誠品圖書業務終於扭虧為盈,不久後誠品就開始從一家複合式經營書店正式邁向多元化經營的商業集團方向發展。至2014年,誠品集團的營收比例中,圖書零售僅佔其收入總額中30%左右,70%收入來自其它經營業務。在誠品內部,對於誠品集團究竟是一個以書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還是一家“追求美感”的綜合性百貨公司的爭論不時浮出水面。
多元化的經營理念使誠品書店度過危局,快速擴張。但到2008年,集團的利潤率再次出現下滑。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與誠品多元化經營導致資源分散,無法集中做強業務有關。如零售百貨業務,2014年誠品百貨業務的銷售額為150億元台北,同期台灣著名的新光三越百貨公司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而在圖書市場,創始於2000年的網絡書店博客來的圖書銷售營業額達31億台幣,扣除成本後的稅前利潤達1.8億元,而同期的誠品書店銷售額雖然達到了37億元,稅前利潤卻僅有4100萬元。
網絡書店的衝擊對誠品尤其巨大。誠品雖然早在2004年就開辦了自己的網絡書店,但以體驗式行銷為主要經營理念的誠品,無法將主要資源投資於網絡渠道。相比之下,博客來等網絡書店專精網絡市場,流通渠道更為順暢,成本更低,因而可以提供消費者更大的折扣。2011年後,博客來更緊跟互聯網發展潮流,開通移動端APP。相比之下,誠品則固守傳統模式,拒絕跟進,其繼承人吳清友之女吳旻潔甚至表示,“誠品絕對不會因為電子書、數位時代的衝擊而轉型為電商”,事實上給誠品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埋下了人為限制。
圖博館
1999年,誠品首推“24小時”經營模式,營造“不打烊書店”,並開始全台灣連鎖化佈局。2005年,在實現盈利後的次年,誠品以“文化園區”為核心,將自己打造成融合設計、藝術、表演、戲劇和音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平台。通過這些努力,誠品贏得了優異的口碑,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標杆,更在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為“亞洲最佳書店”。台北信義區的誠品成為台北地標景點,不少陸客團的觀光行程中都會包括這家書店。
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誠品的這種模式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式行銷”,通過調動消費者直觀感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和關聯體驗的“立體體驗”,加深其對商品、企業和品牌的認同。誠品正是通過營造優異的閱讀體驗氛圍和文化行動,建構自己的體驗式行銷模式,逐步取得成功。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大規模成本投入,更需要在市場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成功。這可能才是一直到2004年誠品才實現扭虧為盈的根本原因。
複合式經營支撐危局
連續十五年的虧損,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困境。那麼誠品是如何度過困境的呢?答案是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這種多元化既包括書店內部的經營項目,也包括誠品背後的集團公司的多元化。
圖書零售原本就是一個微利行業。過去成熟的實體書店往往都是通過連鎖經營壓低成本擴大規模的方式,以規模效應實現盈利。大陸讀者最為熟悉的新華書店就是以這種方式經營的典型,簡單的裝潢,統一的管理模式、大量依賴教材與教輔銷售收益是其特徵。但誠品的經營理念是凸顯文化品位、多元化與個性化,不僅在裝潢設計上精緻講究,而且不得不為了美感而犧牲空間使用率。44家書店各具地方特色的設計更使得設計成本高企,其整齊成本比傳統連鎖書店高得多。在這種財物壓力下,僅僅依靠圖書銷售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
吳清友作為一名成功商人,當然從一開始就明白這一問題。1989年第一家誠品開張時,它就包括了一家高檔的餐廳,並且代理出售高檔英國瓷器。此後,誠品逐漸引入更多的經營門類,包括工藝品、家具、文具、服飾、皮件、餐飲等,逐漸形成了一家複合式經營的書店。
圖博館
姚祺: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2017.7.18傍晚6時,台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痼疾發作於台北辭世。一時間,關於吳清友與誠品的新聞出現在各路媒體,使這家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實體書店再次引來眾多關注。
在台灣,誠品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它成為一個品牌,一種象徵,彰顯台灣“精緻”、“清新”、“文藝”的“畫風”。然而,誠品書店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真的如“陽春白雪”一般清爽嗎?
台灣社會自1970年代後期經濟開始起飛,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一大批中產階級隨之崛起。另一方面,1980年代後台灣社會中的黨外勢力和其他各類社會力量紛紛湧上檯面。在這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台灣社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多元化”作為一種新興價值,日益受到隨著經濟發展而崛起的台灣中產階級的追捧。
與此同時,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經濟水平的提高,造成這些新興中產階級普遍產生一種生活目的與意義上的“迷失感”,急需面對壓倒性的社會變遷時保存與彰顯個性和自主性的載體。這種“多元化”趨勢和自我表達的訴求經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逐漸影響到台灣人的文化消費習慣,使得消費者產生一種“風格化”的消費動力,希望通過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消費行為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品位,實現自我身份認同的外化顯現。
吳清友在開辦誠品之前,一直經營觀光酒店餐廚設備事業。高檔廚具的經商經驗和對歐洲工藝品及藝術產業關注,使他敏銳洞察到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商機,在1989年果斷開辦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與傳統的三民書局這類連鎖書店不同,誠品在內部裝潢上講究高雅舒適,風格上凸顯清麗別緻,營造友好但不媚俗的閱讀環境。而在書籍選擇上,則偏重人文類和藝術類書籍。總而言之,以吸引中產階級消費者為賣點。
“推廣閱讀習慣”背後的體驗式行銷
台灣坊間廣為流傳的一則美談,說誠品開辦15年都在虧損,只源於吳清友的初衷不是賣書掙錢,而是推廣閱讀習慣。因而誠品書店裡設置有遠比其他實體書店更多的座位區,舉辦各類分享活動,開辦音樂會,甚至為年輕文創從業者提供了實驗性擺放空間。這些安排從財務角度看,都增加了書店經營成本,減少了書店擺放書籍和商品的空間。
圖博館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病去世龍應台:感佩他對台灣的付出
台灣作家龍應台聞訊發文,提到吳清友原定2017.7.20將出席新書《誠品時光》發表記者會,吳清友去世前一天,她還向對方表示,因人在屏東的關係,當天無法親自到場祝賀,結果竟傳出病逝消息。
龍應台寫道,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但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而背後的所有辛苦,也只有朋友們知道。
“我感佩他對台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了頭髮的辛酸。”
吳清友出生於1950年10月,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1988年曾進行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生前共經歷了3次大手術。他於1989年3月創辦了誠品書店。
吳清友原定19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描述他一手打造誠品事業的心路歷程。他在序言裡提到,“逐漸理解了上天給我這個創辦誠品的好因緣,是要我珍惜生命的每一種時刻”。
對於誠品在大陸的佈局是否會受此事影響,誠品公共事務部總監表示目前無法回答。
吳清友對在大陸經營誠品書店一直懷抱使命感。
台版繁體字書在蘇州店並不好賣,但誠品大陸資深營運總監郎正中去年曾轉述,吳清友認為,要有能為台灣出版品發聲的平台,從兩岸交流的角度來看就有重要價值。
2015年蘇州店開幕時,吳清友親自出席記者會,並邀請大陸藝術家蔡國強、台灣文化界名人林懷民和楊照等參與開幕,顯示他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當時吳清友說,分店的選址除了上海,深圳也在計畫中,更希望有機會能到北京開店。
回應
乍一看標題還以為是龍應台死了,害得我白高興一場
龍下水道又來煲雞湯了?
龍應台個無病呻吟的老太婆,除了嗷嗷叫喚,還能說出什麼值得聽的話嗎?無恥文人!
現在的人都用手機看書了,你這種紙質書店,前途堪憂
我們早就過了文青那個年紀了,我們現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年紀
誠品書店還是非常不錯的。大陸也有學習其理念的書店。
誠品這種混合型書店又不是第一個,比他早的還有30年代的內山書店。台灣人總以為這種混合書店天下第一,看到人就吹,其實大陸書店最後也走上了這種道路,誠品也就沒有什麼競爭優勢可言了。現在吳清友的女兒把書店變成了物業公司招商,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百貨商店。
現在大陸的書店要想活下來,不是都得靠政府補貼+賣咖啡嘛
圖博館
合肥共享書店 99元押金把書帶回家2017-07-19 聯合報
讀者展示自己借閱的書籍。安徽省合肥市新華書店三孝口店「變身」為共享書店,讀者2017.7.19起,只需用手機下載「智慧書房」APP,註冊並繳納99元(人民幣,下同)押金,掃一掃書後面的條碼,就可直接把書帶回家。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旗下合肥三孝口書店日前以全球首家共享書店的身分,亮相。共享書店模式啟動,實現「由買書到借書」、「把書店變成自家書房」、「由個人閱讀到共享閱讀」的重大轉變。
根據規則,讀者每次可以借兩本總定價不高於150元的圖書,免費閱讀的時限是十天,只要按期歸還,借書不限次數,且押金可隨時退還。書店服務人員也將從過去的銷售身分變身為用戶的專屬閱讀顧問,以「給讀者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精準化的閱讀服務」為目的,給予人們更專業的閱讀指導。安徽新華發行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傑說:「過去圖書售賣掉就意味服務的結束,現在意味服務才剛剛開始。」
為了鼓勵人們熱愛閱讀、傳播閱讀,共享書店還推出「閱讀獎學金」制度,用戶每次借閱後,只要按期歸還,就會有一筆閱讀獎學金直接獎勵到用戶「智慧書房」帳戶上,每成功借還一本圖書可獲得1元閱讀獎學金,在90天內閱讀完12本書還可獲得充值押金8%的閱讀獎學金返還。在給用戶帶來自我提升的同時,還能帶來經濟收益,這也是共享書店和其他共享產品的最大區別。
此外,讀者還可以通過智慧書房APP將自己擁有的書籍,在「智慧書房」的虛擬空間內進行管理,通過寫書評、曬書拍等管道評論和交流,從而通過閱讀認識更多擁有相同閱讀趣味的人,真正實現「以書會友」,在閱讀的同時,傳遞分享價值、創造價值。
下一步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將在旗下書店全面推廣共享模式,借助共享經濟的力量,搭建圖書共享平台,推動全民閱讀,營造書香社會。
圖博館
深夜書房 就在家門口
夜深了,人漸漸散去,書房只剩下了一個讀者小王。從試運行開始就在這裡看書的小王,對這裡的客流量規律也很清楚:「晚上七八點人比較多,主要是附近住的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看書。九點以後,人就少了。再晚點,基本上就我一個人。」
小王就住在24小時書房對面的小區,步行過來也就2分鐘。作為一名北漂,很難擁有一間「書房」,看到24小時書房掛牌的時候,小王第一時間就過來了解情況。「圖書館的卡我辦兩三年,因為遠,真正去也就四五次吧。下班後想看書,要麼就是在公司多待會兒,或者去KFC等地方,環境肯定不如圖書館好,但圖書館也要下班,沒辦法」。
如今,北京第一家24小時城市書房就開在家門口,「就像有了一個深夜書房,這麼多書環繞著,有了讀書的好地方,感覺特別好」。
圖博館
「但不能全熄滅,不然讀者晚上路過以為不開門了,所以我們留了一個長明燈,包括門口的牌子,在晚上也會一直亮著,隨時歡迎讀者進來」,王偉說,大興圖書館把能用上的智能設備全給這間書房用上了,所有的這些智能化設備,投入了50萬元,「但看到書房裡有人在看書的時候,就覺得很值」。
面對好評和人流量,24小時城市書房的發起人、大興圖書館館長孫海波感到意外和驚喜。從一開始期待每天能有幾個人來就算不錯了,到現在,面對正式開放後的人潮,孫海波有些擔心:「萬一爆滿了怎麼辦,書房還是有些小了。」
刷卡門禁 安全有保障
孫海波說,目前書房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因為24小時開放,擔心深夜書籍、設備被損壞等。運行一段時間來看,整體都很好。「一方面我們做了一些措施,比如安裝攝像頭、刷卡門禁等;另一方面,真正走進書房看書的,願意讀書的人,素質相對也較高,半個多月來,書籍和設備都被保存很好。」
被問到擔心有人偷書嗎?孫海波坦言,丟書是在所難免的。但偷書不算偷,畢竟偷走書,他也是為了閱讀、去看、去學習知識。
如今電子書衝擊紙質書,很多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壓力,孫海波對此認為,電子書和紙質書感覺是不一樣的。上班族可能上班途中等車、坐車,拎大包小包不方便,會選擇輕便的電子書。但對於很多中老年人、讀書愛好者來說,還是會喜歡捧著一本書,一頁一頁翻看閱讀。對於小朋友來說,少接觸電子產品對視力也是一種保護。「當然,電子書也有它的優勢,所以書房也加入了電子書的元素,比如在線閱讀期刊、免費下載電子書等。」
孫海波說,很快就會上線App的預約功能,讀者可以在手機上預約想看哪些書,促進圖書進一步流通。另外,還計畫在新機場、亦莊新區以及大興新城等區域設立24小時城市書房,希望真正實現全民閱讀,提高公眾的閱讀量,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王偉問晨晨媽媽對書房有什麼建議?晨晨爸爸笑著說:「有點小,再大點更好了。」
圖博館
24小時不打烊 北京讀書好地方2017-07-02 世界日報
北京大興區有一家「24小時城市書房」,30平方米大,一張圓桌,三把椅子,五個坐墊。這些簡單的裝備,構成了這座城市第一個24小時小型圖書館。夜晚仍在看書的讀者評價:「深夜書房,是讀書的好地方,感覺很好」。
晚上8時,4歲的晨晨在爸媽的陪同下來到書房,晨晨爸爸有一張大興圖書館的卡,在門口刷卡後,一家三口第一次走進了這間書房。
雖然書房面積不大,但三面牆的書架上滿滿當當放了5000冊圖書,還透過兩台電子設備延展了虛擬書庫。11個白色的書架分別標註著少兒類和成人類,還有一個供讀者們交換圖書的漂流書架。
「初期我們選擇書目的時候,主要是根據社區這樣的定位,選了一些大眾普適性的讀本,比如文學類的、健康類的、少兒繪本等等。」大興圖書館副館長王偉介紹,「用大興圖書館的卡,或者是北京公共圖書館一卡通,都可以進入並借閱。」
漂流書架 讓書活起來
進門的右手邊,是一個一米多高的電子閱讀器,外觀看起來就像一個放大版的kindle,但容量卻不可小覷。「這裡面有40個T的電子書可以下載,1T就是1024G,1G有400本書的話,可以想像這裡容納了多少本書」,王偉介紹,每本電子書都有對應的二維碼,下載大興圖書館App後,就可以掃碼免費下載。挨著電子閱讀器,還有一台電子閱報機,可以在線閱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215種期刊。
漂流書架也是這間書房用心設置的一個環節,居民可以把家裡閒置的書拿來,也可以從書架上取走想看的書。「書不是擺設,流動起來,有人讀,才是它的意義所在。」王偉說。
無人值守,讀者借書還書怎麼辦?大興圖書館把館內借還書設備運到了這裡。沒卡的讀者想借書怎麼辦?再添置一台自助辦卡機。王偉透露,這台辦卡機到來的第一天,就辦了40餘張卡,「值了!」
遠控燈光 不浪費資源
24小時開放,還意味著這裡的燈和空調要隨時開啟。為了不造成資源浪費,大興圖書館連繫了一家公司,為書房配備了一套遠程遙控系統,「可以定好時間自動開燈關燈,夜間通過紅外感應室內是否有人,有人的時候燈就亮起,過一段時間沒人,燈就自動熄滅了,空調也是一樣。」
圖博館
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作者: 黃開禮, 心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5/23
內容簡介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清治時稱府前街,一九二六年改稱本町通。
短短的一條路上曾聚集了上百家的書店,立足書街五十年的他,看盡圖書零售和出版業的風華與衰頹……
廁身一眾上海幫之間,從書店裡的一介小學徒成為擁有一家出版社的發行人,黃開禮看盡了重慶南路書街的繁華,回首往事,他將自己的經歷與見聞娓娓道來,帶領讀者重回充滿油墨味和書香的那段歲月。
台灣禁書的故事
作者: 廖為民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01
內容簡介
本書挑選敘述的黨外禁書,從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八日遭禁的《中國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查禁的《許信良論政》(楊青矗編)為止,計二十五種。警備總部大部份以違反〈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第三條(出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的第五款(違背反共國策者)、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第七款(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者)予以查禁查扣處份。黨外書籍的大量查禁始於一九七八年三月在裝訂廠扣押《選舉萬歲》一書開始,每年都有數十種書籍被查禁,直至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才稍緩和,一九九二年八月裁撤警備總部,「禁書」才在台灣社會消失。——廖為民
目錄
《中國文化的展望》
《到那裡去看民主》
《知識人的出路》
《展望國是—知識青年談國是之一》
《放眼看選舉》
《紅土印象》
《將軍族》
《問政三年》
《波茨坦科長》
《選舉萬歲》
《增設中央第四國會芻議》
《給國民黨的諍言》
《黨外的聲音》
《古坑夜談—雨傘下的選舉》
《公道何在》
《我的奮鬥》
《新生代的吶喊》
《民主廣場》
《黨外文選》
《大軍壓境—議會政治的危機》
《台灣的過去與未來》
《透視許信良》
《反對黨問題》
《講沒完的政見》
《許信良論政—許信良的政治活動》
圖博館
不過,也有遊人向記者表示,書店內外確實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和街上的喧鬧相比,書店中的安靜確實“值得”付費。還有人坦言,雖然自己不會“花100元去書店看書”,但付費閱讀也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情,無可厚非。
事實上,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能讓人靜下心來的閱讀似乎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情懷的寄託。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忽視閱讀的現實意義——人們從書中獲取他人的人生經驗、自己所需的知識或是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某種滿足。
或許情懷之外,閱讀的現實意義更應該受到關注。而不只是為了情懷而閱讀,為了閱讀而閱讀。(完)
回應
哪有別人來讀書還要錢的,圖書館和書店裡看書也不要錢啊,奉勸讀書人不要去。
如此要求,猶如孔乙己穿長衫。假斯文。幾處不外借的藏書樓也不會如此高價收費吧!倒像是舊上海長三堂的書樓,自矜身份。大眾閱讀,不是專業閱讀!能付得起高昂閱讀費的恐怕奢侈品式消費中的好學者。能問曾進去幾人?只有關門大吉。
裝逼,總是假裝愛讀書的人過去上當。
那不是書店,而是有辱聖賢斯文的錢眼!鄙視弱
100元買門票去看書實在是裝腔作勢,真正愛看書的人在哪裡都能看。
樸道草堂關門了,清淨之地走哪路啊
門一關,真靜了。哈哈
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4-27/doc-ifyetwtf8353752.shtml
圖博館
進後院要收100元南鑼鼓巷“異類”書店正式關門
中新網北京2017.4.27電(記者宋宇晟)在北京最熱鬧的景點之一營業,還要求進入“閱讀空間”的讀者交100元“門票”。這樣的書店大概在京城僅此一家。而這家名為“樸道草堂”的書店,於25日關門了。
當天一大早,樸道草堂就通過其微信公眾號宣布“書店正式關門,終年九歲”。事實上,在營業的九年中,由於其身居鬧市,以及並不便宜的百元“門票”,樸道草堂一直是個“異類”。
25日,記者來到這家“鬧中取靜”的書店。
樸道草堂書店的門上掛出了“休息”的小木牌。施工人員從另一個門進進出出。
時不時還有零零星星的遊人前來拍照。其中有的人是因為看到書店關門的消息而特意前來拍照留念的。
面對前來拍照的遊人,店長賴玲不願多說。她只說書店關門後如何處理現在還“不知道”。
半年多以前,記者也曾探訪這家書店。當時的樸道草堂就因“入門須安靜”、“進門最少購買一本書”、“如果要進入店內設立的閱讀空間門票要交100元”等等這一系列要求擋住了大多數遊人的腳步。大多數遊客只在書店前面賣書的地方停留片刻,少有人進入後面的“閱讀空間”。
那時,賴玲就曾告訴記者,設置這些條件就是為了保留這樣一個“鬧中取靜”的空間。“人們現在很難讓自己處於一個非常安靜的狀態,不看手機、單純看書、或者做一個安靜的事情,很多人現在做不到。”
同時,她也認為,既然安靜下來很難,這麼安靜的地方又“極其少”,肯定會有人“需要這樣的地方”。
在這個空間,像手機、電腦這類“不安靜”的電子用品是被要求盡量禁止使用的。“這是我們提倡的要求,但進來看書的人可能還是沒法自覺。不過在這個空間裡,信號本身就不好,就天然地屏蔽掉了。”賴玲說。
而當書店後院的閱讀空間人數過多時,店員還會限制進入的人數。賴玲曾告訴記者,“每天人數達到一定量的時候,為了保持這個地方安靜,我也不會讓人太多”。
面對“是否會花100元去書店看書”這樣的問題,不少人覺得,花這麼多錢去看書有點“匪夷所思”,並表示自己肯定不會“花100元去書店看書”。
圖博館
數據顯示,紙質圖書仍受到一半多讀者的青睞。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的全民閱讀調查,2016年,51.6%的成年國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
紙質書未來會消失嗎?
雖然目前紙質書仍有市場,但放眼更遙遠的未來,這種書籍是否會消失呢?
“我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發生改變的只是知識的載體,而並非知識本身。”陳天翔說,現在電子閱讀器非常流行,未來可能會流行新的技術,比如與虛擬技術(VR)結合的圖書。戴上眼鏡後就像身處圖書館,人們在虛擬世界讀書。只是換了一種讀書體驗而已。
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半的讀者仍傾向於讀紙質圖書,這說明傳統的紙質圖書仍然具有生命力。
他認為,數字化閱讀雖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點,但只適合快速、碎片化的淺閱讀,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於系統的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紙質圖書就不會消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傳統紙質圖書和數字化閱讀的方式仍將會並存。
延伸——互聯網時代的“共享圖書”模式
互聯網時代催生了“共享圖書”模式,或許能給紙質書打開市場。
以“借書人”為例,其運作模式是用戶在平台挑選圖書後,平台按圖書的定價收取押金和服務費,服務費包含快遞和包裝費。平台採購圖書並用快遞送書上門。用戶讀完後自費把書寄回,並自願支付一定的磨損費。
借書人創始人陳東贊告訴中新網記者,今年4月,借書人每天能收到約20單,每單押金多在300元左右。“如果借10本書,平均到一本書只有三四元,比買正版紙質書、電子書便宜,而且是不限時閱讀的。”
但是,也有人並不看好這種模式,因為受眾面小、物流成本過高,而且沒有完善的信用系統預防惡意破壞圖書的情況。
“喜歡讀書的人一般比較愛惜書,近一年來,明顯不愛護圖書的只有兩例,我們會將其拉入黑名單。”陳東讚說,雖然是自願支付,但磨損費支付率很高。
他也坦言,“共享圖書”快遞成本確實很高,而且與共享單車不同,圖書的品種太多,用戶需求五花八門,平台運作起來也更為複雜,還需要進一步做出改善。(完)
http://news.sina.com.cn/o/2017-04-23/doc-ifyepsra5215172.shtml
圖博館
世界讀書日到來你現在看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2017. 4.23是世界讀書日,在數字化閱讀已經很發達的今天,關於“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質書”的爭論一直存在。而“共享圖書”模式的出現,似乎為紙質書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
從8000冊藏書到幾個硬盤的電子讀物
當年在宿舍藏書數千冊的“學霸”,如今也喜歡用電子閱讀器看書。
2013年,陳天翔還是複旦大學歷史系大四學生,因為在宿舍藏書約8000冊並供同學借閱而走紅,被稱為“館長”“學霸”。
陳天翔畢業後從事文史相關工作,依舊保持著買書讀書的習慣,每週都會在線上、線下買書,遇到“眼前一亮”的古籍、老雜誌也會買來收藏。目前,家中藏書有兩萬多冊。
不同的是,在空間狹窄、不方便閱讀紙質書比如擠地鐵等情況下,或者進行碎片化閱讀、讀一些網絡熱門小說的時候,陳天翔更習慣於看電子書。
“電子書便於攜帶,有的具備搜索和標註功能,方便查找。”他對中新網記者說,一些紙質書難以買到,在網上能找到電子版本。另外,電子書讓信息的獲取更加廉價。
現在,陳天翔存有幾個硬盤的電子書資源,分類整理並設置了檢索網站和數據庫。
電子閱讀普及率達90%
《亞馬遜中國2017全民閱讀報告》顯示,電子閱讀普及率呈上升趨勢,閱讀過電子書的受訪者比例比2016年上升6個百分點,達90%。
報告稱,64%的受訪者認為電子閱讀幫助提升整體閱讀量,電子書的便捷性讓碎片時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雖然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易觀智庫分析師黃國鋒認為,電子閱讀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的電子閱讀還沒有到一個很成熟的階段,潛在用戶量尚未碰到天花板。”他說。
黃國鋒在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說,內容方面,除了常見的網絡文學、出版圖書,現在平台也開始出現有聲內容和漫畫,未來有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內容形態產物。用戶付費方面,用戶付費意識仍有待加強,盜版問題依然存在。
仍有人喜歡紙質書的“質感”
對有些人來說,更多地閱讀電子書並不意味著放棄紙質書。
有網友在知乎上回答“你更喜歡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時稱,“看一些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書,我還是喜歡紙質的,這樣看起來不費眼睛,更重要的是有一種質感,沉甸甸的感覺,這是電子書比不了的;好書就是應該被捧在手裡閱讀的。”
圖博館
158 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163 神州國光社
166 內山書店
171 新月書店
175 光華書局
180 上海雜志公司
184 附文:《小小計划初步成功》
187 正中書局
190 兒童書局
195 群眾圖書公司
199 水沫書店
203 大江書鋪
206 小說林社
211 真美善書店
214 時代書店
218 美的書店
222 中央書店
225 天馬書店
228 亞光與地學社
232 生活書店
238 跋
序
我是一個愛書之人,雖然淘書的時間也不算長,沉浸於其中也感受到了一種樂趣。平時特別愛看書話一類的書籍,體悟着前輩們的愛書熱情,他們或從書店或從舊書攤上,總能淘到一些有意思的舊書,寫成文字和大家分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一些常見的書話作品以外,在不少的老期刊中也會有一些相關的文章,其內容並不比書話差。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看似有些隨性的文字,無意中留下了珍貴的書林史料。
在這些書話作品中,如陳乃乾的《上海書林夢憶錄》、黃裳的《上海的舊書鋪》、阿英的《城隍廟的書市》和《西門訪書記》、鄭振鐸的《求書日錄》、高震川的《上海書肆回憶錄》等,都是有關上海書業的名篇。近年來也出版了不少有關上海書林的書籍,如《百年書業》(上海書店出版社)、《舊時書坊》(三聯書店)、《中國舊書業百年》(科學出版社)等書,都對上海的書業有所介紹,且文章和作品中多為作者的親歷,對於了解上海過去的書業都是大有幫助的。另如《上海出版史》(上海社科出版社)、《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等大型叢書中,亦會有一些有關上海書業的篇章,但所占比例不多。
圖博館
中國舊書局
作者: 姚一鳴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內容簡介
以清末之1949年間上海書林的舊書局為關注點,歷數上海書林曾輝煌一時的五十多家舊書局的興衰史,為讀者展現了在那個激烈動盪的變革年代,作為文化載體的舊書局的命運,從側面展現那個時代的出版人、文藝界人士、讀者對於文化的渴望,以及出版人對於出版事業的熱愛。同時,文中也穿插了大量著名文化人士如魯迅、周作人、老舍、冰心、徐志摩等與書局之間的軼事,為讀者了解這些人士提供了新的角度。
姚一鳴,男,六十年代生人,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供職於滬上出版社、書店等,現在機關工作。平時喜集藏舊書,業余以寫文為主,作品多刊於《藏書報》、《博覽群書》、《上海灘》、《閑話》等報刊,已出版《文學背后的故事》。對近現代知識分子及出版史料方面有所興趣,居於滬地,能集海上文人之雅趣,是為幸。
目錄
001 引
008 掃葉山房
013 大同譯書局
017 土山灣慈母堂印書局
021 申昌書局
026 廣學會書店
030 格致書室
034 文瑞樓
038 藝苑真賞社
041 會文堂書局
044 廣益書局
047 古書流通處
053 修文堂
058 來青閣
063 中國書店
068 富晉書社
072 抱經堂
077 忠厚書庄
081 傳薪書店
086 博古齋書肆
090 來薰閣
095 萃古齋
099 受古書店
103 文明書局
108 商務印書館
113 附文:《我與商務》
118 中華書局
123 大東書局
127 開明書店
133 世界書局
139 現代書局
143 附文:《從一張照片喚起的記憶》
146 亞東圖書館
151 北新書局
155 附文:《在北新書局作練習生》
圖博館
papi醬團隊:羅輯思維原價退出投資,一直很感謝羅振宇2016-11-23澎湃新聞
曾在3月獲得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高調投資的網紅papi醬,近期被爆與投資人分道揚鑣。
對此,papi醬的同學兼合夥人楊銘11月23日通過微信朋友圈作出回應,證實羅輯思維已經退出項目。
有說法稱,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這條朋友圈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不過,澎湃新聞未能聯繫到羅振宇對此置評。
楊銘的助理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羅輯思維的退出是正常的投資轉向,被撤資的不止papi醬團隊一家。
“我們一直都很感謝羅老師。”該助理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兩個團隊的合作“愉快且友好”,在撤資前均有按照相關流程執行。 而對於未來是否還可能重新合作,這位助理表示:“順其自然”。
從楊銘朋友圈的信息來看,羅輯思維在明確旗下的新業務項目“得到”之後,已經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
papi醬團隊拒絕向澎湃新聞透露羅輯思維的投資盈利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就此致電羅振宇,但未獲回應。
離開羅輯思維的papi醬團隊似乎並不為資金擔心。 楊銘透露,接下來還會跟歐萊雅、咸趣、露怡、湯臣倍健甚至幾個國際大品牌的合作,還有“某位國際頂級導演”將出現在papi醬的視頻內。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7013
圖博館
與這些耀眼數據相隨,卻是網友、甚至粉絲的不滿:「我女神嗓音居然這麼 Man?」、「直播內容沒有 5 分鐘影片的好」、「好無聊」。結果幾個直播平台甚至出現了「掉粉」的現象,其中「一直播」和「花椒」兩個平台直播中一度超過 400 萬在線粉絲,最終下降到不足 250 萬。很明顯,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直播。
這也體現出了 papi 醬對於直播的「不適應」,相比準備時間幾小時甚至大半天、一句話能夠 NG 好幾遍的錄製短片,直播對於主播的要求實在高了太多。哪怕是貧嘴、互動、眼神、動作同樣有其技巧所在。
於是乎在首次直播之後,papi 醬再次回到了「日常更新」的原軌道。話題繼續優化、除了段子 papi 醬的動作也越來越多;並且引入了歐萊雅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軟廣植入。
時間隨著一周又一周的更新過去,時間來到了 11 月 7 號。在拍賣舉行將近 7 個月之後,那個價值 2200 萬元的貼片廣告終於上場。它同時也預告了 papi 醬的第二次直播:11 月 9 號晚與其他知名網紅 ayawawa、gogoboi 進行了一次 10 小時超長大直播。
即便你印像中沒有這回事也正常,因為直播當天 papi 醬只在最後壓軸的 1 小時出現,同時直播內容也主要是美妝用品。最終結果是,如果只看百度指數波動,你根本發現不了這次直播的存在。
而除了 papi 醬本身之外,在發布會之後也有數位素質不錯的短片作者出現在 papitube 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在下楊舒慧」、「 張貓 」、「ACUI 阿崔」,都貢獻出了風格迥異的數個短片,但是其影響力遠遠不及 papi 醬本身,就連 papitube 影響力也遠不如其誕生之初預料的重要。
最終,我們只能用「平淡」來概括 papi 醬在發布會後的表現。
「改頭換面」的羅輯思維
……..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11/24/papi-and-logic-talk-show/
圖博館
“2200萬元,成交!”
這是羅振宇和楊銘2016年的光輝時刻,時間是今年4月份,地點是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 一條貼片廣告的成交價是2200萬元,羅振宇和楊銘完成了一件他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只是,無論之前還是之後,羅振宇和楊銘都不避諱這場拍賣很有可能虎頭蛇尾。 他們聯手完成的是通過拍賣成交數字,在互聯網世界的信息流裡標記下papi醬第一內容網紅的位置,其它的目的都排在這個之後。 ……..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11-23/doc-ifxxwrwk1766976.shtml
【分手就要分的徹底】羅輯思維退出投資「papi 醬」,感情終究敵不過商業利益的糾葛 2016/11/24
曾為中國知名網紅「papi 醬」拍出天價廣告的「羅輯思維」,正式退出投資 papi 醬項目,對於退出投資一事,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只表示,「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能看出就算在這網路時代,商業利益還是優先考量,「錢」才是重點。不知不覺過去 1 年多,她依舊是那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作為「跌宕起伏」劇本的開始,我們首先需要回到 8 個月前。
一個 2015 年 10 月還默默無聞的女子、與公認「內容如何商業化」的最佳案例製造者,走到了一起。最終誕生了一個中國創投、網紅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數字—— 1200 萬元。這既是 papi 醬的第一筆融資,同時也是一聲「驚雷」,驚醒了每一個關注著「內容變現」、「網紅經濟」的人。
拍賣後:papi 醬有什麼變化?
但估計誰也沒想到,拍賣後 papi 醬似乎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蟄伏期」。4 月底發布了自己的短片平台「papitube」,在給短片作者提供機遇的同時豐富自家影片內容。隨後又進入到維護日常更新的狀態中。而原定於 5 月 21 日之後發布、價值 2200 萬人民幣的貼片廣告也一直不出現。
直到 7 月才再次搞了個「大新聞」,一口氣在 8 個平台來了次直播。在 1.5 小時內也刷出了誇張的直播數據:全網在線人數突破 2000 萬;12 小時累計觀看人數 7435 萬人次;點贊數約 1.13 億;微博話題圓度次數達到 3.9 億,評論達到 5.3 萬條。
圖博館
3:錢在自己口袋裡,羅振宇不偷不搶,合法經營,憑什麼說人居心叵測,至少從邏輯思維,我能聽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是現在網際網路大多欄目難以提供的。
邏輯思維有名了,於是就有很多醜陋的自媒體還是黑邏輯思維博流量和關注 ,這人文非君感到非常噁心,你對知識思想的傳播都不如邏輯思維的一根頭髮絲,還怎麼好意思在這扯別人長短,恬不知恥。
https://kknews.cc/zh-tw/tech/8oz2ye.html
羅輯思維退出papi醬公司 羅振宇:有人願看笑話2016.11.23 每日經濟新聞
就像一出熱鬧又波折不斷的連續劇看到大結局,關於papi醬和羅振宇這齣網紅小時代的劇情終於也到了一個節點。 今年年初,依靠短視頻走紅的papi醬剛達到大眾關注峰值時,徐小平和羅振宇就宣布要投資papi醬。 但從今年4月的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以來,卻不斷有消息傳出羅振宇與papi醬合作破裂。
今天(2016.11.23)下午,papi醬合夥人、春雨聽雷CEO楊銘就這幾天外界對papi醬和羅振宇投資關係破裂的傳言在微信朋友圈裡發表了回應。 核心信息點包括:
2、關於羅輯思維,在明確“得到”業務後他們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papi只是其中一家;
截直發稿,羅輯思維CEO李天田(脫不花)沒有對36氪的採訪給予回應。 羅振宇則在這條聲明底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
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發現,羅輯思維的退出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經完成,剩下的股東有楊銘、姜逸磊(papi醬本名)、真格基金、光源資本以及星圖資本。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羅輯思維退出這些項目之後,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將會接盤。 36氪就這條消息向真格基金求證,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圖博館
人家就是賣書而已,況且還是有價值的書,又不是黃書,又不是邪教書。如果說賣書就是騙人的話,那麼全國的書店都得被查封啊。
他鼓吹讓大學生去投資創業,他自己那個年代的時候怎麼沒去創業?成了嗎?大學生對社會和商業什麼都不懂就可以創業?拿一個比爾蓋茨就告訴大家你們看怎麼樣是不是成功了,切,80億的人口裡只有一個,誘導大家出現錯覺你講出的話就是邏輯思維。
大哥,人家崇尚創業,鼓勵創業,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創不創業,能不能創業,會不會創業,決定權在你手裡!人家只是媒體,不是你的人生導師!
http://mt.sohu.com/20151106/n425449836.shtml
為什麼要黑邏輯思維的羅振宇? 2016-09-01
首先,文非君沒有買過羅胖的書,也沒有加入鐵桿會員,不過我還是會去優酷或者喜馬拉雅聽他的節目。羅胖的價值觀我不關心,他賺錢多少我也不在乎,只是聽羅輯思維有些收穫,不是粉絲也不黑羅胖,但我支持他。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邏輯思維公眾號粉絲已經600多萬,盈利上億,於是寫文黑羅振宇的人也就出來了。
為什麼黑羅振宇?
1:邏輯思維的目的非常簡單,通過公眾號每天一條語音,以及優酷的視頻,和喜馬拉雅等語音形式來增加讀者,然後賣書,於是就有一些聽過後,買了書的人,感覺沒學到很多的東西,感覺虧了,於是就黑羅振宇了。
2:羅振宇講的大多數都是個人觀點和書中的一些知識,有些人聽完後,感覺這也沒什麼,於是就說羅振宇就是和忽悠騙子,騙我們賣書等等。
3:有些人起初喜歡羅振宇講述的一些內容,然後買過羅振宇推薦的書後,就發現內容印刷等都很差,漸漸改變了對他原有的印象。然後就說這年頭騙子太多,用知識包裝騙錢羅胖算一個,但相信終不能長久!
為什麼我們不黑羅振宇?
1:文非君覺得羅振宇節目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片面去理解。東西,你愛買就買,他逼著你了?大二開始,關注他3年了,我就買了幾本自己需要的書,沒貢獻多少錢,但是這幾年讓我的成長是不少的,我覺得遠遠大過我的付出。非要說他是騙子,就過分了.
2:文非君覺得羅振宇起碼在知識與我之間建立了一個渠道 開闊了我的視野 而且付費得到想要的東西 這很好 也是自然規律 一個想不勞而獲的人是有問題的 只有明白這點 才能融入這個世界.
圖博館
羅輯思維節目號稱“愛智求真,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無論你聽多少羅振宇的演講、無論你看多少羅輯思維的節目,我想問問大家,你得到了什麼?思想進化了?思想進化了的表現是什麼?工作事業發展了?朋友關係更多了?你的靈魂提升了?你的格局打開了?對比前後,如果你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是退步,而且浪費了大好的時間和不少錢,那這種神般的崇拜,對你不適合,可能是負能量的,更可能是極其錯誤的。
羅振宇的好朋友曾說過:羅振宇對缺乏自由容忍度極低,第一次採訪,他3次拒絕《人物》記者試圖從他成長經歷中窺視性格端倪。看來羅振宇極其不想讓別人真正深入了解他,窺探知道他褪去“個人魅力”光環後的真實面。
時代不缺乏被神化的人,像王林、營銷大師牟其中、健力寶的張海等,結果證明都是他們都是騙子,只是騙人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通過自我“神化”來騙人,被騙錢損失不大不必太在意,被騙思想甚至被洗腦,這毒害太深……..
回應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是非分辨的能力,有能力去選擇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既然會選擇邏輯思維,認同他的價值觀或者願意去購買書籍加入會員,那都是我們自願的,沒有誰逼迫任何人。我自己也是一個創業者,到目前為止只買過一本羅振宇寫的幾十塊錢的書,但是羅輯思維給我的收穫和感悟絕非是幾十塊錢或幾百塊錢能買來的!沒錯,我的靈魂還真提升了!自媒體怎麼了,自媒體就不能賺錢了?就像一個企業沒有利潤還怎麼創造更多的價值空間,生存下去都難!只想對筆者說,你是沒本事才寫這樣一篇文章,想像還特豐富,還扯到希特勒!太搞笑!
是的,我們都是成年人,我相信大部分粉絲只是想聆聽一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而非迷信羅胖。
通過他我開闊的讀書的範疇。這個價值不能用錢衡量
互聯網時代需要羅輯思維這類有營養的節目,而其賺錢的能力正體現了其自身有價值。
說的沒錯!這個從作者可能是羅胖子一伙的,人人都誇,但沒有爭議是做不大的,這個人洋洋灑灑的也沒說出羅胖子怎麼害你了,只是受不了人家賺錢太多罷了
圖博館
面對羅振宇金錢帝國的開啟,一位資深羅振宇“親情會員”感慨到:當初很多人購買會員,都是覺得現在浮躁的社會,能沉下心來做一檔讀書節目實屬不易。所以大家每人盡一份力,一起供養這個有理想的讀書人,讓羅胖不用為生計發愁,讓節目能堅持下去。不曾想人家進入了10億富豪俱樂部,而我們這些窮人還在煞筆兮兮的搶著替人家買單,崇拜羅振宇這麼久,被洗腦這麼長時間,我得到了什麼,除了“就要他媽的自由”、“相信自己做自己”的自我情懷外,一無所獲,我以為羅振宇給了我翅膀,風口來了,我能飛起來,實際上我才知道我是豬,根本飛不起來,飛起來就慘了,會摔死,還好我沒飛起來,現在風停了,我也該從夢中醒來腳踏實地的工作和生活了。
自我“神化”的羅振宇
作為自媒體第一人羅振宇無疑是成功的,堪稱奇蹟。曾在央視就職的他,嗜書如命、知識淵博、觀點犀利,總能從別樣的角度看問題,引來眾多忠實的簇擁者。相信不少人將其觀點視為“聖典”,當然筆者對他的一些觀點也很認同,形成了不知不看不懂羅輯思維好像“被廢了”一樣,羅振宇彷彿成了“神” ,跟隨他才能自我救贖,才會成功。
為了聽他“ BALABALA ”的高論,為了讀他的“文化販賣”書籍,為了會員“羅利”、社群徵婚、霸王餐、頭採茶、C2B訂製等相信不少人花出去的銀子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更多的則是10萬計。這是一個奇怪的想像,也是一個可怕的現象,這讓007想起了90年代風靡的氣功、曾經瘋狂現在餘毒未消的傳銷、想到了007自己為了信仰與成功跟很多人一起追隨某些大師的腳步,接受他們的“醍醐灌頂”,最終筆者甘心情願被騙錢無數,錢是小事,讓007思想被毒害長達3年,大好的事業幾乎被廢,幸好有光明正義師父及時挽救,才一步步走出“騙局”,大家也才能看到如今喜歡寫寫話話的007。
羅輯思維稱擁有530萬用戶,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如果是真實的,那羅振宇是誰?有如此的魔力?我想到更多的是希特勒,還有那曾經過於個人崇拜的時代。羅振宇作了什麼,能讓這幾百萬人折服?沒有產品,沒有服務,只有思想,很多時候思想是無價的,這是一個嚴重缺乏思想和信仰的時代,羅振宇的出現,填補了我們渴望的思想荒地,所以他成功了,但也被神化了。
圖博館
自媒“首富”羅輯思維羅振宇,“害”了多少人? 2015-11-06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導讀:昨天羅輯思維推出羅振宇個人脫口秀跨年演講項目,2天預計入賬4500萬,而其近日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羅振宇成了自媒體“首富”,在創造這些奇蹟的同時,不少羅輯思維會員發出聲討:羅輯思維是騙局,比傳銷的毒害還可怕,“害”了不少人。
會員控訴羅振宇“騙局”
1 、“ 會員招募”——史上最無理!他不告訴你怎麼加。你找不到入口,他就說,不懂得怎麼連接的人,不配和全國最牛逼的互聯網思維的社群玩兒。交了錢,優越感就來了。
2 、互聯網社群?——牛逼的人才不跟你們攙和。經過半年的觀察,加羅輯思維會員的人多數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1)想通過這個社群發家致富跟著羅振宇一起牛逼一起飛的懶人投資者。2)喜歡讀書,喜歡拿羅輯思維來標榜自己愛讀書、愛知識的屌絲。3)容易被洗腦的一類,別人發表個什麼觀點,他們都能拿出羅振宇的話來比對,羅胖不是說過嗎,是他們的常用語。4)個別投資人,到羅輯思維會員裡找項目。然並卵,他們並沒有找到什麼合適的項目。
3 、所謂的“愛智求真”——不過是營銷手段!他給你一種幻覺:通過看看視頻節目,在微店買些東西,買個號稱限量的會員身份,你也可以成為貼上“汎愛智求真人士”的標籤,其實根本不是讓你真正去讀書,而是讓你買他的東西,營銷而已。
羅振宇的“金錢帝國”
面對過度商業和營銷的質疑,羅振宇聲稱:“我們不是什麼媒體,我就是一個買賣人。”這個買賣人似乎取得了不錯戰績, 2015年的年營業額(不包含非圖書/自媒體類產品)在13億左右。這也就有了其最近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 億,由中國文化產業基金領投,啟明創投等跟投,投資名單中更有:柳傳志、柳青、柳林、俞敏洪、李善友、包凡等圈中大佬,羅振宇構建起了真正的金錢帝國,成為不折不扣的自媒體“首富”。
圖博館
媒體未來
羅振宇認為互聯網必然給對媒體業帶來根本性的衝擊。由於傳播介質的互聯網化,受眾人群和信息消費模式都將碎片化。傳統大眾傳播將越來越難以奏效。未來的傳媒將不再以信息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體將是新媒體時代最關鍵的傳播節點。受眾在被細分之後,會基於興趣和對不同自媒體人的喜愛,而發生分化與重組,最終形成一個個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組織。與大眾傳播下的規模經濟模式不同,未來社群組織的生存將遵循範圍經濟的邏輯。
http://baike.baidu.com/item/%E7%BD%97%E6%8C%AF%E5%AE%87/1982837
羅振宇《中國為什麼有前途》:30年後中國經濟好到你不信
現實生活中,中國經濟正在承受著巨大的下行壓力,相信很多人對於過年前那段艱難的討薪、討債歷程記憶猶新。無論是普通工薪階層,還是企業家、創業者甚至投資人的圈子,都普遍瀰漫著悲觀情緒,各種困惑、疑竇叢生。
在《中國為什麼有前途》這本書中,羅胖依舊保持了他「中國經濟死多頭」的本色——不管發生什麼事,他都認為中國經濟會變好,依舊堅持「中國經濟未來30年的發展會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就像30年前的中國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我們今天會是這樣一幅生活光景一樣。
在書中,羅胖提出了他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三個理由。
首先,過去500多年裡世界超級大國的交替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從百萬級人口的袖珍國家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到千萬級人口的英國。到了20世紀,英國不得不把棒交出來,交給億級人口的美國……也就是說,後一個崛起的中央國家,總是比前一個中央國家的人口高一個數量級!
為什麼會有上述那個規律呢?因為大國崛起是由兩個動因來決定的。第一是創新,第二是規模。
創新的道理很簡單,誰製造了新技術,誰創造了新的制度安排,誰就崛起。所以,創新的後面一定是創新的擴散。…已開發國家的那一套玩法,我們基本上看清楚了,雖然很多還沒有學會,但這也是遲早的事情。等到他們那一套我們都學會、弄清楚,咱們人多自然厲害。
然後是第二個理由,規模本身就是優勢。有時候大塊頭能玩的遊戲,小個子是玩不了的。譬如中國的電商、服務業,正是因為中國人多、收入差距大,所以才能如火如荼地幹起來。你在美國住幾個月就知道了,它的服務業是遠不如中國的。
第三個理由更關鍵——中國經濟這30年來走對路了。
…..
圖博館
罗辑思维118 你怎么还信中医 2015年4月23日
回應
这期罗胖讲的,我实在不敢苟同, 如果从方法论方面证明现代中医是伪科学 ,我认为是过于苛刻了~ 罗胖从中医发展中的一些错误方向 来论证现代中医的不合理 ,就像是在说由体液论发展而来的西方医学的根基是错误的 所以也是伪科学。 我本身的是学生物的, 所以对药学和毒理学也比较了解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 中西医的分别最大的角度 是天然合成物和人工合成物的区别 ,过去的中医由于受到设备所限, 所以对病症的诊断是不准确的, 而现代中医在西医设备的帮助下 对病症的诊断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所以在诊断上面 二者现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其次就是施治方法~ 就我本人的经验来看 中医药中的天然合成物 对于生物体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高效 ,同时代谢途径也多, 也就是说副作用较少, 这是人工合成物无法达到的优势。但是煎药口服这种摄取方式 大大影响了药物的药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 中药养生调理的原因。其实中西医本并不需要争端 只是多元方法中的一种 没有必要全盘否定全盘接受, 报以辩证的态度去观察 ,并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特性去救人,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吧?就像罗胖的这期节目 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中医无效,在树理论的大旗 要说的科学方法论是好的, 这是每个理科学生做学问甚至是做人的根本 ,但是真的需要让每个人都拥有这种逻辑方式么? 逻辑也是存在多元向性的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GBtuL_RDA
罗辑思维官方频道 - Luogic Talkshow
https://www.youtube.com/user/logictalkshow
羅振宇
羅振宇,自媒體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互聯網知識型社群試水者,資深媒體人和傳播專家。1973年1月11日生,安徽蕪湖人。90級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本科,94級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碩士,04級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歷任CCTV:《商務電視》、《經濟與法》、《對話》製片人。
2008年從中央電視台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曾擔任《決戰商場》、《中國經營者》、《領航客》等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一財經頻道總策劃。
羅振宇對企業營銷、公關、品牌等領域有獨到的理解和系統的理論,其培訓課程廣受好評。
2012年底,他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半年內,由一款互聯網自媒體視頻產品,逐漸延伸成長為全新的互聯網社群品牌。
圖博館
誕生於2012年的網路原生品牌,懷著找回「日本製造」的初心,採虛實整合的工廠直送,讓高品質的日本製造不再只是傳說,用品質創造超過五成的回購率。此外,還有許多傳統工藝品,讓前往書店的目的,不再只是買書,而是學習生活與生活學習的場所。當然與東京WIRED Cafe的合作,也是另一書與非書串流的極致展現,透過這家時尚風格咖啡店,讓品牌能加乘走出一條新風格,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結語
最後,透過解讀蔦屋書店這些外界比較看不到的細節脈絡,幫助我們洞察到一家看似主流的實體商業平台,背後卻是許多非典型的思考。我想,這些內涵元素,也是造就蔦屋書店能在近年來得以崛起,並持續成為市場上在看待體驗經濟的新標竿,在外顯的背後,是懷著滿滿的創新點子與人文底蘊。
期許透過蔦屋書店的進駐,可以帶給台灣社會,多一點非主流的思考方式。期許這樣的歷程,能有效刺激台灣文化產業,對體驗設計有更多的想像與新作法,這應該是這家非主流書店,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價值。
當然誠品更須要看,如何見學可敬對手的思維與手法,持續精進,更是台灣書店龍頭需要思考的方向。
回應
書被飲料和各種不明食物弄髒的慘案很多,有看過整疊書被融化的冰淇淋黏一起嗎......根本都救不回來
的確從很多面向來看都是好的,但是您似乎沒有考慮到關於「個人行為」的面向,有多時候會造成現在台灣書店不能帶飲料進場、有折扣、有排行榜、有防盜設備都是因為一些奧客的個人行為所造成的,不是嗎?所以,並不看好蔦屋書店在台灣營運的情況。
小時候書店看書哪有椅子坐? 看九點老闆還會不爽你不買, 圖書館看書還見過刻意用鼻屎塗黏在書上, 或不知為何拿沾有血滯衛生紙夾書裡, 甚至有剪指甲屑; 現在大陸羨慕台灣的書店的書幾乎都能隨便翻閱, 翻閱完後也不會摺痕或變得很舊, 這當然也是台灣愛書購書閱書素質比大陸進步, 若台灣閱讀文化能再提升, 自知喝飲料看書要更小心, 書店也明白這是必要成本, 還可以賣咖啡飲品, 可以達到雙贏
讚揚呆丸,不必攻訐共匪:呆丸閱讀……比大陸進步?你所謂的比是何時何地與誰比,有公開評審或有裁判?共匪連莫言已經有了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台灣人的水準夠嗎?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137/2254318
圖博館
一當讀者進入這個由書所建構之知識殿堂,就猶如回到母體般,有著被包覆養育的安心感,一種獨特的場所氛圍由此而生。相對於坪效精算,蔦屋書店在意的是如何打造充滿想像力的空間。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7:誰說書店一定要設暢銷榜?——把選擇權還給讀者
持平而論,書店內醒目的暢銷榜,是一個貼心的服務設計,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它如同生活潮流現象考察之即時度量衡,每周次的排名輪動,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展現,能讓我們清晰洞察民眾的價值觀、生活型態及喜好與認知,藉此描繪出時代的輪廓。而從狹義角度來看,透過這樣的選薦機制,除了讓好書更被看見,也能讓沒有想法或迷惘的讀者,能快速進行購買決策,不失為一個多贏的共益設計,但背後是否失去什麼?
蔦屋書店,思考到人與本(書)間的關係,當我們想要的是向人們傳達對於生活的想像,書店中是不是不該存在那麼多「過度介入」的雜訊,而是重新進行賦權(empower),讓人能透過空間與氛圍、物件直接與知識以及背後所乘載的生活價值觀交融對話。
儘管拿掉那些看似體貼的設計,或許會讓書店不那麼「典型」,但有所保留的設計也許是另一種體貼。這樣的留白,會不會是來自於日本傳統的「侘寂」美學,少就是多,無聲勝有聲,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8:誰說書店重點是賣書?——「非書」更是無比精采
如果你對蔦屋書店背後的經營集團CCC有一點瞭解,你會知道創辦人增田宗昭當年創業的初心便不是開書店,而是用企劃的思維創造結合文化生活與娛樂,滿足當代人們需求的場所。即使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很難去定義這個行業,但書店是其中最接近的一種。從這個角度理解,就很清楚知道,書店的定義或背後所乘載的意義,在蔦屋經營者的思維中早已超越,因此所要做的是生活策展,以書為核心,但不侷限在書這項載體,透過內容衍生,詮釋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
蔦屋書店,在實體場域中實現這樣的可能性,除了帶來各式的書籍,現場所展示的非書更是精彩,除了早已品牌化,以蔦屋書店為名的系列自製商品,更帶來了許許多多令人眼睛一亮的非書產品——如日本媒體號稱即將改變日本成衣產業的明日之星actelier,就是非書中的一大亮點。
圖博館
蔦屋書店則顛覆了大家對於書店店員的刻板印象,稱為一個講求美感的體驗風格店,在人的部分也用盡巧思。你可以在現場看著穿著白襯衫的型男在文具區與餐廳穿梭著,還有穿著書店特有圍裙,但臉上有著精緻妝容,與日系穿搭的型男型女們,我想人絕對是成就場所精神的重要元素,要求店員在外表上適度裝扮,展現精神、風格與美感,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5:誰說新書上架就一定要打折?——要也是會員尊榮
關於書籍定價,近年來成為台灣文化出版界討論許久的議題,相對於鄰國日本用法律的約束,台灣新書上架用七九折來促銷早已經成為業界十分有默契的潛規則,而這樣的定價策略,所帶來的預期心理,除了讓出版社在定價時就會預留空間外,消費者在長期習慣這樣的讓利後,多數人提出憂心,讀者將不再用價值,而以價格判斷書籍的好壞。我們必須追問的是,這樣在圖書價值鏈中行之有年的慣習,是否有翻轉的可能?
蔦屋書店,帶著純日系的血統登台,也許有機會打破這樣存在許久的潛規則,在書店中你看不到書本上被貼著79折或21% off 字樣的小標貼紙,店內也沒有過多的宣傳海報,只有店家統一的文案視覺,保留書與讀者對話的機制。這邊只有會員享有95折的優惠,因此要如何挑戰已被新書79折寵壞的台灣消費者,這將會是一個挑戰。但這樣回到書與人相遇感動的實踐,絕對是一種實驗,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6:誰說書櫃一定要塞滿?——四方秀面,敞揚書的結界
一家書店倒底要為讀者準備多少的腦糧,對照台灣一年有近三萬本的新書出版量,再外加從美日海外直送的精彩書籍,到底要多少的藏書量,才足夠撐起一家書店的質感與厚度?我想這絕對沒有一定的基準,一切取決於經營者如何為書店進行市場定位,還有價值主張為何?相對於百餘公尺旁曾標榜書的博物館的誠品信義店,蔦屋一號店想要打造怎樣的風格?吸引怎樣的人群?創造怎樣的質感?這些思考都將反映在空間的佈建與陳列設置上。
蔦屋書店,自詡為生活型態的實踐場,台灣一號店的定位是鎖定都會區的富裕層,這群人生活忙碌,雖不是典型書蟲,但熱愛生活,對生活有著無限憧憬與想像。因此書架上不會有太專業與艱澀的書籍,反而精選有著美麗書封,大開本的書籍陳列於架上,除了高櫃上用山形書椅列推薦書籍外,這家書店最令人驚豔的是上方環狀的書牆,我把它稱為「書的結界」。
圖博館
而當面積不大的空間,因廊道上坐滿了讀者,造成通行與找書的不便,如果你是書店經營者,該如何面對這個現象,是強力勸導?還是放任自由發展?
蔦屋書店,大膽採行反向策略,在書店旁經營一家風格咖啡館,除提供舒適空間,並別出心裁的允許讀者可攜帶三本未結帳的書籍入內閱讀。這樣顛覆的思考邏輯,看似從完全善待讀者立場出發,也就此將讀者停留時間進行分級:
如果您只是隨手翻閱,他們在書櫃中段設有閱讀檯,可供站立翻閱;再者,如果你想深入仔細翻閱,在書區設有超過50組的舒適單人閱讀椅,提供讀者進行閱讀之用;最後則是,如果你需要參閱許多本書籍,那建議您直接移駕咖啡店,這樣一來,不僅提高讀者停留時間,更因此製造消費機會,縱使最後不選購,但從餐飲賺到利潤。這樣的類型分級設計思維,一方面加快圖書區的人流,另方面則延長、放緩消費者的停留時間,是個深層、細緻且微觀的策略,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3:誰說逛書店只能提塑膠籃?——這裏給你風格小籃
為因應讀者購書的需求,因此往往大型連鎖書店都會貼心地準備購物籃,雖不笨重但形體固定,因此總造成在書區空間移動的不便。其實平心而論,個人也以為從外觀來看也不是很美觀,然而,就在這樣的細節上,卻是成就一家書店風格的關鍵。
蔦屋書店體察到這樣的需求存在,因此開發了黑色軟網式的購物籃,並貼心的準備兩種尺寸,大的放雜誌,小的放書籍,這樣的設計不僅輕巧且美觀,從此走道小,人再多,讀者間的磨肩相會便不再有負擔,讓書店裡的人群與互動,成為美好的風景,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4:誰說店員只能退居幕後?——走出幕前,展現書店精神
不知道大家對書店店員的印象或想像為何?是如電影《一頁台北》裡的郭采潔,或是略帶書卷氣、喜好閱讀、熱於參與藝文活動,或是急公好義積極參與各項社會運動的類型?以台灣書店店員來看,或許是文化情境,又或者是書店經營者的政策使然,台灣書店店員多數來說是以擔任書店場域中的配角為主,個人的魅力與風采在現場是收束內斂的,專業展現在策展的企劃力上,以此實踐他們對內容的主張。因此,他們多數隱身幕後,追求「無垢」,把一切的光芒留給「書」與讀者直接對話。
圖博館
誠品不要看:蔦屋不是你想像中書店的八個理由 by林承毅 26 Jan, 2017
眾所期盼的蔦屋書店,近日終於台灣開店,並在台北百貨一級戰場信義計畫區打下灘頭堡。這個傳說中,世界最美的書店,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許許多多文青們引頸期待,並寄以厚望?我想簡單說,就是它是一家非典型的書店,與以堅強「企劃力」聞名於世之CCC集團有莫大的關聯。
因此,有別於外界所看到的僅是表層書店的外觀,在經營團隊眼中,早已跳脫這個概念層次,而是聚焦在某個族群的生活型態,以及背後所衍生的未知需求,透過書這個外界習於為常的有形內容載體為核心,打造一個具質感的場所空間,讓人徜徉其中並想像未來的生活樣態。這個概念簡單說就是一種「生活策展」,因此除了書之外,非書的部分更能加注其中,使整體內容更為豐富且迷人。
蔦屋用強大的企劃力,大步走出既有書店經營的框架,從而建構了新典範,背後無形的創新基因,我認為才是更值得去探討之處。所以與其說它是書店,不如說是一家風格店——一家從人本需求出發的文化與生活交融的概念場——從昨日開店的現場直擊,我想藉由以下所觀察到的八個理由,進一步說明。
理由1:誰說書店一定禁止飲料?——這裏不僅可以,還設置回收台
過去無論是經營書店或圖書館,飲料一直被視為是絕對的禁忌,理由不外乎是會弄髒書籍,紙張怕水等理由;但反過來問,如果你期待顧客可以長時間停留,卻不准其在場所內補充水分,因此口乾舌燥的結局就是,草草離去就不再回來,如果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真的可以只要自我精神層次的腦糧,就可放掉生理的解渴?
蔦屋書店,不僅開放讀者可攜帶飲料入內,更首開特例的在閱讀椅上設計飲料架,更特別的是,還設有飲料專用的分類回收台。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貼心,不如說是打破框架思考。試問眾書店經營者,你們一年書被飲料弄髒的比例有多高?如果只是九牛一毛,為什麼不回過頭來試著相信讀者,我想這是成為非典型書店才具有的勇氣。
理由2:誰說書店只能席地而坐?——歡迎到咖啡廳慢慢看
台灣過去似乎沒有席地而坐的習慣,直到文青聖地誠品敦南店開啟這樣的風潮,成為台灣獨特的書店風景,也讓初次到訪的外國人嘖嘖稱奇。如果回過頭探討這個現象的緣起,就是書店提供了一個充滿魅力的空間,讓人想久留閱讀,便在找不到位子的情況下所採行的變通行為。
圖博館
出版業寒冬…台北重慶南路書店 又少2家2016-12-02聯合報
台北市繼政大書城熄燈,再傳老字號上達書店財務出狀況跳票。重慶南路上達重南店無預警拉下鐵門,停止營業,加上建宏書局舉辦清倉大特賣,即將歇業圖轉型,重慶南路書店街一口氣少了2家店,書商直言「今年是出版業的寒冬」。
上達負責人郭烈發文給各大供應商,坦言財務出狀況,近期內會找到買家,再處理債務,重南店隨後停業,這是重慶南路的書店十多年來,第一次無預警拉下鐵門。
同樣是老字號的建宏書局,日前也發文通知合作出版社,重慶南路一段63號的店面將歇業。建宏財務經理林玉雪說,建宏在重慶南路有2家店,同質性高,近年受網路衝擊業績不如以往,才決定一家歇業,並非資金出了問題。
上達書店的前身是上達升學廣場,專營升學、公職、檢定用書為主,從1987年創立至今,已有29年歷史。上達近年來則力求轉型,將書店和咖啡洋食、文具生活館結合,還先後在敦北、林口、南港展店,目前在北市有7家店。
剩不到10家 書街再不救就沒了2016-12-02聯合報
不景氣和網路書店崛起等多重影響,北市重慶南路書店街從昔日上百家盛況,如今僅剩不到10家苦撐,業者大嘆,經濟不景氣,加上年金改革等不確定因素,讓許多常來買書的長者縮手,導致今年圖書業感覺特別寒冷。
為求生存,不少書店近年來力求轉型,像金石堂專攻暢銷書,三民書局與天龍書局轉向簡體書市場等。沈榮裕說,單靠業者自己轉型難度很高,建議政府祭出圖書免稅、稅金減免等措施救書市,不該任業者自生自滅。
回應
這意思要全民埋單嗎?
不僅是書店,網上購物也逐漸令傳統商店感受巨大壓力。【誠品】好像很受歡迎,但他們也需咖啡店在旁陪襯。臺北的商業重心,由西門町東移,重慶南路書店的沒落是結果之一吧?
樓上的 為何上海有開新書店卻大家想去?年輕人不愛讀書才是真的 只會打寶可夢
圖博館
“幾年下來,我們的銷售、客流都有提升。”武延平認為,單向空間現在與朝陽大悅城之間,已經超越了租戶與業主的關係,“我們會有互動,單向空間提供內容,對方給予支持,今年與朝陽大悅城一起做的電影放映、現場彈唱會都是如此”。
會員制與糾結的讀者
在多樣化經營之餘,跟其他商戶一樣,入駐商場的書店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會員制。據記者了解,單向空間便設有借閱卡及消費卡兩種不同類型的會員卡。
“消費卡讀者交1000,我們會給卡充值1100,每次按照原價買書,也相當於打了九折,這種卡沒有使用年限的限制,錢不夠了可以續充。”工作人員介紹。
借閱卡也需要花費1000元押金辦理,但使用期限只有一年,到期後押金不退。這名工作人員表示,憑藉閱卡,每位讀者一次可以藉三本書,一年可以藉閱多次,“其中一些英文原版書等書籍不外借”。
不過,對於此類會員制,有的讀者並不十分認可。Pageone書店的會員制是“消費滿500贈會員卡”或“100元購會員卡”,持此卡,書可以打九折,非圖書商品九五折。然而,在pageone書店(國貿店),有讀者對記者表示,不會在商場書店內辦理會員卡,“我去商場主要是逛街,不是買書”。
另一位讀者劉女士也持有類似觀點。她說,會員卡打折的力度並不是很高,不值得辦卡,“據說pageone書店一次性買夠3500元商品打八八折,但這得買多少東西才能湊夠這筆金額呢?”
書店+商場能走多遠?
“書店+商場”的模式究竟能走多遠?又是否能讓“遭遇嚴寒”的實體書店擺脫困局?據一名業內人士透露,邀請書店入駐,商場一般會給予租金優惠,而國家對實體書店發展亦有補貼,“所以,未來會有更多書店進駐購物中心,二者是互利關係”。
“但僅靠購物中心有限的書店,無法拉動整個書店產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書店和文化休閒場所如咖啡館、學習中心等結合是其走得更遠的一個方向。”該名業內人士分析,這樣書店就從售書為主變成以“體驗”為主,靠附加服務賺錢。
上海圖書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但誠則認為,書店進駐商場,是實體書店在當前商業和文化條件下尋求發展的嘗試。不過,書店在成本控制、盈利模式等方面自有特性,各家的經營能力和訴求不盡相同,未來發展道路也不一樣,“但書店無論開在哪裡,其核心競爭力都是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附加值”。
“未來的實體書店,可能還可以作為出版商的旗艦店或者綜合展示店,改變現在由消費者(讀者)買單的模式,取而代之由出版商買單。”但誠稱。(完)
圖博館
開進商場的書店:文化+商業能夠走多遠?
中新網北京2016.7.15電(上官雲)近幾年,從北京朝陽大悅城到國貿商城、再到愛琴海購物中心,書店的影子開始悄悄出現在這些高端商場裡。這些文化空間,在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等方式為商場進一步聚集“人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身成長,逐漸成為一道難以忽略的文化風景線。只是,此類發展模式在被有些業內人士看好的同時,也引來了一些疑問:書店+商場的商業模式,究竟能走多遠?
“進駐商場”應運而生?
自網上購物興起以來,讀者的消費習慣開始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買書,實體書店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一些書店開始謀求經營方式的轉變。近年來,便有不少書店開始進駐商場。
其中,位於國貿商城三期的pageone書店頗受歡迎,寬敞的空間、標識清晰的書籍分類,都給人不錯的閱讀體驗。記者統計,在半小時內,先後有十餘人走進店內,還有年輕人席地而坐讀書。
雨楓書館、字裡行間書店亦有店面進駐商場。在這些書店裡,經常會舉辦各類文化沙龍及講座,亦有讀者慕名前來。單向空間(愛琴海店)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此舉“很為書店'漲粉'”。
同時,多數進駐商場的書店,相隔不遠都會有咖啡廳之類的餐飲空間,讀者或逛累了的行人可以選一本好書,點一杯飲料坐下來品讀。
“商場邀請書店入駐自有考慮,比如可以提高商場文化品位、書店舉行的簽售活動會延長讀者逗留時間,就有潛在消費可能。”一名業內人士解釋,書店亦有自身需求,“進駐商場”之舉應運而生。
從書店到文化空間
在某種意義上,不少開在商場裡的書店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書店,而是一個文化空間,形成了複合經營模式。
單向空間的複合經營嘗試,始於六七年前。單向空間書店經理武延平表示,從文創產品的銷售到拓展線上內容,再到舉辦各類沙龍、講座,這個文化空間也變得越來越有意思,“當然,銷售額、毛利潤也比一直經營圖書上漲了”。
2012年9月份,單向空間的一家店從藍色港灣搬到了朝陽大悅城。武延平回憶,這是經過商場、書店的雙向考察之後才定下來的,“我們覺得,從企業文化、運營,乃至客流,朝陽大悅城能給我們提供不錯的保障,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圖博館
溫州是肇始於1978年中國經濟改革的發祥地,溫州人憑藉改革的勇氣與拼搏精神最早成為中國最富裕群體。但低文化、草根創富的溫州人一直被認為未達到“有錢與有文化”的統一。直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溫州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僅7.1%,低於浙江平均的9.3%。
但最新數據顯示,溫州人其實是最愛看書的人之一。據亞馬遜中國“2016年中圖書排行榜”顯示,按其網站各城市圖書銷量在該城市所有產品總銷量中的佔比排名,溫州位居“最愛閱讀城市”第3位,系唯一連續兩年進入該榜單前三名的城市,去年溫州為第2位。《2015溫州全民閱讀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當年溫州人均紙質書閱讀量為6.32冊,高於全國平均的4.56本。
溫州“城市書房”的借閱量也佐證了這一點。胡海榮告訴澎湃新聞:“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城市書房',上半年共接待讀者42萬人次,借閱圖書29萬冊,遠高於圖書館通常情況下每年10萬人次/萬平方米的讀者接待量。”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9_23_375291.shtml
圖博館
溫州17個“城市書房”全天免費開放:面向所有人,無人值守
據澎湃新聞網報導,2016.9.22晚9點,浙江溫州鬧市區車水馬龍、燈光璀璨。但城市最繁華區域景山街道繁榮社區的170平方米“城市書房”卻是別樣景緻——十多人在此安靜地看書,只能聽到間或傳來的翻書聲。
“城市書房”在市區建立的公益性閱讀場所,讓讀者在家附近就能找到閱讀的地方,且24小時免費開放。場地條件設置為:居民密集處,臨街一樓,面積100~300平方米。只要憑市民卡或借閱卡,所有人都可以進入閱讀,無人值守,通借通還。
開設“城市書房”的初衷是滿足讀者夜晚閱讀的需求。以前溫州圖書館老館區閱覽室常常一位難求,每天20時30分關門時,仍有很多讀者不願離去。後來他們嘗試24小時開放閱覽室,試行期間發現,深夜讀書的人更認真。館方一度擔心的市民半夜打牌、閒聊等現像從未出現。
2014年4月開始,胡海榮帶著“城市書房”的設想,與同事去和市中心的街道、社區和企業打交道,協商由對方提供物業、水電,圖書館負責佈置圖書和日常運行。“這些地段往往處於黃金地段,一般一年租金都要幾十萬,最終有4家單位願意免費提供場地。”胡海榮告訴澎湃新聞。
加上溫州圖書館閱覽室,5家“城市書房”相繼投入使用。胡海榮說,社會反響非常好。讓他更為高興的是,此後很多商場、企業,甚至在建樓盤都主動致電來洽談合作。
“已經有30多家單位希望與我們共建'城市書房'。其中不乏万科、綠城等大開發商在建的高檔樓盤。目前溫州已有17個24小時免費開放的'城市書房',年底前還將有8個投入使用。我們設想在市區打造40座'城市書房',構建15分鐘城市閱讀圈,每1.5公里半徑範圍佈局一家。”
這些“城市書房”面積最小的90平方米,最大的650平方米,單點圖書數量達8000~15000冊,每隔半個月更換。“城市書房”無人值守,讀者憑溫州市圖書館借書證或市民卡,可隨時刷卡進入,30秒可完成自助借閱。在安全防範上,由相鄰單位和合作單位保安兼顧,並安置攝像頭全方位實時監控。每個書房由場地提供方自行裝修,風格各異,其中還有法國設計師設計的。有的書房主要面向兒童,有的主要面向老人,有的主要面向企業員工,因環境不同,讀物針對性也不同。
圖博館
實體書店回溫 成上海商圈「標準配備」2016-09-16 聯合報
圖為鐘書閣芮歐店內部。 圖/取自新民網
曾節節敗退的實體書店,近幾年又悄然重新入駐上海各商業區。位於靜安寺附近,剛開張不到一個月的鐘書閣芮歐店頗有人氣;消息指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也有意在浦東陸家嘴某標誌性建築中,打造大規模混合經營的實體書店。
新民網報導,一度被「嫌棄」的實體書店,近期似乎又重返各商圈,成為一種「標準配備」。與芮歐百貨相距沒幾步路的靜安嘉里中心,可以找到現代書店;人來人往的新天地,言幾又、貓的天空等品牌書店悄然入駐;位於徐家匯的港匯樓上有現代書店,美羅城則有大眾書局。
實體書店是否復甦?一直存在不同聲音。因為一批書店新開的同時,也不斷有書店倒閉。例如上海新華書店門市全盛期超過400家,而2015年的統計資料為105家。
但另一方面,一大批民營的個性化書店相繼開張。特別是2012年上海出了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後,目前全大陸較好的品牌書店幾乎開始落戶上海,如江蘇的大眾書局、浙江的博庫書城、蘇州的貓的天空、北京的字裡行間和蒲蒲蘭、貴州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等。
新的品牌書店都有共通性,即不再是單純的書店,大量的活動、講座,還有簡餐、飲料、文創產品等。但盈利仍是一個大難題,據介紹,書店盈虧的臨界點是房租在每天每平方公尺3元以下。
某商業地產公司去年發布的資料顯示,2014年上海核心零售商圈商鋪租金為57.8元/天/平方米,非核心區域為29.7元/天/平方米,與書店的承受力差距幾乎至少在10倍以上。
因此大量「回歸」主流商圈的書店,恐怕少有能生存下去,所依靠的是商圈重新萌發出對書店的熱愛。上海新聞出版局一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書店和人的「黏著度」大約1小時,現在不少百貨公司、商業地產看中書店的黏著度,並營造文化氣質,開出許多好的條件,邀請書店入駐。
圖博館
為了不讓書店凋零,文化部扶植實體書店,希望書店能成為推廣閱讀及創作者發表、行銷據點,並善用在地特色,成為社區微型文化中心。文化部自2013年起補助實體書店維運,今年有包括宜蘭縣Stay旅人書店等31家實體書店及書店相關團體,獲得租金、空間改善、活動設計規劃等經費補助,個案最高補助金額達150萬元,總補助金額為1,155萬元。
回應
其實看電子書的人也沒啥增加,是看書的人不多了
獨立書店 特殊風格吸睛 2016-07-03 經濟日報
雖然經營挑戰愈來愈大,國內仍有不少業者堅守實體書店業務,從大型書店業者如誠品,但不少具在地特色或販售小眾書的獨立書店,紛紛冒出頭,有些書店甚至已成為台灣觀光地圖中的重要風景。
台灣連鎖實體書店巨頭 --誠品,不認為實體書店面臨倒閉潮,去年誠品收掉天母忠誠和西門116,今年誠品將再度關閉有19年歷史的新竹店,誠品表示,觀察前年至今年期間,前年展店四家、改裝六家店;去年展店五家、改裝七家店。
以今年來說,誠品1月開出林口店,3月改裝後的東湖店也已營運,擴大兒童區域,4至5月改裝中壢大江、新竹巨城店,加上下半年的台中和高雄,並預計2020年在新店區開出台、港、陸規模最大的誠品,台灣市場依然持續蓬勃經營。
只賣書的實體書店不再吃香,擁有特色的獨立書店開始異軍突起。根據文化部獨立書店整合協助資源網資料顯示,台灣獨立書店有162家,扣掉去年底結束營業的春成書局,國內還有161家的獨立書店。
北台灣有不少名氣響亮的書店,如茉莉二手書店、女書店、永楽座二手書店等;其他地區包括花東的時光二手書店、晃晃二手書店更是「人氣景點」,不少人來東部時,會特地來朝聖。
圖博館
書香味愈來愈淡 實體書店9年大減400家 2016-07-03 經濟日報
今年3月政大書店台大店熄燈,不少愛書人搖頭嘆息;去年台灣連鎖書店陸續出現關店潮,誠品關閉兩家店,在台北101的書店Page One歇業,金石堂收掉一家店,誠品預計今年底再收掉新竹店,顯示實體書店數量正逐漸減少。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統計中的「書籍、雜誌零售業」資料,截至今年2月,我國實體書店共2,192家,與2007年的2,603家相比,九年來縮減15.8%,逾400家書店從你我身邊消失。近年我國實體書店減少的趨勢未見扭轉,2014與2015兩年減少逾百家,業者預估再過數年就可能跌破2,000家。
進一步檢視各縣市實體書店與人口數的對比,每個人平均可以分配到的實體書店家數愈來愈少,2013年各縣市實體書店數及人口比,台北市實體書店504家、268.6萬人口,平均5,330位台北市民可以分到一家書店;從今年的數據來看,台北市人口數270.4萬人,實體書店473家,5,718位台北市民可以分到一家書店。台北市的實體書店變少,但實體書店數量仍居全國之冠。其他偏遠地區的實體書店更少,有縣市甚至掛零。
如果不與外島相比,2013年台東縣的實體書店16家,是全國最少,台東縣人口22.4萬人,平均1.4萬位縣民可分到一家書店;對照截至今年2月數據來看,台東縣實體書店剩下13家,人口22.2萬人,平均1.7萬位縣民才能分到一家書店,仍是台灣本島縣市中,實體書店最少的縣市。
外島實體書店數量近年較無明顯波動,2013年金門縣擁有14家的實體書店,澎湖十家,連江縣掛零;三年後的金門縣擁有13家實體書店,澎湖縣九家,連江縣則依然為零。
文化部官員指出,實體書店減少有許多原因,其中包括受到網路書店的衝擊,打書價折扣戰,許多人甚至在書店看書,下一秒就在網路買書;另外房租高漲也讓許多苦撐經營的書店最後都撐不下去,宣告倒閉。
圖博館
江西:女大學生宿舍自建圖書館把買衣服、化妝品的錢都用來買書
2016-04-23 是世界讀書日,也是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祭日,那麼我們今天來聊聊讀書。據央視新聞今日(4月23日)報導,近日,江西理工大學的程穎在寢室自建了“迷你圖書館”。她每年買書花2000元,佔一年生活費的1/5。同學們都說,“程穎把女生花在化妝、買衣服上的錢都用在買書上了。”目前,“藏書”兩百餘本的“圖書館”讓程穎結識了不少書友。在@央視新聞報導程穎的微博評論中,有的網友對她讚許有加,有的評論則充滿了與讀書無關的其它味道。
回應
唉,笑貧不笑娼的年代啊!看微博評論,居然有那麼多人不喜歡看書(當然是好書)。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書店風景》 《出版大崩潰》 )
世界讀書日 看全球最美圖書館 也有台灣之光2016.4.23中時電子報
就台灣的現況而言,根據《遠見》雜誌每兩年一次進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在2014年的結果顯示,國人閱讀風氣從購書量、閱讀時數、購書經費等等項目上,都持續下滑,許多人把滑臉書當成讀書。有多久沒有進到書店或是圖書館裡?可還記得在靜謐圖書館裡,輕緩撫過彷彿自有生命的書本時,宛如見到故舊或是知音的那種感動嗎?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紛擾變化,這些絕美的圖書館依舊以優雅堅毅的姿態傲然屹立。在世界讀書日的今天,何妨遠端浸淫書香,同時請別忘了,台灣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絕美圖書館,那就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曾在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23003779-260405
圖博館
日媒:從“產品”轉向購買“體驗” 中國書店的新革命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016-04-20文章,原題:中國的書店與新文化革命 在成都的一家書店內,兩名弦樂重奏者鞠躬致意,現場觀眾爆發出掌聲,紛紛舉起手機拍照。周圍是書架,從地面到天花板壘滿書,燈光柔和、氣氛輕鬆。在如今中國的許多書店,這種場景並不罕見。舉辦文化活動,包括詩歌閱讀、講座、藝術展覽……中國很多書店的轉型是對如今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回應。面對網店的壓力,過去十年來,中國近一半傳統書店被迫關門。
但如今,不少實體書店重獲青睞。在經濟減速形勢下,消費者關注焦點已從購買“產品”轉向購買“體驗”。線下書店不再僅是買書的地方,經過改造換新後,他們成為多功能文化空間並舉辦各種休閒活動。台灣最大連鎖書店之一誠品書店的零售新概念——強調文化和藝術,對大陸書店業及零售市場產生了意料之外的影響。
書籍銷售轉向網上後,噹噹網的國內市場份額升至逾40%。但如今,該公司計劃重返線下銷售世界,開設實體店——將採用售書與其他經營(包括餐廳和文化及創意產品)混合的模式。
中國書店行業出現的這場新文化革命,到頭來是曇花一現或是切實可行的長期經營模式,目前不得而知。但至少眼下,還不太會聽到文化熱愛人士有什麼批評。(作者Kosuke Okame,喬恆譯)
圖博館
說點題外話,很多人其實還是很喜歡有書店可以逛逛的感覺,卻因為網上買書更便宜很少在實體書店消費,其結果當然就是實體書店經營普遍艱難,以至於越開越少。所以,如果你去實體書店,免費翻了人家的書用了人家的電,不妨多少買一本,而不是理直氣壯地要求“佔便宜”。
回應
這也是實體書店的悲哀!很多書店沒有享受到稅收等各方面的補貼,如果不是國家扶持,光靠圖書的單本利潤不足以支持租金!深圳購書中心的倒閉就是一個例子。書店本應該是半公益的,因為這裡承載了精神文明建議,文化的傳播,不能強迫要求看書的人一定要買書。書店一方面應該尋找別的盈利模式,一方面也希望政付能有更多的扶持。
作為屁民,我是強烈希望所有的實體書店都倒閉的
書店很多書都很破舊甚至惡意塗鴉或者刀劃,現在實體書店確實不好做生意了。
同意最後的觀點,假如多數人都是逛書店,而不購買,長此下去,連可逛的書店也不存在了。
樓主寫得不錯。有些人,不清楚自己權利的邊界在哪裡,好比東郭先生遇到的那頭狼。
書店是售書的,圖書館是閱書的。買書去書店,看書到圖書館。這是基本常識啊!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 《書店風景》 《出版大崩潰》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
圖博館
少年書店看書被趕算歧視嗎?2016-02-01
近日,一段視頻引發關注,在呼倫貝爾一家新華書店,一家長與店員發生爭執,起因是該女士的孩子在店內看書被攆。店員表示:“書店是賣書的地方,不是看書的地方,不買書就得出去。”
我仔細看了這段視頻,這位母親顯然認為自己孩子遭到了書店的欺負,所以感到非常氣憤;在視頻中,她反复質問店員,看多久書算是看書而不是買書,是誰規定的?同時,她又反复要求店員強調這是什麼地方。換言之,她認為新華書店不比私營書店,應該允許讀者免費看。
孩子到底是去書店看書還是買書,我們當然無法隨意論斷;只不過,假期去書店看書的孩子確實挺多的,席地而坐,把一本漫畫書翻完再翻另一本。很多書店都容許這樣的行為,或者只是將那些主要以圖片為主的書單獨設櫃,不讓孩子隨便翻看。作為經營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其實是很正常的。只不過,這一家新華書店選擇了拒絕,所以成了新聞。
拒絕讀者免費看書,算不算一個好的經營策略,當然可以討論;但是有一點,書店確實是賣書的地方,圖書館才是看書的地方,書給翻舊了翻壞了是賣不掉的,房租要成本,水電也都要成本。而且包括新華書店在內,無論國營還是私營,都有權獨自決定自己的經營策略。此外,我們還應相信,一個稱職的書店店員,對於買書與看書的判斷,不會胡亂做出,否則他的老闆早晚都會開了他。
作為讀者,要求書店,哪怕是新華書店,像圖書館一樣提供免費閱讀服務,人家不提供就威脅“拍視頻發到網上”,我是不太贊同的。捫心自問,很多逛實體書店的人,其實已經極少購買了,要買也是記下書名,然後去網上訂購,那些將假期沒人帶的孩子送去書店打發時間的,就更多了。當然,這是讀者的權利和自由,但是,至少不應該那麼理直氣壯地“佔便宜”,更不要將這樣的理直氣壯教給孩子。
很多人說,這是對小讀者的歧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教授,以研究家庭、犯罪和歧視問題聞名,他給“歧視”下了這樣的定義:只有當歧視者願意放棄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潤、工資、或者享受,以便滿足他個人的偏好時,才是歧視。以此對照少年書店內看書被趕事件,恐怕就算不得歧視了。
如果店員明知少年是來買書的,卻就是要趕他走不願賣給他,那就算歧視,因為他自己也要付出代價;但是,如果店員斷定拿書坐地上看的孩子不是來買書的,那麼店員趕他走就只是一種自利選擇罷了。所以,你可以說店員趕走讀書少年太小氣,但還真不算歧視。
圖博館
有意思的是,不管噹噹開設實體書店是否借鑒了亞馬遜,但這種互聯網+相反的策略確確實實符合了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潮流:譬如以小米開始的小米手機以及後面的小米裝修,譬如360聯合酷派做手機,譬如樂視做生鮮電商,可以說互聯網+是傳統企業看到自己不足,而噹噹網這種操作正是互聯網企業看到了自己一些短板。
無論是網絡還是實體,無論是商業巨頭還是特色小店,對於讀者深層次的吸引與長期維繫,才是製勝的關鍵。互聯網有著驚人的連接能力,能夠連接一切人與物,若是能夠借力互聯網,實體書店便可以輕鬆和顧客溝通,實惠的不僅是顧客還有書店。在人們越來越需要閱讀和實體書店在過去數量銳減的情況下,實體書店若是能夠乘勢而為,必能在互聯網的大潮中獲得一席之地。
回應
我真心喜歡閱讀實體書的感覺,但是多年的網絡生活讓我體會到互聯網相對於實體書店還是擁有巨大的優勢,也許有人為追求閱讀體驗願意去讀實體書,但是要分享心得與交流看法則非網絡不可。網絡兼具載體與交流平台的優勢,如此,去實體書店閱讀似乎反倒成了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了。
其實對於閱讀,我更喜歡實體店
幸好新華書店是國營的,不然還就沒實體書店了。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11_26_342733_2.shtml
圖博館
噹噹網計劃3年開千家實體書店想幹嘛
2015-11-24,噹噹網宣布,將推行開設實體書店計劃,計劃在3年內開1000家實體書店。第一家MALL店梅溪書院,將於明年4月在長沙步步高·梅溪新天地開業,書店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線上線下同價。
據京華時報報導稱,噹噹網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噹噹網的實體書店模式會更豐富,有MALL店、超市書店,有直營也有加盟連鎖。另外,MALL店業態也不只是圖書,還會有文創產品、餐飲、場地出租等多模塊組合。
噹噹網方面還表示雖然實體書店存在成本高等問題,但由噹噹網直接提供貨源,給予毛利保護,圖書電商巨頭因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可以支撐線上線下同價。同時,還有大數據和評論等帶來的增值服務,以及咖啡、文創等周邊衍生產品。
實際上,噹噹網並不是第一家涉足實體書店的網絡書店。就在本月初,堪稱實體書店死對頭的亞馬遜就在西雅圖大學村開了其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同樣的,亞馬遜實體書店提供與線上銷售同樣優惠的價格。
雙方的發展路徑不同:亞馬遜最初依靠銷售圖書起家,並迅速獲得成功:在出版物銷售增長的同時,亞馬遜也在迅速擴大著商品經營的種類和範圍。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網絡銷售平台,而噹噹給人的印像還停留在網絡書店上,雙方的體量更是天差地別,亞馬遜也沒有提出過1000家實體書店的豪言。在媒體的相關報導中,噹噹網負責人自己都坦陳此舉並非借鑒亞馬遜。
況且,噹噹的處境也比亞馬遜更為艱難。根據噹噹網9月1日公佈的第二財季財報,上個財季噹噹網淨虧損2120萬元,在營收來源上,媒體產品營收和日用百貨營收構成了噹噹網在該季度的主要收入。噹噹網毛利率從上一季度的15.2%下降到14.8%,創下自2013年以來新低。很難想像在這樣的背景下,噹噹網該如何仿照亞馬遜通過線下拉動線上圖書的銷量。
而且在中國,實體書店早已被視為夕陽產業。實體書店都紛紛通過開設咖啡館、文具等周邊產品提振業績。對於噹噹網來說,一旦走入線下,人員成本、租金、電費等等就會成為新的負擔。
圖博館
亞馬遜何以敢開實體書店2015-11-13 新京報
摘要:在摧毀了無數實體書店之後,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竟然自己在美國大搖大擺地開起了實體書店。在我看來,傑夫·貝佐斯如此這般,可能是向喬布斯致敬,可能是因為“大數據”,也可能是效法中國“互聯網+”戰略,當然,一切皆有可能的同時,唯一不可能的就是拯救實體書店。
對亞馬遜開實體書店,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說什麼實體書店的春天又要回來了。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看到的亞馬遜實體書店也可以看作是對蘋果線下專賣店的效仿。
不是你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在摧毀了無數實體書店之後,全球最大的網絡書店亞馬遜竟然自己在美國大搖大擺地開起了實體書店。呵呵,這是一個冷笑話嗎?
我想,對於身價550億美元的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來說,他這樣的人類可沒空和世界開玩笑。
那麼,在全世界實體書店均遭遇運營成本高昂而紛紛瀕於倒閉的大背景之下,為何一向以勤儉節約著稱的傑夫·貝佐斯選擇反其道而行之?難道,他真的良心發現大發慈悲了?
不可能!
在我看來,傑夫·貝佐斯如此這般,可能是向喬布斯致敬,可能是因為“大數據”,也可能是效法中國“ 互聯網+ ”戰略,當然,一切皆有可能的同時,唯一不可能的就是拯救實體書店。
所以,實體書店業者就不要自我安慰了,你可以拿亞馬遜實體書店這件事兒忽悠你的投資人,你也完全可以效仿亞馬遜實體書店的書籍擺放方式,但是,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說什麼實體書店的春天又要回來了。
長期以來,傑夫·貝佐斯就被稱之為喬布斯的接班人,經過20年的積累,他一手創辦的亞馬遜已從一家網上書店成長為一家網絡零售巨頭,同時還擁有享譽全球的Kindle 品牌閱讀器。今天的傑夫·貝佐斯已經完全有資格以實際行動向自己的偶像喬布斯致敬,所以,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看到的亞馬遜實體書店也可以看作是對蘋果線下專賣店的效仿。
再說說“大數據”。眾所周知,亞馬遜正在美國和英國部分地區針對部分會員測試傳說中的“所敲即所得”服務。這個服務簡單來說,就是你一敲回車鍵,你要買的東西就出現在你面前了。顯然,這個服務背後的核心就是大數據,事實上,大數據將是亞馬遜未來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圖博館
18.臺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VVG something)
生活類與藝術類的進口精品書,樸拙原始的雜貨老件與桌椅空間,藏身於臺北市鬧區:13坪主要價格帶:餐飲120元-200元、書籍100元-5,000元、雜貨100元-15,000元、家具13,000元-18萬元。
19.葡萄牙-里斯本書店(Ler Devagar)
前身是挑高的工業廠房,里斯本書店坐擁得天獨厚的室內空間,寬敞的像座停機坪。白色的牆壁纏繞著外露的管線,圓弧狀的木質天花板垂掛著金屬吊燈,一進店門,令人瞠目結舌的書架牆迎面而來,一樓與二樓相加陳列了超過二十層,非常壯觀。若想翻閱「高樓層」的書,店員會搬來梯子幫你取得。由於室內全數打通,任何角度都無遮蔽物,店內景致一覽無遺,其中包括一具以細線懸掛在空中、長了翅膀的飛天腳踏車騎士模型。
20.日本-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Daikanyama T-Site)
係由Tsutaya書店以三棟建築組成,有書、DVD和CD出租,店內還有星巴克。書店之外,附近有其他如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等設施,同時也不忘開發出公園綠地,為東京人營造出一處複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間。
http://blog.udn.com/jason080/6097614
圖博館
15.義大利-米蘭Como街10號書店(La librairie 10 Corso Como)
據說這家書店匯集了全球文化。訪客不僅可看到許多書,還能參觀展覽、用餐,或在米蘭酒店的客房內過夜。這是一家地名即店名的米蘭潮店,一家像雜誌一樣的店──時尚界習慣把這間店比作一本編輯手法新穎流暢的時尚雜誌。而它的主人卡拉‧索薩尼(Carla Sozzani)卻不這麼認為,「我的初衷是創造一個人人覺得舒服的地方,由我挑選的喜歡的東西很隨性地擺放其中,它就像一塊義大利披薩。」1990年,卡拉於遠離米蘭鬧市中心的Corso Como街10號開設了一間畫廊兼書店的藝術買手店,並直接用門牌號碼為之命名。卡拉曾在多本義大利時尚雜誌工作過,1976年起她做了11年的義大利《時尚》(Vogue)特刊主編,1987年她在義大利版《她》(Elle)做過8個月主編。不過卡拉有一位比她更具知名度的妹妹──義大利版《時尚》主編佛蘭卡‧索薩尼(Franca Sozzani)。
16.英國-阿尼克火車站二手書店巴特書店(Barter books)。
原址是個火車站,所以設計巧思在書架上設火車軌道,讓小火車在二手書陣中穿梭,彷彿往日重現。設計細節還有在軌道邊緣張貼著像鐵軌一樣一段一段的一連串詩句。引人注目的還有一進門看到的一幅大壁畫,共有43位主角,全是知名作家,有莎士比亞、馬克吐溫、珍‧奧斯汀、喬治‧歐威爾、吳爾芙……
17.阿姆斯特丹美國圖書中心(The American Book Center)
阿姆斯特丹的美國圖書中心恐怕是盎格魯-撒克遜歐洲中規模最大的書店。店中建築風格大膽,令人訝異,因此常常成為各式文化活動的舉辦地,是許多藝術家自由展示的舞臺。美國圖書中心的空間看起來雖然略顯凌亂,其實梯形式的階梯、樹幹造型的柱子,還有樑柱和天花板間的細縫,可都是設計師經過精心設計喔!從外表看,這家書店並不顯眼,但進去後發現,這是一家偏藝術和旅行主題的書店,店內設計獨特,大拐角的書架讓眼前為之一亮,書店共四層,一層為藝術書和各類雜誌,同時有很多小物品,二層為旅遊、生活類圖書,三層為音樂、電影類書,四層為書店辦公區。書店裝修很整潔、大氣。
圖博館
10.墨西哥-墨西哥城潘朵拉書店(Cafebreria El Pendulo)
它一直被認為是墨西哥城內最佳避暑地之一。書店採開放式建築,植有亭亭綠樹,適合午後遠離塵囂,和一杯咖啡,悠閒看上一本書,累了起身走走、逛逛周圍綠色植物舒緩眼睛的疲勞。
11.法國-巴黎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法國沒有莎士比亞,卻有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該書店位於巴黎塞納河左岸,由美國人絲薇雅.畢奇女士於1919年開辦。後來,由於畫家畢卡索、音樂家史特拉文斯基、作家喬伊斯、舞蹈家鄧肯等人的加入而使其聲名遠播,也吸引更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每個星期天的午茶時間和星期一晚上的戶外詩歌朗誦已成為該書店的傳統,書店還擺設幾張床鋪,免費供旅人住宿,成為絕無僅有的特色。如今莎士比亞書店已成為巴黎的地標,是許多遊客和文學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12.美國-洛杉磯最後一家書店(The Last Bookstore)
由挑高的天花板和宏偉的柱子所架構出來的超大空間、前衛的櫥窗設計、書牆砌成的服務臺都是亮點,其次毫無例外在功能規畫上,闢有提供座談、表演,簽售會的活動空間,也讓讀者在最後一家書店中閱讀變成一件極為享受的事情。
13.希臘-聖托里尼亞特蘭蒂斯書店(Atlantis Bookshop)
亞特蘭蒂斯書店是文學愛好者的天堂。站在書店陽臺可俯視希臘桑托里尼火山島全景,在這裡尤其適合觀海,而且這裡絢麗的落日景致也非常有名。書店由一群藝術家共同打理,因此時常組織話劇演出、放映露天電影,來訪者甚至可以在書店提供的床鋪上打個盹。
14.美國-加州歐海城(Ojai)露天書店巴慈書園(Bart's Books)
巴慈書園的所在地原是處私人大宅院,約900坪的土地上有三棟面積不大的房舍以及空曠院落中的幾株大樹,書商李察.巴廷戴爾於1963年決定在此專賣二手書與珍本書。巴慈書園除了把價錢較昂貴的珍本書擺在三間小屋外,其餘十多萬冊二手書全部陳列在戶外的開放書架上,簡單的木製書架搭配頂上波浪狀的鐵皮或塑膠蓬在庭院中像是一件件的裝置藝術般,李察這個戶外賣書的點子主要是來自巴黎塞納河畔書攤的啟迪。自1976年起,擁有園藝學士文憑且曾在史丹佛大學管理庭園的蓋瑞‧許利曲特(Gary Schlichter)成了巴慈書園的繼任主人後,更是栽植了不少花草,使得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園。
圖博館
5.比利時-布魯塞爾的Cook & Book
Cook & Book儼如另一個天地,店裡溫暖舒適,精心佈置的室內空間充滿咖啡、美食和書本的香氣。開業短短四年已受到布魯塞爾人和鄰近國家的居民鍾愛,成為他們周末假日常去的地方。
6.中國-老書蟲書吧(The Bookworm)
老書蟲書吧位於北京三里屯南街,許多來北京的外國人會來此。因此,這裡的常客大部分是外國人。老書蟲書吧從初具規模到現在雖然只有3年多的時間,但是它以豐富的藏書、安靜的場所吸引了大量的讀者、遊客。老書蟲書吧如同一個小型的圖書館,目前擁有約1.4萬本圖書,其中8,000多冊是英文小說,幾乎包羅萬象,此外還有各類英文雜誌,例如《國家地理》、《商業週刊》等。另外,老書蟲書吧還提供餐飲服務,尤其是義大利風味的蘑菇與菠菜餡正方形餃子,是書店除藏書量大之外的另一個特色。
7.阿根廷-雅典人書店(El Ateneo)
雅典人書店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的商業街,前身是大建築師皮羅和托萊斯.阿蒙戈於1860年為阿根廷女王瑪斯.格魯克斯曼所建造的宮殿。雅典人書店共有3層,營業面積逾2,000平方米,為南美之冠。書店內部裝潢典雅,穹頂壁畫由義大利畫家納薩雷諾.奧蘭迪繪製,表現了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對和平的企盼。該書店稱得上是布宜諾賽勒斯的地標性建築。
8.北京蒲蒲蘭繪本館(Poplar Kid's Republic)
蒲蒲蘭繪本館是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家兒童書店。該公司由日本著名的兒童讀物出版社白楊社於2004年7月在中國投資設立,註冊資金500萬元,定位為「兒童文化企業」,主要經營經典兒童讀物,策劃、執行兒童早期閱讀活動,開發版權交易市場與專案代理,設計製作益智類玩具等。
9.巴西-聖保羅有間書店(Livraria da Vila)
巴西聖保羅當地建築師Isay Weinfeld所設計的有間書店。大門的設計非常特別,在書櫃上擺滿了書本在利用旋轉開啟方式當作店面大門,遠遠看過去就清楚知道這邊「有間客棧書店」,不過這些書都不怕被偷嗎!Isay Weinfeld 運用了書本身的存在概念,在有間書店店內任何角落擺上了各種不同的書籍,讓有間書店變成一間名副其實的「書店」。和許多書店一樣,店內也有為數眾多的書籍、和整潔明亮的空間,讓來這邊買書的消費者能得到一個愉快的購物環境。
圖博館
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 2012.2.2 中央社
娛樂網站Flavorwire.com今天評選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僅有4家亞洲書店獲選,位在臺北市東區的「好樣本事」(VVGsomething)也榜上有名。
Flavorwire.com指出,在網路書店亞馬遜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之際,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也逐漸結束營業,但仍有許多書店值得走出網路世界親自一窺奧妙。
它表示,不能低估實體書店的重要性,它可以是社區中心,也可以是值得瀏覽並探索的地方,因此選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
1.荷蘭-天堂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
天堂書店位於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內部陳列充滿現代氣息。書店前身是擁有800年歷史的多明尼加教堂,由荷蘭建築師莫克斯與基洛德共同設計完成。整個書店將現代元素與歌德式建築風格相結合,而教堂莊嚴凝重的氛圍與書局的主題氣氛不謀而合,不僅保持了多明尼加教堂的歷史古貌,也給現代人帶來了一個恬靜的購物休憩場所。
2.義大利-布克書店(Bookàbar)
位於義大利羅馬納茲奧那勒大街和米蘭大街交匯處的布克書店,建築極具當代藝術風格。書店內拱形的天花板、長長的書架、雪白的裝飾,猶如一個太空艙。而讀者、遊客到此,面對擺滿圖書、DVD、CD的書架,猶如參加一個商業文化展覽會。
3.斯洛伐克複合書店
位於斯洛伐克的複合書店與咖啡廳「Alexis」,由Totalstudio所設計。靈活的展示空間以如同演唱會表演空間的階梯形式設計,除了方便顧客拿取、瀏覽、閱讀之外,也提供了作為新書發表、書商活動等的場地。由低的一方進入書店,隨著階梯漸高,上方有一個小型咖啡吧,顧客可以選擇隨意席地而坐,閱讀自己所喜愛的書籍或是來一杯咖啡放鬆一下。而架高的地板下方也沒有浪費,不但提供了儲存空間,也容納了辦公室、廁所、收銀櫃臺等,真的是非常巧妙的商業空間設計!
4.葡萄牙-萊羅書店(Lello)
位於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爾圖的萊羅書店,開張於1881年,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書店中央有一個漂亮的歌德式木製樓梯,一直通到樓頂。讀者可以透過玻璃樓頂,360度仰望天空。樓梯四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葡萄牙語、英語圖書。雄偉壯觀的藝術風格、精美的圖書,令來到這裡的讀者、旅行者流連忘返。
圖博館
蔦屋書店沒有做廣告行銷的瘋狂轟炸,但蔦屋書店處處都符合整合行銷傳播的標準,讀者所感受到的只有濃濃的書香與隨意的心情。對於目標消費者「黃金人群」而言,蔦屋書店的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家一樣的安心之地」。
蔦屋書店沒有借助媒體,其自身就是一個媒體。它獨特的書店陳設、行銷方式所散發出的文化資訊自然地吸引了大量的讀者,使之成為東京都的文化一景。大量遊客慕名而至,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參觀者。
在網路書店以低廉的價格佔有大量圖書行銷市場之時,蔦屋書店沒有促銷、沒有行銷廣告,更沒有店員過於殷勤的服務,卻擁有忠實消費人群,更在社交媒體上成為話題,引發了廣泛的興趣與關注。
細細想來,蔦屋書店的成功確屬必然:經營方始終關注讀者的體驗,完美地將資料技術與人文情懷相結合,讓讀者在享受最便捷的購買流程的同時,又能夠在與專家級導購的交流中,在同書籍、音樂和電影的對話中尋找到自我。這裡不僅僅是人們翻閱和購買書籍的地方,更是社區的中心、文化的標誌,而未來的實體書店不應該是單純賣書的場所,而是要像「書吧」那樣提供給消費者一個精神的分享、交流與探索、心靈碰撞的空間,像一個心靈旅館那樣提供給旅行者一個尋夢的地方,這樣,就是在讓美好貫通「生活」。
蔦屋書店官方網站
http://tsite.jp/daikanyama/store-service/tsutaya.html
圖博館
因為蔦屋書店的目標消費群體是「黃金人群」,這些人擁有較高的鑒別力和較多的知識儲備,能吸引他們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基於歲月、閱讀而積累下的智慧。著眼於此,蔦屋書店長期雇用的專家級導購有37人,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簡單的「書籍推銷」,而是「文化海洋的導航人」。
在與專家級導購的對話中,讀者往往能真正瞭解到自己內心之所求。如果讀者在網路書店的搜索欄中鍵入「義大利面」,會出現一系列與義大利面有關的書籍,如食譜、如義大利菜的歷史介紹,還有購買過這些書籍的人的評論等等。但網路書店的推薦功能僅限於此。而如果是與蔦屋書店烹飪書籍領域的專家級導購對談,那麼話題會從義大利面延伸到讀者對義大利面的興趣源自何處,究竟是出於下廚的願望,還是簡單的瞭解欲望。如果是前者,專家級導購不僅會推薦書籍,還會帶領讀者進入烹飪書籍所在的小房間進行現場的烹飪示範食材都陳列於書籍周圍,可自由購買試烹。
與Amazon的推薦不同,專家級導購所給予的是挖掘讀者內心需求的可能性。他們推薦的不僅是書,而是蔦屋書店所宣導的生活方式。這仍是蔦屋書店從1983年成立之時起選擇的差異化定位,只是在蔦屋書店中,因針對的是「黃金人群」,所以提供的生活方式更加優雅與從容。
文化魅力:不做行銷廣告,做文化媒體
這個蔦屋書店的廣告系列被命名為「讀書的人」,試圖以正在看書的人身上散發出的那種特殊的美來表現對堅持自己人生信條的人們發自心底的尊重。沒有形而上地提到「詩和遠方」,閱讀本身就是樂趣、魅力與尊嚴。廣告文案是日本知名作家原田宗典為書店選擇的:「歡迎回到書的世界」。
在Twitter上,抑或在更受日本人喜愛的本土社交媒體mixi上鍵入「蔦屋書店」,就會看到對蔦屋書店的各種讚賞。蔦屋書店所擁有的優質品牌形象是很多書店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在打造蔦屋書店形象的過程中,經營方完全沒有借助廣告或傳統大眾媒體的力量。
在網路社會中,人人都被海量資訊包圍,廣告迴響在毎個人的耳邊,而進了蔦屋書店,仿佛進入了別樣世界——巨大的空間中沒有圖書海報,更沒有促銷提示或資訊,甚至連在其他書店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也不多,店員從不叫賣,只是安靜地提供服務,讀者在隨處可見的沙發上靜靜閱讀。
圖博館
書店的外觀設計綜合了全球73家設計公司的60個提案,最後由英國著名設計工作室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設計了精緻、低調的外觀,「T」字形的外牆與書店LOGO互相呼應。
在蔦屋書店一層有一條長達55米的「雜誌大道」 (magazine street ),展示了 1300 多種日本雜誌和1000多種外國雜誌,集中了各個領域的最新資訊。而在「雜誌大道」的兩側,分佈著主題為「人文/文學」、「建築」、「愛車」、「烹飪」、「旅行」的小房間。所有的書都安靜地放在視線可及的書架和書桌上,沒有一般書店常有的空間壓抑感,且陳列的書按照主題有序地排列組合,看似不經意的擺放,細細看來,就像藝術展上精心設計過的展品序列,讓房間裡充滿了歷史和人文的氣息。
蔦屋書店與眾不同的書籍陳列方式,基於蔦屋書店對讀者所作的細分。蔦屋書店把目標消費群體定位為「成年人」,並進一步細化成「對資訊高度敏感的高品位成年人」。蔦屋書店將這樣的成年人稱為「金色人群」(premium age),而其所努力營造出的書店氣氛,正是針對「金色人群」所提供的「書店應有之貌」。
該店還設有專門的cafe和lounge,不但在其間陳列了古今中外的書籍供人任意翻閱,且店中所有書箱和DVD、CD都可帶進去試看與試聽,不收取任何費用。這種做法可能造成書籍折舊率與破損率的增加,從而加大經營成本,但經營方表示,相信來到蔦屋書店的讀者是真正的愛書人,必定會珍愛手中的書本。這種信任對於忠實消費者的培育來說可謂一記妙招。
所有書籍都依主題排序組合,像是展品擺設一樣。
專家導購:滿足讀者的深層需求
蔦屋書店在資料技術的運用上也不落後,經營方十分清楚,與Amazon等電商巨頭競爭,取勝的關鍵仍然是回到消費者,也就是對讀者的洞察上來。
蔦屋書店將通過資料技術運用所節省下的成本,投入到與Amazon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行銷手段上,那就是蔦屋書店知名的「專家級導購」。所謂的專家級導購都由各領域的知名人物所擔任,如旅行類諮詢員是65歲的森本,曾遊歷100多個國家,撰寫了十幾本導遊書;料理類的騰屋小姐是業界知名人物,著有多本料理類書;文學類的間室道子,是著名日本文學評論家……。這些專業導購除負責相關領域圖書的選擇外,還常駐店中,所有讀者都可與之自由對話。對話可能圍繞著某些書,更可能會溢出書的範圍,延伸到對生活方式的探討。
圖博館
近十年來日本出版物銷售額不斷減少,實體書店在網路書店和電子書籍的夾攻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日本目前的出版業正在不斷的衰退,最大的原因是:市場在不斷變化,但業界仍沒有適應,因此造成了現在的情況。水野誠一認為業界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有針對性的對顧客群體大膽改變銷售策略。
「僅僅只賣書讓書店變得毫無魅力!」鐮田崇裕,曾任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館長,現任蔦屋書店所屬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 Ltd的執行董事。水野稱讚他是「在西武百貨公司的獨立書店中不斷吸收知識成長起來的一位老闆」。
經過30年的積澱,今天的蔦屋書店的經營理念再次發生了變化,鐮田崇裕想發起一場書店界的革命,思考更多新的理念,意圖給出改變生活的提案,並將這些提案放到首位,把代官山蔦屋書店變成一個新概念支持下的新店鋪,於是現在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應運而生,這個書店並不是單純的TSUTAYA的分店,也不做單純的圖書販售點,而是做販賣「生活方式」的文化場所。
蔦屋書店的自我定位是傳達有創意的、全新生活方式的媒體。與一般書店的關注點不同,蔦屋書店著眼點在於「人」,而真正能打動「人」——也就是讀者的,不是設立線上書店、提高書籍檢索的便捷、辦理會員卡提高優惠力度,而是察知讀者內心的潛在需求。而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定位更加鮮明,那就是『家』一樣的安心之地」,讓讀者在書店裡能像「在自家書房中一樣安逸」。
代官山蔦屋書店希望讓讀者在書店中也能像在自家書房一樣舒適。
店內的整體氛圍完全採用「日式現代中產階級家庭」格調,照明都是暖色調的間接照明,傢俱配置刻意不選擇高級品牌和設計品牌,儘量選擇有質感但讓人放鬆的物件。店內沒有任何推銷海報,書籍之間沒有任何書店都可以見到的購買指引小旗子,全書店的書籍都可以當做咖啡館或者是餐廳讀物閱讀。
這樣的定位,巧妙地選擇了差異化競爭,使得蔦屋書店在Amazon橫掃書本出版行銷業時,仍然能躍出價格、品種競爭的紅海,潛入差異化的藍海。
精到設計:知識與品味的力現
代官山蔦屋書店品牌設計是由著名平面設計師原研哉設計,logo型式由TUTAYA更新為「蔦屋書店」是專案的一大特徵,簡潔實現了易讀的需求。VI(視覺識別系統)利用粒子化將LOGO處理為點陣集合,由此創生出系統化而多變的視覺體驗。
圖博館
文茜的世界周報/蔦屋書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66lxWDYzw&list=PL91BBCCF65CE3D190&index=4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F-TEHBDnQ&list=PL91BBCCF65CE3D190&index=46
日本唯一入選「世界20家最美書店」-蔦屋書店TSUTAYA
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是日本連鎖綜合書店TSUTAYA的代官山店鋪,2011年正式營業,是唯一一家入選「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的日本書店。在網路書店以低廉的價格、便捷的銷售模式吞噬圖書行銷市場,實體書店經營慘澹之時,代官山蔦屋書店沒有促銷,沒有廣告,卻屹立不倒,銷量上漲,並且擁有眾多忠實的讀者群,成功得像一個悖論。
TSUTAYA的過去
日本TSUTAYA連鎖書店創立於1983年,以銷售書籍、電影、音樂聞名,現在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租借音樂和電影的綜合店鋪。「蔦屋」兩個字的由來並非對TSUTAYA的音譯,而是因為TSUTAYA的經營商希望能夠作為新時代的有為出版人,選擇了日本江湖時期著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的姓氏。
在三十餘年前,TSUTAYA的第一家店就是以「蔦屋書店」的名字在大阪開門迎客,第一家蔦屋書店就以電影、音樂和書籍的綜合經營模式打破了以往任何書店的經營模式,為當時的年青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在1993年開始涉及CD行業以後,「蔦屋書店」這四個漢字就很少被使用,1994年之後的店鋪都以TSUTAYA作為店名。代官山蔦屋書店近年重塑品牌、重新啟用漢字名稱,一個非常強烈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如同當年一樣,為他的顧客們再一次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所以,這一家不僅是集合了電影、音樂和書籍,更是有著眾多獨一無二服務和活動的店鋪,如同當年一般,也叫「蔦屋書店」。
另類定位:差異化的競爭之路
「未來日本書店的形勢還會更加嚴峻!」水野誠一,蔦屋書店的創辦人。曾任日本西武百貨店社長,畢業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1995年當選日本眾議員。水野誠一在西武百貨裡做了許多創新之舉,其中包括把百貨與設計和大型書店結合的嘗試,這一個理念同時改變了傳統百貨和傳統書店的面貌,也為後來蔦屋書店的創辦埋下伏筆。
圖博館
具有公共功能的圖書館,中國古代有嗎?2015-11-08
問:聽說你做了一個講座,提出中國宋代出現了具有公共功能的圖書館。切,你不知道圖書館是近代的產物嗎,是西方傳進來的建制嗎?
答:我不這麼認為。
問:古代中國祇有封閉的藏書樓你懂嗎?明代寧波的天一閣,規定書不出閣,別說讓外人進去看書,子孫後人隨便開鎖進入藏書閣,也要受罰。就這麼封閉。這是圖書館嗎?
答:天一閣只是個別的極端情況。晚清紹興的古越藏書樓,設有六十個座位,就是對公眾開放的藏書樓。
問:古越藏書樓還規定圖書“不得借出門外”呢。這是圖書館應有的製度嗎?
答:圖書不外藉其實也是西方圖書館的慣例。同時代的倫敦大英圖書館,同樣也是“男女觀書者,日有百數十人,晨入暮歸,書任檢讀,惟不令攜出”。
問:就算這個古越藏書樓是圖書館吧,但它的開放制度也是從西方學習來的。西方圖書館制度傳入之前,中國有准許借書的圖書館嗎?有嗎?
答:有。《廣信府志》載:“紹熙、慶元間,直敷文閣趙不迂建書樓於江西鉛山縣,以供眾覽。謂邑人舊無藏書。士病於所求,乃儲書數万卷,經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鑰掌之。來者導之登樓,樓中設幾席,俾能縱覽。”
問:切,這是個別私人的藏書樓好不好?有政府設立的圖書館嗎?有嗎?能藉書嗎?
答:南宋紹興年間,大藏書家葉夢得任建康知府時,利用政府的財政節余建造了一個叫紬書閣的圖書館,購置大批公共圖書。目錄學大家汪辟疆說,葉夢得“嘗建紬書閣,以藏公家之書,亦宋代之公共圖書館也”。你說這是不是圖書館呢?
問:個別例子說明不了問題。
答:這不是個案。在宋代,天下差不多每一個州縣都設有州立的圖書館、縣立的圖書館。
問者:你老提祖宗曾經闊過有什麼意思?你想證明中國比西方厲害嗎?你是為了讓中國繼續保留在醬缸中找理由是吧?吳鉤你這傻逼!
回應
沒看懂最後....
愛書者,嗜書如命,不外借,也是情有可原的
古代中國有公共圖書館。儘管與今日公共圖書館相比有差距,但是性質類似。例如,18世紀的乾隆年間,朝廷編訂了《四庫全書》,皇帝命抄寫了七部,其中四部放置於在北京、承德、瀋陽,剩餘三部分別放置於揚州、鎮江、杭州。為什麼要放在長三角地區?因為皇帝考慮到江南讀書人多,圖書放在那邊是為了便於士子觀覽。這不是對公眾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嗎?
圖博館
除了民眾的讀書設施外,每年德國法蘭克福和萊比錫都會舉辦書展,作為一種圖書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平台,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大圖書出版商到這裡參展。
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約1.29億冊。每個城市都有市立圖書館,區裡也有各自的圖書館,而且一定是建設在當地最繁華的地段。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鎮裡往往也有圖書館。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會定期有流動圖書館,方便居民借閱圖書。人們只要花約10歐元辦一張年卡,就可到圖書館自由借閱圖書。在公立圖書館,看書則是完全免費的。
德國可以算是民富國強,背後一定是一種文化力量在推動著,那就是閱讀的力量;中國人發明了造書的紙,但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我們在不斷感嘆德國製造的同時,感嘆德國強勢維持歐元區的同時,卻沒有註意到,德國的大學和圖書館一定是當地最經典的建築並建立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沒有註意到德國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閱讀者群,更沒有註意到德國人對知識的尊重和閱讀的態度。
今天整個社會都表現的浮躁不安,在地鐵上,大家忙著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瀏覽論壇,因為無法理性的篩選,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聞和消息,閱讀了太多的不良和過激的圖片,自然的在一個浮躁不安的環境中,心靈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為信息爆炸,我們養成了一種叫做“淺閱讀”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和習慣,大家的閱讀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閱讀質量卻不一定能得到保證,我們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個時代,真正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夠淨化心靈,提升精神生活的書上呢?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車的時候放下手機,拿上一本書讀一讀;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纏身,清心寡欲的讀一本書;我們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謂的“淺閱讀”為榮,而花時間去讀一本真正的好書?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5-10-15/1015770807.shtml
圖博館
德國人更喜歡閱讀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評的6本書為例:《波比和流浪漢:一隻改變我生命的貓》、 《戰爭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癒密碼:六分鐘病癒方法》、《百歲老人蹺家去》、《狐狸谷》。
讀書氛圍
讀書應該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幾乎全民都喜歡的一件事,無論男女老少,達到了平民閱讀,他們認為讀書可以鍛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他們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想法,促使他們不斷的閱讀。
此外,德國人認為,閱讀關乎國家未來,經常性大量的閱讀,能夠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讀書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長和學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閱讀視為一項兒童啟蒙的社會工程。5年級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張贈券,免費在圖書館領取一本書。
德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培養他們對書籍的興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玩具就是圖書。父母還會在每天睡前為他們讀書或和他們一起閱讀。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間並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圖書館會在課餘時間為他們舉辦各種朗讀活動。中學時代老師會佈置主題性作業,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材料書籍以便完成作業。
幾乎每一個德國家庭,都有書架,或設在書房,或擺放於客廳,似乎成為了家裡的一件裝飾,但很多德國人的書架上的書,他們幾乎全部都閱讀過。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一百多冊。他們認為,“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讀書設施
德國有將近7700家的書店,書店工作人員則約為31000名,到處都可以見到書店,無論是市中心的大型圖書商店,還是車站的小型圖書店或報刊亭,如果你留意觀察,會在很多社區附近找到一個像電話亭一樣的小亭子,裡面放滿了二手圖書,這就是公益免費借書亭,你可以免責在這裡借到自己想要閱讀的圖書,或是可以把家裡看過的圖書放進來供他人閱讀,全憑自覺。
通常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很多大型書店內,或小型書店門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閱讀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費閱讀區,即便你沒錢購買,但只要你願意閱讀,你完全可以坐在這裡看上一整天,是不會有人因為你只看不買驅趕你的。
大型書店也經常會舉辦一些讀書會或朗誦會,來提倡人們閱讀,並喜歡上閱讀。這裡不會因為利潤原因只出售大量的暢銷書,也是會照顧到各個閱讀人群的需要。
圖博館
德國人無聊得只能看書?2015-10-15 轉自:時代郵刊微博
德國是個極度無聊的國家,你看不到10點還有人在飯店裡吃的熱火朝天的,你也很難每天見到人們興高采烈的滿大街狂歡,年輕人也並不經常聚攏在一起玩耍撒歡,整個德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安靜的氛圍,在這里人們無聊的只能看書了。所以這個無聊的國家出了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詩人。也因為讀書才變得民富國強,這一切都與德式閱讀息息有關。
到底什麼是德式閱讀,可以總結概括為:讀書習慣、讀書氛圍、讀書設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當讀書成為一種全民文化的時候,民富國強就不再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些數據調查,告訴你德國人讀書狀況:有91%的德國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其中,23%的人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的人年閱讀量超過18本,大致相當於每三週讀完一本書。書也成為了朋友之間最受歡迎的禮品。
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對於德國年輕人來講,讀書就和他們的啤酒一樣讓人喜愛。
14歲以上的德國人中,69%每周至少看書一次;36%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經常”看書;22%的人看“很多”書;16%的人則有每日閱讀的習慣,屬閱讀頻繁者。8000多萬的德國人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市場銷售總額達96億歐元。德國年出版新書9萬餘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德國還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
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裡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裡的圖書是多麼昂貴,就拿2012年的一本暢銷小說《Er ist wieder da》為例,約在19.9歐(約170元人民幣)。也正因為德國人喜歡閱讀,德國亞馬遜圖書和閱讀器kindle,一直銷量不錯。
但德國人更喜歡紙質圖書,有兩點原因:一是喜歡紙質圖書拿在手上的感覺,更為傳統和真實;二是電子圖書價格並不比紙質圖書價格便宜很多。
他們還認為真正的閱讀源自於書,而非實時消息,他們更願意閱讀有價值的,即便是長篇大論的文章,而不是閱讀那些無用的、八卦的、沒有任何營養的花邊消息。
圖博館
中國舊書店
作者: 阿瀅 2014 金城出版社
目錄
序我在舊書店里遭遇的噩夢與美夢(史航)
北京
北京舊書店拾零(劉德水)
我與海淀的一家書店(陳建功)
感受潘家園(谷雨)
別有驚喜的府學博古書苑(楊小洲)
豆瓣書店(田原)
哲人巷:在鬧市中追尋智者的足跡(祖伊皮特)
三味書屋(華雙魚)
天津
天津舊書店尋蹤(劉運峰)
老天津舊書業素描(由國慶)
在老賈書屋看老小人書(羅文華)
河北
小城廊坊的舊書店(李樹德)
一家舊書鋪成就半生文學事業(黑馬)
石家庄「籍古齋」(張維祥)
山西
小書店的匆忙往事/(介子平)
太原爾雅書店(孫永慶)
內蒙古
包頭的舊書店(馮傳友)
呼和浩特的舊書店(老饕)
吉林
長春古舊書店(付慧)
上海
上海舊書業(虎闈)
與記憶同在的舊書店(楊自伍)
上海的「上海書店」(趙川)
小朱書店(朱紹平)
江蘇
南京街頭的舊書店(淮茗)
再說南京街頭的舊書店(淮茗)
南京的舊書店(郁娟萍)
品雨齋書屋(徐雁)
南京古籍書店(彭小偉)
浙江
浙江的舊書店(李劍明)
安徽
合肥增知書店(魯燕)
蕪湖萬卷書屋(書海)
福建
堅守舊書店,只為那不變的情結(鄭德鴻)
曉風書屋:一間老人文書店的背影(雲飛)
江西
十年的伙伴——記南豐舊書店(黃海飛)/141
山東
我與濟南古舊書店(王慧)/145
濟南英雄山早市書攤(徐明祥)/150
濟南中山公園舊書市(平陽子)
新泰的舊書店(阿瀅)
河南
鄭州的古舊書店(趙長海)
洛陽買書記(畢梓桐)
開封的舊書店(劉炳善)
湖北
堅守舊書業的襄陽舊書城(龔明俊)
武漢的舊書店(劉磊)
黃石舊書攤(舒韶雄)
湖南
舊書店「搶書」(鍾叔河)
書蟲日記中的張國強與他的特價書店(彭國梁)
株洲紅火舊書攤(聶鑫森)
安靜的書店與熱鬧的書攤(蘭祁峰)
長沙舊書店(任繼甫)
廣東
文津閣書店,寂寞又純粹(潘小嫻)
兩腳書櫥(郭偉波)
汕頭舊書店記憶(林偉光)
惠州舊書店(周老泉)
四川
成都舊書店風景線(朱曉劍)
西藏
希望書店的失望(陳躍軍)
陝西
西安的舊書店(李洵)
新疆
伊犁舊書店(萬志遠)
香港
香港二手書店(陳子善)
香港:舊書店里的小風景(胡洪俠)
溢記舊書店(侯軍)
台灣
台北舊書店素描(傅月庵)
附錄:中國舊書店名錄
阿楨
香港銅鑼灣誠品 取消24小時營業【聯合報2013.08.14
誠品銅鑼灣店在香港開業一年,原本一星期有幾天廿四小時營業,由於需求不足,放棄全天候營業的做法。香港作家陳冠中等人認為,銅鑼灣店不夠本地化,港版書太少,營運總監王珀琪說,「香港出版的書籍比台灣少,所以店內出售港版書一直不多。」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銅鑼灣店昨天開業一周年,營運總監王珀琪渴望聽到公眾的回饋,她說:「很多人都說我們店裡很擠,但香港本來就是一個擁擠的城市。」她說誠品努力成為一個微縮小社會,適應當地環境。
對於誠品銅鑼灣店放棄全天候營業的做法,王珀琪說,台灣誠品的大部分讀者都是自由業,或自己經營店鋪;但香港讀者大多是一大早趕辦公室的上班族,不可能在書店一直看書到天亮。
至於店內出售的港版書數量,王珀琪解釋說,誠品選擇書籍的優先標準,不是出版地,而是書籍內容;「香港每年出版九千種書籍,而台灣有四萬種,香港出版的書籍比台灣少,所以店內出售港版書一直不多。」
王珀琪說,很難給銅鑼灣店貼上「本地」或「台灣」的標籤,因為這是全球化的匯集,開放和多元是香港的基石,「你不會指著優衣庫(Uniqlo),說它不夠本土化。」
她說,誠品銅鑼灣店有一批固定讀者,顧客大約每六周來一次,每次平均買兩本書。他們是成熟的讀者,對暢銷書和小眾題材都感興趣,文學書籍占銷售額的百分之十三。誠品銷售收入已差不多能維持經營成本。
王珀琪說,未來任務是在香港島以外尋找合適的新店地址,但因租金高昂,尋找合適店址很難,無法保證今後香港誠品會擴張。
是台灣的誠品,還不是香港的誠品 by港生
第二周放了工才去趁熱鬧,還是人頭湧湧。報紙也幫它做勢:朋友打電話來說:劉以鬯、西西都為它演講呢!我說不大可能吧! 她說是前幾天蘋果的消息。我半信半疑,現場一看,實踐檢驗真理,果是流料!
誠品是台灣的誠品,把台灣的品牌搬來香港,稍見狹隘和商品化,形似分店,郤沒了敦南店的細緻和人文關懷。世界文學部份,過去做得好的誠品會把一位外國作者的原文和翻譯放在一起,還有細緻介紹,這些都沒了。翻譯文學的品種也沒好好挑,不見得比賣台灣翻譯書的樂文、Page one, Kubrick多, 挑選口味更有不如。
誠品在台灣也有高下,香港這間似西門汀分店。文具很多,雜誌和流行書籍多。moma 藝術館只有一角,賣的東西也很大路。在香港,要仔細找會找到更精美的東西
版主回應
誠品在香港,最成功是它的宣傳!做成了某種形象,老百姓不能不去朝聖。又可通宵,又在最新的商場,務必一逛為快。至於說推廣閱讀,照顧香港讀者,則似乎到目前為止,還是說說而已。
宣傳多於實際,可見於兩例:進門的八樓,有大字列出香港十大作家,好似對香港文化有所關心,實際是借香港作家「抽水」!走進書店,完全找不到香港作家的書,這豈不是有點開玩笑?我不見香港小說如劉以鬯的「酒徒」、也斯的「剪紙」、崑南的「地的門」。(香港書店到台灣開分店,夠膽列出台灣十大小說家,而店內買不到白先勇的「園驚夢」和王文興的「家變」嗎?)
店內也有詩一欄,有不少余光中,也有聊備一格的森波斯卡(卻不見行人的Transtromer 詩的新譯本)夏宇也不齊全。多少不是問題,香港詩人集體缺席才叫人驚覺取捨確有問題。比起對面街最近改革圖強的商務,反叫人覺得還是商務可愛。
說明一下。被提到十位香港作者,主要在台灣出書的西西,以及近年出現在台灣出書被出版社力捧的蕫啟章兩位的書都很齊全。
另外海峽四地文學書一列書櫃,當然有向大陸作者致意示好。香港作者則懶理,全部缺席了。
哈台族的台灣作者紅眼寫文章做勢說:香港文化人準備好面對誠品的挑戰沒有?我也欣賞台灣文化 ,其中有樸實、深沉、生動的一面、也有投機、輕浮、自大的一面,都多少可在誠品不同分店見到。我們在香港見到的,還不是誠品最好的一面、未是台灣文化最好的一面。這對香港文化人也可說是一種挑戰(不是紅眼說的那麼膚淺的那種),面對別人的輕視和忽視,你如何自我定位呢?
http://www.pixelbread.hk/content/
香港誠品惹爭議2013-8-17 旺報短評
誠品香港分店營運屆滿一周年,掀起的書市變身浪潮,用「革命」兩字形容也不過分。
香港最大的三聯書店在元朗開設旗艦店,店面共四層,其木紋書架、人流空間、燈光的柔和度都頗見心思;售書外,亦販賣香港本地設計師產品,店內還有咖啡室、唱片行等,並定期舉辦講座及活動,與誠品相似度甚高。誠品附近小書店則採價格戰,任何誠品特價促銷書籍,小書店立刻調低售價,一般比誠品要便宜20﹪。
但香港卻出現了不滿誠品的聲音。一些文化人批評誠品香港書種太少、文化活動不夠地道、不夠本土化,只是單向輸入台灣思維。
香港文化人的批評無視於誠品的獨特性:這是一家來自台灣的書店,展示的是「台灣文化風景」;如果要求誠品充分表現香港本土特色,那就只不過是另一間三聯或商務書店,誠品也就不必跨海遠來。(楨:?)
恰恰是誠品店面的設計、營運的模式、以及販賣的書籍所呈現出來的異質性文化,增加了香港書業的多元性,豐富了香港閱讀文化的內涵;與此同時,由於港台兩地又共有大中華文化的背景,大家又能在這樣的基礎上溝通交流 。(楨:?)
「本土」應該是動態的概念,必須有機成長;如果硬把本土看成封閉的僵化組合,排除新觀念、新事物,本土化會變成困住自己的牢籠,恰恰和香港多元化、兼容並蓄的社會特性背道而馳。(楨:?)
香港一些文化人對誠品的撻伐言論,其實只是在迎合香港這幾年方興未艾的本土化運動:追求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反對清拆老建築、保護新界田園生活等。
如果硬要把對本土化的追求元素套在誠品身上,就有點扞格不入,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媚俗。(楨:?)
香江風情/港式「文革」風雲起?【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2013.08.17
八月十八日本當是個黃道吉日,香港人最愛這種日子,數字好又撞上假期,用來辦嫁娶之類最好。但是對於香港政情說,這天不僅不是好日子,還可能出壞指標,看這天港式「文革」,是否真的來了。
不久之前,香港還有人在嘲笑台灣藍綠之爭,但他們絕對想不到,香港式的「撕裂」會來得如此之快,而且香港出現的,不是台灣藍綠那般主張分明、陣營齊整的兩黨之爭,而是赤橙黃青紫五色斑斕之鬧。這種鬧,不少人認定就是港式「文革」。
「文革」就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香港的「文革」,高峰是一九六七年,當時香港左派發起暴動,時稱「反英抗暴」,製造出流血事件,不僅在示威中與警察打鬥,還布置土製炸彈炸傷民眾。那場港式「文革」,逾五十人喪生,逾八百人受傷。
可香港人曾被稱做極具理性的示威者,遊行完在茶餐廳照樣談笑風生,遊行時還會自備垃圾袋。示威時站到馬路上,都會被警察檢控,怎會有「文革」之憂?
但是香港政治生態今年突變。還真出現「文革」苗頭,示威時的對壘,出現指罵的場面不斷,更有人上演全武行,大打出手。多個奇奇怪怪的政治組織突然湧現,有媒體揭是「愛國」黑社會、有媒體說他們是領錢做戲的鄉民。
這個星期天,香港特首梁振英要第二次下區(到基層視察),其第一次下區即出現大打出手,第二次會否升級,就成港式「文革」是否真來了的指標。
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香港回歸十年 民主形式萬歲 《出版大崩潰》
阿楨
上海實體書店紛關門 借鏡誠品【聯合報2012.02.16
在房租、人事成本高漲,網上書店、數位出版的衝擊下,近年來上海實體書店掀起一股倒閉潮,日前連大型國營企業新華傳媒所屬上海書城淮海路店也宣告停業。在此一現象下,借鏡台灣誠品書店多元經營模式,成為近來上海業界討論最多的話題。
上海書城副總經理江利表示,淮海路店並非關閉,而是要轉型調整,以新業態重返市場。上海書城計畫在淮海中路另擇新址,開設一家引進咖啡館、文具店、教育培訓、生活館等全新業態的閱讀書店。
此外,新華傳媒今年四月將在靜安區,結合書城與影城開設面積超過一萬五千平方的靜安圖書影視城;以及外灘超過二萬五千平方的「十六鋪文化水岸項目」、超過廿八萬平方的虹橋「成城購物廣場項目」等,以圖書為核心,同步引入多元的文化消費服務,以吸引民眾。
在當當、京東等網路書城動輒「半價售書」、「零元售書」、「買一百返二百」的促銷戰衝擊下,自2008年起,上海各大學附近的實體書店就已經開始了第一股倒閉潮。過去一年,上海書店再次爆發倒閉潮,復旦慶雲書店、民營小朱書店、光合作用書店、上海萬象書店也先後停業倒閉。連擁有「城市文化名片」之稱的上海季風書店,也陸續關閉了來福士店、靜安寺店等多家分店。日前連大型國營企業新華傳媒也關閉旗下卅年歷史的上海書城淮海路店,更引起高度關切。
業者表示,隨著網路書店的興起,實體書店早已淪為網路書店的「樣品店」,許多消費者在實體書店看到滿意的書後,再回到網上訂購。日前當當網還正式宣布在手機端推出「圖書封面掃描」功能,讀者只要用手機照相功能掃描出圖書的封面,就可在當當網搜索到這本書,未來勢將更起推波助瀾作用。
據了解,上海市政府新聞出版局也很重視實體書店的困境,除了在「十二五」計畫中規畫建立集文化、娛樂、休閒、生活、商業於一體的標誌性大型書城;也將以資金、政策扶持中小型甚至微型書店和民營特色書店,近日即將公布辦法。
版主回應
庫布里克 北京讀書人的靈魂【聯合報2012.04.18
北京獨立書店「庫布里克」,空間規畫引進綠色植物的概念,舒緩閱讀後的疲勞,受到北京年輕人青睞。
特派記者羅印冲/攝影
曾獲美國「國際室內設計協會」(IIDA)設計大獎的北京獨立書店「庫布里克」,空間規畫引進綠色植物的概念,舒緩閱讀後的疲勞,受到北京年輕人青睞。一位大陸讀者說,走向國際大都會的北京,獨立書店是這座城市的心臟,也是讀書人心靈的故鄉。
位於北京東直門外香河園街的庫布里克書店,結合咖啡店和藝術電影中心,成為近年北京年輕人的文化聚散地。「庫布里克」不只賣書和咖啡,還時常邀請作家和音樂創作者開辦工作坊,形成推動文化創作的平台,廣受年輕族群青睞。
就讀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的李同學,周末整個下午都待在書店。他在受訪時表示,很喜歡書店裡充滿綠色的感覺,到處都有植物,像在大自然中讀書;北京是大陸最有文化氣息的城市,而獨立書店就像這座城市的心臟,是讀書人心靈的故鄉。
提到書店的空間設計,李同學指出,書籍的分類很清楚,容易找到想要的書,包括大量的文學和文藝書籍;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書店沉澱思緒,「閱讀讓人不再浮躁」。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看電子書,但他認為,看書就要看紙本,才能感受文字的重量。
北京周五的午後時光,讀者陸陸續續走進書店閱讀,為忙碌的一周沉澱思緒。 特派記者羅印冲/攝影
從上海到北京從事影視業的王先生,昨天下班後就到書店窩著。他說,到書店主要是找一個安靜、能放鬆心情的場所,在「庫布里克」,可以看書、喝咖啡、聽音樂和使用電腦,放鬆疲憊的身心;相較之下,美國星巴克咖啡商業味道太濃,沒有文化氣息。
王先生喜歡書店空間配置,尤其是色彩應用,很適合一個人來發呆一整天;平常辦公室很吵雜、喧鬧,影視行業壓力又大,很需要一個能沉澱心情的地方。他還說,上海的文化氣息比不上北京,總是太商業和浮躁。
店經理小飛表示,書店空間的設計有兩個大概念,首先是綠色基調,讓讀者有回到自然的感覺,放鬆雙眼和內心的壓力;其次是營造無國界的環境,所有空間都是相連通的,只要走進書店,就是整個空間的一份子。
小飛說,書店裡也有台灣作家的書,例如蔣勳、白先勇、張大春、駱以軍和龍應台,都蠻受大陸讀者喜愛;書店也有正體版的書,雖然較貴,但也賣得不錯。另外,書店也會定期推介獨立導演的電影、舉辦文藝講座和展覽,是北京的文化據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035207.shtml
扶持民營書店 杭州率先資助【聯合報2012.02.16
大陸各城市紛紛傳出實體書店關閉風潮,尤其沒有國營背景支撐的民營書店更是首當其衝。為挽救此一現象,杭州市官方近日宣布訂定「關於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最快在本月底前出台。該辦法中規定,每年將提出人民幣300萬元專項資金,以資助、貼息和獎勵等方式扶持民營書店發展,杭州將成為大陸首個扶持民營書店的城市。
杭州市委宣傳部昨天舉行圓桌會議,邀請杭州曉風書屋、純真年代書吧、浙江星燎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三家民營書店參與會議,各方就該項辦法進行討論。
民營書店業者表示,由於「出身」不同,民營書店一直在書市的夾縫中生存。網路書店因銷量大,可以低折扣進貨;國有書店不必承擔高額房租,還能享受增值稅先徵後返的優惠,更何況還有中小學教材發行利潤。
對於杭州市政府的扶持解決營運困難,業者都表達肯定。
阿楨
傳統書商尤其獨立書店就很不安了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 《出版大崩潰》
柏林迷你書專賣店 讓人嘆為觀止【中央社2012.04.07
柏林迷你書專賣店「minilibris」。 圖/擷取自網路
鄰近柏林市政府的尼柯萊區(Nikolaiviertel)是仍維持老柏林舊觀的行人徒步區。這裡並非熱門觀光景點,卻經常看到國際觀光客,因為這裡有一家歐洲唯一的迷你書專賣店。
6年前在此開迷你書店minilibris的塞里克(Falk Thielicke)說,在兩德統一前,萊比錫(Leipzig)的出版社在當時政府支持下出版約650種迷你書。現在德文的迷你書仍多半是出自萊比錫的迷你書出版社。
塞里克說,迷你書是指長、寬及厚度都不超過10公分,而且,不需要用放大鏡,肉眼就可以閱讀的書。
他展示店裡最小的迷你書,是1套4本新教聖經的摘錄,放在比香菸盒還小的紙盒裡,每本書看起來比一般郵票還小。不過,翻開書頁,真的不需要放大鏡就可以閱讀。
書店裡出售的迷你書有500多種,從文學、歷史、宗教、藝術、運動及介紹旅遊的書到食譜,五花八門。
塞里克說,迷你書也是很吸引人的禮品。裝在壓克力盒裡郵票大小的「愛情書」,不同頁面印了7種語言的「我愛你」,相當受歡迎。
店裡出售的迷你書多半是德文,也有一些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法文的新版書。Minilibris和萊比錫的出版社合作,也編製旅遊及運動等一般大眾會有興趣的迷你書,例如介紹柏林的文集和女子足球專輯。
Minilibris的展示區陳列塞里克收藏的4000多本迷你書,包括1929年倫敦出版社印製的「莎士比亞文集」、15世紀和16世紀的宗教書,以及19世紀以來歐洲各地出版商印製的童書。中國大陸吉林一家出版社所出的古典詩文選也在他的收藏之列。
塞里克有一本「世界上最小的書」。只有2.4X2.9釐米大的微米書,內容是26個英文字母的精緻圖繪,必須用放大鏡才能檢視。這件珍品在塞里克的定義裡不算是迷你書。
塞里克指出,其實在人類有文字以來就有便於攜帶的文本。在柏林的亞洲文物館有一片大約4000年前的石刻,Minilibris店裡就有這片石刻文的複製品,也只有一般郵票大小。
他個人最珍愛的一本迷你書是紀元1495年出版一本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手稿集。這本拉丁文的迷你書只有手掌大小,收集許多達文西的發明構圖。
目前世界上迷你書出版社並不多。塞里克說,據他所知,在東京也有一家迷你書專賣店。在歐洲,除了在德國,俄羅斯和匈牙利也有出版社印製。另外,秘魯有一家出版社會印製西班牙文和法文迷你書。
歐洲的迷你書收藏家組織了一個協會,會員以德國人居多。塞里克曾辦過協會的國際聚會,現在書店每個月仍會舉行讀書會,介紹新出版的書,會友也可以交換收藏。
塞里克說,會友人數目前大約有100人,多半住在北德地區,除了會友,他也歡迎有興趣的人參加聚會。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12479.shtml
廖美淇
安阿~
版主回應
你還好嗎,獨立書店
‧周華誠2012/09/29 現在可以選擇的生活消閒方式,實在太多,都市人又是多麽忙碌,哪裡有時間去讀書!更別說專門去一趟書店,倘徉其中,消磨一兩個時辰然後解囊花錢。
一曲挽歌,正四處響起。
幾天前傳來消息,濟南的三聯書店要關門了,網上蔓延著一片惋惜之聲。這家書店因為付不起每年40萬元的昂貴租金,只好選擇停業。其實,濟南三聯書店所面臨的情形,每一家獨立書店都差不多。一家家書店,在都市浮躁的商業大浪裡載浮載沈,說不清楚什麽時候一根稻草壓過來,就從此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在杭州,有兩家很有特色的人文書店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家是「楓林晚」,一家是「曉風書屋」。這兩年,他們的經營也面臨種種困境——首先是讀者群的流失。我身邊的許多年輕人,已經完全不讀書了。我自己因為從事傳媒行業,每個月要過手數十本新書;而在別的行業,比如醫生,或者金融行業人士,半年不讀一本書都是相當正常。現在可以選擇的生活消閒方式,實在太多,都市人又是多麽忙碌,哪裡有時間去讀書!更別說專門去一趟書店,倘徉其中,消磨一兩個時辰然後解囊花錢。
更大的衝擊,來自網路購書。在經常買書的人群裡,大部分人已經改變了去書店的習慣,而直接通過網路下單。因為網路除了方便快捷之外,還有更大的折扣優惠。在大陸最大的三家網路書店「當當」、「卓越」和「京東」,總是硝煙彌漫,你全場六折,我就一定給你折扣更低。再加上類似於「滿100減15、滿200減30、滿300減80」的節日促銷活動,書價便宜到令人驚歎。相比之下,在傳統獨立書店,最低只能給到八五折的會員折扣價。如此一來,讀者自然樂於從網上買書了。
這幾年,杭州的獨立書店被「掃蕩」得差不多了,碩果僅存的幾家書店,也紛紛謀求轉型以自保。在杭州開了17年的「楓林晚」書店,除了收縮陣地,把店搬到了地段偏遠但租金便宜的地方之外,更是經過幾年的謀劃,與一些大型企業謀求合作,把店開到企業的地盤,成為阿里巴巴、騰訊、淘寶等知名企業的文化服務商。而「曉風書屋」,則將觸角深入高校、藝術館和樓盤等,不定期開展一個個文化讀書活動,試圖將單純的書店變成一個文化沙龍。這些書店還在苦苦支撐,雖然目前還生存無憂,但仍處寒冬,書店的春天到底何時能夠到來,誰也說不清楚。
前不久我到臺灣旅行,特地去逛了好多家書店,留下深刻印象。我逛了4家誠品書店,去到臺灣大學店時是深夜11時,靜謐的書店裡竟然還有那麽多讀者在流連忘返。敦化南路店旗艦店,美好的書店氛圍更是讓人讚歎不已:空間那麽開闊,燈光那麽柔和,木地板那麽深沈,音樂那麽舒緩,書……那麽多!在這家書店,隨意走進一個空間,就如同走進一間大書房,而且像是自家的大書房,讓人感覺身心自在。
誠品書店,是可以看作臺北的文化地標。湊巧的是,我抵臺灣的那一天,正好是在臺灣業已經營23年的誠品書店香港銅鑼灣店開張的第二天。我在《聯合報》上讀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就在想,在全球書店都風雨飄搖的大背景下,誠品書店是如何做到巍然獨立的?(楨:誠品可是獨立書店殺手之一!)
幾天的觀察,我發現在誠品,書店不僅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它已把範圍擴大涵蓋到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創意商品,延伸到整個生活空間。經過堅持不懈的經營,它「24小時不打烊」,已然成為臺北深夜的一盞明燈,成為陪伴臺北人寂靜夜晚的心靈朋友。大概,這就是誠品要做「心靈停泊的港口」的涵義吧。
在美國、英國的獨立書店紛紛倒閉的時候,我們這些愛書人,滿懷憂傷地看到城市中一間又一間的小書店也在悄悄歇業。但我仍然期待著,有一些新的書店會在這些安靜的角落生長起來,甚至有一天,能長成「誠品書店」那樣的大樹。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些溫暖而安靜的角落。為了留住這些小小的溫暖,每個月,我都會去小書店裡駐足,離開時,手上帶著幾本喜歡的書。
日媒:日本書店或許能學習中國同行
日本SAKAMAGA雜誌2022-07-12 互聯網資訊大潮下,書店行業邁入全新階段。除了一些極有個性的小眾書店和有實力的大型連鎖書店,日本大多數書店都面臨存亡問題,實體書店20年減少一半以上。中國,新開書店數量卻在增加。首先是通過空間設計打造高顏值和舒適閱讀環境,自帶流量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除了閱讀,不斷拓展咖啡、美食、文創及雜貨等。日本也有書店嘗試跨界經營,但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拓寬銷售,控制成本等手段,原本與日本書店一樣難以為繼的中國書店正重煥生機。中國人靈活的思考和探究心值得借鑒。
日媒ENCOUNT發現:中國漫畫進日本,主打兩類內容:一是穿越“異世界”,多表現為女主角穿越到古代王朝的故事。另一是大女主 ,多表現為漫畫女主角克服困境,憑藉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事業,與男主角相愛,不一味依靠男主角,可說是女性版半澤直樹。
風格書店的大時代來臨 2017/02/23
TSUTAYA BOOKSTORE降落台灣了,和「全球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同屬日本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集團。
無論是日本蔦屋,還是台灣誠品,都不是單純開著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但幾年過去,前者卻發展出一套比誠品更細膩完善的營運心法,大步領先在前。2015年,結合「家電」與「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開幕,是CCC再次跨界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