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5 07:38:34阿楨

《布袋和尚》

香港神怪片的劇情果然離奇,1999年20集《布袋和尚》的以下劇情不知何所本:

「智能尊者眼見人間生靈塗炭,滿目瘡痍,遂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宏願,然後轉世投胎,名為許德(林家棟飾演)。

德智能過人但淡泊功名,傾慕名醫孫女江小鳳(陳妙瑛),正當二人情投意合,唐太宗(張兆輝)卻令德擇日迎娶文瑞公主(湯盈盈),德冒死拒絕,惹怒公主,引來鳳殺身橫禍。德為令鳳還陽,決定出家為僧,度化「七不得」,使鳳得以再生為人。

德沿途找尋「七不得」,其間感化了太宗,令公主懺悔出家,卻也得罪了皇太后(白茵),引來魔僧昊天作惡,弄得滿城風雨,幸德憑絕頂智慧排除萬難,兼且完成七項功德,一心以為鳳可還陽在望,卻發現原來一直被老布袋(秦煌)所騙,鳳竟已化成一只白兔……」

民間自有其傳說,更加上現代影視要添油加醋,那能依以下史傳:

「布袋和尚的正規傳記,始見於北宋初年(988年)贊寧所著《宋高僧傳》卷21中的《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其後又有……不論細節的繁簡,有關布袋和尚生平梗概,各傳中卻沒有太大的出入。措其共通之處,則為:布袋和尚,自號契此,為明州(浙東地區)一帶的僧人。形裁腲脮,蹙額皤腹,以杖荷布袋隨身,而且言行奇特怪異,並具神通。因曾有一偈題及自身為彌勒應化,因此被人認為是彌勒下生。他坐化於後樑貞明二年(或三年,916或 917年;唯《宋高僧傳》云其卒年為唐天複中,即901—903年間)。坐化後仍有人看到他在別州活動,因此四眾競圖其像。」

旣然布袋和尚是彌勒下生應化,坐化後又不斷化生,民間自然有各種版本的傳說了。《布袋和尚》的愛情故事加上能吸入萬物並示現神通的那口大布袋之電腦特技,應比一貫道的以下教義更吸引現代人:

「彌勒祖師是白陽奉命承運的應世佛,也是一貫道弟子的祖師,未來的大同世界,必然在彌勒祖師的應運慈悲下完成。彌勒佛已在人世間轉世多次,今日所見彌勒佛像,即布袋和尚。未來彌勒祖師會重新來到人間證佛,大演龍華三會,但祖師來時,人世間已是芬芳淨土。
在人間淨土來臨前必有一番天演淘汰,所以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人人都在這大浩劫的範圍中,只有努力修持,渡人化世。在大難臨頭,人人自危的今世,上天惟恐玉石俱焚,上天 老 特派彌勒祖師來掌天盤,辦理末後一著,傳三寶心法,普渡眾生上法船,在彌勒祖師道傘護庇之下,靈性才得以無恙。彌勒祖師正是白陽弟子的大導師,也是世上所有人類的希望寄託。

我們若都具有了彌勒佛的這種滿腔歡喜,笑口常開,以寬宏的大度量來容納天下的事物,經常面帶笑容,遇有橫逆不如意的事情,也能逆來順受,以德惠施予大眾。常以慧眼高瞻遠矚放眼天下,明瞭世界局勢。學習彌勒祖師的大慈大悲,大肚能容天下事,來共同協助彌勒祖師辦理三期普渡收圓大事。」 

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春去春又來》吧! 

布袋和尚>維基百科
 

靈隱寺旁飛來峰造像石窟群中的布袋和尚像契此和尚,五代後梁時期之僧人,明州奉化(今浙江寧波奉化)人。因常背負一隻布袋,又稱布袋和尚。
蔣宗霸常與布袋和尚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游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布袋和尚背上有四目。據傳他圓寂前留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契此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
中國多數佛教寺院裡所供奉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他為原型塑造。
布袋和尚臉帶笑容,手提布袋,也常被商家認為是有歡喜、招財的意味,而視同財神供奉。
 
1999年香港TVB 20集電視劇


  演員:林家棟 陳妙瑛 劉玉翠 張兆輝 湯盈盈 魏駿傑
  劇情介紹
  傳說中,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滿臉歡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雲遊四方,以禪機點化世人;他樂善好施、身懷絕技、除暴安良、讓衆生離苦得樂。
  智能尊者眼見人間生靈塗炭,滿目瘡痍,遂立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然後轉世投胎,名爲許德(林家棟)。
  德智能過人但淡泊功名,傾慕名醫孫女鳳(陳妙瑛),二人情投意合。德聰明絕頂,令文瑞公主(湯盈盈)也爲之傾心,太宗(張兆輝)令德擇日迎娶公主,德冒死拒絕,惹怒公主,引來鳳殺身橫禍。德爲令鳳還陽,決聽老布袋(秦煌)之言,出家爲僧,行善積德,使鳳得以再生爲人。期間,老布袋、德與喜(劉玉翠)等成功感化了太宗,又令公主懺悔出家,但卻得罪了太後(白茵),引來魔僧昊天(單立文)作惡,弄得滿城風雨,幸德憑超凡智能排除萬難,並完成七項功德。德一心以爲鳳還陽在望,卻發現鳳竟已化成一只白兔……

臺灣電視劇
 
  演員: 蔡燦得、周筱雲、楊貴媚、王明臺、張世
  內容: 劇中包含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警世故事:在奉化縣城,布袋和尚救月兒,小“一心”假扮新娘懲惡少;嶽林禪寺中,布袋和 尚替國師圓了多年的尋子夢;乾坤百寶袋將湘蓮從惡夢中驚醒,卻因 生死殊途她只好把無奈和綿綿愛意留給了愛侶耿民;在縣衙地牢,布 袋和尚使“女鬼”現形,卻引出了皇帝、皇後對簿公堂;最終布袋和 尚成就了俊男和惠英一段好事多磨的千古姻緣。圍繞著以上情節,劇中還平添了許多民間笑話穿插其中。喜劇人物顧少遊、馬屁精、福州相士的輪番登場,使全劇在一片笑聲中落下帷幕,讓觀衆看了“歡喜、 寬心、笑口常開”。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69.html?tp=0_11 
 
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詳參【圖博館】:彌勒與淨土  羅漢  達磨與禪宗 )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的一付尊容並不大好看,所幸他笑口常開,倒也沒有人討厭他。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看樣子他決不會犯「臥高廣大床」佛戒。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到了街市聚落村莊裡,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傻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有一次大雪天,他臥在雪地裡一夜,不但沒有凍死,並且雪不沾身,因此人們對他感到奇異起來。他向人家化緣,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總之,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和尚有一次北上途中,遇見宰牛的屠夫,為其說法道:「一切畜生是造業人的果報,你如今造業殺生,貪財無道,何不為其贖救活命,你知道因果可畏嗎?」又為之說偈道:
殺牛之人號羅剎,殺他自殺誰驚怕!
刀山斧斫暨鍪前,何劫何時時解脫?
  
和尚有一次接受農夫的供養以後,為其說法開示道: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有一次,布袋和尚深夜獨坐橋上,忽然有一肖小,探頭窺看,而對他有所圖謀的舉動,和尚朝他咧嘴一笑道:「我是窮和尚,沒有銀錢的呀!你也不要妄起貪心,要知道貪財奪利的人,無端造罪,要遭輪迴之報。」並慨嘆的說偈勸道:
由貪淪墮世波中,捨卻貪嗔禮大雄;
直截凡情無所得,圓明寂照汝心中。
一日和尚在街市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是為名為利而忙,慨然的說偈道: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
有一位福建籍的陳居士,請問布袋和尚道:「和尚何姓何年所生?今年生臘幾何?」和尚答道:「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我這布袋與虛空齊年。」居士又說:「和尚此去,若有人問就這麼對,不可墮他人是非!」和尚以偈語答道: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耐,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陳居士問:「和尚有法號否?」和尚以偈答道: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再問:「和尚的行李呢?」和尚說偈答道:
一砵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陳居士道:「弟子愚魯,請求和尚開示,如何才能見佛性?」和尚答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居士再問:「和尚此去,是住宿寺院中,還是住於俗家?」和尚答道:
我有三寶堂,裡空無邊相;
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
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
智者解安排,千古無一匠;
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
居士聞聽開示後,合掌禮謝道:「願和尚留此齋宿,寥表弟子一點敬意。」當夜和尚書偈於其門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和尚在浙江四明山時,與蔣宗霸居士兩人相處甚歡,出處飲食,時相往來,和尚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此為每天日課,勸念不休,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摩訶居士。
有一天,他陪和尚在長汀溪中洗澡,和尚要摩訶居士為他揩背,忽見和尚背有四目,炯然放光,摩訶居士大為驚異,於是作禮道:「和尚佛也!」和尚當時嚴誡不得向人言。對蔣摩訶說:「我與你相聚同遊了三、四年,可以說有大因緣,我不久將去,你不要為此而憂。」不多日,又親至摩訶家中對摩訶說:「你要不要富貴?」
摩訶居士道:「富貴何能長遠?但願子孫長遠就好了。」和尚拿出布袋一隻,袋內裝了無數小袋子,並一箱一繩,授與摩訶道:「我以此物為汝紀念,乃汝後代事也。」摩訶居士收下來,也不知是什麼意思。過了兩天和尚又來對蔣居士說:「汝解吾意否?」摩訶答道:「弟子不解。」和尚說:「我欲令汝子孫,如我袋中遺物也。這意思就是說:您的子孫長遠下去,一代一代的,如我送你無數小袋一樣。」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聽了和尚圓寂,亭長自備棺木,厚殮以贖過去垢辱之罪,但眾多人卻抬不動棺木。另有一姓童的居士,他平素很敬重布袋和尚,所以另以棺換之,此時抬棺木者少,而抬之輕若毛羽,觀者稱奇,遂為其建塔於封山之原。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布袋和尚寂滅後十年,浙江的大帥派一官差,因事使蜀,回到棧道的地方,卻會見了布袋和尚,和尚對其差官說:「四明蔣摩訶者,你回去見到時,告訴他要他多保重自己,以待相見。」那時蔣摩訶已經在高山峻嶺上,自築茅庵而居,畜一黃犬自衛。每逢食米盡時,就系百錢於黃犬頸上,出來東吳糴米,往來二十里,從不有誤。蜀使回來將布袋和尚之話,告訴了蔣摩訶,摩訶說:「我已知之。」隨時設齋邀請親友,齋後沐浴趺坐而逝。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http://www.epochtimes.com/b5/3/2/11/c10465.htm 
 
彌勒>百度百科
 
彌勒菩薩,華譯爲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爲賢劫之第五尊佛。
  彌勒在佛教史上被認爲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個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聖典《阿含經》到大乘佛教經典,都以爲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七佛受記,爲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正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的世紀結束後,他就正式成爲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在的地位稱爲“一生補處”。換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補處菩薩。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人,而這個法統的繼承,以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長的,要經過八萬四千歲的交遞增減,一百年增加一歲,由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爲一輪次,亦即釋迦牟尼的一個法統世紀的結束,才輪到他的住法時間。此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系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當來米勒佛彌勒菩薩還被認爲是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爲佛滅後九百年頃之印度人,爲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的始祖。現存漢譯藏經中,造立者注名爲彌勒菩薩者,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于《藏文大藏經》中,除上述諸論之外,尚有《現觀莊嚴論》、《法性性分別論》、《大乘究竟要議論》。相傳彌勒爲無菩菩薩之師,創倡瑜伽唯識之教理,後傳授無著。另據《婆藪盤豆法師傳》所載,無著嘗上兜率天,向彌勒菩薩咨問大乘空觀之理,而因其師亦名彌勒,後世遂將之視同爲當來成佛之彌勒。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居的兜率天是十善報應勝妙福處,其外院據《彌勒上經》所載:“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爲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衍檀摩尼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寶所成。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衆色入玻璃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婉轉流出衆聲,衆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兜率內院,更爲殊勝,是彌勒菩薩所居處。有“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榍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楣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衆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須知內院的殊勝,皆是補處菩薩內證勝所莊嚴的。因此,在內院中還有“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遊梁棟間,于四門外化生四花,水中出華如寶華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方住空中從水而出,贊歎菩薩六波羅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禦。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衆寶以爲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爲五百億衆寶雜花裝嚴寶帳。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爲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衆寶,以爲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華自然出五百億寶女,手持白拂侍立帳內。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爲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負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培蜜。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則結跏趺坐在寶帳之內,爲天衆宣說妙法。此時的彌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從頂上的肉髻中常顯微妙紺琉璃色光,尚以其價值勝過充滿四天下的華貴毗楞伽寶作爲天冠,所謂莊嚴,慈悲備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帶有五百萬億種的寶色;再從八十種隨形好中,各各顯出八萬四千的光明寶雲,使見者贊歎欣慕不已,而願往生兜率天宮。
  彌勒菩薩六部經,指敘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等事之六部經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冊。六部爲:(一)觀彌勒上生經,沮渠京聲譯。(二)彌勒下生經,鳩摩羅?凰間C(三) 彌勒來時經,譯者不詳。(四)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竺法護譯。(五)彌勒下生成佛經,義淨譯。(六)彌勒大成佛經,鳩摩羅什譯。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稱爲彌勒三部經。
  布袋和尚
  彌勒菩薩不知名氏,來曆不詳的布袋和尚,自稱“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說四明人)。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臥,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勝枚舉,高興就臥在雪裏,雪也不沾身;能夠預蔔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爲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隨緣度衆,處處顯示禪機。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禪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禪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
  禪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則背著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禪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裏做什麽?”
  他回答:“我等一個人。”
  禪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
  他說:“你不是這個人。”
  禪師問:“誰是這個人?”
  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隨後,布袋和尚唱頌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複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梁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衆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于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圖片應爲密宗彌勒法像,莊嚴慈祥 。 (請不要替換現在常見淨宗圖像--詞條創建者按)
  彌勒佛是深受中國人尊崇和喜愛的一位菩薩,錢文忠教授認爲,對彌勒佛的信仰,不僅在中國,不僅在東方,彌勒佛與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關系。這裏講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羅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亞,北非,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流行著一種未來救世主的信仰。耶穌宗教裏的彌賽亞,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彌賽亞,反映了被壓迫民族對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彌勒信仰,和世界範圍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關,彼此影響的。印度的彌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個組成部分。
  彌勒是未來佛,是未來的救世主,這裏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範圍普遍流行的彌賽亞信仰的根源。所以說,彌勒佛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佛教裏的佛。
  其實,中國人最早首選的信仰,不是觀世音菩薩,也不是阿彌陀佛,最早得到中國民衆信仰的是彌勒菩薩。早在漢代,彌勒佛的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語。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羅語寫的劇本《彌勒會見記》,描寫和彌勒會見的故事。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劇本,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是迄今爲止吐火羅語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經典。這個信仰在漢代,很快得到了中國信徒的認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彌勒淨土。
  唐朝初年,彌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詩人寒山,他是一個僧人,寫過這樣的詩: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玄奘從一開始就是信仰彌勒淨土的,他是虔誠的彌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則天,唐高宗,也都是彌勒信徒。這就是玄奘爲什麽要去印度求《瑜伽師地論》的原因所在。
  武則天通過官方宣布,她是彌勒佛降生,見于《資治通鑒》。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權勢顯赫的女性,如呂後,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則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變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國傳統中,女性怎麽能當皇帝呢?武則天運用佛教的化身轉生理論,說我就是彌勒佛下凡。武則天用彌勒,構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孫,成爲名正言順皇帝的理論基礎。
  白居易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爲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應該說,在唐朝以前,信仰彌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那麽,彌勒信仰又是怎麽逐漸衰亡的呢?這裏有佛教不同派別和學說之間的競爭問題,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彌勒佛作爲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難,給人帶來一切美好願望和希望的一個未來佛,早已成爲民間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來源,打著彌勒佛的旗號,反對殘暴統治,在中國曆史上,屢見不鮮。因此,統治者是不能容忍這種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彌勒信仰,于是,漸漸默默無聞。唐朝開元以後,彌勒佛像,在漢族信徒中急劇減少。
  彌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語念,跟彌勒二字毫無關系。玄奘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玄奘說你們翻錯了,從梵文翻譯過來,應叫梅旦利耶。玄奘認爲,彌勒應該叫梅旦利耶菩薩。跟觀自在菩薩的命運一樣,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見,還是叫彌勒菩薩。彌勒是音譯,意譯叫慈氏菩薩。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季羨林先生解決了這個難題。梵文的梅旦利耶譯成吐火羅語後念彌勒,所以彌勒是從吐火羅語音譯過來的。而這個詞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詞音相同,所以彌勒菩薩又叫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比觀自在菩薩更多的帶有慈悲的意義。玄奘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梅旦利耶的譯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終究抵不過約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認可,不接受。
http://baike.baidu.com/view/35264.html?tp=4_11
 
 
 
 

上一篇:《張天師》

下一篇:《孔子》

美國黑金 2020-01-07 15:31:42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