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07:03:57阿楨

《秦始皇》

我原以為央視的《秦始皇》拍的比較晚,所以在構圖、取景、場面、灯光、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才會比別的歷史劇成熱。不料「2000年7月開拍之後,突然收到“下馬”的消息,不過,劇組仍然堅持將此劇於2001年殺青。當時,此劇剪出來後是40集,不過,此後這位“秦始皇”卻出師未捷先遭到了長達五年的“冷遇”。」

我質疑當局以下的遲播理由:「原因是一些歷史學家對該劇的嚴密把關,據說有專家認為, “電視劇過度渲染了秦始皇的感情,這肯定不行”。同時,由於廣電總局對歷史劇的一些政策原因,此劇的播出日期不得不一再延遲。據悉,該劇曾經三度修改三度送審,又三度被“彈回”,原本40集的大戲目前已經縮水成33集。」

對比於其它有關秦始皇的影劇,央視的《秦始皇》在秦始皇的感情上並沒特別渲染,劇中與秦始皇真正有感情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夥伴黎姜,其餘趙國公主敏代等只是政治婚姻。即便在與生母趙姬生父呂不韋的恩怨情仇上,也不會比前評《呂不韋》《荊軻刺秦王》更畸形。

相反,我認為《秦始皇》更加強秦始皇從小就具有的政治天分和毅力,這表現在:

當「華陽夫人以國喪為由,不許趙姬母子進宮完禮時。少年公子趙政隻身闖宮叩殿,長跪在殿外聳高的階梯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喊自己的秦王子孫祖譜,多次聲噪頭暈,請准予認祖歸宗,以盡人子之孝,完人倫之理。最終戰勝華陽夫人;另外在與公子成蛟爭奪太子之位上,十歲左右一次和成蛟兄弟們打架、竟然咬斷了其中一人的手指;

趙政即王位,華陽夫人仍不死心,聯軍伐秦,大將蒙驁戰死,她慫恿成蛟請纓帶兵,秦王將計就計准許。成蛟出師不利,兵困前線,呂不韋以秦王名義發出斥責令,成蛟不服,護送輜重糧草到前線的昌平君羋靈依華陽夫人之計、密告成蛟才是唯一血統正宗的大秦王位繼承人,成蛟率兵回攻咸陽,兵敗被處死。」
不只對秦始皇的描述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嫌,在處理秦始皇和呂不韋的爭權奪利上,也一再強調呂不韋對秦始皇的苦心:「必須犧牲自己不願犧牲的,忍受他人不堪忍受的,超越常人無法超越的,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王。」

可惜不合贏呂兩氏爭權的史實,更不合《呂氏春秋》裡呂不韋對無為聖王形像的描述。

影劇小說不是歷史,不一定要合史實或政治思想。

歷史又如何?從司馬遷的《史記》至今有多少史家仍相信「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的八卦傳說。



秦始皇>維基百科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因爲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8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身世
秦始皇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嬴異人與呂不韋的姬妾趙氏所生。但也有觀點認爲秦始皇爲呂不韋之子。秦、趙王室同出一祖(《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因出生于趙國邯鄲,故始皇又稱爲趙政。
  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將近攻的對象選定爲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又名子楚),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即秦始皇的母親)。爲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爲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一來異人變為安國君之嗣子,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前251年,秦昭襄王嬴則駕崩,享年74歲。安國君嬴柱即位,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爲王後,子楚被立爲太子。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一年,正式稱王後僅僅三天便駕崩了,享年53歲。隨後太子嬴異人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爲相國、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後便駕崩了,享年35歲。
在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嬴政鏟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嬴政的弟弟嬴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太後(趙姬)偷情。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爲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後。結果太後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嬴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裡也早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逮捕。嬴政將五花大綁的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誅滅三族,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嬴政隨後把趙太後關進雍城的萯陽宮。
嬴政隨後以失職爲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兩年後,嬴政又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呂不韋服毒自殺。至此,嬴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爲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統一中國
前238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准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蒙武、內史騰和蒙恬等人,還有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嬴政親理國事之前,采用韓國鄭國的建議,大興土木修建鄭國渠。《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多裏,灌溉農田280多萬畝。它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就此全部建成。在鄭國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秦滅六國之戰。
從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秦滅六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于秦王政17年(前230年)滅韓、19年(前228年)滅趙、22年(前225年)滅魏、24年(前223年)滅楚、25年(前222年)滅燕、26年(前221年)滅齊。具體過程如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韓國的領土也成為秦國的潁川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于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于秦軍。次年,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爲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攻下楚國都城壽春,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爲時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齊王建聽從秦使的話,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曆時十年,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基本統一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集權統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于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變了曆來的帝王稱號,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認爲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故決定稱號將皇和帝並稱爲“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爲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爲“制”,令稱爲“詔”,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制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爲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曆史上的分封制,認爲周朝因爲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爲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系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裏。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裏。秦始皇支持並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爲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爲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于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爲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評估官吏之表現,以及鼓勵開闢荒地,鼓勵私田制以增加國家收入。比如,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指示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爲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今天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可以閱讀這些2000多年前的秦簡,因爲中國繼承的就是秦的文字。除了漢字的了統一,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這些對于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將六國之間原有的城牆拆除,疏通護城河,稱為「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他們的分裂複辟活動及據險作亂。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爲數。因爲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爲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于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丞相李斯認爲這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保留關于農業、技術、蔔筮和醫藥的書籍。除了博士官所職,天下敢私藏詩、書、百家語的人,都命令守、尉將其藏書燒掉。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前206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保存于皇家圖書館,直到西楚霸王項籍攻破鹹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所謂“坑儒”,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術士私逃且逃前誹謗皇帝,下令禦史審訊在鹹陽的術士。諸生相互告發,最後有四百余名術士在當時秦首都鹹陽被坑殺的事件(《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以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平百越。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閩中四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爲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也爲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和享樂,他興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秦朝最爲著名建築當屬萬裏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長城的首要作用是利用烽火臺預警。但長城不僅用于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又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爲巨大的軍事工程。爲了修建長城,秦國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 ,施工又多在蠻慌偏遠之地,民夫死者不計其數,據《史記》記載“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此外,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秦、趙、燕舊有長城接駁為一體。
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這之中秦直道最爲著名,它從帝國的都城鹹陽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裏,堪稱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秦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迹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回避,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迹依舊清晰可見。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于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至前215年(始皇帝三十二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在征服六國期間,秦始皇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鹹陽附近仿造一遍,以致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爲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衆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于當時全國總人口數,一說當時總人口不過30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描述說,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 僅是完成地基而已。至于阿房宮在曆史上到底是什麽樣子,現在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鹹陽之旁二百裏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于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秦始皇的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曆時三十余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爲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爲陸地,滿布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逝世
秦始皇晚年尋求長生不老。爲求不老之藥,他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前210年(始皇帝37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駕崩,終年50歲。
秦始皇本作書命長子嬴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太監趙高勾結始皇少子嬴胡亥及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僞造遺詔立胡亥爲太子,是爲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前206年,秦始皇駕崩後4年,秦朝滅亡。
  皇後
後世學者認為,秦王嬴政仍保留一個未滅的周封諸侯國-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將其解國。最初,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任秦宰相後,必也為保衛自己家鄉衛國而努力。當呂不韋失勢,被流放而自殺的同時,至秦王嬴政群掃六合一統天下,卻始終未動及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原因必然是連繫著秦王嬴政皇後身分的歷史之謎[9]。
   子女
秦始皇子女記載于史書的約有28位(見孫楷著《秦會要》卷一),名字見于史書的有長子嬴扶蘇、少子嬴胡亥(第十八子,見前)、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相關事件和民間傳說
荊軻曾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荊軻假裝獻燕督亢之地圖于秦王,實際將匕首暗藏于地圖之內。荊軻在秦王面前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一一講解,“圖窮匕現”。但秦王躲避及時,荊軻最終失敗,被秦武士斬殺。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曾在易水之賓爲前去刺秦的荊軻擊築送行,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絕唱。後來,因爲高漸離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表演。但是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訴始皇漸離是荊軻好友,于是秦始皇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于築中,在秦王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並以身殉。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
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範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裏尋夫,但發現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于是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
“古俗不禁女子改嫁,亦無旌表守節之事,考守節樹坊之始,蓋本於始皇之獎巴寡婦清”。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據說他們是用120斤的大鐵椎,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未能成功。後來,張良成爲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
爲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但被後代學者懷疑。
  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于中國之大一統、對于中國政制之創建、對于中國版圖之確立、對于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産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根據史書記載,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八百國,西周後期還有二百國左右,春秋時代一百幾十國,戰國形成“七雄”,直到秦始皇最終在華夏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錢同幣”的大一統局面,爲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從秦以後,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源于秦人,中國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中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無不打有秦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爲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謗之者則稱其爲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正面評價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爲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爲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先進于西方、從而在經濟文化上也發達于西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一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他還試圖統一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于手段過于暴力而沒有完成(統一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于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和文化上的建設和統一,才使得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爲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曆史基礎。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爲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于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爲,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于此[15]。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歎“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爲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爲“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認爲,後世儒家倡導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國不依法而依人情禮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決,致使至今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重視土地的政策。當軍隊還在使用青銅兵器廝殺的時候,秦國就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制農具。與牛耕一樣,鐵農具的應用也是革命性的。中國最早利用鐵農具的很有可能就是秦人。在一個以自耕農爲主的時代,秦國卻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有效的宏觀管理,先進的管理最終造就了秦人發達的農業。秦始皇還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秦始皇還大力發展了全國的水陸交通,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並在西南地區修築“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此外,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統一幣值,使秦國在各方面都成爲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也爲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還發兵南征北討,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載“北擴千裏”,“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爲了大力開發南越地區,秦始皇強令50萬人口遷移進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合和統一。 爲了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強令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至今,萬裏長城已經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征性標志之一。
  總之,秦始皇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于中國之大一統、對于中國政制之創建、對于中國版圖之確立、對于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堪稱“千古一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曆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17],這也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另一觀點認爲: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為早期中西方貨物流通,西方特別喜愛中國的瓷器,直接稱瓷器為中國之名。)
  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曆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漢之政治,多沿秦法,間參以儒家之言。”“秦、漢政體,雖為君主專制,而其地方行政,猶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遺意。”“秦、漢之時,人民言論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於官治也。”“秦以專制,為後世詬病,而其實人民轉有自治之權。”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專責女子以節義”,對男子也有對等的要求。“第執‘焚書坑儒’一語,遽以為秦之對於古代文化摧滅無餘,是實不善讀史耳”。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前領導人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甚高,他不僅有“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的詩句,還說過:“孔夫子是有些好處……但秦始皇比孔子還要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一些人罵了幾千年。……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爲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在某些場合,毛澤東甚至說他自己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當然,毛澤東對于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爲一個曆史人物,要一分爲二。秦始皇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于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鍾澈在評價曆代帝王時說: 世界曆史上,開創龐大帝國的帝王之中,排名沒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爲無論是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希臘帝國的亞曆山大、還是羅馬帝國的凱撒,他們的帝國早已不存在了,對世界的影響遠無法與秦始皇相比。其實,即使他們在位時,其對帝國統一性的重組也遠遠小于秦始皇。
  負面評價
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啓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集權統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爲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爲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萬裏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于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松跨過秦長城,不但收複了原來的失地,並且占領了燕、代等郡。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曆代文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樣不乏其人,例如: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爲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但也有很多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因爲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産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7%8B%E7%9A%87
 



上一篇:《呂不韋》

下一篇:《倩女幽魂》

阿楨 2023-10-28 09:12:37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阿楨 2023-01-13 09:48:32

兵馬俑考古重大發現 甬道挖開佐證項羽欲發掘秦始皇墓 2023/01/13 中時

考古單位以最新的地理探測技術探查,所有進入地宮的甬道都無擾亂痕跡,研究者做地宮的金屬分析發現,地宮可能真的如傳言所稱有大量水銀存在。圖為秦始皇陵地宮。(圖/新浪網)
陝西省文物局公佈2022年度重要考古發現,耗時13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第3次發掘正式公佈的成果,除了清理出陶俑、陶馬、戰車與兵器等千餘件埋藏數千年古物之外,還意外地發現兵馬俑1號俑坑甬道有被人挖開過,判斷應是當年建造的秦兵帶領項羽軍隊由入墓甬道進入兵馬俑坑,可以佐證史書上有關項羽發掘秦始皇陵的記載。
根據史書與地方誌記載,歷史上曾嘗試挖掘秦始皇陵幕的當權者有2位,一是戰國時的項羽,另一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虎。據《史記》、《漢書》記載,劉邦在與項羽於廣武澗對陣時,當面數落了項羽的10大罪狀,第4條就是指責項羽違背楚懷王約定,在秦地大肆掠奪、火燒了秦朝宮室、挖掘秦始皇陵墓。項羽當時為此大怒,發箭射中劉邦胸口,所幸傷勢不重讓劉邦逃過一劫。
楚漢相爭700多年後北魏時,酈道元《水經注》還收集史料記述了項羽挖掘秦始皇陵的經過,指其動員30萬人搬運30天都運送不完,其間還發生牧人尋找羊隻進入陵墓,不慎引起火災的意外,火苗延燒90日仍未完全熄滅,足見陵墓與內藏器物規模極為龐大。
考古學者指出,兵馬俑一號坑有許多文物有焚燒過痕跡,坑內亦顯示有火災造成的嚴重破壞。而且許多兵器和車馬器都被拿走,陶俑也被打碎,說明一號坑建成不久就被遭到了挖掘和焚毀。至於為何只搶了一號坑就未再挖掘其他幾個陪葬坑,研究人員認為,項羽部隊遠征時間已久,獲勝後又搶奪大批財寶,士兵們都急著要帶著戰利品返鄉。也有可能是項羽未料到秦始皇陵規模比他想像的要大上好幾倍,因此才讓秦始皇陵大部份的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總之,地宮目前仍大致完整,考古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究,在還沒有足夠把握與充足的經費與技術之前,不會輕易打開地宮,未來可能還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啟動地宮的實體發掘。

阿楨 2022-10-06 07:01:50

秦和隋短命的原因 2022-10-06

秦和隋看起來都是短命的,但不是因倒行逆施或墨守陳規而短的,恰恰是是因為要開創新的政治文明體制,從而遭到極大的傳統勢力抵制和反抗,才顯得未能持久罷了。實質上,人亡並末政息,反而因其所具有的進步性,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
秦以其超凡的政治想像力,推出了中央一統的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標準,阻斷了封建貴族世襲體制。隋則進一步開啟平民參與國家管理的上升通道,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取代世家子弟壟斷官僚崗位的推薦制。這些革命措施觸動了多少人的核心利益,怎麼能不被他們仇恨,不被他們拼死反抗呢?
  回應
說秦朝滅亡的原因,你的思路太跳躍。話說古代盛世的前提不就是輕賦稅薄勞役嗎?
秦和隋真正滅亡原因根本就不是什麼開創新制度,真正的原因,是秦和隋兩朝對農民的無止境超額的壓榨,造成的。
1高額的稅收,秦代滎陽倉(當時最大的糧食儲備中心)儲備的糧食在秦代是供應南北兩大軍團的(三十萬人的長城兵團,和五十萬人的南方兵團),8年的楚漢戰爭,滎陽長時間保持20萬漢軍與楚軍對峙,糧食供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滎陽倉。隋代以洛口為代表的的洛陽附近倉庫群儲備的糧食甚至在貞觀年間依然有隋代存糧供應長安的記錄
2對農民勞力的無節制使用,秦代動用民力與隋代動用民力可稱臥龍鳳雛,一對老六。秦代南北兩大軍團,修築始皇陵,關中阿房宮殿群,加上裡耶秦簡中記載的,秦地方政府直接掌控勞力。秦統一之後常年服役人口在300萬左右,當時中國才多少人,300萬勞力被抽離土地,而這背後幾百萬個家庭失去主要勞力怎麼辦
隋開鑿運河動員的人力,三次東征高句麗的軍役,以及嬴政和楊廣的巡遊癖,這些都成為了壓垮強盛一時帝國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