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100強》
最令人感慨的是,2001年《數位時代》結論所呼籲的「台灣設計,香港服務,中國製造」的模式(p.250),遭台灣當局的戒急用忍、積極管理破壞了,但受害的只是台灣自己,中國成了世界製造工廠,香港彈丸之地卻成了亞洲甚至世界的旅遊尤其金融中心。
台灣自以為「兩兆雙星」的晶圓廠奇貨可居,2000年整個中國27座晶圓廠產值才6百億台幣、不到台積電1662億的一半,但卻不知上海和北京分別都有上百億美元的一、二十座八吋晶圓廠的計劃(p.175),在中國龐大市場、競爭者紛紛前往中國設廠、以及代工客戶要求從中國工廠出貨等因素下,《數位時代》問道:「阿扁總統產業政策的下一步,到底還有多少蹉跎的本錢?」(p.241)
他連自己的大位都快保不住了,還管企業的死活!大陸別說八吋晶圓廠、連十二吋也有了。在2004年第三季時,中芯國際產值已經正式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晉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僅落後台灣的晶圓雙雄。最近又傳出日本的半導體大廠爾必達將捨台灣的力晶、改向和大陸的中芯合建十二吋七十奈米晶圓廠(十二月七日力晶與爾必達公佈投資五千多億台幣在中科蓋四座十二吋廠)。
還有台灣自傲的面板廠,大陸也將合併成一、二家大廠,並生產七、八代LCD面板,準備與日韓台拼一高下。
不只晶圓和面板,依大陸2006年8月《數字商業時代》所言:「與海外大型的科技企業相比,核心技術能力歷來就是國內科技企業的軟肋。但對于21世紀全球性的新市場、新需求而言,中外雙方卻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一次國內科技企業再沒有輸在起跑上,包括太陽能技術、MP3芯片技術,國內企業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無錫尚德、天威英利的太陽能電池、珠海炬力的 MP3主控芯片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還只是個別項目的表現,整體而言,「與國際百強差距明顯」:
研發差距巨大。「研發投入不足是國內科技企業的陳年舊疾,雖然近幾年有所改善,但與國際一流科技企業相比,仍相形見絀。海爾和三星電子分別代表了中韓兩國消費電子的最高水平,從研發投入來看,2005年海爾投入45.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而三星電子投入53.7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9.4%。」
行政壟斷企業仍占優。「較為典型的就是電信行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國內電信巨頭近幾年始終處于百強名單中。」
依然處于低端競爭中。「2005年,全球科技百強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達25.16%,而國內科技百強僅為12.35%,不及國際巨頭們的一半。」
擺脫摩爾定律 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2023/10/30 中時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報導說,這次北京清華大學研發的光電類比晶片,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員指出,在光電類比晶片這一枚晶片上便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
根據官方的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報導說,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
不僅如此,該晶片的系統級能效實測達到了74.8 Peta-OPS/W,是現有高性能晶片的400萬餘倍,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回應
整天吹噓,這就是土共的嘴臉!
人家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是吹噓嗎?自己不行,還說別人吹噓,不覺得丟臉嗎?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中國半導體產量加速趕超 2022-01-21 環球時報
“2021年半導體產量猛增33%,將使得中國在2024年的半導體產量或趕上韓國。”《朝鮮日報》19日的報導發出這樣感慨。2021年的中國半導體產能可能已經超越歐日,並在兩年之內趕超全球第二大韓國。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預測,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將從2020年的9%增長到2024年的17.4%,僅次於美韓。
2021年中國半導體積體電路(IC)產量達3594億片,比上年增長33.3%,是上一年16.2%的兩倍多,目標是2025年自給率提高到 70%。2021年,中國宣佈28個額外的工廠建設專案,投資額高達260億美元。
德國《經濟週刊》20日稱,面對美國的制裁,中國在晶片產業上大踩油門。五年前,中國銷售130億美元,占全球3.8%。2020年猛增30.8%至398億美元,全球9%,緊隨歐日之後。
2021年全球晶片銷售總規模為58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1%。2022年預計增長8.8%,達到6010億美元。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在2021年建造19座新的晶圓廠,並在2022年再建造10座,有15座是晶圓代工廠,月產能從3萬至22萬片晶圓不等。
ASML艾司摩爾CEO:中國獨立開發頂尖光刻機至少需要10年 2022/01/21 中時
ASML全球市佔率超過60%以上,3大設備出貨地分別是南韓(39%)、台灣(36%)、中國(17%)。
相關新聞
華為佈局光刻機技術 解決晶片卡脖子還有多遠?
林毅夫:光刻機禁售陸 ASML憂3年後將被陸反超並退出市場
回應
中時這則報導並不完整,原來的報導中,那位CEO加了個但書,認為中國正在傾舉國之力推進晶片製造技術,所以不要把中國造不出光刻機說得太絕對,不要小看了中國人。
土共發展出來現在的光刻機需要10年,問題是10年後科技不會停滯不前早就不知道發展到哪去了。土共永遠在後面追趕!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光刻機是臺灣造的,原來自己也沒有核心技術,永遠是個搞代工的
目前矽片技術2025年左右就會到達極限了, 所以中國已經開始研發下一代晶片科技(碳納米管晶片)。這種技術不需要光刻機等現代科技。中國現在只是處於半導體臨時過渡期而已, 以中國當今的大量人才和資金, 十四五計畫後(2025年), 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超過美歐的機率是很大的。
不需要!張忠謀董說大陸五年趕上臺灣!德國之聲說大陸去年增二十八座晶片廠,占比超過台灣了!
2016美對中經濟戰(貿易戰中小勝、科技戰小敗),美先禁台韓售中高階芯片、再逼台積電到美設廠並交出商業機密,試圖重奪半導體霸權。而中從19「863」計畫就未大力重視半導體、直至芯片進口額超過原油、2014才訂出2025芯片自主70%之計畫、但至2021才17%,習近平乃仿「戰機引擎國家隊」(三年解決了軍方「心臟病」故可造出大量三四代戰機、在日台防空識別區「自由航行」讓日台軍機疲於奔命),重組大陸半導體產業,想在三年內拿下十至二十幾奈米芯片的自主生產能力,至於占10%的高階芯片則另謀彎道超車、譬如以石墨希取代矽。 阿里和浙江國資2021/11/17以500億人民幣接手重組紫光。紫光重組2021-12-12北京智路接手,阿里為何出局?(回應:北京智路有國資背景。)
欲做大陸國產CPU第一股 海光信息申請登陸科創板 2022/01/12 旺報
海光本次IPO,5.06億股,擬募資91.48億人民幣,研發新一代處理器。海光CPU一號、二號已商業化,驗證三號,研發四號。
相關新聞
國產龍芯CPU歷史性跨越,打破ARM和英特爾壟斷,
國產CPU的6大品牌,3大路線對比:2018年中興、2019年華為事件之後,國產晶片火爆了起來。至2020年10月份,已有27萬晶片企業。
中科海光7nm Hygon x86 處理器2020年底上市
雖然超微AMD已表明不會將Zen 2或以後的微架構授權給中科海光,但海光已成立超過500人的研發團隊將現有Hygon x86處理器14nm製程移植至7nm,放棄GlobalFoundries改由TSMC或Samsung代工。 中國計劃2020年換掉30%非國產電腦,2021年再換掉50%、2022年換掉最後20%,此外,以本土作業系統取代 Microsoft Windows。
2021年第一季超微桌上型CPU市佔50.8%,超越英特爾的49.2%。不過,英特爾筆記仍佔83.2%。一旦超微完善其7奈米,2022年5奈米的Zen 4架構之後,這與英特爾不可能在2023年之前推出相當製程的產品是一大打擊。
2021年Q3筆電市場排名,聯想連續4個季度奪下冠軍,出貨量1530萬台,年增5%,市佔23%;惠普緊1430萬台,年減5%,市佔21%;戴爾1220萬台,年增50%,市佔18%。
車用晶片為何大缺貨,會持續多久? 2021-01-12 天下
福特宣布肯塔基州廠停工一週,原因是晶片短缺,從螢幕到傳輸用的晶片供應都發生嚴重缺貨,汽車產量受到挑戰,復甦前景從美國沿海車廠開始一片黯淡。
其它像本田、飛雅特克萊斯勒等車廠也面臨到同樣的窘境,開始減少部分車款的生產。
本田汽車的北美供應商表示本週大概減產了2200台車,比原來預計的少了5分之1。本田表示還在評估相關的影響。
全球車廠才試著要從疫情的衰退中爬起來,現在又遇上缺料危機。
原因還是跟疫情相關,稍早因為疫情衝擊銷售,讓汽車業砍了晶片的訂單,結果現在車市反彈超乎預期的快,反而面臨晶片短缺的情況。又要跟消費電子搶貨,當全世界的人大多時間都被困在家中,使用3C產品,全球的晶片產業努力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近年來汽車業已經成為晶片的主要客戶,媲美個人電子。隨著愈來愈多新款汽車升級,車用更大的面板和更快的運算能力,以汽車為載體充分展現數位科技,也讓車用晶片的需求不斷上升。(看更多:「就像iPhone」又炫又實用!特斯拉6大優點,這3種人適合開)
分析師表示,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趨勢,也讓軟體系統的重要性更加被放大。
多數的車至少有40種不同的晶片,更高階的車款甚至會用到150種,「就算只是少了一種,你也無法發貨,」
上個月開始晶片缺貨的情況就已經陸續發生,福斯因此表示第一季在中國、歐洲和北美都將減產。
通用汽車在上個月也寄信給供應商,要求他們快速採取行動,囤貨以防止短缺。不過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目前生產量並沒有受到影響。
全球的半導體缺貨潮為汽車業帶來了挑戰,汽車業做為製造業的龍頭產業,「這可能對就業和經濟帶來連鎖反應,」福特在聲明中指出。
豐田汽車發言人也表示,預計晶片缺貨的情況將會持續到春天。
相關新聞
全球汽車缺芯陸芯片產業衝刺
汽車產業搶晶片,智慧型手機恐斷糧
全球汽車業晶片大缺貨傳美、歐找上台灣求助
台積電車用芯片猛漲價15%!聯電跟進!
近期台系晶圓代工廠投資動作頻頻,除台積電回頭興建8吋廠、世界先進購併GF Fab3E 8吋廠之外,聯電則是收購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導體的12吋廠、整合中國轉投資事業並準備上市,且宣佈不再推進先進製程,反映台廠佈局有加重8吋廠、重啟購併策略之趨勢,以及二線晶圓代工廠將不再參與先進製程的競逐。
在世界先進、力晶營運潛力正在上升之際,需留意聯電未來的動向,若Global Foundries將股份打包出售予Samsung或聯電,或是中芯國際,將牽動全球晶圓代工2至5排名順序。(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產業顧問)
相關新聞
聯想說自己PC第一,這次真沒人笑了
南韓半導體晶片出口萎縮,對中國大減二成
中國京東方擴產衝第一,三星獨霸OELD面板地位面臨挑戰
華為超蘋果趕三星2019年將成歐洲第2大手機廠商
因iPhone出貨量減少而裁員的富士康春節後招工,因獲得了華為手機訂單。
CNN:美國打擊華為攪亂了全球5G計畫 華為5G技術至少領先對手1年(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 美國沒有這種級別的電信設備商)
美國堅決制裁華為的深層原因:華為嚴重威脅其至阻礙美國的全球監控計畫。
「五眼聯盟」成員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打臉美國:華為風險可有效控制
3.22暫無一個歐洲國家禁用華為 歐洲空前團結打臉美國
華爾街日報:5G終將是中國公司的勝利
全球科技巨頭華為...默默備戰研發6G傳輸能力5G100倍,網路延遲從毫秒級降到微秒級。
美國批准6G試驗:容量為5G上千倍(回應:5g都沒有還6g呢?這就是發達國家的吹牛區別!)
蘋果求生欲有多強2010.3.5再次降價 (回應:飲鴆止渴。)
三星再開發類似華為Mate X外翻屏折疊屏手機(回應:什麼類似,明明是山寨華為! 幾天前還批評Mate X不科學沒人性的外翻屏,這就是典型的不要臉的棒子精神。)
疑三星Galaxy Fold開箱影片 網驚:螢幕摺痕超明顯!
美媒:臉書借鑒微信模式轉型(回應:中國像外國:山寨;外國像中國:致敬.)
硬體時代或落幕,蘋果將轉型數位服務(回應:小便瞎嗎?那張圖明明是蘋果服務占比是每年下降的)
兩岸晶圓代工業鴨子劃水 2019-03-25 旺報
台灣由於具備了人才庫和基礎設施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展現了主導全球晶圓代工業務的能力,市占率超過7成,甚至台積電的龍頭地位將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逾越,主要是台積電不但具備優異的製造技術、超高製程良率、設備共通性高、供應鏈角色顯著等競爭優勢,同時先進製程的進展藍圖更是具備可實現性。
不過仍需留意,美中貿易戰驅使中方更清楚半導體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故對岸廠商佈局晶圓代工市場的企圖心更加積極,特別是中國龍頭代表廠商中芯國際,加上以特殊製程、成熟製程為重的華虹半導體、先進半導體等。
中芯國際在戰術上採取成熟、特殊、先進製程的多元手段,在成熟製程上多元戰略發展,已有效的減少大幅投入先進生產線而產生的財務折舊壓力,況且在聯席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帶領下,除28奈米HKC+技術順利開發完成之外,2019年首季第一代FinFET 14奈米技術進入客戶驗證階段,產品可靠度與良率已進一步提升。
同時12奈米的技術開發也開始有所突破,而12奈米的部分則是14奈米FinFET製程的改良版,顯然在國家政策和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支持之下,中芯國際將持續背負推進對岸先進晶圓製程的任務。
華虹半導體作為中國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製程代工廠,近來充分受益於8吋產品線供需失衡,特別是IGBT、MOSFET、MCU、智慧卡晶片及電源管理產品的需求,相對挹注華虹半導體的營運績效。
另外在先進半導體部分,去年10月先進半導體與上海積塔半導體訂立合併協議。先進半導體擁有5吋、6吋、8吋晶圓生產線各一條,專注於類比電路、功率器件的製造。而積塔半導體是華大半導體旗下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電子元器件、電子產品、電腦軟體及輔助設備的銷售。預料雙方合併後,將在人力資源、品質監控、工藝技術等方面充分整合,積塔半導體可優先為先進提供資金支援和其他行業資源,並減少土地與廠址選擇的限制和降低潛在關聯交易的風險。
IC大老換人:中國半導體年增106%,今年Q3首度超越南韓! 2018/12/07 钜亨網
SEMI指出,2018年第3季在南韓半導體設備出貨量為34.5億美元年減31%,與此同時中國成為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買家,39.8億年增106%。2017年同期,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僅為19.3億只占南韓的40%。中國目前正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 16 個地區,打造25個FAB建設項目。 報告預測,2018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118億,2019年173億,確保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美荷日傳統強國,仍然主導著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 ,而中國的優勢集中在晶片下游。隨著中國不斷投資設備,必須密切關注投資與技術改進和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趕上強國。
華映裁員2500人 將售2條4.5代線只留6代線
台面板廠中華映管2019-03-11宣佈將裁員2500人,只保留6代線,專注中小尺寸面板最具經濟效益的產線,另外2條4.5代線,未來將全數出售,也不排除出租。華映認為,中國大陸面板產能供過於求,主要來自於高世代面板產線,產品以屬於大尺寸的電視面板為主,6代線的主力是中小尺寸面板,影響相對較小。
相關新聞
中國面板製造商齊力扳倒LGD三星柔性屏市占率90%、驅動晶片70%的壟斷局面:中國內10條柔性屏AMOLED產線、8家晶片商齊發力
中國再開新產能 2019年面板持續供過於求: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10.5代廠2018年3月量產,2019又要建6代柔性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廠,全球大中小尺寸面板供過於求,競爭激烈。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半導體受寒 晶圓廠投資大減 2019-03-14 經濟日報
受記憶體報價大跌、美中貿易戰導致下游拉貨保守影響,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2019-03-13下修今年全球晶圓廠資本支出預估值至529億美元,年減14%,終止連三年成長。SEMI年初原估年衰9%,不到二個月再提出更悲觀的報告,凸顯全球半導體景氣下修幅度超乎預期。晶圓廠資本支出,主要來自於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大型晶片製造商投入的設備支出金額,隨著整體晶圓廠投資步調放緩甚至轉趨衰退,意味整個產業鏈景氣同步向下,從上游的高通、聯發科等IC設計商,到台積電等晶圓製造商,及日月光等封測廠,將受影響。
相關新聞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高 哪些中國設備廠能搶商機 2019-03-11 钜亨網
根據SEMI預估,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20億美金,年增28.6%,預估未來七年年複合成長率在8%~10%之間。從2017年開始,亞洲開始大積極投入晶圓廠建設,如中國有30家、韓國30家、台灣則約20家左右,是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的主要來源地。此外,在中國政府的獎勵之下,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已從2013年15%提升到2018年27%。
半導體設備供給
從供給面來看,半導體設備供應端有兩大特色,第一規模成長穩定;第二則是市場集中度高。目前半導體設備主要供應商由Applied Materials(美)、Lam Research(美)、ASML(荷蘭)、東京電子、KLA(美)等國際大廠占據。若從2018年營收來比較,Applied Materials 市占27.5%、Lam Research市占 17.7%、ASML市占17.5%、東京電子市占16.9%、KLA市占6.4%。至於中國的北方華創及長川科技市占分別只有0.8%與0.05%。
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占低(目前小於3%),主要因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時間晚,晶圓製造在全球比重低,如中芯國際僅僅占全球晶圓製造不到5%比重。不過,未來三年新建晶圓廠中有30%在中國,加上中階半導體設備替代率高,這給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日本半導體為何不敵中美韓 日媒反省4大理由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球半導體行業競爭激烈,美韓兩國佔據主導,中國作為“後生”,奮起直追。2018-11-29,《經濟學人》甚至將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提升到“晶片大戰”的地位,稱“中美在角逐世界主導權”。
而另一方面,曾在半導體行業有所作為的日本,近年來似乎存在感全無。1990年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份額達到49%;到了2018年,世界前10大半導體企業中,已看不到日本企業的身影。
2019-02-22,《日本經濟新聞》資深編輯西條都夫發表社論,總結了日本半導體產業落敗的4個原因:“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經營者能力不足”、“強烈的閉門主義”以及“偏重技術、輕視行銷”。
首先,“組織和戰略的不恰當”。
如今日本國內排名靠前的半導體企業,最初大部分都是綜合電子企業中的一個部門,“最初作為一種業務孵化機制充分發揮了功能”。但隨著半導體業務擴大,在其需要作出迅速且果斷的決斷時,這種機制一下子變為枷鎖。
其次,“經營者能力不足”。
日本爾必達記憶體前社長阪本幸雄認為,半導體這種“逐鹿全球市場”的行業,需要企業一把手親自將“觸角”伸向全世界,如有必要就飛赴當地展開直接談判。這需要相應的人脈和能力,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第三點,日本企業具有“強烈的閉門主義”。
美國高通等自身沒有工廠的“無廠企業(指fabless)”以智慧財產權為基礎,擴大智慧財產權的手段是收購初創企業。 “但日本企業由於畏難情緒等影響,拒絕收購,拘泥于自主技術。
最後是“偏重技術、輕視行銷”的弊端。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資料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半導體世界市場規模僅為約500億美元,而2018年則增長至接近10倍的4779億美元。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表示,“如果資料是21世紀的石油,那麼半導體就相當於內燃機”,半導體可以定位為數位社會的核心技術。不僅是民生,半導體在國防上也有很強的戰略性。
台灣3大王牌殞落?日媒爆慘輸陸韓3大敗因 2019-02-03 中時電子報
曾幾何時,國人引以為傲的台灣科技品牌,如今紛紛跌落神壇,到底台灣品牌遇到何種難題?日媒報導,台灣企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面臨3大困境,包括代工產業的成功與消費市場產生利益衝突、內需市場太小,以及資本雄厚的陸韓企業崛起等。
華碩、宏碁與宏達電(HTC)等台灣的品牌,早期都是從代工起家,之後轉做品牌,但這些年下來,台灣科技品牌卻陷入發展的困局。日經新聞分析報導,華碩和HTC的智慧型手機全球市占不到1%,幾乎沒有存在感,即使在主場台灣,2家公司市占也不到15%,不僅被三星、美國打敗,甚至遭OPPO、華為和小米的18%市占超車。
HTC截至2018第3季,已連續14個季度虧損且不斷裁員,華碩的手機業務去年第4季暴虧62億元,宏碁的個人電腦業務同樣在夾縫中生存,目前全球市占也僅約6%。其實,台灣過去在科技產業起步較早,甚至在國際間與三星、LG等南韓大廠並駕齊驅,但後來在打造自主品牌上,逐漸與對手出現明顯差距。
報導引述亞洲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佐藤幸人看法,認為台灣科技品牌沒落有幾個敗因,首先台灣在代工產業的成功,與客戶在消費市場產生利益衝突,導致自有品牌未能發展起來;其次,台灣人口較少,無法撐起具有規模的內需市場。
反觀,南韓三星、LG品牌都是財團扶植,加上政府在背後撐腰,因此能與勁敵蘋果一拚高下,而台廠主推低價、具設計性產品,贏不過資本雄厚的南韓企業,又在2010年大陸品牌廠崛起後陷入困境。
儘管台灣在代工領域已經達到世界級的規模,如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和智慧手機組裝一哥鴻海,但仍寄望發展品牌走出另一條活路,因此鴻海在2016年收購日本夏普,努力發展自有品牌,而專家也呼籲台灣企業應在大陸勞動成本上漲與美中貿易戰之際,尋找新的成長模式。
回應
自立品牌?談何容易呀!基本人口不足當然是主要原因,但業者不重視自己手機相對應軟體,才是主因。軟體系統更新太慢,或根本沒有更新。相對應小米的成功,快速反應功能問題
韓國對三星等大財團的支援, 已經到官商勾結的地步了。 台灣的民心是仇富和反財團的, 臺灣政府很難做出同樣的支持
成在代工,敗也在代工!代工利潤雖薄、但風險也低,品牌商投資大風險高!代工做久了、就不再有冒險做品牌的企圖心!
電子級多晶矽實現“中國造”,為行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而為了早日實現其全產業鏈“中國造”,則需要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力,在技術、融資、人才、項目合作等多領域,推進全產業鏈的進步。(來源:中國能源報)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7/doc-ifyfuzmy2462087.shtml
劉佩真》兩岸封測戰國時代2017/6/7
有關日月光與矽品共組產業控股公司一案,後續僅剩大陸的審查關卡,而日月光公告因大陸商務部需要更多時間審查,因此撤回原申請案並重新遞件。由於台灣封測雙雄的強強聯合對於大陸實為利空,因而未來大陸封測企業整合的預期恐將進一步增強,我方也須提防大陸針對日月光、矽品共組產業控股公司一案可能祭出有條件放行的策略,因此日月光與矽品是否能如期於2017年前完成合併,大陸商務部審核情況將成為關鍵,而此案也相對引出兩岸半導體封測行業的競爭情勢。
近年來隨著大陸半導體封測骨幹企業的技術突破,加上人力成本的提升,歐洲、美國、日本的半導體巨頭陸續退出封測領域,一方便將封測業務從發達國家向大陸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則陸續關閉旗下的封測企業,故對岸的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的全球市占率,已於2015年順利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2大供應國,目前市占率正大幅提升當中。
綜觀當前大陸前十大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者情況,仍為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資三足鼎立的格局,特別又以外資為重。這些外資都為國際大型IDM廠在大陸投資設立的後段封測廠,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技術水準皆具有主導地位。
不過近年來大陸持續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結構,也已改變過去大陸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占據集成電路總產值一半的局面,大陸集成電路設計在2016年首次超越集成電路封測產業,成為大陸集成電路第一大細分行業。
反觀集成電路封測業在大陸IC產業的占比自2006年以來呈現下降態勢,預料2017年一長一消的比重變化趨勢仍持續,顯然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結構正不斷的優化當中。儘管未來半導體封測業占集成電路產業的比重恐持續下滑,但對岸封測行業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方向發展,此態勢將有利於提升競爭力。
整體而言,雖然短期內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封測的市占率仍高達5成以上,但兩岸在低階封測的競爭日趨激烈,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更何況大陸本土半導體封測大廠亦藉由整併手段快速提升其技術水準,甚至開始分食部分蘋果訂單,仍是台廠不能忽視的競爭對手。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副研究員)
“十二五”以來,青海省形成了“以矽為主、多元發展、集中佈局”的產業格局。青海省副省長王黎明強調:“青海將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打造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矽材料產業基地,走出一條既符合國家戰略、又切合青海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堅定不移打造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鏈。”
據了解,青海已建成晶矽產能17500噸,2016年該省共生產單晶矽2635噸,多晶矽14228噸。
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製造2025》、《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國電子級多晶矽的發展步入新階段。在政策環境利好下,黃河公司總經理魏顯貴表示,將致力於核心技術研發和質量提升,努力將國內電子級多晶矽市場佔有率提升至30%以上。
“黃河水電多晶矽” 打響了民族品牌,在價格上也幾乎與進口產品持平。“多晶矽國產化才剛剛起步,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智能化製造水平和生產控制能力,確保產品穩定性,力拼工藝研發,發展才有持續性。”劉剛說。
電子級多晶矽國產化要協同發力(短評)
電子級多晶矽行業上下游之間的發展關係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形容。
我國將集成電路作為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附加在全行業中的關鍵性作用愈加凸顯,電子級多晶矽作為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原材料,已成為我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支撐。我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目前位居全球第一、增速也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與先進產業國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尺寸晶圓的生產研發才剛剛起步,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元器件製造還面臨巨大的挑戰。
局部的突破不代表整個電子級多晶矽全產業鏈上的突破。以點帶面,求得全面突破才是眾望所歸。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力求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快推廣應用,完善產業環境,調動用戶企業積極性等顯得尤為迫切。
“全球電子級矽材料規模迅速擴張,技術要求日趨嚴格。得益於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內多晶矽產業和產品品質快速進步,技術要求向國際水平靠近勢在必行,行業內將不遺餘力推進國產多晶矽的應用。”有研半導體博士肖清華告訴記者。
填補國內空白
國內首條電子級多晶矽生產線的出現,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
據黃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劉剛介紹,“黃河水電多晶矽”的研發工作正式開始於2006年,於2010年全面投產,形成的2500噸高純電子級多晶矽產能,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達10%。2015年,黃河水電多晶矽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即“02專項”)全部技術指標要求。
多晶矽廠全貌
“黃河水電多晶矽”採用改良西門子法,年產達2500噸電子級多晶矽,實現完全閉路循環,節能低耗、安全環保,其氧含量<0.02ppma,碳含量<0.02ppma,受主雜質<0.03ppba ,施主雜質<0.05ppba,基體總金屬雜質<2ppbw,經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檢測,產品質量與德國、日本知名多晶矽質量相當。
“攻克電子級多晶矽的關鍵要素包括很多方面,對工藝、設備管道選型、儀表選型、潔淨室等級都有嚴格的要求,在施工及檢修時,需要按照最高潔淨等級規範,在原輔材料、中間產品、輔助氣體和介質方面也要進行完善的質量體系控制。”劉剛補充,“每一個細小環節都需要長期的實驗積累有效的數據,從中找出製約質量提升的因素。”
來自重慶的某下游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設備可以階段性引入,但材料必須是連續性的,我們曾遇到過某外國廠商的突然斷供,造成了很大損失。如果關鍵材料可以實現國產化,我們可以減少很多後顧之憂。”
步入新階段
電子級多晶矽國產化,率先在青海取得突破,一部分源於地緣優勢。
中國製造再次打破國外壟斷電子級多晶矽年產2500噸2017.6.7 新浪軍事
多晶矽是微電子行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石”,是信息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最基礎的原材料。一般電子級矽要求含Si>99.9999%,電子級多晶矽則要求達到9個“9”以上。作為戰略性原材料,電子級多晶矽的生產技術和市場長期由國外壟斷,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據《中國能源報》報導,5月24日,國家電投黃河水電新能源分公司正式推出國產高純電子級多晶矽產品——“黃河水電多晶矽”,實現了電子級多晶矽的“中國製造”,打破國外壟斷格局。
全球多晶矽產能發展始於1980年,德、美、日採用改良西門子法,使得產能達到1000噸—2000噸。到了2000年,韓國加入,德、美、日、韓採用改良西門子法和矽烷法,生產出太陽能級產品,產能突破10000噸。
變化出現在2012年,全球多晶矽產能達到25萬噸、產量23.5萬噸,我國產量為7.1萬噸。到了2017年,全球產能達40萬噸、產量38萬噸,我國產量則達到21萬噸。
我國電子級多晶矽的研製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進入批量生產,至七十年代末改良西門子法的生產技術、工藝已臻成熟。那時儘管生產規模小,設備簡陋,但因當時國內需求少,生產的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此後由於國內產量不足、質量不穩定等原因,我國開始大量進口電子級多晶矽。
從進口數據分析,2013年至2017年,我國多晶矽進口數量從80653噸逐年攀升至144000噸。2014年,國務院簽發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同時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電子級多晶矽迎來重大利好。
從近十年的發展狀況來看,雖然多晶矽在我國得到長足發展,但高品質多晶矽仍然需要進口。進口數據中所有的分立器件、集成電路用多晶矽和高效光伏電池用多晶矽全部進口,國內高品質多晶矽缺口仍然巨大。
有專家研判,國內電子級多晶矽的需求是4500噸/年。
短期趨利是沒能發展起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歐美髮達國家相繼開始將資源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步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第三世界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和堅持出口導向的東亞國家或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比較典型的就是亞洲四小龍,而香港的工業也隨之得到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始終有不少從內地偷渡進入的勞動力,至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製造業曾佔香港GDP的23%,僱用工人曾佔香港勞動人口的41%。
在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國內地勞動力更廉價,工業用地更低廉,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香港的資本家紛紛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從1979年到1996年,廣東省的外商投資大半來自香港,總投資達600多億港元,僱傭工人超過400萬人。在獲得了中國內地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後,香港的資本家獲利頗豐。
然而,和新加坡從頂層設計上非常重視製造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轉型升級不同,香港的資本家更加著眼於短期獲利,香港並沒有像新加坡那樣升級產業,而是向金融、房地產和服務業轉型,製造業近乎被抽空。雖然董建華曾經提出來要建數碼港,鼓勵互聯網企業發展,但是香港的社會精英們卻對互聯網企業並不熱衷,而且也不重視——李澤楷曾經購買了騰訊20%的股份,但在購買股份之後的第二年就把股份賣了。
董建華也曾提出要建矽港,而且還與台灣張汝京合作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是被香港一些人抨擊此舉是炒地皮,張汝京隨後表示對土地只租不買,但依然無法被接受,最終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原因之一在於口號鼓勵,並沒有像中國內地這樣拿出上千億的資金設立產業基金,給予產業政策為發展半導體產業保駕護航,也沒有謀劃科學合理的長遠發展規劃。另外,這也和香港的精英階層看不上利潤偏低的製造業和需要打拼存在風險的互聯網有關,畢竟金融炒作和炒房地產對於精英階層可謂輕車熟路,而且獲利頗豐。
相對於同時期新加坡堅持製造業佔GDP比例不能低於25%,香港的先富集團也將資金投入了股市和樓市之中,從1991年到1997年香港房價和股價的增值一共是7萬億港元,而這恰恰相當於香港在這7年間GDP的總和。然而好景不長,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股市和樓市堆砌的經濟泡沫被戳破,使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大幅縮水。
回應
看到沒?新加坡也有產業政策,香港沒有,張維迎出來走兩步!
張維迎說我看不見我看不見
鐵流:香港的互聯網半導體產業為何沒能發展起來2016-12-07
自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清華紫光集團、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三安光電等集成電路企業先後獲得資金扶持,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集成電路產業依舊火爆,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達3597億元,同比增長19%。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中,經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也成長出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在中國內地互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香港在這些資本、技術密集的領域卻少有建樹——在IC設計Fabless廠商中,高通、博通、聯發科、英偉達、AMD、海思、蘋果、賽靈思、展訊位列前10。在晶圓代工廠中,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三星、中芯國際位列前5。在封測廠商中,日月光、安靠、矽品、星科金朋、力成、長電位列前茅。在半導體設備廠中,營收位於前列的是應材、ASML、科林、科磊、尼康。從上述排名中可以看出,中國內地和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都有多家企業上榜,但卻未見中國香港的企業。
在互聯網企業上,除了擁有少數面向金融的互聯網公司,在電商、即時通訊、搜索引擎等方面,香港也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互聯網公司。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只是因為香港地域狹小的先天不足,還是另有原因?
地域狹小並非沒能發展出半導體產業的根源
在2015年,新加坡人口553萬,而香港731萬;新加坡面積719平方公里,而香港1104。新加坡的半導體全球第六,如果以城市排名,新加坡是僅次於台灣新竹的世界第二大半導體生產中心。
新加坡的半導體工業始於上世紀60年代,起初以封裝與測試設備為主。在80年代,新加坡開始扶持半導體工業,逐步引進國外晶圓製造和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在80年代初引入惠普公司,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芯片設計中心。在1985年引入SGS Thompson開設前端晶片生產基地。2年後再次邀請惠普設立晶片生產製造廠。同年,特許半導體在新加坡成立,特許半導體曾經一度是僅次於台積電、聯電的世界第三晶圓廠。
新加坡不僅設立了20億新加坡元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微電子研究所IME,還引進德州儀器、惠普、佳能等公司,通過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現技術升級。到2000年前後,新加坡已經成為繼美日韓台之外的半導體產業重鎮,2009年產能在全球的比重達到11.2%。
警訊 陸IC設計產值贏台灣2016-08-14 經濟日報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大陸第2季IC設計銷售值人民幣401.6億元(約新台幣1,935億元),超過台灣的1,697億元;台灣上半年合計則約3,149億元。
至於大陸半導體製造業銷售值,上半年也達人民幣454.8億元,年增14.8%;封測業銷售值人民幣708.8億元,年增9.5%。台灣目前在這兩項仍維持領先優勢。
但台灣半導體業者表示,大陸有10座12吋晶圓廠興建中,連台灣的台積電、聯電及力晶都前往設廠,預料在相關新廠陸續量產下,製造、封測兩項產業超過台灣是遲早的事。
再依大陸海關統計,大陸上半年進口半導體元件1,005.9億美元,已比去年同期下降2.3%,似乎也看到提升自製率後,相關進口半導體金額下滑;出口半導體金額2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8%。
從上述公布數字,似已看出大陸扶植半導體產業列車進展相當快,台廠若不及時把握先機,未來恐會遭遇龐大紅潮壓力,這也是近期聯發科等IC設計業積極建議政府開放大陸業者參股台灣IC業的原因。
半導體三強大投資 設備廠旺 2016-08-14 經濟日報
半導體三強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下半年都會擴大資本支出,台積電將比上半年大增逾九成,顯示三大廠衝刺先進製程腳步不停歇,預期將帶動供應鏈如漢微科、崇越、台勝科等設備廠營運動能。
市調機構IC Insights最新調查,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僅年增3%、但優於去年的衰退2%,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的投資動作都集中在下半年,資本支出總額有機會比上半年跳增20%,其中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三巨頭支出成長率更將高達90%,半導體設備廠營運升溫;其他半導體業者下半年資本支出則比上半年萎縮16%。
法人表示,台積電下半年資本支出集中在布建10奈米及7奈米先進製程產能及試產線,以及5奈米製程研發,預料採購設備仍集中於前段製程,包括浸潤機、極紫外光設備、光罩及離子植入、化學及機械研磨和晶圓缺陷檢測設備等,預料帶給相關供應鏈漢微科、應材、科磊、東京威力及科林研發等大廠龐大商機。
另一方面,則是台灣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投資環境長期無法改善的情況。11月底,馬總統赴台積電中科廠參訪時,張忠謀董事長就當面提出,限電與環保是台灣投資環境的兩大隱憂,其中因為供電吃緊,預估2017年台灣就可能面臨限電危機,這對半導體業的衝擊非常巨大;此外,台積電籌建中科15廠時,在環評過程中曾出現波折,雖然後來通過環評,但至今仍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
張董事長提出的這兩大隱憂,不僅是半導體業面臨的問題,也是台灣目前許多重大投資案的共同疑慮。而且,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也不只電力與環保兩項,事實上從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後、勞動力不足、政治掛帥及重大政策經常轉彎等,也都讓本地或外商企業詬病已久,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又無法解決,也讓過去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幅縮減,這是產業難以突破困境的重大因素。
因此,台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可視為是企業家展現布局全球的雄心壯志,政府當然不必要以「企業出走中國」來看待,更應該從檢討台灣自己的投資環境做起,加速提出改善對策,否則就難保未來不會有企業家真的是因為被逼而出走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台積電除了投資12吋廠外,還要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建立在中國大陸的生態系統。晶圓製造服務與客戶形成一個設計服務的生態體系,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優勢,因此,當未來半導體投資重心逐步移往大陸後,大陸成長及進步的速度一定會加快,台灣更需要嚴肅面對及思考,未來要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恐怕也是台積電投資中國12吋廠後,留給大家最大的考驗。
從台積案 看兩岸投資環境拉力與推力 2015-12-08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科技業龍頭台積電昨日宣布,將申請赴中國大陸南京市設立12吋晶圓廠,初步投資金額30億美元,規劃月產能2萬片,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奈米製程。
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晶圓製造業龍頭,也是台灣科技業的指標,過去投資重心都在台灣,僅有很小的比重在海外,其中12年前赴上海松江廠投資的8吋廠,規模及產能都很有限,也嚴格遵守台灣對大陸投資的規範,是台灣半導體業中最守原則、也最堅持投資台灣的模範生。
去年12月,張忠謀就曾表達過,十年前,台積電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去年已占台積電營收的6%,今年預估會達8%,已超過日本,並趕上歐洲客戶,成為貢獻台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排行在美國與台灣之後。因此,當中國本地客戶明顯增加,若能就近供應服務,當然是台積電這種晶圓製造服務業考量設廠投資的因素之一。
但是,中國客戶的比重增加,不必然是台積電赴大陸投資的主因。過去台積電有很長的時間,主要客戶都集中在歐美,但生產線幾乎還是全放在台灣,如今必須到大陸投資,至少背後有一拉一推的兩大意義,第一是大陸產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成形。第二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首先,中國政府近來已把半導體視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不僅透過大基金收購海內外重量級企業,國際大廠也紛紛將資源投入中國,讓大陸半導體供應鏈愈來愈成熟。更重要的是,大陸政府透過許多政策與命令,希望企業採購本地生產的半導體晶片,以此推動進口替代策略,這些作法都讓眾多國際半導體巨擘,有不得不將技術與訂單移至中國的壓力。
由於走ARM路線技術門檻較低,本質上是高級一點的組裝產品——購買現成的IP核(ARM),購買GPU核(Imagination、Mali)以及各種接口IP核(Synopsys),通過一定的流程,集成(高級組裝)SOC。根本不涉及最核心的微結構設計,因此,在芯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方面ARM陣營IC設計廠商不具備話語權。
相對較低的技術門檻直接導致ARM陣營廠商的地位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取代——正如聯發科在幾年內就大片蠶食高通的市場份額,高通則將曾經的霸主德州儀器攆出手機芯片市場。
而在手機SOC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角色的通訊模塊方面(基帶),海思可以背靠華為,聯芯可以背靠大唐,華為和大唐等老牌通信廠商的技術實力遠遠強於作為通信業門外漢的聯發科。因此,如果封殺聯發科,那麼空出來的市場會立馬被國外的高通、馬維爾,國內的海思、展訊、聯芯、瑞芯微、全志、新岸線等公司填補。
一旦對台封殺,像英偉達、高通、蘋果等國際巨頭就必須掂量一下了,如果將芯片都交給台積電和台聯電,那將勢必無法在中國大陸銷售。
因此,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就必須將一部分業務交給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和封裝測試企業來做——正如高通在被發改委反壟斷後將部分驍龍SOC的代工業務交給中芯國際——這將會給原本相對弱小的大陸企業發展壯大的機會,而且還能積累行業經驗,在實踐中學習和磨礪技術,並對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起到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雖然全面禁止台灣品牌芯片或台灣代工封裝的芯片在大陸出售可能缺乏可操作性,但對台灣集成電路產業進行適當的限制,縮小台灣在芯片封測、代工服務上的相對優勢還是可行的。
我們不能像台灣那樣,一味從意識形態出發,蠻橫干預技術產業與市場行為,但在適當的節點,可以巧妙地利用行政手段,扶植自己的產業。
清華紫光對政府的幾點建議或許多少夾帶了一些私心,但無論是調整對台讓利政策,還是扶持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茁壯成長,對台施壓以及限制台灣集成電路產業的建議都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5_11_03_339800_2.shtml
因此,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和美國的馬仔們不同,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全產業鏈優勢,並能實現自我升級,打破美國主導的全球分工秩序的存在。雖然目前實力相對有限,但發展潛力無限。
當然,在具備全產業鏈、門類齊全的光環之下,隱藏著是實力還不夠強的現實,特別是這些產業涉及的細節末梢又特別多,部分環節大陸企業缺乏足夠的行業經驗。
但這並不足以成為延續對台讓利的理由之一,雖然有些東西短期內無法替代,全面封殺等於自殺,但是可以通過限製手段,縮小台灣的芯片封測、代工服務的相對優勢,將天平向國內企業傾斜。
另外,經驗都是在實踐中積累出來的,以大陸現在的技術積累,只要高通、博通、英偉達、蘋果、馬維爾等國際巨頭將業務轉移到大陸,大陸芯片代工和封測企業就能在實踐中茁壯成長。而且,在很多領域,大陸企業已經能夠實現完全替代。
在CPU和GPU代工方面,國內有中芯國際、華虹等一批芯片代工企業。雖然中芯國際還未掌握14/16nm芯片的製造能力,全球市場份額僅為台積電的十分之一。但其所擁有的28nm芯片製造能力足以應對絕大部分IC設計公司的需求——AMD的很多CPU和英偉達maxwell架構的GPU都是28nm製程,現在手機芯片主流製程也是28nm。目前,部分高通驍龍400系列芯片已由中芯國際代工生產;龍芯3A3000也正在中芯國際流片,計劃採用中芯國際的28nm PolySiON製程工藝量產;海思、博通也看好中芯國際28nm HKMG製程工藝,與中芯國際簽約,成為中芯國際的客戶。
在DRAM生產方面,國內也有武漢新芯和西安華芯等廠家,搭載龍芯、申威、飛騰的安全可信PC的內存近乎全部來自這兩家企業。
在芯片封測方面,2014年國內IC封測產業的銷售收入規模為1238.5億元,同比增長23.8%,中國大陸IC封測產業不僅基本盤比較大,而且發展勢頭良好。 雖然國內封測產業以外資或合資企業為主,但內資企業中也有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晶方科技等龍頭企業,在大部分領域能實現對台灣封測企業的替換。舉例來說,蘋果6的SOC就是由長電科技使用國產後道光刻機封裝的。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在封測領域,5年之後大陸和台灣的差距會被拉近到微乎其微。
在芯片設計方面,大陸不僅有走獨立自主路線的龍芯、申威,更有屬ARM陣營的海思、展訊、聯芯等IC設計公司,此外還有與大陸外廠商合資或合作的兆芯和宏芯。
吃一塹,長一智。吸取教訓後,中國政府方才開始大力扶持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陸面板企業。曾經是台灣支柱產業之一的面板業則遭遇滑鐵盧,在中、日、韓面板企業的夾擊下,舉步維艱,逐漸沉淪。
台灣當局在技術方面對大陸嚴格封鎖,比如台灣芯片代工巨頭台積電、台聯電,在中芯國際掌握28nm製程之前,嚴格限制該技術對大陸轉移,但當中芯國際掌握該技術後,立馬在大陸設廠與中芯國際搶市場。
每年對台輸血,未必能對兩岸和平統一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反而有可能成為台灣當局敢於和中央政府唱反調的經濟基礎。
對台封殺,扶持大陸企業
對台灣企業進行封殺,禁止台灣品牌和台灣生產的芯片在大陸銷售,中國大陸企業是否能夠頂替呢?
雖然台灣在芯片代工、設計、封測等方面實力不俗,但也不必將其視為高不可攀的存在,因為這些本質上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下的產物。
具體來說,台積電能代工生產芯片,但台灣卻不具備產業升級的能力——因為台積電芯片代工生產所需的光刻機、刻蝕機、物理化學氣相沉積等芯片生產設備完全依賴從歐美進口。比如,光刻機全部來自荷蘭的ASML;刻蝕機也是採購自歐美,甚至有部分刻蝕機採購自中國大陸的上海半導體。在這方面,同為美國馬仔的韓國和台灣如出一轍。
在芯片設計方面,聯發科不具備設計微結構的能力。聯發科的手機芯片其實是ARM的IP核與GPU(Mali、Imagination)等國外技術授權的組裝貨,雖然銷量非常大,但商業模式的成功無法掩蓋其在技術積累方面的貧乏,雖然市場化運營非常成功,但一直不具備微結構設計能力,與國內龍芯、申威、飛騰等有深厚微結構設計經驗和技術實力,但市場化運營非常渣的集成電路設計單位截然相反。
而中國大陸則擁有全產業鏈優勢,在光刻機製造方面,有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合肥芯碩半導體有限公司、先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影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廠商,雖然和ASML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國企業始終沒有停下追趕的腳步;在刻蝕機製造方面有上海半導體和北方微電子等企業,其中,上海半導體的刻蝕機能加工14nm以上的芯片,北方微電子的刻蝕機能加工28nm以上的芯片,韓國、台灣、新加坡都曾經採購過上海半導體的產品,而中芯國際用來加工28nm芯片的刻蝕機則大多是北方微電子的產品。
那為何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紫光要向政府提出向台灣施壓呢?這就不得不提紫光在台灣的遭遇。
在收購展訊和銳迪科以及獲得集成電路大基金輸血後,紫光一方面和台灣聯發科血拼價格戰,將3G手機芯片壓到6美元一片,直接導致聯發科在3G手機芯片市場份額不斷流失,2015年股價累計跌幅超過50%,損失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另一方面,紫光積極從台灣招攬人才,截至目前,已從聯發科和晨星挖走上百位資深員工。
正當紫光順風順水之際,突然遭遇噩耗——8月25日,台灣“投審會”駁回了紫光集團子公司展訊在台設立分公司的申請。理由是此業務台灣並不對大陸資本開放,且未來展訊可以挖角台灣人才,因此不予核准。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趙偉國提議向台灣施壓一天之後,紫光集團與台灣內存封測龍頭企業力成科技簽署策略聯盟契約及認股協議書,紫光集團擬向力成科技斥資6億美元,獲得力成科技約25%的股份。該私募案若於2016年獲得主管機關核准,紫光集團將成為力成第一大法人股東。同時,趙偉國表示,“若台灣法令願意開放,我願意馬上和聯發科董座蔡明介見面,促成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
11月2日,聯發科回應紫光的提議,表示只要政策許可,聯發科願意採開放的態度,攜手兩岸,共同提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及競爭力。在聯發科回應紫光後,帶動股價高開高走,盤中一度達270.5元,大漲16元,漲幅達6.28%。
不過,台灣官方對兩岸半導體合作限制頗多,而且依然沒有放鬆的跡象。當市場法則被行政干預打破之時,也難怪紫光要向政府建議向台灣施壓了。大陸對台灣開放的同時,台灣卻能對大陸各種封殺,或許是時候做出些改變了。
讓利政策對兩岸來說都是慘痛教訓
一直以來,政府奉行對台友善政策。以兩岸經貿協商與ECFA談判為例,台灣不僅多次公開表示多要少給,而且經常要求大陸做出更多讓步與讓利。政府為照顧台灣同胞,對此紛紛應允,對大陸的要求幾乎全部是高於WTO中的規定,而對台灣卻幾乎全部是低於WTO的規定。換句話說,大陸對台灣的開放程度遠遠超過台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可謂仁至義盡。
但台灣方面卻對大陸的友善政策並不領情,而且採取對抗政策,結果從長遠來說,也未必給台灣自己帶來什麼好處。不妨以當年台灣在面板產業上坑大陸,最終自陷囹圄為例。………因為照顧台灣面板業,國家並未重點扶持本國面板企業,使中國面板企業痛失發展機遇期。
清華紫光緣何建議政府向台灣芯片施壓 by鐵流 科技觀察者
2015-10-29,在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扶持本土重點企業,向台灣施壓放開芯片產業,否則應禁止銷售台灣芯片。有趣的是,第二天紫光就宣布投資台灣內存封測龍頭力成科技6億美元,成為最大股東。趙偉國隨後表示,若台灣法令願意開放,願促成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聯發科本月2日對此積極響應,稱不謀而合。
該建議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台灣媒體和網民的廣泛熱議,台灣半導體面臨嚴峻挑戰、紫光進逼,台灣如何接招等標題躍然紙上,台灣媒體認為紫光這一建議不僅可以為展訊等大陸企業帶來雄厚的資金,還會對台灣聯發科、台積電、華亞科、南亞科等IC設計、芯片代工、封測公司產生衝擊。
台灣網民們也各抒己見,“就是要通吃!連台灣最後一片土地都要奪去!”,“開放後,台灣的晶片業還會有技術優勢嗎?面臨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台灣還是必須自己掌握技術優勢,TPP開放,不要靠大陸,這才是長遠之道”,
集成電路產業是台灣製造業“最後一片淨土”
台灣緣何對清華紫光的建議反響如此激烈?因為芯片的設計、生產和封測,已經是台灣製造業的“最後一塊淨土”。2015年1~7月台灣出口至大陸地區的商品中,電子產品約為269億美元,佔台灣對大陸地區出口近41.67%,為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大類,其中四類集成電路產品佔台灣對大陸地區出口總額的2成。由此可見,台灣集成電路產業儼然成為台灣製造業的支柱產業。
紫光緣何建議政府向台灣施壓
清華紫光背景非常深厚,公關能力和協調能力異常逆天,在資本運作、國際投資和跨國併購方面,清華紫光可謂縱橫捭闔,氣吞萬里如虎——在2014年前後收購展訊和銳迪科;以25億美元收購華三公司51%的股權;豪擲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權,進而由西部數據出面,繞過美國政府的管制,擬以190億美元收購閃迪。
至於紫光的背景,就以2014年國家設立集成電路大基金來說,1200億的基金,紫光作為一家依靠收購展訊和銳迪科方才進入IC設計領域的新丁,在缺乏技術底蘊和技術成果的情況下,獨得100億,並獲國開行200億元貸款;相比之下,龍芯設計出中國最強的CPU微結構GS464E,開發出自己的LCC編譯器和Loongnix操作系統,並且已經能擺脫政府輸血,依靠市場的力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卻沒有從大基金中拿到一分錢……
聯發科臉綠 IC設計業恐將洗牌 2015-11-01台灣醒報
本週許多上市公司將公布第3季財報,但IC設計龍頭聯發科已在法說會上預告獲利將大減4成,並預告第4季獲利再打折,使得法人紛紛看空,也對其他IC設計業者不抱期待。
逼台灣IC開放 紫光太丟臉 2015-11-02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陸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建議大陸政府應向台灣施壓開放晶片產業,否則就施行制裁。這實在是一個極為荒唐的談話,也充分表示大陸是一個落後國家,無法和我們競爭,只好採取這種行動。對我而言,我更加對自己國家有信心。
我卻認為立法院該修正禁止IC設計在大陸成立研發公司的規定,理由很簡單:
一、我們不能把銷售和研發完全分開
二、我們在大陸的銷售單位和當地的業界會有聯絡
三、任何國家都會對自己的極高科技禁止外銷
四、 任何公司都不太會願意將特有的技術流出去,不要說別的國家,即使在本國外流,也不會願意的。所以立法院不要成天擔心這種事。
回應
台灣人對大陸民眾,印象不佳佔 51%。
怎麼不看看:大陸人對台灣民眾,印象不佳佔 91%。
第一,紫光有权对就产业发展现状大陆政府提出建议,不是丢人。第二,台湾违反世贸条例,至今仍用行政法规违法禁止1000多项大陆产品入台,这才是无法抵赖的丢人。
丟臉的是台灣吧?靠大陸市場賺錢,自己卻對大陸設定貿易壁壘。李家同,你的觀點真是個屁。
人家只是要求大陆规范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建立对等(台湾人比自己的小命看得还重的对等)往来关系而已。这么大年纪了,连这道理都不懂?
形勢比人強!! 不能因勢利導就只能等著被消滅!
丟臉的是台灣及李家同!台灣一直詐騙人民說什麼台灣自由開放,根本就是詐騙人民的謊言!中國能逼台灣開放,是因為中國對台灣開放,人家才是自由開放不詐騙人民!現在有企業當然能主張若台灣仍然違反加入WTO承諾,繼續歧視中國,那麼中國當然可以用相同方式去處理台灣問題!李家同應在練肖話前自重!
紅潮捲走多少台灣人才 2015-10-31 聯合晚報
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以現階段兩岸晶片業不對等狀態,要求中國官方對台施壓要求開放,其政治意涵大於實質意義;但大陸若真限制台灣晶片進口,恐將兩敗俱傷,相信兩岸半導體業者都不願見到。
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金額約2300億美元,龐大金額已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入超項目,進口額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七成,半導體晶片自給率卻不到二成。2014年台灣半導體出口金額達3,137億美元,其中約40%出口至大陸,金額約1,254億美元,台灣占大陸進口總額近一半,兩地產業已經高度依賴。
由於半導體依賴進口,中國以國防安全為考量前提下,自2014年6月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宣告進軍半導體產業,建立自有的半導體產業一條龍式產業鏈,並國家釋出高達120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及300億元人民幣的北京積體電路產業投資資金,組成國家隊全力扶植中國半導體產業。
業者指出,清華紫光就是黑洞一般,產能、技術、人才一路吸進,其策略「能收購就併購,不能收購的,就挖人、挖技術」。因此,清華紫光對台灣IC設計公司有高度參股意願,惟台灣法規未開放,便以高薪先挖角人才、技術。
面對陸資紅潮來襲,台灣業者憂心忡忡,產業大老無不期盼政府正視人才外流問題嚴重性,因為技術才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根本。
回應
进大公司,有前途的公司,待遇好的公司就职,是地球人的共同目标。这种事也大呼小叫,也太愚昧了吧?
吸納?不是吧,應該是「大陸成就了多少台灣家庭」吧?
未來用腳投票,離開臺灣的人會更多。
綠潮+紅潮一推一拉才有效
被挖走的不叫人才,都叫老東西延長使用年限。這種台灣屆齡退休者,中國正可以用,這跟當年台灣用日本銀髮族一樣。台灣不必理會中國的廢。一個盜版抄襲為主國家,走到今日買不到任何技術,只能求台灣銀髮族,說來也悲哀!這是一個被美歐譏為有錢只會炫富買廢物而不會利用投資國
好大的牛蛙,好大的口氣,嘻....還好是在井底,不然台灣不天天吹颱風才怪
中時短評-電腦展只剩自娛2015-6-19
曾經被認為是「亞洲最大B2B電腦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剛在冷淡與奚落聲中落幕。歐洲最大的科技新創盛會Web Summit創辦人兼執行者Paddy Cosgrave對該展的評語是:「辦活動的方式太過傳統」;而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觀察家甚至以〈Computex 是台灣企業的一場自娛自樂〉為題,總結對2015Computex的觀察。
Computex只有老面孔,意味著主辦單位已經不太有能力邀請到業界國際級的A咖參加;缺乏新意的論壇,則顯示出台灣科技業者或者是對產業脈動與變化的嗅覺不夠靈敏,或者是Computex已經與科技最前線的創新思維有了落差。Computex的門前冷落車馬稀,正是台灣科技產業目前所面臨的窘境的縮影。
Computex的前身是1981年舉行的「台北電腦展」,到了第4屆,宏碁的施振榮建議改為現在這個名稱。在1980、90年代,台灣電腦產業起飛的年代,Computex曾經為眾多台灣中小型資訊企業與國外買家媒合交易、創造商機。但不可諱言的是,台灣產業轉型緩慢,在創新面已跟不上國際最夯的潮流;在製造面,也不斷被新興的生產大軍取代。
台灣科技產業因而呈現出一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窘境,這也是Computex難有新意的核心因素。Computex已無法再用30年前的定位來舉辦活動。當「電腦」已從科技產品變成家電時,「台北電腦展」這個名號顯得多麼老土;當Show girl竟成了Computex上的最大亮點時、當世界大廠不再以Computex做為發表新品的亞洲第一選擇時,Computex必須重新檢視自己還值得一年一年辦下去的理由和價值是什麼?
回應
台灣真可悲,別人看小也就罷,自已也在瞎附和,唱衰到了亡國時,就成大國一份子,屆時光榮自然來。
與台灣當前鎖國井蛙思想一致,呵呵!還有Computex什麼爛名字,難怪會敗。
所謂 國際展覽 當中, 自娛者又豈只 Computex 而已?
反應出台灣當前整體局勢的窘況
社論-透視「紅色供應鏈」的來龍去脈2015-6-6 中時
紅色供應鏈,是當前兩岸經貿領域的熱門詞彙,也是讓台灣產業界心驚膽顫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大陸(紅色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建起的「自我供應」生產體系。這個體系,正在排擠大陸自外採購機件物料的需求,台灣則是首當其衝。這種形勢,台灣究竟如何因應?
大陸紅色供應鏈的興起,台資廠商不但是初始的催生者,而且現在還是該產業鏈的一部分。當然這是指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而言;至於留在台灣的台資廠商,就邊緣化了,因為大陸上既然有了堅實的供應鏈,就要減少自台灣本地採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兩岸經貿能否持續穩健發展,實是個大問號。
回看過去,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步步興起,其主事者的動機是擺明的,並不是在玩什麼「陰謀」;而紅色供應鏈興起的過程中,大陸台商的積極參與、加入,也是台灣方面耳熟能詳的事情。那麼,台灣的產官學各界,以往為何沒有採取有效的辦法,來防止紅色供應鏈過度排擠台灣產業呢?譬如,近年來台灣方面一直呼籲,兩岸雙方應該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機制,使台灣能保有優勢產業的生產體系,但這項呼籲,並未獲得具體成果。
另外,紅色供應鏈還有一個重要的「去脈」,就是大陸積極推動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海陸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計劃,都有擴大及優化產業供應鏈的設想。紅色供應鏈藉這兩大平台,肯定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這會給台灣方面帶來很大的壓力,即一方面會有更多台商西移,去加入紅色供應鏈,二方面則是台灣本土廠商,從大陸獲得的供貨訂單更為減少。
台商西移參與紅色供應鏈,並不是壞事,因其可以直接掌握大陸產業崛起的商機;儘管如此,留在台灣本地的廠商,卻也不能越來越邊緣化。兩岸產業的合理分工,確實很有必要,雙方主事機關,不妨在近期內就此課題,進行深入協商,並形成具體可行辦法,以讓台灣工商界放心。
回應
台湾不能指望别人不竞争,不发展。想赚对岸的钱,又把对岸当敌人,能撑到今天,也快到底了。
相關新聞
半導體的「紅色」憂慮
另詳參【圖博館】:別再施捨台灣 《絲路文化海上卷》 啥米係ㄟ擱發經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科技100強》 企業競爭力那去了 金球資訊業(一)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2014回顧2006-11-27的貼文《科技100強》,再對照以下相關新聞,真不堪回首。
在這「10倍速」的「數位達爾文主義」時代,各國多以專利權等政策手段、加強自己高科技的競爭力,而台灣卻錯了良機,台灣的民粹環境、不只輸給南韓的舉國體制、也不只輸給大陸的專業治國。
哎!兩岸(中美亦然)消長之業何其多,多評無益,重貼舊文、再剪些新聞。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66809
小米科技第二季出貨量首度站上中國市場之冠,贏過三星,也贏過多家中國品牌大廠。
2012年4月18日,我去了小米科技本部深入了解其發展布局,也是從那時候,我開始為宏達電的未來成長感到憂慮。
小米能夠在大陸市占率超越三星,主要來自於三大勝利方程式,在小米的策略思考中,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是小米的銷售載體,論壇和粉絲可為小米打免費廣告,而自家研發MIUI的平台則能讓小米產品自身功能和應用不斷壯大。
三星智慧機 掉了兩個第一【經濟日報2014.08.06
行動電話銷售稱霸全球的三星電子痛失在中國、印度兩大市場的龍頭寶座,讓位給更能迎合當地市場口味的新秀——中國的小米科技與印度的Micromax Informatics。
根據研究機構本周公布的最新數據,小米科技在第2季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智慧手機銷售商,Micromax則奪下印度行動電話出貨冠軍頭銜,而三星在中、印市場排名都落居第二。
小米透過自家網站賣手機,藉此壓低售價,同時還運用社群媒體造勢,仿效蘋果的做法炒熱新產品。Micromax則在行動電信業者不提供購機補貼的印度市場,推出電池續航力較長的雙SIM卡智慧手機。
大宇證券首爾分析師曹宇弦(音譯)說:「市占率一旦流失,就難以奪回,所以三星勢必繼續盡量推出手機,以保住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優勢地位。」
研究公司Canalys 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小米第2季以1,500 萬支的出貨量,登上中國銷售第一寶座,並拿下14%市占率。
三星出貨量1,320萬支,市占率12%;聯想以1,300 萬支出貨量名列第三;前十名當中只有蘋果和三星兩家外國公司,上季因中國移動開始供應iPhone,出貨躍增58%。
Canalys分析,小米的確有潛力在中國以外發揮破壞力量,國際廠商可要當心了。
另外,香港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說,第2季Micromax擠下三星、首度奪下印度市場手機銷售第一名,在印度取得16.6%的市占率,超越三星的14.4%;微軟旗下的諾基亞(Nokia)排名第三;第四名是印度本土製造商Karbonn Mobiles。
今年4月,Micromax推出搭載6吋螢幕、聯發科1.3GHz的雙核處理器、5百萬像素相機的Canvas Doodle3智慧手機,售價只需要8,500盧比(140美元)。
相較下,三星5.8吋螢幕、主要鏡頭800萬像素的Galaxy Mega,要價26,420盧比。
三星風險…財閥依賴症【經濟日報2014.08.06
南韓企業龍頭三星電子第2季獲利表現不佳,掀起外界對所謂的「三星風險」將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擔憂,隨著南韓經濟力日趨集中於這類大財閥,財閥對實質經濟的貢獻卻愈來愈少。
漢城大學教授金相九(音譯)最近在韓國發展經濟學協會(KDEA)舉辦的政策辯論會上表示:「目前南韓的經濟掌控在由四大家族把持的財閥集團手中。(政府的)財閥政策眼下面臨兩個挑戰:阻止財富集中於頂級財閥,以及重組較不成功、資不抵債的小財閥。」
巴隆示警:台積晶圓代工獨霸地位動搖【經濟日報2014.08.06
專業財經網站巴隆(Barrons.com)引述國外分析師報告,對台積電長期獨霸的晶圓代工地位提出示警,認為除三星將瓜分先進製程市占之外,格羅方德產能總產出已超過台積電的一半,恐將使得聯發科和博通等產能短缺的IC設計商由台積電轉單。 2014-08-07 00:04:22
法國人驚呼:終變成科技巨頭的中國醜小鴨 2014-02-10
聯想在成為個人電腦行業的世界第一以及智慧手機行業的世界第三之前曾經歷過殘酷的失敗。這也將其磨礪出在中國的神話般的地位。
中國的實驗室技術征服了歐洲同行
意識到中國國內市場仍然是一個國外公司難以把握的暴利,柳傳志認為在出發統治世界之前,先需加強Legend在本國內的地位。1994年,聯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這在當時中國和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關係仍然緊張之際實屬罕見。基於中國資訊產業的發展以及舒適的利潤,Legend在數月間爆發性增長。醜小鴨也在1996年成為中國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者,超越了國外巨頭。2005年,其對IBM的PC部門的收購代表了其征服國際市場策略的巔峰。在2011年和日本NEC成立合資公司之後,數月後又收購了Medion——德國市場的第三,也因此確立了自己在數個大洲都是主要競爭者的地位。聯想同時還渴望著新興國家市場。它建立了銷售網路,並尤其在印尼,巴西,印度,土耳其及墨西哥等國家更為精細。
進入高端市場和蘋果以及三星競爭
由於聯想一開始集中於企業市場,2008年危機讓聯想明白了廣大普通用戶市場的利益,因為那場危機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用戶的需求。新的定位讓這個製造商比以前創造了更加可觀的產量,最大化了集成生產策略的利益。事實上,不像其他製造商一樣去將產品外包,聯想選擇在自己的八個工廠生產產品。五個坐落在中國,而聯想也同時在印度,美國以及墨西哥擁有工廠以接近目標市場。
在個人電腦行業確定了世界第一之後,聯想知道自己需要轉向移動產品市場,這是唯一強勁增長的市場,而辦公室桌上型電腦已經不再擁有更多份額。於是聯想在它的所有市場推出了三款安卓以及Windows平板,並在中國推出一系列智慧手機,這些手機2014年在歐洲發行。
但聯想不滿足于其智慧手機市場世界第三的位置,處於三星和蘋果之後。為了甩開緊追的LG,該製造商想要進軍高端市場。該集團在此之前一直採取著非常激進的定價策略,把自己打造成了低價產品的形象。擁有幾乎全部位於中國的九個研發中心,聯想在海外還擁有著重要的專利基礎。收購摩托羅拉如今使其比預想的更快地在中端市場站穩腳跟。這是在蘋果和三星的土地上追趕中的重要一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c51a690101jqul.html?tj=1
專注軟體 三星下個決戰點【經濟日報2014.02.04
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之後,李健熙把三星電子公司從二線家電製造商變成全球最會賺錢的電子巨擘。但是這位71歲的董事長近來仍不厭其煩地敦促員工要精益求精、居安思危,他究竟在擔心什麼?
李健熙去年6月在給員工一封電子郵件說:「我們必須慎防志得意滿和已經夠好這類想法,這會阻礙我們精益求精。」今年初他在對1,800名資深主管發表新年談話時,勉勵員工要創新思考,不只聚焦硬體,也要重視其他領域。他強調,三星必須改變,過去20年來成功從重視量產轉型到以品質為優先,如今要尋求升級與提供客戶價值、優質產品及服務。
李健熙擔心的,很可能是「快速模仿者」的問題。三星是個運作良好的龐大機器,一旦發現某個趨勢並決意模仿,總是比別人敢花錢,也往往能後來居上,這與三星從研發、製造到行銷一手包的模式有關。
但在締造佳績之後,三星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是領域的佼佼者,負擔起開創潮流的責任。「當索尼遇到三星:如何超越VS如何反超越」一書作者張世真說:「發現自己已到達巔峰,尋找下一步該往何處,這對三星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過去他們不需要策略,因為總有可以看齊的目標。」
李健熙鼓勵員工更大膽思考。開發新產品已經不夠,要開發出能定義新領域的電子裝置。但要定義一個領域並不容易。三星傾全力研發與行銷的智慧表Galaxy Gear銷售平平,其他新產品如可彎曲螢幕電視,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新品陷入苦戰加上智慧機市場競爭激烈,使三星股價去年夏天起一路下滑。三星24日公布,第4季營業利益為8.31兆韓元(78億美元),比一年前萎縮6%。
三星還面臨另一個挑戰:軟體。
投資人和分析師經常拿三星和蘋果相比,但討論三星時少不了的是Google。隨Android手機風行全球,三星大有斬獲,但壞處是對Google也愈來愈倚賴,某種程度上犧牲了對行動裝置未來的掌控。
當智慧手機長得幾乎一樣,設計和使用者經驗成了最重要的特質,而硬體和軟體的無縫接軌,正是蘋果成功的關鍵。三星多年來研究行動作業系統,與英特爾和其他科技電信公司合作的Tizen作業系統,預料很快就會推出。三星不願具名的主管說:「三星要成功,一定得專注於軟體。」
相關新聞
三星手機系統 電信業唱衰
三星接班人李在鎔 管理能力受質疑
面板滿產滿銷 京東方淨利估增8倍
全球NB排名 宏碁恐淪小5
微軟人事大地震!蓋茲辭董座 印度籍主管雲端的46歲納德拉接執行長 冷落雲端太久 微軟換將拚轉型
三星被稱為南韓經濟的推手,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DRAM、智慧手機業者,這樣的全球科技業大咖,卻出現兩年來首度的營利年增率大幅下滑的警訊。
分析師表示,三星遇到與其勁敵蘋果同樣的問題,亦即產品創新力無法延續,以及手機市場中國品牌的崛起,更嚴重的是,蘋果與三星間的專利爭訟,也讓其處於「鷸蚌相爭」窘境,讓其他對手趁勢崛起。
成也手機…敗也手機
三星日前公布,受到高階智慧手機銷售減緩,加上受到韓元強勁升值衝擊,去年第4季營利年增率轉為負值,此為保持了兩年的高速成長之後首見,三星股價也應聲下跌,市值大幅蒸發。
三星有堅強的零組件實力,半導體業務方面,三星最強的還是記憶體;至於近年積極發展的晶圓代工,也正逐步進逼龍頭台積電,並且是蘋果處理器重要代工夥伴。
三星也是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霸主,估計去年全球總銷售量可望達4,300萬台,市占率高達20%。三星居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品牌多年,也是其獲利的重要一環。
面板部分,三星顯示器(SDC)是全球最大中小尺寸面板供應商,SDC之所以遙遙領先其它廠商的原因,是拜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大量出貨所賜。AMOLED的價格昂貴,SDC在全球中小尺寸AMOLED的市占率超過九成以上,等於是寡占了全球AMOLED市場,獲利也因此高於其他同業。
技術整合 求勝關鍵
三星當然也看出目前所面臨的危機,今年初,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在新年致辭中即強調,三星需要再次改變,必須加大創新力度,而不是僅僅專注於硬體。
旗下四產業 境遇大不同…
家電 兩岸踢鐵板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三星的液晶電視因擁有一條龍產銷優勢,龍頭地位鞏固,去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小幅下滑,三星依然逆勢成長,顯見其競爭優勢。
不過,三星家電也不是在每個市場都吃得開。市調機構WitsView研究部副總張小彪說,三星的液晶電視在全球市場的北美、歐洲、中南美及新興國家等均是強勢品牌,銷售量居於領先;在大陸、日本市場則有本地品牌優勢下,未能奪得銷售第一。
台灣市場方面,三星僅智慧機有強勢表現,家電產品銷售量及占有率都不及同樣來自南韓的LG。張小彪認為,主因是台灣市場規模較小,以液晶電視而言,一年約100萬至110萬台,加上本土家電業者的聲寶、大同、東元及三洋電等品牌林立,是三星少見在單一市場沒有拿下第一的地區。
面板 獲利動能減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TFT-LCD產業這兩年處在景氣谷底,不過三星顯示器公司(SDC),靠著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螢幕,出貨給自家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帶動SDC的獲利能力,遠高於LCD的同業,展現其在顯示器產業的競爭力。
4.3吋qHD解析度(960x540)的LCD液晶面板價格來說,一片約23美元,但同尺寸的AMOLED面板價格就超過33美元。
不過SDC的高獲利,主要是來自自家品牌智慧機與平板的熱賣,隨著搭載AMOLED螢幕的三星智慧機光環不再,自然影響到SDC的獲利同步衰退。SDC日後若要維持高獲利,除了在LCD產品上,要能避開與大陸面板廠的殺價競爭,在AMOLED產品的出貨量,也要能維持不墜,否則恐無法避免未來獲利持續衰退。
手機 陸廠搶市占
【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三星在2011年成為全球手機龍頭後,迄今無人能敵,儘管蘋果引領市場風騷,面對三星仍要甘拜下風。但是面對快速崛起的中興、華為等大陸廠商,三星近年手機業務也難逃市占成長趨緩壓力。
根據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去年第3季全球手機(含功能及按鍵手機)銷量排行,三星以1.17億支,市占25.7%居冠。
單就智慧型手機來看,三星更以8,035萬支,市占32.1%,穩居龍頭寶座。第2名的蘋果,去年第3季銷量3,033萬支,市占12%,雖然蘋果在去年第4季推出iPhone 5s、5c,銷量勢必增加,仍難超越三星的市占。分析師指出,包括LG、華為、索尼等,都在今年訂出了高成長目標,三星在基期較高下,雖然總銷量仍可居冠,成長率恐將遜於其他廠。
記憶體 地位穩固
【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儘管面對營利率成長趨緩,業者認為,不論是在DRAM或NAND Flash領域,三星的領先地位在短期間內都難以被撼動,尤其三星在半導體界的位置,短期內很難有其他業者能超越。
根據研調機構集邦科技的資料,去年第3季全球DRAM廠品牌記憶體營收排名中,三星以37.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第二名為SK海力士(市占28.5%),美光則以26.2%的市占排名第三。
SK海力士無錫廠於去年9月發生火災,導致其DRAM產能受創,分析師指出,去年第4季SK海力士DRAM營收市占可能因此下滑,而競爭對手美光間接受惠,可能先撼動SK海力士的老二位置,但仍無法威脅三星的龍頭寶座。 2014-02-06 11:40:06
專注軟體 三星下個決戰點【經濟日報2014.02.04
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之後,李健熙把三星電子公司從二線家電製造商變成全球最會賺錢的電子巨擘。但是這位71歲的董事長近來仍不厭其煩地敦促員工要精益求精、居安思危,他究竟在擔心什麼?
李健熙去年6月在給員工一封電子郵件說:「我們必須慎防志得意滿和已經夠好這類想法,這會阻礙我們精益求精。」今年初他在對1,800名資深主管發表新年談話時,勉勵員工要創新思考,不只聚焦硬體,也要重視其他領域。他強調,三星必須改變,過去20年來成功從重視量產轉型到以品質為優先,如今要尋求升級與提供客戶價值、優質產品及服務。
李健熙擔心的,很可能是「快速模仿者」的問題。三星是個運作良好的龐大機器,一旦發現某個趨勢並決意模仿,總是比別人敢花錢,也往往能後來居上,這與三星從研發、製造到行銷一手包的模式有關。
但在締造佳績之後,三星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是領域的佼佼者,負擔起開創潮流的責任。「當索尼遇到三星:如何超越VS如何反超越」一書作者張世真說:「發現自己已到達巔峰,尋找下一步該往何處,這對三星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經驗。過去他們不需要策略,因為總有可以看齊的目標。」
李健熙鼓勵員工更大膽思考。開發新產品已經不夠,要開發出能定義新領域的電子裝置。但要定義一個領域並不容易。三星傾全力研發與行銷的智慧表Galaxy Gear銷售平平,其他新產品如可彎曲螢幕電視,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新品陷入苦戰加上智慧機市場競爭激烈,使三星股價去年夏天起一路下滑。三星24日公布,第4季營業利益為8.31兆韓元(78億美元),比一年前萎縮6%。
三星還面臨另一個挑戰:軟體。
投資人和分析師經常拿三星和蘋果相比,但討論三星時少不了的是Google。隨Android手機風行全球,三星大有斬獲,但壞處是對Google也愈來愈倚賴,某種程度上犧牲了對行動裝置未來的掌控。
當智慧手機長得幾乎一樣,設計和使用者經驗成了最重要的特質,而硬體和軟體的無縫接軌,正是蘋果成功的關鍵。三星多年來研究行動作業系統,與英特爾和其他科技電信公司合作的Tizen作業系統,預料很快就會推出。三星不願具名的主管說:「三星要成功,一定得專注於軟體。」
相關新聞
三星手機系統 電信業唱衰
三星接班人李在鎔 管理能力受質疑
面板滿產滿銷 京東方淨利估增8倍
全球NB排名 宏碁恐淪小5
微軟人事大地震!蓋茲辭董座 印度籍主管雲端的46歲納德拉接執行長 冷落雲端太久 微軟換將拚轉型
三星被稱為南韓經濟的推手,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DRAM、智慧手機業者,這樣的全球科技業大咖,卻出現兩年來首度的營利年增率大幅下滑的警訊。
分析師表示,三星遇到與其勁敵蘋果同樣的問題,亦即產品創新力無法延續,以及手機市場中國品牌的崛起,更嚴重的是,蘋果與三星間的專利爭訟,也讓其處於「鷸蚌相爭」窘境,讓其他對手趁勢崛起。
成也手機…敗也手機
三星日前公布,受到高階智慧手機銷售減緩,加上受到韓元強勁升值衝擊,去年第4季營利年增率轉為負值,此為保持了兩年的高速成長之後首見,三星股價也應聲下跌,市值大幅蒸發。
三星有堅強的零組件實力,半導體業務方面,三星最強的還是記憶體;至於近年積極發展的晶圓代工,也正逐步進逼龍頭台積電,並且是蘋果處理器重要代工夥伴。
三星也是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霸主,估計去年全球總銷售量可望達4,300萬台,市占率高達20%。三星居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品牌多年,也是其獲利的重要一環。
面板部分,三星顯示器(SDC)是全球最大中小尺寸面板供應商,SDC之所以遙遙領先其它廠商的原因,是拜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大量出貨所賜。AMOLED的價格昂貴,SDC在全球中小尺寸AMOLED的市占率超過九成以上,等於是寡占了全球AMOLED市場,獲利也因此高於其他同業。
技術整合 求勝關鍵
三星當然也看出目前所面臨的危機,今年初,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在新年致辭中即強調,三星需要再次改變,必須加大創新力度,而不是僅僅專注於硬體。
旗下四產業 境遇大不同…
家電 兩岸踢鐵板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三星的液晶電視因擁有一條龍產銷優勢,龍頭地位鞏固,去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小幅下滑,三星依然逆勢成長,顯見其競爭優勢。
不過,三星家電也不是在每個市場都吃得開。市調機構WitsView研究部副總張小彪說,三星的液晶電視在全球市場的北美、歐洲、中南美及新興國家等均是強勢品牌,銷售量居於領先;在大陸、日本市場則有本地品牌優勢下,未能奪得銷售第一。
台灣市場方面,三星僅智慧機有強勢表現,家電產品銷售量及占有率都不及同樣來自南韓的LG。張小彪認為,主因是台灣市場規模較小,以液晶電視而言,一年約100萬至110萬台,加上本土家電業者的聲寶、大同、東元及三洋電等品牌林立,是三星少見在單一市場沒有拿下第一的地區。
面板 獲利動能減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TFT-LCD產業這兩年處在景氣谷底,不過三星顯示器公司(SDC),靠著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螢幕,出貨給自家的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帶動SDC的獲利能力,遠高於LCD的同業,展現其在顯示器產業的競爭力。
4.3吋qHD解析度(960x540)的LCD液晶面板價格來說,一片約23美元,但同尺寸的AMOLED面板價格就超過33美元。
不過SDC的高獲利,主要是來自自家品牌智慧機與平板的熱賣,隨著搭載AMOLED螢幕的三星智慧機光環不再,自然影響到SDC的獲利同步衰退。SDC日後若要維持高獲利,除了在LCD產品上,要能避開與大陸面板廠的殺價競爭,在AMOLED產品的出貨量,也要能維持不墜,否則恐無法避免未來獲利持續衰退。
手機 陸廠搶市占
【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三星在2011年成為全球手機龍頭後,迄今無人能敵,儘管蘋果引領市場風騷,面對三星仍要甘拜下風。但是面對快速崛起的中興、華為等大陸廠商,三星近年手機業務也難逃市占成長趨緩壓力。
根據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去年第3季全球手機(含功能及按鍵手機)銷量排行,三星以1.17億支,市占25.7%居冠。
單就智慧型手機來看,三星更以8,035萬支,市占32.1%,穩居龍頭寶座。第2名的蘋果,去年第3季銷量3,033萬支,市占12%,雖然蘋果在去年第4季推出iPhone 5s、5c,銷量勢必增加,仍難超越三星的市占。分析師指出,包括LG、華為、索尼等,都在今年訂出了高成長目標,三星在基期較高下,雖然總銷量仍可居冠,成長率恐將遜於其他廠。
記憶體 地位穩固
【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儘管面對營利率成長趨緩,業者認為,不論是在DRAM或NAND Flash領域,三星的領先地位在短期間內都難以被撼動,尤其三星在半導體界的位置,短期內很難有其他業者能超越。
根據研調機構集邦科技的資料,去年第3季全球DRAM廠品牌記憶體營收排名中,三星以37.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第二名為SK海力士(市占28.5%),美光則以26.2%的市占排名第三。
SK海力士無錫廠於去年9月發生火災,導致其DRAM產能受創,分析師指出,去年第4季SK海力士DRAM營收市占可能因此下滑,而競爭對手美光間接受惠,可能先撼動SK海力士的老二位置,但仍無法威脅三星的龍頭寶座。 2014-02-06 11:45:48
手機 跳躍成長爭天下【經濟日報2013.07.15
全球手機市場排名大洗牌,中國手機業者展現其「中國崛起」氣勢,顧能(Gartner)統計,首季全球前十大手機業者中,中國手機廠就囊括半數;若光看智慧型手機,華為及中興也擠進前五大。
回顧去年,全球手機排名僅中興、華為擠進前十大;智慧手機前五大只有華為攻進,但今年TCL、聯想、宇龍,也挾中國龐大的市場基礎,進入全球前十大,大陸品牌成長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預期。
華為從OEM廠商轉型為品牌廠,今年初推出的P2,一上市就居日本手機銷售排行榜的第二名。從OEM代工,到打出自有品牌,更進一步創造特色及差異化,中國手機廠正以跳躍式的成長,成為目前手機三雄三星、蘋果、LG不可忽視的對手。
紐約時報:中國崛起改變智能手機行業2013-7-6
導語: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周五撰文稱,由于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因此這裏的格局將對整個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就連一直主打高端的蘋果公司和三星也不敢掉以輕心。
以下為文章全文:
格局轉變
去年,當中國悄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時,全球手機行業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
在那之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一直都是受制于蘋果公司與三星電子的競爭實力對比,他們為富裕國家的富裕消費者開發了售價高昂的手機。
現在,面向新興市場消費者開發的手機正在逐漸增多,並將成為今後智能手機銷量的主要增長動力。這也給華為、聯想、中興、酷派、小米、Oppo等中國廠商創造了機遇。
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測算,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位居首位,2013年第一季度的份額達到20%。盡管如此,已經有多家廠商的份額超過了蘋果公司。
其中包括享有國際聲譽的華為和聯想,前者生產電信設備,後者則擁有ThinkPad筆記本品牌。這兩家企業第一季度分別躋身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三和第四位。不過,在這個為全球生產了三分之二智能手機的國家,還有將近400家不知名的廠商。其中一家名叫酷派的企業只用了短短一年,就從去年的第7一躍為今年第一季度的第2,拿下了10%的份額。
低價趨勢
走出國門
聚焦中國
市調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時,聯想在全球PC產業的市占率僅落後惠普0.1個百分點,但到了第2季,聯想市占率成長到16.7%,超過惠普0.4個百分點,成為全球PC新霸主。手機方面,聯想已是中國市場的第二名,下一步是新興市場、已開發國家,楊元慶表示,「一年內要將智慧手機賣進美國市場」。
近年來,當惠普、戴爾、微軟等美系國際大廠面臨市場衰退的陰霾時,聯想集團挾著亮麗成績、逆勢成長,這股「超英趕美」、壓倒西方國家的大陸品牌勢力,不僅在個人電腦產業爆發,更滲透到手機、汽車甚至家電產業。
其中,3C科技產品生命周期短、產品輪替快,提供新進者更多的機會,大陸企業從中國第一、瞄準世界第一的目標,聯想、華為、普聯、TCL等已打開國際市場。
其中,最被推崇的創業家是「北方的聯想創辦人柳傳志,和南方的華為創辦人任正非」。
歸納二位創業家的成功經驗,可發現「善用大陸內需市場優勢」、「征服洋客戶的必殺招數-價格競爭力」、「師法競爭對手」、「斯巴達風格的管理與企業文化」和「海外併購、買市場」是讓中國品牌走出海外、成為亞洲新亮點的五大步驟。
第一招:站穩本國
首先,任何中國品牌走進海外市場之前,必須在本國市場站穩腳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也是國際大廠競逐的重點市場,華為草創期最知名的戰略即是「農村包圍城市」。
由於當時城市已被國際通訊大廠佔領,華為起步時,只能從跨國企業無暇顧及的縣城做起。
華為從小規模市場練兵,並強化研發、技術升級來提升競爭力,最終取得客戶信任,反攻城市、蠶食競爭對手市場。
任正非坦言,「華為在自家門口遇到了國際競爭,才知道甚麼是世界先進。我們是在競爭中學會了競爭的規則,學會如何贏得競爭。」因此,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外來者爭食,為本土品牌的成長帶來了最佳養分。
第二招:低價戰術
第二,價格競爭力是征服洋客戶的必殺招數。
在聯想剛研發自己品牌的電腦時,柳傳志就意識到市場開拓不易,為開拓市場,柳傳志以「汾酒和二鍋頭」的銷售策略突圍,後來為了強化聯想PC的特質,更改名稱為「茅台與二鍋頭」。
什麼是「茅台與二鍋頭」?柳傳志認為,中國品牌在國際上毫無地位,想要擠進去就是要採用優質低價。
聯想於1989年研發出聯想Q286產品,與當時國際巨頭AST、康柏、惠普、IBM互別苗頭。
柳傳志認為,Q286品質達到「汾酒」的水準,但聯想以「二鍋頭」的價格銷售。當年此產品到德國漢諾威電子展(CeBIT)展覽時,獲得國際市場上的青睞,替聯想帶來相當大的訂單。
第三招:師法對手
第三,師法競爭對手。在PC市場上,戴爾是直銷的代表,惠普是經銷模式的龍頭,惠普在通路市場上擁有豐富的經驗,而聯想在PC市場上,是從學習惠普的代理制度和經銷模式起步。
外界認為,在聯想,學習惠普模式的就是楊元慶,面對戴爾直銷的方式,楊元慶沒有因此三心二意;楊元慶在1992年時,就開始研究惠普的代理機制和經銷模式。當年聯想成為中關村內第一個有代理機制合約的品牌。
柳傳志表示,針對戴爾,聯想也有一套圍勦戴爾的策略;聯想在2003年就學習戴爾的直銷模式,開始籌建直銷的團隊,並將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服務器等產品納入直銷的範圍,在大陸知名的網購網站「淘寶網」上,開設聯想淘寶旗艦店。
第四招:搞斯巴達
第四,建立「斯巴達」風格的管理與企業文化,把企業經營效率提升到極致。
柳傳志認為,真正影響企業發展前景的是戰略,中國企業家要向跨國巨頭學習戰略管理,沒有戰略的話,企業明年可能就吃不到飯;有了戰略,如果不合理的話,也許今天就會餓死。
柳傳志認為,所謂的管理三要素,就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一開始的時候,4+4決策小組,也就是四個中國人、四個外國人加上楊元慶,一共九個人,一個月要一起待上三天,先討論問題,在落實的時候每個人定下一個戰略方針。
每個部門都要承擔責任,並且保證能夠做到。柳傳志說,「我最看不起的就是公司糊里糊塗的,說話不算數。」
第五招:海外併購
最後,在中國市場站穩腳步後,「併購、買市場」是快速進入國際市場的絕招。
聯想集團2005年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後,這兩、三年仍積極透過併購搶攻市場,2011年,聯想收購德國個人消費電子企業Medion ,在日本與NEC成立合資公司,現在聯想在日本是市占率排名第一的PC廠商。
2012年9月7日,聯想再次出手,收購巴西PC廠商CCE。聯想集團表示,南美市場在經濟危機下表現不佳,與歐美、日本等成熟市場的貨物自由流通相比,南美國家政府在此時要求產品在當地製造和銷售。
聯想這幾年分別在美國、德國、日本、巴西等地進行收購,不僅增加出貨量,,更帶動聯想成為一家跨國企業。 2013-07-15 10:54:42
拚不過大陸本土商 外資家電連鎖巨頭紛撤出【聯合報
2013.03.01
外資零售業接連撤出中國零售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電子電器類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儘管外資家電連鎖巨頭,也採取「多元化」策略,但未形成一定規模,很難贏過以蘇寧、國美為主的本土家電巨頭。
在中國大陸市場,百思買打拚5年多,萬得城僅「逗留」3年,日本電器巨頭山田電機更在大陸市場摸索不到兩年,就宣布暫緩開店。
聯商網報導,尚普諮詢分析師賈豔偉分析,外資家電連鎖撤出中國大陸的外部原因是,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線上店,電子電器類消費品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而且以國美、蘇寧、京東為主的電商巨頭,已經形成電子電器市場格局,新進入者很難打開局面。
雖然百思買趕在2006年收購五星電器以求突破,但當時京東、淘寶等作為線上競爭也初現雛形,再加上百思買並未適應本土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顯得並無衝擊力。
行業專家劉步塵表示,儘管之前對導致百思買失敗的模式和做法作了修正,但萬得城還是沒有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即規模和價格,這也是導致百思買兵敗撤離的兩項最根本的因素。
其他外資零售也開始多元化,只是這樣的多元化,外人看來始終處於「試驗」階段。
今年1月19日,日本永旺集團旗下食品超市美思佰樂(Maxvalu)正式進軍中國大陸市場,首家門店落戶廣州珠江新城太陽新天地購物中心。至此,永旺集團在中國大陸已完成包括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便利店、綜合金融、商業地產開發、服務、專賣店及商品物流等在內的產業布局。
知名的沃爾瑪戰略布局是發展電子商務,控股1號店;多層次業務型態和零售增值業務,包括山姆會員店、中型超市等。結果並不如意,2012年沃爾瑪的中小型門店「惠選」店已經試驗三年後宣布關閉。
試水四年多的樂購便捷店Express業務型態,傳出因業績慘澹、營運艱難遭放棄,商業地產的業務2012年也被叫停。
DRAM大廠南科及華亞科法說會報喜,但股價雙雙被摜殺跌停,法說行情失靈。不過南韓SK海力士昨(24)日公布首季財報賺1.59億美元,是繼南科後又一家賺錢的DRAM,說明DRAM產業已脫離景氣谷底,本季進入全面獲利時代。
SK海力士看好本季DRAM及NAND Flash將因全球手機大廠持續推出新手機搶市及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恢復成長,持續復甦。
SK海力士表示,上季主要是標準型DRAM與伺服器需求上揚,推升營收表現,獲利也因NAND Flash、DRAM市況改善而增加。
南科和華亞科也同步在3月轉盈,華亞科受計價基礎有部分仍按去年12月未漲調的月份,3月雖轉盈,單季仍小虧6.13 億元,每股虧損0.11元;南科大舉認列存貨評價利益,單季轉盈,每股純益0.02元,不過兩檔波段漲幅均達五、六倍之高,昨天獲利回吐賣壓湧出,雙雙跌停。
南科副總兼發言人李培瑛表示,第2季DRAM市場仍有2%的供應缺口,第4季將擴大至5.5%,此缺口比一個南科的產量還大。DRAM需求已不再是由PC主導,產業已結構性轉變,對未來一年看法審慎樂觀。雖然第1季DRAM漲勢兇猛,第2季會趨溫和,價格仍呈漲勢。
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也表示,第2季肯定比第一季好,而且「不會只有好一點點」。華亞科首季每股淨值為3.9元,與上季變動不大,不過法人預估,華亞科第2季因計價均價拉升,單季獲利將暴衝。
DRAM搶貨潮 將爆發【經濟日報2013.04.24
DRAM缺貨問題嚴重。南科(2408)副總經理兼發言人李培瑛昨(23)日表示,本季DRAM缺口估計約2%,預估到今年第4季將擴大至5.5%,換算DRAM顆粒,相當每月缺7,000萬顆DDR3 2Gb DRAM 。
由於南科目前每月投片量5.5萬片,全球市占率約4%,若全球DRAM缺口到第4季高達5.5%,等於再多一個南科也無法填補市場需求,預料相關搶貨潮在今年第3季更將延燒。
李培瑛表示,第1季是PC淡季,但首季DRAM現貨卻飆漲逾六成,合約價也大漲逾二成,可見DRAM供需已由過去由PC主導,蛻變非PC主導時代。
在供應面部分,過去三年未見有新建產能,但需求面部分,伺服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智慧型電視等大量採用DRAM,這部分的需求早已超過PC的衰退。
李培瑛強調,因平板電腦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急單湧現,使DRAM價格高漲,是南科首季營運轉佳的主要關鍵。
李培瑛認為,受到產業結構的改善,預期DRAM價格上漲格局仍將延續,且至年底供應缺口將由目前的2%進一步擴大至5.5%。
李培瑛分析,至第1季底,全球DRAM供應給PC、NB占比重已降至三成左右,且PC、NB DRAM消耗量與DRAM價格十幾年來首度出現背離走勢。李培瑛說,不管是智慧機、平板、伺服器或是智慧電視,在記憶體規格是固定的,因此未來的價格變化,波動會趨於穩定。
商業周刊/DRAM揮別慘虧 可望賺到明年 文/吳美慧
一個連續虧損、看不見陽光的產業,突然從烏雲中透出一絲亮光,「這個產業不僅已經殺到見血,還看到骨頭,」南科董事長吳嘉昭以此來形容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的慘狀。今年可不一樣了,「南科今年每一季都會賺錢」,向來保守的吳嘉昭私下預估著,「目前看起來,產業好景至少會持續到十月份,」吳嘉昭進一步解釋。
DRAM是營運至少壞了兩年的產業,國內的茂德連續虧損五年,把股本虧光後,2012年從股票掛牌公司行列中鞠躬退場;日本的爾必達(Elpida)也宣布破產。存活下來的南科、華亞科與華邦電景況也好不到哪,南科到2012年,已經連續虧損六年,華亞科連續虧損五年。華邦電的情況好一點,但也連虧損兩年。重點是,今年這些公司向虧損說拜拜,開始轉虧為盈。
DRAM產業由壞轉好,來自於三大關鍵。一是市場重新整頓,上游的晶片廠由原先的完全競爭市場,轉變成三星、海力士(Hynix)與美光(Micron)的寡占市場,有助於市場供需平衡;二是供給量減少。力晶、茂德、瑞晶營運出現虧損,降低DRAM產出,供給減幅至少超過兩成。同時,產業景氣不佳,生產廠不敢貿然擴充產能,幫產能擴充速度踩煞車。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419/194667.htm 2013-04-26 11:58:16
絕非歹活,代工也擁研發力2012/12/7聯合報
12月5日國科會主持的「科技轉型會議」中,一位頗具名望的學者批評「台灣從科技島淪為代工島,只能歹活一陣子。」又說「代工廠長期頂著高科技光環,日夜趕工,如今只能「毛三到四。」顯然學者對台灣的「代工」有誤解。
有許多國外知名品牌廠商如HP、DELL,因本身產品的成本效益不如台商(如廣達、和碩、冠捷)開發的產品,而主動要求與台商策略合作。他們關掉本國的製造工廠,委由台商ODM。台商因為品牌歷史短,知名度不高,或通路不普及,無能力開發歐美大市場,也樂於合作,專事產品開發。歐美品牌廠商從ODM廠每年開發出的新產品樣品中選擇幾款,委由台商生產製造,再以歐美品牌行銷。
「代工」絕非只是複製,照圖施工、組裝而已。「代工」分OEM與ODM。今天台灣電子業的代工多是ODM,即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零組件開發,到製程創新,均由台商自主研發。台商這種ODM含有厚實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
所以台灣大型的電子ODM代工廠,如廣達、和碩、冠捷,台積電都擁有數千,甚至上萬人的研發團隊。這些「代工廠」本身也擁有數千項專利。如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即僱用1000位以上博士學歷專業人才;半導體製程技術在全球僅次於Intel。
台灣有「代工」,不限於IT電子產品,成衣、運動鞋、傢俱、工具機,許多世界名牌產品也多是台灣ODM代工。
世界的產業早已全球分工,一些擅長於設計及產品開發;一些擅長於品牌、行銷及通路,一些以製造領先。
主機板、PC更是由台商掌控全球九成以上的生產。台商已將製程效率發揮到極致,即使在台商中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及規模經濟大者恆大,也只剩下和碩、技嘉、華擎等少數3~4家壟斷市場。筆電未來成長趨緩,ODM代工廠家數也會減少。碩果僅存者將擁有絕對的製程優勢。目前國內外也看不出有那些廠商可以取而代之。
ODM的利潤也不僅限於組裝的「毛三到四」微利,PC代工廠自喻為出海口,藉機掌控上游到下游零組件與材料的利潤。更重要的是資本週轉率高,因此毛利雖薄,但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卻是台灣各行業中少有的高報酬產業。看看近幾年鴻海、廣達、華擎及分家前華碩的每股利潤(EPS),即可瞭解他們絕不是歹活,而且也不只活一陣子,何況台灣ODM代工業者中也有高毛利廠商。
http://blog.udn.com/ben0313/7134637
南韓出口競爭力 倒退嚕
壟斷+侵權風暴2012-12-21三星股價重摔
韓國神話也破滅? 手機難突圍 LG在陸裁員
陸山寨機 東非市占衝50%
宏碁絕地反攻 推99美元平板
聯發科8核心,起步贏高通
平板手機崛起 4龍頭股受惠
微軟靠國防部訂單進補
蘋果市值跌 蒸發1個可口可樂
台股蘋果派 幾乎全砸 面板砍單 蘋果股價摜破500
蘋果回娘家鴻海廣達設美國生產線
當蘋果Made in USA【陳泳丞】為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提振失業率政策,蘋果執行長庫克決定明年斥資一億美元,將一條桌上型電腦生產線移回美國生產,部分市場看法認為這對台灣的供應鏈是警訊,但卻有更多的業內人覺得,這事兒虛晃一招的可能性更高。
澳警方︰帶路帶到「極熱公園」 iPhone地圖恐害死人
宏達電蝴蝶機2012-12-26上市首周擊敗蘋果iPhone 5,日本銷售冠軍
王雪紅不服輸 hTC勢將再起
買電視像買車 拖垮日本電子業三巨頭
日圓…貶出日企抗韓競爭力
不畏中日局勢緊張2013-01-17聯想夏普照樣結盟大面板(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富士康事件 )
十一長假 台面板雙虎出運 日系彩電崩盤大跌40% 中韓忙搶地盤
三星、京東方重啟大陸投資,台面板廠恐遭擠壓
衝OLED 陸拚全球面板龍頭
壟斷價格 台韓6面板大廠遭陸開罰 陸首次對境外企業開罰
第一「慘」業 台灣DRAM業畫下句點!台塑集團宣布,正式終止與美光的10年技術合作計畫,
(詳參【圖博館】: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微軟強娶雅虎 全球PC大戰 專利權大戰 五兆無星 《科技100強》 韓台面板大戰 面板(二) DRAM(二) TMC(二) 《台灣資訊》 金球資訊業(一)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看到不同的韓國 2013-01-20 工商時報 譚淑珍
應該是在台灣的「扁政府」與韓國的「金大中政府」的晚期及「盧武鉉政府」整個時期開始,在台灣,三不五十的就會出現「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的比較。
而台灣看韓國,會因為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立場的不同,看到不同的韓國。
財政部長張盛和開年第一場出席工商團體的活動-三三會演講時,就提到韓國,提什麼呢?提租稅負擔率。
他說,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在不含社會安全捐的情形下,是全球主要國家中最低的,只有12.3%,他還說,「很多人說要學韓國,韓國的租稅負擔率是19.7%,比台灣多出7個百分點。」
所以,張盛和看到的韓國能,是租稅負擔率比台灣高。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是從匯率看韓國。他認為,韓國,就是因為在2008年時將韓元貶得一塌糊塗,從此韓國成為台灣的勁敵,所以,他看韓國能,就會想:「新台幣,可以再貶一點。」
除了匯率,張忠謀對韓國政府刻意扶植超級企業的作法是,「台灣政府不須模仿韓國,試圖培植另一頭『怪物』與三星抗衡」,在他眼裡,三星是特意培植出來的「怪物」。
不過,他反對政府介入並非基於公平競爭理念,而是因為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做這些事,「政府有時候會做對,但錯的遠比對的多;錯誤造成的損失,也遠比對的時候得到的多」。
只是不知歷史的經驗,何時才會在韓國得到印證。
就政府介入一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看法與張忠謀頗為類似,在他眼裡,韓國,只會變成大家的敵人。
因為韓國的大企業,包括三星,在施振榮看來,都是利用社會資源創造出來的價值,也壓縮到韓國其他的中小企業,對國家發展來說,也不是好事,例如,三星在發展過程中,為追求市場最大價值的利益,不顧其他產業及生態的利益平衡,長久下來,不會有人願意再跟他們合作。
當然,這是從討厭三星的角度,看韓國。
可是,當台灣決定要油電雙漲、打算廢核時,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就代表工業界疾呼:「韓國有34%為核能發電,電力成本明顯低於我國,使台灣產業面對電力成本相對不利的地位。」
當看到政府的「台商回流政策」卡在外勞任用比例而膠著時,許勝雄又代表工業界嘆:「韓國是由政府帶頭出擊,開出引韓商回流的措施遠遠超過台灣,韓國做的比台灣好,台灣應該直接採用韓國的作法。」
許勝雄嘆,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也嘆,韓國有「韓食世界化」的政策計畫,台灣空有美食的好條件,卻不知善加運用...。
在企業「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的嘆息聲中,時任副總統的蕭萬長也為了台灣在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進展緩慢,也在嘆,雖然也是嘆韓國能,但是,在台灣不能,他是嘆,官員的心態還有企業的心態,是否已做好準備?
同樣的,當企業紛紛嘆台灣為何不能時,依據經濟部的統計,經濟部長施顏祥也曾嘆,韓國企業投入研發的能量遠高於台灣企業...。 2013-01-20 11:29:13
中國製步步高升 向頂級品邁進 2012-08-15 旺報
有外國媒體報導指稱,「中國製造」曾被視為廉價和偽劣產品,不過隨著大陸中產階級注重生活品質,也讓許多大陸企業著重提升產品品質,且立志在全球創立頂級品牌,以李寧體育用品店為例,已在倫敦和巴黎開設專賣店,邁向國際市場,並與頂級品牌同步競爭。
《環球時報》引用德國《世界報》報導,過去中國向西方企業初開放之際,「中國製造」成為大批量、低成本、低品質的代名詞。但隨著經濟突飛猛進,及中產階級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中國製造」逐步邁向創新、獨特和細膩的方向。不管是小型手工作坊或大型企業,都正在建立自我品牌。
「並非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都是垃圾」,曾在北京工作6年的法國攝影師德里馬斯表示,在大陸他見過許多中國製造的高品質和獨特產品。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他還創辦了網路雜誌「很好的中國製造」,無論是竹家具、連帽衫或地毯,都必會展示「中國製造」的元素。
雖然北京鼓勵陸企走出去,但並非所有行業,希望自我提高品質後再出走。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貨車銷售到烏茲別克斯坦、埃及和斯里蘭卡,但中國車商還在等待時機,等品質提高時再進入要求更高的歐洲市場。
勞力密集型台商 「首選還是大陸」【聯合報2012.11.28
大陸人工成本高漲、企業應如何轉移,台資信邦電子總經理陳其忠認為,勞力密集型產業已不可能回台,未來墨西哥、緬甸與巴西可能成為世界工廠(楨:?)。
台商回台投資是政府重要政策,然陳其忠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希望蘋果回美建廠、當時賈伯斯的回應說:「我回不去了!」陳其忠指出,勞力已非台灣的競爭優勢,但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逐年上漲,許多勞力密集型台商也在考慮如何外移。
目前較多探詢的是東南亞國家,但勞資與生活文化的差異大,陳其忠表示,越南工人常常罷工,泰國的物流業不發達且近年常水災,馬來西亞、印尼則是回教國家,不是發月薪、而是周薪,領了薪水後可能去消費、不上班了。
根據本報日前報導,大陸最大的電腦廠商聯想集團,已規劃在3至5年內,將其部分重點產品全部轉型為自行生產,不再委託代工。這雖是市場盛傳的訊息,並非聯想正式宣布的動態,但此一「自行生產」動向,確是大陸產業體系下一波非走不可的道路。這條路並可能為大陸創造出另類的「世界工廠」。台灣相關主管部門及產業界對此應注意掌握及因應。
按照市場訊息所言,聯想集團目前積極轉型為自行生產的重點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和一體成型電腦(AIO)。儘管聯想集團未發布具體的自行生產規劃,但該集團近一年來之實際廣設自有生產據點,卻是有目共睹。其新設據點分佈於在合肥、成都、武漢等地。
基本上,在大陸像聯想這樣的品牌大廠,若要擴大自行生產,當前就有「順風車」可以搭乘。後者即大陸政府現正大力推動落實的「城鎮化」政策方針,其將帶動的「新一波工業化」,乃是品牌大廠開疆拓土的良機。因為總體經濟上光有新城鎮不行,還需要有新興的工業體系來支撐,否則新城鎮也只是空架子。其道理就是俗話說的「無糧不穩,無工不富」。然而,數量成千上萬的新城鎮,未來的工業建設實需加以「系統化帶動」,否則各地一哄而上、爭相盲目投入,必然造成市場失序以及資源浪費。這就給了大陸本土品牌大廠出面主導的空間。
這些大廠現在很有條件深入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循著新城鎮發展的軌跡,去布建或更新自己的生產鏈。且由於他們挾著植根於本土的「主場優勢」,很容易去挖掘出各地最優質的生產要素,並給予最有效率的配置,而在各個合適地點投資設立生產據點,分別從事原材料生產、中間零組件製造、最終產品組裝,及轉投資之服務業經營等。
如此構成的產業鏈,應是大陸新一波工業化的主要載體。它是由本土大企業出面,對新城鎮工業化建設作「主導性投資」而形成。此種產業鏈的屬性將是「在地化」的,即其生產和銷售都依託國內市場,而且母廠和各地配套廠的關係是緊密的和長久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結合本土新一波工業化,所形成的新產業鏈,將來一旦壯大成為大陸工業的新主流,則大陸將因此而發展成「另類的世界工廠」。以往大陸所擔當的世界工廠角色,主要生產外銷品,且台、外資廠商的分量也大過陸資廠商。而將來的另類世界工廠,則是植根於大陸本土市場,並由陸資廠商來擔綱,其中的「世界」格局,將表現在大陸新產業鏈規模可望為世界之最,對全球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還有,陸資大企業有了本土新產業鏈的支撐,會更有力地「走出去」,到國外投資設立分廠,使自身經營架構擴大為「國內外並舉」,進而達致「全球化產銷」的境界。
對於大陸此一發展趨勢,台商究竟如何因應呢?讓人欣慰的是,近來有幾家台資企業,和大陸品牌大廠建立了「強強聯合」的相互投資關係。譬如,仁寶集團和上述的聯想集團,合資設立了合肥「聯寶廠」。以及,台灣水泥集團攜手中國建材集團,交叉持股合資經營四川泰昌水泥廠等。這樣的緊密聯合,使相關台資企業順理成章進入大陸「新工業化」潮流下的新產業鏈,其將因此而擁有穩健、持續發展的空間。
問題是,目前大陸上廣大的台資企業之中,有條件和陸企作「強強聯合」者,並非是多數。也就是說,大多數台資企業將來不但很難成為陸企爭取的合作夥伴,而且要面對上述「新產業鏈集團」的擠壓,經營上會越來越辛苦。
我政府當局應該針對這種情勢,採取有力的幫扶台商措施。可以採取的作為,除了老生常談的輔導台商「轉型升級」之外,另有必要協助整合台商隊伍,使台商與台商之間,也可以透過交叉持股、策略聯盟、共同研發、共創品牌等方式,來形成諸多的「強勢經營集團」。這樣才有條件去因應大陸新一波工業化的潮流,並從中找到台商本身的立足點,以及賡續發展的契機。 2013-01-13 10:33:43
中芯國際將在北京新建兩條12英寸IC生産線 2012.05.23 中國電子報
【賽迪網訊】日前,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公司北京公司二期項目合作框架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中芯國際將與北京相關機構聯合投資72億美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兩條 40納米~28納米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産線。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出席簽字儀式。
據悉,中芯國際北京的12英寸生産線自2002年啓動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25.5億美元,月産12英寸晶圓片4.3萬片。爲進一步做強北京集成電路産業,市經信委聯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芯國際公司協商,擬在中芯國際北京公司現有地塊上,再投資72億美元建設兩條月産能各爲3.5萬片、技術水平爲40納米~28納米的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産線。
該項目是北京市繼京東方8.5代TFT-LCD生産線之後又一個總投資超過300億元的重大項目。其中第一階段項目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啓動建設,2015年底完成,投産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1.9億美元。項目的實施將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開發CPU、存儲器、移動通信、數字音視頻等高端芯片産品提供穩定可靠的生産支持,可有效帶動北京市下一代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
池州正威晶圓打造“中華芯” 2012-05-24 安徽商報
池州正威中華芯都半導體産業園鳥瞰圖
《貨幣戰爭》中大名鼎鼎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已經將目光瞄向了正威中華芯都半導體産業園。據相關人士透露,包括羅斯切爾德、摩根大通旗下的産業基金已經介入這一項目。小小晶圓裹挾著巨量金元,正在距合肥200公裏的池州眨巴著眼睛。 8英寸晶圓承載4G夢想
據悉,正威半導體産業園正與國內外知名半導體公司STM、NXP等洽談進行技術授權事宜,並與國內晶圓代工廠洽談進行戰略聯盟。 打造半導體産業“超市” 京東方關于LCD的驅動芯片、三洋IGBT功率模塊芯片、江淮汽車的車載電子芯片,未來都將來自于這座總投資達到1000個億的半導體産業園。王鵬告訴記者,與中芯國際的代工模式不同,正威半導體有限公司此次將全産業鏈介入這一産業。
一塊普通芯片出爐的過程異常複雜:前端設計在上海,晶圓生産在臺灣,封裝測試在蘇州,最後還要去深圳彙入到整機電子設備之中,豈不是太過麻煩?正威半導體産業園推行的混合全産業鏈模式,將設計研發、生産制造、應用開發、交易展示、商貿物流融入一園之中。整機廠商可在這裏如“超市”一般一站式搞定所有環節。
發現最近很多韓國人或者韓國雇傭的人天天在國觀(天涯論壇的一個版塊—國際觀察)發三星的消息,感覺牛逼得一塌糊塗。
首先,作爲同行,我非常尊重三星電子,三星電子的利潤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英特爾。
在核心工藝及成品率領域,三星也是在業內領先,可以說是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生産制造公司。
如果說國觀發帖的韓國人說三星電子比中國同行強,或者說在半導體生産領域韓國領先中國,這無可厚非,各位也不要罵他,這是事實。如果國觀發帖的韓國人通過三星想證明韓國人比中國人優秀,甚至高中國人一等,我就只能說這是小國寡民的夜郎自大了。首先半導體芯片的生産涉及幾個領域,第一是集成電路設計,第二規模生産,第三裝備制造業及材料。我從業8年,可以告訴大家,在芯片制造領域,生産芯片的設備,沒有一種是韓國生産的。
這個就是說,在裝備制造業領域,韓國根本就啥也不是,這個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這個就類似被國人詬病的大飛機項目,說中國只能組裝,發動機啥的根本搞不出來。韓國的三星就是一個這樣的公司,它所有的生産設備都是進口,設計及生産自己完成。
我來說說什麽是一個國家半導體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從設計上說,最牛逼得是美國矽谷,所有仿真用的軟件都是老美做的,知識産權巨貴,利潤也是産業鏈中最大,老美自己把的牢牢地。然後是半導體芯片的制造,制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生産設備、生産材料還有生産工藝,生産設備上目前業界只有這幾個國家,美國(應用材料、lam、kla-tencor等)、歐洲(ASML等)、日本(Nikon、TEL等)。我兔仔近十年大力投入裝備制造業,目前可以生産一些低端工藝的生産設備。在這裏我多說一點,在生産設備領域,我認爲做的最好的是日本,鬼子可以將所有的生産設備都造出來,有些是行業標准,有些是可以使用,但不是行業標准。而且所有的零備件全部是自己造的。不過鬼子最近在走下坡路,小鬼子的水平和老鬼子差太多,不論是敬業精神還是技術,都在下降。
下面我說說裝備制造業中最複雜的設備,光刻機,被譽爲人類20世紀的發明奇迹之一。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原理,光刻機就是放大的單反,光刻機就是將光罩上的設計好集成電路圖形通過光線的曝光印到光感材料上,形成圖形。最核心的就是鏡頭,這個不是一般的鏡頭,可以達到高2米直徑1米,甚至更大。目前業績有5家公司分別是荷蘭的ASML、日本的Nikon、日本的canon、美國的ultratech以及我兔的SMEE。我兔排名第四,很快就能超過canon。爲什麽只有這麽幾家,因爲這東西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目前業績最先進工藝是22nm,也就是說,光刻機要將22nm的線條刻到芯片上。荷蘭的ASML目前在業界稍領先日本的尼康,但它最核心的鏡頭不是自己造的,是德國的蔡司生産的,這種光刻機是精度最高,分辨率最高的,速度最快。日本的光刻機全部是國産,特點是穩定,故障率低,分辨率和精度也不差,英特爾只用日本尼康的光刻機。佳能和ultratech目前比較差,基本被擠出了主流市場,不過還有一點點市場份額。我兔目前可以在低端工藝的光刻機領域有一席之地,設計自主完成,零備件一部分國産,一部分進口,鏡頭自主設計及組裝,鏡片國內和國外的都有。可能jy會罵中國是山寨,我可以驕傲的告訴你,這玩藝不是誰都能山寨出來的,一個鏡頭內部有幾百上千個鏡片,每個鏡片都按照設計安裝,差一點都不行,每個鏡片都有自己的功能,大小也不盡相同,這裏集成了光學設計,光學測試,精密機械加工等核心技術,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韓國人連火箭都發射不上去,像這麽複雜的東西根本山寨都山寨不出來。
下面我說說,爲啥我兔要發展半導體裝備制造業。1999年我兔的使館被米帝轟炸,這大大出乎了黨中央的意料。領導一般會問:這啥導彈可以這麽准的打到我?答:巡航導彈。
問:這導彈靠啥控制?答:集成電路。問:我們能造集成電路嗎?答:能,但是我們的設備100%依賴進口。領導驚愕:啊?這不是還得被打嗎,我們也要有這個設備,開整!這個只是笑話,更大的原因是這個設備利潤太高了,以光刻機爲例,業界最先進的ASML300mm雙體掃描式光刻機,一臺的售價是5000-6000萬歐元,利潤至少50%!向三星、臺積電這樣的超級工廠一個廠就得有60-70臺,大家算算,多少錢。荷蘭只有兩個企業,一個是飛利浦,一個是ASML,就這兩個企業,就讓荷蘭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日本的nikon便宜一些,但是有英特爾的支持,生意也是很好的。 2012-06-20 09:19:34
面板需求增 京東方出貨旺 2012-06-07 工商時報
大陸官方近來積極推廣節能家電補貼,使得市場看好相關供應鏈的表現,大陸最大的本土面板廠京東方的出貨量不但超乎預期,更開始切入Ultrabook與OLED領域,競爭力逐漸增強。
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指出,4月大陸本土電視市場的面板採購量比3月份高出3%,已經連續第3個月成長,其中京東方的電視面板出貨量更是比3月份大幅成長45%,比預期高出13%,奇美與LG表現持平,友達、三星則出現下滑,分別低於預期目標5%與17%。
DisplaySearch的報告表示,大陸今年五一假期的電視銷售雖然不如預期,但大陸對面板需求依然旺盛,而隨著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歐洲體育賽事促銷,仍將拉動未來數個月的成長需求。
根據大陸官方日前所公布的節能家電補貼方案,從今年6月1日起一年內,政府將投入265億元人民幣(下同)進行節能家電補貼,包含電視、空調、冰箱等五類家電,其中對電視與空調的最高補助額度達到每台400元,預估將拉動消費1,350億元。
據了解,京東方是大陸第1家投產的高世代面板廠,位於北京的8.5代線已經於去年正式投產,而在大陸取消大尺寸面板的進口優惠關稅之後,京東方的價格優勢會逐漸顯現,有助於與友達、奇美、三星等業者競爭。
除了電視面板市場之外,京東方也開始切入高端的中小尺寸面板供應鍊,於今年4月推出了超薄型面板,並強調成本優勢,冀望能趕上今年筆電市場所主打的Ultrabook的風潮。
DisplaySearch指出,部分面板廠商近來持續提高對於大陸客戶的出貨目標,包含奇美電、京東方、三星等,其中以奇美電最為明顯,而其他廠商則維持不變。
鴻海的夏普砝碼:施壓韓國面板企業 鉅亨網 2012-06-07
鴻海整合產業鏈,對抗三星的夢想之路,走起來或許沒有那么順利,如今,鴻海對夏普的投資正經受考驗。
近日,有消息稱,鴻海集團或因為夏普股價的大跌而重啟與夏普原訂的1330億日圓(17億美元)結盟計劃談判。目前,夏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富士康方面均未對該傳聞表態。
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雖然目前有關鴻海與夏普的合作傳言較多,但相關雙方并不會暫停合作,最多只是出於投資價格上的考慮。
從某種角度看,京東方看似正在進行一場“豪賭”:當自己的運營業務還處於虧損和盈利之間的轉換邊緣上時,就募集400多億元資金投入6代線和8代線的建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行動符合這個產業“不擴張就滅亡”的規律。巨人只能這樣成長起來。
為幫助理解京東方擴張的前景和意義,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發展半導體工業的歷史。因為半導體工業與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相似性,我們可以把京東方的所作所為置於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加以理解。
自從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瞭半導體之後,半導體工業的崛起展示了一條與傳統工業截然不同的軌跡——遵循“摩爾定律”的高速技術進步與高強度投資互為因果的動態演進。不僅半導體技術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而且從戰略上講,這種性質的高技術工業競爭也影響了大國的命運——前蘇聯就是在這樣一場新技術革命中被西方甩下的。
中國進入半導體研究的時間只落後於美國10年左右,然而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半導體工業和世界主流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同等工藝已經落後國際主流兩代以上,甚至被更晚進入該工業的南韓、台灣遠遠甩在後面。2007年,中國進口半導體積體電路1287億美元,而出口的積體電路僅僅238.8億美元(主要是外資在華企業生產的),凈進口額達到1048.2億美元。同年,中國的石油進口1。6億噸,價值為797.6億美元。至此,半導體積體電路已經超過石油成為中國進口的第一大項,進口依賴程度達到90%。
半個世紀,中國半導體工業之悲殤也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瓶頸的濃縮版本。
其實中國早在1960年代就在被封鎖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地研製出半導體元件和積體電路。但中國始終沒有發展起來一個能夠批量生產的半導體產業,也就沒能擁有一個可以參與技術進步的產業基礎。
到改革開放年代,世界半導體工業已進入大型積體電路階段,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這個工業的發展。1989年2月,中央明確集中主要精力,重點建設5個骨幹企業。但這5個企業始終也沒有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政府到此時逐漸意識到,對於半導體這種“胃口”很大的產業而言,投資和決心似乎下的還不夠大,於是拉開了國家重大項目的序幕。
以今天的眼光看,中國發展半導體工業不成功的原因有三:第一,投資決策遲緩,投資強度不夠。第二,在技術上依賴引進生產線方式,沒有重視自主能力的發展。每一次都是引進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的生產線,可怕的是沒有借助引進而發展起足夠的能力,一旦引進的技術落後就束手無策。第三,中國當時沒有在半導體工業中出現“能夠獨立決策並走自主開發道路”的企業。沒有這樣的企業,政府的產業政策就沒有立足點,對引進的技術就沒有學習的主體,中國的產業也就沒有能力基礎。
以中國半導體工業發展的歷史經驗作為背景,就可以看出出現京東方這樣的企業對於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意義。
在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之前,京東方完成了從老國企到競爭性企業的組織轉變,它進入這個產業及其後來擴張都是企業獨立作出的戰略決定。從進入之時起,京東就利用收購的外國技術資源建立起自己的學習平臺,並以自主培育起來的能力向高世代線擴張。京東方目前所建設的高世代生產線中,每一條的投資強度(6代線170億元,8代線280億元)都超過以往國家財政對一個工業項目的一次性投資。
京東方在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後,沒有選擇找個邊緣市場過小日子,而是在這個產業的主流領域發起了正面進攻,如果成功就會躋身於全球領先的行列。因此,以歷史的眼光看,在全球半導體革命後60年來,京東方是中國第一次在電子核心器件工業中出現的競爭性企業。
正因如此,京東方的擴張勢頭牽動了全球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神經:以京東方的6代線上馬為開端,在金融海嘯中停頓下來的三星和LG的8代線恢復建設,友達和奇美的8.5代線建設啟動;同時,夏普、LG、三星、友達、奇美開始加緊到中國大陸活動,“探討”在大陸建線的可能。
京東方8.5代線的上馬更像是一場“地震”,使國外企業對中國封鎖技術的“長城”一夜之間崩塌。從京東方8代線動工的那天開始,一場因外資紛紛要在華設廠而導致各地爭上高世代線的“液晶熱”席捲中國大地……
“神經緊張”是因為外國巨頭看得很清楚,在中國的龐大市場需求和低成本製造能力的雙重條件下,京東方依託高世代線量產後的崛起,將動搖由日、韓、臺組成的液晶工業“鐵三角”格局。
http://big5.huaxia.com/tslj/flsj/zz/2011/08/2536192.html 2012-06-08 09:38:55
索尼搭上友達 奇美電不是滋味?【聯合晚報2012.04.18
台日結盟力抗韓國三星、LG美事可望再添一樁。外電報導,索尼旗下電視事業為擺脫連年虧損窘境,可能進一步與友達(2409)在新世代面板技術AMOLED上擴大合作,對台日產業發展屬雙贏,但對國內廠商間競合,雙虎優劣差距恐進一步擴大。
友達先前已傳出供貨索尼4.3吋AMOLED手機用面板,今日再傳雙方可能在大尺寸AMOLED電視面板上強化合作,甚至不排除合組新公司。
儘管今日索尼與友達針對相關傳聞均未進一步證實,不過從面板產業合縱連橫來說,友達先前與夏普針對雙方專利訴訟已達成和解,且在OLED關鍵材料上與出光締結策略聯盟,加上2年前買下東芝新加坡子公司,都宣告與日商合作態度更趨積極。
國內面板雙虎面臨韓國三星、LG競爭下,逐漸找到求勝方程式,但近期鴻海與夏普結盟,吃下夏普10代線半數產能,外界解讀著眼在蘋果大客戶可能推出的iTV新產品,集團旗下奇美電及時紓困案過關,但產業發展卻看似仍深處險境。
尤其鴻海向來是索尼最大電視代工客戶,索尼面板採購琵琶別抱友達,加上傳出奇美電放棄南科擴產用地、鴻海與夏普合作後又卡住奇美電往大尺寸、觸控或AMOLED等下世代面板發展,面板雙虎競合正逐漸擴大中。
■大多數人都願意為一支「瑞士錶」,多拿出幾張鈔票。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瑞士錶,未必完全瑞士製造。
瑞士是鐘錶王國,「瑞士製造」這4個字,一直以來都是鐘錶品質的絕對保證。但要是有支「瑞士錶」的母公司不在瑞士,內部零件也不來自瑞士,那麼這支錶還算是一支「瑞士錶」嗎?
以瑞士萬峰錶(Swiss Mountaineer)為例,該品牌號稱瑞士錶,母公司卻是香港的「金鶯」公司(Golden Hawk),而內部零件則大量來自中國深圳,可能與一般人所認為的「瑞士錶」,有著不少出入。
瑞士製造 身價鍍金
瑞士鐘錶公會(Federation of the Swiss Watch Industry)理事長尚丹尼爾.派奇(Jean-Daniel Pasche)不客氣地說,現在有越來越多外國企業,尤其是亞洲業者,都知道將一支手錶冠上瑞士製造、誤導顧客並以高價售出,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
除了萬峰錶之外,近期也有其他中國業者透過斥資買下瑞士錶商,直接晉身為瑞士錶的擁有者,其中包含屬於瑞士鐘錶公會成員的綺年華(Eterna)及艾米龍(Emile Chouriet)。
但金鶯公司經理Vincent Chan相當直接地表示:「就算所有的瑞士人可能都不喜歡我們的做法,他們也不能做些什麼,因為我們是有遵守規則的。」他更進一步質疑,其實許多瑞士小公司,還未必能像金鶯一樣守法。
根據瑞士現行法規,一支手錶必須同時滿足使用瑞士機芯、在瑞士組裝並完成最後檢測等3個條件,才能在外表使用瑞士製造等字眼。
至於所謂的「瑞士機芯」,則是內部採用50%以上瑞士零件(不包含裝配成本),以及機芯的組裝與最後檢測必須在瑞士完成。
這些法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瑞士製造的品質,以鞏固瑞士錶在全球豪華錶市場的龐大產值。
蘇黎士Vontobel銀行分析師韋伯(Rene Weber)指出,瑞士手錶產量在全世界僅佔3%,但卻以此主宰了豪華名錶產業。在總值400億美元的全球手錶市場中,瑞士錶總計便佔了一半以上。
其中身為全球最大鐘錶商的Swatch,去年營收總額高達78億美元,旗下產品包含新潮流行的Swatch,以及諸如寶璣(Breguet)、寶鉑(Blancpain)、歐米茄(Omega)與浪琴(Longines)等眾多豪華高價品牌。
保鐘錶江山陷兩難
為了保障鐘錶江山不墜,瑞士鐘錶公會的500多名成員,多數都主張要提高瑞士鐘錶的生產標準,也就是將瑞士製造零件佔所有總成本(不僅機芯)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
但正如金鶯經理Vincent Chan所質疑的,瑞士本土就有很多小公司,恐怕達不到上述標準。
部分小型業者甚至警告,要是往後小型業者無法由國外購買零件,又無力自行投資生產,就勢必得向Swatch等本土大廠進貨,導致處處掣肘、競爭力大失,從而對整體產業健全造成傷害。
艾米龍駐日內瓦負責人杜比利(Jean Depery)也說:「所有人都想堂而皇之在錶面上展示出瑞士製造……,但要是一支錶內部每樣東西都必須是瑞士製造,大部分的瑞士錶業早就被摧毀殆盡了。」 2012-05-20 11:54:09
韓國第一大報 痛斥三星目無王法 2012-03-29 財訊
三星電子打的台灣面板、DRAM業丟盔棄甲,股價屢創新高,當真威風凜凜。其實三星在自己國家裡頭更是不可一世!
三月二十日,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的社論竟是:「三星眼裡還有王法?」原來一年前,韓國政府的公平交易委員會針對三星手機「假打折,真漲價」一事展開調查。執法人員來到三星總部門口竟被警衛、職員擋駕了將近一小時,三星主管利用這時間,銷毀相關事證;公平會指名要見的高階主管,竟假稱不在,以迴避調查。
事後,公平會索取的文件,三星也以假資料應付,公平會雖暴跳如雷,對三星處以四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一○四○萬元)的史上最高罰鍰,卻也莫可奈何。
韓國集中所有國家資源,發展出三星電子,多數精英都被吸進了這家世界級的超級財閥,整個國家、社會也形同被三星綁架了。人民、政府都明白「動三星就是動搖國本」,大小罪名最後都是罰錢、特赦了事。這是「三星模式」的真實面,也是黑暗面。
即使貴為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最後也只能無奈的寫著:「……三星是只把韓國法律不放在眼裡,還是把所有國家法律都當作兒戲?倨傲者必有後悔的一刻,三星要銘記這一點。」
昨日,南韓公平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FTC”)宣佈,對三星電子、LG、泛泰(Pantech)和SK電信等手機廠商和移動運營商處以453億韓元(約合4010萬美元)的罰款,原因是這些企業哄抬手機價格,合謀欺騙消費者。而近年三星公司涉嫌在包括面板、記憶體等領域操縱價格遭遇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關部門的鉅額罰款。
此次遭FTC罰款的共有6家企業,分別為三星電子、LG、泛泰、SK電信、南韓電信(KT)和LG Uplus,合計對209款手機虛報價格。目前各家企業並未對上述消息發表評論。其中,SK電信被罰款202億韓元(約合1800萬美元),三星被罰款142億韓元(約合1200萬美元),南韓電信被罰款51億韓元(約合450萬美元)。 除了罰款,FTC還禁止上述企業提供新的購買激勵活動。
據報道,FTC稱,上述廠商和運營商合謀抬高手機價格,然後再進行廣告宣傳,稱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價格優惠,這種欺騙行為讓消費者誤以為真的以優惠價格買到了新手機。
三星電子此前已經因為涉嫌操縱產品價格多次被各國及地區的監管部門罰款。去年11月,南韓反壟斷監管機構也以共同操縱市場價格為由,宣佈對10家亞洲液晶面板製造商罰款1940億韓元(約11億元人民幣),其中受罰最高的是全球面板龍頭三星電子及其海外分公司,罰金達972億韓元,LG顯示器及其海外分公司遭罰655億韓元居第二位。而同樣因為涉嫌操縱價格,去年12月,有消息傳出三星電子、夏普以及其他5家液晶面板製造商曾經在當月初同意支付3.88億美元的罰款,以終止液晶面板採購商在美國提起的集體訴訟案,其中三星電子被罰8270萬美元。2010年,同樣因為涉嫌操縱價格,歐盟對包括三星、英飛淩等記憶體製造商開出總額3.31億歐元(約4.042億美元)的鉅額罰單,其中三星被罰款1.457億歐元,是所有被罰公司中處罰最重的一家。
來自南韓公平貿易委員會的報告稱,南韓企業過去15年因在國際市場上操縱產品價格遭罰共計2.4萬億韓元(約合21億美元)。
觀點 業內人士批三星缺乏商業道德
國內手機行業資深人士楊群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在全球市場,三星在手機、面板以及閃存等有較大影響力,甚至連蘋果都使用三星提供的部件,而眾多使用三星所提供配件的企業並沒有像類似蘋果公司這樣的議價能力,一旦用上了三星的配件之後,三星要漲價,這對使用三星產品的企業來說根本毫無談判能力。楊群認為,對於這種做法,三星公司缺乏最起碼的商業道德。
目前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取得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在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為7.5%,而三星同期則達到了24.3%,達到蘋果份額的3倍還要多。業內人士表示,三星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當中獲得如此出色的份額,最重要的原因是三星與中國三家運營商都有合作。
三星家族爭產 二女李淑熙加入戰局 索還1900億韓元 2012/02/29
《星島日報》報導,南韓韓聯社周二 (28日) 消息指出,現年 77 歲的李淑熙,要求現任三星電子會長兼南韓首富的胞弟李健熙,歸還父親遺下的部分資產,涉款 1900 億韓圜,當中包括三星旗下兩家公司三星電子和三星生命的股票。據報,她的索償額或會進一步增加。
代表李淑熙的和友律師行周二表示,其當事人的父親於 1987 年去世,留下大筆遺產,現時其當事人委託和友,向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提出財產訴訟,要求李健熙歸還遺產中她自己應得的部分。
李淑熙是南韓 LG 集團旗下 Our home 會長具滋學的妻子。李淑熙在訴狀中表示,三星集團前任會長李秉 (吉吉) 生前以他人名義留下了三星生命 (人壽) 保險公司和三星電子的股票,但李健熙卻以個人名義獨自繼承所有財產,李健熙應根據法定繼承份額,交出其他繼承人應當擁有的相關股票。
和友發言人強調李淑熙的法律行動目的與與李孟熙相同,但沒有透露詳情。 80 歲的李孟熙較早時入稟控告 70 歲的李健熙,要求對方歸還李秉 (吉吉) 遺下的三星電子和三星生命股票及現金,涉款 7100 億韓圜 (約 48 億 9000 萬港元) 。
財經界人士認為,李淑熙也狀告李健熙,意味著三星家族爭產風波不再只是三星集團與李孟熙之間的紛爭,其他兄弟姊妹也可能會接二連三加入戰團,南韓三星家族這場爭產風波不斷出現新發展,吸引了南韓全國上下極度關注。
李秉 (吉吉) 在 1938 年創立三星,集團目前業務包括造船、電子和電訊產品、建築等, 2010 年總收入達 2200 億美元 (約 1 兆 7000 億港元) 。
現年 70 歲的李健熙被財經雜誌《福布斯》在 2010 年列為南韓首富,估計家財約 79 億美元。 2012-04-18 12:46:11
抗韓靠自己 2012-03-29 中國時報短評
鴻海花二三八億入股日本夏普,成為夏普最大股東,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口中的「聯日抗韓」吹響戰鬥的號角。鴻海這招值得肯定,在產業布局上更有其非凡的意義。其它科技業者是該效法鴻海,無論是要聯日抗韓、或聯美抗韓,甚至聯合大陸對抗韓國,都該自己來,別指望政府了。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科技業者與韓國的差距有越拉越遠的趨勢,其情況已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曾經是台灣引以為傲的「雙D」─DRAM與LCD面板,全部陷入困境。其中,又以韓國企業給台廠的壓力及衝擊最大,雙方是完全正面開戰決鬥。
台灣五大DRAM廠,倒閉的倒閉、紓困的紓困,苦撐者也承受數百億的虧損;面板也是或紓困、或一年虧損五、六百億。更讓人憂心者是這兩大產業的問題,不僅是短期的景氣起伏、市場變化問題,還有技術落後韓國廠商的深層隱憂。國內不少人都鼓吹政府要「聯X抗韓」。
但坦白說,發球權不在政府手上,政府更不可能拿國庫的錢,投入數百億去投資國內外廠商,政府實在很難主導「聯X抗韓」。政府能作者,頂多只能在法令上放寬,或是與大陸協商,協助業者爭取較佳的市場條件。
從體制看,政府花任何錢、作任何事,都要受立法院及社會輿論監督,其執行效率永遠趕不上要立即作決斷、機會稍縱即逝的商業決策。從過去的例子看,要靠政府者,最後等到者多是「滿肚子鳥氣」。要聯X抗韓,與其倚盼政府,業者不如自己來,鴻海的布局就是一個不錯的典範案例。
另參本館:《科技100強》 韓台面板大戰 面板 DRAM TMC 《臺灣資訊》 金球資訊業 《IT韓潮》 綠能產業(一) 五兆無星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台韓兩個難兄難弟,自1960年代台灣率先以加工出口業一飛沖天、創造經濟奇蹟之後,韓國這個小老弟就亦步亦趨地跟隨在後。到1970年代,韓國政府東施效顰,強以國家力量扶持財閥,企圖炮製出「日本第二」,卻因摧殘市場機制、違逆相對優勢,留下後患,經濟也跌跌撞撞,更非台灣對手,歷任領導者更多因官商勾結、貪汙納賄而鋃鐺入獄。
但誰也料想不到,在韓國經濟遭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乃至仆倒不起,要靠國際貨幣基金接管,成為舉國奇恥大辱之後,卻能拔地而起,更接連與歐盟、美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令全球各國側目而視;其中緣故,值得細細推敲。本報近日就此做了系列報導,分從不同產業探究韓國崛起而台灣落後的關鍵,引起廣泛回響,檢討之聲更此起彼落。
探究台韓發展的差異,不能忽視兩國發展模式及國民性的不同。從1970年代,韓國拋棄台灣模式,傾全國之力打造「日本第二」,到現今在國家主導之下,將絕大部分資源投入「四大天王」,韓國政府的所謂「賭徒性格」充分顯現。但1970年代的打造「日本第二」,一敗塗地,落到1997年經濟仆倒求援的地步,正顯示其孤注一擲、侵掠如火的「迅猛龍」發展模式,極有可能因扭曲市場過甚,導致產業與競爭力大受摧殘,龐然巨物的「恐龍企業」臃腫僵化,難以靈活因應環境變化,因而巨變一來,就慘遭吞沒。
1997年的國恥,讓韓國朝野痛下決心,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重新出發。結果,各財閥之間重疊的產業削除殆盡,政府也具體找出提升競爭力的長期規劃與明確目標,全力以赴。然而,過去一味倚重財閥、豪賭策略產業、官商沆瀣一氣的舊病未改,今天的韓國經濟只是經過瘦身、重新押寶、再度孤注一擲的「迅猛龍+賭徒」模式。這樣的模式力量集中、目標鮮明,加上政府策略尚未見失誤,因而其攻擊力道兇猛。
台灣正好構成相反的對照案例。從半世紀前率先以「外銷導向發展策略」開創經濟奇蹟以來,經濟主體始終是中小企業各顯身手、各自拚鬥,政府既無能力主導全局,甚至無法避免成為絆腳石。到20年前,加工出口業飄零四海,中上游產業接手稱王,但仍然是規模稍大些的中小企業各展所長的局面。政府則病急亂投醫,將種種優惠加於所謂高科技產業,令許多投資者在誤導下投入巨資卻深陷泥淖,比諸過去絆腳石的角色更加不濟。散兵游勇加上胡亂投藥的政府,造成今日台灣產業的困境,又於此時遭逢迅猛龍的攻擊,自然潰不成軍。
台灣能否突圍,的確令人憂心忡忡。因此,國內出現師法韓國的聲音,主張選擇數個明星產業,傾全國之力奮勇衝刺;並將半導體、IC設計、面板等產業高度整合,集中全力與三星對抗。不過,由於既得利益者已身不由主,我們的國民性又向來強調自主、自利,政府在這一方面又猶豫遲疑、瞻前顧後;必須承認,我們不是迅猛龍的料,這樣的春秋大夢要早日拋諸腦後。
老子早有名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迅猛龍而今安在哉?唯有手無寸鐵、各顯身手的人類始祖,令其子孫繁衍生養、瓜瓞綿綿。其實,論人民資質,台灣人聰穎好學、冒險犯難、創新拚鬥的能力絲毫不遜於人,而企業經營靈活敏捷、與時俱進,更是出類拔萃;這才是足以因應萬變、歷久不衰的保證。我們所欠缺的,只是一個好謀而成,不做絆腳石、不胡亂投注,真正能夠做長期規劃,幫助個別企業認清未來趨向,拋棄短視近利盲點,彼此有效分工、分進合擊的政府。果然如是,則短期台灣也許自歎弗如,眼光放遠,就另當別論了。 2012-04-18 12:47:22
富士康首次開放美國媒體採訪【聯合報2012.02.24
美國廣播公司(ABC)於紐約當地時間廿一日晚間的「夜線(Nightline)」節目中,播出蘋果代工廠富士康深圳及成都廠的工人作息情況,這是新聞媒體首度報導iPhone、iPad及Macbook究竟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夜線節目主持人維爾在節目預告中寫道:「我們主要發現是,工人過著枯燥乏味且極度疲勞的日子。」
維爾在ABC網站上敘述,工廠地板在日光燈的照射下顯得潔淨無瑕,隨著催眠般的節奏,幾千雙手伸到傳送帶,一次組裝一件,賦予這些滑動中的小零件生命。一名監工者偶爾用中文喊出指令,但生產線上大多是機器在說話,工人沉默以對。
代工廠掀起風波後,蘋果致電維爾,詢問夜線節目是否有興趣在公平勞動協會(FLA)破天荒首次稽查期間,參觀蘋果產品iPhone、iPad和Mac筆電在富士康的裝配線。
公平勞工協會(以下簡稱“FLA”)負責人奧倫特範希爾登(Auret van Heerden)2月1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富士康的設施一流,工作環境比平均水平高出很多。但就在幾天之後,希爾登似乎一改之前的肯定看法,表示富士康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富士康仍為務工人員首選:薪酬高於其他工廠 鉅亨網2012-02-25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下午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盡管富士康正面臨外界對其工作環境的指責,同時蘋果也正委托勞工組織對富士康工廠展開獨立調查。但對於務工人員而言,富士康的工作環境和工資水平好於其它工廠,仍然具有明顯的吸引力。
Sinolink分析師余風(音譯,Feng Yu)表示,上調工資對富士康的影響微乎其微,工資只相當於高增值科技制造商生產成本的10%左右。為了降低拉動力成本,富士康將生產大量遷至中國大陸。2011年中國1.58億農民工的平均月工資在2010年的基礎上增長21.2%,至人民幣2049元。對廣東等更發達的沿海地區而言,工資水平會更高。
在富士康龍華工廠,富士康招聘中心外的電子屏幕上顯示,深圳普通工人的基本月工資為人民幣1800元。招聘人員在街上向應征人員做相關介紹時也表示,在太原等華北地區的工廠,人均月工資僅為人民幣1550元。
戴爾、宏碁、東芝及惠普的PC代工制造商仁寶公司表示,該公司每年調整一次薪資,目前位於上海附近的昆山工廠工人薪資水平在人民幣1200元至1300元之間。蘋果、諾基亞及HTC的觸摸屏供應商勝華科技公司也表示,其工人工資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明報專訊】美國具影響力的電台新聞節目《美國生活》,今年初播出著名「棟篤笑」名嘴戴西(Mike Daisey)講述探訪蘋果中國「血汗工廠」的「見聞」,觸發針對蘋果公司的軒然大波。然而,另一電台的駐華記者揭發該節目內容作假,並找來陪同戴西訪問的中國女翻譯,頂證他揑造與中毒工人、童工及殘廢工人接觸的經歷。節目製作人承認受戴西欺騙,其獨白存在「大量虛構成分」,宣布撤回節目內容。戴西則承認獨白內容不是新聞,而是戲劇,向公眾致歉。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播放的《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時事節目,在1月6日播出「戴西與蘋果工廠」特輯,將戴西過去一年多在紐約公眾劇院公演的兩小時戲劇獨白「喬布斯的痛與樂」,節錄成39分鐘的內容,以新聞方式播出。
知名電台播「見聞」掀「批蘋果」巨浪
戴西的獨白,講述他在一名中國翻譯陪同下,在深圳富士康蘋果代工場的「第一身經歷」。「在首日訪問於工廠閘前的兩小時,我遇到只有14歲、13歲……12歲的工人,難道你們認為蘋果不知情?」他又說工人生活環境惡劣,在每間10呎乘12呎的宿舍房間,塞了15個牀位,一直頂上天花板,就像「瞓棺材」一樣擠迫,房間和走廊都滿佈監視鏡頭。
他說,曾見過一名前富士康工人因工傷令右手彎曲,卻沒得到醫療照顧,他復工後因手腳太慢而被解僱。戴西說自己掏出iPad給那工人看,他用「殘廢的手」輕撫iPad屏幕,還透過翻譯說「這是魔法」。戴西又說,參加過「非法工會」聚會,遇見一批為組裝iPhone而出現正己烷(n-Hexane)中毒的工人,形容他們的手「失控地顫抖」,很多人「甚至不能拿起一隻杯」。
內容漏洞百出 烷中毒非深圳工人
雖然有關童工、工人受傷及中毒的描述,蘋果已證實真有其事,問題是戴西的資料細節漏洞百出。美國公共媒體(American Public Media)的電台節目Marketplace駐上海記者施米茨(Rob Schmitz)指出,他的明顯錯誤之一,是誤以為正己烷中毒事件是發生在深圳,而不是在蘇州。
施米茨為此聯絡戴西的中國女翻譯李桂芬(Guifen Lee)求證。她表示,與戴西的6日訪問行程期間,沒見過自稱正己烷中毒的工人,亦「從未見過」符合戴西描述的手震工人,又否認見過童工、右手殘廢的工人、「棺材」牀位或持槍保安。
在周五播出的《美國生活》,該節目主持格拉斯(Ira Glass)與施米茨聯手質詢戴西。戴西承認沒見過中毒工人,並向格拉斯道歉,但堅持自己情有可原。「我的表演屬戲劇性質……不是新聞報道。戲劇與新聞表達形式不同,《美國生活》實質是新聞節目。我唯一後悔的錯誤,是容許《美國生活》播出我的獨白節錄。」格拉斯問他為何在製作團隊向他求證內容時說謊,戴西說:「我憂慮若和盤托出,我的表演會毁於一旦」。
辯稱戲劇非新聞 《紐時》劃清界線
格拉斯承認,即使戴西說謊,他們也要為播出節目負責。他說,花了數周查證戴西的資料,雖然曾向戴西問及該名翻譯的聯絡方法,但戴西稱無辦法聯絡,又說在節目中改動了翻譯員的名字。格拉斯承認,當時就應取消節目。
戴西被揭爆造假後,《紐時》與他劃清界線,強調該報有關蘋果的調查報道確實無誤,並將戴西在《紐時》論壇一篇投搞,刪去有關獨白中形容右手殘廢工人的一段。 2012-03-19 12:08:51
美判友達壟斷面板價有罪 兩主管恐重刑【聯合報2012.03.15
歷經八周審判,美國舊金山聯邦法院陪審團十三日認定台灣友達光電與美國子公司壟斷面板價格的罪名成立,友達副董事長陳炫彬與佳世達總經理熊暉違反反托辣斯法;美國司法部表示,陪審團認定廠商共謀操縱價格的不當得利超過五億美元,友達受罰的金額將高達十億美元,被認定有罪的友達主管,最高可被處以一百萬美元罰金和十年徒刑。
友達被美國司法部控告涉嫌壟斷面板價格,五位現任和前任高階主管被控違反反托辣斯法。
二○○九年召開審前程序庭時,副董事長陳炫彬、執行長陳來助以及佳世達總經理熊暉的護照突然被法院扣留且限制出境,引起台美兩地的關切。
今年一月友達案正式開庭,兩個多月的法庭攻防之後,舊金山加州聯邦法院陪審團十三日認定友達光電、陳炫彬和熊暉罪名成立,但認定友達執行長陳來助和太陽能事業部高階主管李燦榮罪名不成立。另外,前友達DT事業處資深經理梁兆龍,法官宣布審判無效。
美國司法部反托辣斯司司長博森在聲明中說,陪審團在此案中不只要求公司,也要求高階主管為反競爭行動負責。
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司法部控告友達光電在二○○一年到二○○六年間,涉嫌與其他七家面板商聯合壟斷LCD面板價格,當時面板的市場規模每年七百億美元。美國檢察官指控友達高層與其他業者在豪華飯店晤談六十多次,以操縱面板價格,使美國經濟損失數十億美元。
友達堅持在海外參與的會議並未違反美國反托辣斯法,但其他遭到美國司法部控告的七家亞洲面板商,包括南韓LG,日本夏普、精工愛普生、日立,台灣華映、奇美及瀚宇彩晶都已認罪,並支付超過八億九千萬美元罰金。
友達昨天股價爆量重挫,終場下跌零點五元,跌幅超過百分之三,以十五點三五元收盤,成交量逾十五萬張。
富士康擬巴西再建五廠 蘋果借力搶市場 鉅亨網新聞2012-02-02
承諾要在2012年把優秀員工帶到巴西的郭台銘沒有食言。昨日,外媒報導,為蘋果代工產品的富士康計劃在巴西建設5家新工廠,以滿足市場對iPad和其他平板電腦的需求,預計5年內所有工廠年均生產近4000萬臺產品。
去年,富士康即表示要在5年內投資120億美元,在巴西的電子業扎根。不過事實上,巴西的勞動成本要遠遠高於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以此前富士康在巴西聖保羅州Jundiai市的工廠為例,外媒報導稱,當地工人每月起薪約1058巴西里爾(約605美元),幾乎是富士康中國員工酬勞的2倍,對於擅長控制成本的富士康而言,為何仍要在巴西進行大手筆投資?
規避巴西高昂的關稅或是重要原因之一。巴西對進口商品課稅繁重,使得國外電子產品的價格增近3倍,此前蘋果多款電子產品都在巴西創下了全球售價之最。例如,巴西對於iPad征收的關稅達60%,iPad售價高達985美元,巴西16G的iPhone4S因高關稅售價高達2599巴西里爾(約1405美元),幾乎是美國市場價格的2~3倍。
“相比巴西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以及規避繁重的進口關稅,富士康在巴西設廠的勞動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認為富士康巴西大建工廠,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如果蘋果iPad借富士康打開巴西市場,其他與富士康合作的IT企業也或將借道在巴西獲益。
巴西的消費市場對富士康和蘋果而言,都有不小的吸引力。平板電腦是巴西新興中產階層獲得互聯網服務的相對廉價的方式,這一階層約占巴西總人口的一半。如果富士康在巴西設廠量產iPad,將大幅提升蘋果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搶占巴西市場。
不過,如何在巴西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仍是問題。李易認為,在中國市場,假如富士康的工廠從沿海城市深圳遷徙到內地省份河南,其產業鏈合作伙伴的遷徙成本較低,但如果到巴西,合作伙伴遷徙的難度太大,對於憑借一己之力的富士康而言,如何更好地完成供應鏈的配合度將是一大挑戰。此外,富士康還需要對大量的當地工人進行技能培訓,這同樣需要不菲的時間。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發表國情咨文,當中表示要加強對付中國大陸等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並把就業機會拉回國內。
歐巴馬表示,他的執政團隊已經加強對中國大陸等其他國家採取貿易行動,以保護美國製造業者。
他說:「有超過千名美國民眾現在有工作,就是因為我們遏止中國大陸輪胎進口激增。」
但歐巴馬說,必須得做更多,才能重建美國製造業。目前全美勞動市場只有9%的民眾從事製造業。
「我們無法將所有轉移海外的職缺拉回國內。但目前在中國等地做生意花費越來越高,而美國則是越來越具生產力。」
「我們現在有大好機會,能讓製造業回到美國,但我們必須抓住這個機會。」
(楨:妄想逼外企回美就業官媒所共造的)富士康公關危機或迫使蘋果等企業重組供應鏈 鉅亨網新聞2012-02-07
導讀:MarketWatch客座專欄作家伯恩森(Patrick Burnson)撰文指出,富士康公關危機很可能會迫使蘋果和其他類似的跨國企業重組自己的供應鏈,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將就此擺\脫再度遭遇公關危機的可能性。
以下即伯恩森的評論文章全文:
現在,許\多供應鏈專家都相信,蘋果想要走出近期的公關危機,就意味著他們在運營面必須做出重大的調整。
不久前,《紐約時報》發表報導,揭露了蘋果供應商勞工待遇方面諸多值得懷疑的問題。
報導指出,在為蘋果生產產品的工廠當中,工人們不得不超負荷勞動,而且環境也很不安全。
如果蘋果(AAPL)想要擺\脫由此而來的消極影響,他們恐怕不得不重建自己的屏幕、閃存、微處理器等的第二和第三層供應商網絡。勞工待遇更好的韓國和日本工廠,可能會成為最優的選擇。
事實上,供應鏈分析師們之前就已經在警告美國企業,說他們外包給中國的產品很可能會在春節前的若幹周當中出現所謂“質量衰減”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低薪勞動力將離開位於沿海地區的工業中心,回到自己內陸的家鄉去過節的緣故。
不過,今年的龍年對於一些跨國企業而言還來得更早,這當然是因為蘋果廣受歡迎的產品背後的故事被披露在世人眼前的緣故。
富士康(FXCNF)是一家台灣承包制造公司,看上去似乎能夠比較成功\地免於質量衰減的問題,因為他們雇用了大量員工,二十四小時高速運轉。可是,這一次他們雖然沒有造成質量衰減,卻造成了“品牌衰減”。還有一個事實值得注意,這就是在過去兩年間,富士康已經有近二十位工人自殺。人們很容易就會想到,當蘋果的形象受到玷污,投資者對他們股票的態度就可能會發生變化。
毋庸贅言,政治面和環境面的種種因素在這當中也發生了影響,但是歸根結底,對於蘋果而言,如果他們過分依靠中國的組裝工廠和廉價勞動力,他們作為全球公民的名譽自然就不免被置於風險之下。
只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相信,蘋果或者其他的公司就會在不久的未來將這些就業機會重新拿回西半球。亞洲外包在全球性衰退當中達到了頂點,不會因為今天的問題就由盛轉衰。同樣,我們也不會看到那些企業會以犧牲產品按時生產和配送的代價來謀求妥協。畢竟,企業的一切都是基於長期財務目標和股東價值的。
總而言之,企業供應鏈的變化,真正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市場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預先的產能規劃,讓他們能夠較早掌握情況,做出有效反應,以便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那些遠沒有蘋果成功\的企業當然也希望能夠通過挑戰供應鏈的執行力讓自己重新回到成長的軌道。這就可能意味著他們會將外包盡量集中在一個地區內的若幹鄰近的國家。從這個角度看來,不斷升級自己港口和陸地運輸能力的東南亞地區及南亞次大陸都已經做好了迎接新投資的准備。
可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目睹另外一場公關危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顯然,僅僅一個B計劃還是不夠的。如果跨國企業自己不肯去盯緊供應商對勞工做了些什麼,也會有別人替他們盯著。(子衿)
相關新聞
美脫口秀名嘴 諷富士康「恐怖工廠」
點名富士康壓榨員工‧紐時揭中國血汗工廠
血汗工廠_美媒轟蘋果才是元凶
血汗工廠爭議庫克駁:蘋果從未「忽視」供應鏈 2012-02-10 10:05:43
四大「慘」業 吳揆下令搶救【經濟日報2011.11.10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9)日表示,國內雙D產業,目前已有日本DRAM廠有意和台灣DRAM廠整合,他已指示經濟部進行台日DRAM廠整合;國內兩大面板廠友達和奇美電也已就如何整合,「雙方適度接觸中」。
國內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產業面臨困境,吳敦義昨天首度就「四大『慘』業」(DRAM、面板、LED、太陽光電)發展看法,他表示,「兩兆雙星」是民國93年政府推動的政策,馬政府上台後,一度有意整合DRAM產業,但沒有整合成功。
吳敦義指出,目前有二個因素有機會促成台日DRAM廠合作,一是台灣DRAM廠如繼續付出高額的權利金很可惜;一是日圓升值,再加上台灣有兩岸經濟協議(ECFA)優勢。
吳敦義強調,已有擁有專利權的日本DRAM廠商願意和台灣DRAM廠商整合,若整合成功,台灣DRAM廠包括力晶、南科、華亞科及茂德,就不會供過於求,殺價競爭,也不會付出過多權利金。他已指示經濟部根據業者的期待,進行整合。
面板業方面,吳敦義表示,近來情況稍稍好轉,訂單已增加,主因中國大陸家電下鄉過去有一點停頓,進的量不如預期。且中國大陸已重新檢討引進面板廠政策。台灣兩大面板廠未來如何整合,也「適度在接觸」。
對於LED、太陽光電,吳敦義說,9月全台交通號誌已汰換為LED燈泡,為新加坡後,全球第二個國家將交通號誌汰換為LED。未來政府還將逐步推動LED,找尋適度規模城市,試辦LED照明。
吳敦義表示,太陽光電過去每度收購價格是12.9元,今年已調降為7.7元,德國過去有痛苦經驗,電價比我們貴很多,太陽光電付出的代價很高,造成財務極大負擔,我們應借鏡德國,避免重蹈覆轍,已適度檢討政策。
吳敦義說,馬總統公布的新能源政策提出打造綠能低碳環境,打造千架海陸風力機、陽光屋頂百萬座,經濟部會根據此一目標逐步推動。
Google執行董事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期到亞洲固樁,先到韓國再到台灣,在台灣的場子拿出韓國三星手機展示Android平台的好。結果被同台對談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當場吐槽:「韓國是大家的敵人,台灣是大家的朋友!」科技大老玩笑話裡吐真言,顯示對三星的品牌與代工競爭力有多麼在意。但,到底誰是台灣科技業「大家的敵人」?真的是三星嗎?
三星集國家三千寵愛於一身,近年橫掃國際市場,令與其硬碰硬的台灣科技業恨得牙癢癢。有批評三星「人格卑劣」者,例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痛批三星是「抓耙仔」,還質疑為何有人想買韓國貨。又如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直指:「韓系面板廠去美國當污點證人爆料,自己沒事,卻害到競爭者,根本就是借刀殺人!」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則認為三星擅長「模仿別人,再宰掉對方」,是威脅性很大的可怕公司。
當然,三星威脅論,也被國內科技業者據以向大客戶與政府陳情訴願。施振榮與施密特對談時,就巧妙地利用微軟與Google的競爭關係,強調兩大作業系統,誰能讓最多消費者買單,讓供應鏈利益均霑,台灣硬體廠商就支持誰。言下之意,如果Google推的Android平台偏好三星,那麼台商就多使力幫微軟作業系統抬轎以為制衡。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更三番兩次點出韓國政府對三星的「厚愛」,是三星的一大利基。他六月間曾大嘆三星獲政府支持,握有大量產業資源與匯兌優勢,反觀台積電今年以來因為新台幣匯率問題「被打了兩個巴掌」。接著,在九月初,他又發言要求政府不要當絆腳石,且必須注意匯率問題。到了十月受贈二等景星勳章,張忠謀還有感而發地當著總統的面說:「台積電90%投資在台灣,80%員工也在台灣,…希望社會、政府也能夠珍惜我們,…誠如我們的對手,韓國三星與美國英特爾,都是被政府珍惜。」 會後,張忠謀甚至援引「三星的老闆(李健熙)遭判刑都還被特赦」,來說明韓國政府對三星的「珍惜」。
台灣科技業直接面對韓國三星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挑戰,群情激憤,不難理解,但因為「超恨」三星而所請所求是否合理,則可公斷。
況且,產業競爭本來就不是「佛心來著」,不然台灣代工廠明知削價競爭損己損人,為何還是年年削骨削肉搶食美歐日系大廠訂單,搞得人人毛利率「毛三到四」?這難道也是三星的錯?
其次,台灣硬體廠商固然是Wintel(微軟與英特爾)、Google乃至蘋果諸雄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殘酷的現實是,坐轎者與抬轎者的主被動性就是不同。近幾年,台灣產官出錢出力挺英特爾倡議的WiMAX,卻換來英特爾「整併專責部門、遲不兌現投資承諾」的冷漠對待,正是殷鑑不遠。如今Google成為非蘋果陣營的新寄託,但施密特所謂「台灣與韓國兩個夥伴,Google都愛」,其實也透露出發球權還是握在Google手上。
再者,三星能讓蘋果又恨又愛,一路獨攬iPad與iPhone歷代處理器代工,靠的應該不止是模仿別人、匯率優勢,抑或「抓耙仔」等卑劣手段,而是仰賴研發創新與資源整合的綜效。反求諸己,台商前幾年將三星當成「雷達上的一個光點」,又是否太過輕敵?
接下來,最關鍵的課題就是:「台灣該不該學南韓,傾全國之力扶持像三星集團般包山包海的財閥?」答案當然是「不」!台韓雖同為出口導向經濟體,但結構大不同。韓國是財閥經濟,前30大財團營收佔GDP的70%,三星、現代、LG、鮮京等四大就佔了GDP的一半,單單三星集團營收又佔GDP的兩成。萬一財閥經濟衰敗,韓國經濟力就腰斬。因此,韓國財經與匯率政策是以服務大財團為目的,也形同被大企業「綁架」。
反觀台灣,乃以中小企業為經濟發展的骨幹,在匯率政策上,央行最大的任務就是力求台幣穩定,在維護出口企業競爭力的同時,又不致犧牲螞蟻雄兵的群體利益。比起韓國央行只需向一方傾斜,台灣央行的有為有守,難道不該贏得業者更多的掌聲而非罵名?
從產業競爭現況觀之,三星的確是台灣科技業共同的敵人,但敵人存在的最大意義,在於鞭策自己進步,而非文過飾非的藉口。面對數位匯流、雲端時代的來臨,台灣科技業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自身根深蒂固的「硬體製造思維」,一日不能放棄價格戰,一日不能化被動為主動,就一日不能擺脫為人抬轎的宿命!
(楨: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是大家的敵人!另參本館:《科技100強》 韓台面板大戰 面板 DRAM TMC 《臺灣資訊》 金球資訊業 《IT韓潮》 綠能產業(一) 五兆無星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2011-11-11 11:28:14
陸面板廠 4.5倍高薪挖角2011-10-17 工商時報
近兩年大陸有3、4座8.5代廠陸續量產,相關人才需求殷切,為進一步爭取高階、研發人才,京東方、龍騰正計畫來台成立設計中心,大挖設計人才。廠商憂心,此舉恐造成台灣面板人才流失,並快速提升陸資面板廠戰力。
大陸加速打造自有新世代面板廠,包括TCL投資的華星光電8.5代生產線、京東方位在北京的8.5代線、合肥的6代廠等,都在今年陸續完工投產,再加上其他外購的生產線,如南京熊貓的6代線等。由於大陸欠缺新世代生產線的量產經驗,自有研發能力也不足,想要快速量產、拉升自有技術,最快方法就是對外挖角,而語言相通的台灣面板人才,即成為大陸招手的首要對象。
去年第4季起,TCL、熊貓、京東方等大陸面板廠,競相來台獵人頭,甚至開出「薪水平移」的優厚條件,亦即薪水數字一樣,但幣別由新台幣直接換成人民幣,等於4.5倍高薪挖角。近期更傳出大陸面板廠京東方、龍騰直搗黃龍,有意直接來台成立設計中心,吸收高階主管與資深研發人才。
過去大陸向海外人才招手時,最大障礙就是許多人不願意離鄉背井跑到大陸上班,過去赴大陸任職往往是每季回台一次,每次平均休假1至2周,與家人聚少離多。如果舉家遷移,又擔心小孩教育問題,兩岸之間的距離,仍是吸引人才轉職最大的障礙。
但這次京東方、龍騰兩大面板直接來台成立設計中心,員工可在台上班,定期到大陸出差,對員工來說就跟在台灣公司上班沒有什麼兩樣,吸引力大大提高。
台灣面板產業正面臨史上最長的液晶循環低潮,今年虧損恐再創歷史新高,在虧損壓力下,無薪假、裁員陰影一直揮之不去。此時大陸面板廠來台招手,薪水沒有翻倍也至少多增30%至50%,恐造成台灣累積10餘年的面板技術人才流失。對大陸面板廠來說,在台灣即戰力加入後,可望縮短學習曲線,並深化技術實力,長遠來看對於台灣面板產業勢必造成威脅。
另參本館:面板 瘦馬與肥貓 賣台農業專家 賣臺醫師 《台灣資訊》 《科技100強》韓台面板大戰 五兆無星 高科技資匪無罪
國內人才流失嚴重,尤其高階管理人常被中國和新加坡挖角,台灣已淪為「人才出口國」。堪稱國內人才搖籃且催生台積電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有切身之痛,董事長蔡清彥說,「行政院為防堵肥貓,祭出聘用高階人才薪資不得超過部會次長的行政命令,使得工研院從今年三月至今,都未聘用新進高階人才」。
工研院囊括綠能、電子、太陽能、生醫和雲端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人才。蔡清彥說,行政院今年三月初實施的行政命令,讓工研院延攬人才有莫大阻礙,薪資行情沒有吸引力。根據這項規定,如果挖角美國大學教授或國外企業界人才,薪資不能超過次長一個月十六萬元薪水的行情。
面對國外的挖角風氣,工研院也有成功例子。蔡清彥指出,工研院成立「雲端科技中心」,不到兩年就和緯創及英業達合作,利用雲端科技研發出貨櫃電腦。這個中心約二十名主任級人才,都是從美國挖角而來。
工研院用什麼的條件吸引美國人才來台?蔡清彥說,其實來台工作的薪資比在美國少一半,但工研院以大團隊研發的優勢,以及良好的工作環境,吸引人才進駐。簡單說,就是以發展願景為誘因,而非金錢。 但以工研院整體人才流失情形來看,蔡清彥說,數年來幾乎都是一年約十%的流動率,但大多是跳槽到國內企業,今年僅有個案被挖角到大陸。不過,多數跳槽到國內企業的人才經過一段時間後,轉到大陸或新加坡比比皆是。
如果是跳槽大陸公司,蔡清彥說,薪資待遇是國內的四到五倍;若是跳國內企業,薪資變化不大,不過多了股票分紅。
目前工研院有七成六員工是碩博士畢業,蔡清彥指出,新聘員工中,留學國外的人數逐漸減少,可以看出國人出國留學比過去銳減;可能是國內碩博士班選擇多,多數人認為不一定要到國外進修所致。
人才議題關乎薪資待遇,蔡清彥認為,行政院的反肥貓條款是絆腳石,希望能夠盡快解禁,讓工研院引進更具競爭力的人才。
1/5的薪水 留不住優秀人才 2011-09-12 中國時報
國內優秀專業人才被對岸與其他國家高薪挖聘情況頻繁,不僅是企業界,國內科研單位也面臨人才窘迫危機。立委賴士葆指出,國內近年興起打肥貓風潮,也是造成優秀人才不願留在台灣的原因之一。
近年不少國營企業高級主管職淪為政府酬庸特定對象的工具,讓民眾對退休轉任的專業人士有「肥貓」印象。賴士葆指出,其實打「肥貓」打過頭也有後遺症,會使國內優秀專業人才因不願被冠上肥貓之名而遠走他國,反而降低國家競爭力,得不償失。
他說,外界對「肥貓」定義太浮濫,「肥貓」一詞原本專指美國華爾街如AIG等公司高層,面對公司虧損連連仍坐領高薪、領鉅額紅利的情況,台灣後來以此二字批評政府退休高官在國營事業領雙薪者,且逐漸將「肥貓」定義無限上綱,延伸至所有機構高位、高薪者。他認為,這種現象過於民粹,也限縮了國內延攬、留住專業人才的空間。
賴士葆說,國內企業的外籍CEO雖然年薪動輒百萬,但不能只因薪水高就批為肥貓。相反的,應該要看CEO為公司創造的收益,「如果創造收益高,人人都賺錢,誰還會叫他們肥貓?」
相較於中國大陸知名企業的CEO年薪都千萬人民幣起跳,國內企業CEO薪資水平已相對低,與全球競爭人才時也面臨困境。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專業人士與教授圈,「對岸開出的教授薪資是台灣的五倍,我們拿甚麼跟人家比?」。
除了專業人才與企業經理人外薪資水平低,賴士葆說,與國外相較,其實台灣部會首長與政務官的薪資水平普遍較低,也會降低優秀人才為國貢獻的意願。
新加坡的部會首長年薪通常都是台灣部會首長的五倍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元。反觀台灣民眾對專業人士出任部會首長、政務官員,都以「為國犧牲奉獻」為最高指導原則,這種想法已經過時。
他說,「我們不能只單方面要求本國官員要有其他國家一樣的效率和水準,但薪水卻是人家的五分之一啊!」
猛打肥貓 歐晉德嘆:逼走高鐵好貓2011-09-12 中國時報
「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寫給弟弟的家書,勉勵胞弟面對功祿詆毀,要像浮雲塵埃不必介意的一段話。被外界視為「肥貓」的台灣高鐵外籍副總李國雄,去年初離職時,也收到這段話。 2011-10-17 10:08:25
「低潤慘業」拖垮台灣競爭力‧金融家月刊2011/10/11
即使國內26家債權銀行提存之呆帳準備,依據銀行局公布的資料合計293億已達到總授信餘額之53.57%,對銀行體系沒有致命的危機,但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茂德只是冰山一角。
企業舉債就是運用財務槓桿,整體股東權益的風險與利潤會被同步放大,就像買股票用融資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看對股價1%,對於自備款的報酬率就被放大2.5%,但這也表示如果看錯1%,虧損就會被放大2.5倍。台灣的面板與DRAM目前就像是無止境的錢坑,不進行資本支出,就是死路一條,但是舉債進行資本支出,又不保證能賺錢。對銀行而言更是面臨要停損還是加碼攤平的窘境,如果不繼續借錢給面板與DRAM兩大慘業,以前借出去的就可能變成呆帳,但是如果現在再借錢給不賺錢的公司,未來的呆帳可能更龐大,銀行就只能在現在的呆帳與未來更多的呆帳之間作選擇。
追根究柢 問題出在哪裡?
從市場經濟理論而言,短期內廠商虧損而仍會繼續經營,而長期就會退出市場,讓供需達到均衡狀態,這就一種自動調節的機能,但是在台灣好像看不到這樣的市場機制。因為政府政策往往是短視的,扶植而不整合,卻要壓上了銀行及股東的身家,企業獲利不繼難以支應研究發展,致使技術力落後競爭對手,再進入虧損的惡性循環,「大到不能倒」與「市場失靈」遂成為台灣經濟的沉痾。
今年科技業來說,上半年和下半年真的差很大!上半年找不到人,下半年則是開始鼓勵員工休假、遇缺不補、人事凍結,甚至傳出無薪假重現江湖。不過目前產業已進入第四季的傳統旺季,晶圓代工還算穩定,產能利用率雖然下滑衰退,但仍有進帳。而DRAM則是虧損累累,至於兩兆雙星的面板業,今年以來狀況也好不到那裡去,儘管第三季業績還沒公佈,但以市調機構和投顧公司的統計,面板雙虎的友達與奇美電,友達從去年第四季開始虧損,到今年上半年為止,仍是處於虧損階段,至於奇美電則是從去年第三季就開始虧損。有市調機構認為,面板的報價一直疲弱不振,可能要到明年第二季才能看的到景氣的春燕。
另外,大陸面板廠京東方的8.5代廠十月已量產,華星光電也即將步入量產階段,對台灣面板廠也產生相當大的壓力,不過業界認為台灣的產品穩定度高,暫時不受影響。至於今年科技業下半年景氣不振的還包括太陽能、LED產業,竹科業界認為,以國外開始大動作展開併購動作看來,太陽能產業必需經過洗牌整併後,景氣才會更明確;LED則是因為市場價格混亂,還有一番淘汰賽要打。
陸面板廠量產 三星升級迎戰 2011-10-13 工商時報
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TCL旗下華星光電的8.5代線已於昨(12)日結束2個月的試產期,正式進入量產階段,首期3萬片的產能已獲得三星、TCL多媒體的訂單。京東方在北京的8.5代線在9月底已經正式量產,產品良率也達到85%的量產指標,試產階段僅有3個月,而台韓廠商的試產期平均值則為6個月。
三星發言人Nam Ki Yung昨日表示,三星正考慮將蘇州的面板廠採用8代線技術,而不是原先規劃的7.5代線。顯示大陸本土面板廠急起直追的情況,已經開始對國外面板廠產生威脅。
分析師表示,京東方與TCL的8.5代線目前的每月產能只有6萬片,而大陸每月液晶螢幕的出貨量是800萬台,所以單從產量來說,短時間內對於台韓面板廠的威脅有限,而三星考慮技術升級的主要是應對面板進口關稅調漲。
據了解,目前大陸對面板的進口關稅約為3%,但官方可能在近期內將稅率提高到8%以上,以保護剛萌芽的本國面板業,而對於毛利率只有15%~20%的電視廠商來說,很可能會傾向於採購本土生產的面板來降低採購成本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面板價格已經連續一年半下滑,使得廠商普遍延後新廠的開工進度,但在大陸本土廠商的產能陸續開出後,或許將迫使外國面板廠加速動工。
據了解,全球前四大面板生產商雖然被韓國與台灣企業占據,但在大陸設廠投產的速度卻遠不如大陸本土面板廠,除了三星的高世代面板廠正在蘇州建設之外,LGD與友達的8.5代線都尚未動工興建,奇美電則還沒獲得發改委批准。
面板雙虎 Q4營收奔騰【經濟日報2011.10.12
新華網報導,十一黃金周,大尺寸彩電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品。北京蘇寧表示,七天長假占年度銷售額的20%,十一當天,刷新十年來單日銷售額最高紀錄。北京國美表示,十一期間平均每秒售三件商品,創歷年黃金周銷售新紀錄。
大陸十一長假只是液晶電視促銷的第一波,預期接下來的歐美感恩節與耶誕節,以及明年第一季的大陸農曆春節,銷售可望持續攀上高峰。友達昨天股價上漲0.45,收在12.75元;奇美電上漲0.3,收12.9 元。晶電和東貝分別以漲停價55.8、24.05元作收。
WitsView預估,今年大陸十一長假買氣將較去年同期提升8%至12%。由於友達與奇美電占有大陸電視面板五成以上市占率,將成為優先受惠者。
明年下半年 面板回春時 2011-10-13 工商時報
面板產業旺季落空!南韓液晶面板廠LG Display執行長權瑛秀昨(12)日指出,液晶面板市況有機會在明(2012)年下半年開始改善;等於宣告未來三個季度面板供需難有起色。因應訂單衰退,南韓面板廠產能利用率下調到70%,台灣面板廠產能利用率也在70%至80%的水準。 2011-10-13 09:26:04
價格回穩 面板下半年不看淡 2011- 05-20
上半年國際市場不穩、通膨壓力導致面板價格反彈無力,隨液晶電視面板價格止跌反彈,南韓2家面板廠三星(Samsung)、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對於下半年面板景氣均釋出正面訊息,認為液晶面板市況將會隨著旺季到來,價格與需求轉向樂觀。
據市調單位Displaybank統計,4月整體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將達5800萬片,小幅月減2.8%,因中國五一期間液電整體銷售表現良好,電視通路廠商庫存負擔壓力減輕。
目前市場面板報價開始為第3季旺季出貨需求做準備,除了面板價格議價能力由買方轉向賣方外,5~6月大尺寸面板包括3D電視面板、LED背光電視面板的需求與出貨也將續增。
台灣觸控面板出貨量仍保持全球第一 【經濟日報2011.05.16
目前台灣觸控面板出貨量仍保持全球第一,2011年市占率約48%,表現與去年相當。然而,緊追在後中國大陸業者積極向台灣挖角,日韓業者一方面掌握技術專利優勢,又有自有品牌產品作為自產觸控面板出海口,台廠雖暫時領先,實際上卻充滿隱憂。拓墣認為,「切入品牌大廠供應鏈」、「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將是保持台廠領先地位的兩大優先策略,積極研發「內嵌式觸控技術」及「One Glass Solution」等新世代技術,則是台廠長期的保命符。
全球觸控面板市場 台、中、日、韓主導【經濟日報2011.05.17
2011年全球觸控面板市場仍由台、中、日、韓等四大勢力主導。其中台灣面板和彩色濾光片廠為因應觸控潮,正積極重整生產線,轉移中小尺寸舊產線至創新性顯示技術或投產觸控面板,以去化過剩產能,強化5代以下產線利用率。
拓墣認為,觸控需求倍增對台灣面板大廠來說,無疑是東山再起的新契機,除了加快IPS 面板研發與量產速度並切入觸控模組技術之外,更應積極整合一條龍觸控產業線,才能發揮集團資源效益以擊敗競爭對手。
苦守寒窯4年,台DRAM業盼Q3見曙光 2011-05-19 中時
台灣DRAM業走了四年的辛苦路,展望下半年,市場可望好轉,可達供需平衡的狀況;但經過四年的折磨,各家均負債不少,且體質大不如韓國廠,未來只能發揮台灣企業的韌性,才不致於被韓國的老大三星重重擊倒。
近四年以來,台灣DRAM產業幾乎都籠罩在空頭氣氛中,除了99年上半年短暫的榮景,那次的榮景,主要是德商奇夢達不敵金融海嘯,於98年黯然退出市場,加上全球景氣自谷底反彈,帶動DRAM價格在98年下半年之後展開強勁的反彈。
不過,就在99年上半年市場一片榮景中,99年下半年受歐美市場走疲衝擊,旺季效應變了色,全年只有力晶小賺了一點錢,南科、華亞科、茂德都連四年虧損,在連年虧損下,各家均債台高築,沒有富爸爸的力晶、茂德更是屢次傳出營運資金吃緊的消息。
今年上半年DRAM合約價緩步走揚,但由於平板電腦擠壓市場,漲勢很溫吞,現貨價更是原地踏步近半年,今年第一季,純正台系的四家DRAM廠持續大虧,第二季預料也無一家可獲利,目前大家的財務體質都很差,寄望第三季景氣翻揚,令大家休養生息一下。
……………
由於台灣DRAM業並未掌握關鍵技術,在多頭榮景時,可以跟著一線大廠一起大賺,但面臨空頭市場時,韓國最大廠三星因其他產業仍可獲利,還可喝湯,我們卻刀刀見骨,上次在金融海嘯最嚴重時,大家都不願整併,錯失了團結互助的機會,現在台系廠兩大陣營南科-華亞科為美光陣營,力晶-茂德為爾必達陣營,南科、華亞科有台塑集團當靠山,力晶、茂德則要各自努力
合約價漲 DRAM股價紅 茂德獨綠 2011-5-13
5月上旬DRAM合約價續漲,帶動DRAM廠南科、力晶及記憶體模組廠創見、威剛等相關個股上揚,傳出日商爾必達入股破局的茂德則跌停收黑。
爾必達TDR重挫 拖累DRAM族【聯合晚報2011.05.13
受記憶體需求下滑、晶片價格急跌和日圓升值影響,日最大記憶體廠爾必達 (Elpida)公布上季度財報再度虧損,儘管近期DRAM價格回升,但爾必達表示,PC需求疲弱,已暫停委外代工,並下修資本支出,爾必達TDR今跳空重挫,盤中最低至跌停板,拖累DRAM族群走勢,其中茂德因爾必達表達不會入股利空,跳空跌停鎖死,股價再寫今年新低。
社評-從兩岸虧損企業談產業整合 2011-05-17 旺報
兩岸上市公司最新財報顯示,台灣DRAM產業除瑞晶電子外,其餘全部大幅虧損。大陸企業中,電子書龍頭漢王科技虧損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下同),預計全年將虧損1億。這2件事看似無關,其實均與「規模、品牌、價格」6字相關,正反映兩岸產業的轉型困境與未來機會。
台灣DRAM產業第一季普遍嚴重虧損,競爭對手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卻大幅獲利。全球記憶體模組龍頭金士頓創辦人孫大衛指出,台灣DRAM產業正被韓國各個擊破,如果不想被市場擠出,就必須整合。大陸漢王科技虧損,則是受到蘋果iPad平板電腦效應的衝擊。
……………
不過,漢王科技仍積極救亡圖存,成立了漢王電子書城跨足內容產業,並開放移動終端(如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進入,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台灣的DRAM產業卻因循苟且,只圖對手先倒後再接手市場,這種思維既無前瞻性也缺乏格調。
台灣DRAM產業大整合是必走的路,但整合不能由政府出面,官方只能居中搭橋,必須業者改變思維,自主協調。產業合併也不一定要誰吃掉誰。台灣電子通路商大聯大控股已提供一個新的整合模式,……假設台灣主要DRAM產業業者,以換股方式共組DRAM控股公司,以集團模式營運,共享資源和利潤,就可以形成足以抗衡三星的DRAM產業集團。
例如台塑集團本身就是一個石化跨電子(玻纖、DRAM、半導體封測、印刷電路板和矽晶圓)集團,如果把家族成員威盛和宏達電整合起來,不就是個極大化的電子集團嗎?台積電也可以重新思考將中芯購併麾下。
同樣的,如果漢王科技的電子書城能夠把數位內容整合起來,大中華市場將可以使漢王電子書成為有價值的品牌,台灣電子書發展起步晚、市場小且業者各行其事,目前為止都還不成氣候,兩岸電子書產業如果能攜手合作,才有機會把大中華電子書市場做強做大。
在許多領域,兩岸企業的實力尚不如國際大廠,但集中資源就有實力建立規模、創造品牌,然後才有機會主導價格。兩岸企業如能坦誠整合,就會有足夠的規模(市場)、資金和人才,建立品牌和價格優勢,兩岸虧損企業就有機會走出困境。 2011-05-20 12:37:22
「2兆」產業慘 龍頭奇美也不敵【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08.12.17
奇美電表示,自今年第三季末以來,美國金融風暴越演越烈,狀況超乎預期,並帶來經濟衰退、通貨緊縮;雪上加霜者韓元大幅貶值,全球面板價格遽跌,對台灣面板產業之衝擊史所未見。
政院6大旗艦振興案 首推能源光電>中時09-03-18顏瓊玉
慎防太陽光電重蹈DRAM陷阱【經濟日報李鍾熙(工研院院長09.02.17
名家觀點》台灣能夠沒有代工嗎?【經濟日報╱張忠本09.03.07
媒體、學者、政客常批評IT產業的「代工」附加價值低,並倡議台灣產業要自創品牌,擴大內需,提高附加價值。這些人對「代工」的意涵瞭解多少?
台灣IT 優勢仍在【聯合報╱張忠本/電子業(台北市 09.03.06
儘管美國道瓊指數跌破七千點,美國金融機構赤字繼續擴大。台灣一、二月經濟指標持續惡化,但是郭台銘、施振榮、陳瑞聰均已表示台灣IT產業確有谷底翻升跡象。
全球10大資訊業 台F4入列>中時09-05-27劉屏
「全球最佳資訊產業」排行榜出爐,前十名中,台灣獨占四席,傲視全球。這四家分別是英業達、廣達、緯創、以及宏碁。另外,宏達電第十三名。
大陸科技廠逆勢躥起【工商時報09—06-02李純君
美國商業週刊「2009年度全球IT企業百強榜」出爐,其中因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波及,多數國際科技大廠排名均嚴重衰退,但中國移動、中興通訊與比亞迪等中國科技圈重量級企業卻趁勢集體竄起,顯見在北京擴大內需政策的力挺下,中國科技大廠成了最大受惠對象。
另參本館:
金球資訊業(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800328/20090903082616/
各國資訊業(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800374/20090903083640/
DRAM(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800267/20090903080755/
TMC(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800296/20090903081916/
面板(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800257/20090903075830/
綠能產業(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537798/20090804081409
韓台面板大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495630/20080930061030/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964559/20080830064832
傳北京12吋廠停產 中芯否認【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08.11.09
晶圓代工景氣冷颼颼,廠商本季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到70%,大陸業界傳出中芯北京12吋生產線停產,這是繼台灣聯電鼓勵優退、新加坡特許減薪後,第三家晶圓代工廠縮減開支的做法,惟中芯國際昨(8)日對此傳聞否認。
中芯國際因為引進新策略投資案還在香港聯交所審查,上週五已連續第二天停止在香港掛牌,預計週一將公布新戰略投資者名單,外傳是北京大唐電訊,昨日中芯不對此作出回應。
台積電、聯電、中芯國際與新加坡特許合計擁有全球晶圓代工八成以上的市場,因這次金融風暴衝擊,客戶下單大幅縮減,四家代工廠第四季營收將較上季減少20%以上,產能利用率更有10個以上百分點的滑落。
拓璞產業調查(TRI)表示,半導體產能利用率在今年第二季之前仍維持90%,但下半年開始明顯下滑,第三季下滑至85%,第四季更下滑為70%以下,TRI預估,2009年第一季可能僅剩60%。
由於開工率低,但廠房的折舊成本仍需攤提,為了對抗不景氣,外電報導傳出中芯國際在北京的12吋生產線目前已經停產,惟中芯昨日否認。
中芯位於北京的12吋生產線,過去原本幫爾必達等業者代工,隨著今年初中芯淡出DRAM,下半年DRAM業務幾近零,這次停產的傳聞,有業界認為可能跟中芯從記憶體轉邏輯領域,又遇到市況差,需求急速減少有關。
台積電預計明年資本支出將較今年減少兩成,聯電也預計明年資本支出將比今年4至5億美元再降低,中芯明年資本支出更從今年7.9 億美元縮減為2億美元。
半導體是所有電子產品及使用電子零件設備器具,如交通工具、醫療器材的必要基礎,半導體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擁有16座12吋廠、20座8吋廠,占有全球潛在產能25%。澳洲作家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著書「矽屏障」,比喻台灣科學園區就像伊拉克的重要油田,任何國家倘若輕率發動戰爭,破壞台灣半導體生產能量,可能引起全球電子產品立即性短缺危機。有人即稱,真正保障台灣海峽不發生戰爭的原因,不是先進軍事武器,而是台灣掐住了世界半導體元件生產的關鍵產能。
但是,在世界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能中,台灣將四成以上押寶在記憶體,尤其是標準型產品系列。這五年來,DRAM面對全球產能過剩及以專利為手段的競爭,台灣相關公司虧損連連。不少人擔心,如果不幸發生倒閉事件,將關係4,000億元的銀行長短期融資及60萬小股東的權益;但更重要的是,此事攸關台灣科技產業與國際技術鏈夥伴關係的改變,可能嚴重影響台灣產業的世界競爭力。在此一情勢下,我們可以有那些因應的選項?
選項一:靜觀其變,聽天由命。換言之,如果全球DRAM供需走向良性循環,年平均價格回到變動成本加計借貸費用之上,則國內相關半導體公司可逐步改善營運,回歸正軌。但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研究,2015年前全球對DRAM需求的複合平均年增率僅2.6%,逐步平衡的機會渺茫。
選項二:各憑本事,轉型轉進。不過,這些過剩產能的流竄,將直接排擠國內其他半導體企業如世界先進、華邦、旺宏等之經營空間,甚至造成價格惡性競爭,拖垮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其他區塊。這種以尋找利基應用市場做為出路的轉型案例,過去較為成功的包括世界先進與華邦,但其前提是有經驗豐富的母公司技術支援,與逐年挹注的充沛資金。
選項三:引進大型投資者,先改善老舊設備,生產40奈米以下的精密製程,提高良率及產能利用率,並投資爾必達或美光,以對抗韓國專利訴訟與技術競爭的圍堵。但初步估計,若要將一座現有生產6萬片的12吋廠更新為浸潤式設備,需要新台幣100億元,之後每家公司每年尚需繼續投入5億美元,維持持續研發。因此,此一選項所需要的資金,不包括歸還銀行貸款及贖回到期公司債等,整個台灣產業至少需要1,500億元,方能與韓國長期作戰,並維持世界記憶體市場三成以上產能的關鍵影響地位。
放眼現今世界,有能力且具意願投資台灣DRAM產業的對象,唯有中國。曾有部分產業大老向政府建議,只要對岸比照家電下鄉模式保證收購台灣的產量,即可安心。但一次性採購實不足恃,能落實的增額性採購亦不高,更無法改變台韓產業競爭的結構問題。最實在的,還是注入要素實力,亦即大量的現金投資。
此外,中國大陸在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寫明發展半導體製造產業的企圖心,我若不跟大陸合作,彼岸仍將尋找其他策略夥伴建置產能,將造成競爭更為慘烈的產業生態。萬一選擇了韓國,台灣更可能成為中日韓台四地競合的輸家。
另方面,DRAM目前並無直接取代的可商品化技術,如果韓國三星一家獨大,則其所獲致的獨占地位,足可對整體下游電子產業予取予求,甚至DRAM未來十年所可獲致的利潤與現金,也可讓三星在電子與其他產業中如虎添翼,具備徹底破壞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後果不堪設想。
維持經濟穩定,政府沒有選擇,必須主動面對大型「未爆彈」。倘若不能拆除,至少設定防火牆加以防護,將重大風險出現的機率降至最低;上焉者,甚至轉變為產業破壞性創新的動力,化險為夷,強化國家產業競爭力。 2011-09-29 09:41:06
韓面板市占率 超越台灣>中時08-09-01張舒婷
·
韓國「聯合新聞通訊社」昨天報導,韓國七月分在大型液晶面板市場占有率優於台灣,主要面板業者三星和LG的產品市占率就高達四三.六%,和六月相比亦增加一.一個百分點,台灣面板市占率為四三.三%,比六月下降一.七%。
韓國媒體引用當地市調機構「Display Search」的調查,指出在台灣的PC及電視機營業額率先下滑。調查顯示,今年七月,三星電子和LG顯示器等韓國關鍵企業的面板產品市占率達四三.六%,約一千五百二十三萬台,比六月增加了一.一%。反觀友達光電、奇美電子、欣技等台灣液晶面板企業的表現,占有率為四三.三%,約一千五百一十二萬台,比六月減少一.七個百分點。
12吋晶圓廠登陸 馬:合理且必要08/07/11
總統馬英九10日在接見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全球總裁暨執行長Mike Splinter時表示,台灣進一步開放半導體晶圓廠赴大陸投資先進製程技術,是合理且必要的政策。對於馬英九公開宣示,早已獲准赴大陸投資半導體廠的台積電表示歡迎態度,並強調公司赴大陸投資計畫,一切依政府法令行事。
馬英九10日表示,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已在2007年宣布在大陸大連成立12吋晶圓廠,並將於2009年以90或65奈米製程技術投入生產,相較於台灣目前僅開放半導體業者前往大陸投資8吋晶圓廠情形,進度相對落後許多,新政府希望能夠鬆綁與開放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前往大陸投資。
馬英九指出,既然美國政府可容許英特爾這樣的科技大廠及12吋晶圓製程高科技前往大陸市場投資,美國又是瓦聖那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主要國家,因此,相信台灣進一步開放先進製程前往大陸市場投資,應該是合理也是必要政策。
儘管台積電挾先進製程技術,開放前往大陸市場投資將是一大利多,不過,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景氣不明,加上市場憂心通膨問題加劇,恐進一步衝擊全球3C產品銷售,市場對於台積電第4季營運仍顯得憂心忡忡。
台積電10日亦公布6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294.7億元,較5月減少1.1%,累計第2季營收881.4億元,與法說會預估870億~890億元相符,累計上半年營收1,756.2億元,年增率約25.6%,公司並預告第3季營收仍會持續較第2季成長。
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0000097944_BLH68SLH6X3IZTQ562SIX
飛索中芯 合作43奈米製程【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08.08.23
全球Nor型快閃記憶體(Nor Flash)龍頭飛索半導體(Spansion)22日宣布繼65奈米製程後,再擴大與中芯合作43奈米MirrorBit ORNAND2快閃記憶體,並選擇中芯武漢12吋晶圓廠生產,這是飛索上半年淡出台積電(2330)外包供應鏈後,與中芯首次進入45奈米以下的合作。
Nor市況競爭激烈,又面臨英特爾與意法半導體各自把Nor事業合併為恆憶(Numonyx)的壓力,飛索今年第二季持續虧損,為降低成本,飛索更改代工來源,從台積電轉至中芯;業界認為,此舉應也與飛索有意進一步搶攻大陸市場有關。
飛索43奈米MirrorBit ORNAND2技術,是在其位於美國加州桑尼維爾市的亞微米開發中心(SDC)完成,昨天宣布將轉移至中芯設在武漢12吋晶圓廠的成芯半導體,飛索也成為成芯產能進補的第一大客戶。
中芯積極降低DRAM代工比重後,分別替成都、武漢代管的8吋與12吋晶圓廠正積極轉至Flash代工領域,這次擴大與飛索合作43奈米產品,並有來自IBM的45奈米技轉合約;至於中芯與深圳市政府合資在深圳的12吋晶圓廠,未來也會取得飛索晶片。
飛索藉中芯取得成本較低的晶圓,也開始出售自家後段封測廠或機台,仿照國際整合元件大廠走向輕晶圓化的的趨勢,將資金集中在擴建前段晶圓產出上。半導體業界認為,飛索持續降低成本,透露Nor價格壓力沈重,必須借委外等方式降低費用,勢必也會為同業帶來壓力。
中芯引資 大唐電信入股20%【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08.08.01
財經雜誌引述知情人士指出,中芯國際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大唐電信科技公司,大唐將以人民幣20億元入股中芯20%,目前進入簽約關鍵階段。
報導援引接近交易的權威人士說,中芯國際引資工作已有突破性進展,最有可能的投資者是大唐電信,將以20億元入股20%左右,若以7月30日中芯國際每股港幣0.43元價格計算,人民幣20億元可取得中芯國際25%的股份。
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張汝京29日在第二季分析師會議說:「我們仍與潛在的夥伴緊密溝通,因為參與人數眾多,導致一些遲延。」他強調,引入戰略投資者需要時間完成各種審批和文件的工作。
大陸媒體不斷傳言,包括KKR、貝恩資本、GA等私募基金有意入股中芯,也有消息指出,中國電子旗下的華虹NEC可能會併入中芯國際。
傳出入股中芯國際的戰略投資者是大唐電信,讓業界大感意外。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紀曉鐘說:「人民幣20億元對大唐電信,並不是小數目。」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副秘書長趙建忠說,中芯國際目前並不缺少運營資金,中芯國際在武漢、成都等幾個投資項目,都是由當地地方政府出資,中芯國際代為管理,引入戰略投資者對中芯國際的更大意義是帶入訂單。
趙建忠說,大唐電信如果能夠入股中芯國際,可能帶入TD-SCDMA 晶片的訂單
台灣四大DRAM廠8吋廠現況分析>經濟日報 08-07-25
產能過剩導致記憶體價格節節下滑,在成本效益考量下,南韓晶片製造商海力士(Hynix)24日宣布將關閉美國的8吋晶圓廠,並考慮出售工廠設備。
海力士是全球第二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僅次於三星電子。該公司表示,美國奧勒岡州尤金市(Eugene)的8吋晶圓廠將立即停產,9月底前全部停止運作。接下來,可能會利用此工廠發展其他事業,也不排除把設備、廠房與土地出售給其他半導體同業。海力士在聲明中表示,產業陷入低潮時,才是整頓效率不彰單位的最佳時機。關閉尤金廠能降低虧損產品的產量,有助減少損失。
東陽投資銀行(Tong Yang)分析師金詠俊稱讚海力士的做法很明智,可望對公司帶來正面影響,「美國廠的效率低落,海力士早該決定關廠」。
由於記憶體嚴重供過於求,除了海力士,台灣的力晶半導體與南亞科技等半導體廠商,先前已宣布縮減產能。摩根士丹利與野村證券都預期,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價格將持續走跌,業者本季還會虧損。
為了加速邁入12吋晶圓製程,海力士已陸續出售舊的8吋晶圓設備,買主包括中國華潤集團。發展12吋技術的好處是,能以較低的生產成本提高產能。目前海力士在南韓有三座8吋廠。
海力士投資關係部門副總裁詹姆士‧金說,關閉尤金市廠可望大幅降低成本。該公司計劃從工廠1,200名員工中,按合法程序逐漸裁掉1,100人。裁員與公司整頓相關的一次性費用,將在第三季財報中提列。
海力士7月31日將公布年度第二季財報。外界預期淨損可能達2,250億韓元(2.23億美元),虧損幅度比第一季縮小許\\\多。
關廠消息得到市場熱烈反應,激勵海力士股價24日在首爾股市大漲2.8%,以2.39萬韓元收盤。
………………
http://money.udn.com/html/rpt/rpt98946.html
天方夜譚幻滅? 阿里巴巴股價暴跌78%【經濟日報林則宏08.07.10
曾贏得「最大市值互聯網公司」、「香港新股王」等美譽的全球最大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八個月以來,股價從最高點到昨(9)日暴跌78%,雅虎、富士康、新鴻基地產等主要策略投資者慘遭套牢,帳面損失慘重。
阿里巴巴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上市,上市前曾經獲得逾276倍的超額認購,包括雅虎、AIG、香港上市公司九龍倉、新鴻基地產郭氏家族,及馬來西亞華裔富商郭鶴年等人,都大筆認購成為阿里巴巴策略投資者,雅虎認購金額更達港幣7.76億元。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也以每股港幣13.5元,認購阿里巴巴1,754.9萬股,總認購金額達台幣11.3億元。當時陸委會與投審會還對鴻海間接投資阿里巴巴,究竟屬「對外投資」或「大陸投資」有不同意見,而讓鴻海參股阿里巴巴一度出現一些波折。
阿里巴巴當時取得的股票代號「1688」諧音「一路發發」,被香港投資人視為是相當吉利的號碼。上市首日阿里巴巴表現氣勢如虹,股價最高一度狂漲192.59%。去年12月初阿里巴巴股價最高還達到每股港幣41.8元,為掛牌價港幣13.5元的三倍。
不過,阿里巴巴兩大上市保薦人德意志銀行與高盛,卻在阿里巴巴上市滿月當天,雙雙發表看空阿里巴巴的研究報告。2007年12月6日兩大保薦人將阿里巴巴目標價,分別降至港幣26.7元及30元,但前一天阿里巴巴收盤價還在37.2元,結果導致當天阿里巴巴股價暴跌。
阿里巴巴股價也像坐上溜滑梯般一路往下滑。今年3月18日阿里巴巴跌破招股價13.5元,7月8日首次跌破港幣10元。昨天港股大漲585點,各類股全面翻揚,唯獨阿里巴巴持續大跌超過5%,股價來到9.14元的新低價位。
阿里巴巴跌跌不休,如今被市場人士譏為「港股版的中石油」。八大戰略投資者兩年禁售期要到2009年11月止,目前為止,這八大戰略投資者帳面虧損已超過港幣6.76億元,其中,雅虎損失最為慘重,超過港幣2.25億元。
中國科技新勢力崛起
‧數位時代 2008/07/02對中國的廠商來說,過去這一年充滿著各式挑戰。外有油價、原物料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 內有中國政府去年提高基本工資、調降出口退稅、施行勞動合同法、加強取締排放廢水與廢氣,讓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出現了過去10年來最激烈的一次產業調整。【文/數位時代】
在今年六月初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來自深圳地區的廠商,組了一支一百五十人隊伍,到台灣參展。他們最有興趣的,不僅是在展場上能碰到多少客戶,還想第一手了解,台灣在二十年前是如何化解新台幣急速升值的壓力。
三年來人民幣已升值二○%,加上中國政府去年提高基本工資、調降出口退稅,並在今年施行勞動合同法,以及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帶動成本增加,幾個因素加總之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第一線製造業者,正面臨比今年初華南雪災更冷的寒冬。
家電業從榜單消失
走一趟廣東,到深圳、東菅、中山和珠海等製造業密集的城市,不難聽到關廠或縮編的消息,甚至老闆丟下工廠不管就跑路。在這些依靠低成本賺取微薄差價的製造業者中,有相當比例屬於電子業者。反應在今年的中國科技一百強榜單上,就是家電業幾乎整塊消失。
曾經組裝電視機、微波爐、洗衣機、空調和冰箱,是二十年前中國業者跨入電子業的敲門磚,並把這幾項產品數量做到全球第一,從中產生長虹、海信、科龍、創維、TCL、春蘭和格蘭仕等知名品牌,與電腦以及通訊業在榜單上鼎足而三。但如今接近全軍覆沒,進榜的只剩海爾一家,外加做通路的國美電器。這是中國科技一百強過去九年來,第二個消失的行業,前一個是中國國產手機業。
家電是高度標準化的行業,中國業者做的又多是中低端產品,很容易因成本上升而被替代。以台灣經驗來看,這些業者或者外移到人工成本更便宜的地方,或者進行升級,往價值更高的方向走。 這種轉型和調整,勢必伴隨著陣痛,甚至劇痛,但也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尤其中國近兩年檢討環境嚴重污染,加強取締排放廢水和廢氣,讓原本在中國享受環保假期的業者,開始要算入這些成本。去年中國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首次超過美國排第一。
不過,中國經濟學家謝國忠對轉型相當樂觀。他認為,中國的成本雖然比越南和印尼高,但是工人的平均經驗和技術能力也更強,在把低成本製造交出去的同時,有機會從德日韓等擁有龐大製造基礎的國家手上,移轉一部分工業過來,因為中國的成本只有這三國的七分之一不到。
關鍵零組件崛起
在家電業失落的這一年,關鍵零組件業卻異軍突起,在榜單上占了二十家,迅速成長為最大的一塊。這也預告了中國科技業藉由低成本製造,累積龐大經驗和基礎後,開始往供應鏈上游最有價值的一塊前進。目前要說這一塊有多少機會還太早,因為其中有不少是屬於貿易商,本身並不投資參與開發研究,純粹只是代理銷售關鍵零組件。但是許多努力正在進行中,像京東方大膽投入生產液晶面板,做電池的比亞迪跨入車用電子。他們最終未必能成功,但至少為中國跨出重要一步。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先前引進外資投資,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正在大幅修正,殘酷汰換掉那些技術過時的企業和行業,特別是技術含量低的。勞力密集的電子加工業正逐步退出中國,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服務業。不包含電信服務業,把網路、遊戲、軟體以及通路業加起來,共有二十七家進榜。其中網路業者是大贏家,榜首百度和第二名騰訊,都來自這個行業,共有十二家進榜。
其中,百度的搜尋引擎在中國市場打敗Google,騰訊的線上即時通訊服務QQ大勝微軟的MSN,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將eBay趕出市場。更早之前則是本土的網易、新浪和搜狐,各自贏過雅虎。每一個對戰組合都像是當年的國共內戰重演,結果一面倒都是土八路打贏配備精良的國軍。
為什麼會是這樣?特別是在網路產業如此明顯?首先,這是內需行業,與加工電子產品出口完全不同,涉及使用者文化,很難靠移植外來強勢產品,比的是誰能抓住本地使用者胃口。其次,中國目前雖已是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但未上網的人口仍遠遠超過上網人口,要贏得市場一定要靠虛實結合,將線上線下一起考慮,而且往往線下的動員能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中國模式的網路發展
百度、阿里巴巴和代訂機票、飯店的攜程,都依靠龐大的客服人員打電話、接電話完成訂單,各自擁有龐大的客服中心。攜程有超過七成的業務,是由客戶打電話詢問而完成,它的網站更多是做查詢用途,而非交易。這種「三分線上、七分線下」的方式,是中國特色,也是網路產業現階段在中國要面對的現實。 與Google大多數業務放在網路上,由客戶上網自行填表完成不同,百度絕大多數客戶都是銷售人員一通電話一通電話打出來的。Google的客戶可以直接在線上用信用卡付款,但中國很多中小企業老闆還沒有信用卡,他們最熟悉的付款方式,是叫會計到銀行轉帳,而百度對此毫無問題。
在國共內戰中,共產黨只有地面部隊,沒有空軍和海軍,靠的是步兵身上帶著小米加步槍,以兩條腿行軍。但他們很清楚訴求的對象是誰,這群人要的是什麼,並且將訴求包裝成易讀易懂的口號,更具力量。像阿里巴巴的口號是「其實你離成功只差一點,關鍵是馬上就點」,百度的口號是「簡單,可依賴」,但很少人記得他們競爭對手的口號是什麼。
對比之下,國軍雖有空軍和海軍優勢,但內部指揮系統極其混亂,決策前後不一又耗時費日,不斷為敵人製造見縫插針的機會,最終以大敗收場。在中國市場,光有資金和好的想法並不夠,能不能結合龐大的地面部隊,將資金和想法轉為行動,落實到市場上,才是造成差異的主因。 如今,中國多數的網路公司,都已建立起自己的地面部隊,能打虛實整合的仗,也把他們的外國同行一個一個逼出去。甚至原本在辦公樓電梯外放置液晶螢幕做廣告的分眾傳媒,透過一連串收購多家網路廣告和手機廣告公司,從線下整合回線上,提供客戶一站式購買廣告服務,使得國外廣告公司也難與其競爭。
通路也是一樣,不斷招兵買馬,要在放開的市場中抓緊時間跑馬圈地。近年快速壯大的國美電器,藉由不斷開分店以及辦特賣促銷,並大手筆購併上海的永樂和北京的大中,奠定自己的老大位置。這不但給同行的蘇寧電器很大壓力,也使得去年才在上海開幕,走服務路線的美國百思買(Best Buy)更為尷尬。
電信業的鬆綁與重組,是今年的另一項重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這四家國營電信公司,一如往常出現在今年的榜單上。過去,他們的競爭力來自政府給予的寡占地位。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電信市場裡,並沒有太多競爭,但接下來形勢將產生根本性轉變。
電信業鬆綁與再重組
原本中國政府將電信業務簡單分為固網和行動電話兩塊,行動電話分為歐規的GSM和美規的CDMA兩種系統,各由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經營;固網則以長江為界南北拆分,各為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經營。這種劃分方式沒有太多道理,被認為是過度時期作法。在今年奧運前,隨著3G牌照發放,謎底終於揭曉,確定原有四家業者改為三家的格局,其中將中國聯通拆分出售,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則順勢發展為完整的固網和行動電話業務業者,且無南北地域限制,正式進入三國演義時代。
二次拆分雖然讓市場的遊戲規則趨於公平,但三家業者仍是國營背景,要走上民營化還有很長的路,市場競爭能開放到什麼程度仍是疑問。最起碼多數業者期待的,是這三家業者專心扮演好營運商的角色,別再撈過界搶加值服務商的生意。
中國目前手機上網的比例不到一成,一方面來自費用仍然很高,一方面來自服務並不多。許多業者都反應,中國移動抓住這一塊不放,其他人根本沒法做。
提供手機網上服務的空中網和靈通網,受衝擊最直接,目前股價各自跌到四塊和不到兩塊美元,只有最高峰時的三成不到。如果無線加值服務這一塊能放開,未來幾年將創造出中國科技業新的一塊版圖和一大群上市公司,成為科技百強的新勢力。
儘管政策和政府勢力仍牽動著中國科技業的競爭格局和版圖,但這種影響很難去除。 在「穩定壓倒一切」、「轉大彎不轉急彎」的大方針之下,為了維持市場順利運作,政府出面干預是必然的事,不管是從匯率、基本工資到重組電信業,都是其中一部分。中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完善,借政府之手維持遊戲的相對公平性,並進行行業結構調整轉型,是所有參賽者得適應並從中思考機會之處。
超級計算機簡介
自1946年起,電子計算機進人了迅猛的發展時期。從超大、中、小型計算機階段發展到微型計算機階段再到現在的計算機網絡階段,計算機的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下降。隨著計算機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計算機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只進行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的計算機。計算機正在日益深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成爲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
國際上通常將計算機劃分爲大型機、小型機、個人計算機、巨型機、小巨型機和工作站六類。
巨型(亦稱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和價格最貴的一類計算機。多用于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國防尖端技術的研究,如核武器設計、核爆炸模擬、反導彈武器系統、空間技術、空氣動力學、大範圍氣象預報、石油地質勘探等。具有代表性的産品有1987年由美國Cray公司研制的Cray-3,其計算速度可達幾十億次/秒。1998年IBM公司開發出被稱爲“藍色太平洋”的超級計算機,每秒能進行3.9萬億次浮點運算。2002年日本研制出目前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地球模擬器”,運算速度高達每秒40萬億次浮點結果。
超級計算機通常分爲6種實際機器模型: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機,並行向量處理機(PVP),對稱多處理機(SMP),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工作站群(COW),以及分布共享存儲器(DSM)多處理機。
金院士:“計算機速度的提高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把元器件的頻率速度提上去;再一條路就是采用一些並行的措施,采用多機系統。這道理是很簡單的,一臺機器不夠,兩臺,兩臺不夠十臺、一百臺、一千臺,甚至上萬臺。就跟人的工作是一樣的。一個人工作幹不了就兩個人幹、一百個人幹、一千個人幹。但是要做到這件事情要有很多條件,並不是一百臺計算機把他集合起來就行了,就跟人工作是一樣的。人工作,人與人之間要有交流需要有講通,需要有信息的來往。就必須有一個高速度的互聯網絡,把幾百臺、幾千臺計算機連在一起,讓所有的計算機能夠互相講通,能夠互通消息,有組織、有調度。有了這些條件,這一群計算機就可以聯合工作了。”
在硬件結構方面,超級計算機的機身,往往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所占的地方,往往不是一點,而是一片。有不少超級計算機是龐然大物。例如[ASCI 紫色]計算機重一百九十七噸,體積相當于兩百個電冰箱的大小;裏面有二百五十多公裏長的光纖和銅制的電纜,具有超強的存儲功能。
微處理器,或者叫微處理芯片,相當于計算機的大腦。現在,單個的芯片的速度遠遠達不到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那麽超級計算機速度從何而來呢?是通過聯合使用大量芯片而創造的。有些超級計算機幹脆就是由一大批個人計算機組成的計算機群。這采用的是“螞蟻雄兵”的戰略。 IBM公司超級計算機部門的副總裁戴維•圖瑞克表示,超級計算機其實是一組組的計算機經由軟件結合起來,步調一致,能象一臺計算機一樣的運作。
一臺個人計算機一般有一兩個微處理芯片,相比之下,超級計算機“白色”使用了8000多個處理器,協同動作。而NEC,也就是日本電氣公司研制的“地球模擬器”呢,采用了常見的平行架構,使用了5000多個處理器。“藍色基因”將使用十三萬個IBM 最先進的Power5 微處理器。[ASCI 紫色]計算機使用大約一萬兩千六百個IBM 新型芯片,微處理器那麽多,難免有的處理器會失靈。IBM的專家納爾遜說,新的計算機系統將能自動繞過失靈的部件。納爾遜說: “最大的挑戰是,制造一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計算機。我們必須研制出可以監督每個芯片健康狀況的軟件。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備用芯片或者叫候補芯片來完成任務,而不必關機更換芯片卡。”
除了處理信息的速度問題,還有信息的傳送速度問題。也就是說,需要有足夠的信息及時傳過來以便讓處理器來處理,否則處理器就會停工待料。如果超級計算機不能很快地從記憶裏提取數據,那麽超速處理的能力也就沒用了。田納西大學的超級計算機專家唐加拉說,發展‘快速提取’來支持‘高速運作’,是IBM面臨的一個挑戰。唐加拉說: “這個挑戰是,要在計算機內設立一個網絡,讓所有的數據快速溝通,從而使處理器工作的時候不必等待。目前,制造高性能計算機的關鍵障礙在于解決數據傳輸的瓶頸問題。”
名列前茅的超級計算機的造價如何呢?最近IBM 和美國能源部簽訂的制造超級計算機的合同,價值兩億九千萬美元。而NEC 的“地球模擬器”,造價是4億美元。爲什麽美國的兩臺更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的造價,比日本的這一臺超級計算機還要低呢?這是因爲日本的超級計算機使用的處理器是專門爲超級計算機設計的,所以比較貴。而美國的超級計算機使用的處理器是能在商業上通用的,能大批量生産的,因此比較便宜。所以,2002年4 月,當NEC從美國手中奪走超級計算機冠軍稱號之後,有的美國學者不甘示弱,強調在評比超級計算機的時候不能只看運算速度,更要看工作效率和性能價格比。
http://www.gemen.com.cn/supercomputer/intro.htm
國際巨型機系統發展狀況
自從1964年美國Control Data Corporation公司推出世界首臺巨型機CDC 6600以來,由于受科學研究和工程計算的需求牽引,國際巨型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其峰值性能已從30多年前的每秒百萬次上升到今天的每秒40萬億次(即日本NEC公司的“地球模擬器”系統),平均每10年提高三個數量級。
像其他領域一樣,國際巨型機界也有個500強排行榜,它從系統性能、技術方向、制造技術、應用領域等多方面反映了全球實用巨型機計算機的最新發展。分析2002年11月16日發布的第20次世界TOP500巨型機排行榜,從中可看出當前國際巨型機的發展狀況。
首先看TOP10:日本NEC公司的“地球模擬器”系統以35.86 Tflops的實測性能排名第一;美國HP公司的兩臺ASCI Q系統分列第二、第三位,實測性能達到7.73Tflops;IBM公司的ASCI白色系統以7.23 Tflops的性能屈居第四;兩臺PC Cluster系統首次進入TOP10,它們分別是第五位Linux NetworX公司的MCR Linux Cluster Xeon和第八位HPTi公司的Dual Xeon,表明這種結構的機器性能提高較快;HP公司的兩臺AlphaServer SC系統分列第六、七位;進入TOP10的另兩個新系統是IBM 公司的pSeries 690,排名第九、十位。入選本次TOP10的最低實測性能已達3.2Tflops。
從TOP500的總體情況看:實測性能超過1Tflops的系統有47臺,峰值性能超過1Tflops的系統有100臺,說明萬億次級的巨型機系統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500臺系統的總實測性能爲293Tflops,入圍系統的最低性能爲195.8Gflops;工業用巨型機系統爲226臺,研究類系統115臺,學術類102臺,保密領域32臺,自制自用16臺,政府部門9臺;在結構上,標量巨型機爲463臺,向量巨型機爲37臺;就優勢産品而言,HP公司以112臺系統位居第一,IBM公司以105臺系統列第二,SUN公司84臺列第三位;美國以46%的安裝使用臺數、51%的總性能和91%的制造産品仍占居著世界巨型計算機霸主地位。
爲占領世界巨型機領域的制高點,奪取信息技術優勢,世界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巨型計算機。發展巨型機的源動力來自政府行爲和市場驅動兩個方面。出于科技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要,美國能源部的加速戰略計算計劃(ASCI),在過去幾年中已先後完成了從萬億次到12萬億次的4臺超級計算機,並計劃近期成30萬億次系統,2004年達到100萬億次。日本是繼美國之後巨型機研究力量最強的國家,重點研制大規模並行機和並行向量機,除40萬億次“地球模擬器”系統外,日本計劃在2005年研制完成130萬億次的“宇宙模擬器”。另一方面,在市場驅動下,超級計算機正從科學計算向經濟和商業各個領域擴展,用于商業的超級計算機,其數量急劇增加,最高性能已突破萬億次。
目前國際上關于巨型機系統的近期目標(2004年左右)是開發百萬億次系統,遠期目標(2010年前)是開發千萬億次系統,表1列出了未來幾年國外將推出的先進巨型機系統。
表1 未來國外將推出的先進巨型計算機
系統名稱
峰值性能
CPU
CPU數量
完成時間
投資方
Cray 紅色風暴
40萬億次
AMD Opteron
16000個
2004年
Sandia
Cray X1(原SV2)
52.4萬億次
定制MSP
4096個
2003年
NSA/DOD
富士通 HPC2500
85.1萬億次
SPARC64 V
16384個
2003年
富士通公司
IBM ASCI紫色
100萬億次
Power5
12544個
2004年
美國能源部
IBM 藍色行星
150萬億次
Power5
16384個
2005年
美國能源部
IBM 藍色基因/L
360萬億次
PowerPC440
65536個
2005年
美國能源部
IBM 藍色基因/P
1048萬億次
PowerPC440
104萬個
2007年
IBM公司
二十一世紀,面對國外巨型計算機快速發展的形勢,我們必須緊跟國際發展動態,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不斷研究新問題,繼續堅持自力更生、消化吸收、自主創新、開拓前進的方針,積極鑽研巨型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努力縮小差距,以確保我國在新世紀世界巨型計算機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http://www.gemen.com.cn/supercomputer/itl_hpc.htm
我國高端計算機的研制現狀
我國的高端計算機系統研制起步于60年代。到目前爲止,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從事大型機的並行處理技術研究;第二階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從事向量機及並行處理系統的研制;第三階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從事MPP系統及工作站集群系統的研制。經過幾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國的高端計算機系統研制已取得了豐碩成果,“銀河”、“曙光”、“神威”、“深騰”等一批國産高端計算機系統的出現,使我國繼美國、日本之後,成爲第三個具備研制高端計算機系統能力的國家。
最初,我國從事高端計算機系統研制只有國防科技大學等少數幾家單位。1983年,由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銀河Ⅰ型億次巨型機系統成功問世,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研制高端計算機系統的能力。1994年銀河Ⅰ的換代産品——銀河Ⅱ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其系統性能達每秒10億次,大大縮短了我國與先進國家的差距。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在京通過國家鑒定,峰值性能爲每秒130億浮點運算。銀河Ⅲ的研制成功,對我國國防、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00年由1024個CPU組成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系統在人們的期盼中咕咕墜地,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它使我國高端計算機系統的研制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80年代中期以後,國家更加重視高端計算機系統的研制和發展,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中,專門確立了智能計算機系統主題研究,該主題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高端計算機及其應用系統的研究。經過數年的努力,該主題重點支持的高端計算機系統曙光系列機的研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國家智能中心于93年10月推出曙光系列機的第一個産品曙光一號,緊接著又分別推出曙光1000、曙光2000和曙光3000大規模並行系統。其中,2001年推出的曙光3000其峰值性能達到每秒4032億次浮點運算,它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中的又一重大成果。
1996年爲加強我國高端並行計算機系統的研制,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開始了神威系列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的研制。1999年神威系列機的第一代産品——神威Ⅰ型巨型機落戶北京國家氣象局,系統峰值爲3840億次浮點運算,該機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此同時,爲順應國際潮流他們還同步開展了神威“新世紀”集群系統的研制。現已成功推出A、P兩個系列的“新世紀”集群系統,其中A系列采用Alpha21264處理器,P系列采用Intel Xeon處理器,兩款的最大規模均可擴至千余節點。目前該系統已廣泛地應用于石油、物探、生物、氣象和材料分析等各個領域。
90年代末以生産微機和服務器著稱的聯想集團,也加入了研制高端計算機系統的行列,且一鳴驚人。2002年由該集團研制的運算速度超過每秒萬億次浮點運算的“深騰1800”高端計算機系統在北京中關村誕生。它是我國第一臺由企業研制開發的萬億次級計算機産品,標志著國內大型IT企業開始進入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研究開發。在當年11月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計算機TOP500排行榜中,“深騰1800”以每秒1.046萬億次浮點運算的實測性能排在第43位,這也是我國生産的高端計算機系統首次入圍TOP500。此外,該集團還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別推出NS10000及NS20000高性能服務器集群系統,同期從事高性能集群系統研究的還有清華大學和上海大學等單位。1999年由清華大學研制的“探索108”大型群集計算機系統及高效能網絡並行超級計算機THNPSC-1問世,其最高浮點計算速度達到每秒300億次;2000年由上海大學研制的集群式高性能計算機系統——自強2000-SUHPCS在上海誕生,其峰值速度爲每秒3千億次浮點運算。
總之,進入90年代以後我國自行研制的高端計算機系統已開始形成自己的品牌系列和一定的市場規模。與此同時,我國的高端計算機系統應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高端計算機系統的裝機臺數不斷攀升,一些以國産高端計算機系統爲依托的大型計算中心紛紛建立,並取得一批實際的應用成果。這一切都表明我國已掌握了高端計算機系統研制的關鍵技術,具備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的能力。
http://www.gemen.com.cn/supercomputer/china-hpc.htm
高性能計算機應用領域
高性能計算機是密碼研究、工程計算、新藥設計、生物基因、船舶工程、地質勘探、海洋工程、氣象氣候、地震預報、城市建設、核爆模擬、石油物探、航空航天、材料工程、環境科學和基礎科學等領域不可缺少的高端計算工具。
神威高性能計算機,其能夠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諸多領域的應用。解決了我國工程和科學計算領域許多原來無法解算的問題;主要應用包括:氣象氣候、藥物研究、石油勘探、流體力學、分子動力學、生物工程、材料力學、天文學研究、制造業;等諸多領域的上百個用戶幾百道課題,並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成果;
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技成就,它比18世紀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引起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的生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還要深刻很多。在發展的50多年時間裏,它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人並影響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計算機科學己成爲新技術的帶頭學科和先導技術,成爲新的生産力的代表。現在,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水平已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計算機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並且還在不斷向各行各業滲透擴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 科學計算:科學計算機又稱數值計算。它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科學計算是指計算機用于完成科學研究和工作技術中所提出的數學問題的計算。這類計算往往公式複雜、難度很大,用一般計算機工具難于完成。例如,氣象預報需要求解描述大氣運動規律的微分方程,發射導彈,需要計算導彈彈道曲線方程,水利土木工程中有大量力學問題需要計算。有些科技問題計算方法並不複雜,但計算工作量太大,人工根本無法完成。例如證明畫地圖時只需四種顔色即可做到使相鄰兩國不出現同一顔色的“四色定理”,在數學上長期不能得到證明,成爲一大難題。因爲用人工證明晝夜不停的計算要算十幾萬年,而使用高速電子計算機,這問題就可解決。還有一類問題如用人工計算速度太慢,得到結果時已失去實際意義,如氣象預報,只有采用計算機快遞計算才能及時解決。
2、 數據處理:數據處理又稱信息加工,是現代化管理的基礎。包括對數據的記錄、整理、加工、合並和分類統計等。數據處理在計算機應用中比重最大。
3、 過程控制:過程控制又稱實時控制。其工作過程是選用傳感器及時檢測受控對象的數據,求出它們與設定數據的偏差,接著由計算機按控制模型進行計算,然後産生相應的控制信號,驅動伺服裝置對受控對象進行控制或調節。從60年代起,實時控制就開始應用于冶金、機械、電力、石油化工等部門。例如高爐煉鐵,計算機用于控制投料、出鐵出渣以及對原料和生鐵成分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對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實現對各工作操作的指導。實時控制是實現工業生産過程自動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4、 計算機輔助系統:
a)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簡稱CAD/CAM。它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計算,邏輯判斷等功能和人的經驗與判斷能力相結合,形成一個專業系統,用來幫助産品或各項工程的設計制造,使設計和制造過程實現半自動化或自動化。這不僅可以縮短設計周期,節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而且可提高産品質量、計算機輔助設計已廣泛應用于飛機,船舶、汽車、建築、服裝等行業,這類牽涉外觀形狀設計的稱爲計算機輔肋幾何設計(CAGD),另一類是應用于集成電路中的布線,稱爲計算機輔助邏輯設計。
b)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簡稱CIMS。它是集設計、制造、管理等三大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工廠生産系統。CIMS是從80年代初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生産模式,具有生産效率高,生産周期短等優點。
c) 計算機輔助教育,簡稱CDE。它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課件CAI系統所使用的教學軟件,相當于傳統教學中的教材,並能實現遠程教學、個別教學,並有自我檢測、自動評分等功能。可模擬實驗過程,並通過畫面直觀展示給學生。它是現代化教育強有力的手段。
5、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簡稱AI、它是讓計算機模擬人的某些智能行爲。人的智能活動是一高度複雜的腦功能,如聯想記憶、模式識別、決策對奕、丈藝創作、創造發明等,都是一些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過程。智能模擬是一門涉及許多學科的邊緣學科。近20余年來,圍繞AI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 機器人,可分爲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由事先編好的程序控制,通常用于完成重複性的規定操作。智能機器人具有感知和識別能力,能說話和回答問題。
b) 專家系統,它是用于模擬專家智能的一類軟件。需要時只須由用戶輸人要查詢的問題和有關數據,專家系統通過推理判斷向用戶作出解答。
c) 模式識別,它的實質是抽取被識別對象的特征,即所謂模式,與事先存在于計算機中的已知對象的特征進行比較與判別。主要通過識別函數和模式校對來實現。文字識別、聲音識別、郵件自動分檢、指紋識別、機器人景物分析等都是模式識別應用的實例。
d) 智能檢索,它除存儲經典數據庫中代表已知“事實”外,智能數據庫和知識庫中還存儲供推理和聯想使用的“規則”,因而智能檢索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http://www.gemen.com.cn/supercomputer/applied-area.htm
12吋晶圓開放登陸 和艦案將解套【聯合報╱丁萬鳴08.06.27
備受關注的晶圓廠登陸案將有重大突破,經濟部檢討對大陸投資項目限制,決定八月底前開放半導體業者到大陸投資或併購十二吋晶圓廠,製程管制由目前的零點一八微米放寬至九十奈米。政策拍板後,聯電可望合法併購大陸和艦科技,和艦案將可順勢解套。
相關官員表示,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諾開放十二吋晶圓廠登陸,且根據瓦聖納協定,美國已開放十二吋晶圓廠到大陸投資,台灣不能故步自封。
大陸早在二○○五年就已導入晶圓九十奈米製程,目前已發展至六十五奈米,相關人士透露,九十奈米製程在台灣已很成熟,開放九十奈米到大陸設廠,不會對台灣半導體業造成負面影響。
大陸的中芯國際現有兩座十二吋晶圓廠已導入六十五奈米製程,還有三座十二吋廠正在興建;此外,英特爾、海力士等在大陸投資的十二吋廠也已動工。
官員指出,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巿場,開放十二吋晶圓廠登陸,可讓台灣的半導體業有更大發展空間,將能吸引跨國高科技公司和台灣半導體廠合作進軍大陸。
相關人士說,開放十二吋九十奈米製程赴大陸有跡可循,早在今年總統大選前,國科會檢討敏感性科技管制時,就已把半導體設計製程移轉至大陸的管制放寬到九十奈米以下。
放寬晶圓廠西進,受惠最直接的應是聯電,官員表示,晶圓廠西進將採投資和併購雙軌並行,聯電可望以併購方式,完成對大陸和艦半導體的投資。
聯電二○○三年在未經政府同意下,投資大陸蘇州和艦科技,興建八吋晶圓廠,遭新竹地檢署以違反「兩岸關係條例」起訴,同時被經濟部罰款五百萬元。聯電對外辯稱,未投資和艦,是以技術移轉方式協助和艦建廠,並提出行政訴訟。去年聯電雖在一審和行政訴訟中相繼勝訴,但新竹地檢署和經濟部仍提上訴。
相關人士說,晶圓廠西進放寬後,不僅聯電和艦案可望解套,聯電也可在大陸取得八吋和十二吋晶圓廠各一座。
中國超級電腦挑戰美國宣稱性能達世界第七>中央社
中國曙光信息產業公司最新發佈的超級電腦曙光5000A,據報導,按照國際通行的電腦運行速度測試標準,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60兆次,運算能力相當於世界第七。
新華社報導,曙光5000A從性能上比較,這台中國造超級電腦僅次於IBM安裝在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一套運算速度居世界第六的「藍色基因」系統。
曙光副總裁聶華說,這套電腦採用AMD(超威半導體公司)的中央處理器。AMD這款巴塞羅那型四核處理器供貨延期,使他們錯過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強排名,但是會參加11月的下一次排名。
6月中旬在德國德累斯頓舉行的世界超級電腦大會,公布世界超級電腦500強最新排名。IBM的產品「走鵑」以每秒1000兆次的運算速度雄居榜首。
據報導,儘管曙光有意參加11月的排名,但是否能排進世界前十卻是未知數。超級電腦領域的發展速度飛快,「藍色基因」在去年11月的排名中還高居世界第二,7個月後就落到第六。
世界500強中四分之三採用美國英特爾公司出品的晶片,而曙光5000A配裝了6600枚AMD巴塞羅那型四核處理器。
曙光公司計劃在2009年底推出與IBM「走鵑」同級的超級電腦。
數據顯示,曙光5000A的研製成本約2億元人民幣。
1995年,中國科學家首次推出運算能力為每秒10億次的曙光1000時,落後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約8年。而目前與世界領先水準將只有兩、三年差距。
作為目前中國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電腦,曙光5000A將於今年11月裝備上海超級計算中心。
大陸國際軟體和資訊服務交易會 大連開幕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6-19 陳恆光/整理
6月19日,為期4天的第六屆中國大陸國際軟體和資訊服務交易會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開幕。展會主題為“軟體:引領數字融合”,展出面積3萬平方米,共有來自大陸40多個省市和英國、丹麥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家企業參展。(圖文/中新社)
《超越大陸製造》首發儀式大連舉行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6-19 陳恆光/整理
2008年6月18日,由中信出版社和電腦世界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的改革開放30年重要經濟發展成果圖書《超越大陸製造》首發儀式在大連舉行。該書通過對大連軟體產業長達10年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是迄今為止,傳媒出版界首次對大陸軟體產業發展和軟體園經濟模式發展解剖最透徹、最充分的圖書。(圖文/中新社)
2012年大陸娛樂及媒體業規模預測達1345億美元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6-18 陳恆光/綜合報導
普華永道今天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未來5年,中國大陸的娛樂及媒體行業將以14.6%的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高速增長,至2012年,市場規模將達1345億美元。
根據大陸媒體中新社報導,在這份《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2008-2012年展望報告》中,普華永道預測,同期,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的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6.6%,至2012年市場總規模預計將達到2.2萬億美元。
普華永道中國區娛樂及媒體業務部合夥人卓志成表示,中國的娛樂及媒體市場正在進入蓬勃的上升期,未來五年中許多市場及行業都將迅猛增長。
報告預測,未來5年,互聯網廣告的增速將居於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的首位,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4%,互聯網接入將以24.1%的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繼續擴張。
其他預計年均增長將超過兩位數的行業有:電影娛樂、唱片音樂、付費電視、廣播與戶外廣告、電視廣告及視頻遊戲等。
報告還就北京奧運對中國娛樂及媒體行業的影響做出預測。據其分析,在奧運會相關廣告的推動下,互聯網廣告市場將大幅度增長。奧運會同樣將推動中國戶外廣告的蓬勃發展,預計將從2007年的22億美元翻番至2012年的43億美元。
普華永道在報告中展望,中國幅度最大的廣告增長期將出現在2008北京奧運會(28%)及2010上海世博會(10%)期間。2009年,這一增幅將隨著奧運相關資金撤出市場而有所回落。
大陸將成主要電視面板市場【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08.05.22
大陸液晶電視市場快速成長,引發土洋品牌對戰,但奇美電(3009)面板供應當地液晶電視面板需求比例達到五成,成為最重要的供應商。在大陸液晶電視市場需求前景看好下,可望成為奇美電面板需求的有利後盾。
樂金顯示器(LGD)與奇美電兩大面板廠進軍華南設LCM廠,並布建產業聚落後,華南已成為大陸重要的光電重鎮,在廣州舉行的廣州平板顯示產品博覽會、數字家庭產業博會、2008年廣州信息化成果展三大主軸展覽,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平板顯示產品博覽會規模居全中國之冠,共500多家企業參加。
奇美集團在廣東南海設LCM廠,並開發針對華南地區電視組裝廠所需的南海機種,鎖定南海地區大量的當地製造商,共同發展大陸市場。奇美電已經成為大陸主要的面板供應商、面板供應量將近五成,而奇美電與LGD合計則供應將近八成,大陸市場快速發展,這兩家面板大廠在華南地區設立生產基地,成為當地最重要的供應廠,也成為兩大面板廠發展品牌與面板銷售的重要利基。
奇美以集團之力共同展出攤位20個,與LGD並列最大參展廠商, 奇美集團共有五家公司共同參展。 分別為奇美電、奇信電子、新視代科技、奇菱科技與奇晶光電。展出重點包括奇美電全系列南海機種等。
中芯返台獵才 徵召30名管理高手【聯合報╱記者張嘉倫08.05.13
因應深圳擴增兩座晶圓廠與取得IBM奈米技術移轉,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為籌備管理人才,首度返台獵才,本月下旬在新竹展開三天大規模徵才面談,主要徵求30名有五年半導體經驗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赴上海工作。
中芯國際人力資源主管林正彬表示,中芯在深圳擴建的12吋與8吋晶圓廠,本月動土興建,預計2010年投產,同時,中芯去年底與IBM簽訂45奈米技術移轉的合作協議,因為擴產與新簽訂項目,中芯在工程與技術類管理階層,都有新的人力需求。
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漢、成都設有據點,員工超過上萬名,管理階層以台籍幹部為主,有400多名。中芯國際認為,過去台灣培養了眾多的半導體優秀人才,而且中芯管理幹部又以台籍居多,招聘台灣人才,在公司治理上會方便許多。
這場招聘會將透過面談甄選製造工程、製造整合工程、設備工程、生產支援、技術研發、品質及可靠度、產品及測試、封裝測試、封測銷售與人事行政等人才,凡大專以上學歷,擁有半導體五年以上經驗者,都可應試。另外,也提供少數名額給應屆畢業生做為培訓人員。
林正彬指出,現在正透過公司網站、員工們轉發徵才資訊,目前還在蒐集履歷表,預定先篩選出80名候選者,再從中選出30名。這批新進管理人才會先在上海受訓一年,培訓完不一定會調往深圳,而將依照各地區人力需求配置,多數人會留在上海就職。
為避免讓計畫跳槽的面試者曝光,中芯國際對於面試的地點頗為保密,由於地點還沒敲定,面談的日期也可能從原訂的5月27日提前到24日、25日。
四川強震 PC供應鏈重傷【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
大陸四川省成都西北方92公里的汶川縣,昨(12)日下午2點28分發生芮氏規模7.8大地震,據估計死亡人數已超過1萬人。強震將影響英特爾成都封測廠晶片出貨,可能危及全球個人電腦的供應鏈。
這場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最大的地震,相當於200多顆原子彈,約台灣921大地震五倍規模,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緊急率隊趕往災區,動員大批人力、物資投入救災。
地震導致四川大面積停電,大陸行動通信巨擘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在四川的通信網路電力中斷,多達2,300座基地台無法運作。由於成都機場關閉,中國東方航空停飛所有往成都班機。所有開往成都或從當地出發的火車,現在已全部取消,數千名台灣觀光客滯留四川,若干台灣旅行團因電訊中斷,無法聯絡。
台商在四川省投資不大,亞泥成都廠將停工一日檢修,康師傅一條方便麵生產線停工,但災後重建商機題材可期,預期肉品、方便麵、瓶裝水等民生物資售價可能上漲,卜蜂、大成、康師傅、統一可受惠;另外,水泥、塑膠管等建材價格看漲,亞泥、南亞塑膠在四川設廠,可望受益。
位於上海的半導體廠雖未傳出「震」情,但位於四川的中芯、英特爾等大廠都受衝擊,考驗半導體上中下游供應鏈的順暢運作。中芯國際與四川成都政府合資的成芯半導體位於震區,據了解,國內幾家在中芯四川廠投片的類比IC、LCD驅動IC設計公司等下單恐受到影響,訂單不排除回流台積電、聯電。
英特爾成都封測廠晶片產出貨不順,可能影響全球個人電腦供應鏈;板卡業者表示,該廠封測產能專門供應亞太個人電腦和主機板廠商,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晶片組、處理器缺貨情形,將不利個人電腦業第三季旺季出貨。
力成日月光投資大陸 准了【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
封測廠「馬上」加緊西進腳步,經濟部昨(12)日召開政策面審查,通過力成科技投資力成中國科技公司1億美元,及日月光半導體增資上海日月光封裝測試公司9,000萬美元。
投審會執行秘書范良棟表示,兩家公司的投資屬於自有資金,其中力成科技是新投資案,且金額高達1億美元,政策面審查時委員十分關切。
目前力成在新竹湖口有A、B兩廠,B廠已在今年初完工準備啟用。官員表示,蔡篤恭在承諾書中提到,預計未來B廠的投資與擴充金額將達新台幣80億元,並會陸續增加約1,000名員工。
官員說,下一階段力成也正在新竹及中科等地尋找開發機會,預計會投資新台幣200億元,並增加約2,000個工作機會。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表示,會有如此高的投資金額,是因許多歐美及日本主要客戶都已轉往大陸投資,基於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且產量規模大,投資金額也較高。
力成是國內記憶體封測龍頭大廠,此次1億美元的登陸投資是公司首次遞件申請。力成考慮在深圳地區或華中一帶建廠,初期將以滿足全球最大記憶體模組廠金士頓(Kin ston)的產能為主,也不排除開發海力士(Hynix)在內的當地新客戶。
金士頓目前在深圳設有記憶體封測廠沛頓(Payten),據力成當初的規劃,在政府全面開放封測業登陸投資前,力成將先透過沛頓在中國市場卡位,待政策全面開放後,力成計劃整併派頓,作為進軍中國市場的墊腳石。如今力成提出登陸設廠申請,預料整併沛頓時間點已不遠。
沛頓是金士頓100%轉投資的封測廠,最早沛頓是以切入測試產線為主,前年投入3,000萬美元,建置窗孔閘球陣列封裝wBGA產線,月產能超過1,000萬顆,目前主要承接海力士無錫廠的及力成外包訂單為主。
業界人士指出,記憶體封裝雖不同於邏輯IC封裝,但包括DDRⅠ、Ⅱ在內,均須使用到打線機台,符合政府現階段僅開放低階封測登陸的限制,換句話說,力成未來登陸後,將可直接在當地設置記憶體封測產線。
日月光、力晶已合資成立記憶體封測廠日月鴻,目前產業規模也急起直追力成,鑑於力成提出登陸設廠申請,日月光發言系統表示,日月鴻現階段尚不考慮赴中國大陸設廠。
全球半導體景氣變數加劇,封測廠擴大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有助營運風險降低及提高競爭力,日月光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布局已產生效益。業界表示,封測廠在中國大陸的布局,將是左右未來營運的主要關鍵,預料今年國內封測廠將會大舉登陸設廠,因應未來大環境的變動。
日月光坦言,在中國大陸的布局開始生產效益,帶來不少加分作用,集團今年將再斥資2億美元擴大在中國大陸的布局。
日月光表示,持續擴充大陸營運規模是公司既定政策,目前中國當地金融機構對企業授信額度緊縮,才會由台灣母廠透過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的方式來籌措營運資金。日月光封裝測試上海廠此次增資9,000萬美元後,資本額將達2.04億美元。業界表示,日月光積極擴充日月光封裝測試上海廠的營運規模,是為因應龐大整合元件(IDM)廠及聯發科等IC設計大廠訂單。
日月光去年6月第一次投資日月光上海6,000萬美元,今年2月才剛增資3,000萬美元,短短三個月又再度增資9,000 萬美元,目前日月光在上海的投資金額共達1.8億美元,速度之快、金額之高頗受外界關注。
范良棟說,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表示,會在短時間內增資,是由於大陸的封測廠競爭激烈,基於擴張產能需求,才會再度增資。張虔生在承諾書中指出,未來三年共會在台灣投資5.5億美元,且會持續增加台灣高階人才。
范良棟說,目前傳統銲線型封裝在大陸仍然需求強烈,台商此時增資也是為了搶食這塊大餅。他表示,這兩件投資案在本周召開的委員會上應會通過
台積松江廠 Q1虧損增四倍【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08.05.08
晶圓代工界獲利王──台積電上海松江廠今年第一季虧損5.29億元,相較去年第一季松江廠虧損1.27億元,虧損金額反而擴大;中芯國際首季虧損1.19億美元、聯電友好企業和艦也未賺錢,具有台系色彩的大陸晶圓廠都設法轉虧為盈。
台積電第一季財報顯示,旗下100%轉投資的上海松江廠首季虧損達5.29億元,比去年同期1.27億元擴大,去年全年大陸松江廠虧損金額9.57億元,也較前年6.37億元的虧損金額增加。
分析師認為,晶圓代工市場逐漸成熟,加上今年總體經濟較去年保守,且第一季為半導體傳統淡季等因素所影響,台積電松江廠成立至今都尚未獲利。
台積電今年第一季稅後純益281億元,遙遙領先另外三家晶圓代工廠商聯電、中芯、特許,但2004年成立的上海松江廠,今年首季與去年度虧損擴大,為加速達到損益兩平,台積電預計下半年松江廠每月出貨量從目前的3.4萬片,擴充到月產能4萬片左右,藉由規模經濟,改善成本結構。
去年初政府開放0.18微米登陸後,看好大陸來自手機、消費電子市場對0.18微米的需求,台積電第一季也把去年底收購Atmel的8吋舊設備移轉松江廠,由於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以台灣投資為主,台積電在台灣啟動8吋晶圓計畫,但目前尚無興建18吋晶圓廠的具體計劃與時程。
台積電董事長強忠謀日前強調,520新政府上台,台積電不會主動建議政府鬆綁高階半導體技術登陸,但新政府若陸續解除高科技業者登陸的禁令,台積電會視情況提出製程升級申請,目前松江的8吋晶圓廠還在經濟規模以下,在生產效率提升前,不會啟動新的投資。
擴充12吋產能 有助台積電擺脫惡夢【經濟日報╱記者 陳碧珠】
台積電北美子公司今年首季賺7,300多萬,台積電與恩智浦(NXP)在新加坡合資的SSMC首季也賺了3.76億元,但是台積電上海松江廠成立至今還在虧損。
IDC半導體分析師古光河認為,台積電松江廠主要還是承接國外客戶的訂單,來自大陸當地的客戶比重不高,松江廠若能擴充12吋產能,而不是僅限於8吋服務,會是比較合理的營運模式。
古光河指出,大陸內地的半導體產值目前仍僅台灣的六分之一,規模不大,因此,不管是中芯、和艦或台積電松江廠,主要服務對象還是以大陸駐點的國外大廠為主,這些廠商對12吋需求比8吋大,若能在政策允許下,台積電松江廠設立12吋生產線,有助於松江廠加速獲利。古光河指出,大陸當地半導體廠如華虹NEC與華潤上華,去年來自大陸客戶占營收比分別達45%與75%,華虹NEC去年損平、華潤前年就開始賺錢。
大陸IT人員 80%受訪者想跳槽【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
根據104人力銀行大陸分公司調查,大陸IT產業管理人員平均年齡為33.3歲,普通員工為28.4歲,印證此類工作是吃「青春飯」的行業;同時,受訪者中逾80%存在跳槽意願,而企業為留人最常採用的三種方式為,替員工提供更多職業發展機會(占52.8%)、加薪(占44%)和制定基層員工培養計畫(占31.6%)。
104人力銀行大陸分公司最近成立IT人才網,並和大陸「信息周刊」共同對大陸IT產業人員進行薪資調查報告及簡版白皮書,共調查超過3200名從事IT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範圍包括:金融、政府、電信、零售、製造、物流等36個行業,副總裁、CIO、IT總監、項目經理、IT主管、普通IT員工等20多個相關職位。
在薪資方面,各年齡層IT管理人員2007年每月實際收入,與對2008年的預期收入分別為:25歲以下為5296元(預期8114元)、26-35歲為8273元(預期11864元)、36-45歲為10056元(預期14464元)、46-55 歲為8605元(預期11297元)、55歲以上為8266元(預期12960元)。
IT普通人員各年齡層2007年每月實際收入,與對2008年預期收入分別為:25歲以下為3460元(預期5603元)、26-35歲為5484元(預期8601 元)、36-45歲為5200元 (預期8258元)、46-55歲為5014元(預期7435 元)。
根據調查,在IT行業人員的從業經驗中,管理人員的平均經驗為7.64年,普通人員為3.96年。65%的受訪人員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說明高科技行業對學歷背景的嚴格要求;而且IT管理人員和普通人員都有較強的自我學習意識,兩者自費參加培訓的比率分別高達41.8% 和34.3%。
調查報告顯示,2007年IT管理人員的實際現金收入與2006年基本持平,但福利預期有大幅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前三項分別是:交通補貼(44.6%)、醫療福利(42.3%)和子女日托費用(13.9%)。
大陸壓力鍋 台商待不住【經濟日報╱記者 李立達】
「中國大陸NB產業鏈就像個壓力鍋。」仁寶總經理陳瑞聰今年初在法說會已經預告。陳瑞聰昨天再提「壓力鍋」的說法,還說會從下到上爆發,恐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大陸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陳瑞聰預估,直接勞力成本將增加25%。上海勞工薪資4月再度喊漲,從原本的人民幣850元提高至960 元,對於利潤微薄的代工業,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坦言,「非常有挑戰性」。
NB組裝廠壓力增加,上游零組件廠壓力更大,因為其勞動密集程度高,加上占售價八成左右的原物料成本,逐步墊高,零組件業者苦笑說,「正在咬牙硬撐」;若撐不過,就會像陳瑞聰形容的壓力鍋,將從下往上爆發,成為高度成長NB產業的不定時炸彈。
大陸力邀日月光 蓋12吋廠【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08.04.29
中國大陸為打造「西部矽谷」,近期傳出官方高層指示斥資200億美元以上在重慶西永微電子園區興建三座12吋晶圓廠,日月光等後段封測廠更被點名是重點投資廠商。消息指出,日月光集團的環隆電氣深圳廠,未來將率先進駐西永園區,這也是繼茂德之後,國內另一家大型半導體廠投資中國大陸大西部。
日月光發言系統昨(26)日對上述訊息表示「無所悉」,並否認環電深圳廠計劃搬遷至西永微電子園區。
消息指出,大陸官方高層近日邀集茂德、日月光等高科技業者,表達擴大投資大西部的計畫,官方規劃初期斥資200億美元以上在重慶興建三座12吋晶圓廠,並點名後段封測、EMS等廠商,為重點拉攏投資項目。
據了解,茂德已被點名是重慶首座12吋晶圓廠的投資者之一,另外如日本爾必達(Elpida)等也是拉攏投資12吋廠的重要廠商。目前包括惠普、IBM、EDS等三家全球最大軟件外包企業均已入駐,日本最大軟件企業NTT也已入駐該園區
近期大陸當地媒體報導,茂德可望與爾必達在西永園區內合資興建12吋廠,以規避目前經濟部對12吋廠登陸的政策限制。不過,茂德並未證實這項消息。
另外,重慶官方先前亦曾大力拉攏全球最大封測廠日月光進駐西永園區,並成立「811專案項目」,當時傳出日月光承諾斥資10億美元興建12吋晶圓廠;不過,日月光強力否認這項傳聞。
但是,又有最新消息指出,重慶官方高層日前再度邀集茂德、日月光等科技大廠,表達希望加速進駐投資的立場。據了解,日月光已承諾先把深圳廠廠房搬至西永園區,未來再伺機擴大投資。
據了解,日月光目前在大陸投資重心仍在上海、昆山、蘇州等地,深圳廠為旗下環電的EMS組裝廠。不過,日月光昨天並未證實上述消息。
西永園區成立於2005年8月,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其中產業區20平方公里,配套服務區(西部新城的城市中心區)10平方公里,將努力打造成集設計、研發、製造、封裝測試、應用以及配套於一體的積體電路和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群。
根據當地政府規劃,西永園區到2010年產業投入將達50億美元,形成人民幣500億元以上產值的中國「西部矽谷」。
DRAM即將面臨生死存亡之戰?
‧先探投資週刊 2008/04/07 1.爾必達率先釋出調高報價意圖,市場都在看能否調高成功,目前僅有南亞科有意跟進調高報價。
2.第一季虧損繼續擴大,DRAM廠商進入燒錢大作戰,誰的口袋深就有機會撐過去。【文/先探投資週刊】
記憶體價格大跌,不管是DRAM或是NAND Flash均價都持續跌跌不休,原本第一季可望見底,現在變成人人沒把握,而全球二大廠三星、海力士最樂觀認為下半年可望反彈。
不過在大家都賠錢賠到受不了之際,爾必達登高一呼要調高四月合約價,南亞科也考慮跟進,市場目前都在看爾必達能否調漲成功。
DRAM廠商面臨存亡之戰
DRAM產業一年多前做一顆賺一顆的好光景,現在是做一顆賠一顆,而且還未真正看到曙光,原本有機會在今年第一季落底的DRAM產業,已經嚴重受到次級房貸衝擊,供過於求的現象無法扭轉,而DRAM價格跌不休除本身供需失衡外,NADA Flash需求不振、晶圓代工成長趨緩等也拖累到的DRAM,使得DRAM產業不知何時轉虧為盈。
即使目前傳出爾必達四月要調高二成報價,但是市場供需失衡的現象若無法改善,則調高合約價的成功機率不高。
不僅國內DRAM廠商對於復甦轉為悲觀,連全球二大記憶體業者三星電子與海力士(Hynix)也認為上半年記憶體市場復甦無望,認為下半年才有機會復甦,不過這個看法已經比國內部分DRAM製造廠商來的樂觀,顯然現在DRAM市場已經人人沒把握。
而過去幾次循環,DRAM產業都遇到相同的問題,而每當這種不景氣來到時,業者就開始縮衣節食,最差的狀況就是連衛生紙都管制,而目前燒錢的速度,管制衛生紙的時候也快到了。
業者認為這一次遠比二○○一、二○○二年那一次更加慘烈,那一次退出的是曾經稱霸DRAM產業的東芝(T○shiba),而國內的華邦也在那一次含淚退出標準型DRAM,直到去年才又歸隊。
當然最終一定要有廠商含淚退出,但是大家都知道熬過去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所以沒人會輕言放棄,現在就看誰口袋深,或者誰有能力從銀行或者股東手上拿到錢了。
全球DRAM廠都在燒錢
以目前DRAM廠商燒錢的速度,若繼續虧錢賣下去,恐怕會有人撐不下去,所以現在是拼誰口袋深了。
全球DRAM大廠進入燒錢競賽,即使幾乎所有DRAM廠都將資本支出降低,減少產出,雖然希望藉由製程推進,降低製造成本減少虧損,結果提昇至七○奈米製程後,產出大幅成長,但是市場需求不佳,成本下降反而讓DRAM價格調漲受阻,引發第一季DRAM廠商的虧損繼續擴大。
DRAM售價下跌速度遠高於製程推進速度,全球DRAM廠第一季本業虧損恐將持續擴大,市場估台灣DRAM 四大廠虧損恐將超過去年第四季的二百五十億元,再增二成達三百億元。
力晶應該是一天要虧接近二億,一季要虧一百五十億,南亞科一天虧七千萬,因此預估第一總虧損金額達到七○億元,至於茂德也差不多要虧要虧七十億,華亞科則災情較低約在五十億以內。
去年第四季台灣四家DRAM廠商全部虧損,而全球第一季大記憶體大廠終於撐不住了,半導體事業第一季將出現虧損,預計首季三星營業虧損在五千萬~一.二億美元估計區間,為二○○一年以來,首次出現半導體事業虧損的紀錄,海力士第一季的虧損也將擴大。
爾必達在○七會計年度第四季(○八年一~三月),可能出現二○○億日圓(約二億美元)的營業損失,和前一年同期獲利一四九億日圓有天壤之別。
NAND Flash更是慘兮兮,大概是受不了虧損,爾必達(Elpida)表示四月將調漲合約價二○%,廠商都希望爾必達能調高報價成功。
有意跟進調漲的只有南亞科,而力晶、茂德以及韓商都還沒看到具體調漲報價的動作,三星也認為第二季DRAM報價回升的機率不是很高,看來爾必達試水溫的機率不低。
主是三星認為DRAM市場仍受困於產能過剩的窘境,不過好消息是NAND Flash市場則業已好轉,估計在未來幾個月市場需求帶動下,全球NAND Flash晶片漲價可能性相當高。
DRAM景氣不好當然與需求有很大關係,但是產能過剩問題也是原因,除DRAM本身產能過剩外,NAND Flash產能過剩也無解,由於生產廠商還持續擴增,價格直直落,○八年第一季NAND Flash跌幅五成,比DRAM更慘。
NAND Flash跌幅這麼重的原因無他,當然也是過度投資與需求不振的問題,加入NAND Flash生產的除原本的東芝、三星、海力士外,後來加入的有美光、英特爾。
由於NAND Flash新應用市場的想像空間極大,因此投入廠商相當積極,NAND Flash廠商擴廠持續,不過整體應用上來速度不若預期,還有市場分析是建議應特爾退出NAND Flash生產。
不過好消息是,NAND Flash重挫之後已經慢慢看到反彈的契機,預期NAND Flash、dram這兩大記憶體產品的反彈時間將相當接近。
現金為王
VISTA不如預期讓DRAM產業陷入史上最慘的經營困境,即使經過多次循環,但是沒有一次向這一次如此,下跌過程中幾乎連像樣的反彈都沒有出現,今年DRAM廠商的資本支出雖然下修,但是估計今年台灣廠商應該至少要投入一千二百億元,加上做一顆賠一顆,手上沒有現金的廠商恐怕沒又資格加入燒錢大賽,但是現在DRAM廠商虧錢不斷,借不借錢給DRAM廠商銀行陷入兩難,所以手上有現金的廠商大概就可以老神神在在。
前幾年力晶籌資動作較為積極目前手上現在最多的當然是力晶,大概有一千億元,支應掉今年的資本支出,應該還有七百億可以燒,以目前力晶燒錢的速度大概可以撐一年,但是其他廠商就那麼幸運。
所以找資金成為今年DRAM廠商的重頭戲,估計今年產能擴充大的南科有集團背景的支持,資金來源將不問題,同一集團的華亞科當然也不成問題,最掃市場擔心的當然是茂德,由於缺乏集團奧援,又怕銀行收傘,至於歐洲DRAM廠奇夢達也面臨極大的財務壓力。
除尋找資金之外,技術來源也成了市場的焦點,原本以為溝槽式技術的廠商會推出市場,不過現在看來是不可能的,美光以極佳的條件技轉南亞科,南亞科順利轉進溝槽式,而美光則順利找到大金主,至於現在技術來源還成謎的茂德,則成為市場焦點。
現在DRAM廠商等的是需求回升,至於減產的動作,好像大家都不積極,若要DAM報價持續回升,則是要雙管齊下。
和艦爾必達 蘇州合建12吋廠【經濟日報08.03.18
大陸半導體界17日傳出,聯電友好企業和艦科技與DRAM大廠爾必達合資的12吋廠將落腳蘇州,新公司名稱「和發科技」,初期投資金額20億美元,由蘇州政府出資一半,將是繼中芯之後,第二家與當地政府合資蓋廠的晶圓代工廠商,泛聯電陣營透過與爾必達的合作,期在記憶體市場,擴大晶圓代工以外的營收。
上海半導體設備暨材料展「2008 Semicom China」17日舉行前記者會,大陸半導體官方單位相繼到場,傳出和艦與爾必達針對12吋廠的新公司已定案,成為設備廠商期待的新商機。不過,和艦發言人宋濤對此不予置評。聯電去年10月率先宣布與爾必達就DRAM 低介電質銅導線技術合作,並共同開發下一世代相位變化隨機存取記憶體 (PRAM);17日再宣布,把12吋晶圓技術授權給爾必達位於日本廣島的12吋晶圓廠生產。
而聯電的友好企業和艦科技與爾必達合資的12吋廠,也傳出因為蘇州政府提供優渥的出資條件,爾必達因此選擇在和艦位於蘇州工業園區8吋晶圓廠旁建新廠。晶圓代工市場目前僅有台積電賺錢,其他上市公司股價表現都在歷史低檔,和艦與爾必達合資的新公司「和發科技」可能採取與蘇州政府合資共管模式,也可以降低全球景氣不佳,以及未來掛牌失利的風險。
據透露,和發第一期投資金額約20億美元,初期產能規劃3萬片左右,第二季可正式對外宣布,業界認為,和艦與爾必達合資的12吋廠,未來除了為爾必達代工以外,在聯電和艦案初步和解後,和艦協助聯電布局記憶體市場的角色,也隨著這次和發科技成立浮上檯面。
聯電爾必達 合攻日本市場【經濟日報╱曹正芬08.03.18
聯電昨(17)日宣布,與全球DRAM大廠日商爾必達(Elpida)合作,由爾必達提供12吋晶圓製造產能,聯電提供矽智財支援與邏輯技術,攜手進軍日本晶圓代工市場,此舉不但有助聯電拓展訂單,也將為聯電旗下矽智財公司智原科技帶來日本客戶。
聯電與爾必達昨天宣布這項針對日本客戶進行的合作計畫,採用包含系統單晶片技術在內的先進製程技術,在爾必達公司座落日本廣島的12吋晶圓廠使用。
聯電董事長兼執行長胡國強表示,這項結盟是去年10月雙方在低介電質銅導線DRAM與P-RAM技術合作的延伸,由於合作進展順利,促使兩家公司尋求更多在研發以及生產製造上的合作,以因應日本客戶日益增強的晶圓專工需求。
聯電表示,目前有愈來愈多的日本整合元件廠,隨著全球產業趨勢的演進,採取輕晶圓廠(fab-lite)策略,停止自行製程技術研發,縮減或刪除資本密集的製造活動。由於兩家公司有不同的技術背景,透過這次合作,將可同時滿足日本客戶在技術與製造產能的需求。
爾必達總裁暨執行長Yukio Sakamoto表示,對日本晶片設計公司來說,爾必達具有爭取委外訂單的優勢,爾必達將專注於為手機元件與消費性數位電子產品的客戶生產DRAM,透過穩定的獲利表現,業務也將得以持續成長。
去年10月聯電與爾必達宣布合作時,當時雙方宣布交互授權,並由爾必達提供未來聯電發展系統單晶片(SOC)所需的DRAM技術,聯電則提供爾必達發展先進製程所需的低介電質銅導線專利。
晶圓廠 迎接18吋世代【經濟日報╱陳玲君08.03.16
「擴大規模」及「降低成本」,一直是半導體製造業追求的目標。「晶圓尺寸的大型化」及「製程技術的微縮」,是促使半導體產業得以達到摩爾定律的不變定理。通常一個晶圓廠世代得以跨越五到六個製程世代,諸如8吋晶圓廠世代的製程技術從0.5μm~0.13μm,配合12吋晶圓廠從0.13μm導入,預估至22nm也將進入18吋晶圓廠世代。
未來迎接18吋晶圓廠的到來,在每顆IC的成本效益下,可能將會以22nm導入,這也是半導體龍頭廠商不斷敦促設備商應在此時加緊進行相關設備的開發,以順利跨入18吋晶圓廠的原因。
廠商為了追求利潤極大化所採行的策略,會因所處的市場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市場結構依競爭者的多寡,可概分為完全競爭、壟斷性競爭、寡占與獨占等四種市場。越往獨占市場結構的廠商與其他廠商最大的不同,在於擁有高進入障礙且產品具有獨特性。因此,此類廠商將可使用「進入阻絕策略」、「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策略」或「成本優勢(Cost advantage)策略」等方式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換句話說,若市場結構無法阻絕進入者,使得產業內參與廠商眾多,欲達到價值創造的最大,不外採用成本優勢與差異化兩大策略。其中成本優勢策略即是在每一價值鏈環節中,盡可能降低成本,憑藉經驗曲線、策略聯盟或運用科技及轉移生產基地等方式,尋找更具效率或競爭力之利基,以取得成本優勢而同樣展開低價競爭;差異化則是廠商利用產品創新、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等,讓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與競爭者形成差異,創造出獨一無二特色以滿足顧客建立忠誠度。
2007年全球擁有8吋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有76家,但擁有12吋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只剩27家,18吋世代的潛在買家更可能低於十家,建廠資金門檻不斷墊高,導致高進入障礙是最主要原因。
進入12吋世代後,中小型的半導體製造廠找出了三種生存策略:一是與策略夥伴共建12 吋晶圓廠,二是退出12 吋晶吋圓廠競爭走向利基型產品,三則是轉型為IC設計公司。
一旦跨入18 吋晶圓廠世代,高進入障礙下,勢必在市場上能搶得「先占」優勢,同時,在「成本領導」下,屆時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可能又將歷經另一波整併或企業轉型的情形。國內晶圓廠應在近幾年內找出自身最適策略之道,以因應未來可能的變化。(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液晶電視面板 新賽局起跑【經濟日報╱鍾俊元08.03.16
2007年12月初美商康寧宣布將斥資7.95億美元,將在日本大阪夏普 市新廠區,與夏普合資成立十代線玻璃廠,這將成為全球第一座第十代線玻璃基板供應廠,也是夏普第一家十代線玻璃基板合作夥伴,預計在2010年3月起,開始量產大尺寸液晶電視所需的面板。
康寧夏普 合設十代線玻璃廠
康寧宣布,董事會通過一項為期五年、總金額達7.95億美元的投資計畫,2008年的初期投資金額預估將達4億美元,此項合作案不僅可使康寧成為第一家供應TFT-LCD第十代玻璃基板的廠商,也讓康寧成為夏普第十代玻璃主要供應商。
康寧已於2006年與夏普簽訂第八代廠的長期供應合約,此次投資案則是康寧首次與客戶興建共置廠房,主要原因是第十代玻璃基板尺寸為2,850mmx3,050mm,是目前液晶面板最大尺寸,技術與市場風險高。康寧預估今年液晶電視在全球電視市場的市占率為36%,2008 年液晶電視占有率將攀升至47%。
2006年6月,日本半導體產業經濟新聞曾披露日本液晶面板大廠SHARP設置十代線的消息;基板預定尺寸為2,580~3,050mm,經濟切割率為57吋8面取、65吋6面取,總投資金額高達5,000億日圓。由於日本為位於地震頻繁之國家,然而SHARP所有面板生產線都位於關西地區,為避免關西發生強震使得面板生產全部停擺,SHARP曾考慮將十代線設置在關東地區。
2007年5月,SHARP發布進行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的消息,廠址落腳在大阪府堺市,鄰近新日本製鐵的 製鐵所,新日鐵已經在進行土地權的最後調整,而SHARP於2007年夏天已開始動工,預計2010年初開始量產,第一階段預定產能為月投片量3萬片,期望在數年內能逐步提高產能,達月投片量6萬片的生產規模。
在SHARP宣布後,SAMSUNG也於2007年10月橫檳平面顯示器展中,宣布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玻璃基板尺寸與經濟切割率與SHARP相同,由此可見日韓廠商不顧技術、市場風險,相繼投入第十代液晶面板生產,將開啟新一波的次世代競局。
回溯整體面板產業的發展史,不論是基板或是面板的切割尺寸,SHARP一直是此產業裡率先制訂新規格的先驅者,繼過去的六代線與六代線之後,SHARP再次以十代線的投資計畫震驚全球面板產業。其背後的策略意涵正反映著SHARP在液晶產業中一貫的主張搶先開發新的領域,亦即57吋、65吋液晶電視市場,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成為業界的領導者。
過去六代線的設置即是此策略下的最佳範例,當時SHARP的六代線為全球最大的基板規格,投產時間領先台灣與韓國業者近一年以上的時間,八代線的設置則是另一翻版,也領先韓國的SAMSUNG將近一年左右;由於早期進入較大面積電視面板,可享有較高市場利潤,難怪在產品線完整、營業利益驅策下,SHARP與SAMSUNG相繼投入十代線。
台日韓廠 對決薄型電視面板
SHARP投身液晶產業多年,深信既然無法在成本上與台、韓業者競爭,那麼就必須進行能超前對手至少一至二年的生產計畫,同時以日本本地製造作為號召,生產高品質、高單價的產品來提升附加價值,十代線的投資計畫就是屬於同樣的策略思考下的產物,在其他業者尚未有餘力思考之時即行切入,搶先競爭對手進行新一代生產線的建設。
由於現階段的平面薄型電視市場已呈現高度對決的緊張態勢,40與50吋級的產品甚至逐漸的普及化,這些都讓SHARP倍感壓力。對SHARP而言,在TFT-LCD面板生產有台灣、韓國業者的競逐,LCD TV產品則有SONY、SAMSUNG的追趕,這些競爭對手的強大生產能力,都迫使其必須加速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否則對於亟欲擴張全球市場的SHARP來說將會是個巨大的絆腳石。
日前松下更與日立製作所達成協議,將在超大型PDP面板上採取相互供給的合作關係,以求減少開發的費用成本,未來假設兩者往更小的尺寸進行合作,日系PDP業者的結盟關係將連帶威脅LCD的擴張。正因為前有敵手後有追兵,SHARP不得不從強化生產能力與效率來著手,十代線的計畫將能有效的提高40吋與50吋級產品的產出。SHARP在十代線製程規劃上預計應該會先以傳統製程為主,以穩定而大量的產出品質作為生產目標,以期在產品上具備更好的競爭力。(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大陸網民數 躍居世界首位>中廣新聞網08-03-14 馮小龍
根據北京的一家諮詢公司公布的研究報告宣稱,中國大陸上網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
這家BDA諮詢公司是根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的數據,公布這項預估研究結果。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為止,大陸上網的用戶數為2億1千萬。
BDA公司分析師指出,假設今年大陸上網者按照去年相同的成長速度來研判,目前為止中國網路用戶已經超過了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民。
根據尼爾遜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底美國的網民為2億1千6百萬。
大陸網路遊戲市場規模突破一百億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2-25 陳恆光/整理
2008年2月25日,最近公佈的《2007年中國大陸遊戲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07年,大陸網路遊戲市場規模已經突破一百億元,網路遊戲用戶數已達到4017萬。
大陸超過日本成為第3大液晶電視市場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2-25 王鵬捷
據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25日發布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報告,去年中國大陸液晶電視以880萬台出貨量首度超過日本的770萬台,成為全球第3大液晶電視市場。
去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達7933萬台,較前年大幅成長73%,去年出貨金額則達679億美元,較前年成長40%;DisplaySearch預估今年出貨量成長到1億500萬台以上。
DisplaySearch中華區總經理謝勤益指出,以去年全球各地的液晶電視市佔率觀察,液晶電視在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等金磚四國的市場滲透率都還在20%以下,顯示在已開發國家市場成熟狀況下,未來數年開發中國家對液晶電視市場成長的角色愈顯重要。 據DisplaySearch統計,以去年各主要市場出貨量計算的市佔率而言,西歐及北美是最主要的消費市場,市佔率分別為31.4%及30.6%,大陸與日本分別為11%、9.7% ,而亞太、東歐、拉丁美洲與中東等地分別為6.5%、5.8%、1.8%等。
依液晶電視出貨品牌統計,前5大廠佔了全球59%的市場,其中三星 (Samsung)以17%的市佔率居第一位,索尼 (Sony)、飛利浦 (Philips)分別以12%、11%市佔率居第2、3位,其餘各廠市佔率依次為Sharp 10%、LGE9%、Toshiba 5%、Panasonic 4%、Vizio 2.65%、Funai2.22%、Polaroid 2.04%等。
中芯擴產 12吋產能進逼台積電【經濟日報╱陳碧珠、08.01.30
深圳市政府昨(29)日宣布,將出資協助中芯國際在深圳興建二座晶圓廠,這是中芯首度在華南興建12吋晶圓廠。業界表示,中芯12吋晶圓廠的廠數已超過台積電,且產出數量逐步拉近與台積電的差距,明年初中芯即有五座12吋晶圓廠,躍居全球擁有最多12吋廠的晶圓代工業者。
中芯深圳12吋廠將以邏輯代工為主,也會引進去年12月中與美商IBM簽署的45奈米互補性金氧化半導體技術。業界評估,深圳政府初期出資規模超過10億美元,今年主體動工後,最快明年上半年投產。
台積電、聯電今年大降資本支出,擴產速度放緩,中芯上海與武漢廠今年持續擴產,並且深圳蓋廠。業界表示,儘管中芯的先進製程落後台積電、聯電,但明年初中芯的12吋晶圓產能可望超越聯電、直接與台積電正面交鋒。台積電、聯電發言管道昨天均不願評論對手擴廠進度。
據悉,中芯第一座的8吋廠將在深圳科技園區內,預計明年正式投產,其建廠用地則是幾年前深圳特區為宏力半導體保留的預定地。深圳市委、深圳市科技和資訊局等官員昨天傍晚在記者會上,宣布中芯在深圳的建廠計畫。
聯電與中芯今日同時舉行法說,台積電明天召開。中芯昨天香港股市收盤為港幣0.65元,進入歷史低區,因為去年DRAM價格低迷,去年稅後虧損4,000萬美元,與前年虧損4,400萬美元相當。
台積、聯電今年資本支出確定比去年明顯下降,主要是去年12吋晶圓產能過剩,中芯去年資本支出約7 億美元,較前年10億美元降低三成,今年預計與去年持平。不過,中芯將在深圳資蓋12吋廠的消息一發布,為明後年半導體業供需增添變數。
中芯國際執行長張汝京上季法說表示,未來「當地政府出資」的委託管廠將是長期策略,已與成都、武漢政府合作,在當地各有一座8吋與12吋晶圓廠,針對深圳投資一切事宜,因為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中芯發言系統昨天不便對建廠規模、進度表示意見。
經濟部:12吋廠西進 暫不鬆綁【經濟日報╱陳秀蘭
經濟部核心官員昨(29)日指出,經濟部目前沒有規劃開放12吋晶圓廠登陸,若要開放,仍以0.13微米8吋晶圓製程為優先檢討鬆綁對象。
針對美台商會建議鬆綁12吋晶圓廠半導體登陸,經濟部長陳瑞隆昨天態度依舊低調,表示要由政策決定。但核心官員說,農曆年前產業西進政策不致有進一步的鬆綁動作,但農曆年後,就看扁謝的大陸政策走向,但目前還未接獲鬆綁指示。
決策核心官員指出,美台商會建議台灣開放12吋晶圓廠登陸,讓18吋晶圓科技研發成為台灣政府首要的科技發展優先,但18吋晶圓技術,目前包括美國等全球主要科技發展國家,都還在實驗室的研究階段,不僅技術未成熟,連規格標準也未建立。
這位官員說,目前政府評估鬆綁的產業西進晶圓製程仍以0.13微米8吋晶圓製程為優先,12吋晶圓並未規劃鬆綁。
官員指出,台灣12吋晶圓廠雖然已是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18吋晶圓廠的技術還在研發階段,技術還未成熟,不過,業界對是否進入18吋晶圓廠還有不少爭議,推估還要三到五年時間技術和應用才會明朗。
美台商會籲下屆總統開放登陸【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
美台商會28日在華府呼籲台灣政府與下屆總統,對於在中國的晶片投資政策進行重大轉變。商會建議台灣政府,開放包括12吋晶圓廠在內的高科技投資中國,也建議即將選出的新總統,讓18吋晶圓科技研發成為政府首要的科技發展優先。
美台商會在最新出版的「半導體年度報告:2007年」中作此呼籲。商會在28日一項聲明指出,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仍為首要伙伴選擇,發展新科技加上更開放進入中國,預示台灣晶片公司的新成長階段,同時增強台灣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商會表示,雖然18吋晶圓科技仍處發展階段,但其佈局將確保重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商會建議台灣效法美國簡化出口管制的制度,允許台灣公司以和美國與歐洲公司相同的科技水平在中國投資,包括12吋晶圓廠。
商會並認為,台灣應允許晶片製造商將八吋晶圓廠盡可能移至中國。台灣將藉由在島內穩穩把持最先進科技維持其「矽盾」;而將較舊的廠移至中國,可讓這些公司經濟上維持可行性。
被電子業廣泛使用的「矽盾」理論指的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美日相當重要,會讓他們在中國攻打台灣時,為避免造成全球電腦大廠損失,基於自身利益出面干涉。
美台商會也指出,這些改變會讓台灣在重要時期有新成長,對於美台增加關鍵「雙重用途」科技的安全合作也有額外助益。
會長韓儒伯在聲明中表示,美國科技公司一直與他們的台灣伙伴有長期且雙贏的關係。台灣政府對於在中國科技投資的態度重大轉變,應可為美國公司提供更多機會,包括那些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以及那些透過在供應鏈提高效率尋求更大成本節省的公司。
他也認為,當商業模式改變而公司尋求大幅降低成本,私募股權投資介入晶片業的增加有利台灣。
台積電說:盼持續漸進開放【聯合晚報╱記者曾桂香
美台商會28日建議台灣政府,開放包括12吋晶圓廠在內的高科技投資中國,也建議即將選出的新總統,讓18吋晶圓科技研發成為政府首要的科技發展優先。台積電公司表示,他們還是一貫立場,希望政府持續及漸進開放台灣晶圓廠赴中國大陸;聯電董事長胡國強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盼望政府加快開放腳步,讓國內業者能在全球各地市場與國外廠商自由競爭。
美台商會在最新出版的「半導體年度報告:2007年」作此呼籲。商會在28日一項聲明指出,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仍為首要伙伴選擇,發展新科技加上更開放進入中國,預示台灣晶片公司的新成長階段,同時增強台灣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目前台積電已在中國大陸上海松江投資8吋晶圓廠,但每月晶片產量不高,3萬5000片為其對外公布的月產量目標。聯電集團並沒有直接在中國投資設立晶圓廠,其友好廠商和艦,在蘇州生產基地則引發政府與聯電集團之間的司法攻防,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更因此仍在和艦案的官司訴訟中。
官員私下說:要問總統!【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
美台商會建議台灣開放包括12吋晶圓廠在內的高科技投資中國,可能嗎?經濟部工業主管官員私下表示:「這要問政策」,而且要問到總統層級。
官員說,12吋晶圓等高科技產業能不能開放赴中國投資,這涉及大陸政策,並不是經濟部層級所能決定,需要高過部會層級,甚至總統層級才能決定。
大陸上調面板關稅 台商警戒【經濟日報╱陳慧敏、08.01.10
中共為扶持大陸液晶面板產業發展,元旦起提高部分面板上游電子產品進口關稅,其中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從2.5%提高到3%、背光模組光學元件進口關稅新增到3%等,台資業者並從中共官方得到訊息,液晶面板進口關稅還可能在3月提高到5%。加稅措施短期將增加台灣面板顯示器等產品輸往大陸的成本,中長期則將加速台灣面板廠到大陸布局的腳步。
若台資企業的產品專為出口,可以「保稅」模式進口原物料,不須負擔進口關稅;但如友達、奇美、華映等光電產品鎖定大陸出貨給家電廠,並與冠捷相同生產最終產品進攻大陸內需市場,都將直接面臨進口稅務成本提高的壓力。DisplaySearch副總裁謝勤益昨(9)日表示,大陸此舉,恐怕也會增加大陸本土面板廠,以及本土品牌業者的生產成本。
一位台資面板相關產業的高階幹部表示,大陸官方扶持的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三家面板廠產能逐漸開出,成本卻居高不下,為增加自身競爭力,這些業者準備力抗日、韓、台等面板業,去年起不斷向中共信息產業部等相關部門,提議提高面板相關產品的進口關稅,讓台資面板產業壓力倍增。
中共原在「十一五規畫」(第十一個五年經濟計畫)中,明白點出將鎖定扶持面板產業發展。中共信息產業部昨天在官方網站中,整理海關總署公布最新電子產品進口稅率的項目 ,並宣布為促進科技進步、企業創新以及電子產品產業鏈向核心產品延伸,新增多項TFT-LCD液晶面板顯示器等相關電子產品的進口關稅稅率。
新增進口關稅的電子產品包括: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用背光模組的光學元件、液晶顯示器背光模組用冷陰極燈管、液晶顯示面板原板玻璃、液晶玻璃基板。此外,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從2.5%增加到3%。台資業者並從中共官方得到訊息,指這項進口關稅還可能在3月提高到5%。
以在福建設廠的面板產業下游台資顯示器大廠冠捷為例,目前電視所需的液晶面板,有高達七、八成都從台灣採購,主要是台資面板廠的大陸布局,仍在設廠階段或初期量產階段,產能不足,而大陸面板產業的品質、技術等也未達要求。進口關稅提高,對利潤已被壓縮的顯示器產業,成本壓力大增,短期內只能讓產業鏈上下游的業者共同分擔。
台資廠 展開政策攻防戰【經濟日報╱陳慧敏
大陸有意在3月繼續提高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從3%上調到5%。台資冠捷等顯示器和面板相關大廠正積極展開「政策攻防戰」,準備向中共信息產業部表達反對意見。
台資面板顯示器業者指出,大陸顯示器產品關稅結構失衡情況嚴重,加上大陸面板上游產業甫起步,提高關稅政策過度心急,反而會「揠苗助長」,阻礙面板、顯示器產業在大陸的發展。
京東方、上廣電等大陸面板產業,為壟斷大陸市場,頻向中共信息產業部建議,提高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
台資顯示器大廠高階主管批評,大陸電視機、電腦顯示器等成品進口關稅為零,反而提高了上游液晶面板等零組件的進口關稅,造成關稅倒掛的怪現象。大陸官方如要發展顯示器產業,應取消面板上游產品的進口關稅,而非強迫業者向京東方等大陸本土業者採購。
他表示,大陸官方如此心急,反而容易造成家電、顯示器等下游廠商,轉進東南亞市場投資,再將成品以零關稅回銷到大陸市場,反而可能造成大陸產業空洞化
評論》大陸廠商 先被砸到腳【經濟日報蕭君暉、
大陸元月對液晶面板模組、背光板光學零組件、冷陰極燈管與玻璃基板等面板相關產品的零組件,課徵3%不等關稅,首當其衝的將是大陸面板廠。
以玻璃基板來說,全球只有美日兩國廠商生產,一旦被課關稅,只會增加大陸面板廠進口玻璃基板的成本,大陸本地廠商雖然宣稱開發出玻璃基板,但目前來看,玻璃仍是100%仰賴進口,本地廠商無法替代,此項關稅政策扶植本地零組件產業的作法,顯然不符合產業實際狀況。
大陸此項政策,主要是希望透過關稅手段,促使零組件廠商至大陸設廠,就近供應本地面板廠。不過,目前連全球第一大玻璃基板廠-康寧都在北京設立了後段裁切廠,台灣零組件業者配合台灣後段模組(LCM)廠,也早已群聚至大陸設廠,此項關稅政策,恐怕對尚未到大陸設廠的日本零組件業者影響較大。
以今年全球面板缺貨的情況,尤其是電視面板,面板廠可以優先賣給歐美日市場,不一定要賣給大陸品牌業者,而且大陸面板廠並未生產電視面板,大陸電視品牌必須進口面板,面板廠可以轉嫁關稅成本給品牌廠商,大陸此舉對大陸本土電視品牌廠商,不見其利反受其害。
對大陸本土的液晶監視器品牌與組裝廠來說,可能衝擊較大,因為液晶監視器毛利低,若再增加一點關稅,成本就會上升,低毛利恐怕會變成不賺錢的行業,液晶監視器的品牌與組裝廠,必須謹慎因應。
大陸電子資訊產業正在醞釀一場製程風暴
http://www.cdnews.com.tw 07-12-27 陳恆光
中國大陸電子資訊產業正在醞釀一場製程風暴,走“精益製造”的道路,直接推動大陸電子資訊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根據大陸媒體中新社報導,將於1月12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大陸電子製程技術創新高峰論壇”,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深圳電子商會會長王殿甫將提出這一新觀點。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如何變大變強,將成為歲末年初產業的核心話題。
主辦方發佈新聞稱,該論壇將是2008年初大陸電子資訊產業首次推動產業鏈創新的高端論壇。屆時,中共資訊產業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大陸電子企業協會等有關領導和專家將到會論道。
電子製程是指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工藝流程。專家認為,要讓電子資訊產業更好、更強,實現電子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電子制程技術的創新是核心中的關鍵點。
王殿甫說,深圳要想儘快由電子資訊製造“大市”變為“強市”,大陸要由電子資訊製造“大國”變為“強國”,最為關鍵的途徑就是,加快發展和採用、推廣新興的電子制程技術及專業服務解決方案。
“重設計、輕製程,這是當前大部分電子資訊製造企業的現狀,這也將直接影響大陸電子資訊產業做大做強。” 王殿甫分析說。如何從這個源頭上尋找革新大陸電子資訊產業,並創造新的和諧支撐,也將成為本次論壇探討和解決的熱點。
專家認為,電子製程技術最大的優勢和價值,就在於能迅速解決三大問題:將產品品質快速提升到國際一流品質,大大降低成本,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通過製造流程優化,快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快速提升大陸電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宣導和諧優質環境,正是產業和諧和創新的核心要素,以及本次論壇的主旨。
新聞發佈會上,大陸電子資訊產業的傳奇人物王殿甫正式宣佈出任深圳市新亞電子制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曾經幾次出山,為推動電子資訊產業領袖企業創新做出了不少創舉,他曾經加盟創維的故事一度在電子資訊產業傳為佳話。本次加盟深圳市新亞電子制程股份有限公司,怎樣在大陸電子資訊產業延續神奇,深受廣大媒體關注。
深圳市新亞電子製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偉明說,“本次高峰論壇將證實,為大陸電子資訊產業更大更強,電子製程技術創新勢在必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電子企業協會、中國品質協會、中國電子品質管制協會共同主辦,深圳市電子商會、深圳市新亞電子制程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中芯 IBM牽手 投產12吋晶圓【聯合報╱胡明揚07.12.28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前天聯合IBM宣布,雙方已簽訂45納米「bulkCMOS」技術許可協議。未來中芯國際將藉助相關技術,提供全球客戶高端12吋芯片晶圓代工服務。
總部位於上海的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商,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是張汝京。
本月10日,中芯位於上海的12吋生產線順利投產,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親臨現場,見證歷史一刻。
根據公開的協議,IBM將把45納米低功耗及高速「bulkCMOS」技術轉移給中芯國際。其中,「低功耗技術」可用於移動通訊產品的應用,例如整合3G、多媒體、圖像處理以及芯片組功能的高端手機,而「高速技術」則可以支持圖像類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產。
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協會人士分析,此次兩大巨頭合作實現的技術轉移,專注於民用半導體器件領域,這預示未來中芯國際的市場拓展潛能正大幅增加。
目前,中芯國際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65納米及更先進的芯片代工服務。
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3座八吋芯片晶圓廠,和1座12寸芯片晶圓廠;此外,該公司還在北京建有2座12吋廠,在天津建有一座8吋廠。
業內人士分析,中芯國際與IBM簽署許可協議,也是中芯國際鞏固在大陸芯片代工業領先地位的策略之一。
消息人士表示,已在紐約與香港上市的中芯國際,有回歸大陸A股的設想。
何美玥:12吋晶圓廠沒必要登陸【經濟日報╱林淑媛
有關12吋晶圓廠開放至大陸投資的問題,經建會主委何美玥昨(27)日表示,有沒有必要去,要看大陸市場有無需要,若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現階段12吋晶圓廠根本沒必要去大陸投資,半導體業者現在最關切的是放寬比0.18微米更先進的製程去大陸投資,而不是12吋晶圓廠。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日前拜會日本晶圓大廠爾必達(Elpida )社長坂本幸雄時表示,若他當選,將考慮開放12吋晶圓廠赴中國大陸設廠,以避免台灣技術出口限制與其他國家差距太大,失去競爭力。
面對這項敏感話題,何美玥以產業發展角度表示,國內12吋晶圓廠目前已生產的即已經高達14座,已經占全球比重的一半,她認為12吋晶圓廠所需人力不多,但必須有穩定的電力以及安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若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12吋晶圓廠沒有必要去大陸投資。
若是要以大陸市場為主,則要看當地有無需要,不過何美玥說,據她了解,沒有聽說業界想要到大陸投資12吋晶圓廠,半導體業者比較希望放寬比0.18微米更高階的半導體製程,例如0.13微米。
經濟部去年底正式開放半導體0.18微米製程登陸,包括台積電、茂德以及力晶三家獲准前往投資,但國內半導體業者均認為,包括英特爾等在大陸投資外商,現階段的製程均已經進展至奈米,政府開放8吋晶圓、0.18微米製程赴大陸投資,顯然無法與世界大廠競爭,反而壓縮台灣廠商的生存空間。
2008年大陸有望實現晶片生產水準與世界同步
http://www.cdnews.com.tw 2007-12-11
中芯國際總裁兼首席執行長張汝京10日在上海12英寸晶片生產線投產儀式上說,中芯國際計畫于明年年底試投產45納米晶片,屆時中國大陸將實現晶片生產水準與世界同步。
10日,中芯國際上海12英寸晶片生產線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成功投產,這也是目前大陸4條已投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線中,唯一一條具備生產全球最先進的45納米晶片能力的晶片生產線。
此前,中芯國際在北京的兩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和無錫海力士12英寸晶片生產線都還只能達到量產90納米晶片的水準。而隨著全球積體電路的快速發展,全球晶片產業已逐漸進入65納米、甚至45納米時代。
上月,英代爾公司發佈了16款採用45納米工藝生產的伺服器及高端PC處理器,標誌著45納米晶片產品正式投入到應用領域。英代爾公司還宣佈目前已有三條12英寸生產線具備生產45納米晶片的能力。預計到明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時,英代爾的45納米產品在數量上將可能超過65納米產品。
中芯國際總裁兼首席執行長張汝京說,上海12英寸晶片生產線的首批產品仍將是90納米晶片,但與其他3條生產線以記憶體晶片為主的狀況不同,上海生產線將以技術工藝要求更高的90納米邏輯晶片作為主導產品。目前市場前景良好,客戶訂單紛至,產品供不應求,滿產後月生產能力將達到2萬片。
在90納米晶片的基礎上,中芯國際上海生產線還在積極醞釀65納米晶片和45納米晶片的生產事宜。此前,中芯國際已與全球最大的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飛索半導體達成代工合作關係,飛索向中芯轉移一項65納米快閃記憶體技術;而中芯國際更為宏偉的計畫是在明年年底試投產45納米晶片。
張汝京說,中芯國際上海生產線已經引進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台浸潤式光刻機,“有了它,我們就可以做45納米晶片的量產,而不僅僅是測試。”
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總部位於上海,是全球第三大積體電路晶片代工企業,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90納米及以下的晶片代工服務。
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說,矽片直徑不斷增大和特徵尺寸不斷縮小,是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就矽片直徑增大趨勢而言,全球正經歷著12英寸晶片生產線快速發展的浪潮,預計到明年底將達到85條左右。而中國大陸除目前已投產的4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外,武漢和大連的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將於近兩年內投產,這方面與世界水準的差距不大。
而特徵尺寸則是中國大陸晶片生產與世界水準的主要差距所在。2000年中國大陸還處於生產0.5微米晶片的階段,而國際上已經在做0.13微米的晶片,大陸晶片產業落後國際水準5個世代。
張汝京說:“目前大陸的90納米晶片已將與世界水準的差距縮小到一到兩個世代;到明年中芯國際的45納米晶片投產後,我們就能追趕上世界的步伐。”
意法 找宏力中芯合作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路透上海二十四日電】07.08.25
消息人士指出,歐洲最大晶片製造商意法半導體公司正和宏力、中芯國際等大陸半導體製造商洽談合作事宜。台灣茂德據信也正和意法半導體討論相關議題。
消息人士透露,意法半導體和宏力半導體才剛開始接觸。意法已和南韓Hynix半導體公司合資20億美元,在大陸無錫興建晶圓廠,但如今意法已不想再獨資擴充產能、興建晶圓廠,所以想找合作夥伴。
消息來源還透露,中芯國際和茂德可能也分別和意法談過。不過,意法究竟是想入股或技術合作,目前還不清楚,但比較確定的是意法不太可能再到大陸成立合資公司。
意法、宏力和茂德的發言人都不願評論,中芯則表示不針對特定客戶發表意見。
由於大陸規模龐大、生產成本低廉、又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半導體市場,外國晶片製造商紛紛把大陸當作生產和設計產品的基地。
例如德國奇夢達公司(Qimon-da),已在大陸成立一座設計中心,以推出符合當地市場所需的產品。若以銷售計,奇夢達為全球第三大電子記憶體晶片製造商。
再如全球晶片製造業龍頭英特爾公司,3月時宣布將投資25億美元,在大連興建晶園廠,這也是該公司在亞洲的第一座晶圓廠。
為了縮減成本,意法半導體已經把大部分6吋晶圓的產能移轉到新加坡廠,8吋晶圓移往全球各地製造。
意法已表示,為把產能移往成本較低的地方,接下來兩、三年內,將關閉兩座美國晶圓廠,位於摩洛哥的封裝測試廠也將熄燈。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製造商的獲利,已因產品價格不斷下滑而大幅萎縮。有鑒於DRAM市場去年景氣大好,儘管市場上供過於求的現象愈來愈明顯,製造商仍不斷生產DRAM。
科技市場研究業者iSuppli表示,DRAM市場目前並無復甦的跡象。該公司曾預估,今年半導體業成長率僅為6%。
記憶體業 淘汰大戰開打【經濟日報07.07.22彭國柱】
2006年美商AMD與日商Fujitsu分割NOR Flash部門合資成立的Spansion首度打敗NOR Flash的霸主Intel,在NOR Flash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7%,大幅領先Intel的24.5%,以及歐洲半導體大廠STM的16.0%。
2007年第二季Intel與STM宣布分割NOR Flash部門成立專業的合資公司。這將使得NOR Flash市場的前兩大公司占整體NOR Flash市場的占有率高達68.7%。相較之下DRAM產業的前兩大公司合計的市場占有率為45.2%,NAND Flash產業前二大公司合計的市場占有率則為71.5%。整個記憶體產業朝向專業化、大型化的趨勢,將使得競爭家數減少,市場占有率集中。
全球記憶體產業主要由DRAM、NAND Flash、及NOR Flash所組成,2006年這三類記憶體元件合計占有全球記憶體市場的92.1%,其中DRAM占有最大的比重,達到57.8%。NAND Flash已取代NOR Flash占有第二大的市場比重,達到19.7%,而NOR Flash占有第三大的市場比重,達到14.6%。
展望2011年,DRAM仍將是全球記憶體市場的最大比重,達到57%。NAND Flash占全球記憶體市場的比重則將從2006年的19.7%,躍升至2011年的24.6%。NOR Flash至2011年占全球記憶體市場的比重則降為12.7%。DRAM、NAND Flash、及NOR Flash三者合計占全球記憶體市場的比重則從2006年的92.1%,進一步揚升至2011年的94.3%。
整體而言,2006年全球記憶體市場的競爭轉趨激烈,呈現結構性的演變。第一大的南韓Samsung 不僅DRAM市場占有率從2005年的32.1%,降至2006年的28.7%(2007年第一季更降至25.5%),在NAND Flash的市場占有率則從2005年的53.4%,大幅降至2006年的45.4%,面臨在DRAM及NAND Flash市場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尷尬情況。
美國的Micron在DRAM市場占有率則從2005年的15.5%,大幅降為10.8%,2007年第一季雖開始拉升產量,使其季市場占有率從2006年第四季的8.6%,微幅回升至2007年第一季的9.1%。但因成本不具競爭力,結果贏了市場占有率,卻輸了獲利,(2007年3月到5月共計虧損 2.25億美元)。展望未來,全球DRAM產業將呈現Samsung、Hynix、Qimonda、及Elpida四大集團主導的情況。
NAND Flash市場方面,廠商整併或退出的行動持續進行。Renesas及Qimonda宣布退出市場,Toshiba與SanDisk結盟合資建12吋晶圓廠、Hynix與STM結盟在無錫設立合資公司建立一座8吋晶圓廠及一座12吋晶圓廠、Intel則與Mi-cron結盟成立IM Flash,除了在美國的產能外也宣布在新加坡建立一座12吋晶圓廠。NAND Flash產業整併後將呈現Samsung、Toshiba 、Hynix、及IM Flash四大集團分庭抗禮的局面。在NOR Flash市場方面,由原來AMD及Fujitsu的NOR Flash部門分出來成立的Spansion,透過聚焦在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並進行產能的調整,將8吋晶圓廠回售給母公司Fujitsu,以及增加對 TSMC的委外代工比重,使其順利擠下In-tel成為全球最大的NOR Flash大廠。
Intel面對AMD在CPU市場的挑戰、Spansion在NOR Flash的進取,選擇循以往與Micron合作成立專業NAND Flash公司的模式,將NOR Flash部門分割出來並與NOR Flash市場第三大的STM合資成立新的公司。這也使得全球NOR Flash 市場的版圖明朗化,展望未來,全球NOR Flash市場將由Spansion、Intel-STM合資公司、與Samsung三大公司主導的市場。
全球記憶體產業走向專業化、大型化的趨勢,將隨著研發經費及建立新世代12吋晶圓廠的龐大資本支出而不斷的發酵。DRAM及NAND Flash產業分別集中在四大集團、NOR Flash產業則集中在三大集團的主導之中。市場占有率將更為集中,競爭家數也將減少,這將使得全球記憶體市場逐漸走向較穩定的競爭環境。
而台灣廠商目前在DRAM產業中具備影響全球DRAM廠商市場版圖的力量,在此一基礎上,也將可把影響力發揮到未來深具潛力的NAND Flash 市場中,在全球這一波國際大廠風起雲湧的整併活動中,取得有利的發展機會。
(作者為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中國科技100強產業分析>數位時代07/07/18 文/王志仁
博思眾恆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張福新:「百強名單這兩年出現了一個顯著變化:專注於核心業務或僅在緊密相鄰的領域擴展核心業務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多。」
從今年的中國科技一百強榜單來看,紅海爭奪仍是一大特點。在缺乏技術支撐前提下,科技企業依舊徘徊在規模血拚成本的低端競爭模式中。就我們掌握的資料看, 二○○五年全球科技一百強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達二五.一六%,而中國科技一百強僅為一二.三五%。而且中國科技一百強與全球科技一百強淨資產收益率的差距進 一步拉大,二○○五年兩者相差一二.三個百分點,而二○○六年拉大至一二.八一個百分點。
尋找重點突破口之所以百強企業仍舉步為艱,關鍵問題是中國科技企業一無技術、二無品牌。中國科技企業研發投入比例之低,歷來為各界詬病,而科技企業主打品 牌,也是百強企業不強的象徵。 發掘藍海是二○○七年科技一百強的重點突破口。百強名單這兩年出現了一個顯著變化:專注於核心業務或是僅在緊密相鄰的領域擴展核心業務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多,繼續強化核心業務,並不斷努力發掘競爭優勢,就成了持續盈利的關鍵。
核心業務的相對市占率是否領先非常重要,因為市場領導地位可以提供幾個優勢:與競爭對手相比,處在市場領導者的收益更高;他們可以利用更高的收益率進行投資,而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其競爭優勢;他們能夠比對手更輕易地贏取與其核心業務相鄰的利潤空間。
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科技產業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許多跨國公司是上下游一體化,對產業鏈實行控制。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產業國際分工日益專業化的趨勢 下,跨國公司作為國際投資的重要主體,決定著資本和技術的流向和流動形式。科技百強企業注重核心業務是尋找藍海的重要途徑,但是使核心業務產業鏈向上游移 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這幾年榜單來看,中國科技企業在成長和盈利模式方面仍舊過於簡單化,「一招先吃遍天,套現以後去數錢」的企業思維仍舊濃厚。這對於這一企業群體而言,仍 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發生的主要誘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成為科技百強只是下一步國際科技馬拉松比賽中的一小段成績,要想真正獲得持續的成功,還需要追隨國 際跨國公司進行持續不懈的技術創新。
中國資訊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所所長 陳金橋:「中國科技一百強更多的是植根於中國市場獲得成功的企業,集中在產業下游,屬於被動競爭,如何突破是下一波觀察重點。」
中國科技一百強更多的是植根於中國市場獲得成功的企業,能夠向上游靠近,並獲得成功的企業仍舊缺乏。
榜單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電信都是壟斷性企業,本身是透過壟斷資源,獲得中國大市場的壟斷性市場控制,從而獲得高速發展。而航太資訊、 中國衛星等公司,則得益於軍工類企業的保密制度和國家投入。在太陽能電池行業,無錫尚德和天威保變都入選,但是這兩家公司的主要材料均來自於進口,市場也 集中在海外,整體的科技含量還需要再提升。其他企業中,第九城市和網易的主要營利來自網路遊戲,青島海爾、聯想這些大企業的業績提升效果並不明顯。
需要從知識產權上突破
中國科技一百強集中在產業下游是被動競爭,如何突破是下一步的關鍵。而自主知識產權成為政府重點鼓勵的方向性政策,確實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持下,百強 企業以技術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結構層次的提升。比如中興通訊、方正科技、同方股份等企業專利申請進展非常快,使中國資訊技術領域國內專利申請的增長速度、 申請數量都已經超過國外專利申請。在專利結構中,京東方科技集團的發明專利比重達到六○%以上,中興通訊在四五%以上,聯想也接近三分之一。
雖然中國科技一百強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產業總體技術自給率不足二○%,尤其在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落後於國際先進水準十年以上,核心零 組件和軟體仍未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比如太陽能電池組行業,矽晶片大部份來自進口,導致整體行業存在巨大隱憂。而在通信領域,高通掌握著CDMA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碼多重擷取系統)的大部份知識產權,思科憑藉技術優勢壟斷全球路由器八○%以上的市場,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 (Motorola)等創造出通信領域大部份技術創新專利。
在全球科技產業,跨國公司支配著利潤的分配,控制財富的流動,擁有強大的研發投入能力,從而也掌握了再次創新的主導權。跨國公司的先發技術優勢,推動其在 全球範圍內進行專利、標準等知識產權布局,使發展中國家形成一種路徑依賴,始終沿著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布好的軌道進行追趕。結果我們看到的是,科技一百強企 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不但沒有獲得更大的市場,反而遭遇了更多的科技圍剿。
不從自主知識產權上獲得主動,科技一百強只能是中國技術領域的一件擺設。
半導體》台灣布局完整 上下游共十二家進榜 >數位時代【撰文/童儀展】
十二比一的懸殊比數,不是棒球比賽的結果,而是兩岸科技一百強在半導體類別比拚下的數字。從中芯國際在二○○○年於上海成立後,中國經過七年時間的拉攏台商、扶植本國以及吸引外資三管齊下,二○○七年兩岸科技一百強的榜單卻只印證了一句話:「同志仍需努力!」
從兩岸科技一百強的榜單中可以發現,台灣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都占有壓倒性的勝利,不論是最上游矽晶圓的合晶與中美晶,晶圓代工與生產的台積電、南科、力 晶與茂德等,中游封裝測試的矽品、日月光,再到記憶體模組生產的創見、威剛等公司,台灣半導體產業幾乎打得對岸無力招架。以中國本地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 國際為例,不僅排不進兩岸科技一百強,連中國科技一百強也無法進榜。
事實上,這份榜單代表的是台灣半導體業者在二○○六年一整年當中,記憶體產業當紅的榮景,其中,不論是DRAM或是Flash記憶體上中下游,台灣廠商都 雨露均霑,共有七家進榜,為最大宗。另一方面,也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正進入十二吋晶圓廠的時代,而這部份卻仍受限於法令因素,因此業者無法赴中國大陸投 資,才會使得兩岸在半導體產業處於極度不均衡的發展情況。不過,記憶體產業大好大壞,難保二○○八年的兩岸科技一百強榜單不會出現主客異位的新變化。
至於中國半導體界唯一進榜的公司ASM太平洋,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廠商,而且其母公司也不是中國當地業者,如果實際探究的話,純中國本土半 導體業者將無一倖免,可說是集體陣亡在二○○七年兩岸科技一百強的榜單中。但這一、兩年,當中國發現在半導體產業要依靠台灣來發展的可能性愈來愈低時,以 今年三月英特爾(Intel)在大連宣布投資二十五億美元興建十二吋晶圓廠的動作來看,轉向外商尋求合作似乎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新方向。
面臨中國科技界全面挑戰 Taiwan,你該怎麼辦?【撰文/童儀展】
過去,沒有人仔細評量過中國科技實力的真實面貌,不是不比,而是不值得比;現在,當中國崛起,卻依舊不見兩岸科技產業的評比,這時原因卻成了不敢比,「因為台商害怕會被過去視為代工生產角色的中國企業所超越,」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理事長杜紫宸說。
《數位時代》特別於今年度將中國與台灣兩方進行科技一百強總評比。 五十八比四十二,這個數字應該要被記住,因為它代表的是中國科技產業迎頭趕上的確切證據,點出兩岸科技實力天平已朝中國方向傾斜,因為小至個別的經理人, 大到整體產業,台灣公司正面臨來自中國全面性的挑戰。
China vs. Taiwan 新天王挑戰台灣科技霸主 一九七八年,在中共前總書記鄧小平掌權後,中國經濟開始全面對外開放,造就現代中國正式邁向資本市場的新面貌,也給了中國民營企業發跡的時代機會。如今, 二○○七年,三十年的時間過去,算一算,正好是第二代民營企業經理人接班的時刻,而他們也是文革之後最先接受教育的一群人。
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一九七一年生,畢業於深圳大學電腦系;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更擁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另一位中國 家電通路之王的黃光裕則是一九六九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這些中國科技新貴所受教育並不比台灣現今科技掌門人差,在如今崛起的中國科技新勢力中,正伴 隨著這些第二代民營企業經理人的素質進化,讓中國科技界由內而外質變後的實力,更加令人關注。
這群新世代民營科技企業掌門人,如夏治冰、郭為及黃光裕等人,他們用衝勁、謀略及人親土親的本地優勢,讓郭台銘的富士康備感壓力,讓已位居亞洲第一大資訊通路商的聯強國際在中國落於人後,更讓台灣3C通路霸主的燦坤認賠殺出。
在中國這片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並被預估遲早將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的廣大市場遼原上,這些過去不被重視的後進對手們,事實上已讓過去習慣在科技產業裡呼風喚雨的台灣科技經理人不得不停下腳步,慎重看待。
「兩岸的產業競合早已超越製造生產的層次,而中國本土產業價值鏈基礎已形成的領域,可能是未來兩岸產業競合甚至於衝突最激烈的所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長陳信宏會如此表示,是因為從這次「兩岸科技一百強」評比結果,台灣已從擁有絕對優勢演進到與中國互有勝負的時代交錯點。
五八:四二台灣已失去絕對優勢在這一百家兩岸最強的高科技企業中,台灣或許暫時從表面的五十八比四十二數字中取得領先優勢,然而如果仔細深究內容,台灣企 業除了在進榜家數、總體營收規模高於對岸之外,其他項目,如每家企業的平均營收規模、營收成長率、股東權益報酬率,一直到稅後純益的部份,台灣全都棄械投 降。「這個數字令人心驚,卻不令人意外,」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說。
「因為中國以廣大內需為巨額籌碼,並藉由外商與台商的力量,不斷建立起屬於自己對產業的影響力,然後積極發揮基礎研究、軟體優勢,培養出後續一代又一代的 本土科技公司,」陳清文認為,中國市場的動能至今未熄,目前在服務通路、能源、通訊、網路、電腦及周邊領域上,中國企業已經擁有與台灣業者平起平坐的能 力,甚至取得領先。
面臨如此多的挑戰,台灣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過去,在台灣股市裡「中國概念股」的意義是善用中國大陸的資源,並對海外的歐美客戶提供產品價值的台灣企業,這當中,以鴻海的成功為最顯著案例,其廣東龍 華廠擁有中國本地二十萬生產大軍,造就出鴻海在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s)代工領域稱王的關鍵,而這是在中國本土科技公司尚未茁壯之際所發展出的結果。
未來伴隨著中國科技新勢力的崛起,新中國概念股所代表的將是,「日後要能被中國業者所善用,並從中獲得中國本地市場,或是隨著中國企業拓展全球腳步而獲取 最大利益的台灣企業,」陳信宏指出,這是中國概念股的想法質變,由用到被用,不只是主客地位的逆轉,而是合作關係的改變。
「過去,台商在對岸投資的策略,主要都圍繞在製造的兩岸分工方面,這當中隱含著我主他從的思維模式。台商的這種想法,在現今的情勢下其實非常危險,」陳信 宏不諱言地說,今日的中國科技實力,早已非吳下阿蒙,如果妄想繼續在中國取得廉價土地與人力成本,未來注定失敗,因為比成本,台灣企業又如何能與中國本地 業者相抗衡。以近二、三年在業界所向披靡的富士康來說,第一名是家常便飯,更是去年中國科技一百強的榜首。然而當中國本地對手比亞迪開始進入富士康主攻的 汽車電子這一塊,一年之內,比亞迪就趕上富士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過去台灣科技產業的成長主要來自於追隨技術驅動,也就是不斷透過參與歐美新興技術的機會,與國外廠商共同分食市場大廠,模式就是由國外業者制定 規格,台灣業者依此製造出符合規格的科技產品,然後銷往歐美市場。就像國外業者制定網路協定,造就台灣的瑞昱成為全球第一大網路卡製造商;IEEE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制定無線網路規格,台灣的友訊、合勤等企業緊追技術規格,成為世界級無線設備製造商等。過去台灣業者以成為歐 美科技產業技術鏈的一員,來成就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代工王者地位。
勝出╳淘汰須跟上中國市場解構腳步然而未來台灣科技業的成長動能,將逐漸來自於市場力量的驅動,而不再是技術力量。這一點,從中國與印度等具備規模經濟的 新興市場崛起就可得到驗證。以兩岸科技一百強榜單中的聯發科與大聯大為例,就是因為成功打入中國市場的供應鏈中,找到了金雞母。
像聯發科,因為中國許多中大型手機業者,如聯想、波導、天宇朗通等業者都已採用聯發科的手機晶片組,使得聯發科目前營收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來自中國市場, 因此「當聯發科緊緊擁抱中國市場時,聯發科的股票亦會被投資人緊緊抓住不放,」陳清文說,這就是中國市場力量主宰台灣科技公司的最佳寫照。
「未來,台灣企業成長模式勢必由過去的技術鏈轉為供應鏈,」拓墣產業研究所大陸研究中心主任張瑞華認為,下一波台灣業者營收成長機會將在於能否打進中國市場供應鏈。
當中國市場面臨解構與重建的同時,也會影響台灣科技產業的解構與重建,沒有進來參與的業者就準備要被淘汰了。
例如中國正積極推動自主產業標準的制定,如TD-SCDMA、數位電視、WAPI與EVD等,台商如果能夠順著過去對歐美業者那種「技術跟隨、產品製造」的理念來切入中國市場,相信依舊能在中國找到下一個春天。
「未來台灣企業在觀察兩岸高科技創新的競合時,不能再緊抱我主他從的思維模式,而應採取平等對待的原則去看待,因為未來的中國企業不僅是我們的對手,更可能會是我們未來的客戶,甚至是老闆,」陳信宏說。
大陸CEC 有意入股中芯【經濟日報07.07.08王茂臻】
大陸中國經營報報導,由大陸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全資掌控的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簡稱CEC),擬藉由旗下的半導體公司華虹集團,入股中芯半導體,促成雙方整合,打造大陸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今年稍早曾傳出中芯有意出售股權給國外私募基金,中芯股價一度因此大漲。大陸媒體近日披露CEC有意入股中芯,若消息屬實,顯示大陸官方對中芯有意出售給外資的規劃有不同的看法。整合華虹與中芯的資源,也透露出大陸想要扶持國內半導體業的企圖心。
對於合併的傳聞,華虹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這樣的消息,所以無法評論。中芯內部人士表示,兩家公司要合併,「要嘛缺錢、要嘛缺技術、要嘛缺人才。中芯似乎都不存在上述問題,規模發展也比較成熟,目前還不需要這種合作。」
中芯公關部負責人表示,「對於中芯來說,凡是投資人和股東有益的一切方法方案,我們都會去研究和考慮,至於可行性還會進一步考察。」
一位半導體業者認為,關於CEC與中芯合併的事情,雖然有所耳聞,但沒有更清楚的細節,「推測雙方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是以股權置換的方式互相持股」。
賽迪顧問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諮詢師李珂指出,在資金運作上,華虹身為國有企業,擁有對爭取大陸官方訂單的優勢能力,如果中芯與其合作,可以打通這個管道;華虹則可透過中芯,獲得國際銷售管道和國際化運作經驗。
李珂表示,從上市規劃來看,華虹從2005年開始,就想在海外上市,但一直未能成功,中芯已經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若華虹與中芯合併,雙方是互補關係,也間接讓華虹達成海外上市的目標。
CEC在大陸電子業相當具有影響力,之前CEC已藉由推動旗下的長城電腦,收購京東方所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冠捷股份,展現CEC的實力。根據CEC的網站 資訊,CEC旗下除了華虹與長城電腦外,還包括華大積體電路、中國軟體與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桑達電子、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熊貓電子集團等企業。
收購傳聞 台灣業者看法兩極【經濟日報07.07.08李珣瑛】
台灣半導體業者對於CEC欲收購中芯國際的看法相當兩極,一派認為中國政府是中芯最大債權人,出手收購在意料之內,台灣業者宜審慎以對;另一派則認為,半導體產業面對全球競爭,必須直接與客戶打交道,官方插手私人企業不見得有優勢。
在半導體產業擁有超過30年資歷的一位大老表示,中國訊息產業部是CEC集團中華虹的最大股東,雖然中芯的股東是台灣及美國創投所投資,但是中國政府才是 中芯最大的債權人。一旦中芯向中國政府的借貸超過五成,政府要「收傘」將是輕而易舉的事。台灣半導體業者面對此宜審慎以對,但短期內還不至於有大威脅。
IC設計業者則認為,大陸官方近年來積極併購國際級大企業,如TCL、聯想等,展現啟動國際競爭力的企圖心。雖然整合是最快速的手段,但相對風險也高,由政府主導,也是邁出一大步的方法。中芯總裁張汝京的動向,值得關注。
另一位不願具名,曾外派大陸七年的業者則認為,半導體面對全球競爭,必須直接與客戶打交道,重視彈性,根據他與大陸官員打交道的經驗,官員的派頭不小,插手私人企業,不見得會成功。
面板成長率 三年後掉到個位數
【經濟日報╱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 2007.07.05 03:51 am
友 達製造總部資深副總、預定9月接任友達總經理暨營運長的陳來助昨(4)日表示,由於面板市場飽和,面板需求在2005年達到高峰,平均整體成長率高達 56.8%,之後一路下降,今年的成長率為24%;預估到2010年,將掉到個位數字,也就是約9.8%左右,加上旺季期間愈來愈短,賺錢時間減少,對面 板業者的衝擊很大。
陳來助對於未來友達營運方向則指出,友達團隊非常擅長打群體戰,未來仍將持續以共識決定策略,同時,把供應鏈的所有環節極大化,至於下游方面的資源整合,佳世達將會是重要的策略合作夥伴。
陳來助昨天在國際顯示製程前瞻技術研討會的演講中分析面板市場,大尺寸面板中以液晶監視器的市場最早達到飽和,液晶監視器面板今年雖然還有14.2%的成 長率,明年將會開始掉到個位數字,也就是約9.5%,預估到2010年將只剩下4.6%,即使像液晶電視這樣熱門的產品,今年仍有51%的高成長率,不過 到2010年,成長率將降到12%。
除了市場飽和之外,面板業還有一項重大挑戰,業者旺季的時間愈來愈短,他舉例說,從2003年第一季至2004年第二季,歷經七個季度的旺季,2005 年第一季至第四季,則只有三個季度的旺季,去年的旺季最短,只有兩季。旺季大幅縮短,代表的是賺錢的季度愈來愈少,對面板廠衝擊很大。
陳來助說,對於沒有準備的面板廠來說,自然是重大挑戰,不過,對於像友達這樣全球前三大廠,並創造出各項解決方案的業者來說,就是機會,也顯示了全球面板業的競合中,友達將持續處於領先的地位,並把挑戰化為商機。
陳來助說,過去十年,友達建構出優於南韓的上游面板供應鏈,持續帶領友達降低成本,未來會把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都調整到最佳化,並著重下游的整合,預期佳世達將會是很重要的合作夥伴。
陳來助強調,友達經營團隊在做決策前,都是經過一連串討論和不同的意見陳述,最後再依據高層主管們的共識來擬定決策,未來內部決策過程預期也將會維持此一模式。
面板投資趨緩 新增產能大減【經濟日報07.07.05蕭君暉】
美商業凱(AKT)總裁姜仁斗(ID Kang)昨(4)日表示,未來幾年全球面板設備投資趨緩,新增產能大幅降低,夏普全球第一座十代廠,預期最快要到2010年才會產出,樂金飛利浦 (LPL)的八代廠最快到2009年才會產出,顯示全球面板進入八代以後,投資步伐大幅度降低了,同時也降低產能過剩疑慮。
為降低成本,AKT將擴大委外代工比重,其台灣代工廠-帆宣等設備廠商可望受惠。
AKT是全球面板前段設備-化學氣相沉積(CVD)的龍頭,全球面板廠都是使用AKT的機器,姜仁斗昨天打趣的說,全球面板廠大幅度降低資本支出與設備預算,讓他們今年上半年無事可做,真的是在度小月。
他指出,為因應面板廠設備支出大幅度減少,對營運造成的衝擊,AKT持續進行委外代工,在地組裝,目前已有高達80%的零組件都是以委外代工方式進行,像 AKT前段檢測設備(EBT),就是由帆宣台南廠組裝,再銷往全世界,可以說是100%在台製造,未來仍將持續此一委外代工策略,以降低生產成本。
他說,整個面板設備支出在去年達到高峰,今年已看到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去年面板價格降下快,面板廠虧損累累,面板廠已經不願意大幅度擴廠。不過,全球液晶 電視需求仍成長,由今年的7,100萬台成長到明年的1億台,面板業產能未增加,因此從明年第二季到2009年底仍會缺貨。
他預估,在面板業第二季賺錢之下,明年面板廠的設備支出,可望回到2006年的七至八成,不過,他強調,由於2008年的下單投資,產能要到2009年至2010年才會開出,因此,明年將會是新增產能的空窗期。
他強調,明年根本沒有大規模投資,因為三星八代廠新產能今年底就會量產完畢,明年只有友達與奇美電的7.5代廠小規模擴產,友達六代廠小幅擴產,其它大陸、日本與南韓,根本沒有新產能開出來。
夏普十代廠目前連廠址都還沒有決定,從建廠到量產,最快也須要兩年的時間,就算年底十代廠定案動工,最快要到2010年才會有貢獻,加上十代廠生產難度很高,未來兩年,根本看不到十代廠的產能出現,LPL公司近期也將宣布興建八代廠。
半導體景氣 可能反轉而下【經濟日報07.07.05周志恆、陳碧珠】
近 一個月來各大知名半導體研究單位,包括iSuppli、SIA、Semico等紛紛下修今年半導體產業年成長率,Semico昨(4)日更以「庫存調整」 因素,提出景氣可能反轉而下(Downturn)看法。國內DRAM、晶圓代工族群法說會本月中旬陸續上場,景氣多空此刻若出現轉折,恐衝擊法人持股信 心。
儘管6月以來,DRAM報價已因旺季效應開始反彈,晶圓代工雙雄的產能利用率第二季回溫,第三季8吋與12吋晶圓產能利用率也將更上一層樓,不過,Garnter等四家半導體市調機構一個月之內陸續下修今年半導體銷售成長率。
這四家機構下修預估值的原因,是基於上半年DRAM平均價格過低,且電腦用微處理器殺價過兇;但昨日Semi-co首度以庫存修正(Inventory Correc-tion)提醒景氣可能反轉,Semico更基於半導體有超乎預期的庫存,把今年全球IC產值年成長率從1.8%修正到負0.5%,儘管 Semico認為明年全球IC成長率可上看15%到18%,Semico卻是目前第一家預期2007年景氣衰退的市調機構。
聯合筆記》封測開放,虛情假意【聯合報07.07.01 丁萬鳴】
千呼萬喚,經濟部終於通過台灣日月光等四家封測大廠投資大陸。但從半導體專業角度看,封測西進解禁,根本違背產業演化的邏輯。
正確的做法,產業管制應從風險及技術較低、投資規模較小的部門先開放,再循序降低門檻,愈尖端的部門愈晚開放。試看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在大陸耕耘最深的跨 國半導體公司,都是先在大陸設立金額較小、技術門檻較低的封裝測試廠,藉此掌握客戶需求動向;然後再成立研究機構,借以吸收當地最寶貴的研發人才。等巿場 環境成熟了,最後才投資需要雄厚資金和複雜技術的晶圓製造廠。
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政府三年多前已批准台積電登陸投資八吋晶圓廠,卻遲遲不開放封裝測試廠登陸;這種無厘頭做法,不但成了業界的笑柄,更暴露了政府的無知。
但政府的愚蠢,有時可能正中廠商下懷。因為政府雖嚴禁封測廠投資大陸,卻未禁止封測上游的微電子原料產業西進;於是不少台灣龍頭級的封測廠,帶著供應商,以其他名義光明正大登陸投資封測產業關鍵技術和元件廠。
包括半導體封裝基板、釘架、晶粒、微晶珠、膠塊、焊材、導線,甚至部分相關設備和技術,早已在大陸完成本土化生產。支援當地的封測廠進行最後的加工、組合和測試的,有跨國公司、有大陸企業,當然也有未經政府准許、私赴大陸投資的台灣封測廠。
從民國五十四年高雄電子成立起算,封測業在台灣發展已逾四十年。但屬微電子領域的封測元件,在台生根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換言之,未開放封測西進前,業者早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化整為零」調集主力部隊在大陸完成佈局,政府猶渾然不覺。
政府此時此刻開放四家封測廠到大陸投資,對業者其實不具什麼實質利益。獲准西進的四家封測廠,只是配合政府荒唐的管制政策演一齣肥皂劇。然而,戲台上爾虞我詐,台灣競爭力已在政府和業界的虛情假意中消磨殆盡。
珠海炬力,台陸混血搶下世界第一
天下 2007/06/25 【文/陳良榕;攝影/陳良榕】
一家大陸IC設計公司竟然破天荒的在MP3領域稱王,珠海炬力董事長、CEO來自台灣,技術和銷售團隊都是大陸「土鱉」,它的身世之謎究竟如何?
在半導體業界,這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一家美國的IC設計公司被太平洋彼岸的對手,以遠為廉價的晶片,遠為周到的客戶服務殺得措手不及。兩年後的今天,這家曾稱霸MP3市場的西格碼特(Sigmatel)大幅虧損,股價跌了九成,執行長、財務長相繼辭職。
戲碼不新,但讓人意外的是,這回擊敗美國對手,搶下全球第一寶座的竟然不是竹科公司,而是位在廣東珠海,科技界極為陌生的炬力。現在炬力的市值已經是西格碼特的四倍,以營收一.七億美元成為大陸第一大IC設計公司。
其實和那些兩千年後才紛紛出現在中關村、張江的年輕IC設計公司相比,炬力算是老前輩了。十多年前,一群來自台灣、香港的投資者網羅一群來自成都、華南理 工、北大、清華的年輕畢業生成立炬力的前身,選擇設在鄰近澳門、也屬經濟特區的珠海,除了方便海外股東往來外,另一個重要理由則是,這裡遠離喧囂的環境, 「很適合做研發,」炬力集成董事長暨財務長李湘偉說。
珠海是會讓人放鬆的地方,有大片的蔚藍天空,溫熱的海風吹拂,炬力員工上下班是沿著浪花會打進來的海灣大道。許多來自北國的工程師,來到這個熱帶天堂,就樂不思蜀,安家落戶了。
北京、上海的新創IC設計公司多由趾高氣揚的「海歸」(諧音「海龜」)創立,但炬力團隊都是本土出身,他們常自行調侃是「『土鱉』一族」。
十年間,這群「土鱉」研發過玩具、傳呼機、語言學習機等,逐步累積影音相關技術,靜靜等待機會。
機會在二○○四年底來臨。因為產能供過於求,國際市場的快閃記憶體(flash)價格暴跌,也帶動以快閃記憶體為主要零件的MP3格式的數位隨身聽成本大跌,一舉跌破四百元人民幣的門檻,從此MP3產業迅速「井噴」,以每年三到四成的速度高速成長到一年超過一億台。
炬力及時趕上這波大浪,推出第一款MP3控制單晶片,一下子嚐到供不應求的滋味,幾個業務員被經銷商追貨追到晚上手機都不敢開機。炬力在二○○五年賣出四千八百萬顆晶片,出貨量較前一年暴增三倍。
幾乎是一夕之間,沒沒無名的炬力,躍升為中國最大IC設計公司。這種「忽然富貴」的衝擊,來自西安的炬力市場總監李強感觸最深,他早年跑遍珠三角的偏僻小廠,出入得坐「摩的」(摩托計程車),再轉巴士輾轉回到市區。但更慘的是,他常千辛萬苦找到廠家還遭人白眼,因為沒人相信一家珠海公司能設計出晶片。
但那時累積的人脈卻成為炬力在MP3市場立足的第一群客戶。說著,李強嘆了一口氣,「我們前面蹲馬步吃虧吃苦嘔吐的時候沒人看得到,這行業沒有捷徑啊!」
炬力的崛起,與深圳馳名中外的華強北路電子商圈脫不開關係,這裡是全中國最大(可能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子批發群聚。以高聳七十層的賽格電子大廈為核心,周邊數十個大小賣場,數千個玻璃櫃裡陳列的各色白牌手機、隨身聽,主導著全中國甚至全世界低階市場的流行趨勢。
一位台商便形容這裡,「比光華商場還光華商場。」
而炬力便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寫下一頁傳奇。早期炬力的產品不管在耗電、音質的評價都落於市場霸主西格碼特之後,炬力得以鹹魚翻身,靠的是突出奇招,在二○○五下半年推出性能大幅改善,還附加視訊功能的的二○八五系列。
二○八五創造空前的成功,一時間,華強北大小廠牌紛紛倒幟,不管是像iPod或其他奇形怪狀的數位隨身聽都多了個可播放動畫的郵票大小的彩色螢幕,而且都是「炬力inside」。
這是炬力充分發揮「主場優勢」的結果,當時所有美國、台灣大廠都致力研發能讓隨身聽變成隨身「看」的視訊產品,但價格始終居高不下。熟悉市場的炬力卻搶先推出解析度較差的廉價版本,完全切中中國基層喜新厭舊,而且「有就好」的消費心態。
這讓同業傻眼:原來這樣也行?「一時間大家都追趕不及,」力群科技行銷企劃部長吳瑞彬分析。
炬力是陸皮台骨?
李湘偉承認,炬力的成功有相當多「運氣」的成分,「MP3這個產業很多人一開始就看錯了。」
回顧數位音樂發展歷史,早期MP3格式音質遠較CD格式為差,因此被許多業界人士判斷為小量的「過渡產品」。再加上技術門檻不高,以凌陽為首的台灣大廠根 本不把MP3放在眼裡,研發精英都投入數位電視、3G手機、次世代寬頻等高難度產品,但炬力卻是全力押寶MP3,「我們是真正把一軍丟在這裡,」李湘偉說。
也因此,原本以多媒體技術見長的凌陽現在幾乎淡出影音播放器市場,「凌陽是大意失荊州,」一位台灣資深科技界人士評論。
但炬力一路走來,實在太有「台灣味」了,不論是多加功能但價格不變的「便宜大碗」產品策略,扶持白牌小廠的「鄉村包圍城市」戰術,甚至被美國對手西格碼特告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遭遇,都像是台灣消費IC大廠成功故事的翻版。
業界也一直傳說炬力是家「陸皮台骨」公司,連競爭對手認為是自己是和台灣大廠的「分身」作戰,「他(炬力)應該算是台灣公司吧!」凌陽發言人沈明義說。
二○○五年十一月在美國上市時,炬力的年報相當程度證實這猜測,董事會八個成員中有五個台灣人,包括由曾任職荷蘭銀行的李湘偉擔任財務長,及瑞昱創辦人及 主要股東葉南宏擔任CEO,葉南宏也是瑞昱董事長葉博任的二弟,兩人更是台灣半導體界有名的「兄弟檔」。而且,今年過年後,瑞昱技術長陳宣文也低調來到珠 海接任總經理。
也因此炬力與瑞昱的關係,也不免讓人聯想到艦與聯電的「友好企業」。關於這點,內部員工都不願多談,一位台籍主管便表示,「說多了,怕被調查局找去喝咖啡。」
其實在十多年前,炬力團隊初創時,帶頭的就是黃志堅、楊丕全等幾個剛退休的瑞昱創業元老。例如,當時大學剛畢業的李強便由曾任瑞昱技術副總的楊丕全召募進來。
由台灣老將和大陸年輕工程師組成的混血團隊,可說是炬力競爭力的來源。大陸工程師薪資約為台灣六成,可大幅降低研發成本,而業界公認大陸工程師「缺乏市場感覺」的弱點,正可由經驗豐富的台灣老將彌補。
但在兩岸關係緊張的關頭,與台灣的密切關係,也成為炬力最大的營運風險之一。由於IC設計是台灣投審會禁止投資的項目,炬力也只得在每年公布的年報告訴美國投資人,一旦台灣籍幹部被台灣政府認定能「控制或影響」炬力,「這些員工,包括我們的CEO(葉南宏),有可能被要求離開公司或者被禁止出境。」
雖然不知道有多少美國投資者被這段話嚇走,但身為大陸第二家到美國上市的IC設計公司,炬力在美國的股價一直偏低,始終在七、八塊美元徘徊,本益比還不到九,遠低於其他中國概念股動輒四、五十倍本益比。
原因美國投資者壓根子不相信在最先進的半導體公司領域,一家大陸公司能佔到多少便宜。「第一個他不相信你的技術能力,你賺錢,人家也不相信(數字)是不是真的,」李湘偉有點沮喪地說。
更重要的是,炬力得證明自己不不會像許多曇花一現的台灣公司,是個靠一個產品浮沈的「一代拳王」。他們將希望寄託在當紅的電子相框產品,炬力將在下半年上市的電子相框晶片將是美國廠家的三分之一價格,「他們太貴,我們要把他打下來,」李湘偉說。
封測廠登陸》老虎讓牠走 不關成病貓
【聯合報2007.06.26記者許佳佳、許玉君】
國內封測業龍頭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對於台灣政府限制西進的政策,曾有句名言,就是「能打的老虎若不放過去,關到後來都成病貓了」。現在政府終於想開,要讓老虎上岸,面對一個起飛的市場,台灣的業者終於等到了一展身手的戰場。
中國大陸已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大的單一市場,即使美國之前對高科技輸出有重重禁令,但就算龍頭英特爾都必須千方百計要將先進製程移往中國,就是怕在中國大陸的商戰中晚一步,最後出現被迫離場的殘忍事實。
在國際大廠爭相進入中國之後,大陸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封測市場產能逐步吃緊。包括美商艾克爾(Amkor)、新加坡的新科金朋等大廠,都爭相擴大產能。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也與新加坡聯測合作,在成都設立了新廠,以解決供不應求的窘境。
雖然政府早在去年四月就已經開放低階封測技術登陸,但由於政策性審查的遊戲規則遲未出爐,使得國內封測業者因為「技術性障礙」坐困愁城。如今,在延宕超過一年後,好不容易等到了政府點頭放行,卻不知對岸的商機是否已消失?
業者更擔心的是,大陸封測廠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中高階技術的上下游生產鏈,若發展更趨完備,以其最擅長的殺價競爭,台灣業者勢必無招架之力。
經濟部官員說,「晚去總比不去好」,一語道破業者的悲哀。眼見大選在即,遲來的開放,顯示政府,非以營造競爭優勢為主軸,只有選票,才是唯一考量。
英特爾的崩塌,說明了美國製造業的困境,波音多了個伴 陳經
1.2024-08-22,英特爾單日下跌26%,創了1982年來的跌幅紀錄。英特爾的晶片還是PC機最常用的,季報居然虧損了,要裁員1.5萬人!怎麼回事?
2. 擊垮英特爾的,就是美國製造業的大毛病:成本過高,人素質低下。英特爾員工13萬人,年營收約540億美元。英偉達才2萬人,年營收要衝擊千億美元了。
3. 區別在於,美國晶片公司一般擅長設計,但英特爾相反,幹的是晶片工廠製造業,必須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才能幹活,人工成本不會低。
4. 同樣賣CPU的AMD,市值已經是英特爾2倍多,只有26000員工。它就聰明地用Fabless模式,只設計不生產。英特爾是自己設計加生產的IDM模式。AMD年營收220多億美元,但是人少多了,利潤就還行。給台積電代工費沒問題。
5. 英特爾新CEO就想辦法,把晶片製造部門拆分出去變成代工廠,剩下的就是fabless部門。
6. 美國製造業壞典型,原來是波音,現再加英特爾。都找了不少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管和員工幹製造業不太行,東亞人厲害。
7. 晶片製造業,需要很多耐心細心又能學習的人,長時間加班維持很複雜的產線正常運營,還夜班,上班時手機上交。美國白人肯定不願意幹,但是又得幹,就找些低學歷的人來,逐漸就不行了。CPU生產的晶圓,良率不行成本立刻高上去了,代工部門虧損不奇怪。
回應
美國包括西方製造業大企業衰敗的通因是, 1、管理層金融化。2、一切為了股市表現。包括提高產品毛利率,砍掉不掙錢的部門,減少研發經費,製造外包,服務外包(印度call center)。最後核心競爭力所剩無幾。3、政治正確橫行。往公司要害部門塞lgbt,塞印度拉美非洲裔,印度人很能幹的。但是好大喜功,口頭比實際能幹。4、本土人才匱乏。全靠其他人種來讀理工科,外國的留學生總有一大半是要走的。留下的又有幾個是和美國人一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