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9 06:52:24阿楨

《投資中國》

不愧是金球金融中心紐約華爾街的經濟專業報紙《華爾街日報》,單就與中國財經相關的分析文章,收集成《投資中國》(財訊,2005)就比許多類似專著還有見識。

中國經濟還沒偉大到讓《華爾街日報》專注「投資中國」,《投資中國》是收集自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的文章。

別小看香港,一個中國工商銀行六千億台幣的IPO就讓香港擠下紐約、倫敦、東京等,成為全球最大的股市集資中心。

外行人搶破頭,小心別成了住套房的白老鼠,《投資中國》第一單元就在談中國銀行的改革開放,它說:

「根据加入世貿協議,中國銀行在2007年將全面向外資開放…較小的(地方)銀行通常比(國有)大型銀行(雖已打消掉上千億美元的壞帳)的帳面要乾淨,並且用較少的投資就可獲更大的控制權,這對國際銀行具有吸引力…對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的投資則比較棘手。對其中任何一家銀行十億美元的投資可能只會得到不到5%的股份,並且對風險管理幾乎毫無控制權。」(p.25)

散戶與國際銀行的關注點不同,散戶只想賺點股價升值,而國際銀行是想藉控制一家銀行打開在中國的銀行市場。

書中認為:「郵政儲匯局網點還可能會成為外資零售銀行或是信用卡發行公司投資的目標,雖然這可能還要等上若干年的時間…之前也曾有改革計劃被提出,但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他們極力想保住對郵政系統這一穩定收入來源的控制。其他亞洲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私有化郵政系統…結果屢遭反對黨阻擾。」(p.37)

主要是自民黨內的地方保守派議員在阻擾,小泉透過解散國會重選手段,解決了此一阻擾。

若比較中日韓台的金融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力度及自主性算是最強,這對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更屬不易,南韓是在金融危機下被IMF所迫才改革的,日本的金改與其泡沫經濟一樣、虛耗了十幾年,而台灣的金改正爆發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貪腐弊案。

太美化中國大陸了吧!中國金融的黑洞還有多大多深不為外人知?

就像書中<熱點3,風塵僕僕油源><熱點4,數位產業商機無限>和<單元3,投資中國股市>,都是有致命吸力的黑洞,其中不知有多少內幕尚不為人知。
阿楨 2022-07-29 08:49:05

越南學者:中國人很怕被越南製造取代,卻不懂我們最大的痛處 2022-07-26

【導讀】近年來,有關外商投資轉向越南、越南製造將取代中國的討論持續不斷。很本文提供了越南學者的內部視角。作者以越南製造業的一個分支——電子工業為樣本,分析了近30年來越南經濟政策與電子工業發展的關係。
  回應
越南憑什麼不能產業升級?
越南還真的實現不了產業升級,1,越南儲蓄率過低。2020年越南人均GDP為2800美元,中日韓三國分別在2007,1972,1987年達到這個水準,三國在當時的儲蓄率分別為50.28%,36%,39.17%,而越南只23.16%,和泰國印度比都遠遠不如。2,研發投入(R&D)比例過低。2007年中國GDP比重為1.34%,1986年韓國為1.6%,而越南僅為0.53%。2020年生產總值,雲南2.4萬億人民幣全國第十九,廣西2.2,貴州1.7,越南1.8。越南體量太小,只能是世界工業產品的補充者,而非替代者。
越南取代中國?不過是那些公知意淫出來的!開始是日吹,接著韓吹,印吹,現在是越吹,下一個估計是印尼吹,

阿楨 2022-02-16 09:27:17

印度的AIP潛艇採購計劃瀕臨破產 2022-02-16

印度國防研究所表示,印度的AIP(不依賴空氣動力裝置)潛艇採購計劃瀕臨破產。
AIP潛艇能夠潛航高達25個晝夜,潛艇噪音也大為降低。共有6家外國公司參加競標,其中5家已經放棄投標,原因是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方面存在困難。僅剩韓國大宇,但印度國防採購程序禁止在僅有一個供應商參加的情況下舉行投標。印度能做的,要麼是修改計劃技術條件,要麼在技術轉讓問題上妥協。

中國“潛艇外交”,各方不應誤讀

香港《亞洲時報》2022-02-13,有懷疑認為北京在印太打造“珍珠鏈”。但中國是通過一種更微妙的軍事策略來擴大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向印太國家出售潛艇,但中國追求的並不是永久基地,而是一個能夠支撐其在印度洋及更遠海域的艦隊的後勤保障網路。

投資印度有多難?「錢」進印度市場的六大障礙 2021-01-25

印度仍努力與病毒賽跑、爭取經濟的復甦,如今,中美摩擦劇增,全球供應鏈轉移,不斷地將全球製造廠商與投資推往印度,而印度13億人口的市場,也讓人絕對不想錯過。但是,「錢」進印度,真的這麼容易嗎?讓我們來談談前進印度的六大障礙:
障礙一:公司註冊程序冗長、勞動法規繁瑣
障礙二:基礎建設仍然嚴重不足
障礙三:港口、機場物流效率不彰,海關動輒扣押或依「標準程序」進行刁難
障礙四:政府政策缺乏穩定性
障礙五:投資與勞動法規限制影響外資企業於印度布局
障礙六:貨幣波動太高,匯差可能直接吃掉利潤
此外,印度人口雖位居世界第二,是超過13億的人口大國;但龐大的人口中約有8億仍處於貧窮階段,底層勞動力充足、技術勞動力不足;徒有低階生產力,卻缺乏消費實力,也讓印度產業難以大幅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難以複製所謂的中國製造模式,外匯收入也難實現指數型的成長,貿易赤字的改善就需要更長時間。

盲人摸象 2007-07-21 10:08:35

老框架看中國 無法找出經濟癥結【經濟日報07.07.20 白富美

全球掀起中國熱,中國話不僅是洋人首選的第一外語,中國經濟研究也成為華爾街的顯學,連帶大陸出身總體經濟師也灸手可熱。

中國經濟研究在華爾街有多熱門,西方企業或投資人要進入中國,通常會聽聽經濟師意見,但中國30年改革開放、經濟崛起,許多平常疏於看中國的華爾街券商總經師,研究大陸經濟好比瞎子摸象,大家看法莫衷一是。

高盛證券是華爾街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高盛投注許多集團資源在中國,出任高盛中國經濟師,基本條件要會說、能看中文,這種洋人不多,但中國出身、留學美國的中國青年才俊就不少。

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師梁紅北京大學畢業,隨後赴美留學,取得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經濟師。她2003 年9月加入高盛,負責中國總體經濟,目前高盛中國經濟研究團隊共有五人,高盛並與中國國家統計局有策略合作,編纂中國經濟相關指標。

梁紅是目前外資券商裡唯一的女性中國首席經濟師,高盛集團獨特嚴謹作風,加上她的觀察入微、追根究底的堅持,梁紅的中國經濟論點(call)和研究擲地有聲,沒有同業聳聽言論,也不夠市場派,但講究數據、論點鏗鏘有力。

梁紅說,高盛的中國經濟研究,有人認為很學術,「這是基本功,我們花很多時間和資源在數據蒐集,再從數據找出故事、拚湊出總體經濟的大格局。」

她開玩笑說:「許多同行都嘲笑中國提供數據不夠準確,但奇怪的是大家卻都用這些數據評論中國,再以個人經驗,做想當然爾的推論,我自己在IMF與中國等新興國家常打交道,中國官方統計並不如外界批評的。」

中國將躍升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世人該如何看待中國,梁紅的研究沒有偏方,一切靠實實在在地下苦功,她說:「我一定要看數據、找實證,除看宏觀數據,也與企業分析師保持密切聯絡,蒐集個體經濟的數據,這樣看中國經濟才能融會貫通。」

梁紅認為,研究中國最難的,就是要找出經濟大格局,定格、對焦準了,才能掌握全局,也只有釐清過去,才能掌握未來,而許多經濟專家總是以老框架看中國,這就是無法找出中國經濟癥結的關鍵。

中共苦於雙高 高經濟 高通膨【聯合晚報07.07.20國際新聞組

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達11.5%,中央社報導,據分析,這樣的結果真正含意是北京宏觀調控措施失靈、地方官員的GDP迷思根本沒有改變。尤其經濟過熱引發的通膨嚴重,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當局將面臨新的政治壓力。

中國官方公布,上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3.2%,6月份年增率達4.4%,創28個月來新高。尤其蛋、肉禽等上漲均超過兩成。

香港「明報」分析,部分中國輿論已開始抨擊通貨膨脹對民眾造成的生活壓力,一項民調發現,在來自中國29個省分的2500多名受訪者中,約九成受訪者對近期生活必需品的上漲已有切身感受。

據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高成長、低通膨的好時光曾經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分析認為,在物價漲聲四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出現了高成長、高通膨的雙高狀況,北京就不得不考慮民眾的承受極限究竟在何處?高成長、高通膨現象對社會和諧與穩定產生重要影響的臨界點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