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學》
今天來點不一樣的評論方式,不直接評論克普的原著《搶救大學》(天下,2004),而是透過評論一堆台灣專家學者的推薦,來折射出大學教育有那些問題。
少來了,你常玩這種二手評論,還自以為是「評論評論的後設評論哲學家」。
這樣才有特色嘛!
會比網路留言版裡樓下樓上漫罵成一團的評論有特色嗎?
至少比《搶救大學》裡頭台灣專家學者的推薦文,明明是觀點互異,卻又彼此沒交流。
那些是出版商各別邀稿的,又不是書評會紀錄。
旣然如此,我就當拉皮條的,讓他們彼此對話起來。
首先是大學市場化的正反雙方,政大企管系教授司徒達賢說:「為了爭取資源,大學走向『市場化』勢不可免…美國政府允許大學,甚至是任何有心的民間人士自由他去嚐試(從網路虛擬遠距大學,上市公司大學,到麥當勞、矽谷科技証照大學,無奇不有),學生則有開闊的空間去選擇,而不是由少數權威來決定教育的方式與內容。在大眾選擇的過程中,優勢劣敗,适者自然能夠生存。」(p.39)
元智大學校長詹世弘連文章標題都取得很聳動,<讓市場機制實現學術價償值>:「大學的選美盛會」(比如大學排名及評鑑),「一隻看不見的手」(大學賺錢已從必要之惡,轉變成一種美德),「行銷總動員」(這從大學博覧會裡可一覽無遺)。
但有實際行政經驗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卻認為:「其實台灣的大學,目前除了增漲學費一途之外,似乎還沒有找到其他可觀的財源所在(政府的大學預算不足應付大量增加的大學,大學也無力對外的募款和經商)。」(p.9)
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則質疑大學市場化:「大學原有守護文明、進行價值反思與社會批判等重要功能。就這些功能而言,市場力量的影响,則多半只有消蝕,甚而瓦解於無形。」(p.42)「大學原本可以有各種不同類型…但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最終將只剩一、兩種類型…市場力量的唯一性將使世界日趨單元化。」(p.45)
那要怎辦?黄氏等的教改如何回應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的批判:「自從一九九四年四一0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之後,『教育民粹主義』的狂潮席捲了台灣的教育界…由於學校太多(從廿多暴增至一二百所),在『市場機制』的主導下…結果是『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化』。」(p.51)
簡單!教改之父李遠哲的名言:「原則沒錯,問題在執行。」
那就讓李去當教育部長,執行看看!
又能怎樣?還不是會如楊照所批:「台灣只剩一所大學,這所大學叫『教育部大學』。」(p.61)
那教改首先就要革掉教育部了?
阿楨
美貴族大學 學費破6萬美元【中央社2012.10.06
美國廣播公司(ABC)網站報導,美國大學學位或許日益不值錢,不過大學四年教育費用卻持續上漲。根據大學新聞刊物Campus Grotto,讀大學1年的學費,今年首度超過6萬美元。
Campus Grotto清單顯示,超過70所大學學費都超過5萬5000美元,這個價錢使得學生經常必須尋求金錢奧援,例如透過就學貸款跟其他方法。
去年全美就學貸款超越1兆美元。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報告指出,全美1/5的家庭求助於就學貸款。
皮尤研究中心報告說,戶長35歲以下的家庭,有40%背負著就學貸款。所有背負就學貸款的家庭,平均未償還貸款額度從2007年的2萬3349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萬6682美元。
兩岸3地7所大學 進全球200大
英國《泰晤士報》2012-10-04公布全球大學排行榜,兩岸三地以香港大學35名最佳,北京大學46名、北京清華大學52名各有斬獲;台灣唯一進入前200名的台灣大學獲134名,比去年進步20名。 英美名校包辦前10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蟬聯冠軍,英國牛津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並列第2。
大學極度擴張 退場、轉型救品質2012/10/3國語日報
針對調查指出,臺灣大學教授「重研究、輕教學」,且有四成受訪者認為,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素質一事,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過去的確有「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但從九十四年起,教育部注意到這個現象,開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推動以教學為主的系所評鑑。
陳德華說,人才培育是大學最重要的教學工作,過去大學教師升等以研究為唯一考量,近年來也將教學服務納入,但教學成果不容易具體量化,因此,學校可自行辦理教學評鑑,提升教學品質,並以學生為主軸,讓學生學習與教學、就業市場及學生的生涯發展密切結合。
臺灣的高等教育體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政大教育研究所所長秦夢群表示,臺灣大學極度擴張的結果,大學的優勢不再,促使大學須拚頂尖大學,要求教授拿出研究成果,評鑑制度及升等都以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考量,加上教學成果不易進行客觀評量,才造成教授「重研究、輕教學」的現象。
如何提升大學素質?秦夢群說,除應推動大學退場機制,增加退場誘因及輔導轉型外,也可仿照美國推動大學預備課程,要就讀大學的學生須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因為能力不足的學生,導致教授無法引導進行高深的學習。
版主回應
一舉三輸的過度投資 ‧知識通訊評論 2012/10/23
如果提到投資教育,大概是沒有人會反對的。教育的傳播知識,裨益生活,所謂的「立己達人」,都是正面之事,以國家社會資源投資教育,誰曰不宜。
鼓勵唸書追求知識,本來是一件單純的事,但是今日的教育投資,已成為一種體制化形式,經過某種階段的教育,為的是獲取某種學位資格證書,教育成為一種社會價值的表徵或交換,透過教育體制獲取知識以及某種資格,教育成為高度工具化的一種作為。
人生存於社會之中,藉由不同手段來造成階層流動,本來是人類社會價值結構的一環,不能說是虛妄之事,只不過當前這種體制功能發展過度,價值過度單一,便造出了許多問題。
以台灣來看,所謂廣設大學,大量創造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正是這種投資教育大纛思維下的一個作為。這些年來,由於這種思維政策的導引,加上台灣地方政治的生態壓力,以及社會制度上對於表面制式學位資格的價值認定,更助長了這個趨勢,造成台灣以蕞爾小島,居然有超過一百六十所大學的局面。
這些年來,由於大學數目激增造成的種種問題,已經廣為社會熟知,尤有甚者,是許多大學畢業生的怯於面對社會就業挑戰,一些以延畢繼續躲在學校庇護之中,尤其是公立學校學生,享用大量國家社會的資源,一些還盲目繼續投入研究所的教育,造成近十年來研究所和研究生數目的劇增。
任何一個了解當前研究所生態的人就會知道,今日許多學生的考入研究所,不過是補習班的考古題訓練所造就,甚至看到一些完全不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在一些公立大學攻讀博士,令人慨嘆。
這種近代教育體制和資源的錯置,非僅存於台灣,連一般認為教育學術進步的美國,也多受到批評。兩年前,美國兩位學者寫了一本書,對於美國高等教育的評價,是學費昂貴不合理,造成金錢資源的浪費,而大學教授的勤於研究,疏於教學,可說是貽誤下一代學子。甚至進行大學排名評鑑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都說,如果美國大學是一個商業體系,那麼它應該會被對手接管,需要大砍開銷和組織再造。
目前由於美國經濟情勢嚴峻,失業率攀高,許多年輕人再「宅」入學校之中,也成為一個趨勢。受到批評的美國高等教育與台灣不同的一點,是大學學費的相當昂貴,這原本賦予它某種程度的市場機制,然而目前許多借貸上學學生的無力歸還貸款,也造就一種不健康的保護傘。
台灣的情況當然更令人擔心,一方面台灣的自然資源不足,本來最寶貴的資產就是人才,如今人才如此錯置,尤其又是以國家社會資源,塑造一個個庇護之所,進一步造成年輕人的怯弱和逃避。
這個現象的造成,事實上是一個上下勾聯的共生結構造成。過多的大學所容納的過多教師,而面對評鑑的壓力,自然需要更多的研究生,來完成滿足他們學術假性指標的需求,如此週而復始,形成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結果研究多聊備一格,犧牲的卻是最為重要的教學工作。
近世學術研究的問題,不是一國一地現象。此一國家支持學術研究體制,始於二次戰後,主要是見識到科學在國家發展中的有利可圖,此一資助作為由科學起始,漸漸蔓延到社會科學以及人文領域,不過就是雨露均霑的民主體制的必然之惡。
半世紀多以來,此一國家支持研究的體制,方興未艾,如不是近幾年世界經濟情勢嚴峻,前幾年還信誓旦旦的要大舉擴張。由許多國家的往例來看,這也就是政治與學術相互為用的結果,政治體系宣揚科學力量的裨益社會,研究學界則以具體指標回報得之於社會的資源投資。
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份報告,討論了全球研究人數的增加趨勢,以及研究評價的嚴峻問題。對這個體系的去向,也莫衷一是。
面對近代體系的諸多問題,尤其歐西世界顯現之嚴重困境,繼續沿襲過往所謂的普世思維,無視文化根源價值的過度投資教育與研究,已引致許多問題和批評,造成的國家資源虛擲,人才錯置,以及社會動盪潛在之源,可說是一舉三輸。
阿楨
鬆與綁的再反思 (五南 1998)
本書由七位學者合力完成,共分七章,分別為「教育鬆綁之評析與建議」、「教育改革的─難為與應為」、「教育改革的借與鏡─畫虎不成反類犬」、「自由主義的貧困─教育改革總資議報告書中『鬆綁』理念的省思」、「鬆什麼?綁什麼?─論私人興學」、「教育改革的風潮下─初探時間資源的多重意義」與「校園民主應否『戒急用忍』?─中小學學校自主改解讀台灣教育改革
解讀台灣教育改革 (吳清山 心理 2008)
本書以清晰易懂、客觀態度和系統方式,解讀台灣教育改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先說明解嚴以後的教育改革運動,以及整個發展經過,亦即對教育改革進行回顧;第二章整體分析整個教育改革背景、內涵、檢討與改革;第三章至第七章則有系統的檢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大學教育、高等技職教育、師資培育等改革的議題,並提出一些未來改進建議。最後一章則從後現代思潮觀點,探究台灣教育改革未來走向。
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 (監察院 2005)
教育是百年大計,就像企業經營一樣,要有永續的思維及不斷革新的精神與行動,因此,社會各界雖批評之聲很多,然教育當局勇於改革即值得肯定,更冀望教育當局能虛心及積極檢討,儘早提出修正及調整對策。
《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 (洪葉文化 2005)
《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內容涉及許多北美知名學者的批判教育學論述,以及運用批判教育學的精神和概念討論台灣教改的諸多面向。
標題點出了這本書的架構,究竟「誰害怕教育改革?」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像偵探劇的結尾終會真相大白,而更可能像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眾人之所以各說各話,其實彰顯了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利益考量。副標題「結構、行動和批判教育學」,點出了這本書所涉及的理論主軸和問題切入層次。
本書提出了一個談論教育改革的統觀、動態架構——即從文化、政治、社會、經濟和各種論述結構談教改,也從教師生活世界、個人認同、習性和轉化實踐談教改。 這不是一本堆砌研究資料的書,而是一本揭示與論述的書籍,更是台灣談論批判教育或尋找思維與行動契合點的一份重要參考。
版主回應
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 (梁福鎮 五南 2004)
本書共有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改革教育學的起源、內容、範圍和研究
第二章改革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介紹改革教育學中常用的傳統邏輯學、構成現象學、教育詮釋學、思維辯證學和教育傳記學方法
第三章啟蒙運動時期的教育改革:敘述啟蒙運動時期國家主義、泛愛主義、康拉第主義和新人文主義的教育改革運動
第四章文化批判時期的教育改革:分析文化批判時期文化批判運動、藝術教育運動、鄉村教育之家運動、工作學校運動、青少年運動、學校改革運動、進步教育運動和新教育運動等改革活動
第五章國家主導時期的教育改革:探討國家主導時期英、美、法、德、日、俄、中、台等國教育改革的內涵
第六章改革教育學的後設分析:批判樂爾斯、佛雷勒、佛利特納、伊里希、歐克斯、紀諾斯、邊納爾和連琛等人改革教育學理論的缺失,提出一些教育改革問題的看法
第七章改革教育學的未來展望:敘述改革教育學的現況、問題、評價和展望。適合作為教育哲學、教育思潮、比較教育、教育改革和教育史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 (劉慶仁 心理 2005)
本書針對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進行剖析,內容選擇以配合當前國內教改或未來發展相關的議題為原則,彈性鬆綁、數位落差、公校民營、小班教學、績效責任、學校本位管理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各項改革議題之探討,盡量從它的背景理念、研究發現、政策形成、立法要旨到實施現況與問題等角度著手。其次,本書附錄依年度造表列舉美國教改過程中的重要措施與活動,方便我們掌握它的整體發展軌跡。
全球教育治理︰國際教育改革文獻匯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
本書主要選擇了近年來由一些主要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等頒布的重要教育改革文獻,內容涉及全民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等,較全面地反映了全球教育治理的基本趨勢與方向,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與教育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2020︰中國教育改革方略 (楊東平 人民出版社 2010)
目錄
序言 振興21世紀的中國教育
第一章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階段
一、中國教育處在新的發展階段
二、《教育規劃綱要》的主要內容
三、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
四、教育改革的路徑和策略
第二章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
一、新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方針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第三章 公平的發展︰新的教育發展觀
一、促進教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二、以公平為目標的教育發展
三、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徑
第四章 教育經費︰中國教育差不差錢?
一、政府履責實現公共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並持續提高
二、完善體制機制,多渠道增加非政府教育經費
三、改善資源配置機制,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第五章 實現善治︰深入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一、轉變政府公共管理職能
二、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的改革探索
三、建立新型的教育治理結構
第六章 促進基礎教育改革和品質提升
一、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改善和提升基礎教育的品質
三、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七章 提升高等教育的制度競爭力
一、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三、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四、轉變高等學校的發展模式
第八章 高考制度能改變嗎?
一、高考改革的價值理念
二、實行分類考試的改革設想
三、建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
四、改革高考招生錄取制度
五、高考改革推進的時間表
六、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九章 面向全民終身發展的職業教育
一、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二、重新定位職業教育
三、構建多樣化、開放型的職業教育體系
四、實現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五、使職業教育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的福利
六、改革勞動、人事等制度,建立能力為本的標準
第十章 突破與創新︰民辦教育的新使命
一、民辦教育發展的基本形勢
二、改善民辦教育的發展環境
三、加強政府管理職能,規範民辦教育的發展
四、探索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試點
第十一章 建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新機制
一、我國流動人口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
二、各地改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新舉措
三、探討建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新機制
第十二章 兒童優先︰實現學前教育的戰略發展
一、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二、學前教育的發展戰略與目標
三、創新學前教育的模式與機制
四、改善學前教育的策略
阿楨
台大品牌壓過一切?2011-08-10 中國時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今年大考放榜,台大許多系的分數明顯揚升。此次問題的關鍵是「台大一些原本分數不特別高的系」在分數上比「其他學校原本知名突出的系」要來的高。「品牌」壓過「特色」,這現象令人憂心。
首先,台大這些系招進來大批只是為了進台大的學生,他們可能想進台大後轉系。但這些學生在忙碌又愉快的新鮮人生涯未必能專注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無法達到轉系的目標,只好無奈地繼續讀。浪費自己可貴的青春,也浪費了老師的時間。
其次,清大、交大、政大等校特別知名、獨具特色學系的師生感到挫折。這些系已經很出色,都是「A」級的,但因為學校不是台大,少了台大這個品牌,使學系的光環黯淡,所有辛苦建立的特色無法獲得青睞。
第三,這樣的台大情結會越來越嚴重,現在的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補習班目睹這個趨勢,更加追逐台大這個品牌。在招收頂尖學生方面,台大與其他大學的差距難以縮小。
第四,拉大了台大校內知名學系與不出名科系間的差距。有些學生原本為興趣會選擇不出名的系,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優秀而選擇知名科系。結果呢?不出名的系有大批興趣不高的學生,卻少了程度出眾而意願強烈的年輕人。這現象早已存在醫學院與農學院之間,還在繼續蔓延到管理學院與文學院、法律學院與社科院之間。
留言
不是很確定樓上的說『死要上台大的年輕人將來一會後悔的』只是因為『30年之後我的年薪比那些當初考上台清交名校的高中同學要高多了』,如果這是你的衡量標準,高雄中國海專的畢業生會比你更驕傲,他們的學長還是台灣前首富。
台大學風的自由不是其他學校能比的,台大也不需要告訴人家自己的學生是否優秀,它多元化學習環境,不是只教你如何考第一名,或是賺大錢,從傅斯年到錢思亮以降,台大的學風教你獨立思考而並不是要教學生賺大錢。
賺錢是學校沒教的事,自己不努力,唸哪一個學校都會後悔,學校可以讓你眼光開闊,提高思考層面,這些,台大並不會讓你後悔。
版主回應
(楨:以下皆是忽而要環保/人權/清廉、忽而要經濟/效率/圖利廠商的、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馬善任人騎、但公務員可不會笨到觸法!詳參【圖博館】:環保與經濟 台灣人要騎那種馬? 趙耀東迷思 《中外公務員制度比較》 鐵飯碗 瘦馬與肥貓 掃黑肅貪 馬廉能政策 馬勞動政策 兩岸經貿 (一)台商回台)末代健保 《教改錯在哪裡?》
移開阻礙民間投資的兩大石頭 2012-10-02 工商時報社論
繼行政院長陳冲批准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辭呈之後,又爆出環保署駁回總金額60億元的六輕四期(簡稱4.7期)擴廠申覆案,陳冲院長當面要求環保署長沈世宏「寫報告上來,釐清環評標準是否太嚴格」。這兩個事件,一方面顯示出陳內閣中存在部會本位主義高漲,導致政策協調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主政者想要各方討好的民粹思維,如今已陷入施政優先次序錯置的困境。如果行政院真要「發奮圖強」拚經濟,使民眾有感,首先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台灣經濟景氣低迷不振,馬總統很著急,要求行政部門一個月拿出成績,「拚經濟」已然成為陳內閣首要之務。面對勞委會、環保署等單位的本位主義心態,陳揆勢必得「硬起來」,明確地將刺激民間投資作為政府總體優先目標,促使各部會依循該總體政策目標,檢討並修正其既有作為。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最短期間內啟動「有感經濟」,提高民眾對馬政府的施政滿意度。
黃正勝:馬喜歡在鏡子裡找人 2012-10-02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昨天出席世界台商聯合總會年會,國策顧問、世界台商總會長黃正勝當面痛批行政院提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廿天了沒人知道在講什麼」,政府也從未提出真正讓台商振奮的政策。他更批評馬英九「喜歡在鏡子裡找人」,決策圈太小,令人感到憂心。
台灣的財經首長一代不如一代;早期有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江丙坤、王志剛等人,接下來的財經首長卻令人憂心。
黃正勝表示,去年他曾二度建言,內政部應明確規範售屋公設比,至今仍無回應。看看新加坡的行政效率和韓國的經濟發展,台灣已沒時間再虛耗。
馬:國策顧問的話 一定會聽 2012-10-02 中國時報
針對總統府國策顧問、世界台商總會會長黃正勝的批評,馬英九總統回應指出,拚經濟是這段時間政府施政的主軸,政府十分用心也十分努力,對於黃正勝提出的問題,政府會嚴肅認真面對,要求行政院提出具體辦法。
薪資高就是肥貓?莫陷均貧民粹思維 2012-10-04 中時社論(楨: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即之源!)
日前海基會董監事聯席會議修改組織章程,將原本是無給職的海基會董事長改為「有給職」,月薪更可能高達新台幣三十萬元,引起外界關注,在野黨甚至抨擊新任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是「自肥」。從幾年前各界鋪天蓋地的「抓肥貓」,到今天林中森受到批評的「薪事」,真正可慮的是台灣社會似乎陷入一個不問價值、不看工作成果,只要薪資高,就是「肥貓」、就該批該打的民粹惡性循環中。
事實上這股對半官方職位薪事的計較,在二、三年前,朝野與社會一片「追殺」肥貓的風波中,即已見其勢頭。當時,由立委發起,媒體助陣,幾乎所有的政府財務法人機構、公營事業的高階主管薪資,全部都被掀出來品評一番,只要高於一般認知者,不論專業、不談貢獻,一律被打為肥貓。影響所及,讓政府祭出「打肥貓條款」,有意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定上限,如董事長與經理人月薪不得超過部長(十八.四萬元)、研究技術人員不得超過次長(十六萬元)。
但現在工研院卻變成其他國家任意取用的人才庫。工研院就表示,台灣打肥貓打到人才流失,「工研院都快解體了」;特別是與台灣同文同種,語言、文化無障礙的大陸,近年各省紛紛仿效工研院成立其本身的產業研究院,也對準工研院大挖人才。業界流傳的說法是「台幣換人民幣」;一個年薪一百五十萬台幣的人員,對岸往往就以一百五十萬人民幣挖角,薪資相差四、五倍之多。
再如學界亦復如此,近年國內多位知名學者都被大陸、星、港網羅。日前在一個討論高等教育人才延攬的會議上,與會者就指原因在台灣教授平均年薪四.四萬美元,而美國是台灣的二.五倍,新加坡是三倍、香港為二.八倍、日本是二.三倍,這種差距,如何留人?至於民間企業,也是長期苦於薪資難漲,搶手的科技人才,動輒整批被挖角到大陸企業──薪資換算方式,同樣是「台幣換人民幣」。
阿楨
老師管太多被嚴懲 學生評鑑惡搞【聯合報╱方子毓/大學助理教授2011.06.25
昨天聯合報頭版「大學生,佛腳都不抱」標題,凸顯大學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與怪異現象。在過去聽來是天方夜譚的誇張行徑,如今似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為人師表的也只能接受與調適了。
入「大學」之門若無嚴格門檻限制,許多大學生程度可想而知。另外,就像前一陣子的報導,大學生穿拖鞋上課,絲毫沒有一點尊重學術殿堂的態度。其實,學生在校園裡的行徑並非老師不想管,而是管太多反而會讓學生在教學評鑑上給予老師「嚴懲」。這已是存在多年嚴重的問題,難道教育當局無法可保護老師,僅能縱容學生給老師「匿名」的大肆批判?
看看現今年輕人失業率如此高,倘若在學習過程中不好好扎根培養實力,將來如何與人競爭?
假若真是不愛念書也不想到校上課,或甚至不想寫考卷,那也請做到對老師該有的「尊重」的最低標準吧。
答案懶得寫 老師想送分也難【聯合報╱許榮宗/大學講師2011.06.25
筆者的課程開在通識教育中心,現在的學生十之八九是為湊學分而來,並不是因為有興趣才選課,上課經常想盡理由請假,女生的理由常是「經痛」,男生則是「牙痛」、「吃壞肚子」,無法通融就堂而皇之缺課,「反正有跟老師打過招呼了」。
期中考期末考,學生大多要求open book,理由是可以讓他們發揮無限創意,答案呈現更精采內容,乍聽之下有幾分道理。
但還是有不少人懶得作答,答案欄一片空白。後來筆者特別要求,必須「用心思考、認真作答」,「放棄不答、倒扣分數」,有些學生依然故我,照樣放棄作答,進行檢討時又提出許多理由,「老師,時間不夠用啦」、「我就是不會,不知道寫什麼好」、「老師,寫那麼多字很累咧」,令人啼笑皆非。
為了解學生教學改善意見,筆者通常會有一道題目是,「請寫出你對這門課的學習心得,或者教學改進意見」,這是擺明要送分的題目,但還是有不少人空白不答,或者直接寫「無」、「沒有心得」,這樣的情形下,老師想送分都送不出去,只能徒呼負負。
正值學期結束打期末成績,一些缺課特別兇,或是清楚自己考卷許多題目放棄不答的學生,怕被當拿不到學分,紛紛打電話來請託,筆者都不會因而手軟。
版主回應
瑞士人的矛盾 ‧張夏準2012/11/03
【前言】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或許有瑕疵,但並沒有實質的替代選項──到頭來,還是讓我們全體都比較富足。西方比起開發中國家更有效率、金融發展更為精密。而且科技是推動每個人進步的動力。對不對?錯。
現在,可能有人會主張,儘管經濟開發或許不需要一般員工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需要有更多教育程度高的人位居高位。畢竟,如我先前所說,一個國家之所以比別的國家富有,關鍵在於他們能創造出比他國更具生產力的知識。所以,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否,取決於大學的品質,而不是小學。
然而,就算在這個理應由知識主導的時代,高等教育和繁榮之間的關係並非那麼的直接了當。且讓我們看看瑞士這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這個國家是全世界少數幾個最富有、工業化最高的國家(參考第九件事和第十件事),但驚人的是,瑞士至今大學註冊率在富裕國家之中是最低的;截至一九九○年代,這個數字只有其他富裕國家平均值的大約三分之一。直到一九九六年,瑞士的大學註冊率依然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平均值的一半不到(百分之十六vs百分之三十四)。至此,瑞士的比率大增,到了二○○七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數據﹞。然而,瑞士的比率依然是富裕國家當中最低的,而且遠低於芬蘭(百分之九十四)、美國(百分之八十二),以及丹麥(百分之八十)這些大學最密集的國家。有趣的是,這也遠低於許多財力沒那麼雄厚的國家,像是南韓(百分之九十六)、希臘(百分之九十一)、立陶宛(百分之七十六),以及阿根廷(百分之六十八)。
瑞士提供的高等教育不但遠遠不及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也落後經濟實力遠不及他們的經濟體,他們怎麼還是在國際之間繁榮國家當中名列前茅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各國大學的品質各異。所以說,如果南韓或立陶宛的大學不如瑞士的大學,那麼確實可能,瑞士即使大學學歷人口的比例遠遠不及南韓或立陶宛,瑞士的經濟會比他們更為富有。然而,如果拿瑞士跟芬蘭或美國做比較,這番論點就站不住腳。我們不能說瑞士的大學品質遠遠優於芬蘭或美國的,所以瑞士就算大學註冊率只有他們的一半也無所謂。
瑞士人的矛盾,主要的解釋還是(同樣的)出在教育有關生產力的內容偏低。然而,以高等教育而言,無關生產力的部分,並非跟小學和初中一樣傳授學子有助自我充實,成為優秀公民和國家認同的科目,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分門別類的」功能。
當然,高等教育除了為其學子提供特定跟生產力相關的知識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個人在「就業力」(employability)階級架構之中的排行。在許多行業,真正重要的是一般的智慧、紀律和自我組織的能力,而不是專家級的知識—這些是你們可以且必須在工作中學得的。所以就算你們在大學主修的是歷史或化學,你們若要在保險公司擔任主管的工作、或在運輸部擔任政府官員,這些知識或許派不上用場,但你自某個大學畢業的事實卻能讓人認同你的潛力:你可能比其他沒有這個學歷的人更聰明、更自律,而且更有組織能力。當你大學畢業時,聘請你的僱主看中的是一般的特質,而不是你的專家知識(這些跟你要執行的工作通常沒有關係)。
現在,近代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日增之際,許多高、中高所得的國家之高等教育出現一種不健康的動態(以上的數字顯示,瑞士對此已經免疫)。當上大學的人口比重一旦跨過關鍵性的門檻,人們就得去上大學,才能獲得好的工作。當(假使)百分之五十的人口都上大學,那麼不去上大學就形同宣稱,你在人口能力分布當中屬於底部的那一半,對於剛開始找工作的你,這可不是最高明的方式。所以,人們會去上大學,很清楚他們會「浪費時間」,念一些在工作上永遠用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想要去上大學時,高等教育的需求上升,就會進而帶動供給,大學會釋出更多的學生名額,這樣一來,大學的註冊率就會進一步增加,讓人們去上大學的壓力更大。假以時日,這會形成學歷通貨膨脹的過程。現在「每個人」都有大學學歷,你們得擁有碩士、或甚至博士學歷才能出類拔萃,即使這些高等學歷之中有關生產力的內容,跟你們未來工作生產力之間的關係幾乎微乎其微。
有鑒於瑞士直到一九九○年代之前,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大學註冊率,國家生產力在全世界卻一直名列前茅;我們可以說真正需要的註冊率說不定更低。我們就算接受這個說法:瑞士現在百分之四十幾的大學註冊率,因為技能條件跟著知識經濟崛起增加,所以應該已是最低水準(我高度懷疑);但這個主張本身還是意味著在美國、南韓和芬蘭至少有一半的大學教育,基本上是「浪費」在分類的零和賽局(zero-sum game)。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已經變成像戲院一樣,有些人為了視野決定站著看,使得後頭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當站起來的人夠多時,每個人都得站起來,這表示沒有任何人能看到比較好的視野,而每一個人都看得更不舒服。
阿楨
南韓大學學費 OECD第3 中央社 2011-06-20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OECD的前述報告報導,南韓大學學費在OECD成員國屬於高水準,但南韓政府的獎學金和學生貸款比例,分別僅為4.4%和5.7%,距離OECD平均值11.4%和8.8%尚遠。
據OECD分析指出,南韓政府對大學教育所承擔的公共負擔經費比率,2000至2007年有下降趨勢,尚不及OECD平均值的69%,大學學費雖可享受減稅,但大部份的大學教育費用仍由學生家庭負擔。
報告指出,南韓大專聯考的壓力過大,這扼殺了學生的創意性。同時,職業高中學校也不符合當初建校的宗旨,2/3的畢業生不去就業,卻升入大學就讀,可見職業培訓體系的不健全。
報告還表示,除了大學教育外,南韓的中小學教育也有不少問題,南韓家庭對校外補習班的開支較多,佔家庭月收入的8%,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2%。其中,77%的中小學生每週在補習班學習約10個小時,這加重了社會不平衡現象
韓大學生「半價學費」續示威 愈演愈烈2011/06/17
最近,南韓各所大學學生,紛紛舉行集會和示威活動,要求校方降低學費。加上,由於家長和社會人士,也開始加入示威,大學學費的燭光示威浪潮,呈愈演愈烈之勢。
近年來南韓大學學費一路上漲,今年一年學費超過八百萬韓元(約二十多萬台幣)的大學達到五十所,大學學費「一千萬時代」似乎已經來臨,所以,很多負擔重的家庭和大學生,不得不走上街頭,向政府爭取「半價學費」,但政府仍然考慮到國內外的經濟問題,所以,立場堅定。
抗議增加大學學費 英學生再示威 2011/01/31
英國倫敦和曼徹斯特又有學生示威,抗議大幅增加大學學費。英國政府去年決定,提高大學學費上限至每年9,000英鎊,引發多次學生示威。王儲查爾斯及妻子卡蜜拉的座車也曾經被示威者襲擊。
版主回應
短 評-亂猜拚大學2011-06-21 中國時報
七分就可以上大學,使台灣成為國際笑柄。為洗刷恥辱,今年的大學指考開始,將實施「答錯不倒扣」政策,以提高考生得分。
這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餿主意。古早時,台灣所有聯考都不倒扣;結果考生亂猜,有時還真可靠運氣而猜上大學。
於是,聯招會設計出「答錯倒扣」的制度,嚇阻考生亂猜,讓聯考更公平,更能考出實力。
今年開始「答錯不倒扣」,當然是走回頭路,鼓勵考生亂猜。不倒扣,加上靠猜而得分,考生成績當然會提高;但,這是數字遊戲,等於靠「做帳」美化績效,甚至是做假帳衝業績。
其實,大考中心要搞這種「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指考「衛星田」,光鼓勵亂猜「加分」有限;何不乾脆學計程車七十元起跳,只要交卷就有七十分,如此台灣考生的「程度」絕對傲視全球。
七分為何可以上大學?原因當然是政客媚俗,要縣縣有大學、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全升格變大學,搞到大學供過於求,只好阿貓、阿狗都錄取。
台灣的高等教育成為國際笑柄,是因它已成「低等教育」。即使做帳做到六十分上大學,我們依舊是國際笑柄。
不從基本面解決,設法淘汰部份大學,光會想些餿主意,只會更惹來訕笑!
留言
話雖酸辣, 正中要害
這些畢業後可以選立委吧
畢竟立委每天都不用幹麻
只需要開會遲到 每天打混摸魚
這就是台灣民主的好處
說不定還有機會當上閣揆
更不用每天要幹麻
距離遠、申請簽證不易 赴美留學退流行【聯合晚報2011.06.24
美國一直是外國學生最喜歡的留學地點,可是過去十年來,愈來愈難吸引留學生。費用高、距離遠,以及911事件後申請簽證不易,使美國對外國學生吸引力大減,威脅可為美國引進人才、讓大學多元化的留學市場。
「今日美國報」指出,美國高等教育已擺脫911事件的低潮,去年到美國念大學的外籍學生達到69萬1000人,創下歷來最高紀錄,遠多於2000年的47萬5000人,美國吸引的留學生也超過任何國家。
在此同時,愈來愈多國家也在爭奪迅速成長的留學生市場,使美國大學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說,2000至2008年,全球留學生激增85%,總數達到330萬人,可是這段期間,美國在全球留學生的占有率從24%縮減到19%。
在美國公立大學,留學生的學費高於本地生。除了學費和生活費之外,留學生去年為美國經濟貢獻了200億美元,使高等教育名列美國經濟價值最高的服務輸出項目。
國務院是在海外宣揚美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以配合它促進國際關係和彼此了解的任務,商務部也積極參與。商務部次長桑契斯說,外國學生畢業返國後,也能協助美國公司在當地建立更好的企業環境。
美國大學正日益流行出錢請留學經紀業者協助在亞洲國家招生,並協助學生和家長應付申請學校和簽證的複雜程序。這種做法頗有爭議,可是在亞洲和英國、加拿大很普遍。
阿楨
李遠哲的諾貝爾詭異邏輯【聯合報╱黑白集2011.04.25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說,國光石化不該蓋在台灣,也不該移到國外去;不砍自己的森林,也不該去砍別人的森林。
說得真對!真正的環保,應該從地球村出發,不能有雙重標準,不要以鄰為壑。問題是,李遠哲的書桌是不是木頭做的?如果是,那是從台灣的森林,還是其他國家的森林砍下來的樹做的?
李遠哲還說,中研院的人員最好住在研究院附近,可以走路上下班,省下行車可能排放的廢氣。
但李遠哲家住大直豪宅,出入有轎車接送,自己享受高規格生活,對別人卻暢談返璞歸真哲學,聽起來直如「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
如果石化廠蓋在哪裡都不對,那麼石油是否也應停止開採,才足以表達對地球的大愛?
李遠哲的說法,刺穿了馬總統的決策取巧,戳破了蔡英文「到中東設廠」的雙重標準;與此同時,也暴露了他自己眼高手低的虛矯,更反映了絕對主義式的環保論調之困窘。
文明之進展,在解決迎面而來的問題,而不是躲回石洞裡。根據他的邏輯,若社會發展弄到最後什麼都不能做,豈非教下一代回到農業社會?
以他的位置,李遠哲該做的,是鼓勵科學家投入更多降低汙染的研究,這遠比叫他們走路上班重要;他可以針對決策提出客觀建議,那也比他一味幫某個政黨背書有用。
李遠哲曾主張多建平價住宅,但日前奢侈稅通過後不久,他卻跑去幫一位財團好友在內湖推出的豪宅建案站台;面對質疑,還說他不清楚奢侈稅的內容。
自己享受,卻拚命叫別人犧牲,諾貝爾有這種邏輯嗎?
另參本館:環保與經濟 《教改錯在哪裡?》選擇性失聲 學者老矣 政見不必兌現? 耶穌也不敵神棍 書同文說同音 《搶救大學》 教改與體罰
版主回應
彭淮南與李遠哲2011.05.14 聯合報黑白集(另參本館:小龍女神話
今天的彭淮南,令人想到二○○○年的李遠哲。當年,陳水扁一大早即放話要找李為副手,甚至可以「李正扁副」。這般抬舉,自使李感動萬分;雖未允任副手,但成為「國政顧問團」之首席。對陳水扁而言,只要放話而李遠哲有了回應,即已達到其政治目的;有了李遠哲這位「清流」背書,「向上提升,不要向下沉淪」即成了大選的憧憬及號召。
李扁當初的結合,雙方必有浪漫的想像,恐怕皆未料到今日這般狼狽的下場。扁身敗名裂、身繫囹圄;李遠哲則也被標籤化,迄今仍不能自拔。
蔡英文把念頭動到彭淮南身上,其實猶如陳水扁相中了李遠哲;皆是看上了對方是「清流」,何況彭又是舉國同欽的七A總裁。蔡只要讓人知道她找了彭,即對她的行情加分,何況又傳出彭淮南夜訪。
然而,彭淮南今日處境,其實較李遠哲二○○○年複雜得多。當年,陳水扁備好《台灣前途決議文》,又宣示「新中間路線」;更將民進黨及獨派一干牛鬼蛇神全趕到幕後藏起來;但如今蔡英文無法從「九二共識」的「蔡英文框架」脫困,且「扁李謝辜獨」等公媽全都抱住她的大腿,難道彭淮南也要加入這個「國政顧問團」?
無論彭淮南回答蔡英文是或否,皆希望他勿成為下一個李遠哲!
央行澄清有蔡彭會 但無蔡彭配【聯合晚報2011.05.13
媒體報導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晚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長談近一小時,引發了總統大選「蔡彭配」的聯想。不過,中央銀行上午發布新聞稿澄清強調,昨晚彭淮南夫婦應蔡主席之邀會晤,但僅閒話家常、交換國內外經濟情勢,因為舊識、又是昔日長官,為人之常情,盼外界勿作過多聯想。
央行總裁彭淮南再次重申今 (100)年3月10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覆委員質詢時之回答「央行總裁係個人最後一項公職」。
相關新聞
夜會蔡英文 彭淮南已向馬報告
吳揆:應有的禮貌
蔡找企業大老搭檔?綠:風險高
蔡彭配「別硬湊對」 蔡蘇會「近期可談」
蔡英文:造成彭總裁困擾 很抱歉(楨:女吃男豆干!)
這一會 看到民進黨的財經焦慮
台灣民意學會民調 馬英九44%贏蔡英文38%
藍高層:誰在保護彭 誰在消費彭【聯合報2011.05.14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與央行總裁彭淮南會面,引起各界討論「蔡彭配」搭檔參選的可能性。藍營黨務高層不願評論,只說「現在誰在保護彭淮南、誰又在消費彭淮南,外界應該看得很清楚」。
對於馬英九二○一二拚連任的副手搭檔,黨政高層曾經表示「人選公布不是這麼戲劇化,至少六月才會明朗」。據透露,黨部認為現在當務之急,仍在區域立委初選提名作業,「相較立委,副手反而單純」。
台媒:不夠犀利的蔡英文 難找速配的副手
人民網2011年3月10日電 據台灣《聯合晚報》特稿指出,盡管民進黨“總統”初選,未舉行黨員投票,但為爭取民調支持度,參選者言辭攻勢將會一波波接踵而至,交互攻訐,將造成彼此心結,選后是否能真的弭平,還是表面風平浪靜,將是一項變數。
蔡英文學者出身,在政治色彩經營上,走淡綠路線,蔡英文若是選擇淡綠的人做副手,恐怕不太容易拓展票源,若是找一位淺藍的人士,對方又可能不願意跳火坑。
蔡英文副手 傳「三條件」說2011-05-09
民進黨總統提名人蔡英文的2012年選舉搭檔,近日傳出她有意向黨外覓才,希望人選符合「外省籍、企業界人士、年紀大於她」
等三條件。不過,民進黨內人士普遍看好民進黨秘書長蘇嘉全,認為蘇各方面條件都與蔡英文互補。
夜會7A總裁 小英一舉數得 2011-05-14 中國時報 朱真楷
彭淮南夫婦夜訪蔡英文引發關注,但這場「蔡彭會」的重點不在「蔡彭配」,而是在「7A總裁」加持下,讓蔡英文更加凸顯專業形象,證明她能與馬政府倚重的政務官密切互動,更證明自己擁有突破傳統民進黨缺乏財經人脈的能耐,也藉此製造藍軍內部信任矛盾,堪稱一舉數得。
民進黨執政時期,最為人詬病的兩大問題就是兩岸與財經政策。眼前蔡英文主動邀請彭淮南夫婦到住處「閒話家常」,即便雙方真未談及副手問題,但光是這個動作,已傳遞出兩個關鍵意義。
民進黨初選後,外界開始列出長串點將錄,從蘇貞昌、葉菊蘭、彭淮南、嚴長壽到張忠謀,對蔡英文而言,選擇一位具有互補性的副手有其必要性,但何時決定,卻沒有急迫性。
反之透過一次次「請益」,讓選擇搭檔像是選秀節目的「超級星光大道」,藉由媒體大篇幅報導,累積藍綠通吃形象,展現海納百川格局,是蔡陣營在選戰真正開打前的較佳戰術。
留言
好多人都說彭夫婦去訪問蔡英文是民進黨刻意放的新聞,讀過這篇報導 就更加令人相信了,民進黨搞文宣的都把選民當傻瓜?
阿楨
學雜費凍漲 私立大學:只能坐以待斃2011-04-19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在立法院說今年不讓大學調漲學雜費,立委更通過「學雜費公式調幅未達五%以上不得漲學雜費」的提案。公私立大學回應,今年不漲學雜費還可以,往後若每年都凍漲,大學教學品質將下滑。私立大學更擔心,這樣搞下去,他們只能「坐以待斃」。
過去依照學雜費公式,從沒有一年學雜費可以漲五%以上,立委的提案簡直要大學每年都不能調漲學雜費。吳清基回應,尊重立委的提案,但教育部將在半年內完成修改學雜費調整公式,以後經濟好轉時,大學還是有機會調漲學雜費。
政府要學雜費凍漲,各校大喊凍未條。公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說,萬物都在漲,只有學雜費不能漲,合理嗎?馬總統宣示要挖「人礦」,但政府投入經費不足,又不許漲學雜費,「好比要馬兒好,卻要馬兒不吃草!」
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憂心說,學雜費漲或不漲,每每變成政治問題,政府失去專業判斷,各大學被逼得「勒緊褲袋」辦學,「台灣的高等教育正在向下沉淪。」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說,政府的補助款一年比一年少,這樣搞下去,私立大學大概只能「坐以待斃」。
(楨:果然是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瞎了,忽而要人才忽而要低薪資!另參本館:《搶救大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大專自生自滅)
版主回應
養肥貓、放好貓 制度瞎了【聯合報記者陳洛薇2011.04.18(楨:是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瞎了了吧!另參本館: 《中外公務員制度比較》 公家月薪與獎金 鐵飯碗 瘦馬與肥貓 )
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國間的人才流動更為頻繁,高素質的人力爭奪也逐漸白熱化。相形之下,台灣的制度過於僵化,不但不能精準反映人力的市場價值,「齊頭式平等」也限制了大學、研究機構的用人彈性。
當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延攬國際人才的同時,台灣卻以一體適用的方式,對公股財團法人薪資設限,卻保障在職人員薪資至離退都不受影響,不僅沒有讓坐擁高薪的「肥貓」瘦身,還強迫優秀人才一起吃大鍋飯,實在荒謬!
鑑於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負責人可不經國會監督坐領高薪,立法院經委員會通過決議,主管機關應考量年齡、經歷及年資等,就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在相關報酬及費用上訂定上限。
不可諱言,的確有些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儼然是「肥貓安養所」、「政務官退輔會」,負責人坐擁高薪,甚至還變身轉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左手拿、右手也拿,荷包早已滿滿。
但是,屬於專業研究機構的工研院、國衛院或研究型大學,關乎國家競爭力,研究人員須同時具備高學歷、產業經驗,在人力市場中原本就頗為稀有;這些人的薪資,必須反映人才的稀有性,才能吸引人才,這與酬庸性質的財團法人董座大大不同。
高階科技人才一向為產業界挖角對象,許多亞洲國家包括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均來台爭取;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不論青紅皂白地展開「獵肥貓運動」,規定薪水不得超過部長級,這是見樹不見林,沒有真正看到問題癥結。
政府用同一套準則管理公股財團法人,將所有人視為「肥貓」,全部吃大鍋飯,真正占位子的「肥貓」卻瘦不了身。台灣的競爭力正一分一秒地流失,淪為其他國家的「人才育成中心」,這是真正的國安危機,政府一定要虛心檢討制度盲點。
相 關 新 聞
鄰國獵人頭 馬:人才流失成國安問題
大陸挖角咱打薪 工研院快解體
大陸挖角「複製工研院」 薪水四倍起跳
行政院:特殊領域敘薪 可破上限
「肥貓」前副總 高鐵:他很會省錢
阿楨
英學費大漲 3萬學生示威【聯合報2010.12.11(另參本館: 歐盟振興方案 歐豬四國 《歐洲共同市場》
英國國會9日通過大學學費三級跳的調漲案,議場內朝野針鋒相對,議場外警民火爆衝突。34人被捕,12名警察與43名示威者受傷。王儲查理夫婦遭池魚之殃,座車被潑油漆,車窗被砸,所幸只是虛驚。
英國國會以323票贊成對302票反對驚險通過大學學費調漲案,將每年的學費上限從3000英鎊(約台幣14萬元)漲至9000英鎊(約台幣42萬元)。這項法案的支持者說,調漲的學費可用來支付政府龐大的債務,且不會強制執行調漲,大學不一定要向學生收滿9000英鎊。新案讓學生支付就學貸款的收入門檻從年薪1萬5000英鎊(約台幣71萬元),升到2萬1000英鎊(約台幣99萬元)。
3萬名學生9日走上倫敦街頭示威,隨著國會5小時的討論接近尾聲,原本和平的氣氛開始緊繃。警方試圖要求眾人後退時,學生開始丟擲棍棒與縱火。
表決結果出爐後,學生開始焚燒耶誕樹,場面混亂,鎮暴警察趕赴現場。國會場外鬧哄哄,場內政治角力也不太好看,激辯程度是2003年英國決定出兵伊拉克以來首見。
聯合內閣的自民黨,57名議員中21人投反對票,8人棄權或缺席,28人贊成。副黨魁休斯(Simon Hughes)表態反對,最後棄權,顯示黨魁兼副首相克雷格無力說服黨員。
克雷格在表決結束後迅速離場,工黨議員大聲嘲笑他是個「騙子」。克雷格放棄不調漲學費的競選承諾,被媒體形容等同於簽下自民黨的「死刑執行令」。
工黨黨魁米勒班(Ed Miliband)會後表示:「對全英國上下的家庭與年輕人而言,這是場災難。學生上大學時會面臨明顯較高的學費與債務。」主管大學事務的主管維勒茲(David Willetts)說,除了大幅縮減預算以降低國債之外,他們別無選擇。
阿楨
籌錢 劍橋大學推204億債券【聯合報╱編譯莊蕙嘉 2010.01.06
英國劍橋大學將首度公開發行債券籌措資金,金額達4億英鎊(約台幣204億元)。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劍橋大學年收入約11.4億英鎊(約台幣580億元),其中近半仰賴政府補助。劍橋有2項校內建築計畫正進行,需要大筆資金,因此決定將籌措資金目標由捐助人擴大至整個投資市場。
劍橋大學財務長瑞德承認,發行債券是條未知路,他亦感到憂慮,但堅持這是對該校最好的方式。
他指出,近兩、三年來,劍橋就債券事宜和銀行討論,已計畫於今年內正式發行,可能為一次性償還型,30至40年到期。債券收入將用於開發劍橋西北方,及整修唐寧街和銀街兩處校區的計畫。
據估計,劍橋大學的資產約有40億英鎊,然而該校受金融風暴波及,資產縮水不少。
蘭開斯特大學是英國第一所公開發行債券的學校,1995年發行3500萬英鎊,去年再次發行,金額追加到8千萬英鎊。
美國常春藤名校是教育機構發行債券的先驅,且以此開拓財源。華爾街日報報導,哈佛大學已發行25億美元,普林斯頓大學10億美元,加州大學也發行16億建築債券。
英國高等學府向美名校取經,不僅發行債券而已。劍橋和牛津大學早前已效法常春藤,規畫美式募款活動,並在校內成立投資委員會規畫資產,逐步漸少依賴政府補助。
不景氣 美砍大學獎學金
不景氣 美砍大學獎學金【聯合報09.01.15
面對嚴重的預算赤字,美國各州正在考慮削減根據成績而頒發的獎助學金計畫,此類計畫每年使眾多大學生受惠。
從1990年代初以來,逾15州推出根據成績、班級名次和考試分數而提供的獎學金和學費優惠。支持者表示,這種計畫提高就讀大學率,有助說服好學生留在本州。批評者則認為,該計畫剝奪貧寒學生所需經費,卻去幫助有經濟能力上大學的學生。
由各州財務補助機構組成的「全國州學生補助協會」表示,2006-2007學年根據成績而提供的贈款金額達20億美元,占所有州贈款的28%。而在1996-1997學年,這種贈款為4億5890萬美元,占所有州贈款的15%。
但是經濟危機導致稅收劇降,州議會大砍預算,獎助學金難以維持,而同時裁員和投資虧損影響成千上萬家庭,因財務需要而申請獎學金的需求可能大增。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因經費問題決定限制註冊學生人數,州長也建議對頒給近16萬名學生的獎學金設限,原本獎學金足以支付全額學雜費,現在則需自付上漲的部分學費。
內華達州議會把「千禧年獎學金」計畫的1260萬美元移作他用,該計畫自2000年起提供優秀高中畢業生1年1萬美元,若不注入新款項,到2016年後就付不出獎學金了。
另參本館:
大專自生自滅 大學評鑑 系所猝死《教改錯在哪裡?》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中國振興方案 美國振興方案 歐盟振興方案 各國振興方案 中國併購 G20vsG2 東協加三 國際金融新體制 雙率大戰 姓資姓社 歐盟向俄求援? 俄羅斯經濟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價值1 美國價值2 美國詐騙集團
高等教育
John S. Brubacher著:高等教育之哲學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等教育之哲學》是美國名教育史家兼教育哲學大師J. Brubacher的大作。該書把大學院校的哲學理念作一番評述與闡釋,內容扼要且具深度。除了探討高等知識學習的學術性質、學術自主、學術自由、入學政策外,還觸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育學及學者之倫理規範,最後將大學比作教會來結尾。
在哲學應用於學校教育中,大學院校的哲學意味最濃,兩者之關係也最密切。大學生、大學教授、大學的學術兼行政主管及校友,如能人手一冊,相信比較能深悉高等教育的正確導向,從而影響中、小學,則全部的教育方針就較有學術的根底。
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揚智出版社,2002)
零分上大學
零分上大學 錄取機會100%08/07/20【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去年十八分上大學的紀錄,今年恐將被打破,只要填志願,零分也能上大學,大考錄取機會百分之百,還空出上千名缺額,極可能有大學科系招不到學生被消滅,「十六年國教」的時代已不請自來。
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昨天指出,去年大考四科加權總分十八分就能上大學,震驚全國,教育部要求大學招聯會訂統一最低錄取標準,但因部分私校反對,最後授權各校自訂,只有十校八十系組設最低門檻,教育部將召開「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重新討論是否訂定大考統一門檻。
大考分發會指出,大考只限定校系採計的科目沒報名,不能填志願,但只要報名,即使缺考算零分,也能填志願。去年十萬人報名,九萬人填志願,錄取率近九成六三,只有三千多人落榜,另有卅五校系招生不足,空出五百多個缺額。
今年指考報名人數只剩九萬三千多人,招生八萬五千多人,若依去年九成考生填志願的比率,預估只有八萬四千多人填志願,錄取機會超過百分之百,即使零分,也可能錄取沒設門檻的校系。
分發會組長郭堃煌說,根據理論,今年的確有可能出現零分上大學的情況,但他認為機率不高,也不樂見這種情況。
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指出,招足學生、收足學費,並非私校辦學唯一目標,仍有必要訂最低門檻,該校定位為實用型大學,學生入學後就有工讀機會、畢業即就業,但為因應廠商對學生素質的最低要求,興國各系今年訂各科加權總分一百分的門檻。
未訂門檻的開南大學主秘李汾陽指出,去年大考放榜後,該校曾分析各系最低錄取原始總分,還贏過許多私校,才決定不設門檻,他有自信開南不會招到最低分學生。
今年有人發起「假考部隊」,鎖定消滅爛校系,錄取後不就讀;若零分也能上大學,他們其實只要花一千多塊報名費,連考都不用考,填好志願,也可能有校系被消滅。
零分上大學 李家同:這是害了他08/07/20【聯合報╱張錦弘
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曾重考五次的台大教授鄭登貴說,當年他考了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最後一個志願,如今大學已成「十六年國教」,整個制度病了,畢業即失業,大學不讀也罷,不如學一技之長。
剛退休的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則抨擊當年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零分也能上大學,「是一件非常沒意義的事,讓沒有能力的人進到大學,是害了他」。
今年大考錄取率可能接近百分之百,重考生快變成「稀有動物」,從小到大落榜過九次的「台灣複製動物之父」鄭登貴,尤其感慨,強調行行出狀元,讀大學早已不保證前途。
鄭登貴當年初中沒考上,讀五年制農校,考大學第一次落榜只拿一百七十九分,直到第五次考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文化畜牧系,隔年在學重考又落榜,插班考台大也失利,大學畢業又考了三次才上台大畜牧所,後來拿到劍橋博士,做出世界第一頭試管豬,近年來帶領團隊開創台灣複製動物新局。
鄭登貴說,他小時候還沒有九年國教,讀初中要考試,大學聯考錄取率也只有一成多,如今零分也能上大學,「政府乾脆把大學當義務教育來辦好了」,考試也省了,只要想念就入學,但畢業要嚴格把關。若讀完大學,還沒謀生能力,還不如早點就業學技術。
他指出,並非人人都適合或有需要念大學,以英國為例,只有兩三成年輕人讀大學,他們更重視實際謀生的技能,台灣文憑至上的觀念要好好檢討。
李家同昨天受邀到大學博覽會演講「理想的大學生」,會後他接受媒體採訪,聽說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認為這表示了學生程度太差了,不能完全沒有準備就進大學。
他說,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政府當年未考慮會出現少子化現象,但目前己有這麼多大學,也不能輕易關閉,不然大量失業的教授該怎麼辦,連博士也流落街頭,反而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超少子化 看爛系怎退場08/07/20【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大學普及化,是世界趨勢,但考零分也可能上大學,卻是世界罕見。大學退場機制應儘速啟動,與其交由「假考部隊」的死亡筆記本,點到誰就誰死,各系還不如勇於自訂錄取門檻;教育部更應該施出鐵腕,評鑑不佳校系就退場。
十幾年前行政院教改會為解決大學升學壓力,建議教育部廣設大學,教育部未預先評估少子化帶來的未來衝擊,貿然開放新設大學,也讓很多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讓大學激增到近一百五十校,少子化效應幾年後才會嚴重影響,大考錄取率卻已近百分之百,政府不提前因應,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這兩年已有少數招生不理想的私立校系,因轉型或關閉資遣老師,衍生許多「勞資糾紛」;為提前讓評鑑差的爛校系退場,今年更有人發起「假考部隊」,鼓勵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報名指考,打算集中選填爛校系為第一志願,錄取後不就讀,讓這些系招不到學生,提前滅亡。
由假考部隊執行大學退場制,並非常態,大學應有自覺,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未來招生不足將成常態,與其招到零分考生,被貼上汙名化標籤而滅亡,還不如自設最低門檻,多少還能確保一定學生來源。
教育部更不能放任大學在市場機制自生自滅,應透過大學評鑑,儘速淘汰辦學差的校系,保障大學教學的品質,並預擬退場學校師生的善後措施,以免未來十年內,大學生源少了三分之一,受衝擊的學校太多,師生都受影響。
解散科學院
大陸兩龍頭科學院 建議解散?【聯合報08.03.01
中共全國人大、政協開會在即,重慶市全國政協委員李曉紅和潘復生建議,解散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大知名的科學學術機構。
李曉紅是重慶大學校長,他建議,將兩大科學院的科研能力,整合到大學裡。潘復生是重慶市科委副主任,他主張,解散兩大科學院,與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等有關部委進行合併,成立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管理全國科研機構。
兩位政協委員為何有解散兩院的建議?重慶晨報引述李曉紅的話說,在爭奪科研項目方面,兩大科學院和大學已形成不良競爭,在部分項目的爭取上,大學明顯處於劣勢。但實際上,大學的科研實力可能勝過兩大科學院。若放任大學和兩大科學院互相爭奪項目,科研機構各自為政,科研能力恐將彼此抵消,削弱大陸的科研核心競爭力。
潘復生觀察,國外的國家科學院和教育單位是整合在一起,例如德國,教育和科技歸在教育和研究部;在美國,科技統一由總統科技辦公室管理;在英國,由工業部負責科技整合。目前大陸的科技工作,管理機構如多頭馬車,包括國家科技部、國防科工委等單位,最大的缺點就是研究被分散,結果人力、物力和科研經費重複浪費。
李曉紅建議,兩大科學院整合到大學後,科研人員可轉到大學工作,不從事教學專門從事科研。原兩大科學院編制也可保留。潘復生認為,兩大科學院解散後,與國防科工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合併,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全國科研機構。
兩院似我中研院 喊水會結凍【聯合報╱記者林琮盛/
「解散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提議,掀起大陸學界對這兩大國家級研究機構存在與否的爭辯。功能上,近似台灣工研院、中研院,及中科院的「兩院」,在大陸學界中,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甚至擁有「喊水會結凍」的權威。
中共一九四九年建政後,對基礎建設和國家安全等項目極重視,當年十一月創辦中國科學院,學院即定位為大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和先進科技研發等方面的最高學術研究及諮詢中心。舉凡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目標等,中國科學院都被賦予極為重要的「顧問」地位。
生財也是存在的價值之一。除每年卅二億元人民幣(約一百四十四億台幣)預算外,中國科學院還積極搞創收。轄下共投資和創辦四百卅多家科技公司,跨足十一個行業,包含八家上市公司,「知識經濟」發揮得爐火純青。
儘管位居學術高堂,但院士選拔卻出現弊端。去年底,剛以三分之二高票當選院士的福建省農科院院長謝華安,被檢舉論文剽竊和侵占他人學術著作,各界口誅筆伐,嚴厲質疑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遴選制度,也戕害中國科學院在大陸科學界的崇高形象。
不同於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技術專長,創立於一九九四年的中國工程院,鎖定在工程技術的研發和發展上。舉凡和工程科技相關的評估和諮詢,如京滬高鐵和青藏鐵路的技術及路線等,都是中國工程院「家務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有七百廿一位院士,兩年舉行一次院士增選。二○○一年十二月,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時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院長、專長泌尿外科的張心湜,成為第一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台灣人。去年十二月院士增選結果揭曉,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當選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學貸逾放
央行:學貸逾放比低估>中時08.02.19陳怡慈
教育部說就學貸款逾放比只有二%多,跟四家銀行報給央行的數字明顯不同,對此,央行發言人徐義雄副總裁昨表示,認同市場看法,亦即,計算逾放比時,「應該看實際負責清償的人,所發生的逾期金額才算」,不是銀行每貸出去一筆,就計算在內。
不過,他也強調,這是數字的表達不同,沒有誰對誰錯,央行向來尊重部會倫理,不願多加評論。
據四家銀行報給央行資料,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我國就學貸款總金額一四○一億元,其中,應該開始還款的金額有三百六十四億元,超過三個月沒還的呆帳有四十四億元,逾放比一二.一一%。
徐義雄說,所謂「逾期」,是指屆期應清償而未清償的金額,其佔整個放款的比例,看逾放比時,除了看絕對數值,也應觀察趨勢變化,只要逾放比往上,都是不好。
學貸為政策性貸款,寬限期很長,針對此一特性,徐義雄昨表示,計算逾放比時,「應該看實際負責清償的人,所發生的逾期金額才算」。他解釋,如果把銀行每貸出去一筆金額都計算在內,分母會擴大,學貸的逾放比可能有低估之嫌。
12%變2% 教部算法粉飾太平>中時08.02.19陳怡慈
我國就學貸款逾放比多年來高懸二位數,面對外界質疑,教育部昨回應說,學貸逾放比僅二.四四%,不但低估學貸授信風險、有違專業,也擺明了不把央行跟陳總統的認知當一回事。
去年八月十三日,央行總裁彭淮南受邀到總統府進行月會專題報告,在其「中央銀行之功能」的書面報告中,清楚寫到,截至九十六年六月底,我國就學貸款逾放比一六.四四%,如果教育部的數字是對的,那,央行就是錯的,問題是,「學貸的真相」,到底誰說的才對?
教育部會有逾放比二%多的數字,癥結出在,教育部把學貸總金額一千四百多億當作逾放比的「分母」,以教育部昨日說,學貸呆帳金額卅六.七四億元,去除上龐大的一千四百多億元,逾放比當然只有二.四四%。
問題是,就學貸款是寬限期非常長的政策性貸款,學生唸書期間,可以完全不必理會這筆債務,根本不必考慮償還學貸本金的問題,利息部分,則是按家庭所得,按月繳交全額、半額利息,甚至不必繳息;這種特性,跟一般房貸、車貸或信貸,通常錢一借出,下月就得開始還款的性質,完全不同。
也因此,計算學貸逾放比時,應該要看:必須開始還款,可是卻還不出錢來的這一群人,其「逾放金額」佔「借款本金」的比例,才是學貸的真實逾放比面貌。因此,教育部的算法明顯是粉飾太平的算法,更非金融專業可接受,它會嚴重低估逾放比數字,且高估學生的還款能力。
據央行掌握台銀、北富銀、高雄銀等學貸逾放比資料,台銀、高雄銀不但二位數字高懸,且多維持一五%至廿%高檔,北富銀逾放比較佳,但也有十%左右。
去年八月,彭淮南到總統府,向陳總統及一級部會首長報告學貸真相,當時,央行掌握的六月底逾放數字,數值比十二月底的一二.一一%還高。教育部信口開河,讓國人輕忽學貸授信風險,進而誤導我政府日後做出錯誤決策!
慷慨一回又何妨>中時08.02.19
就學貸款總金額突破一千五百億元,總申貸戶逼近九十萬人,逾期不繳呆帳則達四十四億元,壞帳率超過一二%。因為壞帳率高,銀行很火大,罵這些借錢不還的大學畢業生﹕「真不知道,書都念到哪裡去了?」
的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既然辦貸款讀書,畢業之後,就該還債,不該有錢不還,拖出呆帳。然而,凡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換個角度看此事,卻能得出不一樣結論。
不說別的,就說五鬼搬運、惡性掏空、內線交易、背信詐欺吧,什麼台開案、廣三案、博達案、力霸案、這個案、那個案,哪一樁爛案不是牽扯出幾十億、幾百億黑帳?哪一樁爛案,不是政府或直接或間接貼錢處理?哪一樁爛案,不是當事禍首至今仍然逍遙法外,優哉游哉過好日子?
中興銀行花了國家多少銀子?拿納稅人鈔票堆疊起來的「金融重建基金」,為少數幾家出問題銀行,塞了多少錢填狗洞?這都是天文數字,遠遠超過就學貸款四十四億元壞帳。
不說違法,單講合法政策好了。政府為了拉抬銀行業績,立法准許銀行業把原先該繳入國庫的營業稅款,拿去打消自家營運不善呆帳。
準此觀之,政府似乎也該比照立法,准許積欠就學貸款不還的大學畢業生,有了收入以後,把原先該繳給國庫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拿去償還就學貸款。讓九十萬年輕社會新鮮人受惠,政府慷慨一回又何妨?
學貸壞帳,危機在後頭…>中時08.02.19 朱明/北市
報載學生就學貸款逾放比,至九十六年底達一二.一一%,為本國銀行平均逾放比二.一三%的五.七倍,呆帳則飆高至四十四億元,令人驚心。
原本學生屬於比較單純的一群,如果在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之後,竟然長期積欠學生就學貸款,除了造成其人格的偏差之外,台灣的債信恐怕亦會受到普遍質疑。雖然現在景氣不佳,學生畢業後就業困難,或是縱使就業之後,因為薪資不高緣故,亦無從還清就學貸款,於是乎學生就學貸款逾放比,呈現出逐年遞增趨勢,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人人見怪不怪。
前一陣子,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提出健保大赦主張,而政府「從善入流」,免除低收入戶積欠的健保費,視為政府的一項「德政」。但是學生就學貸款拖延不還,一方面拖垮信保基金,另一方面造成銀行呆帳,更嚴重的是養成學生不肯負責的態度。
低收入戶之常年積欠健保費,有可能家中欠缺具備生產力的壯丁,事出無奈。然而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踏入社會後,之所以仍然積欠學生就學貸款,乃是另有其他的原因,往往不是由於本身收入低微,毋寧因為基於「投資報酬率」之考量,而有其他的出路管道,就是不願意優先償還就學貸款。
本來,欠債還錢乃是天經地義的事,倘若年輕一代缺乏這項正確認知,反而認為此乃不急之務,寧可優先從事於其他的投資,就是遲遲不願意清償就學貸款,以其為無所謂的事,未免教人憂心忡忡,畢竟信用即為人格擔保,一旦發生信用破產,便無立足社會的空間。就學貸款爆發的危機,實在不容小覷。
台灣殷鑑
日大學危機【聯合報╱陳鵬仁/文大日研所長08.01.22
一九九二年的日本,十八歲人口為兩百零五萬人,今年卻只有一百二十四萬人,所以在理論上,如果不選擇大學好壞的話,百分之九○點五的青年能夠進大學就讀。
由於升學的青年人數大為減少,因此規模小、歷史短的地方,據媒體報導,有九所大學可能隨時「關門大吉」,有十一所在四年之內可能「壽終正寢」。
目前日本有五百五十九所私立大學,有四成的大學招不到其所規定的學生人數。所以招不到學生的大學,甚至一年補助十萬日圓(約三萬五千台幣)的交通費,送筆記電腦。
相對的,在東京的私立大學,報考人數最多的是早稻田大學,去年為十二萬五千多人;其次是明治大學,為十萬兩千多人;與早稻田齊名的慶應大學為四萬七千多人。
由於升大學的青年人數大減,故日本的許多私立大學經營日益困難,有的不是被合併,就是倒閉。台灣的情形也與日本大同小異,對於日本私立大學的困難,不是「他家的事」,必須早日規劃因應。
大學評鑑
後段班大學評鑑 27系未通過【聯合報╱薛荷玉07.12.25
回應社會期待,教育部首度針對近年來錄取分數較低的「後段班」新設大學進行評鑑,受評的十所公私立大學校院共兩百四十二個系所,評鑑「未通過」者有廿七系所,超過一成;真理大學近三分之一、十系「未通過」;今年出現學生考十八分錄取的稻江管理學院,更有二分之一、八系評鑑「未通過」。
興國管理學院是此次評鑑受傷最深的學校,該校十五系所中,只有兩系通過,低於七分之一,是十校中最低的。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評鑑「未通過」的六校廿七系所,從下學年、即九十七學年度就必須調降學雜費,降幅在百分之一以上,且九十八學年度必須減少一半的招生名額;這些系所還得在九十八年一月接受「再評鑑」,若再不通過,九十九年度就要關門停招。
至於評鑑「待觀察」的五十五個系所,不得增招,也不得增設研究所。
收到教部送來的「耶誕大禮」,多數學校表示接受,將設法改進,或將部分系所合併。興國管理學院三系評鑑「未通過」、十系「待觀察」,反應最激烈,表示十三系都要提出申訴;此外,國立高雄大學僅有民族藝術系一系未通過,也表示要申訴。
雖然早就預期評鑑結果「不會好看」,但看到有些學校被「二一」,教育部高層官員也不斷搖頭直說「慘!」除了未通過的系所眾多,列為「待觀察」的五十五系所也占二成二,真正「通過」的僅有六成五。
教育部司長何卓飛表示,「這麼高的不通過比率,對學生也很不公平,顯示學校在方向、投注資源等方面都要好好檢討。」
至於興國抱怨成立才第一年的行銷與物流管理系被評「不通過」,很不公平,就像「新生兒不給氧氣」。教育部表示,這部分可在一個月內提出申請,並重新開會討論,將有「敗部復活」的機會。
真理十系未過 六系在麻豆
風景優美的真理大學有許多熱門科系,如航空服務管理系、餐旅管理系及觀光事業管理系,此次都被評為「待觀察」,且有十系評為「未通過」;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真理開設台南麻豆校區、導致資源分散,應是評鑑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卓飛昨天也奉勸許多一心只想開設分部、廣增學生來源的大專院校,必須考慮資源分配問題,如果兩校的學生人數都未達經濟規模,且因麻豆距北縣淡水的本部太遠,師資難以互相支援,「可能他們設分部之前沒有考慮到少子化的衝擊吧?設分部一定要謹慎。」
真理大學本部加麻豆分部共有卅四個系所,此次共有十系所被評「不通過」,其中有六系所位於麻豆分部,包括日本語文系、知識經濟系、科技管理系、創新管理系、資訊商務系、應用英語系。
以全國首創的「創新管理學系」為例,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全面性、專業性、實務性、多元性、國際性的學生,但評委指出,從課程、師資及設備上都看不出如何達成此目標,尤其是缺乏國際性的配套。
教育部指出,大學評鑑的特色是質化評鑑,且是自己與自己比,而不是與他人比,因此,每系所都是先看設立的教育目的,再一一檢視師資、課程、設備是否符合此目的;如果有委員評一校系師生比太低,會請他列出實際比例,如一比卅五,再提供他校平均師生比給評委參考,最後採委員「合議制」決定通不通過
直言集》遲來的評鑑 教部難辭其咎【聯合報╱張錦弘】
教育部當年開放廣設大學,卻未嚴格把關品質,結果出現企管系聘土木系教授、管理學院沒半個管理專業教授等亂象,如今才透過評鑑整頓,已遲了一步,教育部難辭其咎。
國內大專已激增到一百六十六校,預估十年後少子化效應來襲,將有三分之一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該如何收拾殘局?讓官員頭痛的事,才正要開始,大學退場相關配套措施,教育部若不提前因應,等到大學紛紛倒閉、老師失業、學生被迫轉學,教育部會更加手忙腳亂。
十幾年前,由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主持的行政院教改會,主張透過廣設大學等措施,紓解升學壓力,教育部照單全收,開放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新設公私立大學如雨後春筍林立;北部學校也拚命在南部設分校,同樣的系所招兩次生,管他教授夠不夠格,先招到生、賺到學費再說。
在一年還有卅萬個新生兒的時代,大學還不致招不到學生,如今新生兒已縮減為廿萬人,十幾年後,大學新生將減少十萬人,後段新設私校前景堪虞。
今年大考放榜,創下十八分就能錄取的破天荒紀錄,等於宣告私校招生不足、學生素質愈來愈差的時代來臨;昨天教育部公布新設私校評鑑結果,有學校半數系所沒通過,私校品質差的問題,只是證明了現存的事實。
當年主張、推動廣設大學的官員,沒人因把關不嚴而受到懲處,如今教育部透過評鑑,痛下殺手要逼辦學差的大學退場,卻已付出多少社會成本?一個失準、錯誤的教育政策,最終仍要全民買單,但千錯萬錯,就是教育部沒錯,官員可曾想過站出來,向全民道歉?
衝衝升格大學 不及格 不意外【聯合報╱葉智翔/工(彰化市)】
媒體報導,大學評鑑有六校二十七系所未通過,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許多專校為了快速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聘請了許多高學歷教授或高等證照技師,並且購入先進設備,實際上,只為了快速通過教育部的審查,轉化成大學。而實際本質,依舊是專校水準,甚至學生多唸那四年,只會更加自負,但能力卻更退步。
本人曾就讀某技術學院,剛入學時很慶興自己將來有張大學文憑,而學校也是在我入學時升格為技術學院,很多設施都是最先進的,但教學品質真讓我不敢恭維。我可以整個學期不用上課,只要在期中期末考前兩天小讀同學的筆記,就能統統過關。而專題或是論文報告,只要網路上隨便抓來修改,或是模仿別人的創意,或是一個同學以收費方式幫全班作出,就可交了。
我升大三時,因家中經濟因素辦理休學,專心工作,但也利用時間自習,還幫同學作他們的專題。隔年入伍當兵,在軍中一年多考了四張證照,退伍後起了復學念頭,也由同學那裡知道學校又升格為科技大學,於是就回去唸看看。但兩周後,同樣因經濟因素而沒去上學,但這次就沒打算辦理休學。
令我訝異的是,雖然許多考試以及作業報告都沒有參與,寒假時收到成績通知單,其中一半的學分都是合格的。這時才深刻體認到,學校要的是我們的學費,以及升格為大學的榮耀。至於學生的程度,就不是學校關心的了。
我晚上從事補教工作,老闆請工讀生,幾乎都不敢使用大學生,因為大學生已和抗壓力低劃上等號;而同儕裡,還有些仍待在家裡讓父母養!
看看現在幾乎只要會寫名字就能上大學的情形,醒醒吧大學生!別以為拿到大學文憑就有工作,有工作就有滿意的薪資。用心思索自己的出路,比大學學歷要好得多。至於這許多大學,物競天擇,該淘汰的學校就應該步入歷史!
大學 先作分類【聯合報╱賴世剛/成大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教育部大學評鑑出爐,果不其然,一些私立大學的系所不是「不通過」,便是「待觀察」,造成私人興學者人心惶惶。
筆者認為,現行的評鑑方式,以統一的標準,針對所有大學系所進行評鑑,並不恰當。試想,財力及資源窘困的私校,如何能在同一標準下,與財力及資源雄厚的公立大學,同時,在教學與研究上一較高下?筆者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大學分類。例如,將大學分為研究型、教學型以及社區型,並採用不同的評鑑標準評比之,方能達到評鑑的效果。
該倒就倒
私校將回歸市場 該倒就倒【聯合報╱林政忠07.12.07
立法院達成朝野共識,私校法修正將有重大變革,未來私校可望跨縣市設立各級學校。國民黨教育委員會召委洪秀柱表示,管制鬆綁是此次修法核心精神,回歸市場機制,「該倒就倒」,私校法修正案本會期可望三讀。
此外,因應少子化趨勢,修正案也允許私立學校合併,私立學校也得不經停辦方式,由設校法人申請改制為其他類型的學校,設校法人因情事變更而無法達成捐助學校目的時,可轉型為其他文教社福財團法人;學校也必須投保「履約責任險」,如學校倒了,學生還有一定保障。
立法院昨天朝野協商「私立學校法修正草案」達成重要共識,凡非政府捐助設立且未接受政府獎補助的私立中小學,辦理招生入學、遴聘校長與專任教師以及增設班級等事項,無須經主管機關同意備查即可,不受相關規範限制。
不過,高中以上私立學校,須視辦學績效並經主管機關同意後,辦理增班、招生,遴聘校長與專任教師,調整學費的用途、項目及數額,才可不受相關規範限制。
洪秀柱說,教育市場競爭激烈,只要學校有募款能力,即使是貴族學校,教育部都不應該多加管制,應該回歸市場機制。
為加強私校內控,修正草案明定,學校法人應置監察人,其中監察人置一人至三人,由董事會遴聘,任期三年。
若學校主管機關的獎勵、補助總額,達學校法人前年度歲入總額四分之一或總額達新台幣一億元以上,法人主管機關得加派社會公正人士一人任該校「公益監察人」。
M型危機
美國大學 陷入M型危機【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07.12.04
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報導,美國大學已呈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化發展。
頂尖私立名校挾龐大的校產基金,以超高價碼網羅名師、超高獎學金吸引一流學生。公立大學即使是傳統名校,也陷入發展的困境。
報導指出,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賓州大學、康乃爾、達特茅斯學院與布朗這八所長春藤盟校,加上史丹佛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長春藤八加二」(Ivy Plus),招生人數不到美國大學與研究生的百分之一,卻間接讓負責培育75%大學畢業生的公立大學陷入困境。
私立頂尖大學以錢滾錢,龐大的校產基金賺得可觀投資收益。在止於6月30日的一年中,哈佛校產基金的投資就賺進57億美元,總額達349億美元。扣掉六所 大學,美國所有大學的校產基金加起來也沒有哈佛一校多;而另外這六所校產較多的學校,有五所也屬於「長春藤八加二」的私立名校。捐款也集中流向這十大私立 名門:上年度全美各大學收到的捐款中,他們就占了一半。
私立名校又利用豐厚資本,設立頂尖的研究中心;或者像耶魯那樣,直接從德國生化大廠拜耳手中買下現成的研究園區。同時,愈來愈豐厚的資源卻在培育人數少得 不成比例的學生。這十所名校本年度的研究生入學人數僅比十年前增加10%,大學生反減少1.4%,總入學人數為12.4萬人。
菁英私校最大的開支是人力支出,哈佛2006-07年度的32億美元營運支出,49%花在教職員的薪資上。私校教授與公立學校的差異拉大。2006-07 年度美國公立大學博士級全職教授的平均年薪為106.496美元,僅達到私立大學的78%,比1980-81年度的91%下滑。私校常以優厚的硬體研究環 境吸引頂尖學者,從公立大學挖角。
報導說,綜合豐沛資源與頂尖人力,美國私立頂尖大學正全速前進,在所有的領域中加大領先幅度。這是菁英大學的勝利,但也是美國貧富懸殊加速的縮影。
美學費飆漲
學費飆漲 美國大學被批開源不節流【中央社07.10.30
近年來美國大學學費的飆漲讓學子與家長深為苦惱。面對學費高漲的趨勢,研究機構分析原因,認為大學只顧開源不知節流,而大學院校的預算用在教學方面其實逐年降低。
「富比世雜誌」分析美國大學學費飆漲的問題,指出自一九八三年以來美國大學的開銷增加的情況比起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增長還要高出百分之四十八。學校為應付開銷的增加就提高學費。
以華府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為例,該校沒有任何學費補助及減免的學生所繳的學費是二十五年前學費的二點七倍。
根據大學理事會的資料,即使是有學費補助或是減免的大學生,公立大學學生自己繳付的學費部份在過去十年內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八,私立大學生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
專門研究捐款有效運用情況的組織 -- 「高等教育優質化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HigherEducation)的專家指出,聯邦政府的獎助、稅捐的優惠及政府貸款讓大學院校不會認真研究應如何節流。大學理事會統計,這類的補助及貸 款一年高達九百四十億美元。
「富比世」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美有超過一百位私立大學院校的校長年薪超過五十萬美元,許多校長能拿高薪也是因為他們為學校籌募捐款成績可觀。多數人更關注如何募款,並沒有認真研究應如何藉著節約能源等方面來節省開支。
為了爭取政府的補助,美國大學在國會的遊說工作也非常積極。根據「回應政治中心」(Center forResponsive Center)的資料,美國教育機構在過去十年用在國會遊說的費用高達六億零兩百萬美元。今年九月,強力的國會遊說就幫助高等教育機構爭取到未來五年的兩 百億美元援助款。
研究機構的專家指出,即使政府提高對大學院校的補助,大學學費仍持續高漲,因為學校設施的維護、教職員的薪資及醫療保險等費用都節節增高。
事實上,美國大學的開銷用在教學方面的還不到預算的三分之一。美國教育部的資料顯示,一九八零年用於教學的開銷佔預算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一,一九九零年佔百分之三十三點七,到了二零零三年就只佔百分之二十七點七。
管太多
博碩士名額管制總量 明年起凍結【聯合報07.10.17薛荷玉
教育部昨天宣布,明年起,全面凍結博碩士班,招生人數不再增加,之後並逐年縮減。未來被分類為「社區型」的大學,將不能招收博士生。
過去六年來,台灣的博碩士招生人數激增一萬五千人,每年招生總數超過五萬五千人。台灣真的需要這麼多博碩士嗎?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這次核定的九十七學年度大學院校的招生總額(不含師範、技職校院),是採「總量零成長」原則,大學部約十三萬名,碩士班四萬九千名,博士班六千三百名。
其中,博士班的核定招生名額比今年少四十四人;大學日間部招生名額為十一萬零九十九人,比今年多八百多人。何卓飛說,如果不算繁星計畫外加的一千二百人,日間部應是削減了四百人。
目前大學招生名額多,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念。每年畢業的高中生人數約十四萬人,而教育部昨天公布大學日間部加上進修推廣部的招生總額即有十三萬人,再加上師範大學系統及體育學院,總數達十四萬人,與每年高中畢業人數相當。
大學生多了,再加上就業不易,就會有更多的大學生想繼續讀研究所。何卓飛表示,博碩士的核定招生名額這幾年快速成長,以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社會也在質疑培育出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
因此,未來除獲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的學校,及特別審核通過的名額外,博碩士招生人數將全面凍結,也不得新增研究所,各大學校院只能在維持既有學制總量下,調整系所之間招生名額。
教育部強調,招生名額縮減將與系所評鑑結合,未通過評鑑的系所,下個學年就要減少招生名額。
未來大學分五類 社區型免試
雖然人人都能上大學,但你上的是那一種大學?教育部昨天宣布,未來大學將分為五類,包括「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社區型」;社區型大學可望不必考試,申請即可就讀,「這樣就可以解決十八分的問題了。」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
今年出現考十八分也能上大學的現象,引發各界議論;教育部曾希望訂定入學門檻來把關,但前天遭招聯會否決;因此,教育部決定依循學審會常會日前的建議及部長杜正勝指示,從大學分類開始著手。
高教司長何卓飛說,將在今年底訂出大學分類指標,包括學校的研究成果、發展目標、定位、教師結構等,並請國私立校院協進會協助,把大學分為五大類。
針對博碩士班設立浮濫的問題,何卓飛也指出,未來社區型的大學將不能設博士班,「更嚴格來說,根據之前學審會的建議,只要是非研究型的大學,就不應該設博碩士班。」
至於何時能夠正式開始分類,何卓飛表示,「看明年罷。」但他也強調,大學分類需要社會共識,學校本身也要有認知、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問題。
何卓飛表示,未來分類指標出來後,藉著評鑑、看各校符不符合指標,就可以把大學分類。但如果教育部的分類與大學本身的認知不同,何卓飛表示要再進一步研究,「如果分不下去,不得已初期就先分研究型、教學型兩類,再來漸進分級。」
何卓飛說,像美國加州大學系統也有分類,如柏克萊加州大學所屬的加州大學(UC)系統是研究型,加州州立大學(CSU)系統則是教學型,另有社區學院 (city college);但何卓飛認為,美國的社區學院其實較類似國內的二專、三專,國內大學有無必要細分到五級,可以再討論。
不少學生乍聽「研究教學」、「教學研究」型,頭都昏了,直問有何不同?「是不是像芹菜炒花枝,看是花枝多,還是芹菜多?」學生問。何卓飛說,視兩者何者為主、何者為輔來區分。
台、政大贊成 致遠批教部技窮
對於教育部管控博碩士班人數,甚至還要將大學分類,被歸為社區型者不能設研究所,台大、政大對大學分類表示贊成,但有大學校長痛批教育部「管太多」,根本是「黔驢技窮」,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教育部想要根據加州系統,替大學分類,如社區型就不設研究所,他贊成大學分級發展,因為可以保證研究生水準。
政大校長吳思華表示,分類的大方向他也贊成,因為不同學校扮演不同角色,可不浪費資源,對高教發展是好的,但他認為,社區型大學仍可設實務型的碩士班,不設博士班則是對的。
對於明年博碩士班人數凍結一事,李嗣涔說,這對台大沒有影響,因為台大今年大學生到博碩士生人數共有三萬二千多人,已經飽和,且大學生和研究生比例約五十四比四十六,學校為了師生單位資源的使用,也不希望再增。
但吳思華表示,政大今年新成立生命科學研究所,只收十人,明年如能增為十五人,對新系所發展較好,且凍結人數有可能會影響後年要成立的應用物理研究所。
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認為,大學分類的方向是對的,但分成五類太細,三類就夠了,且不能因類別來限制設置研究所,例如社區型就不能設,而應依學校的需求和計畫,教育部以評審制度來把關即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立大學校長表示,根據大學法,大學自主才能發展特色,博碩士人數應依市場機制去調整,博士班招不到人,學校自然不會再招生,教育部「實在管太多了。」
致遠管理學院校長朱文雄認為,教育部根本是「黔驢技窮」,這種事要從長計議,不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如有大學被列為社區型就不能設研究所,對已設有研究所的學校不公平,根本是亂變一通。
不門檻
明年大考 不訂錄取門檻【聯合報07.10.16張錦弘
大學招聯會昨天以53:1票,否決明年大考訂定最低錄取門檻,只建議民國98年各校自訂門檻,但不具強制力,即使零分也可能有學校念,仍交由市場機制來淘汰校系。
大學招聯會昨天同時決議,招聯會舉辦多年的大學博覽會,因成效不彰,明年停辦,媒體、民間團體或個別學校要辦,招聯會沒意見。
針對招聯會決議,教育部昨天比較低調,強調大學招生自主,尊重招聯會決定;至於教育部之前說,要把學校有無訂錄取門檻當成評鑑指標,也還沒定案。
「讓高中生進大學,總比進補習班好吧!」教育部主秘莊國榮說,他相信,國內大學辦學還是比補習班優,不見得要設門檻把學生擋在大學門外,但進入大學後,應控管教學品質,教育部未來將加強大學評鑑,同時提升高中生水準。
今年大考破天荒出現18分也有學校念的情況,在輿論壓力下,教育部希望大學招聯會研議訂定統一的錄取門檻,招聯會常委會原本研議,以各校系採計科目的底標 總和,當成最低錄取標準,昨天和維持現制兩案並陳,交由招聯會大會表決,出席67校,54校參加投票,最後以53:1的壓倒性票數,否決訂門檻,維持現 制。
招聯會召集人、台大校長李嗣涔指出,昨天討論過程當中,元智、興國等私立大學校長指出,美國加州設有許多社區大學,不設門檻,讓想讀書的人都來念,也有學生讀得很好,大學不一定要走研究路線,不宜設分數門檻阻擋學生受教權。
李嗣涔說,97年的大考簡章快印出來了,這時候再研議訂定錄取門檻,其實也來不及。招聯會昨天附帶決議,建議各校98年自訂門檻,例如數學系訂定數學單科 門檻,不要數學零分也能讀數學系,但學校若不訂門檻,招聯會也沒辦法;教育部若要把有無訂門檻當成評鑑指標,招聯會也無權干預。
不願揮刀自宮 只好繼續擺爛>中時07.10.16韓國棟
如果大學招聯會昨天接受常務委員會的建議,明年以「採計科目的底標總和」作為大學招生門檻分數,教育部官員預估,明年因無法通過門檻而「流失」的學生人數,足以讓三所新設私立大學關門!
這種「揮刀自宮」的作法太激烈,問題還沒解決,就先嚴重傷害自己,因此才會引起各校反彈,最終以五十三比一敗陣。
為什麼會發生十八分錄取大學的現象?最根本原因是大學錄取率太高,幾近於百分之百。接下來問,為什麼錄取率幾近百分百?因為大學林立,招生人數太多,加上考生人數逐年遞減。
考生人數逐年遞減,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能改變的就是大學減少招生人數。教育部打算透過評鑑,減少評鑑成績不良的大學招生人數,這就是所謂的「大學進退場機制」。但大學進退場機制「喊」了若干年,因評鑑成績不佳被減少的招生人數有多少?寥寥可數。
評鑑、進退場機制,彷彿只是教育部官員回應民眾質疑及答覆立委質詢的託詞。
事實上,評鑑本身就有盲點,評鑑指標的訂定、評鑑委員的主觀,都可能影響評鑑結果,若要據此決定一所學校的存亡,誰下得了手?更重要的是,國內大學設立標準的嚴格程度,絕對達世界標準,只要通過審查設立的大學,已具一定水準。
但真正的問題出在招生方式。現在大學招生,甄審(推甄、申請)入學比重最多四○%,其餘是考試分發入學。考試分發入學採聯合考試、聯合分發方式辦理,考生選填志願時,多半根據補習班提供的「落點預測」排序,墊底的校系即使辦學再認真,學校師資設備再好,在考生志願卡中,就是墊底,幾乎無法翻身。
試問,有哪一所大學願意招收「十八分」的考生?聯合考試分發不但抹煞新設私校的辦學苦心,也淡化了每所大學的辦學特色,考生眼中只有分數,而且只有那幾科被採計的分數。
教育部該做的是,透過評鑑機制,依據各大學辦學特色,分成研究型、教學型或社區型大學,各有不同招生方式,招收各種不同能力和性向的學生。
大博會不辦了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昨天決議,明年起,大學不再辦理「大學博覽會」了。
招聯會召集人、台大校長李嗣涔說,中山大學日前進行一項調查發現,考進該校的學生選填志願時,沒有一個學生是因為「參加大學博覽會」這個原因而選填中山大學。此外,大學博覽會的攤位要十多萬元,另外還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文宣,效益卻很低,因此明年起不再辦理。
李嗣涔說,雖然明年起大學不再辦理大學博覽會,考生依舊可以上網瀏覽網路博覽會。
台大
藉民間力量,把台大推向世界【聯合晚報社論07.10.12
被公認為世界頂尖大學之一的美國哈佛大學,其財務狀況是透明的,上網就能查出。哈佛大學一年的支出預算,將近三十億美金,換算成台幣,九百億左右。
經營一流大學,人家花費的規模這麼大。相較之下,台大拿到九億捐款,不算大錢,教育部編列的五年五百億,也不算大錢。一年一百億,而且還要分給好多個學校,每個學校得到的,老實說,都不足以讓它們在學術與教育品質上,能夠大幅提升。
這就是台灣最常見的問題,任何事情只要是從政府機關出來,一定遵守「雨露均霑」的原則,大家都要能分一杯羹。由政治上看,「雨露均霑」有道理,誰都不得罪,誰的選票都拉住,但是從國家發展立場上看,「雨露均霑」卻是再糟糕不過的做法。
人人有獎,那麼優秀的跟劣等的,差別不大,幹嘛費力氣追求卓越,只要表面上做出可以交代的宣傳跟數字,不就好了!每個人都只分到一點,當然也就沒有壓力,非作出什麼成績來交代了。這種心態,必定伴隨「雨露均霑」出現。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重點,是龍頭,能把台灣拉抬上去。台灣大學連續獲得捐款,是件好事,表示民間企業家們的思考邏輯,跟政府不一樣。只有集中資源,台灣才有機會創造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機構。台大的確是台灣最有機會朝國際級躍昇的高等教育學術機構,不贊助台大贊助誰?
民間捐助,比起政府預算,還有另一項好處。民間企業家不會在意學校的什麼論文點數積分,他們要求的,是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是學校的人才培育成效。過去幾 年,為了搶政府預算,大學教授紛紛關起門來「拚論文」,既不重視教學,更不承擔社會責任,拚了那麼多專業論文,對社會產生多少提升效果嗎?
台大如果要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就應該持續積極爭取企業捐款,藉由民間資源的投注,同時進行改革,讓學校面向社會,勇於承擔社會事務,並且樹立榜樣,發揮示 範效果,使得其他經營高等教育的人了解這樣的路線,遠比看教育部臉色求經費,更有出息也更有前途。那麼不只台大會更好,或許整體台灣高教環境都會更好。
高等教育
正視高等教育的病態與扭曲>2007.09.28中時社論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時代,許多人都已觀察到個人所得與財富有 兩極化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原本在統計常態分配中段的廣大中產階級,也開始在往兩端走,有漸漸形成「M型化」的隱憂。當然,任何 一個時點的靜態社會所得即使略有不均,也未必值得憂慮;一般而言,社會學者在靜態所得分配之外,更在意動態的階層移動。如果父母的富有不見得能保證子女的 富有,而父母的貧困也不妨礙兒孫出人頭地,則社會貧富貴賤的階層就有動態的更替,而短期的所得分配不均,也就不那麼受人詬病了。
然而社會階層的流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一般而言,促成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教育在社會中扮演兩種功能,一是啟蒙、二是累積人力資本。我們一方面希望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接受免費的國民基本教育,以助其啟蒙,另一方面也希望所有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以助其實踐自我。如果基礎教育能免費、高等專業教育能提供平等機會,則政府對社會階層流動就已經做了基本的協助。相反的,如果在財富漸趨M型的社會,連教育機會均等都做不到,那麼弱勢翻身就更困難,「貧者長貧、富者恆富」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積怨了。
日前,本報專題報導指出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第一天開始,就體驗了教育階層的M型震撼。據報導,七月份十萬多名初次尋職者中,台、成、清、交等國立大學畢業者尋職相對容易,但是冷門校系則遍寄履歷卻苦無面試機會,形成強烈對比。資料顯示,有廿四%的職場新鮮人連一次的面試機會都沒有。這麼高比例的畢業生,將來也許會變成失業人口、或低度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無論如何都顯示其過去四年左右的大學投資多多少少都有些浪費。十萬六千人的廿四%就是兩萬五千人;每年兩萬五千人的教育訓練石沉大海,這對受教者而言、對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由此也確實該對當前的教育政策做些檢討。
首先,教育當局要仔細檢視一下知名公立大學的學生家庭結構。有學者分析指出,台灣家庭經社地位良好的學生, 其實有更高的機會就讀公立大學。過去數年,教育主事者一再改變基測、學測、推甄、申請等入學方式,但不論入學方式如何改變,卻始終要以匿名聯合筆試的成績 做基礎,就是因為聯考有其公平性。如果我們社會花了這麼多力氣以不同的考試入學方式追求公平,但到頭來還是對家庭經社地位高的學生有利,那麼這種表象考試 公平的背後,其實還是有若干不利社會階層流動的因素,值得教育當局重視。尤有甚者,當各種學測或聯考的競爭激化時,所有學生都投入不必要的機械式演算與記憶,平白無故地養肥了補習班業者。這樣「考試程序公平、階級流動不公平」的窘況,難道是教育當局所樂見的?
其次,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卻有一百六十幾所大學的世界奇蹟,也確實到了主管當局出手整頓的時候了。我們並不贊成以「人力規畫」式的經建思維,去管制大學系所的興廢與招生人數。但教育當局在短短數年之內,容許台灣數十所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也絕對是不負責任的施政。我們的教改高層說要將台灣的大學依加州大學加以分類,區隔為研究型、教學型與社區型三種,卻懾於可能的反彈始終不敢執行。教育主管明知大學已然過多,卻不敢違逆地方民意代表的壓力,仍舊在各地不斷「升等」技術學院。教育部一直說要建立大學院校的退場機制,但就是沒有哪一位部長敢得罪人,真正以公開的評鑑數據或招生資料促成學校的退場。
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兩極化就業狀況,雖然令人不安,卻是日後學生選校選系的重要參考。這樣的資訊其實不應僅由媒體片段的報導,而該由教 育當局做全面的統計。大學退場與學校分類不能光說不練,而要靠數據揭露與媒體的報導提供資訊,再由教育部循序促成。我們的教育部長在虛幻意識形態之外,是 不是也能關心一下高等教育的實際問題呢?
流浪博士
找不到頭路 一堆博士家裡蹲
中國時報 2007.09.02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我拿的美國長春藤名校博士,為什麼連XX技術學院都不要我?」百無一用果然是書生?頂著洋博士頭銜的Jay,學成歸國大半年,就連去某技術學院應徵教職,都碰壁。他從台北的學校找到彰化、雲林,仍無著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
大學生滿街走、十八分就能上大學不稀奇,如今連博士都爆量。
全台博士生近三萬人
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共計一百卅多萬人,其中碩士生高達十六萬三五八五人,博士生將近三萬人;十年前,博士生人數約一萬人,教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坦承,這是很「恐怖」的事。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曾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布資料,當時擁有博士學位者,八九%都有全職工作,其中近七成都在教育部門,例如在大學任教等。當時博士的年收入,多半為新台幣一百萬到一五○萬元;並有高達六五%的博士認為,其工作與所學非常相關,僅有二.四%認為相關性不高。擁有博士學位,卻在待業中者,僅○.七%。
不少大學促管控名額
如今情況不同,最新的博士就業調查尚未完成;但教育部說,已有不少大學校長向教育部反映研究生過量,應該管控。
博士,最適合的工作是到大專院校任教,但大學教職有多競爭呢?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該校今年聘請十一名專任教師,應徵者達近百人,多為國內外大學的博士,最後「獲選」的十一名師資,三分之二是國外名校的博士,其餘則是國內台大、政大和中正等國立名校的博士。
黃俊杰說,國內私立大學的博士,除非是全國唯一的專業博士,否則幾乎不可能獲聘至大學任教。
一有教職出缺就擠破頭
交大電子系曾有兩百人爭一個教職情形;各系每個缺額至少都是兩位數競爭。成大,一個缺額也至少廿人來爭取。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以他任教的大氣科學系為例,去年有一個缺,應徵的國內外名校博士達廿、卅人。最後獲取的是一名畢業於台大、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到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優秀學者。
有人自曝在速食店打工
依《大學法》,大學教師分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講師四個等級;擁有博士學位者,理當可直接獲聘為助理教授,但不少名校的博士竟自願降級從講師做起,卻仍被台大刷下來。
找不到適合工作,面子員幫忙安排工作。還有流浪博士上網自曝,邊找工作,邊在速食店打零工餬口。
高階人力閒置 年輕博士難執教鞭 李家同憂心 這只是開始
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回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很稀奇嗎?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表示,如果所學冷門,在台灣找不到大學教職,並不奇怪;未來國內一些大學倒閉後,不只剛拿到博士學位年輕人找不到大學教職,連很多現職大學教授都要失業。
李家同認為,這些高階人力沒事做,是國家社會很大損失,教育部得「未雨綢繆」,例如在政府或民間,多成立研究單位(養博土蚊子?),讓博士級人力,繼續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擔任過教育部長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也說,五年之後,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衝擊才開始步入高峰,屆時,流浪博士的問題會更嚴重。
國立先退
「國立教育部大學」要先退場【經濟日報07.08.05社論】
我們的「國立教育部大學」,終於開始思考所謂的退場機制了;而促其頭腦轉向的原因則一如既往: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不能再拖了。
今年本應是台灣教育史上大書特書的里程碑:小小一個台灣,四年制的大學竟以急行軍的速度突破100所大關,足足比十年前增加了160%,要跟20年前比,更讓人瞠目結舌;若再加上其他院校,大專院校的總數更高達164所。
然而大學急行軍地增加,對大學的需求卻因少子化而急遽萎縮;一脹一縮之間,過去使盡渾身解數才有望擠入的大學窄門,現在成了陽關大道。今年大學錄取率會達 到幾乎人人有獎的95%,簡直報名即可錄取;預估明年鐵定突破100%,後年則將達105%,大學生反而成了大學爭逐的對象。粥愈來愈多,而僧愈來愈少, 這堂堂100所大學究竟要如何苟活!
其實,在教育部全面管轄下的這許多莠草一般四處蔓延的大學,並不是今年才面對超高錄取率。隨著20年來大專院校的激增,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感受到像溫水煮青蛙一般,一年比一年難熬的致命壓力。
過去考生打破頭搶著進去的頂尖大舉,當升學窄門大開,競爭對手←起,已經不能再一手網羅全國精英,靠一流的學生來照亮二、三流的教學;隨著學生素質江河日下,讀書風氣大不如前,頭角崢嶸的畢業生為數日少,頭頂上的光環也日益黯淡。
至於那些等而下之,乃至在邊緣浮沈者,則早已忘卻教育的神聖使命,唯以拚命張羅學生、勉強苟延殘喘為己任。這從上到下灌水稀釋到和稀泥的大學教育風氣與品 質大沉降,一方面讓社會上充滿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劣等貨,使大學生的身價大跌;另一方面令社會最需要的千雕萬琢的金玉之才,反而日漸稀少,造成永難彌補的損失。
而這一切禍患,絕不單單因為大學數量增加,或考生人數減少而致;其根本禍因,還是數十年來強加在整個教育體系上的那一隻大黑手。30年來經濟學家學到的最 大教訓就是:有管制之處,即有腐化、墮落、浪費、貪汙、低能、愚癡。正如人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被強力壓制,必然氣血不通而至麻木不仁,終於敗壞腐死。
從60年前一至於今日,教育部從小學一至於大學、研究所無一不管、無所不管,使整個教育體系氣血不順、麻木不仁。幸而由於文化傳統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造就的升學主義,加上威權統治時期刻意抑制大學增設所造成的升學窄門,讓公私立大學成為天之驕子,而天下英才卻必須盡力跳窄門方得進入,大學的墮落、麻木、倚賴威權生存的假面目迄未拆穿,作威作福、一手遮盡天下耳目、掌控學子命運的教育部也才能好官我自為之,數十年如一日。
但教育自由化的撞擊力量雖未撼動這個僵化的教育體制,終究撞開了大學的升學窄門,在無知愚鈍的官員胡亂慌忙的開放之下,一口氣多出這數以百計的大專院校。 打破了窄門,同時打掉了公私立大學坐等學生上門、坐收學費度日的春秋大夢,面對讀書風氣隨升學競爭壓力一道流失而手足無措,甚至不知如何挽留帶給學校生路的學生衣食父母。最後終於落得乞求教育部高抬貴手,賞賜一條退場機制的下場。
其實台灣的大學教育本來一點問題都不該有,只要教育部退至其應有的角色,拆散「國立教育部大學」,讓每一所公私立大學都可以各憑本事建立特色,各以其特色爭取學生認同,更以認真教學、嚴格要求,培養出頭角崢嶸的畢業生在各個領域大放光彩,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一旦開放各大學在學費、教學方式、師資、特色上相互競爭,輔以客觀而專業的學系、大學評鑑制度(尤重其專業能力與研究方法,絕不應由教育部壟斷),則學生、家長、雇主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有誰會將哈佛、牛津與野雞大學相提並論?
不過有一個觀念必須建立:大學教育資源不論軟、硬體,都極為珍貴而稀少,我們不但應借重市場機制促其有效利用,並解除各項管制以廣攬學生來源,而且對於使 用效率偏低的資源,亦應在適當條件與回饋之下,有釋回市場投入其他更有效的用途。如果退場機制即指此而言,我們當然贊同,但在此之前,如何讓「國立教育部 大學」退場,才是首要之務。
哈佛投資虧
投資失利 哈佛虧掉百億校產【聯合報07.08.02編譯呂理甡】
哈佛校產基金訓練出不少在避險基金界極吃香的貨幣經理人,但現在,其中一位明星讓哈佛得到慘痛教訓──上個月損失了三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五億元)。
哈佛是因投資拉森創立的避險基金公司索伍德資本管理公司而在過去一個月虧掉這一大筆錢。拉森曾代操哈佛的外國股票到二○○四年,隨後成立索伍德公司,該公司因債券投資失利,最近資產少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哈佛發言人朗布雷克說,哈佛不討論個別的信託投資。
對擁有兩百九十億美元校產基金的哈佛大學而言,三億五千萬美元只是相當少的數目,但在全美大學擁抱避險基金、私募基金等非傳統投資之際,此事凸顯出這類投資的風險。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較少受到規範,且常採槓杆操作的高風險作法。
哈佛與耶魯是全美第一批選擇這種另類投資的大學,目標是尋求比股市和債市更好的報酬率,並使投資組合多樣化。這種策略在二○○○年到二○○二年成效特佳,那段期間,與其他投資相較,避險基金大體上更能保護客戶免於網路泡沫破滅後的金錢損失。
索伍德公司讓哈佛連續獲利三年,但最近公司在債券市場遇到麻煩,上月的損失使公司資產少掉一半,從卅億美元萎縮為十五億美元。
管理哈佛校產基金的哈佛管理公司一直被視為全美最成功、最能開風氣之先的投資管理公司,到去年六月為止,過去十年平均年報酬率高達百分之十五點二,遠高於其他信託基金百分之八點九的平均報酬率。
由於報酬率高,其貨幣經理人的待遇也水漲船高。拉森二○○三年的薪資高達一千七百三十萬美元(約台幣五億六千九百萬元),哈佛校友對此頗有微詞。
大學倒一半
交大校長:20年後 大學倒一半【聯合晚報07.07.29謝蕙蓮】
大學錄取率年年創新高,出生率卻年年下降。大學超高錄取率,不但讓學生素質下降,更有大學校長擔心,20年後國內大專院校可能要「倒一半」。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就直言,大學辦不好就該減招轉型。
今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以共同科目英文科到考人數計算,錄取率達九成;若以昨天剛截止的繳交志願卡人數計算,錄取率更高達九成五。也就是每20個報名考生,才有一個人會落榜。
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說,去年台灣新生兒剩下約20萬,大專院校一年招生人數卻多達30多萬近40萬。這種情形持續下去,不但再過幾年大學錄取率就會破百分之百,今年的新生兒19年後進大學時,國內大學可能要倒一半。
吳重雨認為,國內大學不夠多元化,人才培育也常常不符合企業界需要。很多企業需要技術人力,但是在台灣卻找不到適合人才,大學要設法調整,研究型大學就去作研究,其他藝術、體育、實作型大學也要慢慢辦出特色。
台灣師範大學顧問、前全國教師會大專委員會主委簡明勇,也很憂心國內高等教育發展。他表示,高等教育再不建立嚴格的淘汰機制,以後國內的大學,會像少數私立職校,「有錢就有大學念」,根本不必再談什麼教育品質。
他更直率的批評,現在辦私立大專,「五千(人)夠本,一萬有賺,兩萬賺更多」,導致部分沒有辦學理念的人,過去幾年一窩蜂增設大學,很多專科、學院也紛紛改制大學。
簡明勇說,台灣每一所私立大專校院背後,幾乎都有政治人物、民代當靠山,讓教育部很難大刀闊斧整頓或減招。他預言,過不了幾年,「「部分台灣大學生的素質,比以前的高中生還不如!
吳重雨說,大學生素質下降的情形,在國立大學還看不太出來。但是隨著出生人口愈來愈少,未來連國立大學也勢必要面臨學生素質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形。
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也說,大學收這麼多學生進來,程度一定會降下來。他任教過的國立大學、私立逢甲大學,學生素質還算好的,但少數後面的學校、甚至技職體系的學校,學生素質下降的情形可能更嚴重。
對於國內大學的超高錄取率,黃榮村表示,如果以年滿18歲人口就讀大一的「粗在學率」來看,大約是七成。雖然七成放諸世界各國也算中高以上水準。但他反問:「如果學生想念大學,政府不讓他念,家長能接受嗎?」
黃榮村也說,「現在大學確實太多了!」辦不好的大學,就應該「退場」,修法轉型為社區大學、社教機構,或是直接減招。
流浪教師 海外找到出路【聯合報07.07.30陳亮諭】
取得教師證,卻很難通過教師甄試,有些取得教師證的年輕人,乾脆去考海外台商學校,到海外台商學校教學職,還有在役期中,以教育替代役男身分到台商學校教書,退伍後,便申請該校的正式教職,拒絕當流浪教師。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的顏葦蔓,在校期間修完國小教育學程並考取教師證,但每年仍和大多數流浪教師一樣,拎著皮箱參加全台教師甄試。
她表示,去年她報考台北縣市、桃園縣及高雄市的教甄,也報考海外台商學校教師甄試;結果台灣的教甄全部落榜,只有馬來西亞檳吉台校寄來「候補第三名」的成績單,且只有一個名額,她覺得這好比汪洋中的浮木,她決定「先抓住再跟家人說。」
「政府提出多元師資政策,卻衍生流浪教師問題,又找不到補救方法。」顏葦蔓說,這一年來,她在馬來西亞台校教書十分愉快,全校師生不到兩百人,師生及家長相處就像大家庭。
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的卓明慧,實習加代課有五年經歷,一樣難躋身正式教師,去年她也考取檳吉台校教職,不顧家人反對前往異地教書,一開始不適 應,常想家而哭泣;一學期後才適應,跟著同事顏瑋蔓在當地看舞台劇、學瑜伽、肚皮舞,她說「當地學費比台灣便宜太多,看電影僅新台幣50元。」
顏瑋蔓想一直在當地教書,但家人殷切期盼她回國;卓明慧打算先教兩年,若有機會再到上海台校教書,培育台商之子。
另一名檳吉台商學校的教師黃裕仁,是我國的教育替代役男,將於今年10月退伍,他打算退伍後申請該校的正式教職,拒絕回台當流浪教師。
【記者唐復年、陳亮諭/連線報導】馬來西亞的台商學校,每年都有台灣的教育替代役男前往教書,這些替代役男說,他們享受的實質福利比留在國內的教育替代役男好太多了。
世新大學英文系畢業的張榮誠,利用延畢一年,修完教育學程,實習半年後考取教師證,申請為教育替代役男。他說,在成功嶺受訓時,上級通知海外教育役開缺, 由於「退伍後肯定要當流浪教師,還不如先到國外試試!」一轉念間,他於今年2月23日到馬來西亞專收台商子女的「檳吉學校」服役。
檳吉學校現有4名教育替代役男。張榮誠說,社會、英文,甚至體育他都教,一班十多人,師生互動極佳,家長時常在自宅舉辦聚會,邀子女同學及老師參加,除了師生情誼,更有台灣人在異國相互扶持的濃濃人情味。「更厲害的是,今年高三畢業12人,8人回國進台大讀書。」
在實質福利上,「月薪2萬5千元,我根本用不上,每月靠學校給的津貼新台幣8千元就夠了。」張榮誠說,學校免費提供兩層樓洋房宿舍,花園、客廳俱全,「比起台北市月租一萬元的套房好太多。」
大學生
必須面對的真相【聯合報07.07.25沈珮君】
親愛的孩子,恭喜你考上大學。卅年前大學錄取率不到一成時,「大學生」三個字讓人肅然起敬;但在錄取率往百分百飆升的今天,不管你每科平均不到十二分或超過八十八分,你們都叫「大學生」,何其幸運!
學歷在貶值,你一定聽過這句順口溜:「博士多如狗,碩士不如狗,學士在溜狗」。當你畢業想投入職場時,會發現飯碗這樣少、薪水這樣少,跟你一樣叫大學生的人卻這樣多,考清潔工比考大學還難,這是事實。
有點殘忍,是嗎?看看大陸跟你一樣年紀的孩子,每年考生一千萬人,錄取率五成多,考題比我們難得多,壓力也大得多。但為脫貧,他們的成就動機像沸騰的水。也許你會說,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孩子,政客可以這樣說,他要的是選票;但你不能這樣說,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你必須知道世界的真相,世界地圖不是只有台灣。你在台灣看到的地圖,都把台灣畫得太大,那是失真的比例。真正的地圖裡,台灣小到幾乎看不見,所以你必須更有競爭力,讓人家看到你。這不是跑到聯合國前拉拉布條、喊喊口號就可辦到。
讀讀「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教科書不會教你這些,考試也不會考。但你必須知道,你未來的對手不僅是大陸每年以五百萬增加的大學畢業生,還有更多的印度人。 他們不需要到台灣來跟你搶工作,工作自然會長腳,透過有形的遷廠、無形的網路走出去。因為他們工資很便宜,因為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拚過千百萬人,他們更有競爭力。
一位智者說:「世界不僅是平的,兩岸更是斜的。」大陸像塊磁鐵,吸住全球資源、人才、巿場。台灣越在「狀況外」,狀況越嚴重,這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這是全球化浪潮下台灣最深的悲哀。
親愛的孩子,考上大學只是開始。恭喜你拿到世界競技場的門票,但你不是觀眾,你是必須上場和獅子肉搏的格鬥士。你準備好了嗎?
新大學?
教育的新社會契約 ‧知識通訊評論 2007/07/11
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除面對近代知識分殊的問題,還要承受一種異質文化而來的知識疏離,更造成我們教育體系文化和社會的脫節狀況。
近代國家的教育,不同於以往的私塾書院,帶有一種社會契約的性質。旁的不說,光看學校頒授證書在社會上的代表意義,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如以這個角度來看,教育應該有什麼樣一種社會契約,便很值得討論。
對於基礎的公民養成教育,眼前已有許多爭議,這反映了公民對國家認同的一種選擇,顯現著政治立場上的強烈主觀性。
除了這些主觀認同的範疇之外,近代國家的教育,仍有一些能夠客觀討論的價值觀,可以用一種新的社會契約來塑成,這應該由知識的內涵和成就的標準來作一衡度。
近代國家介入教育的明顯的作為,應該以二次大戰後國家對科學的大力投資為最,這種投資的著眼,既是以科學所能給國家帶來的功利效果入手,自然也就對於整個國家人才培育的教育理念,造成深刻的影響。
二次大戰後因科學知識發展而影響的教育思維改變,明顯表現在高等教育的知識內涵之上,隨著近代科學知識分殊發展的趨勢,高等教育的知識內涵,也起了大改變,除了較引起注意的人文和科學知識的鴻溝,還有就是在科學知識的本身內涵,也發生了隔行如隔山的對話困境。
這種現象在目前世界的大學中還在發展,譬如歐洲近年一些大學的化學和物理系,便因為招收學生的困難,而被迫關閉。學校紛紛改設立更具市場應用性的學系來吸引學生。
這種現象在近年大學快速增長的台灣,亦多所存在,特別是許多新成立或升格的大學,為了爭取更多學生的青睞,紛紛設立聽起來出路響亮的學系,而隨著未來學生人數下降,學校競逐學生的日益激烈,情況還會更形惡化。
事實上,這些追趕時髦的學系發展,終究可能因市場需求的改變,而由熱門變為冷門,而這種應景式的知識訓練,使得大學可能愈益類同於補習班,成為一個純粹的職業訓練所。
其實莫說是這些最危殆的教育層面,就是世界上菁英取向的高等教育,也意識到近代知識分殊發展走向,已造成知識的「殘缺式專精」。最近如美國哈佛大學等菁英學府,也為都因警覺這種知識窄化的教育危機,進行大規模的課程改革,而使人特別注意到的,是改革中加入了宗教和道德的人文課程,揚棄過去那種純粹專業知識的導向。
上一期的《知識通訊評論》中介紹了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進行的教育改革,主要也是想打破過去專業知識分殊和窄化的問題,揚棄過去以科系為基 礎的模式,改成問題導向的跨學門研究中心。雖然因為受到目前制式教育和學術體系訓練制約,學院中人對於進行跨學門的研究,多有無所適從之感,但這種改革背 後反映出的,一種知識整體意義的哲學思維,則是值得注意的。
二戰後科學造成社會進步的樂觀主義消退之後,近年隨著更多的來自人文和其他知識範疇的挑戰,已經使得一些科學家提出「科學的新社會契約」的概念,認為科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進步思維,應該由過去那種指導的啟蒙地位上走下來,在社會需求中重新找到科學的新定位。
在這個近代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的發展潮流中,教育同樣也面對一個和社會訂立新契約的挑戰。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除同樣面對近代知識分殊的 問題,還要承受一種異質文化而來的知識疏離,更造成我們教育體系文化和社會的脫節狀況。而高等教育對社會需求回應的不敏銳,引來社會企業界負責人向大學校 長的投書,也在在證明過去高等教育,因為過度沉浸於制式體制教育中,已漸成一個喪失常民知識活力的封建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由於既得利益成員掌握資源並設定某種成就標準,也影響社會弱勢族群由教育中得益的均等機會。因著教育在近代國家的社會意義,也因為教育有著回應它由社會取得資源的一種責任,現在是教育和社會訂立新契約的時候了。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五十七期】
搶大學生
反人道的大學教改【聯合報2007.07.21 黑白集】
籃球比賽,十人爭一球。大帥見著吼道:搶什麼搶,一人發他一個球不就得了!
這是昔日軍閥笑話,卻是台灣今日大學考試的真實情況。今年大學考試錄取率粗估達九成七,僅二千八百人不能上榜。這一場幾乎每人都發他一個球的籃球賽,就此以笑話收場。
五科考六十分,每科平均十二分,就可上大學;若只計三科,則不到五十分即可做新鮮人。考數學系,數學零分照上;考英語系,英語零分也上。以前是學生怕考不上大學,現在卻變成大學怕學生考不上。
學生考不上,大學招生不足,就有關門之虞。大學不想關門,所以只好錄取五科總計六十分的學生。如此大學考試,目的只在全力維持大學不關門,大量的邊緣學生成了供養邊緣大學的冤大頭,更成了為政府「廣設大學」擦屁股的衛生紙!
這是大學教改的全圖:廣設大學→大學所受政府支助降低→錄取標準降低→人口下降
→大學相對更多→錄取標準更降→大學不關門→標準再降。這張全圖呈現的是:以無水準的大學剝削邊緣地帶的可憐學生,以可憐的邊緣地帶學生供養無水準的大學。
教育不啻淪為騙局:所謂教改,只是讓那些邊緣地帶的可憐學生為這種剝削弱者的教育政策付遮羞費而已。正由於這些邊緣學生還肯交學費去讓那些邊緣大學不關門,始能證明「廣設大學」的教改德政沒有失敗!
勿再自欺欺人。教育不免是一種篩選與競爭,像如今這種以剝削「邊緣學生」來支撐「無效大學」不關門的窳政,其實暗藏著太多反人道、反社會的惡質!
錄取率97%
<落榜不到3000人 大考錄取率97%>中時07.07.20林志成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昨天公布,今年考試分發確定招生八五九五八人,如以各校系主要採計科目英文科估算,該科實際到考人數九五一一二人,上網選填志願的錄取率粗估九成七。若以此計算,今年僅二千八百人不會上榜。
因錄取率太高,教育部要督促各大學設定最低錄取標準,例如重要學科不能零分,以維持大學生品質。
分發會昨天公布今年各大學校系招生名額,及各大學校系採計的四十九種成績組合發現,各大學大走「回頭路」,全部一六九七個招生系組中,一○四四系組、約六一.五二%是傳統採計方式,大學多元入學一點都不多元。
「傳統採計方式」是,自然組採計國、英、數甲、理、化五科,醫農類組加採計生物,社會組採計國、英、數乙、史、地五科。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楊玉蕙表示,各大學校系可以不用採計那麼多科,以降低學生壓力。她舉例,大學校系考試分發可採計學測(屬門檻考試,只有五科,較容易)國、英、數三科成績,再採計指考(較難,科目總共八種)理、化(或史、地)成績,考生指考就不用考那麼多科。
現在大學錄取率高得離譜,楊玉蕙表示,將持續與大學溝通,希望各校系設定最低錄取分數,以確保我國大學畢業生品質。例如,數學系至少要設定數學不能考零分的最低門檻。如果因此有校系招不到學生,該校系就被「自然淘汰」。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秘書、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表示,教育部曾提過降低採計指考科目主張,但多數大學認為,學測簡單、指考較難,兩者考試成績很難互通,還是傾向多採計指考成績。
至於設定最低錄取標準,蔣丙煌說,教育部以前主張廣設大學,現在又要各校最低錄取標準,有點矛盾。一旦設定最低錄取標準,會有大學招不到學生。但招聯會還是願意持續研究教育部主張的可行性。
分發會執行秘書、成大教務長湯明哲表示,考生拿到成績單後,必須在七月十九日到廿七日間到各地華南銀行、郵局或其他金融機構繳交一七○元登記費;七月廿四日到廿八日間上網(www.uac.edu.tw)登記志願序,八月八日放榜。
中國時報 2007.07.20林志成/台北報導
去年十七分 今年再創新低 平均每科12分 就能上大學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昨天公布今年指考各科成績累計人數表及各科五標,數學乙頂、前、均標分別較去年降低十六分、十八分、十三分。補教界預估,今年可能五科考六十分、一科平均考十二分就可進大學,再創紀錄;大學生素質是否「繼續下降」?令人憂心。
去年平均一科考十七分就有大學念,昨天各科成績統計表公布,可以上大學的分數再創新低,一科考十二分就能上榜。
大考中心統計,今年數乙滿分二六八人,較去年一七二四人少一四五六人;去年九十分以上超過一萬人,今年僅一二八四人。今年數學頂、前、均標分別是七十二分、六十分、四十三分,比去年八十八分、七十八分、五十六分降了十多分。
有人認為今年數乙太難,恐造成自然組跨考社會組考生得利。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表示,從考生成績來看,今年數乙命題算正常,沒有特別難;反倒是去年數乙太簡單。
今年物理頂標六十八分、前標五十一分,比去年高出十四分、十二分。生物頂標至底標分別較去年提高十四分到九分。數甲變化少,頂、前、均、後、底標等五標最多只比去年少二分。
地理、化學兩科跟去年差距不大,五標差距都在四分以內。英文比去年難,頂標下降七分,前標也降五分。歷史變化頗大,頂、前標均比去年多十九分。
補教老師認為,採計國、英、數甲、理、化五科的傳統理工科系,今年錄取分數應較去年提高十一分;採計國、英、數甲、理、化及生物六科的傳統醫農科系,國立和排名較前的私立學校,今年錄取分數可能大幅提高廿四分。
採計國、英、數乙、史、地五科的傳統社會組,今年頂標總和是三三三分,比去年三三八分降五分;前標總和是二八八分,比去年降二九一分降三分。國立大學傳統社會組科系今年錄取分數應比去年略降三到五分。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