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0 07:17:48阿楨

《情書》

讀過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情書》(天下,2000),更想評的反而不是愛氏與女人間的恩愛情仇,而是圍繞它們的正反雙方的爭論,和楊振寧與翁帆之忘年戀。

凡人就好窺探名人的艷史,難怪楊振寧來台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記者關心的不是楊的諾貝爾物理獎內容,而是楊與翁帆的老少配。

這得拜台灣駐香港代表平路1月22日在《亞洲週刊》發表《浪漫不浪漫?》質疑楊振寧夫婦老夫少妻的結合是將名銜、地位、財富、容貌等表面的附麗,當成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她說,這類媚俗的說法既虛構了所謂的浪漫,也遮蔽了人們清亮的眼睛以及對人生實況的體會。

平路是怨惡楊振寧的傾中,還是嫉妬翁帆?

皆非!她認為兩人誤解她文章的內容,老先生沒有幽默感,很久沒有接觸觀點進步的文章,所以她不會道歉。她並強調,自己作為文化評論者,以文字拆解文化迷思是她的信念,不會受社會保守勢力影響,希望以後還有園地和空間讓她發表觀點。

自己保守落伍了,還在指責別人。《情書》譯者童元方在譯序曾提及:「楊振寧在1987年V.330《自然》發表<天才的起源>,評論普林斯頓大學剛出版的《愛因斯坦全集》,在讚譽這本書提供了新的史料之後,卻不無遺憾地說,這本書是給兼通英德二語的讀者看的…信件沒有英譯,又如何懂得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之間的激情呢?」(p.4)

看來楊振寧老年才深知愛氏的激情,不過楊不像愛氏那樣喜新厭舊和霸道。

愛「相對論」及「愛因斯坦」的科學家們可不這樣認為,大陸學者方在慶曾撰文<愛因斯坦:“真”偉人還是“偽”偉人>(2001-05-16 發表于《中華讀書報》之《科技視野》欄目)反駁徐劍梅的文章《偉人還是“偽”人?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愛因斯坦》(《環球》雜誌2000年第23期)如下:
「愛因斯坦是出於責任心才與米列娃結婚的,但沒有多久就發現這是一個大錯。所以,並不是所謂第三者愛爾莎的出現才使愛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婚姻亮起紅燈。」
「很不幸,愛因斯坦的兩次婚姻都不如意。這兩個本身也很不幸的女性從未從心靈上征服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談不上愛她們。她們的行為舉止遠不能令愛因斯坦心儀,所以每當高雅優美的女性主動與愛因斯坦接近時,他就顯得非常興奮。這原來是人之常情。如果他在他的愛情生活中能有所滿足,不可能出現眾多的“調情”。有“案”可查的幾次婚外情,沒有一次是愛因斯坦主動的結果。」
「愛因斯坦的婚姻儘管不幸,但愛因斯坦決不是無義之人。他把諾貝爾獎獎金全部交給米列娃,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以上辯解與事實猤合、尤其希伯來大學2006年公開的1300餘份信件,信中顯示,愛因期坦共有十多名“紅顏知己”,其中有花店老闆,有俄國間諜,有演員等等。根據與米列娃離婚時達成的共識,愛因斯坦應將全部獎金存入一家瑞士銀行,利息供米列娃和兩個兒子生活。然而,愛因斯坦卻將大多數獎金轉往美國投資,但因受經濟大蕭條打擊,資金所剩無幾。 

米列娃>百度百科
 
  米列娃.愛因斯坦.瑪麗克(Mileva Marić) 出生在匈牙利塞爾維亞的一個富農家庭,從小聰明好學,高中畢業後,父母將她送到瑞士的一所女子學校深造。19世紀末,女大學生堪稱鳳毛麟角。後來,她轉學到蘇黎世,因爲在別的地方,女學生不能參加考試。
  剛到蘇黎世時,她報名學醫,但隨即就改變了主意,改學物理學和數學。當時,她與愛因斯坦是同班同學。
  與愛因斯塔相愛後,兩人形影不離,一道學習,一道討論科學問題。1901年,愛因斯坦在寫給她的信中說:“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我是多麽地幸福和自豪!”
  熱烈的愛情使得兩人荒疏了學業。1900年,愛因斯坦的考試僅以中等水平通過,米列娃卻未能通過。正在她准備參加補考時,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她懷孕了。在當時的情況下,未婚先孕將意味著一位青年科學家的前途成爲泡影。
  米列娃毅然回到父母身邊,在那裏生下了女兒,取名麗瑟爾。這個孩子生下來就不健全,估計是患有精神障礙。此後,沒有人知道這個孩子的情況,她也許是死了,也許是被別人收養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愛因斯坦從未見過自己的這個女兒。
  不顧家庭的反對,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于1903年正式結婚。當時,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職位是“**技術專家”。同年,愛因斯坦開始寫博士論文時說:“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爲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
  對米列娃來說,放棄個人事業完全是爲了婚姻和愛情。她是如何從失去女兒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的,迄今無人知曉。婚後,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盡一切努力幫助愛因斯坦。她包攬了全部家務活,爲了掙錢補貼家用,她還辦了一個大學生家庭旅店。
  1904年,他們的兒子出世,取名漢斯?阿爾貝特。1905年是愛因斯坦的收獲之年,他在這一年發表了5篇引起自然科學革命的論文。米列娃驕傲地告訴女朋友說:“我們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它能讓我丈夫一舉成名!”1909年,愛因斯坦在蘇黎世獲得教授職位。就在這一年,他與其他女人的桃色新聞四處傳播,米列娃對此傷心欲絕。1910年,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出世,但這個小家夥和他的姐姐一樣命運不濟,一生患有精神病。1911年,當時已經是知名教授的愛因斯坦前往布拉格。憑借著女人的直覺,米列娃感到大禍臨頭。果然,愛因斯坦不久之後就開始跟他的表妹愛爾莎熱戀。爲此,1914年,米列娃阻止愛因斯坦前往柏林,到皇家普魯士科學院工作。
  愛因斯坦對此大爲惱火,他以書面形式通知妻子,如果要保持婚姻,必須滿足以下條件:A、你應當保證我的衣物和被褥整潔,保證我的一日三餐,保證我的工作間整潔,特別要提醒的是,我的辦公桌別人不得使用。B、放棄我們之間的一切關系,除非出席社交活動,特別不要讓我在家裏跟你坐在一起,跟你一道外出或旅行。C、跟我交往要注意以下事項:別希望我對你好,不發火,如果需要,必須立即終止與我的談話,只要我要求,必須無條件地離開臥室或工作間。D、你有義務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語言或動作蔑視我。
  幾個月後,無助的米列娃帶著兩個兒子再次返回瑞士,而愛因斯坦則留在了柏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米列娃和孩子們一直生活在蘇黎世,愛因斯坦則和後來成爲他第二個妻子的愛爾莎生活在柏林。
  1916年,愛因斯坦寫信給米列娃要求離婚。這個一消息對于當時身體和經濟均陷入困境的米列娃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但是,她沒有別的選擇。1919年,米列娃同意離婚,但她提出要分一部分諾貝爾獎金。1921年,當愛因斯坦拿到獎金後,確實付給了她一些,但她到底得到了多少錢,迄今仍是一個謎。
  一切人世間的幸福皆離米列娃而去。爲了給小兒子愛德伍德治病,她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後來,只能靠教鋼琴維持生計。20世紀30年代,她的大兒子攜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國,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顧自己生病的兒子,幾乎過著隱居的生活。
  1948年,這位堅強的女性在蘇黎世的一家醫院與世長逝。
  在此期間,愛因斯坦長期生活在普林斯頓。他與1919年結婚的第二個妻子愛爾莎的婚姻也不美滿。他是這樣評價這次婚姻的:不成功嘗試的婚姻,由于某種偶然維持了下來。愛爾莎對物理學一竅不通,他承認,他的前妻能在學術上幫他的忙。其實,愛因斯坦在感情上對愛爾莎也並不忠誠,但愛爾莎卻深愛自己的丈夫,容忍了這個“孤獨的天才”一個接一個的桃色緋聞。
  十分幸運的是,與愛因斯坦接觸過的女人,對他都是死心塌地的。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後,他的生活起居一直靠養女馬格特?露文塔爾和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女秘書赫冷娜?杜爾卡斯照料,直到他1955年去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8252.html?tp=0_00 

從米列娃.梅麗奇(愛因斯坦的太太)談起科學中的女性    by蔡麗玲、張瑛姿
 
愛因斯坦是天才的象徵,是許多人崇拜的偶像,也是最廣為人知的物理學家,鹹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05 年發表包含「狹義相對論」等重要的論文,國際物理社群則將 2005 年訂為「國際物理年」,以慶祝「狹義相對論」發表一百週年。然而,大約二十年前,愛因斯坦的私人信件面世之後,所引發關於相對論作者的辯論,至今戰火未熄。究竟,愛因斯坦發表的「狹義相對論」,是否有其第一任太太 Mileva Maric(米列娃.梅麗奇)的貢獻?若有,又是怎樣的貢獻?梅麗奇在與愛因斯坦的關係中,是否是抑鬱而終的另一個天才?而此真相的發掘是否撼動人們對愛因斯坦的崇拜?這些問題在1990 年美國的 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社群掀起濤天大辯論。而同一時期在美國的文化界,關注科學女性的生涯發展與平等對待的力量開始崛起,例如 1992 年出版的 NobelPrize Women1,描述幾位「諾貝爾等級」的女科學家的故事;1995 年另一本書 Einstein’s Wife2出版,以米列娃.梅麗奇為首,探討二十世紀五位與丈夫同業的偉大女性的工作與婚姻的平衡與衝突。2003 年美國公共電視網則將 1990 年 AAAS 大辯論以來的各種資料,以及各家說法,統合成一部影片,並在播出後,實施網上民調,調查觀眾對愛因斯坦與梅麗奇合作關係的看法。一年後,在 Physics World 雜誌中,仍看得到對於此議題的辯論3。
■ 1955 年愛因斯坦去世,所有遺物交由秘書 Ms. Lukas 保管■ 1981 年 Ms. Lukas 去世,依照愛因斯坦遺願,將遺物捐給以色列希伯來大學■ 1986 愛因斯坦私人信件面世■ 1990 年 AAAS 大辯論■ 1992 年 Nobel Prize Women 出版■ 1996 年 Einstein’s Wife 書籍出版■ 2003 年美國公共電視網 PBS 發行 Einstein’s Wife影片
 
本篇文章的目的,即是在這些辯論的基礎上,以米列娃.梅麗奇為例,來探討女性追求科學生涯,所要面臨的一些挑戰。因此本文的目的並不在參與以上的辯論,或提供最終的解答。但為了介紹米列娃.梅麗奇其人,以及鋪陳筆者要探討的議題,本文將以上述幾個書籍或影片為基礎,特別是依據 PBS「愛因斯坦的太太」影片的材料,先對「愛因斯坦的太太」及其辯論做一些介紹與討論,再行探討女性追求科學生涯所面臨的挑戰。
米列娃.梅麗奇和愛因斯坦的相遇米列娃.梅麗奇於 1875 年誕生,從小就有過人的聰穎天賦,數學、語言、繪畫樣樣精通。初中時,一般學生都只學習一種外語,而梅麗奇卻獲准除法語之外,再加修德語,不久之後二種語言都可以琅琅上口,高中時也精通了希臘文。同時,她對於數學和物理有著同齡學子少見的濃厚興趣。在當時的時代環境裡,女孩子具有這樣的興趣可說非比尋常,也因此,她獲得特許,進入劄格瑞布的皇家第一「男子高級中學」就讀,成為奧匈帝國第一批與男生同校的女孩之一。在這裡她可以修讀原本不允許女性修讀的科目:數學和物理。之後,梅麗奇前往蘇黎世,一方面是為了完成最後一個階段的教育,一方面也是因為蘇黎世是當時歐洲少數幾個允許婦女就讀大學的城市之一。蘇黎世大學於 1896 年首開風氣之先,成為歐洲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大學,梅麗奇在同一年進入該校就讀,然後轉入著名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德文縮寫為 ETH)就讀。梅麗奇因此和愛因斯坦成為同班同學。當時全班僅有五位學生,她是唯一的女生,也是有史以來獲准進入該學院就讀的第五位女學員。
據說4,梅麗奇的數學能力相當傑出,愛因斯坦和梅麗奇的初識是在他向她請教如何解答某個數學問題。由於當時班上只有五位學生,她後來決定專攻理論物理,還有另外一個人和他一樣,就是愛因斯坦,因為只有二個學生主修這門學科,彼此強大的吸引力是無可避免的。兩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熟稔,進而相戀、結婚、生子,梅麗奇成為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太太。然而,這段過去卻是在愛因斯坦去世幾十年後,才從他捐贈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遺物中被揭開。1981 年,為愛因斯坦服務長達 50 年之久的秘書 Ms. Lukas 去世,她依照愛因斯坦的遺言,將他的遺物,約四萬五千筆文件,全數捐給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1986 年起,愛因斯坦的許多資料開始面世。在愛因斯坦的私人信件中,有一部份是他與第一任太太梅麗奇的來往信件,也因為這筆信件資料的公開,這位長期在科學歷史上缺席的女性,終於被看見了,更因為信件中令人震驚的內容,震撼了整個國際的科學社群,引發 1990 年一場物理學界的大辯論。梅麗奇對愛因斯坦學術貢獻的辯論5愛因斯坦與梅麗奇在 1903 年結婚,婚後最初幾年是愛因斯坦最多產的時期。1905 年愛氏共發表五篇論文,其中最著名的三篇是光電效應、布朗運動和相對論。而因為梅麗奇傑出的數理能力與表現,以及他們大學時期經常一起讀書、研究、討論的互動關係,還有愛因斯坦在信件中的自我陳述內容,引發各界人士對於梅麗奇至少是愛因斯坦的論文合作者的臆測和推論。
一位語言學家從愛因斯坦和梅麗奇為對方互取親暱綽號,來說明他們有刺激彼此創造的互動關係。Dr. Senta Troemel-Ploetz 提到,“Johnnie”(梅麗奇對愛因斯坦的暱稱)和 “Dollie”(愛因斯坦給梅麗奇的暱稱)都是親暱的名字,他們使用非常惹人憐愛的名字,並且以此為基礎,創出更多類似的暱稱,顯示他們是很有創造力的,他們從為對方發明的許多暱稱中獲得樂趣,並展現他們的創造力。從 1903 年一月開始,他們有二年半的時間是朝夕相處,但這之前他們已經在一起好幾年,五、六年緊密的接觸,他們具有合作與創造的關係,對這位語言學家而言,是無庸置疑的。
物理學家 Dr. Evan Harris Walker 則認為,從愛因斯坦親筆書寫的信件中就可以找到證據。他指出,愛因斯坦自己的手中,也就是交給希伯來大學的資料裡,就至少有一打的陳述,談到「我們的理論」、「我們在相對論運動的工作」等等的內容,可見他們在工作上是「共同合作」的。他的質疑是,1900 年初,特別是 1905 年,證實是愛因斯坦非凡的一年,他總共發表了五篇論文,其中有三篇形成了未來二十世紀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當時,愛因斯坦在必須兼顧專利局工作的情況下,沒有額外幫助且能獨力完成這些論文的機會有多少呢?研究物理史的 Dord Krstic 教授則懷疑,那個時期,梅麗奇和愛因斯坦的辯論,很可能就是現在有名的 E=mc2公式,因為在不久之後,他們從旅居地回來,這篇頗負盛名只有三頁的文章就被寄到“Annalen der Physik”。而 Kristic 也從愛因斯坦和梅麗奇所生的長子漢斯那裡獲得訊息:「漢斯告訴我,他的母親和他的父親過去一起在同一張桌子上面工作,他們一起辯論、一起計算、一起閱讀、一起寫作關於科學的問題」。
不過,著名物理學家 FreemanDyson 直接反駁了這個懷疑,他指出,愛因斯坦所完成的這三頁的論文,完全和 1905 年發表的三篇重要非凡的論文毫無關連。而在 Physics World 的文章6中,為愛因斯坦辯護的 Alberto A Martinez 則說,當時他們討論的是「相對運動」,不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當時還相信以太,他想設計實驗測量以太的相對速度。然而,人們還是想從一些傳說與佚聞中,捕捉梅麗奇在相對論中貢獻的痕跡。
哈佛大學頗負盛名的科學史家 Dr. Gerald Holton 提到 Ms. Lukas 告訴他的一段佚聞。Dr. Holton 說,二次大戰時期,愛因斯坦 1905年那篇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的手稿已經遺失了,事實上,他大部分的手稿都遺失了,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善於照料他的不朽聲名甚至是遺跡的人。為了籌措支持戰爭的基金,他被說服要重寫他的論文,然後將其拍賣。當時他要求用口述的方式,請秘書 Lukas 小姐幫他打字。當時 Dukas 小姐為了提高文章的拍賣價值,對他說:「不不不!你必須再寫一遍,而且和你之前寫得一模一樣」。但根據 Lukas 小姐的說法,愛因斯坦拒絕自己寫,他說他用說的方便很多。這段佚聞被用來更增添「愛因斯坦是否是狹義相對論唯一作者」的疑雲迷霧。
被用來更進一步證明梅麗奇與愛因斯坦有合作關係的證據,是引用第一位為梅麗奇寫傳記的作者Disenka Trbuhovic 的描述。Trbuhovic 表示,蘇維埃科學院院士 Abraham Joffe 在擔任 Annalen der Physik 的編輯助理時,曾經看到署名為 Einstein-Marity 的原稿。1955 年愛因斯坦去世時,蘇維埃物理學報曾經引述 Joffe 的這段話,最初獲得發表的 1905 年原始手稿上,愛因斯坦和梅麗奇的名字都在上面,當時的作者是 Einstein-Marity(Marity 是梅麗奇娘家的姓,Joffe曾到瑞士找愛因斯坦時,遇到 Marity)。為了求證,Trbuhovic 還特別到莫斯科的圖書館取出 Joffee 這篇文字做成的膠捲,上面的確是“Einstein-Marity”。
但是,這種說法仍然受到爭議,例如 Alberto Martinez又指出,Joffee 所提到這三篇重要論文的作者Einstein-Marity,指的是愛因斯坦本人而已,由於發表時他人在瑞士,根據瑞士的習慣,先生的姓氏後面必須加上太太未婚前的姓氏,所以出現了Einstein-Marity。這是文化的因素,並不代表 Marity是共同作者。然而,對於相信梅麗奇有重要貢獻的人而言,這樣的反駁還是不足採信。(其實,如果可以對當時的瑞士文化習慣作一瞭解,或許可以協助回答此爭議)。梅麗奇只是愛因斯坦的回音板?
在這場辯論中,最為迴護愛因斯坦成就的,是愛因斯坦研究中心(Center for Einstein Studies)的主任,Dr. John Satchel。該主任認為,作為一個常做抽象思考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常常需要把他的想法說出來,藉由跟其他人談論他的想法來表達而且闡明他自己的想法,而梅麗奇很顯然就是第一個扮演那個角色的人。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只是一個「回音板」(sounding board)的角色,它會使加在它上面的東西產生共鳴和回音,但是不會創造任何東西;「回音板」可以產生共振,可以接收頻率而以相同的頻率回傳,可是並不會帶來任何的創造。Dr. Satchel 這樣的說法,顯然是認為梅麗奇完全沒有學術上的貢獻,只能是愛因斯坦的家庭伴侶而已。
 
梅麗奇對愛因斯坦的貢獻有多少?到底算不算相對論的共同作者?這些問題顯然還沒有定論,辯論還在持續,而這也是科學史的一個重要且有趣的題目。然而,除了「貢獻多少」這樣的問題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從梅麗奇的經驗與遭遇,進一步思考女性參與科學的問題呢?傑出女性參與科學的幾種經驗像米列娃.梅麗奇這麼一位天賦過人、數學與科學能力傑出(可能大多數的物理學家都同意也承認梅麗奇的數學能力比愛因斯坦更好)、對於科學具有濃厚興趣、數理能力表現和愛因斯坦旗鼓相當的女性,為何後來成為愛因斯坦太太後,她的科學數理才能無法得到發展?為何一位如此非凡、早慧的科學女性,必須透過「愛因斯坦的太太」的身份,才能被大家認識?並且,她曾經沒沒無名,必須透過被塵封的遺物、沈默的信件,才得到大眾的注意。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一個具有數理天賦的女性這樣的遭遇?是梅麗奇出了問題?是女性出了問題?是科學出了問題?還是社會文化出了問題?梅麗奇非常聰明,學業成績表現傑出,數理能力能與愛因斯坦相當,就學期間,兩人是學術上的「夥伴」關係。但是,當梅麗奇開始墜入情網後,她似乎就立刻面臨到女性角色與專業角色的期望衝突。女性到底應該專注於家庭(從事愛的勞動),還是可以如同男性一樣追求專業的發揮?當時既然極少有女性獲准進入科學專業領域發揮,她的角色典範當然也就少得可憐(除了居禮夫人,如下述)。和愛因斯坦交往後,梅麗奇懷了孕,社會期望的衝突對她來說更加具體,尤其當時又是在還沒有跟愛因斯坦結婚的情況下,懷了第一胎。面對社會壓力,面對愛因斯坦家人的反對,面對女人角色與專業角色的衝突,梅麗奇也就更無法專注於數理成就的追求。梅麗奇對科學的熱情,受到種種挑戰;對數理專業的興趣,恐怕也受到波折。後來梅麗奇和愛因斯坦結婚(1903 年)之後,梅麗奇顯然逐漸被拉往家庭,以丈夫、孩子為重心,在愛氏聚集科學友人在家裡討論時,偶而得以回顧與親炙過去對科學的熱愛。與此同時,愛因斯坦卻得以在專業上不斷地去精進,並獲得極好的發揮與成就。根據住過愛因斯坦家中的學生瓦利卡(Svetozar Varicak)表示,梅麗奇白天做完了清掃、烹飪、照顧小孩等家事後,晚上還得替愛因斯坦做數學運算7。
1905 年以後,愛因斯坦聲名鵲起,越發春風得意,而梅麗奇卻越被家務勞動與育兒工作所牽絆,兩人漸漸走向不同的道路。1909 年起,兩人感情出現裂痕,1911 年舉家搬到布拉格後,關係開始惡化8。顯然,在他們的情愛關係與婚姻關係中,梅麗奇對數理專業的興趣受到挑戰時,身邊並沒有足夠的支持,讓她得以繼續朝向科學之路邁進,或者至少能家庭與事業兩者兼顧。
不過,梅麗奇的遭遇,顯然不是所有從事科學女性的必然命運。梅麗奇和瑪麗居禮的年代相近,梅麗奇剛進大學(1896 年)時,瑪麗居禮(原籍波蘭,名為Maria Sklodowska,1891 年到達巴黎後,改名為Marie,後來嫁給居禮先生,以 Marie Curie 之名聞名)剛完成了關於鋼鐵磁性的研究,並發表論文,隨後生育大女兒(1897)。梅麗奇於 1903 年結婚時,那年瑪麗居禮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對梅麗奇而言,她已經有一個角色模範在那裡:女人當然可以成為科學家,而且是有貢獻的、受到推崇的科學家,並且同時誕育小孩,擁有家庭生活。但是,瑪麗居禮和梅麗奇的遭遇,最大的不同是,居禮先生非常支持她,瑪麗也非常鼓勵居禮先生(在瑪麗的鼓勵下,年長十歲的居禮先生終於將他的研究整理出來,以之獲得博士學位與教授職缺),兩人同時不斷在專業上一起合作、一起成長、一起往前走。而瑪麗當醫生的爸爸,也在退休後,來巴黎幫他們照顧女兒。
因此,瑪麗居禮並未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綑綁,她和居禮先生的「專業夥伴」關係,得以一直持續。而愛因斯坦與梅麗奇相遇之時,兩人都還是青澀之年,梅麗奇也比愛因斯坦年長,兩人的性格角色與處事待人方式,都還在成長變化中。這段期間,很難期待愛因斯坦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人格,或是能體會傳統性別角色對女性的綁縛,進而協助他身邊這一位曾經與他一同發光發亮的優秀女性。顯然,依照目前的資料所顯示的,愛因斯坦並沒有意識到社會上不公平的性別角色期待,也沒有為了弭平或彌補這些不公平而做出努力。當梅麗奇被傳統性別角色吞沒時,愛因斯坦正一心追求他在物理上的成就,後來就跟梅麗奇分手了,而且娶了一位遵循傳統性別角色期待、沒有科學事業野心、且能專心照顧愛因斯坦生活的「太太」。
 
在參與科學的著名女性中,吳健雄是經常被提到的華人女性科學家。吳健雄的科學成就很高,在美國受到一連串的肯定與褒揚。她和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的故事,對物理界的人應該耳熟能詳。楊振寧和李政道很年輕時,就推論出了「宇稱不守恆」的理論,但是還沒有受到實驗的證明。吳健雄當時算是他們的前輩,相當善於實驗操作,她設計了一個非常精細複雜的實驗,證明了兩人的理論是對的,宇稱是不守恆的。也因為她的這個實驗,讓楊振寧和李政道得了諾貝爾獎,可是吳健雄卻沒有同時分享該諾貝爾獎。吳健雄沒有得獎的原因,有多少是與她的性別有關,或者與當時對理論與實驗的評價不同有關,我們不得而知,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然而,身為科學界中少數的女性,吳健雄也因此面臨一些非專業上的挑戰。吳健雄成名後,有一些傳言圍繞著她,例如,因為她是在美國的華人女性,又有突出的表現,所以同事們或學生們就戲稱她為「龍女」(dragon lady);另一些傳言則是,她的小孩常常過了吃飯時間還沒有吃飯,因為媽媽還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因為投入科學研究的關係,她花在家庭的時間以「傳統標準」來說就是「不及格」。顯然,這樣的傳言正顯示,在「家庭與事業都應兼顧」的前提下,對一個女性科學家的額外檢視:妳做科學做得這麼好,那妳當媽媽是不是還當得好?
有趣的是,這樣「家庭與事業都應兼顧」的前提,卻很少應用在男性科學家身上。當一位男性物理學家做實驗作得很好的時候,我們大概很少去質疑,他的小孩在家裡有沒有飯吃?即使小孩沒有飯吃,大約也不會認為這是男性物理學家要負起的照顧責任。可見,我們的科學社群,在召喚優秀女性投入,以加強科學研究的陣容與內容時,卻沒有相應的對性別角色期待的調整或改變,女性從事科學研究,仍會遭遇到傳統性別角色期待的挑戰。在未明言的預設裡,科學社群還是希望科學女性「事業與家庭兼顧」,一根蠟燭兩頭燒,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或者,科學社群中佔多數的男性,也願意捲起袖子,不分主副,認真地「事業與家庭兼顧」呢?
 
女性從事科學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發現DNA 結構的羅莎林、福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羅莎林、福蘭克林非常擅長 X 光的實驗,她對 DNA 分子的特性非常著迷,分離 DNA 分子的技術也非常純熟,有一次拍到 DNA 的結構,底片中呈現十字形。這個發現,對當時致力於確立 DNA 結構的華生及克裏克而言,簡直就是驚為天人。華生和克裏克以為 DNA 結構必定為螺旋構造,卻苦於他們所提出的單螺旋結構,仍無法解釋許多 DNA 特性與現象,且當時他們的研究經費也已經被削減,無法繼續從事研究,尋找支持他們理論的實證。然而,當他們造訪羅莎林的實驗室時,該實驗室負責人在沒有通知羅莎林的情形下,和他們了「分享」這張照片,他們一看之下,頓時了悟,原來 DNA 的確是螺旋結構,但應該是「雙螺旋」!羅莎林的實驗結果,讓華生與克裏克在數月之間,就發表了 DNA 為雙螺旋結構的研究結論,他們以及羅莎林實驗室的負責人也因此贏得了諾貝爾獎。然而,華生在後來的個人傳記中,或者公開場合,對於這位拍攝到雙螺旋結構的女士,卻常用貶抑的口氣稱之,甚至將她醜化為一個無趣且難以相處的老處女,無法正正當當、紮紮實實地給予感謝與承認。當後來無數的學子學習 DNA 構造時,只知有華生與克裏克,卻幾乎無人知曉羅莎林、福蘭克林的貢獻。筆者國中時,生物老師說起華生與克裏克為何能解破DNA結構這個舉世之謎,其原因竟是「作夢夢見的」!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羅莎林、福蘭克林被稱為 DNA雙螺旋背後的「黑暗女士」(dark lady)的原因。女性面臨的階段性挑戰與男性的角色從上面幾位女性科學家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女性立志於從事科學,在每個階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的挑戰。女性遭逢到的最大挑戰是傳統的社會期望,以及傳述表達這些期望的各種言語和要求。
就學時期,因為科學不是女性「典型」的生涯選擇,其周圍可能就有質疑或勸退的聲音,阻礙女性進入科學。即使後來選擇了科學,希望把科學當作自己的專業,但社會上傳統的性別角色期待,又不斷地阻礙女性在此專業領域的專注,或是要求女性要能「家庭與事業兼顧」。而在梅麗奇和瑪麗居禮不同的遭遇中,似乎有志從事科學的女性,還必須非常仰賴周圍男性(丈夫,父親等)的態度,才有可能成功地對抗傳統性別角色的編派,創出非傳統生涯的一片天。吳健雄的例子也讓我們看見,這種來自傳統性別角色的質疑與幹擾,並不必然隨著科學女性專業成就的增加而遠去,而這些幹擾,正可能存在於男性同儕間無心的話語之中。即使在專業選擇穩定之後,科學女性要面臨的挑戰,還包括了研究成果能否被承認,以何種形式被承認的問題。梅麗奇沒有以物理成就立名,吳健雄得不到該得的諾貝爾獎,羅莎林則只能成為 DNA 背後的「黑暗女士」。或許這些傑出女性的例子都有其特殊性,但 2006 年「自然」雜誌的一篇報導9也指出,性別平等意識相對較高的瑞典所做的調查,在同儕評審期刊的競爭力評比中,具有同樣生產力的女性,總是獲得比同級生產力男性為低的評價。女性從事科學,一向並不容易,這不是由於能力上的不足,而是因為環境上的不夠友善。我們可以問的是,像梅麗奇這樣的女性,她如何可以成功?她的成功需要哪些輔助條件?而作為科學社群主導份子的男性科學家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居禮先生慷慨地和瑪麗居禮分享實驗室;瑪麗居禮的父親,遠渡法國切切實實協助居禮夫婦負起幼兒照護責任;而在臺灣也有許多夫婦彼此提攜,一同在科學界發光發熱的例子;李遠哲也曾感謝他太太「讓」給他從事科學的機會,「男性能做的事,女性往往做得更好」10。作為科學社群主導份子的男性科學家們,很可能只要具有一點既得利益者的體認,只要說一些鼓勵的話語,提供一些能力與職務許可的實質協助,就可以成就一位成就非凡的科學女性。臺灣的物理界在崇拜愛因斯坦之際,物理社群裡的男性,是否願意以居禮先生和李遠哲的胸襟氣度自許呢?
註1:“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by Sharon Bertsch. McGrayne (1992), Birch Lane Press.
註2:“Einstein’s Wife: Work and Marriage in the Lives of Five Great Twentieth Century Women”, byAndrea Gabor (1996), Publisher: Penguin.
註3:“Arguing about Einstein’s Wife,” by Alberto AMartinez, in Physics World, April 2004. Retrievedfrom ttp://phyicsweb.org/articles/world/17/4/2/1
註4:同註 1
註5:以下辯論資料取自美國公共電視網 “Einstein’sWife”影片。
註6:同註 3
註7:同註 1
註8:同註 1
註9:Barres, A. Ben (2006). Does gender matter?Nature, 442, 133-136.註 10:李遠哲、蕭新煌(編)(2004)。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 52 封信。臺北:天下遠見。 
 
愛因斯坦>百度百科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舉世聞名德裔美國科學家,爲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爲“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爲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爲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神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中學時,母親滿足了愛因斯坦的請求,把他帶到意大利。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意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裏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他的思想和行動,使他險遭殺身之禍:一個抱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俄國貴族女刺客把槍口偷偷對准了他;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爲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意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爲,在美國這個國度裏,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共存下去。 (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85年第5-6期《愛因斯坦的反省》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堅守著“上帝不擲骰子”的量子論詮釋(微粒子振動與平動的矢量和)的決定論陣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爲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爲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成長履曆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波林?科克。 愛因斯坦
  1881年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在慕尼黑出生。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School)讀書;在家裏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裏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裏德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爲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爲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于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于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爲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 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 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爲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 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爲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于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發燒碟閥鎖定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征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于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爲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爲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爲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象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臺第三天,愛因斯坦即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曆了這個事變是多麽榮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上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是,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那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鬥。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于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爲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爲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産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鬥。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鬥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是打發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于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爲“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間,爲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1月,完成關于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作出解釋而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爲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爲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于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于統一場論的探索。
  1926年,被選爲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爲“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爲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納粹上臺。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啓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上帝發誓德國的財産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爲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底從頭開始。由于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爲埋頭于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爲之頑強、勇敢地戰鬥。他說過:“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5月22日,他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5月,作爲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他爲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他繼續發表大量關于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制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3月,他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爲“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他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爲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軼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于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麽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爲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裏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爲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麽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麽了。他只是爲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于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鬥。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爲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于自然,我了解一點,關于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麽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爲政治是爲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愛因斯坦怎樣走近中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開始介紹到中國,特別是通過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國,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處于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沈重的:男男女女爲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爲,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十幾年後(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年進修的周培源第一次個別交談時就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諸行動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從東北作爲突破口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當時的國際社會卻表現出無奈和無能,當年11年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回音空蕩。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鋃鐺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1938年6月,爲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是沒有國界的,他對中國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他的思想也對中國日益産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還在讀初二的少年許良英就是他的熱情崇拜者,希望長大了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科學家。1934年,愛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幾年後(1937年抗戰前夕)就有了中譯本,是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根據法文譯本轉譯的,由于國難當頭,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但青年許良英在1938年上大學前有幸買到了一本,並認真精讀了一遍,深受啓發,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愛因斯坦的許多至理名言令他終生難忘,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後,許良英和周培源都曾發表長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
  ■不拘小節的大師
  剛搬到普利茅斯時,有位朋友見到愛因斯坦穿著一身舊風衣走在街上,好心勸大師買一件新的,愛因斯坦不爲所動地說:我剛到這兒,根本沒人認識我。一年後,這位朋友又遇見愛因斯坦,身上依然穿著那件風衣,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再次勸他。愛因斯坦笑著回答:沒事,反正這兒的人都認識我了。
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早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他産生了一個想法,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運動,他將看到一幅什麽樣的世界景象呢?他將看不到前進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間裏振蕩著卻停滯不前的電磁場。這種事可能發生嗎?
  與此相聯系,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于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笛卡爾首次將它引入科學,作爲傳播光的媒質。其後,惠更斯進一步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爲荷載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中。與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爲,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占了上風,然而到了19世紀,卻是波動說占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因此大大發展。當時的看法是,波的傳播要依賴于媒質,因爲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傳播光波的媒質是充滿整個空間的以太,也叫光以太。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將光和電磁現象統一起來,認爲光就是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波,從而將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統一起來。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
  但是,電動力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關于相對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頓時期就已經有了。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遇到了困難。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恒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適用于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否適用于電磁學?例如,有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汽車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據伽利略理論,這兩項的測量結果不同。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的光加速,即前車的光速=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較慢,因爲後車的光速=光速-車速。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于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分歧呢?
  19世紀理論物理學達到了巔峰狀態,但其中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海王星的發現顯示出牛頓力學無比強大的理論威力,電磁學與力學的統一使物理學顯示出一種形式上的完整,並被譽爲“一座莊嚴雄偉的建築體系和動人心弦的美麗的廟堂”。在人們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學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年輕時曾向他的老師表示要獻身于理論物理學,老師勸他說:“年輕人,物理學是一門已經完成了的科學,不會再有多大的發展了,將一生獻給這門學科,太可惜了。”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日子裏,愛因斯坦廣泛關注物理學界的前沿動態,在許多問題上深入思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十年的探索過程中,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閱讀了許多著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愛因斯坦發現,除了作爲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于是他想到:以及絕對參照系是必要的嗎?電磁場一定要有荷載物嗎?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哲學著作,並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但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于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他認爲,相對論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于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裏出現了光速的問題。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爲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著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19世紀末,馬赫在所著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麽,回到家經過反複思考,終于想明白了問題。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信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他找到了開鎖的鑰匙,經過五個星期的努力工作,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呈現在人們面前。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鑒》接受了愛因斯坦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同年9月的該刊上發表。這篇論文是關于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狹義相對論所根據的是兩條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愛因斯坦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他堅信相對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闡明過相對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牛頓建立力學體系時也講了相對性思想,但又定義了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和絕對運動,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矛盾的。而愛因斯坦大大發展了相對性原理,在他看來,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空間,同樣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時間,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和運動的物體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任何一個參照系和坐標系,都只有屬于這個參照系和坐標系的空間和時間。對于一切慣性系,運用該參照系的空間和時間所表達的物理規律,它們的形式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相對性原理,嚴格地說是狹義的相對性原理。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沒有多討論將光速不變作爲基本原理的根據,他提出光速不變是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從電磁理論和相對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來的。這篇文章是愛因斯坦多年來思考以太與電動力學問題的結果,他從同時的相對性這一點作爲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時間和空間理論,並在新的時空理論基礎上給動體的電動力學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麽是同時性的相對性?不同地方的兩個事件我們何以知道它是同時發生的呢?一般來說,我們會通過信號來確認。爲了得知異地事件的同時性我們就得知道信號的傳遞速度,但如何沒出這一速度呢?我們必須測出兩地的空間距離以及信號傳遞所需的時間,空間距離的測量很簡單,麻煩在于測量時間,我們必須假定兩地各有一只已經對好了的鍾,從兩個鍾的讀數可以知道信號傳播的時間。但我們如何知道異地的鍾對好了呢?答案是還需要一種信號。這個信號能否將鍾對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種新信號,這樣無窮後退,異地的同時性實際上無法確認。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同時性必與一種信號相聯系,否則我們說這兩件事同時發生是沒有意義的。
  光信號可能是用來對時鍾最合適的信號,但光速不是無限大,這樣就産生一個新奇的結論,對于靜止的觀察者同時的兩件事,對于運動的觀察者就不是同時的。我們設想一個高速運行的列車,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車通過站臺時,甲站在站臺上,有兩道閃電在甲眼前閃過,一道在火車前端,一道在後端,並在火車兩端及平臺的相應部位留下痕迹,通過測量,甲與列車兩端的間距相等,得出的結論是,甲是同時看到兩道閃電的。因此對甲來說,收到的兩個光信號在同一時間間隔內傳播同樣的距離,並同時到達他所在位置,這兩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時間發生,它們是同時的。但對于在列車內部正中央的乙,情況則不同,因爲乙與高速運行的列車一同運動,因此他會先截取向著他傳播的前端信號,然後收到從後端傳來的光信號。對乙來說,這兩起事件是不同時的。也就是說,同時性不是絕對的,而取決于觀察者的運動狀態。這一結論否定了牛頓力學中引以爲基礎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框架。
  相對論認爲,光速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不變,它是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對論效應,運動物體的長度會變短,運動物體的時間膨脹。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運動速度都是很低的(與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對論效應。
  愛因斯坦在時空觀的徹底變革的基礎上建立了相對論力學,指出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于無窮大。他並且給出了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mc2,質能關系式對後來發展的原子能事業起到了指導作用。
  
■廣義相對論的建立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關于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後,並沒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響。但是德國物理學的權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認爲愛因斯坦的工作可以與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動,相對論很快成爲人們研究和討論的課題,愛因斯坦也受到了學術界的注意。
  1907年,愛因斯坦聽從友人的建議,提交了那篇著名的論文申請聯邦工業大學的編外講師職位,但得到的答複是論文無法理解。雖然在德國物理學界愛因斯坦已經很有名氣,但在瑞士,他卻得不到一個大學的教職,許多有名望的人開始爲他鳴不平,1908年,愛因斯坦終于得到了編外講師的職位,並在第二年當上了副教授。1912年,愛因斯坦當上了教授,1913年,應普朗克之邀擔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
  在此期間,愛因斯坦在考慮將已經建立的相對論推廣,對于他來說,有兩個問題使他不安。第一個是引力問題,狹義相對論對于力學、熱力學和電動力學的物理規律是正確的,但是它不能解釋引力問題。牛頓的引力理論是超距的,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在瞬間傳遞,即以無窮大的速度傳遞,這與相對論依據的場的觀點和極限的光速沖突。第二個是非慣性系問題,狹義相對論與以前的物理學規律一樣,都只適用于慣性系。但事實上卻很難找到真正的慣性系。從邏輯上說,一切自然規律不應該局限于慣性系,必須考慮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很難解釋所謂的雙生子佯謬,該佯謬說的是,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在宇宙飛船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做宇宙航行,根據相對論效應,高速運動的時鍾變慢,等哥哥回來,弟弟已經變得很老了,因爲地球上已經經曆了幾十年。而按照相對性原理,飛船相對于地球高速運動,地球相對于飛船也高速運動,弟弟看哥哥變年輕了,哥哥看弟弟也應該年輕了。這個問題簡直沒法回答。實際上,狹義相對論只處理勻速直線運動,而哥哥要回來必須經過一個變速運動過程,這是相對論無法處理的。正在人們忙于理解相對狹義相對論時,愛因斯坦正在接受完成廣義相對論。
  1907年,愛因斯坦撰寫了關于狹義相對論的長篇文章《關于相對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結論》,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到了等效原理,此後,愛因斯坦關于等效原理的思想又不斷發展。他以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成正比的自然規律作爲等效原理的根據,提出在無限小的體積中均勻的引力場完全可以代替加速運動的參照系。愛因斯坦並且提出了封閉箱的說法:在一封閉箱中的觀察者,不管用什麽方法也無法確定他究竟是靜止于一個引力場中,還是處在沒有引力場卻在作加速運動的空間中,這是解釋等效原理最常用的說法,而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相等是等效原理一個自然的推論。
  1915年11月,愛因斯坦先後向普魯士科學院提交了四篇論文,在這四篇論文中,他提出了新的看法,證明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並給出了正確的引力場方程。至此,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了,廣義相對論誕生了。1916年,愛因斯坦完成了長篇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在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首先將以前適用于慣性系的相對論稱爲狹義相對論,將只對于慣性系物理規律同樣成立的原理稱爲狹義相對性原理,並進一步表述了廣義相對性原理:物理學的定律必須對于無論哪種方式運動著的參照系都成立。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爲,由于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一個彎曲的時空。愛因斯坦用太陽引力使空間彎曲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中一直無法解釋的43秒。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大預言是引力紅移,即在強引力場中光譜向紅端移動,20年代,天文學家在天文觀測中證實了這一點。廣義相對論的第三大預言是引力場使光線偏轉,。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場是太陽引力場,愛因斯坦預言,遙遠的星光如果掠過太陽表面將會發生一點七秒的偏轉。1919年,在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鼓動下,英國派出了兩支遠征隊分赴兩地觀察日全食,經過認真的研究得出最後的結論是:星光在太陽附近的確發生了一點七秒的偏轉。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正式宣讀了觀測報告,確認廣義相對論的結論是正確的。會上,著名物理學家、皇家學會會長湯姆孫說:“這是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關于萬有引力理論的最重大的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愛因斯坦成了新聞人物,他在1916年寫了一本通俗介紹相對認的書《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到1922年已經再版了40次,還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廣爲流傳。
 
■相對論的意義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建立以來,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它經受住了實踐和曆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于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思想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 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爲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廣義相對論又在廣義協變的基礎上,通過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慣性長與普遍參照系數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規律的廣義協變形式,並建立了廣義協變的引力理論,而牛頓引力理論只是它的一級近似。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物理學只限于慣性系數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對論嚴格地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爲完美的科學體系。
  狹義相對論給出了物體在高速運動下的運動規律,並提示了質量與能量相當,給出了質能關系式。這兩項成果對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並不明顯,但在研究微觀粒子時卻顯示了極端的重要性。因爲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有的接近甚至達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質能關系式不僅爲量子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且爲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根據。
  廣義相對論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論,而引力理論主要涉及的是天體。到現在,相對論宇宙學進一步發展,而引力波物理、致密天體物理和黑洞物理這些屬于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分支學科都有一定的進展,吸引了許多科學家進行研究。
  一位法國物理學家曾經這樣評價愛因斯坦:“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家中,愛因斯坦將位于最前列。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最有光輝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爲他對于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入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要領的結構中。”
  愛因斯坦評論自然辯證法
   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 部關于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托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爲一個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 那麽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爲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都沒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于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出版的。”
  在1940年6月17日給胡克的信中,愛因斯坦說:“我堅信,要是恩格斯本人能夠看到,在這樣長久的時間之後,他的這個謹慎的嘗試竟被認爲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他會覺得好笑。”  以上選自《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股子”‘震動的粒子’

  愛因斯坦始終認爲“量子力學(詮釋)不完整”,但苦于沒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股子”的否定式呐喊!其實,愛因斯坦的直覺是對的,決定論的量子詮釋才是“量子論詮釋”的本真、根源。
  “振動的粒子”是愛因斯坦“上帝不擲骰子”現代版詮釋。量子的波動=微粒子的平動+振動類
 
愛氏的量子力學詮釋:霍金膜上的四維量子論

  類似10維或11維的“弦論”=振動的弦。
  振動的量子(波動的量子=量子鬼波)=平動微粒子的振動;振動的微粒子;震蕩中的象量子(粒子)一樣的微小物體。。(鄧宇等,80年代):
  波動量子=量子的波動=微粒子的平動+振動
  =平動+振動
  =矢量和
  量子鬼波的DENG'S詮釋:微粒子(量子)平動與振動的矢量和
  粒子波、量子波=粒子的震蕩(平動粒子的震動)
“波”和“粒子”統一的數學關系
  鄧宇等,80年代:粒子波的一維平面波的偏微分波動方程,其一般形式爲
  эξ/эx=(1/u)(эξ/эt) 5
  三維空間中傳播的粒子波的波動方程爲
  эξ/эx+эξ/эy+эξ/эz=(1/u)(эξ/эt) 6
  是經典粒子物理和波動物理的統一體,是運動學與波動學的統一.,對象不同,一個是連續介質,一個是定域的粒子,都可以具有波動性.(鄧宇等,80年代)
  經典波動方程中的u,隱含著不連續的量子關系E=hυ和德布羅意關系λ=h/p,
  u=(υh)(λ/h)=E/p
  使經典物理與量子物理,連續與不連續(定域)之間産生了聯系,得到統一.
  
2.粒子的波動與德布羅意物質波的統一
  德布羅意關系λ=h/p,和量子關系E=hυ(及薛定諤方程)這兩個關系式實際表示的是波性與粒子性的統一關系, 而不是粒性與波性的兩分.德布羅意物質波是粒波一體的真物質粒子,光子,電子等的波動.
 
貢獻

  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恒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能量守恒。 (信息守恒定律)
  雖然這兩條偉大的定律相繼被人們發現了,但是人們以爲這是兩個風馬牛不相關的定律,各自說明了不同的自然規律。甚至有人以爲,物質不滅定律是一條化學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條物理定律,它們分屬于不同的科學範疇。
  愛因斯坦認爲,物質的質量是慣性的量度,能量是運動的量度;能量與質量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物體質量的改變,會使能量發生相應的改變;而物體能量的改變,也會使質量發生相應的改變。
  在狹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公式:E=mc^2 (這裏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萬公裏。)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如果把1克溫度爲0℃的水,加熱到100℃水吸收了100卡的熱量,這時水的質量也相應增加了。按照質能關系公式計算,1克水的質量增加了0.00000000000465克。
  愛因斯坦的理論,最初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就連當時一些著名物理學家也對這位年青人的論文表示懷疑。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才一躍而成爲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成爲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于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57]!這是爲什麽呢?因爲當2個氘[dao]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爲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于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系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于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
  這樣一來,愛因斯坦就從更新的高度,闡明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實質,指出了這兩條定律之間的密切關系,使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
  沒有什麽大自然的奧秘,是人類所不能認識的;但是,大自然的奧秘又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永遠沒有一天完全認識得了大自然,沒有一天可以完全知道它的奧秘。只有永不知足,才能不斷前進。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偉大定律。它來自客觀實際,又在客觀實際中久經考驗。多少年來,這兩條定律經受了千萬次考驗,象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寶石一樣,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經成爲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石,同時,它也從根本上給宗教的唯心主義觀點以致命的打擊,因爲物質是不能憑空創造的,也不能憑空消滅,所以誰也不再相信什麽上帝創造萬物,上帝創造世界的反科學的謬論了。另外,它還雄辯地說明,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永動機”。想不花費勞動就從大自然中獲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定律是客觀存在著的。人,雖然不能去“創造”定律,“改造”定律,但是,人可以去發現定律,掌握定律,利用定律。現在,物質不滅宣告和能量守恒守律已經被千百萬人所掌握。人們正在利用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開大自然的秘密!
 
著作
  
  1901-1904年,在德國權威雜志《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輻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關于光的産生和轉變的一個啓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爲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的證明)
  1905年6月,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系》(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系E=mc^2,爲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6年《廣義相對論基礎》(提出了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爲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老年運動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輝煌的科學家。他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人們尊重地稱他“老年運動家”。
  有人認爲科學家都是成天坐在試驗室,擺弄機器,計算數據,生活單調,性格孤僻。其實,不少科學家把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多彩,充滿生氣,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有人形容他工作時的勁頭“簡直象個瘋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一位偉人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這種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經常鍛煉的結果。
  愛因斯坦于1879 年3月14日誕生在德國北部的鳥爾姆城,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在家庭的薰陶下,他愛上了科學,不僅善于思考問題,而且喜歡文體活動。15歲時,全家離開德國來到意大利。後來,他考取瑞士蘇黎世工業大學,盡管每天學習任務緊張,仍抽出一定時間散步,節假日還要出外旅遊或劃船。愛因斯坦的這種愛好,不單是從興趣出發,而是爲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它的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獨追求學習時間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他認爲必須通過文體活動,才能獲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頭腦,愛因斯坦還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一個公式,即X=A+B+C。X代表成就,A代表勞動,B代表休息和活動,C代表少說廢話。他把這個公式的內容,概括成兩句話: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珍惜時間是有所建樹的重要條件。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取得偉大成就以後,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但是他從來不圖虛名,生活一直艱苦簡樸。進入中年以後,才華橫溢,成就越來越大,不少國家請他去訪問和講學。有一次,他去比利時訪問,國王和王後特地成立了一個接待委員會。那一天,火車站上張燈結彩,鼓樂齊鳴,許多官員身穿筆直的禮服,准備隆重地歡迎這位傑出的科學家。火車到站以後,旅客紛紛走下車來,卻不見愛因斯坦的影子,他到哪裏去了呢?原來,他避開了那些歡迎的人,一位頭發灰白又蓬亂的老人一手提著皮箱,一手拿著小提琴,由小車站步行走向王宮。負責招待的人沒有迎來貴賓,正在焦急地向王後報告,愛因斯坦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王後問他:“爲什麽不乘我派去的車子,偏偏徒步而行呢?”他笑著回答說:“王後,請不要見怪,我平生喜歡步行,運動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
  愛因斯坦晚年時,還堅持勞動堅持鍛煉,他經常從事一些家務勞動和栽花、澆水、剪枝,還經常邀請朋友去爬山,有意識地磨煉意志,鍛煉身體。有一次愛因斯坦和居裏夫人及其兩個女兒,興致勃勃地攀登瑞士東部的安加丁冰川。他們按照登山運動員的要求,身背幹糧袋,手持木拐杖,順著山徑往上爬。在旅途中,愛因斯坦談笑風生,十分活躍,好象年輕人一樣。從此,人們贈給他一個光榮的稱號:“老年運動家”。
 
留給愛因斯坦的話

  1955 年4月18日,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遺囑,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爲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火化時免除所有公共集會,免除所有宗教儀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樂典禮。根據他的遺囑,火化時在場的人只有: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遺囑執行人、經濟學家納坦,愛因斯坦最忠實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諾伊施泰因,圖書管理員範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 12 人。沒有奏樂,沒有花卉,小教堂裏一片寂靜。只有遺囑執行者納坦在結束儀式時,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詩,表達自己的哀思:
  我們全都獲益不淺,
  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
  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
  早已傳遍廣大人群。
  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
  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結合。
 
愛因斯坦名言

  1、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臺!
  2、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3、苦和甜來自自己和外界,而堅強則來自于內心,來自于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4、智慧並不産生于學曆,而是來自對于知識的終身不懈的追求。
  5、我們把教育定義如下:人的智慧決不會偏離目標。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6、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
  7、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
  8、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9.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思想。
  10.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11.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12.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
  13.通向人類真正的偉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條苦難的道路.
  14.交際卷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15.人生卷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16.實篤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17.我沒有什麽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18.沒有犧牲,也就決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19.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麽,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麽。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

  英文名稱愛因斯坦Photoelectric effect
  愛因斯坦方程
  hυ=(1/2)mv^2+I+W 式中(1/2)mv^2是脫出物體的光電子的初動能。 金屬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子,這是金屬的特征,因而對于金屬來說,I項可以略去,愛因斯坦方程成爲 hυ=(1/2)mv^2+W 假如hυ
故事

  愛因斯坦是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遇事愛思考、研究,常常從一點小事中受到啓發。
  有一次,他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換下來,就搬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個問題,沈思起來,忘記自己在做什麽了,猛地從梯子上摔下來。摔到地上以後,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爲什麽
  會筆直地掉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裏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有很大的啓發。
愛因斯坦比熱公式

  解釋
 
  比熱(0specific heat)是比熱容的簡稱。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降低1℃或升高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更嚴格的定義,參見詞條比熱容。
  燃氣的比熱可以分爲定壓比熱和定容比熱。保持燃氣的容積不變的吸熱(或放熱)過程時的比熱爲定容比熱,保持燃氣壓力不變時的吸熱(或放熱)過程時的比熱爲定壓比熱。
  比熱的單位是複合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能量、功、熱量的單位統一用焦耳,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因此比熱容的單位爲J/(kg?K)。
  常用單位:kJ/(kg?℃)、cal/(kg?℃)、kcal/(kg?℃)等。
  比熱表:常見物質的比熱容
  物質 比熱容c 水 4.2 酒精 2.4 煤油 2.1 冰 2.1 蓖麻油 1.8 砂石 0.92 鋁 0.88 幹泥土 0.84 鐵、鋼 0.46 銅 0.39
  汞 0.14 鉛 0.13
  對表中數值的解釋:
  (1)比熱此表中單位爲kJ/(kg?℃);
  (2)水的比熱較大,金屬的比熱更小一些;
  (3)c鋁>c鐵>c鋼>c鉛
 
參考資料:
愛因斯坦傳奇 
擴展閱讀:
1.相關資料:http://www.zhwsmj.cn/content.asp?id=45
2.沒有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是天才 但是你完全可以成爲天才
3.愛因斯坦的聖經: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0%D8%D1%EE&sr=&z=&cl=3&f=8&tn=baidu&wd=http%3A%2F%2Fwww.maipy.com%2Fshop%2Fdangdang.asp%3Fid%3D20170073&ct=0
4.愛因斯坦/影響孩子一生的世界大科學家: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0%D8%D1%EE&sr=&z=&cl=3&f=8&tn=baidu&wd=http%3A%2F%2Fwww.maipy.com%2Fshop%2Fdangdang.asp%3Fid%3D9060939&ct=0
5.愛因斯坦傳: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B0%D8%D1%EE&sr=&z=&cl=3&f=8&tn=baidu&wd=http%3A%2F%2Fwww.maipy.com%2Fshop%2Fdangdang.asp%3Fid%3D20213698&ct=0
 
 老少配? 7招教妳成絕配  2001/4/27 江映瑤
 
當妳終於抵達了職場的高階,或是年齡和閱歷的成熟點,是不是發覺身邊的男人,只剩下和妳爭權奪位的、已婚者、以及那些妳看不上眼的?如果這時出現了一位比妳年輕的男人,他竟然讓妳重拾荒棄已久的快樂,而妳又有了那種臉紅心跳、興奮期待的戀愛感覺,整個人像是又活過來了一遍,天哪!該不該壓抑自己硬生生地拒絕呢?如果真的感覺快樂,就勇敢去享用這「老少配」吧!但要熟記以下7個原則,也許備而不用,也許在某些關鍵時刻,這篇文章能讓妳免於陷入陰溝裡翻船的懊喪之中。
一、劃清財務界線
妳並不是在養牛郎,不需要自告奮勇負擔妳倆在一起的開銷!也許他沒妳有錢,那就各付各的吧!不要因為想提攜他進入妳的高級社交圈,就買一堆名牌行頭打扮他,還帶他去見識高消費場所來提昇他的品味和視野。
他就是他,如果妳嫌棄他的衣著,就去找一個妳比較看得慣的對象,因為他不是妳兒子,不會無奈地任妳擺佈。如果他接近妳的生活圈子,很有興趣嚐試進入,那他就該努力點去多賺些錢;在他不知如何挑選好產品時,妳可以給他一些意見,但是千萬別幫他買單。如果讓他習慣了不勞而獲,他會覺得理所當然,需索無度,對妳的情感就會變質。如果讓他過著他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支付的消費生活,他的人格很快也會受到考驗。至於借錢?別讓他有機會開口吧!如果他對此不滿意,妳也就知道該全身而退了!
二、保持年輕自信
運動、保養、靈修、健康食品,什麼方法都可以!就是要想辦法保持自己身體和心態的年輕,維持在最佳狀況,再加上妳的工作成就,行了!妳已經散發出充滿自信的成熟美,如此一來,妳就不必緊張兮兮地去嫉妒那些年輕小妞,也就不會像那些沒安全感緊迫盯人的笨女生了。要記住的是:妳可不是為了他而拼命扮年輕,完全是為了提昇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無懈可擊!因此不論妳和他的發展如何,都不能間斷對自己的鞭策。
將他當作妳進步的愉悅助力吧!相信他也會感染妳的快樂。
三、伸張戀愛權益
如果他犯了男朋友不該犯的錯,就鬧吧!不能因為妳是老大姊,就活該懂事地容忍,否則寵壞了他,他會失去分寸的。只要是一般女朋友該有的權益,妳也都該擁有,否則談一個凡事隱忍的戀愛,何苦呢?又不是童養媳「某大姊」!有時能跟男朋友鬧一鬧,也算是一種甜蜜,這是妳年輕的時候就知道的。說不定妳適度地表現,會讓他覺得自己魅力十足,竟讓妳變回個小女生!蠻可愛的呢!當然如果妳稍表不滿,他就覺得妳不體貼,他還不如去找那些小女生,那就是他在心中將妳視為次等公民,對妳採用不公平的標準。以妳的條件,需要如此委曲求全嗎?不懂得偶爾寵寵女人的男人,都不叫好男人,無論他是幾歲。
四、避免共同創業
妳的經驗、妳的談判技巧、妳的圓熟社交手段、妳的決策判斷、妳的種種優勢,都會成為他的壓力,也會讓妳對他處處看不慣,可是又不能如同上司般地指導他。這樣的相處,摩擦機會很大,即使事業成功了,他也沒有成就感。為免出現互相指責的場面,還是別共事吧!即使是他工作上出現困擾,也別去干涉他,讓他自己去成長,別養成他的依賴。
五、彼此尊重
不要像媽媽一樣,看不慣他結交的那些狐群狗黨,畢竟那是他的生活圈,別去勉強改變。
而妳的生活圈,也不要強迫他進入,每個人都該保留自己的一些朋友,如果有機會,可以很坦然地讓彼此的朋友交流,但是並不一定要把所有朋友都變成共同朋友。留一些空間給彼此,容許對方有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朋友,學習互相尊重,才是談戀愛甚至做人的基本原則。
六、享受性生活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其實女長男幼才是最佳的性生活組合。因為女性啟發得慢,而男性衰退得早,通常二十出頭正是男性生理的顛峰,女性則要到三十幾歲才能真正領略魚水之歡。總之,別太擔心妳的身體會搭配不上,盡量放鬆去享受,別忌諱配合他的一些新點子,別把自己想像得太老古板。當然如果妳能運用妳的智慧,去發揮妳的經驗心得,將可以讓他感受到妳的高超技巧。相信他在妳身上所嚐到的快樂,將是那些年輕女孩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七、讓家長放心
最反對你們老少配的,可能正是他的父母親。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兒女能過著符合社會期望的正規生活,而老少配並非目前社會的主流體統。他們也會擔心生育問題,擔心兒子不能抬起頭成為一家之主,擔心兒子太單純會被人欺負。也許他們只是見到妳時嚇了一跳,因為和他們的想像有落差。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讓彼此適應,但最重要的是要坦誠地和對方父母溝通,讓他們放心兒子的處境。妳並不需要特意去討好巴結他的父母,但是要表現出妳的成熟和善意。相對地,不可忽略的是妳自己的父母,他們也可能有偏激反應,但父母的反應都出自於擔心,只要能照顧好自己,讓父母放心,相信可以化解所有莫須有的阻力。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Age/crossgenerations/articles/03.htm 

現代性和浪漫愛的對話: 從「老少戀」說起  by何春蕤
 
  日前老少戀經由電視媒體和報紙的揭露之後,已成為台灣人民高度注意和討論的議題,不但電視新聞媒體以SNG連線報導方式來炒作,有些綜藝節目甚至還反映這個話題於短劇上、網路上也出現動畫來反映這個熱門話題 [2],在在顯示了台灣人民對於女大男小的結合頗有「意見」。然而在一面倒的譴責聲中,我們卻也看到了高度現代性(modernity)影響人民對於此議題的看法。此文將先從童養媳制度開始切入分析有關老少戀文化想像的轉變;再從性別和性的角度來討論性別結構不同的老少戀在父權之下受到何種不同等的待遇(比如說,男大女小的老少戀為何不會受到同等的注意或非難?)最後則就媒體報導和bbs辯論這兩個公共論壇,來討論此議題帶給我們的省思和課題:「老少戀」這個議題如何在具高度現代性的社會中發酵,甚而預告了未來浪漫愛的另類發展途徑?
  首先從歷史的觀點來說,「老少戀」的正當性並不是以簡單的本質論(essentialism)就可以蓋棺論定宣判為病態的;相反的,我們可以說此刻針對老趙和小鄭「老少戀」所進行的負面評論、或是被認為病態的恐慌,是屬於社會建構和文化轉變中的一部份。中國古時一向就有童養媳這樣的風俗制度 [3],在童養媳/養女制度下,老少戀是一種常理合法的組合,也是當時時代性的老少戀文化想像。這麼說來,當今對行之有年的童養媳、老少戀的嚴厲批判,不也一部份反映了現代性的發展正在以此來抵抗傳統價值和制度的延續?重理性、平等、民主的現代性思維是反對階級差異的,這除了在公領域明顯的可以看到例證外,私領域也曖昧地開始發展其民主化革命(紀登思所說的the democratizing of personal life),在整個趨勢之下,傳統童養媳/養女制度帶來的老少戀,其所隱含的兩性/家族/經濟階級不平等,其非自由戀愛的結合,而且女方屬於被動、被物化的一方,這些觀察都使得它自然會在現代性趨勢的過程中被瓦解、被凌厲地批判。然而這還是不能解釋男大女小的老少戀為何沒有在這波現代性的發展趨勢中被攻訐,於是我們得看看女性主義從性別(gender)和性的分析所帶來的變數。
  從台灣口耳相傳的「娶某大姐,坐金交椅」[4] 的諺語中,不難看出女大男小的老少戀固然曾經是被祝福甚至是被當作家庭更幸福美滿的原因,但是理由卻是因為其中充斥了父權性別邏輯的傳統實踐。白話一點說,「娶某大姐,坐金交椅」就是娶個年紀比自己大的老婆,而老婆服侍丈夫就如同他坐在神明出巡的椅子上一樣;有些人則認為像坐在皇帝貴族御用的金交椅一般,只要嘴一出,旁邊就有人可以解決。不管金交椅是指哪一張椅,我們都可以看得出「某大姐」所具有的才能、經驗是男性中心的社會大眾幻想中的理想妻子。(甚至小鄭被媒體採訪時也曾坦言,喜歡老趙很大的原因是欣賞她的口才和能力。)不過,社會型態已經改變,女性在經濟上享有獨立的自主權,同時也較男性更主動追求成長,似乎也沒有必要再為男性抬這張「金交椅」;或許正是因為今日的女大男小老少戀已經被視為不可能重複古代的性別不平等邏輯,因此喪失了金交椅所可能帶來的光環,而成為眾人批判的焦點。
  高度現代性的社會應該給予人們更多自由戀愛的權利,但是為何如今女大男小的老少戀會被譴責,而男大女小的老少戀卻持續安然無事?當我們對照今日兩種性別結構不同的「老少戀」之際,不得不去臆測社會大眾堅決反對的原因,是不是可以說是父權社會面對女性(像獨力經營卡拉OK的老趙那樣)脫離經濟束縛的挑戰而顯示出比男性更強的主體性時所表現的反撲?當女子不再被物化、商品化、功能化(比如在童養媳/養女制度中被當成商品,交換於不同的階級和經濟地位的家族間),反而和男性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經濟實力時,在現代所謂的浪漫愛中,女人終於得以選擇男性,而非被選擇;得以說出自己的情慾而無懼,性也終於擺脫只能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於是乎台灣這個依舊保守的父權社會強烈地反彈老趙和小鄭的戀情,深怕父權所宰制的社會結構(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的必要性),會被女性的自主和情慾自覺給搗亂和推翻(如果女人不生小孩,那父系的社會如何延續下去?)。我想這種女性主義論點的確是有它的立場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女性主義者會用「男大女小」的老少戀作為反證,來證明對「女大男小」的嚴厲批判是傳統父權迷思「男大女小才是正常的」的再複製。
  我們也可以從新聞曝光後的一些電視座談會中看出其中的性別端倪。如中天電視台的「驚爆新聞眼」,請來另一對老少戀,但是是男大(羅老師)女小(黃小姐),年齡也差了20多歲。當主持人訪問男方為何自己可以坦然的談老少戀,可是卻又反對老趙和小鄭的戀情時,羅老師講不出一個比較好的反對原因,竟然只能以命理的方式來批評小鄭的眉毛和眼神是他誤入歧途的原因,還責怪老趙不檢點、不認命;而同時又自戀地膨脹自己的形象,說自己保養得很好,看不出來是60多歲的人,隱約的重申自己的性魅力和性能力。而黃小姐從頭到尾則是唯唯諾諾,沒有太多自己的意見,更是顯現出紀登思所說的,在合於男強女弱、男大女小的傳統異性戀浪漫愛情模式裡,男女雙方的地位是相當不平等的。兩相比較,一個做為對照組,一個做為實驗組,女性主義的論點就不說自明:女大男小的老少戀不受祝福,擺明就是父權霸權在作祟。
  然而如果純粹考量這樣的性別角度分析,大眾對老趙小鄭的畏懼和反感還是顯得有些空穴來風、太過簡化其它意識型態的運作。
  比如說與國內另一對同時曝光的女大男小但雙方都殘障的「老少戀」來做對照(聯合報4月19日8版)[5],更可以看出這樣的反感和排擠一定也在某種程度上是選擇性的發作的:對於更為邊緣,在社會階層更下層、和國家(state)經濟效益較為無關、較少文化標記的老少戀,媒體和大眾都彰顯出令人驚訝的「寬宏大量」來。對照老趙和小鄭所承受的人言和責備,這一對女大男小的原住民老少戀更顯得無足輕重,也更反映出他們相對的文化及社會極端弱勢。
  更值得深思的是,性別分析忽略了社會結構所建立對性與愛的迷思。當小鄭和老趙兩人年齡相差30多歲時,大眾選擇把女人的能幹持家和維繫家庭的穩定性放在一邊;卻以女方奪取性滿足的「陰謀論」和男方「沉溺」於女方豐富的性經驗來簡化兩人相處的內涵。這個轉化就使我們不得不來看看性的問題。
  在討論性之前,有個很主觀的定義問題:性的功能是什麼?只是做為生產的工具?還是因為現代性的影響而成為獨立出來的情慾和論述?在這裡我無意以傅柯(Foucault)翻歷史舊帳的方法來解構性的意義,本文在乎的是,如何證明浪漫愛在現代社會中和現代性有了呼應,而被解放的性觀念和不同關係的建立,則是現代性的實踐。
  筆者的父親於近日談及童養媳和老少戀的不同,他說女大男小的婚姻和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在女方能「生育」、「傳宗接代」的前提下。五十多歲的老趙因年齡的因素,即使還沒有停經,也無法擺脫更年期的即將到臨,對小鄭的家庭來說當然是無法接受的。在無法把性當成生產的正事來做之後,老趙和小鄭的性生活就成為眾矢之的。矛盾的是,當大家不把老趙當作是性感的符號時,卻又往往重覆著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豹的想像,將老趙性慾化,擔心她會讓小鄭失了元氣。這就是為什麼剛接任中華民國性教育協會理事長的婦產科醫生鄭丞傑會說出「如果男人一輩子可以結婚三次,二十歲的時候娶四十歲的女人,四十歲的時候娶二十歲的女人,六十歲的時候娶六十歲的女人,應該是個『絕配』」(中國時報4月29日18版)如此充滿男性沙文主義的話。對他而言,兩人目前會相處在一起,單純只是因為目前維持「乾柴烈火」的階段而已。同時,卻也有許多人以老趙將年華老去、無法再滿足小鄭的性需求,而斷言兩人不應該在一起。這麼一來,老趙的情慾就承受了雙重的污名:如果她展露的是五十如豹的性魅力,她等同於「色誘」小鄭;而如果她已喪失了性的魅力,和小鄭在一起則是束縛了小鄭的性需求。而無論這兩端的論證是如何單獨被社會大眾引用,它們都一方面強化了性不能做為純享樂的迷思(然而這是選擇性的,對男人則不一定適用);而另一方面則又將男人的情慾視為愛情最高的指導原則。
  從紀登思所寫的《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中,我們不難發現,他主張性和婚姻已不是維繫一段關係的絕對要素,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和匯集愛(confluent love)中,自主(autonomy)、溝通(communication)和不斷的協商(negotiation)才是具強烈排它性(exclusiveness)的浪漫愛在高現代性的社會中得以穩定存在的另一面貌。對紀登思而言,貞操或是獨佔性的性愛都已經在純粹關係中瓦解,重要的不是性的純潔,而是一段關係中的兩人/多人能以彼此都同意的方式去選擇、去進行個人的自我實踐和生活方式。所以對紀登思而言,同性戀,雙性戀,變性慾,或其它不同的情感關係/制度,都是應該受到社會所尊重的,因為這些新關係的建立,展現了社會的反思精神(reflexivity)和社會結構的開放性。
  於是我大膽的以紀登思的主張來替老少戀平反,因為我認為老趙和小鄭兩人的戀情創造了對親密關係協商評估的必要性和機會。比如說開記者會、上2100全民開講的辯論、網路上的討論,這樣的協商評估不但是老趙和小鄭兩人之間的,同時也是社會大眾對於自己本身意識型態的反思,使得他們倆人宣佈要「在一起」的決定和堅持,有著一般的正當感情所沒有的反思動力。另一個例子是兩人目前決定先訂婚而非冒然的結婚,因為兩人都還有自己的考量:小鄭希望自己能夠有經濟的基礎後再結婚,而老趙則是顧慮到結婚會讓之前一個月可以領20萬的丈夫月退俸無法正名領取,所以希望維持現狀。這就代表老趙和小鄭的老少戀並非大家認為那樣只是一時的沖昏頭而已,還有許多的現實面讓兩人不得不去面臨和決定。而他們對自身以及別人對老少戀的懷疑和態度上的轉變,則顯示了省思精神在現代性的催化下已經和浪漫愛妥協,找出一條類似「純粹關係」作結的路。如紀登思所說:
對大部份的人而言,過去愛情經由婚姻而和性連結,但如今兩人在一起是越來越經由純粹關係而結合在一起。(Giddens 58)
  雖然老趙和小鄭有訂婚,不過現階段看來,我覺得他們倆人的相處模式反而與純粹關係的精神更加類似。私領域的民主化在這樣的純粹關係保護下逐漸形成,也就意味著兩人相處不再分性別權力,也將不再分孰佔優勢孰佔劣勢。雖然現代性理性的精神是反情感的,但浪漫愛卻以一種對現在和未來提供安全感和庇護而存在於純粹關係裡。在高現代性的風險社會裡,浪漫愛得以被賦予時代性的功能而依舊被人們當作宗教來信仰著(Beck)。
  最後我想要以2100全民開講的特別節目來討論媒體、bbs上的討論以及報紙上的報導如何讓民眾的討論引出現代性。雖然新聞節目有許多SNG的連線報導,但是以電視媒體來說,TVBS2100全民開講算是輿論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在此之前極大多數的人並不看好兩人之間的戀情和關係的發展,然而就在媒體失控、偏頗的想要「導正」這段關係時,新的聲音開始出現。報紙首當其衝的紛紛質疑媒體的公信力,覺得媒體不但灑狗血(中時晚報4月21日10版)而且還訓練觀眾嗜血(聯合晚報4月21日3版)在這種批判中不乏對老趙小鄭的同情之聲;而一些閱聽人也紛紛在報紙的民意論壇裡質疑這樣的討論是否傳遞了偏差的觀念(中國時報4月23日時論廣場15版),以及媒體的角色是否已經逾越了應有的功能(自由時報4月22日自由廣場15版)。而bbs上則是以「抗議!李濤的2100真是夠了」、「今天看到李濤的節目...為什麼又抄襲國外節目?!」、「媒體與民眾知的權利」等標題,立即的對2100全民開講做出反思性的辯論 [6]。我認為輿論批判2100全民開講的的詮釋,是在高科技網路的推瀾下產生,對議題的討論已經充滿了高度密自省和自折的精神。於是乎:
舊時代即將結束,擁有三十億人口的亞週已經開始認真探討並接納「性」。無遠弗界的衛星電視、全球化潮流及網際網路漸趨普及是不容抹煞的原因。網路聊天室似乎無所不在;已婚男女亟思在婚姻生活以外得到更大的滿足......都在追尋問題的解答,並採取實際行動,以獲得實踐與滿足。(聯合報3月15日10版)
  事實上,不只性受到人們的討論,不同的親密關係(如老少戀)也同等在這樣的過程裡被人們提出來討論、辯論,因而有機會改變既有的文化想像。高科技和全球化的媒體及網路提供了場域,供人們培養理性和自折的精神,現代性和浪漫愛因此得以進行一場眾人皆可參與的對話,而這場對話除了表現理性科學/現代性仍舊波瀾壯闊的形塑社會現象之外,也宣告了愛將不再純粹,所有的浪漫/愛/關係將比從前更瘋狂地被分析和反思!!
[1] 此文中提及的老少戀議題是專指女大男小的跨代戀,因其有特別的時代性和現代性。而男大女小的老少戀在本文中則以對照組的方式來比較。
[2] 就筆者的觀查,聯合報4月25日27版報導了小亮哥和洪誠陽要模訪老趙和小鄭「搞笑配」;而最近大紅的阿貴網站上也出現了關於此議題的動畫,還以新神雕俠侶裡的姑姑和楊過來稱呼兩人的關係,有趣的是,在動畫中還反諷了媒體公器的濫用,將2100全民開講寫成2200全民爛講,也算是自折精神的展現。
[3] 中國古時就常見貧苦人家因經濟因素無法扶養家中所有的小孩,在沒有避孕措施和節育觀念的情況下,家中一部份的小孩只好送給富有的人家扶養,而中國自始就是男系社會,家庭的延續以男人為中心,所以導致養女制度的漸漸形成,甚至一度變成生女可以當作貧窮人家換取金援的最好方法,而養女制度下的婚姻常常就會出現女大男小的婚姻。
[4] 像「娶某大姐,坐金交椅」這樣的心態,筆者曾經於網路上看到相關報導。日本職業棒球選手因長期需要在外東西奔波參加比賽,家人和家庭的穩定性是他們在球場上得以盡力表現的主因,所以幾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球員都選擇娶比自己年紀大的女人為妻。而所謂的「家庭無後顧之憂」,就是當運動員經過一天的場上征戰之後回到家,孩子會在門口迎接他、太太會煮好飯菜等他,同時更可以將今天所發生的快樂或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與他們分享,而這一方面,年紀比自己大的太太似乎較能做到。年紀比較大的另一層意義是思想行為比較成熟,能夠了解先生工作的甘苦,於是幫他打點好家裡的一切,讓他無牽掛地在場上盡情演出,萬一先生在外面受到了什麼委屈、傷害,家裡則是他最好的避風港。
[5] 台東縣有一對女方六十七歲男方三十七歲的老少戀,兩人皆因腳疾領有殘障手冊,兩人又皆是原住民布農族人,兩人在一起已有六年,卻沒有受到像老趙和小鄭同等的阻力,讓人不禁聯想,對殘障人士及原住民是不是有較敏感的位階問題?在政治正確的立場下,兩人的結合就比較不受社會大眾的詬病。
[6] 這裡是單就台大椰林的TV版所做的研究,在TV版上持正反兩方意見的人都有,但是在2100全民開講後似乎較多的人著重在對媒體的批判。
http://sex.ncu.edu.tw/course/romanticlove/assignment/david_chinese.htm
 
18小鄭vs. 51繡花的跨代戀
 
多元的跨代戀  
參考書目  
Abelove, Henry, Michele Aina Barale and David M. Halperin (ed.).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1993.
Shrage, Laurie. Moral Dilemmas of Feminism: Prostitution, Adultery, and Abortion. Routledge, 1994.  
相關文章  
何春蕤談「51歲女 vs. 18歲男」跨代戀事件
當她比他大三十三歲  (黃碧端)
難得有情世界   (聯合報黑白集)
老少配成功七絕招   (江映遙)
 
新聞剪輯
 
福伯求婚成功 老布再當新郎/2009-03-23 聯合報
好萊塢老牌帥哥接連傳婚訊。
據「時人雜誌」報導,66歲的哈里遜福特在今年情人節趁著家庭度假的機會,拿出訂婚戒指向44歲的女友柯莉絲塔芙洛哈特求婚,女方也欣然同意,不過結婚日期還未定。
據「Us雜誌」報導,54歲的布魯斯威利和32歲的模特兒女友艾瑪海明21日於風光迷人的加勒比海小島頂級度假村結婚,到場觀禮的還包括有老布的前妻黛咪摩兒、艾希頓庫奇及瑪丹娜等。 
倫敦戀老色魔 16年害近百人/2006-10-22自由時報
一名神祕男子專挑老人下手,甚至加以性侵,十六年來近百名住在倫敦的老年人成為受害者。據泰晤士報二十一日報導,英國警方循DNA線索遠赴加勒比海地區,希望早日將這名有「戀老人癖」的罪犯緝捕歸案。 
老少戀女方成孕 5旬漢判刑/2006-7-29中國時報 
楊振寧與翁帆
楊振寧翁帆 相對論婚姻/2006-07-06聯合報
《側記》十指交握 談的都是晚春情事/2006-07-06聯合報
33歲與百歲人瑞結婚
第21次結婚 大馬104歲人瑞下嫁33歲郎/2006-5-3聯合報
33歲男歡娶百歲「老」婆/2006-05-03蘋果日報
大馬老少配 33歲娶104歲/2006-05-03自由時報 
他53歲她15歲 性愛幽會/2006-04-21 聯合報 
對愛憧憬 國中女學生:很後悔/2006-04-21 聯合報 
20歲重考生 愛上45歲流鶯/2006-02-21
陳之藩與童元方
詩與科學 陳之藩、童元方交會出光亮/2006-02-21
相差30歲 當年愛得轟烈/2006-02-21 
雷夫范恩斯11年姐弟戀告吹/2006-02-10 
老榮民與弱智女相差66歲結連理/2006-01-19
爺爺是腦袋 婷婷是手腳/2006-01-19 
瑞典漢學家 情繫台灣女/2005-09-25 聯合報 
姐弟戀人氣奇佳/2005-09-04 星報 
陳冠希 愛上女經紀人?/2005-03-05 民生報 
政論家江春男老來得子/2005-09-25
老來得子彌月喜 國家大事擱一旁 江春男滿腹爸爸經
江春男低調再婚 太太在美生產
林時機:女兒死了、沒有女兒 
美師生畸戀 4月步紅毯/2005-02-15 中時晚報
為情吃牢飯 她 優良教師 求愛終不悔/2005-02-15 中時晚報
美師生畸戀 譜出圓滿完結篇/2005-02-16 中國時報
美國畸戀師生 四月結婚/2005-02-16 聯合報 
22歲男網戀40歲婦 18萬和解/2005-02-02 聯合報 
大姐姐 罩得住小弟弟
82歲楊振寧要娶28歲碩士生
少女愛老男 共譜黃昏戀
小弟戀毒婦 愈吸愈上癮
姊弟戀難忘情 跳陸橋弄假成真 
畸戀11歲表妹 判三年二月
莉莉的第三春 三十歲的泰勞
67歲 李敖 vs. 17歲 高校女學生
差15歲 窪塚泡巨乳姊
跨國老少配 女60 歲 男22歲
商人迷戀某大姊 人財兩失終不悔
老夫少妻為健檢代言 相差30歲也很性福!
悲戀夢 毀兩人 老少情侶同斷魂
美75歲老翁與10歲女童「嘿咻」 她,有了
營業員錯把情人當父女 商場到手生意泡了湯
60歲女人 喜嫁兒子老公
多位性學專家 為小鄭與老趙打氣
夫86歲妻36歲 兩岸忘年愛
70詩人 vs. 30佳人     (差40歲  倍受祝福)   
18少年戀上51歲徐娘    (差33歲  飽受爭議)
粗獷性行為(差29歲  根本有罪)
女67 vs. 男37 相伴已六年
變性‧夜叉‧老少戀 三劇今夜過招(星報)
大白鯊 vs.小雨傘
 
小故事
 
老女人有春天嗎?(聯合報)
姊弟戀,投降得奇妙(聯合報)
夫妻失和 暗戀公司小男生(自由時報)
我是某大姊我坐金交椅(中國時報)
我愛怪叔叔(中國時報)
OBS瘋帥哥 當花痴又怎樣(自由時報)
愛情不分年齡(聯合報)
吳大猷和他的秘密女兒吟之(上)(聯合報)
吳大猷和他的秘密女兒吟之(中)(聯合報) 
吳大猷和他的秘密女兒吟之(下)(聯合報) 
我的老少配故事   (聯合報)
 
銀幕上的跨代戀 
 
The Reader 為愛朗讀
1995年德國法學教授法官 Bernhard Schlink出版的同名小說,描述了15歲的男孩Michael巧遇36歲的車掌Hanna,發生不倫之戀,後來Hanna在做愛前總是要Michael朗讀文學名著給她聽。數個月後Hanna離奇消失。八年後Michael在讀法學院的時候旁聽納粹戰犯受審,發現Hanna後來在波蘭擔任集中營看守員時曾任由數百名猶太人被火燒死而不肯開鎖,同僚並且指認Hanna是撰寫失火報告之人,不過只有Michael知道Hanna其實完全不識字。Hanna入獄後,Michael製作有聲書給她聽,她則慢慢學會識字。多年後在釋放前終於見到Michael,往日情逝,Hanna上吊自殺。本片不但包含跨代戀,對於猶太人被納粹屠殺之責任也有寬容之說,引起極大爭議。
Elegy 哀歌 (中文電影名稱:禁慾)
電影改編自普利茲文學獎得主菲利普羅斯的短篇小說「 垂死的肉身 」(The Dying Animal),由《巴黎我愛你》女導演伊莎貝拉庫謝執導,講述一位知名大學教授與年輕女學生之間的激情關係。奧斯卡得主班金斯利飾演在女學生中獵艷的教授,遇上由潘妮洛普克魯茲扮演,美麗又聰穎的女學生,兩人有多場性與愛的精彩對手戲。
終極追殺令
將近50歲的尚雷諾(Jean Reno)飾演的殺手,無意間救了早熟但也天真的12歲小女孩,女孩為了報仇而要求學做殺手,在被追殺的過程中,兩人發展淒美的一段跨代戀,女孩也成了這個超凡入聖殺手的致命傷。 
萬惡城市
即將退休的警界浪子Bruce Willis從連續殺手的手底下拼死救了11歲的小女孩,感恩的小女孩離開時說「我愛你」,並在他被誣告入獄期間不斷寫信給他鼓勵他。Willis出獄後找到已經長成19歲的美女發展了一段簡短雋永的跨代戀,最終為了斷絕黑道追殺女孩而自殺。  
霍爾的移動城堡(愛老戀) 「愛老戀」指的是對於老人的愛戀。片中的蘇菲婆婆角色就是偷渡「愛老戀」,另外荒野女巫則是喜歡年輕帥哥,本片有不少跨代戀的暗示。
BIRTH 靈異緣未了
妮可基嫚因為本片獲得2005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她飾演一名37歲的年輕寡婦,遇到一個奇異的10歲男孩,男孩不斷告訴她,他是她死去的丈夫轉世,妮可從懷疑到茫然到接受,最終與男孩相戀。片中,妮可與男孩有一段在浴缸中的裸戲,還有與小男孩長達10秒鐘的熱吻鏡頭。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Age/crossgenerations/crossgenerations_index.htm 
 
 另參本館:師生戀
 
阿楨 2023-03-05 08:11:29

大爆炸理論被證明是錯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看到的是真相嗎?2022-09-09 1

根據大爆炸,宇宙開始時,它只是熱的微小粒子,與光和能量混合。然而,當一切都膨脹並佔據更多的空間時,它冷卻了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然後這些原子聚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原子聚集起來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恒星和星系。這些第一批恒星創造了更大的原子和原子群,導致更多的恒星誕生。與此同時,星系碰撞並聚集在一個混沌的宇宙中,就像新恒星一樣從出生到死亡,小行星、彗星、行星和黑洞等其他物體的形成,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大約140億年的時間內!
但如果大爆炸沒有發生呢?雖然許多科學家可能不喜歡接受這種想法,因為該理論已成為現代天文學的主流,但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發佈的一組照片可能會推翻整個理論。在圖片中,它們顯示了許多令人驚訝的平滑、小而古老的星系。
現在,大爆炸理論表明,韋伯太空望遠鏡圖像中最遙遠的星系在宇宙起源後約4億至5億年時仍在出現。然而,這些星系中的一些顯示出恒星年齡超過10億年,但是在大爆炸之前是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因此這些星系證明了大爆炸沒有發生。當然,我們不可能有一個比大爆炸更古老的星系。
因此,如果大爆炸理論是真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應該看到越來越少的星系,最終會停止看到星系,或者進入世界的黑暗時代。但是研究人員正在證明,即使在假設的大爆炸發生幾億年後,像銀河一樣大的星系也很常見。科學家聲稱,新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圖像顯示的星系數量至少是理論學家在紅移10多年時預測的10萬倍,而且大爆炸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如此多的大星系,不是嗎?所以這意味著沒有大爆炸。
不過我個人認為,僅憑一些照片是無法確切地推翻一個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理論的,你認為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阿楨 2023-01-25 09:09:30

為什麼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盡頭成了上帝一般的玄學?

【本文來自《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評論區】
  回應
人類的未來,科學預測不了,哲學解釋不了,歷史說明不了,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神學是不足為奇的!
科學家要深究: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物質是怎麼來的?宇宙爆炸以前是什麼模樣?“爆炸”的能量從何而來?等等,誰能夠解答?誰能夠驗證?所以只能歸於上帝了!

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道學民科 2023-01-23

《三體》為啥反響巨大,我來祛魅,祛掉科學的魅惑。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包辦一切,科學就是工具而已。現在充斥一種科學唯一論現象,難道現在所有的現象科學能解釋嗎?對於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不能用其他辦法來解決嗎?只能等科學發展,這不是科學唯一論嗎?甚至還以科學的名義對不符合科學的現象進行實全面否定,恨不能斬盡殺絕。這其實是某種具有嚴重排他性的思想,同時製造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在不能,可以等科學發展,把科學當信條灌輸到每個人的心裡。
回應
科學從來不是宗教式的信條,科學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法論,最反對的就是所謂的“法力無邊",作者的立論顯然是從宗教思維出發的。
對啊對啊,我所針對的科學唯一論是和宗教思維毫無關係。到底誰是宗教思維還不一定呢!
科學根本不在乎你信不信它,宇宙就在那裡,根本不會在意你信不信他,而宗教沒人信它他就不存在了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打著維護科學的大旗,幹著維護其私利並且以“封建迷信愚昧落後”的名義詆毀圍剿其競爭對手!

阿楨 2022-10-05 06:46:42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