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揮灑烈愛》雖是改編自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傳記》(中譯《揮灑烈愛》時報,2003),但從一開始二者的敘述方式就不同,原著沿襲一般傳記模式、前二章略述家族史和童年……
電影畫面有限又珍貴,除非必要否則不必流水帳……
那也沒必要煽情到,片頭就大演,芙烈達與男友同學、在國立大學預科中學的禮堂,偷窺在那裡做壁畫的狄耶哥、和來送飯的老婆大吵一架後、隨即撫摸起女模特兒,但被躲在樓上看台的芙烈達們大叫、壞了好事。之後鏡頭隨即轉到芙烈達與男友在教室的裸交。
不!很有必要,若再加、接著的芙烈達以男裝加入家族照相、以及之後的車禍受傷和將急救醫生幻覺成一群骷髏在幫她手術。就非常有力的呈現了整部電影的主題──芙烈達酷兒式的多性戀,狄耶哥對愛情和婚姻的猤能專一,二人往後一生的恩怨情仇,以及芙烈達在與這些身心傷害(再加流產)糾纏下、所呈現的旣超現實又原始殘酷具象之畫風。
我覺得在男女關係上,電影有美化芙烈達的傾向,電影裡男友離開她的原因是他要随父母到法國讀巴黎大學,但原著則指出阿雷杭多不滿芙烈達同時另有男女戀人(p.54,67)。還有在處理芙烈達與狄耶哥的婚變原因時,也多聚焦於他的外遇、尤其搞上她的妹妹……
不只吧!也有不少鏡頭放在她與女人的暖昧關係、尤其是與從蘇俄逃亡到墨並住在她家的托洛斯基之偷情……
不過導演的意思是她在遭他棄之後的寂寞與報復之反應。
這就太不了芙烈達的內心世界了,難怪電影只能以點到為止的方式來交待芙烈達的畫作與劇情間之關係,而無法像原著深入地分析畫作的含義。
你太強求電影有限又珍貴的畫面了吧!
不過,導演至少不能呈現她倆再婚後過著恩愛照顧的餘生,依原著、她倆再婚後、彼此仍過著外遇的情愛生活(p.362)。
好萊塢電影應觀眾要求只能如此!
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利弗拉 1932年
芙烈達卡羅作品(詳參【圖博館】:卡蘿:世界百大畫家73)
芙烈達卡蘿在流產以後的作品<亨利福特醫院>
兩個芙烈達1939年 畫布.油彩 173.5×173cm 墨西哥.現代美術館
「兩個芙烈達」奠定了卡蘿在國際藝術上的地位。』卡蘿畫中最常出現的人物就是自己,她的容貌具有獨特的美感,而這幅畫被論述的部分大都在她與里維拉離婚的關聯性上。兩個卡蘿被視為兩個對立的自我,不被愛的歐洲人與被愛的墨西哥人心臟相連,從畫面中雖然沒有顯示兩者對立,但是兩人手牽手以左右對稱的表情姿勢,冷竣的看著觀者,畫中的背景一片荒涼,代表著當時的卡蘿沒有丈夫、沒有孩子,在墨西哥的社會中遭受歧視。
毀壞的圓柱 1944年 畫布.油彩.裱在纖維板上 40×30.7cm 墨西哥市 多羅里斯‧奧梅多‧帕提諾基金會
卡蘿接受過多次痛苦的脊椎手術後,這幅畫就成為她最有名的受難圖代表,她的身體就如身後那片龜裂的大地一樣,她的上半身被剖開以斷成數節的圓柱來表現脊椎,可以看出卡蘿要表現的是讓世人見證她的痛苦,她身後那一片悽涼的土地沒有任何生物花草,更加暗示她內心的孤獨與無助。
迪亞哥·里維拉 作品(詳參【圖博館】:里維拉:世界百大畫家72) 迪亞哥·里維拉(西班牙語:Diego María de la Concepción Juan Nepomuceno Estanislao de la Rivera y Barrientos Acosta y Rodríguez,Diego Rivera,1886年12月8日-1957年11月24日),生於墨西哥瓜納華托。迪亞哥·里維拉的妻子是著名女畫家芙烈達·卡蘿,他們二人於1929年結婚,1939年離婚。1940年二人復婚,直到芙烈達·卡蘿1954年去世為止。墨西哥著名畫家、活躍的共產主義者。里維拉最主要的貢獻是促進墨西哥興起墨西哥壁畫復興運動。1922年至1953年,里維拉在墨西哥城、查賓戈、庫埃納瓦卡、舊金山、底特律、紐約市等地畫壁畫。1931年,他的第二次回顧展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黃英雄影評《揮灑烈愛》(Frida)
導演: 茱莉‧泰摩(Julie Taymor)
演員: 莎瑪‧海耶克(Salma Hayek)艾佛‧蒙利娜(Alfred Molina)
◎ 劇情簡介
一九二二年就讀醫學院的女學生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與男友一同搭上公車,不幸車禍傷重入院。芙烈達以自己的毅力從床上掙扎起來靠著雙腿一步步地走著,但男友卻早就藉去歐洲讀書而逃之夭夭。
芙烈達並不氣餒,她在病床上常為打發時間而繪畫,遂將作品送給墨西哥名畫家狄耶哥‧里維拉(Diego Rivera)鑑定,以便決定自己是否能走繪畫的路。沒想到狄耶哥看見畫作後便讚賞不已,兩人也因此愈走愈近。
狄耶哥是狂熱的共產黨員,芙烈達也受了他的感染,兩人不僅在政治上有了共鳴,狄耶哥也大膽向芙烈達求婚,於是芙烈達成了狄耶哥的第三任妻子。
狄耶哥受美國洛克斐洛財團的邀請,為大樓繪作壁畫,芙烈達雖然也跟隨在身邊,但卻阻止不了狄耶哥四處留情的風流韻事。而就在一個狄耶哥躡手躡腳回來的晚上,卻意外發現芙烈達流產。芙烈達失去了兒子, 也使她的情緒受到極大的打擊。就在此時,因狄耶哥畫中繪了列寧的頭像,洛克斐洛因受不了報紙的攻擊而狄耶哥又不願更改,遂中止了合作的計畫。憤怒的狄耶哥遂把繪好的牆全都打掉。
失意的狄耶哥與芙烈達回到墨西哥,兩人情緒都非常低落,而此時芙烈達的妹妹與丈夫離婚,於是芙烈達請妹妹留下來整理畫室,但沒想到狄耶哥也勾引她,正好被芙烈達撞見,於是憤怒的芙烈達正式與狄耶哥決裂。
雖然如此,當狄耶哥要求芙烈達收留被史達林迫害而流亡的異議革命分子托洛斯基時,芙烈達還是答應了。或許是迷醉於政治人物的魅力,芙烈達竟然與托洛斯基有了一段情,狄耶哥知道後與芙烈達爭吵;但搬到別處躲藏的托洛斯基竟然被謀殺了。芙烈達被警方逮補入獄,幸好狄耶哥四處奔走,警方才將她釋放。
芙烈達的病情愈來愈嚴重,她繪畫的對象都是自己痛苦與受難的情形,但就在最艱困的時候,原本與她離婚的狄耶哥卻又來求婚。在歷經巴黎畫展的成功後,芙烈達也在國內開了第一次畫展;在眾人訝異的目光中,芙烈達躺在木床上出現在畫展會場……。
◎ 劇情分析
狄耶哥與芙烈達這對二十世紀墨西哥出名的畫家夫妻檔的故事,是根據藝術史家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的原著「芙烈達卡蘿傳」(Frida: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改編而成。芙烈達強烈的性格不僅展現在她的繪畫作品中,更銳利地融攝在日常生活應對中。
車禍的事件使得芙烈達不得不改變學醫的志向,從而發掘出繪畫的過人之處。芙烈達的繪畫大部份都是自畫像,原因是身體的殘缺使她無法接觸寬闊的世界。但這反而促使她更能精準而專注在自我內省的創作中。
正如狄耶哥說他畫的是自己所看到的;而芙烈達畫的則是她心中的靈魂。這是相當重要的創作觀念,不僅是畫家,更適用於任何形式的藝術工作者。事實上這樣的理念也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的每日所見雖能增加見聞,但卻也易於迷失在見聞之中;若能自省內在的心靈與思維,則必然對生命有著明晰的看法與掌握。
從某個角度而言,狄耶哥四處留情與芙烈達的雙性戀,處處說明了這一對藝術家的「不安定」,本片在這個議題上並未作太多的保留,自然是將創作的動能與情慾妄念作了等分的揮灑。一位天才所展露的創作氛圍,常常超越傳統的平台與束縛;唯有用另類的觀點,藝術家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品嘗並釋放出作品的能量。
芙烈達是敢愛敢恨的女人,就像她的註冊商標一字眉一樣,像刀一般地執拗,在面對生命最大的挫折時,憑著毅力從病床站了起來,這一點也是超乎常人的。芙烈達在身上的石膏畫滿了蝴蝶,正是這股力量轉化的片面證據。
芙烈達一生大部份被腿疾所苦,甚至腰脊都必須穿鐵衣來支撐。在她的潛意識中蝴蝶是最迫切的期待,輕盁的雙翼不必負擔笨拙的身體,但這僅止於想像;也因為是她的想像,所以芙烈達就不假思索藉著畫筆將它彩繪而出。
芙烈達的熱情使她平添更多的魅力,在探戈的舞蹈中及毫不避諱地與提娜擁吻,她熱力四散的吶喊似乎也迸發出心靈的色彩,大筆地塗抹在光影與杯酒之間。仰頭喝酒的豪邁也迷醉了劇中人與觀眾,似乎當下一切的吶喊與碰撞都變成一幅幅激盪的畫作,熱情的生命也即時在動態的畫作中作了註腳。
影片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共產與民主國家的鬥爭。狄耶哥更是不避諱將列寧的臉譜放置在洛克斐洛大樓的壁畫上,當然在正面的衝突中勢必難以收拾。狄耶哥也曾掙扎過,但最後理念戰勝了現實,但卻也使得狄耶哥在畫壇上消沉了一陣子。
移居美國這段期間芙烈達懷孕了,她不顧自己殘缺的身體,堅持要將孩子生下來。畢竟她是如此深愛著狄耶哥,雖然最終孩子還是流產了,但我們要討論的是兩個深愛著對方的夫妻,卻在各自外遇的紛亂中依然將情感焦點定位在「真愛」上,在愛與慾完全分離的原則下,衍伸出另一種觀點。
然而看似豪邁瀟灑的愛情觀在經歷錐心試鍊時依然還是崩解離散的。其一是芙烈達在目睹自己妹妹與丈夫勾搭成姦時的澈底敗陣;其二是狄耶哥在知道妻子與自己尊敬的革命哲學家托洛斯基有染時,因傷透心而頻頻呼喊。這兩件情慾出軌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為何兩人會有這麼大的打擊?說穿了都是因為自尊心受損而覺難堪,正如胸口可以挨上亂棍之痛,卻無法承受利刃直刺般。
離婚使得兩個人必須重新去檢視這段婚姻,但正好也提供了兩人各自發展的空間。芙烈達在巴黎的展出雖然並未完全成功,但透過作品的自我透視與解析,芙烈達認知了能在她生命最枯寂時給予滋潤的只有狄耶哥;而狄耶哥在面臨芙烈達的入獄以及托洛斯基被暗殺後,似乎也從政治混沌中看清一些生命的本質。在打電話給總統而釋放芙烈達後,狄耶哥再次向芙烈達求婚。
芙烈達晚期時病痛加劇,腳趾也因壞疽而鋸掉。但這並未將她打敗,反而更激起她的創作意識而更努力作畫。在她兩百多幅自傳畫作中,幾乎都在呈現她的痛苦、不安與血淚。
芙烈達作畫時常常繪著鏡中的自己,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鏡子的影像是虛幻的,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實體,人常常在鏡子面前掉入虛幻與真實的糾葛而難以自拔。但對芙烈達而言,鏡子讓她澈底地解構自我,看清內在。對付這副殘缺的軀體,唯有以敏銳的思維融合彩繪的油筆來詮釋與抗議加諸她身上的苦痛。
影片中完整地呈現芙烈達的作品,更神奇地將演員的影像與作品中的面龐交互重疊,有時連火焰也讓觀眾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幻;不僅展現了繪畫的本質藝術,更從中提鍊了映象語言的神髓。
芙烈達的同性戀傾向也值得一提。她父親一直希望有個兒子,在一次家庭合照中,芙烈達似乎承受了這份潛意識的期許而作了男仕的打扮。另一種原因則是當她精神遭受打擊時,會將頭髮剪短而蛻變為男人的裝扮,似乎欲藉著這樣的位階迎戰受挫的情慾之爭吧?!
「揮」片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傳記作品,導演毫無拘束的情感呈現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一點與國內拍的傳記電影有很大的差異,希望這樣的表現能帶給我們一點省思。
http://www.yatsen.gov.tw/chinese/movies/show.php?This=482&PHPSESSID=60844aa557c4314cb600ef941be18a38
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 著《揮灑烈愛》Frida, 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 (時報,2003)
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54)的傳記電影《揮灑烈愛》(Frida,暫譯),是2002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片,在美國上映以來,票房之好令人驚豔。甫公佈的2003年金球獎入圍名單中,更獲得最佳女主角與最佳配樂兩項提名,使飾演芙烈達的墨籍女星瑪莎‧海耶克一舉擺脫花瓶的形象。
芙烈達究竟何許人也,國內讀者可能並不熟悉,但她一直是西方女性主義與藝術領域熱烈討論的對象。她出生的年代正逢墨西哥走向現代化與民主化的當口,1910年墨西哥爆發反獨裁的革命,她自認是革命時代的女兒,與新墨西哥同時誕生,便將生年改為1910年。唸中學時結識的許多激進青年,後來都成為墨西哥極重要的知識份子;他們也引領她加入共產黨,進而認識數度合離的丈夫狄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
芙烈達原本的志向是習醫,雖然對繪畫頗具天分,但會走上這條路,不能不說是命運刻意卻殘酷的安排。十八歲那年,搭乘公車回家時發生車禍,讓芙烈達受了重傷:脊椎移位、右腳碎裂,一根金屬扶手刺穿了骨盆,讓她失去生育的能力,更成為她終身之痛。幾個月的臥病在床與修養,以及病痛不時復發,讓她無法繼續求學。這段期間因為無事可做,她拿起畫筆,畫起了朋友、家人與自己的肖像,也開啟了標註芙烈達的藝術生涯。
「我畫我的真實,」芙烈達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畫是因為我需要這麼做,而我總是畫通過腦子裡的東西,不加任何思索。」通過她腦中而進入藝術的東西,屬於二十世紀最富創意、最戲劇性的意象。她畫自己流血、哭泣、體無完膚,完全直言不諱地將痛苦化為藝術,並摻入幽默和幻想。她在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所創作的兩百幅左右的畫,大部分是自畫像。芙烈達的繪畫自傳,總是特殊而個人的、深入而非廣博的,因此有種奇特的張力和勁道──這股力道緊緊攫住觀者,讓人喘不過氣來。
生命中的橫逆,反倒激發了芙烈達強烈的生之欲──不僅僅是與命運對抗,而是要享受生命的欲望。幼年罹患小兒麻痺,為了鍛鍊身體,她成了運動健將;車禍造成身體傷殘之後,她依舊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愛開玩笑。她與狄亞哥分分合合的婚姻、各自發展的緋聞韻事,在西方藝壇與墨西哥人盡皆知;她的愛狂野濃烈,往往讓人想逃離,但仰慕者卻不斷:米羅、康定斯基都曾是她的仰慕者。 一九五三年四月,就在芙烈達去世的一年前,她在墨西哥市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由救護車將她送到會場。在場兩百多名友人及仰慕者,逐一向芙烈達致意,然後在床邊圍成一個圓圈,合唱墨西哥的民謠,直到午夜。這是其生涯的顛峰,也預告了芙烈達不凡人生的句點。翌年她便自殺身亡。
知名的藝術史家海登‧賀蕾拉(Hayden Herrera),透過芙烈達的私人書信、文件、史料、相關著作以畫家友人的回憶,生動刻畫出這位畫壇奇女子短暫、顛簸、卻發散出奇異光芒的一生。書中更收錄芙烈達代表性的畫作,由作者以其專業為讀者導覽賞析。本書正是《揮灑烈愛》的原著小說,即將於2003年初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乃電影之外瞭解畫家其人其事的最佳管道。
《揮灑烈愛》前言 ★給熱情而熱切充滿傳說不凡以及戲劇性的人生
一九五三年四月,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首次在她的故鄉墨西哥舉辦個人作品展,不到一年之後她就去世了,享年僅四十七歲。當時,她的健康情況已極度惡化,沒有人料到她會出席。但在晚間八點,墨西哥市現代美術藝廊的大門一開,一輛救護車便駛達。這位藝術家穿著她最喜歡的墨西哥服裝,被人用擔架抬到當天下午已安置在藝廊裡的四柱床上;床的裝飾如其所願,有她丈夫的照片-偉大的壁畫家狄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有其政治偶像的照片-馬林可夫(Georgi Malenkov)和史達林。紙糊的骷髏自床篷垂下,一面鏡子固定在床篷內側,映照著她飽經滄桑但充滿喜悅的臉。兩百多個友人及仰慕者,逐一向芙烈達致意,然後在床邊圍成一圈,合唱墨西哥民謠,直到午夜。
這個場合濃縮了一位不凡女性的生平,也是其生涯的最高點。其實,它見證了芙烈達其人及其創作的許多特質:面對病痛時勇敢和不折不撓的開朗性格;堅持創造驚喜及自我的特殊性;偏愛鋪張的排場以及保有隱私及個人尊嚴。最重要的,這個個展的開幕式戲劇化了芙烈達‧卡蘿的中心主題-她自己。她在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所創作的兩百幅左右的畫,大部分是自畫像。
她由戲劇化的素材開始:貌美,略帶瑕疵讓她更添魅力。雙眉連成一線,橫亙額上;一抹微髭蔭著性感的嘴;兩隻杏眼瞳仁烏黑,眼角微微上揚。熟識芙烈達的人,都說她的聰慧及幽默閃爍在眼睛裡;他們也說,她的眼眸透露她的心緒:滿盈的熱情、銷魂的韻味,或是懷疑與萎頓。她的凝視銳利直接,讓觀者感覺無所遁形,如陷入豹眼的盯梢。
她的笑聲深沉而富有感染力,或迸發自喜悅,或迸發自對痛苦之荒謬的無奈認知。她的聲音略帶沙啞,激昂、快速、富含表情的話語滔滔不絕,間有輕快、優雅的手勢,那縱聲朗笑,以及偶爾冒出的情緒性尖聲呼喊。芙烈達的英文說寫流利,喜用俚語,今日讀她的信,會對她運用方言的『道地俚俗味』大吃一驚。說西班牙語時她愛夾帶髒話-像白痴、狗娘養的之類,不管用哪種語言,她自得於其話語對聽眾的影響。這種影響會更形顯著,是因為這般低俗言語居然出自如此女性外觀的生物,那細長的頸子上高昂的頭,有如皇后一樣高貴。
她衣飾艷麗,偏好長度及地的墨西哥當地服裝,遠勝流行時尚,所到之處,皆造成轟動。有位紐約人回憶道,小孩總在街上追著她問:『哪裡有馬戲團?』芙烈達可絲毫不以為意。
一九二九年她成為狄亞哥的第三任妻子。真是絕配!芙烈達嬌小而敏捷,你可以說她像是從馬奎斯小說裡走出來的人物;狄亞哥則體壯形碩,簡直就是拉伯雷(Fran鬓ois Rabelais)小說中的人物(編按:指拉伯雷的名著《巨人傳》)。他們好像什麼人都認識。托洛斯基(Leon Trotsky)是他們的朋友,至少有一陣子是如此,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尼爾森‧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陶樂瑞絲‧德‧里歐(Dolores del Rio,墨籍影星)和寶莉‧高達(Paulette Goddard,曾與卓別林合演電影《摩登時代》)亦在列。狄亞哥在墨西哥市的家是國際知識分子的聖地,從老爹聶魯達(Pablo Neruda)到布烈東(Andr Breton)和艾森斯坦(Sergi Eisenstein,俄國電影導演)都是。杜象(Marcel Duchamp)在巴黎曾接待芙烈達,野口勇是她的情人,而米羅、康定斯基和坦基(Yves Tanguy,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是她的仰慕者。在紐約,她認識了史提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美國現代攝影之父)和歐姬芙夫婦,而在舊金山,艾德華‧衛司敦(Edward Weston)和伊莫根‧康寧漢(Imogen Cunningham)曾為她拍照。
多虧了狄亞哥的狂好出名,里維拉夫婦的婚姻才會變成公眾的話題;這對夫妻每一回的冒險,他們的愛情、爭執和分離,都有窮追不捨的媒體鉅細靡遺的精彩描述。大家對兩人都直呼其名。每個人都知道誰是芙烈達和狄亞哥: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她是他的殿堂裡偶爾反叛的女傳道士。她活潑、聰明、性感,對男人充滿吸引力(許多人還變成她的情人)。證據顯示她也有同性戀韻事。對於後者,狄亞哥似乎不在意,但前一種狀況他則拚命反對。『我不想和任何人共用牙刷,』他說,還曾以手槍威脅太太的情人。
在和認識芙烈達的人談話時,大家對她的愛總是令人感到訝異。他們承認她刻薄,是的,而且任性。但想起她的時候,淚水卻常在眼眶裡打轉。這些鮮活的回憶,使她的一生聽來有如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短篇小說-充滿趣味和魅力,直至以悲劇收場。真相其實更淒涼。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七日,十八歲的她搭乘墨西哥市的巴士要回家,這輛巴士卻被電車撞個正著。在這場災難中,她的身體被一根金屬扶手結結實實地刺穿;背脊剉傷、骨盆破裂,還斷了一隻腳。從那天起到去世為止,二十九年的時間裡她都和常年的病痛共存。『我保留了手術紀錄,』她說。與她共存的還有一項渴望:她想要有個孩子,卻從未如願-破碎的骨盆只導致數次流產及至少三次的墮胎。她也經常活在被騙或偶爾被愛人拋棄的苦悶當中。芙烈達誇耀自己的快活開朗如孔雀開屏,只是為了掩蓋深沉的悲傷和內向,甚至是自我執迷。
『我畫我的真實,』她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畫是因為我需要這麼做,而我總是畫通過腦子裡的東西,不加任何思索。』通過芙烈達腦中而進入她藝術的東西,是二十世紀最富創意、最戲劇性的某些意象。她畫自己流血、哭泣、體無完膚,不避諱將痛苦化為藝術,並摻入幽默和幻想。芙烈達的繪畫自傳,總是特殊而且個人的、深入而非廣博的,因此有種奇特的張力和力道-這股力道緊緊攫住觀者,讓人感到不適。
她大部分的畫作都是小畫-常見十二乘十五吋的尺寸;畫作的大小正好切合題材的親密性。她有種非常小、用黑貂尾毛製成的畫筆,總是保持得很乾淨,她用這種筆一筆一畫地仔細上色,將意象帶到精確的焦點,透過寫實主義的修飾技法,使幻想變得可信。
她的作品受到超現實主義者的喜愛,他們在一九三○年代欣然視之為同道。其畫作也吸引了一些眼光獨具的收藏家-艾德華‧羅賓森(Edward G. Robinson)、小艾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 Jr.)、康吉‧古德義(A. Conger Goodyear)、賈克‧杰曼(Jacques Gelman)等-但大部分的畫則沒沒無名,直到最近才獲重視。
一九七七年秋,墨西哥政府以美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內最大、最知名的展覽廳,做為芙烈達作品回顧展的場地。這是一種奇怪的致敬方式,似乎是為了紀念這位藝術家奇特的人格和生平,而非頌揚她的藝術。寬敞挑高的展覽廳充斥著芙烈達畢生事蹟的巨幅放大照片,珠玉般的小畫作,看起來幾乎就像標點符號。
藝術-芙烈達自己創造出來的傳奇-最後還是脫穎而出。相較於照片和展覽的空間,她的畫作是那麼的渺小,因此參觀者必須站在咫尺之內,才能完全專注於畫作,並在那種近距離之下,感受畫作奇特的吸引力。每一幅畫皆出自她生命中孤獨而動人心弦的片刻,每一幅畫都像被壓抑的呼喊,像凝聚的情緒,如此濃烈,彷彿即將爆發。畫作使得高掛廳堂之上的照片有如紙牌疊起的房屋,片斷零碎,岌岌可危。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日,為慶祝墨西哥傳統中最具節慶氣氛之一的『死者節』,位於舊金山使館區的『民眾美術館』(Galer学 de la Raza)舉辦了『向芙烈達‧卡蘿致敬』的展覽,展出大約五十位藝術家以各種素材創作的作品。受邀的藝術家(大部分為美墨混血)提出以『芙烈達‧卡蘿的象徵主義精神』創作的藝術品參展。展覽廳最裡面的牆邊架起傳統的祭壇,擺滿蠟燭、糖骷髏、乾草十字架、做成人骨形狀的『死者麵包』、一座糖製的鳥棺材,以及一張玩具床,上面躺著一個小小的芙烈達。其他的牆面和展覽廳本身,滿是藝術家們的作品,許多人將自己的畫像和芙烈達的並列,彷彿是對她的認同。芙烈達被畫成政治女英雄及革命鬥士、受難的女性、受虐的妻子、不孕的母親,及『墨西哥的奧菲麗雅』。許多人認為她雖受死神摧殘卻不肯認輸。其中有位藝術家表達了她的敬意:『芙烈達為美墨混血的女性體現了完整的文化概念,她激發我們的靈感。她的作品沒有自憐,只有力量。』
從那時候開始,芙烈達的觀眾就愈來愈多: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間,她的作品回顧展巡迴美國六個博物館,一九八二年倫敦白色禮拜堂藝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舉辦一項名為『芙烈達‧卡蘿與提娜‧莫多蒂(Tina Modotti)』的展覽,並且巡迴德國及紐約。芙烈達的意象中,極端個人化、女性化的特質及其藝術的獨立性,對女性而言別具意義。在藝術上,她既不和狄亞哥競爭,也不追隨他,而且不少敏銳的批評家認為她畫得更好。的確,經常有人聽見狄亞哥得意地說,畢卡索在信中提到:『不論德蘭(Andr Derain,法國畫家、雕塑家)、我或你,都畫不出像芙烈達‧卡蘿筆下那樣的頭。』
芙烈達若地下有知,對她在別人心目中所留下的種種回憶應會感到心滿意足。事實上,她就是自己傳奇地位的創造者,而且因為她是如此複雜,有著如此難解的自覺,所以她的神話充滿著荒謬、曖昧及矛盾。因此,為恐有損於她為自己塑造的形象,人們遲遲未揭露她的真實生活。然而,真實不會驅散神話。細探之後,芙烈達‧卡蘿的真實故事還是盡如她的傳說一樣不凡。
《揮灑烈愛》製作背景
製片南西哈登說:「海登赫雷拉的【芙烈達卡蘿傳】一書於1983年出版時,我就買下電影版權向所有的電影公司推薦,但是每有一家有興趣。」雖然芙烈達傳奇的一生過得非常精采,但是當時卻沒有人有興趣拍這位無名畫家的傳記電影。
但是芙烈達的畫作十幾年後在1990年代一炮而紅,於是好萊塢開始對她的生平故事大感興趣,而芙烈達也突然成為影城最熱門的名字。
莎瑪海雅一直都是芙烈達迷,當她聽說導演路易維迪斯要執導芙烈達的傳記電影,雖然當時她在美國並沒有知名度,她還是向導演極力爭取這角色,當她被告知她太年輕不適合演這角色時,她的回答是:「那麼你們就要等到我年紀夠大再拍。」
她的願望果然成真,維迪斯和其它的芙烈達電影都無法開拍,當哈登於1997年向Trimark電影公司提出要改編赫雷拉的傳記時,莎瑪海雅已成為有票房保證的大明星,她的作品有【英雄不流淚】和【惡夜追殺令】,於是電影公司便簽下海雅演出芙烈達一角。
但是好事多磨,這家小型的電影公司還是決定放棄這次機會,他們請海雅自己去找別家電影公司投資,視芙烈達為偶像的海雅並不氣餒,她決定像這位女畫家一樣有耐心和毅力,為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底,而芙烈達也融入她的生活,她說:「我經常飛到不同地方參觀她的畫展,我也找到曾經見過她的人,並和他們聊天。芙烈達並不只是一部電影裡的角色,她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狄耶哥里維拉去世後把他和芙烈達的作品留給墨西哥人民,並把讓他的多年情人狄蘿拉歐蜜多繼承他們的畫作,海雅是唯一的電影製片登門造訪討論她的作品,並取得複製她畫作的版權。歐蜜多很大方地同意給海雅五年的版權。
海雅得到芙烈達繼承人的支持與祝福之後,便著手尋找完美的演員組合,在她的心中飾演狄耶哥里維拉的不二人選便是艾佛瑞德莫里納 。莫里納這麼形容這位女演員和製片:「她有用不完的精力、熱誠、膽識和決心,她也很聰明努力,她棒呆了。這麼多關於芙烈達的電影都失敗,只有這部得以完成就證明了她身為製片的能力。」
二度奧斯卡獎得主傑佛瑞拉許說:「我們一起搭機趕到拉斯維加斯參加戲院業者年會,我之前沒見過她,但是我們在閒聊時談到這部電影,她的熱誠和務實讓我非常感動,於是我就憑直覺接拍這部片。」
導演茱莉泰摩曾經執導叫好叫座的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她的銀幕執導處女作【Titus】也備受好評,她對影像的敏銳度和大膽的敘事手法使她成為執導【揮灑烈愛】的最佳人選。海雅說:「茱莉泰摩身為女性和藝術家,她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想像力,絕對能瞭解芙烈達的內心世界。身為一個藝術家,芙烈達用不同角度看這個世界,茱莉的風格能夠把這一點融入片中,她知道該怎麼呈現出芙烈達的痛苦,以及她在畫作中表達的情緒和感情。」
飾演義大利攝影家蒂娜莫黛提的艾希莉賈德說:「芙烈達的畫作幾乎有一種歇斯底里的涵意,它們的構圖看似平常,但其實卻蘊藏驚人的故事。我覺得茱莉有能力在片中表現出芙烈達作品的意境,她能夠透過現實營造超現實的感覺,這也是芙烈達的手法。」
泰摩本身對執導【揮灑烈愛】的興趣主要是來自這位女畫家和她丈夫之間的關係,她說:「狄耶哥和芙烈達之間的愛情深深吸引我,平常的愛情故事都是男人碰到女人,墜入愛河,終於在一起,然後就結束。這卻是一個非常深刻、淒美、痛苦和好玩的愛情故事。」
這段愛情之所以飽受折磨主要是因為狄耶哥和芙烈達的妹妹發生外遇,這段外遇帶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之一,那就是忠貞與忠誠之間的分別。泰摩說:「芙烈達和狄耶哥的愛超越了兩人對彼此的不忠、怨懟,乃至於最後的分居和離婚。芙烈達生前最後幾年雖然臥病在床,而且注射嗎啡成癮,但是狄耶哥仍然回到她身邊,他們是真的不能沒有對方。」
泰摩也希望利用充滿創意的手法,呈現出芙烈達自傳性強烈的畫作,她說:「她常說她的畫就是她的真實,我不想拍一部一般的傳記電影,芙烈達很清楚地畫出她生命中的不同階段,但是出於非常主觀的角度,能夠呈現出一位藝術家所創造的世界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
她繼續解釋這種突破性的拍攝手法:「我在構思這部電影時,心裡的想像是融合寫實的呈現和超現實的表現,這可以被稱為是“活生生的立體畫”。當芙烈達在現實和潛意識的層面,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她畫作中的元素就會在觀眾眼前動起來。」
要把芙烈達卡蘿傳奇的一生搬上銀幕絕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部很紮實的劇本,好讓觀眾能完全融入她一生的故事。導演茱莉泰摩說:「我是看了羅瑞格嘉西亞精采的腳本初稿才同意執導這部戲,但是愛德華諾頓對這部劇本的修改也有很大的功勞。」
最後泰摩在開拍前,對於片中演員有一個要求,她要求男女主角必須對繪畫藝術有徹底的瞭解。海雅和莫里納不像泰摩本身也是畫家,他們這輩子都沒碰過畫筆,導演認為要求他們上繪畫課不但能讓演員更能瞭解他們的角色,而且還能增加整部片的真實感。
莫里納說:「莎瑪發掘了她以前不知道的天份,她用自己的風格和芙烈達的畫風畫出很棒的作品,有時候她就像被芙烈達附身,畫出很棒的作品,她很有天份。」他接著嘆氣說:「至於我呢,我一點都沒有天份,打死我我也不會畫畫,於是我跟老師說:『我是個演員,我的工作是製造幻覺,所以我只好假裝,你要幫我裝得越像真的越好。』」
傑佛瑞拉許說:「我們在排戲時她給我看一些她的作品,我以為她在耍我,因為那些作品實在是太棒了,所以我說:『妳小時候一定學過畫。』她說:『我以前從來沒碰過畫筆。』她一定是個天才,因為她的筆觸非常細膩,而且意境非常美,能看到一個演員發掘其它的才華真是令人高興。」
對莫里納來說,幸好他不必親自繪製片中出現的壁畫和畫作,四十名木工、三十五名佈景畫家和十五名摹倣狄耶哥和芙烈達的畫家努力重現這對夫妻的著名壁畫和畫作。美術指導菲利浦費南德茲說:「這是兩組人馬,負責狄耶哥的人不會去畫芙烈達的作品,反之亦然。這是兩種不同的技巧和風格。」
演員陣容
莎瑪海雅
是影視圈知名的製作人和演員,她將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強尼戴普主演【小鬼大間諜】導演勞勃羅里葛茲的新片【英雄不流淚2】,她目前正在自製自導電視電影【TheMaldonado Miracle】一片,這是她的執導處女作。
她也曾製作1999年坎城影展競賽片【沒人寫信給上校】,該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原著小說。她的作品還有【時光駭客】、【天人交戰】、【戀愛法則】、【怒犯天條】、【飆風戰警】、【傻愛成真】、【54激情俱樂部】、【惡夜追殺令】、【英雄不流淚】等片。
艾佛瑞德莫里納
曾經獲得東尼獎提名,他的電影作品有【濃情巧克力】、【飆風特警】、【心靈角落】、【不羈夜】、【浮生一世情】、【異種】、【凶殺後】、【超級王牌】等。
傑佛瑞拉許
最近以【鵝毛筆】一片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英國金像獎等提名,他也以該片獲得倫敦及紐約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他於1997年以【鋼琴師】一片獲得奧斯卡獎、金球獎、銀幕演員工會獎及英國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獎,他並以該片獲得無數大小獎項,包括洛杉磯、紐約、波士頓等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隨後他更以【莎翁情史】一片獲得奧斯卡獎及金球獎最佳男配角雙料提名。同年他也以【伊莉莎伯】一片獲得英國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這位澳洲籍演員的作品還有【熱力師奶】、【驚爆危機】、【猛鬼屋】、【神秘兵團】、【悲慘世界】、【搖滾夢】等片。他也曾參加超過七十齣舞台劇的演出。
愛德華諾頓
作品有【驚悚】、【大家都說我愛你】、【情色風暴1997】、【賭王之王】、【美國X檔案】、【鬥陣俱樂部】、【鬼計神偷】、【相信愛情】、【美國詐炮】、【紅龍】等片。他曾以【美國X檔案】入圍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並以【驚悚】一片入圍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獎,他曾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及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等獎項肯定。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是紅遍全球的國際巨星,他曾於1996年以和瑪丹娜合作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一片獲得一致好評,更入圍當年的金球獎,他並以賣座動作片【蒙面俠蘇洛】二度獲得金球獎提名。他於1999年首次執導由老婆梅蘭妮葛莉芬主演的【翹家老媽】一片。班德拉斯今年的作品【SK2惡夢島】在暑假締造不錯的票房成績,以及導演布萊恩狄帕瑪的【雙面驚悚】,他將於2003年和強尼戴普合作導演羅里葛茲的新作【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
他曾演出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的多部作品,包括【激情迷宮】、【慾望法則】、【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綑著你、困著我】等片,他於1992年進軍好萊塢演出【曼波狂潮】一片,之後他的演藝生涯就一路順風,演出的作品還有【驚世殺機】、【費城】、【金色豪門】、【夜訪吸血鬼】、【桃色第三情】、【英雄不流淚】、【英雄戰場】、【刺客戰場】、【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瘋狂終結者】、【成雙不成對】、【終極聖戰】、【終極奇兵】、【聖經密碼戰】、【枕邊陷阱】、【小鬼大間諜】、【終極炫風】、【SK2:惡夢島】、【出奇致勝】等片。
艾希莉賈德
以銀幕處女作【露比的天堂歲月】的演出證明自己的演技不俗,後來則以【桃色追捕令】及【致命追緝令】證明自己的票房實力。她今年暑假則演出賣座的喜劇片【ㄚㄚ私密日記】。她目前正在和山繆傑克森及安迪嘉西亞演出【Blackout】一片。
她於2002年4月曾和摩根費里曼合作【案藏玄機】一片,她的作品還有【心花怒放】、【心歸何處】、【迷情追緝令】、【一路上有你】、【殺戮時刻】、【烈火悍將】、【煙】等片。
導演茱莉泰摩
於1999年的電影處女作是安東尼霍普金斯及潔西卡蘭恩主演的【Titus】一片。她曾以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贏得多項獎項,包括東尼獎音樂劇最佳導演獎及最佳服裝設計獎。她也參與設計該劇中的面具和布偶,並參與歌詞創作。
她於2000年執導【青鳥】一劇,並於1996年執導【Juan Darien】一劇。她於1995年執導華格納的歌劇【飄泊的荷蘭人】,她並執導史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以及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她執導的第一齣歌劇是史特拉汶斯基的【伊底帕斯王】,她為該劇拍攝的記錄片曾於日舞影展首映,並贏得蒙特婁影展評審團大獎。該片於1993年播映,並贏得一座艾美獎。
她執導的第一部影片【Fool's Fire】於1992年在公共電視播映,並在東京影展電子電影影展中獲得最佳戲劇獎。她的舞台劇作品還有莎士比亞的【血海殲仇記】、【暴風雨】、【馴悍記】等。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3/Frida/Frida.html
芙烈達·卡蘿>維基百科
1932年的卡蘿芙烈達·卡蘿(西班牙文:Frida 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畫家。本名是Magdalena Carmen Frieda Kahlo y Calderón,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瑤坎(Coyoacan)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歐拉地Oradea(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
病痛
6歲時芙烈達·卡蘿得了小兒麻痺。18歲那年的秋天(1925年9月17日),芙烈達·卡蘿出了嚴重的車禍,造成下半身行動不便,而且不孕,經過多次手術之後,甚至失去了右腿,於是芙烈達·卡蘿在苦痛中用繪畫來轉移注意力,畫出了許多她對於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經常充滿了隱喻、具象的表徵、讓觀者震驚於一個女人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她畢生的畫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此外,芙烈達·卡蘿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響,她經常使用明亮的熱帶色彩、採用了寫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風格。
戀情
芙烈達·卡蘿與迪亞哥·利弗拉 1932年芙烈達·卡蘿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畫家迪亞哥·利弗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們兩個糾纏的婚姻,芙烈達·卡蘿初時與迪亞哥學畫,後來陷入熱戀,隨即結婚。婚後,迪亞哥風流的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收斂,芙烈達·卡蘿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亞哥犯下讓她最痛心的過錯——染指她的親生妹妹才分居。這段期間芙烈達·卡蘿到巴黎辦個展,才發現自已對丈夫的愛已勝過愛自己,迪亞哥卻提出離婚的要求。
後來兩人又走在一起,迪亞哥重新向芙烈達·卡蘿求婚,直到卡蘿的生命終點,迪亞哥一直陪在她身邊。
芙烈達·卡蘿同時也是墨西哥社會運動的支持者,流亡的蘇聯革命領袖里昂·托洛斯基來到墨西哥後,曾受迪亞哥·利弗拉招待。當時托洛斯基因為被蘇聯領袖史達林驅逐出境,而流亡到墨西哥。托洛斯基夫婦先是住在芙烈達·卡蘿的家中,傳說中托洛斯基與卡蘿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婦搬到了幾條街之外的科瑤坎另一處房子,之後在那裡遇刺。
逝世
芙烈達·卡蘿的故居「藍房子」在托洛斯基死後不久芙烈達·卡蘿轉變想法,支持史達林的蘇聯政權。1949年之後她對毛澤東讚譽有加,稱毛領導的中國是「社會主義的新希望」。
芙烈達·卡蘿的死至今仍眾說紛雲,最普遍的說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但也有人推測其為自殺。她被葬在科搖坎,目前芙烈達·卡蘿的故居「藍房子」(La Casa Azul)已成為了博物館。其中至今仍陳列著她臨死之前的遺物,包括杭州刺繡廠出品的馬恩列斯毛的繡像,和一幅在畫架上尚未完成的毛澤東畫像。
特色
雖然芙烈達·卡蘿的作品有時帶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她也以超現實主義畫家為名義開過幾次畫展,但是她不認為自己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她寧可稱自己為20世紀末的女權主義畫家,因她的畫作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畫出女性題材與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現實的。此外有相當多的記載指向芙烈達·卡蘿是一位雙性戀者。
芙烈達·卡蘿的自畫像相當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en:Unibrow(左右眉毛連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聞名,她一生的畫作中自畫像佔了三分之二[1]。她的畫作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
紀錄片
1982年,德國曾以芙烈達·卡蘿為主角拍過同名的自傳性紀錄片。
1984年,另一部電影Frida, naturaleza viva由導演Paul Le Duc推出,由墨西哥女演員Ofelia Medina飾演芙烈達·卡蘿。
2002年,電影商米拉麥斯Miramax發行了也是以芙烈達·卡蘿為主角的同名電影,由墨西哥女演員薩爾瑪·哈耶克Salma Hayek飾演芙烈達·卡蘿。此片在台灣譯為《揮灑烈愛》。
參考資料
^ 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卡蘿 藝術家 (雜誌) 2002.9 第328期 p.405 ISSN10164170 條碼9771016417007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