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6 06:52:17阿楨

《香港科技創新發展》

香港何時以科技立邦了?

啥是「邦」?「城」就城、「國」就國,別城市國家不分。

依杜大台獨教長的《周代城邦》論,不論古希臘或中國的城邦都是獨立的國家。

難怪台灣當局會將台港和其他國家送作堆、統稱為國家,而中共則稱之為「國家與地區」、特別以「地區」來凸顯港台的屬性。

你們非得將啥都政治化嗎?今天評的《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香港‧明報,2000)可是本「科技」書而非「政治」書。

有差嗎?反正呼籲「香港要以科技立邦」,這本身就已是政了治指導經濟了,是1997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經政紊亂和董特首政權危機之下的產物。

這些已成過去式了,香港經濟已復甦、特首也已換人。

還不是靠中共恩賜的CEPA(更緊密關係)和開放旅遊,香港經濟才得以起死回生,我就不懂為何台灣當局為何要拒絕這些好處?

CEPA是國與國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內版,台灣當然要拒絕了。

那擱置主權的三通、農漁貨輸陸、觀光客來台……等為何也要拒絕呢?

扯上政治就沒了沒完,還是來評《香港科技創新發展》吧!

我實在不了解二位張姓作者到底是聰明過度還是沒常識,分析起香港科技發展的各種先天不良和後天失調來、頭頭是道,但卻得到「香港應全力發展科技」、這種沒常識的結論。

你未免太事後諸葛了,當時大多專家都以台美能避免金融危機、其因正在高科技,相對的香港就太依賴不能自主的金融、轉口貿易、旅遊和專業服務等四大產業了,只要外在一有波動就大起大落。

是嗎?那日本、南韓呢?科技比台強,還不是一度摔得很慘。等南韓的人均GDP超過台灣之後,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沒辦法啦,要是香港和南韓也像台灣一樣用意識形態處理與大陸的經貿關係,那就會死的更慘。

說的也是,檢查一下香港的四大產業還是金融、轉口貿易、旅遊和專業服務,當年叫得超响的「科技創新」,還是只聞樓梯响不見人下來,反倒是CEPA吸引了包括台灣在內的外來資金投入港股,內地觀光客更是擠爆了香港出入境。

盛極則衰,今年五一黄金周的陸客就少了兩成,迪士尼樂園也少見的不用大排長龍就可玩到自己想玩的東西。

不只旅遊,香港的中國概念股在中國新一波宏觀調控下也下跌。

這些都是調整啦,只要大陸經濟持續高成長、香港又能正確回應,很快又會回升。
阿楨 2020-10-14 06:50:14

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中國廣電網絡公司2020-10-12在京成立,將按照“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的要求,建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統一運營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網絡資源配置,推動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升級改造,實現集約化發展,統籌有線、無線、衛星協調發展,以形成一個多功能的國家數字文化傳播網,建設兼具宣傳文化和綜合信息服務特色的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新型智慧融合網絡,強化有線電視網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切實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據介紹,公司將深入落實“智慧廣電”戰略,利用移動互聯網、智能操作系統等新技術搭載多元化應用,開發適應數字生活需要的智慧產品,為用戶提供超高清(4K/8K)等新業務新業態。

大數據賦能深圳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0-12 央視網

  深圳,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抓手,從城市管理運行到百姓生產生活,一個大數據賦能的現代治理體係正在形成,推動著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圳連續兩年居全國網上政務服務首位。
  幾天前,深圳推出政務服務“免證辦”,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居民身份證、不動產權證、營業執照等393項電子證照代替了實體證照,覆蓋了市民、企業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證照。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帶來的是近8000項服務事項都可以在一個平台上辦理,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秒批”成為深圳一張“金名片”。
  今年8月,深圳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目前已在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開始試點應用。上午9點,在深圳市中心的一個路口,記者看到車流量雖然大,但通行順暢。
  紅綠燈時間的長短是根據實時車流量計算的,這個平安智慧交通系統將通行的車輛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的“數據”,再通過5G傳輸、AI計算,優化控制交通信號燈,實現了從過去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到現在燈看車、讀車數放行。
  在深圳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大數據同樣改變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這裡接入了全市82套系統,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是一個能看、能用、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點開“明廚亮灶”監控系統,近2萬家200平方米以上的營業性餐飲機構的後廚一目了然。

圖博館 2016-12-11 11:06:59

短期趨利是沒能發展起半導體產業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歐美髮達國家相繼開始將資源投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步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第三世界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和堅持出口導向的東亞國家或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比較典型的就是亞洲四小龍,而香港的工業也隨之得到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始終有不少從內地偷渡進入的勞動力,至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製造業曾佔香港GDP的23%,僱用工人曾佔香港勞動人口的41%。
  在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國內地勞動力更廉價,工業用地更低廉,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香港的資本家紛紛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從1979年到1996年,廣東省的外商投資大半來自香港,總投資達600多億港元,僱傭工人超過400萬人。在獲得了中國內地的勞動力、資源和市場後,香港的資本家獲利頗豐。
  然而,和新加坡從頂層設計上非常重視製造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轉型升級不同,香港的資本家更加著眼於短期獲利,香港並沒有像新加坡那樣升級產業,而是向金融、房地產和服務業轉型,製造業近乎被抽空。雖然董建華曾經提出來要建數碼港,鼓勵互聯網企業發展,但是香港的社會精英們卻對互聯網企業並不熱衷,而且也不重視——李澤楷曾經購買了騰訊20%的股份,但在購買股份之後的第二年就把股份賣了。
  董建華也曾提出要建矽港,而且還與台灣張汝京合作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是被香港一些人抨擊此舉是炒地皮,張汝京隨後表示對土地只租不買,但依然無法被接受,最終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
  原因之一在於口號鼓勵,並沒有像中國內地這樣拿出上千億的資金設立產業基金,給予產業政策為發展半導體產業保駕護航,也沒有謀劃科學合理的長遠發展規劃。另外,這也和香港的精英階層看不上利潤偏低的製造業和需要打拼存在風險的互聯網有關,畢竟金融炒作和炒房地產對於精英階層可謂輕車熟路,而且獲利頗豐。
  相對於同時期新加坡堅持製造業佔GDP比例不能低於25%,香港的先富集團也將資金投入了股市和樓市之中,從1991年到1997年香港房價和股價的增值一共是7萬億港元,而這恰恰相當於香港在這7年間GDP的總和。然而好景不長,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股市和樓市堆砌的經濟泡沫被戳破,使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大幅縮水。
  回應
看到沒?新加坡也有產業政策,香港沒有,張維迎出來走兩步!
張維迎說我看不見我看不見

圖博館 2016-12-11 11:02:57

鐵流:香港的互聯網半導體產業為何沒能發展起來2016-12-07

自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清華紫光集團、中芯國際、長電科技、三安光電等集成電路企業先後獲得資金扶持,在產業政策的扶持下,集成電路產業依舊火爆,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達3597億元,同比增長19%。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中,經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也成長出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在中國內地互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香港在這些資本、技術密集的領域卻少有建樹——在IC設計Fabless廠商中,高通、博通、聯發科、英偉達、AMD、海思、蘋果、賽靈思、展訊位列前10。在晶圓代工廠中,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三星、中芯國際位列前5。在封測廠商中,日月光、安靠、矽品、星科金朋、力成、長電位列前茅。在半導體設備廠中,營收位於前列的是應材、ASML、科林、科磊、尼康。從上述排名中可以看出,中國內地和中國台灣,以及新加坡都有多家企業上榜,但卻未見中國香港的企業。
  在互聯網企業上,除了擁有少數面向金融的互聯網公司,在電商、即時通訊、搜索引擎等方面,香港也沒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互聯網公司。為何香港的互聯網和半導體產業沒能發展起來?只是因為香港地域狹小的先天不足,還是另有原因?
  地域狹小並非沒能發展出半導體產業的根源
  在2015年,新加坡人口553萬,而香港731萬;新加坡面積719平方公里,而香港1104。新加坡的半導體全球第六,如果以城市排名,新加坡是僅次於台灣新竹的世界第二大半導體生產中心。
  新加坡的半導體工業始於上世紀60年代,起初以封裝與測試設備為主。在80年代,新加坡開始扶持半導體工業,逐步引進國外晶圓製造和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在80年代初引入惠普公司,成立了亞洲的第一個芯片設計中心。在1985年引入SGS Thompson開設前端晶片生產基地。2年後再次邀請惠普設立晶片生產製造廠。同年,特許半導體在新加坡成立,特許半導體曾經一度是僅次於台積電、聯電的世界第三晶圓廠。
  新加坡不僅設立了20億新加坡元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設立了微電子研究所IME,還引進德州儀器、惠普、佳能等公司,通過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現技術升級。到2000年前後,新加坡已經成為繼美日韓台之外的半導體產業重鎮,2009年產能在全球的比重達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