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9 07:39:21阿楨

《國家精英》

有感於法國近日大學生、因反抗政府同意顧主可隨意解顧26歲以下工人、發動示威,而評。
又是本批判精英主義的著作,只不過出自法國學者尤其當代社會思想大師Bourdieu布爾廸厄之作《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2004)不但全書結構和術語獨特,連統計調查方法也很有法國特色。

不就點出法國的社政經文化之精英大多來自名牌大學,有必要搞得如此艱澀嗎?

俗物一個,就算你從首頁翻到末頁、也讀不懂大思想家的精義,我先介紹譯者楊亞平的心得:

「布爾廸厄的語言被公認是晦澀的……因此,翻譯《國家精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後總共花去了幾年的時間……場域是《國家精英》的核心概念,它展示了不同的資本和權力所決定的處於不同位置的行動者之間的客觀關係…而行動者又受個人主觀的習性和社會客觀的慣習所引導。『習性』是指個体從幼年時代積累起的各種經驗,包括他對各種規章制度和各種獎懲機制的理解,會在他的心智中留下軌迹,從而構成了個人的行動傾向。而人們在社會世界生活或存在的各種習性的總和就是『慣習』。」

大談布爾廸厄的社會哲學與《國家精英》有何關係?

當然有了,布氏就是用此原理來架構法国的精英與名牌大學間的關係,依他對1966-1988年之間的「法国的精英與名牌大學」之各項統計調查,得出「法國的社政經文化之精英大多來自名牌大學」。

太陽底下沒新東西,中國自唐宋科舉以來就如此,有啥好大驚小怪的,就連資本主義民主美國也如此。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桂冠,1989)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一、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二、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三、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四、「雖然學校制度已經有效地提供利潤及政治穩定的利益……但它也生產不適應環境者和反叛者」(p13-5)。

你看人家老美講得多清晰明瞭。

懶得跟你這沒深度的俗物談。

二位別吵,各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屬性不同,當然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彼此要相互欣賞。
 
  精英理論(elite theory)>百度百科
精英理論概述

  通過對社會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研究,說明社會的性質和統治關系的西方政治學、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精英理論認爲,社會的統治者是社會的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産等方面超過大多數被統治者,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産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認爲必須分析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和規律。
精英理論發展沿革

  精英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紀意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關于統治者的權力和統治技巧的研究。後來法國的C.-H.de聖西門、H.坦恩,德國的L.龔普洛維奇等也探討了誰統治社會、統治者的共性、如何維持統治、怎樣統治等問題,這對精英理論的産生和發展起過主要作用。到19世紀中期,精英理論才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獲得理論性的地位。
精英理論的基本內容

  精英理論有早期和當代之分。人們通常把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精英理論稱爲早期精英理論。這一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
  ①意大利社會學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爲《統治階級》。他認爲一切社會都存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文明隨精英的變動而改變。他著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質與他們取得權力的方式, 以及在不同曆史環境中的變化。同時,探討了精英地位的維持和更替問題。
  ②意大利社會學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爲《思想與社會》。他完善了“精英流動理論”,認爲精英的興衰和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是必然的,這種流動是保持社會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正常的流動,就會造成政治不穩定,釀成革命形勢,導致精英的集體流動代替個人流動。
  ③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在《政黨論》中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認爲政黨和人類其他一切組織,都避免不了寡頭統治的傾向。早期精英理論專注于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人的先天素質,著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數統治者的作用,忽視民主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傾向,受到了許多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行爲主義政治學的興起,當代精英理論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社會學家C?W?米爾斯,經濟學家J?熊彼特等。當代的精英理論的基本思想與早期精英理論雖然是一致的,但當代的研究者們既重視政治精英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在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和意義;強調人在後天實踐形成的專門技能,認爲精英既可以産生于社會上層,也可能從下層産生,既可以産生于政治領域,也可以産生于其他社會領域;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利益,對統治者施加影響,迫使他們做出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決策;精英一旦失去領導能力和大衆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當代精英理論宣稱“價值中立”,注重多學科的實證研究,通過對西方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精英的出身、經曆、文化、社會背景、彼此關系、代表性、領導行爲等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說明社會權力關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精英理論的學術意義

  精英理論試圖從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領導人和傑出人物,著手揭示政治系統的實質和運行規律,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的途徑,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和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些學者批評這種理論過分誇大了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和主觀條件,其思想實質是曆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精英理論與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
  美國的沖突理論的奠基人是C?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米爾斯認爲他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許多思想也來自于馬克斯?韋伯。米爾斯的思想反映了美國中西部的民粹主義。這種19世紀晚期的政治意識形態將“人民”看成是美國生活由腐敗的“大利益集團”的對立面。在他的名著《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他試圖揭示誰在真正統治美國。他認爲這個國家被來自三個日益相互關聯領域的領導人所主宰,他們是大企業的高級主管,政府行政機構的主要官員,以及軍隊中的高級將領。不僅如此,企業主管常常進入政府就職,退休的將軍頻繁地被選入企業的董事會。米爾斯認爲,這個小且非常集中的群體爲美國社會做出了絕大多數的重要決策,包括戰爭與和平、貨幣和稅收、人權和職責等。
  米爾斯由此發展出了當代沖突理論的中心思想(多姆霍夫,1978,1983,1990)。沖突論者認爲那些權力精英們盡管具有顯而易見的成功標志,然而他們並不如其反對者那樣意識到了他們所擁有的權力。爲了處理反抗和把公衆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大權在握者總是試圖模糊他們與大衆的界限。盡管如此,大衆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權,並對此表示憤恨。這種強勢者與弱勢者之間的緊張狀態孕育著社會沖突的火種。從現存社會秩序中受益最多的那些人會試圖將這些制度維持下去,而那些被剝奪者則在奮力改變這一切。來自于這些對立群體間的沖突將導致重大的社會變遷。
  不管其個人偏好如何,當今絕大多數的社會學家都承認功能主義和沖突論的價值所在,認爲他們都探索了社會的不同方面。功能主義考察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分工合作的。它爲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有用的答案:那就是爲什麽有關特殊個人需求和利益的人們會相互合作?沖突理論在另一個方面關注了生活中的壓力和緊張關系、社會平等的缺乏以及社會秩序的崩潰。正像功能主義由于過分看重合作與秩序從而可能出錯一樣,沖突理論因爲相信社會沖突是社會互動的主要形式而同樣可能誤入歧途。然而這兩種理論視角都洞悉了社會存在中基本而普遍的方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5143.html?tp=4_11
 
精英主義>百度百科

  精英主義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
  盡管人們可以從柏拉圖、馬基雅弗利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精英主義的蛛絲馬迹,但是,一般觀點認爲系統而有影響的精英主義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早期的精英主義發源于意大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爾斯、奧爾特加、勒龐等人在批判大衆民主的基礎上發展了早期的精英主義理論,韋伯、熊彼特等人則從民主政治出發,論證了精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當代的精英主義者,如伯納姆、米爾斯等人則從經濟和制度的角度論證了精英主義。
  精英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對大衆民主興起的保守態度,人們試圖以精英主義來對抗大衆民主的潮流。受到來自多元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戰,精英主義在當代日趨衰落。晚近崛起的新精英主義則更多關注利益集團,試圖在精英決策、精英統治的合法性等問題上有所突破。
  人們而常常使用“權力精英”、“社會精英”、“寡頭”、“統治階級”等概念來稱呼精英。帕雷托在區分“精英統治”和“民衆”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從“高度”和“素質”兩個方面來定義精英;韋伯、熊彼特等人傾向于將精英視爲民主政治的獲勝者;拉斯維爾則試圖以“高度”的概念作爲定量地分析精英的標准。但時至今日,即使是精英主義者內部,精英的含義亦並不一致。
  早期的精英主義有一種貴族傾向,把身份、地位、財産作爲衡量精英的標准。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精英主義逐漸接受並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發展成爲精英民主。精英主義民主否認古典民主理論中“人民主權”、“公意”、“共同福利”等價值取向,更傾向于將民主視爲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程序,對民主采取工具主義的態度。這種程序民主的概念直接影響到達爾、亨廷頓等人的民主理論。
  精英主義關注社會的權力結構及其特性。早期的精英主義更多地體現爲一種社會理論,它把社會中的人分爲精英與大衆兩種類型,並提供了“精英—大衆”的兩分法。
  以大衆主義者的角度而言,常認爲精英主義者是蔑視大衆的。甚至認爲精英主義是一種蔑視、嘲笑,甚至是仇視普通大衆,認爲大衆是一個無知、盲動而又自命不凡的群體的主張,而認爲“奴隸”、“野蠻人”、“烏合之衆”、“群畜” 等名詞是精英主義下的産物(這很可能是一種對精英主義的誤會與偏見)。事實上,理想的精英主義其實具有一種高道德的自持,關于知識的追求更是無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長應當是身爲精英的使命。然而,精英主義卻常成爲既得利益者作爲剝削、奴役中、下層階級的借口,以致使精英主義這個觀念後來卻成爲 “剝削者”、“敵視大衆者”的代名詞,但這樣的認知都是具有階級偏見的。
  以人類曆史而言,高度文明(civilization)通常爲上層精英所開啓。因爲上層精英通常不需擔憂生存問題,而有余力去發展文化活動以致于高度的文化活動----文明。但這樣的成果當然是精英階層與大衆階層合作的結果。若無大衆階層提供生産服務,精英階層如何能有余力發展文明。由此可知,精英階層與大衆階層的存在,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但這樣的明確二分法卻是無謂的。畢竟,一個人是否爲精英(或大衆階層),這種界定並沒有明確的指標,因爲真理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既爲無止境,就沒有絕對的精英。但大衆階層卻是可以明確界定的。若一個人沒有“永恒性的體認(靈性、良知的體認)”、沒有“成長的自覺”、不知行合一的去求知、求真,那這樣的人就很有可能成爲“無知者”。然而,缺乏上述體認的人在人類曆史中卻占多數(相對于精英、知識份子而言)。是以,這多數人就可稱爲“大衆”。大衆(mass)一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被強調,這個字被強調是由于相對于資産階級(常是一群“非” 追求真、善、美,而爲追求利益的少數壟斷資源的人)的多數人的自覺。他們自覺與“主流文化”(他們認爲這是以精英階層的意志所建構的)、“剝削者”、“有錢人”不同,而提出的一種自我文化的強調。
  在政治理論上,精英主義反對大衆民主,主張精英治國。精英主義者幾乎普遍對民主政治抱有悲觀主義情緒。在他們眼裏,民主制是騙人的把戲,根本不會成功。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發展成爲所謂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壘,佑護民主免于暴民政治。
  在政治認知上,精英主義貶低理性的作用,推崇政治現實主義。精英主義綜合了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是數學、經濟的方法,主張理論研究的中立、客觀。他們常常以科學主義自居,主張從現實出發來理解政治社會的結構與發展,對二戰後興起的政治科學有著重要影響。
  精英主義的興起從另一個角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某些缺陷,精英主義傾向于將民主視爲程序的作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民主與自由主義的結合,爲當代西方憲政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現代政治學理論體系中,精英主義理論的影響已經超出其理論本身,在政治科學領域裏有著重要地位。然而,精英主義蔑視普通大衆,反對民主,宣揚個人主義的英雄史觀,其理論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意大利]加塔諾?莫斯卡:《統治階級》,賈鶴鵬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德]羅伯特?米歇爾斯:《寡頭統治鐵律》,任軍鋒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意大利]V.帕雷托:《普通社會學綱要》,田時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69.

精英文化>百度百科
 
  精英文化是與大衆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對立而産生的文化現象。即,不適應嘈雜的物質社會,它是人們內心渴求卻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驅逐時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們靜心思索或遭遇物質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時才冉冉上升。
  國內學者鄒廣文認爲,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科技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認爲,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爲受衆,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文化。
  按他們的解釋,精英文化當是知識分子及其精英們創造及傳播的文化。現代以來,我國出現過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文化精英爲主導的精英文化,其後也出現過以政治精英爲主導的精英文化,現在初見端倪的則當是經濟精英主導的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思考〗

  社會學家李德順對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這樣一種看法,即認爲“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衆文化”則是“低俗”的。這是一種誤解。其實,文化曆來就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衆文化”之分。那麽,這種劃分的依據是什麽,又意味著什麽?
  對文化之“雅”和 “俗”的兩種不同理解
  對文化之“雅”和“俗”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取它們的價值評價含義,就是“根據文化品質的高低優劣”來規定什麽屬于“雅”文化,什麽屬于“俗”文化。說一種文化現象是“雅”還是“俗”,與它“是誰的文化”不同,而是適用于一切人的文化産品和文化行爲的判斷。它的前提是承認: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爲上,以“雅”爲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蒙昧、落後和野蠻。比如:我們把精美的藝術成果、深刻的學術著作、文化品位極高的行爲和思想、崇高的社會人生理想等稱爲“高雅”和“優秀”,而把與之相反的判斷爲“庸俗”和“低俗”。這裏的“雅”和“俗”意味著評判一種文化現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淺、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與普及等等,總之一句話:是“好”還是“差”,意味著褒貶評價。這也就回答了劃分的意義問題,意味著:社會文化的建設以追求真、善、美爲己任,因此必須旗幟鮮明扶持高雅文化,反對庸俗文化。
  這種理解,應該說是“雅俗”概念的本義。但是,在日常的語言和應用環境中,人們卻還是要給“雅俗”加進以下的另一種含義。即是取它們的主體性含義,就是“根據什麽人來占有和享用”來規定什麽屬于“雅文化”,什麽屬于“俗文化”。這樣,“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貴族文化”、“君子風度”等聯系在一起,是指以社會上層人群爲主體、滿足有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與“大衆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聯系,指以社會下層人群爲主體、滿足一般大衆需要的文化。從邏輯上說,這種理解和劃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體類型和層次,如果不加進身份等級歧視和階級偏見,應該說其中並不包含(至少在我們看來,也不應該包含)褒貶的含義,並不意味著“高低、優劣、貴賤”之分。
  不要以爲“大衆文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上述兩種含義是不應該混淆的。對于“俗、雅”與“大衆、精英”之間的聯系,要有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判斷,不能輕易在它們之間畫等號。不要以爲“大衆文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實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創造中具體地顯現和接受評判的,並不是誰家固定不變的專利。不要忘記,我國千古名篇《詩經》中的作品,原本是當時的民謠俚曲,卻可以成爲後世的風雅之師;而許多當年被視作風雅之極的宮廷禦制、狀元文章等,如今卻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滸》、《西遊記》等小說,京劇等戲劇,中國傳統工藝等,原都是來自民間的“大衆文化”、“俗”文化産品,現在則成了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成了雅文化。應該說,不論大衆的還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俗”和“雅”,都有自己從低向高、從淺入深、從粗到精的發展提高問題。曆史證明,“大衆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貴和優美;而“精英文化”也難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們的俗氣、無聊和空洞。只有憑借創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勞動,而不是憑借某種身份,才能産生精品。對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說來,都是如此。
  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往往不大注意對“雅”和“俗”的兩種含義加以區別,由此造成了一些嚴重的誤解,甚至偏見。例如在某些潛意識中,一味地視古爲雅、視今爲俗;以寡爲雅、以衆爲俗;以遠爲雅、以近爲俗;以靜爲雅、以動爲俗;以莊爲雅,以諧爲俗;以虛爲雅、以實爲俗,等等。在這些觀念中存在著一種片面化、表面化、簡單化的傾向,實際上是以少數人的口味爲准,把他們所欣賞的文化風格當作了唯一的標准,無形中已經預先地包含著脫離現實、輕視群衆的成分,從而忽視了大衆世俗生活的文化權利。
  從我們的現代觀點看來,這是應該摒棄的陳腐偏見。因爲說到底,“大衆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偉力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衆的世俗生活,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對“文化世俗化”的現象應有冷靜的思考
  “雅俗”本身是對文化現象品位的一種描述和判斷,它以文化産品和文化行爲的質量爲中心,並不是對文化主體(精英或大衆)的界定,不應該將二者輕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時,在如何看待“雅、俗”與“精英、大衆”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上,則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人們在文化觀念上的根本立場和思維方式的差別。而在涉及根本文化立場的問題上,我們更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人民主體論的馬克思主義宗旨。
  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衆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爲市場的主導力量,而“精英文化”卻在市場上受到某種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稱之爲“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濫”。對此應有冷靜清晰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曆史合理性的進步,是我們的文化“爲人民服務”之必須。每一個不把自己同大衆對立起來的人,都不應該視之爲“危機”和“失落”,而應視之爲一種“歸位”和“落實”。因爲多年來,爲我國廣大群衆所樂于和便于參與的文化形式和活動並不豐富、並不充分,實際上是太簡單、太貧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則應該從其他方面找原因。[1][2]

參考資料:
1.“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辨   中國網 
2.『文學批評』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   天涯網
http://baike.baidu.com/view/693322.html?tp=2_11
 
 
 
 
阿楨 2024-02-15 02:55:18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阿楨 2023-08-20 08:28:54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阿楨 2023-08-20 08:22:47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