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精英》
有感於法國近日大學生、因反抗政府同意顧主可隨意解顧26歲以下工人、發動示威,而評。
又是本批判精英主義的著作,只不過出自法國學者尤其當代社會思想大師Bourdieu布爾廸厄之作《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2004)不但全書結構和術語獨特,連統計調查方法也很有法國特色。
不就點出法國的社政經文化之精英大多來自名牌大學,有必要搞得如此艱澀嗎?
俗物一個,就算你從首頁翻到末頁、也讀不懂大思想家的精義,我先介紹譯者楊亞平的心得:
「布爾廸厄的語言被公認是晦澀的……因此,翻譯《國家精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後總共花去了幾年的時間……場域是《國家精英》的核心概念,它展示了不同的資本和權力所決定的處於不同位置的行動者之間的客觀關係…而行動者又受個人主觀的習性和社會客觀的慣習所引導。『習性』是指個体從幼年時代積累起的各種經驗,包括他對各種規章制度和各種獎懲機制的理解,會在他的心智中留下軌迹,從而構成了個人的行動傾向。而人們在社會世界生活或存在的各種習性的總和就是『慣習』。」
大談布爾廸厄的社會哲學與《國家精英》有何關係?
當然有了,布氏就是用此原理來架構法国的精英與名牌大學間的關係,依他對1966-1988年之間的「法国的精英與名牌大學」之各項統計調查,得出「法國的社政經文化之精英大多來自名牌大學」。
太陽底下沒新東西,中國自唐宋科舉以來就如此,有啥好大驚小怪的,就連資本主義民主美國也如此。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桂冠,1989)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一、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二、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三、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四、「雖然學校制度已經有效地提供利潤及政治穩定的利益……但它也生產不適應環境者和反叛者」(p13-5)。
你看人家老美講得多清晰明瞭。
懶得跟你這沒深度的俗物談。
二位別吵,各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屬性不同,當然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彼此要相互欣賞。
精英理論(elite theory)>百度百科
精英理論概述
通過對社會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研究,說明社會的性質和統治關系的西方政治學、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精英理論認爲,社會的統治者是社會的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産等方面超過大多數被統治者,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著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産生重要影響,決定著政治的性質。認爲必須分析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和規律。
精英理論發展沿革
精英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紀意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關于統治者的權力和統治技巧的研究。後來法國的C.-H.de聖西門、H.坦恩,德國的L.龔普洛維奇等也探討了誰統治社會、統治者的共性、如何維持統治、怎樣統治等問題,這對精英理論的産生和發展起過主要作用。到19世紀中期,精英理論才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獲得理論性的地位。
精英理論的基本內容
精英理論有早期和當代之分。人們通常把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精英理論稱爲早期精英理論。這一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
①意大利社會學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爲《統治階級》。他認爲一切社會都存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文明隨精英的變動而改變。他著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質與他們取得權力的方式, 以及在不同曆史環境中的變化。同時,探討了精英地位的維持和更替問題。
②意大利社會學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爲《思想與社會》。他完善了“精英流動理論”,認爲精英的興衰和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是必然的,這種流動是保持社會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正常的流動,就會造成政治不穩定,釀成革命形勢,導致精英的集體流動代替個人流動。
③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在《政黨論》中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認爲政黨和人類其他一切組織,都避免不了寡頭統治的傾向。早期精英理論專注于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人的先天素質,著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數統治者的作用,忽視民主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傾向,受到了許多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行爲主義政治學的興起,當代精英理論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社會學家C?W?米爾斯,經濟學家J?熊彼特等。當代的精英理論的基本思想與早期精英理論雖然是一致的,但當代的研究者們既重視政治精英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在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和意義;強調人在後天實踐形成的專門技能,認爲精英既可以産生于社會上層,也可能從下層産生,既可以産生于政治領域,也可以産生于其他社會領域;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利益,對統治者施加影響,迫使他們做出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決策;精英一旦失去領導能力和大衆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當代精英理論宣稱“價值中立”,注重多學科的實證研究,通過對西方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精英的出身、經曆、文化、社會背景、彼此關系、代表性、領導行爲等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說明社會權力關系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精英理論的學術意義
精英理論試圖從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領導人和傑出人物,著手揭示政治系統的實質和運行規律,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的途徑,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和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些學者批評這種理論過分誇大了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和主觀條件,其思想實質是曆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精英理論與社會學中的沖突理論
美國的沖突理論的奠基人是C?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米爾斯認爲他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許多思想也來自于馬克斯?韋伯。米爾斯的思想反映了美國中西部的民粹主義。這種19世紀晚期的政治意識形態將“人民”看成是美國生活由腐敗的“大利益集團”的對立面。在他的名著《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他試圖揭示誰在真正統治美國。他認爲這個國家被來自三個日益相互關聯領域的領導人所主宰,他們是大企業的高級主管,政府行政機構的主要官員,以及軍隊中的高級將領。不僅如此,企業主管常常進入政府就職,退休的將軍頻繁地被選入企業的董事會。米爾斯認爲,這個小且非常集中的群體爲美國社會做出了絕大多數的重要決策,包括戰爭與和平、貨幣和稅收、人權和職責等。
米爾斯由此發展出了當代沖突理論的中心思想(多姆霍夫,1978,1983,1990)。沖突論者認爲那些權力精英們盡管具有顯而易見的成功標志,然而他們並不如其反對者那樣意識到了他們所擁有的權力。爲了處理反抗和把公衆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大權在握者總是試圖模糊他們與大衆的界限。盡管如此,大衆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權,並對此表示憤恨。這種強勢者與弱勢者之間的緊張狀態孕育著社會沖突的火種。從現存社會秩序中受益最多的那些人會試圖將這些制度維持下去,而那些被剝奪者則在奮力改變這一切。來自于這些對立群體間的沖突將導致重大的社會變遷。
不管其個人偏好如何,當今絕大多數的社會學家都承認功能主義和沖突論的價值所在,認爲他們都探索了社會的不同方面。功能主義考察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分工合作的。它爲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有用的答案:那就是爲什麽有關特殊個人需求和利益的人們會相互合作?沖突理論在另一個方面關注了生活中的壓力和緊張關系、社會平等的缺乏以及社會秩序的崩潰。正像功能主義由于過分看重合作與秩序從而可能出錯一樣,沖突理論因爲相信社會沖突是社會互動的主要形式而同樣可能誤入歧途。然而這兩種理論視角都洞悉了社會存在中基本而普遍的方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5143.html?tp=4_11
精英主義>百度百科
精英主義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
盡管人們可以從柏拉圖、馬基雅弗利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精英主義的蛛絲馬迹,但是,一般觀點認爲系統而有影響的精英主義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早期的精英主義發源于意大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爾斯、奧爾特加、勒龐等人在批判大衆民主的基礎上發展了早期的精英主義理論,韋伯、熊彼特等人則從民主政治出發,論證了精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當代的精英主義者,如伯納姆、米爾斯等人則從經濟和制度的角度論證了精英主義。
精英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對大衆民主興起的保守態度,人們試圖以精英主義來對抗大衆民主的潮流。受到來自多元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戰,精英主義在當代日趨衰落。晚近崛起的新精英主義則更多關注利益集團,試圖在精英決策、精英統治的合法性等問題上有所突破。
人們而常常使用“權力精英”、“社會精英”、“寡頭”、“統治階級”等概念來稱呼精英。帕雷托在區分“精英統治”和“民衆”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從“高度”和“素質”兩個方面來定義精英;韋伯、熊彼特等人傾向于將精英視爲民主政治的獲勝者;拉斯維爾則試圖以“高度”的概念作爲定量地分析精英的標准。但時至今日,即使是精英主義者內部,精英的含義亦並不一致。
早期的精英主義有一種貴族傾向,把身份、地位、財産作爲衡量精英的標准。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精英主義逐漸接受並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發展成爲精英民主。精英主義民主否認古典民主理論中“人民主權”、“公意”、“共同福利”等價值取向,更傾向于將民主視爲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程序,對民主采取工具主義的態度。這種程序民主的概念直接影響到達爾、亨廷頓等人的民主理論。
精英主義關注社會的權力結構及其特性。早期的精英主義更多地體現爲一種社會理論,它把社會中的人分爲精英與大衆兩種類型,並提供了“精英—大衆”的兩分法。
以大衆主義者的角度而言,常認爲精英主義者是蔑視大衆的。甚至認爲精英主義是一種蔑視、嘲笑,甚至是仇視普通大衆,認爲大衆是一個無知、盲動而又自命不凡的群體的主張,而認爲“奴隸”、“野蠻人”、“烏合之衆”、“群畜” 等名詞是精英主義下的産物(這很可能是一種對精英主義的誤會與偏見)。事實上,理想的精英主義其實具有一種高道德的自持,關于知識的追求更是無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長應當是身爲精英的使命。然而,精英主義卻常成爲既得利益者作爲剝削、奴役中、下層階級的借口,以致使精英主義這個觀念後來卻成爲 “剝削者”、“敵視大衆者”的代名詞,但這樣的認知都是具有階級偏見的。
以人類曆史而言,高度文明(civilization)通常爲上層精英所開啓。因爲上層精英通常不需擔憂生存問題,而有余力去發展文化活動以致于高度的文化活動----文明。但這樣的成果當然是精英階層與大衆階層合作的結果。若無大衆階層提供生産服務,精英階層如何能有余力發展文明。由此可知,精英階層與大衆階層的存在,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但這樣的明確二分法卻是無謂的。畢竟,一個人是否爲精英(或大衆階層),這種界定並沒有明確的指標,因爲真理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既爲無止境,就沒有絕對的精英。但大衆階層卻是可以明確界定的。若一個人沒有“永恒性的體認(靈性、良知的體認)”、沒有“成長的自覺”、不知行合一的去求知、求真,那這樣的人就很有可能成爲“無知者”。然而,缺乏上述體認的人在人類曆史中卻占多數(相對于精英、知識份子而言)。是以,這多數人就可稱爲“大衆”。大衆(mass)一詞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被強調,這個字被強調是由于相對于資産階級(常是一群“非” 追求真、善、美,而爲追求利益的少數壟斷資源的人)的多數人的自覺。他們自覺與“主流文化”(他們認爲這是以精英階層的意志所建構的)、“剝削者”、“有錢人”不同,而提出的一種自我文化的強調。
在政治理論上,精英主義反對大衆民主,主張精英治國。精英主義者幾乎普遍對民主政治抱有悲觀主義情緒。在他們眼裏,民主制是騙人的把戲,根本不會成功。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發展成爲所謂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壘,佑護民主免于暴民政治。
在政治認知上,精英主義貶低理性的作用,推崇政治現實主義。精英主義綜合了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是數學、經濟的方法,主張理論研究的中立、客觀。他們常常以科學主義自居,主張從現實出發來理解政治社會的結構與發展,對二戰後興起的政治科學有著重要影響。
精英主義的興起從另一個角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某些缺陷,精英主義傾向于將民主視爲程序的作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民主與自由主義的結合,爲當代西方憲政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現代政治學理論體系中,精英主義理論的影響已經超出其理論本身,在政治科學領域裏有著重要地位。然而,精英主義蔑視普通大衆,反對民主,宣揚個人主義的英雄史觀,其理論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意大利]加塔諾?莫斯卡:《統治階級》,賈鶴鵬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德]羅伯特?米歇爾斯:《寡頭統治鐵律》,任軍鋒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意大利]V.帕雷托:《普通社會學綱要》,田時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69.
精英文化>百度百科
精英文化是與大衆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對立而産生的文化現象。即,不適應嘈雜的物質社會,它是人們內心渴求卻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驅逐時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們靜心思索或遭遇物質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時才冉冉上升。
國內學者鄒廣文認爲,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科技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認爲,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爲受衆,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文化。
按他們的解釋,精英文化當是知識分子及其精英們創造及傳播的文化。現代以來,我國出現過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文化精英爲主導的精英文化,其後也出現過以政治精英爲主導的精英文化,現在初見端倪的則當是經濟精英主導的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與大衆文化思考〗
社會學家李德順對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這樣一種看法,即認爲“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衆文化”則是“低俗”的。這是一種誤解。其實,文化曆來就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衆文化”之分。那麽,這種劃分的依據是什麽,又意味著什麽?
對文化之“雅”和 “俗”的兩種不同理解
對文化之“雅”和“俗”有兩種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取它們的價值評價含義,就是“根據文化品質的高低優劣”來規定什麽屬于“雅”文化,什麽屬于“俗”文化。說一種文化現象是“雅”還是“俗”,與它“是誰的文化”不同,而是適用于一切人的文化産品和文化行爲的判斷。它的前提是承認: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爲上,以“雅”爲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蒙昧、落後和野蠻。比如:我們把精美的藝術成果、深刻的學術著作、文化品位極高的行爲和思想、崇高的社會人生理想等稱爲“高雅”和“優秀”,而把與之相反的判斷爲“庸俗”和“低俗”。這裏的“雅”和“俗”意味著評判一種文化現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淺、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與普及等等,總之一句話:是“好”還是“差”,意味著褒貶評價。這也就回答了劃分的意義問題,意味著:社會文化的建設以追求真、善、美爲己任,因此必須旗幟鮮明扶持高雅文化,反對庸俗文化。
這種理解,應該說是“雅俗”概念的本義。但是,在日常的語言和應用環境中,人們卻還是要給“雅俗”加進以下的另一種含義。即是取它們的主體性含義,就是“根據什麽人來占有和享用”來規定什麽屬于“雅文化”,什麽屬于“俗文化”。這樣,“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貴族文化”、“君子風度”等聯系在一起,是指以社會上層人群爲主體、滿足有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與“大衆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聯系,指以社會下層人群爲主體、滿足一般大衆需要的文化。從邏輯上說,這種理解和劃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體類型和層次,如果不加進身份等級歧視和階級偏見,應該說其中並不包含(至少在我們看來,也不應該包含)褒貶的含義,並不意味著“高低、優劣、貴賤”之分。
不要以爲“大衆文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上述兩種含義是不應該混淆的。對于“俗、雅”與“大衆、精英”之間的聯系,要有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判斷,不能輕易在它們之間畫等號。不要以爲“大衆文化”只能是粗野簡陋的,而“精英文化”則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實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創造中具體地顯現和接受評判的,並不是誰家固定不變的專利。不要忘記,我國千古名篇《詩經》中的作品,原本是當時的民謠俚曲,卻可以成爲後世的風雅之師;而許多當年被視作風雅之極的宮廷禦制、狀元文章等,如今卻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滸》、《西遊記》等小說,京劇等戲劇,中國傳統工藝等,原都是來自民間的“大衆文化”、“俗”文化産品,現在則成了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成了雅文化。應該說,不論大衆的還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俗”和“雅”,都有自己從低向高、從淺入深、從粗到精的發展提高問題。曆史證明,“大衆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貴和優美;而“精英文化”也難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們的俗氣、無聊和空洞。只有憑借創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勞動,而不是憑借某種身份,才能産生精品。對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說來,都是如此。
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往往不大注意對“雅”和“俗”的兩種含義加以區別,由此造成了一些嚴重的誤解,甚至偏見。例如在某些潛意識中,一味地視古爲雅、視今爲俗;以寡爲雅、以衆爲俗;以遠爲雅、以近爲俗;以靜爲雅、以動爲俗;以莊爲雅,以諧爲俗;以虛爲雅、以實爲俗,等等。在這些觀念中存在著一種片面化、表面化、簡單化的傾向,實際上是以少數人的口味爲准,把他們所欣賞的文化風格當作了唯一的標准,無形中已經預先地包含著脫離現實、輕視群衆的成分,從而忽視了大衆世俗生活的文化權利。
從我們的現代觀點看來,這是應該摒棄的陳腐偏見。因爲說到底,“大衆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偉力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衆的世俗生活,人類文化就將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對“文化世俗化”的現象應有冷靜的思考
“雅俗”本身是對文化現象品位的一種描述和判斷,它以文化産品和文化行爲的質量爲中心,並不是對文化主體(精英或大衆)的界定,不應該將二者輕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時,在如何看待“雅、俗”與“精英、大衆”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上,則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人們在文化觀念上的根本立場和思維方式的差別。而在涉及根本文化立場的問題上,我們更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人民主體論的馬克思主義宗旨。
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衆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爲市場的主導力量,而“精英文化”卻在市場上受到某種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稱之爲“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濫”。對此應有冷靜清晰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應該說是一種具有曆史合理性的進步,是我們的文化“爲人民服務”之必須。每一個不把自己同大衆對立起來的人,都不應該視之爲“危機”和“失落”,而應視之爲一種“歸位”和“落實”。因爲多年來,爲我國廣大群衆所樂于和便于參與的文化形式和活動並不豐富、並不充分,實際上是太簡單、太貧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則應該從其他方面找原因。[1][2]
參考資料:
1.“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辨 中國網
2.『文學批評』大衆文化與精英文化 天涯網
http://baike.baidu.com/view/693322.html?tp=2_11
阿楨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阿楨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阿楨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阿楨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阿楨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阿楨
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局限 2022/10/19 中國時報 廖元豪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台灣人既傷心又驚訝:台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台大。但台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為台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為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台灣前4名分別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台第12,遠遠超出眾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局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像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回應
妳/你還在看那個英國鬼扯唬爛瞎掰放屁的大學排名喔?「英國研究」,笑笑即可。
活在這個群體世界. 自古以來不管妳樂不樂意. 自然總有比較存在. 好壞. 強弱. 美醜. 大小. 窮富...相互競比. 比東比西. 甚至死後還逃不過比較的標籤. 貼來貼去!
阿楨
美國高考成績跌至30年來最低,42%的考生掛了全科 2022-10-14 觀察者網
今年美國高中畢業生在ACT大學入學考試(與SAT同為美國高考)中創下30多年來最低成績,其中有42%的考生在所有考試科目中都沒有及格。
回應
美國90%都是缺知識少文化的人!快樂教育的後果!
他們成績變差了,但是他們擁有了自由!
美國的快樂教育,是從體制上毀人。
考得好有什麼用,你黑嗎,你gay嗎,你跨嗎,你lgbt嗎?有這些才管用!
日韓這種都是典型的勤學苦練亞洲發達國家,然而那麼努力人均還差歐美一大截,日本工人世界出名的認真努力的工匠精神,結果呢,收入倒回30年去了,人家都不想努力了 只想在家裡躺著。
你說日本製造可以吧,是可以,但是可惜精力沒用對地方
【本文來自《老朽去過日本,人家一線工人的認真工作的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評論區】
以前的日系製造還是可以的,但是工匠精神在很多領域就是令人不齒的一種自大傲慢。索尼的pspgo,製造精良,卻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ipad2,可以說做出來精緻的廢品
回應
有一說一,這個跟工匠沒啥關係,應該是跟公司的決策有關係
你怕是對工匠精神理解有點狹隘了。沒有決策上的支持,工匠從而養成?
學習是消化前人的最強智慧和成果。快樂教育只適合啟蒙階段。
【本文來自《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玩,而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評論區】
學習從來不是個輕鬆愉快的事,極少有人能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或者說,在高密度學習中不可能有快樂可言。
回應
你理解“大多數人”是什麼意思就行了。
阿楨
華爾街日報:越來越多華人學者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到中國 2022-09-24
9月23日發佈的報告《捲入交鋒:華裔科學家的恐懼》,通過對比學術期刊上作者通訊位址的變化,2021年有超過1400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轉而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22%。
特朗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畫”已經公開調查了大約150名學界科學家,並對其中逾20人提出了刑事指控。
與此同時,中國對於留學人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從2012至2022年已超80%破百萬,提高12%。
相關新聞
美國司法部取消中國計畫 華人教授仍被調查 2022-09-12
“海歸”光環褪色 中國留學生人數增長明顯放緩:自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以及2019年冠病疫情暴發以來,海歸光環褪色,中國留學生人數近年增長明顯放緩,從2019/2020學年的47萬人降至2020/2021年的37萬人,2021新學年同比減少18%。
阿楨
再看李妍慧出任民進黨發言人的玄機。廿年前,李妍慧以廿五歲之齡當選,成為新竹市最年輕的議員,但她當時所屬的政黨是「台聯」。其後她退出台聯,直到二○一六年五月蔡英文執政,她才易幟加入民進黨,成為「湧言會」成員。今年四月中,李妍慧被安排出任民進黨發言人,事實上幾乎不曾見她代表黨發言。據了解,此一安排,其實是要她承諾今年放棄參選市長及議員,以交換民進黨提名她參選下屆立委,也為蔡英文提名沈慧虹參選新竹市長排除障礙。媒體爆料,李妍慧近十年曾兩度因財產申報不實,遭監察院裁罰。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三月公布,因「所得異常增加」而未說明,被罰三百萬元。此事,對照林智堅兩篇碩士論文高度抄襲,外界自然高度懷疑此中複雜的政商往來。
如此錯雜的政、商、學關係,令人難以下嚥。倒不是這些事多麼聞所未聞,而是台灣民主躑躅卅年,那些被視為必須革除的陋習,卻是「代代相傳」保留了下來。政權三度輪替,那些民進黨在野時口口聲聲要打倒的東西,包括政商劃清界線,包括黨政軍退出校園,包括政治誠信和學術透明,它不僅惡習全收還變本加厲。論文門至此,只剩惡臭沖天。
回應
青出於藍,勝於藍....黑金勾结
昌益董座楊玉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
阿楨
林智堅抄襲案,扯出綠營政商學臍帶 2022-07-12 聯合報
不顧雙論文抄襲案沸沸揚揚,林智堅仍毅然辭去新竹市長,帶著蔡英文的加持,披掛跨區參選桃園市長。從連日來各媒體揭露的訊息,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其實已不僅關係學術倫理,更牽扯著民進黨與中華大學及知名建商間錯綜交疊的政商關係,據報導,該建商還是蔡英文兩年前大選的第三大政治獻金提供者。從這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進一步觀察綠營為何力挺林智堅。
因林智堅論文門事件而聲明大噪的私立中華大學,董事長是兼有民進黨發言人及新竹市議員身分的李妍慧。這點很不尋常:一名地方民意代表,已經擔任執政黨的發言人了,何以還能分身出任大學董座?據報導,李妍慧之夫楊勝翔是當地知名建商昌禾建設公司的總經理,屬「昌益建設」、「昌禾集團」家族成員;而昌益建設董事長楊玉全是中華大學主要出資者,楊勝翔則是楊玉全之姪。這一連串臍帶關係,李妍慧的角色似乎正介於政商間的樞紐。
從這次抄襲事件,可以隱約觀照出政、商、學三條交錯的脈絡。從企業的角度,經營者自然是藍綠兩營都必須投資,昌益建設即是如此。尤其,昌益集團擁有中華大學這樣便利的工具,更成為幫地方民代、官員打造「學歷金身」的巧門,不少新竹縣市首長都在中華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包括前台中立委顏寬恒也在這裡拿到行政管理碩士。
昌益建設透過中華大學的白手套,幫官員民代在學術上快速鍍金,擦亮他們的學歷招牌。正因為不是什麼熱門名校,學位的授受不會受到外界太多檢視,也就愈發順手。林智堅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賀力行,遭質疑指導過四七三名碩博士,一年平均指導近卅人;有如學位量產機器,令人驚愕。巧的是,賀力行也在昇益開發擔任獨董。
相對的,中華大學是否藉著這種「碩博士搖籃」的關係培養,也從政府機關取得各種標案,昌益建設或昇益開發是否也可能取得各種建案變更地目或核准過關的便利?在選舉時刻,建商往往透過個人或企業名義捐款,向政黨或政客輸誠及投桃報李。目前擔任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的昌益董座楊玉全,果如報導在二○二○年的大選成為蔡英文第三大政治捐獻者,外界更須瞭解此中的對價關係。
阿楨
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年了,校園霸淩者們還囂張嗎? 2022-07-05
前幾天,連續兩起校園暴力事件登上熱搜。6月25日,網上流傳一段“漢濱區大河中學學生被扇耳光”視頻。同一天,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在官方微博回應“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園欺淩跳樓”一事。
提到校園暴力,大家都不陌生,80後、90後的童年更是我國校園暴力最猖獗的時代,近年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憑藉其手段之殘忍,後果之嚴重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大範圍傳播,刷新了很多人對校園暴力的認識。
校園暴力古今中外都是頑疾,至今都沒可以值得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日本成立了很多幫助受欺負孩子的民間機構團體;政府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監督教育那些無視甚至縱容校園欺淩的教師,文部科學省還制定了防止校園暴力問題的指導方針;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效果怎麼樣呢?僅在2017年日本全國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超過54萬件,比我國要嚴重得多。
德國採取預防性的措施,學校霸淩也是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遭到過霸淩。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和計畫,早在2000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淩的法案。至於效果嘛,只看美國的校園暴力有多嚴重,還時不時有青少年槍支暴力犯罪,其規模和烈度,堪稱獨步天下。
這麼,中國,能成功嗎?
回應
現在的14歲比40歲的人還懂鑽法律漏洞。訓誡有毛用。
2018年,女兒深圳公立小學,搞了快樂教育,成績讓學校心都涼了 2022-07-05
我們前幾年某些人大聲嚷嚷的快樂教育,減負,就是走的美國公立教育方向,只是程度還沒到那樣而已。最近揭露出來的毒教材問題,本質就是全面向美國學習。希望能早點撥亂反正!
18年,我女兒在深圳一所新開的公立學校讀3年級,學校試著搞了一下快樂教育,語文學到13課了生字只寫到第9課,期末全班語文成績平均60多分,學校慌了,解聘了那批老師,換了一批嚴格的,也開始搞留堂,新的老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標點符號,拼音注音,一些字的細小錯誤都被發現,4年級就好了。
回應
只有好的結果才能讓人快樂,過程永遠是痛苦的,只能苦中作樂。所謂快樂學習就是不學習,快樂教育就是不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都破產了。快樂教育帶來的分數和學習水準的貧富差距。美國精英都花大價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學習壓力不比國內的高中生小。
阿楨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阿楨
► 從歐巴馬到川普,從一個精英知識分子領導人到善用推特的民粹主義者,美國政治似乎不再青睞傳統精英學者治國風格,川普蠻橫、多變、蔑視傳統、充滿爭議,但他也傾聽那些保守派領導人不曾在乎的「底層之聲」。川普他沒有傳統精英團隊,缺乏智囊專家,發言刁鑽偏激,不屑於根深柢固的政治風格,零世界觀,非主流,但為何他那似乎不合乎當代邏輯的「美國第一」口號,得以在不少美國人的內心深處激起共鳴?歐巴馬和川普的故事讓我們得出結論:「思想產業」崛起,確實對傳統政治角色造成不小影響。
贏家全拿: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以慈善奪取世界的假面菁英
Winners Take All: The Elite Charade of Changing the World
阿南德‧葛德哈拉德斯 Anand Giridharadas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2020/07/03
內容簡介
民粹主義者所鄙視的富人,往往高談闊論要矯正社會,卻總是對自己與問題的關係保持沉默。他們是一群虛偽的思想領袖,假裝為了改變世界而努力,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布局。只要略施小惠,所有的罪行都可以被掩蓋抵銷!
在《贏家全拿》中,葛德哈拉德斯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鍍金時代的密室,讓我們一窺有錢有權者想方設法為平等和正義努力,但絕不考慮會威脅社會秩序與他們高高在上地位的事。本書赤裸地揭示了經濟體制的建構者如何將自己塑造為窮人的救世主;菁英如何大方獎賞對贏家友善的方法,重新定義「變革」的「思想領袖」;以及他們如何不斷尋求做更多善事,但卻完全忽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阿楨
話語權的世紀角力: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The Ideas Industry:How Pessimists, Partisans, and Plutocrats are Transform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作者: 丹尼爾•德雷茲納 Daniel W. Drezner
出版社:麥田 2020/07/30
【精華看點】
► 作者其實並不讚賞思想領袖的存在,甚至處處擔心思想領袖淪為壞心人士的棋子,大力強調公共知識分子在政策監督上的存在價值。與其說公共知識分子和思想領袖是兩條路線,不如說領導者仍須以知識分子做為主心骨,思想領袖適時鞭策碰撞,避免古板專斷,提醒知識分子世界的需求和聲音。如同一個生態圈,知識分子總會面臨定期的失寵衰退,如何與社會、創作者、閱聽人互利共生,才是永續關鍵。
► 我們正處於外交政策上「思想產業」的微妙時間點,這是屬於「思想領袖」的最佳時期,卻也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寒冬時刻。「公共知識分子」,意指專家、學者等能夠對廣泛的公共政策問題發表意見的傳統社會評論家、政治學者、社會學者。他們極容易被政客或騙子藉民粹輿論擊垮,畢竟專業人士與普羅大眾的連結薄弱。相較來說,「意見領袖」更為小清新,如果說知識分子說的是文謅謅的之乎者也,思想領袖便是文言文的轉譯者,運用其獨特視角解釋世界,並傳播給一般民眾。兩者都從事知識創造,但風格迥異。知識守門人功能衰弱,以思想領袖為首的新貴大幅增長,得以挑戰傳統權威,加上民主化加持,人們普遍看好相對更為親近的思想領袖。
阿楨
參與千人計畫 NASA資深科學家面臨最高5年徒刑,最高可罰25萬美元 2021/01/15 中時
回應
“在美學者暗助大陸在全球廣徵科學人才並竊取智慧財產權的「千人計畫” 是什麼混帳話。全世界都在向其他國家招收科研工作者,教授,研究人員,學術是無國界的.
重點是【虛假陳述】吧!不過,就算據實陳述,大概還是會在【危及國安及所謂竊取智慧財產權】的大帽子下,被抓起來!更重點是,美國正對大陸發動展開各種【無硝煙的新形態戰爭】吧?!所以【非戰時期】(以前)不是罪,【戰時】(現在)都是罪?!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維基百科,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俗稱千人計劃)是中國2008年12月起實施的計劃,圍繞中共發展戰略目標,重點引進在海外學習工作的高層次人才。2018年9月29日,評審小組因考量到海外人才的安全保障,而要求有關單位不得對外公開提及「千人計劃」字眼。
2010年千人計劃名單
阿楨
教育部:國外經歷不得作為高校招聘限制性條件,人才稱號不享有學術特權
教育部2020-12-18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通知指出,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佈“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回應
該改了,否則話語權全在外國
有毛線用,你部裡自說自話,具體還不是各高校。
國內基礎教育非常出色,但和國外差距巨大,外來和尚好念經是事實
我不贊同。美國大學分兩類,一類是精英大學,那是培養國家統治階級的。第2類就是糊弄平民百姓的三流大學和社區大學。你不能拿國內的普通大學去和美國的精英大學比,如拿清華北大去和美國的名校比,其實並不遜色多少。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立項名單公佈,66個專案入選 2020-12-19 觀察者網
回應
除了古文獻整理,我看不出意義所在
所有知識建立在文獻基礎之上,今天不做,未來都是“廢紙”
今年絕大部分都是對中國古代和近代的研究。而去年174項,其中有相當的部分是涉外研究。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12_19_575096.shtml
學者論文《康得的倫理學其實很爛》惹爭議,“很爛”是髒話嗎?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19發佈《<康得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韓東屏聲明暨編輯部徵集商榷稿件啟事》。
回應
以前我讀康得時也覺得晦澀,當時只覺自己水準有限。
我也是,因為自己水準低不敢大聲質疑,哈哈。
為什麼不能批評?而在於學術批評。比方說,醫生給人看病,說一句,你的身體很爛。悲觀的人可能不想活了,樂觀的人可能不當回事,大部分人一頭霧水。很爛這個詞的問題不在於是口語還是書面語,而在於學術批評不該用,尤其是題目中用這個詞。
阿楨
日媒:咋回事?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20-11-23日文章,原題: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 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
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高畑之後開始在其他國家找工作,並於2014年被浙江大學錄用。他在浙江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好。在新設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雖然浙江大學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嚴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國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報酬遠高於日本。
不僅年輕研究人員投奔中國。日本國立天文臺教授梶野敏貴(64歲)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為理論物理學權威接到來自中方的熱情邀請,中方還為其提供豐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他說:“中國學生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指導工作很有價值。”
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在中國停留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日本研究人員2018年度約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約25%,連續四年增加。
熟悉中國招聘人才情況的日本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強的人卻總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崗位數量少導致研究者難以找到工作,而此時中國向這些人拋出了橄欖枝。”
2018年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大約是中國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學教員中40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為23.4%,是歷史最低水準,年輕人難以獲得職位。
阿楨
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2020-09-10回應填鴨式教育的質疑:沒有辦法的辦法
2020年高考,全國第一家公辦女子高中華坪共159人參加,其中150人考上本科,9人專科,70個一本,17個六百分以上。但是對於這樣的好成績,張桂梅卻並不滿意。“我的目標是人人都上一本,有個10%左右去上全國重點,有那麼一兩個能夠鑽進清華北大。”
是不是填鴨式,我們需要先界定概念2020-09-11
填鴨式:不管學生懂不懂——實際上大多情況下是不懂,只管硬著頭皮往下講,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尤其是理科的東西,又尤其是數學。文科,坦率的說,是需要一定的“死記硬背”的;當然學生年齡越大,越應該強調理解,這個另論。
很難想像華坪女高老師的好成績是在沒給學生講明白,繼續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個人判斷,這真不是填鴨式,是講的清晰透徹,孩子都消化吸收了,效率很高。
回應
填鴨式可以培養一群80分的人才,啟發式可以培養1個120分的天才和一堆20分的傻瓜。
你想多了,120分的天才,不管填鴨還是啟發,都是120分
其實很簡單,鋼琴是不是素質教育,是,學鋼琴是不是填鴨式教育,是,那好了,大家別去學鋼琴。其實,人在世界上真的想學一樣東西,你都可以是“填鴨”。看看那些提倡“素質教育”的東西,馬術,高爾夫,西洋樂器,哪個不是“填鴨”?但是,你幾乎看不到誰去批判這些東西是“填鴨教育”。
法國理工教育就是“填鴨式”,意不意外?2020-09-11
我是從法國的大學校畢業的,法國19世紀至今大部分數學和理工科精英人才,都是通過這種高效“填鴨式”教學開始培養的。這個體制從拿破崙創設開始,直到今天都沒有變過。
高中畢業,成績前3%的學生,可以得到推薦,進入預科學校,每週32-35小時,每週六考試,累計成績,每年20%末位淘汰。兩年之後,全國競考,最好的大學校淘汰率90%.這兩年被法國人形容為“暗無天日”,比國內高三還可怕。進入大學校之後,前二年仍然要全校考試,排名決定你可以申請的M2和博士專案,乃至是否能進入工程師團。可以說過五關斬六將之後,你才有機會接受“啟發式”的教育,更多的把重心放在科研上面。
現代教育體系下,沒有填鴨式的奠基,人才就不可能在腦力最旺盛的年齡得到最好的教育機會。一個天才,如果不知道複分析,不知道群表示論,不知道流體力學,哪怕再啟發式的教育,也只是浪費聰明才智。
阿楨
大學畢業生最新起薪曝光 網友一看噓爆回這句 2020/07/12 中時
台灣近年來大學畢業的起薪有微幅調漲,近期勞動部發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大學畢業平均起薪有29K,對此,有網友在PTT上分享這項數據,卻意外引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都狂噓,「現在拿29000大概跟以前拿24000差不多」、「29k 在台北差不多是吃土」。
但似乎南部數字更慘,「那我怎麼看到中南部一堆比這個低的..?」。
回應
歡喜選甘願受,呵~南部薪水低那是台灣價值~
加入民進黨,前途無限,也可吃人夠夠。
趕羚羊!綠共的數據能信?
年輕人沒有最苦 只有更苦 2020/07/12 中時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更惡化,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3到5%,各界已有共識,今年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情況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差。不少國家的股市卻展現強勢上漲格局,台股上周站上30年來新高。
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將利率降至零到負利率之外,也大推特推所謂的QE(量化寬鬆),其思維是支持股市就能保有財富效果,讓企業繼續運作,最後對經濟及一般民眾(就業者)都會有好處。
全球經濟表現最好、被稱為「黃金年代」,是在上世紀戰後到70年代,當時各國所得差距較小、經濟成長較高。但80年代後,美國雷根與英國柴契爾夫人上台,自由化與鬆綁成為流行名詞。雷根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28%,英國幾乎所有公營事業都走上私有化、民營化。
這一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認為富人受惠後會增加投資與消費,讓窮人也受惠終而全體民眾都能獲利,也有人稱此為「滴漏式經濟」(或下滲經濟),經過30多年試驗,這套經濟政策已出現所得差距嚴重擴大的後遺症,川普上台後又推動大減稅,疫情也讓政府負債大增,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台灣的所得差距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五等分法比較,最高級跟與最低級距的差距大致在6倍多,已較早年的4、5倍惡化。若就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最高所得的5%對比於最低所得5%的倍數,1998年時只有32倍,2013年已飆到99倍。
疫情時代經濟,政府負債加重、所得差距拉大、年輕人陷低薪困境,蔡政府若應揚棄新自由主義的思維與政策,讓高所得者繳更多稅,同時壓制可能再上揚的房價。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阿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阿楨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阿楨
這不是我發現的,橋水和高盛都有類似研究成果。歐洲貴族可延續千年,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國。
這幾個問題,民主根本無法解決。西方國家都是變成強國後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後變強的,反倒有好幾個民主後變弱雞了。不是說民主不好,是說這玩意不解決問題,咱們不討論價值判斷,只討論現實和邏輯。
不過如果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眼前的困難不算啥,只要我們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過放羊教育主動降低國民素質,再比如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轉向金融業,我相信中國國運還能持續下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5389090_17c00b7a201900qghu.html
相關新聞
04-11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7447人
印度真的百毒不侵嗎?印度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2平方公里住著100萬人️
回應
一個月以後,印度是現在的美國.
對,現在他不爆發是因為先前和美國一樣不檢測
美03-26確診82040超中81782(回應:超級大國應有的表現,老大感染數也須第一. 其實早超了,以前是沒力檢,超中也只檢測30多萬次,如像中國1700萬次不知是多少倍.) 紐約一州04-09確診16萬例超美(46萬例)外所有國家,紐約市死亡過多 無人島改建千人塚畫面曝光. 美新冠04-11確診破52萬死亡破2萬,美媒:不包括家中死亡被低估. 各國死亡率差異為何這麼大:定義不同(鑒定標凖和檢測的人數不同)年齡因素/病毒變異/…
阿楨
政府是人組成的。國家越往前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人開始進入政府擔任高官,他們會積極推動有利於他們自己的稅收政策,什麼工商集團、土地集團和軍工集團等等,到最後都在減稅,減來減去,稅收由工薪階層來承擔。而富人卻有的是辦法避稅,請律師找漏洞,實在不行就去避稅天堂躲著。
所以吧,所有王朝後期的共同徵兆:國家花錢越來越厲害,真有錢的大戶不納稅,稅收基本壓在中產階級身上。
…
你看美國新聞,各州州長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資,可特朗普也沒有餘糧。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罵,在新聞發佈會上罵。
你發現了吧:如果國家財政不行,很快就會出現“印度化”的跡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為,老百姓也跟著越來越糊塗。
老百姓變糊塗這事也不難理解。比如上層老百姓有錢,所以搞精英教育,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下層沒錢,按理說國家得給搞義務教育。但政府也沒錢,只好湊合著教育。教師工資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積極性不太強,這就演變成了美國公立學校的“快樂教育”,——畢竟我教不會你東西,還不能讓你快快樂樂當廢物?
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幫歐美和印度線民(推特上到處都是印度人)在熱烈探討這麼幾個問題:
推廣5G導致呼吸衰竭;病毒是比爾•蓋茨散播的;…
說實話,每次登陸推特都被那幫反智玩意氣得肝疼。中國的義務教育比較過硬,儘管我國蠢人也不少,不過很多基本觀念是能達成共識的,比如進化論、基本世界史常識、基本數學幾何素養,再比如“疫苗應儘快研究”、“對付病毒就該隔離”等等常識還是有的。歐美基本沒啥東西能形成共識,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歡中國。
政府沒錢,公共設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歐美經常有種感受,那邊很多東西都年久失修,主幹道經常路中間有個坑也沒人管,不過政府確實也沒錢。這次紐約州的那個州長,天天在電視上抱怨紐約州從中國買呼吸機要買破產了。
繞不過的三百年
難道我國常說的“三百年大限”在歐美也成立?
很悲觀地講,似乎好像沒法避免。從財政角度講,無論是中國的歷朝歷代,還是西方的大帝國,發展兩百多年後,無一例外會陷入“財政陷阱”,變得入不敷出、債臺高築,最後出一大堆問題,而且都解決不了。
阿楨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阿楨
“SCI”神話早該破了!2020/02/26 瞭望智庫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SCI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數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準和論文品質。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數的崇拜現象。
…..
回應
那我問你,不靠SCI靠什麼評價科研水準?反對一件事卻提不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把事情搞砸搞亂。
靠中國國內期刊?國內能好到哪裡去?
靠科研經濟轉化?那大家都去做賺錢的課題,請問那些不賺錢的基礎科研,你讓誰去做?
靠同行內部評價?都是圈內人,沆瀣一氣?甚至一個方向上只有一個團隊做,你讓誰去評價?
靠給學生上課?那教學成果怎麼評?你上的課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考90分,他上的課難,學生就算認真學都很難學好,最後成績60多,所以你教得就比他好?
最後一年教授名額就這麼多,一堆人爭,你說給誰?
論文門又有新爆料!?網看傻:出大事了! 2020/02/26
總統蔡英文的論文議題從選前燒到選後,資深媒體人彭文正的網路節目「政經關不了」中,不停揭露蔡英文論文祕密的神秘面紗,讓網友佩服不已,而這次又出現新的證據,讓人看傻了眼。
阿楨
事實上,艾華特並不是被強硬退休、因而狀告牛津的第一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莎士比亞權威學者皮契爾教授(Prof John Pitcher),也曾因為類似緣由在67歲時被牛津大學逼退,並且控告牛津大學違反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涉嫌年齡歧視與不當解雇。只是皮契爾的指控與賠償要求,卻都在2019年5月的一審判決中遭到駁回。
當時法官援引資料指出,英國高教確實存在男性、年長者、白人等優勢群體把持高等學術研究職務的現象存在,作為國際領航學術機構的牛津大學,透過EJRA以實現「建構大學職場的多元環境」,屬合法合理的措施。
但又是為什麼,這次艾華特卻能夠打贏這場可能動搖EJRA存廢的關鍵訴訟呢?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艾華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數據報告,「打臉」了牛津宣稱「EJRA能讓大學學者組成更世代公平、更多元」的說法。
「如果一項嚴重的歧視措施,只是為了創造出2-4%的新職缺,這完全不成比例。」法院在此次判決中表示。
在艾華特案極具指標判性的判決出爐後,目前上訴中的皮契爾,更有望援引艾華特案例與HESA的報告,做出更加有利的司法反擊。此外,不少同樣遭遇「被退休」危機的資深教授們,也受到艾華特案的激勵,決定拒絕配合EJRA,受限年齡而被強制退休。
不過,輸掉這場關鍵司防戰的牛津大學也透過發言人語帶保留地表示:「校方不排除持續上訴。」
阿楨
英國大學的「老人歧視」?牛津教授「強制退休」的關鍵判決 2020/01/04 轉角24小時
「只因為年紀就逼學者退休,太蠻橫啦!」英國牛津大學的資深教授艾華特(Paul Ewart),因為在2017年時,遭牛津以極為爭議的「強制退休政策」解雇,不滿之下一狀告上法院;在漫長的司法攻防戰後,本周英國法院判決:牛津大學因為年紀「不當解雇」艾華特,明顯構成「年齡歧視」。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遭法院認證為「職場歧視老人」,艾華特案的關鍵勝訴,更再次點燃了英國高教界的「強制退休年齡」之爭,以及學術圈的世代資源分配問題。
現年73歲的艾華特教授,過去長達38年,都在牛津大學知名的克拉倫登實驗室(Clarendon Laboratory)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原子與雷射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但儘管在牛津任職的最後2年,研究生產頗豐的他,發表了15篇期刊報告,主導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在2017年因為年齡限制遭牛津大學「強行退休」。
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指的是校方於2011年擬定生效的《僱主判斷合理退休年齡》(EJRA)機制。根據校方政策:學術以及有關職員若年滿67歲,則必須從牛津退休。
牛津這項政策的推出,主要是為了因應同年,英國政府因高齡化與退休金儲備不足等問題,宣佈將逐步撤銷《常規退休年齡》(Default Retirement Age),使得雇主原則上將無法再援引DRA,強制員工於65歲退休。
然而階段性撤除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彈性放寬,「若雇主確有需求、且在客觀合理證明的情況下,個別單位依然可以擬訂強制退休的年限」。在此情況下,牛津大學的EJRA規範,也就在校方與學界激辯下爭議上路,並於2017年將退休年限往後延一年,調整為68歲。而艾華特教授就是在69歲時,被牛津依EJRA強制退休。
當前在英國對學者採取強制年齡退休的大學,一共有3間。除了牛津大學以外,另外2間分別為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s,蘇格蘭最古老大學),都是英國拔尖的名流大學。
以牛津大學為例,校方聲稱之所以透過EJRA制定強制退休年齡,主要是為了平衡校內學術人員的組成結構,希望年長學者「適時騰出機會」,讓不同種族、族群的後進年輕學者,能獲得更多職涯發展與學術機會。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世代正義」與「族群資源」的平衡?還是淪為學術職場的年齡歧視?引發各界爭論。
…..
阿楨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麼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
《文化縱橫》2019年12月刊
導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精英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何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春藤大學,會培養出許多內心脆弱、容易被冒犯、拒絕不同觀點的年輕人,以至於連刑法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關於強姦的法律,都遭到學生以情感安全為由的抗議和投訴?為何享樂學習成為時代潮流,大學生的抑鬱症現象卻反而氾濫了?
通過譯介《嬌慣的美國心靈》一書,分析了美國新中產教育的“過度保護”和社交媒體時代“資訊繭房”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
從前,孩子們的經典讀物是各種“歷險記”:擺脫大人看管,獨自一人在流浪途中結識朋友,解決問題,現在則是安全主義當道。
大學也慫了。漢娜•霍爾本•格雷,從1978年至199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男女兼收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她有一句名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學習從來不是雲淡風輕的事,快樂教育的表述本身即包含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成立。但現在是公司化辦大學,資本主義模式管科研,行政管理的邏輯首先要免責,而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享樂學習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書中指出,美國大學近年在生活設施方面的開支大增,遠遠超出對科研和教學的投入增長,成為豪華的“鄉村俱樂部”。安全主義當道,有教授甚至發明並不斷推廣“微侵犯”的概念,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或碰撞解釋為他人的侵犯,放縱年輕學生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身邊的人和事,但問題在於,當你戴上了“微侵犯”的眼鏡後,你就會發現這種侵犯如影隨形,安全主義在此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是感覺著校園危機四伏,校方才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安全屋”,專門辟出一塊空間,配置專業人員,把牆壁塗成粉色,裡面放上甜點和玩具,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在作者看來,這些近來搞出的新花樣,壓根就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大學的墮落。
回應
所以說快樂教育是看不清教育的主要目標了,學習的本質決定學習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阿楨
朱熹不是狀元 2015-08-12 文匯報
關於高考狀元的話題,可謂延綿不絕,高考則在廢除了科舉之後方才出現,此兩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人們還是樂此不疲,硬要將它們拉在一起,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高考狀元,每個省有,每個市有,每個縣有,文科有文科的狀元,理科有理科的狀元。
自有科舉以來,金榜題名的狀元出過不少,狀元們之文治武功實有建樹或文章詩賦流芳千古的,實在不多。朱熹不是狀元,就像魏徵不是狀元,馬周不是狀元,李白不是狀元,陸游不是狀元一樣。
朱熹不是狀元,就連榜眼、探花都遠遠不是,這原因肯定很複雜,我們只能分析,只能推測:或許因為他沒有以科舉考試為目標去做學問,沒有去研究去琢磨科舉考試的路數,並千方百計去強求自己適應;或許因為他沒有太把諸如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名次當一回事,沒有去猜測去揣摩可能出現的考題,去打聽試官的人選以便迎合試官的口味,只求如實訴說自己對於經史的見識以及對於現實的思考;或許因為試官只按常規閱卷,看不出朱熹的策論高在哪裡妙在何處,當然,也可能朱熹考前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複習,或者臨場失手作文偏題——我已經說了,這都只是分析與推測。只有一點是肯定的,“狀元”不能說明一切,不能預定一生。朱熹不是狀元,但與他同科的進士卻要因朱熹而得以留名後世,連狀元故里之石碑也要借朱熹之名,沾朱熹之光,豈不發人深省?
北大清華去外地招生,因為爭搶“高考狀元”而弄得紛紛揚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樂,可以理解。“搶天下英才而炫耀之”卻大煞風景。人生的道路很長,高考只是其中的一個節點。是否“天下英才”,不是一次高考就能定論的。與其多搶幾個准“天下英才”進來,不如多教幾個日後真能成為“天下英才”的學生出去。不少市縣的一中,都是當地的名校,新生入校之時,都有一言代代相傳,叫做“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這是此類一中作為名校對于新生的鼓勵,也是此類名校教職員工對於自己的鞭策。在招生之時就想以“狀元”學生為榮,是否過於急功近利?
阿楨
英媒:美式招生醜聞在華不會發生
英國大學世界新聞網2019-03-31:美國招生醜聞不會在中國發生 美國近來被曝光的高校招生賄賂醜聞在中國見諸報端後,中國民眾紛紛搖頭表示不敢相信。見不得人的金錢交易、賄賂教練、名校招生持續受腐蝕,這些都沒有發生在當今中國。在中國,高考仍是大學的“守門人”。
在中國,防止美國式大學入學賄賂同樣適用於出資為學校建大樓等方面。2012年筆者在中國某高校任教的教室位於“10號樓”。中國大學也接受捐助,但有關建築統統被編號,捐贈人無法從中“獲益”。
20世紀初,妻妾成群的中國富人紛紛把眾多子女送到“學校”混文憑。在西方,此類學校被稱為“文憑工廠”,在中國則被稱為“野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再沒讓此類學校死灰復燃。
令中國人困惑的是,越來越少的美國院校要求申請人必須參加ACT或SAT入學考試。若美國大學繼續對學業要求越來越寬鬆以維繫學費資金流,“野雞大學”將再次肆虐美國。(作者理查•施洛克是美國恩波利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榮譽教授,王會聰譯)
陸名校推甄不收文組! 家長大罵歧視 理組卻都笑了... 2019-03-31聯合報
近日,大陸多所大學先後發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不過,與去年相比,許多大學嚴格控制招生科系,大幅縮減人文社科類招生人數。
•文科標準難統一 不若理科可量化
理科網友這麼說:「但當今強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真的就是理工科的競爭,華為就是我們的榜樣。」
文科這麼說:「理工人士只知道鑽研技術,缺乏人文素養,缺少社會擔當。」
甄試過篩人數爆量之亂 台大教授:逼高中生出走 2019-03-31 聯合報
大學個人申請一階篩選27日放榜,各校系個人申請通過一階篩選的暴增,國教行動聯盟、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今(31)日在教育部門口抗議「同分亂象」,要求增加「學測鑑別度」。
相關新聞
申請、繁星同分暴增 家長淚訴同分增額亂象
阿楨
可就在各國教育專家紛紛趕往新加坡前去取經之時,就在這個月,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卻顛覆了整個新加坡教育界——這個國家,將迎來50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變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將要取消將不同成績的學生放置進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機制,學生可享受統一的學制,還可與高於或低於自身水準的同學一起上課。
這聽起來似乎是好事,這不就是想要“促進教育公平化”嗎?但也未免讓人疑惑,在許多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平與均衡早已被視作重要的奮鬥目標,怎麼到現在,領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剛剛開始進行此方面的變革?
因為在新加坡,“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代名詞,僅僅開放給最優秀的一小撮學生;而無論怎麼學都考不出好成績的學生,則應該認命,安心在職業技術學校度過學生生涯,畢業後,到社會上靠手藝謀份差事。每個人,都應該待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裡。
這也正是延續了幾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新加坡的“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個新加坡十二三歲的孩子將用小學畢業後的一場考試,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績最牛的精英學子,將升入直通車課程專案(Integrated Proramme,IP),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幫助,比如不用選拔考試、課程與名校接軌等。這意味著小學畢業之後,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最強高等學府的大門。
水準尚可、但沒那麼“精英”的,則會進入快捷流學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學制,學完中學的科目。
成績在中等偏下的學生,將被分進普通學術學校(Normal Academic),無論你樂意不樂意,都得讀五年才能從中學畢業,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學制,多花上一年。
回應
新加坡經濟這麼發達,社會文明程度也很高,但你聽說過任何能夠真正的在創新上有影響力的人嗎?或者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嗎?”
那麼點人口,想要有多少國際影響力的人是有點奢望了。
阿楨
2、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 她發現在1990年代和21世紀早期,在美國家庭中,但凡受過更高、更好教育的家庭,不管白人還是黑人都是採用了這種與孩子緊密互動的方式。普通工薪階層、貧窮階層的孩子養育則基本遵循著“聽之任之”的模式。
從教育效果而言,這種“直升機父母”模式卓有成效。1990年, 堪薩斯大學的貝提•哈爾特(Betty Hart)和陶德•萊斯利(Todd Risley)發現這種緊密陪伴中話語展現的力量。比如,貧窮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英語單詞約600個;但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達1200個。
進入21世紀,美國富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已經從“直升機父母”進階到“鏟雪機父母”。他們負責剷除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樣她們的孩子就無需面對失敗、挫折或者失去機會。
3、鏟雪機模式的代價
這種鏟雪機模式從選擇知名幼稚園就已經開始,到小學教育進一步強化,監督作業、參加體育專案、去打比賽;只要讓孩子擁有最好、佔據最好、成為最好,父母可以調動一切金錢、人脈和資源,可以包辦一切,Nothing Impossible!
回應
看吧。天下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要放在我國,完了,一堆人絕對會沒完沒了的噴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聲明:胡說八道,西方世界孩子快樂教育素質教育,18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就不管了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從小學開始就決定?領跑全球的教育強國新加坡迎來“大地震”……
新加坡,一個狹小的島國,面積只有美國洛杉磯的一半,自然資源匱乏,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的孩子歷年來在國際教育水準評測中的優異表現。以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為例,連續三屆,新加坡學生都坐穩了五強的寶座。
在如此光芒耀眼的成績背後,想必離不開別具一格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
阿楨
美國家長比中國家長更拼? 2019-03-24 新浪財經
先猜一猜這是你印象中的哪國的學生和家長: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鐘;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雇主那裡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著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著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式漏洞。
但是,隨著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醜聞日益像一出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誌。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準。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阿楨
紐約頂尖高中放榜亞裔學生占一半,政客:考試不公平
紐約市8所頂尖高中頭上,被扣上的“種族隔離”帽子,估計一時半會兒還是摘不掉。
紐約市高中錄取結果已於當地時間2019-03-18出爐,資料顯示亞裔學生仍獲特殊高中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其次是白人學生,占29%;非洲裔和西語裔學生的數量仍然很低,比率僅為4%和7%。
為了不讓亞裔學生“獨領風騷”,呼籲特殊高中“人種多元化”的美國政客們又坐不住了,要開聽證會繼續推動廢除特殊高中入學考試,提高非裔和西裔學生入學特殊高中占比。
這項被認為是針對亞裔學生的提案,遭到紐約同源會會長陳慧華怒批——“21世紀排華法案!”
1971年開始,紐約州為確保紐約市特殊高中公平錄取優秀學生,推出不涉及人種、種族、優待和家庭收入的特殊高中入學考試(SHSAT)。
紐約特殊高中屬於公辦高中中的頂尖高中,錄取流程類似於我國的省/市重點高中通過中考成績選拔新生。
今年特殊高中發出的4278份錄取通知書中,亞裔學生仍獲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1%,白人占28.5%,非裔和西裔學生被錄取比率繼續走低,分別為4%和6.6%。最受歡迎的史岱文森高中,在近900名學生中僅向7名黑人學生發出了入學邀請。
回應
確實不公平,真公平的話能占70%起
NBA招球員也不公平,黑人比例遠超一半,其他人種太少。
什麼考試不公,實際就是誰都不願承認的智商不平等導致。不過倒是支持他們搞平權,把好的拉下來,把次的拉上去。
支援美國不以分數作為錄取標準。強烈支持美國常春藤高校只錄取黑人及拉丁人入學。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傷不到富二代的“安全網”
回應
如果我是真正的貴族,超級富豪,我寧願選窮人但是要真材實料的學生陪讀,也不願意與這些只會開PARTY的偽中產們混一起,這不像是窮人和富豪的對教學資源的爭奪,更像是超級富豪不滿中產拉低了教育品質罷了
所以你不會是富豪貴族,你的思路培養的就是個中產孩子。權貴富商上大學學習知識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搭建上層的交際網路。人脈帶來的財富遠比知識多。
阿楨
有錢家長行賄幫子女進名校 耶魯、史丹福等都中招 2019-03-13 世界日報
美國聯邦司法部12日對50名大學教練及有錢家長控罪,指控這些教練接受來自包括知名美劇演員費莉希蒂•赫夫曼(Felicity Huffman)、蘿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在內的家長賄賂,換得不計其子女能力,就能作為「體育生」進入菁英大學;史丹福大學、喬治城大學等名校均在列,這將是聯邦法庭史上規模最大的入學行賄案件。
檢方表示,這些有錢家長在2011年至2019年2月間,向一名入學顧問支付2500萬元美元,用來賄賂各名校教練及行政人員,將其子女標記為「已招募的運動員」,以增加錄取機會。涉案人員也為學生編造虛假運動員檔案,即便他們並不從事某項運動,也通過作假讓他們看起來更像強壯的高中運動員;顧問公司還賄賂主管大學錄取考試的行政官員,讓一名佛州男子代替學生考試,或在考試結束後,用他的答案替換學生的答案。
由於被告還包括出演「絕望主婦」(慾望師奶)而家喻戶曉的赫夫曼,以及出演熱播情境喜劇「歡樂滿屋」的路格林,此案更顯位高權重者透過犯罪來讓子女進入菁英大學的醜陋嘴臉。
羅夫林與時尚設計師的丈夫吉安諾裡被控行賄50萬元,以讓從未參與相關運動的兩名女兒,進入南加州大學賽艇隊。
赫夫曼則被控偽裝慈善捐款,向Key Worldwide Foundation基金會行賄1萬5000元,以便讓協力廠商修改大女兒的SAT考試成績;其大女兒的SAT成績為1420分,比早一年參加的PSAT考試高出400分;赫夫曼也想對小女兒「故技重施」,但未能得逞。
回應
美國沒有大學聯考或會考。招生全由學校決定,有很大機會黑箱作業。美國大學是漢朝制度
還是聯考比較公平,多元入學=多錢入學+拚爹(媽)入學。聯考會有遺珠之憾,那就再加一部份的甄試。
民主的燈塔會有賄賂?人家是合法操作。你知道吧?嘿嘿嘿嘿嘿
公開的秘密.在美國,這還算是個事?
圖博館
精英教育還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質唯上的野蠻性競爭。
在精英學生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是一雙“害怕失敗”的魔爪。他們最恐懼的事情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我會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因為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無法忍受,“贏者全盤皆贏,輸者全盤皆輸”的心態普遍存在。
當你的生活中沒有被給予犯錯空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錯誤任何機會。所以學生們都不願意去上一門自己沒有把握取得優秀成績的課程,因此大家無法拓展並超越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所以學生們都選擇“金融和諮詢”作為專業和職業,按部就班地生活,喪失了新生活的想像力,在內心深處,也缺乏勇氣和自由來創造自己的道路。
儘管有一部分人在做出決定之後,不再回頭,持之以恆地去做自己的事,但是更多的人則會長期深陷於選擇的迷茫和壓力之中。就是那些勇往直前的人,也總會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停住腳步思考這一切是否都值得。
第三,它向孩子們灌輸了一種虛假的自我價值,讓他們變得傲慢和自負。
精英教育會告訴精英學生:你根本沒必要在一個沒上過名校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不管他屬於什麼階層。你是天之驕子,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之一”,其他人根本沒法和你比,他們沒你優秀,沒你聰明,無論如何,他們都應該生活在你之下。於是,精英學生們自以為高人一等,成為一個與世隔絕、自以為是的小混蛋。
而事實上呢?名校之外還有很多聰明和優秀的人,他們之所以沒進名校,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階層。即使一個孩子出生在大富之家,從小受到優待,他也需要明白:不管別人怎麼誇讚他,他都並不比別人更重要。他的痛苦並不比別人的痛苦更值得同情,他的靈魂也並不比別人高尚。
所以,在努力將孩子培養成“精英”的同時,如何避免他受“精英教育”的傷害?我想這值得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
圖博館
所有的教育體系都會教出有系統特點的人才,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精英教育也有其劣勢所在。
首先,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
在精英階層的家長眼中,名校對自己的孩子來講是必需品。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不是“盡你最大的努力”,而是“你必須是最好的”。雄心勃勃的父母不斷地向孩子提出高標準的要求,其背後的實質是對孩子的不滿。孩子為了極力消除父母對自己的不滿,一刻不敢停歇地拼搏。我們並沒意識到,這是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種下一顆叫做“必須成功”的種子: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愛,不成功的人就不應該有快樂。就像猶太家庭的孩子所被灌輸的:倘若你不能給你的父母帶來榮譽,你將深感罪惡。
然而,孩子們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自我”是一種“偽自我”。當一個孩子力爭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和渴望,久而久之,他將失去關懷自己感受和渴望的能力。
同時,如果要出類拔萃,那麼就必須做出犧牲。有多少孩子,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好奇心、興趣愛好,而這些犧牲,恰恰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當你身邊的人都在爭分奪秒地你追我趕,你自然也不敢停下腳步,去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
於是,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精英名校生過得極其不開心,他們患上了成功強迫症,必須成功,而且必須速成;他們的身上寄居著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我們都承認,學生在高中階段承受巨大壓力會導致精神焦慮,那麼當他們進入大學之後,焦慮症會不翼而飛嗎?不會,只會變本加厲。
名牌大學裡的競爭更加激烈,對手更加強大,孩子們如履薄冰,在自負和自卑之間起起落落。同時,對於大學突然給予的自由,他們並不具備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去承受,難免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搞得一團糟。面對困境,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依賴興奮劑或抗抑鬱、抗焦慮的藥物來幫助自己,有些學生會選擇中途休學或者夢想著休學。
第二,它讓孩子們恐懼失敗,使他們對風險極力回避。
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極度缺乏好奇心,對未來一片茫然,不能定位自己真實的喜好,不清楚自己的目標——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猶如一群優秀的綿羊。
圖博館
被過度推崇的精英教育 哪裡是它的劣勢所在 2019-01-03 新浪博客
最近,“用生命陪孩子做作業”、“家委會競選成秀場”等文章爆紅網路,笑Cry之餘,我為這個時代家長們的集體焦慮而深感無奈。同時,想起了曾經給我帶來很大啟發的一本書,“紐約時報暢銷書”《優秀的綿羊》(作者 William Deresiewicz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2008年辭去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推薦給大家。
哈耶普,看得見的階層堡壘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我曾經以為,它們離學霸們並不遙遠。直到看到它們的本科錄取法則:學術標準(SAT、GPA、AP等)、金光閃閃的推薦信和個人簡歷(特長、課外活動、社會服務專案)、昂貴的學費、偏向校友子女、偏向體育健將、偏向巨額捐贈者、強調家庭背景(例如限制猶太申請者)。
在這種情形下,富裕家庭無疑占盡了優勢:聘請SAT私人教師、雇用自薦信導師(代筆者)、以校友名義捐助,更不用說,提供學習多門特長、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參與跨國社會服務專案所需的時間和財力支援。
於是,學生的課外活動列表成為申請大學的“個人炫富名單”,如果你有10項課外活動,那我需要有11項;於是,社會服務專案越來越標新立異,你去印度教英語,我去秘魯蓋學校,你去知名博物館當 docent(講解員),我去投資銀行寫 PitchBook (專案建議書);就連SAT,本意是摸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實際上摸清的卻是學生們的家庭收入。
所以,僅憑你是學霸,拼爹拼不過,也難以踏進哈耶普的門檻。(相比之下,咱中國的清華北大只看高考分數,是一件多麼公平的事!)
頂尖大學招收上層階層的孩子,這些孩子畢業後從事上層階層的工作,將來他們的孩子再去上頂尖大學,如此反復,階層就此固化。
不同社會層級的學校教學理念不同,工薪階層的孩子學習如何嚴格遵守紀律,學習機械式勞動,訓練死記硬背功夫;職業階層的孩子學習如何創造,如何表達自我;而商業階層的孩子學習掌握權力、統治和自我掌控。
一箭穿心。
然而,這並不是《優秀的綿羊》,也不是我,最想談論的主題。
精英教育的劣勢
何為“精英教育”(superior education)?
簡言之,就是培養精英階層的教育。按照公認標準,適齡人口入學率<15%稱為精英教育,從入學率而言,名校(小學、中學、大學),當屬精英教育的第一梯隊。
圖博館
光明時評: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2018-12-29 光明網
曾經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王詩齡課程表”,最近再次成為社交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為此,光明網-時評頻道12月29日刊載評論文章《王詩齡的課程表,無法定義每個人的成功》。
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兒王詩齡的課程表上,從週一到周日,鋼琴、大提琴、油畫、書法、瑜伽、國際象棋甚至織毛衣,各種學習安排擠滿了她的課餘時間。對此輿論不吝讚譽,還不忘一個勁地給其他家長和孩子們打勵志雞血:“王詩齡課表曝光,你是985都輸她”,“看吧,比你聰明、條件比你好的人,還比你拼命十倍!”
同樣一張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裡可能備受質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嶽倫那裡卻獲得讚譽。有人還拿出更“成功、大牌”的英國王室來說事。英國小王子、年僅5歲的喬治,在他一年級的課程表上,就排滿了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歷史、地理、電腦、戲劇、藝術、體操、游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十幾門科目。觀點還是一樣——他們出生時就在羅馬,卻仍比你努力。
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輿論意見,其實都屬於同一套話語體系——成功學的話語體系。只不過,因為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功”,所以人們還有探討和質疑成功標準的勇氣。王室、名人“足夠成功”,甚至直接定義了何謂成功,跟他們探討、對他們質疑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變成了一面倒的讚譽和宣導。
在相當長的時間段裡,那麼多人都為育兒問題爭論不休,那麼多家庭都為孩子的教育成長焦慮不已,甚至彌漫成為一種全社會的焦慮。要不要“王詩齡的課程表”,要不要喬治王子式的苛刻教育,恐怕在短時間內都無法形成共識。也許首當其衝的,是家長和全社會都應該反思一下價值觀問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何為健康的成長;對於一個人來說,何為成功?
回應
精英這些琴棋書畫所謂培養氣質的課程學得越多,就離現實越遠。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甚至初中的部份數學、物理、化學都是無用的。
學習本身並不是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培養人的能力,認知,理解,邏輯思維等能力。
琴棋書畫也是
jsoujsou
但是最優秀的那1%的英國學生都會選擇去考MAT和STEP,這兩個考試是專門為想要考牛津,劍橋,帝國理工,華威,UCL這種學校的學生設計的。題目難度跟進階數學天差地別,而且方法更複雜,套路少,靈活度大。
從Alevel數學,Alevel進階數學,到MAT以及STEP,難度是成幾何增長的。從英國學生對這三個考試的選擇,很容易看出學生之間的差距。
一些學生高二還在學Alevel數學P3的時候,很多私立學校已經把這兩年的課程壓縮到一年甚至一個學期學完,學進階數學去了。
而美國的情況則更極端一點。美國高考SAT/ACT數學的題目,我也不翻譯了,隨便挑幾道你們感受一下。
簡單吧?
SAT的數學部分大多數中國學生最後都能拿到750分以上的成績(滿分800),而最新的一次美國本土的平均分是541分。本土數學厲害的學生則都走了競賽路線,考AMC,AIME,USAMO去了(AMC和AIME是美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選拔賽的一部分)。
所以可以看出,美國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數學差得很差,但有少數數學厲害的,那可是相當厲害:最後“做出超級牛的東西”的往往是後者。
總結:為什麼美國中小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1.不同階級家庭出來的學生的數學天差地別,精英階級不少學生數學非常厲害,他們的數學一點都不簡單。
2.美國靠福利吸引了很多外籍優秀人才,他們為美國很多高科技產業貢獻巨大,同時給美國提供了很多優秀的教育資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ec33b7a0102xgkx.html
jsoujsou
這些學校的優秀學生個個都以SAT滿分為目標,舊SAT平均分保守估計不會低於2100/2400分(SAT和ACT相當於美國的高考,考察英語閱讀,語法,作文以及數學。舊SAT滿分2400,新SAT滿分1600,ACT滿分36)。
私立學校的學生早就不拘泥於課本了。英美的優秀私立高中裡,高中生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公立學校的學生還在對著Algebra II(代數2)發愁的時候,私立學校的學生早早就拿下了AP Calculus BC(微積分)的5分,我見過最誇張的一個修了12門AP,最後高三一共拿了9個5分。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你會發現美國全國的智商好像都被精英階級吸走了。
我們看一組CollegeBoard的統計資料,這是學生平均SAT成績和其家庭收入的關係:
學生的SAT成績和學生家庭的收入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越有錢的家庭孩子成績越好,所以不要說中國正在階級固化,這個東西還真是不分國界的。
英國也有相同的問題。
我現在讀的就是英國Alevel高中課程系統,Alevel的數學分為數學和進階數學兩個科目。
Alevel數學包括了中國高中數學大多數的知識點(純數學卷+力學卷+統計卷)。
用向量解決三維幾何問題啊,基本的複數知識啊,數列啊,函數啊,還包括了一點基礎的微積分,等等。另外還有兩卷分別考統計(基本概率論,排列組合,正態分佈,二項分佈等等),還有力學(連接體,拋體,圓周運動等等)。
進階數學的難度就比數學大很多了。它包括了一些中國大學裡面才會講的微積分,線代,統計,和複變知識。
二階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矩陣的特徵分解,行列式,複變的歐拉公式以及利用其解決三角函數問題,還會結合微積分考察數學歸納法的運用等等;統計卷則會考假設檢驗,T分佈,負指數分佈,幾何分佈,置信區間,卡方檢驗,線性回歸,還會讓你用微積分算PDF和CDF;力學則會有簡諧運動,轉動慣量,比較複雜的碰撞問題和剛體平衡問題。此外,雖然不考,但是課本上也有群論之類更深的數學知識。
jsoujsou
為什麼美國數學教育比我們簡單,卻高科技雲集、能做出很牛的東西?2018-05-06海外眼】
作為一個美式教育的親歷者,我不想為美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做任何辯護。
美國的中小學理科教育品質非常差,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既然美國理科基礎教育品質那麼差,為什麼它能包攬364個諾貝爾獎,33個菲爾茲獎,37個圖靈獎?它又是怎麼做出無數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建立起高科技事業雲集,還有坐擁全美三分之一風險投資總額的矽谷?
1.優秀移民的貢獻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美國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H-1B簽證政策。
且不論矽谷裡面外籍員工的比例,光全美博士生就有超過一半都是外籍:這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鐵一樣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吸過去了。
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曾經在一次辯論中提到:
華爾街日報曾反駁過一個認為H-1B會奪走美國人的工作而支持廢除H-1B的議員。華爾街日報說:根本沒有美國人有能力做這些工作,這些都是高科技產業裡面最尖端的工作。不是他們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而是整個產業都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不過最近大家也都看到,H-1B政策在特朗普這兒被收緊了,將來還有沒有那麼多移民科學家能留在那就成了未知數了。
2 教育階層分化明顯
美國科研實力強,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也是我最有切身體會的一個,那就是美國(英國也一樣)的教育資源的分配非常不均。往往是少數精英階級佔用了最優的教育資源,大多數美國人得不到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即使在中學階段,美國學生和學生之間早有了鮮明的階級分層了。公立學校的學生放學以後高高興興的回家的時候,私立學校的學生仍然要參加各種補習班。
同理,在英國,任意找一個公立學校的學生和伊頓公學的學生比一比,高下立判。
伊頓公學的招生官曾經在我們高中宣講中,提到了伊頓對於學生的選拔和管理:
伊頓的初中招生是提前4年在學生9歲的時候就要報名,經過多層考試選拔出來的。學校全宿舍制,全軍事化管理,每年從1000個申請者中錄取250個,這250個人在6年後有28%都考入牛津劍橋,另外還有42%考入牛劍以外的世界名校。
雖然說並沒有到衡水一中的那種程度,但是大多數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都是不輕鬆的,每個學生肩上都有巨大的壓力。
美國也是一樣,類似Phillips Academy Andover,Lawrenceville School,Phillips Exeter Academy這樣的精英階級高中的學生,有33%進入了斯坦福、MIT這樣的常春藤名校。
圖博館
分分分,伊頓的命根,更是三個平民學霸立足的關鍵,三人馬上就要分出勝負,當然免不了臨陣再磨上一頓槍。
在離校前的最後一天,成績揭榜了。
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這個結果有點意外,不過也在情理之中,三人當中,西奧機警像兔子——隨時關注競爭對手的表現;勤勞像蜜蜂——還記得他第一天就早起自習嗎?天道酬勤同樣適用於高手過招。
詹姆斯佛系裡帶點點遺憾:自我感覺不錯,但下學期仍需多努力。
一開始就撂狠話要“讓他們知道我是誰”的法拉和榮譽一步之遙,有點失落,拒絕在攝像機前曬成績單。
不過也不是全無收穫哦。
一場期末考,三人重新洗牌。他們靠著“掐尖”入學,即使保持高度“雞血”狀態,小心翼翼維持唯一的優勢,最後也只有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
BBC沒有直白地告訴觀眾,那些權貴二代的成績是怎樣的,但是在選定的最公平的“考試”這條賽道上,從詹姆斯和法拉的失意來看,完全可以腦補出“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聰明”、“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這一類的雞湯畫面。
伊頓或許是平民學霸的終點線,使出洪荒之力也只是將將拿到入場券。對於權貴二代來說,伊頓只是起跑線。BBC拍這個紀錄片的本意當然不是向普通人傳遞“階級固化論”,“努力徒勞論”,它只是非常真誠地告訴我們,二代們不僅佔據了更好的資源、而且跑得更快,什麼“快樂教育”、什麼“及格就好”,不存在的!就醬。
回應
拉倒吧,伊頓不公榜成績就說明了背後貓膩!家族實力就是其可以畢業的保證!這種學校的學生讓它到中國來做做卷子試一試!立刻露餡!
外國資本主義社會本來就是有錢人的天下,本身有錢加上結交的都是權貴更容易成為各層精英,感覺並不是他們的能力比別人都高多少,只是接觸的層面不同起點高罷了
http://lx.huanqiu.com/lxnews/2018-02/11582803.html
圖博館
不管三人各自揣了哪些心思,既然被投上“戰場”,就必須遵守規則,為榮譽而戰——伊頓實行分級教學,每次期末考成績都決定著下一個學年是意氣風發地亮相高階班,還是灰頭土臉地擠在低階班。嘖嘖,這可比國內張榜排名那一套殘酷多了。事到如今,除了全拼,還有其他選擇嗎?
伊頓の初體驗
早上7點半,舍監阿姨挨個宿舍叫醒的時候,大學霸西奧已經開始學習了。“我想因為此刻其他人都在同一年級,都在比我更高的等級,所以我感覺自己有點落後了。”
上學的第一天,西奧就已經滿血狀態,體現出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危機意識,大寫的“服”!
法拉還在打量和比較:伊頓也只是一所“上課下課,吃飯寫作業”的學校而已嘛。
詹姆斯慵懶中,“和所有那些有錢人一起,感覺不好,也不壞。”
下面是無獎競猜:三人當中,也許只有西奧聽到了起跑線上槍響的聲音,到學期末的時候,法拉還能保持領先位置嗎?
朋友or競爭者?讓成績來決定吧
伊頓的生活日復一日忙得腳跟打著後腦勺:早上7點半起床,一天上7節課,每節課40分鐘,課後還有社團活動、辯論賽,晚上還有一堆家庭作業。
它的競爭滲透在平時的每一次家庭作業、測試當中。
法拉成績最好,但是仍然時刻保持著警惕性,“總有人會跳上來,取代我的位置”。
詹姆斯不願意和其他人競爭,“我只想以某種方式做我自己。”對自己各科目的評價比較客觀,“我的地理學得不錯,歷史也不錯,拉丁語很糟糕,但實際成績不錯,但仍然糟糕。法語和西班牙語真的非常難,不過我還是喜歡” 。
看起來很開朗隨和的西奧,其實是個心機boy,一直默默觀察兩位小伙伴。
在一次小型家庭作業評分中,當得知自己被“朋友”詹姆斯打敗時,西奧馬上聯想到,“現在他的法學和神學都學得比我好。我們或許是好朋友,但我們也是競爭對手了”。在分數面前,友誼果然是塑料做的。
連學霸都顫抖的期末測試
經過12週、420節課、50個小時的家庭作業之後,決定榮譽的期末測試來臨了,這下連詹姆斯都淡定不住了。
按照慣例,西奧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
成績穩居三人之首的法拉向來傲嬌,現在也不得不重新評估兩位夥伴,“我不知道長假後詹姆斯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他變得聰明很多……所以我想不止是我和西奧競爭了”。在終極之戰裡,法拉還能繼續保持領先嗎?
圖博館
超級平民學霸闖進頂尖貴族學校放話要碾壓權貴二代卻慘遭全面吊打2018-02-05
鑑於廣大吃瓜群眾,對生在終點線上的二代們的學習日常有一些“蜜汁幻想”,BBC特地製作了一個良心紀錄片,真誠地告訴大家:醒醒吧!別讓貧窮限制了你們的想像!
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三個超級平民學霸在英國頂尖私校伊頓公學,與權貴子弟PK的過程。來,三寶先安利一波全英高貴高貴最高貴的伊頓公學:
伊頓公學堪稱英國王室、政/經界精英的“上書房”,它只培養英國0.04%的中學生,卻輸出了全英國最頂端的精英階層。
數百年來伊頓公學保持幾乎純血的貴族精英血統,近年來放下身段,每年向全球發出4個獎學金名額,只有天才級別的優秀平民學生,才有資格漫步五百多年的古老校園。
三個過關斬將、贏取全額獎學金的學霸個個來頭不小。
華裔男孩詹姆斯,純天然有機數學學霸,小學還沒畢業就取得了英國中學畢業會考(GCSE)數學考試的A,11歲又取得英國大學入學考試A-Level數學考試的A。為啥說是純天然呢?因為家裡開中餐館,爹媽不僅顧不上他的學習,生意忙起來還得喊兒子接聽電話送外賣呢。
黑人男孩法拉,從出生起,全家人就打上了雞血,為了實現伊頓夢步步為贏。他的成績應該是三人中最好的,所以有點傲嬌,也比較淡定。
白人男孩西奧除了學術過硬之外,還連續三年贏得全郡游泳冠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典型好學生。他的媽媽對於西奧能夠進入伊頓只能用“受寵若驚”來形容。
三人暢想伊頓的時候,各自的畫風是這樣的:
詹姆斯的風格一貫佛系,“我不想趕上任何人,我只想為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
是不是很熟悉?是的,他的父母就是佛系養娃的代表,生意忙起來喊兒子送外賣也是日常畫風,所以詹姆斯也完美地傳承了佛係作風。
法拉成績最好,也最雄心勃勃,“我再也不打算裝模作樣隱藏自己了,我要告訴他們我是誰,來自哪裡”,甚至打算好了要將自己的下一代也送入伊頓——像其他的名流二代那樣,仰仗父輩之光,尊貴體面,而不是千萬人中搶奪一張入場券,就算贏得光明正大,到底還是缺那麼點底氣。
西奧同學的發言是教科書式四平八穩,“我感覺像是困在小池塘里的大魚,當我進入伊頓後,我又會再次變成小魚。”但是各位看客要小心了,學霸謙虛起來,通常都在憋大招哦。
圖博館
本來就沒啥平等。考學已經是最平等的事了。至於有人家砸錢入重點,人家還覺得你直接在片區不用錢上重點不平等呢。有人天生適合學習,有人天生有其它專長,哪來的平等。
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教育(文化)再生產》。因為你窮,所以你提供不了後代文化知識資本,於是後代窮。法國不就是個階級固化的社會.
法國大學錄取不公平 馬克龍誓言改變抽籤方式
在法國,即便高中畢業成績很好,也不一定能讀上自己嚮往的專業和大學,因為當申請這些學科的人數超過招生數時,被稱為APB的高校報名錄取程序就要隨機抽選學生。醫學、法律、心理學和體育科技與運動學(STAPS)這些熱門專業都是這樣。
法國總統馬克龍2017.8.31在接受法國《觀點》雜誌專訪時對大學錄取問題的評論,再次引發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激烈討論。
馬克龍重申了高等教育部長7月17日展開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廣泛協商,「我們必須讓大學錄取更加透明、清晰和實用,我們不會再抽籤選擇學生了」。今年夏天,在APB網站上填報志願而未被錄取的高中畢業生數量已經打破了紀錄,引起了社會普遍的憤慨和批評。
目前法國綜合大學只有不到30%的大學生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學士文憑,在四年後獲得的只有40%,而職業類的高中畢業生只有2%獲得普通學士文憑。
以醫學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學的校長達爾德爾向《費加羅報》表示,醫學院有12%的註冊學生沒有科學類的高中畢業證,他感嘆到:「六年來他們當中沒有人通過考試,我們把他們送進了死胡同。以平均主義的名義,我們用失敗的方式進行了甄選!」
其實,法國已經有55%的高等教育培訓是需要甄選的學科,匯聚了約65%的法國學生註冊預科班、大學校、大學技術學院(IUT)、高級技師(STS)和健康學科等。這些學科的平均畢業率和就業程度都比非甄選學科好很多。
圖博館
劉煜:從“拼爹”到幼兒園教育的公共性危機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博士2017-09-08
2001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家園共育方面,不僅更加突出了家庭作為幼兒園合作夥伴的重要地位,同時使用“環境”“教育資源”等關鍵詞,首次提出家庭同樣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不可忽略的教育資源。將家長的職業、經歷和愛好等作為教育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論調(以下簡稱“家長資源論”),為近年的家園共育實踐開闢了新的路徑。
家長資源論的支持者通常認為,這一舉措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突破了過去將家長置於幼兒園教育旁觀者的地位,使其參與其中發揮家長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將家長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舉措,忽略了家庭因素對教育過程的影響以及由此加劇的不平等問題。
回應
為什麼有錢人都呼籲“素質教育,學校減負”?
因為只有用錢,才能在補課中學到知識的時代,才是金錢做主!
少見多怪!拼爹的鬥爭從他爹找對象的時候就開始了!
家長資源論其實也是中國攀比文化的一種助力和表現形式。
強調絕對的公平是沒有意義的。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嘰嘰歪歪,無非是掩飾自己學不好,孩子又不學好的窘境。教育市場的火爆,並非什麼國家政策使然,而是這些家長自己搞出來的。有錢的就各種補習,沒錢的就使勁嚷嚷要公平。
剛生下來的小孩是沒有分別的,上一樣的公立幼兒園,上一樣的公立中學,一樣的公立高中,用一樣的教學大綱,盡量摒棄家庭因素干擾,加上統一考試,就是在盡量劃定盡量相同的起跑線。我覺得很現實呀。
人本來就是不平等的,追求絕對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啊.大家家境不同,條件不同,家長的經歷學識不同如何劃定所謂的絕對平等的起跑線?這根本是不現實的。這麼說吧非要達到這個目標,我看只有生下來就由國家託管,完全摒除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從出生起統一接受培養,這樣現實麼?
在西方社會教育機會初始就不平等用來固化階層,目的就是讓那些上層家庭永遠上層;而在中國教育也是用來分層的,不過主要是要在全民裡面篩出來大概10%的確實優秀的人,所以競爭激烈,學校負責考試。
大學擴招才是階級固化的根本,當高考之後的大學畢業本科生氾濫,寒門子弟如何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真是可笑。教育公平最終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圖博館
回到教育公平上,清北這樣的重點大學,把話說開了,他的大門就不是面向99.99%的孩子開的。他就做不到公平,公平就不是他的任務,他的任務就是挑尖子,挑智商高的,挑最好的苗子來培養。這一條你得認,你要連這都不認就沒法繼續聊了。面對這個門檻,家庭背景肯定有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得你自己的娃給力才行,說白了就是“天資”,進這種學校光知道刻苦都沒用。您還別說拿著條子平趟什麼的,小孩兒要是不靈,進去都是受罪,你以為周圍一圈學霸就你一學渣你不會有心理陰影? 再說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大學同學也有農村的,父母大字不識,但人家明白事,真是豁出一切全力保障小孩唸書,他爸爸就是,全村第一個裝空調的,給他兒子的屋裝,夏天讓小孩更舒服。有的家庭,父母把孩子撂給老人,一年見一面甚至幾年見一面,恨不得初中沒畢業就讓小孩打工掙錢,你家就真缺小孩打工的那點兒錢嗎?家庭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你沒盡到,擰身讓政府和社會去背這個鍋,讓家庭責任都缺失的孩子也要上重點大學,沒道理啊。在上大學,上好大學的問題上,不管你出身哪裡,所有孩子都在努力,都在拼,不能說你出身工農努力了就一定要有好結果,沒有好結果就是社會不公,這個邏輯其實是太霸道了。 最後說說社會資源,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力求公平,這個目標和要求肯定是沒錯的。但是列位也要明白一點,政府能做的,只是最基本的保障和托底,只能是保證娃們考分夠了有學上,不能保證每家的娃都能上重點,上名校,雖然所有的娃都苦都累都為了高考掉幾層皮。打個比喻,你去商店買東西,你也得看兜里有多少錢吧,你不能揣50塊就指著愛馬仕說我要了吧。教育也一樣,政府保的,就是大超市,老百姓都買得起,餓不著,政府不會保大家人人開寶馬住別墅。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5_20_409228.shtml
圖博館
老實說我是覺得這個寒門的討論意義不大。中國是一個階層和等級觀念最不重的國家,也沒有歐洲特別常見的那種百年家族,與他們相比,我們強調的還是每一代人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你說的太對了,因為中下層的平均智商要比上層低不少,而高考說白了其實是個篩選智商的事情,所以下層錄取率低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你這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奉這個的,一般都是低智商人群,他們偏向認為自己是捕食者,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不過是些獵物而已。一些獵物,卻為了真正的捕食者張目、鼓吹,只能說這些人智商低下。
還是別駁斥了,中國現有的趨勢就是教育資源越來越偏重富裕階層。看看高招改革後的北大清華的招生吧。大部分名額都被原來高招補充的自主招生給佔了,未來教改的趨勢就是學習美國的教育制度,越來越多的好學校趨向於自主招生,這些自主招生的學生是出身寒門?以前可以寒門出貴子,不代表現在以後可以?
教育質量出現差距,是因為重點大學必然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自主招生必然會選擇貧困地區拔尖,經濟發達區域經濟富域階層.
為啥這些大學選擇在北京?因為挨著中央,有政策有錢。那為什麼到了地方就沒政策沒錢甚至直接就產業化了?中國教育的問題,尤其是高考的問題,很容易被帶到指責北京的方向上,實際上還是和組織建設有關,和地方政府懶政、資本侵蝕社會有關。觀網大部分能看到教育和階級固化之間的關係,但是可惜對北京高考為什麼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認識少,甚至節奏被帶跑。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過這也挺難的,媒體一直在渲染這些,我大學同學在我解釋之前也這麼認為呢。
中下層人員佔全部人口八成以上,但佔重點大學生源只有六成以上,這雖然不算教育不公平,但還是說明中下層出生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社會資源的確比上層出生的孩子要艱難的多,不是嗎?
首先,你非拿重點大學來衡量,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不客觀,這就好比在討論醫療資源的分配上,非要用三甲醫院專家掛號費太貴來吐槽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一樣,其實誰都知道,社區醫院也能管得上事,不是大病急病沒必要去三甲。
圖博館
北大清華,在河南招生百十來個,復旦甚至十來個,還要怎樣洗地啊,這就是資源嚴重不平衡。北京本地的四百多分就能上重點,河南山東的六百才能上重點,怎樣平衡,這就是限制
真的是這樣嗎?那為什麼以前全國統一考卷的時候,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的清華北大錄取線總要比北京上海高一百甚至兩百多分呢?難道北京上海比這些地方都落後嗎?
就知道北京孩子又要被黑了,我是16年高考畢業生,普通家庭,是這60%之一。高考645分,按某些人說法是不是清華北大妥妥的了?連北師大都不夠,政法大學法學院都不夠。我同學去清華北大都在680分以上。16年北京如果不上600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說得過去的大學了,我有一個清華的同學,他們寢室有一個雲南的考試,真的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清華給他降了幾十分招他,但是他在清華讀得還是很吃力,用我同學的原話來說就是跟不上,跟其他從全國各地正常錄取的同學比。那麼這是不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擠占?但是北京的孩子,其他省正常錄取的孩子,也要為這種特招讓路。.......真正的問題在於教育資源的不平均。浙江大學70%以上都是浙江孩子,各地招生都會偏向本地生源。義憤最大的山東河南,因為這些地方本身沒有好大學,所以只能去外地,但是外地大學再怎麼也不能做到招外地和招本地一樣,再加上眾矢之的清北要給少民、特困的名額,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些地方的考生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考上好大學。這個問題只能依靠國家投放教育資源,強行要求優質教師呆在還沒有高度發展的地方,有點類似上山下鄉,但是這樣又會遭到口誅筆伐了。還有一個就是地方政府,寧願搞點房地產賺錢也不願賣賣力氣弄個像樣的學校,把高等教育市場化給了私人資本,能有好學校才怪了。
呵呵,前天剛駁斥一位觀友的觀點,今天就看見基本數據了。還是那句話,寒門難出貴子的論點,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是不成立的。如果看不到新中國在教育公平上取得的巨大進步,那就真是屁股問題了。我們的國家在進步,社會在進步,未來20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僵化地用農村城市二元法來劃分中國的所謂“貧”“富”“貴”“賤”,除了發洩情緒,沒有任何積極意義。人活一世,還是要靠自己,打破階層固化,更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圖博館
報告:中低收入階層子女佔重點大學生源60%以上2017-05-20光明日報
近年來,關於“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底層上升渠道變窄、寒門難出貴子、貧窮代際相傳等”的擔憂甚囂塵上。由南開大學副教授陳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於2016年1月-2017年3月對中國若干地區以985、211高校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生源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在所調查的高校中,來自農民家庭的生源佔30%以上,佔比排名第一;其次來自商人、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和普通工人家庭,三者之和占比在30%以上。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早就發現,不同社會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是不均的,不同背景和職業的人口,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樣是不均的。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農民的兒子上大學者不到1%,70%的工業家兒子上大學,自由職業者和高級職員的兒子上大學的比例超過80%。同時,不同社會出身的人,進入不同類型院校和不同類型專業學習的條件概率是有顯著差異的。譬如,中低收入階層的農民、工人、服務人員、一般僱員等的子女主要選擇理學和文學等未來前景相對較差的院校和專業,其條件概率大致在30%~50%之間,選擇法學、醫學和藥學等未來前景更好的院校和專業的條件概率在3%以下。
布迪厄認為這種選擇和不利表現完全是無奈之舉;而工商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等高收入階層的子女,則主要選擇醫學、藥學和法學類院校和專業,其條件概率大致在4%~11%之間,遠高於中低收入階層。造成差異的各種因素中,布迪厄認為社會出身對差異的影響最大,超過了性別和年齡。
那麼,中國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減少是個別現像還是整體現象?
.........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至少佔全部生源的60%以上,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國務院幾乎每年都召開常務會議,研討擴大重點大學農村和寒門子弟生源的對策措施,積極推進教育公平。調查結果部分驗證了中國政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回應
得看相對比例,高收入階層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但佔有了40%的名額,還說什麼。
吹毛求疵,你要考慮高收入教育投入和觀念。低收入對教育的觀念和投入。
圖博館
她說,她們居民在地世代務農,中研院初初發展的時候,卻徵用了周邊居民的土地。這些土地上蓋了很棒的幼兒園,卻不是這些當地居民可以優先享用的教育資源;這些土地上蓋起了圍牆,牆內有五星級飯店來開設的高級餐廳和咖啡廳,但這些優雅昂貴的地方,也不是她平時習慣去消費的場所。她談到的,是鎮民與紳民之間的消費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中研院所反映的鎮民與紳民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台北市政府對於中研院周邊空間的發展願景,是借重中研院在國內科技研發的重要角色,在它週邊推動相關產業前進,並蓋一條空中廊道,將研究機構、產業園區、高鐵和捷運站、和高級百貨商場之間串連起來。
我很好奇耆老會怎麼想?她以後主要的消費和生活空間會在地面,而知識菁英卻時常行於空中。我同時想起英國科技產業的空間藍圖,一度計畫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間打造一條科技產業廊道,將知識生產機構和相關產業劃在廊道之內,進一步區隔廊道之內與廊道之外的世界。
牛津鎮民與紳民的故事,是世界各處很多知識生產機構的空間鬥爭縮影。研究機構的發展,時常被描繪為替當地社區帶來就業機會,許多政府也將研究機構的發展,看作是都市發展計畫中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促成科技產業聚落的手段。然而在地居民未必全盤接收這種簡單的論述,也未必總是正向地認知這些發展。自有大學的歷史以來,如何與社區共生,是各地的研究機構持續面對的難題。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948775/
圖博館
另一方面,這些牛津大學和周邊的私立寄宿中學的菁英學生,也時常對鎮民展現輕蔑的態度,許多學生戲稱鎮民為「鎮仔」(townees)或「平民」(plebs)。「鎮仔」一詞指的是穿著休閒衣著、運動鞋、配戴閃亮的假珠寶配件的鎮民,用以嘲弄鎮民服裝風格不若菁英正式高雅;「平民」一詞則來自於拉丁文──一種傳統上是上層階級才會學習的語言,它指的是血統平凡、缺乏高貴出身的人。這些稱呼帶有貶意,尖酸地嘲諷牛津鎮民的社會地位和品味低落。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圖為影射布靈頓俱樂部的電影《高富帥俱樂部》。 圖/電影《The Riot Club》劇照
縱使械鬥的狀況已不常見,但不同階級的階級處境仍讓牛津的「鎮民與紳民之爭」綿延之今。圖為結束期末考的牛津學生,正在街上履行狂歡的「傳統義務」。 圖/路透社
鎮紳之爭不只在英格蘭
大學和它們所在的社區之間的衝突,不只發生在牛津。除了歐洲,許多亞洲和美洲高等教育機構所在之處,都有學術機構周邊鎮紳衝突的記錄和研究,這些衝突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大學所在社區的經濟結構,時常是它與大學衝突的重要原因,學生與鎮民的階級差異造成的行為模式差異是一個問題,公共資源的分配和稅賦承擔也時常造成爭議,因為大學佔用了社區的公共資源,稅賦上卻未必能與鎮民們等比承擔。以美國為例:許多富有的大學原本依法享有房地產稅減免,然而房地產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如此一來,這些大學對社區公共建設的財源極少付出,然而其師生卻對當地社區的公共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使得鎮紳嫌隙漸起,在這個鎮紳利益衝突的背景下,大學才慢慢發展出一系列回饋社區的計畫。
那麼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故事?
在牛津求學和工作多年後,終於有機會返鄉。回到台北,時常造訪中研院,一次和一位當地耆老閒聊,她談到中研院便激動了起來。
圖博館
同時在政治方面,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意味著政治特權的延續。一直到20世紀中期,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都還能自己選出一席屬於「牛津大學」的國會議員。直到邁入21世紀之際,牛津大學在稅收和地方政治上也都還享有若干權利。
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也隨著帝國的威望而踏遍國際。圖為2012年回到母校牛津接受榮譽博士的翁山蘇姬。 圖/歐新社
當代消費空間與階級
在本世紀,牛津大學雖然仍然是上層階級嚮往就讀的學校,並持續產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界具有影響力的校友,然而,上述的政治特權──包含稅收、警察和選舉權──多數已不復在。不過,這並不表示鎮民與紳民的隔閡已經完全消失。
舊日菁英和平民生活的差異,在消費和生活風格方面仍然被保存下來。在1900年和1931年,成年男性在工廠工作的薪水分別約是73英鎊和153英鎊;然而,同時期的牛津大學生零用錢卻大約是300英鎊。即使到了今日,儘管中產階級和國際學生大量湧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和週邊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仍然有許多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享受較一般牛津受薪階級收入更優渥的生活。
這些的差異,至今仍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區隔裡,譬如說:鎮民和紳民常去的酒吧並不相同,彼此不常混同。鎮民的酒吧是當地居民歡聚的所在,紳民則常以酒吧作為學術知識產出的場所,學院文人在此討論創作的構想,《納尼亞傳奇》、《魔戒》的作者都在這些紳民酒吧中發想和相互切磋。這兩者在外觀和訂價上雖無顯著的差異,彼此之間距離也不過數分鐘的腳程,但鎮民與紳民仍然會魚貫走入屬於自己社會位置的酒吧,坐入數百年前已暗暗訂好了的空間秩序。
鎮民的酒吧就單純地是當地居民放鬆喝酒歡聚的所在,但紳民的酒吧卻是承擔「學術知識碰撞」使命的場域。圖為孕育《納尼亞傳奇》與《魔戒》的知名酒吧「The Eagle and Child」。 圖/維基共享
紳民與鎮民的消費場所雖然有所區隔,但彼此仍時常在街道、醫院和其他公共服務的空間相遇,因而引發各種輕蔑、嫉恨和憤怒的情感。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這些從伊頓等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畢業的年輕男學生,群聚在市中心,開著高分貝的座駕,在許多街區呼嘯而過,破壞公物後再以付高額賠償金來收尾。鎮民對於這些衣著談吐得體,行為卻令人搖頭的年輕學生感到憤怒,稱之為「菁英流氓」(posh hooliganism)。
圖博館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中最為人知且最血腥的一次,發生在1355年,一場鎮民與紳民在市中心酒吧的口角衝突,升高為數百名學生與附近城鎮居民互毆的流血衝突,造成60多名學生和30餘位鎮民死亡。越鬥越狠的牛津鎮民與紳民,在中世紀的流血衝突甚至促成了學者的逃亡——其中一部分牛津學者避居劍橋,才創設了今日的劍橋大學。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數百年,越打越狠的衝突,亦曾經流血衝突逼迫學者們的逃亡。 圖/牛津大學
中世紀大學城的鎮民與紳民為什麼衝突?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鎮民的工作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包含了肉販、鐵匠、裁縫、木匠...等。也因此,牛津大學對價格談判享有無上的優勢,使得當地鎮民階層深感自己的經濟生活,被已經相對優渥的紳民階層剝奪。
在政治方面,鎮民和紳民各有其法院,但又想擴張自己法院的管轄權。大學在當時還擁有自己的警察權,對大學週邊的街道都進行了宵禁,也引起居民的不滿,最終導致鎮民對紳民的反撲。
鎮民與紳民血戰,換來的是之後數百年更多的羞辱。牛津大學與統治圈和宗教圈緊密的關聯,使得大學被持續賦予更多的特權。在1355年的浴血之戰後,每一任的牛津市長被命每年需給付牛津大學關於血戰的賠償金,並須每年親至大學教堂為此進行懺悔,一直到了19世紀,牛津大學才終於放棄了這些權利。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而鎮民的工作則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 圖/維基共享
工業化與階級鬥爭
到了19和20世紀,學院內的紳民和以勞力工作為主的鎮民之間,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歧見,開始以新的形式出現。
19世紀工業革命後,許多牛津的保守菁英階層反對在當地發展工業;然而,對於當地勞動階層而言,工業意味著就業和收入。不過在20世紀,牛津城仍發展成了英國汽車工業的重要根據地,而仕紳階級建議將汽車工廠遷離,這些經濟利益衝突,亦勾起了數百年來紳民與鎮民不愉快的回憶。
圖博館
王彩鸝/私立科大教授 跑得比業務員還勤 2016-09-11
上周私房新聞寫「招生寒冬, 私校拚固樁」,私校招生變成買方市場,老師化身業務員,學生待價而沽。有技職生看到報導說,私立科大教授比業務員還跑得勤,高職畢業前那一個月,幾乎天天同一個教授都會到校光顧,最後只拿到兩張畢業證書回去。
彰化一所私立高職,畢業生約2000人,一半升學,一半就業。區內四所大學和科大搶食升學的1000名學生,科大日間部要求的統測分數比較高,就有私校祭出招生術,入學掛夜間部,實際是可以到日間部上課,保證半年後學籍可以轉日間部。
私立高職學生因家境、讀書意願等因素,天龍國以外的私立高職,有半數畢業生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早已符合蔡英文總統期盼的,18歲年輕年先就業再升學。一位私校技職生說,高職生打工的待遇滿慘,時薪120元都不到。中部地區某職以傳統產業居多,薪資平均落在22K至30K。
科大找不到學生,竟然有高職一半學生不升學,連可以半工半讀的進修部也不念。一名高職生說,我們雖然不會念書,頭腦倒是清楚,大部分的學生清楚那些學校,念了等於白念,寧可把註冊費省下來,買機車甚至儲蓄。
大學城、空間與階級:牛津的鎮民、紳民鬥爭史2016/09/09 康庭瑜
自脫歐以來,各國的大報小報都紛紛關心起牛津大學和英國統治階級人脈密不可分的關聯。許多報導討論牛津大學富家子社團「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描述前首相卡麥隆和同黨脫歐大將強森,如何透過這個只招收上流社會男學生的社團相遇和相交;也有報導追蹤現任首相梅伊和她在牛津大學地理系同窗女同學們,紛紛婚配給同校的菁英和貴族,在今日英國的政治經濟界叱吒風雲。
這些故事都把牛津校園描繪為英國上層階級複製優勢的重要空間;但事實上,這個空間中的成員十分複雜,並不總是為上層階級服務——在牛津大學數百年的歷史中,上層階級在這個空間中的人脈和錢脈累積,其實也時常受到其它階級的挑戰。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前者是穿著學袍的紳民,後者是在地居住與工作的鎮民,兩者之間時有衝突,被稱為「鎮民與紳民之爭」(town and gown)。
圖博館
經合組織《2014年教育概覽》報告顯示,法國每年在每名大學生身上投資1.54萬美元。2005年至2011年,法國的這一投資上升了15%。所以公立大學的學生繳費是遠遠不夠實際教育開支的,而且在經費不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越多的留學生就會擠占越多法國學生的資源。
公立大學裡這些由教育部批准設置的分院和專業,套用中國的概念,就是計劃內招生。法國公立大學嚴格履行學生繳費走總賬制度,就是說各分院各專業學生繳納的費用,都是簽支票直接繳給大學總部的會計部門,各分院和各專業無權沾手這些收費;而且分院和專業無權隨意開設計劃外項目,所有國際的專業合作課程也受教育部規定,不能任意制定學費數額,所以他們也不能從中得利。而他們所需要的經費則由大學本部下撥,雖然會根據註冊學生人數和成就有所增減,但是和他們收取的學費沒有直接關係。
於是這樣實際上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各分院和各專業的院長主任不能從更多的收費中受益,但是他們要承擔職責,解決開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比如教室、教師以及相關的活動安排。
.......
回應
好文。部分國人面對洋大人往往會自行腦補,把洋大人放在神聖的位置。不過,通過文章也看到,法國官方對留學生的收費和管理還是比較成熟的,值得我們學習。感謝樓主的分析。
很多國內媒體都有意無意的犯這種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不去調查,只是自己從仰視的角度腦補。
為什麼海歸越來越掉價,還不是中國的家長一窩蜂地把孩子送出去,外國大學為了錢也不會管生源質量,兩廂作用之下海歸水準大跌,牌子已經被砸掉了,所以現在外國大學已經開始不顧吃相了,皮包大學也多的是,這裡要提醒下那些家長們,別為了混個外國大學文憑被騙了
現在的海龜早就不是當年的海龜了。我們單位同事的幾個凡是孩子出國的,幾乎百分之百的都是在國內被高考淘汰的貨色。比如我們的營銷副總的孩子,在初中里幾乎就是墊底的角色,去年出國“深造”,到大霉裡賤讀高中去了。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國家精英》 )
圖博館
苗柔柔:為什麼法國大學院長不願意招收更多的國際碩士生?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 2016-04-19
最近筆者在國內某知名日報上讀到一篇文章,講述法國的教育。其中有這麼一段話,“(作者)曾在巴黎一大的一個學院任院長助理,幫院長處理一個國際碩士項目。要按照中國人常規的做法,這個收費不菲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得越來越大,最後學校掙得盆滿缽滿。但出乎我的意料,從世界各地來報名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院長反而決定將碩士班的招生人數限定在60人。法國人這種不為金錢所動的執著,令人欽佩。”
讀到這裡,筆者不禁搖搖頭,覺得這位作者恐怕有些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儘管他曾任院長助理,但似乎對法國公立高等教育的某些細節、尤其是財會制度還不太清楚。筆者自己也曾經在法國昂熱大學負責中國留學生項目,前後做了十多年,自認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些發言權的。
現在的歐美大學,無不把招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作為學校的工作重點,一來學校要擴大國際影響力,提高學校本身的聲望;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賺錢,用外國留學生的學費補充學校的經費。留學生的學費已經成了許多歐美大學的重要財政來源,近些年來人多錢多的中國留學生更是各校爭奪的重要目標,既能刷聲望又能賺錢的事為什麼不干呢?
文中所提的這位院長先生不願意招收更多的國際碩士生,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法國大學的財政收支體係向來嚴格,一切都要受教育部的監督。收入主要分幾個部分: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性撥款占到大頭,通常能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有學校的各種收費,各院系、各專業以及各種培訓、合作的學生繳費;和其它來源,比如校友以及企業的讚助什麼的。
國家和地區的撥款基本上是固定數目,慣例每年會有一定的增長,但不會太多。學生繳費包括註冊費、學費、醫療人身保險費,也可以收一點學校器材使用費等(中國人會統認為是學費,但是對於法國大學來說,註冊費和保險費都不是學費),但總體受教育部規定,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的註冊費用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且數額不高,基本上從兩百多到兩千多歐元之間不等。中國留學中介大力宣傳的法國大學免學費,實際上是模糊了中國人和法國人的學費不同定義,免了學費不一定免註冊費、保險費或其它費用。
阿楨
台大品牌壓過一切?2011-08-10 中國時報 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今年大考放榜,台大許多系的分數明顯揚升。此次問題的關鍵是「台大一些原本分數不特別高的系」在分數上比「其他學校原本知名突出的系」要來的高。「品牌」壓過「特色」,這現象令人憂心。
首先,台大這些系招進來大批只是為了進台大的學生,他們可能想進台大後轉系。但這些學生在忙碌又愉快的新鮮人生涯未必能專注於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無法達到轉系的目標,只好無奈地繼續讀。浪費自己可貴的青春,也浪費了老師的時間。
其次,清大、交大、政大等校特別知名、獨具特色學系的師生感到挫折。這些系已經很出色,都是「A」級的,但因為學校不是台大,少了台大這個品牌,使學系的光環黯淡,所有辛苦建立的特色無法獲得青睞。
第三,這樣的台大情結會越來越嚴重,現在的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補習班目睹這個趨勢,更加追逐台大這個品牌。在招收頂尖學生方面,台大與其他大學的差距難以縮小。
第四,拉大了台大校內知名學系與不出名科系間的差距。有些學生原本為興趣會選擇不出名的系,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優秀而選擇知名科系。結果呢?不出名的系有大批興趣不高的學生,卻少了程度出眾而意願強烈的年輕人。這現象早已存在醫學院與農學院之間,還在繼續蔓延到管理學院與文學院、法律學院與社科院之間。
留言
不是很確定樓上的說『死要上台大的年輕人將來一會後悔的』只是因為『30年之後我的年薪比那些當初考上台清交名校的高中同學要高多了』,如果這是你的衡量標準,高雄中國海專的畢業生會比你更驕傲,他們的學長還是台灣前首富。
台大學風的自由不是其他學校能比的,台大也不需要告訴人家自己的學生是否優秀,它多元化學習環境,不是只教你如何考第一名,或是賺大錢,從傅斯年到錢思亮以降,台大的學風教你獨立思考而並不是要教學生賺大錢。
賺錢是學校沒教的事,自己不努力,唸哪一個學校都會後悔,學校可以讓你眼光開闊,提高思考層面,這些,台大並不會讓你後悔。
菁英的反叛
作者克里斯多夫.拉許\\\(Christopher Lasch, 1932-1994)簡介
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先後在愛荷華大學和羅徹斯特大學任教,羅素.雅科比(Russell Jacoby)說:「當代沒有任何歷史學家像他這樣引起公共論壇的震撼。」1960年代,拉許\\\受到社會主義影響,隨後即拋棄左派對於進步的信念,認為那是讓左派失敗的重要因素。至此拉許\\\形構了他的重要社會評論:結合了佛洛伊德和原始的保守主義的思維。他認為基進主義已經在社會站不住腳,因為他們放棄了經濟正義的承諾,和權力同流合汙,以專家學者的地位去謀求私利。拉許\\\最經典的作品,《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1979),深入探討現在社會裡的自戀性格的影響:害怕承諾和個人關係,包括宗教信仰,害怕老化,以及無止盡的追求名利,隨波逐流。他認為任何個人主義的主張都是在內心深楚找不到個體意義的結果。
在1980年代,拉許\\\全面抨擊美國的主流政治思潮,既讓自由派恨之入骨,也讓保守派如芒刺在背。他誠實不妄、特立獨行和平易近人的寫作風格,讓左右兩派的學者都很不安,每一部作品的出版總會引起極大的騷動。拉許\\\的著作等身,包括:《美國自由主義者和俄國大革命》(The American Liberals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美國一八八九年的新基進主義》(The New Radicalism in America 1889)、《作為一種社會類型的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As a Social Type)、《美國左派分子的苦惱》(The Agony of the American Left)、《眾多民族的世界》(The World of Nations)、《沒有心靈的世界裡的避風港》(Haven in a Heartless World: The Family Besieged)、《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極小的自體》(The Minimal Self: Psychic Survival in Troubled Times)、《真正且唯一的天國》(The True and Only Heaven: Progress and Its Critics)、《菁英的反叛》(The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女性和公共生活》(Women and the Common Life: Love, Marriage, and Feminism)、《平實風格》(Plain Style: A Guide to Written English)。
菁英的反叛
菁英的反叛(商周出版,2008)
《菁英的反叛》是美國最特立獨行的歷史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克里斯多夫?拉許(Christopher Lasch)去世前的最後作品,也是他的思想的代表作。
拉許延續他一貫雄渾沉鬱而又原創的思想,以深入淺出的批評,突顯知識工作者和管理者階級的價值和信仰的偏差。他認為現在民主的威脅不再是以前奧德嘉賈塞特(Jos? Ortega y Gasset)所說的「群眾」,而是菁英分子。他們隨著全球化經濟的變遷而到處流動,不再接受國家或社群的約束,自我封閉在自己的網路和圈地裡,拋棄了中產階級,分裂了國家,甚至背叛了民主的理想。拉許藉古諷今,揭露現代的難題根源。他批評功績主義(有選擇性地拔擢某些人為菁英分子)逐漸取代了尊重每個人的才能的民主理想,以及左派學者虛偽的基進主義。拉許甚至窮究西方民主問化的精神危機:菁英們相信僅靠科學就可以掌握命運,逃避道德和宗教的約束,在追求這個妄想時,他們就迷失在全球經濟的洪流裡。
拉許要讀者們從菁英分子們眾聲喧嘩的意識型態戰爭裡覺醒,我們社會的問題不再是人權、種族或性別歧視的問題,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教育的失敗、學者的虛偽和自私、民眾的沉默,以及媒體的廣告化操弄。他呼籲我們回歸社群、責任感的傳統,重拾民主辯論的價值,並且認識到我們社會的真正困境:問題不在意識型態的對立,而在於新的貧富階級的對立。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