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7 07:32:32阿楨

《廿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廿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廿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大學,1997)是套什麼性質的書啊!不像小說史、也不像小說選集?

書名不是有「理論資料」了嘛,就是收集各時期中國小說的論述、評論及前言後述之文成冊,這正是一般中國小說史、集所欠缺的,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小說的重要一手参考資料。

我不相信政治掛帥下的中共能忠實地收集各時期中國小說的論述、評論及前言後述,沒政治顧忌?那咱就一冊一冊地來檢視:

首冊(1897-1916) 收集了五四新文學革命前新舊交替時期的大量小說之「前言後述」,當時極少獨立的小說論述和評論,梁啟超、林紓~等就是靠「前言後述」來表達其將小說當成改良社會的手段工具。

這樣說來梁氏所說的「小說界革命」,根本不是要革掉舊小說的伝統了?

那當然,不然梁氏怎會說「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1p.6)所以當時的小說以文言翻譯小說如林紓、和半文半白的官場扒糞小說如《官場現形記》等為主。不但寫作、翻譯、評論上不接受當時西洋小說的「情節、性格、背景」的要素,反而充斥著大量「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的陳腔爛調(1p.5)。

二冊(1917-1927)從五四新文學胡适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開始,到魯迅的<阿Q正伝的成因><怎麼寫>結束。這時期肯定了小說獨立的藝術价值,也創作翻譯了不少優秀的短篇小說(2p.3)。

是嗎?但依我在<台灣共犯体>的研究似乎不是這樣的,而是:

由於推行白話文運動者的最開始及最主要之動機和目的不在文學本身,而是將它做為改造思想的工具。蔡元培在《中國的新文藝大系.總序》說為何改造思想一定要牽涉到文學上呢?「因文學是傳導思想的工具」。所以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才會提出文學革命的八原則--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方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陳獨秀更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簡單的杼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到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其實如果單從文學論文學,作家使用語文的原則在於能否表達其心靈感情,而不在什麼八點原則三大主義,因為文學用語並不等於口語,文學有文學的特質,如暗示性、意象、節奏、想像、象徵、甚至語文的自我顛覆,而這些正是中國古典文學擅長的。
還有第四冊(1937-1949)也沒收入毛澤東有名的<延安文藝講話>和被整的王實味<野百合花>及「文藝整風」相關的文章。

那第五冊(1949-1976)更缺乏「大鳴大放」和「文化大革命」的相關文章。何必呢,這些在一般文集中已常見,不必再浪費篇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