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3 07:33:27阿楨

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

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

我不相信抽象的哲學可用具象的圖解漫畫來表達!
是嗎?那我們就拿三種類形的圖解漫畫哲學書來評析看。
首先是暢銷的蔡志忠漫畫中國經典的《大學》(時報,1988)。
首章就亂解亂畫,本是君子自我修養要求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被蔡解釋成:大學之道,在「彰明」自己的明德,「再推及己人,使人人都能除去舊染之汚而自新,而且要做到極完善的地步,應堅持不變。」而漫畫中持刀強盜向老夫子的跪悔,又形相地加深了這種謬解。
誰說「大學之道」只是「內聖」而非「外王」之道了,從外王來看,「親民」就不只字面上的親愛親近人民了,而是「新」民,使人民「改過自新」了。
噯啊,「親」民或「新」民,好比「致(良)知」或「格物」,這些誰先誰後誰重誰輕的爭議,都是你儒家茶壺裡的風暴。
漫畫首重感人尤其感動小孩,如果不添畫些強盜什麼的,而只是夫子一个人在面對竹子「格物」,如何感動現代的小孩?
難怪學美工出身的蔡志忠學捨中國伝統毛筆,而用具現代感的針筆,以突顯人物的表情及景物的生動。
不然要像大陸的周春才仿毛筆畫出《漫畫禮記圖典》(台灣先智,2004),人物不如蔡畫生動,用語半文半白不夠通暢。我舉頁六十能與「大學之道」相匹配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共,選賢與能,講信修德,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周氏的解釋如下:「大道通行的時代……講究信實,修致和睦……鰥寡、孤獨、傷殘者能夠受到供養。男人各盡其用,女子全有家庭。」
這種解釋會比原文明白嗎?
旣然如此,就不要用漫畫來解釋哲學經典,圖解如何?
你說李忠謙的《圖解哲學》(易博士,2004),我看不出哲學有必要用圖解的方式來幫助理解,相反,那些具象的圖形只會阻礙哲學之反省。
算了,懶得跟你這古早人談了。現代可是影音多媒體的時代,啥都要用影像來表現,看看暢銷的書吧,那本不是字少圖多、輕薄短小。
未必吧,《哈利波特》《魔界》大部頭的小說,一部曲一部曲的出,連英語原文本都搶購。
那種,不具文字魅力和文學氛圍、反思人性,只滿足人的想像力、好奇心、魔幻和驚悚的庸俗娛樂作品,在文化工業的行銷下,配合電影及周邊產品,大賣特賣,而其賣點和所有流行文化一樣,善惡對抗,好人最終必勝,只不過以一部曲一部曲的「章回連載」方式來吊人的胃口。

阿楨 2022-07-18 07:33:42

易中天主編圖書被指低俗,出版社回應 2022-07-16 1

近日,有網友曝光稱,中小學兒童讀物《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系列叢書中,不少插圖的人物形象及對話低俗,引發網路熱議。根據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此書中歷史人物被繪製成漫畫,但不少人物形象和對話粗俗不堪,還涉嫌侮辱歷史人物。
  回應
現在有一種風氣,仿佛要活潑、有趣、風格開放,就得搞一些下三路的東西,什麼黃段子、屎尿屁,輕一點的把人物都畫出醜態,馬臉方口、掛鼻涕流口水之類,仿佛這樣才顯得輕鬆搞笑,不帶嚴肅味道,適合娛樂。自我檢討一下我作為出版從業者也為合作書商出過這類風格的書,雖然不至於有黃段子,但髒、陋、醜之類內容也是充斥其間。我在編輯過程中對此風格比較反感,也向同事和領導反映過此書格調不高,內容粗俗,領導看過之後認為雖然格調確實不高,但不至於說犯了什麼錯誤,當作一種搞笑風格未為不可。也許確實就是我這個人保守些,像動漫作品中我也並不喜歡蠟筆小新、阿拉蕾。
我覺得沒問題啊
我本來還打算買24卷本《易中天中華史》的。。。果斷棄!
那東西就是評書。和易中天中華史不是一類東西。
易中天這個反黨恨國分子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內的帶路黨勢力追捧

圖博館 2015-09-09 10:05:57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偽專業哲學史觀察筆記
作者: 林欣浩 楓書坊 2015

  自由撰稿人。喜歡讀書,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識都要遵守簡單的邏輯,希望能用最淺白的話講清楚最複雜的道理。作品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本作者以似極補教名師的口吻,以有梗有料有邏輯的口白語式言剖析自己對哲學發展的觀察,無論社會、歷史、科學、宗教、地理皆信手捻來,靈活地與哲學家們 的風流韻事合併論述。在偽專業哲學觀察者的世界裡,牛頓是學術霸凌王,叔本華是言行不一的偽君子,羅素是記者熱愛的花邊人物,康德則是宅男的祖師爺!  
   在林欣浩的妙語談笑下,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休謨到康德近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化為與網路世代毫無隔閡的立體景象,眾多哲學家探索真理,相互詰問的過 程,串聯成一條取經之道,以宛若章回小說般的形式呈現,添上作者插科打諢的譬喻式講解,讓你不時拍腿狂笑、無奈攤手,閱讀過程就像在與作者嗑瓜仔談天,在 閒扯的輕鬆氛圍間,不知不覺走完一趟哲學取經之旅!  
  【偽專業哲學史觀察筆記】
  ★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在鬥爭中,哲學總站在弱者的一方。因為哲學講思辯、講道理。只有弱者才會去講理,強者不需講道理。
  ★基督教征服羅馬有兩個武器:對知識份子,用的是希臘哲學;對下層人民,用的是眾生平等的概念。
  ★哲學史上有個不難理解的現象,生活越是困苦的哲學家,他的學說就越關注個人幸福;反之,生活富足的哲學家,學說越容易脫離現實。
  ★哲學家大多都信仰上帝,不是無神論者,而上帝足以解決人生問題。當這些哲學家根據自己的哲學理論,推導出上帝存在,他們的人生問題也就都解決了。
  ★哲學和宗教在根本上是無法協調的,宗教要求信仰,而哲學要求懷疑,要是宗教和哲學結合在一起,只能淪為宗教宣傳的幌子。
  ★縱觀我們介紹的這些哲學家,有長壽的、有短命的;有富貴的、有貧窮的;有溫和的,有激情的。什麼樣的人都有,似乎沒什麼共同點。除了一點:哲學家中單身的人出奇的多。不過,羅素一個人的結婚次數就能把整個哲學史的平均結婚次數拉回到正常水平了……  
【讀者熱評】
  絕對的深入淺出類型,一半八卦一半學術,非常適合入門閱讀,讓我驚奇的是,這麼一本口吻吊兒郎當思維天馬行空的書居然非常有邏輯章法,路線很清晰,讀完之後很簡單地就可以敘述出來哲學的發展路徑(當然還順帶一些有的沒的亂七八糟的八卦傳聞)——自娛者小五

阿楨 2013-10-31 10:54:00

漫畫之國比利時 就愛反英雄【中央社2013.10.31

很長一段時間,歐洲孩子手裡的漫畫幾乎都來自比利時;在歐洲也只有布魯塞爾敢稱「漫畫之都」。這個稱號的來歷,部分和典型比利時漫畫主角一樣,有點「反英雄」的特立獨行。
在西歐,法國一直是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上的巨人,相較之下,同樣以法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比利時難免顯得不起眼,卻也因此讓比利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而揮刀殺出這條路的,當屬「丁丁」(Tintin)作者艾爾吉(Herge)。
丁丁最早於1929年在偏右派的天主教報紙「20世紀」(Le Vingtieme Siecle)少年副刊登場,由於報紙屬性保守,丁丁的形象也必須是乾淨正直、不菸不酒的和平青年,似乎也對女人不感興趣。
在艾爾吉之前雖然不是沒出過漫畫家,但從未真正成氣候,只有他的丁丁成為第一個受歐洲廣泛歡迎的漫畫人物,自此開(啟)了比利時的漫畫時代。
當時的比利時,不論左右派媒體都有一種想法是,若以漫畫吸引兒童固定閱讀這份報紙,他們長大後也許會成為政治立場傾向某一政黨的成人;而由於女性還沒有投票權,那時漫畫設定的讀者幾乎都是男孩,漫畫中也少有女性角色。
比利時後來也出現以女性為主角、以女孩為讀者群的漫畫「娜塔莎」(Natacha),但那已經是1970年的事了。
在漫畫帶有政治正確意涵的背景下,數年前喧騰一時的「丁丁歷險記」遭控涉及推崇白人殖民非洲的霸權,也就比較容易理解。
在布魯塞爾專職文化導覽的羅切特(DidierRochette)受訪時說,以現代眼光去看部分漫畫情節,也許會覺得帶有種族歧視意味,但當時比利時仍在剛果殖民、掌控鈾礦,並因此富裕起來,有些觀念在那樣的時空下並不足為奇。
直到1980年之前,所有在歐洲受歡迎的漫畫,除了法國的「阿茲特力克斯」(Asterix)外,幾乎都出自比利時。
如今,漫畫在比利時是一門嚴肅學問,漫畫家可以靠畫筆維生,還有學校開設專業漫畫課程,布魯塞爾觀光局也把漫畫當作重要資源,特製巡禮地圖,帶遊客欣賞全市43處繪有漫畫的牆面。
這些牆面自1991年起有計畫地陸續完成,為行路風景帶來一抹繽紛,也有些畫作巧妙利用周圍環境,例如攀著真實存在的窗沿的漫畫人物,為現實世界撒上一些幽默的金粉。
以生活為題,也許就是比利時漫畫與美、日區隔的特色所在。
羅切特說,比起拯救世界的美國超人或持刀砍下仇家首級的日本武士,「比利時人就是喜歡這款,會在生活中犯錯出糗的『反英雄』(antihero)」。

版主回應
政治漫畫多元化 帶刺是本質【聯合報/蕭湘文/世新傳播研究所教授2013.8.13

政治漫畫從早期做為政令宣導的宣傳畫,到現今成為諷刺時事課題的政治評論,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研究政治漫畫者常說,要想知道一個國家在民主政治化的程度,可以從媒體中的政治漫畫看出端倪,因為政治漫畫的諷刺強度與政治言論自由的尺度恰成正比。
  雖然政治漫畫同樣需要有誇張、詼諧、狂想的作畫元素,但是它與一般漫畫最大的差異性,在於它需要以當下的政治課題或事件為基礎,以主觀的方式嘲諷政治人物、政黨或政府,對當下課題提出嚴肅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本質,因此它是一種具有真實成分的政治評論。
  隨著科技媒體的多元性,以及網路媒體的滲透性,原本只是世界某一角落的爭議事件,都能因網路無遠弗屆的快速傳播,以及社群媒體分享的加乘效應,讓事件成為全球關注的課題。拜科技之賜,有些政治漫畫的創作形式也開始加入聲光效果以及圖片串聯編纂,以動畫的方式出現,取代平面媒體中的靜態呈現,希望用更為豐富與多變的形式吸引網友的閱覽。
  然而也因為網路媒介可以是每個人創作發表的平台,發表地盤不同,作品也有所分別。例如許多創作者選取當下時事課題或是調侃日常生活的辛酸等主題創作諷刺漫畫,也都讓政治漫畫的題材內容更加多元與小眾。又如大陸漫畫家已經察覺貧富差距所衍生的相關問題,所以有幅漫畫呈現貧苦人家受傷時匍匐在地乞求醫生的可憐、滑稽模樣,以及醫生「不簽字,不手術」的對白,來表達小市民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並未直接批判政府或政黨的無能。也正因此,許多漫畫家在立場上弱化了批判政黨的特質,比較傾向自我調侃的趨勢。有些漫畫家已不自詡為中立的評論者,而是替政治理念相同的政黨繪畫插圖和諷刺對手的評論漫畫。也有些漫畫家在內容立場上已不像過去鮮明強烈,可能同時諷刺政府與各黨派來取得大眾的共鳴。而新一代政治漫畫家則是透過網路平台,在其漫畫中加入動畫元素,讓畫中人物可以說話進而諷刺當政者。
  媒體生態的丕變,讓政治漫畫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在形式、內容及影響力上都有顯著的改變。若要維持其在視覺文化中的獨特性、價值性與可看性,漫畫家就需要維持以事實為核心、批判為本質、幽默為特色的三大要件。也唯有如此,政治漫畫才能保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讓讀者透過政治議題的詼諧反思,喚起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凝聚民意。
2013-10-31 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