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
非也!作者莎舒初中時就「曾是一個受害者,一個受盡同學欺凌的孩子…大概因為我旣瘦又害羞,看來一副乖乖牌的樣子,所以她們才挑上我吧。」(p.2)
難怪她會說:「男孩和女孩都會欺負人,而且會毫無愧色地欺負異性…然而兩性間還是有所區別…男孩較常將自己歸類於捉弄者…反之,女孩則傾向逃避…然而男女惡霸間的差異或許越來越小了…由於女孩欺凌的情形較容易被掩藏,因此知之有限,不過女孩較少訴諸肢體攻擊,反而以孤立受害者,或嘲笑諷刺等間接方式來羞辱對方…雖說這類欺凌造成的傷害較不明顯,殺傷力卻是一樣。事實上,對大多數女孩而言,眾人的排擠比拳頭更具殺傷力。」(p.22)
那就和性騷擾性侵一樣了?男孩遭遇不會比女孩少,只不過較少暴光而已。這可能跟社會大眾對啥是「校園暴力」「性騷擾性侵」的看法有關,一般不會將「孤立受害者,或嘲笑諷刺等間接方式來羞辱對方」視為暴力,同樣男孩間的「性騷擾性侵」也認為是好玩的捉弄而已。
難怪書中所提校園暴力大多是男惡霸所為,可惜了作者的上述認識。
莎舒關心的是校園暴力的成因、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人格特質,及化解之道。
莎舒將「校園暴力的主因」歸於「一個施虐而缺乏愛的家庭為小惡霸樹立了榜樣,而父親粗暴的敵視態度則是孩子的模範。」(p.28)對此,學校和老師應有同感吧!
不論成因是啥,校園暴力旣然發生在校園,學校就有責任處理,莎舒認為:「有效的是對惡霸採『總動員式』的制裁,和及早的一致干預。今天的惡少比以往更有組織,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地應付惡霸問題,而應由警方、家長、學校、社會聯合學生通力合作,才有奏效的可能。」(p.128)
那工程可大了,還不如回到舊時的高壓教育政策,讓惡霸不敢做惡就算了。
這治標不治本,「惡霸不是天生的,他們是被放出來的。雖說本性或許有點關聯…然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才是問題根本。」(p.52)
問題就在現代的家庭結構不足以勝任,不然「惡霸並不是笨蛋,不會胡亂欺負人,而是專挑适當的對象下手。」(p.66)受害者有以下特質,只要家長自我改善小孩不就得了:
很脆弱、個子小,或外觀與眾人不同,如暴牙等。
肢體殘障或學習障礙。
沈默、焦慮、意志搖擺不定,拙於人際關係。
也許有個保護過度的母親,冷漠而好批評的父親,或有個跋扈的哥哥姊姊。
看來只有偶像劇《麻辣教師》等才能解決校園暴力了?
發行公司: TBS電視臺
劇情
講述轉校生大場誠在新學校的悲慘遭遇,因爲不了解某些遊戲規則,又仗義執言,觸碰了暗流勢力,又不幸發現了一些不該知道的秘密,于是在學生和老師的雙重夾擊下,最終被校園惡勢力欺負至死。故事前半段著力校園暴力事件,後半段則重點講述父親的複仇。
分集劇情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12集 查看全部>>
幕後花絮
《人間失格》是日劇大師野島伸司的校園三部曲之一,拍攝于1994年,當年播映後即以敏感大膽的題材和詭異變態的人性刻劃引來爭議無數,學生對老師的畸形單戀、學生對學生甚至老師對學生的同性戀、校園暴力、欺負事件,都被一一網羅。人面獸心的老師、自私冷血的學生,都在各自利益爲中心的漩渦中打轉,仿佛闖入禁區的無頭蒼蠅,極力維護各自微不足道的利益同時徹底迷失方向。每個人的缺點都被無限放大,每個人都是有病的人,每個人都是非正常的,人性的醜陋和變態在這部作品中被赤裸裸的暴露著。相隔著10年光陰第一次見到它,大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比起截然相反的純愛日劇,《人間失格》的陰郁詭異確實令人頭腦轟轟做響。
http://www.mtime.com/movie/58549/
主演: 小栗旬 山田孝之 矢部享祐 更多>>
劇情
90s代表性“不良”漫畫《CROWS》,終在三池崇史的執導下登上銀幕,影片采用全新的故事,前傳性質的《熱血高校》由此誕生。 更多劇情>>
幕後花絮
• 有消息傳出,在拍片過程中,小栗旬挨了山田孝之的打。原來是一場意外事故。兩人約定,如果覺得可能發生危險就出聲提醒對方注意,但當時小栗旬忘了這個約定沒能及時出聲,于是臉上重重地挨了一擊。事後,兩人一致認定錯三分在打人的山田、七分在被打的小栗。
• 專業服裝設計北原哲夫爲影片中的人物們設計了非常有型的造型。他本人也是原作漫畫的擁躉。北原透露,設計中並沒有顯示自己個人風格的特定主題,而是以導演的要求...
http://www.mtime.com/movie/58585/
主演: 北乃紀伊 福田沙紀 ...更多>>
劇情
女主角小步與好友小信約好要考上同一所高中─西高。步原本的成績相當不好,卻因爲好友的鼓勵成績漸漸提升,最後考上了西高。可是成績一直保持頂尖的小信卻出了狀況,夢寐以求的西高落榜。兩人之間堅定的友情瞬間化爲泡影,沒想到小信竟然說出:“我早就厭煩你了,要是沒有你就好了!”小步深深自責于自己太過依賴小信,結果導致開始有用割腕來逃避痛苦的習慣。後來上了高中,沒有她想像中的美好生活,她遇到了一個複仇心強的女生,一個有著變態傾向的男生,一個總是獨來獨往卻又不失帥勁的女生,以及與她爲敵的全班同學……
分集劇情
第1集 / 第2集 / 第3集 / 第4集 / 第5集 ...... 第11集 查看全部>>
http://www.mtime.com/movie/65655/
主演: 阿裏克斯?弗羅斯特 埃裏克?德倫 約翰?羅賓遜 更多>>
劇情
影片講述了在美國一所普通中學發生的一場惡性槍擊案的過程以及前幾個小時的事情。約翰逃課未果,被父親逼著回到學校上學;艾利亞喜歡攝影,在校園內外拍一些人物和風景照片回到學校自己洗印,米雪兒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圖書館幫助做工;喬丹剛剛交了一個新女朋友凱麗,被尼科爾等女孩子議論紛紛;而此時的埃裏克和阿萊克斯由于經常受到別人欺負,無意間通過互聯網買到了槍,他倆在家裏午睡之後,決定到校園裏大開殺戒,他... 更多劇情>>
幕後花絮
?影片的大部分都是即興發揮的。
?片中的孩子們基本都沒有表演經驗,他們在劇中使用的名字是真名。
?Eric在片中玩的遊戲中的人物來自格斯?範?桑特1992年的電影《Gerry》。
?本片和《Gerry》、《Last Days》構成了格斯•範•桑特的“死亡三部曲”。本片講述的是由于陌生人導致的死亡。
?Alex和Eric在床上看的書封面是《美國軍隊技術手冊》(US Army ...
http://www.mtime.com/movie/10428/
主演: 歐文?威爾遜 安德魯?卡德威爾 大衛?多夫曼 更多
劇情
三個剛剛步入高中校園的一年級新生,卻受到高年級學長的威脅加恐嚇,他們只好想辦法自救,花錢請了一位雇傭兵給自己當保鏢。 更多劇情>>
幕後花絮 【關于“校霸”】
多少年以來,不可阻擋、剛愎易怒、邪惡的高中校霸,一直都是電影喜劇中不可或缺的素材人物--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存在于孩童的天真與成人生活的開始之間的一個圖標式的阻礙。現在,這個非常有傳奇色彩的“校霸”以另一種身份回來了,繼續把他散播恐怖氣氛的能力和觸角延伸至三個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頭上。這三個小豆包將會經曆一種熱鬧到有點極端的適應過程,首當其充的,自然是拯救自己的校園生活,與此同時,還得恢...
http://www.mtime.com/movie/63351/
導演: 劉河
主演: 權相宇 韓佳人 李鍾赫 更多>>
劇情
當鉉洙第一次走進馬粥街高中,周遭的混亂和黑暗已讓他産生了抵觸情緒,但青春友情和愛情的降臨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在兩者面前,他最初爲了保住和雨植的友誼放棄了跟銀珠的愛情。可現實的殘酷終不能讓青春一帆風順,在貫穿全片的戀愛故事中,他甚至萌生出如同《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馬小軍對米蘭一般不切實際的狂想。他和銀珠的郊遊以及目擊銀珠和雨植的分手,雖然也許並非真實存在,卻必然促成了他與雨植友情的破裂。盡管他最終... 更多劇情>>
幕後花絮
《高校往事1978》是《周末同床》導演柳河在2004年初的最新電影,橫掃南韓票房,總入場人次達三百五十萬,是韓國票房大熱之作,在網上投票中被選爲“最想看的電影”,被稱爲學院派動作愛情電影。1978年是韓國維新末期,而“維新時代”指1972年樸正熙通過武力確定其永久執政的政治體系之後的一段軍政同志下的韓國曆史。維新時代是所謂“父親”橫行的時代,國家元首被稱爲“國父”,校長在學校裏扮演著“父親”的角色...
http://www.mtime.com/movie/14735/
主演: 金允珍 申恩慶 文晸赫 更多>>
劇情
秋子英和金東旭一開始是巡警隊裏盡人皆知的天敵。在暴雨傾盆的天橋上,身穿校服的中學生死于刀下。過了兩天,死者的同班同學又墜樓身亡。看似不相幹的兩個事件卻有一個共同點,連續殺人事件的唯一的線索就是“6月的日記”。天生擁有超人直覺的秋子英在這宗連環殺人案最初被判定爲自殺時推斷出他殺的種種線索,而金東旭通過法醫了解到了屍體內的秘密。法醫在死者的體內找到一個膠囊,膠囊裏面塞了一張紙條,紙條裏竟是凶手寫下的日... 更多劇情>>
幕後花絮
《六月日記》經過兩年的精心制作,是繼《殺人回憶》以及《血之淚》之後的又一成功的懸疑驚悚片。影片中將連環殺人事件的案發現場設置在學校、電腦房、人行過街天橋、電梯、醫院等日常空間,著實表現得令人毛骨悚然。影片是“神話”組合裏的Eric由歌手轉型爲演員文正赫的大銀幕處女作,也成爲本片宣傳的賣點之一。導演在影片中並非刻意或單純以驚悚懸疑爲噱頭,而是提出了部分學生在學校中遭到孤立的社會問題,更分析出其深層原...
http://www.mtime.com/movie/36570/
放任拍攝性愛影片 少女留學前砍殺男友曝:擔心被外流 2022/12/20 中時
今年1月日本東京發生一起駭人命案,有名19歲少女認識25歲男友,但因為男友喜歡拍攝性愛影片,導致少女要出國留學的前一刻,擔心自己的私密影片遭外流,於是持刀砍殺男友,而對方遭砍送醫後不治身亡;東京地方法院於昨(19)日,判決該少女9年有期徒刑。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1名在青森就讀高中的19歲少女,認識大她6歲在當地酒吧工作的男友,2人曖昧交往後,少女就便於隔年搬去東京和男友居住,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男友喜歡手機拍下2人的性愛畫面,少女也因為「太喜歡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便放任男友拍攝,但2人交往過程時常吵架,也多次分分合合。
直到少女準備出國留學,她雖然一直要求男友刪除性愛影片,但是男友竟不同意,還揚言要將性愛影片PO到網路上,而她擔心出國後,男友可能真的將影片外流PO上網,於是,她在1月9日,持自家住處的菜刀刺向男友,雖然男友一度跑出房間,以及報警求救,警方獲報抵達現場時,趕緊將男子送醫救治,但歷經7小時的搶救後,該男仍不治身亡。
回應
渣男遇到母老虎。
日本有禮無體。
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 2022-11-05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劉姓歷史老師上網課後在家中不幸去世。據劉老師家屬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上網課時,直播間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樂,有搗亂者惡意威脅,種種話語不堪入耳。目前,新鄭市公安局、教育局、網信辦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網課參與者洩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後搗亂者有組織地“入侵”線上課堂,通過強行霸屏、騷擾資訊刷屏,乃至辱駡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入侵者”被稱為“爆破手”。
專家表示,“網課爆破”不僅擾亂了網路平臺的公共秩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實際傷害,當下,對“網課爆破”亂象亟待整治、精准打擊。
成員未成年人居多
回應
抓幾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就直接開除,成年的就進去。亂世用重典
事實一再證明,老師同普通人一樣,也是弱勢群體。
開除內鬼,不想上學就別上了,搬磚去吧
抓到的直接送去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反正他們不願意過好日子
說了大半天,根源在於網課這種模式,面對面的課堂交流和授課才是真正應該儘快恢復的。
你以為會爆破網課的人現實裡會喜歡上課嗎?
法律要與時俱進了,這種不算犯罪,那王法何在?
一個專科院校老師的私信:6個人霸淩這宿舍裡的一個女孩,我解決不了 2022-06-20
一個7人寢室,兩人帶頭,帶著剩下的4個霸淩宿舍的一個女孩,不會動手打人,但把這個女孩鎖在門外、不讓進,把她的衣服扔出去,打擾休息等等。好賴話都說盡了,這些人知道處罰的尺度。
回應
這就是張捷老師說的,流氓罪沒了以後,校園霸淩處理不了。
典型的女流氓冷暴力,校規處理不了,尋釁滋事處理不了,他也不打你,根本夠不上輕傷,就是精神折磨你。你能怎麼辦,要麼學他進行對抗,要麼認慫躲著點。
人家就是善於利用“規則”,而現在的學校和老師則在懲罰教育孩子的權力上則大大受壓制根,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是沒有傳統和釜底抽薪的解決辦法的。
為什麼說髒話能讓你覺得自己更強大? 2022-04-27 新浪科技
據國外媒體報導,雖然絕大多數父母都會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說髒話,但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
我們應當儘量避免使用髒話。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髒話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在社會交往中,髒話可以增強話語的效果和說服力,還能讓人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不僅如此,說髒話似乎對身體也有好處,幾項研究發現,說髒話有助於減輕疼痛感和增強身體力量。
在實驗中(這些實驗已被成功複製了多次),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們將手浸入冰水中、堅持得越久越好。他們可以選擇一個選定好的罵人詞彙、一個中性詞彙、或是一個自創的罵人詞彙,然後反復地說這個詞。當受試者選擇現實中存在的髒話時,堅持的時間大約能延長33%,而且要過更長時間才會開始感覺疼痛。有趣的是,受試者自創的髒話並未產生這種鎮痛效果。
研究人員還讓受試者們盡最大力踩自行車、保持俯臥撐姿勢直到精疲力竭、或者盡可能使勁地擠壓握力器,並在此過程中反復說髒話、或者用平靜的語氣重複一個中性單詞。結果顯示,說髒話能使人們在測試中的表現提升5%至10%。
那麼,說髒話為何能增強體力呢?一開始認為,說髒話自帶的禁忌屬性會讓我們感到刺激和興奮。然而,受試者的心血管系統或神經系統在說髒話時並未出現亢奮現象,心率、皮膚電傳導和血壓均無明顯變化。
事實上,原因也許出於心理層面。也許在我們說髒話時,注意力會被干擾,導致對疼痛的感知下降,受試者在騎自行車和抓握測試中的表現提高可能也是由這種干擾造成的,因為受試者更容易忍受踩踏板和抓東西造成的痛苦。
說髒話一般來說是一種不受鼓勵的行為,因此說髒話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解放”的感覺,會讓我們下意識地突破原本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礙。畢竟運動員都知道,運動在身體和心理上產生的疲勞感並無區別。
髒話助你成功
想利用說髒話提高自己的運動表現嗎?研究人員提供了幾點小技巧。
“最好是心中下意識想到什麼髒話,就說什麼髒話。如果實在想不到,就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髒話。”
研究人員甚至提出,理療師可以建議想突破身體或精神障礙的患者在馬路上罵罵髒話,這樣有助於患者從傷害中恢復。不過只有在患者和醫生之間關係較為親密時才推薦這麼做,畢竟髒話是種比較粗魯的行為。
回應
說髒話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 可能惹火燒身!
这篇实在太好看了,你也可以到这里观看哦 <a href="https://okshout.blogspot.com/">OKSHOUT</a>
單親媽勒斃子女遭判死 辯護律師批法官民粹 二審見
吳姓單親媽媽勒斃子女案,法院一審認為吳女無悔意判死。辯護律師廖蕙芳2020-11-26發出6點聲明,強調吳女獨扛養育和生活壓力,但法官忽略其遭遇境況,判決偏頗、民粹,令人慨嘆。
30歲吳姓單親女子離婚後獨自扶養6歲兒子、8歲女兒,今年2月疑因生活壓力,又和家人扞格,勒斃子女後輕生獲救,法院一審認為吳女事後毫無悔意,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殺人罪判處死刑;全案仍可上訴。
廖指出,吳姓女子是單親媽媽,2名子女出生後就由她一人獨自照顧至今,但離婚後工作不順遂,案發前已失業2個月,導致憂鬱症復發,除用藥證明,也有精神科醫師鑑定報告。
廖認為,吳女勒斃子女後輕生,就是要和子女同死之意,沒想到判決書對此完全不論,而直接認定被告「行徑冷血,泯滅人性,且被告所為僅在宣洩其心中對生活狀況之不滿情緒,在在均顯示被告行為極惡劣,泯滅人性……」完全偏頗。
廖說,本案與坊間發生的兒虐致死情形完全不同,民粹對於兒虐致死情節,有稱現行刑法規定不足,應修法加重其刑等意見,不但與本案情形不同,更是現行刑法沒有規定的條文,但判決書竟予以援引,顯然是錯誤的民粹判決。
吳女案發後坦白犯案過程,也一再向檢察官表明希望盼她死刑,讓她可以去陪小孩等語,判決書中一再認定被告沒有悔意,泯滅人性等,「那請問,被告要怎麼樣表示,才是具有悔意?」
吳女從未打小孩,若非被逼到絕境,也不會想帶著小孩共赴黃泉,結果判決書竟臆測:「倘被告不與社會永久隔離,則日後重返社會,恐再度僅因細故或自身情緒管理不佳而產生壓力,即以相同手段侵害他人(特別是弱小的幼童)生命權或其他侵害之可能性極高」,所以,求其生而不可得等。
犀利檢座則發文表示,之前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殺害幼童,唯一死刑」、「有病不能判死刑莫名其妙」、「殺無辜的人不用死刑嗎」,現在法官對殺了2個無辜幼童的人判死刑,結果還要被罵沒邏輯、沒經驗,到底誰的標準比較混亂?法盲與媒體真的是社會亂源。
回應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隨機殺人、砍自己母親頭顱、火車上殺警、竹東虐殺少女,都沒看到你們法官這麼豪邁的判死,什麼時候突然變這麼正氣凜然了?
那些殺人犯,縱火犯,強盜殺人犯及性侵殺人犯也應全部判死刑,不能用可教化的理由縱容不判死刑.
媽媽會走上這條路,是政府殺人,該判刑的是政府
科學解釋:為什麼線民戾氣越來越重? 2020-05-03 新浪科技
作者:Lachel,原文:《人類的本性,逃不開黨同伐異》
從3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5萬年前智人打敗尼安德特人,再到西元2020年,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一直都有一個主題:如何在強敵環伺的環境裡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壯大。
所以,一切基因的進化和演變,都會不由自主地沿著一個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利於生存的特徵,都會慢慢地被淘汰掉。
大腦的杏仁核負責對情緒的識別和記憶,新皮層負責複雜的理性思考。
當我們面臨危機或威脅時,我們會感到熱血上湧、心跳加速、全身發冷,整個人立即進入高度的緊張和興奮狀態,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它繞過新皮層,讓我們的機體進入“戰或逃”的狀態。 這是確保我們能生存下來的本能。原因很簡單:如果當你遇到危險,還要大腦慢吞吞地理解環境、下達指令的話,那這樣的個體早就死掉了。但這一功能到了現代複雜的環境刺激下,我們的杏仁核過於敏感,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從而讓我們受到情緒的驅動,做出種種衝動、不理性的行為。
在原始時代,任何一個個體都是難以生存的。要存活下來,並保證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團,結成部落。因此,黨同伐異的特性,就會印刻在我們的基因裡面,一直保留到今天。
所以,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是:如今網路上,似乎已經很少有能夠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個稍稍有點爭議的話題,一定會開始有人扣帽子……新皮層中最重要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負責調控注意力、作出計畫、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全。人經歷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對的複雜問題越多,需要絞盡腦汁去思考和應對的情境越多,前額葉皮層就會越發達。
尤其近幾年,黨同伐異現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網路的普及,使得許多人都有機會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訊。那麼,也就更容易構建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另一方面,近幾年全球經濟的形勢,使得許多人都積攢了不少情緒。拿美國來說,在共和黨的語境裡,失業率攀升,治安下降,大家沒錢?都是民主黨那幫廢物搞的!同樣,為什麼特朗普要拿中國甩鍋了。
瞭解歷史的朋友會知道,希特勒是如何蠱惑人心的!
香水刺鼻且愛勾心鬥角?日本女性專用車廂再淪戰場 2020-01-28 聯合新聞網
去年年底,網路媒體J-town刊出一篇網友的投書,希望女性都去坐女性專用車廂,不要害男生沒位子坐,引來大批網友附和,指出通勤時常常看到女性車廂空著,要求女性應該集中搭乘女性專用車廂。然而部分女性認為自己如果搭乘女性專用車廂,反而會引起「你這個樣子也會遇到癡漢嗎?」的指責。不管搭或不搭都會被罵,讓女性對於搭乘專用車廂這件事情蒙上了複雜的心情。
本月初,J-town又貼出另一篇投書。該投書來自於一名三十歲的女子,她表示女性專用車廂總是充滿香水和化妝品的味道,讓她很不舒服。此外,由於車廂內都是女性,許多人都體弱纖細,只要列車一晃就站不穩,「我希望自己在跌倒的時候,身邊至少能夠有強壯的男性出手相助。」該名女子還稱,搭乘專用車廂時,時常遇到路過的人冷眼相對,還被說過「你長這樣也會遇到癡漢喔?」之類的話,讓她對於女性專用車廂產生陰影。另一名投書則指,在專用車廂中大家會用包包、手肘等方式「卡位」,確保私人空間,讓她覺得很不舒服。
「晨間談話」的報導和這兩篇投書的論調相近。該報導認為,不搭乘專用車廂的女性正快速增加,其原因便是因為「化妝品、香水的味道」及「女性之間的勾心鬥角」所導致的,且歸論於「男性缺席」、「女性個性倔強」等背後因素所導致。
再者,報導稱「七成的女性都不搭乘專用車廂」,但實質上只是50位受訪者中的35位而已,也遭人質疑數字代表性。有網友表示,「我是沒在意過香水的味道,也沒看過有人因為撞衫吵架」、「從來沒遇過有人因為容易吵架就不搭女性專用車廂,這只能說是因人而異吧」等,對於該調查的可信度抱持懷疑的人佔了多數。況且,許多女性都對於報導將女性專用車廂中所發生的問題,歸咎於女性特質或男性的缺席,感到十分不滿。「味道或是空間的問題,跟是不是女生、是不是女性專用車廂根本沒關係吧?」、「性別歧視」、「針對女性的偏見」等,不滿該節目將問題推卸給女性。
一班47名學生有45人被打 真的只是“磕磕碰碰”? 2019-05-24 觀察者網
節目《法觀天下》在5月22日播出的內容裡,講述深圳某小學四年級某班的學生家長聯名請求學校勸退一名學生,原因是該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打同學,幾乎所有人都被他打過。學校表示已成立工作組,正在進行處理。涉事學生家長稱孩子只是溝通方式不同,是孩子們之間的“磕磕碰碰”,並拒絕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從小學一年級,該學生就已經有打人的行為,不論男女,在沒有任何衝突的情況下突然襲擊,無緣無故對同學吐口水更是常有的事。同學拿他沒有辦法,向老師舉報又只會落得更慘的下場,但更令人意外的是連老師也拿他完全沒有辦法。有家長表示,該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不定時想離座就離座,想搗亂就搗亂,而且還會跑到黑板前把老師正在寫的知識點擦光,老師也控制不了這位“充滿自由意志”的學生。
校長則向記者表示,目前學校也存在困惑,該學生處於9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義務接納每一位適齡的兒童就讀,校方正研究如何平衡個案學生與其他學生的權益問題,因為怕惡化問題,校方現階段未作出具體的處理方案,如孤立該個案學生。
對此,大部分網友認為無法理解學校的處理方式——
回應
一個班45名學生的正當權益被一名學生侵害,老師、學校竟然束手無策,不知道究竟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制度就是這麼設計的,不管學校和老師的事。我之前就說過:家長不想管,老師不敢管,員警不能管。結局是大家一起買單。
太講道理也是一種隱患,大到國家,美國現在和中國講理嗎?小到校園,校園惡棍要打你會和你講道理嗎?沒有對等的制衡手段,往往是惡人得利,講理的倒楣。
那麼問題來了,另外那個他不敢動的牛人是誰
我告訴大家,這是教育系統故意為之,廟堂之上亦有呼應,就是要讓所謂政治正確束縛手腳,搞垮公立教育體系。私立學校這種學生早開掉了。現在教育體制不改要禍害中國人百年不止!
瞎扯。這事簡單的很,這打人學生的家長就是個大流氓,兒子當然就是個小流氓,普通人怎可能跟他們正常溝通?!我小時候就被學校一個小刺頭欺負得差點不敢上學,開始不敢告訴老媽,後來老媽知道後馬上殺到那個小刺頭家,當著刺頭的家長,把刺頭狠狠臭駡一通,然後指著他鼻頭告訴他:“你下次再敢欺負我的孩子,我先把你結結實實打一頓,再把你拖到派出所讓員警叔叔收拾你!”從此小刺頭見了我就繞路走,OVER!
14名因校園欺凌獲刑女生到農場軍訓接受法制教育
據法制晚報·看法新聞2017.9.4報導,14名女學生因校園欺凌被判刑,其中最重的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緩刑二年,輕的行政處罰。為了幫助這14名校園“小霸王”們順利回歸校園,北京通州法院開展了“運河啟航計劃”之未成年犯少年課堂活動,聯合通州某學校,共同對14名罪錯少年進行為期一周的法制教育。
.....
活動內容包括軍事訓練、親情小屋心理輔導、敬老院義務勞動、法院案件旁聽、法制講座等活動。活動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訓練提高他們的紀律性組織性,通過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分析行為差錯的原因,通過義務勞動提高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通過旁聽案件和法制講座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這是通州法院開展的“運河啟航計劃”中首次的未成年犯課堂活動。
據悉,這是通州法院對罪錯少年第一次在法庭之外進行法制教育。7天培訓後將進行考試後,合格者學校將考慮她們的複學申請。
回應
呃,她們接受了軍事訓練以後,會不會比以前更能打了?
回頭就判的更重!
這讓我想起了已經成為過去的工讀學校
就現在學生的狀態,起碼六成的學校都應該改制為工讀學校。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9_04_425665.shtml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四川一幼兒園六成受訪家長稱“打回去”2017-05-02
小朋友之間時常會有點小衝突。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麼辦?據《成都商報》報導,近日,針對這個問題,四川省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該園小朋友的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孩子強硬的性格,被欺負時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被欺負後,應當遠離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
家長:不還手就別回來哭
老師:小伙伴間打鬧很正常
調查問卷顯示,有超過90%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和小伙伴起爭執或被欺負的經歷;9%的家長承認自己經常打孩子,86%的家長表示偶爾打過孩子;有34%的父母表示,曾當著孩子的面在家裡吵過或打過架。
在楊姣看來,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和小伙伴發生爭吵甚至動手,都很正常,家長無需過分擔心,更不要將孩子之間的矛盾上升為家長之間的“戰爭”。孩子受欺負,一定要了先解其中的緣由,再確定應對之策。
專家:家長應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熊丙奇表示,如果教孩子一味忍讓,確實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但如果片面強調以暴制暴,孩子一旦形成習慣,會變成一個攻擊性強的兒童,這對其將來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所有家長都應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確實超出了普通打鬧的範圍,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回應
我能說這專家說了一堆沒用的廢話麼?對施暴者施以暴力,是製止暴行的最佳手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問題嗎?
打不過很正常,但是要有還手的勇氣,氣勢足了對手也會老實一些
喜歡打人的本質上就是缺教養,這種人往往也是最欺軟怕硬的,所以如果你軟弱,那隻會讓這種人更爽,反而是懟回去,往往對方下次就不敢欺負你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5_02_406327.shtml
英媒:中國家長傾向於自己解決校園欺凌問題?2016-12-22環球網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6-12-21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家長自己解決校園欺凌問題?最近一個男孩被同學毆打的視頻及一系列欺凌事件在中國引起了憤怒。在中國欺凌行為並非個例,一些家長認為中國的製度讓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自己解決。
這位母親稱她的兒子被欺凌了一整年,這種欺凌發展到近日他的同學們朝他扔排泄物和垃圾。最終她的兒子被帶離了學校,並被診斷患上了急性應激障礙。
但是當她的文章在網上引發同情及憤怒的時候,她兒子就讀的中關村第二小學卻匆忙地發表質疑,稱不相信她文章中所說的欺凌行為。但是彼時這位母親已經引起了包括官方媒體在內的很多人的同情。
同時,也正是通過社交媒體,校園欺凌才更加為人可見。中國互聯網監管機構2015年關閉了一些展示欺凌圖片或視頻的網站,但是欺凌問題顯然仍舊存在。
最近的一個欺凌事件發生在廣東省深圳市,一個12歲的男生因為拒絕給校園流氓團伙繳納“保護費”而被反复踢打。這個視頻中的行為引起了廣泛的譴責,並促使當地政府匆忙組織了一個調解會。當地政府12月19日稱,打人者的家庭最終同意道歉並賠償受害人醫藥費及“其他一些損失”。
北京的律師張彥峰說,通過索要錢財來解決欺凌案件看起來很怪異,但是在中國卻很常見並且受到鼓勵。“對每個人來說,這看起來是最和諧、最好的解決方法。如果實在不能解決,那家長就會被建議去尋求法律程序。”
家長偏向採用社交媒體和賠償來解決問題的一個原因是,相比刑事訴訟來說這些方法更加迅速,也更加有效。
“和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中國法律系統相比,賠償只用幾天就可以完事。” 張彥峰說道。
但是在大多數案子裡這些受害人的父母也很難去尋求走法律程序,因為在中國祇有犯下諸如謀殺和強姦等極其嚴重的罪行時,14到18歲的青少年才需要負刑事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法》建議學校去“開展反欺凌教育”和“確保受害人安全”等活動,但激進分子稱這些不帶懲罰的模糊措施顯示了中國社會和學校並沒有把欺凌當回事。
政府已經在盡力解決問題,包括修正規範等。但是許多家長甚至官方媒體都呼籲採取更嚴厲的措施。 (作者Tessa Wong,張博譯)
楊剛:沒想到會引發這麼大影響,我基本不是網民,不太懂新媒體和網絡。但我們所有初衷都是做好教育,對每個孩子負責,今後依然是這個思想。
我們在處理過程中有不足,首先是面對新媒體的發展,我們每個人,至少要了解互聯網,不能僅站在教育的範疇內看問題。另外學校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後工作中,可以把學校的保障機製做得更到位,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環境。
記者:學校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楊剛:發生這樣的事情,作為校長我深深自責,也表示深深歉意。我們處理這件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孩子,希望盡快解決,希望孩子們受到的傷害最小。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能夠早日回到校園,老師同學們還是一樣愛他、喜歡他。我相信,只要堅持為了每一個孩子好,不摻雜成人的主觀臆斷,這件事肯定能解決好。愛每一個孩子是老師的天職,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相關新聞
126• 中關村二小出示4份報告與家長《霸凌》文有較大出入
回應
孩子就是擋箭牌,你的管理在哪裡?
學校不是監獄,不能把孩子鎖在課桌上,所以別拿管理說事。
先否認事實,再推卸責任,最後聲稱保護孩子。總之校領導總是有理
哪隻眼睛看到他否認事實了?他只是不認同家長發文強烈控訴的那種蓄謀惡意的暴力行為,事實上,從公開報導的內容看,圍觀群眾大多數認為這只是偶發性的熊孩子的搗蛋惡作劇。人家孩子,家長,學校都道歉了,這家長還要擺出一副不拉出去槍斃十遍不罷休的架勢,現實生活中看來也不是什麼好惹的鳥。家長自認為自己有發聲渠道(媒體人嘛),自認為自己強勢,得理不饒人,其實是情商太低太低,也不相信將來自己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和老師繼續怎麼相處下去。
作為一個老教師,我認同校長的話:…….
這校長不錯,措施也合適,保護了學生,請不懂教育的家長就別嘰歪了,學校的地盤學校做主,沒有你撒歡的份。現在這個社會就是對個別家長太客氣,導致學校工作不好做,受苦的還是學生。我知道一定有人跳出來反對,但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學生時代,學生們之間沒有永遠的矛盾,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前一秒鐘打架,後一秒鐘就和好。老師的處理,懲罰兩方,沒等勞動懲罰結束,他們早就嘻嘻哈哈玩在一起。愛子心切的家長掐起來,怎麼也拉不開。兩極分化的對事態度,實在讓人頭疼。
新華社對話中關村二小校長:孩子的問題不能用成人的手段解決
2016-12-13晚,新華社記者來到中關村二小,該校校長楊剛及三位孩子的班主任呂老師,就校方回應為何滯後、為何校方認定此事為“偶發事件”等社會關注問題作出回應。校長表示,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早日回到校園。
記者14日從學校獲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學)和軍軍(化名,發笑的同學)的家長已向學校提交書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傷害的同學)及其家長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這事對3個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經歷”,將對孩子加強教育。
記者:學校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澄清真相?
楊剛:當時不發聲是為了保護孩子。我始終認為,教育的問題不能用社會評判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解決,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問題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我們必須保護好三個孩子,保護好學校所有孩子。包括學校發的第一個聲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這件事。很多人可能產生誤解,認為我們強硬、態度不積極,其實不是這樣。
楊剛:根據我們調查了解,這三個10歲孩子不存在一方長期的、想好了就在這個時間、地點對另一方進行攻擊的“蓄意或惡意”,他們平時關係還不錯,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時有非理智成分,有時是突發奇想,沒有考慮後果。扔垃圾筐和發笑的兩個孩子都是偶然去上廁所,不是約好的。
事發後,學校一直積極協調,三個孩子很快就和好了,兩個欺負人的孩子也認識到錯了,只是家長間還沒協調好。對於孩子出現的矛盾,我們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但現在往往用大人的方法去解決。
此外,何為“校園欺凌”,雖然國家出台了相關規定,但比較寬泛。不同年齡有不同情況,行為、語言的界定也需要細分。即便界定清楚了,怎麼去處理?處理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我以為,是教育而不是懲罰,學校不是法院,不是評判的角色。
記者:三位孩子的性格特點如何,平時相處如何?
呂老師:三個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學關係,平時沒有異常的情況。明明是體育委員,作為班幹部很負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學習成績不錯,而且興趣廣泛;亮亮比較內向老實,平時話不多,特別愛看書,會好幾種樂器;軍軍性格比較外向、調皮,成績也不錯。
記者:學校在處理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難點,為何小摩擦會引發如此大的輿論?
我小時候是深受校園暴力傷害的,有的惡霸學生根本就是屢教不改的。給老師說了沒用,老師不可能隨時保護你,你給老師說他們出了學校找你算賬的多的很。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只欺負比自己弱的,從來不敢欺負比自己強的。我們班的體育生他們從來不敢去欺負。以後我的孩子,我一定經常帶他鍛煉身體,營養條件跟上,我絕不允許他欺負別的同學,但是也要做到別的同學不敢欺負他!
老夫小的時候進城上學,因為成績好經常得老師表揚,也是經常受小城市裡霸道的孩子嫉妒欺負,後來加強鍛煉身體,假期練飛腿、甩飛刀、扔石塊,還自製了一支火管槍隨時藏書包裡,後來沒人敢欺負了,直到順利看上大學!
校園暴力已經瀰漫中國校園幾十年,相比八十年代的氾濫已經明顯好轉!隨著人口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提高,校園中以“混社會”為美的價值觀逐漸失去市場!但這種思想的孩子家長多半是含辛茹苦卻受教育較低的工人、農民!家庭教育的畸形導致欺凌問題沒有絕跡!一些家長忙於生計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自己身上的惡習侵浸著孩子!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有道理,農民的孩子就是天生地養,所以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北京的家長不歡迎外地孩子在班裡上學的原因,遲早把北京孩子帶壞了。賣菜的、收廢品的、開摩的的、做小買賣的全把孩子弄北京來了,齷齪的習慣和家庭成長環境全部帶到班裡,這就是為什麼北京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下的原因。以後更可怕。
現在學生教育缺的是懲罰,多的是保護。小樹長歪不修枝,還要加圍檔。法律是保護,學校是保護,家長是保護,社會是保護。這樣全一味護著能有好嗎!?
為了所謂教育公平,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廢除了開除,工讀學校等懲戒措施,對於學校來說,出了事情就是息事寧人,和稀泥,對於差生(沒必要迴避,就是有)和其家長(若家長不講理),學校幾乎沒有任何辦法和手段,這種現象造成的惡果在初中階段會更加的明顯
對於不良學生,就該直接讓他滾,別要禍害一群好學生。
關鍵是去哪兒?
以前有少年工讀學校。現在鬧人權, 沒地收這些小混混了。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小學校要製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實家長監護責任”等多個要求。(完)
相關閱讀
媒體調查北京小學欺凌事件:被欺凌家長稱可對質
新華社評北京名校欺凌事件:學校為何如此冷漠?
回應
這位塚長好高尚,大家去霸凌下他小孩,讓他做個示範!
“雙方都有責”的說法無恥!一方欺凌另一方,怎麼能叫雙方都有責?!
國外叫bullying. 在很多發達國家,一旦接到家長投訴,學校都會高度重視並按法規嚴肅處理。沒想到國內對這樣的事情在認識上會有這麼大的分歧,竟然還是在北京!
拋開其他因素,這兩個犯錯的孩子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罰?是全校通報批評還是開除?如果你是個教育者,你會怎麼辦?現在都講所謂同理心,請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學校有問題啊!你一句開玩笑就帶過所有責任!既然孩子已經被診斷出了問題。說明就是一起霸凌事件。
你們真是瞎激動啊,霸凌事件大家都是反對的!但這位旁觀的家長已經說的很委婉了。就是這個被欺負的孩子或者他的家長也是有責任的!網上已經好多版本了,譬如這孩子先把尿撒到別的孩子身上,才引發了後面的報復,譬如這位母親在校門口曾堵門暴力威脅其他孩子和家長。雖然不止真假,但僅憑單方家長的一篇文章,你們就先別急著當聖母或者道德法官了!了解了全部事實再說話!
我兒子就碰到過類似情況,當然情節沒這麼嚴重,當時我火氣很大,威脅班主任不解決下次我讓兒子發狠把對方蛋踢碎,另外也發了微博,有個編劇看到熱心為我聯繫心理專家@海英博士為我專業指導,得到指導我冷靜很多,後來解決得也不錯,如今我兒子很優秀。這種事不宜擴大,求助專業,及時解決對孩子才好。
讀書的時候,我也常常被欺凌,但是我每次都能強烈反擊,以弱勝強,成為勝者!記得有兩次我把欺負我的人頭打開花(用東西砸的),後來他們就不敢欺負我了。現在我也有了孩子,我就告訴他,在學校首先你不能欺負比你弱小的同學,但是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不能認慫,即使互相打的頭破血流,也要讓對方知道,我不是被好欺負的!
我小的時候在學校也是遵從叢林法則,受欺負?沒說的,打!第一次不還手,以後次次都欺負你,最後忍不住了還是要還手!第一次就還手,90%不會有下次!
中關村二小在這份聲明中呼籲,“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北京市教委:要教育好身邊的孩子
10日夜間,北京市教委首次回應,稱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要教育好身邊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海淀區教委:確保不再發生校園傷害事件
12日晚,海淀區教委就此事予以回應:該區教育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確保不再發生校園傷害事件,確保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追踪:涉事家長有沒有散佈不實言論?
此事經網絡傳播後,引發較大爭議,褒貶不一。
一些支持者表示,孩子如何與人為善、如何正確玩耍、如何面對逆境,均需要家長和學校的正確引導,不能簡單以“開玩笑”定性,對“熊孩子”不管不教。
一些反對者,諸如自稱中關村二小學生家長的網友SunFuJie認為,要以客觀和理性的態度處理事件,不要把孩子推向風口浪尖。
在媒體報導中,另有“中關村二小其他學生家長”等爆料稱,發帖的“被欺凌”學生家長“誇大事實、借題發揮”。
針對網絡上的各種聲音,“被欺凌”學生家長11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有些明顯是捏造事實甚至人身攻擊的,明顯地並不關心這件事本身,只是一味攻擊母親攻擊孩子。比如所謂爆料作者媽媽是東北人這樣涉嫌地域歧視的言論。”
中新網記者註意到,該家長在文中對中關村二小聲明中的“不實言論”也進行了回應,她寫道,“對於是否有不實言論,我們只能說:誰主張誰舉證。如果能明確提出哪句或哪段是不實言論,我們完全可以質證。”
不過截至目前,絕大部分信息是爆料者單方面的敘述,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尚無直接說法,因此目前還無法確認事情真相。
背景:什麼是校園欺凌事件?
近年來,中小學生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5-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
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引發了官方的關注。今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在這份通知中,官方明確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範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
針對網上對此事的熱議,該家長指出,“單憑家長發一篇文章就下定論有些欠考慮”。
另一位家長表示,現在不清楚具體情況,“都是從網上看到的,現在大家可能最想知道的是真相。”當被問及如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校園霸凌事件,她表示,“小孩子不知道輕重,但很多時候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多方表態仍有諸多不明之處2016.12.12中國新聞網
連日來,經網絡爆出的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社會關注。截至目前,儘管已有包括涉事學校、海淀區教委、北京市教委等多方面的回應,但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仍有諸多不明之處。
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刷屏。
文章作者自稱是北京中關村二小四年級一名10歲男孩的媽媽。她在文中表示,孩子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後,出現失眠、厭食、恐懼上學等症狀,後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據稱,這名男孩在學校長期遭到同學欺凌,從三年級開始就被罵“侮辱性外號”。
文章作者還表示,她向學校及海淀區教委反映此事,惡作劇的兩個孩子供認不諱。但一名對方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拒絕道歉。老師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她放棄“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四點訴求。
這位母親還表示,在與校領導、班主任等的面談中,一位校領導對其態度粗暴,認為“孩子在學校受傷就該學校管,家長不可以有意見”。
“我們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學校處理和道歉,為什麼要被如此對待?”她在文中發問。
涉事學校: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上述文章經廣泛傳播引發關注後,10日,中關村二小通過官方微博及微信首度發聲。
聲明稱: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本著保護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事件中提到的受傷害的未成年人原則,學校還將做持續努力,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結果。
上述聲明強調:針對近期網絡上出現的關於我校以及相關事件的不實言論,我校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學生及學校聲譽,並追究相關主體責任的權利。
中關村二小家長談霸凌:熊孩子不會平白無故養成2016.12.11中國新聞網
2016.12.10,中關村第二小學就該校發生的學生“霸凌事件”做出回應:“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本著保護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事件中提到的受傷害的未成年人原則,學校還將做持續努力,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結果。”
為進一步了解校方態度,12月10日下午,記者走訪中關村第二小學。門衛保安告訴記者:“週末老師不上班”,並表示不知道該校發生的學生霸凌事件。
隨後,記者在校門口隨機採訪兩位等待接興趣班下課的孩子的家長,對於網上熱議的“中關村二小學生霸凌事件”的看法,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父親表示:“首先對這個事,我持懷疑態度,因為現在只是網上這麼議論,我沒有聽到關於這件事的可靠消息。”
他說:“有句話說得好,熊孩子一定是熊孩子家長和熊孩子團隊養成的,孩子不會平白無故就會變成這種(欺負弱小的孩子)”,該家長結合自身經歷指出,很多還在幼兒園的孩子,看到別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就要搶,他要玩的東西別人都得讓開,不讓就打人。他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我站在一個客觀角度說,這種事應該是雙方(家長)的責任,不能說是學校的責任。”他表示,“一個班四五十個孩子,老師不可能時時刻刻跟著每個學生,這需要學校、家長加強教育、提升學生素質,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如果我的孩子出現這種被欺負的情況,我首先會從我自身的角度找原因,為什麼不欺負別的孩子就欺負我的孩子,我會考慮如何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或者提升我們家長自身。然後再去通過和老師、學校溝通,盡量把對孩子、對學校的影響降到最小,我不希望把這種事變得所有人都知道。”該家長說。
他指出:“遇到這種事,學校首先不應該藏著掖著,一定要透明化,讓所有的人知道我哪有不足,以及我將怎麼改進,公平地對待這件事。既不能說站在學校的角度說這一定是學生的責任,也不能說站在學生的角度說這完全是學校的責任。”
同時,他也表示,學校應該站在一個公平的角度盡量協商雙方圓滿地解決問題,不要推卸責任,要有擔當,不論是學校還是雙方家長都需要大度些,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
書裡還說了一下生理上的原因。面對面的衝突,能激發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人緊張,心跳加速。心跳到了每分鐘140次以上,舉槍瞄準的協調性就會下降;到了每分鐘170次以上,我們的感知會一片模糊;如果到了每分鐘200次以上,一個人基本上就動不了了。尤其是衝突發生的時候,一般還伴隨著其他的行為,像爭吵、奔跑這些行為,會讓人興奮。這些興奮和緊張混合到一起,衝突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就算衝突真的發生了,因為人這時候控制力是很差的,打也打不准,傷害也不會太大。
既然這樣,為什麼暴力能成功造成傷害呢?書裡說,關鍵在於出現了不對稱的衝突性緊張。什麼意思呢?暴力發生的時候,如果一方能讓對方進入高度緊張狀態,而自己不那麼緊張,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就能佔上風。所以,與其說暴力是身體上的,不如說是情緒上的。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支配情緒,就能支配身體。這就是為什麼現實中很多打鬥都很骯髒,佔上風的一方,會對毫無還手之力的一方大打出手。在極端情況下,尤其是發生戰爭的時候,一方心跳超過200次毫無還手之力,一方把心跳維持在140次以下,就會造成一次大勝,甚至是一次屠殺。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供你參考。
暴力是一種軟弱行為?2016-10-09
一說起暴力,我們很容易想到很血腥的場面。最近有本新書,叫《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這本書從微觀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暴力的機制,讓我們對暴力有了新的理解。
書裡說了個二戰之後的調查研究,在接受調查的士兵裡面,朝敵人開槍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沒開槍。有一位隨軍的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不開槍,不是因為怕受傷,而是怕傷害別人。這個聽起來很矛盾的現象,現實中也有。比如說,很多街頭鬥毆,或者騷亂,最終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而且大部分參與的人都不敢動手,實施暴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從很多暴力的照片和錄像裡也能發現,大部分參與暴力的人,臉上都是那種很恐懼的表情。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常規的理解,人在暴力中的情緒應該是憤怒的,但實際上,人只是在暴力之前憤怒,而且很多憤怒都是能控制的,比如兩個要打架的人,一般都是先拉開架勢,保持一定的距離,虛張聲勢,而不是立刻就動手。所以這本書裡說,憤怒中的情緒,是一種衝突性緊張。人緊張害怕,是因為發生衝突這件事讓人緊張,而不是因為害怕自己會受傷。
這本書裡還說了個現象:當人對著人瞄准開槍的時候,一般都打不准,子彈會偏很遠,有時候甚至會打到自己人。有調查顯示,士兵和警察打靶的命中率,比直接開槍打人的時候高很多。也就是說,和敵人的距離越遠,就越容易開火,所以砲兵部隊要比帶著小型武器的步兵殺傷力更強。
為什麼越近越不容易命中目標呢?書裡說,因為你看到對方,對方也看到了你,這一點製造了最大的緊張感。這就是為什麼狙擊手可以百發百中,因為他用的是望遠鏡瞄準器,就算看到目標的臉也沒關係,因為目標並不會看到他。也就是說,雙方不會互相看到是關鍵。所以,那些黑手黨的殺手,一般都喜歡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然後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並且大多是從背後出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發生正面衝突。過去的劊子手要戴面罩,蒙面的人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暴力行為,也是這個原因。
勾起青春的回憶,回顧台灣校園純愛系列電影
青春校園電影永遠是電影的熱門題材,沒有什麼比學生時代的愛情故事更簡單純粹,讓我們回顧一下2000年後的校園愛情電影,錯過的趕快趁暑假結束之前,好好地去回憶一下吧。
1.《藍色大門》(Blue Gate Crossing)
上映年份:2002年
導演:易智言
主演:陳柏霖、桂綸鎂、梁又琳
2.《不能說的·秘密》(Secret)
上映年份:2007 年
導演:周杰倫
主演:周杰倫、桂綸鎂、黃秋生、曾愷玹
3.《九降風》(Winds of September)
上映年份:2008年
導演:林書宇
主演:鳳小岳、張捷、初家晴、王柏傑、林祺泰、沈威年、邱翊橙、紀培慧、李岳承
4.《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上映年份:2011年
導演:九把刀
主演:柯震東、陳妍希、敖犬、郝劭文、蔡昌憲、彎彎、鄢勝宇
5.《寶米恰恰》(Cha Cha for Twins)
上映年份:2012年
導演:楊貽茜、王傳宗
主演:黃姵嘉、姜康哲、歐陽倫、張詩盈
6.《五月一號》(First Of May)
上映年份:2015年
導演:周格泰
主演:任賢齊、賈靜雯、孫鵬、程予希、石知田、庹宗華、楊淇、王宇婕、鄭暐達、邵雨薇、楊又穎
7.《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
上映年份:2015年
導演:陳玉珊
主演:宋芸樺、王大陸、李玉璽
扣籃對決
導演:林浩然
主演:林曉凡/張一山/周立銘
類型:動作/劇情/家庭/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
年份: 2008
評語:重點推薦!!因為這是一部最符合校園、青春主題的原生態國產電影,還是在石景山中學拍的捏。
我的太陽
導演:韋正
主演:俞泳君閻丹韻/胡朝政劉重欣/張文印沈月
年份: 2004
評語:大學校園的故事,韋正的處女座吧,特逗特逗,推薦,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
80'後
導演:李芳芳
主演:劉冬/黃明/伊娜
年份: 2010
評語: ……有人說,假,韓劇風格,哪裡是80後的故事。片名就是個幌子,的確假。不過,可以看看。
此間的少年
導演:胤祥
主演:黃河清/孫欣/蘇哲
年份: 2010
評語:原小說是真不錯,但是這片拍得,太難看了……
十八歲的天空
導演:李濟昌
主演:保劍鋒/倪景陽/范志菱
年份: 2002
評語:這部電視劇當時挺火的,雖然還是好假,但是,各種類型的人在高中校園裡的確都有過,還不錯。
逆轉流星
導演:韋正
主演:俞泳君趙霽/胡朝政劉重欣/巫迪文張文印
年份: 2007
評語:大學校園故事,一直期待的電影,第15屆大學生電影節獲獎影片
青春期
導演:唐大年
主演:田原/浦蒲/宋寧
年份: 2007
評語:這個……我看過趙趙的小說,覺得很一般……電影還沒看,據說是在趙趙的母校拍的。
歌舞青春
導演:陳士錚
主演:張峻寧/馬梓涵/袁成傑
年份: 2010
評語:爛到無語
那時花開
導演:高曉松
主演:朴樹/夏雨/周迅
年份: 2002
怒放之青春再見
導演:盧庚戌
主演:潘粵明/呂聿來/秦昊
年份: 2014
評語:不是所有青春片都能搶錢
匆匆那年
導演:張一白
主演:彭于晏/倪妮/鄭愷
年份: 2014
同桌的妳
導演:郭帆
主演:周冬雨/林更新/隋凱
年份: 2014
左耳
導演:蘇有朋
主演:陳都靈/歐豪/馬思純
年份: 2015
小時代4:靈魂盡頭
導演:郭敬明
主演:楊冪/郭採潔
年份: 2015
小時代3:刺金時代
年份: 2014
小時代2:青木時代
年份: 2013
小時代1
年份: 2013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導演:趙薇
主演:楊子姍/趙又廷/韓庚
年份: 2013
評語:確立青春片在內地電影市場成為成熟類型片的標誌
將愛情進行到底
導演:張一白
主演:李亞鵬/徐靜蕾/王學兵
年份: 1998
評語:算是比較經典的,不過,因為是電視劇,也把畢業後的故事都講了
時差7小時
導演:阿甘
主演:陳冠希/李倩妮/ Cary Woodworth
年份: 2004
評語:雖然故事發生在英國,因為導演阿甘是大陸的,編劇是大陸的,哈哈,應該算是大陸的。其實原小說《長翅膀的綿羊》非常好看,只是這個電影吧,女主角是個敗筆,白瞎了冠希哥,還有就是,劇本刪減的內容太多。三星吧。
青春電影-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9%9D%92%E6%98%A5%E9%9B%BB%E5%BD%B1
大陸校園青春電影
其實“國產”這個概念在如今的電影市場很尷尬,合拍片太多了,都無法限定“國產”的標準。 但是台灣青春校園電影和香港青春校園電影的風格是非常明顯的,還是和本豆列電影類型有區別的,所以,就以導演為準,作為區分是否“國產”吧。 因為數量太少,所以,有些經典的電視劇也加進去吧
十三棵泡桐
導演:呂樂
主演:劉雅瑟/段博文/趙夢橋
年份: 2007
萬物生長
導演:李玉
主演:范冰冰/韓庚/齊溪
年份: 2015
評語:已經慢慢彰顯青春+模式了,青春+重口味
梔子花開
導演:何炅
主演:李易峰/張慧雯/蔣勁夫
年份: 2015
青春派
導演:劉傑
主演:董子健/秦海璐/詠梅
年份: 2013
初戀未滿
導演:劉娟
主演:張含韻/冉旭/代旭
年份: 2013
2015年7月16日 贊 回复
來自:豆瓣電影
年少輕狂
導演:戴睿
主演:陳妍希/鄭愷/包貝爾
年份: 2015
既然青春留不住
導演:田蒙
主演:張翰/陳喬恩/王嘯坤
年份: 2015
評語:原著小說《菠菜和空心菜》,原作者是《微愛之漸入佳境》的編劇顧小沙
莫非:你的青春還在迷茫,別人卻在利用你的迷茫圈錢2016-04-26
青春片這幾年在中國市場似乎一直未曾中斷。從一開始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至今,每年幾乎都有青春片上映。有票房豐收的《致青春》,也有很多類似《少年班》一樣扑街的砲灰。
在市場洗牌下,一家公司卻不斷站穩腳跟,實現了流水線模式的生產方式。它就是光線影業。幾年來,它接連出品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票房飄紅的青春片,既鍛煉了隊伍又實現了一整套的商業生產流程,並在旗下專門成立了一家叫青春光線的電影公司。由此可見,光線影業在這一領域的巨大野心。
這不最近,根據光線高管劉同的同名作品創作的青春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正式公映。伴隨而來的竟然是令人詫異的好評,但撥開層層迷霧,或許可以窺見這種好評的來源和可笑。
其實,青春片並非新的電影類型,當年的《美國往事》《戲夢巴黎》《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經典作品。它們真正受到關注還是因為其強大的吸金能力。青春片往往吸金多而投資少,實現了以小博大的市場效益。所以很多電影公司紛紛跟風加入,囤積IP,跟風上映了一批質量良莠不齊的電影。
《誰的青春不迷茫》的書已經矯揉造作到令人不適,以此圖書IP開發的電影能好到哪去呢?電影的導演是網劇《匆匆那年》的導演姚婷婷,男主由該劇男二號喬燃的扮演者白敬亭飾演。說實話網劇質量還真不錯,把人物的細膩、欲說還休和青春悵然很有分寸地展現了出來。但電影畢竟不能照搬網劇的拍攝技巧和手段。不論是鏡頭語言還是節奏、細節、人設、台詞,電影和劇集都應該有所區分。
但進入影院之後,我們看到的還是近乎網劇的攝影水平,但真正讓人跳脫的是電影就像一部基於大數據的產品。創作團隊按照產品經理的思路來拼湊一部標準的青春片電影。電影宣傳說得好,這是一部沒撕逼、沒墮胎、沒接吻、沒車禍的正能量電影。看完你會發現它是沒有這些內地青春片飽受詬病的情節,但仍然似曾相識,好像是去除所有被詬病的情節,然後把這些年標配的場景和情節拼接起來。
電影開頭,我們看到的貌似是《我的少女時代》的人設,但一會又發現有《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情節,再看下去你還能看到《致青春》的樣子、 《那些年》的影子……總之,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按照套路出牌。有人說《青茫》涉及抄襲,我不覺得,我認為它不夠真誠。
目錄
導言
第一部 精神虐待解析
第一章 發生在私人生活的精神虐待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
家庭裡的精神虐待
第二章 發生在職場的精神虐待
何謂虐待?
誰是施虐的目標?
誰虐待誰?
受害者如何失去抗拒能力?
虐待行為如何開始?
坐視虐行的組織
鼓勵虐待作法的組織
第二部 虐待的關係與當事者
第三章 精神虐待的誘惑期
第四章 精神虐待關係中的溝通
虐待關係
拒絕直接溝通
言語扭曲
謊言
利用諷刺、嘲笑、輕蔑
利用矛盾
否定人格
分化與征服
運用力量
第五章 精神虐待的其他階段
恨意表面化
虐行開始起作用
受害者被逼到牆角
第六章 施虐者
虐待自戀行為
自戀性格
由自戀轉向虐待
自大狂
吸血鬼習性
不負責任
偏執
第七章 受害者
受害者代為受過
受害者是被虐待狂?
受害者良心不安
受害者的力量
受害者的天真
第三部 虐待的後果與責任
第八章 「失去行動力」階段的後果
退縮
混亂
懷疑
壓力
孤立
第九章 長期後果
震驚
代償不良
分手
進展
第十章 對夫妻與家庭的實用建議
調整應對方式
行動
心理對抗
法律介入
第十一章 對職場的實用建議
調整應對方式
在組織內求助
心理對抗
行動
法律介入
採取預防措施
第十二章 心理上主動應對
治療過程
精神療法選項
冷暴力
Le harcèlement moral
作者: 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 商周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所謂的「冷暴力」是指長期以隱而不顯的精神虐待或惡意操弄,貶損打擊他人、奪取自尊,使其身心受創的行為,可能發生在感情、婚姻、家庭、職場、社交關係中。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醫師,在這本國際暢銷的開創性著作中,把精神虐待具有毀滅性的「隱藏」現象公諸於世。
她主張精神虐待雖不像身體虐待那般明顯,其暴力程度卻不相上下,甚至有可能更為普遍。加害者藉著打擊他人,掩飾自身弱點,提高自我優越感,以滿足想獲得肯定與讚賞的渴望。要防治他人冷暴力的攻擊,往往很困難,因為不同於肢體暴力,它幾乎是無形的,不容易證明,加上周遭環境對這種暗中為害、既危險又邪惡的暴力行為,往往默不作聲,讓受害者的處境更加孤立無援,雪上加霜。作者便說,冷暴力是一種罪行,它是「對靈魂的實質謀殺。」
在《冷暴力》一書中,作者描述她接觸到的眾多真實案例,再加上通俗的例證,自好萊塢電影到愛因斯坦的私生活,還有奧維德、卡夫卡和佛洛伊德等人的作品,讓世人了解精神虐待的真實面貌,以及它是如何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整個社會。
本書深入分析施虐者與受害者的心理,以及這種人與人之間病態的互動形式。作者將精神虐待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從引誘與洗腦開始,在公開施暴時到達最高點,受害者一步一步被掃進毀滅的旋渦中。
更重要的是,本書就如何突破虐行的邪惡掌控,提供實用的建議。受害者能從書中獲得希望與勇氣,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知道要如何有效求助並對抗。而周遭環境也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不再袖手旁觀,成功阻遏精神暴力的恣意蔓延。
本書呼籲世人,先承認並了解精神虐待,然後才能戰勝它。
這是一本劃時代的專業著作,深入淺出,是醫療專業人員以及受害者,也是關心此一課題的社會大眾,必讀的經典。
最新研究顯示英國學生幸福感太低 校園暴力和師生關係等問題嚴重
5名中國教師赴英任教以中國學校全勝告一段落,中國教師走了,但國內外對英國學生的關注仍在繼續。據《衛報》2015-8-19報導,一份兒童協會的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廣泛存在的校園暴力,英國學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據這份調查,大約有50萬10~12歲的英國學生在學校遇到過身體暴力。而在接受調查的人中,38%表示上個月還被同學打過。
這個調查選取了53000個樣本,都是年齡在10~12歲之間的學生,分別來自英國、德國、挪威、韓國、波蘭、西班牙、愛沙尼亞、土耳其、羅馬尼亞、阿爾及利亞、南非、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以色列和尼泊爾。
幸福感調查將英國學生和另外14個國家的同齡人做比較,結果顯示英國排在不幸福榜的第12位,比埃塞俄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還低。
除了 被欺凌,英國學生還相對更容易產生孤立感。在調查中,一半學生抱怨上個月還有過被孤立的經歷。相比之下,男生被打的可能性比女生高50%,而女生被孤立的可能性比男生高40%。
談到對校園生活的看法,11%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尤其是師生關係。英國師生的親密度,在1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學生們普遍對學習內容(排名11)和學習夥伴(排名12)不滿意。
英國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別不滿意,女孩對自己外表的滿意度和自信感排名墊底,僅高於韓國。而且,女生對身材的不滿是男生的2倍,這一性別差異在其他國家的同齡人中並未見到。
回應
那些說英國教育不講紀律是重視創造力、想像力的,這回不賴中國老師了吧
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人家不是講快樂教育嗎?怎麼幸福感就低了呢?
開籠子,放公知,洗地!
且慢!容我給它們打了疫苗再放出來![挖鼻屎]
英國學生就是太閒了,才會那麼惹是生非,中國學生學習忙死了,哪有時間折騰!
我送你一個我創造的專有名詞:(英式)校園達爾文主義。校園裡的自由,你沒有相應的度,強者欺人,弱者被欺。英國這種情況遠遠多發於中國,是其文化結構的必然。
英國精英學校還有學長制呢,把恃強凌弱制度化。不愧是海盜本質。
另詳參【圖博館】: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體罰與霸凌 快樂學習 《如何教出資優兒》 男女大不同 《校園暴力》
貴州畢節小學校長性侵6名女童一審被判死刑
2015-5-5,貴州省畢節市中級法院對七星關區田壩鎮先進小學校長楊大志性侵6名學生案一審宣判,以強姦罪、猥褻兒童罪判處楊大志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楊大志,1974年出生,原系先進小學校長。法院審理查明,楊大志多次以教做作業等理由在教室、辦公室等場所對周某、劉某等6名學生進行猥褻、強姦。
畢節市七星關區位於貴州西北部山區。案發地屬勞務輸出地,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近年涉及留守兒童的事件頻發。
2015年6月,七星關區4名留守兒童家中服農藥中毒死亡,相關領導被免職或處分。
2014年4月,七星關區警方通報,小吉場鎮發生強奸案。一教師性侵至少12名女童,多為留守兒童。
2012年11月,七星關區一垃圾箱內發現5名留守兒童死亡,當地曾啟動留守兒童排查和管理等製度。
回應
為什麼出事的總是畢節
窮,愚昧,封建土司殘余思想。
雲南3名男童侵犯23同學下體 官方:追責相關責任人 專家表示是做遊戲
龍陵縣教育局2015-7-6 提供給澎湃新聞的一份通報稱,系三名男童扮演“醫生”,對班上的女童10名、男童13名進行“體檢”三次。
澎湃新聞了解到,經醫院檢查,至少有4名女童外陰紅腫、發炎,其中1人處女膜破損。
3名施害男童只有7歲,其中兩人為正、副班長,而受害的兒童大多只有六七歲。
此事已引起雲南省婦聯關注。龍陵縣教育局也要求全縣學校進行整改,杜絕類似情況發生,並將對相關人員進行追責。
“這些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外部似乎又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管。”雲南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武成睿對澎湃新聞表示。
回應
這個專家是頭驢。
害怕被笑 是被霸凌者的夢魘 2014年06月30日
恐懼被笑是一種不容小覷的心理疾病。一群人聚在一起,常會互開玩笑炒熱氣氛,但有些人就是覺得格格不入,聽到別人笑聲,不僅不開心,反而心升恐懼,擔心別人是不是在笑自己,有些甚至嚴重到影響正常社交生活,臨床上將之歸類為「被笑恐懼症」(gelotophobia)。
美國18歲青年莊蒙德說:「聽到一群人大笑,我以為他們在笑我,我全身緊張,腎上腺素激增,準備幹一架。我一整天多半板著臉,鮮少做出或說出讓人取笑的事。看到別人開心,偶爾也想要改變,像他們一樣大笑。但是我不願意加入他們以免淪為笑柄,因為我跟大家不一樣。」
上述描述是典型被笑恐懼症的特徵。Gelo在希臘文意指笑,phobia代表害怕。這類人很擔心被笑,要嘛不了解什麼是玩笑,要嘛負面又惡意地看待玩笑,以為別人在笑他們。因而出現恐懼、傷心、憤怒、自卑等負面情緒,或是出現壓力型頭痛、暈眩、發抖等症狀,久而久之遠離人群,縮進自己的保護殼。
為何被笑恐懼症患者對笑聲有如此負面的聯想?研究員試圖從早年成長經歷下手,發現許多患者就學時有被霸凌的遭遇。此外,有些家人奚落、嘲笑孩子,藉此讓孩子感到羞愧,進而控制他們的行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揮之不去笑聲留下的陰影與創傷。
鄧文迪與于美人
名人家庭分合的腥聞如此多,為何單挑鄧文迪與于美人?
鄧于皆強勢美人之故吧!
我還「男遭家暴」呢,該破除「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都來自「雄性暴力」之迷思了,性別差異加上雙方家庭、加劇了彼此傷害!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28249
體罰與霸凌
在明星高中1都要被幹掉的教改2時代,竟然還有人敢主張能力分班。
據人本調查:明星高中的升學主義是體罰3之源,尤其是館長的母校,台南(一中)最嚴重(連反體罰也重北輕南4?)!
如果公布成績排名也算體罰,那李安5及其父(南一校長)便是受害及施害者。
豈只南一,館長的母校、東海大學的基本勞作教育(掃廁所)不只是體罰,還是比共匪更惡劣(中共三中全會後已取消勞教)的奴隸主(館長在東海也當過工(奴之)頭)!
在理盲濫情的呆歹灣,啥都搞一元化、連教改也只准快樂學習6,不允許多元地來成立:體不體罰、霸不霸凌7之教育。
所以真要多元教改,就得廢除教育部,讓各方自由選擇想要之教育方式。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67757
不要啦!杰哥 成了流行語【聯合晚報2013.07.13
國家教育研究院三年前製作的「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宣導短片,手法顛覆政府宣導片刻板印象,被網友上傳網路,在Youtube的總點閱率驚人,片中的性侵主角「杰哥」及劇中台詞「不要啦!杰哥」,意外成了流行用語。國家教育研究院指出,能讓學生看完後還在網路上繼續討論,是很成功的政府宣教影片;且影片腳本經過專家學者審核通過,內容沒有問題。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秘郭工賓指出,這其實是教育資料館99年拍攝的宣導性別平等影片,除了15分鐘的影片外,還有25分鐘的講解及教師手冊,免費提供給國高中教學使用。之前就掛在教研院的網站上,但沒想到三年後影片會在網友上傳後引起廣大迴響,是當時製作影片時始料未及。
他強調,網路世界本來就很難預料,但能讓國高中生課後還能繼續討論,不管內容是正面或戲謔,至少已經成功地讓學生注意到性侵防治議題。
當政府宣傳被KUSO 2013-7-14中時短評
由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所製作的宣導影片「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近來在網路瘋傳;青少年惡評如潮,卻愈罵愈紅,點閱數衝到八十萬,少見政府文宣有這樣的傳播力,但能不能達到宣傳的目標,就是另一回事了。
該片爆紅並非因為內容寫實感人,而是網友集體惡搞的結果。你只要在谷歌打上片名,就會發現該片被列為新奇好笑影片,網友更剪接加工出跳針版、精簡版,片中演性侵者的「杰哥」意外爆紅,「不要啦!杰哥」成為問候語;結果是,性侵者「杰哥」成為反面英雄,相反的,片中不幸遭性侵的「阿瑋」,反而備受嘲笑,如此一來,原來設定的教育意義全失。
確實,性侵本來就是高度敏感議題,而長期以來大家對性侵議題的關注,又都集中在異性之間、尤其是男對女的性侵行為,相對的,同性間、特別是男性之間的性侵行為,則極為隱諱,受害者往往不敢聲張,以免二度受害。教育部此次籌拍宣導影片,就是想改變這種現象,用心良苦,但一遭網友「反宣傳」,結果可說是適得其反。
這一次的宣導短片失敗了(楨:?),被性侵的男性其實更被歧視(楨:此即鄉民正義!)。這是網路時代的政府宣傳所要面對的問題,任何宣傳都會面臨網友的「反宣導」,政府不再能掌握片面的宣導權威。
「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宣導片,因國高中生嘲諷、取笑逆向暴紅。不過根據內政部統計,近年來男性被性侵的比率確實逐年升高,其中18歲以下遭性侵的男性人數,更於去年(101年)年突破千人,總共7608位18歲以下的性侵被害人中,男性有1063位,佔比率近14%;但民國94年時,18歲以下性侵受害者男性比率僅占4.6% 。
根據統計,去年一整年1萬2066名性侵受害人中,有1335人是男性,受害年齡層最多的,就是12歲以上18歲以下,達831人,其次是6歲以上12歲以下,有205人。雖然受害男性以青少年、兒童為多,但18歲以上到24歲以下的成年性侵受害人中,也有87人為男性;連65歲以上中老年男性,每年也有一、兩人遭性侵。
內政部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性侵案件通報數從94年的一年內4900件,一路攀升到101年的12066件,其中18歲以下性侵受害者人數,由94年的2786人,增加到101年的7608人;而18歲以下男性性侵受害者人數,也由94年的127人,暴加為101年的1063人。
性侵受害數字從94年到101年暴增近1倍半,18歲以下受害數字增加更多,內政部家防會執秘李美珍表示,不能直接推斷是每年的性侵案發生數變多,也有可能是在通報系統逐步健全下,黑數變少。
青少年被性侵數字和比率都明顯攀升,但內政部認為需要小心解釋,不能直接視同於像教育部影片裡的男男性侵案例。官員說,18歲以下的性侵案件中,有不少是兩小無猜或是曾有感情關係的情侶,但只要雙方有人未成年,就會被視作是性侵受害人。
內政部次長蕭家淇則指出,外界關注的18歲以下真正緣於性別或是角色權力不對等的性侵,加害人與被害人間可能是師生、鄰居或是陌生人,這樣的案例數確實也逐步成長,一年約有500、600例。
內政部家防會執秘李美珍說,目前家防會僅針對加害人或被害人進行性別統計,在性別多元化潮流下,未來會考慮加計受害者和加害者性別關係的統計數據,讓外界更能掌握,也讓事前防範及關懷輔導等政策更到位。
網路霸凌嗆去死 英少女上吊 2013-08-08 中國時報
一名14歲英國少女因遭到網路霸凌上吊自殺,成為過去一年來,第5位在同一社群網站上受霸凌自殺的青少年。統計顯示,逾5分之1的英國青少年曾經遭受網路霸凌,網路安全和社群網站霸凌再次引爆話題。
14歲英國萊斯特郡女孩漢娜史密斯(見圖,摘自每日郵報網站)2日在家上吊身亡。她的父親戴夫史密斯在臉書表示,他發現漢娜在社交網站ask.fm上受到霸凌和精神虐待,有人甚至叫她「去死」。漢娜父親說:「我的小女兒昨天晚上自殺了,我的心已碎,很久才能恢復,我只希望你們當中不會有人經歷我所經歷的痛苦。」
他呼籲英國首相卡麥隆以父親的身分加強管理類似ask.fm的網站,主張應把這種允許用戶匿名謾罵和霸凌的網站關閉掉。
過去一年,至少還有4位青少年因為在這個網站受到霸凌而自殺,包括去年四月英國蘭開郡的15歲少年、兩名年齡分別為15歲和13歲的愛爾蘭女學生,以及一名16歲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少女。這些青少年都是在該社交網站上經過數月的霸凌後,以自殺結束年輕的生命。
Ask.fm聲明指出,漢娜的死亡是一個悲劇,該公司將全力配合警方的調查。
網路霸凌已成社交媒體重大問題。調查顯示,高達5分之1的英國青少年都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8.4%坦承霸凌使他們的自信心和精神受到嚴重打擊,其中29%的人甚至因而不敢上學。而曾目睹同伴遭網路霸凌的高達66%。 2013-08-08 10:50:03
網路霸凌 87%發生在臉書【聯合晚報2013.03.16
霸凌在臉書上極端橫行。根據英國反霸凌慈善組織「打擊霸凌」 (BeatBullying)最新報告指出,臉書目前是所謂「網路小白」最愛用的網站霸凌場所,而且霸凌是目前網路上最流行的活動。曾受網路霸凌的少年男女,約87%說他們是在臉書被霸凌,而19歲的男生是最常被霸凌的對象。
「打擊霸凌組織」執行長克洛斯表示,「線上和線下的霸凌對是很多少年男女面臨的嚴重問題,社會不能忽視霸凌產生的毀滅與悲劇後果」。克洛斯說,「惡劣的網路霸凌可能導致青少年情緒沮喪、逃學、自殘,甚至可能造成他們企圖自殺」。
該組織報告指出,青少年遭網路霸凌的案件有87%發生在臉書,另外約五分之一在推特,但是曾遭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只有37%向社群網站檢舉。另外,19歲的男生是最常被霸凌的對象。
青少年碰到網路霸凌如何應變?報告指出,立刻告訴家長的青少年少於17%,而且只有1%的青少年會向老師求助。
媒體心理學家卡西迪說,線上霸凌對年紀較長的青少年恐有「嚴重影響」。他說,「該年齡層的人自殺率特別高,尤其是青少年一般碰到網路霸凌大部分選擇獨自承受,而不是向家長或老師求助,這個情況令人憂心」。
卡西迪說,有些人可能以為女生較容易受霸凌傷害,其實男生才是危險群,「很多青少年認為自己必須顯得勇敢,在網路上更要這樣,但是這種態度與男性面臨霸凌缺乏應變策略,可能讓他們更容易成為霸凌對象而受傷害」。
網路隱私-逾6成網友 緊盯舊情人FB動態 2013-03-14 中國時報
今天是白色情人節,資訊安全業者發現,情人節不僅是情侶間相互慶祝的日子,更成為更新臉書感情狀態的「旺日」,超過6成網友會在分手後持續關注舊情人的臉書,不過僅有3成網友每月檢查一次臉書隱私設定,顯示網友仍未警覺到安全隱私設定的重要性。
e霸凌受害者 國中女生居多【聯合報2012.03.25
醫師指出,因為網路「e霸凌」導致身心受創的青少年病患,五年來至少增加三成,受害者以國中女生居多。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表示,一名國一女生因被同學在網路散播負面消息,好友因此疏遠,少女深受打擊,晚上睡不著,白天無法清醒,看到網路不斷出現不利她的文章,連續數周不敢上學,家長帶她就醫,診斷是適應障礙合併憂鬱情緒。
葉啟斌說,網路盛行後,孩子玩臉書、參加網路社群,網路成為散播謠言及謾罵同學的霸凌新工具。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岭表示,日前曾收治一名高二男生,課業不佳,整天沉迷網路世界,在網路社群成為首腦人物,網友稱他「老爸」,只要他看誰不順眼,就會發動人肉搜索,號召社群成員抵制。
她提到,網路有許多免費電話程式,這名高中生為全面圍堵「討厭者」加入社群,還四處偷竊。
「有的網路社群集體行動,有如黑社會。」張學岭說,家長以為孩子只是喜歡打電玩,不知道陷得那麼深,這名高中生後因偷竊、功課退步、上課常接手機,老師協助就醫,家長才知道事情大條了。
「網路無遠弗屆,e霸凌影響層面大。」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說,過去校園霸凌,多是言語或肢體攻擊,僅限少數人知道,但網路傳播快速,殺傷力及影響力大。
她曾治療一名國二男生,個性害羞內向,喜歡班上女同學,常寫信給對方,即使女同學不接受,他依舊不斷寫信,女生感覺被騷擾,在網路上向同學抱怨,沒想到文章被傳出去,男生從此不斷遭人恥笑,因此罹患憂鬱症,拖了一年仍無法撫平傷痕。
陳映雪發現,門診e霸凌患者愈來愈多,每十名新增個案就有兩人是網路霸凌受害者,尤其集中在國高中生。
另參本館:啥是部落族 《校園暴力》
這次的霸凌,比小學時候還要痛苦難受。其中之一當然就是把我當成空氣,她故意說:「排球社只有三個成員」,其實包括我在內,成員應該是四個人。
另外在擦身而過的時候,她就會說我:「好臭!」
對!就像是彗佳遭受到班上同學的言語暴力,同樣的言語暴力也加諸在我的身上。
原本就已經受傷的心,連一點點不經意的小事,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我深切地感受到,這種情況如果變本加厲發展下去的話,可能就會演變成電視上常看到的,把一個人的一生全毀了的「霸凌」一樣。
而且,社團裡的霸凌目標,不僅僅是我而已。像陽子的那個女學生,對於不合她心意的人,就對她全盤地人格否定。對於一整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的我而言,這簡直就是地獄。
在中學裡發生的事,我們沒有任何人敢對父母親說。
我是因為不想再一次讓父母擔心,所以說不出口。
但是也在這時候,有支持著我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到現在依然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當我痛苦而悲傷得不得了的時候,雖然因為早已過了放學時間而被老師訓斥,她們還是毫不介意地陪在我的身旁,她們把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樣,跟著我生氣,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一切。
理繪、小智、由利、小藤……真的謝謝你們。
還有中學三年級時候的級任導師。
他不像這本小說裡的老師那樣冷漠,他願意傾聽我的情況,時而訓斥我、時而為我開心。
他曾經對我說:「如果這麼不好受的話,退出社團也可以啊,不需要想這麼多。因為目前的團體生活,其實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
因為老師的這番話,讓我能夠卸下了心中的一塊重擔。
我能夠跨越苦痛的階段,全都多虧了我有很棒的朋友、家人和老師,真的很謝謝他們。
尤其不能忘記的是兩位朋友。在我小學六年級時,遭到了謠言霸凌,當得知那個消息是虛偽不實的謠言時,曾經一度離我而去的兩位朋友,在兩年後向我道歉。
因為有他們的陪伴,所以我能跨越過去的種種,平安順利地成為高中生,並且交到了很多、很棒的新朋友,甚至也去了我的偶像GLAY的現場演唱會。
當然,當時彼此分享的姊妹淘,現在依舊是最好的朋友。所以現在的我,可以說是幸福極了。
雖然偶爾也會和朋友吵吵架、鬧鬧彆扭,或是有不愉快的時候。但是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便發現我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加堅強。
「我既然都能克服那時候發生的事情,所以現在更沒問題。」
就是這樣的自信,在背後支撐著企圖逃避現實的我。
再加上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所以我才能寫出這本書。
現在的我真心覺得──「幸虧我當時沒有逃避」。
所以,現在覺得痛苦難受得不得了的人,在逃向最糟的一條路之前,請再一次想想看。因為這一定會成為你的「力量」,讓你更「堅強」。
也為了不要像彗佳一樣後悔莫及。
還有,如果你是逼迫他人的人,請立刻停手。
在社團裡,我曾經因為害怕再像以前一樣被當成空氣,所以我也做出了不理會朋友的行為。然而這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於是我和父母談談。當時的我,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真是厭惡極了,也因此很想逃避這種情況。
當我和父母說了之後,立刻被嚴厲地訓斥一番,他們說:「妳自己都討厭別人這樣對妳,為什麼妳還這樣對別人呢?」
這句話,我一直把它放在我的心底深處。當然我也常忘記,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當時我非常後悔,就像是被霸凌一樣,每天都好難過。所以,為了不要和我一樣,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請你最好現在就立刻停止逼迫別人的行為。請把別人也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
最後我想再一次強調,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至少我可以肯定地說──活著就一定會有好事,這一點絕對沒錯。
和我們生活在相同時代的人、背負未來的下一個世代,還有注重面子的大人們、老師……。
請把我想要和你說的「訊息」,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請再一次環顧四周,並且想想自己。
真的很謝謝你們。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9777 2012-05-08 12:45:04
告白 2010
導演: 中島哲也
演員: 松隆子 岡田將生 木村佳乃
影片短評
劇情絕對出乎意料,必看的電影,精采可期,發人省思,我和我媽看完討論了一整晚上
令人大為驚呼的一部日本片!結局有種難以言喻的悲傷...
推翻對日本電影印象,拍的真的不錯,榮獲日本奧斯卡最佳電影,當之無愧。
每個畫面都精雕細琢,雖然本人偏好小說版本,但電影版結局拍法實在太令我佩服。
節目介紹
本片改編自湊佳苗暢銷同名小說,原著曾獲得日本2009年書店大賞第一名,小說出版亦成為話題。在眾所期待下,電影作品則由活躍於日本影壇個性派導演中島哲也操刀,有別於以往在《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語》笑中帶淚故事劇情以及色彩繽紛的影像風格,轉而挑戰以冷色調的影像,殘酷地敘說關於一位女教師對學生的血腥復仇計畫。
故事一開始設定在結業式當天,教室的學生們正玩耍吵鬧著,完全無視於老師的存在。而由松隆子飾演的中學老師也毫不在乎學生的叫鬧,逕自發表自己女兒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被班上同學加以殺害的驚人告白,正當學生們陷入一陣恐慌當中,老師已悄悄地展開復仇計畫。
不論是身為殺人兇手的同學、或者是老師復仇計畫,已在學生們心中種下了恐懼的因子。到底兇手殺害老師女兒的真相究竟如何?而老師在結業式告白後同時離職,又如何展開復仇計畫?逆轉式的結局絕對讓你瞠目結舌,久久無法忘懷。
影片使用英國著名搖滾樂隊Radiohead(電台司令)的夢幻名曲《Last Flowers》做主題曲,日本搖滾樂隊Boris則製作電影中六首配樂,在Post-Rock、Post-Metal以至Drone Metal界享負盛名的Boris以扭曲的吉他展現人性和灰暗深沈的氣氛,感染性不亞於Radiohead。另外還有廣受日本樂壇與潮流界喜愛的新銳樂團「相對性理論」特別為電影創作,加上英國倫敦樂隊The xx和日本少女天團AKB48單曲River加持,整部電影充滿了影像與音樂的衝擊震撼力。
《惡人》裡並沒有真正的惡人,只有一群寂寞的人,但整部電影最驚悚的並不是殺人畫面,而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這群可憐人裡面,找到自己的投影。
日本是一個很奇特的民族,他們表面上謙恭有禮,逢人就來個九十度鞠躬,可是在如此矜持的民風底下,也有非常開放的一面(這點從他們的A片就可以看出來了)。這就是「壓制力越大,反彈力也越大」的道理!在壓抑的社會環境底下,日本人的「反彈力」常常顯現於創作之中,所以這麼多「反社會」的作品,都是一種情緒出口,也演變成一種魅力獨具的「變態美學」。無論是用血腥影像反諷教育制度的《大逃殺》,還是用復仇故事來反映出黑暗人性的《告白》,這些電影看起來驚世駭俗,卻呈現出另一種角度的社會觀察,或者社會批判!改編自吉田修一同名小說的《惡人》也是這股「變態美學」風潮底下的另一部代表作。
故事要從一名美女業務員開始講起,她跟家人的關係疏離,沉迷網路交友,沒想到卻引來殺機!在她被殺之後,警方發現妻夫木聰飾演的工人涉嫌重大,而他為了逃避警方追捕,只能一路逃亡,又為了填補空虛而找上另一名女網友(也就是深津繪里飾演的西裝店女店員),在激情過後,兩人開始相愛,並且攜手亡命天涯。光看劇情解說,會以為這是懸疑電影,但其實殺人事件的謎底,在電影開始不久就會揭曉,所以觀眾很快就可以知道妻夫木聰到底有沒有殺人,所以電影的重點不是解謎,而是透過片中角色,來透析現代人的人際關係。
那個被殺的粉領族,熱衷網路交友,卻無法用虛偽的男歡女愛來填補空虛,最後甚至連命都玩丟了!那個對女生始亂終棄的公子哥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表面上玩世不恭,可是在放蕩不羈的笑容裡面,只讓我們看到悲哀!至於男主角妻夫木聰就更可憐,他不但只能逃亡,而且在揮之不去的陰影之下,跟女主角的愛情注定悲劇收場,兩人躲在燈塔頂端的情節,暗示著迷失的心靈需要光明的指引。
妻夫木聰染上「俗又有力」的金髮,演出陰沉壓抑的宅男角色;深津繪里拋開玉女路線,幾場激情床戲都是尺度大突破,但是相較於主角的精采表現,本片比較可惜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是篇幅太長,將近兩小時30分鐘的片長,會讓觀眾以為在看史詩片,偏偏有些地方節奏太慢,更精簡些或許更好。第二是本片對於網路交友的描述,容易造成誤解,事實上,網路是現代人拓展人際關係的媒介,也有人因為這樣而覓得良緣,未必都是跟一夜情或援交畫上等號。其實這整個悲劇的根源並不是網路交友,而是人際關係的疏離,一切都只是因為寂寞。
沒錯!問題的根源就是「寂寞」!女業務員吹噓著虛構的男友,不讓人發現她心裡的寂寞;那個壞壞的公子哥整天跟豬朋狗友聚在一起狂歡,可是人越多,竟然就越寂寞;妻夫木聰渴望著真感情,並且在肉體交歡的過程裡面,試圖埋葬自己的寂寞,卻永遠掩蓋不了寂寞的氛圍;深津繪里重複著制式化的生活,只有這段邊緣式、自虐式的愛情,才是她寂寞人生的出口,卻也讓她走向更極端的處境。寂寞會殺人,於是我們為了避開寂寞,寧願玉石俱焚,這就是現代人最顯著的悲哀,所以雖然片名叫《惡人》,可是電影裡並沒有真正的惡人,只有一群寂寞的人,但整部電影最驚悚的並不是殺人畫面,而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這群可憐人裡面,找到自己的投影。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297/22973520/
《告白》:兒需成名君莫笑 藍祖蔚
《告白》:青春變色心難測 藍祖蔚 2011-12-26 09:17:56
韓校園暴力 老師被打的多 2011-11-17 中央社
校園暴力問題是世界各國許多學校間的通病,不僅學生之間會起衝突,師生之間的暴力相向也時有所聞,號稱最「尊師重道」的南韓,竟有較高的比率是「老師被學生打」。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南韓京畿道內的學校最近兩年發生「學生打老師」的案件竟比「老師打學生」還多,顯示減少體罰學生的另一面,學生對教師的暴行反而變本加厲。
根據京畿道教育廳的資料,今年至9月底為止,教師對學生的體罰為:小學2件、國中21件、高中12件,總計35件。
不過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暴行則為:小學1件、國中34件、高中14件,總計49件。竟比「愛之深責之切」的教師體罰多出了14起。
教師對學生的體罰逐年遞減,不過學生對教師的暴行卻從2009年的13件、2010年的45件,至今高達49件。
被學生打耳光 老師堅持提告 2011-11-15 中廣新聞
新北市一所國中的兩名老師,被學生打耳光吐口水,兩名老師決定提告,校長劉秀玟今天表示,尊重老師的決定。
校方表示,這名學生九月開學以來,就因為父母常常吵架,而情緒不穩定,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學校將學生記過,父母有寫Email給老師,致歉,但是老師感受不到誠意,仍然決定提告。
「○○縣XX中學女學生,從二樓教室的窗戶一躍而下。該名女學生重傷,目前尚未恢復意識……」
原本應該揮霍青春、快樂無憂的國中生,因為霸凌,一切變了調……
雖然,一切都和平常一樣,這個我最喜歡的鎮上。
雖然,一絲一毫都沒改變的二年三班。
可是……嗯,就只有一件……一件不尋常的事。
那就是……,那就是「我被霸凌了!」……
彗佳是個活潑開朗的國二少女。某天,班上的大姐頭陽子,以”遊戲”為名義,開始捉弄欺負千夏。一向沉默寡言的千夏,突然間成了同學的霸凌對象,被當成垃圾一般地對待。看不下去的彗佳,出言阻止她們的霸凌行為,結果,目標便轉移到彗佳的身上……。為了從地獄般的學校中解脫,彗佳從教室一躍而下,引起騷動,而她變成了幽魂浮游在人間……,天才型的少女,以細膩之筆刻劃出一個超乎你我想像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林慧樹(Hayashi Miki)十四歲時撰寫本書,獲頒第十八屆小學館調色盤小說大獎評審特別獎。小學五、六年級時,擔任兒童會記錄員,中學時期擔任排球社副隊長及圖書委員會委員長,是一位活潑的女孩。目前於福岡縣從事與孩童有關的工作。在忙碌緊湊的生活中,藉由小朋友們的笑容,以及她最愛的閱讀,撫慰曾受傷的心靈,度過她的每一天。
作者後記
後記 我想和你說──獻給最重要的你──
我極度痛恨聽到有人因為霸凌而自殺的新聞。大人們對於這種新聞議題,隨便提出評論的態度,我也受夠了。如果你有欺負別人的話,請停止吧。做這種事,不但會傷害對方,而且也會為你自己帶來無盡的傷害。所以,請你先記住,讓彼此進一步相互尊重吧!
對於霸凌這件事,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重新思考現今「錯誤的現實情況」,在這種想法之下,我從中學二年級的夏天開始,花了半年的時間,撰寫了這本書。而我之所以會寫這本書,直接的關鍵契機就在於「霸凌」。
事情的開始,是發生在小學六年級第三學期的時候,沒多久就要畢業典禮了。
「人言可畏」──我第一次親身體驗到這句話的威力,正是在這時候。
校園裡,流傳著毫無根據的謠言──「慧樹被中學生盯上了,如果和她在一起的話,你也會遭殃喔」。這種愚蠢的謠言,對於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們來說,真的非常恐怖。連曾經是好朋友的同學,也全因為怕被我牽連而躲得遠遠的。
我並沒有遭到什麼暴力,也沒有人直接對我說什麼難聽話……。我只是被當成空氣而已,他們只是遠遠地看著我,在背後說我的壞話而已,但是這樣比什麼都讓人難受。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是孤單一個人行動。每一天我都只是例行地上學,沒有和任何人說一句話就放學回家。
到底是誰造的謠?目的又是為了什麼?我苦惱極了,但是卻改變不了現況。如果當面跟我說的話,至少我還能找到辦法,可是卻又不是當著我的面說,這讓我每天都痛苦不堪。
對於朋友們,我有越來越嚴重的嫌惡感,對於無視我發出危險訊號的老師,我則是有不信任感。
於是我越來越不想上學了。到了早上,我還曾經藉口說「肚子痛、頭痛……」,總之就是想請假不上學。
可是,「真實的情況」我沒辦法和父母親說。因為我覺得很「丟臉」,而且我也不想讓他們擔心。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告訴他們,他們一定會為我擔心的。
終於到了某天晚上,發現我的行為變得怪異的父母,坐到了我的面前,他們問我說:「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
於是,我把我內心的苦痛全部說了出來。
接著媽媽對我說了一句話:「我們是妳的父母,媽媽不想成為一個失格的母親!」
聽到這些話之後,原本一直往肚子裡吞的淚水,這下子全部湧上心頭。這些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的母親、我的家人都這麼棒,真是太好了。
接下來的三天,我向學校請假。
雖然還沒誇張到「拒絕上學」的地步,但是在那三天的時間裡,我把腦袋清空,全心全意想著「今後的事情」。當然,父親和母親也幫我一起想。聽朋友說,事情發展至此,班上的級任導師也開始和班上的同學們談談我的事情。我不知道謠言究竟變成什麼樣子,但是我知道,當我上學之後,同學們開始找我說話了,也有同學願意和我一起玩。於是,原本痛苦的心情,有如幻影似地逐漸縮小。
瑪莉,那時候謝謝妳了。
現在我覺得,即使同為「拒絕上學」,如果只是單純因為「厭惡學校」而一直不去上學,其實和「逃避」沒有兩樣。拒絕上學的目的,終究是為了讓努力奮戰的自己,能夠有一點點停歇的時間。光是逃避的話,並無法改變任何事情。所以,比起什麼事都不做來說,不如利用這段「停歇時間」,好好地思考自己今後的事,這樣要好得多更多吧。選擇好自己想走的路之後,無論事情變得怎麼樣,我認為也絕不要後悔。我的選擇就是──到學校去,不要理會旁人,繼續努力下去。因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所以我從來不後悔。 2012-05-08 12:44:21
美國亞裔生 最常遭霸凌2011-10-30 中時(另參本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校園暴力》教改與體罰 )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美國最新研究數據指出,亞裔學生是最容易受到校園霸凌的族群,超過半數曾經受害。此外,他們在網路上也常受到嘲諷辱罵,比例之高是其他族裔三倍。
美國教育當局認為其背後原因可能包括,某些亞裔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不足;再者「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對穆斯林的霸凌案激增,亞裔生連帶受波及。另外亞裔學生乖乖牌的形象,常和模範生劃上等號,卻也被冠上「怪胎」、「書呆子」等封號,可能因此遭欺負。
根據統計,五四%的亞裔青少年表示曾被校園霸凌,遠高於被欺負的白種人(三一.三%)。非裔學生被欺負的比例是三八.四%,拉丁裔則是三四.三%。
校園霸凌之外,亞裔學生受到網路霸凌的比例更高。六二%亞裔受訪生透露,他們每個月至少在網路上被騷擾一至二次。相形之下,被騷擾的白人只有一八.一%。相關人員認為須做進一步研究,找出亞裔生特別容易受網路霸凌的原因。
校園霸凌 7成家長最擔心 2011/10/27 聯合報
民進黨高市立委參選人趙天麟及市議員陳幸諭昨天針對12年國教,校園安全民調結果召開記者會,指出包括有7成左右的國小、國中或高中家長都非常憂慮校園安全,尤其霸凌和暴力,呼籲政府當父母的後盾。
陳信瑜說,委託調查結果約有7成受訪家長憂心校園安全及霸凌問題,而國中生家長特別擔心幫派進入校園,高中生家長則憂心吸毒及性侵問題。
多年來,許多亞裔美國人深信,他們較其他族群更難獲得美國頂尖學府錄取。
調查顯示,亞裔美國人僅占美國總人口6%,符合大學入學標準的亞裔學生卻不成比例的高。亞裔學生的測驗成績往往需高出其他族群申請者數百分,才能獲同等的錄取機會。批評家表示,這些數據,加上採行「不分種族入學政策」的頂尖學府亞裔學生比例高出1倍多,在在證明入學申請存有歧視。
批評家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於,部分學校評估亞裔美國學生時,未以個人為單位,而是把這個學生和其他數以千計的亞洲學生進行比較。而亞裔學生又被烙上過分好強、呆板學術機器的刻板印象。
而今,不知有多少學生因擔心受到歧視,在申請大學時拒絕表明自己的亞洲血統。
亞洲學生SAT成績平均比其他任何族群高,連白人也不是對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艾斯潘沙德發現,亞裔美國學生SAT需拿到1550分才能與白人學生的1410分,和黑人學生的1100分獲同等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
部分頂級學府一來有時偏好錄取校友和富裕名流的子女,而這些人絕大多數為白種人。二來另收傑出體育相關學生。三來在高呼種族多元對於教育重要性的口號下,非裔美國人、拉美裔、美國原住民和夏威夷、太平洋島申請學生儘管成績較其他申請者低,仍可入學。
學童嬉鬧「限制級」 校方決換班導2011/12/08聯合報
嘉義縣某國小六年級2名學童嬉戲時,打賭是否敢摸女生下體,其中一名男童伸手摸女童腹部下方,校方調查學童是開玩笑引起,不構成性騷擾,男童及家長向女方道歉告一段落,但其他家長指出同班在半個月內又有學童打架亮刀,認為班導師不適任要求撤換,校長昨晚與家長開會後決定更換導師。
投書指出,11月4日有六年級某班男學童因打賭疑性騷擾女同學,女生家長7日向導師反映,導師只在男童聯絡簿加註「問爸爸時間」,未通報也未協調家長。
投書指出,該班18日又發生男同學打架,1人手持美工刀架對方頸部,導師斥責後,處罰學童罰站。
校長表示,兩起事件經處理,雙方家長及學生沒異議,但有家長認為導師帶班不理想,要求撤換,校方調查認為學生再半年就畢業,一度考量更換導師是否恰當,但在部分家長強烈要求下決定更換。
縣府表示,已要求學校依法召開性別平等委員會,並依法定程序辦理,且應對學童加強輔導。 2011-12-08 09:31:51
言語霸凌 豈止與「性」相關【聯合報╱吳文清/諮商心理師 2011.06.11
報載,立法院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案,言語上的性霸凌,最重可予輔導轉學,甚至退學處分。然而,言語霸凌豈止與「性」有關的問題,若罵人死胖子、恐龍妹、雜種,或腦殘呢?其處分是否也該明文規定?
誠然,「性霸凌」入法使得性別平等的保障網,更進一步地擴張與綿密,不過,這是否符合霸凌行為的基本定義條件:一、兩造勢力不對等;二、長期反覆性不斷發生;三、具故意傷害意圖;四、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負面效果。如果符合,那麼罵人死胖子、恐龍妹或腦殘等,是否也可定義為身材霸凌、長相霸凌、智商霸凌?否則,當罵人死玻璃等會面臨轉、退學處分,罵人恐龍妹或許只招來老師幾句訓誡,如此,性別平等教育似乎排擠了其他主題的平等教育。
校園內的霸凌、歧視或欺凌行為,往往源於無法理解、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的心態,或許因為幼稚不成熟,而嘲笑他人或跟著同學起鬨;或許起因關係衝突、情緒不滿而脫口辱罵或激動出手,無論如何,行為的導正與觀念的轉化,仍然要藉由諮商輔導的專門知識與技術,協助孩子們學習相互理解、相互接納,進而相互欣賞與尊重。
至於法規的重要任務,不論是性別平等教育法或國民教育法等,應該以專業輔導人員的充實,相關情緒教育、生命教育課程的規畫為主。而非著重在創造名詞、加重罰則等宣示、威嚇的策略上。
教育主管機關及相關部會應拿出誠意,釋出經費與資源,真正落實校園專業輔導工作才是治本之道吧!
整頓霸凌 別矯枉過正2011-06-11 中時 黃崇建(國小教師)
立法院近日通過《性別平等教育修正案》,未來校園內有同學譏笑他人為娘娘腔等將歸為性別霸凌,情節嚴重者可退學,且老師必須於知道後二十四小時內通報。對此,筆者有些看法。
首先,國民教育目前為九年國教,來年即將實施十二年國教,國民教育是一種義務教育,學生有受教權無法勒令退學,即便退學也只是轉學,換個學校繼續霸凌而已。所以羅昌發法官認為,因霸凌而退學是違憲。
第三,在諸多霸凌種類中,用這類的言詞去形容他人並不算十分嚴重的事,即使和更普遍的現象如男同學會對女同學的身材、穿著逐一評論,甚至和偷窺偷拍相比,算得上相對輕微。再舉例,在霸凌種類中有一種關係霸凌,透過人際關係的孤立讓被霸凌者被排擠使其在班上無歸屬感,這種無形的霸凌恐比被譏笑娘娘腔來的更具殺傷力而且更普遍。
因此,立法若要夠周全,那每日要通報、退學的人數恐怕難以數計。又或者要立法學生不得拒絕他人的邀約和互動呢?
「誰沒被罷凌過」 郭台銘最新語錄 2011-06-09東森新聞
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他們講我外省人,五、六的人打我一個,把嘴角血一擦,拿拖鞋這樣跟他們對打,回家還不敢說,打架渾身是傷,不敢開口跟媽媽講,這是郭台銘從小就認為要說話大聲,就要比誰的拳頭大。
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本來就是大欺小,本來就是拳頭大的要打拳頭小的,小時候嘛,這是人類成長的進化論講的,物盡天擇,適者生存。我不要你打回去,但是你要有能力承受,這就是人生。」
郭台銘強調,把霸凌比喻為成長不可避免的過程之一,要年輕人更堅強,面對未來的困難和挑戰,只是,時代在改變,校園霸凌,動輒動刀動槍,每個人都想當拳頭大的那一方。
極端保護主義又來了 2011-06-11 中國時報 【卡維波】
兒童需要保護,但是這二十年來台灣的兒少立法與性/別立法卻走向矯枉過正的極端保護觀。例如目前相關法令規定十二歲以下兒童不能單獨放鞭炮,更不能施放沖天炮、摔炮等最受小朋友喜愛的爆竹種類。當然兒童玩鞭炮可能會受傷,但是玩爆竹本身也是兒童處理危險並且在危險中得到愉悅的學習過程,不應被極端保護觀剝奪。
極端保護觀看不見的是,保護不可能是全有或全無,保護永遠是有程度之別,換句話說,不可能做到絕對保護,只能做到相對保護,不可能使所有被保護者完全不受到任何傷害。然而極端保護觀卻假設:兒少的保護是最高價值,是整個社會的最高原則,因此可以無限上綱,不計一切代價。這個非常危險的假設破壞了整個多元社會、多元價值的存在基礎,人權法治民主自由平等都淪為次要價值,也給予國家進行例外的或緊急處分的政治操作極大空間。保護兒少應該只是多元社會中的多元價值之一,就和成人的性自由或新聞言論自由一樣,有同樣的高下價值與重要性。
極端保護觀還錯誤地假定大部分成人資訊都是有害兒少的。新聞或畫面可能讓兒少驚嚇或不安,但是驚嚇不安是有程度之別的,這些情緒也是人類作為兒童應當經驗的感受,故而是否引發負面情緒的新聞和畫面就必須被封鎖,值得三思。極端保護觀還進一步將被保護者定位為全然無力,在複雜的情境中只能淪為受害者,因此這種保護觀也鼓動一種過度報復的情感,傾向用最嚴厲的手段來懲罰保護失效的情況或加害者,也就是凡事訴諸法律,使得立法的密度增加。然而過於極端絕對的保護又很難做到,只好以加重懲罰來嚇阻,這樣就容易造成罪與罰的比例失調。白玫瑰運動後民粹壓力下的修法就有這樣的問題。
在充滿壓迫與不平等的社會裡,不可能存在沒有霸凌的校園,針對霸凌所提供的保護因此不應該是絕對的,極端的保護觀及其毫無彈性的通報制度或應對措施因此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像剛剛通過的「性霸凌」立法就是極端保護觀的產物,這個立法忽略了像娘炮、死gay、男人婆等性污名不只有無力/被動/受害的一面,而也有給力/主動的一面。校園裡的酷兒反向操作性汙名、而使性汙名能夠給力,這就是徹底否定「性就是汙名」的假設前提,顛倒了現有的性秩序與性階序。從這個角度來看,極端保護觀的性霸凌立法在禁止所有性汙名出頭時,也等於在壓制那些主動挑戰性階序的酷兒,其實就是維持現有的性秩序不變。
極端保護觀幻想著為兒童打造一個全然無菌的、真空的溫室。這樣的絕對保護對兒童成長並非有利,因為這勢必會扭曲世界的真相,脫離了現實,上焉者造就了陽奉陰違的雙面兒少,下焉者造就了不適應現實成長的嬌貴兒少。此外,極端保護觀長期來說也不利於被保護者,因為完全剝奪了被保護者自我保護的能力,或者,沒有給予被保護者學習自我保護與壯大自己的機會,變成對保護者的依賴。換句話說,極端保護觀到最後是和被保護者的自主性相對立。從積極面說,保護兒少因此須包含「保障青少年的性權利與性自由」,兩者須同時一併考量,以免性保守團體將「保護兒少」操作為一個反性的木馬策略,入侵到社會生活各領域。
針對婦幼的極端保護觀立法,現在不只充斥性/別領域,也擴張蔓延到其他領域的社會肌理中,形成國家的家長保護主義。這是台灣民主自由的危機。(作者為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2011-06-11 09:27:27
馬遭爆粗口 傾聽反國光 今天照樣去 2011-04-04 中時 洪璧珍
馬英九總統三日參加彰化縣「萬人拚健康,反國光石化餐會」餐會,因未公開簽署承諾書,遭主持人林世賢醫師爆粗口,質疑馬總統「你到底有沒有LP?」餐會結束,林世賢即在臉書「向馬先生鄭重道歉」,承認這是「最不好的示範」。儘管遇到如此難堪場面,馬英九仍認為「不虛此行」,今天還將親訪芳苑、大城溼地。
外傳,府方對此十分不悅,考慮對林世賢提告,總統府昨晚否認。
這場由彰化醫界聯盟聯合當地芳苑鄉反汙染自救會及活力旺企業協會主辦的反國光石化餐會,稍早即寄發請柬到總統府邀請馬總統參加,馬總統不僅爽快答應當天要來聽聽當地民眾的意見,還安排隔天親自前往國光石化的預定廠址,考察大城、芳苑溼地的現況。
不料馬總統到了現場,主辦單位居然要求他當眾簽署承諾書,第一項就是撤銷國光石化案;由於馬總統認為與他傾聽在地民眾聲音目的不合,因而拒簽。
也因馬總統拒簽承諾書,台下民眾群起嗆聲,要求馬總統下台,場面隨即失控,有人聽到林世賢突然脫口而出,質疑馬總統「你到底有沒有LP?」;當時台上台下亂哄哄,很多人根本沒聽見講什麼,但部分有聽到的人感到相當錯愕,台上的馬總統則鐵青著臉。
對於林世賢在台上表示,總統府在連絡行程時,要求讓總統上台講話並承諾會簽反國光石化同意書,且稱握有總統府梁姓諮議的錄音帶,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表示,當初主辦團體邀請及溝通過程,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附帶條件,林世賢卻公然說謊欺騙群眾,令人遺憾。
餐會結束後,有人把這段影片放上Youtube網站,林世賢連結後在Facebook回應,自承當時情緒有些失控,沒把場面控制好,失了主人的禮貌,表示「要向馬先生鄭重道歉」,也要「向在現場的所有朋友道歉」,說自己是最不好的示範。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不必道歉,還稱讚他有guts、good job;也有網友認為「讓老馬聽聽這樣的聲音是好的,他的身邊聽不到不同意見。小布希被丟過鞋子呢,當個總統遇見這樣的場面算什麼。」。
社會霸凌嚴重嗎?看看林世賢醫師說的話就知道了!我們的社會民眾可以共同出來反對貪腐與恐龍法官,但是對於這些政治流氓、媒體流氓、環保流氓,卻是容忍他們以著"言語霸凌",來達成他們的宣傳!
主持人林世賢醫師爆粗口,唉! 台灣的醫師水準也越來越差了, 先有署醫一堆醫界有頭有臉的大老收回扣, 現在有罵 LP 兼且可能說謊的醫師,看來, 台灣的教育成功得很!! 成功得很!!(另參本館:醫政一家親 )
言語暴力是野蠻的行為,那位環保份子自己反而變成社會的垃圾,他該離開台灣。(另參本館:《髒話文化史》 暴力黨 )
如果別人的意建只是個屁,贊成你的意建才是對,那世界上只有獨裁就好。昨天反國光的餐會只是政治的舞台,訴求原本是對的,變成政治的對立,這樣好嗎?(另參本館:民主形式萬歲 )
原本我是反國光石化的,但是看了這一幕我相信,反國光石化的背後有政治目的的介入,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環保議題了
大家都知道馬的目的:1 轉移大法官的焦點 2形塑被欺侮的印象,喚起深藍的回歸,挑起族群對立 3總統大選到了(另參本館:鬥臭馬英九 )
相關新聞
早知會有抗議 馬展現溝通誠意
林世賢道歉:沒提簽承諾書
馬總統 踩爛泥、吞生蚵、搏感情
林世賢罵總統 總統府:盼能理性
國光石化存廢 兩個月底定
環署:不論總統表態否 環評要走完
經部:盼環評過關
李鴻源反對現址建:波及高鐵安全(楨:李辭工程會主委吧)
業界憂心:石化產值 損失恐上兆
國光不蓋 石化4年內有缺口
反不反國光石化 地方也角力
國光案 綠決策 藍力推
反國光 蔡硬蘇軟不同調
石化廠外移到阿拉伯? 李登輝:蔡英文不瞭解石化
馬蔡蘇互交鋒 迸2012火藥味
有社會就有霸凌 勤溝通別說教(另參本館:《校園暴力》)
評論/粗口 傷了環運
情緒化 嗆馬議題失焦
評論/反國光別操弄 給馬一支麥克風
嗆久帶衰2011-04-05 中時短評(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自由造假
總統府的幕僚或許認為這趟彰化行展現總統的民主風度,形象加分。但,容我們直言,這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總統代表國家,高度比風度更重要;總統的威信等同國家尊嚴。被嗆久、嗆多了,威望受損,國家也會帶衰。
舉例說,小布希當眾被丟臭鞋,走到哪都被嗆,一看就知道美國社會已分裂,國勢當然會走下坡。陳水扁任期之末也是如此,抗議民眾如影隨形,嗆聲不絕,台灣哪可能國泰民安?
留言
可恥的文章,有種把作者的名字登出來,小布希是在國內被丟鞋的嗎?有水準一點好不好,丟鞋的人可是被捉去關了!內文是標準的抄網路的綠文,想向民黨靠攏也沒用的,他們早有自己的自由時報了!
真不敢相信這是中國時報的「東西」,阿扁被嗆是因為貪腐,槁清楚好嗎?小馬又不是阿扁
中國時報,你以後如果還繼續讓這種"本報訊"的文章繼續出現的話,退報風潮會讓你滿意的!一篇沒內容沒價值沒建設性的報導.
(楨:呆歹彎的霉體酩嘴血手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能談啥能源/產業政策?不准漲水電油費又肖想德式非核綠能。只知石化高耗能/水汚染,不知漁農更耗水、高科技不只耗能/水汚染還比石化低效益,至於自主品牌宏基又輸蘋果。這也不要那也不要,呆歹人要啥?另參本館:馬產業政策 馬能源政策 高科技高耗能 全球PC大戰)
國光爭議 回歸能源政策 2011-04-05 中國時報 【黃鎮江】
為了國光石化案,馬總統站到第一線,兩度到彰化,受到當地民眾嗆聲,甚至幾近羞辱式轟下台,這叫當初投票給馬總統的選民情何以堪。而朝野對立式的分別選邊站相互爭吵,並無法解決環保與經濟發展的爭議。筆者認為,不管是討論核四案或國光石化案,還是應該回到長遠的能源政策來考量。
留言:
騙人的鬼扯文,台電被轉容量何時有28%,石化工廠只做乙烯?中時的編輯都腦殘了嗎?日本保證會再使用核能發電,而且也一定會完成已開工的電廠,拜託一下,別再把這種不實與意識型態的文登出來,學自由時報很好的話,那就只要有自由時報不就行了!
我等不急想要看到所有四核電全廢全停,終止中科園區,終止所有污染的石化工業,無條件廢止ECFA,完全禁止與中國貿易與中國觀光客,一個真正的"清淨"與完全"綠色"的公投治國的台灣!
產業結構轉型才是關鍵 2011-04-05 中國時報 【鐘武達/特稿】
馬英九連續兩天低姿態探訪「反國光石化」的態度值得肯定,這至少展現國家領導人與民意溝通的誠意。不過,國光石化要不要推動,關鍵在於馬政府對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態度是什麼? 2011-04-05 10:34:16
(楨:以下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聯合造謠!另參本館:《都市傳奇》啥是部落族 《校園暴力》教改與體罰 《教改錯在哪裡?》)
相關新聞
遭霸凌少女 37萬人打氣
邱毅:逼少女下海 黑幫撐腰施暴
教部:校方不得令施暴生退學(楨:叫改不得退學?)
爭議》教長:不再容忍霸凌 直接法辦(楨:正辦!)
霸凌法辦?江宜樺:教育為主 法律為輔(楨:政辦!)
警回應:開賭場傳播妹 應為謠傳 2011-03-29 中時 陳育賢
針對立委爆料指施暴者中有家人是黑道、開賭場、傳播公司,劉姓少女係因拒絕做傳播妹才被打;新竹市警方昨天再傳訊加害人訊問,但除了其中一人的父親確實入監服刑之外,其它應是網路謠傳。針對霸凌案,新竹市警方接連兩天進行第二波傳訊,依霸凌畫面及施暴少女的供詞,除了先前五名少女之外,再傳喚另兩名同夥。
沒黑道介入成霸凌案唯一版本?陳鳳馨:小粉說法很可疑! 2011/03/30
新竹國三女遭霸凌案28日出現轉折,受害少女小粉(花花)call in至政論節目,澄清整起事件並無黑道介入。而資深媒體人陳鳳馨29日在節目表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口徑一致,極力想說明沒有黑道介入,而且光是少女遭到霸凌的原因就出現三種版本,包括小粉等人的說法都讓人覺得很可疑。
國民黨立委邱毅2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指出,參與霸凌的其中一名少女坦承吸食K他命,而且做過傳播妹,並且由某黑道人物指揮。他表示「提供未成年少女毒品及賣淫的人不是黑道是什麼?這不正是重要線索嗎?也證明此霸凌事件確有黑幫介入。」
而新竹市警局長張永仰先前指出,根據主嫌說法,是因為不滿被害人搶她朋友的男友,且到處放話要教訓她,才邀約同案少年施暴。而涉案少年則說,自己並未加入黑道幫派,不曉得為何有此一說。
http://www.nownews.com/2011/03/30/91-2700881.htm#ixzz1I9AtB5SE
黑道「康叔」介入?原來是2學生惡搞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2011.03.31
新竹市國中少女遭霸凌案,署名「康叔」的人在網路留言嗆聲引起公憤,名嘴因此質疑有黑道介入,警方找到兩名留言者,都是學生,訊後函送法辦。至於打人的七名少女,尿液檢驗全呈陰性,無毒品反應。
警方前晚分別在桃園縣、台北市,找到以「康叔─王安康」之名留言的湯姓大學生及杜姓高中生,兩人皆供稱「不知道這樣觸法」。警方調查,兩人互不相識,純粹是上網得知霸凌案,覺得好玩才湊熱鬧。
竹市少女霸凌案,因「康叔」PO文對被害人嗆聲,引起網友憤怒,新竹市刑大與刑事局成立專案小組過濾上萬筆網路留言,並以IP調查PO文者身分後,昨凌晨終於找到「康叔」,結果不只一個,兩名假冒康叔者均是十九歲學生。警方登門抓人時,兩人嚇一大跳,不知這樣也觸法。警訊後均函送法辦。
其中,就讀桃園某科技大學的湯姓學生,在網路留言「我爽啦!打我阿?我找人打死你們!」警方發現他並非黑道要角,留言只是惡搞。湯昨透過校方表示造成社會困擾感到抱歉。
校方說,湯生因畢業於新竹香山高中,對新竹霸凌案特別關注。因年輕氣盛,在網路看到許多網友留言聲援霸凌受害者,出於惡搞的心態,竟選擇「反派」身分,以康叔為名留下涉嫌恐嚇的字句。校方聯絡上湯生後,確認他只是惡作劇,也沒黑道背景。
另住在台北準備重考大學的杜姓學生,本月廿七日在台北市家中上網發文「單挑啦,一群孬種只會在網路上嗆,有種新竹受天宮我等你x。」
兩人均供稱,PO文只是因大家都在討論,覺得被害少女很可憐,加害人很可惡,才會冒康叔之名「反聲援」,想因此讓大家更恨康叔。
警方調查,兩名學生和新竹無地緣關係,不認識加害人和被害人,無幫派背景,只是跟著網路瞎起鬨,但杜生已觸犯刑法煽惑他人犯罪罪嫌,湯生則觸犯恐嚇公眾罪,兩者都是公訴罪,昨天已分別函送法辦。
台北市某國中教師王安康,因和新竹霸凌案同名同姓,深怕被誤以為是背後藏鏡人的「康叔」,前晚打電話向新竹市刑大「自首」,指自己同姓名,近日很惶恐,不知是否是自己的學生上網惡作劇。警方調查後,杜、湯都非他學生,本身也沒在網路留言嗆聲。
雖然全案在加害人出面道歉,冒名嗆聲的兩名「康叔」也被送辦,但網友不罷休,近日仍串連,四月二日要在新竹市府廣場前再次舉辦反霸凌集會遊行。被害的小粉妹上網表示,「不排除現身」。
PO過必留痕 當心惹禍上身 2011-03-31 中國時報
網路世界是虛擬的,為所欲為也神不知、鬼不覺?宅男宅女們可要謹言慎行了,走過必留痕跡,言行還得自負,不僅網路誹謗、恐嚇要吃官司,過去還有對「網路身分」誹謗也被判刑案例!
過去,一名大學生未查證網路訊息,在台大BBS布告欄刊登「要付一萬多,不然不急救…」文章,指控竹市某醫院草菅人命。院方名譽受打擊,一狀告上警局,沒兩天,網路科技犯罪偵查隊就「循線」逮獲周生。
另名周姓男子,也因與鄰居口角,以網路信件造謠,仍然被警方逮捕,而製造網路謠言可判二年以下徒刑。
三年前,台北縣一名吳姓線上玩家,更只是在遊戲討論區內,對一位玩家的「網路身分」辱罵,一樣被法辦,最後被依加重誹謗罪判處拘役卅天,是國內首度針對誹謗網路身分做出有罪的判決。
網路言論,不再容人為所欲為,網路行為更不再是虛擬,「康叔」們別再以為不過PO上三兩字,躲在網路裡不用負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社會公審解決不了校園霸凌【聯合報社論 2011.03.31
新竹國三女生遭圍毆事件,鬧得全台沸騰,卅萬網民同聲討伐,名嘴民代更直指幕後有賣淫集團操作,將之上綱為內政問題。社會關注校園霸凌問題固屬應當,但以集體公審方式刻意渲染放大,未必有助於解決問題,反而顯得不成比例。
然而,在網路加媒體的相乘效果下,事件被導向黑道、毒品或賣淫集團操控的陰謀論,沸沸揚揚要求警方嚴辦,要求施暴者公開道歉,甚至進行「人肉搜索」,若無實際證據,這些指控恐怕都已超越了事件本質,也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焦慮。 2011-03-31 12:35:51
(楨:人本還是先解決校園霸凌吧!別像教改老缷責!另參本館:《校園暴力》 《教改錯在哪裡?》)
懲戒權與零體罰 2010/12/26人間福報社論
校園霸凌案頻傳,全國高中職「防制校園霸凌總動員行動」會議中,有校長向教育部長吳清基反映,零體罰讓老師愈來愈管不動學生,希望能拿回部分管教權。而吳部長仍堅持零體罰政策,認為否則難免淪為以暴制暴的循環。
校園霸凌一直存在,現在傳播管道多元,才讓過去一直隱而未顯的黑暗曝光。人本基金會表示,校園霸凌是教育的問題,只能透過教育來解決,所謂「零體罰會使校園霸凌增加」的說法,是倒果為因,就算恢復體罰,校園霸凌也不會減少。人本基金會則認為,教育人員不應該依賴體罰來管教學生,校長及教師應回頭增強自己的教育專業能力。
校園零體罰政策對教師的管教、懲戒多加限制,認為凡是損及學生身體,或是用「很笨」、「是豬」等言辭責罵學生,讓學生心理受創都算體罰。但如果只是口氣重一些,例如:「你對得起父母嗎?」、「你有沒有羞恥心?」算不算體罰?要求學生寫悔過書也可能傷到他們的自尊心,老師表示很困惑,不知該如何做。
部分教育界人士認為,一般老師都不會隨便或過度體罰學生,教育部的做法可能讓學生或家長誤解「管教權」及「零體罰」的差別。有教師更認為零體罰政策矯枉過正,「有些學生就需要相對的處罰,只要不過分,都被允許。否則以後出社會,是否也要立法禁止許多處罰?」
教育部表示,部分老師、家長認為校園零體罰後就無法管教學生,這其實是錯誤觀念。但「損及自尊心」也是體罰,是否造成過度保護
?一點疼痛或不舒服都不能忍受,會不會造就了更多的草莓族,日後出社會做事,會不會一遇到挫折就崩潰?
愛的教育是否等同於「零體罰」,確有可討論的地方;若只因極少數教師失控,就把「適度體罰、言辭責罵」視為毒蛇猛獸,是否是過於理想化?校園是社會的雛形,一個「零體罰」的環境是否如同「無菌室」,有無可能讓學生積小錯而在未來犯大過,是應予再思考的。
學齡子女的家長們看到大幅校園霸凌新聞,一定憂心忡忡。校園霸凌不是新生事物,馬英九總統也說他唸國中時就曾目睹霸凌事件。有社會就有霸凌,校園霸凌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的「偏差」行為。「偏差」加上引號,是因為其中不少行為心態,普遍存在於社會化較完全的成年人身上。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發現,國中發生校園霸凌比例高於高中職。國中是社會化重要階段,青少年開始脫離家長或老師主導,嘗試組織自己的社會關係,並建立社會遊戲規則。當多數「好學生」服膺於學校、老師主導的社會規範中,那些拒絕或被排斥於「正常」社會的「壞學生」,會想像或嘗試建構自己的社會組織與規範。若他們看到「正常」社會關係是威權宰制,也會把它應用在自己的社會藍圖中,而他是權威的中心。
反抗社會權威的心態與行為幾乎發生在所有青春少年身上。隨著身心發育,他們開始覺得可以主導自己,也想掌控外在世界,他們學習運用權力、支配別人。開始離開父母恩庇的青少年們,要面對校園社會關係中的權力不平等,若無太多知識、金錢與社會地位(老師、同學的肯定),生物性力量是發育中的青少年很好的權力來源。
多數青春少年都有過以語言、肢體對別人施暴的經驗,但這不一定稱得上霸凌。挪威學者Olweus定義霸凌是「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重複發生,代表這在校園這個社會已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期待這個結構性問題完全消失並不實際。兒福聯盟調查指出,校園最常見的霸凌是「關係霸凌」,這指同儕團體刻意排擠某一個人,讓他們失去社會連結而孤立於社群。問題是,每個社群都有排擠某些成員的現象。成人社會比較「有禮貌」(或虛偽),知道如何掩飾這種歧視;還在學習社會規範的青少年,也許會不知掩飾地排擠同儕而造成霸凌;受排擠一方可能無法接受不平等社會關係而深深受傷。要讓青少年接受社會關係不平等這個殘酷的事實,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社會化過程。
教育部提出反霸凌方案多偏重法令宣導。有霸凌行為的青少年,多亟於掙脫成人設下的社會規範,法令宣導的說教能產生多大效果令人存疑。教育部也發公文給各學校,要「防制學生將校園霸凌與不雅影片上傳網站散布」,甚至動員替代役男早晚上網搜尋、通報。教育部首要考量恐怕是不想讓網友們張揚霸凌事件,引來媒體與議員關注。當手機上網已成青少年慣用的溝通與傳播方式,這種防堵行為事倍功半。網路時代,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網絡已形成,教育單位應正視此事實─你要教育的對象是群「數位原住民」,必須用新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對其施教。
校園霸凌是教育問題也是青少年社會化伴生的問題。假如這個社會充滿了不平等的社會關係,宰制、濫用權力是常態,當然會反射到青少年的社會想像。假如成人社會不是以人為主、尊重主體,你很難在校園內建構出這樣的社會文化。 (作者為專欄作家)
留言
社會霸凌嚴重嗎?看看林世賢醫師說的話就知道了!很多人就是愛耍流氓,以為敢罵人,敢揍人,就是天下第一勇!?所以這些XX流氓就可以用粗俗語言,來霸凌不同意見的人嗎?我們的社會民眾可以共同出來反對貪腐與恐龍法官,但是對於這些政治流氓、媒體流氓、環保流氓,卻是容忍他們以著"言語霸凌",來達成他們的宣傳!身為家長與老師,我無法苟同這些出口成髒的人物!不能為了目地,不擇手段!
相關新聞
林世賢向馬總統道歉:沒提簽承諾書(另參本館:環保與經濟
《我想當第五名》PIXNET 跪婦(楨:只會怪政社不自省鬆手的台婦!另參本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噗嗤一聲,我快點把眼淚擦掉.《我想當第五名》我看的就是這部卡通, ... 政府只會一再的宣導要生育,但是這樣糟的社會環境還有輕判刑責的法官,校園暴力霸凌...
http://misiia.pixnet.net/blog/post/28809821 2011-04-06 09:55:59
辦公室政治>維基百科
中小型企業的辦公室辦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是政治行為,出現於辦公室及職場內的人事及利益的爭奪戰,是因為永遠都出現的問題,人性野心無限、資源有限、文化差異,組織內部之間的利益不平衡、利益衝突等。
辦公室政治是眾人之事,是無法避免的,負面的會內耗生產力,積極方面可以刺激組織成員,正能量競爭力。
角色
元老派:在組織中是年資長、薪酬水平和職級或者比較高的職員,已有的企業文化也是他們建立的。但是又被對立的新鮮人稱之為老餅、冗員、負資產,即是老闆的「黑五類」。
少壯派:在組織中是新加入的一批新鮮人,有新意念,企圖改革已有的企業文化,被視為爭權爭利爭地位人物,即是老闆的「紅五類」。
中間派:立場不表態,或者是左右奉迎,強調工作為重,不玩政治,其實可能是雙面人,告密者,老闆身邊的「九千歲」。
太上皇:權力的最終來源者,即老闆,中央。
手段及現象
小圈子埋堆,因為利益、職級、性別、年齡、學歷、工作年資背景及意識形態之不同,分門分派。
劃鬼:魔鬼化、醜化對手,達至孤立對方,使之失去同事周邊支援,使之工作表現失佳,最後使之在組織內外失勢,甚至消失,下崗。
白色恐怖:目的是排除異己及內奸。
架空達至邊緣化對手:
知訊架空:組織開會,使對手不知情。企業有新方向,使對手又不了解。
權力架空:讓其他人以為某人不是負責某些關鍵的工作,使之權力真空化,白做一些不被讚賞、非有貢獻的工作。
相關
彼得原理
社會科學
政治學
厚黑學
人事管理學
外部參考
逃避不了的辦公室政治
《同事三分親》:辦公室政治是人人討厭,但又人人都躲不開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A6%E5%85%AC%E5%AE%A4%E6%94%BF%E6%B2%BB
校園霸凌最近在台灣成為熱門話題。不過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據美國「職場霸凌學會」(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今年初的委託研究發現,每3名美國成人就有1人曾受到職場霸凌。
2007年的另1項調查顯示,將近3/4的霸凌事件都是上欺下。
職場霸凌學會的研究發現,霸凌施暴者約60%是男性,被霸凌者58%是女性;若施暴者是女性,有80%是迫害同性。
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職場霸凌的定義很難界定,例如要求很多的老闆是霸凌者或完美主義者?主管說了不中聽的話,是出於惡意或做人不夠圓融?
報導指出,研判霸凌的1個一般性準則是:主管重複出現的威嚇或貶損行為模式,若會影響下屬健康,就構成霸凌。
主管通常會採用較隱諱、同時容易掩飾的方式霸凌下屬。美國職場諮商顧問馬蒂斯(Catherine Mattice)表示,主管可能會採取的行為包括:故意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交辦工作,讓下屬無法圓滿達成任務,或是開會時嘲笑某人,散布所欲攻擊目標的惡意八卦等。
報導指出,這些行動看似無足輕重,但隨著時間而累積,衝擊效應可能會相當龐大。
馬蒂斯指出,職場霸凌某種程度而言是新觀念,就像希爾(Anita Hill)1991年出面指控美國大法官候選人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性騷擾前,一般人很少察覺職場性騷擾問題;現在職場霸凌的最大問題之一,就在於多數人尚未察覺它的存在。
她說,被霸凌的員工經常會感到焦慮和沮喪,晚上失眠,而且出現高血壓等毛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有些員工覺得受不了,因為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有時甚至會發生自殺的不幸後果。
今日美國報指出,職場霸凌的後遺症難以診斷和治療,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受害者保持緘默:遭受霸凌令許多員工覺得困窘,所以未向人事單位提報。此外,許多受害者擔心,出面舉報可能會遭到報復。
2.調停過程費時:員工出面舉發遭到霸凌後,公司通常會介入調停,但最後做出的調查報告往往是員工很滿意公司制度政策和做法,或是被害者過去並未舉報遭到霸凌等。
3.公司施行懲戒,有時會流於高層的個人主觀判斷。
4.被害者能援引的法律資源不夠明確,相關保障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法規中。
5.目擊者害怕挺身作證。
6.主管通常很清楚職場遊戲規則,知道怎麼做才不會留下把柄。
專家建議,若在職場遭到上司霸凌,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開門見山向上司反映:有些上司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逾矩,因此不妨和主管來場「溫和衝突」,讓上司改變行為。
2.尋求協助:就像校園霸凌有時須向老師報告一樣,專家建議員工遭到主管霸凌時,應保留上司日常惡行的詳細紀錄,以便向公司舉報時能提出明確證據。
3.將工作煩惱留在辦公室:不論是透過靜思、心理治療或其他方法,應學會情感抽離(emotionaldetachment)的藝術,把工作上的不愉快留在辦公室。
4.更新個人履歷:開始規劃落跑計劃,目前的經濟景氣雖還不是找工作的最佳時機,但只要就業市場解凍,現在就先試探工作機會的人就能搶得先機。 2010-12-30 11:18:41
霸凌不只存在校園 2010-12-23 中時 【莊佩璋】
校園霸凌本是學生欺負學生;老師與學生是「特殊權力關係」,應是維持秩序、排難解紛、伸張正義的仲裁者。但,桃園八德國中事件中,老師卻由仲裁者淪為受霸凌者。這樣的校園其實已是無政府狀態,唯一的規範就是叢林法則。
老師既然已壓不住陣腳,為重建校園秩序,立委乃要求警政署發動「校清專案」,全面進行校園掃黑。
不過,警察也不是「無敵鐵金剛」;宜蘭縣兩名交通隊員警及一名替代役男,日前便衣執勤交通違規蒐證;違規被拍照的高職生不滿,竟召來十名同夥帶棍棒圍毆三警,警察雖表明身分還是照打不誤,直到拔槍才停止。
……………
現在的亂象,當然是教育出了問題。但,校園並不等於教育;校園是個小社會,當社會罹癌,校園不可能維持健康,也教不出健全的學生。
……………
立委們痛批霸凌,檢討教育時,為什麼不拿面鏡子照照自己?事實上,立法院就是政治叢林,無時無刻不霸凌。國會一天到晚打群架,有什麼資格責怪校園霸凌頻仍?當社會瀰漫著拳頭大聲音就大的氛圍時,小孩子又哪有可能溫良恭儉讓?
可笑的是,有人竟把校園霸凌歸咎於太民主自由,認為少年隊、教官、體罰…等威權手段才能解決失序問題,恨不得時光倒退回威嚴時代。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要摧毀威權,也連帶傷害了權威。我們的警察、老師比不上美國有權威,當然就會產生現在的亂象。但光靠棒子絕對無法重建權威,專業、愛與信任才是正確有效的教育方式。(楨:假民主自由/愛與信任之名的高調誰不會唱!)
(楨:上下霉體酩嘴血手/邪者磚家叫獸乃霸凌共犯!)
如果九把刀到八德國中宣導 2010-12-23 中時 許又方(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知名作家九把刀在台南女中演講時當眾脫下褲子,惹來某位大學教授批評他「品味低俗」,但在場聆聽的一千多位女學生則同聲叫好。約略同時,教育部長吳清基親自督察近來霸凌事件頻傳的八德國中,甫上台便以愛深責切的口吻希望同學為校譽著想,沒想到回報的卻是青少年的鼓躁與噓聲。
……………
依我陋見,教育不能只站在大人的高度往「下」看,而應適時去理解時下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認同什麼。傾聽並適當使用學生的話語,有時更易達到教育的效果。面對校園層出不窮的霸凌事件時同樣也當如此。
我不信這教授敢在研討會"當眾"對年輕的教授會說出「幹,太寫的真他媽的好! 小子,你真他媽的有前途。」或是說「幹,你是咧寫啥小...。」
悲哀,學校的正規教育被大學教授批評成食古不化.反而被青少年的次文化所淹沒,9把刀去8德罵罵髒話脫褲子只是讓學生瞎起鬨,結果那些霸凌者覺得好像氣氛沒那麼嚴重隔天還是繼續霸凌啦
無法相信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也這麼媚俗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22300450,00.html
適度體罰 遏止霸凌 2010-12-23 中時 【石文傑】(曾任教師人權促進會秘書長,目前為國中教師)
桃園八德國中老師遭霸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和社會關注,其實這只是冰山之一角,自從教育當局明令校園零體罰之後,太多類似的個案被粉飾太平了。今天從事基層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深感無力感,幾近無計可施,徒呼負負。
零體罰和廢死刑其實有某種相似之處。某些標榜人道的社團一再籲請廢除死刑,然而因為社會並無共識,政府始終持審慎態度,不敢貿然實施;同樣未具備足夠配套措施,以及社會共識,卻在部分民間教改團體一再要挾教育部嚴禁體罰,教育部竟隨之起舞,亦明令「零體罰」,在《教育基本法》中,增列校園零體罰條文,立院竟然草率通過,造成基層教育工作者驚恐不已,左右為難、手足無措。基層教師惟恐動輒得咎,觸犯法律,只能道德勸說,別無籌碼,形同警察繳械。
近年來校園幾近失控,幾呈無政府狀態,如今終於遭致反噬,自食惡果,已到痛定思痛,深切檢討地步。現下各種社會亂象、暴戾之氣叢生,青少年犯罪年齡下降,其手法殘暴、泯滅人性,令人髮指,而社會也因此付出極大社會成本。
其實適度體罰,並非絕對的惡,不要一昧的予以汙名化,其中不乏蘊涵師生之間的某種教育關懷與禮義人倫。譬如師生相互約定學業增進的許諾,或學生進德修業的出軌,為此引起的薄懲,其中卻有著濃烈的師生關愛與人情味,豈能與一般的體罰相提並論?豈能隨意加以汙名化?
有些學生對自己未能達到進步的標準而內疚,甚至主動要求老師懲處,事後還向老師鞠躬道聲,並誓言訂定標竿,力爭上游。這中間包含的深情厚意,豈是主張禁絕體罰者所能體會於萬一?適度體罰(或教育部原先所擬的「短暫性疼痛」)在此卻意味著激勵、惕勵、鞭策或訓誡,也具有某種標竿作用。有時老師輕輕一拳拍在肩膀上,或捏捏耳垂、拍拍屁股,竟成為學生奮發向上的驅動力,難道也要歸入禁止之列?
從這些角度看,對教師而言,禁絕體罰不啻自毀長城。當一個學生自暴自棄,不在乎記過、退學處分,或聽不進任何大小道理時,若一昧禁絕體罰,無異對其放任、棄守,似意味教育人員已束手無策、棄械投降。一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心態的學生,天不怕、地不怕,長大成人後,難保不會成為「陳進興第二」,校園恐怕要淪為無政府狀態,屆時整個社會恐將付出更大社會成本。
「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除死刑」,這些也許是全民共同的目標與理想,然而在社會機制及配套措施尚未充分完備之際,我們似應循序漸進,不可躁進。更不必因噎廢食、好高騖遠,奢言「根絕體罰」或「零體罰」和「廢死刑」。否則不知伊於胡底?
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可以與家長團體、教師團體共同訂定「適度體罰規範」,採有條件(定時、定期、定點)、訂定嚴格規範的體罰標準,既符中外潮流及主流民意,亦符合社會的共同期待。企盼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冷靜深思並集思廣益,共同努力,讓校園霸凌根絕,有如刑期無刑!
相關新聞
被嗆老師:制度霸凌教育生態
宣誓反霸凌 代理校長上任 學生擊掌:我支持你
我毀了校譽…拍裸照加害人自責
恐嚇槍殺師 學生解釋:是玩笑話
吳清基:民代關說霸凌 考慮公布名單
留言
最好不要體罰學生,罰寫罰站都會上報,和學生無冤仇,誰會喜歡體罰,不要體罰比較好,不體罰比較輕鬆。
笨蛋, 是家庭出了問題, 怎麼都沒有人提起父母的責任
為什麼學生被體罰,人本基金會就出來叫囂,反過來的情況,怎麼不出來講話?民進黨政府時期拿那麼多補助,現在應該做事吧?
請用依法行政, 合法管教, 來處份違規的學生.學生犯小錯, 請按校規罰, 學生犯大錯, 請按國法罰. 老師不該跟人本基金會一樣, 他們誤以為可以不打不罵用啟發代替懲罰. 老師也不該和違法體罰的不肖教師一樣, 他們誤以為[違法體罰]是在做[法治教育],但其實違法體罰只是一種反教育的行為.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完全不罰.請老師用合法的處罰, 取代違法體罰. 2010-12-23 11:02:49
不打老師就算不錯了? 2010/12/16
有媒體拍下照片,有圖為證,目擊位於宜蘭縣三星鄉的聖母護專,上國文課時,課堂上7成學生在睡覺,沒有睡覺的學生則是講手機、聚在一起打電動;講台上的老師卻選擇「視而不見」,裝作沒事在台上教學。好一幅『快樂學習』『沒有升學壓力』的景象。 圖:正在『快樂學習』的學生
這個老師今日立即遭到學校解聘。從老師的觀點來說,我覺得這個處分恰如其分:因為這個老師一點也不尊重自己的學生,學生打瞌睡、講手機、看漫畫,甚至有同學在打PSP,這些行為代表著學生的自我放棄。面對這一群對自己自我放棄的學生,老師應該想著如何挽救他們完全失去的自我信心才是。這個老師的心中如果不是蔑視自己的學生、將學生當作無可救藥的頑劣學生,他那裡會如此放任自己的學生混成這樣?
這一群學生其實還有可愛的一面:『反正老師也不管,我們很好了耶,有的學校學生不是還會打老師嗎?』。只要不打老師就算是不錯的學生了,這算哪門子的邏輯?
其實老師會變成『不管部』,其實外在的某些不正常團體及學校也要付很大的責任。特別是美其名曰『人本基金會』的紅衛兵團體。動輒對管教學生的老師祭出『文攻武嚇』,讓老師們動輒得咎,乾脆眼不見為凈。記得不久之前基隆發生學生不服管教與老師鬥毆的事件,『人本基金會』出來不是譴責動手打老師的學生,反而是痛批老師『還手就是不對』,害我以為是不是報紙寫錯了,不然怎麼會如此離譜至極的回應。人本也不用再批評了,馬上進駐這個學校被學生『武鬥』打打看,再教給我們其他廣大的老師群眾看看好了。日前與一群退休的國中校長、主任一起健行,每個人提到『人本基金會』,無不咬牙切齒同批這勞什子的紅衛兵團體根本是台灣教育界的亂源,要做到那樣顧人怨我看還不太容易。
現在很多私校由於招生的因素,學生因為是『現金流量』的來源,最為重要。老師是『勞動成本』、是『費用』,越小越好,變得越來越卑微與不堪。很多老師還有配額負責拉學生,在這種情形之下,老師如何有必要的尊嚴與權威去教好學生?
老師一定要先有自己的尊嚴與必要的權威。這些絕不是來自男老師跳鋼管舞,女老師 穿曝露衣服、或校長爆粗口『幹』可以得來的,而是來自學校與社會(家長)的賦予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努力與教學成績。有了這三方面的支持,我們老師才可以頂住壓力,做一個稱職的好老師。
http://blog.udn.com/panwh/4703019
校園中原本是最單純的,然而因為有些人的人性本惡或生長環境的污濁,欺負別人或對別人惡作劇的事例,從來就沒有少過。只是那些行為到何種程度可以界定為「霸凌」,倒是沒有明確的定義。
幾個例子
中時電子報2010年12月14日報導,日前才爆發女學生遭同學強拍裸照的桃園某國中,昨日再傳出霸凌事件。一名國三生「小胖」,上個月放學前遭同學毆打、腳踢,小胖哭著求饒不成,還被垃圾桶蓋頭。案發時間在十一月初,動手打人的劉姓同學,把影片分成三段上傳,除了飛踢、拿大型垃圾桶套住被害人的頭,還以「太爆笑了」來形容他的痛苦表情。
……………
以上舉的例子只是這一兩天的媒體報導,在網路蒐尋「霸凌」關鍵字,也許可以找到成千上萬則霸凌的實際案例。校園霸凌到底有多嚴重?
政府的對策
也許這幾天媒體報導的霸凌事件都太駭人了,教育部12月12日宣布要針對校園霸凌制訂專法,並宣導校園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說,班級中哪個孩子有偏差行為、暴力傾向,導師最清楚,應該優先輔導;如果發生導師無法處理的嚴重霸凌,就要提報校方進行評估,讓輔導室、社會志工、少年隊介入,多管齊下來處理霸凌。
他方之石
2010/12/13聯合報報導,據學者調查,美國有45個州政府針對霸凌制訂專法,加拿大的幾個省也訂有專法;但如日、韓、丹麥等其他國家,則未訂專法;荷蘭對霸凌者、校長訂有罰款處分,及強制隔離措施,但也未訂專法。
不少教育界人士擔心校園霸凌制訂專法後,校長、老師將動輒被告。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表示,美國幾個州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後,也同時訂出學校的標準處置準則,如校方按準則設投訴專線、評估處理,該做的預防措施都做了,一旦發生霸凌事件,也可免責。
李明憲說,發生霸凌時的「強制隔離」觀念來自荷蘭,該國在1995年時規定霸凌者應受罰金處分,到2001年時,更修法進一步規定公立或私立學校的管理者,在發生霸凌時應處以罰金處分,且強制隔離霸凌者與受凌者。
美國的情況
美國有45個州政府針對霸凌制訂專法,那美國的狀況呢?依2010年4月12日世界新聞的報導,提供了美國校園霸凌的相關數據如下:
1、4名學生中,便有1人有被霸凌的經驗。
2、有77%的學生遭遇過精神、言語和肢體上的校園霸凌。遭遇電子霸凌的學生比率與此相當。
3、14%的學生表示,他們遭受過嚴重的霸凌。5名學生中有1人承認自己曾經是霸凌者,或有過霸凌行為。
4、每一個上課日,有16萬名學童因為害怕被霸凌而不敢上學。
5、在初中和高中,每個月有28萬2千名學生在霸凌事件中遭受肢體攻擊。
6、發生在校園內的霸凌事件比上放學途中多。
7、多數12-17歲的學生覺得學校的暴力事件有增加趨勢。
8、在學校運動場裡,每7分鐘便有一名學童被人霸凌。成人介入干涉的比率為4%,同學介入干涉的比率為11%。無人理會的比率有85%。
9、46%的男生和26%的女生,曾在校園霸凌事件中發生肢體打鬥。
10、低年級學生的打架比率,比高年級學生高出一倍。但初高中生暴力犯罪嚴重度高過小學生。
11、86%的校園槍擊事件與霸凌復仇相關。
霸凌防治不了?
看來有45個州政府針對霸凌制訂專法的美國,校園霸凌還是很嚴重,那制訂專法是不是就只是徒增牛毛呢?
筆者認為12月13日聯合晚報的社論「校園霸凌根源於社會風氣」有段文字寫得很中肯,「就法律手段而言,若論『有總比沒有好』,立法途徑還是可以走下去。十餘年前『家暴法』從研擬草案到立法通過,各界亦多認為徒法不足以自行,未必敵得過『法不入家門』的傳統。而實施以來,雖免不了就算在禁制令下仍發生暴力後果的悲劇,但受到家暴法保護,外界援手才得以介入施救的案例也不少。同理,防治校園霸凌,法的層面當然可以按部就班,尋求立法、執法途徑。但歸根究柢,這是一個教育問題,且不是把擔子丟到學校老師肩上、或憑藉一部法條就可解決的問題。」
沒錯,形成霸凌的主因就是該篇社論的標題「校園霸凌根源於社會風氣」,台灣社會早已失去尊重他人的好德行,有不少人處事評事完全以個人利益為絕對至高的準則。上行下效,「壞鬼帶頭」,政客帶壞社會,大人帶壞小孩,讓社會不再是人與人的社會。
結語
人是最複雜多樣的動物,不管任何方法都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任何理論都無法完全涵蓋每一種狀況,因此都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
人的事是最難完美處理的,在要求學校當局妥適處理霸凌問題時,多用協助的角度,多用正面的方法,讓教育人員勇於處理霸凌問題。
http://blog.udn.com/Horace2007/4700915 2010-12-20 10:50:04
【公共電視 PTS】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繼《那年,雨不停國》、《死神少女》之後,公視推出擁抱青春靈魂最深處第三部曲,《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由電影《一年之初》、《陽陽》導演鄭有傑執導描述高中生面對現實與內心壓抑的爆炸,展現出青春無懼的態度和勇氣;並邀請許瑋甯、吳慷仁、徐佳瑩、馬念先等特別演出,全劇共五集。公視於2010年12月18日晚間九點首播。
全劇在淡水為主要取景地點,故事背景的向陽高中則是以國立淡水商工為背景虛擬出來的學校,全劇大部分校園場景也都在國立淡水商工完成拍攝作業。
在畢業的前一天,他們計劃著要去搶銀行。浩遠,單純的高中男生,只想談戀愛、玩社團,洪仔卻約他去搶銀行,計劃開始,放學後,學校對面的銀行,成功與否? 他們如何承擔?阿丁,熱音社的招牌主唱,活潑任性又可愛迷人,一場巧遇改變浩遠的命運,她的好朋友小柔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一模樣她從來不知道的模 樣。 《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將會是一部不一樣的的青春校園劇。這是一個講述青少年爆炸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義氣,關於愛情,關於認錯的故事。
[PDF] 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劇本
http://www.taiwancinema.com/public/Attachment/05119244671.pdf
導演:吉田健
演員:
石田壹成 ....戶川博人
香取慎吾 ....室岡仁
反町隆史....阪詰五郎
北原雅樹....田邊順平
櫻井幸子....新村萌香
河相我聞....神谷
濱崎步....田佃瞳
遠野凪子....安西加代子
劇情
高中生戶川博人在一次演唱會上認識了女大學生新村萌香,並對她一見鍾情,誰知道天意弄人,萌香居然是博人“優秀”的哥哥的女朋友,從而使他産生了自卑感,同時他和班裏的好友田邊順平一起結識了弱智室岡仁、社會上的小混混阪詰五郎、以考上東大爲人生目標的高才生神谷勤,五人成爲了好朋友,也共同面臨著成長的甜酸苦辣……
當少年們集體出走到山林中一起開始新的生活時,幼稚的他們自認爲已經逃脫了肮髒的現實社會,然而……
《未成年》絕對稱的上是現實主義劇集的經典之一,它通過五個少年以及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事,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腐敗與黑暗和人與人之間越來越淡薄的愛情、友情與親情。值得一提的時劇中的年輕演員們表演絕對的出色到位,尤其是演弱智少年室岡仁的香取慎吾和女主角新村萌香的櫻井幸子,前者把一個雖然弱智心地卻非常善良的少年演的形象生動,後者同樣演一個身體上有缺陷,但卻純潔善良的無可挑剔的完美女性,雖然一開始便覺得她有可能有悲劇性的結局,但卻仍然被她後來那勇敢去愛不惜付出年輕生命的勇氣所感動!作爲野島伸司校園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余兩部是《高校教師》和《人間失格》),很好的表現了野島作品一貫的批判主義風格,讓人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而引申出更多的想象。
……………
http://baike.baidu.com/view/793128.htm
《高校教師》2003版
轟動一時的經典日劇「高校教師」在 10年之後又將卷土重來,這次在新版「高校教師」中的主角分別是新生代小生藤木直人與國民美少女上戶彩,編劇則依然是當年以該劇一炮而紅的劇作家野島伸司。據電視臺制作人表示,此次劇情雖然也圍繞在師生戀上,但內容卻更麻辣激烈。
由真田廣之、櫻井幸子主演的日劇「高校教師」在 1993 年元月播出後,因故事除了描述師生戀情,更碰觸父女亂倫、同性戀、強暴等禁忌題材,不但創下收視率,也在日本社會造成爭議。盡管衛道人士對該劇口誅筆伐,但是「高」劇大膽沖撞人性黑暗面及淒美浪漫的愛情,已成爲日劇裏的經典之作。該劇之後推出的電影版「高校教師」,也因此熱賣。
劇情介紹
二十歲的美容師,任誰看了也不會相信有這麽幼齒的美容師,不過他無所謂,他只是害怕寂寞,想找個人來陪陪他罷了,她是個太平凡的女孩,平凡到讓自己討厭,但當她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時候,她又害怕了,退縮了,于是他要求她只是陪著他,躺在他身邊就好,她像看一個孩子一樣看著他,“好吧”,也許當時他沒有覺得這是多麽可貴,因爲以後他再沒遇到一個只躺在他身邊卻不會發生關系的女人。
當她在課堂上再次看到他時她是什麽感情?如果只是好奇,或害怕出格的話那她爲什麽要去找他?只要像他一樣不理不睬就好了,可是她還是想盡辦法吸引他的注意,她從一開始就是在愛:愛,依賴,最後還是愛。
我覺得他說的慌言很有意思,告訴她她快要死了,然後像照鏡子一樣,看到她的痛苦,那就是我的痛苦,看她的恐懼,那就是我的恐懼,每一次安慰她,都是在安慰自己,看到她爬的那麽高以爲她要自殺時,他所說的話就是他最希望別人對他說的。像照鏡子一樣,她就是我,我就是她。但不同的是,她是不會死的。 鏡子破裂了,她不再是我了,她不會死了,但是她還是愛著他,所以她沒有走,一直一直都不會走。
……………
http://baike.baidu.com/view/662499.htm
青の時代 青澀時代
主演: 堂本剛 / 上川隆也 / 安藤政信
劇情簡介
少年犯罪電玩店本田關店後坐上巴士,卻有三個不良少年尾隨在他之後上車,在巴士靠站時,三個少年搶走了老板手上的手提袋隨後下車逃逸,這時巴士上有一位律師榛名圭一見狀立即追趕上去,三個少年逃走並約好老地方見,這時圭一追到了拿著手提袋的少年安積龍,要求他把手提袋交給警察,最後仍被安積逃掉,回到老地方後,三個少年發現手提袋中只有兩萬元,第三天早上安積跟朋友橋本到圖書館去看橋本心儀的圖書館管理員小茜,出來後遇到在調查昨夜搶案的小宮刑事,得知本田故意將手提袋內的兩萬元報成兩百萬元,後來安積在橋上見到小茜在河裏救一只貓,卻沒有人幫助她,就幫她把貓救起來,自己腳卻受傷,上岸後小茜用手巾幫他包紮,此時小茜已對安積有好感,隔天安積將手巾送到圖書館還給小茜,並在小茜的介紹之下借了一本車輪之下...... 2010-12-19 10:57:33
反校園霸凌擬立法 強制隔離 2010/12/13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決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來預防輔導,必要時還將比照家暴法訂出「強制隔離」規範,把霸凌者與受凌者分開,讓霸凌事件「不能記過就結案。」
但為免立法曠日費時,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上周四已召集二十五縣市代表,研訂出「加強防治校園霸凌實施計畫」草案,規定自即日起,一旦有霸凌投訴,學校就須召開評估會議,會中應有校外專業人士參與,確定為霸凌案件後,即應成立輔導小組持續輔導、處理,不能像以往只是記過了事。
除了教育部校安中心設立的校園霸凌防治專線○八○○二○○八八五之外,吳財順表示,將要求各縣市、各校都要設校園霸凌投訴專線,並設檢舉信箱,不容校方再息事寧人、隱瞞私了。
對於教育部有意立法防堵校園霸凌,朝野立委皆表支持。
吳財順表示,教育部自二○○六年起對各級學校發放「校園生活問卷」抽測,主要在了解校園暴力與體罰問題,但暴力不等於霸凌,許多霸凌是以網路及言詞羞辱為之;因此,將針對霸凌專設一問卷,各校都應自行施測,教育部則進行抽測。
此外,教育部也將把校園霸凌列為校園統合視導及校務評鑑項目,若校長隱匿案件不報,將影響其考績與遴選。
吳財順表示,我國雖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刑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但缺校園霸凌專法,趙麗雲等立委都曾主張應訂專法,在研究美、加等十五國做法後,部長吳清基已決定著手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贊成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認為如需採「強制隔離」措施,就需有法令依據。
※延伸閱讀》
.受凌者想死的「遺書」 母親揪心發現
.他山之石/受凌者自殺… 美45州立法反霸
.模範生霸凌同學…孩子怎麼了
.荷爾蒙狂飆年代… 小大人提早進中學?
‧立委挺立法 「反霸從小做起」
‧他山之石/受凌者自殺… 美45州立法反...
‧不動手就沒事? 網攻、排擠都是霸凌
‧校方怕麻煩 霸凌霸不完
‧何謂霸凌?家長團體:須清楚界定
內容簡介
對女生來說,人際關係比什麼都重要。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擠入受歡迎的小團體內,迎合他人的意見和想法等等,於是每個人都像是彼此的複製品,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我們很少認為這些小手段會在女孩心裡烙下什麼傷痕,更遑論去探討這些侵略行為的幕後推手。這些在暗地裡進行的「地下戰爭」,其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直接的肢體暴力,使得有些女孩失去防衛能力,並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本書的案例只是女性霸凌的冰山一角,希望大家能重視隱性霸凌。我漸漸相信,因為沒有宣洩憤怒的正常管道,女生就以隱性霸凌來表示不滿。我們應該提供更健康的表達方式,鼓勵女生以更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事情。而在女生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作者簡介
瑞秋.西蒙 是專門研究女性霸凌的教育專家,現為女性領導力培養機構(Girls Leadership Institut)主席。與全球各地的學校與組織都有密切合作。《她們都不跟我玩——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的專書》常據紐約時報暢銷榜上,自2003年出版至今,仍然是亞馬遜網路書店長銷書。本書亦被美國最暢銷的女性節目 Lifetime television 改編為電影,是當今研究青少年現象的藍本。
目錄
序 這是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真相的專書
第一章 隱藏在女生之間的文化
女生以操縱親密感來獲得權力,認為女生都很假,會彼此利用以提昇自己的社交地位。女生沒辦法原諒他人,所以會假裝沒事卻等待機會報復。
第二章 親密的敵人
女性霸凌是社交技巧中最複雜的一環,加害者通常成熟又世故,甚至極具魅力,受害者通常很崇拜她們。受害者難以放棄這段友誼,總是抱持著能再度獲得加害者重視的幻想。
第三章 真相會傷人
女生害怕將衝突檯面化,她們不想因此失去自己重視的人,也認為將困擾說出來的人應該受到懲罰。
第四章 她很完美
大多數女生都知道,被認為「自以為」是非常糟糕的,那是自負、愛現、令人討厭的同義詞。妳如何分辨一個自認完美的女生?嗯,那要看情形。
第五章 鏡中的惡霸
如果要我說出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共同點,我會說她們都仰賴友誼,害怕孤立無援。每天都有不穩定的烏雲籠罩著女生的人際關係,被孤立的威脅感就如影隨形。
第六章 受歡迎
女生藉著聯合他人來提昇自己的社交地位,而終極目標就是受歡迎,為此她們會陷入一種卑鄙、殘忍的友誼競爭中。
第七章 反抗
不論種族或階級,處於邊陲的女生對於說出真相毫不畏懼,願意了解或說出自己的負面情緒,為了要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生活下來,她們必須學會表達自己的感覺。
第八章 家長和老師該如何面對
想為孩子討回公道的家長都會遇到阻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不認為隱性霸凌是問題,而且大多數的學校都會掩蓋問題,或歸罪於受害者。
第九章 未來的路
我漸漸相信,因為沒有宣洩憤怒的正常管道,才會以隱性霸凌來表示不滿。但是,女生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宣洩憤怒,女生必須學會和憤怒和平相處,她們需要我們的協助。
這是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真相的專書
當我八歲時,常被一個女生欺負,但我不太記得那一年發生的事了。當時我唸小學三年級,還綁著馬尾,有點口齒不清。我是老師眼中「急躁」的孩子,總是喜歡搶第一,經常快速寫完除法作業及地理測驗,因粗心大意而犯錯。
愛比也是這樣。她和我只是普通朋友,到現在我還是不懂她為何那麼做。她先是跟我最好的朋友竊竊私語,讓我的好朋友轉而找其他女生玩;我們一起參加課後的活動中心舞蹈班,她也叫我的朋友別理我。回憶那時,我會氣喘吁吁瘋狂地追著她們,進到活動中心黑暗的劇院裡,眼睛邊適應突如其來的黑暗,跑過幾排座椅到舞台上去,邊尋著她們的腳步聲和遠去的笑聲。
日復一日,在昏黃的走廊上、樓梯間和停車場,我記得自己都是孤單一人,回家向在準備晚餐的母親哭訴,那種悲傷我覺得只有我知道。以上就是我最清楚的回憶了。
十六年後我在英國讀研究所,我會冒著雨騎車到圖書館尋找愛比為何這樣對我的答案。也許是那段回憶促使我對這個題目感興趣,雖然往事不復記憶,但被所有朋友背棄以及愛比逼走我的好朋友的痛苦,使我的童年回憶產生斷層,我必須填補那段空白。
……………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對友誼的恐懼得到許多女生的認同,這讓我非常震驚。我一直被教導要當個「好女生」,她們的故事迫使我去面對恐懼衝突的心理。我希望讀者也能面對自己的恐懼,找出問題。要完成這個旅程並不容易,但十分值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9852 2012-05-15 12:34:24
疑受驚嚇 日本愛子公主拒絕上學2010-03-06 中國時報【黃菁菁
日本皇太子德仁與雅子妃的女兒,八歲的愛子公主剛上小學就因男同學動粗而拒絕上學。宮內廳指出,與愛子同學年的幾個男學童喜歡動粗,使愛子對學校生活感到強烈不安,還出現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現象,愛子從三日至五日都拒絕去上學。
負責照顧皇太子一家的東宮大夫野村一成五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就讀學習院小學二年級的愛子上周因為感冒沒上學,星期一(一日)恢復上學時,又說她腹痛且有強烈不安感,二日愛子在父母勸告下勉強上學卻又早退,三日起就沒去學校了。
學習院五日隨即召開記者會,針對愛子對學校生活的不安表示歉意,但校方否認有學生在學校動粗、欺負同學。
學習院的常務理事東園基政指出,去年七月曾有幾個男學童在學校鬧事,當時曾召開家長會,安排監視的老師看管,結果今年一月時已不再發生類似事件。愛子不上學是因為有男同學突然快跑衝到愛子面前,讓愛子回想起去年的事而受到驚嚇。
學習院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日本皇族的搖籃,發生如此前所未見的欺凌事件,對其校譽是一大打擊。東園表示,今後有必要在新生考試、面試上多下功夫。
花蓮某學校傳出一名國二女學生珍珍(化名),遭六名高一及國三學姊拖進宿舍廁所集體施暴,將養樂多罐與冰塊塞進下體、性侵蹂躪,被害女生還被恐嚇不得聲張,直到目擊者受不了良心苛責向社工老師告白,全案才被揭發出來。恐怖的是,校方二月底將珍珍送醫時,發現又有新傷,懷疑遭連續施暴。
當時目擊的女學生小柔(化名),由於無法承受良心譴責,歷經掙扎,才鼓起勇氣在二月底藉著每月例行訪談的機會,向社工老師舉發六名學姊集體施暴珍珍。
小柔表示,珍珍去年年底才轉學到學校,一月廿四日周日晚間,較無課業壓力,珍珍與同學們一起在宿舍看電視、打打鬧鬧,卻被一名高一大姊頭看不順眼,夥同另五名高一及國三女學生,把珍珍架到偏僻的廁所內,先出言恐嚇,珍珍極力掙脫,終究逃不出六名惡女的魔爪,大姊頭喝令其中二人將珍珍壓制在地,再命另一名手下褪其內褲,把預先準備的養樂多罐與冰塊,猛塞入珍珍下體。
六名學姊宿舍廁所集體施暴
大姊頭則與其他兩女站在一旁看戲、邊么喝,又時而罵「三字經」,見珍珍泣訴求饒,還不收手,珍珍哭天搶地,整棟宿舍都聽到,卻始終不見師長來制止,直到有同學經過發現惡行,才停止施暴,離去前,大姊頭還恫赫目擊女學生不准告狀,威脅「若消息傳出去,也會受到相同的懲罰!」
小柔驚恐的說,大姊頭平時凶狠潑辣,常率黨羽霸凌弱小,性侵事件傳遍整棟宿舍,擔心被報負,無人敢張揚,人人自危,珍珍每天仍要與惡女們朝夕相處,默默忍受著精神與肉體之痛,度過此生最痛苦的春節。
暴行響遍宿舍不見師長制止
社工員得知後,立即通報警方、社會處等介入調查,校方帶珍珍就醫驗傷時,卻發現她的身上又有新傷。校方表示,由於珍珍剛轉來學校之初,常出現自殘行為,身上常有不明傷痕,將查明大姊頭是否對其連續施暴,以及是否有其他受害者。
社會處表示,學校已隔離加暴者與被害者,並進行團體及個別輔導。
目前全案進入司法程序,未來將依判決結果將被害女學生轉介至其他適合的學校,並視法院判決,給與施暴者適當處置。
教育處表示,縣府已要求追究宿舍管理人員疏失,給予懲處,另會檢討人力調配問題。校方指出,六名施暴女學生已相當懊悔,並向被害學生及家長道歉。此外,也將針對夜間及假日宿舍的人力需求作檢討。 2010-03-06 12:45:21
教室裡的惡魔(平安文化,2009)
校園霸凌問題,不只在日本,在台灣也常發生!
校園霸凌問題存在已久,很多學生都知道自己班上哪個同學被「公幹」了,而他(她)往往變成大家惡整的對象,久而久之,被霸凌變成是理所當然,也是罪有應得的。
「其實校園霸凌事件,很多老師都不知道!被霸凌的同學不論是口才、勢力、膽量,往往都處於弱勢,結果大都是不了了之……」這是筆者所諮商的學生親口透露的。這就是為何受害者最後會被逼到死角,會在忍無可忍之下來個大反撲,用強烈的手段自傷或傷人,或者出現異常的行為問題。
「霸凌問題可以解決!」這是本書帶給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好消息。倘若學生、家長與學校能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最後獲益者必然會利及「加害者」和「受害者」。──【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莫茲婷所長
作者山(月劦)由貴子簡介
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橫濱市立大學心理學系,目前任職於東京都兒童諮商中心心理科,在一年內接受超過一百個家庭的諮商與委託治療,並接受流浪兒遽增的越南政府委託進行演講,以利培訓兒童諮商所的工作人員,在國內外皆相當活躍。此外,她也透過持續投稿至報章雜誌,傳達臨床工作現場的真實聲音,是目前最受矚目的臨床心理學者。
著有《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從房裡出來?》、《不養育孩子的男人不懂女人的厲害》、《渴求邂逅的少女們》等書。
另參本館:《二度傷害》《該隱的封印》《攻擊的秘密》
高貴的權勢,文質彬彬的禮教,容易塑造文明的假像,麥可.漢內克卻悄悄用手術刀解剖了華貴外衣下的赤裸人性。
看電影,我常喜歡問朋友,你印像最深的是那一幕?因為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的選擇,往往就反應出他的敏銳、偏好,或者生命裡曾經有過的共鳴。
觀看德國導演麥可漢內克執導的《白色緞帶》時,男性暴力的隱喻與明喻充斥全片,但是最讓我心神為之一驚,印像最深的一場戲卻是女性的暴力。
主角是那位舉止優雅,長相清秀,風采迷人的男爵夫人(由Ursina Lardi飾演),地點在她的鋼琴旁,那時她正與家庭教師練習著舒伯特的鋼琴與長笛二重奏。
生長在貴族世家,往來皆名流,教養舉止從小就被打造成知書達禮的淑女風範,怎麼可能與暴力產生關連?擁抱音樂,是何等變化氣質,美化人生的藝術樂事,怎麼可能與暴力產生關連?偏偏,這就是麥可漢內克最犀利的劇情伏筆,因為,他懂得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埋下地雷。
練琴,無非就是想要契合作曲家標示的音樂境界,做不到,彈不來,就會急,脾氣就會亂竄,本性就會流露,那是知名演奏家與業餘愛好者共同會有的身心反應,只是男爵夫人更加挑剔了些,家教老師跟不上節奏,味道不對,她就有了嫌憎之心,毫不留情地中斷琴音,要求重來,她的語氣充滿了憤怒,完全沒有了溶入音樂的喜樂,卻多了頤指氣使的氣焰。
誰教她是男爵夫人?誰教她是金主?家庭教師除了默默配合,乖乖聽話,又能如何?這就是麥可漢內克透過女主角的身份與地位所揭示的人生暴力情貌之一,暴力本是天性,不分性別,有了權貴位階,就更容易流露了出來,而且是在平素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包裝下,不經意展現的。
不過,麥可漢內克更厲害的卻在這場戲中安排了小少爺Sigi(由Fion Mutert飾演),篤守清教徒教義的日耳曼貴族們,原本就規矩森嚴,子女都得篤守倫理家規,母親在練琴,他只能乖乖聆賞,不敢聒噪,可是看著大人在鬥氣,他就想躡著腳閃人,只是走沒兩步,正在氣頭下的男爵夫人立刻把砲火轉向了自己兒子:「不要在我前面亂幌,幌得我心慌。」
真的疼惜兒子的母親,多數不會把兒子綁在自己身旁,強迫他旁觀大人的飯後練琴,早早就放孩子單飛去玩樂去了,但是男爵夫人例外,她直接追著問兒子說:「你不是喜歡來替我翻譜嗎?」已經嚇得不敢再移動腳步的兒子,這時還有別的選擇權嗎?沒有,他只能乖乖點頭,帶著嚇破膽的嗓音回答說:「是的。」
看得見的暴力無非就是拳打卻踢,再配合一些聲嘶力竭地吆喝或呻吟,然而,麥可漢內克卻把這種女性與母性的暴力包裝在男爵夫人的高貴氣質與華服底下,讓人不寒而慄的威嚴底下,有著無從分辯的霸權氣勢,麥可就用這樣的氛圍,輕輕註解了納粹德國所以會在日耳曼文化下滋長的教養元素。
《白色緞帶》全片描述的全是德國一座小村莊在1913到1914年間所發生的暴力事件,唯一跟歷史洪流大事件結合的場景,同樣也發生在男爵夫人正在向男爵坦承她要離開村鎮,因為她已愛上別人的時刻,管家傳來了斐迪南大公遭人暗殺的消息(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前一刻,男爵還正用他的雷霆吼聲,不准夫人離席,然後就在夫人坦承另有心上人時,他也只在乎夫人是否和人上了床,全然不去思考及分析夫人急著離開莊園,以及她會移情別戀的原因(前者是環境中充斥著暴力與嫉妒,後者則是有男人真心善待她和兒子)。
男爵或許是傲慢又寡情的,但是男爵夫人不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嗎?光是從男爵夫人這位戲份奇少的角色上,麥可漢內克都已深植進這麼犀利的暴力元素時,再對照牧師女兒以刀刺鳥的畫面(那剛巧是納粹的卐字標誌啊!),以及牧師夫人及產婆的屈已辱身,只求討男人歡喜,所積累的巨大憤怒能量,《白色緞帶》中其實賦予了原本陰柔的女性元素更有強烈對比功能的暴力動能,隨著劇情演進逐步激盪開來之後,才能帶給大家更深的反思。 鑼鼓喧天,不算難事,不動聲色,意境更深,才見功力。麥可漢內克從男爵夫人身上,早已不露痕跡地完成了看似不經意,其實暗藏玄機的指涉工程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48&eid=v248105 2009-12-04 09:49:06
到處有霸凌 何止是校園
‧黃競涓 2006/10/09 要想減緩校園甚或社會霸凌行為,勢必要打破各種單一霸權價值之壟斷地位,出自內心真正尊重多元差異。不僅不做霸凌者,更要在目睹霸凌行為時勇敢站出來譴責。【文/黃競涓】
校園各種霸凌行為是充斥在社會各種霸凌行為之縮影,兩者皆肇因於單一之霸權標準所延伸對種族、膚色、宗教、出身、族裔、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等類別產生之刻板印象甚或歧視,進一步以語言或肢體暴力,以強者姿態欺壓弱者,旁觀者或靜默或幫腔助陣,助長霸凌之氣焰與普及。
以美國華盛頓州2003年開始施行之「反霸凌法」(The Anti-Bullying Act)為例,舉凡散播謠言、開不當玩笑、繪不當圖畫、發表貶抑評語、做不當姿勢、惡作劇、肢體攻擊、威脅等皆為轄區內大多數學校所禁止的行為。少數學校甚至更嚴苛規範不被允許之行為,如社團迎新時之不當入會儀式(hazing)、稱呼不當綽號、故意排擠同學、勒索財物、不當碰觸、發佈不當電子郵件、毀壞同學私人物品等。
對照近日台灣所掀起校園霸凌問題之討論,顯見此為世界各地甚為普遍之現象。其影響所及,除了被害當事人長期所受身心荼毒陰影外,更呼應與深化單一霸權價值與前述各種刻板印象與歧視。例如,男生要證明自己是個男人,女生要苗條性感美麗,凡偏離此霸權標準,就有可能受到各種霸凌騷擾甚或迫害。
此所以施明德與台灣社秘書長楊文嘉都可以在公開場合,對相對不具霸權陽剛特質之馬英九進行言詞霸凌,要他「像個男人」、「展現最後殘存之男性魄力」,而很多人可能贊同甚至叫好這種評語,不覺其中所寓含之歧視與壓迫。
而台北縣新進消防員魔鬼訓練所發生駭人聽聞之「殺人事件」,更是典型之霸凌行為。一名受訓人員早已在水中顯露不適,但培訓之教練卻完全置之不理,甚至強行將之壓入水中,而其他旁觀者似完全沒有意識到事態嚴重。這其中的邏輯總與單一霸權陽性特質脫不了干係,堂堂男子漢受此魔鬼訓練,理當不畏困難挑戰,堅毅不拔完成任務,怎可以體力不支半途而廢,不像個男人。殊不知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體力極限與當時的身心狀況,豈可以一種標準來檢定所有人。而從錄影片段可以明顯看出受害者的求救訊號,但旁觀者(全是男性)卻視若無睹,全部加入霸權陽性特質刻板印象的暴力默許。
三天兩頭媒體網路報導或票選之校園美少女、美女教授、美女空服員、美女警官、美女啦啦隊員等各種美字號,廣告媒體每日疲勞轟炸單一女性美之標準,時時且處處警惕規範女性,使得不僅肥胖與容貌抱歉都是罪過,幾乎所有女性都動輒得咎,不夠白、不夠纖細、不夠性感、不夠年輕。於是多數小女生都渴望當「紙片人」,厭食症也不再只是個案,這也難怪各種與女生身材容貌有關之校園性霸凌行為層出不窮。
霸凌行為絕非「隱形暴力」,而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之語言與肢體暴力。妳我都有可能深受單一霸權價值及其刻板印象與歧視心理所洗腦,常成為霸凌行為之施暴者、幫襯者或是默許者而不自覺。而各種霸凌行為之受害者,常因權力不對稱而吃悶虧不敢反擊,或反擊無力。
追根究底要想減緩校園甚或社會霸凌行為,勢必要打破各種單一霸權價值之壟斷地位,出自內心真正尊重多元差異。不僅不做霸凌者,更要在目睹霸凌行為時勇敢站出來譴責。對抗霸凌行為,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研所副教授)
檢警偵辦藝人陳凱倫兒子陳銳涉入校園黑幫簽賭案,連續兩波掃蕩共逮捕廿四人,其中十三名學生,至少有十二所學校被染黑;檢警昨天借提陳銳與涉案學生對質,了解黑幫吸收學生當簽賭組頭情形。
台北市少年隊連續掃蕩供共逮捕學生十三名,包括台北體院籃球隊員湯和軒在內,另有五名是少年。警方昨天將他們移送法辦,士林地檢署認為廖宏安、潘益碩擔任簽賭網站組頭,還與天龍堂成員涉及暴力討債,昨晚向法院聲押;湯和軒等四人各以八萬元至十五萬元交保;另五名涉案少年都獲少年法庭責付。陳銳還押禁見。
檢警查出,被染黑的學校有強恕高中、華岡藝校、滬江高中、南華高中、康寧護校、育達商職、中華科技大學、成淵高中、大同大學、台北體院、協和工商和三民國中等十二所學校;台北市教育局昨天表示會嚴防類似情事再發生。
檢警昨天借提陳銳複訊及對質,陳銳仍否認與廖宏安強盜及暴力討債,只承認受天龍堂委託擔任校園網路簽賭的一級代理商,及吸收同學為下線組頭。
學生染黑 教育局:校方難管【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 2010.01.26
台北縣、市校園遭黑幫侵入,連國中也淪陷;台北市教育局軍訓處主任楊國榮上午表示,學校對於行為偏差學生在每一學期都會由專業社工、導師等進行「護苗專案」的評估,給予輔導,但是學生在校外的行為,學校師長實在難以掌握。
檢警偵辦竹聯幫天龍堂東湖會操控地下簽賭,吸收學生充當組頭,招纜同學加入會員下注簽賭,檢警三天來持續掃蕩行動,總計查獲12名學生組頭;台北市軍訓處主任楊國榮表示,「護苗專案」針對行為偏差學生的行為分級為一、二、三等級,第三級即所謂「高關懷」學生,陳銳因曠課太多,經校方通報教育局,也列為「 高關懷」對象。
楊國榮說,教育局和校方對於「高關懷」學生,會由導師、專業社工等所組成的輔導小組給予心理諮商、輔導,但他不諱言地指出,學生在校外的行為,校方實在難以掌握。
黑幫吸學生 棒子、胡蘿蔔並施【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 2010.01.26
檢警偵辦校園簽賭、遭染黑案,目前共查獲12名學生組頭,辦案人員發現這些學生組每月抽佣達15萬以上,但也有不少學生組頭討債不成被毆的很慘,甚至連球棒都打到凹。
檢警清查,這12名學生組頭分屬12所學校,分別是三民國中、強恕高中、滬江高中、華岡藝校、康寧護校、育達商職、協和工商、南華高中、成淵高中、中華技術學院、台北體院和大同大學,這些學生組頭慫恿同學下注簽賭或對賭,若同學贏了簽注,組頭就負責分派彩金,從中抽佣。
警方調查發現,這些學生組頭每月抽佣收入至少15萬元以上,金錢利誘,讓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難以抗拒。北市軍訓處上午表示,將加強「護苗專案」,要求各校對於行為偏差學生應主動通報,或與少年隊聯繫,尋求協助,共同輔導。
檢察調查,竹聯幫涉及吸收學生到校園充當組頭招攬會員,學生組頭每吸收一名下線就可分紅,以「老鼠會」的方式經營簽賭;包括陳銳在內的這些學生組頭被竹聯幫天龍堂吸收後,不但拉攏同學加入幫派,也慫恿同學下注簽賭或對賭。
如果有人積欠賭債,竹聯幫天龍堂東湖會長陳弘昇就率學生組頭暴力追討、逼簽本票,手段相當惡劣,若追討不成,學生組頭則慘遭施暴、教訓,因此檢警發現,有三名學生組頭也淪是「被害人」,警方查扣的球棒都被打到凹陷。
檢警持續三天掃蕩行動,總計拘提陳弘昇及旗下組頭等24 人,其中有7名少年,12人是學生組頭,檢警搜索天龍堂東湖會、震達資訊公司及陳弘昇等幫派分子住處,查扣560萬元賭金、港幣1萬5000元、學生會員名單、簽賭帳冊等等資料。
另詳參本館:《幫會與華人次文化》 《中國幫會史》 2010-01-27 08:57:57
玩阿魯巴 被控妨害性自主> 中時07.12.04鄧木卿、
危險遊戲 ▲「阿魯巴」是年輕人流行的遊戲,但也容易衍生問題。圖為嘉義大學游泳隊去年在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奪下四金,隊員在泳池邊扛起教練「阿魯巴」。(本報資料照片/黃國峰攝)
台中縣一名國二生吳同學,長期被四名同班同學以「阿魯巴」欺負,日前玩得過火時,褲襠甚至被其中兩人拉扯,造成下體擦傷。被害學生家長得知後怒不可遏,堅持對欺負他孩子的學生提告,四人最後全被依妨害性自主罪嫌移送法辦,也創下學生玩「阿魯巴」因而觸犯妨害性自主的先例。
據了解,除了吳同學外,該校同班還有另一名被害人,不過警方與教育單位對此事相當低調,不願進一步透露細節。
被害同學堅拒 仍被阿到受傷
對於此事,校方相當低調,不願對外表示意見。但據了解,除了緊急對受害學生與幾名被移送的同學進行心理輔導外,也在校內舉辦性別平等座談會,希望教導學生正常的性別教育。
十月卅日當天,台中縣某所國中的下課時間,個性內向的吳同學被五名同班同學起鬨玩阿魯巴,他奮力抵抗,直喊「不要」,但不敵多人力氣,吳同學的雙手雙腳,就這樣被四個人高高抬起,一人在旁看熱鬧,在眾人大聲喊衝之下,吳同學被張開雙腿,直往柱子撞。
加害人食髓知味 連兩天欺負
隔天,食髓知味的惡作劇學童繼續欺負這名同學,他下體不但被撞,其中兩人玩得愈來愈興奮,竟然還用力抓扯他的褲襠。雖然隔著長褲,但事後吳同學下體還是覺得隱隱作痛,尿尿時疼痛難忍,據事後檢查,受害學生睪丸內側有瘀青撕裂傷。
吳同學心有不甘,卻不敢告訴老師,當天回家後,即向父親全盤托出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父親一聽,怒不可遏,緊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驗傷,還好只是輕微紅腫、擦傷,並未損及其他功能。
因對方家長態度差 父怒提告
隔天一大早,氣呼呼的父親直奔學校理論,校方剛開始找來雙方家長坐下來溝通。
根據轉述,當時欺負人的家長,對於吳同學父親興師問罪,相當不以為然,還向他父親說:「不過玩在一起,又沒什麼。」怪他大驚小怪,讓吳同學父親更加生氣,堅決提出告訴。怒不可遏的吳父在老師、社工員陪同下,帶著小孩到警察局報案,並且製作筆錄。
受理的台中縣警局婦幼隊表示,這起校園阿魯巴事件中,有四人抬高被害人雙腳往前衝,造成被害人下體受傷,另有兩人更以手用力抓扯其褲襠,兩種行為同時都觸犯強制猥褻罪,因此最後將這四人全依違反妨害性自主罪嫌,函送少年法庭審理。
專家:阿魯巴埋下性暴力種子>
「什麼不好玩?要去玩小鳥?」台灣性教育協會中心主任黃瑞汝說,玩「阿魯巴」不小心可能破壞一個人的「保種」大事,是很不好的「性遊戲」,千萬不要亂玩,以免玩出問題。專家更指出,輕忽這類行為的結果,可能埋下性暴力的種子。
黃瑞汝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對身體特別敏感,但阿魯巴卻是很危險的遊戲,臨床上看過軍中阿兵哥的受傷案例,是很不道德的惡作劇。男性生殖器外露,在兩腿之間動輒受傷,充滿危險與壓力,尤其陰莖的海綿體容易受傷,一旦被強力撞擊,沒有掌握八小時的黃金處理期,持續充血可能導致組織壞死,造成一生的遺憾。
所以只要是針對青少年的性教育講座,黃瑞汝都一定會再三強調「自己不要玩阿魯巴,也不要去傷害別人。」
黃瑞汝指出,在團體同儕壓力下起鬨,逼著學生們當眾露出隱私,或是好笑的「捉弄」下體,不僅可能受傷,深遠一點看待,這種不尊重身體的遊戲,激起興趣的當頭,也可能埋下「性暴力」的種子。
法界:非滿足性慾 應不構成強制猥褻罪>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玩「阿魯巴」遊戲造成同學下體受傷,四名學生被警方依強制猥褻罪函送少年法庭審理。法界指出,強制猥褻罪構成要件主觀上應滿足自己的性慾,四名學生若只是出於好玩,應只構成傷害及妨害自由罪。
對於有學生因為玩阿魯巴被依妨害性自主移送,法界人士表示,此事若非以滿足性慾為前提,中縣警局動輒移送,「聽起來有點誇張」。
警方表示,加害學生抬起被害學生的雙腳,而且往前衝,明顯造成下體受傷,雖然沒有性交,但也碰觸到性器官,這是事實,是否觸犯妨害性自主罪,由法官認定。至於有法界人士認為要足以引起性慾才算觸法,處理此案的中縣警方表示,「你怎麼知道他是不是同性戀?」
法界表示,根據最高法院的刑事裁判,刑法二二四條的強制猥褻罪之成立,須以有猥褻行為為要件,所謂「猥褻」係指姦淫以外有關風化的一切色慾行為,且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他人性慾,主觀上足以滿足自己性慾。
法界人士說,這群國中學生玩阿魯巴遊戲,其中雖有兩名學生出手抓扯被害人下體,但動機應該只是出於好玩,而且又是男生對男生,難認在主、客觀上足以引起、滿足他人或自己的性慾,應不構成強制猥褻罪。
不過,如果因此造成被害人下體受傷,或在被害人明確表達不願玩的意願後,同學仍抓著他去撞柱子,就有可能構成傷害及妨害自由中的強制罪:「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台中地院襄閱庭長張國忠表示,刑法規定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但仍可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由少年法庭法官視犯罪情節輕重,做出訓誡加假日輔導、交付法定代理人嚴加管教、交付保護管束或感化教育等處分,如果被害人提起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法定代理人仍應負起責任。
《艋舺》對於黑道的描述,並不是以「渲染」或「美化」為出發點,而是藉著那樣的險惡環境,呈現出一種「歹路不可行」的深遠意義,也感嘆著那些雖然美好,卻也稍縱即逝的青春歲月。
從80年代的《英雄本色》,到90年代的《古惑仔》,我們這一代的觀眾,其實是在黑幫電影的滋養下長大的!可是當香港的黑幫電影已經成為主流類型,甚至還可以在 票房以及藝術獎項上面都有出色成績的時候,也許我們會開始思考:台灣能不能有屬於自己的黑幫電影?又能不能藉著這個熟悉的電影類型,反映出台灣特有的時代 背景或者文化脈絡?於是出現了《艋舺》,一部生猛華麗、熱血沸騰,卻又充滿情感張力的台灣黑幫青春電影。狂暴中帶著詩意;叛逆中帶著溫柔,再加上那些充滿 「草根性」的時代印記,讓整部電影的調性,就如同那句台語發音的對白:「這就是正港的台灣黑道,俗又有力」!
鈕承澤執導的《艋舺》,雖然是一部以黑幫為背景的電影,但是「黑幫電影」四個字,其實還不足以形容它,因為它的企圖心顯然不止於此!《艋舺》最有趣的地方不只是那個以黑幫勢力鬥爭為背景的兄弟情義故事,最特別的是它把故事背景設立在80 年代,那在許多台灣人眼中,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卻也是一個快速變遷的年代。4、5年級生對80年代的記憶永遠是鮮明的,因為那是他們的青春!而即使是 對80年代沒什麼印象的6、7年級生,或許也可以從這樣的電影裡面,體會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美麗映像,所以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可以從這部電影裡面找到不同的觀看角度,因為那些屬於台灣的文化面貌,對於在台灣長大的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不分年齡的集體記憶。那些80年代的花襯衫、喇叭褲、夾脚拖,不也是當前最流行的「台客文化」嗎?原來「復古」和「摩登」從來都沒有衝突,因為蘊含其間的那份情感是相通的。
當然,《艋舺》這部電影裡面,最受矚目的依然是阮經天與趙又廷,這兩個當紅小生,到底誰的戲份比較重?難免引發外界好奇!正式看完後,可以發現戲份最重的角色應該是趙又廷!電影從他的含淚揮拳作開場;以他的眼光或角度來看待故事裡的恩怨情仇,又以他那意味深長的回眸一望當作結尾,趙又廷的角色首尾呼應、貫穿全局,可說是「第一男主角」!可是阮經天也不惶多讓,雖然前半段的發揮較少,可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轉折點都集中在他身上,所以從他後半段被捲入黑幫權力鬥爭的內心掙扎,以及在「情勢」與「義氣」之間面臨兩難抉擇,都呈現突破以往的精采演出!搭配上馬如龍、王識賢、柯佳嬿等紮實的陣容,都讓這部電影除了刀槍與拳頭的碰撞之外,也增添了更多的演技碰撞!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有演技、有風格、有感情,也有戲劇張力的電影。可惜的是,只要電影牽涉到黑幫題材,就難免承受誤解,所以在上映之前,還是可以聽到「醜化艋舺」、「教壞小孩」之類的雜音!這些批判性的言論是否扭曲了電影所要表達的內涵?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多數觀眾應該可以清楚分辨!可是從這樣的批判裡面, 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人們常常習慣以「階級」來當作對人的評定標準,或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評定標準。如果一部電影拍的是政治人物、歷史人物,或是社會上的高級階層,就會被學者專家稱為「值得推崇」,可是如果一部電影拍的是黑道、娼妓,就毫無理由的必須承受污名化的批判,那些以「階級」為主軸的批判者,表現出的是一種「菁英主義的傲慢」,卻常常忘記這些社會底層的狀態,才是小人物生活的真實面,更不會因為電影不去提及就自動消失!《艋舺》對於黑道的描述,並不是以「渲染」或「美化」為出發點,而是藉著那樣的險惡環境,呈現出一種「歹路不可行」的深遠意義,也感嘆著那些雖然美好,卻也稍縱即逝的青春歲月。
『艋舺』是萬華地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族的語言,意指「小船」。當小船遇到時代變遷的滔天巨浪,注定載浮載沉,卻也身不由己。從男主角跟著兄弟們一起從那面高牆翻出校園的那一刻起,他們的青春,就如同「艋舺」的往日輝煌一樣,注定一去不回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57&eid=v257111 2010-02-19 08:08:05
蔡英文宣布恢復徵兵 學者憂美持續介入我建軍 2022-12-28 聯合報
蔡英文總統親自宣布恢復徵兵、義務役期延長為一年,有學者認為蔡此舉展現的正直與勇氣,媲美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助潛在盟邦協防台灣的意願。但也有學者表示,目前蔡政府的作法,只能暫時緩解來自華府的壓力,相信後續華府仍會持續針對我國防支出、建軍規畫、裝備採購、戰術戰法與役期等項目,進行「關切」。
相關新聞
防搶提前當兵 明年不徵94年次役男
國軍募兵失敗 青年入營救援
一年期義務役加薪加人加訓練 錢從哪來國防部沒說
回應
錢從舉債來。
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男女大不同,女男同酬不同工.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郭正亮:美國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激誘中打台耗損中國崛起。美無償軍援跳票 台灣須12年內償還20億美元貸款 (回應:這世上還有逼你借錢的? USA是土匪國家見到民進黨政權不保!) 抗中害台(美國施壓)蔡12-27兵役延長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