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2 07:13:55阿楨

《法國電影工業》

以前(一二十年了吧)初聞法國新電影如雷貫耳,親睹楚浮等「作者論」電影亦覺與美國好萊塢電影大異其趣,偶而在國影館的《影响》雜誌看到法國政府如何花大錢輔導電影的文章,台灣新電影在連番得獎後也順勢爭取到了輔導金……

你到底要評啥?講古嗎?

不是這樣的,我邊寫邊想就有起了點困惑,這些輔導金到底是將新電影推向興盛、還是衰微的推手?

這個嘛?都有吧!

什麼「都有」?明明是毒藥,不只是票房毒藥,而且使新電影吸毒成癮,再也創造不出啥新電影了,事實証明,是先有新電影的興盛,輔導金才錦上添花、結果卻腐蝕了電影的創新……

你太偏激了,台灣的輔導金不是造就了蔡明亮等新銳導演及國際得獎電影,法國的……

誰啊?法國從布紐爾、高達、尚雷諾、楚浮、雷奈之後,還有啥國際藝術電影大導演?(盧貝松呢?法式好萊塢吧)花了鉅資輔導,別說法國內電影市場不斷萎縮,要是沒保護政策,早就被美國好萊塢電影攻陷,連自己辦的坎城影展也少見法國電影得獎,可見輔導金是電影的毒藥,花了大錢養幾位樣版導演值嗎?

全世界的博物美術館不多如此,花大錢為的就是要典藏過去的偉大文明藝術,輔導金亦如此。

那就是死物了?

不!依吳錫德的讀後感言:

「本書作者維杭克曾任法國影片發行聯盟秘書長一職,熟諳電影生態,為一專業電影行政人員。書中詳細介紹法國最近廿年來『復興』電影產業的做法;包括運作模式、贊助機制、獎勵與管理辦法、乃至推廣活動等等,皆極具參考价值。而透過書中傳遞的訊息,吾人可獲知:藝術不僅需要贊助、流通、更需要保護;公權力的介入在當今之世便不可或缺。同時,政府當局在干預藝術流通之際,如何在尊重創作、有效推廣,以及財政支出上取得平衡,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施政效能。」

不看不知道,一讀嚇一跳,通視《法國電影工業》後才知法國電影是如此受到政府包養的,除了政府預算外,從片商、影票、甚至電視抽成,一把一把的錢投向拍片、播放,一部電影的預算,社會保險平均達12.4%(p.42),這比共產國家更社會主義了吧!

那只!法國跟中共一樣,都花了不少錢養了許多作家藝術家。

難怪,法國文學自從新小說之後就衰微了,巴黎藝術之都的地位、戰後更是讓位給紐約。

文窮而後工嘛!

是畫中自有黄金屋吧!
 
另參本館:《電影作者》
 

法國電影>百度百科

發展曆程
藝術影片
電影中的現代主義流派
新浪潮及其餘波
政治影片
當代電影
電影機構
法國電影清單
法國凱撒電影獎
三部法國喜劇片
法國凱撒電影獎
三部法國喜劇片  
 
發展曆程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裏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礎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種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衆﹐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于“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衆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裏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裏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裏有一個可移動的舞臺﹐演員在舞臺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臺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裏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遊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臺上的機械裝置﹐還采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裏愛的故事片深受大衆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臺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終于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爲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産。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托出身于遊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A.斯密士﹑J.威廉遜和W.R.保羅的影片﹐以群衆感興趣的社會新聞和暢銷小說爲題材﹐拍了一些迎合觀衆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獲成功的有《一個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犧牲者》(1902年)。在他領導下集合了L.農居埃﹑G.威爾﹑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導演﹐形成了一個萬塞納制片集團。從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國建立放映網﹐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個從制片到發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壟斷組織──“百代兄弟公司”。
  經營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種連續放映機﹐並從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質量遠不如梅裏愛的作品。
藝術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經濟蕭條時﹐電影陷入第二次危機。爲了擺脫這次危機﹐電影必須從改進質量著手。此時﹐電影技術已具備了放映長片的條件﹐可以用“高尚的”題材來吸引上流社會有錢的觀衆。于是拉菲特兄弟在財團的支持下﹐組建了藝術影片公司。藝術影片公司請著名的作家寫劇本﹐重金聘請著名的戲劇導演擔任導演﹐請法蘭西喜劇院的著名演員當演員。1908年12月第一部藝術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獲得法國文藝界的廣泛好評。這一成功立即引起國內外的競爭。百代公司除了買下這家公司28部影片的發行權之外﹐自己又組織了作家與文學家電影協會。由A.卡普拉尼擔任導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藝題材影片。如《阿爾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聖母院》(1911年)﹑《悲慘世界》(1912年)等。雖然藝術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擠垮﹐但它在法國以至世界都産生了重大影響。在法國﹐從此開始了拍攝文藝題材影片的時期﹐故事片長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時﹔從此影片被劃分爲長片﹑短片兩類。爲使觀衆了解故事情節﹐影片中開始穿插一些字幕說明﹐過去放映影片時專人在幕後解說的作法逐漸被淘汰。美國﹑意大利﹑丹麥和英國采取同樣的作法﹐競相拍攝“藝術影片”﹔“藝術影片”被認爲是無聲電影藝術的開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電影除了藝術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劇片和偵探故事片是另兩種主要樣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導演的系列喜劇片﹐形成一個獨特的法國喜劇流派﹔V.H.雅塞導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齊哥馬爾》(1911年)﹐L.費雅德導演的《芳托馬斯》(1913年)等偵探片風行一時。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攝制的舞臺紀錄片﹑喜劇片和新聞紀錄片控制了整個世界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和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産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國外市場﹐法國影片仍占優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電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毀。由于戰爭﹐法國影片生産完全停頓。美國影片乃乘虛而入﹐占領了法國的電影市場。
  第一次大戰期間﹐爲了宣傳的需要﹐法國陸軍部成立了陸軍電影處。調集一批攝影師﹐拍攝戰爭新聞片和紀錄片﹐發行電影新聞周報《戰爭紀事》。1915年後﹐西線戰局比較穩定。一部分電影工作者複員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複了生産﹐拍了一些戰爭宣傳片﹐其中有L.梅爾康東與R.埃爾維勒合導的《法蘭西的母親們》(1917年)﹑萊皮埃﹐M.導演的《法蘭西的玫瑰》(1919年)等。這些影片由于制作粗糙﹐情節簡單﹐受觀衆歡迎的時間不長。因此﹐兩公司恢複了戰前的作法。L.費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鳩臺克斯》(1917年)﹐L.A.安東尼拍了《海上勞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岡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氣概》(1915年)﹑《廢墟之花》(1915年)。這些影片大多是在攝影棚外拍攝的﹐限于戰時條件﹐質量不高﹐不能和美國影片相抗衡。
電影中的現代主義流派

  大戰結束以後﹐由于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關閉了他經營的制片﹑發行機構﹐賣掉了掌握法國主要影院網的百代交易公司和萬塞納膠片廠﹐使法國電影瀕于消亡的邊緣﹐影片産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等于零﹐爲了重振法國電影﹐德呂克﹐L.發起組織電影俱樂部的運動﹐並以他爲中心創立了一個包括杜拉克﹐G.﹑萊皮埃﹐M.﹑愛浦斯坦﹐J.﹑岡斯﹐A.等人的電影流派──印象派。
  他們從印象主義的繪畫獲得啓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于氣氛的創造。他們攝制的影片雖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點﹕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表現力﹑以風景或背景作爲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表現手法或象征主義的比喻手法。印象派電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目》(1920年)﹑《太陽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叠夫人》(1923年)﹑萊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無情的女人》(1924年)﹑《金錢》(1929年)﹑愛浦斯坦的《巴斯德傳》(1922年)﹑《忠實的心》(1924年)﹑《美麗的尼維爾納斯河》(1924年)﹑岡斯的《車輪》(1923年)﹑《拿破侖》(1927年)。印象派電影由于追求造型美﹑尋求新奇的視覺形像和新穎的拍攝角度﹐發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會﹐脫離現實。1924年德呂克故世後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雖然只曇花一現﹐但在電影美學和電影技巧上卻有所貢獻﹐其中有德呂克在《狂熱》(1921年)中的深焦距鏡頭﹐岡斯在《車輪》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侖》中疊印的人物及合成銀幕和多種角度拍攝的主觀鏡頭﹐萊皮埃在《黃金國》中從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種景像等。
  1923~1933年間出現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電影。達達主義的電影沒有主題﹐沒有情節﹐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遊戲﹐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這種電影常由達達主義者拍攝或參加演出﹐如達達派美國攝影師M.雷伊在法國拍攝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體派畫家F.萊謝爾拍攝的表現物體和齒輪運動的《機器舞蹈》(1924年)﹐克萊爾﹐R.導演的插在F.皮卡比亞編寫的一出芭蕾舞劇內﹑在演出幕間休息時放映的《幕間節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亞這些達達主義者的演出。此外﹐還有H.修梅特拍攝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萊米永﹐J.拍攝的《機械照相機》(1924年)﹐因爲他們都是表現抽象的物體﹐因此達達主義電影也被叫做“抽象電影”或“純電影”。1925年﹐達達主義電影爲超現實主義電影所代替。超現實主義電影強調潛意識和心理分析﹐表現夢幻世界﹐追求詩意和強烈的效果。它和達達主義的電影都是一種反傳統的電影﹐不同處是超現實主義表現的對象由物轉向人﹐因此多少帶有故事情節。代表作有《貝殼與僧侶》(1927年﹐杜拉克導演)﹐《一條安達魯狗》(1928年﹐布努艾爾﹐L.導演)﹑《一個詩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導演)﹑《黃金時代》(1930年﹐布努艾爾導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維果﹐J.導演)﹑《諾讓──星期天的樂園》(1929年﹐卡爾內﹐M.導演)﹑《無糧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爾導演)。後 3部影片是超現實主義電影轉向紀錄電影的作品。
  有聲電影的興起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予先鋒派電影以雙重的打擊。對白片出現以後﹐攝制影片的費用大大提高。沒有巨額資金﹐根本不可能攝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爲放映先鋒派電影而開設的專門性影院也由于經濟危機﹑觀衆稀少而停業或改映有藝術性或有曆史趣味的外國影片。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終于不得不宣告結束。印象派﹐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片的産生並非偶然﹐它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席卷整個歐洲的現代主義思潮在電影藝術上的反映﹐表現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1918~1930年間法國電影的主流是商業性影片﹐有很多是從文學名著改編而成﹐文學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觀衆﹐所以制片商競相攝制。被改編的作品不僅有法國本國的文學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文學名著。此時期最活躍的制片公司之一是電影故事公司﹐它專門攝制分集的古裝片(如《三劍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後有一批俄國的電影導演和演員流亡到巴黎﹐組織制片公司﹐攝制了一些異國情調的俄國故事片。德﹑法合作制片也有很大發展。德國資本家用來自柏林﹑羅馬﹑維也納﹑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的演員拍片﹐企圖以所謂“歐洲電影”來征服法國市場和歐洲市場﹔法國制片商則企圖用合資制片方式拍攝一些豪華的大場面影片﹐和好萊塢影片競爭。由于這些原因﹐在無聲電影的末期﹐法國電影愈來愈帶有世界主義的色彩。
  有聲電影的發展 由于法國制片商對新興的有聲電影估計不足﹐使法國電影業受到有聲電影的沈重打擊。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和德國的托比斯公司乘虛而入﹐在巴黎設立了制片廠。派拉蒙公司先是制作由不同國家的演員演出的不同語言版本的故事片﹐後來又研制成功譯制對白的辦法﹐從而攫取高額的利潤。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較慎重﹐它聘請法國的導演和演員來演出法國的劇本或改編的德國戲劇。它生産的影片數量雖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質量超過了派拉蒙。面對這一局面﹐法國爲了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向民族制片業投下大量資本﹐終于迫使派拉蒙公司結束了在法國的業務。
  法國早期有聲電影質量很差﹐是一些歌劇和遊藝節目的紀錄。拍攝時﹐攝影機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裏﹐結果使移動攝影完全消失。另外﹐由于聲音和對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時錄在膠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電影藝術倒退了20年。所以許多影片導演起先都反對有聲電影。1930年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片《巴黎屋簷下》一反常規﹐用了移動攝影﹑“音響運動”﹑“音畫分離”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國內雖未引起注意﹐在國外卻備受推崇。克萊爾繼此片之後又攝制了通俗笑劇《百萬法郎》(1931年)﹑諷刺劇《自由屬于我們》(1933年)和表現法國國慶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制片廠拍攝的。1934年攝制的喜劇片《最後的億萬富翁》﹐由于諷刺獨裁﹐被當時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爾禁止上映。維果在1933年根據他對童年的回憶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學生造反的鏡頭也被禁映了10年。維果的另一部有聲片《駁船阿塔蘭特號》(1934年)描寫駁船上一對夫妻的糾紛﹐被稱爲是一部複活通俗性題材的影片。除克萊爾和維果的作品之外﹐在有聲片出現的最初 5年中攝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藝術價值。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剛剛興旺起來的法國影片生産又趨衰落。1934年﹐百代-納登公司宣告破産﹐高蒙公司也債臺高築﹐搖搖欲墜。
  壟斷制片公司的垮臺使獨立制片人獲得機會﹐導演在選擇題材和演員上享有較多的自由。1934年後﹐由于對電影劇本的注意﹐産生了一系列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在人民陣線運動興起後﹐又開始出現以工人和普通人爲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諾阿﹐J.導演)﹑《蘭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萊衛﹐J.編劇﹐雷諾阿導演)﹑《同心協力》(1936年﹐C.斯派克編劇﹐J.杜維威爾導演)﹐這一切促成了法國電影的複興。1935年﹐以貝蓋爾﹐J.﹑克萊爾﹐R.﹑維果﹐J.﹑費代爾﹐J.﹑雷諾阿﹐J.﹐卡爾內﹐M.爲代表﹐形成了一個稱爲“詩意現實主義”的流派﹐在他們的影片中﹐夢或幻想與現實世界結合在一起﹐自然主義的文學傳統與浪漫主義或象征主義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充滿詩意的畫面(特別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現實生活的景象或社會底層的生活情景結合在一起。對影片主題的重視﹐對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畫﹐使他們的影片常帶有深刻的社會含意。在技巧上﹐雷諾阿拍的《幻滅》(1937年)用了長焦距鏡頭。使遠景和近景同樣清楚﹐爲以後景深鏡頭的流行開了先河。“詩意現實主義”一直延續到1945年。從1937年起﹐隨著戰爭陰雲的迫近﹐悲觀主義成爲這一流派的特征。如杜維威爾的《逃犯貝貝》(1937年)﹑《窮途末路》(1939年)﹑卡爾內的《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館》(1939年)﹑《太陽升起》(1939年)﹐費戴爾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們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殺告終﹐就是陷入可悲的失敗與絕望之中。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影片中充滿一種宿命論的沮喪氣氛﹐但有些影片也帶有揭露資産階級腐朽生活的意義﹐如雷諾阿的名作《遊戲的規則》(1939年)。
  1939年法國淪陷後﹐戈培爾在巴黎設立了“宣傳總部”﹐創辦了“大陸制片公司”﹐控制了法國的影片生産。一些著名的電影導演與演員﹐如克萊爾﹑費戴爾﹑雷諾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國外﹐維希政府想要控制電影的企圖未能得逞﹐絕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拒絕與占領者合作。演員P.白朗恰爾﹐導演格萊米永﹑達更﹐L.﹑J.班勒維﹑貝蓋爾等秘密組織的“法國電影解放委員會”﹐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留在法國的電影工作者采取回避現實﹐轉而從神話﹑偵探故事或曆史中尋找題材﹐迂回曲折地表達愛國抗敵思想﹐如德蘭諾瓦的《帝國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爾內的《夜間來客》(1942年)﹑格萊米永的《天空屬于你們》(1944年)。1941~1944年拍攝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敵影片僅10余部。
  大戰結束以後﹐好萊塢影片大量湧入法國﹐法國制片業又面臨危機。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籲議會采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衆壓力下﹐1948年末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複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並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爲資助法國影片生産的一部分基金。議會在1953年 4月又通過另一個法令﹐授權全國電影中心建立“電影基金”(從征收電影票附加稅籌得)﹐用以資助本國影片的生産和電影院更新設備或擴建。在創作上﹐由于資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襲戰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戰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萊塢樣式的影片。如卡爾內的《夜之門》(1946年)﹐Y.阿萊格雷的《昂維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麗的小海濱》(1949年)﹑H.- G.克魯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奧當-拉哈﹐C.的《魔鬼附體》(1947年)等。戰後 5年間法國生産的影片絕大部分是一些脫離現實生活﹑描寫過去時代的虛構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詩意。
  1950年以後由于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電影資助法的實施﹐制片業漸趨興旺﹐長片的年産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國際合制片(主要是和意大利合制的影片)占著相當大的比例﹐在創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爲題材的影片日漸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遊戲》(1952年﹐R.克雷芒導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諾阿導演)﹑《橫越巴黎》(1956年﹐奧當-拉哈導演)﹑《死刑犯的越獄》(1956年﹐R.布萊松導演)等。此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批判性的社會片﹐如卡葉特﹐A.導演的《伸張正義》(1950年)﹑《黑色檔案》(1955年)﹑《我們都是殺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還有勒‧夏諾阿的《沒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萊格雷的《中堅力量》(1956年)。根據法國著名文學作品或民間故事改編的影片有克裏斯興-雅克的《郁金香方方》(1952年﹐中國上映時譯《勇士的奇遇》)﹑奧當-拉哈的《紅與黑》(1954年)﹑德蘭諾瓦的《巴黎聖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謝爾蕙斯》(1956年)。此外還有克萊爾﹐R.回國後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來香》(1952年)﹑《大演習》(1955年)﹑《百閤門》(1957年)﹐雷諾阿﹐J.回國後拍的《法國康康舞》(1955年)﹑《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年)﹐卡爾內的《海港的瑪麗》(1950年)﹑《朱麗葉或夢的關鍵》(1951年)﹑《梯麗莎‧拉更》(1953年)。喜劇片有J.塔蒂自編自導自演的《于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時間﹐法國的故事片﹐大多質量平庸。制片商固守商業片的老套作法。導演常常被迫接受他們不想拍攝的題材﹐結果是大導演﹑名編劇﹑大演員﹐卻很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年輕一代﹐要想在電影界有所作爲更難。這時﹐法國影壇上出現的“新浪潮”沖擊了這種局面﹐並對世界影壇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浪潮及其餘波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于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裏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曆﹐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抛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于《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曆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作家電影”是“新浪潮”中産生的一個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導演和文藝作家組成﹐其成員有雷乃﹐A.﹑A.瓦爾達﹑馬爾凱﹐C.﹑羅伯-格裏耶﹐A.(“新小說”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說”派作家﹑戲劇作家)﹑A.迦蒂(新聞記者﹑戲劇作家)﹑H.科爾比(戲劇與散文作家﹑音樂家)。他們的共同點是把電影看作爲一種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他們在制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爾達的《短岬村》(1955年)剪輯﹐馬爾凱參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編劇工作﹐杜拉斯爲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比的《長別離》(1961年)寫作劇本﹐雷乃的《去年在馬裏昂巴德》(1961年)由羅伯-格裏耶編劇﹑科爾比剪輯。除上舉影片之外﹐“作家電影”的作品還有杜拉斯編劇並導演的《她說要摧毀》(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羅伯-格裏耶編導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橫越歐洲的快車》(1966年)。“作家電影”的導演們重視劇本和導演手法﹐注重細節的描寫﹐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在人們對戰爭的災難﹑原子彈的威脅和對世界的荒謬反應中尋找題材。在表現方法上他們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經常用大特寫和閃回打亂時間順序﹐把過去和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滲合在一起﹐沒有敘事的邏輯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節撲朔迷離﹐意義曖昧不明﹐讓觀衆置身于觀察員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斷。
  “真實電影”是紀錄電影的一個流派﹐創始者是人種學家盧什﹐J.﹐成員主要是一些紀錄片導演。他們繼承美國弗拉哈迪﹐R.和蘇聯維爾托夫﹐.的傳統﹐主張電影應表現處于社會中間的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真實的社會現象﹐抓住生活的瞬間。他們采用輕便的攝影機﹐微型錄音機﹐到街頭或事件發生地點拍攝影片﹐或者用采訪的方式到要訪問的人的家裏或工作場所﹐向他們提出問題。盧什﹐J.曾于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科特迪瓦)用真人在實地即興演出的方法拍攝《我是一個黑人》﹐描寫一個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碼頭工人的貧窮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攝《人類之塔》﹐表現一個中學裏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之間的友誼。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個夏天的故事》﹐用訪問的方式表現巴黎市民對自己的生活﹐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剛果獨立等問題的看法。馬爾凱﹐C.模仿盧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麗的五月》﹐用訪問和插入新聞片鏡頭的方法表現阿爾及利亞停戰協定簽字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精神面貌。這兩部影片被譽爲“真實電影”的代表作。還有一些導演用“真實電影”的方法拍攝故事片﹐如F.雷興巴什導演的表現拳擊手阿伯杜拉葉‧法耶艱難經曆和孤獨生活的《傷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讓‧埃爾芒的《邪路》(1962年)﹑J.羅齊埃的《再見﹐菲律賓》(1962年)。“真實電影”由于故事簡單﹑制作粗糙﹐商業上不成功﹐1966年後就趨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卻爲很多導演所采用﹐1968年“五月風暴”中興起的“戰鬥電影”實際上就是“真實電影”的直接繼續和發展。在席卷全國的政治風潮中出現了一些制片小組拍攝群衆遊行示威﹑學生罷課占領學校﹑工人罷工占領工廠的紀錄片。戈達爾在“五月風暴”中提出一套“電影革命的理論”﹐宣稱他信奉“電影眼睛”派創始人維爾托夫﹐他提出“爲了攝制革命的電影﹐首先應對電影進行革命”的口號﹐認爲革命的電影應同資産階級的藝術觀念徹底決裂。創造新的表現方法來喚起觀衆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從1958年到1972年﹐他的制片小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順利》(1972年)外﹐其餘都沒有故事情節。對戈達爾的這些影片和理論﹐影評界褒貶不一。
  上述這些電影藝術家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和電影理論﹐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嚴重脫離廣大觀衆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敗。與此同時﹐一些老導演雖然在新的觀念的影響下也拍了一部分難以理解的影片﹐但還是創作了一些手法新穎﹑頗受觀衆和評論界好評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産階級謙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靈》(1974年)﹑《欲望的隱晦目標》(1977年)﹐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國叔叔》(1980年)等。
政治影片

  1968年後﹐在法國還出現了一股攝制政治影片的熱潮。這類影片以發生在國內外的政治事件爲題材﹐創始者是科斯塔-加夫拉斯﹐C.。他在1969年的《Z》(根據希臘瓦西裏科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表現1963 年希臘左翼議員和平主義運動領袖蘭布拉基斯被暗殺事件)獲得極大成功之後﹐又根據A.朗登的自傳小說﹐拍了《招供》(1970)﹔1973年以1970年烏拉圭城市遊擊隊綁架和審訊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的實事爲題材拍了《戒嚴令》。另一導演Y.波瓦塞在1970年拍了揭露法國警官與盜匪集團狼狽爲奸的《巡捕》後﹐于1972年又以摩洛哥進步黨領袖本‧巴爾卡在巴黎被秘密警察綁架殺害的事件拍了《謀殺》﹔1976年又拍了《法官法雅爾》。這類影片還包括一些根據法國淪陷時期敵僞勾結殺害愛國志士﹑搜捕猶太人等真實材料拍攝的影片。這些影片往往帶有以古諷今的含意。如加夫拉斯在1975年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特殊法庭》﹑M.奧弗爾斯根據舊新聞片和訪問談話的紀錄制成的《哀傷與憐憫》(又名《占領時期法國某城記事》﹐1970)﹑F.卡桑蒂編導的《紅告示》(1975)﹑M.德拉克編導並主演的《舞會小提琴》(1974)以及特呂弗的著名影片《最後一班地鐵》(1980)等。
當代電影

  進入80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總的形勢較爲平穩。①法國電影基于其深厚的傳統﹐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數量而言﹐80年代前幾年法國影片的年産量一直保持在120~130部以上﹐有時甚至超過200部﹐是本國影片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占優勢的唯一西歐國家﹔②法國電影繼續保持了題材﹑樣式﹑風格的多樣化﹐偵探片﹑喜劇片﹑曆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驚險片﹑哲理片﹑情節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如1983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創作大獎的《金錢》﹑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芳名卡門》﹑獲該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的《黑人小茅屋街》﹐1984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鄉間星期天》﹑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的《月亮的寵兒》﹑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瘋子的對角線》﹐1985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約會》﹑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浪迹天涯》﹐1986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的《德肋撒》﹑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綠光》﹐1987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在撒旦的陽光下》等﹔③雖有幾位著名影人辭世(如特呂弗﹐F.﹑R.施奈德﹑L.凡杜拉等)造成的損失﹐但衆多的影壇中堅依舊活躍在電影創作第一線﹐新的人才不斷湧現﹐給法國影壇帶來了勃勃生機﹔④私人及國家投資有所增加﹐與電視業的關系更爲密切﹐國際合作更爲廣泛。另一方面﹐在平穩中又有起伏與變化﹐“法國電影面臨危機”的呼聲亦時有所聞﹐其背景有以下原因﹕①外國影片﹐主要是美國影片﹐對法國電影市場造成的沖擊﹔②國電影的藝術水准不容樂觀﹔③長期以來對探索性電影過分宣傳﹐忽略了供大衆觀賞的電影﹐致使法國電影有失去國內觀衆的危險﹐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被削弱﹔④電視﹐尤其是迅速崛起的錄像業﹐與電影既合作又競爭的複雜關系﹔⑤制片費用的不斷提高和發行渠道的過分集中。
  80年代初期﹐社會黨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些改革﹐並于1982年 4月公布了法國30多年來第一個有關電影的法律草案﹐以保護法國電影在國內外的利益。
  與此同時﹐在制片業中出現了一股“複舊”的潮流﹐即重新致力于拍攝廣大觀衆喜聞樂見的傳統式電影﹐回到30年代“詩意現實主義”或50年代的道路上﹐以好故事﹑大明星﹑精心結構的劇本和對話來迎合廣大觀衆﹐對影片的商業性﹑娛樂性﹑通俗性予以更多的注意。一些曾極力反對商業電影﹑傳統電影﹐致力于“探索電影”﹑“知識分子電影”或主張電影爲純藝術的導演﹐也程度不等地加入了這一潮流。
電影機構

  二戰後法國有兩個半官方的電影領導機構﹐即法國全國電影中心和法國電影對外傳播協會。電影中心的職責主要是指導電影生産﹑發行﹑放映以及與外國在電影方面的合作。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徵收全國電影發行收入稅。傳播協會的主要活動爲對外宣傳法國電影﹐推動其在世界的傳播。該協會在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國等國和拉丁美洲設有常駐代表處﹐活動經費的 98%靠全國電影中心提供。
  法國全國約有 150家制片公司﹐絕大部分屬中小制片商﹐各制片商資本登記一般在30萬法郎左右。只要經過全國電影中心注冊批准﹐即可進行拍片活動。
  法國80年代以後主要通過5大發行網來發行影片﹐它們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茲公司和AMLF公司。這些公司各擁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幾條發行系統﹐控制著全國的電影發行。
  法國共有4個保存電影文化遺産的機構﹐按影片收藏量計依次爲﹕法國全國電影中心電影檔案處﹑法國電影資料館﹑圖盧茲電影資料館﹑大學電影資料館。法國電影資料館是法國曆史最長﹑世界最著名的電影資料館。該館收藏有5萬多部影片﹑2.5萬部電影史上有價值的原版紀錄片﹐100多萬幅劇照﹐1萬冊電影書籍以及大量海報﹑廣告﹑布景﹑劇本和各種刊物。
  法國最著名的電影教育機構爲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創立于1943年﹐其資金由國家提供﹐學制爲三年﹐一般每年招收18名法國學生﹐4名外國學生。
  1982年﹐法國又成立了法國國立視聽傳播研究所﹐其任務爲收集與發行視聽資料﹑培訓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國電影界還有著衆多的工會﹑同業公會﹑電影俱樂部﹐它們都爲促進法國電影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法國電影清單

  法國 27個遺失的吻SUMMER OR 27 MISSING JCISSES 爛泥地?做緝私NANA DIORDJADZE
  法國 400下THE 400 BLOWS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O地的女侯爵THE MARQUISE OF O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Z 康斯坦丁?克死他-加夫拉斯
  法國 阿黛爾 雨果的故事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阿爾伐城ALPHAVILLE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阿拉伯花飾(作曲:德彪西) 謝爾曼?杜拉克(實驗電影)
  法國 阿門AMEN 哥斯大加夫拉斯導\馬蒂厄?卡索維茨KASSOVITZ演出
  法國 愛吵架的美人 雅克?裏維特
  法國 愛的挽歌ELOGE DE L?AMOUR
  法國 愛撫AI BU
  法國 愛麗斯的情人ALICE ET MATIN
  法國 愛情重傷damage 伊力?玉馬
  法國 愛上不該愛的人ERIC ROHMER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暗流 馬蒂厄?卡索維茨KASSOVITZ導演
  法國 奧爾菲的遺言 讓?谷克多
  法國 八音盒 康斯坦丁?克死他-加夫拉斯
  法國 巴爾塔紮爾的機遇 羅貝爾?布萊松
  法國 巴黎的約會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巴黎屋簷下 雷內?克萊爾
  法國 巴黎野玫瑰(37度2)37?2 L?OMTE GRALE 讓—雅克 貝奈克斯四JEAN JACQUES BEINEIX
  法國 巴黎怨曲;奔跑吧CODE UNKNOWN
  法國 白色婚禮
  法國 白衣天使2 白淫夢CHEEKY
  法國 百合門 雷內?克萊爾
  法國 百萬法郎 雷內?克萊爾
  法國 包和他的兄弟PAU YSU HERMANO 維斯康蒂
  法國 悲慘世界 LES MISERABLES
  法國 北方旅店 馬賽爾?卡爾內
  法國 貝殼與僧侶 謝爾曼?杜拉克(實驗電影)
  法國 被偷拍的女人LA FEMME/WATCH ME
  法國 碧海藍天THE BIG BLUE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表兄弟 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
  法國 波拉XPOLA X 雷奧斯?卡拉克斯LEOS CARAX
  法國 駁船阿塔蘭特號 讓?維果JEAN VIGO
  法國 不凋的花 阿蘭,羅伯—格裏時
  法國 不羈的心靈ON THE EDGE
  法國 不知不覺愛上你nenette et boni
  法國 布勞涅森林的婦人 羅貝爾?布萊松
  法國 操行零分 讓?維果JEAN VIGO
  法國 猖婦(母狗) 讓?雷諾阿
  法國 長別離 亨利?高爾比
  法國 車輪 阿貝爾?岡斯
  法國 沈睡的巴黎 雷內?克萊爾
  法國 癡戀THE GIRL
  法國 出走GOING PLACES
  法國 初吻LABOUM 克勞德?皮諾特CLAUDE PINOTEAU
  法國 雛妓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吹闊愛天空THE PROMPTER 浩大海牙HIDE HEIER
  法國 雌雄莫辨VICTOR VICTORIA
  法國 翠堤春曉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大幻滅GRAND ILLUSION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法國 大黎明 梅爾維爾
  法國 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路易斯?馬勒BYLOUS MALLE
  法國 的士終極殺陣 傑哈?畢雷斯
  法國 地平線交響樂 維金?艾格林(實驗電影)
  法國 地鐵/地下鐵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第5元素the fifth element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第927號唱片(根據肖邦的樂曲攝制) 謝爾曼?杜拉克(實驗電影)
  法國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法國 冬之心
  法國 賭徒鮑伯 梅爾維爾
  法國 對角線交響樂 維金?艾格林(實驗電影)
  法國 對你來說她太美了 貝特朗達?布列爾
  法國 奪命太陽下LE MAGNIFIQUE
  法國 俄爾浦斯 雷內?克雷芒
  法國 發熱BOB LE FLAMBEBR
  法國 梵高 裏斯?皮亞拉
  法國 芳芳FANFAN 亞曆山大?賈丹
  法國 芳名卡門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緋紅色的帷幕 亞曆山大?阿斯特旅客
  法國 分居LA SEPARATION 克裏斯蒂娜?文森特CHRISTIAN VINCENT
  法國 瘋狂的雷伊 雷內?克萊爾
  法國 瘋狂夜 西裏爾?科拉爾
  法國 浮宮魅影BELPHEGOR
  法國 感謝你?生活
  法國 革命PACINO 休?好德森HUGH HUDSON
  法國 光芒萬丈THE DANCER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廣島之戀(編劇:瑪格麗特?杜拉)HIRO SHIMA MON AMOUR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逛街SHOPPING
  法國 鬼火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 阿蘭,羅伯—格裏時
  法國 紅磨坊的幽靈 雷內?克萊爾
  法國 紅蘋果NIGHT EYES4
  法國 虎口脫險
  法國 花樣年華法國激情篇
  法國 華盛頓廣場/華府豔聞 艾格尼依斯禮?霍蘭
  法國 壞女孩 邁克爾?維爾霍文
  法國 壞痞子 裏歐?卡霍LEOS CARAX
  法國 黃太陽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 毀滅(烈火情人)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機械的舞蹈 費爾南德?萊謝爾(實驗電影)
  法國 激烈周日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激情維納斯
  法國 甲胄騎兵[法意]
  法國 街女PRINCESA 赫裏克?戈德曼
  法國 筋疲力盡BREATHLESS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禁忌遊戲 雷尼克萊曼
  法國 禁止的遊戲 雷內?克雷芒
  法國 軍中禁戀BEAU TRAVAIL CLAIRE DENIS
  法國 卡賓槍手/槍兵LES CARABINIERS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卡車場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 柯南上尉CAPITAINE CONAN 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
  法國 狂熱 路易?德呂克
  法國 狂人皮埃羅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朗基先生的犯罪 讓?雷諾阿
  法國 老調重彈/我們會唱這首歌ON CONNAIT LA CHANSON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冷酷祭典 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
  法國 理發師的情人
  法國 戀人(孽戀)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兩極天使 埃裏克?宗卡
  法國 鄰家女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零用錢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六個道德故事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呂培卡/馬略卡公爵風流夫人REBECCA
  法國 綠芥刑警WASABI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羅馬風情畫FELLINI?S ROMA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羅塞塔ROSETTA
  法國 裸露的真理JENDER IE THE HEART
  法國 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
  法國 馬賽曲 讓?雷諾阿
  法國 瑪戈皇後 帕特裏斯?謝羅
  法國 瑪姬絲(路易十四的情婦)
  法國 瑪利亞的情人MARIA?S LOVERS
  法國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法國 玫瑰的名子 讓-雅克?阿諾
  法國 美的過火 貝特朗?布利埃
  法國 美麗的毒藥PLAY DOLL 克裏拉
  法國 美麗誘惑 布魯諾?戈迪朗BRUNO GANTILLON
  法國 美女與野獸(與讓?谷克多合作導演並編劇) 雷內?克雷芒
  法國 美人與獅子 讓—雅克 貝奈克斯四JEAN JACQUES BEINEIX
  法國 秘密LE SECRET
  法國 秘密花園/神秘的花園 艾格尼依斯禮?霍蘭
  法國 明月照陰溝 讓—雅克 貝奈克斯四JEAN JACQUES BEINEIX
  法國 末路刑警POLICE MAURICE PIALAT
  法國 木頭人 BUCHE 德尼埃爾?湯普森DANIELE THOMPSON
  法國 穆裏埃爾,或返回的時光(編劇:讓?凱洛爾)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拿破侖傳 阿貝爾?岡斯
  法國 奈利和阿爾諾先生(真愛情未了 克勞德?索泰CLAUDE SAUTET
  法國 男性女性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難以抗拒的溫柔THE NANNY/LA BALIA
  法國 尼基塔/墮落花LA FEMME NIKITA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尼斯的景象(紀錄片) 讓?維果JEAN VIGO
  法國 寧靜城市 羅伯特?圭迪基安
  法國 濃情巧克力CHOCOLAT 萊賽?活兒斯卓姆LASSE HALLSTROM
  法國 怒火青春LA HAINE 馬蒂厄?卡索維茨KASSOVITZ導演
  法國 女孩TEH GIRL
  法國 女鹿 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
  法國 女人就是女人/卡拉比尼/輕蔑A WOMAN IS A WOMAN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女收藏家(床上故事)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歐羅巴?歐羅巴 艾格尼依斯禮?霍蘭
  法國 抛開你的手帕GET OUT YOUR HANDKERHIEFS
  法國 皮革下的裸露GIRL ON A MOIORCYCLE 傑克?伽迪夫
  法國 漂亮的塞爾其 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
  法國 企業戰士YAMAKASI
  法國 前世今生(人皆有死——波伏瓦原著改編)
  法國 巧克力男孩ADVENTURES OF FELIX
  法國 親密INTIMITE
  法國 親親兩顆心THE PARENTRAP
  法國 情毒巧克力MERCI HOUR IE CHOCOLAT 克勞德?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
  法國 情感的命運LES DESTINEES SENTIMENTALES 阿賽亞斯OLIVIER ASSAYAS
  法國 情迷伊膝上(克萊爾之膝)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情人the lover* ajean-jacques annaud flim
  法國 情人奴奴LOULOU MAURICE PLALAT
  法國 情殺案中案CONFIDENTIALLY YOURS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情陷夜巴黎 安德列?特希納ANDRE TECHINE
  法國 情欲寫真LAFIDELITE
  法國 情證今生 雷吉?瓦格涅
  法國 請抽張牌PICK A CARD 朱利?施勒斯
  法國 窮途末路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秋天奏鳴曲AUTUMN SONATA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法國 去了解VA SAVOIR JACQUES RIVETTE
  法國 去年在馬裏安巴德(編劇:羅布—葛利葉)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去年在馬裏昂巴德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蘿蔔格裏葉
  法國 人?性天堂LA VALLEE 巴比特?史卡羅迪
  法國 人間有情天/兒子的房間LA STANZA DEL FIGLIO NANNNI MORETTI
  法國 仁啊仁HUMANITY 般奴杜蒙BRUNO DUMONT
  法國 仁義(紅圈) 梅爾維爾
  法國 日全蝕[法英比]TOTAL ECLIPSE 艾格尼依斯禮?霍蘭
  法國 三個男人和一個搖籃 柯林娜?塞羅
  法國 三心二意(三分鍾戀愛)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瑟堡的雨傘 牙科?德米
  法國 殺人的夏天 讓-貝克
  法國 沙之夏娃UNDER THE SAND
  法國 上帝創造了女人 羅傑?瓦迪姆
  法國 少婦安吉娜LA VENEXIANA
  法國 射殺鋼琴師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神遊天地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生活是一部小說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生命以外 馬魯安.巴達迪
  法國 聖保羅的鍾表匠THE CLOCKMAKER 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
  法國 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詩人之血 讓?谷克多
  法國 時間外表TIME OUT 勞倫?坎特CAURENT CANTET
  法國 史塔文斯基STAVISKY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死亡轉帳MORTEL TRANSFERT 讓—雅克 貝奈克斯四JEAN JACQUES BEINEIX
  法國 死刑臺與電梯(通往絞刑架的電梯)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蘇珊的戀愛短跑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太陽升起 馬賽爾?卡爾內
  法國 掏出你的手帕 貝特朗?布利埃
  法國 逃犯貝貝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逃亡者 羅貝爾?布萊松
  法國 桃色情人節DILEMME CHARND
  法國 天國的孩子們 馬賽爾?卡爾內
  法國 天命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天使艾蜜麗[法德]AMELIE/LE FABULEUX DESTIN O?AMELIE POULAIN 馬蒂厄?卡索維茨KASSOVITZ演出
  法國 鐵路上的戰鬥 克雷芒RENE CLEMENT
  法國 同心協力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童年失魂夜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 馬可?卡侯MARC CARO
  法國 托尼 讓?雷諾阿
  法國 駝子le b0ssu 菲利普?德?布羅卡philippe broca
  法國 萬雅在42街口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王中王
  法國 旺多姆廣場 尼科爾?加西亞
  法國 維納斯美女沙龍VENUS BEAUTY INSTITUTE
  法國 未完的戰爭LA GUERRE EST FINIE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吻感妒火線
  法國 我愛你,我愛你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LATE AUGUST EARLY SEPTEMBER 阿賽亞斯OLIVIER ASSAYAS
  法國 我的舅舅 雅克?塔蒂
  法國 我的美國舅舅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我的男人(欲望街情人) 貝特朗?布利埃
  法國 我記得,想當年AMARCORD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我略知她一二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屋頂上的騎兵THE HORSEMAN ON THE ROOF 讓-保羅?拉普洛
  法國 五月傻瓜(秘魯在五月)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午後之愛CHLOE IN THE AFTERNOON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武士 梅爾維爾
  法國 舞會手冊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霧碼頭 馬賽爾?卡爾內
  法國 西班牙的節日 謝爾曼?杜拉克(實驗電影)
  法國 西班牙殖民地軍團 于利恩?杜維威爾
  法國 西哈諾?德?貝爾熱拉克/大鼻子情聖cyrano 讓-保羅?拉普洛
  法國 喜劇與箴言系列之綠光(難得有情郎)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喜劇與箴言系列之女朋友的男朋友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喜劇與箴言系列之沙灘上的寶蓮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夏日的誘惑A SUMMER?S TALE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夏日記事 讓?魯什
  法國 夏夜的微笑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法國 鄉村教士日記 羅貝爾?布萊松
  法國 鄉村星期日 貝特朗?塔維尼埃
  法國 項鏈事件THE AFFAIR OF THE NEXKLACE
  法國 小情人法國版/你的媽媽也一樣 阿方索?卡隆CUARON
  法國 心動的感覺L?ETADIANTE 克勞德?皮諾特CLAUDE PINOTEAU
  法國 心火FIRELIGHT
  法國 新孤星淚 克勞德?萊洛奇
  法國 新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KEVIN REYNOLDS
  法國 新浪潮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新橋戀人 卡拉克斯LEOS CARAX
  法國 熊 讓-雅克?阿諾
  法國 雪地裏的魅影LACLASSEDE NEIGE
  法國 雪地上的情人THE WIDOW OF SAINT-PINERRE
  法國 雪中的戀人BRIDE OF THE WING/LEBRA LOUNGE
  法國 血婚BODAS DE SANGRE
  法國 揚帆/與船同行AND THE SHIP SAILS ON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陽光普照 克雷芒RENE CLEMENT
  法國 野孩子WILD CHILD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野蘆葦WIND REEDS 安德列?特希納ANDRE TECHINE
  法國 夜與霧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一個死氣沈沈的夏天ETE MEURFRIER JEAN BECKER
  法國 一夜心情(我與幕德的一夜) 埃裏克?侯麥爾ERIC ROHMER
  法國 意大利草帽 雷內?克萊爾
  法國 音樂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 印度之歌 瑪格麗特?杜拉斯
  法國 影子部隊 梅爾維爾
  法國 郵差 邁克爾?雷德福
  法國 遊戲規則 讓?雷諾阿
  法國 誘餌(新鮮誘惑) 貝特朗?塔維尼埃BERTRAND TAVERNIER
  法國 于洛先生的假日 雅克?塔蒂
  法國 欲望巴黎VATEL 羅蘭嶽飛
  法國 欲望之翼THE KEY
  法國 圓舞曲女郎 貝特朗?布利埃
  法國 緣份的春天
  法國 再見,孩子們 路易斯?馬勒LOUIS MALLE
  法國 在撒旦的陽光下 裏斯?皮亞拉
  法國 在一起TOGRETHER 魯卡斯?牧笛森MICHAEL NYQVIST
  法國 戰爭結束 阿侖?雷乃ALAIN RESNAIS
  法國 戰爭與和平 阿貝爾?岡斯
  法國 找一只丘比特的箭JEANNE AND THE PERFECT GUY
  法國 這個殺手不太冷/殺手雷昂THE PROFESSIONAL LEON 呂克?貝松JEAN-LUC GODARD
  法國 偵探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真愛未了情/奈麗NELLY 克勞德?索泰CLAUDE SAUTET
  法國 至愛的季節MR FAVORITE SEASON
  法國 中國女人/向瑪莉至敬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鍾點情人THE ESCORT
  法國 周末 讓-呂克?戈達爾(高達)JEAN-LUC GODARD
  法國 追逐黑暗 亞曆山大?阿斯特旅客
  法國 墜胎 讓?雷諾阿
  法國 姊妹情色A MA SOEUR
  法國 自由屬于我們 雷內?克萊爾
  法國 最後一班地鐵THE LAST METRO 弗朗索瓦?特呂弗(楚浮)FRANCOIS TRUFFAUT
  法國 最危險的遊戲DANGEROUS
  法國 罪惡的天使 羅貝爾?布萊松
  法國 愛情的革命 齊內卡 羅巴克
法國凱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臺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産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于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三部法國喜劇片電影觀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導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導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今年看了三部法國喜劇片。去看 OSS 117 時,原以爲是去看一部“法國的007”電影,結果是“法國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個法國喜劇系列,主角是一個魯莽無知卻又總能蒙混過關的間諜。這部電影繼承了法國喜鬧片的傳統,與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別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確”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開羅因爲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喚祈禱的人暴打一頓,這種笑話恐怕難以在英語喜劇片中看到。當然免不了的當然還是性、性別、性取向的玩笑。我覺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開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較常規的喜劇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個事業成功,交遊廣闊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謂朋友其實都是有著利害關系的,于是決定找出一個真正的朋友來證明自己還是有朋友的,發現自己還真是沒有朋友。在偶遇一個與人見面熟的出租汽車司機(Dany Boon)後,決定拜他爲師,學習結交朋友。這是一部情節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國片的喜劇,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錯,可惜情節無驚喜,笑料一般,屬于不過不失,還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樣是一個事業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獨居人士,不過他有著一個大家庭,有母親和衆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著急,于是想到了一個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計,計劃在讓假女友贏得全家歡心後,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後自己做遭受打擊狀,讓家人再不敢提讓自己結婚。這部有著喜鬧劇的風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還有點法國電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節切換。故事仍然過于落入俗套,最大敗筆是 Gharlotte Gainsbourg,總是作漫不經心狀。
  I Do (2006)
  如果說 My Best Friend 對于花錢可以買到友情還有些保留,I Do 則是全盤接受了花錢買假女友服務的正當性,已經不再是對于人際關系即金錢關系的諷刺,而是贊美金錢可以買到愛情的兩全其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475075.html?tp=0_11
 
 
 
 
 
 
壯陽藥 2020-01-12 13:12:39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圖博館 2015-08-17 09:57:00

漫不經心的傳奇——法國電影與電影的法國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2015
內容簡介
一部透過法國電影咂摸法國文化的佳作。
本書貫穿着作者對法國社會和文化長達十年的觀察、體驗與求證,電影成為作者向讀者描繪法國的最好介質,因為他發現,法國電影至今仍然傳承着法國良好的文化傳統,從不模仿和媚俗,主張品質與生活。本書幾乎涉及到了法國文化中所有被認為最獨特或最不可解的現象與本質:法國人獨特的情愛觀、法國人的電影品位和遺世獨立的精神、法國城市對藝術的態度、咖啡館在法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人對世俗生活細節的熱愛、法國不同城市獨特的人文精神的來源、法國電影與繪畫的一脈相承等等,這些現象與本質被文中一部部精彩的法國電影透露着、解讀着,在作者活潑的講述中,我們看到旅游、風俗、歷史、文學、藝術、哲學、時事等諸方面與法國電影進行了鏈接,我們傾聽電影及其故事的同時,也體味到法國文化之趣味,以致可以清晰地看出為什麼電影這種偉大的藝術必然會起源於法國,本書更呈現出作者對法國的生活哲學、愛情哲學、對藝術和人性的態度等的獨到解讀,令人會心和回味。

法國電影簡史(第二版)
作者:(法)讓科拉 2014 中國電影出版社
內容簡介
《法國128影視手冊:法國電影簡史(第二版)》是對一個多世紀的法國電影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稱得上是最精煉的法國電影史。
  書中涵蓋了電影從草創之初直至進入21世紀成為娛樂龍頭產業這一百多年在法國的發展歷程,從盧米埃爾的電影放映機開始,記述了法國電影的萌芽與興盛,跨越了默片時期、二戰時期、新浪潮和新浪潮之后,以及新世紀前十年等時間段;探討了法國獨特的喜劇電影和驚悚電影,描述了法國電影如何在遭受經濟危機后重建,帶領讀者了解法國電影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輕松掌握了法國電影各階段的藝術特色;並對話了作家,演員和音樂人,重溫了電影與電影人的銀幕往事。

法國新浪潮電影史
作者:(美)紐珀特 2014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日常語言哲學為指導,深入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脈絡,揭示出「代表」是一個超出現代民主范疇的的獨立概念。皮特金通過對霍布斯、伯克、密爾等西方政治思想大家的比較分析,梳理出形式代表觀與實質代表觀兩大脈絡,為人們在紛紜復雜的爭論中找到關鍵點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啟發。鑒於皮特金分析的透徹和系統,《代表的概念》已經成為當今西方關於代表研究的經典,引證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