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9 10:14:59阿楨
《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遠景,1976)是本我讀過最佳的戰爭小說,不是它的戰爭場景多盛大(這不用引、到處都是這種戰爭小說),也不是它的戰争歷史背景多偉大(如《戰爭與和平》),更不是添加了愛情調味劑的戰爭小說(据社會生物學的觀點,認為軍人好色強姦有自私基因伝宗接代的本能性原因)。
聽你這戰爭販子在胡扯,明明是男性暴力的典型惡行,還合理化成生物本能。
看來雷馬克是白寫《西線無戰事》了,早知如此就不要穿插一場軍人與鄉村少女的野宴,這樣不但削弱了整部小說的反戰氛圍,還給了玩弄女人的罵名。
那你還認為它是最佳的戰爭小說,會比《現代啟示錄》好嗎?
一是小說一是電影怎比,就電影而言,《西線無戰事》不如《現代啟示錄》有影像魅力,原因是導演無法充分地將作者的反戰理念影像化,雖然整部電影上仍能感受到反戰的氛圍,但還是不如後者深刻強烈,尤其電影各場景細部的鏡頭,《現》更勝於《西》片。
你太強人所難了,雷馬克理念式的反戰文字如何影像化?你比如書一開始所寫的格言:「這本書不是控訴,也不是懺悔,更不是奇說,因為在那些挺身面對死亡的人中,死並不是奇事。它僅僅是敘述一代男兒,他們雖然躲過了砲彈,却被這場戰爭所毁滅。」
行啊,電影也已伝達出「毁滅」的氛圍了。
那雷氏對半勸半通學生參軍的老師之批判呢:「對我們這批十八歲的蘿蔔頭,他們應該是中間人和响導,指引我們走向成熟的世界、工作的世界、責任的世界、和進步的世界──邁向末來……他們所代表的權威觀念,在我們心靈中,是與慧眼和成人的睿智相聯。可是我們頭一次見到死亡後,却使這個信念動搖了;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遠比他們那一代更能信得過……在連天砲火下,他們教給我們的世界,碎成了片片。他們繼績在寫、在談時,我們見到了受傷和死亡。」(p.7)
也行,透過之前的興高參軍,與參戰後重訪校園的失落,之鏡頭比較便影像化了。
那這段呢,返校時校長給了他們「德國的鋼鉄青年」,作者反諷道:「青年!我們沒有一個超出了二十多歲。可是年輕嗎?青年嗎?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現在我們都是老頭兒了。」(p.13)
這更簡單,用自白鏡頭就能影像化了。
那另段呢?算了!你是導演兼攝影師,啥文字都能影像化,那你怎還對電影不滿意?
正因如此我才覺得可拍的更好啊!
《西線無戰事》(遠景,1976)是本我讀過最佳的戰爭小說,不是它的戰爭場景多盛大(這不用引、到處都是這種戰爭小說),也不是它的戰争歷史背景多偉大(如《戰爭與和平》),更不是添加了愛情調味劑的戰爭小說(据社會生物學的觀點,認為軍人好色強姦有自私基因伝宗接代的本能性原因)。
聽你這戰爭販子在胡扯,明明是男性暴力的典型惡行,還合理化成生物本能。
看來雷馬克是白寫《西線無戰事》了,早知如此就不要穿插一場軍人與鄉村少女的野宴,這樣不但削弱了整部小說的反戰氛圍,還給了玩弄女人的罵名。
那你還認為它是最佳的戰爭小說,會比《現代啟示錄》好嗎?
一是小說一是電影怎比,就電影而言,《西線無戰事》不如《現代啟示錄》有影像魅力,原因是導演無法充分地將作者的反戰理念影像化,雖然整部電影上仍能感受到反戰的氛圍,但還是不如後者深刻強烈,尤其電影各場景細部的鏡頭,《現》更勝於《西》片。
你太強人所難了,雷馬克理念式的反戰文字如何影像化?你比如書一開始所寫的格言:「這本書不是控訴,也不是懺悔,更不是奇說,因為在那些挺身面對死亡的人中,死並不是奇事。它僅僅是敘述一代男兒,他們雖然躲過了砲彈,却被這場戰爭所毁滅。」
行啊,電影也已伝達出「毁滅」的氛圍了。
那雷氏對半勸半通學生參軍的老師之批判呢:「對我們這批十八歲的蘿蔔頭,他們應該是中間人和响導,指引我們走向成熟的世界、工作的世界、責任的世界、和進步的世界──邁向末來……他們所代表的權威觀念,在我們心靈中,是與慧眼和成人的睿智相聯。可是我們頭一次見到死亡後,却使這個信念動搖了;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遠比他們那一代更能信得過……在連天砲火下,他們教給我們的世界,碎成了片片。他們繼績在寫、在談時,我們見到了受傷和死亡。」(p.7)
也行,透過之前的興高參軍,與參戰後重訪校園的失落,之鏡頭比較便影像化了。
那這段呢,返校時校長給了他們「德國的鋼鉄青年」,作者反諷道:「青年!我們沒有一個超出了二十多歲。可是年輕嗎?青年嗎?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現在我們都是老頭兒了。」(p.13)
這更簡單,用自白鏡頭就能影像化了。
那另段呢?算了!你是導演兼攝影師,啥文字都能影像化,那你怎還對電影不滿意?
正因如此我才覺得可拍的更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