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女」教師》?
學者就是愛賣弄理論,只要是女作家、女主角就習於灌以性別議題C問題是原著根本無意也沒著墨於此,相反,女主角會成為自殘自虐的「關、禁、閉」,全是她的外祖母及母親所導致,再說原著的時代背景也無「藝術家不容女人」的歧視了。
不錯,要是導演漢內克和作者艾芙烈失焦於性別議題,可能就無法双双獲得坎城金棕櫚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了。
的確,二者之得獎實至名歸,但若從語言與影像的魅力來看,小說之得即電影之失,反之亦然。你比如二者一開始的場景都是母女在家裡的衝突,但電影對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強過小說,這除了作者不擅長也無意於只對母女的打鬥爭吵之描述,而是夾敘著打鬥的原由,這段就花了小說十頁。就文字魅力而言,應可删至五頁。而電影也應可在爭吵中加些「原由」或以意識流方式處理。依<影評>聞天祥的介紹,導演除了《鋼琴教師》這類敍述精簡直接的電影,也擅長多角色平行敍事的如《巴黎浮世繪》(p.11)。
有點強人所難了吧,作者本來就想多表達些東西而讀者也有此期待,相對的,電影只有一二个小時,能把影像的魅力發揮就已不容易。
但至少不能省略四七至五八頁,有關女主角為何會自殘的成長經驗,在維也納森林的渡假山區裡「這兩个老女人,挾其乾癟萎縮的性器官,擋在所有男人的面前,要他們滚開,遠離她們的小牝鹿。兩个老女人的陰唇早就硬化成矽酸岩了;陰道口像垂死鍬形虫上下顎開合般,發出乾燥的嘎嘎聲,再也別想擄獲獵物了。於是,兩个女人只好緊抓住女兒,亦即孫女,那年輕的肉體。」(p.48)於是少女主角在欲求表哥不得意下:「剃刀劃過她奶油般的手。血湧出,溫暖、安靜,感覺不能說不舒服。」(p.58)
但如此一來又要增加少女和老祖母的角色和宝貴鏡頭,不如聚焦於成年女主角看過A片回家在浴室自割陰唇;女主角妬恨、男主角苦追女老師不得手下、反勾女同學、於是在該名女學生的大衣口袋偷放入碎玻璃、傷手以報復男主角;最終遭男主角強暴被棄,本想帶利刃到演奏廳刺殺男主角,反又自殘於大門。
這些的視覺衝擊力雖然強過小說,但小說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又未免不足?
你還真是個難侍侯的讀者和觀眾。
演員: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貝諾麥吉梅(Benoît Magimel)
安妮吉拉杜(Annie Girardot)
得獎:2001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
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2356795.html
聞天祥: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的作品大致有兩種傾向:一是隨著眾多角色展開平行敘事,彼此看似無關,最後卻又神乎其技地聚在一起,極度考驗觀眾耐心與細心,在金馬影展放映過的【或然率71】、【巴黎浮世繪】屬於此類;另一種則是角色精簡,敘事並不複雜,但他們激盪出的偏執行徑與邊緣性格,卻更加衝擊觀者的道德與意識型態,【班尼的錄影帶】、【大快人心】、以及在去年坎城影展大放異彩的【鋼琴教師】,即屬於後者。
而馳,卻又令人不寒而慄。直到金髮俊美、深受她吸引的的男主角出現,亟欲拜師地闖進她的生活,剛開始是他對女主角進行一連串的示愛與挑逗,但這不是個美男子開啟冰山美
人幽閉心靈的童話,當當女主角向他展示自己的性癖好後,男孩先是逃逸、排斥,後來卻又被激發出恐怖的暴力與虐待狂傾向。兩人互相折磨對方精神與肉體的歷程,為「愛」這個字,寫下了鋒利、血腥、看似變態卻又發人深省的定義。愛欲關係裡的宰制與被宰制,毫無禁忌也完全失去美感地被赤裸裸展示在銀幕上,不僅是男與女、情侶之間的,還包括更具階級矛盾的母與女、師與徒﹍﹍。
「鋼琴教師」和S/M的權力關係
http://www.ncu.edu.tw/~ccpf/forum/00_automne/messages/81.html
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百度百科
耶利內克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八孔長笛,後來她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在音樂學習的同時,她還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
從年輕時起,耶利內克就開始創作詩歌,1967年發表了處女作《利莎的影子》。由于她與學生運動有接觸,她的作品中展現出對社會的批評口吻。1970年,她完成了諷刺小說《我們都是騙子,寶貝!》,這一作品與其隨後完成的另一部小說在語言上都充滿叛逆的特點,直指流行文化及其標榜的虛假的美好生活。
上世紀70-80年代,耶利內克撰寫並發表了三部小說——《做情人的女人們》、《美妙的年代》和《鋼琴教師》,征服了德國讀者。其中,《鋼琴教師》于2001年被導演麥克爾?漢內克搬上銀幕。
10月7日,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最爲世人所熟悉的作品當屬小說《鋼琴教師》,2001年這部作品被搬上銀幕。
主要作品有:
《孩子,我們是誘耳》(1970年)、《米歇爾》(1972年)、《追逐愛的女子》(1975年)、《排除在外的人》(1980年)、《鋼琴教師》(1983年)、《情欲》(1989年)、《死者的孩子們》(1995年),劇本《娜拉離開丈夫後發生了什麽或社會中堅》(1979年)、《城堡劇院》(1985年)、《病和現代婦女》(1987年)、《雲、家園》(1988年)等。
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會批判鋒芒,特別是揭露在現代男權社會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殘。他曾經獲得過多種獎項,1998年曾榮獲德語文學的最高獎:畢希納文學獎,2002年獲海涅獎和柏林戲劇獎,《鋼琴教師》拍成電影後獲得電影大獎。
她被媒體稱爲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卻又不被一些女權主義人士認同。她除了小說外還寫了不少戲劇,但是有的劇作卻被維也納的劇院禁止上演,只是近年來才解禁,耶利內克本人也成爲引起劇壇重視的當前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女鋼琴教師》一書又因其中的自傳性內容引起外界對她私人生活的興趣。耶利內克並不否認自身的經曆與創作有密切關系,但是它又絕不是簡單的展露自我,更不同于當下某些庸俗低級的色情小說,爲了追求賣點,加入赤裸裸的性描寫,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宣揚腐朽沒落的人生觀。耶利內克的小說並不是簡單的講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而是包含著強烈的社會批判和獨具匠心語言藝術追求,因而在國內外獲得了肯定和好評。耶利內克的目光敏銳,她用鋒利的解剖刀,冷峻的語言,對摧殘人性的社會進行了微觀的社會學研究,以極端的姿態撕開了社會虛僞的“美的表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845100.html?tp=2_11
蔡康永(以下簡稱蔡):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葉利尼克,如果到書店裡面去搜尋葉利尼克的書,你期望每一位諾貝爾得主都應該有一大排的著作排在書架之上,可是中文世界裡面呢,目前在臺灣能夠買到的就是這一本「鋼琴教師」,而且「鋼琴教師」之所以能夠被翻譯出來,主要有一部份原因還是因為照原著小說所拍成的電影,引起了一些話題,電影上映的時候,其實也不能算太平和地上映,很多人覺得裡面有一些畫面的確頗為冒犯,引起了一些觀眾的不安。這樣子一個著作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當然讓一些讀者感覺到訝異,讓一些觀察者覺得似乎葉利尼克這位作家得獎的資格,是不是超過了還活著的其他作者,是值得商榷的事情。我今天請盧郁佳跟郭強生兩位來陪我解決這一個疑問,先從這一本中文著作「鋼琴教師」說起。葉利尼克這一本小說當初被出版社出版的時候,是放在所謂的「異色電影/另類文學」的系列裡面,表示它不是打算用一個名門正派的方式來接觸讀者,郭強生可不可以告訴我,葉利尼克在作家裡面,有這種異類的特性嗎?即使在英文世界裡面,都被當成是不是那麼主流的作家?
郭強生(以下簡稱郭):她絕對是非常異類,我覺得更需要把焦點拉回到她的故鄉奧地利,整個外面的世界對她比較不熟悉,其實她在奧地利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也許以臺灣來說的話,就是她跟政治之間的拉扯很直接,而且她早年幾乎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是正式的共產黨員,歐洲共產黨...可能奧地利的共產黨是最沒有用的一群,他們沒有把政府推翻掉,在那樣子的氛圍之下,她的姿態擺得很明顯,就是他們跟蘇俄之間直接關係,是整體的國際共產黨組織。所以她是相當聲名狼藉,對於一般奧地利的人民來講,因為這幾年奧地利右派自由黨上臺,然後非常水火不容,幾乎自由黨的指導人就指名說:「我們這個國家需要葉利尼克嗎?」…她立場鮮明,這也是我覺得這次諾貝爾很有趣,就是它第一次頒給一個共產黨員,以前頒獎給共產黨員,一定是告白反共產黨,比如說索爾尼辛,但是像她正式的一個共產黨員,從來堅持左派又是女性主義者,以前得獎的女性作家裡頭,其實沒有人敢特別標榜說是女性主義,像Gerdlmer就說她有更大的關懷,關懷南非、黑白問題,Toni Morrison關懷非洲族裔的平權問題,可是葉利尼克講明就是對抗男性沙文…她的作品明顯地是女性的、器官、身體等東西,我想這次是諾貝爾勇敢的。
蔡:葉利尼克這位作者,如果一定要忽略她做為女性的身分,是不是她的小說還能夠成立喔?盧郁佳,這個「鋼琴教師」是唯一一本她的作品被譯成中文的嗎?
盧郁佳(以下簡稱盧):被放在這個另翼文學系列裡面,其實表示她是...據我所知她另外幾本小說,都是屬於對性的描寫比較開放,她已經設定好讀者可能就是比較前衛的電影愛好者,比較有開放的心胸去接受這樣的故事。像葉利尼克這樣子的背景,她的家世非常好,權貴出身,然後她的父親在納粹時期,可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給納粹,換取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生活資源,然後所以她對她的家庭出生背景甚至階級,做了非常大的背叛,她才可以做這樣的事情;想像張愛玲寫「私語」去毀謗她的家族,說她的父親跟後母對她多麼地不好,把她關起來這件事情,在那個時候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怎麼可以這樣講自己家醜不外揚,怎麼可以這樣敗壞家風,葉利尼克也是這樣,真的要千夫所指的地位時,才有可能這麼透徹地去把故事寫出來,裡面就充滿了惡毒的諷刺...
蔡:所以「鋼琴教師」的自傳色彩濃嗎?
盧:我覺得相當濃厚,葉利尼克自己的經歷,有一些人提到說它是半自傳式小說,首先她自己也是音樂背景,她在維也納音樂學院讀書,然後小說主角是一個鋼琴教師,因為她的才華可能不夠成為演奏家,然後就成為一個教師,以她藝術上的感性去虐待這些學生、要求他們....
蔡:所以故事一開始的角色設定,就已經有被…父權社會壓抑的暗示嗎?
盧:女生做為一個鋼琴家,不太能夠容易變成一個藝術家,而只能夠被鎖在一個鋼琴教師的位子裡面,她的指涉更加地迂迴而強烈,小說裡面的控制者主要是她的母親,她的母親首先要鞭策她不斷地苦練,所有的大音樂家都是這樣,在非人的苦練幾乎致死的折磨當中生還過來,但是她被這樣子要求而束縛了,仍然沒有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成為一個教師的時候,搞不好她媽媽是更高興的,因為她可以一輩子都把這個女兒管在掌心。小說最後面有一段描述說她跟男朋友在房間裡面幽會的時候,媽媽很生氣地搥門,然後把電視的聲音開很大,讓電視裡面尖叫的女人大聲喧嘩去破壞他們、控制他們,可是那扇門不為所動,她所表現出來的讓步,比這多年來女兒意志力所做出的讓步還要少;小說有很大的篇幅鮮明地去吐述母親對女兒尖銳的控制力,再加上女兒只習慣、只知道這種關心,當她可能到了三、四十歲,要發展一個愛情生活的時候,她也只能夠在別人身上去複製這樣的方式,要求對方控制她、淩虐她、束縛她...應該說她只認知到這樣的方式,在這個當中去尋求快感的時候,那是一些大家看起來蠻有趣的方式,比方說她是一個女的,然後她自己去看色情演出,然後去公園偷窺情侶,然後自慰,或者她會蒐集一些SM的用具,要求男朋友用鎖鏈把她鎖起來,用這個皮鞭鞭打她...等等...
蔡:小說從頭到尾充滿剛剛妳講的跟性有關的描述嗎?
盧:對!其實她這個愛情一定是跟性在一起,這整個發展歷程,我覺得她的重點是她的描寫,諾貝爾獎給她的頌詞,就是給獎的理由,就是「她那種迅速的正向跟逆向的流動,書裡面充滿了滔滔雄辯式的描寫,美妙極了!」她非常地會寫,然後那不可諱言她也是非常惡毒的,比方說她可能講到鋼琴教師離開教室,然後…不管情愛和藝術上都是快槍手的克列默(男主角)就跟出去,作者沒事也要削他一頓,或者那個男主角最後可能就是強暴了她,然後離開的時候,她試圖讓自己開朗、振作起來,改善她的情緒,她就說:「她試圖只讓光明的念頭掠過她的心中,這就是她成功的秘訣。」
蔡:讀「鋼琴教師」的過程還蠻愉快的?
盧:有樂趣,隨時那種快感衝上腦門,就覺得好厲害唷,她怎麼這麼會寫。
蔡:是因為同時做為一個女生讀者…這種同理感比較高嗎?還是做為一個挑剔的小說讀者...
盧:應該說憤世嫉俗吧!日常生活裡面其實是有很多的隙縫是苦大仇深,然後那個冤屈、苦毒不停地漲上來,很多人其實臉上都有許多不滿跟委屈,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說出來別人只會覺得好無聊,然後可是像這樣的東西,葉利尼克完全地理解;過去諾貝爾獎可能是頒給南非的白人女作家或者是美國的黑人女作家,然後去談一個大的題目底下的父母跟家庭,只有在歷史的仇恨底下,個人的悲劇才可以成立,可是她是一個在奧地利出生,背景那麼好,那麼有錢,然後又是知識份子,又有才華,什麼都好的人,如果說頭痛、肚子痛、很憂鬱、想要自殺,人家會笑說吃撐了沒事幹,何不食肉糜,可是她卻會告訴你說:真的!我就是活在那個悲慘的境地裡面!她完全體會這一切,她會為你做靠山說你的感覺是真實的--這就是文學!
蔡:有的時候中文世界翻譯的書,未必是一個最正式的抉擇,比方說葉利尼克沒有得諾貝爾之前,真的大家選她的書,應該會以好看、或者是賣相好,或者是聳動為出發點。郭強生,「鋼琴教師」是不是葉利尼克的小說當中,真正有代表性的?還是說真的是頗為偏鋒的一本書?
郭:當然她的作品裡頭大概「鋼琴教師」算是比較出名的一部,其實她的作品不能算很多,她的寫作年齡其實蠻長的,但她有很多的時間是在做女性主義的論述方面,這幾年她已經完全轉到舞臺劇本。剛剛郁佳講的我想我也回應一下,我覺得她的作品之所以比較好看,是因為她從個人私密的惡毒,我覺得她不只是說她個人的惡毒,對生活的惡毒,她其實是要呈現奧地利這樣子一個國家,在經過了…因為奧地利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就蓋在那裡,她的女性論述有一個很重要的部份,跟一般我們太熟悉的英美體系的女性論述不太一樣,英美體系的女性論述講來講去可能就是工作權、性騷擾,跟所謂在德國、奧地利、東歐、波蘭被法西斯徹底摧殘過,然後歷史遺跡一直在的地方,我覺得葉利尼克其實寫出來那樣子氣氛之下的惡毒,這類歷史痕跡很難洗掉…我覺得這本書好看也在它除了女主角的心境之外,她加進去很多這類無處…甚至她自己回到自己家裡頭,她母親那種態度,我覺得是整個奧地利在經過摧殘之後,人性不是那麼快可以回復的惡毒。葉利尼克這樣的女性主義,其實比較少獲得全世界的注意,因為確實他們受到的那一種殘酷,受到那種歷史性的暴力,已經不只是一個政權的法西斯暴力而已,已經在人性裡頭轉化、內化成人的一種莫名憤怒、不安或者恐懼。她的小說如果只看其中一章的話,會覺得「天啊!這根本是黃色小說!」但是她好就好在它是立體層次的,她從兩者然後觀照家庭、社會,整個後來可以看到是歷史暴力,人怎麼去發洩它,這個女主角她是受到壓抑,我覺得她母親的態度,雖然是以母親的形象出現,那就是非常地一個極權手段、非常高壓,然後她已經逆來順受,這可怕就是當人受過那樣子的摧殘之後,很多東西已經不確定地知道善惡,不該的惡也受,真正的善也不認得了。...「鋼琴教師」裡頭的愛情悲劇,我覺得裡頭的人都沒有愛人的能力,他們都不是那種日常想像當中,人可以自由地抒發,每個人都是很惡毒,從這一點…我覺得葉利尼克是用女性主義一個左派女性主義的角度去切入這一段戰後的奧地利人心的黑暗面,所以她寫了很多那種氣氛是腐臭的、陳舊的,即使我覺得很美麗的維也納,都被她寫成非常地暗沈陳舊,我覺得她有相當高度的這一種反省。...那女性主義裡頭性幻想的部分,其實她是有在轉借,英美語系的女性主義多半的人都非常反這個pornography反黃色、反色情電影,有人就覺得色情電影不管怎麼做,就是在物化女性、矮化女性,我覺得葉利尼克她特別的是她的策略是沒有關係,她並不反對把女性暴露出來,有個說法是把最底層的東西丟出來,其實反而達到了反男性偷窺的目地,越想知道女性身體,就通通給你看,讓你看到會覺得不舒服、作嘔,可能葉利尼克比一般看到這一層的女性主義還多了一點就是…人的疏離到了一個程度之後,每一個人其實都活在一個巨大的幻想裡頭,女主角沒有辦法真正懂得去愛、真正去接觸這個男孩子,她喜歡他也沒有管道,她每天自己想,用性裡頭幻想的暴力的歡愉,永遠就是一個可怕的惡夢!我覺得她非常巧妙把情慾跟歷史的中間環環相扣,比較特別的地方,也許為什麼諾貝爾會選她做為女性主義的代表吧!!
蔡:你現在講的這個對於性的探索,出現在當代文學裡面的比例非常高,對不對?沒有道理讓葉利尼克變成一個特別的人啊?
郭:一般比較少作家能夠這麼成功地把音樂轉化成一個醜陋的東西,我覺得諾貝爾獎其實也很奇怪,它永遠是比真正的潮流大概晚個十年,現在當代英美女性主義的這樣子寫作方法,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可能都已經過去了…去注意那個價值,恐怕葉利尼克就是在它的大餅底下,大家從來還沒有去注意過歐洲這一塊,後納粹時期的女性主義;其實這我就講到,二○○一還是二○○二年,它頒給匈牙利的卡爾特斯,你能想像是戰後已經五十年,它才第一次頒給一個寫猶太大屠殺的作家,猶太作家有過,可是都是在美國,以薩辛格那時候在美國,索爾貝婁也已經在美國,諾貝爾通常都是行動遲緩...
蔡:所以你的意思是說諾貝爾頒給葉利尼克是有想過她的代表意義?
郭:這幾年諾貝爾都在做這種事情!打勾說這個贏兩分,那個贏五分,然後加起來最後總分最高是誰;大家也許不知道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並非都是文學家,它有規定有神職人員,還有一定要宗教界的、歷史界的、語言學的等等,所以大家最後那投票其實真的是…有很多的原因。
蔡:如果現在看節目的人,有人是衝著那些性的描寫,什麼襪子塞在嘴巴裡啊這些東西去看的話,他怎麼看那些音樂的部分啊?
郭:我覺得都可以看得懂,像米蘭昆德拉,他也用了很多音樂性的東西,可是你一點都不懂樂理,也不會覺得說那構成障礙。
蔡:這部電影其實很多人有被觸怒嘛 對不對?
盧:但是我覺得它其實談的是一個常態,而不是變態,任何的關係都像他們一樣,不停地在去競爭權力,就是它很矛盾的地方,鋼琴教師要求對方來主宰她,對方當然嚇壞了,不從,但是她要的就是成為我的主人,你才可以變成我的寵物,像這樣的關係其實就是人的所有關係的本質,像王菲的歌她會告訴你說「我們的愛情像一場戰爭」像那樣血淋淋的傾軋,其實只是去把它特殊化,把它無限上綱,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到說她在最細微的小事情上面去揭露它的面目,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很普及的作品。
蔡:葉利尼克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恐怕是在看完這一本之後,不知道還能不能夠延伸閱讀下去喔,照以往有人得了諾貝爾之後,理論上應該中文世界會再多譯一點她的作品,可是郭強生說葉利尼克最近舞臺劇比較多...
郭:其實她一直有在寫,她的舞臺劇其實又…可能更病態了,比如說她喜歡寫女性跟死亡,女性跟疾病…她做得比她的小說更直接,她最新的作品好像是叫公主系列,而且把整個樣板的公主,公主型的美麗,印象中應該美麗的女人比如說茶花女把她搞得很恐怖,她其實變成想打掉樣板的一個女性呈現的方式...
蔡:恐怖的意思是說茶花女會變得很色或者是…
郭:很色!真的是那種很病態!本來的特質去做一些負面的觀察跟發揮。
盧:這樣聽起來很像黃碧雲的「十二女色」金嬌欲裂...
蔡:這很有趣啊!這個舞臺劇恐怕…
郭:她現在致力於這類東西。
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47.htm
1989年,邁克爾?漢尼克47歲,他執導了自己第一部長片電影作品《第七大陸》,獲得當年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的一個獎。在此前的16年間(自1973年起),漢尼克導演了多部電視電影和大量的舞臺劇。《第七大陸》是他的“人性三部曲”的第一部,而後在1992年、1994年分別推出了後兩部《班尼的錄像帶》(獲得歐洲電影獎費比西影評人獎),以及《機遇編年史的71塊碎片》。這三部曲,國內很少有人看到或有所討論,而邁克爾?漢尼克這個名字第一次被人大肆批評或極力贊揚,是因爲他在1997年拍攝的《恐怖遊戲》。你可以說這是一部“斯蒂芬金式”虛構的恐怖電影,但它又是一部關于暴力與媒體批判的現實作品。
《恐怖遊戲》第一次使得漢尼克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而2000年的《未知密碼》還在戛納獲得了一個評審團獎。這部影片描寫了生活在巴黎的幾個陌路過客的命運片段。漢尼克的主張是讓觀衆自己思考,所以在看似淩亂的故事結構之間,一場場黑幕之後,必然要讓觀衆自己填充進自己的情感。他說:“在我的電影中,人物的行爲並不能充分解釋他們的動機。觀衆必須自己作出解釋。”———這就是漢尼克的“未知密碼”。這個密碼是影片中一位攝影記者和女友公寓大門的密碼,也被比作他們心靈的密碼。漢尼克認爲在現實之中,人與人之間已經必需通過密碼才能進入彼此的心。
《鋼琴教師》的成功,使得邁克爾?漢尼克有機會拍攝他的《狼的時代》。更重要的是,“9?11”帶給他一種新的關于暴力沖突的寓言式啓發。《狼的時代》中那組家庭小貨車的鏡頭,有意地使我們回憶起他的《恐怖遊戲》的開頭———這部影片同樣描寫一個四口之家去度假,從而遭遇到的恐怖、暴力和混亂。但這不是《恐怖遊戲》式的實驗,而是一個傳說。國外的影評說“以任何一個大導演的標准,除去伯格曼,冰冷殘酷有如《狼的時代》多多少少已經足夠成爲悲慘史詩的典範”。實際上,邁克爾?漢尼克再次提供給我們一串“未知密碼”,用一副“文明出軌的畫像檢驗我們能多大程度上直面那種混亂生活”,相信他的這個“家庭與生活空間”的主題將延續到他未來的影片中。
《鋼琴教師》(PianoTeacher,獲第54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2001年
《未知密碼》(CodeUnknown),2000年
《城堡》(TheCastle,根據卡夫卡同名小說改編),1997年《恐怖遊戲》(FunnyGame),1997年
《機遇編年史的71塊碎片》(71FragmentsofaChronologyofChance),1994年
《班尼的錄像帶》(Benny’sVideo),1992年
《第七大陸》(TheSeventhContinent),1989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8190.html?tp=1_11
上一篇:《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下一篇:《預知是部爛電影》
情鍵四分鐘 Four Minutes 2006
導演:克理士‧柯勞斯
編劇:克理士‧柯勞斯
演員:莫妮卡‧布雷朵 漢娜‧荷絲普隆 Sven Pippig 李奇‧穆勒 潔思敏塔芭特白
影片短評
絕品!讚!無須多言!
實在好看,最感動的是在末了的那一段爆炸性鋼琴獨奏,這片子有出原聲帶嗎
很複雜 時而激昂 時而沉痛 激烈的對話和不合常理的行為 深刻描繪主角們複雜的過去 彷彿歷歷在目...
劇情簡介
法國名導演盧貝松曾幽默的說:「我們只用了不到四分鐘的時間,就決定把獎頒給《情鍵四分鐘》了。」
一位被囚禁的音樂天才,因為頂替殺人罪入獄,本該璀璨的年輕生命似乎只剩下絕望,而火爆的個性,讓她隨時可能再度闖禍…
孤獨寂寞的鋼琴老師,隻身走過二戰往事,數十年如一日的獄中教琴生涯因為學生的自殺,似乎就要無聲無息走到盡頭,直到遇見叛逆的天才少女珍妮。她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女孩,令人費解的表象下隱藏了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讓她想起自己深埋的過往,於是著魔似地非要把珍妮推向鋼琴比賽的舞台。
有一天,珍妮被允許暫時離開監獄,參加一場可以為自己贏得無數掌聲的鋼琴比賽,但是對一個放棄一切、只希望生活停滯不前的受刑人來說,還有什麼事是重要的?
乖戾少女與年邁的鋼琴女教師,關係時而緊繃時而親密,從對立衝突到彼此瞭解,慢慢解開身後不堪回首的心靈創傷。不管是師生情誼、女女之戀、還是亂倫悲劇…待黑白琴鍵起伏抑揚時,老和少、古典和奔放的對峙,終於逐漸消融昇華,令人屏息的【四分鐘】,為音樂與人性的結合作見證,琴藝超凡,震撼人心。
原名「四分鐘」是甚麼?賣個關子,珍妮自地獄走回人間就靠它。
榮獲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橫掃世界影壇共21座獎項,曾贏得德國電影獎最佳攝影終生成就獎、巴伐利亞電影獎等諸多獎項殊榮的朱迪考夫曼掌鏡,《男極圈》編劇才子克理士‧柯勞斯執導第二部劇情長片。歷時一年尋覓女主角,漢娜‧荷絲普隆初登大銀幕,經過為期半年的密集鋼琴訓練,親身上陣演出鋼琴獨奏的橋段。
電影聚集了多位出色的演員,最令人驚豔的是漢娜‧荷絲普隆首次登上大銀幕的超水準演出。
導演&編劇/克理士‧柯勞斯
我始終相信,動機與天賦是一體兩面,我想要創造一個這樣的角色:「有絕對能力可以達成一切的天才,何以因為某些原因停滯不前?」
電影配樂/安娜特‧佛克斯
作曲家安娜特‧佛克斯在這部電影中有非常吃重的角色,即最後四分鐘維繫整部片的關鍵音樂創作。
悠揚音韻的再起之時《情鍵四分鐘》 文:小智
本片節奏流暢,最後十分鐘的蒙太奇處理更是精采無比。筆者尤其不得不稱讚影片的收尾十分俐落乾淨,毫不拖泥帶水,堪稱難能可貴。
在筆者心中,以「師生情誼」為主題的電影,不外乎是一堆春風化雨的師生相擁哭泣,要不然就是奔向陽光的煽情場面,總讓人感覺老套不已。但瀰漫在一片落入俗套的師生電影當中,要如何靠引人入勝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目光?德國籍導演克理士‧柯勞斯於2006年推出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新作《情鍵四分鐘》,就氣勢如虹地在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拿到最佳影片金爵獎,又在2007年德國奧斯卡獎上打敗當時呼聲最高的《香水》,拿下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主角大獎。是怎樣的一部電影,能得到那麼多的榮耀?
故事發生的場景,幾乎全集中在女子監獄之中。女主角Jenny von Loeben擁有異於常人的鋼琴天賦,這天賦讓她十二歲以前就在阿姆斯特丹和紐約演奏,得到許多榮耀。但因為養父對她的強暴以對,使她逃離比賽,甚至放棄音樂。接著又為愛而幫男友頂替殺人之罪,服刑期間更痛失腹中胎兒。種種打擊一再削弱Jenny的意志,這時一位年老的鋼琴女教師Traude Kruger發現她與生俱來的天賦,便開始著手教化這位鋼琴奇才,同時也展開一段師生情誼,又或是一段忘年之愛…。
片中不僅止於師生情誼,還有女女之戀、亂倫悲劇以及對立衝突等等,而且劇情鋪陳也十分耐人尋味,越到最後反而越覺精采。我們看到了性格鮮明且截然不同的兩位女性:Jenny她憤怒、反叛而且暴力;Kruger她高雅、古板並且嚴厲。Jenny愛好象徵自由與憤怒的黑人音樂,但Kruger卻逼她彈古典的貝多芬與舒曼。音樂讓兩人相遇,但卻又因為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讓她們瀕臨一觸即發的火爆拉扯。縱使彼此看似不同,卻又都各自都擁有痛苦的心靈創傷。本片之所以好看,也就在這精彩的二元對立當中。另外片中傑出的對白,不論是Kruger對Jenny說:「我覺得妳很卑劣,但是妳有天賦。」又或是:「我能讓妳成為一位好音樂家,卻不能讓妳變成一位好人。」在在都直指人性最深沉,強調出兩人精彩的內心拉扯。
本片節奏流暢,最後十分鐘的蒙太奇處理更是精采無比。筆者尤其不得不稱讚影片的收尾十分俐落乾淨,毫不拖泥帶水,堪稱難能可貴。另外導演也在攝影上玩了許多有趣的手法,除了沉穩的攝影機運動之外,偏暗綠的畫面色調,也傳達出Jenny內心的慘澹與悲哀。攝影還善用「鏡子」反拍,表現出角色內在情緒,也格外耐人尋味。
此外,本片的音樂使用也是觀賞重點,並不是說音樂就是本片的精髓,但「古典」與「現代」的音樂反差,確實成功分隔出兩人不同的價值觀。
但筆者不得不說,兩位女演員精湛搶眼的演技,才是影片最好看且最為成功的關鍵。飾演鋼琴教師的莫妮卡‧布雷朵,以內斂的情感表達,成功表現出年老鋼琴教師內心不為人知的秘密,以及嚴厲又帶些許堅毅的形象。相較於莫妮卡‧布雷朵的內斂演技,飾演Jenny的漢娜‧荷絲普隆就格外引人注目。她以飽滿的內在情緒,搭配爆發力十足的外在肢體,如她在影片中段的背對彈琴,以及結尾爆炸式的鋼琴表演橋段,都格外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瞠目結舌。
最後,二次世界大戰算是本片的附屬劇情支線。歷史上的德國,在二次大戰之後確實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過程。但也因為通過歷史反思與戰爭賠償,德國反而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因此二次大戰這議題,總是被不同電影人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可以看出本片編導克理士‧柯勞斯大概是想藉著這沉重的戰爭包袱,來替德國電影做再一度的誠懇反思吧。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234/22345789/ 2013-09-10 10:20:34
聞天祥影評--黑天鵝
哪個跳芭蕾舞的女生不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台上的天鵝呢?通過提心吊膽的選拔,妮娜(娜塔莉波曼)竟然取代了原本的首席女舞者(薇諾納瑞德)主演「天鵝湖」。問題是她發現自己還有一個強勁的對手莉莉(蜜拉庫妮絲)。因為總監(文森卡索)要求主角不但能飾演高貴的白天鵝,也要能詮釋邪惡的黑天鵝,妮娜無庸置疑適合前者,但如何揣摩黑天鵝?卻成為她的挑戰與夢魘。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導演的【黑天鵝】(Black Swan)運用了芭蕾經典「天鵝湖」黑、白天鵝對立的典故,刻畫一名芭蕾伶娜面對編舞家的嚴苛訓練、對手的虎視眈眈、以及母親的封閉管教,而陷入龐大的壓力之下。
從影片一開場的舞蹈夢境,即已點出女主角的熱中與惶恐,以及本片大量運用幻覺、想像、夢境及潛意識等心理性手法以輔助敘事魅力的意圖。因此,「黑天鵝」不僅是女主角可見的外在競爭,更是她恐於面對的內在自我。就像背上莫名的抓痕,隨首演的迫近而愈形明顯,到最後甚至變成從血痕滲出黑色毛羽,進入她的血管、肌膚裡去。而在探索角色內在的過程中,他也對身體、性愛的觀點產生變化(從自慰到女女歡愛),既是對藝術呈現所需的解放,更是對長久約束的反彈。詭異的是,這一切冒險竟都是為了成就必須完美的芭蕾。
不瘋魔不成藝,這在不少電影都描繪過(【紅菱豔】、【霸王別姬】),但【黑天鵝】卻教人有點毛骨悚然,那種對身體異化的恐懼,蔓延到整部電影,而快接近奇幻或恐怖的境界。女主角在約束與忘我之間的擺盪,則又有點芭蕾版【鋼琴教師】的味道(特別是她和母親的關係)。練芭蕾不可或缺的鏡子,也適時扮演起虛實交錯、真幻難分的催化劑。
本身即有芭蕾基礎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終於遇到一個讓她過足戲癮又能展示演技的角色,剖陳完美與黑暗,成功地撐起全片,成為奧斯卡影后絕非僥倖;而做為反面的對手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也稱職地互相映照,甚至在去年威尼斯影展喧賓奪主地拿走以義大利國寶演員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為名的演員獎(不過這個獎本來就是獎勵新演員的)。
光彩奪目的背後,一定藏著黑暗?【黑天鵝】讓「完美」變成毛骨悚然!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7904
另參本館:霸王別姬 鋼琴教師
放任拍攝性愛影片 少女留學前砍殺男友曝:擔心被外流 2022/12/20 中時
今年1月日本東京發生一起駭人命案,有名19歲少女認識25歲男友,但因為男友喜歡拍攝性愛影片,導致少女要出國留學的前一刻,擔心自己的私密影片遭外流,於是持刀砍殺男友,而對方遭砍送醫後不治身亡;東京地方法院於昨(19)日,判決該少女9年有期徒刑。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1名在青森就讀高中的19歲少女,認識大她6歲在當地酒吧工作的男友,2人曖昧交往後,少女就便於隔年搬去東京和男友居住,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男友喜歡手機拍下2人的性愛畫面,少女也因為「太喜歡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便放任男友拍攝,但2人交往過程時常吵架,也多次分分合合。
直到少女準備出國留學,她雖然一直要求男友刪除性愛影片,但是男友竟不同意,還揚言要將性愛影片PO到網路上,而她擔心出國後,男友可能真的將影片外流PO上網,於是,她在1月9日,持自家住處的菜刀刺向男友,雖然男友一度跑出房間,以及報警求救,警方獲報抵達現場時,趕緊將男子送醫救治,但歷經7小時的搶救後,該男仍不治身亡。
回應
渣男遇到母老虎。
日本有禮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