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繼昨天評文結尾對「創造論」的批判,今天來評美國創造論的圖謀
你這是什麼爛題目,美國的科學要不是天下第一,能打敗「日本第一」、能瓦解蘇聯?難道你沒聽過「知識經濟」「新經濟」?
現在不是只剩「網路泡沫」?
泡沫破了再吹就是了,倒是你到底在讀啥?怎会評出如此好笑的題目?
別遮!敢評就不要見不得人。喲!竟然是大部頭、銅版紙、圖文並貌的《演化》(時報,2005),這可是與美國公共電視「演化」同名同時推出的優秀科普書。
問題是,你怎会評出那麼離題的東西?
余豈好評哉,余不得已也!
整部書除了末章<那上帝呢?>分析批判美國的創世論這一二十年來如何透過变身偽裝,要滲透到美國的教育系統,試圖影响美國年青學子的思想。其餘各章內容,在一般有關演化論的科普圖書都已介紹過了。
即使如此,你也沒必要定出什麼「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的評題呀?
這是有原因的,我在十幾年前寫《緣現論》時曾在介紹演化論時析判過創世論,其間雖然也還讀過他們對演化論的批評書,但了無新意,只是沒料到這一二十年來,他們竟還能透過变身偽裝方式,滲透到美國的教育系統,試圖影响美國年青學子的思想,真令人不可思議,所以才萌生「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的評題。
你真是少見多怪!美國就是如此多元,所以「美國的科學才会天下第一」。
怎麼說?
自由啊!多元了,難免會香花毒草並生,但只要香花能出頭,又何必為了除盡毒草而傷及了全天下第一香花盛開的機會?
美國的高科技就是一大堆泡沫毒草中,開出了全天下第一香花。不只科技,其它領域皆然,凡是能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美國產業,連麥當勞速食、可口可樂飲料、好萊塢娛樂,皆然。
我了,也就是說美國的知識界固然有一堆世界級的白痴文盲,可也有不少天下第一的天才,但問題是,如何確保天才領導白痴,而不是像許多國家官大學問大、錢多声音大、勢眾真理在?
這就不是三言二語說的清了,非得從古希臘的理性傳統、中世際的大學行會專業、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科學時代、尤其移民美洲後的各地社团的獨立自主性,加上美國資本家大力捐助科學、教育、文化的傳統,如此這般就聚集了全世界天才到美國、產生了天下第一的科學了。
你忘了二戰時自願、被迫或被俘到美國的歐洲尤其德國的天才科學了。還有911之後,美國的保守勢力尤其WASP不会加強滲透控制美國的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媒體界嗎?
另參本館:
<啥是聖經考古學>的確《上帝代表華盛頓》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價值1 美國價值2 歐盟向俄求援? 姓資姓社 五鬼搬運去了 經濟巫師 靈媒代專家 淫媒慰專家 景氣冷黑幫熱 美國詐騙集團
《美利堅帝國的衰落》 《美國的霸權泡沫》 《美國時代的終結》 《流氓國家》 《權力與恐怖》 《霸權還是生存》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 《真替美國操心》 《布希的戰爭》 《美國的危機與轉機》 《美國實力的衰落》 《新美帝國主義》
演化>百度百科
演化簡介
演化概述
名詞起源
演化模型
演化證據
基因遺傳
基因變異
基因機制
演化曆程
演化結果
演化思想史
社會爭議
演化簡介
演化Evolution又稱進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間具有差異的現象,以及解釋這些現象的各種理論。演化的主要機制是生物的可遺傳變異,以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物種間的競爭。自然選擇的過程,會使物種的特征被保留或是淘汰,甚至使新物種誕生或原有物種滅絕。現今生物學家認爲,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來自30多億年前左右形成的共同祖先,之後生物持續不斷的演化。直到今天,世界上現存估計大約有13,500,000個物種。
解釋演化的理論爲演化論,雖然以用進廢退理論著名的拉馬克,是最早把演化建立爲一門學問的生物學家之一。但是達爾文與華萊士所提出的物競天擇與適者生存等觀念,才是後來的生物學家接受的理論。在達爾文的《物種源起》一書中,天擇第一次被提出作爲演化的機制。由于演化的觀念與宗教信仰,尤其是人類起源的觀點有所沖突,因此導致從達爾文時代至今,持續不斷的宗教、社會與哲學層面的諸多爭議。
近年來出現整合生物學各分支學門,以研究生物演化的現代綜合理論。例如種系發生學(phylogeny),應用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DNA序列和蛋白質序列分析,和古生物學的化石比較等方式,研究物種演化史與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以數學模式描述演化動力影響下,等位基因分布和改變的群體遺傳學。此外演化還衍生出演化發育生物學、系統分類學與人類演化學等學門。現今生物學家所了解的演化過程,已經能夠總結成演化時間表。
演化概述
演化又稱進化,在生物學中是指族群裏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所謂性狀則是指基因的表現,這些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由複制而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變會使性狀改變,或者産生新的性狀,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爲遷移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選擇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爲普遍或稀有時,就表示發生了演化。
自然選擇能使有利于生存與繁殖的遺傳性狀變得更爲普遍,並使有害的性狀變得更稀有。這是因爲帶有較有利性狀的個體,能將相同的性狀轉移到更多的下一代。經過了許多世代之後,性狀産生了連續、微小且隨機的變化,自然選擇則挑出了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變異,使適應得以發生。相對而言,遺傳漂變會使性狀在族群中的所占比例産生一些隨機的變化,來自一些使個體能夠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爲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雜交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于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産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産生。
以自然選擇爲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並且在達爾文出版于1959年的書籍《物種起源》中詳細闡述。1930年代,達爾文自然選擇與孟德爾遺傳合而爲一,形成了現代綜合理論。連結了演化的“單位”(基因)與演化的“機制”(自然選擇)。這種有力的解釋以及具預測性的理論成文了現代生物學的中心原則,使地球上的生命多樣性得以作統一的解釋。
名詞起源
英文中的“evolu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evolvere”,原本的意思是將一個卷在一起的東西打開,也可以指任何事物的生長、變化或發展。包括恒星的演變,化學的演變,文化的演變或者觀念的演變。自從19世紀以後,演化通常用來指生物學上,不同世代之間外表特征與基因頻率的改變。
達爾文並未對“evolution”下過定義,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第一版中,也並未使用“evolution”這個字。當時達爾文是使用“經過改變的繼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改變過程”(process of modification)或是“物種改變的原理”(doctrine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es)等。evolution這個字在當時生物學上的意義,指的是胚胎發育的過程,並且在當時的一般用語中具有“進步”的意含,而達爾文反對將“進步”之類的用語來描述生物改變的過程。他曾在《物種起源》第7章中說:“(天擇)的最後結果,包括了生物體的進步(advance)及退步(retrogression)兩種現象”。而後來包括達爾文在內,之所以改用evolution來描述生物演化現象,是經由英國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賽在許多著作裏進行的名詞統一。
(1)進化與演化
原本中文對“evolution”這個字有兩種翻譯。“進化”一詞是來自日語(日制漢語)。而嚴複則是最早反對使用“進化”的人之一,後人在《天演論》書尾的名詞表中寫到:“evolution一詞,嚴氏譯爲天演,近人撰述多以進化二字當之。赫胥黎于本書導言中實嘗有一節,立evolution之界說;謂爲初指進化而言,繼則兼包退化之義。嚴氏于此節略而未譯,然其用天演兩字,固守赫氏之說也”。也就是說,嚴複主張以“天演”取代“進化”。
根據臺灣教育部所編輯的辭典,“進化”定義爲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並將“退化”定義爲進化的反義詞。而“演化”則定義爲生物物種爲了因應時空的嬗變,而在形態和與行爲上與遠祖有所差異的現象。
目前中文對于如何翻譯“evolution”仍有爭議。支持使用“演化”的學者認爲,演化在字面上的意義比較中性,能表達連續與隨機的意義;進化則帶有“進步”的含意。而且由于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因此若使用進化,則在邏輯上不易將“退化”定義爲進化的一種類型。對翻譯的爭論也表現了人們對進化論理解的變化,過去“進化”多表示生物朝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而當前多人爲生物的演化是隨機的,並沒有進步退步之分。
演化模型
(1)微觀演化與宏觀演化
演化可以依據時間長短與差異程度,分成“微觀演化”(微演化)與“宏觀演化”(廣演化)。微觀演化指幾個世代中,基因頻率小範圍的變化,例如現今世界各地人類的差異。宏觀演化指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例如人類與滅絕祖先的關系。宏觀演化的曆史中可能包括生物群在化石紀錄中的突然出現、丟失的環節、物種長期停滯等難以解釋的現象。例如寒武紀地層中保存大量化石的現象。
(2)演化速率
關于宏觀演化的過程,有許多不同的理論,主要是用來解釋化石紀錄中難以解釋的現象。傳統的觀念認爲,許多微觀演化的累積,經曆足夠時間之後便形成新物種,這樣的理論稱爲漸變論。而漸變論又有許多形式,例如由史蒂芬?古爾德與尼爾斯?艾崔奇在1972年提出的疾變平衡論。這種理論認爲生物的演化曆史是許多走走停停的過程,在大多數時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某些個體中存在關鍵基因(如同源異形盒),可能導致新物種迅速形成並大量繁殖,之後再恢複平衡。如此便能夠合理的解釋化石紀錄不平均的問題。其實古爾德經常以批判漸變論的姿態出現在大衆媒體,但是道金斯認爲,疾變平衡論只是漸變論的一種形式。而極端的漸變論,認爲演化過程是以等速進行,對于化石數量的不平均,則以“化石紀錄本身並不完整”來解釋。極端的漸變論,仍然經常使用在分子層次,並發展出分子時鍾的觀念。但是近年的研究發現,分子時鍾也並非等速進行,而是在不同物種或是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演化速度。且不同的研究中,對分子演化速率的推算差異相當大。
另外有一種躍進論,認爲物種只需要一個世代就能夠形成,且可能具有創造論與災變論等形式。創造論與災變論都是源自宗教,如《創世紀》與大洪水,不過現在的災變論已將火山爆發、隕石撞擊等所有來自地球內外的影響包含在內。
(3)數學模式
生物的變異可以量化爲數字,因此也能夠建立出數學模型。較早的數值分類學(numerical taxonomy)將生物的特征量化爲數字,並且依照這些數字進行分類,借此找出它們的親緣關系。
現在的科學家一般認爲生物型體的演化,是源自于基因的變異(基因中心演化觀點)。而且由于基因突變具有一些規律性,因此複雜的演化過程,可以簡化成數學模型。早期的新達爾文主義科學家使用線性的模型,例如將爲每一個對偶基因定下一個“天擇系數”,借此估計此對偶基因在每一世代中的基因頻率。現今則多用非線性的方式分析,例如一種稱爲生殖成就空間(fitness landscape)的曲面圖形,可以用來表達生物個體在繁殖上的能力,與其特征之間的相關性。由圖形可以看出具有不同特征的生物可能同時皆有較高的生殖成就。
由于這些生物的變異可以化成許多種不同的變量,因此數學上用來處理多維空間的技巧,便可應用在生物關系的分析。此外這些數學方法的優點是計算過程上相當精確,缺點是其正確性取決于人爲的判斷與假設。
演化證據
(1)古生物學與化石紀錄
古生物學是以生物化石爲基礎,以研究生物親緣關系的一種研究。當生物個體死亡之後,它的屍體通常會經由微生物分解而腐化,使得生存痕迹消失。但有時候這些遺迹可能會因爲某些因素而被保存。只要是來自古代生物造成的痕迹,或是生物體本身,都可以稱爲化石。化石對于了解生物演化曆程而言將當重要,因爲化石是較爲直接的證據,且帶有許多詳細的資訊。
在化石形成過程中,生物體外的痕迹由于快速地受到掩埋,因此不會發生風化與分解的情形。而較爲常見的化石,則通常源自骨骼或外殼等堅硬部位,並經由類似鑄模的過程形成。堅硬的骨骼在動物死亡之後,會因爲有機物的腐敗,而産生一些漏洞。將骨骼掩埋的砂石或礦物,則會經由這些漏洞侵入骨骼內部,並將其填滿。這種過程稱爲置換作用,屬于型體的保留,而不是生物體本身的保留。也有一些化石是生物體本身,例如被冰凍的猛獁象、琥珀裏的昆蟲。此外,古代動物的腳印,或是植物在地底下因爲溫度與壓力的作用而碳化,都可稱爲化石。
不同時代的生物化石,會出現的在不同的地層中,如此便能夠研究古生物之間,以及它們與現代生物之間的關系。“失落的環結”指演化過程可能出現過,卻尚未發現的物種;而連接兩個物種之間化石,則稱爲“過渡化石”。例如可能位在鳥類與恐龍中間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以及最近所發現的一種具有四肢的大型淺水魚(Tiktaalik),可能是魚類與兩棲類的過渡化石。
化石紀錄對于古生物的研究有所限制,因爲形成化石並不容易。舉例而言,軟體動物身上並沒有太多能夠形成化石的部分,還有一些生物生存在難以形成化石的環境當中。即使化石形成之後,也有可能因爲某些原因被摧毀,使得大多數化石皆是零散的狀態,只有少數化石能夠保持完整。而當演化上的改變在族群當中只占有少部分,或是環境變化使族群規模縮小,都會使它們形成化石的機率相對較小。此外,化石幾乎無法用來研究生物內部器官構造和機制。
(2)生物地理學與物種分布
由于板塊移動造成的大陸漂移(如南美洲與非洲),以及冰河時期前後造成的海平面高度的變化(如白令海峽陸橋),改變了陸地之間的相連性,使得一些相差遙遠的地區,雖然能夠在地底下挖出許多相似的生物化石,如今卻因爲海洋或山脈的隔離,而使現有的物種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例如在南美洲的新世界猴、美洲豹與駱馬;以及非洲的舊世界猴、獅子與長頸鹿。此外,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胎盤動物相比較爲原始的有袋類動物,雖已大多滅絕,但澳洲大陸卻依然保留如袋鼠與無尾熊等許多有袋類。除了不同陸塊之間具有這種現象之外,在大陸與其鄰近島嶼,也因爲曾經在地理上相連,而能夠找到相似但具有變異的物種。例如臺灣、中國大陸與日本的獼猴之間的差異。
(3)型態比較
脊椎動物五趾肢的比較,支持了脊椎動物具有共同祖先的理論。舉例而言,雖然人類、貓、鯨魚與蝙蝠的五趾肢在型態上有所差異,但是主要架構都很相似。這些“同源”的構造,適應了不同的功能,如抓握、行走、遊泳與飛行。
此外有一些構造在功能上相似,但卻具有不同的型態。例如蝙蝠、鳥類與昆蟲的翅膀;昆蟲與脊椎動物的腿;章魚與脊椎動物的眼睛;魚類、鯨魚與龍蝦的鰭等。這類“異源”的構造,適應了相同的功能,如飛行、行走、感光與遊泳。
(4)發育過程
所有的脊椎動物胚胎在發育初期都非常相似,在發育的過程中,這樣的相似會逐漸減少,最後形成各物種的型態。舉例而言,雖然各種成熟的脊椎動物差異很大,但是它們的胚胎型態在發育初期卻非常相似,腮裂仍然出現在已經沒有腮的爬蟲類、鳥類與哺乳類胚胎中。魚類的二房心會被保留到成體,而人類的胚胎雖然也有這種構造,卻會在胚胎成熟後消失。
1870年代提出胚胎重演學說的恩斯特?海克爾,認爲不同物種在同一段發育時期的差異也會顯現出這些物種在演化上的親近程度,而且這些生物演化曆史的重複表現,能夠出現在任何生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但是到了1997年,海克爾的理論正式被推翻。理察森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發現,胚胎發育的型態,並不完全符合演化上的親近程度。即使如此,現今的某些中學生物教科書依然繼續使用海克爾的理論。
在胚胎重演論提出直到被推翻的期間,胚胎學對于演化機制的解釋並沒有太大的進展。但是近年的演化發育生物學(Evoli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Evo Devo)研究,將分子生物學與發育生物學等學門結合,解釋基因的改變對于動物形態的控制過程。同時也發現外表差異相當大的動物之間,也擁有相同的調控基因。以及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具有不同的作用。這些調控動物發育過程的基因,主要爲一類Hox基因。
(5)分子證據
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可以利用構成生命的各種分子,來研究生物的親緣關系。這些分子包括了核糖核酸(RNA)、去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質與醣體等。現在的科學家已經可以用機器與電腦將這些分子的堿基序列、氨基酸序列定序。研究這些序列的學門分別爲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此外還有一種更爲複雜的醣體學,專門分析醣類構造。
基因體學透過去氧核糖核酸序列的比較,可以建立出與傳統分類學大致符合的種系發生樹。這種方法通常用來確認並增強分類學的研究,將其他演化證據的漏洞修補或是修正。例如人類的DNA序列與黑猩猩的差異約爲1.2%,與大猩猩的差異約爲1.6%,與狒狒則爲6.6%,如此就能推斷並量化人類與猿類的親緣關系。此外一種組成核糖體的16S rRNA序列,也是研究親緣關系的重要分子,這些研究導致了三域系統的出現,將真核生物、古生菌與細菌分開。
蛋白質體學也支持了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說法,因爲許多生命所需的蛋白質,例如核糖體、DNA聚合酶與RNA聚合酶,不但出現在較原始的細菌,也出在複雜的哺乳類體內。這些蛋白質的核心部分在不同生物中保有相似的構造與功能,而較複雜的生物具有較多的蛋白質次單位(protein subunit),以調控更複雜的蛋白質相互作用。
生物體內有一種去氧核糖核酸片段,雖然與已知基因具有相似的序列,但是卻無法發揮作用並完成蛋白質的制造。這類無用的核酸片段稱爲僞基因,是支持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證據之一。它們之所以無法正常作用,是因爲在演化過程中,基因突變累積過多的緣故。
(6)抗藥性
微生物與病毒的抗藥性,在醫學上是重要問題,也是演化證據之一。例如金黃葡萄球菌在1943年時仍可使用青黴素(盤尼西林)治療,到了1947年就已經發現具抗藥性的菌株。1960年代改用甲氧苯青黴素,同樣因爲抗藥性菌種的散布,使得1980年代改用萬古黴素,2002年時,已發現抗萬古黴素的菌種。
基因遺傳
生物體的遺傳是發生在一些不連續性狀上,也就是生物的特定特征。以人類爲例,眼睛的色彩是一個是一項特征,可遺傳自父母的其中一個。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所控制,而在生物個體基因組中完整的一套基因,則成爲基因型。
完整的一套可觀察性狀,可形成生物的構造或是行爲,稱爲表現型。這些性狀來自基因型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生物體的表現型並非完全來自遺傳,例如皮膚的曬黑情況,是決定于個人的基因型與陽光的照射。每個人之所以對陽光有不同的反應,是因爲基因型的差異,較顯著的例子是擁有白化性狀的個體,這類個體不會曬黑,且相當容易曬傷。
基因是DNA分子中一些含有遺傳訊息的區域,DNA則是含有四種堿基的長鏈分子。不同的基因具有不同的堿基序列,這些序列以編碼形式形成遺傳訊息。細胞裏的DNA長鏈會與蛋白質聚集形成一種生爲染色體的構造,染色體上的特定位置,則稱作基因座(locus)。有時基因座上的序列在不同個體之間有所差異,這些各式各樣變化型態稱爲等位基因(allele)。突變可使基因序列改變,産生新的等位基因。當突變發生虞基因時,新形成的等位基因可能會影響此基因所控制的性狀,使表現型改變。不過單一等位基因對應單一性狀的情形較少,多數的性狀更爲複雜,而且是由許多進行交互作用的基因來控制。
基因變異
(1)突變
突變是指遺傳的物質發生改變,廣義的突變包括染色體數目和結構變異。不過一般所說的突變,是核酸序列的改變,也就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産生遺傳變異的最根本原因,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通常是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能夠經由許多方式改變,例如細胞分裂時的複制錯誤、放射線的照射、化學物質的影響或是病毒感染。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突變,可依照發生的細胞種類分爲兩種。生殖細胞突變能夠遺傳到下一代;體細胞突變則通常限制在個體中。
基因突變可能對個體有害,也可能對個體有益,或是兩者兼具。有害的隱性基因因爲不會出現症狀而被保留,當這些隱性基因配成對時,就可能使個體得到病變或是死亡。有一些基因雖然可能會造成病變,但是也可以使個體具有某些優勢,例如帶有一個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基因的人,對瘧疾更有抵抗力。
對生物個體無益也無害的突變稱爲中性突變,在族群中的出現頻率主要受到突變機率影響。由于這些突變不影響個體的生存機會,因此大多數物種的基因組在沒有天擇的狀況下,依然會有穩定數量的的中性突變不斷發生。單一堿基對的變換稱爲點突變,當一個或多個堿基對插入或是刪除時,通常會使基因失去作用。
轉座子(transposon)是生物的基因組片段,並且在基因組的演化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們能夠移動並插入基因組中,或是取代原有的基因,産生演化上的變異和多樣性。DNA複制也被認爲每百萬年間,會在動物的基因組中産生數十到數百的新基因。
(2)重組
在無性生殖的過程中,染色體上的任何一對等位基因都會一起遺傳到下一代。但是對于行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親代同源染色體中的等位基因,在制造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中,會發生基因重組。這是一種不同的脫氧核糖核酸段落斷裂並重新組合的過程。
原核生物之間能夠透過接合等方式,直接交換彼此的基因,因此重組在原核生物中也比較常見。而較複雜的動物與植物,則通常是在制造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時期,因爲染色體的交接(crossover)而發生重組。減數分裂重組的發生頻率較低,而且排列位置較接近的等位基因,也較不易交換。因此可以由等位基因的重組率計算出基因的相對位置。
此外有性生殖中的孟德爾遺傳規則,能夠使有害的突變被清除,有益的突變被保留。且因爲具有這種清除有害突變效果,因此當一個等位基因無法進行基因重組的時候(例如孤立的Y染色體),便因爲有害突變逐漸累積,而使族群的有效族群大小(英語: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簡寫:Ne)縮減,這種現象稱爲希爾—羅伯森效應(Hill-Robertson effect)。若是染色體逐漸退化,則稱爲繆勒氏齒輪(Muller's ratchet),這種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在無性生殖的生物中。
基因機制
遺傳變異一方面經由生殖而傳遞到下一個世代(被稱爲垂直基因轉移),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水平基因轉移(英語: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簡寫:HGT),在物種之內或是物種之間傳遞。尤其是細菌經常使用這種方式交換基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可能有跨物種的水平基因轉移存在。基因流(gene flow)則是指基因在生物個體之間轉移。
基因型(遺傳因子)是産生表現型(外在表現)的根本。而表現型本身也擁有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能夠在基因型未改變的狀況下有所變化,並且能夠遺傳到下一世代。除了基因本身的改變,染色體的重新排列雖然不能改變基因,但是能夠産生生殖隔離,並使新物種形成。
一般來說,選擇包括了“天擇”(自然選擇)與“性擇”(性選擇)。天擇的主要原因是物種所居住環境的改變,包括物種之間關系的變化;性擇則是物種在繁殖的需求下而産生的選擇。而這些性擇所留下的性狀,可能會有害于個體本身的生存能力。各種選擇的分類事實上並不明確,也有一些分類以天擇表示所有選擇作用,並分爲生態選擇(ecological selection)與性擇。
(1)基因流
基因流也稱爲遷移(migration),當族群之間並未受到地理或是文化上的阻礙時,基因變異會經由一些個體的遷移,使基因在不同族群間擴散,這樣的情形稱爲基因流。恩斯特?麥爾認爲基因流類似一種均質化(homogenising)的過程,因此能夠抵銷選擇適應的作用。當基因流受到某種阻礙,例如染色體的數目或是地理的隔閡,便會産生生殖隔離,這是物種形成的條件之一。
族群中等位基因的自由移動,也受到族群結構的阻礙,例如族群的大小或是地理分布。雖然理想狀態中族群的生殖對象完全自由且完全隨機,但是現實世界中並非如此,因此地理上的親近程度會對這些基因的移動造成龐大的影響。而且當遷移數量較少的時候,基因流對演化的影響也較低。
(2)遺傳漂變
基因漂變指的是族群中等位基因頻率在每一個世代之間的隨機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以數學表達,哈蒂-溫伯格平衡描述了理想狀態情況下(不考慮天擇等因素)的數學模型。在理想狀態中,後代的等位基因頻率將接近隨機分布。當族群規模較大,基因漂變的機率會較低;當族群規模較小的時候,基因漂變的現象較爲明顯。
當一個少數族群從原先族群之中分離而出,且兩者的基因頻率有所不同,若是分離而出的少數族群與原先族群的基因無法繼續交流,則兩者的基因頻率將漸行漸遠。這種現象稱爲奠基者效應。例如從德國遷移到美國賓夕法尼亞的阿米什人,起源大約僅有200人,且習慣族內通婚。這個族群的埃利偉氏綜合症(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出現頻率較其他族群高[40]。
(3)水平基因轉移
水平基因轉移(英語:horizontal gene transfer,簡寫:HGT),是個體將遺傳物質傳遞到其他非本身後代個體的過程。這種機制使遺傳物質得以在無直系關系的個體之間産生基因流。
水平基因轉移也可以經由抗原轉移(antigenic shift)、基因重整(reassortment)與雜交反應(hybridisation)等現象觀察。病毒能夠透過轉導作用(transduction)在物種間傳遞基因[41]。細菌則能夠與死亡的細菌合體、經由轉形作用(transformation),以及與活細菌進行接合(conjugation),而獲得新的基因。而新的基因則能夠以質體的形式,加入宿主細菌的基因組中。雜交的現象在植物中最顯著,此外目前已知還有10種以上的鳥類物種能夠雜交。另外在哺乳動物與昆蟲中,也有雜交的例子,只是通常雜交後代不具有生殖能力。HGT也是細菌傳遞抗藥性的方式之一,而且有些發現表明HGT是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演化重要機制。
由于HGT的存在,使種系發生學更加複雜,也使早期物種的演化過程出現一種隱藏關系(metaphor)。遺傳資訊在生殖作用之外,也能在物種之間傳遞。這使科學家必須在解釋演化關系的時候,表達出物種的隱藏關系,並且將不同的演化曆程組合。
(4)自然選擇
由于各種基因的變異,使同一個族群中,不同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當環境發生改變,便會産生天擇作用。之所以稱爲天擇,是因爲這種選擇並非如基因漂變或基因突變一樣隨機,當環境改變發生時,將只有某些帶有特定特征的群體能夠通過這些考驗。天擇有一些特例,有時候被視爲與天擇擁有相等地位的選擇方式。其中包括性擇、人擇等等。
性擇指某個個體因爲比起其他個體擁有較高的繁殖機會,因此它們的基因會被保留,使後代繼續保有相同的優勢。人擇指人類爲了本身的生存或是喜好而對不同的基因變異進行篩選,通常發生在農業、畜牧業或是寵物的育種上。此外,優生學則是人類對人類所進行的篩選行爲。不過人類事實上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擇與並天擇沒有明確的分別。
由于這些特殊的選擇機制,導致對于生物適應環境有益的特征,並非在演化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或是被保留。舉例而言,擁有更多的手指對人類的生活可能會更加方便,但是這種方便幾乎不會增加任何繁殖機會,甚至反而會減少。
演化曆程
(1)生命演化曆程、地球曆史和演化樹
對于最初始的生命起源,目前尚未明了。而且生物學的演化研究,通常不包括這段初始過程。因爲這段過程牽涉到太陽系與地球的形成過程,所以對于生命起源的研究,許多是來自物理學與化學。例如1952年的一項實驗中,米勒(Stanley Miller)與尤瑞(Harold Urey)以氨、甲烷、氫氣、氰酸與水等分子,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並首次在實驗室中制造出氨基酸。而近年的研究發現,作爲氨基酸原料的有機分子,有可能是來自太空中,或是海底火山。
而關于包括遺傳物質在內的有機分子演化過程,現在科學家一般認爲核糖核酸比蛋白質與脫氧核糖核酸更早出現,之後出現類似反轉錄酶的蛋白質,最後才有脫氧核糖核酸,不過這些理論的證據並不多。脂肪酸的出現則構成了原始的細胞膜,之後經由內共生等過程,形成最早的單細胞生物。
(2)演化主要事件
在演化過程中,有許多關鍵性的生物分化,配合地質時間與演化曆程,能夠歸納出演化時間表。目前已知的化石紀錄中,最早生命遺迹是出現在約38億年前,原核單細胞生物則出現在33億年前。到了22億年前,才出現最早的真核單細胞生物,如藍綠菌。6億年前藻類與軟體無脊椎動物出現。再此之前的年代稱爲前寒武紀。
古生代是由5億4千3百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所發生的寒武紀大爆發開始,此時大多數現代動物在分類上的門已經出現。之後海中藻類大量出現,而且植物與節肢動物開始登上陸地。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在4億3千9百萬到4億9百萬年前出現。接著是硬骨魚類、兩棲類與昆蟲的出現。3億6千3百萬年前到2億9千萬年前,維管束植物開始發展成大型森林,同時最早的種子植物與爬蟲類出現,並由兩棲類支配地球。最後爬蟲類開始發展,並分化出類似哺乳類的爬蟲類,隨後發生二疊紀滅絕事件,古生代結束。
中生代開始于2億4千5百萬年前,這時以恐龍爲主的爬蟲類與裸子植物逐漸支配地球。1億4千4百萬年前到6千5百萬年前,開花植物出現,最後中生代結束于白堊紀滅絕事件。
6千5百萬年前之後則稱爲新生代,哺乳類、鳥類與能夠爲開花植物授粉的昆蟲開始發展。開花植物與哺乳動物在這段時間取代了裸子植物與爬蟲類,成爲支配地球的生物。可能是人類祖先的類人猿出現在360萬年前,直到10萬年前,現代人(學名:Homo sapiens)才誕生。
演化結果
(1)適應
在天擇的作用影響之後,生物能夠更加適應它們所處的環境。只要是能夠使個體擁有更大生存優勢的過程,都可以稱爲適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適應並非放諸四海皆准,在一個環境中擁有優勢的特征,可能會在另一個環境中成爲缺陷,這種現象也能解釋爲何演化並沒有任何缺省方向和目的,只有適應或是不適應。
即使“進步”在演化過程中並非必要,但是物種之間的競爭關系,仍能使物種在最基本的環境適應之外,進行更進一步的變化。這些競爭類似人類的軍備競賽(arms race),且能夠依照物種的關系而分成兩類。一種是不對稱競爭,指物種受到不同條件的選擇,如掠食者與獵物的關系;另一種是對稱競爭,指物種受到相同的條件選擇,如森林中樹木對陽光的爭取。此外性擇也具有競爭的特性,有些物種在繁殖機會的競爭壓力之下,會逐漸發展出相當奇特的外觀或行爲,例如鮮豔羽毛與吞食異性。
(2)物種形成
物種形成受到許多類型的機制影響,主要可以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異域性物種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發生在族群受到地理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的情況。例如大峽谷兩側的松鼠,由于峽谷地形的阻隔,形成兩個物種。不過地理隔離不一並會使物種分化,當兩個物種再度接近,有可能會産生雜交。例如臺灣的白頭翁與烏頭翁,原本受到山脈阻隔而發展出不同型態,近年來純種烏頭翁卻逐漸與白頭翁交配而減少數量。同域性物種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種與固有物種在相同的地區生存,因爲繁殖或是溝通等行爲而産生生殖隔離。例如印尼的一種蝙蝠由于聲音的不同,産生三個從未雜交的族群。
另外還有兩種較特殊的物種形成方式。邊域性物種形成(peripatric speciation)介于異域性與同域性之間,指物種原先受地理隔離,之後因族群擴大而與固有物種接觸,卻已經形成兩個物種。邊域性物種形成是由恩斯特?麥爾所提出,這種理論同時支持了疾變平衡理論,且與奠基者效應有關,是小族群作爲演化關鍵的例子。臨域性物種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指物種雖然生存在相連的區域,但是因爲交流的困難而産生新物種。最著名的現象是環狀物種(ring species),例如北極圈周圍的黑脊鷗(Larus argentatus)。
(3)滅絕
滅絕指物種或是某個分類上的族群消失,並減少生物多樣性。某一物種的最後個體死亡,就是物種滅絕的時刻,即使滅絕前就已經失去了任何繁殖的可能。由于物種的潛在範圍可能相當大,因此確定物種滅絕時刻相當困難。
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滅絕,其原因大多是因爲環境,尤其是氣候的大幅改變。其中最嚴重的5次,分別是奧陶紀後期(4億4千萬年前)、泥盆紀後期(3億6千萬年前)、二疊紀後期(2億5千萬年前)、三疊紀後期(2億1千萬年前)與白堊紀末期(6千5百萬年前)。其中二疊紀後期的二疊紀滅絕事件,大約95%的海洋生物與70%的陸地動物消失。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滅絕事件,則因爲恐龍的滅絕而著名。
演化思想史
早在古希臘時代,類似演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例如阿那克西曼德認爲人類祖先來自海中。到了18世紀與19世紀,就已經有許多關于生命起源來自共同祖先的觀念。建立生物學的拉馬克,是第一位爲演化提出科學理論的科學家。而達爾文與華萊士所提出,以天擇爲主要機制的演化論,成爲第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在達爾文發表著作並成名之後,有許多先前尚未發表,發展較少的類似理論被發現。此外,達爾文在當時還未知任何遺傳機制,因此他無法解釋爲何不同世代具有不同特征。尤其當時流行子代的性狀爲兩位親代性狀混合的概念,使得任何變異理論上似乎會逐漸消失。
孟德爾發現遺傳性狀的分離現象,解決了原本性狀混合的難題,然而一開始卻受到忽略。而且原本遺傳學家並不接受達爾文的天擇觀念,而是以突變作爲演化原動力。
直至20世紀,數學家羅納德?費雪、生物學家萊特(Sewall Wright)與霍爾登(J. B. S. Haldane)才建立了群體遺傳學,並與演化論結合。再加上湯瑪斯?摩根、特奧多修斯?多布然斯基、朱利安?赫胥黎、恩斯特?麥爾、喬治?辛普森、斯特賓斯(G. L. Stebbins)等人的研究,又稱爲新達爾文主義的現代綜合理論在1920年到1940年代開始成形。
至于詳細的遺傳機制,則要等到埃弗裏發現核酸爲遺傳物質,以及華生與克裏克,根據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研究,發表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以及分子生物學的建立之後。
到了1960年代,許多生物學家開始以基因中心演化觀點探討演化過程。道金斯更認爲,基因是唯一的天擇單位。此外還有漢彌爾頓提出以利他行爲爲基礎的親屬選擇。與之同時,古爾德與艾崔奇對演化的速率重新詮釋,提出疾變平衡論,認爲生物的演化速度是長期的停滯與短暫的爆發所組合。之後演化生物學成形,並且發展出許多分支。
(1)現今的研究與應用
演化生物學是研究演化的主要學門,探討物種的起源和改變,以及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這些研究影響了傳統的分類學,並導致系統分類學的出現。演化發育生物學(evo-devo)比較不同動物在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由此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與演化過程。體質人類學專注于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並探討人種的差異,又稱爲生物人類學。
爲了更深入研究演化過程與機制的細節,許多相關的分支學門産生。例如生態遺傳、人類演化、分子演化與種系發生。由于生物學是奠基在其他更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上,因此數學、統計學、物理學與化學對于了解演化機制也相當重要。例如爲基因流、基因漂變等現象提供數學模式的群體遺傳學,研究在演化動力影響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變。
遺傳算法則是應用演化與遺傳的各種機制,並結合電腦的運算能力來解決許多問題。應用的層面包含工程、設計與通訊科技等。
(2)演化在社會學的發展
有些演化研究專注在社會性生物上,稱爲社會演化學。例如漢彌爾頓提出親屬選擇,解釋利他行爲與邪惡的存在。不久之後,艾德華?威爾森出版的《社會生物學:新綜合》,解釋了社會性生物的各種行爲,並在最後討論套用在人類行爲的可能性。
1976年,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認爲人類的文化也能以演化解釋。他根據基因(gene)這個詞,將文化的演化單位稱爲迷因(meme、在中文也被音譯爲迷米)。類似作爲遺傳因子的基因,迷因爲文化的遺傳因子,也經由複制(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
社會演化學與迷因學的差異在于,社會演化仍然是一種基因中心觀點,以遺傳物質分子爲天擇單位;而迷因學則是以非基因的文化爲天擇單位。
社會爭議
(1)理論與事實
有時候演化會被人們強調爲理論、學說或假說,而非真實。例如美國前總統裏根曾在1980年的一場競選活動中表示:“演化是一個理論,只是一個科學理論,直到現在依然在科學界中受到挑戰,並且尚未被科學界認爲絕對正確。”這類說法強調演化只是一個理論,所以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然而對科學家而言,理論並非與真實對立。真實是指經驗上所得的資料或數據,理論則是對事實的解釋與想法。
(2)進步、複雜化與退化
有些物種(如人類),常被認爲是比其他的物種更高級,甚至是演化的方向與目的所在。且認爲演化的過程必定會使生物愈來愈複雜,或是進行與演化相反的退化。而現在的生物學家認爲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也沒有任何預先計劃的目標。雖然在已知的演化過程中,確實具有逐漸複雜的現象,但是依然有許多物種保持在較簡單的狀態,如細菌。因此複雜性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是維持不變,結果取決于天擇的機制[63]。
(3)物種形成
物種形成有時後被認爲是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並得出演化是不科學的結論。但是科學的發現不僅是經由可重複的實驗,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使科學家得以用經驗來推論事物的原因[64]。此外物種形成的例子也出現在植物[65]。還有刺魚(stickleback)的外胚葉發育不全(ectodysplasin)等位基因,被用來當作研究基因轉變與物種形成的模型[66]。有一種類似的觀點,認爲微觀演化是可以觀察,而宏觀演化則無法觀察。但是由于宏觀演化的機制與微觀演化相同,所以宏觀演化事實上已經在微觀演化中被觀察。而且物種之間基因序列的比較,也顯示少量的遺傳變異,就可以導致外表相當大的變化。
(4)熵與生命
有些觀點認爲演化增加複雜性的情形,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是物理學上的亂度,這個定律是指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只會增加或是維持不變,可以使用的自由能逐漸減少,最終反應逐漸趨于動態平衡。這種觀點忽略了生態系事實上並非孤立系統,所有生態系中生物所獲得的自由能,都是來自太空中,尤其是太陽。太陽、地球與太空的系統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爲太陽與地球輻射所産生的自由能,遠超過生物演化所需。
(5)宗教與社會爭議
自從《物種源起》出版之後,演化論在宗教、社會與哲學層面的爭議就持續不斷。最大的爭議,便是關于人類演化的部分,因爲一神教大多是認爲人類由神所親自創造,例如《聖經》中的《創世紀》。由于演化論的出現,也導致了許多類似創造論的理論出現。例如天主教,將其信仰與演化論調和爲神導演化論。而除了傳統的創造論之外,也有一種稱爲智慧設計的理論出現,這種理論並不強調造物者是誰,只是認爲生物的出現必定受到某種智慧體的安排。
在美國,這種創造論與演化論的爭議已經進到法院與政治層面。例如2005年的美國賓州多佛學區案中,法官判決學校在2004年開始教授的智慧設計論違反法律。以及同年美國總統布什公開贊成學校同時教授智慧設計論與演化論。
另一種對于演化論的批評,對象則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衍生而出的種族主義、優生學與生育控制等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産物。這類思想主要是起源于哲學家與政治人物對達爾文主義的借用,例如最早提出類似理論的赫伯特?史賓賽。而演化學者中也有一些本身具有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等思想,例如提出胚胎重演論的海克爾。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348.html?tp=3_11
創造論>百度百科
創造論(Creationism)是一種理論,認爲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類出現等都出于超自然的神所創造。世界各地不同種族都有其形形色色不同的創造論。
【生命的起源】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觀點截然不同。創造的模式認爲從原始到高級的各種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按其類造出來的;生命只能源于生命,各種生命皆來自永生的神。但進化模式卻認爲生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由有機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質,最後演化爲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産生了生命。和宇宙的起源一樣,生命的起源已經完成,超出了科學研究的範疇,無法直接用科學方法闡明,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比較一下這兩種模式的合理性。米勒的實驗1953年,生物學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發現了脫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物遺傳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Stanley L. Miller)從無機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須的物質,被認爲是支持生命由無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無生源論”的重要科學證據。米勒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他模擬人們認爲的在生命出現以前的原始地面氣層的成份,在一個燒瓶中加入氫氣、甲烷和氨等還原性氣體和水蒸氣。將燒瓶密閉後插入兩支電極,通電後可以産生電火花。七天後,他從燒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機物,其中竟有幾種氨基酸!他的實驗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爲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按恩格斯的說法,“蛋白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質,生命的産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米勒的實驗所揭示的也許就是生命從無機物起源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證明生命是進化論而來的。
四十年來,米勒和其他人用類似的實驗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溫、震動波等,又從還原性氣體中獲得了更多種類的氨基酸、葡萄醣、核醣、核酸所含的幾種鹼基等生物體內含有的重要有機物。然而米勒的實驗並不像當時許多人預想的那樣,拉開了創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對米勒的實驗的意義,人們提出愈來愈多的質疑。比如,關于反應物的濃度問題。米勒實驗中所加入的反應物(各種還原性氣體)的濃度遠遠高于原始氣層中這些氣體的實際濃度。反應物濃度低,則這種由無機物生成有機物的合成反應就難于進行,或者一旦合成後立即又會分解。有人指出,按米勒和他的同事們所假設的原始氣層環境計算,米勒實驗中制成最多的甘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大氣層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達地面之前就分解了,剩下的少量甘氨酸要擴散到三十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壞。再則,有人推算,米勒實驗中的電火花在兩天內提供的能量相當于原始地球表面四千萬年所接受的能量的總合。也就是說,米勒在燒瓶中觀察到的化學反應,在實際原始氣層中是難于發生的。李志航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一書中說,“怪不得連從事此項研究的Brooks與Shaw兩人都得承認:'這些實驗宣稱是無生物的合成結果,實際上卻是藉著有高度智慧與活生生的人精心設計而成功的。'”堅持進化論觀點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一本1984年出版的書內也坦承道:“我們能不能有一天研究出導致生命來源的化學進化過程?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就算一個活細胞在實驗室裏制造出來,仍不能證明自然界在數十億年前采用同樣的步驟。”
然而,米勒實驗遇到的最嚴重挑戰卻是關于原始大氣層的性質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爲原始大氣是還原性的,沒有氧氣存在。由無機物合成氨基酸等的實驗也是在無氧狀態下進行的。如果有氧氣存在,這種合成作用或者不能發生,或者分解作用超過合成作用。近一、二十年來關于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資料指出,地球的大氣層中不一定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氣等還原性氣體,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人駕駛的海盜號(Viking)太空船在火星登陸後發現,火星沒有生物存在,但火星卻有氧化性的氣層。因而地球的原始氣層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雖然對于大氣中含多少氧氣才能完全阻止氨基酸等有機物的形成,尚無定論,若地球的原始大氣層中確實含有氧氣的話,米勒等人的實驗的意義就當完全重估了。
DNA的形成退一步說,即使米勒等人的實驗確實在原始大氣中實際發生過,也就是說,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産生,這離生命的起源仍然還有遙遠的距離。生命有許多特點,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Metabolism)和繁衍後代(Reproduction)的能力。
這兩種能力都來自于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而基因則是DNA的片斷。除少數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複制實現繁殖的。所以,要産生生命,首先要産生DN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臨著兩大難關。
DNA本身並不複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酸相聯而形成的長鏈。複雜是DNA分子中這幾種核酸排列的順序(Sequence)。DNA正是藉著這四種核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産生了不同的基因並由此産生不同的生物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像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這四種核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産生第一個生命的。自然産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難明了了。梁斐生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引用過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Manfred Eigen)的演講中所說的話:“一個含有221個核酸的分子,其複雜程度的數學量等于這些核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總和一共是4(4的221次方)或者是10(10的133次方)”,而“10個這樣的分子就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次隨機組合之中,只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産生第一個生命的。這是什麽意思呢?如果讓這10個分子隨機組合,而組合的速率爲每秒一萬次(10),假設宇宙的年齡爲三百億年(10秒),那麽,從宇宙形成到現在,一共可以産生的組合方式是10次(10x10x10),還不足以産生一個有正確核酸排列組合序列的DNA分子!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個核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産生。人們在最簡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核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單靠隨機組合而産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乎等于零。其次,DNA分子形成時,需要一種叫DNA聚合的蛋白質,把一個個的核酸連接起來成爲DNA分子。
但我們知道,是一種蛋白質,要在DNA鏈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像“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一樣,在第一個生命産生之際是先有DNA分子呢還是先有這種DNA形成時所必須的蛋白質(DNA聚合)呢?答案是,必須兩者同時形成,缺一不可。憑機遇單是形成DNA分子已幾乎無可能,更何況,還要靠機遇同時形成DNA聚合。如果一定要用進化的、隨機産生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DNA分子的形成,未免過于牽強了。
化石的證據如果生命真是從無機物逐漸進化而産生的,然後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話,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這種進化的證據。可是化石的證據對進化論的觀點是非常不利的。在地質和古生物學界,把寒武紀早期(約5.7億年前)作爲“隱生宇”和“顯生宇”的分界。因爲在寒武紀之前的地層幾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紀早期,幾十個門(Phylum)的動物的化石突然同時出現,被稱之爲“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這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
詹腓力博士(Dr.PhillipE.Johnson)在他的《審判達爾文》(DarwinonTrial)一書中指出:“化石記錄問題之中給達爾文主義者最頭痛的難處是'寒武紀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大約在六億年之前,幾乎所有動物的'門'(Phylum)同時在地層中出現,完全沒有達爾文主義者必須的祖先的痕迹。正如道斯所說,'這些動物化石就好像有人故意放進去的一樣,完全沒有進化的曆史可以追尋。'”達爾文在世時還沒有證據顯示寒武紀之前有任何生物存在。他在《物種起源》中承認'這現象目前仍未能解釋,而且的確可以用來作爲有力的證據打擊我現在要討論的觀點。'達爾文又說,如果我的學說是確鑿的話,'寒武紀之前的世界必定充滿各種活物。'“但古生物學研究的結果正與達爾文所預期的相反。本世紀以來在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發現的伯基斯(Burgess Shaleof British Columbia)動物群,澳大利亞弗林斯德山脈發現的埃迪卡拉(Ediacarans)動物群和1984年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澄江縣發現的澄江化石生物群,都進一步證實,在寒武紀,大量的動物門類同時突然出現,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形式的爆炸性的突變,無進化痕迹可尋。雖然古生物學家在古老的岩石中(被認爲在三十億年以前)找到一些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綠藻等)的化石。但它們與寒武紀突然出現的複雜的真動物之間無任何進化過程。
進化論者的推測是,寒武紀動物群的祖先可能是軟體動物,很難形成化石。但這種推論是站不住腳的。在伯基斯頁岩中有很多軟體動物的化石。在澄江化石群中,許多動物的軟體組織如胃腸、口腔、神經等都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1995年四月在中國南京召開了”寒武紀生命演化大爆炸、環境和資源國際討論會“。與會者高度評價了我國澄江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驚喜的是,《人民日報》(海外版)于1995年5月25日發表了紐惟恭的題爲《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爲矚目》的詳論文章,公然寫道:“近十年來,該所(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筆者注)對澄江化石生物群進行了系統的綜合性研究,采集了成千上萬的珍貴化石標本,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引起全球古生物學界的轟動。研究表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性重大事件,現代生命的多樣性起源于此,又經過幾次重大突變演化而成。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能對傳統的進化論是個動搖。”
《人民日報》(海外版)在1995年7月19日又發表了另一篇署名爲丁邦傑的詳論文章,標題十分鮮明:《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文中說,“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創立了著名的生物進化論。其中一個核心論點便是:生物物種是逐漸變異的。但是,經科學家長期研究發現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飛躍。于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命題被提出來了,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這一命題難以被充分認識。”是的,多年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中國被視爲不容質疑的科學真理。今天這種“闖禁區”的文章能在中國最權威的報紙《人民日報》登載出來,意義深遠。這說明,一批誠實、嚴肅的科學家基于研究結果,已開始沖破各種思想束縛,勇敢地向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權威理論挑戰。這僅僅是開始。人們彷佛已聽到達爾文進化論的葬禮的鍾聲。
【論戰的實質】
如果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一開始就面臨著生命起源、化石證據、中間環節、自然選擇……等許多的困難,爲什麽進化論卻能沖破西方有神論的強大思想體系,破土而出並能被廣泛接受呢?如果達爾文主義真像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四面楚歌,爲什麽多數國家的教科書裏仍教授進化論而不講授神創論呢?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曾使我頗爲困惑。很多人以爲,達爾文的進化論能如此迅速地風靡全世界,想必在學術上有獨到之處,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這種疑惑是源于一種誤解,以爲進化論和創造論之爭是學術之爭,以爲是科學上的新發現才使人們由創造論轉向進化論的。其實,進化論與創造論之爭不是學術之爭,而是哲學、信仰、世界觀之爭。爲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需要簡略地回顧一下現代科學的發展曆程。
現代科學的發展可以追述到中古時代,亞裏斯多德的理性主義雄踞西方科學界、思想界。至于亞裏斯多德的宇宙觀,周功和牧師在《基督教科學觀》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至于宇宙論,亞裏斯多德的看法是宇宙乃由五十五個同心圓球所構成。最中心的圓球是地球,向外依次爲水、氣、火以及天上星體的圓球。……每個圓球都有靈性,神在最外圈的圓球以外,而産生轉動。這樣的轉動是此圓球對神的吸引的一種反應,帶動整個宇宙各圓球的轉動。如此,神就是使圓球旋轉的終極因。”中古天主教會受亞裏斯多德的影響,認爲聖經中的神是宇宙的終極因與第一因,同時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由于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努力,日心說被確立,而且揭開了以觀察、實驗爲主要手段的現代科學的序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人們在抛棄亞裏斯多德的地心說的同時,把神是宇宙的終極因與第一因的觀點也抛棄了。雖然在現代科學發展初期湧現出以牛頓爲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的基督徒科學家,在現代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反對超然因素,只站在純粹自然的立場觀察,描述自然的自然主義(或人文主義)的世界觀逐漸在科學界占據優勢。牛頓時代,人們都相信神是宇宙萬物和人的創造者。到達爾文時代,神的創造受到懷疑,生物的來源就變成空白。因此企圖用物理、化學的自然方法來解釋生命之源的各種假說就應運而生。
達爾文並不是進化論的第一位倡導者。在他以前,進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了。進化思想的産生是對神的信仰衰落的結果。池迪克博士(Donald E. Chittick)在他的新著《針鋒相對-創造?進化論戰的根源》(The Controversy:Rootsof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flict)中指出:“達爾文曾經曆信仰崩潰。有人或以爲達爾文是經過多年研究,才接受了進化論。其實,在對信仰的信心減退的時候,他對進化論的信心才建立起來。進化論被用以彌補否定”創造“後遺留下來的空缺。
並不是進化論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能把科學事實解釋得更加合理。進化論只是人摒棄'創造'後,用作彌補空缺的代替品而已。”達爾文推出進化論的過程正是如此。
達爾文的三大難題前文已經談到,達爾文在發表《物種起源》時就面對著幾個極爲嚴重的困難。第一是化石的難題: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和化石中過渡型生物的化石罕見。他本人也承認化石的證據是“最明顯的反對我的進化論的最大理由。”他也坦白地說對此“我不能提供滿意的答案”,“自然界好像故意隱藏證據,不讓我們發現過渡性的中間型。”第二是進化所需要的漫長時間。他提出的自然選擇假說主張連續、漸進的變化。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W. Thomson, Lord Kelvin)用物理學計算地球的年齡只有一千五到三千萬年,不足以令進化論成立,令達爾文很惱火。但開爾文用物理定律所得的結論,達爾文又無從反駁,故他稱開爾文爲“討厭的幽靈”。同時,盡管化石的記錄支持地球突變或災變的假說,但達爾文仍接受了與化石證據不符的賴爾的均變假說,因爲這不僅與他的連續、漸變的進化假說相似,而且可以提供進化所需要的漫長曆史時期。第三,創造的證據比比皆是,眼睛就是一個好例子。達爾文承認眼睛不可能由自然選擇形成,以致于他發表《物種起源》之後,他一想到眼睛仍感到害怕。我個人十分欣賞達爾文這種坦誠的態度,絲毫不隱瞞自己的困惑、煩惱和驚駭。正是從他本人的內心表白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達爾文進化論産生的過程:憑著無神的、要用純自然的方法闡明生命起源的信心和決心,基于少量的觀察,提出進化假說,然後選擇性地尋找支持其假說的證據,對不利的證據全然不顧。也就是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是源于信仰而非來自充分的科學依據。
爲何進化論成爲“科學真理”?池迪克指出:“科學的新發現並不會叫人改投進化論,反而是人對哲理和神學的取向,能叫人否定創造,由一個世界觀跳進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世界觀。”“今日,許多人仍未察覺進化論的本質,不認識它屬于哲學過于科學範疇。人們先是思想變了,才接受達爾文主義。人們需要一種自然主義的律,解釋生命之源,才能逃避超自然的創造論,達爾文主義恰巧能填補這個空缺。”所以,《物種起源》問世時,解放神學家們表現出比科學家更大的熱情。進化論、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細胞學被認爲是馬克思主義形成的三大科學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清楚地說明進化論與信仰的關系:“現在我們以進化的概念來看宇宙,再也沒有空間容納一位創造者或統治者了。”(《馬克思、恩格斯論宗教》)美國是以基督教思想立國的國家。但美國對神的信仰近幾十年來在急劇衰退中。寇爾森博士(Charles Colson)在《當代基督教與政治》(Kingdomsin Conflict)一書中尖銳地指出:“基督教信仰一直是美國民主政體的道德基礎。近至1954年,最高法院還毅然決然地拒絕國家宗教中立化的主張。法官道格拉斯(William O. Douglas)這樣說:'我們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民,我們政體的創設是基于天地間有最高主宰的大前題。'想不到短短幾年之後,法院卻出爾反爾,否決了在學校准許禱告之案。不能在課堂正式祈禱固然不能阻止我們隨時隨地禱告,但這提案卻反應了社會的傾向:在國事上,基于宗教信仰的價值觀逐漸消失了。 在美國政壇上,這個決定是一個很大的震撼,是一個足以引發斷層的地震。”“至七十年代,傳統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所共有的價值觀被忽視的情況有增無減。在政壇上、國事上,宗教被視爲落伍甚至是妨礙。最高法院的決策越來越趨向無信仰,甚至公然敵對宗教,1973年的墮胎合法化就是一個反教的高峰。”和法院一樣,美國國家科學院現在仍堅持自然主義的哲學觀,致力于“用純自然的過程來解釋一切現象。”科學被視爲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達爾文的進化論又被人披上科學的外衣。因此,堅持進化論,教授進化論變成一種有“科學水准”的時尚。因爲進化論與學術界流行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十分投合,科學家和解放神學家來不及對進化論作徹底的了解和縝密的審視便全盤地接受了它,而且以各種權威的方式向大衆傳播進化論,使人們以爲,在課堂教授的,寫在書上的進化論一定是真理。其實不然。在我的學生時代,不僅進化論被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科學,而且學校的課程設置也直接爲政治所左右。我上大學時,中國仍與蘇聯親密,課堂上只能講授米丘林和李森科的遺傳學,而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則被冠以“唯心、反動”,一棍子打死。後來中蘇關系出現裂痕,李森科的劣迹被揭露,孟德爾的遺傳學才得以登上大雅之堂,並立即得到學生們的認同。所以,進化論被寫入教科書並不是說明進化論是真理。
我們一般人所持的進化論觀點主要是從老師那裏聽來、教科書上看來的,並未對進化論的立論依據作過深入考證。試問,在今天仍相信進化論的人中,有多少人讀過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原文版呢?就我所知,認真把《物種起源》的中譯本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的人也不多。
一般人是如此,研究進化論的專業人士的狀況又如何呢?彼得遜(Colin Patterson)是英國自然博物館的資深古生物學家。該館出版的進化論簡介就是他的手筆。1981年他在美國自然博物館作了一次演講。
他詳細地比較了創造論與進化論,認爲兩者主要是靠信心才能接受。演講中他向在座的專家們嚴肅地提出問題。他說:“你們能告訴我進化論裏面有哪一條、任何一條……是你確實知道、完全無誤的真理呢?我曾問過自然博物館地質部的人員,我所得到的唯一答案是完全的靜默。我又問芝加哥大學進化形態學講座的聽衆,內中有一群著名的進化論學者。等了很久還是一片沈寂。最後有一個人說:'我確知的只有一件-就是在高中課程中不應該教進化論。'”(轉引自詹腓力《審判達爾文》21頁)我同意社會理論學家克斯脫(Irving Kristol)的看法,如果慎重聲明進化論不過是綜合各家不同學說、建立在不同假設上的理論,而非不可質疑、完全可靠的事實的話,進化論作爲一種科學假說在學校教授是無可厚非的。
可是,先入爲主的思想很容易被人誤認爲絕對真理而固守。去年我到一所大學訪問並作了一個福音短講。聚會結束前有一段自由交談。一位博士生走近我問道:“你相信進化論嗎?”我回答說:“我過去相信,現在不信了。”不想他的反應極爲強烈、率直:“你連進化論都不相信,我們就沒有什麽好談的了。”說完後就走開了。我不禁一陣籲噓:他是學物理的,對進化論有多少了解呢?爲什麽對進化論有如此強烈的信心以致不屑與不信者交談呢?從他身上我彷佛看到了信主以前的我。我默默地爲他禱告良久。
當我們明白了創造與進化之爭的實質不是學術之爭,乃是兩套哲學、信仰系統之爭後,如果你現在仍相信進化論,也望存一顆開放的心,認真地把創造論、進化論作一番比較,以便重估自己的觀點。只有虛心聽取不同觀點並作深入思考,我們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體系,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
【基督徒的看法】
基督徒對生物起源的看法大體說有三種。第一種叫做權威創造論,第二種叫神導進化論,第三叫做微進化論。三種看法持權威創造論觀點的基督徒完全按字面解釋聖經,認爲宇宙萬物是神在六日內創造的,一日是二十四小時;全然反對任何進化的觀點。他們認爲宇宙很年輕,地質的變動乃是挪亞時代的洪水所致。
美國莫瑞士博士(Henry M. Morris)所著的《科學創造論》(Scientific Creationism)可謂其代表著。在這本書中,從科學的角度論證進化論面對的困難,提出許多地球年輕的證據。比如說,有人測定地磁場正在衰減之中,其衰期爲一千四百年。也就是說,地球的磁場在一千四百年前要比今天強兩倍,二千八百年前強四倍。以此類推,七千年前的強度就是現在的三十二倍。如果地球的曆史有一萬年,地磁場的強度就等于一個磁星,更不用說幾十萬年前了。科學家們對現代火山的研究也表明岩石的形成比預想的要快得多。
神導進化論相信神,又相信進化論,認爲各類生物和人是神用進化的方式創造的,相信地球曆史遠久。
微進化論則介于上面兩種觀點之間,不像權威創造論那樣拘泥字義,又不全然接受神導進化論的合成進化論。他們相信神所創造的生物的祖先確經過某些有限、微小的進化過程才演變爲今日的種類。他們用“一日千年說”來統一聖經的記載和關于地球年齡長久的說法。
勿勉強用科學解釋聖經我本人認爲,權威創造論和微進化論有很多相同之處,即相信聖經的記載是完全真實無誤的。而神導進化論的最大弱點正在于與聖經的記載不吻合。聖經中明明說神是“各從其類”造的各種生物,是按自己的形像、用塵土造的人類祖先亞當,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的夏娃(《創世記》第一章)。如果人是神用進化方式造的,那創世記的記載就只能是一個故事或隱喻,這會引起信仰上一連串的問題。這正如潘柏滔在《進化論-科學與聖經沖突嗎?》所指出的那樣:“神導進化論者需要向一個不信的世代證實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同時他們也相信人有原罪,但他們不接受創世記頭數章的曆史性,而同意進化論所言人仍是經天演過程進化而來的。
他們把創世記當作隱喻和詩章,這種解釋法大大削弱了上述兩個基要真理的立場。他們既然否定第一個亞當的曆史性,那麽成爲「末後亞當」的耶穌在十字架上釘死的曆史意義,不也就變得暗昧不明了嗎?”
這幾種觀點中,關于地球的年齡和人類的年齡是一個基本分歧。按同位素測年法,地球有四十億年左右的曆史,而人、猿分手大約在七千萬年左右,文明人(以用火爲標志)也有一百萬年的曆史。
神導進化論和微進化論基本接受這一看法。但權威創造論相信地球年輕,人類的曆史也僅有一萬到幾萬年。我個人相信聖經的說法,生物是神各從其類造的,而不是進化來的。雖然微小的進化,如從野生到馴養所引起的變化,育種學家培育的動、植物新品種等,可能發生,但難以超過“種”的水平,因而不可能導致進化的發生。至于地球和人類的年齡,是年輕還是年老,我持開放的態度,因爲聖經沒有明確記載。我等候更多的證據。我不主張用現有的科學結果勉強地去解釋聖經。因爲科學的發現總是相對的和不斷變化的,而聖經所教導的是終極真理。我相信聖經和大自然是神用以啓示人類的兩本書,決不會彼此相悖。我們需要做的是,堅信聖經,耐心等候更多的科學發現,正像關于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的新發現一樣。□作者來自北京,在美國獲哲學博士,現于威州醫學院從事醫學研究。
擴展閱讀:
1.裏程:《遊子吟》第六章
2.編注:本文此處所說的「權威創造論」,即該文的「新近創造論」;「微進化論」即該文的「漸近進化論」。
3.主要參考文獻
4.潘柏滔著,《進化論—科學與聖經沖突嗎?》,更新傳道會,臺北,1987。
5.梁斐生著,《真金不怕洪爐火》,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1992。
6.李志航著,《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雅歌出版社,臺北,1993。
7.PhillipE.Johnson,《DarwinonTrial》(錢錕等譯,《審判達爾文》)中信出版社,美國,1994。
8.DonaldE.Chittick,《TheControversy:RootsoftheCreation-EvolutionConflict》(曾文斌譯,《針鋒相對—創造?進化論戰的根源》,天道書樓,香港,1993。
9.HenryM.Morris,《ScientificCreationism》(韓偉等譯,《科學創造論》,更新傳道會,臺北,1991。
10.周功和著,《基督教科學觀》,中華福音神學院,臺北,1993。
11.IanT.Taylor,《IntheMindsofMen—DarwinandtheNewWorldOrder》,TEEPublishing,Toronto,1984。
12.Charles Darwin,《TheOriginofSpecies》,NewAmericanLibrary,NewYork,1958。
13.Charles Colson,《Kingdomsin Conflict》(陳詠譯,《當代基督教與政治》),校園書房,臺北,1992
14.張郁嵐著,《到底有沒有神?》,臺灣福音書房,臺北,1993。
http://baike.baidu.com/view/712344.html?tp=0_11
阿楨
擺脫摩爾定律 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2023/10/30 中時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報導說,這次北京清華大學研發的光電類比晶片,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員指出,在光電類比晶片這一枚晶片上便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
根據官方的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報導說,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
不僅如此,該晶片的系統級能效實測達到了74.8 Peta-OPS/W,是現有高性能晶片的400萬餘倍,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回應
整天吹噓,這就是土共的嘴臉!
人家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是吹噓嗎?自己不行,還說別人吹噓,不覺得丟臉嗎?
阿楨
說下“進化論”最讓人惋惜的地方 2023-03-01
近幾天在觀網風聞社區發了兩個帖子,討論人類要不要恐懼外星人的話題。恐懼的網友不少。他們給出了各種外星人可能霍霍地球人的理由,並執著於用歐洲殖民者殘害印第安人的例子做證據。
但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歐洲殖民者能統制美洲,而美軍卻無法平定阿富汗時,蒙古人騎著馬,拿著刀箭就能征服這裡,號稱人類史最強的美軍打了十幾年,卻夾著尾巴逃跑了。為什麼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會成為“帝國墳場”?為什麼帝國會從這裡開始折戟沉沙?
當網友們激烈地向我陳述外星人的危險和莫測時,其實他們表達出的是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情緒,偏執地向“效率”,向“力量”,向“財富”跪下去了。
他們崇拜強者,這沒有錯。但是,他們不知道,很多強者之所以不能“恒強”,就是因為沒有明白在“效率”的旁邊還有“豐富性”這個影子。
,我覺得“進化論”最讓人遺憾的地方是,沒有把“效率和豐富性”的辯證關係挑明,解釋清楚,以至於後人對“進化論”做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偏頗解讀與愚蠢實踐,並造成了許多極端的傷害與災難。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發展是自由的,往各個方向發展的,所以只有適者生存,沒有進化與否,先進與否。演化論是不對的,是分裂的、孤立的去看生物發展現象。如果用“演化論”代替“進化論”,評判標準沒有了。只有彼此不同,而無好壞、對錯、正誤、美醜之分。實際是有“效率”和“豐富性”兩個標準。
阿楨
大爆炸理論被證明是錯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看到的是真相嗎?2022-09-09 1
根據大爆炸,宇宙開始時,它只是熱的微小粒子,與光和能量混合。然而,當一切都膨脹並佔據更多的空間時,它冷卻了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然後這些原子聚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原子聚集起來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恒星和星系。這些第一批恒星創造了更大的原子和原子群,導致更多的恒星誕生。與此同時,星系碰撞並聚集在一個混沌的宇宙中,就像新恒星一樣從出生到死亡,小行星、彗星、行星和黑洞等其他物體的形成,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大約140億年的時間內!
但如果大爆炸沒有發生呢?雖然許多科學家可能不喜歡接受這種想法,因為該理論已成為現代天文學的主流,但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發佈的一組照片可能會推翻整個理論。在圖片中,它們顯示了許多令人驚訝的平滑、小而古老的星系。
現在,大爆炸理論表明,韋伯太空望遠鏡圖像中最遙遠的星系在宇宙起源後約4億至5億年時仍在出現。然而,這些星系中的一些顯示出恒星年齡超過10億年,但是在大爆炸之前是沒有任何東西存在的,因此這些星系證明了大爆炸沒有發生。當然,我們不可能有一個比大爆炸更古老的星系。
因此,如果大爆炸理論是真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應該看到越來越少的星系,最終會停止看到星系,或者進入世界的黑暗時代。但是研究人員正在證明,即使在假設的大爆炸發生幾億年後,像銀河一樣大的星系也很常見。科學家聲稱,新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圖像顯示的星系數量至少是理論學家在紅移10多年時預測的10萬倍,而且大爆炸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如此多的大星系,不是嗎?所以這意味著沒有大爆炸。
不過我個人認為,僅憑一些照片是無法確切地推翻一個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理論的,你認為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阿楨
而且他們也很努力,有的人在國內已經成名,每天只睡4-5小時,一邊打工一邊讀書,還比我還讀得好。這讓我才有了危機感,覺得自己以前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為了不落後,我就得更加努力,於是讀書就讀得很辛苦,覺得一輩子讀書最努力最苦的就是在博士期間。
所以總結,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有很多層次,你覺得自己聰明,是因為你還沒有達到你的極限,沒有見到更聰明的人。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在聰明的基礎上更進一層,更上一個檔次,你努力的結果就是和更聰明的人為伍。如果你自滿了,放任了,你就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檔次,沒有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極致。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做不到的時候,那就是你才智的頂端位置,再也上不了更高的層次了。即使如此,在你的上面仍然是有更聰明的人在努力向上攀登。
回應
我在荷蘭讀書,一個數學方面的論壇,來了一個德國博士,一個英國博士,說是歐洲的青年新銳,他解決問題的數學工具那個水準遠超我的理解程度,隨便什麼問題很快就能找到對應的數學模型,交流起來處處碾壓。去公司實習來了一個愛爾蘭據說是數學第一的人,工作起來水準完爆我們什麼模型演算法都是信手拈來。
中國可能整體來說數量是很厲害的,整體都到了一個水準,但是頂尖的人跟西方都有差距,科學很多時候都是靠天才的火花一閃,我們這方面不擅長,我們擅長是靠大規模的人才作戰規模優勢。
相關新聞
美國《對話》網站2023-01-10文章:中國目前在高品質科學研究方面世界領先。2000年,美國還是中國的數倍。筆者驚訝地發現,2019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最有影響力論文占比最大,達到8422篇文章,而美國有7959篇,歐盟有6074篇。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論文數量是美國的3倍,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中美比例為2比1。還發現,中國的研究具有驚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報告:中國科學論文數量占全球23.4%,躍居世界第一2022-08-11
南京理工和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科研文獻產出超過美國 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2018-09-14
阿楨
我到了美國,進了頂尖名校讀博士,才終於見識了什麼叫做學霸、天才
【本文來自《老婆是學霸,她認為天才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超出常人百倍》評論區】
985的放到大專裡,那就是大神;但若放到科大少年班裡,他可能跟不上。
有天才,還有“天才當中的天才”,更還有“天才中的天才中的天才”,……最上面的可能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人了,再若放到歷史的長河裡之後,那又可能渺小到讓人看不到了。所以,天才往往是個相對的概念,一旦絕對化,那會造成認知錯誤的。
我小時候家境尚好,父母工作忙,根本沒時間輔導功課,把我丟到外婆家。外公外婆都是文盲,根本不可能管我們學習,我每天玩到困得要死,都是第二天早上上學前用半個小時把功課做完。從來沒拿考試當回事,考試前一晚上我照看電影看小說不誤。就這從來都沒跌出前班上三名。而且我考不到第一名不是因為腦筋不好使,而是因為覺得太簡單,然後粗心大意地被扣了分。在中學時學數理化,往往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公式,列出例題,準備講解時,我就已經演算出答案,剩下的時間就把自己無聊得要死。
上了大學也沒有感到壓力,只是上課時把老師說的記下來,課外時間就是看自己想看的書,然後考試的時候讀幾遍筆記,就能考到前三名。因為學了文科,所以看書比較多,而且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地看,目光不是從左到右,而是從上到下。我看書時常常是同時看五六本書,都在屋子裡攤開了,隨便走到哪裡,撿起一本書,就能從上次看到的地方接著看,而且五六本書的內容從不互相干擾,許多那時候讀的書到現在還記得。
在讀碩士時,同班有不少聰明人,但對我還未形成壓力,而且最後我寫的碩士論文受到導師的讚賞。導師是本領域的大咖大牛,桃李遍天下,在我答辯時,請的答辯委員會都是導師的前學生,導師對我的論文大加稱讚,於是其他委員都順著導師的話,我在下面坐著根本不用回答問題,只是傻笑而已,碩士學位就這麼到手了。
後來到了美國,進了頂尖名校讀博士,才終於見識了什麼叫做“學霸”、“天才”,他們往往讀書比我更快,還讀得深,讀得更細,往往能夠說出卓絕的見地,我卻挖空心思也從未想到,讓我常常有挫敗感,感到人比人氣死人。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阿楨
中國世界領先的58項科技 2021-04-15 07:02
兩岸民主們貶低中國科技,指中國差美國二萬五千里。美國總體科技雖領先中國,但中國還是有58項科技領先美國。
一,華為的通訊設備領先。
二,超級鋼技術領先
三,超50%熱效率柴油機。
四,稀土分離加工技術/專利第一!
五,光纖技術領先
六,艦艇全電推進系統,電磁彈射及電磁炮技術:
七,雷射技術領先。
八,中國核電站壓力容器的C形密封件技術領先。
九,領先的新一代永磁電機和潛艇AIP發動機技術;
十,高鐵技術
十一,電動汽車
十二,造島神器:“天鯤號”
十三,煤制油技術
十四,飛機刹車技術
十五,治療帕金森的腦起搏器
十六,基因測序儀
十七,特高壓電網
十八,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十九,非線性光學晶體
二十,啟明星2號熱核聚變;
二一,燃煤高效清潔利用技術
二二,量子技術
二三,第三代核電技術
二四,高超聲速導彈
二五,暗物質探索
二六,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
二七,軍民用無人機技術
二八,中國火箭振動臺
二九,超級電腦
三十,互聯網商務支付
三一,風洞技術
三二,導彈反艦技術
三三,工業無水氟化氫提取技術
三四,三D列印
三五,脈衝強磁場裝置
三六,納米技術
三七,超輕氣凝膠
三八,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
三九,世界第一個半浮柵電晶體(SFGT)
四十,首個卵細胞基因組測序。
四一,雲計算
四二,首創衛星單原子銥推進劑。
四三,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
四四,可燃冰開採技術
四五,自動化碼頭裝卸設備製造
四六,中國郵政光學分揀技術。
四七,雜交水稻技術。
四八,人工降雨和驅散雲團技術。
四九,肝,流行性,sARs等疫苗。
五十,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研究。
五一,超導研究。
五二,在納米應用。
五三,深海機器人
五四,在礦漿電解設備。
五五,蠶生物技術,絲織。
五六,船舶三維數控彎板機。
五七, 6S50ME-B電控船用柴油機!
五八, 舟山CHD海洋發電站。
阿楨
春節後百業忙開工 直擊大陸首條量子晶片生產線 2023-01-31 中天直播
回應
傳統光刻機太貴了,量子晶片及碳晶片將主導未來的世界,矽晶片將走入真空管、電晶體的時代,所以台積電的矽晶體將在近兩年會被量子晶體所取代。
到商用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的晶片事業一定會彎道超車,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無可限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FPbtxzlzo
相關新聞
中國首條量子3納米悟空晶片生產線亮相,首台量子晶片光刻機問世
中國”悟空”出世!晶片不久的將來可能換道,美國要制裁條毛嗎?
取代荷蘭!華為公佈超導量子晶片專利!徹底擺脫美國卡脖子!
美國《晶片法案》解析:地緣政治焦慮與令人生疑的效果 - 端傳媒
法國回聲報:美國的晶片法案重創中國- RFI
分析:中共對美晶片法案跳腳但無還手之力 - 大紀元
美“晶片法案”損人害己終將反噬自身 - 新華網
王棟、孫冰岩:美國「晶片法案」損人不利己 - 思考香港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遇冷業界憂10年來最大衰退- 香港文匯報
量子晶片生產線、量子計算與量子電腦 2023/01/31 波新聞
安徽合肥首條自主化量子晶片生產線,曾經被國外「卡脖子」的一些設備(光刻機)已自主化 。目前萬億次的經典電腦,大約需要15萬年,而使用量子電腦則只需要1秒。而後摩爾時代,這一技術有望説明傳統晶片性能極限突圍。據BCG測算,3-5年內,量子技術價值有望達50-100億美元;15-30年, 4500- 8500億。
回應相關新聞
中國超算天津中心首席科學家孟祥飛:中已突破了新一代的百億億次,算力總規模超過每秒1.5萬億億次,並已建十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中突破美禁運,小晶片(晶粒)4nm封裝開始量產。大陸發明專利有效量已居世界第一。阿里雲斬獲四項第一,美科技巨頭備受壓力。台積電等晶片代工廠2023年銷售額同比下降4%比2019年1.9%更糟。2023年全球晶片業又爆掉!兩大記憶體廠三星和海力存天數高達20周。 2022年5月韓對中出口半導體晶片134億美元進口149億美元。 全球記憶體掀10年最大自救潮:鎧俠(Kioxia)2022年10月起減產3成,三星、SK海力士等韓廠跟進。 美2022年10月升級長江存儲禁令。 Micron美光 2022年12月推出232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但長江存儲已量產。中國晶片2022進口(4580.2億個同比減13.2%/23107.8億元同比漲3%)出口(2303.8億個同比減10.8%/8511.5億元同比升8.1%)世界第一。
阿楨
美國男性經常健身,但中國男性很少人有健身的習慣? 2023/01/17
我本人在美國上大學,平常也有健身的習慣,身材和正常美國大學生差不多. 據我觀察大部分男性留學生都比較偏瘦,一到夏天那胳膊簡直慘不忍睹...為什麼國內男性很少人有健身的習慣?
真他娘笑死了。你吹一個世界肥胖率第一的國家,說這國的人有健身的習慣?
我承認美國的商業健身體系是很發達的,至於美國的健身,下面的這一水的吹捧真是慘不忍睹。美國的中產比較注重身材管理,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對於美國而言,身材是一個區分階層的重要標誌。就整個美國而已,你可以去看一下世界上相關的統計。
美國成年人(15歲以上)肥胖率高達38.2%,墨西哥32.4%,新西蘭(30.7%),匈牙利(30%),澳大利亞(27.9%),英國以26.9%“屈居”第六。
首先,健身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圈子,因為健身的前提必然是吃好、睡好,這要求健身者不僅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還要有相對充裕的時間。
其次,基於第一點,發達國家的健身群體比例肯定要比發展中國家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三,基於一二兩點,發達國家的健身體系以及配套的營養、訓練、運動科學等等肯定也更完善。
有些人說外國的肥胖比例高是因為飲食的原因。這個辯解的理由找的就跟尷尬,一方面對於有健身意識的人來說,即便平時鍛煉的時間不夠,也會適當控制飲食而不會亂吃,另一方面健身也會消耗大量的熱量,真要是經常健身,想胖也沒那麼容易。
在某種意義上講,說“外國人都有健身意識”跟豆瓣、微博等平臺上一些女性常說的“外國人身材好”是一回事。
按照中國過去的發展趨勢,以及參考國外的趨勢來看,基本可以肯定中國未來也會出現肥胖群體與健身群體的分化。即,一方面肥胖的人口會越來越多(如今中國的肥胖人群比例已經比20多年前翻了幾倍),另一方面健身也會在中產群體日益流行,尤其是隨著自媒體、短視頻等的普及,好身材也會展示更好的個人形象,但他們所占的比例是遠小於肥胖群體在真實社會中所占的比例的。
總之,如果注意不到健身和身材管理作為“中產文化”的一面,而是強行以“外國人就是比中國強”這種思維去理解健身產業,那麼我在一開始所說的“吹一個世界肥胖率第一的國家的人‘都’注重健身”自然也就是個可笑的事情。
回應
其實“健身”都是資本在渲染,靠吃、器材和上課的健身,不是真的健身。
阿楨
如何讓大家真正相信中醫?說明化學成份、分子結構和治病機理 2022-12-16
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中醫專家始終停留在幾千年草本研究上面,為什麼不把化學成分研究明白,提取這些草本中有用的化學成份,治病效果豈不是更好,不需要我們動不動就把幾千年的傳統和神醫搬出來就能讓那些黑中醫的人閉嘴嗎?
回應
中醫有宏觀和微觀上的理論,其體系不是西醫所能比的,各有其道。你學了點化學知識,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微觀的世界,有比分子、原子更小的單位,甚至目前的科學都無法觸及的東西,連最尖端的化學家都表示自己在化學領域的空白,偉大的科學家活到最後不得不相信神學來描繪人類對無知的敬畏。
獲諾獎的氫化植物油為什麼會吃了一百多年,直到2015年FDA才將其從一般可食用食品添加劑清單中刪除?主因是人體太複雜,而現有的科技水準還很落後,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一款新藥的研發才十餘年的時間,怎麼保證藥品的安全和有效?臨床一二三期和雙盲試驗的科學性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事實上也是這樣,50%的西藥問題是在上市之後才被發現,90%的西藥已經被淘汰,很多藥廠也提前準備出大筆資金用於繳納罰款。
實然觀:避免科學主義和玄學鬼之道,在於理性客觀務實,比如中醫藥是經幾千年臨床實踐且有療效的經驗科學,除去熟爛的陰陽五行,素樸的陰陽辯證觀,還是很符合以恢復人自己均衡健康的現代療效觀,即使被現代醫學接受的針炙、某些經絡不為西醫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所證明、但憑確有療效、也應理解成現代醫學儀器及方法之不足而非偽科學,同理,中藥的許多複方、不能因很難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動物尤其人體實驗的定性定量要求、而棄之如偽藥[不管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治病的都是好醫]、相反、只要通過毒物實驗、便可運用現代生技量產(古代中藥的炮製尤其煎煮是複方有療效之主因,經複雜的生化作用產生的許多奧秘[反中醫藥者常有雙標:只准西醫藥有專利機密、不許中醫藥有獨家秘方],即使現代生技也萃取不出,更何況只將藥材磨成粉,難怪台灣健保號稱科學漢方的藥粉沒啥療效,又難怪以水煮驢皮唾棄阿膠只是膠原蛋白是種偏見、即使膠原蛋白也因材料和分子大小尤其複方之異而有不同療效。)
https://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11544
相關新聞資料
中醫藥方證學的現代化研究
https://www.cas.cn/ky/kyjz/200111/t20011108_1025508.shtml
阿楨
牛頓:不論科學還是神學,我都會出手 2022-12-13 中科院物理所
牛頓認為萬有引力與地球和蘋果無關,所有的天體都應有這種力。然而,那時的數學還不能解釋這些運動。因此,牛頓發展了的微積分。
1666年(被稱為牛頓觀察到蘋果落下的一年),23歲的牛頓在微積分、運動學、光學和引力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發明和發現,但並未發表。萬有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它不能解釋是誰使行星運動的。此外,牛頓對權力和名聲也十分癡迷。
與此同時,萊布尼茨被皇家學會指控抄襲,當時牛頓即將成為皇家學會主席,更奇怪的是,牛頓自己準備了剽竊指控的報告。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這兩人是各自獨立地發現微積分的。
牛頓1727年3月20日去世檢查了他的頭髮,發現他的頭髮中含有汞,可能是他追求煉金術的結果。
阿楨
吳亦凡2022/11/25慘遭重判「撿屍性侵3女」13年驅逐出境加拿大
全球撿屍性侵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最大獨立音樂節「草莓音樂節」驚見「撿屍大隊」2017/12/31
南航空少電梯内騷擾醉酒男同事 中國警方:證據不足無法立案 2019/08/22
巴黎4警「撿屍」加拿大女遊客帶往警察總部集體輪姦 2014-04-26
在加唸高中的17歲中國少女,1個月內睡23男,懷孕怨「沒一個男的負責」 2018-05-06
加拿大「撿屍男」性侵罪成最高刑罰囚10年 2020-09-14
日本名大學爆性醜聞女學生被撿屍影片流出 2016-10-19
日本東京20歲正妹醉倒路邊 遭4男撿屍拖公廁輪姦2021/11/08
泰國辣妹酒吧看歐足冠 遭撿屍姦殺 2018/05/03
史丹佛高材生撿屍女同學最快三個月可出獄 副總統關切大學性侵案件屢見不鮮 2016-06-03
美國知名兩性作家Patton:被撿屍、性侵也是一種學習,教導女孩們要保護自己! 2014-12-14
美國人在台北夜店撿屍性侵,辯有問Hotel Ok?小欣回答Yes,判1年10月緩刑4年驅逐出境。
20多歲台灣正妹夜店喝醉被撿屍 遭4外籍惡狼輪姦強吻2018/12/29
撿屍英籍女教師性侵? 野柳海洋世界俄羅斯表演者被訴 2017/07/31
2017福隆國際沙雕季驚爆/2外籍沙雕師 灌醉台女扛屍性侵
桃園撿屍性侵得逞與被害人和解高院改判並緩刑 2022-11-08
說好一夜情女大生反控男方撿屍性侵檢不起訴 2017-07-11
陸軍裝甲第542旅2現役軍人撿屍酒促妹 她及時驚醒逃出魔掌 2022/03/18 12:42
台北正妹醉坐天橋睡覺慘遭「撿屍」指侵 報案驗出吸毒也吃官司 2021/05/26
台北整形名醫張耀元撿屍性侵辯「她主動獻身」 更一審仍判4年 2021/01/04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小號演奏家鄭鍇 猥褻少女獲緩刑又「撿屍」女友人 2020/09/14
英國36歲高材生Sinaga溫柔體貼天主教徒竟性侵同性逾190人 2019/12/19 20:21
被控撿屍性侵 饒舌男團Under Lover成員胡睿兒判刑2年 2019/02/12
男女同事飲酒後性,女事後控男事撿屍性侵,但法官認為女數度變換姿勢判無罪 2018/11/12
醉茫遭酒客撿屍性侵 酒店公主獲判賠卻沒了工作2017/12/14
一夜情後續戰男友 慾女被發現硬掰遭撿屍 2017/07/02
阿楨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
阿楨
新科諾貝爾獎量子糾纏 可能是超光速通訊基礎 2022/10/04 中時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量子力學的重要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歐利森( Eva Olsson)說:「量子訊息科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發展迅速的學門,這將是安全加密傳輸、量子計算,和即時通訊等領域的基礎。」
他們的發現,與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糾纏」有關,這是指同時出生的AB兩個量子之間,有一股無遠弗屆的連結能力,A量子出現改變,B量子也會有即時的反應,不因距離而有延遲。
澤林格通過實驗,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輸」的現象,以他的話來說「利用糾纏,你可以將量子攜帶的所有信息,轉移到量子被重新構建的其他地方。」聽起來像是瞬間移動,或是科幻片《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光波傳輸。
澤林格也補充,就目前理論,能完成這種傳輸的只有極簡單的粒子,無法像科幻片那樣把一個大活人給傳到遠處。
正因為這個機制只限於量子之間的傳送,所以澤林格曾經說:「這些實驗完全是哲學上的,沒有任何可能的用途或應用。」
但是這一部分澤林格就預測錯誤,事實上,最近十年,工程師們開始依據量子糾纏理量,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通訊,和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比如中國大陸的「墨子號」,就號稱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研究的目標就是量子通訊與不可能破解的加密技術。
阿楨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阿楨
丘成桐對於數學史應該是個門外漢,歐洲數學和希臘關係其實並不大 2022-06-30
這段是想討論數學家丘成桐關於“中國自古對數學並不重視”的帖子裡,
以前看過一個說法,叫“一個文明歷史上對π值的計算精度,可以視為該文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數學水準的標杆”,然後我們按時間列一下圓周率的計算精度發展
古巴比倫認為圓周比是25比8,古埃及認為圓周比為16比9,中國《周髀算經》(成書於西元前1世紀)圓周比3比1,而古希臘阿基米德(元前287—212年)據說3.141851(這一紀錄其實是16世紀以後才普遍出現的),到西元1220年的義大利,整個歐洲在圓周率沒有任何進步。之後16世紀歐洲雖加速,但要到1523年才超過中國南北朝的數學水準,1596年才超過波斯人百年前的水準。而16世紀前後正好是歐洲大航海時代,是航海和殖民需求催生了歐洲數學的發展,不是什麼希臘。
中國傳統的私塾,有很多可取之處 2022-06-30
比如千字文,百家姓這些,利用了漢字的本身的特點,都是韻文。讓小朋友首先體會到漢字,漢語本身的美。裡面有糟粕,可以改正,不應該全盤否定。
中國教育講究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個沒啥問題。小學低年級階段就應該有朗朗書聲,就該把主要精力花在背誦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經典上。培養對漢字漢語的審美,灌輸中國傳統文化。高年級乃至中學,要進行海量閱讀。量一定要堆上去,而不是去磨那有限的幾篇課文。
現在的語文,你說傳統,傳統沒守住,去學習一些虛假的外國人的好人好事。潮流,潮流也沒跟上。從小學到大學,如果不是額外重視閱讀,怕是書也沒讀過幾本。這樣培養出來的所謂“人才”豈不是個笑話。
阿楨
陸磁浮列車技術引德媒眼紅 德政黨互批要為落後中國負責 2021/07/30 中時
中國大陸最新磁浮列車在青島下線試行後,其先進技術性能受德媒追捧,還引爆德國朝野政黨相互攻訐。
回應
中國抄襲仿造還可以,但共産黨專制獨裁禁錮人民心靈無法創新,這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多是歐美民主國家….
誰發明的紙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只要做得比原創者要好,創新就在裡面, 而且諾貝爾本就是西方的….
百年前德國大學每年理工畢業人數世界第一,二戰後美國最多,今年中國約500萬人、佔世界半數!聯合國2018年專利申請,中1,542,002件,美597,141件,歐洲174,397件.
V2火箭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呢?美國抄襲仿造
可憐的美國,拜登還在規劃高鐵項目,基建撥款仍然在國會噴口水。
諾獎得主指中國「霸凌科學界」 中駐美使館:無理指責 2021-07-30 德國之聲
聲明稱,4月26日會議疑遭網路攻擊,無論是否與中國大使館有關,我們都十分不滿中國政府試圖審查和霸凌科學界,企圖阻止兩位獲獎者(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及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發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就是政治獎!
美國還霸凌及強佔全世界各行各業!
德國之聲跟台灣三民自都是製造假新聞的基地組織,呵呵!
又失敗 美極音速飛彈試射結果令人失望 2021/07/30 中時
美國空軍28日再度試射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原型,發動機無法點火, AGM-183A於4月首射,飛彈無法投出。
回應
最大問題在美國理工人才缺乏!
老美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經無法撐起一個強國。
要不要派CIA去中國偷技術?
阿楨
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2021年兩院院士候選人
2021-02-08,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網站消息,2021年貴州省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評審會在省科協召開。經專家評審,貴州省推選院士候選人工作領導小組審定,擬推選馬建峰、周琦、王莉、張勝林4名同志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省候選人。
王莉, 1972年10月出生,中國貴州茅臺酒廠總工程師、首席品質官,研究員,研究方向: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主持並參與了多項重要科研項目,獲得了多項國家級、行業和貴州省級獎項。2019年3月,以其名命名的“王莉技能大師工作室”還在茅臺集團總部揭牌,這是貴州省迄今為止、唯一一家白酒品評勾調方面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該工作室已累計培養國家級白酒評委5人,貴州省級白酒評委20人,國家一級品酒師13人,國家二級品酒師21人,高級工程師1人、釀造工程師12人 ,主導了茅臺基酒資源規劃、酒體設計、品鑒文化推廣等多領域項目研究,使茅臺酒和系列酒產品品質穩定提升。
相關新聞
茅臺總工程師入圍院士候選人:科技性不高侮辱性極強!
回應
幾年前有一個煙草公司的總工獲選院士,現在又有酒廠的總工當院士。再這樣搞下去院士都成個貶義詞了
別人論文成果都是可查的,反對的可以從專業角度來質疑。別人工作單位是酒廠就不能評院士,這不更搞笑嗎? 看了半天就沒一個媒體仔細介紹她的研究,只會帶節奏。
所言極是!要從專業理論角度看人家是否在技術基礎理論以及應用實踐中取得突破。水準夠了就評,不夠就不評。用不著拿酒廠煙廠什麼的來說事。
阿楨
新冠疫情正改變全球智庫格局?德媒:中國智庫數量躍居世界第二
德國《焦點》週刊2021-02-02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20全球智庫報告》控制疫情較好、經濟復蘇較快的亞洲地區智庫數量首次超過歐洲,其中中國全球智庫數量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專案”(TTCSP)列出的1.1萬家智庫中,亞洲智庫共有3389家,歐洲和北美則分別有2932家和2397家。亞洲此次超越歐洲也與中國入選該榜單的智庫數量大幅增加有關。
以國別來看,美國以2203家智庫遙遙領先。但就像在經濟、科技等領域一樣,中國正在追趕美國。中國上榜智庫數量達到1413家,比前一年(507家)增加近兩倍。智庫發展水準被視作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對智庫的投入。今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8家智庫入選全球百強智庫榜單。24家中國智庫入選“亞洲大國(中、印、日、韓)智庫百強榜單”。
這份報告還列出50個細分榜單,中國智庫大多“榜上有名”。今年還新開設了“全球最佳政策及系統性應對新冠疫情”榜單,有5家中國智庫上榜。
阿楨
【「十三五」成就巡禮】夯實基礎研究 中國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2021/01/31 央視
「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夯實基礎研究、攻關核心技術,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新的鈦合金材料。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之後,金屬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研發出一種同時具備高強度、高韌性和可焊接的全新材料,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大、可搭載3人的全海深載人艙。
「十三五」期間,我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到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我國瞄準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在若干戰略領域實現「後發先至」。
「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首次達到6%。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使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中國天眼」FAST建成啟用,今年4月將向全球科學界開放;「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為核聚變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我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並在2020年鞏固排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向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穩步邁進。
阿楨
NASA曝銀河奧祕 可能滿是外星人屍體 2020/12/25 中時新聞網
銀河系可能存在外星文明,但據一項新研究顯示,多數外星人很可能都因為自身科技進步而死亡。
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和聖地牙哥高中的研究人員。
他們運用新版方程式計算智慧生物可能存在的地方,並推斷出在我們的銀河系形成之後約80億年時,出現了外星人。而科學家在獲得這些結果後,推論出由於科技進步,或許無可避免地導致他們的文明毀滅。至於人類始終無法和他們取得聯繫,科學家認為,智慧生物很可能自我毀滅,也難怪幾乎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他們。
新論文中指出,舊程式沒考慮到如發現超新星,還有系外行星等,銀河系中不斷演化的恆星特性。也因此,研究團隊針對這項研究,更新了1961年由美國天文學家與天體物理學家德雷克(Frank Drake)所寫的德雷克方程式(Drake Equation),以估計銀河中活躍,並能通訊的外星文明數目。
相關新聞
五角大廈機密照外洩 外星人可能在全球海下活動
正視外星人!通報幽浮 美明訂規則
美UFO祕密小組驚爆 發現墜落飛行物非地球製造
回應
满篇胡说八道
阿楨
“極目”遠眺引力波,這顆科學衛星有何超凡本領?
2020-12-10,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
這顆衛星的大名為“懷柔一號”,由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命名,昵稱是“極目”。
“極目”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從而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此外,“極目”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空間粒子事件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資料。
“極目”的兩顆衛星上天后會分開作業,搭載的多隻伽馬射線探測器讓“極目”實現了全時全天的視場覆蓋,能夠看得廣、看得多。
中科院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2020-12-12,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舉行退役儀式。至此,這個自2003年開始,經過4年醞釀、4年建設和9年運行取數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迄今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臺灣都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未來研究指明了方向,新一代的江門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因此得以建設,期待在中微子振盪參數的精確測量、天體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新物理尋找等方面取得更多科學成果。
阿楨
外媒:被美國打壓激發?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井噴期
新加坡《聯合早報》2020-12-07稱,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井噴期。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宣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6日,攜帶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後,又成功分離,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12月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位地形圖。
中國近期重大科技突破還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第三代核電技術的“華龍一號”反應堆並網發電,“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深達10909米的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等。中國科技成果似乎迎來了一個井噴期。
在全球飽受新冠疫情困擾,尤其是美國全力、全方位打壓中國的背景下,中國科技仍能頻繁發力。難不成,美國的打壓反而激發了中國科技更大的潛力?
這個問題未必有確切答案。但,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和財力的高速增長為其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的舉國體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專案的成功。
中國曾經依靠舉國體制,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近幾年,隨著外部環境惡化,中國重新提出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以應對在高科技等領域遭遇的外部“卡脖子”問題。
今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申,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回應
美國說中國科技人員竊盜美國重要科技資訊,但就本人所知,近二十年華人科學家在美國的各項科技領域中貢獻極大,現因主觀政治意識形態,限制打壓華人科學家在美的研究,這結果不僅削弱美在新科技的研發,也激發大陸在新科技上的突破,真是敗筆。
阿楨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2020-12-02 觀察者網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2月1日確認,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阿雷西博射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了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目前無人傷亡,但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
阿雷西博望遠鏡於1963年落成,整座望遠鏡由底層直徑305米的接收盤面,以及懸掛於此之上,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組成。三個鋼筋混凝土高塔拉撐的18根電纜,幫助接收平臺懸吊在盤面之上。
中國500米的FAST落成之前,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回應
帝國崩塌的前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2-02/doc-iiznctke4337782.shtml
相關新聞
FAST正式運行300天: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發現脈衝星240余顆 2020-11-06 人民日報
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突然出現短暫並且猛烈的無線電波爆發,持續的時間只有幾毫秒,卻能釋放出太陽在一整天內釋放的能量,這就是快速射電暴。
此前的理論研究主要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這樣的毫秒射電爆發來自粒子碰撞,而另一種則認為它是粒子在強磁場中穿行産生的。
FAST的觀測結果直接終結了爭論,通過對11次射電爆發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否定了粒子碰撞的理論。
FAST近一年的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兩倍,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未來5年能達到1000顆,甚至能找到銀河係外的第一顆射電脈衝星。
FAST的先進測量技術遠不止于望遠鏡本身,在其它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比如,在高精度地礦勘探方面,可以利用慣性組件與衛星導航融合技術,為重力測量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方位姿態基準;在海洋測繪中,採用慣性組件與聲吶等測量技術融合,實現海底測繪,為勘探區作業的機器設備建立高精度的時空和姿態基準。
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超高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為研究宇宙大爆炸原初時刻的物理過程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它還有能力將我國深空探測及通信能力延伸至太陽係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阿楨
美百年「黑歷史」重演…濫摘移民子宮 納粹當年也學 2020-09-19 聯合報
美國喬治亞州一處移民拘留中心日前遭踢爆強摘移民子宮,讓外界相當震驚。對此,美國一些學者表示,這其實並非首例,美國強制絕育的歷史甚至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且這也不會是最後一例。
以健康為幌子 對有色人種絕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加州大學美國研究與種族學教授納塔利婭.莫利納(Natalia Molina)曾撰寫過有關強制絕育歷史的論文,對美國這段「可恥的歷史遺產」並不陌生,當時官員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以法律和健康為幌子,特別針對有色人種進行絕育手術。
回應
美國老是指責批評他國人權問題,但美國人自己卻經常在暗地裡搞一些更慘無人道的事情。
原來世界的亂源就是『亞美利加共和國』。說別國不人道、不民主、不自由。高舉世界警察維護正義的大旗幟,軍事武力干涉、經貿重稅橫加。
阿楨
為什麼科學會在需要時讓我們失望? 2020-08-18 新浪科技
據外媒報導,科學正遭遇重複實驗危機。太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無法在獨立實驗室裡重複,但這一過程又對於從可靠的結果中區分誤判和錯誤十分重要。其後果不能說不嚴重:公共政策、醫療方案以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許正建立在極不牢靠的基礎之上。
最近一次重複實驗事件發生在今年的6月份。它一項對記憶的研究有關,並且該研究非常有影響力。2010年,在一篇刊載于《自然》雜誌上的引人注目的文章中,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有可能在不使用藥物、大腦刺激或任何侵入性方法的情況下,“重寫”一個人的記憶。
這樣的研究結果無疑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治療具有開創性意義。因此,這篇發表于《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被引用超過1100多次,當然出現頻率比較高的是在新的PTSD治療試驗中。
然而,比利時一所研究大學——魯汶大學的科學家在嘗試重複記憶實驗時,發現原始研究中存在許多錯誤、不一致的地方以及其他一些令人困惑的細節。比如,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測試的受試物件人數遠比他們報告的要多很多;他們用“主觀判斷”剔除了大約半數樣本的資料——這個行為並不符合完全透明要求。
幾個月變成了幾年。比利時科學家一直在研究資料,以弄清楚差異的根本和搞明白原始實驗到底是怎樣進行的。最終,當他們終於成功開展自己的新實驗後,他們發現根本沒有證據支持“重寫記憶”的效果。他們的報告如今已經發表,但是此時距當初轟動一時的原始研究發現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重複實驗失敗並不代表原始研究人員有不當行為,但確實會對他們的結論以及其他基於他們結論的研究提出質疑。
這樣的類似案例有很多。2013年,科學家著手重複50項有關腫瘤生長生物學方面的重要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原始發表論文中竟無一個記錄下研究方法的詳細資訊,以至於這些科學家幾乎無法進行獨立的重複實驗。
事實上,對心理學、教育學、經濟學和犯罪學等研究的調查估計,在這些領域的所有研究中,明確的重複實驗還不到1%。
科學家不重視重複實驗是因為這對他們的職業發展鮮有幫助。當你自己完全可以做一個全新的、振奮人心的實驗時,為什麼還要費力做研究去一再核實別人的工作呢?當光鮮獨特的研究發現有助於你獲得大學終身教職和升任期刊編輯時,你又何必再小心翼翼地給前人的研究添磚加瓦呢?
阿楨
電子有自己的意識嗎?離奇但又有道理的“泛心論” 2020-05-20 新浪科技
《新科學家》期刊這個月的封面標題為“宇宙有自己的意識嗎?”數學上對“意識”的確切定義可能意味著宇宙中充滿了主觀體驗,“這可能是一場科學革命的開始。”
泛心論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種叫做“構成性泛心論”(constitutive panpsychism)。簡單來說,它認為所有物質都擁有某種與其相關聯的“思想”或“意識”,反過來亦是如此。哪裡有思想,哪裡就有物質;哪裡有物質,哪裡就有思想。兩者之間密不可分。所有類型的物質都有某種與之關聯的思想,甚至包括電子在內,人類的意識過程與電子選擇量子態的過程之間的區別僅在於程度、而非類型。
許多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都認同,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界線。
量子理論奠基人、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指出,“生命和機械的定義……其實只是出於方便起見……假如我們將生命的概念擴展到全部自然現象上,而不對生物與非生物做嚴格區分,物理學在生物學中所受的限制也就失去了意義。”
電子並不是只會在時空中一成不變地運動的東西,電子每次重複時,與前一個電子的差異大小便由粒子的選擇和思維來決定。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這種選擇不斷向上累積,最終構成了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所擁有的的複雜思維和選擇能力。
阿楨
電子有自己的意識嗎?離奇但又有道理的“泛心論” 2020-05-20 新浪科技
《新科學家》期刊這個月的封面標題為“宇宙有自己的意識嗎?”數學上對“意識”的確切定義可能意味著宇宙中充滿了主觀體驗,“這可能是一場科學革命的開始。”
泛心論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種叫做“構成性泛心論”(constitutive panpsychism)。簡單來說,它認為所有物質都擁有某種與其相關聯的“思想”或“意識”,反過來亦是如此。哪裡有思想,哪裡就有物質;哪裡有物質,哪裡就有思想。兩者之間密不可分。所有類型的物質都有某種與之關聯的思想,甚至包括電子在內,人類的意識過程與電子選擇量子態的過程之間的區別僅在於程度、而非類型。
許多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都認同,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界線。
量子理論奠基人、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指出,“生命和機械的定義……其實只是出於方便起見……假如我們將生命的概念擴展到全部自然現象上,而不對生物與非生物做嚴格區分,物理學在生物學中所受的限制也就失去了意義。”
電子並不是只會在時空中一成不變地運動的東西,電子每次重複時,與前一個電子的差異大小便由粒子的選擇和思維來決定。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這種選擇不斷向上累積,最終構成了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所擁有的的複雜思維和選擇能力。
阿楨
論美國童子軍的破產敗亡 2020-02-23 觀察者網
美國派裡先知文化協會會長約艾爾•貝裡
導讀
2月18日,美國最大的青少年組織——童子軍(BSA)申請破產保護,原因竟是該組織正面臨著無數前任成員的虐待及性虐待指控。作為承載美國核心主流價值觀的組織之一,童子軍為何會陷入道德淪喪、違反法律的窘境?本文作者試圖在理想與殘酷的現實間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觀察者網翻譯全文,謹供參考。
…..
偏離初衷的又何止是童子軍?當下美國,數不清的承擔核心主流價值觀的組織已經無法再找到前進的方向。
YWCA原本是個基督教少女文化組織。它一開始建立時,旨在幫助剛從鄉村走出來,想在城市工作立足的單身青年女性,幫助她們樹立起正確的基督教文化價值觀,提供給她們方便的祈禱場所。其最初的格言引自《聖經•撒加利亞書》:“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但是該格言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好像是小學一年級的女權主義者寫的一句話:“轉換權力結構,建立一個正義、性別平等、沒有暴力和戰爭的世界,包容廣大女性同胞,實現YWCA可持續發展。”她們居然還向美國的計劃生育委員會捐款!
哈佛大學,這個身負盛名歷史久遠的美國精英學府,創始人本是一群清教徒神學院的師生。他們建校的目的一開始寫得很明白,早期的校訓是“為基督,為教會”而不是“真理”。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讓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考慮以認識神與耶穌基督為永生之源,作為他人生與學習的主要目標,因而以基督作為一切正統知識和學習的惟一基礎。”今天,哈佛大學卻充斥著大批世俗人文主義者,他們的口中說著各種古怪的種族平等理論。
哈佛大學的校訓從“為基督為教會”改成了“為真理”
上述只是眾多數不清的例子中的極少數,如果還要列舉的話那就太多了。我曾經花大量時間查找這些組織的起源和發展史,卻找不到他們變質退化的清晰歷史節點,換言之,他們的腐爛是緩慢的,隱秘的,有的要長達一個世紀,這是數不清的微小個案形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他們拋棄了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阿楨
美國擬建新對撞機,成本16億-26億美元 2020-01-13 科技日報
美國能源部官員宣佈,核子物理學家的下一個夢想有望在紐約實現。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9日報導,能源部將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製造新型電子-離子對撞機(EIC),讓高能電子束沖入質子內部,探究質子“內心”奧秘。據悉,EIC的建造成本介於16億至26億美元之間,擬2030年投入使用。
回應
對撞機無用論,走起!
哈。你們就會被帶節奏。很多人不動腦子也不看文,根本分不清EIC、cepc、sppc,只會噴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阿楨
BBC:相比于歐洲,東亞語言系統更適合“計數” 2019-12-17 觀察者網
導讀
有關中西方語言,誰更適合數學學習的爭辯由來已久。在相關的國際比較實驗中,來自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的學生在數學測試中的得分通常很高,比如最新公佈的2018年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畫)測試結果。有研究就指出:和英文相比,使用擁有更少數位詞彙的中文和韓文更適合數學學習。不過,也有學者給出不同觀點,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數學的符號載體始終沒有突破漢字體系,以至於“幾千年的傳世著作中都未曾出現過科學系統的數學語言”。
11月22日,英國媒體BBC刊文稱:
今天,幾乎所有的文化團體都是使用十進位數字字系統,該系統將數位0-9排列成個位,百位、千位等。最符合邏輯的計數系統,其使用的單詞會反映該計數系統的結構,並且有簡要的規則可循。但是,許多語言使用是複雜混亂的(計數)規則。
例如,在法語中,92表述為quatre-vingt douze(四個20和一個12)。在丹麥語中,92的表達為tooghalvfems,halvfems的意思是90,halvfemsindstyve可理解為四又二分之一個20。在英語中,像twelve或eleven並沒有提供多少關於數位本身結構的線索(這些名稱來自古老的薩克遜語的單詞ellevan和tweli,意思是在減去10之後還剩一個、還剩兩個)。
相比之下,中國對於“十位”和“個位”的關係表述非常清晰,92寫成九十二。日韓也是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心理學家稱這樣的系統為“透明系統”,即數位和(單詞)名稱之間存在明顯一致的聯繫。
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數學能力?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計數系統的“透明度”會影響我們處理數位的方式。用東亞語言計數的孩子對十進位系統有更好的理解。
在一項研究中,一年級學生被要求用“十位”和“個位”的數字塊來表示“42”之類的數字。那些來自法國、美國和瑞典的孩子更容易使用42個獨立的“個位”表示,而來自日本或韓國的孩子更有可能使用4個“十位”和2個“個位”表示,這表明兒童早期的數字心理表徵可能由他們的語言塑造的。
當然,還有很多因素導致不同國家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數學能力,包括如何教授數學以及對教育的態度等。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時,通常很難控制這些因素,但是語言的因素提供了一種有意思的方案。
阿楨
人類免疫系統進化有“副作用” 2019-12-05 新華社
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免疫學趨勢》,分析了非歐亞地區一些人群基因組中與感染病原體相關的DNA在進化過程中如何改變。雖然這些變化使人不易被某些病原體感染,但它們可能與克羅恩病、紅斑狼瘡等自身炎症性疾病相關。自身炎症性疾病是由固有免疫系統缺陷或失調導致的復發性或持續性炎症疾病。
“這似乎是一種平衡。人類免疫系統不斷進化以抵禦疾病,但卻不能阻止疾病的發生。一方面我們得到了好處,另一方面也對一些新疾病更為敏感。”
非洲人長期受瘧原蟲感染,於是許多人的DNA在進化後可通過讓身體發炎的方式抵抗瘧原蟲,但這也導致現代非洲人晚年更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再如歐亞地區一些人群攜帶來自尼安德特人的DNA,他們抵抗1型愛滋病病毒和葡萄球菌的能力更強,但也更容易出現過敏、哮喘、花粉症等問題。
回應
這題目就讓“科學”矛盾了。所謂“副作用”就是退化,人的生病就是免疫力倒退。
楨:進化退化?演化!
人體菌群也存在“男女”之分? 2019-12-09 新浪科技
在人體中,共生著數以萬計的微生物,除腸道、口腔、皮膚、呼吸道和女性生殖道外,在淚液、精液和母乳乃至組織和血液中也發現了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據粗略估計,這些共生菌的細胞數目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的10倍,僅腸道就定植了重達1.5公斤的微生物。
人體的免疫代謝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人體菌群是否也存在著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從何而來?至今仍無確切統一的說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生李文迪與其導師馬占山發表在《前沿科學》的研究論文對於“菌群性二型”做出了詳盡的定量分析。
該研究探究了人體四大主要部位(口腔、腸道、呼吸道和皮膚)的菌群在男女間存在的性別差異及生態學理論機制。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痛風,有資料顯示男女患病比例接近15:1。
女性皮膚的正常菌群多樣性顯著低於男性,而高物種多樣性往往是皮膚防禦的堅實護盾。
菌群也會影響人體“腦-腸通訊中樞”等複雜系統的運作。
相關新聞
南京醫科大學找到幽門螺旋桿菌新剋星:非抗生素療法療法有望應用臨床!
阿楨
耶和華見證人官網 語言版本突破1,000種 2019-11-22 經濟日報
外電報導,2019年11月4日,耶和華見證人官方網站jw.org來到翻譯史上的一個里程碑。JW.ORG網站提供的文章和影音內容,總共有1,000種語言,其中包括100種手語。
中央長老團的另一位成員,傑弗裡•傑克遜說:「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我們出版物的語言數目,在2013年1月達到508種。不過,短短七年之後,語言總數就差不多翻了一倍,從508種迅速攀升到1,000種。」
JW.ORG有1,000種語言的資料可以下載,其中821種語言,包括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台灣閩南語、客家語、阿美語、布農語和台灣手語等,在網站中也有首頁和其他頁面可以瀏覽。因此,這個網站是目前世界上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的網站。
《網站全球化報告》(The Web Globalization Report Card)作者約翰•尹克(John Yunker)說:「互聯網連繫電腦,但語言連繫人們。有些人使用的語言可能連「財富500強」的網站都不支援,但是JW.ORG網站對這些語言非常尊重。」
在更大的層面上,JW.ORG是遙遙領先的。就算是臉書,雖然支援100多種語言,但也只能說望塵莫及。不但這樣,由志願人員翻譯的JW.ORG也遠遠超越了維基百科網站。維基百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群眾外包網站,支援280多種語言。
艾紮克•馬雷在耶和華見證人美國紐約州沃威克的世界總部服務,他是翻譯服務部的監督。他說:「翻譯和出版這麼多種語言的書刊實在不容易……有時候,我們想為一種較少人使用的語言出版書刊,但那種語言沒有電腦字字元,所以我們需要繪製字元和設計字型。要在JW.ORG網站上提供這麼多種語言的出版物,我們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事實上,在這1000種語言中,很多語言就只有我們在網上提供出版物。」
早在1881年,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當時的名稱)開始籌備製作非英語的聖經書刊。傑克遜先生說:「當時一定沒有人會想到,我們翻譯的語言竟然會達到1,000種!」
2019全球總報告
•有耶和華見證人的國家地區總數:240個
•耶和華見證人總數:857萬9,909人
•耶和華見證人官方網站JW.ORG語言: 1,000種
•JW.ORG台灣地區網站語言: 14種
阿楨
書香北京 資助239家實體書店 2019/11/23 旺報
北京官方發布的《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今年9月,全北京市增加285家實體書店,其中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人民幣。北京制訂了明確的預算,保證實體書店補貼透明公開化。2019年全北京市實體書店獲得的房租補貼金額高達5300多萬,比2018年增加30%,共有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書店的房租成本近60%,顯著減輕了書店經營者的負擔。
24小時書店專項補貼
今年北京的實體書店扶持計畫,主要規畫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推動書店提升文化服務品質,並提供多元文化產品,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此外,2019年特別針對「北京市24小時書店」給予專門項目補貼,有14家24小時書店得到資助,有效降低書店部分延長營運時間的成本,鼓勵更多不打烊書店點亮北京夜晚的星空。
特色、品牌書店發展快
今年入圍的85家北京特色書店主要特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特色」,例如三聯書店、涵芬樓書店、團結書社、世知書店等;二是「服務特色」,例如PAGEONE北京坊店、三聯韜奮三裡屯店等。
其中入選「北京最美書店」的10家書店都是大陸知名的品牌書店,如三聯書店、鍾書閣、言幾又、中信書店等,以及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的優秀書店,例如全民暢讀書店、春風習習書店等。
阿楨
為什麼沒有三條腿動物?身體兩側對稱性早已嵌入DNA 2019-11-08 新浪科技
有許多動物可以保持三點支撐姿式休息,貓鼬依靠雙腿和尾巴保持站立,啄木鳥在樹幹上依靠雙腿和尾部羽毛保持身體平衡。
“三肢運動類型”並不常見,自然界有6條腿的昆蟲,它們身體每側都有三條腿,採取身體兩側交替輪動前行,這就是所謂的“交替三點支撐”步態。
既然一些動物存在三點支撐運動,為什麼不存在三條腿的動物呢?這可能要追溯至遠古時期。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兩側對稱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生命密碼似乎在生命進化早期就已嵌入生物體DNA之中,也許在像腿、鰭或者蹼這樣的肢體未進化之前,身體兩側對稱性的特徵就已融入生物體,並且很難改變。
但這並不能阻止科幻小說家對外星生物的想像,或許三肢生命體可能會像地球身體雙側對稱生物一樣普遍。
這種思維實驗有助於增強我們對生物進化的認知瞭解,如果人們試圖將進化理解為一個過程,我們需要理解進化能夠實現什麼,無法實現什麼。
回應
三肢在神經控制上來說不經濟。
可能另一個宇宙元素週期表是不同的,也許就有3、7這樣的東西了。
不可能,是宇宙普遍都存在的質能時空資訊基礎場存在模式以場中心為圓點的上下左右前後都成對或叫對稱存在的現象。
王貽芳:建造大型對撞機“沒有最壞結果”
......
回應
有項目才能有資金,所以假如我是高能物理所所長我大概也會這樣說…
對撞機的發展說明,對撞機是越造越大。究竟要建個多大的才夠用?
最壞的是高能物理的突破仍然沒有,但錢花了,然後告訴你要出成果還得繼續投錢。
木有最壞結果,只有更壞結果!
https://tech.sina.com.cn/d/i/2019-11-07/doc-iicezuev7721839.shtml
阿楨
天擇又贏了 基改滅蚊宣告失敗 2019/09/16 中時
蚊子不僅僅是一種惱人的害蟲 ,而且相當致命,它們可是的徹頭徹尾的危險疾病載體,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黃熱病,以及茲卡,都是蚊子所散播。如何殺滅蚊子?最具創新性的想法之一是釋放基因改造雄蚊,這些雄蚊會產生羸弱的後代,科學家認為,只要幾代的時間應該能破壞蚊子種群。然而不幸的是,在巴西的測試似乎已經失敗,突變蚊子的基因,現在與本地蚊群混合,種族在幾代之後又明顯回升。換言之,達爾文是對的,天擇仍然贏得勝利。
兩年前,茲卡病在中南美洲爆發,要是孕婦遭到帶有茲卡的蚊子所叮咬,會造成胎兒發育不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非常可怕,因此科學家紛紛研究如何對抗可惡的蚊子,其中最被期待的就是基改雄蚊法,科學家製作出一種帶有顯性基因的雄蚊,這種蚊子體內藏著一種基因炸彈,當它們與野生雌性蚊交配時,基因炸彈會在後代引爆,會使後代的生育力下降,少數出生的蚊子也應該太羸弱而無法長期存活。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基因炸彈的破壞威力高達85%,被寄與厚望,已開始在佛羅裡達、巴西等地進行區域實驗。
然而最近傳來失敗的消息,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檢查了巴西雅科比納市(Jacobina)周圍的蚊子,此處是該技術在過去幾年最大測試地,他們發現,在放出基改雄蚊的幾個月後,蚊子的數量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下跌,但再一段時間後就反彈回升,而且一些原生蚊子體內,已有基改工程蚊子的基因,換言之,蚊子已經適應了基改炸彈,並且與之共存。
基改蚊子是由一家名為Oxitec的公司開發的,先曾已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批准進行這類檢測。在巴西的案例中,每週放出45萬隻改造雄蚊在雅科比納市,釋放了27個月,總數量達到數千萬隻,一開始情況順利,在6~12個月後,蚊子的總體數量確實有所下降,但是大約在18個月後,蚊子數量又開始反彈。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理論上,基改蚊子的後代,應該只有3%到4%的數量能產生後代,但他們似乎並不像預期的那樣脆弱,它們能夠成熟,而且具有繁殖能力,因此測試結束時,有明確證據表明來自帶有改造基因的蚊子,已被整合到野生種群中。
更糟糕的是,這場基因實驗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使蚊子更具基因多樣性。現在該地區的蚊子都是混血種,由三種不同來源的蚊子:原始的巴西蚊子,加上來自古巴和墨西哥的蚊子,這是因為當初的基改蚊字就是選用古巴和墨西哥的,這種更廣泛的基因庫,可能使蚊子更有適應能力。
阿楨
治療癌症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殺光所有癌細胞? 2019-08-29 新浪科技
從腫瘤演化論度出發,推動了新的腫瘤治療策略的誕生。通常,醫生為了徹底清除患者體內的腫瘤細胞,會讓他們服用大量的化療藥物。起初,化療都很有效,腫瘤會逐漸減小或者消失。然而一段時間後,腫瘤就有可能復發,並獲得了耐藥性,就像農作物害蟲演化出應對抗殺蟲劑的能力一樣。像這種使用大量化療藥物殺光癌細胞的方法也被稱作“焦土策略”,而在一項針對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中,只是施用適量的藥物,使腫瘤保持較小的狀態,並不試圖全部殺死它們。這樣做,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細胞,它們可以很好地壓制耐藥腫瘤細胞的數量。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Nature最新研究推翻了之前看法 2019-08-29 新浪科技
人類祖先320萬年前的老祖母露西(Lucy)是一副南方古猿阿法種化石骨架的別稱。
生活在距今約420萬年-390萬的最老的南方古猿成員——湖畔種(1965年發現於肯雅圖爾卡納湖畔)具有現代猿和人類的混合特徵——既可以直立行走,又可以爬樹——在時間上也恰好早于阿法種(距今約300-380萬年),因此似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露西的祖先。
阿楨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2019-08-30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由美英瑞典荷蘭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迄今為止參與人數最多的同性性行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
GWAS主要聚焦于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和某一特徵之間的關係。所謂SNPs是指在基因組中的某一特定位置發生的單核苷酸替換(例如G變為T)。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
經GWAS分析,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但它們對於發生同性性行為的影響非常有限,它們能解釋的同性性行為變異也不到1%。當把所有的SNPs綜合起來考慮,女性和男性同性性行為基於SNP的遺傳度為8-25%。
為什麼顯著的SNPs造成的變異和所有普通的SNPs造成的變異之間的差異表明,同性性行為和大部分複雜的人類特徵一樣,受到許多遺傳變異的微小的累加效應的影響,其中的大多數在現在樣本規模下無法被檢測到。
基因之外,環境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論文中並沒有使用“同性戀”這一字眼,而始終將研究界定為 “同性性行為”,研究並沒有問人們自我身份是否是酷兒(queer),而是報告是否有同性性伴侶。
回應
同性戀,是基因突變造成的,簡稱變態!
不反對攪屎,但希望攪屎前做好安全措施以免害人害己
人類98%的DNA是“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08-26 新浪科技
回應
98%的人類是人渣垃圾,但它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楨
面對爭議
聖保羅聯邦大學粘孢子蟲專家Juliana Naldoni並不認可這個觀點。她說:“粘孢子蟲遠比最初想像的複雜,它們演化出了複雜的與宿主交互的機制。”例如,一些粘孢子蟲的細胞能組成類似肌肉的結構運動,很難想像這種複雜性是來自腫瘤細胞。
劍橋大學的生物資訊專家Adrian Baez-Ortega同意Naldoni的觀點。他說:“這篇論文能引人思考,但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同時,他認為細胞凋亡基因的缺失並沒有那麼關鍵:在基因組存在大量缺失的條件下,文章可能故意挑出了其中缺乏的細胞凋亡基因。
但Baez-Ortega懷疑的是,傳染性腫瘤需要多久才能演化成多細胞生物。腫瘤細胞為了快速變異和逃避宿主的防禦,通常基因組十分不穩定。
Baez-Ortega指出,從演化上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有害的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腫瘤細胞的基因組中一個好的部分可能變得無功能甚至異常,這不僅會阻礙細胞存活,也會阻礙多細胞性等複雜性狀的發展。他說,“即使傳染性腫瘤已經存活了數百萬年,仍有可能只是單細胞的寄生生物。”
儘管如此,他認為這個假說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演化的力量太強大。同時,他還希望研究人員在篩選候選物種時,檢測從點突變到大規模染色體重排等多種變化,而不僅僅是聚焦于特定的基因缺失。他說:“如果一個腫瘤細胞能演化一個持久的物種,所有這些基因變化將都保存在它的基因組中。”
其實,Panchin和同事也沒有完全接受這個假說。他說:“公正地說,這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工作,還不能讓他們排除這一可能性。
他補充說:“我們將繼續觀察粘孢子蟲的近親Malacosporea的基因組,來驗證這個假說。”Malacosporea非常複雜,顯然不是源自腫瘤細胞。如果它們也缺乏這些凋亡基因,這將意味著這些基因在粘孢子蟲中的缺失,不是由癌變過程造成的。
即使最終,這些資料表明粘孢子蟲不是腫瘤細胞由演化,Panchin仍希望一些動物學家能研究一些特殊的動物,“Scandal假說”可能就在那裡等待著被發現。
回應
文章在微信裡看過了,確實非常有想法。我們對生命的演化還不是非常瞭解,也許真的是這樣
阿楨
關於假說的第二步,即傳染性腫瘤向其他物種的轉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助理教授Athena Aktipis表示,這並非聞所未聞。他曾在一些病例,例如一位HIV感染者體內發現了來自絛蟲的腫瘤細胞。在免疫缺陷的人群中,這種蠕蟲來源的腫瘤屢見不鮮,另外還有少數病人體內會出現來自一些奇怪生物的腫瘤。她說:“如果腫瘤在物種間的轉移就在我們眼前發生了,也許我們可以考慮,腫瘤或類似細胞在合適的條件下,可能會變成其他物種的寄生生物。”
假說中看上去最難以實現的一步,是從單細胞演化成擁有多個宿主和寄生階段的多細胞生物。粘孢子蟲是雖然結構簡單,但確實是多細胞動物,這意味著最初的腫瘤細胞需要演化出不同類型的細胞。要知道,最初的真核生物至少經過了25次演化,才形成了現在的多細胞生物。
也有人認為,真核生物中的一些多細胞生物,能退化成單細胞。不過,在動物中還沒有發現這種退化(除非如少數人認為的,腫瘤本身就是多細胞退化的產物),更不用說從多細胞退化成單細胞,再重新演化出多細胞生物。
尋找證據
為了收集更多證據,Panchin和同事將各種簡單物種(大多數是寄生生物)的基因組與5種粘孢子蟲、3種單細胞生物和29種動物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細胞變成腫瘤細胞時,通常會丟失一些基因,因此他們試圖從這裡找出粘孢子蟲曾是腫瘤細胞的線索。其中,讓細胞程式化死亡的細胞凋亡基因,就是一個關鍵指標。
科學家發現,只有粘孢子蟲失去了關鍵的抑癌基因。隨後,他們進一步發現,粘孢子蟲失去了大量與凋亡相關的基因,可能無法觸發凋亡途徑。粘孢子蟲明顯的基因缺陷讓他們深信,它是證實Scandal假說的“最佳候選人”。
當然,給這個假說下定論還為時過早。這篇文章還只是一個開端,其中的猜測還需要決定性證據。
阿楨
違背進化論的猜想:癌細胞進化成了寄生蟲? 2019-08-26 新浪科技
最近,一項發表於Biology Direct的研究猜想:傳染性腫瘤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可能演化成能寄生於多個宿主的海洋多細胞生物海粘孢子蟲(myxosporeans)。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這只是一個大膽的假說。這個猜想是否成立,還需更多對不同物種的基因組分析。
對於粘孢子蟲,科學界曾長期存在嚴重的誤解。此前它們被認作是一類原生生物,直到1995年,佛吉尼亞海洋研究所的Mark Siddall提出,粘孢子蟲屬於動物界的刺胞動物門。此後,這一看法得到了遺傳學研究的支持。但與同為刺胞動物門的水母和珊瑚相比,粘孢子蟲無論在形態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有顯著的差異,科學家始終無法解釋其奇異特性的原因。
Scandal假說
今年年初,俄羅斯科學院的高級研究員Alexander Panchin和同事提出了一個有趣但頗具爭議的觀點:粘孢子蟲最初並不是一類獨立的生物,而只是一種腫瘤細胞。他們將這個假說命名為“Scandal”(speciated by cancer development animals的縮寫)。
根據Panchin的三步演化理論,最初,粘孢子蟲的“前身”是一些具有轉移性的特定腫瘤細胞。這樣在宿主死後,它們能逃出來,傳染新的物種。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逐漸獨立演化成了多細胞生物。
首先,傳染性腫瘤細胞出現的機率很低,其中最出名的是幾乎導致袋獾滅絕的袋獾面部腫瘤(DFTD)。通過撕咬,這種腫瘤能從一隻袋獾轉移到另外一隻。而另一種鮮為人知但更加普遍的傳染性腫瘤是犬類傳染性生殖道腫瘤(CTVT),這種腫瘤能在犬類之間通過性行為傳播。根據根據劍橋大學的Elizabeth Murchison等人的研究,CTVT早在8500年前就出現了,他們認為這是自然界最古老、傳播最廣的腫瘤細胞。
傳染性腫瘤並不局限於這些哺乳動物,在軟體動物內也曾被發現(例如下圖的太平洋藍貽貝)。因此,沒有理由認為普遍對腫瘤不具免疫力的刺胞動物中,一定不可能出現傳染性腫瘤。如果Panchin瘋狂的觀點成立,粘孢子蟲很可能是由其他刺胞寄生蟲的腫瘤細胞演化而成的。
阿楨
難以捕獲的視覺證據:首張量子糾纏圖像問世 2019-07-16 新浪科技
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捕獲到這種難以捉摸現象的視覺證據,這種聯繫被稱為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曾將其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達爾文主義迎首次驗證!潘建偉等科學家完成實驗 2019-07-16 新浪科技
波蘭裔美國物理學家沃伊切赫•祖瑞克(Wojciech Zurek)教授提首次提出量子達爾文主義,認為,我們熟知的經典物理學中物體的定態性質之所以有著“確定”的時空屬性,例如位置和速度,其實是在量子力學中被“選擇”出來的,就像自然選擇一樣。統治微觀世界的量子物理,遵循“不確定性”原理,解釋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學,追求的卻是“確定性”。
儘管理論形成已久,但量子達爾文主義直到最近一年才得到實驗驗證,來自中義德的研究小組分別獨立地完成了自己的驗證。其中一個驗證試驗由中國科學家潘建偉所帶領的團隊完成。
是量子力學違反了因果律,還是量子力學不適用於因果律? 2019-08-13 新浪科技
在經典力學中,只要精確掌握了一個系統最初的所有狀態,就能預言系統未來所有時間的狀態。1814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一個科學假設:如果某個智慧生物,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它就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包括過去和未來。
量子力學誕生之後,拉普拉斯妖的決定論受到質疑。經典力學以為電子就像行星一樣在原子核週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微觀粒子具有不確定性,單個粒子運動是隨機的。一個事件的發生,在宏觀上表現為確定,在微觀上則表現為概率。哥本哈根詮釋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量子世界的量子運動狀態,用概率來描述亞原子粒子的運動狀態。
微觀粒子系統數量足夠龐大之後,根據統計學原理,量子系統通過概率律,就過渡到了經典力學的因果律。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並非完全矛盾,只是適用的尺度不同。決定微觀世界結果的是概率論。量子的集群運動符合經典物理定律。
阿楨
最新自然指數:中國科學院蟬聯全球第一 2019-05-01 觀察者網
日前,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2017.12.1-2018.11.30),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榮登榜首,繼續領先美國哈佛大學。在榜單的前100名高校中,還有11所中國高校入圍,其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位列前位。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佈,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WFC)方法,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四類。尤其是CELL、生命科學類的比重非常大。
2010年自然指數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德英日。中國在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成果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這並非是中國科學院首次位居榜首,近幾年,在化學、物理科學等領域中國科學院都位於榜首,尤其是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自2012起奮起直追美國後,一躍成為該領域全球首屈一指的科研機構。
截止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旗下已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承擔了多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專案。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再到成功研製第一台電腦、曙光超級電腦、寒武紀人工智慧處理器,使其在我國電腦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中國科學院非常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院內有300多位 “973”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1000余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通過“千人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0餘人,900餘人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學術期刊擔任重要職務。
回應
看起來很牛逼,實際上中科院有多少所啊
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第四的法國科學院;也是分成很多所的。如果排名不高,你肯定說國家不支持,中國人有劣根性;排名高了,那一定是中國人作弊了,一個中科院要分這麼多所去研究那麼多的方向。話都讓你一個人說完了……有些人啊,真是又瞎又濺!
阿楨
國內在做什麼
1.我國兒童的麻疹接種率毫無壓力
目前我國含麻疹成分的疫苗(麻疹類疫苗)為免費接種的疫苗,分別在兒童8月齡(麻風疫苗或麻腮風疫苗)和18月齡(麻腮風疫苗)接種,官方要求接種率達到90%以上。從2002年起基本就保持在95%以上,最近幾年都保持在99%及以上。
2.消除麻疹,關鍵在補齊2劑麻疹類疫苗
由於疫苗接種率高,我國的麻疹疫情總體上控制在較低水準(2/10萬左右),但還遠遠沒有達到消除麻疹的程度(1/100萬)。
我國2015-2016年的麻疹病例中,不到8月齡發病的占20%(這些人還沒到接種疫苗的年齡),≥20歲病例占40%左右(這些人已經基本踏上社會,即便漏種疫苗也很難補種)。
這兩部分人群占總體病例的60%左右,一般認為是疫苗不可及人群,也是我國麻疹控制的難點。8月齡~19歲病例被認為是可以通過接種/補種疫苗預防的人群,這些病例中90%沒有接種滿2劑麻疹類疫苗。
通過國外的麻疹爆發疫情介紹以及我國麻疹病例疫苗接種史分析,不難發現感染麻疹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接種夠2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在麻疹疫苗立場檔中強調,只要保持2劑麻疹類疫苗的接種率在95%以上,就可以消除麻疹。
回應
呵呵,這一群在科學的庇護下過了一段安穩的生活就忘記以前教訓的反智生物。
西方反智的拒絕疫苗其實也是返祖現象。歷史上西方就靠不洗澡,燒女巫來防治流行病。後來神職人員也擋不住疾病了才明白上當了。
阿楨
4.菲律賓:登革熱疫苗遺留之痛
如果說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受到各種主觀因素影響,那菲律賓一定是個特例。如果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了。
在2015年12月,菲律賓率先在國內批准使用了法國企業賽諾菲巴斯德生產的全球首個登革熱疫苗,用於給9-45歲人群預防登革熱。
在這個疫苗被使用的2年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根據臨床統計結果,這種疫苗有一種致命缺陷:接種疫苗的人,如果既往已經罹患過登革熱,那麼會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如果既往從未罹患過登革熱,接種疫苗反而會更容易出現重症的情況,也就是打完了疫苗,罹患登革熱重症的風險增加。
在這個資訊披露的時候,當時菲律賓國內已經接種了近100萬劑疫苗,主要都用於登革熱高發病率地區的學生們,而這些學生從未檢測過既往是否罹患過登革熱。也就是說,很多沒有得過登革熱的學生都面臨著比沒打疫苗人群更嚴重的登革熱風險!
在這之後,隨著菲律賓的疫苗接種率下降,麻疹很快就將它的超強傳播能力展示無疑。在2019年初的2個月內,菲律賓就發生了超過10000例麻疹新發病例,並且出現了超過100人死亡,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促成這一切的居然是一個和麻疹毫無關係的登革熱疫苗。
儘管菲律賓衛生部長已經表態說會努力將菲律賓的麻疹疫苗接種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需要多少時間、是否能夠達到,都是一個未知數,並且即便接種率上來了,也不可能很快控制住疫情,未來會發生什麼,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阿楨
在1963年美國引入麻疹疫苗之後,經過20多年的使用後,當地麻疹新發病例出現大規模下降。之後因為發現單針接種並不能完全消除麻疹疫情,因此美又加入了第2劑麻疹成分疫苗,終於在2000年宣佈消滅了本土的麻疹病毒。
是的,徹底消滅了!但很不幸的是,雖然美國本土麻疹被消滅了,但是並沒有限制住外來病例。
在美國,有兩種情況可以不去接種疫苗:第一種是醫學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情況,比如一些免疫系統疾病人群不能接種減毒疫苗,只能依靠周圍大多數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才能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傳染相關疾病;另外一種,則是部分禁止接種疫苗的宗教人員,也可以天生得到疫苗接種的豁免權。
也就是說,外來移民尤其是宗教人員成為了美國麻疹爆發最大的載體,而美國常以崇尚人權自由自居,其結果是,保護了外來移民以及一些反對疫苗接種人士不接種疫苗的權力,卻剝奪了更多人享受健康的權利。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有個別州取消了除了醫院原因以外的免疫豁免權,並且各地州政府都在努力宣導疫苗接種。
3. 英國:反疫苗組織的鼻祖
這件事情要追溯到20年前,一個叫做Andrew Wakefield的人在著名醫學學術刊物《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結論是“接種麻腮風疫苗和兒童自閉症相關”。
這篇研究的出現,以及作者充分運用了媒體的力量,導致不僅是英國甚至歐洲多個國家都對麻腮風疫苗產生了恐慌。
後續的研究和調查種發現論文涉嫌造假,而且由於他持有麻疹單組份疫苗的專利,並且收取了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好處費,才努力造謠接種麻腮風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和腸病,很多人由於並不知道這一切,因此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據統計,當時英國的麻腮風疫苗接種率從92%降低到73%,甚至倫敦部分地區的接種率都不到50%。
在這之後,英國一直不斷出現麻疹疫情。即便這樣,英國國內還是成立了諸多反疫苗組織,宣導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或者支持孩子在疫苗接種後出現一些症狀的家長控告和起訴疫苗廠家,並且大肆宣傳疫苗有害的言論。這些組織的影響範圍已經不僅限於英國,包括歐洲甚至全球其他國家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比如日本的反疫苗組織“救世神教(Kyusei Shinkyo)”宣傳疫苗有害論,導致疫苗接種工作受到很大阻礙,最終出現疫情暴發。
總而言之,英國這麼多年來已經飽受各種疫情之苦,但是卻沒有任何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唯一能做的就是“積極宣導”。
阿楨
全球麻疹大爆發 幸虧我國糾正了這個重大錯誤 2019-04-20 觀察者網
隨著1980年天花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消滅之後,全球又大規模開展了消除脊髓灰質炎和麻疹的宏偉計畫。
隨著時間的推移,脊髓灰質炎野毒株還在流行的國家僅剩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三個國家。而相比較之下另外一種疾病——麻疹,本該和脊髓灰質炎一樣在全球瀕臨消失,卻在2018年死灰復燃,並且在全球多個國家爆發甚至造成多人死亡。在菲律賓的一家醫院,僅短短一個月內就有60名兒童因感染麻疹而死亡。
為什麼本應在美英等國家和地區都被宣佈消滅的麻疹,又再一次死灰復燃?中國的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呢?麻疹為何在全球多地屢“滅”不止?面對麻疹,各個國家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國外發生了什麼
1.義大利:艱難問世的《疫苗法》
麻疹在義大利常年流行強度都比較高。在一項研究當中發現,低疫苗接種覆蓋率的地區麻疹流行強度要更大,疫苗覆蓋率要達到95%以上才行。
於是,義大利在2017年7月亮出大招,推出了《疫苗法》,要求強制接種包含麻疹在內的10種疫苗。這項法律規定,除了醫院開出不能接種疫苗的證明,家長都必須讓孩子去接種這些疫苗;否則將要受到相應處罰,除了不允許孩子上學之外,還要處以100-1000歐元的罰款。
在《疫苗法》推出之後,雖然疫苗接種率有所保障,但是在義大利國內反疫苗人士和政黨的共同努力下,義大利政府終於無法扛住壓力,甚至副總理薩爾韋尼(Matteo Salvini)都聲稱疫苗法規定的10種疫苗毫無用處,於是在2018年8月,義大利政府不得不暫停了這項法律的實施。
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情,讓《疫苗法》的推進發生了反轉的效果。薩爾韋尼的堅定支持者、義大利東北部地區總統,同時也是曾經的極端反疫苗政客馬西米利亞諾•費德里加(Massimiliano Fedriga)因為感染水痘住院,不得不放棄了反對疫苗的立場;而現任義大利衛生部長格利羅(Giula Grillo)頂住了壓力推動新的疫苗法實施。最終在2018年底,義大利全國開展了大規模麻腮風疫苗接種。
2019年3月,修訂版疫苗接種法“洛倫齊法(Lorenzin law)”正式實施,雖然包括麻疹疫苗在內強制接種的疫苗僅剩5種,但保持了拒絕接種疫苗的孩子不准上學的強硬規定。
2. 美國:“無處安放”的外來病源
和義大利不同,美國這個移民國家遇到的麻煩相對來說可能更加複雜。
阿楨
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啥水準?調查表明科學知識水準與教育密切相關
據《中國科學報》2019-4-9報導,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科學知識水準因教育、種族和性別而異。
白人在11個正確答案中平均得7.6分,西班牙裔平均得5.1分,黑人平均得3.7分。
不同種族掌握科學知識的差異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如受教育程度和獲取科學資訊的機會。然而,即使在回歸模型中控制了教育水準,種族之間的科學知識差異仍然存在。
此外,男性參與者平均答對7.4道題,女性平均答對6.0道題。大約有一半的男性(49%)得分較高,而女性只有30%。
回應
中國的平均科學素養確實遠比美國低,這是事實。
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兩極分化,牛×的特別牛×,傻×的特別傻×。
米國邪教相當有市場,大大小小多如牛毛,最最著名的就是那個科學基督教,這個也是民眾科學素養的一種真實表現吧
不光邪教,反疫苗盛行也足以證明民眾科學素養水準。
相關新聞
好萊塢女星認罪 曾為邪教招募性奴
阿楨
深度認知中國,就從承認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開始! 2019-3-26 西方朔
首先,很多人誤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對中國的“無腦黑”,對於這樣的網友,我想先請你看看我的長帖子《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兼答它為何沒有出現於中國》,…..很多人以為我是西方的“無腦吹”:憑什麼要接受西方定義的科學?!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定義!?說實話,像以往一樣,把科學與技術混在一起,以證明中國古代也有科學,確實可以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但是這樣做對於深度認知中國,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因為這就像把猴子也定義為廣義的“人”,確實可以滿足猴子們的虛榮心,但是猴子真的因此就成為人了嗎?!整個現代科學體系,都是從西方傳播到全世界的!除非你不接受,否則,你就必須承認西方對科學的定義。
……
回應
既然何為科學由你定義,那麼古代中國自然沒有你嘴裡的科學
對呀,這個作者扯皮的很。
文章洋洋灑灑,其實通篇只在問兩個問題:“我們是怎麼被西方人追上的?現在我們怎麼依然落後很多?”然後開始去各種找原因解釋這個問題。但是我提醒你跳出你的圈子想一想:如果西方沒有出現工業化,沒有真正使得“科學”這個東西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鋼鐵機械,堅船利炮,然後直接擊潰了滿清帝國——沒有這個前提,“科學”本身是否會讓你們如此趨之若鶩?恐怕你們也會像當時的人嘲笑達芬奇在稿子上畫的那些奇怪機械吧? 你們的思維依然還是“事後諸葛亮”,拿出後來發生的結果,穿越回去苛責前人,是要求古人跳出自己所處的時代,強迫他們去做超越時代局限的事情。 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當時的年代已經創造出了冠絕全球的文明,人類是有學習能力的,一切優秀先進的哲學思想和科學知識,都是能被人腦吸收和運用的。 你最推崇的、西方所謂從古希臘開始就有的科學思維,從萌芽到工業大革命,花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相比之下,我們真正開始學習和實踐最前沿的科技才多少年?從改革開放開始算,也不過40年,你想在這40年的追趕之中就要我們做出超越西方一直在進行的最前沿科技,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阿楨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阿楨
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占26.8%。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它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波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科學家推測暗物質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假如沒有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將很可能無法在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中形成。
“年富力強”並將繼續在太空服役
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於密雲、喀什、三亞的三個資料接收站,每天接收它回傳的約16G資料。而常進帶領的團隊就是要從日積月累的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而在一年多前,常進團隊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確測量太空中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成果於2017年12月7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電子宇宙射線的正常能譜變化應是一條平滑曲線。根據“悟空”積累的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發現在0.9萬億電子伏特處電子能譜呈現出明顯的拐折,並且有初步跡象表明在1.4萬億電子伏特的超高能段呈現出異常波動,反映在圖上是一個“尖峰”。這些結構只有在觀測精度達到最好的情況下才能被看到,幸運的是,“悟空”做到了!
探測暗物質的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撞機探測,主要有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二是在地下進行的直接探測,我國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中正在開展相關實驗;三是間接探測,主要在空間進行。
“悟空”衛星就是採用第三種方式。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就是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佈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悟空”設計壽命為3年,目前已經到期,但它看起來依舊“年富力強”。“經過評估,我們認為‘悟空’還可以繼續在太空服役,現在已經被批准延長2年工作時間。”
阿楨
前沿科技需要國家頂層設計
潘建偉表示,我國目前在量子資訊領域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也不能太樂觀,有些優勢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強烈衝擊。跟傳統的國際科技強國相比,我國以往的科研組織模式以短期的科研專案為主,所以在滿足國家戰略緊迫需求,以及在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援強度上還是有所不足,企業對於前沿科技的投入熱情,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國要做好科技創新,需要黨和國家高瞻遠矚,進行整體性佈局。特別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希望國家在這一領域部署重大科技專案,構建國家實驗室。
“悟空”號效率是“同行”至少10倍 將延期服役2年 2019-03-11 科技日報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已繞地球飛行了16597圈,探測宇宙射線粒子55億個。
在相同時間內,它積累的TeV(1TeV=1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觀測資料相當於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量能器電子望遠鏡和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5倍以上,意味著完成了其他“同行”至少10年的工作量。基於這些資料,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悟空”在觀測能段範圍、能量解析度、粒子鑒別本領等方面優於別的探測器,其觀測能段是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而費用只有1億美元,分別是美國費米、AMS-02的1/7和1/20。
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息息相關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星系連成一片,構成星系團,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團早就分崩離析。科學家把這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
到了20世紀70年代,多種天文觀測結果都暗示著暗物質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暗物質信號被探測到。
阿楨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剛剛回應了!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2019-03-10,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潘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墨子號”發出以後,性能指標遠超預期,原本計畫兩年內完成的科學試驗任務,在兩三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對性能做一些改進,目前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墨子號”已經把星地之間金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現在滴答一秒鐘,大概能夠傳送40萬個金鑰,已經能夠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說,希望能夠儘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實用化,未來能夠研製一顆中高軌的衛星,讓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工作,以彌補“墨子號”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遺憾,確保在更長時間裡產生金鑰。
對量子通信有疑慮是因為不瞭解
公眾對量子通信技術有疑問,主要是因為量子力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量子通信的先進理論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
潘說,創新成果從產生到廣泛應用,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眾接觸到一個全新領域的東西,最開始的反應通常是:不靠譜。比如最早的照相機,大家覺得魂魄被吸到相機裡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認為是偽科學,當它發展比較成熟之後,又覺得這個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有疑慮。
潘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處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轉換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當量子通信被廣泛應用後,大家覺得沒什麼稀奇了,創新過程也就完成了。”
至於量子通信的作用,潘說,資訊安全對國家、對個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銀行帳戶的密碼保護,大到無人駕駛的遠端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來將大幅度提升資訊安全水準。
阿楨
DNA納米機器人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克隆猴、能治腫瘤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2019-02-27,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初選會,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佈,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畫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負責人等2600余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科學進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圖博館
調查:僅半數英國人知道演化論 2019-02-12 台灣醒報
根據最新民調發現,只有一半的英國人知道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3成民眾則不相信演化論,而相信創造論的比率則為12%,29歲以下比率提高到17%。另外,9%的英國人根本不認識達爾文。
據《今日基督徒報》報導,這次由海雀圖書出版社委託進行的調查發現,3分之2的受訪者無法從照片中認出達爾文,29%的人不知道他是演化論的作者。
調查也發現,年長者比較認識達爾文,因為16至29歲中只有66%知道他提出的演化論,60歲以上佔84%。除此之外,8%的受訪者不知道達爾文曾遠至南美進行研究,44%的人不清楚他是搭乘小獵犬號前往當地,44%的人也不知道達爾文曾指出人類的祖先與猴子及人猿一樣。
據《英國鏡報》報導,大約29%的英國人不知道達爾文因提出進化論而聞名,9%的人認為他是提出相對論的人(應為愛因斯坦提出)。另外,有7%的英國人以為達爾文就是《達文西密碼》的作者,13%的人更誤認他是《孤雛淚》作者狄更斯。
對此,英國智庫Theos研究人員史賓賽指出,「對達爾文的認識及對他的理論的支持度不足的結果令人沮喪,而且情況似乎正在變得更糟。在10年前我們進行類似調查時,發現英國只有大約有4分之1拒絕接受進化論。」
圖博館
美各州恢復聖經課 川普表態支持 2019-01-30 台灣醒報
針對美國各州打算在公立學校推出聖經識讀課,總統川普稍早透過推特推文表示歡迎。據有意推動法案的議員指出,從歷史與文化角度了解聖經,能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美國社會的形成基礎。目前共有6州打算讓聖經課成為公立學校的選修課程之一。
據《基督徒郵報》報導,川普是在週一於推特上推文指出,「許多州都推出聖經識讀課程,讓學生可以選擇閱讀聖經。開始回頭?太棒了!」北達科他州議員麥克威廉斯受訪時指出,聖經識讀課可讓學生了解美國社會形成的基礎為何,包括如何促進形成美國制憲會議。
他指出,「只要不在學校教導信仰的話,我們就會努力加以推動。因為當外界看聖經對美國歷史影響時,就會發現法官制度是來自出埃及記第18章。」
不過,對此提案,美國政教分離聯盟已表示反對。目前密蘇里州、印第安納州、西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與佛羅里達都考慮推出類似法案,去年阿拉巴馬州、愛荷華州與西維吉尼亞州也都曾考慮法案,但尚未被通過。
據《ABC新聞》報導,肯塔基州則已通過聖經識讀法案並在2017年生效。基督教佈道家史都華表示,「我相信如果我們開始在公立學校教導聖經,對這個國家與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祝福,因為這個國家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的。」
去年田納西州也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在學校明顯地方呈現「我們相信上帝」的座右銘。
回應
如果有學校強迫上可蘭經呢?
圖博館
為何東亞人大腦容量勝歐非?中科院研究:基因突變方向不同 2017-01-30 崔德興
據《南華早報》報道,3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對全球2萬俱現代人頭骨調查發現,東亞人的顱腔容積平均為1415立方厘米,而歐洲人為1362,非洲人為1268。去年的一個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東亞人的顱頂更高,這讓他們的頭部能夠容納體積更大的大腦。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假設來解釋這樣的差異,其中包括氣候因素,長居於寒冷地方,可能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體積較大的大腦更容易在其核心部位維持恆定溫度,而絕大部分的思考活動是在這個部位進行的。然而,這難以解釋在同一緯度生活的人,例如中國人和歐洲人擁有不同腦容量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教授的帶領下,對不同人種的CASC5突變位點進行對比發現,腦容量調控基因CASC5在現代人的起源過程中積累了8個氨基酸突變,這些突變在非人靈長類和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中均不存在,是現代人特有的變異位點。其中,2個突變位點在現代人中已經固定下來,而其他6個位點在人群中仍然是多態的。而且,這一基因中有4個多態位點在東亞人群中呈現高頻率,這和包括中國、日本、蒙古人在內的東亞人腦容量的增大有著密切聯繫,而在歐洲和非洲人群中,這4個多態位點頻率很低。
宿兵表示,這一調查並不能表明東亞人比其他人種更聰明。他表示,人類為獲取更大的大腦而作出了巨大犧牲。大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更大的大腦使得生育更為艱難,並消耗身體其他部位的資源,這就產生了很多例如體力下降等問題。
黃種人的智商很高,那科學家為何總是白種人? 2018-08-23
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們崇尚的是個人主義,可以擁有張揚的個性,東方是更喜歡集體主義的,人們都是很謙虛的,西方人喜歡鑽研問題,更執著於一個事物,東方的則是分散的思維模式,更注重於整體。日本已經有很多的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了,將來中國科學家也會獲得諾貝爾獎的。
圖博館
“腦容量大的人種就智商高”有根據? - 知乎
就算假設腦容量的資料是正確的,但物種種族的智商不單是腦容量多少決定的,應該是腦重量占到動物自身體重的比例,而且還要考慮腦細胞的多少,且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元的緊密複雜性等因素(如果腦容量大就代表一個物種、一個民族聰明的話,哪長頸鹿和鯨魚的智商不都比人都高了嗎?)如說日爾曼人的腦容量比東亞人大,但歐洲人體格比東方人大,腦容量上的比例就抵消掉了!當年納粹就說猶太人腦容量比較小,是劣等的。但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與猶太人在世界的人口比例看,用腦容量來衡量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智商是不準確的。
人種、腦容量與智商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教授林恩(Richard Lynn),研究全球各民族智商發現,東亞國家包括中韓日是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種,平均達到105。美國心理學協會最新調查顯示,主要人種的智商的確存在差異,最大相差50%,東亞人比美國白人和黑人都要高。
經過核磁共振研究發現,腦容量跟智商的確有關係,容量大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線,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其中,東亞人大腦容量比白種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白種人又比黑種人多5立方英寸。
不過,專家說,外在客觀環境也可能影響智商發展。例如研究發現,柯林頓的智商,是小布希的兩倍,但是結果兩個人都當上美國總統。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德國人以平均107分的智商領先全歐洲,超過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水準。智商排名前15名的歐洲國家依序為德國、荷蘭、波蘭、瑞典、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英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芬蘭、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是七大工業國中國民平均智商最低的國家,只有94分。
氣候較為寒冷的北歐和中歐地區國家民眾的腦容量約為1320cc,大於溫暖的南歐地區的1312cc,這可能是因為北方的環境較惡劣,居民必須食肉以抗寒,進而使腦力增強,且他們也必須動腦才能與大自然對抗,所以腦容量也變得較大。
每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智商也會有差異,例如倫敦是英國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約為102分,主要可能與數百多來社會精英都遷移到倫敦有關,至於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民眾的平均智商為100.5分,而蘇格蘭地區則是平均只有97分。
圖博館
言論惹議致財窘 曾賣諾獎獎牌
他事後受抨擊時曾自稱言論「愚蠢」,強調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族主義者」。惟他仍被多間機構董事局除名,受科學界排擠,再無接到講學邀請。2014年他更以財窘為由,拍賣諾貝爾獎牌,最後由俄羅斯富豪烏斯曼諾夫以480萬美元拍下,並物歸原主。
現年90歲的沃森在2019-01-14: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播放的紀錄片《美國大師:解碼沃森》中,再次強調自己的看法一如從前:「我還沒看到任何改變,智商測試中反映黑人和白人之間存在平均差異,我認為這些差異是遺傳的。」
英國移民後代沃森1928年4月生於美國芝加哥,15歲便以資優生獲得獎學金升讀芝加哥大學,專攻動物學。33歲時他就當上哈佛大學教授,翌年以他25歲在《自然》發表的DNA雙螺旋結構論文,與克裡克(Francis 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同獲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40歲開始兼任冷泉港實驗室主管。
家屬透露,PBS的訪問是去年6月做的,沃森現未能回應最新言論,因他在去年10月遇車禍後尚住在療養院。其子魯弗斯(Rufus)上週五接受電話訪問,稱其父對周圍的認知「非常少」,其言論「可能會使他成為一個具偏見和歧視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這些(言論)只代表他對遺傳學的狹隘解釋……我父親視整個實驗室為生命,但現在實驗室認為他是個麻煩。」
回應
在這個社會說實話也不行
冷泉港實驗室說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數據是啥?這世界所謂的"政治正確"真是令人作噁! 根據英國教授林恩發表引的「全球智商地圖」,根據620份智力測驗結果分析各地區的平均智力。東亞人平均智力(105)最高,歐洲人以99居第二。其後依次為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和美國印第安人(87)太平洋島國民族(85)南亞及北非人(84)。非洲人(67-54)澳洲原住民(62)。 黑人特性是低智商和高體力(包括性能力),這跟黃種人正好相反,而白種人中間。可談論黑人擅長多項田徑運動是種禁忌。
本人主張,不該歧視黑人....人類生而平等 某些人批評我.黑人犯罪率和智商是鐵生生的真實數據.不是你一句種族歧視就可抹滅....迄今為止,主流輿論始終認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僅僅是暫時的,這個差距是由可以改變的種種外部環境條件造成的。
相關新聞
基因人種智商論 禁不起科學檢視
圖博館
英媒發佈全球最聰明國家排行榜:中國第三日本第一 2019-01-14 環球網
英國Vouchercloud門戶網站編制了一份“全球最聰明國家與地區”榜單,排名基於三大因素——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人口平均智商以及小學生學習成績,認為分別代表一個國家國民過去、現在、未來一代的智力,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瑞士、中國、美國和荷蘭,俄羅斯排第六。日本以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第六位、人均智商第六位和小學生學習成績第五位的指數,綜合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三,主要由於民眾的智力水準很高,人均智商105.8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新加坡(107.1)。美國排在了中國後面,且能排到第四主要得益于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全球第一,達368人,是第二名英國獲諾貝爾獎人數的近3倍。但是美國人均智商僅排第28位、小學生學習成績排名也只有中等的第13名。
回應
日本,韓國充其量也就是耍小聰明,要論大智慧中華民族絕對第一。
可惜我們的高智商都用在了騙自己人身上了
這也信,信了你就輸了
讓那些無聊的人排去,中國人務實,沒時間考慮這些,掙錢重要
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人家的生活方式
你應該學學豬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普遍比較勤奮,感覺偷懶都像是在犯罪。
美國人的智商不夠但是科技成就高,恰恰說明美國的國家體質好
你是要飯的?美國的體質(制)好,你去美國要去吧,中國人的習慣都是把剩飯喂豬喂狗的。
受訪重申黑人智商遜白人 DNA之父Watso遭褫奪榮銜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人稱「DNA之父」的沃森早年曾稱黑人普遍智商遜於白人,觸發種族歧視非議,日前重申其立場沒有改變,其服務半生的國際著名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之割席,批評其觀點「沒有依據又鹵莽」,宣佈褫奪給予沃森的全部名譽銜頭。
沃森(James Watson)晚年開始發表冒犯言論,包括指稱赤道地帶人種暴露於陽光下而性慾較強、胖人比其他體型人士少野心等。惟2007年貶抑黑人言論最受非議——他表示對非洲的前景「悲觀」,指「我們的社會政策全基於他們(非洲人)的智商跟我們一樣,但是測試全皆顯示不是真的」。他還說儘管希望人人平等,但是「不得不讓黑人僱員知道,這不是真的」。
圖博館
光子人工智慧晶片取得突破 能否“換道超車”有待時間檢驗
據《新京報》1月6日報導,由清華、北大、北交大等多所高校的在校博士生組成的創業團隊,在光子人工智慧晶片技術上實現不少突破,可助力“中國芯”換道超車。該團隊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全球第二個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研究團隊。
光子晶片主要是將無數個光學系統整合到在晶片上,利用超微透鏡取代電晶體並以光子來進行運算。光子晶片與傳統的半導體晶片相比,具有更高的運算效率以及訊息傳輸量,也兼具耗能低、運行過程中產生較少的熱量等優點,無須複雜的散熱設計。目前絕大多數電子晶片在計算速度和功耗方面都有瓶頸,該團隊負責人稱,光子人工智慧晶片依託矽光子集成技術,在內部完成矩陣運算和資料交換。它的計算過程與人工智慧演算法高度匹配,計算速度比普通的電子晶片高,功耗比電子晶片低。
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算力是傳統電子人工智慧晶片的1000倍,但功耗只有其百分之一,還具備低延遲、抗電磁干擾能力,並可採用國內130nm微電子工藝,這意味著可擺脫對國外高制程光刻機的依賴,無需在工藝制程上進行追趕,成為我國在晶片領域換道超車的核心技術。積體電路的發展沿著摩爾定律趨於極限,矽光子技術是超越摩爾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矽光集成,用光替代原來的電進行傳輸,成本有可能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而在2018年12月25日,據《科學網》消息,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在光晶片內製備出可攜帶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光波導,並實現在波導內高效和保真的傳輸。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世界著名物理頂級週刊《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編輯推薦的亮點文章在網站首頁重點推薦。
在美國,AI光學晶片研發商Lightlligence初創公司在2018年2月2日也獲得1000萬美元的融資。該公司的想法是,使用光子電路來加速人工智慧計算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室技術突破距離大規模應用有很長的距離, 全球很多實驗室技術雖然最初看來來很美好,但絕大多數都沒能落地。同時,人工智慧晶片並非中國急缺的晶片,中國急缺的還是CPU、GPU、DSP、FPGA Flash、DRAM等晶片。
回應
軟體現在佔據絕大多數市場的都是X86之類的外國專利和標準,無論我國如何改進硬體,應用還一直會受制於人。
桌面電腦系統目前的市場佔有率越來越低,所以近幾年wintel日子不是很好過。
圖博館
中國在眾多產業普及的人工智慧也是用了5到10年時間使研發開花的領域。論文數量從2010年前後開始增長,面向翻譯、自動駕駛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研究迅速推進。
此次調查中國位居前列的電池領域也是一樣。因便攜終端和純電動汽車而普及的鋰電池於1980年前後取得最初的成果,之後論文數量快速增長,2000年代正式普及。
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在1990年代發現的研究成果也在2014年作為抗癌藥走向商品化。可以看出,任何領域在研發階段擁有專利等技術實力的企業等機構在產業化階段也能夠發揮實力。
報導稱,日本在新一代技術領域存在感很低。在全部30個主題中,論文的份額基本上全部在10%以下。2016年的研究費總額為18.4萬億日元,與超過40萬億日元的中美兩國相差甚遠。研究費中的政府負擔比例為17.4%(2016年),低於中美的20%以上。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有必要擴大支撐新一代技術開發的政府預算。
中國的論文數在10年間迅速增加
在對研究開發實力進行國際比較之際,相關研究論文的篇數是一個代表性指標。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發佈的“科學技術指標2018”顯示,從2014~2016年各國發表的論文篇數占整體的比例來看,美國為25.1%,中國為19.9%。均大幅超過居第3位的英國(7.1%)和第5位的日本(5.5%),可見中美的存在感突出。中國2004~2006年僅占8.0%,低於日本的8.6%,但在10年裡迅速增加了論文數。
中美從論文的品質來看也力壓其他國家。觀察引用次數多、被評為優秀的論文數的各國論文占比來看,2014~2016年美國為37.9%,中國也達到21.6%,緊隨其後。一方面,日本僅為4.6%,降至整體的第11位,存在感正在下降。
中美的研究人才也在明顯增加。中國2016年的研究人員數量達到169萬人,多於歐盟(EU)15個主要國家的研究人員總和(165萬人)。與5年前的2011年相比增加了近40萬人,顯示出確保專業人才、搶在世界前頭推進重點領域研究的意圖。美國在2015年擁有138萬研究人員,大幅高於居第3位的日本(2017年為66萬人)。
相關新聞
紐約時報:《限制人工智慧出口中國的措施?矽谷擔憂失去優勢》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19-01-03/doc-ihqfskcn3627380.shtml
圖博館
另一方面,美國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導致的傳染病”(第5位)、“基因編輯”(第7位)和“免疫療法”(第10位元)等7項主題上排在首位。日本在“免疫療法”和“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第21位元)等3項主題,國別排名僅次於中美,排在第3位,但按國別來看,排在第1~2位元的主題日本一項也沒有。
中國的論文一直被諷刺為“粗制亂造”,但最近品質也一直在提高。在中國2014~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作為引用數較多的優秀論文獲得一定的積極評價的論文比例達到10.9%。雖然低於美國的15.1%,但高於日本的8.5%。
愛思唯爾分析稱,“與日本和美國相比,中國將實用化納入視野,正展開集中投資”。材料科學的論文比例較高,愛思唯爾稱“正積極推進考慮到電子元器件和純電動汽車的應用研究”。
中國在重點尖端領域加速投資研發
報導稱,按電池、生物等尖端技術研究主題排名,在80%的領域位居首位的中國正在加速推進研發投資。尖端技術研究關乎未來5~20年的產業競爭力,中國注力的研究主題與高科技產業培育政策重疊。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統計,2016年中國的研發投資額達45萬億日元左右,逼近美國的約51萬億日元。據愛思唯爾公司(Elsevier)調查,論文數量方面,2017年中國為51萬篇,較5年前相比增長27%。美國為56萬篇,較5年前相比增長5%。
電池相關的研究將為純電動汽車(EV)、便攜終端、支撐未來基礎設施網路的感測器和設備等提供電源。半導體研究將有助新一代通信標準“5G”通信設備的開發。
新材料的研究將支撐航空航太等製造業的低成本化和高功能化,醫療研究將推動劃時代的癌症治療。可以說中國為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著重在電子設備、醫藥品和航空航太等高科技領域推進研發。
不少觀點認為,雖然中國現在是生產家電和汽車等產品的“世界工廠”,但是零部件等核心技術仍握在歐美和日本手中。瞭解中國政策的大和綜研主席研究員齊藤尚登表示,“中國為了在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領域也實現自主採購,正在集中向高科技產業的研發投資”。
中國之所以如此注重研發是因為大學和企業推進的研發將成為新產業的萌芽。從學術性的基礎研發入手,經過旨在推向實用化的應用研究,最終作為產品和服務普及。中國力爭通過長年的研發獲得專利和技術實力、積攢力量,從而為產業化打基礎。
圖博館
世界30項尖端領域論文中國領跑23項 美國僅占7項
據日經中文網2019-01-03消息,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學術資訊企業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為探索各國的研究開發能力,匯總了世界研究人員最為關注的尖端技術的各研究主題排行榜。成為新一代純電動汽車(EV)和機器人等新產業關鍵的電池和新材料等表現突出,按國家來觀察論文數,在前30項主題上,中國在23項主題上高居首位,美國居首位的主題只有7個。
調查根據2013~2018年愛思唯爾發行的學術雜誌等的論文資料進行分析。根據閱覽數等,將論文的關注度形成分數,按研究主題統計得分。匯總了得分最高的30個主題的排行榜。將主題細化為約10萬個,沒有設置涉及各個領域的人工智慧(AI)等主題。
納入調查對象的論文總數約為1720萬篇,其中中國為約290萬篇,美國約為390萬篇,日本約為77萬篇。
關注度最高的是名為“鈣鈦礦”的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屬於現在主流電池材料的矽半導體相比,具有實現高效低價的可能性,在全世界範圍內,研究開發都很活躍。其次是有助於節電化高速處理半導體的“單原子層”和被視為低廉的電源的“鈉離子電池”。
觀察前10位,電池相關為5項主題,數量最多,背景是這些尖端技術能對從便攜終端到純電動汽車等廣泛產業作出貢獻。其次較多的是醫療和生物技術。自由剪貼基因、有助於動植物品種改良的“基因編輯”(第7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聘教授本庶佑作出貢獻的“免疫療法”(10位元)等3項主題入選。
此外,就30項研究主題調查哪些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發佈論文,匯總了基於論文篇數的國別排名。結果,中國壟斷了前4位,同時從前30位來看,在23項主題上高居首位。尤其是“光催化劑”(第12位)和“以核酸為目標的癌症治療”(第14位)超過全球的7成。
圖博館
愛因斯坦為什麼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 2018-12-03 新浪科技
“這個理論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它並沒有讓我們真正理解舊理論中的秘密,”愛因斯坦在1926年12月寫道。“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上帝會投骰子。”
愛正在回復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的一封信,玻恩認為,量子力學的關鍵在於概率性和不確定性,就像心率失常的偶然發生一樣。然而,在量子論之前物理學家一直堅信的是,如果我們做了某件事,那麼一定會發生另一件事。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做了一件事,另一件事只會以一定的概率發生。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得到其他的結果。
…
需要強調的是,愛因斯坦的上帝是哲學意義上的上帝,而不是宗教中的上帝。 當他多年後被問到是否相信上帝時,他回答說:“我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他在所有存在的和諧中揭示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的信仰和行為的上帝。”斯賓諾莎是與牛頓和萊布尼茨同時代的人,他曾將自然本身視為上帝。因此,他被認為是一個危險的異教徒,並被逐出教會。
愛是堅定的決定論者。就愛因斯坦而言,上帝的“合法和諧”是通過在整個宇宙中嚴格遵守因果關係的物理原則實現的。因此,在愛因斯坦的哲學中自由意志沒有生存空間:“一切都是確定的,包括開始和結束,一切都被我們無法掌控的力量支配….我們都隨著被遠處看不見的演員所吟唱著的神秘的和諧起舞”。
爭論至今都沒有平息。
回應
爭論沒有平息?現在,愛因斯坦已經輸了
https://tech.sina.com.cn/d/i/2018-12-03/doc-ihmutuec5686217.shtml
jsoujsou
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說科學精神:中國1919年缺乏,2019年依然缺乏
大家早上好!明年是五四運動爆發一百周年。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對科學的呼喚已經回蕩了整整一個世紀。說起科學,人們很容易理解為科學知識,其實它還包括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其中,科學精神是統領,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和理念。在我看來,1919年的中國缺乏科學精神,2019年的中國依然缺乏科學精神。
為什麼這樣說?今天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科學精神缺失造成的。
就拿科技界來說,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乏善可陳。你可以找出一千條原因,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學精神缺失。與科學精神缺失伴生的還有學術腐敗、造假,浮誇浮躁等很多醜陋現象。
科學精神缺失的影響決不僅限於科技界,而是全社會的。比如,與健康有關的謠言層出不窮,而且在中國特別容易流傳。《科技日報》每個月底拿出一個整版來闢謠,還是辟不過來,因為謠言太多了。可謂謠言滿街跑,真相還沒穿上鞋呢。公眾寧願盲從某些“名嘴”關於敏感問題的臆斷,而不願尋找和相信科學的答案。
誠信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我們的社會,而始作甬者也是科學精神的缺失。大家知道,訂約和守約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標誌。能夠訂約和守約的人必定是能夠對自己負責的人,而能夠對自己負責的人又必定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那麼,什麼才能造就獨立人格?古希臘人給出了經典的答案:科學。獨立的人格來自於被科學武裝起來的強大內心,依託於在自然規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特質。可以說,契約精神與科學精神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有著一種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繫。
…
回應
在中國最缺乏科學精神的就是媒體了,先努力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是正事。畢竟是做宣傳的,如果個個民科水準,小道消息傳播者的水準,受眾如何提高呢?
言必提西方歐美,卻無視美國連總統就職宣誓都要手按聖經,到2018年任然很多相信上帝存在的事實…
要找到美國人迷信的例子不要太多,西方的科學精神也是集中在極少數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這類人的占比其實都差不多,其實西方普通老百姓的平均科學素養遠比不上中國,大多數美國人連四則運算都搞不定。與其驚呼什麼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不如給有科學精神的人創造出良好的科研環境。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8_13_467993.shtml
jsoujsou
可怕的「習慣」 美疾管局警:不可重複用保險套! 2018-08-02 中時電子報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無論是為了防止性傳染病、或是阻斷懷孕可能,保險套(Condom)是近200多年來,人類一項重要的發明。但身為套套使用大國之一的美國,卻似乎存在眾多可怕、錯誤和危險的「習慣」,迫使該國疾病管制局(CDC)不得不透過推特發文警告,要民眾切勿將使用過的保險套,重新洗乾淨並「重複使用」,這會讓原先保護的功效大打折扣!
從美國疾管局的調查中發現,有1/4的美國民眾會固定使用保險套,但卻有多達3%的人,有「清洗且二次使用」的習慣;更有多達5成的男性,存在穿戴太晚或抽離過早的問題,都讓衛生單位非常地憂心。對於看似「荒謬」的推文,美國疾管局無奈地表示,「我們會說出來,就代表真的有一群人會這麼做!」
從1839年、全世界首枚橡膠製的保險套問世後,很快地讓這個「工具」傳遍各地。但衛生單位或專家都提醒,由橡膠製成的保險套,若是使用過後、還用清潔劑或肥皂清洗,很容易讓橡膠本身硬化或脆化,反而造成病毒和細菌附著,若再次使用、恐讓另一半因此感染各種性傳染病(STI)。
除了錯誤用法外,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更發現,青少年族群中,有47%的男孩在第一次性行為時,並未使用保險套;而且女孩也不知道有什麼保護措施。同時,他們還有不願使用保險套的驚人「堅持」:
一、1/3青少年認為,隨身帶著防護(保險套)是代表該人很淫亂的象徵。
二、58%青少年覺得,使用防護是為了防止懷孕;僅有29%的人認為是防止性病。
三、一旦染病,近六成的男性與47%的女性,幾乎不會與親近友人或家人說。
四、近1/3的青少年表示,在電影或電視看見性行為影像時,從未看見主角戴防護。
五、不少青少年則是認為,戴了不舒服、甚至沒感覺。
jsoujsou
街頭實測美國人地理知識 結果令人傻眼 2018-07-20 聯合報
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吉米基墨(Jimmy Kimmel)去年曾做過1項街頭實測,抽考路人知不知道北韓在哪裡,沒想到幾乎沒人答得出來,笑翻一票網友;而川普近期出訪比利時、英國及芬蘭等國,這些都是美國重要盟友,因此基墨決定再次進行測試,但這次不限特定國家,只要能講出任一國家的確切位置就算過關,沒想到結果依舊令人噴飯。
有路人一開始便表明自己地理超差,隨後便指著南美洲詢問「這是南非嗎?」不少人以為非洲是個國家,還有人甚至無法正確指出美國的位置,並將阿拉斯加誤認為格陵蘭或冰島;幸好最後有1名小朋友正確指出不少美洲國家,甚至還能答出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冷門國家,勉強算是扳回一城。
主持人看完街訪結果直言「小孩真的是我們的未來!」而街訪影片短短1周就有超過700萬人次觀看,雖然有網友質疑節目有造假嫌疑,因為人們應該認得自己的國家,但許多人依舊對美國人的地理知識貧乏感到震驚,有人表示「最大的問題是態度,他們把無知當有趣。」認為美國人應虛心接受各國文化,從中吸取精華,才是身為世界強權該有的表現。
回應
試試台灣人對所謂的台灣有外交関係的友邦地理位置了解程度,其結果也好不到那裏!
維基百科被禁 創辦人:持續溝通不妥協 2018-07-20 世界日報
線上免費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19日表示,將持續和中國政府溝通,期望早日解除對該網站的封鎖,但他也強調,不會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而放棄堅持的原則。
威爾斯表示,和中國政府的溝通一直在持續中,這是一個長久的問題,「我並不認為短期內就可以解決」。他也重申,維基百科絕對不會對中國政府妥協,放棄長久堅持的原則,只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他了解有許多公司都已經這樣,但不願意評論這決定的對錯。
報導說,維基百科自2001年正式上線,2004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封鎖維基百科,之後,又數次在「敏感時間」反覆封鎖、解禁。
回應
上次有個GOOGLE也這樣講,但是後來千方百計想進卻再也進不去了。 中國單單一國的網路人口比美國加上歐盟加上日本全部加起來還要多
jsoujsou
全球首場神經影像診斷“人機大戰”落幕 AI勝名醫
人腦,電腦,誰更瞭解大腦?2018-06-30,備受關注的首場神經影像領域的“人機大戰”在國家會議中心落下帷幕,在腦腫瘤和腦血管影像判讀比賽中,醫療AI最終以高出20%的準確率戰勝了醫學界的“最強大腦”。據悉,如果這款AI産品投入使用,核磁檢查的出片速度將從現在的幾天縮短至幾分鐘。
醫療AI將給腦科醫學帶來哪些改變?
核磁檢查結果將縮短至幾分鐘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介紹説,目前已經向國家藥監局提交申請,希望在臨床中應用這款AI産品,提高基層醫院影像診斷準確率,同時也提高影像判讀速度,為患者節約時間。
jsoujsou
花一億元駁斥一篇轉基因相關論文,到底值不值?2018-06-25科技日報
日前,法國卡昂大學教授塞拉利尼關於轉基因作物誘發腫瘤的論文被蓋棺定論——歐洲三項曠日持久的研究結論駁斥了他的錯誤結論。
但付出的代價巨大,歐洲這三項研究共計耗費1500萬歐元,約合1.13億元人民幣。
2012年9月,塞拉利尼在《食品和化學毒物學》上發表了聳人聽聞的研究,稱用抗除草劑的NK603轉基因玉米餵養的大鼠,致癌率大幅度上升。他呼籲科學家對大鼠進行長期的轉基因餵養研究。
雖然該期刊最終撤回了其研究,但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反轉組織仍在繼續傳播塞拉利尼的結論,引發了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恐慌。
此後,歐洲啟動了三項研究,分別是歐盟資助的“轉基因生物風險評估與證據交流”專案(GRACE,為3個月與1年餵養試驗)和“轉基因作物2年安全測試”項目(G-TwYST,為3個月與兩年餵養試驗),以及法國的“90天以上的轉基因餵養”項目(GMO90+)。
這三項研究結論均表明,試驗的轉基因玉米品種在實驗動物中沒有引發任何負面效應,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風險,更沒有發現其有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相關的毒理學效應。
在資助這三項研究的人看來,這項研究耗費大量資源和人力,並不適合常規研究。但如果是爭議大的科學技術問題,或者是存在兩極分化的觀點,該方法不失為一個保持社會穩定的選擇。
歐洲過去太顧及民間反轉勢力的反對意見,影響了轉基因育種和產業的發展。這三項研究的目的就是教育公眾、風險交流,希望扭轉被動的局面。
專家點評
這件事情總體來看弊大於利。
我們在佩服歐洲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同時,也為不得不耗費巨大的社會資源去重複證偽感到悲哀,因為消耗的金錢和人力資源歸根結底要由納稅人來買單。希望這樣的事件越少越好,那些靠謠言反轉的人應該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相關法律的制裁。
回應
轉基因是否有害、是否會引發其他遺傳問題,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大資料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僅憑2年的研究就得出轉基因完全無害的結論,是極為草率和不負責任的。
用普通外行人容易理解的觀點去扭曲事實,是造謠者一貫的作風。細的不說,這種證偽實驗至少經過了嚴密的論證和設計。請問你說的十幾年,幾十年,幾代人,這些觀點,有哪些證據支撐?是否為極為草率和不負責任的?
就算10代沒問題,反轉人士也可以說十一代有問題.
jsoujsou
奧數盃賽被叫停培訓沒停家長擔憂孩子拿什麼拼名校
日前,教育部緊急叫停了原定在2018.3.10舉辦的第23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而此前,其還先後叫停了迎春杯、走美杯等小升初的熱門奧數盃賽——全國幾乎所有奧數盃賽都被叫停了。
奧數比賽停了,奧數培訓停不下來
記者走訪了上海幾家著名的數學教育培訓機構。無一例外的,這些培訓機構正照常給孩子們進行奧數培訓,也未見家長因杯賽叫停而要求退款、退課。
在上海,中學、小學的入學,分為公辦和民辦學校兩種不同方式。公辦小學、中學完全憑藉地段對口、就近入學,而民辦學校可以通過面談形式,擇優錄取適合學校口味的學生。從今年開始,上海市教委明確,公辦學校對口投檔和民辦學校面談錄取同時進行。
早前,一些熱門民辦初中在招生過程中,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持有各種奧賽證書的學生,在家長中形成了“不上奧數、就上公辦”的不良風氣。此後,上海市教委通過多次政策變動,明確民辦學校招生不允許看奧賽成績,不允許收豪華簡歷,不允許進行語數外筆試。
但對奧數、奧賽的追捧,卻並未停歇。
上海相繼出現了偷偷參考奧賽成績、面試環節進行“口奧”測試的情況。這些做法因為手段隱蔽,不易被發現,一直沿用至今。就在前不久,上海還有一所全市知名的中學因面談測試“口奧”而被通報批評。
,教育部只是暫時叫停奧數盃賽,未來還會湧現出其他種類、其他名稱的杯賽,“哪怕什麼杯賽也沒有,數學成績是拉分項,不管什麼中學,總是會考慮孩子奧數能力的。”
回應
從小學就開始搞過奧數的基本都明白,數學天才就是生出來的,永遠不是培訓出來的。
就算天才是生出來的,也不表示正常人該放棄學習,長期學習至少能讓凡人變成專家,不學數學學什麼不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學藝術學體育的成本多少,數學因為成本低效果大,已經是最好的選擇的
希望政府別關閉了上升通道
搞素質教育,推薦升學才是關閉上升通道。
身為家長,就算沒有奧數比賽,也還是會讓孩子學點奧數,趣味數學之類。這個真的很鍛煉孩子的腦子,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甚至我奢望孩子能從數學難題的解答過程中獲得快樂,代替玩遊戲,看動畫片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教育投資引導到數學方便也比彈琴跳舞之類的對社會貢獻大吧。
話說我真不知道停奧數的人怎麼想,這樣的比賽總比電競之類的有意義吧,現在大家競爭走向了歪路不想如何引導規範,直接一刀切,這麼粗暴真不像搞教育的。
jsoujsou
AMC數學測驗承辦單位:前段學生成績滑落 頂尖人才培育警訊2018-03-18 聯合報
美國數學協會主辦的「2017年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成績昨天揭曉,這次AMC8(相當於國二程度)台灣只有4人滿分,比前一年的22人滿分相比,退步不少,學者分析,顯示前段學生大流失,也呈現我國數學教育的危機。
共8人滿分 AMC8只4人滿分 遠遜前一年的22人
AMC由美國數學協會(MAA)主辦,是全球性的數學測驗。2017年台灣共有約2.1萬人參加AMC8、AMC10(相當高一程度)及AMC12(相當高三程度),我國學生滿分人數,分別是四人、三人及一人。
台灣承辦AMC測驗的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焱銘說:「前段學生大流失」,從數據分析,台灣學生程度有下滑趨勢,2007年台灣學生AMC10的報名人數約占全球的1/10,程度前段的學生占全球快一半,但到了2017年,報名人數還是約1/10,前段學生卻只剩1/10,顯示近10年來成績明顯滑落,前段頂尖人才培育是個警訊。
何焱銘說,從2013年開始,AMC10的平均答對題數,每年以少1題往下掉,到了AMC12,更是明顯被美加超越。
對於參加國際數學競賽成績退步一事,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指出,可能原因是多數台灣的學生和家長只重視考試結果,為了考試而學習,不是真正對學數學有興趣,學校老師和補習班的教法也就傾向用來「對付」考試,而不是根本、素養的教學。
回應
神經病,一個教授拿考試成績來批評家長「考試至上」,美國人出的題目就比較高級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把AMC8的成績列為入學標準,台灣的排名一定會世界第一。
讓我回想到以前有個機會聆聽來自韓國某大學的教授(她負責韓國的PISA)。她介紹PISA。突然間她問道:聽說台灣的補習班已經有在準備開PISA的班囉!
台灣的補教業真的是神通廣大!『作文:可以補』!所以PISA列為入學標準,那補習班將又「發」啦!
圖博館
王曉群認為,隨著其研究團隊此番成果的發表,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比美國腦計劃快了一步”。
奧巴馬宣布啟動的“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項針對人類自身難題的重大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創新的神經技術加強對人腦的認識,其最終目標是希望找到攻克大腦疾病的新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癲癇、帕金森症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為“腦計劃”投入巨資。在“腦計劃”啟動當年的財年預算中,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國家科學基金為該計劃投入共計約1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到了2017年,財政年度預算中“腦計劃”的預算已增至4.34億美元,是2014年的4倍多,和2016財年相比增幅也達到近45%。
王曉群提到,相比於美國,中國在“腦計劃”方面的投入還不確定。“希望國家能大力支持,作為年輕科學家,我們肯定要全力以赴的、集中精力的加油幹。”
另外,中國若想在“腦計劃細胞圖譜”等方面領跑,交叉學科以及相關人才的團隊合作很重要, “就腦圖譜單細胞測序這項工作,它需要交叉學科的協同合作,比如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計算科學等人才一塊兒工作,集結各類人才優勢, 呼喚不同學科的人一起協同合作。所以目前國內從事該方向的實驗室較少, 呼喚更多的實驗室加入。”
論文顯示,王曉群最新的這項研究即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任研究員湯富酬等團隊合作完成。據王曉群介紹,“湯富酬教授早在2009年發表了單細胞測序方法,在全世界範圍內他也是最早啟動單細胞測序的人之一”。正基於雙方優勢互補及前期積累,這項課題從開始到投稿,王曉群等人僅花了一年半時間。
“還是很高效的,如果有更多支持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做得更快更深入一些,不僅前額葉,其它腦區域也可以一一描述出來。”王曉群表示,“目前,我們只是做了基因表達圖譜,未來想繼續深入的研究腦發育的表觀調控圖譜,這樣通過基因表達譜和表觀調控圖譜等的結合,可以有助於我們將來深入了解前額葉皮層如何形成。”
圖博館
研究團隊通過對神經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系統分析和深度挖掘,還首次揭示了在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過程中興奮性神經元生成、遷移和成熟的三個關鍵階段。
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過程中興奮性神經元生成、遷移和成熟三階段(圖源:澎湃新聞)
第一個階段,也就是8-12孕週,為神經乾細胞大量增殖階段。第二階段, 13-16孕週,神經乾細胞分化並大量產生新生神經元同時伴隨著新生神經元的遷移階段。第三階段,19-26週,神經元開始逐漸成熟,表達關鍵功能蛋白並初步形成有功能的神經網絡的階段。
為驗證上述初步形成的神經網絡是否已具備功能,王曉群等人利用電生理等手段對人類圍產期26週的前額葉皮層進行了深入的功能研究。結果發現,26孕週的前額葉皮層中很多神經元已經具備了正常發放鈉鉀電流的能力,在深層腦區的神經元更是具備了發放EPSC(興奮性突觸後電流)和IPSC(抑制性突觸後電流)等功能。
“過去科學界對人腦前額葉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我們通過紮實的工作把細胞類型及每種細胞發育的動態性都基本闡述清楚了。”王曉群總結,“這為解答前額葉皮層如何參與'思考和思想形成'這一關鍵問題的後續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細胞圖譜,是前額葉皮層發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進展。”
“比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部分快了一步”
自2013年4月2日以來,計劃開展為期10年的美國“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已實施將近5年。現在,美國“腦計劃”科研最新進展如何?
據觀察者網早前報導,近年來美國“腦計劃”新項目新成果頻現。譬如2016年8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就繪製出了迄今最全面、最精確的人類大腦圖譜,其中97個人類大腦皮層區域屬於首次公佈。
致力於提供準確動物研究醫學信息的Speaking of Research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會神經科學核心小組目前正倡議“腦計劃”應加強動物研究,通過最新的生理和解剖技術,來確定特定神經迴路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兩位負責人表示,“斑馬魚、囓齒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在'腦計劃'的研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動物研究對於測試新技術在人類的應用方面同樣至關重要。”
據澎湃新聞報導,王曉群表示,“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囓齒類為主, 我們則是包含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動態過程”。這對人腦發育與疾病的研究會提供最直接的參考。
圖博館
人腦“CPU”在8-26孕周如何發育
論文中提到,儘管神經迴路是在人類胚胎髮育的晚期甚至在人類出生後才形成,但各種不同功能的細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就形成並遷移至相應的區域。
為獲得系統、動態的神經細胞發育過程,研究團隊借助RNA測序分析了超過2300個單細胞,這些單細胞來源於8-26孕週、尚處於發育階段的人類前額皮質。
最終,王曉群及其同事確認了六大主要類型共計35個亞型的細胞,並追踪這些細胞的發育軌跡。“我們發現,在動態發育的人類胚胎前額葉皮層中,主要由神經乾細胞、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星型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六大類細胞組成,並進一步把這六大類細胞精確地劃分為35個獨立的細胞亞型。”
明確細胞構成僅僅是獲得基石。“我們繼續利用擬時間等算法重構了這些神經細胞類型之間的發育譜系關係,發現在前額葉皮層中的神經乾細胞是一個具有高度複雜的異質性的功能細胞群體,在不同的胚胎髮育階段分別分化成神經元細胞、星型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王曉群表示。
隨後,通過更深入的功能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與神經乾細胞對稱分裂、神經元發生、膠質細胞發生這三個重要神經發育事件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關鍵基因表達特徵,並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實驗驗證。
此外,近年來在人類神經乾細胞的研究中,科學家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放射性神經膠質細胞。王曉群等人認為,中間前體細胞(IPC)對於神經發生、特別是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發生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系統的數據分析和多層次實驗驗證,研究人員提出,中間前體細胞的產生具有兩個關鍵爆發期。“一個是在胚胎髮育10週左右,這些中間前體細胞主要由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RG)大量產生,而另一個峰值則發生在胚胎髮育16週左右,這些中間前體細胞由外放射狀膠質細胞(oRG)大量產生。”王曉群解釋,“正是通過中間前體細胞的這兩個爆發期的形成,數量龐大的神經元才能在短暫的大腦皮層發育時期內快速生成,並形成了結構複雜、功能豐富的前額葉皮層。”
圖博館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人腦“中央處理器”,領先美國腦計劃2018-03-15 觀察者網
“我們可以探索數光年外的宇宙,但對我們兩耳之間3磅重的大腦知之甚少。”這一想法推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啟動了“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
中國同一領域內的研究也在加快步伐。目前,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還主要集中在囓齒類為主, 而中國已包含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動態過程,這將為人腦發育與疾病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參考。
3月15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人腦前額葉研究論文(圖源:《自然》雜誌網站截圖)
該論文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教授, 北京大學的湯富酬教授、喬傑教授和安貞醫院的張軍教授。王曉群也是2014年-2018年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成體神經乾細胞的命運決定機制與功能研究”首席科學家。
王曉群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項研究首次針對人類前額葉皮層(PFC)發育過程中前額葉形成中的細胞與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應該說我們的工作已經比美國'腦計劃中的細胞圖譜部分'快了一步。”
人腦前額葉皮層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堪稱人腦的“中央處理器”。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中,大腦容量增加了一倍,增加部分則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人類的前額葉皮層占到了大腦皮層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從功能上來說,前額葉皮層負責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主要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認知能力、行為決策、情緒的調節等功能。
然而,長期以來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尷尬處境是,既想對大腦的奧秘一探究竟,同時卻連大腦由多少細胞構成都不清楚。“雖然大家都說大腦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但大腦裡面究竟有多少個細胞我們都不清楚,基本的細胞組成都不了解,所以也就很難去理解腦的高級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王曉群表示。
圖博館
我國啟動又一超級工程深空探測能力將提升100倍
2018.3.2,中國科學院啟動了我國新一代空間科學衛星——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英文簡稱“eXTP”)背景型號項目。該空間科學衛星有望於2025年前後發射運行,並在此後10年間成為該領域國際領先的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台。
探測能力超越“慧眼”100倍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是我國首個空間天文望遠鏡“慧眼”衛星的繼任者,設計壽命由“慧眼”衛星的4年提高到了10年以上。由於採用獨特的方式、集合了4組具有不同觀測能力的X射線望遠鏡,該衛星具備全新的多參數同時觀測能力,綜合性能也將有一個數量級的提高,超越“慧眼”衛星探測能力的100多倍。
eXTP是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和主導的重大國際合作空間科學項目,合作組成員來自20多個國家、地區和組織的一百多個研究單位。據介紹,該空間科學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有望推動我國空間X射線天文學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科學目標:“一奇二星三極端”
黑洞附近會發生什麼?中子星內部是什麼物質狀態?這些都是目前空間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科學熱點。在eXTP這個旗艦級的X射線空間天文台研製發射之後,將有望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eXTP的科學目標是“一奇二星三極端”,也就是基於對“黑洞”這一奇特現象,以及對“中子星和夸克星”的觀測,致力於研究極端引力條件下的廣義相對論、極端磁場條件下的量子電動力學和極端密度條件下的量子色動力學等理論。
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介紹,黑洞、中子星和真空都是尋求物理學新突破的重要前沿,但是超強引力、超強磁場和超強密度這樣的環境在地球上很難模擬,通過探測這些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實驗室”,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演化,而且還將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技術。
我們今天生活當中我們都離不開信息技術,而這些都是100年前所做的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給我們帶來的結果,而廣義相對論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我們今天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需要把這些理論,把它給搞清楚,也希望能夠對中子星的觀測達到精確的程度之後,可以來了解看看能不能把引力規律和量子力學最終統一起來,這是eXTP這個項目所希望能夠達到的。
圖博館
現在還有大學生相信地球是平的?而且人數越來越多…2018-02-08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要在北京時間7號凌晨2:30 發射獵鷹重型火箭了,帶上馬斯克騷氣的紅跑車,目標直奔火星軌道!
說出來你可能不太相信,在美國居然有很多人真的相信地球是平的!
比如NBA球星歐文就在去年的一個廣播節目裡公開支持地平說。歐文還他媽是大學生!
還有饒舌歌手BoB,專門寫了一首歌曲《 Flatline 》,不僅強調地球是平的,還diss了著名天文學家尼爾·泰森。
不光這些名人,突尼斯有個博士生,居然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證明地球是平的!
你估計跟我一樣,特別好奇這些地平論學說的人是怎麼佐證自己觀點的~
差評君打開了地平論者大本營,地平協會的網頁...
嗯,囊括了從18XX年到現在的各種資料,真是辛苦了。
支持地平論的人們各自的地平理論也不盡相同,裡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這個↓↓
地平論學者們創造了一種新地球模型,北極在地球的最中間,周圍是各大洲和海洋,在最邊緣是南極洲構成的巨大冰牆,有45米高,太陽和月亮則是球形的,有52 公里的直徑。
對於NASA的太空照,地平論則說,要么是P的,要么是NASA篡改GPS信號造成的假象,他們就是在盤子上飛,並且全世界的政府在一起製造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說。
去年11月,舉辦了一場“ 平坦地球國際會議”,門票249美元,居然有四百多人參加!
往往相信地平論的人們,也是反疫苗、反智論的支持者,他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教科書,懷疑一切信息,是十足的陰謀論者,但他們對自己的理論卻莫名的有自信。
也許,在某些情況下,有疑問是件好事,能促使你思考、判斷、增長見識,可是像這種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的瞎猜,最多也就限於瞎猜了,更多的是無理取鬧。
“九年義務教育,很有必要 ”
回應
支持懷疑精神!
你管這叫懷疑精神?!
知乎上說:中國的教育太失敗了…………看了這則新聞後,我感到——真的太失敗了!中國的教育,到了現在還有那麼多的人認為白人的教育至上
難怪從美國回來的華僑說美國如今反智非常嚴重,已經嚴重到你不同意他的反智觀點他就開槍的地步
基督教可是堅信世界是上帝花七天時間創造出來的。我的一個學生在我上《女媧補天》這課時站起來堅定地對我說,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因為她媽媽是基督教徒,幾乎每週都帶她去教堂禮拜
國內也要警醒!前天還有人在貼吧:從有了三峽大壩、地球上的地震次數就越來越頻繁了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408
圖博館
至於第三點“趕時髦”,多少有點舊時的“遺風”。在中國復興背景下成長的年輕人,如果做選擇題、判斷題,現在大多未必會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基督教的”便是“文明的”,“洋節”便是“時髦的”,但不知不覺還是會覺得一些西方的事物比較“時髦”。其實,近代西方社會的富裕繁榮並非是因為什麼基督教的因素——康德在《什麼是啟蒙運動?》中寫道:“啟蒙運動即是使人們從加諸己身的不成熟狀態中解脫出來。由於我們的統治者對染指藝術和科學尚無興趣,所以我把這一運動的重點主要放在宗教事務方面——在這方面輕信盲從是尤其有害並且可恥的。”
恰恰相反,對現代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都是建立在擺脫了宗教桎梏的基礎之上。在西方也逐漸拋棄落後宗教,實現社會正常化、世俗化的今天,我們更沒必要因為崇拜他們的宗教信仰而去過他們的宗教節日。
中國人向來不抵觸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也一向以包容著稱,要說非得強行抵制這個節,也沒有太大的必要。無論如何抵制,本來想過節的人還是會去湊熱鬧,大家樂一樂沒有關係,只是該知道的還是得知道。
圖博館
1947.1.22,美軍軍事法庭裁定主犯皮爾遜強姦已遂罪成立,幾天后再裁定幫兇普利查德妨礙軍紀等二項罪名成立。決定判處皮爾遜十五年有期徒刑,普利查德監禁勞役十個月。全國的抗議運動稍稍平息,國民黨當局也鬆一口氣。可是8月的時候美國海軍部長核准判決,該被告無罪釋放兼恢復原職。學生運動再起,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這一“平安夜”發生的強姦事件最後間接促成了美軍撤兵和停運軍火,成了一根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導火索。
遺憾的是,很多熱衷於聖誕節的年輕人並不知道這段歷史,而且隨著資本的侵入,聖誕節也變了味道,甚至成為一種負擔。
為此,我特意調查了一下身邊過節的朋友和夥伴,發現選擇在聖誕節進行慶祝活動的人中年輕人占主流,他們過節的理由總結一下不外有三:跟風、消費主義和趕時髦。
其中的“跟風”無可厚非。一些人覺得新鮮好玩,多個節過而已,年輕人樂一樂也沒什麼不好。
對於第二點,因為商家促銷所以過節。我在前文中已經講過。中國的聖誕節,根本就是一個商家生造出來的大型促銷活動。一看到商品打折就去購物,落入商家的套路中。
今天的人們在資本的驅使下,越來越擅長為了製造而製造,為了消費而消費。有何需求?為何消費?這些最基本的關於意義的探求卻被拋諸腦後。“資本並不還原意義,而是將貧乏的事物變成消費的符號,在符號的消費中,讓人們自以為給出了參與世界的證明。”[13]——這是人的異化。缺失人的文化,談不上是什麼文化;不以人為本的節日,也便不是節日了。
這種敘事的流行是我們尤其應該警惕的——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披上了親情和愛情的外衣。比如因為女朋友過節,“為了愛情”,所以我也不得不過、不得不送禮。看到很多年輕人平安夜送禮、情人節送巧克力、求婚送鑽戒——這讓人感覺他們的想像力十分匱乏,好像男孩子不花錢就不會表達對女朋友的愛意、女孩子沒有看到自己的男朋友買買買就感受不到對方在感情上的付出了一樣。
圖博館
要說是現代肆虐橫行的消費主義讓原本寧靜祥和的聖誕節變了味,也不盡然。聖誕節從來就沒有寧靜祥和過。美國人在聖誕節時的瘋狂由來已久。歷史上這天就是美國人盡情放縱以及吃喝嫖賭的日子,當時的人甚至還有男扮女裝、女扮男裝四處賣笑要飯譁眾取寵的習慣。這種一年一度充斥著性和暴力的社會秩序崩潰,一度讓英國清教徒在馬塞諸塞立法禁止了整個聖誕節。其實今天我們在聖誕節裡看到的物質主義、放縱無度以及淫亂墮落都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Festival”(節日)在英語裡是一個起源於14世紀的拉丁語形容詞,中古英語裡的“festival dai”意思是“宗教日”。失去了宗教意義的“宗教日”,還能剩下什麼呢?
中國人為什麼過聖誕節?
在中國文化里,“節日”一開始並不是慶祝或者娛樂的意思,“節”就是時間的段落,像竹節一樣。它告訴人們如何進行生產、勞動;安排家庭和社會活動以及舉行祭祀儀式,是一種輔助人們生活的製度。中國步入現代之後,節日逐漸和農耕脫離了關係。大家除了祭祖(比如清明、正月十五掃墓等)祭偉人(寒食節、端午節等),也會開始在中秋節、元宵節、農曆正月初一的時候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另外,很多現代發明的節日也慢慢取代了歷史的傳統節日。
但實際上,以聖誕節為例,不僅與高端無關,在中國近代還有一段十分不光彩的歷史。
1946.12.24晚,美國駐華海軍陸戰隊下士皮爾遜夥同列兵普利查德,在東長安街北側平安戲院西邊(即現今之東方廣場)遇到北大女生沈崇並將她強行架走至東單廣場姦污,造成轟動一時的“沈崇事件”。時人認為“但凡有美國駐軍之異域,或多或少,總會發生風化案,尤其聖誕夜”。當天北平的《北方日報》即發出警示:“今晚洋人狂歡,婦女盼勿出門。”
消息披露之後,北大、北平乃至全中國為止沸騰。“翌日,上海市學生抗議駐華美軍暴行聯合會成立,同一天,馬寅初、郭紹虞、蕭乾等上海三十教授發表抗議書,接著錢鍾書等教授又發表聲明,全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賢達,相繼發表聲明抗議美軍暴行,聲援北平學生。跟著全國幾十個大城市天津、上海、南京、重慶、台北……的學生紛紛罷課,舉行示威遊行,人數達五十萬之眾,運動持續一兩個月之久。”
圖博館
那為什麼今天有人慶祝聖誕節呢?
據歷史記載,羅馬人12月25日慶祝耶穌誕生的傳統來自波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的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是在12月25日的時候從石頭里生出來的。在3世紀,非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奧勒良(Aurelian)宣布12月25日為“太陽神之日”(Dies Invicti Solis,拉丁文意為“索爾無敵者”之日)。羅馬人本來就以雜糅各種異教信仰著稱,12月25日這一天最終演變成了羅馬人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
關於聖誕節,不僅僅是耶穌的生日日期來自異教,大部分今天聖誕節的構成要素(比如聖誕樹、冬青、槲寄生、馴鹿和聖誕老人)都來自各種亂七八糟的非基督古老信仰 ,而基督教的“天主”在多處明確規定了不能用異教的習俗去崇拜它,耶穌本人也說不要用一些虛假的人為信條去紀念自己。所以過聖誕節對基督徒來說其實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除此之外,基督教的一大分支東正教(Eastern Christianity)的大部分教會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選擇在一月慶祝聖誕節。
“聖誕節”“Christmas”本意就是“基督的彌撒”,“Christ's mass”即紀念耶穌基督的日子。既然這個日子和耶穌誕生其實毫無關係,名不正則言不順,以“耶誕”的名義慶祝它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資本的狂歡,美國的放肆
與其說“聖誕節”和耶穌誕生有什麼關係,不如說這又是一場資本的大獲全勝。大部分美國人所慶祝的聖誕節,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發明出來的另一個噱頭。他們的目的無非還是喚起各種類型客戶的購物慾,把盡可能多的商品賣給他們罷了。
就連聖誕老人都是資本的發明。今天我們熟悉的聖誕老人出現於上世紀初,其可能的來源聖尼古拉是個出生在今天土耳其地區的希臘主教,他很瘦而且以上世紀美國的標準看也不算白人。今天為大家所熟知的聖誕老人形象——一個穿著紅白衣服、帶著紅白帽子、留著大白鬍子的白人胖老頭——則是可口可樂公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廣告中杜撰和推廣的。
圖博館
基督教徒無論是信新教還是天主教的,在2007到2014年這七年都有顯著的減少,無教派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有明顯的增加。相信聖誕節敘事(耶穌是處女生的、耶穌生在牛棚、先知給耶穌禮物、天使向牧羊人宣布耶穌誕生)的人數,從2013到2017年僅僅三年時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對於非基督徒,全相信這些故事的人在2014年還有21%,到2017年就只有11%了。美國雖然有很多反常理的地方,但還是符合世俗化的世界大勢的——信教的和信耶穌誕生故事的人數都在以驚人的速度逐年遞減。
由於美國不信基督教的人原來越多,聖誕節如今也成了黨政的戰場。根據調查,有60%的共和黨人在聖誕節會進行宗教性的慶祝活動,只有32%的民主黨人如此。有66%的民主黨人認為應該使用“Happy holidays”(各種節快樂)的慶祝語,只有28%的共和黨人同意。可以說美國的黨爭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這種兩黨制的政治傳統深深地割裂了這個社會。
(四)基督徒:鮮為人知的是,很多基督徒不過或抵制聖誕節。僅是明文規定不能過聖誕節的教會就有貴格會(Quakers)、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和基督教會(Churches of Christ)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並不是什麼小眾的野雞教會,而是具有數千萬信眾的大型基督教團體。其他私下選擇不過聖誕節的基督教徒就更多了。
這些基督徒不過聖誕節的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他們認為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耶穌基督生於12月25日。不幸的是,他們很可能是正確的。關於耶穌的出生日期“聖經”裡沒一個字提到。“聖經”中甚至有間接證據證明耶穌出生的日期不可能在十二月底附近。根據“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第八節的記載:在伯利恆之野地裡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只要稍微了解一點地理和氣候知識,不難發現伯利恆這個地方在十二月底的夜晚非常寒冷,而且時常有雨。任何大腦正常的牧羊人應該都不會選擇在這個季節把羊群趕出去放。
另外《路加福音》的第二章還寫道:1 當那些日子,愷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3 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也就是說,耶穌誕生在伯利恆的原因是耶穌的“父母”來這裡參加羅馬的人口普查登記。羅馬人以行政的高效著稱,在一個路都被凍住的寒冷冬日下令進行人口普查也不符合基本的邏輯。
圖博館
戴雨瀟:聖誕在美國衰落,卻在中國被追捧?
紐約大學研究生,思想與文明觀察者2017-12-25
聖誕節又到了,國內的大街小巷節日氣氛濃烈,聖誕歌曲和裝飾品無處不在,小孩子也都十分興奮地期待著禮物。毫不誇張地說,聖誕節在今天的中國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準全民性的節日。
筆者暫時客居西方,發現在紐約無論是街道還是餐廳和商場,聖誕的氛圍竟然還不如中國濃烈,朋友之間的節日問候和大小企業發給客戶的郵件裡也絕少提及“聖誕快樂”。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東方比西方更努力地慶祝聖誕節這種“節失求諸野”的局面?
美國聖誕的衰落
近年來,聖誕節的慶祝活動在美國呈現逐漸衰落的態勢,最顯而易見的跡象就是在紐約等大城市的街道上,“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的標語已經非常罕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Happy holidays”(各種節快樂)。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就像中國人都過春節一樣,西方人也都過聖誕節,社會各界在這天會開展各種各樣慶祝活動。事實上很多美國人不過聖誕節,不少人還會積極抵制聖誕節。
在不論“大一統”的美國,社會方方面面都是割裂的,這當然也包括聖誕節。在美國,主要有以下幾類人選擇不過或者抵制聖誕節:
(一)猶太人:猶太人在年底有自己的節日,即光明節(Hanukkah)。猶太教不承認耶穌為救世主,當然不過聖誕節。猶太人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習俗是在12月25日成群結隊去吃中餐——過“中餐節”。
(二)穆斯林:伊斯蘭教承認耶穌的存在並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先知,《古蘭經》還專門有一章讚美聖母瑪利亞。但是穆斯林沒有慶祝先知誕生日的習慣,所以他們也不過聖誕節。穆斯林主要過古爾邦節(Eid)和齋月(Ramadan)。
(三)泛神論、無神論和不可知論者:在美國這個“準宗教國家”,無神論者目前看還比較少,但是近年來數目有呈現逐漸上漲的趨勢,從2007年到2014年,自稱無神論者的人數就增加了一倍。新一代的年輕人裡信教的比例也越來越少。美國和大部分世界上的主流國家一樣,整體上在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
圖博館
美國爆發22年最大規模人傳人甲肝疫情中領館發布領事提醒
美國加州公共衛生部報告稱,自2016年年底以來,加州聖地亞哥等地爆發甲肝疫情並有蔓延趨勢。截至2017.10.13,加州發現581例感染者,已致至少18人死亡,是1995年甲肝疫苗引入以來全美最大規模人傳人甲肝疫情。
甲型肝炎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由於攝入了病毒攜帶者的糞便污染過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甲肝潛伏期通常為14天至28天,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熱、食慾不振、腹瀉、噁心、腹部不適、深色尿或黃疸(皮膚和眼白髮黃)等症狀。感染嚴重者可能出現肝功能衰竭並導致死亡。由於甲肝病毒離開人體仍可存活數月且難以殺滅,專家預計此次疫情或持續數年。
自2006年起,加州學齡兒童都必須強制接種甲肝疫苗,因此本次疫情對青少年幾乎沒有影響,感染者和死亡者都是成年人。
回應
喝開水喝開水喝開水!
水深火熱槍擊……現在還來瘟疫……藥丸的節奏?
其實就是很多人沒有接種。因為各種理由不接種。宗教教義啦,反對動物實驗啦,非法移民及後代啦……甚至就只是反智原因。
那些反智的和中國反對建移動通訊塔的傢伙們一個德行。
圖博館
這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相信的。他本人在當選總統前不僅多次公開宣稱“接種疫苗”和“自閉症”之間的關係,在宣布參加美國總統大選後,他還希望把自己“醫療理念”推廣給美國社會。
據悉,今年1月,時任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就曾召集各路“反疫苗”人士,欲成立新的“疫苗委員會”。有消息人士稱,特朗普還有意建立與之相對應的“自閉症委員會”,共同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醫理聯繫。但此項計劃後來被終止了。
這些支持的聲音,讓美國的“反疫苗運動”大張旗鼓了近20年。而醫患關係的另一邊,美國的醫生們也逐漸對這群“頑固不化”的患者們失去信心。越來越多的美國兒科醫生開始對不接受兒童疫苗的家庭實行“拒診”。美國《福布斯》雜誌比較了往年美國兒科拒診的案例,得出結果:2013年,每8個兒科醫生就因“患者拒絕接受疫苗”一直而對其拒診。這個數字相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
美國醫生的“任性”也得到了美國兒科學會的支持。美國兒科協會今年發布的最新報告中(2016年度),明確加入了“在嘗試了各種方法後,兒科醫生可以對仍然不接受疫苗的患者進行拒診”這一規定。
針對“是否該接種疫苗”的問題,討論雙方都有強力的支持者。Bresdow宣布被捕的當天,就有大量的美國民眾舉著“支持Rebecca(Bresdow的名字)”、“拒絕強制接種”等牌子,站在法院門口抗議。
“她已經筋疲力盡了,牢獄之災和失去孩子的事(撫養權)讓她飽受折磨,”Bresdow的律師向芝加哥論壇報透露,“但如果再給一次機會,她還是會這麼做。”
回應
反疫苗和反轉基因,反PX,反核電幾乎都是一批人,說辭都差不多。當然背後是不同利益集團。
也有的是純粹的愚昧,可惜世界上沒有愚蠢疫苗
宗教是麻痺人民的鴉片
美國人民難道不知道,兩百年前教堂就裝避雷針了麼?
中國也有這種微信群宣揚疫苗降低人體免疫力,不給孩子免疫接種~
圖博館
此外,密歇根州也開設免費的嬰幼兒疫苗教育普及課程。參與課程的家長可以在醫療費用外獲得額外的優惠。據芝加哥論壇報透露,Bresdow和她的前夫都參與過該課程,深知缺種疫苗的危害。然而,自2010年以來,在她的“保護”下,她的孩子就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疫苗的注射。其決絕接種的理由也均為“與個人信仰相違背”,並無出於對疫苗醫理的考慮。
近幾年,美國的家長故意拖延接種時間、甚至拒絕給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的現象頻頻發生。根據美國《兒科藥理和治療學雜誌》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來看,美國家長這麼做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出於“宗教”角度的考慮。
美國醫學會也長期致力於反對家長抵制孩子接種疫苗的行為,並給出數據,向家長們證明未接種嬰兒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得病率相對較高。
2015年前後,美國加州的迪士尼樂園爆發了小規模的麻疹傳染:僅2015年12月15至20日,就有超過24名兒童在迪士尼樂園感染了麻疹。其中連兩起病例是因為患者還沒有到接種疫苗的年齡;大多數患者體內沒有麻疹疫苗。
但仍有大部分美國家長以非醫療性原因拒絕接受疫苗。從《兒科藥理和治療學雜誌》給出的數據來看,全美有5%的家長拒絕給孩子接受疫苗;有81%的家長不認為推遲注射會令自己的孩子麵臨疾病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數字也在逐年遞增。
這麼看來美國家長拒絕接受疫苗,並呼籲別人不要接受注射,並不是因為美國社會醫療推廣程度不夠,也不是疫苗的價格昂貴。
首先,不接受疫苗是美國法律允許的。美國包括密歇根在內的20多個州,出於對“個人信仰”的尊重,允許美國公民以“宗教”為由而不參加疫苗接種;僅加利福尼亞、密西西比、和西弗吉尼亞,這三個週不承認所謂的“非醫療性理由”。
除此之外,自1998年一個名叫Andrew Wakefield 的英國腸胃病學家將注射麻疹疫苗和誘發自閉症聯繫起來之後,“反疫苗運動”獲得了很多美國人的支持。
圖博館
美國母親因“信仰”拒絕讓兒子接種疫苗被判入獄7天
2017年初,國內有公眾號造謠“疫苗有毒”,煽動家長不要給孩子接種,好在大部分讀者有基本的科學認知,相關賬號也被關閉。而據芝加哥論壇報14日報導,美國底特律一位母親因“信仰”原因拒絕給9歲的兒子接種疫苗,被判入獄7天,並且失去了撫養權。這些疫苗包括:破傷風、百日咳、麻疹、腮腺炎、風疹、乙肝以及水痘等,常見兒童疾病的疫苗。
美國社會關於“是否應該強制接種疫苗”的爭論已經有些年頭了,據悉,她此前已經無視奧克蘭郡法院長達一年的傳喚。“我這麼做是為了保護我的孩子,”Bredow在當地時間2017.10.13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採訪時透露,“我只是在捍衛我的信仰,我只希望疫苗的事情(指強制接種疫苗)不再發生,為了信仰我進監獄都行。”
如今“如願以償”的她卻道,自己從來沒想過為因為出於保護自己的孩子、維護自己相信的事情,而被判入獄。
Bresdow於本月4日開始,被奧克蘭郡法院判處7日監禁。因為服刑期間表現良好,她提前兩天得到了釋放。
在她經歷了所謂“人生中最痛苦的五天后”,出獄後的Bresdow發現現實更難以應對:因不給自己的孩子接種育苗,Bredow失去了對自己兒子的撫養權。她的孩子也在她入獄後接受了相應的疫苗接種。
Bredow的前夫,作為孩子現在的監護人,向媒體表示,自己從來都支持孩子接受疫苗的義務要求。“但她(Bredow)覺得這麼做是與自己的宗教信仰相違背”,其前夫補充道。
Bredow本人也在早前向華盛頓郵報透露,稱自己對疫苗本身並沒有意見,只是出於“宗教”的考慮,覺得接種疫苗會讓自己“叛教”。她還堅信,自己的孩子服用任何藥物都得她說了算。
實際上,密歇根州法律規定,學校要求其學生在進入幼兒園、以及升入7年期(12-13歲)之前接受疫苗。這些疫苗包括:破傷風、百日咳、麻疹、腮腺炎、風疹、乙肝以及水痘等,常見兒童疾病的疫苗。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官網的信息顯示,此類疫苗均有美國相關部門批准,“其安全程度已經做到了盡可能的提高”。在提前查詢過敏原的情況下,並沒有出現因注射疫苗而導致大量兒童生病的例子。
圖博館
實際上,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包括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哈佛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所等單位聲稱合成“金屬氫”的報導已有6次之多。然而,尤金·格列戈良茨認為,“氫的金屬化問題從來就沒有真正解決,仍需要等待將來完成”。
回應
哼!樣品已經不見了!你們不准質疑!
韓雨春,快和別人學學
公知大V噴子我全對,你全錯,你錯是因為沒看懂我說話
不是消失了嗎?不能重複還叫做成功?
為什麼一定要挖美國這個金屬氫的新聞呢?因為這個新聞是美國搞出來的政治新聞。
今年1月,中國成功合成世界首個全氮陰離子鹽,佔領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研究國際制高點。這種化合物含有全氮陰離子(N5-)。由此製造的炸藥的能量可達TNT3倍以上,具備高密度、高能量、爆轟產物清潔無污染(爆炸產物為氮氣,無污染)、穩定安全等特點。可以直接推動超高含能材料的快速進步,相關材料的研製成功有望在炸藥、發射藥和推進劑領域產生驚人的發展。緊接著,隔了幾天,美國這個早在去年10月就發表過一次、並被質疑過的製造金屬氫的新聞就被重新發表並報導了,和中國這個新聞爭風頭。有些網站直接製作了“中國的'N2'與美國的金屬氫哪個更厲害”的新聞。
然而又過了不久,當圍觀金屬氫的風頭過去以後,美國人說他們制出來的金屬氫不見了……這個事兒,很有意思。中美之間已經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9_05_425827.shtml
圖博館
中科院團隊質疑哈佛發現金屬氫哈佛教授回應:對方誤讀信息
據法制晚報2017.9.5報導,今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文,聲稱在高壓下發現了金屬氫,轟動科學界。而在此之前,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金屬氫的樣品。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兩科研團隊針對今年初哈佛大學稱高壓下發現金屬氫的科研成果發表了不同看法,即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並未獲得氫金屬化的證據。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據報導,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的兩位“外專千人計劃”專家尤金·格列戈良茨和亞歷山大·岡察洛夫領導的團隊各自用充足的實驗事實和比較研究認為,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文章中的壓力標定、金屬化證據和所揭示的金屬氫特徵等“均經不起推敲,難以自圓其說”;固體所科研人員利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和壓力標定方法所校準的實際壓力只是哈佛大學科研人員聲稱壓力的一半,並且在此壓力下,前人所得出的實驗結果都沒有發現氫金屬相的存在。
據介紹,關於超高壓的實現和測量一直是超高壓實驗中並存的兩個關鍵問題,尤金·格列戈良茨帶領的團隊在過去5年間進行了上百次超高壓實驗,在與哈佛大學相同尺寸檯面的金剛石壓力裝置下,有30次做到了300萬倍標準,而這已經是最高值,不可能達到哈佛研究團隊所說的近500萬倍標準大氣壓力。
此外,對哈佛發表成果中氫的“金屬化”的重要證據之一——展示樣品具有強烈反射的金屬光澤,尤金·格列戈良茨與合作者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哈佛大學的工作可能在較低壓力下就已失去氫樣品,因為隨著壓力的增加,樣品腔會不斷縮小,氫樣品會不斷擴散至金剛石和封載樣品的金屬墊片中。“這導致哈佛團隊未能提供氫存在的譜學證據,也使展現出來的樣品金屬光澤跟周圍的墊片光澤沒有區別。”
不僅如此,亞歷山大·岡察洛夫與合作者重新檢驗比較哈佛團隊聲稱的金屬化的反射率數據後表示,該光學特徵結果並不是來自於氫樣品本身,“由於哈佛大學研究者未能提供氫從氣態連續演化到原子金屬態的詳細過程和路徑,因而他們的觀察結果與氫性質的轉化沒有必然聯繫”。
圖博館
聽信謠言排斥注射疫苗,美國一州暴發嚴重麻疹疫情
據英國《國際財經時報》2017.6.3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州近期出現近30年來最嚴重的麻疹疫情。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該州共出現73例確認麻疹病例,已超過2016年全年美國全國確認麻疹病例共70例的水平。明尼蘇達州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是明尼阿波利斯附近的索馬里裔移民社區,共有21名兒童感染麻疹入院治療。衛生官員認為,美國國內流傳的針對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MMR疫苗)的謠言,是造成本次麻疹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該謠言稱,注射MMR疫苗會引發自閉症。1998年,英國科學家維克費德在權威雜誌《柳葉刀》上首次提出MMR疫苗注射與自閉症之間存在聯繫的觀點,從而引發英國民眾的恐慌,他們對相關疫苗的信心從59%下跌至41%。但英國《星期日電訊報》曝光稱,其實維克費德曾操控過實驗數據,而且收取了試圖證明疫苗不安全人士的錢。
一段時間以來,這種反疫苗宣傳在索馬里移民群體中廣為流傳。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4年間,索馬里裔群體中的疫苗注射率下降45%。一名索馬里裔醫生稱這種反疫苗宣傳“非常可恨”。麻疹傳染性很強,可通過咳嗽和打噴嚏傳染給他人,麻疹病毒可引發肺炎,甚至死亡。這位醫生表示,大規模族群活動給麻疹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當地衛生官員提醒感染麻疹的病人不要參加社區集會,避免進一步傳染。(汪品植)
圖博館
首先的搞清楚科學的定義。科學就是一種人類對世界自然的階段性認識總結。
陰陽五行本身也是這樣。科學的內涵不是絕對真理。把當前的科學技術當做絕對真理,本身就是反科學的。“陰陽五行”是歷史中的科學,就如古代西方說世界地球為中心,說世界是土成水成,他也是歷史中的科學。科學是在發展的,是一種歷史現象。現代科學,和傳統的“陰陽五行”這種古代科學,本質一樣的,都是人類對世界的某種認識的總結。把現在的科學當做是絕對的真理膜拜,恐怕每個物理學家都不認同。說信“陰陽五行”是的中國沒有了現代科學,也是牽強。那麼歐洲中世紀,信各種虛妄的神咋沒有耽誤歐洲產生科學? 之所以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這問題本身就非常功利主義。難道一定要產生科學才是有價值的文明?另外,在1000年前你咋知道中國能不能產生科學?1000年以後你咋知道中國傳統不能產生“新科學”了?人類這樣螞蟻文明,螞蟻文明多樣性,同時探索不同的文明空間,始終是文明爆發的最簡單的策略。陰陽本身就是辯證法的表達,更傾向是哲學,數學,不傾向實用的技術。另外“陰陽”我不認為是完全失效。他在很多地方還是有簡單直接的啟示意義,就如方程的兩邊配平不就是陰陽平衡麼?有陰電陽電,有正負號,等等,或者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其實人們需要多側面認識。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2_28_396432.shtml
圖博館
按照相對論來說牛頓力學也是錯的,牛頓力學是科學嗎?
沒解釋成功的都不是科學?牛頓力學也不是了唄。
牛頓不是最終走向宗教,而是一直就信宗教。
陰陽五行是個思想方法,它裡面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它本身無所謂正確不正確,要看它能不能幫我們認識客觀世界,能不能解決問題。
搞封建迷信和搞全盤否定,都是一丘之貉!
科學這個概念已經完全西化了,不入也罷。反正等將來西方把玄學也歸進科學的時候,某些國人直接會跪舔的。
這太多了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化妝品裡面的,幾天美白之類的。或者減肥藥,幾天包瘦等等。這都是化學藥物吧。
這就是你說的西醫?愛美的女孩子吧,不打擊了。送你一句話:運動才是真美。這是西醫的原理喲。
哲學是不是科學?當然不是。數學是不是科學?當然不是。然而哲學是科學之父,數學是科學之母。沒有哲學與數學的素養而去搞科學,是搞不出個所以然的,特別是在今天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這個科學包括社會科學也包括自然科學。 科學不是萬能的。說一切事物都必須經過科學的檢驗,本身就是不科學的。科學的核心思維是歸納,本質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東西顯然不是完全靠得住的。所謂封建迷信與迷信科學,從認識論上講,本質是一樣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曆史,接觸科學不過幾百年,大規模實踐科學也不過一百多年,科學的深入人心也不過幾十年。但是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道家哲學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中華文化,保證了中華文明幾千年長盛不衰,全世界絕無僅有。即便從科學歸納法的角度講,這不應該是全人類最珍貴的遺產並永續傳承嗎? 西方科學的發展也不過幾百年,相對漫長的人類歷史不過是滄海一粟。科學地看,如果一種事物可以解釋一切,那麼事實上他什麼也沒有解釋。譬如上帝。科學本身也不能例外。
圖博館
孫小淳猝不及防,連忙接招,強調了天人合一的合理性,順便強調,中國古代學問發展不了科學不是天人合一的責任,而是政治體制的禍(笑哭)。
第二招:孫小淳→張雙南
緊接著第二招,孫小淳馬上還擊,直指對方推崇的西方古代科學發展道路,以實驗數學為例,指出實驗數學發源於希臘,但牛頓、開普勒反而是英國人,請對方答為什麼。
然而這個時候主持人吳國盛“和稀泥”,指出:孫老師強調一種廣義的科學概念,不光指現代科學,也包括歷史上成功存活過的思維方式。張老師是科學家,一直強調一種狹義的科學。說完之後就此徵求了二人的看法。
沒想到張雙南教授“毫不領情”,說出了本場金句之一:我不認為我是狹義的科學觀,我是正確的科學觀。面對如此答案,吳國盛毫不客氣地對張雙南做出評價“科學家就是zhou”,全場爆笑!
Round 3:現場與網絡吃瓜群眾的狂轟亂炸
吃瓜群眾問:張老師,量子糾纏超越了時空,按照你的邏輯它還是科學嗎?
張雙南:如果潘建偉老師看到我說不是,肯定會把我掐死。
問:孫老師,陰陽五行“入準”難道不會為騙子神棍提供便利麼,入準之後微博上各路“神醫”、“大仙”歡欣鼓舞,這種情況要怎麼解決?
孫小淳: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不是陰陽五行的責任。
更多問題:
我們要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朝野上下都呼喚要回歸傳統,您對我們傳統這麼不客氣,這怎麼弄?
許多人的親身經歷都認為中醫是有用的?而陰陽五行恰恰是中醫的理論基礎,這難道不說明陰陽五行具有科學性麼?
面對這些犀利問題專家們又要怎麼回答?堅決支持真理的吳國盛教授遇到了人生中最嚴重的一次頭腦分裂,他到底被哪一方說服了呢?這些就要等待視頻放出後大家一起回顧啦!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中國科普博覽承辦的科學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格致論道講壇”獲取更多信息。本期視頻也將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回應
肯定不應該入準啊。之前觀網發新聞時我就說過觀點了,陰陽五行作為已經被證偽(?)的學說,應該作為科學史的一部分進入中國國民歷史素質標準,而不應該作為科學素質的標準。為被證偽的理論找合理性有什麼意義?任何一種東西你硬要去解釋都可以解釋,但那不是科學,是神學。
圖博館
科學家強勢開撕:陰陽五行該不該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號外,號外!2017.2.25,陰陽五行之爭重燃戰火,科學家親自上陣,強勢開撕,激辯陰陽五行到底該不該入《準》。
2016年4月,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基準》涵蓋了中國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學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識、具備的能力,其中明確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消息一出,各家媒體及各位網友迅速分成立場鮮明的兩派,並在從此之後就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互懟。
這場互懟在2月25日晚上達到了最高境界。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煮酒論道”第一期的舞台上,來自中科院和清華的三位科學家繼承春秋諸子百家之遺風,為追求真理和正義,當面進行激辯。
正方英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的孫小淳教授,他認為陰陽五行應該入《準》。他儒雅善辯、讓人如沐春風,俘獲一大批自由粉。
反方英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張雙南研究員,他認為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不應該有。張教授邪魅狂狷,盡顯硬漢風範,擁有物理學家的傲氣和對硬科學的絕對自信,令現場擁躉們捧心高呼。
Round 1:立論回合,辯手10分鐘陳述觀點
正方英雄孫小淳觀點可以簡單總結為:傳播科學並不應該只傳播正確的知識(驚訝臉),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過去的思想和觀點。孫老師指出,陰陽五行是一種概念,可能被誤用,但本身並不是封建迷信。它與現代科學相比起來可能很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科普不僅要傳播科學知識,更要讓人們學會思考、批判、比較。陰陽五行學說是科學的歷史,應該和西方地心說、日心說等學說一樣得到公平對待,讓其“入準”。
反方英雄張雙南並沒有立刻接招。在陳述觀點前,他首先表示,“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吾愛朋友,吾也愛真理”!他指出,同西方古代不同,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化體係是缺乏科學因素的。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偉大的技術但不是科學。陰陽五行不是科學,沒有產生科學,也不會產生科學,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裡面沒有科學的元素。陰陽五行不應該放到《中國公民科學素養基準》裡面,應該放到《中國公民傳統文化素養基準》裡面。
Round 2:對辯回合,雙方互相提問,見招拆招。
第一招:張雙南→孫小淳
張雙南一出手就搬出了一尊大佛砸了出去:要對手點評一下楊振寧先生 “正是易經使得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天人合一”的說法。
圖博館
專家預測,如果該修正案被廢除,宗教團體就能夠以整個組織的名義支持或反對候選人,資金也能夠通過宗教團體來贊助政治運動和候選人,這也就意味著,宗教勢力在美國政治中的影響將很有可能增加。而傑里•法爾沃目前看來也將要涉足政壇,他前兩天和特朗普的高級顧問史蒂夫•班農談話,並被邀請領導特朗普政府的教育改革,重點將是減少政府對學校的監管。
廢除修正案未受多數民眾支持
然而,據國際在線報導,儘管特朗普可以指揮國稅局無視這一條款,但要徹底廢除這一修正案需要國會作出行動。現行的稅收制度允許教會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包括在社會議題上發表言論,組織集會者投票等。但教會不能支持任何一方候選人,或者參與黨派遊說。
儘管一些保守的基督徒希望撤銷《約翰遜修正案》,但其他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卻支持在教會和政治活動之間劃下清晰的分割線。邁爾稱,對於一些宗教領袖而言,國稅局的限制性規定為他們躲避政治壓力提供了很好的理由,想要說“不”的教會可以簡單地回答,“這不合法”。
廢除修正案的提議也並未得到公眾的廣泛支持。80%的美國公民認為,教會人員在大選中支持某位候選人是不合適的。
美媒報導表示,國家祈禱早餐會是由基督教團體組織,始於1953年。最初被稱為總統祈禱早餐會,到1970年才被改為國家祈禱早餐會,日期則定在每年2月第一個星期四。
回應
十字軍又要東征?
伊斯蘭入侵歐洲接近成功了,巴基斯坦移民在英國,土耳其移民在德國,北非移民在法國。意識形態討厭真空,美國和歐洲的宗教自由政策本來是為了輸出基督教的,結果遇到了伊斯蘭教這個更強的對手。伊斯蘭教現在有13億人口,每三到四年增加一億人口。羅馬帝國的毀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野蠻人移民,像美國那樣至剛至強的帝國,如果崩潰肯定不是因為軍事上失敗,而是內爆。政教合一曾經是天主教讓歐洲進入黑暗中世紀的重要原因,但是時代不同了,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抵禦伊斯蘭的入侵,床破大統領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意識形態討厭真空,中國要么恢復儒釋道,要么建立新的意識形態,沒有別的路可走。
你不能靠變得和對手一樣傻逼來對抗一個傻逼。基督教掌權的歐洲什麼樣子?看ISIS就知道了,沙漠一神教就是一丘之貉,要不是宗教改革和30年戰爭和英國等世俗政權對羅馬教廷的一次又一次抗爭,歐洲根本就不用指望走出中世紀。
美劇真是太好看了,支持你老出川,帶領美國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吧!
圖博館
終結政教分離?特朗普宣稱將廢除對教會參政的限制性規定
美國行之60餘年的政教分離政策,可能壽終正寢。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2017.2.2上午出席了一年一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據國際在線2月3日報導,特朗普於2日宣稱,將取消國稅局對教會的限制性規則,這一規則規定牧師在支持競選公職的候選人時,將喪失免稅地位。
特朗普在2017年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上說,“我要徹底取消《約翰遜修正案》,允許我們信仰的代表自由地發表言論,而不用害怕報復”。
《約翰遜修正案》於1954年由當時的參議員、後來成為總統的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提出。這項修正案規定包括教會在內的免稅團體在進行某些活動時將喪失免稅地位,其中包括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乾預任何政治運動,支持(或反對)競選公職的任何候選人,提供政治競選經費或對其立場發表公開聲明。但事實上,教會很少因此真正受到處罰。
有分析稱,特朗普的這一承諾是為了感謝福音派基督徒在大選期間助其入主白宮。目前,特朗普尚未透露廢除該修正案的具體計劃。
另據美媒報導,特朗普還表達了全球對宗教自由的威脅。他說:“宗教自由是神聖權利,但是現在我們的世界受到如此多的威脅,宗教自由的權利也受到威脅。”他強調說,現在我們要變得強硬一點了。
在早餐會中,特朗普還引用托馬斯•傑佛遜的話,稱:“上帝給予人們生命,也給予人們自由;如果不承認自由是上帝的賜予,我們如何能保證一個國家的自由?”
此外,英國路透社報導稱,近年來許多共和黨人士一直企圖廢除這項法案,表示這法案限制教會和其他宗教團體的言論自由。
而要改變現行法律就需要共和黨控制的國會採取行動,眾院議長瑞恩(PaulRyan)說,他向來支持廢除《約翰遜修正案》。
美媒報導也表示,特朗普廢除《約翰遜修正案》的主張,早在去年共和黨黨代會上就已經提出。此外,在共和黨總統初選中,特朗普曾不止一次說到:“我熱愛福音派,他們也愛我!”
同時,許多福音派領袖人物也對特朗普表達了支持,其中就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大學——自由大學的校長傑里•法爾沃。
圖博館
性交繁衍存在目的 研究:後代不易罹病2016-12-21中央社
試想,彆扭整羽的孔雀開屏以吸引雌雀,卻可能讓自己輕易成為老虎和野狗的點心。 示意圖/Ingimage圖庫
英國生物學家拿水蚤研究發現,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比無性生殖更不易生病。有性生殖帶來遺傳變異,「躲避疾病」解釋了儘管性交繁衍後代的代價不菲,卻仍存在於自然界的原因。
法新社報導,從進化觀點來看,有性生殖可被視為毫無成功機會,因為相較於同樣存在自然界的無性繁殖,有性生殖既費時又費力。
試想,彆扭整羽的孔雀開屏以吸引雌雀,卻可能讓自己輕易成為老虎和野狗的點心。
即使沒有掠食者威脅,性交及事前的準備儀式也可能有危險性,比方說,為爭奪交配權,雄鹿會鬥角,雄獅會互鬥,而兩雄相鬥有時不會好有下場。
一些動植物採無性生殖,比方說海星和香蕉,甚至有些鳥和蜂也這樣。
簡而言之,沒有雄性參與的生殖,不但過程更快且更不需擔心受怕。
然而,性交仍是世界上動植物把基因傳給下1代、確保物種存活的最主要方式。
蘇格蘭史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生物學家奧德(Stuart Auld)指出:「演化生物學上1個最古老的問題就是,為何要性交?」
達爾文的天擇定律規定,不選擇簡單的無性生殖,反而從事困難度較高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就必須擁有某些重大優勢。
的確,有性生殖刺激遺傳變異,讓下1代的基因組成更有利於在瞬息萬變野外環境中壯大。
相形之下,無性繁殖不會產生遺傳變異,因此一旦環境惡化,下1代將欠缺為適應環境而須繼承的基因。
奧德告訴法新社:「但是,性交須擁有比無性繁殖多兩倍的效率,才能超越必須付出的代價。若天擇支持性交,那麼有性生殖的母體,要不須產下達無性生殖母體所產兩倍數量的下1代,要不下1代得優質兩倍。」
提升對抗疾病的能力,是伴隨有性生殖的遺傳變異主要優勢,生物學家長期以來同意此1觀點。
但創造1個環境確認這個觀點總是有其困難:不同物種性交策略的代價和好處,要怎麼去做比較?
為避免把毫不相干的事硬湊在一起作比較,奧德和兩名同事拿既可以有性也可以無性生殖的水蚤進行研究。
奧德說:「拿無性生殖和性交繁衍的下1代來跟母體做比較,我們發現性交產生的後代比較不會生病。」
他解釋說,結果,「躲避疾病」這項恆久不變的需求解釋了性交雖「代價」高昂,卻仍然存在自然界的原因。
這項發現發表在英國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圖博館
他覺得花在真正的學習數學上的時間很少。”據他說,打開兒子的課本,基本上每一頁都是“Work with your group”(與你的小組協作),“be prepared to share with the class”(準備在課堂分享),“brainstorm”(頭腦風暴),“discuss with your team”(與你的小組討論),“explain to the class”(在課堂上解釋)。就像文革時,說什麼之前先要說“毛主席教導我們”。
這樣一來,“低年級的數學課成了語文課,高年級的數學課成了社交課。這樣下來,真正的數學內容就學不多,數學好的同學都受不了這樣的緩慢拖沓節奏。”
學者王小東在微博上對此評論稱:“奧巴馬的教育改革完全是作死之道,問題是怎麼攔住中國教育部的官僚及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帶著中國追隨美國作死。唉,還是大英帝國聰明啊,走中國原來的路!” 2014年,英國教育部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曾率領教育代表團訪問上海,考察中國教育,借鑒中國經驗,以幫助提升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此後,五名中國教師赴英國漢普郡綜合學校“支教”了一個月。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則表示:“所以美國的粒子物理這種大科學團隊裡,年青人動嘴的一大堆,談物理都眉飛色舞,都想展現leadership,動手編程擰螺絲的沒幾個,實不足懼。”
美國學生只剩下表達能力強了?也不盡然。有網友提出異議,貼出照片:“加州的好學區競爭很激烈,這是早上7:30,本學年學校7年級奧數競賽報名的盛況。”
此時此刻,“奧數”一定熱淚盈眶。
回應
美國的數理化基礎教育已經被作死了,科技研發是由資本力量吸引印裔華裔人才在撐著,什麼時候研發總支出被中國比下去的時候,華裔科技人才徹底回流,美國科技領先的大廈就倒了。窮盡一生為兒女拼來西方教育,卻發現學到高中還是小學水平,而且充滿政治正確。
數學是生產力的標杆啊,資本家才不會讓你好好學呢孩子們。
http://www.guancha.cn/SunWu/2016_09_19_374715.shtml
圖博館
直到2010年6月,美國終於頒布“共同核心”,開始搞“全國一盤棋”。50個州中的45個州接受標準,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內布拉斯加州在州內部分地區推行標準,明尼蘇達州接受語文標準,不接受數學標準。
圖中藍色的為已經採用“共同核心”標準的州
為推動教育改革,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力爭上游”計劃,為積極推行“共同核心”的州提供更多教育撥款。但一些家長因擔心孩子不適應而不接受“標準”,一些看重教育自主權的人批評“標準”企圖把華盛頓的政治意志強加到地方。
可以看看歐美媒體是怎麼說的。去年10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了在Reddit網站上流傳的一份美國三年級的數學試卷。試卷上,5x3=5+5+5=15的答案被判錯誤。家長們紛紛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批評美國的“共同核心”。
按照課標的要求,正如教師在試卷上用紅筆標註的那樣,5x3要用3+3+3+3+3來計算。在後面一題中,要通過畫一個矩陣來計算4x6,學生的答案又被判錯,從照片看,教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則是學生所畫的轉置矩陣。
不過“共同核心”標準的辯護者稱,這樣的評分很重要,這種訓練能幫助學生到了九年級更好理解多元微積分。關鍵是讓孩子們明白在做什麼,而不是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種說法很牽強,儘管可以把積分看成是“進化的乘法”加以理解,但兩者沒有必然關聯,由於乘法滿足交換律,學生的答案在數學上顯然是正確的。
也有辯護者稱,這和“共同核心”無關,因為“共同核心”只是設立每個年級的教學目標,由各州各地區的教師自己安排教學計劃來滿足這些標準。但無論如何,“共同核心”已經成了眾矢之的,連喜劇演員Louis CK都抱怨他女兒家庭作業中的奇怪問題。
除了奇怪的問題和解法,還有家長抱怨“共同核心”在“小組討論”上走極端。
一位華人家長在朋友圈吐槽,兒子學校的數學課用了“共同核心”,他上的代數II全是集體討論,“測驗的成績不是看個人成績,是小組裡隨機抽一個人,他的成績就是全組每個人的成績。上了兩個多星期了,一開始兒子還有耐心,但是組裡每個人的水平不一樣,有的人就是跟不上。
圖博館
孫武:美國是怎麼把數學課上成語文課的 2016-09-19
最近,一篇關於小學奧數的帖子在朋友圈被頻頻轉發,令奧數界人士紛紛表示無辜“躺槍”。如今真相大白,數學花園探秘(迎春杯)全國組委會主任陳平向記者澄清,帖子中的題目都不是奧數題——此“小學奧數”題均改編自美國早年的部分智商測試題。來自美國的智商測試題,改編成漢字的版本,最後竟讓中國的“小學奧數”成了“反人類”。多少年來,奧數總在風口浪尖上,有一本書就叫《奧數是個替死鬼》,這樣的套路,大家應該早就熟悉了。可是死了那麼多次,奧數還要時不時被拿出來鞭屍,實在讓人同情。
問題當然是出在媒體,但奧數界人士也有責任,手裡有免死的王牌,卻沒有打好。快跟我念:“美國一直是奧數強國……奧數強國……奧數強國……”,“美國也搞奧數集訓……奧數集訓……奧數集訓……”,一定要用背聖經的語調,念得特別虔誠。
不過近年來,這一招也要不好使了。因為在世界第一強國的教育界,也有一個像奧數一樣的替死鬼,被批得體無完膚,顏面掃地,那就是“共同核心”(Common Core)標準。你知道在華人的微信朋友圈裡,是怎麼黑“共同核心”的嗎?
比如,一位哈佛MIT雙碩士馮曉丹(Daniel Feng),逃離加州去弗吉尼亞,“孟父一遷”只為孩子教育躲避“Common Core癌細胞”。他貼出了一張圖來進行說明,圖中第一格,是通用的算術方法,第二格的算法,體現了Common Core提倡的創新思維。他在最後寫道:“即使我們能有幸把男女同廁、同性戀婚姻、升學招工AA制、非法移民時尚化等毒瘤一一割除,不刨掉Common Core的老根,美國仍然沒有未來。”原來美國教育界已經丟臉成這樣了,你見過哪個中國家長對奧數有這麼大的仇怨?
那麼,這個被黑得這麼慘的“共同核心”到底是什麼?
早先美國教育是沒有“舉國體制”的,在美國著名的報告《國家處在危險中》發布之後的26年裡,美國各州教育體系相對獨立,中小學課程和測試標準各不相同,沒有全國統一標準。
圖博館
技術發明
31、水稻栽培 32、豬的馴化 33、含酒精飲料的釀造 34、髹漆 35、粟的栽培 36、琢玉 37、養蠶 38、繅絲 39、大豆栽培 40、塊範法 41、竹子栽培 42、茶樹栽培 43、柑橘栽培 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45、分行栽培(壟作法) 46、青銅弩機 47、疊鑄法 48、多熟種植 49、針灸 50、造紙術 51、胸帶式系駕法 52、溫室栽培 53、提花機 54、指南車 55、水碓 56、新莽銅卡尺 57、扇車 58、地動儀 59、翻車(龍骨車) 60、水排 61、瓷器 62、馬鐙 63、雕版印刷術 64、轉軸舵 65、水密艙壁 66、火藥 67、羅盤(指南針) 68、頓鑽(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69、活字印刷術 70、水運儀像台 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 72、大風車 73、火箭 74、火銃(管形火器) 75、人痘接種術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編鐘 77、都江堰 78、長城 79、靈渠 80、秦陵銅車馬 81、安濟橋(敞肩式石拱橋) 82、大運河 83、布達拉宮 84、蘇州園林 85 、滄州鐵獅 86、應縣木塔 87、紫禁城 88、鄭和航海
回應
文明古國,發明太多了
沒說到點子上。世人都以為,中國古代的發明多與現代文明和生活無關,只是自己與自己玩,你的列舉恰恰又再一次驗證這一觀點。我們的歷史學家和科技史學者沒有盡到責任,抱著西方學者的結論,人云亦云,一直都在為歐洲文明中心論提供佐證。其實略選一些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加考證和論述,都可以改變這個局面。例如:自宋代發明紙幣起,中國就已建立起以國家信譽支撐貨幣經濟政策體系的雛形,在元代銀票依流行起來(匯票的雛形),朱元璋還建立了紙幣與國庫黃金儲備掛鉤貨幣體系;中國的文官制度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各國的文官政府制度,古代歐洲政體就是國王加幾個輔政大臣,沒有按需要分工的、多層次多分支的行政辦事機構體系;中國至元朝初期為止,就已幾乎窮盡初等代數問題的全部算法和解法,在宋末已出現符號運算(被歐洲人稱之為半代數,因為這些符號不是歐洲人認可的),可以說中國在元代已基本完成構建初等代數問題算法和解法的大廈(也包括常見規則的幾何面面積和幾何體體積的算法),在這些知識通過阿拉伯人傳向歐洲,在歐洲流行2-3百年後,歐洲突然在短期內爆發式出現了以個人命名的與中國古代數學算法和解法相應的全部初等代數定理,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最基礎基石,即初等數學,其兩大支柱(初等幾何和初等代數)之一——初等數學,發祥於中國。
圖博館
四大農作物栽培貢獻 不遜於“四大發明”
縱觀古代歷史,一些科技知識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不過,可能更多較複雜的科技知識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比如,中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世界貢獻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絲織、瓷器、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方面的技術,也引種了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和西紅柿等作物。
事實上,中華民族的科技創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眾的充分了解。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樹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茶。這些作物栽培技術的傳播,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
比如水稻栽培就使稻成了世界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據介紹,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都可能是水稻最早的馴化中心,但中國作為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的觀點已獲得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支持,中國史前栽培稻遺存的出土地點已達167處,時間在萬年以上的就有四處,其中江西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12000年的稻作遺存,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中還出土了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稻標本。這些都為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說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共88項)
科學發現與創造
1、干支 2、陰陽合歷 3、圭表 4、十進位值制與算籌記數法 5、小孔成像 6、雜種優勢利用 7、盈不足術 8、二十四節氣 9、經脈學說 10 、四診法 11、馬王堆地圖 12、勾股容圓 13、線性方程組及解法 14、本草學 15、天象記錄 16、方劑學 17、製圖六體 18、律管管口校正 19、敦煌星圖 20、潮汐表 21、中國珠算 22、增乘開方法 23、垛積術 24、天元術 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 26、法醫學體系 27、四元術 28、十二等程律 29、 《本草綱目》分類體系 30、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圖博館
水運儀像台是北宋建造的大型天文儀器系統,是集渾儀、渾象和計時裝置為一體的天文台。它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將水輪、齒輪系、控制機器、計時器、渾象和渾儀等集成為一個機械系統,反映了設計複雜機械的高水平;其次是發明了由桿系和秤漏等構成的控制機械——天衡,其功能相當於近代機械鐘錶的擒縱機構。
從漏壺均勻流出的水注入水輪的水鬥,驅使水輪轉動。在桿係與秤漏等構成的機構的控制下,水輪做均勻的間歇轉動。通過齒輪系甚至還有鏈傳動,水輪同時驅動計時裝置、演示天象的渾象、觀測星空的渾儀。計時裝置以木偶搖鈴、敲鐘、示牌、擊鉦、擊鼓等方式報時、報刻、報更等。渾儀主要由三重環構成,其內層的“四遊儀”帶有一個望筒。水輪驅動“四遊儀”隨天運轉,可以使望筒跟隨星空目標轉動。這個設計是後世轉儀鐘的雛形。
相比之下,有些發明創造在技術的複雜性方面不甚突出,卻曾對文明進程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例如,馬鐙雖構造簡單,卻顯著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
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通常近似於半橢圓環狀,上方由皮革、鐵等具備較高強度的材料製成鐙環,下邊緣可以木或藤條為芯,外麵包裹上鐵片或皮革,做成較寬的踏板,一般成對垂於馬鞍之下。上馬時,騎者可以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騎行時,雙腳穿過馬鐙,起到幫助穩定身體的作用。疾馳時,騎者以馬鐙為主要支撐點,站在馬鐙上,上身前傾,人馬結合更緊密,使得騎手的雙手更加自由,並能在馬背上進行左右方向的動作。
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掛於馬左側、輔助上馬的單鐙。南京象山王廙墓中一件陶馬俑所配雙鐙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雙鐙實物資料,出現年代應不晚於4世紀初。
發明之後,馬鐙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高句麗地區,並通過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6世紀末至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從突厥人那裡引入馬鐙,並於7世紀將這一技術傳給阿拉伯人。在7世紀早期,阿瓦爾人把馬鐙帶向東歐和拜占庭,並逐漸向北歐和西歐等地傳播。
馬鐙在軍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使騎士在戰鬥中能更大地發揮武器效能,因而進一步促進了重騎兵的發展。因此,這是一件看似微小但歷史作用巨大的發明。
圖博館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四大發明之外還有80餘項炫酷創造 2016-08-09
說起中國古人的“先進科技”,很多人首先一定會想到“四大發明”。的確,“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但它們還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科技成就的全貌。那麼,中國古代到底有哪些科技發明創造?日前,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公佈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錄,88項成果告訴你古人的創意有多“炫酷”。
除了一些容易準確地分類定名的科技發明,88項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中還有一些需要作適當的概括。例如,“天象記錄”就概括地反映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成就。據悉,中國古代擅長天文測算,積累了大量系統的觀測記錄,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觀測記錄還為現代科學家研究超新星、射電源、脈衝星、中子星等高能天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介紹,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中,最有價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陽黑子、新星等資料。史書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記錄的詳細程度和精確程度,可使現代人根據這些記錄精確地確定其位置、亮度和運動變化過程,很多記錄對現代天文學研究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其中日食記錄最突出的應用是研究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利用現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歷史上這次日食的實際觀測數據比較,可得出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情況。而歷史上留存的可靠日食記錄主要來自中國。中國歷史有1000多次的彗星記錄,最早見於《春秋》且已經把彗星當做天體了。相比之下,西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16世紀一直把彗星看做大氣中的燃燒現象。
自商代到17世紀末,中國史料上記載了90多顆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天象記錄。20世紀50年代,中國天文史家席澤宗整理髮表《古新星新表》,詳盡考查了這些記錄,為現代恆星演化理論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證,是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應用最精彩的篇章。
有些發明創造未曾持續地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卻體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藝,如水運儀像台等。水運儀像台集成了計時、天象演示以及天文觀測的功能,創制者發明了巧妙的“擒縱機構”,並以成套的繪圖表達機械構造,展現出中國人設計複雜機械系統的高超水平。
圖博館
作為一個從事核物理工作的科研人員,堅決反對這種浪費。基礎研究的領域很多,不要浪費金錢和人才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這個黑洞裡了。
我覺得這事無論是簡單反對還是簡單支持,都並不足夠理性。
現在國外科學界拼命忽悠中國建各類大型科技裝置,理由千奇百怪,其真實的背景是西方經濟極度不景氣,只好讓中國人出錢建項目,這些科學項目都是短期內很難出成果或者只是一種試錯的項目,其算盤很精:一是幫著養國外的科學家,美其名曰海納百川,引進人才;二是如果出了成果,順帶分享,如果涉及到專利,國外分享大頭;三是推銷科研裝置。其核心的目的就是藉腹生子而已。如果對我的話有懷疑,只需要想幾個問題:一是國外成熟的,或以帶動中國發展的科研項目為什麼不在中國搞?比如下一代飛機發動機、電子芯片;二是過去為什麼不拉上中國一起搞,現在突然這麼熱情?三是國外對我們封鎖的領域,中國不能參加,而中國類似的領域,國外卻要參加。比如國際空間站之類的;四是像熱核聚變等不知猴年馬月能成功的,國外卻很熱情中國一起參與,而像核電站之類的卻拼命對我們封鎖?
看了評論,只感到某些中國人精明但不聰明,為反對而反對,小農意識依然強烈。就怕亂花錢,寧可修幾段地鐵,也不能搞無謂的科學探索。呵呵。
美國不小農,你讓美帝搞唄!
此物動輒佔地六七十平方公里,造價高達上百億美元,這其中的道道白痴都知道這個美國佬心裡打的什麼算盤。剛才上網隨便找了一下此人事蹟,發現此人戰鬥力奇強,我國內從大小學生到老師教授,從官員到體制皆為此人批鬥對象,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感覺是個大坑
我們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我們在冷靜分析,理性對待。科研我們一定要搞,我們也要吸納國外的人才,但我們不能盲目,不能別人一夸一捧,甚至把使命感往你頭上一套,都找不著北了。要立足我們的國情,找准主攻方向,注意輕重緩急並與國情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圖博館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希望在長城入海處建設下一代巨型對撞機
據新華網2016.8.7消息稱,菲爾茲獎獲得者、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希望,實驗物理最重要的項目——巨型對撞機能夠落戶於此,成為中國基礎科學原創性突破的誕生地和“海納百川”般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平台。
目前,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位於瑞士日內瓦與法國交界地區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可在微觀尺度上模擬宇宙大爆炸後的宇宙初期形態,幫助科學家研究宇宙起源並尋找新粒子。2012年,正是在這台對撞機上,科學家宣布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終於完成了粒子物理所謂的“標準模型”。
而LHC目前已經達到其設計能量,要進一步尋找和發現新粒子,就需要建設能量更高的機器。2016年初,丘成桐和合作者的新書《從萬里長城到巨型對撞機》在國內出版,書中除講述粒子物理學如何改變人類日常生活,也探討了中國建造巨型對撞機的可能性。目前這一重大項目正處於論證階段,丘成桐對此項目的最終落地持樂觀態度。
若能量更大的巨型對撞機能夠在中國落成,尋找超對稱粒子,將是科學家們下一個目標。一旦超對稱粒子被發現,整個物理學前沿與數學前沿都會改變。
雖然這項工程需要很大資金投入,但丘成桐看好項目在技術發展和人才引進方面的巨大效益,“這會引起西方科學陣營的遷徙,遠遠超過單獨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效果”。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來自20多個成員國的3000多名工作人員,每年還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合作科學家及訪問學者。那裡匯集了全球粒子物理研究領域的高端人才,每年產生1000多篇博士論文。
丘成桐預計,項目建成後,至少會有五六千名各國一流科學家為做實驗舉家遷往中國,且長期居住,這會對中國基礎科研產生深遠影響。“20年前可能中國沒有能力做這件事,但現在中國是上升中的大國。對撞機的建成將是對國際科研、世界和平乃至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他說。
回應
這個丘成棟鼓吹對撞機很久了,在美國沒找到下家,現在又在中國寫萬言書這一套。
經過幾十年的大忽悠(吹噓宇宙終極理論之類的) 在歐美眼看國王的新衣即將穿破,這位名利熏心的教授竟然跑回來忽悠,真是無語
材料物理和凝聚態物理才真正能解決國民生活的實際問題,高能粒子物理現在近乎於玄學。這個丘成棟鼓吹對撞機很久了,在美國沒找到下家,現在又在中國寫萬言書這一套。
圖博館
回應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一條繩上的兩隻螞蚱,誰也離不開誰。一個缺乏民主的專制制度製作出來的科學標準必然充滿了獨裁氣息。
就像美國人即使製定的科學素養標準也無法阻止美國人是發達國家里科盲文盲比例最高的。偽民主的愚民做了金融奴隸還以為獲得了自由。並且為金融奴隸主辯護,以為選票就是一切
為何要與美國相同。中國除了自然科學還有幾千年的哲學屬於社會科學。不迷信科學,不唯科學論。認識到科學從古至今的源流。說明這部基準起草者還是不錯的。
很多人對傳統文化嗤之以鼻,可他從來沒試圖了解過。那麼問題來了,他的科學素養呢?
評:揪住雞毛蒜皮對此新基準批判的學究似乎對政治一無所知。本基準雖部分條目具體描述有待精細化,但出臺本身俱有重大政治意義。(1)明確科普通俗化的思路。類似於毛時代的簡化字掃盲班和赤腳醫生,雖並不是很精準,但大巧無鋒,在基層料應很有效。(2)同時突出“科學”素質與“技術”素質,重視實用化和生活化。(3)突出本土化特徵,如傳統哲學思想和中醫理論。這體現了近年來中國科學圈在建立本土科學哲學自覺,打破西方對科學哲學話語權和解釋權壟斷的努 力。(4)簡化了測評標準,從標准上第一次嘗試了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將原來源自美國的科學素養體系中三項均具備的“且”的邏輯,變成了總體上的“或”邏輯(只要50題答對60%以上就算通過)。同時增加了題庫數和涵蓋測評基準的複雜度加以平衡。料改革後體係將有效提高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測評得分,這將對改善我國勞動力形像有著重要的政治影響。總之,如果只是單純要加強科普工作,那麼延續原有評價體系亦無所不可。但既然官方要大費周章重新訂立一個大不同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其中深意不能不覺。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
圖博館
我們無法“純淨的”、“科學的”討論科學素質,科學素質終究是人的素質,是社會的素質,要考慮意識形態,要結合國情。而作為官方文件如何取捨,就是將作者們擺到了非要選立場的糾結位置。
這樣的問題不能停留在哲學立場的爭論上,也不可能僅僅用科學內部的知識來解決,解決“領土”問題要依賴“政治智慧”,把科學介紹給大眾,給科學一張名片,還需要“營銷智慧”。
寫作的困難可想而知,這份文件由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製定,作者們的背景不同,面向的科普對象又有不同層次。因而,處處可以看到內容的糾結與矛盾。我們在“基準”中看到了“世界是物質的”這樣的唯物色彩的話語,也看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有意識形態烙印的內容,還看到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
中國官方的《基準》稱:“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認識自然和社會、發展科學和技術具有重要作用。”
那麼,美國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以始於1985年(那一年哈雷彗星回歸)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為例,這份文件定義了科學素養並列出了一些有效教學原則,專家們希望盡量不使用技術詞彙,也不涉及細節,用連貫的散文來聯繫和架構科學中的基本思想。
從章節安排中可見,其內容強調了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技術的聯繫,重點推薦美國人學習關注的領域如下:
科學的性質,包括科學的世界觀、科學調查的方法、科學事業的本質。
數學的性質,描述理論和應用數學的創新過程。
技術的性質,檢查技術是如何擴展我們改變世界的能力的,以及我們對技術一定的權衡。
物理環境,關於宇宙的內容與結構的基本思想(天文尺度、地球尺度和微觀尺度),宇宙似乎運作的物理規律。
生存環境,劃定生物如何活動、如何相互影響、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實和思想。
人類,討論了作為生物系統典範的人類生物學。人類社會討論了個體與群體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革過程。
人類創造的世界,回顧了人類如何通過關鍵領域的技術塑造和控制世界的原則。
數學世界,給出了基本的數學思想,特別是那些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有實際應用的,發揮了關鍵作用的。
歷史視野,用十個特殊例子從歷史角度描繪科學事業的發展。
共同主題,呈現打通、貫穿數學、科學和技術的通用概念,如係統和模型。
思維習慣,描述了對科學素養來說必要的態度、技能和思維方式。
圖博館
龍科多:中國科學素質基準,和美國的有什麼不同2016-04-27
作為一份高規格文件,近日出台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卻出現了“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等低級錯誤,以及要求公民“知陰陽五行”等諸多值得商榷的提法。有媒體指出,作為“十年磨一劍”的產物,對比研究稿、徵求意見稿,可以發現《基準》是越搞越不靠譜。
媒體稱《基準》編排很奇怪的根本原因,在於製定者一定要跟著2006年國務院文件《科學素質綱要》走。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施鬱則撰文推測,之所以發生一系列失誤進入《基準》這樣的系統性問題,可能是因為有關部門有一個誤會,以為“自然辯證法”等相關專業就是指導科學普及的對口專業。施鬱稱,他本人不認同“哲學可以指導科學”的說法。
美國也有很多科學素養標準,這些標準往往來自不同的民間社團。其中著名的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和“科學素養的基準”,兩者都是非盈利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編制的。
而由官方出台這樣一份文件,要給科學素養的標準一個統一口徑,其難度就太大了。現在暴露出的問題,制定“科學素質基準”的專家本身也要被科普,說明了科普的難度之高,責任之大,也說明了用指導性的文件來統攝科普工作這件事需要反思。
這樣一份文件有多難?首先要處理好“領土”問題(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與“統一”問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然後要處理好“外交”問題(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等),最後要確定“建設”問題(科學大廈的基石是哪些,與公民的關係是怎樣),只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給中國公民一個科學的基本地圖。
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僅僅是科學素養和科學知識,更需要“智慧”。沒錯,智慧不同於科學。就拿“領土”問題來說,卡爾·波普爾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而費耶阿本德辯稱在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做明確的劃分是不可能的;說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波普爾想把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規律從科學領域掃地出門,而費耶阿本德將歷史主義學派推向極端。查爾默斯可以在《科學究竟是什麼》中給波普爾和費耶阿本德不同的章節,但一份“科學素質基準”顯然不能這樣寫。
從一份“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角度看,波普爾的立場在前一個問題上可能會受到批判後的支持,但在後一個問題上可能要遭到強烈反對,由於波普爾的論證對馬克思主義等社會科學的否定,他的名字也根本難以出現。
圖博館
生活健康美國人 不足3% 2016-03-24 世界日報
會經常保持適當運動、飲食正常、防止身體堆積脂肪,以及沒有抽菸等不良習慣的民眾,要恭喜你了,因為最新研究指出,僅有不到3%的美國人,平日會遵循此種健康的生活型態。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儘管眾所皆知,不良生活型態會提高人體危險疾病因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機率,但三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很不幸的是逾97%的美國成年人,在有關健康生活型態的評量上,成績都不及格。
這項研究檢視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4700名參與者的資料;研究人員並評估其中有多少平日循著四項綜合「健康生活原則」的生活,包括良好飲食、適度的運動、不吸菸和保持體脂肪受到控制。
主導這項研究的科瓦利斯(Corvallis)俄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和人類科學學院副教授專家艾倫‧史密特( Ellen Smit)強調:「我們評量的行為標準都相當合理,絕對不會特別高。」
史密特的研究團隊指出,事實上,該研究所使用的評量標準,即為醫師提供給病患的一般生活型態建議。遵循前述四項綜合原則的民眾,可增強免疫力,有助降低許多健康問題的風險,包括預防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生。
然而,研究發現,僅有2.7%的成年人,平日生活全部符合四項綜合原則的標準。
整體而言,71%的成年人不吸菸、38%保持健康飲食、10%擁有正常的體脂標準,以及46%有適當的運動。
另外,有16%的成年人達到三項綜合原則的標準,37%達到兩項、34%達到一項,以及11%全部未達到。
這項研究是由科瓦利斯俄勒岡州立大學、密西西比大學和密州-查大努嘉大學聯合完成。研究人員指出,未來將再深入研究,以確認哪些方法可讓美國成年人養成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圖博館
歷史學家弗里茨·施特恩:特朗普證明了美國人變愚昧
據德國之聲網站2016-01-28報導,在德國出生、專精德國歷史的的美國歷史學家弗里茨·施特恩對德新社表示,特朗普出現並大受歡迎,證明美國人變得愚昧。他說:“特朗普(Donald Trump)是最好的例子,證明這個國家變得愚昧,而金錢扮演著令人絕望的角色。這是一個完全不符合道德標準、賣弄金錢和傲慢的傢伙。 ”
他說還,“一個像特朗普這樣除了錢、無比的虛榮心與卑鄙一無所有的人,不但自己想要參選,而且被很多民眾看作是候選人,這完全令人無法理解。”
施特恩的這一看法並不罕見。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上,一位德國網友說,如果特朗普當選下任美國總統,“我將質疑美國人的平均智商。”
施特恩在1938年與其猶太裔父母從納粹德國移民逃亡,下週二就將年滿90。他曾獲得德國聯邦十字勳章(用以表彰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士)、德國書業和平獎等眾多獎項。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新聞在歐洲大陸的德語、法語等媒體多有傳播,而英文媒體似乎對施特恩的批評“視而不見”,鮮有報導。
回應
這不就是西方所嚮往的反智主義和愚民政治的結果麼?通過經過篩選的媒體進行洗腦,通過各種娛樂來消磨智商,再加上更高的參政門檻,把精英壟斷政治披上一層選票民主的皮就出來了。
變愚昧? 不! 證明了你們這套制度最適合愚昧。
我們美國人是自由的精神,有權愚蠢!
這次我要為你點贊——因為你道出了真相!
我一直就很奇怪,各行各業都要求專業化,才能更好地進行社會生產,為啥到了政治領域卻只要看幾個月的媒體表演就決定政治領袖,這為什麼是合理的?
政治領袖只是一個偶像,政策都是由專業幕僚制定的,他們可是經過專業訓練和長時間經驗積累的。例子就是,國家的政治領袖就算死掉一半,政府也能正常運行。
領袖主要看魅力和組織能力,就像劉邦那樣,西方選舉值得詬病的主要是,選民越來越缺乏基本的責任感,選舉人變得越來越偶像化。
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誰把特朗普當成一個傻瓜說大話的傢伙誰才是最大的傻瓜。選舉永遠不要只看表象,現在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當選。
並不是說特朗普是傻瓜說大話,而是他這樣表演支持率居然那麼高,群眾變愚昧了。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天下民主一般黑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圖博館
美新飲食指南大翻轉! 雞蛋可多吃2016-01-09 世界日報
歐巴馬政府7日公布新飲食指南,建議民眾減少糖分攝取,尤其是含糖汽水,並且應限制鹽分攝取,不過民眾若愛吃雞蛋可能不需要過於擔心。為了攝取蛋白質,新指南指出,可食用瘦肉,但建議青少年和成人男性應少吃肉,多吃蔬菜。
該指南宗旨是幫助民眾透過更健康飲食,來降低罹病風險和肥胖。這項每隔五年更新的指南,特別強調食品和飲料中添加糖(added sugar)有害健康,但指出瘦肉是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多吃雞蛋也無妨,這與過去多年飲食專家的建議相反。
新飲食指南的主要內容與過去沒有太大改變,都建議多吃水果、蔬菜、全穀類和海鮮,但糖分、鹽分和脂肪攝取應保持適量。該指南由農業部、衛生與福利部共同公布,農業部長維賽克說:「小小改變日積月累將帶來大大的不同。」
這份指南新增的建議,包括添加糖不應超過每日熱量的10%,即200卡路里,相當一罐含糖飲料的熱量。該建議希望消費者將添加糖和來自水果、牛奶的天然糖分分開計算。這份指南指出,含糖飲料在美國民眾每日飲食的添加糖中占了47%。
該指南還指出,美國民眾必須降低鹽分攝取。聯邦疾病防治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約90%民眾攝取鹽分過量,美國民眾每日鈉攝取量平均為3400毫克,飲食指南建議每日食用鹽分應不超過2300毫克,即一茶匙份量。過去指南曾建議,有罹患心臟病風險者,即美國近半人口,鹽分攝取應不超過1500毫克。
雖然多年來醫生常建議民眾不要吃太多雞蛋,2010年飲食指南也建議,民眾一天膽固醇攝取應低於300毫克,相當兩個小號雞蛋,但在醫學研究顯示,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問題比已知更複雜後,新指南取消了前述建議。不過,愛吃雞蛋的人不能因此完全放心,因為新指南仍建議民眾應盡可能減少攝取膽固醇。
在肉品業和國會強烈反彈後,歐巴馬政府不顧政府顧問小組的數項建議。該小組曾建議採行利於環保的飲食,即減少食用紅肉、加工肉品,以及不要強調自瘦肉攝取蛋白質。
如同過去的版本,新飲食指南也指出瘦肉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在報告不為人注意的部分,明文建議青少年和成年男性應減少吃肉,並應進食更多蔬菜。政府數據顯示,14至70歲男性食用肉類、雞蛋和家禽都超過建議份量。
美國防癌協會的文德醫生說,該報告漠視有關癌症與飲食相關性的科學研究。他批評說:「由於該指南略去某些特定飲食建議不提,如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錯失了減少民眾罹癌的契機。」
圖博館
美國小鎮拒絕修建太陽能發電站稱其“會吸盡太陽的能量”2015-12-15 環球網
據英國《獨立報》12月14日報導稱,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處小鎮的居民近日拒絕在該地區建設太陽能發電站,原因是民眾認為太陽能電池板會“吸盡太陽的能量”。
據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伍德蘭鎮適合安裝太陽能設施,因為小鎮所在的區域有現成的變電站,可以將太陽能電力直接接入國家電網。因此,美國太陽能開發商斯特拉塔公司(Strata)計劃在這裡建立太陽能發電廠,但該計劃最終遭到了否決,當地的居民也對這項計劃表示懷疑和擔憂。
一位名叫鮑比•曼恩的當地人稱,太陽能發電廠將吸收所有來自太陽的能量。一位已經退休的科學老師表示,太陽能電池板會阻止該地區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妨礙植物生長,因為她曾看到太陽能電池板附近的植物因得不到足夠的陽光而枯死。同時,她還懷疑該地區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與太陽能電池板有關。
斯特拉塔太陽能公司發言人稱,太陽能電板不會帶來負面影響,並表示,“電池板不會吸收額外的陽光。”巴黎氣候峰會上,各國承諾要阻止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升高2 ℃上。相關專家認為,要實現減排應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
回應
看來美國普通民眾的科學素養不會比我們(公知大V噴子)好到那裡去。我還看過一篇調查,說美國很多普通民眾並不關心、也不相信全球氣溫升高。
另詳參【圖博館】: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氣候政治學 氣候峰會 政治科學人
圖博館
我學者提生命大滅絕新機制富含硫化氫的海水上湧或是主因2015-11-26
據中新社合肥11月25日報導,記者25日從中科大採訪獲悉,該校科研人員提出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滅絕新機制,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或是重要因素。
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等動物的消失。中國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金玉玕院士首次提出這一生命滅絕事件的全球意義,並在廣西來賓地區建立了該時期全球對比標準剖面(又稱“金釘子”剖面)。
中-晚二疊世之交的大滅絕事件,造成地球上90%以上的海洋動植物以及70%的陸地物種慘遭滅絕,科學界對這一滅絕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
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對世界各地這一滅絕事件的原因和機制展開深入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長期的寒冷氣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發等。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這次生命大滅絕的機制探討亟待新的手段和思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沈延安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機制,取得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權威期刊《地質學》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張桂潔介紹,他們首先對廣西來賓地區蓬萊灘“金釘子”剖面以及鐵橋剖面樣品中黃鐵礦的多硫同位素組成進行了測定,發現在生命大滅絕期間多硫同位素的組成與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認為,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間歇性富含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海水的上湧,是這一生物地球化學體系轉變的主導因素。尤為重要的是,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與生命大滅絕事件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提出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是導致這次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
據介紹,為檢驗這一新機制的全球性意義,科研人員對美國德克薩斯州特拉華盆地同一時代的樣品進行了相同的分析,結果發現硫同位素異常和生命大滅絕同樣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因此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湧在這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義。
“研究生命滅絕過程中的環境因素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能夠為未來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提供重要啟示。”沈延安教授說。
另詳參【圖博館】: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地球沒人較自然行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圖博館
星巴克耶誕杯的「反基督」風暴2015-11-13 聯合報 朱立安/教(嘉義市)
連鎖咖啡店「星巴克」的耶誕杯,先前有雪花、耶誕樹等裝飾圖案,今年改走簡約設計,改成紅色素面杯,卻遭到美國傳教士痛批「反基督」!
熟悉西洋文化者都理解,「反基督」三字具備的分量。我住美國時,親見識過信教的朋友生病發高燒不願看醫生,只讓一堆教友信眾在病榻前禱告,最後還是不治。
當今開放社會,因自認某商業品牌挺不挺特定宗教,就決定品牌支持度,其思維根本不值一晒,然而,此新聞仍因政治人物插花參一腳造成新的震撼。
美國右翼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在伊利諾州一場造勢集會上,公開呼籲民眾抵制星巴克,說他若當選美國總統,會規定所有人都要說「耶誕快樂」!
Happy Holidays和Merry Christmas的差別,恐怕並非川普心中真正重點,他為了追求媒體聚焦,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紀錄包括:驅逐移民、廢除出生公民權、立即炸毀伊拉克油井…搞得政壇烏煙瘴氣。
這當然是民主政治的反諷:有識者眼中的笨蛋,言行荒腔走板,降格又失態,唬弄選民讓人不敢恭維,卻依舊在鏡頭前得意忘形!
其實,各種假期都是大企業行銷的黃金時段,尤其咖啡店這類直接面對一般民眾的消費性產品,不會蓄意和顧客過不去,若真有任何意圖,只能說是擴大顧客層面的善意,與宗教歧視扯不上邊。
而企業該否以其龐大財力與影響力,去涉足特定宗教(或政治)意識形態,乃是另個嚴肅議題。
或許,星巴克耶誕杯爭議又是個契機,讓社會重新檢視一些表面冠冕堂皇但實質上雞零狗碎的「理念」與「堅持」,對於自己與社會的反作用力。
回應
在臺灣的宗教都是互相包容 儒道釋 都可在同一片廟宇屋頂下供人膜拜 天主教也較不具排他性 現在只有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具排他性 還好這種人在臺灣並不多 還不會造成社會宗教衝突
迷信是普遍現象,而非特例。
基督、天主教會威脅迫害的事還少的了嗎?以前哥白尼說地地繞太陽轉而被判火刑當眾燒死。現在則在美國各級學校強推天主教/基督教的創造論,壓制達爾文的進化論。咖啡杯的被迫害妄想症只是小CASE。
圖博館
同理心?研究: 有信仰的孩子較自私2015年11月07日
宗教信仰推崇以同理心態度面對世界,但國外有研究發現,有信仰的孩子卻不見得如此,宗教影響兒童的懲罰性傾向,他們更易批判性地看待他人行為,甚至較非宗教信仰者自私。
《衛報》報導,研究團隊找來近1,200名、年紀從5歲到12歲的美國、加拿大、中國、約旦、南非、土耳其兒童進行測試,讓他們自由選擇,在遊戲過程中是否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貼紙。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教授Jean Decety指出,這項研究推翻大眾對於宗教家庭中的兒童教育認知:無私、善良。
結果顯示,相較出自於非宗教家庭的孩童,有信仰的孩子不見得樂於分享,且易以批判性角度判斷他人行為,包括主流宗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同時,信仰家庭的家長比其他家庭家長,較會認為自家小孩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
英國全國世俗協會執行主任基思(Keith Porteous Wood)分析,這研究結果是值得持續關注,在某種程度上推翻了宗教倫理優於世俗價值的想法,宗教不代表道德保證。
有信仰不等於高品行,《富比士》報導,從心理學來說,宗教就像是張「道德牌」,一個人的好壞與否,取決於他是否「禱告」,這是種偏見且他們並不會察覺到異狀,好以說服自己,這也是為何我們該學習家庭生活教育,而非僅是宗教教義中的道德。
另詳參【圖博館】:《論宗教寬容》 《簡樸的海岸》 《心靈雞湯》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從《難以置信》到狂信 《超心理學》 《新興宗教初探》 《公共知識份子》
圖博館
全球腦研究所研究人員卡德爾-拉斯特表示,事實上在新科技、人類行為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下,到2050年就會進化出現一種全新的人種。拉斯特認為,人類正在經歷一種重大的“進化過渡”,在不到四十年後,人類將變得壽命更長,老了還能生孩子,依賴人工智能完成普通任務。他指出,這種過渡非常關鍵,其重要性不亞於猴子到猿,以及猿到人的進化。拉斯特說:“你的80歲或100歲生活狀態將與你的祖輩大相徑庭,因為我們將花更多的時間生活在虛擬現實中。”
拉斯特預言,到2050年人類將擁有更長的壽命,機器人會完成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女人生孩子的時間會推遲,人們花在從事文化活動中的時間將更多。
研究預言,到2050年一名35歲的男性工人會進化成為紅眼睛、小陰莖、大腦袋的人,擁有的高級語言能力。
研究預言,到2050年一名35歲的男性工人會進化成為紅眼睛、小陰莖、大腦袋的人,擁有的高級語言能力。
一些科學家相信,到2050年人類的壽命將普遍高達120歲。拉斯特宣稱,人類將表現出性晚熟,這意味著自然選擇會影響人類壽命的一些關鍵因素,如繁殖。由於大腦容量不斷增加,生物有機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時間來發育成熟,因此人們會減少生殖繁衍。拉特斯解釋說:“在我看來,人類會活得很悠長,年壽很高才會離開人世。如今,全球社會都是一團糟,未來或許有機會發生某種變化。人類的生物鐘不會一直這樣走下去,借助未來高科技,人類或許可以暫停這個生物鐘。”
圖博館
科學家預言千年後人類模樣:紅眼睛深膚色更好看2015-10-27 新浪科技
據加拿大科普媒體AsapScience近日發布一段最新視頻,多位科學家在視頻中模擬描繪1000年後的未來人類模樣。在視頻中,未來人類軀體將會是半人半機器,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人類會擁有更深的膚色和更高的個頭,並且在基因突變作用下擁有紅眼睛和超能力。
AsapScience最新網絡視頻顯示,受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和基因突變三大因素影響,未來人類的身體將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在基因突變的作用下,人類可能進化成為一种红眼睛的生物,並且受全球變暖影響人類膚色會變得更深。與此同時,隨著人工培育嬰兒的出現,未來一代將變得更聰慧、更強大且富有魅力。視頻宣稱:“未來,納米機器人,又稱微型機器人,將被植入我們的身軀,將我們變成超人。到那時候,我們將突破自身生理機能局限,由內而外地變成一個生物機器混合體。然而,就在我們不斷進化,變得更聰慧、更強大、更好看的同時,這種基因相似性,或者說是人類多樣性缺失,在未來會讓某種新疾病有機可乘,從而導致整個人種滅絕。”
視頻預言,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人類還可能變得更瘦長,因為這種體形容易散熱。華盛頓大學計算基因組學哲學博士阿蘭-關指出,人類的臉部也會發生劇烈變化。關博士繪製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圖像,展現了十萬年後人類可能進化成的樣子。在他看來,未來人類進化的關鍵在於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自然進化和適應人體生物學方面擁有“控制權”。關博士表示:“隨著遺傳工程學的規範化,人臉的進化命運會越來越受人類品味的決定,如人類的前額會因大腦的不斷變大而變得寬大。”由於人類能夠完全掌控遺傳形態基因,人臉會朝人們普遍認為具有吸引力的特徵方向發展:強健有力,端莊大氣,鼻樑挺拔,炯炯有神的雙眼,黃金比例的五官位置,以及完全對稱的左右臉頰。
關博士相信,由於人類移居統治太陽系,人們開始居住生活在遠離太陽的幽暗環境中,因此雙眼會變得“大得驚人”。除此之外,眼睛還會以別的方式進化——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會覺得很可怕——如變得更亮,昏弱光線下視力會更好,半月皺襞的構造發生變化,令我們可以側面眨眼,以保護眼睛免受宇宙射線損傷。或許,人的外貌變化會比想像的時間表還要提前發生。
圖博館
不只是美國高中生認為中國還有皇帝,還有他們…
習大大2015-9-24走訪美國一所高中學校——林肯中學,14歲學生娃Pale Pa的一番話——我原本以為中國還有皇帝,引來熱議。
美國現實中,不只林肯中學的學生娃認為“中國還有皇帝”,華盛頓警察也可能不知道中國還有沒有皇帝。美劇《紙牌屋》中就有這麼一個情節:國會眾議員彼得·羅素開車時遭到警察的盤問,羅素說自己是國會議員,但警察並不買賬,說“就算是中國國王也沒用”。
今年6月上映的電影《《橫衝直撞好萊塢》中,開頭趙薇讓黃曉明假扮皇帝的那場戲,可以看到編劇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揣測中國人會怎樣看美國、看好萊塢。電影本意是將老美對中國的一無所知放大。不過,如果電影還試圖通過把老外寫成傻子來撓到中國觀眾的笑點,就有些用力過猛了。尤其是一個中國導遊告訴美國人“中國有皇帝”,這個鏡頭讓中國觀眾其實看得挺尷尬。
回應
說實話,我覺得中國的教育的確挺好的,最起碼,大部分中國人對世界有一個比較正確清楚的認識。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人連七大洋四大洲都不知道,連世界主要國家在什麼位置都不知道,就這些連基本常識都沒有的人,竟然還敢說決定國家命運,就怕到時打起仗來,他們連對方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啊。
也別笑人家,中國不也有很多人認為美國是自由民主的國家麼。
超級黑!
美國,缺少一種叫公知的類人生物。
好吧,美國的教育真讓人刮目相看。
請問,美國人知不知道中國有沒有皇帝這事,對他們的生活,對他們的人生有影響嗎?通俗地講就是,他們知道中國沒有皇帝又如何,不知道中國沒有皇帝又如何,跟他們的人生有半毛錢關係?
回答:米帝是精英治國,普通屁民對中國不了解完全無關係,不過精英嘛…… 另:中國的教育目的是把所有人都培養成為統治階級,所以中國普通人比美國屁民聰明是很顯而易見的事實。
圖博館
天文學=占星術? 22%美國人搞不清2015-09-12 世界日報
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的科學成績不佳。圖擷自「B.C. & Lowy」YouTube
分享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的科學成績不佳,只能得D。而且,有22%的參與者搞不清天文學和占星術。
這項調查檢視了美國人在地理、物理和天文學方面的知識。3278名參與者回答了調查中的12個問題,雖然這很難作為評估全面科學知識的標準,但是這些問題中很多都是大家在學校學過或是經常能在新聞中看到的。
在12個問題中,參與者平均答對了7.9個,換算後平均成績僅為66分,也就是D。在3278名參與者中,僅有6%答對全部問題,26%的參與者只答錯了1到2個問題,27%答錯了3到4個問題。成績最差情況為,答錯11個問題的占1%,答錯10個占2%,答錯9個占3%。
上學時間越長的參與者在調查中正確率越高,比如有研究生學位的參與者平均正確率為9.5,那些高中都沒念完的參與者平均正確率僅為6.8。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比女性略勝一籌,男女參與者平均正確率分別為8.6和7.3。但是在本次調查中,男性參與者受教育時間比女性稍長。
在族裔差別方面,白人表現比西語裔和非裔好,他們的平均爭取率分別為8.4,7.1和5.9。
在調查中,最簡單也是正確率最高的問題是地球三層的名稱—地殼、地函和地核。參與者中有86%回答正確。
這項調查是在2014年8月11日到9月3日進行的。
圖博館
動物(性):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人性根由
作者: 趙倞 2013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以「動物(性)」為關鍵詞,繹述、分析了西方傳統對於「人與動物之區別」的不斷界定與再三思索,展開了一幅長長的畫卷,其中,可以讀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林奈、達爾文、尼采、本雅明、福柯、德里達、阿甘本等名字。本書的研究因而穿梭於形而上學、博物學、生物科學、宗教學、政治學、文學藝術及當代思想等諸多領域,自然構成了跨學科性。然而,凡此種種,卻未曾離開過「人文學」的領地,因為其所關切的,乃是人之根由。
趙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研究生,意大利羅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生,專業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曾發表相關專業研究論文多篇。
目錄
總序當代西方思想對傳統論題的重構楊慧林
引言入口處
第一章 希臘與動物(性)
一世間動物
二宗教動物
三悲劇動物
四薩提爾:最初的人,最末的人
五語言與理性
六柏拉圖怎麼說
七亞里士多德與現代
第二章 形而上學與動物(性)
一形而上學上路時的動物
二人的尊貴與動物自動機
三人類學機器與生命
四形而上學與生命概念
五生物學的全新挑戰
第三章 海德格爾與動物(性)
一基礎(Grund)
二心情(Stimmung)
三無聊(Langeweile)
四貧窮
五機體(Organismus)
六開敞
第四章 政治與動物(性)
一政治:生命的”好”?
二歷史的終始與動物性
三”生命政治”學說
四”生命政治”的危局
圖博館
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探微
作者: 徐英瑾 2013 復旦大學出版社
目錄
導言 從「美女」的標准到「自然主義」的底線
第一章 科學史評述:新達爾文主義的前世今生
第一節 被「社會達爾文主義」挾持的「經典達爾文主義」
第二節 「新達爾文主義」之基本內容構成
第二章 演化歷程中的目的論因素(上):演化論與智慧設計論的對決
第一節 引論:成問題的「目的論」
第二節 智慧設計運動概說
第三節 關於「設計」的哲學范疇表
第四節 貝希論演化之邊界
第五節 各種反智慧設計論的論證效力評估
本章 附錄(譯文)鄧博斯基和魯斯關於智慧設計的2006年辯論
第三章 演化歷程中的目的論因素(下):傑瑞·佛篤對自然選擇理論的批判
第一節 佛篤掀起的軒然大波
第二節 佛篤的總體論證思路
第三節 從自然選擇學說到偽裝的神學
第四節 佛篤與演化論者之間的對話(Ⅰ):關於自然選擇函數、教堂拱肩和無翅豬
第五節 從自然選擇學說到歷史敘事
第六節 佛篤與演化論者之間的對話(Ⅱ):關於篩球網、黑蛾、心以及腎
第四章 對演化心理學的思想前提和研究方法論的哲學評估
第一節 演化心理學概論
第二節 心靈是一台由自然選擇而產生的計算機?!
第三節 大規模模塊性假設
第四節 對於演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的哲學辯護
第五章 從道德的演化到演化倫理學
第一節 演化論和倫理學關系芻議
第二節 對於倫理的自然演化的科學描述和解釋
第三節 對於前述討論的哲學意蘊的初步揭示
第四節 如何彌合「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裂痕?
第五節 對萬物之內在價值的一個哲學辯護
第六章 演化論視野中的知識論研究——以杜威哲學為切入點
第一節 知識論研究中的規范性維度
第二節 杜威的演化論知識論的思想背景
第三節 《野蠻人》中的知識論向度
第四節 杜威是不是一位「可靠主義者」?
第五節 來自波普、庄子和普蘭丁格的批評意見,以及對於它們的回應
第七章 演化論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切入點
第一節 說幾句關於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手稿》研究的題外話
第二節 亟待「祛魅」的「異化」論
第三節 為何要引入演化心理學?
第四節 對《手稿》之人性觀的演化心理學解讀
第五節 演化心理學視野中的異化勞動
第六節 演化心理學視野中的共產主義
尾聲 對於一種達爾文式的新人文社會科學的展望
圖博館
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
作者: (英)博爾 2013 機械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
我們欣賞梵高的《星空》,陶醉於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面對白雪覆蓋的山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所有這些體驗都離不開意識。然而,意識具有主觀性,屬於個人經驗,很難准確把握。長久以來,哲學家們都聲稱,意識太神秘了,科學無法洞悉意識。
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博爾在《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意識運作模式,他的觀點與傳統的哲學觀點完全不同。博爾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隨着知識積累,意識也在發展。意識實際上是一個思想工廠,是經過精心選擇的、致力於創新的精神空間。意識的主要任務是發現深層結構。
博爾的意識運作模式解釋了我們的大腦為何會貪婪地探尋信息,尤其是那些具有模式的信息。比如,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我們會玩填字游戲和數獨游戲。從生物學角度看,玩這些游戲只是在浪費時間;但在博爾看來,這種探尋結構的行為有重大的進化意義。正是這種對結構模式的探尋,引導人類發現了火,學會耕種。
本書將認知與創造力相聯系,為解開意識這一科學謎團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見解。
另詳參【圖博館】:緣現論(1) 《計算機與人腦》 《語言本能》 地球沒人較自然 《右手左手》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圖博館
新發現! 露西未必是人類祖先 2015-05-29
一九七四年人類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像人類的化石「露西」(Lucy),顯示人類祖先可能生活在兩百九十萬至三百八十萬年前;但二○一一年同一區域發現的化石卻顯示,三百三十萬至三百五十萬年前,也就是與「露西」重疊的年代,有至少另一種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換言之,「露西」不一定就是「人類的母親」,人類的直系祖先,或許另有其人。
科學家廿七日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報告指出,在衣索比亞阿法區(Afar)所發現的化石,顯示曾有另一種人類生活。美國科學家二○一一年在此地發現的上下顎與牙齒化石,骨骼與「露西」明顯不同,牙齒尺寸、形狀與琺瑯質厚度不一樣,下巴部分也比「露西」來得結實。科學家認為,這些化石不同於「露西」所屬的「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sis),因此為它們取了個「南方古猿近親種」(Australopithecus deyiremeda)的名稱。
儘管團隊以新化石的骨骼構造與先前化石不同,來作為發現新人種的證據,但也有人類演化學者認為,新化石其實與「露西」系出同族,因為物種骨骼構造不同係屬正常。
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 2015-05-29 中央社
科學家從19世紀開始爭辯恐龍究竟是不是大家一開始認為遲緩、笨重的冷血動物,還是具有溫血的生理機能,能夠擁有精力充沛的生活方式。
路透社報導,其他研究人員去年推論恐龍既非冷血動物也不是溫血動物,新陳代謝情況介於兩者之間,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戴米克(Michael D'Emic)對此持反對意見。
戴米克認為去年的研究低估了恐龍的成長速率,應該像分析現代鳥類的方式,在同一個群組裡使用統計的方式分析恐龍。
他說:「我研究的重點在於,到目前為止所研究的恐龍,平均來說和生存在現代的哺乳類動物一樣是溫血動物。」
戴米克的研究29日將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去年的研究認為,恐龍可能會讓自己體溫提升到某種程度,足以讓牠們的神經和肌肉更快速運作,讓牠們變成迅捷的獵食者,但仍不足以時時刻刻都能調節體溫。這種調節方式能讓牠們快速衝刺,但平時行動還是緩慢。根據他們的分析,研究人員推算暴龍如果有著我們所知的溫血新陳代謝,為求生存,必須不間斷地持續進食。
另詳參【圖博館】:地球沒人較自然《侏羅紀公園》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顛覆侏羅紀公園》《侏羅雞公園》
阿楨
中國製造業
怎麼了,前評<炒作美國頁岩氣>才云:
旣然炒作中國的維和救災軍售軍費不能阻止中國崛起,那就炒作美國自己的頁岩氣能源業突破,製造業新生機,以及嬰兒潮進入退休期引發的醫療、休閒服務吧!
旣然叫炒作,就好比美日之前的房股滙市之泡沫,美國又再炒作新的泡沫罷了。再說,中國也有不輸美國的能源、製造、醫療、休閒產業!
如今換中國炒作製造業了?
中國製造業連德國都怕,何須炒作?只列最近相關新聞便可一目了然!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機械設備2013年出口超日本居第三 挑戰德國
德國發出警告:中國機械製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美製造業不振 2014.2.3全球股震 美大跌2.1% 日更重挫4.2% 歐股重挫
歐巴馬2014.2.25砸1.4億美元拚製造業(楨:1.4億算啥?)
美2014首季GDP負成長1% 3年首見
日2014-4零售額暴跌13.7%,12年最大
安倍2014-6-24第3箭 遭譏只是飛鏢
日2季GDP減6.8% 三年最差中日筷箭之爭
中美製造業PMI持續擴張 歐脆弱復甦
美股連四跌 今年漲的全數吐光
美失業率小升 四聲無奈 美國民眾無感經濟復甦
美國科普白癡多 1/4不知地球繞日
外媒驚呼中國世界最大口徑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 超過美國的300米 將引領世界20年
中國天河二號再度蟬聯2013年全球最快電腦
中國重工受韓國求救起重12000吨打撈沉船:揚眉吐氣
海軍副司令:將派新裝備搜救馬航客機 可探深6千米
中國新型萬噸油壓機下線:可一體鍛造航母甲板
中國製造業不多是耗能/低價/山寨/頂多是假成本創新之名的才能龍行天下?
這個嘛!別老看反中的文宣,偶看央視以下紀錄片的宣傳,便可知中國是憑著堅強的裝備製造業、才能包攬多項世界大工程:
跨越中國製造:大國重器
中國現代奇跡
超級工程
國企備忘錄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461482
阿楨
演化論:邏輯邪9/66
演化論與創造論同是信仰
都無法以科學證實或否證
純屬上帝創造論的邏輯邪
演化論以下的五路證據
使演化論成為科學典範
一、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突變證據。
二、現代地理學的大陸漂移證據。
三、化石的證據:始祖鳥銜接了爬蟲與鳥類之演化史。
四、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證據:階級愈低則彼此的形性愈接近。
五、發生學的證據:各類之間比如人豬雞的胚胎有其演化的類似性。
以演化論來解釋宇宙人生也很有說服力:
比如宇宙的演化
人為何會生病老化
還有…………………
還有以演化生物學來解釋
男女有別是有其先天的生化基礎
而不是後天父權社會偏見的社會生物學
演化生物學家眼中的性別科學
怎變女權主義者的社會生物邪
這得怪達爾文對自己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理論欠以下反省地批判:
一、雖不同意上帝(God)創造論,但又脫不了自然神論包袱,而變形為造物者(Creator)演化論。
二、不了解演化論與牛頓力學有很大的區別,牛頓力學已完成了天體和物體運動的數學化,演化論只是一套演化原則,因此牛頓力學已遭否證而演化論仍巧妙地在運作。
三、造物者旣然主張優勝劣敗,這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演化論的誤用,其餘毒甚至禍及殖民帝國主義、惡質資本主義和種族優越論。
以致於後來者對任何用演化論(如基因改造食物基因醫學)都很排斥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52601
阿楨
創造論:邏輯邪8/66
上帝創造論的邏輯邪如下:
演化論不是科學
科學是一門實證的學問
演化時間太長無法觀測
演化論與創造論同是信仰
都無法以科學證實或否證
但創造論是更好的信仰 因為
具備全知全能全在、信望愛永生的創造論
更能激發人在德行、勤奮和誠實的向上心
而信仰演化論只會造成青年對人生方向的錯亂
迷失於迷幻藥、暴力、色情、巫術、占星術…
真吊詭
基督新教不是主張因信稱義
反對天主舊教的五路論証嗎
怎又詭論起來 真令人困思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唄
人畢竟還是理性動物
對一些不滿理性科學
但又理盲的屌絲而言
將演化論打入信仰層
還是很爽很酷很屌的
等那天屌到快上吊時
創造論便成一條繩索
在得救同時也被困住
人性如此極端啊
難怪各種基本教義派叢生
從號稱最科學民主的美國
福音教派的WASP文化
到伊斯蘭的茉莉花革命
信仰(含民主自由和正義)
成了屌絲們的新興宗教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39382
阿楨
外媒驚呼中國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超過美國 將引領世界20年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介紹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簡稱FAST工程)是2007年底正式立項,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週期5年半,預計在2016年9月,初步投入使用。圈梁合龍是該工程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之後還有鋪設面板、吊裝等一系列工程節點,目前專案處於正常進展中。
對於選址在貴州喀斯特地貌地區的用意,李菂解釋稱,貴州有不少喀斯特地貌天然形成的天坑,這樣的天然地形很有利於望遠鏡的建設。除了地形優勢以外,目前射電望遠鏡在國際上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射頻信號的干擾,干擾源主要來自手機、雷達、衛星的信號,特別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信號,這些都遠遠強於來自宇宙的信號,而貴州多山的地形可以一定程度上遮罩這些人為信號的干擾。項目建成之後,射電保護區域,大概是在5到10公里的範圍之內。
李菂稱,在FAST項目建成之前,美國的300米口徑Arecibo望遠鏡是世界最大。FAST項目的出發點就是要比美國的這個望遠鏡更加靈敏。FAST專案與美國的望遠鏡都是整體固定在地面上,但中國的望遠鏡500米半徑的球面是由4400多面主動反射單元構成,這一個個小的反射單元可以進行對焦。因此,FAST的靈敏度可達Arecibo望遠鏡的2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
這麼巨大的望遠鏡能用來做什麼,能用來探測外星人嗎?面對《環球時報》記者的提問,李菂回應說,這只是FAST的一個科學目標,但不是主要科學目標,和發現“上帝粒子”的設備一樣,FAST的主要目標不是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效益,而是要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比如宇宙中間的氣體、微波鐳射以及脈衝星,實現對宇宙物質成分和演化歷史最基本的理解,滿足人類對於未知宇宙的好奇心。同時,FAST也可以被用於探測地外文明和生物。
李菂稱,FAST預計對國際同類設備至少可以保持20年以上的領先地位,目前國際上沒有其他國家計畫要造同類的大型射電望遠鏡。
回應
反正我不信那點口徑會有500米!
射電望遠鏡有個球用!外星研究是燒錢的遊戲
可以精確的捕捉到彈彈的運行軌跡,作用大大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46c65d0101kpkh.html?tj=1
(楨:糞青又在噴糞!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太空兵器》《空天一體作戰研究》《制空權》超級電腦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阿楨
美國科普白癡多 1/4不知地球繞日 旺報2014年02月15日
美國人對科學帶給人類美好未來很熱衷是沒錯,但科普常識方面實在很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1/4美國人連地球繞日的基本科學常識都不知道。
NSF調查美國2200名以上受訪者,提出10則物理及生物問題,結果平均分數只有6.5,實在不怎麼樣。
「美國科學促進學會」在芝加哥公布這項結果時指出,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美國人,大約74%。而知道人類似由更早物種演化而來的,不到一半,只有48%。
NSF每兩年進行一次調查,成果會向歐巴馬總統及國會議員報告。但1/3受測者都支持政府應該多撥出經費來研究科學。近9成受訪者說,科學的好處壓過任何引發的威脅,另外,對了解醫學新知有興趣的人也近9成
回應
好事,大多數美國人不相信物質科學的胡扯。用自己更好的判斷, 這是聰明.
無所謂 不會損及世界超強地位
阿楨
研究:逾半美國人 信上帝行神蹟【台灣醒報2012.11.05
神蹟處處在!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相信神蹟存在的美國人,過去20年來增加了22%,逾半數美國人堅信生活中會出現神蹟奇事,其中信仰越虔誠的人與女性越相信神蹟。值得一提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現在相信神蹟的比例,從過去的32%提高到42%。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者馬丁在今年「美國社會學學會」年會上表示,根據調查在1991年有73%的人絕對相信或認為神蹟會發生,該比例在2008年增加到78%,其中堅信不移的比例也從45%提高到55%,換算約每四位美國人就有一位絕對相信或是認為神蹟會發生。另外,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神蹟發生在各種任何宗教信仰,越虔誠的人、女性與黑人最為明顯。
研究者馬丁表示,「福音教派基督徒與黑人及天主教徒,只要一年至少參加一次禮拜的人,相信神蹟的程度都會隨之提高。」
報告中也指出,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其實也相信神蹟,其比例從1991年的32%到2008年提高到42%,研究者認為這與社會文化有關,例如電視節目《與天使有約》(Touched By An Angel)或是正面思考的書籍如《心靈雞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有關。
對此,貝勒大學社會學者道格提則表示,「人們對於屬靈的興趣依舊相當濃厚,即便姑且稱它為某種宇宙力量,其實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貝勒大學2010年宗教調查結果也指出,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曾向上帝禱告尋求身體病痛得到醫治,83%的人則曾替他人代求。
稍早在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也公布報告,指出有79%的美國人相信神蹟,其中18歲到29歲相信的比例高達78%。
阿楨
全美城市居民教育差距 擴大一倍【世界日報2012.05.31
學者專家指出,全美各城市高教育水準居民的多寡,差距日益拉大,少數大都會吸引大量擁有大學文憑的居民,其他城市則望塵莫及。此種現象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柏克萊加州大學經濟學者莫瑞蒂(Enrico Moretti)說,這是美國經濟史近來最重要的發展。
紐約時報報導,過去,大多數美國城市擁有大學文憑者所占的比率,大致相同,原因是,當時唸大學者不多。今日,高教育程度居民最多的城市與最少者的差距,已加大一倍。
布魯金斯學院的分析顯示,首都華府是全美教育程度最高的大都會區,擁有四年制大學文憑的居民大約占48%。全美大都會區的平均比率為32%,而失去往日製造業光輝的「鐵鏽帶」(Rust Belt)城市俄亥俄州德頓市(Dayton),其擁有大學文憑的成年居民只占24%。
除了華府,高教育程度居民較多的其他城市包括:康州史坦福市(Stamford)、舊金山、北卡羅來納州洛麗市(Raleigh),擁有大學文憑的居民超過40%。
落後的城市包括俄亥俄州青年鎮(Youngstown)、加州貝克斯菲市(Bakersfield)及佛羅里達州湖地市(Lakeland),擁有大學文憑居民所占的比率不到20%。
這種差距還有日益擴大的跡象,因為大學畢業生傾向到其他大學畢業生群居的城市居住,被大學畢業生塑造的氣氛和環境所吸引。
經濟衰退也凸顯此種趨勢。今年初,大學畢業程度成年居民占三分之一以上的都會區,其平均失業率為7.5%;大學畢業程度成年居民不到六分之一的城市,其失業率高達10.5%。
像俄亥俄州德頓市早年製造業蓬勃,沒有大學文憑者得到高薪工作相當容易,該州因而忽視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方面逐漸落後。美國經濟發展現在需要教育程度更高的員工,這類城市終於吃到苦果。
俄州萊特州立大學都市與公共事務中心副主任珍‧達克瑞(Jane L. Dockery)說:「我們長期富裕,以致過分自滿。我們看到明顯的信息,卻不採取行動,悔之晚矣。」
阿楨
啥!美國會議員發言 只有高二水準【聯合晚報2012.05.22
南卡羅來納州新科眾議員穆凡尼。 圖/擷自維基百科
一項研究報告做的調查,議員發言水準幾比2005年降低了一個年級。
美國一項針對國會議員發言內容難易度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美國國會議員平均發言水準僅相當於10年級學生(相當於高中二年級)的程度,更窘的是,目前水準幾乎比2005年降低一個年級。
「今日美國報」報導,獨立監督團體「陽光基金會」完成的報告指出,部分人士會認為這項研究反映「國會愚民化」的趨勢,但也有人會解讀為國會議員努力進行「更有效率的溝通」。
陽光基金會把美國國會議員發言的每個用字輸入一套可搜尋的資料庫,再以學校普遍使用的「佛列希-金卡德學級指數」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計算難易度。使用字母較多的字或是較長的句子,指數便較高。
結果顯示,美國會議員發言內容的佛列希-金卡德學級指數平均為10.6級,即介於10年級與11年級之間,而2005年的平均指數為11.5級。
倒數5名全是共和黨,最差的穆凡尼:簡單字反而比複雜句子有力。
美國人平均閱讀能力在八、九年級之間,大部分主流報紙的文章難度介於11到14年級。
發言程度倒數十名議員中,有八人是新科議員。發言程度最低的五名議員都是共和黨籍,南卡羅來納州新科眾議員穆凡尼吊車尾,只有7.94級程度。曾任州檢察長的加州共和黨眾議員龍格倫則獲得最高的16級。
妥協(compromise)是最常用的字,本會期到4月底止,共說了1820次。
擁有喬治城大學學士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學研究所學歷的穆凡尼解釋,如果能用簡單的字,他不會強求艱深。他強調,發言難易度指數較低,並非代表才智不足,有時候簡單的遣詞用字反而比複雜的句子更有力。
陽光基金會發現,美國會議員很少使用SAT測驗的最常用一百字,而最受國會議員青睞的SAT常用一百字是妥協(compromise),本會期到4月底止,總共已說了1820次。
另參本館:啥是一黨獨大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版主回應
遭公督盟評省話一哥 王廷升表尊重 newtalk 2012-05-04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今(4)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的6大缺失,其中首要缺失,就是部分立法委員至今在委員會的發言次數過低的問題,公督盟點名王廷升等5位立委是立院倒數前5名的「省話一哥/姊」。遭點名的王廷升由於正在返回台東的飛機無法取得聯繫,但王廷升辦公室表示尊重公督盟的指教。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今天下午召開「立院六大缺失,期中考差強人意」記者會,對立院第8屆第1會期提出6大缺失,分別是:部分立委發言太少、拆散議程拚全勤、程序委員會阻擋法案、黨團協商不透明、立院資訊公開拖拉、限制旁聽等。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表示,國會本來就是問政的場域,但有些立委惜字如金,至今在委員會的發言次數少得可憐,但國民黨的王廷升(0次)、無黨籍的顏清標(1次)、國民黨的林鴻池(1次)、無黨籍的陳雪生(2次)、國民黨的楊玉欣(2次)、國民黨的張嘉郡(3次)等5位委員發言次數屈指可數,令人不解。
直言集/問政品質 能數字量化嗎【聯合報╱記者程嘉文2012.03.24
罹罕見重症的楊玉欣,十一年前出版自傳,書名叫「罕見天使」;她大概沒料到,如今這個綽號卻被拿來質疑為何遲不上台發言質詢?
相較之下,楊玉欣還不算「重災區」。青輔會主委陳以真,在質詢台上答非所問,連藍營同志都斥之荒唐。親民黨不分區立委第一名的張曉風,也堅持「為什麼要找異地雌性動物來婚配?」
由此顯示,「社會賢達」未必適合擔任政治人物。政黨樂於找他們當「神主牌」來沾光,卻沒有提供足夠的「政壇職訓」,名人們對身分的轉換也沒有足夠認知。
另一個更大迷思,是立委優秀與否,真取決於「發言問政」的多寡嗎?部分公民團體更發揚光大,將登記發言、提案、質詢次數,當成統計學,評比立委表現。
但真正了解國會運作的人知道,不是所有政策折衝都在公開發言中呈現,問政品質更無法以單純數字評斷。有立委每天趕場跑遍各委員會,不管討論題目,直接念當天報紙;也有立委見到同僚提案,就要同列發起人。部分立委以當「反應爐」為樂,國內外發生任何事情,都能在第一時間現身麥克風前評論,儼然另一種名嘴。
立院常被嘲「秀場」,但如果大家期待的立委就是隨時事起舞,媒體仍把立委回應當填充議題的萬靈丹,國會生態就會繼續畸形發展。
聯合筆記/天使誤闖瘋人院?【聯合報╱楊湘鈞2012.03.24
「罕病天使」變「罕見天使」的質疑,讓立委楊玉欣備感壓力,終於在立法院會開口並列入議事公報。外界質疑她準備不足,耗損清新形象;但換個角度看,也不能忽視她所凸顯的國會問題。
立委職責該是什麼?如果輿論對楊玉欣的批評是對的,那麼立委在立院的發言次數,就是評價立委良莠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但KPI雖能判斷勤惰,卻不能反映問政品質。若有立委想要「衝數」,只要請助理勤看報、剪資料,上台前惡補一番,就可輕鬆達標。至於濫竽能否「充數」,難以細究。
楊玉欣期許做「專業立委」,若廣義詮釋,除了參與所屬委員會,進而在其他委員會尋找發揮空間。例如冷門的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也會觸及兒少、弱勢、勞工相關修法議題,都是可以著力之處。關鍵在,如何從看似無關的議題中發掘自身專業的題材,需要下一番功夫準備。
反過來看,楊玉欣舉了幾個「站在小老百姓心情看立院」的事例,倒也頗能道出立法院的沉痾。以目前立委趕赴委員會簽到的現象,究竟目的何在,許多老立委也說不出所以然;說穿了,無非在求「帳面」好看,藉出席紀錄向選民交代。至於質詢內容空洞、重複,浪費了官員乃至媒體時間,則是更盤根錯節的問題。但就算「天使」不惜犧牲形象,恐怕也只能凸顯問題,難以發生任何變化。
楊玉欣進入電影「鐵娘子」所稱的「瘋人院」,卻說不願隨環境起舞,要維持自身專業與風格,聽在待慣「瘋人院」者耳裡,難免有「小白兔誤闖叢林」的評語。無論如何,「天使誤闖瘋人院」的文化衝擊,是非黑白之間,確有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另參本館:啥是一黨獨大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私督盟
阿楨
美國歷史 移民考贏本土公民【世界日報2012.04.29
申請歸化為美國公民的移民,必須通過十道包括美國歷史和政府制度問題的入籍考試,大約93%申請者通過測驗。
「今日美國報」報導,根據辛辛那提薩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美國夢研究中心的一項電話調查,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人中,只有65%答對六題,達到入籍考試標準。
該大學受委託於上月進行調查,訪問了1023個本地出生的人。該中心的主任福德(Michael Ford)說,在著眼於憲法願景的選舉年中,這個結果特別令人困擾,因許多選民可能對憲政不熟識。
在另一項調查中,77%受訪者說,所有美國人應該能夠通過入籍考試,60%表示,這該是高中畢業的規定。
調查是以模擬入籍試題來設計,十條問題是從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的100道問題中選出,跟實際面試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受訪者沒有時間預習。
非營利教育機構iCivics的總監、前最高法院大法官珊黛拉‧歐康諾(Sandra Day O`Connor)說,許多學校沒有公民教育,跟以往不一樣,這是著重科學和數學意想不到的結果。
福德指出,高中或以下學歷的受訪者,44%及格,而大學畢業生則提高至82%。他說:「但還是給移民比了下去…我不怪教育體制,這是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權利。」
阿楨
霍金:天堂和來生 是童話故事【聯合報2011.05.17
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再發驚人之語,他說沒有天堂這回事,人死後上天堂與人有來生的說法,都是為懼怕死亡的人編造的「童話」。
霍金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如是表示。他在訪問中暢談生死觀點、人類的目的及生存,及他所倡議人類宇宙不是唯一的「M理論」。
知名的無神論者霍金說,一個人在他大腦停止運作的剎那,一切即會歸零。他以電腦譬喻人腦,「電腦元件失靈時,電腦即無法運作。故障的電腦沒有天堂或來生。」
霍金2010年出版「大設計」一書,提出人類不需要上帝來解釋宇宙存在的論點,一度引起宗教界譁然,如今再提沒有天堂,進一步說明他反對宗教慰藉的立場。
現年69歲的霍金,21歲時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幾近癱瘓,無法發聲,他形容自己「像是活在死亡的早期階段一樣」,但他樂觀表示不急著死去,還有許多事可做。
訪談中,霍金一再駁斥來生觀念,強調應充分發揮人此時此刻活在地球上的潛能,善用生命,活出最好。被問及該如何生活,他說:「設法找出每一行動的最大價值。」
在談及人類生存是否來自運氣時,霍金再次提到他的M理論,表示科學指出,許多不同的宇宙會自動無中生有,而人類存活於地球之上,全是機率使然。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物理學大師霍金認為天堂、來生都是神話,天主教台灣區總主教洪山川指出,霍金也無法證明沒有天堂(楨:旣無怎證?有者要己證!)。「如果有天堂,他到時該怎麼辦?」
洪山川認為,不論從理智、信仰的角度,天堂都必然存在。有天堂,才能解釋人的意義、人一生的目的,天堂就是信仰、信心。他強調,天主教說的來生,指的是永生而非輪迴,進天堂即得永生。正是因為有天堂,這世界才有意思。
另參本館:《百變小紅帽》 《巫婆一定得死》《兒童故事治療》《生死學》叢書
版主回應
生物界大例外:十種類動物的植物 ‧BBC知識 2012/03/16
植物與動物雖早在二十億年前便分家、各自發展, 但植物仍獨立演化出一些令人驚歎的特徵。 一塊來看看溫體甘藍菜、成天哭泣的寄生植物,以及植物界吸血鬼【作者/菲爾.蓋茲(Phil Gates);譯者/謝伯讓】
只要稍微留心,很快就會發現:在生物的世界「幾乎所有規則都有例外」。就在你自以為找到放諸四海皆準的分類方法時,馬上又會發現不適用的生物。
就拿植物和動物間的差異來說吧。這兩者的差異看似再簡單不過:動物透過神經系統整合敏銳的知覺及靈活的肌肉和身體,並藉此覓食。植物是由無法活動的細胞所構成,且根深柢固地長在同一個地方,它們藉日光進行光合作用,悠哉悠哉的長著。
不過演化乃是永無止境的創新,雖然植物與動物的共同祖先年代遠在二十億年前,植物仍獨立演化出一些令人驚歎的類動物特徵。感謝大自然永無止境的基因變化和重組,使我今天有幸能為大家介紹植物界中十種如假包換的大例外。看看以下這些像動物的植物:
難以逃離的閃亮魔掌:毛氈苔(Sundew)
達爾文是第一個把圓葉毛氈苔這種食蟲植物 稱作「植物胃」(vegetable stomach)的人。他深深為這種生長於沼澤與溼地的美麗肉食植物所著迷,並且記錄下許多它們進食的細節。一開始,飛蟲會被充滿腺體的觸毛上的黏液黏住,接著不幸的蟲子就會絕望的掙扎,結果反而使得周圍的觸毛都彎向牠。最後,整片葉子就會包覆住這隻精疲力盡的蟲子,這只「植物胃」中的消化酵素(和人類胃中的酵素很像)會滲透其獵物,並慢慢將牠分解掉。
自己會發熱的植物:臭鼬白菜(Skunk Cabbage)
一般的植物體溫變化通常和周遭環境一致,總會因夏日豔陽而變熱、因冬天寒風而變冷。但有一些植物品種卻和常溫的鳥類及哺乳類一樣,可以自己產生體溫,臭鼬白菜就是其中之一。在靠近北極的區域,臭鼬白菜可以利用它奇特的肉穗花序(註1)所產生的熱鑽出雪面,使開花的時間提早許多。這種透過生物化學過程來生熱的機制和動物很像。在肉穗花序中,呼吸作用可以分解食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澱粉),並轉變成熱能。
植物界吸血鬼:巫草(witchweed)
在土壤上方,它看起來美麗無邪,只像是一群圍繞在玉米旁的針狀野花,但在地底下,它正在做邪惡的勾當。巫草可說是植物界的吸血鬼,它沒有自己的根;它們的種子發芽後,會把自己插入附近植物宿主身上,並長出吸根(haustorium)來從宿主的根部系統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巫草對非洲的穀類作物破壞力非常大,它會榨乾作物,嚴重影響農民的生計。
擅長「色誘」的蘭花:角蜂眉蘭(mirror orchid)
蜂蘭(Ophrys)是蘭花中的天才,其中有好幾種品種的花型類似雌性蜜蜂或黃蜂,它們藉此吸引雄性昆蟲與之交配、幫助花粉傳授。地中海地區的角蜂眉蘭(Ophrys speculum)更是箇中翹楚:它的花甚至有個藍色圖案,像極了黃蜂收著翅膀時反光的模樣。此外它還有另一項引誘的工具:它演化出一種非常類似雌性黃蜂味道的氣味,能使雄蜂為之瘋狂。看看百貨公司那琳琅滿目的香水,你就會明白「味道」是一種強力的性愛訊號。早在數百年前,蜂蘭和被它奴役的黃蜂就已透過演化得出這個結論了。
註1:肉穗花序一種包覆著花的多層結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74170
另參本館:招蜂引蝶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阿楨
礦物演化論 【科學人 2010/04/15 撰文/赫森Robert M. Hazen
曾經有段時間,宇宙中沒有任何礦物,大霹靂後的炙熱漩渦,使固態物質幾乎無法存留,大約過了50萬年,最早的原子──氫、氦和少許的鋰,從宇宙創生的大熔爐中現身,再經過數百萬年,重力誘使這些初始氣體聚集,形成最早的星雲,然後塌縮成第一代既火熱又緻密的閃亮恆星。
只有在某些巨大恆星爆發形成超新星時,才能合成其他的化學元素並向太空噴發。恆星的氣體層會向外膨脹而冷卻,此時固態的初始礦物才得以形成。但即便如此,大部份元素與其化合物仍然太少而且太鬆散,不然就是太容易揮發,因此都只是在氣體與塵埃間的零星原子和分子。因為不同化合物和原子間,並未以重複有序的方式組織排列,也就是沒有形成結晶,這樣雜亂的物質並不能稱為礦物。
鑽石與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純物質,其微晶體可能是最早形成的礦物。而不久後就有其他10幾種堅硬的微晶體加入,包括碳矽石(碳化矽)、鈦氧石(氮化鈦)以及某些氧化物和矽酸鹽類。在這之後數千萬年裡,這些最早的「初始礦物」或許是宇宙中僅有的晶體。
相較之下,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礦物超過4400種,而且還有更多有待發現。從只有10多種結晶型態到數千種,是什麼因素造成如此顯著的多樣化?最近我和七位同仁發表了一個「礦物演化」的新構想,來回答這個問題。百年來傳統礦物學把各種礦物視為化學與物理性質各異的貴重物品,但奇怪的是,從未與地質學上關鍵的第四維度,也就是時間,有所關聯。我們改用不同的方法,利用地球歷史做為架構,來了解礦物及其形成過程。
我們很快就知道,礦物演化的故事是開始於岩質行星的形成,因為行星是形成礦物的動力來源。在過去46億年來,地球經歷了許多階段,各個階段都有新的現象發生,使地球表面的礦物有顯著的改變並更加豐富。
這個故事的某些細節仍有著很大的爭議,而且將來必定也會因為新的發現而修改,但礦物演化的整體構想已是既定的科學概念。我們並不針對地球歷史各階段所發生的事,發表任何具爭議的新想法或是激進的新理論,而是以礦物的演化做為核心概念來重寫地球的歷史故事。
版主回應
然而我想強調一個耐人尋味的想法,就是地球的數千種礦物大多數是有賴於地球上的生命發展而存在。如果你更進一步把非生命的世界也當做生命演化舞台的一個階段,你會發現這些演員一直不斷翻修著舞台。這個觀點也可延伸到在其他星球尋找生命跡象,比起研究零碎的殘餘有機物質,研究礦物或許可以提供生物學更強力且持續的線索。
宇宙中的大熔爐
行星源自於星雲內部,而星雲則是來自超新星爆炸。星雲的大部份質量會快速向內塌縮,產生中心的恆星,而剩餘的物質則形成環繞恆星的巨大旋轉圓盤。這些殘餘物質逐漸聚集為越來越大的團塊,先是泥砂般大小,然後如礫石,逐漸成為拳頭般大小的鬆散圓球,組成物質主要是初始塵埃,含有10多種有限的初始礦物,並混雜著其他的原子和分子。
一旦初生恆星開始點燃核反應,使周遭密集的塵埃和氣體處於烈焰中,便開始發生劇烈變化。在我們的太陽系內,唯一的恆星──太陽,約在46億年前點燃核反應,一波波來自初生太陽的熱,使元素熔化並混合,產生結晶,呈現出多種新礦物,在這個礦物演化的最初階段,最早的結晶是鐵鎳合金、硫化物、磷化物和大量氧化物與矽酸鹽,這些礦物有許多也出現在最原始隕石的球粒中,球粒是熔融的岩漿液滴急速冷卻凝固而成。(這些古老的球粒隕石也證明球粒形成前就有初始礦物存在。礦物學家發現,在隕石中,初始礦物是以奈米和微觀尺度的顆粒存在。)
在古太陽星雲中,球粒快速聚集成微行星,有些會成長達直徑超過160公里,足以發生部份熔融並且分化,依礦物種類而形成洋蔥狀分層,其中包含一個緻密且富含金屬的核心。在擁擠的太陽周圍,頻繁的碰撞產生強烈的衝擊以及更多的熱,進一步改變大型微行星內的礦物。水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而且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在太陽系形成前的星雲內是以冰粒的方式存在,而在微行星中則是融化且聚集在裂痕和隙縫中。這些冰粒後來融化成液態水,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礦物。
在形成行星的動態過程中,可能依序有250種不同的礦物產生。這250種礦物是每個岩質行星形成時所需的原料,時至今日,在掉落地球表面的多種隕石中,仍然可以找到這些礦物。
黑色玄武岩覆蓋地球
原始地球越來越大,大的微行星會併吞成千上萬個較小的微行星,直到只剩下兩個足以匹敵的對手留在我們現在的軌道上,除了原始地球之外,還有一個如火星般大小的較小天體,稱為忒伊亞(Theia),是以希臘神話月神的母親命名。最後一次難以想像的激烈爆發中,忒伊亞側面撞擊原始地球,使地球外層蒸發並向太空爆發出約100億兆公噸的熾熱岩石蒸氣,形成月球。這個情境解釋了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以及月球的許多奇異特徵,包括為什麼月球整體的組成類似地球的地函(厚度約2900公里,介於地球的鐵鎳地核與5~50公里厚的地殼之間)。
約45億年前生成月球的那次碰撞後,熔融的地球開始冷卻,至今仍持續著。雖然地球的原始表面含有鈾、鈹、金、砷、鉛等數十種稀有元素,足以形成多樣不同的礦物,但忒伊亞的撞擊就像宇宙中的復原鍵,讓地球的外層徹底混合,因而使罕見的礦物變得分散而無法個別形成晶體。我們的地球是荒涼的世界,而且四周充滿敵意,不斷遭到星雲碎屑轟擊,而且地表大多覆蓋著大片黑色玄武岩。玄武岩是岩漿冷卻固化後形成的,現在仍不斷形成。
在超古元(約40億年前)時期,地球礦物的種類逐漸增加,主要是來自岩石地殼重複熔融與固化,以及早期海洋與大氣的風化作用。大塊岩石經歷無數次部份熔融與重新固化的循環,再加上岩石與水的交互作用,例如特定化合物的溶解等,逐漸使稀有的元素集中,足以形成新一代的奇特礦物。
並非每個行星都有這麼大的潛力形成礦物。小而乾燥的水星和月球,兩者大小相當,都是在發生大規模熔融前就已冷卻,我們估計,在這些地方可找到的礦物應該不超過350種。火星有適度的水,礦物的種類可能會比較多,因為海洋乾涸時會形成含水的黏土和蒸發礦物。我們估計,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探測器最後可能會在火星上找到約500種礦物。
相較之下,地球更大、更熱且更潮濕,因此有更多形成礦物的方式。所有的岩質行星都經歷過火山作用,使地表遍佈玄武岩,但是地球(也許還有和地球相似大小的金星)內部的熱足以使部份玄武岩再次熔融,形成一系列火成岩,稱為花崗岩類,路邊和櫃檯檯面常見的黃褐色和灰色花崗岩,都是這麼來的。花崗岩含有多種粗粒的礦物,包含石英(沙灘中最常見的砂粒)、長石(地殼中含量最多的礦物)以及雲母(會形成閃亮的片狀礦物層)。這些礦物早期都形成於大型微行星內部,但數量很少,不過最初在地球地質記錄中出現時,數量就很多,這都有賴於地球上花崗岩的形成過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41597
爛融合
在地球變得「更平更熱」的今日,我們紀念達爾文以及他的演化學說,就不能再曲意誤解演化的真諦。對生物的生存而言,自利與利人、合作與競爭同等重要;同舟共濟自是群體生物演化出來共度難關的本事,我等不可或忘。(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一改敵意教廷:達爾文進化論符教義>中時09-02-12潘勛
天主教廷梵蒂岡「宗座文化委員會」主席拉瓦西總主教表示,雖然以往天主教會對達爾文的演化論持敵意態度,但演化的觀念,實可上溯到西元四世紀的聖奧古斯都及中世紀的聖多瑪斯,其實是與基督教意相符的。在教宗支持下,梵蒂岡將在三月間召開學術大會,紀念達爾文《物種源始》問世一百五十周年。
英國《每日電訊報》十一日報導,羅馬「宗座聖十字教堂大學」神學教授坦齊拉─尼提神父表示,四世紀的神學家聖奧古斯都雖沒聽過演化論這個詞彙,但曉得大魚吃小魚,生命的形態會「緩慢地與時俱變」;中世紀的聖多瑪斯也有類似觀察。
梵蒂岡有意淡化智慧設計論
教廷當局另淡化「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此一理念;智慧設計論主張,生命如此繁複,必然有「更高力量」創造產生。
籌辦人表示,在「宗教葛列葛大學」舉行的大會席間,原本打算禁止智慧設計論,認為此說「神學及科學都很貧弱」,後來決定在大會邊陲末節討論該學說,但只當成「文化現象」,而非科學或神學要務。
羅馬天主教會的態度對釐清目前美國與其他地區「演化論」與「創造論」的爭議很有幫助。
助釐清演化論與創造論爭議
拉瓦西總主教十日表示,羅馬天主教會從未正式譴責過達爾文的理論;他另指出五十多年前,教宗庇護十二世便描述,演化是扎實的科學方法,可了解人類的發展;「事實上,我們說演化出來的世界,一如上帝創造的世界」。另外,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六年也表示,演化論「不止是假說」。
拉瓦西總主教承認,過去天主教會對達爾文並不友善,原因是他的理論,表面上與舊約聖經《創世紀》的描述有所衝突。但拉瓦西十日表示,生物演化論與基督教的神創萬物觀點,其實互補不悖。
版主回應
沈川洲 推翻達爾文演化論【聯合報╱記者陳智華 2010.01.17
達爾文物競天擇演化觀念是舊物種絕滅,新的物種才崛起(楨:稻草達爾文),但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沈川洲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生命演化初期並非如此。推翻達爾文演化觀念,成果最近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沈川洲和華盛頓大學海洋所教授凱莉、博士生布雷爾頓等的研究團隊,利用鈾釷定年技術及基因序列分析,重建過去一千二百年來,北大西洋八百公尺深海「失落城市」稀有生物圈的演化過程。
沈川洲說,根據達爾文演化的觀念,生物種類由單一變多元,機能從簡單而精奧;舊的物種相繼絕滅,新的物種不斷崛起,但是,現今的科學家卻發現,在生命演化的初期,模式大不相同。
他表示,稀有生物圈理論認為,演化初期各種競爭的相近物種可同時存在,雖環境改變,過去適應的稀有物種可能突然成為優勢族群,早先優勢物種因此沒落,但群集總數維持一定,原本的多樣性依然存在。
沈川洲說,這項研究是以「失落城市」的微生物為對象,因其熱泉系統與地球早期無氧時期環境相似。「失落城市」布滿最高可達六十公尺的巨型碳酸鹽柱狀白煙囪,並有不斷從白煙囪湧出的海底熱泉。
白煙囪碳酸鹽表面生長一層特有的甲烷疊球菌及嗜甲烷菌,在無氧環境,靠著氫氣、甲烷及熱泉產生能量生存。
研究發現,年輕的新生白煙囪,會有大量熱泉湧出,表面多布滿適應強鹼高溫的球菌;已形成百年的白煙囪湧出熱泉較少,碳酸鹽表面的熱泉與海水相混,則可見球菌與其他嗜甲烷菌並存。
千年以上的白煙囪則少有熱泉湧出,周圍長的多是喜好低溫弱鹼環境的菌屬。
沈川洲說,研究顯示儘管優勢族群一直改變,但種類數量在則沒有顯著變化,即生物仍可維持多樣性生存,這不但第一次直接證實稀有生物圈理論,且很可能直接描述地球幾十億年前早期生命的演化模式。
●失落城市找到證據
「失落城市」(Lost City)位於北緯卅度附近的北大西洋中心,中洋脊以西十五公里處海底的「亞特蘭提斯高地」南緣,是西元二千年,由美國研究船亞特蘭提斯號配備的深海潛艇艾爾文號,在一次例行的海底探勘中意外發現。
面積約三千平方公尺的「失落城市」,在八百公尺深的海底,布滿幾十公分到幾十公尺的碳酸鹽柱狀罕見白煙囪,以及不斷自煙囪湧出的熱泉,跟目前在海底火山附近深海酸性熱泉系統,因富含鐵錳硫化物、有黑色噴嘴外觀的黑煙囪不同。(陳智華)
潘妥協
達爾文也不同意的演化論>中時09-02-12潘震澤
今年二月十二日,是歐美兩位偉人的兩百歲誕辰紀念日:一是取消黑奴制度的美國總統林肯,另一是解放人類思想的達爾文。由於美國今年選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總統,因此紀念林肯的活動也特別多;相形之下,達爾文就遜色些,比起前幾年慶祝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一百周年的熱度,似乎還有所不如。就其緣由,自然與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有關(今年也是演化論問世一百五十周年)。
其實生物會一代代逐漸演化的觀念,並非達爾文首創;物種的起源,困擾過之前許多世代的思想家,被稱為「祕中之祕」。達爾文的偉大之處,是他提出了演化的可能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習稱「天擇」)。天擇的產生有幾個先決條件:一是物種內個體差異的存在,二是生存的壓力。越能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的個體,就越有機會繁衍更多後代,把己身具有優勢的特質給遺傳下去。經由這樣的機制,物種會更適應當下的環境,也就有可能產生新種。
達爾文這個想法既簡單又有力,讓許多人讚美之餘,也嘆息自己為什麼就沒想到。然而,演化論卻也極容易遭到誤解,譬如與達爾文同時代的史賓塞就提出了「適者生存」的口號,幾乎成了「天擇」的同義詞;至於「適者」,則經常與「強者」畫上等號。演化論傳到中國後,由於清末國勢積弱,為了救亡圖存,譯者嚴復又加上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八字,等於給弱肉強食者背書,而忘了老子「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道理。
對國人而言,另一個造成對演化論的誤解,是evolution一詞沿用日譯為「進化」,讓人望文生義,以為生物的改變,一定是朝「進步」的方向而去。因此,進化的想法,讓許多人對於心目中的「弱者」,少了同情之心;對於自利損人的「厚黑」之舉,也自得而不慚。這些都是誤讀演化論造成的不幸。
當然,達爾文對物種起源的解釋,與基督宗教的教義,有基本的不相容點,更是演化論飽受誤解及攻擊的主要原因。在這一點,包括前任教宗在內的許多信仰中人,都提出信仰與演化的科學證據可以互不衝突的說法,表現出理性的態度,但還是有許多基本教義派無視演化學問世一百五十年來,累積的堅實證據,仍以經書章句為本,是可怪也。
版主回應
科學看法大不同 ‧知識通訊評論 2010/10/20
最近的一項對科學認定調查顯示,東方文代表的中國與日本,與歐美國家人士對科學議題的看法大有不同,這或有來自文化差異和歷史背景的影響。
東亞與世界其他區域的差異最大。舉例來說,令人意外地,共有百分之三十的日本讀者與百分之四十九的中國讀者,對演化論能夠解釋地球上物種的多樣性,認為有合理的懷疑,相對的,在世界其他區域卻只多在百分之十左右。
日本與中國的受訪者,對於宇宙起源的科學學說,也有較多的懷疑。三分之一的中國讀者認為,科學家不應與政治有牽扯,世界其他區域持相同意見者僅有百分之十。
不過,由於調查方法不算嚴謹,所得結果還難說是定論。國家間的調查並不均衡,相對於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的數千計名受訪者,日本僅有一千一百九十五名,中國更只有兩百六十九名。線上問卷的調查方式,讀者得以自行決定是否回應,因此也僅有一些讀者的部分意見。此外,就算是相同的問題,來自不同國家的受訪者,也可能因文化差異導致不同的解讀。儘管如此,這項調查仍頗具價值,顯示具有科學識讀能力的公眾,其想法不見得就會與科學家一致。
許多調查項目的結果普遍與預期相同,受訪者都認為,科學家普遍比其他公眾人物值得信賴,投資科學對於未來的經濟成長很重要,同時也認同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去年年底爆發了氣候門事件爭議,氣候變遷也出現地域性的差異,調查結果指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人為因素造成全強暖化的說法,持日益相信的態度。調查也顯現出區域內的差異,歐洲人在基因改造作物意見分歧,而德國要廢除核能。
那麼,應該如何解釋日本與中國讀者對於演化以及大爆炸理論的質疑呢?一些受訪科學家認為,儘管這些區域受到基督教創造論的影響有限,不過神道、佛教等亞洲傳統哲學思想,對於物種起源也有不同於演化論的一套解釋,受訪者的懷疑可能因此而生。
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族群遺傳學家齊藤成也(Naruya Saitou)認為,這樣的質疑,可能出自人們對於大自然複雜性的體認。而這也使系統生物學在日本成為相對冷門的學科,畢竟與機械或工程相比,複雜的生物學很難化約成為簡單的公式,無法控制的變因也多。不想改變、干擾自然的想法,也使得基因改良作物不受歡迎。
京都大學以公眾科學認知為研究主體的人類學家加藤和人(Kazuto Kato)指出,這種正反感情並存的現象,反映出東亞地區比較意識到知識的有限性。由於調查問卷中關於演化論的項目,是問受訪者對於其解釋能力是否有「任何」疑慮,或是否「所有」證據都支持演化論一說,也可能造成受訪者回應的謹慎保守。加藤和人說,許多受訪者說有懷疑的空間,並不代表他們是相信創造論。
北京中國科技技術資訊研究所總工程師武夷山表示,關於演化論的問題在中國受訪者中或許也引發了一種自然而且健康的懷疑。畢竟,對於所有的事物抱持一定的質疑,就是科學家的重要特質。即便是物理學界,對於宇宙的起源,也是爭論不休的。他更指出,受訪者往往會揣摩問卷的目的、設計者想要的答案,若受訪者表示沒有疑慮,容易造成不夠開放、無法接納多元觀點的印象。
對美國一般民眾的調查,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六認為,演化論可以解釋地球的眾多物種生命,而此次《科學人》雜誌進行的調查,百分之八十七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所有證據都支持演化論,二元對立選邊站的現象,可見一斑。
舍費爾認為,這次的受訪者與一般普查的抽樣所得相異。
武夷山指出,語言上的細微差距也會影響調查結果。中國受訪者與西方受訪者無異,認為科學家應該針對科學政策提出建言,也贊成其參與相關的公共論辯,在「科學家知道甚麼對於公眾最好」此一項目上,中國受訪者甚至更加認同。然而,其中卻有百分之二十九強烈贊同,科學家應與政治保持距離。武夷山指出,這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濫用政治至上口號的歷史背景,政治一詞在中國普遍具有負面意涵,並不代表科學家對於政治無所貢獻。
此外,兩百六十九名讀者的回應也欠缺代表性。武夷山表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兩百多份回應,相較之下真的沒有什麼份量,少數受訪者些微的意向改變,就足以影響結果。此外,美國受訪者不僅數量較多,有四千七百七十九位,同時涵蓋的年齡層與職業也較為多元。相較之下,中國受訪者年齡的中位數是三十五歲,相對年輕,同時以自然科學家為主。
舍費爾指出,儘管這項調查的方法不夠科學,其結果仍然十分值得玩味,即便是針對青年人為主的中國受訪者而言。舍費爾認為,這代表年輕知識份子對於認為科學應該在政策層面與日常生活上落實。這個年輕人認為科學才是推動政治主力的看法,迥異於一般對中國的印象。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f_ART_ID=276248
老美常識不足
老美常識不足 4成仍誤認海珊涉911
【聯合報2007.06.26編譯組/報導】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美國版,以「你當前應該知道的一百八十一件事」為題,從歷史、國際事務、社會議題、科技及健康與流行文化等方面提出基本常識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對於這些問題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張冠李戴,認知差距相當大。
伊拉克問題幾乎每天在美國見報,媒體早已指出,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前總統海珊直接涉及九一一恐攻陰謀,百分之四十一受測者仍認為海珊與九一一恐攻的金援、密謀及行動直接有關。知道九一一劫機恐怖分子多數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三。
名字在媒體上經常出現的政經、文化及娛樂界的名人,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印象差異頗大,例如知道聯邦眾議院議長是波洛西的高達百分之五十九,但答對聯邦最高 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茲名字的只有百分之十一,知道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已換成柏南克的只有百分之卅一,只有百分之卅六受測者知道高爾的普選票高於布希卻在總統選舉敗選。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許多美國人對於歷史及地理問題並不清楚。只有百分之卅七受測者知道林肯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地理問題考倒許多美國人:以亞洲國家的地理位置為例,只有百分之四十五受測者知道南韓地理位置比越南、菲律賓、澳洲等地靠近日本。
多數受測者可能知道歷史名著改編的電影及電視劇,卻不知道原作者是誰。例如,美國人可能聽過或看過「傲慢與偏見」及「理性與感性」,但知道珍.奧斯汀是原作者的只有百分之四十。
全球最風靡的運動項目是足球,百分之六十五受測者答對這道題目,頗令人驚訝,因為足球並非美國的熱門運動,選擇棒球和籃球的,分別為百分之十三和十七。
版主回應
美國人有多笨? ‧NEWSWEEK 2011/03/25
公民的無知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人一直搞不清楚分權與制衡,而且也搞不清楚代表自己的參議員。早在哈里杜魯門(對了,他也是位總統)時代,有民意調查機構開始發佈這類調查結果以來,美國人就一直在感嘆其他美國人的庸俗無知。【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新聞周刊讓1000名美國人進行美國公民考試 ,結果有38%的人不及格。美國的未來正因人民的無知而受害。
他們的那種分數會讓高中歷史教師也發愁。新聞周刊最近邀請了一千位美國公民參加美國的正式公民考試,結果有29%說不出副總統的姓名;73%無法正確說出美國進行冷戰的原因;44%無法說明人權法案; 6%甚至無法在月曆上圈出美國獨立紀念日的日期。
公民的無知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人一直搞不清楚分權與制衡,而且也搞不清楚代表自己的參議員。早在哈里杜魯門(對了,他也是位總統)時代,有民意調查機構開始發佈這類調查結果以來,美國人就一直在感嘆其他美國人的庸俗無知。但是,世界已經改變了。而不幸的是,美國人的腦袋變得愈來愈貧瘠,也變得愈來愈不在乎自己的一無所知,就像我們這樣。
要了解無知所涉及的風險,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美國人無知的原因。 2009年3月,歐洲傳播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問了英國、丹麥、芬蘭和美國公民有關國際事務的問題。結果歐洲人大勝美國人。有68%的丹麥人,75%的英國人,76%的芬蘭人,可以正確答出誰是塔利班這樣的問題,但只有58%的美國人能答覆這樣的問題──儘管美國曾在阿富汗戰爭中,是聯軍之首。這僅僅是一系列顯示美國人落後其他第一世界國家人民的調查中的最新一項。
大多數專家一致認為,相對複雜的美國政治制度,使美國人很難搞清楚情況。在歐洲許多國家,議會有比例代表制,而且多數黨具領導權而不必「與許多地方政府分享權力」,耶魯大學政治學家雅各布海克(Jacob Hacker)如此說明。與歐洲國家相反的是,美國人有著非比例代表制的參議院,州政府、地方政府、聯邦政府的各個機構相互糾結;而且所有想像得到的辦公室(法官,司法官,學校董事會成員,等等)都不斷地進行各種選舉。「沒有人能搞得清楚這一切,而每次投票你都會這麼覺得。你知道自己的所知不盡理想,但這樣的制度卻也不會讓你想要學習更多。」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09063
另參本館:
美國價值 美國詐騙集團 中國崛起 G2 天下民主一般黑 《美國的民主》 《美利堅帝國的衰落》 《美國時代的終結》 《流氓國家》《美國的霸權泡沫》《美國的危機與轉機》 《美國實力的衰落》
擺脫摩爾定律 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2023/10/30 中時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報導說,這次北京清華大學研發的光電類比晶片,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員指出,在光電類比晶片這一枚晶片上便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
根據官方的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報導說,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
不僅如此,該晶片的系統級能效實測達到了74.8 Peta-OPS/W,是現有高性能晶片的400萬餘倍,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回應
整天吹噓,這就是土共的嘴臉!
人家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是吹噓嗎?自己不行,還說別人吹噓,不覺得丟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