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1 19:34:28尚未設定

連溫卿(大稻埕專題之三)

連溫卿
一九二七年,文化協會臨時總會通過連溫卿的提案,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出走,另外籌組政治組織,象徵台灣社會政治運動左、右兩派分道提鑣。新文協一改舊文協「不從事政治活動」的原則,主張以政治活動為手段,結合農、工等被壓迫階級,對殖民政府、地主與資本家展開鬥爭。

面對分裂,右派人士直指連溫卿為罪魁禍首,陰謀搧動左翼無產青年霸佔文協地盤、奪取領導權,連溫卿則辯駁,文協左傾為右翼分子的保守作為,自棄於時代青年要求積極改革的緣故,況且無產青年佔文協成員比例甚少,又無一人得以參加文協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的組織運作,怎能怪罪於他?

歷史成為羅生門,但不可否認,連溫卿都是這齣分裂戲碼中最受注目的主角,兩年後,類似劇情再度上演,只是這回換連溫卿被迫出走。共產分子掌握下的文化協會,宣告連溫卿濫用職權,是「山川均反革命勞農派的私生子」,予以開除。

歷史的鎂光燈從此不再聚焦在連溫卿身上,這位一手促成文協分裂的關鍵人物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二十八年後寂寞地離開人世。他的事蹟也在時間洪流中風化模糊,僅留淡淡身影,供後人追索足跡。

連溫卿,原名連嘴,台北大稻埕人,少年以前的經歷幾乎空白,大稻埕公學校是唯一為人所知的正式學歷。十八歲那年,日本人兒玉四郎來台成立ESP協會(Espernato為世界語,由波蘭人Zamenhof所創,主張推行世界性共同語言,打破人類溝通藩籬),連溫卿加入該會,主編機關雜誌《綠蔭》,ESP協會雖不涉足政治活動,但一向主張和平反對侵略,是充滿理想色彩的組織,這似乎說明了連溫卿自少年時代起,已反映出關心社會的理想主義者性格。

同時,連溫卿也被新傳入的社會主義吸引,並在機緣湊巧下認識日本社會主義者山川均,展開長期通信往來,此後一生,連溫卿都是山川思想的信徒。

在山川均的影響下,連溫卿轉以階級立場看待台灣政治社會問題,並和左翼青年組織「社會問題研究社」、「台北青年會」等社團,對執政當局及資本家展開強烈批判。當時總督府正引進日本資本,全力推動台灣糖業,不公平的收購行為,引起各地蔗民抗議,農民運動沛然而興,連帶刺激左翼思想的發展,以文協為代表的溫和改革,無法滿足民眾需求,路線的爭議終於導致分裂。

連溫卿掌握文協後,一改舊文協的作風,積極走向群眾,除持續演講會及劇團演出,並直接介入各地的反抗運動。豈料不久台灣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成員陸續返台,掀起一波更激烈左傾的風潮,連溫卿被視為過於溫和,加上私人恩怨、派系糾葛等多重因素,這位政壇鬥士只得黯然離開文協,不再從事政治活動。

晚年的連溫卿,投身於民俗學研究,被文協開除的挫折,意外使他逃過日治晚期的政治鎮壓及二二八事變的迫害。然而對一位懷抱政治理想的革命鬥士,這樣的結果,毋寧是深刻的遺憾。

一九五○年代中期,連溫卿受王詩琅之邀,為台北市撰寫《台北市志初稿:社會志──政治運動篇》,仍不改堅信的社會主義觀點,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這本書註定無法出版,直到八○年代後期,才得以用《台灣政治運動史》之名重新面世,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政治運動,留下第一手的左派觀點,也見證這位溫和的社會主義改革者,一生奮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