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1 21:52:42中文小僂儸

品蓁0201《仁者無敵-孔子小說》第十六章

自從孔子出仕後,或經孔子舉薦,或由朝廷和三桓提拔,孔子弟子中已有多人出仕,如子路做了季世家臣,冉求在卿國府任職,孔忠、宓子賤做了邑宰,公西華作了使臣……也有弟子如子貢、顏回,卻不願出仕。,就如定公原本欲聘顏回為官,然而顏回卻以體弱和才疏學淺而回絕,子貢則回去繼續當商人,這正是所謂的「人各有志」。
自孔子出仕後,弟子們除各忙自己營生外,也在餘暇時繼續學習,只是少了孔子耳提面命,頗感惆悵,思念之情與日俱增。所以幾位弟子相約來看望孔子。當孔子見到弟子們,十分歡喜,逐一問長問短--如同老牛舐犢,關愛之情令弟子們備感溫暖。
在其弟子中子貢是從商的,但總認為自己地位是屬於下者,比不上子路和宓子賤有地位。然而孔子卻告訴子貢,下者,土也。土地是在人之下,深掘便得甘泉,播散種子便五穀生長,樹木繁殖,禽獸成群。人生時踏地而立,死後又入土而居。土地功德無量而沒有止息。為人下者即如土地,有功而默默無言。為政者地位在高,沒有士農工商作基礎,也是要塌台的。由此可知,在孔子的眼中並沒有所謂的職位貧賤之分,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都是有用、有價值的人。
而子路是在季氏家當家宰,雖說伴君如伴虎,但卻也記住孔子的教導-屈伸之道。孔子認為君子處世,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屈節是因為有所期待,求伸要把握時機。因此,雖忍耐受屈,但決不以毀壞節操為代價。要實現自己的志向,也不會危害道義。但是要把握的是做到『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的原則。可見孔子是非常注重人格與品行,並不以利益為前提,凡事不違反道義,這是為人者的最基本道理,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所以,真的是要多方思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