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14 20:30:12包淳亮

中國經濟進入起飛期將意味著什麼

中國已在十一月簽署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對於中國經濟前景的預估,如果過去還有很多猶疑保留,現在也愈來愈清楚地以正面評估為主。在此刻,回顧中國經濟改革之路,更有一番深刻感觸。

中國經濟的潛能在1994年之後才爆發出來

雖然比較粗淺的中國經濟分析都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維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但這種說法在經濟學界其實卻仍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改革僅僅只是藉由增加貨幣供應來促使商品流通,但並沒有實質的經濟增長;或說國有經濟被私有經濟取代的過程,並沒有導致生產的增長以及技術的提升。這種說法雖然片面,但確實也反映了部分事實。
此外,在1994年之前,雖然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成長率高達10%上下,但以美金計算,則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有些年份甚至還是負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或許可以確定,在頭十五年的改革過程中,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並沒有顯著的進展,而這一事實又進一步證明了前述沒有實質經濟增長的說詞。當然,也是這十五年,為中國從計畫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打下了基礎。
然而若宏觀來看,中國並非沒有付出轉軌成本,而僅僅是轉軌過程中,避免了大幅度的衰退罷了。中國今日的經濟成就,確實並非在二十年的改革過程中逐步顯現,而是在1994年之後,才突然爆發出來。一般所提到的過去二十年的快速增長,以美金計算,其實頭十五年的成長極為有限,但在這最後五到七年,國內生產總值卻成長了將近三倍。這個「經濟爆發」的時代,既與朱鎔基接替李鵬擔當國務院工作的時點相符,又與朱鎔基在其後續任總理一職的時點重複,則將功勞歸給朱鎔基,應該算是合情合理的。

俄羅斯病已過去,四小龍模式成形

1994年的匯率貶值後,以出口擴張、外匯迅速增長為背景,國家外匯儲備從500億美金遽增到2001年的2000億美金,人民幣匯率的「貶值」期待已經消失,黑市價格已高過官方價格。
在高達500乃至於800億美金的資本外逃的情況下,中國仍取得了這個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外來直接投資與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產業的貢獻。港台外資不僅帶來資本,更重要的是使中國的出口商品與國際市場接軌,使中國的出口商品從原材料轉移到勞動密集產業的消費品。因此港台商人在促成中國經濟在90年代後期的擴張,並使中國避免了俄羅斯式的衰退上,確實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的形勢下,外逃資本隨著中共體制的穩固發展,已經受到遏制。例如1998到2000年間的汕頭、湛江、廈門陸續發生金額超過百億美金的逃漏關稅的大案,之後中國的關稅收入成長了100%以上。包括「三個代表」的意識型態改革突破,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帶來的政治體制變化,也使新興資本家降低了轉移資本的動機。因此若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存在「出口擴張、資本外移、國內生產總值沒有增長」的90年代的「俄羅斯式危機」,到了現在,則已經變成了「出口擴張、資本累積、國內生產總值迅速增長」的七十年代的「東亞四小龍」式的發展類型。

中國經濟進入起飛期將意味著什麼

如果從其資本外逃的時代已經結束、匯率穩中有升、外資持續湧入、國內資本快速積累的趨勢來看,則僅依靠一般的等比級數,以百分之七或百分之八的成長率,來推算十年後的中國經濟規模,可能還太過保守。從韓國、台灣、香港等新興經濟的例子來看,一旦進入起飛期,則經濟規模的擴張速度將比「線性推論」還快得多。例如台灣在1974年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是920美元,到1984年即成長到3167美元,到1994年則高達11806美元。若以這種比率套用在中國身上,2010年的中國國民生產毛額將接近四兆美金,而2020年將可能達到十三兆美金左右。此種推估雖然可能粗糙,但從歷史來看,其實完全可能。
如果與美國印證一番,更感到此種成長並不算太過驚人。過去半個世紀,美國國民生產毛額基本上維持了每十年成長一倍的速度,若繼續維持此種成長速度,到201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將達到二十兆美金,並且到2020年可能達到四十兆美金。換句話說,就是在上述推估下,中國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雖然會大幅縮小,但其絕對差距也仍然巨大。就是在20年後,兩國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也還相差十倍,可見中國的「追趕」之路,就是在「最好的情況下」,也還有好幾個十年有待奮鬥。
比較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反而是中國周邊經濟體的未來。就日本來說,十年後中國經濟規模雖可能仍略小於日本,但兩國的實力消長將太過明顯,以致於日本勢必得思考其長達數百年的自滿心態。韓國將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戰略位置,乃至於如何面對「漢字」,也頗值得注意。「東盟」十國的國民生產毛額,在過去七、八年間已從與中國約略相等,到如今剩下中國一半,平均國民生產毛額則從中國的一倍,降到與中國相當;十年、二十年後又將如何?香港是否仍能維持區域中心的地位?至於台灣,七、八年前的經濟規模將近中國一半,今年只剩下四分之一,很可能到2005年之前就拉大到六分之一左右,在此種局勢下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
或許,正是由於中國經濟崛起之後的衝擊實在難以抵禦,才讓許多人寧可採取「保守心態」或「鴕鳥心態」,期望中國自亂陣腳,陷入崩潰之中,或者期待中美必然一戰,或認為美國必然要圍堵中國,使中國無法崛起,以逃避這種心理壓力。至於中國是否真的會丟掉「韜光養晦」政策,轉而走向「霸權爭奪」之路,則是中國大陸的政治菁英們的問題了;願上帝賜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