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市場的前提正逐漸出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8/0/6/100580683.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0580683&mdate=0301010456
馬英九與蕭萬長提出「兩岸共同市場」作為其兩岸與經濟政策的一大支柱,引起民進黨主政下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抨擊,認為此一政策可能對台灣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首先,犧牲主權,因為未設前提而可能造成「事實統一」、「法理統一」;其次,放棄經濟自主性,,向中國傾斜;其三,淘空經濟基礎,進一步「香港化」、「第三世界化」;其四,衝垮社會基礎,造成嚴重失業問題、拉低工資、福利與生活品質,社會發展「拉美化」;其五,讓農、工、企業主、學生、下一代失去未來與幸福。
照此論點,兩岸共同市場真是可怕,其所造成的台灣困境,堪與章家敦的中國崩潰論媲美。此論不能說毫無理據,因為「共同市場」一詞在學理上確實包含勞工的自由流動,而大陸的平均工資遠低於台灣,大陸民眾的教養參差不齊,大陸民眾出國丟洋相的故事在網路上也頗不罕見。倘若大陸民眾可隨意來台灣,對台灣究竟是福還是禍?
其實台灣經濟倘若不好,上述憂慮恐怕是「弊帚自珍」。以當前態勢,快則三、兩年、慢則五年內,上海、杭州、廣州等地的人均就要趕上台灣。難道人們放著快速成長的大陸沿海城市不去,就是要到台灣擠?何況「共同市場」做為一個兩岸互動發展的目標,還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實現勞動力的自由往來。
2007年7月,廣東省提出發展目標,要在2025年至2035年之間,人均GDP趕上台灣與南韓;亦有論者謂大陸的人均可望在2035年之前超過台灣。照此論,屆時廣東的經濟規模將為台灣的四倍、南韓的兩倍。然而,廣東的經濟規模雖已超過台灣,要實現人均的趕超仍絕非容易。許多學者判斷大陸高速增長的態勢,或許還能維持十年左右,之後也將逐漸放緩;而先行的廣東、浙江,更可能提早開始減慢成長的速度。
這些預期、聲明,都指出大城市如上海,大省份如廣東,都在趕超、逼近台灣。在這樣的形勢下,共同市場所必要的相對接近的人均所得,其實正快速出現當中。因此,只指出「共同市場」今日之難行,而不提及其未來是否可行,只見獵心喜於勞動力往來可能帶來的問題,而不能提出應對趕超之道,顯然是過於保守了。看來,一些人還打算死守著廿年前「台灣奇蹟」的優越感不放,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大清帝國敗亡之覆轍,似乎並未被正確的學習。
上一篇:無視道德的現實主義兩岸關係思考
下一篇:輪替強化台灣認同、促進大陸民主
製造業爭霸 中國明年變老大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8.11 03:00 pm
搶走美國百年王位
金融時報:較預期提早4年
金融時報報導,隨著美國經濟加速減弱,中國將比預期時程提早四年,明年就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成品(manufactured goods)生產國。
根據美國經濟顧問公司Global Insight提供給金融時報的數據,中國2009年將生產全球11兆7830億美元加值產出製成品當中的17%,美國只占16%。
去年時,美國仍然以20%的占有率獨占龍頭地位,第二位的中國還以13.2%遙遙落後。
設於華盛頓的全美製造商協會會長恩格勒淡化這項估計數字的影響,他說,中國的規模龐大,超越美國是「不可避免」的事。「這應該是健康的發展,因為這表示全球最大國家可望維持政治安定,繼續為美國提供出口與投資的機會。」
遲至去年,Global Insight的經濟學家尚預測美國會維持世界最大製成品生產國的地位直到2013年,但今年與明年大幅下修生產數字,可能讓美國提前讓出寶座。
這項數據也凸顯中國的製造導向經濟近20年來的突飛猛進。1990年經濟改革開始發威之前,中國的製成品只占全球的3%。
2007年時,製造業雖僅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7.5% ,但零售、通路、運輸與通訊等規模更大的服務業,都對製造活動有很深的依賴。
製成品占有率飆升
重新搶回千年前龍頭寶座
根據經濟史家的說法,預期中的改變將終結美國在世界製造業的100年主宰優勢,中國則重新奪回1840年以前長達1800年的龍頭地位。在1840年產業革命之後與美國崛起之前,英國曾是世界最大製造國。
Global Insight把國內外公司在本國的製造活動,都列入加值產出 (value-added output)。從個別公司測定營收的「毛產出」扣除購買原料、零件與服務等各項input費用後,就獲得加值產出的數據。
【2008/08/11 聯合晚報
新富階層研究報告:稅後年收入達百萬的約500萬人
2008年05月19日 08:27:18 來源:京華時報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19/content_8204021.htm
昨天,國內首份關於“新富階層”的研究報告在京發佈。這份研究報告的撰寫機構為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調查對象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10多個一線城市的數百名人士。
報告將稅後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的人士定義為“新富階層”,並指出這部分人群是個人收入逐步增加而產生的社會階層。他們具備目光敏銳、能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壓力及執行力較強等特徵,年齡在25歲—50歲之間。
報告所提供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的新富階層佔據了社會總人口數量的5%。其中稅後年收入在30萬——100萬之間的人口數量為5000多萬,稅後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約有500萬人。新富階層以房產為投資首選,或多或少地也擁有一些股票等金融資產。 (記者陳琰)
台灣機場邊緣化 數據露危機
2008-10-05【黃如萍/台北報導】
交通部最新統計發現,今年一至八月,桃園國際機場比去年同期出現客運量減少現象,為三年來僅見,高雄機場的客運量跌幅更高達廿四%,台灣機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政府報告中,首度明確指出台灣機場在亞太國際機場上漸趨邊緣化。
面對國內航線因高鐵通車陸續退出,國內機場營運驟減,桃園及高雄小港國際機場的營運量也出現縮減情形,國內及國際機場營運效率雙雙重跌,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要求交通部長毛治國明日(周一)到立法院專案報告。
交通部統計,今年一至八月桃園國際機場及高雄小港機場的客運量比去年同期分別減少三.四%及廿四.二%,光是八月,桃園國際機場就少了十萬旅次。
交通部分析,除了總體經濟環境變化及油價高漲等因素外,亞太地區機場陸續新建或擴建完成,以及與大陸空運市場逐步開放可能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進一步分析發現,即使去年桃園機場客運量比前一年增加二.五%,但比較鄰近的韓國仁川機場(增加一○.八%)、大陸北京機場(增加九.四%)、香港赤臘角機場(增加七.二%)及廣州機場(增加十八.九%),在客運量上似有實質後退之勢,且在亞太國際機場排名已由第十三名退居為第十四名,對照亞太其他主要機場排名多為維持或提前的情形,桃園國際機場仍須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