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4 14:05:05包淳亮

中國的名與實

正名背後的「中國」妄想
中國時報,2004/12/08 A15
張登及(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博士,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中國」這個概念在台灣已成為一種妄想症的病灶,也是一切爭鬥的淵藪。愛之者歌誦其歷史文明之成就輝煌,恨之者唾罵其專制霸道不講衛生。一些人將「中國」說成是「地理文化」而主張寬容之,另些人將「中國」框入西方主權國家概念,而主張用正名運動從台灣割除。現在美國老大哥又好像不准我們割除病灶,令患者大為跳腳。
  事實上,如果不對「中國」一詞的流變抽絲剝繭,參照以「主權」的虛像實像,台灣社會內耗的宿命將是生也「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死也「中國」(妄想症)。治療之法,不妨從三國名將周瑜一句名言:「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說起。
  從周瑜的話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吳越在地人並不認為自己屬於「中國」範圍。宋朝名臣歐陽修修唐書說:「晉遷江南,中國遂沒於夷狄。」則東晉也不是中國。事實上更早的戰國時期大國楚國,也是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號諡。」上面的歷史事實說明什麼?一句話,中國既已不限於天子王畿,也不是特指某個現代國家。在歷史上的很多時候,「中國」是「戰國策」中秦國宰相范睢所說的「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是個地理指涉和文化故鄉而已。
  歷史上「中國」另一個詞意是指兼併南北各政權的帝國整體。史記說秦漢「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元代蒙古政府宗廟音樂高唱:「惠孚中國,威靖邊廷」皆是此類。但這個「中國」是概念上與羅馬帝國相等的普世帝國。帝國秩序下沒有其他所謂主權國家,本身當然也不是現代國家。
  現在每日每時威脅台灣的「中國」又是另一故事。清代帝國秩序因受西方挑戰而破產,清國被迫與西洋國家平行照會,才在十九世紀末葉不甘願地成為一個現代主權國家。剛好漢人要「驅除韃虜」,討厭「大清」,「清」遂失去正當性。「中國」才脫穎而出成為西方主權概念的對象,也從地理指涉變成主權國號。從此中國這個美國漢學家白魯洵(Lucian Pye)眼中「古怪的國家」,法理上先後用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名字,迄今總共不過九十四年。
  但很多統一論與正名論者卻都有妄想傾向,以為這個國號代表的主權與屬民已有五六千年歷史,差別只是妄想兼併與妄想分裂而已。而當創造主權概念的西方國家享盡主權論述的好處四百多年,現在準備向後主權時代過渡時(不管是作為干涉主義藉口還是普世人權的要求),兩個圍繞著「中國」妄想纏鬥的東亞國家卻成了西洋主權理論最堅貞的捍衛者。使得「主權」觀念的專利人|美歐強權左右為難之餘,還在計算著如何操縱沉溺於中國妄想症與偽善主權的兩岸。必要時拉一打一,或棄此取彼,永保「大棋盤」下,離岸平衡之霸權。
  的確,內涵混淆的「中國」碰上偽善的「主權」,使得兩岸妄想症患者更是暈頭轉向,激動異常。以揭露主權偽善本質而聞名的美國學者克萊斯納一針見血地指出,主權只是強者行動時參照的劇本。有時讓你有法理承認,卻毫無內政與經濟主權,如巴勒斯坦國。香港被認為有部份經濟主權和法理主權,卻沒有西發利亞主權。而兩岸卻不加區分地以為爭奪的主權就是各種實益的全有與全無,於是常有因小失大卻也歡欣鼓舞,因禍得福反倒義憤填膺的反應。妄想症狀將來還要使我們的理性蒙塵,爭取芝麻,丟掉西瓜的事還要層出不窮。
  總之,「中國」原本就不是「自古以來就是什麼什麼」云云。套用國學大師顧頡剛的話,它不過是穿越三千年不同時空,一個地區人們的歷史實踐「層累造成」的建構。「中國」與主權的交錯更只是歷史上的短暫巧合,將來如何發展,其實行動者還有很多揮灑空間。現在兩岸政權與妄想症患者為求「整齊」,或為政治目的建構的「天不變,道亦不變」,「XX『自古』就(不)屬於某國」的論述,其實都是封鎖性的妄想建構,既不符合史實,也壓制了開拓新局的可能性。在國內,它還有激化內耗的不良後果。
  而透過對「中國」概念與偽善主權的透視,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把真正的理性之劍,而不是目前正名運動背後的浮躁,以革除中國妄想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像下的實際權力中心
2004.12.11  中國時報
許又方(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登及先生在十二月八日時論廣場發表大作,文中指摘臺灣島內主張「統一論」及「正名論」者都患了嚴重的「中國/主權」妄想症,並引用美國學者克萊斯納:「主權只是強者行動時參照的劇本」的論點,以說明島內誤認擁有名稱即擁有主權、乃至擁有一切的荒謬性。張文可謂發人深省,但對於其若干觀點,筆者略有不同的看法。

張文首先由歷史上使用「中國」的話語內涵去辯證這個符號原來只是一個地理上或文化上的表述,或是一個帝國整體的代稱,直到十九世紀末年才在西方列強的敲擊下灌注了主權概念,並成為具有主權內涵的國家名稱。這段舉證大有商榷之餘地。固然由張文所舉例的古籍來看,古代「中國」在相對於其他非中原地區國家的眼中「有時」只是一個地緣上方便稱呼,如同德國(國號為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有時會以 Deutschland自稱、荷蘭(Netherlands)經常或稱為Holland、the Dutch一樣。


但是這並不意味當某個地區的人自稱或他稱「中國」時,就沒有任何宣示主權的動機。如孔子曾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前一個「中國」是地理名,後一個「中國」則深蘊文化與主權的意義,實不可輕率視之。而張文徵引秦國宰相范雎所說的「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云云,底下尚有「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一句,正是以「天下之樞」來指明「中國」這個符號「天下權力中心」的古老義涵,絕對不只是地理上或文化上的概念而已。

從商周以迄清朝,「中國」未被用作「國名」是事實,但幾乎每個朝代的中原統治者對外經常自稱的「中國」,卻遠比國名更具主權意味,甚至深寓天下文化及政治中心的優越感。因此,「中國」這個符號代表一個具有主權概念的對象並不需要等到洋人在十九世紀末年叩關才形成,所以也無須以洋人的主權學理來檢視他,中國古人自有一套關於主權的表述。

更何況洋人稱這個亞洲文明古國叫「China」(這個字的發音由何而來倒見仁見智),而不是咱們古人慣用的方塊字「中國」。實則早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洋人關於「清」這個政權的論著便已多稱「China」,不必要等到漢人揭竿起義才被「改名」。例如倫敦Parbury,Allen, and Co.,於一八三四年出版,由Peter Auber所寫的有關清制下的中國概要一書就題為:China : an outline of its government, laws, and policy.

至於我們今天所稱的「中國」也不妨看成一個「概念」,或代稱,而非真正國名,因為對岸全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 Republic of China)。但是,他繼續使用這個古老稱號(任何未來佔領中原地區的國家還是會繼續使用),目的不外乎宣示自身「天下中樞」的主權優位,是想像也好,「層累造成」也罷,都無法改變這個符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心霸權觀。

雖然筆者堅持「正名」之前,應先安內,不必徒然內耗於「有名無實」的「搖頭主義」裡;但「正名」決不應被視為是一種「妄想症」,而是藉以糾正、破除假借「中國」這個古老符號所寓示的「歷史決定論」(既然臺灣在歷史上曾屬於中國,未來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及「主權中心觀」(誰佔據中國這個符號,就擁有對其他歷史上曾被中國統治之地區的主權)。

換言之,臺灣不必然要藉此獨立成為一個國家,但至少她可以宣稱自己不是「中國」這個符號的暫時使用者主權所及的地區,對其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至於未來要不要與他「聯合」成一個國家,則是另外一回事,臺灣人有權決定是與否。也唯有這個概念上的批判可以成立,未來落實為法條時才有其哲學上的依據,雖然這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變化中的天下秩序
包淳亮

近幾天,張登及與許又方兩位先生,在中時討論起主權概念。前者的「正名背後的『中國』妄想」一文,強調了主權意義的多樣性,以及「中國」一詞的意涵演變,認為過於片面的將中國視為主權國家,乃是一種妄想。後者的文章「想像下的實際權力中心」,強調了中國作為一個「天下權力中心」概念的持續性,以及台灣當前並不在此中心之內的現實。
兩位先生分別強調了概念的揉塑與根深蒂固。不過對當代的中國人或台灣人來說,中國這個概念確實都有其強大的權力中心意涵,但關鍵之一在於這個中國的天下秩序並非當前的現實,因此對台灣無可奈何;關鍵之二是中國的天下秩序不無可能在未來獲得某種程度的恢復,因此當代台灣人也不得不為子孫利益善為綢繆。兩者合在一起,關鍵在於變化中的天下秩序。
中國曾經是東亞朝貢體制的權力中心,中國現在是相對貧窮落後的巨大國家,中國未來可能是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兩大超級強國,或者長期陷於衰落之中。這是一個現實的流變。另一方面,台灣曾經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曾經在中國衰落的時代被割讓給日本,並在其後變得比中國大陸富裕進步,二戰後台灣重新回到中國主權之下,但不久之後台灣與中國大陸開始了迄今未曾結束的對立,未來台灣可能維持獨立,或者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這是另一個現實的流變。
中國就是天下秩序的概念,古往今來或尚稱穩定;問題不在於「中國」這個概念本身,而在於現實的變化,以及台灣人做為中國文化的繼受者,對於這個概念的塑造與迎拒。當一個台灣人仍自稱為中國人,就仍認可秦皇漢武、大唐聲威,下西洋、受朝貢這一整套「天下觀」。而當他放棄了中國人的認同,意味著追尋獨立的台灣現代國家,並拒絕中國的天下觀。
所謂統獨,在極大的程度上圍繞著對中國前景的「現實」判斷上,而非中國的「概念」判斷上。統派的歷史觀是中國朝代的興衰,而今走向復興;地理或主權觀就是「分久必合」,遲早統一,大中國聲威遠振。獨派的歷史觀是當代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運動,且台灣正一步步走向獨立;地理觀或是美國在東亞的不沈航空母艦,或者瑞士一般的中立。
中國的概念沒有改變,但是中國的現實,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卻不斷變遷。面對現實的變遷,我們不需文字遊戲,不需道德臧否,只需明智的判斷與選擇。
張登及 2009-07-26 16:10:04

許又方教授的論證似乎等於認為羅馬帝國、法蘭西帝國、沙皇俄國都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這種現代觀念在布丹等學者之前數千年就早已存在。殊不知國際關係理論最先進的美英國家,才是最不講究「主權」的。台、中雙方才是最受此概念愚弄的。

不管怎樣,沙包教授談到現實的明智選擇,我認為,唯有看穿「主權」的虛偽,才能做出。這方面,國內知識界很大一部份人,是做不到的。

沙包 2009-05-23 00:35:31

感謝您的留言。
不過登及兄的學識是我很敬佩的,偶爾有些不同意見,不影響我對他的尊敬。

Mark 2009-05-21 09:27:05

I jsut want to give my compliment to three of you about中國的名與實, even thoug I disagree with 張登及’s argument. Your conclusion is really good.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