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9 03:05:15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95-2 霧峰學,舊正社區文化歷史研究(煙葉)

指導老師   廖淑娟

 

經管一B沈政德

電通三A周崇暐

社工一A朱冠奕

社工一A郭婷貽

資設二A葉金豪

資設二A薛順霖

 

菸葉在台灣之發展

 

經歷荷據時代、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同時期,菸草種作也就有不同的發展。

 

菸草的引進

 

       台灣在荷據時代已開始栽培種植菸葉,明鄭時期劉銘傳主台,並且從呂宋入優良品種,由於獎勵種植而日漸發達。日人據台後於1905 年實施菸酒專賣制度,西元1936 年由於中日戰爭及配合南進政策需要,實施「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台灣開始大規模種植菸草。

 

       1936年,日本政府統治下,因中日戰爭而前線需要很多菸,「菸草耕作地方委託試驗」時被安排接受「試種」,一、二年後,在1938年開始正式菸作。

 

  

 

當時台灣總督府對菸草專賣種作的規定是

 

       有關煙草的種植與專賣事業,由專賣局辦理。菸草非經專賣局許可,不得種植、輸出、輸入或移入。

       凡欲種植菸草之種戶,應於種植前填具說明書,向專賣局申請登記。

       種戶所收穫枝菸草應送繳專賣局收購。

       種植菸草區域,由專賣局視土質氣候及需要情況核定。

 

       專賣局得檢查菸草苗床、種植地、試種地、乾燥場、儲藏場,並得為管理上必要處分。

       而台中已經過審核評定為裁種區,加上日本殖民政府的鼓勵與價格的穩定,造成了菸葉在被大量種植的原因。

       菸草是二季稻作之後、秋冬之際種植的作物,農人全年無休,十分辛苦,勤勞吃苦,鄰里互相支援,成為一股種菸風氣; 早期燻煙需要大量木材,菸田需要引水灌溉,中南部地形靠山近水,佔了地利之便;其土質水分較適合種菸草,加上氣候得宜,故成為菸草大量生產區。

 

 

種植原因

 

       第一節、 氣候條件目前台灣種植之菸草多屬黃色種秋菸(以台56號為主),菸草原產熱帶,生長期需要溫暖氣候,生長溫度最低為13度到14度,最高溫度為35度,一般而言,2427度是最適合溫度。菸草對於雨量多寡的反應特別敏感,水分過多則生長過於旺盛,細胞內容無法充實,葉質不良,反之,水分過少,則生長發育不良,生長期的雨量以每月平均100公釐左右最合適,而南台灣秋季雨少,每月平均20公釐,因此,需靠灌溉以促進生長。

 

 

土壤的條件

 

       排水佳、通氣良好,略具酸性,並不過於肥沃是菸草最適合栽培的好土壤,PH值以4.57範圍,不超過5.56.5最適合若酸性太強,則菸葉厚而色綠;近鹼性時,則葉薄而黃。

 

       目前台灣菸草的栽培法可分為水稻獲旱田後作栽培法,以及水稻糊仔栽培法2種,在屏東菸區,由於第2期水稻收穫期較早,或原為旱田雜作區,故多採用後作法。

 

台灣四大菸葉產區

 

       台灣菸產區,原有宜蘭、花蓮、台中、嘉義及屏東等五大菸產區,宜蘭菸區於民國51 年取消,因而只有其餘四菸區較有發展菸葉分布區

 

       花蓮菸區:包括宜蘭、花蓮、以及台東地區花蓮縣吉安鄉。日據時期曾為日本移民村, 在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規劃種植黃色種菸草後,大正二年(1913 年)十一月在吉野、豐田、林田等地,由日人開始試種黃色菸草,開啟了台灣種植菸草的新頁。民國20 多年間,是花蓮菸業蓬勃發展的全盛時期。

 

       台中菸區:包括台中、彰化、南投地區;到了清末時期台中菸區成為種植中國種菸草的大本營,黃色種菸草為本區的重要作物,極盛時期是在民國45-46 年間,後來受到生產計畫及公賣局種菸面積南移政策的影響,便逐漸形成與其他菸區平分的情況。是目前台灣菸酒公司全台唯一保留進行複燻作業的菸葉廠。

 

       嘉義菸區:包括雲林、嘉義、台南地區;清朝時期嘉義菸區即有中國種菸草的生產,至日本據台時代便規劃為黃色種菸葉的耕作區域,極盛時在民國56 年,共有種菸面積2,619 公頃(註四)

 

       屏東菸區:包括高雄、屏東地區;昭和十一年(1936 ),台灣總督政府有計畫性地推廣種植菸草(即「原料菸葉」) 包含了「葉卷種」(雪茄原料)及「黃色種」(捲菸原料),因而將菸葉引進美濃地區試種,在1938 年正式菸作。屏東菸區是台灣最大的菸葉產區,而屏東菸葉產  區又以美濃的面積最大。

 

 

台灣菸葉發展年表

 

時間(西元) 事件

 

       1897 日本人開始鴉片專賣,為專賣之始。

       1901 台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專門從事各種專賣。

       1905 實施菸酒專賣制度,菸草納入專賣的範圍內。

       1913 日人在花蓮地區試種黃色菸草。

       1936 美濃地區始種植菸葉。

       1945 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代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並繼承專賣制度。

       1960 年以前 為臺灣種植黃色種菸葉之黃金時代。

       1987 開放洋菸進口。

       2000 台灣加入WTO,公賣局民營化。

       2007 菸葉全面停止收購。

 

 

栽培過程與方法

 

1.      先闢一小塊用地,播下菸草種子,需要澆水、施肥、噴灑農藥一個月後,菸種已長出苗來,但還不能種在菸田裡,必須先移苗半個月。

 

2.      10月初稻子已收割完畢,選擇適種地,把稻田整為菸田,然後雇用勞工種苗,大約10天上下,美濃平原才全部種滿菸草。

 

3.      要施復合原料、要噴灑劇毒的萬靈、億力等農藥,又要噴灑促進發育的治芽素,因菸葉的好壞全靠葉子來決定,要大且厚、不能破損,所以比一般稻作、果樹更難照顧。

 

4.      菸葉必須充分成熟才能採收,由下往上採收,菸葉有等級的區分,依葉片著升位置由下往上分為土葉、中葉、本葉、天葉。最適合採收的日期是移苗後的7580天,採收後,經編聯之後,則進烤菸室(舊時為菸樓,現為電腦控制新式烤菸室),要連續烤8天才完成,再把烤好的菸葉放入儲藏室,3個月後,才能起出繳售

 

 

 

菸葉燻烤過程

 

每年入冬,種菸人家便依著時令,入菸包、下菸苗、移植、堷土、摘菸筍、斷心,到農曆春節前後,便是將大片的菸葉摘收、搬運、串菸葉、上菸架、燻烤的時節。在舊式菸樓的年代,座落在平原各個角落的千餘棟菸樓,夜夜升火,滿滿一棟菸樓的菸葉,最少也要五、六天不能斷火,因此,

 

菸樓灶門前總得有人廿四小時輪流看火。不必冬防,不必相互站崗,也罕聞宵小蠢動。燻菸葉的冬季裡,美濃一片平靜溫馨。但在電腦化取代傳統菸樓後,往昔的溫馨不復見,菸草依舊,但「菸城」的前途已是日暮西山了。

 

 

資料來源

 

       小百合之印象盒子菸葉製作照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gjp4jp6/archives/2699268.html

 

       洪馨蘭著(2003):《台灣的菸葉》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1999/tobacco.html

 

       http//163.23.85.193/prize/team2/taiwanword.ht台菸史

 

       菸葉燻烤過程

       http://meeinonghakka.kccc.gov.tw/www/build/scenes/scenes/3_2.htm

       http://www.ttw.gov.tw/web/m_p03-1.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