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6 14:50:28So

方向正確就可以了3

 

當個「明」的人,

明的人,不囉嗦、嘮叨他人,

明的人,不憂心、煩惱他人──

 

------------------


十多年前長輩送我這段話。

過去的我是個容易為他人憂心的人;因為憂心,不自覺會想叮嚀他人,這時在潛意識就已經生了想掌控、改變他人的欲望。


我們給人的建議,說個一、兩次也就足夠了,如果對方能想通、接受,就會去改變自己。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遇到一些事,有時仍不免起了對他人擔心的心念。這也讓我會因而對那個人升起怒意,因為他對我說的話「左耳進,右耳出」,內力深厚,我所付出的,似乎全都白費了呀!

 
後來開始觀察所擔心的那個人,他如何處理事情的過程,我發現當他觀念有問題,我提出想法時,他在可能在一件事上聽了我的建議,改變做法,但再遇見類似的事時,他還是依著原來的觀念處理,而且不覺得有問題。或者同意的我所建議的,實際上並沒有去改變自己。

那時我的心裡就會開始變得很困惑,為什麼對方又陷入了原先的問題而不自知呢?即使對方又聽了我的建議,暫時保住了不摔跤的記錄,但是這樣子要經他人提醒才懂的階段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呢?我很疲憊。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輕鬆,又可以讓對方能覺察到自己的問題?

我想起了長輩教我觀念、改變自我的過程,一直到現在,即使遇到再大的問題,遇上很大的挫折,流了很多淚\,但長輩做的事,只有簡單的提醒我一、兩句話,從來沒見過他們為我擔心。為什麼長輩們可以如此鎮定?我的改變又是因為什麼呢?好像不是單純聽到長輩的話。

無法改變自己,叫「執念」。
能知道要改變,並成功了,叫「轉念」。
長輩一定是知道,執念到轉念,不是「聽了」藥方,就能見效的。

花媽從累世習性來體會「執念」,我進一步發現,不一定要從累世的習性立場來看「執念」,從這輩子的環境成長,也可以看出我們要改變從小的習慣,是多大的工程。有位精神科醫師,她在節目裡,總是能簡要的切入討論問題的重點,並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讓人去改變自己;但他也很感嘆的說,其實在門診,多數來諮商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有錯,或者是並不想改變自己。根據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有多久,要徹底改變它就可能要花上相等的時間。

人不想改變自己,寧願在苦中受折磨,可能是還可以忍耐、還未看清事實,這時再好的建言,都不能派上用場。

原來面對改變,有時靜觀其變,等待時機成熟,也是必要的過程,因為有了經歷,人才會「明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