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0 03:44:43snow

慢慢的心淡

Clamp是我最喜歡的漫畫家。

對於這一句說話,我從沒有猶豫過。(以前)
但是,愈來愈要想一想才能確定。

喜歡Clamp的原因,和絕大多數的人差沒多少,一為畫功,二為故事。
最早接觸Clamp的不是漫畫,反而是動畫。
由<魔法騎士>開始,一直追看Clamp的其他作品。
直至現在,最能牽動人心的,還是比較早期的<東京巴比倫>。
想起來,在我未開始看漫畫前,已看過<東京巴比倫>的動畫。即使那時候甚麼都不知道,那個故事,甚麼是故事的對白還是記在腦海裡。
那時候看Clamp的作品,總是牽腸掛肚,遲看一刻也不能。常為角色心痛,不能釋懷。(明明知道那只是虛構的)
現在再難有這樣的情緒。
看完了,看多少,也不會掛念。

網上已有不少文章說Clamp的光芒已熄滅,她們的王國只餘下頹垣敗瓦。
這樣的評語令我吃驚,覺得事態嚴重,而我竟有點認同。
Clamp作品的特色是細緻感,不僅是畫功,內容也一樣。
總是給人一種獨特又貼心的感覺。(這點對我影響尤大,以後的觀感有不少源於Clamp的世界觀。)
每個故事設定都別出心裁。
雖然有人評Clamp自開始已不行,太商業化,但我認為並不然。的設定構架本身很龐大,故事會比較長我覺得很正常,單是七天龍、七地龍,已有十四個角色要交代,篇幅太短反而變了「落雨收柴」。,走溫馨路線,我在當時覺得是Clamp的突破,要悲情的大有其他作品,雖說魔法少女的故事不新鮮,但的內容比魔法少女要多。商業化是因為作品受歡迎之後走出來的吧。

Clamp轉畫風是一個極大的震撼。
當他人也對<聖傳>和初期的畫風推崇不已,我反而比較欣賞後期。初期的華麗確在是太華麗,亮死人不用本錢似的,後期剛柔和下來,更見精緻。
第一部,在當時是試作。主筆換了人,我覺得有不同風格也算是好事。
比較在意的是,真的轉得突然。那時候還算接受,心想:「分散投資,放點資開發少年市場亦正常。」
<喜歡‧所以喜歡>直教人吃驚。說不是Clamp的作品,也絕不會令人懷疑。那種畫法,簡單得太可憐。
即使出現了上述的作品,我仍相信Clamp還是Clamp,因為在此同時,還有在連載。我還相信這只是多元化發展的其中一欄。
直至和<迷幻藥局>的出現,全面停刊,才把這點自欺打破。
畫風全面粗糙,要是有心的去把它當是Clamp的畫是可以的,不然,對一般來說,與其他漫畫家的沒兩樣。
更令人失望的是故事。
大受歡迎,對我來說,是難以明白的。畫風簡化,這還可以。「喜歡我是因為我是我」這一個主意也可以接受,但說到底只不過是說人和電腦間的愛情這一點就太敷衍了,甚至是覺得老套。
和<迷幻藥局>同出一徹,都不過是在店裡付出,然後得到想要的。難道「等價交換」的概念真的這樣熱門?連Clamp都要來這一套?我確信Clamp未至於爛到這樣的地步,但是真的食之無味。
是一部被評得很狠的作品,這不難理解,作品99%是Clamp其他作品的已有角色,似是一個「大雜抄」。Clamp自己也承認是為Crossover而Crossover。對我來說,的故事而沒有Clamp早期作品的緊張感,但有另一種意義,特別對於喜歡的讀者。因為已復刊無期,有千百個未完的結局都不了了之。看到在中出現的角色,彷彿看到了未完或是大家期望的結局。

Clamp過去的成功\之處在於她的細緻,還有浮游感。畫風和故事都是游走在少年與少女之間,加添了虛幻的感覺。令人覺得既真實又不真實。

Clamp的轉變,放棄了她們的過去,放棄了她們的立身之道。不少人喜歡Clamp是因為她們無人能及的華麗畫風,因為她們天下無雙的觀點。
可是,她們現在都不要了。走入了平平無奇。

這種差落,無疑與年紀有關。
當時看Clamp的作品,正是最情緒化的時期,要反叛、不平凡,自是覺得激動搧情的作品比較有感覺。
但即使撇下心智年齡這一層,Clamp的作品確是少了獨特性。

如果說Clamp江郎才盡,本是有點生氣的。但現在覺得也不為過。出道十五年,<聖傳>、、<怪盜千面人>、、<白姬抄>、、<東京巴比倫>、<美幸夢遊仙境>、<魔法騎士>、、<新春香傳>、、<少女情懷總是詩>、、<喜歡‧所以喜歡>、、<迷幻藥局>、,還有其他插圖作品,十五年間有這個數目的長長短短的作品,當中有一半或以上曾炙手可熱,這張成績表已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