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08:25:08荷塘詩韻 二

王維 為何被稱作詩佛 ( 轉 )

唐代詩人王維為何被稱作「詩佛」?

現今中小學課程皆有教授王維的詩作,其中〈山居秋暝〉更納入高中中文科十二篇指定文言範文之一,因此一般學生對王維具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這大概也是王維最後勝出的原因之一。

王維以擅長寫景詩而著稱於世,成為盛唐時代田園山水詩派的領袖。宋代大文豪蘇軾對王維的評價甚高,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謂「詩中有畫」,就是說王維的詩猶如畫般優美動人;所謂「畫中有詩」,就是說畫中富有詩意,韻味無窮。然而,王維被冠以「詩佛」之名,又是甚麼原因?詩人與佛教又有著何等深厚因緣?

縱觀王維的一生,皆是與佛有緣。首先,他是在一個佛教家庭中長大的,母親崔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王維自小受她的薰陶感化,影響至深。對於母親事佛的虔誠,王維有文提到:「故博陵縣(筆者按:即今河北省蠡縣南)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筆者按:即普寂,北禪宗神秀的大弟子)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静。」(王右丞集卷十七)

王維是家中長子,父親很早就去世,由母親撫養長大。母親給他取名「維」,字「摩詰」,別具意思。「維」與「摩詰」連結而成「維摩詰」。眾所周知,「維摩詰」恰是佛經瑰寶《維摩詰所說經》中神通廣大的主人翁,他是佛陀的在家弟子,其梵名為「維摩羅詰」,意譯為「淨名」,乃清淨無垢之意。維摩詰雖身在俗塵,卻精通大乘教義,他並未出家,而以在家居士的形象積極行善、修道,以般若空的思想,實踐六度,利樂眾生,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是大乘佛教在家眾的典範。從其名字可以推斷,王維在呱呱落地之時,其母已寄望他能一生追求佛道,並以維摩詰作為人生修行的目標與榜樣。

劉昫在《舊唐書》本傳上說:「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因為王維篤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在他的田園上水詩中,有許多作品皆蘊含著濃濃的禪意,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等,哲理與禪趣兼備,千百年來為人所樂道。

明代中葉著名文學評論家胡應麟說:「太白五言絕句,自是天仙口語,右丞(筆者按:即王維)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些妙詮。」

王維天才橫溢,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弱冠之年已考取功名,名動京師,但他的仕途並不如意,屢遭貶謫。三十二歲時,妻子更因難產連同腹中胎兒一同遇難。王維萬分悲痛,辭去官職,決定終生不娶,到嵩山隱居學禪,以求解脫之道。此後,他一個人孤獨地生活了三十年。

人生的變故使他的思想發生很大的變化,佛教對他確實也有情感撫慰的作用,使他以無欲無求的淡泊心境對待外物和外在世界。王維也是出名的孝子,侍奉母親,以孝聞名。他曾在藍田輞川(今西安)購置別業,以供他母親念經修佛。公元750年,母親逝世。歷史記載,王維服喪期間,形銷骨立,幾乎沒能活下來。這時的王維已五十多歲,「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詩人已不復往日的雄心壯志,對於爭權奪利的日子已感厭煩,於是採取了亦官亦隱的生活模式。

晚年的王維歸隱田園,不時與僧人為伍。他有一首五言律詩〈飯覆釜山僧〉,描寫了他誠意地招待僧人的生活情景:

晚知清淨理,日與人羣疏。

將候遠山僧,先期掃弊廬。

果從雲峯裏,顧我蓬蒿居。

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

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

一悟寂爲樂,此生閑有餘。

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

用白話來講大概就是:晚年的時候知道了清淨的道理,我日漸與人群疏遠。等著遠方覆釜山的僧人,預先打掃自己的房子。僧人從雲峰中降臨,來到我的雜亂的居所。我們坐在鋪草上吃松果,點燃香爐觀看佛經。燃著燈白天將要結束,敲起磬夜晚剛剛開始。一旦悟到了寂滅的快樂,這一生都覺閑餘安寧。何必再想棄官歸田的事情呢,這世界,這身體,都是空幻虛無的。

公元761年,王維上書請求朝廷盡削己職。不久病逝,享年63歲。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5%94%90%E4%BB%A3%E8%A9%A9%E4%BA%BA%E7%8E%8B%E7%B6%AD%E7%82%BA%E4%BD%95%E8%A2%AB%E7%A8%B1%E4%BD%9C%E3%80%8C%E8%A9%A9%E4%BD%9B%E3%80%8D

上一篇:閱讀筆記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悄悄話) 2024-09-06 07:14:35
(悄悄話) 2024-09-05 14:08:06
(悄悄話) 2024-09-05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