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應考量國力
本文的教授就憂心的提到大學生沒有責任心,不上課,
一教育改革應考量國力
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學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惡補,小學畢業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考上初中,大部分的小學童國小畢業後,或者立即投入務農生產,或者選個行業當學徒,幸運者頂多唸個「初級職業學校」,如「初級工業學校」,或者接受簡單的職前訓練,大部分的青少年最慢十五、六歲即投入生產報國的行列。
一九六八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青少年投入生產行列的時間往後延了三年;到了一九八○年代,縱使沒考上大學,大部分的年輕人至少也唸到高職、專科畢業後才會投入生產的行列。
現在呢?絕大部分的年輕人考得上大學、四年技術學院,考不上大學、四技的年輕人算是少數了!但是這些年輕人在大學裡頭做什麼呢?荒廢學業,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的學生算是還好的,
上課時鴨子聽雷,逼得教授一而再再而三的「調降教學目標」,名為大學課程,實際上教的是一九七○年代高中生就會主動學習的內容,很多大學生把學校的電腦教室當網咖,
都已經是成年人了還要教授教他「要愛惜公物」,連一九七○年代高中老師的「訓導工作」都落到今日大學教授的頭上來了!
某基金會的董事長提倡教育改革,要讓台灣每個學生,只要有意願都能上大學,縱使台灣的大學生「笨到」(這兩個字是筆者加的)像美國的大學生一樣,
到了大一、大二都還在修Math 100這種一九七○年代台灣的國中生都會的數學也無所謂,反正大學生很快就可以趕上。
筆者對這論調的看法是:美國的國力可以養一群快樂、沒有學習壓力的年輕人,可以養一群賣十二塊七的物品,收了二十元,電腦當機就不會找零的櫃檯小姐,台灣的國力可以嗎?
廣設大學,讓想唸大學的人都有學校可唸,這種高調誰都會唱,但是想想:我們的國力真的強大到可以養那麼多「阿舍子」嗎?
要振振有詞的批評政府把經費花在類似養「重點大學」的「大學聯盟」上,而忽略了培養台灣六十五%人才的私立大學,筆者也站得住腳,但是筆者反躬自省:現在的私立大學學生完全不能跟十年前的私立大學學生相比,
現在的學生唸到大學了,基本算術都還時常算錯,高中就該學的基本邏輯都還經常凸槌,甚至研究生也一樣!
本質上我是在替他們複習高中課本,多教一點,學生就受不了,如果只有我有這種困擾也就罷了,問問別的同行,他們也有相同的困擾;如我向政府爭取經費,爭取經費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學生呢?
如果是為自己,我站不住腳,如果是為學生,拿政府的錢,來替這些學生成立一個很好的電腦教室,是要讓學生當網咖嗎?真的偶爾遇到一兩位還可以教的學生,就讓他用我自己的電腦吧!我何必去向政府爭經費呢?
想想我們的國家要「科技立國」,科技公司的老闆用人時,也理直氣壯的告訴筆者,他們會用「重點大學的學生」。再想想我們的國力,我們並不是國力強大到像美國那樣,可以讓全世界的人才都為我們所用。
從最佳分配(Optimal Allocation)的理論來看,如果純以國家利益來想,發展重點大學是理所當然要做的。
若純以社會的公平性來看,政府要做的是,只要滿足每個學生「能力上用得到」的基本需求就行了,沒有必要提供沒效率的額外補助,沒能力寫出好程式的學生,給他普通的電腦就好了,沒必要把最新最好的電腦給他們用,伳們只會拿電腦教室當網咖,打電玩!
筆者認為,高唱「教育改革」的人應該好好的想一想:「把有限的國家資源用在刀口上」與「廣設大學,養一群連二分之一加五分之四都不會的大學生」是不是魚與熊掌的問題。
蕭志如/東吳大學數學系教授
(原載於2002年4月10日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