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鐵道之父》—— 溫柔是怎樣煉成的
遲來觀看成島出的《銀河鐵道之父》,之前見不少本地評論劣評,便好奇評論所說的平淡無奇與庸俗究竟是什麼回事?因為當我小時候就明白宮澤賢治可以對手塚治虫、宮崎駿等作家有着巨大影響,甚至可說現在描繪日本善良一面的故事,都多少有宮澤的影子時,我就很想知道,在社會動蕩最激烈又最繁榮的時代,產出了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眾多陰沉作家之時,究竟宮澤賢治是個怎麼樣的人,在黑暗時代仍可保守一個像太陽一樣溫暖的心,讓當時多災多難的日本國民找到心靈上的安慰?
以致對我來說,《銀河鐵道之父》一直也是以父親(役所廣司飾)的角度,側寫宮澤賢治(菅田將暉飾)的成長,看看他經歷了多少迷失與創傷,才能在悲劇性的人生中走出來,成就大量暖和的作品。當然,電影也反映了史實,道出妹妹惠的鼓勵與過世,對他有多大的影響。電影甚至將宮澤創作的不同故事,也刻意對應惠的過往,例如縱然《風之又三郎》是惠過世後多年來出現的作品,但電影卻說成是惠在患病時,宮澤第一篇讀給她聽的故事。然而有何不可?誰又可以肯定他什麼時候創作這故事?而確實,《風之又三郎》的內容正好比惠在宮澤家的人生,一個總能在家庭中帶來歡樂及希望的成員,卻突然像風一樣離開,餘下仍盼望她回來的人默默守護土地。
反而,貫穿整個故事意念的《銀河鐵道之夜》,原史實是宮澤為了過身的惠而創作,如《風之又三郎》一樣,同樣談及為身邊的人帶來希望的人離開,而叩問留下來的人該如何自處的故事。然而電影卻將《銀河》的意象與其經營當舖的父親宮澤政次郎扣連,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他乘鐵路,焦急地要回家鄉花卷,並為即將誕生的長子起名為賢治。我沒讀過門井慶喜的原著,但這樣將《之夜》所說的離開之人由惠轉為賢治,留下的人改為父親,並轉化為《之父》的故事,真的很動人。動人的點在於,面對即使在現代家庭來說,年少賢治的行為都是怪胎,不務實,又天馬行空,迷信等,但縱然父親口說不滿,卻盡是默默包容及支持。電影刻意拍了兩次父親躲在後頭, 窺探賢治在客餐與人交往,即便父親不同意,也不出去阻止,而是任由兒子獨自處理。或者,賢治的想法過於浪漫,被當時的人稱為愚笨,但父親都沒有干預,而是任由兒子去跌撞,去成長。這種願意放手,是一種對孩子充滿信心的表現,而這正是支撐了兒子可以努力發展自我的最大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說兒子有那麼多奇特的想法,可能只為得到父親的讚賞。而賢治跟父親說想學習農業的原因,也是因為記得父親曾說當舖是為了沒辦法得到政府及銀行支援的農民,在金錢上可周轉的地方,故賢治也希望可以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可以真切地幫助弱小的人的存在。這樣電影順利地舖述了經歷過實務的農業研究,及宗教上的洗滌,他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東西,才能真正為人民帶來幸福,倘若世道並不似預期的話。如此,文學便成為賢治的出路。而一切的開端,也源於父親無限制的愛及信賴,當然也包括惠在賢治心中那個善良妹妹的形象,填滿了充滿悲傷的賢治的心,讓他不致沉淪於對社會失望與失敗,及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離別後,仍能撰寫溫柔。
很記得電影一段,賢治將近過身時,父親在旁激動地念出他的詩《不怕風雨》,那是日本311災難後,被稱為救國之詩,談及「稻草人」如果仍有餘力,不怕風雨,盡力去幫助別人的故事。演員役所廣司用了不同於尋常文人雅士讀詩的方式,帶着不忍兒子過世的悲情來大聲吼出一字一句,我認為那才更具文學性,因為毫不矯情,更重要是他道出了詩中最令人動容的,不是幫助別人的憐憫,而是詩的外在還有讀詩的人,也同樣地憐惜着那位獨自撐在悲劇中央的稻草人。正如寫下大量溫柔文字的賢治,同樣有一位第一讀者——父親,來撫慰自己在幫助別人之時,內心的孤獨與痛苦。
大學時重讀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及其他作品,令我第一次學會文學上應用「心像」(Mental Image)這個詞,關於利用看似與讀者沒有關係的文字及故事,能勾起一連串的意念,在對方的心裡描繪一幅具意境的圖像,讓想像具有溫度,我認為這就是宮澤賢治文字的質地,也是他的文字可以在好幾次日本重大災害中,能安慰親友逝去而留下來的人的心之力量。而電影告訴我們,這份溫暖源於作為「新時代父親」無私的愛,在除了名成利就的寄望之外,父親看見也深信兒子在生命中充滿光芒。而如同電影最後一幕,看着兒女登上象徵離開人世的列車,留下來的人(父親),並不是只餘下悲傷,也有一份感恩,感恩生命中曾有過他們,讓自己帶住這份溫柔,乘着還未到站的火車,好好的前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