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與威士紀》 — 披上糖衣的寂寞
因曾參與製作港大地質學博物館有關寒武紀的展覽,以致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要與古生物死鬥,使對這個時代實在情有獨鍾。寒武紀生物大多形態畸零,骨架突出,就像要告訴我們,在這個殘酷的時代,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拼上最後一片骨頭,為了生活,他們總是外表兇悍,但其內臟與弱點又往往脆弱得要外露。我認為黃詠詩正想借這樣的背景,寄喻七十後在沒有自己份兒的這一個社會,如何要扮兇作勢的撐下去,卻內心脆弱無力。
主角陳紀(黃詠詩飾)正是個失意的七十後,婚姻失敗事業無成,就連令她討厭的母親也剛去世了,而身邊的同齡朋友也在愛情親情事業上受盡創傷︰剛離婚的律師樓職員;喝醉回家也被家人當成透明的大學助教;父母離婚卻沒有一方願意照顧自己的蒲女;決定獨力撫養懷中寶寶的孕婦鄰居等。劇本刻意舖排陳紀在生命中跌撞碰壁,更先後經歷了三次死別︰母親交通意外去世、Sophie被劫匪扑頭致死、偶然機會下陳紀照顧的鄰家老伯又離去……。兩小時多的演出中卻有如此大的人生起伏,而更麻煩是,陳紀擁有陰陽眼,看着離去的親友「死」得快樂,自己卻要承受「生」的痛苦,難怪她最後渴望尋死。只是,問及朋友,看過幾篇文章,似乎不少人覺得發生在陳紀身上的事件鬆散,加上當中穿插了不同人物的故事,令節奏變得緩慢。完場時聽到觀眾最多的評語是︰「演出可以短些。」誠然,為了要使用葵青劇院華麗旋轉大舞台,轉景實在太費時了,這種東場景說一邊西場景講一下,更像電影的剪接處理,在舞台上卻失去張力。然而我會問,為何不可以緩慢?固然明快的演出有更具吸引力,更有戲劇效果,演出中很多情節也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掉,成就出我們看慣看熟的演出節奏︰快、準確、煽情而收即時成效。但是,我反而覺得,現在的略嫌緩慢、鬆散,反倒與落泊的七十後這個主題相扣,因為緩慢,頹廢味道才漸次滲出,或者這不是導演意願,但不太緊扣的節奏,卻讓角色活在被遺棄的世界之中,那個站在繁華鬧市旁的大坑的破落唐樓。
對,大坑正是處身銅鑼灣旁的一個舊區,近來更逐漸被包裝成為東部蘇豪,一個旺中帶靜可供消費的優化高級購物消閒吃喝好地方。巧合地,四年前的《娛樂大坑之大娛樂坑》易名為《寒武紀與威士紀》,寒武紀要與威士紀這具有古典意涵的詞對碰,加上經歷了王菲唱出同名歌曲一時無兩,寒武紀給予觀眾的感覺,不再是歷史與地方性的意義,而是刻意營造「懷舊」及「逝去」的浪漫情懷消費符號。有趣的是這又和整體演出設計相配合,甫開場是電影片頭一樣的精緻錄像,打出各參與者的名稱,再來是巨大而機械化的佈景,三層高的旋轉樓梯,大得可以打場羽毛球賽的陳紀「狹窄」的家,配上錯落有致的燈光,溫柔而帶品味的爵士輕音樂,最後更有陳奕信《1874》,點睛一樣道出生於錯誤時代的唏噓,這一切加起來豈可能是我們所能觸及的大坑唐樓?這完全是現在傳媒或觀眾渴望消費的華麗而失真的「娛樂大坑」!導演的處理,劇場的佈局,與劇本描述的悲哀反道而行,但恰巧又生出一份披上糖衣包裝,難以紓抑的寂寞,這正是七十後在人前「死撐」,內心寂寞的寫照。
值得一提,當然是飾演已故媽媽的譚玉英姐姐了!記得不久之前看過她的舞台演出,還是戒不掉電視廂的生硬,今日一見,台型十足,也夠壓場,清雅,或許近來多了一些歷練,更是從心而發的表現對人生的豁達。很欣賞浦女Sophie出殯,靈魂突然從靈柩中彈起,卻與鬼魂媽媽相聚及喜鬧,既搞笑又落寞。譚玉英演盡出塵,當然飾Sophie/小貓奶茶的黃呈欣也見落力,可在形體上有所發展,將更具可塑性。
最後想說的是,從黃詠詩挑葵青大舞台來演繹我一直以為是小情懷的作品開始,我便在想,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或許,正如她一貫的作風︰總要在悲傷的離別的氣氛之下,突然說個冷/爛笑話一樣,令人哭笑不得,說實,這份矛盾而迂迴的情感,是既要令人回個冷笑,卻窩心,也是黃詠詩的魅力所在。同樣地,演出上華麗與落泊間的,導演呈現與編劇寫作上的矛盾,乃至緩慢而頹廢的節奏,在「黃詠詩作品」的前題下,一切似乎又變得合理而可愛。
觀看日期︰2011年11月11日 8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文章已刊於Art Plus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