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修行
SCX-4623_20120511_13503708.jpg
SCX-4623_20120511_13513208.jpg
想要轉好運,
最好的辦法不是求神問卜,
而是體會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簡單地說,便是多存好心、
多說好話、多做好事、
多結他人的善緣,
自然能處處遇貴人,
處處交好運了 by 聖嚴法師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禪直指人心,不需要什麼修行方法。
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讓人以為,人本來就是佛,已經開悟了,根本不需要修行。
另外還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認為說:沒錯,我們的確需要修行,那就是不斷地打坐、打坐、打坐。
打坐開悟好比磚頭磨鏡
中國禪宗早期有一則典故,說的就是第二種錯誤觀念。
故事是說,有個叫做馬祖道一(西元709~788年)的出家人,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打坐上。有一天,他打坐正進入深定中,一旁的南嶽懷讓禪師(677~744年)看了,便拿起一塊磚頭在石上磨起來了。馬祖問他:「你磨磚頭要做什麼?」南嶽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鏡子。」馬祖說:「奇怪了,我從來沒有聽說磚頭可以磨成鏡子的!」懷讓禪師就說:「我也從沒聽說過,有人靠打坐就可以成佛的。」
光靠打坐就想開悟,那是不可能的;而沒有經過任何修行,天生就是已覺悟的佛,那更加不可能。然而卻有很多人誤解,而認為沒有開悟本身就是開悟,因此也就不需要修行了。就因為它很輕鬆容易,所以有那麼多人相信這種說法。在美國,曾經有一段時間,行為放蕩不羈的藝術家們即把寒山大師詩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當作是禪的精神,佛教把這種修行方式稱為「自然外道(natural outer path)」。你們要知道,真正的禪修有其一定的基礎與路途可循,漸次而上,而每一個層次也都有其相應的方法。
在涼爽或適中的氣溫下,每個人都會感到特別舒服,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我們的修行也應該如此,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也就是說,你不應該急於甩掉煩惱或追求智慧,同樣地,也不應該掉以輕心而變得懈怠,這就是「中道」。
在佛經裡,是用冷比喻智慧、用熱比喻煩惱,但是,太冷了也意味是煩惱;譬如地獄有極熱地獄和極寒地獄兩種一樣。什麼是地獄?地獄是受苦的地方,苦即是煩惱。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用清涼的智慧,來取代因過於擔憂或懈怠而產生的煩惱。
真正沒煩惱
真的有一樣東西叫做熱或冷嗎?或是說,地獄或苦真的存在嗎?
其實這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因此你可以說真的有,也可以說沒有。
當你為煩惱所困時,那熱和冷就非常的真實;當你不煩惱時,那熱和冷就消失了,連同地獄也消失了。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下地獄,期待上天堂,但事實上,這兩種都是煩惱;就和怕冷與怕熱一樣。所以,如果你是為了追求快樂而想上天堂,那快樂也會變成煩惱。因此,我們不可能只要這個而不要那個;如果地獄存在,那天堂也必然存在。但是當你的心從煩惱解脫時,那地獄和天堂便會一起消失;因此,站在禪宗的立場,既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既沒有佛、也沒有眾生,那才是真正沒煩惱。
然而,從沒有地獄和天堂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說自己沒有煩惱,那其實也是煩惱。
任何人如果還感覺到有煩惱或沒有煩惱,實在沒有資格說沒有天堂或地獄,也沒有資格說沒有眾生或沒有佛。《維摩經》說,如果你的心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那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還有冷或熱嗎?到那個時候,冷就是熱、熱就是冷,煩惱即智慧,眾生即佛。
反觀現在,無論我怎麼說,這個禪堂明明就很熱。當我們都已經熱得汗流浹背,甚至快要中暑暈倒了,難道還要自我欺騙地說一點也不熱嗎?或是冬天的時候,風不停地吹進來,我們還要否認真的很冷嗎?熱就是熱,冷就是冷,我們怎麼可以說它們不存在呢?難道經典裡說的冷即熱、熱即冷,是在欺騙眾生嗎?
不,經典並沒有欺騙我們,只是因為我們的心很散亂,還沒有沉靜下來,所以會感覺到溫度的變化。
當心在統一的狀態,不再向外攀緣時,就會忘卻身體和身體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不會感覺到外在環境的因素,譬如溫度對我們身體的刺激。到那個時候,我們自然就真的可以說沒有熱或冷這回事,甚至連這些念頭也不會在心裡生起。
http://www.igotmail.com.tw/commendable/22493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增一阿含經》
這是過去七佛通戒的偈子,至今仍被一般佛教徒所傳誦、持守。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擔任太守時,任內修築一個攔水堤防,稱「白堤」。到了宋代,蘇東坡也築了一個水壩,後人稱「蘇堤」。「白堤」、「蘇堤」在西湖都極富盛名。
有一天,白居易去拜訪素有「鳥窠禪師」之稱的道林禪師。道林禪師平時既不住寺院,也不住房子裡,而是就著樹上的繁茂枝葉為居所。當白居易抬頭望見他時,不禁訝然說:「哎呀,禪師,您住在上面好危險啊!」
道林禪師微笑回應他:「我倒不危險,危險的是你啊!」
白居易滿心不解的問:「我是地方太守,有什麼危險呢?」
道林禪師說:
「難道你不知道嗎?樹大招風,名大招嫉,一個人身居高位,才是最危險的啊!」
白居易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又問:
「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可以請您說一句給我聽嗎?」
道林禪師告訴他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頓時感到失望:「這不是三歲小兒也知道的事嗎?」
道林禪師悠然地回答:「是啊!三歲小兒雖懂得,八十老翁卻行不得。」
白居易這時才領會一個道理:
原來佛法不能只在口中談說,必須透過身體力行才能體悟。
從此潛心修學佛法,不但參禪,晚年更致力念佛法門,
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念佛吟〉:
「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 早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從中可看出他對佛法修持的認真態度。
什麼是佛教的修行呢?
簡而言之,就是端正身心。
這首偈子提示我們,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時時提醒自己:
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清淨自己的身口意,
便是實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真意,
如此必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信仰的實益。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4199
上一篇:我是焦慮的「菜鳥主管」!
下一篇:與水生存之道-德國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