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2 14:49:11確幸教主

胡飛雪 讀不丹首相吉美·廷禮《幸福是什麼?》



失去幸福發展哲學的全球化註定喧囂浮躁    ——讀不丹首相吉美·廷禮《幸福是什麼?》

在地球第三極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有個人口僅50萬的袖珍小國不丹,這個國家剛剛告別農業社會,進入初級工業階段。可就是這個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叫得響的工業商業品牌的蕞爾小國,卻在喧囂、浮躁的全球化滾滾浪潮中產生了一個在近10多年來國際媒體多次關注的焦點,眾多國家政商領袖、文化學術界共同熱議的話題,這就是國家的幸福發展哲學。2006年,不丹被評為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幸福指數”在亞洲排名第一;2010年,不丹在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高峰會上,提議將“國民幸福指數”(GNH)納入國家發展目標之一;2011年,聯合國通過了這一提案。現任不丹首相吉美·廷禮的這本演講集《幸福是什麼?》,主旨就是闡釋不丹國家的幸福發展哲學,即以合理管理欲望的方式而非一味發展滿足欲望的手段來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平衡。

不丹的國家發展哲學,也稱為“國家幸福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由不丹國王吉美·辛格·旺楚克於1972年即位後發佈,其思想來源於傳統的佛教教義,其核心要旨是認為幸福是每個人渴望的人生終極目標,人們所有的辛勞,都不過是為了圓滿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廷禮還指出,幸福是一種心靈狀態,每個公民必須各自有自覺的刻意追求,然後希望能達到幸福,並讓自己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他還說,幸福就該是喜歡地出生與養育,有意義與有收穫地工作,在滿足與保障中老去,在尊嚴和祥和中辭世。當人處於穩定、支持性高、平靜的環境中,身體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心靈也安詳平和,便可稱為幸福。幸福的美妙之處在於能引發慈悲,想為他人帶來幸福。在為他人增進幸福的過程中自己的幸福感會變得更強烈。在別人受苦時,真正持久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服務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我們本具的智慧、實現我們自心的真實與明亮本性時,真正的幸福才會降臨。幸福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含分享、關愛,以及如何調適欲望和渴求。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密切,幸福就會增長。比起物質的累積,人和人之間的親密度和社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財富,才是需要經營的。

幸福內生於個人的主觀感受,也外延於人與人的和諧關係之中,不丹國家的執政團隊正是基於這種對幸福的認知,合乎邏輯地提出用如下“四大支柱”稱“四維策略”來提升國家的集體利益GNP,把適宜個人幸福生成的環境當成一種公共物品提供給民眾:一,均衡分配且可以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二,自然環境保護;三,文化保存和提倡;四,良好的政府治理。廷禮指出,這四大策略分別根植於心理健康、小區活力、文化恢復力、生活水平、身體健康、教育、政府治理、平衡的時間運用和環境的認知九種價值領域,再細化,又包含了七十二個可加以評價的變數,一旦整合起來,就構成了國家的幸福指數。

以廷禮為代表的不丹國家執政團隊提出並踐行GNH,除了來自傳統佛教教義的靈感外,主要原因恐怕在於廷禮們對二戰以來第二波全球化大潮的觀察與反思。廷禮認為,在繪製20世紀這幅油畫的所有筆觸當中,有兩支畫筆勾勒出了最關鍵的線條。第一支畫筆是民主,第二支是有磨蝕筆觸的GDP。20世紀可被稱為民主的世紀和迷戀GDP的時代(下半葉)。雖然前者做了很多提升民主和自由的好事,但後者則帶領擁有各種信仰的信徒,在作為萬能市場的那幢權威建築內,在消費主義殿堂前下跪。人們不加質疑地以GDP為衡量經濟成長的指標,人被貶為消費個體,社會的進步被認為不過是經濟的成長。大家都假定,隨著經濟增長,人會更幸福,卻不管這種成長是不是平等,會不會造成更多污染、犯罪和疾病。大家在意的是,在作為市場的這張畫布上交易的貨品的產量和消費如何,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完全依靠市場自我均衡的利伯維爾場,民主則為消除寡占市場的阻力提供服務。為了賺錢,人們像機器人一樣工作,卻不知道錢再多也滿足不了內心永無止境的貪婪。人們住的房子比以前更寬敞,但沒有提供房間給親朋好友,甚至父母親;人們開的車又大又快,卻沒辦法在至愛親人需要的時候及時趕到;手腕上用來管理時間的表精美準確,卻留不出一時半刻的休閑給自己。虛榮的物質財富一直被錯誤地當作衡量人類幸福的工具,數以億計的人在超量的財富中過著空洞的生活。粗放的生產方式無法永續,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也無法永續,這些生產生活方式所承諾的所謂幸福,不過是電視屏幕和明亮的廣告牌的幻影。而對某些人來說,幸福不過是滿足那些思慮不周的夢想,因為他們已被市場掌控、支配、左右、決定,市場通過消費主義的誘惑,抓住人性中最大的弱點——貪婪,讓人變成市場的奴隸。市場力量無所不在,人們都是受害者。市場力量並不是由所謂“看不見的手”操縱,而是被邪惡的貪得無厭的天才們操縱。這就使得處於弱勢的人們容易落入一個外在環境加諸給他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正是被現代化卻不具現代性的現代人的莫大悲哀!

  廷禮首相對全球化浪潮、GDP民主、市場與人們幸福等多重關係的剖析,體現了不丹國家執政團隊對全球化的優勢和缺點有著清晰的認識。不丹國家雖居於喜馬拉雅山之偏僻一隅,但其國家執政團隊卻具有相當開闊的國際視野。不丹政府中60%的公職人員都是海歸,有在西方發達社會學習、生活經驗,這為不丹推廣GNH提供了組織人力支持。廷禮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碩士,1974年開始擔任不丹政府公職,1998年至2003年擔任外交部長,還曾擔任過內政部長和文化部長,在聯合國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重要的國際會議中,以國家幸福力做過專題演說,向身處全球化浪潮中的人們解釋不丹國家的幸福發展哲學。

  幾十年來,不丹一直對工業發展持審慎政策,寧可犧牲經濟增長也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所以不丹森林覆蓋率增至72%。廷禮強調,集體的也就是個人的幸福要直接通過公共政策來推動,讓幸福在發展計劃與方案中,成為一個清楚明白的準則。實現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的最重要條件,是良好的政府治理,沒有這一條,其他三個支柱都無法成立。所以,在踐行幸福發展哲學過程中,不丹始終重視政府治理的改進。

  尋求幸福是人之天性,是每個公民最熱切的渴望,是每個公民的正當權利。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會否認這一點,而不丹與其他國家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不把幸福當作是個虛構的理想凈土烏托邦而放棄追求。不丹人相信艾伯特·愛因斯坦的忠告:並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都是能夠被算出來的。主觀信息是唯一能反映第一人稱說法的信息,它一旦被適當地闡明,就會成為主要的信息,代表真實的感受和意識。幸福雖然難以被算量,但作為人的主觀感受,卻是最為真實的。由此,廷禮先生強調:21世紀的全球化這張油畫所需要加上第三支畫筆——幸福發展哲學。如今,他的這一主張已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人們所接受,併成為行動和生活的指南。

  不丹人幸福指數與GDP無關的發展哲學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一味強調成長,卻不思考無止境的成長和生命終極意義與人類欲望的關係,這種非理性、不負責、不顧後果的生活,後果一定會危及自身。衷心期望這能促使大家在已開啟的全球化4.0時代創造、經營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