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3 14:24:21林老師

三等地四標示十量尺

三等地四標示十量尺

假設台北市只有兩所高中,北一女與中山女,超額比序只比兩科,國文與數學,現在有一位考生國文答對滿分50題、數學答對21題,而另一位考生,國文答對35題、數學答對35題,試問,誰適合讀北一女,誰又應該去讀中山女? 

兩人答對總題數,一個是71題、一個是70題,但一個是國分超好、數學超爛,而另一個是兩科都還不錯,如此一來,到底誰該優先分發?誰適合讀北一女,誰又該去讀中山女? 

這就是台北市與教育部的超額比序爭議所在,十量尺是把總答對題數列為優先分發的依據,而三等地四標示,強調一個及格的精神,只要學習達到一定門檻就可以,不去題題計較。其實原本連四標示都沒有,只有三等地,後來考慮到鑑別度不夠好,同分會太多,才加了上去,在103年免試首年使用。但即使加了四標示,103年的超額比序還是一團亂,尤其在基北區,同分還是很多,而必須比作文,導致家長紛紛抗議,於是教育部又想出了十量尺,列在104年超額比序的最後項目,結果台北市一看到十量尺,眼睛亮了起來,趕快拿到前面來比,因為十量尺比得更細,更接近原來的基測。其他縣市因為明星高中競爭沒那麼激烈,不必把十量尺拿到前頭來比。 

十量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答對題數與得分的對照並非等距,中高分群拿到3-10分,而四成以上的低分群考生,都只能拿到1-2分,導致低分群的鑑別度很低,「糊成一片」,這是台大季瑋珠教授提出的質疑。 

從三等地到四標示,再到十量尺,比得越來越細,其實就是越往基測復辟的道路上走,也就是離免試的目標越遠,這是教育部與台北市互槓的基本原因所在。教育部堅持守住免試精神,但台北市認為公平比較重要,而公平的定義,就是五科總分越高的人,越該優先分發,去讀北一女。 

事實上就在柯文哲跟吳思華吵架的時候,台北市教育長湯志民悄悄推出了「216方案」,回歸教育部的三等地四標示。原來的十量尺是各科滿分10分,五科滿分50分,再乘以4以後,加上作文滿分6分,共206分;而「216方案」是三等地四標示,A++為滿分7分,五科滿分35分,再乘以6,加上作文滿分6分,共216分。「216方案」就是其他縣市的做法,可見新教育局長湯志民未必想要違逆教育部。但台北市家長團體已公開反對「216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