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7 08:59:08陳雋弘
【細讀】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1、這首詩開頭就給人一種孤獨的感受,孤獨裡頭又帶著點安靜與騷動,但同樣都是很細微的,彷彿一陣風,輕輕揚起,繼而消散無蹤。這當然是因為詩裡所營造出來的背景:尖瘦的草葉,吹著軟風的水岸,高聳的桅竿,一艘漂泊無依的小船……。前一句的「細」草與「微」風,讓人覺得其中有什麼祕密與委屈,而又必須悄悄隱忍;後一句的「危」檣與「獨」夜,則給人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那些曾經的理想與堅持,最後都得不到認同,而顯得搖搖欲墜……。
2、然而不應忽略,這種感覺也來自某種語氣、某種言說時的口吻,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有字詞構成都在在限制著我們的嘴型與發聲,一連串的唇齒音,加上不斷遭受阻礙的悶濁音符。開頭的兩句詩,誰都無法大聲放送,只能以一種輕聲細語的、乃至瑣瑣碎碎絮絮叨叨的方式,洩漏出來……。
3、然而突如其來的,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如此讓人料想不到,這首詩急轉入了另一片天地,「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樣是眼前這片自然、一樣是身後這個夜晚,但是鏡頭一下子被拉得極遠極高,從一個特寫鏡頭,突然切換為特長鏡頭,我們一下子暈眩了,因為這種巨大的、強烈的、迅疾的對比,沒有任何減壓過程,讓讀者發出了嗡嗡的耳鳴。
4、驚心動魄。真正是驚心動魄,我們正處於一種徬徨、疑慮、思索、尋覓的境地,猛地抬頭,竟是一個天啟式的意象,以一種壓倒性的、權威的、不容質疑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眼前。「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是一個神秘的時刻,充滿了宗教意味,讓人興奮狂喜、淚流滿面。我們幾乎要相信了,假如真有一個上帝,在中國,祂便會以這樣的方式,君臨天下。
5、然而無論小大、無論是美或者崇高,其實前面四句寫的是一樣的心情,即使三、四句如此地遼闊敻遠,仍然是一個寂寞的人,在面對著這片不言不語的天地。不言、也不語,無論你是快樂開朗、或者正遭逢著巨大的痛苦,這片天地都只是靜靜地存在那裡,只是展現了一幅又一幅的景象,或者美麗精巧、或者雄渾高遠,然而那都是對「人」而言,在它/祂看來,一切都只是存在著,不言、亦不語。
6、比起開頭一、二句那種安靜的氣氛,也許作者真正的心情更接近「沈默」吧。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五十四歲了,再過五年便病逝船上,享年五十九歲。他的晚年輾轉漂泊於湖北、湖南一帶,過著無根浮萍般的慘澹生活。當他來到人生的末程,而回過頭來,看著逝去的大半歲月,他在想些什麼呢?他的心情如何呢?想必他是不快樂的,但他是埋怨的嗎?他是憤慨的嗎?他是悲痛的嗎?也未必。也許他的心情最接近「沈默」,一種「不言不語」的狀態,生命只是靜靜地存在著,發生了、歷經了、完成了,如此而已。快樂的擁抱或者憤怒的拒絕,最後都變成了平靜的接受,接受生命豐滿的餽贈、也接受生命無情的奪取。
7、因此前面四句營造出來的,絕不只是安靜的背景氣氛而已,這裡頭有更加濃重的、豐富的、無聲勝有聲的人生滋味。我們發現很特別的一點是,開頭四句裡都沒有「人」,連人的心情也沒有,當然只要是詩、是文學,都有人的心情,然而這裡作者並不把自己主觀的情緒表露出來,他只是陳列了一個又一個景象,讓它們彼此平行又相互交織,而在這個空間裡、時間裡,「人」不見了,也沒有特別的心情,一切是那麼地淡然、空盪。人消失了,他變成了整個宇宙。
8、如此我們才能感到那個「垂」字的力量、那個「湧」字的熱情。「星」那麼地小,然而卻給人「垂」的感覺,月亮湧現,大地有河水奔流著。孤單也能這麼壯闊嗎?寂寞也能這麼壯闊嗎?人生來到了絕境,也能這麼壯闊嗎?生命中自有一股「熱情」,或者生命的本質就是這股熱情,不論好壞、罔顧利害、無關是非,源源不絕地冒出來。一流的詩人經常表現這種生命的熱情,杜甫當然是這種一流的詩人,其實整個唐朝,都湧現著這股生命的熱情。
9、唐詩的本質就是「壯闊」,壯闊裡頭流著汩汩的熱情。唐詩的起首第一聲歌哭就是壯闊的,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詩裡的愛情思念是壯闊的,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詩裡的孤單與蕭瑟,也還是一種壯闊的孤單與蕭瑟,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詩裡有一種風華、有一種氣度、有一種瀟灑與自由,這點與宋詞非常不同,宋詞總是小橋庭院,唐詩總是大江大海。
10、因此三、四句真正是唐詩的精神與氣象。杜甫在這兩句詩裡,表現了宇宙、也表現了唐朝。他是時代的詩人、宇宙的詩人,更好地說來,他是每一個人。他沒有了自己,他變成了每一個人。這是杜甫真正偉大的地方。開始時我們還猶疑著、困惑著,然而三、四句一出現,突如其來打開了這個「壯闊的世界」,我們就遇見了唐朝,遇見了唐朝最好的詩人,遇見了最好的句子、最好的詩。
11、這種快速的轉換特別值得重視。宇文所安對於杜甫的評論便指出,他是個能夠快速而自由轉換風格的詩人,他可以化身為不同的角色,而在不同的語氣與技巧之間,快速做出變換。在這首詩的一、二與三、四句之間,我們便察覺了這種快速的景象轉換。而更精彩的還在第五、六句,杜甫在一連串的精緻對偶與意象並置之後,突如其來的,插入了幾近於散文的句子,「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這次他是在不同的語言風格、文類慣例之間,做出了快速而凸出的轉換。
12、如果一、二句到三、四句的轉換,屬於內容上的變化;則三、四句到五、六句的轉換,便屬於形式上的跳切。這樣的轉換更加明顯而暴力,怎麼會在詩裡插入了散文的句子呢?而且是在前半部份如此工整精麗的布置之後,突來一個問句、一句口語?這種轉換打破了語言風格與文類規範,它製造了一種斷裂,然而又結合得平易自然,這是杜甫獨有的絕招,比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不見李生九,佯狂真可哀」等等,皆是以散文句法入詩的例子,而且在散句與韻語之間,竟達至完全融合的地步。
13、這兩句的內容也值得注意,作者再次提出了一個對比:「文學」與「政治」,即使歷經魏晉南北朝曹丕《典論‧論文》之肯定:「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然而歷來中國傳統文人仍無法擺脫士大夫的身份與志向,往往以政治作為第一認同,文章畢竟是政治的某種手段。中國在宋明以前從來沒有「專業的文人」,嚴格說來真正的「文人」必需等到民初,有了報紙雜誌的公共論壇之後,才漸漸形成。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看待自己為一「士大夫」,對政治懷有理想,對人民負有責任,文章終究是次一等的事業、甚或稱不上事業,而只能是一種技巧、娛樂。然而對於作者來說,這樣的等級關係顛倒了,他的政治事業落空,反而文章顯名天下,這不是他要的政治名聲——然而來自時間的論斷卻正好相反,杜甫的文章,才真正為他贏得了後世所有人的記憶與尊敬。於是對於杜甫來說、對於此刻閱讀這首詩的我們來說,這兩句詩都充滿了反諷的意味:杜甫在意的與輕忽的恰成顛倒;而在時間長河中,我們在意的與輕忽的,與杜甫又恰成顛倒。文章與政治的重要性,不斷被質疑翻轉,終至難分彼此。
14、這種內容上、涵義上的顛倒、反諷,被以一個激問句、一個散文語法的形式,結合表達,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融合無間。關鍵在於「豈」與「應」的對比,這兩句陳述的「內容」都是肯定的:我的名聲來自於文章,我的政治生涯因為老病已經結束;然而這兩句陳述的「形式」則一反一正,變成了:我的名聲「難道」(豈)是因為文章而得到顯揚嗎?我的政治生涯因為老病「已經」(應)結束了啊。杜甫的確可以將之更直接了當地寫成「名因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不考慮平仄與辭采)的,然而這樣的表達便失去了那種經由口氣上的頓挫,所造成的挫敗、彆扭、掙扎等等感覺了。
15、五、六兩句真是精彩,它的對比來自於詩化意象與散文直述兩者之間的語言風格轉換,也來自於文章與政治兩者之間的認同、掙扎,更來自於一正一反的表達方式,將那種在意與輕忽之間不相對稱的心情,翻轉得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歧義性。
16、我們也可清楚感覺到,五、六兩句出現了「人」、出現了人的心情,且這心情一出場便是一個大哉問。也許這是作者突然轉換成散文表達的原因,在詩裡「人」與「宇宙」不辨你我,同一呼吸;而某種理性的反省與辯證,便需要散文的語言,將之「陳述」出來。
17、如此,五、六兩句的對比更是從「宇宙」過渡到「個人」,客觀過渡到主觀,詩的後半段,有個「人」浮凸於天地之中,有矛盾與苦惱的心情,垂懸、奔湧於天地之中。
18、然而這樣的矛盾與苦惱、反省與辯證,突然又被解決了,這個「人」再次消失了,我們又遭遇了杜甫最大的特色——內容與風格的快速轉換,並且在這樣的轉換中製造出矛盾又和諧的效果。問句再次出現,散文的語氣仍然持續著,然而一種更加激烈同時也非常自然的轉換發生了,詩裡的「個人」幻化成「鳥」,翻飛過所有的紛擾與衝突,消逝於長空之中。「個人」又回到了「自然」之中、「個人」又變成了「宇宙」,且因為「沙鷗」的意象與典故,將我們從五、六兩句的儒家情懷、拋入了七、八兩句的道家想像,那個受盡折磨的詩聖形象,已變成一隻飛鳥,逸離人世。
19、在結尾處出現夢幻動物,經常是鳥,離開人世,乃唐詩常見的程式之一(另一則是哭濕衣袖),杜甫只是再次使用了這個傳統,然而卻造成格外動人的效果。這當然與他的生平經歷、歷史形象有關,然而更與五、六兩個散文句法所帶來的自我懷疑、乃至厭棄心情有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一生的困惑與掙扎都在這兩句詩中了,中國所有文人的困惑與掙扎也都在這兩句詩中了。在一首以宇宙天地為起始、最終又回到自然意象的詩裡,五、六兩句如此短暫而突然的,出現了一個人的控訴與吶喊,該是多麼震撼人心?這兩句讓我們聽見杜甫,一個渺小的生命,原來有著那麼多的看不開、放不下、不甘心。而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都渴望變成鳥,逸離人世。
20、然而別忘了與其緊緊相臨的三、四兩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那是生命的本質,不言不語的存在,生發、死滅,毫無目的與意義地奔流而去。那是沈默。三、四兩句與五、六兩句的並置來得如此驚心動魄,一方面讓我們看見了「人」、一方面又讓我們忘記了人的身份,而變成了鳥、變成了星星、月亮、大江、細草與微風。這一切來的如此之快,讓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1、這首詩每兩句一次變換,內容與風格,人與天地的位置,都不斷地裂解又重組。這是杜甫,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歌哭震撼人心,他的沈默則接近宗教撫慰著我們;一個偉大的藝匠,用他精彩的「文章」,摧毀政治,而贏來了永恆的聲名。
上一篇:【細讀12】方孝儒〈指喻〉
下一篇:【細讀】臺灣通史序
雋
2016-03-01 08:35:26
阿黃你好
這主要是針對高中國文收錄篇章
秋興八首太難
也許可直接看葉嘉瀅的集說:)
阿黃
2016-02-28 17:39:47
有興趣談談秋興八首嗎?XD
挺好~!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