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9 09:04:45陳雋弘

電影筆記【瓦力】

 



 

 

 

1、關於《瓦力》的主題,我願用伏爾泰在《憨第德》的最後一句話來表明:「我們必須耕種我們自己的園子」;這也集中表現在艦長的那句話上:「我不只要生存,而要活的有意義」。人在勞作中才有意義,這是《聖經》給我們的啟示。有人將這個訓諭從反面理解,認為那是人類背叛上帝所得到的懲罰,我則更願以正面來解釋:那是人在勞作中才能認出自己。

 

 

2、這是全片圍繞在植物母題上的原因。而涉及這個母題的則有:泥土、種子、根源、心臟、笑、眼睛、牽手、生命等等,或者更直接地說: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3、《瓦力》雖然對文明進行了「邪惡模仿」(這裡是指垃圾大樓、荒廢地球、機器生命等等),但主題卻並非惡魔的。因為它直接關涉到人性,從頭到尾,我們不斷遇見好奇心(收集大量的未知名玩意兒)、模仿/創造力(集中表現在瓦力跳舞的片段)、同情心(與蟑螂的互動)、孤獨感(電影開始十分鐘的集中鋪陳),以及最重要的——愛情渴望(電視上不斷出現的歌唱牽手映像)。加上電影不斷出現的抒情老歌以及光榮配樂,或者更間接地來自動畫媒材表現(卡通不可能是邪惡的),在在都告訴我們,瓦力的主題是正面的、光明的,雖然它在表現的手段上運用了邪惡的模仿。

 

 

4、我們可以把《瓦力》與《駭客任務》相比較,便可察覺其中的不同。駭客任務當然是以「惡魔意象」為主的,它呈獻給我們一個毀敗的世界,它的主題雖然也是追尋原始人性,但整個過程卻是充滿未知、而非一開始就得到保證的。而瓦力雖然也運用了「惡魔」的表現,但它的主題自始至終都是積極的,也因為這樣強烈的主題保證,使得瓦力的所有惡魔模仿從未帶來真正的壓迫感,反而有一種天真的趣味。

 

 

5、這是主角雖然是機器人(人類反而成了配角),仍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情感認同的原因。隨著電影的推展,我們愈來愈覺得自己就是瓦力與伊芙(瓦力女友,也是機器人),而到了電影結束,瓦力與伊芙甚至得到了亞當與夏娃的地位(重啟生命)。而使得這樣的認同成為可能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從電影開始,我們便察覺了瓦力的「人性」。不管是過去或者未來、機器或者人類(兩者表現在人類生命/機器生命、老舊的機器人瓦力/新一代的機器人伊芙之間的對比上),不管存在的任何樣態,使「人」之所以為「人」的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那神秘而深邃的人性。

 

 

6、瓦力最大的夢想是與伊芙牽手,這是他看電視時「忽然」感受到的生命渴望。其實那是「陪伴」(或「結合」,在宗教上以神聖婚姻為喻,這也是瓦力看到電視上的牽手畫面而被打動的原始人性),在《聖經》裡上帝認為亞當不應獨自一人而為他造了夏娃,在柏拉圖的寓言裡,那是我們始終追求的另一個分裂的自己。瓦力與伊芙的「牽手」是以愛情為主的表現,而電影更好的安排在於這樣的渴望後來拓展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社群關係」。電影後半段我們不斷看見「嬰兒人類」(這裡當然嘲諷了科技文明,人類返回幼稚狀態)手牽手的母題,最明顯的一次來自於一對夫妻要滑下平台時,手牽手護住一群小嬰兒,而共組成一個「愛心」的鏡頭。那是社會,那是群體,那是《聖經》所言:「上帝之城在你我之間」的再一次表達。

 

 

7、人在勞作之中認出自己。這首先指的是一種互動關係,人與自然的互動、人與自己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而究竟是「認出」自己的什麼呢?也許最好的回答就只能是存在的意義了,而所有存在的意義都只能是回到最初的人性裡。那是人類學裡最重要的兩樣東西:火與語言。一個關係到社會(語言,這是瓦力與伊芙要以互問名字開始一段關係的原因)、一個關係到想像(火,這是電影「火」的母題的重要性,火的出現總涉及到愛與原初情感),而唯有在個人的想像與群體的互動中,「人」才能成其為「人」。

 

 

8、《瓦力》最好的表現不在於電影的故事本身,而在於電影結束之後,精心設計的片尾動畫。那是瓦力與伊芙成了「人類的始祖」,而一一進入了原始文明的載記中。從最原始的山洞壁畫、埃及壁畫、馬賽克壁畫,一直到更後來印象派的秀拉與梵谷畫作。這一連串的演進都是關於「藝術」的,而藝術從來也就是「人性」最直接而神秘深邃的表現。(這個意象最好的被運用於《英倫情人》,以及《銀翼殺手》)

 

 

9、《瓦力》當然是動畫版的《2001太空漫遊》,它直接承襲了太空漫遊裡的光榮音樂、電子眼睛、太空舞蹈等等經典設計。瓦力當然也是感人的,它的精彩之處不在於它的創新、而在於它的回返,而每一次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回返,都會重新「記起」(瓦力和伊芙都曾喚醒過對方)人類漫長的演化,以及在這演化過程中,變與不變、得到與失去之間的巨大張力。